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专家解读

仪器信息网专家解读专题为您整合专家解读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专家解读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专家解读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专家解读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专家解读话题讨论。

专家解读相关的论坛

  • 解读 | 专家解读黄曲霉毒素

    一、背景信息  近日,媒体曝光了广西梧州和广东肇庆两地市场所出售的部分散装花生油存在黄曲霉毒素超标情况。黄曲霉毒素是什么?毒性怎样?本期将为您解读。  二、专家解读  (一)黄曲霉毒素的污染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最早被发现于1960年,是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寄生曲霉(Aspergillusparasiticus)的次级代谢产物,目前已分离鉴定出12种以上,常见的有黄曲霉毒素B1、B2、G1、G2、M1、M2、B2a、G2a、BM2a和GM2a等。黄曲霉毒素的热稳定性非常好,常规烹调和加热法不易分解。  世界范围内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相当广泛,包括谷物、坚果和籽类以及牛乳等,尤以玉米、花生被污染的程度最严重。其主要原因是食物在田间未收获前被黄曲霉等产毒菌浸染,在适宜的气温和湿度等条件下繁殖并产毒,或未经充分干燥,在储藏期间产生大量毒素。食用油也存在容易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问题,但通过原料筛选、碱炼、吸附等控制手段可以使成品油中黄曲霉毒素降到非常低的水平。  (二)摄入量决定黄曲霉毒素是否引起急性中毒。  世界范围内曾报道数起人类的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如非洲的霉木薯饼中毒,印度的霉玉米中毒等。2004-2005年肯尼亚暴发了迄今史上最大规模的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事件,中毒千余人,死亡125人,中毒玉米中检出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高达4400ppb(μg/kg),是罕见的黄曲霉毒素中毒事件。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症状一般为一过性发烧、呕吐、厌食、黄疸、腹水、下肢浮肿等肝中毒症状,严重者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死亡。  根据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标准规定,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如果在安全限量范围之内,并不会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风险。  (三)全球已高度重视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控制。  黄曲霉毒素B1是影响人和动物健康的主要真菌毒素之一,也是全球食品安全控制中最主要的真菌毒素。200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的全世界食品和饲料真菌毒素法规报告中显示,除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规定以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各类食品中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范围为1-20ppb,黄曲霉毒素总量(AFB1、B2、G1、G2)的限量范围为0-35ppb。  2011年我国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2761-2011)中规定花生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为20ppb。  (四)“土榨油”看似原生态实存安全隐患。  近年来,“纯天然”和“原生态”成为部分消费者的追求,除了购买“土榨油”外,也有使用家用榨油机自制油的方式。对于这两种榨油方式,专家认为存在较大安全隐患。除了原料品质是否过关的问题,“土榨油”或自榨油还存在下列问题:未经过精炼加工,杂质多,易氧化变质;榨油设备不易彻底清洗干净,残留的油渍及谷物残渣在氧化后会产生霉变,食品安全隐患很大;此外,资源利用率低,会造成很大浪费。  三、专家建议  (一)科研人员应加大“从田间管理到加工过程”对黄曲霉毒素污染及控制手段的研究力度,为保证食品安全提供更加有效的科技支撑。  (二)以玉米、花生等为主要原料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特别是“土榨油”生产作坊,应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重视原料安全,严格把关每一个生产环节,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三)媒体应注重全面、科学、客观报道,采用相应领域权威专家的专业观点,以正确解读国家相关标准法规,引导消费者理性认识和理解黄曲霉毒素的危害,避免公众过度恐慌。  (四)消费者应注意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注意产品的标签、标识,做到在保质期内妥善储藏。特别应注意通过正规可靠渠道购买食用油,不要片面迷信“纯天然”和“原生态”制品。来源:国家食药监局

  • 看专家如何解读直读光谱仪最新发展动态

    看专家如何解读直读光谱仪最新发展动态【前言】 1946年光电直读光谱仪(简称直读光谱仪)问世以来,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直读光谱分析已成为一项成熟的分析技术。它的应用不仅仅是金属及其合金元素含量的分析,而且已扩展到金属及合金加工行业进行生产过程及产品质量控制。它具有分析速度快、分析精度高、多元素同时分析等特点,并且采用固体样品,样品制作简单快捷,尤其是在钢铁企业、有色金属企业、铸造及机械加工企业炉前分析发挥了突出的优点。在我国直读光谱的数量估计高达上万台,从事直读光谱分析的人员达也数万人之多。因此作为直读光谱仪的用户,随时了解直读光谱仪的技术现状及市场发展趋势是非常有必要的。 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直读光谱分析在新仪器开发、分析方法研究及标准样品研制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为了使大家深入了解直读光谱仪检测器、光源、光学系统以及自动化系统,在其金属材料质量控制中发挥的优势作用。有哪些新的技术应用和发展,这里收集了一些直读光谱生产商负责人及技术专家,对直读光谱新技术进行分析和解读,供大家分享。我们可以从中进一步了解直读光谱最新发展动态。

  • 专家解读2012食品安全热点 安全问题为极少数?

    http://dazhe.qingdaonews.com/images/attachement/jpg/site1/20130106/f07bcb9e9af61253101e02.jpg   根据各大门户网站新闻点击量、微博传播量以及网帖评论量等相关数据,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昨天公布了2012年12大食品安全热点问题  在过去的一年里,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热点话题层出不穷,从年初的螺旋藻、明胶到年中的荧光增白剂,再到岁尾的白酒塑化剂等事件,消费者也被来自不同渠道的声音“吓蒙了”。昨天,在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科协指导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12年公众关注的食品安全热点点评媒体沟通会召开,来自各行业的权威专家对去年12大食品安全热点问题进行解读认为,2012年中国食品安全总体向好,真正属于食品安全事件问题的为极少数。讨论说的是实话吗?来源京华时报

  • 【分享】专家解读《生乳》安全标准制定过程和有关指标

    专家解读《生乳》安全标准制定过程和有关指标 据卫生部网站消息,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乳品安全标准工作专家组组长王竹天研究员和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乳品安全标准工作专家组成员、教授级高工孟瑾就《生乳》安全标准制定过程和菌落总数指标、蛋白质含量指标等情况进行了解读。  《生乳》等乳品安全标准是如何清理整合的,遵循什么原则?  据王竹天研究员介绍,按照《食品安全法》、《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有关规定,2008年底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始清理整合乳品安全标准。由卫生部、农业部、国家标准委等部门及相关行业协会组成乳品安全标准清理协调小组,并由各部门推荐近70名专家组建了专家组,制定了专门工作方案,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广泛征求部门、科研机构、行业、专家的意见,并上网公开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同时通报了世贸组织(WTO)。经过1年的努力,完成了包括《生乳》在内的66项乳品标准,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于2010年3月正式公布。  王竹天研究员说,乳品安全标准的清理整合工作始终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为宗旨,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为科学基础,确保科学性和可行性;二是与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相衔接,考虑乳品行业现状和产业发展,确保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三是根据乳品安全特性合理分类,整合现行乳品安全相关标准,扩大标准覆盖面,增强通用性和合理性;四是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并积极借鉴国外管理经验。《生乳》标准是乳品标准清理中的重点,其指标设置分为三类:一是安全指标,比如污染物、真菌毒素、农兽药残留、菌落总数等,二是质量指标,比如蛋白质、脂肪等,三是感观指标,如色泽、气味等。《生乳》标准综合考虑了安全、质量、行业发展等因素,是生乳生产和收购的准入门槛。  生乳的菌落总数指标主要用来反映什么状况,是不是太松了?  孟瑾高工强调,生乳作为原料乳,消费者不会直接饮用,生产企业使用其生产产品时要经过杀菌等工艺,达到乳制品产品国家标准规定后方可上市销售。他解释,《生乳》中设置菌落总数指标主要是为了反映奶牛健康状况、牧场卫生状况和冷链运输质量控制情况。1986年,农业部门制定的《生鲜乳收购标准》(GB/T6914-86)将生乳中菌落总数分为四个等级,Ⅰ级低于50万CFU(菌落形成单位)/毫升,Ⅱ级低于100万CFU/毫升,Ⅲ级低于200万CFU/毫升,Ⅳ级低于400万CFU/毫升,按照该标准,菌落总数小于等于400万CFU/毫升的生乳都符合收购要求。新公布的《生乳》标准总结该收购标准实施多年经验的基础上,将生乳中菌落总数指标从400万CFU/毫升调整为200万CFU/毫升,提高了生乳收购门槛,应该说是要求更加严格了。  孟瑾高工表示,随着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和养殖水平的提高,养殖环境的改善,生乳菌落总数会逐步降低。国家鼓励企业在生乳收购中设置菌落总数分级收购标准,引导奶农标准化规模养殖,不断提高生乳质量,我们也将根据产业发展状况及时调整相关指标。  生乳的蛋白质含量指标是根据什么制定的,水平低不低?  孟瑾高工告诉我们,《生乳》蛋白质指标是反映原料乳的质量指标,不是供消费者食用的乳制品终产品指标。据农业部门调查,我国生乳蛋白质含量范围在2.8%-3.2%之间,平均值为2.95%,但生乳蛋白质含量受奶牛品种、饲料、饲养管理、泌乳期、气候等多个因素影响,比如在5月下旬至8月下旬的3个月的泌乳期内,相当一部分牛奶蛋白质含量低于2.95%的平均值。  孟瑾高工特别提示,《生乳》标准中蛋白质含量指标是生乳收购的最低要求,乳品企业根据优质优价的原则收购牛乳,将不同蛋白质含量的生乳用于不同类型乳制品产品的生产,其产品必须达到相应乳制品产品国家标准中蛋白质含量规定后方可出厂上市销售,例如《巴氏杀菌乳》、《灭菌乳》等标准中规定蛋白质含量都不得低于2.9克/100克。  他说,为进一步鼓励奶牛科学饲养,推进生乳收购“按质论价”的进程,农业部正在着手制订生乳分级标准,引导乳品加工企业合理使用不同等级的生乳生产差异化乳品。王竹天研究员也表示,卫生部依法正在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并将根据跟踪评价意见对标准进一步修订完善。

  • 通知《HJ1214-2021水质 可吸附有机卤素(AOX)的测定微库仑法》专家解读

    [b][/b]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些年来,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环境污染管制力度也逐渐加大生态环境部颁布《水质 可吸附有机卤素(AOX)的测定 微库仑法》即将于2022年6月1日开始执行[b]参与该标准制定的专家--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刘岩工程师,将会在《德国耶拿-土壤和水质研讨会》解读此标准[/b]欢迎各位老师前来学习讨论[b][color=#FF0000]讲课时间:5月18日 15:30[/color][color=#FF0000]听课地地址:[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fKa[/url][/color][/b]

  • 【转帖】专家解读日常用药7大安全隐患

    目前,中国人用药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有些不良习惯是增加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害事件的极大隐患,如分不清处方药与OTC、用药不对症、重复用药、过分迷信抗生素等,不容忽视。 隐患1 自行购药不分处方非处方 情景回顾: “又头疼了,今年的任务还是没完成,还得再想想办法啊。”小李边说边拿起两片去痛片扔进嘴里。这时正好老张走过,不经意拿起小李的药袋,一看是去痛片,就对小李说:“你怎么吃这个药?去痛片是处方药,而且副作用很多,像你老这么随便吃很危险的,我老婆是药师,常教育我自己买药得买非处方药,就是右上角有OTC标识的药。”小李赶忙上网查了一下,不由心中吃惊,原来吃药还这么多讲究。 “OTC?非处方药?那是什么?”可能有些消费者完全不知道。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在自我药疗的时候,只有使用非处方药才是安全的。所有非处方药药盒的右上角均有OTC标识,而没有此类标识的处方药如去痛片等是普通消费者不可擅自购买服用的,是需要在专业的医师指导下才能服用的。 隐患2 用药前不看说明书 情景回顾: 一周前,小宁洗澡时煤气突然用完了,不得已冲了凉水,结果感冒了。他从药箱中翻出点桑菊感冒片吃了,但连服了一周也不见好,甚至还出现了咳喘症状。就医后医生告诉小宁,幸亏就医及时,再晚一步就会因肺炎住院了;而且医生跟小宁说他吃错药了,桑菊感冒片是治疗风热感冒的,小宁患的是风寒感冒,如果用药前看了说明书,对症用药,就不会发生这事了。 专家解读 用药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并且切实按照说明书的要求服用。药品的说明书涵盖了该药品的药物组成、适应症、服用方法、用药注意事项、有效期、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等信息,仔细阅读说明书是保证安全合理用药的前提。 隐患3 重复用药 生活中有一些人,因“恨病”而自创出一套用药“组合拳”,觉得同时服用几种药物,会好得更快,但这一行为的隐患非常大。由于常常会忽略药盒上的通用名,自认为同时服了功能主治不相同的几个药物,结果却是误服了同一种药,重复用药的结果往往不是我们能承担得起的,药量过大是导致药品不良反应的根源之一。 此外,在我国还有一类药物——中西药复方制剂,如果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很容易忽略其中的西药成分,如果在服用中成药的同时再服有相同成分的西药,也可造成重复用药。 TIPS——药物“相克”现象也不容忽视 一次同时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药物之间就很可能存在相互作用,从而引起毒性反应,甚至导致严重的药源性损害,但目前很多消费者对此并不太清楚。 隐患4 过分迷信抗生素 情景回顾: 小敏感冒后,去药店买抗生素,因为没有处方,药店不卖给她,但小敏每次感冒都是吃这个药的,为此还与店员吵了一架。气愤难平之余,她找了当医生的朋友倾诉,结果朋友反而称赞了这个药店,因为小敏的感冒仅仅有些流鼻涕、嗓子不舒服,根本不用吃抗生素,小敏犯了过于迷信抗生素的毛病。 专家解读 在我国,像小敏这样“迷恋”抗生素的人不少,甚至有人视其为“万能药”,大病小病都要吃点,其实这是滥用抗生素。数据显示,我国真正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不到应用现状的20%,我国现在已经是世界上抗生素滥用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滥用抗生素会造成耐药性,前一段时间世界关注的超级病菌,就是滥用抗生素的后果。抗生素是处方药,一定要按处方服用才行,如果没有严格按照规范应用抗生素,“万能药”同样也是致命药,甚至有可能对整个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 隐患5 不按量服药 任何药物在用药剂量上都有有效范围和安全范围,剂量不足则用药无效,剂量过高则很可能造成药物中毒。药物的说明书或者处方的用药剂量,都是经过无数的临床病例总结而来的,是目前认为最合理的用量。所以消费者服药时一定要按计量服药,不要任意减量和增量,否则后果可能是相当严重的。 特别是老年人或者未发育完全的儿童,由于各器官功能相对降低,更不能擅自更改剂量。如果病情需要,一定要改变用药剂量时,必须在医师或执业药师指导下进行。 隐患6 不按时服药 情景回顾 刘先生患高血压已经有三年了,血压控制得并不好,因为他只有感觉不舒服或测量血压超过140/90mmHg时才吃降压药,每次到医院医生强调最多的就是按时服药,但刘先生认为药物不能多吃,目前的状况也不错。然而今年大年初五早晨,刘先生晕倒在了卫生间,幸亏家人及时发现送至医院,才转危为安。 专家解读 平稳控制血压是避免并发症的重要因素,如果不按时服药,血压时时波动,对于高血压患者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按时服药应当是高血压患者的“每日必修课”,不止高血压,患其他疾病也应一样。 药物之所以能持续性地治疗疾病,与其在血液中维持一定的浓度有关,若保持治病需要的血药浓度,就必须按时按量服药。需要强调的是,不按时服药不仅仅是疾病治疗中没有按时间点服药,也包括偶尔忘记而漏服的情况。 隐患7 使用过期药品 一些人认为“过期药不过是药效降低了,多吃点就好了。”殊不知,这是极度危险的。药品在储存的过程中,会不断发生变化,药品的保质期不是随便制定的,当药品超过保质期之后,会有两种情况,一是药效减弱,二是药品发生了变质,甚至化学结构上的改变,如果药品发生了变质和结构改变,它可能就不是治疗疾病的药物而是要人性命的毒药了。即便是过期药药效减弱的话,也存在着贻误治疗时机的风险,危害同样很大。

  • SGS技术专家解读ISO/DIS9001重要变化

    【摘要】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目前应用范围最广、发证量最多的国际标准体系,自1987年问世以来,随后在1994年、2000年、2008年经历了三次转版。回首 ISO 9001发展的27年中,之所以如此受欢迎,还要归功于该标准为各类组...【关键词】ISO9001;SGS  近日,备受关注的 ISO 9001:2015国际标准草案(ISO/DIS 9001)重磅发布,这是其修订过程中一个重要里程碑。  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目前应用范围最广、发证量最多的国际标准体系,自1987年问世以来,随后在1994年、2000年、2008年经历了三次转版。回首 ISO 9001发展的27年中,之所以如此受欢迎,还要归功于该标准为各类组织提供了通用的质量管理框架和思路,同时也为组织建立了提供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及服务的基本信心。  如同其他所有的 ISO 标准,现正修订中的 ISO 9001是每五年评审一次,以确保其与时俱进并且适时更新。在国际标准草案发布后,到2015年年底最终草案公布前,所有对此标准感兴趣的各方都可以提交意见回馈给 ISO 组织。虽然目前不是最终版本,但也可以一窥新版标准可能出现的内容变化。  SGS 技术专家解读 ISO/DIS 9001的一些重要变化有:-- 要求组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更多关注外部相关方,并引入风险导向的理念 -- 新版标准引入了"附录 SL"的结构,并有明显的术语变化 -- "预防措施"不再是一个特定的条款,而是通过基于风险的方法制订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作为预防工具。 -- 组织要将"过程方法"运用到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实施和改进过程中   关于 ISO 标准制订过程五步骤:   工作小组草案 Work Draft/WD;  委员会草案 Committee Draft/CD;  国际标准草案 Draft International Standard/DIS;  最终国际标准版草案 Final Draft International Standard/FDIS ;  正式发行国际标准 International Standard/IS。

  • 【转帖】专家解读:最具争议的五大食品添加剂

    长期以来,加工食品中的添加成分到底安不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最近,美国网络医学博士发表了最有争议的五种添加成分的最新研究成果,《生命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范志红,进行了解读。 1、合成色素。在许多果味水、果味粉、果子露、汽水、配制酒、红绿酒、红绿丝、罐头等食品中大量应用。2007年《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的一份英国研究显示,摄入人造色素会加剧孩子的多动症症状。为此,欧洲食品标准局要求食品制造商主动停用人造色素。但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一直允许使用经过批准的人造色素。 对此,范志红表示,儿童是最应该避免摄入人工色素的人群。为了取悦儿童,许多儿童食品中都含多种人工色素,对此家长们应提高警惕。在选择儿童食品时,应尽量远离色彩过于鲜艳的产品。 2、 高果糖玉米糖浆。这是一种由玉米制成的糖浆,不仅使用在糖果中,在碳酸类饮料中更为常见。有一种观点认为,它会增加肥胖和患上II型糖尿病的风险。 美国专家认为从生物化学角度看,高果糖玉米糖浆和蔗糖都是糖,区别不大。美国医疗协会最近也发表声明,称没有足够证据支持“高果糖玉米糖浆比蔗糖坏”这一观点;如果摄入过多,它们都会损害健康。对此,范志红解释说,从严格意义上讲,高果糖玉米糖浆不能算作食品添加剂,其实它和蔗糖一样都是糖,都有热量,只是口味更清甜,还有保水性,喝了这种糖浆配制的饮料之后,人们几乎没有饱的感觉,不知不觉就会多喝,从而可能增加肥胖危险。 3、阿斯巴甜(一种非糖甜味剂)。它被作为增甜剂广泛用于风味酸奶、水果罐头、八宝粥、果冻、面包等。它曾引发多种健康担忧,如导致癌症、癫痫、头疼以及影响智力等。但大规模的研究显示阿斯巴甜与上述疾病并没有直接联系。在过去23年里,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曾26次证实它的安全性。范志红表示,阿斯巴甜的甜度是白糖的200倍,用在食品中的量是极小,故而它不像白糖那样增加膳食热量。4、苯甲酸钠。英国食品专家认为,饮料同时含有苯甲酸钠与维生素C这两种成分,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生成苯。苯是一种致癌物。但这种说法尚未得到化学专家们的一致认同。苯甲酸钠在人体内能自行代谢,通过日常小便无毒排出;其实人们每天通过呼吸而进入体内的苯比喝软饮料而摄入的苯要多,水果、蔬菜和奶制品中都含有少量的苯;吸烟、汽车尾气以及油漆、洗衣粉都含有苯。不过,专家提醒,苯甲酸钠在体内的代谢主要是在肝脏部位,对于肝脏功能不好的人,建议少喝饮料。  5、亚硝酸钠。在肉类加工中被广泛使用,香肠、肉罐头等都含有这种添加剂。美国有一种理论认为摄入大量的亚硝酸钠会导致胃癌。在我国,亚硝酸钠的使用有严格要求,在肉制品中它的最大用量为每千克加0.15克,在香肠中允许加0.03克。只要不经常、大量地吃加工肉制品,就可减少亚硝酸钠的摄入量。范志红表示,追求感官享受和方便快捷,就难免会和食品添加剂亲密接触,所以不必把它看成毒药或洪水猛兽。与其为了某些食品添加剂惶恐不安,不如多吃新鲜天然的、保质期较短的、口味色泽朴素的食物,这样自然会远离过多的添加剂,也能得到更多的健康成分。

  • 5月18-19日 (GB31653.1-2021)国标兽药残留专业解读会议,14位权威专家重磅开讲!

    5月18-19日 (GB31653.1-2021)国标兽药残留专业解读会议,14位权威专家重磅开讲!会议亮点不只一条:[强]亮点一:与制标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质量与标准研究中心”联合办会![强]亮点二:5月19日全天讲解仪器实操课程,手把手教您做实验![强]亮点三:会后将随机抽取100名幸运参会人员,颁发中国水产科学院培训结业证书![爱心] 报名参会: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ZEa

  • 【讨论】听听卫生部专家对“铁强化酱油”的解读

    近日,卫生部专家就铁强化酱油安全与营养知识向公众进行了解读,以下为主要内容:一、我国铁缺乏和贫血严重吗?全国第四次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各类人群的平均贫血发生率达到20.1%,其中妇女,儿童和老年人人群贫血发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缺铁和贫血会导致儿童生长发育不良,特别是智力发育迟缓,而这一后果并不会在改善后得到完全恢复。缺铁和贫血会导致人体虚弱无力,免疫和抗病能力下降。对社会来讲,贫血导致人群智力和劳动能力下降,影响人口素质和竞争能力,影响国家经济发展。铁缺乏的膳食因素有如下:1)肉类等动物性食品中的血红素铁摄入不足;2)膳食VC摄入不足;3)膳食植酸、多酚等铁吸收抑制剂含量较高。我国植物性膳食的特点,膳食中铁少也不易吸收利用。二、为什么政府要推食物强化?根据国际机构关于贫血的公共卫生严重程度等级划定,中国居民的贫血问题属于中度公共卫生问题,部分地区贫血问题已经属于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有营养干预措施。营养干预的方式主要有食物多样化、补充营养素补充剂、食物强化三种方式。食物多样化:是营养干预的首选方式,但存在需要丰富的食物资源、很长的见效时间、大量的营养宣传教育、不适用短期内贫困人群的微营养素状况改善等缺点。营养素补充剂:吸收高、见效快,是特殊人群补充的最佳方式,但存在成本高、依从性差、持续难等缺点,适用于特定人群(如孕妇)或时间段(自然灾害后)的营养补充。食物强化:则是改善居民健康水平最好的低成本解决方案,是理想的成本-收益公共卫生干预方式,无需改变膳食习惯,依从性好,覆盖面广;但对于非强制性强化,推动比较困难,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根据世界银行统计,目前全球普遍存在的维生素A缺乏、碘缺乏以及铁缺乏和贫血导致发展中国家每年损失3%—5%的GDP。按照我国2009年的GDP 335353亿元人民币估算,我国每年为此损失约10000亿—16700亿元。这还不包括间接经济损失及患者、家庭和社会为此所付出的其他代价。国际上已经有上百年的食物强化历史,开始实施国家现今都成为发达国家。1900年瑞典开始食盐加碘,1918年丹麦人造黄油强化,1938年美国开始推广面粉和面包强化,英国面粉钙强化,1949年日本大米强化。目前面粉强制性强化含铁或叶酸的国家有60多个,全世界约有30%商业面粉是强化的。这些强化主要在人们日常食用的调味品和主食中进行,给各国居民营养带来很大改善。

  • 【转帖】营养专家解读左旋肉碱减肥机理

    肥胖作为百病之源,已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与长寿的共同敌人,减肥自然成了现代生活中最热门的话题,越来越多渴望健康的人们加入了减肥的行列,不惜重金以求安全、快速、有效的减肥方法,当然不乏寻找减肥营养品以达到减肥目的。左旋肉碱作为国际公认的健康安全的减肥营养素映入人们的眼帘,但是却有很多人对左旋肉碱并不了解,比如说左旋肉碱究竟是什么东西?有没有什么副作用?要想了解这些问题,就需要对左旋肉碱作一个全方位的解读。通过这篇文章,希望大家对左旋肉碱减脂的应用能够得到全面认知,并得以合理使用。

  • 【转帖】新康泰克等69种感冒药不治病反伤人 专家解读

    [color=#00008B]专家解读:[url=http://health.sohu.com/20090303/n262573291.shtml]孙忠实:儿童应慎用或禁用非处方类感冒药[/url] [url=http://tingzixie.blog.sohu.com/99065177.html]儿科医生:儿童感冒的对症用药[/url] [url=http://fred-xu.blog.sohu.com/111450418.html]板蓝根 感冒药等4类药物应引起家长注意[/url][/color]据英国《星期日电讯报》3月1日报道,英国政府下属的药物安全管理机构日前发现,有69种常用的非处方类儿童感冒药和咳嗽药不仅不管用,而且还可能带来各种副作用甚至是致命危险。该机构称,要警惕大多数感冒咳嗽药都含有的15种成分,正是这些成分带来了危险的副作用。我国药剂师指出,基本上我国出售的治疗感冒、咳嗽类的西药里面都含有这些成分。  MHRA援引报告称,有至少5名两岁以下儿童因过量服用此类感冒药而死亡,而且有超过100个出现有害反应的严重病例,在有些病例中,有儿童不得不因为药物反应而入院接受治疗。  MHRA称,要警惕大多数感冒咳嗽药都含有的15种成分,正是这些成分带来了危险的副作用。这些成分包括使鼻腔黏膜血管收缩的伪麻黄碱、麻黄素、去氧肾上腺素(新福林)、羟甲唑啉、塞洛唑啉;抗组胺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异丙嗪、曲普利啶、抗敏安;抑制咳嗽的右美沙芬、福尔可定以及用于除痰的愈创甘油醚、吐根剂等。  目前,英国药店里出售的大多数感冒咳嗽药都含有这15种成分。MHRA收到的报告显示,服用含有这15种成分的药物后,已有几十人死亡,另有超过3000人出现“有害反应”。  在英国出现的儿童死亡案例中,主要是因为过量使用抗组织胺和麻黄素,前者会导致心律不齐、昏迷;后者会导致心跳加速和血压上升,有关成分常见于治疗伤风咳的药物。  ■专家说法  解放军第306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剂师刘刚指出,基本上我国出售的治疗感冒、咳嗽类的西药里面都含有上述15种成分,比如白加黑、新康泰克、感叹号等。  刘刚副主任提醒说,治疗感冒、咳嗽类的西药都主要是针对成人的,儿童用药要慎之又慎,而且尽量不用西药,在临床上使用中药类的更多些。家长若发现子女有伤风咳病征,可以用盐水、蜜糖纾缓病征。  针对感冒药的安全问题,搜狐健康第一时间采访了我国著名的药物不良反应专家、国家卫生部合理用药监测网专家、原海军总医院药剂科主任孙忠实教授。  孙忠实教授指出,在我国市场上销售的感冒药基本都含有上述的三类成分,但是目前还没有收到儿童因为服用感冒药死亡的严重不良反应报告,主要是一些心慌、恶心呕吐以及头疼等的不良反应。、  2岁以下的儿童不要服用止咳和抗感冒药物 易导致死亡  孙教授进一步指出,英国药物安全管理机构发布这个信息其实并不新鲜,其实早在2007年低,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曾公布,在2004年和2005年,至少有1500名2岁以下儿童服药后出现惊厥及心血管、呼吸、神经系统副作用。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也报告说,从1969年到2006年,接到过54例患者因服用解充血剂而死亡的病例,还收到69例因服用抗组胺药死亡的病例,其中大部分为2岁以下的婴儿。  因此,FDA建议2岁以下的儿童不要服用止咳和抗感冒药物,6岁以下的儿童谨慎使用。同时,强生公司、诺华公司等制药商主动召回其在美国市场上出售的14种非处方药类儿童感冒药。英国的这些数据再一次证实了婴儿服用感冒药的危险,因为这些感冒药和镇咳药通常含用减充血剂、抗组胺剂、镇咳药等成分,2岁以下儿童服用,可能引发致命性并发症,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有这方面的死亡记录。  感冒药中三大类危险成分  对于感冒药中的危险成分,孙教授指出主要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减低充血类药物,主要是伪麻黄碱、麻黄碱、去氧肾上腺素(新福林)等,起到收缩血管,减轻鼻塞症状的作用,这类药物主要对心血管系统有影响,造成心悸、心律失常,甚至死亡。第二类是抗阻胺药,主要有苯海拉明等,起到抗过敏作用,减轻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这类药物严重情况也可以引起死亡。第三类药物是止咳类药物,包括左美沙芬等,也主要是对心脏有影响。  其实上面提到的三类药物,主要的作用就是缓解感冒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没有抗感冒病毒的作用。感冒本身也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大概一周左右会自愈。因此,孙教授强调,感冒药千万不要长期服用,一般在感冒初期服用2-3天即可,平时要多注意喝水、休息、通风。而对于小儿感冒由于服用药物比不用药危险性更大,建议采取一些物理的方法,比如物理降温、冲洗鼻子、注意通风等方法,也完全可以起缓解症状的作用。  最后,孙忠实教授指出,对于儿童感冒药和止咳药的不良反应问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在研究中,相信最终也会是禁用和慎用。

  • 专家解读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

    新华网芝加哥2月16日电:日前,北京再度出现严重雾霾,而“干渴”超过百日和有记录以来第三晚的初雪又让人想起了气候变化。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正在芝加哥举行的美国科学促进会2014年年会上,一组国际专家探讨了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  在16日举行的主题为“空气质量与气候变化”讨论会上,英国莱斯特大学教授保罗·蒙克斯说,学术界早就发现黑碳、甲烷、臭氧等一些空气污染物具有较强的温室效应,针对它们采取行动,可以起到净化空气和减轻全球变暖的一举两得效果。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指出,如果全球各国按照已达成的各类国际共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空气中的甲烷和黑碳,效果可折算为到2070年减少气温上升约0.5摄氏度,有助于缓解全球变暖。  针对气候变化会不会加重空气污染的问题,保罗告诉记者,可能存在两个机制,一是随着温度上升,空气中出现某些污染物如臭氧的几率会增大;二是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气流模式的紊乱,本来有风的地方变得长期不刮风,使污染物不易扩散,因此加剧空气污染。  虽然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之间的关系尚需更多研究,但由于这两者在很多地方都存在一致性,许多国家和国际机构已经开始整合两方面的治理措施。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就牵头成立了“气候和清洁空气联盟”,组织成员国协调应对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  墨西哥专家比阿特丽斯·卡德纳斯女士介绍说,墨西哥面临严重的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问题,现在已由同一个部门来集中管理,努力以更高的效率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

  • 5月18-19日 (GB31653.1-2021)国标兽药残留专业解读会议,14位权威专家重磅开讲!

    5月18-19日 (GB31653.1-2021)国标兽药残留专业解读会议,14位权威专家重磅开讲!会议亮点不只一条:[img]file:///C:/Users/wangxin/AppData/Local/Temp/45e149d9-cbde-4fc6-af19-54ab1cb2e7ce.png[/img]亮点一:与制标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质量与标准研究中心”联合办会![img]file:///C:/Users/wangxin/AppData/Local/Temp/45e149d9-cbde-4fc6-af19-54ab1cb2e7ce.png[/img]亮点二:5月19日全天讲解仪器实操课程,手把手教您做实验![img]file:///C:/Users/wangxin/AppData/Local/Temp/45e149d9-cbde-4fc6-af19-54ab1cb2e7ce.png[/img]亮点三:会后将随机抽取100名幸运参会人员,颁发中国水产科学院培训结业证书![img]file:///C:/Users/wangxin/AppData/Local/Temp/959b2c2e-3d75-4fdb-8e98-d9b5472dae01.png[/img] 报名参会: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ZEa

  • 专家解读食品安全标准“十二五”规划

    http://file1.foodmate.net/file/upload/201202/01/09-19-48-90-410687.jpg  中国食品安全标准屡遭舆论批评。近两年来,从面粉增白剂风波,到乳制品标准争议,无论是标准本身的科学性还是标准制定程序的公正性等,均面临大量质疑。日前,卫生部发出关于公开征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意见征集截止到2012年2月28日。这意味着,在“十二五”期间,中国食品安全的数千条标准有望重新洗牌。  标准清理整合至关重要  该征求意见稿提出,“十二五”期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方面的主要目标包括清理整合现行食品标准,加快制定、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机制,强化标准宣传贯彻和实施工作。  《征求意见稿》称,“十二五”期间,要清理现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以及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内容,解决标准间交叉、重复、矛盾等问题。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表示,现阶段,对食品安全标准的清理整合至关重要,“比补充更新重要得多”。他指出,由于长期以来多头管理,中国很多食品存在多重标准,且多为强制性标准,这些标准往往交叉、重复、矛盾,对食品安全监管颇为不利。“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有着多套强制性标准的国家”。  食品风险评估亟待加强  在谈到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时,征求意见稿指出,目前,“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基础研究滞后,风险评估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食品安全暴露评估等数据储备不足,监测评估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对此,南开大学副教授宋华琳也指出,“风险评估”缺乏,一直是我国食品标准以及其他食品安全的软肋之一。  宋华琳指出,食品安全监管具备典型的风险监管的特征,因此需要通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这一组织形式和程序装置,将相关的化学、毒理学、营养学和微生物学等专业知识加以整合,将诸多科学和技术信息加以整合,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与推演,来评估食品安全风险,并将其作为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基础。但宋华琳指出,目前在制度、能力、人才和技术体系等诸多方面,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都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对此,本次征求意见稿也强调,将“以风险评估为科学基础”作为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之一。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为基础,以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食品安全风险的因素为重点,科学合理设置标准内容,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制定标准程序要透明  食品安全标准制定过程中的程序正义问题始终备受关注。本次规划对此亦有所涉及。其主要任务中提到,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制度。即“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科学合理、安全可靠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  征求意见稿规定,2012年底前,公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跟踪评价规范等相关法规。2013年底前,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修订、征求意见、标准审评、审评委员会委员管理、标准公布等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实现标准工作的公开、透明。  宋华琳建议,应建立审评专家的动态更新机制。这有助于防止审评专家过于固定,防止产业界和审评专家之间形成不当的联系;通过建立审评专家的进入与退出机制,从而将真正活跃在食品标准和食品安全科学研究第一线的专家,及时充实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专家的队伍之中。此外,他强调,未来还应以制度化的方式对待食品安全标准审评专家的利益冲突问题。  进度表  到2013年底,要基本完成对现行1900项食品国家标准和3000余项食品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内容的清理,2015年底前基本完成相关标准的整合和废止。

  • 专家解读丨《山东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35》

    近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等17部门联合发布了《山东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35》(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山东省生态环境规划研究院相关专家对《行动方案》进行了解读,具体如下。[b]一、山东省的气候变化特征[/b]近百年来,全球正经历着以全球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山东省1961至2020年平均气温上升速率为0.3℃/10年,高于全国0.26℃/10年和全球0.15℃/10年的平均气温上升速率。尤其自1990年以来增温显著,2011-2020年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十年。随着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多发频发的趋势。近20年,山东省高温日数增加48%,暴雨日数增加9%。2007年济南“7.18”暴雨、2014—2017年半岛地区持续干旱、2018年“温比亚”台风等均造成严重影响。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山东省平均气温仍将以[color=#0c0c0c]0.3[/color][color=#0c0c0c]℃[/color][color=#0c0c0c]/10[/color][color=#0c0c0c]年的速率上升,[/color]高温、干旱、强降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次和强度将进一步增加,台风北上影响山东省的概率明显加大。据统计,2009-2022年,山东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color=#0c0c0c]年为146.7亿元。同时,气候变化已对我省水资源、陆地生态系统、海洋与海岸带等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严重不利影响,并不断向农业、健康、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城市人居环境等经济社会系统蔓延渗透。[/color][b]二、应对气候变化举措[/b]适应和减缓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对策。减缓强调温室气体减排与增汇,适应强调防范和降低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与风险,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当前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同时,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等17部门联合印发《行动方案》,是贯彻落实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强化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要举措。对于强化山东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color=#0c0c0c],提高气候风险防范和抵御能力[/color],助力美丽山东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结合山东省实际,提出了适应气候变化十大重点行动,涉及气象、自然生态、水资源、农业、城市与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敏感二三产业、健康与公共卫生、国土空间、重点区域等十个方面。(一)气候变化监测预警与风险管理行动。完善多圈层多领域的气候变化观测网络。提升气候变化监测预测预警水平。提升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能力。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二)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增强森林、湿地、海洋生态系统气候适应能力。强化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重点生态区域保护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三)水资源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加强水生态保护。强化水资源监控能力。(四)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优化农业生产格局。强化农业应变减灾能力。发展气候适应型农业。加强粮食安全保障。(五)城市与人居环境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适应能力。加强城市洪涝防御能力建设与供水保障。(六)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加强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气候风险管理。完善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技术标准体系。突破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关键适应技术。(七)敏感二三产业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提高能源行业气候韧性。发展气候适应型旅游业。加强交通运输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八)健康与公共卫生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开展健康风险评估预警。提高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全面推进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九)国土空间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强化国土空间布局引领。强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强化国土空间协同适应。(十)重点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协同提高城市群和都市圈气候适应能力。统筹推进黄河流域山东段高质量发展与气候适应能力。持续提升沿海地区气候安全保障能力。[b]三、不同阶段的工作目标[/b]依据上述重点行动,《方案》分别提出了2025年、2030年和2035年的行动目标。到2025年的目标是,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基本确立。适应气候变化的风险预测预警等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形成。通过有效开展自然资源、水资源、农业、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及城市、沿海、沿黄等重点区域的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带动气候变化观测网络实现天地空全覆盖,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能力持续增强。通过开展气候变化风险预警,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评估水平进一步提升,气候相关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取得阶段性进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取得显著进展。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的先进适应技术得到应用推广。全社会开始自觉参与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到2030年,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将在2025年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其中,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完善,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基本形成。气候变化观测预测、影响评估、风险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气候相关重大风险防范和灾害防治能力显著提升。各领域和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全面开展,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气候韧性明显增强,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到2035年,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能力达到同期国内领先水平。气候风险管理和防范体系基本成熟,干旱、暴雨、风暴潮等重特大气候相关灾害风险得到有效防控。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更加完善,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提升,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 【简讯】河南营养专家解读2007年新版《膳食指南》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与之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患病率增加,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突出问题。2008年1月15日,卫生部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以下简称“《指南》”,指导人们合理膳食、均衡营养、促进健康。 为此,记者采访了河南省营养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人民医院营养室主任陈永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师付三仙,结合河南人的饮食习惯,解读新《指南》十条,希望能对大家的饮食给予切实的指导。 “食物多样”是《指南》的核心 蒸米时,粗细粮搭配表绿豆、海带、大米比例为4∶1∶10玉米渣、大米比例为1∶2绿豆、玉米渣、大米比例为2∶2∶1黄豆、玉米渣、大米比例为2∶2∶1荞麦、大米比例为4∶1做面食(杂面条、杂面馒头、杂面饺子皮)时,粗细粮搭配表:绿豆面、海带粉、白面的比例是4∶1∶10玉米面、白面的比例是1∶2绿豆面、玉米面、白面的比例是2∶2∶1黄豆面、玉米面、白面的比例是 2∶2∶1燕麦面、白面的比例是4∶1玉米面、黄豆面的比例是 3∶2高粱面、白面的比例是3∶2黄豆面、白面、麦麸的比例是 10∶14∶1 2007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3.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4.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5.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6.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7.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8.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9.如饮酒应限量10.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1997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3.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4.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5.吃清淡少盐的膳食6.食量、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7.如饮酒应限量8.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 专家解读 |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山东省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省固废和危化品污防中心李建志研究员对《工作方案》进行了解读,具体如下。加强新污染物治理,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行动,是切实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安全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具体体现。《工作方案》聚焦重点区域和行业,实施调查评估、分类治理、风险管控、多点突破,统筹推进新污染物治理,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的主要工作目标,力争到2025年,初步建立山东省新污染物治理体系,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工作方案》在全面落实国家《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有关要求的基础上,以“筛、评、控”为防控思路,从“建机制、摸底数、抓治理、强能力”四个方面提出八项重点任务:一是“建机制”。建立健全新污染物治理管理机制。建立新污染物治理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部门联合调查、执法和信息共享,成立新污染物治理专家委员会。二是“摸底数”。包括开展化学物质环境信息调查和风险评估,构建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体系两项重点任务。三是“抓治理”。包括严格源头管控,强化过程控制,深化末端治理,开展治理试点示范四项重点任务。强化全过程风险管控,提出覆盖源头、过程、末端环节的全过程治理举措,创新性开展新污染物“筛、评、控”试点示范。四是“强能力”。整合现有资源,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加强新污染物治理基础能力建设,搭建新污染物基础监测、快检快评平台,提升社会化监测能力,着力夯实我省新污染物治理工作“四梁八柱”,全面提升新污染物治理能力。《工作方案》的出台,对于加快补齐我省新污染物治理工作短板,有效防范新污染物环境与健康风险,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有关文件:[url=http://sthj.shandong.gov.cn/dtxx/hbyw/202302/t20230207_4240041.html]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url]

  • 专家解读《海洋生物水质基准推导技术指南(试行)》有关问题

    为保护海洋环境,推动海洋环境基准工作,生态环境部于2022年7月18日印发了[url=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1/202207/t20220720_989138.html]《海洋生物水质基准推导技术指南(试行)》(HJ1260—2022)[/url](以下简称《指南》)。这是指导与规范我国海洋环境基准推导的第一个标准,有关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b]问:《指南》的出台对于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有什么重要意义?[/b]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姚子伟研究员:海洋环境基准是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定我国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的基础和科学依据,可为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和突发事件应急提供重要支撑。  现行《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在我国海洋污染防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初制定该标准时,是以国外一类或多类(海洋生物、感官、健康等)海水水质基准为参考依据的。对于海洋生物水质基准来说,由于推导方法、关注物种的差异,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制定的海洋水质基准也存在较大差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各国应根据本国海洋生态环境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基准研究。  《指南》的出台,对于加强我国海洋环境基准研究,加快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与应用,提升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b]问:20世纪80年代至今,一些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陆续发布了海洋生物水质基准。与之相比,《指南》在方法和技术要求上有什么独特之处?[/b]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王莹研究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欧盟、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环境管理部门,根据其环境管理需要和水环境污染状况,陆续发布了保护水生生物(淡水生物和海洋生物)水质基准推导技术指南,以及保护海洋生物的水质基准。《指南》编制过程中,充分吸收、借鉴了国内外科学研究成果。  在方法学上,规定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进行海洋生物水质基准的推导,这是当今国际上推导淡水、海洋生物水质基准的主流方法,也是《淡水生物水质基准推导技术指南》(HJ831—2022)规定使用的方法。  在技术要求上,充分考虑了我国海洋生态系统特征和工作基础:一是要求使用我国的海洋物种毒性数据,推导海洋生物水质基准;二是根据我国海洋生态系统物种分布情况,提出了基于我国海洋生物区系特征的“5科8种”最少毒性数据需求;三是提出的同效应急性值/慢性值的计算方法,解决了不同类型毒性效应所占权重不同的问题,达到了更好地保护我国海洋物种的目的,目前国际上仅欧盟提出了此项技术要求。  [b]问:《指南》提出基于我国海洋生物区系特征的“5科8种”最少毒性数据需求是怎么考虑的?[/b]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闫振广研究员:据统计,我国微藻和大型藻类共3000余种,占我国海洋物种总数的11%;节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棘皮动物门和轮虫动物门等是我国海域主要的动物门类,共17000余种,占我国海洋物种总数的59%。以上我国海洋生物关键类群的海洋物种数占我国海洋物种总数的70%以上。  为使海洋生物水质基准推导体现我国海洋生态系统特征,确定基准推导所需最少毒性数据需求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海水受试物种应涵盖我国海洋生物关键类群,具体体现为:必须涵盖微藻或大型藻类中的1科,节肢动物门甲壳类中的2科,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类中的1科;其他生物门类,如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棘皮动物门、轮虫动物门等中的1科,或是甲壳类和硬骨鱼类中未使用的1科。  关于8个物种的最少毒性数据需求,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从数理统计的角度来讲,物种数越多模型效果越好;从物种敏感性分布模型的稳健性和基准值的可靠性角度来讲,如果毒性数据覆盖了关键生物类群,那么基于8个以上物种的基准值不确定性在可接受范围内。澳大利亚/新西兰水质基准推导技术导则最少毒性数据需求中物种数评价为“良好”的标准为8种。  同时,从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及海洋生态角度出发,明确外来入侵物种不应作为基准推导受试物种,如产生藻毒素的海洋微藻、与本土物种争夺营养的互花米草等。  [b]问:我们注意到,《指南》对于不同种类海洋生物的暴露时间的规定有很大差异,请问是怎么考虑的?[/b]  厦门大学 谭巧国教授:《指南》基于国内外海洋生态毒理学标准测试方法,为更具针对性地保护我国海洋物种,在分析不同门类海洋物种的生活史和繁殖特性的基础上,针对藻类、轮虫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等7个门类43科海洋生物,提出了差异化暴露时间。针对急性毒性试验,褶臂尾轮虫世代周期只有2天左右,推荐其暴露时间不大于48小时;对于多数节肢动物和鱼类,世代周期较长,推荐其暴露时间不大于96小时。针对慢性毒性试验,枝角类如蒙古裸腹溞世代周期为5—7天,推荐其暴露时间不少于5天;而鱼类如黑点青鳉世代周期可达3—4个月,推荐其暴露时间需不少于21天。  [b]问:作为国家环境基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想请您谈一谈,“十四五”时期我国海洋环境基准领域还需要推进哪些工作?[/b]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王菊英研究员:海洋环境基准主要包括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海洋生物水质基准和沉积物质量基准,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营养物基准,以及消费海产品、海洋娱乐用水的人群健康基准等。  我国海洋环境基准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取得一定进展。如:相关研究为制定《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提供了直接技术支撑;国家“863”专项“陆源入海排污口典型有机污染物的海洋环境效应阈值确定的关键技术研究”和海洋公益性科研专项“近海海水质量基准/标准的研究与制定”获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我国海区跨越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海洋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从保护我国海洋生态系统角度出发,“十四五”期间,以保护我国海洋生态系统完整性为根本,应加快研究构建我国海水水质基准方法体系,研制对我国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有重要影响的目标污染物海洋生物水质基准,开展内分泌干扰物等新污染物的生态风险阈值研究,研制基于分类分区的我国渤海、南海等重点海域营养物水质基准。  我国海洋环境基准研究领域的专家分布于不同机构,为确保“十四五”海洋环境基准工作的顺利推进,应充分发挥国家环境基准专家委员会的智库平台作用,联合国内优势研究团队形成合力,组织联合攻关,通过在更广空间和更高层次上的合作,为我国海洋环境基准工作贡献智慧和力量,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满足加快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求。

  • 【原创】医院专家是怎么来的?我疯了!

    今天早上发现家女发高烧,一测38.6度,立即去医院。挂了一个专家号,此专家甚牛,询问一下情况,说可能是红症,至于吗?!!说要就要测血常规!----靠!!!小小的发高烧就要测血常规!疯了!哎,谁叫她是专家呢,去吧。花了20块,测了一下,把结果拿过去给她看,但她却只给开了一幅清热解毒的药!!!!!!!!!!!!!!!!!!!!!!!!!!!!!!!!!!!!!!!!!!!!!!!!!!!!!!!!!!!!!!!!![color=#DC143C][size=4]是我疯了,还是这个世界疯了!!!![/size][/color]

  • 机构如何应对不同人员的不同解读?

    [font=宋体]检验检测机构无论是在平时学习培训还是在各种评审中,经常会遇到不同的专家对同一条款有不同的解读,一个专家提出来要求机构进行整改,而另一个专家又提出另外一种理解,使机构不知所从。那么,检验检测机构如何应对不同人员的不同解读?[/font][font=&][/font][font=宋体](1)应按照逻辑关系来理解。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字,在表达概念上都有其缺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对于标准的学习,机构应按照第一性原理,每项工作都有其内在逻辑,应按照事物发展的本来逻辑去理解和实施。[/font][font=&][/font][font=宋体](2)应形成自身有效做法。标准只是提出了对各项工作的通用性要求,在具体做法上并无统一规定,对不同技术特点的检测领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模的机构,在做法上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各机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形成适应于自身有效做法,只有形成自身有效做法,才更有实践性和说服力。[/font][font=&][/font][font=宋体](3)不一定都需要修订或整改。专家有不同的技术经历,个人的体会也不尽相同。对于专家的意见,对机构有益的应及时吸取,用于改进自身的管理体系。对于一些明显不适用于自身的建议,如果没有开具整改项,则无需整改。如果开具了整改项,还是应该按专家的意见去整改。如果整改后运行一段时间感到不合适,可以再次对其进行修订。[/font][font=&][/font][font=宋体](4)管理体系运行并非要求完美。管理体系运行的目的是确保结果有效性的,所有要素的运行形成一个整体,可降低结果有效性风险。只要整体运行质量上有保障,即使是某一个要素运行不完美,也可使风险降到最低。机构应基于风险的思维,确定管理体系运行的程度。[/font]

  • 【分享】实验室资质认可准则17025详细解读

    刚参加一个实验室资质认可内审员培训班,国内知名专家讲稿,一个是17025准则的详细解读;一个是如何进行方法的确认。发上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对进行实验室认可的各位有所帮助。[~137167~][~137169~]

  • 元宵3月色谱版区峰谜解读活动:你晒峰形图,大家来解读

    昨天元宵节,大家已经开始行动了猜灯谜活动,为了让大家都参与,色谱版区特别推出峰谜解读活动,目的就是让大家都热闹起来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2.gif==============================================================================峰谜解读活动:你发有问题的峰行色谱图,大家来解读(发问题和参与解读都有机会获得积分奖励),可以是你刚刚遇到还没解决的图谱,可以是你已经知道原因的图谱来考考大家。参与帖子格式:【峰谜解读】+标题奖励:每个活动主题帖子奖励10-20个积分,参与解读奖励1-10个积分。只要你参与,就有机会获得丰厚的积分奖励!!!发主题可以在色谱版区任何一个版面发主题帖子参考例子:【峰谜解读】元宵节液相色谱吃汤圆撑饱了吗?峰咋这么胖,一起来解读下

  • 解读 麻纤维

    麻纤维可以有很多用途,工业、农业、纺织业随处可见其身影,在纺织品天然纤维中,麻纤维排行第二,是人类利用较早的纤维之一。麻纤维做成的服装,色调暗雅以中性为主,古朴、天然的特性往往给人复古、传统的视觉体验。在永不停息的服装圈里,麻类服装常年低调,但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吸引服装设计师的眼光,成为大街小巷流行的风景。 在崇尚“天然、环保”的今天,天然纤维成为人们服装的首选面料。相比于大众亲民的棉纤维,麻纤维依靠纺织技术的提高,一改往日低质粗糙的本性,在成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服装原料。但也有消费者心存疑惑,麻纤维都是一样的吗?此麻与彼麻有何区别?麻纤维服装穿起来舒服吗?专家为您解读麻纤维服装的特点。

  • 解读 | 专家解答网络上关于“农药残留”的五大疑问

    夏天是水果瓜菜集中上市的季节。在大家大快朵颐的同时,网络上关于“农药残留”的各类传言也是四处传播。从“农残草莓千万不能吃”到“豇豆农残为蔬菜之首”,这些“农药残留”传言几乎把夏季时令的各种蔬菜水果给点了个遍。怪不得很多网友看完之后,会为“还能吃点啥”发愁。 今天我们就请权威专家针对时下最热门的5个“农药残留”传言的真与假给予解答。  求证专家:隋鹏飞(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所长) 厉曙光(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1、问:网上有传言说,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对于高毒农药没有予以禁止,从而导致了食品安全问题高发。这是真的吗?  刚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对农药的使用实行了更加严格的管理,禁止将剧毒、高毒农药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药材。由于是在《食品安全法》中首提剧毒、高毒农药的禁令,一度被误读为我国高毒农药一直可以用于上述产品。  实际上,从农业部门的规章,到国务院条例,对高毒、剧毒农药都作出了范围的限制,在严管之下,使用比例也逐年下降。10年前,高毒农药在农药中占比近30%,现在不到1.7%。此次只是通过修订《食品安全法》,将这一禁令提升到了法律的高度。  2、问:有人说,买菜要买有虫眼的菜,因为有虫眼的菜就表示没有打农药,就不会有农药残留,这是真的吗?  不少消费者认为,有农残就等同于不安全,甚至故意去选择“虫眼菜”。这其实是混淆了“农药残留”和“农残超标”的概念。  需要澄清的是,蔬菜使用农药很正常,全世界无一例外。只要严格执行停药期和严格用药范围,农药残留是可以降解到安全标准范围内的,而此时产品就是安全的。而农药残留标准,通常是在实验室数据基础上,再放大百倍量、确定的安全标准。也就是说,即使出现了小概率的超标事件,也不代表对人体有害。3、问:网上有消息说,我们国家90%以上的蔬菜都存在农药残留超标问题,这是真的吗?  从农业部近年来的例行监测结果看,食品农药残留合格率也正逐年提高,2014年全国各类蔬菜的合格率已达96.3%。  来自农业部蔬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信息也显示,近年来甲胺磷、对硫磷等禁用农药基本没有检出;氧乐果、克百威等限用农药的检出和超标的次数也大大降低,已不是造成蔬菜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检出值也逐步降低,虽然仍有部分蔬菜有农药残留检出,但普遍检出值并不高,基本都低于限量值。  有些种类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农药在所难免,但从用量上面严格控制,农残不超标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4、问:据说,有些农药含有致癌物质,长期大量食用农残超标的蔬菜水果,是不是就会致癌呢?  我们应该明确一个概念,“不合格”不等于不安全,更不等于“有毒”。含有致癌物质不等于一定“致癌”,还需要看剂量和接触的时间,这需要明确区分清楚。  例如,曾引发沸沸扬扬热议的“含三氯生牙膏致癌”,就算每天吃一管牙膏也没有安全风险。按照目前曝光的草莓中乙草胺最高值计算,每天就是吃一公斤草莓也不碍事。曾检出塑化剂的白酒,每人每天喝一公斤,也达不到耐受值。  5、问:最近网上有好几条关于草莓农残超标的消息,这是不是说明,草莓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打很多农药,很容易出现农残超标?  目前已经公布的蔬菜农残检测结果主要来自于3方面:政府部门、第三方检测机构和媒体。但检测仅仅对样本或该批次负责任,因为一次检测超标,就去否定整个行业,甚至永远远离这一农产品,完全没必要。  现在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恐惧已经到了三人成虎的地步。消费者缺乏安全感,在接受食品安全信息上更是“宁可信其有”,有时候就会以偏概全、以小见大、以点代面,导致一些个别现象被不断放大,加深人们的恐慌情绪。来源:中国质量报

  • 食盐被曝含有塑料微粒 专家:摄入量低无需恐慌.我说专家你不负责任!!

    核心提示: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分析了从国内超市购得的食用盐后,发现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这种物质常被用于生产塑料水瓶。在样本中,还检测出聚乙烯、玻璃纸和其他多种塑料。 专家解读 摄入量低无需恐慌 作为调料,食盐在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这也使得公众担心这些塑料微粒会对健康产生影响。华东师范研究团队表示,如果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每日最大剂量食用盐测算,一个人一年将会摄入约1000粒塑料微粒。尽管中国人的食盐摄取量普遍高于WHO规定的摄入量,不过,这依然低于欧洲人一年因为食用被污染的贝类而摄入的11000粒塑料微粒。 专家表示,食品中或多或少都存在对人体有危害的物质, 只要食品是符合国家标准的,并且按照每日容许摄入量(ADI)食用就是安全的。 “失科研工作的严谨态度”,我不觉得是科研人员,而是我们食盐检测部门,既然有存在为何不及时公布?等研究人员调查结果出了,来进行口头说明?从众该类新闻中,我看到的是以前是没有的,如今是存在的。检测机构人员自己也承认的?还有为何又拿欧美标准出来呢?如果欧美早就发了标准,我们没有那么是不是代表我们根本就没重视过该类现象呢?很多专家又说是生产过程带入的,那么就是产品生产本身就存在问题!这就是毒害百姓,故意而为之。按目前新食品法是不是该抓的抓,该关的关呢?垄断经营的东西,不能保证安全,我们什么还能安全? 让百姓信服的不是出报告立马狡辩,而是拿出实际证据来否定别人的研究成果。没有依据,请勿结论。专家,你太不负责了!

  • 关于征集全国适应气候变化专家库专家(第一批)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充分发挥相关领域高层次专家在国内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中的决策咨询作用,进一步提升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生态环境部将建立全国适应气候变化专家库,面向全国公开征集适应气候变化相关专家入库。现将第一批适应气候变化专家征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集范围  适应气候变化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局,有关国家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等。  二、专家职责  (一)参与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研究、决策咨询、交流研讨、宣传解读等,为推动国家和地方层面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帮助提升重点领域、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二)强化适应气候变化相关重点热点问题分析研究,定期分享和报送各自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相关研究进展及成果信息。  三、申报条件  (一)总体要求  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和政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扎实的学术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二)专业领域  1.熟悉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适应气候变化重点领域的国内国际相关政策、标准、战略、行动等。熟悉关键脆弱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和地方各省市适应气候变化相关政策、措施等。  2.从事气候变化监测预测预警、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防灾减灾及应急管理、适应气候变化政策行动规划、适应气候变化与国土空间规划、适应气候变化重大工程规划与建设、适应气候变化技术、适应气候变化投融资、适应气候变化国际形势与国际合作、气候传播与公众参与等重点方向相关研究和应用实务工作的。  (三)业务能力  1.从事相关专业领域工作五年以上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2.在本专业领域有较深造诣,熟悉国内外情况和动态,具有判别和把握重大战略、管理、技术等问题的能力。  (四)其他  1.坚持原则、作风正派,能够认真、客观、公正、独立、廉洁地履行职责。  2.健康状况良好,年龄一般不超过65岁(截至2023年6月1日,特殊人才可适当放宽)。  四、申报流程  (一)申请方式。申请人完整填写《全国适应气候变化专家推荐表》(见附件2),经所在单位同意后,于2023年7月16日前将单位盖章后的电子扫描件(PDF格式)发送至联系人邮箱。  (二)名单公示。生态环境部将根据申请人的专业特长、背景经验进行审核遴选,公示拟入选专家库名单,公示期为一周,公示无异议后入选专家库。  五、专家库管理  专家库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工作需要,适时更新、补充符合资格条件的专家进入专家库。  对专家参与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信息报送等有关情况进行备案记录,对于参与积极性高、报送信息质量高等表现优秀的专家,给予年度优秀表彰。  对存在以下情况的清退出专家库:(一)因身体状况、工作变动等原因不再适合担任专家相关工作的;(二)受到行政处罚、刑事处罚的,丧失或被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三)本人提出申请,要求退出专家库的;(四)徇私舞弊、违背职业道德,在评审评估中收受财物或好处的;(五)拒绝工作安排、长期不参与工作的。  六、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一)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 罗梦,侯芳  电话:(010)65645657,65645653  (二)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 王玉娟,李霞  电话:(010)82268256,82268221  邮箱:wang.yujuan@fecomee.org.cn  附件:1.[url=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6/202307/W020230703590523427183.pdf]主送单位名单[/url]     2.[url=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6/202307/W020230703590524009642.pdf]全国适应气候变化专家推荐表[/url][align=right]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align][align=right]  2023年6月29日[/align]  (此件社会公开)

  • 【转帖】2009年投资者应该怎样去赚钱 专家称投资是王道

    2009年投资者应该怎样去赚钱 专家称投资是王道2008年12月29日10:01 来源: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2008年,是“幸运8”走下神坛的一年,当无数投资者信心满满地准备去接2008年的金元宝时,却发现迎来的是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海啸。无数的股民、基民被浇得浑身湿透,随身的财富被冲得所剩无几,但阳光总在风雨后,虽然2009年也许依然充满了坎坷,但2009年并不代表着我们的投资热情、投资欲望也要冬眠,反而要更为积极地投资。 如此说来,2009年投资者绝对不能停止投资,但是怎么投资、如何投资就成为了关键。为此本报联合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平安人寿、海尔纽约人寿等多家知名金融机构分析师,合力在股票、黄金、外汇、基金、收藏、银行理财产品、债券、保险8大投资领域中为投资者解读2009年的投资之道。请记住,2009年,投资是王道。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