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博士伦

仪器信息网博士伦专题为您整合博士伦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博士伦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博士伦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博士伦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博士伦话题讨论。

博士伦相关的论坛

  • 2014年度“CIC环境部迪马科技研发奖”花落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威廉•卡伦博士

    2014年度“CIC环境部迪马科技研发奖”花落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威廉•卡伦博士

    今天给大家分享条新闻——2014年度迪马科技独家冠名的“CIC环境部迪马科技研发奖”。该奖项已经连续评选多次了,2014年度的获奖者是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威廉·卡伦博士,这可是位牛人啊,在化学领域的贡献也是灰常的突出呢,鉴于本人的英文.......就不赘述了。 CIC环境部是加拿大化学会最大的组织成员之一,约2,000名会员为加拿大的科学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在环境化学和环境化学工程领域成绩斐然。 迪马科技2014年度“CIC环境部迪马科技研发奖”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颁发给来自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威廉·卡伦博士。该奖项由迪马科技独家冠名赞助,旨在奖励在加拿大为环境化学或环境化学工程研究和发展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CIC环境部迪马科技研发奖”已评选多次,2014年的获奖者威廉·卡伦博士1958年加入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化学系,1959年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威廉·卡伦博士是加拿大皇家学会资深会员,在环境化学领域有着非常杰出的贡献,是国际公认的化学、微生物学和砷化合物研究专家。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3/201503171034_538518_1610895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3/201503171034_538517_1610895_3.jpg

  • 【论道】“论文博士”之大家谈

    前几天,清华大学法学院一博士生称,某省国土资源厅厅长跟他同班但从未上课。该院回应称该厅长是论文博士生,故安排不同,引发网友质疑。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曾感叹“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官员深造招录机制是否公平的问题,由此再次引起热议。现在的在职读硕 读博沦落成这样的境地是孰之过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brow/em09508.gif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brow/emyc1010.gif下面是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文——————————————————————————人民日报海外版:异化了的“论文博士”2012-05-15 17:5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徐 娟 日前,清华大学法学院一博士生称,某省国土资源厅厅长跟他同班但从未上课。该院回应称该厅长是论文博士生,故安排不同,引发网友质疑。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曾感叹“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官员深造招录机制是否公平的问题,由此再次引起热议。笔者登陆清华大学网站查阅了论文博士的招考条件。除了学历、年龄、工龄、外语水平、工作业绩等方面的要求外,其中最重要的是,“在长期工作中、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应在国内外核心刊物或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过一定数量的研究论文或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基本达到或接近博士学位水平”。对照这些要求,一些攻读论文博士的官员显然并不符合条件——既没有发表过有影响的论文,也没有取得重大科研成果。据了解,论文博士作为博士培养的一种方式,在国外并不鲜见,日本的论文博士就占到博士总数的一半。在日本,“课程博士”和“论文博士”具有同样效力,从没人议论过二者之间哪个“货真价实”,哪个是“水货”,更没有人看不起论文博士。原因很简单,在这些国家取得论文博士的标准既简单又苛刻,就是看答辩的论文有没有达到博士的应有水平。也就是说,大学授予论文博士学位坚持的是教育标准和学术标准,质量由社会评价和专业评价确定。与国外招考论文博士主要对象为专家学者显著不同的是,我国论文博士的攻读者则多为政府官员或企业大佬。不少人戏称他们是“五不”博士:不用通过国家统一考试、不用上课、不用做作业、不用亲自写论文、不用自己交学费。说穿了,这不是“论文博士”而是“论人博士”——正沦化为“人情博士”、“权力博士”、“金钱博士”的代名词。“论文博士”沦为“论人博士”,折射出高校功利主义的抬头和大学精神的迷失。南开大学原校长毋国光曾说,办大学最重要的就是办一个氛围,让社会看起来,这里是一个纯洁的学术殿堂。如果大学里都充斥着“假”与“虚”,混杂着权权交易、权钱交易,那社会还有什么信任可言?谋求论文博士的官员、富人们的庸俗化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学的庸俗化。包括论文博士在内的目标设计良好的制度在执行中屡被异化,必然导致弄虚作假的泛滥,导致社会道德感、正义感和崇高感的麻木,这比制造出可以用数据统计出来的“论人博士”不知要可怕多少倍。面对“论文博士”沦为“论人博士”,我们应当大声疾呼:别让功利主义击溃大学最后的底线!

  • 68.8 HPLC测定盐酸四氢唑啉滴眼液的含量及其有关物质

    68.8 HPLC测定盐酸四氢唑啉滴眼液的含量及其有关物质

    【作者】 税庆华; 韩保萍; 王玉玲; 张世磊; 于盛茂;【Author】 SHUI Qing-hua1,HAN Bao-ping1,WANG Yu-ling1,ZHANG Shi-lei1,YU Sheng-mao2(1. Shandong Bausch﹠Lomb Freda Pharmaceuticals Co.,Lid.,Jinan 250014,China;2. Institute of Biopharmaceuticals of Shandong Province,Jinan 250014,China)【机构】 山东博士伦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 山东省生物药物研究院;【摘要】 目的建立HPLC测定盐酸四氢唑啉滴眼液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Diamonsil C18(4.6mm×150mm,5μm)色谱柱;以甲醇-醋酸盐缓冲液(40:6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5nm。结果盐酸四氢唑啉质量浓度在9.94~497.0mg.L-1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最低检测限为0.22ng;平均回收率为99.86%,RSD为0.23%。结论本方法灵敏度高,方法操作简便,可满足本品含量及有关物质的测定。 更多还原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8/201208271710_386575_2379123_3.jpg

  • 【求助】求助博士毕业论文一个

    【序号】: 【作者】: 【题名】:土壤原位电动-生物修复技术及其机理研究 【期刊】:博士毕业论文 【年、卷、期、起止页码】: 【全文链接】: h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duct.sf.3051999.1/有人能下到吗??谢谢!

  • 《中国博士是否值得信赖》的讨论

    一.事由我订阅的《南方周末》2月21日F28版,有《中国博士是否值得信赖》这篇幅较长的文章,作者陈平原为北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原文有三个大标题1.99%的博士不合格吗?2.博士数量大跃进3革新博士教育六建议之中引用了两种观点:A.认为不合格的:2007年发表科学网上的《十有八九的博士和博导不合格》,作者乃中国科化学所研究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博士王鸿飞。王文称:〝以我在Columbia的学术标准来衡量,我在的研究所和中国最好的大学99%的研究员教授和毕业的博士是 不合格的。以美国三流大学的学术标准来衡量,中国大陆99%的研究员教授和毕业的博士是不合格的。〞B.认为合格的: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洪捷教授带领的课题组,三年后终于拿出了两项重要成果:《中国博士质量报告》、《博士质量:概念、评价与趋势》。结论是:“博士生自身和导师对我国当前博士培养质量的总体评价是较好的,总得分超过70分。”陈平原教授认为:对於A:让我惊讶不已的是,读科学网上的争辩文字,竟有不少人认为王文在理,只是不该说得那么透彻、那么决绝……作者说,“我不同意(王鸿飞)的大判断,但承认中国的博士培养问题多多……”对於B:我不知道中国教授及其知道的博士生的自我评价(假定抽样合理、填表认真),能否抵挡住人们对于中国博士质量低下的责怪。即便就像研究者所称,90%的博士生导师认为中国回答两位美国博士的质疑,即相对于美国三流大学,“中国博士”到底行不行。二、我对陈平原教授《中国博士是否值得信赖》一文的读者1.陈平原教授在该文提出的问题,出发点是好的,“革新博士教育的六条建议” 也是有道理的。但我不是教育工作者,没有发言权。2.我接触过的博士我国检验检疫系统,分析化学博士不少,尤其近年来正是考入检验检疫系统检测中心的年轻分析化学工作者,博士占相当大比例,总的印象是合格。其中也有优秀,例如,最早进检验检疫系统(广东局)的中山大学分析化学博士郑建国,前年才进昆山检验检疫局的苏州大学博士周利英,均为优秀,具体事例就不说了。三、我对博导的印象认识分析化学博士教授级博导不少。总的印象也是合格的。但负面的东西也是有的。例如,A.我到外地某知名大学分析化学楼,B博士生所在的实验室灰尘有0.1cm厚(夸张了!)他说:“M导师一个月才能见到一次……”研究题目挺玄的,据我所知,不是这位导师(长年研究)的强项。博士生一脸无奈……B.N博导。熟人对我说,“N老师精力全用在房地产和股票上……”四、对博士的要求对学位、职称的要求,我一直持宽松(!)的态度。我常说:“现在有人对职称高的科技人员,其学术水平还有些看法。我还是那句话,职称评审尽可能宽松一点,现在的实验室分析化学工作者不容易呀。”同样,博士、教授、博导,他们也有诸多不容易……甚至又不少困难……所以,要求不要太高。设法把生活质量达到一定水平,谁都有“上有老,下有小……”再者,学校、系/学院也不容易,分析化学系/学院有较多的博导,对学校也有诸多正能量……记得上世纪90年代,江苏苏北某大学化学系主任R为争取“硕士点”当面对我将,“我要设法争取……”当然,现在该校可能不是“硕士点”了,而已是“博士点”。好事!五、对分析化学博士“心安理得”的建议对一个分析化学博士,我们应该承认:1.那么长时间的苦读,吃了不少苦……何止“十年寒窗”!不容易呀!2.那么长时间的上学,他的妈妈、他的爸爸操了不少心,多少年省吃俭用供他……老人不容易呀!所以,从人性来说,尽可能对博士要求低一点,这也是“与时俱进”吧……但是,如果你是分析分化博士,如果你自认为我这个博士“物有所值”?建议你不妨对照:1.“青年分析化学工作者科研能力自测法”(周锦帆,《理论检验——化学手册》,2007年,43卷8期707-708页。)有28个实际分析化学难题,你能解决2个难题,你是合格;如果你能解决3个难题,你是优秀。否则,我认为……当然,欢迎网友有更完善的“自测法”。2.“光谱分析化学工作者科研能力自测法”(周锦帆,《仪器信息网》周锦帆博客来?2011年9月28日)。有多个实际光谱分析问题,其他同上。我根据对国外分析化学文献的了解,你达到了上述博士“合格”,标准或许也达到了美国分析化学博士标准。六、关于我自己1.1963[

  • 【求助】(已应助)求助博士论文一篇

    【序号】: 01【作者】: 聂磊【题名】: 小波变换用于重叠化学信号的分辨研究【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年、卷、期、起止页码】: 2002. 16—17【全文链接】: h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duct.sf.2221980.1/或者其他地方

  • Frank Wania博士荣获2015“CIC环境部迪马科技研发奖”

    Frank Wania博士荣获2015“CIC环境部迪马科技研发奖”

    CIC环境部是加拿大化学会最大的组织成员之一,约2,000名会员为加拿大的科学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在环境化学和环境化学工程领域成绩斐然。 “CIC环境部迪马科技研发奖”由迪马科技独家冠名赞助,旨在奖励在加拿大为环境化学或环境化学工程研究和发展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2015年度“CIC环境部迪马科技研发奖”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花落加拿大多伦多大学Frank Wania博士。Frank Wania博士简介1995年获得多伦多大学化学工程及应用化学博士学位,1999年作为独立研究员加入加拿大斯卡伯勒多伦多大学,研究涉及环境污染物归宿各领域,重点是通过野外考察,实验室实验和模型模拟获得污染物富集过程机理,特别在解释和定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冷阱俘获现象做出重要贡献。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3/201603071640_586186_1610895_3.jpg历届获奖名单2014年获得者——英属哥伦比亚大学William R. Cullen2013年获得者——滑铁卢大学 Janusz Pawliszyn……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3/201603071641_586187_1610895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3/201603071641_586188_1610895_3.jpg

  • 波士顿科学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荣膺2013美国盖伦奖

    2013年11月15日,美国纽约举办的第七届美国盖伦奖年度颁奖典礼上,波士顿科学(纽交所代码:BSX)的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以下简称为S-ICD®) 获颁"2013年度最佳医疗技术奖"。波士顿科学的S-ICD?系统是目前世界上第一款、也是唯一一款上市销售的采用无导线技术的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产品。该产品无需任何接触心脏的导线即可为存在心搏骤停(SCA)风险的患者提供治疗。

  • 史上最牛博士论文

    史上最牛博士论文 1. 最牛博士论文 就是在还没答辩之前已经发表在最好的期刊上,而且鉴于论文很长,该期刊必须像小说一样连载。  实例:张五常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当年在JLE上连载四期。2. 最牛博士论文答辩 就是答辩人一直在挑战答辩委员会成员,直到问得这些教授们紧张到恍惚以为自己才是答辩人。  实例:萨缪尔森的博士论文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成员之一的熊彼特(上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转过头去问另一位成员里昂剔夫(诺奖得主):“瓦西里,我们通过了么?”3. 最牛投稿论文 就是让编辑满世界都找不到一个能看懂这篇论文的匿名审稿人,最后只能发表,根本不需要修改的。实例:SIMS1971年发表在《数理统计年鉴》上的论文《无穷维参数空间中的分布滞后估计》。SIMS写完这篇论文后没投经济学杂志,因为他显然知道没人看的懂。于是投给了最牛的数理统计杂志,结果编辑死活找不到审稿人,最后好不容易凑合拉来一个,审稿报告是这么写的:“我真的不明白这篇论文在说什么,但是我检验了其中的几个定理,好像是对的。所以我猜应该发表。”4. 史上最牛论文 没必要长篇大论,一页纸足矣,但是最后出了两位诺贝尔奖,名垂青史。实例:德布罗意是个花花公子贵族,本科是历史学专的,后来实在闲着无聊去读了5年博士,最后交的博士论文是一页纸,还涉嫌“抄袭”。答辩委员会气的都不想让他答辩。他的导师、著名物理学家朗之万感到很没面子,自己学生毕业不了真是耻辱,于是他鼓动了爱因斯坦一起帮着求情:让这小子过了吧,他老爸是法国内政部长,咱惹不起。那篇“垃圾”论文后来被薛定谔看到了,薛定谔看着这页论文苦思冥想了1个月,发表了量子力学里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的薛定谔方程,薛定谔猫也成为最有趣的一只猫。德布罗意因这篇论文说阐述的观点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薛定谔凭借德布罗意的这篇论文对量子力学作出了杰出贡献,从一名普通而不得志的讲师一跃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可以说,一篇1页纸的博士论文成就2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谓前无古人,估计也是后无来者。由此看来,最牛b的论文不必象张五常那样连载,一页A4的纸足以。不过我想德布罗意要是在中国读博士就惨了,论文因为字数太少,根本连答辩的资格都没有。不得不说两句:德布罗意幼年即失去双亲,被他的哥哥莫里斯公爵(也是一名杰出的物理学家)一手养大的,在他1924年的著名博士论文之前一年,德布罗意就已连续发表三篇论文提出物质波的猜想,至于博士论文是几页纸,这个我还没考证过。关于薛定谔:薛定谔多才多艺,会4种语言,出过诗集。另外他于1944年出版的《生命是什么》,吸引了一大批物理学家转向生物学研究。其中包括后来双螺旋的发现者沃森和克里克。所以说,这帮牛人并不一定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传奇,也不能把其成功单纯的归结为偶然的因素。

  • 【转帖】中国教育的悲哀:一个导师带47个博士

    武汉专家推出《中国博士质量调查》一个导师最多同时带47名博士生  本报讯(记者朱建华)昨日,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教授周光礼新书《中国博士质量调查》在武汉面世。该书通过调查披露了我国当前博士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该调查回收到有效问卷1392份,调查对象涉及在校博士生、博士生导师、博士培养单位负责人和毕业博士生。  统计显示,46%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学生超过7名,最多的高达47名。大部分博导认为自己适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6名。周光礼昨日称,调查中所指的学生仅为博士生,不包括硕士生。  调查表明,近13%的博士生每月与导师交流不到1次,甚至还有3%的博士生反映未与导师交流过。  2008年,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2009年,全国在学博士生24.63万名;2010年,全国博士招生计划为6.2万人。  周光礼认为,我国博士生数量迅速增长,一方面说明高等教育事业大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博士生教育水平下降和学术质量滑坡。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已引起国家相关部门关注。  调查显示,50%的用人单位认为我国博士培养质量10年来整体上没有进步,“甚至还有下降趋势”。在对新进博士创新能力的评价上,用人单位认为“一般”和“差”的占68%。  周光礼介绍,国外一流大学博士淘汰率高的可达40%,而我国采取的是“严进宽出”政策。他说,没有淘汰机制,质量也就没有保障。  在读学生10年增加19万四大因素制约博士培养质量  本报讯(记者朱建华)我国在读博士生人数由1999年的5.4万人增加至2009年的24.63万人,10年间增加了4.56倍。昨日,周光礼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从4个方面对影响我国博士培养质量的因素进行了解析。  一是博士生指导教师。在博导增长人数跟不上博士生扩招速度的背景下,高校评聘博导的门槛有所下降。有些博导本身水平就不怎么样,也很难带出高质量的博士。博导指导的学生多,也直接影响到博士培养质量。  二是国家的科研体制。国外有的明确规定导师课题经费中1/3要用来培养学生,而我国在政策层面完全把博导的教学和科研分开了。  导师要支付学生各种费用,只能去拉很多简单的直接服务社会的课题,多由博士生完成。博士生水平因而难以提高。  三是博士生的自身追求。一些人读博士完全是为了拿张文凭,读博士的动机很功利化。一些人把“博士”比喻为“搏仕”,意思就是说读博是为了将来能做官。  四是整个社会的浮躁心态。一个人一旦有了“博士”这层金,就会赢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和尊重,甚至会谋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财富。这助长了博士生的急功近利。    学生成廉价高级劳动力博士生大多喊导师“老板”  本报讯(记者朱建华)《中国博士质量调查》披露,大多数博士生称导师为“老板”,有的导师把博士生当作廉价的高级劳动力。  周光礼昨日表示,现在我国的“博导制”既不同于欧洲的“导师制”,也不同于北美的“老板制”,是一个“不伦不类”的模式。  调查显示,60%的学生认为,他们承担了导师课题一半以上的任务。有些导师的横向课题100%由学生完成。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成为一些博导为何愿意多招生的原因所在。  由于考核制度不健全,博导指导学生质量的高低并不影响他们的利益。相反,博导多招学生却能为个人带来各种好处。  一位博导在接受访谈时说:“现在有的博导连学生的论文都不看,纯粹就是老板。喊老板是一种极其贬义的称呼。”  周光礼认为,在学生需要导师提供项目和经费、导师需要学生参与课题的“利益驱使”和“彼此回报”下,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雇佣关系”。  对于发表论文要把导师列为第一作者的“潜规则”,很多博士生都表示不满。但在“雇佣关系”之下,导师在很多方面对学生发展具有决定权,学生又不得不接受。  声音刘道玉:我国研究生教育已变味  本来,研究生教育是为了培养少而精的理论型和研究型人才,以充实到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这是世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通则。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也依然恪守着这个宗旨。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研究生人数急剧膨胀,官员和老板也拥进校园争戴博士帽。有不少老板只有高中甚至初中学历,可见我国博士学位的含水量多么大!  博士学位是为了培养少而精的理论型和研究型人才,但是许多大学和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把它当作一种荣誉和身份,当作升官或求职的砝码。现在,研究生教育已经变味,以至出现了烹饪博士。  ——摘自刘道玉《彻底整顿高等教育十意见书》

  • 【已应助】求助一篇博士毕业论文

    中文名称: 甲烷氧化菌的微生态解析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论文编号: 3766430英文名称: Molecular Ecology Study on Methanotrophs and Fundermantal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s of Methanotrophs 学位类型: 博士毕业论文 作者: 涉及隐私,隐去***  导师: 涉及隐私,隐去*** 毕业学校: 涉及隐私,隐去*** 专业: 化学工程与技术 毕业年份: 涉及隐私,隐去*** 关键字: 甲烷氧化菌 甲烷单加氧酶 分子生态学 异源表达 高密度培养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url]h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duct.sf.3766430.1/[/url]

  • 【原创大赛】职场趣话-农学博士在肥料企业

    先声明两点:第一,本人不是博士,写此文是旁观者的心得;第二,本文中所指的博士,是真真正正本科硕士博士全日制读下来的真博士,不是前一阵子舆论上说的“论文博士”。本人毕业至今,就职过的三家企业中,两家有博士在职,另一家也曾经有博士驻点搞过研究,并与博士洽谈过工作事宜,只是最终未达成协议。由此观之,咱们国家现在的博士还是多了起来,并且有往基层渗透的趋势,企业也非常重视博士的价值,是可喜之事!在有博士的两家企业中,刚好我所在的部门都分布的有,我与博士们也有一些业务上的合作关系,因此,以私人观点,谈谈博士在企业中的地位及前途。首先,博士是十分受尊重的,这从称呼上就可以看出来。称呼别人,有点级别的称**总、**经理、**工,级别不够的则称老张、老王、小张、小王等,唯独博士不同,一律被尊称为**博、**博士,让人顿生敬仰之情!其次,博士是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公司的一块招牌。再次,博士光环下,是一颗颗疲惫的心。在我供职的第一家第三方检测企业,我们部门的*博有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就是负责客户参观事宜。每次客户来参观,我们部门经理都会介绍一下*博,然后由*博带着参观实验室。当然了,*博还是承担着重要的研发任务的,还承担着审核报告的工作,只是基本没见他做过实验。研发成果么,我作为一个小兵,不太清楚不好说。后来,由于工作需要,这位*博调动到了另一个部门,再后来,听说他辞职了。我才明白,*博是“流动”策略的手下败将。ps这位博士年过40还是单身,不知是离异还是咋的。现在的企业中,博士属于稀缺,估计全公司除了老板(论文博士)之外,就是我们研发这位*博士了。在我来这里之前找工作的时候,我就无意中在招聘网上发现这位博士在更新简历。来了之后,刚开始过从不多,但是冷眼旁观可见,这位博士在领导那里并不讨喜,比如开会时,博士正在发言,领导会走过去打电话,注意是打电话而不是接电话,比如博士发言完毕,领导不像对别人一样给一些评价或提一些问题,而是直接下一个人发言。后来我被分到博士领导的临时小组中做项目,过从多了起来,我渐渐发现,*博士其实水平很不低,首先,她不像有的人,有点什么资料恐怕别人看见似的那样,其次,她跟你沟通工作很亲和,态度绝不高高在上,最重要的,她是真能给你给出好的指导,研究思路严谨,考虑问题全面。正是这样一位博士,她终于辞职了,据我估计和有限的信息中推理,她是找到了新的工作,并且对未来不是很有把握,只是太想离开这里了。在我们这个充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部门,大家的研究成果都不怎么样,按说她也并不别人做的更差,她的离开或许跟她的博士头衔有一定关系吧!由我的两位博士同事的经历,我认为博士在企业,当别人混日子的时候,他们是熬日子,他们很苦。这苦源于以下几方面:1,企业是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不可能提供学校、研究院那样好的条件给你做研究,而且有的时候,你的研究实际上不是研究,而仅仅是给领导已经做了的决定,锦上添一些花而已,这花也不是那么好添的,领导的那东西,本来就可能不是锦,是破布也有可能。2,博士在她的研究方向已经做的很深入了,也就是太细分了,因此他们很难承受跨专业的工作,小幅度的跨也难,比如农学到肥料。3,博士由于其学历太高,同事们常常会“高山仰止”,因此博士常常是孤独的。4,他们的适应能力其实不强,他们适应不了“混日子”,这种状态会让他们饱受折磨。博士在企业,其实不好混。谨以此文送别将要离去的博士姐姐!

  • 【分享】史上最牛博士论文

    1. 最牛博士论文 就是在还没答辩之前已经发表在最好的期刊上,而且鉴于论文很长,该期刊必须像小说一样连载。  实例:张五常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当年在JLE上连载四期。2. 最牛博士论文答辩 就是答辩人一直在挑战答辩委员会成员,直到问得这些教授们紧张到恍惚以为自己才是答辩人。  实例:萨缪尔森的博士论文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成员之一的熊彼特(上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转过头去问另一位成员里昂剔夫(诺奖得主):“瓦西里,我们通过了么?”3. 最牛投稿论文 就是让编辑满世界都找不到一个能看懂这篇论文的匿名审稿人,最后只能发表,根本不需要修改的。实例:SIMS1971年发表在《数理统计年鉴》上的论文《无穷维参数空间中的分布滞后估计》。SIMS写完这篇论文后没投经济学杂志,因为他显然知道没人看的懂。于是投给了最牛的数理统计杂志,结果编辑死活找不到审稿人,最后好不容易凑合拉来一个,审稿报告是这么写的:“我真的不明白这篇论文在说什么,但是我检验了其中的几个定理,好像是对的。所以我猜应该发表。”4. 史上最牛论文 没必要长篇大论,一页纸足矣,但是最后出了两位诺贝尔奖,名垂青史。实例:德布罗意是个花花公子贵族,本科是历史学专的,后来实在闲着无聊去读了5年博士,最后交的博士论文是一页纸,还涉嫌“抄袭”。答辩委员会气的都不想让他答辩。他的导师、著名物理学家朗之万感到很没面子,自己学生毕业不了真是耻辱,于是他鼓动了爱因斯坦一起帮着求情:让这小子过了吧,他老爸是法国内政部长,咱惹不起。那篇“垃圾”论文后来被薛定谔看到了,薛定谔看着这页论文苦思冥想了1个月,发表了量子力学里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的薛定谔方程,薛定谔猫也成为最有趣的一只猫。德布罗意因这篇论文说阐述的观点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薛定谔凭借德布罗意的这篇论文对量子力学作出了杰出贡献,从一名普通而不得志的讲师一跃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可以说,一篇1页纸的博士论文成就2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谓前无古人,估计也是后无来者。由此看来,最牛b的论文不必象张五常那样连载,一页A4的纸足以。不过我想德布罗意要是在中国读博士就惨了,论文因为字数太少,根本连答辩的资格都没有。不得不说两句:德布罗意幼年即失去双亲,被他的哥哥莫里斯公爵(也是一名杰出的物理学家)一手养大的,在他1924年的著名博士论文之前一年,德布罗意就已连续发表三篇论文提出物质波的猜想,至于博士论文是几页纸,这个我还没考证过。关于薛定谔:薛定谔多才多艺,会4种语言,出过诗集。另外他于1944年出版的《生命是什么》,吸引了一大批物理学家转向生物学研究。其中包括后来双螺旋的发现者沃森和克里克。所以说,这帮牛人并不一定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传奇,也不能把其成功单纯的归结为偶然的因素。

  • 博士和非博士到底谁更幸福?

    随着全球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高学历人才尤其是博士的产出量越来越大。然而,他们毕业后有多少人从事纯粹的学术研究工作?有多少人以科研作为终身职业?博士和非博士谁的收入更高?到底谁更幸福?请点击:Nature:学术生涯之后的另一种人生

  • Science发布博士收入排行,生物博士垫底?

    Science发布博士收入排行,生物博士垫底?

    不久前,“博士过剩”引起热烈讨论,近日《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博士收入调研又要让很多人睡不着觉了。12月10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一项对3 000名美国博士生的经济情况追踪调查中,约40%的博士生在毕业一年之内进入企业工作,他们的收入高于留在学术圈的被调者。“他们走出研究生院,进入企业,进入能够实现他们价值的地方,将接受的科研训练带进我们的经济。”研究者Weinberg说。不过,大学有时会收到意料之外的大笔科研经费。所以上述因果关系是否成立尚值得商榷。调查同时发现, 博士毕业后的收入和他们的专业有非常大的关系。毕业一年后,收入最高的博士们来自数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工程专业,他们的平均年薪为6.5万美元;60%的工程师选择进入企业工作,他们的年薪达到8万美元。垫底的是生物学博士们,年薪约为3.6万美元。当然这里也是有原因的,由于大部分生物博士都成了博士后,只有20%的生物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2/201512141645_577886_2961690_3.jpg这项研究由纽约大学经济学家Julia Lane和俄亥俄州立大学经济学家Bruce Weinberg主持,研究的主要目的并非比较博士毕业生的收入情况。目的是检验科学研究的社会经济生产力转化率。报告发现博士从业于高生产力行业,这提示了博士教育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的途径。但并不能确定研究经费增加与经济生产力增加之间的因果关系。

  • 【转帖】zz 关于中国博士之中国博士现状

    一家之言,兼听则明 博士本应该成为一个精英的群体,但是现在却成了人们取笑的对象。人们纷纷抱怨博士“注水”,而博士生频频自杀也被人们称为“软骨”,读博被称为“赌博”,女博士被称为“第三性”…… 那么中国的博士有着哪些不为大众所知的现状呢? 1。博士注水 一位韩国教授说:“在中国取得博士学位太容易了,韩国学生去中国,花三四年就可以拿个学位回来。而在韩国,没有六七年功夫很难通过。不过这样一来,中国的博士便渐渐不被人们看重了。” 2。中国博士压力太大 现在的博士生的生存压力很大。也很不容易。社会给了他们荣誉,也给予了他们责任。有的应届毕业生被延期了,他们没有工作。延期以后没有任何待遇,学校也不安排住宿。有人说毕业即失业。对于博士生来说,没有毕业就已经失业,而且由于缓毕业,还很难就业。他们承受着学业的压力、经济的压力和性的压力。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困守着,有的长期失眠,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博士生频频自杀事件并不稀奇。 3。女博士=“第三性” 女博士生很容易成为大龄青年,成了别人眼中的“第三种人”,逼得她们大呼“我不是灭绝师太”。    社会关于女博士最权威界定是:世界上有三种人,一为男人,二为女人,三为女博士。还有经典的女博士形象描述:本科生是黄蓉,硕士生是李莫愁,博士生是灭绝师太。“白天愁论文,晚上愁嫁人”在女博士生中流传。 4。就业的路,越走越窄 企业一般不愿为博士这样的高学历者付高薪酬,到高校当老师或进研究机构,就成了大多数博士毕业生的首选甚至惟一选择。    “博士学位就像脚底心的一粒米,不拿不舒服,拿了又不能吃。”这是一位青年教师面对考博压力时的真实心理。

  • 【原创】推荐博士后及博士机会

    目前复旦某课题组2010-2012年有博士后及博士机会,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材料的开发。形式为联合培养,表现优异者可赴国外大学进行合作研究。申请者应为在材料学、化学或者物理学等学科获得博士(硕士)学位,在材料修饰与改性,无机(纳米)材料合成与表征,催化性质研究等方面有一定的兴趣或研究经验,对科学研究充满热情,能独立开展研究工作。具有计算化学背景,熟悉运用第一原理计算,具有晶体结构解析经验者优先考虑。有兴趣者可将个人简历(包括研究、论文发表情况等)发给soar03@tom.com

  • 【分享】现在的博士。。。。。。。

    【分享】现在的博士。。。。。。。

    被领导骂了,原因如下:最近公开招聘,分析化学相关的专业,我出的考题,购买了几瓶市售的脉动饮料,混合,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加入烟酸标准物质,浓度大约为50ug/mL,要求参考卫生部的一个标准:五维他口服液,测定烟酸含量。如此简单的一个实验,结果,一堆博士,不是一个两个,博士们基本全军覆灭,一堆4个小时还出不了结果,要不回收率低于70%,只剩下一个清华的回收率还有个接近90%。领导说我出的题目太难了,中科院广州地化所、兰州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你们的博士平常是吃饭的吗,这次面试的本科生无一不通过。。。。。。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12/201312131058_481859_1608710_3.jpg博士:我该往哪走呢?

  • 【原创大赛】女博士的出路在何方

    [align=center][b]女博士的出路在何方[/b][/align][align=center][b] ——女本柔弱,为博则刚[/b][/align] 爱情公寓里曾小贤曾经说过:“你们难道没有听说过女博士的传说吗?这个世界上有3种人男人,女人,女博士。女博士是人类中的战斗机身上笼罩着多层光环:知识光环学习新知识的时间减半;冷漠光环:无视所有精神类攻击;理智光环:对所有男性的伤害加倍。”接着坊间又有传闻:“世上还有第四类人,那就是敢娶女博士的男人。”调侃女人读到博士已经是非人类的所在了。 当然这只是对于女性博士的笑谈。记得我当初看爱情公寓听到这句话时候的毛骨悚然,然后发誓自己不会成为女博士,但是现在自己身为一个女博士,突然有一种天道好轮回的赶脚。下面首先讲讲我自己怎么就偏偏成为女博士的吧~ 我本科呢,是化学学院化学专业,高考报考是我的化学班主任觉得报个提前批(提前批基本都是较好的专业)反正也去不上,就让报了个化学,没想到就直接去上了。可怜的我理科中化学式学的最不好的一科。还和老爸仔仔细细地研究了好半天第一志愿。 国人嘛,比较讲究既来之,则安之。但是因为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所以微有些抵触。我抱着这样复杂的心态度过了大一。之后导员给我们开了年级大会,说我们化学专业就业率非常低,原因是基本都读研了。当时就想着只上个本科就出去就业,就能挣钱,想想还有些小激动呢。读研对于我来说本身就是煎熬。但是从师兄师姐那边了解到(大学有一两个靠谱的师兄师姐真的很重要),本科就业很多工作是和我们专业不相关的。那我辛辛苦苦厚积了三年,难道就薄发成这样吗?肯定是不甘心的。在我心目中找个高薪的工作是我一直奋斗的目标,如果读研能实现,就读!读研分两种,保研和考研。自习室里出没着各种考研党。将他们的辛苦看在眼里的我默默地坚定了自己保研的信念。 保研,不挂科是基础,拿好的分数是硬件。在我一鼓作气,再加把力,再加把力地学习后,大三保研的政策改变了——保研人数锐减,提高直博名额。我的内心是拒绝的(尔康手)。还是从读研的师兄师姐得知,研究生工资比本科生高一点,博士生能高出一截。为了工资!读博就读博。读博,何尝不是一种赌博呢?直博的话还能比正常念下来的少了一年。比研究生多两年。 总结起来我读博的原因很简单,一切向钱看。 读了之后才知道,生活原本就不简单。 直博的文章数是正常博士的1.5倍,之后的论文盲审,这两个像两座山一样压在我的肩上,而时不时老师还扔上面几个石头。但是,博士本身的平台就不一样,国家,社会,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不是让我们来混文凭的。正像19大所提出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这些并不是说大话,再参加了诸多会议,论坛,接触了很多大牛之后,知道了是真的有人在支撑着这个国家的食品与环境安全,他们卓著的成果,创新的理念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是想当感染人的。 研二进入了科研院所貌似更忙了,身边也有很多人说自己真的忙不过来。但是我想说,如果觉得忙不过来,应该是方法不对。不是没有早做安排,就是没有优秀的时间规划。经验可以节约时间,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沟通也是一样。不清楚目的,没有动力,不讲究方法却无休止的忙碌毫无意义。任何事都有自己的节奏和套路,打破的话,有可能是混乱,也有可能是创新。喜欢这样快速成长的状态,即使有成长太快骨头的疼痛,我也将迈着欢快而坚定的小步伐奔向我幸福的未来。 女本柔弱,为博则刚。我是一个女生,爱美,爱看剧,爱逛街。但是我工作与学习的时候就会严格地以博士的要求来要求自己,要像海绵一样去吸取知识和资源。我并没有忘记我的另一个身份,博士!这并不是角色扮演,而是我未来的所有奋斗的动力来源。女生又差在哪里呢?换气瓶还是会连电路?倒废液还是修仪器?这个社会需要的博士是男女有别的吗?不,社会以及整个国家需要的是人才! 而女博士的出路在哪里呢?大部分企业招聘是虽然比较讲究男女平等,但是一遇到面试的时候,女生最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有男朋友吗?男朋友在公司所在地工作吗?有孩子了吗?打算什么时候要?等等。其实也不能完全怪企业公司,这个是整个社会的观念问题,知道问题根源所在,但是我们目前还没有能力去改变,算是一种悲哀吧。首先是客观因素,尽量去使自己更加完美的去面对HR。女生去企事业单位面试,最好穿正装,一定要合身,现在很多同学都是觉得正装就答辩和找工作穿那么几回,之后就不穿了,所以租借买二手正装的现象在校园里疯长。其实这个不是很好,简历是你和HR的第一次交锋,而面试则是重中之重的第二次交锋。穿着一个得体的合身的正装是很加分的,体现了你对于面试的这个单位的重视程度,第一面就给人以良好负责的态度,之后比较好开展面试的对话。然后这个是我个人建议的一个方面——女生穿正装穿裙装比较好,各位看官也可以在自己周围看一下,不管是答辩还是面试,穿正装裙的女生微微显得更漂亮更有[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一点。精神面貌和个人心理谈吐的准备是和自己心理素质有关的,既然选择了读博这条路,那么在心理这一关肯定是达标的,在这里我就不做更多赘述了。 下面我来讲一讲女博士应当优选怎样的企事业单位。对于博士来讲,普遍是高校和企业两种选择。而一本高校大多是要求海归,两篇一作一区,5篇5以上的SCI。企业的话,一般从事的就是技术研发岗位。所以如果你是博士了,就不要心存侥幸的想着就是去测个样,做个检测啥的那种本硕孩子都能操作的活了,你之后走上研发这条路,还很有可能是你自己需要带团队的。 高校很多要求不太一样,不过选择性也很高。今天我着重讲讲企业的选择。企业分为:外企,国企,民企,私企等。我这边就业建议的也就是以上的企业顺序选择。外企分为北美、中西欧、北欧等外企还有日韩和其他外企,第一种外企薪酬和待遇都很高,面试的时候一定是要英语对话。日韩企加班是一种文化,而且薪酬不高。如果想进这类外企,最好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内推,当然也有实习和校招,不过机会较少。就职业规划和发展来说,在外企怕是很难成为很重要的研发和行政管理岗位,原因政治历史文化都有,大家懂得。如果你想提升职位和薪资待遇,首先你要有绝对的优势来证明你比其他人强,而且要与你的直系上级关系很好,还有就是你的工龄和经验要十分丰富,更有一点需要强调,任何职位的提升都是需要这个职位或者是新产生的或者是有空缺,你才能获得。外企整体环境优良,人际关系比较简单,彼此称呼喝发邮件用英文名,是一个最佳的就业选择。 对于国企央企来说,政治素养是十分看重的。不会有电话面试,面试或者在职场中要学会少说多做,言多必失。 民企私企相信有很多人选择,比较与前两种类型的企业,民企中的人际关系是一个必修课,很多民企有员工的公司分红和股份,所以公司的利益是大家的,员工会更加积极主动干活,并且为企业发展着想。在民企和在学生时代被老师管着,来时大于天的感觉不同,你要敢于为自己争取应得的合法权益,建议大家多多学习劳动法。面试注意事项:虽然我在上面很多时候说的都是HR,但是在实际面试的时候,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之后的上级主管给你面试,因为他要看看选择什么样的人是他需要的,对团队更有利的。这两种面试官的区别就在于HR面试时提出的问题专业性不强,问的都是很基础的问题,而主管问的都是和你所学的和这个行业本公司息息相关的问题,所以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诚恳实事求是。毕竟刚刚毕业的学生没有实际经验,诚恳是我们拥有的最好的品质。一定要记住,面试是一个双向的选择,不只是企业选择你,你也要通过面试来判断公司的实力,从而推测出给的薪资待遇和之后的职业规划。强烈建议非专业性问题大家好好研读一下宝洁“八大问”,很多公司面试问的问题都是从这里取经的,无非也就是大同小异。 说了这么多,只是希望给大家一点未来的建议,让大家看看前方的路在哪里,更有动力去前进,去奔跑。最后说一句。每次努力的时候,身边总有更努力的人,希望我之后的才华与能力能够配得上我的野心,希望各位监督指正。

  • 【分享】博士的光环

    有位留美计算机博士,揣着一摞证件到电脑公司求职,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被录取,其中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的学历太高。他在三思后决定以一名打工者的身份出现,很快被一家公司录用。他从一名电脑程序员做起,由于成绩突出被老板提升为部门经理,这时他亮出了学士证书;经过一段时间的研制,又有了新的突破,老板又指定他为系统软件开发的负责人,并进入公司的决策层,这时他又亮出了硕士证书;后来,老板又根据他的潜力,再次提拔他为公司副总经理并割让部分股权让他技术参股,他成为这里的老板之一,这时他才亮出博士证书。  从打工仔到老板,他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人们在称赞老板有眼力的同时,更欣赏博士不怕被人“看低”,坚持从“低”做起的务实精神。

  • 不入“流”的博士后成大牛

    不入“流”的博士后成大牛(转自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6014&do=blog&id=482400)上次写了篇被“淘汰”了的教授们,有童鞋吓坏了,叫:还让人活吗?搞科研还真是个脑力活,没点金刚钻真别搅这事。被“淘汰”了的教授们可谓高开低走,这回讲点“低开高走”(相对而言)滴故事。这 些个不入“流”的生物博士后,其实不是真 不入“流”。但他们博士后时的成绩,现拿国内去申请教职,可能是真 不入“流”,那是连一般的大学可能看都不看。据说现在二线城市里的211的大学,起码也要2篇一作的JBC才有戏。这还让人活吗?!!!这其中的一个问题是: 在招人时,当然要看文章发表,但在中国及亚洲的一些国家地区,看得太重,太片面了点。对应聘者的知识,内涵关注不够。以前谈到过,美国找教职,面试很重要,进了面试圈后,考的是综合能力,也可说是忽悠能力。(美国助理教授有多难拿?是如何挑的?)有位朋友去香港某名校面试,回来后说:感觉很奇怪,一去,好像这工作就给我了,就看我去不去。倒不像面试。下面这几位可有真功夫,给个机会,没撬动地球,但在各自的领域中现都很突出。厚积薄发的AA童鞋博士后时发了2文,在EMBO 和PNAS,算这几例中成绩最好的了。单从发表上来讲,很一般,可他楞是拿到了顶尖名校的教职。他还在作博士后时,名头就开始响了,说他很聪明。那时没见过他,很想看看是嘛模样。后来有机会也到了一回顶尖名校,见着了!远远走来,长得算帅,个又高有1米85,尤其是脸还总抬着点,牛哈,一般人走过,就看见他个鼻孔,真不叫人顺眼!芥末牛啊?牛嘛牛,都来3年了,一篇研究论***没发!开起会来,倒是侃的天花乱坠,有模有样;人人还说他很聪明, 三年一文不发,nature + science还常请他写News & views!真是能忽悠?!第4年,离评tenure越来越近了,看他咋办?!他出了1篇Science,1篇Cell! 还拿了HHMI! NND! 这1篇Cell, 那可是经典,mmd! 8,9个蛋白质,楞是傻乎乎的提纯出来,放到体外,把反应做了出来!这反应10多年来,大家都想做但做不出来。过了2年,他又来1篇Cell,还是不同方向的! 又是经典,别人想过但不知如何下手的课题,他的一中国来的研究生搞了个思路巧妙的筛选,给开通了一条途径 。以后越做越好,越做越大,不光基础还搞药物,又开了个公司,真是一发不可收!不提了,人比人,气死人。几年不见了,不知那鼻孔翘得多高了?令人跌破眼镜的B第一次见到B童鞋,是在一个所内的seminar 上,讨论时,那么些人都在,包括教授们,就记得他的问题最多,还提了不少建议。虽然阿拉还“小”,听得稀里糊涂,但对他影响很深,看上去是满腹经纶啊!哪天能有他这本事!后来多接触后,发现不能学他!虽然他是学富五车,也很刻苦,但眼高手低。做个实验,有些地方他还向我这刚入门的学习!常看他做实验后,愁眉苦脸!偶尔,也听他哼个小曲,“阿把拉古,啊,阿把拉古!”其实也就做好了个很平常的实验,或电泳胶上没杂带,黑斑!连这都得意的话,离流浪真不远了?真不知,他当年读博士时,是怎样发的一作的PNAS, G&D, 2篇J. Virology! 那以前干滴,可真不简单啊!B童鞋博士后3年下来终挤出了1文,在EMBO。但他很沮丧,今不如昔啊!看着别人找工作,他也来找工作。虽然他的导师们对他还支持,大家对他的前景都不看好。不出所料,他的确连面试都没几个;但面试一个,就基本上拿一个。虽说没拿几个offer, 可居然有一个是Harvard的。真是能忽悠?!B童鞋就去了Harvard。一如既往, 大家对他的前景还是都不看好。不料几个月后,传来消息,他有重大发现!B童鞋走时,带走了他研究的2蛋白质X&Y,还从朋友那“借”了个控癌的蛋白质Z。他就这3个玩具,能搞嘛名堂?那知道,走运啊,他鼓捣一下,发现X 和Z 有相互作用,这控癌的蛋白质Z那时可是红得发紫啊,嘛发现当年都是大发现!他一下就发了Nature. 博士后导师可能在想:这小子在我这时,咋就不做这实验泥?!不久,B童鞋招了个中国的博士后,很勤奋,很快又“捡”了个便宜,又发了Nature. 总之,从此就像打开了自来水的龙头,文章是滔滔不绝,基金是源源不断,课题越做越开,而且都做得很棒,有5个NIH的R01基金,难怪大家都觉得钱都到那咯哒去了! 给他一个点,他把基金都撬到他家去了!http://blog.sciencenet.cn/static/image/smiley/comcom/8.gifhttp://blog.sciencenet.cn/static/image/smiley/comcom/28.gifhttp://blog.sciencenet.cn/static/image/smiley/comcom/9.gif(题外话:这中国的博士后也发达了,现在已是一美国名校的系主任)

  • 【讨论】工科女博士难道真成“校园剩女”?

    学业之难:女孩子的浪漫情怀装进了瓶瓶罐罐  “你看你看,昨天这里又冒了两颗。”赵燕指着脸上清晰可见的痘痕,戏称自己又成了校园里的“痘痘女”。  赵燕是华中科技大学二年级博士研究生,除了高中那会长过痘痘,从本科到研究生,一直光鲜照人,可自打读博以来,痘痘又开始频频光顾,“一做实验就长痘!”  赵燕主要研究纳米材料在太阳能中的应用,去年10月,一项实验进行了一个多月后依然没有出现预期结果,心情特别郁闷,痘痘也跟着在脸上疯长。  赵燕说,相对文科博士生而言,理工科博士生的压力更大一些,因为一项研究从模型设计、算法直到正式实验,每个环节都不能有疏漏,脑子里的弦始终绷得紧紧的,有时一个阶段的努力会因为一个细节的失误前功尽弃,所有的工作又得推倒重来,“郁闷地连实验室都不想去,看见电脑就想呕吐”。  赵燕每周要完成导师交待的几十个小时的工作量,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基本在实验室度过。逛街的时间少了,跳舞的时间少了,郊游的时间少了,每天在校园里从一群群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本科生身边经过,走近实验室冷冰冰的药品、仪器,“女孩子的浪漫情怀也随之装进了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  对于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二年级博士生周悦而言,学业难则主要体现在论文的发表上。  周悦的导师要求学生在EI源(工程索引)刊上发表两篇论文,而导师认可的EI源(工程索引)刊只有3本,均为本学科最顶尖的刊物,而一篇论文从投稿、送审、修改到最后发表,一般需要一年时间。  周悦说,论文讲究创新点,而做到博士阶段,每个人的方向不一样,不像硕士阶段很多人做同一个项目,能互相帮助,博士阶段实验中的问题就只能靠自己去解决。“老师不是百科全书,有时候也不知道学生所运用的方法,只能把握学生做的方向有没有价值。  前不久,周悦的一篇论文要对一个问题提出一种特殊的数学验证方法,没人能提供帮助,只能自己找资料恶补,实验了无数次,“就像蜗牛爬树,不断地掉下来,再爬上去;女生思维敏捷度有时本来就比男生弱一些,有时真是想放弃不读了。”  学业上更大的压力来自毕业论文。  “我不能给你写推荐,你还是推迟答辩吧。”今年春节刚过,北京一所重点高校三年级博士生王虹与导师通完电话的那一刻,只觉得一阵晕眩。这已经是她第N次和导师探讨论文的事了,没想到还是要推迟。  论文推迟答辩,那就意味着将不能毕业、不好找工作、不能落户口,还要自己解决住宿等生计问题……焦灼油然而生,失眠也随之而来。  王虹所在的学院每年都会有一批女博士生或因发表论文数量和级别不够,或因毕业大论文工作没做完而推迟毕业。博士生数量不断膨胀、学术期刊数量有限,导师偏爱动手能力强、能出差、能吃苦的男同学,王虹说,“不能毕业有着太多的理由。”  爱情之急:有没有男朋友成为博士录取条件之一  北京某重点高校材料专业博士二年级学生张静至今还记得考博士面试时导师的意外提问,“有男朋友没有?如果没有,建议先解决这个问题再说吧。”幸好当时并没有男朋友的张静灵机一动,把身边一个同学拉来“客串了一把”才顺利过关。  “有没有男朋友竟然成为博士录取的条件之一?!”当时张静还有些难以理解和接受,而现在每当有小师妹想投考自己导师门下来咨询时,这样的问题也成了她的口头禅。  “理由很简单,理工科、女博士,学业紧、学历高、年龄大,很多人闻之色变。”张静就曾亲身经历过一个尴尬故事。一次参加本科室友的同事聚会,年轻漂亮的张静很快成为焦点人物,可当室友告诉大家她是工科女博士后,不少人像看外星人一样瞪大了双眼,嘴巴也变成了“O”形。  “白天愁论文,晚上愁嫁人。”这句话如今在大学校园的单身女硕士生、女博士生中颇为流行,而对于工科的女博士则更加意味深长。  历经十余载寒窗苦读,随着个人研究领域越来越细化,工科女博士局限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从实验室到宿舍,生活相对单一,交友范围也越来越窄,同时,学业、就业的压力也让她们很少有时间考虑个人问题,感情归宿由此成了难题。  “其实我的要求并不高,一要有内涵,二要对我好,三要有一定经济能力,相貌身高都无所谓……”记者采访中,几乎所有工科女博士的择偶标准都只有这并不高的几条。  来自婚介公司的调查统计可能会让她们“很受伤”——“钻石王老五”相对更喜欢“年轻漂亮,有点文化素养,但未必太高,必要时要会撒点娇”的女孩。  “灭绝师太(女博士)、李莫愁(女硕士)当然没有黄蓉(本科生)和小龙女(专科生)可爱”,一名接受采访的男博士坦言,自己不会找个工科女博士,“女孩子还是感性一点、浪漫一点更可爱,博士的逻辑思维本身就高深,更何况前面还加个工科,一听就感觉少了生活情趣!”  记者在武汉地区多所高校采访了解到,工科女博士最看重“嫁对郎”,为了避免遭遇“恋爱歧视”,不少女博士选择读博以前解决个人问题。在张静看来,目前社会比较浮躁,女生选择读博充满风险,“万一博士读完,男友也找不到,那就惨了。”  就业之困:年龄和性别成了过不去的坎儿  越是临近博士毕业,小王感觉越来越迷茫。  “选择读博就是想多学点知识,以后求职更有底气。”小王2006年被保送华中科大读研,一年后跳级读博,这是让很多人眼红的事情,可慢慢地,小王高兴不起来了:未来去哪儿呢?  小王说,最初设想是到企业做技术研发,但企业一般不愿为博士这样的高学历者支付高薪酬;到高校当老师或进研究机构,是大多数博士生的首选甚至惟一选择,然而在经历大规模扩招后,本科生规模已基本达到峰值,高校是按照学生数量来配比师资,现在的需求已经不如前几年了。  而一个大的背景是,我国博士教育规模近年来快速扩张,2007年中国培养的博士人数已超过5万人。而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的科研单位、大学机构无法承载消化如此多的博士。  男博士找工作都不易,女博士就更难了,而工科女博士则是难上加难。因为相对文科女博士而言,工科女博士就业有着更多掣肘。  说起求职的经历,北京一所“985”高校材料性能方向的应届博士毕业生屈文娟满肚子苦水,今年毕业生工作难找,可没想到博士研究生毕业了,求职砝码反而更弱了。“虽然前几届毕业生都说,找工作女博士PK男硕士,女硕士PK本科男,真到了自己找工作,才知道其中的无奈。”  屈文娟简历中的研究成果一栏满满当当,各种证书十分齐全,沟通能力也很不错,在一般人看来,她找工作应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可是,走过了就业的“金九银十”,年前的冲刺也过去了,屈文娟至今仍然没有找到东家。  几周前,屈文娟去一家央企研究机构应聘。几轮笔试都通过了,她的导师在内业颇有声望,出于对学生的关心,还专门打电话拜托该单位负责人,可屈文娟前几天突然接到那家研究机构的电话,说今年的招人计划取消了。  屈文娟通过多方侧面打听,才了解到,原来该单位想招一名男博士,但屈文娟笔试成绩第一,而且又有人打招呼,录取别人说不过去,干脆今年就不招了。屈文娟失去了几乎已经到手的工作。  “社会上和我们差不多年纪的,一般都有工作经验,求职比我们有优势。本科刚毕业生虽然和我们一样没经验,但有年龄优势。我们难道真是名副其实的‘校园剩女’?”  屈文娟说,很多次应聘失利,不是因为专业不好,也不是能力不强,而是用人单位认为她近两年就会结婚生子——工科做科研,不同于文科的书斋式研究,更多需要四处调研、做实验,挺个大肚子或者拖儿带女肯定不方便。  “单位有单位的现实,毕竟新员工前三年正是勤勤恳恳四处干活的时候,大四女生入职后可以全心工作几年,但女博士毕业时已28岁左右,正是生育、哺乳的高峰年龄,几年内都没法出差做实验完成研究项目。”日前在武汉市洪山体育馆举行的研究生专场招聘会上,一家央企招聘人员坦言,招收正处于生育年龄的工科女博士,单位会更慎重考虑。

  • Science:做博士后的代价

    对于那些绝大多数没有获得终身教授职位的博士们来说,花时间做博士后的代价非常大。根据 Nature Biotechnology 近日发表的一篇研究,相比于那些毕业后就开启非学术职业生涯的同学们,博士后们的工资很低,平均来看,在毕业后的前15年中,他们会损失五分之一的潜在收入,对于那些最终进入工业界的人来说,这个数字相当于是239970美元。经济方面的损失从做博士后就开始了。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数据(追踪了1980至2010年间数万名博士的职业状况),典型的生物医学博士后要持续攻读4.5年,平均年薪大约为4.5万美元,而已在行业内多年的博士年薪则高达7.5万美元。最终进入非学术界的生物医学博士后需要花8至9年的时间才能弥补薪资差距。波士顿大学的经济学家 Shulamit Kahn 说,这也是博士后在学术界之外几乎没有价值的一个证据。Kahn 说:“当你在博士后末期进入就业市场,你已经失去了多年时光。你要从入门级做起,因为博士后并不算工作经验。”相比于其他强调博士后风险的研究,这个新发现并不新奇。2014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的一份报告指出,博士后们的“牺牲”并没有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得到补偿。考虑到很多毕业生和博士后对职业的期望和这些经济现实非常不一致,此类信息非常重要。在一项2016年的研究中,博士后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到找到一份终身学术职位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四分之三的生物科学博士后仍然相信博士后研究对于在工业界找一份好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他们并没有很强的意愿进入学术界。这项新研究指出了这种做法的错误。美国罗格斯大学的经济学家 Hal Salzman 说:“如果你认为做博士后可以为你在工业界找到一份好工作,那么你真的想错了。”乔治亚理工学院的 Henry Sauermann 教授指出,然而这项新研究并没有找到博士后所具有的非经济优势。他说:“开放的问题是,博士后们得到的工作是否提供了非经济方面的益处。很多人声称他们愿意拿更低的薪水,以获得更多的自由并持续发表自己的研究。”无论博士后们的动机是什么,这份研究提供的数据值得毕业生们仔细思考自己的未来。纽约大学的经济学家 Julia Lane 说:“他们需要更多关于自己收入潜力的信息,他们需要理解,博士后本质上是高质量的廉价劳动力。”Kahn 说,不仅仅是学生们需要注意做博士后的风险,我们想要说服的人是那些教授和资助项目的顾问。这些顾问会说,让你做博士后对我们是最有益的,但对你可能并非完全有益的。毕竟,外面的竞争太激烈了。来源:化学数据联盟

  • “论文抽检”能否让“南郭”博士现形

    http://img.dxycdn.com/cms/upload/userfiles/image/2014/03/23/B1395397697_small.jpg日前,教育部网站公布《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我国将从上一学年度全国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论文中分别抽检 10% 和 5% ,结果将反馈学位授予单位, 并在一定范围内采取适当形式公布。抽检结果将作为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重要指标,对“存在问题学位论文”比例较高或篇数较多的学位授权点,依据有关程序,责令限期整改。经整改仍无法达到要求者,视为不能保证所授学位的学术水平,将撤销学位授权。博士的含金量,其实并不在于这个头衔本身,更不在于有没有戴过那顶光鲜的博士帽。博士的学位论文是否过硬,是否体现出学术水准、创新能力与学科造诣,很大程度上才是衡量博士含金量的基准。从这个角度来看,博士硕士论文的抽检制度,要说未尝不是体现出对学位论文这块“试金石”的重视,其对博士硕士学位教育的 规范与促进作用,也当值得期待。应当承认,尽管随着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博士硕士学位教育的扩张也是有目共睹,至2008年中国大陆拥有博士授权资格的高校甚至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但与此同时,国内博士硕士学位教育质量的下滑,及其功利化的倾向,也同样饱受诟病。学位教育的蜕化,不仅引发了硕士本科化,博士硕士化的质疑,博士学位授予过程中的乱象与水分,博士学位照样可以混,更是让国内的学位评价体系蒙羞。好在,博士学位容易混,高质量的博士论文恐怕并不容易胡编乱造,既然如此,对于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抽检制度,无疑有望让滥竽充数的“南郭”博士们漏出马脚、现出原形。设置这道论文抽检的关卡,对于国内的学位授予和评价体系而言,当然不无裨益。不过,对于博士硕士论文抽检制度,恐怕同样不能过于乐观。事实上,尽管博士 10% 硕士 5% 的抽检率的确有望对滥竽充数的学位论文形成威慑和压力,尤其是 当“存在问题学位论文”将责令限期整改,甚至撤销学位授权,并作为学位授权点评估的重要指标时,放任不合格学位论文通过的后果,看来将会相当严重。然而,类似的抽检制度,其实在在学位论文的审核阶段就一直存在,博士硕士在论文答辩之前,学位论文一直就有双盲送审机制,既隐去作者名字,也不透露送审者信息, 假如这一双盲评审机制真正奏效的话,恐怕要比论文抽检制度更加严苛。而现实中,即便严苛如双盲送审,仍然不缺拆招解招的办法,同一专业一个圈子里,通过各种方式打个招呼,高抬贵手,互相放水,也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双盲送审尚且如此,论文抽检效果会如何,是否真正扼住了学位论文质量的七寸,自然更要被打上个问号。而另一方面,正如对博士发表论文数量的要求,最终反而引发了论文泡沫乃至SCI崇拜,学位论文抽检制度,会否加剧学位教育的论文化,削弱博士培养的专业化与创新力,恐怕也非杞人忧天。基于此,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固然是评价学位教育的重要依据,但寄望于学位论文抽检制度来规范和矫正当下的学位教育乱象,挤出其中的水分,的确仍显力有不逮。毕竟,“南郭”博士,其实本不难分辨,不应等“论文抽检”来擦亮学术评价的惺忪睡眼。

  • “青年千人计划”博士Nature解析调控机制

    来自美国Salk生物研究所,哥伦比亚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Inositol-1,4,5-trisphosphate receptor regulates hepatic gluconeogenesis in fasting and diabetes”的文章,发现了调控肝脏葡萄糖生成的分子开关,这也许为治疗胰岛素抵抗的II型糖尿病提供了一种新型治疗方法。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杂志上。文章的第一作者之一是最新入选“青年千人计划”的王一国博士,王一国博士出国前在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学习,后于Salk研究所做博士后,主要从事细胞质TORC调控机制和生理功能研究。荣柏生物I型糖尿病(旧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成人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就是胰岛素抵抗,相对胰岛素缺乏和高血糖,这种疾病的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因此其中心问题确实就是葡萄糖生成的问题。在禁食状态,体液中循环的胰高血糖素的增加通过诱导糖原异生作用,促进了肝脏葡萄糖的产生。促发cAMP信号通路,通过CREB辅激活因子CRTC2的去磷酸化,提升了糖原异生基因的表达。胰高血糖素驴血清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蛋白激酶A(PKA)介导的对CRTC2激酶SIK2的抑制作用,促进了CRTC2的去磷酸化。胰岛细胞能调控这种平衡,这些细胞位于胰腺中,能制造胰高血糖素,这是一种在禁食时候刺激肝脏产生葡萄糖,供给大脑使用的激素。这一过程在我们进食时会发生逆转,当胰岛细胞释放胰岛素的时候,这就能告诉肝脏停止制造葡萄糖。因此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是维持血糖稳定浓度的反馈组成部分。在这篇文文章中,研究人员识别出了一种延迟系统,解释了禁食阶段,葡萄糖如何激活CRTC2开关,以及这一系统在糖尿病中的作用。这一系统包含有一个肝细胞外侧分子受体:IP3——研究人员称之为“分子插口”,禁食阶段,胰高血糖素打开这一IP3插口,允许一个分子“油门”:一种钙调分子加速CRTC2的作用,激活基因,引导人血清 混合肝胆生成更多的葡萄糖,开启代谢引擎。研究人员还发现IP3受体的活性,以及肝脏中钙调磷酸酶 (calcineurin)在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中会升高,导致更高血糖。因此可以通过选择性降低IP3插口,以及钙调磷酸酶这一加速器的活性,从而来关闭CRTC2开关,降低II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

  • 博士论文如何开题

    再传第二部分:博士论文如何开题[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24642]博士论文如何开题[/url]

  • 五篇博士论文,谢谢大家了!!!!

    全是博士论文!【序号】:1【作者】:范里【题名】:GS-CHO细胞无血清培养过程的开发与优化【期刊】:2010年博士论文(华东理工大学)【年、卷、期、起止页码】:【全文链接】:【序号】:2【作者】:刘兴茂【题名】:CHO工程细胞无血清流加培养代谢动力学及转录谱特征研究【期刊】:2009年博士论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年、卷、期、起止页码】:【全文链接】:【序号】:3【作者】:贡向辉【题名】: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工艺优化【期刊】:2006年博士论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年、卷、期、起止页码】:【全文链接】:【序号】:4【作者】:李玲【题名】:葡萄糖和谷氨酰胺代谢优化的无血清悬浮流加培养及过程中多参数联合控制【期刊】:2005年博士论文(第四军医大学)【年、卷、期、起止页码】:【全文链接】:【序号】:5【作者】:陈昭烈【题名】:哺乳动物细胞无载体固定化培养技术的建立【期刊】:2004年博士论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年、卷、期、起止页码】:【全文链接】:

  • 两篇博士论文

    1【序号】:1【作者】:罗煜【题名】:芒草生物质炭对土壤中碳氮转化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学作用机理【期刊】:博士论文【年、卷、期、起止页码】:2012年,中国农业大学【序号】:2【作者】:娄运生【题名】:农田土壤有机碳、氮转化及其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期刊】:博士后论文【年、卷、期、起止页码】:2010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谢谢!谢谢!

  • “落魄博士”与sci的故事

    “落魄博士”与sci的故事

    “落魄博士”与sci的故事——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去寻找光明引 言:SCI,在中国科学界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它是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缩写,影响因子(IF)的高低是衡量学术期刊质量的重要标准。国人发表的SCI论文数量逐年攀升,目前仅次于美国,但质量并不匹配,因此,有人戏称SCI在中国是“Stupid Chinese Ideas”;此戏言一经抛出,便引起部分国人的强烈不满,因为在中国还是有那么小部分人在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他们的科研成果完全可以称之为国际领先,对于这部分有骨气的中国科学精英们来说,SCI却是“Smart Chinese Ideas”的代名词。然而,对于我这个曾经从事科研现在却与科研无关的无名小卒而言,SCI不仅具备学术价值,同时是一种精神追求的寄托,象征了“Self-power(自强)+Combat(拼搏)+Independent(独立)”…一、我与SCI之亲密相识怀着科研的梦想,我一口气念到了博士毕业。本人研究方向是一个交叉领域,涉及到应用物理、航空航天、气体放电学、等离子体物理、空气动力学、应用电磁学和控制科学等多个学科门类,该领域的研究在国外刚起步没几年,在国内更是个新鲜事物。抓住这个良机,我开始了辛勤的耕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数值仿真和实验研究工作。记得实验最忙碌的时候,一个人在10秒时间内需要控制8个实验设备,自动同步控制存在诸多困难,只好人工控制,自己恨不得三头六臂,最后实在没办法,周末找来女朋友帮忙,这样才艰难地完成了实验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实验数据。厚积薄发,我发表的论文质量迅速提高。从第一篇中文核心期刊到第一篇国内顶级期刊,从第一篇国际学术会议到第一篇国内英文SCI期刊,从第一篇国外SCI普通期刊到第一篇国外SCI顶级期刊,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我完成了“凤凰的涅磐”,成长为一名真正的SCI-Hunter。至博士毕业时已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SCI论文,主要发表在《Journal of Physics D:Applied Physics》、《Plasma Sourc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Experiments in Fluids》等多个国外SCI期刊上。每个过来人都难忘自己的第一次,说起我的第一篇国外SCI顶级期刊投稿经历,可谓费尽心思,几番周折。当时瞄准的期刊是心仪很久的《Journal of Physics D:Applied Physics》,时机成熟后,便开始了论文初稿的撰写,英语一直是我的强项,在本科大学生英语竞赛中曾经获过全国一等奖。从初稿出炉到网上投稿,期间对稿子进行了数次修改。当稿子投给期刊编辑部时,毕竟是第一次,内心充满了忐忑和期待。一个月后,终于盼来了审稿意见,结果有喜有忧。编辑部找了两个审稿专家,一个意见是大修后再审,另一个却是直接否定。按照这个期刊的惯例,两个专家意见相左时,需要再找第三个专家仲裁,令人庆幸的是仲裁的结论是大修后再审,总算还有一线生机,心中长舒一口气。感觉专家提的意见个个犀利见血,看来确实送到本领域大牛手里去了。接下来紧锣密鼓地开展了论文修改工作,编辑部给的修改时间是两个月,在这段时间内,进行了补充实验和理论分析,对几十条专家意见逐一进行了回答。两个月的修改工作非常辛苦,感觉比撰写初稿时还要累。修改稿投出去之后,这篇稿子的命运又打上了大大的问号,内心的期盼又让我开始了新一轮的煎熬。十天后,竟然等来了评审意见,当打开邮件看见编辑写的第一句话是:“I am pleased to inform youthat your manuscript has been accepted by…”,内心的那份喜悦真是难以言表,至今仍能清晰记得激动的那个瞬间。很快这篇论文便刊登出来了,从投稿到发表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坦白地说,发SCI不容易,发国外SCI顶级期刊更不容易,这些期刊请的审稿专家一般都是本领域内的权威,论文的一点破绽都很难逃出他们的“火眼金睛”,必须具有真材实料,才有机会被录用。下面的这两张漫画生动有趣地描绘了盲评的审稿专家们是怎么拿着棍棒刀斧对待你的论文,这警示我们写论文必须苦练内功,只有过了他们的“火焰山”,论文最终才会被Accept。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8/201108212150_311453_2361227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8/201108212151_311454_2361227_3.jpg二、我与SCI之天隔一方生活总是在和人们开着各种各样的玩笑,但人们又不得不坚强去面对。我原本的想法是博士毕业后进一家科研单位,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但事与愿违,我进了北京一家体制内的单位,从此,科研与我无关,我与SCI告别。在家人看来,我进了北京,并且有份稳定、体面的工作,衣食无忧,这已经是件很让人羡慕的事。但时间长了,我逐渐体会到了体制内单位的种种弊端,例如:干多干少一个样,典型的大锅饭体制;衙门气息很重,等级森严,人际关系复杂;年轻人得不到尊重,领导家长制作风严重,作威作福,动不动训人;只让马跑,不让马吃草,动辄以行政命令要求加班,工作两年来,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晚上和周末是在单位办公室度过,却很难见到加班费的踪影...生活就是这么残酷无情,我成了名副其实的高学历打工者,付出与回报极大失衡,靠着这点吃不饱也饿不死的死工资,生活也能勉强过得下去,可若谈起美好的未来和富足的生活,就成了奢望。一次次内心的痛苦和挣扎让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依靠别人的给予是不解决根本问题的,唯有自强不息,方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我完全可以坦荡地做人,博士就要有博士的骨气,不用再看任何人的脸色,更不想没有尊严的活着。因此,在我内心深处逐渐萌生出边打工边创业的想法,并且随着时日的变迁,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不用在一颗树上吊死,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我有着充足的时间和旺盛的精力,完全可以尝试着依靠自己多年的学识和经验去开创自己的第二职业,进可攻退可守,何乐而不为呢?!可是创业的商机在哪里,正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在苦苦寻觅着机会…三、我与SCI之久别重逢学以致用,结合自己多年所学来创造效益成了我创业的原始想法。可是我从事的是很基础的研究,离走向市场实际应用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时的自己真是一筹莫展,有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一次不经意间SCI闪过了我的脑海,接着引发了我后续的一系列想法,就这样我和SCI久别后重逢。由于博士毕业仓促,一些研究成果未来得及发表,工作后便将写论文的事搁置下来。现在想来自己辛勤劳动的结晶被如此闲置浪费,实在可惜至极,为什么不物尽其用提供给有需要的朋友们呢?!于是,我鼓足勇气成立了“SCI论文小店”。我的小店里提供的SCI论文都是原创,不抄袭,不低水平重复,不欺骗,因此,我下定决心尝试着把这个可能引发争议、非议的小店坚持做下去。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