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鼻咽癌

仪器信息网鼻咽癌专题为您整合鼻咽癌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鼻咽癌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鼻咽癌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鼻咽癌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鼻咽癌话题讨论。

鼻咽癌相关的资讯

  • 金宇彬、李宗伟鼻咽癌康复 早筛检测功不可没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192, 0) color: rgb(0, 0, 0) " strong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55, 192, 0) font-size: 18px text-indent: 2em " 前情回顾 /span /strong /span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8px " 近日,因2013年出演《继承者们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8px color: rgb(0, 0, 0) " /span 》而出名的韩国影星金宇彬鼻咽癌抗癌成功恢复健康的消息一度成为热点。其所属公司于2017年5月宣布他被确诊患上鼻咽癌,所幸发现的及时并接受治疗,期间一直进行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bcba73e6-91e0-4e34-b370-ffa0263f8a9b.jpg" title=" image001.jpg" alt=" image00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韩国影星金宇彬 图源于网络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8px " 2018年夏天,作为羽毛球赛场上林丹劲敌的名将李宗伟接连缺席了世锦赛和亚运会。9月,亚官方称李宗伟被确诊“早期鼻癌”,一直在中国台湾接受治疗。据悉李宗伟经过数月的质子治疗后,已检测不到癌细胞,抗癌基本成功。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ae3e5fe1-b86f-4436-a0e3-db8fb52921d4.jpg" title=" image002.jpg" alt=" image00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李宗伟和林丹 图:东方IC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 无数网友对于他们都能抗癌成功的消息倍感欣慰,但是对于鼻咽癌,科学家们至今还没有找到确切病因。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font-family: 黑体, SimHei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形势严峻的恶性肿瘤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 “2015年恶性肿瘤发病约392.9万人,死亡约233.8万人。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7.5个人被确诊为癌症。与历史数据相比,癌症负担呈持续上升态势。近10多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每年保持约3.9%的增幅,死亡率每年保持2.5%的增幅。” ——2019年1月国家癌症中心的最新癌症数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30a7198b-cdbf-4410-96ce-21ebb1c24e82.jpg" title=" image003.jpg" alt=" image00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图源于网络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 span style=" font-family: 黑体, SimHei font-size: 18px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你不知道的鼻咽癌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 鼻咽癌是指发生于鼻咽腔顶部和侧壁的恶性肿瘤,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为耳鼻咽喉恶性肿瘤之首。但是,不同于乳腺癌、大肠癌等常见癌症,公众对于鼻咽癌的了解并不深入,很多早期症状往往被忽视。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 鼻咽癌是华南地区男性最常见的第三大癌症,也是香港地区最常见的第四大癌症,构成了南洋、地中海盆地和北极人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35px height: 335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ded96bfc-7ed4-4e1f-b2d9-783226fbc0ee.jpg" title=" 红鼻子.png" alt=" 红鼻子.png" width=" 335" height=" 335"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color: rgb(192, 0, 0) font-family: 黑体, SimHei " strong 鼻咽癌的早筛检测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 span style=" color: rgb(89, 89, 89) " strong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文件中就强调了对于疾病要以预防为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 中国科学报曾报道过鼻咽癌的早筛靠一管血就够,文中称早期鼻咽癌治愈率很高,如果能够及早发现、诊断、治疗,足以挽救患者的生命。据悉,免疫学和生物化学研究证实EB病毒(EBV)与这种癌症关系密切,而EB病毒血清学检测是目前普遍应用的鼻咽癌检测方法,期间会使用到 strong PCR仪 /strong ;鼻咽癌的检查方法还有鼻咽影像学检查,常用鼻咽侧位片、颅底片及 strong CT、MRI /strong 检查,可了解鼻咽病变情况及病变扩散情况。另外,使用 strong PET-CT /strong 检查,可以清晰地呈现肿瘤的具体位置,对肿瘤诊断率最高可达98%。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 近年来,ctDNA(循环肿瘤DNA)甲基化测序作为癌症诊断的新突破被广泛提及,其主要集中于大肠癌,肺癌,乳腺癌,胰腺癌以及其他类型的恶性肿瘤,近期也被提出应用于鼻咽癌的早期检测。传统的检测方法,围绕少量目标候选基因的检测,主要是基于PCR扩增的甲基化敏感限制性酶切,亚硫酸氢盐测序等方法。但随着 strong 高通量测序技术 /strong 的发展,微量的ctDNA中进行 strong 全基因组 /strong strong 重亚硫酸盐测序 /strong 也逐渐成为可能[1]。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 为此,小编整理了几款在国内获得医疗器械许可的 strong “有证”基因测序仪 /stro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55a68b72-5b9b-4112-aaa1-e9f38f165cd4.jpg" title=" image004.jpg" alt=" image00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I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3701/C241668.htm" target=" _blank" style=" color: rgb(192,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llumina的MiSeqTM Dx测序仪(点击查看 /span /a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 MiSeq& #8482 Dx基因测序仪是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3701/"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Illumina /strong /span (点击进入展位) /a 首款通过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注册批准(2018年8月)的进口基因测序仪,意味着Illumina可以将MiSeq& #8482 Dx基因测序仪推广并销售给中国境内的医院及其他医疗机构进行体外诊断(IVD)检测。MiniSeq测序系统实现一触式的操作,直观的用户界面,快速、简单的流程并采用Illumina成熟、经典的测序技术。不但仪器具有成本优势,而且测序少量样本也具有成本优势。其直观的从样本到答案工作流程能够快速对DNA和RNA相关应用进行测序。MiniSeq有着广泛、灵活的应用,能够让研究人员在不同测序项目间灵活转换,如不同的RNA或DNA样本应用,包括信号通路分析,实体瘤和血液肿瘤的分析及生殖细胞系变异检测。优化的分析流程可适用于不断增加的新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4318/"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华大基因 /strong /span (点击进入展位) /a 继2014年BGISEQ-100,BGISEQ-1000,2016年BGISEQ-500、2017年BGISEQ-50、2018年MGISEQ-2000与MGISEQ-200获得CFDA认证之后,共计拥有6款已经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基因测序仪。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296fc6cc-8783-4328-9b11-1c18b5a10067.jpg" title=" image005.jpg" alt=" image00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华 /span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61117/206574.shtml" target=" _blank" style=" color: rgb(192,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大智造BGISEQ-50(点击查看 /span /a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 BGISEQ-50是一款更专注、更小巧、更精简的高通量测序平台。该系统沿用了先进的联合探针锚定聚合技术(cPAS)和DNA纳米球(DNB)核心测序技术,采用高精密部件,内置独立的样本加载试剂槽和全自动试剂针穿刺系统,在简约化的结构中自动集成样品加载、测序和分析等多项功能。BGISEQ-50体积小巧,易于安放,不仅全面支持临床领域和科研领域的基础测序应用项目,而且适用范围广泛,突破空间限制,即使在高海拔下的低气压环境中也能正常运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8bf3dd08-cc4a-4f6c-b91e-31f68c858466.jpg" title=" image006.jpg" alt=" image00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华 /span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312327.htm" target=" _blank" style=" color: rgb(192,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大智造MGISEQ-2000(点击查看 /span /a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 华大智造自主研发的MGISEQ-2000是一款桌面型高通量基因测序仪,在2018年6月通过CFDA的审查,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MGISEQ-2000采用全新的芯片系统,在双芯片独立运行平台的基础上,支持不同规格的芯片,能够实现更全面更灵活的测序体验。平台自带初级数据分析软件,可以自动完成图像分析,并产生有质量打分的碱基序列,适用于科研、医学临床、司法、农业等领域,包括全基因组测序以及肿瘤基因热点突变检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4f6275e7-164a-4b5a-8def-f586ae34d1dd.jpg" title=" image007.jpg" alt=" image00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华 /span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312558.htm" target=" _blank" style=" color: rgb(192,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大智造MGISEQ-200(点击查看 /span /a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 MGISEQ-200是华大智造自主研发出的一款桌面型基因测序仪,在2018年6月通过CFDA的审查,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总重量仅有87KG并且占地面积小,在多样的环境中为您提供稳定而准确的测序,包括高海拔的低压环境和高风浪的海洋环境。适合靶向基因和小型基因组测序、微生物检测等,是基础科研和临床研究的好帮手。在PE100读长模式下满负荷运行不到48小时,平均一天能完成24个肿瘤样本,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完整的基因测序流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0fdbcef8-f9a1-4d88-a0eb-82073f4f3614.jpg" title=" image008.jpg" alt=" image00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华 /span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zc/134.html" target=" _blank" style=" color: rgb(192,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大智造BGISEQ-500(点击查看 /span /a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 BGISEQ-500是一款高通量基因测序平台,以联合探针锚定聚合技术(cPAS)及改进的DNA纳米球(DNB)为核心技术支撑。作为一款开放的一站式测序平台,BGISEQ-500具有精准、简易、快速、灵活、可拓等特点,全面覆盖科研、生殖健康、现代农业、病原识别、临床研究等领域的多种应用。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进 /strong strong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zc/134.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入专场查看更多:基因测序 /span /a 仪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 基因测序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从1986年第一台商用DNA测序仪的推出,到现在三代测序仪崭露头角,小编在另一篇文章(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0327/482498.shtml" target=" _blank" 详情点击:基因测序仪全家福 /a )中梳理历代DNA测序平台共58台,为行业相关从业人员理清思路。附上部分列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5dac66b2-8fec-4408-8f6c-f4dda6170c5d.jpg" title=" image009.jpg" alt=" image00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 strong & #8230 & #8230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8px " 欲免费查看完整列表,请扫码关注文末 strong 3i生仪社 /strong ,回复“ strong 基因列表 /strong ”即可。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 1. & nbsp Sun K, Jiang P, Chan KC, Wong J,Cheng YK, Liang RH, Chan WK, Ma ES, Chan SL, Cheng SH et al: Plasma DNA tissuemapping by genome-wide methylation sequencing for noninvasive prenatal, cancer,and transplantation assessments. Proceedings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5, 112(40):E5503-5512.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55, 192, 0) " strong 扫码关注【3i生仪社】,解锁生命科学行业新鲜资讯! /strong /span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f3ba0028-173b-4311-9e60-1e1a78973edb.jpg" title=" 小icon.jpg" alt=" 小icon.jpg" / /p p br/ /p
  • 合肥研究院在等离子体杀灭鼻咽癌细胞机制研究中获进展
    style type=" 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A{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 /style p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学物理与技术中心副研究员宋文成等,在低温等离子体杀灭鼻咽癌细胞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 em Low temperature plasma induced apoptosis in CNE-2Z cells th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and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pathways /em 为题,发表在 em Plasma Processes and Polymers /em 上。 /p p   等离子体是物质的第四种状态,主要由离子、电子及中性粒子组成。近年来,低温等离子体在医疗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发展迅速,特别是在肿瘤治疗领域,低温等离子体可以“选择性”杀死癌细胞,抑制细胞增殖,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方法。 /p p   等离子体等能直达病灶部位、有效杀死鼻咽癌细胞,但其分子机制尚不明确。该研究通过自行开发的低温等离子体装置处理鼻咽癌细胞(CNE-2Z),发现等离子体诱导产生的活性氧和活性氮显著抑制鼻咽癌细胞CNE-2Z活力并导致细胞凋亡,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能阻断等离子体诱导CNE-2Z细胞凋亡。等离子体通过CHOP、p53、Bax蛋白上调和Bcl-2蛋白下调,来触发线粒体和内质网应激诱导CNE-2Z细胞凋亡。该研究结果有助于人们理解等离子体杀灭鼻咽癌细胞机制,并为今后的等离子体实际应用于癌症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p p br/ /p
  • Nature Genetics重磅|中国研究团队发现鼻咽癌高风险EBV变异亚型
    p style=" text-align: left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0px " & nbsp EBV (Epstein–Barr virus)感染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它与鼻咽癌在内的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相关,其中就包括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但EBV病毒基因变异在NPC病程发展及其在华南地区广泛流行中的重要作用尚不清楚。来自中山大学、新加坡基因组研究院等单位的研究团队通过对270个EBV分离株进行大规模全基因组测序和关联分析,成功鉴定BALF2基因上的两个非同义突变SNP与华南地区鼻咽癌高风险相关,与83%华南地区鼻咽癌高风险人群有关,对于鼻咽癌的早期发现和预防具有重大意义,该成果于2019年6月17日发表在顶级期刊《Nature Genetics》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margin-bottom: 10px " span id=" _baidu_bookmark_start_142" style=" line-height: 0px display: none " ? /span span id=" _baidu_bookmark_start_148" style=" line-height: 0px display: none "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311" title=" 微信图片_20190620094717.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311px max-height: 100% max-width: 100% " alt=" 微信图片_20190620094717.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6/uepic/cc70be6e-b209-4619-8b19-f58af5cab939.jpg"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   值得一提的是, Agena MassARRAY核酸质谱技术作为验证性技术参与了该项研究,在全基因组测序结果验证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的重要SNP扩大样品验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接下来请跟随小编一探究竟吧。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   一、EVB全基因组测序及结果验证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   作者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70个EBV分离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通过不同的技术对测序结果及变异calling准确性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Agena MassARRAY与WGS结果的一致性最高,达99.99%。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margin-bottom: 10px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272" title=" 转载1.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272px max-height: 100% max-width: 100% " alt=" 转载1.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6/uepic/0311ad5d-f4a2-49c1-a1e0-3585a0f2b807.jpg"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   二、SNP与鼻咽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   作者从270个分离株中选取了203株(Case :156,Control:47)来自鼻咽癌高发区的广东、广西两地的病人及健康对照,通过multi-SNP对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了3个具有显著差异的SNP位点,分别为162215C& gt A,SNP162476T& gt C和SNP163364C& gt T,并通用MassARRAY在扩大样品中进行验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span id=" _baidu_bookmark_start_119" style=" line-height: 0px display: none "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313" title=" 2.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313px max-height: 100% max-width: 100% " alt=" 2.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6/uepic/cc8bfc6b-acfa-4df8-8595-63d5527c608e.jpg"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 & nbsp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   结果展示:通过 EBV变异体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定的3个与鼻咽癌高风险相关SN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3.jpg" style=" max-height: 100% max-width: 100% " alt=" 3.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6/uepic/9942c0d2-fd43-4ac4-8962-9f5b0ec7e915.jpg" /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bottom: 10px "   这些鼻咽癌高危型EBV毒株的发现对减少NPC的发生可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特别是在华南地区的NPC高发区,通过检测这些EBV高危亚型能够更早识别出高危个体,以便有针对性地尽早实施常规临床监测,尽早发现鼻咽癌,通过开发针对高危EBV突变体毒株的疫苗,有望在华南地区大大减少癌症的发病率。 /p
  • 鼻炎常用药变非处方,这些方面需警惕
    近日,根据《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0号)的规定,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论证和审核,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由处方药转换为非处方药。非处方药说明书范本规定内容之外的说明书其他内容按原批准证明文件执行。药品标签涉及相关内容的,应当一并修订。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提交备案之日起生产的药品,不得继续使用原药品说明书。布地奈德是治疗季节性和常年性过敏性鼻炎的强效局部抗炎与抗过敏药。根据2008年《过敏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数据显示,全球有六亿人患有过敏性鼻炎,且呈现流行增加的趋势。中国的过敏性鼻炎流行病学数据并不完善,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发病率。重庆、成都、乌鲁木齐、南宁的发病率非常高,约30%到37%。布地奈德属于一线用药,而且常用于急性期炎症的缓解。还记得前段时间日本小林制药的脚癣药,混入催眠药引发的死亡事件吗?在驾驶过程中发生睡眠就属于药物的次生灾难,而过敏性鼻炎也会引发类似事故。有医生模拟了驾驶过程中过敏反应的状态,打喷嚏中后仰、闭眼、猛低头的时刻,事故发生率与醉驾相当。而过敏性鼻炎与外界因素的关联导致无法产生像其他病种一样的前期,一接触到过敏源可能就发作。所以避免接触过敏源是尽可能做的,我国对这个没有太多干涉,毕竟局限于工作、财产水平,很多人无法做到彻底躲开过敏源。在治疗鼻炎用药中,喷剂是首选,并需要患者不断的复购,因为鼻炎难以根治。所以布地奈德改为非处方药是利于民众的政策,这也意味着这种药不存在类似“自己断后路”的经营模式,能充分利用自己产品的优势培养忠实用户。但布地奈德作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也有着难以隐藏的风险。可能导致糖皮质激素的全身反应,类似前段时间的大头娃娃满月脸等。所以六岁以下不推荐使用,六岁到十二岁要在医师指导下用药。如果过敏,需要立刻停药。布地奈德鼻喷雾剂非处方药说明书范本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药品名称]通用名称: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商品名称:英文名称:汉语拼音:[成份] 本品主要成份为布地奈德。每毫升含布地奈德1.28毫克。辅料为:[性状][作用类别] 本品为耳鼻喉科用药类非处方药药品。[适应症] 治疗季节性和常年性过敏性鼻炎,常年性非过敏性鼻炎。[规格] 每瓶120喷,每喷含布地奈德64微克,药液浓度为1.28毫克/毫升。[用法用量]剂量应个体化。成人及6岁和6岁以上儿童:推荐起始剂量为一日256微克,此剂量可于早晨一次喷入或早晚分二次喷入。即:早晨每个鼻孔内喷入128微克(2×64微克);或早晚两次,每次每个鼻孔内喷入64微克。一日用量超过256微克,未见作用增加。在获得预期的临床效果后,应减少用量至控制症状所需的最小剂量。临床试验表明,一些患者每天早晨每个鼻孔喷入32微克作为维持剂量是足够的。一些患者在开始治疗后5-7小时即可缓解症状,而达到最大疗效通常需要连续数天的治疗(少数患者可能需要2周才能达到最大疗效)。因此,治疗季节性鼻炎,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在接触过敏原前开始使用。伴有严重的鼻充血时可能需配合使用缩血管药物。为控制过敏所致的眼部症状,有时可能需要同时给予辅助治疗。[不良反应]1.成人及12岁以上儿童患者中,在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中大于1%会发生以下不良事件。常见(≥1/100但大于1%会发生以下不良事件。常见(≥1/100但呼吸系统、胸及纵隔疾病:鼻中隔穿孔和黏膜溃疡。免疫系统疾病:速发型过敏反应。速发(I型)或迟发(IV型)的过敏反应,包括红斑、荨麻疹、皮疹、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和瘙痒已有报道。极少数病人在鼻腔内给予糖皮质激素后出现黏膜溃疡和鼻中隔穿孔。这些不良反应的原因(可能由糖皮质激素、这些疾病或其他因素引起)尚不清楚。此外,上市后不良反应监测中还有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病例报告。[禁忌] 对布地奈德或处方中任一成份有过敏史者。[注意事项]1.本品仅为鼻腔用药,不得接触眼睛,若接触眼睛,请立即用水清洗。2.本品应鼻腔喷入:左手喷右侧鼻孔,右手喷左侧鼻孔,避免直接喷向鼻中隔。3.在获得预期的临床效果(即鼻塞、鼻痒、流涕、打喷嚏等症状缓解)后,应减少用量至控制症状所需的最小剂量。控制症状所需的最小剂量有个体差异,在症状缓解后可减量至每个鼻孔喷一次,每天早晨一次,共128微克/天。临床试验表明,一些患者每天早晨每个鼻孔喷入32微克(64微克/天)作为维持剂量是足够的,此时,应另选用规格为32微克/喷的布地奈德鼻喷雾剂非处方药品(每个鼻孔喷一次,每天早晨一次)。如果长期使用较高剂量作为维持用药,可能有潜在的不良反应风险。4.治疗季节性鼻炎,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在接触过敏原前开始使用,如花粉飘散季、空气污染季等;常见过敏性鼻炎诱因还包括尘螨、动物皮屑、真菌等。常见的常年性非过敏性鼻炎诱因包括冷空气,强烈气味,烟草烟雾,挥发性有机物,摄入乙醇饮料,体育运动,强烈的情感反应等。5.使用本品14天后,症状仍未改善,请咨询医师。6.自我治疗时间不得超过3个月,如需要超过3个月,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7.6岁至12岁以下儿童如每年需要使用本喷雾剂超过两个月,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8.6岁以下儿童不推荐使用本品。9.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避免使用本品。10.运动员慎用。11.长期使用高剂量,可能发生糖皮质激素的全身作用。长期接受本品治疗的儿童和青少年,可能引起生长发育迟缓,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潜在的全身效应可能包括库欣氏综合征,库欣氏外貌特征,肾上腺抑制,儿童和青少年发育迟缓,白内障,青光眼等,以及更罕见的一系列心理或行为效应,包括精神运动功能亢进,睡眠障碍,焦虑,抑郁或攻击性行为(特别是儿童)。与口服糖皮质激素相比,这些效应发生的可能性要小得多,并且不同患者和不同的糖皮质激素制剂之间可能有所不同。12.伴有鼻部真菌感染和疱疹的患者慎用。13.肺结核患者慎用。14.使用全身性糖皮质激素转而使用本品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15.如患有或曾接触过结核病,水痘或麻疹患者,在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生。16.如视力有任何变化,请停止使用本品并咨询医生。17.如使用过量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就医。18.本品与其他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联合使用时,可能会降低某些儿童的生长速度。19.同时使用吸入性布地奈德和细胞色素P450抑制剂,特别是同工酶CYP3A4(即含可比西他的产品,酮康唑,利托那韦,阿扎那韦,克拉霉素,茚地那韦,伊曲康唑,奈法唑酮,奈非那韦,沙奎那韦,泰利霉素)增加了布地奈德在血浆中的浓度,导致全身副作用的风险增加,如库兴氏综合征和肾上腺抑制。如需使用,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建议医师密切监测患者的全身作用,除非该益处大于风险,否则,应避免结合使用。酮康唑伴随布地奈德的短期使用(1至2周)与临床上显著的药物相互作用无关。20.如曾被诊断为青光眼、白内障,或患有眼部感染、糖尿病,在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生。21.如出现感染的症状或体征,如持续发热,请咨询医生。22.如有严重或频繁地流鼻血,近期鼻溃疡,鼻部手术或有未愈合的鼻损伤,请咨询医生。23.如症状持续或恶化,或出现新症状,请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24.请勿自行将本品用于治疗由药物引起的非过敏性鼻炎,此类情况请咨询医师。25.如正在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哮喘,过敏或皮疹等疾病,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生。2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27.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28.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2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30.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药物相互作用]1.应避免与酮康唑合用。2.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药理作用]本品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强效的局部抗炎与抗过敏作用。[贮藏][包装][有效期][执行标准][批准文号][说明书修订日期][生产企业] 企业名称:生产地址: 邮政编码:电话号码:传真号码:网 址: 如有问题可与生产企业联系
  • 一文了解|为什么癌症早期诊断离不开单EV分析?
    癌症早期诊断的目标是在1 mL血液中检测出小于1 mm3的肿瘤。目前单个EV分析技术已经应用于多种癌症的诊断,包括结直肠癌、鼻咽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宫颈癌、黑色素瘤以及胰腺导管腺癌等。INTRODUCTION某个患者的癌症会持续发展直至转移吗?这是基础保健、肿瘤学、预防医学、流行病学以及医疗保健系统持续关注的问题。这一问题需要具有高度灵敏和特异性的同时且低成本的“液体活检”技术来解决。肿瘤在其生长过程中释放到循环系统中的多种成分就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其主要包括循环肿瘤细胞及其团簇、ctDNA、EVs、蛋白质等。癌症早期诊断的关键问题是:哪种血液成分最适合检测;某一个标志物的含量(罕见或超罕见);对于特定的癌症,包括癌症发生的位置,这个标志物有多独特?1.为什么是EV而不是CTC或ctDNAEVs的优势首先在于其含量丰富,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可持续不断地分泌EVs并进入循环系统,且因其代谢速率高导致EV的产量也远高于正常细胞。此外,相比于ctDNA的生成依赖于肿瘤细胞的死亡,EVs由活细胞所产生,它的产生更像是一个持续发生的事件,可以实时反映肿瘤发展的进程。例如,在晚期黑色素瘤中,含有突变等位基因BRAFV600E和cKITD816V的DNA更多与EVs之间并无相关性,但并不能据此判断为早期黑色素瘤;而另一项研究发现了exoDNA和ctDNA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但exoDNA的KRAS突变的存在与新辅助治疗后的疾病进展紧密相关。此外,EVs的磷脂双层膜结构可有效保护其所运载的RNA和蛋白质,避免其在循环系统中的降解,使得RNA和蛋白可被用于肿瘤的“液体活检”。图1. 液体活检在癌症分析中的作用2.为什么要进行单EV分析?现有的文献模型通常认为外泌体以及其它EVs包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核酸。这些观点大多数基于不考虑异质性的前提下,对一群EVs选用的集权平均的分析方法获得的结果。随着EV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单个EVs上的蛋白质和核酸远没有那么丰富,只有很小一部分EVs含有肿瘤特异的标志物,如突变的蛋白质等(图2)。那如何在循环系统这一EVs的汪洋中检测出这部分高度特异但是稀有的ctEVs?此外,高度的异质性是EVs的主要特征之一,即使来源于同一个细胞的EVs之间也是千差万别,且肿瘤群体中的细胞本就具有极大的多样性。基于以上因素,EVs的单颗粒水平分析就成为了基于EVs的“液体活检”的必经之路。图2. EV的组成单个EV分析技术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够揭示EVs的异质性,并将EV蛋白、核酸组成与亲代细胞的组成进行比较。在单个EVs水平,蛋白标志物的含量比mRNA以及DNA生物标志物的含量高很多,且这些肿瘤相关标志蛋白可被抗体简单有效识别。最近,来自麻省总院的Weissleder教授团队发现即使几乎所有的ASPC1细胞(人转移胰腺癌细胞系)均表现为KRASmut,P53mut或者其他生物标志物(MUC1,EGFR或FG-P4OH等)阳性,但其所产生的EVs也仅有40%表现出KRASG12D阳性或P53mut阳性。类似的现象在其它胰腺癌细胞系中也均有发现,即从细胞上清中收获的EVs中大约40-50%没有相关肿瘤标志物的表达。人血液中的ctEV被其他细胞衍生的EVs进一步稀释了,那血液中ctEV的丰度和异质性如何呢?有模型计算得出,人体内的肿瘤每增大1 mm3,每毫升血液中相应地会增加23-1900个ctEVs。即使是分泌速度最慢的肿瘤细胞,其所释放EVs的速度也比非肿瘤细胞高至少一个数量级。这个结果与很多文献报道的发现吻合,在晚期肿瘤患者体内,均发现循环囊泡的数量成倍增加。因此,一种灵敏的检测方法,如果能在1 mL血液中检测出小于1 mm3的肿瘤,将有望把癌症早期检测和监控提前几年甚至十几年。可惜目前绝大多数的分析技术远远达不到这么高的灵敏度。由于非特异性的背景信号占据主导和并非所有的ctEVs的癌症特异标志物都是阳性的这两大原因,传统的集权平均的方法,如WB和ELISA等,能够测到小于1 cm3的肿瘤的概率微乎其微。而新型单囊泡分析技术在这一领域则被寄予厚望。3.单个EV分析技术针对EVs的集权平均分析方法的相关综述屡见不鲜,而利用EVs真正实现癌症早期诊断的报导则屈指可数。近5年才开始陆续出现能够实现单个EV的表型分析的方法,其中大多数方法利用荧光传感,光散射或者电子吸收等原理。典型的研究型方法包括透射电镜,冷冻电镜,原子力显微镜,超分辨荧光显微镜,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拉曼光谱等,而这些方法往往伴随着需要比较多的操作时间、贵重的仪器设备以及专业的操作技能,通量低等局限性。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在临床环境中实现单EV分析并且具有诊断前景的技术已经出现,主要围绕分离或者传感等需求。这些方法在准确度、复杂程度、诊断时长以及每个样品的花费方面均有差异。其中,无偏见单EV分析已经成功应用于几种癌症类型的诊断,包括结直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宫颈癌、黑色素瘤以及胰腺导管腺癌(PDAC)等。表1.单个EV分析案例方法癌症类型分期(n)发现无偏见分析所有EVssEVA胰腺导管腺癌I(16)15/16检出纳米流式结直肠癌I-IV(37)CD147阳性的EVs,AUC 0.932纳米流式鼻咽癌I/II(15),III/IV(27)鼻咽癌,AUC 1.000;区分鼻咽癌和鼻咽炎拉曼光谱前列腺癌格里森评分7b-9(4)发现了癌症特异的特征,需要更多样品验证单EV成像前列腺癌和乳腺癌I-III(10例乳腺癌,5例前列腺癌)分离特定粒径范围EVs的概念验证装置Lambda-DNA粘弹性分选结合单EV成像乳腺癌II(7)HER2/EpCAM成像分离乳腺癌和健康人全内反射单囊泡成像宫颈癌,黑色素瘤和乳腺癌ND(3例宫颈癌,3例黑色素瘤,3例乳腺癌)miR-21阳性EV的数量区分癌症病人和健康人原子力显微镜口腔癌1-4a(6)口腔癌患者的EVs含量更高,尺寸更大,形貌不规则免疫亲和捕获EVs(可能有偏见)液滴数字ELISA乳腺癌ND(12)12/12检出,没有分期;CD63捕获EV可能会导致结果有偏见SiMoa(PD-L1)与纳米流式(CD19/20)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I/II(117),III/IV(47)PD-L1阳性的淋巴瘤EVs AUC 0.87;捕获PD-L1阳性的EVs,检测CD63定量单分子定位显微镜胰腺导管腺癌ND(5)EGFR或CA19-9可以捕获到更多癌症EVsSiMOA结直肠癌0(3), I(34),II(52), III(74)EpCAM捕获,CD63检测,对比CRC和健康人,AUC为0.9;没有分期相关的分析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纳米流式检测技术(NanoFCM)是一个备受关注并被寄予厚望的技术领域,有可能实现快速高通量、自动化和规模化。早在2018年,就有学者利用纳米流式检测技术在单EV水平实现了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今年厦门大学的科研团队基于EVs发展了鼻咽癌的早期诊断方法,AUC可达1.000,该方法同时可实现鼻咽癌和鼻咽炎的区分。(厦大团队揭秘如何通过EVs区分癌症和炎症)4.如何分离纯化EVs?从复杂的体液环境中获得高纯度的EVs,一直是EV研究和临床应用中亟需突破的重要瓶颈。目前市面上的EV分离方法,所需的时间和获得EV的纯度都有差异。务实地说,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要解决的是临床前还是临床的问题。超速离心(密度梯度离心)是EV分离最经典的方法,但耗时长和回收率低是一直被诟病的问题。一些更快速的方法,如聚合物沉淀、免疫捕获以及超滤、尺寸排阻色谱等也可以提供EV分离的方案,它们各自有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不管选用什么分离纯化方法,都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EV的富集效率和纯度,检测一些指标:合理的尺寸和电性;可控的凋亡小体、脂蛋白或者其他蛋白团聚体的干扰。在早期的推文中,小编详细介绍过血浆来源EVs的常见分离纯化方法对比(做外泌体,我的纯化方法靠谱吗?如何质控?)以及不同来源的EVs的分离纯化方法的比较分析(外泌体分离纯化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回顾一下。表2.单个EV分离分析方法总结临床前方法(细胞培养基)临床方法(血浆)分析前富集超速离心微流控超滤声学分方法尺寸排阻色谱(SEC)双柱色谱法离心去除细胞/碎片一次性过滤器预处理一次性SEC增强双模色谱法传感(冷冻)电镜原子力显微镜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STORM纳米流式检测技术荧光相关光谱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拉曼技术数字液滴PCR数字液滴测序基于超高灵敏荧光显微镜的单EV分析方法纳米流式检测技术数字EV筛选技术5.EV进入临床诊断的难点?目前基于EV的发现研究绝大多数基于集权平均的分析方法,且鲜有验证研究的报道。一种方法能否进入临床,有一些先决条件:(1)处理小体积血浆的能力(2)速度快且高通量(3)自动化和规模化(4)重现性(5)合理的花费, 2022, 94, 24, 9740-9749.
  • 活动 | 徕卡邀您共赴第七届全国耳鼻咽喉科医师大会
    促发展,开放耳鼻咽喉新思维共建设,提升医疗技能新水平这个夏天,比气温更热的是沙摊?海浪?还是西瓜汁?答案是: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分会、广东省医学会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的2019年第七届全国耳鼻咽喉科医师大会。大会拟定于2019年8月30日-9月1日在广东省召开。届时,全国将有1000余名耳鼻咽喉科医师精英及相关科研、管理人才共赴盛会。会议将授予国家 I 类继续教育学分,丰富的学术内容,先进的产品展示,徕卡邀您共赴广州之约!会议将秉承“比创新,求发展,共繁荣”的医师协会宗旨与职责,着眼于全国耳鼻咽喉科医师的职业发展与行业管理,专业规范化培训,兼顾前沿性与实用性,紧跟国际耳鼻咽喉科学发展的步伐和方向,推陈出新、开放思维,提高耳鼻咽喉科医师的医疗技能和服务水平,促进中国耳鼻咽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1基本信息会议地点: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大道南1039-1045号)会议日期:2019年8月29日 - 9月1日(2019年8月29日全天报到)2活动概况学术日程2019年8月30日(上午) 2019年8月30日 - 9月1日大会开幕式学术日程继续教育学分会议授予国家 I 类继续教育学分2徕卡展台徕卡展台位于三层08号。届时,您将亲眼目睹徕卡手术显微镜 M530 OHX 的魅力。融合光学手术显微镜 Leica M530 OHXLeica M530 光学系统 以其创新的 FusionOptics 融合光学技术为您解决同时获得景深和高分辨率的困扰。FusionOptics 融合光学技术利用人眼的双眼视觉本能,从分别精密设计的两条光路中摄取不同的信息,使左眼获取具有优异分辨率的图像,右眼则获取具有超大景深的图像。并通过大脑将这些视觉信息合成为一副立体图像,视野可见的清晰区域(景深范围)变得更广,更大的图像清晰范围(景深范围)意味着更少的调焦操作,从而提高工作流程效率。融合光学的代表作 Leica M530 OHX 为您呈现理想的光学表现。想要了解更多徕卡产品吗?欢迎您莅临徕卡展台参观操作,我们将有专人为您带来更多更深入的解读。火热盛夏,魅力广州,徕卡与您不见不散!
  • 美国向致癌物报告中增加8种新致癌物质
    近日,美国苯乙烯(styrene)行业计划将苯乙烯作为可合理预期造成人类癌症的物质添加至最新一期的《致癌物报告》(Report on Carcinogens,RoC)中。苯乙烯也将成为美国新增的8种致癌物质的其中一种公布于第12期《致癌物报告》,该报告由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门(HHS)以及国家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NIEHS)在6月10日公布。   美国国家毒理学规划处(NTP)副主任John Bucher称,苯乙烯被列入致癌名单,原因是有研究显示受到该物质暴露影响的劳动者可能患上淋巴造血病理癌症并使白血细胞受损。少量苯乙烯会从聚苯乙烯(polystyrene)及其他含苯乙烯的消费品中渗透出来而被人体吸收。但Bucher又强调,苯乙烯因其潜在的职业暴露水平而列入黑名单。   行业同时表示,备受质疑的甲醛由此前的“可合理预期的人类致癌物”正式修改为“已知人类致癌物”。据悉,甲醛在1981年的第2期报告中作为第一种可合理预期的人类致癌物被列入黑名单。目前已有充分的证据表明高度暴露易使接触者患上鼻咽癌和骨髓白血病等罕见癌症。   另一种在第12期报告中被列为“已知致癌物”的物质为植物制剂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s)。此外,除了苯乙烯,另外5种物质“可合理预期的人类致癌物”分别为:甜菌丹(capafol)、粉末与硬金属中的钴-碳化钨(cobalt-tungsten carbide)、某些可吸入玻璃棉纤维、邻-硝基甲苯(o-nitrotoluene)和黄樟素(riddelliine)。目前,第12期《致癌物报告》中的黑名单已经包括240种致癌物。   美国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NIEHS)和美国国家毒理学规划处(NTP)表示,第12版《致癌物报告》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癌症风险信息来源。报告中的可合理预期的人类致癌物和已知致癌物对人类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 癌症呈年轻化趋势 癌症检测产品成行业“新宠”
    两年前,坊间谣传&ldquo 王均瑶妻子改嫁其曾用司机&rdquo ,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已故浙商富商王均瑶的追忆。王均瑶拥有35亿资产的身家,年仅38岁却因为患肠癌35岁就离世,让不少人扼腕叹息。事实上,因癌症而早早离世的名人大腕屡屡见报,罗京患淋巴癌离世、因患乳腺癌离世的李婷、因患鼻咽癌离世的成奎安&hellip &hellip 癌症,已经成为危害人们生命的&ldquo 头号杀手&rdquo 。   癌症发病趋向年轻化,专家:40%的癌症死亡患者可以通过预防避免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资料表明,全国每分钟就有6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年新发癌症病例350万,每年因癌症死亡人数270万,我国癌症新增病例世界第一,癌症死亡人数占亚洲一半。在卫生部发布的公告中,癌症已经被定义为&ldquo 常见多发病&rdquo ,癌症预防工作更是被纳入新一轮的医疗改革中。然而,癌症的早期预防非常困难,九成以上的癌症病人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期。   医学专家表示,死亡的癌症患者超过四成都是可以通过定期预防避免的,然而,相关数据表明,九成以上死亡的癌症患者发病前从来没有做过癌症检测,国内在癌症预防检测领域亟需变革。此外,国际抗癌联盟统计数据表示儿童患癌症的几率约为万分之一,全世界每年都有16万儿童身患癌症,其中9万人最终死亡。癌症的发病率愈发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面临癌症带来的压力,而在民间,基本上是&ldquo 谈癌色变&rdquo ,可谓&ldquo 癌症,猛于虎也&rdquo 。   十八大医改全力推行疾病预防,测癌试剂&ldquo 预检一号&rdquo 受追捧   据了解,十八大关于医改方案中,将以往的&ldquo 以疾病为中心&rdquo 转变为&ldquo 以健康为中心&rdquo ,将疾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纳入了医疗保险范畴,全力推进疾病预防工作。然而,癌症的预防工作始终是横亘在医改面前的最大难题,常规的癌症检测往往以血液检测为主,还要经历数道程序,不仅对身体有所伤害,还会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国内不同地区医疗水平的差异性,注定这种检测手段很难得到普及和推广。   2006年,由吉林省政府扶持的吉林生物研究院成功研发测癌试剂&ldquo 预检一号&rdquo ,经过7000例临床试验验证,90%以上的准确率,仅需5mL在5-10分钟就可以得到结果,刚出世就得到多方关注,&ldquo 预检一号&rdquo 也因此成为VC界的&ldquo 优质股&rdquo 。日前,华恒昌集团在众多投资机构中脱颖而出,与吉林生物研究院达成并购协议,将全面推进该产品的市场化进程。   分析人士称,健康绿色的生活一直是社会生活的潮流,癌症直接危及到人们的健康,&ldquo 预检一号&rdquo 开创了癌症预防的全新时代,一旦普及社会,必将改变癌症患者现状,造福世人。
  •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院士11人 颜宁、卢煜明等当选|附介绍
    11月22日,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59人,其中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院士11人。11位增选院士介绍:1、高绍荣高绍荣,1970年3月出生,山东章丘人。现任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育部“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主任。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家组成员,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高绍荣长期从事胚胎发育与体细胞重编程的表观调控机制研究,以通讯(含共同)作者在Nature、Science、Cell Stem Cell和Nature Cell Biology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研究成果曾入选世界十大医学突破和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并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周光召基金会杰出青年基础科学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和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杰出成就奖等,领衔的干细胞生物学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何祖华何祖华,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植物抗病信号转导、功能基因和信号途径互作。主要研究模式植物(水稻和拟南芥)抗病调控基因的克隆与信号转导, 重点研究水稻对真菌病害(稻瘟病和纹枯病)和拟南芥对水稻病害非寄主抗性的调控机制和信号途径,尤其是作物广谱抗病的基因及其分子机制;植物抗病(SA,JA途径)与发育(GA和auxin)和逆境信号间的cross-talk,逆境信号记忆机制;水稻重要农艺性状功能基因及其对田间(基础)抗病性的调节,并致力于广谱抗病和高产水稻资源的创造,目标是高抗与高产性状的协调与平衡。研究主要涉及分子遗传、植物病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生物信息学。曾获得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晚粳稻核心种质测21的创制与新品种定向培育应用等众多奖项。3、黄三文黄三文,1971年出生于岳阳屈原管理区河市镇三江村(原五分场一队),屈原农场五分场中学初中毕业,1989年屈原中学63班高中毕业,1996年中国农业大学毕业获得硕士学位。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黄三文一直致力于植物基因组学与作物遗传育种方面研究,担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先后获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名),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周光召基金会科技奖励基金(基础科学奖),入选“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第六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组成人员等荣誉。4、卢煜明卢煜明,分子生物学临床应用专家,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研究) 、化学病理学系系主任。曾获得2020年获得科学突破奖-生命科学奖、2022年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其致力于研究人体内血浆的DNA和RNA,1997年就发现了孕妇外周血中存在游离的胎儿DNA,并发展出了一套新技术来准确分析和度量母亲血浆内的胎儿DNA,被誉为无创DNA产前检测的奠基人。5、马骏马骏,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院长、是我国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鼻咽癌诊治专家和研究型医生。他聚焦高发于我国的鼻咽癌(占全球病例47%),针对全身微小转移灶是引起鼻咽癌转移复发的根源,开展甄别与清除全身微小转移灶的系列研究,提出了“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全身化学治疗(化疗)可重塑以B细胞为核心的抗肿瘤免疫,有效清除全身微小转移灶”的 “增效”理论,制定了“先GP全身化疗,后局部放射治疗(放疗)”的新策略,大幅提高了晚期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同时,提出“采用临床分期联合miRNA分子标签,甄别出极少发生微小转移灶的低危患者,可降低治疗强度”的“减毒”理论,制定了“豁免化疗及缩小放疗范围”的新方案,显著减少化疗、放疗的毒副反应,改善了生活质量。迄今已获得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2012、2019年)。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为独立完成单位,第一完成人马骏教授领衔的“基于现代影像技术的鼻咽癌综合治疗研究(2009)”和“鼻咽癌诊疗关键策略研究与应用(2015)”均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其相应成果荣获“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项(2012、2019)、“中国科协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2项(2020、2021)、“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重大进展”2项(2020、2022)、“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3项(2007、2014、2022),马骏教授本人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22)、谈家桢临床医学奖等众多奖项。6、时松海时松海,1973年12月生,1996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01年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和冷泉港实验室遗传学博士学位,2001—200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工作,2006—2019年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及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助理教授、副研究员/副教授和研究员/教授。2019年至今,任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哺乳动物大脑发育和功能研究,早期工作揭示了神经突触可塑性的核心机制,为深入理解学习记忆原理提供了根本性实验依据,并发现了细胞极性蛋白与营养因子信号通路共同调控神经元轴突形成,开辟了神经元极化机制的研究。近期研究跨越神经发育与环路功能领域,定量阐明了单个大脑神经干细胞高度有序进行增殖、神经元发生和胶质细胞发生的内在程序,揭示了调控大脑神经干细胞分裂分化的核心机制,发现了大脑神经细胞发育谱系依赖性的精准神经环路组装和运行的一系列机制,提示了调控大脑发育与功能的新的基本原理-“神经元出生在一起,连接在一起,工作在一起”,为理解正常或病理情况下大脑发育组装与功能运行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获Science年度十大突破和Science全球生命科学青年科学家特等奖、美国布拉瓦尼克青年科学家奖、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学者、国家高层次人才、北京市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新基石研究员、北京学者等荣誉和资助。7、孙航孙航,现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云南省植物学会理事长,为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Journal of Biogeography、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杂志的副主编,担任《Flora of Pan-Himalaya》副主编、《Flora of Uzbekistan》编委会副主席、《云南植物志》编委和《神农架植物志》主编。主要从事植物分类学、植物区系及生物地理学以及进化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在青藏高原、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生物地理格局形成以及含羞草科、蝶形花科等植物类群有深入的研究。长期对青藏高原植物多样性形成、演化以及适应机制等方面的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研究特色:(1)揭示了青藏高原高山植物多样性的起源、地理格局的形成机制,丰富了生物地理格局进化和形成的理论,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推动我国的植物区系地理学的研究进入到了由现象描述到机理解释的时代;(2)在青藏高原高山植物多样性适应机制研究方面,发现了高山植物适应性进化(雪莲、塔黄特殊结构以及贝母伪装色彩进化)新机制,取得了系列原创性的重要成果;推动了我国高山植物功能生态学研究实现“从无到有”的转变;(3)在青藏高原在植物区系的调查和收集方面成绩突出,主持(或参加)青藏高原、横断山以及西南大部分地区,老挝、乌兹别克斯坦等的考察,采集植物标本共计20000余号,10万余份。特别是对雅鲁藏布江(墨脱地区)进行了长达8个多月的越冬考察,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填补了许多植物区系调查研究薄弱的区域的资料不足或空白,为中国植物学及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得到了同行的广泛认可,并在植物多样性研究中(如植物志,专著研究和分类学订正,物种名录等)中被广泛引用。由于成绩显著,国内外学者以“孙航”名字命名了1个新属和十余个新种。8、王建安王建安,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大二院党委书记,浙大医学院副院长(兼),著名心血管病学专家,经血管植入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英国皇家内科学会(MRCP)Fellow,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亚洲刊(JACC:Asia)主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脏中心主任。担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担任全国统编教材《内科学》共同主编,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973)、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重点项目和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首席负责人,以通讯作者在NEJM、Circulation、JACC、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Circulation Research、PNAS、 Advance Science等一流期刊发表论著15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省部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重大贡献奖、杰出创新人才奖,何梁何利奖,谈家桢临床医学奖,吴阶平科技进步奖等多项,2012年获白求恩奖章。研究方向是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和系列器械研发、冠状动脉功能评价、心肌损伤和修复的重要机制揭示等处于国际领先地位。9、颜宁(女)颜宁,1977年11月出生于山东济南章丘, 2000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04年于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并在该系继续博士后研究;2007年受聘清华大学医学院,担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12年成为终身教授,2013年成为拜耳讲席教授。2017-2022年受聘普林斯顿大学,成为首位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2022年12月受聘成为深圳医学科学院(筹)创始院长。2023年3月受聘兼任深圳湾实验室主任。现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长期从事跨膜运输蛋白的结构与机理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真核生物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和钙离子通道等一系列具有重要生理与病理意义跨膜蛋白的原子分辨率结构,为理解相关疾病的致病机理及药物开发提供了分子基础。目前主要致力于针对疼痛的发病机理研究与药物研发。科研成果获得国内外广泛认可,于2005年获得Science/AAAS和GE Healthcare “青年科学家奖”(北美地区);2012年获得美国HHMI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奖、“中国优秀青年女科学家奖”;201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5年获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2018年获亚洲及大洋洲生物化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联盟(FAOBMB)“卓越研究奖”;2019年获得以色列魏斯曼研究所颁发的国际“女科学家奖”;2020年获得女科学家组织颁发的佛罗伦斯•萨宾杰出研究奖;2021年获得国际生物物理协会颁发的Anatrace膜蛋白研究奖。2019年4月30日,颜宁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21年4月22日,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2023年7月4日,当选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外籍成员(会士, Associate Member)。10、张宏张宏,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组长。长期致力于细胞自噬方面的研究,在国际期刊发表通讯作者论文90余篇,入选国家杰青,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杰出成就奖、首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国际青年科学家奖和首届臻溪生命学者奖等。张宏现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并任Autophagy副主编,JCB资深编辑,eLife,EMBO Reports,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等国际期刊编委会成员。11、张泽民张泽民,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与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北大-清华生命联合中心高级研究员。在2014年加入北大以前,曾长期就任基因泰克/罗氏公司(Genentech/Roche),担任癌症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首席科学家,致力于应用机器学习和高通量测序等高新技术进行抗癌药靶和生物标记物的发现。他在计算癌症生物学和癌症基因组学的多个方向上都是开拓者、引领者,包括世界首例肿瘤全基因组测序, 同时也是Cell Systems和Genome Medicine的编委。张泽民是60个专利的发明者,并在多项癌症治疗药物的分子靶标的原创发现中做出了直接贡献。 他的学术经历包括南开大学遗传学学士、CUSBEA学者、宾州州立大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博士、伯克利加州大学信息技术训练、旧金山加州大学实验医学博士后训练。目前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任国家精准医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  张泽民实验室致力于用前沿的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来解决癌症生物学中的重要问题,利用计算和实验相结合方法来揭示肿瘤发生过程、肿瘤微环境和对药物响应中的系统变化和重要遗传因素,以推进癌症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发展。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1)应用单细胞测序技术来研究肿瘤微环境特别是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精确组成、相互作用以及功能状态;(2)研究肿瘤的异质性、基因组机制及其对耐药性的影响;(3)开发原创的生物信息学工具和数据库,来进行单细胞基因组数据和癌症基因组大数据的整合、分析和可视化,以揭示癌症的亚型、驱动基因以及其他致癌因素的遗传基础,从而发现新型癌症靶点和标记物。以上资料图片均整理自相关单位官方网站。
  • 曾毅院士逝世!曾分离出中国第一株艾滋病病毒,创建HIV快检方法!
    p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曾毅,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7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f5cc2a95-eab9-43e5-a19c-d16c1a40fe92.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200713154910_副本1.jpg" alt=" 微信图片_20200713154910_副本1.jpg" / /p p   曾毅,1929年3月生,广东揭西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p p   他从1973年开始研究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系,建立了一系列鼻咽癌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已在国内广泛应用,使鼻咽癌的早期诊断率从20-30%提高到80-90%。在国际上首次证明在促癌物TPA和丁酸的协同作用下,EB病毒感染的人胎鼻咽部粘膜组织在裸鼠能诱发人鼻咽癌,这是EB病毒诱发人鼻咽癌的直接证据。 /p p   他从1984年起开展艾滋病毒(HIV)和艾滋病(AIDS)的研究,证明1984年HIV已传入我国。1987年分离到第一个中国的HIV-1毒株。建立了HIV的快速诊断方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69472ca5-be12-4812-81bc-9561e1871f99.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200713155154_副本.jpg" alt=" 微信图片_20200713155154_副本.jpg" / /p p   他一生与各种危险病毒打交道,愈“战”愈勇:“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一定要忠于自己的职责,我研究病毒,越严重、越危险的,更要好好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第一个分离出艾滋病毒的中国人 /strong /p p   艾滋病是一个凶险的对手,最开始就像纵欲者身上开出的狰狞的恶之花,传染快,百分百致命。在人人谈“艾”色变的时候,曾毅以医学家的胆魄和担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选择了艾滋病毒作为研究方向。他是第一个分离出艾滋病毒病毒的中国人(1987年),第一个研究出了中国自主产权的早诊试剂,并力促国家建立了艾滋病防控体系,防止这种恶之花在中国泛滥成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9d640ad0-9136-45f3-81e8-1922f7a273d0.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p p   艾滋病最初是1981年在美国洛杉矶的五个青年人身上发现的。1981年6月5日,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道,洛杉矶加州大学医学中心发现一例男性同性恋患者有一种罕见的肺炎(卡氏肺囊虫肺炎)。 /p p   同时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发表的“病死率和发病率周报”(MMWR)第一次报道了一种“可能是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的疾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ae66f012-af4d-4662-9f7e-3925be78d0c6.jpg" title=" 2.jpg" alt="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源:纪录片《艾滋病起源之谜》) /p p   1982年9月,这个被称作“令人恐惧的医学之谜”的病症,被美国CDC首次正式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AIDS)。 /p p   2010年中国传染病流行情况调查显示,艾滋病死亡人数占法定传染病死亡人数的近一半之多,位列五种传染性疾病(艾滋病、肺结核、梅毒、痢疾、淋病)死亡人数首位。艾滋病后来被称为“世纪瘟疫”,成为人类心目中的死神,人人闻“艾”色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dcf69ec4-bc81-423c-bd18-e0cc3689d656.jpg" title=" 3.jpg" alt="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艾滋病起源之谜》) /p p   1983年5月,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肿瘤病毒室主任吕克· 蒙塔格尼博士等人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份报告称,分离出一种新的人类逆转录病毒,这是导致艾滋病的病毒,即人体免疫缺损病毒(HIV)。吕克· 蒙塔格尼因为发现艾滋病病毒而获得了2008年的诺贝尔奖。 /p p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各国人员的往来不断增加,曾毅得知美国报道的第一时间,就意识到这种严重的传染病迟早会传入中国,关键要加强防范,以免成灾。他一方面注视着国外的发展动向,做积极的知识与技术储备。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警惕艾滋病的传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975a4280-6210-4fcb-a69e-9fc5683e8f8b.jpg" title=" 4.jpg" alt="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源:健康卫视《院士时间》) /p p   自1983年3月蒙塔尼等宣布成功分离到“淋巴腺病相关性病毒”后,曾毅就开始从法国、德国和日本引进相关的材料,克服国内的重重困难,不久后制备出了艾滋病病毒诊断试剂,建立了血清学检测方法(免疫酶与荧光检测法),在1984年开展了艾滋病的血清学检测工作,收集不同地区正常人群的血清,涵盖城市与农村,未曾发现阳性患者。 /p p   1985年,曾毅和浙江省人民医院和浙江省卫生防疫站合作调查,通过实验室的研究发现1982年美国一家医药公司所赠送给省人民医院的第Ⅷ因子血浆制品,一共注射了19位血友病患者,注射时间从1983年到1985年。他们把这些病人都找到,一一进行血液检测,结果发现该公司同一个批号制剂注射的4位血友病病人都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其他人的检测结果都是阴性的,没有被感染。 /p p   该结果表明艾滋病病毒1982年就随被污染的第Ⅷ因子血浆制品来到了中国,1983年就感染了中国公民,不过正式发现的时间比1985年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发现的阿根廷患者稍微晚一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noimg/5bf06476-10ab-4d5f-ab1c-4035b0c35ae2.gif" title=" 5.gif" alt=" 5.gif"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艾滋病毒侵入细胞的过程 /p p   1986年,一名美国艾滋病患者在云南死亡,得到消息后,曾毅立即赶赴昆明,采来了血样,并准备进行病毒分离工作,当时,艾滋病病毒的分离原本应在P3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进行,但由于当时并没有这种实验室,曾毅就在P2实验室进行分离。 /p p   当时在这种条件下,其他人都不敢做这个分离实验,曾毅就和妻子李泽琳一起合作,进行艾滋病病毒分离。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2fb84ec5-3cf4-4818-b804-02d5e57ed6e5.jpg" title=" 6.jpg" alt=" 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曾毅在作艾滋病性病防控的专题报告 /p p   1987年曾毅分离出我国第一株艾滋病病毒(HIV-1AC株),确认了早期我国艾滋病病毒属于B型。随后,他又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做出了快速诊断试剂,这使我国在早期就拥有了自己的诊断试剂,从此,我国艾滋病毒的相关研究也不再像过去,只能依赖于国外的数据和研究。为深入研究病毒的特性、制备诊断试剂和研制疫苗创造了条件。在1995年初,应用此法在国内一些省市的单采血浆献血员中发现了艾滋病感染者。 /p p   曾毅等研制的快速蛋白印记诊断试剂,对短时间内及时了解单血浆污染造成艾滋病传播的范围、掌握和控制艾滋病疫情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在全国举办了多个培训班,培养我国检测艾滋病感染的队伍。随后又开展了艾滋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并探索中医药治疗艾滋病。 /p p   后来曾毅担任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会长和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曾牵头组织其他院士和国内专家撰写“关于呈报‘关于迅速遏制艾滋病在我国蔓延的呼吁’的报告”、“关于全面加强艾滋病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的建议”等,为我国艾滋病防治做了大量的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noimg/be07a27f-0db7-4bfb-860c-87a75bde6449.gif" title=" 7.gif" alt=" 7.gif"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片来源于《艾滋病AIDS的发生原理与HIV病毒感染的过程》) /p p   曾毅在当年的一次报告会上发出了这样震聋发聩的声音:& quot 假如不迅速采取措施,中国将成为世界上艾滋病感染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艾滋病的流行将成为国家灾难。& quot 全球每年大概四百万到五百万人被感染,因性感染死亡的大概是三百万左右,大概2/3的感染者通过宣传教育和干预可以控制,但还有1/3就很难控制了。 /p p   “中国科学院曾经三次上书给国务院,2000年,第一个建议是年中央和地方应该重视艾滋病的严重情况。2003年,第二个建议是中央政府把宣传教育和干预作为主要的控制艾滋病流行的措施来抓。2006年我们又给国务院第三个报告,希望加强疫苗的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e8294fe3-6723-4540-ae43-aca3ea18ca09.jpg" title=" 8.jpg" alt=" 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曾毅与国际友人 /p p   由于上游研发资金的投入严重不足,研究创新不够,队伍间缺乏合作,疫苗研发上下游脱节等,我国艾滋病疫苗研究总体实力远不如欧美,在中国试验的疫苗均没有自主知识产权。 /p p   为此,曾毅建议国家成立艾滋病疫苗发展战略专项基金,大幅度增加经费投入。 /p p   因为在抗肿瘤病毒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曾毅赢得了许多国内外荣誉,包括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4aa61050-ed1d-489a-b037-410b3f920bbb.jpg" title=" 9.jpg" alt=" 9.jpg" / /p p   曾毅2006年获英国Barry-Martin基金会艾滋病防治贡献奖,2012年获美国马里兰大学人类病毒研究所“公共卫生终身成就奖”,他也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科学家。 /p p   “我的计划是做出鼻咽癌疫苗,包括后续的免疫范围等,也都在我的计划之中。我今年91岁了,最近一年多来因为肾病一直在透析,希望身体能允许我完成自己的计划。”他始终关心目前在开展的HIV疫苗以及EB病毒的治疗性疫苗的研究进展,并不忘抽时间批改博士论文,阅读世界医学前沿资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b7828bdd-88c5-4e23-b063-bbe9f58019a7.jpg" title=" 10.jpg" alt=" 10.jpg" / /p p   他的愿望始终是:希望为征服人类的病毒性疾病作出巨大贡献! /p
  • 中国科学家给抗癌病毒绑上“烈性炸药包”
    p   中国科学家23日报告发现一种小分子化合物,能帮助抗癌病毒更有效地杀死肝癌细胞,其效果就好像给制导导弹绑上了“烈性炸药包”。这为治疗全球第二号癌症杀手——肝癌带来了新希望。 br/ /p p   专杀癌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无害的病毒被称为溶瘤病毒。世界上最早的溶瘤病毒报告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当时发现一名子宫颈癌患者在感染狂犬病病毒后,肿瘤随之消退。2005年,中国批准将溶瘤病毒H101用于治疗难治性晚期鼻咽癌,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官方批准的溶瘤病毒药物。 /p p   中山大学颜光美教授团队当天在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论文链接)报告了在溶瘤病毒M1研究上取得的重要突破。M1病毒是1964年在海南蚊虫上首先发现的,它对人不致病,只在马和猪之间传播。2004年,研究人员在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M1病毒可将大鼠身上的胶质瘤溶解掉。 /p p   为提升M1病毒的抗肿瘤效果,颜光美团队在筛选了数百种临床抗肿瘤小分子化学药物后,发现一类靶向内质网相关降解通路(ERAD)的小分子化合物能将M1病毒的抗肿瘤活性增强3600倍,而且对正常细胞没有毒性。颜光美团队将这种增效方式称为“精准增效”。 /p p   研究人员联合应用低剂量的M1病毒和这种增效剂,发现能将患人类肝癌的小鼠生存期延长一倍以上。在接近人类的食蟹猴上,M1和增效剂的联合应用也表现安全。 /p p   颜光美对新华社记者解释说:“我们可以形象地将溶瘤病毒M1比喻为自动锁定肿瘤细胞的制导导弹,而ERAD抑制剂的加入如同在导弹上绑定了自带筛选功能的烈性炸药包,强强联手,效果不言自明。” /p p   至于这种增效剂是否合适配合M1病毒应用于病人,可通过检测ERAD通路中一个名为VCP的蛋白质来预测。具体来说,如果病人手术切除肿瘤组织上的VCP蛋白质高表达,则说明该病人适合此联合治疗方案,如若低表达则表示该病人不宜接受联合方案。在肝癌病人中,肿瘤组织VCP蛋白高表达较为常见。 /p p   颜光美说:“这些结果提示,将该方案应用于治疗在我国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且缺乏有效药物的肝癌具有巨大潜力,给难治的肝癌带来了新的希望。” /p p   颜光美团队关于溶瘤病毒M1的临床转化研究获得中国国家“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的支持。现阶段,他们仍在进行新药申报前的临床前研究,并计划2018年申请临床试验批件。 /p p br/ /p
  • 空气醛酮污染亟待检测,艾杰尔受任于“危难”
    甲醛等羰基化合物是城市大气中主要的污染物,甲醛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汽车尾气排放,煤气及吸烟,在使用某些化学物质的工业生产过程中也会释放甲醛。在室内,甲醛来自硬木镶板,尿素、甲醛泡沫塑料制成的绝缘材料和家具。车内空气中所含的甲醛多是来自座椅沙发垫、车顶装饰布内衬等装饰材料。在美国健康和公共事业部及公共卫生局发布的致癌物质的报告中,已将甲醛列入一类致癌物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经于2004年将甲醛上升为第一类致癌物质。专家研究认为,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甲醛引起人类的鼻咽癌、鼻腔癌和鼻窦癌,并有证据证明甲醛可引发白血病。目前,国内已有多起由空气中甲醛超标引起的诉讼案。 醛酮检测势在必行:呼唤优越的检测方法 检测甲醛等羰基化合物在大气、室内,车内以及其他场所的含量水平和分布规律是十分重要的。但羰基化合物在大气中的浓度非常低,需要比较灵敏的方法才能检测,国内很多行业制定了空气中污染物的检测方法和标准,其中所有涉及检测甲醛和羰基类污染物方法中的大部分均采用DNPH衍生法。 汽车内空气中醛酮组分较为复杂,通常含有甲醛、乙醛及丙烯醛等多种物质,且含量分布较广,分光光度法不能同时测定多种醛酮组分,与气相色谱法相比,采用2,4-DNPH 吸附管吸附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操作简便快捷、结果稳定等特点。 检测配件尚需进口:成本高,质量无保证 为了保护环境,促进人体健康,改变目前国内尚无车内环境检测标准的现状,为检测车内空气污染物工作提供技术依据,我国有关部门正在加紧制定国家环境保护标准&ldquo 车内空气污染物测量方法&rdquo 。方法征求意见稿中采用2,4-DNPH 吸附管吸附高效液相色谱法,正式的方法出台后,汽车生产厂家和检测机构将会大量使用DNPH-Silica样品采集管,检测成本也会因此成为影响效益的瓶颈问题。 目前国内使用的DNPH-Silica采集管全部从国外进口,由于DNPH-Silica采集管需要在4℃冷藏,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供货周期漫长,质量无法保证。基于此现状,国内相关领域的企业也转向DNPH-Silica采集管的研发与生产,期望能够取代进口产品,降低使用成本,保证产品质量。 展望:艾杰尔将填补国内空白 北京艾杰尔科技有限公司在现有SPE产品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国产DNPH-Silica气体样品采集管的研发,该项目已列入北京市海淀区2007年科技支持项目,完成了实验室试制,得到了小试样品,并对样品的质量进行了初步评价,其功能与进口产品性能相当,符合羰基化合物采样分析的要求;如能实现规模化生产,将对检测和监测大气环境污染起到很好的作用。本项目产品不但可替代进口,填补国内该类产品的空白,而且本产品的价格远低于进口产品,并可保证质量和及时供货。
  • Illumina独立出的液体活检公司Grail 第二个十亿美元融资开启
    2016年1月才成立的GrailBio是一家旨在利用血液测试进行早期癌症检测的初创公司。命名为Grail(圣杯)显示出了该公司对新型DNA检测的极大期望。  这家明星公司近日宣布,其将为其所研发的液体活检(Liquid Biopsies)技术进行新一轮的巨额融资。在上一轮的融资中,Grail Bio获得来自Illumina以及盖茨基金、杰夫贝索斯创业基金(Jeff Bezos Venture Fund)、贝索斯探险(Bezos Expedition)和阿奇合资伙伴(Arch Venture Partners)等投资公司总计十亿美元的投资。  十亿美元听起来是一笔巨额数字。然而,相对于致力于癌症早期检测的新创公司Grail Bio的勃勃野心,十亿美元可能真不算什么。  正如该公司首席执行官(CEO)、前谷歌员工杰夫休伯(Jeff Huber)所说,Grail的目标是发明“一种能够进行所有严重癌症类别早期检测的测试”。  Grail公司成功与否将取决于其能否大幅度普及一种称为液体活检(Liquid Biopsy)的新兴技术。液体活检是一种利用患者血液中DNA进行测序,并鉴别可疑基因片段的癌症筛查技术。  香港中文大学卢煜明(Dennis Lo)教授是最早证明液体活检技术应用潜力的研究者之一。卢煜明教授最先利用该方法在母亲血浆中检测胎儿是否携带致命基因。相对于目前针对婴儿唐氏综合征广泛使用的高危性羊膜穿刺检查,这种无创检测方式是一种安全性能更高的筛选方式。  此外,卢教授还利用液体活检技术进行肝癌及鼻咽癌的检测,目前已有一些振奋人心的结果。  但对于号称该技术可用于所有癌症种类的假设,卢教授呼吁严谨对待。  一年前,从其母公司Illumina独立出来的Grail公司已经进行其第一轮实验,以验证液体活检技术是否能够进行癌症早期检测,并比其他筛选检测技术更加可靠。  对于休伯本人来说,他似乎已经意识到这条路“道阻且艰”。正是由于结肠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休伯痛失妻子。从这一方面来说,休伯的使命极具个人色彩。  他承认,检测癌症DNA可能会很艰难,因为癌症具有快速突变性,并且不同种类癌症之间的差别也极大。休伯称,Grail公司将基于对成千上万样本的DNA测序结果建立各类癌症DNA的数据库,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破译。  先前作为Illumina公司的一个部门,Grail是为其基因测序仪器开拓市场的一个昂贵的、高风险的赌注。而现在,作为一个独立的、资金充足的公司,Grail的目标是成为Illumina基因测序公司最大的客户。  况且,不管其实验成功与否,似乎都有风险投资公司为其买单。
  • 2012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揭晓
    2012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在12月18日举行的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全会上揭晓。   2012年度高校这十大科技进展是:安徽医科大学主持的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分析发现汗孔角化症、掌跖角化症和少毛症致病基因研究,北京大学主持的强激光场下原子分子隧道电离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主持的先进微小卫星平台技术研究,兰州大学主持的牦牛基因组及对高海拔的生命适应研究,清华大学主持的脑起搏器研究,武汉大学主持的资源三号卫星指标设计及地面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和基于生物质大分子的新材料和生化品研究,厦门大学主持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大肠杆菌)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持的古—中生代之交海水温度变化与生物演化研究,中山大学主持的鼻咽癌放化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基础的研究等取得重大突破的10个项目入选。   为了推动高校科技创新,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教育部科技委从1998年开始组织评选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今年是第15届。评选对提升高校科技的整体水平、增强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2012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入选项目介绍   一、全基因组外显子分析发现汗孔角化症、掌跖角化症和遗传性少毛症致病基因   汗孔角化症以皮肤角化异常为特征,无特异治疗手段,约10%患者易癌变,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亟须揭示其发病机理。由张学军教授领衔的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中南大学等,通过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分析,在既往定位的连锁区域,揭示甲羟戊酸激酶(MVK)基因是汗孔角化症常见亚型播散性浅表性光线型(DSAP)特异性致病基因,通过功能研究发现MVK通过影响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增殖、钙离子诱导的分化、紫外线诱导的凋亡而参与DSAP发病,阐明了DSAP的发病机理,为DSAP的基因诊断、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了特异性分子标志,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该成果发表在《Nature Genetics》2012年第9期上。   此外,该实验室利用全基因组外显子分析开展系列研究,发现COL14A1为点状掌跖角化症致病基因、EPS8L3为Marie Unna遗传性少毛症致病基因。研究明确了这两种疾病的病因,为疾病机制研究指明了方向。成果先后刊登在《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2012年第9期和第12期上。   全基因组外显子分析方法将大大加快人类发现其他疾病基因的步伐,为发现病因、揭示发病机制,为疾病的产前诊断、早期预警、基因诊断及新药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二、强激光场下原子分子隧道电离研究   隧道电离是强激光场原子分子物理的基本过程。对隧道电离的深入研究将揭示强激光场与物质相互作用动力学过程的物理本质,可以推动阿秒(10-18s)极端超快科学、原子分子成像以及超快光场调控等新兴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北京大学龚旗煌教授、吴成印副教授和刘运全研究员等建成了国际先进的原子分子光物理实验平台,该平台包含国内首台强场超高真空离子电子符合测量的动量成像谱仪和5飞秒相位可控超快激光系统等,极大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实验研究能力。   利用该先进实验平台,他们精确测量了强激光场下原子分子隧道电离区低能电子(1eV)的精细能谱结构,揭示了隧穿电子与母体离子多次散射对电子能谱的重要影响,深化了人们对原子分子内部电子态结构的认识。他们还发现隧道电离区的局域电离抑制现象,即零动量电子相对产额随着激光光强的增加而减少,并指出强场隧道电离区的原子稳定化是局域电离抑制现象的主要机制。上述研究成果发表在2012年7月和8月的《物理评论快报》上。   该研究进展深化了人们对强激光场下原子分子量子隧穿动力学的认识,对强场原子分子成像以及高通量阿秒脉冲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三、先进微小卫星平台技术   微小卫星是军用、民用航天领域的一类重要卫星,随着其空间应用领域的拓展和需求量的骤增,传统卫星的定制方式研制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微小卫星批量化快速研制的需求。   哈尔滨工业大学曹喜滨教授率领其研究团队在国家“973”、“863”及国防预先研究等计划支持下,十余年集智攻关,在微小卫星高性能、低成本、快速研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创造性地将微小卫星平台划分为可重构模块、公用模块和专用系统,建立了以可重构模块为核心、灵活集成公用模块和专用系统的微小卫星柔性化快速构建方法,研制发明了可重构模块,不改变硬件结构即可实现系统功能和接口的按需重构,在航天产品难以标准化的条件下,有效地解决了微小卫星的快速集成问题 采用单粒子锁定自主检测与恢复等方法攻克了低等级器件航天应用的技术瓶颈,基于资源共享和信息融合等技术巧妙地解决了简单配置下的高性能姿态控制难题,奠定了微小卫星低成本、高性能、批量化研制的核心技术基础。   应用本成果研制的我国技术试验系列卫星的首颗卫星——试验三号,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已圆满完成了各项飞行试验任务,超出设计寿命两年多,运行状态良好。同时,树立了我国高校“基础创新—技术突破—工程应用”协调发展的典范。   四、牦牛基因组及对高海拔的生命适应   牦牛是生长在青藏高原的特殊牛类家畜物种,对高海拔地区严寒、低氧、缺草等恶劣条件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为藏族和其他民族的当地牧民提供了生产生活必需品,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地位。兰州大学刘建全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过去长达10年的研究中,系统调查了家养和野生牦牛的群体遗传结构式样,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为牦牛遗传资源利用、品种改良以及理解牦牛驯化后的遗传效应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此基础上,和合作单位一起,完成了牦牛的基因组测序,进而系统阐述了牦牛适应高原的遗传学机制,如鉴定了牦牛基因组中通过基因家族扩张等方式产生的、与能量代谢和低氧应答密切相关的新基因,鉴定了这些通路上发生特异位点变异的关键基因。该研究不仅能加速牦牛农艺重要性状的遗传分析,还能帮助人类理解和治疗高原反应和低氧导致的有关疾病。   该成果发表在2012年8月的《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并被选为该期的封面标题论文 《Science》杂志新闻部也以“What gets yaks high”为题进行了在线评论,《The Scientist》等上百家网站和杂志也对该研究进行了报道。   五、脑起搏器研究   脑深部刺激是通过埋植在胸前的刺激器向植入在大脑特定靶点的电极发送电脉冲来治疗大脑疾病的新方法,是帕金森病、癫痫、抑郁等疾病的首选外科疗法,对于药物成瘾等治疗有潜在的临床价值。植入人体的脑深部刺激器(俗称“脑起搏器”)是其核心装备,被美国垄断。国内相关患者超过6000万人,临床价值重大。   清华大学李路明教授领导的团队从2000年开始脑起搏器研究,经过不懈努力,攻克集成制造、测试、可靠性等技术难关,建立了由26项发明专利组成的知识产权网络,研制成功脑起搏器 进而突破了对植入体内的脑起搏器进行无线充电的技术,研制成功可充电脑起搏器。迄今,已经完成40例脑起搏器临床试验,术后最长超过3年,已经完成53例可充电脑起搏器临床试验,均取得了显著疗效。   脑起搏器的临床试验是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张建国教授的团队负责,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郭毅博士、王任直教授的团队和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张世忠教授的团队参与完成的。   脑起搏器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有能力研发、生产脑起搏器的国家,对我国自主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和产业化具有极重要的示范意义。   六、资源三号卫星指标设计及地面处理关键技术   资源三号是我国第一颗民用高分辨率三线阵立体测图卫星,2005年立项研制,2012年1月9日发射成功。资源三号实现了中国民用高分辨率测绘卫星领域零的突破,对中国航天与测绘事业的发展具有革命性意义。资源三号卫星影像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同类卫星的领先水平,扭转了高分辨率卫星影像长期依赖外国进口的局面,成为我国卫星遥感从“有”到“好”的革命性转折的里程碑。武汉大学研究团队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大力支持下,2012年取得了重大进展。主要创新点内容包括:   提出了资源三号辐射和几何等核心技术设计指标以及指标设计的过程控制方法,保证了资源三号卫星关键指标的优化设计。   建立了资源三号卫星严格几何成像模型,使获取影像全球无控制定位精度优于20米,突破了困扰我国多年的遥感卫星几何定位精度低的核心瓶颈问题。   建设了我国首个高分辨率几何定标场,发明了资源三号卫星高精度在轨几何定标模型,填补了遥感卫星在轨几何定标处理空白。   该项目核心技术成果分别获得了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12年测绘科技进步特等奖。   七、基于生物质大分子的新材料和生化品   纤维素和甲壳素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生物质大分子,也是未来主要化工原料,但由于结构复杂,难以溶解和熔融而一直未被充分应用。武汉大学天然高分子及高分子物理课题组在张俐娜院士带领下,突破有机溶剂加热溶解高分子的传统方法,开创了纤维素、甲壳素、聚苯胺等难溶大分子在水溶剂体系低温溶解的崭新技术并提出低温溶解新机理。他们通过大量实验证据提出了大分子和溶剂小分子自组装形成低温下较稳定的水溶性氢键配体从而引起大分子溶解的新机理。该溶解过程清洁无污染,成本低廉,是真正的“绿色”工艺,被国际上评价为纤维素加工技术上的一大里程碑。基于该低温溶解体系,他们开发了一系列如纤维素、甲壳素和聚苯胺丝、膜、水凝胶和气凝胶以及具有光、电、磁和生物及分离功能的新型环保材料,并建立了材料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此外,他们还系统研究了80多种多糖(如香菇多糖、茯苓多糖、黑木耳多糖等)分子链构象及其构效关系。这些创新成果不仅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而且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Macromolecules等刊物上。2012年张俐娜院士获得国际纤维素和再生资源材料领域最高奖——美国化学会Anselme Payen奖,成为半个世纪以来获得该奖的第一位中国人,也是第一位女性科学家。   八、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大肠杆菌)的研制   戊型肝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厦门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经过14年的原始创新研究和产学研合作,率先发现了戊肝病毒的主要保护性抗原表位,从病毒学、免疫学和结构生物学角度系统阐明了该表位在机体抗病毒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和规律,发展出独特的原核表达技术,研制出高质量的诊断试剂以及安全、有效的基因工程疫苗,并完成了12万人大规模临床试验,在《柳叶刀》、《美国科学院院刊》、《肝脏病学》等国际著名学术杂志上陆续发表了29篇论文,取得3项7个国家的发明专利授权,成为国际公认的戊肝研究领域的前沿团队之一。   厦门大学夏宁邵教授所带领的研究团队研制的戊肝诊断试剂盒已成为国内外戊肝诊断的标准试剂盒之一,被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大量应用于临床诊断,2010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2年10月,课题组研制的戊型肝炎疫苗正式上市销售,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的戊型肝炎疫苗在我国问世。这是继乙肝疫苗、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成功的基因工程病毒疫苗,以及第一个采用原核表达系统研制成功的病毒疫苗。   戊肝疫苗的成功证实利用大肠杆菌进行类病毒颗粒疫苗的研制是可行的,为疫苗的研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路径,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高度赞誉和关注。2012年该研究获得中国专利金奖。   九、古—中生代之交海水温度变化与生物演化   发生于2.52亿年前的古—中生代之交生物大灭绝是地球历史上比恐龙灭绝还严重的一次最大灭绝事件,造成了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物种的消失,对于这一灭绝事件的原因众说纷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小组与英国利兹大学、德国爱尔兰根大学等单位合作,通过对华南地区大量的海相微体化石牙形石的氧同位素分析,首次定量地构建了该时期赤道低纬度地区高精度的古海水温度的变化曲线,揭示了古—中生代之交是一个从冰室气候到温室气候转变、距今2.52亿年至2.47亿年前的早三叠世一直延续了近500万年极端高温的过程。   该研究表明古—中生代之交海水温度急剧升高,并与该时期生物大灭绝相吻合 早三叠世是地质历史时期最热的时期之一,赤道低纬度地区海平面温度最高时超过了40℃。极端的高温抑制了赤道低纬度地区大灭绝之后生态系的复苏,当时的海洋几近无法栖息,只有一些个体呈现小型化的贝类生物,大多数的鱼类及海生爬行动物被驱赶至更高的纬度地区。极端高温也造成了早三叠世煤沉积的缺乏。   本研究揭示了在极端温室条件下环境变化与生物演化的关系,证实了气候极度暖化可以是物种灭绝的一个直接的原因,并抑制生态系的发展。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于2012年分别发表于国际著名刊物《科学》(Science)和《地质学》(Geology)上。   十、鼻咽癌放化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基础的研究   每年全球鼻咽癌新发病例的40%在中国。鼻咽癌病变部位隐蔽,来医院就诊的病人70%都是中晚期患者,转移及复发率高。国际指南推荐的中晚期鼻咽癌的标准治疗模式是不仅要在放射治疗的同时采用化疗,还要在放疗后再给予3个疗程的强化化疗。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教授团队会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等7家中心,完成了世界最大宗508例中晚期鼻咽癌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发现在同时期化疗和放射治疗基础上,标准的强化化疗方案(3个疗程的“顺铂+氟尿嘧啶”)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而且,病人的毒副反应大,治疗周期延长3个月,患者难以承受。在此基础上,马骏教授团队会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通过microRNA芯片检测465例鼻咽癌组织标本,发现一组由5个microRNA构成的分子标签能较好预测治疗效果。   以上研究内容先后在国际权威期刊英国的《柳叶刀肿瘤学》上进行快速报道(Lancet Oncol 2012,13:163-71及2012,13:633-41)。该研究被Nature China网站以亮点文章予以推荐。国际知名评估生物医学顶级文献的专业网站Faculty of 1000确认:该项研究为医学文献中2%的顶级文献。   其意义在于:在临床上可使患者避免过度治疗,有效地利用医疗资源,为鼻咽癌的个体化治疗奠定了基础,对未来相关靶向药物的研发开辟了新的思路。
  • 盘点!2021年生命科学有哪些进展?
    2021年,有哪些生命科学的新奥秘被中国科学家破解?有哪些关于新冠病毒的秘密被揭示?有哪些医学新突破为癌症治疗带来希望?10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发布了2021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人工合成淀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鼻咽癌治疗等成果入选。与以往的评选相比,本次入选成果原创性更为突出,为生命科学新技术的开发、医学新突破和生物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显示出生命科学和相关技术的社会影响力。食为粮食生产带来颠覆性革命民以食为天。吃得饱吃得好是人们共同的追求,然而目前的粮食生产,仍离不开“靠天吃饭”,生命科学技术能有哪些变革,从而为“食”提供新方案呢?此次的十大进展中,就有两项与“食”相关。淀粉是粮食最主要的成分,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能不能跳过农业种植,直接在实验室合成淀粉呢?此次入选的“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就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淀粉的人工全合成,该成果将在下一代生物制造和农业生产中带来变革性影响。这项由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联合大连化物所等单位开展的研究,颠覆了植物合成淀粉的复杂过程,能效和速率超越玉米等农作物,为淀粉的车间制造打开了一扇窗。这项研究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被认为是一项里程碑式突破。水稻作为我国的主食之一,对其改良从而提高产量历来备受重视。在2021年,我国科学家在水稻育种方面又有新突破。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团队首次提出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的新策略,并成功创制了改良落粒性、芒性、株高、粒长、茎秆粗度、生育期等不同类型的四倍体水稻新材料,突破了全部技术瓶颈。该成果开辟了全新的育种方向,对应对未来粮食危机提供了新的可行路径,有望对世界粮食生产带来颠覆性的革命。抗疫 给预防、治疗新冠肺炎带来希望有关抗击疫情的两项研究,“新型冠状病毒逃逸宿主天然免疫和抗病毒药物的机制研究”与“冠状病毒的跨种识别和分子机制”对当今国际社会复杂的抗疫形势有重大意义。当前,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已持续两年,不断出现的突变株对发展广谱药物提出急迫需求。由病毒复制酶组成“转录复制复合体”,负责病毒转录复制的全过程,在各突变株中高度保守,是开发广谱药物的核心靶点。清华大学饶子和院士、娄智勇教授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和重构了新冠病毒转录复制机器的完整组成形式,为发展新型、安全的广谱抗病毒药物提供了全新靶点,为优化针对聚合酶的抗病毒药物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近20年,人类遭受了三次由冠状病毒引发的重大疫情。大多数感染人的冠状病毒来源于动物,而病毒在人际传播往往是滞后的,疾病防控的关口需要在“时间”上前移。因此,此次入选的十大进展中,另外一项有关抗疫的研究,着重于预防新的冠状病毒引发疫情。这项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团队开展的研究,建立了高效评估冠状病毒跨种识别能力的方法,利用这些方法对蝙蝠源性冠状病毒和穿山甲源性冠状病毒的跨种传播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发现上述三种冠状病毒存在跨种传播的潜在风险,提示我们要持续对动物源性冠状病毒进行监测。解谜 远古生物如何进化、鸟儿迁徙为何不迷路远古时期的鱼类如何进化登上陆地?地球上的鸟儿为什么远途迁徙不会迷路?2021年,中国的科学家又向解开更多生命的奥秘迈进一步。西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王文、王堃团队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何舜平、昆明动物所张国捷等团队合作,发现硬骨鱼祖先已进化出了适应陆地的相关初步遗传基础,并在肉鳍鱼内得到进一步加强,最终进化为四足动物而成功登上陆地。这为破解4亿多年前,脊椎动物如何从水生进化到陆生这一重大事件的遗传创新机制,提供了关键认知和数据。鸟类迁徙路线的形成过程、维持机制和在气候变化下的未来趋势,以及迁徙策略的遗传基础,一直是学界的研究热点和难点。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詹祥江团队历时12年,通过整合多年卫星追踪数据和种群基因组信息,建立了一套大陆尺度的北极游隼迁徙研究系统。不仅阐明了气候变化在鸟类迁徙路线形成、维持及未来变化趋势中的驱动作用,还揭示了长时记忆可能是鸟类长距离迁徙的重要基础。该研究全面结合遥感卫星追踪、基因组学、神经生物学等新型研究手段,展现了学科交叉型的创新性研究在回答重大科学问题中的关键作用。抗癌 鼻咽癌有了新治疗方法鼻咽癌是“中国特色”肿瘤,年新发病例占全球一半。放疗后的全身微小残留肿瘤是其治疗失败的根源,而由于放疗后患者身体状况差,难以耐受既往高强度的传统化疗(完成率仅约40%~50%),成为制约疗效提高的瓶颈。生命科学研究能够为抗击癌症提供新的治疗方法。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研究团队提出了小剂量、长时间口服细胞毒药物卡培他滨的节拍化疗模式。这种治疗方法,可通过抗血管生成、杀伤肿瘤干细胞等机制持续抑制肿瘤,同时提高机体耐受性。临床研究发现,在放疗后使用这种方法可将失败风险显著降低45%,且严重毒副作用发生率减少了3/5,完成率达74%。同时这种方法方便可及,易于向基层推广。由此,该研究打破了传统化疗的疗效瓶颈,建立了鼻咽癌国际领先、高效低毒且简单易行的治疗新标准。前沿 基因调控、纳米尺度显微镜、脑科学相关成果入选还有三项入选的十大成果,均聚焦国际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和前沿问题。复旦大学徐彦辉团队的研究成果,揭示了转录为何发生在几乎所有基因的启动子上,颠覆了关于启动子识别和转录起始复合物组装的传统认识,对理解基因表达调控和相关生理病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徐涛院士组和纪伟研究组组成的技术攻关团队,一直聚焦于突破光学显微成像分辨率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可解析纳米尺度的亚细胞结构,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该研究表明光学显微镜已经步入纳米分辨率时代,我国科学家在该领域具备多学科交叉技术创新能力,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超分辨成像设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东南大学脑科学与智能技术研究院彭汉川、顾忠泽、谢维团队建立了世界上首个完整的全脑单神经元分辨率大数据和信息学平台并应用于全鼠脑研究,他们的研究对大脑细胞分型和功能、脑连接环路、全脑大规模模拟、类脑计算、基于生物脑的新型人工智能算法和系统等会持续产生重要作用。据了解,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自2015年起开展评选以来,每年的评选都由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和临床医学等领域资深专家评选,并经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主席团审核,推动了我国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让更多人了解了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
  • 警钟!AI泡沫破裂,IBM旗下沃森健康裁员最多达70%
    p   近日,大家都被医学AI领头羊沃森健康裁员最多达70%的新闻刷屏了,究其原因,不外乎削减成本。但这件事无疑给国内AI企业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strong AI泡沫破裂,成本结构控制必须提上日程,企业才能走下去。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strong 01【人事】IBM旗下沃森健康裁员最多达70%,4900人! /strong /span /p p   IBM的Watson Health(沃森健康)部门上周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裁掉了约50%至70%的员工 /span /strong ,而此前沃森健康部门有大约7000名员工。被裁的对象主要是这个IT巨头在过去几年为增强Watson在医疗行业的实力而陆续收购的一些公司员工。这包括: /p p   2016年斥资26亿美元收购的医疗数据公司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Truven /span /p p   2015年斥资10亿美元收购的医疗影像公司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Merge /span /p p   在2015年收购的医疗保健管理公司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Phytel /span 。 /p p   实际上,IBM在3月份已裁掉了大批员工。沃森部门本该为医疗保健等市场带来AI,但在经历与安德森癌症中心分手等一系列事件后,投资前景不被看好,金融分析师称这个部门是烧钱的无底洞。 /p p   看来,即便是巨头,也扛不住高昂的综合成本,毕竟任何产业的发展状态都离不开对成本结构的把控,出来拿投资人的钱,总有要还的那一天。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02【人事】重整业务,制药巨头安斯泰来全球裁员600人! /span /strong /p p   5月22日,安斯泰来总裁安川健贤宣布,对公司业务进行重组,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预计全球裁员600人 /span /strong ,包括研发、销售和营销。特别是,在2019年3月前,停止部分研发项目、市场营销及销售支持有限公司的所有活动。 /p p   此外,安斯泰来分析科学实验室将被剥离出去,并入Eurofins制药服务控股公司。同时,将结束下属研究学习有限公司的所有业务。据悉,安斯泰来的此次重组主要是在日本的业务,在中国的业务目前似乎没有因此受到影响。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03【医械】美敦力发布第四季度财报,糖尿病业务增长26% /span /strong /p p   24日,美敦力发布了2018年第四季度财报,其中,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心血管业务+10.1%,糖尿病业务+26%,成绩喜人,超过市场预期。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财报显示: /span /strong /p p   心血管业务的增长归功于除颤器、心脏起搏器、心脏瓣膜和支架的心脏等销售额的增长,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达到31.4亿美元 /span /strong ,尤其是冠状动脉和结构性心脏业务的销售额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增长了18.7%,达到10.1亿美元 /span /strong /p p   糖尿病业务的增长则是得益于市场对新型传感器胰岛素泵系统的强劲需求,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销售额达到6.45亿美元。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04【医械】鱼跃医疗董事长涉内幕交易和短线交易,被罚3700万 /span /strong /p p   5月25日鱼跃医疗公告称,董事长吴光明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p p   吴光明内幕交易“花王股份”,短线交易“鱼跃医疗”、“万东医疗”。综合吴光明上述两项违法事实,证监会拟作出如下行政处罚:对吴光明给予警告,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没收违法所得9190977.21元,并处以27772931.63元的罚款。共计约3700万元人民币。 /span /strong /p p   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表示,本次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仅针对吴光明个人,与公司无关。目前公司各项生产经营正常,不受影响。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05【融资】癌症早筛公司GRAIL完成3亿美元C轮融资,首个产品将在香港上市 /span /strong /p p   5月21日,液体活检独角兽GRAIL宣布完成了高达3亿美元的C轮超募融资,与前两轮融资不同,本轮融资由大量的中国资本参与。 /p p   自2017年GRAIL与香港公司Cirina合并后,这家美国公司与中国的关系似乎变得更为亲密。此次融资,GRAIL宣布将在2018年晚些时候推出的早筛产品,但并不是针对此前重资10亿的乳腺癌,而是据有中国癌之称的鼻咽癌,上市地点目前定在了香港。据悉,鼻咽癌也是Cirina创始团队取得重大突破的癌种之一。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06【医药】药明康德迎上市以来第13个涨停板,李革夫妇新晋医药圈首富 /span /strong /p p   5月24日,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药明康德迎上市以来第13个涨停板,单股报价97.6元,公司市值破千亿,李革夫妇也以796亿元身家超过恒瑞孙飘扬成为医药圈首富。 /span /strong 同日晚间,药明康德发布公告提示风险:市盈率已高于行业。有基金经理评论,药明康德的估值已达60多倍,我们更喜欢市盈率20倍左右的公司。 /p p   据公开资料,李革、赵宁夫妇目前持有药明康德超25%股权,药明生物67.6%股权。药明生物去年在香港上市,股价至今涨幅超200%,加之药明康的13个涨停,李革、赵宁夫妇对两家药企的持股市值分别为538.6亿元、257.7亿元,合计约800亿人民币。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07【医药】艾伯维重磅新药Imbruvica抵达3期终点,白血病治疗有望告别化疗! /span /strong /p p   5月25日,艾伯维宣布其3期临床试验iLLUMINATE抵达了无进展生存期(PFS)改善的主要终点。该产品是一款first-in-class的口服、每日一次疗法,主要通过阻断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BTK)起作用。该研究评估了Imbruvica联合Gazyva治疗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或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初治患者(最常见的成人白血病)的疗效。目前,CLL/SLL的治疗方式仍然局限于化疗,一旦疾病复发,这类患者的总生存期通常仅为2至3年。 /p p   目前,Imbruvica已获FDA批准用于6种不同的患者群体:CLL、SLL、瓦尔登斯特伦巨球蛋白血症(WM),以及曾接受过治疗的套细胞淋巴瘤(MCL)、边缘区淋巴瘤(MZL)和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有望开创白血病新疗法。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08【收购】武田退出,上海医药1.44亿美元控股广州天普 /span /strong /p p   5月21日,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宣布,与武田瑞士签署购股协议。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上药将通过香港子公司上海医药(香港)投资有限公司以1.44亿美元现金(折合人民币约9.15亿元),收购武田瑞士全资子公司100%的股权。从而,间接收购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26.34%的股份。 /span /strong 本次交易完成后,上药持有天普的股权比例将由40.80%增至约67.14%,实现绝对控股。 /p p   资料显示,天普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专注于危急重症药品领域、集生物医药研发、生产、营销于一体的全球领先的人尿蛋白质生物制药企业。2017年被评为“中国医药工业最具投资价值10强企业”。上药将加速布局生物医药领域。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09【政策】重磅!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扩大试点,外包时代来了! /span /strong /p p   5月24日,国务院印发《进一步深化中国(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允许广东及天津自贸区内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能够委托广东省及天津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生产产品,预示着此前试点的上海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正式扩展到广东、天津两地。 /p p   在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下,符合条件的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可以单独申请医疗器械注册人,然后委托给有资质和生产能力的生产企业生产,从而实现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和生产许可的“解绑”,该制度是现行医疗器械法规背景下的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 /p p /p
  • 海归博士疑因成果归属问题自毁实验室研究标本
    5月30日,广东医学院东莞校区一国家自然科研基金项目标本在实验室被发现遭人为损毁。校方报案后警方介入调查,该实验室副主任、海归博士李某承认是自己所为。校方随后撤销报案,拟进行内部处理。李某为何损毁标本,校方尚未明确说明。   6月1日,南都记者接到一封举报材料称:“星期四(5月30日)上午9点,松山湖一省级重点实验室,某硕士研究生发现所培养的多种细胞被毁,下午又发现液氮罐保存的多种细胞被人为打开罐盖,罐中细胞全死。这些细胞都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重要材料,损失无可估量,性质极其恶劣。松山湖红棉派出所接案后,封锁现场,学院保卫处怀疑为该实验室副主任李某博士所为,果然他承认作案……”   6月1日下午,南都记者在广东医学院东莞校区该省级重点实验室看到,该实验室副主任李某的办公室已经封闭,门上贴着一份署名广东医学院东莞校区科研中心的通知。通知称:由于存在安全隐患,本实验室从即日(落款日期为5月30日)起关闭整顿,如需使用本室仪器,请与东莞科研中心联系。   报料人称,该研究生报案后,当地派出所已经介入调查,该实验室副主任李某在询问过程中承认确系他自己所为。   被封闭实验室附近的多名研究人员和学员保安表示,上周四(即5月30日)下午有警察来调查,具体原因和细节不清楚。昨日,该学院宣传部工作人员向南都记者证实:该研究室相关负责人确实发生自毁研究标本的事件,不过学校已经向警方申请撤案,拟作内部处理。   追问   标本毁了对科研影响有多大?   6月1日下午,南都记者在李某研究室附近的多间研究室获悉,李某为海归博士,近期主要的研究跟鼻咽癌有关。   研究标本细胞毁坏会有什么影响?多名研究人员称,如果研究的标本细胞都毁坏了,影响很大,因为没有标本细胞,研究项目都没法继续进行了。但该学院宣传部工作人员称:“我现在电话了解的情况是,该研究室研究标本分为正本和副本,现在被毁掉的细胞为副本,影响不是很大,研究应该还可以继续下去。”   他为何自毁标本   李某为何自毁研究标本细胞?报料人称,“该海归博士此前有自毁标本细胞的前科。”也有知情人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称:“该实验室因为研究成果的归属问题,负责人之间发生纠纷,导致了此次自毁事件。”但广东医学院宣传部工作人员则只是表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机制与分子诊断研究室负责人与同课题组的其他负责人因为沟通过程中发生误会,现在学院也在做进一步调查处理。   链接   海归博士与广东省医学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   该省级重点实验室墙面介绍资料显示:   广东省医学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于20 10年9月由广东省科技厅批准立项建设,为广东省唯一的以医学分子诊断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周某为总负责人,实验室副主任为海归博士李某。   该实验室下设4个研究室,李某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机制与分子诊断研究室主任,同时也是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平台负责人,承担着“胰岛素对小鼠胰腺Beta细胞VGLUT2基因表达的反馈调控作用及其机制”、“鼻咽癌复发及高转移早期诊断和治疗靶点的确定”等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项目等科研课题,涉及研究项目经费超过160多万元。
  • 2021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公布
    1月10日,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公布2021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8个知识创新类和2个技术创新类项目成果入选。2021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分别为: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演化的遗传创新机制、新型冠状病毒逃逸宿主天然免疫和抗病毒药物的机制、转录起始超级复合物组装机制、提高中晚期鼻咽癌疗效的高效低毒治疗新模式、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冠状病毒的跨种识别和分子机制、揭开鸟类长距离迁徙之谜、干涉单分子定位显微镜、全脑单神经元多样性研究及信息学大数据平台。据介绍,本次入选项目具有原创性突出、社会意义重大的特点。其中,知识创新类项目“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全合成,将在下一代生物制造和农业生产中带来变革性影响;知识创新类项目“新型冠状病毒逃逸宿主天然免疫和抗病毒药物的机制研究”和“冠状病毒的跨种识别和分子机制”对当今国际社会复杂的抗疫形势有重大意义;技术创新类项目“干涉单分子定位显微镜”为开辟新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奠定基础。据悉,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自2015年起开展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工作,已连续开展7年,旨在推动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充分展示和宣传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每年公布评选结果后,邀请入选项目专家编写和出版科普书籍,并举办交流会暨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报告会,向公众揭示生命科学的新奥秘,为生命科学新技术的开发、医学新突破和生物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极大提高了生命科学和相关技术的社会影响力。2021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1、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淀粉是粮食最主要的成分,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联合大连化物所等单位,抽提自然光合作用的化学本质,从头设计创建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合成的非自然途径,解决了途径代谢流从头计算、关键酶元件设计组装、生化途径精确调控等科学问题,以生物催化与化学催化耦合的11步反应,颠覆了自然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的复杂生化过程,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全合成,能效和速率超越玉米等农作物,突破了自然光合作用局限,为淀粉的车间制造打开了一扇窗,并为二氧化碳原料合成复杂分子提供了新思路。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被认为是一项里程牌式突破,将在下一代生物制造和农业生产中带来变革性影响。该成果发表在《科学》(Science,2021,373(6562):1523-1527)。2、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演化的遗传创新机制4亿多年前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是包括人类在内的陆生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重大事件,但长期以来对这一重大事件的遗传创新机制知之甚少。西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王文、王堃团队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何舜平和昆明动物所张国捷等团队合作,发现硬骨鱼祖先已进化出了陆生适应性相关的初步遗传基础,在肺鱼代表的肉鳍鱼内得到进一步加强,到四足动物最终完善而成功登上了陆地。Science报道该成果揭示了“隐藏在现生鱼类中水生到陆生演化的遗传奥秘”;瑞典科学院院士Per Alhberg教授撰文指出该项成果克服了化石研究难以研究软组织器官和生理学问题的挑战,美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脊椎动物登陆研究专家Neil Shubin撰文指出该成果为理解脊椎动物水生到陆生的研究“提供了关键认知和长久期待的数据”。该成果两篇研究论文以封面故事发表于《细胞》杂志(Cell,2021,184(5):1362-1376;1377-1391)。3、新型冠状病毒逃逸宿主天然免疫和抗病毒药物的机制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已持续两年,不断出现的突变株对发展广谱药物提出急迫需求。由病毒复制酶组成“转录复制复合体”,负责病毒转录复制的全过程,在各突变株中高度保守,是开发广谱药物的核心靶点。清华大学饶子和院士、娄智勇教授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和重构了新冠病毒转录复制机器的完整组成形式。以此为基础,首次明确了病毒mRNA“加帽”成熟的关键酶分子,回答了冠状病毒研究中近30年来悬而未决的问题,并且该分子在各突变株中高度保守,在人体中没有同源物,为发展新型、安全的广谱抗病毒药物提供了全新靶点。同时,他们还首次发现病毒以“反式回溯”的方式对错配碱基和抗病毒药物进行“剔除”,阐明了瑞德西韦等药物效果不良的分子机制,为优化针对聚合酶的抗病毒药物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以上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细胞》杂志(Cell, 184(1):184-193 Cell, 184(13):3474-3485)。4、转录起始超级复合物组装机制转录起始超级复合物是中心法则中转录步骤的核心,对理解基因表达调控和相关生理病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一直是国际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和前沿问题。复旦大学徐彦辉团队解析转录起始复合物PIC及其与Mediator(中介体)组成的转录起始超级复合物结构的三维结构,系统地展示转录机器识别不同类型启动子并完成组装的全过程,揭示了转录为何发生在几乎所有基因的启动子上,颠覆了关于启动子识别和转录起始复合物组装的传统认识,阐明了Mediator促进PIC组装和转录激活的机制。上述成果以2篇研究长文发表于《科学》杂志(Science 372, eaba8490;Science 372, eabg0635),其中一篇被Science杂志选为封面文章,题目为“转录如何起始”。5、提高中晚期鼻咽癌疗效的高效低毒治疗新模式鼻咽癌是“中国特色”肿瘤,年新发病例占全球一半。放疗后的全身微小残留肿瘤是其治疗失败的根源,而由于放疗后患者身体状况差,难以耐受既往高强度的传统化疗(完成率仅约40%-50%),成为制约疗效提高的瓶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研究团队提出了小剂量、长时间口服细胞毒药物卡培他滨的节拍化疗模式,其可通过抗血管生成、杀伤肿瘤干细胞等机制持续抑制肿瘤,同时提高机体耐受性。马骏教授通过牵头一项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发现,在放疗后使用“卡培他滨节拍化疗”可将失败风险显著降低45%,且严重毒副作用发生率减少了3/5,完成率达74%。同时卡培他滨口服用药方便可及,易于向基层推广。由此,该研究打破了传统化疗的疗效瓶颈,建立了鼻咽癌国际领先、高效低毒且简单易行的治疗新标准。该成果发表于《柳叶刀杂志》(Lancet, 2021, 398(10297): 303-313)。6、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当前的栽培稻是从祖先二倍体野生稻经过数千年的人工驯化而来,同时伴随着遗传多样性的降低与优异基因的丢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团队首次提出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的新策略,对应对未来粮食危机提供了新的可行路径,开辟了全新的育种方向。以此策略为蓝图,该项目筛选出一份四倍体高秆野生稻资源,建立了高效的组培再生、遗传转化与基因编辑体系,组装了高质量参考基因组,并成功创制了改良落粒性、芒性、株高、粒长、茎秆粗度、生育期等不同类型的四倍体水稻新材料,突破了全部技术瓶颈,证明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策略高度可行。未来四倍体水稻新作物的成功培育将有望对世界粮食生产带来颠覆性的革命。该成果发表于《细胞》杂志(Cell,2021,184(5):1156-1170)。7、冠状病毒的跨种识别和分子机制近20年,人类遭受了三次由冠状病毒引发的重大疫情。大多数感染人的冠状病毒来源于动物,而我们发现病毒在人际间传播往往是滞后的,疾病防控的关口需要在“时间”上前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团队建立了高效评估冠状病毒跨种识别能力的方法,利用这些方法对蝙蝠源性冠状病毒 RaTG13和穿山甲源性冠状病毒 GD/1/2019 和 GX/P2V/2017 的跨种传播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并阐明其跨种识别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上述三种冠状病毒存在跨种传播的潜在风险,提示我们要持续对动物源性冠状病毒进行监测,预防新的冠状病毒引发疫情,同时为理解病毒进化提供分子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细胞》杂志(Cell,2021, 184(13):3438-3451.e10)和《欧洲分子生物学》杂志 (EMBO J, 2021, 41(1):e109962)。8、揭开鸟类长距离迁徙之谜鸟类迁徙是最受关注的自然奇观之一。迁徙路线的形成过程、维持机制和在气候变化下的未来趋势,以及迁徙策略的遗传基础,一直是学界的研究热点和难点。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詹祥江团队历时12年,通过整合多年卫星追踪数据和种群基因组信息,建立了一套大陆尺度的的北极游隼(Falco peregrinus)迁徙研究系统。研究人员阐明了气候变化在鸟类迁徙路线形成、维持及未来变化趋势中的驱动作用,发现一个和记忆能力相关的基因ADCY8在迁徙距离更长的游隼种群中受到正选择,揭示了长时记忆可能是鸟类长距离迁徙的重要基础。该研究全面结合遥感卫星追踪、基因组学、神经生物学等新型研究手段,展现了学科交叉型的创新性研究在回答重大科学问题中的关键作用。该成果以封面文章发表于《自然》杂志(Nature,2021,591(7849):259-264),并被《自然-生态进化》杂志评为12项年度回顾工作之一。9、干涉单分子定位显微镜
  • 输欧鞋铬超标 呼吁关注皮革制品重金属含量
    温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6日表示,欧盟非食品快速预警通报系统(RAPEX)于日前发布通报,其中温州市一企业出口德国的女式皮面鞋被通报六价铬超标,2400双鞋被销毁,损失3万余美元。   据悉,此次通报中共有9例涉及六价铬超标,通报产品材料全部为皮革,包括5例手套、3例鞋类和1例腰带,通报国主要为德国。检验检疫部门轻纺处处长宋益国介绍,去年全年欧盟共通报20多起六价铬超标的皮革类产品,显示出欧盟对六价铬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抽查力度有所增强。   六价铬具有很强的光敏性和致敏性,可导致临床明显的接触性湿疹,对皮肤黏膜有刺激作用,可以诱发肺癌和鼻咽癌,属于致癌物质。宋益国说,皮革原料中本身并不含铬元素,大部分的铬元素是在皮革鞣制的过程中产生的。   温州检验检疫局提醒相关出口企业,应高度关注出口皮革制品的六价铬含量,加快改进或调整制革工艺,避免六价铬的高毒性残留。同时,加强原辅材料的采购管理,选择合格的材料供应商,并加强进货检测把关。
  • 院士领衔,大咖云集!BCEIA2023学术报告会开幕
    仪器信息网讯 金秋九月,两年一度的行业盛会,第二十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简称BCEIA2023)于2023年9月6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天竺新馆)隆重开幕。作为BCEIA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报告会邀请了全球知名科学家介绍DNA存储、纳米毒理学等前沿科学技术,分享球差电镜、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等高端仪器的研究进展,同时就质谱法和核磁共振法等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及功能、新型分离介质制备及蛋白药物、疫苗纯化等最新应用进行了探讨和展望。会议现场BCEIA 2023开幕式由柴之芳院士主持,BCEIA 2023大会主席江桂斌院士和BCEIA 2023学委会主席张玉奎院士分别致辞。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柴之芳院士 主持开幕式及学术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副秘书长贺德方 致辞BCEIA 2023大会主席江桂斌院士 致辞BCEIA 2023学委会主席张玉奎院士 致辞致辞结束后,学术报告会进入大会报告环节。大会报告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柴之芳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杨秀荣院士、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刘买利院士和清华大学李景虹院士主持。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院士、加拿大温莎大学K.W.Michael SIU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樊春海院士、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马光辉院士、英国帝国理工学院Jeremy K NICHOLSON教授、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杨瑞馥研究员、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首席科学家程和平院士、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Paul WESTERHOFF教授、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Oliver J. SCHMITZ教授、国际计量局化学部主任Robert WIELGOSZ博士、Breiten Associates LLC, CEO Paul BREITENBECHER先生分享了精彩的学术前沿进展报告。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杨秀荣院士主持会议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刘买利院士主持会议清华大学李景虹院士主持会议报告人: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薛其坤院士报告题目:On the Pairing Mechanism of High 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自1986年Bednortz和Müller发现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以来,三十多年已经过去了,但作为凝聚态物理学最重要科学难题之一的高温超导机理至今仍然没有得到解决,甚至在最基本的科学问题比如配对对称性上也尚未达成共识。薛其坤院士团队长期致力于高温超导机理实验研究,在超导配对对称性探测上独辟蹊径,率先利用范德瓦尔斯堆垛技术制备出了原子级平整、角度精确可控的转角铜氧化物约瑟夫森结,开展了直接判定超导配对波函数相位部分的实验,推动了这一方向理论和实验上的快速发展。超导作为一种宏观量子现象,其量子态的波函数在理论上可以分为s波、p波和d波等。与氢原子波函数的空间分布相似,s波超导各向同性,角动量量子数为0,而p波和d波的超导波函数具有空间各向异性。薛其坤院士在报告中指出,在铜酸盐超导的微观机制中应考虑S波配对;STM、TEM等在揭示高温超导秘密方面已经发挥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报告人:加拿大温莎大学 K.W.Michael SIU教授报告题目:Linkage between the Environment and Health: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Individual’s Health and Expressed in Changes in their Proteome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癌症90%以上的发病率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致癌转化通常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细胞从正常状态发展到癌前阶段,最后发展到癌症阶段。这一进展反映了由于基因和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细胞内的分子变化。常见的病毒,包括人类疱疹病毒(EBV)和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影响特定癌症发病率的环境因素。值得注意的是,世界癌症的发病率表现出国家和地区差异,这可能反映了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美国,口腔癌症是迄今为止最突出的癌症;鼻咽癌的发病率仅为口腔癌的8%。相比之下,在中国,鼻咽癌的发病率超过口腔癌的200%。即使在国内,鼻咽癌也主要集中于包括广东和香港在内的东南地区。鼻咽癌的高发病率的区域分布凸显了环境影响的重要性。报告中,K.W.Michael SIU教授探索和讨论这对蛋白组学的贡献和影响。报告人: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 樊春海院士报告题目:《核酸信息材料》作为生命体遗传物质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其固有的双螺旋结构广为人知。通过AGCT 碱基的精确配对与接近无限的排列组合承载了海量的生命遗传信息。然而DNA 不仅是一种遗传信息的载体,而且可以被视为一种分子信息材料。将 DNA 分子作为一种基础的分子砌块,通过精确的碱基编码,能够产生很多自然界不存在的核酸形态核酸信息材料已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生物成像、药物载运、微纳制造等方向。在本报告中,樊春海院士介绍了基于核酸信息材料发展的分子机器和大数据存储。报告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马光辉院士报告题目:《新型分离介质的制备和蛋白药/疫苗纯化应用》琼脂糖颗粒等多糖颗粒已被生物科学家和工业界广泛用作蛋白质分离和纯化的色谱填料。然而,传统琼脂糖颗粒的局限性在于,由于其广泛的尺寸分布,分离分辨率受到限制。此外,大尺寸颗粒通常用于工业分离和纯化,以避免背压的增加,这也限制了分离分辨率。另一方面,颗粒疫苗如病毒样颗粒(VLP)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的小孔琼脂糖颗粒不仅限制了VLP的吸附,而且增强了VLP分解,导致VLP的活性回收率非常低。马光辉院士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膜工艺来制备均匀的琼脂糖颗粒。通过该技术,可以将代表尺寸分布的CV(变异系数)值控制在15%左右,并且可以制备具有高琼脂糖浓度的均匀小颗粒。因此,可以用小颗粒代替大颗粒,提高色谱的分离分辨率和流速。此外,团队还开发了一种新的工艺来制备孔径可控制在100nm至500nm之间的巨型多孔颗粒,发现它不仅增加了VLP的负载量,而且避免了VLP分解。这是因为大孔径削弱了VLP和孔隙之间的多位点相互作用。这种新型颗粒代替超高速离心技术用于生产颗粒疫苗,获得了更高的回收率。报告人:英国帝国理工学院 Jeremy K NICHOLSON教授报告题目:Molecular Spectroscopy in Precision Medicine表型学是对整个生命周期中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连续性的系统研究,以及对这些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兴物理和化学特性的测量,并定义了健康和疾病中的个体和群体表型。在分子表型组学中,我们关注细胞和生物流体的化学和生物化学特征(代谢物、蛋白质、转录物等),以及这些特征在疾病发作、发展和康复过程中如何发生变化。LC-MS和NMR光谱等先进技术为各种代谢物提供了方便的多变量特征,是分子表型数据的丰富来源。Jeremy K NICHOLSON教授使用来自世界各地多个人群的样本,说明多种表型技术在研究新冠肺炎患者行程中的综合应用,并展示人群水平监测和评估长期COVID和疾病功能性生化恢复的转化分析策略,以及新的诊断模型和标志物用于临床部署。在未来几十年里,新出现的人畜共患威胁可能会主导世界,这里开发和使用的分析和信息策略也适用于帮助未来的大流行准备。报告人: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程和平院士报告题目:《科技铸器,开启脑科学研究新范式》脑科学研究包括“读、释、写、仿”四个方面,是一门高度交叉的新兴前沿学科。程和平院士团队为开发“读、释、写、仿”工具,多年来先后研发成功2.2克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第二代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和2.17克的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等仪器,开启脑科学研究新范式。为支撑中国的“脑计划”,我国建设了“南京脑观象台”,由相关领域专家领衔,正在开展脑科学“探索计划”项目,主题涉及皮质工作记忆、睡眠、自闭症、抑郁症、神经药理学和神经元再生等。作为国之重器,“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预期于今年底投入试运行,2024年完成国家验收。依托此成像大设施,已启动“早鸟项目”,面向全国科技界滚动征集合作立项建议,计划在未来3-5年内发起生命科学包括脑科学领域的大科学计划,充分发挥“科技航母”的战略价值。大科学时代的生命科学特别需要新的工具,需要新型的研究平台。未来,更多新工具的开发以及新范式的探索,特别是大科学时代有组织科研的新范式,将为提升我国生物医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实现高端生物医学仪器装备的“中国创造”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撑和保障。报告人: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杨瑞馥研究员报告题目:《病原溯源:基因组发育到痕量元素分析》近年来,新发突发疫情不断涌现,生物安全事故和生物恐怖事件也偶有发生,对于病原的精准溯源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尤其是美国发生的白色粉末邮件的恐怖事件后,催生了微生物法医学这个新学科。对于病原的溯源,目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因组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但是,对于生物事故或生物恐怖袭击的溯源,还要分析生物剂中的其他微量成分,如培养基成分,生物剂表面修饰(如硅分子),稳定同位素等,溯源过程从采样、分析到出报告都要符合法律程序,才能使溯源结果具有法律支撑。杨瑞馥研究员在报告中讨论了这些分析技术,分享溯源分析的研究进展。报告人: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Paul WESTERHOFF教授报告题目:Analytical Strategies to Assess PFAS Removal and Lifecycle Fate during Adsorption or Transformative Water Treatment Processes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存在于全球的地下水和地表水源中,拟议的饮用水法规正在推动PFAS处理技术的开发和实施。报告中,Paul WESTERHOFF教授首先介绍当前的处理技术,这些技术利用吸附(液-固相转化)、膜(液-液分离)或转化(氧化或还原)过程。举例说明了如何提高“真实水域”的处理过程效率,以及这些过程如何挑战分析方法。其次,该报告涉及含有全氟辛烷磺酸的残留物(如活性炭)的报废问题,这将需要焚烧。在焚烧过程中跟踪全氟辛烷磺酸需要独特的分析方法来跟踪氟化的水、气和固相物质。总体而言,该报告展示了如何将PFAS分析策略与PFAS饮用水处理过程相匹配。报告人: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 Oliver J. SCHMITZ教授报告题目:Development of a New Ionization Source for Single Cell Metabolome Analysis尽管细胞异质性的揭示限制了对癌症研究中复杂过程的理解,例如其对转移过程的影响,但目前的研究仍然依赖于批量分析技术,因为还没有建立可靠的方法来进行真正的单细胞代谢组分析。Oliver J. SCHMITZ教授详细讨论了这种单细胞代谢组分析方法在检测限、样品量和特异性方面所需的必要分析要求。此外,尚未解决的问题也将得到解决和讨论。随后,Oliver J. SCHMITZ教授介绍了目前在离子源方面的工作,该离子源应该能够破坏细胞,从而释放分析物并通过介质阻挡放电将其电离。报告人:国际计量局化学部主任 Robert WIELGOSZ博士报告题目:Certified Reference Materials for a Global Greenhouse Gas Monitoring Infrastructure了解温室气体的来源和汇以及减排政策的影响,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一个关键工具。GHG排放和吸收可以通过测量系统来确定,该测量系统包括在不同空间分布水平上对GHG浓度的原位测量。这些测量值与风速测量值、数值天气预测和扩散模型一起可用于确定空间和时间分辨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汇。如气象组织关于协调全球温室气体监测基础设施的倡议所设想的那样,维持一个全球此类测量系统,需要密切注意不同地点测量的质量保证和等效性。显著的排放可能导致GHG浓度的微小变化,需要在不同的测量点采用高度一致的校准标准。该报告介绍了将涵盖温室气体测量网络所需的用于测量浓度和同位素比率的空气中二氧化碳标准的建立和表征,用于源分配。要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最高精度的测量,就需要采用计量可追溯性,即所谓的比例法。空气中CO2含量分数值从一个刻度转换到另一个刻度需要众所周知的刻度关系,注意一个刻度(如WMO-CO2-X2019刻度)内标准的内部一致性要求为0.01μmol/mol,不同刻度之间的一致性不应超过0.02μmol/mol。Robert WIELGOSZ描述了校准基于原位光学/激光的GHG量和同位素比率测量以及基于质谱实验室的同位素比率测量所需的认证参考材料,以及正在进行的比较,以验证其等效性。这些比较支持国家计量研究所和气象组织中央校准实验室确保其标准的等效性,以及测量点满足其数据质量目标的能力。报告人:Breiten Associates LLC, CEO Paul BREITENBECHER先生报告题目:False positive, negative, and unexpected Drug Testing Results in the Urine Toxicology Laboratory尿液毒理学实验室中出现了假阳性、假阴性和意外的患者尿液药物检测结果。如何研究这些结果并帮助临床医生帮助评估这些结果以治疗患者?在测试过程的任何阶段都可能出现意外的尿液药物测试结果;然而,最常见的结果发生在分析前或患者采集阶段。在这一阶段,患者可以提供“假”尿液,服用可能影响检测方法的物质,或者在尿液样本中掺假/稀释。根据所使用的筛选测试方法,测试方法可能会受到各种物质的影响,这些物质可能会产生假阴性、假阳性或通常的结果。筛查结果也可能与确认结果不同,这使得对患者结果的解释更加混乱。在本报告中,Paul BREITENBECHER先生回顾了一种基本的筛选测试方法和确认方法。并讨论一些意想不到的尿液药物测试结果。大会同期还安排了电子显微学及材料科学、质谱学、光谱学、色谱学、磁共振波谱学、电分析化学、生命科学中的分析技术、环境分析、化学计量与标准物质、标记免疫分析、微全分析等11个分会报告会。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仪器设备厂商深入开展了国际间分析测试的新方法,新技术的交流,充分展示了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和检验检测技术的新进展。
  • 广东鹤山能达化工厂爆炸燃烧
    鹤山一化工厂爆炸,消防队员用三支水枪灭火,显得“势单力薄”   3月28日下午2时30分许,(广东)江门市鹤山沙坪镇一家名为“能达化学”的化工厂突然爆炸起火,过火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冲天浓烟蔓延两公里。当地政府紧急疏散附近数千居民。消防部门接报后,出动十多辆消防车赶来救援,大火直到下午5时30分许才被扑灭。   烟柱直蹿四五十米高   3月28日下午,记者赶到事发现场时,尽管大火已被扑灭,但空气中仍弥漫着浓重刺鼻的化学气体味道,即使一公里外都能闻到。能达化学工厂位于沙坪镇玉桥路380号,大门口仍被警方拉起警戒线封锁,几名戴着简易防毒面具的警察在门口执勤,厂区地面满是消防泡沫。   事发化工厂对面,有着一个名叫木棉岗的村子。事发前,村民小谭正在家里看电视,屋外突然传来一声巨响,接着窗外飘来一股浓烈的刺鼻气味,他冲出屋外看到化工厂内浓烟滚滚,烟柱直蹿四五十米高,有村民从几公里外回家时都看到了。   村民指化工厂常排废气   正当小谭立即拨打119报警时,又有数声巨响从厂里传出来,“声音非常大,爆了很多次,我都记不清了。”小谭说,十多分钟后,十多辆消防车赶到,现场民警和政府工作人员立即对化工厂周边五六个村庄的数千村民进行疏散。   “化工厂在这里有十年多了,经常排放废气,平时我们都不敢开窗。”木棉岗村谭村长说,自从1994年化工厂建好后,村里面患上鼻咽癌和肺癌的人明显增多。为此,村里多次向上级部门反映,但一直都没根本解决问题。   目前,事故具体原因仍有待相关部门调查,未有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报告
  • 我国抗体药研发“百花齐放”竞争激烈
    p   随着默沙东帕博利珠单抗(2018/7/26)和百时美纳武单抗(2018/6/15)的相继获批,以及恒瑞、君实、信达等的相继提交其PD-1抗体的上市申请,国内PD-1的竞争已经入白热化阶段。 /p p   截止8月1日,国内已有34个PD-(L)1单抗获CDE受理(国内企业28个,国外企业6个,包括已上市的2个品种),根据临床试验登记平台显示,国内公开登记的PD-(L)1的临床试验已有133项,涉及14家国内企业的16个品种,6家国外企业的6个品种 从临床阶段看,III期临床56项,II期临床32项,I期临床35项,其他10项,III期临床占比达42%。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99" height=" 355" title=" 微信图片_20180831125418.jpg" alt=" 微信图片_20180831125418.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uepic/a8d04066-2fa3-4780-b293-5d5f28041b0e.jpg" / /p p   (1)各企业临床进度 /p p   从生产企业角度来看,恒瑞医药、君实生物、信达生物、百济神州、康宁杰瑞5家企业已进展至III期临床,成为该领域的第一梯队 中山康方、嘉和生物,科伦博泰、基石药业均有品种处于II期临床。 /p p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一些技术、资本雄厚的企业开始通过开发特色的PD-1/PD-L1抗体,走向全球市场,恒瑞医药的SHR-1316、康宁杰瑞/思路迪的KN035、百济神州的BGB-A317、复宏汉霖的HLX-10、丽珠单抗的LZM-009、君实生物的JS001和迈博斯的MSB2311等已先后向FDA递交新药临床试验。其中百济神州在国内分布开展了针对肝细胞癌(III期)、霍奇金淋巴瘤(II期)、膀胱尿路上皮癌(II期)、食管鳞状细胞癌(III期)、T细胞和NK细胞肿瘤(II期)等的6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而君实生物也有一项针对复发性或转移性鼻咽癌III期国际多中心临床正在开展中。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表 1 国内PD-(L)1抗体临床试验进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587" title=" 2018.8.31 1-1.jpg" alt=" 2018.8.31 1-1.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uepic/3fa85811-8771-4941-9ad6-84676cdf8cec.jpg" / /p p   在第一梯队中,恒瑞、君实、信达均已提交上市申请。其中君实生物申请适应症为黑色素瘤,信达和恒瑞均为经典霍奇金淋巴瘤。值得注意的是信达和恒瑞提交的上市申请是基于单臂、二期的有条件批准上市。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表 2 国内已上市和提交上市申请的PD-1抗体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99" height=" 144" title=" 2018.8.31 1-2.jpg" alt=" 2018.8.31 1-2.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uepic/b54fc5ce-e136-47fc-ad45-31bd060e3fec.jpg" / /p p   (2)适应症选择 /p p   国内PD-(L)1单抗均以1类新药路径申报,目前有78项临床试验在不同的研究阶段,其适应症开发策略也不尽相同。 /p p   国内企业选择开发的适应症主要有霍奇金淋巴瘤(6家)、胃癌(6家)、非小细胞肺癌(4家)、T细胞和NK细胞肿瘤(4家),肝癌、黑色素瘤、鼻咽癌、三阴乳腺癌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表 3 国内PD-(L)1抗体主要适应症开发情况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98" height=" 316" title=" 2018.8.31 1-3.jpg" alt=" 2018.8.31 1-3.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uepic/fde8f848-2542-420b-b449-3e919f340ea3.jpg" / /p p   根据已上市药物PD-(L)1抗体的临床表现情况,对于PD-(L)1表现高反应率的适应症类型包括:霍奇金淋巴瘤,促纤维增生性黑色素瘤,梅克尔细胞癌,微卫星高度不稳定的癌症,它们的反应率为50~90%。表现中等反应率的适应症类型包括:皮肤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头颈癌,胃食管癌,尿路上皮癌,肾细胞癌,肝癌,宫颈癌和纵膈型大B细胞淋巴瘤。目前,恒瑞、信达均是以PD-1临床反应率较高的霍奇金淋巴瘤申请有条件批准上市,君实则为黑色素瘤。不过,国内企业研发上整体还是倾向于国内发病率比较多的癌种如胃癌、肝癌、肺癌等。不过有一些企业则独辟蹊径选择了市场存在强烈需求的适应症如三阴性乳腺癌,其市场空间还需依赖临床试验结果。 /p p   (3)联合治疗 /p p   临床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其他药物联合用药可扩大适应症及解决单抗耐药。国内百济神州、江苏恒瑞、康宁杰瑞、君实生物、信达生物等在进行PD-(L)1的联合用药探索。国内PD-1联合用药不少是联合化疗和放疗,另有一些企业则选择与公司其他抗肿瘤产品进行联合布局。 /p p   百济神州在澳大利亚开展了2项联合用药临床,分别是PD-1/BTK抑制剂和PD-1/PARP抑制剂组合,恒瑞医药则大力推进PD-1抗体与其小分子抗癌新药阿帕替尼(商品名艾坦)的联合治疗,并力求攻克一些难治癌症,如小细胞肺癌。复宏汉霖HLX10(重组抗PD-1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联合HLX04(重组抗VEGF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用于晚期实体瘤临床试验注册获得国家药监局的审评受理。 /p p /p
  • 2017年度聚焦:肿瘤液体活检
    p    strong 前言:液体活检的产业发展概况 /strong /p p   2017年6月,世界经济论坛与《科学美国人》杂志的专家委员会联合选出了2017年度全球十大新兴技术榜单,其中肿瘤的无创诊断技术成功入选并荣膺榜首。肿瘤无创诊断技术即液体活检(liquid biopsies)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在攻克肿瘤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与传统的组织活检相比,液体活检具备实时动态检测、克服肿瘤异质性、提供全面检测信息等独特优势。目前,临床研究中,液体活检主要包括游离循环肿瘤细胞(CTCs)检测、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外泌体及循环RNA(Circulating RNA)检测等,与传统的依靠临床症状或影像学诊断技术比较,利用液体活检技术可以更早地发现疾病进展。 /p p   近十年来,肿瘤液体活检研究热度不断攀升,多个国家及地区积极投入其中。目前,美国的 CTC 临床研究水平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而在近几年中国的CTC临床研究水平发展势头迅猛,实力不可小觑。援引21世纪经济报的统计,中国目前有47家公司在从事肿瘤液体活检,其中,26家公司选择ctDNA路线,9家公司选择CTC,代表性企业包括华大基因、药明康德、燃石生物、普世华康等。JP摩根和高盛预测,液体活检在全球的市场规模高达230亿美元,其中,美国占据61%的市场份额。中国液体活检市场在5-10年内的市场潜力约为200亿,近年来,肺癌、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等癌症的患病率在中国逐年增加,肿瘤分子诊断的需求不断增加。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我国5年内诊断为癌症且仍存活的病例数约为749万,适合使用液体活检技术的肿瘤病人至少为 542 万人,占比达到了72%[1]。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1.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f169c5ec-0a68-4632-a402-6e5f09b33e47.jpg" / /p p   ctDNA检测作为一种“液体活检”技术,其具有简便、快捷,且在一定程上能克服肿瘤时间和空间异质性等优势,近年来被广泛用于治疗前肿瘤分子分型,参与靶向治疗选择性决策,以及在患者治疗过程中评估肿瘤动态和负荷变化,实时监测治疗的有效性,及监测患者机体的微小残留病灶、复发、预后评估、耐药的产生等多个方面。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2.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62a15883-e36d-4ace-9040-c9cb57d5a17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近10年CTC相关发表文章数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title=" 003.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84f91e00-1c73-4c5f-9df4-e006551a4625.jp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近10年ctDNA相关发表文章数[2] /strong /p p strong   技术的成熟催生了资本市场的火爆 /strong /p p   2015年,液体活检技术被《MIT Technology Review》评为年度十大科技突破之一。根据Piper Jaffray预测,2026年广义液体活检全球市场总容量约326亿美元,包括肿瘤领域286亿美元、无创产前诊断(NIPT)20亿美元、器官移植20亿美元。而2026年全球肿瘤液体活检市场容量可达286亿美元,其中早期筛查150亿美元、伴随诊断17亿美元、治疗监测50亿美元、复发监测69亿美元。[3] /p p   目前国外从事液体活检的主要公司包括:Grail、Guardant Health、Personal Genome、Trovagene、Genomic Health、Janssen Diagnostics、Qiagen、RainDance和Biocept等,其中不乏有Illumina、罗氏等巨头涉足其中,他们通过成立子公司或并购等方式,布局ctDNA领域,甚至完成大量融资来进行肿瘤早筛的临床研究。而国内的主要参与者包括华大基因、泛生子、达安基因、安诺优达、药明康德、贝瑞和康、诺禾致源等公司。涉及液体活检的基因检测公司早已被具有敏锐嗅觉的资本追捧,有些公司估值已经到了10亿以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4.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67d60a4d-daf4-4b9f-bd9f-a9724123dcf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5.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79e478b4-6cb8-4ef5-8536-3f19c3d37f9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外CTC、ctDNA、外泌体公司[4] /strong /p p   基于目前行业火爆的现状,业界对于液体活检市场未来的发展也普遍持乐观态度。2017年2月,MARKET RESEARCH FUTURE发布了《Liquid Biopsy Market Research Report Global Forecast to 2022》,该报告预测:2016年至2022年,全球液体活检市场将以21.6%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成本效益和消费者偏好的改变,将推动市场的发展。[5] /p p   strong  液体活检如何一步步成为时代焦点? /strong /p p   早在1000年以前,阿拉伯医生Abulcasis就发明了活检技术,该技术的好处是医生可以根据病灶组织学结构对病情做出判断。随着近几年测序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医生还可以对患者的肿瘤组织测序,进而给出更加精确的诊断结果。 /p p   但随着科学家们对肿瘤研究的深入,他们发现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组织活检技术具有一定局限。 /p p   液体活检作为体外诊断的一个分支,通过收集患者的血液或尿液等对肿瘤等疾病做出诊断。其中ctDNA作为一种无创肿瘤标志物,被认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当时在ctDNA的检测技术上仍面临一些问题,如敏感性不足、适用范围有限等。 /p p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篇突破性的研究,2014年4月,发表在Nature Medicine杂志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6],来自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就开发了一种高敏感性的ctDNA定量检测方法(cancer personalized profiling by deep sequencing,Capp- Seq) ,有助于解决敏感性、适用范围等困难。 /p p   参与该研究的Maximilian Diehn博士说:“我们的目标是开发出一种能够克服ctDNA领域两大关键障碍的方法:首先,极高的检测灵敏度,能够检测出血液中极少量的ctDNA 第二,能广泛应用于绝大多数癌种,适于临床应用。” /p p   即便是在晚期肿瘤患者体内,绝大多数的循环DNA(cfDNA)都来自于正常的、非癌性细胞。因此需要采用一种综合性的策略从血液中分离出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ctDNA的变异情况。为了提高这一技术的灵敏度,研究人员在提取、处理和数据分析方面进行了优化。 /p p   研究人员将这种通过深度测序来进行肿瘤个体化变异分析的技术命名为CAPP-Seq。该研究报道了CAPP-Seq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应用,研究人员在NSCLC引入Capp-Seq技术,设计为能够覆盖在95%以上肿瘤中鉴别出的体细胞突变,利用该技术,研究人员能够在100%的II-IV期NSCLC患者及50%的I期NSCLC患者的血液中检测到ctDNA的存在。在检测突变率低至0.02%的等位基因突变时,该技术的特异性能够达到96%。 /p p   尽管本研究的样本源自罹患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包括大多数的肺癌,如肺腺癌、肺鳞状细胞癌和大细胞癌),但研究者发现这种方法应该可以广泛适用于不同的实体瘤。未来,其应用场景将不仅局限于追踪肿瘤确诊患者的病情进展,还能够用于健康或高危人群早期的肿瘤筛查。 /p p   两年后,同样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进一步开发出一种称为集成数字错误抑制(IDES)的校正方法,能够检测到频率低至0.004%的基因突变,相关研究于2016年5月刊登于国际杂志Nature Biotechnology上[7]。2014年时,Capp-seq技术的检测极限是0.02%,存在一定的错误率,为矫正这些错误,研究团队首先设计了一种分子标签技术,许多ctDNA检测开发者也采用这种方案来降低错误率。由于单链DNA和双链DNA分子标签技术各有优劣,双链DNA分子标签技术在降低错误上效果更佳,但效率不及单链DNA,因此不适合ctDNA量有限的样本。为此,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着手设计出一种混合策略。首先,他们设计出测序接头,可用于单链和双链的分子标签 第二步,斯坦福的团队设计了一种计算工具,可以校正测序或PCR的系统错误。 /p p   随后,研究人员在NSCLC患者样本上验证了上述检测。首先,他们检测了41名晚期NSCLC患者的EGFR热点突变。从88个血浆样本中检测到412个EGFR变异,所有变异都已经通过肿瘤活检样本确认。接着,他们在参考细胞系上评估了检测的技术限制,创建了参考细胞系混合物,等位基因的变异频率在0.05-1.6%。他们发现,分子标签技术和计算校正方法是互补的,结合使用效果更佳。这种方法的理论检测极限是0.00025%。最后,他们利用这种方法来监控30名NSCLC患者中的突变(这些患者的肿瘤已经过基因分型)研究人员发现,他们能够检测到频率低至0.004%的突变。 /p p   在有了优秀的技术后,斯坦福大学的科研人员创立了Capp Medical公司,致力于通过基因组学的方法来检测患者肿瘤类型。 /p p   而另一边,跨国公司罗氏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着手开发基因组学检测肿瘤的新方法。2008年罗氏公司以3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Ventana Medical Systems公司,迈出了基因检测肿瘤患者的第一步。 /p p   2015年4月,研发出CAPP-seq技术的团队以及其归属的Capp Medical公司也被罗氏收于麾下,不难看出罗氏希望在液体活检这一领域继续深入的决心。 /p p   罗氏公司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肿瘤研发部门,在获得了优秀的团队和技术的条件下,自然是如虎添翼。2017年5月8日,罗氏宣布在全球推出AVENIO ctDNA分析试剂盒,其能针对靶向用药、耐药机制研究、动态监测三个不同临床应用方向,推出了三款Panel,包括AVENIO ctDNA Targeted Analysis Kit、AVENIO ctDNA Expanded Analysis Kit及AVENIO ctDNA Surveillance Analysis Kit。此三款Panel可以全面的检测包括SNP、InDel、SV及Fusion在内的肿瘤变异类型,并且匹配后续的数据分析服务器、分析软件,提供一站式的ctDNA检测整体解决方案。这款产品结合了肿瘤液体活检的便捷性与NGS的高效性,能够帮助研究人员自行完成检测及分析。同时,多项研究结果验证了AVENIO ctDNA分析试剂盒在不同的实验室均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7.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f0ad901c-cf56-4b6e-a67e-9da1b8af7e25.jpg" / /p p   基于NGS方法检测的三款试剂盒可广泛应用于肿瘤学研究: /p p   AVENIO ctDNATargeted试剂盒是基于靶向捕获测序技术的肿瘤液体活检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包含17个NCCN等权威指南推荐的基因,用于肺癌、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靶向用药基因检测。 /p p   AVENIO ctDNA Expanded 试剂盒是基于靶向捕获测序技术的肿瘤液体活检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包含77个NCCN等权威指南推荐的基因及临床研究热点基因,可应用于肺癌、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卵巢癌等多类肿瘤耐药机制研究。 /p p   AVENIO ctDNASurveillance试剂盒是基于靶向捕获测序技术的肿瘤液体活检试剂盒,包含NCCN等权威指南推荐基因在内的197个基因,用于肺癌和结直肠癌等肿瘤突变负荷长期监测研究 /p p   在这儿不得不提到罗氏强大的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从早年的Genetech到液体活检领域的“祖师爷”Capp-seq技术,罗氏优秀的投资和并购策略让其在生命科学领域成为了强大的中流砥柱。 /p p strong   液体活检技术的缺点及行业壁垒 /strong /p p   凭借一管血液来检测肿瘤是数十年来全球医学界共同的梦想。而液体活检技术能利用各种检测手段从血液中捕捉肿瘤相关基因变异信息,用于肿瘤分子分型、靶向用药、耐药机制研究、复发监测等,可避免传统组织检测方法难以解决的肿瘤异质性问题、无法实时动态监测等局限。 /p p   尽管如此,液体活检技术还存在一定的技术缺陷。对于肿瘤早期筛查而言,CTC和ctDNA检测都面临的一个共同挑战,即二者DNA浓度较低,对检测技术的灵敏度要求极高。其次,液体活检的另一个挑战来自成本。在高成本的基因检测领域中,价格因素可能会影响液体活检的广泛应用。第三个挑战是液体活检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肿瘤,由于血脑屏障会阻碍ctDNA进入血液,比如,胶质母细胞瘤释放到外周血中的ctDNA极低,并不适合液体活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8.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9ef9005c-1ea0-4b3c-b02b-7df5a7dbad43.jpg" / /p p   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以外,将液体活检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仍面临几个关键的壁垒。 /p p   一、缺乏检测标准,从Panel设计中基因位点的选择、实验过程中的质控标准建立、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的标准化,以及变异解读中数据库的选择,不同实验室之间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检测结果可比性不强,因此,目前这种检测方法进入常规临床检测存在着一定障碍。标准化的试剂盒、规范化的数据分析流程、专业的遗传咨询解读,以及全流程整体解决方案是液体活检在临床广泛应用的前提。 /p p   二、患者或消费者的经济承受力。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并未将液体活检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内,而液体活检产品往往价格不菲。此外,肿瘤液体活检并未纳入肿瘤患者管理的标准临床指南中,这进一步影响了保险机构的承保决定,阻碍了液体活检的普及。 /p p   三、基础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间的信息互通。基础研究是液体活检技术发展的基石,而临床医生则负责落实患者的具体治疗方案,双方是否能够非常顺畅地交流信息,并且对于患者的检测报告以及治疗方案达成共识,这直接决定了液体活检技术能否真正让患者获得更好的个性化治疗。 /p p   随着检测手段的不断进步,检测灵敏度和稳定性的逐步提高,技术瓶颈终将突破,监管政策也将逐步完善。 /p p strong   科学研究仍未停止脚步 /strong /p p   2017年关于液体活检的研究依然如火如荼地进行,世界各地不断出现重磅级的研究成果。 /p p   今年不得不提到8月份NEJM杂志刊登了香港中文大学的卢煜明(Dennis Lo)教授的重磅级研究成果。 /p p   由于ctDNA在血液中的含量非常低,因此卢煜明教授带领其研究团队将研究对象转为会引起鼻咽癌的EB病毒的DNA。研究人员优化了筛查方法,结果显示,该种方法有效提高了鼻咽癌的早期检测和生存率。[8] /p p   EB病毒与鼻咽癌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因此实验设计寻找从肿瘤进入血液大量的病毒DNA,而不是癌细胞本身的DNA。研究人员在约2万名进行筛选的男性中,发现1112人(5.5%)检测出病毒DNA。其中309人在一个月后进行了验证性实验。通过内窥镜检查和核磁共振检查后,确认34人得了肿瘤。34种肿瘤中有16例是非常早期的,这种肿瘤在早期阶段不会有任何症状。三年后,除了一个病人外,所有的病人都活了下来,在接受标准放疗后没有肿瘤的迹象。相比之下,通常只有70%的鼻咽癌患者能够存活。 /p p   使用肿瘤筛查也能够改善很多肿瘤患者的生存率,但研究人员认为肿瘤筛查的费用较为昂贵,据统计593名个体共需要花费28600美元来筛查一种肿瘤。要知道在诸如美国等地方,鼻咽癌非常罕见,用过高的花费来筛查鼻咽癌显得没有必要。而这种通过检测EB病毒DNA的液体活检筛查技术非常具有潜力,未来能够帮助挽救众多肿瘤患者的生命。 /p p   另外,8月14日,发表在Cancer Cell杂志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液体活检途径,即通过检测被循环血小板(circulating platelets)吸收的肿瘤RNA。这种名为thromboSeq的新型检测技术能够以接近90%的准确率对非小细胞肺癌进行诊断[9]。 /p p   研究人员表示,thromboSeq技术可以检测到血小板中约5000种不同的RNA分子,通过不断优化它的RNA基因panel(panel of RNA genes),最终找到了少数能够预示肿瘤的RNA。研究人员利用这一检测方法对血液样本进行了测试,以确定其在肿瘤诊断中的准确性。结果证实,thromboSeq诊断早期肿瘤的准确率为81%,诊断晚期肿瘤的准确率为88%。在一个匹配年龄、吸烟状况和血液存储时间的验证对照组中,该方法的准确率高达91%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新型技术未来有望进入临床试验中。 /p p   2017年10月,一项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Material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穆尔斯肿瘤中心和中山大学癌症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基于对包含循环肿瘤DNA(ctDNA)的血液样本进行研究,开发了一种用于肝细胞癌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新型液体活检技术[10]。 /p p   该研究中研究者共使用了1098例肝癌患者和885例正常人的临床样本数据。首先根据肝癌样本和正常样本的临床数据,从485,000个甲基化标记(来源于TCGA数据库)中筛选出了1,000个甲基化标记,随后挑选出扩增效率较高及甲基化特征多样化的401个甲基化标记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计算机深度学习715个肝癌患者ctDNA和560个正常样本的临床数据后,从401个甲基化标记中筛选出了10个甲基化标记,建立了肝癌的综合诊断模型cd-score。随后研究人员针对1049例肝癌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综合预后模型cp-score(combined prognosis score),并拟合出了Kaplan–Meier 曲线。研究发现,预后情况不同的肝癌患者其cp-score具有显着不同。多变量分析显示cp-score和风险分级密切相关,并且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风险因子用于肝癌的风险分级。 /p p strong   逐渐完善的监管政策 /strong /p p   除了有技术上的突破,近年来国家在政策上对于包括液体活检在内的测序行业也逐渐利好。 /p p   目前我国对于基因检测项目进入临床,实行的是双重监管。根据CFDA 在2014 年1 月公布的《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基因分析仪等三个产品分类界定的通知》,基因测序诊断产品(包括基于测序仪及相关诊断试剂和软件),符合医疗器械的定义,应作为医疗器械管理,其中测序反应通用试剂盒(测序法)划为I 类医疗器械管理产品,基因测序仪作为III 类医疗器械管理。 /p p   2015年4月国家卫计委发布了《关于开展肿瘤诊断与治疗高通量测序检验(多基因检测)室内质量评价预研的通知》,2015年7月卫计委又发布《药物代谢酶和药物作用靶点基因检测技术指南(试行)》和《肿瘤个体化治疗监测技术指南(试行)》。 /p p   总的来说,所有仪器设备,试剂归CFDA 报批管理,临床实验归属卫计委管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9.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ef35b33c-6d37-430a-94d6-981e3f1b8e8e.jpg" / /p p   经历了“全面叫停”后,近年来国家政策对于基因测序、精准医疗行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015年3月卫计委发布《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关于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试点包括了14家医疗机构和6家第三方检验实验室。另外还发布了以肿瘤个体化治疗、药物代谢酶及作用靶点基因检测的技术指南,旨在规范化推广相关技术。 /p p   2016年4月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第一批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建设方案的复函》正式批复27个省市发改委关于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的建设方案。 /p p   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了《“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基因检测能力覆盖50%以上出生人口的目标,强调了以个人基因组信息为基础,结合蛋白质组、代谢组等相关内环境信息,整合不同数据层面的生物学信息库。 /p p   2017年11月,CFDA和卫计委联合颁布《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条件和备案管理办法》,规定了对列入需进行临床试验审批目录的第三类产品,应当在三级甲等医疗机构专业范围内开展临床试验 规定开展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或需进行临床试验审批的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临床试验的主要研究者应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并且参加过3个以上医疗器械或药物临床试验等等。 /p p   综合来看,国内政策对于液体活检和其他基因测序产品,经历了“叫停”、“试点”、“规范发展”三个阶段,未来的市场仍有很大的空间。 /p p   令人振奋的是,2017年11月,FDA在一个月内先后批准了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研究中心的多基因检测分析产品MSK-IMPACT?,以及Foundation Medicine 的 FoundationOne CDx,这两款产品的获批在美国甚至全球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p p   从FDA的审批标准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肿瘤基因检测产品,FDA在检测结果的精准性、数据的管理更新过程、和报告解读能力三个方面均高度关注,这也是给国内从业者的一些启示。 /p p   CFDA对于国内的政策制定,很大程度上都会借鉴FDA的做法,包括目前对于基因检测临床的双重监管等,而FDA在批准基于NGS的肿瘤检测产品的实践中,已经踏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个消息公布后,对于业内人士来说是机会和挑战并存,但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无疑是前景大好。 /p p strong   结语 /strong /p p   液体活检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新技术,在肿瘤精准医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检测技术的标准化,检灵敏度和特异性的提高,液体活检将成为肿瘤诊断的重要技术手段。液体活检要广泛进入临床应用,不仅需要检测技术灵敏度和特异性的提升、临床研究的广泛积累,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检测标准、建设规范的监管体系。 /p p   如今,越来越多的科研单位和企业已投身该领域,2017年即将结束,相信2018年液体活检技术将在肿瘤分子分型、靶向用药、耐药机制研究、复发监测,甚至肿瘤早期筛查等多个领域实现不断地突破与发展。 /p p   参考资料: /p p   [1].《肿瘤液体活检市场初成预计中国市场规模200亿》,21世纪经济报 /p p   [2].数据来源Pubmed数据库 /p p   [3].数据来源Piper Jaffray测算 /p p   [4].数据来源火石hsmap /p p   [5].Liquid Biopsy Market Research Report Global Forecast to 2022, MARKET RESEARCH FUTURE /p p   [6].An ultrasensitive method for quantitating circulating tumor DNA with broad patient coverage. Nat Med. 2014 May 20(5):548-54. /p p   [7].Integrated digital error suppression for improved detection of circulating tumor DNA. Nat Biotechnol. 2016 May 34(5):547-555. /p p   [8].Analysis of Plasma Epstein-Barr Virus DNA to Screen for Nasopharyngeal Cancer. N Engl J Med. 2017 Aug 10 377(6):513-522. /p p   [9].Swarm Intelligence-Enhanced Detection of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Using Tumor-Educated Platelets. Cancer Cell. 2017 Aug 14 32(2):238-252.e9. /p p   Circulating tumour DNA methylation markers for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Nat Mater. 2017 Nov 16(11):1155-1161. /p p & nbsp /p
  • iCMS2011质谱网络会17日报告预告
    仪器信息网讯 2011年11月14日,由仪器信息网主办的“2011质谱技术网络研讨会(以下简称iCMS 2011)”隆重开幕。本次会议同时得到了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和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的支持和指导,旨在通过网络会议平台给国内外质谱科学家提供一个全新的沟通交流平台,提高质谱科学研究和应用水平。截至目前,共有2000余位网友报名参会。   本次会议为期5天,2011年11月16日的会议正在进行中,今天会议的主题是当前大家最关注的,也是和每个人切身相关的“食品安全”及“药物分析”话题,届时各位专家将会就食品药品检测方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和大家作深入的讨论。   2011年11月17日会议日程预告如下:   11月17日 9:00-11:30 会议主题:临床与生物标记物(上)   报告题目:临床医生看质谱   主讲人:田亚平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报告题目:免疫质谱技术及其应用   主讲人:魏开华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11月17日 14:00-16:30 会议主题:临床与生物标记物(下)   报告题目:生物标志物和鼻咽癌个体化治疗   主讲人:夏云飞教授,中山大学肿瘤医院   报告题目:表征单克隆抗体化学修饰的最新解决方案   主讲人:张政祥博士,Agilent Technologies, Inc.   报告题目:质谱在鉴定生物药物结构中的应用   主讲人:杨松成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除口头报告外,iCMS 2011还将在会议期间安排WORKSHOP、专家答疑、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方式,欢迎质谱科学家及工程师踊跃参与并体验这种新形式、高水平的全新学术交流形态。 2010年质谱网络研讨会概况》》
  • 月15日实施的新国标解读和标准品解决方案!点进来一解详情?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HJ 1153-2020 《固定污染源废气 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 溶液吸收-高效液相色谱法》和HJ 1154-2020 《环境空气 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 溶液吸收-高效液相色谱法》将于2021年3月15日正式实施。醛、酮类化合物具有很大的人体危害性和环境危害性。以甲醛为例,研究表明:甲醛具有强烈的致癌和促癌作用。大量文献记载,甲醛中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嗅觉异常、刺激、过敏、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和免疫功能异常等方面。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会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鼻咽癌、结肠癌、脑瘤、月经紊乱、细胞核的基因突变,DNA单链内交连和DNA与蛋白质交连及抑制DNA损伤的修复、妊娠综合症、引起新生儿染色体异常、白血病 ,引起青少年记忆力和智力下降。甲醛在我国有毒化学品优先控制名单上高居第二位。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也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之一。为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对于排放到环境空气中的醛、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检测是必要的。检测方法解读我们对于HJ 1153-2020和HJ 1154-2020两个标准中关于醛、酮类化合物检测方法进行一下解读。标准中采用的是醛、酮类化合物在酸性介质中与吸收液中的 2,4-二硝基苯肼(DNPH)发生衍生化反应,生成 2,4-二硝基苯腙类化合物,经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紫外或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反应原理如下图所示:HJ 1154-2020 《环境空气 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 溶液吸收-高效液相色谱法》其中检测16种醛酮,而HJ 1153-2020 《固定污染源废气 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 溶液吸收-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12种醛酮。两者相差4个组分为:邻甲基苯甲醛、间甲基苯甲醛、对甲基苯甲醛和 2,5-二甲基苯甲醛,这4个组分的沸点偏高,故在HJ 1153-2020中未列为检测项。注意事项:1. 丙烯醛在DNPH 饱和吸收液中衍生化生成丙烯醛腙及其聚合物,在色谱图中出现双峰,需使用丙烯醛标准使用液制备丙烯醛腙及其聚合物进行定性。(丁烯醛同理)。针对此问题,本公司提供丙烯醛和丁烯醛单标储备液供客户选择。2. 每批 DNPH 饱和溶液应在采样前48 h内准备和纯化。纯化后空白应满足国标要求。为减少空白问题,在采样前后必须存储在一个未被污染的环境中。 HJ 1153-2020和HJ 1154-2020系列产品推荐 坛墨质检仔细研究了标准HJ 1153-2020 《固定污染源废气 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 溶液吸收-高效液相色谱法》和HJ 1154-2020 《环境空气 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 溶液吸收-高效液相色谱法》,推出下列完全符合使用要求的产品,清单如下:附图:乙腈中16种醛酮-DNPH混标/以醛酮计文章版权归坛墨质检-标准物质中心所有
  • 世卫组织首次发布室内空气有毒物质的量化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15号在其总部瑞士日内瓦发布了一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报告。这是世卫组织首次公布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的室内空气有毒物质的量化标准,为世界各国制定相关法规提供了依据。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这份报告名为《室内空气质量指南》,是世卫组织欧洲地区办事处牵头搞的一个科研项目,全球60多名科学家参与到这个项目的研究。报告认为,室内空气中存在的九种主要化学物质对人类身体健康会产生重要影响,过量吸收这些化学有毒物会导致多种疾病,威胁生命。而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则可以有效降低人类健康面临的风险。   报告说,在欧洲地区,每年至少有400人死于一氧化碳中毒,14%的肺癌患者是由于吸入了居室中的氡造成的。有足够证据表明空气中的苯与白血病有着因果关系。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域主任雅卡布女士在报告中表示,“了解这些污染物的危害是第一步,再下来各国政府要做的事情就是以必要的行动以减少这些污染物对健康的不利影响,这份报告提供了在世界各地区依法制定强制执行标准的科学基础。”参与此项研究的卡尔扎诺夫斯基认为,世卫组织发布这项标准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引起人们对室内空气污染的重视,目前公众对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危害的认识已经落后于室外空气污染的认识。   人们近些年对大气质量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了解了空气污染与健康的内在联系,但对室内空气给健康带来的威胁还了解不多,重视不够,这种情况在高、中、低收入的国家都普遍存在。报告呼吁各国重视那些最容易被污染的室内空气影响健康的群体,比如常年从事室内工作、护理中心、养老院的工作人员等。   世卫组织报告说,室内空气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四个方面,比如水泥,涂料、油漆、家具等建筑和建材资料,家电等室内设备,还有取暖和做饭过程中产生的烟尘废气等等。室内空气中的化学污染物主要包括苯、一氧化碳、甲醛、二氧化氮、氡、三氯乙烯等九种物质。在这份报告中,被列在第一位的是苯,这种广泛在建筑材料中,尤其是油漆释料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对人类健康具有最大的杀伤力。   报告说,苯可以使人致癌,尤其是导致白血病的高发,及其微小的数量就会产生危害,没有任何暴露安全水平可以被推荐,也就是说安全环境中不应该有苯存在。排在第二位的是一氧化碳。世卫报告给出的安全标准是每立方米空气中含7 毫克,时间限度为24小时,超量的一氧化碳则可能导致运动能力下降和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增加。   排在第三位的是甲醛。报告设定的安全标准是每立方米中含量0.1毫克,时间限度为30分钟,超量或超时则会伤害肺部功能,并可能患上鼻咽癌和白血病。报告对其他几种化学物的限量和时限也给出了标准,并列举了每种化学物对身体产生的具体影响。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室内空气的质量呢。其实有一些简便的方法可以提供给您。比如,每天开窗换气不少于两次,每次不少于15分钟,使用空气清净机,室内禁烟,摆放适量植物,使用除湿机等等。当然也建议您在天气好的时候,要多做室外活动。
  • 多个仪器项目通过2011年第一批技术创新基金验收
    近日,2011年第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验收合格名单公布,共涉及364项,其中,部分涉及仪器及相关耗材配件的项目如下所示: 部分涉及仪器及相关耗材配件的项目 项目名称 企业名称 乙型肝炎病毒cccDNA荧光定量检测试剂盒的研发 北京九州双博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检测肠道病毒EV71型的报告基因扩增试剂盒 北京泰格瑞分子检验有限公司 新一代肝癌预警指标甲胎蛋白异质体快速检测装置的制备 北京热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 北京柏晖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一氧化碳气体传感器 河北华硕安全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高压开关柜触头温度在线实时监测系统 太原世诺科技有限公司 多波束超声波探鱼仪 哈尔滨赛达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红外线、比重、温度多参数丝光轧碱液浓度自动在线监控系统 常州市宏大电气有限公司 单片集成压力/加速度/温度多功能传感器 无锡市纳微电子有限公司 热金属薄板的偏振散射激光测厚仪 无锡精工泰创科技有限公司 尿液艾滋病快速诊断试剂盒(纳米金法)研发和生产 无锡美德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乙型肝炎病毒核酸荧光定量检测及YMDD变异检测试剂盒 浙江夸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LHJ型螺旋干燥机 潍坊天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SDA-N逆流在线测控装置 湖北迅迪科技有限公司 半导体泵浦激光器一体化控制器 襄樊进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安防功能的超宽量程电能表 长沙银海仪表电器有限公司 新型称重显示控制仪-WPC3000系列 长沙成诚软件有限公司 便携式油品快速测定仪 长沙高新开发区仪奇测控技术有限公司 GKF型硅酸盐化学成分快速分析仪 湘潭湘冠仪器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ZigBee无线网络的大型机电设备安全监测仪 长沙高新开发区天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80,000RPM超速离心机 长沙市海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全自动抗压强度测试仪 长沙高新开发区硕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鼻咽癌早期无创性诊断与患病风险筛查试剂盒 长沙德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新一代丙型肝炎抗体诊断试剂的产业化研究 深圳市菲鹏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血液透析滤过机 重庆山外山科技有限公司 电信级IP网络性能监测仪及其管理系统 西安鹏达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结核抗体阵列检测试剂盒开发研究 兰州雅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MCS-LOTP球磨机节能自动控制系统 新疆朗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实验室里灯火通明 仪器设备高速运转!开发区生产一线“虎”力全开
    深夜,东诚药业集团总部实验室里依然灯火通明,药物合成部研发人员正全身心投入紧张的工作中,“几种有效治疗鼻咽癌、前列腺癌等病症的药物已进入攻坚阶段,研制成功后,可以为更多肿瘤患者提供有效治疗方案。”忙碌的人影穿梭,先进仪器设备高速运转,构成一幅热火朝天的画面。与厂区内大干快上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墙外“难得”的宁静。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打响,让整个社会节奏突然“慢”了下来,“核酸检测”“居家网课”“公交停运”… … 一时间成了老百姓微信里的“热词”。在人人居家自我防护的时候,东城药业的热火朝天不免与外界显得“格格不入”。“我们对广大企业发起倡议,动员企业及企业家坚持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两手抓,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烟台开发区经发科创局副局长周世忠告诉记者,连日来,烟台开发区的企业稳档提速、加码生产,“两手抓、两手硬”,全区生产一线“虎”力全开,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振信心,鼓足干劲。“疫情没有影响我们的工作,在管委的精准防控政策之下,我们有信心取得更好的成绩。”东诚药业集团负责人表示,今年一季度,公司原料药产量较去年同期增长30%。由高层次行业专家带领的200多人研发团队正全力推进20余个研发项目。这些研发项目中,既包含了肝素类仿制药,也有抗肿瘤1.1类新药。为了保证优质新药尽快上市,研发团队实行弹性工作制,争分夺秒朝着既定目标全速前进。同样展现强力后劲的,还有烟台台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今年2月份,台芯电子成功申请“小升规”,现已跨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行列。“小升规”后,企业人员储备由年初的80人增加到了110余人,正集中力量攻关超级充电站用900A IGBT模块研发与产业化项目重大关键技术。“在疫情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公司一季度订单排满。为满足产能需求,目前已着手对一期项目进行产线扩充,新产线预计5月份投用。”烟台台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冰对企业发展充满信心,落户短短4年,台芯电子已发展成为全国感应加热领域IGBT器件国产产品市场占有率第一的“黑马”。一季度,公司实现A轮融资,将加快筹备大功率半导体项目二期科研综合楼、生产厂房建设,目前已进入图纸设计阶段,预计10月份动工。“东诚药业、台芯电子不是个例,我们制定了多项生产防疫规定,成立了专门的企业服务专班,为的就是将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周世忠表示,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服务企业机制。烟台开发区将全区1049家“四上”企业12万企业职工,全部纳入企业服务保障范围。同时支持帮助企业做好原材料、零部件储备和产品适度备库等工作,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对于这种做法带来的好处,烟台力凯数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吕春哲深有感触。“今年前两个月公司销售收入超过3000万元,同比增长35%;新增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完工量等数据再创新高,虽然现在疫情对各行各业都有一定的冲击,但我们全体员工干劲满满,订单完成情况比预期还要好。”
  • 中药抗病毒文献解读丨岛津LCMS-8060解密灵芝药用价值
    中医药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文化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感染的肺炎疫情中,中医药为挽救病人生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药以其独特的魅力,不仅在中国,更是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掀起研究热潮。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被列为可能致癌的人类肿瘤病毒之一,并被认为与鼻咽癌、胃癌等癌症的发生有相关性。最近,韩国庆北国立大学的科研团队研究了槲皮素和灵芝提取物对EB病毒相关胃癌的协同抑制效果,并借助岛津旗舰级的LCMS-8060对灵芝提取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进行了定量研究。相关成果以“Quercetin Synergistically Inhibit EBV-Associated Gastric Carcinoma with Ganoderma lucidum Extracts”为题,发表在Molecules杂志上。该研究是第一次报道加入了槲皮素的灵芝提取物可能有效治疗EB病毒相关胃癌。研究人员首先用不同浓度的灵芝提取物和槲皮素联合用药,以评估它们对SNU719(人胃癌细胞)的细胞毒性。Chou-Talalay法分析结果表明,低浓度的灵芝提取物和槲皮素联合用药可能产生针对SNU719细胞的细胞毒性协同作用。 随后,研究人员通过在无胸腺裸鼠身上移植MKN1-EBV细胞(EB病毒相关人胃癌细胞),研究了裸鼠在不同浓度的灵芝提取物与槲皮素、单独用药及联合用药等条件下,肿瘤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低浓度的灵芝提取物和槲皮素联合用药可能对EB病毒相关胃癌导致的肿瘤产生协同抗肿瘤作用。 在潜在的分子机制研究方面,作者进行了细胞生存力测试以评估联合用药在SNU719细胞中发挥的细胞毒性协同作用,证实了灵芝提取物可能通过增强细胞凋亡来支持槲皮素介导的细胞毒性。更进一步研究发现,灵芝提取物和槲皮素可能通过上调EB病毒裂解基因表达,以诱导EB病毒裂解再激活,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灵芝提取物中富含灵芝酸A、灵芝酸F等生物活性物质,其中灵芝酸A除了抗肿瘤作用外,还具有针对EB病毒和HIV的强大抗病毒作用。研究人员采用LCMS-8060定量分析了灵芝提取物中各种活性成分的含量,表明灵芝提取物的生物活性主要来源于灵芝酸A。 图. 灵芝提取物中的灵芝酸A的识别。(A)500 nM灵芝酸A的LC-MS/MS谱图。(B)灵芝提取物样品的LC-MS/MS谱图。 (图片引自:Huh, S. Lee, S. Choi, S.J. Wu, Z. Cho, J.-H. Kim, L. Shin, Y.S. Kang, B.W. Kim, J.G. Liu, K. Cho, H. Kang, H. Quercetin Synergistically Inhibit EBV-Associated Gastric Carcinoma with Ganoderma lucidum Extracts. Molecules 2019, 24, 3834.) 另外,研究人员采用同样的研究方法评价了灵芝酸A和槲皮素联合用药的效果,确认了低浓度的灵芝酸A和槲皮素联合用药同样可增强SNU719细胞中槲皮素介导的细胞毒性和槲皮素介导的细胞凋亡。 文章最后提出,辅助以槲皮素的灵芝提取物未来可用作兼具EB病毒相关胃癌治疗的抗肿瘤和抗病毒双重功能的药用食品。同时,灵芝提取物和槲皮素的联合使用可以减轻常规化疗的毒性,并改善免疫功能,可能对癌症治疗有益。 岛津LCMS-8060三重四极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文献题目:《Quercetin Synergistically Inhibit EBV-Associated Gastric Carcinoma with Ganoderma lucidum Extracts》使用仪器:岛津LCMS-8060第一作者:Sora Huh原文链接:https://www.mdpi.com/559854 声明1、本文仅出于知识分享之目的引用相关文献。2、本文不提供文献原文,如有需要请自行前往原文链接查看。3、所引用文献仅供读者研究和学习参考,不得用于其他营利性活动。
  • 厦门研制出宫颈癌疫苗 杀癌细胞如同“打靶”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面对中国癌症死亡率居高不下,而且还呈现持续增长的严峻形势,厦门大学一大群科研人员围绕着癌症发生的分子机理进行研究,取得了众多突破性成果,其中包括正在向国家递交新药报批申请的宫颈癌疫苗。   服用药物之后,可以使人体中一种蛋白质从癌细胞的“保护者”,“叛变”成能够杀死癌细胞的“杀手”,潜伏其中令癌细胞防不胜防、无处逃身 通过向人体内注射某种蛋白分子,迫使癌细胞纷纷自杀,让肌体细胞进行自我调节,从而避免癌症的发生 像接种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狂犬病疫苗等一样接种癌症疫苗,让你一辈子都不用担心患上癌症……   这些听起来是不是不可思议,有点像是天方夜谭?或是以为这是科幻影视作品的情节,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出现。   其实,这并不是幻想,而是确确实实已经发生并且正在走入老百姓生活当中。   厦门大学科研人员最近宣布,他们已经研制出宫颈癌疫苗和尖锐湿疣疫苗,并正在向国家递交新药报批申请。一旦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那么,疫苗就可以进入临床试验,一旦通过就能上市。   这就意味着,女性以后可以像接种乙肝疫苗一样来接种宫颈癌疫苗,一辈子可以高枕无忧地避免患上这种令人恐怖的癌症。宫颈癌是全球妇女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仅次于乳腺癌,资料显示,全世界每2分钟就有1位妇女死于宫颈癌。   成功研制出疫苗的是设立于厦门大学的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前不久举行的海西生物医药发展论坛上,该中心表示,他们科研人员已成功地利用大肠杆菌表达出HPV16、18、6、11共4种型别的类病毒颗粒,并已经建立大规模发酵工艺和中试纯化工艺,分别已向国家递交了宫颈癌疫苗(HPV16、18型)和尖锐湿疣疫苗(HPV6、11型)的新药报批申请。调查结果显示:针对16、18型的预防疫苗可以预防至少70%的子宫颈癌。而尖锐湿疣是最主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90%以上的尖锐湿疣由HPV6、11型引起。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种造成巨大生命和财产损失的疫症,而在预防和消除这些疫症的过程中,疫苗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疫苗被评为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繁衍生息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同疾病和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控制传染性疾病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预防,而接种疫苗被认为是最行之有效的措施。   如今,疫苗被成功地应用到癌症的防治上来,可谓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研究论文全部用英文撰写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办公楼位于厦门大学上弦场体育场边上。当记者走进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博导林圣彩教授的办公室时,感觉像是走进一个工厂一样,满眼都是各式各样的实验器材,连办公室外边走廊也都摆着大型的设备,瓶瓶罐罐摆得到处都是,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说不出来的味道,再加上那些实验仪器运行的声音,生命科学学院整栋楼房成了一个巨大的实验室。   这与生命科学学院办公楼前边号称厦大最美体育场的上弦场有着天壤之别。而正是在这里,关于癌症的许多世界突破性研究诞生了。   林圣彩院长跟记者介绍说,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前身是生物学系,创建于1922年,与厦门大学几乎同时创立,迄今已造就了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学院由生物学系、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系、生物医学科学系、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细胞生物学与肿瘤细胞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单位组成。   前边提到的研制宫颈癌疫苗和尖锐湿疣疫苗的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是厦大生命科学学院的一个组成单位,该研究中心是一个公益性、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开放性研究开发平台。   在普通人眼里,或许这些科研人员的研究对象过于“微不足道”,因为都是肉眼无法看见的细胞、分子等,平常人根本就不可能深入了解。像生物医学科学系,是利用最新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方法,从生物学角度研究重要生理与重大疾病的分子机理,并将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保障健康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因为林圣彩院长的说法太过于专业不好理解,记者提出查阅癌症方面的研究资料时,林院长说是有一大堆资料,这令早报记者喜出望外。结果,早报记者却发现所有的论文资料全部是英文撰写的,对于外行人而言简直就是“天书”,无法看懂。   林院长笑着说,如果用中文写的话,没有多少人能看懂,也无法写得出来,因此,他们科研人员的论文几乎都是用英文撰写,因为其研究水平属于国际一流,这些论文都是要发表在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上,其中包括发表在NatureImmunology等国际一流刊物上。   癌细胞“杀手”一年前已经发现   从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科研秘书王老师提供给早报记者的资料来分析,厦大众多的癌症研究已经处于国际一流水平。   2009年8月,厦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林圣彩教授课题组研究成果揭示了细胞如何防止癌变的内在机理,这属于癌症研究的新突破,这一发现可能为癌症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林圣彩教授介绍说,从医学上来说,癌症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细胞基因组发生了突变,继而出现细胞生长和分裂的异常,并将有缺陷的遗传物质传递下去,直至癌组织的出现。林圣彩教授课题组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存在于细胞内的一种名为Axin的蛋白分子可以通过控制一种名为p53的抑癌基因的活性来决定细胞“命运”,这也就意味着,含有过度受损基因组的细胞“命运”可以通过二者特定的相互作用促使细胞进行“死亡”,从而避免个体发生癌变。   林圣彩教授课题组的这一最新研究成果刊登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CellBiology》(《自然—细胞生物学》)上。该杂志是英国《自然》杂志的子刊,被认为是细胞生物学领域的顶尖杂志。   2008年10月,厦大生物医学研究院教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张晓坤博士及其团队发现了一种神奇的小肽,它可以使人体中一种蛋白质从癌细胞“保护者”,“叛变”为能够杀死癌细胞的“杀手”。这种肽能直接作用于一个名为“Bcl-2”的蛋白质,使之从一个保护癌细胞免受程序性死亡调控转变为能够杀死癌细胞的蛋白。这一新发现被认为可能引发一种新型的癌症治疗模式,具有重大的意义。更为关键的是,这种肽十分容易合成,换句话说,这一新发现使科学家能够基于Bcl-2蛋白构象变化寻找新型治疗药物,为抗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一个新方向。这被认为是肿瘤生物学领域的一个重大创新性发现,在国际生物医学科学研究领域激起了很大的反响和广泛的关注。   2006年12月,厦门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研发出一种高效、低毒治疗恶性肿瘤的全新抗癌药物制剂。以往化疗药剂无法区分好坏细胞,导致癌症患者在化疗过程中会出现掉发、身体素质快速下降的状况,而这种药剂在应用过程中只对癌症细胞起到杀伤作用,在肿瘤局部药物浓度达到最高,具有定向给药的特点。   现状分析   厦门3人中有1个死于癌症   福建省是全国肿瘤发病率最高的省份之一,是肝癌、鼻咽癌等癌症的主要分布区之一。同时,福建的癌症死亡率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平均每年新增约8万癌症患者,有4万人死于癌症,其中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居全国第三位,女性居全国第四位。   厦门市放射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放射肿瘤学会委员侯如蓉介绍说,厦门市癌症发病率、死亡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2008年全市居民死亡原因分析报告,全市居民前十位疾病死因中,恶性肿瘤依然以141.75/10万的死亡率居首,占总死亡率的31.3%,并出现年轻化趋势。这意味着3个死亡的厦门市民中,就有1个是被恶性肿瘤夺去生命的。其中,肝癌、肺癌、食道癌、胃癌、肠癌分列前五大肿瘤杀手。   与全国其他发达省市相比,福建省和厦门市癌症医疗资源还是比较缺乏。据统计,福建省肿瘤医院床位总数约1100张,厦门市肿瘤中心核定病床数为143张。但是,癌症病号的增加速度远远超过了病床位增加的速度。目前,在厦门十几万的癌症病人中,癌痛得到规范治疗的不到三成,七成癌症病人处于长期忍痛的状态之中。   作为一名从事肿瘤临床治疗长达30多年的老医生,侯如蓉主任用“太残忍、太可怕”来形容当前的厦门癌症现状,五六岁的癌症患者也有,20岁左右的乳腺癌患者也很普遍,连见多识广的侯如蓉主任也感觉到现在的癌症非常触目惊心。   杀死癌细胞就像打靶一样   一个立足于海峡西岸经济区、辐射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实施治疗与研究的世界顶级肿瘤治疗与研究中心要落户厦门。有专家表示,随着治癌新药的问世,将来治疗方式越来越简单。   当前,癌症仍是我们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就全球人口与先进国家来说,癌症均居国民死亡原因第二位。据日内瓦(GENEVA)世界癌症报告(当今全球综合性最强的调查),全球每年大约有1090万人被诊断出患有癌症,有670万患者死亡。   癌症极大威胁人类健康,人们一直在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去征服癌症,抗癌研究是当今生命科学中极富挑战性且意义重大的领域。   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让人们对基因及其功能的认识逐渐深入,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间在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途径的差异正在被认识,恶性肿瘤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凋亡的诱导、血管生成以及细胞与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等各种基本过程正在被逐步阐明,癌症在分子水平上的发病机制研究得越来越清楚。   随着肿瘤细胞增殖、凋亡等信号传导通路的阐明,过去那种以统一制式的疗法进行的癌症治疗,由于产生了许多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包含身体的不适,有些甚至威胁到生命安全,正在被近来悄然上市的靶向药物产品所替代,靶向治疗方式是以杀死癌细胞为主要目标。靶标抗癌药物直接针对的是分子靶点,就像击靶,将能有效克服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难以避免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等缺点。   厦门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下属有一个癌症研究中心。癌症研究中心的建设将以研究肿瘤细胞信号转导为基础,通过对肿瘤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阐述,发现更多特异性强的分子靶点和途径,为发展新的肿瘤治疗、预防和诊断提供技术支持。   厦门要建顶级肿瘤中心   一边是社会对癌症治疗的强烈需求,一边是薄弱的癌症治疗技术力量,还有厦门大学强大的癌症科研水平,这形成了一对奇怪的矛盾。   建设肿瘤医院、开展癌症治疗研究,这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厦门市政府向省政府提出建议,依托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医学、化学等学科优势,建设厦门肿瘤医院暨癌症治疗研究中心,即厦门肿瘤治疗与研究中心。该中心的长远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肿瘤研究中心,短期目标则是厦门肿瘤医疗方面的水平三五年内要提升到全国先进水平。   2009年6月,厦门肿瘤治疗与研究中心筹备领导小组成立,由厦门大学朱崇实校长担任组长,厦门市副市长潘世建、厦门市卫生局局长黄如欣担任副组长。由厦大校长来担当这个肿瘤治疗与研究中心筹备领导小组的组长,其用意非常明显,那就是要充分调动厦大生命科学、医学、化学等学科的优势。   厦门市副市长潘世建表示,在厦门市的医疗卫生事业当中,让人“最不安心”的就是肿瘤的诊断、治疗水平。恶性肿瘤已经成了威胁厦门人民生命健康的第一大杀手。因此,厦门市必须要建立一个高起点、高标准的肿瘤治疗与研究中心。   据介绍,在起步阶段,厦门肿瘤治疗与研究中心在研究领域将主要依托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力量建设,因为该学院的肿瘤研究团队已经是目前国内相关领域最优秀的团队之一。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心还会积极向美国休斯敦、中国台湾等地的相关机构取经。在建设过程中,中心会面向全球招聘精英,相关设备的购置也会遵循高起点的要求。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林圣彩也是厦门肿瘤治疗与研究中心筹备领导小组成员之一。林教授表示,目前国内一流的肿瘤中心屈指可数,厦门的想法很有前瞻性。要把这个中心建设好,首先要密切厦大的科学研究和地方医院的临床诊疗之间的联系,要重视培养有临床背景的研究人才。同时,也要对现有的医疗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和利用。   观点   癌症研究任重道远   每年2月4日是“世界抗癌日”。早在前两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所长埃申巴赫就提出,如果能将该研究所每年50亿美元的研究经费5年间再增加42亿美元,到2010年,他们就能实现“消除癌症患者痛苦和死亡”的目标。也就是说,只要研究经费充足,科学家完全可以提早让癌症患者免于死亡。   埃申巴赫所预言的2010年也就是今年,早报记者问林圣彩教授埃申巴赫的说法是否有可能实现。   林教授直言“不可能”,癌症的预防与治疗牵涉到许多方面,癌症的起因十分复杂,要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攻克各种不同的癌症似乎不太可能,并非增加投入研究经费就可以立马解决的事情。林教授认为,如果经费有增加,可以用于研发先进的医疗技术,并用于临床试验的基础结构建设,2010年要达到“癌症患者免于死亡”这一目标是不可能的,但充足的经费必将有助于缩短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   林圣彩教授是细胞生物学与肿瘤细胞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福建省肿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主任,他领导的课题组长期致力于肿瘤细胞生物学的研究。   林教授认为癌症的发生和发展极其复杂,一项学术成果仅仅是癌症研究进展中的一项而已,接下来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癌症极大威胁人类健康,人们一直在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去征服癌症,抗癌研究是当今生命科学中极富挑战性且意义重大的领域。   作为一名研究癌症几十年的医生,侯如蓉主任表示,癌症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与其去寻找什么治癌的“灵丹妙药”,还不如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侯如蓉主任表示,世界各地肿瘤高发区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致、促癌因素,而患癌者仅占千分之几,90%以上的人不发生癌症,这说明上述各种外界的致、促癌因素即使进入人体也不一定发病,因为正常人体具有完整的免疫系统,具有一定的抗癌能力。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