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埃博拉

仪器信息网埃博拉专题为您整合埃博拉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埃博拉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埃博拉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埃博拉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埃博拉话题讨论。

埃博拉相关的资讯

  • 国内埃博拉病毒检测试剂问世
    8月13日讯 记者今天从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大基因)获悉,该公司联合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成功研制出埃博拉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现已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申请应急审批,供防治埃博拉疫情使用。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病毒可分为扎伊尔型、苏丹型、本迪布焦型、塔伊森林型和莱斯顿型。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他4种亚型感染后均可致人发病。今年,西非暴发了史上最严重的埃博拉疫情,并且有蔓延趋势。据世卫组织统计,截至8月11日,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等国暴发的埃博拉疫情已致1013人死亡。   虽然此次疫情还未波及我国,但我国与疫区国家人员交往、贸易往来活动频繁,要防止埃博拉病毒进入我国形成蔓延,第一时间提供准确、特异的检测试剂盒非常重要。   据了解,华大基因此前多次参与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与合作单位完成了中国第一例SARS病毒基因组序列、第一例感染人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基因组序列、第一株感染人的猪链球菌基因组序列、新型布尼亚病毒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现与诊断,并研制出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断试剂。
  • 法国成功开发埃博拉快速检测仪
    法国原子能委员会日前发表新闻公报说,该机构开发出一种可快速检测埃博拉病毒的小型仪器,已经过让· 梅里厄P4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技术检验,证明对目前西非地区的埃博拉病毒有效。   据法国原子能委员会介绍,这种被命名为&ldquo Ebola eZYSCREEN&rdquo 的小型仪器在外形和操作方法上与市面上的快速验孕棒几乎相同。该仪器在使用时对所处环境没有特殊要求,也不需要借助其他设备,只需将被检验者的一滴血液、血浆或尿液滴在检验槽内,检测结果便会于15分钟之内在仪器观察窗内显现。若观察窗内出现两条横杠,表示埃博拉病毒检验结果呈阳性 若只有一条横杠,则说明结果呈阴性。   该机构称,目前医学界采用的基于病毒基因探测技术的埃博拉病毒检测方法具有很高的敏锐度,但只能在实验室内借助一系列专门设备来实现,且需等待2小时15分钟至2.5小时才能出结果。这种快速检测仪器的诞生能大大提高检测效率,尤其适用于对疑似感染埃博拉病毒患者进行的初次检测。   随着埃博拉疫情在西非地区蔓延,法国原子能委员会在法国南部马库勒的一个研究中心团队于今年8月中旬开始开发这种快速检测仪。得益于该机构过去几年对埃博拉病毒的相关研究结果,研究人员仅用两个月时间便获得成功。   位于法国里昂的让· 梅里厄P4生物安全实验室(P4为生物安全4级的简称,是目前生物安全最高等级)对这一产品进行了技术检验,证明它对检测目前在西非广泛蔓延的埃博拉病毒有效。
  • 国产埃博拉检测试剂获批生产
    军事医学科学院20日消息,由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根据埃博拉病毒基因序列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dquo 埃博拉病毒核酸检测试剂&rdquo 通过总后勤部卫生部专家评审,并获得正式生产批文,从而为我国埃博拉病毒的早期诊断和防控提供重要技术储备。据介绍,使用这种试剂的整个检测时间大约需要3到4个小时。   目前能够提供类似检测的国家还很少   据悉,该试剂采用的&ldquo 复合探针&rdquo 技术,该技术曾被用于研制甲型H1N1、H7N9流感病毒、&ldquo 超级细菌&rdquo 耐药基因NDM-1等检测试剂。   使用这种试剂时,病人样本要在生物安全3级实验室提取核酸,或60度灭活1小时后提取核酸用于检测,通过荧光PCR技术,整个检测时间大约需要3到4个小时。   经过对模拟样本的检测,以及与其他出血热症状病原体进行交叉检测,该检测试剂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目前能够提供类似检测的国家还很少。   可对疑似感染者早确诊、早隔离、早治疗   埃博拉病毒属于生物安全第四级病毒,感染致死率最高可达90%,远高于非典病毒10%的致死率,目前全球市场上既无预防疫苗也无特效治疗药物,因此,早期诊断对于疫情控制就显得异常重要。   评审专家认为,利用&ldquo 埃博拉病毒核酸检测试剂&rdquo 这一最新技术手段,可对疑似感染者早确诊、早隔离、早治疗,从而有效防控疫情传播,对维护我国公共卫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防范可能出现的埃博拉疫情,我国已发布了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要求各地医疗机构发现疑似或者确诊病例的时候,应该在2个小时内实现直报。
  • 9人公司竟成埃博拉的救命稻草
    一个连前台都没有的&ldquo 小微企业&rdquo ,现在却成为抗击埃博拉的救命稻草。美国马普生物制药公司(Mapp)已经抢占了媒体的头条。   上周末,《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探访了这家位于美国西部的企业。一名戴着手套的科学家从神秘实验室中走出和本报记者握手。但他不愿多谈公司的研发进展。   Mapp研发的药物刚刚挽救了两名在非感染埃博拉的美国医护人员,但其仍处于实验阶段,安全性依然没有完全得到认定。   埃博拉狙击者   世界卫生组织8日拉响埃博拉疫情&ldquo 全球警报&rdquo 。   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说,西非地区埃博拉疫情&ldquo 严重且反常&rdquo ,是近40年来这类疫情最复杂的一次暴发。   据世卫组织统计,截至8月6日,西非地区累计出现埃博拉出血热确诊和疑似病例1779例,其中961例死亡。   而当两名美国医疗援助人员因感染埃博拉病毒命悬一线时,三支名为&ldquo ZMapp&rdquo 的冷冻药剂从美国飞抵利比里亚,使用药剂后两位患者病情好转。   其中一位患者肯特· 布兰特利认定自己肯定&ldquo 扛不过去&rdquo ,已向妻子做了最后的道别。但是患者所在的撒玛利亚救援会向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一个科学家提出救援请求,最终获得了这三支从未在人体上进行过试验的药剂。   用药一个小时后,布兰特利呼吸变得顺畅,身上皮疹渐渐消退。在场医生用&ldquo 奇迹&rdquo 形容这一变化。另外一位患者在注射第一剂&ldquo ZMapp&rdquo 治疗后并没有改观,但第二次接受治疗后也有了明显的好转。   在埃博拉肆虐已造成近千人死亡的西非,上述场景简直如一部典型美国大片那样激动人心,即使这种被称为&ldquo 秘密血清&rdquo 的&ldquo ZMapp&rdquo 依然笼罩在若干谜团中。   日前,《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造访了&ldquo ZMapp&rdquo 的制造公司Mapp。   在美国加州圣迭戈科技园区的一栋二层楼房里,外墙皆是黑色玻璃门窗的Mapp只占据了一楼的一小间。旁边许多这样的单元门口还贴着&ldquo FOR RENT&rdquo (招租)的字样。   就是这个连前台都没有的九人小公司,现在是全球埃博拉患者的希望。   Mapp看上去和这附近所有最普通的生物制药公司没什么两样,从里间实验室到外面大门之间只隔了一个摆满杂物的小房间。   在全世界都将目光投向这种新型药品时,Mapp公司气氛显得十分平静。&ldquo 真是想不到我们现在被放到了聚光灯下。&rdquo Mapp的一个科学家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Mapp在2003年由拉里· 塞特林和凯文· 威利创办,从在霍普金斯大学起,两人就一直尝试如何用农作物来生产治疗疾病的免疫系统蛋白。   自从Mapp在上周开始名声大噪后,两人一直努力躲避镁光灯,极少再在公开场合发言。Mapp公司研究人员的工作状态也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ldquo 因为我们只是做研究,不做制造,所以用不着加班加点。&rdquo 上述科学家说。   同样简陋的Mapp官网上有一则公示,称两名美国患者使用的药剂&ldquo ZMapp&rdquo ,在今年1月就进入了治疗埃博拉的候选药物名单,但是从未在人体身上进行过临床试验。因此,目前世界上&ldquo ZMapp&rdquo 药剂存量极少。Mapp的研究团队从埃博拉病毒中幸存的小鼠体内提取抗体,然后将小鼠抗体进行基因改造后使之成为更适合人类的抗体。   而&ldquo ZMapp&rdquo 此前只在8只猴子身上试过。试验结果证明,如果在猴子感染埃博拉一天后就注射药物,猴子的存活率达到100% 如果在感染两天后再注射,猴子存活率为50%。   Mapp此前仅仅还在准备进一步扩大动物试验阶段,这是展开人体临床试验前必须做的准备。根据目前有限的动物试验,&ldquo ZMapp&rdquo 的药效已经远远超越此前的同类药物。   伦理之争   围绕新型药物,尤其是实验性药物的那些古老的伦理问题再次降临到&ldquo ZMapp&rdquo 之上:是否应该将尚未经过检测也未证明对人类安全的药物用于此次疫情?考虑到可获得药物数量极为有限,如果使用该药,应该把药给谁用?   由于尚未进行过人体临床试验,所以原则上医生不能使用&ldquo ZMapp&rdquo 这种未经批准的药物。之所以&ldquo ZMapp&rdquo 最后还是送到了两个美国患者手上,一来是美国联邦食药监局(FDA)有&ldquo 同情使用&rdquo 原则。   二来也是因为Mapp公司一直和美国政府有着紧密联系。根据公司网站介绍,Mapp曾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及美国国防威胁降低局合作,多年负责开发埃博拉病毒治疗方法研究。   伴随着严峻疫情和新药风险之间的博弈,科学家和公共卫生决策者们之间的争论也在日渐发酵。   谨慎的意见暂时占了上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周美非峰会闭幕时表态称,由于缺乏足够信息证实这种药的有效性,给西非国家提供这种试验性药物的时机仍&ldquo 不成熟&rdquo 。   许多科学家也认为,仅靠八只猴子和两名患者无法判断这种疗法的利弊,唯有严格控制的临床试验才能做出正确评估。   世卫组织也发表声明称:任何新药的使用指导原则是不会造成伤害,安全才是最重要的。世卫组织已经召集了一批医学伦理专家,来研究到底如何才是负责任的做法。   但疫情蔓延让西非当局认为已经威胁&ldquo 国家存亡&rdquo 了,尼日利亚卫生部长称已经向美方提出提供这种药物的可能性。   处于漩涡中心的Mapp公司则称,还在和FDA商讨中,最后的一切决定都掌握在政府决策者手中。   &ldquo 散兵游勇&rdquo   实际上就算FDA紧急批准在非常状况下可以使用&ldquo ZMapp&rdquo ,产量能否跟上还是个问题。   这些药物能够以多快速度投入大规模生产,目前都取决于美国雷诺烟草公司。这家公司在肯塔基州拥有将&ldquo ZMapp&rdquo 所需原料从烟草中提取出来的设施,该公司发言人戴维· 霍华德说,想要扩大生产最起码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生产&ldquo ZMapp&rdquo 需要让烟草感染经过改造后的抗体,然后让烟草生长大约一周后,才能生产出足够的原料。   接下来还要对原料进行纯化,整个过程极为缓慢。安东尼· 福西也称,即使少量生产也需要2~3个月时间。   此外,其他疫苗计划也正在推进。   由于埃博拉疫苗的市场很小,不足以刺激大型药企启动疫苗的研发,而人体临床试验又耗费巨大,因此美国许多疫苗研发都由小型科研团队担纲,背后则是政府出资。   政府还允许这些科研团队共同使用一些级别极高的生物实验室,这也是为什么Mapp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可以生产需要使用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的药剂。
  • 罗氏诊断推出埃博拉病毒检测全面解决方案
    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这种病毒来自“Filoviridae”族。“埃博拉”属于丝状病毒,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扎伊尔即现在的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EBHF)的烈性传染病病毒,其致死率高达50%至90%,[LD{1] 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人类感染埃博拉病毒几天后会出现发烧、头疼、关节和肌肉及喉咙疼痛、周身虚弱等症状,许多患者还会出现体内或体外出血;另有人打嗝、眼睛又红又痒。感染一周后病人会胸痛、休克,甚至死亡。 埃博拉病毒包含扎伊尔埃博拉病毒、苏丹埃博拉病毒、雷斯顿埃博拉病毒、塔伊森林埃博拉病毒、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5种类型。近期爆发的是最厉害的扎伊尔埃博拉病毒。该病毒不会经由空气进行人与人的传播,但能通过汗液、血液、唾液以及性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一旦感染,埃博拉病毒会迅速瓦解体内的免疫系统细胞,并进行快速繁殖,对身体内细胞进行攻击,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感染病学专家 William Schaffner 博士认为,埃博拉病毒非常危险,即使防护做的再完美,也存在感染的风险。 根据WHO官方网站数据,截止2014年8月1日,西非埃博拉病毒出血热总共感染(含疑似)1,323人,其中729人死亡。疫情涉及4个西非国家: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几内亚死亡人数最多(339人),塞拉利昂感染人数最多(533人)。 为了防止埃博拉病毒的进一步肆虐,我国的各口岸也都已经提高了戒备等级,保证病毒不能轻易传播入国内人群;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在积极准备,一些疾控中心已经具备了检测病毒的能力。[LD{2] 8月4日,国家质检总局、外交部、国家卫计委、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关于防止非洲埃博拉出血热传入我国的公告。中国质检总局下发《关于加强口岸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检验检疫局切实做好口岸卫生检疫工作,严防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传入中国。 由于现阶段尚无有效疫苗,只能通过维持患者体内体液和电解质进行辅助治疗。因此,早期的迅速诊断和隔离就显得非常重要。使用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是目前最快也是最准确的检测诊断方法。罗氏诊断生命科学部凭借其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悠久研究历史及经验,针对目前正在迅速传播的扎伊尔埃博拉病毒(Zarie EBOV)及时研发并提供了全面的检测解决方案:从MagNA Pure全自动核酸提取系统或High Pure系列手动提取试剂盒上进行血清或血浆的核酸提取,使用成品化的扎伊尔埃博拉病毒检测试剂盒到结合罗氏诊断全线LightCycler家族荧光定量PCR仪进行病毒核酸定量,整个过程最快在2小时内即可完成。罗氏诊断最新的埃博拉病毒检测试剂盒中含有引物、探针、内对照以及临床检测最重要的阳性质控,符合澳大利亚职业安全和卫生管理局危险告知标准以及欧盟包装安全标准。 埃博拉来势汹汹,罗氏诊断将积极与中国政府与各研究单位紧密合作,配合有关部门在第一时间做好捍卫工作,将其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 达安基因借“埃博拉”炒作 股价一度逼停
    8月5日上午,达安基因在深交所互动平台上回应称,公司正在研制&ldquo 埃博拉病毒核酸检测试剂(PCR-荧光探针法)&rdquo ,正式加入&ldquo 埃博拉&rdquo 概念的炒作大军之中。   受这一&ldquo 利好&rdquo 的刺激,达安基因股价当天大涨7.37%,最高时一度逼近涨停。而当日的《安徽商报》也发布消息称,合肥市疾控中心即将拿到检测埃博拉病毒的试剂,合肥将具备检测埃博拉病毒的能力。8月2日,浙江省疾控中心也宣布能够检测埃博拉。一时间,埃博拉病毒的检测技术成为各方追捧的热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询发现,埃博拉病毒的检测技术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很多企业甚至边检、疾控部门都能生产。   广州宜康生物、通派(上海)生物科技公司等很多企业都有埃博拉检测试剂盒产品销售。而早在2012年,南京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就已经对&ldquo 埃博拉病毒检测技术&rdquo 进行了储备研究,并向国家专利局申报了两项专利:&ldquo 一种检测埃博拉病毒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和试剂盒&rdquo 和&ldquo 一步法检测Z/S亚型埃博拉病毒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及其试剂盒&rdquo 。   一位外资检测试剂公司人士向记者介绍:&ldquo 面对一个新的病毒时,先要拿到分发到企业的病毒,提取出DNA和RNA来,然后在已有的检测试剂基础上进行调整。所以说最快一天之内就能做出检测试剂。&rdquo   埃博拉病毒最早在1976年被发现,近年来多有疫情爆发,各国疾控部门和各大药企早已对其有充分的研究。上述外企人士表示:&ldquo 我们生产埃博拉检测试剂也没问题。但由于多年来这个病只在西非流行,国内从来没发现过,企业出于成本考虑,才不生产埃博拉的检测试剂。&rdquo   即便在疫情爆发的情况下,国家也很少从达安基因等企业手中采购相关检测试剂。   2013年2月19日,全球第一例H7N9感染者在上海被发现。当年3月31日,通过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的检测,证实了H7N9为全新的禽流感病毒。国内立刻掀起了一轮防治H7N9的高潮。   国家疾控中心在2013年4月8日将实验室制备的H7N9检测试剂盒分发到了各地疾控部门的实验室,这期间国内的H7N9检测工作主要用的是疾控中心提供的试剂。   达安基因则在2013年4月11日对外宣布,公司有能力生产H7N9检测试剂。结果同&ldquo 埃博拉&rdquo 概念一样,达安基因股价当天大涨8.5%。实际上,达安基因直到当年5月22日才获得检测试剂盒的注册证,彼时H7N9的爆发期已过。卫计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6月1日至6月30日,全国仅有1例感染H7N9的病例。   2013年12月,达安基因承认,疫情期间只接到少量H7N9检测试剂的订单,对业绩没有太大影响。
  • 手掌大小的设备能快速检测埃博拉病毒
    鉴定血样中埃博拉病毒的金标准方法要求把血样封在冷藏容器内送到远离患者居所的专科化验室。这类化验室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查是否有病毒。血液中检测不到病毒后,体液中仍可能藏有病毒,冗长的化验过程会延误对病毒载量的检测、治疗和实时监控。  韩国科学技术院欧洲分院(KIST, Saarbr cken, Germany)的科学家及其同行设计了一台仪器并做了测试,这台仪器能同时执行四路RT-PCR,包括两份对照和两份病人血样。传统化验需要几小时到一天多的时间才能得到结果。而新化验过程只需30分钟即可完成。所需血量为100纳升,可能只需从指尖采集。  实验显示该设备能同时执行四路PCR,包括一份阳性对照、埃博拉RNA和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 RNA以及一份阴性对照。该设备成功检测到埃博拉核糖核酸(RNA)。该检验不光能诊断疾病,还能生成每份样本含多少份RNA拷贝的信息。专家说这件工具还有望帮助医疗工作者在病人康复后追踪精液、乳汁和眼液中的病毒载量。  通过比较两份样本的临界循环数(CT)得到相对量化。整个过程包括逆转录、PCR扩增和融化曲线分析(MCA),不到37分钟即可完成。下一步是集成样品制备装置,形成一套一体化系统,输入样本后直接得到结果,供床旁诊断传染病之用。
  • 中国埃博拉病毒病疫苗诞生记之一
    p   10月1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批准“重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腺病毒载体)”(以下简称“埃博拉病毒病疫苗”)的新药注册申请。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f50495d1-90f6-4331-93e5-c0cf04fd6e57.jpg" title=" 1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与非洲团队合影 /span /strong /p p   “由我国独立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埃博拉病毒病疫苗研发成功的相关信息,亮点纷呈,令人振奋。很多人不禁发问:埃博拉疫情远在非洲爆发,我国科学家是如何研制埃博拉病毒病疫苗的?与国外同类疫苗相比,我国研制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有何特点和优势?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走访了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陈薇研究员及其带领的研发团队。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一位科学家的战略眼光 /span /strong /p p   1976年,埃博拉病毒被发现,其得名于病毒最初暴发地——非洲中西部的埃博拉河。2014年,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几内亚三国,引发高致死性疾病。 /p p   埃博拉疫情初次暴发后沉寂多年,人们一度以为它已销声匿迹,但是具有战略眼光的科学家没有忽视它的威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5c72e24c-059c-4f78-9216-1a524b642346.jpg" title=" 2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陈薇(左)回访塞拉利昂受试者 /span /strong /p p   “埃博拉距离我们也就是一个航班的距离。”陈薇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非典”期间,陈薇曾带领团队率先证实IFN-ω有效抑制SARS病毒复制,在高危微生物安全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2004年,该团队着手埃博拉病毒病相关研究工作。2006年,埃博拉病毒病疫苗正式立项研究。2007年,团队获得国家“863计划”生物安全项目支持。这支不过10人的科研团队,正式踏上征服埃博拉病毒的征程。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一场从零开始的八年积累 /span /strong /p p   不同于以往的项目,埃博拉疫苗研发人员不能接触到患者,无法获得病原体,也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一切都需从零开始。 /p p   “病毒什么样?用什么实验方法?所有的一切只能靠我们去摸索。”侯利华回忆说,研究一度陷入胶着状态。2006~2014年,记不清重复了多少实验。因为无法获取病原体,科研人员只能对照基因模型开展实验,推敲技术细节。他们将埃博拉病毒最初的基因型称为“1976基因型”。 /p p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8年磨砺,迎来出征的“号角”。2014年,西非大规模暴发埃博拉疫情,病毒变异迅速,而且疫情首次离开非洲,蔓延到欧美。一时间,世界谈“埃”色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256814d0-3ee2-4c42-8816-aee3d77d5f48.jpg" title=" 3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工作会议 /span /strong /p p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疫苗不能永远待在实验室里,只有做成可批量生产、便于日常使用的产品,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挽救无辜生命。”陈薇强调。 /p p   2014年,成为埃博拉病毒病疫苗研发历程中的一道分水岭。由于此时埃博拉病毒不再是此前实验的“1976基因型”,西非流行的是Zaire Makona型Ebola病毒序列。于是,研究人员设计以非复制型人5腺病毒为载体,表达2014基因型GP蛋白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并决定采用冻干剂型。 /p p   “如果说前8年是积累探索阶段,2014年以后则是积累最终爆发的过程。”侯利华感叹,“疫情的暴发迫使我们必须做什么就成什么,因为每一刻都有生命被疫情吞噬。”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一次跨部门的通力协作 /strong /span /p p   基于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埃博拉病毒病疫苗的研发和审评审批受到国内外多个部门的高度关注和支持。2014年12月,陈薇团队获军队特需药品临床试验批件,2015年2月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临床试验批件,2015年8月获塞拉利昂伦理和药事委员会临床试验批件。 /p p   为尽可能实现样本多样性,埃博拉病毒病疫苗的临床试验对象选取多个年龄段、性别及人种。2016年4月,陈薇团队在非洲的临床试验告一段落。经过3个临床试验、为期2年的临床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研制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并确定了免疫剂量。 /p p   在这场“战役”的后半场,实验室中单纯的技术难题转变为更为复杂的协作难题。在总局的组织协调下,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总局药品审评中心、核查中心等单位通力配合、密切合作,为疫苗诞生一路开“绿灯”。“总局等多部门齐心协力,为促成中国埃博拉病毒病疫苗的诞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采访中,侯利华多次这样表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44b8a91a-c8cf-42df-9c9d-39609b17161a.jpg" title=" 4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走访埃博拉疫苗受试者 /span /strong /p p   不同于美、俄需要-80℃保存的同类疫苗,我国研制的疫苗在2℃~8℃的环境中即可完成保存、运输。“我们的冻干剂型埃博拉病毒病疫苗在非洲等高温地区进行运输和使用时,优势更加突出。”侯利华说。 /p p   通过前后13年的艰辛研发,我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 /p p br/ /p
  • 首款埃博拉药物有望问世:或将死亡率降至10%以下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自去年8月以来,埃博拉疫情在民主刚果共和国蔓延,已造成近3000人感染,超过1800人死亡。目前,埃博拉尚无特效药物,因此死亡率高达近70%。今天,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的主任Anthony Fauci宣布,两款药物在刚果的临床试验中大幅降低了埃博拉死亡率,人类抗击埃博拉的战役有望进入全新篇章。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研究团队测试了3种埃博拉抗体和一种抗病毒药物的疗效。其中两款药物:单克隆抗体mAb114,以及三种单克隆抗体组成的鸡尾酒疗法REGN-EB3,展现出令人振奋的效果:接受mAb114或REGN-EB3治疗的埃博拉患者,死亡率分别为34%与29%;而在感染早期就接受了治疗的患者中,死亡率更是分别降至11%与6%。研究人员也表示,目前只是初步试验结果,接下来他们将继续收集临床数据。 /p
  • 陕西一药企研发出埃博拉病毒快速检测试剂
    陕西一医药企业近日成功研制出埃博拉病毒快速检测试剂,可作为实验室对埃博拉病毒感染程度的检测、抗病毒药物疗效的评估依据。   据药企负责人介绍,该产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埃博拉病毒基因结构,利用全自动核酸提取仪及配套提取试剂盒对含有病毒的血清或分泌物进行提取,使用埃博拉病毒R N A检测试剂盒结合该公司自己研制的检测系统,可进行病毒核酸的定量检测,整个检测过程最快可在2小时内完成。目前该产品已正式推向市场。   据了解,研发出该产品的西安天隆科技有限公司是陕西省具有SFD A医疗器械及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和经营许可证资质的生物医药企业,曾在甲型H 1N 1流感、H 7N 9禽流感等疫情爆发期间研发过相关病毒检测试剂。
  • 十年一击 全球首个获批新药的埃博拉疫苗诞生记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0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2ec2b9cb-46b3-4f72-b222-39092531e48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探访塞拉利昂埃博拉孤儿院 /strong /p p   一天前,“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正式出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 /p p   一天后,十九大会期的第二天,我国独立研发的埃博拉疫苗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药证书和药品批准文号。这是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团队与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联合研发,全球首个获批新药的埃博拉疫苗。 /p p   一个偶然的时间交集,标志了我国公共卫生防控能力的超卓,对国家生物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p p   10月25日,何梁何利基金颁发“2017年度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仅有两人荣获该奖项中的生命科学奖,其中一人就是陈薇。 /p p   颁奖当天上午,在略显陈旧的生物工程研究所的大楼里,穿着白大褂的科研人员忙碌如常。全球首个获批新药的埃博拉疫苗就是在这里,在十年如一日的波澜不惊中诞生的。 /p p   strong  做最好的疫苗 /strong /p p   非洲有一条河叫埃博拉,1976年,在这条河的两岸突然爆发了一种烈性传染病,导致三百一十多人感染、两百八十多人死亡,死亡率高达90%,震惊了全世界。科学家最终锁定了罪魁祸首——一种新发现的,致死性和传染性都极强的病毒,它就是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埃博拉病毒。 /p p   1976年至今,埃博拉已在世界范围内爆发疫情三十余次,夺去了无数无辜的生命。特别是在非洲,它就像一个幽灵,来去无踪。电镜下埃博拉病毒有着“可爱”的形状,陈薇觉得很像中国古代的“如意”,然而可爱的外表无法掩饰它是目前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病毒这一冷峻现实。 /p p   “埃博拉是什么?你做它的研究有什么用?给谁用?”2004年,当陈薇选中埃博拉作为研究对象时,人们不禁疑虑重重。“埃博拉病毒的致死率那么高,如果能研制出疫苗,降伏病魔,这是全世界疫苗科学家攀登的高峰,也是我的科学梦想。”陈薇回忆道。 /p p   她坚信自己的科学预判:世界上有四个最重要的、最有可能大规模爆发的病原,炭疽、鼠疫、天花、埃博拉,只有前瞻部署、做好充分准备,才能随时迎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p p   2006年,陈薇团队获得国家“863”项目的支持,随后埃博拉疫苗科研工作夜以继日地展开,如静静流淌的河水,悄无声息却延绵不绝?? /p p   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大爆发,大家谈“埃”色变。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纷纷展开疫苗研究工作。此时,对于埃博拉疫苗的研究,陈薇已经进行了整整10年。 /p p   埃博拉病毒肆虐非洲,印证了陈薇当年的科学判断与科研决策。但新的挑战接踵而至——《科学》杂志发表论文显示,埃博拉病毒迅速变异,可能影响到当前的诊断技术以及未来的疫苗和治疗药物。 /p p   当时,美国和加拿大研发的疫苗均针对1976基因型埃博拉病毒,而且需要在零下80摄氏度冷冻保存。因此,研发出针对此次疫情、方便非洲当地保存的2014基因型疫苗势在必行。 /p p   “埃博拉和中国就是一个航班的距离。”这是陈薇经常强调的一点。凭借科研人员的直觉与韧性,以及军人特有的“敢战”“能战”的性格,陈薇决定“要做最好的、真正有效的疫苗”。并火速确定研究方向:第一,研究导致此次疫情的新基因型病毒 第二,做冻干粉针剂。 /p p   这无疑加大了疫苗研发的风险与难度。但陈薇团队选择了背水一战。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新型埃博拉疫苗的科技攻关全面铺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1.JPE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043967d1-42a1-4e45-9ee5-7b7893a516e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陈薇工作照 /strong /p p    strong 步步为营 /strong /p p   “在这10年的研究中,我采取的是‘换道超车’的思维模式。所谓‘换道超车’,就是自主研发,不跟在美国的科研后面跑。”陈薇解释说:“自研发初期,我们的团队就在不断尝试,经过了漫长的排除过程,排除掉VLP、灭活疫苗和DNA疫苗等多种方式,最终确立了病毒载体疫苗。” /p p   为什么使用病毒载体疫苗?对于这个问题,陈薇做出了清晰的解答: /p p   “疫情就像一把锁,这个锁的密码是不断在变化的。”陈薇比喻说:“破解密码的钥匙就藏在病毒自己身上。所以我们针对埃博拉病毒,做出了逐渐深入的一系列研究,即‘学习’病毒、改造病毒、利用病毒。” /p p   所谓“学习”病毒,是指研究埃博拉病毒是通过什么原理导致了其高死亡率,准确掌握病毒的特性,确定其感染机制。 /p p   所谓改造病毒,则是在“学习”病毒的前提下,对病毒进行“手术”,用移花接木的方法,改造出一个我们需要的载体病毒,即做出一把能破译埃博拉密码的钥匙。 /p p   所谓利用病毒,就是把钥匙送入人体之中——将“钥匙基因”即埃博拉的抗原,嫁接到一个作为载体的不能复制的腺病毒上,并注入人体。于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记录到埃博拉的抗原,从而对其产生免疫,将真正的埃博拉病毒拒之门外。 /p p   2014年12月12日,在全球埃博拉死亡人数直线上升的严峻时刻,陈薇团队研发的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获临床许可,成为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的新基因型疫苗。尽管世界上已经有许多科学家围绕腺病毒载体疫苗开展了研究,但真正制备出腺病毒载体疫苗,还没有先例。 /p p   为确保疫苗安全有效,陈薇团队争分夺秒:在与国内最好的团队——天津康希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并快速落实应急中试制备的同时,陈薇果断决定走国际合作路线——联合加拿大国家微生物学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即在等级最高的P4实验室做疫苗评价。 /p p   在加拿大的攻毒实验中,使用1000LD50(半数致死量)的埃博拉病毒对两组食蟹猴进行实验,其结果表明,注射安慰剂的对照组全部死亡,而注射疫苗的实验组全部存活,且未出现病毒血症、体重下降等症状。 /p p   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陈薇团队便将世界上首个以腺病毒为载体的埃博拉疫苗推入了临床研究。 /p p    strong 让疫苗走出去 /strong /p p   “之所以开展研究,就是为了让疫苗走进非洲,为当地人民带来生的希望,也为守住国门提供技术支撑。”陈薇说:“我们团队迈出的每一步都在为这个明确的目标服务。”为此,临床试验进行了三个阶段。 /p p   第一阶段为国内临床试验,针对的是中国受试人群。陈薇团队与江苏省疾控中心合作,在泰州完成了随机双盲、剂量递增、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后14天达到预期免疫效果,28天抗体水平达到峰值。研究结果很快发表在世界公认的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上。 /p p   第二阶段依旧为国内临床试验,针对的则是在华非洲人群。陈薇团队与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作,这是我国境内开展的首个针对非中国人群的临床试验。 /p p   比较泰州临床和杭州临床的检测结果,疫苗显示出良好的特异性和一致性。这意味着,研发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了。在得出这个令人满意的结果后,陈薇果断决定,带着疫苗到非洲去! /p p   于是才有了临床试验的第三个阶段——境外临床试验。即在非洲进行的针对非洲受试人群的临床试验。这标志着中国疫苗第一次走出国门。 /p p   为了实现境外临床的零突破,陈薇和她的团队需要经历三重考验。 /p p   第一关:欧美国家法律团队组成的知识产权审查关。面对质疑和严苛的审查报批体制,陈薇团队一面争分夺秒、积极推进,一面稳中有序、妥善交流。最终,所有项目均顺利通过审查。 /p p   第二关:塞拉利昂的伦理审查关。由于宗教信仰、民族特征等存在显著差异,塞方制定了严格的伦理审查程序,由于此前已开展了在华非洲人群临床试验,证明了疫苗的人种相关性,伦理审查一次性通过。 /p p   第三关: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技术审查关。凭借十年的工作积累,加之已经开展的国内临床实验结果证明了疫苗安全有效,技术审查也顺利通过。 /p p   在突破难关,经历了漫长的审批过程之后,陈薇团队向非洲人民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与诚意,中国的埃博拉疫苗终于在塞拉利昂正式展开了临床试验。 /p p   “在开展临床试验的医院门口,一名清洁工请求成为我们志愿者,以保护他和家人的生命。”陈薇感慨不已:“中国医务科技工作者能够‘战胜病毒、挽救生命’的形象已深入当地民众心中。” /p p   临床试验间隙,陈薇率团队访问了位于首都弗里敦的一家孤儿院,看望因为埃博拉而失去父母的孩子们。“希望世界上,特别是非洲,不要再有孩子因为埃博拉而成为孤儿。”陈薇如是说。 /p p   对陈薇来说,一支小小的疫苗,意味着帮助非洲人民防控埃博拉疫情的胜算大增,同时践行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庄严承诺。 /p p   2017年10月19日,全球首个埃博拉疫苗获批新药,源于中国智造。它体现了我国的大国形象,同时彰显了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创新实力的一次跃升! /p p & nbsp /p
  • 利用AP-MS技术 发现人体细胞中的抗埃博拉病毒蛋白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和灵长类动物发病且致死率很高的烈性病毒。这种病毒自1976年首次被发现,迄今已40多年。2014年埃博拉病毒在非洲的肆虐令人胆颤心惊,2018年非洲再次报告出现埃博拉疫情。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美国研究人员近日在《细胞》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发现人体细胞中的一种蛋白可以帮助对抗埃博拉病毒,模仿该蛋白功能的药物有朝一日或能有效治疗这种致命疾病。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与其他病毒一样,埃博拉病毒会入侵宿主细胞并利用这些细胞进行复制,但对于感染期间病毒侵入的具体途径和细节,目前科学家还知之甚少。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在新研究中,美国西北大学芬博格医学院的赫尔特奎斯特与佐治亚州立大学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伙伴合作,使用亲和标记纯化质谱(AP-MS)技术,探查人类蛋白和埃博拉病毒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不仅发现了 strong 埃博拉病毒蛋白VP30和人类蛋白RBBP6之间相互作用的有力证据,还确定了RBBP6与VP30结合的23个氨基酸区域 /strong 。而进一步研究表明, strong 抑制RBBP6会刺激病毒转录,加速埃博拉病毒的复制 而刺激RBBP6更充分表达则会有效抑制埃博拉病毒复制,阻止病毒感染 /stron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赫尔特奎斯特指出,病毒会进化发展以绕过人体的免疫防御,而人类细胞反过来同样会发展出针对病毒的防御机制,这种进化竞争持续已久。人类发展出的特殊防御机制为开发针对性治疗手段指明了方向。他们的新研究表明,靶向性生物制剂在对抗埃博拉病毒方面具有极大潜力,RBBP6衍生肽或能有效抑制埃博拉病毒感染。而他们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模仿RBBP6蛋白,开发出能够更容易进入人体细胞的小分子药物,以应对埃博拉病毒的暴发。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p p & nbsp /p
  • 刚果(金)暴发未知疾病已致14死,新冠、埃博拉疫情未缓疾病又至
    日前,有消息爆料称,刚果(金)暴发未知疾病,已有14人死亡。3月2日,刚果民主共和国西部宽果省议员要求,国民议会议长针对该地区暴发的未知疾病采取紧急措施。刚果(金)议员帕西扎班巴称:“宽果省议员小组与议长克里斯托夫姆博索举行了会面,以讨论卡松戈-隆达地区所发之事。未知疾病正在夺取我们同胞的生命,已经有14人病逝。病因至今为止。”刚果(金)宽果省省长让-玛丽普吉普吉表示,未知疾病首例病例是一个月前发现的。到目前为止,病逝的都是60至80岁老年人。早在2020年 6月1日,刚果(金)卫生部长隆贡多对外透露称,除了新冠外又一致命病毒埃博拉来袭。目前已经在刚果(金)西北部爆发,随即世卫组织发声,表示将努力支持刚果(金)抗击埃博拉疫情。埃博拉病毒从发现到现在,已经过去几十年时间,但医学家们仍然没有发现埃博拉病毒的真实“身份”,没有人知道埃博拉病毒在每次大爆发后潜伏在何处,也没有人知道每一次埃博拉疫情大规模爆发时,埃博拉病毒是如何传播,这是有史以来最可怕的病毒之一。与此同时,刚果(金)还爆发了全世界最严重的麻疹疫情。可以说,现在的刚果(金)除了未知疾病,正面临3大公共卫生危机,即新冠肺炎、麻疹与埃博拉病毒,这将会给刚果(金)的医疗卫生系统造成巨大负担。世卫组织与联合国先后发出警告,非洲的新冠疫情形势不容乐观,如若不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将会出现大规模爆发的可能。相关研究预测,一旦失控,将会有超过2亿非洲人感染新冠病毒,一年内非洲将会有15万人死于新冠疫情。
  • 赛默飞埃博拉病毒检测试剂盒获美国FDA批准
    美国FDA近日批准一项基于PCR技术的埃博拉病毒检测方法。   这次FDA批准的是Thermo Fisher公司研发的TaqManPCR检测技术,因为是由国防部来推广,所以又被称为 DoD项目( Department of Defense)。该项目是对正在西非蔓延的埃博拉病毒做出的有效预防。   目前,埃博拉病毒已经在利比亚、塞拉利昂和几内亚共计造成900人死亡。同时在美国也引起了恐慌,因为在医院已经出现的类似的感染症状,尽管还不能确定病人是否感染了埃博拉。   联邦法律规定,在紧急情况下FDA可以特殊审批一些产品,以解决当前的危机局面。   这个检测适用于三类人群:有类似于埃博拉感染后的临床症状、接触过病毒源的人、处在病毒高风险传播环境中的人。   埃博拉病毒目前的致死率在80%以上。   检测原理主要是从血液中提取病毒RNA后,进行RT-PCR。其硬件设施包括:核酸提取试剂、 ABI 7500 荧光定量PCR仪、罗氏的 LightCycler 等。
  • 赛默飞Ion半导体测序系统在抗击埃博拉病毒的第一线
    2015年5月22日,上海&mdash &mdash 2014年年初以来,在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几内亚等西非国家,埃博拉病毒杀死了超过10000人,造成近25000人受感染 。中国积极响应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世界卫生组织)呼吁,援助西非抗击埃博拉疫情,派出公共卫生专家组前往疫区。 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童贻刚教授及其团队在西非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病毒的第一线,利用 赛默飞Ion半导体测序系统对埃博拉病毒进行深度测序。测序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测序可以确认流行的病毒株系,用以进行溯源分析和了解传播路径;由于现有实验室诊断方法(定量PCR)、治疗药物与疫苗研发都与埃博拉病毒基因组序列密切相关,病毒基因突变可能导致定量PCR检测时引物不匹配从而发生漏检,也可能因为突变位点涉及药物或者疫苗作用靶点而产生耐药或者导致疫苗无效,因此通过测序了解病毒的变异对于病毒检测及疫苗、药物的研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测序对从去年疫情高峰期9月至11月间收集的175个埃博拉病毒样本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基于此次测序数据,确定目前在塞拉利昂流行的埃博拉病毒主要株系是由早前发表于《Science》文章中提出的三个主要的流行株中的第三分支进一步演变而产生。此外,此次测序也确认埃博拉病毒的突变速度并没有加快。与之前《Science》测序数据相比,此次测序数据取样时间跨度更长,样本量更大,因此结果更为翔实可靠。 针对此次测序工作,童贻刚教授肯定了赛默飞Ion半导体测序平台的测序速度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能够在24小时内完成从核酸提取到获得测序结果的整个过程;教授同时赞赏半导体试剂具有非常好的性价比,测序芯片多样化,可适用于不同的应用需求。童贻刚教授及其团队在抗击埃博拉病毒的第一线,通过半导体测序平台所完成的埃博拉病毒深度测序的研究成果&ldquo Genetic diversity and evolutionary dynamics of Ebola virus in Sierra Leone&rdquo 已于5月13日在《Nature》杂志在线发表(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4490.html)。 --------------------------------------------- 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 赛默飞世尔科技(纽约证交所代码:TMO)是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公司年销售额170亿美元,在50个国家拥有约50,000名员工。我们的使命是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帮助客户加速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解决在分析领域所遇到的复杂问题与挑战,促进医疗诊断发展、提高实验室生产力。借助于首要品牌Thermo Scientific、Applied Biosystems、Invitrogen、Fisher Scientific和Unity Lab Services,我们将创新技术、便捷采购方案和实验室运营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相结合,为客户、股东和员工创造价值。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站:www.thermofisher.com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 赛默飞世尔科技进入中国发展已有30多年,在中国的总部设于上海,并在北京、广州、香港、台湾、成都、沈阳、西安、南京、武汉等地设立了分公司,员工人数约3700名。我们的产品主要包括分析仪器、实验室设备、试剂、耗材和软件等,提供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服务。为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现有8家工厂分别在上海、北京和苏州运营。我们在全国共设立了6个应用开发中心,将世界级的前沿技术和产品带给国内客户,并提供应用开发与培训等多项服务;位于上海的中国创新中心结合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国外先进技术,研发适合中国的技术和产品;我们拥有遍布全国的维修服务网点和特别成立的中国技术培训团队,在全国有超过2000名专业人员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我们致力于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网站www.thermofisher.cn
  • 科学家研发出便携式埃博拉病毒检测“实验室”
    把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测序监测系统装进行李箱实现实时监测并不是梦。英国伯明翰大学Nicholas Loman团队开发了一个基因组监测系统,可以用标准的航空行李运送到疾病检测现场,并在样本收集24小时内得出检测结果。近日发表于《自然》的一项研究介绍了在西非几内亚最近的埃博拉疫情中,成功使用该系统进行的实时监测。  西非埃博拉病毒新玛可拉(Makona)毒株已导致超过 11000人死亡,该病毒平均每个基因组中有16~27个遗传变异。基因组测序可以用来追踪这种变化,且日益受到医护工作者的欢迎,因为只要测序结果分析得足够快,就可以给他们提供信息并采取病毒控制措施。然而,由于当地缺少测序能力,且远距离运输样本测序有难度,西非埃博拉疫情期间采取基因组监控十分零散。  Loman团队开发的基因组监测系统使用一个重量不足100克的DNA测序装置,既可以用标准航空行李运送,也可以插入笔记本电脑的USB接口。研究团队使用该系统测序并且分析了2015年3~10月收集的142例埃博拉病毒样本,并可在24小时内得到分析结果,测序过程需要的时间尚不到1小时。研究者认为,这显示出在资源缺乏的情况下进行实时基因组监控是可行的。
  • Merck与NewLink将合作开发埃博拉病毒疫苗
    Merck以及NewLink Genetics Corp(NLNK)周一称它们之间已经达成一项许可协议,以便于研究、开发、制造及分发目前处于初步试验中的NewLink的试验性埃博拉病毒候选疫苗。   根据协议条款,Merck将拥有疫苗及任何相关产品的专有权。截至目前,Merck股价今年以来上涨19.2%,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7.4%。NewLink股价今年以来上涨60.5%。
  • 赛默飞旗下Life Technologies公共卫生领导Dan Didier谈埃博拉病毒检测试剂盒
    最近埃博拉病毒死灰复燃,肆虐非洲,造成了严重损失。作为一家生物科技领域的专业公司,赛默飞旗下的Life Technologies一直对这次事件保持密切关注,并积极参与到针对埃博拉病毒的检测与疫情控制工作中。近日,我们公共卫生部门的领导Dan Didier也在一次访谈中就本次埃博拉病毒事件及我们公司如何参与控制疫情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Q: Can you bring us up to speed on what’s happening with the Ebola outbreak?A: Sure. There’s been a massive outbreak of the Ebola virus in Africa, starting in West Africa and spreading to Guinea, Liberia, Nigeria, and Sierra Leona. The latest numbers have almost 2,000 people infected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year, with about half of those resulting in death. 问:你能否给我们做一下埃博拉病毒爆发的简单介绍?答:当然可以。埃博拉病毒在非洲大规模爆发,最初在西非发现,蔓延到几内亚,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和塞拉利昂。最新的数字已有近2000人自今年年初被感染,其中约一半死亡。Q: Are authorities worried about the spread of Ebola outside of those countries?A: Yes, there’s a great deal of concern from international health organizations about the spread of Ebola, particularly because it’s both highly contagious and deadly. Agenci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including the U.N. health agenc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and the 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CDC) are taking an active role in attempting to stop the spread of the virus. 问:政府是否担心埃博拉病毒向这些之外的国家传播?答:是的,国际卫生组织非常担心埃博拉病毒的蔓延,特别是因为它具有高传染性和致命率。世界各地包括联合国卫生机构,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正在积极阻止病毒的传播。Q: How is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involved with efforts to contain the Ebola outbreak?A: We have daily cross-functional calls with our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commercial teams in the Americas, EMEA, Japan and APAC and external calls and meetings to ensure we are supporting the CDC, WHO, NICD (Africa) and Public Health labs around the globe. These efforts are meant to strengthen our relationship with these organizations and ensure the public is safe from this devastating virus. We have gone through these fire drills before with other outbreaks, including the H1N1 2009 pandemic, MERS, SARS, and the H7N9 avian flu. 问:赛默飞如何参与努力控制埃博拉疫情?答:我们在美洲,中东和非洲,日本和亚太地区每天进行产品开发和商业团队的跨部门电话、外线电话和会议,以确保我们支持全球各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立传染病研究所(非洲)和公共健康实验室。这些努力是为了加强与这些组织的关系,并确保公众对这种毁灭性病毒的安全。我们经历了之前暴发疫情的应急演习,包括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MERS中东呼吸道综合症,SARS非典和H7N9禽流感。Q: How are our products helping our customers keep the public safe?A: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has given 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 (EUA) for the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DoD) to use our TaqMan assays and our 7500 Fast Dx instrumentation to test people for Ebola after they’ve come into contact with affected individuals, even before showing symptoms. With 50% mortality rates from this terrible virus, it should make us all proud to work for a company that has a direct impact in helping make the world healthier and safer.问:我们的产品如何帮助我们的客户保护公众安全?答: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已经为美国国防部发出紧急使用授权:使用我们的TaqMan试剂和7500 Fast Dx仪器对接触患者的人甚至出现症状前检测是否感染埃博拉病毒。这种可怕的病毒有50%的死亡率,赛默飞对帮助使世界更健康,更安全产生了直接影响,我们所有工作人员都感到自豪。 了解更多关于 7500 仪器,请点击:https://www.lifetechnologies.com/cn/zh/home/life-science/pcr/real-time-pcr/real-time-pcr-instruments 订购产品,请直拨客户服务热线:800-820-8982 400-820-8982 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年销售额170亿美元,在50个国家拥有员工约50,000人,赛默飞世尔科技进入中国已超过30年。赛默飞的使命是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赛默飞的产品和服务帮助客户加速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解决在分析领域所遇到的复杂问题与挑战,促进医疗诊断发展、提高实验室生产力。公司旗下包括以下四个首要品牌:Thermo Scientific、Life Technologies、Fisher Scientific和Unity? Lab Services。赛默飞在中国的总部设于上海,并在北京、广州、香港等10多个城市和地区设立了分公司和办事处。为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现有8家工厂分别在上海、北京和苏州运营。赛默飞在北京和上海共设立了6个应用开发中心,将世界级的前沿技术和产品带给国内客户,并提供应用开发与培训等多项服务;位于上海的中国创新中心结合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国外先进技术,研发适合中国的技术和产品。赛默飞拥有遍布全国的维修服务网点和特别成立的中国技术培训团队,在全国有2000 多名员工直接服务客户。生命科学研究、遗传分析和应用科学是赛默飞世尔科技的重要业务领域。旗下产品涵盖科学研究领域的各类试剂耗材和大型分析仪器:细胞培养类(Gibco?);细胞分析仪器和试剂(Molecular Probes?);蛋白研究(Novex?);核酸分析仪器(Applied Biosystems?测序仪和定量PCR仪, Ion TorrentTM测序仪);其他试剂和耗材(Invitrogen、Ambion?、Fermentas、Pierce等品牌);以及便利的桌面小型仪器(PCR仪、核酸定量Qubit?、细胞转染Neon?、细胞成像EVOS?、蛋白电泳NuPage?、iBind?、iBlot?等)。此外,赛默飞还提供引物合成、测序等服务项目。 赛默飞旗下Life Technologies中国区办事处联系方式:销售服务信箱:sales-cn@lifetech.com技术服务信箱:cntechsupport@lifetech.com客户服务热线:800-820-8982 400-820-8982 www.lifetechnologies.com
  • 全自动毛细管Western Blot助力全球首款埃博拉疫苗ERVEBO® 上市
    当国内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各地方政府推出各种积极鼓励政策,普及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时候,当地时间2021年5月3日,刚果(金)卫生部宣布,该国第12轮埃博拉疫情结束......“国民男神”张文宏医生曾与樊登对话时指出:“如果今年新冠的死亡率、病死率,是像埃博拉一样的,其实这个病还是比较容易控制的。”埃博拉病毒,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埃博拉病毒(EBOV)是一种膜包被的负单链RNA病毒,属于Filoviridae家族,编码7种结构蛋白。该病毒在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可引起严重的出血性发热、腹泻、呕吐、肌痛、肝肾功能损伤等临床症状。迄今为止,已确定6种埃博拉病毒,包括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ZEBOV),该病毒对人类的致死率最高,死亡率为60% ~ 90%。2014年至2016年,西非国家利比亚、几内亚和塞拉利昂曾爆发了最大规模的埃博拉病毒,导致超过28000人感染,11000人死亡。这次史无前例的爆发主要是由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所引起,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进入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状态。2021年2月至5月,刚果(金)民主共和国北基伍省共发现确诊病例12例,其中死亡6例。埃博拉疫情能被一次又一次得到有效控制,死亡率降低,感染人数减少,不得不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得益于埃博拉疫苗的普及。全球首个上市预防埃博拉病毒病的商品化疫苗ERVEBO,即rVSV∆G-ZEBOV-GP疫苗,2019年已获得欧盟EMEA和美国FDA批准使用。此疫苗由全球领先的Merck公司研发生产,采用多种创新性的技术。其疫苗分析研究进展与疫苗工艺开发和商业化部门于2020年8月发表题为Characterization of rVSV∆G-ZEBOV-GP glycoproteins using automated capillary western blotting的文章, 披露了利用全自动毛细管Western Blot技术平台表征rVSV∆G-ZEBOV-GP糖蛋白的详细技术细节。研究背景EBOV主要通过由病毒糖蛋白(GP)介导的相互作用来感染宿主细胞。EBOV基因组由于转录停顿可产生三种不同的包膜GP变体。未编辑的RNA转录编码一个非结构分泌型GP(sGP)蛋白。开放阅读框(ORF)的+1转变,可产生一个结构上重要的病毒膜结合型GP蛋白。最后,ORF的+2转变,可产生一个非结构小型分泌型GP(ssGP)。每种蛋白在致病机制方面的作用先前已经描述。EBOV GP合成为一个多肽,被一种类似呋喃的蛋白酶裂解,生成一个异质二聚体,由GP1和GP2亚基组成,通过一个二硫键连接在一起。ZEBOV包膜GP蛋白的表面含有17个N-连接糖和许多糖基化位点。GP1负责与细胞受体的结合,有三个结构域,包括一个受体结合域、一个糖帽和一个非结构性的重度O型糖基化区域(粘蛋白样结构域)。GP2有一个跨膜结构域,负责与病毒的融合。GP2∆,发现于脱落GP蛋白,是TNF-a转换酶(TACE)对GP2进行酶切的结果。EBOV的细胞进入机制,是由组织蛋白酶的半胱氨酸蛋白酶介导的,它裂解完整的EBOV GP1,去除糖帽和粘液蛋白结构域,暴露出增加受体结合和病毒感染性的氨基酸残基。该项研究阐述了在整个rVSV∆G-ZEBOV-GP疫苗生产过程中,使用全自动定量毛细管Western Blot检测平台,研究和表征ZEBOV糖蛋白。自动化Western Blot与传统手工Western Blot技术平台相比有诸多优点:线性范围增加更高的通量因自动化而增强的重复性由于该技术的高特异性,毛细管Western Blot技术已被应用于疫苗产品和治疗性蛋白质的表征。该项目中,研究人员还进行了方法学对比,对比了传统手动Western Blot技术与全自动毛细管Western Blot检测技术。研究结论我们已开发和应用基于全自动毛细管Western Blot检测方法,去开发及生产ERVEBO疫苗。使用该方法表征在疫苗生产的过程中,GP变体的类型和数量。毛细管Western Blot技术提供了与传统手动Western Blot系统相似的GP结果。但是,具有更好的重复性,更准确的定量,并更简单易用。该方法有助于表征疫苗生产中酶促反应步骤,评估下游纯化步骤中的变化,并确认多批次间的工艺稳定性。实验表明,使用VSV载体产生的GP、sGP和ssGP的相对数量与天然埃博拉病毒中观察到的不同。GP蛋白是在感染期间产生的,只有病毒粒子膜结合的GP包含在rVSVΔG-ZEBOV-GP疫苗最后的DP中。毛细管Westerns表明,ERVEBO生产过程中的每个步骤都有独特的电泳图,该方法可以作为一个有利的工具,去评估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方法学对比根据工序,rVSV∆G-ZEBOV-GP使用1x样品缓冲液中稀释至7倍。初步稀释后,将样品在2个混合物(含样品缓冲液、二硫苏糖醇和荧光标准品)中稀释2倍,在70℃下加热10分钟。随后,样品经短暂涡旋去除气泡后,加载到12-230 kDa的样品板上。一抗(兔抗ZEBOV-GP)母液被加载到样品板前,用抗体稀释液(终浓度为2μg/mL)稀释1000倍。毛细管Western Blot仪器采购于ProteinSimple公司(Santa Clara, CA, USA)。仪器设置定义如下:分离时间设置为30分钟,一抗体孵育时间为30至60分钟,二抗体孵育时间为30至60分钟。使用仪器的化学发光检测通道在不同的曝光长度下进行检测。除非另有规定,曝光时间为2s。所有未指定的设置均采用供应商的默认选项。Merck早在2012年就曾发表文章指出,对比传统手动WB (罗氏于2005年发表:CV 35%),ProteinSimple全自动Western Blot检测平台的数据CV值可以控制在10%以内。结果展示图1. 基于毛细管法获得的工艺步骤电泳图谱(A) 收获病毒液(HVF:Harvested virus fluid)为工艺流程中最早的步骤,即病毒转染后收获。包含:GP1(260 kDa)、未知(190 kDa)、可溶性GP(95 kDa)和GP2 + GP2∆(40 kDa);(B) 澄清病毒液(CVH:Clarified viral harvest)为工艺流程中的第二步,过死端过滤以去除细胞碎片和样品。包含:GP1(260 kDa)、可溶性GP(95 kDa)和GP2 + GP2∆(40 kDa),未知的190 kDa峰被去除;(C) 反应后病毒收获(RVH:Reacted viral harvest ),在纯化过程的酶解步骤之后。包含:由胰蛋白酶处理的GP1、可溶性GP(95 kDa)、GP2 + GP2∆(40 kDa)和较低分子量的蛋白质(12 kDa)组成,可能是胰蛋白酶处理后产生的GP1片段;(D) 超滤产品(UFP:Ultrafiltration product),样品被超滤后。包含:GP1(95 kDa)和GP2(40 kDa),所有可溶性GP和脱落的GP被去除;(E) 药物产品(DP: Drug product),通过加入Tris和rHSA (recombinant Human Serum Albumin: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稀释DS(Drug substance:原药)至目标浓度。包含:GP1(95 kDa)和GP2(40 kDa),由于rHSA与一抗的交叉反应,DP中观察到一个约60 kDa的rHSA峰,DP浓度比UFP中低约2-logs。原药电泳图(补充信息图.1S)与UFP相似,因为其浓度与UFP相似,尽管含有rHSA作为稳定剂。图片中的峰高经过调整,以最好地呈现出每个样品。图2. 胰蛋白酶处理步骤的过程表征(A) 胰蛋白酶处理CVH样品时间过程电泳图,GP1峰在10分钟内从260 kDa转移到95 kDa,随着时间的推移,峰面积持续减少;(B) 加入胰蛋白酶抑制剂后结果,RVH样品在室温下进行Hold Time Study。在168小时内,GP1峰值持续缓慢下降。图3. 批间工艺一致性评价:通过峰面积评估四个不同批次的GP变体的百分比,以确保工艺一致性(A) 四个不同批次的CVH中GP和可溶性GP的峰面积百分比;(B) 其中一个批次的CVH的电泳图,显示峰值积分和分配;(C) 四个不同批次的UFP样品,显示峰面积分布;(D) UFP样品的电泳图,显示峰值积分整合和分配。四个批次CVH样品中,GP(包括GP1和GP2+GP2Δ)占总峰面积的78%,可溶性GP平均占22%。全自动毛细管Western Blot技术平台展望后疫情时代,我们依然需要居安思危,对科学与自然保持敬畏之心。潜心开发传统疫苗、亚单位疫苗、联合疫苗、核酸疫苗和治疗性疫苗,惠及人民。作为地球人,疾病无国界,先进技术无国界,爱与帮助也同样无国界。国外成熟的疫苗研发与生产技术路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ProteinSimple全自动毛细管Western Blot技术平台,已被众多科研工作者使用,从事人用和兽用疫苗相关研发、生产和质控,包括埃博拉病毒疫苗,狂犬病病毒疫苗,肺结核病病毒疫苗,新型人乳头瘤病毒疫苗,SARS-CoV-2疫苗等等。正如ERVEBO生产整个过程中,全自动毛细管Western Blot技术平台可呈现出独特的电泳图,去评估疫苗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其高质量高重复性数据(CV 10%)、全自动高通量快速检测流程(25个样品仅需3h,最高通量为96个样品)、超微量样品(仅需3ul)、除分子量分离外,可兼容等电点分离的灵活应用,等等诸多优势,使得全自动毛细管Western Blot技术平台逐渐取代传统手工Western Blot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疫苗领域。 代表文献 1. A single-dose live-attenuated YF17D-vectored SARS-CoV-2 vaccine candidate, L. Sanchez-Felipe, T. Vercruysse, S. Sharma, J. Ma, V. Lemmens, D. Van Looveren, M. Javarappa, R. Boudewijns, B. Malengier-Devlies, L. Liesenborghs, S. Kaptein, C. De Keyzer, L. Bervoets, S. Debaveye, M. Rasulova, et al., Nature, 2021 590: 320–325.2. OvHV-2 glycoprotein B delivered by a recombinant BoHV-4 is immunogenic and induces partial protection against sheepassociated malignant catarrhal fever in a rabbit model, S. Shringi, D. O’Toole, E. Cole, K. Baker, S. White, G. Donofrio, H. Li and C. Cunha, Vaccines, 2021 9:90.3. Analysis of the antigenic properties of membrane proteins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H. Li, L. Liu, W. Zhang, X. Zhang, J. Zheng, L. Li, X. Zhu, Q. Yang, M. Zhang, H. Liu, X. Chen and Q. Jin, Scientific Reports, 2019 9:3042.4. Inactivated rabies virus-vectored immunocontraceptive vaccine in a thermo-responsive hydrogel induces high and persistent antibodies against rabies, but insufficient antibodies against 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for contraception, X. Wu, Y. Yang, C. Kling, L. Seigler, N. Gallardo-Romero, B. Martin, T. Smith and V. Olson, Vaccines, 2019 7: 73.5. Quantitation of CRM197 using imaged capillary isoelectric focusing with fluorescence detection and capillary Western, J. Loughney, S. Ha and R. Rustandi, Analytical Biochemistry, 2017 534:19–23.6. Neutralization of diverse human cytomegalovirus strains conferred by antibodies targeting viral gH/gL/pUL128-131 pentameric complex, S. Ha, F. Li, M. Troutman, D. Freed, A. Tang, J. Loughney, D. Wang, I. Wang, J. Vlasak, D. Nickle, R. Rustandi, M. Hamm, P. DePhillips, N. Zhang, J. McLellan, et al., Journal of Virology, 2017 91:e02033-16.7. Applications of an automated and quantitative CE-based size and charge western blot for therapeutic proteins and vaccines, R. Rustandi, M. Hamm, C. Lancaster and J. Loughney,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2016 1466:197–217. 参考文献 1. Characterization of rVSVΔG-ZEBOV-GP glycoproteins using automated capillary western blotting, K. Minsker, R. Rustandi, S. Ha and J. Loughney, Vaccine, 2020 38(45):7166–7174.2.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SimonTM, a new CE-based automated Western blot system as applied to vaccine development, R. Rustandi, J. Loughney, M. Hamm, C. Hamm, C. Lancaster, A. Mach and S. Ha, Electrophoresis, 2012 33:2790–2797.3. Precision and variance components in quantitative gel electrophoresis, Koller, A. and H. Watzig, Electrophoresis, 2005 26(12):2470-2475.
  • 国家副总理访问法国梅里埃生物研究中心
    法国欧洲时报中文网9月17日文章,原题:落实习近平访法成果 刘延东力挺中法人文交流   中国副总理刘延东在&ldquo 丝绸之路之终点&rdquo &mdash &mdash 里昂,展开其访问法国的首日行程。她&ldquo 追随&rdquo 今年春天习近平主席在里昂的访问足迹,先是造访著名的生物研究机构&mdash &mdash &ldquo 梅里埃生物研究中心&rdquo ,并在那里特别视察了与中国有深度合作的&ldquo P4"实验室。随后在里昂市长陪同下,访问与中国素有渊源的&ldquo 中法大学旧址&rdquo 。晚间,她出席里昂市长科隆的接风晚宴并致辞,对当前良好的中法关系,给予高度评价。她将于17日北上巴黎,考察法国的高等教育、卫生机构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当然,她此行的重头戏,是落实习近平春天访法成果&mdash &mdash 在法国外交部正式启动&ldquo 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rdquo 并出席首次会议。刘延东访法标志着两国元首达成共识的文化交流合作将落到实处、开花结果。   刘延东此行特别增加了参观P4实验室的项目。她表示,中法两国合作在武汉共建的P4实验室是两国医学科学的典范。梅里埃的P4实验室是法国唯一的P4实验室,取名让· 梅里埃。阿兰· 梅里埃表示,中法合作的武汉P4实验室计划将在2015年初投入使用。刘延东在演讲中赞扬了梅里埃家族为中法友谊作出的贡献,感谢梅里埃生物研究中心对应对埃博拉等病毒作出的贡献。她宣布中国总理李克强将授予阿兰· 梅里埃&ldquo 友谊奖&rdquo 。国家&ldquo 友谊奖&rdquo 是中国政府为表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而设立的最高奖项。
  • 中美两国科学家携手共同开发新一代艾滋病疫苗
    依生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简称“依生生物”)今天宣布,该公司与美国Scripps 研究所(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简称“TSRI”)达成了合作协议,联合开发新一代艾滋病(AIDS)疫苗,该研发合作项目将依靠Scripps研究所设计的全新gp140三聚体和自组装纳米颗粒,联合使用依生生物开发的Toll样受体3 (TLR3)激动剂佐剂技术(简称“皮卡”),有望研制出更有效安全的抵抗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疫苗产品。  依据合作协议,TSRI的科学家将评估皮卡佐剂在艾滋病疫苗上的应用潜力。皮卡佐剂是依生生物自主研发的技术平台,在2013年被中国科技部列为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依生生物近期成功完成了基于皮卡佐剂的狂犬病和乙型肝炎疫苗的临床二期与一期的人体研究,这些新一代疫苗在人体受试者身上展现了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TSRI的教授朱江博士说:“TSRI在艾滋病研究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为疫苗研发的颠覆性突破奠定了基础。我们期待着皮卡佐剂这样的TLR-3激动剂能够增强免疫反应,在与高度优化的HIV疫苗免疫原组合使用时,皮卡佐剂能够激活先天免疫信号,引发更稳健的免疫反应,为疫苗提供更强劲的抵抗HIV病毒感染的保护性。我们期待着与依生生物的研究人员携手开发出更强大的艾滋病疫苗。”  依生生物董事长、皮卡佐剂技术项目负责人张译先生表示:“与TSRI合作对实现我们疫苗开发方面的长期愿景至关重要。能够和TSRI的世界级研究人员合作,将给依生带来独有的专业能力和技术优势,共同肩负起创新药物的开发重任,我们感到十分荣幸。我们期待着与TSRI携手探索开发一种更为有效的艾滋病疫苗,如今这方面的医疗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满足。令人鼓舞的是皮卡佐剂技术平台已经在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中展现出了抵抗狂犬病、艾滋病、埃博拉、乙型肝炎、流感、肺结核和其它病毒的广阔前景,有可能为临床医学在抵御人类和动物病毒感染的临床实践上提供重要突破。我们期待着在适当的时机向大家汇报这些项目的研发进展和突破。”  张先生最后评论说:“我们在此非常感谢全球各地的合作者,多年来他们持续支持皮卡佐剂及相关疫苗的开发,包括法国巴斯德研究所(The Pasteur Institut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US NIH)、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United States Army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fectious Diseases)、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hina CDC)、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新加坡国防科技研究院(DSO National Laboratories Singapore)、中国科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医学研究所(QIMR)、中国中山大学、美国Aeras制药公司和中国军事科学院。”
  • 手机配件可检测艾滋病:成本仅为医院千分之一
    手机HIV检测器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月5日早间消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HIV检测器,虽然价格只有34美元(约合210元人民币),但与智能手机配合使用后,其效果却几乎可以媲美昂贵的实验室设备,有望帮助贫穷国家快速诊断艾滋病。   这款产品通过耳机插口与手机相连,不仅使用方便,而且价格低廉。相比而言,顶尖HIV实验室检测设备的售价约为1.8万美元。   根据《科学转化医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在对卢旺达的96名病人进行的测试中,该设备对HIV病毒和梅毒的检测成功率高达92%至100%,具体情况取决于疾病的种类。   如果怀孕妇女感染这些疾病,他们的腹中的孩子也将被传染。&ldquo 如果你能现场诊断并给与她们恰当的治疗,就能挽救一个新生命。&rdquo 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副教授萨米尔· 希亚(Samuel Sia)说,&ldquo 如果不给予治疗,便有可能出现死胎。&rdquo   几乎所有参与测试的病人都表示,与传统实验室检测相比,他们更喜欢这种手机配件,因为后者更加方便,而且能更快看到结果。这种配件用一次性塑料制成,外观非常小巧,可以随身携带。   简单的移动检测仪可能还将有助于阻止其他疾病的爆发。由于可以快速识别病人,因此医疗机构可以给予其相应的治疗,并尽快找到其他可能受感染的人。哥伦比亚大学的这款设备是医疗设备小型化趋势中的一个典型代表,这类检测以往主要在实验室中进行,难以在偏远和贫穷地区展开。   在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后,研究人员都在竞相开发笔记本电脑大小的检测仪,以便快速检测这种疾病。智能手机和智能手表也可以帮助医疗研究人员了解人们的步数和心率。   希亚的设备使用智能手机或iPad来供电。受测人员只要将手指放在一个按钮上,通过针刺向其中滴入一滴血后,便可对HIV和梅毒进行检测。检测完毕后,便可直接将结果显示在智能设备的屏幕上。   希亚希望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机构能够为发展中国家采购这种设备。他认为,该平台可以在美国和欧洲实现商业化,用于在家中了解糖尿病或心脏病的患病风险。
  • Memmert2014圣诞慈善捐助
    Memmert2014圣诞慈善捐助——埃博拉孤儿与圣诞节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最新评估,在西非已经至少有3,700名儿童因埃博拉疫情(Ebola)肆虐而沦为孤儿。这些孤儿孤苦伶仃、流浪街头,无家可归。有鉴于此,Memmert公司董事总经理Christiane Riefler-Karpa女士按照传统将Memmert圣诞慈善捐款4万欧元捐给了几内亚SOS国际儿童村。许多儿童无家可归 埃博拉已经夺取了数千人的生命,疫情何时结束还尚未可知。西非地区原先牢固的家庭纽带联系因为害怕被传染而变得支离破碎,亲属既不愿收留埃博拉孤儿,也没提供一些生存下去所需要的最基本生活必需品。以致就连婴儿也要在街头讨生活。包括SOS儿童村在内的慈善组织加入到了抗击疫情的行列中,他们在与时间赛跑。救助几内亚埃博拉孤儿 几内亚的儿童死亡率即便在埃博拉疫情爆发前也很高。由于缺乏足够的医疗保健条件和长期营养不良,时常有低龄儿童死于脊髓灰质炎,麻疹,疟疾或黄热病等传染病。 在西非疫区中最大的城市科纳克里,SOS儿童村正竭尽全力救助寄居其中的儿童及孤儿。孤儿们在过渡营地接受医疗及心理辅导,但这里药品、食物、卫生用品及消毒剂短缺。 请伸出您的援手,加入Memmert行列,一起救助埃博拉孤儿,详情请登录 sos-kinderdorfinternational.org 原文链接:http://www.memmert.com/news/news/weihnachtsspende-2014-fuer-ebola-waisen/ 关于德国Memmert公司:全球领先的温控箱体领导品牌德国MEMMERT(美墨尔特),成立于1933年,是全球最大的温控箱体制造商。八十多年来,美墨尔特致力于精确温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其产品包括CO2培养箱、恒温恒湿箱、光照培养箱、低温培养箱、环境测试箱、真空烘箱、通用烘箱、灭菌箱、培养箱、水浴油浴等。德国 MEMMERT 公司有着长达二十多年的半导体控温技术(Peltier)经验,也是全球唯一能够提供全系列半导体技术温控箱体的制造商。 2010年9月11日,德国MEMMERT(美墨尔特)大中华区全资子公司——美墨尔特(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至尊品质,追求卓越,永不妥协”!(Orange编译)
  • 中国首次在非洲用移动实验室检测疟疾
    新华网弗里敦2月8日电(孙鼎盛)中国驻塞拉利昂移动实验室检测队当地时间7日晚,从塞方送检的4份全血样本中,检测出其中3份为疟疾样本。这是我国首次在非洲利用移动实验室开展疟疾检测。   塞卫生部通知要求,从2月7日起,中国驻塞移动实验室同步开展疟疾免疫学检测与埃博拉病毒检测,并纳入正式上报范围。   据检测队队长房彤宇介绍,进入2月以来,塞拉利昂每日采样量保持在200份左右,埃博拉阳性样本已连续1周单日不超过20份,反映出该国埃博拉疫情趋于平稳,进入&ldquo 终止流行&rdquo 阶段。   房彤宇表示,由于疟疾检测需采取全血胶体金检测法,和检测埃博拉病毒的先灭活再采取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方法大相径庭,同步检测不但增加了工作强度、环节和时间,还可能带来一定的生物安全风险。中国驻塞移动实验室检测队充分论证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了详细的实验室操作规程,加强队员自身防护和终末消毒,组织多次培训和试操作,确保将各种风险降到最低水平。   中国驻塞移动实验室检测队自去年9月抵达塞拉利昂以来,已检测埃博拉病毒样本4272例,其中阳性1416例,准确率始终保持在100%。
  • 天隆科技寨卡(ZiKa)病毒核酸检测试剂已获国家CFDA批准进入应急审批程序
    摘要:2016年3月4日,天隆科技研制生产的寨卡病毒核酸检测试剂获得国家CFDA批准进入今年首批医疗器械应急审批程序,该试剂盒将第一时间走进疫情防控部门,为疑似病例的及时、有效检测及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保障。 自2015年5月巴西报告首例寨卡病毒病例后,24个美洲国家及欧洲、北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报告发现输入性病例。截至2016年2月29日,我国大陆共确诊9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其中江西省1例、广东省4例、浙江省4例。2016年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将寨卡病毒及小头症列为全球紧急公共卫生事件,国际社会应当协调应对。这是继甲型H1N1流感、脊髓灰质炎及埃博拉疫情后,世卫组织发布的第四个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月3日,国家卫计委公布《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1版)》,其中规定:病毒荧光PCR核酸检测为病原学检查和病例确诊依据。针对此次疫情,天隆科技紧急启动 “寨卡(ZiKa)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研制项目。经CFDA组织的专家评审后,2016年3月4日,天隆科技研制生产的寨卡病毒核酸检测试剂获得国家CFDA批准进入今年首批医疗器械应急审批程序,该试剂盒将第一时间走进疫情防控部门,为疑似病例的及时、有效检测及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保障。天隆科技提供全面解决方案,试剂仪器实现国产化、全覆盖。天隆科技自主研制的寨卡病毒核酸检测试剂产品与国际通用认可的先进检测诊断方法相同,配合自主研发生产的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核酸提取仪(均已获CFDA注册证,并实现批量生产),从样本的提取到核酸定量检测、报告的出具仅需2个小时,大大缩短了检测周期,这也是天隆比起国内其他企业的独特优势。天隆科技专注大健康领域中细菌/病毒的核酸提取及荧光定量PCR检测、高通量测序、肿瘤个体化指导用药等的分子诊断仪器和试剂的研制生产及推广应用,多个产品已获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在肝炎、手足口病、H7N9、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人类健康,创造一流分子诊断产品”是天隆科技的追求,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为人类健康提供优良的产品及全方位的支持服务。 【回顾】2009年天隆荧光定量PCR仪检出了陕西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2013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期间,天隆荧光定量PCR仪和核酸提取仪及试剂装备了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州市CDC等重点单位,完成了数千例流感样H7N9病毒核酸提取和筛查,央视新闻联播进行了专题报道;2013年荧光定量PCR仪在许多省份医疗及CDC系统大批量中标。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肆虐,天隆科技利用自身储备的超敏分子诊断等发明专利,快速响应进行埃博拉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的研发和生产。在塞拉利昂疫区,我国援非医疗检测队利用该试剂完成了348例埃博拉出血热疑似病例的临床研究,检出阳性标本166例。该试剂盒经过CFDA严格考核,通过了应急审批,并获得国家注册证,已正式列入我国和西非诊断埃博拉病毒和疫情防控的应急储备产品。2015年6月韩国爆发中东呼吸道综合征(MERS),天隆科技率先研发成功的MERS检测试剂并已出口韩国、发往国内多家省级CDC,用于国家流感监测网络中心对流感样、发热病人等的初筛。
  • 铸造“生物盾牌”的巾帼将军陈薇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巾帼不让须眉,女性力量历来为社会所关注。在科学仪器及分析检测行业,不仅有令人敬仰的女院士、女专家,还有“硬核”女高管,资深女工程师、女销售、女市场,以及从事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的广大女性从业者& #8230 & #8230 越来越多的女性工作者正在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行动影响着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当前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女性医护检测人员,她们的辛苦付出正在守护者千家万户的生命安全。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身影也许柔弱,但是她们刚柔并济 挑战也许更多,但是她们执著坚守 既是“排头兵”又是“后勤兵”,她们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有泪更有笑。值“3.8”来临之际,仪器信息网将目光聚焦在这样的一个群体,开设特别专题,致敬科学仪器与分析检测行业中的“她”力量!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strong 最美“疫 /strong /span strong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中 /strong strong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人之铸造“生物盾牌”的巾帼将军陈薇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6cbbd17d-b082-43f4-abd2-8f100810ce32.jpg" title=" 01.jpg.jpg" alt=" 01.jpg.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陈薇在实验室 /strong /p p   生化武器防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总体组专家、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 #8230 & #8230 这每一个只是陈薇众多头衔光环中的“之一”,而作为军人的陈薇一切由“战绩”说话。49岁晋升少将,所赖无它,正是她的“战绩”。 /p p   2003年非典,全国30余所SARS定点医院近14000名医护人员使用了陈薇研发的“重组人干扰素ω喷雾剂”,无一例感染。2014年,致死率50%~90%的西非埃博拉疫情爆发,陈薇率队赴非,成功研制出抗埃博拉病毒新基因疫苗,将塞拉利昂从死亡的威胁中拯救出来,被誉为“埃博拉终结者”。汶川地震期间,陈薇担任国家卫生防疫组长,为“大灾之后无大疫”作出了重要贡献。北京奥运会担任“奥运安保军队指挥小组”专家组成员,成功处置了数十起核生化疑似事件& #8230 & #8230 在近十几年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陈薇都交出了一份令人肃然起敬的答卷! /p p   2020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爆发,这位阻击非典、抗击埃博拉的“少壮派”女科学家、女少将再一次出征,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战场上铸造守护人民健康的“生物盾牌”。 /p p    strong 守住生物防控战场上这一线中的一线 /strong /p p   熟悉陈薇的人都知道,她常这样鼓励团队官兵:“在生物防控的战场上,我们是一线中的一线!” /p p   这个“一线”意味着,面对日益严峻的生物安全威胁,为国家和军队建起稳固的“长城” 意味着像新冠肺炎、SARS、禽流感这样的疫情暴发时,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必须随时有药可医,有技可控 同时也意味着,要屡屡冒着生命危险,与各种足以致命的病原体短兵相接,在“无形战场”战斗。 /p p   今年1月26日,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紧急,陈薇又一次率队进驻“抗疫”一线。从进入疫区的那一刻起,她就开启了“忙到起飞”的模式。经过4个昼夜赶工,一座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终于在1月30日上午开始投入使用。她和同事们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实现了新型冠状病毒的快速检测,加快了确诊速度,有力地推进了疫情防控工作。这无疑是一项重要应用成果。30日当天,她还抽空赶到金银潭医院,见到了院长张定宇。面对这位身患渐冻症、妻子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却依然奋战在一线的同行,陈薇的话很简洁:“你的事迹让我非常感动。”英雄相惜,张定宇回了她一句“彼此彼此”。 /p p   在近日的一次战“疫”采访报道中,陈薇面对记者的提问,极富客观思辨,专业且富有远见。她说:“疫情防控绝对不能等到疫情来了再做。国家有必要建立防疫科研白名单,形成真正有力的‘首席科学家’体制,长期支持一批团队一辈子就做某种病毒或细菌的深入系统研究,不追热点,敢坐冷板凳,别管这个病毒是来了还是走了。一旦疫情发生,就能迅速找到最权威的团队,即使出了事故也知道打谁的板子。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新型冠状病毒一来,谁都觉得自己能做,但发挥的作用还是有限。” /p p   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掌握主动。事实上,多年以来,陈薇的眼光,始终紧盯未来一切有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危险因素。 /p p   任研究室主任后,陈薇主持的第一项课题就紧紧围绕提升战斗力——她率领团队历时10余年,成功研制首个纳入国家战略储备的重组疫苗。这标志着我国相关生物防御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也由此奠定了陈薇团队在该领域的领军地位。 /p p   2000年,她主持研制广谱抗病毒药物“重组人干扰素ω”。2003年,当SARS疫情肆虐全国时,1.4万名预防性使用“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的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 /p p   早在2006年,大多数国人还不知“埃博拉”为何物时,陈薇就针对这个烈性病原体展开相关研究,她敏锐觉察出,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过去仅限于一地的生物安全威胁越来越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性的意义。“埃博拉离我们也就是一个航班的距离。”陈薇就此开展了科研之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46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26e2e7d8-fe3f-4ef3-8eb0-ccf184f95247.jpg" title=" 02.jpg.jpg" alt=" 02.jpg.jpg" width=" 400" height=" 46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埃博拉疫苗在非洲开展临床试验取得成功 /strong /p p   2014年,西非大规模爆发埃博拉疫情,这个1976年以来发生变异速度最快的病毒,首次离开非洲到达欧洲和美洲。一时间,世界谈“埃”色变。 /p p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陈薇团队经过夜以继日的科技攻关,研发了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的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发疫苗境外临床试验的先河,实现了中国疫苗“走出去”的零突破。 /p p   在赞誉纷至沓来之时,陈薇却异常冷静。在她看来,下先手棋、打主动仗,是军人应有的追求、科研工作者应有的担当。 /p p   strong  与“毒”共舞的岁月 /strong /p p   2003年春天,非典暴发,学校停课,娱乐场所停业,全国到处人心惶惶。危急时刻,37岁的陈薇,受命研制预防非典病毒的疫苗。她没有周末和节假日,晚上零点以后从实验室回家是常事。 /p p   为了和疫情抢时间,陈薇带领课题组冒着生命危险,与非典病毒零距离接触,进行非典病毒的体外细胞试验,构建新的动物实验模型。她和同事们,不顾实验室里负压缺氧的环境给人体带来的不适,每天进去一待就是八九个小时。为了多待一会儿,进实验室前,还尽量不吃饭不喝水,使用成人尿不湿,以减少出来的次数。 /p p   在实验最关键的时候,陈薇和组员们在实验室48小时没有合眼,终于得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结果:由于干扰素的保护,细胞在非典病毒的攻击下安然无恙。 /p p   在随后进行的大动物与临床实验中,因为每天都要与高浓度的非典病毒零距离接触,陈薇与团队被单独隔离。长达100多天的时间里,陈薇的丈夫和4岁半的儿子只有从电视节目中才能看到陈薇。有一次儿子看到妈妈出现在电视里,扑上去亲吻,才发现不是真的,忍不住哇哇大哭。 /p p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薇在最短时间内验证了干扰素的有效性。她带队研发的“重组人ω干扰素”,通过了国家食药监局的批准,获准进入临床。 /p p   为满足急需,她组织全室人员加班加点生产,在营区外连续奋战20多个昼夜,使“重组人ω干扰素喷雾剂”的日产量,由最初的几百支很快增加到两万支。事后,她又亲自将2000多支喷鼻剂及时送到小汤山医院。此后,全国共有1.4万名医护人员使用了“重组人ω干扰素喷雾剂”,无一例感染。 /p p   2008年5月,汶川8级地震,全国揪心。陈薇担任国家抗震救灾卫生防疫组组长,组织编写《震后卫生防病30问答》和《卫生防疫与心理援助知识手册》,冒着余震率队入川,战“疫”长达两月。 /p p   从灾区回家后,她立马又投身“奥运安保军队指挥小组”专家组,带队负责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场馆的核、生、化反恐防护任务,成功处置了数十起核生化疑似事件。 /p p   2014年,西非大规模爆发埃博拉疫情并迅速向外蔓延。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第四级病毒”。这种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达50%至90%,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已在世界范围内暴发疫情三十余次。她知道,埃博拉这种自己从2006年就开始研究的病毒,又发生了变异。 /p p   为了将疫情阻挡在国门之外,陈薇不顾艰险,率队赴非,研发出世界首个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由于中国陈薇团队的新基因疫苗推广,世卫组织2015年宣布,埃博拉病毒的传播在塞拉利昂已经终止。那一刻,全球为之惊叹。 /p p   有人说,她就是电影《战狼Ⅱ》中“陈博士”的原型。 /p p   2015年7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举行晋升少将军衔仪式,49岁的陈薇成为当天晋升的惟一一名女军官。2016年,因“抗埃”贡献突出,陈薇荣获“2015年度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同时入选的还有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教授。站上中央电视台颁奖晚会舞台,刚刚从非洲回国的陈薇眼中泛起泪光:“我特别自豪,在中非共同抗击埃博拉的日子里,贡献了我们的才智。” /p p   陈薇带队研发的重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于2017年在中国获批上市,成为全球首个获批新药的埃博拉疫苗产品。同年10月,作为全球首个获批新药的埃博拉疫苗研发者,陈薇荣获“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p p   2019年11月,53岁的陈薇众望所归,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p p   从1991年进入军事医学科学院到如今,29年“与毒共舞”的拼搏岁月里,陈薇以国家与人类需求为己任,心怀大爱,从未懈怠。敢坐冷板凳,敢上第一线,她用科学的力量维护国家安全和守护人民健康,为无数生命打开希望之门。当荣誉接踵而至时,她不为所动,而由于工作需要和性格使然,淡泊名利已经成为她人生的一种习惯,她说:“科研成果转化为战斗力,是对我最大的褒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281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9a19e27c-e1c3-4604-82e9-8fec9565c1e7.jpg" title=" 03.jpg.jpg" alt=" 03.jpg.jpg" width=" 450" height=" 281"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陈薇(中)到当地孤儿院探望“埃博拉孤儿”,并给孩子们带去有中国特色的小礼品 /strong /p p    strong 从文艺青年到生物危害防控专家 /strong /p p   1966年2月,陈薇生于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县。陈薇从小就是 “别人家的孩子”,不但容貌秀丽,还是一名成绩优异且稳定的“学霸”。 /p p   1984年,18岁的陈薇进入浙江大学化工系本科就读。1988年,大学毕业后,陈薇获得了浙大保送清华大学读研的惟一资格,顺利进入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 /p p   生性活泼的陈薇,虽是理科生,但是爱读书、写作,爱跳舞,她当过记者,编过《研究生通讯》刊物,还办过舞会,因为清华女生少,甚至跑到北大等其他学校去拉人。 /p p   1991年春天,陈薇在研究生毕业之前就和深圳一家著名企业签了合同,工资不菲。直到有一天,老师让她去位于海淀太平路的军事医学科学院买一种实验试剂。她一去,就被那里的尖端课题和科研设备所吸引,又听说军事医学科学院是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命令,从全国抽调最优秀的科学家迅速成立的,她便萌发了参军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做科研的想法。 /p p   最终,陈薇放弃了企业的工作,怀着从军报国的理想,走进原军事医学科学院,从此踏上了攀登医学顶尖领域的漫漫征途。 /p p   1998年,32岁的陈薇从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毕业。陈薇的研究对象很恐怖,包括鼠疫、炭疽、埃博拉& #8230 & #8230 以至于她的一位同事,在转业前特意劝她,少搞这危险的些“魔鬼”课题研究。但陈薇认为,各种致病微生物,在战时都可能成为敌人手中的武器,而在和平时期,则可能成为大规模疫情发生的罪魁祸首,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她认为自己有责任投身其中,去研发保卫国家和庇佑人民的“生物盾牌”。 /p p   2002年,36岁的陈薇因为成绩突出被破格评为教授,晋升研究员,并被遴选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她比以往更加努力地带队研发、奋战,为后来保家卫国的“抗毒之战”积蓄着“洪荒之力”。 /p p   这位生活中婉约的江南女子陈薇,在工作中却成了与烈性病毒战斗的女战士。作为阻击非典、抗击埃博拉等硬仗中,总能以一己之力扭转战局的巾帼英雄,陈薇在此次“武汉战疫”中,同样被寄予厚望。 /p p   当被问到:去疫区那么危险的地方,有没有想过万一回不来怎么办?陈薇的回答始终是:“穿上这身军装,一切都是我应该做的。”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2020年第4期 /p
  • 第三批援塞医疗队临床检测实验室成立
    科技日报讯 2月4日,在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市郊的中塞友好医院埃博拉留观诊疗中心,中国第三批援塞医疗队临床检测实验室正式成立。   中国第三批援塞医疗队医技保障组组长孙志强介绍说,该实验室将为&ldquo 后埃博拉时期&rdquo 的中塞友好医院留观诊疗中心下一步转型做好各种准备。主要针对埃博拉核酸检测呈阴性的患者进行临床检测,对重症患者进行常规电解质、肾功、感染等方面检测,及时为医生有效治疗提供数据支持,同时还可对艾滋病、梅毒、疟疾等非洲常见病进行病原学诊断。   据了解,目前塞拉利昂类似技术水平的检测力量并不多,该实验室将会成为中国第三批援塞医疗队协同非洲人民共同战胜病魔的平台。
  • 药物机制解读 | “人民的希望”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Remdesivir)
    药物机制解读 | “人民的希望”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Remdesivir)病毒变异vs抗病毒药物病毒是一种以DNA或RNA为遗传物质,无独立营养代谢系统,需寄生于宿主内,进行复制和生存的类生物体。病毒在自然界内与宿主共生的过程中,一些病毒可逃脱宿主免疫防御系统,导致宿主发病致死。病毒遗传物质突变几率非常高,可帮助病毒逃脱不断升级的宿主免疫系统。根据病毒进化论学说,病毒发展史要远超过人类进化史,相比之下,人类对病毒知之甚少。随着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发展,目前发现病毒种类7000多种,其中可感染人类的病毒有300多种。病毒感染类疾病占传染类疾病的3/4,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已有广谱类的抗病毒药物出现,但由于病毒突变速度非常快,随后陆续产生病毒耐药性和副作用,导致对病毒类感染疾病无特异性有效药物进行临床治疗。瑞德西韦——人民的希望?2020年伊始,COVID-2019肆虐,开发特异性抗新冠病毒药物迫在眉睫。2月1日《新英格兰杂志》发表论文中,报道美国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病情恶化后,经瑞德西韦(Remdesivir/GS-5734)静脉注射同情用药后病情好转[1]。2月6日,瑞德西韦“双盲临床实验”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市肺科医院和协和医院等入组761例患者进行临床评价[2]。“人民的希望”——瑞德西韦抗新冠肺炎临床疗效,需等至4月底揭晓谜底。瑞德西韦是由一直致力于抗病毒领域的吉利德科学公司研发(抗流感药物奥司他韦,商品名达菲,最早也由吉利德研发,后卖给罗氏进行全球销售)。2013-2016年(西非)和2018-2019年(刚果)埃博拉病毒肆虐期间,全球各大制药公司掷重金进行抗埃博拉病毒药物研发。由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吉利德科学公司,美国CDC和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四家业内顶级实验室联合进行的瑞德西韦抗埃博拉病毒临床前药效学研究,于2016年发表在《自然》杂志[3]。瑞德西韦分子机制——前药(Prodrug)三磷酸代谢物有效制止RdRp酶活性RNA依赖型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polymerases, RdRp)为广谱的抗病毒药物开发靶点,目前以RdRp为靶点的抗冠状病毒药物多为核苷类似物或RNA干扰类[4]。瑞德西韦以前药(Prodrug)形式进入细胞后,通过三步转化为三磷酸代谢物NTP,NTP和天然ATP竞争结合病毒RdRp,插入RNA合成链中,引起病毒RNA合成终止,并抑制RdRp酶活性(下图a)[3]。瑞德西韦结构上的1‘-氰基,一方面针对RdRp酶提供更好的针对ATP竞争的结合活性,另一方面针对病毒RdRp酶提供了比人源RNA聚合酶II和人源线粒体RNA聚合酶(h-mtRNAP)更好的选择性抑制。在Hela细胞水平,瑞德西韦对两种埃博拉病毒和另外三种病毒都有显著浓度依赖型抑制(下图c);且在分子水平,瑞德西韦活性分子NTP能选择性抑制病毒RdRp酶活性(下图e蓝色),而对人源RNA聚合酶II(下图e黑色)和线粒体RNA聚合酶(下图e红色)无明显抑制作用[3]。瑞德西韦细胞活性——高效选择性抑制病毒在细胞内复制研究人员又通过进一步的细胞学实验,分别在不同的细胞模型上评价了瑞德西韦(GS-5734)对埃博拉病毒和其他RNA病毒的抗病毒活性。数据显示,瑞德西韦可在五种细胞模型,包括原代巨噬细胞上有效抑制埃博拉活性;并对呼吸道感染病毒,如RSV和MERS,以及出血热感染病毒,如JUNV和LASV病毒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对其他病毒如CHIV,VEEV和HIV-1,无明显抑制(下表)[3]。2019年,在《柳叶刀传染病》杂志报道,美国CDC科研人员建立的Zoanthus绿色荧光蛋白(ZsG)标记的埃博拉病毒体外细胞表型快速评价方法(下图左),再次验证了瑞德西韦可在低浓度抑制两个品系(Ituri/Makona)的埃博拉病毒复制,并对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下图右)。对Ituri品系埃博拉病毒,EC50为12nm,SI(selectivity index,SI)为303倍;对Makona品系埃博拉病毒,EC50为13nm,SI为279倍[5]。 瑞德西韦体内药效——快速扩散至病灶区,提高模式动物存活率在恒河猴(rhesus monkeys)动物模型上,按10mg/kg计量静脉注射给药后,检测健康恒河猴体内瑞德西韦(下图a黑色) 及其代谢物,丙氨酸代谢物(下图a红色), 单磷酸代谢物Nuc(下图a蓝色)和三磷酸代谢物NTP(下图a绿色),在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数据显示瑞德西韦前药在体内两个小时内达到峰值,随后很快被清除;而其三磷酸活性代谢物NTP在体内,特别是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内,可在更长的时间内维持高血药浓度。通过同位素14C标记瑞德西韦药物后,进一步研究药物在体内分部发现,药物可快速到达睾丸、附睾、眼睛和脑部(下图b)[3]。通过病毒暴露动物模型实验,瑞德西韦通过静脉注射给药后,可显著提高恒河猴实验动物的存活率,特别是在病毒暴露3天后按10mg/kg计量的给药组,其28天后存活率和空白对照组同样可达100%(下图d),且通过核酸定量方法进一步验证,给药组体内的病毒RNA拷贝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得到明显抑制(下图e)[3]。瑞德西韦抗病毒药物机制总结瑞德西韦以RdRp酶为药物靶点,在广谱抗病毒核苷类似物抑制剂中脱颖而出,主要归因于以下三点:1) 对其药物靶点RdRp酶,比其天然底物ATP有更高的竞争亲和性;2)在体外细胞水平,可高效选择性的抑制RNA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并无明显细胞毒性。3)在体内动物水平,有良好的药代学基础,其活性代谢物NTP可快速扩散至病灶,抑制体内RNA复制,提高病毒暴露后模式动物存活率。试验方法珀金埃尔默仪器&试剂方案RNA聚合酶活性检测[a-32P]-GTP 同位素标记细胞内病毒感染评价高内涵细胞成像表型分析平台Opera/Operetta细胞成像专用微孔板抗病毒药物细胞毒性评价多模式读板仪 EnVision药物组织分布[14C]GS-5734 同位素标记同位素液闪计数仪病毒基因组测序分析自动化NGS文库制备工作站 Sciclone G3抗病毒药物实验设计及仪器&试剂摘录列表[3,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以上瑞德西韦抗病毒药物研发实验设计及检测过程中,珀金埃尔默在每一个环节都给一线的科学家们提供了高效的“实验武器”:经典的同位素标记技术,准确分析RdRp活性和药物组织分布;业内金标准EnVision多模式读板仪和高内涵成像表型分析平台Opera/Operetta,快速进行细胞内病毒感染和药物毒性评价;自动化NGS文库制备工作站Sciclone G3,加速病毒基因组快速分析。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查看珀金埃尔默病毒感染疾病研究整体解决方案。参考文献1.First Case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the United States. NEJM Jan 2020.2.http://www.wuhan.gov.cn/2019_web/whyw/202002/t20200207_304511.html3.Therapeutic efficacy of the small molecule GS-5734 against Ebola virus in rhesus monkeys.NatureMarch 2016.4.Coronaviruses — drug discovery and therapeutic options.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May 20165.Characterisation of infectious Ebola virus from the ongoing outbreak to guide response activities in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a phylogenetic and in vitro analysis.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July 2019
  • 2014年全球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回顾
    美 国   遗传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 细胞学攻克检测与治疗多项难题 脑科学研究记忆刺激技术帮助恢复记忆,发现大脑存在&ldquo 意识开关&rdquo 和&ldquo 信息交换台&rdquo 。   田学科(本报驻美国记者)遗传学方面,杜克大学绘制出综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点图,而脆弱位点所在区域正是DNA复制机变慢或停顿的地方,揭示了许多固体肿瘤中基因异常的源头 冷泉港实验室发现了除X、Y染色体以外的另一种决定性别的亚基因单位,失去它果蝇会变成雌雄双性体 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利用RNA分子首次在试管中造出具有&ldquo 交叉手性&rdquo 的酶,即以原始RNA链为模板复制出原版本的镜像,也可以利用镜像复制出原始RNA链。   在细胞学领域,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开发出一种机器人式的&ldquo 纳米生物间谍&rdquo ,能从单个活细胞内提取出样本进行RNA或DNA测序,而不会杀死细胞 该校旧金山分校不经过诱导多能干细胞转化环节将人类皮肤细胞转化为成熟的全功能肝细胞,移植到肝功能衰竭小鼠模型体内能自行蓬勃生长 索尔克研究所通过&ldquo 间接谱系转化&rdquo 法将人类皮肤细胞直接变成可移植白细胞。先进细胞技术公司使用与克隆&ldquo 多利羊&rdquo 类似的体细胞核转移技术,在实验室中首次用成人皮肤细胞克隆出干细胞 纽约干细胞基金会研究所首次用糖尿病患者的DNA克隆出与其DNA匹配的胰岛素分泌细胞 科学家还在实验室引导人类干细胞发育成&ldquo 微型胃&rdquo ,具有腺体结构还能容纳肠道菌。   在脑科学研究领域,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DARPA)计划开展一项为期4年的记忆刺激技术研究,开发记忆植入体放入脑中帮受伤士兵或老年痴呆症患者恢复记忆 DARPA还与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合作,研发出探究人脑神经结构与功能之间联系的脑研究技术 华盛顿大学发现大脑存在&ldquo 意识开关&rdquo ,并用电击第一次关闭了人的意识 此外多家单位研究人员还发现,脑中一个特殊部位具有信息&ldquo 交换台&rdquo 功能,能引导来自外部和内部记忆中的信号 塔夫茨大学成功创建出三维脑状组织模型,功能和结构特征类似于大鼠脑组织,可用于研究脑功能,开发治疗脑功能障碍新疗法。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埃里克· 贝齐格的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光学显微镜,能以近实时速度拍摄活细胞活动的三维高清图,跟踪观察个体蛋白质运动、受精卵发育、细胞分裂时细胞骨架的生长和收缩。   在生物医药研究方面,波士顿大学与麻省总医院共同开发出人工胰腺设备,可与智能手机连接帮助患者调节血糖,有望让Ⅰ型糖尿病患者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国家卫生院开发出自体免疫疾病新疗法,可在动物体内诱导出免疫调节细胞,有望最终攻克自体免疫疾病 伊利诺伊大学找到天然抗生素乳酸链球菌的功能结构,有望带来上千种具有医用价值的类似分子 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发现了一种给抗生素&ldquo 升级&rdquo 的新方法,可制造&ldquo 加强版&rdquo 抗生素,能使青霉素重拾昔日风采,有效抑制超级细菌。   在艾滋病、癌症和埃博拉等重大疾病研究领域,科学家完全弄清楚了艾滋病病毒表面突起的结构及其与人体细胞融合前后的动态变化,这些突起是它感染人体细胞的关键 坦普尔大学用CRISPR/Cas9基因剪辑技术首次成功地从人类细胞中彻底清除了潜在HIV-1病毒,朝永久治愈艾滋病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借助基因编辑技术,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培育出能对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白细胞,还可以培育成其他血细胞,有望成为功能性治愈艾滋病的新方法。   哈佛大学韦斯仿生工程研究所开发出治疗乳腺癌的新方法,无需手术、化疗或放疗,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转小鼠乳腺肿瘤癌变 耶鲁大学发现了一种由海洋细菌产生的物质lomaiviticin A能通过破坏DNA的方式杀灭癌细胞 其他研究人员还发现一种生活在土壤中的致病细菌能使实验狗体内肿瘤缩小,且不会侵袭周围健康的富氧组织。   在埃博拉病毒治疗药物和疫苗研发方面,多家生物制药公司已研制出多种治疗药物,但进入市场还有待进一步临床试验 埃博拉病毒疫苗人体临床一期试验获得成功,进入二期临床试验准备。   此外还有反面消息,科学家利用在野鸭中传播的流感基因片段,制造出与&ldquo 西班牙流感&rdquo 极相似的致命病毒,尽管研究人员认为这有助于应对下一场流感大流行,但该实验被一些人批评为&ldquo 鲁莽&rdquo &ldquo 疯狂&rdquo 和&ldquo 危险&rdquo 。   英 国   对生物医学领域的投资依然保持高位。基因研究、干细胞研究等领域成果不断,疾病研究新成果有望造福人类。   刘海英(本报驻英国记者)在基因研究方面,科学家首次确认一个与智力有关的特定基因,该基因变异会影响到大脑皮质厚度,进而对智力造成影响,这一发现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理解某些智力障碍背后的生物机制 推出揭示人类遗传史细节的交互式地图,系统展示了过去4000年亚非欧及南美洲95个人类族群间的基因融合史,使人们看到重要历史事件对人类遗传历史的影响 通过观察健康细胞基因组的变异过程,重建单个细胞生命史。   在合成生物学方面,英科学家和国际同行一道历时7年,用计算机模拟出酵母菌16个染色体中最小的一个染色体,标志着合成生物学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干细胞研究方面,英美科学家首次利用多功能干细胞在实验室中培养出具有功能性渗透屏障的表皮组织,可作为测试药物和化妆品的廉价替代模型,开发皮肤疾病新疗法,并有望大量生产功能性人造表皮 剑桥大学科学家发现胚胎干细胞的细胞核具有挤压收缩、拉伸膨胀的特性,有望为制造人工拉胀性材料提供替代性方法。   在疾病研究领域,诺丁汉大学科学家揭示了干扰素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明确了不同类型的干扰素在对抗感染时的独特生物机制,为肝炎和癌症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人员操控单个蛋白实现了老年鼠的胸腺再造,首次实现哺乳动物活体器官再生,有望为免疫系统受损和胸腺发育相关的遗传病患者提供新疗法 英美联合开发的cAd3-ZEBOV埃博拉疫苗初步通过人体测试,安全性数据令人满意。   在人工授精技术方面国际领先的英国2月公布一项草案,就&ldquo 一父两母&rdquo 人工授精技术的具体操作规范展开公众咨询,使得&ldquo 一父两母&rdquo 技术逐渐接近实用,7月开始修改法律允许&ldquo 线粒体DNA置换&rdquo ,也许到2016年初,首位由&ldquo 三合一&rdquo 胚胎人工授精技术诞生的婴儿将出世。   加拿大   研发出埃博拉病毒抗体组合,绘制出迄今最大的人类蛋白互作图谱,开发出多项癌症检测和治疗方法,对人类基因专利有效性提出质疑。   冯卫东(本报驻加拿大记者)在埃博拉疫苗研究方面,加拿大公共卫生署与美国合作共享各自研制的单克隆抗体,通过试验选择了最优的抗体组合&ldquo ZMapp&rdquo ,对恒河猴试验治愈率100% 基于ZMapp抗体的埃博拉疫苗在美展开一期人体临床试验 加拿大研发的VSV-ZEBOV埃博拉疫苗在瑞士日内瓦大学医院的一期临床试验暂停,因4名志愿者出现未预期的轻度关节疼痛,但该疫苗在美、加、德和加蓬展开的临床试验均正常进行。   加美合作绘制出迄今最大规模的人类基因组编码蛋白间直接相互作用的图谱,并预测出数十个与癌症相关的新基因。   麦吉尔大学发现在所有乳腺癌类型中,p66ShcA表达水平与上皮间质细胞转化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可用作确定各种分子亚型乳腺癌预后的首选标记 此外他们还取得一项技术突破,可在类似人体条件下将长链DNA装载入调谐纳米成像室,并维持其结构不变,研究人员不用再花大量时间拼接整个基因组,使基因组分析更为简单高效,有望用于快速癌症诊断及各种产前诊断。多伦多玛嘉烈公主癌症研究中心开发出一种快速、高精度基因测试工具,可确定哪些前列腺癌患者只需手术或放疗等局部治疗即可康复,而另一些患者则需进一步使用化疗或激素疗法。   渥太华大学研究人员将活病毒与SMAC模拟物组合在一起,可放大杀伤肿瘤效果,消灭肿瘤的同时不会对周围健康组织造成伤害,克服了单一疗法局限 多伦多儿童医院以高能量聚焦式超音波(HIFU)无伤口切除法切除肿瘤,是北美首例以该种方式切除小儿骨样骨瘤的病例。   加美联合研究发现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可重塑精液中的细菌和免疫因子,精液细菌在局部炎症和病毒脱落中发挥着作用,或可成为降低HIV传播的靶标 多伦多大学鉴别出一种蛋白复合物,在癫痫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以这些蛋白为靶标,有望开发更好的神经疾病疗法。   蒙特利尔大学免疫学和癌症研究所发现一种新分子UM171,可使单位脐带血中的干细胞数量增殖数倍,减少干细胞移植引起的并发症 多伦多西乃山医院将体细胞重编程,得到了一种新型小鼠多能干细胞,可分化成所有3种胚胎前体组织,用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实验更安全有效。   东安大略儿童医院向法庭提告,质疑人类基因专利的有效性,称这些专利在法律上站不住脚,阻碍了对患者的有效治疗,要求对涉及一种心脏病的基因测序和诊断方法的5项专利宣告无效。   德 国   在衰老研究、生物进化、遗传疾病基因分析、干细胞、脑和神经细胞的研究等方面取得诸多成就。   李山(本报驻德国记者)衰老生物学研究所发现通过药物可防止甚至&ldquo 逆转&rdquo 因衰老导致的睡眠质量下降 生物化学研究所发现了一种蛋白酶能砍下DNA-蛋白质交联的蛋白元件 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深入了解了眼睛的进化,还揭示了斑马鱼蓝黄色相间条纹图案如何形成 植物分子生理学研究所发现,植物可以通过无性繁殖的方式把所有遗传物质转移到其他植物中 精神病学研究所发现108个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遗传位点。   感染生物学研究所发现免疫系统识别病原体的一种全新方法,发现重复突变基因通过制造有毒蛋白引起神经退行性疾病 神经生物学研究所等发现,祖细胞表面上FLRT蛋白质可诱发驱避信号和引诱信号,&ldquo 指导&rdquo 锥体细胞的前体细胞到达它们的目的地 分子遗传学研究所等开发了一种名为&ldquo PhenIX&rdquo 的方法,能安全快速地对遗传性疾病的基因分析和症状分析进行鉴定,另外还发现基因突变不会随机地发生在两套亲本染色体中。   波恩大学等发现晒伤不仅直接改变色素细胞的基因组,还间接通过周围组织中的炎症过程促成黑色素瘤形成 发现免疫细胞可转变为更多不同的形式 发现大脑额叶中负责信号传输的DRD2基因与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有紧密联系 发现在细胞死亡以后其免疫成分依然保持活性,并且可以进入其他细胞继续为炎症反应提供支持 发现人的免疫传感系统在分子水平上对病毒发动了攻击 发现两种蛋白影响神经细胞的连接和传递到海马区的神经信号 确定了一些在先天免疫应答中发挥作用的遗传变异体。   其他研究机构的成果包括解开了阿尔茨海默氏病中Tau蛋白发挥作用的分子识别机制 为&ldquo 蛋白质组数据库&rdquo 中的18097个基因获得了蛋白证据 构建了一个具有生物力学功能的类细胞模型 揭示了导致抗生素红霉素耐药性的细菌核糖体变化 识别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的血癌干细胞 发现幼儿癫痫新致病基因 人工合成可抑制哮喘的单糖分子 分析了身体轴在脊椎动物早期胚胎中的形成 发现了肝脏的多项再生和抑制肿瘤生长机制 研发用病毒来杀死癌细胞的溶解疗法 发现干细胞治疗的潜在风险 揭示了负责细胞分裂的复合端粒酶的作用机理等。   此外,德国还参与完成了首个白蚁、甘蓝型油菜、长臂猿和古人类等的基因组测序和分析。   法 国   世界第二例永久性全人工心脏移植手术取得成功,举办欧洲最大生物实验室展会,开发埃博拉病毒小型快速检测仪。   李宏策(本报驻法国记者)世界第二例永久性全人工心脏移植手术取得成功,一名近70岁的男性患者植入由法国心血管专家研发的卡尔马人工心脏后,健康状况&ldquo 非常好&rdquo 。卡尔马人工心脏由生物材料制成,可避免人体免疫系统排异反应和凝血现象,并根据不同情况自动调节血压、血流速度以及心率。   原子能及可再生能源委员会开发出一种可快速检测埃博拉病毒的小型仪器,其外形和操作方法与快速验孕棒相似,15分钟内就能出结果 与意大利合作研发出快速检测埃博拉病毒的便携设备,灵敏度极高并能在早期甄别病毒,可在75分钟内测出血液样本中的埃博拉病毒。   第59届法国国际实验室、生物技术展在巴黎举办。法国生物制药公司ERYTECH由于开创&ldquo 肿瘤饥饿法&rdquo 疗法获欧洲生物工业协会颁发的2014年欧洲生物技术中小企业最具创新性奖。   俄罗斯   研究人类衰老机制取得进展,用干细胞生成牙组织,&ldquo 迷你&rdquo 人工智能研发迈出重要一步,埃博拉病毒疫苗进入动物试验,造出新型生物反应器。   亓科伟(本报驻俄罗斯记者)在基因技术领域,由俄美科学家组成的科研团队发现了DNA正确折叠的必要条件,有助于研究人类衰老机制,研制出转基因成分快速微型检测仪,可在较短时间内检测出食品中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 干细胞研究方面,研究人员用狗大网膜和皮下脂肪处的干细胞在实验狗的缺失牙齿部位形成了牙组织。   在&ldquo 迷你&rdquo 人工智能生物研发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制造出世界上首个虚拟生物&mdash 线虫,其神经细胞构成完全仿照现实生物体,能自主移动,并营造出适合线虫生存的水和土壤环境。   在埃博拉病毒研究方面也取得不错成绩,正在对埃博拉出血热病毒试验疫苗进行动物试验,很快就会进行人体测试 流感疫苗研制也取得突破,研制出治疗流感的新型裂解疫苗,利用病毒表面及核心蛋白生产而无需使用辅药,因而不会产生过敏性反应 五种万能流感疫苗已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预计4年内有望进入市场。   借助嗜热菌研制高效生物反应器,可直接产生热能而不是产生沼气之类的燃料,反应器内的温度可达60摄氏度。   韩 国   在生物医疗技术项目政策导向下,干扰素研发、动物基因信息研究和高精尖医疗机器人设计领域取得进展。   薛严(本报驻韩国记者)研发出基于透明质酸的丙型肝炎治疗干扰素,将世界流行的治疗丙肝药物利巴韦林直接作用于肝部,克服了以往的药物副作用,大大提高药效。   &ldquo 秃鹫基因信息分析&rdquo 项目取得成功,解开了秃鹫嗜食腐肉却不得病的原因。研究团队对两只活秃鹫血液进行DNA和RNA测序,分析基因序列探明20万只秃鹫的基因状况,得出秃鹫的免疫力主要与胃酸分泌和相关基因的特殊性有关。   利用机器人成功完成不开颅脑肿瘤手术试验。用一个直径4毫米可90度弯曲的机器人,通过鼻孔进入颅内手术。预计今后可广泛应用于脑部手术、脊椎手术等一般机器人无法完成的手术中,经临床试验后,预计三到五年可正式投入使用。   日 本   新型可视化技术成未来病理解析与解剖学有力工具,纳米机器实现光控递药,计算机读取脑信息控制下半身活动。   葛进(本报驻日本记者)日本理化研究所开发出一种新的可视技术,可将成体大鼠和小型灵长类的脑透明化,将基因活动和神经网络转化成三维数据进行观测 通过基因技术将实验大鼠的全身变透明,直接取得大鼠个体的基因活动及细胞网络构造的三维数据,可作为未来病理解析和解剖学的有力工具。   开发出一种可全身投放的纳米机器,能对被光照射的标的细胞选择性投入基因和药物进行治疗。   通过计算机读取脑发给手臂肌肉的信号,再通过该信号用磁力刺激腰髓,首次在不通过脊髓的情况下用自己的意志控制脚的运动。   开发出新型检测技术,通过半导体感应器10分钟内就能测出一滴血或尿液中所有成分,每次成本不到100日元。   理化研究所科学家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称,用简单酸化方法能培育出可分化为多种细胞的新型&ldquo 万能细胞&rdquo ,名为&ldquo STAP细胞&rdquo ,但论文被质疑造假,近50次重复实验均告失败,《自然》杂志也正式撤回了相关论文。   巴 西   向国际人类基因数据库提供的数据占世界第二,甘蔗、柑橘和甘蔗病害基因分析研究世界领先 生物技术应用飞速发展。   邓国庆(本报驻巴西记者)巴西大力实施基因组计划,在破译和绘制人类癌细胞基因图谱方面仅次于美国 成功从动物胚胎克隆牛 生物技术市场产值以每年超过30%的速率成长,其生物医药技术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达80%以上。   生物技术与生态农业是巴西农业发展的两大支柱。生物技术应用飞速发展,转基因技术领域棉花抗虫性、芸豆抗病毒性、大豆免施除草剂研究成果显著 转基因大豆、玉米、棉花等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度增长,产品贸易立法也已出台。   热带病的免疫研究和药物开发等领域成绩显著。圣保罗州坎皮纳斯市由英国牛津昆虫技术公司设立了第一个转基因雄蚊培育实验室,利用转基因技术控制登革热疫情的传播。经基因改造的雄蚊与野生雌蚊交配后,产生的后代不具有生育能力,且在成熟之前便会死亡,因此会减少整个蚊子种群的数量。这种方式不会对环境和人类造成危害,试验区蚊子数量下降了93%。   以色列   脑科学研究成绩斐然,治癌抗癌药物和治疗方法取得新进展,一批有关人类精神疾病、心脏病等疑难疾病的研究成果涌现。   冯志文(本报驻以色列记者)以色列理工学院开发出&ldquo 试管脑组织&rdquo ,用3D视图观察神经活动 开发出&ldquo 药理特洛伊木马&rdquo 以帮助开发对付耐药性癌细胞的方法 首次移植含有大血管的肌肉组织成功修复了严重受伤的腹部肌肉 发现给他汀类药物加入适量石榴汁可显著降低胆固醇水平,延迟心脏病或者中风 揭示动物进化秘密,回答了大多数动物胚胎细胞三层结构在进化中的顺序问题:内胚层首先进化,接着是外胚层,最后中胚层,这一发现有助于人类更好地了解癌症发病机理。   特拉维夫大学第一次发现了狂犬病导致大脑急性炎症的发病机理 揭示肾再生的确切细胞信号和肾生长的多层次特性 开发出新算法能预测过度表达的代谢基因对细胞的致命性,可指导代谢工程研究更好地生产新化学品。   海法大学发现老年痴呆症与脑特定蛋白质分子活跃程度之间的联系,能在不损害大脑认知情况下控制该分子,为改善人类记忆,治疗和延缓老年痴呆症找到新路 发现富含欧米伽-3不饱和脂肪酸的深海鱼油对戒除烟瘾具特殊效果。   研发出一种生物分子可减少患糖尿病的痴呆症患者的发病风险 初步揭示导致坏死性筋膜炎的发展机理,为找到可治疗和遏制这种潜在致命细菌的科学方法打开了大门 发现一种可导致抑郁症的新机理,为研发新型快捷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可能。   发现人类肠道细菌和生物钟之间能适当协调,可预防肥胖和葡萄糖耐受不良 发现肿瘤在夜间生长更快但激素能有效抑制癌细胞的扩散,采取与人体昼夜周期相结合的治疗措施能提高疗效 发现大脑可能衰老的信号,这种独特的信号是认知能力下降和老龄化之间&ldquo 缺失一环&rdquo ,这一发现有助于找到减缓或逆转老年人认知功能衰退 使用新的MRI技术揭示了母体血液流动和胎儿通过胎盘交换的机理。
  • 新冠疫苗第一股诞生!康希诺开盘大涨124%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8月13日,创新型疫苗企业康希诺生物登陆科创板, strong 该股高开124.1%,报470元,对应总市值1163亿元。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康希诺成立于2009年,在疫情爆发之初,就积极参与到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 strong 8月11日,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消息,由军科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团队及康希诺联合申报的新冠疫苗专利申请,已被授予专利权,这是我国首个新冠疫苗专利,目前该疫苗正在进行临床三期试验。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371f9073-947d-497b-bb2b-833ea73459db.jpg" title=" 1111111111111111111.png" alt=" 1111111111111111111.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9年3月,康希诺生物在香港联交所主板H股上市,被称为“港股疫苗第一股”。自2019年上市以来,康希诺生物累计涨幅最大超过10倍,是香港上市制度改革以来知名度极高的“十倍股”公司。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如今再次上市,康希诺生物也成为了 strong 科创板开板以来首只A+H的疫苗股 /stron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据数据显示,截至IPO前,康希诺生物投资方包括礼来亚洲基金、启明创投、国投创新、中信证券(32.970, 1.60, 5.10%)、达晨创投、歌斐资产等,机构股东背景堪称豪华。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凭借“新冠疫苗”,康希诺生物近期热度倍增。目前,康希诺生物与军科院陈薇院士团队联合开发的Ad5-nCoV是国内唯一使用腺病毒载体技术路线进行研发的新冠疫苗,这也是中国疫苗企业与使用同等技术路线的跨国疫苗企业的首次同台对垒。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88b4514b-bad6-4049-a1c9-34843e1211d4.jpg" title=" 11111111111111111.jpg" alt=" 1111111111111111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在研16种疫苗,“A+H”首只疫苗股诞生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在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为228万元,同比下降18%,全年净亏损1.57亿元。科创板招股书中,康希诺生物表示,综合机构研报观点和公司研发投入进度,预计随着未来在研品种的陆续上市,公司有望2020年内摆脱亏损现状,预计2020-2021年分别实现营收2.81亿元和7.9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32亿元和3.04亿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在康希诺生物众多创新疫苗中,最先取得突破的是针对埃博拉病毒所研发的Ad5-EBOV疫苗。据了解,埃博拉病毒病是由埃搏拉病毒感染引起的出血热、器官溶解等烈性传染病的统称,平均死亡率在50%左右,过往爆发的疫情死亡率甚至高达90%。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2014至2015年间,埃博拉疫情爆发后,康希诺生物与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进行合作,研发重组埃博拉疫苗。当时康希诺生物有用于研发新型肺结核疫苗的平台,技术路线和埃博拉疫苗几乎完全一样,技术成熟、原CFDA对此疫苗重视、特别审评程序、疫情背景下的紧迫感使得埃博拉疫苗的研制创造了空前的速度。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2017年10月20日,当时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了康希诺生物的重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新药注册申请,这是全球第三个,亚洲第一支进入人体临床的埃博拉疫苗。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与全球同类产品相比,康希诺生物埃博拉疫苗的优势在于可在2-8摄氏度环境下储存,而其他包括默沙东、强生、GSK的产品需在零下16度甚至零下70度环境储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凭借埃博拉病毒疫苗“一炮而红”后,康希诺生物真正被世界所熟知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之后。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2020年7月21日,康希诺生物发布公告称,题为《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在18岁及以上健康成年人中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期试验》,关于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Ad5-nCoV)临床试验II期研究结果的研究论文已发表于《柳叶刀》。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该试验在中国武汉市开展。根据Ad5-nCoV在《柳叶刀》已公布的I期临床数据显示:该疫苗接种后28天可耐受,并具有免疫原性。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健康人中,对SARS-CoV-2的体液反应在接种后第28天达到峰值,接种后第14天产生快速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同时,在所有不良反应报告中,大多数志愿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为轻度或中度的,并且在接种后28天内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目前,疫苗的研发已经经历过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结合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等技术不断迭代过程,当前以DNA 疫苗、mRNA 疫苗、病毒载体疫苗等新技术路径开始不断涌现。在全球疫苗竞赛中,mRNA疫苗和病毒载体疫苗走在了研发前列。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同时,新冠疫苗的研发成功,也将有助于扭转康希诺生物目前所面临的盈利困境。据《南华早报》报道,“投资者看好成功的新冠疫苗将有助于结束康希诺生物3年来‘无利可图’的局面。结果显示,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在每剂5× 1010病毒颗粒数的剂量下是安全的。单针免疫后,绝大多数受试者体内激发了显著的免疫反应。” /p p br/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