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珠峰计划

仪器信息网珠峰计划专题为您整合珠峰计划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珠峰计划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珠峰计划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珠峰计划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珠峰计划话题讨论。

珠峰计划相关的资讯

  • 发布高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认定2011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科技司2018年工作要点出炉
    p   日前,教育部科技司正式印发了《教育部科技司2018年工作要点》,对2018年教育部科技司的工作进行了大致安排。主要内容包括发布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实施方案、启动建设前沿科学中心、加强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地建设、深入推进教育科学基础研究等内容。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内容: /p p   2018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扎实落实2017年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和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工作会议工作部署,深化科教融合,强化创新驱动,有力支撑“双一流”建设,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引领和支撑教育现代化,用 “奋进之笔”谱写得意之作,奋力实现新时代科技创新和教育信息化工作新作为。 /p p   一、持之以恒全面从严治党,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p p   1.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把持续深入学习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切实做到学懂弄通做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广大高校科技工作者凝聚在党的周围。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充分发挥高校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结合点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p p   2.加强科技司党建工作。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党建工作统领业务工作,坚持党对高校科技工作和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对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工作的领导,建立责任制度,健全考核评价和监督问责机制。 /p p   3.持续推进正风肃纪。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继续整治“四风”问题,特别是紧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加强廉政建设,贯彻执行“三重一大”决策机制,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强化纪律执行,将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让党员干部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p p   二、聚焦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目标,着力加强创新引领 /p p   4.发布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实施方案。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要求,制订并发布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在推动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全面发展基础上,加强重点突破,通过前沿科学中心聚集高水平大团队,通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重大条件平台,通过科研组织方式创新培育重大项目,通过产出重大科研成果带动学科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等全面提升,推动高等学校成为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力量。 /p p strong    /strong 5.启动建设前沿科学中心。作为珠峰计划的核心内容,培育建设若干前沿科学中心。依托“双一流”建设学科,以科学问题为牵引,以聚集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科研团队为核心,推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成为相关学科基础研究的最高峰,推动若干高等学校和一批学科率先实现并跑和领跑,建成世界一流。 /p p   6.加强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形成一批依托高校建设的重大条件平台。稳步推进高校牵头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动态调整完善“十四五”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项目库。围绕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前谋划布局,加强重点项目培育。 /p p   7.加强基地建设,强化科研育人。推动高校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争取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研究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更多在高校布局。新建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强化科研育人,充分发挥科研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的作用,用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 /p p   8.深入推进教育科学基础研究。建立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工作机制,共同设立专项经费资助一批战略研究项目。组建教育科学基础研究高层专家咨询委员会。共建若干研究基地,围绕教育科学的基础问题开展长期研究。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布局中考虑建设相关研究平台。 /p p   9.持续推进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创新推进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工作,探索政府间合作支持联合实验室建设新途径,规范验收和评估。继续开展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拓展高校国际科技交流和合作渠道。组织高校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实施工作,积极推动高校科技期刊国际化,提升学科、学校影响力。 /p p   10.扎实落实科技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完善科学研究稳定支持机制,健全基本科研业务费评估办法。扎实落实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任务。创新科研人员聘用机制,建立和完善访问学者、博士后及科研辅助人员聘用制度。推进科技评价机制改革,继续引导高校建立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技评价机制。加强科研过程管理,持续推进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 /p p   三、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任务,推进服务国家战略行动 /p p   11.组织高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创新高校科研组织方式,协同推进面向“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实施,加大先期培育和项目组织力度。印发并实施《高等学校引领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引导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教育变革深度融合,服务创新型国家和智慧社会建设。 /p p   12.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聚焦国家、区域重大需求和军民融合等战略部署,培育、认定若干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具备条件的地方大力推进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试点。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2011协同创新中心”验收评估。 /p p   13.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发布实施《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规划(2018-2022)》,研究建立教育部军民融合分级分类的科学决策、咨询机构,培育建设军民融合示范高校,探索省部联动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模式。进一步推进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重大项目策划与组织,深入实施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计划,强化质量与保密监督管理。 /p p   14.主动服务重大战略需求。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制订《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行动计划》,建立健全“一带一路”双边和多边高校科技创新合作机制。组织高校积极服务雄安新区建设,促进高校共建与校地合作,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落实与北京、上海签订的共同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合作协议。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继续推进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组织相关高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积极行动,推动涉农高校深入参与农业科技推广。 /p p   15.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入实施《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推进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系、政策体系和支撑服务体系。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师生共创,研究制订《高校双创示范园建设管理办法》,试点建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高等学校双创示范园。与中关村管委会联合实施科技成果在京转化行动,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培育新动能。 /p p   四、面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进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 /p p   16.加强教育信息化统筹部署与指导。做好教育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召开2018年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推动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实施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 /p p   17.推动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示范。实施智慧教育创新引领行动,遴选设立5个以上“智慧教育示范区”。启动百区千校万课示范行动,认定第一批教育信息化优秀区域、优秀学校和优秀课堂教学案例。组建若干区域、校际教育信息化创新实践共同体,出版教育信息化优秀案例集。 /p p   18.培养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实施学生信息素养培育行动,组织开展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研究,探索建立适合国情的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完成第二轮全国教育厅局长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举办“全面加强网络安全、推进教育信息化”专题网络培训示范班,培训3800人。 /p p   19.深化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应用与供给服务。深入落实《教育部关于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完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共建共治体系枢纽环境,组建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联盟,推动各省完成省级体系规划并逐步形成省级体系,实现10个以上省级体系与国家体系枢纽环境的连通。启动实施数字教育资源共享行动,促进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的开发应用转变。 /p p   20.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普及应用。全面开展网络学习空间普及行动,印发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规范。开展“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应用优秀区域、优秀学校的评选和展示推广,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教育管理、综合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开展中小学、职业院校校长和骨干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 /p p   21.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加快完善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建设。通过宽带卫星联校试点行动,探索形成支持边远贫困地区薄弱学校联网和开展信息化教学、教研的模式及保障机制。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 /p p   22.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制订教育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工作方案,实现教育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基础数据共享,通过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支撑地方政务应用。制订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指导意见,逐步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推动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进一步优化,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p p   23.强化教育信息化支撑保障措施。开展第三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加强教育信息化专家团队和研究基地建设,发布《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7)》。拓展教育信息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好教育信息化宣传报道。 /p p   24.提高教育系统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印发教育系统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教育系统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工作机制,提高应对网络安全事件能力。制订教育系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规划,开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认定、现场检查检测和安全评估。持续推进教育系统网络安全监测预警。 /p p   五、以优良作风推动工作落实,确保党的十九大精神在科技和信息化领域落地生根 /p p   25.狠抓调查研究工作。针对制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破解高校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发展难题。压实责任,督促检查,推动部党组决策部署和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p p   26.发挥战略科技智库作用。举办科技前沿与战略圆桌会议,强化战略研究和政策咨询。启动中国高等学校科技发展指数研究。推进战略研究基地建设。 /p p   27.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持续宣贯2017年高校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开展科技管理干部业务培训和交流工作,引导广大科技管理干部转变理念,创新手段,树立引领创新、追求卓越的新时代队伍新形象。 /p p   28.做好科技宣传工作。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和重大决策部署的政策宣传阐释。做好重大科技项目研究进展和突破性科技成果的典型宣传引导。挖掘科技战线杰出人物和先进事迹,宣传科学精神和优良学风。持续开展工作交流总结和信息采集发布,全面展示高校科技和教育信息化战线新形象新作为。 /p
  • 中科院珠峰站惠普环境科普实验室正式落户珠峰
    2010年9月28日,中国海拔第一的多媒体实验室——“中科院珠峰站惠普环境科普实验室”正式落成。实验室由中国惠普信息产品集团和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站(简称“中科院珠峰站”)联手打造,以惠普创新电子产品为核心平台,协助中科院珠峰站进行数据观测、科普教育推广、登山信息资讯查询以及环保理念宣传。这一实验室的落成不仅代表着惠普第七次将顶尖的科技产品带到了珠峰之上,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座珠峰第一个环境科普实验室将为珠峰的科学研究和科普教学搭建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为珠峰地区的科研创新和科学知识普及提供鼎力支持。   作为“地球第三极珠峰大行动”连续七年的战略合作伙伴及唯一IT设备提供商,惠普今年又一次参与到以环保和教育为主题的“珠峰大行动”中。惠普对此活动的持续关注和大力支持,源于惠普作为优秀企业公民的长期承诺,源于惠普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贯彻,也源于惠普坚持以科技创新来回馈社会,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在动力。在过去的七年里,惠普坚定不移地为珠峰科研和环保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从“清扫珠峰”和“惠普电脑无线教师工作站”,到“惠普无线新闻中心”和“惠普国际巅峰创新体验中心”,处处都有惠普支持环保的身影。在全球对环境关注不断提升,号召“绿色低碳”的潮流之下,惠普积极倡导“让科技创新成为节能环保的原动力”,将绿色环保的理念融入到以用户需求为本,努力为用户寻找高价值的产品创新中,再一次用行动树立“响应时代要求”的优秀企业公民形象。      2009年珠峰大行动“巅峰论坛”   2010年,惠普倾力支持中国国家气象气候科研工作,于珠峰搭建海拔最高的“中科院珠峰站惠普环境科普实验室”,以科技创新助力科研创新,更为珠峰探险、科普教育等提供更多支持,开拓全新的巅峰视野。此次落成的“中科院珠峰站惠普环境科普实验室”将用于珠穆朗玛峰地区气候和环境变化的监测和数据收集,为全球气候变化和冰川消融等现象的分析提供参考资料。观测到的数据还将用于建立登山气象服务数据库,为登山者提供气候资讯,协助其制定登山计划,为其生命安全提供保障。同时,这些气温和降水资料将进一步提供给旅游者,帮助其分析适宜旅游季节。此外,实验室也将组织当地学生前来参观,展示气候数据和实验室尖端设备,对其进行科普宣传,提高环保意识。      中科院珠峰站惠普幻境科普实验室正式建成   在此次的“珠峰大行动”当中,惠普不仅参与了实验室的筹备和搭建工作,还为实验室配备了极具创新意义的尖端科技产品。在珠峰极限环境的影响之下,惠普旗舰级HP EliteBook系列商务笔记本的军用标准得到了实地印证,抗震、跌落、防尘、湿度、高温、低温等性能经受住了极大挑战。作为科学家户外勘探的必要工具,惠普的创新科技得以在世界之巅完美展现。珠峰站副站长王忠彦博士强调说:“在户外科研作业时,使用的笔记本必须是便携的,并且必须是获得‘能源之星5.0’认证的,而惠普的笔记本电脑能够满足这些方面的要求。此外,惠普旗舰级商务笔记本HP EliteBook配备了惠普长效电池,长达三年的电池使用寿命已是大多数锂离子笔记本电池寿命的两倍,而且惠普对该长寿命电池提供三年保修,能够扫除一切有关电池而产生的后顾之忧。相信此次中科院团队与惠普的紧密配合,足以证明惠普产品作为顶级商业利器的性能水平。”   此外,DSD数字标牌显示屏将全力保证珠穆朗玛峰特殊光线下数据的清晰显示 HP SkyRoom 桌面视频会议解决方案将方便科学家们随时随地召开高品质的视频会议,进行多达四个人的音频及视频会话,为珠峰站科学家与北京等站之间进行数据交流节省了超过81%的宝贵时间。此外,Windows 7在惠普笔记本上的应用,优化了基础性能,提升了电脑在启动、待机恢复、搜索和索引、文件复制等诸多方面的响应速度,同时又节约了电能,延长了电池的续航时间。      中科院王博士在新落成的“惠普科普实验室”为记者们展示监测数据   “中科院珠峰站惠普环境科普实验室”的落成,再一次彰显了作为科技先锋的惠普以科技创新助力科研创新,大力支持珠峰探险和科普教育,勇于挑战和突破自我,并充分彰显其锐意开拓新视野的激情。惠普全球副总裁、信息产品集团亚太及日本地区市场部总经理萧振义先生指出:“科技的进步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与创新实力的支持,就如同精英的征战需要视野。在当前极具挑战的全球经济环境下,惠普以深刻洞察客户需求为本,努力寻求为用户提供高价值的创新产品,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更助其永葆IT竞争力,将创新的激情感染到每位用户。创新是惠普的DNA,而环保则是惠普的责任。”萧振义先生还表示,惠普将一直延续对“中科院珠峰站惠普环境科普实验室”的支持,并不断为实验室的产品进行更新换代,为珠峰站未来工作中所面临的珠峰环境独特性和工作数据的特殊性、大量性提供可靠、安全的双重保障。
  • 微塑料惊现海拔8000米珠峰死亡带!
    珠峰峰顶发现微塑料!?人类的地球被污染的程度极其严重,甚至已经污染到了海拔超过8000米的珠峰峰顶!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报道,这是首次在珠峰上发现这种直径不足5mm的塑料微粒。来自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Imogen Napper博士研究小组从珠穆朗玛峰多个地点采集了八个900毫升的溪水样本以及十一个300毫升的积雪样本。该研究小组发现,在所有积雪样本和3个溪水样本中都发现了微塑料。污染最严重的样本来自位于尼泊尔境内的珠峰大本营,那里是珠峰上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地方。每公升积雪含有79个微粒。最高取样地点位于海拔8440米处,即位于珠峰峰顶下方408米处,该样本中每公升积雪含有12个塑料微粒。在珠穆朗玛峰上发现的微塑料大都源自合成纤维,包括聚酯纤维和丙烯酸纤维,系制作登山者衣服和装备所用的材料。只要徒步时间达到20分钟左右,洗洗衣服或打开一个塑料瓶就能向环境中释放出微塑料。过去几年中,Imogen Napper博士研究小组搜寻了世界各地微塑料的身影。至今为止,他们已经在全球各地的海洋、沙滩和溪流中找到了大量微塑料污染的证据。他们的探索也吸引了其他实验室对微塑料污染问题进行跟进和研究。HYPERION傅立叶红外显微镜参与了本次重要检测项目微塑料污染的监控十分困难。这些从几微米到几毫米不等的污染物,能从大块塑料制品上脱落下来,轻易排入外界环境中,污染水体、土壤和植被。来自布鲁克的HYPERION傅立叶变换红外显微镜也参与了珠峰峰顶的微塑料检测项目,从而提高人们对生态系统中巨大的微塑料污染的认识。mogen Napper博士在普利茅斯大学的实验室HYPERION傅立叶变换红外显微镜采样灵活。此外,红外显微镜的应用可能性几乎是无限的,包括分析颗粒、涂层、塑料微粒、层压板、复合材料、组织样品、纤维、涂料、色素、药物,甚至食品安全分析等。无论是对未知污染物的识别、层厚的测定,还是药物中API分布的分析,HYPERION红外显微镜都能表现出色。
  • ABB LGR 温室气体分析仪助力珠峰科考
    5月4日,“巅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13名科考登山队员全部登顶,五星红旗飘扬在世界之巅。 “巅峰使命2022”是2017年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启动以来,学科覆盖面最广、参加科考队员最多、采用仪器设备最先进的综合性科考。科考活动共有来自5支科考分队的16个科考小组、共270余名科考队员参加。据了解,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起开展了超过6次的珠峰科考活动。过去受限于条件,对于珠峰这样一个标志性地点,科学家做的大都是海拔五六千米的研究,对于8000米以上的研究存在很多空白。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珠峰地区会如何响应?峰顶的冰雪会不会融化?从山脚到峰顶生态系统发生了什么变化?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气污染物的变化是怎样的?一系列问题都需要科学的观察。其中ABB LGR 便携式温室气体分析仪有幸参与到此次珠峰科考,积极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视频来源:CCTV13新闻频道特点■ 便携式箱体设计■ 体积小,重量轻■ 可直流供电,且能耗低至 60W■ 三种气体(CH4, CO2, H2O)同时测量■ 内置 Wifi,可通过多种终端设备遥控操作ABB LGR 便携式温室气体分析仪测量范围:CH4:0~100 ppmCH4:0~1%(需增加扩展量程选项)CO2:0~20000 ppmH2O:0~30000 ppm重复性 / 精度(1σ,1 秒 /10 秒 /100 秒)CH4:1.4 ppb / 0.5 ppb / 0.2 ppbCO2:300 ppb / 100 ppb / 30 ppbH2O:50 ppm / 20 ppm / 10 ppm此外,UGGA还可以与SF-3500 多通道土壤气体通量自动测量系统及PS-3000 系列便携式土壤呼吸系统连用,用于土壤通量的多点长期监测或者便携式测量。部分安装案例:内蒙古农业大学 大兴安岭站UGGA+LICA PS-300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 UGGA+LICA SF-3500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UGGA+LICA PS-3000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额尔古纳森林草原过渡带生态系统研究站 UGGA+LICA SF-3500 此次珠峰科考将聚焦珠峰地区的环境变化,从大气、水、生态、地表过程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察。科研人员将首次应用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围绕西风 — 季风协同作用、亚洲水塔变化、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历经十余年,理加公司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全球更先进的仪器及技术解决方案。我们通过自身经验的积累和对未来高精尖科技的不懈追求和完善,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专业专注、持续改善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不断进行自我创新、科技创新,我们将勇往直前,不懈奋斗,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先进的技术,更符合您要求的产品,更贴心的服务。
  • 2020珠峰高程测量启动,国产测绘仪器担主角
    p   5月初,中国2020珠峰高程测量正式启动。测量登山队由国测一大队和中国登山队组成。高程测量即海拔测量。今年是人类首次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60周年、中国首次精确测定并公布珠峰高程45周年,开展此次珠峰高程测量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自然资源部组织了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及中国地质调查局等单位编制珠峰高程测量技术设计书和实施方案。根据方案,本次测量将综合运用GNSS卫星测量、精密水准测量、光电测距、雪深雷达测量、重力测量、天文测量、卫星遥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等多种传统和现代测绘技术,精确测定珠峰高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cfa49acc-84f4-4ef8-abfc-58a378b57f74.jpg" title=" 0506news pic2.jpg" alt=" 0506news pic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珠穆朗玛峰 /strong /p p   据了解,本次珠峰高程测量工作将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实现技术创新和突破:一是依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展测量工作 strong 二是国产测绘仪器装备全面担纲本次测量任务 /strong 三是应用航空重力技术,提升测量精度 四是利用实景三维技术,直观展示珠峰自然资源状况 五是测绘队员登顶观测,获取可靠测量数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d225e173-285e-45dd-93d2-05c0dcccfde7.jpg" title=" news0506.jpg" alt=" news050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珠峰高程测量队员扛着仪器前往测量点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图片来源:新华社) /strong /span /p p   测绘仪器,简单讲就是为测绘作业设计制造的数据采集、处理、输出等仪器和装置。一般包括各种定向、测距、测角、测高、测图以及摄影测量等方面的仪器。常见的测绘仪器有测量水平角和竖直角的经纬仪;测量两点间高差的水准仪;地面人工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平板仪;用电磁波运载测距信号测量两点间距离的电磁波测距仪;快速进行测距、测角、计算、记录等多功能的全站仪;将陀螺仪和经纬仪组合在一起,用以测定真方位角的仪器陀螺经纬仪;装有激光发射器的各种激光测量仪器;利用连通管测定两点间微小高差的液体静力水准;由摄影机和经纬仪组装而成的供地面摄影测量野外作业用的摄影经纬仪;用于测定立体像对上同名点的像片平面直角坐标和坐标差(视差)的仪器立体坐标量测仪;用于地籍测量和空中三角测量,可获取数字地面模型、断面图、进行地面摄影测量以及修测更新地图立体测图仪和将具有倾斜和地面起伏的中心投影相片变换成正射影像图的正射投影仪等。 /p p   此次珠峰高程测量的成果可用于地球动力学板块运动等领域研究。精确的峰顶雪深、气象和风速等数据,将为冰川监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GNSS测量、水准测量、重力测量的成果结合以前相关资料,不仅可以准确地分析目前地壳运动变化影响情况,同时也可为后续的似大地水准面模型建立提供准确的重力异常数据。重力测量成果可用于珠峰地区区域地球重力场模型的建立和冰川变化、地震、地壳运动等问题的研究。 /p
  • 今天就讲讲赛默飞和珠峰的故事
    西藏,人之所向的西部圣地高原孕育着纯粹的一切世界屋脊之上,珠穆朗玛之峰空气,是所有生物赖以生存之物养育滋养着无数的生灵这一次,珠峰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赛默飞服务工程师团队他们肩负着守护、探测高原上空的使命终极目标是在海拔5151米的珠穆朗玛峰大本营搭设全球海拔最高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但此行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从成都搭乘飞机至日喀则,“小心翼翼”地装箱驱车,再周转多次办理特殊通行证… … 经过近10小时的长途跋涉,赛家团队踏上了青藏高原的土地,更多的考验也随之而来。探索未知 行动未止日间,苍穹蓝天下是层叠的皑皑雪峰,辽阔的高原牧地,而在深夜则是崎岖的绵延山路,未知的遥远险阻,行程过半,车队一度抛锚,深陷激流的冰河。一位工程师回忆道:“当时四周黑得伸手不见五指,脚下的河水造成的阻力又很大,靠人去拉根本带不动车,但好在大家都是身经百战的老手了,第一时间稳定好车辆就联系上了当地管理局来救援,也没有同事受伤。”快速反应,沉着应对,化险为夷,践行使命的决心驱动下,他们步履不停。突破极限 信念无限日渐攀高的地理位置,变幻莫测的极端天气,尽管提前准备了两天的适应训练,在到达大本营后的搭建工作开始之际,设备的拆箱、搬运、安装、上架,一系列的剧烈运动还是带来了高原反应,强烈的生理不适感接连袭来。从此,吸氧成为了常规操作,小小的氧气瓶成为了此行的“必备锦囊”。工程师紧急“补充能量”中“纸板+睡袋”成为了对抗寒夜的最强CP一碗泡面,一起围坐,成为了团队为数不多的休闲时光工程师正在紧锣密鼓地安装搭建尽管环境和条件有限,但丝毫不影响工程师们的“时刻专业”。仪器设备出厂在常规环境下所做的质控,在高原低气压以及不稳定的电压等状况下,需要重新调试和质控设备,确保监测系统在千山之巅的正常运行… … 连续一周紧锣密鼓的搭建工作,在赛家团队有条不紊的持续推进下,步步为“赢”。2021年7月10日,在他们的见证下,全球海拔最高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全面建成,作为赛默飞在西藏地区搭建的第十五套空气站,此次在海拔上的极限突破,将进一步完善全国空气质量监督网,为高海拔空气质量管理提供长期的基础数据和坚实的科学依据,对掌握高原地区空气质量状况,研究大气污染物的输送扩散以及大气物理化学反应和相互转换的规律提供助力。大气背景值监测是指对未经或者极少人为影响地区的大气环境要素组成元素的自然含量而进行的监测工作。它为追朔污染历史、指定环境标准、研究环境质量提供基础数据,为高原环境科学的基础性工作出力,主要工作是连续观测背景站点附近的近地层臭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气体。珠峰的高海拔,低气压,与极低浓度的空气监测物质,就意味着对此次所搭建设备的精准分析与稳定测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次高海拔的空气站,选用赛默飞痕量级气体监测设备来应对低浓度环境的监测需求,这也是赛默飞环境大气气体监测设备中,精度最高的产品,选用的43iTLE,42iTL和48iTLE型号,使得纵使大气中SO2,NO2浓度在几十ppt,CO浓度在十几ppb的环境下,也能保证精准稳定监测。其次,在这种高海拔,无污染源的环境下,颗粒物PM10和PM2.5浓度同样也是极低的,均在几个微克每立方米的颗粒物浓度,对监测设备检出限来说,也是个较大的考验,常规β射线方法很难应对这种低浓度环境,选用赛默飞1405F监测设备,极大提高了在低浓度环境下颗粒物数据的准确性,同时FDMS的样气处理模块极大的消除高湿环境以及挥发性物质损失对颗粒物监测的影响。另外,长期低浓度的监测,也减少了设备滤膜更换的频率和维护成本,使得1405F产品成为这种严苛环境下最佳选择。另外,系统中配置的iport和eport软件,在后续的设备正常运行和维护中,我们的用户不用长途跋涉,就可以随时随地远程操控设备,了解和检查每一个关键的运行数据,保障设备的连续、稳定运行。在空气质量监测领域,赛默飞不仅是业内领先的仪器供应商,同时也是出色的系统集成商,作为行业的领导者,我们在全球范围内为客户提供各种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污染源烟气连续监测(CEMS)、区有害气体实时监测与气体传输泄露监测等众多领域的整体解决方案。赛默飞空气质量监测解决方案气体分析仪器校准颗粒物监测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微型空气质量连续监测系统扬尘(颗粒物)监测系统聚心凝力,突破进取未来赛默飞将秉承使命持续不断地开拓创新携手客户,让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简介赛默飞世尔科技进入中国发展已超过35年,在中国的总部设于上海,并在北京、广州、香港、成都、沈阳、西安、南京、武汉、昆明等地设立了分公司,员工人数约为5000名。我们的产品主要包括分析仪器、实验室设备、试剂、耗材和软件等,提供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服务。为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现有7家工厂分别在上海、北京、苏州和广州等地运营。我们在全国还设立了8个应用开发中心以及示范实验室,将世界级的前沿技术和产品带给中国客户,并提供应用开发与培训等多项服务;位于上海的中国创新中心,拥有100多位专业研究人员和工程师及70多项专利。创新中心专注于针对垂直市场的产品研究和开发,结合中国市场的需求和国外先进技术,研发适合中国的技术和产品;我们拥有遍布全国的维修服务网点和特别成立的中国技术培训团队,在全国有超过2600名专业人员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我们致力于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网站:www.thermofisher.com
  • 建气象站、追踪极高海拔大气污染输送...珠峰科考创多项纪录
    5月4日中午,我国13名珠峰科考登山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这是我国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此次珠峰科考聚焦珠峰地区的环境变化,从大气、水、生态、地表过程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察。5个科考分队、16支科考小组的270多名科考队员参加科考任务,应用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围绕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亚洲水塔变化、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图源:新华社成功架设全球海拔最高气象站登顶的第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架设气象站。4日中午12时46分,在珠峰海拔8830米处,科考队员成功架设一台重达50公斤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并成功传回实时数据。这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可实现珠峰极高海拔区气象梯度自动观测和数据传输,获取的实测数据可填补珠峰极高海拔气象记录空白。据介绍,该自动气象站由太阳能电池板供电,正常情况下可使用2年,经过卫星通信等手段,传送温度、湿度、风向、风速、太阳辐射等气象信息。图源:新华社珠峰地区架设8个极高海拔梯度气象站此次科考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在珠峰北坡搭建海拔梯度气象站。今年以来,科考队已陆续在海拔5200米、7028米、7790米和8300米,架设了4个自动气象站。加上去年在海拔6500米、5800米及5400米架设的3个自动气象站,一个从海拔5200米至8300米之间的7个梯度自动气象站已建成运行。而在海拔8830米架设的这个自动气象站,是“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活动中架设的最后一个气象站,相当于海拔梯度气象站的最后一块“拼图”。图源:新华社8个气象站呈阶梯分布,立体、精准实测珠峰北坡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和太阳辐射等数据,并可实时远程传输。目前我们的高海拔地区相对缺少这种气象观测,常规的气象观测一般都在5000米以下,5000米以上很少。通过收集的气象数据,可以进一步研究极高海拔的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对我国建设珠峰梯度气象观测体系,对高海拔冰川和积雪变化的监测意义重大。开展系列极高海拔综合科考工作,“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升空高度有望超过9000米此次珠峰科考还开展了一系列极高海拔综合科考工作,比如极高海拔大气污染的输送和人体极高海拔适应性研究。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带领珠峰大气与人体健康科考分队,首次释放了由我国科研人员自主研发的臭氧探空气球,获取了从地面至万米高空的臭氧浓度信息,为解密青藏高原如何影响大气自净能力这一重大科学问题,积累了首批珍贵数据。坐落于珠峰北坡地区、海拔近4300米的珠峰站,是此次科考的主要营地之一。在这里,一个体格硕大的“飞艇”浮在半空,十分“抢镜”。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在这次科考任务中,科考队将利用“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展开高空大气环境的综合测试。2019年,第二次青藏科考水汽传输科考分队在西藏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站开展区域水循环观测研究,就曾利用“极目一号”系列浮空器综合观测地表至海拔7000米高空的大气水汽稳定同位素、大气黑碳和大气甲烷含量等大气组分,首次获得了青藏高原海拔7000米高空的大气组分变化科学数据。这为揭示亚洲水塔的水从何处来提供了关键科学数据。这一次,“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将挑战世界最高升空海拔,升空目标预计将超过珠峰峰顶。浮空艇的体积是9060立方米,是由我国自主研发的一个高空观测科学平台,主要目标是希望浮空艇升空高度能超过珠穆朗玛峰,超过9000米。
  • 莱伯泰科胡克博士祝贺奥运火炬珠峰接力成功
    莱伯泰科控股公司总裁胡克博士**上午致电中国地质大学校友会,热烈祝贺地质大学在校学生袁复栋同学随同19人的奥运火炬珠峰接力团队胜利完成奥运圣火点亮珠峰的壮举,并代表莱伯泰科的全体员工向登山队的其他校友表示祝贺,并致以崇高的敬意。下面是祝电的全文: 中国地质大学校友会: 从今晨5点多钟起,我就一直紧盯着奥运火炬珠峰接力的电视实况转播,当看到中国地质大学072053班的袁复栋同学随同其他十八位珠峰奥运火炬接力登山队员一起登上珠峰并完成奥运圣火点亮在世界**峰的实况时,心情很是激动并深受鼓舞。在此,我本人同时代表莱伯泰科的全体员工,代表部分在美国的地大校友通过地大校友会向袁复栋同学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衷心地祝愿他前程美好! 此次奥运火炬接力登山队中,有许多位地质大学的校友,其中十九人突击组和支援组的队员中有三位是地大校友,对此,我们为地大感到骄傲和自豪。也请地大校友会代表我及莱伯泰科全体员工向这些校友致以崇高的敬意。这些校友是: 奥运火炬接力登山队总指挥: 王致新 校友 奥运火炬接力登山队队长,圣火接力第二棒: 王勇峰 校友 奥运火炬接力登山队教练,登顶支援队长(成功登顶): 次 落 校友 奥运火炬接力登山队队员: 丁 晨 同学 奥运火炬接力登山队新闻发言人: 张志坚 校友 奥运圣火点亮世界**高峰&mdash &mdash 珠穆朗玛峰,提升了中国人的志气,向世界传递中国人追求和平和友谊的心声。地大人在这一活动中的献身精神和努力攀登的勇气将鼓舞我和我们莱伯泰科的全体员工。 再次向所有为此次奥运珠峰接力做出贡献的全体地质大学校友致敬。 莱伯泰科控股公司董事长 地质大学校友 胡克博士 二零零八年五月八日
  • 第11届半导体设备年会主峰会、专题论坛议程发布
    第11届(2023年)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半导体设备年会暨产业链合作论坛、第11届(2023年)半导体设备材料与核心部件展示会(CSEAC) 将于8月9日-11日在无锡太湖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大会以展览+论坛相结合,搭建一个技术交流、经贸洽谈、市场推广的友好平台。目前参展企业超360家,会展面积近30000平方米,覆盖了设备与关键核心部件的全产业链。参展企业包括北方华创、盛美半导体、上海微电子装备、拓荆科技、华卓精科、中科飞测、烁科中科信等行业龙头;外资企业如川崎机器人、韩国帕克股份、德国JULABO、约翰内斯.海德汉、霍廷格、魏德米勒等;更有华润微电子、长电科技、华虹无锡、卓胜微电子、吉姆西半导体、先导集团、江苏雅克科技、无锡力芯微、中科芯、华进半导体、太初(无锡)电子、无锡矽创精密、恩纳基、芯百特微电子、研微(江苏)半导体、无锡芯朋微电子等行业优质企业以及大批新锐企业。 论坛将邀请产业界高管和学术界代表共同探讨当下半导体设备、核心部件以及材料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宏观架构到技术难点,全方位展现半导体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大会安排总览8月9日09:00-17:30半导体设备与核心部件配套新进展论坛13:00-17:20半导体人才培养暨校企合作交流论坛13:00-17:30新器件新工艺推动新材料新设备创新发展09:00-17:00专题活动:新品发布、企业专场09:00-12:00半导体封测专用设备和与材料专题论坛12:00-17:00先进封装技术与系统集成专题论坛8月10日09:00-17:00 CSEAC 主峰会09:00-17:00制造工艺与半导体设备产业链联动发展论坛09:00-12:00化合物装备与材料发展论坛13:00-17:00半导体制造技术与设备材料董事长论坛09:00-17:00专题活动:新品发布、企业专场8月11日09:00-12:00二手设备产业交流合作论坛09:00-12:00半导体设备与核心部件产业投资论坛主峰会议程时间:8月10日 09:00-17:00 地点:A6馆开幕式主持人:王晖 博士 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半导体设备分会理事长、盛美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09:00-09:10 领导致辞09:10-09:20 无锡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兑现仪式 无锡市新吴区人民政府09:20-09:40 创“芯”引领 半导体产业链发展新格局李 虹 博士 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裁09:40-10:10 集成电路设备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挑战,人类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尹志尧 博士 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0:10-10:30 茶歇洽谈主持人:金存忠 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10:30-10:50国产装备进入集成电路大生产线的瓶颈与对策李晋湘 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华大半导体有限公司、上海积塔半导体有限公司董事/总工程师10:50-11:10以“先”领“芯” 先导集团产业园国产装备自主之路王燕清 先导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无锡先导集团董事长11:10-11:30新形势下中国半导体装备企业的定位与思考王坚 盛美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11:30-11:50集成电路光学检测设备在中国的发展和挑战陈 鲁 深圳中科飞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1:50-12:10科技创新与仪器设备技术褚君浩 中国科学院院士12:10-13:00 自助午餐主持人:李晋湘 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华大半导体有限公司、积塔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董事/总工程师13:00-13:20原子层沉积技术在先进半导体芯片的应用及国产化展望黎微明 江苏微导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13:20-13:40聚焦先进前道工艺应用,提高国产光学量测和检测设备的竞争力杨 峰 睿励科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执行官13:40-14:00新时代下国产设备的发展张孝勇 拓荆创益(沈阳)半导体设备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首席技术官14:00-14:20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加速叶国光 无锡邑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14:20-14:40“芯”挑战化为新机遇 思锐智能再出发聂 翔 青岛四方思锐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14:40-15:00 茶歇与展览交流15:00-15:20刻蚀-沉积一体化赋能化合物半导体功率器件的大规模制造许开东 博士 江苏鲁汶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15:20-15:40芯鑫租赁,综合金融服务资源整合者—投租结合,助力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袁以沛 芯鑫融资租赁有限责任公司 联席总裁15:40-16:00高精度2D&3D检量测结合深度学习,为芯片良率保驾护航郑 军 博士 聚时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CEO16:00-16:20临时键合及解键合助力后摩尔时代张羽成 苏州芯睿科技有限公司 副总16:20-16:40智算融合 筑基创新——智能计算系统解决方案赋能AIGC发展加速度赵文来 太初(无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16:40-17:00中国半导体设备回顾与展望金存忠 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17:30-19:30 欢迎晚宴 专题论坛议程 专题一 半导体设备与核心零部件配套新进展专题论坛时间:8月9日 09:00-17:00 地点:A6馆 赞助单位:泓浒、品宙、复享光学、爱安特、金桥、史陶比尔、汇专集团、精量电子、通嘉宏瑞、固高科技、科慕化学、阿米精控、鲁汶仪器、珠海诚锋电子、颇尔、中导光电、12所主持人:叶乐志 博士 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时间/Time内容/Contents09:00-09:20EP级超高纯管道国产化思考陶然 宣城品宙洁净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09:20-09:40国产化晶圆传送设备的机遇与挑战林坚 泓浒(苏州)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创始人&执行总裁09:40-10:00终点检测在等离子体刻蚀工艺中的应用陆祺峰 博士 上海复享光学股份有限公司市场经理10:00-10:20高性能电连接技术助力半导体设备稳定运行杨智斌 史陶比尔(杭州)精密机械电子有限公司北方大区销售经理 10:20-10:30茶歇与展览交流10:30-10:50共筑稳健供应链体系:交付需求的系统化分析许孟 爱安特(常州)精密技术有限公司销售总监10:50-11:10汇专超声绿色机床在半导体行业的创新应用 李伟 汇专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半导体行业销售总监11:10-11:30传感器在高性能工业控制里的发展及应用郑婷婷 TE Connectivity传感器事业部亚太区业务拓展负责人 11:30-11:50聚焦干泵“芯”机遇,助力行业新发展魏民 北京通嘉宏瑞科技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11:50-12:10网络式运动控制系统在高端半导体装备中的技术与实践李泽源 固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经理12:10-13:00自助午餐13:00-13:20半导体封装测试设备国产化叶乐志 博士 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副秘书长13:20-13:40Krytox™ 高性能润滑剂在半导体设备中的应用何彦祯 科慕化学(上海)有限公 亚太区技术服务经理13:40-14:00微纳测量与超精密运动伺服技术及其在集成电路装备中的应用闫鹏 阿米精控科技(山东)有限公司 执行董事14:00-14:20离子束刻蚀-AR/VR领域的图形化解决方案 杨宇新 博士 江苏鲁汶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离子束刻蚀技术经理14:20-14:40国产零部件的机遇与挑战郑广文 沈阳富创精密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4:40-15:00茶歇与展览交流15:00-15:20过程检技术在Wafer扩膜品控的应用武秉文 珠海诚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15:20-15:40共享全球科技 助力智慧中国 ——Pall本土化在路上刘亚文 颇尔(中国)有限公司 产品经理 15:40-16:00半导体芯片制造缺陷检测技术及设备 徐景瑞中导光电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裁16:00-16:20集成电路装备静电卡盘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赵世柯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所 功能陶瓷中心主任16:20-16:40集成电路装备静电卡盘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赵世柯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所 功能陶瓷中心主任16:40-17:00投资新片区 引领新发展陈婷雯 上海金桥临港综合区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17:00-17:20自主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化,助力硬科技企业上市马志勇 博士 北京超凡知识产权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专题二:半导体人才培养暨校企对接合作论坛 时间:8月9日 13:00-17:20 地点:A3馆 赞助单位:盛美 摩尔精英主持人:闫娜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副院长13:00-13:30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工作交流张玉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13:30-14:00产教深度融合,努力探索实践集成电路高质量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于奇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副院长14:00-14:30校企联合共建中国集成电路装备人才高地王新征 盛美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资深公共关系总监14:30-14:50茶歇与展览交流14:50-15:20加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集成电路创新能力耿莉 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院长15:20-15:50共建共享产教融合工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时龙兴 东南大学首席教授15:50-16:20从实训云到设计云,摩尔精英一站式设计和封测平台赋能芯片创新张竞扬 摩尔精英董事长兼CEO 16:20-16:35集成电路全产业链自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陆瑛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分会主任 16:35—16:45第三批人才储备基地入选单位和专家的名单公布16:45-17:35主持人: 张竞扬 摩尔精英董事长兼CEO 嘉宾:王坚 盛美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玉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于奇 电子科技大学副院长耿莉 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院长时龙兴 东南大学首席教授 专题三:新器件新工艺推动新材料新设备创新发展时间:8月9日 13:00-17:00 地点:A4馆主办单位: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半导体设备分会、上海集成电路行业协会、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上海集成电路材料研究院、集成电路材料创新联合体、长三角集成电路设备材料推进小组主持人:冯黎 上海集成电路材料研究院副总经理、集成电路材料创新联合体秘书长领导致辞13:30-13:35郭奕武 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秘书长13:35-13:40秦舒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分会秘书长、长三角融合创新联盟轮值理事长、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JSSIA)秘书长主题演讲13:40-14:00AI for IC Materials - 加速集成电路材料研发与产业化进程冯黎 上海集成电路材料研究院副总经理、集成电路材料创新联合体秘书长14:00-14:20先进MEMS传感器对集成电路设备材料的创新需求王诗男 上海集成电路材料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14:20-14:50碳化硅器件工艺发展趋势以及相应需求的核心设备
  • 先进科研设备“巅峰使命”显身手
    冰川雷达测厚仪、3D激光扫描仪、无人机航拍、极高海拔气象站、微波辐射计、“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 … 连日来,多种先进仪器设备在“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活动中“大显身手”,助力科研工作者在极高海拔实现新突破、创造新纪录。“此次珠峰科考是从顶峰、天上、冰面、冰下开展的一次全面的冰川‘体检’,应用了很多先进的仪器设备,对珠峰地区的冰川和环境保护具有创新意义。”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院长康世昌说。作为冰川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康世昌此前已多次到珠峰开展研究,并采集到大量的冰雪样品。在本次珠峰科考中,他带领的小组承担着冰川与污染物考察任务,并在近日完成了对珠峰冰川表面形貌的扫描和厚度的测量工作。为了精准获取珠峰冰川表面形貌,康世昌和他的科研团队携带专业无人机和3D激光扫描仪,对海拔5200米至6500米之间的冰川进行高分辨率扫描,累计扫描面积达22平方公里,创造了东、中、西绒布冰川高分辨率扫描面积纪录。与此同时,科研人员拖着冰川雷达测厚仪,在东绒布冰川表面沿着“Z”字形轨迹,向下发送探测波获取厚度数据。“这些设备的分辨率很高,其中无人机的水平分辨率可以精确到3厘米至10厘米,垂直分辨率能达到10厘米。”康世昌说。科研工作者后续将依据这些测量数据,绘制出珠峰冰川三维数字高程图,然后与过去采集的数据(包括遥感资料)进行比较,掌握冰川变化趋势和规律。康世昌说:“全球变暖趋势下,世界很多冰川都在加速融化,而珠峰地区地形落差巨大、太阳辐射强,对气温变化很敏感,珠峰地区分布大量冰川,对这里冰雪消融情况需要做一次高精度调查。”除了对珠峰“冰冻圈”进行精准测绘外,科研人员还对珠峰“大气圈”开展监测,从海拔5200米至8800米之间依次布设了8个自动气象站。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赵华标表示,气象站由温湿度探头、太阳板、风速风向仪、卫星发射模块、无线电天线、数据采集器等元件组成,有效保障了气象站的正常运行。赵华标说,这些气象站如同“体温计”,实时记录温度、风向、风速等气象数据。收集到的数据,将填补珠峰极高海拔气象记录空白。未来一段时间,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自主研制的浮空艇将亮相,它将尝试突破浮空艇大气观测海拔世界纪录,计划升高到9000多米,开展水汽稳定同位素、大气黑碳和甲烷浓度等科学参数的垂直剖面观测,为揭示青藏高原水的来源提供新的数据支撑。
  • 先进科研仪器设备“巅峰使命”显身手
    冰川雷达测厚仪、3D激光扫描仪、无人机航拍、极高海拔气象站、微波辐射计、“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 … 连日来,多种先进仪器设备在“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活动中“大显身手”,助力科研工作者在极高海拔实现新突破、创造新纪录。“此次珠峰科考是从顶峰、天上、冰面、冰下开展的一次全面的冰川‘体检’,应用了很多先进的仪器设备,对珠峰地区的冰川和环境保护具有创新意义。”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院长康世昌说。作为冰川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康世昌此前已多次到珠峰开展研究,并采集到大量的冰雪样品。在本次珠峰科考中,他带领的小组承担着冰川与污染物考察任务,并在近日完成了对珠峰冰川表面形貌的扫描和厚度的测量工作。为了精准获取珠峰冰川表面形貌,康世昌和他的科研团队携带专业无人机和3D激光扫描仪,对海拔5200米至6500米之间的冰川进行高分辨率扫描,累计扫描面积达22平方公里,创造了东、中、西绒布冰川高分辨率扫描面积纪录。与此同时,科研人员拖着冰川雷达测厚仪,在东绒布冰川表面沿着“Z”字形轨迹,向下发送探测波获取厚度数据。“这些设备的分辨率很高,其中无人机的水平分辨率可以精确到3厘米至10厘米,垂直分辨率能达到10厘米。”康世昌说。科研工作者后续将依据这些测量数据,绘制出珠峰冰川三维数字高程图,然后与过去采集的数据(包括遥感资料)进行比较,掌握冰川变化趋势和规律。康世昌说:“全球变暖趋势下,世界很多冰川都在加速融化,而珠峰地区地形落差巨大、太阳辐射强,对气温变化很敏感,珠峰地区分布大量冰川,对这里冰雪消融情况需要做一次高精度调查。”除了对珠峰“冰冻圈”进行精准测绘外,科研人员还对珠峰“大气圈”开展监测,从海拔5200米至8800米之间依次布设了8个自动气象站。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赵华标表示,气象站由温湿度探头、太阳板、风速风向仪、卫星发射模块、无线电天线、数据采集器等元件组成,有效保障了气象站的正常运行。赵华标说,这些气象站如同“体温计”,实时记录温度、风向、风速等气象数据。收集到的数据,将填补珠峰极高海拔气象记录空白。未来一段时间,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自主研制的浮空艇将亮相,它将尝试突破浮空艇大气观测海拔世界纪录,计划升高到9000多米,开展水汽稳定同位素、大气黑碳和甲烷浓度等科学参数的垂直剖面观测,为揭示青藏高原水的来源提供新的数据支撑。
  • 华大医学已有上市计划 解读华大医学的“生与死”
    2014年8月15日,华大基因发布&ldquo 百万肿瘤基线研究计划&rdquo ,旨在通过采集大量人群的基因组等数据,绘制出不同性别、年龄段肿瘤基线数据库,最终实现肿瘤的早期预防。   &ldquo 数据库建成后,人们只需抽取5毫升血即可精准判断自己是否患有癌症或者处于哪一阶段。&rdquo 华大集团子公司深圳华大基因医学有限公司(下称&ldquo 华大医学&rdquo )执行总裁尹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ldquo 既往的数据表明,80%的早期癌症可以治愈。关键是发现得要早。&rdquo   如果说肿瘤意味着&ldquo 死&rdquo ,孕产妇和新生儿的一系列基因检测则意味着&ldquo 生&rdquo ,自2010年7月成立以来,华大医学的战略目标始终定位于人类的生与死:以经济、简便的方式,通过多组学研究成果,大幅降低出生缺陷和提高肿瘤等重大疾病的诊疗效果。   目前,华大医学可以开展无创产前(唐氏综合征等)、单基因病、地中海贫血、新生儿耳聋、新生儿遗传代谢疾病等多项基因检测,并于2014年6月30日获得食药监总局批准合法开展检测业务,8月12日,通过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检验所合作,间接获得基因检测领域的第二张国家级准入门票。   据尹烨预测,人类的&ldquo 生死&rdquo 市场有望达到万亿规模,据悉,华大医学计划在国内上市。   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根据华大基因集团的研究结果及产业化进程判断,人类已继游牧、农业、工业、信息时代之后,进入生物经济时代,人类的生活、生产甚至思维方式均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华大医学瞄准四项肿瘤检测   首先从女性肿瘤控制入手。   王女士庆幸自己参加了华大基因的&ldquo 百万肿瘤基线研究计划&rdquo ,检测显示,她处于乳腺癌早期阶段,由于早发现、早治疗,术后基本治愈。   不仅限于乳腺癌、宫颈癌等女性癌症,事实上,华大医学可以筛查所有肿瘤,尹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ldquo 肿瘤从本质上是基因突变所致,以往是根据解剖学部位简单划分,而随着技术发展和认识进步,从分子角度分类更加合理。&rdquo   华大医学&ldquo 生死&rdquo 战略中的&ldquo 死&rdquo 即定位于肿瘤、重大疾病、各种原因的猝死等,既包括早期筛查又包括中晚期个体化用药等辅助治疗,并以早期筛查、治疗为主,因为目前的医学技术很难治愈中晚期疾病。   基因检测对肿瘤和其他重大疾病的筛查远胜于传统检查,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称,基因检测可以发现早期肿瘤的蛛丝马迹,&ldquo 当产生5%或者更少的肿瘤细胞时就可以找到,一定会早于医院保卫你的健康。&rdquo 汪建说。   据悉,华大医学希望首先从女性肿瘤控制入手,特别是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和乳腺癌妇女四癌,因为此四癌的筛查技术,费用、保险模式等方面已无障碍。   华大医学的&ldquo 生&rdquo 战略针对准父母、孕产妇、新生儿及儿童的一系列遗传缺陷基因检测,致力于大幅降低人类的出生缺陷。   华大基因通过对以往的数万例检测数据统计显示:每一个人平均隐性携带10-30个遗传缺陷基因位点,其中不乏严重的罕见疾病位点。故尹烨建议,准备怀孕的父母最好做一次全面的遗传病基因检测,提前知道孩子患有遗传性疾病的概率,以便早做准备。   以遗传性疾病地中海贫血为例,它与父母的基因有关,中国两广、海南尤为高发。广东省的地贫基因携带者占该省总人口的11%,每年约诞生1万名地贫患儿,其中约1000名是重症患儿,广西省部分地区的地贫携带率更是高达25%。   类似于地中海贫血的单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及线粒体疾病有8000多种,明确与基因变异对应的遗传病有3672种,目前,华大医学可以检测的遗传病有1508种,其中600多种达到了临床诊断的水平,掌握病例10000多人。无创产前(唐氏综合征等)、单基因病、地中海贫血、新生儿耳聋、新生儿遗传代谢疾病等多项基因检测已在华大医学推出,其中单基因病一次即可检测上百种。   华大医学的目标是消除遗传缺陷,&ldquo 过去人类通过疫苗和抗生素消灭了诸如天花等疾病,未来需要加上基因技术&rdquo ,尹烨认为,这一目标并不难实现,以中国每年新生儿2000万人测算,如果把成本降到人均500元,100亿就可消除因遗传因素引起的罕见病。   但华大医学并非单纯以利润为导向,据尹烨介绍,初期以公益的形式铺开,后期希望以众筹模式筹集资金,一个名为&ldquo 同病相联&rdquo 的罕见病网站即将由华大医学在本月上线。&ldquo 当患者达到一定数量时,华大医学将进行统一检测、治疗,并出面与药厂、器械厂谈判,以低廉的价格为患者提供最高科技的服务。&rdquo 尹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华大医学的&ldquo 家底&rdquo   据称今后两年员工数量或将成倍增加。   虽然华大医学正式成立仅4年,但却经历了从1999年至今的研发积累。以单基因病为例,研发七八年,真正产业化仅是最近一两年的事。   母公司华大基因集团成立于1999年9月9日,因人类基因组计划而诞生,华大医学的研发后盾则是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研究院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究中心、数据中心和产业孵化中心之一。   执掌华大医学的尹烨入职华大基因已有12年之久,学历背景包括生物技术、医疗器械、公共卫生和基因组研究,年前刚从华大基因总部调职华大医学,2003年,曾签署&ldquo 生死状&rdquo 并身先士卒研制出SARS诊断试剂盒。   目前,华大医学手握两张国家级基因检测入场券,一张来自食药监总局的高通量测序诊断产品提供机构,另一张通过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检验所合作间接获得开展个体化治疗业务,同时也在积极申请卫计委试点,并已在京、津、汉、沪、穗等主要城市设有分支机构和临床检验中心11座(包括在建),并在香港、欧洲、美洲、亚太等地区设有海外中心和核心实验室。   由于面对广大消费者,华大医学的业务量增长迅速,&ldquo 如果不考虑国家监管部门叫停因素,收入可达到10亿规模。&rdquo   由于&ldquo 生死&rdquo 需求庞大,华大医学的业务量将迅速增长。据尹烨粗略测算,中国每年新生儿2000万,肿瘤患者几千万,由此带来的高危人群至少乘以4或5,所以仅中国市场即达到数亿人的服务量。而据汪建测算,遗传与出生缺陷、代谢和心血管疾病、肿瘤等任何一个分支的市场容量就可在2020年达到千亿。   然而,上述测算还未包括国际市场,据尹烨介绍,目前国际市场业务占到华大医学20%-30%,由于国外市场的政策和监管机制较为灵活,这一比例还将上升。   目前,华大医学员工数量1600人,岗位分配为&ldquo 三三三&rdquo 模式,即研发、交付(检测)、营销团队各占1/3,据称今后两年员工数量或将成倍增加。   支撑这一切的是华大基因的测序及解读能力。   2013年,华大基因收购测序仪公司CG,获得多项核心专利,并由此获得药监局审批,截至目前,华大基因拥有测序仪200多台,位居世界第一。据尹烨介绍,未来华大基因将在CG测序仪的基础上开发出不同通量和适用性的测序仪。&ldquo 华大基因也会陆续推出更多的测序试剂和测序仪产品,来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需要。&rdquo   基因测序只是检测疾病的第一步,解读才是关键,这是体现基因机构的差距重要指标。&ldquo 同一个样本可以以多低的成本、做多少项目的检测、是否具有足够的大数据积累以辅助解读是基因机构能力差距的表现。&rdquo 尹烨说,&ldquo 在中国,民营基因公司的水平已跑到国家队前面了,甚至在全球也有了相当的影响力。&rdquo   华大医学的推广模式多种多样,但目前以公立医院、医疗机构为主,尹烨希望今后可以扩宽渠道,百花齐放,包括OTO、代理等。&ldquo 核心取决于消费者的选择。&rdquo   在尹烨看来,国际市场的推广更加容易,尹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ldquo 国外市场的监管体系比中国相对完善和尊重市场机制。&rdquo 据悉,在推广的同时,华大医学主要工作任务为积累数据,积累渠道,建立合作,建立智库。   据悉,华大医学已有上市计划,不过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相关规定,基因类公司只能选择国内上市。   华大的大健康产业链   业务范畴甚至将扩展至延缓衰老、美丽容貌等领域。   在汪建看来,人类继游牧、农业、工业、信息时代之后,已进入生物经济时代。   事实上,未来华大医学的业务范畴并不局限于生与死,目前多种检测及干预手段已在华大基因公司内部尝试。   如为汪建本人特制的肠道益生菌,是根据其个体化肠道微生物检测结果而来,汪建常称自己是试验用的小白鼠,而在外人看来,他是最先受益的快乐健康小白鼠。   华大基因的每个员工均享受各类干细胞存储的待遇,身体健康时取下上臂一小块组织,存储于冷冻设施中,待到患病时,可以制造出干细胞以提高挽救生命的可能性。汪建称:&ldquo 我的细胞存储后,高山速降、滑雪、登珠峰,我啥悬的事儿都敢干。&rdquo   在华大基因集团内部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其研发出的成果首先让员工受益,其次是广大消费者,最后才是投资者。汪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ldquo 如果华大基因的5000多员工出现出生缺陷、晚于医院知道自己患了重大疾病,就是华大基因的最大耻辱。&rdquo   从长期走势来看,华大基因集团关注人类的生老病死的方方面面,其研发和产业思路是,首先挖掘自己的需求,再以科学手段做到极致。据悉,华大医学、华大健康等子公司的业务范畴甚至将扩展至延缓衰老、美丽容貌等领域。   而在人类之外,华大基因早已谋划了更大的局。   如华大农业目前正在进行高产水稻、小米的杂交种植,克隆猪、杂交羊、杂交石斑鱼等已完成交付投产,华大酸奶、益生菌等一系列保健产品早已供员工使用 华大制造除生产高通量测序仪外,目前已深入移动医疗领域,现已在内部推出诸多云健康的软硬件产品等。   然而,华大基因管理层普遍认为,生物经济的步伐仍然受制于监管政策及大众普及程度。   &ldquo 与改变监管模式相比,我更看好用户崛起,越来越年轻的消费者已经不太会受传统观点与思维的束缚,这必将推动监管模式和消费行为的转变。&rdquo 尹烨说。
  • 国标委关于下达2022年碳达峰碳中和国标专项计划通知
    国标委发〔2022 〕23 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2022 年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标准专项计划及相关标准外文版计划的通知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工作部署, 抓紧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决定下达 2022 年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标准专项计划和国家标准外文版计划(附后)。本批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标准专项计划共计 72 项,其 中制定 56 项、修订16 项,均为推荐性国家标准。本批国家标准外文版计划共计 44 项, 语种均为英文。 请各有关单位组织、监督有关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主要起草单位,抓紧落实专项计划,在计划执行中加强协调,注重与 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政策的衔接,广泛征求意见,高质高效完成本批专项国家标准制定任务及相关标准外文版的组织翻译和技术审查工作, 确保标准的质量和水平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22年7月21日( 此件公 开发布)附件下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2022年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标准专项计划及相关标准外文版计划的通知.pdf
  • 科学基金介入“蓝天计划”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含漫反射配件与长光路反应池)   12月5日,环境保护部公布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大气污染防治规划——《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规划》将公众最关心的细颗粒物(PM2.5)纳入指标体系要求,到2015年,北京地区PM2.5年均浓度要下降15%。在空气污染防治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了一批基础研究,为防治污染、战胜环境相关疾病作了必要准备。   环境致癌率持续走高   11月底,北京市卫生局发布消息: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监测数据显示,2001年至2010年,北京市肺癌发病率增长了56%。全市新发癌症中有五分之一为肺癌,肺癌死亡率居“众癌之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医师支修益指出,我国有一个肺癌发病地图册,东北、华北地区冬季取暖,再加上有些地区中重度空气污染,肺癌发病率相对较高。在引起肺癌的危险因素中,吸烟、空气污染占到22%,肺、支气管病变,职业因素,遗传因素大概占12%~15% 精神因素、年龄因素分别占8%和5%。   前不久,在第三届广州国际肺癌论坛上,部分专家认为随着各地控烟禁烟等措施加强,烟草所致肺癌的因素逐渐下降,但由环境污染而导致的腺癌却持续走高。   相关研究证实,在PM2.5浓度增加时,呼吸科、儿呼吸科门诊人数也相应增加。   2011年7月,《环境科学》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上海市霾期间PM2.5、PM10污染与呼吸科儿呼吸科门诊人数的相关分析》的论文,对上海市6所大中型医院呼吸科、儿呼吸科日门诊人数及霾天PM2.5、PM10的浓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在霾发生当日,PM2.5日均浓度每增加34微克/立方米,呼吸科、儿呼吸科日均门诊人数分别增加3.2%和1.9%”。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研究表明:在控制了时间趋势、气象、季节、一周日效应混杂因素等影响后,当大气PM2.5浓度上升10微克/立方米时,总死亡人数上升0.85%,结论是“大气细颗粒物污染具有潜在的急性人群健康危害”。   “大气污染的来源,在大气中输送和化学转化过程,其化学组分和物理特性(光学、吸湿性等)都非常复杂,导致气候、生态和健康效应的机制也非常复杂。”北京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朱彤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因此,大气污染的防治必须与基础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才有针对性,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污染的多种效应。”   聚焦基础科学问题   朱彤认为,大气污染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人体健康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必须摸清气象和大气的化学过程与规律,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考虑如何进行控制,控制什么最有效。”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多介质复合污染与控制化学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贺克斌说。   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大气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庄国顺的一项科学基金研究表明:PM2.5中有不少可溶性粒子,如硫酸盐、硝酸盐、铵盐以及有机酸盐等。因此除了健康方面的原因外,PM2.5超标对农业也有不利影响。   “有研究表明,灰霾天气太多,农作物减产可达25%。此外,灰霾天气对交通也有影响,从而拖累经济发展。”庄国顺说。   不久前,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和地学科学部共同组织的第85期双清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空气污染对气候及健康的影响”的主题,以及“空气污染的生成与大气中的多相界面过程”、“空气污染的气候效应及影响人体健康的机制”、“短寿命气候效应污染物的控制思路”等议题展开讨论,研讨了该领域前沿及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提出了今后5至10年应该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   “基金委一直在资助这方面的基础研究,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南京大学等单位在这方面作出了不错的成绩。”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四处(环境化学处)处长王春霞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目前关于空气污染方面的资助没有特别变化,本次双清论坛更明确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利于推动和支持相关问题的学科交叉和深入研究。”   基础研究作用明显   “科学基金提供了重要的经费支持,提供了活跃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人才成长和队伍的建设。对学科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朱彤说,“基金委应该大力支持大气污染的形成机制及气候、健康效应方面的基础和前沿科学问题的研究,推动大气污染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发展和人才队伍的建设。”   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学术等项目资助下,朱彤在大气化学反应动力学、地—气交换、青藏高原—极地—海洋大气化学、环境与健康、超大城市空气污染控制等方面获得了系列成果。他提出了大气复合污染形成的耦合机制,建立了灰霾的颗粒物多相反应概念模型 揭示了珠峰地区冰川风对地表大气臭氧的贡献,基于卫星遥感和模型估算,表明青藏高原是全球低层大气强氧化区 相关研究发现黑碳是影响儿童急性呼吸道炎症、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关键颗粒物组分,以及持久性有机物导致胎儿神经管畸形的证据。   针对中国普遍的区域大气污染,朱彤发起和组织了华北区域大气环境综合观测国际合作实验,揭示了北京及华北空气污染形成机制。   2003年,庄国顺就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开始沙尘暴气溶胶的理化特性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研究。此后他又承担多项科学基金面上和重点项目,在含硫化合物排放,气溶胶的来源、转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PM2.5检测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他带领的团队论证了城市化和机动车化所引起的颗粒物污染,对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引起的重大影响。   自1996年以来,贺克斌、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和他们的科研团队就在科学基金资助下,定量解析出二次无机/有机颗粒物关键来源,并且建立了我国排放因子数据库。2010年1月,该研究成果“大气颗粒物及其前体物排放与复合污染特征”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清华大学多介质复合污染与控制化学创新群体还在全国各地设点采样,逐渐建成了以污染控制和污染化学研究见长的、较为完备的研究体系。他们建立的数据库不仅对中国研究改善空气质量有很大价值,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也有很大的帮助。
  • 珠峰顶部已发现微塑料?当前微塑料的检测技术,你可能不知道
    11月24日 英媒称,地球zui高处和最深处都出现了微塑料。此前在太平洋11公里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发现了塑料微粒,如今又在珠穆朗玛峰上探测到了。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伊莫金纳珀及其同事从珠穆朗玛峰多个地点采集了8个900毫升的溪水样本和11个300毫升的积雪样本。该研究小组发现,在所有积雪样本和3个溪水样本中都发现了微塑料。微塑料进入环境后很难被降解,在环境中的半衰期长达数百年,给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造成极大危害,还可能通过食物链威胁到人类,因此微塑料的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的重视。微塑料的来源解析是当前的重点,微塑料的检测是来源解析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是基于化学表征微塑料的检测技术汇总,为未来的研究开展提供思路。化学表征分析最常用的是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拉曼光谱、 ESM-ED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1、FTIRFTIR依靠物质偶极矩改变产生红外光谱,可以实现20μm以上的微塑料的鉴定。不受滤膜和杂质的干扰,尤其适用于极其微小尺寸微塑料的检测。2、拉曼光谱拉曼光谱依靠分子化学键极化率的变化产生指纹图谱,可以实现20μm以下微塑料的鉴定,和 FTIR 相比,拉曼光谱空间分辨率更高、光谱覆盖范围广,但是容易受色素、添加剂、污染物等有机质和矿物质产生的荧光干扰,奥谱天成拉曼光谱仪1064nm 系列在抗荧光干扰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加上软件的优化处理,将结果调到zui优状态,用于微塑料检测方面有着独特的技术优势。3、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通过对微塑料的热降解产物进行分析判断其种类,将峰面积与同位素标记的内标进行比较实现微塑料的定量,但是应用范围较窄。微塑料检测方法虽然多,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微塑料在环境中存在的不规则性问题,不仅困扰着检测手段,同时也对采样有较大的挑战。
  • 国家能源局印发《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
    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的关键举措,标准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技术支撑和基础性制度。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的通知》,进一步提升能源标准化水平,有力支撑能源碳达峰、碳中和,制定本行动计划。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紧密结合能源领域做好碳达峰工作有关实施方案,突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新兴技术产业发展、能效提升和产业链碳减排等重点方向,与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协同联动,完善有关能源技术标准规范,加大新兴领域标准供给,加快标准更新升级,不断提升标准质量,为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撑。(二)工作原则需求牵引、重点推进。紧密围绕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切实支撑能源领域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突出重点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技术创新、能效提升和产业链碳减排等直接相关领域标准化。共性先立、急用先行。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碳减排相关共性基础标准制修订,抓紧完善能源碳达峰急需标准,进一步提升节能降碳标准要求和标准质量,有效满足能源转型标准需求。协同联动,务求实效。围绕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需求,坚持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与产业发展协同联动,切实发挥标准在协同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引领、支撑和规范作用。系统布局,协调一致。系统谋划布局涵盖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统筹推进能源行业标准与国家、团体相关标准协调一致的新型标准体系建设。(三)工作目标到2025年,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可有力支撑和引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能源标准体系,能源标准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标准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能源标准与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良好互动,有效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节能降碳、技术创新、产业链碳减排。——建立完善以光伏、风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标准体系,研究建立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标准体系,加快完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有力支撑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分布式能源等开发建设、并网运行和消纳利用。——制定一批新兴技术和产业链碳减排相关技术标准,健全相关标准组织体系,实现能源领域碳达峰产业链相关环节标准全覆盖。——修订一批常规能源生产转化和输送利用能效相关标准,提升标准要求和水平,助推和规范资源综合利用、能效提升。到2030年,建立起结构优化、先进合理的能源标准体系,能源标准与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紧密协同发展,能源标准化有力支撑和保障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二、重点任务(一)大力推进非化石能源标准化加快完善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标准。抓紧完善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有关技术标准,加快制定海上风电开发及多种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标准,推动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户用光伏等就近开发利用相关标准制修订,建立完善光伏发电、光热发电标准体系。制定风电机组、光伏组件退役回收与再利用相关标准。完善水电和抽水蓄能相关标准体系。围绕重大水电工程进一步完善升级相关技术标准,加快推进高水头、大容量水电开发相关技术标准储备,持续完善水电智能建造、信息化和数字化、水电机组设备更新改造、增效节能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加快推动流域梯级综合调度与安全应急、水电可持续发展后评估相关标准制定。完善抽水蓄能及水电梯级融合改造技术标准。结合水风光综合能源开发利用需求推进相关标准制修订。推动各类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标准制修订。继续推动生物质能源(含生物质发电、生物制气、纤维素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航煤、生物成型燃料等)转化利用、地热能开发利用、海洋能开发利用等技术标准制修订,开展生物质能、太阳能、热泵、清洁炉具等清洁供暖标准研制。进一步完善核电标准体系。打造先进三代压水堆核电标准体系并推进自主标准应用实施,开展高温气冷堆、快堆等具有四代特征核电技术以及模块化小型堆、海上浮动式核动力平台等技术标准体系研究,重点提升核安全相关技术标准水平。专栏1 非化石能源标准化专项行动1. 风电光伏标准体系完善行动。依托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及海上风电基地、海上光伏项目建设,设立标准化示范工程,充分发挥国家新能源实证实验平台的作用,抓紧补充完善一批标准,形成完善的风电光伏技术标准体系。2. 水风光综合能源开发利用标准示范行动。依托水电站及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结合水风光综合能源基地开发, 推动相关标准制修订并开展示范。3. 抽水蓄能专项标准完善和示范行动。结合抽水蓄能电站大规模建设以及各种新形式抽水蓄能技术研发和项目建设,完善抽水蓄能标准体系,加快相关标准制修订并开展示范。4. 先进三代压水堆核电标准应用实施行动。依托后续三代压水堆核电工程项目建设及在运核电厂,组织自主核电标准应用实施和采标率检查。(二)加强新型电力系统标准体系建设开展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标准需求和现有标准的适应性研究,持续完善涵盖新型电力系统分析认知、规划设计、运行控制、故障防御、网源协调等重点领域标准,加强新能源发电涉网安全标准建设。进一步优化完善特高压交、直流标准体系建设,为主干网架和跨省区输电通道建设提供标准支撑。大力推进智能配电网标准化,完善分布式电源就地消纳与多元化负荷灵活接入等标准,提升配电网智能调控和双向互动能力。加紧完善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微电网标准,加强多能互补、多能转化及综合利用、源网荷储协同控制等标准制定。推动构网型柔性直流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开展构网型直流性能及检测等方面核心标准研制。持续推动电力需求侧资源开发、应用等配套标准研制,有效拓展电力系统调节资源。建立和完善虚拟电厂标准体系,推进虚拟电厂领域重点标准制修订。推动电动汽车、换电站等可控充电负荷纳入电网优化控制,推进电动汽车充电等灵活性调节标准制修订。持续推进能源消费终端电气化水平提升,推动用能侧电气化标准制定,助推建筑、交通等领域电气化协同发展。推进电力市场标准体系建设,推进电力市场基础及通用标准、市场接入技术标准、电力市场业务技术标准、电力市场运营技术标准等重点标准制定。专栏2 新型电力系统标准体系专项行动5. 新型电力系统标准体系专项研究和示范行动。围绕新型电力系统研究和建设,开展新型电力系统标准体系研究,形成标准体系框架和体系表,在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输配电网、微电网、构网型柔性直流、需求侧响应、电气化提升、电力市场等领域制定一批标准,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及相关产业发展,结合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工程开展标准化示范。(三)加快完善新型储能技术标准完善新型储能标准管理体系,结合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求,根据新能源发电并网配置和源网荷储一体化需要,抓紧建立涵盖新型储能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全流程以及安全环保、技术管理等专业技术内容的标准体系。细化储能电站接入电网和应用场景类型,完善接入电网系统的安全设计、测试验收等标准。加快推动储能用锂电池安全、储能电站安全等新型储能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结合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拓展,及时开展相关标准制修订,全面推动各类新型储能技术研发、示范应用和标准制定协同发展。专栏3 新型储能标准化专项行动6. 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建设完善行动。完善储能标准管理体系,建设完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印发《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结合产业试点示范项目经验,推进相关标准制修订。(四)加快完善氢能技术标准进一步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标准化管理,加快完善氢能标准顶层设计和标准体系。开展氢制备、氢储存、氢输运、氢加注、氢能多元化应用等技术标准研制,支撑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发展。重点围绕可再生能源制氢、电氢耦合、燃料电池及系统等领域,增加标准有效供给。建立健全氢能质量、氢能检测评价等基础标准。专栏4 氢能标准化专项行动7. 全产业链绿氢标准完善行动。完善氢能标准管理体系,开展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研究和标准化顶层设计,形成标准体系框架和体系表,开展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安全标准研究,结合产业试点示范项目经验,推进相关标准制修订。(五)进一步提升能效相关标准组织推进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绿色高效生产转化和利用相关标准制修订。重点推动煤炭清洁高效生产、利用和石油炼化等领域节能降碳相关标准提升,进一步提升煤电、煤炭深加工能效相关标准,完善和提升石油炼化能效相关标准。进一步提升煤炭和油气相关资源综合利用标准水平,完善煤矸石、粉煤灰和尾矿综合利用相关技术标准,加强煤炭和油气开发、转化、储运等环节余热、余压和冷能等资源回收利用相关标准要求。推动完善煤炭和油气开发生态环境治理相关标准。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电力输送能效标准,结合新型电力系统标准体系研究,推动一批新型节能环保电力设备和材料相关标准制修订,进一步提升电力输送关键设备的能效标准。推动负荷侧再电气化能效标准提升。加快推动综合能源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及基础性标准研制,重点推动综合能源服务规划设计、能源综合利用、能源服务、能效监测与诊断、能源托管与运营、系统运行质量、服务质量评价及能源与多领域融合等标准研制。专栏5 能效标准提升专项行动8.煤电能效标准提升行动。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煤电机组能效和灵活性等标准,明确考核约束和关键配套有关技术标准要求,结合煤电“三改联动”开展先进适用标准试点示范。9.煤炭深加工能效标准提升行动。依托现代煤化工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煤炭深加工能效标准,结合煤化工大气污染物排放要求开展先进适用标准试点示范。10.石油炼化能效标准提升行动。依托炼油行业“能效领跑者”行动和技术改造,进一步完善石油炼化领域资源综合利用、炼化产业技术改造标准,持续推进炼油行业能效提升。11.电力输送能效标准提升行动。进一步提升电力输送有关能效标准,依托电网建设和技术改造开展示范,助推电网线损率进一步降低。12. 综合能源服务标准提升行动。开展综合能源服务标准体系研究,形成标准体系框架和体系表,结合试点示范项目,推动相关标准制修订。(六)健全完善能源产业链碳减排标准与国家标准协调加快构建能源领域碳减排标准化管理、顶层设计和标准体系。研究制定能源分行业产业链碳足迹核算标准,完善能源领域碳排放核算核查、碳减排量化评估、减污降碳控制监测等标准,研究开展能源装备重要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研制。服务建立国家碳市场机制需求,加快能源企业碳交易、抵消机制等关键标准研制。围绕能源领域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有关技术研发和项目建设需求,加快推进相关标准管理体系和标准体系完善,推进二氧化碳捕集、输送、封存监测、泄漏预警、驱油等关键环节标准制修订。加快完善能源产业链数字化相关技术标准体系,推进能源各领域数字孪生、能源大数据、智能化等技术标准制修订。专栏6 能源产业链碳减排标准专项行动13. 能源产业链碳减排标准体系建设行动。开展能源产业链分行业碳减排标准体系研究和标准化顶层设计,形成标准体系框架和体系表,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一批碳减排标准。14. CCUS标准体系完善和示范行动。依托重点CCUS项目,有序开展CCUS、二氧化碳管道输送、循环降碳等技术标准研制和示范。15. 能源装备碳足迹标准体系完善和试点示范行动。开展能源装备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体系研究,有序制定分行业典型装备碳足迹核算、评价标准,针对典型能源装备开展试点示范。三、组织实施(一)加强组织实施。设立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准确把握和科学高效推进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工作。针对涉及面较广的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由国家能源局牵头成立跨标委会的标准工作组,切实加强相关标委会间的沟通协调。各能源标准化管理机构根据分工职责,组织相关标委会制定各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工作落实方案,细化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要求。鼓励并充分吸纳能源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依托能源建设项目、重大科研项目等参与标准制修订和示范。(二)加大政策支持。加大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供给,年度标准立项数量向相关领域标准重点倾斜。各领域标准化相关行业、企业要进一步加大标准化经费支持力度,重点工程和科研项目根据实际需求列支标准化经费,统筹政府标准工作经费,加大相关领域标准经费支持力度。加快重点标准制修订,有关标准制修订周期缩短至18个月以内。对能源领域“双碳”优秀标准和人才表彰奖励。(三)开展标准示范。围绕各专项行动任务,依托有关工程项目设立示范,采用“揭榜挂帅”形式,组织项目业主、研发制造单位和标准化机构联合,开展先进适用标准试点示范。根据实际情况,经报能源行业主管部门批准,有关示范项目享受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有关支持政策。切实加强工程策划、设计、建设、验收、运行全阶段与相关标准制修订的紧密协同,推动技术研发、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和标准化联动发展。(四)强化统筹协调。加强与国家标准、团体标准的衔接协调,推动形成国标、行标、团标有机衔接的新型标准体系。深化能源领域标准国际合作,拓宽标准国际化渠道,提高与国际相关标准体系的对接与兼容度,推动重点标准走出去,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五)加强监督评估。建立标准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加强能源领域标准实施情况统计分析,开展动态评估,及时掌握情况、发现问题,根据反馈和评估情况加强标准制修订和复审。加强标准有关示范项目过程监管和验收,有关示范项目需制定明确工作计划,并在投运1年后组织验收。
  • 第二批广东“登峰计划”医院名单出炉,3亿建设资金花落谁家?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二批“登峰计划”重点建设医院名单已出炉,共推出13家医院,分别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粤北人民医院、梅州市人民医院和茂名市人民医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6月6日,广东启动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首批推出了9家重点建设医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南方+记者了解到,本次“登峰计划”共推出22家重点建设医院,包括首批推出的9家医院,在未来三年内,每家登峰医院将获得3亿元的资金支持。此次建设资金将由省财政厅直接拨付至项目医院,由重点建设医院自主预算管理及使用,用于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和教学科研平台建设,原则上不得用于基建。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7cc5d985-be1e-4efa-8353-977ba25f8e84.jpg" title=" 屏幕快照 2019-01-03 上午5.59.36.png"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b732f0e8-d55c-4e10-8699-3f1caf36d611.jpg" title=" 屏幕快照 2019-01-03 上午5.59.46.pn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登峰计划”重点建设医院名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登峰医院”怎么建?&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南方+记者从广东省卫健委了解到,重点建设医院将在五大方面发力,分别是发展前沿医疗技术、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集聚拔尖医学人才、打造一流医学学科、率先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目标是争取到2022年建成1个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和若干个专科类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新增2-3名院士、2-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6个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争取全国百强医院达15家以上;粤东西北地区重点建设医院解决疑难复杂重症的医疗技术水平能力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高,全省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打造一所中国特色、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现代化、研究型综合医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计划打造3个临床诊疗中心(院中院)和1个检验检测平台;新增省部级平台2-3个,国家级平台1个;新增1名两院院士、新增3-5名国家级领军人才、4-6名新增国家级青年人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科研建设方面,瞄准国际前沿方向,形成3-5个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研究大团队,包括RNA医学研究团队、肿瘤免疫微环境研究团队、生物治疗研究团队、医学生物材料研究团队、医学人工智能研究团队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力争3年3个专科进入全国排名前十,5年5个专科排名进入全国前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力争在5年内建设一个肝脏疾病国家级科研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一个脑病区域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一个免疫性疾病诊治中心;5年内力争培养或引进院士1-2人;5年内,基于医院在肝脏疾病、脑病和风湿免疫三个研究方向上形成的技术和临床优势,继续扩大科研团队规模,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层次科研人才队伍,将三个研究方向的影响力提升至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水平,在相关领域发挥引领带头作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推进数据库建设,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前期建好的全球共享疑难眼病数据库为参照,逐步完成重大眼病(如白内障、青光眼、屈光不正、眼底病、角膜病)的人群流调数据库、临床病例数据库、眼科影像数据库、患者随访中心数据库的整体建设,提升我国重大眼病数据库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其次,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建设临床药理基地,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建设立足华南、辐射全国、服务“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口腔医学诊疗及科研平台,自主研发一批突破瓶颈的关键核心诊疗技术,引育一批创新型口腔医学临床科研领军人才,产生1~2个产业带动性强、技术自主可控、独立知识产权的原创科技成果,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排名提升1~2位,稳居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全国医院百强,成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到2022年,力争将医院建成国内专科布局最全、服务规模最大、诊疗水平最高、世界一流的(简称“三最一流”)癌症中心,综合实力国内排名第一,世界排名进入前十。计划整合医院内部的肿瘤组织样本库、科研/临床高通量测序平台、生物医学大数据平台、新型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平台,建立新的运行体制,组建广东省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争取获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立国家/区域医学中心、肿瘤学研究的协同创新中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完成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第一期建设并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验收;建成1-2个国家中医诊疗中心;在基础研究领域,建设岭南医学研究中心基础实验平台、中药新药研发平台、新药中试转化研究技术平台等;到2022年,争取在新一轮遴选中产生国医大师1名、全国名中医2名;创办《中医肿瘤学》学术期刊,争取在5-10年内成为国内科技核心期刊。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建立功能完善的中心实验室,积极构建临床资源生物样本库平台,推动重点学科依托临床大数据库为基础的多中心研究;直接引进专门进行科研的双一流大学博士毕业生21人,将争取通过3-5年的建设,在人才培养与引进的数量和质量上超过广州部分省属三甲医院或大学直属附属三甲医院的水平,形成人才队伍建设“市一模式”,起到标杆示范作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基于国家和儿科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科学设置专业并进行动态调整,积极支持儿童脑科学、新生儿科、围产医学(胎儿医学、产前诊断)、出生缺陷、血液肿瘤、儿童重症等特色应用型学科和专业发展;通过5年的建设使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科龙头学科群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6大特色应用型学科方向具备世界领先水平,建成以儿科学为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医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到2022年,医院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学科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医院及大湾区区域性医疗中心,综合实力进入华南区前20,全国前100;将打造精准医疗创新平台,以重点研究疾病及高风险人群早筛早治防控技术和建设医学标准数据库和生物医学数据库为主要工作方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科研领域,医院将突破国家和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的瓶颈,培育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3个,争取建设成立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医学研究中心、区域医疗中心、重点实验室三大平台的基础上,使结核病、新发传染病、肝移植三大学科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上具有竞争性优势,其中结核病专科排名进入前3,新发传染病进入前10,肝移植进入国内第一方阵。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粤北人民医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用5年的时间培养引进5-10名高层次领军人才、25名博士、250名硕士,培育120名高级医学人才,实现全院主要临床医技科室主任全部为正高职称,全院医师研究生学历达70%以上;医院将提升疑难复杂重症医疗技术水平与能力,大部分专科的临床疑难、急危重症诊治水平和技术操作水平完全达到高水平医院的要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梅州市人民医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建设梅州市医学科学院,设立心血管病研究所、肿瘤研究所、消化病研究所、神经疾病研究所等机构;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组建院士智囊团;打造高水平区域疑难复杂重症救治中心;建设国家级胸痛中心、心衰中心、房颤中心、综合卒中中心,创建国家创伤中心;力争获得器官移植准入资质,开展器官移植。&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茂名市人民医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积极推进新药Ⅰ期临床试验基地和生物样本库建设,建设研究型医院,争取成为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单位;推进紧密型医联体(或医疗集团)建设,争取实现医联体内人财物管理统筹,实现资源共享,保证分级诊疗落到实处,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建医疗高地,首批9家医院亮出成绩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尽管广东总体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北京、上海三足鼎立,但“前有差距,后有追兵”,与京沪相比差距较大,同时与紧跟其后的浙江、江苏等地相比领先优势不明显。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要求,去年6月,广东启动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计划推出22家重点建设医院,首批推出9家,包括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中医院5家医院,作为“登峰单位”。此外,深圳市人民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被选为“登峰培育单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启动建设半年来,首批9家医院亮出了成绩单。截至目前,首批高水平医院已引进各类高层人才235人。复旦排行榜全国百强医院我省上榜10家,比去年增加1家,眼科、呼吸科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目标建设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科学中心,目前已完成消化道肿瘤研究中心、干细胞研究中心等实验研究平台的宏观设计方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初步建成粤港澳大湾区人类遗传资源中心,待样本库完全建成后,可涵盖15-20个优势学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沈祖尧教授担任精准医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引进哈佛大学 Ronald Tompkins (国际烧伤学会主席,全美烧伤学会主席)为客座教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截至2018年11月,引进中山大学“百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中青年学术骨干3人,中山大学“百人计划”青年学术骨干2人;引进博士后82人;引进双聘院士1人,短期千人1人,高端外国专家2人,柔性引进麻省理工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知名教授2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依托消化内科、普外科、神经外科、肿瘤内科等学科,拟建设以消化系统肿瘤和神经系统肿瘤为特色的国际一流肿瘤临床诊疗中心,申报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搭建AI辅助决策平台,选定肝脏肿瘤、消化道肿瘤作为一期辅诊病种,已于去年年底投入使用,将大幅提升临床诊断效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推进慢性肾病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建设,申报病毒性肝炎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牵头申报感染性疾病领域、消化系统疾病领域等2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临床研究中心建设完成场地建设工程施工单位招标。积极申报专科类国家医学中心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目前已经获批风湿病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将制定风湿病国家区域诊疗中心的实施方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广东省人民医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设立“1234计划”,旨在通过五年时间完成培养或引进1名院士、2名长江学者、3名权威专家、4名国家杰青。已成功全职引进1名长江学者及国家杰青;柔性引进曹雪涛院士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平洲科研实验平台基地建设作为“三重一大”项目已经完成立项,将建成6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实验室以及配套的专家公寓。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重大科研项目立项截至8月28日受理了46项,10个重大项目每项目拟资助500万-1000万元,预计投入经费1亿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初步确立了和美国匹茨堡大学医学院的合作意向;启动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全面战略合作计划,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澳门科技大学、镜湖医院等;初步签订了中美欧创新创业合作计划,包括美国Rush大学、德国汉堡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建立设备项目库,主要是以大中型设备配置为主,与医院建设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购置的中小型设备形成互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建立院士工作站4个,引进肝胆、消化、妇产、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四个领域的院士,目前医院共有院士工作站5个,初步形成院士工作站规模。新增青年珠江学者1人,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称号5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称号28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去年8月正式启动申报呼吸国家医院中心工作,启动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研究大数据及生物资源库平台项目建设。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国际首次报道自主麻醉下胸腔镜气管和隆突手术、国际首例阿基米德导航引导肺部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术,国内首例边缘供肺EVLP“再修复”后成功移植。年内成功实施心肺联合移植7例,数量和质量居国内首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广东省中医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组织实施“区域诊疗中心”专项,初步立项区域诊疗中心项目16项,其中脑病科、肾病科等6个专科成为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建设项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心血管科的“冠脉血运重建后心绞痛”、肾病科的“慢性肾衰病”入选成为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立项启动了34个优势病种建设。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启动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中心和广东国际传统医学临床指南研究院项目建设。开展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二期建设。成功聘请李兆申、俞梦孙两位院士并筹备建立院士工作站。聘任荷兰乌特勒支大学Timothy T.R.D.J. Radstake教授为医院客座教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进入新一轮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深圳市人民医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引进人才50人,即将签约高端人才5人,包括中华医学会二级学术委员会现任主任委员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高端计划2人,大学终身教授1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登峰计划”医院确定支出人才科研启动经费2.63亿元,安家补贴8300万元,过渡性住房(三年期)665万元。选拔10个中青年骨干团队建立院内杰青培育团队。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加大力度建设呼吸系统学科、神经系统学科、心脏及血管学科、肿瘤病学学科、内分泌学学科;建设干细胞研究与临床转化中心、细菌耐药与监控平台,介入诊疗中心,超声医学诊断治疗工程技术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肿瘤个性化用药与精准治疗研究中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成为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学的科研教学资源能极大地助力医院“登峰计划”的实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肿瘤综合治疗中心引进2名美国知名肺癌专家及其团队(孔凤鸣和陆波),以及香港大学明德教授关新元教授;器官移植中心引进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卢宠茂教授肝脏移植团队及肝移植专家吴国际医生。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器官移植中心已成立人体器官获取组织(OPO)办公室。心血管治疗中心重点筹备心脏杂交手术室,将可供内外科杂交手术使用。中心共享实验室建设预期2019年中可投入使用,并引进香港大学外科知名专家万钧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筹备建立国际化临床试验管理平台;获批组建深圳市药物临床试验公共服务平台;协同深圳市卫计委推动同香港医学专科学院合作,拟成立深港医学专科培训中心;推进国际化模拟医学培训中心建设,获批建设总金额为2938万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引入周宏灏院士、于金明院士团队。由周宏灏院士专家团队领衔建立的精准医学研究所揭牌,目前已开展与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等疾病的分子靶向治疗相关基因突变位点检测,建立的药物一期临床病房已完成了2项临床试验工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建设临床研究中心,开展重大疾病临床研究;与美国应用干细胞公司签订框架协议,开展地中海贫血基因治疗的研究与转化应用;与汕头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共建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物研究室。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筹建急诊ICU病房,增加16张重症病床,争取明年春节前正式投入运行;呼吸重症病房、神经科重症病房在设计中。进行重点学科建设评审,已确定19个临床学科作为重点支持发展学科。拟成立医院护理研究院,引入省护理学科带头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医院临床医学获批省“冲补强”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内科学去年成功获批珠江学者设岗学科。出台《“登峰学者计划”管理办法》,计划用五年时间培养引进100名左右的高水平“登峰”学者人才,去年已引进博士人才8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与德中医疗行业协会签订心脏血管中心合作协议,打造国内一流的心脏血管中心。完成I期药物临床试验病房建设工作,将于近期正式投入使用。干细胞研究平台已经搭建完成。已建成呼吸系统疾病国家临床研究分中心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国家老年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正在申报广东省泌尿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完成广东省远程医疗中心建设,成为全省20家省级远程医疗中心。 /p
  • 22项碳达峰相关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项目公开征集意见
    根据标准化工作的总体安排,现将申请立项的《地面用光伏组件 设计鉴定和定型 第1部分:测试要求》等22项碳达峰相关推荐性国家标准项目予以公示(见附件1),截止日期为2021年10月22日。如对拟立项标准项目有不同意见,请在公示期间填写《标准立项反馈意见表》(见附件2)并反馈至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电子邮件发送至KJBZ@miit.gov.cn(邮件主题注明:国家标准立项公示反馈)。  公示时间:2021年9月22日-2021年10月22日  联系电话:010-68205241  附件1.《地面用光伏组件+设计鉴定和定型+第1部分:测试要求》等22项碳达峰相关推荐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征求意见稿).doc2.标准立项反馈意见表.doc
  • 紧密围绕大规模设备更新,市场监管总局征集2024年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标准专项计划
    各有关单位,各有关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部署,加快完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发挥好标准的支撑作用,在2022年和2023年专项计划的基础上,经研究,现开展2024年度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标准专项计划的征集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立项范围请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及各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的工作方向,对照《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部署的标准制修订任务,紧密围绕当前以标准提升牵引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重大任务,按照重点突出、急用先行、国际接轨的原则,组织开展本年度国家标准专项计划申报工作。具体范围如下:1.碳排放管理。碳排放量大以及贸易量大的生产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重点产品碳足迹标准、重点项目碳减排量评估标准等。2.碳减排技术标准。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石化等重点领域减碳、降碳关键技术标准。鼓励技术先进、实施效果好的团体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3.新型基础设施相关产品和设备能效标准。数据中心、通信基站、充电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相关能效标准,以及使用量大、能耗高的工业设备设施、消费品相关能效标准。4.能耗限额标准。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石化等重点领域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的更新升级。5.碳清除技术标准。碳捕集、封存和利用,碳汇等碳清除技术标准。二、申报要求1.申请立项的国家标准项目应满足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与现行国家标准无交叉、无重复,并按照《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标准立项范围和原则(试行)》确定归口,对于双归口的国家标准项目需在申报前协调一致。2.申报单位要统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近期需要和长期部署,对标准制定的目的意义、必要性和可行性、适用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国内外情况等进行充分的前期研究,鼓励相关单位联合提出立项申请。3.申报项目须通过“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填报电子材料,在项目建议书中勾选“碳达峰与碳中和专项”选项。4.有关程序、材料和制修订周期要求请按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2024年国家标准立项指南〉的通知》(国标委发〔2024〕4号)执行。三、申报时间2024年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标准专项计划申报材料及公文请于2024年4月30日前报送。四、联系方式联系人及电话:袁 昊 010-58811580马义博 010-82262650 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2024年3月14日
  • 华璞恒创物理吸附仪开年入驻四川大学
    2023年开年1月,华璞恒创全自动物理吸附仪PM7240入驻四川大学,助力高校科研。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四川大学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的成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 “211工程”、“985工程”,入选“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强基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会员、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成员、自主划线高校,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PM7240系列全自动物理吸附仪是一款多站快速比表面及孔分布分析仪器,仪器配有可以独立使用的8站式脱气站,触摸屏程序升温控制,仪器提供4站式分析站,具有性价比高、空间占用小、升级简易、分析过程全自动、各种意外情况处理安全有效等特点,测试软件支持用户自定义压力点文件(吸、脱附压力点个数可多至1000个),并提供多种数据处理模型。
  • 中科科仪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高峰受邀参加“真空技术振兴计划”院士咨询课题研讨会并作主旨报告
    由李得天院士发起的“真空技术振兴计划”院士咨询课题研讨会于7月20日-22日在天津开展,北京市真空计量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会议(依托于中国航天五院五一四所)同期举行,中科科仪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高峰受邀出席,并作了“国产分子泵发展现状及产业化进展”的主旨报告,来自中国航天五院五一四所、五一零所、清华大学、东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电科等众多高校院所和企业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聚焦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围绕李得天院士发起的“真空技术振兴计划”充分开展研讨,通过对高端真空测量仪器、真空镀膜技术与设备、真空获得产品的发展现状、市场需求、发展重点的研讨分析,充分厘清了我国真空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痛点和难点,促进了真空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会议的成功举办将对我国高端真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有效推动。王高峰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分子泵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对分子泵抽气结构、支撑结构、驱动结构等关键部件的演化进行了系统回顾,对国内外分子泵性能技术进行了直观对比,紧接着,他向与会专家介绍了中科科仪在磁悬浮分子泵、仪器泵领域的应用和最新研发进展,并围绕产业化过程中关键技术、资源投入、成果转化、市场应用、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进行了论述,最后从新产品、新环境、新业态方面对国产分子泵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报告获得了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李得天院士及五一四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多位专家学者就国产分子泵的发展与王高峰展开了详细讨论。中科科仪作为国内尖端科学仪器设备及真空行业的领军者,未来,将紧抓时代机遇,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践行国企使命担当,依靠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深度参与“真空技术振兴计划”,持续深耕真空技术领域,聚力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行业应用能力,推进规模产业化,助力打好中国真空技术振兴的攻坚战。
  • 微塑料登上世界最高峰|上海净信冷冻研磨仪解决塑料难题
    珠峰是一个遥远、纯净的地方,在世界之巅却发现了微塑料的痕迹!    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11月20日报道,首次在珠峰上发现直径不足5毫米的塑料微粒。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伊莫金纳珀及其同事从珠穆朗玛峰多个地点采集了8个900毫升的溪水样本和11个300毫升的积雪样本。该研究小组发现,在所有积雪样本和3个溪水样本中都发现了微塑料。       报道称,“污染最严重的样本来自位于尼泊尔境内的珠峰大本营,那里是珠峰上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地方。每公升积雪含有79个微粒。最高取样地点位于海拔8440米处,即位于珠峰峰顶下方408米处,该样本中每公升积雪含有12个塑料微粒。在珠穆朗玛峰上发现的微塑料大都源自合成纤维,包括聚酯纤维和丙烯酸纤维,系制作登山者衣服和装备所用的材料。“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在全球各地收集的样本中都发现了微塑料,足迹遍布从北极到河流、深海。那么,什么是微塑料?    微塑料是指粒径很小的塑料颗粒以及纺织纤维。由于学术界对于微塑料的尺寸还没有普遍的共识,通常认为粒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为微塑料。相比于“白色污染”塑料,因微塑料体积小,意味着就有更大的比表面积(比表面积是指多孔固体物质单位质量所具有的表面积)。而比表面积越大,吸附污染物的能力越强,这就是其与一般的不可降解塑料相比,对于环境的危害程度更深的原因。    它的污染分布如何呢?这些从几微米到几毫米不等的污染物,能从大块塑料制品上脱落下来,轻易排入外界环境中,污染水体、土壤和植被。    大气中:纺织产品生产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超细合成纤维、工业上材料切碎和磨削等加工产生;质轻,可作为污染物载体,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    水域中:塑料污染主要来源,海洋、地表河流、湖泊、水库、居民饮用水中均已发现;市政污水排放、大气微塑料干湿沉降、工业产生塑料废弃物、纺织行业废水排放、个人日用护理品及其包装等。    土壤中:市政污泥的土地利用、有机肥的长期施用、农用地膜的残留分解、大气微塑料的沉降、地表径流和农用灌溉水的带入等;通过食物链传递并富集。    上至世界之巅,下至世界最深的海沟,微塑料可谓无处不在。有研究指出,每年每人平均会摄入70000颗微塑料。目前微塑料对人体的危害如何还需要深入的研究,但这类无孔不入的物质无疑为我们人类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加强对微塑料的研究,尽早提出可行的塑料减排和处理方案。    提到塑料研究,不得不提塑料的前处理。由于塑料制品对温度极其敏感,且加热后会变形、变性,只有在超低温环境下,才能保证样品的完整性。所以,在样品前处理这块着实让科研工作者头疼,因为常规的仪器根本搞不定它。    上海净信浸入式液氮冷冻研磨仪(JXFSTPRP-MiniCL),却完全可以做到!    这款仪器体积小方便携带,拥有三项专利,真正的液氮冷冻,全程-196度低温下研磨粉碎。保持了生物物质活性,确保易挥发物质的保留;防止热不稳定化合物的受热降解,对热和机械压力敏感的代谢物、异构体和复杂化合物保持原有的敏感特性物质。传统需要五分钟的粉碎研磨,而本设备只需要三十秒,称得上是研磨界的终极手段!
  • Waters公司积极支持和赞助中科院珠穆朗玛峰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图)
    为了纪念1975年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综合科学考察研究30年,中国科学院于2005年4月在珠穆朗玛峰地区开展新一轮的综合科学考察活动。 专家们对此次科考行动的重要性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此次科考活动不仅能够帮助科学家们深刻理解珠峰地区独特地域单元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同时也是揭示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的重要依据。此次中科院对珠穆朗玛峰地区开展以大气、冰川、生态与环境以及地质为主体的观测研究,将是对以往历次考察资料和成果的补充和升华,加深该地区对全球变化特殊响应的认识,提升我国对珠峰地区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的科学研究水平。同时通过科普宣传,以期提升公众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尤其是对环境变化与环境保护的理解程度。 作为全球领先的液相色谱,质谱,化学品及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专业生产厂家,Waters中国有限公司长期以来都非常重视与环保领域科研机构的合作。此次为了表示对珠峰综合科学考察活动的支持,以及对科学工作者的由衷敬意,Waters公司积极赞助此次活动,为科考活动顺利圆满地完成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今后Waters将继续关注和支持相关科学考察及科研工作的进展,以最大的努力为科研人员提供协助和服务。 照片中的科学考察队员正在Waters提供的帐篷旁休息,并展示Waters公司祝愿科考活动圆满成功的横幅。
  • “千人计划”专家齐聚金庸书院 剑锋直指PM2.5
    4月25日,在盐官观潮景区的金庸书院,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论剑”,剑锋直指当下热门话题PM2.5。论剑齐聚了包括张文涛、谭方平、范伟民、朱一心、李斌、王培俊等在内的多位“千人计划”专家及相关领域内的金融、产业界专家,共同探讨如何从微环境治理方面改善人的居住、工作等小环境,促进人与环境、医疗健康产业的和谐发展。   2013年年初“雾霾天气”在各大城市出现,空气污染情况引起社会广泛关注,PM2.5开始进入百姓视线。“PM2.5”影响空气的质量和能见度,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并且PM2.5能够在大气中长时间停留、远距离输送,影响人体健康。4月19日,“细颗粒物”正式成为PM2.5的中文名字,再次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在讨论中,刚入选为第九批国家“千人计划”的海宁汇泰康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张文涛博士谈到:“PM2.5这个细颗粒物,经人吸入后,会沉积在肺的底层甚至是肺泡里面,对呼吸道有不可逆转的伤害,也会引发呼吸道方面的疾病。同时有研究表明,这样的细颗粒物会增加得心血管疾病的几率,比方说急性心肌梗死。PM2.5还会对免疫系统造成伤害,增加得病率。空气污染如果持续下去,不仅仅是制药行业和护理行业,更是医药产业的一个负担。鼻腔是呼吸最主要的通道,从终端上去解决PM2.5问题应该是效率最高的一种方法。我们将针对这方面进行努力和尝试。”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谭方平博士讲到:“PM2.5一般是由汽车尾气排放引起,工业涂料的挥发也会造成空气的污染,北方地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燃煤。由于是环境引起的疾病,一些空气净化剂会比较畅销。人们对自己的身体和健康更为关注,导致居民和政府对可以检测PM2.5在各个地方的含量又有一个需求。从这种角度考虑,居民会大量地购买净化器和过滤器。由于PM2.5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那么对此类药物也是有一个新的需求,从这一方面来看这也催生了此类新药及生物医疗这一方面的需求。”   “千人计划”专家朱一心关于如何用静电除尘技术过滤PM2.5也阐述了自己的见解:“PM2.5太小,是微型颗粒,静电除尘技术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比如玻璃经纸一擦就可以吸附东西,这个静电除尘的道理也是一样,某些地方有很多静电荷在那里,东西就被吸附到那里。”   “千人计划”专家范伟民教授则提到:“PM2.5的产生,有一些大层面方面的原因,对于企业来说,在小范围内做创新,改善人们的呼吸微环境,会更简单,更易实现。”   针对PM2.5问题,专家们也讨论了另外一些相关的产品与技术,希望可以在室内和室外解决PM2.5问题。   “论剑”建立了一个“千人计划”专家与金融投资者、民营企业家等各行业精英人才的交流平台,促进跨学科的思想交流与资源整合。各位专家博士,借助千成文化提供的论剑平台,在金庸书院这个宽松而又武侠的环境中,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进行讨论,更加具有社会意义。
  • 蛋白质组学大咖Robert Moritz:π-HuB计划的推出恰逢其时
    Robert Moritz教授, 不仅是一名杰出的科学家, 还以他在HUPO组织与HPP计划中的卓越领导力而著称。本期专家访谈,让我们一同聆听Moritz教授揭秘HPP计划的推进之道,感受科学背后的巨大推动力。  Robert Moritz 博士是蛋白质组学方法开发领域的领军人物,现为美国系统生物学研究所(Institute for Systems Biology)蛋白质组学中心主任,专注于蛋白质组学技术和分析方法、软件研发,特别是精准解析蛋白质组大数据。Moritz 是HPP前任主席,曾担任 HUPO副主席(两次)、HUPO执行委员会成员, 2018年奥兰多 HUPO大会联合主席。2019年,Moritz荣获HUPO杰出服务奖。Robert Moritz教授  您是如何开始质谱领域研究的?  质谱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但在当时的肽测序中并不常用。直到90年代末,质谱技术才成为一种可行的肽测序方法。在当时,没有像现在这样的数据库资源,只有少量的序列数据可供使用。玛格丽特戴霍夫出版了一本包含所有已知序列的书《蛋白质序列与结构图集》,这本书中包含了约100个序列。每次进行质谱测序都是一次新的发现,因为当时还没有基因组学的支持。他们尝试对蛋白行测序,但这需要六个月的时间。虽然这些技术相当基础,但正是通过这些技术,我们才能测序蛋白质,从而发现了所有细胞因子的功能。因此,我们首先了解了蛋白质的功能,但并不知道蛋白质的具体结构。而今天,我们已经能够通过组学和其他技术来识别和分析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Human Proteome Project, HPP将如何开展下一步的工作?  HPP的初衷就是通过蛋白质组学来进行生物学和疾病研究。从组织形式上讲,HPP是通过各国自发形成的研究团队开展蛋白质组学研究。当时,中国和德国在这方面比较领先。很多研究都是从这样的团队开始的,包括免疫肽的研究。HPP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自我组织并深入研究的方式。  在HPP的下一阶段,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确定每种蛋白质的功能。在蛋白质测序时,我们可以确定蛋白质的功能,这是我们追踪蛋白质的方式。例如,如果你将细胞培养物放在另一种细胞上,然后该细胞发生变化,那么你就知道其中有一种物质可以改变其类型。这就是一种功能。我们可以不断提纯蛋白质,并观察该功能是否保留在组分中。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所有的蛋白质。我们可以最大化地合成所有蛋白质,甚至可以打印它们。我们可以用蛋白质做各种事情。但我们并不知道所有这些蛋白质的功能。因此,下一个挑战就是让整个社区团结起来,共同研究蛋白质的功能。与此同时,C-HPP和B/D-HPP仍在继续。我们不能停下来,因为我们必须完成这项工作。比如人类大脑蛋白质组项目,当我们达到90%的阶段时,我们将其称为“高保真驱动”,即人类大脑的高分辨率草图。这时社区同意我们将从这里起草,但至少还需要完成大约4%的工作。  您如何评价π-HuB计划?  在科学使命这个层面上讲,HPP和π-HuB完全相同的,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发现所有可能的蛋白质,并从多个方面揭示它们的功能。π-HuB计划的推出恰逢其时。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正在提供这些资源,因为如果像做常规的志愿工作一样做这件事,它将永远不会完成。  这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就像人类基因组在测序时所做的那样。尽管人类基因组在2000年就完成了测序,但它仍处于草案阶段,并且一直在对其进行测序。但是你可以看到由此产生的技术。  华大基因已经成为一家大公司,现在它可以非常快速地对你的基因组进行测序。我认为这同样适用于蛋白质和蛋白质组。我们必须能够快速对蛋白质组进行测序,并拥有这样做的技术和资源。一个国家或多个国家必须真正接受这一挑战,并为此付出努力。  因为无论谁做这项工作,都将获得大量的知识,并将自己推向比其他人更远的未来。所以奖励就在那里。这只是一个需要有人现在去抓住它的问题。你需要有资源。因此,π-HuB所发生的事情是一个完美的例子,说明了有人知道需要做什么。  而美国和欧洲,进展都比较缓慢。亚洲其他地区和澳大利亚也比较缓慢。他们的政府对此不感兴趣。而中国希望看到自己推动自己的知识进步,并为此感到骄傲。  π-HuB计划向前迈出了很好的一步,10年后我们可以看看能走多远。但不管怎样,有了这些资源,前景看起来很不错。但另一件事是,无论发生什么,参与的人将成为下一代的领导者。  HPP是如何让各个国家的团队参与这项大计划的?  这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来自不同国家和学科的广泛参与和合作。就参与方面而言,HPP基本是自愿性质的工作。我们看到,像Charles Pineau一直在努力争取法国的支持,并获得了一些资金资助。德国也有类似的尝试,但还未取得成功。而中国政府则抓住了这个机会,积极参与并推动了这个项目的实施。这表明,要推动这样一个大规模的计划,需要各国政府的重视和投入。  为了汇集不同学科的人才,我们正在努力建立跨学科的合作。我们正在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包括一些制药公司,来更好地理解人体内发生的生物过程。现在,以π为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计划也指向了疾病领域的应用。  我们知道,大多数药物都是针对蛋白质的,所以找出关键的蛋白质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哪个国家或研究团队做这项工作,都将获得大量的知识成果。这需要一个长期的努力过程。  生物信息学在这里扮演着关键角色,因为数据量实在太大,已经超出了人类的理解能力。我们需要利用计算机来完成这项工作,特别是利用人工智能日益增强的决策和理解能力,来深入分析这些复杂的生物过程。  系统生物学的目标就是像工程师一样理解生命系统的自我组织。我们需要建立起各种生物分子之间的联系网络模型,这样才能预测在对某个蛋白质施加压力时会发生什么。一旦我们掌握了这些相互作用的知识,就能够针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不仅涉及蛋白质,还包括翻译后修饰等更复杂的生物过程。  总之,人类蛋白质组计划是一个需要长期持续投入的巨大挑战,需要来自世界各国的广泛参与和合作。只有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力量,利用先进的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方法,我们才能最终实现对生命奥秘的深入理解。
  • 上海市2021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专项(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
    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特发布2021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专项(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一、征集范围专题一、前沿/颠覆性技术  方向1、颠覆性技术  研究目标:对标碳中和世界前瞻技术进展,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开展碳中和变革性、颠覆性的科学自由探索,包括新型能源、二氧化碳转化技术及相关科学理论研究等,为未来碳中和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方向引领和理论指引,支撑本市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  执行期限:2021年9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5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50万元。  限项规则:每个单位限报不超过2项。  方向2、前沿技术  研究目标:实现温和条件下的空气直接碳捕集、人工模拟光合作用化学品合成、可再生能源驱动下的燃料合成,形成一系列碳中和领域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完成相关技术验证。  研究内容:(1)空气直接碳捕集关键技术研究;(2)人工光合作用关键技术研究;(3)可再生合成燃料关键技术研究。  执行期限:2021年9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3个项目,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专题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  方向1、CCUS技术  研究目标:建立集成性CCU技术新路线,实现二氧化碳脱除、转化率均高于95%的一体化技术集成与示范;实现可再生能源驱动的二氧化碳电催化转化,二氧化碳单程转化率≥30%,产物选择性≥90%;实现碳捕集综合能耗小于2.3GJ/tCO2,降低CCUS实施成本,完成新型CCUS技术路线验证并在燃煤电厂开展万吨级示范。  研究内容:(1)二氧化碳高效捕集-利用一体化技术研究与示范;(2)二氧化碳电催化转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3)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新技术研究与示范。  执行期限:2021年9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3个项目,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专题三、新型能源技术  方向1、可再生能源技术  研究目标:支撑城市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实现既有分布式光伏电站发电性能提升20%以上;建成热电综合利用效率提升20%以上的光伏光热综合利用系统;完成光伏消纳率100%的净能耗高层建筑柔性直流配用电系统示范;建成5000m2以上可储热轻质柔性光伏建筑幕墙示范。  研究内容:(1)既有光伏电站智能评估与能效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分光谱式太阳能光伏光热高效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及应用;(3)高层建筑光伏柔性直流用电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4)新型光伏建筑幕墙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执行期限:2021年9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4个项目,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方向2、氢能技术  研究目标:推动氢能的多场景应用,建成与光伏发电、工业余热利用相耦合的200kW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制氢系统;研制产氢量不低于2000Nm3/h和功率不低于10MW的电解制氢装备;实现低成本储氢载体规模化制氢应用示范;研发百千瓦级低成本、高效率非贵金属催化剂PEM电解水制氢设备,实现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加氢一体化应用示范;实现35MPa车用加氢站液驱增压压缩系统样机国产化;形成富氢燃料低速机设计方案和关键部件原理样件,支撑大型船舶动力系统零碳排放。  研究内容:(1)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制氢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高效大功率电解水制氢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3)大规模低成本氢储运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4)基于非贵金属催化剂的可再生能源PEM制氢加氢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5)液驱增压压缩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6)船用零碳富氢燃料低速机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执行期限:2021年9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6个项目,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方向3、低碳综合能源系统  研究目标:推进城市低碳能源系统建设,实现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健康状况的实时评估和诊断;形成面向全市工业园区的低碳转型技术体系,完成钢铁等重点产业园区的数字化能效综合平台示范;研制基于超级电容的高安全性、高比能量、可自助充电的储能装置,实现智能分布式移动储能示范。  研究内容:(1)数字全息城市能源互联网态势感知与高效运维技术研究及应用;(2)工业园区低碳转型与能效提升数字化技术研究及应用;(3)智能网联分布式移动储能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执行期限:2021年9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3个项目,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方向4、燃料电池电堆技术  研究目标:实现低铂(铂载量≤0.15g/kW)催化剂、超薄金属双极板等关键材料国产化批量生产,完成燃料电池电堆集成及验证;实现300kW燃料电池电堆测试设备国产化;完成300kW燃料电池供能系统在园区内建筑楼宇、数据中心等的应用。  研究内容:(1)高功率、长寿命、低成本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电堆集成技术研究及应用;(2)百千瓦级燃料电池电堆测试技术与设备研发;(3)园区百千瓦级燃料电池综合能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执行期限:2021年9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3个项目,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专题四、工业/产业低碳/零碳技术  方向1、钢铁/化工行业零碳/低碳流程再造工艺技术  研究目标:强化二氧化碳减排技术与钢铁、化工生产各环节的深度融合,推动传统生产流程再造,实现深度减排;实现大宗化工产品和化工聚合材料的规模化生物制造生产及精细化学品生物合成,促进原料、过程及产品绿色化。   研究内容:(1)钢铁行业零碳/低碳流程再造工艺技术研究与示范;(2)化工行业零碳/低碳流程再造工艺技术研究与示范;(3)合成生物学制备化学品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执行期限:2021年9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3个项目,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方向2、废弃物资源化与再制造技术  研究目标:提升生活垃圾焚烧的智能精细化管控水平,提高焚烧稳定性和发电效率,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实现干垃圾高效智能化转运、调配和精细分选,形成废旧塑料高值利用规模化能力;进一步提升沼渣的低碳资源化利用水平和产品价值;提高湿垃圾就近就地处理过程的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减少废气废水排放;提高填埋气品质和高效收集能力,减少填埋气资源化能耗;形成废旧汽车智能化精细拆解和分离成套技术,实现典型零部件的充分回收与精准再制造,增强废旧汽车高效综合利用水平,减少拆解全过程污染排放。  研究内容:(1)生活垃圾智能高效焚烧发电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干垃圾智能转运与高值利用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与示范;(3)沼渣低碳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4)湿垃圾高效清洁低碳资源化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5)垃圾填埋气提质增产高效资源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6)废旧汽车智能拆解和再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执行期限:2021年9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6个项目,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方向3、污水污泥资源化技术  研究目标:实现低碳氢比城市污水处理工艺的外部碳源零添加,提高污水污泥高值化利用率;围绕本市工业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碳排放的不同特点,建立污水处理设施温室气体排放本地化核算技术方法,形成碳排放核算和减污降碳技术体系;实现给水厂污泥免脱水固化改良和再生填料制备,降低污泥处理处置过程能耗,推进再生产品示范应用。  研究内容:(1)城市污水处理温室气体减排耦合碳资源高值回收技术研究与示范;(2)城乡梯度污水减污降碳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3)给水厂污泥低碳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  执行期限:2021年9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3个项目,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二、申报要求  除满足前述相应条件外,还须遵循以下要求:  1. 项目申报单位应当是注册在本市的独立法人单位,具有组织项目实施的相应能力。  2. 研究内容已经获得财政资金支持的,不得重复申报。  3. 所有申报单位和项目参与人应遵守科研伦理准则,遵守人类遗传资源管理相关法规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相关规定,符合科研诚信管理要求。项目负责人应承诺所提交材料真实性,申报单位应当对申请人的申请资格负责,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不得提交有涉密内容的项目申请。  4. 申报项目若提出回避专家申请的,须在提交项目可行性方案的同时,上传由申报单位出具公函提出回避专家名单与理由。  5. 已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市科委科技计划在研项目2项及以上者,不得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  6.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应当真实、合理,符合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的有关要求。三、申报方式  1. 项目申报采用网上申报方式,无需送交纸质材料。申请人通过“中国上海”门户网站(http://www.sh.gov.cn)--政务服务--点击“上海市财政科技投入信息管理平台”进入申报页面,或者直接通过域名http://czkj.sheic.org.cn/进入申报页面:  【初次填写】使用申报账号登录系统(如尚未注册账号,请先转入注册页面进行单位注册,然后再进行申报账号注册),转入申报指南页面,点击相应的指南专题后,按提示完成“上海科技”用户账号绑定,再进行项目申报;  【继续填写】登录已注册申报账号、密码后继续该项目的填报。  有关操作可参阅在线帮助。  2. 项目网上填报起始时间为2021年7月1日9:00,截止时间(含申报单位网上审核提交)为2021年7月20日16:30。四、评审方式  采用一轮通讯评审方式。五、立项公示  上海市科委将向社会公示拟立项项目清单,接受公众异议。六、咨询电话   服务热线:8008205114(座机)、4008205114(手机)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2021年6月23日
  • 【知识分享】有关物质超标了,是不是杂质峰被误判了?
    结论分析工作者在药物的有关物质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方法开发和检查,应对检验过程中出现的杂质峰予以重视,以免出现误判。结果易被误认为是有关物质的峰包括溶剂峰、有机酸盐峰、无机酸盐峰和辅料峰,本次将举例说明并对这些峰的形成原因进行简单分析。根据药品注册的国际技术要求中杂质的含义,杂质分为有机杂质、无机杂质和残留溶剂。有关物质是杂质的一种,主要是指有机杂质,它可能是原料药合成过程中带入的原料药前体、中间体、试剂、分解物、副产物、聚合体、异构体以及不同晶型、旋光异构的物质,也可能是制剂过程或是在贮藏、运输、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降解物。有关物质的检查方法很多,主要有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气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等。其中,HPLC法由于分离效果好、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在有关物质检查中最为常用。在采用HPLC法对药物进行有关物质分析时,一般要求考察最大杂质峰面积或各杂质峰面积的和,将其与对照溶液的主峰面积(主成分自身对照品法)或总峰面积(面积归一化法)比较,规定应不超过某一特定的数值。但在实际检验过程中,排除配样引进或者是柱子没冲干净这些因素外,色谱图上仍然会出现保留时间较弱的峰,易被误认为是杂质峰,从而造成结果的误判。笔者结合日常检验工作和相关文献,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种,将这些易被误认为是杂质峰的峰归纳为溶剂峰、有机酸盐峰、无机酸盐峰和辅料峰,并对这些峰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以期对药物的有关物质HPLC方法的研究和常规检查提供参考。1. 溶剂峰在HPLC法中,由于溶解对照品或供试品的溶剂和流动相在某一波长的吸光值不一样,因此产生了吸光值的变化,表现为出现溶剂峰。溶剂峰可能是正常形状的峰,也可能是倒峰,还有可能是一组奇形怪状的峰。减小该类溶剂峰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流动相作为溶剂溶解样品,这样既可以避免样品溶剂和流动相之间任何强度或黏度的不匹配,也可以减少样品分析时基线的漂移。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有关物质分析时,要等基线平稳后,再进空白溶剂。一般进样2次,计算供试品溶液的杂质峰时,溶剂峰位置的峰是不参与计算的。2. 有机酸盐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二部)采用HPLC法对苯磺酸氨氯地平的有关物质Ⅱ进行控制。以甲醇-乙腈-0.7%三乙胺溶液(取三乙胺7.0 mL,加水至1000 mL,用磷酸调节pH值至3.0±0.1)(35:15:50)为流动相,色谱柱为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柱,检测波长为237nm。标准规定:氨氯地平杂质I峰的峰面积乘以2与其他各杂质峰面积的和应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的(0.3%)。实际检测时,氨氯地平的出峰时间为17.5min,但是在溶剂峰出峰的位置有响应较高的峰(保留时间3.0min),色谱图见下图。若将该峰判定为杂质峰,则会出现有关物质超标的情况。将苯磺酸配制成一定浓度进样后最终确定该峰为苯磺酸的峰。也有研究采用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对苯磺酸的出峰予以确证。苯磺酸为一元有机酸,其pKa为0.7,在通常的流动相pH范围内,苯磺酸氨氯地平主要解离为氨氯地平阳离子(被质子化)和苯磺酸阴离子(C6H5SO3-),因此,苯磺酸氨氯地平会出现两个峰,一个是苯磺酸(保留时间较短),一个是氨氯地平。同时,研究表明,采用反相HPLC法同时测定复方感冒药中的多种成分时,对马来酸氯苯那敏色谱峰的识别易出现判断错误,将马来酸的峰误认为是马来酸氯苯那敏。马来酸为二元有机酸,其pKa分别为2.00和6.26,在通常的流动相pH范围内,马来酸氯苯那敏主要解离为氯苯那敏阳离子(被质子化)和马来酸阴离子(HOOCCH=CHCOO-),因此,马来酸氯苯那敏也会出现两个峰。在色谱系统开发过程中,一般会调节流动相pH,与目标化合物pKa相差2个单位以上,使药物全部解离或结合,这样才能准确定量。对于带有机酸根的化合物的液相检测,比如马来酸氯苯那敏、富马酸喹硫平、苯磺酸氨氯地平,在选择的流动相pH条件下,若目标化合物以离子型存在,则马来酸、苯磺酸和富马酸等有机酸也会以盐的形式存在,这些有机酸因含有共轭结构均有紫外吸收,从而在液相条件下也会出现一个色谱峰。因此,做此类物质的有关物质和含量测定时就应注意,不应将有机酸的峰误认为是杂质峰,或者是将有机酸的峰误认为是目标化合物的峰,造成结果的误判。3.无机酸盐峰《中国药品标准》采用HPLC法检测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的有关物质。以硫酸铜D-苯丙氨酸溶液(取D-苯丙氨酸1.32g与硫酸铜1g,加水1000mL溶解后,用氢氧化钠试液调节pH值至3.5)-甲醇(82:18)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93nm。标准规定,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中如有杂质峰,各杂质峰面积的和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实际分析时,在3.3min出现一个很大的峰,色谱图见下图 。经过分析,认为与盐酸稀释后进样的峰位相同,因而在计算有关物质时不应将该峰误认为是杂质峰。笔者在参与针对新版药典用的氢溴酸右美沙芬化学对照品的标化工作中,参照《中国药典》 中氢溴酸右美沙芬胶囊含量测定的方法,对氢溴酸右美沙芬进行有关物质检查,流动相为乙腈-磷酸盐缓冲液(取磷酸和三乙胺各5mL,加水至1000mL)(28:72),检测波长220nm,实际检测时发现在2.5min出了一个很大的色谱峰。为了验证该峰,用溴水稀释后直接进样分析,结果在同样位置出峰。见下图。因此,在结果判定时,应注意不要误将该峰归纳入杂质峰。类似于含有有机酸的药物,含有无机酸的药物在通常的流动相pH条件下也均会发生解离,以盐形式存在的化合物进入液相系统后会以游离碱的形式存在,盐酸和氢溴酸是强酸,也在流动相里解离形成氯离子和溴离子。在对不同水中氯离子含量的比对分析中,用1cm的石英比色皿,取一定浓度的氯化钠标准溶液作为待测液,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扫描范围280~350nm,确定了氯离子在波长为308.7nm左右处有最大吸收。研究也验证了溴离子在200~220nm波长范围内有较强的紫外吸收。分析原因,可能是氯离子和溴离子有8电子的稳定结构而导致紫外吸收,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分析。
  • 上海市发布2022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根据《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特发布2022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专项项目申报指南。征集范围如下  专题一、前沿颠覆性技术  方向1. 颠覆性研究  研究目标:对标碳中和国际前瞻技术进展,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开展碳中和变革性、颠覆性的科学自由探索,围绕新型能源、储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开展相关科学理论和基础研究,为未来碳中和发展提供方向引领和理论指引。  执行期限:2022年9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本方向为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5个项目。每项资助额度50万元。  申报主体要求:本市法人或非法人组织。  限项规则:每个单位限报不超过2个项目。  方向2. 前沿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实现基于前沿技术的传统工艺流程低碳化重塑,形成一系列碳中和领域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完成相关技术验证。  研究内容:(1)钢铁化工等领域极致能效技术;(2)污水处理工艺流程低碳化重塑技术;(3)基于合成生物学的低碳技术。  执行期限:2022年9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本方向为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3个项目。企业牵头申报时,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申报主体要求:本市法人或非法人组织。  专题二、能源系统  方向1. 可再生能源  研究目标: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研制出16MW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样机;形成经济可靠的深远海风电场接入系统规划与优化运行方案;实现具有太阳跟踪功能的太阳能复合发电系统示范应用,系统综合效率比光伏发电高20%以上。  研究内容:(1)大功率漂浮式海上风机关键部件研发与应用;(2)大规模深远海漂浮式风电场接入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3)太阳能高效光热复合发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执行期限:2022年9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本方向为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3个项目。企业牵头申报时,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申报主体要求:本市法人或非法人组织。  方向2. 氢能技术  研究目标:研制出大容量储氢设备,并建立规模化氢储运应用示范;开发出车用氢气发动机样机,实现有效热效率≥44%,NOx等污染物排放满足国六b排放法规要求;实现90MPa及以上等级隔膜压缩机国产化开发,并完成样机验证;实现国产化燃料电池汽车八大核心零部件系统级和整车级验证,整车完成公告目录并实现销售。  研究内容:(1)大规模氢储运技术和关键设备研究与应用;(2)车用氢燃料发动机燃料供给系统、进排气系统、关键零部件设计优化及燃烧特性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3)高参数隔膜压缩机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4)基于国产化核心材料和部件的燃料电池系统及整车技术研究与应用。  执行期限:2022年9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本方向为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4个项目。申报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申报主体要求:本市企业。  方向3. 储能技术  研究目标:研制出峰值功率3MW的大功率飞轮电机转子一体机储能装置;形成智能高安全的分布式储能与基于电池健康状态评估的数字孪生系统,建立分布式储能电站储备一体化示范;形成适应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需求的新型储能系统,建立涵盖新基建规划-建设-运维全周期绿色低碳和净零排放的示范。  研究内容:(1)大功率飞轮储能高速单极整流发电机及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新型低碳智慧化分布式储能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3)基于新基建等新型负荷优化的高效储能和全周期能效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  执行期限:2022年9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本方向为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3个项目。申报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申报主体要求:本市企业。  专题三、建筑交通行业及区域示范  方向1. 建筑减碳  研究目标:建立传统桩基与地埋式换热器相结合的新型能源桩技术体系,实现单栋建筑减碳能力提升20%;形成公共建筑碳排放智慧监管技术体系,实现公共建筑的低碳和超低能耗运行;实现民用建筑全寿命周期近零能耗,引领民用建筑零碳化技术发展;形成低碳建筑土木施工技术体系,推动建筑行业低碳转型。  研究目标:(1)滨海软土地区传统桩基换热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2)大型公共建筑超低能耗设计建造与运维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3)零碳民用建筑全寿命周期能碳双控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4)适应双碳的新型建筑材料和结构型式研究及示范。  执行期限:2022年9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本方向为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4个项目。企业牵头申报时,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申报主体要求:本市法人或非法人组织。  方向2. 交通减碳  研究目标:形成城市近零碳出行技术体系,建设近零碳交通先行先试区;搭建上海市交通碳排放计算平台,实现城市交通碳减排;构建轨交车站全场景碳排放控制技术体系,提升城市轨交能效。  研究内容:(1)基于碳普惠的近零碳交通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2)城市交通深度减碳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3)面向“零碳城轨”的轨道交通车站节能降碳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执行期限:2022年9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本方向为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3个项目。企业牵头申报时,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申报主体要求:本市法人或非法人组织。  方向3. 船舶与航运  研究目标:形成船舶涂装工艺污染治理与节能降碳耦合技术体系,实现无组织和有组织废气排放融合治理系统的低碳化重塑,污染控制和治理过程减碳不低于30%,并在本市开展应用;研制出风力助推转子智能测控系统,并在千吨级样船上完成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1)船舶涂装工艺低碳化重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船用风力助推转子智能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执行期限:2022年9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本方向为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2个项目。申报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申报主体要求:本市企业。  方向4. 区域综合示范  研究目标:建立基于碳中和的城市规划设计与验证平台,实现城市环境碳调控;形成大型园区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监测和碳调控技术体系,实现园区近零碳运行;构建街区尺度综合低碳调控系统,在中心城区开展近零碳示范。  研究内容:(1)双碳背景下超大型城市环境动态响应设计研究及示范;(2)大型园区全生命周期碳管控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3)城市中心高密度街区近零碳排放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执行期限:2022年9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本方向为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3个项目。申报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申报主体要求:本市企业。  专题四、负碳能力提升技术  方向1. 生态系统碳汇增强技术  研究目标:形成高碳汇植物筛选和群落营建、绿林地抚育和低效林改造共性关键技术体系,提高绿林地增汇和稳定碳库能力;形成林木废弃物零能耗炭化、高值转化及产物多元化利用技术体系,实现万吨级生物质的能源增值利用,开展林地的土壤改良协同固碳示范;构建农田健康生态系统,实现农田关键生物类群复壮与土壤增碳提质等多功能耦合与协同提升,并开展不小于100亩示范。  研究内容:(1)城市绿林地增汇减排稳库协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林木废弃物高值转化耦合能源增值利用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 (3)农田生态系统健康耦合土壤增碳提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执行期限:2022年9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本方向为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3个项目。企业牵头申报时,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申报主体要求:本市法人或非法人组织。  方向2. 碳捕集利用技术  研究目标:结合多级低品位热能梯级利用,实现燃煤电厂锅炉烟气高效二氧化碳捕集和制甲醇,二氧化碳总转化率高于99%、产物选择性高于99%、每吨产物综合能耗小于15GJ,并在本市开展万吨级示范;实现可处理二氧化碳浓度5%-90%工况、捕集率不低于98%、捕集材料再生效率大于95%、成本不高于200元/tCO2、能耗不高于2GJ/tCO2的钢铁或石化行业烟气二氧化碳低成本捕集和高附加值利用,并在本市开展万吨级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1)燃煤电厂碳捕集利用耦合梯级用能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典型行业二氧化碳低成本捕集高附加值利用成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执行期限:2022年9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本方向为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2个项目。申报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申报主体要求:本市企业。  专题五、二氧化碳排放监测技术  研究目标:建立基于碳卫星和地面监测数据的本市二氧化碳排放快速估算体系并完成燃煤发电企业示范,进一步优化上海市天地一体化二氧化碳监测体系;研制机载大气二氧化碳探测激光雷达样机,对比验证星地二氧化碳探测数据,校正星载系统偏差,实现长三角等区域星载激光雷达二氧化碳浓度高精度测量。  研究内容:(1)二氧化碳排放估算体系构建耦合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优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机载大气二氧化碳探测激光雷达技术及星地对比验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执行期限:2022年9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本方向为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2个项目。企业牵头申报时,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申报主体要求:本市法人或非法人组织。  专题六、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研究目标:实现低价值可回收物中废塑料、废织物、废复合包装料、废木类等的低碳高值化利用,提出本市低价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再生-利用全链条技术解决方案;打通工程泥浆、市政污泥、河道疏浚底泥等城市废弃泥浆制备低强度高弹模工程回填材料的技术路径并形成配套装备,实现本市城市废弃泥浆的大体量消纳;构建污水污泥新型低碳高效处理、低品位余热高效利用、碳氮磷资源高效转化关键技术体系,建立药剂近零、泥水零排、臭气超净、能源自给的本市污水厂绿色运营模式;提出本市供水行业节水减碳协同技术路径,实现自来水厂的高效节水、二氧化碳增效投放、非常规水资源深度利用,实现供水行业节水减碳。  研究内容:(1)低价值可回收物低碳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城市废弃泥浆低碳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3)污水污泥协同减污降碳关键技术与示范;(4)供水行业节水减碳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执行期限:2022年9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本方向为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4个项目。企业牵头申报时,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申报主体要求:本市法人或非法人组织。  专题七、崇明碳中和技术集成示范  研究目标:实现秸秆组分高比例转化为高附加值生物基化学品、燃料和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等的一体化生物精炼,并在崇明开展日处理量2吨以上的示范;实现二氧化碳植物高效捕获、高质炭化、土壤长效封存的人工强化,显著提升盐碱地土壤长效碳封存能力并在崇明开展示范;实现河口湿地适生高固碳盐沼植物的选育、生境精细识别、生态友好采割与高值化利用,改良湿地土壤、促进植被快速恢复,提升河口湿地碳埋藏能力;评估崇明区碳平衡状态现状并识别碳中和潜力,提高典型产业温室气体减排和增汇能力,建成碳中和综合智能响应体系。  研究内容:(1)秸秆生物精炼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二氧化碳植物捕获强化调控与土壤长效封存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3)河口湿地碳汇功能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4)崇明区碳中和状态评估和智能响应技术研究与示范。  执行期限:2022年9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  经费额度:本方向为非定额资助。拟支持不超过4个项目。企业牵头申报时,企业自筹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1。  申报主体要求:本市法人或非法人组织。
  • 自主“贡嘎”系统将发出中国“碳声音”
    11月23日,第二次青藏科考队“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碳循环”科考分队发布成果。科考团队成功研发了完全自主的“贡嘎”(GONGGA)大气碳反演系统(以下简称“贡嘎”系统),是全球碳计划2022年全球碳收支报告首轮脱颖而出的大气反演系统之一。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科学家在全球碳收支评估中的角色正由数据贡献者向大气反演领域引领者转变,并将服务于我国及其他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碳中和的战略举措。专家表示,“贡嘎”系统作为首个获得‘全球碳计划’认证的我国完全自主的碳收支综合评估系统,扭转了我们对于全球及中国碳收支的评估依赖国外反演系统的局面,极大增强了我国在碳收支评估和气候谈判中的话语权。用自己的模型说清自己的“碳收支”“全球碳循环有两个关键科学问题:一个是碳汇分布在哪里?另一个是碳汇到底如何发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朴世龙指出,准确回答这两大问题,有助于理解全球碳循环过程和机制,更有助于制定碳补偿和减缓政策。基于这一背景,2001年,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和世界气候研究计划联合发起了“全球碳计划”,该计划旨在对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全球收支进行评估,以期共同解决温室气体浓度上升的问题。自2007年起,“全球碳计划”开始发布全球碳收支年度报告,将国际上各研究团队提交的反演结果与全球40多个基准站点观测的大气二氧化碳年增长率进行对比,并用基于洲际飞机的高空独立观测加以验证,达到精度要求后方可入选全球碳收支年度报告。其成果是IPCC第五、第六次评估报告以及国际气候变化政策制定的科学基础。朴世龙介绍,传统全球陆地碳汇估算方法以野外调查为主,探测量少,难以捕捉到碳汇年际连续变化,更重要的是,缺乏“unhealthy”生态系统碳源汇的监测。上世纪90年代中期,科学家们研发了更为先进的方法“大气碳反演系统”。“贡嘎”系统研发骨干、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田向军介绍,大气碳反演系统是基于大气传输模式模拟、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观测以及二氧化碳排放清单估算自然碳汇的重要手段,能够实时估算全球和区域尺度陆地与海洋碳通量大小、评估全球碳收支。“我们早期利用国外的模型估算我国生态系统碳汇量,几年前,用美国模型的估算结果比用英国模型的估算结果碳汇量减少了50%左右,误差非常大。”朴世龙说,我国科学家过去在全球碳计划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基础数据的贡献者,尚未拥有自主研发的碳收支评估模式,因而限制了在全球碳收支报告以及气候政策制定中的话语权。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研究考察的支持下,朴世龙带领的“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碳循环”科考分队开始研发自主大气碳反演系统,期望用我们自己的数据、方法和模型,说清楚我们自己的碳收支。“我们不仅要做全球尺度二氧化碳源汇评估,更希望利用更高精度的观测数据了解青藏高原碳源汇,为我国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国际影响力。”朴世龙说。自主系统“牛”在哪儿“取名为‘贡嘎’,就是为了与青藏高原科考更为贴切。”田向军说。“贡嘎”系统在“天河”超级计算机上部署运行并得出数据,经“全球碳计划”独立评估验证,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观测的大气二氧化碳增长率相比,“贡嘎”的反演结果和观测之间的均方根误差最小。与国际其它反演系统相比,“贡嘎”系统有着三大优势和特点。田向军表示,“贡嘎”系统所采用的NLS-4DVar是本年度全球碳收支评估所有大气碳反演系统中唯一使用兼具集合与四维变分方法优势的系统;系统设计了独创性双通道优化框架,实现二氧化碳通量与浓度误差的有效分离、联合同化,确保系统的反演精度;系统可灵活转化为国产碳卫星验证平台,贯通碳卫星设计、发射与应用的全流程技术链条,可实现碳卫星载荷指标与“贡嘎”系统反演精度的有效联动。“贡嘎”系统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充分认可。今年11月11日,“全球碳计划”发布了《全球碳收支2022》,中国、法国、荷兰、日本等国的大气碳反演系统贡献了陆地和海洋碳汇的全球分布数据。其中,第二次青藏科考“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碳循环”科考分队成功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的“贡嘎”大气碳反演系统,成为首轮入选的4个先进国际系统之一。全球碳计划执行主席Josep Canadell教授指出,“在现代人类时代,温室气体从未像今天这样驱动地球变化,经济变革也正在促成我们所见过的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全球能源转型。全球碳计划利用数百万的碳观测、能源数据,以及全球陆地、海洋和大气模型来完成碳收支计算,第二次青藏科考队研发的“贡嘎”模型对本年度碳收支计算做出了重要贡献”。2023年将发出“中国声音”未来,“贡嘎”系统将发挥着重要作用。田向军介绍,团队将在继续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支持下基于“贡嘎”兼容性系统设计、构建全球—全国—高原“贡嘎”多要素(二氧化碳和CH4)反演体系,包括构建区域“贡嘎”系统、聚焦青藏高原碳汇评估,扩展至全国、利用区域“贡嘎”系统开展全国自然碳汇综合评估,同时深度参与国际合作、参与全球碳收支评估,增强中国系统与中国数据的国际影响力。而在即将到来的2023年,“贡嘎”系统将第一次在全球碳收支的盘点中发出“中国声音”,为我国进行“碳中和”核算和国际气候履约谈判提供有力的科学工具与数据。会议同期举办了第二次青藏科考第八场跨学科学术交流“气候变化与碳循环”主题交流活动,科考队报告了“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最新研究成果。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翟盘茂团队结合青藏高原冰芯代用资料和气象仪器最新观测记录的分析,发现青藏高原20世纪以来的快速升温在过去2000年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揭示了在人类活动相关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驱动下,青藏高原开始单调快速升温以及升温速率接近翻倍的时间分异点分别出现在20世纪初期和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天军团队研究指出,青藏高原主体的暖湿化特征在未来10年内将持续,长期变化受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决定,极高排放情景(SSP5-8.5)下的增幅是极低排放情景(SSP1-1.9)的近3倍。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员汪宜龙报告了巅峰使命珠峰科考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观测结果。他介绍,研究发现春季珠峰地区二氧化碳浓度高于美国夏威夷背景站点,是由中高纬度与热带地区的植被生长季时间差异所致;在特定气象条件下,珠峰地区高浓度的温室气体可能来自南亚的外部输入。科考队还利用“贡嘎”系统,提出了优化、经济布设观测站点的思路,为建立温室气体综合观测平台以实现青藏高原碳收支准确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朴世龙院士介绍“贡嘎”系统背景(中科院青藏所供图)
  • 生物药分析路上乘风破浪的Nexera Bio生物兼容液相系统
    近年来,生物药由于其在临床治疗中的优良表现发展迅猛,成为了制药行业不可抵挡的新趋势。在生物药研发、生产过程中,企业通过引入关键质量因素(CQA)对整个药物质量进行控制,以保证生物药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些CQA包括氨基酸序列、聚集体、电荷异质性、糖型和肽图等,其中聚集体和电荷异质性分别采用尺寸排阻色谱(SEC)、离子交换色谱(IEX)进行分析。 在使用SEC或IEX进行色谱分析过程中,通常使用高离子强度流动相,比如高浓度磷酸盐和氯化钠溶液,甚至极端pH分析条件。在这些条件下,可能会导致系统堵塞或泵头腐蚀。此外,蛋白质易与固定相填料或液相系统管路之间发生次级交互作用或吸附作用,产生色谱峰形拖尾,以影响色谱分离。这样高盐分析条件和蛋白类生物药独特性质给液相色谱仪分离带来严峻的挑战。 Nexera Bio生物兼容液相系统来啦!!! 岛津生物兼容液相Nexera Bio系统流路采用生物惰性材料,不仅耐腐蚀,而且能减少生物大分子的吸附,保证生物大分子的完整性,有效保障分析重复性和仪器耐用性。 图1 Nexera Bio生物兼容液相系统 Nexera Bio生物兼容液相系统特点:• 泵头、混合器、进样针、样品环和接头配件等均采用生物惰性材料,耐腐蚀、抗吸附;• 耐高压不锈钢包覆的Peek管路,提升系统耐压至66MPa;• 标配输液泵柱塞清洗蠕动泵,有效降低盐析,实现良好的送液稳定性,并防止泵头腐蚀。 举些“栗子”,带您一窥究竟 • 聚集体分析 图2 mAb二聚体分析 通过优化尺寸排阻色谱(SEC)分析单克隆抗体(mAb)的流动相组成,得到150 mmol/L磷酸钠缓冲液和150 mmol/L氯化钠溶液的较优流动相条件。通过图2对比图可知该单抗在普通液相系统条件下拖尾严重,但在Nexera Bio系统下峰形对称性良好,无拖尾现象。此外,重复性结果显示,二聚体和单体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的RSD%均小于0.5%,重复性良好(表1)。实验数据表明Nexera Bio生物兼容色谱系统和Shim-pack Bio SEC色谱柱在SEC分析中,可以提供良好色谱峰型,带来快速有效分离,保证稳定可靠分析。 电荷异质性分析 图3 盐梯度方法下mAb的电荷异质体分析 采用Shim-pack Bio IEX和Nexera Bio生物兼容液相系统,在盐梯度方法下进行mAb的电荷异质体分布,在5min内实现了电荷异质体的高度分离。3.448min处的峰被命名为主峰。主峰之前和之后的峰分别被称为酸性峰和碱性峰。mAb的电荷异质体的主峰约占50.99%,酸性峰和碱性峰分别占34.94%和14.07%。且六针重复测定结果表明重现性非常好,所有峰保留时间RSD%均小于1%,主峰,酸性峰和碱性峰的峰面积RSD%均小于2%。实验数据表明Nexera Bio生物兼容色谱系统稳定可靠。 最后小编还是要强调下在使用SEC或IEX进行色谱分析过程中,不管是高盐还是极端pH条件,Nexera Bio均可长期耐受,不会造成仪器的腐蚀或堵塞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分析过程中蛋白类药物无吸附,无拖尾,乘风破浪,确保生物药分析结果的稳定可靠。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