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蔡宗苇

仪器信息网蔡宗苇专题为您整合蔡宗苇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蔡宗苇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蔡宗苇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蔡宗苇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蔡宗苇话题讨论。

蔡宗苇相关的资讯

  • 蔡宗苇教授荣获2018年“消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杰出贡献奖”
    p   2018年5月17日,在成都召开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暨化学品环境安全学术研讨会”(POPs论坛2018)上,香港浸会大学蔡宗苇教授荣获2018年“消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杰出贡献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63ee0f17-656c-456e-b539-2cd3a5783ed0.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80517224346_副本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1 蔡宗苇教授 /p p   蔡宗苇教授是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 (海外B类) 获得者、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现任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香港浸会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兼任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重要质谱分析刊物Rapid Communication on Mass Spectrometry 编辑(Editor)。 /p p   蔡宗苇教授长期从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环境分析化学、污染机制和毒理学研究,2003年组织建设了香港地区第一个二噁英实验室, 在SC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350余篇,所发表论文已经被SCI引用7000余次,201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五完成人),2011年获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p p   他曾多次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POPs监测委员会聘请为技术顾问,参加讨论和制定关于全球和亚太区域POPs履约成效评估的执行,并于2008年和2014年分别受聘作为主要作者(Principal Author)编写第一个和第二个《斯德哥尔摩公约下亚太地区POPs监测和控制报告》。 /p p   蔡宗苇教授为消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5149b361-82b0-49a8-b385-d7742aebd147.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80517224341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2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侯雪松副秘书长和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肖学智副主任为蔡宗苇教授颁奖 /p p br/ /p
  • 蔡宗苇教授入选2019年中科院院士候选人名单
    p   8月1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此次公布的候选人共181人,其中化学部28人,香港浸会大学蔡宗苇教授入选名单,专业为环境化学、分析化学。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dcb615ed-7238-480f-a0c5-aa04028e60ce.jpg" title=" 63ee0f17-656c-456e-b539-2cd3a5783ed0.jpg" alt=" 63ee0f17-656c-456e-b539-2cd3a5783ed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香港浸会大学蔡宗苇教授 /strong /p p   蔡宗苇,1982年在厦门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1990年在德国University of Marburg获得博士学位,1991-1994在美国University of Nebraska质谱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1996在美国University of Nebraska水质中心任教授,2001年受聘于香港浸会大学,现为香港浸会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二噁英分析实验室主任,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p p   蔡宗苇教授长期从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环境分析化学、污染机制和毒理学研究,2003年组织建设了香港地区第一个二噁英实验室, 在SC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350余篇,所发表论文已经被SCI引用7000余次,201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五完成人),2016年获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p p   他曾多次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POPs监测委员会聘请为技术顾问,参加讨论和制定关于全球和亚太区域POPs履约成效评估的执行,并于2008年和2014年分别受聘作为主要作者(Principal Author)编写第一个和第二个《斯德哥尔摩公约下亚太地区POPs监测和控制报告》。 /p
  • 香港浸会大学蔡宗苇教授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近日,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简称“欧洲科学院”)官网公布2023年新当选院士名单。其中,香港浸会大学蔡宗苇教授入选。  欧洲科学院成立于1988年,总部设在英国伦敦,是由欧洲多国科学部长共同倡导创立,由英国皇家学会等多个代表欧洲国家最高学术水平的国立科学院共同发起成立的国际科学组织。欧洲科学院每年举行一次院士选举,其程序包括同行提名、严格的学术审查、学组与学部多轮投票等,最后由欧洲科学院的理事会批准产生。  蔡宗苇教授简介(https://chem.hkbu.edu.hk/cai)蔡宗苇教授,1982年在厦门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1990年在德国University of Marburg获得博士学位,1991-1994在美国University of Nebraska质谱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1996在美国University of Nebraska水质中心任教授,2001年受聘于香港浸会大学,现为香港浸会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二噁英分析实验室主任,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蔡教授是质谱分析领域的专家,从事质谱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特别擅长于高分辨质谱、GC-MS、LC-MS、CE-MS及其在环境、生物、药物和痕量有机污染物分析方面的应用研究。凭借卓越的学术成就,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海外)。研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1)、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6)和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21)等多个重要奖项。
  • 香港浸会大学蔡宗苇团队研究发现:双酚S暴露或增加患癌风险
    香港浸会大学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近期的科学研究有新发现。实验室主任、化学系教授蔡宗苇教授带领团队公布最新科研成果:双酚S暴露,会使乳腺肿瘤增大,为罹患乳癌带来风险。通过蔡教授团队此前的研究发现,牙膏中存在的三氯生成分会损伤肠道,成为引发炎症性肠道疾病的元凶。蔡宗苇教授表示:“在工业生产中,双酚A被较少研究的化学物质双酚S所取代。由于我们的研究显示,双酚S或与乳腺肿瘤增生有潜在关联,故此有必要做进一步研究,了解这种化学物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长远而言,业界或需寻找较为安全的双酚A和双酚S替代品。决策者也应就使用双酚S制定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规划。”众所周知,双酚A是一种过往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婴儿水壶、食物及饮料容器及餐具的塑化剂,以及打印收据的感热纸中做显色剂等,由于被证实与人体内分泌系统失调、代谢疾病及乳癌风险增加有关,近年来,工业界较多改用双酚S作为替代品。双酚S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工业化学物质接替双酚A的双酚S是否对人体健康安全、无害?对于令广大女性谈及色变的乳癌,暴露的双酚S是否对其产生、恶化也会带来影响?科学界仍然知之甚少。2022年1月18日,蔡宗苇教授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基于双酚S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团队通过小鼠实验发现,双酚S同样会有令乳腺肿瘤增生及增加患癌风险。不同剂量的双酚S(BPS)暴露,与乳腺肿瘤增生和恶化相关。蔡宗苇教授在新闻发布会上上介绍双酚S的最新科研成果研究团队将人的乳腺癌细胞移植至三组小鼠身上进行试验,在对小鼠乳腺肿瘤造模后,第一组(BPS-10组别)小鼠每天被注入较低剂量的每公斤体重10微克双酚S,为期8周;第二组(BPS-100组别)小鼠每天被注入较高剂量的每公斤体重100微克双酚S;剩余属于对照组的小鼠则被注入橄榄油。研究团队通过小鼠实验观察双酚S对乳腺肿瘤的影响经过八周的实验,BPS-10组别小鼠的肿瘤平均体积和重量,分别多对照组13倍和11倍,而BPS-100组别小鼠肿瘤的平均体积和重量则多对照组4倍和4.5倍。实验结果显示,双酚S会增加肿瘤体积及重量。研究团队随后分析了三组小鼠乳腺肿瘤的坏死区和癌细胞聚集区,他们观察到两组被注入双酚S的小鼠,其肿瘤体积增加的同时,与肿瘤增生和恶化有关的细胞排列和分布也出现了变化。BPS-10和BPS-100组别的坏死区的平均面积,分别占肿瘤的54.7%和11.5%。低剂量双酚S加快肿瘤生长,高剂量双酚S或最终令肿瘤恶化。实验证明双酚S暴露会引发乳腺肿瘤增生及恶化实验证明双酚S暴露会增加乳癌风险蔡教授介绍说,在团队的研究实验过程中识别出六个调节肿瘤生长的脂质生物标志物以及十二种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的分布,包括与乳腺肿瘤增生和恶化密切相关的蛋白质。在脂质分布研究中,团队推断出有双酚S暴露,调节肿瘤生长的脂质的代谢会受到干扰。脂质和蛋白质标志物的发现有望日后应用于乳腺的分析检测。此次双酚S研究团队除了香港浸会大学的科学家外,还包括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及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成果已刊登于国际科学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22年1月,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 通讯》刊发了题为“Microbial enzymes induce colitis by reactivating triclosan in the mouse gastrointestinal tract”的文章,揭示了一种应用于牙膏、化妆品、瑜伽垫以及其他运动服装中具有抗菌功能的添加剂三氯生,会造成肠道损伤,从而引发肠道炎症疾病。该项研究同样由蔡教授带领实验室科研人员,与美国马赛诸塞大学和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学者们共同进行。研究人员将特定的肠道微生物酶,特别是肠道微生物β-葡萄糖醛酸苷酶(GUS)蛋白与三氯生连接,并表明这些酶驱动三氯生在肠道中制造严重破坏。在知道哪些细菌蛋白是罪魁祸首后,研究小组利用一种微生物靶向抑制剂来阻断肠道中的三氯生作用。在小鼠中阻断这一过程可防止结肠损伤和结肠炎的症状。该研究为越来越多的被诊断为炎症性肠病的人群提供了治疗的新线索。基于三氯生和相关化合物可能造成肠道损伤,学者们建议应该重新考虑三氯生应用的安全性,并需要更好地理解环境化学物质对肠道健康的影响。
  • 香港浸会大学蔡宗苇教授获选为2020最具影响力分析化学家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 nbsp 日前,英国分析科学家网站公布了2020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分析化学家。本次榜单被称为“Around the World in 60 Scientists”,选出来全球各大洲最具影响力的60位分析化学家,从每个大洲评选出当年最具影响力的10位科学家。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亚洲地区中,香港浸会大学蔡宗苇教授与其他6位科学家获此殊荣。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71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4bd7649b-ed43-44b9-b1b9-cb510401ec52.jpg" title=" 1.jpg" alt=" 1.jpg" width=" 600" height=" 371"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蔡宗苇教授,1982年在厦门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1990年在德国University of Marburg获得博士学位,1991-1994在美国University of Nebraska质谱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1996在美国University of Nebraska水质中心任教授,2001年受聘于香港浸会大学,现为香港浸会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二噁英分析实验室主任,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span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蔡教授是质谱分析领域的专家,从事质谱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特别擅长于高分辨质谱、GC-MS、LC-MS、CE-MS及其在环境、生物、药物和痕量有机污染物分析方面的应用研究。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近日,在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央民族大学生物成像与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以及仪器信息网联合举办的 strong 第二届“质谱成像技术与应用”主题网络研讨会 /strong 中,蔡教授分享了题为基于质谱成像的孕鼠PM2.5暴露诱导子代行为异常的研究的精彩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45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6e33acc3-904c-4819-b460-664978c8d0e1.jpg" title=" 2.jpg" alt=" 2.jpg" width=" 600" height=" 445"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很多研究表明,PM2.5暴露与多种疾病的产生密切相关。近年更多的研究表明,空气污染可能会给大脑带来损伤,并且该污染可能存在跨代际毒性。蔡宗苇团队结合质谱成像和组学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了妊娠期大气细颗粒物对子代认知和情绪发展的影响,为精准探索跨代PM2.5毒性与神经退行性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01023/562750.s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更多上述会议的详细信息请点击了解) /span /span /a /p p br/ /p
  • 2023欧洲科学院院士名单公布,江雷、蔡宗苇等多位国内高校学者入选!
    近日,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AcademiaEuropaea,简称“欧洲科学院”,)官网公布2023年新当选院士名单。今年,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江雷院士、香港浸会大学蔡宗苇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姜彤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秦岭教授等多位国内高校学者入选。  欧洲科学院又称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成立于1988年,由英国皇家学会及欧洲各国国家科学院发起,总部设在英国伦敦。下设23个学部,学科领域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等,是国际上跨地域和学术领域最广泛、学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  欧洲科学院院士来自35个欧洲国家,主要从欧洲各个国家的科学院院士中选出,代表着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界最优秀的科学精英和学术权威,其外籍院士是与欧洲有着长期紧密合作的杰出科学家。自成立以来,已选出近5500名欧洲科学院院士(MAE),其中有近9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少数欧盟国家之外的科学家可以当选外籍院士,其比例小于5%。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江雷院士(点击了解)  1987年江雷从吉林大学固体物理专业毕业后留在本校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就读硕士 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后继续在校攻读博士学位 1992年作为中日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公派去日本东京大学学习,师从国际光化学科学家藤岛昭 1994年获得吉林大学博士学位后继续在东京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1996年进入日本科技厅神奈川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作 1998年获得日本文部省颁发的青年特别奖励基金,同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1999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 200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4年兼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 2008年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院长 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5年获第三届中国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奖 2016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2017年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研究方向:长期从事仿生超浸润界面材料与化学方面的研究:(1)仿生超浸润材料与界面化学基础研究:主要包括限域空间内分子/离子/界面的作用规律、离子定向输运的调控规律等。(2)动态超浸润界面研究:主要包括量子限域超流化学反应、量子限域超流能量转化、量子限域超流生物信息转换等。(3)仿生超浸润材料与界面化学应用研究:主要是开发面向环境、能源、健康、资源、信息等涉及国家发展战略急需的新材料、新方法和新器件。  香港浸会大学蔡宗苇教授(点击了解)  1982年在厦门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1990年在德国University of Marburg获得博士学位,1991-1994在美国University of Nebraska质谱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1996在美国University of Nebraska水质中心任教授,2001年受聘于香港浸会大学,现为香港浸会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二噁英分析实验室主任,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蔡教授是质谱分析领域的专家,从事质谱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特别擅长于高分辨质谱、GC-MS、LC-MS、CE-MS及其在环境、生物、药物和痕量有机污染物分析方面的应用研究。凭借卓越的学术成就,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海外)。研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1)、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6)和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21)等多个重要奖项。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秦岭教授  1992年获得德国科隆体育大学(Deutche Sporthochschule K?ln) 实验形态学与运动医学康复专业博士学位 1993年在瑞士国际骨折内固定研究所(AO)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受聘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医学院创伤和重建外科学系任实验室主管 1994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目前任医学院矫形外科及创伤学系研究室主任、赛马会骨质疏松防治中心顾问、香港中文大学-世界卫生组识运动医学暨促进健康中心成员。秦岭教授发展了骨关节肌肉生物影像学及生物力学应用技术,并对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病生理和疗效评价进行了多年研究。同时秦教授发展和倡导开发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非侵入性康复治疗(运动、药物和物理治疗)措施, 以先进的骨关节肌肉生物影像定量分析技术评定具有中华文化特征的太极拳运动治疗和中药药物治疗作为潜在的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康复措施的功效,推动了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合作研发了含中药活性小分子的骨科内植入物材料修复骨缺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姜彤教授(点击了解)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二级研究员,首席科学家,气象科技领军人才。长期从事干旱、暴雨洪涝、高温热浪、热带气旋等极端气候事件的识别与影响评估、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管理及适应对策研究。组织建立中国气象灾害监测、风险评估、预警和管理业务体系。
  • 2020最具影响力分析化学家出炉:许国旺、陈义、蔡宗苇、龙亿涛、刘宝红、李绍平6位中国学者入选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日前,英国分析科学家网站公布了2020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分析化学家。本次榜单被称为“Around the World in 60 Scientists”,选出来全球各大洲最具影响力的60位分析化学家,每个大洲10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fadd01b2-b620-4c07-a8db-03cc4f2b37ea.jpg" title=" 无标题.png" alt=" 无标题.pn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亚洲获选的10位科学家中,复旦大学刘宝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国旺研究员、澳门大学李绍平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陈义研究员、南京大学龙亿涛教授、香港浸会大学蔡宗苇教授等6位中国科学家获此殊荣。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5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455e615c-8f16-43e9-9cf1-92cdd0c5e3f5.jpg" title=" 刘宝红.png" alt=" 刘宝红.png" width=" 600" height=" 45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复旦大学 刘宝红教授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5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d233b0ca-20a1-4d18-bdc9-76ffc19648bf.jpg" title=" 许国旺.png" alt=" 许国旺.png" width=" 600" height=" 452"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许国旺研究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38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b4d2e5db-22af-413c-a7b1-12e254083512.jpg" title=" 李绍平.jpg" alt=" 李绍平.jpg" width=" 600" height=" 438"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澳门大学 李绍平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6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cf649987-cf87-4c08-a71b-f5a0a6fe95a7.jpg" title=" 陈义.jpg" alt=" 陈义.jpg" width=" 600" height=" 362"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陈义研究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35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2582cab8-fca7-4ae0-bca5-b7e02912cf09.jpg" title=" 龙亿涛.jpg" alt=" 龙亿涛.jpg" width=" 600" height=" 335"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南京大学 龙亿涛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71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69f519ea-e15a-4e79-ae3d-f7dfc1b75425.jpg" title=" 蔡宗苇.png" alt=" 蔡宗苇.png" width=" 600" height=" 371"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香港浸会大学 蔡宗苇教授 /p
  • 香港浸会大学蔡宗苇教授团队在质谱成像数据计算和环境毒理应用研究取得进展
    质谱成像(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MSI)是由质谱技术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分子成像技术。它通过直接扫描生物组织切片,同时获得生物分子的定性、定量和定位的信息,具有免标记、高通量和高分辨等优点,在药物分析、癌症研究和环境毒理等各种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图像分割是MSI研究的一个重要步骤,常用算法对于一些具有相似分子组成模式的微区分割结果往往不太理想。例如,在孕期大气细颗粒物(PM2.5)暴露的小鼠胎儿研究中,常用分割算法无法区分脑部的细小结构微区(Science Bulletin, 2020. doi.org/ 10.1016/j.scib.2020.08.036)。近年来,有学者把数据滤波引入到MSI分割的流程中,以减少样品制备和仪器状态带来的噪声干扰,提高分割效果。然而,数据滤波与MSI分割的其它步骤互相影响,造成分割结果的不确定性。我们通过优化数据滤波在分割流程中的位置和算法,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空间分割流程,有效地提高了分割结果的可靠性。该研究工作使用脂质体特征的小鼠胎儿质谱成像数据,比较新的分割流程与其他常用的三种流程的空间分割结果。结果说明,本文提出的新流程能够更好地区分图像中的亚组织/微区,在目视检测、空间均匀性、时间成本和鲁棒性等方面均优于其他传统方法。这项研究提高MSI的空间分割效果,为研究人员评估和筛选药物/化学诱导的靶向器官,探索疾病进展和分子机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该工作由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郭磊和硕士研究生胡振兴为论文共同一作(Analytical Chemistry, 2021, doi.org/10.1021/acs.analchem.0c05242)(图1)。  图1 滤波参与的新图像分割算法结果示意图  环境中典型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BPA)及其替代品双酚S(BPS)的暴露与乳腺癌发展密切相关,然而分子机制仍然是未知的。本研究以环境相关暴露剂量的BPS处理乳腺癌裸鼠移植动物模型,采用脂质和蛋白的质谱成像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相关的分子机制进行初步探索。研究发现乳腺肿瘤体积随BPS暴露浓度升高呈减小趋势,并发现了肿瘤异质性驱动的增殖和恶性病变机制。其中,蛋白的质谱成像方法采用原位酶解法,并构建了人乳腺癌相关的数据集进行质谱成像蛋白图像的比对和搜索(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21, doi.org/10.1016/ j.jhazmat.2021.125391)(图2)。  图2 BPS诱导乳腺肿瘤增殖和恶变的分子机制
  • 香港业务连续2位数增长,而今再添新动能 ——记安捷伦牵手浸大成立香港首家联合实验室
    2024年5月27日,安捷伦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实验室签约与揭牌仪式在香港浸会大学善衡校园邵逸夫大楼举行。香港浸会大学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蔡宗苇教授、安捷伦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业务总经理杨挺作为双方代表签署合作协议。双方表示,未来希望联合实验室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大湾区乃至全国的环境、食品、大健康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行业发展起到带动引领的作用。仪器信息网作为大陆唯一受邀媒体见证了安捷伦在香港地区首个联合实验室的成立。香港浸会大学蔡宗苇教授(左)与安捷伦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业务总经理杨挺签署合作协议(第二排从左到右)香港浸会大学理学院院长吴国宝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副校长暨研究院院长吕爱平教授,安捷伦助理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技术解决方案总监康瑜容,安捷伦助理副总裁兼大中华区高级市场总监郑欣见证了签约仪式签约启动仪式结束后,本网与蔡宗苇教授、安捷伦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业务总经理杨挺、安捷伦助理副总裁大中华区技术解决方案总监康瑜容就联合实验室成立初衷、安捷伦在香港的业务、双方在环境领域的相关工作等话题进行了交流。联合实验室成立初衷:让科技造福民众双方首先介绍了成立联合实验室的初衷。蔡宗苇:第一,加强同安捷伦的合作,借助安捷伦的技术力量,让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得到进一步拓展。第二,希望面向香港特区、大湾区以及国家的重大需求,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以及毒品控制、海关等其他领域,利用双方共同开发的方法服务社会,对公众起到宣传科普的作用,对特区政府和大湾区政策制定起到咨询支撑的作用。比如,目前香港环保领域最新的“走塑”政策广受市民关注,大家对这一政策的态度也褒贬不一。作为研究机构,更加熟悉政策制定背后的科学依据,希望借助联合实验室,通过科学实验和研究数据,将正确的信息传递给大家。塑料是天使,也是魔鬼,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尤其微塑料已经无处不在,大量海洋生物的健康受到塑料危害。国务院办公厅已将微塑料列为新污染物加以管控,此次与安捷伦的联合实验室中就有一台专用于微塑料研究的高端分析仪器。我们将来不仅要监测香港的维多利亚港、城门河的水,还要监测深圳茅洲河和广州给香港供水的水库等更多水域,希望面向整个大湾区有系统的微塑料的监测数据。”杨挺:安捷伦是一家仪器供应商,蔡教授在环境领域和大健康领域有很多前沿的研究,仪器是一方面,我们更希望借助蔡教授的平台,在相关领域做更多的应用开发。我们并不只想发表文章,而是希望这个平台做出来的成果最终能够造福香港市民,让他们一起享受科技创新带来的硕果,让科技不要离民众那么远,这是我们合作的初衷。联合实验室引入的都是安捷伦最高端的仪器,其中Revident 6575 LC/Q-TOF是安捷伦在全国安装的第一套;8700 LDIR光谱成像系统则是在微塑料研究领域的金牌仪器,国内很多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里基本都已经配备,中国沿海地区很多国家级海洋研究实验室均在使用该仪器建立标准和进行前沿研究。海洋是流动的载体,我们也希望跟随蔡教授的科研思路,面向更多区域,包括香港的维多利亚港等去进行新污染物的研究,能够为整个行业做出更多的贡献。我国新污染物研究在多方面已处于领先水平蔡宗苇对香港浸会大学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了简单介绍,随后系统介绍了我国在新污染物领域取得的进展。蔡宗苇教授接受采访蔡宗苇: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13年成立的,主要有三大研究方向,最早期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研究为主,经过发展现在以环境新污染物研究为主,包括环境行为、环境测定、环境控制;另外一大领域是围绕环境、食品等来源的污染物所引起的疾病相关的研究,主要采用组学手段,包括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和新兴起的空间组学。实验室拥有一支强大的科研团队,博士和博士后共六十余人,团队面向香港特区、大湾区跟国家的需求,以环境新污染物为对象,面向人体健康,做了很多创新工作,发表了大量前沿文章。和欧美国家相比,我国新污染物研究水平从原来的追随、追赶,到现在至少是平行,甚至一些方向上处于领先水平。但是中国作为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会面临更多环境污染的问题,国家虽很重视,参加了一些国际环保组织(比如中国最早加入了斯德哥尔摩公约),但我们依然任重道远,需要科研人员和媒体共同去促进市民环保意识的提升。如刚刚讲到的“走塑”,香港走在大陆的前面,用纸质品替代塑料我认为是好事,但必然会有不便利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开发新的检测方法,用科学向大众解释。新污染物的产生是大量的,我们所认识的新污染物还有很多局限,可以说是冰山一角。有很多未知的新污染物每天在生产,它们是否会对健康有影响还需要进行大量研究,得到更多数据。在管控和监测方面,国家十分重视,中共中央办公厅过去两三年连续出台了多个重要文件,习近平总书记也做了重要指示,要求对4大类新污染物有一定的监测和管控措施。各省市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措施,比如广东省就已经有很明确的数据了,香港也要跟上步伐,出台新污染物的管控监测措施。安捷伦香港业务稳定增长 希望借助合作平台带动各个行业发展杨挺介绍了安捷伦在香港的业务情况及香港市场特点,安捷伦也将以自己的形式为两地架起沟通的桥梁。杨挺接受采访杨挺:香港行政区与大陆的业务组成都差不多,主要在生命科学、化学分析和电子测量等领域提供市场和售后的服务。我们更关心客户的应用领域,香港在生命科学、生物制药、医学检测、环境、食品等领域都有很多的机会。但在香港与大陆也有一些不同,大陆在生物制药等产业从上游到下游都有很多机会,香港受限于地域面积等因素,会更偏向于高端研究,而不会有更多生产环节的布局。香港政府对环境的关注度及相关法律法规、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市场多元化等方面领先于内地,研究的步伐也有所不同。此外香港的通用语言是粤语,针对这些,我们在香港售前和售后的支持团队也都是讲粤语和英文,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支持当地的用户,让他们花最少的精力在仪器上,而是能够去聚焦到他们的研究当中。从业务的角度来说,最近两年尤其是2023年,安捷伦在全球的业务都受到了很大的压力,但是香港的业务反而蒸蒸日上,保持连续两位数的增长,这说明相对于大陆,香港市场是非常稳定、健康且繁荣的。从交流角度来说,此次成立的联合实验室是一个技术平台,双方对于这样的平台都有需求,各方对环境领域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加强,安捷伦希望加大这一领域的投入。我们也希望通过成立联合实验室来立足于香港,借助这个平台来扩大安捷伦在高端应用上的影响力,最终带动整个香港地区更多新应用的产生。此外,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合作带动包括环境、食品、生物医药等各行业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也看到香港有很多的优才计划,我们也希望通过联合实验室这个平台培养更多的人才,服务于香港相关产业的发展,因为这个产业是一个分析技术应用的产业。安捷伦深耕环境领域 致力于为更多领域提供全流程的解决方案康瑜容介绍了安捷伦近几年在环境领域所做的工作,以及未来在环境、生物制药、组学研究等更多领域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布局。康瑜容接受采访康瑜容:安捷伦在环境领域有很深厚的基础,我们是仪器的提供者,希望在环境分析领域有更多的解决方案。第一,近几年围绕环境领域一直在进行分析技术上的创新,推出了很多新平台,比如8700 LDIR光谱成像系统,它是第一个微塑料研究专用平台。第二,安捷伦不只是仪器的提供者,更希望提供全流程的解决方案,从样品前处理、样品检测再到数据处理和最后的解读的全流程,来了解包括微塑料、PFAS、POPs等各种污染物的“前世今生”,包括它从哪里来、如何去治理,这也是安捷伦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环。第三,技术和解决方案开发过程少不了与专家合作,安捷伦一直与环境领域的KOL合作,从他们的研究中获得启发,也希望他们在我们的分析平台上产出更多数据结果,有朝一日为法规制定上出一份力。未来安捷伦在产品和解决方案方面的布局,首先在仪器方面,很快会有一些新产品陆续推出,请大家拭目以待。解决方案方面,不只是环境领域,面向生物制药、组学研究等更多领域,我们将不断整合全流程的解决方案,因为安捷伦除了质谱,还有很多其他产品,比如细胞能量代谢分析仪等特色产品,我们将这些产品组合起来,为提供客户全流程的解决方案,这是安捷伦的整体目标。基于这一目标,我们在中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提升本土化研发能力,包括硬件和软件的研发,不断开发适合于本地化的解决方案。回顾联合实验室启动仪式,香港浸会大学副校长/研究院院长吕爱平教授和杨挺分别为签约活动致辞。香港浸会大学副校长、研究院院长吕爱平教授致辞安捷伦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业务总经理杨挺致辞联合实验室受到香港政务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香港环保署、食物环境卫生署、渔农自然护理署、渠务署等政府官员、医生、工程师,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香港质谱学会会长出席了本次签约与揭牌仪式。与会嘉宾合照签约活动现场签约仪式结束后,与会嘉宾参观了联合实验室。此次联合实验室引入多款安捷伦高端分析仪器,仅仪器设备投入就超千万人民币,包括Agilent Revident 6575LC/Q-TOF、Agilent 7250 GC/Q-TOF、Agilent 7010C GC/TQ与Agilent 8700 LDIR。联合实验室主要仪器展示香港浸会大学学生现场演示6575 LC/Q-TOF用于呼吸气、食品安全、污水污泥、爆炸物类似物和毒品等样品检测
  • 是东方之珠 也是科研高地:香港浸大借助安捷伦技术,稳居交叉学科研究C位
    香港浸会大学(浸大)联合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SKLEBA)是通过与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材料科学等交叉与渗透,建立以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生物传感和生物成像为重点的生物分析平台,瞄准POPs环境与健康研究的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提出环境和生物体中POPs的分析测试新原理,建立分析测试新方法、新技术,研制新型检测仪器或装置,为提高国家环境品质和健康水准,以及履行国际公约提供重要的科学和技术支撑。这个夏天,安捷伦与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SKLEBA)共建联合实验室,期待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大湾区乃至全国的环境、食品、大健康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行业发展起到带动引领的作用。这也是安捷伦在香港建立的首所联合实验室,意义非凡。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蔡宗苇教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SKLEBA)的研究项目与现状,也对新引入的安捷伦设备感到振奋,其中安捷伦Revident 6575 LC/Q-TOF是安捷伦在全国安装的第一套,8700 LDIR光谱成像系统则是在微塑料研究领域的金牌仪器,国内很多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里基本都已经配备。有了这些先进的检测技术平台,蔡教授对未来的科研课题成果信心满满。
  • 2018年度基金委化学部“优青”评审专家名单公布
    p   近日,2018年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评审会专家名单公布,共计134位专家,含多位院士杰青。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ce66deef-f6ef-4dbb-9830-331b46e66a19.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80702224920_副本.jpg" / /p p    strong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会专家名单: /strong /p p   薄志山,卜显和,蔡宗苇,车顺爱,陈春英,陈弓,陈敏东,陈胜利,陈威,陈玉,褚良银,戴家银,丁建东,丁克,段春迎,樊卫斌,范青华,方维海,付宏刚,甘志华,高明远,高学云,郭子建,郝京诚,贺鹤勇,侯剑辉,胡炳文,胡文平,黄承志,黄培强,黄维,纪红兵,贾金平,江莉龙,江颖,蒋兴宇,鞠熀先,李丹,李攻科,李广涛,李景虹,李清彪,李永旺,李正平,梁好均,梁鑫淼,林璋,林振阳,刘欢,刘买利,刘有智,刘又年,刘智攀,卢灿忠,陆安慧,陆豪杰,罗成,罗和安,马晓迅,毛秉伟,毛兰群,庞代文,彭路明,裘晓辉,曲良体,全燮,桑楠,邵元华,石伟群,苏成勇,苏循成,孙俊奇,陶军,汪海林,王丹,王海辉,王宏达,王建华,王江云,王树,王树涛,王尧宇,王野,魏飞,翁羽翔,吴乔,吴一弦,吴永宁,夏安东,夏永姚,谢毅,谢在库,邢巍,邢献然,徐南平,徐铜文,徐志康,许维,薛向欣,严秀平,杨伯伦,杨超,杨晟,杨秀荣,杨延强,杨弋,杨运桂,要茂盛,尹航,余家国,俞飚,俞书宏,庾石山,臧双全,张广照,张国林,张浩力,张洪彬,张建平,张礼知,张万斌,张先正,张长生,章俊良,赵进才,赵劲松,郑南峰,钟建江,周立祥,周午纵,周永丰,周永贵,朱利中,左景林。 /p p br/ /p
  • 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成立
    经中国化学会第28届第3次常务理事会研究决定,同意设立中国化学会分支机构&ldquo 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rdquo ,委员会挂靠清华大学化学系,陈洪渊院士担任委员会首任主任。   2013年10月22日,以陈洪渊院士为主任的首届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新世纪日航饭店召开首届全体委员会议,共商&ldquo 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rdquo 的活动宗旨以及发展规划。会议来自全国不同领域的质谱专家共35名,由清华大学分析中心承办,陈洪渊院士主持会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析化学学科主任庄乾坤教授到会致词。庄教授对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表示衷心祝贺,介绍了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近况,强调质谱分析研究要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开展高水平的基础理论研究 加强质谱分析方法以及质谱仪器研发的创新研究,扩大质谱分析的应用领域,使质谱分析的研究成果在科研领域和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质谱分析以及质谱仪器的研究,加强质谱分析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首届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洪渊院士宣布首届中国化学会质谱专业委员会成员名单,到会委员逐一做了自我介绍。陈院士简要地回顾了我国质谱仪器研制、分析方法研究与应用的发展过程,指出成立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是顺应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可以为生命科学、环境保护、医药卫生、石油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提供更大的帮助。本次会议秘书长林金明教授介绍了委员会成立的经过,考虑到质谱分析涉及研究领域多、应用范围宽等特点,委员会的成立经过长期的酝量,在不同领域、不同单位的院士、领导和专家的推荐下,成立了以陈洪渊院士为主任委员,江桂斌院士、张新荣、刘虎威、陈义、邹汉法、杨芃原、林金明、钱小红、再帕尔· 阿不力孜、潘远江等教授为副主任委员的首届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得到中国化学会秘书长会议以及常务理事会的大力支持,于2013年1月15日召开的中国化学会第28届第3次常务理事会上表决通过。   会议期间,委员们踊跃发言,对于如何更加快速推动我国质谱分析,乃至其它分析方法研究水平的提高,献计献策。会议讨论了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的活动宗旨和业务范围,讨论了与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联合开展各项学术活动的相关事项,初步确定于2014年召开中国化学会首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研讨会 确定了杨芃原教授作为特约主编,在《中国科学》(化学)出版首届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成立的纪念专辑 确定与《仪器信息网》合作,开展质谱技术讲座和网络研讨会,普及推广质谱研究成果。   附: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组织机构(第一届)   挂靠单位:清华大学化学系   主任:陈洪渊   副主任:江桂斌、张新荣、刘虎威、陈义、邹汉法、杨芃原、林金明、钱小红、再帕尔&bull 阿不力孜、潘远江   秘书长: 林金明   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列):   蔡宗苇、陈焕文、储晓刚、段忆翔、方向、郭良宏、郭寅龙、杭伟、黄业茹、黄光明、纪建国、蒋宇扬、李晓东、刘劲松、刘建华、刘斯奇、刘震、刘志强、陆豪杰、吕强、聂宗秀、史权、谭蔚泓、吴永宁、汪海林、吴侔天、熊行创、许国旺、徐建中、杨福全、张丽华、张四纯、张殷、张智平、周江、周振、赵镇文
  • 安捷伦与香港浸会大学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
    双方代表共同为联合实验室揭牌 2024年5月27日,中国香港——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今日与香港浸会大学(简称“浸大”)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基于浸大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SKLEBA),专注于生物分析新方法新技术,新污染物环境化学与环境毒理学以及与人类健康相关的生物医学等前沿领域的研究课题。实验室引入安捷伦先进的分析测试平台,包括公司近年发布的一系列新品如Agilent Revident 6575 LC/Q-TOF、Agilent 7250 GC/Q-TOF、Agilent 7010C GC/TQ与Agilent 8700 LDIR。 研究人员向参访嘉宾介绍联合实验室内部署的安捷伦仪器深化环境污染防治是我国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近年,国家相关法规不断出台,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结合浸大及内地合作实验室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分析方面的多年研究经验和良好基础,通过与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和材料科学等交叉与渗透,建立以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生物传感和生物成像为重点的生物分析平台,瞄准POPs环境与健康研究的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提出环境和生物体中POPs的分析测试新原理,建立分析测试新方法、新技术,研制新型检测仪器或装置,为提高国家环境品质和健康水准,以及履行国际公约提供重要的科学和技术支撑。 蔡宗苇教授与杨挺在双方代表见证下签署合作协议后排左起:香港浸会大学理学院院长吴国宝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副校长暨研究院院长吕爱平教授,安捷伦助理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技术解决方案总监康瑜容,安捷伦助理副总裁兼大中华区高级市场总监郑欣 安捷伦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业务总经理杨挺表示:“我们非常高兴能与香港浸会大学以及蔡教授团队达成合作,这标志着安捷伦在中国香港、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拓展迈出重要一步。通过与蔡教授团队紧密协作,我们期待在新污染物的前沿研究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果。这些成果也有助于将大湾区这一独特地域适用的解决方案推向更多市场。”安捷伦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业务总经理杨挺致辞 香港浸会大学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蔡宗苇教授在揭牌仪式上表示:“我们很高兴能与业内前沿的科学检测和分析解决方案提供商安捷伦合作。将 SKLEBA 主要研究方向与安捷伦的能力和专业相结合,我们可以卓有成效地获得巨大成果,最终为中国香港特区、粤港澳大湾区与中国大陆的环境新污染物的监控与防治带来创新。”香港浸会大学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蔡宗苇教授向参访嘉宾介绍联合实验室双方的合作还将聚焦于代谢组学、环境新污染物和微塑料等领域的前沿科学研究。后续,来自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安捷伦售后服务团队将定期为联合实验室开展主动维护服务,确保引入的仪器设备始终高效运转。
  • 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完成换届,江桂斌连任新一届主任
    根据中国化学会《关于分支机构换届的通知》(化会字〔2022〕16号),各学科/专业委员会换届工作陆续完成。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按照换届要求完成换届,新届期将自2022年至2026年。新一届委员会委员信息如下:  新一届委员  主任:江桂斌  名誉主任:陈洪渊  副主任:谢剑炜、聂宗秀、庄乾坤、汪海林、张丽华  秘书长:汪海林  委员:  白 玉 北京大学  陈洪渊 南京大学  陈焕文 江西中医药大学  陈子林 武汉大学  蔡宗苇 香港浸会大学  陈 义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段忆翔 四川大学  杜 兵 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  方 向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郭寅龙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郭良宏 中国计量大学  杭 纬 厦门大学  贺玖明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黄光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江桂斌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赖玮毅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李惠琳 中山大学  林金明 清华大学  刘劲松 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刘虎威 北京大学  刘 倩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刘小云 北京大学  刘 震 南京大学  刘志强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陆豪杰 复旦大学  吕 强 北京微量化学研究所  吕 弋 四川大学  聂宗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潘远江 浙江大学  钱 昆 上海交通大学  秦伟捷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史 权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谭蔚泓 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  田瑞军 南方科技大学  王方军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汪海林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吴永宁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瑕 瑜 清华大学  谢剑炜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熊 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熊行创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许国旺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徐静娟 南京大学  杨福全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叶 慧 中国药科大学  叶明亮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袁必锋 武汉大学  再帕尔阿不力孜 中央民族大学  张金兰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张丽华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张庆合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张四纯 清华大学  张新荣 清华大学  周 江 北京大学  周 振 暨南大学/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朱 军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  庄乾坤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 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完成换届,郑明辉任新一届主任
    根据中国化学会《关于分支机构换届的通知》(化会字〔2022〕16号),各学科/专业委员会换届工作陆续完成。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按照换届要求完成换届,新届期将自2022年至2026年。新一届委员会委员信息如下:主任:郑明辉 副主任:余刚 陈建民 陈威 陈宝梁 王书肖 秘书(长): 王亚韡 季荣委员:委员姓名工作单位蔡宗苇香港浸会大学曾永平暨南大学柴之芳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陈 威南开大学陈宝梁浙江大学陈春城中科院化学研究所陈吉平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陈建民复旦大学陈景文大连理工大学党 志华南理工大学冯新斌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付 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冯玉杰哈尔滨工业大学葛茂发中科院化学研究所郭良宏中国计量大学谷 成南京大学郝吉明清华大学郝郑平中国科学院大学贺 泓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胡 敏北京大学贺克斌清华大学黄业茹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季 荣南京大学贾金平上海交通大学江桂斌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景传勇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阚海东复旦大学李和兴上海电力大学李俊华清华大学李向东香港理工大学林 璋中南大学刘景富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维屏浙江大学栾天罡广东工业大学麦碧娴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欧阳钢锋中山大学潘丙才南京大学彭平安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全 燮大连理工大学宋茂勇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孙红文南开大学陶 澍北京大学王秋泉厦门大学王书肖清华大学王祥科华北电力大学王亚韡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小萍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魏复盛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吴永宁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闫 兵广州大学杨 新南方科技大学要茂盛北京大学尹大强同济大学俞汉青中国科技大学余 刚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赵进才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张爱茜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张远航北京大学郑明辉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周炳升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朱东强北京大学朱利中浙江大学朱永法清华大学祝凌燕南开大学
  • 基金委6学部公布6批项目评审专家名单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化学科学部、地球科学部、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管理科学部以及交叉科学部公布6批项目评审专家名单。详细名单如下。关于公布“2022年度数理科学部重大项目评审会议”专家的公告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相关规定,现公布2022年度数理科学部重大项目及专项项目评审会议专家名单:王文彦、王兆军、王建立、王建民、王彦飞、王娜、王彪、方陶陶、石磊、叶向东、申胜平、包景东、冯波、司宗国、朱少平、朱永田、朱利平、朱宗宏、刘子强、刘宇陆 刘晓为、刘铁钢、孙保华、李玉同、李定、吴臻、何子山、辛圣洪、汪越胜、张莹 张海燕、张靖、陆卫、陆培祥、陈树琪、陈险峰、范更华、林华珍、林建忠、林承键 金石、周济林、郑阳恒、孟光、赵宁、赵建林、赵振堂、赵跃宇、袁小聪、徐力 徐志平、徐明、郭田德、黄永箴、黄忠亿、常超、彭济根、程亚、傅立斌、蔡荣根、廖益、熊启华。公布时间:2022年11月14日至2022年11月2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2022年11月14日2022年度化学科学部项目评审会专家组名单2022年11月3日-15日,化学科学部组织评审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原创探索计划项目、专项项目(科技活动项目)。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相关规定,现发布评审会专家名单。蒋澄宇,刘鸣华,杨运桂,李隽,曲晓刚,夏帆,李海涛,刘磊,席真,孙世刚,翁羽翔,刘杰,邓力,赵斌,苏红梅,苏宝连,马紫峰,赵宇亮,何圣贵,吴家睿,孙平川,戴庆,谭蔚泓,方维海,陈玲,张建平,付红兵,陶军,陈骏,唐颐,高越,张国林,王野,邓德会,庄林,陆文,张学记,孙立成,杨金龙,吴骊珠,周其林,王博,丁建东,洪茂椿,徐昕,张前,李丹,安太成,周鸣飞,刘买利,陈鹏,房喻,夏安东,丁大军,傅尧,曲景平,李玉同,何盛宝,蒋华良,李芳柏,易俗,邢献然,张跃钢,汪夏燕,张增辉,熊仁根,杨全红,杨勇,朱为宏,陈红,金万勤,陆安慧,郭子建,闵丽艳,汪海林,周翔,路建美,马於光,谢在库,朱本占,陈立桅,迟力峰,张久俊,岳建民,曹则贤,臧双全,李思殿,邓伟侨,李明丰,蔡宗苇,李泓,姚雪彪,马旭村,崔光磊,崔勇,盖锋,孙晓明,周欣,吴凯,俞飚,巢晖,郑兰荪。关于公布地球科学部2022年度重大项目评审组名单的公告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相关规定,现将地球科学部重大项目评审组名单公布如下:冯起、张为俊、曾刚、曾永平、张偲、黄建平、李晓明、彭建兵、孙和平、赵国春、周忠和、孙有斌、吴忠良、冯学尚、孙红文。公布时间:2022年11月14日至2022年11月2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2022年11月14日2022年重大项目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会议评审专家组名单(汇总)(按姓氏拼音排序)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相关规定,现公布2022年重大项目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会议评审专家组名单(汇总)(按姓氏拼音排序)如下:白海洋、成会明、崔杰、丁立健、董绍明、杜修力、宫声凯、胡文彬、胡文兵、黄朝晖、黄庆学、黄小卫、江莞、姜涛、蒋青、李红霞、李家彪、刘合、刘胜、刘世勇、罗安、罗宏杰、罗胜联、聂超群、潘复生、任洪强、孙宝德、汤涌、田永君、宛新华、王国庆、王浩、王金淑、王云鹏、王中林、王文红、徐龙河、杨勇平、杨志峰、宇波、易慧霞、张先正、张晓宏、张义民、张静、赵丁选、朱美芳。公示期:2022年11月17日至2022年11月23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2022年11月16日关于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2022年度重大项目评审专家名单的公告根据国务院相关规定,现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2022年度重大项目评审专家名单。陈收、柯玮玲、马寿峰、马铁驹、王惠文、王凯、王先甲、吴建军、闫相斌、杨晓光、袁瑞君、张玉利、周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2022年11月15日2022年度交叉科学部重大项目会议评审专家组名单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相关规定,现公布2022年度重大项目会议评审专家组成员名单。王红卫、王伯根、王晓力、王震、孔德领、厉力华、龙勉、卢革宇、朱樟明、刘华平、刘连庆、刘宗华、孙立宁、李明、李秦川、李智军、杨庆生、杨海钢、杨银堂、武晓君、郑海荣、孟胜、赵元富、赵远锦、高绍荣、曹进德、寇纲、曾璇、詹乃军、樊瑜波、潘曹峰、鞠熀先。公布时间:2022年11月16日至2022年11月23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2022年11月16日
  • 四大质谱学会齐聚西安,200余位质谱专家带来哪些看点?——第八届华人质谱研讨会暨2024年无机和同位素质谱学术会议开幕
    仪器信息网讯 5月11日,由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主办、西安交通大学承办的“第八届华人质谱研讨会暨2024年无机和同位素质谱学术会议” 在古都西安召开。此次大会围绕质谱前沿应用、无机质谱研究热点以及质谱仪器新技术新方法等呈现了精彩的报告内容,会议齐聚了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北美华人质谱学会、台湾质谱学会、香港质谱学会四大质谱学会,各地区均组织代表团参会,会议共吸引500余位高校、科研院所的质谱学者以及行业相关从业者参会。本届会议为期2.5天,共安排10个大会报告及15场分论坛,共计超过230场报告,囊括生命科学、新方法新技术、无机质谱、同位素质谱、环境食品领域应用进展、生物医药、仪器研发等主题,大会还特别设置青年学者主题论坛,以促进青年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合作。第八届华人质谱研讨会暨2024年无机和同位素质谱学术会议现场大会开幕式上,四大质谱学会理事长分别致辞,本次大会的精心策划让世界华人齐聚一堂,在同一屋檐下分享彼此的文化以及新成果,希望这样的交流机会持续下去,共同促进质谱技术的发展。本次大会的承办方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梁得亮书记、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洪渊先生也分别为大会致开幕词。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秘书长谢孟峡教授主持。中国质谱学会理事长/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方向研究员方向研究员在致辞中提到本次大会邀请了北美、香港、台湾等多地区的质谱专家齐聚一堂,将共同探讨质谱在各学科的应用碰撞、分享最新的成果,同时大会也举办无机质谱技术研发成果、应用进展的报告分享,旨在推动质谱事业的发展。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梁得亮书记梁得亮书记表示,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西安交通大学积极承担使命,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基础研究,在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西安交通大学也取得了显著成果。成功研发国产首台热表面电离质谱仪是西安交通大学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一个重要成果。这一成果不仅展示了学校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强大实力,更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最后他呼吁更多的科学家、质谱学者与西安交通大学进一步深入开展合作,共同推动整合精密测量学科的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洪渊先生陈院士表示,化学测量是科学发展的眼睛,质谱技术作为重要的测量工具之一,在科学发展道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广泛的应用领域,从无机化学到有机化学,生物医药和医疗检测,都显示着质谱技术的重要性。随着中国质谱科研团队的不断壮大和研究的深入,基于质谱的前沿研究已有大幅提升,并在有些方向处于世界前列,陈院士表示,期待中国质谱团队未来将有更多原创性的成果产出。北美华人质谱学会主席 汪寅生教授台湾质谱学会理事长王亦生教授香港质谱学会理事长 萧智杰教授中国质谱学会秘书长谢孟峡主持开幕式开幕式后是大会报告环节,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献华院士、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方向研究员、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香港浸会大学蔡宗苇教授、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李志明研究员等重量级专家带来了精彩的大会报告,全方位展示了同位素质谱、离子阱质谱、单细胞质谱以及磁质谱等仪器和技术的进展,还囊括了质谱技术在新污染物与毒理研究领域的前沿应用进展。大会报告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李金英研究员、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厉良教授以及国立成功大学廖宝琦教授主持。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献华院士报告题目《同位素地质年代学进展》同位素质谱技术自二战以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为科学家深入探索地球和其他行星的演化历史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报告中李院士重点介绍了U-Pb同位素稀释法在岩石和矿物年代学中的应用、同位素定年技术在月球和火星探测中的进展,以及高空间分辨年代学仪器技术(SIMS二次离子质谱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和核心方法问题。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方向研究员报告题目《离子阱定量质谱技术与仪器》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及高质量发展,其对质谱仪器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分析复杂样品时,因此基于离子阱的定量质谱技术受到广泛关注。由方向研究员团队自主研发的Q-LIT(四极杆-线性离子阱)定量质谱技术衍生的商品化质谱仪器已通过国际比对验证,得到广泛认可。此外,方向研究员还从科学装置到仪器产品的转化过程进行了深入阐述,介绍了日前面向中国市场推出的首台傅里叶静电阱质谱仪Anyeep Cassitrap 120K的核心技术及仪器性能。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报告题目《单细胞质谱分析与成像研究》张新荣教授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质谱的单细胞分析研究,其团队在2001年即提出了以质谱探针代替荧光探针进行细胞内分子标记的原理。他在报告中提及单细胞分析时无机同位素探针展现出的显著优势。由于同位素探针的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使其能够在复杂生物环境中实现准确追踪和量化的能力,为单细胞水平的质谱成像研究提供了强大支持。香港浸会大学蔡宗苇教授报告题目《环境新污染物的质谱分析与毒理研究》环境污染无处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接触到汽车轮胎抗氧化剂、塑料制品等物质,这些污染物可能具有潜在的危害,但却往往未被重视。因此质谱技术在环境污染物领域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发现分析潜在的新型污染物,了解其在环境中的存在情况和影响程度。报告介绍了蔡教授团队建立的质谱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测定多种典型新污染物,并在多个城市的PM2.5样品中观测到它们的不同浓度和组成。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李志明研究员报告题目《磁质谱仪器研发进展》目前磁质谱仪器超过10大门类,40余款幸好,其精密度高,系统复杂,长期被美、英、法等国家技术垄断,超过95%的磁质谱仪依赖进口。同时报告还介绍了磁质谱仪器研制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如离子光学理论计算、离子化器匹配设计及高效传输、质量分析器设计及控制、微弱信号放大检测等。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国产磁质谱仪器自主研制得到突破,取得了进展。报告的最后展望了激光共振电离质谱仪、热表面电离质谱仪等的应用前景。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李金英研究员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厉良教授国立成功大学廖宝琦教授在大会第一天的分论坛环节,分别设置了五大主题,包括质谱在生命科学、精准医学领域的应用进展、质谱新技术新方法、无机质谱仪器技术应用进展、环境食品领域应用进展、同位素质谱技术应用进展等,共邀请70位专家进行精彩报告。分论坛掠影参会专家合影此次会议也得到了SCIEX、Waters、珀金埃尔默、安捷伦、衡昇质谱、艾捷博雅科技、中科科仪、清谱科技、默克化工、钢研纳克、威思曼高压电源、贝普奥生物、普发真空、天美仪拓、大连奥远电源、华仪宁创、灏科仪器等仪器设备、核心部件厂商的大力支持。展商掠影
  • 探求环境污染与生命健康成为2014年色谱年会上的热点
    仪器信息网讯 2014年12月12日,由北京色谱学会主办,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承办的2014年北京色谱年会在北京龙爪树宾馆召开,来自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仪器企业等的近400位业内相关人士参加了本次会议。各位学者及仪器厂商代表就相关领域研究与色谱技术的结合及色谱技术的发展与相关方法的开发给现场的观众带来了精彩的报告。 报告现场 会议首先由江桂斌院士致开幕词,江桂斌就近年来色谱技术的发展以及色谱技术在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做了简要概述,同时对到场的观众和嘉宾表示了感谢。 张玉奎院士 本次的会议的主题是&ldquo 色谱技术在环境和食品安全分析中的应用&rdquo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院士作了题为《膜蛋白组分离鉴定新方法研究》的报告 报告首先从膜蛋白质研究的意义及目前存在的挑战讲起,介绍了膜蛋白在外界物质运输、分子识别以及信号传导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以及目前研究所面对着的难题即组成复杂、丰度低、强疏水性。接下来针对膜蛋白组研究中存在的困难张玉奎院士讲了shotgun膜蛋白质组研究的策略以及运用LC-MS/MS对鼠脑膜蛋白质组进行的分析,其研究结果数据与文献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报告的最后张玉奎院士还就近五年来有关我国色谱技术发布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和发布,结果表明近五年来我国的色谱技术发布的论文总数始终领先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而且近年来有着逐步增高的趋势,表明色谱技术的研究以及方法开发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热点。 蔡宗苇教授 香港浸会大学蔡宗苇教授作了《基于液-质联用代谢组学平台对环境污染的分子毒理研究》报告,蔡宗苇指出环境污染物暴露具有中毒性慢,但毒害不可忽视的特点,接着介绍了环境污染物与代谢组学之间的联系。&ldquo 环境污染物暴露后影响某些代谢酶的活性或修饰,均可能引发新的生化反应,代谢组学正是鉴定这些新的生化反应的有力工具,并且小分子代谢物在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下起着信号放大作用,能及早检测到早期毒性反应的生化变化&rdquo ,接下来蔡宗苇做了环境污染&ldquo 毒王&rdquo 二噁英对小鼠肝脏的影响的研究,并采用色质联用技术从代谢组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张新荣教授 来自清华大学的张新荣教授介绍了《单细胞质谱分析的现状与挑战》,指出荧光探针是目前单细胞分析与成像的主要技术手段,但这种分析手段存在的一些缺陷,例如分析目标需要有明确的识别对象而且分析受到分子光谱谱带宽度的限制,而采用质谱手段对单细胞分析具有多组分分析同时进行、无需标记和精准定量的优点,同时张新荣具体讲了&ldquo 结合膜片钳的单细胞ESI-MS分析方法&rdquo 和&ldquo 结合SPME的单细胞ESI-MS分析方法&rdquo ,最后指出有关&ldquo 单细胞生物学&ldquo 的研究是未来生命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陈义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陈义研究员在此次年会上作了《超痕量赤霉素之色谱-质谱定量测定》的报告,报告中陈义在对植物激素中的&ldquo 大家族&rdquo 赤霉素测定过程中遇到的超复杂、超痕量衍生、样品限量等问题进行了简要介绍,并讲了采用CE-LIF、化学衍生和液质联用技术测定麦种中和拟南芥的赤霉素方法的优越性。 关亚风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关亚风研究员在此次报告中讲了有关在《色谱与光谱仪器设计中的体会》,关亚风先从理科学生毕业后的理想和现实变化谈起,引到了作为科学和工程的真实世界也非理想,&ldquo 按照理想化的知识来设计科学仪器,性能是非常不理想的&rdquo ,接下来关亚风提到了在仪器设计过程中人们容易忽视的十三个问题,它涉及到了电子、材料和光学三个部分,其中包括了PCB板上焊点的电阻、插线头接触电阻、材料的热导率和光路器壁的反射,并详细说明了忽视这些问题可能对仪器性能所产生的影响。 刘虎威教授   北京大学刘虎威教授作了题为&ldquo 临床脂质组学分析新方法及其应用&rdquo 的报告,报告介绍了运用改进的2D LC-MS/MS方法来分析动脉粥样硬化、肝癌和乳腺肿瘤病人的血液样品,该种方法可应用于临床脂质组学分析。 汪海林教授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汪海林教授作了《小分子调控DNA去甲基化》的研究报告,报告发现氧化还原活性的污染物可以通过诱导活性氧而调控Tet酶的活性,改变了DNA去甲基化能力。该报告给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研究环境污染物的表观遗传毒性作用和机制。 谢剑炜教授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谢剑炜教授给现场观众作了《DNA加合物定量描述揭示的硫芥毒性作用新特点及其应用》报告,谢教授在报告开始首先介绍了为什么要研究硫芥毒物,接下来详细的研究了硫芥毒物芥子气损伤毒性作用新特点。 吴永宁教授   来自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吴永宁教授作了《色质联用技术与毒理学危害识别与代谢科学研究》报告,该报告首先运用GC、UPLC-MS/MS技术手段对人体细胞对食品危害物代谢组学进行了探讨,以便从RNA和代谢物等水平寻找危害物反应的早期标志物。其次还进行了&ldquo 同位素示踪代谢流研究EC相关的代谢组学工作&ldquo 相关方面的研究。 江桂斌院士   来自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的江桂斌院士作了《色谱技术在有机污染物分析中的应用》报告,江桂斌首先介绍了环境污染物的分类,接着对环境污染物中的细颗粒的毒理与健康之间的效应进行了探讨,指出现有毒理研究方法中存在的明显缺陷,接着江院士做了有关使用CE-ICP-MS方法分离检测Ag+和纳米银方面的研究,有望揭示出细颗粒的毒理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赛默飞世尔(中国)有限公司 金燕 来自于仪器厂商赛默飞世尔(中国)有限公司的LC/MS产品经理金燕女士给现场的观众介绍了赛默飞UltiMate 3000液相色谱仪产品,以及它在乳制品营养物质检测和食品安全控制方面的应用。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仪器事业部 高妍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仪器事业部的高妍给现场观众带来了有关其研发的MDGC-TQ8040 三重四极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以及它在对奶粉中脂肪酸检测中的应用报告。 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李浪   来自于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的李浪先生作了《二维液相色谱的实践与应用》报告,主要讲了安捷伦二维液相色谱系统在对样品分离程度、操作自动化以及产品应用上的优势。 在本次年会上共有来自于色谱行业的9家仪器厂商参展,以下为部分参展厂商: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天美(中国)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默克化工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 创新发展助力人类健康|第十五届全国生物医药色谱质谱及相关技术学术报告会圆满落幕
    仪器信息网讯 2024年5月19日,为期两天的“第十五届全国生物医药色谱质谱及相关技术学术报告会”圆满落下了帷幕。本次大会以两位院士的报告为开篇,仪器厂商专家的报告为“武器”,各专家报告为“主力军”,共同为生物医药色谱质谱创新发展“添砖加瓦”。除了大会报告,本届会议还特别设置了样品预处理、分离、质谱与鉴定、生物分析、组学分析、环境/食品分析、临床/药物分析、青年学者论坛等分会场,所进行的103个邀请报告,75个口头报告精彩纷呈,吸引了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各企业单位超千位生物医药色谱质谱相关人员现场参会。19日,会议第二天,大会报告依旧丰富多彩,香港浸会大学蔡宗苇教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国旺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汪海林研究员、浙江大学潘远江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张建民教授、中山大学李攻科教授、北京大学刘虎威教授等7位专家学者分别作了精彩分享。生物医药与人类的疾病与健康息息相关,多位大会报告专家开展相关研究,如香港浸会大学蔡宗苇教授发现某些肠道微生物会将肠道内的“TCS—葡糖苷酸”(TCS-G)激活为毒性的TCS(三氯生),从而导致出现结肠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国旺研究员发展了专门用于肠道菌群相关代谢物的高分辨质谱(HRMS)分析新方法,通过建立菌群代谢物的数据库,从而寻找糖尿病、肥胖症、非油性脂肪肝的病因;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汪海林研究员利用电场驱动建立新的由液-液相分离形成的聚集体/液滴的分离与表征技术,可以鉴定蛋白质突变带来的聚集体形成的变化,进而发现与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的液-液相分离的变化;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张建民教授深入研究了质谱成像设备在致病机制、生物标志物等新药研发领域的应用。另外,今天还有3个大会报告是关于色谱质谱技术及样品预处理方面的研究,如浙江大学潘远江教授研究了质谱分析中数字化宽能标等离子体离子源技术;中山大学李攻科教授致力于研究复杂样品分离分析技术32年,在快速检测前处理方法领域成果颇丰;北京大学刘虎威教授凭借多年的研究经验,以色谱和质谱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深入思考了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未来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为青年学者提供了新的思考和方向。报告人:香港浸会大学 蔡宗苇教授报告题目:三氯生诱导肠道毒性:环境污染物毒性研究新思路报告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许国旺研究员报告题目:肠道菌群相关代谢物全景分析及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报告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汪海林研究员报告题目:单个蛋白质-DNA相分离液滴的电泳分析与表征报告人:浙江大学 潘远江教授报告题目:宽能标等离子体电离质谱技术及其应用报告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张建民教授(高雪嫣代讲)报告题目:质谱技术助力新药研发报告人:中山大学 李攻科教授报告题目:复杂样品快速制备检测一体化方法研究报告人:北京大学 刘虎威教授报告题目: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发展与展望就像大会主席陈义研究员所说,科学仪器是科学研究的“利器”,科技发展离不开科学仪器的进步。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东曹(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厦门埃癸斯流体控制设备有限公司、悟空科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苏州依利特科技有限公司、华谱科仪(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隐智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上海同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都珂睿科技有限公司、湖南赫西仪器装备有限公司、常州磐诺仪器有限公司、四川浚图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谱莱析科技有限公司携众多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精彩亮相本次会议,同与会者深入交流学习。在大会报告之后,本次会议进入到了颁奖典礼和闭幕式环节,先后颁发了青年论坛奖和优秀墙报奖。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陈义研究员主持颁奖典礼和闭幕式 北京工业大学汪夏燕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赵睿研究员分别主持青年论坛颁奖和优秀墙报奖颁奖仪式东曹(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致辞获奖者与颁奖嘉宾合影工作人员合影留念最后,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陈义研究员发表了总结性讲话。他再次强调了本次会议的主题——生物医药色谱质谱创新发展,并向所有会议组织人员致以诚挚的感谢,正是他们的辛苦付出确保了会议的圆满成功。生物医药作为我国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竞争的焦点赛道。而色谱质谱技术作为生物医药领域的关键研究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次会议为生物医药色谱质谱相关研究与应用工作者创造了一个大型交流学习平台,为生物医药色谱质谱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次会议不仅为生物医药色谱质谱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从业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与学习的平台,更为行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让我们一起期待两年后的下一次盛会。
  • 2022年度基金委(九大学部)重大项目评审专家名单汇总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地球科学部、数理学部、管理科学部、交叉科学部、化学科学部、工程与材料学部、信息科学部、医学科学部等九大学部陆续公布2022年度重大项目评审专家名单。本文特对今年已公布的重大项目评审专家组名单进行整理,供大家参考。生命科学部--2022年度重大项目、原创探索计划项目(专家推荐类)和NSFC-CGIAR/NSFC-UNEP组织间合作研究项目专家评审组名单(58人)周宁一、周军、张友军、张瑶、张晓明、张宏、袁钧瑛、易可可、姚永刚、姚斌、杨晓、徐书华、宿兵、吴成铁、王秀杰、王晓雪、王强、王加启、王晶、孙蕾、孙传清、宋宝安、沈元月、齐广海、欧阳宏伟、莫玮、缪炜、马力耕、马光辉、罗振革、罗凌飞、刘妍婧、刘兴国、刘玲莉、刘江、刘光伟、刘伟、梁兴杰、李亚宁、李明洲、李奎、康智云、蒋庆华、蒋青、韩俊海、韩斌、谷晓峰、葛亮、高绍荣、戴俊彪、程功、陈剑平、陈保冬、陈佺、曾长青、蔡时青、包振民、安黎哲 地球科学部--2022年度重大项目评审组名单(15人)冯起、张为俊、曾刚、曾永平、张偲、黄建平、李晓明、彭建兵、孙和平、赵国春、周忠和、孙有斌、吴忠良、冯学尚、孙红文。数理科学部--2022年度重大项目评审会议专家(62人)王文彦、王兆军、王建立、王建民、王彦飞、王娜、王彪、方陶陶、石磊、叶向东、申胜平、包景东、冯波、司宗国、朱少平、朱永田、朱利平、朱宗宏、刘子强、刘宇陆 刘晓为、刘铁钢、孙保华、李玉同、李定、吴臻、何子山、辛圣洪、汪越胜、张莹 张海燕、张靖、陆卫、陆培祥、陈树琪、陈险峰、范更华、林华珍、林建忠、林承键 金石、周济林、郑阳恒、孟光、赵宁、赵建林、赵振堂、赵跃宇、袁小聪、徐力 徐志平、徐明、郭田德、黄永箴、黄忠亿、常超、彭济根、程亚、傅立斌、蔡荣根、廖益、熊启华。管理科学部--2022年度重大项目评审专家名单(13人)陈收、马铁驹、王凯、吴建军、袁瑞君、柯玮玲、王惠文、王先甲、闫相斌、张玉利、马寿峰、杨晓光、周鹏交叉科学部--2022年度重大项目会议评审专家组名单(32人) 化学科学部--2022年度项目评审会专家组名单(102人)(含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原创探索计划项目、专项项目)蒋澄宇,刘鸣华,杨运桂,李隽,曲晓刚,夏帆,李海涛,刘磊,席真,孙世刚,翁羽翔,刘杰,邓力,赵斌,苏红梅,苏宝连,马紫峰,赵宇亮,何圣贵,吴家睿,孙平川,戴庆,谭蔚泓,方维海,陈玲,张建平,付红兵,陶军,陈骏,唐颐,高越,张国林,王野,邓德会,庄林,陆文,张学记,孙立成,杨金龙,吴骊珠,周其林,王博,丁建东,洪茂椿,徐昕,张前,李丹,安太成,周鸣飞,刘买利,陈鹏,房喻,夏安东,丁大军,傅尧,曲景平,李玉同,何盛宝,蒋华良,李芳柏,易俗,邢献然,张跃钢,汪夏燕,张增辉,熊仁根,杨全红,杨勇,朱为宏,陈红,金万勤,陆安慧,郭子建,闵丽艳,汪海林,周翔,路建美,马於光,谢在库,朱本占,陈立桅,迟力峰,张久俊,岳建民,曹则贤,臧双全,李思殿,邓伟侨,李明丰,蔡宗苇,李泓,姚雪彪,马旭村,崔光磊,崔勇,盖锋,孙晓明,周欣,吴凯,俞飚,巢晖,郑兰荪。工程与材料科学部--2022年重大项目会议评审专家组名单(47人)白海洋、成会明、崔杰、丁立健、董绍明、杜修力、宫声凯、胡文彬、胡文兵、黄朝晖、黄庆学、黄小卫、江莞、姜涛、蒋青、李红霞、李家彪、刘合、刘胜、刘世勇、罗安、罗宏杰、罗胜联、聂超群、潘复生、任洪强、孙宝德、汤涌、田永君、宛新华、王国庆、王浩、王金淑、王云鹏、王中林、王文红、徐龙河、杨勇平、杨志峰、宇波、易慧霞、张先正、张晓宏、张义民、张静、赵丁选、朱美芳。信息科学部--2022年度信息科学部后摩尔时代新器件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民航联合研究基金项目、重大项目、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科学部综合研究项目专业评审专家组组成(98人)安建平,白亮,蔡树军,蔡新霞,曾和平,曾祥君,陈海山,陈钱,程健,程学旗,丛杨,邓方,杜军平,段树民,冯登国,冯志勇,高国伟,高西奇,公茂果,韩红桂,韩秀峰,韩银和,贺威,胡俊,胡清华,华灯鑫,黄庆明,黄如,季汉华,姜明,蒋军成,康宇,黎大兵,黎华,李传波,李泠,李强,李学龙,林学春,刘娟,刘明,刘琦,刘挺,刘伍明,刘晓东,刘怡光,罗均,吕玺琳,马辉,马凯学,倪振华,潘林强,钱鹤,冉祥来,施毅,宋志棠,粟梅,孙玲玲,孙希明,孙晓明,唐小虎,童咏昕,汪萌,王金龙,王均宏,王新兵,王耀南,王友清,魏庆来,翁健,邬霞,吴南健,谢广明,邢孟道,徐科,徐胜元,鄢社锋,杨武,殷绪成,尹建伟,于海斌,俞大鹏,喻俊志,战兴群,张承慧,张海君,张纪峰,张钦宇,章毅,赵生捷,赵元富,郑小平,钟诗胜,周鹏,朱广宇,朱军,朱群雄,邹俊医学科学部--2022年度重大项目专业评审组组成名单(58人)
  • 中国质谱仪器发展需做好打“持久战”准备——中国大陆、美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四地华人质谱学会理事长访谈录
    2010年7月30日至8月1日,2010年全国质谱大会暨第三届华人质谱研讨会在长春召开,中国大陆、美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四地质谱学会理事长齐聚长春。   值此中国质谱界盛会之际,仪器信息网(以下简称:Instrument)对中国质谱学会理事长李金英研究员、美国华人质谱学会理事长李建军教授、台湾质谱学会理事长谢建台教授及香港质谱学会前理事长蔡宗苇教授进行了联合专访,就各地质谱学会的建设与发展、国际交流、质谱技术发展趋势及中国质谱仪产业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 采访现场 (从左至右:仪器信息网编辑杨娟,蔡宗苇教授,李建军教授,李金英研究员,谢建台教授,仪器信息网副总经理王志博士) 质谱学会:各具特色 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2006年新疆、2008年台湾、2010年长春,四地质谱学会三度联手共同搭建华人质谱交流平台,那么究竟是什么契机使得四地质谱学会联合举办世界华人质谱研讨会?   Instrument:四位理事长,您们好!很荣幸能同时采访到四位。首先请各位谈谈四地质谱学会的情况?彼此间的交流情况? 中国质谱学会理事长李金英研究员   李金英研究员:中国质谱学会1980年成立,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目前,其属于中国物理学会下设的一个二级学会。现有会员2500余人,主要以个人会员为主,当然考虑到团体的代表性,质谱学会也吸纳一些重点实验室及高校的团体会员。关于学术交流活动,中国质谱学会每年会举办一些学术交流活动,与北美、台湾及香港的学会也会有定期的交流。但是由于语言限制及签证等问题,中国大陆的学者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比较少,因此,近年来,中国质谱学会正在大力组织及推动会员参与各种质谱学术交流,开阔眼界,在国内举办世界华人质谱技术研讨会可以更多的吸引国外优秀的华人学者参加交流,也向全世界同行展示我国的研究工作。 美国华人质谱学会理事长李建军教授   李建军教授:美国华人质谱学会的成员包括美国及加拿大的华人学者。学会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最初仅是一个参加美国质谱大会(ASMS)的华人聚会,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是一个民间组织,直至2年前,通过前理事长王融教授的努力才正式注册。美国华人质谱学会现有会员500余人。美国华人质谱学会作为世界华人质谱大会的发起方之一,希望把国外华人质谱学家请回中国,一方面让国内学者了解到国际上质谱研究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希望吸引更多的中国学生出国从事质谱研究。目前,美国华人质谱学会在每年ASMS召开期间召开年会,每次约有250-330位华人质谱学者参加。 台湾质谱学会理事长谢建台教授   谢建台教授:台湾质谱学会成立于2003年,会员人数大概500人,既有个体会员,也有公司等团体会员。在台湾,色谱学会、质谱学会、蛋白质体学会等各团体之间是相关联的,因此活动比较多,参与人员也比较多,如:每年一次的台湾质谱学会年会、每季度一次的Workshop等。台湾质谱学会会员参加国际质谱交流的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每年会有70-80人参与ASMS。 香港质谱学会前理事长蔡宗苇教授   蔡宗苇教授:香港质谱学会有二十几年历史,现有会员170余名,是中国质谱学会的一员,也是国际质谱学会的团体会员。在学术活动方面,除每年组织一次年会外,我们还会有其他4-6次交流活动,包括新人培训、仪器技术培训及Workshop交流等。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及签证的便利性,香港会员参加国际交流的活动很频繁,但以前与中国大陆的交流比较少。近年来,在我本人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香港质谱学者也参与到大陆的学术交流活动中。   Instrument:世界华人质谱研讨会至今已举办了三届,请介绍一下是什么契机使得四地质谱学会联合举办世界华人质谱研讨会?   李建军教授:早在5年前,美国华人质谱学会时任理事长的沈世达先生与中国质谱学会时任理事长刘淑莹教授倡议举办一个华人质谱会议,主要目的是把北美从事质谱研究比较出色的华人请回中国,与国内学者交流经验,共同推动国内质谱研究的发展。   李金英研究员:质谱技术把我们凝结到一起,大家都有交流的愿望,华人质谱技术的交流最远可以追溯到1999年,当时在云南召开了全国质谱大会暨华人质谱技术交流会,有20几位境外华人代表和部分国际代表参加了会议。之后,从2006年开始,世界华人质谱研讨会每2年召开一届。在我看来,华人质谱研讨会之所以可以成功组织,一是源于华人的中国情结 二是源于大家对国际技术交流的积极态度。 质谱仪器研发及产业化:专利是壁垒,突破口在关键部件   近年来,国内质谱仪器的购买量以每年两位数的增长率递增,而在如此巨大的市场上却鲜有中国仪器公司的身影,国外仪器公司在中国市场上赚得“盆满钵盈”。那么,中国质谱仪器研发及产业化又将“何去何从”?   Instrument:请介绍一下目前国内在质谱仪器引进方面的情况?   李金英研究员:目前国内,有个很不好的倾向,就是重视仪器设备的引进,而忽视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发,申请课题经费也常常跟仪器设备的数量及先进性挂钩,由此导致了各单位经常成批地购买国外的仪器,而仪器公司则持续不断地推出新的型号,新产品出来后是否有必要继续引进?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因此,我特别希望政府主管部门一定要大力支持质谱仪器的自主研发,支持有能力的科研院所和企业结合国际先进技术,自主的做有特色的仪器研发,而不是一味地购买仪器。   谢建台教授:我很认可李金英理事长的观点。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目前购买质谱仪器做应用研发的比重越来越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诸如仪器技术和原理等基础科学研究越来越少。而仪器公司又在不断地推出各种新技术及应用软件,这使得研究人员越来越依附于仪器公司,如此发展下去,想要摆脱仪器公司束缚将越来越难。   Instrument:各位认为中国质谱仪器研发及产业化的突破口在哪里?而要实现产业化又面临哪些难题?   谢建台教授:质谱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技术,包括真空、电子、物理、化学、数学等多领域,因此要完全创新很难。但是,我们可以从电离源入手。电离源是质谱仪的“魂”,而这部分质谱仪器公司研究较少。过去一般每10年就会有新的电离源出现,而最近二十几年,却一直没有新的电离源出现,所以我认为突破口就是电离源。此外,对于现在质谱仪器公司还未顾及的5-10年以后的技术发展方向,如便携式质谱仪等,我们应该尽早关注,也许在这方面也会有所突破。   四位理事长一致认为,质谱仪器产业化将有漫长的路要走,未来10-20年依然是国外质谱仪器公司的天下。虽然质谱研发与产业化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是中国人一定要做!没有技术就没有发言权,因此希望更多的有能力的科研院所和企业参与其中。目前,中国质谱仪器产业化还面临以下一些难题:   谢建台教授:专利问题。每家质谱公司都有几千个专利,并且还有很多没有申请专利的商业机密。目前,中国生产制造的质谱仪仅在国内销售,数量也不大,而一旦走出国门,销售量上去了,就会碰到一系列的专利问题。此外,目前质谱界功利化现象比较严重。任何一个改进,都牵涉到专利与利益,这样对于致力于质谱仪器生产制造的公司而言,其需要购买很多的专利,但最终有用的却很少。   蔡宗苇教授:投资与收益问题。质谱仪器产业化需要很多资金投入,而研发的周期比较长,投资回报的时间可能是5年,甚至10年,这就需要企业能够“等待”,不能急功近利。   李建军教授:定位问题。中国质谱产业的定位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如果政府能为此成立攻关项目,我想会对中国质谱仪器的产业化有很大帮助。此外,国内的精密加工水平也需要有进一步提高。   Instrument:针对中国质谱仪器的产业化,海外华人质谱学会能提供哪些帮助?   李建军教授:美国华人质谱学会对于中国从事质谱仪器研发制造的企业将不遗余力地提供支持与帮助。2009年和2010年,我们连续两年为天瑞仪器公司的刘召贵博士在美国华人质谱学会ASMS聚会上提供发言机会。并且欢迎国内从事质谱仪器制造研发的公司与我们联系,在华人质谱聚会上介绍公司进展,同时我们也可以为其提供质谱仪器评估的工作。 质谱仪器发展趋势:小型化、直接分析、临床分析   质谱仪器技术发展迅猛,各仪器公司也在根据用户的需求及实际的应用不断地改进,那么未来质谱仪器有哪些主要的发展方向?   Instrument:请各位谈谈质谱仪器未来的发展趋势?   谢建台教授:从电脑的发展趋势来看,就可以预见质谱仪器大发展方向即小型化。此外,可以在非真空状态下检测离子,应该也是一个发展趋势。现在,我们可以将电离源置于大气状态下,而未来则是要将整个质谱系统都置于大气状态下操作。   蔡宗苇教授:直接分析与小型化。随着质谱仪器应用范围的越来越广泛,在操控性及简便性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希望未来质谱仪器完全可以走入家庭,这样需求量将大大增加,成本也将随之大大降低,质谱仪也会成为人们可以“负担得起”的仪器。   李建军教授:目前,在北美,学界和企业界都在致力于使质谱仪进入临床实验室。如今,大家都在强调个性化医疗,未来每个人都将建立蛋白质、基因等指纹库,通过此指纹库,可预测未来可能会得的疾病,由此采取各种预防措施。   李金英研究员:未来质谱要围绕“以人为本”来发展。例如目前已应用于疾病诊断的pet/CT技术,通过注射F18同位素,进行CT检查,可以预测未来2-3年身体的健康状况。我想未来质谱仪也应该朝此方向发展。就技术而言,我赞同谢教授的看法,质谱仪核心就是操控离子,未来如果我们能自如掌控离子,则是质谱技术的巨大进步。 质谱应用研究:不仅求热点 也要有自己的亮点   “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毫无疑问是全世界质谱应用研究的热点问题,那么各个地区质谱应用研究是否又有各自的热点与亮点?   Instrument:请各位介绍一下各地区质谱应用研究的“特色”之处?   蔡宗苇教授:就香港情况看,我们既追逐世界质谱的研究热点如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但同时我们也坚持做一些仪器的基础研究,如FT-MS和中草药的直接分析等。此外,香港政府很重视中药安全性,因此,在中药毒理研究方面,香港做得研究比较多,也比较有特色。   谢建台教授:台湾质谱研究的“亮点”有三个:(1)台湾中央研究院的大分子检测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检测到一个细菌或一个病毒的质量。目前,他们正在考虑将该技术产业化 (2)中山大学大气压电离源研究 (3)用纳米技术结合样品前处理,再进行质谱分析研究。我认为每个地区都应该有自己研究的热点和亮点,这样在国际上才会比较突出。例如,在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但是高端质谱研究人员都追着蛋白质、代谢等研究热点,而食品安全方面的研究却无人顾及,因此,我希望四地区在追逐热点的同时,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找到自己的“亮点”。   李建军教授:在北美,政府是为纳税人服务的。因此政府关心的问题都与民生密切相关。如,(1)老年疾病问题,如中风、老年痴呆症等 (2)传染病 (3)食品方面的细菌污染 (4)环境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合影留念   后记   据不完全统计,在每年ASMS年会的投稿人中,每7人就有1位是华人。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众多的海外质谱研究人员是华人,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落后的质谱仪器产业,而两者之间该有怎样的融合与促进?   对此,美国华人质谱学会理事长李建军教授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大及中国政府对人才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华人质谱学者选择回国,用自己的才智来推动祖国质谱技术的进步。此外,海外从事质谱研究的华人也很愿意与中国质谱产业界人士交流与沟通,为中国的质谱仪器实现产业化提供帮助。”   令人欣慰的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小组和企业都开始涉足质谱仪器领域,并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产业成果。   虽然中国质谱产业化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但只要全球华人质谱人士共同努力,国家加大投入与政策支持,同时,国内企业家要有远见、魄力、能坚持,在国产质谱仪器产业化的道路上,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我们相信中国质谱仪器产业的“春天”将不再遥远!   采访编辑:杨娟 附录:个人简历   李金英研究员简历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放射化学专业,1991年获硕士学位。1992年-1993年,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摩纳哥(IAEA-MEL,Monaco)海洋环境实验室任技术官员,从事质谱技术研究工作。1997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1998年获国家劳动人事部 “百千万跨世纪重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998年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被华中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和研究院所聘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先后但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综合计划部主任,现任湖南核电和河南核电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中国质谱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会理事长等职。多年来,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和科技攻关项目,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各项专利10余项。培养四十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   蔡宗苇教授简历   1982年7月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 1990年10月获得德国Marburg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91-93年在美国Nebraska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研究,1994-96年被聘为研究助理教授,1997-2000年在Glaxo-Wellcome药物公司任研究员。蔡博士2001年1月回香港浸会大学工作, 现被聘为香港浸会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 同时兼任化学系系主任以及二恶英分析实验室主任。   蔡博士是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海外,香港和澳门)获得者, 2004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海外知名学者”,现为清华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大学以及多所中科院研究所的客座教授, 2008年起获聘为福州大学“闽江学者”讲座教授。   蔡博士在质谱分析化学领域工作近30年, 主要从事环境化学和生物分析科学的研究, 主持过美国、德国、中国、香港等地的国际科学基金多项,在国际性SCI杂志发表论文150多篇,目前受聘为《中国质谱杂志》 《环境化学》 《色谱》 《科学通报》 “Rapid Communication in Mass Spectrometry” “Talanta”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 杂志的编委。   蔡博士曾经担任香港质谱学会理事长和香港德国校友联谊会副会长。现为“香港质谱学会” 、“中国色谱学会” 、 “中国质谱学会” 、“中国环境毒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香港蛋白组学学会” 、“香港学者协会” 和“旅港福建商会学者专家常务委员会理事,2008年起为厦门大学旅港学友会副会长,现任“中国环境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李建军教授简历     Jianjun Li is currently a Senior Research Officer and the leader of the Glycoanalysis and Glycoprocessing Group in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ciences at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 (NRCC). He is a National Executive Committee Member of Analytical Division, Chemistry Institute of Canada.   Dr. Li received his Ph.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t Wuhan University, China in 1990 and served as faculty member in Wuhan University from 1990 to 1995. He worked at the University of Montreal from 1995 to 1997 and the NRCC from 1997 to 1999 as Post-doctoral Fellow. He was then appointed to the Research Officer in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ciences at NRCC in 1999.   Dr. Li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150 peer-reviewed articles in leading scientific journals. He is served as a member of editorial boards for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bohydrate Chemistry,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Pathophysiology and the Jouranl of Glycomics and Lipidomics. As aresult of the recognition of his expertise, he was also invited to write 5 book chapters and edit one book, entitled “Methods in Functional Glycomics”.   谢建台教授简历   谢建台(Jentaie Shiea) received his bachelor degree in Chemistry from National Chung-Hsing University (国立中兴大学化学学士), Taiwan in 1981. He received M.S. (1988) and Ph.D. (1991) degrees from Montana State University, USA. His thesis studies focus on Organic Geochemistry (有机地球化学硕士) and Analytical/Physical Chemistry (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博士). After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at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SA (Department of Material Science), he joined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国立中山大学化学系教授, NSYSU, Kaohsiung, Taiwan) faculty. He is now a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alytical Division), the deputy dean of College of Science (理学院副院长), director of the Integrated Research Center (跨领域研究中心主任), and director of Medical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医学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at NSYSU. He authored or co-authored more than 150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and presentations at internationally scientific meetings. In the last decade, he has devoted himself to promoting mass spectrometric research in Taiwan and Asia. Currently, he is the president of Taiwan Society for Mass Spectrometry (TSMS, 台湾质谱学会理事长) and the executive board member and the representative of Region B (Asia and Oceania) of the International Mass Spectrometry Foundation (IMSF, 世界质谱基金会执行理事兼亚太区代表). His research interests have long involved in biological and organic mass spectrometry (有机及生物质谱学), instrumentation (仪器分析), separation (分离化学), proteomics and metabolomics (蛋白质体及代谢体学), and polymer science (高分子化学). Current research work in his laboratory focuses on four main aspects: (1) developing ionization techniques for ambient mass spectrometry (大气压力游离质谱法) (2) interfacing mass spectrometry with nano-HPLC, GC, CE, and TLC (层析质谱界面) (3) searching disease biomarkers (疾病生物指标) in the biological fluids and (4) using mass spectrometry as a tool to rapidly
  • CHINA LAB 2017 隆重开幕!中广测科力伴你同行
    为期三天的广州国际分析测试及实验室设备展览会暨技术研讨会(CHINA LAB 2017)在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隆重召开。本届展会以“科技驱动,创见未来”为主题,携手来自全球25个国家/地区,演绎一场分析测试及实验室设备领域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精彩展示,吸引逾千人次观众参观。作为国内权威的实验室仪器及试剂专业展会,每届China Lab展会都吸引全国超过2200家试剂/仪器商业买家,1500余家终端买家到场参观采购。借此契机,国内外参展实验室设备企业纷纷拿出最大诚意,展示主推或最新推出的仪器设备、试剂耗材等产品,借助新品首发、现场交流、专区展示等形式引导现场观众到展台体验。 观众有序进馆 广州分析测试中心科力技术开发公司(简称“中广测科力”)应邀参与本次展会,展位设在保利博览馆1号馆:1B29,欢迎广大客户莅临指导。 本次行业盛典中广测科力为广大客户带来全新的蜕变,展现出公司全新的精神面貌,秉承着中广测科力“服务科研、争创优质、团结进取、创造价值”的企业文化,借助中广测科力的技术优势和华南标准物质网的信息优势,为广大客户提供一站式的优质产品和专业服务。 展位实况: 科力员工为参观者介绍产品 科力展位参观人员众多 中广测科力精英团队 中广测科力展位全景 作为每年展会的重头戏之一,由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广东省科技合作研究促进中心(原广东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和国药励展展览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主办的“2017中国(广州)分析测试论坛”也于2月21日-22日在展会同期召开。主办方特设“特邀报告”、“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光谱分析技术”“ 表面分析及X射线分析技术”四大会场,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香港浸会大学蔡宗苇教授、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师彦平、郑州大学张书胜教授等业界“大拿”分享学术报告,吸引来自广东等地区数百位分析测试技术人员参加会议。 特约报告嘉宾合影留念 中国(广州)分析测试论坛特约报告会场 特邀嘉宾演讲: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副秘书长 袁登科博士 清华大学 张新荣教授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师彦平研究员 香港浸会大学 蔡宗苇教授 郑州大学 张书胜教授
  • 第三届华人质谱研讨会:大会报告专场一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7月30日,2010年全国质谱大会暨第三届华人质谱研讨会进入到正式大会报告环节。第一天大会组委会为与会代表安排了21个精彩的大会报告,报告几乎全是有机质谱方面的研究,报告内容涉及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等质谱技术热点应用、质谱仪器改进技术、质谱仪器最新产品介绍等方面。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的张玉奎院士   从报告内容上看,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依然是质谱学家们研究的重点,其中11个报告与之相关。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的张玉奎院士介绍了其课题组建立的高通量蛋白质分离和鉴定平台,通过针对ESI离子源的液质联用接口;针对MALDI离子源,对靶上富集材料进行了研究;通过化学修饰增强电喷雾、毛细管整体柱电喷雾喷针、低气压或真空电喷雾装置等方式改进质谱的离子化技术。通过以上的改进,搭建了一个2D-SEC-RPLC-IMER-RPLC-MS/MS蛋白质鉴定平台,实现了全自动化操作,蛋白鉴定速率达到60个蛋白/小时。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刘淑莹研究员 清华大学罗国安教授 香港浸会大学蔡宗苇教授 阿尔伯塔大学的厉良教授 加拿大国家研究中心的李建军教授 美国西奈山医学院的王融教授 台湾大学化学系何国荣教授 南阳技术大学的唐凯教授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刘淑莹研究员介绍了利用ISD-MALDI-TOF MS研究寡糖结构;清华大学罗国安教授介绍了基于色质联用技术的定量代谢组学研究;香港浸会大学的蔡宗苇教授则关注减肥药马兜龄酸致肾病的原因研究,并寻找相关的标记物;阿尔伯塔大学的厉良教授介绍了全面代谢组学研究液质联用方法的开发;加拿大国家研究中心的李建军教授介绍了糖组学衍生策略研究;美国西奈山医学院的王融教授介绍了用定量质谱监测流感病毒蛋白序列定;台湾大学化学系何国荣教授利用同位素标记和电喷雾离子阱质谱研究蛋白质糖基化;南阳技术大学的唐凯教授研究了呼吸道病毒的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等。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   在环境应用方面,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介绍了其课题组利用高分辨色谱/质谱分析用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的情况,并且还介绍了其参与南极、北极考察,对 POPs迁移情况的研究。 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刘敦一研究员  此外,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刘敦一研究员介绍了用高分辨二次离子质谱研究阿波罗-12月岩锆石的情况,得到许多有重要意义的数据。台湾清华大学的凌永健教授用GC-MS及GC-IRMS同位素质谱指纹来追踪毒品甲基安非他命的来源。   而在质谱仪器技术方面,科学家们主要关注离子源方面的改进研究,其中2个报告介绍此方面的研究。目前,大多数实验室质谱仪完成一个实际样品分析,需要进行复杂的样品前处理,2004年,美国COOKS教授推出的DESI源为固态样品的直接快速分析打开了一窗口,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2005年日本学者推出了与DESI相类似的DART技术与装置并在当年匹兹堡会议上获得金奖。经过约5年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多种直接离子化技术。 台湾中山大学谢建台教授 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   台湾中山大学谢建台教授介绍了基于激光的大气压电离源LIAD-ESI、ELDI的仪器装置及其在薄层色谱分析、化学反应监测、分子成像、蛋白质结构鉴定等方面的应用情况,此外谢教授还介绍旋转电喷雾离子源的研究情况。   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介绍了直接离子化技术DBDI(低温离子化技术),DBDI在常压下工作,没有引入溶剂污染,可以用于气体、液体、固体等样品分析,DBDI在成像方面对于被测物损害程度是非常小的。张教授介绍了利用该离子源研究了爆炸物残留物、字画、印章等鉴定分析。
  • “2010年北京色谱年会”顺利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12月10日,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北京色谱学会举办的“2010年北京色谱年会”在京东宾馆第一会议室隆重召开。400多位来自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质检机构、企业的业内人士参加会议。 2010年北京色谱年会会场   首先,由北京色谱学会理事长、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刘国诠研究员致开幕词,北京色谱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石油科学研究院武杰研究员主持大会,大会报告环节由北京色谱学会副理事长汪正范研究员主持。 北京色谱学会理事长刘国诠研究员 北京色谱学会副理事长武杰研究员 北京色谱学会副理事长汪正范研究员   为促进北京地区色谱技术的应用与交流,展望色谱技术的发展趋势,本届色谱年会邀请了国内色谱领域著名的学者、专家及色谱知名厂家作大会报告,介绍了色谱技术的最新成果与进展,并就健康与环境热点分析技术进行了研讨。 报告人: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张玉奎院士 报告题目:蛋白质组分离鉴定方法进展   张玉奎院士在介绍蛋白质组分离鉴定新技术新方法时,着重介绍了以下四方面内容:高丰度蛋白质去除方面,发展了基于多维阵列液相色谱、蛋白质印迹材料的高丰度蛋白质去除技术;低丰度蛋白质富集方面,研制了杂化材料、整体材料、磁性纳米材料和介孔材料,以及选择性富集材料、通用性富集材料,实现了磷酸化肽、糖肽高选择性富集;蛋白质分离鉴定平台方面,分别建立了快速酶解、高效快速分离在线同位素标记分析平台;液质联用高灵敏度鉴定方面,发展质谱衍生技术、数据处理新方法等。 报告人:香港浸会大学 蔡宗苇教授 报告题目:环境有毒有害物质的生物化学研究   蔡宗苇教授为香港浸会大学化学系教授,二噁英分析实验室主任。蔡宗苇教授是质谱分析专家,从事质谱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特别擅长于高分辨质谱、GC-MS、LC-MS、CE-MS及其在环境、生物、药物和痕量有机污染物分析方面的应用研究。此次报告中主要介绍了日常生活用品牙膏以及游泳池水等中痕量有机污染物分析研究成果。 报告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吴永宁研究员 报告题目:Food Safety S&T Support Roadmap: From Chemical Analyst to Analytic Toxicologist   吴永宁研究员报告中以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为例,分析了我国食品生产面临的挑战及国内食品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介绍了目前国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能力建设体系的总体内容和应对措施,并向大家讲述了国内食品安全有关的标准和法律。 报告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蒋兴宇研究员 报告题目:用微流控和金纳米颗粒的微型化快速检测   蒋兴宇研究员将微流控技术和传统的免疫印迹技术相结合,开发出微流控免疫印迹的新方法。该方法与传统免疫印迹方法相比,单次实验可检测蛋白数增加了至少10倍;检测一种蛋白消耗抗体溶液体积由1毫升降至1微升,成本由20元降至0.2元;检测一种蛋白所需细胞权蛋白质量由100微克降至4微克 免疫反应时间由1小时降为30分钟。该方法可以大大的降低免疫印迹实验中的人力物力消耗,并且所需的微流控芯片成本低廉、操作简单。该方法有望运用于细胞信号通路、蛋白质组学等研究。   此次色谱年会上,还有来自安捷伦科技、岛津公司、戴安公司、博纳艾杰尔的技术专家做大会报告,分别介绍了液相色谱仪、检测器、色谱柱等方面的新技术及其应用。 报告人:安捷伦科技肖尧博士 报告题目:UHPLC改善液相色谱分析的通量与结果质量   肖尧博士的报告中介绍了安捷伦科技2010年6月推出的全新液相色谱系列1200 Infinity的技术特点及其应用。1200 Infinity系列包括新的1220 Infinity LC 和1260 Infinity LC、以及增强型 Agilent 1290 Infinity LC,该系列产品均是基于UHPLC平台。UHPLC技术在提高分析速度、节省化学试剂、提高工作通量、提高分离度及提高实验效率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其正在为大多数的人所期望拥有。 报告人:岛津公司冀峰博士 报告题目:岛津超快速液相色谱仪LC-30A性能特点及最新应用   冀峰博士的报告中介绍了岛津公司2010年3月发布的最新一代Nexera UHPLC LC-30A的性能特点及最新应用。LC-30A最大工作压力高达130MPa,其在获得极佳的精密度、接近零水平的交叉污染、优秀的线性范围、出色稳定性和耐用性的基础上,实现了超快速和超高分离度分析。 报告人:戴安中国有限公司李浪博士 报告题目:新型电雾式检测器Corona ultra Charged Aerosol Detection   2009年9月,戴安公司收购了ESA公司,将其电喷雾检测器技术引入戴安液相色谱产品中。李浪博士的报告中介绍了新发布的第二代电雾式检测器Corona CAD ultra的原理及性能特点,其在灵敏度、响应一致性、动态范围、重现性等方面均具有优势。Corona CAD ultra所兼容的流速范围比较广,它不仅可用于高效液相色谱,还可用于超高效液相色谱。 报告人:博纳艾杰尔科技有限公司杨定忠博士 报告题目:色谱分离材料的科学与艺术   杨定忠博士报告中介绍了博纳艾杰尔公司的硅胶表面处理技术以及另一项Optimix新技术。Optimix技术可以解决同时分离强极性和强疏水性化合物的难题,还可以解决离子化化合物分离需要添加高浓度盐的为您提,拓宽了LC-MS的适用范围。   会议同期还举办小型仪器展览会,珀金埃尔默、戴安、迪马科技、天美、普立泰科等公司纷纷参展,向与会者展示了色谱相关产品以及全面的解决方案。 仪器展览会现场   在广大色谱业内人士的支持、参与和热情鼓励下,2010年的北京色谱年会已经是第八届了。北京色谱学会是北京色谱界同仁们以文会友的一种群众性的民间组织,在大家的支持下,一年一度的北京色谱学会已经成为行业中的一个“节日”。
  • 大咖领衔 共话前沿技术与应用——第二届质谱成像技术与应用主题网络研讨会成功召开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20年10月20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央民族大学生物成像与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与仪器信息网联合举办了第二届“质谱成像技术与应用”主题网络研讨会。会议共邀请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再帕尔· 阿不力孜教授、北京大学刘虎威教授、香港浸会大学蔡宗苇教授、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聂宗秀研究员等6位领域内的资深专家,聚焦质谱成像技术发展趋势及空间分辨多组学前沿应用,从技术难点、数据分析到行业应用进行剖析和探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3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e158e003-f813-4849-bd80-bf97b6bd4fe0.jpg" title=" 致辞.png" alt=" 致辞.png" width=" 600" height=" 332"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再帕尔· 阿不力孜教授致辞 /span /p p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44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67a0edf3-da0c-46b6-b9ff-86d62df79a88.jpg" title=" 刘虎威.png" alt=" 刘虎威.png" width=" 600" height=" 344"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北京大学 刘虎威教授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常压离子化质谱成像技术及其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质谱成像可以对样品中化合物空间分布、组成和相对含量进行分析,相比于临床医学使用的荧光成像来说,质谱成像具有免标记、非特异等特点,并能获得离子信息。刘虎威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其团队基于质谱成像、敞开式质谱分析技术,开展的植物、动物和临床样品等的分析和检测应用的部分工作进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45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dd61a6eb-bfde-41e8-8867-df1e7c191693.jpg" title=" 蔡宗苇.png" alt=" 蔡宗苇.png" width=" 600" height=" 445"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香港浸会大学 蔡宗苇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基于质谱成像的孕鼠PM2.5暴露诱导子代行为异常的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很多研究表明,PM2.5暴露与多种疾病的产生密切相关。近年更多的研究表明,空气污染可能会给大脑带来损伤,并且该污染可能存在跨代际毒性。蔡宗苇团队结合质谱成像和组学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了妊娠期大气细颗粒物对子代认知和情绪发展的影响,为精准探索跨代PM2.5毒性与神经退行性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73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d341ce3a-54cb-4ab8-abe6-865f341be7b2.jpg" title=" 聂.png" alt=" 聂.png" width=" 600" height=" 373"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聂宗秀研究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颗粒质谱与成像》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包括细菌、病毒和细胞在内的生物颗粒在物质循环、生物进化和环境保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测量起源各异、个体微小的生物粒子的质量及其在特定群体中的分布和变异情况,对于了解它们的结构和特性非常有帮助。然而,生物颗粒的质量已远远超出现代质谱仪的测量范围,使用质谱技术测量病毒、细菌、细胞等生物颗粒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针对现代质谱存在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在质谱理论、仪器构建及新方法应用方面开展了系列探索性研究。聂宗秀团队为破解商用质谱仪无法测量完整颗粒质量的难题,研制了同时可测量体积、密度和质量的离子阱颗粒质谱装置,便携式颗粒质谱装置的成功研制为现场检测提供了设备。此外,通用、免标记纳米颗粒在生物组织中的质谱成像及药物原位释放新方法成功建立。其团队开发出了系列高耐盐性,低背景干扰的有机盐新基质,结合大鼠中动脉栓塞、结肠癌肝转移等生理模型,实现了生物组织切片中小分子代谢物质谱成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49f00744-eb2c-4c8a-8faa-4682c9e7bad4.jpg" title=" 张新荣.png" alt=" 张新荣.png" width=" 600" height=" 406"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清华大学 张新荣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单细胞质谱成像分析》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单细胞质谱成像是质谱分析研究受到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处在十分初步的研究阶段,本报告简要介绍了单细胞质谱成像对质谱分析的要求,目前面临的技术挑战问题,以及张新荣课题组在这一领域的一些不成熟的初步探索,力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对这一领域感兴趣的同行的关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33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0c96cbe4-9c68-47b7-b2cb-78eb612463ce.jpg" title=" 再帕尔.png" alt=" 再帕尔.png" width=" 600" height=" 333"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校长/教授 再帕尔· 阿不力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敞开式质谱成像技术与应用进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再帕尔· 阿不力孜在报告中介绍了其课题组一直以来从事的代谢组学与质谱分子成像技术的相关研究,质谱成像技术与代谢组学相结合,可获得全面、原位的分子时空动态变化信息,实现不同分子的同时直观可视化分析,为药物或候选新药的药效及毒理作用机制的研究、原位标志物的发现及疾病筛查等提供新颖的研究手段。再帕尔· 阿不力孜还介绍了其课题组研的免标记、便捷、高覆盖、高灵敏的AFAI-MSI技术,可从代谢物和代谢酶两个水平上认识肿瘤代谢。最后,在提到定量的质谱成像方法时,再帕尔· 阿不力孜简单介绍了其课题组开发了免内标添加的动物体内药物的方法以及整个打印添加技术的定量成像分析方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就质谱未来发展的愿景, 再帕尔· 阿不力孜表示,质谱技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结构组学等多学科、多手段的交叉组合下,质谱技术、代谢组学有望积极推动精准医学的发展及个体化诊疗、新药研发的应用进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41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70530287-3176-4b7c-ae0c-62a032cbb79a.jpg" title=" 徕卡.png" alt=" 徕卡.png" width=" 600" height=" 441"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徕卡显微系统(上海)贸易有限公司 应用主管 李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CM3600XP大样本切片及其应用解决方案》 /p p br/ /p
  • POPs监管将进入环保主战场 POPs论坛2018在成都召开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8年5月17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8暨化学品环境安全大会”(简称“POPs论坛2018”)在成都隆重开幕。本届大会的主题为“化学品环境安全与控制”。与以往相比,此次论坛将研讨对象扩展到药物和个人护理品、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等优先关注的化学品,将研讨主题提升到环境安全,可以说是全新亮相,出席人数达到500余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c60163b9-40b2-43c3-b6c2-0704892b3e99.jpg" title=" 开幕式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论坛现场 /strong br/ /p p   POPs论坛举办至今已有十三届,本届大会特邀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做报告“新型污染物研究,路在何方?”,可见大家对POPs领域新方向、新技术和新仪器关注的热切程度。仪器信息网编辑在现场特别留意了大家的关注热点,发现此次大会的主要关注热点包括二噁英检测常规化、未知物筛查和POPs研究与环境主战场关系三方面。 /p p    strong 二噁英检测将常规化? /strong /p p   因欧盟将GC/MSMS检测二噁英列入了食品与饲料检测方法中,而近期美国和中国也正在制定环境中二噁英的GC/MSMS的检测标准,如果此方法能正式列入标准,将大大降低二噁英检测的成本,未来环境和食品中二噁英检测也许会成为常态。故在POPs论坛上,二噁英检测再次成为关注焦点。陶氏美国分析技术中心林卉博士介绍了其与安捷伦合作开发此方法的细则,以及其参与美国1613b标准修订的情况 磐合科仪、博赛德、普立泰科等厂商都展示了自动/半自动二噁英净化产品。 /p p    strong POPs未知物筛查需求越来越大 /strong /p p   随着《斯德哥尔摩公约》中新增列POPs物质速度的加快,越早发现POPs物质越能在履约谈判中掌握主动权。江桂斌院士在报告中指出,新POPs研究应该通过系统的方法由高通量筛选而来。此次论坛还有多位专家介绍了未知物筛查方法,如延边大学李东浩教授介绍了有机污染物非靶向富集技术、华南理工大学李爽教授介绍了E.coli/SOS-SRRz工程菌在化学品等有毒物质筛选中的应用、南京大学韦斯副教授介绍了自建可疑物数据库以及在水体有机物筛查中的研究成果。 /p p    strong POPs监管进入环保主战场 /strong /p p   POPs研究一直被认为是环保领域小众方向,以前的科研工作也更多的是支持POPs治理工作。此次大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侯雪松、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中心副主任肖学智、中科院院士江桂斌纷纷呼吁POPs科研工作来支持POPs管理。据专家介绍,目前POPs控制已介入排污许可政策制定,正式进入环保主战场,未来还将建立POPs统计报表制度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66c3786f-452f-45bd-b682-83b54be1addb.jpg" title=" IMG_7040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消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杰出贡献奖”获得者蔡宗苇教授(中) /strong /p p   香港浸会大学蔡宗苇教授因其多年在全球二噁英和亚太区域POPs的检测分析等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膺本年度“消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杰出贡献奖”。北京大学教授胡建信宣读了获奖人事迹。 /p p   参加此次POPs论坛主持、致辞和大会报告的专家有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余刚教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侯雪松、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副主任肖学智、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江桂斌院士、四川省绿色发展促进会首席代表陶宏志、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郑明辉研究员、香港浸会大学蔡宗苇教授、环保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孙阳昭处长、陶氏美国分析技术中心林卉博士、UNEP公约秘书处高级咨询专家Roland Weber博士和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陈宇东。 /p p   此次大会也得到众多厂商的支持,参展商有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中持依迪亚(北京)环境检测分析股份有限公司、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北京联众行贸易有限公司、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中持新兴环境技术中心(北京)有限公司、热耳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浙江睦田消防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上海安谱实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普立泰科仪器有限公司、美国力可公司、北京博赛德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磐合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雪景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浙江中通检测科技有限公司等。 /p
  • 2023年基金委化学科学部评审专家名单(杰青、优青、面青地等)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2023年度化学科学部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会议专家名单如下:  何林、陈立桅、李志波、陈玲、张久俊、赵进才、徐顺清、阿吉艾克拜尔艾萨、李晋平、陈胜利、傅碧娜、高超、关小红、郭旭岗、韩璐、何耀、胡茜茜、Jianjun Cheng、安琪、白玉、鲍红丽、蔡泉、陈宝梁、李润伟、程道建、胡炳文、初广文、马海燕、崔光磊、戴家银、邓风、邓积光、董焕丽、杜宇国、范峰滔、方园、付磊、陈永湘、胡征、华茜、黄卫华、江颖、江云宝、姜桂元、程群峰、蒋鸿、陈吉平、蒋佐权、焦树强、金万勤、李朝升、董晋湘、李峰、李剑、王晓亮、李隽、李峻柏、孙俊奇、李思殿、李文、李亚飞、李艳梅、李杨、李洋、李有勇、梁振兴、林金明、刘宝红、刘峰、刘买利、王文龙、李春山、刘志常、龙亚秋、鲁统部、陆良秋、逯乐慧、路军岭、罗景山、吕雪峰、李海涛、马丁、马嘉璧、毛亮、欧阳钢锋、庞代文、黄岩谊、王任小、裴端卿、裴坚、邱洪灯、姜学松、高学云、韩艳春、曲晓刚、邵久书、刘文广、刘雷、沈月毛、施慧、石航、宋秋玲、苏东、孙真荣、刘欢、覃勇、安茂忠、谭蔚泓、唐智勇、陶军、田沺、邵明飞、田阳、万晓波、王平、陈建新、吴亮、汪成、汪美贞、王博、陈国颂、王恒樑、邱小波、王婧、罗旭彪、王林军、刘志博、周欢萍、刘俊、王双飞、魏志祥、温晓东、巫瑞波、吴德成、杨延莲、李韦伟、席北斗、瑕瑜、夏宝玉、相艳、肖海、谢黎明、李严波、熊仁根、王璐、徐政涛、许国旺、严锋、刘世勇、蒋兴宇、王欢、杨楚罗、陈骏、杨弋、叶金花、易群、谢在来、王丹、殷安翔、游淳、俞初一、张绍东、刘天赋、庾石山、云洋、臧宏瑛、张鑫、刘永忠、陈红、万祎、张泽会、章跃标、赵华章、杨海波、王强斌、赵勤实、刘思金、吴水珠、郑耿锋、郭孝东、贺高红、胡中汉、JUNWANG TANG、白雪冬、毕迎普、曹景沛、韩莹、车顺爱、陈红征、程俊、王铁、徐至、吴凯、王占新、崔刚龙、党永军、邓贤明、赵一新、董帆、杜世萱、黄飞、黄小青、霍峰蔚、季恒星、杨胜勇、江正强、焦丽颖、李迪、李剑锋、陈实、张承东、李箐、李正平、梁志武、刘建国、徐君、李乐乐、刘武军、张亚文、龙亿涛、马琰铭、刘倩、欧阳松应、李俊华、彭强、吴凯丰、邱挺、瞿旭东、吴宇恩、刘立明、伍志鲲、肖国志、邢卫红、徐超、闫永丽、颜晓梅、杨朝勇、要茂盛、叶邦策、吴涛、施剑林、史薇、宋茂勇、苏彬、孙轶斐、汤文军、胡培君、唐波、田威、汪海林、付永柱、王海辉、王伟、李国辉、翁羽翔、吴彪、易文斌、尹航、游劲松、俞炜、袁大强、展思辉、张大伟、周峰、刘堃、周震、朱从青、李敏勇、祝凌燕、左景林、樊卫斌、吴健、方维海、付红兵、赵东兵、傅强、张浩力、高文运、戈钧、龚正君、吴成印、郭良宏、张忠平、赵亮、钟龙华、周璐、苏红梅、朱守非、邹如强、刘天西、林璋、刘鸣华、陆安慧、罗和安、麻生明、聂广军、彭孝军、曲大辉、刘明杰、施伟东、徐海超、史林启、邓旭、冯建东、王为、高世武、宫勇吉、朱庆山、洪文晶、胡友财、黄承志、张兵、纪效波、江俊、姜秀娥、蒋尚达、李昌治、王海丰、李霄鹏、梁高林、赵震、王野、温兆银、吴玮、周传政、水江澜、苏海佳、孙忠明、唐卓、万谦、汪夏燕、王定胜、陈小明、吴宇平、夏帆、谢奎、王树涛、邢华斌、李明珠、徐铜文、许超、闫学海、阳怀宇、杨启华、周鸣飞、张蝶青、赵志坚、郑明月、钟良枢、周翔、王娇炳、朱通、朱义峰、张秀辉、杨晓伟、姚顺春、易文、尹国川、于萍、周午纵、禹习谦、袁宪正、张铁锐、何川、汪国雄、王金兰、朱利中、王勇、吴勇、邢巍、徐静娟、鄢俊敏、刘猛、杨贵东、陈学思、杨清正、余家国、张礼知、何平、李永峰、王亮、周欣、刘亚庆、刘庄、吕凤婷、毛兰群、潘明虎、赵峰、王鸿飞、孙建伟、张颖、章福祥、邢献然、赵南蓉、邹国红、蔡文斌、曹荣、陈春华、张建平、丁宝全、范代娣、冯钰锜、高昊、李震宇、高加力、葛子义、张彤、赵庆、周学昌、朱俊武、庄林、刘中秋、高璞、戈惠明、龚学庆、郭凯、郭玉国、钟海政、陈棋、周志有、朱庆宫、祝艳、庄树林、陈建民、李振、刘岗、张新波、刘鸿、刘心元、陆克定、路福平、罗正鸿、马玉臣、毛宗万、庞思平、钱虎军、邱学青、赵双良、王晶、渠凤丽、陈于蓝、李林、申烨华、施兴华、石峰、宋丹青、陈义旺、苏成勇、程靓、崔孟超、刘涛、邓鹤翔、吴忠帅、刘尽尧、张前、狄重安、刘强、丁寒锋、冯守华、付磊、贾春江、蒋风雷、阚海东、李丹、李微雪、孙俊良、王宁、左小磊、张登松、韩英锋、张瑜、贺强、侯廷军、黄辉、Dayang Wang、白志山、卞振锋、曹睿、陈春英、吴梦昊、孙世刚、田文德、汪骋、汪鹏飞、王浩、杨化桂、李景虹、杨欣、易陈谊、尹大强、游雨蒙、黄佳琦、王永锋、付宏刚、巩金龙、杜建忠、吴丁财、蒋健晖、谢涛、黄逸凡、房大维、俞燕蕾、王殳凹、杨黄浩、夏晖、徐晶、高兴发、蒋凌翔、席聘贤、葛飞、董晓丽、张长生、周天华、韩达、傅杰、谢在库、李映伟、詹望成、翟天佑、吴长征、樊春海、魏子栋、杭弢、何晓、李先锋、侯军刚、刘贤伟、胡海宇、王熙、王建辉、黄柏标、纪红兵、季泉江、李建荣、徐文生、许维、杨财广、陈建峰、孙宏斌、张国林、李兰冬、陈敏东、张晓兵、章名田、赵强、赵永席、宋术岩、郑丽敏、江莉龙、姜伟、蒋澄宇、金盛烨、匡华、李春举、赵宗保、陈坚、俞飚、梁鑫淼、刘剑、安全福、蔡宗苇、谢兆雄、曹安民、刘又年、张强、曾安平、曾杰、陈海龙、周强辉、李明、程芳琴、储玲玲、戴志晖、刘柳、刘培念、宋振雷、孙中发、黄飞鹤、张现仁、张艳、李芳柏、朱为宏、彭笑刚、刘聪、张跃钢、王键吉、赵达慧、刘晓红、程义云、娄红祥、陆明、路建美、吴一弦、朱美芳、谭敏佳、唐瑜、田瑞军、田长麟、万颖、张庆华、褚良银、汪乐余、张越涛、王德先、马海波、黄延强、王琳、王泉明、陈弓、张丽华、王训、韦岳长、温珍海、吴骊珠、夏安东、谢代前、谢毅、熊宇杰、徐森苗、徐昕、王双印、许凤、严大东、杨国昱、郑南峰、周炳升、朱海明、左彪、杨全红、王家钧、杨勇、李盛英、叶明亮、殷亮、尹双凤、余彦、袁若、臧双全、张冰、张大志、张凡、罗军华、吕龙、胡蓉蓉、马利建、吴宗铨、满兴坤、毛江高、牛利、陈接胜、彭慧胜、曲良体、任劲松、佘远斌、沈珍、史学亮、朱世平
  • 第三届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年会暨2023年代谢组学国际研讨会将于10月27日召开
    第三届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年会暨2023年代谢组学国际研讨会将于2023年10月27-29日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主办,厦门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部承办。  本次会议将邀请代谢组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专家学者以及优秀青年科学家进行学术交流,展示代谢组学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及新应用,促进代谢组学领域研究人员的交流合作以及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我国代谢组学科的发展。大会诚挚邀请同行、专家、学者、学生踊跃投稿、积极参会!同时大会竭诚邀请厂商代表参会,介绍相关技术进展,促进产学研协作。  会议时间:2023年10月27—29日  会议地点:厦门海沧融信华邑酒店(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海沧大道坪山南里63号)  组委会特别温馨提示:  为了共建良好会风,组委会肯请各位报告人至少参与会议和讨论两整天,对各位报告人的积极与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分类标签: 代谢组学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  承办单位:厦门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部  大会主席:唐惠儒 教授 林树海 教授  大会秘书长:朱正江 研究员  大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按照姓氏首字母顺序排序)  白 玉 蔡宗苇 陈艳华 冯钰錡 高红昌 胡凯锋 胡泽平 黄光明 贾 伟 姜长涛  李勤喜 林东海 林树海 罗 杰 吕海涛 聂宗秀 漆小泉 齐炼文 秦雪梅 申河清  唐惠儒 王保红 王秋泉 王 融 王喜军 王 献 吴俊芳 瑕 瑜 许风国 许国旺  杨 琛 尹慧勇 袁必锋 张金兰 朱正江  大会组织委员会  朱正江、 林树海、姚红艳、林东海、董继扬、申河清、吴彩胜、叶国注、曾珺、张洁  报告专家(持续更新…)  Liang Li, University of Alberta Canada  Yulan Wang,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Matej Orešič,Örebro University Sweden and University of Turku Finland  蔡宗苇,香港浸会大学  吕海涛,香港浸会大学  尹慧勇,香港城市大学  唐惠儒,复旦大学  朱正江,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许国旺,中国科学院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  再帕尔阿不力孜,中央民族大学  王喜军,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税光厚,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郑乐民,北京大学  姜长涛,北京大学  林金明,清华大学  胡泽平,清华大学  瑕瑜,清华大学  黄光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聂宗秀,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傅肃能,广州实验室  靳津,浙江大学  王保红,浙江大学  冯钰錡,武汉大学  袁必锋,武汉大学  方明亮,复旦大学  陈立,复旦大学  张金兰,北京协和医学院  王琳,北京协和医学院  贺玖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许风国,中国药科大学  钱旭,南京医科大学  鲁洪中,上海交通大学  杨立峰,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赵超,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秦雪梅,山西大学  杭纬,厦门大学  林树海,厦门大学  罗杰,海南大学  漆小泉,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卢红梅,中南大学  提交摘要  会议主题:代谢组学发展的新时代  1 代谢组学新技术  2 脂质组学新技术  3 代谢物新功能与机制  4 疾病代谢组学和代谢调控机制  5 医药代谢组学  6 代谢组学应用(植物、环境、食品和健康等)  论文摘要格式  会议收录论文摘要为中文或者英文,摘要包括题目、作者姓名(请在摘要提交者姓名下加下划线)、工作单位、邮编、E-mail地址和正文。摘要篇幅为一个A4纸页面。字体用宋体或者Times New Roman,字号 12。请于2023年9月1日前上网提交会议摘要。截止日期后提交的摘要如无组委会特别邀请不备选口头报告或竞争最佳摘要评选。如有问题,请与林树海老师联系:shuhai@xmu.edu.cn。  会议交流形式  特邀报告、专题报告和墙报交流。  酒店住宿  1. 厦门海沧融信华邑酒店(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海沧大道坪山南里63号)  会议期间(10月27-29日),酒店住宿协议价为¥550元/晚(含双早),双床房或大床房同价。协议价仅针对注册参会代表,注册完成后,在预定酒店时会显示协议价的优惠码。  备注:协议价房间数量有限,请大家尽早预定。住宿费报到时直接与酒店结算。  酒店联系人:傅晓寒 联系电话:+86 592 331 8888,+86 151 6009 3782   邮箱:ivy.fu@hualuxexm.com  厦门海沧融信华邑酒店 订房流程  1.添加以下订房微信,备注:10.27-29代谢组学大会团队订房 + 客人姓名  2. 添加微信后,需要发送订房信息:  例:张三 10月27日入住,10月29日退房,大床或者双床 1间,联系电话:xxxxxxxxxxx  发送完订房信息后,需支付房费至以下支付宝账户 ,房费为 550元/间夜。 付款完成后发送将付款截图  3.收到客人付款截图及预订信息后,会回复确认号给到客人。  范例如下:  张三 10月27日-10月29日双床一间 1588xxxx7155 --4452564  4. 收到预定号后,即为预订成功。  由于此价格为会议团队优惠价,所以预订成功后,此预订不可更改,不可取消   订房预订需2晚连住(2023.10.27-2023.10.29),不可单独只定1晚。  下面为周边的非协议价酒店,供选择参考:  1. 厦门爱筑精选酒店(海沧大桥渔人码头店)(海沧大道912号渔人码头)  联系方式:0592-6151005  2. 厦门智选假日酒店(鼓浪屿邮轮码头店)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东渡路64号)  联系方式:0592-3521888  交通信息  1. 厦门海沧融信华邑酒店(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海沧大道坪山南里63号)
  • (第二轮通知)第五届全国环境分析化学研讨会暨第十一届固相微萃取技术(中国)研讨会
    第五届全国环境分析化学研讨会暨第十一届固相微萃取技术(中国)研讨会第二轮通知环境分析化学作为环境化学研究和环境保护的基础和关键,起到侦察兵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要求,把应对气候变化、新污染物治理等作为国家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这意味着广大环境分析科研工作者需要承担更重要的责任,发展准确可靠、灵敏简便、选择性强的环境污染分析技术和新型污染物的分析测试方法,以期准确监测污染源和污染物的分布、解释污染成因和趋势,为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为了加强我国环境分析化学领域学者的学术交流,互相借鉴、共同分享环境分析方面的学术成果和经验技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进步和环境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环境化学学科处的支持下,拟定于2024年10月10日至13日在山东青岛举办“第五届全国环境分析化学研讨会暨第十一届固相微萃取技术(中国)研讨会”。会议将邀请杰出专家、学者、企业嘉宾等聚焦环境污染物分析方法、样品前处理技术和相关交叉前沿学科的热点问题展开研讨,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会议主题包括但不限于:固相微萃取及其它样品前处理技术,色谱分离、质谱和成像、新污染物识别和筛查、环境污染物的行为与效应、环境界面与过程表征、环境分析新仪器与设备研制等。研讨形式包括大会报告、分会专题主题报告、邀请报告、口头报告、快闪报告和墙报展示。会议的举办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环境分析化学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推动我国环境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热忱欢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学生及相关人员拨冗参会!01组织机构学术委员会(按姓氏拼音排序)主任委员江桂斌 李景虹 谭蔚泓 张玉奎 赵进才 庄乾坤委 员蔡宗苇 陈吉平 陈令新 陈卓 董帆 高学云 龚正君 侯贤灯 胡斌 黄承志 黄玉明 蒋健晖 匡华 李东浩 李芳柏 练鸿振 廖春阳 林璋 刘鸿 刘猛 刘倩 刘贤伟 陆克定 卢小泉 栾天罡 吕超 吕弋 毛亮 毛舜 聂舟 牛利 欧阳钢锋 潘丙才 邱建丁 曲广波 宋茂勇 王建华 汪海林 汪夏燕 王宁 王秋泉 王殳凹 王祥科 王亚韡 吴永宁 胥传来 严秀平 袁若 要茂盛 展思辉 张干 曾永平 赵斌 张勇 赵峰 唐波 张书胜 张秀辉 赵书林 郑成斌 郑明辉 朱俊杰 祝凌燕组织委员会主办单位中山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承办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化学品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协办单位仪器学习网 仪器信息网 青岛理工大学会议主席欧阳钢锋组委会主席曾景斌组委会副主席张龙力 刘芳组委会秘书长孙洪满 王刚 温聪颖组委会委员徐剑桥 郑娟 卢玉坤 李石 董斌 刘振 周亭 马继平 田永 李爽 刘春爽 顾莹莹 孙娟 韩丰磊 陈强 王永强 张格云 王子 陈永栋 毕佳慧 王璞 戚萌 王明02会议赞助为共同办好本次会议,热烈欢迎各企业赞助,如有兴趣请联系会务组。赞助方案可咨询孙洪满老师: 电话:15720395517 邮箱:hongman.sun@upc.edu.cn03会议日程2024年10月10日13:30开始报到2024年10月11日开幕式、大会报告、分会报告2024年10月12日分会报告、墙报展示2024年10月13日闭幕式、离会会议地点:青岛融创施柏阁酒店(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星海湾路868号)04注册及投稿线上注册截止日期:2024年10月8日现场注册日期:2024年10月10日征稿说明:本次论坛接收摘要投稿(格式要求参见摘要模板)。扫描二维码,选择,进行注册。在拟参会专家江桂斌院士 李景虹院士 赵进才院士鲍恋君 陈吉平 陈建民 陈令新 丁彩凤 董帆 高学云 龚正君 关小红 古志远 侯贤灯 胡斌 黄玉明 匡华 李东浩 李芳柏 李雪梅 练鸿振 刘贤伟 林璋 刘鸿 刘猛 刘倩 刘睿 卢小泉 栾天罡 罗胜联 罗细亮 吕弋 吕超 毛舜 欧阳钢锋 邱洪灯 邱建丁 全燮 桑楠 宋茂勇 唐波 汪海林 王建华 王宁 王鹏 王秋泉 王殳凹 王祥科 王亚韡 韦斯 伍建林 邢明阳 徐剑桥 胥传来 严秀平 杨欣 要茂盛 袁若 占金华 展思辉 张干 张书圣 张书胜 张秀辉 张勇 赵峰 赵书林 郑明辉 郑成斌 朱俊杰 朱芳 祝凌燕 朱文磊 …… (按姓氏排列,持续更新中)06缴费信息1. 缴费标准 代表 类型 2024年9月22日前2024年9月22日后 普通 代表 18002000 学生 代表 12001400 2. 缴费方式01线上注册缴费微信扫描二维码进入小程序,完成参会注册、缴费开发票及酒店预定02对公转账银行转账汇款:户 名:青岛耐米特会展服务有限公司开户行: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支行账 号:8110601014201380700行 号:30245203712003现场缴费POS机刷卡(借记卡、贷记卡) 扫码付款(微信、支付宝)现金支付(仅限人民币)07联系方式负责内容姓名 电话 会议投稿 温聪颖 15692346189 参会注册 王 刚 18810371427 日程安排 王 璞 13199449906 企业赞助 孙洪满 15720395517 酒店预定 王 丽 15965553982 缴费发票 孙美娜 18954130424 参展搭建 苏增刚 15853288023 综合服务 曾景斌 13954252792注:1. 住宿:会议酒店为青岛融创施柏阁酒店,预订房间单间(可含双早)、标间(可含双早)价格均为450元/晚。附近也有其他酒店,请自行预定。2. 墙报报告:请在小程序注册后至-提交,并自行打印带至报到现场。(墙报尺寸:90cm宽x120cm高)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重点专项2021年度申报项目预评审专家名单公告
    根据2021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评审工作安排,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于2021年7月30日至8月8日组织开展了“十四五”“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重点专项项目预评审。此次评审采用网络评审方式,评审专家按照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选取和使用的统一要求,从国家科技专家库中产生,共79人。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文件精神和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优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8〕37号)等文件精神,现将预评审专家名单予以公布,公示期为2021年8月12日至8月16日。  生物大分子1组:泛素化修饰关键蛋白质机器调控疾病发生发展的功能机制(指南1.2)序 号姓 名单位名称1余 佳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2邱小波北京师范大学3黄 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4周 政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5陈 翔中南大学6王洪睿厦门大学7田 聆上海交通大学  生物大分子2组:恶性肿瘤发展中的生物大分子网络及机制(指南1.7)序 号姓 名单位名称1宋献军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孙中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3杜 冰华东师范大学4马瑜婷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5李爱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6张正东南京医科大学7卫涛涛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生物大分子3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和致病过程中的蛋白质机器研究(指南1.10)序 号姓 名单位名称1沈张奇中国农业大学2周铁丽温州医科大学3何正国华中农业大学4王 辉北京大学5戴桂馥郑州大学6东秀珠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7包 锐四川大学  生物大分子4组:人体肠道微生物组稳态平衡及其失衡调控重大疾病的分子机制(指南2.2)序 号姓 名单位名称1刘洪涛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赵方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3赵国屏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4王昆华昆明医科大学5李剑勇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6苏 雄苏州大学7苏 勇南京农业大学  生物大分子5组:微生物组与药物交互作用影响疗效及安全性的分子机制(指南2.3)序 号姓 名单位名称1乐 敏华中农业大学2卢向阳湖南农业大学3孙良丹安徽医科大学4邓贤明厦门大学5祁 超华中师范大学6蔡宗苇香港浸会大学7胡黔楠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生物大分子6组:病原微生物感染过程中的宿主免疫机制(指南2.5)序 号姓 名单位名称1陈建平四川大学2周平玉同济大学3杨 亮南方科技大学4赖玉平华东师范大学5张 烜北京医院6季延红西安交通大学7郑永唐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生物大分子青年1组:序 号姓 名单位名称1朱 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冯银刚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3陈 铭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4孟 清东华大学5张 健湖南师范大学6张玉波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7宋文芹南开大学8于益芝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生物大分子青年2组:序 号姓 名单位名称1王嘉寅西安交通大学2谷晓峰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3岑 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4陈士云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5黎 健北京医院6王 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7赵世民复旦大学  生物大分子青年3组:序 号姓 名单位名称1李子刚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詹启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3郭全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4任瑞宝上海交通大学5仇子龙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6张华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7邓大君北京肿瘤医院  生物大分子青年4组:序 号姓 名单位名称1陈德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2贝为成华中农业大学3李 斌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4袁 俐石河子大学5刘宏民郑州大学6唐 贇华东理工大学7谢 鹏重庆医科大学8樊 伟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  生物大分子青年5组:序 号姓 名单位名称1杨 爽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2黄亿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3黄 旲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4汪迎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5崔宗杰北京师范大学6石 磊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7张乃霞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专项联系方式:010-68104344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2021 年8月12日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