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专家解读

仪器信息网专家解读专题为您整合专家解读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专家解读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专家解读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专家解读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专家解读话题讨论。

专家解读相关的资讯

  • 专家解读:2023年“食品安全与健康”十大热点
    仪器信息网讯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征集了近10家主流媒体筛选的舆情热点,以及在社交平台上受到高度关注的相关热点,涵盖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科技创新、监督管理、标准法规等多个方面。再经专家多轮评议,最终从60余个热点中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10个热点,形成“2023年食品安全与健康十大热点”,并邀请权威专家解读。热点一:阿斯巴甜——安全性引发热议解读专家:陈君石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阿斯巴甜是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以及很多国家和地区政府批准使用的甜味剂。IARC和JECFA两个报告对阿斯巴甜致癌性证据的评价是一致的,都认为阿斯巴甜的致癌证据有限或不足。我国居民阿斯巴甜摄入量远低于目前国际普遍采用的每日允许摄入量,健康风险很低。消费者需理性看待阿斯巴甜,不必过于恐慌。热点二:预制菜——预制容易预知难解读专家:单杨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预制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胡小松教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预制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预制菜是社会快节奏发展、多样化消费需求下的必然产物,它是多种类别食品的商业性统称,现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已基本覆盖。符合相关标准的预制菜产品,其质量安全即有保障。预制菜陷入风波凸显行业与消费端的沟通有待加强。当前,亟需凝聚共识,明确边界,梳理不同类别预制菜产品的管理原则;依靠科技创新,增强预制菜行业发展动能;挖掘地方特色菜肴并形成品牌,打造差异化竞争的各具优势的发展格局;并加强消费者沟通,助力消费信心重建。热点三:母乳低聚糖(HMOs)获批——法规激活婴配新赛道解读专家:孙宝国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母乳低聚糖(HMOs)是母乳中含量第三的固体成分,在支持婴幼儿等人群的特征肠道菌群建立和免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婴幼儿配方等食品中添加HMOs有利于改善婴幼儿等人群的营养健康状况。迫切需要加快HMOs在婴配粉等中的应用,同时要加强HMOs的科研支撑,并推动更多种类的HMOs在我国落地应用。热点四:酱香拿铁——跨界联名火爆出圈解读专家:盛军教授,云南农业大学原校长酱香拿铁是一次品牌、文化与行业的跨界融合,既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又创新“食尚”和潮流。一个被消费者喜欢和认可的产品,一定是风味品质的认同、创新创意的认同以及文化习惯的认同。跨界融合是创新创造的尝试,但创新跨界要坚持守正创新不能“越界”,一定要遵循相关标准和规定,确保产品质量与安全,维护好消费者权益。热点五:“羊肉掺假”事件再现——食品真实性咋保障?解读专家:陈颖研究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真实性与溯源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食品掺假使假宛如不断膨胀的“毒瘤”,是被忽视的食品安全“隐形杀手”。食品真实性已成为新征程上食品安全的焦点问题和重要内容,是食品安全治理工作重头戏。食品真实性需要全球“共建共治共享”,亟待不断增强保障食品真实性和打击食品掺假使假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食品真实性监管治理的水平。热点六:保健食品新功能——制度“破冰”赋能产业创新解读专家:谢明勇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发布实施的24项保健食品功能声称与《保健食品新功能技术评价实施细则(试行)》构成了我国现有保健食品功能声称管理制度24+的有机整体。它是基于保健食品行业20余年的应用实践,对保健功能声称管理模式的创新,即允许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在开展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单独或联合提出24项保健食品功能声称以外的新功能建议,可推动保健食品新功能及产品研发,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热点七:反式脂肪酸被“拉黑”——走出消费误区先要科学认知解读专家:王兴国教授,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反式脂肪酸是不饱和脂肪酸中的一种,具有天然和加工两种来源。尽管长期过量摄入反式脂肪酸对健康有害,但我国居民膳食中摄入量水平较低,风险可控,消费者无需过度担忧。从全球范围来看,消除加工来源的反式脂肪酸是必然趋势,应通过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消费认知,保障人民健康。热点八:“防猝死套餐”走红——别让智商税收割“脆皮年轻人”解读专家:马冠生教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过度运动是导致猝死的重要诱因。“防猝死套餐”中的营养物质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和健康效应,但是,并没有证据表明具有预防猝死的作用。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宣称具有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作用。建议消费者合理膳食,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素养。同时建议相关部门继续加强开展广泛、深入的科普宣传。热点九:数字标签试点——让食品标签看着更方便解读专家:李宁研究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数字标签是一种通过二维码等形式,展示食品标签信息的新方式。没有了标示版面的限制,消费者可以以数字化方式了解食品信息,满足不同消费者阅读食品标签的需求。行业应合力加速标签数字化的进程,迎着数字化创新发展的浪潮,让消费者接收到更清晰、全面的食品标签信息,最终将数字标签作为一种常态化的标签载体,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和推广。热点十:沙门氏菌——致病微生物需重点防范解读专家:刘秀梅研究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食品安全首席专家沙门氏菌是全球普遍关注的食源性致病菌,因污染肉、蛋、果蔬和乳制品等引起人的胃肠道疾病,腹泻严重可导致脱水甚至死亡。沙门氏菌主要来源于人和动物的肠道、水源和生产加工环境以及储运和加工过程的交叉污染。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执行良好卫生操作规范,加强过程控制。餐饮从业人员和消费者更要认真执行“食品安全五要点”,把好食品入口的最后一关。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司二级巡视员郝明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副司长宫国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邵薇均在活动致辞。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教授罗云波发布“2023年食品安全与健康流言榜”。此次活动的举办,加强了科技界、产业界、媒体等多方力量的合作,推进了公众科普,为营造食品安全与健康的良好舆论环境做出了努力。本文信息来源:食品科学与技术学会微信公众号
  • 专家解读食品安全热点:不能以外国标准为标准
    2012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引起人们的热议,让人充满了对中国传统美食的向往。然而,去年诸多的食品安全事件,仿佛又给人们蒙上了一层浓浓的阴霾。从年初的螺旋藻、明胶到年中的荧光增白剂、硼砂,再到岁尾的白酒塑化剂,使消费者不知如何是好。   前不久,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室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联合发布的“2012年公众关注的12个食品安全热点点评”,12位知名专家对12个热点进行了逐一解读。   针对去年4月老酸奶、果冻的“明胶门”事件,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孙颖解读说:“老酸奶、果冻添加工业明胶一事没有依据,属于非食品安全事件。如果以工业明胶冒充药用明胶制成药用胶囊,造成严重铬污染,则属于违法犯罪行为,也不属于食品安全事件。”而去年4月,媒体报道披露,可口可乐山西饮料公司因管道改造,致使消毒用的含氯处理水混入公司9个批次价值约500万元左右的12万箱可乐产品中,部分产品已被当作合格产品销往市场。随后,山西省质监局发布一则通知,认定媒体报道情况属实。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孙宝国教授解读说:“这是一起典型的由于过程控制不到位,而造成的食品安全事件。这表明即使知名企业在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和管理方面也存在严重疏漏,生产过程监督严重缺位。”   去年7月,河南省工商部门在对方便面食品的例行抽查中,发现今麦郎公司生产的“一元王香辣牛肉面”、“今野拉面”方便面均被检测为酸价超标。时隔不久,三门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表声明,承认其自身方便面酸价指标检测资质认证不全,此前对今麦郎方便面的三份检测报告予以收回并声明无效,同时对今麦郎食品有限公司表示道歉。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工元晓梅评价说:“检验机构必须依法从事食品检验活动。食品检验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认证认可的规定取得资质认定后,方可从事食品检验活动”。   随着专家们逐一解读,一个个案例抽丝剥茧地揭开。其中12个热点问题,只有两个是真正意义上的食品安全事件。很多问题是消费者、媒体和业界专家对于热点的认知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造成的。诸多热点问题分别存在标准引用有误、判定依据不足、企业生产过程管理和控制不到位、执法不当、企业超范围使用新资源食品配料、外源性迁移污染等。   “其实,中国食品安全的最大危机是消费者对食品工业的信任危机。企业界、科技界和媒体都应承担重要责任,科学认知食品安全问题已刻不容缓。”中国食品科学学会孟素荷理事长强调说。她认为,透明产生信任,这需要食品企业要让自己的生产过程透明 政府的管理要透明 媒体的透明是把食品安全的问题回归到食品安全问题的本身,而不能成为一个炒作的课题。   孙宝国院士说:“对‘量效关系’的理解才是当前食品安全公众科普中最为紧迫、也是最为重要的内容,需要让消费者建立‘检出不代表违规,检出不代表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的科学认知”。孙宝国院士还说,不是所有外国的标准都比我们高,如我国明令禁止使用的瘦肉精,而美国的瘦肉精标准是10ppb,欧盟是2ppb 日本饮用水含铅的标准是35微克/升,我国是20微克/升。我们不能以外国的标准为标准,而是应该以安全为标准。
  • 10余位专家在线解读GB31653.1-2021兽残新国标,报名从速!
    2022年2月1日起,涉及水产品、动物性食品、蜂产品等领域的兽药残留检测36项国家标准(GB 31653.1-2021)已经实施。基于此,以兽药残留标准为主题的网络研讨会应运而生,为呈现给参会人员高质量、高标准的研讨会,仪器信息网倾心打造此会议,将呈现以下三个亮点: 亮点一:高度聚焦,国标解读(GB 31653.1-2021)基于新国标中涉及到的食品品类和分析技术,本次会议将聚焦国家最新食品安全标准、兽药残留检测新技术等领域的关键要素,主要内容包括:标准现状、标准立项背景、方法原理、技术关键点等。为参会人员带来最全面、最详细的标准解读,将满足各类听众的需求。亮点二: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质量与标准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是农业农村部直属的综合性渔业科研机构,担任着我国渔业重大基础、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研究的任务。在国标(GB 31653.1-2021)中牵头制定了GB 31656.6-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水产品中丁香酚残留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本次会议是仪器信息网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质量与标准研究中心共同策划组织,将邀请行业专家分享国标解读及最新检测技术。 亮点三:实操视频直播间免费观看,并为100位用户颁发水产科学院培训结业证书与以往讲解理论知识不同,此次课程将特别呈现实操案例,以视频的形式对兽药残留新国标水产品检测操作进行全流程实操演示,手把手讲解实操中关键环节和注意事项,旨在提高实验室分析方法验证内容、结果输出、检测数据的质量,确保实验室所提供数据的有效性、公正性和可靠性。此实操视频仅限会议直播时观看,后期需付费观看,请参会人员抓住宝贵的机会!会后将为100名幸运用户颁发由水产科学院培训结业证书,数量有限,先到先得。会议日程:5月18日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兽药残留检测方法解读5月19日 兽药残留新国标水产品检测演示视频报名点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兽药残留检测方法解读”专题网络研讨会
  • 专家共议《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
    p   感染性疾病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造成人类死亡的重要因素。大多数感染性疾病只要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并给予科学合理的治疗,都有可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彻底治愈。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对感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判断预后、确定抗感染疗程与连续监测方面都有较大帮助,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区别引起感染的致病原。 /p p   近日,在南京举办的《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公识》(以下简称《共识》)媒体专访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主任解立新教授、解放军南京总医院呼吸病研究所所长施毅教授以及浙江省人民医院检验中心主任周永列教授从不同角度对《共识》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读。 /p p    strong 感染生物标志物PCT与IL-6 辅助感染性疾病诊疗 /strong /p p   “感染性疾病不能仅靠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作出判断,优选良好的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对于帮助临床鉴别感染与非感染、动态评价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解立新教授指出,“优选感染标志物应具备的特性包括:灵敏度高,可以在感染早期即发生显著变化且不受非感染因素影响 具有高特异性,能够区分病原体类别,鉴别是否为细菌性感染 能够辅助评估感染严重程度和预后,监测治疗应答,并指导抗菌药物的使用等。” /p p   传统的细菌感染生物标志物包括外周血白细胞(WBC)、红细胞沉降率(ESR)、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 积分、内毒素水平等,其或因影响因素较多、特异性不高,或因操作相对烦琐,目前临床价值有限且已不再广泛应用。C-反应蛋白(CRP)是目前在临床广泛应用的细菌感染生物标志物。作为敏感的炎症指标,CPR检测快速、便捷,其升高幅度与感染或炎症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CRP检测还可辅助区分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p p   此外更值得关注的是,更多优秀生物标志物如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等近年也逐步在临床上开始应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施毅教授指出:“PCT作为目前临床常用的重要细菌感染生物标志物,参考意义较大 IL-6检测的相对优势则在于急性感染的早期发现。” /p p   PCT是一种功能蛋白,是降钙素合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是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前肽物质。《共识》指出,PCT对严重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判断病情严重程度、预后、评价抗感染疗效、指导抗菌药物应用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且对全身与局部感染具有较高诊断价值,是判断脓毒症的重要工具。 /p p   一项包含 30 个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证实PCT可有效辅助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实验数据显示:当PCT截断值定为 1.1μg /L 时,早期识别脓毒症的敏感性为77%,特异性为79%。此外,PCT在局灶性细菌感染中往往正常或轻度升高,可辅助诊断局灶性细菌感染。同时,PCT水平可有效反映患者细菌感染严重程度,其浓度与全身性细菌感染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p p   在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及辅助指导抗生素治疗方面,研究证实,经过有效的抗感染治疗,脓毒症患者24小时后循环中的PCT水平可降低50%,其降低程度和患者存活率升高呈正相关,而PCT水平仍继续增高或居高不下则提示预后不良 PCT检测结合临床信息能够进一步明确抗生素治疗的必要性以及优化抗生素使用流程,动态监测PCT水平可辅助抗生素治疗,检测结果可作为开始抗生素治疗的指征以及抗生素疗效判断的标准,从而显著减少抗生素暴露时间,且安全性良好。 /p p   IL-6是参与脓毒症等感染的重要炎性介质,在感染发生后很快释放入血,可作为感染程度的指标。《共识》指出,在炎症反应中,IL-6的升高早于其他细胞因子,也早于CRP和PCT,2小时即达峰值且持续时间长,因此可用来辅助急性感染的早期诊断。 /p p   《共识》强调,没有任何一个生物标志物是绝对敏感又绝对特异的,不能单凭某个生物标志物的改变来诊断疾病,只有结合、参照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施毅教授指出:“多个指标的联合检测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可提高对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和预后判断价值。”PCT联合IL-6检测可用于细菌性感染辅助诊断,避免单一指标对感染类别判断的误差,从而帮助临床医师快速确定患者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成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p p    strong 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提升生物标志物临床价值 /strong /p p   “好的生物标志物需要有好的检测方法来实现临床价值,PCT与IL-6的临床运用需要以精准的检验结果作为有力支撑。此次《共识》反映了临床需求,为检验科在感染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和质量控制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周永列教授表示,“在选择检测系统时,控制总误差及校准品溯源性是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所在,同时要重视检测系统的性能验证,做好质量控制。” /p p   《共识》指出,罗氏诊断ElecsysR BRAHMS PCT是国内外最常用的PCT检测之一,其使用电化学发光法技术,使检测结果高度一致且具有可溯源性,仅需18μl样本量,就可在18分钟内实现0.02~100ng/ml的检测范围。同时,其拥有优秀的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可适用于所有罗氏诊断免疫分析平台,实现高度一致性的检测结果。联合ElecsysR IL-6检测,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发现感染,实现鉴别诊断、疗效监测、预后评估,进而改善治疗决策,提高感染性疾病治疗的成功率。 /p
  • 月旭科技-专家讲座系列之36项兽药残留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解读
    月旭科技第六期专家讲座现已开放预约!本期讲座特约嘉宾现在揭晓!… … 鉴于《GB 31658.17-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动物性食品中四环素类、磺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已于近期正式实施。本期专家讲座咱们邀请到了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的秦宇老师,为您详细解读《36项兽药残留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准备好小板凳,一起来听课吧!勘误:下图讲座时间应为6月30日(周四)01主讲人简介高级工程师,博士在读,食品科学专业,就职于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累计从事食品检测工作10年,完成近超8万批次样品测试,完成国家及省市政府组织食品检测能力验证65项。完成上海市科委国内合作项目2项,技术标准专项2项,上海市农委“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1项,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系统项目6项;参与制定ISO国际标准1项和国家标准4项,发表文章14篇(其中SCI收录2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02讲座主题《36项兽药残留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解读》内容摘要1. 新发布36项兽药残留标准之《GB 31658.17-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动物性食品中四环素类、磺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标准解读;2. 四环素类、磺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检测现状;3.《GB 31658.17-2021》操作注意事项。03讲座时间2022年6月30日(本周四)14:00-16:00
  • 中科院专家解读精准医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医疗大数据的布局
    事件:3月7日,科技部发布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将“精准医学研究”列为2016年优先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并发布了项目申报指南,实施周期为2016-2020年。被业界解读为标志着行业期待已久的精准医疗国家战略部署终于揭晓。 对此我们邀请了参与2016年项目指南编制的专家,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马普计算生物学研究所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主任,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亦学教授,针对指南的意义、特点、产业影响等进行解读。主要结论如下: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专项的意义重大。1)顺应医药研发的国际发展趋势的国家战略部署 2)希望通过新的国家项目推动生物医学大数据的共享 3)设计原则是要发挥我国自身优势。 此次专项的性质和特点有别于以往专项。公益性(平台建成后数据共享)、系统性(闭环设计,涵盖范围、技术体系设计的完备性均超过了美国计划)、强制性(设置了一些约束条件以规避以往国家专项在共享机制上的缺陷)、中国特色(建立中国人群典型疾病精准医学临床方案)。 精准医学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是精准医疗能否实现的重要关键。平台功能上,类似于美国的NCBI数据库,但内容和功能上有拓展 数据收集对象上,以科研院所和医院为主 数据质量上,指南有明确的考核指标 约束力上,将对申报单位提出数据汇交的强制性要求。将通过这些措施推进和保证平台顺利建设。 此次专项对精准医疗产业的影响总体积极,归根结底是国家层面在医疗大数据方面的一个前瞻性的布局。1)短期来看,专项对企业大数据将形成一定冲击,但长期来看,其通过推动数据链的整合服务于科研和产业创新链,将加速检测技术在临床的转化应用,企业可在自身技术和分析体系基础上,借助公共数据平台的支持,进行整合与价值挖掘 2)对整个产业链上下游都将是积极的带动作用。a、将带动检测行业上游分子检测诊断设备、试剂的研发与产业转化 b、利好中游提供基因检测服务、数据解读的公司。此项目将会产生大量测序和解读的需求,科研院所和医院很有可能通过与高质量的第三方公司合作提高进度和效率 c、将催化生物样本库、大型人群队列、生物医学大数据的深度发展。
  • 海外展会逛什么?专家解读JASIS 2017上的环境仪器热点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7年9月6日至8日,分析仪器行业四大展会之一、日本最大规模的分析仪器展JASIS 2017在东京幕张国际展览中心成功召开。为让参观者能轻松方便地游览展会,JASIS主办方特别邀请精通环境分析方法的日本专家带领观众参观展览,重点解读日本环境领域的分析测试仪器。仪器信息网编辑有幸参与其中,为您带来最前方的展会报道。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f77f6b73-47e6-4e37-83e8-45177f548cce.jpg" title=" IMG_8517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后藤良三先生(右一)与仪器信息网编辑合影 /p p   本次活动的领衔专家是后藤良三先生,他在环境分析仪器的设计和使用方法的开发方面拥有30年以上的从业经验,并曾作为测试技术专家,参与到东亚酸雨管理的国际项目(EA net)的技术手册编写工作当中。后藤良三曾作为分析专家参加过越南和印尼的环境改善国际项目 还作为特别顾问参与了世界湖泊会议的环境调查和研讨会。此外,他在日本食品卫生的测试检查方面做了大量的普及工作。有这样的专家带领参观展览并讲解新技术,相信会使参观者更高效地获取展会丰富信息。 /p p   今年的JASIS展会共设1500个展位,吸引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家仪器厂商集中亮相。参观过程中,后藤先生带领观众先后参观了日本电子、JASCO、赛默飞、HORIBA、安捷伦、TOA-DKK等知名分析仪器厂商的展台,重点讲解各大仪器公司最具代表性的环境检测仪器产品。参观过程中有观众就日本的相关环境问题提出疑问,后藤先生都一一给出了解答。 /p p   从50到70年代,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曾发生过各种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公害。为解决这些问题,经过多年的技术改进和知识积累,日本现如今应用于环境分析和测试的仪器已达到相对成熟水平。近两年,中国加强了对水、气、土等环境领域的规划治理,分析检测方法及仪器在其中将扮演重要角色。后藤先生表示,中国当前部分地区的环境问题日本在几十年前也同样经历过,因此在分析检测领域可以提供对应的解决方案。中国环境仪器市场急剧扩张,吸引全球包括日本在内越来越多环境监测仪器供应商的关注。 /p
  • 专家解读“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意见”
    &ldquo 这是一份实事求是而且操作性较强的文件。&rdquo 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在她看来,《意见》从统筹协调、分类管理、项目流程、经费管理、加强监管和制度建设等多个方面,对科技人员及社会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回应。   各类计划林立缘于&ldquo 政出多门&rdquo   201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11906亿元,其中企业研发支出占76%以上。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2013年达到2.09%。与此同时,中央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从2006年的774亿元,增至2013年的2460亿元,年均增长率约18%。   科技投入总量和强度的大幅提高,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但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为社会各界诟病的问题:各类科技计划、专项林立,重复交叉严重,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管理不够科学透明,资金使用存在违规违纪现象&hellip &hellip   &ldquo 导致资源分散、重复、低效和条块分割的症结在于&lsquo 政出多门&rsquo ,科技工作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国家层面设立的科技计划太多,而且这些计划都是&lsquo 横切&rsquo ,并非按照产业和行业的发展进行立项攻关。&rdquo 方新以基础研究领域为例说,国家设立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门管理和支持基础研究,973计划也在关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难免会造成重大项目的交叉重复。   我国863计划、973计划和以自然科学基金等为主的科技计划体系,在过去30年改革中逐步形成。方新认为&ldquo 它有重要的历史作用&rdquo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费投入太少,863计划在当时稳定了从事高技术研究开发的工作和人才队伍。&ldquo 但是走到今天,这样的计划体系是不是需要做相应调整?这需要思考。&rdquo   统筹协调打破机制束缚   值得关注的是,《意见》对当前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多头申报、重复支持,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信息不够公开透明等方面,都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ldquo 《意见》的亮点之一就是科技资源配置的统筹协调,其中建立健全统筹协调与决策机制,是解决科技资源重复分散、碎片化问题的关键之一。&rdquo 方新告诉记者,各部门对每年度的方案要做综合平衡,这就从计划源头上减少项目的重复交叉,同时新设的计划要有动态评估和终止,并且要上报国务院批准。这意味着,要按照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功能定位,对&ldquo 定位不清、重复交叉、实施效果不好的项目,通过撤、并、转等方式进行调整和优化&rdquo 。   作为实现科技资源统筹协调、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意见》要求,到2014年底要基本建成中央财政科研项目数据库 2015年底基本实现与地方科研项目数据资源互联互通。中央各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信息共享,将为宏观统筹和项目查重提供技术支撑。   &ldquo 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建成后,每个计划支持什么项目,这些项目出了什么成果,这都是公开可查的。&rdquo 方新说,公开是公平的前提,&ldquo 这是机制上挺大的一个突破&rdquo 。   围绕产业链配置科技资源   采访中,方新一再表示《意见》&ldquo 实事求是&rdquo &mdash &mdash 不管是针对性较强的改革措施,还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都实事求是。   &ldquo 现有的改革是动增量没动存量,国家层面的各个计划、项目还都保留,希望在新增的计划上有所调整、改变。&rdquo 方新称,《意见》中提及的计划体系、统筹协调、分类管理等原则都很好,但落实起来难度较大,需要更加细化以真正落实。   相比我国各类科技计划的&ldquo 横切&rdquo ,其他国家的科学计划多是&ldquo 纵切&rdquo ,即围绕提升某个关键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制定科技计划,例如美国的先进制造计划,韩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围绕14个产业制定的国家科技计划等。   &ldquo 横向进行的科研计划,最大的问题是科技和经济不容易紧密结合在一起,国家科技计划在立项时就应注意科技与经济的结合。&rdquo 方新直言,863计划等多是由专家提出项目建议进而形成项目指南,对市场和企业的真实需求把握不够,虽然做出来一批成果,但可能不是企业和产业最需要的。而纵向的计划,是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再按照创新链配置科技资源。&ldquo 这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rdquo 。   &ldquo 我们不能指望一份文件就解决科技界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相关计划,这方面的调整太难了。&rdquo 方新说:&ldquo 在体制上动不了的时候就在机制上做了突破,终归是往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rdquo (原标题:打破科研资源条块分割的枷锁&mdash &mdash &mdash &mdash 专家解读《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一))
  • 专家解读"地沟油"为何难检测 最终可能综合判断
    昨天,一则消息引人关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通过卫生部网站表示,正在组织开展“地沟油”检验方法的研究和论证工作,并向社会公开征集“地沟油”的检验方法。   今年9月,卫生部曾经发布消息称,正全力组织科研攻关研究鉴别“地沟油”检验方法。据了解,目前已经征集到5种“地沟油”检验方法,但在专家论证后,发现这些方法特异性不强。“特异性不强是指没有很好地分辨出哪些是地沟油,哪些是食用油。”卫生部有关负责人解释说,征集到的方法,尚不能作为“地沟油”的有效判断手段。   就此,记者采访了长期以来一直对食品安全问题保持关注的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学院王浩博士,王浩认为,根治“地沟油”关键不在于检测,而在于监管和治理。   解读   “地沟油”成分复杂难检测   王浩说,“地沟油”本身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包括一部分泔水油、炸制过的油以及动物的劣质下脚料制出来的油,是非安全成分制出来的油的统称,成分比较复杂。一个不容忽视的情况是,现在的“地沟油”生产已经不是人们印象中黑作坊似的制作规模,有的已经实现了工厂化生产,还出现与食用油按一定比例勾兑的情况。这给检测带来了更大的难度,用食用油的理化指标进行检测,这些工厂化生产的“地沟油”都是合格的。   王浩介绍,“地沟油”之所以不好检测,原因在于还没有找到“地沟油”与食用油的区分标志物。“比如,我们看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区别,只需要看有无发动机即可,前者有发动机,后者没有发动机 再如检测早孕,只需要检测孕酮即可。现在,‘地沟油’和食用油之间很难找到这样一种区分标志,如果找到就简单了。”
  • 4月25日来网络讲堂,听专家解读“乳制品检测及标准”
    4月报告主题:奶制品检测及相关标准解读 会议时间:2014年04月25日 9:30-12:00 研讨会简介: 2013年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刚发布了新版《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被相关媒体、专家称之为&ldquo 中国食品安全史上最严标准&rdquo 。对此,仍有很多消费者表示怀疑,&ldquo 最严标准&rdquo 就能制造出安全放心的国产奶粉吗? 近段时间以来,禁止委托、贴牌、分装方式生产婴幼儿奶粉、按药品标准来管理奶粉、对部分奶粉生产企业展开反垄断调查并作出处罚&hellip &hellip 政府部门在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动作可真不小。 2014年4月25日,仪器信息网携手乳品标准及检测方面的专家为您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婴幼儿配方乳粉标准及检测。 研讨会报告: 乳品标准解读&mdash &mdash 杨金宝(国家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乳制品中脂溶性维生素的检测&mdash &mdash 张婷婷(沃特世科技) 婴幼儿乳品中营养成分的检测&mdash &mdash 任一平(浙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报名条件:只要您是仪器信息网注册用户均可免费参加!报名成功后会有短信及邮件提醒。 环境配置:只要您有电脑、外加一个耳麦就能参加。 马上报名: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ubjectInsidePage/1004
  • 专家刘建新解读儿童玩具产品选购、使用要点
    12月27日,国家质检总局召开1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儿童玩具产品检测专家刘建新就儿童玩具产品的选购及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解读。   近期,不少玩具生产企业因其生产的玩具产品存在缺陷而实施了召回。刘建新提醒广大消费者和家长,购买儿童玩具产品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应检查玩具的完整性,检查是否注明生产厂家名称、地址、使用年龄段、安全警示语等信息,这些信息是玩具产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对于六类实施国家强制性认证的玩具(塑胶玩具、金属玩具、弹射玩具、电玩具、娃娃玩具、童车),应检查是否有3C标志。   不要购买标识较高使用年龄段的玩具给较低年龄段的儿童使用,比如不要将标识3岁以上的玩具给3岁以下的儿童使用。   同时,注意玩具上的小零件、小球等,以免因儿童误食而发生窒息危险 检查玩具的尖角、毛刺、锐边,以免划伤儿童的皮肤 3岁以下儿童使用的拖拉玩具上带有附件的绳索长度不得超过220毫米,以免缠绕儿童颈部而发生窒息危险 检查玩具是否存在跟儿童手指差不多大小的圆孔或夹缝(5mm-12mm),以免夹伤儿童手指。   购买童车产品时,需检查童车车体是否牢固,不要选择童车塑料件比较硬、脆或有异味的 检查儿童自行车手闸的闸把尺寸和制动力,避免儿童因握不紧手闸、制动力不足或太大而发生意外伤害 检查儿童推车的上围离座垫的高度是否合适,肩带、叉带、跨带、带扣、安全带等装置是否牢固可靠,折叠锁定机构是否牢固 检查婴儿学步车的稳定性、刚性和框架强度,尤其要检查锁紧装置是否可靠,以防锁紧装置松脱而发生意外伤害,此外,严禁在高低不平的路面、斜坡、楼梯口、浴室、厨房和靠近电器等危险场所使用。   最后,应向经营者索取发票或其他购物凭证,作为日后维权的重要凭证。   因儿童玩具产品使用不当或家长监护不周而引发的伤害事故也时有发生。刘建新提醒广大消费者和家长,应给儿童使用合适的玩具,仔细阅读玩具产品的使用说明和安全提示,确保玩具安全使用。   儿童使用玩具前,给予必要的使用指导。如儿童自行车在使用时应进行适当的指导,使用时应戴上保护性头盔等。   确保玩具正确安装和安全使用。如童车产品应按提供的组装说明正确安装,又如推车使用前应确保所有锁定装置都已处于锁定状态等。   确保玩具使用时尽到看护责任。如儿童乘坐推车、婴儿学步车、儿童三轮车等产品时,看护人不应离开 玩具气球,需在成人监护下使用,未充气的气球应远离儿童,破裂的气球应立即丢弃等。   确保玩具得到经常检查、维护、清洁或保养。发现损坏的玩具未修复并确认安全前应远离儿童。   广大家长和消费者应关注有关部门发布的玩具产品召回信息和消费预警信息,及时远离这些存在安全隐患的玩具产品,以免造成伤害。如近期在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信息平台上发布的“儿童穿帽带童装玩滑梯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和“部分竹蜻蜓玩具产品存在安全隐患”两起消费预警。
  • 通知 | 生物制药工艺新技术专家交流会(政策解读与产业创新系列会议)
    生物制药工艺新技术专家交流会各相关单位: 我国生物制药产品的年消费量及出口量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生物制药在整个制药领域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2020年12月,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办法》,对于加强生物制品监督管理提出了更高地要求,有效保障了生物制品安全、有效,为使患者实现生物治疗药物和疫苗的可及起到了积极作用。而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生产、纯化、贮藏、运输等工艺的不断优化,生物制药工艺新技术成为各生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的《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杂志作为监管领域专业性、研究性学术交流平台,为进一步服务监管工作及产业创新,于2022年启动了“政策解读与产业创新系列会议”, 每期分设不同主题,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分享交流。现拟于2023年11月15日在京举办“生物制药工艺新技术”专题会议。会议拟邀请相关监管部门人员、科研人员及产业界人士出席并分享交流。具体会议内容详见附件。现将有关事项预告如下:会议时间2023年11月15日会议地点北京香山饭店交流内容时间内容13:30-13:40领导致辞中国健康传媒集团领导13:40-14:05生物制药工艺设计孙京林 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14:05-14:30生物制品的变更管理监管技术专家14:30-14:55生物制品检查常见缺陷分析监管技术专家14:55-15:10茶歇交流15:10-15:35ADC商业化生产实践及主要关注点李壮林 荣昌生物副总裁、总工程师15:35-16:00生物疫苗工厂设计关键策略杨勇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工艺师、总监、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6:00-16:25mRNA药物CMC关键考量点杨红艳 Cytiva大中华区研发总监16:25-17:15圆桌讨论17:15-17:20总结识别二维码即可报名参会(报名仅限100名)
  • 专家解读中国本土科学家与诺贝尔奖距离
    诺贝尔科学奖走过百年历史,在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全世界共有30多个国家的几百名科学家获奖,中国本土科学家却一直榜上无名。“中国本土科学家离诺贝尔奖究竟有多远?”这样的问题每每在诺贝尔奖颁奖时节被不断提及。   10月22日,在中国科协举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江云与媒体记者分享了他们对诺贝尔奖的解读。在两位专家看来,近些年中国科学技术持续进步与诺贝尔奖越来越近,但依然存在距离,而这种距离来自原创成果、执着精神和科学机制的缺失。   郭光灿长期研究量子科学,今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实验与他的工作有很大关系。近十年来,国家科技投入的大幅增加让这位70岁的科学家印象深刻。“这使我国科研实力大大提高,提高到国外只要有人提出新的信息,我们很快就可以跟上而且能出很有水平的文章。”但郭光灿觉得,有一点还不够,那就是我们缺少原创的东西。“紧跟没问题,也可以超越,但要做到领先的原创,我们还有一定距离。”   他认为,目前我国各学科、各领域原创还很少,应该更多地鼓励原创性,尤其是鼓励对科学有追求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本身应该非常乐于做科学研究、把科研当成一种爱好,不考虑获得什么奖,不把获奖当成工作的动力。“如果有更多这样的年轻人参与科学研究,我认为诺贝尔奖早晚要到来。”郭光灿说。   回忆起上世纪60年代,郭光灿说,那时和他一起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同学都怀着“将来当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的梦想,但现在的年轻人想法更多,也更加实际。“追求功利所占的比例和以前相比要大得多。”这种新的环境下,他认为需要有更加科学合理的机制让真正热爱科学的人能够投身科学,潜心研究。但现在的制度下,学生们常常选择更容易出论文的题目做,否则毕不了业,评不上职称。   199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王江云是位年轻的科学家,在他看来,现在中国研究所和高校里的年轻研究员和教授,受到考核的压力比美国同龄人还要大,“评估更加频繁,考核更加严格”。考核频繁的结果是大部分年轻的科学家选择紧密跟踪、跟随欧洲、日本、美国的研究,“这样可以有保障地迅速发表一些高水平的文章”。   静下心来,认真执着地做研究,郭光灿觉得,现在有些年轻人想这样做但是环境不允许,“最大的问题是评价体系”。郭光灿以量子芯片研究举例说,该项工作难度大,又不容易出文章,不容易出文章就留不住年轻人。“国家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奖,没有文章什么奖都拿不到,什么位置都没有,这就很难使看重这些的人真正专心研究。”   “如此一来,对年轻人有导向作用,使他们很难做艰苦的、花时间的、不容易出成果的、对个人利益又不太有利的工作。”郭光灿说。他希望国家除了项目支持的形式外,能够固定支持一些高水平的研究团队,让更多年轻人能够静下心来做研究。
  • 看业内专家如何解读:毛细管电泳技术行业发展和回顾-《色谱》
    毛细管电泳技术专家屈峰老师,赵新颖博士和王晓倩博士等专家团队在国内行业权威杂志《色谱》中就2015年毛细管电泳(CE)技术做了总结性的年度回顾,对毛细管电泳相关技术和发展应用进行了详细解读。 文中技术专家赵博士表明,毛细管电泳法具有分辨率高、分析速度快、分离模式多、样品用量少、实验成本低等优势。但我国自主生产的毛细管电泳仪数量少,性能低,普及、推广和使用程度不足,导致了我国毛细管电泳方法标准的数量不多、更新速度慢的现状。 毛细管电泳方法标准的推广与毛细管电泳仪的产销关系密切。 当前毛细管电泳方法标准的总体情况是:1.因发展历史短,毛细管电泳方法标准目前仅有 42条,远低于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经典色谱技术的方法标准。 文中指出美国和俄罗斯(LUMEX)品牌的毛细管电泳仪占据国内外市场主要份额。 其中俄罗斯及联邦国家的毛细管电泳方法标准最多,达 20条,远远多于其他国家。 他们的方法标准主要用于饮用水(4条)、饲料(6条)、食品(6条)和酒(4条)行业的相关产品及副产物的检测。 国外标准更新速度也快(2015 年的标准就有3 条),预计5 年内可使全部标准更新。 目前毛细管电泳技术的方法标准数量相对较少,应用领域较为集中。 通过制定国际公认的行业标准,有助于推动毛细管电泳方法标准发展进程。行业专家建议:未来应大力发展国产毛细管电泳仪,普及、推广和应用毛细管电泳方法标准。 Lumex(鲁美科思)公司作为专门的分析仪器公司,拥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实力,多年来开发CAPEL系列毛细管电泳,拥有成熟的方法包和技术解决方案。其中技术专家文献中提及的20多项毛细管相关标准均由LUMEX公司参与制定或修订。其中很多标准已发展成为国际通用标准。这些方法标准的分析对象主要是无机阴阳离子(10条)、氨基酸(5 条)、有机酸(11条)、蛋白质(7 条)。如国际葡萄及葡萄酒组织OIV 建立的葡萄酒及其相关产品中的有机酸的毛细管电泳方法标准,也是LUMEX作为主要参与者推进了葡萄酒及相关产品中有机酸的分析方法,并形成了国家标准。针对中国毛细管电泳行业标准的推进和普及更是需要国内行业技术权威大量努力和工作,LUMEX公司会竭力与国内行业专家共同努力推荐毛细管电泳方法标准的发展。 《色谱》2016年02期将会刊登2015年毛细管电泳技术年度回顾,望大家惠存订阅!
  • 全民基因组到来 听21位权威专家解读基因测序创新技术及应用!
    “登上月球和治愈癌症,你觉得哪个更容易实现?”上世纪美国媒体的一次民调中,被问到这个问题的多数人都会认为癌症可能被治愈,登上月球则被认为是天方夜谭。然而事实是,阿波罗号飞船已经登月50年,人类依旧奋斗在治愈癌症的征途中。基因科技正当时 基因测序发展势如破竹 癌症的秘密,人体生老病死的秘密,万物生长 的秘密都受控于生命的遗传密码——基因组。但要更高质量、更快速和更低成本获取这些数据,实现对生命的认知和掌控,需要的核心手段就是基因测序技术。1977年,英国生物化学家Frederick Sanger发明第一代基因测序技术——桑格法。至今桑格法仍是基因测序届无可撼动的黄金标准。进入21世纪初,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人们进入了功能基因组时代,第二代测序技术,即大规模平行测序技术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主流。近年来,以PacBio公司的SMRT和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单分子测序技术为代表的第三代测序技术异军突起,测序技术迎来里程碑式节点。经过四十多年发展,基因测序技术已成为进展最快,在生物医学领域影响最大,竞争最激烈的高新技术研究领域之一。从长远来看,DNA测序创新将与显微镜的发明一样,影响深远。《Nature》杂志发布了近20年来测序技术的发展历程和17个重要里程碑,其中就包括宏基因组、下一代测序技术、单细胞测序、泛基因组等。特别是近十年来,基因测序一直在基因组学研究中占重要地位,成为探索科学前路、催生应用发展的核心技术。解析生命密码 基因测序大会即将开幕如今,基因测序技术引领着生命科学未来的发展潮流,以它为基础的终端应用遍地开花,特别是在肿瘤诊断、生育健康、个性化用药、遗传病筛查、微生物多样性等诸多领域,基因测序的热度居高不下,基因测序已经在罕见病、病原体检测等越来越多的临床领域都展现出了特殊的价值。全民数字基因组时代已经到来!为促进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医院与疾控中心、生物技术研发企业、生物技术服务企业等从业人士关于基因测序技术的交流,仪器信息网网络讲堂将于2021年5月18~19日举办第四届基因测序网络会议。本次会议设置“创新仪器与技术”、“单细胞测序”、“精准医疗”与“前沿科学研究”4个热门主题,将定向邀请基因测序技术/仪器研发专家、医学应用专家、科研学者等21位专家,针对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前瞻、最新技术成果及热门应用领域作线上报告分享。→点击参会部分精彩报告预告:紧跟学科前沿,探秘最前沿的基因测序技术• Sanger测序验证CRISPR-Cas9基因编辑新利器:SeqScreener• TumorFisher纳米液体活检CTC技术• 基于单端特异性引物延伸(SPE)技术的靶向测序• 单细胞测序技术• 单分子实时基因测序技术与应用• 转录子3’端测序(Term-seq)• 微滴式数字PCR绝对定量技术• MAE-seq (Massive Active enhancer by Sequencing)解码生命密码,基因测序助力精准医疗与科学研究:• 临床检验中mNGS数据的解析与判读• 基因测序助力无创DNA产前筛查(NIPT)• 油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态性信息的数字化利用 配“生辰八字” 测杂种优势专家视角,深度解读基因测序产业痛/难点• 基于NGS的全面基因组测序技术的临床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无创DNA产前筛查(NIPT)实践与思考会议日程一览:如何参与学习?本次基因测序网络会议为公益性质,线上会议,足不出户,报名即可免费参会!参会方式一:长按识别以下二维码,进入报名页面,输入报名信息即可占座。参会方式二:添加会议助理微信好友(shengmingkexue_mm),小助理发送报名链接,还能拉你进本次基因测序网络会议交流群噢~机会难得,错过一次,再等一年,心动就赶紧报名吧!
  • 新冠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权威专家解读
    新华社日内瓦5月5日电 世界卫生组织5日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解除2020年1月30日拉响的最高级别警报。新冠大流行迎来转折点。本次决定主要基于哪些方面考虑?将给我国以及全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新华社记者采访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副主任施国庆,第一时间作出解读。世卫组织决定表明目前可以有效控制新冠疫情危害问: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基于哪些方面考虑?梁万年:我认为主要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从当前流行态势来看,全球报告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数、住院人数和ICU住院人数、病亡人数都处于持续下降状态。第二,新冠病毒虽然持续变异,但变异株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第三,全球来看,通过人群的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种,已经建立比较良好的人群免疫屏障。第四,3年多来,各国加强医疗救助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的能力建设,包括人力资源、防护设备、药品等多方面能力都在加强。综合这些要素来看,人类抵抗力与病毒之间已经取得一个较平衡的状态,也达到了《国际卫生条例》关于结束“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要求。当然,结束“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不意味着疫情危害就彻底没有,而是表明以人类目前的能力,可以有效控制这种危害。跨国交通、贸易、旅行等限制将进一步减少问:世卫组织这一决定,将在全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于我国意味着什么?梁万年:对于跨国交通、贸易、旅行的一些限制,将进一步减少甚至消除,这应该是最大的影响。我国的国际交往包括贸易、旅游、学术交流等,都有望减少此前因部分疫情防控措施带来的不便。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就对新冠疫情放任不管。只要疫情危害仍然存在,我们就还要继续做好相关防控工作,继续和全球各国紧密团结,共同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健康。施国庆: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不意味着新冠病毒流行的结束,我们仍处在新冠病毒的一个流行进程中,还要继续做好相关防控工作。监测新冠病毒变异情况,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问:下一步,我国将如何应对新冠疫情?梁万年:有几个方面工作还需要继续坚持。一是坚持有效地监测新冠病毒变异情况和疫情的发生发展情况,同时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二是对一些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继续加强疫苗接种。三是继续强化临床救治能力特别是重症的救治能力。四是呼吁大家保持已经养成的一些良好卫生习惯。施国庆:我国已经建立了多渠道的监测预警体系,在城市社区、哨点医院、重点场所、城市污水等进行监测,不断观察疫情变化,及时做好风险研判。如果发现聚集性疫情,立刻启动现场调查。我们要继续做好监测预警,掌握疫情流行趋势。同时,要加强健康教育和风险沟通,科学看待疫情,保持良好心态。
  • 卫生部专家解读铁强化酱油安全与营养知识
    近日,卫生部专家就铁强化酱油安全与营养知识向公众进行了解读,以下为主要内容:   一、我国铁缺乏和贫血严重吗?   全国第四次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各类人群的平均贫血发生率达到20.1%,其中妇女,儿童和老年人人群贫血发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缺铁和贫血会导致儿童生长发育不良,特别是智力发育迟缓,而这一后果并不会在改善后得到完全恢复。缺铁和贫血会导致人体虚弱无力,免疫和抗病能力下降。对社会来讲,贫血导致人群智力和劳动能力下降,影响人口素质和竞争能力,影响国家经济发展。铁缺乏的膳食因素有如下:1)肉类等动物性食品中的血红素铁摄入不足 2)膳食VC摄入不足 3)膳食植酸、多酚等铁吸收抑制剂含量较高。我国植物性膳食的特点,膳食中铁少也不易吸收利用。   二、为什么政府要推食物强化?   根据国际机构关于贫血的公共卫生严重程度等级划定,中国居民的贫血问题属于中度公共卫生问题,部分地区贫血问题已经属于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有营养干预措施。营养干预的方式主要有食物多样化、补充营养素补充剂、食物强化三种方式。   食物多样化:是营养干预的首选方式,但存在需要丰富的食物资源、很长的见效时间、大量的营养宣传教育、不适用短期内贫困人群的微营养素状况改善等缺点。   营养素补充剂:吸收高、见效快,是特殊人群补充的最佳方式,但存在成本高、依从性差、持续难等缺点,适用于特定人群(如孕妇)或时间段(自然灾害后)的营养补充。   食物强化:则是改善居民健康水平最好的低成本解决方案,是理想的成本-收益公共卫生干预方式,无需改变膳食习惯,依从性好,覆盖面广 但对于非强制性强化,推动比较困难,需要加强宣传教育。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目前全球普遍存在的维生素A缺乏、碘缺乏以及铁缺乏和贫血导致发展中国家每年损失3%—5%的GDP。按照我国2009年的GDP 335353亿元人民币估算,我国每年为此损失约10000亿—16700亿元。这还不包括间接经济损失及患者、家庭和社会为此所付出的其他代价。   国际上已经有上百年的食物强化历史,开始实施国家现今都成为发达国家。1900年瑞典开始食盐加碘,1918年丹麦人造黄油强化,1938年美国开始推广面粉和面包强化,英国面粉钙强化,1949年日本大米强化。目前面粉强制性强化含铁或叶酸的国家有60多个,全世界约有30%商业面粉是强化的。这些强化主要在人们日常食用的调味品和主食中进行,给各国居民营养带来很大改善。   三、为什么在铁强化酱油中应用的铁营养强化剂选NaFeEDTA?   由于在食物强化技术上要考虑不改变食物的感官特性、吸收利用率等因素,铁的强化在铁剂选择上具有很大难度。水溶性铁剂具有吸收好,但存在影响食物感官、铁锈味重、胃肠刺激等缺点 水不溶性的,虽感官问题小,但通常吸收率很低。而NaFeEDTA是被认为适宜于酱油中使用的理想铁剂。   NaFeEDTA,中文名称为乙二胺四乙酸铁钠,分子式C10H12N2O8FeNa3H2O,是络合剂EDTA和金属离子Fe3+形成的稳定络合物(log k=25.1),性质很稳定,水溶性好、铁锈味弱、铁吸收率高(NaFeEDTA强化酱油中铁的人体吸收率为10.51%,约是硫酸亚铁4.73%的2倍)。目前国际上推荐的质量规格,含铁量为12.5—13.5%,EDTA为65.5—70.5%。   四、NaFeEDTA添加在食物后,会产生过量蓄积和影响其他矿物元素的吸收吗?   许多研究证实其在食物强化应用方面的特点:1)NaFeEDTA中铁的吸收是在胃肠解离出铁后与其他铁剂一样进入非血红素铁池中 2)其中只有不到1—2%的NaFeEDTA是被肠道直接吸收进入血循环,但很快并完全经尿液排出体外 3)食物强化的量不会对其他矿物元素的吸收产生不良影响,如锌 4)由于受膳食中铁吸收抑制剂(植酸和多酚等)影响较小,其铁的吸收利用率通常高于其他铁剂(如硫酸亚铁),但低植酸膳食中,两者吸收率相近 5)对于铁充足的人群,由于机体的下调功能,NaFeEDTA中铁的吸收率不高于硫酸亚铁。因此,通过日常膳食而从食物强化应用的NaFeEDTA,不会造成在人体铁的过量蓄积。   五、国际上允许NaFeEDTA在食物强化中应用吗?   国际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是FAO/WHO设立的独立委员会,是食品安全风险性评估领域的国际权威机构。JECFA在1992年开始暂时性批准NaFeEDTA在有监管下食物强化中的应用,2007年总结性评估认为NaFeEDTA是应用于食物强化的铁剂来源、是安全的,但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添加后每日膳食的总铁摄入不应超过0.8 mg/kg bw,以及EDTA不能超过1.9 mg/kg bw,同时也就撤销了之前的暂时性和监管。   据此,世界卫生组织于2009年在小麦粉和玉米粉强化建议中提出铁的添加水平,都推荐NaFeEDTA的使用,特别是高出粉率的面粉(由于存在植酸等铁抑制因素)中只推荐了NaFeEDTA。   另外,许多国家也批准NaFeEDTA在食品中的应用:1)美国,2004年和2006年,批准NaFeEDTA在调味饮料、酱油、甜酸酱等强化是“公认为安全的”(GRAS) 2)欧盟,2010年,欧盟食品安全委员会审议认为NaFeEDTA是一种适合于食物强化和膳食补充剂中应用的铁剂。另外,NaFeEDTA已被作为一种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铁源列入英国药典(BP),推荐的口服NaFeEDTA最大剂量为1.42 g NaFeEDTA/人/天,即提供约205 mg铁/人/天,在法国、英国、意大利和瑞典,NaFeEDTA已允许用作为药物成分 3)澳洲,已经批准可以作为食物强化的铁剂。4)中国,1999年和2002年,卫生部分别批准NaFeEDTA作为铁营养强化剂并批准在酱油中强化应用。   这些法规的批准,也就说明食物强化应用的NaFeEDTA是有安全保障的。   六、我国铁强化酱油中添加NaFeEDTA的使用量是否会造成铁过量?   由于酱油是高盐产品,食用有自限性,不会过高消费。我国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道的酱油平均消费量为8.9 g/标准人日(相当于8.1 ml/标准人日)。根据卫生部规定的NaFeEDTA在酱油中使用量范围1.75—2.10 mg/ml,以通常的添加量2 mg/ml计,折合铁和EDTA含量分别为0.26 mg铁/ml和1.3 mg EDTA/ml。   按2002年酱油平均消费量8.9 g/标准人日数据,对于60 kg体重成人,每日增加的铁摄入量为2.1 mg/60 kg bw (0.035 mg Fe/kg bw),增加的EDTA摄入量为10.5 mg/60 kg bw (0.175 mg/kg bw)。所增加铁和EDTA的摄入量分别相当于铁和EDTA的最高允许量的4.4%和EDTA的ADI的9.2%。即使有少部分消费者食用酱油较多,如,15 g/日,则增加的铁和EDTA分别也仅有3.5 mg(0.058 mg Fe/kg bw)和17.5 mg(0.292 mg/kg bw),则分别相当于铁和EDTA的最高允许量的7.2%和15.4%。   总之,我国目前的酱油中NaFeEDTA的强化水平远远低于JECFA 2007年制定的食物强化应用的允许上限。因此,不存在过量方面的安全性问题。   另外,对于孕产妇和较大婴幼儿相对铁需要量大的特殊人群,以铁强化酱油来补铁还远远不够,需要有其他营养干预措施,如营养素补充剂。   七、消费者今后能自主选择铁强化或非强化的酱油吗?   2003年,我国在国际组织经费的资助下,开始推广铁强化酱油项目。酱油生产企业的参与是自愿行为,加入项目内的企业首先需建立并运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国CDC食物强化办公室联合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中国调味品协会的专家,组成工作组,免费对自愿加入项目内的申请企业进行严格食品安全管理体系(HACCP)的验收,以保障项目铁酱油质量和食品安全。目前,加入项目内的酱油生产企业不到20家(但他们酱油市场份额占我国的40%),铁强化酱油市场份额至今尚不足2%。   2004年、2006年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关于推广铁强化酱油,预防缺铁性贫血的通知已经明确提出:“该项目在实施中主要是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铁缺乏危害和铁强化酱油效果的认识,推动铁强化酱油的使用,以达到控制缺铁性贫血的目的”。铁强化酱油推动工作开展就是通过宣传教育,让百姓了解缺铁的危害及铁强化酱油的作用,自愿选择铁强化酱油。”   因此,我国目前市场上铁强化酱油的实际状况,只是多了一个酱油品种,老百姓多了一份选择。今后,推动铁强化酱油的任务还很艰巨。
  •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36项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起草专家标准解读会议,报名通道开启!
    2022年9月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回应社会关切,实现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全过程、全链条监管,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治保障。2022年7月28日,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2022年第3号公告,发布36项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3项修改单。主要包括:《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22)1项污染物标准、《饮料》(GB 7101-2022)等3项食品产品标准、《洗涤剂》(GB 14930.1-2022)等3项食品相关产品标准、《食品添加剂 丁香酚》(GB 1886.129-2022)等11项食品添加剂质量规格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 二十二碳六烯酸油脂(金枪鱼油)》(GB 1903.26-2022)等9项食品营养强化剂质量规格标准、《食品中二氧化硫的测定》(GB 5009.34-2022)等9项检验方法标准,以及《食品添加剂 蜂蜡》(GB 1886.87-2015)第1号修改单等3项食品添加剂质量规格修改单。每次新法规新标准的制定,都会影响到各单位科研人员、各生产企业的研究、生产、检测等环节,为了让大家更清晰地了解法规标准的要点等内容,仪器信息网将于10月19日举办“食品安全国标准解读”主题网络研讨会,我们将会邀请法规标准起草人、权威专家及厂商技术人员带来精彩分享,把最新的标准动向、技术要点等内容呈现给大家。欢迎大家踊跃报名!点我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免费,免费报名!若报名不成功,或关于会议任何问题,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加食品领域小助手微信号:更多免费会议,欢迎关注网络讲堂服务号:相关会议赞助,请联系刘经理,欢迎各位厂商前来咨询!
  • 月旭科技-专家讲座系列之《高性能色谱分离填料的性能解读》
    1讲座主题《高性能色谱分离填料的性能解读》色谱柱是HPLC的“心脏”。目前,液相色谱柱的分离速度和性能有了很大大的提高,同时对液相色谱柱的稳定性和重现性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色谱分离材料的性能是决定色谱柱性能的关键因素。因此,本讲座立足于色谱分离材料的各种理化性能参数,从填料基质硅胶的性质、适用于色谱硅胶基质参数的控制、键合基团的特征、固定相的稳定性和重现性的控制、以及如何根据所需要分离的目标物的理化性质特点去选择合适的色谱固定相进行讲解,以帮助广大色谱分离工作者不仅会运用色谱柱去建立一个耐用、可靠性好的色谱分离方法。并且,更重要是让广大色谱工作者学会了解色谱柱(色谱分离材料)的各种性能参数和特点,这样以便于色谱工作者在工作中有的放矢地应用色谱分离技术解决各种实际问题。2内容摘要1. 色谱硅胶基质的性能解读;2. 色谱分离材料的性能解决;3. 色谱分离材料的稳定性和重现性控制;4. 如何根据目标物的理化性质选择合适的色谱固定相;5. 如何建立一个耐用、可靠性好的色谱分离方法。3主讲人简介薛昆鹏月旭科技研发总监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硕士、材料化学专业高级工程师,在色谱分离材料领域具有15年的科研和工作经验、长期立足于根据目标物的理化性质设计、合成制备各种色谱分离材料、特别立足于色谱分离材料的稳定性和重现性研究、并且对色谱分离方法有独到的认知和见解。目前在色谱分离材料领域内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1项,其中授权8项,6项为di一发明人,发表各种SCI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承担各类国jia级、省级、市级色谱分离材料领域内的科研项目10余项。4讲座时间2022年5月27日(本周五)14:00
  • 三部委签发36项国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权威专家解读+实操演示带您深入了解强检新标
    三部委签发36项国家食品安全最新国家标准权威专家解读+实操演示带您深入了解强检新标 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对食品安全的高标准要求逐年倍增,我国食品检测能力的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为解除人们对于食品中的“兽药残留”谈之色变的困惑发挥重要作用。 畜禽、水产、蜂等在饲养过程中,专用抗生素作为“兽药”的使用可以提高产量及品质,但此类药物通常不会完全被代谢排出,兽药残留过高的畜禽、水产品、蜂产品及乳制品等食品通过食物链一旦进入人体导致抗生素在人体内的蓄积,将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诱导产生耐药菌株,严重者甚至引发肝肾的严重损害与突变、致癌和致畸等。仪器信息网网络讲堂针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牛可食性组织中氨丙啉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GB31653.1-2021)等36项三部委(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策划组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兽药残留检测方法解读”专题网络研讨会将于2022年5月18-19日举办,结合本次国家最新食品安全标准、兽药残留检测新技术等领域的关键要素,为广大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及检测机构工作者,通过专家相关标准解读、实操视频演示等方式,免费为相关从业人员提升学习能力、掌握新国标的检测方法、共同践行检测能力的提升提供交流平台。本次会议围绕实施发布的36项食品安全最新国标中32项为全新发布,分别涉及13个水产品标准、17个动物性食品标准、其它类标准7项,特别邀请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国家兽药残留基准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上海海关动植物与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津海关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江苏省畜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等相关专家的精技术解读报告,同时SCIEX中国、安捷伦科技等仪器生产企业的应用专家也将贡献多种解决方案报告,与广大同行携手同行,共同多角度、深入的了国家最新食品安全的解强检新标。会议日程:5月18日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兽药残留检测方法解读了解详情及免费报名点击👇: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兽药残留检测方法解读
  • 专家解读国家科技奖:我国基础研究尚不足
    2011年度国家科技奖2月14日揭晓。15日,国家科技奖励办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为我们解读今年的国家科技奖。   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成果突出   这位负责人介绍说,国家科技奖每年评选一次,分五大类:最高科技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国际科技合作奖,其中最高科技奖和国际科技合作奖是奖励个人的,其余三类是奖励项目的。   据介绍,2011年度国家科技奖共奖励了374个项目,包括自然科学二等奖36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3项,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0项、二等奖262项。   这位负责人介绍说,374个获奖项目中,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环保、民生、能源等六大领域的成果尤其突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他举例说,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奖项目“玉米单交种浚单20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近5年累计推广1.37亿亩,增收玉米68.78亿公斤,为玉米连续7年增产做出重大贡献。   12年8次空缺,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宁缺毋滥”   对于公众关注的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空缺,这位负责人说,自然科学奖是严格按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进行评选的。《条例》明确指出: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   “所谓的 ‘重大科学发现’,应当具备三个条件: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他说,一等奖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必须是得到国际认可的重大原创性成果。“自然科学一等奖必须要获得评审委员会2/3以上的选票,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慎之又慎,宁缺毋滥,差一票都不成。”   按照这样的原则,在过去12年的国家科技奖评选中,共评出“《中国植物志》”等4次自然科学一等奖,有8次空缺。   重大原创性成果需长期积累,不可急功近利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2年来8次空缺,说明我国基础研究与国际一流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该负责人说。   他认为,国际认可的重大原创性成果的取得,是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的潜心研究和长期积累的,不可能急功近利。   “我们也不能因为一等奖空缺而悲观失望。”这位负责人认为,随着我国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和投入的加大,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低温超导、基因、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了一些苗头性的可喜成果,许多研究课题正由跟踪向领先转变。   “在近3年的国家科技奖中,自然科学二等奖的数量逐年增加,由2009年度的27项增加到2010年度的30项、2011年度的36项,这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这位负责人说。
  • 专家解读农残限量标准实施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仪器信息网讯 作为我国监管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唯一强制性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2),从3月1日起正式实施,不到一个月时间,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再次发布关于公开征求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意见的函,对食品中2,4-滴等113种农药最大残留限量、食品类别及测定部位广泛征求意见。此次征求意见稿与GB2763-2012相比有哪些变动,新标准实施后相关技术设备是否能够匹配,新标准是否已经与国际接轨,针对这些问题,仪器信息网编辑采访了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进出口处处长叶贵标,请他解读此次发布的《农业部对113种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中增加了单种农药在单种农产品中的使用限量。每种农药的使用范围各不相同,一种农药可能被多种农作物施用,比如农药阿维菌素,其在柑橘,苹果和甜瓜类水果都施用,那么柑橘,苹果和甜瓜类水果应各制定一个限值,3月1日实施的新标准中规定了柑橘,苹果的阿维菌素的残留,此次征求意见稿又纳入了甜瓜类水果的阿维菌素的最大残留限量。   此次征求意见稿对农药残留的限定更为细化。叶贵标介绍说,这些限值制定综合考虑了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农药使用情况,农药使用对人类健康所产生的影响,在GB2763-2012的基础上,查漏补缺,制定出此次征求意见稿。因此,拟定的新标准建立在科学论证和实践的基础上,可以更有效地保障食品安全。   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规定了食品中2,4-滴等322种农药2293项最大残留限量。此次公开征求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意见的征求意见稿中又涉及了113种农药的1280项最大残留限量。   尽管如此,我国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以及美国、日本等国的相关标准相比,还存在有一定差距。目前国际食品法典标准有3820个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美国有1.1万个,日本有5万多个,我国的相关标准还将继续完善,根据 《农产品质量安全 “十二五”发展规划》,到 “十二五”末,我国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将达到7000个。   这种差距是否意味着我国农产品农残多,叶贵标表示,我国标准数量与美国、日本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因为美国、日本的标准已经制定了五六十年,我国只是近几年才开始这方面的工作。但标准多少与农残多少并没有相关性。GB2763-2012选择了最重要的作物,最主要的农药以及消费过程中急需的标准先行制定。对比我国与美国的标准,有一些标准要严于美国。标准的制定既要保护本国消费者,又要兼顾农产品在国际贸易的竞争力。   新标准扩大了检测范围,也意味着对检测技术和仪器设备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是否具备执行这些新标准的能力呢?叶贵标认为,新标准在扩大范围的同时,也推荐了配套的检测方法标准,绝大多数标准在我国都可以顺利执行。相关的检测方法,技术以及相关设备大多可以达到新标准要求。   另外,此次征求意见稿还规定了《食品类别及测定部位》,叶贵标介绍说,《食品类别及测定部位》作为GB2763-2012的补充,使得新标准的操作性也有所增强,对食品安全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附录:食品中2,4-滴等106种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征求意见稿).doc 食品中胺鲜酯等7种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征求意见稿).doc 食品类别及测定部位(征求意见稿).doc
  • ISO颗粒表征专家许人良解读《Zeta电位测定操作指南》国家标准
    Zeta 电位通常用于研究液体介质中颗粒分散体系的等电点(IEP)和表面吸附,并作为比较不同样品静电分散稳定性的指标。Zeta电位不是可直接测量的量,而是使用适当理论确定的量。此外,Zeta电位不是悬浮颗粒的固有属性,而是取决于颗粒和介质属性,以及它们在界面上的相互作用。介质的化学成分和离子浓度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这种界面平衡,从而影响Zeta电位。因此,样品制备和测量过程都会影响测定结果。为了避免zeta电位测量操作问题使测量结果出现误差,需要一个统一的zeta电位测量操作指导原则。近期,GB/Z 42353-2023《Zeta电位测定操作指南》发布实施,提供了使用光学电泳迁移法或电声法测定Zeta电位的样品制备和测量过程的操作指南。本文特邀该标准主要起草人、ISO颗粒表征专家许人良博士对标准进行解读。一、背景近年来,Zeta电位这个参数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行各业。Zeta电位的测定不仅被用于科学探索,产品研发的理论设计、各个阶段的试验、最终产品的参数设定,在生产中也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过程控制,以及中间产品或最终产物的质量控制,关于Zeta电位的在线测定也有所报道。而在化学工业出版社2023年出版《Zeta电位实用指南》专著之前,国内外尚缺乏有关Zeta电位的专业书籍,在相关领域的专业图书中涉及的Zeta电位专业知识也不尽详细。高等教育中除了胶体化学专业课程,一般本科物理化学教学中涉及Zeta电位的很少,致使很多使用者不能完全理解这一参数的物理意义,难以正确地进行样品制备与测量、阐释测量结果,从而将测量结果应用到所要解决的理论或实践问题中去。与其他颗粒表征的参数不同,Zeta电位不是通过直接测量得到的,而是通过测量某个物理量,然后使用某一理论模型得到的;Zeta电位不仅是颗粒表面的特性,而与颗粒的浓度以及所处的介质性质也密切有关。由于这两个特性,在Zeta电位的测定以及数据阐释中,普遍存在错误的操作、计算与结论。基于上述原因,及时制定发布《Zeta电位测定操作指南》国家标准,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正确的Zeta电位测定操作指导,是极其重要与必要的。本标准等同采用由ISO TC24/SC4制定的ISO/TR 19997:2018《Guidelines for good practice in zeta-potential measurement》,填补了国内现有标准的空白,为胶体颗粒Zeta电位测定标准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正确使用Zeta电位测定技术与数据解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标准制定了用于测定Zeta电位的样品制备和测定过程的一般指导原则,有望统一国内的测试方案,在科研、医药、化工等领域有着重要意义。二、制定过程本标准涉及的专业领域较为广泛,因此集合了国内相关领域的一批权威代表性机构和企业合作完成。主要参与单位有山东理工大学、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有限公司、河南中科智能制造产业研发中心有限公司。2021年4月,标准起草工作组组建,讨论了具体的工作过程,拟定了相应的工作计划和各单位承担的工作内容。此标准的编制工作依据《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2 部分:以ISO/IEC标准化文件为基础的标准化文件起草规则》,以及《国际单位制(SI)和国际单位制多功能与某些其它单位的使用推荐规程》等国家标准。本标准共进行了一项验证实验,对聚苯乙烯的浓溶液采用均衡稀释法进行稀释,在一系列浓度条件下测量样品的Zeta电位,说明均衡稀释法使得样品的特性除了颗粒浓度外,其余的都保持原样,颗粒的Zeta电位在稀释过程中没有改变。经过广泛征求修改意见与评审会专家意见,并经过相关实验验证,本标准最终于2023年3月发布, 并于10月1日起实施。三、主要内容本标准首先概括性地介绍了Zeta电位的定义与特性,主要用途,以及主要测量技术。强调了从不稳定悬浮液到稳定悬浮液转变的临界Zeta电位值,只在有限的应用中才得到证实,需要小心使用。并建议以监测和关联第二被测量(例如粒度分布,浊度,黏度等)以验证由Zeta电位测量得到的结论。本标准分两章详细地描述了样品制备与测定的不确定度与误差来源。样品制备:Zeta电位测定起始于取样。只有当测试样品能够代表某一材料批次,且取样量足够时,在该样品中测到的实验值才适用于该批次。在大多数的应用中,样品必须保持稳定状态,例如没有沉淀、团聚等现象,否则所测量的实验值只能代表某一时间段的状态。除了悬浮液样品制备中的一般做法以外,由于颗粒的Zeta电位取决于颗粒以及分散介质,如果不采取特殊措施,简单的稀释可能会改变介质的化学成分,从而影响颗粒Zeta电位。样品制备需要遵循的程序是能从原始体系变为可用于测量的稀释样品后,Zeta电位不变。这就要求在稀释时,不仅原始体系和稀释后体系之间的颗粒及其表面保持相同,而且介质保持相同的电化学性质,有相同的pH值和各种离子浓度,也即除了颗粒浓度,悬浮液的其他特性都不变。使用去离子水进行简单稀释是一种常见的误导性且通常不正确的制备Zeta电位测量样品的方法。样品稀释可以遵循所谓的平衡稀释方法,即使用与原始体系中相同的液体作为稀释剂。如果处理得当,平衡稀释会导致样品中唯一修改的参数是颗粒浓度。理论上只有基于平衡稀释的样品制备过程才能产生与初始体系有相同Zeta电位的稀释样品。得到用于平衡稀释的液体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包括使用重力沉降或离心法提取上清液。然后用此清液或“母液”将初始样品稀释至所选测量技术的最佳程度。该方法适用于相对于介质有足够密度差的颗粒。对于用第三相(乳化剂)稳定的通常不混溶的油相和水相的乳液,离心方法不适用。通常将其稀释到匹配的离子背景中,使在初始的浓的和稀释后的悬浮液有相同的离子背景。该稀释剂可通过了解分散剂相中的离子组成(离子、离子表面活性剂)获得。第三种可能更适合纳米和生物胶体的方法是使用透析。透析膜需要对离子和分子具有渗透性,但对胶体颗粒不具有渗透性。如果样品需要稀释,建议在不同浓度下进行一系列测量,这样可以观察到颗粒-颗粒相互作用的影响或其他稀释效应。通常,由颗粒-颗粒相互作用引起的受阻运动会减少表观运动,从而使测量的Zeta电位绝对值偏小,而不同程度的稀释可能会观察到不同的Zeta电位,直至稀释到颗粒间的相互作用不再影响到测量值。无论是初始样品还是经过制备(稀释)的样品,必须对其稳定性进行一系列按时间顺序进行的测量。如果遇到测量值随时间而变,则除了报告测量值之外,还需报告变化率。通常在实验报告中需要详细说明样品是如何处理的,以及稀释剂是如何制备的。可以对样品进行多次稀释和测量,以证明所采用的方法是稳定和可重复的。测定的不确定度与误差来源:为了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强烈建议仪器制造商或其指定人员定期对仪器进行性能验证。当使用电泳光散射法测量时,必须保证在测量区有足够的颗粒,而不会由于沉降而使颗粒都沉到底部。当电泳速度很小时,使用可测量极小电泳迁移率的相位分析光散射法。操作人员不正确的参数输入也是可能的误差来源。Zeta电位测量对清洁度和少量污染物(如多价离子或浸出材料)的存在特别敏感,这些污染物可能不会显著影响电导率或pH值,但却会影响Zeta电位的测量。可能的污染源有:1)用于稀释或样品制备的介质(通常为水)的质量;2)前一个样品在样品池内的残留,特别是当前后两个样品的离子浓度相差很大时,简单的冲洗可能是不够的;3)用于实验的任何玻璃器皿或其他容器内壁所残留的离子;4)介质在测量温度下显著挥发或蒸发而导致介质的变化;5)气泡(在灌装过程中或者过滤过程中形成,或者从溶解空气中产生,或者由于电化学反应而产生,例如在电极表面发生电解)的存在会扭曲电场,并导致错误的电导率测量,或受障碍的电泳运动;6)水中二氧化碳的溶解对悬浮液pH与电导率的影响。其他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主要来自于所加的电场:1)由于所加电场后产生焦耳热。焦耳热可以同时引起温度升高和温度梯度,两者都会影响zeta电位测量过程中的电泳和电渗;2)当电流通过样品时所导致的样品变化,特别是对蛋白质和蛋白质类生物分子(如DNA),或颗粒表面包覆有生物分子或其他易受影响涂层的样品;3)电场作用导致电极表面的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影响某些生物样品。减轻该问题可以考虑几种解决方法,包括减少电场的施加时间,用微弱的电场,使用短脉冲电压,使用较低活性的电极材料(如将金换成钯),或同时监测粒径大小,当观察到显著的变化趋势时,停止测量,等等。Zeta电位是由电泳迁移率计算得来的。用于计算的合理理论和公式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悬浮液的环境,商业仪器使用的理论计算ζ电位一般假定颗粒为光滑的刚性圆球,对非理想颗粒,应谨慎使用。四、进一步阅读本标准仅对如何正确测定Zeta电位提出了一些指导,如果想要系统地了解Zeta电位的定义、物理含义、计算方式、测定方法,以及一些典型的应用,可以参考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许人良所著的《Zeta电位实用指南》。该书涵盖了有关Zeta电位与电动现象的最新发展,提供了诸多最终能用于解释实验结果的公式,并附有对于这些公式的理论基础以及数学推导与公式演变过程的较详细的参考资料。
  • 用户说好才是真的好?四大专家权威解读“国产好仪器”
    仪器信息网讯 近两年,随着政策牵引、国产采购倾斜,国产仪器迎来政策东风,发展正当其时。然而,如何进一步提升产品和品牌的认知认可,依然是摆在国产仪器企业面前的关键问题。俗语说 “金杯银杯不如用户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用户的夸奖。” 对于企业来说,用户的认可无疑是对其最好褒奖和背书,直观体现了企业过硬的产品品质及优质的品牌形象。但是,当前各种“用户说好才是真的好”的具体做法上,还存在很大不足,在实现数据结构化、平台化、评价系统性、完整性等诸多方面失之粗疏!基于此,仪器信息网于2022年6月24日下午成功举办了仪咖说,一起来聊聊——什么叫“用户说好才是真的好”?本次“仪咖说”特别邀请到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邹明强、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实验室副主任刘丽萍、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副研究员杨怀栋和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彤四位实验室用户以及国产仪器企业的嘉宾。 一、什么叫“用户说好才是真的好”?邹明强不同用户存在个体差异,比如工作场景、采购预算等客观因素不同;即使这些因素相同,个人偏好等也会引起用户评价“好”的标准不一样,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刘丽萍“满足用户需求”是一个必要门槛,但不是单一标准。用户会根据自身情况做出不同的选择,“用户说好”是根据用户本身的工作特点、针对不同样品、不同基质而去考虑。另外,检测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关注点也不同。。。。。。杨怀栋让用户满意不是容易的事,比仪器具备某些功能要求更高。当用户使用仪器的时候,就衍生出新的内容。仪器研发人员与用户对仪器本身的看法不同,所以“用户说好才是真的好”是一个更高的标准,对仪器的研发和推广提出了更高更细分的要求。。。。。。二、作为用户,在日常工作中是否向朋友或者同行推荐过仪器?您会从哪些方面出发给出去给出推荐建议?邹明强会先了解对方的工作需求,然后再看实际预算情况。如果对方预算充足,会推荐一些性能功能优越的仪器,不排除进口仪器;若预算有限,还是重在性价比;若是相同的性价比,会尽量去推荐国产仪器。刘丽萍首先考虑性价比,然后考虑仪器与单位性质的匹配性,以及仪器的售后和应用支持。另外,也非常关注仪器的精准性和耐用性。希望推荐的仪器皮实耐用、测试精准,满足工作需求。详细报告,敬请点击下方视频查看:三、用户可以从哪些维度评价仪器,在这个维度上有该如何评价?邹明强首先是用户体验的维度,包括仪器一系列的工业设计,如外观设计、技术指标、功能性能等;另外还包括使用维护方面的,如故障率、维护保养便利性、售后服务等;此外还有一些其他考察仪器质量、用户体验方面的因素。。。。。。刘丽萍首先要满足你的实验室的需求,不同实验室评价仪器设备维度是不同的。另外要考虑仪器设备的性能、故障率、使用便捷性。。。。。。价格非常重要的,还有售后服务,应用支持,当然了也会考虑到美观的。。。。。。李彤用户肯定首先考虑性能指标,另外还有仪器便捷性、可靠性、外观设计。。。。。。现在常说的工业设计肯定是不可或缺的,国产仪器的厂家还会继续的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杨怀栋从仪器研发学科的角度来说,第一方面在性能上能满足测量需求。如果能够抓住行业的痛点,解决用户现在急需测量而又测不了的难题,那么这台仪器,仅凭性能就可能获得好评。第二方面,如果性能已经满足了,性价比会成为用户判断仪器的主要因素。在性价比这个问题上解决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维护周期就成了个关键。另外,能够准备好升级换代,是另外一个高标准的要求。。。。。。详细报告,敬请点击下方视频查看:四、目前国产仪器整体的哪些方面有哪些做得好的,哪些方面有不足可以改进的地方。邹明强国产的仪器性价比较好,部分仪器在应用便捷性方面做的也很好。但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可靠性、长期稳定性以及软件等,与进口产品还有些差距。。。。。。刘丽萍国产仪器的优势是响应快、维修方便、软件可以实现个性化的服务。。。。。。需改进的地方有自动化、稳定性、外观等。。。。。。另外,希望国产仪器厂商能提高维修应用工程师的待遇和认同感,从而使国产仪器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杨怀栋国产仪器是大家看着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现在跟国外的差距越来越小,厂商都愿意把自己的仪器搞好,用户其实也有需求和意愿用国产仪器。目前国产仪器做的比较好的包括国产仪器功能较全、性能在逐渐提升、售后支持也有优势。。。。。。但是目前离高端仪器还有一定差距,首先应该把仪器设计好;其次做好数据的解读和挖掘;另外,在售后工程师的培养,要舍得花力气培养人、留住人、用好人。。。。。。李彤这些年,国产仪器确确实实在前进,与国外仪器有差距,但是差距在缩小,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在这条路上会继续前行,希望能够尽快地赶上去。。。。。。详细报告,敬请点击下方视频查看:五、结合我们实际的工作出发,结合当前国家给予的各种各样的政策,那么我们有哪些地方可以一起来帮助国产仪器快速发展?邹明强一方面我觉得是从仪器的评价技术研究角度和标准化的研制这个方面,目前这些方面的规范、评价方法不是很完善。我们可以通过科研项目等做一些客观的仪器评价和测试。另外,可通过一些客观的数据让更多用户知道国产仪器的客观状态,通过政府、行业用户等做背书。其次,通过评价机构,利用行业资源,做一些更有力的推广,把优质的国产仪器选出来并推广出去,改变社会认知,极力推动国产仪器发展。。。。。。刘丽萍对用户来说,要立足本职工作,为国产仪器的推广和应用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比如做国家标准方法的时候,可以考虑国产仪器的应用。另外,希望用户和厂商都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国产仪器的试用,通过与进口产品的性能比对,为国产仪器企业提供帮助。同时,我们也愿意作为国产仪器验证基地,通过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进行验证,为国产仪器提出更多的改进和完善建议。我们希望国产厂商能收集这些用户意见,不断改进,通过了解用户需求、借鉴知名品牌的优势,不断完善和提高打造自己的特色产品。。。。。。杨怀栋从科技工作者的角度来说,现在我们面临一个很好的时机。我觉得可以几个方面一起发力。仪器厂商需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这些需求中有些是要用更高的技术眼光、更长远的技术眼光去分析挖掘,这需要用户和仪器厂商共同来分析;其次,用户和厂商一起来研发攻关这些关键技术,包括硬件、软件、应用等。另外,需要逐渐改变用户习惯。。。。。。仪器信息网“国产好仪器”用户调研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如果您使用过国产仪器,请来参加我们的有奖调研,您的参与将为更多用户选型提供有力支撑,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推动国产科学仪器发展!扫描下方二维码,参与我们的有奖调研吧!
  • 乳品行业推新规 专家解读如何安全喝牛奶
    三聚氰胺,让乳品质量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上月末,卫生部对外公开了“乳品安全标准(征求意见稿)”,这些标准由国家七部委联同乳业有关行业协会起草,并在11月22日前征集各界反馈。此次的安全标准无疑将给我国“纷繁复杂”的乳制品行业又一次带来“大洗牌”的契机。为此,记者采访了市奶办相关负责人,为市民解读“安全标准”的看点,让市民能够明明白白喝牛奶。   鲜牛奶纯牛奶有了区分   市奶办负责人介绍:“在这次新国标中规定,巴氏杀菌乳、灭菌乳(即常见的利乐包装牛奶)在标识上将使用不小于产品名称字号,分别标注‘鲜牛奶/乳’和‘纯牛奶/乳’,这样就将二者严格区分了。因为巴氏杀菌温度没有那么高,因此对牛奶中的维生素保留得更多。”也就是说,今后,巴氏奶将被称为鲜牛奶,而更常见的普通常温奶只能标注为纯牛奶。   正是2004年年底颁布的强制性国家标准《食品标签国家标准实施指南》,即坊间所谓“禁鲜令”中规定,巴氏杀菌乳不得在包装上出现“鲜”字样。而这一点,曾一度给众多巴氏奶企业造成冲击,巴氏奶就此被束缚,无法发挥其“以鲜见长”的特点。而新规定中关于标识上的严格区分,对直接由鲜奶加工成的巴氏奶企业有明显“利好趋势”,这也意味着,一直困扰巴氏奶企业的“禁鲜令”基本解除了。   此外,根据新标准,以后国家对于液态奶的原料——“生鲜奶”的质量规定将更加严格。新规中不仅首次对收奶环节的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检测作了规定,还对生鲜奶“体细胞”含量标准首次做出“每毫升不得超过100万个”的明确规定。也就是说,今后奶企从奶农手中收购原料奶将更加严格。   人乳化母乳化不再提及   记者走访几家大型超市看到,如今市场上各品牌奶粉的外包装上,可爱婴儿或母爱满溢的孕妇形象比比皆是,以此吸引更多顾客的目光。以后,这些形象将会“销声匿迹”了。新标准对婴儿配方食品的包装提出新要求,明确规定产品包装标签上不能有婴儿和妇女的形象,也不得使用“人乳化”“母乳化”或近似术语表述,产品指导说明中还应对不当配制和使用不当可能引起的健康危害给予警示说明。   “以后,婴儿配方食品要标明这样一句话:‘对于0至6月的婴儿最理想的食品是母乳,在母乳不足或无母乳时可食用本产品’。日后,乳品包装也将迎来一次‘大变脸’。”该负责人说。   奶中蛋白质过高会伤肾   “蛋白质含量太低会造成营养不充分,但蛋白质含量太高也不利于婴幼儿吸收,反而加重肾脏负担。”市奶办负责人表示,在《婴儿配方食品》新标准的意见稿中,明确规定了婴儿奶粉中蛋白质的上限。以前只有含量下限,现在新国标有了上限,婴儿奶粉相较以前将更加安全可靠,也可以让父母放心购买。   据介绍,目前中国各种乳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标准共160余项,而此次新标准将重新“整合”为三大类75项,分为产品标准17项、生产规范2项、检验方法标准56项,其中涉及婴幼儿食品的标准就达到35项。
  • 《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专家解读:科技创新与质量管理专题
    2024年3月13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新时代下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指导全国监测系统准确把握《意见》精神,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以下简称总站)组建政策解读专家团队,从多个角度提供专业解读,助力《意见》落地见效。本期围绕科技创新和质量管理两个主题,对《意见》中提出的相关政策进行详细解读并指明实施路径。科技创新篇从科技创新工程支撑监测业务、领域科技促进产学研用、自主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和多源交流强化多方合作四个维度引领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质量管理篇以质量管理体系设计、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质量管理效能提升三方面为抓手,从国家层面先试先行引导地方直联共享,为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提供坚实的质量后盾。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 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对科技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赋予了生态环境部推动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科技创新不仅是驱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支撑。《意见》要求强化科技保障,实施生态环境监测科技创新工程,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生态环境监测作为生态环境领域战略科技力量,要坚持问题导向,以数智化转型为驱动,开展生态环境监测领域重大科技需求凝练,积极参与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设计与实施,开展与美丽中国相适应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理论体系研究,强化生态环境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关键技术攻关,加强监测技术科研和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为更好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和服务作用,在建设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中应重点把握以下内容。 一、坚持科研与业务深度融合,实施生态环境监测科技创新工程。 充分了解监测行业发展动态,特别是国际和国内监测技术研究水平和趋势,做到了然于心、有的放矢。聚焦生态环境监测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业务瓶颈,认真梳理科技创新目标,开展与美丽中国相适应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理论体系研究,强化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关键技术攻关,重点围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扩绿增汇、风险防范等方面加强一体化监测核心技术研究。积极参与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设计与实施,推动实施生态环境监测科技创新工程。 二、以开放、协作的理念,打造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科技支撑力量。 广泛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牵头申报大项目,凝练大成果,积极申报高水平科技奖,共建监测装备研发与应用创新基地。通过强强联合,深度参与生态环境领域大科学装置研发和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实施高层次生态环境监测科技人才工程,培养高水平生态环境监测科技人才,打造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科技力量。 三、鼓励自主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 认真贯彻落实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有关要求,聚焦生态环境监测重大技术需求,围绕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等,打造“基础研究-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业务应用”贯通式研发新模式。发挥部属单位、科研院所、省级监测机构技术优势和专家库作用,组织开展重点急需领域监测标准预研究,加快水质自动采样、自动实验室分析系统等先进技术与现行监测标准的衔接,积极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测试验证,加强自主创新技术成果产出,促进新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应用。鼓励设立职工创新专项资金,鼓励职工开展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等技术创新活动,推动生态环境监测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 四、高端引领,打造生态环境监测学术交流大平台。 面向生态环境科技前沿,紧贴监测业务工作重大需求,注重学术交流的质量与实效,不断提高监测行业科技水平。积极搭建以年度生态环境监测学术交流会、生态环境监测大家讲坛、监测专题分会场、青年科学家论坛为主的生态环境监测学术交流大平台。持续拓展国际交流渠道,重点加强中日韩沙尘暴、中俄中哈界河水质联合监测、粤港澳等多双边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质量管理数智化筑牢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根基 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离不开监测质量管理的数智化转型,数智化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是推动监测的高质量发展,推进监测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意见》在数据质量方面提出明确目标,要建立覆盖全部监测活动的“人机料法环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使全国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真、准、全得到有效保障。黄润秋部长在全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会议上也对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运行做出明确指示。为落实《意见》精神和会议要求,总站将以数智化转型为契机在监测质量管理领域提出体系化、信息化和智慧化的数智化改革方案,提高质量管理效能,保障监测活动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一、推进质量管理体系化,健全监测活动全方位质量管理机制 当前,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主要围绕实验室监测的CMA,而自动监测等新型监测手段缺乏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目前总站以建立监测数据真实性、准确性的内部驱动型质量管理体系为目标,实现监测全要素全手段全流程质量控制。一是尽快补齐自动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短板。以业务流程标准化、规章制度系统化、央地质量一体化为目标,率先启动国控网环境质量自动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带动地方环境质量监测网质量体系建设与实施。二是扩展质量管理的深度与广度。一方面,强化对实验室监测和自动监测的“人机料法环测”质量环节管理深度,包括人员能力的动态管理、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关键试剂耗材的性能评价及供应商管理、标准/方法适用性评估、监测点位干扰防范的技防措施等;另一方面,除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外,逐步完成实验室自动监测、污染源自行监测、生态调查、遥感遥测等质量管理体系的统一设计。三是充分发挥科学质量管理体系对监测业务的引导作用。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 9001)等相关要求,引入如策划-实施-检查-处置的PDCA闭环管理、过程控制、风险意识等质量管理领域的先进理念,系统分析影响监测数据质量的过程及主要风险点,实现敏锐筛查异常问题,精准预判潜在质量风险的效果。 二、加强质量管理信息化,推动质量管理数据标准统一与互联互通 当前监测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程度参差不齐,部分地区开展了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和自动监测网络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但由于质量数据标准化体系不健全,不同信息化系统的监测数据质量难以统一判定,无法开展有效的互联互通。同时,大量的环境监测设备难以满足数智化转型的需要,监管人员获取质量数据较为滞后,无法对监测进度进行实时把控。为解决上述问题,总站以建设统一标准的数智化质量管理通用平台为抓手,促进通用实验室信息管理、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监督检查以及行业管理系统在全国推广应用,为质量数据的互联互通奠定基础。一是推动通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总站正在建设标准化、可复制、可推广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模版,以此作为质量管理全过程控制的基石,推动构建系统内外间、央地间统一的数据架构,打破数据壁垒,形成分布式部署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实现实验室质量数据的全面联网,提高全过程质量管理智能诊断与风险评估能力。二是推动通用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监督检查系统建设。以“规范自动监测网络运行”为目标,实现数据异常点位精准识别、人为干扰行为及时报警,监督检查任务智能推送等功能,推动自动监测网络质量体系落实,提高问题发现能力,保障自动监测网络的数据质量。三是开展监测仪器设备数智化改造与在线核验技术研究。通过构建仪器数据采集方法体系,实现仪器监测数据、原始信号和过程参数直联直采,并将仪器分析计算的算法进行统一备案,构建数字孪生模型,实现对现场监测设备的远程在线数据核验,防止监测设备“黑箱”造假,实现对监测仪器设备的穿透式管理。四是推动行业管理系统建设。构建以“审核评价标准化、监管过程精细化、监管方式智慧化”为目标的行业监测活动质量管理评价体系,推动监测技术智能化发展和行业自律,并通过构建分级管理的社会化检测机构监管机制,抓取监测过程信息,对监测过程进行实时的穿透式管理。 三、提升质量管理智慧化,深化质量数据的多元融合、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当前的各类质量管理信息平台对质量数据的分析方式较为单一,利用大数据、AI算法等新技术对多元数据融合分析的能力较为薄弱,质量数据的应用潜能没有被充分挖掘。为提升质量管理的智慧化水平,强化大数据、AI算法、大模型等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从算法开发、数据融合和风险绩效评估提升监测质量管理关键环节效率。一是开发质量管理领域相关算法。重点研发应用监测过程优化算法、行业管理智能分析算法、实验室质量状况与风险预警算法、自动监测网异常数据和人为干扰识别算法等,提升质量管理效能。二是强化多元数据融合。将污染源排放数据、地区环境状况数据、能源使用数据、地区考核排名等多种外部数据与监测数据质量的分析相融合,提升质量风险的识别能力。三是开展质量风险与质量绩效评估。实现质量数据同步实时传输,开发基于过程数据的质量成本、绩效与风险评估算法,分析质量状况与质量风险,具备潜在质量问题预警能力;分析质量成本与质量绩效,形成过程智能诊断与优化方案。 内容转载自“中国环境监测”公众号
  • 2020版《中国药典》发布在即 这12位专家解读不容错过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 nbsp 药品质量安全关乎着人们的生命健康,药品质量必须严格控制。《中国药典》作为我国保证药品质量的法典,解决着制约药品质量与安全的突出问题,在提高药品质量过程中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其颁布实施,将有利于整体提升我国药品标准水平,进一步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4月9日,第十一届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会议在北京召开,审议通过2020年版《中国药典》草案,2020版《中国药典》呼之欲出。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为促进行业内药物质量检测技术交流,提升药品质量控制水平,仪器信息网将于2020年4月30日举办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ypzlkz/" target=" _blank" style=" color: rgb(192,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药典与药品质量控制”专题网络研讨会 /strong /span /a ,共邀请十余位药品质控领域专家就最新药品质量分析技术、新版药典变化、药品标准修订等话题进行交流,其中多位专家为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或参与2020版《中国药典》的编审工作。报告内容涉及中药、化学药及生物制品的质量标准研究内容,欢迎广大医药领域学者及相关从业人员积极报名,获得免费参会名额!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会议日程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ypzlkz/" target=" _blank"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9b68f7b3-0053-4c0f-bc55-90d8cdefd39a.jpg" title=" 图片1.png" alt=" 图片1.png" / /a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点击图片进入报名页面 br/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专家简介 /strong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164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e20fe6f7-db4f-4d71-a586-83fa13044296.jpg" title=" 图片2.png" alt=" 图片2.png" width=" 600" height=" 164" border=" 0" vspace=" 0" / & nbsp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杨腊虎 /strong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主任药师,1975 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药学系(现复旦大学药学院),留学日本爱媛大学农学部,医学部近三年。复旦大学药学院及西北大学兼职教授,齐齐哈尔医学院客座教授。曾担任 8 年药物分析杂志编辑部主任,担任北京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现任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药学类药物分析学副主编。一直从事药物分析工作,发表论文数百篇。在药物固体制剂溶出度方面,在药物多晶型,药物热特征及药物标准品及新药青蒿素类检 测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致力于药物分析知识的传播,曾主办多次药物分析研讨会及培养众多学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16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c341983b-e94e-4fe7-a55d-33d91d29817f.jpg" title=" 图片3.png" alt=" 图片3.png" width=" 600" height=" 16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李云霞 /strong ,第十届、第十一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 颈复康药业集团原质量副总;2016年开始担任颈复康药业集团药物研究院副院长,兼任燕山中药质量标准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颈复康药业集团企业从事药品生产和质量控制的工作37年,从基层工艺员、化验员干起,逐步到公司主管工艺及质量的副总,熟悉药品全过程的生产工艺和质量保证,主持完成公司的9次GMP认证工作;多年进行工艺过程研究及质量管控,质量标准的研究;多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主持研究的多项质量标准收入《中国药典》。2014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165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676cfdb0-9e58-4cb5-b3ad-bc2f0c86aa14.jpg" title=" 图片4.png" alt=" 图片4.png" width=" 600" height=" 165"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王玉 /strong ,男,博士,主任药师,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药科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药典委员会理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多家药学杂志的编委。2011年获中国药学发展奖奖励工作委员会和长江药学发展基金会颁发的& quot 2011年度中国药学发展奖-食品药品质量检测技术奖的突出成就奖& quot 。已在国内外相关杂志发表论文160余篇,主编出版《药品检验》等专著多部,参与《中国药品检验操作规程》等和多部专著的编写,是《中国药典分析检测技术指南》副主编,还参与中国药典二部部分品种和四部的部分通则的英文版编审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16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b156035e-f240-4684-9978-14e6f1bb5966.jpg" title=" 图片5.png" alt=" 图片5.png" width=" 600" height=" 166"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陶磊 /strong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重组药物室,副研究员,博士,毕业于空军军医大学。2008年至今一直从事重组蛋白药物和基因治疗产品的检测方法开发及质量标准研究,承担该类药物的理化性质分析、活性测定、杂质分析等质量检定工作;利用质谱技术对我国50余种重组蛋白药物理化对照品进行了结构分析。作为课题承担人负责青年基金课题、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专项课题3项,作为课题骨干参与“重大新药创制”、国家“863”计划等多项国家级课题。近年来于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spa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164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7520fa01-05ff-4924-90ca-3fe5053ca989.jpg" title=" 图片6.png" alt=" 图片6.png" width=" 600" height=" 164"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李素霞 /strong ,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主要的研究领域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研究方向为:生物制药用重组蛋白酶,重组蛋白的复性、纯化及性质研究。近年来,重组胰蛋白酶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研究了重组猪胰蛋白酶,重组人胰蛋白酶等,参与了我国2020版药典《重组胰蛋白酶标准》的制订。 spa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061ed5c3-6926-4676-9a15-93c3ae74e53f.jpg" title=" 图片7.png" alt=" 图片7.png" /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钱正明 /strong ,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中药质量评价和产品研发工作。目前为公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副主任、中国菌物学会产业化分会理事、中国癌症基金会鲜药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药学会岭南中草药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东莞市标准化协会会员、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和中国中药杂志审稿专家。研究期间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参与10余项。申请专利90余项(授权43项);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SCI 35篇),专著2本(副主编)。2018年获湖北省专利金奖;2018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7年获东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50px height: 151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0a98ae7f-dfc9-4761-a526-92df3f9c981b.jpg" title=" 图片8.png" alt=" 图片8.png" width=" 550" height=" 151"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周立春 /strong 老师在药品检验一线工作32年,曾任北京市药品检验所抗生素室主任、生化实验室主任及所长助理。第九、十届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局CDE仿制药立卷审查组成员,北京市上市后药品安全性监测与再评价专家库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多个机构审评专家库专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469cfa56-d1db-4a53-81e7-c72c527f3624.jpg" title=" 图片9.png" alt=" 图片9.png" /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金晓静 /strong ,屹尧科技应用部经理,资深样品前处理专家,从事于微波化学与样品前处理研究与应用12年,具有丰富的微波消解理论与研究经验。 spa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16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46b8eaa1-7ac6-4026-a460-166d7bdf49db.jpg" title=" 图片10.png" alt=" 图片10.png" width=" 600" height=" 166"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胡伟 /strong ,安东帕光学产品经理,具有多年制药应用分析经验,多次进行法规解读、培训等工作,具有丰富的数据完整性实践经验。 spa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16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41f9829e-b2d2-40fb-9d72-bd2e253aab46.jpg" title=" 图片11.png" alt=" 图片11.png" width=" 600" height=" 166"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马蕊华 /strong ,默克生命科学科研解决方案市场部标准物质产品经理,负责默克旗下Supelco品牌标准物质产品线(包括原Sigma-Aldrich、Supelco、Cerilliant、Merck等品牌)的管理和市场推广工作。一直专注于生命科学和分析检测领域,十年以上的实验室技术、市场等工作经验,了解中国分析行业的发展及相应的实验室需求与法规要求。 spa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164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b6883c46-b05c-4988-aed2-6f4574bcca0e.jpg" title=" 图片12.png" alt=" 图片12.png" width=" 600" height=" 164"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张睿 /strong ,毕业于北京大学药学院,现任Cytiva(原GE医疗生命科学事业部)分子互作资深产品专家。一直从事分子互作技术支持、应用开发、市场推广等工作,拥有7年的分子互作技术开发经验,参与完成了多个应用手册和操作指南编写,对抗体、多肽、小分子等药物研究领域的应用有深刻的理解。 spa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165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32782010-effb-43a7-bbf9-d491b5778b72.jpg" title=" 图片13.png" alt=" 图片13.png" width=" 600" height=" 165"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胡文婷 /strong ,梅特勒-托利多分析仪器产品市场部产品经理,负责密度折光产品的技术及应用支持,具备丰富的制药行业应用经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点击链接进入报名页面: /strong /span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ypzlkz/" target=" _blank" style=" color: rgb(192,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ypzlkz/ /strong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加入“药典与药品质量控制会议交流群”随时关注会议动向及2020版《中国药典》相关内容交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17px height: 21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badf44bb-ed5f-4bf6-b34e-22da93799253.jpg" title=" 群二维码.png" alt=" 群二维码.png" width=" 217" height=" 212" / /p p 本次会议视频回放: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00506/537679.shtml" target=" _blank"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00506/537679.shtml /a /p p br/ /p
  • 专家解读“产学研用”
    5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快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工作。人们注意到,这次会议在提到“产学研结合”时,增加了一个“用”字——“会议强调,要加大改革力度,以企业为主体,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用”是技术创新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用’引入‘产学研’,是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的一个关键举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告诉记者。他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技术研发在第一环节选题时,就脱离了市场,使得技术转化先天不足;二是在转化环节上,没有根据应用的需要进行适当地调整,这就让很多成果不能实现转化,最终成为半拉子工程。”   冯飞分析说:“从本质上讲,技术的首次商业应用是技术创新。在我国技术创新体系中,‘学’和‘研’为企业的产品创新提供技术支撑,而‘用’则是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不能在市场应用,技术创新也就没有了意义。”   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梅永红认为:“过去存在为研究而研究、为科技而科技的倾向,这种经院式的创新很少考虑市场需求。产学研用结合的提出,进一步强化了技术创新需要以市场为导向的重要作用。”   市场需求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   梅永红进一步解释说:“100年前恩格斯曾说过,一个市场需求比十所大学更能拉动技术进步。这句话直接反映了市场需求对技术进步的内在的动力性。”   他说,从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上讲,任何一项技术在推向市场之初都是不成熟的,只有在用户不断使用和反馈当中,技术才能不断趋向完善。从技术创新战略而言,技术研发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市场则通过价值回报来保证技术创新的持续性。我国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意义就在于此。   梅永红认为,世界各国都把市场视为战略性资源,几乎所有国家都要经过相关制度设计,制定相关政策,使得本国市场需求能够跟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很好地衔接起来。例如,发达国家的政府采购政策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产业政策,核心目标是为本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可预期的发展空间和利益空间。   一些重大项目通过技术关联度、产业关联度以及就业关联度对相关产业有很大的带动性,因此,用市场拉动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是我国“十一五”重点发展产业。未来十年我国至少要新建1200—1700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每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需配置6—8辆车,按建设线路长度1500公里计算,全国在2015年以前至少需要9000—12000辆车。而我国需要的这些城市轨道车辆的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基本源于国外。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如果单纯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把中国的市场与技术创新剥离开来,那么中国本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可能越拉越大。   梅永红强调:“拥有具有无限潜力的技术应用市场和消费市场是我国最大的优势。”能不能把这个市场用好,能不能让这个市场成为技术创新的核心动力之源,直接关乎中国的技术创新大业,直接关乎中国的自主创新战略能不能得到顺利实现。   用户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参与者   在产学研用密切结合的过程中,用户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用户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科技部调研室副主任刘琦岩认为,过去产学研结合侧重于鼓励卖方主导的创新;“产学研用”新形式的提出,让买方参与进来,更有利于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   他说,用户参与创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常规的模式,并且根据行业不同,用户参与创新的方式和程度也不同。例如消费电子领域,消费者可以直接向企业提出自己的需求,服务行业用户参与的程度更深。电信、地铁、航空服务等大型运营商,可作为买方也可代表众多用户参与产品及市场创新。用户参与创新,会把特定要求(如高效加工、便捷维修,低成本、产品特殊功能等)直接提交给开发方,这样,既可以缩短从开发到市场的时间,还可以促进产用双方深入的联系,其最大的意义则在于大幅度减少创新的盲目性。据介绍,上海A型地铁列车和三峡水电机组的开发就是产学研用结合的成功案例。   2005年9月,上海电气集团上海轨道交通设备发展有限公司与同济大学、上海申通集团开始联合研发城市轨道交通A型列车。上海申通集团作为上海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的主管部门和最终用户,在轨道交通投资建设、运行管理、设备维修等方面经验丰富。一开始,申通集团就参与到研发中,提出用户需求,提供线路条件与车辆技术规范,参与概念设计、技术设计、施工设计和试验考核等方案的咨询、论证与评审。依托产学研用联合研发平台,仅仅用了两年时间,三方研发联合体就从零起步实现了首列A型地铁列车的自主研发。   同样,在三峡大型水电机组技术研发中,也是将三峡工程作为用户,把它同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东方电机有限公司绑在一起,共同进行技术研发,最终实现了我国大型水电机组的技术跨越。   建立多方共赢的创新生态   专家们认为,研发机构不直接面向市场,很难把握市场的最新动态。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由于自身研发能力比较弱,也很难通过技术主导产品结构,甚至主导消费结构。把产学研用结合起来,将是我国现阶段非常重要的政策方向。   梅永红说:“把企业、创新机构和用户捆绑在一起,建立多方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也就是说构建一个创新生态,这才是完整的创新系统。”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国外产品垄断了中国的程控交换机市场,当时称之为“七国八制”。电话通讯对运营商和普通消费者都是不可承受之重。但是,当巨龙、大唐、中兴通讯、华为这些企业横空出世,在中国程控交换机市场形成竞争格局,程控交换机价格成十倍下降,我国企业、电信运营商和普通消费者都从中受益。   浪潮集团与“巨大中华”的境遇则完全不同——浪潮集团进入计算机服务器领域时,我国市场的国外品牌服务器价格很高。相同性能的产品,国外品牌每台200—300万,浪潮的仅为50万。浪潮的低价迫使国外产品降到每台100万元左右。接下来的问题是:面对市场价格的变化,我国一些终端用户特别是垄断性用户不再支持浪潮产品,使得浪潮集团的后续研发缺少市场的保障,企业发展受到了严重挤压。   “怎样才能打通产、学、研、用四个环节,整合四个方面的资源?”冯飞认为,“这既需要通盘考虑对供给者和消费者的激励政策,也需要不断创新组织形式。”   梅永红说,我国在这两方面都已经有所尝试。例如,通过制定首台套制度建立重大装备产业的风险补偿机制。一种方式是由政府直接购买产品,另一种方式是由政府为首购者提供一种风险担保。这会为我国的重大装备制造业提供更大的市场生存空间。再如,通过支持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产学研用通过契约关系“捆绑”在一起,共同打造产业链和市场蛋糕,获得共同的商业利益。   ■ 观点链接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   在向最终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方面,运营商和设备制造企业以及其上游的高校、研究院所是在同一个价值链内,运营商在产学研用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是运营商的重要社会责任。   在“产学研合作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指出,在产学研用合作中,运营商的作用不仅是在使用制造企业的产品建网和业务开发阶段体现,制造企业在着手产品开发的时候,就应该主动了解运营商对未来产品的应用需求。在产学研用合作中运营商参与或了解系统设备和终端的开发,对于他们掌握系统设备和终端的性能、优化网络的组织并进一步实现业务创新都是有益的。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高级顾问周远楣:   目前国内市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高级顾问周远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国内通信产品即便与国外产品技术相当、有价格优势、快速服务能力强,在与跨国公司竞争时仍然会处于劣势。但自主创新的产品和技术需要国内市场的培育,自主创新的企业需要通过国内市场的支持才能走向成熟,应通过政府采购为创新产品提供机会。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曲维枝:   需要推动应用的信息化部门和负责装备提供的产业部门携手研究,将支持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结合起来。   在电子政务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每年在政府采购上的投资有几百亿元,而国产装备所占的份额不到25%。在谈及这一话题时,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曲维枝认为应将支持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结合起来。一方面是产业部门根据建设需要加大开发力度,保证产品技术过关;另一方面是通过政府采购,保证研发的技术产品能够获得推广、应用。   北京大学教授路风:   中国拥有一个规模巨大并且充满增长潜力的国内市场,而且这个市场的需求结构将长期保持民族特色,为自主创新提供了无限的机会。   北京大学教授路风撰文指出,在新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中,几乎所有产品都是由中国企业普及的。例如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市场最热门的消费品是家电产品,包括洗衣机、冰箱、彩电以及后来的空调等等。当时,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是日本产品,但家电产品最后在中国的普及却是因为中国企业的崛起。
  • 十三五环境监测方案发布 专家解读投资机会
    11月8日消息,环保部印发《“十三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方案》,计划于2016年底前,上收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事权,建立气态污染物量值溯源体系和颗粒物比对体系。2017年,进一步完善地表水和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监测质控技术体系。2020年,全面建成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土壤等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长江证券投资顾问陶冶就环境监测行业投资机会做出分析解读。  经济之声:这次方案提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近岸海域等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实现“谁考核、谁监测”,保障用于评价、考核的数据不受行政干预。环境监事权上收中央的制度变化,会给整个环境监测行业带来什么影响?  陶冶:环境垂直改革将环境监测事权上收中央,提高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以防止地方政府弄虚作假,减少数据监测的人为干预。原来的监测方式中,地方环保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各种考核压力可能使得行政干预对数据质量的冲击较大。垂直改革实现了全面监测的目标,由省级政府直管,推广第三方监测系统是未来趋势。监测行业业务,将从销售监测设备逐渐转向监测运营的模式,这将为整个监测行业带来很大的机会。  经济之声:此次方案提出环境监测体系要三步走,第一步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气态污染物的监测体系搭建,优先给民众关心的雾霾问题一个交代 第二步在2017年完成地表水和土壤污染的监测 第三步在2020年实现空气、地表水、土壤“海陆空”一体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从水、大气向固废、土壤监测拓展,监测网络的建立肯定需要更多监测设备。从这个角度看,整个环境监测行业未来会有多大增量空间?  陶冶:监测设备的供应市场发展较为平稳,行业内的企业也比较多,能够保证监测行业的基本需求。另外,检测试剂和其他耗材的市场供应也较充足,基本上也不存在供应风险。监测行业下游的客户范围广泛且多样化,涉及到较多行业,包括有生产企业、商业企业以及科研院等,因此其发展空间很大。根据我们粗略的估算,“十二五”期间整个环保产业的总投资大概是5万亿,“十三五”规划的环保产业总投资应该有17万亿左右,粗略估算一下,环保监测中监测设备这一块应该是占整个环保产业规模的十分之一,预计在1.7万亿左右。  经济之声:另外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次方案提出未来要建立远程在线质控体系,这是环境监测物联网领域的一次大机遇。未来的监测趋势是野外获取污染物数据,通过传感器在线传输到搭建好的监测线上平台。目前环境监测上市企业主要集中在“感知物联”层,环境监测物联网的建立是否会给一些IT企业带来机会?  陶冶:各级环保部门都希望通过物联网技术来实现智能环保监测,推进环保行业的信息化发展,并且保证实时监测和执法治污的高效性。监测仪器通过传输网络和系统平台相连,可以实现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终端的支持,以及特定的数据采集与管理等。针对以上需求,传统的环境监测企业也纷纷开展了产业链的整合,在以前单纯的监测设备产品线上,经过扩展的系统平台等涉及信息产业化的产品也陆续上线。上市公司如聚光科技、先河环保,都涉及到一些物联网与环保相关的连接、收购与合并,来实现上市公司的多元化。  经济之声:相应的IT企业,未来会集中在什么样的公司上,具有什么样潜质的公司可能会脱颖而出?  陶冶:我认为是本身以环保为基础的环保类公司,扩展IT业务。而不是纯的IT公司介入环保领域,可能其行业经验、相关人脉以及对行业的了解度会差一些。本身在环保行业中比较好的公司,收购IT企业或者介入IT企业,将IT运营即物联网的形式整合到环保产业链中,我认为,这类上市公司的发展前景会更好。  经济之声:聚光科技(300203)主营业务是环境监测系统,近期公司披露2016年第三季度报告,归母净利润1.67亿元,同比增长 121.25%,带动公司前三季度盈利大幅增长62.44%。公司半年度利润与2015年同比只增长6.84%,为什么到了三季度公司的利润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  陶冶:报告期内公司业绩的高增长,一是主营业务的开展比较顺利,成本、费用得到了一定控制。另外,三季度业绩增速突然变高的主要原因是有 4035万的财政补贴,对业绩形成了较大的支撑。同时,季报显示公司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同比支出增加187%,说明公司业务规模增长、采购增多,税费、差旅等现金支出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公司目前的经营状态是非常好的。  经济之声:未来这样的增长速度能不能保持住?公司股价从8月份开始了一波上涨行情,目前处于调整状态,未来还能有继续上行的空间吗?  陶冶:三季度季报中公布了公司的订单情况,它中标了黄山推进流域治理的PPP项目,这会对公司中长期的业绩产生较好影响,并且有利于公司和当地政府的合作。接下来公司也有可能承接其他的环保项目,包括之前所说,像税费、差旅等支出增长的情况,也可见公司的这种增速应该还是能够保持住的。现阶段公司业绩比较稳定,加之有PPP项目,股价调整一段时间后,我认为,公司有可能创出新高,回调的时候反倒是可以适当的关注。  经济之声:先河环保(300137)在今年上半年推出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精准监控及决策支持平台,可实现密集布点、成本低廉、数据可靠的大气监测系统。按照环境监测体系建立“三步走”的方案,第一步完成气态污染物的监测体系搭建,是不是意味着公司是最先开始受益的公司呢?  陶冶:网格化监测是未来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公司肯定是最先受益的。公司所处的地理位置是河北,今年河北能源消费量和钢铁行业产值分别位居全国第四和第一,这样的产业结构导致河北地区的污染非常严重,三季度以来河北的雾霾情况也非常严重。中央的环保督查也是以河北为首站,力度空前,也就是说公司拥有明显的区域优势,有望在提升河北环境治理水平的背景下最先受益。此外,公司2016年上半年订单同比增长超过了100%,取得这么快的增长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很有好处。  经济之声:在水质监测方面,先河环保开发了水质精细化网格监测系统方案。这个项目研发了适用于岸边还有野外的小型化水质自动监测站,这一块的市场前景应该如何来评估?  陶冶:我预计水质监测短期市场空间可能有100亿左右,远期大概有600亿到800亿左右。2016年是水质监测爆发的一年,二季度地表水监测公司的订单同比增长接近700%,先河环保的订单在五家龙头企业中占比达29%,我认为,公司将会借助水质监测业务实现比较好的增长。  经济之声:但在二级市场上,公司股价呈现出了较长时间的箱体震荡格局,公司的动态市盈率在56倍左右,未来还会持续这种箱体震荡吗?  陶冶:短期来看,公司的业绩增速基本上都是符合预期的,现在的股价部分体现了未来半年到一年的业绩增速情况。2016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大概在8 亿左右,增速大概38%左右,预计2017年在10亿左右,增速在30%左右。以这样的增速来看,对于一个发展较好的环保企业,现在50多倍的市盈率应该还是不高。在震荡盘整之后,随着业绩的逐渐兑现,公司还会增值。  经济之声:像先河环保这样长期处于箱体震荡的公司,投资者应该怎么来逐步的介入?  陶冶:如果是做中长线的价值投资,每一次回调都是比较好的买入机会。如果是做短线,投资者可以利用技术上成交量缩量,如市场出现回调,成交量缩小得比较厉害的时候,适当参与。对于做中线的投资者,随时都是较好的买点。
  • 流式大咖王卉解读:流式细胞术在CAR-T研究和临床治疗中应用专家共识|第五届流式细胞网络大会iCFCM2023
    报名链接: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fcm2023/ 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细胞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一个举世瞩目的重大成果,尤其是CD19-CAR-T细胞免疫治疗难治复发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获得了90%左右的缓解率,单独使用或者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均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和生存率;CAR-T细胞免疫治疗其他类型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以及实体瘤也在不断探索并取得巨大进步。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在CAR-T细胞免疫治疗相关检验的每个步骤中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项免疫治疗,CAR-T细胞免疫治疗相关检验中涉及的FCM与临床常规不同,体现在靶点评估需要精确设门并且同时关注正常细胞的表达,CAR-T细胞免疫治疗后微小残留病(minimal/measurable residual disease,MRD)需要考虑靶点丢失以及输入的CAR-T细胞影响,而CAR表达细胞比例和数量的检测以及免疫相关检测均缺乏规范化,给临床工作带来不确定性等。为了能使更多相关领域的科研、临床和实验室检测人员认识FCM在CAR-T细胞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和注意事项,规范在每项检验中的实验方案和技术操作,进一步促进其在CAR-T细胞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结合文献学习和多家医疗机构的临床工作实践制定了本专家共识。作为执笔人,北京陆道培血液病研究院副院长王卉主任在第五届流式细胞技术网络大会为我们详细解读《流式细胞术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治疗相关检验中的应用专家共识》。报告题目:《流式细胞术在CAR-T研究和临床治疗中应用专家共识解读》报告嘉宾:王卉 北京陆道培血液病研究院 副院长【个人简介】北京陆道培血液病研究院副院长;北京陆道培医院和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检验科副主任(副院长级),流式细胞室主任;信纳克(北京)生化标志物检测医学研究有限责任公司CEO,CMO;信纳克实验室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专委会流式专委会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副会长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学组委员 等众多学会常委、委员、顾问。主要研究流式细胞术临床诊断,第一发明人发明专利8个,实用新型专利2个,外观专利设计5个,作品登记3个。第一执笔人和通讯作者发表流式共识3篇,参与编写共识5篇。从事流式细胞术检测22年。独立签发50多万临床报告,累计在全国和各省市学术会议上讲座一千余场,足迹遍布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台湾)。【摘要】与CAR-T细胞治疗相关的FCM检测;FCM在CAR-T细胞治疗靶点筛查中的应用 ;MRD相关检测 免疫功能相关检测。更多精彩内容请查看会议页面: iCFCM 2023 交流群 温馨提示:1) 报名后,直播前助教会统一审核,审核通过后,会发送参会链接给报名手机号。填写不完整或填写内容敷衍将不予审核。2) 通过审核后,会议当天您将收到短信提醒。点击短信链接,输入报名手机号,即可参会。会议海报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