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专家观点

仪器信息网专家观点专题为您整合专家观点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专家观点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专家观点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专家观点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专家观点话题讨论。

专家观点相关的资讯

  • 【专家观点】这些仪器,国产与进口该如何选择?
    12月19日,四川政府采购网发布《2017年政府采购进口产品清单论证意见公示(教学设备类)》以及《2017年政府采购进口产品清单论证意见公示(医疗设备类)》,分别列出了仪器/设备的论证意见。此观点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人都表明了不同观点,且不论专家观点如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还是看看来自实验室一线工作者,亲身体验过国产仪器与进口仪器的真实比较,实实在在的真实声音。微波消解系统——TOPEX全能型微波化学工作品平台一线声音——北京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上海屹尧科技的TOPEX全能型微波化学工作品平台在半年前首次进入了北京市检验检疫局的实验室。”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高峰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说,“我们主要是进行食物的消解实验,这个仪器的消解程度与进口仪器没有区别,而且操作设计、设定程序更加符合我们的习惯。用了这半年觉得挺好,下次招标我们还想再买一台。”“我以前遇到过进口仪器出现问题,等了两个月才等来国外企业派来了一个国内工程师,捣鼓了一个月还没修好,还得等外国工程师飞过来。经历过这个困扰之后,我觉得国产仪器还是很省心的,它的企业在国内,如果出现问题,维修人员能够迅速赶到,最多也就是从上海飞到北京嘛! ”自动固相萃取仪——EXTRA全自动固相萃取仪一线声音——统一企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这台EXTRA固相萃取仪从2013年开始使用,至今未出现任何状况,完全实现了实验室样品前处理的自动化过程,无需专人值守。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屹尧技术人员为我们定制了相应的配件,如特定尺寸的管径。同时,为了减少交叉污染,还专门设计了一个拥有可推拉门的透明外罩。” 统一企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食品安全检测中心王博士向仪器信息网介绍说:“检测中心目前已有多台屹尧仪器产品,包括EXTRA固相萃取仪和多种型号的微波消解仪,其中最早购入的微波消解仪已经有六年的历史,当前仍处于正常使用状态。部分国产样品前处理设备,如微波消解仪、固相萃取仪、离心机、纯水机等在性能和质量上并不输于进口产品,包括在稳定性和数据可靠性方面相对于之前也有了非常大的提升。”无论是进口仪器还是国产仪器,只要满足客户使用需求,实实在在解决客户使用问题,免去客户售后服务之忧,就是仪器人认为的好仪器!
  • 专家观点:国产临床质谱的机遇和挑战
    2021年5月20日,莱伯泰科首款质谱仪LabMS 3000在北京隆重发布,强势进军医疗、半导体行业。而作为公司创始人和董事长,胡克博士也终于圆了自己多年的质谱梦。发布会吸引了众多来自医疗,半导体领域的专家及用户,发布会结束后,仪器信息网记者对3位出席嘉宾进行了采访,听听他们对于ICP-MS国产替代的看法。发布会采访视频受邀采访嘉宾一:刘华芬,凯莱谱精准医疗CEO刘华芬,杭州凯莱谱精准医疗检测技术有限公司CEO,曾任美国辉瑞制药研究员,罗氏制药科学家,Danaher集团SCIEX公司应用创新平台全球总监,北美/亚太技术应用及支持总监。 Instrument:您如何看待此次发布的新品LabMS 3000? 刘华芬:今天非常有幸参加莱伯泰科的ICP-MS新品发布会,我认为这是在医疗行业真正创新的一款产品,对于国产分析仪器实现国产替代,可能将具有里程碑的作用。胡博士经过多年努力,从研究到践行,到再次创造,实现了三个升级的过程。质谱行业的技术门槛很高,只有像胡博士这样有多年技术积累的专家,才可以实现这种创新。Instrument:临床领域对于ICP-MS最大的需求是什么?刘华芬:临床应用已经进入精准医疗的新阶段,需要检测的元素越来越多,既包括重金属,也包括钠、钾、钙、镁、铝等常规元素。目前临床应用中的元素测定,主要使用原子吸收法,缺点是每次只能检测一个元素,效率较低。而ICP-MS一次可以检测多个元素,实现高通量检测;同时,ICP-MS的线性范围宽,可以一次进样,同时检测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这一优点尤为适合样本量非常宝贵的临床样品。另外,医疗的样品主要来源于血液、尿液等,基质非常复杂,且多为高盐样品,容易堵塞锥口,因此通常需要对样品进行稀释后再检测,要是能实现在线样品前处理会很有帮助。当然,ICP-MS要应用到临床中并不容易,必须要符合法规的要求,所以要进行IVD的注册,并且要能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受邀采访嘉宾二:邹炳德,美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Instrument:您如何看待高端医疗设备的国产替代?邹炳德:第一,目前我国医院的医疗装备,包括检验装备,影像设备等,基本上以进口为主。但是随着国家产业链不断的完善,国产替代必然会成为趋势。希望国家在政策上多加扶持,引导国产医疗产业链的逐步形成,让医院使用国产设备形成良性的氛围。第二,国家要逐步加强国产医疗装备基础研发人才的培养,包括政策扶持、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投入。第三,当医疗机构逐步形成了使用国产设备的氛围,广大设备生产企业就有了更多的积极性来投入到研发,而科研院所的人才也就会有更多的积极性投入到医疗设备的基础研究领域,这样产生良性循环后,医疗装备的国产化战略才能够真正得以实施和推广,最终实现高端医疗装备的国产替代。受邀采访嘉宾三:陈昕,北京科华微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昕,2004年8月创办北京科华微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并将其建成中国第一家具有国际水准的集研发、生产、检测于一体的光刻胶企业。 2011年3月,入选北京“海聚工程”,被聘为北京市特聘专家。Instrument:集成电路行业对于ICP-MS的主要需求是什么? 陈昕:集成电路行业产业链很长,从硅砂,制成纯硅(如单晶硅或多晶硅),然后做成硅片、设计电路、制作芯片、光刻胶,每一步都需要进行监控,以确保质量。不同阶段的检测要求各不相同,其中晶圆片的检测中,对金属杂质的分析检测有着极高的要求,包括重金属的检测,以及钾、钙、镁等轻金属杂质的检测。而ICP-MS作为金属检测的最重要的工具在集成电路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我们实验室用的ICP-MS主要是进口的,但我们也非常乐于看到国产质谱仪的出现。而作为胡博士的老朋友,亲眼见证了他从简单的前处理设备开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不忘初心,终于实现了ICP-MS的梦想,很了不起,也特别为他高兴。正如各位专家所言,国产替代本就不易,质谱的国产替代尤其难,但是他们也都表明了对于国产质谱的期待,并愿意为国产质谱的发展出谋划策,提供支持。所有的成功,都是从零开始,万事开头难,胡博士带领的莱伯泰科,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相信只有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所成。
  • 专家观点:拉曼仪器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p   仪器信息网讯 在由HORIBA科学仪器事业部与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国际拉曼高峰论坛上,仪器信息网编辑采访到了中科院半导体所的谭平恒研究员。 /p center p img width=" 450" height=" 300"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514172711.jpg" / /p /center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科院半导体所的谭平恒研究员 /strong /p p   谭平恒研究员一直从事各种新型纳米材料的光学性质研究,研究材料的拉曼光谱已经将近20年,据其介绍,他的绝大多数工作基本上都与拉曼光谱学研究相关。 /p p strong   拉曼光谱是材料科学领域必不可少的研究手段 /strong /p p   对于目前备受关注的二维材料,谭平恒研究员说,现在二维材料有很多种,可以是半导体、绝缘体、金属、超导体等,但是现在大家研究比较多的还是集中在石墨烯、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黑磷等。 /p p   据介绍,以前材料领域研究更多的是体材料(三维)、量子阱(二维)、量子线(一维)和量子点(零维)。量子阱材料中至少存在两种材料,且他们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作用,因此还算不上严格的二维材料。随着石墨烯的出现,二维材料的研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以前大家只知道石墨的层间相互作用很弱,可以用来做铅笔,但很少有人想到能把单层石墨烯直接剥离出来做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二维异质结也逐渐成为二维材料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例如,两个单层或多层石墨烯可以以不同层数和不同旋转角度进行堆垛,具有比特定单层或多层石墨烯材料更加丰富的物理性质,为石墨烯的研究提供了无穷的可能性,同时也对材料性能的设计和构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p p   拉曼光谱是物质的非弹性散射光谱,能够提供丰富的材料结构信息,已经成为研究材料物理性质,鉴别材料成分的基本手段,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有力工具。 /p p strong   拉曼仪器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strong /p p   不过,谭平恒研究员也谈到,现在还有很多有关材料的研究受限于仪器设备的水平。据其介绍,从整体上来说,拉曼光谱仪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但是一些光学元器件的性能仍然限制了拉曼仪器的性能,因此仪器元器件本身还需要继续提升性能。比如,满足普遍实验需求的拉曼滤光片已经扩展到近紫外波段,如氦镉激光器的325nm。但是拉曼滤光片在紫外和深紫外波段的性能仍然受到镀膜技术的显著影响。另外,反射率高达99%以上的大面积高性能的平面和球面反射镜因为镀膜技术限制还没有被应用到拉曼光谱仪上。一旦这些仪器元器件能制备得更好,拉曼光谱仪的整体性能还会有突飞猛进的进步。 /p p   目前拉曼光谱的空间分辨率并不存在太大问题,但还需要发展一些新的技术去提高拉曼光谱的时间分辨率。同时,也还需要根据不同研究对象去发展一些特殊性能的拉曼光谱仪。 /p p   现在很多大学里已经购买了很多科研级别的拉曼光谱仪,但很多用户只要能够利用这些科研级别的拉曼光谱仪获得常规的结果就可以了。如果要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对仪器原理和性能的透彻了解是必不可少的,这就对大学如何面向实际科研来设计新的教学内容提出了要求。对于教学来说,就需要使学生了解仪器的构造,每个部件的工作原理,不同部件应该如何有效的配置和组合等,这是大学普通的拉曼光谱实验所解决不了的。要适应这种教学需求,就对拉曼仪器的稳定性和开放性提出了要求,同时仪器价格还不能贵。因此,如何设计适用于以这种高效的大学教学为目的的拉曼光谱仪,是将来拉曼光谱仪、甚至其他光学仪器的一个发展方向。 /p p strong   对本次会议的评价 /strong /p p   对本次由HORIBA Scientific和厦门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国际拉曼高峰论坛,谭平恒研究员还谈了自己的看法。据其介绍,厂商举办这种专家交流会对促进学科交流和行业发展非常有帮助。此次会议聚焦于目前拉曼光谱领域最热门和极具潜力的研究方向,例如,SERS/TERS和纳米/二维材料。对于生命科学而言,虽然国内研究还不多,但这是以后的发展趋势,所以本次会议也将生命科学作为一天的主题,开拓了大家的视野。这与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不同。全国性学术会议必须对不同学科和研究方向进行平衡,即使再冷门的研究也要选出代表做邀请报告。因此,全国性学术会议不可能象本次会议这样如此“自由”的选择会议主题。 /p p   本次会议与一般的厂商用户交流会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某一厂商的用户交流会都是由厂商介绍仪器和技术,该厂商的用户来介绍研究进展。但是,本次会议本着学术交流的目的,并不是所有报告人都是HORIBA公司的用户,这种会议模式还是值得推广的。 /p
  • 专家观点:拉曼仪器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在由HORIBA科学仪器事业部与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国际拉曼高峰论坛上,仪器信息网编辑采访到了中科院半导体所的谭平恒研究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width=" 600" height=" 400"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514172711.jp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科院半导体所的谭平恒研究员 /strong /p p   谭平恒研究员一直从事各种新型纳米材料的光学性质研究,研究材料的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zc/34.html" 拉曼光谱 /a /span 已经将近20年,据其介绍,他的绝大多数工作基本上都与拉曼光谱学研究相关。 /p p    strong 拉曼光谱是材料科学领域必不可少的研究手段 /strong /p p   对于目前备受关注的二维材料,谭平恒研究员说,现在二维材料有很多种,可以是半导体、绝缘体、金属、超导体等,但是现在大家研究比较多的还是集中在石墨烯、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黑磷等。 /p p   据介绍,以前材料领域研究更多的是体材料(三维)、量子阱(二维)、量子线(一维)和量子点(零维)。量子阱材料中至少存在两种材料,且他们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作用,因此还算不上严格的二维材料。随着石墨烯的出现,二维材料的研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以前大家只知道石墨的层间相互作用很弱,可以用来做铅笔,但很少有人想到能把单层石墨烯直接剥离出来做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二维异质结也逐渐成为二维材料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例如,两个单层或多层石墨烯可以以不同层数和不同旋转角度进行堆垛,具有比特定单层或多层石墨烯材料更加丰富的物理性质,为石墨烯的研究提供了无穷的可能性,同时也对材料性能的设计和构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p p   拉曼光谱是物质的非弹性散射光谱,能够提供丰富的材料结构信息,已经成为研究材料物理性质,鉴别材料成分的基本手段,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有力工具。 /p p    strong 拉曼仪器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strong /p p   不过,谭平恒研究员也谈到,现在还有很多有关材料的研究受限于仪器设备的水平。据其介绍,从整体上来说,拉曼光谱仪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但是一些光学元器件的性能仍然限制了拉曼仪器的性能,因此仪器元器件本身还需要继续提升性能。比如,满足普遍实验需求的拉曼滤光片已经扩展到近紫外波段,如氦镉激光器的325nm。但是拉曼滤光片在紫外和深紫外波段的性能仍然受到镀膜技术的显著影响。另外,反射率高达99%以上的大面积高性能的平面和球面反射镜因为镀膜技术限制还没有被应用到拉曼光谱仪上。一旦这些仪器元器件能制备得更好,拉曼光谱仪的整体性能还会有突飞猛进的进步。 /p p   目前拉曼光谱的空间分辨率并不存在太大问题,但还需要发展一些新的技术去提高拉曼光谱的时间分辨率。同时,也还需要根据不同研究对象去发展一些特殊性能的拉曼光谱仪。 /p p   现在很多大学里已经购买了很多科研级别的拉曼光谱仪,但很多用户只要能够利用这些科研级别的拉曼光谱仪获得常规的结果就可以了。如果要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对仪器原理和性能的透彻了解是必不可少的,这就对大学如何面向实际科研来设计新的教学内容提出了要求。对于教学来说,就需要使学生了解仪器的构造,每个部件的工作原理,不同部件应该如何有效的配置和组合等,这是大学普通的拉曼光谱实验所解决不了的。要适应这种教学需求,就对拉曼仪器的稳定性和开放性提出了要求,同时仪器价格还不能贵。因此,如何设计适用于以这种高效的大学教学为目的的拉曼光谱仪,是将来拉曼光谱仪、甚至其他光学仪器的一个发展方向。 /p p    strong 对本次会议的评价 /strong /p p   对本次由HORIBA Scientific和厦门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国际拉曼高峰论坛,谭平恒研究员还谈了自己的看法。据其介绍,厂商举办这种专家交流会对促进学科交流和行业发展非常有帮助。此次会议聚焦于目前拉曼光谱领域最热门和极具潜力的研究方向,例如,SERS/TERS和纳米/二维材料。对于生命科学而言,虽然国内研究还不多,但这是以后的发展趋势,所以本次会议也将生命科学作为一天的主题,开拓了大家的视野。这与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不同。全国性学术会议必须对不同学科和研究方向进行平衡,即使再冷门的研究也要选出代表做邀请报告。因此,全国性学术会议不可能象本次会议这样如此“自由”的选择会议主题。 /p p   本次会议与一般的厂商用户交流会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某一厂商的用户交流会都是由厂商介绍仪器和技术,该厂商的用户来介绍研究进展。但是,本次会议本着学术交流的目的,并不是所有报告人都是HORIBA公司的用户,这种会议模式还是值得推广的。 /p
  • 专家观点:农业部是否开始整治转基因食品乱象?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日前,农业部制定了《2018年农业转基因生物监管工作方案》,并予以印发。方案一出,网上的一些文章就热议,这是农业部代表国家开始出手整治转基因食品乱象;更有议论认为方案出台是因为我国存在着广泛的转基因品种偷种现象。事实是否如此?6日,记者采访了业内相关专家。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市场基本没有非法转基因食品 /strong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曾任中国水稻所生物工程系第一任系主任的王大元认为,我国并没有出现转基因食品乱象,目前市场上的食品基本没有农业部定义的非法转基因食品。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实际上,农业部并非首次出台相关规定。农业部其他部门,比如兽药、农药化肥、种子等,也会发布工作方案并进行信息公开。或许此次正是因为与转基因相关,才会成为新闻热点。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农业部办公厅印发该方案的通知就明确:为切实做好农业转基因监管工作,确保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试验、生产、经营、进口和加工等活动规范有序,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规章,农业部制定了该方案。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我国农业部是代表国家管理转基因,这与美国不同,美国是农业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环境保护署(EPA)三家协同管理,他们被统称为转基因管理的有关部门。往年我国农业部也都有过专项整治甚至打击违规转基因制种种植等行为。”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生物学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姜韬说。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2016年夏季,农业部就部署过打击违规种植转基因作物的专项工作。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姜韬认为,此次出台该方案,表明近两年来,农业部对于转基因违规种植情况的分析、查处的针对性和工作的系统性更加明确和全面。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此外,对于监管,王大元建议,已被农业部批准作为“加工产品”的转基因作物中的“加工产品”具体是指什么,应有明确的定义。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与此同时,有些转基因成分并没有被列入农业部以前的监管目录,应如何监管?此次方案是否包括检测饭店或者菜市场出售的食品的转基因成分,应予以明确?而对于过去已经取得了农业部转基因作物安全证书的转基因作物,如果被种植,或被国外认可可做食品、可用来做加工食品,是否违反了哪一条法规,都应有明确的说法。”王大元说。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农民喜欢种是无法杜绝的原因 /strong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对于更多人关心的转基因品种私自偷种现象,此次方案明确:春耕备耕前开展专项检查,对种子企业和制种基地开展拉网式排查,加大种子抽检力度和苗期检测力度,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防止非法转基因种子下地。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至于我国是否存在着广泛的转基因品种偷种现象,目前尚未得知。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姜韬表示:“应坚决反对违规种植转基因作物的行为,这不尊重原创性研发,也会损害科学家的创新努力。”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同时,姜韬解释,第一代转基因作物是具有人文关怀的平民化产品,其目标就是改良农艺性状,降低作物种植成本,提高农民生产效率,因此深受农民欢迎,也降低了作物市场价格,这已在转基因种植发达的国家得到了证实。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而农民喜欢种,也是转基因种植无法杜绝的根本原因。尤其是在国际粮食生产成本高、我国农民种植收入不高的宏观形势下,愿意务农种粮正成为农村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姜韬说。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对此,姜韬建议,希望有关部门因势利导,在确保种植活动合规有序的同时,爱护和鼓励农民种地积极性,加快推广转基因品种,让农民获利,让消费者获益,打破跨国公司在转基因作物市场占有率上的垄断优势。 /p p br/ /p
  • 专家观点:ICNIRS 2019系列访谈之近红外发展
    p   与全球近红外发展相比,中国近红外学科的发展处在急剧上升的阶段,相关的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而且,经过了多年的摸索和沉淀,中国的近红外已经走过了从质疑到认可的过程,当前在饲料、烟草、石化、粮食等领域都得了很好的应用,并为用户创造了客观的经济价值。不仅如此,中国学者在近红外的前沿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p p   国际近红外大会(ICNIRS 2019)期间,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请他们介绍一下对近红外光谱发展的看法,以及对即将在北京召开的2021年国际近红外大会的期待和建议。 /p 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1105/516237.shtml" target=" _blank" style=" color: rgb(255,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更小巧、更经济的近红外仪器——视频访国际近红外学会主席Tom Fearn /strong /span /a /p p   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主席Tom Fearn在采访中介绍了本次国际近红外大会的亮点、目前近红外光谱技术和应用发展的现状、近红外仪器的发展趋势以及对2021年北京国际近红外大会的期待与寄语。 /p p   详情查看链接: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1105/516237.shtml" _src="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1105/516237.shtml"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1105/516237.shtml /a /p p strong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1105/516248.shtml" target=" _blank"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255, 0, 0) " 向世界传递中国近红外的声音——访山东大学臧恒昌教授 /span /a /strong /p p   臧恒昌表示,本次国际近红外大会无论是会前还是会议期间的安排,都让与会代表感到十分便捷,非常值得我们在北京办会时借鉴。2021年,国际近红外大会在北京举办,对于国内近红外相关专家来说,是一个绝佳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可以方便大家聆听到行业内国际顶尖的研究进展,希望届时,更多地同行能够来参会,共同推动我国近红外行业的发展。 /p p   详情查看链接: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1105/516248.shtml" _src="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1105/516248.shtml"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1105/516248.shtml /a & nbsp /p 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1017/515004.shtml" target=" _blank"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255, 0, 0)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大数据时代的近红外分析新生态 /strong strong ——访暨南大学潘涛教授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pan /a strong /strong /p p   潘涛提到,化学计量学是近红外光谱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将稳定、可靠的近红外光谱仪器与有效的化学计量学方法相结合是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一个明显标志。化学计量学方法对拓展近红外光谱的应用范围和改善近红外光谱的预测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潘涛表示,随着探测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和拓展,近红外光谱的个性化建模也可望成为现实。它必将大幅提高终端的分析能力,同时,又可以提高近红外检测大数据的整体品质。 /p p   详情查看链接: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1017/515004.shtml" _src="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1017/515004.shtml"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1017/515004.shtml /a & nbsp /p p strong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1015/504840.shtml" target=" _blank" style=" color: rgb(255,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着眼应用领域发展小而精的近红外仪器——访华东理工大学倪力军教授 /span /a /strong /p p   倪力军表示,与全球近红外发展相比,中国近红外学科的发展处在急剧上升的阶段,相关的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但同时她也提到,中国发展近红外技术和应用需要针对特定的应用领域开发专用型、便携式的仪器。“不追求大而全的仪器,转而向小而精便携的仪器发展,能够更大程度地降低仪器体积及制造成本,提高国产近红外产品的竞争力”。倪力军说道。 /p p   详情查看链接: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1015/504840.shtml" _src="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1015/504840.shtml"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1015/504840.shtml /a & nbsp /p p strong    /strong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1028/515629.shtml" target=" _blank" style=" color: rgb(255,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高光谱成像技术未来或走进日常生活——访密西西比州立大学教授岳海波 /strong /span /a /p p   岳海波说,高光谱成像技术改变了人们对传感器的传统认知,未来它的应用会越来越广。如果能将光谱技术集成到移动设备中,将会极大的扩展人们感知世界的能力,未来或许会变成生活日用品。目前,高光谱成像技术主要应用于实验室研究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该技术将走向工业化。此外,该技术还将朝着便携和实时的方向发展。 /p p   详情查看链接: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1028/515629.shtml" _src="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1028/515629.shtml"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1028/515629.shtml /a & nbsp /p 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1015/514847.shtml" target=" _blank"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近红外光谱助力纺织品再循环——视频访北京服装学院李文霞教授 /span /strong /a /p p   李文霞教授表示,本次国际近红外会议,汇聚了36个国家的近红外代表,大会开拓视野,分享了近红外最新最热的技术和应用进展,同时,多位来自中国的代表参会并作报告,在国际上发出了我国近红外学者的声音,展现了我国近红外近年来的发展。同时,李文霞也分享了其团队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近年来,李文霞的团队一直致力于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纺织品分拣,大大节省人工成本,为纺织工业相关企业带来技术福音。 /p p   详情查看链接: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1015/514847.shtml" _src="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1015/514847.shtml"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1015/514847.shtml /a & nbsp /p 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1018/515072.shtml" target=" _blank" style=" color: rgb(255,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便携式+在线监测 高光谱成像技术的未来方向 ——访南京农业大学屠康教授 /strong /span /a /p p   屠康教授表示,目前近红外设备正朝着小型化和在线监测趋势发展,同时开发针对于大众食品或特色食品检测的光谱仪也将是一个趋势。屠康的团队在高光谱成像技术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将检测机理和应用相结合,研发便携式产品 另一方面能实现生产线上在线监测。 /p p   详情查看链接: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1018/515072.shtml" _src="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1018/515072.shtml"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1018/515072.shtml /a & nbsp /p 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1028/515628.s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高光谱成像技术在农业应用领域前景无限——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吉海彦 /strong /span /a /p p   吉海彦表示,他的团队之前主要做近红外在农业中的应用,近几年开始做高光谱成像技术。而高光谱成像技术未来将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方向,在农业方面可以用在很多方面,比如分析叶片成分分布、农药成分分析等。 /p p   详情查看链接: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1028/515628.shtml" _src="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1028/515628.shtml"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1028/515628.shtml /a & nbsp /p p   strong   /strong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1017/514950.shtml" target=" _blank" style=" color: rgb(255,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近红外食品感官分析大有可为——访日本农业· 食品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李心悦研究员 /strong /span /a /p p   李心悦表示,由于大多数食品的感官性状的变化实质因其本身化学成分改变而引起,因此可以利用近红外技术可以分析水果的酸度、甜度、硬度、表面损伤程度等多种指标。李心悦团队已利用近红外技术建立了食品感官品质预测系统,并将应用于现场检测。 /p p   详情查看链接: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1017/514950.shtml " _src="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1017/514950.shtml "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1017/514950.shtml& nbsp /a & nbsp & nbsp /p
  • 专家观点:PM2.5监测到底有哪些难点?
    阅读提示:该文章由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文中所涉及项目是指由其承担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环境大气中细粒子(PM2.5)监测设备开发与应用》项目”。   难点一、解决国外仪器在污染浓度过高及浓度变化快时数值不稳的问题   近期空气污染较为严重,PM2.5监测数据频频爆表,北方城市空气污染更为严重,其中的燃煤型污染尤其会导致的PM2.5浓度增高、偏大,如元旦过后华北区域部分城市浓度监测值达到750微克/立方米左右,部分时间浓度峰值上升至1000微克/立方米,国外监测设备在此情况下出现超量程、流量报警、负压超高报警等问题,造成该时间段数据异常。另外国外设备在空气浓度变化快时也会出现数值不稳定的现象。本开发项目立足于设备的稳定性,增大流量的可调节范围空间,从材料的选取到结构的设计、仪器量程与分辨率等要充分考虑到污染浓度高、污染浓度变化快等特定的污染条件。   难点二:中国的环境及大气污染随区域不同有较大差异,不能照搬国外设备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温度、湿度、大气压力、颗粒物特征等存在较大差距,PM2.5浓度以及化学组成物特征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尤其是在条件差别较大、污染浓度高、大气压力低的时候,国外设备监测数据存在与手工参比方法差别大的现象,在个别环境条件下仪器不能正常工作,不能满足不同区域及特定条件对设备的要求。   本项目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PM2.5监测设备,实现对PM2.5的连续采样及其质量浓度的实时准确监测,满足在不同区域、不同条件下设备适用性要求,技术水平要超越国外设备。   2012年1月份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PM2.5仪器测试在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济南市、广东省等地的环境监测中心相续展开,组织开展了PM2.5自动监测方法适用性比对测试工作。本次PM2.5开发项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广州市、上海市、重庆市、黑龙江省、甘肃省等六地的监测中心又将共同承担自动监测仪器的质量完善、性能评价研究和应用示范,形成产品的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安装验收、运行与质控、数据处理与传输等技术规范工作,配合设备研发企业做好设备的适应性测试,确保产品能够在不同区域的正常运行,这是我国首次针对环境监测设备进行全国性的适应性测试工作,其难度非常大。   难点三:PM2.5质控体系、标准体系要尽快出台   目前,各地安装情况大部分都以自己的监测要求为准,其采样基准、采购、安装、调试、数据采集质控标准并没有统一,控制条件并未明文约束。国家需要一套质控标准,来保证设备数据准确,本项目以监测总站为首的八个监测中心共同开展基于PM2.5连续自动监测仪和PM2.5采样器的应用示范,形成全程序的质控规范体系,编制安装验收、运行、数据处理与传输等技术规范,并要在相对紧迫的时间内,在全国范围建立统一的体系标准,这也是项目要面对的难题。   难点四、很多技术上的难题需要进行攻克   本项目研制的环境大气中细粒子PM2.5的监测设备主要包含单通道、双通道(同时监测PM10,PM2.5)及与光散射融合技术的自动监测仪,针对不同温度、不同污染条件、不同境因素的PM2.5监测设备进行技术改进。主要包括:   基于β射线检测技术的湿度补偿系统、流量自动控制系统,尤其是双通道流量的控制在不同压力及变化的情况下的恒流设计是需要进行整体突破的难题。   大气湿度与空气中挥发性与半挥发性物质对测量数据的影响,从而重点研究智能加热系统的适应性。   由于空气中存在放射性物质,在不同地区强度不一致,这对β射线检测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扰,进而给测量数据造成偏差,如何甄别放射性物质的干扰对于提高仪器检测精度与稳定性有重大意义。   光散射融合技术提高了仪器的时间分辨率,更能实时的检测出空气中颗粒物的浓度,其中光散射测量到的信号与β射线检测到数据如何进行相互补偿修正的数学模型的设计与验证难度较大。   其他需重点突破稳定的高精度检测系统、动态数字滤波、光散射矫正模块、散射光光阱与背景光消除模块、光散射多道分析模块、自动换膜模块等关键技术。   难点五、如何打破国外技术壁垒、价格垄断   由于PM2.5监测技术难度较大,国际上具备PM2.5监测技术的企业较少,一些国外公司利用技术垄断提高产品售价。目前市场上基于振荡天平法的PM2.5监测设备价格最高在35万元,而基于β射线法的PM2.5监测设备价格也都在20万元以上。目前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进口产品高昂的价格及运行费用将使并不富裕的地方经济背上沉重的包袱,急需加强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的研究,推出性价比高、质量精良的国产设备。本项目将在国家、环保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利用项目开发平台安排各方面精干力量进行科技攻关,使国产PM2.5设备在质量、价格上跟国外设备相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先河环保供稿、仪器信息网整理)
  • 专家观点:如何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的“达尔文死海”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大多数技术成果并不都像农作物品种或者APP软件那样交给用户就能使用,也不都像某些日用品的新设计、新配方,经过较短期的中试和调整就能投入生产。特别是涉及能源、环境、健康、先进制造等方面的技术成果,从技术发明到应用开发、中试放大、批量生产,达到各类检验标准、满足用户体验,需要长时间反复的研发过程。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学术内涵在早期已被揭示和公布,科研人员难以再得到持续的研发资金投入,失去了兴趣 另一方面,尚未形成可赚钱的产品,企业得不到盈利却要承担创新风险,因此,除极少数超大型企业外一般很少涉足。这个高校、院所和生产企业两头不愿沾的中间地带,被形象地称为技术转化的“达尔文死海”。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在国家层面,中央财政科技计划通过顶层设计和举国体制只能促成少数关键、核心、共性技术从研发到生产的全链条贯通,国立创新研究院模式也在少数领域推动了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对大多数技术成果的转化来说,要想穿越“达尔文死海”,需要筹措比早期研发更多的资金——这并非是给科技人员更多股权收益激励,或者给创业者优惠的孵化空间,就能起到作用的。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我认为,要想破解“达尔文死海”难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首先要扶植连接高校院所和生产企业的技术开发型企业。 /strong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的成功个案来看,以试验开发为主的企业可以接续高校、院所的技术成果完成产业化之前的中间开发过程。这类企业的产生、发展与高校、院所、生产企业有着天然联系,既有从事技术改造和集成的研发力量,又熟悉市场需求、国家标准和融资渠道,因而在技术和产业之间能起到贯通链接作用。它们的研发活动比生产企业更接近技术前沿,更加专业、活跃,却较少有束缚和包袱。我国有一些归国、离岗或兼职科研人员创办的科技研发和服务企业,但总体来看,这一环节仍严重发育不足。应该大力扶植这一类企业作为各行业领域的技术开发和定制服务中心,通过市场机制为生产企业服务。而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应减少对生产企业研发活动的直接支持,鼓励其在提高自身研发能力的同时,向技术开发型企业购买成果和服务。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其次,要培育阶段性技术的交易市场。 /strong 从技术原型到成熟产业化,要经历不断优化改造的演变过程,这其中会出现阶段性技术。如果阶段性技术不能获得资金回报,将导致技术开发型企业难以为继。阶段性技术的交易既让早期研发和风险投资获得回报,又给其他企业获得接续研发、分享回报的机会,直至生产企业接手实现产业化。培育阶段性技术交易市场,需要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的法律保障,完善交易平台和辅助条件(如价值评估等),在企业委托、政府投入之外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如股市),使更多人有机会参与高风险高回报的技术转化投资。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再次,要强化地方科技投入推动技术进步的实效。 /strong 在中央财政科技投入主要流向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持基础科学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的背景下,地方科技投入应向技术开发型企业倾斜。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最后,要转变科技创新政绩评价方式。 /strong 一些地方在技术研发中,热衷于“造园引凤”,追求形式高大上、项目短平快。因此,要转变科技创新政绩评价方式,更加注重科技投入对技术进步的实际作用,着眼于长远,耐心支持技术转化的中间开发过程。我相信,技术开发型企业的兴起将把各级财政、企业和民间资本拧成一股科技创新的合力。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align: right " strong 作者徐旭东,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 /strong /p
  • 新产品新观点,食安科技携手食安大咖共谋食品安全未来
    4月9-10日,“奥帆之都”青岛风云际会,食安科技与国内外众食安大咖齐聚CBIFS 2018第十一届中国国际食品安全技术论坛,共话食安检测新趋势。CBIFS中国国际食品安全技术论坛由中国检验检疫学会、太平洋国际展览(北京)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是食品安全技术领域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科研成果最新和专业性最强的年度盛会之一。本届论坛为期两天,吸引了来自政府监管部门、检测机构、科研院所、食品企业等单位的领导、专家、技术人员等1200多人参加,参展企业达110余家,盛况空前。作为论坛协办单位,食安科技携食品安全快检整体解决方案参加展示活动,并做“农兽药残留快检技术”主题报告,反响热烈。 农兽药残留快检主题报告,新技术新观点反响热烈本届论坛围绕食品安全、食源性微生物、农兽药残留、食品理化分析、真菌毒素等社会热点议题展开,开设技术讲座100余个,各项专题论坛14个,邀请各领域专家发表演讲,探讨食品安全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应用。 食安科技研发总监谢俊平做农兽药残留检测技术主题报告反响热烈食安科技是国内农药残留快检技术开发及应用的先驱者,受邀参与农兽药残留检测分论坛的主题演讲。公司研发总监谢俊平在会场围绕农兽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做了主题报告,介绍了我国农兽药残留快检技术的发展历程、检测原理和应用现状,并针对快检方法的技术特点进行说明,明确快检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对于农兽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方法,谢总监现场也介绍了几种比较先进的技术和产品,他表示基于简单、快速的特点,农兽药残留快检技术在未来食品安全保障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谢总监的报告直观地呈现出了当前国内农兽药残留快检技术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在会场得到了观众的热烈反响,不少业界人士对其观点表示认同,并对报告中提到的创新技术表达强烈的关注。 众多产品集中展示,食安科技快检方案受关注 食安科技此次参展以打造食品安全快检整体解决方案为切入点,携全系产品亮相,旨在为客户提供提供新技术、新产品。现场展出的产品种类齐全,既包括农药残留检测、微生物快速检测、非法添加检测等适用于政府监管和企业自检应用的拳头产品,也有面向民用市场的灵灵狗家用食品安全检测盒,充分展现出了食安科技强大而全面的快检技术和产品实力。其中,尤其以最新发布并且首次公开亮相的抗生素荧光定量检测仪(相关产品发布信息请戳链接小身材“大智慧”,食安科技抗生素荧光定量检测仪全新发布)最为引人关注,吸引众多客户前来咨询和了解,现场气氛火爆,成为展示活动的一大亮点。 食安科技张总接受媒体采访作为国内食品安全快检行业领军企业,食安科技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食品安全快检技术发展和应用。通过本届论坛,食安科技的产品及技术理念得到一次集中展示,代表了食品安全快检技术正在得到迅速发展和应用,并预示着快检技术和产品未来将在人们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两机构观点打架 方便面纸桶荧光物质超标成疑
    近日,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称,五谷道场、统一等多个知名方便面品牌所用的纸桶外层有害荧光性物质含量超标。对此,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面制品分会昨天反击称,内层纸碗足以确保食品安全。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   超标产品涉及多个大牌企业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近日公布对方便面桶、奶茶杯、一次性纸杯、纸碗的调查报告显示,包括香飘飘奶茶杯、统一老坛酸菜牛肉面桶、五谷道场原蛊鸡汤面桶、今麦郎上品酸豆角排骨面桶在内的多款知名品牌所用的双层纸制品外层纸的荧光性物质含量超标。   该协会常务副会长董金狮指出,“荧光增白剂不像一般化学成分那样容易被分解,而是在人体内蓄积,大大削减人体免疫力,会成为潜在的致癌因素。”   董金狮表示,目前我国纸制品标准中并未对纸桶外层纸有明确要求,一些检测机构一般也只检测与食品直接接触的内层荧光物质的含量。企业为降低成本,很容易使用非食品级纸。   中国食品科技学会   内层纸碗足以确保食品安全   对于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的上述检测结果,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协会面制品分会昨天给记者发来声明表示了质疑,声明强调:方便面容器的内层纸碗足以确保食品安全。   声明称,目前世界主要方便面生产国如日本、韩国等,其产品均采取类似的双层结构,内层使用原浆纸材料,外层印刷隔热纸材使用再生纸材。方便面纸容器的内层“纸碗”和外层“碗标”具不同功能,适用于不同的安全标准 而目前我国的所有方便面纸质容器内层与食品接触的纸碗、纸杯均是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执行,不存在“污染”或“致癌”等问题。另从环保的观点看,再生纸如果能够做到不残留或不迁移出有害物质,也可以循环再利用并应用于食品包装。   包装协会再回应   再生纸有害物会向内迁移   对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的质疑,国际食品包装协会昨天立即再次回应:方便面桶的外侧是再生纸的有害物会向内迁移,并给人体带来危害。   声明称,国家标准对纸质餐饮具有明确规定,不得使用再生纸,荧光物质也有严格规定,在紫外灯照射下,100平方厘米的纸样中,荧光物质不得超过5个平方厘米。   “企业使用再生纸没有获得政府部门和检测机构的认可”,董金狮表示,纸桶外侧再生纸中的有害物不但会向内迁移,而且纸板或成品会一个个摞在一起,直接污染另一个产品的内侧。   声明称,所有食品包装、容器、工具等,都必须按照食品用原料和添加剂的规定执行,这一点没有任何讨论余地。
  • 专家称我国基因组编辑技术须破壁前行
    中国科协第114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专家称我国基因组编辑技术须破壁前行  本报讯(实习生曾云 本报记者潘希)近日,中国科协第114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以“基因组编辑新技术的兴起将带来的冲击”为主题,邀请相关专家讨论了基因组编辑技术在国内外的现状与发展。  近几年,由于CRISPR(规律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等工具的不断问世,基因组编辑技术迎来了新的浪潮。“CRISPR能完成90%的工作,但核心的专利仍掌握在西方人手中。”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王皓毅直言,一定要开发新的工具,寻找比CRISPR效率更高的酶。  “国内科学家要协调合作,思考如何在坚持国际合作的同时,又保持国内优势。”中科院院士、华大基因研究院理事长杨焕明表示,同时应该加强科普避免重蹈转基因的覆辙,也不要在基因组编辑研究中一哄而上。  在杨焕明看来,现在可以考虑借CRISPR的东风讨论生命科学的服务问题。  目前,我国也处在CRISPR研究的前沿。例如在植物研究领域,中科院遗传与发育所运用TALEN和CRISPR技术在六倍体小麦中实现了3个同源等位基因的编辑,解决了小麦白粉病广谱持久抗性世界性难题,得到国际上的高度评价。  不过,专家也列出了目前基因组编辑技术面临的一些技术难题,例如如何提高敲除效率、减少脱靶效应、提高同源重组效率、实现基因定点替换或插入等。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刘耀光认为,对基因的定点替换以及插入等基因靶向修饰来说,技术上还有瓶颈,现在能够做到替换的例子很少。对植物来说,仍然需要提高效率达到实用性。“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有实用突破”。  在讨论中,知识产权等问题也成为专家对国内基因组编辑发展的担忧。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高彩霞表示,技术的推广需要强大的知识产权支撑,应分析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利用自身优势加快推广速度。  “可以通过合作把专利的渠道拓宽。” 大北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家杨进孝认为,企业要通过服务的方式参与进来,加强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合作,促进产品落地。  杨焕明表示,基因组编辑应用的大门已经打开,国内要创造成熟的条件来推动我国基因组编辑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 食品安全需全面评估 “多专家讨论”才靠谱
    近来围绕食品安全的种种争议,争出了一个共识:需要"多专家讨论"。对同一个具体问题,化学、医学、公共卫生、农业等不同行业的专家,都有话可说,但因为专业局限和这样那样的"利益瓜葛",都不可能"把话说全",有时还彼此针锋相对。种种说法分散地出现在媒体上,老百姓就感觉"今天一个说法、明天一个说法",无所适从,渐渐对"专家观点"生出疑虑。   这样的纠结提示我们:记者和读者,在听取专家观点之时都要留意他的专业背景和可能的利益背景,明白这是"一家之言"而并非"一言定夺";媒体则有必要搭设"多专家讨论"平台,把多种声音同时呈现于读者面前。   不同视角,不同看法   从双酚A奶瓶到塑化剂,塑料和化学最近再次遭遇"信任危机",这让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刘旦初很着急:"我听很多人嚷嚷,'化学不要再加害我们了!'化学怎么在加害人呢?没有塑料,人类的生活就不那么精彩了!"他说,塑料是个好东西,一系列高分子合成材料的诞生,给人类带来了诸多好处。就说奶瓶,玻璃奶瓶耐高温,但易碎、分量重,小孩子拿着不放心,塑料奶瓶更好。   在他看来,只要普及一些常识,就能让大家放心享受塑料的便利,比如"永远不要将任何塑料制品放进微波炉"。因为微波炉加热往往不均匀,当有些部位温度过高,局部的塑料就会软化、变形,并且析出一些有毒有害物质。   但化学家的观点,公共卫生专家不太认同。"塑料的确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可它对健康的影响如何,不能轻易做乐观评说,有待研究。当然这要经过大量动物、人体实验才能下结论。"复旦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主任厉曙光教授这样对记者说。   厉曙光研究塑化剂已有16年。他说,把热的馒头、玉米棒放进塑料袋,或是涂香水、指甲油、头发定型水,都有可能接触析出的塑化剂。尽管从目前的研究看,塑料包装中析出的塑化剂的量非常低,而且可随人体代谢排出;但如果有人滥用或长期食用塑料包装的食品,其后果暂时还难下定论。   大米要不要加防腐剂?一些专家明确反对:"大米只要控制好水分就能保鲜--把水分控制在12%左右,再在保质期内食用就没问题。干嘛要画蛇添足加什么防腐剂?"这是公共卫生专家的观点,他们关注健康。但一些农业专家不以为然:"当然要放些防腐剂。大部分大米从种植地到销售地要经过长途运输,有些还要在仓库里堆个把月,不放怎么行?"   专业背景,利益瓜葛   "爆炸西瓜"出现后,农业专家称,不可以因此"妖魔化"坐果灵、膨大剂等,"如果要在不适宜的时间和地点种植蔬菜瓜果,就要借它们辅助生长、保证成熟,这样人们才能不受季节、地域限制而享用各类蔬果。"在他们心目中,这堪称"农业技术的伟大进步"。   但一位医生言辞激烈地反驳:"现在还是物质匮乏的年代么?我们的餐桌已经很丰富了,再去大量生产违背自然规律的反季节食品,是对人类健康不负责,会在身体里埋下隐患!"   医生的话,农业学家可不爱听:你说为了健康要追求天然食物、搞有机农业,但土地是有限的,"有些专家的浪漫观点不切合实际"。言外之意,农业增产技术必不可少。   化学家刘旦初也说,高分子合成材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发明,因为地球上人口爆炸而自然资源有限,人类不能不设法应对;只是,人们使用时要当心一些副作用。比如一些塑料会析出"双酚A"、引发性早熟,我国最近也已规定禁止含"双酚A"的奶瓶上市;又比如装修房子要用板材,可森林和天然木材有限,就有人发明了粘合而成的人造板,粘合剂会释放甲醛--实验证明,甲醛有一定的释放期,所以我国规定刚制成的人造板要放一段时间且通过检测才使用。   "不能草率地说化学不好。一味追求纯天然是不现实的。"他说。   专家意见相左,除了专业背景导致的视角不同,有时也因为代表不同利益。   公共卫生专家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我们常批评养殖业滥用抗生素,不少药物学家说这是导致人体产生抗生素耐药性的一大原因。但抗生素却得到一些农业机构的推荐,他们站在保护农业发展和农民利益的角度,更关注"如果家畜、鸡鸭、鱼虾病了、死了,农民何以为生?"   全面评估,厘清利弊   "讨论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应当把不同领域的专家请到一起,以更多的视角来审视,厘清利弊,设定更科学的规范。"专家们在争论中渐渐有了共识。   记者了解到,国家层面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已引入"多专家讨论"。"为了对一些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全面完整的评估,必须聚集起相关各领域的专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小组就有医学、食品、化学、毒理学专家参与。"上海食品研究所所长马志英介绍说,各地包括上海也已相应建立这样的地方小组。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现在的"多专家讨论"一般是"有了问题才立项",这不够,需要"关口前移":"比如涉及食品安全的一些审批环节,就应该请各路专家共同参与。"
  • 仪器进口论证引争议 网友正反观点PK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这两天,一篇题为“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00525/539400.shtml" target=" _blank" title=" 2500万元仪器项目被质疑:别对国产戴有色眼镜!"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2500万元仪器项目被质疑:别对国产戴有色眼镜! /span /a ”的文章在仪器信息网及其公众号发布后引发了广泛关注,许多网友站在厂商和用户角度,纷纷表达了各自观点。 /p p   正如网友所说:用户只是做了论证,并不意味着要买进口,况且用户作为仪器的采购人和使用人,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有选择的自由。我们必须承认,国产高端精密仪器在性能参数、稳定性、售后服务等方面相比进口仍有差距,需要努力追赶。 /p p   但国产的冰箱、天平、离心机这些仪器是否真有论证意见写的这么“不堪”?进口论证意见能这么写吗? /p p   我们听听网友们的观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196a9606-4a0f-4bfb-9fc6-b9934f988684.jpg" title=" 摄图网_500525636_副本.jpg" alt=" 摄图网_500525636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font-size: 18px " 正方 /span /strong /p p    strong 网友: /strong 分析仪器除外,别的仪器一些论证理由太奇葩了。 /p p    strong 网友: /strong 进口论证应该写的严谨专业才对,应着眼于需求,在需求上体现出国产的落后。这篇论证对比就是谬论,严重不符合事实,不仅在设备实际性能指标上抓不住重点,并且也提现了论证者对国产设备的不了解,大多。 /p p    strong 网友: /strong 不想买国产的一千万个理由都想的出来,看看那些不满足的条件多么奇葩啊,这些疾控专家真敢搞啊,中央反腐一抓一个准,只要查过往招标就可以了。不过像之前华大制造质疑国家疾控招标有猫腻一样,最终还是认怂不了了之,啥子都看的出来,贵了两倍价格去买只能说国家真有钱。 /p p    strong 网友: /strong 请问一下,论证能不能用点心?酶标仪早在07和08年时贵州省疾控统采时,分别有北京普朗和深圳雷杜的。19年又有科华的。人家很多医院用科华等国产的都没有问题。还有移液器,水浴锅,旋涡混匀仪、风速仪这些,那个论证~~~~~~~都不知道怎么说了。 /p p    strong 网友 /strong :紫外全扫描进口1S,国产5S,差4S就进口了?你那么珍惜时间早成栋梁了。借口太牵强! /p p    strong 网友 /strong :不要说紫外全扫描差4s了,你没有看到旋涡混匀仪,转速差1都不行吗?还有热水器,中国做的也不行,没有线控!还有PH计,纯水、医用低温冰箱,百分之天平什么的。就单说冰箱,海尔的,澳柯玛的不行吗。 /p p    strong 网友: /strong 离心机动到静过程秒数还有要求,天平金属支架也有要求,这技术指标太儿戏了。 /p p    strong 网友 /strong :这是一点机会都不给国产仪器呀!想不明白,一些常规仪器,国产的为什么就不可以,这些仪器都可以满足使用需求的。 /p p    strong 网友 /strong :国产仪器是有差距,但用这些参数来卡,我觉得负责采购的人可能根本没用过什么仪器。 /p p    strong 网友 /strong :有的参数为招投标设计的。百分之一天平,千分之一天平那个论证是的确太扯了。稳定时间和灵敏度有关系,这个稳定时间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的。大设备不敢说,但小设备PH,紫外可见分光,进口国产差距不是很大吧?也许只能问签字的人,从什么角度下笔的了。买进口不可怕,后续部件维护费用可是很高的,这些预算,维护怎么办? 使用人员到时候怎么申请动辄几万的维修? /p p    strong 网友 /strong :要说高端仪器理解有些性能确实不如进口,天平还是百分之一的不带金属杆,埋汰人呢?相关人员都应该严查,如果私企是人家老板的钱我们管不到,这是拿纳税人的钱吃回扣呢,还不知廉耻的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b3306c1d-befa-4b2b-9271-497ffa1abdaa.jpg" title=" 摄图网_400068517_副本.jpg" alt=" 摄图网_400068517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0, 0) " 反方 /span /strong /span /p p   strong  网友: /strong 国产设备有好的我们不否认,但是很多时候为什么不选购国产设备?一台国产气相,一个月几次故障,厂家维护也解决不了问题,出保就扔仓库了,真的不是不想用,有的时候是检测担不起风险。又好又耐用的设备谁不喜欢呢?期待国产崛起,不仅限于检测设备! /p p    strong 网友: /strong 分别用过国产和进口的天平,马弗炉,灭菌锅,低温冰箱,电热板,研磨仪,都是一般都辅助设备,不是高精尖设备,但真的有差异,很大的差异,非常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和稳定性。不要说精密度更高的仪器了。但是原子荧光应该是国产的好。普通冰箱海尔和美菱的也都好。国产仪器要加油! /p p    strong 网友: /strong 买过一台国产全自动凯氏定氮仪仪,一会儿蒸汽缸干烧,修好没多久电路板烧了,数据平行性又很差。三天两头保修,确实很烦人。买进口的只要操作规范,基本不出问题,仪器稳定性又好。所以国标分析设备需要努力改善提高自身。 /p p    strong 网友: /strong 千万别给国产喊冤,气相色谱我国产和进口的都用过,二十万带自动进样器的某国产气相,我就不提品牌名了,自动进样器就是个摆设,下班前排好样,走了三四个样就开始报错停止,请了三次工程师、换了一次进样塔都不行,因为要评审时间紧,最后我们只能倒班,报错就手动恢复。请问,有谁听说过因为有自动进样器才需要值班的么?后来换了岛津的,还是二手货,2010plus,一点儿毛病都没有,晚上排完样,转天早上处理图谱。 /p p    strong 网友 /strong :小设备不敢说啊,大型分析设备,进口的和国产的用起来真的不一样,进口的设备运行稳定,用国产的很可能最后沦落为一个维修工,例外,本人参加实验室比对,用国产设备数据经常出现偏离,进口的一般问题不大。大家要理性的看待,不要动不动拿爱国说事。如果国产设备真的能达到进口设备的稳定性,大家为什么不买呢?作为一个检测人员,宁愿一次性多投资买些可靠的设备,也不愿意后期花太大精力进行设备维修,国产设备真的需要努力。过硬的产品才是硬道理。 /p p    strong 网友 /strong :真不是看不起国产仪器,在用的某牌国产荧光,方法导入第一遍永远报错,还有一次软件崩溃搞丢了所有刚跑完的数据,向厂家反应,厂家回复不是大毛病,凑合用吧。 /p p    strong 网友 /strong :以前用一台国产液相色谱,做实验就天天都在修机子,有的时候不是不支持国产,是国产的真的没法用,不管是准确度,精密度,耐用性,各方面跟先进的进口设备都差很远。 /p p    strong 网友 /strong :不是带有色眼镜,国产的和进口确实是有差距,尤其是精密仪器,且售后恼火。 /p p    strong 网友 /strong :国产仪器还有很远的路要走,现在也有部分国产仪器注重质量,目前我们用的紫外硫,发广定氮等,用三两年没什么故障,一般国产仪器三两年故障较少,长了就不保证了,色谱等高端仪器那还是进口的好,分析有保证,在10年左右折旧期是能坚持到。 /p p    strong 网友 /strong :只是做进口论证,论证通过才能有买进口的资格,不是一定进口的,现在政府采购的大型仪器项目,比如智慧水务,环保领域的仪器项目,很多都指定国产了,质量差,然后还卖一个天价,打着爱国的幌子去暴利。难道不让进口参与就会促进国产进步?很多国产厂家赚了钱也不去研发,就等着仿制。 /p p    strong 网友 /strong :说实话国产设备简单的还可以没啥问题,但真正有匠心精神的国产仪器厂家很少,粗制滥造的很多。 /p p    strong 网友 /strong :真不知道该说点啥,我们在这里说破天也没用。真正的改革不可能从一个论坛的帖子开始,问题有太多细枝末节,我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单位买了两台氮吹仪,一台进口的,一台国产的。一开始用两台都能满足需求,甚至国产的还有自动升降功能,进口的需要手动,但是两年后,国产的问题出现了,先是升降控制失灵了,就只能改手动,然后是通气管路氧化漏气了,最难受的是管路的接口居然没有现货需要定制,厂家已经不生产这个型号的仪器了。维修的报价能买一台新的了,最搞笑的是财务说维修的预算不能出在购买仪器里面。(说实话我听不懂这些官方语言),到头来只能选择一开始就购买进口设备。哎~我也知道有些国产仪器的质量很好,更希望国产仪器能全面打败进口,但是有些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是不是也跟上了专业的步伐?最后,希望我们尽量节省纳税人的钱,好钢用在刀刃上,希望我们的国产仪器加油^0^~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c41de163-f1f8-4ee3-9124-765b3b580d29.jpg" title=" 摄图网_500911049_wx_副本.jpg" alt=" 摄图网_500911049_wx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font-size: 18px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color: rgb(255, 0, 0) " 对于国产仪器 /span /strong /span /p p    strong 网友 /strong :精密仪器毕竟是一个附加值比较高的东西,条件好的肯定会选择精密、稳定、质量更好地设备,我相信作为一个中国人,每一个人都是爱国的,但作为分析者、研究者这些人而言,都希望用的设备是最稳定耐用的,这方面真应该学学国外厂商。一句话好用就是好用,不好用就是不好用,只用做过对比了才知道。 /p p    strong 网友 /strong :大型仪表和生物领域设备,一线核心品牌在技术和故障率远远高于二流品牌,国产的故障率和出错率是客户无法承担的后果。不要抱怨,好好投钱用心做研发才是硬道理。 /p p    strong 网友 /strong :作为负责公共卫生的疾控、负责产品食品检测的市场监管、负责农产品检测的农检部门等检测部门,要对数据负责、对社会负责,要及时、稳定出具数据,还是建议用进口设备。企业、科研等不负责对社会出具公正数据的,大力推荐国产设备。 /p p    strong 网友 /strong :1.花钱越多,可拿的钱就越多,公开的秘密。 2.进口也好,国产也罢,这类单位,后续就是设备库房而已,大多不会去用的,少数使用的,也是只学点皮毛,根本不懂用。3.分析设备,只要出厂合格的,90%都很好用,只是很多很多人,不会用,所以才有不好用,才有设备不好一说!其实大多都是人的问题,不懂用,不会用,再好的东西,在人看来,也是烂东西! /p p    strong 网友 /strong :作为一个仪器经销商,我想说并不是国产做不出来,而且没人做,国产仪器厂家也需要自省,当国产的产品技术提高后,我相信专家和使用者都愿意用国产货。 /p
  • 全球新冠持续多久?梅奥顶级专家给出答案
    新冠出现动物感染,或将无休止传播  日前,科学期刊《疫苗》主编、梅奥诊所顶级流行病学家格雷戈里波兰博士 (Gregory Poland)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疫情的走势作出最新研判:新冠疫情将持续到下个世纪,后代将持续接种疫苗。根据微信公众号「加拿大家园」摘引外网,Gregory Poland作为美国疫苗接种和免疫学方面的顶级专家之一,他结合研究和疫情实际情况对这一结论给出了详述。  他指出:尽管许多人做出了乐观的预测,但现在认为新冠病毒将成为地方性流感病毒还为时过早。它对一些全球卫生专家所指出的「新冠病毒大流行转变为地方性流感病毒」的说法表示不认同。  此前,有不少专家表示,奥密克戎变种病毒虽然有快速传播的特征,也有温和的性质,新冠病毒的模式将稳定且可预测,但Gregory Poland博士并不持有同样乐观的观点。  「我们还没有处于可以预测流行病的任何阶段,我们无法根除它。」需要特别强调的是,Gregory Poland博士指出:新冠病毒已显示出感染动物的能力,这意味着它可能跨物种传播,并继续变异、无限期地传播。这种病毒会传播很长时间,以至于人们仍然会在未来几代人中接受新冠疫苗。  不管是已接种疫苗还是未接种疫苗甚至动物之间,新冠都能如此猖獗的传播,Gregory Poland博士和其他专家都在担心未来几十年内无法控制住,如果一定要作出一个预测,他指出,子子孙孙都将接种新冠疫苗。  对于这个结论,Gregory Poland博士给出了一个类比:如果你今年秋天接种了流感疫苗,那么这针流感疫苗其实是针对1918年出现并引起大流行的流感病毒株。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1月23日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斯坦福医学院流行病学家和传染病研究学者伊芳马尔多纳多(Yvonne Maldonado)表示,奥密克戎变异株过后,另一个全新的新冠病毒毒株或将袭来,随之奥密克戎变异株则被代替,但新冠病毒可能永远不会完全消失。  世卫组织发言人:可能永远也无法消灭病毒  疫情严峻对社会的影响似乎已经渗透多个角落。  2月6日,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为了掌握美国新冠病毒扩散程度,美国疾控中心从1月17日至31日的15天里,要求全美各地400多个废水监控站点每天对当地公共废水系统进行新冠病毒监测。  当地时间4日,美国疾控中心在媒体简报会上公布了这一监测数据,结果显示,在这15天中,废水监控系统一共收集了代表约5300万美国人的34000多份废水样本,其中98%的监测站点在其所有收集的样本中都检测到了新冠病毒。与此同时,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还指出,由于大约五分之一的美国家庭房屋没有连接公共下水道,只使用当地化粪池系统,这意味着利用废水监测以评估全美新冠病毒传播水平,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完全反映出美国疫情的严重程度。  如果病毒已经覆盖地球多个角落,那么人类下一步的策略是什么?  日前,世卫组织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上举行了有关疫苗公平问题的会议。在发言中,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表示,新冠病毒可能最终会成为这个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同时他还呼吁,应保证新冠疫苗的公平分配。  迈克尔瑞安:我们今年不会消灭新冠病毒,人们可能永远也无法消灭新冠病毒,我们可以结束的是公共卫生紧急状态。  「目前人们要做的是降低发病率,最大限度地为所有人接种疫苗,这需要更加公平的疫苗分配。截至目前,全世界已有一半以上的人口接种了两剂新冠疫苗,但在非洲地区,这个数字只有7%。」迈克尔瑞安还表示。  世卫组织也仍建议对新冠病毒感染者进行14天隔离。  新华社日内瓦1月12日电,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新冠变异病毒奥密克戎毒株在几乎所有国家正迅速取代德尔塔毒株,各国应做好准备,谨防在即将到来的春季新冠和其他呼吸道疾病同时暴发。  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技术负责人玛丽亚范克尔克霍夫当天在记者会上说,随着人们社交活动的增加,以及春季流感病毒等其他呼吸道病原体的流行,预计未来将出现新冠和其他呼吸道疾病同时暴发的状况。她呼吁各国为此做好准备,确保呼吸道疾病监测系统的一体化运行。  世卫组织表示,住院人数没有出现之前激增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奥密克戎毒株的毒性程度降低,以及人们因接种疫苗或感染后康复而产生的广泛免疫力。但世卫组织警告说,庞大的新增病例数正在给医疗系统带来沉重负担。  吴尊友:全球新冠大流行,3月不可能结束  新冠肺炎疫情已连续两年打乱全球民众的正常生活,如何彻底终止这场大流行成为人们心中越来越强烈的期盼。近段时间,一些来自国外的研究不断传递出这样的声音——“奥密克戎传播力强但毒性弱的特点已呈现出‘流感化’的趋势,新冠病毒给全人类造成的危害似乎在逐渐降低”。我们是否有理由对在不远的将来彻底终结新冠疫情抱以乐观的态度?就相关问题,《环球时报》记者近日独家专访了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  “奥密克戎不可能是‘大号流感’”  环球时报:国外现在有种声音,认为奥密克戎传播力强但致病力弱,越来越像是“大号流感”。对此,您怎么看?  吴尊友:奥密克戎不可能是“大号流感”,因为它感染的部位和流感是不一样的,它造成临床症状的严重性和流感完全是两个级别。流感病毒的感染部位是上呼吸道,而新冠病毒的感染部位是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感染很少会引起肺炎,除非久病不治,拖了很长时间,这种情况下少数患者会引起肺炎。而下呼吸道感染多数人会出现肺炎,包括感染奥密克戎毒株。此前天津的数据显示,在361例感染病例中,有42%的感染者有不同程度的肺炎症状,这个比例已经很高。  出现这么高比例的肺炎患者,如果不是因为我们的疫苗发挥了保护作用,病人病情的严重性会大得多。因为有疫苗“打底”以后,感染者具有一定的免疫力,所以症状就会轻很多。此外,就是我们国家的反应比较快,当病人刚刚确诊尚未出现症状,或是仅仅是轻症的时候,所有病例都会住院治疗,这和欧美国家不一样。在国外,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较轻的,根本就不会安排住院治疗。这也就是我们国家从2020年6月北京新发地出现疫情后几乎没有死亡病例的原因——因为我们治疗的早。  放眼世界,奥密克戎造成肺炎的比例较高,除中国外,其他国家因奥密克戎导致的重症率、病死率远比流感要高得多。以美国为例,奥密克戎毒株流行期间,其造成的死亡人数,甚至远远高于德尔塔毒株流行期间造成的死亡人数。流感造成死亡的比例还是比较小的。所以奥密克戎不可能是一个“大号流感”。如果把它当成“大号流感”来看的话,会淡化疫情,削弱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对疫情防控非常不利。  环球时报:1月19日,顶级医学学术刊物《柳叶刀》发表了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IHME)主任默里的一篇论文。该论文预测,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即将结束,3月将成为关键时间点。请问您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吴尊友:我认为这篇论文中表达的观点不太准确。这篇论文的作者是一名统计学家,是数学模型领域的全球顶级专家,他对生物学以及病毒的了解并不是特别清楚。他是根据流感来提出这种假设——如果此前的流感能在两年之内结束,那么新冠已流行两年,应该到了要结束的时候。他是基于这种逻辑来展开分析的,但因为流感和新冠有很多不同,他的这种假设有一些要接受现实挑战的地方。首先就在于感染流感后免疫力维持时间通常能达到一年,而感染新冠后免疫力维持时间一般在3到6个月左右。其次就在于新冠病毒的变异很快,差不多每天都在变。而流感病毒的变异是有规律性的,且变异周期较长,通常是一年一变或几年一变,在这一年或几年内,病毒的变异若仅在“亚型”内,不会影响交叉保护。所以,从病毒变异的特点以及从新冠流行两年的规律来看,“3月份成为新冠疫情世界大流行结束的关键时间点”这种观点,科学的依据是不充分的。  “新冠病毒流行的趋势肯定会减弱”  环球时报:您的判断呢?  吴尊友:今后一段时间内新冠病毒流行的趋势肯定会减弱,因为每一种新毒株的流行在到了高峰以后总会下降,奥密克戎在南非已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在其他国家经过一段时间流行后也有下降迹象。如印度在去年4月、5月德尔塔毒株大流行后,有一段时间处在较低的流行水平,我们当时还在研究为什么印度的疫情突然就降低了,现在第四波疫情发生以后,印度的疫情又升上来。再如日本,在去年东京奥运会期间,疫情比较严重,但在奥运会结束后,疫情一下子呈现大幅度下降趋势,我们也试图解释为什么日本的疫情突然就平缓了,然而,全球第四波疫情来袭时,日本的疫情突然又升上来。新冠病毒就呈现这样一个流行规律,它一波流行峰过去后必然有下降的时候,所以从全球角度而言,3月或者未来一段时间流行趋势减弱,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  全球新冠这一轮的大流行是有几个重要因素促成的,一个是冬季比较适合新冠病毒的生存和传播;第二个是冬季的节日比较多,感恩节、圣诞节以及新年,人们都会聚集,等到冬季过去,人们回到工作岗位,促进流行的因素也就减少了;第三个因素就是变异毒株的奥密克戎传染性比较强,特别是既往感染过或接种过疫苗的人也会感染、传播。  环球时报:有观点认为,根据病毒进化的特点,病毒的传播力越强,其毒性越弱,致病力也就越弱,到最后会呈现“强弩之末”的态势,直至与寄主和谐共生,请问这种观点是否科学?  吴尊友:这种观点把几个问题混淆而谈了。新冠病毒的传染性与致病性,在生物学上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更多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样一个问题。以我个人理解,这种传染性越强,致病性越弱的反向关系,更多的是社会性因素。以新冠病毒、“非典”还有中东呼吸综合症这三种呼吸道传染病为例,它们都是冠状病毒,但病死率是完全不一样的。新冠的病死率不到2%,非典的病死率大概在10%左右,中东呼吸综合症的病死率大概在34%,在三种冠状病毒当中恰恰是病死率最低的新冠,对人类造成的影响最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病人的症状如果比较轻的话,就不容易去就诊,就像我们前面讲的奥密克戎一样,它造成症状较轻的患者不容易去就诊,反而更容易传染给家人,传染给社会。但如果感染以后就出现重症的情况,病人很快就会去住院,病毒传染给他人的机会自然就会降低,病毒的传染性就减弱了。传染性是和人的社会行为有关的,交流越频繁,人口越密集,传染性就越强,而患病的严重性会限制病人和社会之间的互动能力。  所以,“传播力越强,其毒性越弱,致病力也就越弱”这种说法在生物学上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它更多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样一个问题。我个人不认为新冠的流行最终会呈现这种趋势,新冠病毒的变异,至少到目前为止也看不到这种规律,未来会不会出现呢?我想这种观点可能过于乐观了。  “对付新冠病毒,要通过综合的方法”  环球时报:新冠病毒不仅可以感染人类,还可以在动物中传播,因此有观点认为,人类可能永远也无法彻底终结新冠的流行,将与病毒长期共存,请问您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吴尊友:应分为两个层面来表述这一问题。第一个就是新冠与人类共存,目前看来应是永久性的。第二个就是新冠流行的严重程度和规模将取决于人类与新冠斗争的程度。应该说新冠病毒会永远存在,只是流行水平会不一样。  现在难以判定的是,它是像目前这样维持一个高水平的流行,持续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是可以通过人类的智慧,运用科学技术能够把它控制在一个地方性传染病的流行水平,不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及社会活动。我们现在难以确定未来新冠流行的程度,这要依赖于我们对新冠科学认识的水平,以及人类防控疫情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环球时报:近一段时间以来,在我国多地暴发的疫情中,感染者基本上都是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吴尊友: 近期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增多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中一部分是由于奥密克戎的感染者其本身的症状可能相对比较轻,但不论是感染奥密克戎,还是德尔塔毒株,感染者都出现症状比较轻的情况,这是由于我国的疫苗接种,在70%到80%的接种人群中已产生一定免疫力,虽然这种免疫力不能完全阻止感染,但却使得感染者的症状大大减轻,或者根本就不显示症状。  无症状感染者的增多确实也增加了防控工作的难度,因为在发现疫情后想要把传播链理清楚就更难了。但应该看到,疫苗在控制疫情方面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感染者的症状减轻了,需要医疗照顾或者发生重症、危重症甚至死亡的病例大幅度减少,也就减少了医疗的负担。所以疫苗仍然是我们控制新冠,包括奥密克戎最重磅的“武器”。  环球时报:世卫组织相关发言人1月24日在回复《环球时报》记者问询时表示,当全球疫苗接种率达到70%时,就意味着大流行最关键时期已过去,请问中国是否有这样的时间表?  吴尊友: 目前看来,世卫组织这一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在第四波新冠疫情大流行发生以前,德法英等欧洲多数国家的两针疫苗接种率都已超过70%,包括美国的疫苗总体接种率也是在70%以上。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原来我们所说的接种疫苗实现群体免疫的概念,在奥密克戎出现以后,因为突破病例的发生使得群体免疫的概念受到挑战。  如果新冠的变异毒株,多数都具有免疫逃逸能力的话,想要通过接种疫苗实现群体免疫从而终止新冠疫情的大流行,这个方法就不再适用了。所以说“70%的疫苗接种率就意味着大流行最关键时期已经过去”这个说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我们国家已经达到70%了,但只要有病毒具有逃逸性,还是会感染,这一轮天津疫情感染的病例当中多数都是接种过疫苗的,疫苗只是让感染者的症状更轻了。现在已不能用疫苗接种率这样一个指标来制定新冠大流行终止的时间表,因为它是很复杂的,没有一个单独的方法能把新冠控制住。现在要通过综合的方法,疫苗毫无疑问是对付包括奥密克戎在内的新冠病毒最重要的重磅武器。还有严格的公共卫生措施,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及时的医疗干预,中西医结合,预防加治疗这些手段综合的应用才能够控制住新冠的大流行。  “‘动态清零’是到目前为止最佳的防控方式”  环球时报:国外媒体一直试图从各种角度攻击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为什么说中国的“动态清零”仍然是应对疫情最佳方式?如果要调整目前的“动态清零”,可能将会依据什么标准?  吴尊友: 实际上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使得中国的疫情比全世界的平均水平低出几百倍。全球目前因为新冠流行失去生命的人数很多,仅美国一个国家因为新冠累计死亡人数就达到了92万余人,而我们只是在早期武汉暴发新冠疫情时出现了几千死亡患者,在武汉的疫情结束以后,几乎再未出现感染新冠死亡的病例。这些数据足以证明“动态清零”不仅对疫情防控、减少死亡病例行之有效,同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非常有效的。中国人民现在的生活应该说是非常幸福的,人民普遍有安全感,虽然说局部疫情的暴发会对少数人造成一些影响,但是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而言,疫情的防控,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成功,应该说“动态清零”政策是到目前为止最佳的防控方式。如果我们没有找到一个新的方法能够确保病毒输入后不造成大范围传播,没有一个更好的办法能够控制住疫情的话,动态清零的策略暂时也不会调整。
  • 12位权威专家详解2014年食品安全热点事件
    今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经济网协办的&ldquo 2014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rdquo 在京举办。会议公布了由中国经济网食品安全舆情研究所选送的12个国内最具有代表性的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并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庞国芳、孙宝国等权威专家一一进行解读。   为了能够较真实地反应社会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和焦虑,真实反映2013年国内外食品安全整体发展趋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中国经济网食品安全舆情研究所进行合作,从食品安全专家与媒体两个层面对食品安全热点数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通过综合分析各大门户网站新闻点击量、微博传播量、网帖评论量等相关数据筛选出福喜事件、转基因、微生物污染、台湾馊水油、食品添加剂、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毒豆芽、现代牧业、食品掺假、铝超标、大连海参含抗生素、食品监管体制改革等共计12个食品安全热点事件。   【1、福喜事件】   解读专家:王守伟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肉类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专家观点:福喜事件一起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食品安全事件。   &ldquo 福喜事件&rdquo 发生后出现为福喜&ldquo 喊冤&rdquo 的声音,指出按照现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所涵盖的项目检测福喜使用的过期肉,结果都是合格的。但是&ldquo 检验合格&rdquo 为什么救不了福喜?因为检验项目是有限的,不能涵盖食品安全管控全部。目前尚没有生鲜肉保质期的国家标准,但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国家标准是基础标准,企业标准应严于国家标准,产品合格与否,是按照企业标准判定的。   &ldquo 福喜事件&rdquo 的警示作用在于,无论企业规模大小,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ldquo 福喜事件&rdquo 对福喜集团本身和其下游企业所造成的损失也许是可以计算的,但是对消费者消费信心的打击可能是无法估量的。   结论:大型企业不仅肩负着保障市场供应的责任,同时也肩负着巨大的社会责任。   【2、转基因】   解读专家:黄大昉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ldquo 转基因农业生物新品种培育&rdquo 监督评估组成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专家观点:从全球范围看,转基因作物及转基因食品的大规模应用已有近20年历史,由于实行了十分严格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迄今未发生确有科学证据、并为权威科学部门证实的食用安全性问题。所谓&ldquo 转基因食品安全&rdquo 与其它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产生的现实危害有本质的不同。   大量实践证明 转基因生物安全风险是可以有效控制的 依法批准种植或进口的转基因作物及其加工的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   目前关于转基因,有部分争议和传闻,例如对于&ldquo 吃了转基因食品会&lsquo 破坏免疫系统&rsquo &rdquo 、&ldquo 转基因迪卡玉米导致大学生精子异常&rdquo 、&ldquo 现代疾病发病率上升源于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应用&rdquo 、&ldquo 转基因作物会使动物致癌&rdquo 等已得到反驳和辟谣。   结论:判断科学问题要严谨求证、理性思维、重视,听从科学家共同体和权威机构意见。   【3、微生物污染】   解读专家:刘秀梅 国际食品科技联盟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共同主席、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   专家观点:2014年国际共有6个国家/地区发生7起微生物事件,其中5起由致病菌引起,2起由真菌毒素引起。国内社会过度关注菌落总数指标,未重视对致病菌污染的报道,易对消费者引起不科学的导向,也给行业带来不公正的压力。   建议:媒体在报道微生物事件时,应对事件按风险高低进行分级报道,并对消费者给予适宜引导,以提升媒体人自身的责任和能力。   结论: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单位应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标准,认真实施《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强化微生物过程控制的科学体系,及时评价、调整关键控制点(CCP)。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在食品安全标准实施过程中,逐步将微生物指标监测重点由指示菌转向致病菌,清晰的指明微生物安全风险的控制方向。消费者应强化自我保护意识。   【4、台湾馊水油】  解读专家:王兴国 全国粮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油料及油脂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江南大学教授   专家观点:目前,世界上各国家都规定地沟油不能以任何形式重复利用供人类食用,只能用于油脂基础化学品、油脂精细化学品及生物柴油制造等。&ldquo 地沟油&rdquo 对人体的健康危害尚无定论,但对人体产生的心理危害和对社会秩序的不良影响不容忽视,《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征求意见稿)仍然将废弃油脂列入&ldquo 黑名单&rdquo 。   由于&ldquo 地沟油&rdquo 来源多样,成分复杂,加工工艺和勾兑方式差异等原因,导致&ldquo 地沟油&rdquo 中含有的成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差异极大。同时,由于&ldquo 地沟油&rdquo 经过精炼后,各项理化指标也可以达到可食用标准,这也是冒险使用劣质原料的原因。   因此,对&ldquo 地沟油&rdquo 的防范不能完全依赖检测方法,还应以现场监督检查为主,同时应加强废弃油脂的源头管理,并加强食用植物油的监管。   建议:应加强废弃油脂的源头管理,截断废弃油脂流入食品生产或消费环节的通路。真正落实并执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废弃食用油脂管理的规定》,以及尽早研究作为工业燃料用油的相关政策。   开展进口食用油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检查,了解出口国对食用油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架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检验监管措施和实验室资源配置等情况,并加强进境食用油的检查,特别是对标注&ldquo 非食用油&rdquo 、&ldquo 工业用油&rdquo 、&ldquo 精炼后可食用&rdquo 的动植物油,应列为监查重点。   【5、食品添加剂】   解读专家:孙宝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工商大学校长   专家观点:食品添加剂在法规标准允许的范围内使用是安全可靠的。凡超范围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都属违法行为,应予以打击。三聚氰胺、苏丹红、吊白块等均属违法添加物,不能让食品添加剂替它们背黑锅。   现代社会人们对食品质量和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食品添加剂的作用更加突出。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食品,包括油盐酱醋等,都离不开食品添加剂。一些食品添加剂还能满足人们对食品营养和安全的特殊需求,如婴幼儿配方奶粉就是因为添加了维生素、矿物质、&beta -胡萝卜素、叶黄素等食品添加剂才使得其营养更接近母乳。总之,没有食品添加剂,不仅没有现代食品工业,也不可能有现代食品安全。   然而,食品添加剂在中国已经被妖魔化了,一些人谈&ldquo 添&rdquo 色变,主要原因是错把非法添加物当成了食品添加剂。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等都是食品违法添加物,不是食品添加剂。   结论:加强食品添加剂科普,严厉打击滥用食品添加剂和违法添加行为,对于正本清源,维护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6、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   解读专家:任发政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   专家观点:我国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经过近几年产业升级,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国内奶粉年生产约为70多万吨,市场销售额约为800亿元,预计未来几年市场将会以接近14%的年复合增长率发展。   通过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我国对对婴幼儿配方奶粉进一步加强了管理。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的现行标准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之一。根据201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监督抽检结果,婴幼儿配方奶粉未发现不合格样品。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委托第三方检验机构在市场随机抽样检验,结果显示主流品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均合格。   然而,我国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产业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包括我国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原辅料大多依靠进口、婴幼儿基础营养研究相对缺乏、消费者对国内品牌的信心仍待提升等。   建议:继续加强婴幼儿配方奶粉质量安全管控工作,建立质量安全授权、生产经营者赔偿和追责、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和网络销售监管制度 加强国内品牌宣传与教育,提升消费者国内品牌信心 发挥消费者、学/协会、媒体等监督作用,促进乳粉产业健康发展。   【7、毒豆芽】   解读专家:钟凯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交流部副主任   专家观点:&ldquo 毒豆芽&rdquo 中所含的6-BA和GA按急性毒性分级属无毒。两者均未发现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可靠证据,不会对人造成&ldquo 催熟&rdquo 效果。在我国,6-BA,4-CPA曾作为加工助剂安全使用。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的结论中称:按最坏的情况估计,各人群的6-BA摄入量也远低于安全量。同时,世界上其他国家对于6-BA、GA和4-CPA在豆芽中的应用各有取舍。   结论:豆芽中使用上述物质,&ldquo 是否违法&rdquo 和&ldquo 是否有害&rdquo 是两码事。但即使使用上述物质是安全的,国家说不让用,就不能用。同时,打击违法行为,不宜上纲上线。   【8、现代牧业】   解读专家:李胜利 国家现代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专家观点:   目前规模化牧场已成为我国奶牛养殖的主体 各种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入奶牛养殖业和加工业,规模化、集约化牧场成为我国政府和产业界认可和支持的模式 目前我国有万头牧场52个,在建的有24个,存栏达到45万头,但只占我国奶牛存栏的3-5%,不是我国奶业发展的主体 根据国家奶牛体系的数据,目前最好的奶源来自国内规模化牧场(乳脂率高于3.8%,乳蛋白率高于3.15%,体细胞数低于30万,细菌数低于20万,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的标准)。   从世界上来看,规模化、集约化是世界奶业发展的普遍规律,种养结合的家庭牧场是世界各国奶业发展的普遍模式。   目前,土地已成为规模化牧场建设的关键制约。发达国家采取土地配套和种养结合的农牧结合养殖方式,可有效解决粪污消纳和优质粗饲料保障供给的问题。   结论:规模化发展需要考虑如下制约因素:   万头牧场的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切忌没有土地而一味求大、求洋,一哄而上可能孕育着环境和防疫的风险   我国地域辽阔,在东北、西北等土地面积大、人口相对稀少的区域,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解决土地配备问题,可以发展万头牧场,一个万头牧场起码配备3-5万亩土地   规模化牧场建设和运营,必须做到种养结合,配套好粪污处理设施和土地,通过粪污干湿分离、沼气处理、牛粪回垫奶牛卧床和生产有机肥等技术途径,实现粪污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循环利用   万头牧场生产必须加强内控,做好奶牛疾病特别是重大传染性和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工作,严格执行免疫、检疫制度和流程,杜绝重大疫病风险。   【9、食品掺假】   解读专家:庞国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专家观点:   第一部食品法的诞生,在1848年化学家约翰?米歇尔经过12年暗访,出版《论假冒伪劣食品级其检测方法》一书,1820年,化学家阿库姆出版《论食品掺假和厨房毒物 》一书,所以1860年、1872年、1875年分别出版三本书。1906年美国第一部《纯正食品和药品法》诞生,1883年美国化学局首席化学师为这部法律的诞生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被后人称为&ldquo 纯正食品和药品法之父&rdquo ,同年《肉类检验法》也颁布。所以那时算起,美国食品掺假也是一百多年的历史,欧美食品掺假比我们早起码是200多年以上。   美国化学家White博士一直研究蜂业和蜂蜜的检测,确定在蜂蜜中加入糖浆的方法,这也是美国第一个蜂蜜中掺假的鉴别方法。但是我们对这个方法提出两个质疑,第一个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美国的自然环境不相同,这个鉴别蜂蜜真假的方法适用中国吗?这个方面,我们首先是用他这个方法,25个省27种纯正单花蜜等种类20000批,50000多个分析数据统计分布发现,中国蜂蜜碳同位素比值分布规律与White博士在美国的研究结果一致,在21.5至28.5之间。从此,就化解了我们和国外两种标准的差异,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建立了我们蜂蜜真假鉴别的标准,稳定碳同位素比率法。该标准被蜂蜜强制性国家标准引用,国家质检总局据此标准完善了蜂蜜市场准入制度,在打击蜂蜜掺杂使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蜂产品抽检合格率比2005年提高了20%,外贸价格增长了30%。   2001年到2013年,央视报道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原因分析,非法添加和使用非食用原料,排前一、二位。2009年到2013年,欧盟食品饲料快速预警系统通报,我国出口到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四个国家的食品,食品掺假也是主要问题之一,2014年上海福喜事件也见证这个问题。大家知道福喜事件是1909年成立的跨国公司,这个事情现在才发现也是很值得深思的。   结论:食品安全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掺杂仍是今后食品安全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10、铝超标】   解读专家:李宁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助理   专家观点: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严格的审批管理,不仅要保证其安全性,还要有工艺必要性,批准使用的添加剂有严格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这也是世界各国审批食品添加剂重要的原则。   确实在食品生产和餐饮环节,可能存在一些食品生产企业或个体户超范围、超量滥用含铝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但消费者对待铝对健康的影响,要有正确的认识。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认为铝元素不是人类致癌物。其次,铝虽然具有毒性,但并不是只要摄入就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这不仅取决于食品中铝的含量,还与食用这些含铝食品的数量以及食用时间长短密切相关。   为了保护公众健康, JECFA制定了铝的&ldquo 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rdquo ,为人终生每周每公斤体重经口摄入的铝不超过2 mg,就不会引起健康危害,这意味着一个60公斤重的成年人每周吃进去的铝只要不高于120毫克,就不会引起健康损害。如果消费者吃进去的铝只是偶尔超过这个量,并非持续超出该水平,也不会影响健康。   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吃进去的铝按平均值算,低于JECFA提出的&ldquo 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rdquo 然而14岁以下儿童以及一些经常食用铝含量较高食物的消费者,吃进去的铝较多,有一定的健康风险。其中,馒头、油条和面条等面制品是铝摄入的主要来源,7-14岁儿童从膨化食品中摄入的量相对较高。   根据评估结果,国家卫生计生委积极采取措施,联合工信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对含铝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做出调整。在严格执行新标准的前提下,此举可大大降低我国居民膳食铝摄入水平。   建议:   1、科学评估是食品安全监管的基础,根据评估结果,修订公布了含铝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食品生产企业应严格遵循《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   2、应加强监管,严厉打击超范围、超量滥用含铝食品添加剂的行为。   3、公众应保持均衡饮食,以免因偏食而摄入过多的铝。   【11、大连海参-抗生素】   解读专家:陈峰 国家&ldquo 千人计划&rdquo 特聘专家、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食品与生物资源工程研究所所长   专家观点:央视的报道原意是指海参养殖由于排放污水问题造成对海洋环境及生态的破坏。然而,该报道却被很多其它媒体诠释为用大量抗生素养海参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其实国家对养殖业使用抗生素有严格的规定,正确使用抗生素是安全的。鉴于目前海参育苗多半是采用规模化生产,有可能出现&ldquo 密度过大、水体污染、发生疾病&rdquo 等情况。因此我国相关标准规定,在海参育苗阶段允许使用抗生素或用微生态制剂来进行预防和治疗。   在育苗阶段,按规定正确使用抗生素不会引起海参的食用安全问题。央视曝光&ldquo 大连养殖户大量使用抗生素等药物养海参&rdquo 事件报道被错误理解为养殖的成参含有大量抗生素,不能安全食用,以致造成误导,不够科学准确,已对当地海参产业造成大的冲击。   建议: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对海参养殖业的污水排放定期抽检并进行严格监管,防止海参养殖过程中违规大量使用抗生素。海参养殖户应严格按照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规定实施养殖和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只在海参育苗阶段使用适量抗生素,加强海参养殖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并建立可追溯体系。   【12、食品监管体制改革】   解读专家:罗云波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   专家观点:食品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重大的基本民生问题。十八大后,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组建成立了统一的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原有的分段监管体制转变为由农业部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领衔的两段式监管体制。部门数量的下降有利于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强化和落实监管责任,有利于形成整体合力,提高行政效能。   新体制明确由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等工作,从而使得风险评估与标准制定职能与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分开,实现了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分离,避免了过去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不合理局面。   参照《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关于&ldquo 将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相应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队伍和检验检测机构划转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rdquo 的要求,各省划转了相应的监管执法人员、编制和涉及食品安全的检验检测机构、人员、装备及经费,确保了新机构有足够力量和资源有效履行职责。   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建立最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这一总体要求,2014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了《食品安全法》的修订程序。食品安全法的修订从法律层面巩固了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的成果,为最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体制制度保障,是&ldquo 依法治国&rdquo 精神的重要体现。   建议:长远来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仍然存在较大的改革空间,需要做好顶层设计,谋定而后动。近期应在监管职能、监管绩效和中央与地方监管职责划分等方面作出相应调研和调整,治庸提效,并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向纵深处发展。   结论:从2014年中国食品安全工作的有效进展来看,我认为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水平,在职责相对到位,链条连接日益紧密等关键环节,有了明确的进步,监管能力和水平亦有了提升。   问题:食品相关产品的安全监管仍留在国家质检总局,粮食部门负责粮油安全使改革显得还不彻底。新的监管体制下,农业与食药两大监管部门在工作上的衔接仍需特别注意。食品安全监管从业人员的素质仍有待提高。中央与地方的协调联动仍需加强。
  • 任鲁风:对二代测序产品获批事件的不同观点
    引言   7月10日,《中国科学报》记者向我采访有关CFDA批准二代测序产品上市的看法,我第一句话就是,我说的你们敢发表不?所幸,对我的采访文章发表在《中国科学报》今天的第八版,题为&ldquo 引狼入室还是自主创新&mdash &mdash 对二代基因测序产品获批的冷思考&rdquo 。   这次采访,记者希望我能写一篇文章,我&ldquo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rdquo 的写作风格估计不为人所喜,只能贴在这里抛砖引玉了。闲言少叙,言归正传。   正文 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不要成为资本的傀儡 &mdash &mdash 对二代测序产品获批事件的不同观点 任鲁风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DNA序列测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2014年7月2日,C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发布公告,&ldquo 第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批准上市&rdquo ,一时间业界轰动,新闻报道横飞,俨然成为基因测序领域里程碑性质的大事件。本人在这个圈子厮混些许年头,面对这一为众多媒体推崇的重大进展,在北京高温橙色预警的时节,背生阵阵寒意。到底是划时代意义还是闹剧收场,十多年前疯狂的基因检测产业溃败的教训让人不寒而栗。   关注这一行业的人士相信不会陌生,此次华大获批的4个产品,说穿了就是华大去年3月收购CG公司(Complete Genomics)所获得的测序系统,以及LifeTech公司(Life Technologies,现被Thermo Fisher收购)的Ion Proton系统(也有说法是Ion Torrent系统,但从唐筛测序技术上看,Ion Torrent即使采用318芯片,其最大500万条读出序列的通量也远远不够用,国外在唐筛方面的应用一般需要测到3000万条序列),摇身一变成为了BGISEQ-1000和BGISEQ-100两款仪器,至于试剂盒,则是这两款机型的配套基础测序试剂。从CFDA数据库信息显示,这两款仪器在武汉生产,试剂则是在深圳生产。对此,本人的直接反应就是,困惑和疑问。   本人有幸去年底在深圳瞻仰过华大的CG系统,当时仅有的4台设备,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医疗器械注册流程所需的标准体系建立、产品检验、临床试验和审批程序,当真如公告中所言,&ldquo 在相关产品注册工作中精心组织、加强协作、严格审评,在确保产品安全、有效前提下,保证了工作的进度&rdquo ,可谓前所未有的效率。   LifeTech的Ion Proton系统2012年9月宣布上市,就开始在美国FDA申请注册,至今未果,华大在去年10月份购入一批,应该还不是如CG一般买断技术,结果同样8个月的时间就拿到了注册证书,老美是不是该自惭形秽一下,而且,这个证书是不是应该给LifeTech共享一下,毕竟是人家的技术,人家的设备,连芯片耗品也是人家的。   另一件有意思的事,此次发证的两个试剂盒产品,根据CFDA数据库信息,产品性能结构及组成一项,即便都是罗列了测序前建库的试剂,压根没有测序反应的试剂组分,特别是对于Ion Proton系统最为关键的半导体测序芯片也没有提及。我们不得不当一次好奇宝宝,&ldquo 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T13)检测试剂盒&rdquo 难道不应该是建库加测序吗?Ion Proton I芯片是不是也能在&ldquo 深圳市盐田区北山工业区11栋六楼西侧、综合楼九楼(901-905室)&rdquo (CFDA公布的试剂盒生产场所)国产了?亦或是注册审评过程中的专家们,啥叫建库啥叫测序,傻傻分不清楚?   为什么这么急于拿证,不惜落人口实,实际上关注一下近半年来基因测序产业风潮就能有所了解。今年2月,卫计委和CFDA联合叫停基因测序临床应用,主要影响的就是此前风风火火的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的产前唐氏综合征筛查业务,该行业国内几大机构经历寒冬,华大上市受阻,贝瑞和康上市受阻,安诺优达投资信心动摇,诺禾致源进军产前诊断急刹车。再看如今,六月份华大放出消息,搞定20亿融资,随即针对这一应用的产品注册获批。不难看出,并非水到渠成,而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不能按时拿下注册,资本市场上将输干玩净。注册中的效率和变通是否与之有关我们不能妄下结论,但是所谓的科技创新、产业健康发展已经成为资本运营手中的玩物。   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中国的医疗市场堪比全球巨无霸,国外厂商从来都是垂涎欲滴的表情。受限于法律法规的约束,此前还只能腼腆的过来咬一口,现在面对基因测序临床应用产业的爆发式发展,终于耐不住要亮出獠牙了。LifeTech与达安基因和华大或明或暗的合作,Illumina和贝瑞和康的技术&ldquo 国产化&rdquo 转移,都将实行对中国市场的围剿。虽然国内在这一领域的技术水平还不足以与国外大鳄PK,但终归已经取得了具有显示度的进展,假以时日必将承载中国基因测序产业的希望。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投入匮乏(十二五以来,针对测序技术研发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支出不足2000万元,美国平均每年投入超过2000万美元,已连续资助10年),国内企业贪图一时之快、一己之利引狼入室,我们永远改变不了给老外打工的身份,更不要谈什么科技创新和自主产业发展之类了。如果没有正确的导向和扶持政策,我国未来个体化医疗这个万亿级市场将成为老外的活期存折。   言尽于此,谨以此文给有识之士和弄潮骄子消暑降温。   2014年7月11日凌晨   后记   其实,我和华大没有任何新仇旧恨可言,相反,我还相当推崇华大在基因组科学领域做出的贡献,在我为数不多的授课中都对华大的成就做出过客观的评价。虽然我能理解作为企业所不得不承担的压力,但是任何凌驾于国家民族责任、行业健康发展规律和政策法律法规之上的行为,只为满足一己之利一时之快,终将为人所唾弃。虽知此举会在圈中得罪些许大佬,庆幸的是,我好歹还留有一丝血性和一点狼性。   2014年7月13日,我以公民身份正式向CFDA提出政务公开申请,申请内容如下:   所需信息的内容描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办法》,本人因工作和研究需要,向贵局申请对以下信息公开。   一、&ldquo 国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3401126号&rdquo 、&ldquo 国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3401127号&rdquo 、&ldquo 国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3401128号&rdquo 、&ldquo 国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3401129号&rdquo 四项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工作的相关资料,具体包括:   1、申请注册时间   2、申请注册提交的资料目录   3、出具产品检验报告的医疗器械检验机构名称,检验报告出具时间和报告结论   4、完成产品临床试验并出具临床试验报告的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名称、资质证书,以及在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证明   5、产品说明书   6、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审评意见的技术审评机构名称,审评意见出具时间和结论   7、注册并发放的医疗器械注册证。   二、&ldquo YZB/国4121-2014&rdquo 、&ldquo YZB/国4131-2014&rdquo 、&ldquo YZB/国4132-2014&rdquo 、&ldquo YZB/国4095-2014&rdquo 四项产品标准的相关资料,具体包括:   1、标准提交审批和通过审批时间   2、标准通过审批证明。   三、&ldquo 武汉华大基因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rdquo 、&ldquo 华大基因生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rdquo 两个医疗器械生产单位的相关资料,具体包括:   1、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   四、贵局组织研制完成的基因测序诊断产品相关国家参考品的可公开的有关资料。   所需信息的用途:   本人多年来从事基因测序技术、设备、应用和市场方面研究开发工作。贵局于2014年6月30日批准&ldquo 国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3401126号&rdquo 、&ldquo 国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3401127号&rdquo 、&ldquo 国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3401128号&rdquo 、&ldquo 国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3401129号&rdquo 等四项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因该四项产品均涉及基因测序技术应用,从技术发展和技术应用角度出发,本人认为有必要了解相关产品在国内医疗器械注册和生产监督管理层面的政策导向,以及相关工作所适用的法律法规,以指导本人在此领域工作中完善认识,并通过法律法规认可的途径开展后续相关工作。恳请批准。   时至发布此帖为止,尚未收到CFDA的任何回复。
  • 专家:2012年食品安全热点多数不属食品安全事件
    2012年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热点话题依然层出不穷,从年初的螺旋藻、明胶到年中的荧光增白剂、硼砂,再到岁尾的白酒塑化剂,1月5日在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科协的指导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组织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孙宝国教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中心刘秀梅研究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助理王竹天研究员,北京大学工学院食品与生物资源工程研究所所长陈峰教授等十几位权威专家点评2012年12大食品安全热点问题认为,2012年中国食品安全总体向好,真正属于食品安全事件问题的为极少数。   为了真实反映2012我国食品安全整体发展趋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分别从食品安全专家与消费者两个层面对2012年我国发生的食品安全热点进行了梳理,并综合分析了各大门户网站新闻点击量、微博传播量、网帖评论量等相关数据筛选出12个热点内容。      2012年公众关注的食品安全热点   专家表示,2012年中国食品安全的整体形势应该说总体保持向好的趋势。上述热点分别存在标准引用有误、判定依据不足、企业生产过程管理和控制不到位,执法不当、企业超范围使用新资源食品配料、外源性迁移污染等不同问题。“但真正属于食品安全事件的问题占极少数,仅可口可乐含氯门事件是一起典型的由于过程控制不到位,而造成的食品安全事件”,孙宝国表示。   与会专家昨天表示,2012年12大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很多属于误读,而对“量效关系”的理解才是当前食品安全公共科普最为紧迫,也最为重要的内容,需要让消费者建立“检出不代表违规,检出不代表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的科学认知。   “我们生存的环境当中存在着大量的细菌和毒素,有些是工业化过程当中造成的。食品当中毒素产生的危害前提是要达到一定的量,不是说食品当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就会对人体健康成危害。”孙宝国表示,食品当中都存在有毒有害物质,比如黄酒当中EC问题,自古以来都有,黄酒、白酒、葡萄酒以及国外的酒当中都有,30年以前应该说几乎是检测不到,现在我们能够检测到了,因为科学技术进步了,但是检测到的这些毒素并不意味着对人体能够造成危害。   专家组表示,随着食品科技的不断进步,食品中有害组分的检出限值不断降低,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食品安全监控工作,从而保证了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然而食品安全监测机构的资质应在此基础上快速提升,避免诸如“今麦郎‘酸价门’”和“硼砂问题”等因机构误检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   专家组同时呼吁,食品工业界应该进一步加强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提升食品安全管控和企业内部自检的水平,必须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系统,实施全程监控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生产产品,发现问题后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保证产品的安全,减少如“可口可乐含氯门”和“光明奶酪宝宝杯被指含禁放物”等问题的发生。   孙宝国院士代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普工作专家委员会,对2012年我国食品安全热点进行了整体归纳,一是从2009年《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对人体造成较大伤害的食品安全事件得到了有效控制,整体数量显著减少,中国的食品安全形势整体处于一种稳中向好的状态。二是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重点从“三聚氰胺式的人为添加”转向原料溯源及过程控制,农产品原料控制是管理难点。三是标准问题受到高度关注,但时有误读。四是对中国传统食品(如白酒、黄酒)的安全研究应当尽早推进,以夯实中国民族食品工业的发展基石。五是影响中国食品安全水平的五大挑战将长期存在,中国的食品安全必须打持久战。六是食品行业“和平时期”的公众科普应全面启动,企业界、科技界需要与媒体有更为深入的合作,   需要在《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大纲》的框架下,将国家的食品安全政策、法规及科学知识向公众进行宣贯与解读。七是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进行食品安全事件发布时,应充分听取科技界的看法。八是食品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企业家的道德与诚信是食品人的底线,也是维系中国食品工业长久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2012食品热点问题专家解读   “螺旋藻铅超标”:属媒体误用标准 做出不当判断   热点概况   2012年3月,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包括绿A公司在内的6大螺旋藻品牌被媒体曝出 “重金属铅含量超标”,全国多家销售点也已对相关产品进行主动下架。然而, 30日上午,国家药监局公布的检查结果却几乎推翻了此前媒体的调查。通告称:6大螺旋藻品牌中,仅有“康特力斯”一个品牌被检验出不符合国家标准,其他5大品牌均检验达标。   媒体和国家药监局都参照的是1997年2月份实施的国家《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GB16740-1997)》,药监局采用的是其中以藻类和茶类为原料的固体饮品和胶囊产品,铅限量为2.0mg/kg,在这个限值下多数螺旋藻产品达标。但有媒体选限量0.5mg/kg的标准,理由是国标中还规定除胶囊、固体饮品外,一般食品中重金属铅含量不得超过0.5mg/kg。在这样的限值下,六大品牌螺旋藻产品均铅含量超标。   特约专家   陈 峰教授   北京大学工学院食品与生物资源工程研究所所长   专家观点   螺旋藻是最受欢迎的藻类保健食品之一, 在亚洲及欧美等地均有销售。在日本和韩国,除螺旋藻外,小球藻作为藻类保健食品也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 两者都富含蛋白质和多种营养性或功能性成分,适合作为保健食品服用。   其实,螺旋藻重金属铅的检测方法已很成熟,没有争论,媒体和药监局也采用同一套标准,即国家《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GB16740-1997)》。然而主要不同却在于参照物。国家药监局认为螺旋藻(通常为片剂)应参照“以藻类和茶类为原料的固体饮品和胶囊产品,铅限量为2.0mg/kg”,然而媒体却认为“国标中还规定除胶囊、固体饮品外,一般食品中重金属铅含量不得超过0.5mg/kg”。其实,国标不可能详细列举所有食品种类,考虑食品是否有毒关键要看每天使用量。显然,螺旋藻并非一般食品,是保健品,成年人每天的摄入量多为几克,故更应归属保健食品中的胶囊类,而非一般食品。   结论:媒体误用标准,做出不当判断,不经核实即公布,非食品安全事件。   “明胶门”:老酸奶、果冻添加工业明胶没有依据 属误传   热点概况   2012年4月9日,央视某主持人发微博称:“来自调查记者短信:不要再吃老酸奶(固体形态)和果冻了。尤其是孩子,内幕很可怕,不细说。”而另有消息说,建议不吃这些食品的原因是“工厂用破皮鞋做明胶”,并掺入果冻和酸奶之中。用废旧皮革生产的明胶为工业明胶,而新鲜动物皮质生产的明胶为食用明胶,工业明胶一般重金属和微生物超标,而二者的生产工艺几乎相同。据了解,工业明胶价格是食用明胶的一半。尽管随后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发现有工业明胶被用于制作药品的胶囊,但是这一事件使得乳业行业乃至食品行业危机再起。受此次工业明胶传闻影响最大的便是乳品企业,酸奶、老酸奶、果冻再被指涉“废旧皮革明胶”。   特约专家   孙 熲教授级高工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专家观点   食用明胶的标准中,对原料有明确要求。“严禁使用制革鞣制后的任何废料”,食用、药用明胶都要求铬(Cr)含量最高不超过2PPM(即百万分之二)。“明胶门”事件,揭露河北一些企业生产的工业明胶冒充药用明胶制成药用胶囊,如果属实,这是违法行为,需严肃查处。至于老酸奶和果冻添加工业明胶一事,没有任何监督结果和检测数据作为依据,又无调查事实的经过,怀疑不成立。有网络谣言的嫌疑。   结论   老酸奶、果冻添加工业明胶一事没有依据,非食品安全事件。如果以工业明胶冒充药用明胶制成药用胶囊,造成严重铬污染,则属于违法犯罪行为,不属于食品安全事件。   立顿“农药门”:判定依据有误 农药残留未超出国家标准   热点概况   “绿色和平组织”于2012年3月对全球最大的茶叶品牌——“立顿”牌袋泡茶叶进行了抽样调查,并于4月24日发布了调查结果。该组织所抽取的四份样品共含有17种农药残留 绿茶、茉莉花茶和铁观音样本中均含有至少9种农药残留 其中绿茶和铁观音样本中农药残留13种。与欧盟农药残留标准比对来看,上述四份样品检测出七种尚未被欧盟批准使用的农药残留 四份样本都至少有一种农药残留超过欧盟农药残留标准最大限量。对此,联合利华官方微博于24日11点声明,联合利华中国生产的立顿茶系列饮品完全符合我国国家标准中关于农药残留的规定,是安全和合格的产品。联合利华大中华区副总裁曾锡文对记者表示,立顿黄牌红茶原料是从肯尼亚和斯里兰卡进口,立顿绿茶、铁观音和茉莉花茶系列产品每一批原料和成品也都送往国家相关部门进行检测,农药残留未超出国家标准。   特约专家   陈 卫教授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院长   专家观点   根据我国国家标准GB/T24690-2009“袋泡茶”标准要求,其农药残留限量须符合GB2763-2005《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的规定,其中列出了茶叶中9种农药残留的最大限量值 2008年12月GB2763-2005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中又针对茶叶中硫丹做了最大限量补充规定。而欧盟从2006年8月1日起,将茶叶农残受检项目和限量标准大大提高,并对规定项目之外的农残采用限量值为每千克0.01亳克的“默认标准”。两者相比较,我国标准中关于农药残留的限量值大大高于欧盟的限量值。按照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在我国境内销售和生产的食品须符合中国国家标准,但以欧盟标准来判定在中国生产或销售的产品不合格,则判定依据有误。   结论   判定依据有误,不属于食品安全事件。   可口可乐“含氯门”:生产管理和控制不到位 属食品安全事件   热点概况   2012年4月16日,有媒体报道披露,可口可乐山西饮料公司因管道改造,致使消毒用的含氯处理水混入公司9个批次价值约500万元左右的12万箱可乐产品中,目前部分产品已被当作合格产品销往市场。对此,可口可乐发布声明称,“我们出厂的所有产品都经过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的检验,符合国家有关质量的法律法规,是安全可靠的”,并表示所谓“公司内部信息”经查并不符合事实。随后,山西省质监部门介入调查。   28日晚,山西省质监局网站发布一则通知,称“针对媒体披露的‘可口可乐山西公司含氯软化水混入部分批次饮料产品’中的问题,质监局认定媒体报道情况属实。同时在调查中,还发现该公司存在个别生产条件不符合相关规定的问题。质监局对可口可乐(山西)公司做出了停产整改的行政处罚。”   特约专家   孙宝国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   专家观点   这是一起典型的由于过程控制不到位,而造成的食品安全事件,表明即使像可口可乐山西公司这样的知名企业在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和管理方面也存在严重疏漏,生产过程监督严重缺位。食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在于食品生产企业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系统,实施全程监控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后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保证产品的安全。对于已流入市场的不合格产品要主动召回,做到防患于未然,尽可能减少损害发生率,避免损害扩大化和资源浪费。   结论  企业生产过程管理和控制不到位,属于食品安全事件。   黄酒含有致癌物:无依据断定含量存在致癌风险   热点概况   2012年6月15日,香港消费者委员会称浙江绍兴的两款黄酒中含有2A类可疑致癌物氨基甲酸乙酯(简称“EC”),每千克0.2mg至0.26mg。浙江古越龙山公司董事会秘书周娟英称,所有发酵酒类饮品中均含有EC,黄酒是酒类当中含量较低的,不会致癌。国家黄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媒体报道的古越龙山、塔牌等3款酒中的EC含量远低于欧盟国家及其他国家水果白兰地酒的限量标准,消费者可放心饮用。   专家观点   氨基甲酸乙酯(简称,EC)是广泛存在于发酵食品中的一种代谢副产物。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虽将氨基甲酸乙酯列入可疑致癌物质2A等级。但针对食品中的氨基甲酸乙酯,正处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阶段,尚未制定相关限量标准。世界各国饮料酒中均普遍存在氨基甲酸乙酯,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的风险评估结论,由于饮酒而产生的暴露边界比(MOE)尚未达到优先控制的致癌物名单。我国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污染水平与国际上其他发酵酒相当。   2011年,《发酵酒中氨基甲酸乙酯限量标准》和《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检测方法》已列入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计划,并同期开展《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控制措施指南》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在相关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和限量标准正式颁布之前,仅以检测到酒中含有氨基甲酸乙酯来评价黄酒是否存在致癌风险是不科学的。   结论   黄酒中的确含有氨基甲酸乙酯。然而,目前尚无根据判定黄酒中的氨基甲酸乙酯(含量)是否存在潜在致癌风险,因此,为非食品安全事件。   今麦郎“酸价门”:检验机构无检验资质并声明无效   热点概况   2012年7月11日,河南省工商部门在对方便面食品的例行抽查中,发现今麦郎公司生产的“一元王香辣牛肉面”、“今野拉面”方便面均被检测为酸价超标,导致今麦郎对该批次产品紧急全面召回。“被曝酸价超标后,今麦郎公司表示向有关部门申请复检,三门峡市工商局称,厂家在规定时间内未提出申请复检,已视为自动放弃。”(7月23日,今麦郎正式发表公告回应:今麦郎将同批次产品从市场收回并送至国家粮油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其检验结果全部合格。时隔不久,三门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表声明,承认其自身方便面酸价指标检测资质认证不全,此前对今麦郎方便面的三份检测报告予以收回并声明无效,同时对今麦郎食品有限公司表示道歉。   特约专家   元晓梅教授级高工   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   专家观点   检验机构必须依法从事食品检验活动。《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七条规定:“食品检验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认证认可的规定取得资质认定后,方可从事食品检验活动。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质量监督部门须依法组织食品检验活动。《食品安全法》第六十条规定:“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执法工作中需要对食品进行检验的,应当委托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并支付相关费用。对检验结论有异议的,可以依法进行复检。”   结论  检验机构收回检验报告并声明无效,非食品安全事件。   “荧光物质超标”:符合我国纸容器标准 能够保证食品安全   热点概况  2012年8月8日,“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公布对方便面桶、奶茶杯、一次性纸杯、纸碗的调查报告显示,包括香飘飘奶茶杯、统一老坛酸菜牛肉面桶、今麦郎上品酸豆角排骨面桶在内的多款知名品牌所用的双层纸制品外层纸的荧光性物质含量超标。该组织常务副会长董金狮分析指出,方便面桶、奶茶杯等纸质容器外层纸之所以荧光性物质超标,很有可能是使用了非食品级用纸,甚至有可能是废纸,不排除有害物质会通过口、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也可能渗入到食品中,长期积累对健康造成危害。   特约专家   王竹天研究员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   专家观点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面制品分会针对“纸碗污染事件”,参考全球相关各国家(地区)的标准制订及方便面容器使用现状,同时综合我国方便面行业的情况,发出对这一问题的科学见解,证实方便面的纸容器由内层的“纸碗”和外层的“碗标”构成,具不同功能。纸容器(包括内层和外层)除应符合基础标准GB9685和相关产品质量标准的规定之外,其中内层的纸碗因直接接触食品,还应符合原纸国家卫生标准的规定。符合以上标准规定的产品能够基本保证食品内容物的安全。   要达到以上标准的规定,外层的碗标部分,食品包装的外层材料应避免和食品直接接触,并采取措施防止有害物质迁移到食品中危害人体健康。   结论   符合我国相关标准的纸容器能够基本保证食品的安全。   “张裕葡萄酒农残超标”:农药残留没有超标 残留量不会危害健康   热点概况   2012年8月,某杂志将国内三家葡萄酒企业的10款产品送经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结果显示,各款葡萄酒均检出多菌灵或甲霜灵农药残留。其中,张裕葡萄酒农药残留值最高。由于上述农药具有导致肝癌的风险,并且多菌灵为美国禁用的农药品种,因此这一消息在市场上引起了震动。   特约专家   史贤明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中美食品安全联合研究中心主任   专家观点   葡萄酒是以葡萄为主要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加工而成。由于葡萄酒中的农药残留水平取决于原料中的农药残留状况,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均规定葡萄中的农药残留指标和限量而未对葡萄酒进行相应规定,我国也如此。   多菌灵或甲霜灵是国内外葡萄种植业广泛使用的低毒农药。此次检测的两种农药残留量均低于0.02mg/kg,远远低于国内外葡萄中的限量标准,属于合格产品。如此低的残留量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此次事件,警示企业提高对原料种植环节的管控,尽可能减少农药等外部投入物的使用 同时提示政府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葡萄酒安全标准的制定。对于消费者,要正确认识农药残留的健康风险,不仅关注其有无,还要看其存在量适合符合相应的标准。食品中检出农药残留并不等于产品不合格。   结论   媒体报道不全面,受检的几种葡萄酒中的农药残留没有超标,属于合格产品。   “面粉硼砂事件”:执法不当 导致舆论炒作   热点概况   2012年9月14日,河北省工商局《关于对五得利面粉市场清查的紧急通知》在系统内层层转发,查封分公司的产品。2012年9月20日13时48分,财新网刊登财新记者发布的一则消息:“全国销量第一面粉企业添加致癌物硼砂被查”。媒体大量转载。2012年9月26日,河北省官方新闻发布会通报称,根据省内外权威检验机构的检测结果,经分析研判,该省有关监管部门一致认定,五得利集团深州、雄县公司在面粉生产过程中不存在非法添加硼砂问题,其面粉是能够让消费者放心食用的产品。   到9月底,受此“事件”影响,五得利面粉销量下降了40%。   特约专家   魏益民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专家观点   国家对小麦粉等食品中的硼元素、硼酸或硼砂含量没有规定限量值。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营养与安全研究所宋筱瑜等的论文《中国12省市部分食品中硼本底含量调查及居民摄入量初估》对小麦粉硼含量的本底值建议为1.65mg/kg,换算成硼砂含量为14.6mg/kg。被抽检的所有面粉样品均没有超过以上建议值 执法单位也未发现人为添加硼砂的证据。   2008年,卫生部将硼酸和硼砂列入《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硼是植源性食品的天然成分,不同植物种类中硼本底含量差异很大,例如,大豆的硼本底含量建议值为39.46mg/kg。因此,不能因为检出硼离子,就认为是人为添加。   结论   执法不当导致的舆论炒作事件,不属于食品安全事件。   “光明奶酪宝宝杯被指含禁放物”:无危害 但须按规审批使用   热点概况   2012年9月,有消费者购买了光明的小小光明宝宝奶酪(宝宝杯)后发现,包装上写着“含优质蛋白质、丰富钙质和维生素,针对1至3岁的宝宝”,包装盒底部配料表中则写着含有“复合营养素(乳矿物盐)”等物质。   随后,记者查询发现,2009年卫生部批准乳矿物盐为新资源食品。据悉,乳矿物盐是以乳清为原料,经去除蛋白质、乳糖等成分而制成,其中包含钙、磷等成分,使用范围不包括婴幼儿食品。而新资源食品指的是在我国无食用习惯的,符合食品基本要求,对人体无毒无害的物品。   对此,光明乳业回应说,为避免138g(6杯)小小光明宝宝奶酪产品在包装上给消费者带来误导,目前已将市面上的产品全部回收,对给消费者带来的影响表示歉意。   特约专家   李宁研究员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   专家观点   乳矿物盐是经过安全性评价卫生部批准公告的新资源食品,由于新资源食品是在我国没有食用习惯的食品原料,而婴幼儿是敏感人群,因此新资源食品使用范围一般不包括婴幼儿食品,婴幼儿食品中使用的原料应按照相关要求和规定执行。婴幼儿食品主要是指0-3岁人群食用的食品包括婴幼儿配方食品、婴幼儿辅助食品等。乳矿物盐在婴幼儿食品中使用是不符合卫生部批准的新资源食品相关要求的。   结论   需要按照相关规定批准后方可使用。   肯德基汉堡细菌超标”:标准引用有误 判定依据不足   热点概况   2012年10月19日,长沙市第三季度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情况出炉,长沙肯德基有限公司阿波罗店的香辣鸡腿堡位列不合格名单。长沙市卫生局抽检8月29日批次的汉堡发现,大肠菌群含量为230MPN/100g(MPN是“最大可能数”的简称),按照国家标准糕点、面包卫生标准≤30MPN/100g的标准,此汉堡超标近7倍。就此,肯德基提出异议,认为汉堡不是面包,不能以面包糕点的检测标准来衡量,要求卫生局重新考量。长沙市卫生局经请示湖南省卫生厅并咨询省疾控中心专家,临时将肯德基撤出了不合格名单。   特约专家   刘秀梅研究员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   专家观点   汉堡是餐饮单位以面包加肉肠、蔬菜和奶酪等多种食品或半成品现场加工制作的即食食品,其原料组成、加工过程、包装及食用方式与工业化的糕点、面包具有显著差异。国家尚未对此类食品规定微生物指标及限量。因此,对汉堡的安全性既不能按热加工、也不能按冷加工面包的标准进行评价。本次检验,未检出致病菌,因此不会对消费者的食用安全带来风险。   此次事件,警示同类食品的加工、经营单位应引以为戒,注意多种原料的风险控制,加强现场制作环节的卫生操作和管理,严格执行餐饮业良好操作规范(GMP),尽最大可能控制不安全因素、规避风险、保障消费者的食用安全。   同时提示政府监管部门,应加强餐饮经营规范的科学指导。   结论   标准引用有误,判定依据不足,非食品安全事件   白酒“塑化剂超标门”:非人为添加 应积极排查迁移污染   热点概况   2012年11月19日,21世纪网以“致命危机:酒鬼酒塑化剂超标260%”为题报道50度酒鬼酒经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检测,其塑化剂含量超标,在白酒行业引起了轩然大波。当日股市相关酒板块市值蒸发300多亿,再一次把酒类食品安全推向风口浪尖。湖南省产商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对50度酒鬼酒样品进行检测,其中DBP(塑化剂成分的一种)最高检出值为1.04mg/kg,按照卫生部有关DBP在食品中最大残留量0.3 mg/kg的标准,该酒鬼酒超标246%。就此,酒鬼酒提出异议,认为国家没有针对酒类的标准来规定塑化剂的指标限和检测的标准方法,不能套用现行食品中塑化剂的检测标准。事件发生后,国家质检总局证实酒鬼酒塑化剂超标属实,并依据科学说明目前白酒中的存在量不会引起安全问题。   特约专家   徐 岩教授   江南大学副校长、江南大学酿酒科学与酶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专家观点   塑化剂是在塑料加工中添加用来增强柔韧性和易加工性、工业上被广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剂。2011年台湾“塑化剂风波”之后,从严禁恶意添加的角度,卫生部紧急发布551号公告,将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列入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   首先白酒中确实是检出了DBP等,但是要客观、理性的分析和看待。1)不是人为添加(含量、理由),白酒中发现的塑化剂是一种外源性的迁移污染,该类物质在正常的发酵生产中不会产生。同时,也没有科学证据表明需要添加塑化剂来提高白酒产品的品质。酒中“塑化剂”来源比较复杂,经过多轮调查排查和分析,主要来源于:一是接触酒的塑料管道、容器、包装材料和密封材料等迁移 二是环境中“塑化剂”的影响(如土壤、水中存在的“塑化剂”可能进进食品链。2)含有塑化剂和产生危害是二个概念。 “塑化剂”对人健康的影响取决于其摄进量大小和摄进时间。国际上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长期大剂量摄进“塑化剂”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和生殖毒性,但目前尚没有人体受危害的临床病例。从确保人体健康出发,根据国际权威卫生健康评估机构的研究结果,成人终身天天摄进DEHP不超过3.0毫克(TDI每日耐受
  • 专家:天津港爆炸所谓“神经性毒气”属"重大误判"
    新华社天津8月19日电 两天来,一则关于天津港爆炸核心区检测出神经性毒气的新闻受到了广泛关注。正在天津爆炸现场执行救援指导任务的军事医学科学院化武专家组指出,爆炸现场根本不可能产生神经性毒气,所谓“神经性毒气”之说属“重大误判”。  17日晚,一则媒体报道称,天津港爆炸现场检测出神经性毒气,指标达到了最高值,甚至认为爆炸区内的多种危化品都可能产生这类物质。国家神性经毒剂中毒救治标准的起草者,国际同类标准的主要参与人员之一的军事医学科学院王永安研究员说,神经性毒气的标准说法应该是神经性毒剂,是毒性极强的化学物质,其毒性比氰化物高几十倍,合成极为复杂,而从爆炸现场探明化学原料,结合神经性毒剂的核心原料和生产条件来看,事故现场根本没有产生神经性毒剂的可能。  军事医学科学院专家、联合国禁止化学武器组织专家丁日高认同王永安的观点:“只要具备专业常识,就知道这绝不可能。”  同在现场执行任务的总参谋部防化指挥学院专家王宁也持同样观点:“我们看到这则报道时都很吃惊。”  “一般的测量仪器出现误报很常见。”王永安说,从电视来看,现场使用的仪器并非行业中认定的可以准确确定检测结果的“金标准”仪器。  军事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聂志勇、全军中毒救治中心王汉斌主任医师同时介绍,到目前为止,专家组并没有听说有神经性毒剂中毒病例。王汉斌认为,危险化学品检测及判读应当依据科学程序来进行。“此次重大误判,源自于对仪器检测的结果没有进行常识性分析解读。”  王永安介绍,一般来说,对于这种容易发生误判的一般仪器检测出的结果,应当首先进行基于专业常识的分析判断,其次应与其他仪器检测出数据进行综合比对,如果仍有疑问,就应该用质谱等高级的“金标准”仪器进行确认,特别是神经性毒剂这种毒极性大、极易引发恐慌的化学品,尤其应该谨慎确认。  “现在民众的关注点多集中在大量危化品的危害上,应强化监测数据的实时发布,让公众能动态得知环境情况和数据。”王永安说,但监测数据必须准确可靠,建议媒体在采访时,应选择真正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专家,避免因为不当解读而引发不必要的恐慌。
  • 【会后新闻】前进的逻辑,P4精准医学探寻产学研资四方观点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会后新闻】前进的逻辑,P4精准医学探寻产学研资四方观点 /strong /p p   2018年12月1日,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及商图信息BMAP联合主办的P4 China第三届国际精准医疗大会在北京朗丽兹西山花园酒店盛大开启! /p p   此次峰会以“通过大队列、大数据与多组学技术研究突破,革新肿瘤防诊治的全周期”为主题,联合政、产、学、研、资等多方资源,汇聚700多位行业同仁,通过集思广益与观点荟萃,助推精准医疗行业的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8b7b3ccc-2f6b-477c-b8a0-bfa88f9628c3.jpg" title=" image001.jpg" alt=" image00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会前签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450f5e21-5338-434f-b782-d44008ba9184.jpg" title=" image003.jpg" alt=" image00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大会现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40f20c27-1b86-47b4-91d9-0757b3e7b8a3.jpg" title=" image005.jpg" alt=" image00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大会精彩讲演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马树恒,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p p   马树恒首先欢迎在座专家学者以及演讲嘉宾参加第三届国际精准医疗大会。随着基因检测价格下降,检测数据量成爆发性增长,精准医疗已经从早期的诊断、治疗发展成为保证人类健康的工具。 /p p   P4 China致力于精准医疗的国际化产学研建设,旨在将政策、资本、监管、技术、商业、应用相融合,助推精准医疗发展。P4 China将积极探索中国精准医疗发展之路,把握全球精准医疗动向,提升自身服务质量,为业界同仁打造综合型服务平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18b80fbc-124a-4343-985d-ba0de16dcad9.jpg" title=" image006.jpg" alt=" image00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陈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核酸生物学院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研究员, /p p    strong 话题:基因组、大数据、精准医学与人工智能 /strong /p p   大会的主旨报告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的陈润生院士。他首先谈到对精准医学的定义,就是组学大数据+医学。这个市场非常大,包括了生物样本和数据采集,测序,分子诊断,以及个体化治疗。两年前中科院曾经预测,到2020年它的市场可能会达到1.89万亿美金。而与此同时,基因组测序的价格已经下降到100美元,这也推动了精准医疗的迅速发展。他同时指出,在精准医学中存在不小的挑战。首先是基因中的暗密码,其次是数据端的海量数据处理,最后是样品端的复杂网络分析与异质化数据的整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c4dbd213-4a73-4109-8e54-859e01259cc4.jpg" title=" image008.jpg" alt=" image00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C. Thomas Caskey,美国科学院、美国医学院双院士 C. Thomas Caskey院士 /p p   strong  话题:新型表型技术在精准医学中的应用 - 对1,400人的案列解析 /strong /p p   最为重磅的是,来自美国科学院、美国医学院的双院士C. Thomas Caskey教授现身P4 China大会,首度发表了他与团队长达十年,针对1190人大队列(平均年龄在54岁、66%男性)的最新研究成果。大量详实的数据与结论,为我们展示了新型表型技术在精准医学中的潜在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d488b0d6-b860-4179-b852-fa7f89404d98.jpg" title=" image010.jpg" alt=" image01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杨宏钧,阿斯利康精准医学与基因组学部前全球个体化治疗战略执行总监 /p p    strong 话题:FDA伴随诊断的国际政策法规与未来趋势 /strong /p p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疗与伴随诊断专业委员会共同主任杨宏钧向参会者介绍了FDA伴随诊断的国际政策法规与未来发展趋势。特别强调了法规第一是一门科学,科学在发展的同时,如何制定法律法规确保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法律法规也要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同步发展。第二才能对科学创新技术创新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p p    strong 了解更多查看杨宏钧博士专家访谈:行走在肿瘤诊断与治疗前沿的开拓者。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298fd268-7be9-467d-831a-70c59e845b27.jpg" title=" image012.jpg" alt=" image012.jp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圆桌讨论:中国精准医疗产业的投融资机遇(从左到右依次为:刘晓磊、唐艳旻、杨磊、徐海) /p p   上午场主旨论坛的最后,以圆桌讨论形式探讨了:中国精准医疗产业的投融资机遇。刘晓磊,光大控股医疗健康基金投资总监 唐艳旻,启明创投医疗健康投资合伙人 杨磊,鑫诺基因董事长 徐海,联新资本合伙人。 /p p   就1、如何给精准医疗的企业估值?是否认为当前市场过热存在泡沫? 2、怎么考虑精准医疗企业的投资退出,怎么看待港交所的创新板和上交所明年即将退出的科创板?3、如何看待CFDA对于精准医疗相关产品的注册和审批的政策,有什么评价或建议?4、精准医疗的创业项目的投后管理有哪些特点。进行了广泛讨论,让大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对上述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p p   同期,12月1日下午至12月2日,队列与多组学研究转化论坛、肿瘤精准诊断与用药研究论坛、精准医疗产业技术开发论坛,三大分会场也有出彩内容不断碰撞产生。真正满足了精准医疗所需的产学研医资紧密交流的需求。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e3de5bfd-b96f-4f4f-81ca-88a307b6b1b5.jpg" title=" image014.jpg" alt=" image01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嘉宾合影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acf4743e-2a23-46d3-8826-8dd4b9642c3d.jpg" title=" image016.jpg" alt=" image01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会场精彩集锦 /p p    /p
  • 餐饮店油炸食品多用老油 专家支招如何分辨
    食品安全问题总是引人注目。近日,肯德基继“豆浆门”之后,又爆出了“用油门”事件:用来炸鸡、炸薯条的油4天甚至更久才彻底更换一次,虽然事后肯 德基发表声明称用油符合国家安全标准,但是这样的翻炸油制作出来的食品,确让人怕怕。“老油”对身体有哪些害处?怎样辨别这些“老油”?一起来看看。   事件回顾:   肯德基爆出“用油门”   肯德基某员工向媒体爆料:肯德基用于炸薯条等的油每天晚上过滤油渣后,第二天继续使用,平均4天才更换一次,还会在使用过的老油里加入新油。而陕西媒体更爆出该地区部分肯德基门店使用“滤油粉”的情况,以此反复使用煎炸油达10天之久。   针对“用油门”事件,肯德基发表声明表示“每天都会过滤清除烹饪油中的食品残渣,减少残渣对烹饪油品质的影响 同时采用专用试纸监控烹饪油的化 学成分变化,一旦接近指标要求限度,就会立刻废弃,以确保烹饪油完全符合国家《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卫生标准》。”而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随后抽检中, 也未发现肯德基用油中的废弃物、过氧化值、酸价等指标有超出国标使用的现象。不过监管部门同时表示,不提倡通过在“老油”中添加“新油”的方法,延长食用 油脂的食用期限。   专家:   煎炸油最好不要反复使用   为什么反复使用多次的油仍然符合国家标准?翻炸油多次油对身体是否有伤害?暨南大学食品研究中心主任傅亮教授认为,烹调食物的用油使用次数越少 越好,但是否判定为“安全”,应该以国家标准为主要参考。“根据我国颁布的《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卫生标准》,判断煎炸用油的安全指标主要为羰基价、酸 价、极性组分等理化指标,虽然油在高温煎炸后会含有一定食物残渣,酸价的指标也会随之上升,但国家标准是允许这些东西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从健康的角度来 说,煎炸用油只使用一次当然最好,但事实上难以做到。”   不过专家同时表示,煎炸用油使用时间过长,的确对健康有着一定影响。在高温下,油中所含的维生素会遭到破坏,油的营养价值随之降低。油在高温下会产生一定的有害物质,反复食用,对健康不利。   记者调查发现,某些专家针对反复用油的问题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观点。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任副教授范志红在微博上反复提出“家中 的煎炸油千万不要用多次”的观点。“过火之后,油中多了有毒物质。你闻到一股烟味,吃到一种油腻感,实际上是你的身体不愿意接受它。”也有食品专家曾指 出,高温煎炸时油温达到120℃以上,就会产生有害物质丙烯酰胺,人在长期低剂量食用含丙烯酰胺地食品后,会出现嗜睡、情绪与记忆改变、产生幻觉和震颤等 症状,并伴随末梢神经病,“这对孩子和老人的伤害尤其严重。”   呼吁:   细化标准 加强监督   “要想真正杜绝煎炸用油的不规范使用,关键还是要细化相关标准,加强行业监督。”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邱宝昌认为,食用油煎炸的频率、用量、特点,新旧油能否混合使用等问题都应该在相关标准中予以体现,并应有相应的监督机制。   提醒:   辨别“老油”有窍门   事实上,很多餐饮店的煎炸油的情况比肯德基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早市里卖油条的油会不会是用了好多天的“超级老油”?专家教给消费者下面的识别窍门:   一看颜色。新鲜的油煎炸出来的食品颜色比较金黄。反复使用的油因为含有一些沉淀物质,可能会使炸出的食物上附着焦色物质,食物颜色较深。二试口 感。反复使用的油煎炸出的食品吃起来会感觉非常粘,甚至还会有异味。三注意油烟。油在反复高温使用后会产生较多油烟。不过,由于一些商家可能往老油中勾兑 各类食品添加剂,所以仅仅依据上述的方法并非绝对能将老油“验明正身”。而且,油的烟量有时与油的品种也有关,例如菜子油出烟较多,而茶油的出烟量则非常 少。
  • 聚焦人才问题 四方观点碰撞——ACCSI 2014人才发展论坛举办
    仪器信息网讯 作为ACCSI 2014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届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人才发展论坛于2014年4月18日在北京京仪大酒店举办,30余位来自行业协会学会领导、仪器公司、企业实验室、检测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代表出席会议并参与讨论。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长宽致辞   刘长宽表示,人才需求问题已成为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的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那么如何吸引、留住、培训和发展人才,希望大家畅所欲言,提出好的意见或建议。 仪器信息网人才频道栏目负责人安艳威主持会议   本次论坛特别邀请了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培训部主任王明海以及北京服装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龚龑做关于人才培训与培养的报告。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培训部主任 王明海   王明海表示,2008年9月18日,全国分析检测人员能力培训委员会(简称&ldquo NTC&rdquo )由科技部和国家认监委等部门共同推动成立,主要负责全国分析检测人员的技术能力培训与考核工作。作为分析测试领域的高层次专业技能人才,需要具备承担相关分析检测技术的能力,获取NTC技术能力证书正是证明这一能力的重要环节。 北京服装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龚龑   大气污染VOC的综合源头分析显示,纺织工业污染是3大污染行业之一,但我国一直缺乏专门应对纺织行业的废气标准,目前北京服装学院正与环保技术标准研究专业委员会合作制定《纺织工业大气排放》标准。纺织工业大气排放标准的制定过程,就是一个培养检测人才的过程。对此,龚龑特别呼吁,希望国产仪器加入到标准制定中,共同培养适合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的优秀人才。 论坛现场   &ldquo 硕士、博士多了,人才少了?教授、名师多了,真正挽起袖子在一线做实验的老师少了?学校越来越有名气,学生却越来越难找到工作?所谓的社会客观性不断提升我们对选择评价人才的标准,但实质上并没有。套用今年最流行的一句话,那就是:人才去哪了?&rdquo 这段话是龚龑在会上发出的感慨,也正好引出了本届人才发展论坛聚焦的3大议题。会上,业内专家、企业高层、院校老师、求职学生4方就人才考核、招聘门槛、职业培训等方面发表了各自观点,现场讨论气氛热烈。 钢研总院符斌 有研稀土徐静 格林德汪素萍 HORIBA邹世红 东西分析王新节 五洲东方王颖 上海科哲张建明 华唯计量陈光华 同洲维普陈香芝 材料测试联盟代表 北服学生代表   议题1:现在企业招聘人才的标准:&ldquo 来之能战,战之能胜&rdquo   徐静:什么是检测人才?首先要能吃苦,耐得住寂寞 还有,并不是只有高学历的人才能&ldquo 测的准&rdquo 。   张建明:虽然高学历对企业技术力量是一种保证,但企业不要&ldquo 迷信&rdquo 学历,留学生不一定比国内本科生厉害,读博5年的人也不一定比工作5年的人优秀。   王颖:人才招聘不能单一评价,要综合考虑,慎重选择。   王新节:专业技能并不是关键问题,只要肯学就能成为技术人才,我认为考量人才的另一个标准是职业素养。   陈香芝:我们公司招聘首先考量的就是职业素养,其次才是技能、学历。   学生代表:有时企业招聘所设门槛太高,名牌大学毕业生不一定都优秀,更不一定都适合某一岗位。希望企业在招聘时不要单凭学校名气、学历,更应该真正去考量应聘者的能力。   议题2:良好的培训体系能否有效抑制员工流失率?   符斌:国家成立NTC,这是个培养检测人才的好机会,这也说明国家重视分析测试人才的培养。人才不是一步到位,目前很多单位都是在工作过程中培养出了人才。   邹世红:我们会提供一系列培训提升新员工的专业技能,但我们发现有一些员工就像一枚棋子,其思维方式、沟通能力很难从内部培训中提升,只能借助于外部培训机构。也就是说,我们欠缺一个培养综合能力的培训体系。   汪素萍:企业招不到人,学生就业难,归根究底是教育脱离了实践。我建议可以尝试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尤其是分析化学专业应该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陈光华:学校培养人才要重实用,不能脱离企业需求。只有符合需求的人才可以称为人才。   张建明:一个企业有一定的人员流失率很正常,只有新人才的加入,才会激发出更多的新创意。   议题3、为促进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人才健康发展,我能够做什么?   刘长宽:分析仪器学会计划与国家开放大学合作建立仪器仪表学院,包括制造、市场、营销等很多专业,希望为培养行业人才做一些贡献。目前我们已经取得国家开放大学认可,正在落实具体的程序流程。   王新节:我们希望能看到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以此评判与企业需求的重合度。   龚龑:从仪器分析角度培养学生,就需要让他们从内到外切实了解仪器的问题所在,我希望国产仪器公司愿意提供产品供学生操作使用,这是从人才端建立品牌影响力的一种方式。同时,我希望仪器企业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实地参观其仪器生产装配过程的机会,我们不强求参观那些核心零部件组装生产的保密过程,其他的环节希望企业像我们的学生开放。   安艳威:我们希望结合各位的力量建立一个就业联盟,企业提供产品供学校培养实用人才,仪器信息网提供平台供企业发布实习、招聘机会。   材料测试联盟代表:根据标准得出准确结果,这就是人才。学校培养人才要重视经历,企业招聘要看重能力,不能一味都向学历看齐。我们支持建立就业联盟,材料测试联盟可以提供实习机会。 (编辑:刘玉兰)
  • 岛津/捷森专家质谱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随着质谱技术的不断发展,质谱新技术已广泛服务于大学、科学院、企业的实验室。为加强质谱专家用户之间的技术交流,研讨科学前沿课题,提高仪器应用水平,岛津/捷森公司于2012年8月22日在西安皇城豪门酒店召开专家质谱学术研讨会,来自陕西乃至全国的二十多位高级专家、用户参与此次大会。 本次会议就岛津高端质谱仪器的最新技术以及应用方向展开了全员参与式的互动研讨,专家结合自身的实际体验对质谱研究课题纷纷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及问题,充满学术以及探索精神的会场氛围让到场各位专家用户非常愉悦,我们期待通过岛津公司系列质谱仪器的推出,进一步深化新老用户之间的学术研究和合作关系。来自中科院化学所质谱中心的王光辉教授也出席了本次会议。 研讨会现场 来自岛津公司的李家萍、邓力先后与使用GCMS/LCMS/TOF-MS等开展实际工作的各领域质谱用户相互交流经验。深入的探讨,使双方都大受裨益。 中科院化学所质谱中心王光辉教授介绍了质谱新技术及其应用,并以目前质谱离子化等的前沿技术及其应用,介绍了很多新兴领域的检测技术和手段,给广大参会的质谱用户开拓了新的思路。会后,很多专家纷纷和王教授探讨自己遇到的实际检测难题,希望能从专家方面获得质谱解决方案。 王光辉教授介绍了质谱新技术及其应用 会议结束后,各位到会专家普遍认为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会议,高度评价了岛津/捷森公司为新技术的探索以及实际应用所搭建的高效交流的平台。 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为扩大中国事业的规模,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 目前,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60多个技术服务站,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 岛津作为全球化的生产基地,已构筑起了不仅面向中国客户,同时也面向全世界的产品生产、供应体系,并力图构建起一个符合中国市场要求的产品生产体制。 以&ldquo 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rdquo 为目标,岛津人将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
  • 国务院要求升级油质对应污染 专家称消费者买单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油品质量升级。   加快炼油企业升级改造   会议指出,随着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汽车尾气排放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日益增加。为加快油品质量升级,会议决定:   (一)在已发布第四阶段车用汽油标准(硫含量不大于50ppm)的基础上,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尽快发布第四阶段车用柴油标准(硫含量不大于50ppm),过渡期至2014年底 2013年6月底前发布第五阶段车用柴油标准(硫含量不大于10ppm),2013年底前发布第五阶段车用汽油标准(硫含量不大于10ppm),过渡期均至2017年底。   (二)加快国内炼油企业升级改造,确保按照汽、柴油标准升级实施时间如期供应合格油品。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要首先如期完成改造任务。加快汽车发动机相关技术研发与应用。   合理确定成品油价格   (三)按照合理补偿成本、优质优价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合理确定成品油价格,并完善对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补贴政策。   (四)加强油品质量监管,加大处罚力度。加强行业自律,企业要向社会公开产品质量承诺。   分析   油品升级 油企会否借机涨价?   连日来,我国许多地方出现雾霾天气,机动车尾气被认为是重要污染源。记者采访发现,我国汽油品质偏低,升级缓慢。因此,提升汽油品质,成为治理雾霾的一个重要条件。然而,提升汽油质量意味着增加成本,油企是否会借机涨价?   【观点1】 油品升级成本要消费者买单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昨日表示,从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表态来看,基本上确立的标准就是“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也就是说迟早是要消费者买单的。油品升级过程中的成本,最终是要消费者承担。   据卓创资讯粗略估算,三大油企升级国四汽柴油的成本投入保守估计500亿-600亿元,成本上涨约为0.12-0.15元/升。   不过林伯强指出,一个国家的油品标准选择与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环境容量相关,此外要看消费者在价格上的接受程度。他认为,中国消费了世界一半的煤炭,煤炭的污染问题比油品要严重得多,把钱花在煤炭治理以及工业污染治理上的效果要好得多。中国的煤炭使用成本太低,污染严重,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是要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炭的使用比例。目前,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使用比重中占70%。   新京报记者 钟晶晶   【观点2】 油品价格必须接受外部监督   提升油品质量固然可喜,然而由此增加的成本谁来承担?目前,我国多个城市已经进行油品质量升级,有的油价随之上涨,有的尚未涨价。2012年5月,北京油品升级至国五标准,价格暂未上调 同年4月,南京油品升级到国四,93号汽油价格每升上涨了0.33元。   “提升油品质量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油品质量低,企业难辞其咎。”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企业不能一遇到困难就涨价,应该从减员增效中找利润,而不是一味地向消费者转嫁成本。   广东省油气商会会长姚达明告诉记者,国内三大石油公司都是国有企业,应该担负相应的社会责任。在油品升级过程中,适当控制高标准油品的涨价幅度,因为其价格已经比较高了。   中石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毛加祥认为,一些发达国家提升油品标准时,往往会对炼油企业予以财税政策倾斜,为此高标准油品价格不会明显上涨,甚至会持平或走低,以鼓励民众使用高标准油品,我国可以借鉴此类做法。   东方油气网油品分析师程瑞锋认为,鉴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炼厂布局有差异等因素,油品升级可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率先推进,待时机成熟后,进一步推广。目前,部分加油站存在不同标准油品混合销售、以次充好的现象,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这些环节的质量监管。   专家指出,油品价格不能想涨就涨,必须接受外部监督,将账本摊出来,增加了多少成本,哪些部分由消费者承担,要讲清楚,必要时启动听证会等程序,以增加其透明度。据新华社电
  • 江西印发环评专家库管理办法 以个人申请方式加入
    11月17日,江西省环保厅印发了《江西省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库管理暂行办法》。《办法》明确了专家的入库基本条件、专家库建设等内容。  在入选专家库的条件方面,江西的《办法》明确提出入选专家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环评工程师、注册核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从事相关专业领域工作3年以上”。此外,“身体健康,能够承担外出踏勘等现场工作,年龄一般不超过65周岁(资深专家除外)”。  专家库专家采取个人申请、经所在单位认可的方式向厅评估中心提出申请。省环保厅评估中心为入选专家库的专家建立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进行调整。  《办法》中明确提到,入选专家库的专家“未经同意,以省环保厅环评专家的身份承担技术审查以外的技术工作与咨询,接受采访和访问以及在公共媒体上公开发表个人观点”,应予以警告,情节严重的,取消其专家资格,并予以公告。  详细内容如下:江西省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库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审查专家的管理,进一步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工作,充分发挥专家在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工作中的技术支持作用,保证审查工作的客观、公正、科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审查专家库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行为准则与廉政规定》、《环境影响评价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环评专家,是指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和要求,以独立身份从事和参加我厅有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审工作的专业人员。  本办法适用于环评专家从事和参加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技术审查、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技术审查等活动。  第三条 省级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库由省环保厅设立和管理,委托省环保厅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以下简称“厅评估中心”)负责评审专家征集、资格筛选、日常管理、评价考核等工作。  第二章 专家库建设  第四条 专家库主要由本省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环评机构、管理部门中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人员组成。  专家库应覆盖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涉及的专业和行业领域,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自然生态、噪声和振动、固体废物、辐射环境、环境风险、行业专家、环境规划等。  第五条 入选专家库的专家,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坚持原则,作风正派,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客观、公正、认真、廉洁地履行职责。  (二)熟悉国家和本省有关环保法律、法规、政策和规范性文件,掌握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和相关要求。  (三)在本专业、行业有较深造诣,熟悉本专业、行业的国内外相关情况和动态。  (四)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环评工程师、注册核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从事相关专业领域工作3年以上 在相关专业领域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在职及离退休人员。  (五)身体健康,能够承担外出踏勘等现场工作,年龄一般不超过65周岁(资深专家除外)。  (六)无违法犯罪、严重违纪以及违反职业道德被解除劳动合同记录。  省、市、县各级环保主管部门负责审查、审批的相关在职人员,不得入选专家库。  第六条 专家库专家采取个人申请、经所在单位认可的方式向厅评估中心提出申请。  第七条 申请入库的专家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经所在单位认可同意签章(退休人员除外)的专家申请表   (二)从事专业工作的简历材料   (三)学历(文化)证书及技术职称、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   (四)证明本人身份的有效证件(复印件)   第八条 厅评估中心对入库专家的资格进行初审,符合条件、决定入选专家库的专家名单经省厅认可后予以公布。  第九条 厅评估中心为入选专家库的专家建立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进行调整。  第三章 专家管理  第十条 专家参与技术审查承担下列义务:  (一)认真对待参加的技术审查工作,提前阅研技术审查工作相关材料,及时提供客观、公正、具体、明确的书面意见,并对所提的书面和口头意见负责。  (二)对于有保密要求的技术审查工作,须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不向外界泄露工作的情况以及相关材料的内容。  (三)对与自身有利害关系的技术审查工作,应主动提出回避。  (四)加强自身业务学习,积极参加相关培训教育和学术活动,及时掌握环境保护及环评相关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标准、新动态,主动适应专家业务要求。  (五)接受有关监督、考核和管理。  第十一条 专家参与技术审查享有以下权利:  (一)对有关工作的制度以及相关情况的知情权。  (二)工作中不受任何单位或个人的干预,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可要求在会议专家意见中记录不同意见。  (三)在保证自身健康状况良好的前提下,自愿参与厅评估中心的工作。对不适宜参加的工作有权申明并拒绝参与。  (四)按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  (五)直接向厅评估中心负责人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十二条 专家应遵守以下廉政规定:  (一)专家咨询费用由厅评估中心按规定予以发放。禁止收受建设单位、环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给予、赠送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购物卡等。  (二)禁止参加与技术审查有关的建设单位、环评机构组织的营业性娱乐活动和旅游。  (三)禁止在与技术审查有关的建设单位、环评机构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费用。  (四)禁止以个人名义有偿参与所审查的环评文件的编制咨询。  (五)禁止利用工作之便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第十三条 专家年度工作评价考核实行扣分制,以年度为周期,年底清零。年度累计扣分达到5分的,暂停其专家评审资格3个月,并在省环保厅网站公布 年度累计扣分达到10分的,暂停其专家评审资格12个月,并予以通报。评价考核工作由厅评估中心负责组织。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相关专家扣1分:  1、无正当理由,无故缺席环评文件技术评审会。  2、未按时提交专家评审意见和环评机构考核表。  3、对项目环评文件质量考核显失公平、公正。  4、对项目环评文件技术评审把关不严,导致问题项目进入下一环节、造成项目出现重大质量纰漏的。  第十四条 专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以警告,情节严重的,取消其专家资格,并予以公告:  (一)在承担技术审查工作期间为其他单位或个人牟取不正当利益。  (二)收受他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好处,影响客观、公正履行审查职责的。  (三)未经同意,以省环保厅环评专家的身份承担技术审查以外的技术工作与咨询,接受采访和访问以及在公共媒体上公开发表个人观点。  (四)与建设单位、评价机构存在利益关系,可能影响审查公正性,未主动提出回避的。  (五)泄露在审查过程中知悉的技术秘密、商业秘密以及其他不宜公开的情况的。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江西省环境保护厅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办法从发布之日起执行。  江西省环境保护厅办公室  2016年11月16日印发
  • 仪器圈众人观点:解决卡脖子 国产科学仪器亟待发展
    仪器信息网讯 中国科学仪器行业的“达沃斯论坛”——第十五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1)以“创新发展,产业共进”为主题,共吸引来自政、产、学、研、用、资、媒等各界的近1400位代表参会。在本次会议期间,仪器信息网随机采访了许多参会人员,请他们谈谈本次的参会体验以及对他们眼中的科学仪器行业。ACCSI已成为科学仪器行业的一场盛会,为行业内交流互动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在采访中,我们观察到,十四五期间,国产科学仪器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业内的广泛认可。但目前国产仪器与进口设备仍然存在差距,如何迎头赶上,抓住机遇,众多参会代表也各抒己见。其中,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重视行业人才培养、健全行业标准等是大家的共识。更多精彩观点,请点击采访视频查看:
  • 专家评标戴色镜,屹尧以器服众人
    4月27日四川政府采购网上发布《成都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进口产品专家组论证意见公示》后,引来了众多专家、学者、仪器厂商及实验室使用者的热议和质疑。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发表的公开信表明的“专家论证结论大都是描述型的理由,很难让人信服”的观点,从而将此热议和质疑推向了一个更高潮。国产仪器到底如谁所说?国产仪器的“庐山真面目”如何?耳听为虚,眼见为实。5月6日,屹尧科技《样品前处理技术交流会》在成都银河王朝大酒店隆重举行。成都市环境监测系统、疾病控制系统、食品药品检测系统、各企业检测部门、第三方检测机构以及各高校检测实验室150多人齐聚一堂,共叙样品前处理哪儿些事,解读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的点点滴滴。屹尧科技作为高端微波消解仪品牌,愿意为国产仪器“现仪器真身,正国产仪器之名”。技术交流会中屹尧科技展示了热议点之一的微波消解仪-TOPEX全能型微波化学工作平台(智能型微波消解仪)。大国工匠,匠心传承。以TOPEX智能型微波消解仪为例,从来料质检到组装成机,分成若干个工位段,各个工位段彼此监督及制约,最后一道工序都是有20多年安装经验的老师傅校验和复合。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每个机器安装后,首先进行4小时的模拟山路震动试验,然后才进行产品质量检测。真正的316L不锈钢腔体,承诺5年腔体质保,在整个行业中,包括进口产品在内,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金杯、银杯,都不如客户真实的口碑,站在客户的角度,实实在在的急客户之所急,想客户之所想,切实解决客户实际问题,比在纸张上爬格子客户会更愿意接受一些。而随着《水十条》和《土十条》的含苞待放,关于环境的有机污染物监测,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进入了用户的关注视线,EXTRA全自动固相萃取仪、N1氮吹浓缩仪、FLEXI凝胶净化色谱系统等有机样品前处理系列可以很好的帮助客户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各领域应用解决方案,已公布于公司网站及相关媒体中,我们也可以根据客户需求,进行解决方案定制和优化。更多应用解决方案,请登录www.preekem.com进行查询。
  • 使用自动洗瓶机的亲身经验和观点
    作为一名喜瓶者实验室自动洗瓶机的用户,我深感其带来的便利和效率提升。在此,我想分享一些使用自动洗瓶机的亲身经验和观点。实验室自动洗瓶机的最大优点之一是它可以同时清洗多个瓶子。这对于我们实验室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时间节省。在以往的手动清洗中,我们需要一个一个地清洗瓶子,这不仅耗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而自动洗瓶机则可以一次性处理多个瓶子,大大减少了我们的工作量,同时也降低了操作危险。实验室自动洗瓶机的清洗效果也让我感到非常满意。通过预设的清洗程序和高压喷水技术,瓶子内部的残留物可以被有效地清除。同时,洗瓶机还能够对瓶子进行烘干,方便了清洗后瓶皿的直接管理。这样,我们实验室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实验,同时也保障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验室自动洗瓶机的操作也非常简单和方便。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设置清洗程序和调整清洗参数。实验室自动洗瓶机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和效率提升。它不仅清洗效果好,操作简单,而且可以同时清洗多个瓶子。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进行大量实验的实验室来说,这将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转载自:www.hzxpz.com
  • 某专家撰文评价Nature关于“韩春雨事件”报道
    因开发创新型的NgAgo基因编辑技术而一举成名的河北科技大学生物学家韩春雨是否造假在最近数日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7月29日,随着一度支持韩春雨研究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科学家Gaetan Burgio在推特上发布长文否认了自己7月15日之前可以部分重复韩春雨实验结果的结论后,对这一研究可信性的质疑骤然升级。8月8日《Nature》正式发文报道该事件。希望能尽快还给韩老师纯粹清净的科研环境。  8月8日,Nature正式发文就近几个月来持续发酵的“韩春雨时间”给出了一个详细的报道,题为《Replications, ridicule and a recluse: the controversy over NgAgo gene-editing intensifies》,作者《Nature》杂志亚太通讯员David Cyranoski教授。此外,同时Nature也以《Beyond CRISPR: A guide to the many other ways to edit a genome》为题的一篇文章中也提及了NgAgo。【报道详情】  Nature对韩春雨事件的报道后,BioArt采访了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从事基因编辑研究的专家,他对8月8日的Nature文章评论专门撰文评价道:nature教我们的媒体重新学习做新闻  2016年8月8日,nature的 news版,David Cyranoski刚刚发文,给我们师范了应该如何公开报道热点事件,其文风值得国内(或者中文语境下)所有公开参与报道争议的相关各方学习。  此文并没有试图平息NgAgo引发的争议,只是客观地摆出了一些事实及各方当事人的说法,报道者严格秉持了对具体争议的价值中立,也正因为如此反而轻松地恪守了新闻报道的基本操守。  反观前一阵子国内媒体,在初期对这一重磅论文的报道是没有问题的,是基于对nature的信任、基于对科学家的信任。问题出现在出现争议之后。围绕对NgAgo及韩春雨的质疑,预设了立场,而且直接体现在文稿之中,有一些报道,也许也知道不应该预设立场,但是还是忍不住夹带私货,故而充分发挥汉语言技巧,左躲右闪地暗中使劲儿,搞得自己挺累。媒体忘记了自己是第三方,夹杂着立场和情感混战进来,搞得好像没有第三方一样。  其实,这不是第一次,恐怕也不是最后一次。瓷国,被“船堅炮利”惊扰之后,清末民初,有识之士顿觉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出了各种药方,以图“强国存种”,自“中体西用”到“德先生赛先生”,君臣佐使。其中有个怪才杨度,兴许是“议学”的首倡者。什么是议学?parliamentary。  几经周折后,社会主义救中国、改革开放、WTO、全球化,时至今日,中国嫣然已成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科技大国了,然而从熟人社会快速推进到陌生人社会,如何辩论公共话题,还需补课。前几年有本小册子《罗伯特议事规则》,算是向国人科普了如何辩论而保持体面,说来也简单,辩论双方轮流向第三方陈述观点!这样,至少不至于搞成乒乓球模式、比嗓门模式。  公共话题的讨论,媒体需要充当第三方,或者说有水准的媒体应该担当第三方。在中国,这很难。就是地震之类的灾难报道,我们的媒体与日本NHK相比,那种对职业操守的冷峻恪守,相差太大。  这次轮到科学话题了,更应该冷峻超然啊!难!预设太多,善意的预设、无知的预设、方黑方粉,诸如此类,搞得热热闹闹,最后一锅粥,只剩下观念之争、忘记了追寻事实真相,又一次地成为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万民狂欢。  其实,这不是第一次,恐怕也不是最后一次。瓷国,被“船堅炮利”惊扰之后,清末民初,有识之士顿觉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出了各种药方,以图“强国存种”,自“中体西用”到“德先生赛先生”,君臣佐使。其中有个怪才杨度,兴许是“议学”的首倡者。什么是议学?parliamentary。  几经周折后,社会主义救中国、改革开放、WTO、全球化,时至今日,中国嫣然已成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科技大国了,然而从熟人社会快速推进到陌生人社会,如何辩论公共话题,还需补课。前几年有本小册子《罗伯特议事规则》,算是向国人科普了如何辩论而保持体面,说来也简单,辩论双方轮流向第三方陈述观点!这样,至少不至于搞成乒乓球模式、比嗓门模式。  这次轮到科学话题了,更应该冷峻超然啊!难!预设太多,善意的预设、无知的预设、方黑方粉,诸如此类,搞得热热闹闹,最后一锅粥,只剩下观念之争、忘记了追寻事实真相,又一次地成为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万民狂欢。  好在,仍有不少居庙堂之上及处江湖之远者还算有几份清醒。毕竟,中国正在融入世界,互联网缩小了这个地球村。这不,nature的news,David Cyranoski的小清新文字,马上就来到了大家面前。各位看官,何必拒绝呢?  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吧!
  • 专家:车内空气质量检测存在较多问题
    参加车内空气质量联席会议的专家指出   车内空气质量检测存在较多问题   “目前,在车内空气质量检测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检测方法不规范、检测仪器不规范等,从而导致一些检测结果不真实,对汽车企业及消费者均起到不好的影响。”这是上周在京举行的首次车内空气质量联席会议上一些专家的观点。   此次会议由中国室内环境监测工作委员会牵头组织,国家环保部、国家认监委、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消费者协会、汽车企业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及专家参加,共同就解决车内空气质量问题群策群力,出谋划策。   中国室内环境监测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国家室内环境与室内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宋广生在会上介绍说,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车内空气污染的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2012年3月1日《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国家标准发布以后,车内空气质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车内空气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一样,是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2012年,车内空气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和产业动态、车展论坛排在前三位的热点话题。这和大家的关注度及国家标准的实施是有直接原因的。   宋广生特别提到,标准实施将近一年,但是在车内空气质量检测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检测方法不规范、检测仪器不规范、检测条件不规范、检测项目不规范、检测结果发布不规范等等,这就可能在市场上造成了一些混乱,其后果是影响了国家标准的正确实施,并且影响了品牌汽车对车内空气质量的控制,对汽车企业的实际工作产生了影响。同时也误导了消费者。   专家举例说,比如标准有严格的控制方法,就是汽车要在一个封闭的环境当中去做检测,这种检测才是有真正意义的。而实际上,很多检测方法是不规范的,包括去年一些很有影响的检测都是在室外进行的。   宋广生说,没有一个封闭的环境舱,把温度、湿度、空气流速进行控制,其检测就是不规范的。对此,宋广生在会上提出建议,应该规范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活动,包括规范车内空气质量检测实验室、规范车内空气质量检测活动、规范车内空气质量检测结果评价和宣传、规范车内饰件的有害物质检测活动、规范车内空气质量净化治理服务以及规范车内空气净化器和净化技术的检测认证。   国家认监委认证监管处处长王昆介绍说,车内空气污染问题成因比较简单,主要是车内的内饰材料释放的挥发有机物,超标物质对于驾乘人员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而主要的根源还是产品在生产制造过程当中产生的。如何通过认证的手段来控制污染物的产生,这个问题需要认证机构、检测机构做更深入的制度设计和相关的技术安排,确保质量控制工作能更加科学合理。   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指导部主任张德志特别提到有一些误区应该重视。他说,车内的污染问题跟汽车厂家当然有关系,但是消费者也不要忽视车内装饰等的二次污染问题。有时,二次污染可能比第一次污染更难控制,问题更严重。比如有消费者购车后,买了几个味道特别大的脚垫,这就有可能导致原来出厂时车内的污染物加一起,都不如后购买的脚垫产生的有害物质多。   据了解,目前车内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汽车主机厂和众多配套厂家的重视,如何净化车内环境,保障车主及乘客的身心健康,已成为整个汽车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方面一些汽车企业已走在了前面。参会的吉利汽车及沃尔沃汽车在会上介绍了企业在这方面做的大量工作,并受到专家好评。   有关专家表示,车内空气的污染跟乘客的距离是最近的,我们可以最直接地感受到这样的污染。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1亿辆,而且基本上每年以近2000万辆的数量在推进。汽车中这种有机物的挥发不仅仅影响到车内的空气,而且还要往大气中排放。所以,汽车的排放也应该放在同样重要的程度上来考虑。   此次联席会议最后还对2012年车内空气质量十大新闻奖进行了颁奖,吉利控股集团、沃尔沃汽车网络传播、中客华瑞北京车内指导中心等单位摘得奖项。作为唯一的新闻媒体,本报也因一年来对车内空气质量的大力宣传获此殊荣。
  • 专家观点 | 贺泓:NOx深度减排-探索PM2.5和O3协同控制之路
    目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严峻,亟需推进以高度复合污染为特征的霾化学污染治理。建立和发展大气霾化学理论,探索PM2.5与O3协同控制策略,寻求NOx深度减排路径,对持续改善我国空气质量,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一、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挑战:科学问题与现实问题目前,我国PM2.5平均浓度仍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值,同时O3污染问题凸显,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已进入深水区,面临治理大气复合污染新挑战。治理大气复合污染亟需解决污染形成机制不明的科学问题和污染前体物减排难度大的现实问题。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空气质量逐渐改善(PM2.5平均浓度降低),PM2.5浓度和O3浓度趋于正相关,合理实施政策、精准控制前体物排放,可实现污染物浓度协同下降(图1)。但目前大气复合污染化学机制不完善、前体物贡献不明确、前体物优先控制存争议,导致协同治理政策措施制定难度大。此外,复合污染前体物控制面临着减排技术不成熟、减排效果不确定、减排措施不普及等问题,造成协同治理政策措施落实难度大。因此,我国治理大气复合污染亟需寻求总体抓手和可行路径。二、以NOx深度减排为抓手:推动PM2.5和O3协同控制在大气复合污染条件下,大气氧化性增强,气态污染物向颗粒态污染物转化呈爆发性增长,大气环境容量下降,灰霾污染事件频繁出现。NO2是大气氧化性重要贡献者之一,在复合污染致霾中扮演核心角色。研究表明,大比例削减NOx可实现PM2.5和O3污染协同治理。近年来,随着我国空气质量改善,PM2.5与NO2相关性越来越显著高于PM2.5与SO2相关性(图2)。相关分析显示,削减单位质量NO2带来的PM2.5减少量是削减SO2的3倍以上。因此,进一步降低PM2.5浓度需推进NOx排放控制。此外,外场观测、烟雾箱和模式模拟结果显示,大比例削减NOx直至O3生成的NOx控制区可有效控制O3浓度。目前,我国工业源和移动源NOx排放控制工作已取得一定进展。下一步需以我国新气候目标为持续动力,开展深度减排工作。以柴油车NOx减排为例,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更好空气质量的双重目标下,我国需分别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柴油车发展战略与路线图,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1. 短期内,需提高柴油机热效率,发展CO2与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技术。加强柴油机内净化技术与后处理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实现CO2与污染物协同减排。2. 中期内,需发展碳中性燃料合成技术、碳中性燃料-燃油掺烧技术。加快推进生物柴油和醇类燃料生产和应用,并推广碳中性燃料掺烧技术,替代、减少柴油使用。3. 长期内,需发展碳中性、零碳燃料直接燃烧技术和氢燃料电池技术。逐步发展基于绿氢与CO2捕集以及基于生物质转换的碳中性燃料,并加大力度研发应用氢燃料电池。三、大气霾化学研究的展望目前,我国正面临以高度复合为特征的霾化学烟雾污染,需大力推进霾化学污染机制、组分识别精准溯源、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三个方向的研究工作,建立综合交叉的霾化学研究范式和引领学科的霾化学原创理论,助力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和优化。未来五年,建议构建精准的颗粒物组分识别和溯源平台,揭示二次污染物形成的微观化学机制,建立适用于霾化学污染特征的数值模拟理论与方法,以初步构建大气霾化学理论、初步提出费用效益比最优的PM2.5和O3协同控制策略。未来十年,建议建立引领学科发展的霾化学理论,制定最优化、精细化PM2.5和O3协同控制策略,并引导实施以健康效益为调控目标的大气污染防控和落实“污染物-碳”协同减排和资源化,实现我国空气质量持续有效改善,并将其辐射至“一带一路”国家。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