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资金短板

仪器信息网资金短板专题为您整合资金短板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资金短板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资金短板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资金短板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资金短板话题讨论。

资金短板相关的资讯

  • 聚光科技:定增审核通过 有望补齐资金短板
    p   定增审核通过,有望补齐资金短板:公司于2016 年9 月重启定增方案,拟发行3000 万股,募集资金7.33 亿,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定增方案于7 月5 日获得证监会审核通过。我们认为此次定增将补齐公司在资金方面的短板,有助于公司未来外延发展以及“环境监测及运维+环境大数据+环境咨询/治理”全产业链布局。 /p p   实际控制人亲属参与认购彰显发展信心。公司实际控制人王健及姚纳新共持股33.6%,本次定增方案中,李凯(实际控制人王健之母)、姚尧土(实际控制人姚纳新之父)将分别认购1500 万股,实际控制人王健及姚纳新合计持股比例将变更为31.5%,李凯、姚尧土合计持股比例为11.6%,实际控制人亲属参与认购彰显公司的发展信心。 /p p   PPP 项目接连落地,未来有望加速异地复制:公司于2016 年11 月正式签订《黄山市黄山区浦溪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项目PPP 合同》,合同金额12.5 亿,运营期10 年,为公司首个PPP 项目,具有示范性作用,此外,公司于今年5 月中标广西区环境物联网(空气质量监测站)PPP 项目B 分标,项目金额1.33 亿元,公司PPP 项目订单连接落地,PPP 模式订单未来有望加速异地复制。 /p p   投资建议:公司为环境监测龙头,不断拓展PPP 大项目,未来有望实现“环境监测及运维+环境大数据+环境咨询/治理”全产业链布局,我们预测公司2017、2018 年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5.5 亿、7.3 亿, EPS 分别为1.14 元、1.50 元,对应估值为25X、 19X。给予“买入”评级。 /p p   风险提示:项目建设不达预期。 /p p /p
  • 把国产科研仪器用起来 高端科研仪器研制是短板
    p   高端科研仪器的自主研制水平是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要尽快弥补这方面的短板,除了注重研制,也要注重推广和使用 /p p   日前,由中科院西安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自主研制的高性能条纹相机顺利通过验收。条纹相机是同时具备超高时间分辨率与高空间分辨率的唯一高端科学测量与诊断仪器。项目团队经过5年多的努力攻关,最终研制出了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性能条纹相机。 /p p   高端科研仪器的研制往往是我国的短板,研发和生产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此次高性能条纹相机能够研制成功,一方面得益于长时间的技术积累。据了解,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中科院西安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的相关科研人员一直在高性能条纹相机技术领域不断探索、持续研发,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也没有中断。正是凭借这样的坚持和努力,高性能条纹相机才最终得以研制成功。 /p p   另一方面,高性能条纹相机能研制成功,也得益于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我国从1998年起就开始支持重大科研仪器的研发,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相继设立了科研仪器设备研发的相关计划和专项。“高性能条纹相机研制”就是在中国科学院和财政部支持下启动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 /p p   高端科研仪器的自主研制水平是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不少重大科学发现都是科学家们在提高仪器性能或研制新原理仪器的过程中发现的。我国著名光学家王大珩先生曾经说过,机器是改造世界的工具,仪器是认识世界的工具。这些年来,在科研人员的努力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国成功研制了一批高端科研仪器,为国家科研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必须看到,由于基础仍较为薄弱,高端科研仪器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还没有改变。要尽快补上这块短板,除了在研发上给予稳定支持之外,还应在应用和产业化方面给予有力扶持。 /p p   目前国产科研仪器在实际推广和应用时还是会面临一些难题,往往较难得到用户信任。跟已经使用多年的国外成熟仪器相比,新研制的国产仪器也许会存在一些不足,但如果不多加使用,就得不到反馈意见,也就无法继续改进和完善。事实上,国际上那些先进的科研仪器也都是在多年应用中一代一代不断成熟和完善起来的。 /p p   科学仪器设备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基石,当前现代科技的重大突破越来越依赖于先进的科学仪器。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仪器研发技术,往往意味着掌握了科技发展的主动权。相信在相关部门、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高端科研仪器的研制和应用之路会越走越宽。 /p p /p
  • 工信部:高端制造业需攻克化工新材料短板 抢占制高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1323号(工交邮电类193号)提案答复的函》,答复朱建民委员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国十四五化工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国十四五化工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经商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现答复如下:化工新材料是高端制造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我国高度重视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一、关于攻克一批短板技术我部会同发展改革委在《“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着力加快突破新材料关键技术,打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链。总结梳理化工新材料在产业链供应链中的短板弱项,制定重点领域强链补链工作方案,多措并举攻克行业短板。将可降解聚合物、特种含氟单体等高端化工新材料纳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鼓励类,开展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行动计划,着力突破己二腈自主合成等关键技术,支持高性能合成树脂、高端专用化学品等产业化。推动设立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材料基金等,支持企业突破化工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发展瓶颈。我部会同银保监会等部门聚焦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基础技术等基础领域金融需求,持续加大对承担“卡脖子”技术攻关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下一步,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创新激励等方式,引导化工新材料企业聚焦薄弱环节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攻克补短板技术,稳步提升核心竞争力。二、关于抢占一批制高点技术科技部在材料领域“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和“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中,部署了基础化学品及关键原料绿色制造、精细化学品等任务方向,并且融合高通量计算(理论)、高通量实验(制备和表征)、专用数据库三大技术,变革材料研发理论和模式,实现催化材料等化工新材料研发向智能模式转变。下一步,科技部将按照国家科技创新规划部署,启动“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高端功能与智能材料”重点专项,围绕“高端分离膜与催化材料”“环境友好功能材料”等任务方向,继续支持化工新材料领域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示范研发;在重点化工新材料领域部署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统筹全国科技创新力量共同参与该领域技术中心创建,助推化工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关于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发展改革委支持设立结构性碳纤维复合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创新能力平台,推动高端新材料产业化,初步形成了以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为依托的产学研用创新体系。我部利用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资金等支持包括化工新材料在内的14个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遴选了125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提高试验检测、标准验证、成果产业化等能力,夯实产业短板领域技术基础,促进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下一步,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围绕5G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对化工基础材料的需求,持续布局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引导开展联合创新。四、关于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发展环境我部积极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知识产权和创新成果产业化工作,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发展环境。一是统筹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知识产权工作,加强关键技术领域知识产权布局,研究探索支持制造业关键领域布局的专利快速审查与集中审查机制,加强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培育,开展知识产权重大问题研究。二是编制出台《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试点实施方案》,构建制造业领域创新成果产业化工作体系。依托产业技术基础平台项目,支持北京、江苏、浙江、重庆、深圳等地开展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试点,支持产业集聚区探索建设创新成果产业化中心,支持建设跨地区、跨行业的综合信息和咨询服务平台。三是支持相关部属高校参与科研成果“赋权”试点,与地方产业的对接联络机制,建设技术转移专业机构,统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知识产权管理职责,培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队伍。下一步,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制造业知识产权顶层设计,研究发布《制造业知识产权强国实施方案(2021—2025年)》,持续增强制造业知识产权布局与协同运用能力;面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制造业重点领域开展专利分析、预警与布局研究,探索支持制造业关键领域布局的专利快速审查与集中审查机制,推动提升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海外布局意识;继续实施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探索实践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聚焦制造业重点领域、产业集聚区,开展成果产业化中心试点建设,构建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工作体系。感谢您对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 量子科技“补短板”:要加大仪器自主研发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当前,我国科技界正在深刻学习和认识推进量子科技发展的重大意义。10月19日,记者就量子科技发展的“顶层设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培养”“产业布局”“政策建议”等方面,采访了相关领域专家,听科学家说我国的量子科技发展如何“补短板”。 /p p    strong 在顶层设计上“下好先手棋” /strong /p p   对于量子科学的“顶层设计”,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表示,量子科技发展一百多年了,应用也非常广泛,目前正在迎接第二次量子技术革命。我国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在做“十四五”规划,北京地区从事量子科学的科学家应该好好把握机会,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部署,争取在未来5到10年内肩负起国家量子科技发展的重任。 /p p   “第一代量子科技我们很清楚了,以后会涉及量子通信计算和新的量子传感技术,我们不但要攻克一些科学难题,还要承担量子技术难题,最后还要推动产业化,真正为我们国家的建设、经济发展,还有国家安全作出贡献。我们要站在国家的角度,布局量子科技的科研、人才培养、产业发展,把自己的事业深深融入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强大之中。”薛其坤说,“作为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我会更加努力与相关合作单位一起共同落实好国家重大专项,建设中国量子科技的战略力量。” /p p   中国科学院大学卡弗里理论科学研究所所长张富春教授说:“在战略布局上,中国科学院成立了国家实验室,支持北京、合肥地区量子科技的发展,最近几年也取得了一些比较前沿的重大成果,特别是在量子计算突破方面。我国发展量子科技,在量子计算、量子器件、材料方面有很多优势,很多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 /p p   清华大学姚期智讲座教授段路明说:“在量子科技领域下好先手棋,我国科学家要把握住第二次量子革命的机遇。第一次量子革命已经对人类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我国第一次量子革命起到的作用较小,第二次量子革命正当其时,量子领域每一个人都大有可为。在这个技术大规模应用之前,我们就要积极做好基础研究,未来一定会取得重大突破。” /p p    strong 在量子科技领域要敢啃硬骨头敢打硬仗 /strong /p p   发展量子科技,会不会跟发展芯片一样遇到国际上的“卡脖子”技术?北京大学兼职研究员陈剑豪表示:“量子科技国际上‘卡脖子’的技术较少。比如我2012年回国加入北京大学量子材料科学中心,我们一直做量子的研究。我们联合北京量子院进行了量子点量子计算的攻关,量子点量子计算这个技术在国际上发展起步比较慢一点,但有它的好处,首先温度要求不高,在1K以上也能工作,所以很多国际上的‘卡脖子’技术卡不到我们。现在国家对量子科技很关心,对科研人员关注,从资金、技术到评价体系,还有产学研的结合都非常给力,相信能够做出很有用的成果去服务国家、服务人民。” /p p   北京量子院超导量子的科研带头人于海峰表示:“量子科技正迎来高速发展的时代,第二次量子科技革命的序幕已经拉开了,由被动的观测转到主动的调控,国内外现在基本上技术同步。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我们要不畏艰难险阻、勇攀科技高峰,在量子科技领域要敢啃硬骨头敢打硬仗。” /p p strong   要尊重科学规律,心无旁骛做好科研 /strong /p p   如何在量子科技领域加快发展?于海峰表示:“在量子科技领域,人才队伍是关键:一方面需要善于统筹的领军人才;另一方面需要敢闯‘无人区’的青年人才,要尊重科学规律,不能冒进,让各类人才要坐冷板凳,把创新做到极致,让青年人才心无旁骛做好科研。” /p p   “量子科技发展还要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创新。”于海峰说:“比如超导量子计算,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进入到科学工程化了,单一的高校实验室或者研究所的实验室不太适合发展,需要一个比较大的团队在整合材料科学、微纳米加工、低温微波工程、软件、电子学仪表方面,需要协同攻关,让企业参与,谷歌和IBM的成功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范例。我们也要跟优秀企业协同攻关,进行量子计算机的研发。” /p p   “需要在共享的机制下,与国外开展更好的合作。”薛其坤说:“科学家面临很多问题是人类下一代信息技术的共同问题,这些方面可能有一些竞争,更多的竞争是产业上的,但在量子的科研上,可以加强合作。” /p p   刚刚回国的青年科学家常凯说:“加快量子科技的发展,青年科学家要把自己的工作融合到量子科技发展前沿,融合进国家需要,要做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准备,要做到产学研结合,比如在仪器方面跟企业合作,自主研发。” /p p   北京量子院杨仁福研究员说:“我是从事量子精密测量研究的,三个量子方向,计算、通信、精密测量,可能跟应用层面接触比较紧密,尤其量子精密测量,很多设备仪器跟产业化转化更紧密,产学研成果转化很重要。我们的经验是尽量布局一批专利,尽量把我们的创新方案以知识产权的形式保护起来,比如原子钟、磁力仪,国外已经布局了专利,买国外产品他们是有专利保护的。我们也要在研究基础上布局一批专利,进行成果转化,走向应用。希望专利相关部门在产学研方面对量子科技发展给予大力支持。” /p p br/ /p
  • 进一步补齐广东设备制造领域短板,中微广州签约落地
    6月17日,广东省集成电路产业现场会议上,举行了中微广州公司落户签约仪式和广东微技术工业研究院揭牌仪式。现场,广州市增城区人民政府与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中微公司多年来专注半导体设备领域,产品覆盖集成电路、MEMS、LED等不同的下游半导体应用。增城区委书记赵国生在签约仪式上致辞时表示,中微广州公司是省、市领导亲自推动落户增城的重点项目,将进一步补齐广东省泛半导体设备制造领域的短板,对广州市、广东省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集成电路产业和显示产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据悉,广东微技术工业研究院是省、市政府重点谋划推动的重大项目,是面向集成电路企业、大学及研究单位开放的公共研发平台,是集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为一体的创新之举。
  • 山东近10年调查:土壤污染防治成环保短板 将加快立法工作
    p   截至目前,通过开展调查,山东已初步摸清了全省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今年山东利用中央财政资金共支持3市3处工业污染地块治理修复。 /p p   从22日召开的山东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获悉,会议审议了省人大常委会视察组关于视察全省土壤污染防治情况的报告。 /p p   报告提出,土壤污染涉及范围广,隐蔽性强,危害性大。与大气污染、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治理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长期以来,人们对土壤污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土壤污染危害的风险评估少,土壤污染防治已成为全省环境保护的短板。 /p p   据悉,从2006年至2010年,山东开展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调查共布设点位3191个,其中,在耕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土地、自然保护区共布设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点位2263个,调查获取土壤环境质量数据15.5万个。2015年,省环保厅又组织各市开展了土壤污染场地污染状况调查。全省共选择重污染企业周边、工业企业遗留或遗弃场地、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周边3类452处场地,布设监测点位4287个。 /p p   2014年-2015年,省财政安排资金支持5市8处污染地块开展了试点工作,着重从污染场地调查及风险评估、治理修复方案编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p p   山东逐步完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2011-2015年连续5年开展了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试点,监测对象分别是企业周边、基本农田区(粮棉油)、蔬菜基地、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周边。全省共布设监测点位1113个。2015年和2016年山东省以耕地为重点开展了全省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国控点位布设。全省已布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国控点位1795个,初步构建了全省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基本实现了全省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全省所有县市区全覆盖。 /p p    strong 报告同时指出,山东省土壤污染防治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strong /p p   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土壤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分散在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土地复垦条例等不同法律法规中,都是一些原则性规定,没有详细具体的土壤污染防治规范内容,缺乏对土壤污染的界定、监测、防治、修复、责任认定及惩罚措施等明确规定。法律法规缺失导致土壤污染防治体制机制不健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监管体制不顺畅,尚未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p p   土壤污染防治资金缺乏。土壤污染治理难度较大,泰安市明升达有限公司土壤污染修复治理费用高达1.23亿元,济南市裕兴化工厂老厂区治理修复费用高达6.5亿元。目前,地方政府、企业都面临资金短缺,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推进难度较大。 /p p   此外,目前,各级环保部门的土壤环境监管力量比较薄弱,基层环保队伍缺口大,机构不健全,特别是县级环保部门基本不具备土壤监测能力,缺乏土壤监测必备仪器和人员,给土壤环保和监管带来很大困难。 /p p   农业面源污染突出,全省年折纯化肥施用量约占全国化肥施用量的8%,氮肥利用率为30%左右,仅为发达国家水平的1/2。全省化学农药年使用总量一般在16万吨左右,农药利用率不到30%,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以上,其中,大部分农药残留消解在土壤、水等环境介质中。 /p p   报告指出,资金保障是进行土壤污染调查修复的生命线和基石,应设立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用于土壤环境调查与监测评估、监督管理、修复等。 strong 要研究建立资金筹措机制,扩宽资金筹措渠道,探索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土壤污染防治,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加快立法,加快启动《山东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的立法工作。 /strong /p
  • 燃油拖了排放后腿 低碳交通遭遇“ 短板”
    燃油拖了排放后腿   距离国Ⅳ排放标准实施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按照2005年国家出台的汽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规划,我国将分别从2010年1月1日和7月1日开始实施重型汽车、轻型汽车国Ⅳ排放标准。然而截至目前,环保部仍未明确国Ⅳ正式实施日期。   我国汽车业发展很快,车辆排放标准的升级也很快。提升排放标准当然是有必要的,但脱离燃油标准的排放标准,却有点“跑步前进”的味道。一个木桶只要有一块短板,水还不得照样流出来吗?   相关资料显示,2000年全国开始实施国Ⅰ汽车排放标准,2004年升级到国Ⅱ排放标准,2008年实施国Ⅲ排放标准,而国Ⅲ和国IV实施的时间间隔却很短(如果2010年1月1日实施国IV的话)。据悉,环保部当前已在制订第五阶段的机动车排放标准。   一辆符合国Ⅳ排放标准的机动车比同类型国III车污染物排放降低约50%。当然,前提是燃油品质必须与之匹配。   与此机动车排放标准“一路快跑”的速度相比,我国燃油品质及国家标准却一直进展缓慢。   “我国从实施国Ⅱ排放标准以来,燃油品质均不能保证排放标准的实施。按计划我国即将实施国Ⅳ排放标准,然而到明年初,才能在全国范围内提供符合国Ⅲ标准的燃油。”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家说,他们曾因此上书环保部,要求暂缓实施国Ⅳ汽车排放标准。   北京和上海的燃油升级步伐要相对快一些。   借主办奥运会和世博会的契机,北京市机动车去年1月1日开始使用与国Ⅳ排放标准匹配的燃油 上海今年11月1日起,开始对全市新注册登记牌证的所有轻型汽油车,以及市内使用的公交、环卫、邮政、市政建设用车,均提前实施国Ⅳ标准,与之相匹配的“沪四”标准成品油也同步上市,90号和国2标准汽油则全面退市。   国家标准缺位,也许可以成为燃油品质升级缓慢的一个借口。   本报记者获悉,京沪两地销售的这些成品油,只能算是符合“京四”和“沪四”标准。虽然距离国Ⅳ车辆排放标准“规划执行期”仅剩一周,国Ⅳ燃油标准却至今仍未出台。   此前,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官员透露,环保部“正在推动国家标准委员会加紧制订国Ⅳ国Ⅴ的成品油标准”。   而其它城市燃油升级的步伐慢了几拍,似乎也“有法可依”。根据国家节能环保政策规定,虽然2008年全国机动车排放标准已升级到国Ⅲ,但直到2010年元月,才要求全国城市车用汽油达到国Ⅲ标准。   中国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柴发合就此指出:“对车用燃料及车用燃料添加剂的要求过于笼统,造成目前排放标准与车用燃料标准脱节的‘车油不匹配’现象,影响了机动车排放控制的实际效果。”   “系统方法”能否根除“短板效应”   “不能同时推动高质量的燃油,低排放就是一纸空谈。”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中国项目组专家直言。   能源基金会资助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改论证”项目组也持类似观点,“目前的问题是,一方面我国不断提高机动车、船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一方面与排放标准实施相配套的燃料及添加剂标准却迟迟难以出台,合乎要求的燃料及添加剂供应不足。”   机动车排放标准和燃油品质“长短板”矛盾及其后果已经显现。   近年来,我国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灰霾天气已有所增加,在珠三角地区城市中,灰霾天气有的已经占到了全年天数的一半或一半以上。2008年,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城市空气污染排放总量的50%,一氧化碳占85%。   据测算,如不能及时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和燃油品质,到2015年,城市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将比2005年上升一倍。更有甚者,少部分商家提供的燃料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加剧了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的危害性。   “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不仅会使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得不到实施,而且会使国家防治尾气排放污染的努力付之一炬,更严重的是会直接危害到民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改论证”项目组专家认为,交通工具排放标准是控制交通工具污染的关键所在,而执行新排放标准需要高品质燃油做保障。   毫无疑问,消除燃油的“短板效应”,是加快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步伐的关键所在。   “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改论证”项目组专家表示,规范燃料质量与车辆排放量应同时进行,采用“系统方法”强化对交通大气污染的防治。“我们建议授权环保部制定燃料质量标准,对清洁燃料作出规定。以系统方式同时规范车辆排放量和燃料质量,可以更快、更经济有效地实现对移动源的排放管理。”   据悉,在过去的十年当中,包括美国与欧盟成员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均已采取“系统方法”降低机动车排放污染。按照这一方法,这些国家将规范燃料质量与车辆排放量同步进行,而不是分别进行处理。   “使用更高标准的汽油,肯定对改善环境有好处,只是希望这不要又成为石油、石化企业趁机涨价的借口。”安徽车主高女士的担忧不无道理。此前,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石油企业技术升级、设备改造需要巨大的投入,将达几百亿至上千亿元之巨。该人士称,目前的成品油定价体制,难以体现“优质优价”原则,“确实制约了石油企业技术升级的积极性”。按这种说法,不管是排放标准还是燃油标准的提高,最终买单的又是老百姓。
  • 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工信部开展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
    4月21日,工信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目标是围绕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坚持培优企业与做强产业相结合,坚持创新驱动、市场带动、上下联动和持续推动,聚焦政策惠企、服务助企、环境活企,分层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分类促进企业做精做强做大,加快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为“十四五”期间培育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十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下坚实基础,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通知强调,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导产品应优先聚焦制造业短板弱项,符合《工业“四基”发展目录》所列重点领域,从事细分产品市场属于制造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关键基础材料;或符合制造强国战略十大重点产业领域;或属于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及关键领域“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产品;或围绕重点产业链开展关键基础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攻关;或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创新产品。 以下为通知全文: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的通知工信厅企业函〔2021〕7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部署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现组织开展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围绕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坚持培优企业与做强产业相结合,坚持创新驱动、市场带动、上下联动和持续推动,聚焦政策惠企、服务助企、环境活企,分层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分类促进企业做精做强做大,加快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为“十四五”期间培育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十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下坚实基础,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二、重点领域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导产品应优先聚焦制造业短板弱项,符合《工业“四基”发展目录》所列重点领域,从事细分产品市场属于制造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关键基础材料;或符合制造强国战略十大重点产业领域;或属于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及关键领域“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产品;或围绕重点产业链开展关键基础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攻关;或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创新产品。 三、培育条件(一)基本条件。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工商注册登记、连续经营3年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的中小企业,且属于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认定或重点培育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或其他创新能力强、市场竞争优势突出的中小企业。2.坚持专业化发展战略,长期专注并深耕于产业链某一环节或某一产品,能为大企业、大项目提供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产品,或直接面向市场并具有竞争优势的自有品牌产品。 3.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研发投入,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内部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并取得比较显著的效益,具有一定的示范推广价值。4.重视并实施长期发展战略,公司治理规范、信誉良好、社会责任感强,生产技术、工艺及产品质量性能国内领先,注重绿色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有较好的品牌影响力,具备发展成为相关领域国际知名企业的潜力。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企业,不得被推荐:申请过程中提供虚假信息的;近三年发生过重大安全、质量、环境污染事故的;有偷漏税或其他违法违规、严重失信行为的。 (二)专项条件。1.经济效益。截至上年末的近2年主营业务收入或净利润的平均增长率达到5%以上,企业资产负债率不高于70%。2.专业化程度。截至上年末,企业从事特定细分市场时间达到3年及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达70%以上;主导产品在细分市场占有率位于全省前3位,且在国内细分行业中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3.创新能力。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含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下同)2项或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5项及以上 自建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发机构,设立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工程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环节,至少1项核心业务采用信息系统支撑。4.经营管理。企业拥有自主品牌;取得相关管理体系认证,或产品生产执行国际、国内、行业标准,或是产品通过发达国家和地区产品认证(国际标准协会行业认证)。(三)分类条件。1.上年度营业收入在1亿元及以上,且近2年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不低于3%。2.上年度营业收入5000万元(含)—1亿元(不含),且近2年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不低于6%。3.上年度营业收入不足5000万元,同时满足近2年内新增股权融资额(实缴)8000万元(含)以上,且研发投入经费3000万元(含)以上,研发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比例50%(含)以上,创新成果属于本通知“二、重点领域”细分行业关键技术,并有重大突破。 四、培育措施 (一)强化梯度培育。各地要围绕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通过深入开展中小企业“双创”不断孵化创新型中小企业,加大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并促进其向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建立和完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确立阶段性工作目标任务与举措,确保培育工作取得实效。 (二)加强政策支持。完善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支持政策,建立部门协同配合、共同推动的工作机制。落实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改革精神,推动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向“专精特新”企业集聚。结合本地实际,着力在资金、政策等方面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三)开展精准服务。强化融资服务,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做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优质企业上市培育。加强创新服务,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和工业设计赋能专项行动,提升企业掌握和运用数字化和设计资源的能力。优化公共服务,支持服务机构开发针对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服务项目,广泛开展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等服务。 (四)优化发展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降低中小企业准入门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向纵深发展,不断完善中小企业创新生态。认真总结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经验和做法,注重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五)加强动态管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效期为3年。我部组织对入选满3年的企业进行复核,不符合条件或未提交复核申请材料的企业将予以撤销。有效期内如发现虚假申报或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一经查实,立即予以撤销。五、组织实施(一)推荐和初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统称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推荐和初核工作,要按照宁缺勿滥的原则,坚持标准、严格把关,推荐报送总数不超过200家,其中上年度营业收入不足5000万元的企业数不超过10家。已列为我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或产品的企业,不再推荐。重点从省级认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择优组织填写“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申请书”(附件1),并参考“佐证材料”(附件2)进行初审核实,提出推荐意见。 (二)审核公布。我部组织对各地上报的推荐材料进行审核。根据审核结果,确定并发布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 (三)申报方式。1.申报采取网上填报与纸质报送相结合的方式。2.企业通过线上系统报送(zjtx.miit.gov.cn,技术支持电话:0571-56137700)。按照本通知列明的申报材料,自2021年4月28日至5月6日期间上传。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初审核实后,按要求报送纸质材料(佐证材料无需报送,妥善保管,留存备查)。 (四)报送要求。请各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于2021年5月28日前将加盖公章的正式文件、推荐汇总表(附件3)、申请书纸质件(以上均为一式两份),邮政特快专递(EMS)至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北京市西长安街13号,100804)。附件:1.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申请书.wps2.佐证材料(供参考).wps3.推荐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汇总表.wps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2021年4月19日
  • “果蔬农残超标”维权“短板”何在?
    记者调查走访深圳各大超市发现检测标准不一。令人惊讶的是,受访深圳消费者大多表达了漠不关心的态度,对大超市极度信任。专家认为,深圳老百姓的食品安全维权意识应加以提高,此外,政府执法和行政措施的配套也应完善。   果蔬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不言而喻。从这个角度来看,要为公众把好食品卫生入口这个关,这个问题当然不容小觑。因为农民相关知识的匮乏以及管理监督的疏漏,果蔬农药超标现象不仅相当普遍,甚至俨然有成潜规则的迹象。按说,既然果蔬农药超标最终受害者是消费者,消费者理应对这一问题最关心才是,然而,从相关调查来看,消费者却表现出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给予大超市极度的信任成了消费者的应对之策。   事实上,公众的确应该对食品安全问题有更多的主人翁意识,但是,让公众具备维权意识,显然还需要一些最起码的前提。假如连果蔬农药残留是否超标,甚至连各方的检测标准都不统一,消费者恐怕也只有“雾里看花”的份,即便有维权意识,恐怕也有心无力。   基于上述视点,消费者对大超市的极度信任,与其说是权利意识缺失,毋宁说是食品安全信息不公开与不对称下的无奈之选罢了。尽管消费者对于大超市的信任也极有可能被大超市利用,大超市也同样可能被农残超标的果蔬攻陷,但对于消费者而言,既然无从获得更准确公正的信息,也只能把权利寄托于超市的品牌和规模上,并寄望这些大型超市能够在这方面有所担当。   求解果蔬农残超标问题,消费者的权利意识固然不应缺位,但是,如何确保相关标准的统一,如何保证检测结果的公正、无偏,并让消费者能够更容易地获取,显然才是至为关键,也最亟须补足的那块“短板”。
  • 全球首次!弥补我国农业最大短板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10月30日宣布,我国在一碳生物合成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全球首次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合成,并已形成万吨级工业产能。这一举突破了天然蛋白质植物合成的时空限制,为弥补我国农业最大短板——饲用蛋白对外依存度过高提供了国之利器,同时对促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深具意义。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饲料所研究员薛敏博士介绍,蛋白质的天然合成通常要在植物或植物体内具有固氮功能的特定微生物体内,由自然光合作用形成碳水化合物的糖类,再经过三羧酸循环途径多个复杂的生物转换与酶促反应,形成蛋白质合成需要的氨基酸,进而合成为蛋白质。其中涉及复杂的遗传表达、生化合成、生理调控等生命过程,反应缓慢、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效率较低,最终积累的蛋白质含量低。她强调,在人工条件下,利用天然存在的一氧化碳和氮源(氨)大规模生物合成蛋白质,则不受此限,故长期以来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和对生命现象认知的革命性前沿科学技术。中国农科院饲料所与北京首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经多年联合攻关,突破了乙醇梭菌蛋白核心关键技术,大幅度提高反应速度(22秒合成),创造了工业化条件下一步生物合成蛋白质收率最高85%的世界纪录。该项研究以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工业尾气和氨水为主要原料,“无中生有”制造新型饲料蛋白资源乙醇梭菌蛋白,将无机的氮和碳转化为有机的氮和碳,实现了从0 到1的自主创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以工业化生产1000万吨乙醇梭菌蛋白(蛋白含量83%)计,相当于2800万吨进口大豆(蛋白含量30%)当量,“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开辟了一条低成本非传统动植物资源生产优质饲料蛋白质的新途径,可减排二氧化碳2.5亿吨,节省耕地10亿亩(以平均亩产大豆300斤计)。
  • 从诺贝尔科学奖看我国科学界的短板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日前揭晓,中国科学家今年依然缺席科学类奖项。早在2001年,杨振宁曾预言,20年内,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肯定能有人获奖。而今,如何看待这一预言?我国自然科学领域何时能实现零的突破?   诺奖与国家整体科研实力密切相关   去年莫言斩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公众对于中国人冲击诺贝尔科学奖的信心有所提振。对于国人之于诺贝尔奖的这种急切的渴望,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教授认为,这种关注可以理解,但不必太过。   &ldquo 一个国家获诺奖者越多,表明这个国家对国际科学群体大家庭的贡献越大。但诺奖仅是国家实力的标志之一,有的国家偶尔出现一位诺奖获得者,并不意味该国科研实力有多强大,例如巴基斯坦。&rdquo 他认为,更重要的是该关注国家整体科研实力,实力强大,诺奖获得者自然会不断涌现。   &ldquo 科研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欲速则不达。一项研究成果需要十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得到验证和认可。&rdquo 长江学者、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高毅勤教授说,纵观历年诺贝尔奖成果,无不如此。他认为,诺贝尔奖不应被看得过重,&ldquo 它只是一个激励科学家进步的奖项&rdquo ,从历史上看,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也并未都获颁诺贝尔奖,这并不影响其本身的研究价值和深远影响力。   生命科学专家、曾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的饶毅教授则认为,公众对于诺贝尔奖的急切关注是一件好事,&ldquo 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差距,有所警醒&rdquo 。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忧虑,如不改变现状,&ldquo 到2049年,中国自然科学仍可能落后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rdquo 。   国内科学界的短板在哪?   诺贝尔奖虽然不代表科研整体实力,但毕竟是比较重要的指标。不少专家指出,要想培养出诺贝尔奖级的科研人才,国内科学界尚有不少需要克服的弊端。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刘平生认为,诺贝尔科学奖原则上注重开创性,一般是基础性研究的重大突破,或是具体某一领域成果的应用效果突出。今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美、德科学家所发现的细胞囊泡转运调控机制正是如此。&ldquo 这个成果是典型的基础性研究成果,首次破解了细胞内物质运输的&lsquo 密码&rsquo ,对于整个生命医学研究有着&lsquo 面面俱到&rsquo 的重大影响力。&rdquo   他说:&ldquo 由此可见,开创性和基础性是诺贝尔奖所看重的主要因素。&rdquo 这正是当前中国科学界的短板。与欧美、日本等国相比,我国科学界开创性的研究还太少。他认为,这种现象与现行的科研人员考评体系有着很大关系,&ldquo 做那些以他人开创性研究为基础的科研,比较容易发表学术论文,更符合现在以发表科研文章为标准的考评规则。&rdquo   郭光灿则认为,这一现行量化的科研考评体制亟待改善。追逐名利之下,科研价值成为次要问题,很少能有足以引领世界的原创性成果出现。另外,我国长期以来更倾向于发展应用性更强的科技学科,投入大、周期长、见效相对较慢的基础学科被排在后面,近年来才逐渐得到更多的关注。   科技部部长万钢近日也明确表示:&ldquo 从国家整体上看,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还远远不够,政府支持的持续时间也不够长,我们还没有一个创新项目能持续到十年以上。&rdquo 这与往年诺贝尔奖得主动辄几十年的基础研究周期相比有差距。   在制度层面的改革也同样重要。高毅勤认为,科学家需要思考的自由,允许一部分人能够相对自由地做长期的探索,这需要一个更加成熟的科研环境,而不是被单一化的评价标准和过多的评估束缚住手脚。如何从科研经费配比、考评标准设计等方面进行改变是必要的。   静下心来做科研最重要   10月11日,万钢表示,预测中国何时能在诺贝尔科学奖方面有所突破,确实是一个难题。不过我们现在也看到了一些重要成果,比如中微子振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高温超导等方面已经有些苗头。但是,绝不能心浮气躁,拔苗助长。   郭光灿也认为,我国近10多年来,科学和技术迅速发展,已具备诞生诺贝尔奖的硬件条件,静下心来做科研最为重要,&ldquo 多数诺奖获得者并不知道他能获奖,甚至感到意外。他们从事某个课题的研究并不是为了获奖,而是一种追求与探索的强烈驱动。&rdquo   而作为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的马丁· 卡普拉斯的学生,高毅勤透露,马丁曾告诉他,在多年前这项获奖研究开始的时候,许多人认为根本不值得做,但他和同伴凭着兴趣坚持了下来。&ldquo 科学家最应该有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和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心,这是本质的东西,也是应该从诺贝尔奖获得者身上学习的东西。&rdquo   高毅勤表示,我国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不用怀疑,&ldquo 我既带过中国学生也带过外国学生,我国的年轻人在科研方面的天赋绝对不比任何国家差,而且更勤奋&rdquo 。他相信,只要给这些年轻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环境,经过长期的积累,一定会有问鼎诺奖的科研人才出现。
  • 空气质量监测面临人才“短板”
    随着雾霾治理成为百姓关注焦点,各地近年来加快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建设,并逐步采用空气指标6项监测指标。记者走访北京、天津、陕西、江苏等地发现,各地监测站点建设&ldquo 硬件&rdquo 基本达标,却面临人才&ldquo 短板&rdquo 。   一些省市环保局负责同志说:&ldquo 这几年国家对硬件能力建设投入比较大,我们固定资产翻了好几番,但是没有人。现在一个人负责好几台机器,疲于奔命。应急能力的建设也只是在硬件上达标了,人员都是临时抽出来兼职,一个人干好几个岗位的活。&rdquo   人手不足的问题在一些地区市级、区县级环保部门和基层监测站点都有体现。一些省市的环保局科技监测处编制4个人,但工作内容包 括 全 市 监 测 数 据 统 筹 、 人 员 培训、监测能力建设、监测站的达标建设、60多家国控企业在线监测的有效性审核等。   &ldquo 这几年环保部门的工作量呈几何倍数增加,但人手却没有明显加强。我们这个处2003年成立,当时编制3个人,11年间只增加了1个编制。&rdquo 上述人士说&ldquo 我们这几个人基本只能应付各种事务性工作,无法主动出击。&rdquo   随着环境监测三级站点建设步伐的推开,区县环保部门人员更新问题也亟待解决。2002年之后,因为三级站专业能力达不到,该市陆续为区县招聘专业监测人员。但限于编制问题,老人不退休,新人很难补充。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的省会城市的环境监测站自动室10个人负责19个子站,一个人管两个点。根据《 环 境 空 气 质 量 自 动 监 测 技 术 规范》,每周要对各监测子站巡检一次,疲于奔命。   有些地区1个运维人员要承担2到3个子站运维工作,随着新的监测点位的增加,人员将更加紧缺。   在北京、天津、西安三地,因为工作累、待遇低,环保监测岗位并不受高端专业技术人员的青睐。   记者了解到,一位环境监测站自动室负责人工作17年,从来没休过年假。&ldquo 自动站全年365天每天都要发布数据。雾霾天气关注程度提高之后,工作量的压力还好承受,精神上压力非常大,紧张的时候不停地会有电话进来。&rdquo   高强度的工作却没有高回报支撑。据记者了解,某环保局科技监测处副处级调研员,工资4800元&ldquo 这种工作状态很难招到高端专业技术人才。&rdquo 该调研员说。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2012年增加了40多个编制,目前还没招满。&ldquo 去年我们中心计划招20人左右,投简历的人很多,但因为待遇太低,留不住合适的人。&rdquo 一位知情人士说。该人士是副科级,目前工资收入4000多元。   天 津 市 环 保 局 副 局 长 谢 华 生说,监测仪器不断更新需要更专业的人才对仪器进行运维,因此急需引进研究大气综合污染和仪器运维的高端人才。
  • 合肥补齐新能源汽车检测“短板”
    汽车产业是安徽省、合肥市重点发展的产业,而汽车检验检测是车企研发及产品准入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于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的建设具有重大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在肥西,招商检测华东测试基地项目正加快从蓝图走向现实。这个项目将致力于打造华东地区最大新能源汽车综合性技术服务平台,弥补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检测“短板”。  招商检测华东测试基地拟下月开工  汽车产业是合肥市重点发展的产业。近年来,合肥为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优渥的政策土壤和优越的基础设施条件。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合肥市已集聚了比亚迪、蔚来、大众、江淮、长安、安凯等六家整车企业。  汽车检测是车企研发及产品准入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检测配套的环节,合肥市还存在空缺。为了更好服务合肥地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华东地区乃至全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招商检测拟投资约15亿元,在肥西县打造招商检测华东测试基地项目。  招商检测华东测试基地项目由全国汽车检测行业头部企业招商车研建设,拟在肥西建设覆盖整个华东地区的新能源汽车综合检测基地,将成为安徽省首个全资质的国家级汽车检验机构。该项目于今年5月下旬正式签约。  该项目占地约200亩,项目一期占地面积约100亩,规划约5万平方米,计划配备国内外先进仪器设备约360台套,将搭建针对智能电动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技术研发、测试评价、检测服务、技术咨询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服务平台。  未来,该项目计划建设新能源安全试验室、智能网联试验室、节能减排试验室、汽车电子试验室、整车及系统部件试验室、主被动安全试验室、摩托车试验室等多个综合实验室。目前,该项目基础施工已进场,预计9月底前开工建设,2025年底完工,2026年正式投入使用。  补齐强化合肥乃至全省汽车产业生态链  招商车研是国家级检测机构,拥有“试验室+试验场”一体化试验检测技术平台,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等行业主管部门指定和认可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当前,招商车研已成为汽车检测行业中的头部企业,行业影响力显著。  汽车检测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不同于传统工业,物流量小,资源消耗少,对于周围交通、市政、环境的影响很小,且经济贡献显著。  招商检测华东测试基地项目实施后,可为落户合肥的各车企提供就近、便捷、快速、高质量的检测服务,对于支撑和加速车企的研发活动,降低成本,提高检测服务质量都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补齐和强化合肥乃至安徽省的汽车产业生态链,有利于现有车企的研发和经营,吸引更多其他汽车企业落户。另外,还将助力安徽省抢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行业制高点,服务全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一步带动就业和税收。  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肥西力量不可或缺  我省明确提出,坚持把汽车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强省,到2027年打造2家至3家全球一流汽车整车企业和世界级汽车自主品牌,力争2家至3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突破500亿级。  按照部署,到2025年,合肥的新能源整车产能规模将超过300万辆,规模在全国排名靠前,预计全产业链的产值将超过7000亿。力争2027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迈上万亿级,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之都。  而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肥西绝对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近年来,肥西县紧紧围绕新能源汽车“首位产业”,抢抓机遇,全力拼抢头部项目资源。  目前,肥西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已集聚了上下游产业链龙头企业20余家,涵盖新能源汽车及“三电”系统等核心零部件,总投资超500亿,满产产值超1500亿,产业集群规模优势持续彰显。
  • 新《药典》预计收载品种数约6400个 药品标准短板有望补齐
    p   目前,我国药品标准领域存在诸多短板,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在收载药品品种上不再一味追求数量,而是更加注重质量。未来,药典品种收载将有进有出、宁缺毋滥,进而推动整个行业健康发展 /p p   前不久,国家药典委员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在考虑国家药品标准整体状况的基础上,将于2020年出台的第1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药品品种数预计达6400个左右。其中,增订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等品种约800个。 /p p   “药典是国家为保证药品质量,对药品的质量指标所作的技术规定,药典标准是检验和评价药品质量的依据,也是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基础。”国家药典委员会秘书长张伟介绍说,目前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10版药典。该版药典收载药品总数达到5608个,涵盖了基本药物、医疗保险目录品种等内容,基本能够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 /p p   张伟表示,2020年版药典提出了品种收载适度增长的要求,一是要考虑目录的调整,二是工作基调由注重药品的收载数量,向注重药品内在质量的提升转变,即不再一味追求数量,而是要更加强调质量。一方面,将以高质量产品为标杆,制订高水平的药品标准 另一方面,则要通过研究,及时发现上市药品中标准缺失或不完善等问题,补齐短板,进一步提高上市药品的质量控制水平,提高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p p   具体来看,目前药品标准的短板,主要是标准缺失、标准落后、标准不管用、标准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在一些具体品种或一类品种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药品上市标准不高,缺乏原研产品作为参比制剂。比如,在中药材和饮片的安全性控制方面,对农药残留、重金属和有害元素虽然有了检测方法,但对具体品种的检测限度由于缺少大数据的积累和分析,无法作出科学的设定。 /p p   “药品质量标准的制修订是一个复杂过程,特别是对于成分相对复杂的中药来说,困难与挑战是不言而喻的。”张伟分析说,近年来随着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不断扩大和升级,我国中药材产业发展迅猛,但中药材及饮片市场以次充好、掺杂使假等行业“潜规则”以及部分药材农药残留、重金属及有害元素超标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药材质量安全,阻碍了中药材产业和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p p   为了公众用药安全,也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医药事业,2020年版药典将对2015年版药典收载的药材品种618种(饮片规格823个)作系统梳理,继续研究和建立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农药残留和真菌毒素等外源性有害物质的高效灵敏分析方法和检测技术及其限量标准,进一步完善中药标准的检测项目,重点加强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研究与制定。 /p p   此外,新版药典还将进一步健全标准体系,强化药品质量全程管理的理念。对此,张伟也透露,新版药典将完善和丰富药品标准的内涵,强化过程控制,由药品终端控制向生产过程和源头控制延伸,实现药品生命周期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 /p p   比如,新版药典将建立横向覆盖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原料药、药用辅料、药包材以及标准物质的质量控制技术要求,纵向涵盖药典凡例、制剂通则、总论、检验方法通则以及指导原则,同时逐步加强和完善涉及药品研发、生产、流通和使用等环节的通用性技术要求和指导原则的药品标准体系。 /p p   国家药典委还将建立国家药品标准的淘汰机制。“药典品种收载将坚持以优化增量、减少存量为原则,数量适度增加,质量宁缺毋滥。”张伟介绍说,要通过建立健全药典品种进出的遴选原则,淘汰一些落后产品和落后标准。也就是说,标准要“有进有出”,对已经取消药品批准文号、长期不生产、质量不可控、剂型不合理、稳定性不高的药品标准“做减法”,从而实现标准的淘汰,彻底解决药品标准历史遗留问题。 /p p /p
  • 强补基础研究短板,广东将大力推进实验室体系建设
    p   3月26日下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存储产品线总裁孟广斌将2017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揽入了怀中。华为公司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研发的投入力度,2017年投入总规模已达100多亿元,在5G通讯、手机芯片、高端存储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p p   广东科技创新有不错的“家底”。2017年,广东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排名首次跃居全国第一,研发投入总量预计2350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2.65%,技术自给率达72.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有效发明专利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及专利综合实力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 /p p   但是,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一直是短板。历史上国家级“大院大所”在广东布局较少,广东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屈指可数。一组数据可以说明:广东省基础研究经费仅占R& amp D总经费的4.23%,低于全国5.2%的平均水平,与北京的14.22%和上海的7.4%相差甚远。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力量不足,重大原创性成果较少。 /p p   如何立足长远发展,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这成为3月26日召开的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关注的重点之一。 /p p   “必须把基础研究摆在优先发展位置,构建多元化联合资助体系,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带动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强调。 /p p   为此,广东将大力推进实验室体系建设。以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为目标,广东将推进已启动的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再生医学与健康、材料科学与技术、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等4个省实验室建设。 /p p   广东还将依托国家大科学装置,大力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具体而言,将加快散裂中子源建设及关联技术领域应用,推进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深圳中心、中微子二期实验室、国家加速器驱动嬗变装置和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等大科学装置工程建设,并以在粤大科学装置集群、省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体,力争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p p   在构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新机制方面,广东将出台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系统支持计划和政策,成立省自然科学基金的专业化管理机构,持续稳定支持高水平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p p   此外,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加强医学、环保等公益领域的科学研究也列入了“药方”。 /p p   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马兴瑞说,要瞄准世界前沿,前瞻谋划、抢先布局、突出重点、夯实基础,尽快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 /p
  • 新污染物治理哪些短板需补齐? ——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江桂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水污染控制实验室主任魏源送
    3月1日起,《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版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由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如何提升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新污染物治理还需要补齐哪些短板?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水污染控制实验室主任魏源送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院士江桂斌,联名提交了 “关于加强新污染物治理行动的科技支撑的提案”。江桂斌院士是国内最早开展新污染物研究的专家,记者日前采访了江桂斌院士和魏源送主任。存在顶层设计不够完善、评估监测不够系统、科技支撑较弱等问题中国环境报:当前我国新污染物治理的制约因素有哪些?江桂斌:本世纪初,我国的新污染物风险防范工作正式起步,迄今虽已对新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及毒性效应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治理工作也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我国新污染物治理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存在诸多短板。目前,我国在新污染物环境治理方面存在顶层设计不够完善、评估监测不够系统、科学技术支撑相对较弱等问题,主要表现在:技术支撑体系不足,缺乏足够的国家投入,精细化管理不足;国家层面的单行上位法尚未制定,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环境质量标准指标缺乏;全生命周期、风险预防和监控的化学品管理理念不足,企业主体、政府监管、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理念体现不足;科研技术支撑相对薄弱,没有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新污染物治理需要很大的经费支持,这也给政府和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新污染物治理成本高昂主要是因为技术、设备、运营、监管和社会成本较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才能够有效地进行治理。具体来讲,研发、应用和推广所需的技术成本较高;高端、先进的分析测试平台投资大;技术人员不足,运维及监管成本高;替代技术成本高。中国环境报:我国新污染物治理相关环境标准等方面的现状如何?魏源送: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新污染物研究起步并不晚,但相关环境监管标准条例的制定仍处在发展阶段。包括新污染物在内的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控技术标准体系仍不够完善,支持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危害和暴露的数据库等基础数据匮乏,缺少跨部门管控的技术指导文件。尽管我国在一些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但近年来,也在加大推进力度,同时加大了环保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逐步缩小差距。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国家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会考虑到各自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因此其标准水平存在差异不可避免。由于我国特有的工业产业结构、使用及排放差异等因素,多种污染物共存、复合效应所引发的生态环境及健康风险问题也更为错综复杂。我们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把握节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新污染物治理体系,支撑我国新污染物管控体系的高效运行。缺乏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的新污染物监测技术和设备中国环境报:我国对新污染物的监测现状如何?江桂斌:由于新污染物种类多、新增多、来源广、浓度普遍较低的特点,这就对新污染物监测技术与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监测设备方面,需要具备检测新污染物的能力,包括适用于新污染物的监测设备和技术,这些设备往往价格昂贵;在监测点位选择上,需要选择合适的监测点位,以覆盖可能受到新污染物污染的区域;在新污染物的相关标准和方法方面,需要使用合适的标准和方法进行监测,包括采样、分析、数据处理等环节;在人员培训方面,需要具备监测新污染物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监测人员。我国在有机污染物监测方面的人员缺口较大,现有教育的专业布局满足不了国家需求;在资金和技术支持方面,新污染物监测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包括购买、维护和更新监测设备、标准品和试剂,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等方面。由于技术新、成本高,我国新污染物环境监测工作基础较为薄弱,尚无系统的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数据。自本世纪初开始,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典型区域新污染物环境行为及迁移机制的相关研究,并在青藏高原、环渤海经济区、长江流域、南极、北极等区域进行了广泛的采样调查,兼顾城市和背景点位,以开展大地理尺度及长期的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工作。通过一系列原创性工作,我们在我国环境中发现了一批具有重要环境意义的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调查监测工作的开展,离不开调查监测技术体系的支撑,团队针对发现新污染物这个国际性的难题,打通了基于分子多维特征的非靶向识别技术流程。同时,研制成功世界首台成组毒理学大型分析仪器系统。这种成功范式已引起国际同行效仿,开展新污染物筛选与识别的研究工作。中国环境报:加大新污染物治理科技帮扶力度,主要帮助地方解决哪些困难?魏源送:当前新污染物的监测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监测是开展新污染物治理的基础。除了部分发达地区,一些地方的新污染物监测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缺乏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的新污染物监测技术和设备,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提高监测水平和效率。一些地方新污染物治理技术研发能力不足。地方科技力量相对较弱,难以独立开展新污染物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需要依赖于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外部技术支持,提高自身技术研发能力。新污染物治理技术缺乏创新。地方治理技术相对落后,难以适应新污染物治理的要求,需要依赖于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装备等外部技术支持,推动新污染物治理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地方对新污染物的环境管理能力亟待提高。地方管理能力相对薄弱,难以有效监管和治理新污染物,需要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大管理和执法力度,推动新污染物的规范治理。此外,地方治理新污染物的资金和人才相对匮乏,难以满足新污染物治理和监测的需求,需要依赖于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加大资金和人才投入力度,提高治理和监测能力。需要多方参与,建立一套完善的科技创新机制中国环境报:新污染物科研力量薄弱体现在哪些方面?江桂斌:现阶段,我们已经对新污染物的归趋、来源、迁移转化及其对人体的危害等问题有了一定的研究,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果。然而,我国新污染物研究总体基础仍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首先,我国在新污染物领域基础研究的宽度与深度相对不足,包括污染物的生成机理、排放特征、迁移转化等方面仍需深入研究,对于其污染特征与生态毒理、人体暴露与健康风险、生态毒性效应及致病机制等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薄弱方面。其次,科研技术支撑相对薄弱,监测技术研发相对滞后,替代、减排、治理技术研究不足,在学科交叉研究方面还有待加强。这些差距使得我国在国际公约谈判和国内工业行业发展上较为被动,易被国外“牵鼻子”“卡脖子”。中国环境报:如何进一步完善新污染物治理科技支撑体系?江桂斌:面对更为繁复的新污染物环境问题,我国新污染物治理及管控工作既要有国际视野,同时,也不宜机械照搬国外研究模式与结论,应当走出有自己特色的路线。进一步完善新污染物治理科技支撑体系,需要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机制,促进新污染物治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新污染物治理效果,保障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要进一步开展新污染物风险调查评估,深化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加强多学科交叉创新、新污染物研究和技术创新。在传统的目标分析方法之外,应更注重疑似靶向/非靶向分析方法的设计开发,强调在大数据获取及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关联扩展。实现环境化学与健康科学研究的交叉创新,发展具有 POPs 特性新污染物识别的早期预警研究体系。二要基于领域云、区块链,以及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绿色替代品。结合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开发大规模新污染物的毒性测试和优先化筛选体系。此外,基于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系统,推动新污染物防控与风险预警提供技术发展和理论升级。例如,可从一个化合物的结构设计开始,提出绿色化学合成的方案,从源头减少对生态环境具有潜在危害的替代品的生产排放,为环境友好型替代品的安全设计提供虚拟筛查。三要建立新污染物治理技术平台,加强新污染物治理技术推广应用。结合试点工程,提高技术转移和转化效率,促进学术界、产业界、政府和用户之间的合作。四要加强相关环境管理立法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新污染物治理技术标准制定和管理体系,促进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保障新污染物治理技术的质量和效果。五要建立新污染物治理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新污染物治理领域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六要积极推动新污染物治理技术研发国际合作和交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促进新污染物治理技术研发的跨国交流。同时,基于我国共建高质量“一带一路”的需求,科技帮扶发展中国家实施新污染物治理。以上工作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多方参与,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为新污染物治理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 第十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召开 透明化是国内期刊的明显短板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透明化是国内期刊的明显短板” & nbsp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从去年《肿瘤生物学》撤稿107篇论文,到最近哈佛大学撤销31篇论文,科研诚信问题也成为科技期刊界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近日召开的第十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舰船研究》名誉主编朱英富坦言:“透明化是国内期刊明显的短板,也是阻碍国内期刊国际化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朱英富表示,伪造同行评议的行为值得引起期刊界的反思,尽管随着科研领域的日益细化,小同行评审专家不多,造成某些论文的评审专家不好找。“《中国舰船研究》通过更细致审核评价专家信息、建立动态更新的审稿专家数据库等方式规避这个问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科技部原副部长、《光:科学与应用(英文版)》主编曹健林看来,中国科技期刊环境建设很重要,“该摒弃的坚决摒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为什么有些刊物办不好?是因为现在评职称要文章。”曹健林直言,如果期刊只是给评职称这支队伍提供一个平台的话,“一流刊物就别想了,如果再放放水,那么期刊就完蛋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事实上,一些国内期刊在严格执行“双盲”的审稿制度,对于超过重复率指标的稿件,有明确的处理措施,以保证学术出版的透明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被引用情况是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但有些时候,也存在这些指标被简单化、绝对化使用的情况。所以,科技期刊要进一步加强同行评审,探索合适的同行评审机制,正确客观的评价科研成果,有效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朱英富表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科技期刊的数量为5052种。随着中国科技进步,如何推进中国科技期刊跻身世界一流,促进科技期刊国际合作交流,也成为论坛聚焦的话题之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3年,中国科协等部门启动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支持英文科技期刊发展。目前中国在数量已经跻身“科技期刊大国”,但与会专家认为,在科技期刊的质量和水平上还有待提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中国科学院院士、《力学学报》主编魏悦广表达了他的担忧:“目前我们的发展受到了来自SCI评价体系的冲击,同时,如何培养力学工作者文化自信、学科自信,吸引他们把重要的研究成果拿来发表,也是我们一直探讨的问题。” /p
  • 预算304万采购152台手持拉曼,云南省应急管理厅2023基层安全生产监管能力补短板项目采购仅限国产
    云南省应急管理厅2023年基层安全生产监管能力补短板项目(第二批)公开招标公告,涉及ABCD四个包预算金额共计1839.00161万元。一、项目基本情况A包:项目编号:YNZC2024-G1-02693-NHJS-0016预算金额(万元):354.851208最高限价(万元):354.851208采购需求:多功能防护服2286套(最高限价84.1248万元)、防护鞋2286双(最高限价82.5246万元)、执法装备箱2286套(最高限价188.201808万元),本项目不接受进口产品。(注:核心产品为多功能防护服)B包:项目编号:YNZC2024-G1-02703-NHJS-0017预算金额(万元):485.3452最高限价(万元):485.3452采购需求:红外相机226台(最高限价278.432万元)、激光测距仪278个(最高限价112.9792万元)、望远镜268架(最高限价93.934万元),本项目不接受进口产品。(注:核心产品为红外相机)C包:项目编号:YNZC2024-G1-02663-NHJS-0015预算金额(万元):589.0252最高限价(万元):589.0252采购需求:执法无人机148架,本项目不接受进口产品D包:项目编号:YNZC2024-G1-02704-NHJS-0018预算金额(万元):409.78最高限价(万元):409.78采购需求:本质安全型长杆式无限探测终端86台(最高限价105.78万元)、手持式危险化学品拉曼光谱仪152台(最高限价304万元),本项目不接受进口产品。(注:核心产品为手持式危险化学品拉曼光谱仪)合同履行期限:标段1:合同签订后45日供货到指定地点,到货后60天内按照采购单位分配方案,以送货上门方式完成88个使用单位货物分发及培训。本项目(否)接受联合体投标。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包1:无,本项目不属于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的项目;云南省应急管理厅2023年基层安全生产监管能力补短板项目(第二批)(D包),小微企业价格扣除优惠比例:10%;;(1)云南省应急管理厅2023年基层安全生产监管能力补短板项目(第二批)(D包):小微企业价格扣除优惠比例:10%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包1】 1.采购代理机构将于评标前在“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及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gov.cn)“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信息记录”对投标人进行信用信息查询。查询记录为上述网站信用信息查询结果的网页截图或网页打印稿。列入失信被执行人或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或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被禁止在一定期限内参加政府采购活动但期限届满的除外)的投标人,不得参加政府采购活动;2.为本项目提供整体设计、规范编制或者项目管理、监理、检测等服务的投标人,不得再参加本次采购活动(提供承诺函)。3.单位负责人为同一人或者存在直接控股、管理关系的不同申请人,不得参加同一招标项目包的政府采购活动(提供承诺函)。4.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三、获取招标文件A包:时间:2024-06-13 00:00至2024-06-20 23:59,每天上午00:00至12:00,下午12:00至23:59(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B包:时间:2024-06-13 00:00至2024-06-20 23:59,每天上午00:00至12:00,下午12:00至23:59(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C包:时间:2024-06-12 00:00至2024-06-19 23:59,每天上午00:00至12:00,下午12:00至23:59(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D包:时间:2024-06-13 00:00至2024-06-20 23:59,每天上午00:00至12:00,下午12:00至23:59(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政采云平台线上获取方式:“政采云”平台(http://www.zcygov.cn)(操作路径:登录“政采云”平台-项目采购-获取采购文件-找到本项目-点击“申请获取采购文件”)。凡有意参加投标者,须在“政采云”平台办理数字证书(CA),并在“政采云”绑定数字证书(CA)后在网上获取采购文件及其它采购资料,数字证书(CA)详见其办理流程。注:云南本地供应商如之前已在云南CA在线数字证书办理网进行过注册并办理过企业数字证书(CA),直接绑定即可,无需重复办理(2022年1月1日前办理的云南 CA 需到云南CA办理处进行升级)。外省供应商在“政采云”平台办理的其他CA可直接使用,无需重复办理。未按招标公告规定时间及地点获取招标文件的不得参与本项目投标,售价(元):0售价(元):0四、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开标时间和地点A包: 2024-07-03 09:30(北京时间)B包: 2024-07-04 09:30(北京时间)C包: 2024-07-02 09:30(北京时间)D包: 2024-07-05 09:30(北京时间)地点: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昆明市盘龙区和谐广场C栋1501号第一评标厅五、公告期限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六、其他补充事宜开标方式:智能开标是否需要缴纳投标保证金:否其他:1、开标方式:政采云智能开标2、是否需要缴纳投标保证金:否其他:1.发布公告的媒介:本次公告在《云南省政府采购网》(网址:http://www.yngp.com)和《政府采购云平台》(网址:https://www.zcygov.cn/)上发布,我公司对其他网站或媒体转载的公告及公告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2.本项目实行网上投标,采用电子投标文件;3.各供应商应在开标前应确保成为政采云平台供应商,并完成CA数字证书申领。因未注册入库、未办理CA数字证书等原因造成无法投标或投标失败等后果由供应商自行承担。4.供应商将政采云电子交易客户端下载、安装完成后,可通过账号密码或CA登录客户端进行投标文件的制作。在使用政采云投标客户端时,建议使用WIN7(64位)及以上操作系统。客户端请至政采云网站(https://edu.zcygov.cn/luban/yunnan-dzjy-gys)进行查看下载,如有问题可拨打政采云客户服务热线400-881-7190进行咨询。云南CA操作问题请致电:4006727666;云南CA紧急联系方式:15288315056。云南壹证通CA操作问题请致电:4000040628;云南壹证通CA紧急联系方式:19988166369。如因供应商自身原因导致在规定时间内无法正常解密的(如:浏览器故障、未安装相关驱动、网络故障、加密CA与解密CA不一致等),采购代理机构不予异常处理,视为供应商自动弃标。5.交货地点:采购人指定地点。6.交货方式:合同签订后45日供货到指定地点,到货后60天内按照采购单位分配方案,以送货上门方式完成88个使用单位货物分发及培训,每个交货地点须一次性供货并验收完成。7.质量标准:符合国家、行业相关标准和规范,满足采购人要求。8.质保期:2年。七、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云南省应急管理厅地址:昆明市董家湾曙光中路1号联系方式:0871-68013911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南湖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和谐广场C栋15楼南湖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联系方式:13608840059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董工电 话:13608840059
  • 补齐医疗废物处置短板 相关标准已升级
    p   新冠肺炎的突袭使我国意识到保障公共卫生的重要性,规范医疗医疗废物的处置也变得更加重要和紧迫。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2月21日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时强调“加快补齐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收集处理设施方面的短板”。 /p p   并且随着我国医疗废物处置技术的不断升级、环境管理手段的不断加强,现行的一些技术规范已经出现了很多不适用的情况,为了更好的规范医疗废物处理设施的建设与运行,使其更符合环境管理和技术管理的要求,规范我国医疗废物处理工程建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原技术规范的修订势在必行。 /p p   近日,《医疗废物化学消毒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医疗废物微波消毒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医疗废物高温蒸汽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和《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技术规范 原位热脱附》等四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标准编制单位已编制完成上述四项标准的征求意见稿,现向相关单位征求意见,如有意见可于2020年6月25日前将书面意见反馈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意见电子版发送至相关反馈邮箱。 /p p   联系人: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 刘勇华 /p p   电话:(010)65645390 /p p   传真:(010)65645400 /p p   通信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2号 /p p   邮政编码:100006 /p p   《医疗废物化学消毒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反馈邮箱:fengqinzhong@basic.cas.cn /p p   《医疗废物微波消毒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反馈邮箱:yuxiaodong@syhky.com /p p   《医疗废物高温蒸汽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反馈邮箱:zhangzheng@caep.org.cn /p p   《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技术规范 原位热脱附(征求意见稿)》反馈邮箱:wjz@nies.org /p p   附件: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 style="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 / a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2006/attachment/7812c659-b1e4-4d67-8235-33e07dfed537.pdf" target=" _self" title=" 征求意见单位名单.pdf" textvalue=" 1.征求意见单位名单.pdf"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1.征求意见单位名单.pdf /span /a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html/951304.shtml" target=" _self"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医疗废物化学消毒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span /a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html/951305.shtml" target=" _self"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3.《医疗废物化学消毒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span /a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html/951306.shtml" target=" _self"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4.医疗废物微波消毒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span /a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html/951307.shtml" target=" _self"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5.《医疗废物微波消毒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span /a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html/951308.shtml" target=" _self"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6.医疗废物高温蒸汽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span /a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html/951309.shtml" target=" _self"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7.《医疗废物高温蒸汽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span /a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html/951310.shtml" target=" _self"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8.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技术规范原位热脱附(征求意见稿) /span /a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html/951311.shtml" target=" _self"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9.《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技术规范原位热脱附(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span /a /p
  • 补齐科学仪器产业短板需加强产学研协同——访上海理工大学张大伟教授
    为促进光电测量测试技术及产业发展,由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全国光电测量测试技术及产业发展大会暨辽宁省第十七届学术年会于2023年3月27-29日在大连召开。仪器信息网作为大会独家合作媒体参与了本次会议,并有幸采访了上海理工大学张大伟教授,探讨我国光电测试测量技术发展前景。张大伟教授认为,随着精密测量技术的发展,我国正从制造大国逐步向制造强国迈进;在这其中,光电测试技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光电测试计量技术对于我国制造业、工业的重要性,对其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第三次集体学习时,也强调“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张大伟教授表示备受鼓舞:“这对科学仪器从业者来说是振奋人心的,因为长期以来,国产仪器发展受到国外进口仪器的压制。我国科学仪器严重依赖进口,仅次于石油和电子元器件,是第三大进口产品。相信在国家宏观战略指引下,我国光电测试技术与仪器有望迎来跨越式发展。”“作为仪器研发人员,我们有一种使命感,一定要自主研发先进的科学仪器,以此推动我国科学技术进步。目前,我国科学仪器产业还存在一些短板,从原材料到关键部件、专用仪器,以及市场推广应用等方面,还有很多功课要补。虽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均设立了重大仪器专项以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进行相关的技术研发,但打好国产化攻坚战,产学研协同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要进一步发挥企业为主导的科技创新模式,以企业为出口,以高校研究所‘从0到1’前沿研发成果为源泉,推进企业科技创新,推动我国科学仪器进步。”然而,科学成果的转化历来都是“老大难”问题。张大伟教授在此呼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都需要往前一步,携手跨越科技成果转化鸿沟,打通产学研转化最后一公里。在此背景下,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技术创新一体化布局,于2022年发起“金燧奖”——中国光电仪器品牌榜评选活动。作为金燧奖召集人之一,张大伟教授表示,该奖项旨在推动我国国产光电仪器的发展,树立民族品牌自信。我国众多用户习惯购买使用进口仪器,导致很多优秀的国产仪器得不到推广、使用与认可,而实际上,用户的使用对仪器性能的提升至关重要,希望通过金燧奖的设立,能够让大家关注到有非常多优秀的仪器厂商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进行国产仪器的研发。
  • 国仪量子发布电子顺磁共振系列新品,补齐高端仪器短板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10月31日,国仪量子2020新品发布会在合肥隆重召开。现场发布的产品中,升级版X波段电子顺磁共振谱仪在关键性能指标上实现了超越,台式电子顺磁共振谱仪、W波段电子顺磁共振谱仪,以及无液氦变温系统三款产品均为中国首台商用,补齐国产电子顺磁共振谱仪多处短板,有力推动了高端科学仪器的自主可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fa9507eb-0589-488b-a9ed-f3ed72b1195f.jpg" title=" 贺羽.png" alt=" 贺羽.pn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spa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仪量子联合创始人& amp CEO贺羽博士介绍新品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发布会现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仪器分析化学研究室主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理事长关亚风出席并致辞,来自电子顺磁共振领域的专家、资深用户代表以及数十家新闻媒体,共同见证了国内自主研发电子顺磁共振谱仪系列新品的精彩亮相。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19ef2eaa-2a27-4b31-99be-803ca1e2cd01.jpg" title=" 关亚风.png" alt=" 关亚风.pn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关亚风主任精彩致辞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本次发布会在“第十届全国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学学术研讨会”期间同场举办。该学术研讨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办,杜江峰院士作了《微观磁共振谱学和成像:科学、技术和仪器》的开场致辞。以“顺磁十年 共振未来”为主题,贺羽博士在现场报告中回顾了我国电子顺磁共振领域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并详细介绍了现场发布的4款电子顺磁共振谱仪系列新品的特点和参数。 /span spa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ef0dc8de-7019-4211-9c3b-8ef23fafd1fd.jpg" title=" 揭幕.png" alt=" 揭幕.pn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贺羽博士与关亚风主任共同为新品揭幕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据贺羽博士介绍,国仪量子致力于用量子测量技术赋能各行各业,目前,已经在石油勘探、生命科学、先进材料、电力电网等领域实现了示范应用,交付产品至清华大学、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等近百家客户。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国仪量子本次发布的电子顺磁共振谱仪系列产品具有多项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其中,EPR200-Plus升级版X波段电子顺磁共振谱仪在关键性能指标上实现了超越,EPR200M台式电子顺磁共振谱仪、EPR-W900 W波段电子顺磁共振谱仪,以及无液氦变温系统CVTI-CF Series三款产品均为中国首台商用,这是继2018年国仪量子发布中国首台商用“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EPR)谱仪”后,国内电子顺磁共振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新品一经发布,便获得华南理工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南昌航空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青睐,现场进行了合作意向书的签订。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9abcba8c-6b5c-48f6-8773-d3498f3821ec.jpg" title=" 签约.png" alt=" 签约.pn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仪量子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签订合作意向书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自创立以来,国仪量子陆续研制并发布了国内首台商用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谱仪、全数字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产品,国际首台单自旋量子精密测量谱仪、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和量子测控系列产品,多款仪器突破国际禁运,在关键性能指标上实现了超越。面向未来,国仪量子将继续专注于前沿科学仪器领域,为用户提供更加专业、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p p br/ /p
  • 提高竞争力!创新助力新质生产力!中图仪器补齐国产精密测量短板
    新质生产力是随着科技进步、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知识经济的兴起,所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生产力形态。在制造业产品和技术层面的新质生产力,不仅仅关注传统的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更强调利用先进技术、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手段,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灵活化、个性化和高质量化,是制造业生产力的全面提升和新的发展方式。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而创新可以带来更先进、更高效、更可靠的生产工具和装备,帮助企业改善产品性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中图仪器在追求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从纳米到百米,全自主研发高质量几何量测量仪器设备,高强度研发补齐国产精密测量短板。在纳米显微测量领域,基于纳米传动与扫描技术、白光干涉与高精度3D重建技术、共聚焦测量等技术,显微测量仪能够对微小对象进行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测量和分析,引领精细化生产。特别在半导体制造等领域,能以0.1nm分辨率检测微小元件的尺寸、形状和表面特征,确保产品达到严格的质量标准。半导体制造IC晶圆磨划应用在国之重器领域,“工业测量皇冠上的明珠”——GTS激光跟踪仪,历时6年之久终于问世。它集合了激光干涉测距技术、光电探测技术、精密机械技术、计算机及控制技术、现代数值计算理论等各种先进技术,实现对空间运动目标进行跟踪并实时测量目标的空间三维坐标。大型装备的稳定运行和精准控制是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因素。而GTS激光跟踪仪可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对飞机零部件及装配精度的测量,在高端制造中对运动机器人位置的精确标定,又或是在汽车制造中对车型的在线测量等大型装备的运动控制,是保障大型装备运行的智能守护者。显微测量仪和激光跟踪仪正成为各个行业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工具。通过将显微测量仪和激光跟踪仪的数据进行集成和分析,可以实现对整个生产过程的全面监控和优化,从原材料的检测到产品的装配,再到最终的质量控制,它们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还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加速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我们有理由相信,显微测量仪和激光跟踪仪在未来将为制造业带来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新质生产力”不仅开启了新时代生产力的进步,更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之一。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图仪器将继续以技术创新为发展基础,专注于精密测量检测技术的发展,为工业领域带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质量和更强的竞争力。
  • 海枫生物:填补生物医药创新转化短板,开启新药有效性评价新篇章——仪器信息网探访100家实验室系列活动
    全球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近年来细胞和基因治疗、双特异性抗体、多特异性抗体、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以及诊疗一体化核素药物等新技术层出不穷,为生物医药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新药研发由传统模式向新机制、新靶点、新技术快速转变,传统的药效动物模型及评价方法已无法满足生物医药领域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有效性评价已成为目前新药研发环节中质量和风险最不可控的瓶颈,也是制约全球生物医药创新转化的短板,因此搭建高质量的有效性评价有助于提升新药研发效率。  海枫生物新药临床前药效评价基地作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项目,致力于打造国际化、规范化、规模化的新药临床前有效性评价服务平台,助力生物医药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以及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那么这家总投资预计超过15亿元,具备每年完成1000个有效性评价项目能力的CRO企业技术实力究竟如何?他们如何集成和整合新药研发上下游的关键资源、人才、技术以赋能有效性评价服务的?带着这些问题,仪器信息网特别组织专家走访团实地探访了位于天府成都的海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仪器信息网走访团与海枫生物团队合影 (从左至右:海枫生物供应部负责人杨滨豪、清华大学马潇潇副教授、仪器信息网买家服务部总监石水华、宁波大学李刚强教授、海枫生物副总经理于源、海枫生物分析技术平台总监秦永平教授、安益谱营销总监王志攀、仪器信息网编辑万鑫、海枫生物临床质谱平台负责人钟玮)  海枫生物成立于2016年,位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核心区,创始团队由国内知名临床前药理药效专家创建并管理运营过国内临床前一流CRO机构的资深科学家组成。目前已搭建药代动力学研究及生物分析技术平台、体外研究技术平台、实验动物中心三大关键技术平台,可对外提供早期成药性评价、临床前药效评价 & 药代动⼒学研究、⽣物样本分析&药学分析、新模型 & 新技术研发、医疗器械临床前评价、化妆品⾮临床评价、技术培训以及共享实验室 & 动物设施等服务走访参观本次走访交流的重要环节之一,仪器信息网质谱专家团与海枫生物团队从质谱平台技术建设、质谱仪器应用需求、新药研发热点趋势、临床质谱检测技术需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交流。座谈会现场海枫生物首席技术总监蔡绍晖教授表示,海枫生物打造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可以为科学家的创新思维提供验证,在催生新药诞生的同时,让科学家和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最大化,同时也为制药企业提供专业的服务。  海枫生物分析技术平台总监秦永平教授表示,搭建临床质谱平台需要良好的方法学基础,这意味着厂商需要先建立适用于临床质谱分析的方法学。这包括开发适用于临床样本分析的样品前处理方法、质谱仪器参数设置、数据处理等技术。在这个过程中合作应用开发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为临床质谱平台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它能否满足临床实验室的实际需求和应用场景。厂商需要与用户紧密合作以确保开发出的方法能够准确、可靠地应用于临床样本的分析。宁波大学李刚强教授谈及临床和新药研究对质谱仪器技术的发展时谈到,作为仪器开发者的角度,需要一线用户提出仪器应用需求,针对此开发相应的仪器技术和产品。清华大学马潇潇副教授基于离子淌度质谱技术的脂质组学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并与海枫生物分析部同事进行了深入交流,探寻未来可以合作研究的内容。仪器信息网买家服务部石水华总监从仪器信息网广大分析检测用户的日常工作需求出发,与专家团就分析检测仪器采购选型、行业应用标准资料、原创大赛等活动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谈到未来发展,海枫生物副总经理/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于源博士说“成都高新区综合发展竞争力位列科技部生物技术中心发布的全国生物医药园区第一梯队,天府国际生物城一片生机勃勃,这里是创新企业发展热土。目前成都市正在大力实施建圈强链行动,海枫生物将积极融入产业生态圈,为增强产业生态集聚力、快速集聚要素资源、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25周年走进100家实验室” 系列活动,我们与行业专家携手实地走访用户单位,增进交流、了解分析检测及仪器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向,并借助信息化助力行业健康发展。
  • 仪器短板掣肘本土基因测序产业
    图为研究人员正在将处理后的样品点到基因芯片。   我国市场上用于基因测序服务的设备和试剂大多来自于少数几家国外供应商,不得不承受比供应商所在国家更高的设备购置和应用费用。   如今的基因测序行业,正广泛应用于法医鉴定、疾病控制和诊疗、食品安全等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   所谓&ldquo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rdquo ,而仪器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基因测序服务企业能在这块据称&ldquo 千亿美元规模&rdquo 的市场上获得多大份额。   对于火热的测序服务市场,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技术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任鲁风对《中国科学报》记者指出了本土产业在仪器设备和试剂耗材方面&ldquo 受制于人&rdquo 的隐忧:&ldquo 我国市场上用于基因测序服务的设备和试剂大多来自于少数几家国外供应商,不得不承受比供应商所在国家更高的设备购置和应用费用。而国内的测序服务业成本甚至会高于国外服务商的市场报价。&rdquo   成本在降 市场变广   仪器的水平对基因测序服务业来说有多重要?   首先是成本的降低。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伊始,人们计划用30亿美元完成人的基因组测序工作。而今年3月底, Life Technologies 公司在中国推出的台式基因测序仪 Ion Proton,则意味着只需 1000 美元即可在一天时间内完成个人全基因组测序。   基因测序费用下降伴以测序精度的提高,测序技术发展速度之快更是超出了人们曾经的想象。&ldquo 大家所熟知的半导体行业的&lsquo 摩尔定律&rsquo 指出每两年达到翻一番的进步,但是在基因测序领域我们的速度是每两年4倍的进步。&rdquo Life Technologies公司CEO Gregory Lucier说。   随着测序技术发展带动测序仪器水平提高,科学家们发现基因测序不仅仅用于象牙塔中的研究,而且可以实际服务于公众,比如针对不同病人的&ldquo 个体化医疗&rdquo 。   以肿瘤为例,肿瘤实际上是基因组改变的一种疾病,即使是同样的癌症也可能由不同的基因突变所造成。基因的差别让患者对治疗药物有不同的反应,因此需要个体化的医疗方式来对不同的病人进行区别对待,针对每个个体的不同特性来制定方案。   江苏省中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赖仁胜曾谈到,常见恶性肿瘤使用基因测序和靶向药物治疗效果最明显。目前癌症化疗总体有效率在30%~40% 左右,而通过基因测序筛选出获益病人,有效率可以提高到80%。   随着新型测序仪的不断推出,基因测序的市场正在迅速扩大,不仅限于医药行业,还包括农业、食品安全、生物燃料等方方面面。《福布斯》杂志曾预计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将达千亿美元。   目标:高质量、低成本   测序市场的诱人前景吸引了众多企业和机构投身这一行业,业内人士自然清楚,谁掌握了基因测序的利刃&mdash &mdash 高质量、低成本的仪器&mdash &mdash 谁就更容易从这个&ldquo 千亿美元蛋糕&rdquo 上切得更多。   然而,对于测序利刃锻造之难,曾在基因测序仪器巨头企业Life Technologies的前身ABI公司先后担任研发部门多个重要职务的周晓光深有体会。   &ldquo 基因测序仪器牵扯的面非常广,不光是技术问题,还有很多是工程上的问题,光电器件、机械控制器件、软件开发等等也都要涉及,是系统工程。&rdquo 周晓光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ldquo 开发和生产基因测序仪器比做基因测序服务要难得多。&rdquo   同时,测序仪器对科研和技术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据任鲁风介绍,第一代测序仪仅仅是提供一个电泳和电泳后分析的平台 第二代测序仪则利用微加工处理和光电子成像技术实现边反应边测序 第三代测序仪则将反应体系进一步缩小到了微纳米量级的尺度,同时利用物理原理实现了单分子识别。   &ldquo 而目前正在进行概念研究的第四代测序技术几乎完全抛弃了生化反应,通过力学、电学等对DNA分子中的碱基直接判读。&rdquo 任鲁风说。   本土行业&ldquo 受制于人&rdquo   尽管业内人士都深知测序仪器的重要性,本土行业却仍正处于&ldquo 受制于人&rdquo 的尴尬境地。   据了解,目前测序仪主要来自于三家外资巨头Roche、Illumina和Life Technologies。   &ldquo 从以往经验来看,往往国外设备试剂的更新换代,首先会满足本国的需求,这样就造成了我国总是比国外滞后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应用更高效的研究工具。&rdquo 任鲁风说,&ldquo 以PacBio的RS系统为例,第一篇应用该设备的论文在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时,还几乎没有几位中国科学家见过这台测序仪的真实样子。&rdquo   国内测序服务机构和企业还不得不承受比供应商所在国家更高的设备购置和应用费用,而国内的测序服务业成本甚至会高于国外服务商的市场报价。&ldquo 结合我国的测序市场需求,相信仅仅从科研的应用成本上而言,受制于人这个词汇不可谓不贴切。&rdquo 任鲁风表示。   北京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常规测序负责人张隽辉曾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ldquo 目前基因检测设备和试剂的供应基本上由欧美企业垄断,这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国内基因测序服务企业的利润空间。&rdquo   上述曾在Life Technologies的前身ABI工作多年的周晓光现为国家&ldquo 千人计划&rdquo 学者、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国家光电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他进一步指出:&ldquo 购买仪器的成本还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卖给你仪器以后,赚后边的耗材利润,测序时使用的耗材是和仪器相配的,购买仪器的花费和后续要用的大量耗材成本相比简直是&lsquo 小巫见大巫&rsquo ,如果这样下去,国内测序市场越大,仪器和耗材的支出就越惊人。&rdquo   目前国内开展测序仪研发的机构还非常有限:联合研制第二代测序仪的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和中科院半导体所、无锡艾吉因生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深圳华因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一些研究团队也在开展新一代测序技术相关的研发工作,但还没有公开的文献报道。   &ldquo 虽然在这个领域已经开始起步,但很大程度上还是属于引进吸收,缺乏原始创新。国际上日益激烈的第三代和第四代测序技术的研发给我国一个追赶和超越的机会。&rdquo 任鲁风说,&ldquo 在获得前期积累的实战经验基础之上,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充分开展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积极开展原始创新,建立自主的知识产权体系,才能在这样一个关键节点上真正实现质的突破。&rdquo   国内科研机构和企业寻求基因测序仪器&ldquo 突围&rdquo 的努力并未停止,据悉,深圳华因康基因将于年底推出超高通量基因测序仪第三代机型,然而实际效果如何,仍有待市场的检验。
  • 医疗新基建|国产质谱流式补齐高端医疗装备短板
    国务院新政策:千亿级财政贴息补助,加速医疗器械发展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将以专项再贷款与财政贴息的方式,配套支持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为响应国常会的决定,近日卫健委也发布通知,拟使用财政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备。据悉该政策将覆盖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每家医院贷款金额不低于2000万。贷款使用方向包括诊疗、临床检验、重症、康复、科研转化等各类医疗设备购置。重磅利好政策总结对高校、职业院校和实训基地、医院、地下综合管廊、中小微企业等九大领域的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实施阶段性鼓励政策,中央财政贴息2.5%,补贴后利息≤0.7%,期限2年,申请贴息截至今年12月31日。高新技术企业在今年四季度购置设备的支出,允许当年一次性税前全额扣除并100%加计扣除,且地方和中央财政进一步予以支持。在今年第四季度,对现行按75%比例税前加计扣除研发费用的行业,统一提高扣除比例到100%,鼓励改造和更新设备。对企业出资科研机构等基础研究支出,允许税前全额扣除并加计扣除。 政策鼓励采购国产医疗器械2016年3月4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表示要健全政府采购机制。提出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规定,国产药品和医疗器械能够满足要求的,政府采购项目原则上须采购国产产品,逐步提高公立医疗机构国产设备配置水平。2022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规定对境内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科技创新产品、服务,在功能、质量等指标能够满足政府采购需求的条件下,政府采购应当购买;首次投放市场的,政府采购应当率先购买,不得以商业业绩为由予以限制。在众多政策的扶持下,国产医疗器械替代进口产品的趋势不可逆转。 宸安生物质谱流式完整解决方案,助力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备专注于单细胞诊断临床解决方案的宸安生物聚焦于质谱流式技术,从单细胞层面打造高通量蛋白组学诊断平台。通过高通量单细胞组学与先进算法的结合,深度解析免疫系统个体化差异和动态变化,为复杂疾病的生物学机制解析、疾病的精准分型、伴随诊断和创新治疗提供科研和临床级的产品和服务。Starion星瀚® 质谱流式系统,提供包括硬件、配套试剂和高维数据可视化分析套件的完整解决方案,可实现智能、自动、高效地输出检测报告,具备国际领先的性能。宸安生物的单细胞诊断临床解决方案已在国内各大一线临床科研机构投入运营,国产设备采购风潮将至,宸安生物将助力我国的创新医疗体系建设,加速高端医疗装备的国产化进程。
  • 中科院教授:质疑缺位是科学精神的中国短板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刚刚回国时,非常不习惯——在学术上,没有人和他“吵架”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不但如此,一旦给别人的学术观点挑毛病,对方就觉得没面子、下不来台。”张双南说,从学术角度提出批评、质疑,进行学术争论,在国外是十分常见的事情。然而,这在国内显得有些“大逆不道”。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质疑,在张双南看来,正是目前中国科技界最缺乏的科学精神。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质疑乃科学精神之核心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张双南把科学精神总结为六个字:唯一、独立、质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所谓唯一,即科学的目的是发现科学规律,而科学规律是唯一的。所谓独立,即科学规律独立于发现者,不管谁来做科学研究,东方人也好,西方人也罢,在方法正确的前提下,所发现的科学规律是相同的。所谓质疑,从字面上看是最容易理解的,但张双南认为,它恰恰是科学精神中最重要的两个字。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科学的进步和创新离不开质疑。”张双南说,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每一个重大科学理论的诞生都不是自然演化出来的,而是伴随着新理论对旧理论的质疑,甚至伴随着激烈的争论和冲突。可以说,没有观点的碰撞,难以擦出真理的火花。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但在中国科技界,似乎缺乏这样的习惯。大家讲究中庸之道,讲究以和为贵,在潜在的气氛中对批评和质疑是不鼓励的,因为这样会“伤和气”。张双南认为,这并非中国科技界独有的问题,而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使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张双南曾想办法以图改变这种风气。几年前,他尝试举办“学术批评论坛”,邀请和自己学术观点不同的人对自己提出学术批评。“既然不方便当面批评别人,那就邀请别人来批评自己好了。”这是张双南当时的想法。遗憾的是,这个“学术批评论坛”只办了一次,之后便难以推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张双南观察到,质疑精神的缺失,使科技圈出现不少怪现象。科研人员不但很少与国内同行进行学术争论,对国外的学术思想更是缺乏批判和质疑。在申请科研项目时,首先会被问,这种研究外国人有没有做过?跟踪外国人的前沿研究容易通过,也容易出成果。假如外国人没有做过,就会被问,外国人都没做过,你做这个干什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长此以往,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结果:在科研领域,很多原创思想都是外国人提出来的,中国人则负责实现它,或者进一步提升它。用张双南的话说,外国人负责“挖坑”,中国人负责“灌水”。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这些年中国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数量很多,但是原创性思想或成果却很少。换句话说,他们的论文所涉及的“坑”,都是外国人挖的,而不是中国人自己挖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解铃还需系铃人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难道中国人真的不擅长质疑吗?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张双南以前在清华大学讲课时,提出一个要求:每个学生每堂课必须向他提一个问题,越尖锐越好。最近他又在中国科学院开了一门关于科学方法的课程,也提出同样要求。他发现,在鼓励批评和质疑的课堂氛围下,学生们常常与他进行热烈讨论,有时甚至会和他吵起来。这让张双南感觉非常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所以不是中国人缺乏质疑的能力,而是我们的文化氛围不鼓励批评质疑,慢慢把大家的棱角磨平了。”张双南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解铃还需系铃人。张双南认为,质疑精神的缺失源于文化传统,质疑精神的培养也要从文化入手,形成鼓励批评质疑的氛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教育层面,张双南发现,学校倾向于给学生灌输科学知识,但很少告诉他们,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而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首先要培养他们分析、批判、质疑的能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张双南提到了人们常讲的“文化自信”。在他看来,真正的自信,就是既敢于接受批评质疑,正视和改正自己的不足,也敢于批评和质疑他人。这一点也适用于中国科技界:应该既欢迎和鼓励国内同行之间互相批评质疑,也要敢于批评和质疑国外同行的学术观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没有质疑,科学精神无从谈起。没有科学精神,就不会有创新。没有创新的文化不会成为先进的文化,只有先进的文化才有自信!”张双南总结说。 /p
  • 用“光谱”方法克服滴定“短板”——访秦皇岛海关技术中心王飞研究员
    滴定法成为最重要的化学分析技术之一,已经发展了160余年,应用十分广泛。滴定法发展至今,大部分的滴定法仍采用人主观判断的感官滴定,仅有电位滴定和温度滴定实现了仪器替代人主观判断的感官滴定,仅占滴定分析的约30%。感官滴定以人的主管视觉判断为基准,这就存在评价条件不一致,如室内环境、光线等条件不同;人感官阈值不同,判定终点不同;颜色变化标准不明确等问题。这都会使得滴定的结果存在较大误差,准确度较低。为了解决感官滴定误差大的问题,“光谱滴定技术”应运而生。光谱滴定方法作为滴定领域的新技术,是替代颜色滴定(感官滴定、人工滴定)的新一代革新技术。在可见光范围内,采用全波长同步监控+色空间算法+曲线算法技术,建立了试剂量与单一计量参数的在线二维滴定曲线坐标,从而使颜色滴定方法提升为自动化仪器分析方法。与电位方法、温度方法相比,应用面广、不干扰被测定反应、测量无延迟、无接触性传感器、不受温度影响、反应灵敏、沿用颜色测量方法原理等诸多优点。近日,在仪器信息网光谱网络会议(iCS2021)十周年之际,编辑特别采访了光谱滴定技术的发明者,秦皇岛海关技术中心王飞研究员,请他为我们介绍一下光谱滴定技术和它未来的市场前景,以及他对近十年光谱技术发展的看法。以下为视频详情:为促进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进一步提升光谱技术及相关应用的专业水平,促进各相关单位的交流与合作,仪器信息网将于2021年5月25-28日举办“第十届光谱网络会议, 简称iCS2021)”。本次会议由江苏省分析测试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太赫兹生物物理分会等协办。光谱网络会议依托成熟的网络会议平台,以网络在线报告交流的形式,针对当下光谱相关研究热点进行探讨,报告专家和用户可通过视频、音频、文字等多种方式进行实时交流。2012年,由仪器信息网主办的第一届光谱网络会议(iCS 2012)成功举办。之后,保持每年一届的节奏。专家报告阵容不断壮大,参会规模也达到了同类型会议中的最大。其中,第九届光谱网络会议(iCS 2020),报名参会规模已经突破3000人。2021年,正值光谱网络会议的十周年。iCS 2021不仅聚焦最新、最前沿的光谱技术及应用,而且将就食品、制药、环境、生命科学、材料、文保等目前最热门的应用领域进行深入探讨,为国内外光谱科研工作者及专业技术人士提供一个全新、高效的沟通交流平台,以促进业内交流,提高光谱研究及应用水平。点击报名
  • 全力攻克资金与技术难题 土壤防治工作迷雾渐开
    近年来,土壤修复行业蓬勃发展,政策从无到有再到日臻完善,行业订单接连不断,可谓风头正盛。然而,随着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和市场不断成熟,资金和技术难题如同两座大山,使得土壤修复行业发展遭遇坎坷。  全力攻克资金与技术难题 土壤防治工作迷雾渐开  空气污染、水污染都能看得见,土地污染却难以发现端倪。近几年来,土壤污染引发的环境健康事件多发,这也为公众敲响了警钟,政策和市场的转向都开始“偏爱”土壤修复,土壤污染的防治工作已经在我国各省市大面积铺开。  2016年5月31日,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对构建和完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提供了指导,成为了土壤修复事业的里程碑。随后,国家陆续颁布相关法规条例,积极组织推动“土十条”各项工作落地生根。  与此同时,各地针对土壤污染的防治工作也一直在进行当中。在地方立法上,2017年,北京、浙江、湖南、安徽等多地发布了本省的土壤防治条例。由此土壤修复产业掀起新一轮治理热潮。数据显示,2016年土壤修复订单金额62.85亿,2017年仍将延续星火燎原之势。  政策推动的土壤修复行业前景很好,但也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土壤污染防治投入大、周期长、收益低、缺长效机制,目前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投入的模式,远不能满足土壤污染防治的资金需求。如何破解土壤污染防治的资金瓶颈?是困在环保工作者们面前最大的难题。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王夏晖认为,目前虽然中央财政设立了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但资金规模和使用范围都有限,资金投入不足和来源不稳定,一直是困扰土壤污染防治的一个“短板”。  根据多年的研究和工作经验,湖南省环保厅副厅长潘碧灵建议,借鉴美国《超级基金法》及其他发达国家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全覆盖的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制度。  他表示,土壤污染防治基金作为政府性基金,可分为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和污染场地修复基金两类 同时结合国家“土十条”的政策要求,优先保障土壤污染防控的具体指标,基金管理可委托专业的资金管理机构。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已在持续推进。据全国人大环资委法案室付莎处长介绍,《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明确,我国将设立“土壤污染防治基金”,立足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解决土壤污染防治资金筹集问题。  行业想要发展,主要还是取决于技术。除了资金短板,技术也是土壤防治工作中的另一大短板。现阶段,我国土壤修复技术仍停留在实验室水平,缺乏经济有效的产业化成熟经验,导致污染场地修复达不到预期效果。  此外,我国相当一部分修复技术与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国内企业通常采用引进-吸收-消化-创新的模式来发展土壤修复技术,但由于国内的土壤类型、条件、污染程度及特性与国外均有较大差异,往往导致引进的国外先进修复技术设备出现“水土不服”。  如何解决我国土壤修复技术短板?永清环保董事长刘正军表示可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国家应在政策层面加大引导与支持土壤修复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的建设 第二,国家应在政策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帮助国内有潜力的修复企业扩大规模、强化实力 第三、进一步支持土壤修复产业并购投资,培育土壤修复行业龙头企业。  中国环保在线认为,土壤修复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必须不断投入资金、创新升级技术。在政策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修复行业前景广阔。未来,以大资金、全领域、全技术、全方位布局为特征的企业必将崭露头角。
  • 财政部:2024年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保障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资金需求
    2024年2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2023年全年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年全年财政收支情况及2024年的财政重点。聚焦科技创新和制造业,有哪些相关政策值得关注?一、总体财政政策王东伟(徐想 摄)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表示,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财政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加大财政宏观调控力度,扎实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4年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2024年财政政策重点之一,是着力持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力支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保障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资金需求,推动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二、减税降费政策王建凡(徐想 摄)2024年,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政策的精准性和针对性。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建凡表示,重点聚焦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强化政策供给,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三、创新资源配置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具有突出的引领作用。王东伟表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近年来,国家财政把科技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优先予以保障。2018-2023年,财政科技支出从8327亿元增长到10567亿元,年均增长6.4%。与此同时,财政部还综合运用税收优惠、政府采购、资产管理、财政金融等政策工具,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在中央一系列政策的支持和财力有力的保障下, 2023年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形成,大科学装置加速布局建设,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领域一大批创新成果相继涌现。2024年,财政部门将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举措推动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在政策的取向上,要做到四个“注重”。一是注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充分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推动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科技创新,促进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二是注重发挥需求牵引作用。要用好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更大力度推动创新成果应用迭代,落实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政策,以市场化方式破解初期应用瓶颈。三是注重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整合优化相关财政专项,聚焦重点产业链,支持攻关突破一批短板弱项技术。落实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政支持政策,带动更多企业专注细分市场、走好“专精特新”之路。四是注重激发科研人员活力,支持推进高校和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加快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第二方面,在经费使用上,要着力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这方面要做到“四强”:一是强基础。加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投入力度,支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二是强攻关。大力支持保障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支持布局一批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三是强力量。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为重点,支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四是强效能。加强项目、资金、人才、基地创新资源的统筹,全面加强绩效管理,着力提升科技资金的使用效果。 四、现代化产业体系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王东伟表示,2023年,中央财政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支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出台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完善制造业财政专项资金、政府投资基金、首台(套)首批次保险补偿等支持政策,加快推进关键技术、关键产业补短板强弱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比如,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保险补偿政策,中央财政对投保企业保费的80%给予补贴,累计支持了3万多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市场应用。二是大力推动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持续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政奖补政策,引导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到2023年底,带动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余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万余家。同时,充分发挥好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共同支持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到去年底,中小基金已累计投资36支子基金,子基金累计投资金额达到477.6亿元,其中投资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金额占比达到70%以上。2024年,财政部将围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继续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带动引领作用,发挥好政府投资基金的增信撬动作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壮大,促进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推动产业新赛道加快培育开拓,有力有效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财政部下达百亿资金预算,年前或迎仪器设备采购潮?
    12月3日,财政部等相关部门连发8文,涉及补助资金预算金额达百亿,主要用于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这些直达资金的标识为“01中央直达资金”,贯穿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等整个环节,且保持不变。要求各省市在25日内提出有关直达资金分配到市县基层的方案报给财政部。那么哪些领域将迎来仪器设备采购潮?一、资金预算应用地区及领域《财政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下达2021年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第二批),合计金额13.5亿,主要用于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包括医院、医学中心、省份重点项目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主要侧重北京、上海、广东、四川、湖南、湖北、山东等省市,具体分配表如下:《财政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下达2021年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第三批),合计金额25.86亿,主要用于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脱贫县、中西部省份医疗服务能力薄弱县、以及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医院的资助。主要侧重西藏、云南、四川、陕西、贵州、甘肃、北京、新疆、内蒙古等地区,具体分配表如下:《财政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下达2021年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第四批),合计金额0.5亿,主要为支持福建省三明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巩固提升、推广三明医改经验。《财政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下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21年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第二批)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合计金额1000万,500万元用于支持兵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500万元用于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受国务院“真抓实干”表彰地区的奖励补助。《财政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中医药局关于提前下达2022年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合计金额79.89亿,主要侧重四川、河南、河北、广东、山东、云南、湖南、山西、安徽等省份,具体分配表如下:《财政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提前下达2022年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合计金额48.42亿元(临床重点专科项目2022年评审尚未展开,相关资金暂不提前下达),主要侧重西藏、四川、云南、贵州、甘肃、陕西、河北、新疆、内蒙古、河南、湖南、广西等省份,具体分配表如下:综上所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仍然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发达地区;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家在县域医院建设的支持力度上一直在加大。受到新冠疫情影响,以及内陆边境防疫压力的增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资金资助正在逐渐向边境、中西部省份倾斜。随着政策资助的到位,相关区域将会迎来新一轮相关仪器设备采购潮。二、采购可能涉及哪些领域的仪器设备?根据今年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联合发布《“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文件提出,目前我国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区域配置不均衡,医疗卫生机构设施设备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不高。要加快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高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与保障能力。包括:(一)提升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1)建设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省级疾控机构原则上要有达到生物安全三级水平的实验室,具备省域内常见多发传染病病原体、健康危害因素“一锤定音”检测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地市级疾控机构有达到生物安全二级水平的实验室,具备辖区常见传染病病原体、健康危害因素和国家卫生标准实施所需的检验检测能力。县级疾控机构达到相关建设标准。(2)建设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进一步改造提升传染病防控救治设施,建设足量的负压病房、可转换重症监护病区、可转换院(病)区,加强传染病解剖室、临床教学用房、应急物资储备空间等设施建设,配备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ECMO)、移动 CT、传染病隔离转移装置等医学设备,有条件的可以配备移动生物安全三级水平实验室、移动核酸检测实验室。(3)建设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在全国范围内以省为单位开展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完善紧急医学救援培训、演练、教育、科研等综合功能,具备大批量伤员立体化转运、集中救治、救援物资保障、信息指挥联通等能力,全面提高我国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水平。(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1)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提升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医学科研平台设施和装备水平。建设高水准、国际化、开放性的药物、医疗器械装备、疫苗等临床科研转化平台和创新技术孵化基地。(2)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重点加强业务用房建设、医学装备购置、信息化和科研平台建设,建立远程医疗和教育平台,加快诊疗装备智能化改造升级。(3)省域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建设增加预防保健、科研、全科医生培养培训等设备设施,使其与承担的医疗、教学、科研、公共卫生等任务相匹配,合理提高建设标准,为必要时扩大突发事件应对和综合救治能力预留空间和条件。提升大型设备配备水平,加强智慧医院建设,保障远程医疗需要,优化服务流程,改善就医体验。支持脱贫地区、三区三州、中央苏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区县级医院提标扩能,改善发热门诊、急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等业务用房条件,完善医疗、信息化、医用车辆等设备配置和停车、医疗废弃物和污水处理等后勤保障设施,提升医院诊疗环境。加强胸痛、卒中、创伤、呼吸等专病中心和肿瘤综合治疗中心、慢性病管理中心建设。(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补短板(1)妇女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妇产科项目重点强化产前筛查诊断和出生缺陷防治、危重孕产妇、儿童和新生儿救治能力,全面改善病(产)房、新生儿室等诊疗环境和设施设备条件。儿科项目重点加强呼吸、神经、血液、肿瘤等重大疾病救治设施建设,配置相关紧缺医疗设备,适当增加儿科病床数量,设置一定量的儿科隔离病房,满足传染病救治需要。(2)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支持每省建好 1 所省级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病区,重点改善老年和儿童精神疾病、睡眠障碍、抑郁焦虑、精神疾病康复等相关设施条件。(3)康复医疗“城医联动”项目建设重点为急性期后的神经、创伤等大病患者,老年等失能失智人群,临终关怀患者提供普惠性医疗康复和医疗护理服务,为建立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康复、护理体系探索有效路径。(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1)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依托省级及以上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科研院所,加强基础医学研究中心、生物信息资源库、中药特色制剂研发与中药研究中心等用房建设,加强研究和信息化设备等配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攻克一批优势病种防治关键技术,转化一批中药新药和中医药特色装备,形成一批高级别专家共识、诊疗方案以及标准指南。(2)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设加强具有中医特色的肺病科、急诊科、感染性疾病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及疫病防治队伍能力建设,搭建中医药疫病防治科研支持平台。建设可转换传染病区、可转换 ICU、生物安全二级及以上实验室、医疗废弃物处置设施等,配备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ECMO)、移动 CT、心肺复苏等重症急救抢救设备,做好必要的负压救护车、移动中药房等移动设备配置。(3)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建设 50 个左右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大力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4)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遴选 130 个左右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地市级重点中医医院,围绕心脑血管、肿瘤、骨伤、妇科、儿科、康复等优势病种,打造名科、名医、名药,做优做强一批中医优势专科。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人才,推动一批中药制剂开发应用,加快省域内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距离2022年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加持下,相关领域或迎来今年最后一波采购潮,同时东南仪诚也不得不提醒大家,受到疫情、全球供应链危机、国家限电等情况影响,已有多个生产厂家发布了明年的调价通知,如有相应需求,建议大家早做决定。综上所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仍然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发达地区;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家在县域医院建设的支持力度上一直在加大。受到新冠疫情影响,以及内陆边境防疫压力的增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资金资助正在逐渐向边境、中西部省份倾斜。随着政策资助的到位,相关区域将会迎来新一轮相关仪器设备采购潮。二、采购可能涉及哪些领域的仪器设备?根据今年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联合发布《“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文件提出,目前我国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区域配置不均衡,医疗卫生机构设施设备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不高。要加快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高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与保障能力。包括:(一)提升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1)建设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省级疾控机构原则上要有达到生物安全三级水平的实验室,具备省域内常见多发传染病病原体、健康危害因素“一锤定音”检测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地市级疾控机构有达到生物安全二级水平的实验室,具备辖区常见传染病病原体、健康危害因素和国家卫生标准实施所需的检验检测能力。县级疾控机构达到相关建设标准。(2)建设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进一步改造提升传染病防控救治设施,建设足量的负压病房、可转换重症监护病区、可转换院(病)区,加强传染病解剖室、临床教学用房、应急物资储备空间等设施建设,配备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ECMO)、移动 CT、传染病隔离转移装置等医学设备,有条件的可以配备移动生物安全三级水平实验室、移动核酸检测实验室。(3)建设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在全国范围内以省为单位开展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完善紧急医学救援培训、演练、教育、科研等综合功能,具备大批量伤员立体化转运、集中救治、救援物资保障、信息指挥联通等能力,全面提高我国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水平。(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1)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提升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医学科研平台设施和装备水平。建设高水准、国际化、开放性的药物、医疗器械装备、疫苗等临床科研转化平台和创新技术孵化基地。(2)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重点加强业务用房建设、医学装备购置、信息化和科研平台建设,建立远程医疗和教育平台,加快诊疗装备智能化改造升级。(3)省域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建设增加预防保健、科研、全科医生培养培训等设备设施,使其与承担的医疗、教学、科研、公共卫生等任务相匹配,合理提高建设标准,为必要时扩大突发事件应对和综合救治能力预留空间和条件。提升大型设备配备水平,加强智慧医院建设,保障远程医疗需要,优化服务流程,改善就医体验。支持脱贫地区、三区三州、中央苏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区县级医院提标扩能,改善发热门诊、急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等业务用房条件,完善医疗、信息化、医用车辆等设备配置和停车、医疗废弃物和污水处理等后勤保障设施,提升医院诊疗环境。加强胸痛、卒中、创伤、呼吸等专病中心和肿瘤综合治疗中心、慢性病管理中心建设。(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补短板(1)妇女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妇产科项目重点强化产前筛查诊断和出生缺陷防治、危重孕产妇、儿童和新生儿救治能力,全面改善病(产)房、新生儿室等诊疗环境和设施设备条件。儿科项目重点加强呼吸、神经、血液、肿瘤等重大疾病救治设施建设,配置相关紧缺医疗设备,适当增加儿科病床数量,设置一定量的儿科隔离病房,满足传染病救治需要。(2)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支持每省建好 1 所省级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病区,重点改善老年和儿童精神疾病、睡眠障碍、抑郁焦虑、精神疾病康复等相关设施条件。(3)康复医疗“城医联动”项目建设重点为急性期后的神经、创伤等大病患者,老年等失能失智人群,临终关怀患者提供普惠性医疗康复和医疗护理服务,为建立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康复、护理体系探索有效路径。(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1)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依托省级及以上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科研院所,加强基础医学研究中心、生物信息资源库、中药特色制剂研发与中药研究中心等用房建设,加强研究和信息化设备等配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攻克一批优势病种防治关键技术,转化一批中药新药和中医药特色装备,形成一批高级别专家共识、诊疗方案以及标准指南。(2)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设加强具有中医特色的肺病科、急诊科、感染性疾病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及疫病防治队伍能力建设,搭建中医药疫病防治科研支持平台。建设可转换传染病区、可转换 ICU、生物安全二级及以上实验室、医疗废弃物处置设施等,配备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ECMO)、移动 CT、心肺复苏等重症急救抢救设备,做好必要的负压救护车、移动中药房等移动设备配置。(3)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建设 50 个左右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大力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4)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遴选 130 个左右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地市级重点中医医院,围绕心脑血管、肿瘤、骨伤、妇科、儿科、康复等优势病种,打造名科、名医、名药,做优做强一批中医优势专科。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人才,推动一批中药制剂开发应用,加快省域内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距离2022年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加持下,相关领域或迎来今年最后一波采购潮,同时东南仪诚也不得不提醒大家,受到疫情、全球供应链危机、国家限电等情况影响,已有多个生产厂家发布了明年的调价通知,如有相应需求,建议大家早做决定。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