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转型升级

仪器信息网转型升级专题为您整合转型升级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转型升级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转型升级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转型升级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转型升级话题讨论。

转型升级相关的论坛

  • 【分享】物联网撬动农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随着智能农业、精准农业的发展,智能感知芯片、移动嵌入式系统等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逐步拓宽。在监视农作物灌溉情况、土壤空气变更、畜禽的环境状况以及大面积的地表检测,收集温度、湿度、风力、大气、降雨量,有关土地的湿度、氮浓缩量和土壤pH值等方面,物联网技术正在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从而实现科学监测,科学种植,帮助农民抗灾、减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了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形形色色的物联网传感器  在传统农业中,人们获取农田信息的方式很有限,主要是通过人工测量,获取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而通过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有效降低人力消耗和对农田环境的影响,获取精确的作物环境和作物信息。在现代农业中,大量的传感器节点构成了一张张功能各异的监控网络,通过各种传感器采集信息,可以帮助农民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准确地捕捉发生问题的位置。这样一来,农业逐渐地从以人力为中心、依赖于孤立机械的生产模式转向以信息和软件为中心的生产模式,从而大量使用各种自动化、智能化、远程控制的生产设备,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目前,一批成本低、高性能的土壤水分和作物营养信息采集技术产品正在农业生产领域发挥着作用,解决了数字农业信息快速获取技术瓶颈问题。譬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土壤水分传感器,可以精确地采集土壤和作物养分信息;基于称重传感器的高精度智能测产系统,解决了智能测产与谷物品质监测系统的精度难题……形形色色、功能各异的各种物联网传感器系统,使我国农业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   在现代化温室栽培领域,物联网技术精确地呵护着果蔬和作物的秧苗。在这个过程中,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PH值传感器、光传感器、离子传感器、生物传感器、CO2传感器等设备,检测环境中的温度、相对湿度、PH值、光照强度、土壤养分、CO2浓度等物理量参数,通过各种仪器仪表实时显示或作为自动控制的参变量参与到自动控制中,保证农作物有一个良好的、适宜的生长环境。   在果蔬和粮食的储藏中,温度传感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制冷机根据冷库内温度传感器的实时参数值实施自动控制并且保持该温度的相对稳定。  气调库相比冷藏库是更为先进的贮藏保鲜方法,除了温度之外,气调库内的相对湿度(RH)、O2浓度、CO2浓度、乙烯(C2H4)浓度等均有相应的控制指标。控制系统采集气调库内各种物理量参数,通过各种仪器仪表适时显示或作为自动控制的参变量参与到自动控制中,保证有一个适宜的贮藏保鲜环境。   在作物的生长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形状传感器、颜色传感器、重量传感器等来监测物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用来确定物的成熟程度,以便适时采摘和收获;可以利用二氧化碳传感器进行植物生长的人工环境的监控,以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例如,塑料大棚蔬菜种植环境的监测等;可以利用超声波传感器、音量和音频传感器等进行灭鼠、灭虫等;可以利用流量传感器及计算机系统自动控制农田水利灌溉。

  • 【建设新闻】助推家电产业转型升级 国家级家电实验室在粤启动

    [color=#ff7a73][size=4]助推家电产业转型升级 国家级家电实验室在粤启动 [color=#000000]中新广东网3月29日电  3月29日上午,由顺德区人民政府、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顺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作共建的“国家级家用电器检测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用能产品能效检测重点实验室”和“电磁兼容(EMC)检测实验室”等三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位于广东顺德的华南家电研究院正式启动。 [/color][/size][/color][color=#000000][size=4]  三大重点实验室是顺德区人民政府、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顺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根据2008年8月12日签订的三方合作框架协议,由广东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华南家电研究院、顺德检验检疫局作为具体承担单位,共同打造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实验室建于华南家电研究院内,总投资超过4000万元,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配备有国际一流的家用电器安全、能效、电磁兼容(EMC)检测设备,可以根据国内外最新技术法规和标准开展家用电器产品的安全、能效、电磁兼容性能测试。 [/size][/color]

  • 计量助推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 山西省计量院举办学术研讨会

    [color=#333333] 9月8日,计量助推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山西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举行。[/color][color=#333333]  山西省计量工作60年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发展。省计量院也实现了由省级向国家级计量科技平台的跨越、由单一检测向检学研一体运行的跨越,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及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特别是近年来,该院把准计量工作为社会、产业、科技发展服务的方向,强化对产业、科技发展和产品质量监督的支撑,为推动山西省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计量技术支撑和保障。截至目前,该院形成了“一院、三基地、四中心、五硕士站、十型评实验室”的计量科技平台。建立保存有全省最高社会公用计量标准206项,可开展计量检定、校准、检测项目1100余项,计量产品性能参数1652个。年服务客户5000余家,检测量超过30万台件。[/color][color=#333333]  研讨会上,围绕计量助推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这一课题,来自中国计量院、华北大区办、中国计量学会、天津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的专家和代表进行了学术交流与研讨。天津大学的叶声华院士、中国计量院段宇宁研究员、中国计量大学兰婷教授分别作学术报告,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color]

  • 如何将传统的检测行业向互联网+检测的新型模式转型?

    互联网,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名词,如今的各行各业都想尽办法跟互联网挂钩,都希望能从中分得一杯羹。然而作为一些传统的工业行业,比如检测行业,想要融入到互联网也还是比较艰难的。但是,由于检验检测属于高技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服务业,能够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政府要求检验检测行业能够在《中国制造2025》中发挥极致的功效。那么检测行业的专业人士,势必要去寻找如何向互联网+检测的模式转变。那么问题来了,想要向互联网+检测模式转型,不了解互联网+检验检测服务模式是什么,不了解为什么要向互联网+检测转型,那肯定是没有办法成功转型的,下面我就这几点详细的描述一下。首先、需要了解为什么要向互联网+检验检测服务模式转型:现代检验检测活动是商品交换活动中供需双方出于各自利益需要,或产品质量判定,依托技术机构按相关标准、方法对产品进行检验、测试的活动。目前,国内大部分检验检测机构因兼有公益性特质,普遍以政府监管的单向模式开展检验检测业务。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产品质量意识不断加强,以及物联网、云计算、虚拟制造等新技术及互联网思维的大规模应用,催生出更广阔的检验检测市常探索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检验检测服务模式,将是加快检验检测认证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创新服务手段的有益尝试;也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改革,开展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整合改革的重要手段。互联网+检验检测服务模式创新是落实《中央编办、质检总局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的内在需求;是检验检测机构确立自身市场主体意识的重要手段,提升核心综合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检验检测机构实现行业品牌建设创新的现实需要。针对现有检验检测行业发展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能力不足、面临国外检测巨头挑战等问题,基于开放、合作、创新、高效、专注、极致、口碑、快速等互联网思维的检验检测服务模式创新能够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能力建设和转型升级,便于为客户提供更加精准、快速、便捷的检验服务。其次、需要了解互联网+检验检测服务模式需解决的问题:第一、互联网+检验检测服务模式应以用户为核心,让用户全程参与检验检测产品服务的规划、开发,到检验检测的过程。借鉴B2B模式、O2O等模式将传统的检验检测机构-用户渠道升级为去中心化的、用户自组织、自涌现、自生成、信息共享的平台空间。第二、需要关注用户群体的小批量差异化的产品服务需求,并将这种需求转化成实体的产品、服务并实现产品、服务本体低成本扩张的目标。第三、作为互联网思维中的两大特点之一,“数据分析”与“用户核心”同等重要。在跨平台移动检测中,跨区域的不同平台要进行用户数据的交换,在进行数据流分析与快速反应中,商业模式平台、现代检验检测物联网、跨区域平台等要进行用户数据、检验资源信息的交换、核对、更新。上述数据交换的成功实现要求平台具备高稳定性、高可靠性,在这种前提下,应保证各平台对接接口的一致、保证交换数据的可信度,这将是现代检验检测数据处理方面的关键技术所在。了解了以上的信息之后,你可以发现,随着在线销售这种电子商务业务的迅猛发展,将传统的检验检测模式向互联网+检验检测服务模式转变是势在必行的一件事情。那么、互联网+检验检测服务模式创新就应该具备以下特征:1、以用户为核心,让用户全程参与检验检测产品服务的规划、开发,到检验检测的过程。2、专注于产品、服务、管理、资源配置。需要将复杂边际(检测对象、用户需求等差异化)转化为产品服务切入点,制定差异化检验方案,从而建设专一极致、低成本的新型检验检测服务。3、跨平台移动用户数据整合,可以将不同检测机构、区域平台在以往检验检测过程中搜集到的用户信息跨平台整合到一起并且进行分析。4、虚实结合的检验检测流程。可以实现线上线下检测技术相辅相成,这才是互联网思维在现代检验检测技术中的真正体现。5、数据流分析及快速反应。6、精准推送及量身定制。检验检测机构不仅要以可靠、公正服务于客户,更要让客户参与到检验检测活动中来,让客户从参与者变为信息传播者。比如可以为客户量身定制检验报告,根据客户选择或者机构推荐的指标整理出订制的检验菜单;在检测报告上可以看到商品信息,通过手机扫描等方式链接到商品页,为客户带来精准的实时便利。结合以上所必备的特征,四川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教授研发了一款为检测认证机构提供基于SaaS的检测认证行业在线交易,在线商城(管理平台)--工蜂云(GonFen),检测检验认证机构可以通过注册上传机构的检测服务,给用户提供包含在线服务呈现,检测项目查询,快捷下单、支付以及检测服务全流程状态查询和管理的一系列的功能,完全跟互联网+检测的模式吻合,以用户为核心,让用户全程参与检验检测产品服务的规划、开发,到检验检测的过程,并且降低了检测机构的成本,那么检测机构就可以适当降低一些检测服务的费用,有检测需求的企业、工厂、电商平台就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得权威的质量担保。

  • 职业转型到底该怎样

    在某离子色谱巨头的中国工厂建立初期就加入工厂,看上去前途光明,但人算不如天算,莫名的被某仪器行业巨头收购,然后今年又被裁员,然后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向售后方面的转型过程中又遇到很大的困难,因为没有售后经验,面试碰壁,该怎么办?

  • 环境监测将如何转型?

    目前各地均开展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政府环境监测机构,如何紧密结合监测工作实际把监测站站和环境监测转型作为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作为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如何以为环境管理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技术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思考各级监测站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进转型发展的关键举措,如何进一步解放干部职工思想、解放和发展监测生产力和增强监测站的活力?以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掣肘和开拓环境监测转型发展的广阔前景呢?

  • “双碳”背景下,石油石化行业该如何实现低碳转型?

    问:在双碳背景下,石油石化行业该如何实现低碳转型?国有大型炼油企业在国家实现双碳目标下的担当是什么?曹湘洪:炼油与化工行业实现低碳转型,首先要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绿色低碳的新技术,如研究开发基于催化科学、材料科学、工程科学等多学科融合创新的绿色低碳的新反应工艺与工程技术,传统炼油石化过程进一步降低物耗能耗和碳排放的新技术。通过这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持续推进节能减碳。建设以化石能源为主体和风电太阳能发电耦合、化石能源和小型核堆耦合的智能低碳能源系统;充分利用生物质资源,大力发展生物炼制,生产生物基燃料、生物基化学品和生物基材料;积极发展氢能,主动介入氢能交通、探索绿氢和灰氢耦合的炼油化工;适时推进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项目,积极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术研究,研究开发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生产运输燃料、化学品和合成材料技术等都是炼油与化工行业实现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炼油与化工企业在国家实现“双碳”目标下,既要做好自身的节能降耗减碳,还要努力为其他行业的节能减碳作出贡献。鉴于在今后相当长的能源低碳化转型过程中,车用动力会存在油、电、氢共存、主次逐步转变的局面,船用和航空动力会长期以内燃机为主,炼油企业要努力提供更加绿色高效的汽柴油、航空煤油、船用燃料油、高品质润滑油,还有石油化工企业要保证公路畅行的高品质路面必需的石油沥青,电炉炼钢、各类电池等使用的高品质石油基碳材料。石油化工企业要为建筑、交通等行业的节能减碳、为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为现代农业、医疗健康、市政建设、电力电子、国防军工的发展提供各种功能性、高性能的合成材料,这些都是炼油化工企业必须担当的责任。问:面对交通领域的低碳和零碳要求,炼油企业如何助力内燃动力车辆的低碳排放?曹湘洪:交通领域实现低碳和零碳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渐进的较长的过程,内燃机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动力不可能很快也不可能彻底退出市场。面对交通领域的低碳和零碳要求,炼油企业要和内燃机行业紧密合作开展高效高清洁汽柴油标准研究。包括制定标准的基础研究,如汽柴油燃烧反应路径、燃烧动力学、燃烧中污染物产生机理,汽柴油组分分子结构和内燃机新技术的匹配性等研究。还要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比如汽油中乙醇和乙基叔丁基醚(ETBE)不同比例混合添加对汽油RON、馏程、蒸气压的相关性研究及发动机系统材料相容性研究;汽柴油主要质量指标与发动机/整车污染物排放及碳排放试验;高效高清洁汽柴油中清净剂类型和添加量与发动机/整车污染物、碳排放试验;高效高清洁汽柴油配套的润滑油基础油与配方研究。炼油企业还要主动配合交通运输减污减碳,进行高效高清洁汽柴油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通过努力,汽油要在降低烯烃含量和禁止调入C9(含)以上重芳烃的标准下进一步提高RON,以生产95、98号汽油为主。必须提升异构化油、烷基化油生产技术,创新开发增产烷基化原料的催化裂化技术、C7-C9异构化技术。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改变汽油调合组分的结构,降低催化汽油占比,提高其他高辛烷值组分调合比例,要积极介入纤维素乙醇技术开发,充分利用汽油中氧含量由2.7%提高到3.7%后氧含量的空间,推广E10生物基乙醇汽油或生物基乙醇合成的ETBE,争取烷基化油、异构化油、无C9以上重芳烃的重整生成油、生物基乙醇或ETBE等高辛烷值调和组分在汽油池中的占比达到甚至超过45%,将催化汽油的占比降低到55%以下。重负荷柴油车电动化的困难明显高于汽油车,未来柴油消费量的下降会低于汽油,炼油企业要努力提高车用柴油的质量。车用柴油质量提升的重点是降低柴油中多环芳烃含量和控制总芳烃含量、提高车用柴油的十六烷值。已有的研究结果认为,随着车用柴油中多环芳烃含量降低,柴油车尾气中的颗粒污染物和NOx会显著降低,最好多环芳烃能降至2%以下。实现这个目标最好的办法是减少柴油中二次加工柴油的比例。从2016年起,我国柴油消费量开始逐年递减,面向未来还将继续缓慢下降,从市场看,劣质的二次加工柴油有可能从柴油加氢精制装置中逐步退出;从碳减排看,在进料中减少二次加工劣质柴油能减少氢气消耗,有明显的减碳效果;从质量进一步升级看,进料中减少二次加工的催化柴油能显著减小质量升级的难度,但二次加工的劣质柴油必须开发新的技术和开拓新用途。炼油企业要把生产总芳烃不大于15%,多环芳烃不大于2%的高效高清洁柴油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要从优化柴油加氢精制原料和开发更高效的芳烃饱和催化剂及工艺入手,研究开发相应的技术。制定与实施高效高清洁汽柴油标准要有相应的推进策略。一步到位直接制定并实施高效高清洁汽柴油国家标准,让全国所有炼油企业都同时执行有很大难度。可考虑成立炼油企业和汽车生产企业作为主要成员的高效高清洁汽柴油创新联盟,研究制定高效高清洁汽柴油团体标准和配套的机动车排放标准;参加创新联盟的炼油企业执行高效高清洁汽柴油标准,参加创新联盟的汽车企业执行配套的低碳和污染物近零排放机动车排放标准。进而通过总结团体标准执行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适时制定我国高效高清洁汽柴油国家标准和低碳、污染物超低排放的机动车排放标准。问:在未来的油品国标中,如何充分考虑可再生/零碳燃料的应用?曹湘洪:提高汽油的辛烷值,为油耗低的高压缩比汽油内燃机提供匹配的汽油,一直是汽车行业的殷切期盼。我国炼油企业提高汽油辛烷值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高辛烷值汽油调合组分的资源不足,降低汽油中烯烃和芳烃含量,优化馏程禁止造成PM/PN排放的C9以上芳烃调入汽油,都造成汽油辛烷值降低。可再生/零碳燃料,比如生物质乙醇、ETBE等是潜在的汽油高辛烷值组分。加工霉变粮食和重金属污染粮食的生物乙醇产能产量在增加,纤维素乙醇技术已有工业示范装置,随着技术成熟和大面积推广应用,我国纤维素乙醇产量可望迅速增长,放宽汽油中氧含量限值到不大于3.7%,将为全面推广E10乙醇汽油创造条件。为了解决汽油中生物乙醇含量增加后蒸气压提高的问题,参照欧洲汽车工业协会的建议,添加生物乙醇可变成添加用生物乙醇生产的ETBE。许多科技工作者在研究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生产烃类产品的技术(eFuel),一旦该技术的经济性取得突破,就能实现规模化生产。炼油行业要根据交通燃料的特性,明确技术开发的方向,积极介入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的负碳燃料技术研究与开发,同时研究其作为燃料组分的性质指标以及应用可行性。

  • 【我们不一YOUNG】检验检测行业数智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font=Tahoma, Helvetica, SimSun, sans-serif][color=#444444]检验检测行业数智化的发展和转型并非一路坦途,充满了各种挑战与困难。[/color][/font][font=Tahoma, Helvetica, SimSun, sans-serif][color=#444444]1)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在当前强调数字经济的科技环境下,数字化基础设施是推动检验检测行业向数智化转型的基石。但是,目前许多检验检测机构的基础检测设备并未跟上时代的步伐[2]。[/color][/font][font=Tahoma, Helvetica, SimSun, sans-serif][color=#444444]首先,老旧检测仪器的普遍使用严重阻碍了行业数据的整合与数智化进程。某些仪器甚至未配备数据采集接口,数据无法有效传输与共享。其次,资金问题亦不容忽视。数智化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用于设备更新、系统升级、软件开发等方面,这对于许多中小型机构而言,无疑是一项沉重的经济负担,导致转型之路步履维艰。[/color][/font][font=Tahoma, Helvetica, SimSun, sans-serif][color=#444444]2)数据孤岛现象严重,数据格式不统一。检验检测行业的数智化转型推进中,明显暴露出前瞻性和战略性规划缺失的问题。这种规划上的不足,直接导致了系统设计的不完善,使得数据碎片化,各个组成部分间难以形成有机的整体,信息无法顺畅连接[3]。[/color][/font][font=Tahoma, Helvetica, SimSun, sans-serif][color=#444444]特别是在仪器厂商和软件厂商各自为政的背景下,数据所有权、隐私保护及利益分配等问题迫使数据交互的壁垒愈发显现。各部分数据因缺乏统一的传输和共享平台而呈现割裂状态,数据格式混乱,无法有效整合。这一现象,被形象地称为“数据孤岛”。[/color][/font][font=Tahoma, Helvetica, SimSun, sans-serif][color=#444444]这不仅阻碍了行业内部信息的流通与利用,也严重影响了数智化本应带来的效率提升和决策支持。数据孤岛现象是数智化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障碍,它揭示了行业在迈向高度智能化、信息化过程中,亟需系统性的规划和协调。[/color][/font][font=Tahoma, Helvetica, SimSun, sans-serif][color=#444444]3)标签缺失,数据混沌;分类不明,难以利用。[/color][/font][font=Tahoma, Helvetica, SimSun, sans-serif][color=#444444]当前大部分人对于数据的认知还停留在采集数据、存储数据、管理数据,对于数据的深度挖掘还没有系统性的认识。人工智能的高效决策离不开精准的数据分类与整理,但是在数据采集环节,往往忽视了数据标签的重要性,未能做到未雨绸缪,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细致的分类标注。没有有效的数据标签,就如同图书没有目录,虽然内容丰富,却难以快速找到所需信息。提升数据管理能力,实施有效的数据标签策略,是数智化转型的关键一步。[/color][/font][font=Tahoma, Helvetica, SimSun, sans-serif][color=#444444]企业必须从数据源头做起,建立起完善的数据分类与标注体系,从而确保数据的质量与可利用性。[/color][/font][font=Tahoma, Helvetica, SimSun, sans-serif][color=#444444]4)数据安全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数智化转型过程中,数据无疑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变革中的核心资源。随着变革的推进,数据的安全问题也浮出水面,成为无法回避的挑战。首先,数据泄漏风险显著增加。转型过程中,数据的流动性和可访问性大大增强,这无疑为黑客和不法分子提供了更多机会。[/color][/font][font=Tahoma, Helvetica, SimSun, sans-serif][color=#444444]由于数据保护措施的不足,敏感信息可能面临被非法获取和滥用的风险。其次,数据完整性受到威胁。在数智化环境下,数据经常需要在多个系统间传输和同步,这增加了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篡改的风险。如果被恶意篡改,可能导致决策失误,甚至引发重大事故。最后,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界定模糊。数智化转型中,数据往往涉及多方共享和合作,但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法律规定尚不完善,这可能导致数据纠纷和权益冲突。[/color][/font][font=Tahoma, Helvetica, SimSun, sans-serif][color=#444444]5)综合性与专业人才双短缺。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更加严苛。企业需要的是能够横跨多领域、多学科的,学习能力更强的复合型人才以及数智领域有深入研究的行业精英。然而,人才市场却呈现出综合性人才与专业人才双双匮乏的状态。[/color][/font][font=Tahoma, Helvetica, SimSun, sans-serif][color=#444444]首先,检验检测行业对技术要求较高,涵盖学科领域复杂,因此需要具有较强理论功底和技术融合应用能力的人才。然而,这类人才的培养需要相当长的周期,使得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其次,检验检测行业在中国的起步相对较晚,导致专业人才的储备不足。[/color][/font][font=Tahoma, Helvetica, SimSun, sans-serif][color=#444444]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人才的流动性愈发加剧,其中一些人才可能会被其他更具魅力或者前景的行业所吸引,导致人才的动态变化[4]。[/color][/font]

  • 【资料】轻工战略转型 行业标准先行

    7月1日起国家实施新的出口退税政策:盐、皮革等三种轻工产品取消出口退税;塑料、纸制品、家具、电风扇、玩具等17种产品出口退税率下调了2%—8%不等,受此影响,出口导向型特征明显的轻工行业所承受压力负荷骤然增大,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受到挑战,轻工行业的战略转型迫在眉睫。 分析当前的轻工行业发展环境,两大矛盾制约了行业发展:一是生产制胜的致富经验引发企业无限的扩张要求与有限的环境和资源承受力之间存在着巨大矛盾;二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使发达国家即希望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资源又希望其本国现有产业体系不受来自中国产品的影响之间存在着巨大矛盾。部分轻工产品以“三低二高”即低附加值、低品质、低价格和高污染、高耗能为代价的竞争优势不仅浪费了我国大量能源资源,还带来了很多国际贸易摩擦,两大矛盾表明传统的增长方式已走到极限,轻工行业必须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型。 而要实现战略转型,轻工行业标准必须先行一步,要用全球化的宽视野、面向未来的高境界来审视当前的标准工作,要及时淘汰落后和“老龄”的行业标准,加快制定能与国际接轨、反映行业最新发展方向的先进行业标准体系,进而为轻工行业的战略转型提供明确的指引方向。 值得欣慰的是,有关部门已十分重视行业标准的修订工作,根据国家“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国家力争每年制修订6000项标准,2007年轻工行业要完成282项行业标准的制修订,特别是一批发展基础较好的行业如皮革等行业标准的提速,将成为这些行业冲击产业强国的助推器。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们期待着轻工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的提速,能够引领轻工行业实现新的战略转型,进而为全面实现轻工产业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 化学原料药产业升级系列报告

    结合印度药企Ranbaxy的制剂转型途径,我们对制剂出口对原料药企业的意义,制剂出口的方式,国内药企转型的基础和制剂出口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等进行了阐述。制剂转型打破原料药成长瓶颈。受到原料药需求量小、价格不断下行、附加值低的限制,原料药企业存在着难以跨越的成长瓶颈。通过制剂转型,原料药企业打通了产业链,提升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巨大的市场和需求的稳定性解决了原料药企业因为原料药价格波动引发的业绩波动。通过成本比较,我们发现制剂出口的利润空间可高达80%,而不断扩大的仿制药市场为原料药企业的制剂转型提供契机。国际经验显示制剂转型带给原料药企业超乎寻常的成长。印度药企Ranbaxy经过制剂代工、收购美国药企进入美国市场、仿制药出口美国,最后实现创新研发,以这种方式逐步转型为制剂厂商。尽管转型过程中的股价由不足80卢比大幅上涨超过600卢比,但是迅速增长的盈利带来PE由转型前夜的超过60倍降低为25倍左右。这个过程清晰的表明转型前夜是最佳投资期。中国的药企业已经具备了转型的基础。欧美发达国家在技术和市场准入筑就了高壁垒。突破壁垒的基础在于1)政府通过提高制剂与原料药的出口退税的差额和加大环保的标准促进企业向制剂转型。2)中国药企具备的全面成本优势使产业转移成为趋势。3)原料药企业在技术水平、认证能力以及企业规模等方面已经全面提高。国际合作是主要的出口方式。受到市场销售环节缺失的制约,国内原料药企业进行制剂出口不得不以OEM、制剂代工、合作开发的形式与国际医药企业进行合作。基于企业研发的合作开发因为享受销售利润分成,获利的空间远远大于前两种合作方式,也是未来转型的主要方式。国内制剂转型的代表企业。海正药业的多模式合作、丰富的产品线和强大的研发能力使之成为制剂转型的代表性企业。他汀类药物在今年出口、与菲玛合资于明年投产都将推动业绩持续增长。华海药业则在抗老年痴呆药物的进展迅速,逐渐成型的研发体系、灵活的管理机制将是其未来转型的最大动力。以海正和华海为代表的中国化学制药业正处在由初级原料药制造企业向下游制剂生产商的转变阶段。在本篇报告中,我们结合了印度的案例对这一转变过程能够带给原料药企业什么,现有条件下那些途径可以实现角色转变,角色转变的障碍和风险在哪里,最后有哪些企业能够成功完成角色转变进行了初步的阐述。由于我国的化学原料药企业主要是以出口为主,未来制剂转型的主要方式也是以向欧美发达国家的制剂出口为主。因此我们报告中的制剂转型指的是企业由原料药出口转向制剂出口的经营模式变化。一、制剂出口带给原料药企业的不仅仅是盈利方式的增加制剂转型推动原料药企业成长模式的转变原料药企业的产品本质是化工产品,因此其市场竞争与医药产业的其他企业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原料药企业的成长瓶颈成长的周期性:由于新产品的价格远高于成熟的老产品,因此对于原料药企业而言成长的基本模式是在旧有产品量价齐跌之前尽快推出新产品以替代老产品。但是缺乏下游制剂的支持使新产品的开发具有相当大的市场风险,即使是研发力量雄厚、产品丰富的企业仍然有可能因为新产品价格下跌过快,后继产品断档引发衰退。成长的空间限制:原料药市场的多品种,小需求量并且附加值低的特点决定了原料药企业的长期成长性远弱于制剂生产企业。产业升级改变成长模式原料药企业进行制剂转型后形成了产业链,通过赚取原料药及制剂的双重利润提升盈利水平。制剂转型是原料药企业抵抗产品周期的重要手段。通过生产制剂,上游的原料药可以避免激烈的市场竞争,减少了因为原料药的价格变化引发的企业盈利波动。原料药企业制剂转型是突破瓶颈最直接的方式。制剂的市场规模和产品的附加值远高于原料药,原料企业实现制剂转型是企业实现价值增长的主要方式。制剂出口巨大的盈利空间欧美发达国家通过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良好的市场机制和严格的准入条件构筑了较高的市场壁垒,通常我们称之为规范市场。由于竞争壁垒较高直接导致规范市场的药品价格远高于中国为代表的非规范市场。以辛伐他汀为例,原料药的国内报价仅为2700~2900元/kg之间,但是制成制剂在美国销售后产品增值超过500倍。为了大致估算从原料药到制剂出口过程中的利润空间,我们比较了辛伐他汀从原料药到国内制剂生产的成本以及国际惯例的批发价格。按照欧洲医药市场药品分销的过程,例如:DPPH出口的价格是终端销售价格的25%~30%,药品由药厂向药店流通环节的批发价格则是终端价格的50%。以此推算由原料药到最后的销售分成,国内原料药企业制剂出口的最大毛利率将在80%以上。由于制剂的销售是由合作伙伴所承担的,因此销售费用率将远远低于国内的制药企业约30%水平,最终的净利润率不低于20%,有可能超过30%。当然不同形式的出口以及合作条件的不同所产生的毛利会有很大的偏差。制剂出口的市场空间惊人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医药市场价值已经超过了6000亿美金,占世界医药市场份额的80%以上。相比之下2006年国内化学制剂业的销售收入仅1382.5亿元人民币,约合192亿美金,不到发达国家医药市场价值的1/30。近年来受到人力成本上升、环保压力加大的驱使,欧美制药公司进行制剂生产转移的趋势愈加明显。辉瑞、GSK、罗氏等国际制药巨头纷纷开始在国内寻找合作伙伴进行制剂生产。仿制药市场的不断扩大为制剂出口提供了契机自2002年起,一批重磅炸弹级的专利药品逐渐结束保护期,专利药品的市场迅速扩大。截至2006年,仿制药的市场价值已经高达2400亿,远高于原料药的300亿美金。另一方面,迫于不断高涨的医疗支出,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行仿制药替代原研药的计划也促进了仿制药市场的增长,IMS预计未来仿制药的市场将保持15%增长率,大大超过了世界医药市场的7%~8%的增长。二、国际原料药企业转型案例分析原料药的生产企业目前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以及意大利为代表的南欧国家。中国和

  • 海尔欣昕甬智测助力改善空气质量,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蓝天保卫战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近日,国务院印发《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是我国继2013年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8年发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之后的第三个"大气十条",明确了推动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量持续改善的总体思路、改善目标、重点任务和责任落实。行动计划要求以改善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量为核心,以减少重污染天气和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大气环境问题为重点,以降低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主线,开展区域协同治理,远近结合研究谋划大气污染防治路径,扎实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绿色低碳转型。[align=center][img=图片 1.pn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312/uepic/af412af8-89a8-4953-8721-f2354dfd6284.jpg[/img][/align][b]行动计划目标:[/b]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比2020年下降1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 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10%以上。[b]重点任务:[/b]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产品绿色升级优化能源结构,加速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发展优化交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运输体系强化面源污染治理,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强化多污染物减排,切实降低排放强度加强机制建设,完善大气环境管理体系加强能力建设,严格执法监督健全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完善环境经济政策落实各方责任,开启全民行动为了更好地监测大气中温室气体的组分和浓度,以支持响应国家关于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量改善和绿色低碳转型的号召,宁波海尔欣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昕甬智测HT8800系列便携式多组分高精度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sub]2[/sub]、甲烷/CH[sub]4[/sub]、氧化亚氮/N[sub]2[/sub]O、水/H[sub]2[/sub]O)分析仪。 [align=center][img=图片 2(1).pn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312/uepic/da08f3d2-3f1e-4e0d-8eb9-5ed41f0414f3.jpg[/img][/align]该系列仪器基于量子级联激光技术设计,利用气体分子在中远红外的"指纹"吸收谱,使用半导体量子级联激光器(QCL)作为光源,使激光通过中红外增强型光腔,被中红外光电探测器接收透射光并提取和分析透射光谱,准确反演获得目标温室气体成分的浓度,实现对目标温室气体分子的更精确、更及时、更科学的测量。HT8800系列便携式高精度温室气体分析仪在便携的仪器箱内实现快速响应的高精度温室气体测量,采用独立强吸收谱线,使其不受其他气体分子光谱的交叉干扰。该系列气体分析仪可由太阳能或锂电池供电,实现温室气体浓度的定点或移动连续观测。随着《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的发布,我们看到了国家对于大气污染防治的决心和行动。昕甬智测HT8800系列便携式多组分高精度温室气体分析仪将有助于我们更精确、更及时、更科学地监测和分析目标温室气体成分的浓度。这将为蓝天保卫战提供有力的支持,推动我们向着更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未来迈进。[来源:宁波海尔欣光电科技有限公司][align=right][/align]

  • 拉夏贝尔打造智慧门店推动消费升级

    随着新零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被相互结合运用,传统服装行业的经营者们纷纷开始了探索,以求在新时代抓住发展的机遇,而智慧门店,则为服装行业的改革指明了道路。新零售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品牌门店正在变身智慧门店,不断促进线下销售回暖,拉夏贝尔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智慧门店,顾名思义是将实体店面进行智慧化升级,一方面可以提升消费者的体验,从而促进销售 另一方面则是借助技术手段降低运营成本。对于很多服装品牌而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大都是在试衣间完成的。随着线上线下全渠道的打通,拉夏贝尔通过引用试衣魔镜在内的物联网技术,抓住了顾客转瞬即逝的消费冲动,使原先割裂的商业世界得以重新连接。 童话故事里,魔镜能够识别谁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现实生活里,智慧门店的试衣间魔镜则会告诉你,什么才是最佳搭配方案。在拉夏贝尔的智慧门店试衣间的镜子前,不少顾客拿着想要试穿的衣服,就可以看到该件服装的试穿效果,一旁跳出来的推荐搭配或相似款推荐,也让顾客挑选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大大提高了购买率。据悉,这是因为拉夏贝尔的智慧门店内的智能穿衣导购魔镜加载了天猫新零售智能搭配技术,顾客只需选中心仪的衣服来到魔镜前一照,大屏上就能自动显示出与这件衣服关联的更多搭配方式,大大提升了门店关联推荐的效率。同时,魔镜可以在检测出消费者的试衣偏好和尺寸偏好后给出搭配建议,并将顾客的试衣情况传输到店员的手持设备中,方便店员进一步跟进客户的需求。拉夏贝尔电商负责人表示,在智慧门店建设方面,拉夏贝尔主要将对门店进行智能试衣间系统、智能陈列管理系统和门店智能管理系统升级,提高门店的经营效率,希望通过这些转型升级的方式,让商品更快地到达消费者身边,让他们更愉快地购物。此外,新零售系统的打造需要不断优化基础功能,拓展并完善会员管理、支付管理、会员画像等,这些智能的信息系统,正是打造智慧门店的基础。尽管目前的智慧化门店依然仍在试水阶段,且覆盖范围有限,但在笔者看来,拉夏贝尔的智慧门店能够有效增进店铺销售连带率,同时缺货商品会跳转到天猫平台,增加销售机会和库存流转。更重要的是,品牌将更了解消费者,得到消费者明确完善的画像,从而影响货品开发等一系列供应链环节,最终将推动整个品牌的升级。伴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消费观念、习惯的变化,消费者在实体门店进行产品选购时,对购物环境和产品体验的需求明显增加。拉夏贝尔通过借助智慧门店服务系统,从传统门店的桎梏中走出,成为真正基于线上线下互联互通的新零售门店,为客户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的购物体验。相信在未来,拉夏贝尔对于智慧门店的探索会更进一步,使信息化、数字化的购物体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最终达到与顾客双赢的良性局面。

  • 振动监测历经百年发展终于迎来数字化转型

    振动监测历经百年发展终于迎来数字化转型

    [b][b][font=黑体][size=21px]振动监测历经百年发展终于迎来数字化转型[/size][/font][/b][/b][font=宋体] 振动传感技术的历史不到100年。[/font][font=宋体]呕心沥血,[/font][font=宋体]然而,在这段时间里,它已经成为[/font][font=宋体]工业,[/font][font=宋体]制造业、医疗保健、[/font][font=宋体]军工[/font][font=宋体]等领域的主要产品。检测振动的方向、严重程度和波动在我们的现代世界中很常见,在工业或商业领域更是如此,因为资产停机可能会导致生产损失或健康问题。就像上个世纪的技术一样,振动监控自早期以来,传感器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font][font=宋体]但是目前世界振动监测德国依旧保持工业艺术霸主地位,世界各国因为工业核心技术问题极力对振动监测大力发展。我们国家近些年极力发展国产化,加上数字化转型趋势,国产替代呈现爆发式发展。[/font][align=center][img=,482,359]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03/202303021353031409_8234_5927392_3.png!w482x359.jpg[/img][/align][font=宋体]传感器发展史:[/font][font=Calibri][size=14px][/size][/font][font=宋体] 从1920年到20世纪40年代初,振动传感技术还不存在。然而,对振动的科学探索正在进行中。第一个商业化加速传感器是由b .麦科勒姆和O.S .彼得斯于1924年设计的一种简单而笨重的乐器。一年后,工程师们将其应用于建筑、航空航天、地震记录和其他工业用途[/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 虽然早期的加速度传感器找到了它们的用途,但更小、更精确的传感器的发展从未减弱。世纪中期压电式加速度表上市后,直到今天,它仍在继续革新振动检测技术。[/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工业振动检测器[/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 到20世纪50年代,企业开始大规模生产振动检测仪器。振动技术的早期先驱,如布鲁尔和克耶尔(B&K)、哥伦比亚研究实验室或古尔顿制造公司,发展了针对工业领域特定用途的加速度传感器技术。[/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激烈的时候,佩尔v布鲁尔和维果克耶尔1创建了他们的公司(B&K)。他们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台压电加速传感器由罗谢尔盐制成。这个概念很简单:通过将加速度传感器放在机器上,可以确定振动的方向、严重程度和频率,以及确定机器何时可能接近故障。[/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二战后的振动技术[/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 在60年代,可调模拟滤波器被添加到仪表中,以便用户可以区分频率。对具有连接组件的资产进行故障排除时很有价值。B&K也推出了他们的第一个手持电表,也是世界第一。[/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80年代后期,微处理器在个人和工业计算能力方面都出现了爆炸。随着科技的萎缩,它变得更加便携。在1998年的一篇题为“加速度计冲击和振动五十年历史(1940-1996)”的论文中,Patrick L. Walter的结论非常简洁:[/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自诞生以来,加速度计市场已大幅扩张,微传感器和微电子领域当前的技术进步速度表明,加速度计制造商和能力的未来扩张速度将比过去更快。”[/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这是20多年前发表的。从那以后,振动监测技术已经获得了牵引力并进一步发展。[/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 目前全球十大传感器德国占有率达到60%,传感器作为现代科技的前沿技术,被认为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之一,也是国内外公认的最具有发展前途的高技术产业。传感器技术直接关系到我国自动化产业的发展形势,认为“传感器技术强,则自动化产业强”。由此可见传感器技术对自动化产业乃至整个国家工业建设的重要性。[/font][font=宋体][/font][align=center][font=宋体][img=图片9.png]https://www.cz-dianwoliu.com/Uploads/Editor/image/20230301/1677660929182613.png[/img][/font][/align][font=宋体] 国内传感器一方面表现为传感器在感知信息方面的落后,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传感器自身在智能化和网络化方面的技术落后。由于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化应用,导致国内的传感器不仅技术低,而且价格高,在市场上很难有竞争力。[/font][font=宋体]我国传感器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font][font=宋体]1、[/font][font=宋体]核心制造技术严重滞后于国外,国内产品差强人意[/font][font=宋体]2、[/font][font=宋体]工艺装备落后,产品质量差[/font][font=宋体]3、[/font][font=宋体]人才资源匮乏,产业发展不足[/font][font=宋体]4、[/font][font=宋体]统筹规划不足,投资力度不够[/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我国传感器产业未来将遵循的五大方向:[/font][font=宋体]1、以工业控制、汽车、通讯信息业、环保为重点服务领域;[/font][font=宋体]2、以传感器、弹性元件、光学元件、专用电路为重点对象,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和产品;[/font][font=宋体]3、以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加速产业化,使国产传感器的品种占有率达到70%——80%,高档产品达60%以上;[/font][font=宋体]4、以MEMS(微机电系统)工艺为基础;[/font][font=宋体]5、[/font][font=宋体]以集成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技术为依托,加强制造工艺和新型传感器和仪表元器件的开发,使主导产品达到和接近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 随着国内物联网应用的深入,企业将物联网应用引入工业生产,以提高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度。作为工业4.0和现代制造业的核心,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离不开科技的支持。能够在当前内忧外患环境下生存的企业,必须有坚实的数字基础。传感器收集数据到可视化数据的呈现,有助于管理者利用数据做出决策。企业通过传感器收集和分析数据,创造新的商业模式。[/font]

  • 2012年拟支持工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名单

    序号项目名称项目单位示范基地1超深亚微米ESL软硬件协同设计实现平台北京集成电路设计园有限责任公司电子信息·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2海淀园中关村软件园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软件和信息服务·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3高性能计算和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电子信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4玻璃及深加工新品种新工艺研发及检测平台河北省沙河玻璃技术研究院玻璃制造及深加工·河北沙河5扩建“检测车间”及检测设备配套盐山县中原金属材料与防腐检测有限公司钢材深加工·河北盐山6通化医药产业示范基地中试平台建设项目通化万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医药产业·吉林通化市7吉林省生物化工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吉林省石油化工设计研究院生物产业·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8黑龙江省林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扩建项目黑龙江省林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轻工(林木产品制造)·黑龙江穆棱经济开发区9张江药谷新药产业化加速器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开发有限公司生物医药•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10微纳机电制造(MEMS)中试平台苏州工业园区纳米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电子信息·江苏苏州工业园区11分子诊断和基因测序技术研发江苏华创医药研发平台管理有限公司医药·江苏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2杭州高新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有限公司电子信息(物联网)·杭州高新区(滨江)13产业用纺织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浙江海宁经编生产力促进中心纺织(产业用纺织品)•浙江海宁市14国家铜铅锌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项目安徽国家铜铅锌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铜及铜材加工·安徽铜陵经济开发区15福建省软件评测中心-嵌入式软件测试公共平台福建省软件评测中心软件和信息服务·福州软件园16钨与稀土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研发服务能力建设江西省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有色金属(稀土新材料)·江西赣州经济开发区17功能糖产品检验检测研发中心提升项目山东福田药业有限公司生物产业•山东德州市18精细化工和高分子材料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淄博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al

  • 入世十年纺织业发展加速 转型在即两极分化渐显端倪

    生意社12月16日讯 回顾纺织业自2001年入世以来的十年,纺织业在迎来高速发展时期的同时,也同时要面对来自世界经济带来的危机与国家带来的贸易壁垒等困难。  山东如意集团董事长邱亚夫在回忆出访意大利先进的纺织厂后感叹,我国纺企与国外先进纺企当年差距太大,设备的、人员的、技术的、工艺的、设计水平、创意能力等等都有。  邱亚夫总结了两个主要差距:第一是,工装设备的这种先进性方面;第二个就是我们没有国际化的这样一个能力。  现如今,在入世的十年之后,我国纺企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技术对企业的重要性并同时高呼要技术转型,提高产品质量。但也有部分纺企疲于应付成本的增加、出口的减少、人民币增值等等负面因素,这使得企业无力转型。  对此,中国第一纺织网总编汪前进指出,中国的纺织业不再具备成本低和大量出口的优势,要发展就得靠转型。

  • 如何认识机构所面临的发展转型?

    [b][/b][font=宋体]近几年,伴随着我国检验检测市场规模的扩大,民营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快速增长,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检验检测市场格局依然形成。但机构内部运行能力及水平却千差万别,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无形当中影响着机构的生存状态及后续发展。[/font][font=&][/font][font=宋体](1)机构间管理运行能力出现明显的分化。2014年原国家质检总局8号文的发布,为民营资本进入检验检测市场打开了大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呈现出稳定成熟的趋势,逐步成为行业内“领先型”机构;有的呈现出起起伏伏的状态,仍处于“追赶型”阶段;而有些则利用其特有的市场资源和资本优势刚刚步入,属于“起步型”企业。“领先型”企业有了资本的积累,并已经意识到规范运行的重要性,高新招聘业内人才进行管理,明显处于引领行业发展的位置。“追赶型”企业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有意愿在管理上有所规范,但更多地是先确保数据结果不出问题,并未步入管理和技术协调发展的状态。“起步型”企业处于边熟悉管理、边拓展市场、边开展项目时期,以拿到项目为先,尚顾及不到在管理上的投入,无疑为后续发展会带来潜在风险。由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机构间管理运行能力的分化较为明显。[/font][font=&][/font][font=宋体](2)管理体系与企业发展紧密相关但比例呈下降趋势。[/font][font=宋体]管理体系规范运行是整个机构经营管理的一部分,不是经营管理的全部。管理体系规范运行目的是确保检验检测活动的质量,是经营管理的基础,并不能够直接促成机构的成功。机构要想实现成长与发展,仍需要做好发展规划、管理者个人魅力、良好的过程决策、适宜的企业文化及有效的市场营销,还在于经营管理,实验室应是建立在管理体系规范运行基础之上的良好的经营管理,不能用管理体系运行代替机构的经营管理。随着机构管理和技术趋于成熟,管理体系运行在工作中的比例会呈下降趋势,而拓展市场、增加利润等经营活动的比例会逐步增加,机构需要做好相关转型。最简单的,就是质量方针需要向经营方针+质量方针转变,质量目标需要向经营目标+质量目标转变。整个实验室的管理运行也需要引进更加先进的管理理念,实现精细化管理。这种转型是机构发展的必然趋势,机构应意识到并早做布局。[/font][font=&][/font][font=宋体](3)[/font][font=宋体]机构有必要思考如何对管理体系进行重塑。毫无疑问,管理体系仍然是检验检测机构成功的基础,有必要对管理体系进行重塑以适应转型。应重塑经营方针,将质量方针上升为指导机构成长与发展层面,切实起到凝聚全体员工意志、引领机构发展的作用。应重塑组织结构,[/font][font=宋体][color=#000000]在内部重新整合资源,[/color][/font][font=宋体]设置新的岗位,建立更加快捷的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机构应有的整体性。应重塑人员职责,伴随着机构的成长,人员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都会有相应的沉淀和积累,职业选择趋于稳定,自身定位更加清晰,有必要对人员职责进行重置,以应对新的挑战。应重塑工作流程,机构经过较长时期的磨合和摔打,工作熟练程度会有所增强,逐步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的经验做法,工作流程的优化、简化已水到渠成,有必要对工作流程予以重建。[/font][font=&][/font][font=宋体]检验检测行业已处于整合期,未来几年将形成可与国际龙头相抗衡的国有自主品牌机构,面对不可逆转的趋势,各机构需用主体性实践,重塑管理体系,打造简洁高效的经营管理模式,早日实现转型,使自身在不可预见的剧烈变化中站稳脚跟。[/font]

  • 准备转行了

    还记得几个月前我还一直在问关于有机测试的问题,很遗憾的是几个月中,仪器反复修了几遍还是没有办法修好。现在老板还在做最后的努力,都不想花钱买新的。这几个月中我也有了转行的想法,在接触了emc之后,我现在已经在学习emc测试了。明年一月份这个实验室易主,我的直接上司就会改变。不变的是即将领导我的上司也对化学不甚了解,但这已经影响不到我了。我发现在我决定转行的一瞬间,心里就明朗了。依然致敬所有从事化学工作的工程师们。感谢帮助过我的前辈和伙伴们。

  • 浙江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成功转型为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

    [align=left][color=#000000] 根据浙编办函〔2019〕117号文件,7月9日,浙江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更名为“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并增加了科学研究、公共服务、职业教育、安全风险评估、事故分析预警及鉴定等新职责。浙这一承前启后的转变,标志着该院自我转型的改革成果和履职模式得到了认可和固化。[/color]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党委委员马剑平,副巡视员朱飞共同为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省特科院)揭牌。省特科院全体班子成员及中层正职以上干部参加了揭牌仪式。 此次更名,是浙江省编办对省特科院五年来自我转型改革的充分肯定。为克服事业单位体制下特检机构普遍存在的功能弱化和人财不足的两难问题,2014年省特科院以原省质监局内部人事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通过大刀阔斧的内部机制和职能转型改革,探索了新形势下特检机构强化公益属性和促进自身发展相辅相成的实现路径,有效解决了“激励机制不活、发展动力不足、工作效率不高”的传统体制弊端,也有效规避了市场化改革“公益履职弱化、检验质量风险提升”的新矛盾,走出了一条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六位一体’系统保安全和服务产业发展的质量安全公共服务综合体”的改革创新之路,推动了机构发展壮大,全面提升了机构保障安全和服务社会的贡献率。 五年来,省特科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攻关的“四特”精神,推进院综合发展实力显著提升。硕士及高级职称以上高层次人员增加了67%,院净资产增加了135%,其中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原值增加了178%;公益履职能力明显增强,建成了全国一流的国家电梯质检中心、筹建定位高端产业发展的国家特种金属结构材料质检中心。建立了全国首家特种设备学院和首个国家特种设备安全科普(普法)教育基地。获批工信部的国家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是目前全国同行中最早拥有“安全、节能、环保”三位一体检测能力的单位之一;品牌形象进一步树立,先后获得“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全国质量之光卓越技术机构”、“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系统服务G20先进集体”、“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青少年维权岗”、“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状”、“杭州市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多项工作分别获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领导的批示肯定。[color=#000000][/color][/align][align=left][color=#000000]  “从‘检验’到‘科学’,定位更科学,履职更全面,体现的是整体工作思路、发展理念的跨越。”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开展机构职能改革后,该院以法定检验为基础,建立了集保障安全、服务产业、节能环保、职业教育、普法科普、科学研究6个方面为一体的新模式,全过程、全方位履行公益职责,实现了检验、安全与环保节能联动保障。[/color][/align][align=left][color=#000000]  仅仅两字的转变来之不易。为达成这一转变,浙江省特科院已努力探索整整5年。此前,该院传统业务模式比较单一,主要通过检验尤其是法定检验来保障特种设备安全,为政府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提供技术支撑。而随着特种设备新技术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特种设备安全需求的不断提升,单一的检测检验已难以适应质量安全和产业发展新形势。大量与特种设备安全相关联的公益工作没有机构去做,系统保障安全的综合能力无法向更高的水平提升。[/color][/align][align=left][color=#000000]  面对职能滞后于需求的现实,浙江省特科院把目光投向问题源头,开始研究思考多层次系统性的解决方案。2014年,因时应势开始主动转型,确立了“六位一体”系统保安全的新理念,积极构建公共服务综合平台服务产业发展。[/color][/align][align=left][color=#000000]  “这之后,我们陆续建成了全国唯一的国家特种设备安全科普教育基地(普法基地)、两大服务产业的国家质检中心、全国首家特种设备学院与国家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浙江省特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完成检验机构法定公益职责的前提下,深挖技术装备和专业人才的潜能,构建以增值性公共服务营业收入反哺公益法检业务和事业发展的自我造血机制,突破了靠政策、靠跑量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瓶颈。[/color][/align][align=left][color=#000000]  在履职模式转变过程中,“特种设备安全顾问服务”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一项业务内容。“在鱼山大桥建设工程27个月的工期中,30多台套关键设备未发生故障,确保了制梁、吊梁、架梁过程‘零延误’,为实现‘鱼山速度’提供了重要保障。”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5年来,已向投资概算合计1200多亿元的工程项目提供该项服务,检查及分析各类特种设备3600多台,排查出了一大批安全隐患,有力保障了重大项目的安全投产。[/color][/align][align=left][color=#000000]  思路的转变与革新,让浙江省特科院公益履职能力明显增强,服务产业能力走在了全国同行业前列。最近5年累计检验检测设备50余万台套,排除各类重大缺陷(隐患)3000余例,特种设备万台事故率和死亡率不到全国的1/4。国家电梯质检中心、国家特种金属结构材料质检中心为相关产业发展持续贡献特检力量,依托科普教育基地与专业学院,特种设备公众教育能力更是不断提升。[/color][/align][align=left][color=#000000]  “六位一体”工作模式让各个业务板块相互促进。检验需求和检验积累让科研更容易出成果,科研成果又让检验更有效率、更精准。职业教育让检验和科研更加了解行业需求,同时能将最新成果快速应用到行业之中。该院工作人员介绍:“仅以电梯为例,目前已实现19个品种电梯整机和20个品种电梯部件检测能力,形成针对高温、高压、深冷、临氢、核辐射等极端条件下使用的承压类特种设备材料,以及耐高温、耐低温、耐真空、抗加速的航天航空用轻质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的检测试验能力,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 省特科院将以此次更名为契机,把初心和使命转化为思想、政治和行动自觉,继续巩固深化综合改革成效,进一步提高机构要素资源利用率、激发机构内部活力、增强机构公益履职能力,打造一个高水平的“六位一体综合服务体”,为浙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作出新贡献![/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000000][img=,,400]http://www.zjtj.org/cms/fileUpload/images/201907091114484.jpg[/img][/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000000][img=,,400]http://www.zjtj.org/cms/fileUpload/images/201907091115027.jpg[/img][/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000000][img=,,400]http://www.zjtj.org/cms/fileUpload/images/201907091115173.jpg[/img][/color][/align]

  • 药物分析转行能做什么

    刚刚得到的信息,一个同事转行做IT 了,这个消息真是炎热里的一把火,本来烦躁不安的人更加烦躁不安。做了多年药物分析的人,现在转行还有可能吗?能干啥?

  • 实现技术到管理完美转型交大实战课程内容

    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一直流传的一句话是,技术工作者不适合做管理。难道这样的方式就无法改变?交大海外学院专家并不这么认为,因为在他们看来,只要通过一些有效的管理方式就能成就技术人员走向管理的路线。【课程内容】1、技术人员转型于管理人员的角色转换和角色定位交大总裁班讲师认为,技术人员之所以不懂得如何管理人员,是因为在很多时候,他对管理上的意识并不强,因为很多内容的审定工作已经成为了众多企业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些效果,在进行企业管理过程中,让更多管理者懂得应当如何才能创造一些更为有效的管理方式,交大总裁“商业模式创新VS技术创新”辨析从最基本的对管理的认识,管理的概念,企业典型的职位层次及要求,管理者的行为动机,管理者的主要活动,典型的技术型管理者的误区据交大海外学院专家所知,在进行企业管理过程中很多内容正是因为这些内容的审定工作,让更多管理者懂得应当如何才能创造一些更为有效的管理方式,交大总裁班讲师想从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九大思维模式区别;技术人员向管理人员转型的障碍;自我的角色定位和能力提升;角色的重新定位;如何培养领导力(影响力);管理体系模型;从技术到管理-技能提升模型;如何修炼从技术到管理的能力等多个方向,让更多管理者懂得应当如何才能创造一些更为有效的工作结果。2、全局把握能力-文化、业务、战略、资源全局的把控能力,这是作为一个管理者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但作为一个技术人员,这些效果在实施监控的时候并不喜欢从事这些内容,交大总裁班讲师更加愿意从全局观的重要性,把握全局的工作策略,适应企业文化,了解企业战略,善用企业资源,追随关键成功路径,适应企业文化,文化的体现方式,观察文化的五个维度,文化与价值观的联系,交大金融外汇投资技术分析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优秀的企业价值观、良好组织气氛的框架,追随企业战略-管理的前提,什么是战略,企业战略的层次,了解公司业务和战略(业务战略、竞争战略、产品与市场战略、研发战略),善用企业资源(人、财、物、关系、知识…),紧跟关键成功路径,基于全局的工作策略,在任何时候任何行业发展过程中应当从事何种有效的工作进行相关效果的实现。3、规划与设计-职能、岗位、流程针对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额外的效果,在组织设计概述,研发组织的常见问题,组织设计基础,组织设计的内容,组织结构设计,常见的组织结构(职能、轻度矩阵、重矩阵、网络),现代研发组织结构,组织职能规划和设计,分析和明确组织的职能,交大技术人才转型管理精英品牌培训职能分解与岗位设置,建立管理规范(职位说明、制度、底线),流程设计和改进的必要性,流程的必要性,流程的概念、意义,流程设计的必要性等内容监控,让更多管理者懂得应当如何才能创造更为有效的工作方式,在进行企业管理的相关内容审定中,进行多效执行。

  • 转行讨论

    本人化学系,于2014年毕业后在一家药厂做化验至今,主要负责气相和原吸,转眼就快三年了,一直重复着相同的工作,想往深了学下仪器,可惜没人教,就算主任会也不告诉,平时仪器都不让拆动,想转行,又不知道转什么行业,想做色谱售后,又不要没经验的

  • 我国加快推进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升级换代

    [align=center][b]完善量值传递溯源体系 打牢市场监管技术基础[/b][/align][align=center][b]我国加快推进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升级换代[/b][/align][align=left]  10月25日,市场监管总局计量量值传递与溯源工作研讨会在杭州召开。会议主要是深入贯彻全国市场监管工作座谈会精神,进一步落实《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加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意见》,研究讨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管理、计量比对等方面的难点问题,对深化计量改革创新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西南大区国家计量测试中心、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华东大区国家计量测试中心、国家石油天然气大流量计量站、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河南省商丘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等8家单位进行交流发言,综合规划司、新闻宣传司、科技财务司有关同志和各省(区、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计量处负责人参加会议。[/align][align=left]  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在国家量值传递与溯源体系中处在承上启下的位置,是将国家计量基准的量值传递到工作计量器具量值的重要通道,是确保国家量值传递与溯源体系正常运行的关键要素,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和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当前,我国已建有5.6万余项各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但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现有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体系与经济、产业发展衔接还不够紧密,还不能完全满足各领域量值溯源的需要,有的领域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存在空白,有的领域建设重复,供给质量还不够高,亟需加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的统一规划和统筹管理。[/align][align=left]  今年9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切实加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与管理。市场监管总局计量司负责人介绍,未来,将主要瞄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保障民生,推进法制计量实施等目标,进一步加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有效管理,统筹规划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体系,合理利用社会优质计量资源,提升计量科技创新和计量标准研发能力。当前要结合新趋势新需求,首先要全面梳理评估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现状。同时明确各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的重点任务,加快形成层次分明、梯次分布、架构合理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体系;其次就是要加快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的升级换代。加快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技术改造,提高对动态量、复杂量、极端量,以及在线检定校准能力,提升能级水平,提高供给质量,努力解决高质量发展中的测量技术瓶颈问题;再次就是加严管理规范。各级计量行政部门要确保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提供的量值准确、可靠,完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立和退出机制,推进监管方式向服务型、精细化转变。  [/align][align=left]  同时,会议还强调,要加大计量改革力度,进一步利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敏锐把握计量变革契机,加快职能转变,抓战略、抓改革、抓监管、抓服务、抓基础,加快推动计量工作从单一计量向多元测量转变、计量管理向计量治理转变、计量支撑向计量引领转变,开创新时代计量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align][align=left]  参加研讨会的代表纷纷表示,下一步要立足新方位、找准新坐标、抓住新机遇,通过每个计量人的勇于担当、真抓实干,把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体系做强做优,让国家量值传递与溯源体系的运行更加安全通畅,计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更强劲有力。[/align]

  • 【讨论】国内原料药产业危机加重 升级迫在眉睫

    面对今年前3个月原料药贸易总体下滑态势、广交会上医药出口订单缩水以及国际经济景气度滑坡,原料药企业和行业应该如何应对?  不过,行业内仍对2009年原料药产业发展持乐观态度:在国际市场,国内主要的原料药企业的主导地位仍难撼动;国内市场则在新医改语境下,将迎来更大的扩容机遇。   “危”中寻“机”  目前大家谈论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危机”。原料药产能全球迁移、新医改下市场扩容等利好因素,无疑将是原料药产业格局又一次重组再发展的机遇。但对于国内原料药企业来说,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由此衍生的环保压力,仍是悬在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此外,日益频繁的国际贸易摩擦,也是对原料药市场的一大考验。   “产能过剩、购买力压缩、行情不稳定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不少企业带来了经营风险。另外,在人民币升值、原辅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人力成本上升等客观因素影响下,靠劳动密集、规模效益降低成本对医药行业的推动已经接近极限。” 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沈贤姬如是说。  而在国内市场,围绕价格展开的竞争依然惨烈。原料药市场的多变坑苦了许多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新医改背景下,制剂企业对原料药市场感到非常茫然。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医改方案公布之后,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成为许多企业的核心共识。   “未来原料药市场走势肯定不平坦,但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市场将更加规范,优势企业增速将加快。”石药集团董事长蔡东晨表示,理性研判市场、技术创新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企业出手要快,积极利用国家的一些鼓励创新的政策,加强技术联合研究。“一些中小生产企业、医药包装企业以及产品结构不合理的制剂生产企业,要高度重视政府公关,节约成本,同时要找准细分市场,走联合重组之路。”  沈贤姬亦表示,抗生素类、维生素类、解热镇痛药物等品种的生产,短期内没有国家可以取代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但要抗风险、抓机遇,创新升级是不二法门.  结构升级迫在眉睫  据医保商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2月份,我国原料药进出口增幅首次出现负增长,进出口为30.69亿美元,同比减少15.16%,占医药保健品类商品同期进出口总额的45.79%。其中,进口金额8.13亿美元,同比减少21.27%;出口金额22.57亿美元,同比减少12.72%。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刚结束的广交会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国际买家的观望情绪影响了购买力或购买周期,部分市场环境在恶化。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迫在眉睫。尽管在全球我国原料药价格的比较优势仍然存在,但企业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创新理念,抢夺市场话语权。  当前,产能过剩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首要难题。尽管今年原料药市场仍有增长势头,但产能过剩、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将是引发新一轮价格战的导火索。“眼光有多远,企业就能走多远。要改变低水平的恶性竞争,关键看企业决策者的战略眼光。只有从长远的角度谋划,企业才能走得更远、更高。”沈贤姬说。  以抗生素为例,本次展会上价位均在50元左右(税前),几乎就是成本价,上游中间体7-ACA、6-APA 的价格继续下滑。  上游原料药价格的大幅攀升,在成本转嫁中给下游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而(这种压力)如果在终端无法释放,就会反向回馈到上游。为了规避恶性价格竞争给企业造成的伤害、保证市场供需平衡,产业升级是不能避免的。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