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转型升级

仪器信息网转型升级专题为您整合转型升级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转型升级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转型升级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转型升级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转型升级话题讨论。

转型升级相关的资讯

  • 测控技术助力沼气工程升级转型
    2016年10月12-14日,2016年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德沼气合作论坛在泉城济南圆满举办。会议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题,齐聚400余行业精英,展开了沼气产业政策、科研成果、模式推广和市场开拓的学术交流。中国沼气学会常务理事、四方仪器自控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熊友辉博士作了《测控技术助力沼气工程升级转型》的主题报告。100年前,人类的三大死因是肺炎、痢疾和流行感冒。会议上,熊博士以别开生面的角度,将沼气工程体系中的厌氧发酵装置、全自动燃气锅炉、沼气提纯及沼气工程测控系统分别类比为人体的“消化系统”、 “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大脑及神经系统”,分享了其对沼气工程系统的深刻见解。 谈及目前国内沼气工程运行现状,报告认为我国沼气工程主要在“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上出现了问题,表现在中高温系统不运行、常温发酵;“感冒,咳嗽”, 上气不接下气的现象上。此外,国内沼气工程缺少必要的传感单元,缺乏可靠的控制系统,缺乏优化测控的模型算法以及缺乏全面的工程系统统筹,亟待推动沼气工程测控系统在沼气行业推广应用。 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和优化方案,报告提出了供给侧改革,测控系统提升沼气生物天然气效益的观点,同时分享了颇多国内外沼气工程转型升级典型案例。国外经验表明:生物天然气可以做到低于2元/m3的生产成本,具备与天然气进行主场竞争的可能性,而且可以生产有机肥。从竞技场、亮点、途径和实施步奏构成的经济逻辑来看,沼气生物天然气工程具备市场化的可能性。从不同沼气成分提纯效益分析来看,优化测控直接提高20%的毛利润,而疏于管理直接造成20%的利润下滑,直接亏损,直观反映了优化测控与沼气提纯的必要性。而测控目标具体可以体现在四点上:1.甲烷含量;2.甲烷回收率;3.废热回收等。 最后,熊博士提出了以下三点总结:1.沼气及生物天然气工程作为能源和环保工程需要从整个生产过程的有机整体考虑,需要有集中的测控系统支撑才能实现高效运行。高效运行是实现市场化的前提。2.需要从整个能量平衡角度,加强沼气生物天然气工程的热控技术和装备的研究。不要停留在原生态,不要畏惧高温。3.加强厌氧发酵、提纯过程的测控技术研究,可以显著提高沼气和生物天然气工程的经济效益。
  • 曲婉:以标准化战略助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p   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成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017年11月4日新《标准化法》通过修订,并将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进一步强化了标准在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成果转化中的桥梁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还面临创新动力和能力不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不足、制度环境建设滞后等问题。迫切需要深入贯彻标准化战略,建立标准与创新政策深度融合的产业政策体系,形成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推动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 /p p    strong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新问题 /strong /p p   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大瓶颈。我国制造业部分基础技术、通用技术与高端装备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大量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系统软件和高端装备等基本依赖进口。如光伏领域的高压电源、真空泵、真空计、高性能激光器,机器人领域的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等部件主要依赖进口 信息产业和船舶制造领域关键技术和系统的对外依存度高达50%以上。 /p p   制造业整体实力不强,代表国家的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的行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盈利能力相对较弱。2016年世界研发投入前2500强企业中,中国共有273家制造业企业上榜,企均销售收入和企均利润分别为30.25万欧元和1.95万欧元 而美国、日本、德国上榜企业的平均销售额为我国的1.6~3.9倍,企均利润为我国的2.6~4.3倍。2016年世界500强榜单中,上海汽车集团居汽车与零部件行业第七位,营业收入仅为排名第一的德国大众公司45.09% 中国医药集团居制药行业第六位,营业收入仅为排名第一的美国强生公司的63.25%。 /p p   制造业小微企业数量规模大,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附加值率低的行业,面临死亡率高、平均寿命短、效益差等问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较弱。小微企业数量占我国制造业企业总量的97.3%,部分行业领域占比在99%以上 而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小微企业占制造业企业总量比例在90%左右。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小微企业死亡率达到2.3%,是大型和中型企业死亡率的23.6倍和6.9倍 小微企业平均寿命为6.8年,不足大型企业的1/3 小微企业资金产值率为59.1%,分别比大型和中型企业低34.2个和21.3个百分点。 /p p   标准体系建设不适应新发展理念下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需求。标准作为规范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在推动企业研发和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倒逼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我国标准建设中交叉重复、矛盾、缺失、滞后老化等现象广泛存在。例如,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中仅名称相同的就有近2000项,有些标准技术指标不一致甚至存在冲突。此外,标准更新速度缓慢,“标龄”高出德、美、英、日等发达国家1倍以上,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制造业对标准的旺盛需求。在国际标准体系建设方面,中国仍未发挥应有作用,世界上2.6万余项国际标准中,中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仅占1%,“中国标准”在国际上认可度不高。 /p p   由于标准建设滞后和监管不严,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竞争力不强,中国制造往往成为低质低价的代名词。近五年来,质检总局开展国家监督抽查,产品质量不合格率一直徘徊在10%左右。中国出口商品长期处于通报召回问题产品数量首位,2016年,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发布1380项产品召回通报,其中涉及中国产品946项,占通报总数的68.55% 同期,欧盟非食品类快速预警系统(RAPEX)发布1887项产品召回通报,其中涉及中国产品960项,占通报总数的50.87%。 /p p strong   几点建议 /strong /p p   结合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问题,未来一段时期,应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标准与创新政策的深度融合为着力点,建立与中国制造业技术和产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快完善标准与产业政策和创新政策融合的政策体系,形成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质量提升的倒逼机制,提升实体经济发展的质量优势。 /p p   推动建立融合必要标准的市场准入政策和政府创新采购政策,倒逼制造业提质增效。改革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关于禁止准入和淘汰类项目的遴选机制,建立与强制性标准关联的动态调整机制,结合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提高强制性标准关于产品及产品生产、储运和使用中的性能、安全、卫生、污染物排放和环保的相关要求,带动制造产品质量、寿命和节能、环保性能的提升。加强制造业推荐性标准与德国、美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相应标准的接轨工作,建立与推荐性标准挂钩、符合国际惯例的政府创新采购政策,引导制造企业产品创新和升级。 /p p   建立与强制性标准挂钩的研发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制造业大幅提升创新发展能力。修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在高新技术产品(服务)和主要产品的认定中增加关于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使用寿命、质量等强制性标准的相关内容,更好地发挥标准对促进制造业创新和转型发展的促进作用。制造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在按规定享受加计扣除优惠政策时,必须同时满足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共性技术和产品标准要求,以充分发挥标准在倒逼制造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有效促进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的重要作用。 /p p   发挥标准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引导作用,统筹推进科技、标准、产业、政策协同创新。加快制造业基础和关键技术标准制定,及时更新和清理行业标准,废止阻碍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发展的落后标准,形成与产业发展相协调的制造业标准体系。加快制造业标准体系与国家科技计划的深度融合,在重大科技项目设计、预研、立项、实施、验收等全过程增加核心技术零部件标准、先进基础工艺标准、关键基础材料标准、基础共性技术标准等考核指标,建立科技、标准、产业、政策协同发展机制。推进科技成果与标准研制有效结合,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标准。 /p p   打造产业链上下游联动的标准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以保障制造业迈向国际价值链中高端为目标,结合制造业细分产业链上中下游发展需求,组织开展涵盖工业基础标准、军民通用标准、团体标准的标准体系建设,加快研制网络化协同研发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中的相关标准,加快推进制造企业贯标工作,系统解决大中小企业配套协作中的标准化问题,助力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格局。 /p p /p
  • 数字化推动食品工业转型升级-长沙站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数字化推动食品工业转型升级-长沙站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食品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年度活动 /p p   为了进一步推动食品工业供给侧改革,实施食品智能装备与信息化融合,推动湖南及中部地区农业深加工以及食品工业的产业升级,由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协会主办,中国食品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CFIIU)、SAP中国、滕燊嘉诚(上海)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工控网承办,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湖南平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协办的“数字化推动食品工业转型升级-长沙站”会议于2018年5月23日在长沙茉莉花酒店隆重召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图片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db6939eb-3e28-4b50-8326-51b19e4c1099.jpg" / /p p   来自加加、青岛啤酒、新希望、旺旺、华润怡宝、湖南湘粮、华文食品、玉峰食品、胡南阿瑞、小洋人、湖南优卓、洽洽食品、大族激光、西门子(中国)、立德激光、中商网络等百家国内知名食品企业高层与食品工业数字化专家共同探讨食品行业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新之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图片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65417f67-ea3c-4ab1-aee5-d4c86b8c58b8.jpg" / /p p   宁乡经开区党工委副主席、管委会主任戴中亚致欢迎辞。戴主任对与会嘉宾表示了诚挚的欢迎并就宁乡经开区园区现状及优势做了详细的介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图片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b9aea618-1f5a-4309-87b9-e831b71177ac.jpg" / /p p   会议由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崔林主持,并做了题为“中国食品工业及数字化现状”的发言,通过食品工业发展现状、数据采集分析、战略管理运营等方面,就食品行业的信息化路径、数字化供应链等业务模式创新、如何帮助食品行业企业加速实现数字化转型和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p p   SAP大中华区消费行业首席顾问孙昊发表了“新消费、新机遇,驱动企业数字化创新”的主题演讲。SAP通过6大双模数字化企业基础技术支柱为企业打造大消费产业共享数字化创新,运用SAP Leonardo支撑大消费产业共享数字化创新“数字化供应链”同时赋能“供应链响应能力”,利用数字化核心与创新系统双轮驱动赋予企业全新动能。 /p p   SAP中国资深方案架构师聂兰华分享了“数字时代下的精准营销和敏捷运营”内容。SAP通过企业原始数据采集、线上线下数据整合、外部数据和第三方数据的增强,达到优化营销、优化内容和优化供应链的目的。 /p p   “云时代的数字化应用变革”由滕燊嘉诚(上海)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业务总监陈银国演讲。滕燊嘉诚(上海)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信息化解决方案及专业服务,包括行业软件开发与应用、SAP系列产品实施与服务、企业大数据商务智能以及信息系统集成等解决方案。基于云的经销商门户管理通过计划管理、合同管理、进销存管理和订单管理四大管理来提高效率、扩展管理渠道。 /p p   绝味食品信息经理葛舟发表了“绝味食品平台战略信息化规划思考”的讲演。通过供应链系统的升级、全面新建覆盖,新零售端信息化建设以及供应链与销售端打通、海外IT服务与协同的需求的结合来满足主营业务的需求,丛业务价值链层面、品牌矩阵层面和服务系统层面实现绝味大数据的融通,结合集团需求和服务体系共享的IT需求来共同完成绝味业务发展的信息化建设。 /p p   以创新、节能、绿色为主题的“如何在食品行业中打造最佳的真空技术解决方案”由派亚博销售总监黄洪波演讲。派亚博柔性化生产创新解决方案在食品行业中主要涉及开袋、高速分拣、装箱和码垛,在高速分拣中配置的海绵吸具可以抓取多种不同形状物体。 /p p   来自科隆测量仪器(上海)有限公司的技术经理范嵘发表题为“测量仪器推动食品工业数字化变革”的演讲。通过充气冰淇淋的实例,在双弯管科式质量流量计和P& amp ID 控制,可精确地直接测量质量。期间还分享了质量流量计在灌装机、饮料行业混合车间、淀粉生产、蔗糖等方面的案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9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f6c664c1-ef6f-433b-a0db-61549695f49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与会人员参观绝味食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5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4d232f9d-a6c5-4bf1-93d4-d6d47ccf3a5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参会人员参观优卓牧业 /p p /p
  • 助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岛津化工色谱新技术沙龙成功召开
    2023年11月23日,“岛津化工色谱新技术沙龙”在中国四大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和五大煤制油气战略基地之一的陕西省榆林市成功举办。本次沙龙活动聚焦化工行业热点,围绕化工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的新挑战和新需求展开,旨在提供学习交流平台,提升煤化工区域实验室检测水平,促进行业发展。会议邀请到代表性的煤化工产业链企业,如煤基乙醇、煤制烯烃、煤制油以及煤基新材料领军企业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参会。沙龙现场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高级经理陈志凌先生致开幕词。陈志凌经理对各位专家的莅临表示了欢迎。岛津历来重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发展,致力于新产品、新应用方案的创新和研发,以配套成熟的大项目解决方案、完善的售前售后服务体系,得到了石化和化工用户越来越多的信赖,多年来岛津保障了众多石化、煤化大项目的成功运行。在石化、煤化、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细分领域的实验室检测设备方面,岛津丰富的产品线能够为研发、生产质控等多个环节提供所需的专业分析仪器。我们期待本次沙龙活动能够为化工行业的各位专家搭建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让大家能深入探讨,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共享合作成果,推动化工分析检测发展!主题报告发表人:西北大学化工学院 李冬教授发表题目:《中低温煤焦油加工利用的探索和实践》李冬教授首先介绍了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现状,表达了开发利用中低温煤焦油的重要意义,然后分享了中低温煤焦油开发利用的技术难点以及其团队的解决思路及成果,强调了分析技术的发展对该课题推进的重要性,完成了煤焦油加氢制清洁燃料技术的开发和工业应用。发表人:西安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焦龙教授发表题目:《快速分析技术及其在石化领域的应用》焦龙教授介绍了石化化工领域常用的快速分析方法,涉及到色谱、光谱等学科,以及化学计量学的发展现状、石化化工领域常见的色谱和光谱标准,同时重点分享了润滑油、航空煤油等最新分析技术,最后对石化化工领域未来分析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发表人: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环境化工行业组李言发表题目:《岛津化工热点领域合作和成功大项目》李言先生介绍了化工行业岛津和国内龙头单位在热点领域的合作情况,展示了岛津多年累积的化工项目成功案例。岛津以完善的产品线可以给各细分领域的化工项目提供分析技术支持,为化工产业升级发展做出贡献。发表人: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GC产品组李学伟发表题目:《岛津气相新附件及特色检测技术》李学伟先生介绍了近年来岛津气相色谱产品线的发展现状以及围绕石化化工行业需求变化所做的创新工作,同时详细分享了岛津今年推出的一系列附件新品(如高精度气体稀释仪、高压液体进样阀等)的功能、特点及应用案例,同时也概况性介绍了岛津GC特色技术,如BID-2030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检测器、Nexis SCD-2030硫化学发光检测器、cGBS-2030气袋进样器、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等。发表人: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LC产品组 王鑫发表题目:《岛津LC面向化工领域最新方案》王鑫先生介绍了化工行业对液相色谱检测的需求,围绕不同液相系统对柴油、航空燃料、难溶性聚合物、氢能等分析检测提供了岛津特色的应用方案。发表人: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分析中心 陈刚发表题目:《岛津煤化工最新解决方案分享》陈刚博士介绍了气相色谱技术在煤化工领域的新应用,重点结合岛津在煤化工新材料及相关热点分析中积累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分享。发表人: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业务部PS团队沈宏发表题目:《岛津试验机在石化化工行业的应用》沈宏先生介绍了岛津试验机在化工行业的对应方案:从夹具,软件,接触和非接触引伸计,大伸长空间,高低温试验装置等性能都有非常好的优势。证书颁发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副事业部长李军波先生为发表专家颁发沙龙活动纪念证书,并对本次沙龙活动进行总结。李军波部长表达了很荣幸邀请到化工领域的各位专家莅临沙龙活动,本次活动既有化工领域的专家分享最新研究进展,也有岛津工程师介绍相关成功案例、硬件软件热点方案,尤其是针对化工转型推出的新产品和新应用方案。岛津每一款新品的推出都是在深入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经过创新开发的,因此岛津一直持续了解和收集化工转型过程中用户的新需求,希望通过不断的研发和创新,为化工行业提供更好的,更全方位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后续岛津希望与各位专家一起为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携手共进,行稳致远!后记我国是世界化工大国,化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突出,既关乎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也和产业链下游的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度相关。国家对化工产业结构调整,坚持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的主旋律,以科技创新驱动转型为抓手,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研发新工艺,新产品,聚力实现延链、补链、强链的发展目标。在岛津气相色谱创新发展66年之际,岛津针对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推出了一系列附件新品,如:DLTR-2030高精度气体稀释仪、LSV-S高压液体进样系统、HTCT-D新中心切割单元和STOV-2030增强型柱阀箱等。在本次沙龙活动的现场,岛津实物展示了部分新品,引发大量关注,成为与会专家的热议话题。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依利特科技:逐步实现数字化转型,走向产业升级新篇章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依利特科技积极响应国家“两化融合”战略,凭借 30 年的自研自产经验,实现数字化转型,向产业升级进发。今年7月,苏州依利特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成功通过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证书》A级评定。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实时监控生产过程和供应链状态,严格把控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细节,公司确保了产品和服务按时、保质的交付,为客户带来了成本效益。此外,公司积极实施产品和服务定制化,满足客户的特定需求,并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市场需求,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新产品。依利特科技公司作为国内液相色谱技术的领航者,将积极投身于两化融合的实践,不仅在大连公司,还将在苏州公司实施国家“两化融合”战略。通过引入ERP、CRM等信息化系统,将信息化管理融入到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人力等各个环节,实现了技术、产品、业务和管理的全面升级。选择依利特科技,就是选择一个值得信赖、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伙伴。详细信息苏州依利特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依利特科技,是一家专注于液相色谱等科学仪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下设有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依利特(苏州)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我们的产品广泛涉及理化分析、分离制备和体外诊断等领域。主要产品阵容丰富,包括高效液相色谱仪、色谱工作站软件、液质联用仪、制备纯化色谱系统、计量泵、色谱柱及其配件等,已实现了液相色谱系列化,产品服务全球化,解决方案完整化的综合体系,客户广泛分布于科研机构、高校、制药企业、食品行业、石化领域以及环保和检测单位。
  • 军民融合潜力巨大,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p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了《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专家指出,我国军用和民用领域在科研创新、市场整合、要素交换、产业布局等方面的融合潜力非常可观,按照《意见》部署有序推动融合措施,将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贡献巨大的推动力。 /p p   《意见》提出,加快军民融合式创新,整合运用军民科研力量和资源,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和潜力,开展联合攻关,加强基础技术、前沿技术、关键技术研究,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和转化应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指出,“例如美国,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往往与其军工领域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说,军民融合对于高端产业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意见》的实施将为中国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型带来长期利好。” /p p   军工是尖端技术优先应用领域,也是颠覆性创新的汇聚之地。光电成像,探测器,光模块、电子信息、微波器件、卫星导航、计算机软硬件、物联网等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军民融合,军工产业和民营企业同步发展,规模优秀、产业特征明显、注重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等特点。并且,民营企业众多。 /p p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指示精神,促进军民融合加快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发展,由业内数十位知名院士、重量级专家领衔,工信部军民结合推进司、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上海政府部门指导的“2016中国(上海)军民融合发展暨国防光电子信息化装备展览会”将于 2016年10月10-12日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隆重举行。活动推动军工开放、军转民、民参军、军民资源共享和军民结合产业发展 鼓励民口单位利用民用科技成果,推进民用先进技术向军用领域转化应用,积极为军工、军方提供符合需要的产品 获取最新军方采购需求信息,与军方用户面对面交流和对接,并让军方直接了解企业的高新技术与产品。 /p p   咨询参展(会)事宜,请致电组委会秘书处010‐83739883 /p p br/ /p
  • 大数据应用传统行业 助推仪器仪表转型升级
    如果要问11月有什么特殊的“节日”,你可能也会立马想到“双十一”。每年的这一天都是“剁手党”们的狂欢节,而背后支撑的快递产业更是放话今年将依赖大数据技术,减少以往出现的各项事故。在工信部发布“互联网+”行动战略后,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传统产业,其实作为集聚高新技术的仪器仪表领域,也与大数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谓大数据,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现有的实物计量软件,在合理时间内达到采集、管理并整理出更有价值和意义的结论。这些数据包罗万象,不光包括人们在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全世界的工业设备、汽车、电表上有着无数的传感器,随时测量和传递着有关位置、运动、震动、温度、湿度乃至空气中化学物质的变化,也产生了海量的数据信息。  因此,大数据也被称为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信息技术领域的又一次颠覆性变革。  从日常生活中的钟表、水表、电工仪表到科学研究领域的光谱分析仪、重力传感器,仪器仪表作为机械设备的灵魂,仪器仪表的本质就是数据的获取工具,被誉为大数据的”采集器“,自然拥有海量的“大数据”。然而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大数据已经成为了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  大数据平台的出现让仪器仪表企业开始意识到掌握这套采集数据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比如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实现智能化。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对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确立了清晰的行动纲领,环保部副部长翟青提出,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需要数据的互联共享与大数据平台支撑,通过建立环保大数据中心,依靠大数据的海量数据存储与超高效处理能,整合相关部门内部分散数据形成庞大的数据中心体系,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管理和执法提供数据支持。  据悉,各省市地区环保部门和监测中心均已全面启动监测网络的建设规划,例如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就已在2015年最新工作计划中,将大数据中心升级改造加入重点工作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各业务系统的统一整合与数据共享。  此外,也有越来越多的仪器仪表企业开始走上向一体化进程转型升级的道路,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提供计量的产品,更是升级到完善的解决方案,利用自身采集数据的便利,掌握用户的需求,从而提供出更丰富、全面、时效的服务,促进企业创新升级和产品应用推广。  这种新的变化趋势也同时在影响新的产品与服务设计理念和设计过程本身。为进一步掌握更全面的服务信息,抓住用户需求,未来的仪器仪表产品将在传统设计中融入数据服务界面,造就更适合更具有现代特征的新品。大数据将为人类的生活创造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维度,相信定会有更多的改变正蓄势待发。  如今,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正在开启。正如“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维克托教授所说,大数据的真实价值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第一眼只能看到冰山的一角,绝大部分都隐藏在表面之下。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  工信部长苗圩撰文解读我国制造业如何由大变强时称,当前的重点是推动互联网在制造业领域深化应用,积极发展云制造等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制造模式,培育工业互联网新应用,建设一批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未来,无论是德国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工业大数据分析是都是智能制造的基础,也是支撑未来制造智能化的重要方向。
  • 工信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规〔2023〕25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发展改革委、教育厅(委、局)、财政厅(局),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分行,国家税务总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税务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各监管局,中国证监会各派出机构,有关中央企业:传统制造业是我国制造业的主体,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制造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关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为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如下意见。一、发展基础和总体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制造业已形成了世界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体系最完整、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发展优势,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创造税收的重要来源、开展国际贸易的重要领域,为有效应对外部打压、世纪疫情冲击等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机械、汽车、轻工、纺织等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的比重近80%,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我国传统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问题仍然突出,低端供给过剩和高端供给不足并存,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基础不牢,资源约束趋紧、要素成本上升,巩固提升竞争优势面临较大挑战,需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转型升级。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创新驱动、系统推进,坚持先立后破、有保有压,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快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到2027年,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有效支撑制造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增强。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0%,工业能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3年下降13%左右,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超过57%。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一)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优化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制造业领域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鼓励面向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机制,制定先进技术转化应用目录,建设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二)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势领域锻长板,推进强链延链补链,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迭代,完善产业生态,提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支持传统制造业深耕细分领域,孵化新技术、开拓新赛道、培育新产业。持续巩固“去产能”成果,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完善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管理制度,科学细化项目管理目录,避免对传统制造业按行业“一刀切”。(三)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支持企业聚焦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薄弱领域,加快攻关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强化传统制造业基础支撑体系。深化重点产品和工艺“一条龙”应用,强化需求和场景牵引,促进整机(系统)和基础产品技术互动发展,支持企业运用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实施技术改造,扩大创新产品应用市场。(四)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聚焦消费升级需求和薄弱环节,大力开发智能家居、绿色建材、工艺美术、老年用品、婴童用品等领域新产品。推动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加高端产品供给,加快产品迭代升级,分级打造中国消费名品方阵。实施卓越质量工程,推动企业健全完善先进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管理能力,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加快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建设,持续保护老字号,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制造”高端品牌。推动传统制造业标准提档升级,完善企业技术改造标准,用先进标准体系倒逼质量提升、产品升级。三、加快数字技术赋能,全面推动智能制造(五)大力推进企业智改数转网联。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支持生产设备数字化改造,推广应用新型传感、先进控制等智能部件,加快推动智能装备和软件更新替代。以场景化方式推动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探索智能设计、生产、管理、服务模式,树立一批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标杆。加快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智改数转网联在中小企业先行先试。完善智能制造、两化融合、工业互联网等标准体系,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等贯标,提升评估评价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工业控制系统和数据安全防护,构建发展良好生态。(六)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网络化协同。鼓励龙头企业共享解决方案和工具包,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整体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强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和产业链资源共享。推动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链“链网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和平台作用,支持构建数据驱动、精准匹配、可信交互的产业链协作模式,开展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配送、产品溯源等应用,建设智慧产业链供应链。支持重点行业建设“产业大脑”,汇聚行业数据资源,推广共性应用场景,服务全行业转型升级和治理能力提升。(七)推动产业园区和集群整体改造升级。推动国家高新区、科技产业园区等升级数字基础设施,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共享制造模式,实施整体数字化改造。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引领,推动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促进资源在线化、产能柔性化和产业链协同化,提升综合竞争力。探索建设区域人工智能数据处理中心,提供海量数据处理、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开发等服务,促进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制造业。探索平台化、网络化等组织形式,发展跨物理边界虚拟园区和集群,构建虚实结合的产业数字化新生态。四、强化绿色低碳发展,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八)实施重点领域碳达峰行动。落实工业领域和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完善工业节能管理制度,推进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开展产能置换政策实施情况评估,完善跨区域产能置换机制,对能效高、碳排放低的技术改造项目,适当给予产能置换比例政策支持。积极发展应用非粮生物基材料等绿色低碳材料。建立健全碳排放核算体系,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和碳捕集、封存、综合利用工程试点示范。有序推进重点行业煤炭减量替代,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增长,提升工业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九)完善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引导企业实施绿色化改造,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开发推广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制修订一批低碳、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标准,促进资源节约和材料合理应用。积极培育绿色服务机构,提供绿色诊断、研发设计、集成应用、运营管理、评价认证、培训等服务。发展节能节水、先进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等绿色环保装备。强化绿色制造标杆引领,带动更多企业绿色化转型。(十)推动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分类制定实施战略性资源产业发展方案,培育创建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加强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提升原生资源利用水平。积极推广资源循环生产模式,大力发展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旧动力电池、废旧家电、废旧纺织品回收处理综合利用产业,推进再生资源高值化循环利用。推动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固废规模化综合利用,在工业固废集中产生区、煤炭主产区、基础原材料产业集聚区探索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新模式。推进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提升工业水资源集约节约水平。(十一)强化重点行业本质安全。引导企业改造有毒、有害、非常温等生产作业环境,提高工作舒适度,通过技术改造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深化“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增强安全生产感知、监测、预警、处置和评估能力。加大安全应急装备在重点领域推广应用,在民爆等高危行业领域实施“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支持石化化工老旧装置综合技术改造,培育智慧化工园区,有序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和长江经济带沿江化工企业“搬改关”。五、推进产业融合互促,加速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十二)促进行业耦合发展。推进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电力等产业耦合发展,推广钢化联产、炼化集成、资源协同利用等模式,推动行业间首尾相连、互为供需和生产装置互联互通,实现能源资源梯级利用和产业循环衔接。大力发展生物制造,增强核心菌种、高性能酶制剂等底层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分离纯化等先进技术装备水平,推动生物技术在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加快融合应用。支持新型功能性纤维在医疗、新能源等领域应用。搭建跨行业交流对接平台,深挖需求痛点,鼓励企业开展技术产品跨行业交叉应用,拓展技术产品价值空间,打造一批典型案例。(十三)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传统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推广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新模式、新场景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应用深化。推动工业设计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设计优化和提升,创建一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工业设计研究院和行业性、专业性创意设计园区,推动仓储物流服务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发展,增强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检验检测服务能力,培育创新生产性金融服务,提升对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撑水平。(十四)持续优化产业布局。支持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根据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和制造业转移发展指导目录,充分发挥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优势,结合产业链配套需求等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提高承接转移承载力,差异化布局生产力。在传统制造业优势领域培育一批主导产业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支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发挥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等载体作用,推动技术、装备、标准、服务等协同走出去。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加强战略谋划、统筹协调和重大问题研究,推动重大任务和重大政策加快落地。各地区各部门协同联动,鼓励分行业、分地区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举措、出台配套政策、抓好推进落实,形成一批优秀案例和典型经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政策宣贯、行业监测、决策支撑和企业服务。(十六)加大财税支持。加大对制造业技术改造资金支持力度,以传统制造业为重点支持加快智改数转网联,统筹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升级。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传统制造业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培育和评定,按规定充分享受财政奖补等优惠政策。落实企业购置用于环保、节能节水、安全生产专用设备所得税抵免政策,引导企业加大软硬件设备投入。(十七)强化金融服务。充分利用现有相关再贷款,为符合条件的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资金支持。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导向计划等政策作用,引导银行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加大对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信贷支持,优化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加大传统制造业股权投资支持力度。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传统制造业企业通过股票、债券等多种融资方式进行技术改造或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转型升级。(十八)扩大人才供给。优化传统制造业相关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专业设置,全面实践中国特色学徒制,鼓励建立校企合作办学、培训、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长效机制,扩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实施“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推进新工科建设,布局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专业特色学院,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面向传统制造业领域培养一批数字化转型人才、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先进基础工艺人才和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2023年12月28日
  • 京津冀一体化 河北实施14个产业转型升级重大专项
    11月15日,河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了《河北省工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到2020年,新的动能转换明显加快,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引擎,钢铁、石化、建材、食品、纺织等传统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基本建成全国新型工业化重要基地和华北现代制造业基地,基本形成以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为主要特征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基本形成与京津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创新驱动、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为此,“十三五”期间,河北省将实施14个工业转型升级重大专项。  京津冀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建设专项。加强京津冀产业对接,开展数据中心整合利用试验,推动京津冀地区数据中心向张北等地集中。到2020年,将京津冀区域打造成国家大数据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大数据应用先行区、国家大数据创新改革综合实验区。  产业转移承接示范专项。对接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升级规划》和北京、天津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建设17家产业聚集和转移承接示范园区。到2020年,河北省重点产业领域布局更加合理,与京津区域配套和产业融合水平大幅提升。  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专项。选择钢铁、汽车、医药等重点产业,加快组建一批跨区优势产业链协同创新联盟,集聚各类优质创新资源向优势工业企业集中。到2020年,培育示范企业,引导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  城市试点示范专项。围绕建设新型制造业体系、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政策保障体系等,选择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开展省级工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试点和国家级“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创建。到2020年,在河北省建成一批工业转型升级试点示范县(市)。  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专项。支持企业发挥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资源作用,在重点行业领域推动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到2020年,大中型企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全覆盖,形成10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国家级创新中心。  工业强基专项。围绕河北省确定的制造业七大重点领域高端发展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推进创新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突破为主攻方向,开展工业强基专项行动。到2020年,100项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等实现替代进口,50项重点示范产品工艺填补国内空白。  智能制造专项。推进“智能制造+机器换人”创新应用模式,有序推进、分步开展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换人、生产过程与供应链智能化。到2020年,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达到1500家,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60台。  “互联网+”协同制造专项。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制造模式、服务模式及试点示范。到2020年,培育省级试点示范项目100个。  绿色转型发展专项。加快推进生产过程清洁化改造和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改造,推进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应用等。到2020年,创建10家绿色工业园区和100家绿色工厂,建设100个能源管控中心,以企业为主体的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立。  服务型制造专项。实施工业云服务提升、网络化协同制造和制造业服务化增值等工程。到2020年,网络化协同制造在线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压减过剩产能专项。2017年底前,完成国家下达的压减钢铁产能6000万吨、水泥产能6000万吨、平板玻璃产能3600万重量箱任务。  新一轮重大技改升级专项。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围绕“培育一个知名品牌、开发一项专利技术、形成一个特色产品”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到2020年,优势传统产业80%的核心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质量品牌提升专项。以企业为主体在重点行业开展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打造一批“第一”“唯一”产品和具有较高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到2020年,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示范企业达到300家以上,名牌产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规上工业40%以上。  优势产能国际合作专项。鼓励建立一批海外生产加工基地、配套物流园区、境外资源开发基地,带动相关产品、技术、装备等输出。到2020年,河北省成为全国优势产能国际合作新样板,培育形成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国公司。
  • 国仪量子:打造高端仪器装备,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
    11月8日,《安徽新闻联播》聚焦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关注国仪量子在坚持原始创新基础上实行“沿途下蛋”战略,在高端装备及其关键部件产品化上取得重大进展,加快补链强基,助力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精品、服务型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安徽在建设制造强省的过程中,深入实施高端、智能、绿色、精品、服务型“五大制造”工程,努力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打造现代制造的安徽“升级版”。 今年上半年,以量子精密测量为核心技术的国仪量子公司,一举推出了数字延时脉冲发生器、任意波形发生器、锁相放大器等6款测量与控制系统新产品,可以为半导体、光伏、电力电网、生命健康等众多领域提供更高精度、更高灵敏度的测试解决方案。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贺羽表示,“过去我们测不到的一些信号,比如说单个细胞、单个DNA分子,现在有了量子精密测量,我们可以测到了。这种测量不管是从灵敏度还是从精度,都提高了很多。”作为中国科大在量子精密测量领域的紧密产学研合作单位,国仪量子一直致力于把学校的领先技术转化成高端装备,不仅推出了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等全球首台套大型科学仪器,同时对仪器里的核心关键模块进行孵化,在关键部件产品化上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任意序列发生器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贺羽表示,“从今年起,我们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仪器走向了各行各业,基本上‘四个面向’都有应用,最典型的就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仪量子科研工作人员制造业面临着大而不强,重点表现在元器件、关键软件、高端装备材料等基础方面,高端短缺,低端过剩,产业链还不完整。为了加快补链强基,必须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植根于深厚的科学基础研究,国仪量子以高端仪器装备为发展主航道,提供赋能各行各业创新发展的解决方案,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增添新动能。活动预告:2021世界制造业大会将于11月19日至22日在合肥市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届大会以“创新驱动,数字赋能,携手全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设置2.7万平方米的专业展区,举办开幕式、主旨论坛以及六百项目对接、平行论坛等活动,韩国为大会主宾国,上海、江苏、浙江为大会主宾省。国仪量子将携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QDAF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3100亮相,为高端制造业的科研和生产活动提供表面形貌观察、材料失效分析、产品缺陷检测等解决方案,更高效地进行新品研发、和品质管控,助力中国制造业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 深度剖析|中国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更多的隐形冠军
    回国创新创业十年之感悟篇̷̷导语: 产业“隐形冠军”是指在某个细分市场绝对领先,在自身领域成为世界前三甲,但鲜为人知的中小企业。大部分“隐形冠军”位于产业链上游,因为不与终端消费者产生直接联系,公众知名度比较低,故名“隐形”。但却因掌握行业核心技术,关键部件或关键材料,享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产业的真正幕后控制者。据称,全世界3000多家隐形冠军公司,德国拥有1307家,数量最多,而中国虽然是世界制造大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很多产业规模也做到世界前茅,但这些产业往往大而不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和材料大都垄断在国外“隐形冠军”企业手中。因此,中国的产业要由大变强,拥有话语权,就需要更多的“隐形冠军”企业,专注解决产业关键技术、核心部件和特殊材料,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本文作者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江必旺博士) 众所周知,尽管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近几年呈跨越式发展态势,但对外依存度极高的“缺芯”问题却始终是最大的痛点: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部件和材料长期被国外企业所垄断,国内芯片90%依赖进口,2016年超过2200亿美元。中国众多的产业都象电子产业一样,因为缺“芯”,体量大却没有话语权:如中国的钢铁产量是世界第一,但特种钢铁却大量需要依赖进口;中国的高铁是中国的名片,但核心的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必须来自于西门子、ABB等国外公司,甚至连螺丝钉都依赖进口;中国的圆珠笔产量世界第一,却做不出圆珠笔芯的滚珠;中国的PC产量第一,但计算机的芯片基本被美国Intel 和AMD垄断;中国汽车市场名列世界前茅,但发动机却一直受制于人。纵观中国产业发展,虽然规模大,但由于缺“芯”这样致命的短板,导致在产业发展上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弱势,而发达国家则通过控制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或关键部件牢牢掌控着产业主动权。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说京东方烧钱上千亿人民币,成为全球平板显示最大的生产企业,智能手机液晶显示屏、平板电脑显示屏等出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液晶电视显示屏世界第三,改变了中国每年进口总值高达数千亿人民币液晶显示屏的局面。说实话,看到这个新闻后非常感概。一方面可以看出中国从改革开发以来的确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众多产业就象平板产业一样从空白变成世界规模最大,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提升了中国GDP。国家也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另外一方面,则更引发了长期以来对中国产业发展大而不强、重产值轻研发、注重规模体量忽略核心技术的担心和忧虑!中国目前很多产业的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和部件都被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企业垄断,而这些垄断企业大多是产业的隐形冠军,是世界上唯一或极少数几家可以把现代高端产业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关键部件和材料做到极致的公司。大到精密机床、半导体加工设备、飞机的发动机,小到园珠笔芯、高铁的螺丝钉、电子产业的芯片、液晶显示用间隔物微球、微电子链接用的导电金球、分析检测用的色谱柱填料、生物制药用分离纯化层析介质等。可以说,国外一个很小的隐形冠军企业如果不供应相关材料,就可以让中国万亿级的产业瘫痪,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我们面临的残酷现实。因此,只要不可替代的关键部件和材料掌控在国外的隐形冠军企业手里,中国的产业再大也无法摆脱“装配工厂、低端运行”的被动局面。当前,中国要主导任何战略性产业,促进国家经济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是靠依赖投资更多的下游巨无霸组装和加工工厂,而是需要培育更多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和部件的上游隐形冠军企业,从而在重大产业上拥有核心竞争力,才能突破中国经济发展瓶颈。隐形冠军,将成为中国从一个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决胜着力点和关键所在。中国产业迅速扩张的资源优势分析 近年来中国已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很多制造领域的规模都跃居世界首位。这得益于中国独有的四大资源优势:一是市场优势。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人口的大国,购买力巨大,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市场潜力越来越大。庞大的消费需求,使得中国企业得以快速发展,极易形成规模化产业。目前中国很多市场需求都已跃居世界第一,如钢铁、塑料、食品、电子器件等等;二是劳动力优势。中国人口众多,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劳动力密集型的轻工业如服装、纺织、玩具、皮革等及下游的组装产业如平板显示在中国都有绝对的发展优势;三是资本优势。中国自改革开发以来,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资本,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四是体制优势。中国是中央集权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可以集中各类资源和力量办大事。为了提升战略性产业的竞争优势,国家层面可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甚至不计成本投入巨资予以扶持。无论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京东方液晶面板产业,还是我们引以为豪的高铁就是很好的案例,通过国家的支持,可以迅速改变中国落后的液晶平板显示生产技术,结束每年进口数千亿液晶显示屏的局面,国家大力支持京东方投入上千亿人民币建设液晶面板线,即使公司连续多年巨亏也可以持续下来,最后变成全球液晶面板出货量最大的公司。如果没有强大的国家政策和金融支持,完全依赖市场化运行,京东方是无法挺过来更无法持续发展的。同样的,中国的高铁之所以能快速扩张成为世界第一,也是因为有国家财政和政府资源的强大支持。规模化背后的打工模式探究 中国相当多的产业在短时间内快速扩张,而且在不缺市场、不缺人、不缺钱、不缺政府支持的强大背景下,为什么始终是规模化有余、竞争力不足?主要原因就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短,技术积累少,研发能力弱,很多核心技术及关键材料都被发达国家所垄断。中兴芯片事件、华为内存事件就清楚暴露出中国产业脆弱、不堪一击、话语权缺失的尴尬与无奈。以液晶显示产业为例,中国液晶面板产业虽然规模很大,但基本是属于加工组装型,不但生产线要从日本进口,而且制造面板的很多关键材料也都必须依赖进口。因此,看似红红火火的生产,其实挣大钱的都是日本的设备和材料生产厂商。日本人把液晶面板转移到中国来只是利用中国丰富的劳动力、土地资源及大量的资本,他们靠关键材料和设备的垄断,就可以轻松的从中国获取巨额利润,然后再把这些利润用于开发新的显示技术,升级换代后再卖到中国去赚取更多的利润。结果,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中国企业一直在买买买,从5代线买到6代线,再到7代线8代线,到现今的10代线,每条线投资都高达上百亿。更令人咂舌的是这些投资惊人的生产线需要用日本的关键技术和材料才能进行生产,也就是说生产线的开动,就意味着中国必须同时购买大量的日本材料,一天断供,这些上百亿投资的生产线就立刻瘫痪。日本一个掌握关键材料的隐形冠军企业,就可以卡住中国上万亿产业的脖子。也就是说,中国人如果不拥有核心技术,产业体量做得再大也只能是处于任人宰割的被动地位。那么,中国为什么不依靠已有巨大的显示屏产业规模,众多的应用人才,以及国家的资本支持,开发创新自有的显示屏生产技术,摆脱给别人打工的被动局面呢?不是我们不想做,而是因为开发新的显示屏技术往往需要上游材料厂商的配合,目前上游关键材料却大多被日本隐形冠军企业所垄断。中国显示技术的科学家即使有很好的技术和主意,但如果没有上游材料厂家的供应和配合就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难以把技术落地,无法把技术转化成产品。这就是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要想真正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让中国制造成为全产业链条的良性互动,不是依靠购买更多的,规模更大的,更先进的下游组装线,虽然依靠购买组装线可以增加就业,快速扩大GDP,而必须下决心从源头抓起,引导和支持企业专注于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的研发制造,专注于把核心部件和上游产品做到极致,专注于成为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企业,在突破关键材料与核心部件制造的瓶颈方面杀出外国公司的重围,为中国产业重构发展路径提供坚实的基础。解开制约关键技术的“密码” 一个国家的产业规模往往取决于市场、劳动力、土地资源及国家资本实力。中国凭借市场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及强大国家资本实力的优势,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众多产业成功地做大。但是,现代产业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的发展,则与市场、劳动力、土地资源及国家资本实力没有太大关系,而是依赖一个国家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工业化水平和综合国力。这些恰恰是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角度来看,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能力决定着企业竞争乃至国际竞争的成败,甚至会对国家安全和民族生死存亡有巨大影响。我国不少领域关键技术长期受制于人,只有突破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的技术瓶颈,打破国外公司的长期垄断,中国重大产业在世界才有话语权,中国产业才能由大变强。从现实情况来看,要想实现上述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我们要清醒认识当前制约关键材料与核心部件研发突破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多的是外部环境和国家政策,以及企业认知和企业家胸怀等深层次问题。基础原料和装备差导致研发速度受阻 高端新兴产业如液晶显示对关键材料和部件性能和质量要求极高,因此研发和生产技术难度大。我国虽然是基础原料生产大国,如不锈钢及众多化工基础原料生产的产能都位居世界首位,但由于缺乏高性能不锈钢和高质量的化工基础原料,导致以其为原料生产出来的相关材料和设备不能满足高端产业的生产需求。可以说基础原料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产业关键材料和部件的研发进展和产业化成功。我回国创业做液晶显示用间隔物微球材料遇到的基础材料质量导致产业化过程拖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液晶显示屏由“间隔物微球”“混迹”于液晶之中、“立身”于玻璃面板间,主要发挥“骨架”作用,可以精准控制玻璃面板的厚度。它好比是人体骨骼中的钙,没有它,液晶面板就“站”不起来。 虽然液晶间隔物微球只是由普通的聚苯乙烯和二乙烯基苯材料组成,但用于液晶显示的聚合物对微球质量和性能要求极高,必须具有高度的粒径精确性、极窄的粒径分布、优异的机械强度、光滑的表面性能、极高的洁净度和极低的金属杂质等性能,因此制备技术壁垒极高,长期以来全世界只有日本两家公司可以生产。纳微在开发液晶间隔物微球材料时,首先就遇到国内基础原料质量差的问题。苯乙烯是通用化工单体之一,国内生产产能位居世界首位。但国产苯乙烯和二乙烯基苯杂质含量高(尤其是奈杂质含量高),用其生产出来的间隔物产品机械强度低、变形大,不能满足控制液晶显示的要求,不得已公司只好花大量的时间去解决单体纯度的问题。另外我们在产业化过程中还遇到由于不锈钢性能差引起装备不合格的问题。生产高性能微球需要用不锈钢反应釜,经多次试验,发现用国产反应釜生产的液晶屏用间隔物微球产品铁含量超标,无法满足液晶显示的高端要求,后来花了一年的时间,尝试了很多家国产反应釜都是一样的问题,而用进口的铁含量就达标。付出如此大的时间成本、花费了巨大的人财物,竟然得到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国内不锈钢质量就是这样,很少有真正的不锈钢,高性能的不锈钢都需要进口!因此,虽然纳微开发了比日本先进的微球制造技术,但由于国产的原料质量及不锈钢性能问题,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解决这些基础原料差的问题,才最终实现间隔物微球产业化。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到,中国做高科技产品研发尤其是做现代产业关键材料和关键部件的难度有多大:不仅要解决关键技术壁垒而且要解决配套的基础原料和设备质量差的问题!我想这也许是为什么中国培养了众多的科研人员,发表的文章全世界最多,而成果转化率却极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解决现代产业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首先必须提升整个中国基础原材料以及仪器设备的质量,否则即使我们拥有众多解决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制造技术的人才,也难以做出高性能的材料和部件以满足现代产业的需求。社会浮躁,基础创新不足,导致研发驱动力受阻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的变化日新月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全社会的浮躁和急功近利,并引发一些极不合理的现象。如飞速上涨的房价让炒房的人得到巨大财富,而相比之下辛苦干活的人却越来越穷。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合理导致投机心态越来越严重,破坏了中国勤劳致富的传统美德,整个社会也就越来越急功近利,缺乏沉下心来专注做好一件事情的耐性和坚守。但几乎所有产业需要的关键材料和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都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和经验积累才有可能成功。比如,在液晶显示屏制造中连接芯片和面板的导电金球这一关键材料,全世界只有日本两家公司可以生产。纳微在已经成功研发出世界领先的微球精准制备基础上还花了整整10年时间,才成功开发出用于微电子领域的导电金球,可谓“十年磨一剑”,如果没有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执着追求,是难以实现并坚持到最后胜利的。中国很少有企业愿意花十年的时间去开发一项技术和产品,大家都喜欢短平快的项目,不愿意把资金和时间投入到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先进技术研发和材料制造领域。欧美日的隐形冠军企业无不是在一个领域深耕细作几十年把一个材料或部件做到极致才形成的。因此中国要培养隐形冠军企业首先要有更合理的财富分配体制,社会财富应该倾斜于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而不是投机的人,才能让技术人才可以长时间沉下心来把关键技术做到极致,让更多企业成为隐形冠军。 另外一方面,国家虽然投入大量科研经费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的发展,但由于目前对高校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主要是依赖发表文章数量,科研人员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如何发表更多文章而非深入研究厡创技术或实用技术以解决产业核心技术。在以论文数量为王的评价体系以及不合理经费的控制和分配体制,让科研人员无法沉下心来做原创性科研,或专注于产业化核心技术,而是去做容易出文章的研究。让科研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如中国虽然在纳米技术领域发表文章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但文章数量与国内产业化技术发展极不匹配,纳米应用技术和纳米材料的产业化基本空白。因此,只有对科研评价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完善激励机制,才会实现让国家科研投入能有更多成果转化,更好地为产业服务,更好地回报社会。社会浮躁与政府的政策也有很大关系。由于以往的政策是以GDP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各级政府都愿意投资发展能快速做大并容易增加GDP和就业人数的下游组装产业。同时由于地方政府过度投资,很多产业到中国后形成恶性竞争,如太阳能面板产业就是一个政府过度投资带来产业过热问题的典型。上游关键材料和部件需要长期的研发投入,规模也不会快速放大,因此政府在这方面的投资意愿和力度就明显不足。国内市场推广难度大 研发成果推广受阻 由于当前中国大多新兴产业都是依靠引进的国外技术,且关键材料都使用国外进口产品。因此中国企业开发出来的关键材料要导入市场就面临先天不足的问题。首先,关键材料和部件对终端产品性能影响极大,如果质量有问题,会给终端客户造成巨大损失,因此一般情况下,客户不愿意承担这种风险,导致国产材料替换进口材料的难度很大。即使客户有意愿导入国产品牌材料,验证周期也非常长。有的材料虽然单价非常高,但在整个设备的成本比例比较低,客户更没有意愿去做新产品尝试和替换。比如说间隔物微球,虽然单价很高,但由于用量少,占整个显示屏材料成本不到1%。而这个材料对整个显示屏的质量又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客户往往不愿冒险采用国产产品。其次,国人对国产和进口产品的偏见也会导致国产产品导入困难。长期以来,中国生产厂家习惯于生产中低端产品,对技术和产品质量重视不够,因此普遍的印象是国内产品质量不行,用起来不放心,客户对国产产品导入会非常慎重甚至会提高导入门槛。更有甚者,如果客户使用了国产产品出问题,第一时间会怪罪到国内原材料的质量问题;而如果客户用的进口材料生产出问题,反而会反省自己工艺有什么问题。因此国产产品要导入客户,不仅要有超高的产品质量,还要贴近客户需求,熟悉客户工艺,遇到问题时可以及时帮助客户解决实际问题。要解决国产产品市场推广问题,需要多方结合、达成共识:一方面生产材料厂家确实要做好质量控制体系,保证产品的高质量和高效用,要有耐心去培育市场、贴近需求,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累积,国产的产品质量会越来越好甚至有可能超越进口产品。另外一方面,下游厂家也需要有更加开放的心态,积极与上游国产材料厂家配合。上游关键材料和部件成功产业化会极大促进下游厂家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互利共赢。同时国家也应出台一些政策鼓励下游厂家使用国产材料。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研发能动性受阻 由于目前国内法律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因此经常出现投入很长时间大量资源开发出的产品和技术被仿造,被偷走,甚至整个技术团队给挖走,给公司造成巨大损失的情况。由于中国知识产权得不到尊重,造成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严重限制了企业对关键材料和部件开发的动力。因此很多企业都愿意聚焦在短平快的低端制造业上或风险相对小的下游组装上,不愿意投入技术研发长,风险大的高技术产业。有的企业即使想做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开发也会因为担心技术泄密而不得不采取一些保密手段。本来高技术开发需要共享信息,激发大家的灵感才容易促进新的想法,解决遇到的问题,但由于保密的原因很多信息无法在技术团队上分享和交流,严重影响了项目的进展,并限制了技术研发的快速进展和试验成功。因此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用法律为自主研发企业保驾护航,才能让中国真正投入研发创新的企业得到回报,让靠投机或剽窃技术的企业得到惩罚,营造企业成长为隐形冠军的良性发展环境。税收政策局限性导致关键材料研发企业发展受阻 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的制备具有技术壁垒高,附加值高等特点,但同时也具有研发投入大、周期长的风险。这种企业的活化劳动成本主要在研发投入、人员工资、产地租金等方面,大大高于传统企业,如果按中国现行的增 值 税抵扣方式,该部分成本不能抵扣,从而使企业的税负较高,大大降低了企业盈利能力,使得企业在前期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在更多的研发新产品新技术上。其实中国政府也意识到增 值 税会影响高科技企业发展,因此在一些特殊领域如软件、芯片及生物制药产业都有特殊的增 值 税政策。而与这些产业异曲同工的关键材料制造企业目前却不能享受这些特殊政策。因此,国家要解决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问题,就必须完善支持企业创新的普惠性税收政策,拓展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行业范围,切实解决先进材料制造企业面临的税收窘境,为企业减负,为创新添翼,才能有利于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才能让有志于与国外垄断企业抗衡的科技研型企业真正走上隐形冠军的强企之路。 培养隐形冠军企业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破局之举” 中国要真正完成经济转型,从一个经济大国变成强国,必须把解决好产业的关键材料和部件放在首位,必须培养更多的隐形冠军,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发展的大而强,才能拥有独立自主的话语权。“隐形冠军”是指那些非常专注、具有全球性或区域性市场领袖地位的中小企业,他们的产品可能很小,不跟消费者直接见面,不易被人觉察,加上自身低调,公众知名度比较低,但在各自行业内往往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是产业发展无可撼动的霸主。基于此,中国的企业要想成为隐形冠军,需要有极强的创新能力,坚持长期不懈的研发,用匠心、耐心、恒心和信心,把技术和材料做到极致。 坚持创新占据技术制高点 一个公司能否在全球的竞争中成为隐形冠军,取决于这个公司是否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是否占据世界关键材料制备技术的制高点。无论是电子产业的芯片,还是飞机发动机,还是看去简单的圆珠笔芯和高铁的螺丝,都是凭借先进的技术和精湛的工艺制作而成。要做到一个领域制高点的技术,往往不是靠人多或短期砸钱就可以快速获得的。中国过去那种凭借众多劳动力资源和大量投资来迅速把产业做大的模式是行不通的。当前,中国最需要的,是要形成一种创新的科研环境,吸引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可以安下心来,通过长期的创新和技术积累占据技术的制高点,从而解决关键材料和部件的国产化。 坚持专注和坚守做到持之以恒不动摇 中国发展到现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资本、人才、市场、产业链,最大的短板是缺乏耐心和坚守。现代产业的发展越来越精密化、自动化、高性能化,这些发展趋势对关键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由于关键材料和部件对下游产品性能影响极大,因此在材料领域往往赢者通吃的局面,即做得最好的企业逐渐成为产业的隐形冠军,形成独霸一方的垄断局面,做得质量差的企业基本无法生存。中国已经拥有强大的组装能力,只要拥有了关键材料和部件就会迅速做出相关产品,同样,谁垄断了这些关键材料,谁就在产业链拥有至高无上的话语权。隐形冠军企业就是要坚守一种使命感和民族情怀,不忘初心,一但认准一个目标就持之以恒做下去直到成功。这种专注和长期坚持的精神在当今浮躁社会里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坚持工匠精神把产品和工艺做到极致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是精益求精,要把产品和工作做到极致,必须靠一丝不苟和严谨务实的态度,对产品不断改进、创新和优化,必须把掌握行业内最顶尖的技术,打造质量最高的产品作为矢志不渝的追求。我曾参观过德国一家生产工业风扇的中小企业,为了检测风扇运行时的噪音,特意建造了先进的静音实验室,置身其中,可以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为提升品质舍得投入,敢于投入,这样的产品无疑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工匠精神不仅是精益求精,更是一种追求、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是耐得住寂寞的承诺。我想,这也应该成为中国隐形冠军企业的追求,用最好的技术制造最好用的产品。 目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瞄准国际标准,弘扬工匠精神,中国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上已经进入新时代。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加强研究,突出关键共性技术重点拓展科技项目,强化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倡导创新文化,等等,国家正在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和举措,目的就是为了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向价值链高端迈进,从根本上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而其中的核心就是要培养更多的隐形冠军企业,掌握相关产业的关键材料和部件,突破发展瓶颈、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全产业链材料、加工自主可控,为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制造大国真正变成一个制造强国。中国隐形冠军新时代,已经来临!(本文作者:纳微科技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江必旺博士。本文非常感谢北大同班同学江庆红在信息收集,调研及文章的整理,修改和编辑中做了大量的工作。)
  • 商务部:上半年医药商品销售总额8410亿元,转型升级成新常态
    p   2015年上半年,受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药品流通行业总体运行呈现缓中趋稳的态势,销售与利润增幅继续趋缓。行业进入转型创新、全面升级阶段,行业新常态的运行轨迹凸显,现代医药物流发展和“互联网+”模式的推广应用,带动了行业业务模式、服务模式持续创新与优化。 /p p   一、药品流通行业运行基本情况 /p p   (一)药品流通行业销售增幅趋缓 /p p   据统计,2015年上半年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总额841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4%,增幅回落1.7个百分点。其中,药品零售市场销售总额为1682亿元,扣除不可比因素比上年同期增长8.7%,增幅回落0.3个百分点。 /p p   (二)药品流通行业利润增幅下滑 /p p   据统计,2015年上半年药品流通直报企业(1200家)主营业务收入6581亿元,同比增长12.8%,增幅回落2.1个百分点 实现利润总额108亿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长11.5%,增幅下降2.4个百分点 平均利润率为1.6%,扣除不可比因素与上年同期相比降低0.2个百分点 平均毛利率为6.4%,与上年同期相比降低0.6个百分点 平均费用率为5%,与上年同期持平。 /p p   (三)药品流通行业销售规模前百位企业位序变化 /p p   批发类前百位企业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4595亿元,占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的63%,其中8家超过100亿元。 /p p   从总体来看,批发企业前十位变化不大,内部位序略有升降 前百位企业中,有5家企业新增进入前百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表1:2015上半年药品批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前20位排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8/insimg/ee28593f-06b9-4c78-b6ac-10dffca9796c.jpg" title=" 未标题-2.jpg" / /p p   (四)行业资本运作情况 /p p   2015年上半年,药品流通行业上市公司又添新军。2月17日,益丰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简称“益丰药房”,股票代码“603939”,公开发行新股4,000万股,发行价格为19.47元/股。4月23日,老百姓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登陆上交所,股票简称“老百姓”,股票代码“603883”,首次公开发行新股6700万股,发行价格为16.41元/股。中国龙头药品零售连锁企业陆续进入资本市场,预示着药品零售市场上兼并重组即将全面发力,促进药品零售行业向专业化服务和大健康产业转型发展。 /p p   二、药品流通行业运行主要特点 /p p   (一) 药品流通市场销售总体平稳增速放缓 /p p   2015年上半年,大型药品流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增长、费用控制普遍优于行业整体水平,对行业发展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药品流通行业总体销售增长放缓、运营成本增加、毛利率降低等一系列现实情况,对全行业发展形成了较大压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表2:药品流通批发企业前100位主营业务收入结构分布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8/insimg/920085ac-91c1-49eb-ac3a-ced5ccadd858.jpg" title=" 未标题-1.jpg" / /p p   (二) 药品零售市场呈结构性调整 /p p   2015年上半年药品零售市场规模总体呈现增长态势,在商务部“十二五”行业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大型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发展迅速。由于医院药品零加成挤压药店药品价格、医院药房社会化低于预期、医药电商快速增长,使得传统业务增长空间收窄,药品零售市场规模扩张放缓,低于整体药品流通行业的销售增幅。药品零售业态面临经营体系重建、多维竞争的局面。面对市场挑战,不少重点企业积极应对,立足国情,力求多元化、多渠道深耕拓展药品零售市场,以专业化服务和大健康市场为立足点探索新型药店经营模式,如设立DTP专业药房,开展直接向消费者提供高值药品的直送业务 开设健康馆、名医馆,向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 开办现代社区药店,开展以消费体验为主导的服务模式等多种适应新常态的经营之路。 /p p   (三) 医药电子商务市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p p   2015年上半年,医药电子商务继续快速发展。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统计, 2015年上半年共批准、换发证书105家,截至2015年6月30日,拥有互联网交易资质的企业合计为425家,企业数量同比增长56.3%,其中B2B为90家、B2C为319家、O2O为16家,主要的交易模式为B2B、B2C形式,其中B2B占销售额比重为90%(O20模式不含其中)。据药品流通统计直报系统不完全统计,拥有互联网资质的医药电子商务营业收入平均增幅超过了50%,远远高于传统药品流通销售模式的增幅。加快“互联网+”与医药产业的深度融合、拓展医药产业供应链已成为行业共识。大型药品流通企业纷纷“触网”,如国药进军体检行业合作成立“国药集团健康商城”、英特新型联盟形式“药店在线”、九州通自营式B2C模式“好药师网”、 第三方B2C平台“天猫医药馆”、浙江珍诚自营式B2B模式“珍诚在线”、第三方B2B平台“我的医药网”、金象网O2O模式、上药+京东、阿里健康“云医疗”等多种模式,将为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业务增长点。 /p p   虽然医药电子商务整体销售收入占药品流通市场的比重不高,但其销售增速不断提高。随着“互联网+”政策的进一步明朗,未来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潜力巨大,呈快速增长态势。 /p p   (四) 医药物流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p p   在新版GSP实施、第三方现代物流的发展、互联网+的推动下,现代医药物流有了新的发展。据抽样调查,医药物流企业广泛应用了仓储管理系统、仓库控制系统、无线射频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等一系列现代化管理软件和先进的管理手段,行订单处理能力达到100%,账货相符率达到95%以上,准时送达率达98%以上,三项运营指标均有了大幅提高。国药控股、华润医药、上海医药及九州通等大型集团公司采用先进物流技术装备,实施全国或区域内物流运营一体化策略 社会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自身干线运输能力及网络覆盖能力为医药物流配送提供专业服务,促进了行业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p p   三、药品流通行业发展预测 /p p   (一) 转型升级将成为行业发展新常态 /p p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医改的深化,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将继续释放市场容量。无论大型还是中小微企业,如何抓住市场机遇,集中优势资源完善网络布局,构建贴近医疗保健需求个性化及服务便利化的新业务组合,强化内部管理做好价值服务,完善药品供应链安全高效管理,以实现转型升级将成为新常态。预测2015年下半年,行业市场需求仍将呈现稳中趋缓的发展态势,药品流通行业销售及利润将加速进入中低速发展、微利化的状态。 /p p   (二)医改新政推进行业结构调整提速 /p p   2015年“三医联动”系列改革持续深化,招标新政、医保控费、药价放开、市场监管趋严等政策,将会对医药市场药品销售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虽然药品市场刚性需求仍将持续,但药品临床需求及零售市场销售已进入“量增利减”阶段。受用量增加、销售价格降幅的影响,药品流通行业将出现成本增加、毛利率降低局面,企业的经营结构面临深刻变化,行业的赢利空间进一步收窄。企业应加速组织结构、经营结构及品种品类结构的调整,创新药品经营和服务模式,转变增长方式,练好内功增强适应能力,增强盈利能力。 /p p   (三)信息技术应用快速推动行业发展转型 /p p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药品流通行业利用内外资源、打破信息壁垒、推动行业跨界向医药供应链上下游服务转型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改变医药流通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加速医药供应链之间的战略合作,拓宽药品流通渠道,提升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重构药品流通行业供应链服务管理新格局。传统药品流通企业应该抓住时机加速转型,应用先进互联网技术构建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协同化的利益相关方供应保障生态体系,加速互联网与大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拓展业务链,转型、创新发展刻不容缓。 /p p   (四)药品流通行业已进入“互联网+”新的发展时期 /p p   在国家以“互联网+”战略推动下,医药电商潜在发展空间巨大。未来医药电商的跨界融合与发展将是行业服务模式转型的关键。医药互联网发展将带来健康产业的生态发展,构筑全新的药品流通行业智慧健康生态圈。企业将改变医药电商以流量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其应用模式由电脑端逐步转向移动客户端,推动医疗健康大数据的应用,提高行业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改变行业的竞争格局。 /p p   (五)资本市场将促进药品流通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p p   资本市场比以往更加关注药品流通行业,也正影响着上市和非上市药品流通企业的运行。以并购方式完成对产业资源的集中占据、对产业链条的系统把持,则可实现行业集中度和结构的优化 以互联网方式完成对传统企业商业模式的改造,对消费者需求的准确把握,则可稳步实现行业转型升级,促进药品流通行业效率的快速提升。未来几年,行业内以上市公司和领先企业为主导的并购整合,以及以互联网和成功嫁接了互联网的传统企业为主导的转型升级,将成为资本市场的关注重点。 /p p br/ /p
  • 工信部发布2017工业转型升级资金项目指南 这些仪器机会值得关注
    p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2017年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资金(部门预算)项目指南。 /p p   通知显示,围绕《中国制造2025》年度任务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年度中心工作,2017年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资金(部门预算)重点项目主要支持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产业链协同能力提升、产业共性服务平台、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4个方面共25项重点任务,其中多项涉及仪器及分析检测,值得相关人士关注。 /p p   strong  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示范中心建设,支持不超过3个项目。补助比例不超过总投资的30%。单个项目支持额度不超过5000万元。 /strong /p p   主要内容和实施目标:支持部分“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示范中心”开展质量检测体系改造和能力提升,按照检测体系检验项目的要求,配备相应的检验仪器和设备,同时对相关的检验、科研基础设施进行改造等。改造完成后,项目单位能够对原料质量安全标准的相关检验项目、主要掺假物质的定性或定量检验项目以及产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要求的检验项目进行检验,检验技术、检验手段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为行业内200家以上中小企业提供委托检测、人员培训等服务,提升行业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p p    strong 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建设项目,支持不超过3个项目。分阶段补助,补助比例不超过总投资的30%。主中心项目支持额度不超过2亿元,行业或区域中心项目支持额度不超过1亿元。 /strong /p p   主要内容和实施目标:按照“主中心+行业中心+区域中心”模式,整合优势测试资源,补充仪器、设施、装备等测试评价条件,完善新材料测试评价方法及标准,搭建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测试评价平台,整合形成新材料测试评价服务体系。主中心依托国内已有优秀检测认证机构、互联网检测评价新实体以及重点生产用户单位等共同组建,着重完善新材料分析测试、应用评价、寿命预测、失效分析、方法标准、数据库及网络等关键共性技术、条件和能力。行业中心围绕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中的重要领域,着重完善重点新材料品种理化参数、物质结构、性能指标、服役评价等条件和能力。区域中心依托地区新材料专业检测机构,整合区域内测试资源,建设区域内重大、稀缺测试评价装备,服务区域内新材料生产和用户企业。2017年启动建设1个主中心、2个行业或区域中心。 /p p    strong 中药材供应保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支持不超过3个项目。补助比例不超过总投资的30%。单个项目支持额度不超过5000万元。 /strong /p p   主要内容和实施目标:分区域建设中药材供应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行业第三方检验检测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产需对接,提高全产业链供应保障服务能力。推动各平台联动,形成统一的检验检测技术体系和全过程追溯体系,提高中药材资源可持续供给能力。要求:项目牵头申报单位须为中药工业百强企业,鼓励百强企业联合申报。能为100家以上中药企业提供中药材快速鉴别、有效成份和有害物质检验检测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具有较强辐射作用,能够带动形成较为完整的产地初加工体系、全过程追溯体系和高质量的仓储物流能力,能对区域内中药材生产供应发挥主要供应保障服务功能。项目已完成投资不低于1亿元。补助比例不超过总投资的30%。单个项目支持额度不超过5000万元。 /p p   更多详细内容请见附件: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708/ueattachment/941cfa2e-2bac-4390-b222-7ed5269caa48.docx" 2017年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资金(部门预算)重点任务汇总表.docx /a /p
  • 两部门发布2017年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资金工作指南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发布2017年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资金工作指南的通知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工信厅联规[2017]53号 /strong /p p   为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组织开展2017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方案、绿色制造系统集成等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p p    strong 一、指导思想 /strong /p p   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着力补齐短板、提高发展质量,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和提质增效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步伐。 /p p    strong 二、基本原则 /strong /p p   (一)需求牵引,产需结合。围绕重点工程和重大装备产业链瓶颈,满足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基础能力提升和绿色升级方面的重大需求,引导社会资源,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基础与整机企业系统紧密结合,促进基础发展与产业应用良性互动。 /p p   (二)创新发展,重点突破。引导全社会、全系统创新思路,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且市场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谋求实现率先突破。集中支持龙头企业、优势企业,严格控制小、散项目,避免“摆摊子、撒胡椒面”。 /p p   (三)公开公正,完善机制。通过政务公开、引入第三方、招投标、网上公示等多种形式提高项目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创新组织管理模式和资金使用方式,逐步向后补助方式过渡,引导各类资源聚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p p    strong 三、2017年支持的重点方向 /strong /p p    strong (一)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 /strong /p p   一是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开展智能制造基础共性、关键技术、行业应用基础性标准研究,开展试验验证 建设试验验证平台,推进智能制造标准贯彻实施的公共服务平台。二是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重点在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五个方面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应用。 /p p    strong (二)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方案 /strong /p p   围绕《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十大领域‘一揽子’突破行动”关键核心瓶颈要求,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核心零部件(元器件)重点支持机器人减速器、高速列车设备部件、智能终端核心芯片等方面 /span 关键基础材料重点支持高温超导材料、生物基材料、石墨烯、特种陶瓷和人工晶体等新材料 先进基础工艺重点支持集成电路封装、增材制造等工艺。 /p p    strong (三)绿色制造系统集成 /strong /p p   根据《财政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组织开展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工作的通知》(财建〔2016〕797号)要求,重点在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机械、电子、化工、食品、纺织、家电、大型成套装备 /span 等行业,围绕绿色设计平台建设、绿色关键工艺突破、绿色供应链系统构建三个方向,推进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工作。 /p p    strong (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 /strong /p p   按照《关于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建〔2015〕19号)、《关于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财办建〔2015〕82号)、《关于申请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费补贴资金等有关事项的通知》(财办建〔2016〕60号)要求提交申请文件,具体工作另行通知。 /p p   strong  四、申报条件 /strong /p p   (一)申报条件 /p p   1.申请单位(含全部成员)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运营和财务状况良好。 /p p   2.已通过其他渠道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不得申请本资金。研发类项目,不属于本资金支持范围。 /p p   3.详细申报要求参见各附件内容。 /p p   (二)支持方式 /p p   专项资金将采取分阶段目标、分阶段考核、分阶段下达的后补助资金管理模式,根据实施进度和实施目标完成情况分批下达专项资金。确定项目后,先行拨付部分资金,项目通过验收后再行下达后补助资金。 /p p   (三)优先支持 /p p   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内的优势企业、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州)的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p p    strong 五、具体工作程序 /strong /p p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统称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厅(局)对申报项目审核后,于2017年6月5日前联合向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报送推荐文件,并附项目汇总表及各项目申报文件和材料(一式10份,附电子版)。中央企业项目实行属地化管理,通过项目建设所在地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厅(局)申报,不占地方项目申报指标。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将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通过竞争性评审择优确定拟支持的项目。 /p p   (二)工业强基工程将由第三方招标代理机构在中国采购与招标网、中国招标投标网、中招国际招标有限公司官网、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官网等网站另行发布招标公告。请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严格按照重点方向、主要内容和产品(技术)要求及实施目标,组织本地区在国内本行业有竞争力、有项目实施条件的企业和单位,做好投标准备工作,并对申报材料严格把关。企业投标文件需项目所在地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出具推荐意见。 /p p   (三)选定的拟支持项目,经公示无异议后,下达批复文件(或签订合同)。中央财政结合年度预算安排、项目总投资等情况确定补助标准,于当年下达首批启动资金,后补助资金待项目验收合格后下达。 /p p   (四)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项目的具体申报指南及申报要求分别参见附件1、2、3,请严格按照附件要求组织审核申报。 /p p    strong 六、工作要求 /strong /p p   (一)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厅(局)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积极组织项目申报,加强组织协调,并按照职责分工对项目执行、补助资金使用等进行监督,每季度末将本地区项目执行情况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 /p p   (二)有关财政资金使用和绩效管理的要求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目标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预〔2015〕163号)和《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16〕844号)执行。 /p p   (三)请各项目单位严格按项目批复(合同书)实施项目。对于擅自调整、无故延期或拖期严重的项目,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将酌情调减后补助资金额度,情节严重的不再下达后补助资金或追回已下达资金。 /p p   (四)请各单位严格按照要求时限报送文件材料,逾期将不予办理。 /p p   联系单位及电话: /p p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010-68205132/5130 /p p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 010-68552879/2878 /p p   附件: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style=" line-height: 16px " /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705/ueattachment/c7f8e89d-162c-44f4-addf-adb13adacb2b.doc" style=" line-height: 16px " 1.2017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申报要求.doc /a /p p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style=" line-height: 16px " /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705/ueattachment/f93394ce-ec19-438f-a4e0-1f88b6e7ddf6.doc" style=" line-height: 16px " 2.2017年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方案申报要求.doc /a /p p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style=" line-height: 16px " /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705/ueattachment/bc496753-c7d6-45ad-b1c0-b38416b93a59.doc" style=" line-height: 16px " 3.2017年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工作申报要求.doc /a /p p br/ /p
  • 相关行业戴上vocs紧箍咒,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p   自国家提出坚决打响“蓝天保卫战”,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后,直接剑指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作为VOCs排放的相关行业用户企业单位,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p p   据相关报道,截至今年年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部分vocs排放行业单位已经被列为重点环境监管企业单位,少部分被列为一般监管企业单位,并且下达命令对无法升级改造达标排放的企业,将一律整改甚至关闭。 /p p   面对环保以及政策大势,如今的vocs排放企业已无退路,被套上紧箍咒,一旦不遵守规定,就会痛不欲生。据相关媒体报道,近日,各省竟在几天之内关闭了成千上万家中小型行业企业。在此态势下,一边是中小企业纷纷死亡,而大型企业加紧转型扩展,它们一边是遵循相关政策法规去整改自身不符合排放标准的地方,一边是寻求先进的技术以及人员去帮助自身升级改型。其过程就好唐僧取经一样,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是否取得真经,还看企业自身的造化了。 /p p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在政策指导的大方向下,企业转型升级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因此,企业必须尽快适应之后的市场环境。那么企业在适应其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问题,又会怎么去解决问题呢? /p p   例如一些重点环境监管企业单位在选购监测和治理设备时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设备是否稳定不能了解,设备的具体监控情况也不清楚以及设备选购的厂商也很模糊。当这些企业遇到这种情况时,它们即使积极配合相关法律的引导,但是还是会心有余而力不足,用差的设备,用落后的技术,最终很难完成国家规定的排放指标数,而导致整改甚至关闭。 /p p   其实我们重点监管企业在选购设备时,一方面要考虑以上因素,另一方面也要考虑经济上的因素。我们大家都知道一套好的设备价格几百万几千万不等,而对于大部分企业产生效益的来源是企业自身的产品。而用于排污治理的费用少之又少,从而就会对这方面的资金有紧张的情况。一旦资金紧张,企业就会浑水摸鱼,被人忽悠用最低的价格买最好的设备,结果可想而知。如果不在资金这方面花点心思,那对企业来说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p p   那么我们重点行业用户单位,在选择购买设备时如何去衡量好以上的应考虑的因素呢? /p p   听说第二届中国国际vocs监测治理产业创新峰会(www.vocsummit.cn)会邀请相关行业内顶尖专家,比如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污染源室秦承华高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王强研究员,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张钢锋工程师,中国工程院蒋剑春院士等专家老师,各位专家老师会在此次峰会上针对环保vocs监测治理以及相关国家政策法规形势下,去发表自己多年研究的成果,让与会人员去更贴近清楚的了解国家形势政策,让更多行业用户单位去找到自己改造升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更好的去解决问题。 /p p   另外此次vocs峰会与其他行业峰会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对于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单位以及vocs相关行业用户单位都是免费参与,不收取任何会务费。研讨会上,我们会帮您解决您能遇到的问题,还有您所想解决的问题,愿您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直挂云帆济沧海。 /p p   各位vocs行业用户单位想摘掉头上的紧箍咒吗,想取得最后的真经吗?那么拿起你手中的电话拨打组委会VIP专属电话021-61214081,咨询免费参会名额,参与进来,去学习更多对自身有帮助的知识和技术。 /p p   政策引导、社会参与,在全民参与“蓝天保卫战”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公众、企业、社会机构加入VOCs防治的行列。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将演变成为环保健康的公众选择。欲关注更多环保vocs资讯,请关注公众号vocsummit,了解更多前沿的环保资讯。 /p p br/ /p
  • 丹东仪器仪表产业转型升级迈向高端
    隆冬时节,走进辽宁孔雀表业有限公司刚刚启用的百万只高端机械表机心智能研发制造平台,随着工作人员按动开关,电动门徐徐开启,涵盖40余个专业化车间及多个数字化智能生产线的现代化生产区域映入记者眼帘。“这里集研发、制造、销售、进出口、产校培育、文旅博览于一体,是我国北方钟表行业唯一的全产业链项目。”公司行政部部长王广文说,平台以打造世界高端机械表机心智能研发制造产业集群为定位,将大幅提升孔雀机械表及机心的数字化研制批产能力。公司技术人员向记者展示企业最新自主研制的SL-4802薄型自动码表机心,它采用垂直离合、导速轮两项独特技术,对14项零部件设计进行再优化,大幅提高了计时的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据了解,近年来,孔雀表业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产品研发计划,保持着平均每年4款全新产品、20项技术改进产品的研发速度。辽宁孔雀表业有限公司的科技攀升,是丹东市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仪器仪表产品迈向高端的缩影。如今,丹东市仪器仪表产业持续发展,全地区仪器仪表生产企业拥有四大类、11小类、100余种产品,是全市技术含量最高、企业群体较多的产业,具备一定的产业优势,已成为地方特色产业“名片”。一直以来,丹东市高度重视精密仪器仪表产业发展。随着产业持续转型升级,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丹东市仪器仪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包括思凯股份、东方测控、奥龙射线、通博集团、百特科技、东发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在内的仪器仪表企业340家,同时拥有工控系统核仪表、工业射线、流量仪表、粒度仪、煤气表及卡表、高档手表机心等一批技术水平高、国内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建立了一批由院士、专家、学者组成的专业人才队伍,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学研体系,部分产品或细分领域在国内具有一定优势。在辽宁思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展厅里,几个小巧精致的产品格外引人注目。“可别小看这几个小东西,这是公司的专利产品之一——靓彩物联网超声波水表,其科技水平世界领先。”公司董事长郑孚说。该公司是全国首个智能燃气表、水表的发明者与产品供应商,完成了全国首个燃气阶梯计价试点项目,参与了20项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填补了我国超声波燃气表领域的空白。创新不仅让企业有活力,更让产业发展有动力。目前,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已形成以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及江湾工业园区等周边园区为核心,元宝区、振安区等周边城区为辅助区域的分布格局,是我省仪器仪表产业的核心区之一。到2022年年底,丹东市仪器仪表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8.9亿元。今年前10个月,丹东市仪器仪表产业实现产值17.6亿元,同比增长22.7%。
  • 山东着力推动大型科研仪器和中试装置开放共享 为产业升级和转型注入新动力
    8月1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山东加速推进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服务重大科技创新情况。推动大型科研仪器和中试装置开放共享,能够增加科技创新资源有效供给,减少仪器重复购置、闲置,便于企业链接会聚科技人才团队,降低企业创新成本。“特别是对中小企业,能够通过支付非常少的成本,共享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高效开展新产品研发、新技术验证,以此有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产业升级和转型注入新的动力。”省科技厅副厅长梁恺龙说。据介绍,我省2005年启动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工作,搭建了山东省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服务网,目前入网的价值10万元以上的仪器有1.8万多台,入网会员单位近4万家。近日,我省又出台了《关于加强大型科研仪器及中试装置开放共享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加力推进大型科研仪器和中试装置开放共享。《若干措施》提出要加大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力度,优化提升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服务网功能,到2026年年底,入网大型科研仪器达到3万台,仪器设备原值达250亿元,入网数量和仪器设备原值均达到全国前列。《若干措施》特别提出要强化使用单位支持激励,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通过共享大型科研仪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可以以创新券形式获得40%—60%的补助;对省内仪器资源无法满足需求,使用省外设备产生的费用,也可获得创新券补助。同时,将实现创新券“免申、即时”使用,针对后补助形式兑付创新券存在的流程较为繁琐、兑付周期长等问题,升级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创新券将以优惠券形式嵌入,实现直接抵扣,审核频次由“一月一审”变为“一单一审”,实现“免申即享”“即时兑付”,大幅提高创新券补助申领效率。《若干措施》提出,加强政策激励与管理。对开放共享程度高、服务质量好、用户评价高的设备供给方,省科技厅将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提高供给单位服务的积极性。同时,按照“应入网尽入网”的原则,推动各级财政资金购置的30万元以上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全部入网管理。据统计,我省大型科研仪器和中试装置主要集中在高校,高校拥有5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研仪器6614台,占全省的54.4%。“推进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市场化运营,向社会提供开放共享服务,符合条件的服务收入不上缴国库,留归单位纳入预算管理。”省财政厅二级巡视员王永振说。在推进中试基地开放共享方面,我省将对省级中试示范基地每年开展绩效评价,根据其上年度对外开展中试服务绩效给予最高200万元奖补支持。梁恺龙介绍,《若干措施》提出鼓励中试设备开放共享,将系统梳理分散在高校院所、企业等各类单位的中试设备资源,对符合条件的中试设备资源纳入开放共享服务网管理,从机制上解决中试平台开放性不足,中小企业建不起、用不上的问题,打造“中试+”生态。“推动科研仪器共享对促进我省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是多维度的。”梁恺龙介绍,近5年来,我省享受科研仪器共享服务和创新券补助的中小微企业,有74%通过了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1285家中小微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
  • 华盛昌创新研发精密仪器助力行业升级转型
    受益于全球经济的增长、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全球电子测量仪器市场规模保持持续上升的增长势态,而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仪器仪表行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仪器仪表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其中,精密仪器作为仪器仪表的一个重要分支,其设备行业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深圳市将其列为“20+8”产业集群,广东省将其纳入“双十”产业集群。除此,北京、浙江、江苏、山东等十几个省市也都相继发布了支持精密仪器设备发展举措。进入“十四五”时期,国家政策进一步倾斜,重点支持精密仪器行业发展,加之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高端制造业发展,都会对精密仪器行业带来更多的需求。面对国产替代的历史性机遇和国家政策东风助力,华盛昌(002980)牢牢抓住机遇,持续发力,努力承担起一家作为国内测量测试行业引领者的责任与担当。  总部位于深圳的华盛昌是一家集专业自主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各类测量仪器仪表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自1991年创立至今,华盛昌致力于设计生产智能、便携的测量仪器,其持续发扬创新精神,开发了众多有自主产权产品,品类多元,主要包括电工电力类、环境检测类、汽车/医疗检测、医疗健康、传感器以及新能源领域等专业领域类别,深受客户信赖与好评。  01 品类多元发展,综合能力储备过硬  从产业链来看,精密仪器设备产业上游主要包括传感器、芯片电子元器件等,中游包括医疗检测类、环境监测类、电工电力类等仪器,下游则覆盖了工业、交通、科技、环保及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应用。  华盛昌作为国内产品创新能力强、产品品类丰富的综合性测量测试仪器仪表代表企业,已掌握多领域核心测量测试技术,包括电力电子测量技术,红外测温和成像技术,激光测距技术,PM2.5、温湿度、噪音、风速、气体、水质等环境检测技术,人体测温、分子诊断、免疫层析等医疗检测技术,以及MEMS 等传感器技术,是目前国内少数能够同时提供电力电子、红外热成像、环境监测、医疗测量类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之一,数字万用表、钳形表、红外测温仪、电能质量分析仪等主要产品的核心指标更是足以对标全球测量领域头部厂商,并已在海内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市场认可。由此可见,往综合型创新方向发展、储备覆盖全面的技术能力,是让华盛昌能实现“国产替代”的底气所在。  02 重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稳定输出  技术创新为设计开发提供不竭动力。华盛昌高度重视技术储备和设计研发。近年来,华盛昌积极响应仪器仪表行业国产替代政策需求加强自主研发生产能力建设与人才储备。  2022年,华盛昌研发人员数量占比已达14.5%,研发投入金额约7531万元,占营业收入的12.63%。  自成立以来,公司坚持自主研发与技术创新,持续推出了一系列具有技术突破性的创新产品。截至2023年11月30日,公司已获得了国内外专利326项。在专业技术上,公司拥有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73项,红外测温、测距技术获得了国际授权专利,在工业设计技术上,公司拥有外观设计专利236项,从全球视角捕捉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和审美观念,公司一直追求产品的人性化和设计感,使公司产品形象和设计符合全球客户的消费习惯。  03 严谨与创新,更好服务受众  然而在深入了解华盛昌后就会发现,这所公司更深层次的魅力——工程师式的严谨与创新,无论是在产品设计研发生产,还是在提供服务过程中,都有很明显的体现。为了让研发能更好贴合产业和市场需求,华盛昌坚持“让研发人员与客户直接见面交流”。华盛昌在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的同时,深入结合行业痛点,大胆创新,在1993年,较早推出带手电筒照明功能的数字万用表,将手电照明和背光技术糅合到万用表,使产品在光线不足环境中清晰显示测量结果,方便用户使用,诸如此类的创新结合,华盛昌推出了众多大受欢迎的产品。  另一方面,华盛昌具备专业化、定制化、一站式产品研发及生产能力,依托于强大的研发团队,公司定制化业务发展迅速。与国内轨道交通领域专业客户合作,为客户研发、设计和生产轨道交通领域的铁路信号智能测试终端检测设备,广泛应用于轨道信号的高精度测量和信息传输;与英国高端品牌客户合作研发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检测仪,性能技术指标优于行业同类产品。  在未来国产替代化和机密仪器发展过程中,华盛昌也将持续发挥自身优势,继续完善产品品类,加大创新投入与研发,不断发扬严谨与创新精神,向智能化、高性能、多功能方向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现代化水平,加快推动技术、产品创新和成(002001)果应用转化,助力国家仪器仪表产业更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 创新分析技术助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第九届岛津化工论坛在鄂尔多斯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8月17日,“第九届岛津化工论坛”在中国四大煤化工产业示范区之一的内蒙古鄂尔多斯隆重召开,百余位化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论坛。论坛现场石油化工行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石油化工行业不仅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同时其发展也与下游的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息息相关。近几年,国家不断对化工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化工产业已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升级转变,同时带动了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的发展,特别是在氢能等战略新兴产业。分析检测作为化工产业中重要的一环,在产业各个环节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岛津历来重视化工行业发展,致力于新产品、新应用方案的创新研发,以成套成熟的大项目解决方案、完善的售前售后服务体系得到了越来越多化工用户的信赖。每年岛津举办化工论坛,与业内专家学者用户共同分享、交流化工行业最新成果和经验。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部长 胡家祥致辞胡家祥部长在致辞中表示,一年一度的岛津化工论坛,见证了我国能源转型重大战略的实施。如今,新能源材料的快速发展对分析技术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新的挑战。岛津历来重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发展,多年来岛津保障了众多大项目的成功运行。在石化、煤化、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细分领域,岛津丰富的产品线能够为各个研发和质控环节提供所需的专业分析仪器。此外,岛津积极与该领域多家科研单位展开合作,解决了众多分析难题,建立了密切协作关系。加深与用户的相互了解,需要更多的交流。此次岛津化工论坛,既邀请了石化领域的专家分享最新研究进展,也有岛津工程师介绍相关硬件软件新方案,尤其是针对能源转型推出的新产品、新应用方案,以及成套成熟的大项目解决方案。通过此次化工论坛的交流,相信彼此间更加了解,为以后展开合作打下坚实基础。最后,胡家祥部长表示,岛津与各位专家用户是同路人、同行人,今天大家汇聚一堂,携手以分析技术助力化工行业蓬勃发展。附件是分析仪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主机的“翅膀”,丰富了仪器的应用场景、提升了用户操作便捷性。此次化工论坛上,岛津也隆重推出了针对石油化工行业用户需求创新开发的四款气相色谱仪附件新品。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开发中心(RDC)中心长 国広沖之致辞中心长国広沖之致辞中介绍到,岛津在气相色谱领域深耕多年,自1957年推出岛津第一台商用气相色谱仪GC-1A以来,到今年已经66年了。在这跨越一个甲子的发展历程中,通过对气相色谱技术的精益求精,使气相色谱分析回归本质,目前岛津气相色谱已经广泛应用在全球各行各业的实验室中,成为分析人员爱用的仪器和得力的助手。中心长国広沖之最后说到,希望此次发布的新品,能够成为大家科研和日常分析工作中的好工具和好帮手。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 李长秀致辞李长秀在致辞中回顾了和岛津气相色谱之间的渊源,上学时接触的第一台岛津气相色谱仪GC-9A,其自动化程度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工作后一个更深刻的记忆是,1998年当时一项工作遇到了很多困难,岛津为此无偿做了很多实验,基于此建立的数据库得到了广泛应用,服务了众多用户。最后,李长秀对岛津气相色谱附件新品发布表示祝贺,并期待新产品使分析工作更加高效、可靠、便捷。新品揭幕(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李长秀、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开发中心(RDC)中心长国広沖之)四款新品此次发布的附件新产品分别是高精度气体稀释仪DLTR-2030、增强型柱阀箱STOV-2030、新中心切割单元HTCT-D、高压液体进样阀(侧面安装型) LSV-S,以此致敬岛津气相色谱创新发展66年。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开发中心(RDC) 电子技术开发部部长 江柏村江柏村部长通过开发者专访视频的形式,从开发背景、开发过程、开发感悟和未来期待四个角度详细介绍了本次新品开发背后的故事,同时强调了开发出能够让客户敢用、易用和爱用的产品是开发团队的使命。本次新品开发遵照这一理念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轻易妥协、不放过每个细节,尽最大可能来完善产品设计。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 气相高级产品专员 温焕斌报告题目:以“新”拓新——岛津气相附件新品发布“双碳”政策的深刻影响下,我国能源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增速提高,传统能源/材料格局正快速向石化、煤化、新兴能源、绿色能源多元化方向转变。这些领域有非常多样的、而且特别复杂的样品分析需求。如何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岛津此次推出的四款气相色谱附件新产品丰富完善了仪器的功能、拓展了应用领域的新边界。高精度气体稀释仪DLTR-2030与Nexis GC-2030联用,可自动完成不同浓度标气的制备,为有限空间拓展更多可能;高压液体进样阀(侧面安装型) LSV-S的双观察窗+可视化+照明功能,保证了样品的代表性;新中心切割单元HTCT-D色谱柱兼容性提升、体积小、安装灵活,提高方法开发的效率;增强型柱阀箱STOV-2030大体积柱阀箱和气相色谱形成双重温区,恒温控制和程序升温,独立控温效率提升。温焕斌在分享过程中特别提到,岛津气相色谱的开发理念是要研制出和家电产品相媲美的产品,现在家电产品越来越智能化、稳定可靠、方便快捷、高效绿色,这与气相色谱技术的发展方向高度一致。与会者近距离感受新品魅力主题报告本次岛津化工论坛上,多位专家分享了精彩报告,既有新形势下石化色谱分析平台构建概况、烯烃原料及聚烯烃树脂质量控制标准解读等综述报告,也有轻质石油馏分芳烃分析、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在化工产品中的应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车用氢气成套检测技术及应用等新技术新应用进展报告。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 李长秀报告题目:新形势下石化色谱分析平台构建和轻质石油馏分芳烃分析为了应对石化企业战略转型,石科院从石油炼制、化工、新能源和环保等维度建立了色谱分析平台;并针对当前石化分析难点-轻质石油馏分芳烃分析,团队建立了多个分析方法以及相关标准。报告的最后,李长秀从仪器技术和应用领域两个方面对石化色谱分析应用研究进行了展望。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陈松报告题目:烯烃原料及聚烯烃树脂质量控制标准化工行业进入到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工艺不断出新、质量要求不断提升。而杂质对质控影响极大,因此新工艺对杂质要求越来越高。报告中,陈松对聚合级烯烃原料杂质的控制指标及相关质量标准、聚烯烃树脂VOC产生原因/溯源/工艺质量控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万华化学分析测试中心剖析&核磁模块经理 杨洗报告题目: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PYGCMS)在化工产品中的应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已经成为解决分析中疑难杂症的特种手段,是日常分析工作中非常依赖的一种测试手段。报告中,杨洗介绍了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技术优势及其在化工领域的应用进展;特别介绍了在岛津GCMS平台上的科研成果实际案例,充分体现了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技术的价值以及对岛津气质产品的性能和长期稳定性的认可。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 杨孟智报告题目: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车用氢气成套检测技术及应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为核心的氢电转换是目前氢能利用的主要方式,氢气品质直接影响燃料电池高性能、长周期的运行,而检测技术是准确可靠地获取氢气品质数据的技术基础。报告中,杨孟智介绍了石科院针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车用氢气中痕量杂质开发的成套检测技术及应用情况,分享了目前燃料电池用氢气国标建立的最新进展。岛津1875年成立以来,一直不断探求科学技术创新。1957年推出岛津第一台商用气相色谱仪,1970年推出岛津第一台GCMS,1978年岛津自制出液相色谱仪,1988年研发出可测定生物大分子的质谱仪等等。其丰富的产品线、创新的技术与应用方案助力了石油化工分析技术的开始发展。此次化工论坛,岛津来自分析中心、市场部、创新中心等部门的工程师们分别介绍了色谱、质谱、试验机、信息化等产品技术及最新综合解决方案。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 分析中心 化工应用经理 彭树红报告题目:岛津整体应用解决方案助力能源、化工高质量发展和碳达峰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 市场部 信息化产品专员 张武昶报告题目:岛津助力化工实验室信息化转型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 市场部 试验机产品专员 陈颖报告题目:岛津试验机在石化行业的力学测试解决方案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 创新中心 应用工程师 汤博崇报告题目:超临界流体色谱分离技术在油品分析中的应用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 市场部 质谱产品专员 王子君报告题目:质谱技术在化工领域的应用与会者合影通过不断的累积和提升,岛津化工论坛致力为化工行业的分析专家搭建了一个氛围热烈、交流自由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家分享、交流化工行业最新成果和经验,进一步凝聚合作共识、拓展合作领域、分享合作成果,为推动化工分析检测行业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创新分析技术助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第九届岛津化工论坛在鄂尔多斯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8月17日,“第九届岛津化工论坛”在中国四大煤化工产业示范区之一的内蒙古鄂尔多斯隆重召开,百余位化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论坛。论坛现场石油化工行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石油化工行业不仅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同时其发展也与下游的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息息相关。近几年,国家不断对化工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化工产业已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升级转变,同时带动了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的发展,特别是在氢能等战略新兴产业。分析检测作为化工产业中重要的一环,在产业各个环节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岛津历来重视化工行业发展,致力于新产品、新应用方案的创新研发,以成套成熟的大项目解决方案、完善的售前售后服务体系得到了越来越多化工用户的信赖。每年岛津举办化工论坛,与业内专家学者用户共同分享、交流化工行业最新成果和经验。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部长 胡家祥致辞胡家祥部长在致辞中表示,一年一度的岛津化工论坛,见证了我国能源转型重大战略的实施。如今,新能源材料的快速发展对分析技术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新的挑战。岛津历来重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发展,多年来岛津保障了众多大项目的成功运行。在石化、煤化、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细分领域,岛津丰富的产品线能够为各个研发和质控环节提供所需的专业分析仪器。此外,岛津积极与该领域多家科研单位展开合作,解决了众多分析难题,建立了密切协作关系。加深与用户的相互了解,需要更多的交流。此次岛津化工论坛,既邀请了石化领域的专家分享最新研究进展,也有岛津工程师介绍相关硬件软件新方案,尤其是针对能源转型推出的新产品、新应用方案,以及成套成熟的大项目解决方案。通过此次化工论坛的交流,相信彼此间更加了解,为以后展开合作打下坚实基础。最后,胡家祥部长表示,岛津与各位专家用户是同路人、同行人,今天大家汇聚一堂,携手以分析技术助力化工行业蓬勃发展。附件是分析仪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主机的“翅膀”,丰富了仪器的应用场景、提升了用户操作便捷性。此次化工论坛上,岛津也隆重推出了针对石油化工行业用户需求创新开发的四款气相色谱仪附件新品。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开发中心(RDC)中心长 国広沖之致辞中心长国広沖之致辞中介绍到,岛津在气相色谱领域深耕多年,自1957年推出岛津商用气相色谱仪GC-1A以来,到今年已经66年了。在这跨越一个甲子的发展历程中,通过对气相色谱技术的精益求精,使气相色谱分析回归本质,目前岛津气相色谱已经广泛应用在全球各行各业的实验室中,成为分析人员爱用的仪器和得力的助手。中心长国広沖之最后说到,希望此次发布的新品,能够成为大家科研和日常分析工作中的好工具和好帮手。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 李长秀致辞李长秀在致辞中回顾了和岛津气相色谱之间的渊源,上学时接触的岛津气相色谱仪GC-9A,其自动化程度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工作后一个更深刻的记忆是,1998年当时一项工作遇到了很多困难,岛津应用中心为此无偿做了很多试验,基于此建立的数据库得到了广泛应用,服务了众多用户。最后,李长秀对岛津公司气相色谱附件新品发布表示祝贺,并期待新产品使分析工作更加高效、可靠、便捷。新品揭幕(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李长秀、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开发中心(RDC)中心长国広沖之)四款新品此次发布的附件新产品分别是高精度气体稀释仪DLTR-2030、增强型柱阀箱STOV-2030、新中心切割单元HTCT-D、高压液体进样阀(侧面安装型) LSV-S,以此致敬岛津气相色谱创新发展66年。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开发中心(RDC) 电子技术开发部部长 江柏村江柏村部长通过开发者专访视频的形式,从开发背景、开发过程、开发感悟和未来期待四个角度详细介绍了本次新品开发背后的故事,同时强调了开发出能够让客户敢用、易用和爱用的产品是开发团队的使命。本次新品开发遵照这一理念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轻易妥协、不放过每个细节,尽最大可能来完善产品设计。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 气相高级产品专员 温焕斌报告题目:以“新”拓新——岛津气相附件新品发布“双碳”政策的深刻影响下,我国能源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增速提高,传统能源/材料格局正快速向石化、煤化、新兴能源、绿色能源多元化方向转变。这些领域有非常多样的、而且特别复杂的样品分析需求。如何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岛津此次推出的四款气相色谱附件新产品丰富完善了仪器的功能、拓展了应用领域的新边界。高精度气体稀释仪DLTR-2030与Nexis GC-2030联用,可自动完成不同浓度标气的制备,为有限空间拓展更多可能;高压液体进样阀(侧面安装型) LSV-S的双观察窗+可视化+照明功能,保证了样品的代表性;新中心切割单元HTCT-D色谱柱兼容性提升、体积小、安装灵活,提高方法开发的效率;增强型柱阀箱STOV-2030大体积柱阀箱和气相色谱形成双重温区,恒温控制和程序升温,独立控温效率提升。温焕斌在分享过程中特别提到,岛津气相色谱的开发理念是要研制出和家电产品相媲美的产品,现在家电产品越来越智能化、稳定可靠、方便快捷、高效绿色,这与气相色谱技术的发展方向高度一致。 与会者近距离感受新品魅力本次岛津化工论坛上,多位专家分享了精彩报告,既有新形势下石化色谱分析平台构建概况、烯烃原料及聚烯烃树脂质量控制标准解读等综述报告,也有轻质石油馏分芳烃分析、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在化工产品中的应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车用氢气成套检测技术及应用等新技术新应用进展报告。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 李长秀报告题目:新形势下石化色谱分析平台构建和轻质石油馏分芳烃分析为了应对石化企业战略转型,石科院从石油炼制、化工、新能源和环保等维度建立了色谱分析平台;并针对当前石化分析难点-轻质石油馏分芳烃分析,团队建立了多个分析方法以及相关标准。报告的最后,李长秀从仪器技术和应用领域两个方面对石化色谱分析应用研究进行了展望。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陈松报告题目:烯烃原料及聚烯烃树脂质量控制标准化工行业进入到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工艺不断出新、质量要求不断提升。而杂质对质控影响极大,因此新工艺对杂质要求越来越高。报告中,陈松对聚合级烯烃原料杂质的控制指标及相关质量标准、聚烯烃树脂VOC产生原因/溯源/工艺质量控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万华化学分析测试中心剖析&核磁模块经理 杨洗报告题目: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PYGCMS)在化工产品中的应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已经成为解决分析中疑难杂症的特种手段,是日常分析工作中非常依赖的一种测试手段。报告中,杨洗介绍了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技术优势及其在化工领域的应用进展;特别介绍了在岛津GCMS平台上的科研成果实际案例,充分体现了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技术的价值以及对岛津气质产品的性能和长期稳定性的认可。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 杨孟智报告题目: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车用氢气成套检测技术及应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为核心的氢电转换是目前氢能利用的主要方式,氢气品质直接影响燃料电池高性能、长周期的运行,而检测技术是准确可靠地获取氢气品质数据的技术基础。报告中,杨孟智介绍了石科院针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车用氢气中痕量杂质开发的成套检测技术及应用情况,分享了目前燃料电池用氢气国标建立的最新进展。岛津1875年成立以来,一直不断探求科学技术创新。1957年推出岛津商用气相色谱仪,1970年推出GCMS,1978年岛津自制出液相色谱仪,1988年研发出可测定生物大分子的质谱仪等等。其丰富的产品线、创新的技术与应用方案助力了石油化工分析技术的开始发展。此次化工论坛,岛津来自分析中心、市场部、创新中心等部门的工程师们分别介绍了色谱、质谱、试验机、信息化等产品技术及岛津最新综合解决方案。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分析中心 彭树红报告题目:岛津整体应用解决方案助力能源、化工高质量发展和碳达峰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 张武昶报告题目:岛津助力化工实验室信息化转型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 陈颖报告题目:岛津试验机在石化行业的力学测试解决方案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创新中心 汤博崇报告题目:超临界流体色谱分离技术在油品分析中的应用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 王子君报告题目:质谱技术在化工领域的应用与会者合影通过不断的累积和提升,岛津化工论坛致力为化工行业的分析专家搭建了一个氛围热烈、交流自由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家分享、交流化工行业最新成果和经验,进一步凝聚合作共识、拓展合作领域、分享合作成果,为推动化工分析检测行业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 引领行业转型升级 | 百迈客携手珀金埃尔默打造NGS全自动化实验生产线
    在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国家战略中,生命科学被纳入引领性科技领域的重点攻关项目。其中,基因与生物技术领域重点研究包括基因组学应用、遗传细胞和遗传育种、合成生物、生物医药等技术创新与研发。这为基因测序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从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的病原追踪、重大疾病的筛查诊断及治疗的临床需求端到基于NGS技术进行的生物物种基因组学研究、遗传群体育种研究的科研服务端,市场需求都在不断发展和扩容。如何推动NGS技术在科研服务领域的产业转型升级,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摆在行业内企业和研究者们面前的发展战略问题。作为中国基因测序领域的领先企业,百迈客(Biomarker)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于21年9月引进国内首套explorer™ G3全自动超高通量NGS(二代测序)文库构建系统,其高度集成化与智能化的自动化设备,在无人或人工干预极少的情况下,按照程序指令自动进行样本制备、文库制备、文库质检、信息处理等流程,配套成熟的流程控制和分析软件,在智能化、高通量、自动化和数字化方面优势突出,可大大提高效率,降低操作难度。百迈客生物NGS全自动化实验生产线在2021年9月份搭建完成并通过测试;2022年1月份,产线按照规划设计指标进行了全方位验收,验收结果达到合同指标要求。截至发稿,共完成微生物扩增子样品3万例以上,二代微生物扩增子建库单流程通量可达1520例样品/天;三代微生物扩增子建库单流程通量可达1900例样品/天;微生物扩增子建库流程自动化占比达到70%以上,一次建库成功率稳定在90%以上、产出波动性CV值比手工降低18%、实验交付周期平均缩短20%以上。,时长01:03国内首套能完成扩增子建库的全自动化实验生产线百迈客通过大量的实验积累和优化,力推二代微生物扩增子项目和三代微生物扩增子项目上线,目前测试成功的业务线包括:16S全长,16S V3+V4,ITS1等常见扩增区域;而普通转录组和重测序等项目,早期就已经在自动化液体工作站上进行大量技术积累,为顺利整合到全自动化实验生产线提供了极大助益。更智能配合LIMS系统,实现自动下单,接收订单后自动进行时序规划,自动启动任务,系统记录试剂耗材用量并进行预警提醒,真正做到无人值守,24小时不间断运行。系统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通过条码管理96孔板的整个“生命周期”,每一块板自“出生”就带有唯一条形码,条码全程可追溯,通过实时甘特图可清楚的看到该条码所在的设备,和正在进行的实验步骤,一系列不同条码的孔板从自动化冰箱或储板栈里推出,通过智能柔性机械手臂搬运到产线上各个自动化设备,最终再回到自动化冰箱或储板栈。组成了我们的全自动化实验标准步骤。高通量产线配套4台PCR扩增仪,2台核酸片段分析仪,可使用384孔模式进行检测,预计24小时内可完成1536个样品(16板)。然而,追求高通量远不止如此,明年1月,将启动通量升级,扩展到8台PCR仪,3台自动化片段分析仪,通量再翻倍。信息自动化LIMS与自动化系统流程控制软件无缝衔接,LIMS下单可直接启动系统执行生产任务,产线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检测结果数据,可直接回传到LIMS。使用微流控技术进行毛细管电泳,生成电子胶图和峰图取代传统电泳图,而且可批量导入电子图片名称,摆脱了常规电泳制胶、染胶、照胶等繁琐步骤。至此,百迈客贯通了从样本提取到检测、建库、质检、出报告的实验全流程自动化,信息化。曾几何时,我们欣喜于日益增涨的测序需求,也困惑于实验自动化设备匮乏与滞后,今天百迈客站在了新的起点之上,结合自动化智能化为科研行业带来更好的服务。关于百迈客生物百迈客生物(BioMarker)成立于2009年5月,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基于功能基因组学的BT+IT(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高性能生物云计算技术)技术,拓展出了科技服务、生物云、智能制造三大业务板块;拥有以博士和硕士为主体的研发、生产团队;公司自成立以来,注重创新发展,科研成果成果层出不穷,先后在《Nature》、《Cell》、《Nature Genetics》、《Advanced 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高质量合作文章近千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4500分。拥有国家发明专利技术60余项,软件著作权近200项。公司拥有Illumina、PacBio、Nanopore、BioNano、AB SCIEIX QTRAP, Waters Q-TOF等全面的测序平台,满足科研工作者多种科研需求,努力打造基因产业国际一流企业,“为世界创造新的可能!”关于珀金埃尔默珀金埃尔默是全球领先的端到端解决方案提供商,帮助科学家、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疾病、发现新的个性化药物、监测食品的安全与质量,并推进卓越的环境及应用分析。85年来,珀金埃尔默秉承为打造更健康的世界而持续创新的使命,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全球,我们拥有16,000多名专业人员,与商业、政府、学术及医疗健康领域的客户保持密切合作,为之提供涵盖仪器、试剂、检测方法、自动化、信息化和战略服务的全面解决方案,助力客户加快工作流程,制定更好的决策。珀金埃尔默于1978年进入中国,并建立了覆盖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的完整价值链,以先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助力中国科研及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突破。
  • 携160多个细分领域优质品牌助力中国半导体等制造转型升级——访阿美特克中国区总经理王文
    2020年初,时值新冠疫情爆发,他接任这家美国上市仪器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全程见证了国内抗击疫情、经济飞快复苏的全过程,坚定了深耕中国仪器市场、以行业顶尖仪器加速国产制造转型升级的信念。他,就是阿美特克中国区总经理王文。仪器信息网编辑就阿美特克全球业务收购模式、在中国的市场发展等问题对阿美特克中国区总经理王文进行了采访,以第一视角揭开了这家全球化美国上市仪器公司的“神秘面纱”。阿美特克(AMETEK)中国区总经理 王文一家专注差异化技术方案、致力于全球化的美国上市仪器公司阿美特克是电子仪器和和机电设备的全球领导者,凭借长期在工业领域的经验,它已被行业内认可,是一家收益增长相当迅猛的美国上市公司。阿美特克专注为细分市场提供差异化技术解决方案,帮助客户解决最具挑战的问题。 “阿美特克的业务增长有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比如通过新的产品开发去满足客户的新需求,然后去跳出它原有国家范围去拓展全球业务,而且通过不断的收购来扩大产品系列、应用以及客户群,阿美特克坚实的增长战略带动全球业务的持续、快速增长。” 王文提到。同时,阿美特克是一家拥有独特多元文化的全球化公司,阿美特克的办公室遍布美国、欧洲、亚洲等地,在全球很多国家都有办事机构以及工厂,在拓展全球化的同时也在积极实行文化本地化。“我们很注重员工多样性,阿美特克的很多工程师都是有博士和硕士的文凭;我们也很注重女性领导力的培养,在阿美特克对于女员工有特别完善的培养体系。”王文自豪道:“公益事业上,阿美特克也是走的比较快的一家公司。从各个方面来讲,阿美特克是一家很好的上市仪器公司。”成功的全球收购整合模式 阿美特克由电子仪器(EIG)和机电设备(EMG)两大集团构成,旗下有9个业务部门,包括材料分析、超精密技术、过程与分析、测试测量与通讯、电力系统与仪器、仪表与专用控制、精密运动控制、电子元器件与封装,以及特种金属产品等。阿美特克管理着160多个品牌,品牌的客户认可度非常高。在收购方面,阿美特克有着很完善的体系,包括前期对收购对象的调研,以及后期的整合。“收购和兼并是阿美特克业务发展的重要战略,这么多年的经验也证明这项战略非常成功。”王文自信道。“每一个品牌在进入阿美特克之前,有着完善的市场、销售、生产,以及原材料采购、供应链服务等。进入阿美特克以后,我们保留这个品牌原有的运营体系,同时在阿美特克这个更广阔的的平台上为它提供更好的运营管理服务,帮助它走向国际化。比如,有些品牌被收购前的主要市场集中在某个地区、国家或大洲,进入到阿美特克以后,利用集团的优势与资源,我们带领它走向国际化的市场。通过共享优势资源给新成员,慢慢让他们融入阿美特克的运营体系,实现业务增长以及效率的提高。”王文谈道。不同品牌融进阿美特克这个更广阔的平台以后,强强联合、互相合作、优势互补,为更多的客户提供全面的行业或应用解决方案。疫情期间运筹帷幄 中国市场多个板块业务提前观测布局 “2020年初,我接管阿美特克中国,经历了国内抗击疫情的整个过程。我们的一切行动都以员工的健康安全为首位,还记得当时迅速成立了疫情防控小组,阿美特克国内国外的同事互相帮助,采购防疫物资,全员居家办公,定期组织线上交流。从二季度开始,国内市场逐渐恢复,一直到今年持续的经济上行,我感受到到国家对整个疫情危机的控制管理以及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是强有力的。“随着十四五的规划投资到宏观国家战略里面,我十分看好中国的经济发展。”王文道。“阿美特克的产品都是在各个细分市场的领导品牌,我们提供高科技、高精准度的仪器仪表及机电设备,符合国家当前的发展规划,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阿美特克很早就开始布局,观测各个细分行业市场的发展。“现在整个亚洲以中国大陆、台湾、韩国等作为半导体的龙头,技术相对领先,带动产业发展较快。尤其中国,当下在半导体行业的投资非常大,国家在积极引导和鼓励国内半导体产业的自主研发;其次是电动汽车行业,尤其是研发、量产等方面。汽车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走向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共享化、健康化、可持续化。”王文列举道:“另外,就是食品和药品行业。随着国内居民收入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对于食品的质量,比如保质期、口感要求越来越高,对个人健康也越来越关注。阿美特克针对食品药品的货架期与质量监控有着完善的解决方案。”疫情加速数字化转型,始终以客户体验为中心疫情加速了公司数字化的转型脚步,市场、销售到售后服务等多部门通过数字化方式为客户带来更好的体验。这样的转变不仅没有降低服务质量,反而提升了用户体验,通过更多的渠道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阿美特克在上海设有客户体验中心,配备了全球领先的仪器设备。本地化的技术专家根据中国客户的关注点与需求进行仪器演示或技术分享,同时将欧美前沿的应用方案带给国内客户。目前,我们不仅欢迎用户直接来客户体验中心参观交流,也为无法亲临现场的用户提供线上的交流机会,惠及更多的客户。另外,为了方便用户随时随地购买阿美特克的产品,阿美特克中国网店也于2020年年底成功上线。后记访谈最后,王文谈道:“我特别感谢仪器信息网这个平台,让更多人了解阿美特克的业务和企业文化。国内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水平提高,对阿美特克来讲是很好的一个机会。我们希望和国内相关的媒体平台深入合作,让阿美特克能够参与到中国当下的发展里面,以我们的尖端仪器加速推进中国制造的进程。”
  • 超声波气体流量传感器国产化助力燃气计量行业转型升级
    一、燃气表行业背景分析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煤改气”工程建设,天然气已经成为我国现代清洁能源体系的主体能源之一。到2020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力争达到10%左右,到 2030 年,占比提高到15%左右。在这些燃气迅速发展的利好消息促进下,燃气计量行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契机。膜式燃气表因其技术成熟、质量稳定和价格低廉等优点,在我国城市燃气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膜式表也逐步实现了智能化,目前在燃气计量行业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但膜式燃气表结构复杂、易磨损、易受管道介质温度压力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测量精度降低。热式(MEMS)燃气表是利用热传递原理测量燃气标准状况下流量的一种新型燃气计量器具,采用全电子结构,无机械运转部件,体积小、精度高。虽然可以针对特定天然气组分进行修正,但是从原理上还是易受多种不同气体组分影响,温度的影响修正也相对复杂,同时长期的污染物沉积使得MEMS芯片响应变慢影响精度,使得其应用受到限制。超声波燃气表以其非接触测量、无可动部件、无压力损失、极高的计量精度和可结合更多的智能化应用等优势,引起国内外的高度重视,是近年来燃气计量领域的开发热点。 二、超声波燃气表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其实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英国、德国等国的多家燃气公司已陆续开发了超声波燃气表。受当时超声波探头、计时芯片、电子技术等的因素限制,价格还是非常高昂,无法与传统膜式燃气表竞争。进入二十世纪后,超声波燃气表的关键部件价格大大降低,迎来了超声波燃气表的快速发展。日本东京燃气公司于2003年7月开展了超声波燃气表的各种现场测试,于2005年率先安装了5000台超声波燃气表至用户家中,在2008年全面使用超声波燃气表。目前国际上的超声波燃气表技术主要来源于松下、西门子等公司,他们在超声波领域深耕多年,从流道结构、软件算法、超声波换能器及模块到整机,都有着诸多专利。虽然国内现有多家燃气表公司已开始研发超声波燃气表,但是大多数厂家还是使用松下的超声波燃气表传感器方案,也就是购买松下的电路板和超声波探测器,自己配套外壳组装成超声波燃气表。这样的模式使得国内厂家生产的超声波燃气表价格偏高,市场推广受到限制。我国燃气表产业生态已经基本建立,因此积极开展自主知识产权、可以满足燃气表规范要求的超声波气体流量传感器的技术研究,对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促进我国燃气表转型升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超声波燃气表用气体流量传感器核心关键(1)超声波换能器的自主研制。目前满足超声波燃气表计量要求的核心部件的超声波换能器基本都是进口,价格占总成本的40%。国产化的难点是其带宽以及高低温特性,既要保证较长的测试距离提高测试分辨率、较高灵敏度提高信噪比,还需要考虑不同温度下的测试漂移。 (2)燃气表的性能和稳定性问题。超声波燃气表由于无机械部件,理论上稳定性较传统膜式表要高很多,但膜式表在国内多年的使用中,已广泛被燃气表公司和客户接受。超声波燃气表如何在稳定性上达到燃气表公司的需求,打消燃气表公司的顾虑,是超声波燃气表迈向市场化的非常重要的一关。(3)气体污染问题。与膜式燃气表一样,由于超声波燃气表的常年运行,燃气中的粉尘或杂质会附着在超声波换能器上,影响换能器对信号的接收敏感度,从而影响燃气表测量准确度。(4)气源适应性问题。天然气密度比空气小,信号也较空气小;不同密度的气体通过超声波换能器后,其信号的波形会很不稳定。超声波信号传输会受传播介质、环境(温度、湿度、压力)以及管道内反射等各种因素影响,接收到的超声波信号通常存在着波形变化、幅值变化。因此,家用波燃气表要想进入家庭,并广泛使用,对气源的适应性是需要克服的最重要一关。 四、超声波燃气表用气体流量传感器技术特点四方光电公司自2008年开展对超声波气体传感器的研究以来,通过在超声波换能器、时间计量芯片以及时差自动计算方法、流程成分同时感知等领域取得突破,特别是在超声波氧气流量传感器、超声波沼气流量计等领域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应用,具有较好的技术和产业基础。针对家用燃气表需要的超宽量程比、宽温度范围、抗污能力、脉动气流测量等特殊要求,开发成功满足超声波燃气表用的超声波气体流量传感器。(1)“L”型流道结构设计。超声波燃气表用超声波气体流量传感器采用“L”型流道设计,包括腔体、进气口、出气口及两个超声波换能器,通过将气室腔体的横截面设置为圆形,将超声波信号在第一个换能器安装孔和第二换能器安装孔之间的传播路径设置为“L”型流道,如图1所示。 图1. 燃气表用超声波气体流量传感器结构原理图传统超声波燃气表气体流量计量气室的“W”型发射流道,“V”型对射单通单流道以及“N”型对射单通单流道,都是通过超声波在流道内产生一次或多次反射而形成的路径以增加超声波声程,间接增大了换能器的有效距离,从而获得更高测量精度。但其缺点是通过反射后探测器信号较弱,信噪比降低,对换能器的要求很高。因此造成成本也较高。采用“L”型流道、圆形横截面的超声波燃气模块,克服了现有超声波燃气表气体流量计量气室管道的横截面积较大,气室体积较大,成本较高的问题,以及两个超声波换能器之间传播距离较短,降低测量结果准确性的问题。同时,还避免了被测气体中的污染物污染超声波换能器,从而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的问题。(2)用双阈值过零检测与数据选择技术。以时差法超声波气体流量计为基础,采用双阈值过零检测与数据选择算法技术,区别于超声波自动增益控制法,不对信号进行处理,通过关联幅值与飞行时间周期变化的关系,根据幅值判断飞行时间是否发生周期性变化,从实际测量得到多个结束方波脉冲对应的时间值中选择合适的结果,作为最终的飞行时间,从而精确计算气体流量。(3)自动调零算法。燃气表在温度、压力等外部因素变化条件下,对超声信号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计量的时间差;此产生的时间差变化,可能只有ns级别,对高端流量几乎没影响;但对于低端流量,特别是Qmin,影响非常大,造成测量精度超过标准要求。另外,燃气表在无流量情况下的零点,可能受到超声波换能器零点的漂移影响,产生整体计量的漂移,对低端流量造成较大的影响,这是低端流量精度和稳定性超标最重要的原因。针对超声波换能器的零点漂移问题,在软件算法上,采用自动调零的处理算法,超声波燃气表采用可调整的零点,并根据超声波换能器的信号波动特点,软件上自动调整超声波燃气表的零点,保证在外部因素或内部因素作用下,超声波燃气表的零点随环境变化而适当做出调整,抵消由于零点漂移对低端流量产生的影响;同时,考虑电路整体对时间差值的影响,在软件算法上,补偿此部分对测量的影响。 五、超声波燃气表用气体流量传感器的应用基于专利的气体流量传感器硬件和软件核心技术,四方光电公司针对我国家用表以及五小工商户客户的需求,成功开发出超声波家用和商用燃气表。其核心传感器部件见图2:图2. 家用和商用超声波燃气表核心传感器部件解决核心燃气表气体流量传感器后,就可以利用以往具有的外壳、皮膜阀、电源管理等组装燃气表。图3是采用超声波核心流量传感器的G4燃气表。 图3. G4超声波燃气表(内置国产化核心流量传感器)根据燃气表的计量要求,进行了宽量程的燃气表误差特性以及耐久性实验。 图4. G4超声波燃气表典型误差曲线 图5. G4超声波燃气表耐久性误差曲线由于我国超声波燃气表的国家标准还处于征求意见稿阶段,因此借鉴了EN-14236欧洲有关“ultrasonic-domestic-gas-meters”标准进行完整的测试。除以上图示的基本试验,还进行了线性度、压损、高低温、交变湿热、耐粉尘、脉动流量等试验。试验表明基于超声波气体流量传感器核心模块的燃气表均满足燃气表的各项指标要求。作者简介熊友辉博士,教授级高工。中国科协九大代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分析仪器分会副理事长。主持过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工信部物联网专项、湖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多项国家和省市科技项目。现任武汉四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公司简介武汉四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气体传感器、气体分析仪器及物联网解决方案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全资子公司——四方仪器自控系统有限公司,以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传感器技术为依托,陆续推出了红外/紫外烟气分析仪、红外煤气分析仪、红外天然气热值仪、激光拉曼气体分析仪等气体成分分析仪器,并先后研制了超声波气体流量计、超声波燃气表核心传感器部件、智能超声波燃气表等燃气流量测量产品。四方光电通过了ISO9001、ISO14000、ISO18000、IATF16949等有关质量、环境、健康安全、汽车电子等体系认证,目前已与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建立长期配套合作关系。
  • 新方向!华大基因探索火眼核酸检测实验室转型升级
    作为一家走在世界基因科技前沿的公司,华大基因一直在积极研发新产品,探索新领域,推动技术和产品走向国外。疫情之初,为更好地助力抗疫,华大基因首创火眼核酸检测实验室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为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科技保障。现在,华大基因在探索火眼核酸检测实验室的转型之路。华大基因火眼核酸检测实验室整合了华大基因在全球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技术、核心产品设备以及多年积累的实验室运营经验,而打造的高通量核酸检测实验室,具有迅速响应、迅速移动、迅速投用的特点,能快速增强核酸检测力量。为了满足各个地区不同的疫情防控需求,华大基因又在火眼核酸检测实验室的基础上推出了气膜版火眼核酸检测实验室。具备快速搭建、广泛推广、高效落地、检测通量高等显著特点,是供应急使用的可移动充气式BSL-2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整体解决方案。华大基因火眼核酸检测实验室内部在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后,华大基因又把火眼核酸检测实验室推向到海外,为当地缓解了检测能力不足的燃眉之急,收到广泛欢迎和支持。此外,在全球抗疫的期间,华大基因的核酸检测实力受到海内外的认可,华先后多次在国家卫健委临检中心组织的各项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室间质评活动中取得满分成绩,这背后反应出华大基因拥有健全的实验室质量管理能力和多地强大的核酸检测能力。同时也显示了华大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对新冠病毒可有效检测,可有效保证新冠病毒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截至2022年6月30日,华大基因累计在海外启动火眼核酸检测实验室超100个,分布在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助力全球疫情防控工作。如今,火眼核酸检测实验室也将迎来新的使命,应用于日常基因检测项目。气膜版火眼核酸检测实验室未来,华大基因也会始终秉承“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愿景与使命,坚持“防大于治、人人可及”的公共卫生普惠精准防控理念,持续创新科技和继续以新模式、新思路、新技术、新场景引领基因组学在精准医学领域的创新发展。
  • 复星诊断转型升级再添动能 第二总部长沙基地亮相在即
    深耕体外诊断领域30余载,复星诊断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医学诊断整体解决方案科技创新者。自2021年全面转型以来,复星诊断坚持自主研发,科技创新,通过“四大平台+两大模式”的研发布局,推动业务内生外延双轮驱动,形成独具特色的创新研发管线,转型后对关键原材料+试剂+仪器进行全产业链布局。复星诊断通过上下游资源开拓,布局关键原材料端及第三方诊断机构,设立上海、长沙、泰州、合肥、苏州等五大研发和生产基地,不断完善体外诊断仪器和试剂研发、制造“从诊到疗”一体化的产业运营。其中,复星诊断(长沙)总投资约5亿,占地约55亩,已于2023年9月正式投入运营,以满足生化、免疫、分子、微生物、病理等试剂和仪器产线的产能需求。作为体外诊断试剂、仪器的综合生产制造基地,复星诊断(长沙)引入国际先进的智能化生产流水线、数字化管理与精益生产流程控制,拥有全球领先的生产设备、管理流程标准及专业生产、制造人才,以智能制造,不断高速“生长”。数字化管理方面,复星诊断(长沙)以ERP、智慧大屏、MES 等管理软件作为中枢管理系统,获取状态信息、传递控制指令,实现科学决策、智能设计、合理排产,完成主营产品自动化设备高效运转。精益生产流程控制方面,通过启用数字化BI,打通各业务系统数据,助力提高精益管理水平,专注打造数字化工厂。转型后仅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复星诊断就推出了自主的生化免疫流水线F-A7000 series,值得一提的是复星诊断F-A7000 series流水线三大核心模块高速的生化模块(F-C800p)、免疫模块(F-i3000)和智能化样本分配系统都实现了自主研发。此外,还有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荧光药敏分析仪、酶联免疫斑点计数仪等,2023年4月,复星诊断长沙第二总部荣获湖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8月,复星诊断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分中心)”,是对公司在体外诊断领域多年持续积累的核心研发能力、核心技术、创新产品和持续发展潜力的高度认可。在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中,技术创新能力强、创新业绩显著是重要维度。近年来,复星诊断立足于自主研发,创新驱动发展,研发投入占比逐年上升,从2021年的7.6%增长至2023年的19.3%,在研项目122个,其中生化发光98项,分子层析13项,仪器11项。深耕体外诊断行业三十余载,依托雄厚的科研创新实力,复星诊断先后荣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1世纪“科创之星”高竞争力企业优秀案例等荣誉。持续提高创新研发能力和智能制造水平,不断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专精特新”企业示范作用,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持续打造开放式的研发生态平台,推动创新技术和产品的开发、落地。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号角吹响以来,“研发”与“创新”成为发展的关键词。未来,复星诊断将立足长沙,持续加大人才引进与研发投入,创造更多的科技成果赋能企业,大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为推进长沙科技创新、研发城市建设添砖加瓦,实现与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双向奔赴。
  • “双碳”目标下的转型之路
    近年来,我省以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为牵引,做好煤炭绿色开采、清洁高效利用的文章,积极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倡导节约低碳理念,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强能源技术创新,完善能源体制机制,推进能源领域开放合作,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取得显著成果,特别是我省传统能源企业,在“双碳”背景下积极探索绿色转型发展之路。传统行业积极探索绿色发展之路长期以来,煤炭开采往往伴随着煤矸石的产生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我省自2019年起试点推进煤炭绿色开采。积极推行煤炭绿色生产,加快煤炭和煤电一体化、煤电和新能源一体化、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煤炭产业和数字经济一体化……作为煤炭大省,我省传统能源企业正积极探索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潞安化工高河能源公司采用“置换开采”技术,利用矿井生产伴生的煤矸石制成充填材料并返回到井下采空区,不仅解决了煤矸石外排,减少了煤矸石占地、环境污染,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控制了地表变形,还享受到煤炭资源税相关减免政策,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晋能控股集团所属的龙泉煤矿,则以“矿井水害治理转化为矿井保水开采”为切入点,以“浅表水保质保量、顶板水煤水共采、底板水原位保护”为主线,采用保水开采技术,最终实现矿井安全和保水开采的双重目标,为我国矿井保水开采提供了山西方案。在日前召开的2022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上,潞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军祥介绍,近年来,潞安化工集团聚焦“双碳”目标和“能耗双控”要求,按照省委“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实现内涵集约发展。如今,放眼三晋大地,旧日高耸的落地煤堆、烟雾缭绕的煤矸石堆、飞扬的煤尘、流淌的黑水、塌陷的地表正在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效绿色生产的新场景、新模式。能源电力将发挥关键作用控制碳排放可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是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全球性重要议题,同时也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于山西来说,实现低碳发展是一个涉及全局性、系统性、长期性的重大课题,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其中,能源电力将发挥关键作用。  数据显示,当前,碳排放占比最多是电力和工业生产,两者之和超过80%,实现“双碳”目标,能源电力将发挥关键作用。有专家表示,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电力是能源转型中心环节,自身实现零碳,还要服务全社会降碳减碳。山西国际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格盟国际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曹阳表示,在“双碳”大背景下,中国能源消费已经进入新旧动能转换期,能源消费结构趋向清洁、低碳和多元化,火电角色定位正从主力电源向调节性电源转变。山西是煤炭资源大省,也是电力大省,2021年末全省火电装机容量7532.9万千瓦,发电量占比85.84%,仍是电力能源的主力军。今年前7个月,我省外送电量达76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1%;全省最大外送电力2620万千瓦,同比增长36.4%。曹阳认为,企业要做好新旧产能交替,对纳入淘汰关停计划的机组,提前谋划部署新项目,通过容量有偿出让、置换新能源项目、就地开发储能项目等方式,实现新旧项目有序交接。他还表示,在先立后破推进煤电项目“上大压小”过程中,要把握步骤节奏,统筹好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不搞“运动式”优化布局。推动创新升级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当前,要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曹阳说,要持续推动创新升级持续推进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加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在煤电企业的实践应用,降低二氧化碳捕集成本,开发封存利用新路径,延伸碳产业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加强对科研力量和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同时,积极利用先进煤电机组,推动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化规模化开发,利用现有火电输电通道消纳新能源,利用火电“点对网”专用输电通道外送新能源,协同开发抽水蓄能、电化学独立储能、地热等项目,推动单一煤电基地向风光水火储一体化综合能源基地转型。马军祥说,从技术上讲,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不仅要注重绿色技术的攻关和研发,还要做好从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到综合示范的全链条布局。潞安化工集团作为以煤炭和化工为主业的省属重点能化企业,按照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要求,紧密围绕产业低碳发展的难点痛点,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积极探索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途径,在绿色低碳发展上取得了初步成效。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怀柔实验室山西基地主任孙予罕认为,如果山西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不管是核心技术,还是解决方案,都会给全国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供好的借鉴。在未来十年内,山西有可能出现近零排放的大型煤化工,煤、电、化、柴一体化大型园区,比如说像临汾、吕梁以焦化行业为主,随着氢冶金、绿色冶金的发展,焦炭逐渐从焦煤冶炼走向新的化工材料,以高端的材料为主导,包括碳材料、分子材料等高端产品。在“双碳”目标下,山西正争流直上,书写新的篇章。
  • 中国科研转型为何被世界关注?
    p   世界顶级学术期刊出版公司——自然出版集团近日用中英文两种语言面向全球发布《转型中的中国科研》白皮书,这是国际出版商在中国推出的第一份该类调查报告。 /p p   中国科研领域成果丰硕,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铁输出、大飞机下线& amp #823& amp #823被世界关注的事已不鲜见。今年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中国本土科学家在诺奖自然科学类奖项上获得突破,也正说明了中国科技影响力的提升。但国外科技出版集团如此关注中国科研的转型,关注中国的科技制度改革,还是第一次。 /p p   自然出版集团的报告和建议是对1700多名中国一线科研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当面访谈后作出的,仔细阅读这份报告,我们可以看出近些年中国科研产出的惊人增长,这或许是中国科研转型被世界关注的首要原因。白皮书评价说:“与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相称的是,中国现在的研发投入和科研产出均居于世界第二位。”然后列举了如下数据:中国2014年的研发投入约1.33万亿元人民币,仅次于美国。中国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量在2014年达到24.5万篇,居世界第二。此外,中国还是自然指数(Nature Index)在全球的第二大贡献国,显示了高水平的科研实力。2014年,中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达92.8万件,连续第四年世界第一。 /p p   虽然白皮书也指出中国科研的学术影响力与产出量的惊人增长不匹配,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个高速成长的领域,量变是引发质变的基础。报告显示,随着中国科研论文数量的日益增长,科研人员也有了更高目标。87%的受访科研人员表示,他们今后可能降低每年发表论文的数量,但会瞄准水平更高的期刊。 /p p   另一个让中国科研转型深受关注的原因或许更为重要,那就是与中国科研密切相关的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 /p p   中国经济长达30多年的高速增长,给科技的发展带来了雄厚的底气。无论是研发投入的增长,还是用包括“千人计划”在内的各种人才计划吸引海外华裔科学家回国,背后都离不开中国经济力量的支持。 /p p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中国正致力于实现科技创新驱动下的、更加可持续的知识经济。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才是创新型国家,而我们中国人正要建立这样一个创新型国家。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科研环境也与中国经济一样处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口,需要克服一些独特的挑战,以提升中国科研产出的质量和影响力,支撑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p p   如果中国的科研转型获得成功,中国就不仅有机会成为科研强国,更可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深厚创新文化,确立全球科学技术领导者的地位。而科研转型成功其实也是经济转型成功的前提条件。纵观当前中国的经济转型,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都把科技放在了突出位置。在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指引下,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就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发展中的高科技含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p p   中国正在追求创新驱动下的经济和社会转型,这就是世界为什么关注中国科研转型的原因,也是我们必须做好中国科研转型的原因。 /p
  • 【石化半月刊】“双碳”下,炼化企业如何转型
    连云港石化有限公司投资150亿元用于绿色化学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南京扬子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27亿元用于新材料改造项目...近两年,民营炼化企业纷纷瞄准下游新材料、新能源领域,通过投建新项目来尝试转型升级。炼化企业的转型,是整个行业发展的趋势,是时代的要求。(小编也在文后整理了近期发布的炼化大型项目建设的新闻。)那么,炼化企业的转型方式是怎样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科研工作成果如何助力炼化企业转型?让我们看看中石油和中石化的专家们是怎样说的。中国石油规划总院炼化所副所长宋艳萍提出了炼化行业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指炼化企业在近期应当重点从产业结构调整、节能降耗等角度进行转型升级。可采用先进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现有存量装置:如过程强化技术、能源系统构建技术,降低能耗、物耗,降低生产成本,发展先进石化产能。他们还可通过优化利用炼厂副产轻烃、国外廉价轻烃资源等,优化乙烯原料结构。此外,炼化企业还可采用炼油向化工转型技术、原油直接制化学品技术等,推动炼厂向化工转型;发展生物质生产炼化产品的技术,如生物乙醇、生物航煤、生物柴油等措施。  “长期目标”则是说,从长远看,炼化企业应快速提升生物质能源、新能源新业务、氢能产业链的规模化发展,加快深度脱碳进程,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构建起油、电、氢、生物质共存的能源产品供应格局。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副院长马鸣提出了炼化行业转型升级的四大问题:一是产能过剩问题,包括结构性过剩和绝对产能过剩两个方面。从炼油来看,目前柴油产能过剩,但汽油产能仍存在短缺情况,高端航空煤油更是明显短缺;从化工来看,大宗原材料明显过剩,但高端材料仍存在“卡脖子”问题,部分材料完全依赖进口。二是原始创新能力薄弱,尤其是基础研究方面能力欠缺,深入到理论研究上的能力明显不足。未来行业应当重点加强基础研究能力,切实提升炼化企业原始创新能力。三是能源利用效率低。能耗高必然带来污染严重的问题,反映了行业仍处在粗放型发展阶段,并不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四是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仍处于较低发展水平。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的增强能够提升企业生产效率、资源集约化水平,并加强企业安全环保方面的可控性。因此业界正在大力提倡工厂智能化建设和改造。另外,马鸣还提到了2021年11月,北化院重点攻关的“轻质原油裂解制乙烯技术开发及工业应用”项目,这项技术可以直接将原油转化为乙烯、丙烯等化学品,大幅增加乙烯、丙烯和轻芳烃等高价值化学品产量,同时显著降低综合能耗和碳排放。他还建议,企业与科研院所应进一步加强创新方面的合作。科研院所不能闭门造车,得了解企业的需求。具体来说,就是在研发成果要产业化时,把应用企业、设计单位、研发单位,甚至下游销售整合成一个大团队。这样把下游企业和研究院衔接起来,将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现在国家层面也非常重视科研成果转化,也在做顶层设计。随着这些制度建设不断推进,相信未来企业和科研院所会结合得更加紧密,会形成更长期、更稳定的合作关系。大体来说:炼化行业转型离不开绿色、低碳、循环、高质量这些关键词。炼化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聚焦在‘少油多化’、原料多元化和产品高端化这三方面。近期发布的炼化大型项目建设的新闻南京扬子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轻烃综合利用与新材料改造项目总投资为127亿元。将新建100万吨/年蒸汽裂解制乙烯装置、35 万吨/年HDPE装置、30 万吨/年LLDPE装置、40 万吨/年PP装置等。项目计划于2022年3月30日前开工建设,三期项目于2027年12月全部建成投产。山东裕龙石化有限公司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总投资约1274亿元。一期项目拟建设2000万吨/年原油加工能力和 2×150 万吨/年乙烯装置,配置1000万吨/年常压蒸馏装置和100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装置、轻烃回收装置、脱硫脱硫醇装置、渣油加氢装置等炼油工艺装置,以及2×150万吨/年乙烯、裂解汽油加氢、芳烃抽提、丁二烯抽提、EVA/LDPE等化工工艺装置。2022年3月8日,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300万吨/年催化裂化联合装置”举行了开工仪式。连云港石化有限公司总投资约485亿元建设石化相关项目,分别是年产135万吨PE、219万吨EOE和26万吨ACN联合装置项目(简称“C2项目”)投资约335亿元和绿色化学新材料产业园项目投资约150亿元。目前,C2项目二阶段工程(包含:125万吨/年乙烷裂解装置、40万吨/年聚乙烯装置,73万吨/年环氧乙烷装置、60万吨/年苯乙烯装置)顺利推进,主要设备已安装完成,管道安装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于2022年中期进料试生产。绿色化学新材料产业园项目(一期)一阶段工程(包含:10万吨/年乙醇胺装置、40万吨/年聚苯乙烯装置、15万吨/年电池级碳酸酯装置、30万吨/年二氧化碳精制回收装置)顺利推进,长周期设备已订购完成,土建施工开始,预计于2022年三季度开始陆续建成试生产。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公司300万吨/年PTA项目正在打桩建设,按计划2022年5月起土建陆续交安,明年5月安装施工完成,8月实现投产。沙特阿美、北方华锦化工集团公司和盘锦鑫诚工业集团组建合资企业——华锦阿美石油化工公司,该公司2019年12月成立,沙特阿美持股35%。由于疫情原因,盘锦项目陷入停滞,沙特阿美曾一度传出考虑退出该项目,3月10日宣布参与中国东北地区大型炼油化工一体化联合装置的开发。该项目位于辽宁省盘锦市,预计2024 年投入运营。盘锦项目联合装置包括原油加工能力为30万桶/日的炼油厂和乙烯蒸汽裂解装置福建能化集团与全球石化巨头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合资企业——福建中沙石化有限公司于2022年3月10日正式注册成立。在福建省委省政府主导下,福建中沙石化有限公司将在古雷石化基地投资建设并运营一座世界级大型石化联合体——中沙古雷乙烯项目。项目将建设一套年产150万吨乙烯装置,同时配套建设一系列下游生产装置,采用多项全球先进技术,多项专利技术为国内首次采用,填补国内空白。另外,还有近期拟建的BDO项目汇总,点击此处查看。
  • 南方网评:“双碳”行动为广东全面绿色转型加力
    日前,广东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提出坚持科学、精准、依法、安全降碳,强调做好产业和能源转型的加减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图源:视觉中国  “双碳”工作事关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合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彰显着大国担当。碳排放广泛存在于能源、工业、交通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双碳”目标,意味着发展模式要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转型。  做好减法是首选,去高碳经济是必做题。要走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路,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办好这件事,既慢不得又急不得,只能循着“先立后破”的思路,在平衡好发展与减排的前提下循序渐进。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产业优化升级降低能耗强度、实现能源替代、减少碳排放总量,才能如期实现“双碳”目标。  做好加法变方式,兴低碳经济是必选题。 “双碳”目标是一场大转型、大变革,蕴藏了巨大的投资、能源和技术创新机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追求低碳不是“躺平”停滞,而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用绿色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立足于“加法”,大力发展战略性产业集群,谋划布局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超材料、可控核聚变等未来产业,打造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等一系列措施,给出了清晰的减排增绿发展施工图。  能源替代须抓牢,做好非化石是重点题。高碳排放的根源在于石化能源,限排、低排只能靠压减石化能源,这就需要做足能源替代的戏码。《实施意见》就规模化开发海上风电、积极发展光伏发电、有序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提出一系列设想,符合广东的发展实际。2020年广东新能源产业营收达约4300亿元;在阳江沙扒海域,海上风电已实现从近海浅水区向近海深水区延伸;广东在核电、海上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领域有显著优势。广东经济发达,有能力、有基础在能源转型上实现率先突破。  涵养绿色强本底,崇尚低碳生活是加分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要转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消费思维模式,推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相协调。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关涉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以及居民生活方式的调整优化。从生产到生活,人人自觉减碳,才会形成低碳的经济社会。  实现“双碳”目标,机遇大于挑战。放眼全国,广东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多个低排放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在推进“双碳”目标过程中,广东绿色技术优势明显,有条件有能力为打赢“双碳”硬仗作出新贡献。
  • “双碳”目标促石油公司转型,“三桶油”如何行动?
    习近平总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承诺,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作为传统化石能源,石油可是碳排放 “大户”,石油行业的碳排放贯穿于上、中、下游全产业链,从开采、运输、储存到终端应用环节,都会产生碳排放,比如上游油田开采过程中需要加压、加热、注水、注剂,这些措施本身就是碳排放的过程;炼化行业也同样如此,从燃烧供能、供热,到油气产品的终端使用,如发电、交通领域,也都会产生碳排放。石油公司面临着巨大的脱碳压力,十四五期间,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央企都提出了各自的碳减排目标和具体实现措施,除了节能减排等技术手段之外,发展新能源是另外一条最佳的路线。双碳目标加速石油行业转型,在发展原有的石油化工业务的同时,公司也将逐步往光伏、氢能、风电等方向发展,争取形成有油、氢、电综合的能源新业态,由传统石油公司向综合能源公司转型。壳牌、BP、道达尔,这些名字一直是欧洲石油公司的代名词,这些公司在去年都发布了转型战略,一年的时间,他们在可再生能源及电力行业的投资已经颇具规模。壳牌制定出清晰的转型投资计划,道达尔加快了去石油化的步伐,BP公布了对低碳环保产业的更大雄心。能源转型趋势愈加明显,中国三大石油公司虽面临诸多掣肘,但也开始将目光转向了低碳和电力产业。“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在经过了一年的犹豫和摸索之后,如今都已确定了较为明确的转型方向。从2020年各公司年报来看,油气业务仍然是“三桶油”的绝对主力,他们必须要处理好的实际上有两重挑战:既要完成中央的油气保供战略要求,又要做好碳减排避免被未来的零碳时代抛弃。《石油和化学工业“十四五”发展指南》中明确了石化行业近五年的七项主要任务,包括增强油气保障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提升产业创新自主自强能力,深入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提升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水平,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企业集团和石化园区,构建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石油和化学工业“十四五”发展指南》是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共同编制,以绿色、低碳、数字化转型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化石油化工体系,推动我国由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迈进,让部分行业率先进入强国行列。《指南》还特别强调,石化行业在大力提升产业创新自主自强能力时,要尤其加快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突破高端聚烯烃、工程塑料、高性能氟硅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电子化学品、生物基及可降解材料以及己二腈、高碳α-烯烃共聚单体、茂金属催化剂等关键原料;重点优化提升聚碳酸酯、聚甲醛等工程塑料,特种树脂及可降解材料,碳纤维、对位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全氟离子交换膜、高通量纳滤膜、锂电池用隔膜等膜材料产品性能。化工新材料的研究必然少不了科学仪器的加持!“三桶油”在行动油气产业链上游资产占比越重,石油公司转型的负担越重。在“三桶油”里,上游资产最多是就是中石油,其低碳转型的战略规划在今年3月底举行的年报发布会上显露端倪。中石油董事长戴厚良表示,中石油将在坚定不移做强做优油气主营业务的同时,积极拓展非化石能源,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新业态。绿色低碳转型路径将分“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第一步,推动天然气产量的进一步增长,到2025年,天然气产量占公司油气产量的比重提高到55%;第二步,利用公司现有的油气矿权资源,开发风光、地热资源,推动风光电融合发展,向油气热电氢综合能源公司转型;第三步,推进绿色企业的行动计划,大力推动CCUS(碳捕集和利用)等碳移除技术发展,向社会贡献清洁、零碳能源。戴厚良承诺,中石油将努力建设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全面融合发展的“低碳能源生态圈”,在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同比下降3.8%的基础上,有序、有力安排今后的年度降碳目标任务,积极布局清洁生产和绿色低碳的商业模式。为此,中石油启动了公司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改革,首次将新能源业务提升为第一大业务板块,与油气业务并列,中石油从过去完全以油气为主业,终于开始真正将新能源上升到公司战略高度,重点突出业务协同、专业化发展和产业链国内外一体化统筹,优化调整业务板块划分,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中石油一直在关注新能源的发展,组织专项工作组跟踪太阳能发电、风能、地热、氢能等技术的进展情况。中石油立足改革全局,加强统筹谋划,构建新四大业务板块,并成立对应子集团,建立一整套紧密协同、内在联系、相互支撑的制度机制。改革中最明显的是:强化天然气业务,提高新能源地位,作为四大业务板块之首;炼化销售合并,增加新材料;将资本和金融独立为业务板块,强调其重要性;增加支持和服务板块,包括中油工程、规划总院、共享运营公司、老干部局、石油企业、石油协会等,中油油服设置2-3年过渡期,自主经营,向上市发展,过渡期后并入支持和服务子集团。下游业务最具优势的中石化也在统筹转型升级,计划形成以能源资源为基础,以洁净油品、现代化工为两翼,以新能源、新材料、新经济为重要增长极的“一基两翼三新”的业务格局,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在产业升级上,中国石化的新业务图谱是从原油、成品油和石化产品供应商升级为“油气氢电非” (油品、天然气、氢燃料、充换电、非油品)综合能源服务商,锻造强韧高效的产业链,过程中将加快建设技术先导型公司,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更加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成果快速转化、产品快速迭代竞争利器。中石化将把氢能作为公司新能源业务的主要方向,早在2018年7月,中石化集团就投资100亿元成立了中国石化集团资本有限公司,聚焦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智能制造、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大力推进氢能产业的发展,中石化正在着力打造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加快发展以氢能为核心的新能源业务,规划五年内建设1000座加氢站或油氢合建站,打造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广西、贵州、重庆等地打造“氢走廊”、布局加氢站点、甚至是建造半山环道综合能源站,全面推进氢能全产业链建设,现已在加氢站、制氢技术、氢燃料电池、储氢材料等多个领域取得突破。目前,中石化氢气年产能力超350万吨,占全国氢气产量的14%左右,其旗下石化公司建有高纯氢生产装置和供氢中心,并为北京冬奥会期间氢燃料电池汽车用氢提供保障。除大力发展氢能业务外,中石化持续开展碳减排技术研发,在旗下油气田企业实施CCUS项目,取得增油和减排双重效益。CCUS技术是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提纯,继而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中进行循环再利用或封存,其作为重要的减排技术,是碳达峰后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技术支撑。 “十四五”期间,中石化将进一步巩固氢能领域产业领先优势,锻造强韧高效的产业链。加速发展氢能源,在推动商业示范上走在行业前列。同时大力发展绿氢炼化,不断提高原料低碳化比例,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积极参与全球甲烷减排行动,到2025年,甲烷排放强度降低50%,建成百万吨级碳捕集封存利用(CCUS)示范项目,开发碳中和林、碳中和加油站等各具特色的碳中和模式。“就算做牺牲品,也要朝新能源方向探索”,中海油早在15年前就进军新能源领域,在10年前就开始筹建综合能源补给系统,探索加油、加气、充电、加氢等各种能源服务。中海油董事长汪东进说:“我们有能力逐步进行新能源领域的转型、发展、投入。为顺应能源转型大趋势,践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中海油公司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实施转型:一是立足当前,加大减排措施与提升低碳能源供给相结合,提高天然气产量的占比;另一方面,着眼长远,积极探索绿色低碳能源的转型发展,发挥自身优势拓展新的业务。公司已成立了新能源发展机构,加大在新能源领域的研究和业务推进。要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天然气将成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过渡能源”。近年来中海油深耕天然气产业,已经形成“海上天然气+进口液化天然气(LNG)”的稳定清洁能源供应模式,进口LNG更是排名国内第一,“十四五”期间,将加快南海万亿方“大气区”建设、积极发展非常规天然气和加快推动LNG全产业链建设等,预计天然气产量占比将提升至35%左右,国内市场份额达到20%以上;以此为重点,推动实现清洁低碳能源占比提升至60%以上。同时,中国海油将全面加强碳排放源头管控,例如改变原有海上平台用能模式,探索利用陆地大电网为海上油田生产供电,以减少海上油气田能源消耗,削减海上温室气体和污染气体排放。未来几年也将不断地加大海上风电的投资力度。此外,还将积极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实施渤海湾岸电工程等,助力绿色低碳生产。石油怎么办?日前,国际再生能源总署(IRENA)发布的年度报告表示,石油需求已经触顶,到2050年时将几乎不再有人使用。实际上,尽管能源转型大势初定,但是路径和节奏依然存在非常多的不确定性,难以一蹴而就。即便到2050年,交通、国防、航空、航海及货运领域,石油需求仍难以替代。石油上下游产业链相当长,石油工业及衍生品为衣食住行等各个民生方面提供了全方位保障,新能源多用于发电,对支撑衣食的能力不足,非化石能源短时间内无法独立承担人类对能源的全部需求,石油在能源结构中仍发挥关键作用,它作为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价值也是无可替代的。石化行业积极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必将重构全球石化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推动我国由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迈进。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