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组网卫星

仪器信息网组网卫星专题为您整合组网卫星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组网卫星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组网卫星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组网卫星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组网卫星话题讨论。

组网卫星相关的论坛

  • 请欣赏我国北斗卫星图片6

    请欣赏我国北斗卫星图片6

    [b][color=#cc0000]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color][/b][img=,500,789]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11/202111281555475136_9025_1841897_3.jpg!w500x789.jpg[/img]

  • 请欣赏我国北斗卫星图片1

    请欣赏我国北斗卫星图片1

    [b][color=#cc0000]2020 年 6 月 23 日9 时 43 分,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升空![/color][/b][img=,500,655]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11/202111281548103137_5743_1841897_3.jpg!w500x655.jpg[/img]

  • 关于卫星峰

    林老师您好:有三个问题求助您:出现卫星峰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消除掉卫星峰?卫星峰的出现与调谐又关嘛?谢谢

  • 美国研制“邮票”卫星

    美国研制“邮票”卫星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0/201110212214_325660_1609805_3.jpg据美国太空网站报道,对于超级机密机构、美国军方、学术界、私人公司以及美国宇航局等航天机构而言,新型超微型卫星是一个热门事件。“小型通讯卫星”通常是指重量小于500公斤的航天器,它们可以是迷你卫星、微型卫星、纳米卫星、手掌大小的CubeSats,甚至是重量不足100克的Femto卫星。目前,美国康奈尔大学开始研制一种邮票大小的“芯片卫星”,叫做“精灵卫星”,预想在太空中部署大量这种微型探测器用于勘测行星大气层的有机成份。

  • 为什么有卫星峰

    在一个强峰的左右,对称出现了小的卫星峰,这个在平时的检测没有发现,为什么呢?而且样品浓度适中。仔细看谱发现每个峰都有类似的卫星峰。

  • 大气科学之气象观测==气象卫星

    气象卫星  在卫星上携带各种气象观测仪器测量诸如温度、湿度、云和辐射等气象要素以及各种天气现象,这种专门用于气象目的的卫星称作气象卫星。  按卫星轨道分,气象卫星可以分为两类:  http://www.kepu.net.cn/gb/earth/weather/observe/images/obs009_01_pic.jpg风云1号气象卫星  (1)极地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其卫星的轨道平面与太阳始终保持相对固定的取向,卫星几乎以同一地方时经过世界各地。  (2)地球同步气象卫星,又称静止气象卫星。卫星相对某一区域是不动的。因而由静止气象卫星可连续监视某一固定区域的天气变化。  根据气象卫星的目的还分为试验卫星,主要对各种气象卫星遥感仪器、新的技术进行试验,待试验成功后转到业务气象卫星上使用业务卫星,这种卫星带有各种成熟的设备和技术,获取各种气象资料,为天气预报和大气科学研究服务。

  • 【转帖】嫦娥一号卫星:中国首位“月球使者”

    新华网北京10月24日电(黄全权、李雪)中国首位“月球使者”--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分为初样阶段和正样阶段,2004年立项之后,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初样研制,2005年12月转入正样研制。 嫦娥一号卫星整体重量2350千克,自身重量1150千克。本体尺寸为2000毫米×1720毫米×22 00毫米。两张太阳能电池帆板展开最大跨度18.1米。 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嫦娥一号卫星由结构分系统,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电源分系统,热控分系统,测控和数据传输分系统,数据管理分系统,推进分系统,科学探测仪器分系统等多个部分组成。 嫦娥一号卫星的总体设计是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以及资源一号和资源二号遥感卫星的基础上综合形成的。嫦娥一号卫星的外观与东方红三号非常相似,包括结构尺寸、外形、结构以及太阳翼。但由于特点不同,星表安装的一些仪器设备与东方红三号卫星不太一样。嫦娥一号卫星的结构和推进系统都是继承了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的成熟技术甚至于产品。 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孙泽洲说:“之所以借鉴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主要是因为,嫦娥一号卫星要借助于自身的变轨能力来完成奔月以及环月的制动,所以要借助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这样一个具有较强轨道机动能力的平台。”

  •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负责人就《生态环境卫星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答记者问

    近期,生态环境部印发了[url=http://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5/202211/t20221101_998867.html]《生态环境卫星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url](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2035年前生态环境领域卫星发展的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及重点任务等内容。《规划》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监测要素基本完备的生态环境卫星体系,实现卫星遥感由“查证式”为主到“发现与查实”并重的转变;到2035年,全面建成响应快速、天地融合的生态环境卫星体系,实现由被动到主动、监测到会诊、评估到预警的转变。  作为生态环境部推进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规划》的出台有何重要意义?将如何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技术支撑?为此,记者对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负责人进行了专访。  [b]问:生态环境部正式印发了《生态环境卫星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据介绍,这也是生态环境领域首次编制形成卫星领域发展规划,请您简要介绍这一《规划》出台的背景及意义?  答:[/b]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遥感监测是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期间,依托《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等规划项目实施,生态环境卫星遥感监测能力稳步增强,在落实中央领导批示精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生态环境卫星遥感监测以支撑管理为目标,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关键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天基、空基、无人机等遥感监测应用需求迫切,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尤其是应用系统能力建设,需进一步夯实和加强。  为全面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深入落实《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生态环境领域卫星发展规划研究,首次编制形成卫星领域发展规划,指导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  《规划》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面向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目标与绿色低碳发展需要,将落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总要求,以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为导向,以构建“全方位、高精度、短周期”生态环境立体遥感监测能力为主线,加快卫星遥感应用能力建设和技术创新,为有效支撑环境质量、污染源和生态质量监测,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b]问:科学谋划“十四五”及2035年前生态环境卫星遥感监测能力发展,《规划》涵盖哪些重点内容?  答:[/b]《规划》主体内容概括为“聚焦一个目标、围绕八类需求、构建四个体系、提升三个能力、实现三个转变”。  一个目标:即到2025年,初步建成监测要素基本完备的生态环境卫星体系,实现卫星遥感由“查证式”为主到“发现与查实”并重的转变;到2035年,全面建成响应快速、天地融合的生态环境卫星体系,实现由被动到主动、监测到会诊、评估到预警的转变。  在需求方面,系统梳理大气环境、水生态环境、自然生态、土壤环境、固体废物测、海洋环境、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与应急等八个方面遥感监测应用需求。  同时,构建生态环境卫星遥感监测能力体系、综合智慧应用体系、生态环境遥感技术创新体系和生态环境卫星遥感监测、督察、执法标准规范体系等四个体系。  在能力建设方面,形成高精度定量监测、高时效业务支撑、高可靠运行保障等三项能力。  最终实现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应用由被动监测到主动发现问题、监测到会诊、评估到预警的技术转变。  [b]问: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技术支撑,在《规划》中,关于碳监测卫星,有何部署规划?将如何为科学精准监测二氧化碳排放发挥作用?  答:[/b]为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需求,贯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亟需构建高低轨协同的碳(大气)监测卫星遥感能力体系,形成全球碳(大气)和排放源相结合的主要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监测能力,兼顾生态系统碳汇监测能力。  在全球碳(大气)遥感监测方面,主要以天基卫星和地基遥感观测等为基础,实现全球及区域主要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大尺度协同监测,形成全球碳盘点和我国区域与行业碳核查技术体系。  针对排放源监测,将通过多星协同组网,对排放源开展高分辨率、多要素、全天时监测,获取碳排放源、工业热污染源的热异常、污染成分等信息,结合空基遥感、移动监测车、地面观测等手段,实现重点区域污染排放源和温室气体排放源的高动态综合监测,提升污染源排放异常主动发现能力和重点省份碳排放量核算能力。  围绕碳汇监测,建立遥感碳汇监测业务技术体系,逐步提升碳汇精细化、短周期监测水平,强化植被生产力、生物量等参数监测能力,支撑全国和区域生态状况调查评估工作。  《规划》将始终坚持天、空、地和应用系统整体规划、协同建设,发展高轨高光谱、快速多体制、臭氧激光雷达、高分红外等新型探测手段和任务智能规划、星上智能处理、星间通讯等新型能力,形成覆盖空间维、时间维、光谱维、要素维的生态环境立体遥感监测网,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和“三个治污”提供有效遥感技术支撑。  [b]问:加快推进监测能力现代化,生态环境部创新提出了天基卫星、空基遥感、航空无人机、移动监测车和地面观测五种手段为一体的“五基”协同生态环境立体遥感监测体系。这一体系的部署在《规划》中有何体现?其将如何进一步助力提升生态环境管理精细化、信息化、智慧化水平?  答:[/b]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动态,要把建好用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项基础性工作做好”的重要指示精神,《规划》中首次提出建立天基卫星、空基遥感、航空无人机、移动监测车和地面观测五种手段为一体的“五基”协同生态环境立体遥感监测体系。  该体系将天基卫星“落地”高空平台、将移动监测车与卫星联动,创新实现对重点区域、重点目标的高精度、短周期协同监测,可全方位、全天候守护自然边界,有力推动了生态环境监测由点上向面上、静态向动态、平面向立体发展,是推动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重要实践,进一步提升了生态环境管理精细化、信息化、智慧化水平。  “五基”协同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立体遥感监测体系既是本规划中的重点内容,也是对《“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提出的“增补高空和地面遥感监测系统,提升立体遥感监测能力”的具体落实。  这一体系有效弥补了常规遥感手段在监测时效、精度、周期等方面的短板,实现了天空地一体化精准、快速监测,已广泛应用于生态、大气、水等领域的监测活动,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红线监管、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生态环境执法、生态环境应急监测、减污降碳监测等提供全方位、高精度和短周期的遥感技术支持,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守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提供有力支持。 [b] 问:《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监测要素基本完备的生态环境卫星体系,这其中离不开完善投入机制与人才队伍建设。对此,《规划》又是如何确保目标和任务全面落实到位的?  答:[/b]《规划》出台后,将重点从四个方面抓好任务实施。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全面落实到位,抓紧推动碳立体监测专项立项。二是完善投入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将生态环境卫星和应用系统发展纳入国家航天强国战略纲要有关规划,引导鼓励地方政府和民营商业资本参与卫星研制、发射。三是重视人才队伍,完善生态环境卫星遥感人才选拔和培养制度,加强地方卫星遥感技术培训。四是加强合作共享,实现一星多用、多星共用,提升遥感卫星应用能力和应用效益。

  • 大气科学之气象观测==卫星探测的分辨率

    卫星探测定义:利用星载仪器进行地球大气遥感和空间探测  卫星探测的分辨率:是指卫星仪器能区分两个物体的最小距离。表示卫星探测分辨率通常有三个参数:① 空间分辨率:这是指卫星在某一瞬时观测到地球的最小面积,这最小面积又称象元(或象素)。从卫星到这最小面积间构成的空间立体角称瞬时视场。卫星的空间分辨率与卫星的高度有关,卫星高度越高,分辨率越低,而且与卫星视角有关,视角越倾斜,观测面积越大,分辨率就差。 http://www.kepu.net.cn/gb/earth/weather/observe/images/obs009_0301_pic.jpg卫星探测的视场和分辨率② 灰度分辨率:在卫星云图上,如果两个邻接瞬时视场内目标物的反照率或温度相等,则其色调一样,无法区别它们。但是当这两个瞬时视场目标物的反照率或温度有差异,并达到一定数值时,这两个视场就可以被分辨,这个能分辨的最小温度差或反照率差异称做灰度分辨率。③ 时间分辨率:指卫星对某一观测区域进行一次观测的时间间隔。静止气象卫星对固定区域每隔半小时进行一次观测,具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

  • 【分享】另类的世界:太阳系中10颗最奇怪的卫星

    【分享】另类的世界:太阳系中10颗最奇怪的卫星

    从大小上讲,卫星不得不向行星屈膝。但在“个性”上,却往往比它们平淡的“父母”更胜一筹。太阳系中已经命名的卫星数量和行星之比超过了20比1,展现出了惊人的多样性。其中一些自身的复杂性不输给任何的行星,例如土卫六。另一些则兴许可能是生命的避难所,例如由冰壳覆盖的水世界木卫二。哪怕是最小的卫星也充满着神秘,最明显的就是那些围绕土星公转的“飞碟”。今年是伽利略发现木星的四大卫星400周年,从那以后人类所知道的卫星数量就开始了成倍地增长。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5/201105162145_294492_1609805_3.jpg

  • 哈勃望远镜探寻到冥王星最小卫星

    冥王星是太阳系中最远的一颗行星。到目前为止发现其卫星共有四颗,分别为卡戎、尼克斯、许德拉和P4。卡戎是在1978年6月22日被天文学家詹姆斯·克里斯蒂(Jim Christy)以高放大率检验一个月前的一组冥王星的摄影底片的影像时发现的。2005年5月首次被冥王星伴侣搜索队通过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到尼克斯。其照片于2005年5月15日和2005年5月18日被哈勃望远镜拍摄到。许德拉于2005年5月首次被冥王星伴侣搜索团队通过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到。并于同年5月15日和5月18日拍到照片。2011年,天文学家借助哈勃空间望远镜发现了冥王星的第四颗卫星。这颗小卫星暂时被编号为P4,或冥卫四。事实上这是一次无心之作,当时哈勃进行观测的本意是为了查看冥王星是否拥有光环。 7月12日,美国科学家宣布,他们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了冥王星的第五颗卫星,它也是至今发现的最小的冥王星卫星。 新发现的这颗卫星被成为P5,现在还没有正式名称,通过哈勃望远镜只能看到一个淡淡的斑点。科学家估计,这颗小卫星的直径约为10公里到24公里,比1年前发现的第四颗卫星更小,那颗卫星直径约13公里到34公里。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科学家哈尔·韦弗(Hal Weaver)说,冥王星可能有更多卫星,“我们依然未停止搜索。”

  • 今夜能看到即将坠毁的美国大气研究卫星吗?

    今夜能看到即将坠毁的美国大气研究卫星吗?

    中新网9月23日电 据共同社报道,正在飞向地球的美国失控卫星“高层大气研究卫星”(UARS)预计将于24日凌晨1点至上午8点之间坠地。日本文部科学省23日发布消息称,轨道计算结果显示,在这段时间内该卫星可能3次经过日本上空。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称:“今后如果受到大气的强烈影响,也可能出现大的误差。”该卫星经过日本上空的时间和地点分别为:24日凌晨2点左右、北方领土上空;凌晨3点半左右、福井、滋贺和爱知各县的上空;上午5点左右、冲绳本岛和台湾之间海域。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9/201109232304_318984_1627956_3.jpg美国宇航局表示将于24日凌晨预测并公布更加准确的坠落地点。

  • 【转帖】媒体曝抢救北斗导航卫星内幕

    这是中国航天人创造的一个奇迹! 4月11日,国家有关方面宣布:经过航天科研人员60天的鏖战,2月3日发射升空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故障已被排除,卫星运行姿态良好,星上仪器工作正常,已转入在轨长期管理。消息传到烟台513所,为抢修卫星而奋战了60天的几十名科研人员欢呼雀跃、泪盈眼眶。 卫星发生故障后,513所提供的11套设备工作正常,尤其是遥测设备超常规工作,从太空中采集到卫星的轨道数据,并及时传回地面,为航天人员模拟卫星在轨状态,实施抢修,立下头功。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的南太阳帆板是在升空后不久出现故障的,从而造成卫星整星失控,消失在茫茫太空之中。 失去动力的卫星能否经受住复杂的深空环境的考验?这也是所有科研人员都关注的一个问题。中国航天集团烟台513所所长宋黎定说,太空温度约在零下100度左右。没有电能,卫星内部的加热设备不能正常工作,卫星内部不能维持必要的环境温度,卫星极有可能会被冻坏。 根据地面模拟实验,科研人员计算推断,卫星依然保持着巡航状态,大约在2月中旬左右卫星姿态可以使已展开的太阳帆板有一定的太阳光入射角,此时,卫星能获得一定的能量,便可能向地面发回遥测数据。人们可以根据数据模拟卫星在轨状态,适时设计抢修方案。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卫星的数管、遥测等设备能在低温环境下启动,采集到卫星的轨道数据,并顺利发回地面。 人们的眼光投向了烟台513所。513所为卫星提供了遥测、数管等11套设备。其实,早在卫星发生故障后,513所即已开展了多次模拟实验。结论是:该所为卫星提供的设备在超低温超极限的状态下,可以顺利启动,采集并发回数据。

  • 科学家称发现木星2颗新卫星 比月球还小

    科学家称发现木星2颗新卫星 比月球还小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20223/62/11551457488158042034.jpg天文学家表示太阳系最大又拥有卫星数最多的木星,再度发现2颗新卫星,累计卫星总数已达66颗。  据台湾“今日新闻”23日报道,美国天文学家日前公布最新消息称,太阳系中拥有最多卫星的行星木星被发现还有2颗新卫星,这2颗卫星是由美国卡内基研究所的谢柏德在2011年9月观测时发现的。  据介绍,这2颗新卫星的直径只有1到2公里,比月球还小,形状不规则,其中一颗距离木星约2000多公里,公转一圈约582天。另一颗距离木星约2300多公里,公转一圈约725天。  科学家表示,木星的66颗卫星中,有52颗绕木星公转的方向,和木星自转方向相反,而且大多位于较远的外围区域,因此,科学家推断这些卫星是被木星重力捕获的彗星或小行星,不是木星的原生卫星。  据了解,这2颗新卫星将会由国际天文联合会(IAU)太阳系天体命名委员会来命名,未来也会依照传统命名方式,以最末字母为“e”的希腊天神宙斯(Zeus)等有关神话人物来替新卫星命名,而目前累计的木星卫星总数已达66颗。

  • 【分享】微型真空泵、微型气泵选型说明

    随着我国的仪器仪表工业的蓬勃发展,体积小巧、无油环保的微型真空泵、微型气泵、微型水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如何才能在规格繁多的微型泵中选择最适合您的产品呢? 根据微型泵的用途,可以分为几类来讨论: 详见http://www.weichengkj.com/test-data/chose.htm

  • 【资料】微型真空泵、微型气泵选型说明

    随着我国的仪器仪表工业的蓬勃发展,体积小巧、无油环保的微型真空泵、微型气泵、微型水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如何才能在规格繁多的微型泵中选择最适合您的产品呢? 根据微型泵的用途,可以分为几类来讨论: 一、如果只是用微型气泵输出压缩空气。 简单地说,就是只用它来打气、充气,泵的抽气口基本不用。这种情况比较简单,按输出压力从大到小依次可选: PCF5015N 、 FAA8006 、 FAA6003 、 FAA4002 、 FM2002 、 FM1001, 当然还要参考流量指标等相关技术参数。 二、如果是用微型泵抽气,情况稍微复杂些,大致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决定选型: 1、判断微型泵抽气端工况 用于抽气的微型泵分为两类:气体采样泵和微型真空泵。虽然通常总是不加区分地把它们简单统称为微型真空泵,但从技术角度二者是有区别的,选型时更要特别注意。 简而言之,气体采样泵只能带小负载(即:泵抽气端阻力不能太大),但价格便宜;严格意义上的微型真空泵可以带大负载(抽气端允许大阻力,甚至完全堵塞),但价格稍贵。二者具体区别可以详见我公司网站上“试验数据”中的文章《关于微型真空泵与气体采样泵的区别》,不再复述。 气体采样泵有: PM 系列(具体型号如: PM950.2 、 PM850.5 、 PM8001 、 PM7002 、 PM6503 );微型真空泵有: VM 系列、 VAA 系列、 PK 系列、 PC 系列、 VCA 系列、 VCC 系列、 VCH 系列、 PH 系列、 FM 系列、 FAA 系列、 PCF 系列,这些系列下的所有规格都是真正的微型真空泵,如 VM7002 、 VAA6005 、 PC3025 等。 对于微型泵抽气端阻力的大小可以用仪器测定,把它与泵的技术参数“进气口允许最大阻力” Por 值(“进气口Por”的定义参见VM系列详细参数)比较就可以知道选型是否合适。通常根据经验采用简便的方法确定,比如下述几种情况都属于负载较大(即泵的抽气端阻力较大),只能在微型真空泵范围内选型:• 在泵的抽气端要接很长的管道,或管道弯曲点多、弯曲厉害甚至会阻塞封闭,或管道内孔很小(比如小于∮2毫米);• 在管路上有节流阀、电磁阀、气路开关、过滤器等元件;• 泵抽气口与密闭容器连接,或该容器虽未密闭但进气量较小;• 泵抽气口与吸盘连接,用于吸附物体(如集成块、精密工件等);• 泵的抽气端与过滤容器相连,容器口放置滤网,用于加速液体过滤。 2、判断微型泵排气端工况 以上都是在讨论微型泵抽气端阻力的问题,根据这些判断条件已经缩小了选型的范围,但还必须考虑排气端阻力问题,这样才能最终确定可选范围。 在实际应用中,微型真空泵面临的排气状况是不一样的: 一类是排气很顺畅,直通大气; 另一类是排气阻力较大,比如在排气管路上有阀、细小弯管、大阻尼传感器、非专用的消音器、在液面以下排气、气体排往密闭或半密闭容器等。在现代设计制造中,把面对不同排气条件的微型真空泵区别对待。“排气口允许最大阻力 Por 值”(“排气口Por”的定义参见VM系列详细参数)这一参数就是标定泵的排气能力,让我们可以用严格的技术手段确定选型是否恰当。 简单地说,对于排气阻力大的系统,我们的选型范围是: FM 系列、 FAA 系列、 PCF系列;对于排气阻力小的系统,选型范围是: VM 系列、 VAA 系列、 PK 系列、 PC 系列、 VCA 系列、 VCC 系列、 VCH 系列、 PH 系列。 根据以上几个步骤,我们已经可以确定微型泵的选型范围了。在划定的几个可选系列中,再根据我们对流量和真空度的要求就可以确定具体的型号了。 注意参数选择要留有余量,特别是流量参数。泵接入气路系统后,由于管道、阀门等气路元件要造成压力损失,会衰减流量,因此得到的流量小于泵的标称流量。 三、以下是其他与微型气泵选型相关的问题,请根据使用情况考虑: 1、带负载启动问题。 如果微型气泵在启动前它的抽气口就已经存在真空或排气口已经存在压力,则要考虑泵的另一技术参数:进气口最大启动负载 Pis 值,排气口最大启动负载 Pos 值(这两个值的定义参见VM系列详细参数)。典型应用事例就是使用微型气泵维持容器内的真空或正压状态,当容器内的真空或正压低于设定值时,需要泵通电启动,高于设定值时停机。 可以在自身能达到的极限真空度下启动的产品有: VM 系列、 VAA 系列、 PK 系列、 PC 系列、 VCA 系列、 VCC 系列、 VCH 系列、 PH 系列; 可以在自身能达到的最大输出压力下启动的产品有: FM 系列、 FAA 系列、 PCF 系列。 该性能对制造商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2、微型泵的介质温度问题。 根据通过泵的介质气体的温度,选择要普通型的还是要高温型的。 3、微型泵的可靠性问题。 根据微型泵出故障后产生后果的严重性而定,完全根据自己的要求。优质品的平均无故障连续运行时间都大于 1000 小时,有的高到数千小时。特别注意,这项参数是在满负荷、不间断的运行状态下测定的,是最恶劣的工况,如果实际使用不是满载或连续运行,该数值会高一些,高多少视泵的工况而定。该性能完全是考验制造商的技术实力,从产品外观上可以看出一些,如采用特制电机而非普通低价电机、体积相当的情况下重量较重等。根据产品价格也可略知一二。 4、微型泵的电磁干扰问题。 如果有精密电路控制微型泵,视电路抗干扰能力而定,可能需要订购低电磁干扰的微型泵[URL=http://www.weichengkj.com/pm.htm]http://www.weichengkj.com/pm.htm[/URL][URL=http://www.weichengkj.com/pc.htm]http://www.weichengkj.com/pc.htm[/URL]

  • 红外天文观测卫星,有人了解吗?

    来源::《国际太空》1981年第10期 作者: 饶国宝红外天文卫星(以下简写为IRAS)主要任务是对整个空间的红外辐射源(包括银河系中心及深空星际气体和尘埃物质)进行普查和绘图,并在此基础上对某些感兴趣的空域和红外辐射源加以专门的观测。

  • 【转帖】T屠善澄——我国人造卫星工程的开拓者之一

    【转帖】T屠善澄——我国人造卫星工程的开拓者之一

    [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7/05/200705101655_51339_1634962_3.jpg[/img]屠善澄,自动控制技术专家。我国人造卫星工程开拓者之一。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创建人之一。长期从事导弹、卫星、载人飞船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工作。为《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研制与发射试验做了突出的贡献。为促进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做出了重要贡献。长期担任兼职教授,首批博士生导师,培养了许多自动控制科技人才。 屠善澄,1923年8月12日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县(现嘉兴市),1945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电机工程系,担任了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助教两年后,于1948年2月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电气工程系学习,1951年获硕士学位,1953年获博士学位,随即在该大学任助理教授三年,1956年回国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屠善澄是我国著名的自动控制专家,长期从事人造卫星及其它运动物体的控制技术的研究。早期进行空空导弹和地空导弹的研究试验工作,以后又从事人造卫星及载人飞船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及仿真试验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预研成果。   1970年起从事我国试验通信卫星研制工作,任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他主持了控制系统研制和飞行试验全过程,提出了地面自旋试验方案,保证卫星上天后正常工作。在通信卫星飞行试验过程中,为抢救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及解决第二颗试验通信卫星入轨后故障做出了重大贡献。试验通信卫星控制系统多年来一直保持良好工作状态,超过了三年的设计寿命。他荣获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是卫星控制系统唯一的获奖者。   1987年任国家“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主持863计划航天领域的研究论证工作,提出了整个概念研究论证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在研究讨论航天领域总体发展蓝图,提出我国发展载人航天分三步走的建议,为载人飞船工程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提供了依据,并奠定了基础。   多次主持、参与自动控制工程技术重大问题的讨论决定,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理论专业委员会和空间专业委员会委员。   屠善澄同志热爱祖国,学风严谨,潜心钻研,在空间技术卫星控制系统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最早参与中国自动化学会的筹建,1961年中国自动化学会成立起,连续担任两届理事会秘书长、常务理事。他还担负了中国自动化学会与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早期的联络与事务处理;对促进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和与国际上的友好往来,做出了贡献。   他诲人不倦,长期担任多个大学的兼职教授,是国内首批博士生导师。他还担任中国宇航学会理事,宇航学报副主编,自动化学报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学部评议组成员。 奠定我国模拟计算机研制的技术基础   1956年9月起,屠善澄带领科技人员首先对国产电子管及极化继电器等元器件作出大量测试、筛选、老炼工作,在此基础上研制出DMZ—2,DMZ—4电子模拟计算机,满足了我国当时电子模拟计算机的需求,为后来的多种电子模拟计算机包括J331巨型机的研制奠定了技术基础。 为研制导弹控制系统出力   1961年起至1966年间,屠从事红外寻的制导导弹控制系统的研制工作。他首先分析了《7060》型号导引头及控制系统各组成部分的信息流程,并创造条件进行实验论证。不仅在理论上进行了变系数寻的末制导系统稳定性分析,还对导引头调制盘作出最佳的设计,开展了对空中目标各方向辐射特性的测试工作,研制成能探测典型空中目标(轰炸机、战斗机等)各个部位各种飞行姿态下目标辐射特性的红外辐射物特性测试仪,并在某些空军基地实测得典型目标的辐射特性及空间背景辐射特性,这在当时为国内首创,为后来研制低空防空导弹《541》型号提供了依据。在仿真试验方面,解决了能真实反映导引过程的目标成像特性的地面目标模拟器及舵机加载模拟器,在对全系统过程分析基础上建立了在整个制导过程中导弹与目标的相对运动、目标在导弹导引头上的成像特性,作用于导弹舵机上的气动力矩加载特性的半物理仿真系统,并与J331电子模拟机组合,进行了全控制系统的闭路仿真试验。   在中央专委下达的超低空地空导弹《541》型号的研制中,屠善澄任副总设计师,负责制导及控制系统的研制,设计研制了导引头,调制盘采用最佳滤波设计,快速舵机开关时间优于10ms,于1966年在20基地进行过两次飞行试验,达到预期效果。 贡献主要精力于人造卫星控制系统的研制   (1)屠善澄从1958年11月起,开始对人造地球卫星控制系统的研究工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关于人造地球卫星的控制问题”,提出我国人造地球卫星的控制采用自旋稳定的方式,配合喷气或磁控作姿态调整,为后来我国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控制系统提供了参考和技术依据。   (2)《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的研制《东方红二号》是我国第一颗长寿命同步轨道通信卫星,控制分系统是卫星的关键分系统,担任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负责主持系统的方案选择,方案设计,控制系统研制及飞行试验过程;任务包括从卫星起旋直到定点,以及三年寿命期间卫星姿态,转速,轨道星地大回路测控方案的论证设计,测控软件设计,星地大回路实验以及星本体控制系统方案设计、研制直至飞行试验全过程。他在下列几项重大技术问题上,起了关键的作用。   1.确定姿态测量及控制方案《东方红二号》是一颗长寿命应用卫星,控制技术难度大,姿态确定方案采用在实际飞行过程不同时刻利用不同测量数据(红外地球弦宽及扫描地心角,太阳角,太阳地心夹角)的递推式扩展卡尔曼滤波方法,实现了较宽裕的发射窗口,用较短时间获得较精确的姿态确定值,从而使卫星较快实现机动变轨任务。多次飞行试验证明确定姿态测量和控制方案选择的正确性。   2.组织实现有我国特色的空间润滑系统消旋轴承是《东方红二号》双自旋卫星上关键部件,它保证在卫星自旋状态下,天线对地定向发射通信信号的实现。在明确总体要求后,对机械构形、材料、润滑机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析,组织有关单位协力攻关,研制了有我国特色的空间润滑系统,已在五颗星上使用无故障,有40套在模拟高真空条件下,连续运转十年以上,这项技术成果,奠定了我国在空间润滑方面的基础。   3.消旋系统控制电机方案的选择在最初的系统方案中,选择了脉冲控制步进电机作消旋系统的执行机构,因考虑到步进电机易受脉冲干扰导致失步停转的故障,尽管当时技术上争议较大,时间进度上受很大压力,决定用无刷直流电机模拟量控制的方案,做出样机,组织了很强的技术队伍攻关,顺利赶上进度,完成了《东方红二号》卫星消旋系统控制任务。   4.在参加挽救两颗通信卫星中做出重要贡献1984年1月31日发射的第一颗星,因运载故障卫星未进入预定轨道,由于星地距离仅数百公里(正常为36000km),星上姿态测量仪器数据饱和,姿态确定软件不能正常工作,屠善澄作为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立即组织力量编制专用软件,确定粗略姿态,给星上发出指令,使星上远地点发动机点火工作,抬高了卫星的轨道,首次实现卫星转发电视信号,也使利用该星所做的一些试验成为可能。1984年4月8日发射的第二颗试验通信卫星,因能源系统电力有余,卫星持续对蓄电池充电,引起过充电而发热,在总设计师及总指挥的领导下,控制系统又冒较大风险,对卫星作了多次超出规定工况的姿态机动,改变了太阳光照与卫星的相对几何关系,经过数天努力,终于使卫星降温,并恢复正常,使这颗卫星随后连续工作四年以上,超过三年设计寿命。在已发射的五颗通信卫星中,控制系统未出现故障,屠善澄为此做了突出贡献。因而当《试验通信卫星及微波测控系统》获国家级科技进步特等奖时,屠善澄成为第五得奖人,也是控制系统唯一的获奖者。

  • 甲烷嗅探卫星 监测全球“漏点”

    [b][/b]谈及气候变化,二氧化碳通常是焦点,但未来几十年,削减甲烷排放可能对控制全球变暖产生更大的影响。据《自然》报道,[b]在一颗即将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射的卫星的帮助下,政府部门和企业终于有了一个工具,能帮助它们精确定位地球上的甲烷热点并堵住泄漏[/b]。[align=center][img=,600,360]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fd943f2a-e6e6-4030-8ed4-d592e28a6916.jpg[/img][/align][align=center]MethaneSAT概念图。图片来源:BAE Systems[/align][b]这颗名为MethaneSAT的卫星耗资约8800万美元,旨在为观测全球油气田、农业设施和垃圾填埋场排放的甲烷提供全新视角[/b]。卫星运营方将与美国谷歌公司合作,利用一个大气模型处理来自卫星的数据。该模型可以追踪空气中的甲烷及其地面来源。谷歌还计划使用人工智能算法绘制全球油气田基础设施地图,并[b]确定污染来源[/b]。美国环境保护基金会领导了MethaneSAT的开发。“这将是我们第一次获得温室气体的此类信息。”该组织首席科学家Steven Hamburg表示,MethaneSAT将通过“彻底的透明度”实现政府和企业的问责制。MethaneSAT起源于大约10年前帮助揭示美国油气田污染程度的航空器运动。环境保护基金会随后与学术界和工业界合作,进行一系列研究,记录了美国各地的甲烷排放量,最终表明石油和天然气部门的甲烷排放量比官方估计高60%。在这项工作的基础上,它们组织了一个团队设计这颗卫星。2018年,环境保护基金会及美国哈佛大学的主要科学合作伙伴通过“大胆计划”获得了启动资金,用于开发甲烷卫星。MethaneSAT与众不同之处在于[b]高分辨率测量[/b]。如果成功,环境保护基金会将成为第一个开发出这种科学口径卫星的环保组织。“我们正在适应一个无人区。”哈佛大学大气科学家、MethaneSAT技术团队负责人Steve Wofsy说。[b]MethaneSAT每天从大约30块面积为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向地球传输图像。这足以完成其监测全球油气田、农业设施的核心任务。对于运营方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卫星数据是否真的会推动相关部门采取行动,有所作为。[/b]环境保护基金会大气科学家Ilissa Ocko表示:“如果我们能够消除甲烷排放,那么在未来几十年里,基本上可以将全球变暖幅度减半。其中,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可以在几乎没有额外成本的情况下,减少大部分甲烷排放。”[来源:中国科学报][align=right][/align][align=right][/align]

  • 大气科学之气象观测==卫星的监测

    卫星监测定义:通过搭载在卫星上的观测仪器对大气、云和地表等变化的监测。草原和森林火灾的监测  草原或森林发生火灾的地区,温度远高于周围地区。采用3.7μm波段,对高温区特别敏感,利用3.7μm可以监测林区和草原发生的火灾。 http://www.kepu.net.cn/gb/earth/weather/observe/images/obs009_1801_pic.jpg红色部分表示内蒙古地区林区及草原火灾图象

  • 【求助】超结构的电子衍射谱的卫星衍射点如何标定?

    超结构的电子衍射会出现卫星衍射点,如何标定这些卫星衍射电?如果想分析卫星衍射点的具体来源的话,需要标定它们吗?有其他方法吗?请大家指点!哪个资料里有?介绍介绍最近开始研究电子衍射,可能不专业,请专家指点!

  • 【讨论】电控调节微型气泵、微型真空泵流量的方法

    电控调节微型气泵、微型真空泵流量的方法(如何用电路调节微型气泵、微型真空的流量?)因仪器生产需要,我们希望能通过电调的方式调节我们仪器内微型气泵的流量。我们采用了改变微型真空泵工作电压的方式来调节流量。当然,只能在让泵的工作电压低于额定电压,而不能升高,否则可能烧坏电机。通过在成都气海公司生产的微型泵上测试,我们发现,降低工作电压,流量也随之降低,而且比较接近线性关系。但这种方法只能小幅度调节流量,大范围调节还是需要使用流量调节阀。而且,当工作电压低于额定值时,泵可能无法启动。试验发现,负载越大,泵所需要的启动电压越高,直至额定值,负载小的时候在欠压情况下可启动。泵欠压运行时有很多好处,噪音明显降低、寿命明显延长,长时间测试证明,电压越低,这两个优点越显著。缺点是当电压低到一定程度时流量脉动性就显现了,这点可用转子流量计监测到。我们把成都气海的泵昼夜不停地连续运转了三个月,试验中,泵的表现非常稳定可靠,并未发现欠压运行带来的其它弊端。其它国产品牌在同样试验中表现较差,或有些泵几天就坏了,或是工作不稳定、频繁故障。欠压运行有一点要千万注意:在挂负载的情况下,泵一定要能够正常启动!否则,输入的电能不能转化为动能,而全部转化成热能,使电机不断升温直至烧毁。当然不同的负载会有不同的启动电压,启动电压的最低值要根据自己的负载情况确定。

  • 欧洲金属球卫星将检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

    原文地址:http://tech.sina.com.cn/geo/other/news/2012-02-15/07441096.shtmlhttp://i2.sinaimg.cn/IT/2012/0215/U2727P2DT20120215074149.jpg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2月1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2月13日,欧洲织女星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其上面搭载了一颗旨在验证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低成本探测卫星,尽管其耗资很少,但据称其探测精度将比此前美国宇航局进行的该项研究高出几乎100倍。  在2000年年中,在经过超过40年的艰苦研发之后,由美国斯坦福大学领衔研制的耗资8亿美元的“引力探测器B”卫星探测到了“惯性系拖曳效应”(Frame dragging)。这是一种爱因斯坦的理论中所预言的现象,即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周遭的时空结构随之发生扭曲的效应。但是由于技术上的问题,美国宇航局的探测计划只达到了大约20%的精度。  而此次这一由意大利领衔研制的新型卫星仅仅耗资1000万美元,却将有望大大改进观测的精度。伊戈纳兹尔·塞佛利尼(Ignazio Ciufolini)来自意大利萨兰托大学,他是此次探测项目的负责人,他说:“如果我们能达到1%的精度——我很自信我们可以达到,那么我们将能够将之前引力探测器B的探测精度提升一个数量级。”  这颗探测卫星名为“激光相对论卫星”,缩写为“LARES”,它搭载在织女星火箭上,于法属圭亚那当地时间7:00(北京时间当日18:00)发射升空。现在这颗卫星已经开始在轨工作,它将在未来数年内连续发回有关惯性系拖曳效应的测量数据。  阿兰·康斯坦拉基(Alan Kostelecky)是一名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说:“如果LARES卫星能够达成其观测精度,这将可以对相对论进行非常好的验证。”  帮助验证相对论的金属球  LARES基本上就是一个圆球,其主体是一个坚固的金属球,用钨金属制成,重362公斤,直径仅有35.5厘米。这个圆球的外部镶嵌了很多反射器,以便当它在太空飞行时地面的激光追踪网络能够跟踪其在轨道上的精确位置,精度可达毫米级。  探测器的运行轨道和地球赤道之间存在一个夹角。根据爱因斯坦理论的计算,塞佛利尼的小组认为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系拖曳效应将会让卫星的轨道产生轻微进动。这是由于卫星被随地球自转扭曲的时空带动产生的效应。  在一年的时间内,这种效应预计将导致卫星运行轨道倾角出现大约千万分之一的误差,也就是说大约经过1000万年后,由惯性系拖曳效应导致的误差将可以致使卫星的运行轨道围绕地球整个翻转一圈。除了角度之外,在一年内卫星的位置也将出现大约4米的误差,这一误差可以由地面激光测量监视系统精确地测出,其误差将小于1%。  不能停止对广义相对论的检验  LARES卫星的大质量特点让它对地球的大气拖拽效应不敏感,由于它运行在距离地面1450公里的高轨道上,这里的大气拖拽效应本身也非常微弱。并且这一高密度球体卫星受到太阳光压的影响也非常微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其它因素,如地球本身并非一个理想球体,实际上导致的卫星进动幅度更大,大约3年左右就可以让卫星运行轨道偏移一周。但是研究人员将会使用各种数据分析手段,并参考之前各项任务的数据,从而从这些背景数据中筛选出由于惯性系拖曳效应导致的误差值。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或许仍将通过本轮测试。但科学家们相信广义相对论最终必定会失效,但是是在非常微观的尺度上,在这一尺度上量子理论开始发挥作用。当然,在科学上很多事情仍然是无法做出非常肯定的断言的。  塞佛利尼说:“在过去的100年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已经经受住了无数的实验检验,但是这一切并不是就意味着我们应当停止这样的检验。”(晨风)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