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博士生

仪器信息网博士生专题为您整合博士生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博士生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博士生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博士生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博士生话题讨论。

博士生相关的论坛

  • 【分享】张启发院士给他的博士生的一封信

    最近我拜读了各位送交的年度工作计划,仔细推敲后,仍感到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十分严重: 第一,对课题理解不够,有的根本谈不上理解,做了不止一年,尚未进入角色。 第二,已经完成的工作量严重偏少,博士(有的是从本室硕士上来的)做了几年还未见到可以发表的东西。 第三,在计划中倾向于以最低工作量结束研究。即游击战法。以消耗最少的人力来解决战斗。 这是从纸上看到的。从实验室看到的现象是,有那么几位常不到实验室照面,似乎这里是一个可来可不来的地方。而且愈未进入角色的,愈不钻研文献;工作做得愈差的,愈少见做实验。请各位想想,你不学,怎么能变内行?你不干,怎么会有结果?不钻研与自己课题密切相关的文献,不把实验室工作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能算作一个名副其实的博士生。 写一点专题读书报告,其实是一个领域内进入角色的好方法。一篇不够,可以连续写几篇,直到把与研究课题有关的方面较好地弄懂为止。如果在写读书报告的同时,加进一点自己的见解就更好了。写得好的可以送出发表。这对加强业务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深化对自己研究工作的感情和培养事业心都大有益处。几年来我们大会小会说了很多,而至今交得很少。有人说是没有时间,我看是不愿投入时间。对博士生而言,每天工作12小时是正常的,少于这个时间就不正常了;每周工作六天半以上是正常的,少于六天半就不正常了。我这里是基于美国PhD四年学制所得到的概念。在我们目前三年学制还要强制性学半年英语的情况下,上述时间的投入充其量也只是一个下限。 人生一世,应该追求有所建树。记得有一首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此诗所描述的虽有些封建意识,倒也道出了人生的真谛。想稍加以补充的是在男女完全平等的时代里,女儿也应当自强。走到了做科学这条路上,博士生阶段有无成就与将来有无建树关系十分密切。椐我观察,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凡是后来有所成就者,大多在博士学习阶段就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我理解的基础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广博的知识和不断求知的欲望;二是作为今后发展基础的工作成就;三是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和以工作作为第一需要的人生观。试想:要建功立业,博士生阶段不搏,更待何时? 有的研究生说,在我们这个实验室读研究生如何如何辛苦,在有些地方读研究生如何如何轻松,入错了门的委屈和追悔不及的心情溢于言表。我不知道是该“轻松”的羡慕“辛苦”的,还是象我们“辛苦”的研究生这样羡慕人家“轻松”的。但就我看来,身在国家级的实验室里,从事着国际前沿的研究工作,要做的工作都有相应的保证条件,大可一展才华,以慰平生,应该受到全校乃至全国的羡慕,而不是相反。对“轻松”妄加羡慕的人,其实是没有弄清楚为什么读研究生这个最起码的问题,或者是读研究生的动机本来就存在问题。他们读研究生所看中的大约只是一张文凭,自己对自己就不抱成才的期望,这种思想倾向是应该下大功夫纠正的。 我们这里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博士毕业后到国外去做博士后,我很赞成,并愿尽我之力给予支持。我很希望我们实验室出去的人将来在国际上都成为知名人士。今后在我们室毕业的博士出国做博士后可能主要有两类途径,一类是经我提名推荐,另一类是博士生本人争取,而将以后者为主。而后者却意味着要参与国际竞争。博士论文做得好,竞争性就强,我也乐意推荐,用人方也愿意接收。博士论文做得不好的,我不愿意推荐,而且推荐起来难度也大。其实,各人的路在各人自己脚下,各人的命运在各人自己手里。成败兴衰,全在各人,请各自勉。

  • [转帖]"40岁女博士生8楼跳下" 有感

    "40岁女博士生8楼跳下" 有感  昨天上午8点50分左右,人民大学校园,一名女博士生从品园4号楼(一栋女生宿舍楼)803房间跳下。    同学对其自杀表示不解  董某同班的一名女同学说,博士生之间来往并不多,大多时间在做各自的课题,出事之前,她和班上同学都未觉察出异常。董某出事之后,警方发现了她留下的遗书并将遗书带走,班上同学都不知道遗书的内容。  据多名认识董某的女生介绍,董某不仅成绩优异,而且工作也已经找好。这些女生说她们很难理解董某为什么会选择自杀。   女博士生成绩优异  记者昨天上午找到董某所在的新闻学院时,其班级的十几名博士生正在办公室开会。会后,博士生们为董某家人捐款。该班的班长说:“事情来得非常突然,也让大家十分悲伤,大家希望能拿一些什么东西安抚家属。”  董某同班的一名男博士生说,董某平时给人的印象很好,勤奋优秀,虽然性格不是特别开朗,但也不是沉默寡言的人。  人大新闻学院党委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董某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博士生,今年即将毕业,学业上不存在问题。记者从人民大学官方网站上看到,去年公布的象征人大最高荣誉的“吴玉章奖学金”的名单中,第一个就是董某的名字。董某还曾在全国的各大刊物上发表过数十篇论文,其中一篇论文在2005年“首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奖。她的日子很辛苦  据董某生前的同学介绍,董某的老家在山西农村,她来北京读博之前,辞掉了原来的工作。在北京上学期间,她的丈夫和孩子也同时来到北京,一家三口都挤在她的博士生宿舍楼。事发当天,记者在董某生前的宿舍看到,里面没有什么家具,也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  这位同学告诉记者,几年来,董某的生活很辛苦,来北京前,她将山西老家的房产卖掉,她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除了照顾丈夫和儿子外,她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做研究上,没有去做兼职来补贴家用。因此,后来求职的受挫对她的打击太大。 个人认为她的死给中国当代的政府和知识分子敲响了警钟: 大环境: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医疗改革,住房改革以及教育改革(学历贬值)等关于人们最基本生活的改革都没有取得显著效果。我相信每个人都是深有体会的。小环境:自身的条件和思想。 中国现在的房价高的吓人,不要说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就是在南京,如果你想买个市中心的房子都是够累人的。面对不断上涨的房价,与此相反的是并不上涨的工资。很多大学甚至研究生毕业都很难找工作,或者只能找到一两千的工作。对于房价来说是杯水车薪,更别说孝顺父母或者给以后的儿女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了。而对于我们这些念了很多书的人来说,期望往往是很高的(相信这个女博士也是)。总以为读了书就可以找到好工作,出头了。其实现实很残酷,事实也是那样。尤其体现在我们99界本科生的身上,因为我们是扩招的第一年。 说说这个女博士,她40岁,来自山西农村,学业很优秀。特别是来北京之前,肯定觉得自己是TOP的,也肯定把未来想的很好,想要去北京这个大城市获得一番成功。这个年龄的人能有信心辞了工作去北京,她的雄心显而易见。到了北京,她还是努力学习,甚至不去做兼职,就是想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可是最后找工作确不是很顺心,她自然觉得付出和收获没有成正比。她觉得自己努力所追求的一切都没有得到该有的回报,而只是她单方面的付出。可能她看到身边有些不如她的人或许因为关系,或许因为性格或许因为家境都找了好工作(不说比她好,至少和她相当)。然后她的心理就觉得不平衡。再想到别的女生可能年轻有着更多的青春去奋斗,可能漂亮找了个有钱人,不用为生活奔波。而她呢,努力那么多,即使找到了工作又怎么样。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烦恼;比如小孩子以后的上学,总要在北京买房子,老公还在读书等等。而她自己已经40,她就算再工作20年,退休了,估计房贷也还不清。 或许你会说,干吗非要在北京,其实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她回山西,那么一切都轻松了。房子估计单位都会分给她。小孩子上学也不用麻烦。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可是一个有野心的人真的能做到那样么?不会。如果是那样,她又会想,那我当初为什么要那么辛苦来北京读博?人,就是那么容易走进怪圈。身边的很多人为什么宁可在大城市找差一点的工作(当然有人看中的不是眼前的利益而是觉得以后的机会和发展更为重要)也不愿意去小城市找好点的工作(可能房价更便宜,可能工资更高,可能生活物价指数更低)?注意:肯定有人反驳说他就会去小城市,但是我说的是绝大多数年轻人。想想我的家乡还算是比较可以的苏南小城,好多人都不愿意回去。更别说其他相对落后的地方了。希望我的措辞不会引起很多人的不满呵呵。 人就是那样!生活就是那样!虽然我也在我的BLOG里写了那篇“品质生活,品质人生”。但是我们真的能做到那样么?!我相信稍微有点理想的人不会那样。 试想:如果中国不是那样的大环境,而这个女博士的小环境有所改善:自己不是对自己那么期望高,或者一心要留在北京,又或者来自富裕的家庭。那么一切都不一样了。 我很欣赏以前名著分析时常用的套路:这个女主角的悲剧是什么原因呀?我们回答:社会悲剧+个人的性格悲剧。我想用在这是很对的。 我们不可以改变社会大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的小环境。 不要老是觉得工资太少,不要老是觉得读的书没有得到该有的回报,更不要为以后太多父母小孩子的事情烦恼。命运经不起安排!说不定明天醒来,一场战争把什么都毁了(哈哈,现在世界那么动荡不安)。今朝有酒今朝嘴,明日愁来明日愁。 虽然不可能,但是我还是想告诉这位女博士:你既然选择了留北京这条路,都要坚持走下去。你要想想:不管如何,你们全家都去了北京,还是北京户口(当然很多人会不屑,但是不可否认还是很多人羡慕的)嘿嘿。以你和你老公的能力,日子不会过的太差,虽然也会有很多困难,但是一定会过去的。毕竟实力在那。不说在北京大富大贵,过过普通日子还是可以的吧!幸福不幸福就是心里的一种感觉。看你怎么想怎么调节了嘿嘿!顺便说一句,要是再想不开,就可以看看我前面篇文章。“死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只是另外一个轮回的开始,你还是会继续忍受烦恼,那还不如现在走下去,至少已经有点成就了”哈哈! 所以我不会像以前那样要求我自己做到最好。不用那么悲观,以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不要像人家那样一个月非要拿到1万两万甚至更多的,也不要非要住市中心的大房子,也不要马上可以开私家车,也不要非要找个顶级的好工作,也不要找个有钱又帅的老公。 其实自己也一直对自己期望过于高,所以也不那么幸福。人,真的要知足才能幸福。看看现在的自己,我要满足,至少我有很爱我的爸爸妈妈,至少家里也没有什么负担,至少我能去上海工作,至少我的工资不仅可以养活我自己还可以有所盈余,至少有个疼我的GG和我一起奋斗……!我相信我是幸福的,嘿嘿。阿Q一下。退一步讲,就算户口如果不幸批不下来或者其他原因去不了上海的话,回南京也是不错的。至少我可以安慰我自己这里生活压力小,生活安逸,GG也不用那么麻烦换工作,毕竟现在的工作还不错。所以人要会想,就是幸福。 现在中国这种大环境我们要的就是啊Q精神。哈哈!既然环境不能改变,那么只能改变我们去适应这个环境。(或许有人又要说:现在的年轻人老是抱怨社会,不想着积极去改变中国的环境而是想着适应环境,嘿嘿,我不是愤青,我也不是什么大人物,说什么为了改变社会而去怎么样怎么样。我只愿意讲出大部分人面对的问题。如果每个人都可以解决自身的问题,有个好的心态,那么整个社会也会好一点。)试想,如果各个都自扫门前雪,那么是不是雪也就被扫得就差不多了呢?:)!珍惜自己的生命,真爱自己的生活,对自己,对旁人,对社会都是一种责任。何况这个女博士还真的是个人才啊。——谨以此文献给这个年代大多数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

  • 痛心!中南大学实验室发生事故致博士生烧伤,目前仍在重症监护室

    痛心!中南大学实验室发生事故致博士生烧伤,目前仍在重症监护室

    近日,网传中南大学一实验室发生事故,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一博士生在事故中受伤,身体大面积烧伤,引发关注。极目相关媒体记者采访获悉,此事属实。据网传的消息显示:4月20日,中南大学一实验室发生事故,导致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一博士生被大面积烧伤,后被紧急送往医院进行救治。小编百度搜索了相关信息,发现已经有很多媒体进行了报道。[img=,590,712]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4/202204261715472809_2189_1603833_3.png!w590x712.jpg[/img][img=,640,659]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4/202204261716222950_8808_1603833_3.jpg!w640x659.jpg[/img]从网友针对此事的评论可以看出,这名博士生的伤情很不乐观,已经被送往ICU进行抢救,甚至还下达了病危通知书。事后,有媒体曾联系中南大学宣传部,但工作人员称不清楚实验室事故一事。而此事在微博也已经有相关帖子发出,截止今日15时,已有1.7万的转载,600余条的评论。[img=,690,652]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4/202204261717333412_2413_1603833_3.jpg!w690x652.jpg[/img]4月26日上午,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名工作人员对媒体透露:学院的领导正在积极了解情况,伤者也有专门的人员在照顾,具体情况,则不得而知。另据医院方面的回应,目前该博士生仍在重症监护室,暂时不能探望。此事着实令人感到痛心和惋惜,关于此事的具体细节,目前暂无官方的消息,小编在此不做任何评论。希望校方和有关部门能够做好善后处置工作,严格排查可能的安全隐患,每个实验人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实验室安全操作教育常态化,避免悲剧重演。与实验室安全相关的话题永远不过时,安全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首要任务,实验室化学物品多,部分材料易燃易爆,属于高危区域,一旦发生安全事故, 实验室的损失是无法估计的。近年来,高校实验室事故频发,2021年以来高校、科研机构实验室发生事故尤为多。2021年7月27日,中山大学药学院,实验室在清理此前毕业生遗留在烧瓶内的未知白色固体,一博士生用水冲洗时发生炸裂,炸裂产生的玻璃碎片刺穿该生手臂动脉血管;2021年7月24日,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一玻璃厂化学实验室发生爆炸,最终造成1人死亡1人轻伤;2021年7月13日,南方科技大学一化学实验室在实验过程中发生火情,一位博士后实验室人员头发着火,最终诊断为轻伤。2021年3月31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一名研究生当场死亡。此次事故的原因是反应釜高温高压爆炸,导致该学生当场去世。其中仅7月份一个月就发生了3起,实验室事故频发敲响了安全警钟。实验室中的任何一个小小的隐患,小小的疏忽,都有可能酿成大的事故,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一件件安全事故,令人痛心,希望高校务必重视实验室安全,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不让此类悲剧发生。

  • 【分享】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分享】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人才引进】颜宁受聘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  【新闻中心讯】颜宁 1977年11月生,1996年进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00年获学士学位,并被授予“清华大学优良毕业生”称号。同年9月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学习,2004年12月获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  攻读博士期间,颜宁主要运用结构生物学、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手段研究肿瘤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调控机制,由于对线虫及果蝇细胞凋亡通路工作机理的杰出研究成果,获得2005年由Science杂志和GE Healthcare评选的“青年科学家奖”(北美地区)。该奖项专门用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生命科学博士毕业论文,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只有5人入选。颜宁在博士后期间继续从事结构生物学研究,重点研究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成功解析一个重要膜整合蛋白酶的高分辨率原子结构,揭示了它的作用机理。  近5年来在国际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及综述文章17篇,其中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发表综述文章于Annual Reviews、Cell,第一作者文章8篇,包括1篇Nature,4篇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1篇Molecular Cell, 1篇JBC和一篇Cell Cycle。  2007年被聘为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目前为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胆固醇代谢通路的结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析,以及与重要疾病相关的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转自《新清华》1729期[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8/07/200807280939_100372_1609228_3.jpg[/img]

  • 2023年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招收博士生,磁共振成像方面

    [size=24px][font=微软雅黑][color=#444444]本人是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辛学刚课题组的博士研究生,2023年本课题组还可招收磁共振序列设计、磁共振图像重建、磁共振图像处理相关方向的博士生(申请考核制),如有意向,请发送个人简历至我个人邮箱[/color][/font][email]LeeXD1316@hotmail.com[/email][font=微软雅黑][color=#444444]。[/color][/font][font=微软雅黑][color=#444444]截至日期:2023年4月29日。[/color][/font][/size]

  •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生破解“地沟油”检测难题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生破解“地沟油”检测难题通讯员张平媛 朱涵天 记者刘万生 9月28日,挥动手中的锅铲,反复“煎、炸、炒”,这不是餐馆后厨,而是大连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的样品准备室。客串“厨师”角色的是该校博士研究生:吴鼎、海然、赵栋烨、刘平,他们不是在准备午餐,而是在进行地沟油样品制作,为开展地沟油检测实验做准备。近年来,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地沟油的回流滥用问题层出不穷。地沟油因其来源性广,成分异常复杂,国家质检部门对于地沟油仍没有快速、有效的检测手段。随着地沟油的提炼、精炼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基于外观(如颜色,气味,透明度等)和PH值及电导率等的单一指标的地沟油检测方法更难以奏效,检测难度进一步加大。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如何实现地沟油的实时、快速、有效检测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技术难题。2011年,国家卫生部公开征集地沟油检测方法,这一举措引起了该校博士生导师丁洪斌教授的关注,经过一系列论证调研,他们决定对这一课题发起挑战。在丁洪斌教授指导下,博士生吴鼎等采用该实验室先前开发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对自制的地沟油进行大量实验测量,取得了初步成功。为进一步验证该技术的可靠性,在大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潘炜老师帮助下,他们又对几种典型的地沟油样品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发现了地沟油样品的LIBS光谱特性, 通过提取元素及官能团等特征谱及相关性统计分析,成功找到了地沟油的“指纹”,破解了地沟油检测难题。为地沟油检测提供了一种实时、快速、有效检测的新方法。在实验的研究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诸多挑战,没有设备,研究团队就自己动手搭建。在进入研究的数据整理阶段中,由于分析研究过程中需使用统计学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新知识,他们就坚持周末及寒暑假补充知识。在研究过程中,尝试了各种方法,克服重重困难,夜以继日不断的探索,最终突破瓶颈期,取得了预期的进展。该研究成果以学术论文发表于中国科学院杂志社《科学通报》上,成为该期杂志的封面文章,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并在近日第八届国际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会议上被会议主席作为亮点引用。另外该成果被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的主流媒体新闻EurekAlert!以“Chinese scientists use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to identify toxic cooking gutter oil”为题在物理学家组织网特别报道并被广泛转载,物理学家网主要报道来自全球各大研究机构的物理创新研究成果以及重要科学和重大技术前沿突破。此前,相关研究成果已获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 201110404691),国际著名仪器设备制造商美国TSI公司和法国iVEA公司以及国内深圳和大连等高科技公司均希望转让或共同开发该技术。

  • 博士生发表论文的一些看法

    落魄书生  读了xys060313中hooklee的文章,我感觉hooklee是以非常真诚的态度在讨论中国研究生的培养问题。各位大家的真诚和热情让“明哲保身”的我感到惭愧,也看到希望。在这里,我也想就现今博士生发表文章的一些现象发表一点个人见解,欢迎各位大家指正。  hooklee没有猜错,我是在读的博士生,而且已经延期毕业了。几年的博士生活,让我真正看清了一些东西。我个人非常厌恶“学术腐败”,但是我觉得“学术腐败”在博士生发表论文这个方面目前是相当严重了。博士生发表论文目前在我所知的范围内存在如下现象:  第一、写论文不做实验。一些擅长写作的人,根本不做一点实验,实验数据完全编造,但是能将文章写得文采飞扬,让评阅人不得不给通过。  第二、实验做到30%,就说做到100%。因为真正要做好一次实验是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的,而且可能需要用到一些写作者并不是很清楚的相关领域知识,因此写作者想做实验也因为客观原因做不了,或做不完全,但是为了快出文章也就顾不了那么多,随便编造一些数据,自说比别人方法稍微好一点,就将文章送审。  第三、实验做完了,但是发现结果并不如别人方法好,很多时候这证明了写作者所提的方法是一种想当然,但是为了快出文章,也就把结果改得比别人方法稍微好一点,并将文章送审。  第四、别人的方法本来就很好,但是为了自己“创新”,就断章取义地理解别人方法,或者改变/减弱实验条件,非要找出别人方法的“不足之处”。自己再提出一种新方法,并表明自己的方法好。  第五、间接抄袭别人文章。将别人的文章该头换面、扩充、缩短,并在参考文献中不提到原文。  第六、删减增补、一稿多投。将只有一个中心思想的文章经过多次修补之后,作为多篇文章投出。  出文章快的学生有以下两种:  第一、真正科研能力很强的人;  第二,靠弄虚作假、吹蒙骗的人;  不容易出文章的学生:科研能力不是很强,又不想/不敢弄虚作假、随波逐流的人。  如果将我列出的六种做假方式都归入第二种出文章快的学生身上,那么这种学生和不容易出文章的学生占到了博士生的大多数,甚至可能是绝大多数。  为什么做假的文章也能被录用

  • 施一公: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博士生——时间的付出

    【 序:我从获得博士学位至今已经整整16个春秋,但博士阶段的感受仍然历历在目。我从指导自己独立实验室的第一个博士生到现在也已经13年了,其中的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中已经有11人在美国和中国的大学里担任独立实验室的PI。他们的成长过程差别极大,性格、能力也各有不同。应该说,没有任何一个学生可以简单地遵循另外一个优秀科学家的足迹脱颖而出。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家的成功是不可能复制的。但是,优秀科学家常常具备的共同特点应该对年轻学生有很大启发。本文主要来自我在2008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入学教育里一次2.5小时的讲座,又综合了一些随后的思考和总结。在那次讲座中,我一再强调,我的目的不是要求研究生完全按照我讲的去做,而是希望从根本上冲击、振荡一下研究生的思考角度,启发大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本文很长,分四部分陆续发表出来。】1.时间的付出。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这是一条真理。实际上,无论社会上那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有时,个别优秀科学家在回答学生或媒体的问题时,轻描淡写地说自己的成功凭借的是运气,不是苦干。这种回答其实不够客观、也有些不负责任,因为他们有意忽略了自己在时间上的大量付出,而只是强调成功过程中的一个偶然因素,这样说的效果常常对年轻学生造成很大的误导,因为有些幼稚的学生甚至会因此开始投机取巧、不全力进取而是等待所谓的运气;另外一些学生则开始寻找他们的运气,把相当一部分精力和时间用在了与科学研究无关的事情上面。说极端一点:如果真有这样主要凭运气而非时间付出取得成功的科学家,那么他的成功很可能是攫取别人的成果,而自己十有***不具备真正在领域内领先的学术水平。大约在十年前,著名的华人生物学家蒲慕明先生曾经有一封非常著名的email在网上广为流传,这封email是蒲先生写给自己实验室所有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其中的观点我完全赞同。这封email写的语重心长,从中可以看出蒲先生的良苦用心。我无论是在普林斯顿还是在清华大学都把这封email转给了我实验室的所有学生,让他们体会。其中的一段是这样说的:“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what I consider to be sufficient amount of time and effort in the lab work. I mentioned that about 60 hr working time per week is what I consider the minimal time an average successful young scientist in these days has to put into the lab work……I suggest that everyone puts in at least 6 hr concentrated bench work and 2+ hr reading and other research-related activity each day. Reading papers and books should be done mostly after work.”(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实验室里的工作时间,当今一个成功的年轻科学家平均每周要有60小时左右的时间投入到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我建议每个人每天至少有6小时的紧张实验操作和两小时以上的与科研直接有关的阅读等。文献和书籍的阅读应该在这些工作时间之外进行。)。有些学生读完蒲先生的email后告诉我,“看来我不是做学术的料,因为我真的吃不起这份苦。”我常常回复道,“我在你这么大年纪的时候,也会觉得长期这样工作不可思议。但在不知不觉之中,你会逐渐被科学研究的精妙所打动,也会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骄傲,你会逐渐适应这种生活方式!”这句话表面上是劝学生,实则是我自己的经历与体会。我从小就特别贪玩,并不喜欢学习。但来自学校和父母的教育与压力迫使自己尽量刻苦读书;我高中就读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凭借着比别人更加刻苦的努力,综合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8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我获得河南赛区第一名,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大学阶段,我保持了刻苦的传统,综合成绩全班第一并提前一年毕业。但这种应试和灌输教育的结果就是我很少真正独立思考、对专业不感兴趣。大学毕业时,我本没有打算从事科学研究,而是一心一意想下海经商。阴差阳错之间,我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可想而知,留学的第一年,我情绪波动很大,内心浮躁而迷茫,根本无心念书、做研究,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在中餐馆打工、选修计算机课程。第二年,我开始逐渐适应科研的“枯燥”,并开始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有时领会了一些精妙之处后会洋洋得意,也会产生“原来不过如此”的想法,逐渐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了一点自信。这期间,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全部修完,我每周五天、每天从上午9点做实验到晚上7、8点,周末也会去两个半天。到了第三年,我已经开始领会到科研的逻辑,有点儿跃跃欲试的感觉,在组会上常常提问,而这种“入门”的感觉又让我对研究增加了很多兴趣,晚上常常干到11点多,赶最后一班校车从霍普金斯医学院回Homewood campus(我住在附近)。1993年我曾经在自己的实验记录本的日期旁标注“This is the 21st consecutive day of working in the lab.”(这是我连续第21天在实验室工作。),以激励自己。其实,这多少有作秀之嫌,因为其中的一个周末我一共只做了五、六个小时的实验。到第四年以后,我完全适应了实验室的科研环境,也不会再感受到枯燥或时间上的压力了。时间安排完全服从实验的需要,尽量往前赶。其实,这段时期的实验时间远多于刚刚进实验室的时候,但感觉上好多了。研究生阶段后期,我的刻苦在实验室是出了名的。在纽约做博士后时期则是我这辈子最苦的两年,每天晚上做实验到半夜三点左右,回到住处躺下来睡觉时常常已是四点以后;但每天早晨八点都会被窗外纽约第一大道(First Avenue)上的汽车喧闹声吵醒,九点左右又回到实验室开始了新的一天。每天三餐都在实验室,分别在上午9点、下午3点和晚上9、10点。这样的生活节奏持续11天,从周一到第二个星期的周五,周五晚上做灰狗长途汽车回到巴尔地摩(Baltimore)的家里,周末两天每天睡上近十个小时,弥补过去11天严重缺失的睡眠。周一早晨再开始下一个11天的奋斗。虽然体力上很累,但我心里很满足、很骄傲,我知道自己在用行动打造未来、在创业。有时我也会在日记里鼓励自己。我住在纽约市曼哈顿区65街与第一大道路口附近,离纽约著名的中心公园(Central Park)很近,那里也时有文化娱乐活动,但在纽约工作整整两年,我从未迈进中心公园一步。我一定会把自己的这段经历讲给每一个我自己的学生听,新生常常问我:“老师,您觉得自己苦吗?”我通常回答,“只有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时候觉得很苦。有兴趣以后一点也不觉得苦。” 是啊,一个精彩的实验带给我的享受比看一部美国大片强多了。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刻苦,感觉仍很骄傲、很振奋!有时我想:如果自己在博士生、博士后阶段的那七年半不努力进取,而是不加节制地看电影、读小说、找娱乐(当时的互联网远没有现在这么内容丰富),现在该是什么状况?做一个优秀的博士生,时间的付出是必要条件。

  • 大连理工博士生破解“地沟油”检测难题

    挥动手中的锅铲,反复“煎、炸、炒”,这不是餐馆后厨,而是大连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的样品准备室。客串“厨师”角色的是该校博士研究生:吴鼎、海然、赵栋烨、刘平,他们不是在准备午餐,而是在进行地沟油样品制作,为开展地沟油检测实验做准备。http://upload.dlut.edu.cn/2014/0919/1411092179571.jpg物理学组织网报道  近年来,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地沟油的回流滥用问题层出不穷。地沟油因其来源性广,成分异常复杂,国家质检部门对于地沟油仍没有快速、有效的检测手段。随着地沟油的提炼、精炼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基于外观(如颜色,气味,透明度等)和PH值及电导率等的单一指标的地沟油检测方法更难以奏效,检测难度进一步加大。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如何实现地沟油的实时、快速、有效的检测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技术难题。 2011年,国家卫生部公开征集地沟油检测方法,这一举措引起了该校博士生导师丁洪斌教授的关注,经过一系列论证调研,他们决定对这一课题发起挑战。  在丁洪斌教授指导下,博士生吴鼎等采用该实验室先前开发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对自制的地沟油进行大量实验测量,取得了初步成功。为进一步验证该技术的可靠性,在大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潘炜老师帮助下,他们又对几种典型的地沟油样品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发现了地沟油样品的LIBS光谱特性, 通过提取元素及官能团等特征谱及相关性统计分析,成功找到了地沟油的“指纹”,破解了地沟油检测难题。为地沟油检测提供了一种实时、快速、有效检测的新方法。http://upload.dlut.edu.cn/2014/0919/1411092179648.jpg美国科学促进会报道截图http://upload.dlut.edu.cn/2014/0919/1411092181617.jpg《科学通报》2014年7月第59卷 21期封面论文报道截图  在实验的研究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诸多挑战,没有现成设备,研究团队就自己动手搭建。在进入研究的数据整理阶段中,由于分析研究过程中需使用统计学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新知识,他们就坚持周末及寒暑假补充知识。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不轻言放弃,在不断的探索中取得进步。然而谈起这些,他们并不觉得辛苦,因为他们说他们在做自己热爱并坚守的东西。研究的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虽然已经进行原理实证,期间研究人员尝试了各种方法,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却没有取得较大进展,然而他们并不放弃,在老师的不断的指导和课题组成员的相互交流鼓励下,研究人员克服枯燥、夜以继日不断的探索,最终突破瓶颈期,取得了预期的进展。  该研究成果以学术论文发表于中国科学院杂志社《科学通报》上,成为该期杂志的封面文章,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并在近日第八届国际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会议上被会议主席作为亮点引用。另外该成果被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的主流媒体新闻EurekAlert!以“Chinese scientists use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to identify toxic cooking 'gutter oil'”为题在物理学家组织网特别报道并被广泛转载,物理学家网主要报道来自全球各大研究机构的物理创新研究成果以及重要科学和重大技术前沿突破。此前,相关研究成果已获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 201110404691),国际著名仪器设备制造商美国TSI公司和法国iVEA公司以及国内深圳和大连等高科技公司均希望转让或共同开发该技术。

  • 转贴:【拯救生命】中科院材料学博士生重病求助

    各位朋友,关于李炯义同学患重病捐助的具体情况请参阅http://bbs.mse.tsinghua.edu.cn/showthread.php?t=17979总之希望各位朋友能够伸出援助之手,同时也希望各位朋友能发动周围的朋友奉献一份爱心,希望能得到社会有关单位及爱心人士的帮助,帮他度过难关。 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伸出我们的双手奉献我们的一份爱心!!!让我们一起祈祷李炯义同学早日战胜病魔重返校园。 多谢大家支持!!! 捐款联系人: 1.中科院沈阳金属所 裴 亢 老师 电话:024-23971257 2.李炯义妹妹或姐姐的号码:0731-7864052,13077375028 3.李炯义堂妹,李立勤:13467623977或0731-4035222 捐款银行帐号: 开户行:中国银行湖南长沙市松桂园支行军分区分理处, 户名:李炯义 帐号:468272101880391732 或联系中科院沈阳金属所裴 亢 老师 李炯义现在所在医院的地址: 天津血液病医院以上是从材料科学论坛转载的帖子。我也是从中科院毕业的博士生,我读博所在单位的一位同学也是被病魔威胁并最终不幸……。我不希望这种悲剧再次发生,希望大家伸出友爱之手帮助这位同学从死神的手里走回来。我自知个人的力量很小,但是大家的力量却能移山填海。所以在论坛上发起号召,请大家多关注!

  • 【转帖】博导自杀,一般的博士生如何生存???

    余虹,1957年生于四川,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文艺学专业博士后,先后在华中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海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工作,2002年调入人大中文系,现为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晨报讯(记者 姜葳 王萍)12月5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一博士生导师在家中坠楼身亡。警方经现场勘察,排除他杀的可能,属于高空坠亡。按照死者遗嘱,其个人藏书将全部捐赠给人大文学院。昨天,记者经过多方打探,证实了死讯。死者名叫余虹,系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据了解,余虹教授年方50岁,是2002年作为人才引进到人民大学中文系的,生前为该校国家重点学科文艺学学科带头人。  昨晚8时50分,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将余虹教授辞世的消息挂在了网站首页,并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余虹教授治丧委员会”的名义发布了通知公告:“2007年12月5日中午1点左右,我院余虹教授从他所居住的世纪城小区楼上坠下身亡。经公安部门现场勘察认定:排除他杀,高坠身亡。  在余虹教授留给我们的遗言中,他将在人大的经历称为“最有意义的几年”,他将全部藏书“捐给文学院”,而且在“祝福所有朋友”的同时,表示“如果有来世,愿一起工作”。  据人大宣传部负责人说,现在,文学院的领导和许多老师都在帮余教授家属料理后事。自12月8日起,人大文学院将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121室设立余虹教授纪念室,并将于近期举行余虹教授追思会。“许多老师和同学都是从BBS上得知噩耗的,大家都为失去这样一位良师益友感到悲痛和震惊。”  个人博客摘录  “自杀不易 活着更难”  余虹曾于9月13日更新最后一篇博客《一个人的百年》,其中写道:事实上,一个人选择自杀一定有他或她之大不幸的根由,他人哪里知道?更何况拒绝一种生活也是一个人的尊严与勇气的表示,至少是一种消极的表示,它比那些蝇营狗苟的生命更像人的生命。像一个人样地活着太不容易了,我们每个人只要还有一点人气都会有一些难以跨过的人生关口和度日如年的时刻,也总会有一些轻生放弃的念头,正因为如此,才有人说自杀不易,活着更难,当然不是苟且偷生的那种活。个人感言:生命是宝贵的,为何一个顶级名牌大学的教授博导选择了跳楼自杀?他为什么选择了跳楼这个方式?压力?要说人家已经是博导了,教授职称了,又是全国的知名人士,可谓功成名就,有什么想不开的呢?而事实上,不要说博士生了,去年中山大学某女博导自杀,今年人大的博导,都是因为觉得活着好累,与其非常痛苦的活着,不如有尊严的死去。我很赞成这样的观点。活着不容易,死也是一种解脱,比那种没有尊严的活着更有价值。生命,只有短短的3万天不到,生命不应该和痛苦、压力、没有尊严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向有尊严死去的人致敬。

  • 【求助】中科院材料学博士生重病求助

    [color=red]各位朋友,关于李炯义同学患重病捐助的具体情况请参阅http://bbs.mse.tsinghua.edu.cn/showthread.php?t=17979希望各位朋友能够伸出援助之手,同时也希望各位朋友能发动周围的朋友奉献一份爱心,希望能得到社会有关单位及爱心人士的帮助,帮他度过难关。 让我们行动起来,伸出我们的双手奉献我们的一份爱心,让我们一起祈祷李炯义同学早日战胜病魔重返校园。 多谢大家支持!!! 捐款联系人: 1.中科院沈阳金属所 裴 亢 老师 电话:024-23971257 2.李炯义妹妹或姐姐的号码:0731-7864052,13077375028 3.李炯义堂妹,李立勤:13467623977或0731-4035222 捐款银行帐号: 开户行:中国银行湖南长沙市松桂园支行军分区分理处, 户名:李炯义 帐号:468272101880391732 或联系中科院沈阳金属所裴 亢 老师 李炯义现在所在医院的地址: 湖南.长沙湘雅路中南大学湘雅附一医院十三病室血液科二十四床 经治医生:刘弋 主治医生: 吴教授 住院部办公室电话:0731-4327053[/color][url=http://bbs.mse.tsinghua.edu.cn/announcement.php?id=40]中科院材料学博士生重病求助[/url]以上转自本论坛生物芯片斑竹六脉神剑的帖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shtml/20061218/672127/作为老家的斑竹,我也在论坛上发起号召,请大家伸出援助之手![em20]

  • 【转帖】博士生租房做化学试验 炸死女友和邻居

    3月14日晚上8时30分左右,南京市沧波门外余粮村一3层楼民房内突然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原来,南京一所大学的博士生李某和女友正在3楼出租房内进行化学试验。事发后,浑身是火的李某被烧成重伤,女友当场遇难。 住在其楼下的河南人程如付一家则祸从天降,53岁的程如付和年仅2岁的孙子在此次事故中遇难。 爆炸时 声音像炸弹,滚出一个“火”女人 3月14日晚上8时30分左右,沧波门外余粮村村民李某正在家中看电视。“我突然就听到轰的一声,很响,简直就像一颗大炸弹。”李某说,于是,他赶紧冲出门去看,发现余粮路81号嘉兴公寓第一栋3楼的一个房间突然冒出了大火,火苗有七八米高。李某很快看到一个浑身是火的女人从2楼冲了出来,滚到了楼下。很快,大批消防官兵和武警战士就赶到了现场灭火。当晚10点左右,村民们看到救援人员从火场抬出了两具尸体摆在房前空地上。“一个男的,50多岁,还有一个女的,烧得都不成人样了。”楼板掉下来,一家5口跑出3个 50多岁的死者是程如付。“那天晚上,我刚好站在门口。他(程如付)抱着孙子,儿子和媳妇也在屋里。”其妻张明秀回忆。突然,一声爆炸,随后3楼一层楼的楼板几乎全掉了下来。“爆炸过后,就是火。一个浑身是火的男人(李某)跟着楼板从3楼掉了下来,那个男人的一个手掌没有了,另一个手的手指全没了。他嘴里还叫着"救救我",然后从2楼沿楼道滚了下去。”张明秀说,很快,他们的房间里跟着燃起大火来。一团火掉在她身上,衣服裤子都烧着了。“我只好打滚,从2楼滚到了1楼。”很快,浑身是火的媳妇和儿子也跟着从2楼滚了下来。其子程浩头部已被烧得面目全非,媳妇王露的脸部、手部和腿部都严重烧伤。 3月15日上午9时左右,救援人员从2楼废墟中找到了小孙子程开颜的尸体。“才2岁的孩子啊,这家人真是祸从天降。”村民们目睹现场后,都显得很痛心。   现场有怪味,闻了很不舒服 现场救援的消防队员证实,空气中有一股怪味。“闻了鼻子很不舒服,现场有很多化学物品,搞不清到底是些什么东西。”当晚,一名参加救援的消防队员说。 爆炸前 经常闻怪味,那家有很多罐子 “经常能闻到一股怪味,很难闻,不知道楼上干什么的。那味道闻了都不想吃饭,那个人家还摆了很多红红紫紫的罐子,装满了同红药水一样的东西。”张明秀不知道,他们家其实是头顶着一颗定时炸弹生活。 楼上人10天前答应停做试验 “他们10天前还答应我不再做化学试验的呢。”余粮村余粮路81号嘉兴公寓居民麻某说,春节后他们就时常闻到怪味。“那味道真不好说,硫酸不是硫酸,汽油味也不像,闻了很难受。”2月中旬,他的妻子感到胸闷。“我先后找了他们三次呢。”“那个房间里啊,摆的全是坛坛罐罐,全是化学物品,还有几个氧气瓶。那天,他的屋子里简直像起了大雾。”当时,李某和女友向麻某表示了歉意。“他告诉我,是一个重要的试验做失败了。我告诉他,这气味影响到我们生活可不好。” 10天前,麻某第三次找到李某。“他当场表态,保证以后再也不做试验了。我看他样子很诚恳,想想就算了。没想到,他还偷偷做,结果发生了这样的惨剧。” 肇事者 疑与专利申请有关 昨天,记者了解到,李某是南京一所大学的博士生,其女友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事发后,有同学到医院看望重伤的李某。据介绍,李某老家在湖北。“他这次急着搞试验,可能跟一个专利有关。他前段时间提到过一次,说要做一个项目。要是做成了,就很可能填补了一项技术空白。”一名同学称。

  • 哈尔滨工业大学姜杰教授团队常年招收博士生、博士后

    [b][font=宋体][color=black]姜杰教授团队[/color][/font][/b][font=宋体][color=black]长期从事科学仪器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主要包括质谱、光谱等分析仪器的开发,及其在海洋环境、生命医学、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0人、工程师5人、硕士博士研究生30余人。团队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Angewandte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Chemical Science、Analytical Chemistry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0余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各1项。[/color][/font][font=宋体][color=black]主要研究方向包括:[/color][/font][color=black](1)质谱离子化技术、检测方法研究[/color][color=black](2)基于电化学-质谱联用技术的电化学机理研究[/color][color=black](3)基于液滴喷雾质谱技术的界面化学机理研究[/color][color=black](4)微纳塑料检测技术及应用研究[/color][color=black](5)海洋早期生命起源研究[/color][color=black](6)海洋环境生态安全装备及应用研究[/color][color=black](7)临床分子诊断技术研究[/color][font=宋体][color=black] [/color][/font][font=宋体][color=black]常年招收博士后(2024年计划招收4人),待遇优厚、优先推荐留校工作;[/color][/font][font=宋体][color=black]博士研究生:2-3人/年(快响机制不受名额限制,详见哈工大研招网http://yzb.hit.edu.cn/2023/0609/c8824a313710/page.htm),化学、环境、生物、海洋学科等方向;[/color][/font][font=宋体][color=black]硕士研究生:8-10人/年,化学、环境、生物、海洋学科等方向。[/color][/font][font=宋体][color=black]课题组主页:http://homepage.hit.edu.cn/Jiangjie?lang=zh[/color][/font][font=宋体]有意者请直接投递个人简历:jiangjie@hit.edu.cn[/font]

  • 【讨论】工科女博士难道真成“校园剩女”?

    学业之难:女孩子的浪漫情怀装进了瓶瓶罐罐  “你看你看,昨天这里又冒了两颗。”赵燕指着脸上清晰可见的痘痕,戏称自己又成了校园里的“痘痘女”。  赵燕是华中科技大学二年级博士研究生,除了高中那会长过痘痘,从本科到研究生,一直光鲜照人,可自打读博以来,痘痘又开始频频光顾,“一做实验就长痘!”  赵燕主要研究纳米材料在太阳能中的应用,去年10月,一项实验进行了一个多月后依然没有出现预期结果,心情特别郁闷,痘痘也跟着在脸上疯长。  赵燕说,相对文科博士生而言,理工科博士生的压力更大一些,因为一项研究从模型设计、算法直到正式实验,每个环节都不能有疏漏,脑子里的弦始终绷得紧紧的,有时一个阶段的努力会因为一个细节的失误前功尽弃,所有的工作又得推倒重来,“郁闷地连实验室都不想去,看见电脑就想呕吐”。  赵燕每周要完成导师交待的几十个小时的工作量,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基本在实验室度过。逛街的时间少了,跳舞的时间少了,郊游的时间少了,每天在校园里从一群群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本科生身边经过,走近实验室冷冰冰的药品、仪器,“女孩子的浪漫情怀也随之装进了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  对于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二年级博士生周悦而言,学业难则主要体现在论文的发表上。  周悦的导师要求学生在EI源(工程索引)刊上发表两篇论文,而导师认可的EI源(工程索引)刊只有3本,均为本学科最顶尖的刊物,而一篇论文从投稿、送审、修改到最后发表,一般需要一年时间。  周悦说,论文讲究创新点,而做到博士阶段,每个人的方向不一样,不像硕士阶段很多人做同一个项目,能互相帮助,博士阶段实验中的问题就只能靠自己去解决。“老师不是百科全书,有时候也不知道学生所运用的方法,只能把握学生做的方向有没有价值。  前不久,周悦的一篇论文要对一个问题提出一种特殊的数学验证方法,没人能提供帮助,只能自己找资料恶补,实验了无数次,“就像蜗牛爬树,不断地掉下来,再爬上去;女生思维敏捷度有时本来就比男生弱一些,有时真是想放弃不读了。”  学业上更大的压力来自毕业论文。  “我不能给你写推荐,你还是推迟答辩吧。”今年春节刚过,北京一所重点高校三年级博士生王虹与导师通完电话的那一刻,只觉得一阵晕眩。这已经是她第N次和导师探讨论文的事了,没想到还是要推迟。  论文推迟答辩,那就意味着将不能毕业、不好找工作、不能落户口,还要自己解决住宿等生计问题……焦灼油然而生,失眠也随之而来。  王虹所在的学院每年都会有一批女博士生或因发表论文数量和级别不够,或因毕业大论文工作没做完而推迟毕业。博士生数量不断膨胀、学术期刊数量有限,导师偏爱动手能力强、能出差、能吃苦的男同学,王虹说,“不能毕业有着太多的理由。”  爱情之急:有没有男朋友成为博士录取条件之一  北京某重点高校材料专业博士二年级学生张静至今还记得考博士面试时导师的意外提问,“有男朋友没有?如果没有,建议先解决这个问题再说吧。”幸好当时并没有男朋友的张静灵机一动,把身边一个同学拉来“客串了一把”才顺利过关。  “有没有男朋友竟然成为博士录取的条件之一?!”当时张静还有些难以理解和接受,而现在每当有小师妹想投考自己导师门下来咨询时,这样的问题也成了她的口头禅。  “理由很简单,理工科、女博士,学业紧、学历高、年龄大,很多人闻之色变。”张静就曾亲身经历过一个尴尬故事。一次参加本科室友的同事聚会,年轻漂亮的张静很快成为焦点人物,可当室友告诉大家她是工科女博士后,不少人像看外星人一样瞪大了双眼,嘴巴也变成了“O”形。  “白天愁论文,晚上愁嫁人。”这句话如今在大学校园的单身女硕士生、女博士生中颇为流行,而对于工科的女博士则更加意味深长。  历经十余载寒窗苦读,随着个人研究领域越来越细化,工科女博士局限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从实验室到宿舍,生活相对单一,交友范围也越来越窄,同时,学业、就业的压力也让她们很少有时间考虑个人问题,感情归宿由此成了难题。  “其实我的要求并不高,一要有内涵,二要对我好,三要有一定经济能力,相貌身高都无所谓……”记者采访中,几乎所有工科女博士的择偶标准都只有这并不高的几条。  来自婚介公司的调查统计可能会让她们“很受伤”——“钻石王老五”相对更喜欢“年轻漂亮,有点文化素养,但未必太高,必要时要会撒点娇”的女孩。  “灭绝师太(女博士)、李莫愁(女硕士)当然没有黄蓉(本科生)和小龙女(专科生)可爱”,一名接受采访的男博士坦言,自己不会找个工科女博士,“女孩子还是感性一点、浪漫一点更可爱,博士的逻辑思维本身就高深,更何况前面还加个工科,一听就感觉少了生活情趣!”  记者在武汉地区多所高校采访了解到,工科女博士最看重“嫁对郎”,为了避免遭遇“恋爱歧视”,不少女博士选择读博以前解决个人问题。在张静看来,目前社会比较浮躁,女生选择读博充满风险,“万一博士读完,男友也找不到,那就惨了。”  就业之困:年龄和性别成了过不去的坎儿  越是临近博士毕业,小王感觉越来越迷茫。  “选择读博就是想多学点知识,以后求职更有底气。”小王2006年被保送华中科大读研,一年后跳级读博,这是让很多人眼红的事情,可慢慢地,小王高兴不起来了:未来去哪儿呢?  小王说,最初设想是到企业做技术研发,但企业一般不愿为博士这样的高学历者支付高薪酬;到高校当老师或进研究机构,是大多数博士生的首选甚至惟一选择,然而在经历大规模扩招后,本科生规模已基本达到峰值,高校是按照学生数量来配比师资,现在的需求已经不如前几年了。  而一个大的背景是,我国博士教育规模近年来快速扩张,2007年中国培养的博士人数已超过5万人。而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的科研单位、大学机构无法承载消化如此多的博士。  男博士找工作都不易,女博士就更难了,而工科女博士则是难上加难。因为相对文科女博士而言,工科女博士就业有着更多掣肘。  说起求职的经历,北京一所“985”高校材料性能方向的应届博士毕业生屈文娟满肚子苦水,今年毕业生工作难找,可没想到博士研究生毕业了,求职砝码反而更弱了。“虽然前几届毕业生都说,找工作女博士PK男硕士,女硕士PK本科男,真到了自己找工作,才知道其中的无奈。”  屈文娟简历中的研究成果一栏满满当当,各种证书十分齐全,沟通能力也很不错,在一般人看来,她找工作应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可是,走过了就业的“金九银十”,年前的冲刺也过去了,屈文娟至今仍然没有找到东家。  几周前,屈文娟去一家央企研究机构应聘。几轮笔试都通过了,她的导师在内业颇有声望,出于对学生的关心,还专门打电话拜托该单位负责人,可屈文娟前几天突然接到那家研究机构的电话,说今年的招人计划取消了。  屈文娟通过多方侧面打听,才了解到,原来该单位想招一名男博士,但屈文娟笔试成绩第一,而且又有人打招呼,录取别人说不过去,干脆今年就不招了。屈文娟失去了几乎已经到手的工作。  “社会上和我们差不多年纪的,一般都有工作经验,求职比我们有优势。本科刚毕业生虽然和我们一样没经验,但有年龄优势。我们难道真是名副其实的‘校园剩女’?”  屈文娟说,很多次应聘失利,不是因为专业不好,也不是能力不强,而是用人单位认为她近两年就会结婚生子——工科做科研,不同于文科的书斋式研究,更多需要四处调研、做实验,挺个大肚子或者拖儿带女肯定不方便。  “单位有单位的现实,毕竟新员工前三年正是勤勤恳恳四处干活的时候,大四女生入职后可以全心工作几年,但女博士毕业时已28岁左右,正是生育、哺乳的高峰年龄,几年内都没法出差做实验完成研究项目。”日前在武汉市洪山体育馆举行的研究生专场招聘会上,一家央企招聘人员坦言,招收正处于生育年龄的工科女博士,单位会更慎重考虑。

  • 【转帖】zz 关于中国博士之中国博士现状

    一家之言,兼听则明 博士本应该成为一个精英的群体,但是现在却成了人们取笑的对象。人们纷纷抱怨博士“注水”,而博士生频频自杀也被人们称为“软骨”,读博被称为“赌博”,女博士被称为“第三性”…… 那么中国的博士有着哪些不为大众所知的现状呢? 1。博士注水 一位韩国教授说:“在中国取得博士学位太容易了,韩国学生去中国,花三四年就可以拿个学位回来。而在韩国,没有六七年功夫很难通过。不过这样一来,中国的博士便渐渐不被人们看重了。” 2。中国博士压力太大 现在的博士生的生存压力很大。也很不容易。社会给了他们荣誉,也给予了他们责任。有的应届毕业生被延期了,他们没有工作。延期以后没有任何待遇,学校也不安排住宿。有人说毕业即失业。对于博士生来说,没有毕业就已经失业,而且由于缓毕业,还很难就业。他们承受着学业的压力、经济的压力和性的压力。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困守着,有的长期失眠,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博士生频频自杀事件并不稀奇。 3。女博士=“第三性” 女博士生很容易成为大龄青年,成了别人眼中的“第三种人”,逼得她们大呼“我不是灭绝师太”。    社会关于女博士最权威界定是:世界上有三种人,一为男人,二为女人,三为女博士。还有经典的女博士形象描述:本科生是黄蓉,硕士生是李莫愁,博士生是灭绝师太。“白天愁论文,晚上愁嫁人”在女博士生中流传。 4。就业的路,越走越窄 企业一般不愿为博士这样的高学历者付高薪酬,到高校当老师或进研究机构,就成了大多数博士毕业生的首选甚至惟一选择。    “博士学位就像脚底心的一粒米,不拿不舒服,拿了又不能吃。”这是一位青年教师面对考博压力时的真实心理。

  • 是否一定得读博士------有感年高校毕业生薪水调查报告

    是否一定得读博士------有感年高校毕业生薪水调查报告摘自南方日报,全文如下:据《新闻晚报》报道,复旦大学日前公布的2004年毕业生就业状况白皮书中透露,在社会普遍预测2004年毕业生的起薪将有所下滑的形势下,2004年毕业生薪水总体上涨,同时女生的薪酬首次超过男生。 今年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毕业生供给大幅增长,而需求相对减少。今年毕业生薪水平均为2817元,比去年增加33元。各学历层次毕业的薪水值为:高职生1158元,本科生3021元,硕士生4042元,博士生3047元。与2003年相比,增幅最大的是本科毕业生为318元,而博士毕业生薪水值则出现了下降的情况,降幅达到300元。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今年毕业的本科女生平均月薪超过男生50多元,而去年,同一学历层次的女生平均月薪比男生要低70元。 在评估毕业生综合素质时,专业成绩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表现成为人才市场竞争的核心,也是左右个人择业成败的关键,社会能力和个人修养、英语、计算机能力、社会实践经历、专业方向四个因素占据主要地位。

  • 【转帖】中国教育的悲哀:一个导师带47个博士

    武汉专家推出《中国博士质量调查》一个导师最多同时带47名博士生  本报讯(记者朱建华)昨日,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教授周光礼新书《中国博士质量调查》在武汉面世。该书通过调查披露了我国当前博士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该调查回收到有效问卷1392份,调查对象涉及在校博士生、博士生导师、博士培养单位负责人和毕业博士生。  统计显示,46%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学生超过7名,最多的高达47名。大部分博导认为自己适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6名。周光礼昨日称,调查中所指的学生仅为博士生,不包括硕士生。  调查表明,近13%的博士生每月与导师交流不到1次,甚至还有3%的博士生反映未与导师交流过。  2008年,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2009年,全国在学博士生24.63万名;2010年,全国博士招生计划为6.2万人。  周光礼认为,我国博士生数量迅速增长,一方面说明高等教育事业大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博士生教育水平下降和学术质量滑坡。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已引起国家相关部门关注。  调查显示,50%的用人单位认为我国博士培养质量10年来整体上没有进步,“甚至还有下降趋势”。在对新进博士创新能力的评价上,用人单位认为“一般”和“差”的占68%。  周光礼介绍,国外一流大学博士淘汰率高的可达40%,而我国采取的是“严进宽出”政策。他说,没有淘汰机制,质量也就没有保障。  在读学生10年增加19万四大因素制约博士培养质量  本报讯(记者朱建华)我国在读博士生人数由1999年的5.4万人增加至2009年的24.63万人,10年间增加了4.56倍。昨日,周光礼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从4个方面对影响我国博士培养质量的因素进行了解析。  一是博士生指导教师。在博导增长人数跟不上博士生扩招速度的背景下,高校评聘博导的门槛有所下降。有些博导本身水平就不怎么样,也很难带出高质量的博士。博导指导的学生多,也直接影响到博士培养质量。  二是国家的科研体制。国外有的明确规定导师课题经费中1/3要用来培养学生,而我国在政策层面完全把博导的教学和科研分开了。  导师要支付学生各种费用,只能去拉很多简单的直接服务社会的课题,多由博士生完成。博士生水平因而难以提高。  三是博士生的自身追求。一些人读博士完全是为了拿张文凭,读博士的动机很功利化。一些人把“博士”比喻为“搏仕”,意思就是说读博是为了将来能做官。  四是整个社会的浮躁心态。一个人一旦有了“博士”这层金,就会赢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和尊重,甚至会谋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财富。这助长了博士生的急功近利。    学生成廉价高级劳动力博士生大多喊导师“老板”  本报讯(记者朱建华)《中国博士质量调查》披露,大多数博士生称导师为“老板”,有的导师把博士生当作廉价的高级劳动力。  周光礼昨日表示,现在我国的“博导制”既不同于欧洲的“导师制”,也不同于北美的“老板制”,是一个“不伦不类”的模式。  调查显示,60%的学生认为,他们承担了导师课题一半以上的任务。有些导师的横向课题100%由学生完成。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成为一些博导为何愿意多招生的原因所在。  由于考核制度不健全,博导指导学生质量的高低并不影响他们的利益。相反,博导多招学生却能为个人带来各种好处。  一位博导在接受访谈时说:“现在有的博导连学生的论文都不看,纯粹就是老板。喊老板是一种极其贬义的称呼。”  周光礼认为,在学生需要导师提供项目和经费、导师需要学生参与课题的“利益驱使”和“彼此回报”下,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雇佣关系”。  对于发表论文要把导师列为第一作者的“潜规则”,很多博士生都表示不满。但在“雇佣关系”之下,导师在很多方面对学生发展具有决定权,学生又不得不接受。  声音刘道玉:我国研究生教育已变味  本来,研究生教育是为了培养少而精的理论型和研究型人才,以充实到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这是世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通则。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也依然恪守着这个宗旨。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研究生人数急剧膨胀,官员和老板也拥进校园争戴博士帽。有不少老板只有高中甚至初中学历,可见我国博士学位的含水量多么大!  博士学位是为了培养少而精的理论型和研究型人才,但是许多大学和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把它当作一种荣誉和身份,当作升官或求职的砝码。现在,研究生教育已经变味,以至出现了烹饪博士。  ——摘自刘道玉《彻底整顿高等教育十意见书》

  • 【分享】博士生的几篇影响因子大于3.5的文章写作及投稿经验

    近来又有一篇5点多的文章被接收,同时还有文章在审稿中,以几年的学习生涯来说,博士就是文章机器,机器的质量好了,用的地方也就多了,那么怎么才能够把自己磨练成一个质量好的机器呢,以本人的4年经验来说,已经接收得文章有5篇,都是2区文章,想给点建议:1,就是选题选题很重要,对已新手来说,最好跟着师兄做上大半年,看看,学学把基础打好再说,如果师兄的课题新颖性比较的强,那你就好好的跟着做,接着把方向延伸,不怕没有东西做,如果师兄也愁着毕业,没有文章的话,我觉得应该另辟蹊径,独闯天下,毕竟你要有自己创新的地方,不枉博士一回!2.多一点想象力想象力非常的重要,尤其在那些分子式的空间里,没有想象力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只是跟踪文献的话,你永远没有大的出息,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挖掘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我们做的很多东西其实可以投更高档次的文章,不过出身不好。老板又不硬,只能任其自然。但是这是属于你自己的东西。3.把大学本科的课本好好的温习一下,你会受益匪浅。4.最好多看一些人名反应的书籍,多掌握一些知识,是没有坏处的。现在的研究生教学,真是太垃圾了,学习的知识太窄了,老板只是天天的逼着你给他做文章,至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却一概不闻不问,也就造成了,国外的老板认为你太差了。无论如何,为自己着想,多多的学习一些知识,实验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好了,接着再说一说关于投稿的一些经验有句话就是:做得好不如写得好,写得好不如老板好!做的文章一般,挂个牛老板就能被接收,现在的学术界也是关系的世界,世界就没有公平的空间。就如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里的房价一样吹得公平,却无公平可言!主要的是在写作上要下功夫,只要你能写出的文章朗朗上口,纯正的美式英语或者英式英语,没有大毛病的话,新颖性还可以,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最好不要请国内的老板审稿,我是深受其害的,体会颇深!那些人都是有些崇洋媚外的无耻混蛋,生怕别的老板做的比自己好,所以一些好的稿子,他是不会让你过的!找几个你引得文献多的老板,这样的几率会高一些!因为国外的老板看中的是自己文章被引用的次数,而不仅仅看文章的影响因子的高低,中国的老板只看影响因子!因为影响因子高了,老板可以从中得到金钱奖励!都是钱在作怪!最好在写文章的时候不要自己去写,要去摘抄不同文献里相似的句子来表达你想要说的内容,那样会比较的地道,语法错误也会少!把美国人写的文章的,好好的背上几篇,好的句子好好的总结下来,以后的写作模式也就会固定了!对你做出的东西,写写文章很有帮助的!好了,就先说这些,希望我说的这些能对要写文章的,投文章的虫友们有所帮助吧!希望大家能够支持!

  • Science发布博士收入排行,生物博士垫底?

    Science发布博士收入排行,生物博士垫底?

    不久前,“博士过剩”引起热烈讨论,近日《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博士收入调研又要让很多人睡不着觉了。12月10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一项对3 000名美国博士生的经济情况追踪调查中,约40%的博士生在毕业一年之内进入企业工作,他们的收入高于留在学术圈的被调者。“他们走出研究生院,进入企业,进入能够实现他们价值的地方,将接受的科研训练带进我们的经济。”研究者Weinberg说。不过,大学有时会收到意料之外的大笔科研经费。所以上述因果关系是否成立尚值得商榷。调查同时发现, 博士毕业后的收入和他们的专业有非常大的关系。毕业一年后,收入最高的博士们来自数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工程专业,他们的平均年薪为6.5万美元;60%的工程师选择进入企业工作,他们的年薪达到8万美元。垫底的是生物学博士们,年薪约为3.6万美元。当然这里也是有原因的,由于大部分生物博士都成了博士后,只有20%的生物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2/201512141645_577886_2961690_3.jpg这项研究由纽约大学经济学家Julia Lane和俄亥俄州立大学经济学家Bruce Weinberg主持,研究的主要目的并非比较博士毕业生的收入情况。目的是检验科学研究的社会经济生产力转化率。报告发现博士从业于高生产力行业,这提示了博士教育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的途径。但并不能确定研究经费增加与经济生产力增加之间的因果关系。

  • 招会使用电镜的博士后

    今年学校刚刚出台了新政策,有利于吸引刚毕业的博士生。作为国内硬件设施最好的电镜中心之一,我们配备有一台物镜球差校正TitanG2,国内第一台聚光镜球差校正ARM200F,一台JEOL2100,一台FEI Quanta250D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一台Helios600i FIB以及所需所有样品制备系统;同时,我们组购置了进口薄膜制备系统PLD,以及XRD,PPMS等一流设备。我们希望具有材料,物理或相关背景,有透射电镜(或FIB及SEM)经验的博士生来我们组做博士后,年薪均值在8.5万RMB,2-3年后优秀者可直接申请副教授。此外对电镜感兴趣的学生欢迎报考我们的硕士生或博士生,我们的联系方式:tem@mail.xjtu.edu.cn

  • 北京科技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何战兵教授招收博士研究生

    北京科技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何战兵教授招收博士生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何战兵教授(个人网页:http://skl.ustb.edu.cn/News_show.asp?id=741)招收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1. 准晶体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准晶体因其新奇结构而获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然而,准晶体的应用一直是一个挑战性的课题。我们拟在“准晶体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方面做一些开创性的工作。欢迎对能源领域感兴趣的学生加盟!2. 准晶体结构的研究。我们将利用最先进的电子显微学方法,在原子分辨率精度上研究准晶体三维晶体结构。欢迎对晶体学有兴趣的学生加盟!3. 电子显微学方法的发展。欢迎有一定的电子显微学基础,对电子显微学方法感兴趣的学生加盟! 招生优势:1.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在全国名列前茅,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实力雄厚,科研平台高,科研氛围好,学术气氛浓。2. 课题组科研经费充足,能为学生提供科研保障;学生待遇优厚,博士生每月收入较为可观,另有学术成果奖励。3. 课题组与国内外科研院所有广泛的国内国际合作。学生即可开阔眼界,又可博采众长。4.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确定其研究课题,使其毕业后不仅能有一定的科研积累(专利,文章等),而且能培养其一技之长。欢迎优秀学生报考!有意者请将详细个人简历发送至hezhanbing@ustb.edu.cn; 或者hezhanbing@gmail.com

  • 《中国博士是否值得信赖》的讨论

    一.事由我订阅的《南方周末》2月21日F28版,有《中国博士是否值得信赖》这篇幅较长的文章,作者陈平原为北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原文有三个大标题1.99%的博士不合格吗?2.博士数量大跃进3革新博士教育六建议之中引用了两种观点:A.认为不合格的:2007年发表科学网上的《十有八九的博士和博导不合格》,作者乃中国科化学所研究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博士王鸿飞。王文称:〝以我在Columbia的学术标准来衡量,我在的研究所和中国最好的大学99%的研究员教授和毕业的博士是 不合格的。以美国三流大学的学术标准来衡量,中国大陆99%的研究员教授和毕业的博士是不合格的。〞B.认为合格的: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洪捷教授带领的课题组,三年后终于拿出了两项重要成果:《中国博士质量报告》、《博士质量:概念、评价与趋势》。结论是:“博士生自身和导师对我国当前博士培养质量的总体评价是较好的,总得分超过70分。”陈平原教授认为:对於A:让我惊讶不已的是,读科学网上的争辩文字,竟有不少人认为王文在理,只是不该说得那么透彻、那么决绝……作者说,“我不同意(王鸿飞)的大判断,但承认中国的博士培养问题多多……”对於B:我不知道中国教授及其知道的博士生的自我评价(假定抽样合理、填表认真),能否抵挡住人们对于中国博士质量低下的责怪。即便就像研究者所称,90%的博士生导师认为中国回答两位美国博士的质疑,即相对于美国三流大学,“中国博士”到底行不行。二、我对陈平原教授《中国博士是否值得信赖》一文的读者1.陈平原教授在该文提出的问题,出发点是好的,“革新博士教育的六条建议” 也是有道理的。但我不是教育工作者,没有发言权。2.我接触过的博士我国检验检疫系统,分析化学博士不少,尤其近年来正是考入检验检疫系统检测中心的年轻分析化学工作者,博士占相当大比例,总的印象是合格。其中也有优秀,例如,最早进检验检疫系统(广东局)的中山大学分析化学博士郑建国,前年才进昆山检验检疫局的苏州大学博士周利英,均为优秀,具体事例就不说了。三、我对博导的印象认识分析化学博士教授级博导不少。总的印象也是合格的。但负面的东西也是有的。例如,A.我到外地某知名大学分析化学楼,B博士生所在的实验室灰尘有0.1cm厚(夸张了!)他说:“M导师一个月才能见到一次……”研究题目挺玄的,据我所知,不是这位导师(长年研究)的强项。博士生一脸无奈……B.N博导。熟人对我说,“N老师精力全用在房地产和股票上……”四、对博士的要求对学位、职称的要求,我一直持宽松(!)的态度。我常说:“现在有人对职称高的科技人员,其学术水平还有些看法。我还是那句话,职称评审尽可能宽松一点,现在的实验室分析化学工作者不容易呀。”同样,博士、教授、博导,他们也有诸多不容易……甚至又不少困难……所以,要求不要太高。设法把生活质量达到一定水平,谁都有“上有老,下有小……”再者,学校、系/学院也不容易,分析化学系/学院有较多的博导,对学校也有诸多正能量……记得上世纪90年代,江苏苏北某大学化学系主任R为争取“硕士点”当面对我将,“我要设法争取……”当然,现在该校可能不是“硕士点”了,而已是“博士点”。好事!五、对分析化学博士“心安理得”的建议对一个分析化学博士,我们应该承认:1.那么长时间的苦读,吃了不少苦……何止“十年寒窗”!不容易呀!2.那么长时间的上学,他的妈妈、他的爸爸操了不少心,多少年省吃俭用供他……老人不容易呀!所以,从人性来说,尽可能对博士要求低一点,这也是“与时俱进”吧……但是,如果你是分析分化博士,如果你自认为我这个博士“物有所值”?建议你不妨对照:1.“青年分析化学工作者科研能力自测法”(周锦帆,《理论检验——化学手册》,2007年,43卷8期707-708页。)有28个实际分析化学难题,你能解决2个难题,你是合格;如果你能解决3个难题,你是优秀。否则,我认为……当然,欢迎网友有更完善的“自测法”。2.“光谱分析化学工作者科研能力自测法”(周锦帆,《仪器信息网》周锦帆博客来?2011年9月28日)。有多个实际光谱分析问题,其他同上。我根据对国外分析化学文献的了解,你达到了上述博士“合格”,标准或许也达到了美国分析化学博士标准。六、关于我自己1.1963[

  • 【论道】“论文博士”之大家谈

    前几天,清华大学法学院一博士生称,某省国土资源厅厅长跟他同班但从未上课。该院回应称该厅长是论文博士生,故安排不同,引发网友质疑。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曾感叹“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官员深造招录机制是否公平的问题,由此再次引起热议。现在的在职读硕 读博沦落成这样的境地是孰之过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brow/em09508.gif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brow/emyc1010.gif下面是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文——————————————————————————人民日报海外版:异化了的“论文博士”2012-05-15 17:5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徐 娟 日前,清华大学法学院一博士生称,某省国土资源厅厅长跟他同班但从未上课。该院回应称该厅长是论文博士生,故安排不同,引发网友质疑。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曾感叹“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官员深造招录机制是否公平的问题,由此再次引起热议。笔者登陆清华大学网站查阅了论文博士的招考条件。除了学历、年龄、工龄、外语水平、工作业绩等方面的要求外,其中最重要的是,“在长期工作中、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应在国内外核心刊物或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过一定数量的研究论文或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基本达到或接近博士学位水平”。对照这些要求,一些攻读论文博士的官员显然并不符合条件——既没有发表过有影响的论文,也没有取得重大科研成果。据了解,论文博士作为博士培养的一种方式,在国外并不鲜见,日本的论文博士就占到博士总数的一半。在日本,“课程博士”和“论文博士”具有同样效力,从没人议论过二者之间哪个“货真价实”,哪个是“水货”,更没有人看不起论文博士。原因很简单,在这些国家取得论文博士的标准既简单又苛刻,就是看答辩的论文有没有达到博士的应有水平。也就是说,大学授予论文博士学位坚持的是教育标准和学术标准,质量由社会评价和专业评价确定。与国外招考论文博士主要对象为专家学者显著不同的是,我国论文博士的攻读者则多为政府官员或企业大佬。不少人戏称他们是“五不”博士:不用通过国家统一考试、不用上课、不用做作业、不用亲自写论文、不用自己交学费。说穿了,这不是“论文博士”而是“论人博士”——正沦化为“人情博士”、“权力博士”、“金钱博士”的代名词。“论文博士”沦为“论人博士”,折射出高校功利主义的抬头和大学精神的迷失。南开大学原校长毋国光曾说,办大学最重要的就是办一个氛围,让社会看起来,这里是一个纯洁的学术殿堂。如果大学里都充斥着“假”与“虚”,混杂着权权交易、权钱交易,那社会还有什么信任可言?谋求论文博士的官员、富人们的庸俗化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学的庸俗化。包括论文博士在内的目标设计良好的制度在执行中屡被异化,必然导致弄虚作假的泛滥,导致社会道德感、正义感和崇高感的麻木,这比制造出可以用数据统计出来的“论人博士”不知要可怕多少倍。面对“论文博士”沦为“论人博士”,我们应当大声疾呼:别让功利主义击溃大学最后的底线!

  • 【分享】博士论文应该如何选题

    [align=center][size=5][font=宋体,sans-serif][font=黑体]博士论文应该如何选题[/font][/font][/size][font=宋体,sans-serif][size=3] [/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sans-serif][size=3][/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sans-serif][size=3][color=black][font=宋体] 《中国研究生》[/font][/color][/size][size=2][color=black]2002[/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年第6期[/font][/color][/size][/font][size=3][size=2] [color=black]王俊峰[/color] [/size] [font=幼圆][/font][/size][/align][align=center][font=幼圆][font=宋体,sans-serif][size=3]在科学面前,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size][/font][/font][/align][table][tr][td=1,1,568][font=宋体,sans-serif]学位选题步骤:[/font][font=宋体,sans-serif]1.导师确定大方向后进行大范围调研并总结问题[/font][font=宋体,sans-serif]2.分析课题的可行性及现实意义[/font][font=宋体,sans-serif]3.与导师讨论并提出开题报告[/font][font=宋体,sans-serif]4.完善开题报告,确定写作提纲[/font][/td][/tr][/table][font=宋体,sans-serif][size=3][font=幼圆]“博士生的培养不同于本科生和硕士生。本科生毕业设计只有半年的时间,对他们的指导侧重于技术性,形成一个短期成果;硕士的培养则侧重于训练,可看作一种中期的应用研究培养;博士生,学习时间较长,应放长线,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训练,培养他们系统研究的能力”[/font][/size][size=3][font=楷体_GB2312] [/font][/size][size=3] [/size][/font][font=宋体,sans-serif][size=3] [/size][size=3][font=幼圆]——朱静(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font][/size][size=3] [/size][/font][size=3][font=宋体,sans-serif]学位论文写作是博士生学习期间最重要的大事,它不仅反映了博士生在学习期间研究的成果和研究水平,也是博士生最终能否获得学位的关键。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 步,课题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整个论文的主题和研究方向。为此本刊记者走访了中科院院士朱静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刘建明教授,以及一些在读的 博士对针对博士论文应该如何选题进行了访谈。 [/font][/size][align=center][b][color=red][size=4][font=宋体,sans-serif][size=3]博士论文选题的一般原则 [/size][/font][/size][/color][/b][/align][size=3][font=宋体,sans-serif]前沿性、应用性、可行性是衡量课题的主要标准。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具有应用价值的前沿课题构成了博士论文选题的一般原则。 [/font][/size][size=3][font=宋体,sans-serif]朱静院士:博士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使他们掌握好试验的基本功和数据分析能力之上具有系统探究的能力,要对他们进行精心培养、系统训练。作为博士论文应该将创新性和一定水平结合起来,综合起来开展研究。 [/font][/size][size=3][font=宋体,sans-serif]刘建明教授:博士论文的选题应该满足这样几个要求:课题应该是别人没有研究过的,最好能够填补前人研究的空白;在学术上,发现别人错误的命题进行辨析;研究 的成果能够对国家制定政策提供重大的参考意见;解决人民生活中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经济和文化起到推动作用。 [/font][/size][align=center][b][color=red][size=4][font=仿宋_GB2312][font=宋体,sans-serif][size=3]大范围调研是选题的基础 [/size][/font][/font][/size][/color][/b][/align][size=3][font=仿宋_GB2312][font=宋体,sans-serif]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在拉丁文中是知识占有者的意思。而作为一个知识占有者,他不应该把自己划定在某一学术领域范围内,他们的知识应该是全方位、立体的。作为一个博士生首先要做的是大范围的调研,只有大量占有 [/font][/font][/size][size=3][font=仿宋_GB2312][font=宋体,sans-serif]资料,才能把握问题、解决问题。 [/font][/font][/size][size=3][font=仿宋_GB2312][font=宋体,sans-serif]朱静院士:论文选题应建立在大范围调研的基础上,首先精读一两篇好的Review,通过这种综述性文章对你所研究领域的有整体的把握。我不同意某些歪打正着的说法,要知道偶然性是建立在必然性基础之上的。我们的研究是为了推动人类科技的进步。 [/font][/font][/size][size=3][font=仿宋_GB2312][font=宋体,sans-serif]大量调研的过程,也是寻找博士论文的榜样,少走弯路的过程。香港大学的岳晓东博士曾讲过他在哈佛做博士论文的故事。在哈佛教育学院有整整三架书是本院博士生 毕业论文,那是他经常去那里。在这些书架的定期走访中,得到很多写作构思的灵感。小到一个句子的遣词造句,大到段落的组合,因为大家都曾面临同样的挣扎。 他还同其中一位作者联系过,感谢他的帮助,这位校友对他的回答是“Hi,buddy,you really know how to study.”由此可见,参照前人的文献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font][/font][/size][font=宋体,sans-serif][size=3][font=仿宋_GB2312]罗俊(清华大学材料学博士生):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比如我学的材料学,在一年级导师基本就确定大的方向,这也是考虑到实验室的科研经费、小组人员等多方面因素作出的。在进行大范围的调研之前,读了两篇[/font][/size][size=3]Review[/size][size=3][font=仿宋_GB2312],这在后来的调研中感觉自己是在有目的的做事情,时间分配也比较合理。伴随调研的进行很自然提出一些问题或想法,由于对了很多文献,这样对课题的价值和意义有比较准确的把握,最终和导师讨论选题的时候就很有针对性。我对选题的经验就是一定要做好开题前的调研。[/font][/size][size=3][font=仿宋_GB2312] [/font][/size][/font][align=center][b][color=red][size=4][font=仿宋_GB2312][font=宋体,sans-serif][size=3]难度选择与课题可行性 [/size][/font][/font][/size][/color][/b][/align][color=black][size=3][font=楷体_GB2312][font=宋体,sans-serif]博士论文应具有较高水平,选题应具有一定难度,但难度的选择应根据自身条件和研究资源进行选择和调整. [/font][/font][/size][/color][color=black][size=3][font=仿宋_GB2312][font=宋体,sans-serif]刘建明教授:博士论文应必须具有一定难度, 只有具备一定难度的论文才可以作为博士论文.所谓难度,就是要求作者能够探索规则,这些规则是隐形的,不经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是很难发现的,所以难度的挑 战来自对规则的发现的困难性.其次,课题涉及面广泛程度也决定了课题的难度水平,它可以包括很多学科和领域.最后就是一些前人多年未能解决的问题. [/font][/font][/size][/color][color=black][size=3][font=楷体_GB2312][font=宋体,sans-serif]当课题难度成为难以揣摩的鸿沟,你会如何选择? [/font][/font][/size][/color][color=black][size=3][font=仿宋_GB2312][font=宋体,sans-serif]刘建明教授: 其实课题的难度往往难以找到一个尺度准确衡量,对于难度大的课题,我认为可以允许失败,甚至再出现意外情况下得出不正确的结论也是可以的.博士论文应该是 水平的表现,加入它的水平高度达到了,也是可以接受的.我认为一个好的论文应该是查阅了大量文献,作了细致充分的调研,在对问题的探索中采取了正确的研究 方法,最后落实在文字上并体现出一定的文字功夫.这样的论文应该是一篇优秀的论文.对于一些难题,不是一两个博士生完成的,它们可能需要几代科学家的努力 才能完成. [/font][/font][/size][/color][size=3][font=仿宋_GB2312][font=宋体,sans-serif]在难度选择上,我们不应避重就轻回避难题,但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比如很多到国外读博士的同学会选择中外比较性研究。由此也体现了林语堂先生“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的智慧”。他还自做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这种做法即是治学中扬长避短的妙用。[color=black] [/color][/font][/font][/size][align=center][b][color=red][size=4][font=仿宋_GB2312][font=宋体,sans-serif][size=3]前沿性与现实意义 [/size][/font][/font][/size][/color][/b][/align][color=black][size=3][font=仿宋_GB2312][font=宋体,sans-serif]博士论文应具有学术的前沿性,而作为课题的现实意义是我们研究活动得出发点。在经过调研和思考后,可以提出许多问题,最终确定为论文选题的是经过学术前沿性和现实意义标准筛选的课题。 [/font][/font][/size][/color][size=3][font=仿宋_GB2312][font=宋体,sans-serif]博士论文的选题需要从选题的整体来看,但对创新性应该正确看待。英国有一个谚语:太阳之下无新事。只要不是抄袭,是自己想出来的,要完全没有创见就不容易。 香港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五常教授在奠定他国际上经济学地位的博士论文——《佃农理论》中,推翻了经济学界二百年的观点。但他的老师艾智仁对他说:“你的佃 农理论是传统的经济理论,半点创见也没有;但传统的佃农理论,却是因为不明白经济理论而搞错了。”这样,与其说创新,不如说成是他对历来分析佃农的学者创 新?[color=black] [/color][/font][/font][/size][color=black][size=3][font=仿宋_GB2312][font=宋体,sans-serif]刘建明教授:作为一个博士论文的选题,当然应该具有学术前沿性,但无论你的选题是针对某一问题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还是用来填补以往的空白,都应该对现实问题的指导意义。只有把我好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的选题才可能是一篇优秀的论文。 [/font][/font][/size][/color][color=black][size=3][font=仿宋_GB2312][font=宋体,sans-serif]理工科在课题的选择无论从新观点、新方法的提出,还是详细深入研究先前的成果,都会有很多研究角度和切入点。所以,对这些学科论题的把握有很多的选择,应从多重标准去筛选。 [/font][/font][/size][/color][color=black][size=3][font=仿宋_GB2312][font=宋体,sans-serif]罗俊:导师给了你一个大的研究方向,在自己初拟几个题目之后如何选择应该和导师进行沟通。通常会有三个标准来衡量。即: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课题的可行性,还有就是别人时候已经做过。经过着三个标准的筛选,最终的选择范围就很小了。基本形成了最终的选题。 [/font][/font][/size][/color][align=center][b][color=red][size=4][font=仿宋_GB2312][font=宋体,sans-serif][size=3]选题与改题 [/size][/font][/font][/size][/color][/b][/align][color=black][size=3][font=仿宋_GB2312][font=宋体,sans-serif]朱静院士:在科学的探索中,每一阶段都会形成新的认识,当你的实验结果很当初的设想不同时,改题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font][/font][/size][/color][color=black][size=3][font=仿宋_GB2312][font=宋体,sans-serif]所有研究的过程中都可能出现改题的现象或者源于阶段性认识的不同或者 [/font][/font][/size][/color][font=宋体,sans-serif][color=black][size=3][font=仿宋_GB2312]选题存在问题。[/font][/size][/color][size=3][font=仿宋_GB2312]上海某校一个学生研究小组曾提出选题——“环境污染与遗传疾病之关系”,指导教师觉得难度太大,劝他们换个题目,但学生不肯换题。当他们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搜寻和专家访谈后,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此题尚属世界难题,研究无法进行”。[/font][/size][color=black][size=3][font=仿宋_GB2312] [/font][/size][/color][/font][size=3][font=宋体,sans-serif] 对于论文的改题,在理工 类课题中的研究是比较常见的。在这个时候可能有的同学不太愿意改变自己的看法,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及时和导师进行沟通,把研究的情况和自己的想法说清楚。导 师作为这一领域的专家会提出导师的观点及很多中肯的意见,我们应尊重导师意见,但如果实在很难形成一致,可以搞一点自己的研究,但仍应以导师的观点为主。 [/font][/size][color=black][size=3][font=仿宋_GB2312][font=宋体,sans-serif]文科的博士生有的专业只有两年的学习时间,如果在二年级提出选题并进行一段时间的调研之后,如果改题则很难按时完成论文。对文科的选题的把握,应该尤其慎重。应该做好前期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在研究思路上十分清晰,一但选定题目确定框架之后就不要轻易改动。[/font][/font][/size][/color]

  • 生物学博士与硕士的差别……

    是我自己想的?还是哪个人曾经问过我一个问题:你自己觉得,作为博士研究生,你比硕士研究生强在哪里?你比本科生强在哪里?大概很多人木有清楚的想过这些问题吧。自我感觉良好的认为,我还是对得起博士研究生的名号的——跟我们实验室的硕士研究生比起来。或许是他们太差?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看,研究生也可以非常简单的搞定PCR、酶切、连接,也可以轻松搞定基因的敲除和过表达(包括RED重组,包括markless重组等等)。这些基础实验就连senior的本科生都能搞的定。博士跟他们的区别在哪里?个人认为,区别在于对于整体的系统性的把握吧:博士生应该能够更加准确、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的工作,能够发现别人(主要是论文)以及自己工作中的优点与缺陷,准确而迅速的把握住某一个工作的关键点。注意的是,上述的“工作”已经不是诸如质粒提取、PCR、酶切、连接之类的实验细节了,而是整个宏观的工作。

  • 【转载】一个中专生考取清华博士生的9年辛苦历程

    当我接到清华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时,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回想过去的9年,数不尽的酸甜苦辣,至今仍历历在目。回想考博的这段历程,心中总有万千感慨。每当我重温这段历史,泪水常常浸湿我的双眼。我想把这段经历告诉大家,希望能对在校的大学生们有所帮助。 [b]上篇:考研篇[/b] 从绝望中寻找希望 踏入社会初立志 我生长在农村,父亲在一家建筑公司上班,母亲在家务农,我的家境并不好,家庭负担重,地里农活多,母亲一个人忙不过来,我和两个姐姐很小就开始帮母亲干农活。童年对于我来说,既丰富又艰难,它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做人要坚强。 我8岁上学,在小学、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92年我以比较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专。在那时,我是我们村第二个中专生(我姐姐是第一个)。能考上中专,我已经很知足了,当时我也幻想着毕业以后能有份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也幻想着将来能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然而4年后当我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后,我才发现现实并非我想象得那么美好。随着周围大学生的增多,我越来越感觉到压力是那么大。我相信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我不能在竞争中永远处于不利地位,我必须不断提高自己,于是在1996年10月份,我报名参加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始了另一种学习生活。 自学之路多坎坷 在参加自学考试的那几年里,我把主要精力都用到了学习上,对工作我并没有什么过高的奢求。只要上班,哪怕工资少一点也无所谓。然而连这最起码的要求有时也难以满足。小氮肥行业属夕阳产业,效益很不景气,加之管理上的问题,我们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举步维艰。1997年底到1998年初,我们厂连续几个月发不出工资。幸亏我家在本地,否则连吃饭都是问题,并且当时我所学的专业购书渠道不畅通,有时连教材都买不到。我越来越觉得,自考之路对我来说真的很难,于是我坚定的信念开始发生了动摇。 我不住地思考着一个问题,我的前途究竟在哪里?我必须去寻找一条更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但学到那个地步(当时我已通过了6门),我又不想半途而废。于是我一边上班,一边学习,一边去寻找适合自己的谋生之路。1998年初,国内正兴起一股VCD光盘复新业务。于是我只身一人去北京买来光盘修复机,准备自己谋生。然而由于技术不到位,开始时吃尽了苦头。其中有一件事对我刺激很大。那是给一家饭店修卡拉OK碟,当初取碟时我并未仔细察看碟片能否修复,就匆匆揽了活。修完后去送碟,谁知在饭店的影碟机上放不出来。当时饭店的老板喝了点酒,他拧着我的耳朵在饭店里示众,我一边忍着疼痛,一边赔不是,幸亏最后老板娘出面,我才得以脱身。走出饭店,我泪如雨下。经过一夜辗转,我重又下定决心,不能遇到这么点挫折就灰心丧气,我要坚持做下去。在随后的几个月里,我几乎跑遍了城里所有的饭店、卡拉OK厅、音响店,虽然没有挣到多少钱,但却从中受到了锻炼。 路在何方 1999年10月份,我通过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化工工艺(专科)全部考试,即将拿到毕业证书。也就在这时,我们厂经过了一系列的改制后复工生产,但并未实现脱胎换骨的变革,全厂又被迫再次放假。我该怎么办?我的出路究竟在哪里?修了一年多的光盘,我已厌倦了这种小打小闹式的小商贩生活,占用精力太多,以至于学习只能断断续续地进行。于是我放弃了这项业务。 要继续学习,究竟路在何方?我心里没有底。不过我知道,无论以后做什么,英语都是很重要的,于是我买了几本自学考试(本科)英语教材学了起来。但是整天呆在家里学习也不是办法,自己也不小了,看着年迈的父母整日还要为……我心里很不好受,于是我去了父亲单位学起了修车、开车。当我知道专科生可以考研时,我萌生了考研的念头。放弃了学修车开车后,我便在家里专心自学英语,并在2000年4月以80分的成绩通过了本科的英语单科考试,这更增加了我考研的信心。但是我当年不符合报考条件,只有到2001年11月份我才能报考,这样我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准备。2000年5月,我们厂又开始恢复生产,我又回厂上班了,但在工作之余仍坚持学习。 置之死地而后生 考研,对于一个只上过正规中专的人来说,其难度可想而知,并且通过学习,我也发现了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首先是英语,虽然经过自学,但毕竟我只上过初中(在中专时虽有所涉及,但要求很低),没有经过高中、大学的系统学习,所掌握的知识零碎散乱,并且词汇量达不到要求。虽然我一直比较喜欢数学,但在中专时微积分涉及很浅,线性代数根本没学过。并且2003年英语追加听力后,我当年考上的机会将更小,我必须抓住2002年这“最后的机会”背水一战。于是在2001年6月底,我申请停薪留职半年。在这半年期间,我不但拿不到一分钱,并且还得自己交养老金、医疗保险,我几乎把自己推上了绝路,也许真的只有这样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在停薪留职的半年里,每天的学习任务都很繁重,也很艰难。在这半年里,在身体上、精神上我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由于吃饭不讲究,随意凑合,再加上长时期的学习,不注意锻炼身体,我患上了浅表性胃炎。2001年8月,母亲因骨质增生导致的膝关节疼痛越来越严重,以至于最后根本无法行走。我又带着她去针灸、按摩。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母亲的病情得以缓解。而此时父亲的脸在盖屋时不小心被铁管划破了一道长长的口子。屋漏又逢连阴雨,不知什么原因,父亲的退休金一连几个月发不下来,家里惟一的经济来源中断了。看着父母一个腿疼,一个脸上有伤,我的精神防线近乎崩溃。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我犹豫过、彷徨过,然而最终我还是挺了过来。由于长时间用脑过度,我经常觉得大脑隐隐作痛,特别是临考前的一个多月里,有时脑子疼得简直无法学下去,我只好买来脑清片,用药物支撑着大脑继续去拼。 2002年3月,考研成绩终于下来了,我考了376分,并且每门课都在60分以上,4月底我又通过复试,2002年6月,我收到了石油大学(华东)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 论文发表:给研究生留条活路【转自王铮】

    王铮  前几天碰到一场师生对话,因为那个研究生一稿两投了。下面是师与生的对话:  师:为什么你除了我指定的《××××》外,你还投《××××××》?  生:因为《××××》难,人又不熟悉,我怕他们不用,投两个保险,我们有的同学投了5个哩!  师:好的你不学?不用的话,我们再投新的。你这是一稿两投!   生:再投新的我怕来不及发表,我们毕业要求每个人至少发表两篇文章,现在文章审稿至少要一年。  师:两篇文章你难道还完成不了,你不是在《××研究》已经发表过一篇吗?  生:最近研究生院规定,博士生发表承认的期刊有41个,我发表的那个期刊不算。  师:《××研究》不是水平很高的吗?同行专家非常推崇。  生:可是它过于数学化,许多人看不懂,加上是上海办的,没有“学报”这个头衔,引用率不高,不在这41个中。  于是王铮让自己学生找来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规定有效的41个期刊目录,自己再算一笔帐,突然发现研究生作为个总体,根本不能完成这个论文发表量。  2004年,在管理方面全国有5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大学某知名教授为例,一人带20多个博士生,我们从少了算,平均每个博导带10个博士生,一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如果有10个博导(这是是一个非常保守的估计),那么估计每个博士点有博士生100人,全国就有5800个博士生。  我们研究生院指定博士生发表承认的期刊有41个,假定每个期刊发表15篇,以管理科学学报为例,每年发6期,每年发表的文章数量是90篇,90×41=3690篇。  按全国绝大多数研究生院现行规定,博士生要毕业需要发表文章2篇,那么平均每年需要发表文章5800×2/3=3900篇,超过了指定期刊的全年发表量。但是每种期刊不只发表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研究生的文章,我们这里没有算二级学科博士点博士生的发文章的数量,还没有计入硕士研究生。假设期刊1/2发表博士研究生论文,可发表1850篇文章,如果5800个研究生中有1/5文章在国外发表(中国的管理科学由于“英语墙”的问题,除运筹学外其他专业难于作到),这样可发表1850+5800×1/5=3030篇,这样大约有一般研究生不能按期毕业。这个结果与2005年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有一半的博士研究生不能毕业符合。现在中国[font=Verdana, Helvetica, Arial, san

  • 吐槽你身边那些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的新人仪器使用差别

    前几天又有版友发帖,说到招聘博士的实际操作问题,我就说说我身边遇到的不同学历的仪器分析新人差别。拿液相色谱分析举例:本科生:不问流动相是什么,不问柱子用哪根,带着标准方法跟着师傅做,按师傅的指挥行事。硕士生:还没做就问流动相是什么,几分钟出峰,方法复杂的话也许会动脑筋偷工减料。博士生:不问流动相是什么,不问柱子用哪根,更不问具体的方法。知道分析什么物质,先看该物质的结构,大概计算该物质的极性适用什么流动相,看看该结构在什么波长下有吸收等等。你身边遇到的又是什么样的呢?一起来吐槽下,如果你是师傅,如何看待这些新人?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