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自主研发

仪器信息网自主研发专题为您整合自主研发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自主研发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自主研发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自主研发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自主研发话题讨论。

自主研发相关的资讯

  • 一汽55亿打造研发中心 开发所有自主车型
    上个月公布投资17.85亿元复兴红旗轿车后,一汽集团又出大动作。记者近日从一汽获悉,一汽将投资55.7亿元打造国内最大规模的自主乘用车研发中心。   在第三届中国汽车设计大赛颁奖典礼上,一汽技术中心主任李骏向记者透露,位于长春的研发中心占地面积5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总投资55.7亿元人民币,是国内最大的技术研发中心。   “建成后的研发中心将研发包括红旗、奔腾在内的所有自主乘用车品牌车型。”一汽集团技术中心主任助理郭茂林表示,研发出来的车型将输送到一汽夏利、一汽吉林、一汽轿车等企业生产。一汽方面指出,自主乘用车研发中心的建立标志着一汽自主乘用车研发事业的新起点,它将开启一汽自主发展的新局面。   另悉,一汽技术中心主任李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一汽2015年的目标产量将达到500万辆,市场占有率20%。
  • 自主研发!3000℃高温下,实现成功测量
    记者9日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悉,该校李宜彬教授团队首次利用自主研发的紫外-数字图像(UV-DIC)系统,实现了3000℃超高温极端环境应变场测量。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无损检测领域权威杂志《无损检测与评价》。该论文通讯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目山实验室助理研究员董亚丽介绍,他们通过紫外-数字图像系统,仅用单个紫外滤光片就有效抑制了3000℃热辐射,同时开发出以碳化铪粉末为散斑材料的超高温散斑制备工艺,最终在3000℃环境下成功测量了石墨热膨胀系数,并清晰记录了被测对象从室温到3000℃的高质量图像。该成果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目山实验室联合研发。“该测量方法能够有效准确测量热端部件在超高温极端热力耦合条件下的热变形,对于助力我国航空航天技术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李宜彬说。
  • 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情况和需求调研工作
    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启动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情况和需求调研工作   为了科学、有效开展我国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工作的整体规划和布局,在前期对科学仪器设备企业调研的基础上,近日,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启动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情况和需求调研工作。具体情况请查询科技部门户网站(www.most.cn)“通知通告栏”。   科学仪器设备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基石,是经济发展、民生问题和国防安全的重要保障。科学仪器设备产业是国家战略高技术产业之一。人类基因测序工程、载人航天工程、节能减排、食品安全等重大工程(计划)的实施,无不凝聚着科学仪器设备的重要贡献 汽车、钢铁等10大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对科学仪器设备也有十分迫切的需求。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既是重大科技成果的重要源泉,又是从源头上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得到一定发展,量大面广的中低端光谱、色谱等仪器设备市场占有率已由“九五”初期的13%提升为“十五”末期的40%以上。但是由于底子薄、欠账多、投入相对不足,我国科学仪器设备自主创新能力仍明显不足。目前我国中高端科学仪器设备基本依赖进口,科学研究“空芯化”现象严重,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等一些重点领域科学研究所需重要仪器设备受制于人现象已经凸现,严重制约着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在当前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持续、稳定强化科学仪器设备等科研条件资源自主研发势在必行。   详细内容点击查看:   关于开展高校和科研单位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情况和需求调研的函   关于发布“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与仪器设备研发”课题申报指南的通知
  • 两会声音:自主研发重大科研仪器备受关注
    科研仪器是科学研究的硬件基础,是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我国仪器市场广阔,国产仪器行业也一直在高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仪器仪表生产国,国产检测仪器与国外产品在价格、质量和性能上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  2021年3月4日,备受关注的全国两会正式拉开帷幕。各种声音和思想相互碰撞、交相生辉。作为我国一大基础性支柱产业,科研仪器行业的发展也备受瞩目。这次,行业代表们又给出了哪些提案,发出了哪些声音呢?  倾听两会声音 知晓那些关于科研仪器的建议  海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进口的先进科学仪器的规模大约是300到400亿美元。为此,不少代表委员纷纷建议国家加大科研仪器的支持力度。  在《关于对重大科研仪器行业进行重点支持的提案》中,主要从三个方面建议:一是建议国家自然基金委和科技部能加大资助力度,提高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和“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经费投入。  二是鼓励深耕在科研仪器行业的企业积极创新,探索产学研结合发展。建议有关管理部门委托行业协会或者第三方机构全面调研科研仪器设备行业的发展情况与全产业链现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对打通行业上下游提出指导意见,辅助和推动政府部门进行行业战略规划和制定支持政策。  三是优化相关人才支持政策,并有针对性地加大宣传力度。在人才的晋升和筛选上,去除“唯论文论”,主动肯定和积极扶持从事科研仪器研发的科研人员。建议有针对性地对高校或者相关企事业单位、研究所宣传普及科研仪器设备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战略地位,引导其优先使用国产化设备,逐步扭转大量购买国外科研仪器的局面。  此外,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广州分院分党组书记陈广浩建议建议针对我国科研仪器设备进口免税政策和国际国内科研仪器发展的现状,提出为加快我国仪器设备的独立自主等提议。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河北省委副主委、河北省政府参事室主任徐英建议,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提供科技资源支撑,可有效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另外,科技的发展不仅需要专注重大科学仪器的研发,整个仪器行业更需要协同发展。正所谓独木不成林,只有当我国的仪器行业整体水平提升后,大型科研设备的开发、研制才更有发育的土壤,从两会的建议可看出,我国重视自主研发科研仪器。  我国重视自主研发科研仪器 发展强劲  科学仪器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尤其是现代高、精、尖的科学仪器和设备,使人类得到的信息更快、更多、更深刻、更准确,同时也正是这些科学仪器,在支撑着各个领域的科学家们不断纵深探索。重大科研仪器和设备的研发是推动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科研仪器研发的水平实质上是国家科技硬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就目前我国的仪器发展情况而言,我国仪器制造缺乏的还是对高、精、尖仪器设备的把握。对此,我国仪器企业或许可以以关键核心技术和部件研发为突破口,聚焦高端通用科学仪器和专业科学仪器的开发研究,逐渐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仪器技术及产品,同时注重原创性科研仪器研发。  从上述不难看出,科研仪器对于科学研发的重要性,而在今年的两会上,对于科研仪器自主研发的建议有很多,这也表明了,我国正在加码科学技术研发,其相关科学仪器设备不可少,特别是对于“卡脖子”的技术,近些年来,我国无论是政策支持还是市场上,都无一不表现出对科研仪器的重视,其发展强劲。  结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技技术发展的实践表明,科研仪器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谁在科研仪器上率先取得突破,谁往往就能在科学研究上占据先发优势,因此,自主研发科研仪器对我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两会声音上可以看出,自主研发重大科研仪器被重点关注。
  • 国内首台自主研发影像测试切换卡装置正式上市
    2017年2月15日,深圳市英迈吉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第一台自主研发测试卡切换装置正式上市。这款设备研发历时半年,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大到整体的框架,小到一枚螺丝,都是由英迈吉独立设计完成,务求能够帮助客户高效完成测试工作。  英迈吉切换卡装置的背板采用铝制复合背板+铁质背板的组合,适用于安装各种测试图卡,通过手动滑动切换测试卡。背板分为大卡和小卡两种规格,大卡1.06X1.53米,小卡0.8X0.5米,尺寸可以根据需求定制。大卡背板采用铝质材料制作(也可以根据需求改用铁质背板),带有背胶的大测试卡可装裱于背板上,指数可放置8张4倍测试卡。小卡背板采用铁质材料制作,测试卡可吸附在上面,至少可放置3张两倍测试卡或一倍测试卡。  目前,在影像质量测试领域,国内大多测试仪器都要依赖进口。作为中国首家专业像质评测机构,英迈吉一直致力于填补国内在专业影像测试领域的技术和服务空白,包括测试仪器的研发和测试方案制定等等。此次,英迈吉研发的切换卡装置,填补了国内自主研发的切换卡装置的空白。  英迈吉CTO翟小鹏对这款切换卡装置也是倍感满意,他表示这款设备的效果已经达到了预期,能极大提高影像质量测试效率,节省时间。对于未来,翟小鹏表示这款设备只是个开始,未来英迈吉会推出更多自制的高品质产品。
  • 任鲁风谈基因测序技术自主研发之路该如何走
    日前我对CFDA批准华大基因测序产品注册事宜的质疑,引起了不小的争论,其中的焦点问题之一就是在目前国产测序技术尚不成熟的现实状况下,如何满足日益迫切的临床市场需求,以及国产测序技术该不该搞和该如何搞。中国科学报的记者就此内容给了我一个采访提纲,我逐条谈论了个人的一点想法,部分内容发表在该报8月5日《基因测序如何自主创新》一文中。   恰巧今天看到了科技日报采访贺林院士的文章,《基因测序发展需要更多顶层设计》,贺院士对这个事业的理解和总结更加的全面和客观,不妨参考一下。   下面我就把我的回复观点抛砖一下,供大家交流讨论。   主题一:洋为中用还是养虎为患?&mdash &mdash 基因测序抢占市场,应该使出什么招数?(市场角度)   1.在当前的基因测序市场中,一些领头羊企业采取与国外企业合作或者收购的方式,对此,您如何看待?您认为应该大企业该采取何种策略?   目前所谓的一些领头羊企业,主要是针对于测序技术服务市场,从最早的华大一家独大,到目前的百家争鸣,但受限于这项技术本身的条件来源,基本上都是采用购买国外仪器、试剂,接受国内外客户(以国内科研用户居多)的技术合作服务合作的模式,在真正临床应用,则主要集中于唐氏筛查方面。   应该说,对于这些以技术服务为主要业务的企业来说,并不具备在技术源头的解决方案,则更便利更快捷的市场准入是决定其企业生存的关键。受国家法律法规约束,准入途径一旦出现封闭(如二月叫停事件),企业则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本能力,这是这个新兴行业在国内目前相关法规体制不健全的现状下,所面临的生死攸关问题。   因此就不难想象,企业在技术条件上没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只能采用与国外厂商合作的方式来解决&ldquo 国产化医疗器械&rdquo 的问题,以期能够继续开展临床检测业务,但对于引进的技术产品本身,因为利润空间和市场竞争方面的考虑,相信这些企业并无太大兴趣。但国外厂商显然不会仅仅满足于合作方的应用消耗,其更希望通过&ldquo 国产化&rdquo 打开国内相关应用领域的准入门槛,让更多的受限机构购买其产品,肯定会用一定的产品销售业绩作为其产品&ldquo 国产化&rdquo 的条件。结局将是,国外厂商的&ldquo 国产化&rdquo 产品顺利打破行业贸易壁垒实现倾销 国内合作方企业市场被进一步压缩苟且偷生 国外厂商以防止核心技术外流的理由限制&ldquo 国产化&rdquo 产品在技术层面的引进吸收 尚不健全的技术规范门槛荡然无存,非规范检验机构林立,形成以牺牲质量为代价、以低价冲击市场的恶性竞争环境,造成临床检验水平的低劣化,最终毁掉这一被全世界看好的前沿技术市场。   对于应对策略而言,实话实说,华大开了个好头,但没能耐住性子等待收成。当初收购CG之举,实在是完美的布局。当一个企业又能够占据市场份额,有能够在技术能力上从头到尾实现自主的解决方案,如果能够多一点点耐心,真正实现创新的持续性发展,以自主技术带动市场,以市场回馈技术创新,相信十年内无人能出其右。但目前的局面只会造成市场的鱼龙混杂,无规无法。   如果作为负责任的大企业,我的建议是,遵循科学规律,遵守市场规则,遵照法律法规,参考国外先进的推广应用经验,对这一新兴技术市场,制订科学、严谨、规范的技术标准,以标准约束应用市场的规范化。与此同时,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形成自主创新和技术层面自给自足,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应用市场的有效秩序。   2.国内自主创新的基因测序企业面临外有巨虎,内有强龙,虽然暂时未达到上市标准,面临此种局面应该采取何种市场策略?其他中小基因测序企业呢?   没有一项技术能够包打天下包治百病,这是科学规律。国产自主创新的基因测序技术,基础和起步都与国外不可同日而语,说落后十年都不算夸张,那我们是否就应该缴械待屠?   从技术角度而言,目前成熟的测序技术的核心技术,基本都来源于上个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所发明的几项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关键在于利用这些基本技术进行组合、改进、优化和衍生的能力,造就了如今丰富多彩的技术市场。技术创新并非单纯指发明一项此前从未有过的技术,而是指如何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下发展出更加高效更加有力的解决实践问题的手段。纯粹的山寨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是没有市场的,国内做测序技术的单位,都各自有各自的绝活,这个问题,最终是要通过市场来进行考验的,如果创新度不足以打动消费者,那必将面临失败的结局。   由此可见,国内测序技术的自主创新,来源于研发者对基础技术的理解、掌握和发展,研发者对最终实现技术的信心才是决定是否继续进行的根本。技术研发和创新之路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坚持这条路线,则需要在产业布局方面争取丰厚的经费资源,以及稳定有效地研发团队,综合分析知识产权壁垒,加强自身知识产权保护。   在这方面,原创而未上市阶段,资金保障成为关键问题,争取国家科技项目具有不确定性和时效性问题,并受政策风险影响,资本途径几乎成了唯一办法,而这种方法在后续阶段面临的巨大风险是资本方对市场利益的追求和技术方对科学规律严谨性的把握直接的时间差冲突。唯一但依旧薄弱的解决途径是,事先对整个研发至上市环节做出完善的规划和重复的沟通信任。   3.基因检测市场有种说法,先&ldquo 吃螃蟹&rdquo 的不赚钱,请问如何看待?   基因检测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也是一个依托于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水平的渐进性市场。这种性质决定了先进入这一市场的机构,形成的产品和技术服务所采用的技术和数据在不断的更新和优化,而先行企业比后进企业面临了更多的市场开拓、资金回笼等产业发展方面的羁绊,还要有精力进行技术升级,因此会形成一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模式,也就是说先行企业把市场需求打开了,而后进企业依托更先进的技术来抢占市场。看似有些不公平不合理,但实则并非完全如此。   首先,新技术和技术升级对于解决市场应用问题的能力是需要经过现实检验的,并非新技术比老技术更合理、更有效、更安全。其次,先行企业对于市场环境的把握以及技术应用经验,具有后进企业所不可能超越的优势。再次,后进型企业中相当一部分都是跟风性质的,其在创新能力和应用技术方面通常底蕴不足,可能很快在竞争中落败。   因此,所谓的先吃螃蟹不赚钱,可以说在高新技术市场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但充其量是个表面现象。企业需要在抢占市场的同时,更多的投入精力于加强自身技术经验优势和创新能力,总结经验,建立科学有序发展的行业标准,积极参与甚至主导对整个市场的技术规范化,打铁还需自身硬。   4.民众对基因测序的期待、市场的火热及市场有序发展之间应该怎样把握?   民众对于基因测序更多的是一种迷信式认知,这一问题来源于科普工作的薄弱,而且在发达国家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短期实现民众对这项技术的充分理解是不现实的。但对于产业市场和资本市场,其敏感性和对先进技术的认知度则要超出民众认知很多,但其性质决定了其根本目的还是看中了这项技术的钱景。马克思说过:&ldquo 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挺而走险 如果有2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藐视法律 如果有300%的利润,那么资本家们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rdquo 因此,在对利润的追求上,科学规律和法律法规就可能成为被抛弃的内容,同样就谈不到市场的科学有序发展。   民众的理解,需要循序渐进的长期科普事业来实现,这也是科学家们的责任和义务。   市场的良性发展,需要政府的有效监管、企业的自节自律、以及相互之间形成合理的规范原则,缺一不可。这里面尤其要强调企业自律问题,不要被资本把持而失去底线,应该积极参与到整个市场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则制订中,说白了就是,联合起来大家都能吃饱,而且可以越吃越好 恶性竞争和底线的打破,可能会吃一顿饕餮大餐,然后饿死街头。   5.我国基因测序发展路径问题:自主创新还是引进吸收?如果引进吸收,是否能真正消化吸收再创新,还是等于白白送掉市场?如果自主创新,短期内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来符合市场的需求?   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并不冲突,这是创新的两种方式,或者说是创新能力的不同体现形式。在目前国内的科技发展水平上,没有引进吸收,自主创新就是无根之木 有了引进吸收,自然会在或多或少的层面上形成自主创新。   具体到测序技术而言,目前市场上所见的所谓创新方式,CG无疑可以归为引进吸收,而对于Ion Proton和NextSeqCN500而言,斗胆妄言,这不叫创新,这叫贴牌。老外不会傻到把核心技术都拱手相送,没有核心技术我们引进吸收的是啥,外观设计吗?创新的判别标准是,在现有的技术、产品上,形成了对技术应用、性能指标等关键因素具有明确先进性的改造、升级或优化。等这几家能有真正的创新拿得出手时,我一定由衷的给个赞。   无论是自主创新,还是引进吸收,亦或是全盘进口,对于市场的需求而言,并无太多不同之处。市场的需求是,利用已有的成熟技术,解决此前难以解决的问题,并在技术成熟度、经济性和安全性等方面能够达到市场认可水平。换言之,符合市场需求有很多途径,但必须遵循市场规则,行业法规也是市场规则的体现形式,建立并遵守科学合理有效的市场规则是这一新兴市场得以发展的关键。   主题二:基因测序仪,国内只能看着干着急?(技术角度)   1.国内自主创新基因测序仪到底要不要做,要做的话做什么?(此处前半部分问题能否引用您在科学网博客对博友评论的回答?)   我科学网博客的评论问答均可采用,因为是我自己写的,其他一些媒体上的&ldquo 转述&rdquo ,有些是很不负责任的臆断甚至编造,最好不要采用。   前文提到了,是否继续,依靠研发者的信心。对于自主创新的技术,如果对其进入市场和创造价值的能力有所怀疑的话,那就可以洗洗睡了。   前文也提到,没有一种技术可以包打天下,所以几乎所有的测序技术类型都能找到其适用的狭缝市场,包括已经退市的技术。454明年就退市了,但哪个专家能跳出来说454的长读长没有意义 CG现在火的如日中天,可连接酶测序技术的鼻祖SOLiD系统几年前就淘汰了。   对于做什么的问题,每个人对技术的理解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评判,这样才会造就不同的测序技术百花齐放。   2.国内自主创新基因测序仪究竟做到了什么程度?如何客观评价?   目前国内做测序技术研发的机构包括:   1、深圳华因康,最早做出测序仪样机,连接酶法,现已向CFDA申请注册   2、南京普东兴,前身是无锡艾吉因,也有了样机,连接酶法,正在优化测试   3、北大谢晓亮项目组,从美国带回的技术,有样机,聚合酶结合&gamma 磷酸荧光标记技术,此前与山东威高集团合作   4、华大,收购自CG,据称其测序设备已量产,连接酶法,已获CFDA注册认证   5、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中科紫鑫公司,基因组所和半导体所研发的原理样机,后半导体所部分转让给中科紫鑫,有样机,公众测试样机正在生产加工,聚合酶结合焦磷酸发光技术。   至于评价,我认为谁都不可能做出绝对客观的评价,只有市场才能做出相对公正的评价,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3.自主创新基因测序仪研究到底谁能牵头?   这个问题应该请科技部领导回答。   2011年863立项二代测序技术专项,该专项据说获得财政部2.7亿元预算。2011年对这一项目的争夺可谓惨烈,最终有5个单位拿到,华大、北大、清华、东南大学、上海交大,1年的项目,每家预算500万(后来砍预算,每家只拿到400万左右),然后华大以技术需要保密为由退出,这也就成为了至今国字头科研项目支持测序技术的唯一投入经费,不到2000万元。   2013年,863立项第二轮测序专项,批给了北大、华大和华因康,但恰好赶在科技部出台后资助政策之后,测序专项有幸成为第一个享受该政策的项目,也就是科技部先给你立项,你们先自己筹钱做,项目结题时(2015年4月)来验收,达到当初承诺的指标就把项目经费给你。可能这算是科技部鼓励自主创新的一种机制吧。   谁能牵头的问题,含糊其辞几句吧。基本条件需要 具有基因组学应用基础和测序技术开发基础 一支具有前期经验的交叉学科研发团队 具有产业化转化经验和体制保障 具有健康的产业资金保障和资方技方关系。
  • 国内首款自主研发半导体基因测序仪问世
    深圳共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6日正式宣布与上海小海龟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强势进军大健康领域,双方将共同打造国内首款自主研发的基因测序新产品——半导体高通量基因测序仪,为精准医疗发展注入强力,成为基因测序领域迅速崛起的新兴力量。 共进股份作为全球领先、中国最大的高端通信电子产品生产巨擘,于2015年2月在上交所成功上市,产品涵盖各类网络通信终端设备、智慧家庭、可穿戴产品。小海龟科技是一家从事创新生物芯片及高端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和服务的高科技公司,已自主研发成功半导体高通量基因测序仪和测序芯片,并启动预研更下一代的基因测序技术。 去年上市以来,共进股份就已确定转型升级目标领域,包括实施智能化工厂解决方案,拓展智慧家庭领域、大数据个性化服务领域及智能生物传感器领域。去年6月的16亿元定增计划进一步锚定“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智慧家居”两大领域,此次联姻小海龟科技是其转型大健康医疗领域的第一步。 据1月5日晚间共进股份刊登的公告,此次向小海龟科技共注资人民币3000万元,所占股份达10%。另据发布会介绍,共进股份此前已间接持有小海龟科技5%的股份。因此,共进股份目前共持有小海龟科技15%的股份。 在发布会上,共进股份和小海龟科技联合推出一款新产品——半导体高通量基因测序仪。据小海龟科技首席科学家吴东平介绍,该产品的核心原理是利用半导体芯片中高度集成的传感单元测量离子变化并转换为电信号读出,具有通量高、速度快、精度高的优点。据悉,该产品是国内首款自主研发的半导体基因测序仪,拥有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先进。更吸引市场的是,该仪器价格和测序费用都将大大低于目前的市场行情,将有力推动基因测序技术的普遍使用。 共进股份董事长汪大维告诉记者,“对于进军基因测序行业,我们和小海龟的合作可谓是珠联璧合,除资本合作以外,共进股份将与小海龟科技在半导体高通量基因测序仪新产品的生产、产业化、市场营销等方面达成深度合作。” 共进股份总经理唐佛南说,“共进股份与小海龟之间的战略合作,是共进股份布局大健康产业链的第一步,这也是共进股份在拓展智慧家庭领域、大数据个性化服务领域及智能生物传感器领域以外又一次重大的新的尝试。” 早在去年6月,共进股份就推出了募集资金约16亿元非公开发行预案,募投项目中包括了“宽带通讯终端产品升级和智能制造技术改造项目”、“基于人工智能云平台的智慧家庭系统产业化项目”、“可大规模集成智能生物传感器研发项目”、“生物大数据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发项目” 等五大项目。 中国是生物和基因测序技术大国,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在众多领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传统治疗与健康管理方式的革新,基因测序广泛应用于个体化医疗,遗传病检测、传染病监控、体检,食品安全检测、育种,药物开发,医疗保险系统、公安安全系统,生命科学研究等领域。 近年来,基因测序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全球基因测序市场总量从2007年的794.1万美元增长至2013年的45亿美元。预计未来几年,全球市场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而Markets and markets预测,中国的基因测序产业2012-2017年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20%-25%。
  • 我国自主研发的癌症定量检测产品问世
    清华大学17日宣布,罗永章教授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热休克蛋白90&alpha 是一个全新的肿瘤标志物,自主研发的定量检测试剂盒已通过临床试验验证,并获准进入中国和欧盟市场。   这是人热休克蛋白90&alpha 被发现24年来,世界首个获批用于临床的产品,对于提高肿瘤患者的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价水平、实现肿瘤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什么是肿瘤标志物?什么是热休克蛋白90&alpha ?这一重大成果将给普通民众带来哪些益处?带着这些问题,新华网记者专访了&ldquo 千人计划&rdquo 专家、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罗永章。他同时任抗肿瘤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实验室和蛋白质药物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什么是肿瘤标志物   记者:罗教授您好!先请您介绍下自己的科研经历。   罗永章:我198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87年赴美留学,1993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93至1998年,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回国创业,2001年受聘于清华大学,同年被聘为&ldquo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rdquo ,在重组蛋白规模化复性和抗肿瘤蛋白质药物研发领域开展了一些工作。   在药物研发方面,2005年我主持研发的国家一类抗肿瘤新药&ldquo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rdquo 获新药证书 研发的第二个国家一类抗肿瘤候选新药&ldquo M2ES&rdquo ,2010年获准开展II期临床试验,目前这一项目已落户中关村生命科学园。   记者:请问什么是肿瘤标志物?   罗永章:肿瘤标志物是一类反映肿瘤存在的物质,在肿瘤患者中的含量远远超过健康人。它的存在或量变可提示肿瘤的性质,已成为肿瘤诊断、预后及治疗指导的重要辅助手段。热休克蛋白90&alpha ,英文简称Hsp90&alpha ,就是一种肿瘤标志物,癌症患者血浆中该蛋白的含量显著高于健康人。   发现全新肿瘤标志物引国际关注   记者:请谈一下您和团队发现和证明热休克蛋白90&alpha 是肿瘤标志物的过程。   罗永章:热休克蛋白,英文简称HSPs,它是细胞在某些环境因素或应激条件刺激下形成的一类具有分子伴侣特性的蛋白质,广泛存在于从细菌到哺乳动物的各类细胞中。人热休克蛋白90&alpha ,即Hsp90&alpha ,是热休克蛋白家族中的重要成员。1989年国外专家首次报道了Hsp90&alpha 的基因序列,确认了该蛋白的身份。1992年外国科学家发现,Hsp90&alpha 能被肿瘤细胞分泌到细胞外,但其分泌调控机制在此后很长时间里并不清楚。   Hsp90&alpha 这一全新肿瘤标志物的确认,源于我们课题组首次揭示癌细胞分泌Hsp90&alpha 调控机制的重大科学发现。2009年,课题组在世界上首次发文报道肿瘤细胞特异分泌Hsp90&alpha 的调控机理,同时首次揭示了细胞外Hsp90&alpha 与细胞内Hsp90&alpha 的分子差异。我们进一步证明了分泌型Hsp90&alpha 能促进肿瘤侵袭及转移,且其在血液中的含量与肿瘤恶性程度正相关。这些发现预示了血液中Hsp90&alpha 作为肿瘤标志物的良好潜质。   这些成果被DNA双螺旋发现者、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沃森推荐,2009年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   可检测多种癌症瘤种   记者:那么后来就有了定量检测试剂盒的研发?   罗永章:是的,在上述重大发现的基础上,课题组与普罗吉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攻克一系列技术难题,成功研发出性能稳定的&ldquo Hsp90&alpha 定量检测试剂盒&rdquo 。   此后,在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为组长单位的多家医院共同参与下,完成了世界上首个以Hsp90&alpha 作为肿瘤标志物的临床试验,总样本数达2347例,成功证明了Hsp90&alpha 是肺癌相关肿瘤标志物,可用于患者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价。定量检测试剂盒2013年获得国家第三类(最高类别)医疗器械证书,并通过了欧盟认证,获准进入中国和欧盟市场。   Hsp90&alpha 肿瘤标志物具有广谱的特性,用于肝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其它多个瘤种的临床试验将在近期完成。如能得到验证,试剂盒还可在多种常见肿瘤中应用。   记者:这种检测试剂盒如何使用?能给患者带来什么好处?   罗永章:检测试剂盒的使用比较方便快捷,成本也较低。只需采集1毫升血液,分离出血浆,稀释后加入到检测板中,检测血浆中Hsp90&alpha 的含量,全程约需2小时即可知道结果。   如果含量超出正常值范围,建议采取其它手段进一步确认是否患有肿瘤。有些肿瘤患者尽管并未表现出相关症状,但其Hsp90&alpha 含量可能已经升高,如果再进行深入检查,就可能被确诊为肿瘤,这能使患者早日接受治疗,从而大大提高治愈率或延长生存期。这种试剂盒的应用将为提高癌症防治水平提供重要的支持。   肺癌检测准确率高于常用试剂   记者: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这种我国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有何优势?   罗永章:2011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公布了全球31个被明确用于癌症检测的产品,其中以血液为检测对象的有17个,均由外国科学家发现和定义,至今尚无我国自主发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肿瘤标志物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和认可。而这种检测试剂盒是我国自主研发成功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临床试验证明,检测试剂盒稳定性高,能够准确区分并识别血液中的Hsp90&alpha ,而且定量准确度高、重复性好,能如实地反映血液样本中的Hsp90&alpha 含量。在本次肺癌临床试验中,Hsp90&alpha 定量检测试剂盒的准确率高于目前常用的两种肺癌肿瘤标志物检测试剂。此外,它的含量变化趋势与癌症治疗的疗效相关性良好,因此,可实时、较准确地反映治疗效果,为医生制定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 融京科技自主研发的“百万级”生物样本库 成功安装落地
    近日,国内领先的生物科技高端设备及相关技术研发生产的领军企业——融京科技与中国生物样本库集团第一套合作的百万级生物样本库成功安装落地。作为融京科技自主研发生产的百万级生物样本库项目首次落地,此次与中国生物样本库集团成功合作,标志着两家公司在生物医药干细胞领域的合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时也标志着继融京科技与山东恺悌干细胞联合实验室合作之后,融京科技在生物细胞领域新的业务版图发展及扩张,样本库成功安装落地,提升了公司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作为融京科技自主研发生产的核心产品,生物样本库采用了更先进的制冷技术和智能控制化管理系统,以确保更低液氮消耗,有效为生物样本提供极低的温度和稳定的存储环境,保证样本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生物样本库由智能生物液氮罐、大型铝制液氮罐,以及生物化智能管理系统组成。智能生物液氮罐采用了更先进的制冷技术,能够提供极低的温度,确保生物样本在存储过程中的冷冻状态和稳定性。与传统的液氮存储设备相比,能够实现更低液氮消耗,节约成本并延长使用寿命。而大型铝制液氮罐可容纳大量生物样本,提供高效而安全的存储空间。罐体采用耐腐蚀的铝合金材料制造,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和耐用性,可保证样本的“安全性”。生物化智能管理系统是生物样本库的智能控制中心,通过实时监测和调节存储环境中的温度、湿度等参数,确保样本得到最佳的条件。系统尤其配备了先进的自动化功能,可以远程监控和管理多个样本库,提高了“运营效率”和管理“便捷性”。随着国家对生物科技和细胞领域的重视及生物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样本库行业也面临着越来越高的市场需求和技术挑战。本次融京科技与中国生物样本库集团合作的第一套百万级样本库安装落地,不仅增加了融京科技新的产业板块,也为生物医药细胞领域的更多客户提供了新的产品和服务。样本库落地为融京科技和中国生物样本库集团的下一步深度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续,双方也将携手共进,继续扩大样本库规模,尤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数据管理和分析等方面不断创新,取得更多新突破,以实现为生物医学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更好的方案支持。融京科技也将为中国生物样本库集团提供更多高品质的产品、优质的服务和技术保障,进一步打开融京科技干细胞在其生物医学领域市场。未来,融京科技将继续秉承“开放、透明、合作、共赢”的企业文化。并始终以满足生物技术创新需求,研发国产生命科学领域高科技应用广的技术产品为目标。“研万物之变,创新致远;琢精功之细,瑞思求索”。作为一家生物“产学研”一体化的企业,融京科技始一直以来保持着开放、创新的态度,不断推进生物科技的研发和产品优化,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目前,公司已有3名博士、4名硕士人员。为了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将不断壮大研发团队并加强科技型技术人才的引入,并持续开展产学研成果转化及市场应用,以满足客户需求。同时,积极与更多的业界科学家和战略伙伴合作,以拓展市场业务空间和技术应用范畴,为推动科研、生物医药领域的技术创新“不懈努力”!关于融京科技北京融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融京科技”)成立于2014年,拥有“BIOCOVER”自主品牌。融京科技一直“保持初心,坚守使命”,全面践行“产学研销服”各业务板块全面发展,以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矢志成为科研领域的服务专家。目前公司已经开发出多功能植物活体影像系统、生物发光显微成像系统、高灵敏化学发光分析仪和超低温深冷样本储藏系列设备以及多个在研设备。融京科技非常重视知识产权的积累,截止目前共拥有软件著作权5项、专利17项,业已跻身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
  • 五洲东方自主研发品牌产品正式启动
    2010年11月,作为从仪器代理向自主研发战略转型的重要一步,五洲东方与美林恒通公司合作研发的全新一代自主品牌产品—五洲东方Biodropsis超微量核酸蛋白分光光度计项目正式启动。   美林恒通公司由中科院归国科研人员创办,致力于为中国科学家提供性价比更好的先进科学分析仪器。与传统分光光度计不同,五洲东方Biodropsis超微量核酸蛋白分光光度计应用液体的表面张力特性,只需0.5~ 2ul的液体样品,便能在上下检测臂之间拉出一个标准的小液柱,小液柱替代了传统检测中的比色杯,成为微量检测系统的技术基础,这样不但节约了样品,也减少了传统检测方法带来的误差。   五洲东方与普莱恒通合作开发,设计出两款价格适中、功能完善的新一代 Biodropsis BD-1000型和 BD-2000型超微量核酸蛋白分光光度计,更适合中国科研人员使用,更有利于该技术在高通量、低样本量的基因研究及快速检测实验室中得到广泛应用。
  • 清华团队新成果在《自然》发表:有望解决光刻机自主研发难题
    2月25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唐传祥研究组与来自亥姆霍兹柏林材料与能源研究中心(HZB)以及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PTB)的合作团队在《自然》(Nature)上发表了题为《稳态微聚束原理的实验演示》(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steady-state microbunching)的研究论文,报告了一种新型粒子加速器光源“稳态微聚束”(Steady-state microbunching,SSMB)的首个原理验证实验。基于SSMB原理,能获得高功率、高重频、窄带宽的相干辐射,波长可覆盖从太赫兹到极紫外(EUV)波段,有望为光子科学研究提供广阔的新机遇。在芯片制造的产业链中,光刻机是必不可少的精密设备,是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中最复杂和关键的工艺步骤。“我国EUV光刻机的自主研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基于SSMB的EUV光源有望解决自主研发光刻机中最核心的‘卡脖子’难题。”唐传祥说。SSMB原理验证实验示意图。 图源《自然》SSMB原理验证实验结果。 图源《自然》光刻机是芯片制造中必不可少的精密设备SSMB概念由斯坦福大学教授、清华杰出访问教授赵午与其博士生Daniel Ratner于2010年提出。赵午持续推动SSMB的研究与国际合作。2017年,唐传祥与赵午发起该项实验,唐传祥研究组主导完成了实验的理论分析和物理设计,并开发测试实验的激光系统,与合作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了实验数据分析与文章撰写。唐传祥教授和HZB的Jörg Feikes博士为论文通讯作者,清华工物系2015级博士生邓秀杰为论文第一作者。“SSMB光源的潜在应用之一是作为未来EUV光刻机的光源,这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清华大学SSMB研究的重要原因。”唐传祥介绍。在芯片制造的产业链中,光刻机是必不可少的精密设备,是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中最复杂和关键的工艺步骤。光刻机的曝光分辨率与波长直接相关,半个多世纪以来,光刻机光源的波长不断缩小,芯片工业界公认的新一代主流光刻技术是采用波长为13.5纳米光源的EUV(极紫外光源)光刻。EUV光刻机工作相当于用波长只有头发直径一万分之一的极紫外光,在晶圆上“雕刻”电路,最后将让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包含上百亿个晶体管,这种设备工艺展现了人类科技发展的顶级水平。荷兰ASML公司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EUV光刻机供应商,每台EUV光刻机售价超过1亿美元。新成果有望解决自主研发光刻机的“卡脖子”难题唐传祥介绍,大功率的EUV光源是EUV光刻机的核心基础。目前ASML公司采用的是高能脉冲激光轰击液态锡靶,形成等离子体然后产生波长13.5纳米的EUV光源,功率约250瓦。而随着芯片工艺节点的不断缩小,预计对EUV光源功率的要求将不断提升,达到千瓦量级。“简而言之,光刻机需要的EUV光,要求是波长短,功率大。”唐传祥说,“大功率EUV光源的突破对于EUV光刻进一步的应用和发展至关重要。基于SSMB的EUV光源有望实现大的平均功率,并具备向更短波长扩展的潜力,为大功率EUV光源的突破提供全新的解决思路。”唐传祥指出,EUV光刻机的自主研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基于SSMB的EUV光源有望解决自主研发光刻机中最核心的“卡脖子”难题。这需要SSMB EUV光源的持续科技攻关,也需要上下游产业链的配合,才能获得真正成功。《自然》评阅人对该研究高度评价,认为 “展示了一种新的方法论”,“必将引起粒子加速器和同步辐射领域的兴趣”。《自然》相关评论文章写到“该实验展示了如何结合现有两类主要加速器光源——同步辐射光源及自由电子激光——的特性。SSMB光源未来有望应用于EUV光刻和角分辨光电子能谱学等领域。”目前,清华正积极支持和推动SSMB EUV光源在国家层面的立项工作。清华SSMB研究组已向国家发改委提交“稳态微聚束极紫外光源研究装置”的项目建议书,申报“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崂应谈核心竞争力: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
    仪器信息网讯 2021年7月13日,为期三天的第十九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CIEPEC 2021)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静安庄馆)盛大开幕,吸引了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800余家环保精英企业参展。展会期间,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了青岛崂应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庄晓君女士,听她介绍崂应的新产品及核心竞争力。仪器信息网:请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崂应展区?庄晓君:本次崂应展区主要分为三大展示区,分别是环境便携式仪器展示区、光学感知模块展示区、智能物联网展示区。三大展区特色都很鲜明,展出的也都是我们崂应最新的一些科技成果。 仪器信息网:本次展会,崂应带来了哪些重要产品,是否有新的技术突破?庄晓君:我们这次展示的还是以环境便携式仪器为主。说到便携式,大家就能很清楚的了解到,我们仪器的主要特点就是高度集成化,以及便携和轻便小巧。此次展会我们带来了五大系列20余款产品,其中有一些是我们今年刚刚上市的产品。比如崂应3035型便携式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监测仪(21款)、崂应7003型油气回收多参数检测仪(20款)、崂应3012H-D型大流量低浓度烟尘/气测试仪(21款)。其中崂应3012H-D型大流量低浓度烟尘/气测试仪(21款)采用了崂应自主研发的光学感知模块。仪器信息网:崂应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庄晓君:说到核心竞争力,其实就是我们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目前崂应产品中的核心零部件,如泵、光学感知模块等,已经完全实现了依靠自己技术研发,并广泛应用于我们的产品当中。我认为这是很多厂家无法超越的核心竞争力。
  • 我国首台自主研发基因测序仪问世 明年上半年投产
    p   10月18日,在武汉国际会议中心,深圳华因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华因康”)举行了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基因测序仪的产品发布会。据了解,华因康是由基因测序领域领军人物、国家首批“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盛司潼博士创立,该公司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水准的医用基因测序仪,打破了国外厂商的长期垄断,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U8155P1190DT2015102014325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0/insimg/56150f5e-a86b-4d88-a523-33a5e63c2378.jpg" / /p p   对于华因康选择在武汉举行发布会的原因,华因康CEO盛司潼博士表示,华因康已与武汉光谷生物产业园区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试剂研发生产的华中基地,建设基因测序服务中心,更好地为武汉市民服务。华因康也十分看重武汉优质的医疗和人才资源,期望这场发布会能够吸引更多武汉医疗机构专家学者的关注与合作。 /p p   随着经济基础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健康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受益于基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基因测序成本大幅下降,基因测序技术已经从实验室走进了医院和寻常百姓家。比如,现在很多医院在开展的肿瘤精准个体化用药指导、无创产前检测(NIPT)等,都是属于基因测序的应用范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U8155P1190DT20151020143318.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0/insimg/09de8cdd-641d-4df4-a992-14011cf1b92f.jpg" / /p p   盛博士还指出,华因康本次发布的HYK-PSTAR-IIA基因测序仪,是中国自主创新的第一台拿到CFDA(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基因测序仪,具有快速、灵活、准确等特点,临床使用更简便,不需要复杂的培训就能让任何一个用户轻松上手,并且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测序试剂单次检测成本。同时,基于200多项涵盖试剂供给、测序反应、自动化控制、光学成像、数据处理等5大系统核心专利,HYK-PSTAR-IIA基因测序仪也成为首个通过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的临床精准医疗领域测序仪。 /p p   以现有技术做一次DNA检测,拿到报告大约需要一周时间。而华因康测序仪能够将这一时间缩短到半天,并且准确度达到99.9%。用血液、皮肤或头发都能做DNA检测,与传统技术相比,这款测序仪提速的关键在于能够同时采集千万甚至上亿个基因片段。昨天,该公司华中基地签约落户光谷生物城,预计明年上半年可以投产 今后,武汉市民有望在本地医疗机构做快速的DNA检测,根据检测项目的不同,费用从1000多元到数万元不等。该测序仪目前已应用于重大疾病(如癌症)筛查与预防、个性化用药指导、心脑血管疾病筛查、遗传病筛查、健康评估等方向,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和市场前景。 /p p   “基因测序在中国的发展才开始不久。”盛博士说,“华因康作为中国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测序平台企业,在未来几年间,我们将不断为合作伙伴提供更好的平台产品,共同为中国人民的健康事业而奋斗。” /p p   目前,华因康以深圳为基地,已经在广州、武汉建立了区域检测中心。未来数年内,计划在全国各大城市进行布局,更好地为全国人民服务。 /p
  • mRNA新冠疫苗:“引进or自主研发”之争
    mRNA疫苗引进还是自主研发之争自2022年来,奥密克戎(omicron)毒株成为了新的全球流行新冠毒株,并在大流行过程中不断变异产生新的亚型。面对不断变异的病毒,原有的疫苗防御能力如何?还能对抗新的变异株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院士表示,当前我们的灭活疫苗对新冠病毒依然具有有效性。5月25日,美国AP新闻社评价我国对国产 mRNA 疫苗的押注,也许不利于疫情管控。那么,不同类型的疫苗防御能力会有所不同吗?mRNA在人体的作用机理在我国,接种的新冠疫苗大多为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以及最新上新不久的重组蛋白疫苗,仅在我国台湾地区、香港和澳门等地有mRNA新冠疫苗的接种。实际上,早在2020年的春季,中国复星医药就与辉瑞和BioNTech达成合作协议,负责生产并分销内地的mRNA疫苗。2021年10月27日,由艾博生物科技公司、沃森生物(Walvax)公司和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开发的中国首个新冠mRNA疫苗公开展出。遗憾的是,在新冠大流行的前两年里,我国大陆并没有批准mRNA疫苗上市。而在一些西方卫生专家的眼里,放弃使用mRNA疫苗是非常可惜的。他们认为,这会导致关口的开放时间被推迟,各种供应链会中断,相关服务部门也会面对巨大的压力。辉瑞等公司生产的mRNA疫苗不仅有效地阻止了疫情扩散,同时带来了巨大的收益,2021年11月份,美国辉瑞公司第三季度财务显示,营收增长比去年翻了五倍,其中一半的营收则来自于疫苗的销售。mRNA疫苗在全球大部分地区都得到了使用授权,并在数以亿计的人身上证明是安全和有效的,但其副作用还是受到很多民众的诟病,我国使用的灭活疫苗相对而言副作用较小。即使没有使用mRNA疫苗,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们依旧能够采取物理防护措施及国产疫苗很好地控制病毒传播,隔离和封控的措施也有效防止了传染面的扩大。然而,当奥密克戎毒株来了,形势一下改变了。我国mRNA新冠疫苗自主研发之路奥密克戎不仅传播快,变异也更快,mRNA疫苗效果更好,能更好地控制病毒,减少重症和死亡率的上升。因此,自今年3、4月以来,国内遭受奥密克戎毒株侵袭,新冠疫苗的研发速度也大大往前推进了,目前除了艾博生物,斯微生物、中国生物等一批公司也加入了mRNA新冠疫苗的研发大军中来。在国内的新冠mRNA赛道上,大约有16款mRNA疫苗,其中自主研发14款。国内首个获批开展临床试验的新冠mRNA疫苗是艾博生物旗下的,是国内进展最快的mRNA疫苗。今年年初,《柳叶刀微生物》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艾博生物的候选mRNA疫苗在人体安全初步测试中成功激发了免疫反应,但业界对该疫苗的效果反响不一,我们也等待下一步的研究和评估。位于第二梯队的是斯微生物和艾美疫苗,这两家公司的mRNA疫苗已经进入II/ III期临床试验,并且建立了各自的疫苗生产工厂。此外,还有蓝鹊生物、石药集团、康希诺生物等公司,它们的新冠mRNA疫苗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准备进入临床研究。据相关资料显示,复星医药引进的mRNA疫苗正在与卫生部门合作审批,上海当局也发布了新的防疫政策,也许未来某一天会允许mRNA新冠疫苗的进口。沃森生物mRNA疫苗mRNA临床试验成败是一方面,生产数百万剂疫苗也是一个我们面临的挑战。mRNA在现在仍是一个比较新的技术,因此,高质量并且规模化生产的问题也需要解决。据介绍,艾博生物科技公司已于2020年12月新建立了一个生产基地,预计年产可达1.2亿剂。也许很快我国大陆也会迎来mRNA疫苗的接种,面对善变的疫情,我们也在随机应变。耶鲁大学卫生政策专家陈曦表示,“清零”并不一定是完全零感染,他并不认为防控只有两条路可走,也许我们可以尝试着走中间路线,在不断动态清零的过程中,找到平衡防疫与民生的方式。更好的新冠疫苗,有助于我们选择更好的疫情控制方式。事实上,即使有mRNA新冠疫苗,突破性感染仍是一个长时间面对的问题,如何能在奥密克戎毒株不断变异的情况下保障民生与经济,这是现在全球每个国家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参考资料1. https://abcnews.go.com/Health/wireStory/chinas-bet-homegrown-mrna-vaccines-holds-back-nation-849277082. https://www.zhangtongshe.com/article.html?id=5043
  • 国内自主研发“纳米纸”亮相10月纳博会
    碳纳米纸是以碳纳米材料(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和石墨烯等)为主制成的纸状材料。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Richard Smalley首次合成了碳纳米纸——buckypaper(巴基纸)。此后,比表面积远大于碳纤维纸,有着良好的导电导热性、透气透液性和化学稳定性的碳纳米纸,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据报道,2008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看上去像复写纸的碳纳米纸,比重仅为钢的1/10,但强度达到了钢的250倍。这种碳纳米纸用碳纳米管制成, 即buckypaper。因为质量轻强度高,以及其他优良特性,成形的碳纳米纸一问世,美国等发达国家就将其应用于军事、航天等领域,而它在国外的商业化发展也已经初具规模。  “碳纳米纸在航天科技、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吸波材料、导热材料、力学增强材料、阻燃材料、过滤材料、生物材料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但碳纳米纸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在国内相关领域仍是空白。”昆明纳太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铸曾表示,其创业的目标就是实现中国制造碳纳米纸的量产,打破国外在高新战略材料上的垄断。  为此,纳太科技自主研发出一套连续生产碳纳米纸的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成为目前中国唯一一家具备低成本连续生产碳纳米纸的企业,主营碳纳米纸及碳纳米复合材料,并进行碳纳米纸市场终端产品应用方案的设计。所开发的包括碳纳米纸在内的各类产品,用途颇广,在新能源、流体净化、高导热应用、航空航天复合材料等领域均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图为国内自主研发的纯碳纳米纸  据了解,纳太科技利用碳纳米材料的抗菌、微细、导电等特性,结合其他人工纤维复合成型,开发出应用于净化领域的碳纳米纸产品,可进行高效空气净化和水净化。其新一代碳纳米高效抗菌空气滤膜经过国家空调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0.3微米颗粒过滤效率达到99.9997%,阻力212.2Pa 经过广东微生物研究所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抗菌率达99.9%,抗霉菌等级为最高的0级,极具市场竞争力。而其开发的应用于新能源领域的碳纳米纸产品,不同的型号可分别用在锂离子电池阴极、电化学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气体扩散层和金属空气电池气体扩散层等。空滤纸  纳太纳米纸究竟有哪些神奇之处?在不同的行业可以应用到何种程度?这些疑问都可以在第七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上得到解答。  据悉,由江苏省纳米技术产业创新中心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简称纳博会)将于2016年10月26日-28日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这是中国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纳米技术应用产业交流大会,也是纳米企业形象展示、产品推介、技术交流、市场拓展的最佳舞台。本届大会期间,包括昆明纳太、厦门纳诺泰克、天津中正华美、台湾奈星、合肥开尔等在内的众多国内外纳米材料企业将齐聚苏州,展现纳米新新材料的神奇世界。更多详情可登陆纳博会网址:www.chinanosz.com
  • 依利特30周年访李彤:坚持自主研发 开放合作共赢
    仪器信息网讯 在第24届全国色谱会期间,苏州依利特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依利特)董事长李彤接受了仪器信息网采访。正值依利特成立30周年之际,双方就公司成立历史、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规划等话题展开交流。李彤表示,为满足国家发展需求,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率先研发出了中国自主的液相色谱仪。而依利特成立的使命之一,就是把大连化物所的成果转化为商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产商品化液相色谱仪就是从依利特走出来的。30年来,依利特不断投入研发,已经推出了六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相色谱仪,国产化率达到95%以上。此次,借助全国色谱会的舞台,依利特正式发布了全新一代自主研发的Eclassical 3200L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李彤提到,这标志着依利特自主研发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展望未来,李彤表示,依利特将继续深耕分析仪器行业,扩大液相色谱仪在高端市场如制药行业的应用,也会关注其他色谱技术,包括气相色谱、离子色谱等方面的拓展。同时,除了硬件系统的不断研发之外,公司还会加大在软件方面的研发力度,力争年底实现网络版软件内部试用。此外,依利特还将加强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系统的拓展,已与珀金埃尔默公司达成合作,希望形成强强联合。站在企业发展的新起点,依利特将继续致力于为用户提供解决方案,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更多采访实录,详见视频:
  • 佛科院学子携带自主研发仪器参与海试
    近日,在中山大学组织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专项的海试中,作为参与单位的成员,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先进光学检测与成像实验室20光学工程研究生熊志航和18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生麦浩基,携带自主研发的水体悬浮颗粒物偏振荧光测量仪顺利参航。参航人员合影;第一排左一:麦浩基,第一排右三:熊志航。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拥有广泛的海洋战略利益。本次海试的参与单位有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目标是研究被观测水域中悬浮颗粒物的组成与类型、浓度、粒径分布及其时空变化,建立潮动力驱动下不同物质组成、浓度、粒径的有机性颗粒与水体耗氧速率的定量关系。测量船上携带了各种传感器,包括光学、声学等复合测量技术的仪器。搭载仪器的测量船。“我们带了两台仪器来参航,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轮班,不断取水样并操作两台仪器。经过25小时工作,最后仪器完整采集了一个潮周期不同水层的数据,我们也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不虚此行!”熊志航表示,本次航行参与人员中有不少海洋领域的专家学者、工程师,能有机会和前辈学习取经,机会非常宝贵。此外,通过参观船上其他同行的仪器,了解海洋研究中的科学问题和需求,也为自身未来课题的研究和仪器开发指明了方向。“海洋技术领域的问题不在书斋、不在实验室,而是在海试现场,我们研发仪器只有应用到一线才算解决问题。”麦浩基在参与投放仪器。海洋科学作为一个应用领域,目前大部分的海洋仪器都依赖进口,有许多海洋技术装备有待研究与开发。在国家提倡建设海洋强国,推动仪器国产化的进程中,大学生研发的仪器能在本次航次中运用,是对青年学子科研工作最大的认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表示,接下来学院积极号召广大学生紧跟时代的潮流,抓住风口,努力将仪器做得更好,为海洋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熊志航在船舱内进行实验。
  • 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研制成功,开始量产
    核磁共振仪器被誉为“尖端医疗设备皇冠上的明珠”,对于心脑血管、神经和肿瘤等多种重大疾病影像诊断有重大意义,但生产技术长期被国外封锁。不久前,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研制成功,开始量产。它的成像质量如何?是否达到相关标准?国产核磁共振仪器实现量产医疗检查费用正在逐步降低记者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看到,生产线上生产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画面中白色的圆柱体就是正在生产中的仪器,经过一系列复杂精密的程序之后,它将出现在医院的检查室里。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技师张辉介绍,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图像质量不逊色于国际先进的核磁共振仪器生产厂家,但价格比以前大大地降低,医院的医疗检查费也在逐步地降低。最新一代的国产核磁共振仪器已完全达到医院提出的相关要求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里,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正在工作。仪器工作的情况,实时传输到十五公里外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记者了解到,这款仪器可以获得人体的全身影像,不仅分辨率更高,还加速了成像速度。总台记者 朱慧容:在分辨率不是很高的核磁共振机器做出来的影像,看不出来具体的病灶在哪里。在分辨率很高的核磁共振提供的影像上,明显看出这里可能是一个肿瘤的所在位置。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副所长李烨介绍:“以前我们的核磁共振就像拍照片一样,你一动,照片就糊了。我们现在有了快速成像技术,就像拍电影一样,组织动也不怕,可以看到它动的过程。”据了解,第一批国产核磁共振仪器上市不久,科研团队将临床上出现的问题总结出来,逐步攻关。目前,最新一代的国产核磁共振仪器,已经完全达到了医院提出的图像质量要求。
  • 2018中国医药:自主研发创新力大爆发
    p   医药是今年医疗大健康板块中最亮眼的赛道。 /p p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2018年的中国医药,我们认为是“自主研发创新力爆发”的一年。无论是资本面、政策面、人才面还是二级市场表现,都指向了这一点。 /p p   本文将讨论以下话题: /p p    strong 资本寒冬之中,医药的投融资表现如何? /strong /p p strong   “海归潮”已经形成,它将如何影响资本市场的动作? /strong /p p strong   给一个判断:创新药步入收获期 /strong /p p strong   大环境寒热参半,政策指向何方? /strong /p p strong   剧烈变化之中,2019年将有哪些新趋势?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自主研发黄金时代开启 /span /strong /p p   2018年移动互联网赛道的创业黄金十年结束了。但是医药赛道完全是一副截然不同的景象——几乎每一两周,都会见到一条大额融资消息。 strong 医药的黄金时期,才刚刚开始。 /strong /p p   36氪整理了2014-2018年医药赛道的投融资事件数据。我们看到,2014年和2015年,融资事件数仅为171个和254个 而2016年起赛道骤然升温,2016年融资事件数达到顶峰,共有401个 strong 尽管资本寒冬来临,2017年、2018年的数据也没有大幅降低,分别为302个和279个,基本保持平稳。 /strong /p p   也不是全然没有影响。 /p p   华盖医疗基金董事总经理施国敏表示,“资本寒冬不仅反映在项目融资,也反映在基金募集,甚至母基金,整个2018年下降了很多,有不少项目和基金都存在很大的压力”。 /p p   “融资压力会使基金调整投资策略”,他说,“策略调整上,一是会更理性,也可以对项目有更多选择权,包括项目的估值也下来了,这个在近期接触的不少项目已经比较明显了,很多项目都先得想怎么活下来”。 /p p   “二是影响基金是否与前期的策略保持一致或调整,包括投资的细分方向选择可能也会有所调整,不会单纯追逐只有听起来高大上的概念,所谓高水平重复,而投资节奏也会有所放缓。但对符合策略的差异化的好项目仍然有很多基金在追逐,市场的基金也好,项目也好,分化比较明显。此外,基金和项目都会更强调内功,包括投后增值服务能力和资源嫁接,以及企业的未来预期的可实现性。”华盖医疗基金董事总经理施国敏分析道。 /p p   英诺天使基金的李英杰说道,“资本寒冬不会使我们的投资节奏放缓,这个大背景下,敢于创业的优秀人才是值得投资的,但投资决策过程中会更加慎重。至于投资策略,资本寒冬中总体改变也不大,还会是聚焦早期,聚焦原始创新转化,只是会更加聚焦精英创业,关注硬科技、生物医药的比例会增多。” /p p   来自美国硅谷的投资机构Elysium VC主要投资硅谷和欧洲的项目,但资本寒冬使得他们调整项目进入中国市场的策略。Elysium VC的合伙人Jackie说道,“今年的募资确实受到资本寒冬的影响,相信明年开始会更加困难,包括我们投资的项目未来进入中国市场的策略方面,都会做一定程度上的调整。同时在全球经济预期下行的可见未来,我们对早期项目会比以往更多的谨慎。长远来看,这只是一个小的拐点,并未到大的转折,机会还是非常多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cc8a02a8-9ae7-424f-b008-25cfe47f5020.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p p    strong 其中,有一个细分赛道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创新药研发 /strong 。 /p p   投融资事件数量上,国内创新药研发在2014年以前还只是“星星点点”,每年只有1-6个投资事件发生 2016年后,它们开始“形成火焰”,数据激增到16个 近两年增长势头良好,2018年投资事件数量最多,达到23个。 /p p    strong 2018年,创新药项目身处资本寒冬之中,融资额并没有下降,反而往上生长。 /strong 今年种子轮、天使轮的融资规模基本都在数千万人民币左右,A轮多达到上亿人民币,B轮或以上也是上亿人民币打底。 /p p   尽管医药是个慢行业,但近年来融资速度很快,这足以体现资本对该赛道的看好程度。 strong 从2016年起,更有一家公司在一年内完成多次融资的案例 /strong 。2016年,诚志股份和华领医药都在当年完成了两轮融资,如今华领医药已经在港交所上市了,上市的情况我们还会在下文详述。2017年,天境生物、北海康成在一年内有两次融资,盛世泰科更是在当年完成三次融资。2018年,一年内完成两次融资的还有领晟医药和鑫康合生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15c7de3e-bc95-437c-8893-c673abc3be7a.jpg" title=" 2.jpg" alt=" 2.jpg" / /p p   对于创新药的这波趋势,很多创业者和投资人的感受也非常强烈。诺灵生物创始人孙滨源表示,“2018年医药行业发生的两个事件,对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未来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第一是医药体系改革让原研产品快速引进 第二是中国进口的PD-1价格低于美国和香港,成为世界最低价格。这两个事件不是偶然,很可能是 strong 国内医药行业由注重跟随到追求差异化 /strong 的转折点。” /p p   普华资本管理合伙人周密则认为, strong 从国家的大政方针来讲,是在挤压低水平的仿制重复建设,并且挤压流通环节的水分。但国家在鼓励创新方面一直非常积极,总体来讲这对创业投资和创新孵化是非常有利的。 /strong 这恰恰给了关注于早期、关注于先进技术的投资机构机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二级市场加大火力 /span /strong /p p   年初,港交所打响了对生物科技公司的“争夺战”,前所未有地改革了上市规则——“允许创新型公司采取双重股权结构上市”、“允许尚未盈利或者没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来香港上市”。 /p p   这两条规定相当于对创新型生物科技企业敞开了大门,因为创新药研发是一个前期投入极高、周期极长的行业,常有人说需要“十年十亿美金”,此前很多技术壁垒极高的生物企业都因为没有收入而无法上市。 /p p   目前,已在港交所上市的企业包括了华领医药、信达生物、百济神州、歌礼制药。其中华领医药在今年3月完成了高达1.174亿美元的E轮投资,资方包括Blue Pool Capital、通和毓承、K11 Investments、药明康德等,随后又紧接着到香港完成了上市。接下来,正在准备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包括了亚盛医药、君实生物、基石药业、盟科医药、迈博药业、康希诺生物等。不过, strong 从市场表现来看,真正在港交所上市的也都是大估值的药企 /strong 。 /p p   创新药企业上市后,得以筹集到更多的资金,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研发进程,加速了商业化落地。 /p p   除了港交所为生物科技企业IPO开绿灯,上交所也对创新型药企宣布了利好消息。在11月底的进博会上,国家宣布将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定位非常明确,是专门为科技型创新性企业服务的。科创板的设立,传达出鼓励创新药研发的信号,这也是给创新型药企的一针强心剂。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海归潮”不会继续推高公司估值 /span /strong /p p   国内政策对医药创新的激励,以及国内庞大的市场体量,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高经验值海外人才归国。可以说,这些海外人才已经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海归潮”。 /p p   资料显示,CBA(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是美国最大的华人生物医药协会,它共有五千多名登记会员。2018年,该协会有大约一半的会员在国内有自己的创业项目,或者是交流合作项目,常年往返于中美两国之间。SAPA(美中药协)中国分会的六千余名会员中,也有将近两千名会员回到国内工作。 /p p   36氪在与几家美元基金的沟通中了解到,有华人背景的美国医药公司很受看好,因为这类公司掌握美国的领先的医药技术,可以在美国很好地打开市场 同时,核心团队的华人背景也帮助他们在中国市场立足。因此,这类企业可以同时打开中美两国市场,并且获得来自中美两国投资机构的认可。 /p p   价格方面, strong 市场上一些观点认为国内的生物医药市场已出现泡沫 /strong ,国外项目的价格更便宜。但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资人则表示,其实 strong 美国的项目价格有些两极分 /strong 化,一般的项目价格是比国内便宜的,但是真正技术领先的项目,价格是远高于国内的。 /p p   华盖医疗基金董事总经理施国敏表示,“ strong 海归潮对投资额度不太会有实质性影响,估值还是看项目本身质量 /strong 。对涉及美元项目,如果项目仍然是搭建海外架构,资金需要出境,这对估值会有影响。” /p p   英诺天使基金的李英杰也表达了相近观点,“对‘海归’企业的投资策略、投资额并不会刻意区别于本土企业,名校是基础,具体的估值还是要看人本身、项目本身”。 /p p   至于投资重点,36氪认为要放在自主创新研发上,而非把国外的品种授权引进License-in。拿一些36氪此前报道的项目举例,深透医疗具备刚刚拿到FDA自研的AI影像采集技术,获得了真格基金、百度风投、Facebook投资人Jim Breyer等国内外机构的投资 诺灵生物在美国自主研发了ADC高分子偶联技术,并切入中国市场,完成了5000万元A轮融资 IDbyDNA推出专利的临床宏基因组分析平台,在美国、南美、欧洲和中国都建立了较成熟的市场渠道。 /p p   华盖医疗基金董事总经理施国敏认为,“海归潮本身是好事,而且现在新一轮回来的海归会比以往的更具有目标性,这体现在所带来的项目、这些海归的实际运营企业能力等,甚至能看到一些纯老外加入中国团队。对基金的投资而言,也是多了一些选择,对于真正的海外资源嫁接中国市场的项目,基金考虑合作的机会更多一些。” /p p   同时,施国敏还分析了“海归企业”落地的情况,他说,“这一轮的海归人才在中国医药创新对外接轨的政策开放下,会更有优势,同时这些海外引入的项目最大的挑战也还是国内的具体落地,包括项目的临床研究推进、未来生产和销售、新药具体品种上的合作交易,以及与产业公司的合作及并购整合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给一个判断:创新药已步入收获期 /span /strong /p p   从今年研发成果来看,36氪认为国内创新药已经步入了收获期。 /p p   凭借优先审评审批制度,一大批进口新药和国产新药得以快速获批上市。最快的记录,是今年4月默沙东九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九价HPV疫苗)在短短9天时间内,就获得了有条件上市的资格。 /p p   2017年,只有一个国内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获批上市(重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而到了2018年(截至12月24日),这个数字骤然涨到了五个。今年国家药监局批准的创新药达到历史新高,为中国带来了48个新分子实体,其中全球首次获批的新药有6个。 /p p   另外特别引人关注的,是今年5月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19K(硫培非格司亭)上市,这是国内首个帮助降低化疗后感染的长效制剂。在12月也爆出了一个重磅上市药,君实生物的抗肿瘤PD-1抗体药物获批上市,这是首个上市的国产PD-1抗体药物。今年PD-1赛道可以说是热闹非常,国内的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百济神州也已经递交了PD-1新药上市申请,在君实生物之后,这三家公司的产品也有望紧接着上市,上市或许是在明年,又或许能赶上今年的尾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大环境寒热参半,政策指向何方? /span /strong /p p   从整个大环境来看,今年表现出寒热参半的态势。 /p p   人们对医药赛道的高涨热情从去年一直延续到了今年上半年,这期间,华大基因、金斯瑞、恒瑞医药这几只二级市场的明星股票给予了市场极大的信心。今年下半年,高涨的热情被几盆凉水浇息。长生生物狂犬病疫苗造假事件出现,而后股市整体飘绿,医药股也未能幸免。 /p p   医药行业是受政策影响波动较大的行业,因此政策面的动向尤为重要。未来,政策将引导我们指向何方?今年,有三个方面特别值得重视: /p p    strong 鼓励创新药的政策进一步延续 /strong :一方面,药品审评审批制度鼓励创新药,简化审评流程,加快审评速度 另一方面,国家将对企业的研发费用进行减税,有助于研发型药企提高利润。 /p p    strong 医保局权利集中化 /strong :今年的政府机构改革幅度很大,撤销了食药监总局、医改办,组建了医保局。机构的变动,使得医保局聚集了大多数与医药有关的职能,包括拟定医保政策、监管医保基金、制定药品及医疗服务的价格、制定药品及医疗服务的招标采购政策、监督医保范围内的医疗机构等等。 /p p    strong “4+7”城市集中采购方案 /strong :年底,国家在医药领域出台了这个重磅政策,对4个直辖市和7个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在药品集中采购过程中要明确采购数量,这是首次在国家层面尝试的联合招标采购。 /p p   创新药评审速度提高、环节简化、税费降低,鼓励创新药的政策进一步延续,这对创新药未来的发展是一大利好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对市场上的药企要求提高了,会使得药品质量上升 进口抗癌药零关税、“4+7”城市集中采购方案,这两个政策结合起来,对药品的价格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可能会压缩药企利润,使得药品价格下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剧烈变化之中,2019年将有哪些新趋势? /span /strong /p p   就像上文讨论的,2018年我们一起见证了医药赛道的新政策、资本的新走向,也看到了外部环境的资本寒冬。剧烈的变化将会指引我们走向何方?36氪想对2019年做一些预测,与大家共同探讨。 /p p   1. strong PD-1赛道竞争已经白热化 /strong ,君实医药的PD-1已经上市,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百济神州也已经递交了PD-1新药上市申请,因此行业焦点不能只放在研发上,还将放在市场策略上。 /p p   2. 医药研发的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审批上市这三个环节, strong AI+医药研发还算比较空白 /strong 。这三个环节重复实验多、耗时长、费用高,未来会看到AI的身影。AI+医药这项技术的靠谱程度还需要时间验证,几年后才会有一个大爆发。 /p p   3. strong “海归潮”将继续扩张 /strong ,会有更多的高经验值的海外人才将技术带回国内,他们将成为颇受资本青睐的一支队伍 同时,也会有更多资本开始布局美国或英国的项目。“海归潮”的形成,也给国内企业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p p   4. 随着医药政策的推进,未来市场对技术门槛的要求会更高, strong 对创新药是巨大的利好,而仿制药的日子恐怕会更加难过 /strong 。 /p p   总的来说,2018年资本寒冬的大环境给医药赛道带来了挑战,未来两级分化会更明显。优质的创新项目仍是资本追逐的宠儿,只是估值可能会放低一些 而技术壁垒不高的项目,恐怕要向做些转型,才能活得下来。时代的浪潮,在推着企业走向创新力爆发的那一天。 /p
  • 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地球模拟器正式投入使用
    p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07所获悉,首个国内自主研发的用于真空模拟系统中的多波段复合地球模拟器顺利完成交付验收试验,正式投入使用。 /p p   207所专家表示,该地球模拟器是国内首个用于真空系统中的多波段复合地球模拟器,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地球模拟器,其主要作用是为真空测试环境提供地球背景环境模拟,通过多波段复合方式实现地球辐射特性的模拟。 /p p   据介绍,该地球模拟器具有多波段模拟、快速升温、快速降温、精确控温、均匀性和稳定性良好、可长时间持续工作等优势,各项技术指标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p p   后续,地球模拟器研制团队将在现有地球模拟器的技术基础上,继续攻关,争取形成地球模拟器系列化产品,使地球模拟技术取得更大的发展。 /p
  • 15分钟!我国自主研发检测产品快速精准识别德尔塔
    8月10日,武汉光电工研院孵化企业量准实业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又一批新冠检测产品运往摩洛哥,这是量准今年第五次向该国出口新冠检测产品。这批检测产品可在15分钟内,快速精准识别德尔塔变异毒株。  今年初获多笔海外订单以来,量准公司相关产品远销摩洛哥及斯里兰卡市场,其新冠检测整体检测方案已帮助当地完成近百万人新冠病毒检测及抗体筛查。  7月底,量准公司自主研发的高通量新冠抗原检测产品,通过国家药监局广东医疗器械检验所检验。  检验报告显示,量准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均接近100%,检测下限浓度达到23.4TCID50/mL级别。15分钟内,可实现高通量德尔塔变种新冠病毒检测,并完成对无症状感染者的快速筛查。  “我们已将Nano SPR技术成功应用在新冠检测领域,基于新一代Nano SPR芯片的检测产品,可从多个维度收集信号数据,把信号放大千倍以上,获得更高的检测灵敏度和更低的分子浓度检测下限,在科研和临床市场都取得了良好反馈。”量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量准公司长期致力于全球领先的生物芯片微测技术研发。新冠疫情暴发以来,该公司响应国家号召开展科技抗疫攻坚,先后研发生产出多款新冠抗原/抗体检测产品,所做工作和努力得到国家科技部认可。  今年初,量准在海外市场进行大量临床比对实验。采用Nano SPR与ELISA检测139例临床样本,通过X2检验分析,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没有差异。并运用Nano SPR可在15分钟左右完成检测,而完成传统的ELISA检测需要2个多小时。  临床实验表明,量准Nano SPR与常规检测方法相比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高、检出率高、阴/阳性符合率高的优势。  截至今年5月,量准已有4款新冠产品取得CE认证,并进入商务部防疫物资出口白名单。该公司另一款核心产品SARS-CoV-2中和抗体检测试剂盒先后在武汉协和医院、湖北疾控中心、复旦大学实验室等国内多家医疗机构开展临床测试,结果喜人,现已远销摩洛哥等多国。  “科技战疫,湖北马力全开,量准是代表之一。”湖北省科技厅成果与区域处处长陈自才说,孵化器是创新资源高地,也是“根技术”培育沃土,湖北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61家,借助完善的全链条科技创业服务体系,一批高水平自主研发的抗疫产品不断涌现,为一线战疫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现阶段,正在针对国内多地新冠疫情源头——德尔塔变异毒株开展集中攻关。”量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德尔塔变异毒株在抗原结构上变化并不大,因此在核酸层面进行特异性识别是区分毒株的关键。  该负责人表示,目前,他们正在研发相关常温核酸识别扩增放大系统,借助于Nano SPR的信号放大平台,较短时间的核酸扩增即可被芯片系统放大识别。
  • 港东科技:自主研发高分辨率长焦拉曼光谱仪
    目前,基于超快激光的非线性拉曼光谱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了;而且,随着纳米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基于纳米结构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和针尖增强拉曼光谱(TERS)在超高灵敏度检测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推动拉曼光谱成为迄今很少的、可达到单分子检测水平的技术。  “港东科技”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开始研发“拉曼光谱”系列产品。自主研发、生产、制造的LRS-2型和LRS-3型激光拉曼光谱仪以结构简单、便于调整和测量、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等特点分别在1998年和2000年世界银行贷款发展项目中二度中标。该仪器现已大量应用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物理实验室和化学实验室,作为测量和教学拉曼光谱和荧光光谱的实验仪器。LRS-2/3激光拉曼光谱仪  仪器特点:  自动记录拉曼、荧光光谱   高分辨率,低杂散光单色系统   高灵敏度、低噪音单光子计数器做接收系统   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作为激发光源   配有稳定性好、精度高的外光路系统   多种附件可选,适用于液体、固体样品的分析   配有用于减小瑞利散射的陷波滤波器。  2008年,港东科技自主研发的,同时也是国内首款LRS-5型微区激光拉曼光谱仪(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分辨激光共焦显微镜作为收集拉曼散射光系统,长焦长高分辨平场成像输出的单色器,结合自行研制的计算机软件编程等相关实验技术相整合,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高分辨的激光共聚焦显微光谱探测联用设备-激光共焦拉曼光谱仪)研制成功。  这是一项将拉曼光谱分析技术与显微分析技术结合起来的应用技术。微区激光拉曼可将激发光的光斑聚焦到微米量级,从而可以在不受周围环境干扰的情况下,精确获得所检测样品的有关化学成分、晶体结构、分子相互作用以及分子取向等各种拉曼光谱信息。  我们对激光共焦拉曼显微镜的装置设计与技术参数,几何尺寸与配置,显微镜的白光成像照明系统和偏振调光图像处理技术进行了细致的研讨与实际效果的理论计算,为该显微镜的结构定型、技术指标奠定了基础。最终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激光共聚焦拉曼显微镜系统。LRS-5 微区激光拉曼光谱仪  仪器特点:  操作简单,友好的人机对话界面   高分辨率、高稳定性和低杂散光的非对称800mm焦距平场光谱仪系统   接受系统采用具有高灵敏度、低噪音的面阵CCD接收器   外光路系统采用显微镜作为激光会聚和拉曼光收集系统,具有很高的效率和稳定性   配有用于减小瑞利散射的陷波滤波器。  2012年至2016年,“港东科技”作为国内唯一一家研发、生产高分辨率长焦拉曼的企业受邀参加了由北京理工大学牵头,协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共同研发的“激光差动共焦成像与检测仪器研发及其应用研究”项目,该项目属于“国家重大科学仪器开发和应用专项”。在该项目中我司主要承担“拉曼光谱成像探测系统”的研发任务。普通激光束的直径通常为1.7mm左右,而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可以对被分析对象表面及其以下部分(透明或半透明材料)进行分层扫描,以获得较大范围内的信息,能够进行微区(小于0.2µm)分析,很好地满足了对复合材料中不同组元结构分析的要求。  对于“拉曼光谱”在未来的发展,那就必须先从“拉曼光谱”与它的姊妹谱——红外光谱的比较说起。  相似之处:“拉曼光谱”与“红外光谱”一样,都能提供分子振动频率的信息,对于一个给定的化学键,其红外吸收频率与拉曼位移相等,均代表第一振动能级的能量。  不同之处:  1.红外光谱的入射光及检测光都是红外光,而拉曼光谱的入射光和散射光大多是可见光。拉曼效应为散射过程,拉曼光谱为散射光谱,红外光谱对应的是与某一吸收频率能量相等的(红外)光子被分子吸收,因而红外光谱是吸收光谱。  2.从分子结构性质变化的角度看,拉曼散射过程来源于分子的诱导偶极矩,与分子极化率的变化相关。通常非极性分子及基团的振动导致分子变形,引起极化率的变化,是拉曼活性的。红外吸收过程与分子永久偶极矩的变化相关,一般极性分子及基团的振动引起偶极矩的变化,故通常是红外活性的。  3.红外光谱制样复杂,拉曼光谱勿需制样,可直接测试水溶液。  姊妹谱的联系:  1、凡有对称中心的分子,若有拉曼活性,则红外是非活性的 若红外活性,则拉曼是非活性的。  2、凡无对称中心的分子,大多数的分子,红外和拉曼都活性。  3、少数分子的振动,既非拉曼活性,又非红外活性。(如:乙烯分子的扭曲振动,在红外和拉曼光谱中均观察不到该振动的谱带。  综上所述,拉曼光谱相对于红外光谱,其优势之一体现在用拉曼研究水溶液中比较方便,而生命科学的许多研究往往需要的水溶液环境。共振拉曼、表面增强拉曼和非线性拉曼光谱以及它们的联用将成为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方法,因为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如:临床医疗、癌症的检测与诊断等),我们以为也是纳米技术和激光技术的世纪,因此我们觉得拉曼光谱的发展和应用是大有可为的。  但就目前来讲,“拉曼光谱”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  1、拉曼散射面积   2、不同振动峰重叠和拉曼散射强度容易受光学系统参数等因素的影响   3、荧光散射的干扰   4、在进行分析时,常出现曲线的非线性的问题   5、任何一个物质的引入都会对被测体体系带来某种程度的污染,这等于引入了一些误差的可能性,会对分析的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然我们也相信,随着相关技术领域的不断进步和提高,这些问题在不远的将来都能得到完善的解决。届时“拉曼光谱”的应用领域也将更为广泛。  “拉曼光谱”揭示了丰富的化学键信息,检测对象从单质到化合物,从纯净物到混合物,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固体到液体甚至到气体。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便携式拉曼光谱仪的发展趋势将呈现多样化。更加小型化、智能化、应用更加细分(分析化学、安全检查、生物医药、机场安检、爆炸物分析等),将成为发展的主流,而性能却不会随着小型化而缩水。同时,随着应用领域的扩大,适应恶劣的工作环境(高温、高压)也将是发展方向之一。而价格合理化将是便携式拉曼光谱仪发展的终极目标。(内容来源:港东科技)
  • 我国自主研发“地震感知报警系统” 提前10秒感知地震
    4月28日,由河北省科技厅组织的“地震感知报警系统”科技成果鉴定会在秦皇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来自中国地震、建筑、电力电子与工程控制领域的专家一致认为,该系统可以提前10秒感知地震信息,为震前逃生和自救赢得宝贵时间。   据悉,该系统由中国民企前景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鉴定委员会由中国地震局全国地震灾害评估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工程动力灾变”重大科学计划指导专家组副组长杜修力等7位专家组成,并认定:该项目对于减灾防灾具有积极的作用,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河北省科技厅科技信息情报所科技查新认定,在国内外文献中未见报道。   据介绍,该系统由地震感知工作站、地震应急救生器和城市地震信息收集统计分析中心三部分构成。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壳厚度及震源深浅不同,可提前10—30秒感知地震信息,并自动报警提醒逃生。按照覆盖面的需要,地震感知工作站可区别家庭、小区、城市等各种范围进行装备。   在随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秦皇岛前景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忠林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透露,该企业研发的家用地震感知报警仪、地震应急救生器即将投放市场。地震应急救生器是集手机充电、广播、切割安全带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救生器。一个家庭配备一个地震应急救生器,只需要人民币400到500元。   此外,该公司自主研发的“电梯地震监测系统”同时通过专家鉴定。此系统基于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研发,由电梯地震监测仪和电梯地震监测网两部分构成,采用角度自动智能判断技术及同城网络式地震信息综合分析技术,具有地震信息快速网络自动播报功能。经河北省科技厅科技信息情报所科技认定,在国内外也属首创。
  • 重大仪器专项2015年度自主研发科学仪器513 台
    p   日前,科技部发布2015 年度部门决算,其中特别提到,2015 年科技部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简称仪器专项)进行了预算绩效评价。 /p p   绩效评价报告显示: /p p    strong 产出方面: /strong 专项2015 年度自主研发科学仪器513 台,总体达到各任务书中相应阶段的指标要求,在仪器设备研发、应用、工程化、产业化过程中有一定的高附加值产出 申报或授权专利531项 获得软件著作权199 项 培养中青年高层次人才142 名,高层次创新团队23 个 多元化经济投入如企业自筹、风险投资等总量超过预期目标,截至2015 年10 月,自筹资金已到位约25 亿元。 /p p    strong 效果方面: /strong 通过专项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部分专项研发的仪器设备如PM2.5 自动监测仪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已达60%以上、细粒子与臭氧激光雷达在国内招标中标率达到70%以上,取得了市场领先地位 企业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投入的主体,对相关领域技术进步的带动作用显著,对科学仪器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对实现科学仪器国产化的促进作用较强,对提高相关领域国际水平和地位的推动作用较强 研发相当数量的应用于环保领域的仪器产品,对保护生态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对相关领域重大研究方向和内容持续开展的推动作用明显,对项目相关持续投入与支持的带动作用较好 实施单位对管理服务的满意度和仪器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均达到80%以上。 /p p   此外,专家组还建议结合专项特点,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年度绩效指标内容,例如:市场占有率、国产化程度等。加强与相关计划(专项)的衔接与互动、加强与产业链的配套与服务设计等,不断完善成果交流平台建设,促进项目成果转化推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绩效评价报告 /strong /span /p p   一、项目基本情况 /p p   (一)立项背景 /p p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支持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2011 年中央财政首次设立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以下简称“仪器专项”)。财政部、科技部于2011 年联合发布《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财教[2011]352 号)。 /p p   (二)绩效目标 /p p   1.专项绩效总目标 /p p   专项主要支持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实施以需求为牵引,以应用为导向,推进政产学研用结合,提高我国科学仪器设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装备水平,支撑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p p   2. 2015年绩效目标 /p p   围绕科技、经济和民生的重大应用需求,集成国家自然基金、973、863、国家支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相关成果,形成“皮实耐用”的先进科学仪器设备产品,推动成果产业化应用,实现我国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大发展。2015 年中央财政批复专项经费114,457 万元。支持对象和范围包括:基于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 基于已有重大科学仪器设备(装置)创新成果的工程化开发 重要通用科学仪器设备(含核心基础器件)的开发 其他重要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 /p p   二、绩效评价工作情况 /p p   (一)评价依据和评价原则。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 号)等绩效评价制度以及专项相关管理制度,评价机构通过案卷分析、现场检查、问卷调查、走访调研、领域内专家座谈等方式获取专项绩效信息,并结合主管部门提交的绩效报告、年度执行情况报告等资料的基础上,遵循“科学规范、公正公开、绩效相关、独立评价”的原则,对专项进行了绩效评价。 /p p   (二)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 lt 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 gt 的通知》(财预[2013]53 号)要求,结合专项特点,细化了该专项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投入、过程、产出、效果4 个一级指标,下设若干二、三、四级指标,指标分值为100 分。 /p p   (三)评价方法。结合专项的特点和管理模式,以专家评价法为主,辅以目标结果比较法、问卷调查等方法实施评价。为了更全面地反映专项资金绩效、提高评价效率,采取全面统计分析与现场验证相结合的方式,即收集项目年度监测报告、中期评估报告、财务巡检报告等信息资料进行全面分析,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施效果显著的单位作为现场调研对象,对具体项目实施的绩效情况进行了复核和验证。 /p p   三、综合评价情况及评价结论 /p p   经综合评价,专项绩效评价得分为94 分,绩效级别评定为有效。 /p p   (一)投入方面。该指标分值 20 分,评价得分 19 分。专项立项依据明确,建立了专门的管理办法,明确了立项规定,立项程序规范,项目决策程序规范 绩效目标符合政策目标和部门发展要求,与部门职责、事业发展方向相符,目标预期产出和效果与专项年度经费投入基本匹配 绩效指标经过细化,与专项年度任务和计划相符,绩效指标总体较清晰可考核,其中个别绩效指标有待进一步明确 截至2015 年12 月31 日,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p p   (二)过程方面。该指标分值 24分,评价得分 22.5 分。建立了较健全的业务管理制度,且制度合法、合规,有较突出的创新性 项目管理实施较为合规,项目调整规范,文件管理规范,项目实施条件落实到位,执行过程中存在组织部门未能按要求组织监督管理的现象 项目质量要求明确,质量控制有效,信息反馈有效 项目财务管理制度较健全且合法、合规,资金拨付程序规范,资金使用基本符合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未发现截留、挤占、挪用、虚列支出等情况 财务管理要求明确,财务控制有效,信息反馈有效。 /p p   (三)产出方面。该指标分值 26 分,评价得分 25 分。 /p p   专项2015 年度自主研发科学仪器513 台,总体达到各任务书中相应阶段的指标要求,在仪器设备研发、应用、工程化、产业化过程中有一定的高附加值产出 申报或授权专利531项 获得软件著作权199 项 培养中青年高层次人才142 名,高层次创新团队23 个 多元化经济投入如企业自筹、风险投资等总量超过预期目标,截至2015 年10 月,自筹资金已到位约25 亿元。 /p p   (四)效果方面。该指标分值 30分,评价得分 27.5 分。 /p p   通过专项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部分专项研发的仪器设备如PM2.5 自动监测仪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已达60%以上、细粒子与臭氧激光雷达在国内招标中标率达到70%以上,取得了市场领先地位 企业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投入的主体,对相关领域技术进步的带动作用显著,对科学仪器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对实现科学仪器国产化的促进作用较强,对提高相关领域国际水平和地位的推动作用较强 研发相当数量的应用于环保领域的仪器产品,对保护生态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对相关领域重大研究方向和内容持续开展的推动作用明显,对项目相关持续投入与支持的带动作用较好 实施单位对管理服务的满意度和仪器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均达到80%以上。 /p p   专家组建议结合专项特点,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年度绩效指标内容,例如:市场占有率、国产化程度等。加强与相关计划(专项)的衔接与互动、加强与产业链的配套与服务设计等,不断完善成果交流平台建设,促进项目成果转化推广。 /p p   四、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建议 /p p   仪器专项在其管理机制上不断进行探索、实践和创新,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和做法,这些做法也为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提供了重要借鉴。具体来说,在项目组织上以需求为导向,尊重企业自主决策,支持企业成为项目实施的主体 在项目立项上建立第三方评审机制,技术与非技术评审并重,技术上委托工程院进行独立第三方评审,非技术评审重点评估牵头企业资质、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机制等 在经费支持上探索前端少量资助后端主要资助的模式和弹性拨款制度,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前端资助,也有别于目前部分项目采用“后补助”模式,同时为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实行依据任务、经费执行进度和实际需求相结合的弹性拨款方式 在过程管理上引入项目技术专家组、项目监理组、项目用户委员会“两组一委”监督管理体系,探索项目监理、项目监测、中期评估和财务巡视相结合的过程管理方式,特别是中期评估中引入中期评估技术等级、技术就绪度等级和中期评估财务等级评价,直接影响到承担单位项目年度及执行后期的资金支持力度,有效保障了专项经费的安全合理使用 在项目验收上改变传统“不挪窝”的验收方式,探索异地评测,注重性能指标、日常测试结果和用户反馈等,重点关注可靠性和稳定性。建议将评价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为今后项目管理实施提供借鉴。 /p
  • 中国自主研发的超灵敏炸药探测仪产业化
    中科院相关院所与江苏省无锡市13日就超灵敏炸药探测仪技术转让一事签约,意味着由中科院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我国自主研发的超灵敏炸药探测仪正式开始产业化进程。   超灵敏炸药探测仪是我国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种高新技术产品,使用分子印迹荧光聚合物传感技术识别炸药。技术研发人、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程建功介绍说,重量仅为1.2公斤的超灵敏炸药探测仪采用荧光聚合物传感技术,比国内一般探测仪速度至少快10倍,发现炸药只需5至8秒,且不污染环境,对使用者无辐射无副作用。这一技术的发明,使我国成为除美国外第二个拥有该项技术的国家。   专家表示,该仪器能够模仿警犬,通过识别爆炸物挥发的气味嗅出隐藏的爆炸物或残留在被检测对象表面的炸药痕迹,灵敏度达到0.1ppt,也就是说探测器能检出10万亿个空气分子中存在的1个炸药分子。这甚至比训练有素的警犬还要敏感一个数量级。这一技术对于提高我国公共安全事业中安检防爆的灵敏度和准确率,有着重要意义。   签约仪式上,无锡市政府表示,将在半年内建成生产线,完成探测仪的工程化设计,实现规模化生产。
  • 我国自主研发的DNA测序仪产出首例科研成果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资助,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与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共同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高通量DNA测序仪BIGIS-4系统日前投入试运行。   基因组所的科研人员应用该系统完成了海洋中温菌(Glaciecola mesophila)的基因组测序工作,相关研究论文分别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杂志中文版第7期和英文版第9期发表。这是应用国产化测序仪开展科研工作并取得成果的首次报道,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核酸测序技术研发这一国际热点领域。   BIGIS-4系统是一个高度集成的可扩展型高通量测序仪,技术采用焦磷酸测序原理,其中,反应模块分割成4个独立的反应仓,共用一套液路系统。根据不同的测序样本量和通量需求,1至4个反应模块可独立或整体运行,一次测序反应可以得到600-800Mb的数据产量,平均序列读长可达到600-700碱基,相较于国际市场同类设备具有一定的技术性能提升和设备成本优势。   目前,项目组正在继续开展研发工作,进行配套试剂、芯片和测序分析软件的研发和完善,预期不久将可以实现该系统的全面国产化进程。 BIGIS-4单反应模块测序读长分布
  • 厦大化学系大学室友自主研发原位芯片 打破国外垄断
    p   原位芯片的直径约为3毫米,图为芯极自主研发的高分辨自封闭原位芯片效果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3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106fc216-d2f7-4958-b427-f98362ab0a7b.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原位芯片的直径约为3毫米,图为芯极自主研发的高分辨自封闭原位芯片效果图。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3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17a79729-e6a8-450e-9d6d-76617493023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芯极的三位创始人是大学室友。左起依次为:邱晓滨,廖洪钢,欧阳亮。 /strong /p p   厦企自主研发的原位芯片,出现在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实验室里,这是中国原位芯片出口迈出的第一步。日前,由集美区产业投资公司支持孵化的初创企业——厦门芯极成为国内首个实现原位芯片出口的企业而在业界引发关注。 /p p   “原位芯片”听上去专业拗口,但作为基础材料,它就像一个支点,可撬动多领域的应用,且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在原位芯片的“助攻”下,电子显微镜观测能力将大幅度提高,能全程高清拍摄每个原子的变化和运动轨迹,借由这项技术,可以研究汽车尾气、废水等。再比如,原位芯片高通量、少样本量的特性,可满足超快速体外诊断(如用尿液检测微量蛋白、尿糖、尿酸等)的需求,比传统的光学检测精度更高,速度也更快。 /p p   目前,芯极已自主研发了多款研发分析原位芯片、应用原位芯片和多功能原位电子显微镜样品台,并将原位芯片技术应用于医疗检测、生物分析、环保检测等领域。合作伙伴包括华大基因、复星医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业内领军企业和高校。 /p p   值得一提的是,芯极已与中美尖端的MEMS加工平台长期稳定地合作,并计划分阶段将芯片生产平台全部引入厦门,进而打造芯片产业链。据悉,原位芯片的主要材质是硅,表层覆盖纳米级氮化硅薄膜,关键加工工艺目前仍被美国垄断,如果把生产平台引入国内,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p p   【幕后】 /p p   大学时同住厦大“芙一” 相约做有情怀的创业者 /p p   有趣的是,芯极的三位创始人是大学室友,他们是厦门大学化学系99级学生,住的宿舍就是知名的“芙蓉一”。 /p p   创办芯极的想法,最初源于学霸室友廖洪钢的回国任教。这位“80后”教授的履历令不少人佩服:他是中美联合培养的博士,在美国劳伦兹· 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担任副研究员期间,完成了原位液体透射电镜的开创性研究,其相关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在美国《科学》等世界顶级刊物上。2014年,廖洪钢入选国家“千人计划”青年人才,随后回到母校厦门大学化学系工作。 /p p   “中国有能力也有市场培育原位芯片的成长土壤,甚至打破美国芯片出口垄断,研发和制造出品质、性能更优的原位芯片。”对于廖洪钢来说,留美还是回国并不是一个需要纠结的问题,他希望为我国原位芯片研究做贡献,缩小与国外的差距。 /p p   回国后不久,新的问题摆在廖洪钢眼前——如何让原位芯片生产及原位电镜技术等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毕竟,这项技术的时间窗口期也就最近这几年,科研成果转化宜早不宜迟。他和大学室友邱晓滨、欧阳亮聊起了这个问题,三位老同学一合计,决定干脆自己组建团队,让科研成果在厦门落地。 /p p   于是,2016年年底,芯极在厦门成立,而后在政府引导扶持下入驻集美区高校创新创业园。团队分工明确:廖洪钢主攻科研,曾在知名新材料公司担任高管的邱晓滨负责运营,有过多年贸易经验的欧阳亮负责市场。廖洪钢的导师孙世刚院士也十分支持学生的想法,担任芯极的顾问。 /p p   大学室友创业,自然默契十足。三人发挥所长,一方面潜心科研,另一方面链接商业资源,拓展应用。很快,芯极研发的原位芯片打入市场,价格比进口芯片低50%。许多客户听说了芯极,“打飞的”来厦门谈合作。 /p p   当然,也有烦恼的时候。原位芯片研究周期长,投入大,主要靠三人自筹资金维持。好消息是,今年初芯极成功入选我市第十批“双百计划”,并获得集美区创新创业启动扶持资金。 /p p   一同经历了纯真年代,如今又携手创业,三位老同学感慨说,同学情谊编织的创业梦坚不可摧,他们想做“有情怀的创业者”,希望在深耕原位芯片研究的基础上,打造世界顶级的科研、医疗、生物、环保全产业链,利国利民。 /p
  • 打造自主产权研发产品 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近年来世界各国相继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给食品安全敲响了警钟,发展快速、准确可靠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对于食品质量控制和监管非常重要。在这严峻的食品安全大背景下,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专业运营服务机构&mdash &mdash 北京市科学器材公司依托公司现有专业运营服务人员和软、硬件资源,联合基地成员单位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共同研制出沙门氏菌属、单增李斯特菌、志贺氏菌属、金黄色葡萄珠菌等致病微生物的纳米免疫磁珠分选试剂,完成了纳米免疫磁珠制备与微生物高效分离的中间性试验,优化了微生物的分离条件,建立了致病微生物的快速分离技术。同时,在产品完善的过程中,建立了食品中多种致病菌免疫磁珠捕获与PCR快速检测方法,申请商务部商贸流通推荐性行业标准1项。纳米免疫磁珠产品作为科器公司与理化中心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其分离效率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食品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我国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巨大,通过本项目研发产品的推广示范,将有效缩短食品与农产品中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时间,提高其检测精度,潜在经济效益巨大。通过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免疫磁珠及相关应用技术在国内的应用推广,为逐渐取代国外产品,打破其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局面,增强我国食品安全检测的国际竞争力奠定技术基础。 由于目前的国家标准检测方法和行业标准方法滞后于产品相关的检测方法,免疫磁珠的市场需求仅仅集中在了疾控中心、出入境、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性质的机构,无法形成广泛应用推广。因此我们一方面着手申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努力推进该产品的大量常规检测应用;另一方面通过文献调研、目标客户走访、同行业相关客户资源梳理,深度挖掘研究机构中的潜在客户需求,成功进行了7次案例对接。 科器公司的免疫磁珠产品从研发到市场化是本着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指导宗旨&mdash &mdash 整合科技资源,聚集研发要素,促进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形成,依照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要求,形成的产、研、销创新服务体系。免疫磁珠产品的整个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推进过程及创新服务体系受益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科技资源的整合理念以及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给予基地运营服务机构科研成果转化的政策扶持。
  • 上海测振自主研发成功水下600米电涡流传感器
    近日,由上海测振自主研发的YDYT9800一体化电涡流传感器成功试用负600米深海作业。YDYT9800一体化电涡流传感器电涡流传感器能静态和动态地非接触、高线性度、高分辨力测量金属导体距探头表面的距离,它是一种非接触线性化计量工具,被广泛应用在机械、航空、汽车、电力、石油、化工、冶金等行业。其中,深海作业对电涡流传感器的壳体、探头、接头、电缆等都有非常高的品质要求。电涡流传感器在深海作业过程中,因所处环境较为恶劣,极有可能出现个类故障,造成经济损失甚至重大事故。上海测振的技术研发团队经多次试验,最终攻克超高水压密封、高腐蚀环境、复杂电磁干扰等难题,通过微型封装技术把前置器内置探头内部,完成探头与前置器融为一体化方案,可满足深海领域的使用环境要求。作为深海领域传感器的代表作,YDYT9800一体化电涡流传感器采用耐腐蚀、耐水解的壳体、探头、接头、电缆等,防水及密封性能强,可在恶劣环境下长期稳定工作,此外,还具有安装使用方便、非接触测量等优势,是一种高性能、低成本的新型电涡流位移传感器,可对厚度、速度、位移、转速、应力、表面温度、材料损伤等进行持续不间断的测量。当前传感器国产化需求加重,国内传感器正在趋向技术化、创新化、自主研发化路线发展。YDYT9800一体化电涡流传感器的成功研发,正表明了我国传感器技术在不断突破,同时也将助推我国深海工业领域的不断发展。关于上海测振:上海测振自动化仪器有限公司(简称“上海测振”)成立于2006年,专业从事研发和生产振动传感器、位移传感器、转速传感器以及工业监控保护仪器,具有自营进出口贸易权。主要经营的产品有电涡流位移传感器,振动传感器,转速传感器及其配套仪器仪表四大类,包括四十多个不同型号,其中YD9200A、CZ9300、YDYT9800、YD260、YD280为国内首次推出。产品覆盖军工、重工、科研、教育等各个领域,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黎明航天发动机集团、大连华锐重工集团等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 德力仪器成功实现通信光谱仪自主研发与国产化
    在信息通信测量领域,光学物理量基础测试仪器起着重要作用,其中,高分辨率光纤光谱分析仪长期以来被日本等国外厂商把持。近日,这一领域传来好消息,天津德力仪器成功实现通信光谱仪的自主研发与国产化。光谱分析仪利用光学色散原理而设计,它集光、机、电、计算机、算法于一体,需要同时测量波长和功率两个物理量,并表征波长和功率的相互关系。如同时域、频域分析的示波器、频谱分析仪一样,光谱分析仪在光学高分辨率光谱检测与分析等领域属于基础性仪器,其水平决定着我国移动通信、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长期以来,光纤光谱分析仪的核心技术主要由日本等国外厂商掌握。其中,某品牌凭借一定的技术领先优势,市场份额超过70%。同时,国外产品关键性能进展缓慢、产品垄断技术设限,国内产业界正同时面临着双重“卡脖子”问题。近年来,在国家诸多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国内电子测量仪器厂商正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红利期”。2021年12月24日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明确规定:对境内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科技创新产品、服务,在功能、质量等指标能够满足政府采购需求的条件下,政府采购应当购买。国内仪器企业深受鼓舞,斗志昂扬,发展成果备受关注。天津德力仪器设备有限公司以科技部项目为支撑,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开展合作,成功实现通信光谱仪的自主研发与100%国产化。产品性能现已超越大部分国外品牌,正与日本头部品牌比肩而立。公司研发团队在理论、专利方法上,在光栅复用机理下大胆创新,不断突破衍射级数带来的多重技术难点,实现了在超越国外数倍的衍射复用级数下同时获取超高光谱分辨率,实现大扫描范围和超大动态,从而打破国外品牌长期技术垄断。同时相关的光、机、电、软件等核心部件全部实现自主设计、国内材料、国内加工或国产配套,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率先解决了国外产品的垄断问题,实现国产替代。在德力仪器第二代光谱分析仪上,已经在扫描范围、最小光谱分辨率、动态范围等关键技术性能方面与国外产品完全对齐,并在后续产品上取得了关键性能同步提升、局部性能超出竞品的成绩。在产品产业化方面,德力光谱仪通过了国内计量、科研单位、高等院校、通信运营商和头部通信制造企业的测试,替代国外同类产品,解决了“卡脖子”问题。该项目顺利通过了科技部评估中心的综合验收。在项目技术验收会上,以邬贺铨院士为组长的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单色器等关键技术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标志着德力已经与国外领先品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作为精密测量仪器,不难发现,超高分辨率光纤光谱分析仪的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通过核心光学设计和精密装调工艺,在紧凑的光路上同时实现波长与功率的大范围、线性和重复性测量技术。分析现有同类国外产品,一方面它们能够在扫描范围、最小光谱分辨率、动态范围、波长精度、测试稳定性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形成一定技术遮蔽;另一方面,他们同样受到技术限制,无法在所有关键性能上同步提升,只能采取一定的技术妥协。这实际上是整个光纤光谱分析仪行业的技术瓶颈,制约了光谱分析仪器的水平,进而在超高速光通信、新型光器件、光计算与光存储等未来战略性行业发展中成为应用瓶颈。目前,德力仪器已经摸索到突破技术壁垒的途径,正整装待发,迈向新的高峰。未来,德力仪器将与日本等国外品牌在超高分辨率领域你追我赶,推进向着更宽的波长测量范围、更小的光谱分辨率、更大的动态范围、更快的扫描速度等关键性能指标全面同步提升的方向发展,不仅解决国外品牌垄断的“卡脖子”问题,还要突破光谱分析仪的固有技术壁垒,为受到制约的行业应用提供可靠保障。国产光纤光谱分析仪的发展,将大幅降低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采购成本,加快我国的光子科学基础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新型光子芯片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发展,助力实现新型工业化。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