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朱衡教授

仪器信息网朱衡教授专题为您整合朱衡教授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朱衡教授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朱衡教授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朱衡教授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朱衡教授话题讨论。

朱衡教授相关的论坛

  • 蛋白质芯片技术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朱衡教授 在线讲解“蛋白质芯片技术”

    2,000次。 朱衡教授将围绕人类蛋白质组芯片的开发过程、技术要点和应用前景展开讲述,并深入探讨如何利用蛋白质组芯片来进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1、报名条件:只要您是仪器网注册用户均可报名参加。2、报名并参会用户有机会获得100元手机充值卡一张哦~3、报名截止时间:2015年04月16日4、马上报名: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meetingInsidePage/13975、报名及参会咨询:QQ群—379196738

  • 投稿碰到老教授了

    “在顶空进样方法中,有机物的平衡温度与沸点及蒸汽压间的关系”哪位有这方面的资料?我最近的投稿碰到这样一个审稿建议,自己平时只懂得仪器的实际使用,涉及到的这些理论还真不懂,有点无从下手记得以前投《中国环境监测》的一篇稿子的审稿意见也碰到类似的问题。估计是老教授审的稿,深啊。

  • 【讨论】名人做教授!(附:名人教授榜)

    ●2001年2月,牛群被聘为安徽大学兼职教授。 ●2001年6月,赵本山被聘为国防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为学生讲思想教育课。 ●2003年11月,主持人水均益担任海南大学客座教授。 ●2004年9月,成龙担任北大影视编导课程的“特座教授”,任期一年。 ●2004年10月,唐国强受聘为南开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 ●2004年12月,周星驰担任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去中国人民大学宣传新片《功夫》时还被聘为人大商学院的兼职教授。 ●2005年1月,张铁林接受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聘书。 ●2006年6月30日,曾志伟受聘为海南师范学院客座教授、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大家发表下意见!~~~~

  • 【傅若农教授文章;第六讲】:PLOT气相色谱柱的诱惑力

    编者注:傅若农教授生于1930年,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而后一直在北京理工大学(原北京工业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1958年,傅若农教授开始带领学生初步进入吸附柱色谱和气相色谱的探索;1966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后期,傅若农教授在干校劳动的间隙,系统地阅读并翻译了两本气相色谱启蒙书,从此进入其后半生一直从事的事业——色谱研究。傅若农教授是我国老一辈色谱研究专家,见证了我国气相色谱研究的发展,为我国培养了众多色谱研究人才。此次仪器信息网特邀傅若农教授亲述气相色谱技术发展历史及趋势,以飨读者http://bimg.instrument.com.cn/show/NewsImags/images/2014114164856.png

  • 【傅若农教授文章;第五讲】:气-固色谱的魅力

    傅若农教授是我国老一辈色谱研究专家,本章傅教授介绍了气-固色谱所用固定相的今夕。编者注:傅若农教授生于1930年,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而后一直在北京理工大学(原北京工业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1958年,傅若农教授开始带领学生初步进入吸附柱色谱和气相色谱的探索;1966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后期,傅若农教授在干校劳动的间隙,系统地阅读并翻译了两本气相色谱启蒙书,从此进入其后半生一直从事的事业——色谱研究。傅若农教授是我国老一辈色谱研究专家,见证了我国气相色谱研究的发展,为我国培养了众多色谱研究人才。此次仪器信息网特邀傅若农教授亲述气相色谱技术发展历史及趋势,以飨读者。http://bimg.instrument.com.cn/show/NewsImags/images/2014109102133.bmp

  • 大学教授演讲

    一个大学教授让人发冷汗的讲演一个大学教授让人发冷汗的讲演 演讲人:浙大高分子物理郑强教授 地点:浙江图书馆报告厅,时间:2002年x月x日 精彩语录节选: "在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你能建10所世界一流大学,那美国有多少所?日本有多少所?现在的实际状况是:世界上前200所大学,中国一所都排不进!在亚洲能排出几所?我到国外去看了以后,感到要将浙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就像共产主义理想." "以前说"无知无畏",现在却是"无知才无畏",许多企业把浙江省技术监督局、科委的人请来吃一顿饭,喝一点酒,他就给你签个字,再把我们这些教授胁迫到那里去,给你盖个章,然后就是"填补国内外空白"、"国际先进水平",写论文则是"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首次科学发现"等等,这都是目前非常严重的问题!作为一个大学教授,我深深地为此担忧!这不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的领导无知,是他们倡导了这个主流.我知道在座的处长或老总日子很难过,因为你们不写这样的报表,就拿不到钱,项目就得不到批准.教授也同样如此,天天写报告,而不是在实验室静下心来好好搞研究,这是很严重的!" "我们国家的现实和发展就是这样:凡是依赖不成的,我们自己都能搞得像模像样,比如二弹一星;凡是能够引进的,就都搞不成.......现在很多合资企业就这样,卖点东西,而没有去考虑这些深层次的东西.殊不知,这就是社会的恶性循环!" "我认为:语言、计算机就是工具.中国的外语教授讲英语还不如美国卖菜的农民!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日本博士、德国教授说不出英语的多得是!我们怎么能说一个人不会说英语就是文盲呢?语言就是一个工具!你没有那个环境,他怎么能讲这个语言呢?......如果我是教育部长,我要改革二件事:第一,取消六级考试,你一个研究生连中文一级都不及格,你英文考六级干什么呢?看看研究生写得论文,自己的民族文化都没有学好,天天考英语──打勾:托福打勾,GRE打勾,英文考出很高的分,可哪个写的英文论文在我面前过得了关呢?过不了关!这样培养出来的人能干什么?自己搞的专业一点都没学好!......说不会计算机就是文盲,这又是一个误区!我现在是教授,我顾不上搞计算机!" "你看我,从高中开始学英语,大学学,硕士学,博士学,花了我多少精力!你说中国人怎么做得出高科技的研究成果?我这几天就教训我手下的几位女学生,问她们在干什么,看不到人影,一天到晚考这样、考那样的,到美国去干什么?在国内要干的事多着呢!你整天考英语,美国人连报个名都要收你们的钱,日本人也是如此,中国学生到日本去要交手续费,到日本留学是为日本人打工,好不容易挣点钱交了学费,读完博士在日本的公司就职,当劳动力,挣了一笔钱后要回国了就买了家电,把钱全给了日本人.你们都没有注意这件事,这里面都是经济问题.这就是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 "中小学的教育就是听话,老师管干部,干部管同学,孩子们都学会了成年化的处世方式,这是害人啊!这样强迫性地做了一些好事后,没有把做好事与做人准则结合起来去培养,而只学会了拍马屁、讨老师喜欢、说成人话.上次电视上就曾经播出,一个小孩得了个奖,主诗人问他最愿意说什么,他说:"我最愿意跟江爷爷说:我向你报告!""江爷爷"是谁?还不是老师教的!孩子们在中小学活得很累,到了大学就没人管了,所以就要玩、就要谈恋爱." "我们有很多同学成绩好,却什么都做不了.在我们大学像我这种程度的人,招博士生是从来不看成绩的,成绩算什么!现在我从事的这个领域在中国有叁个杰出的人才,当初在读研究生时都补考过,而成绩考得好的几个人却都跑到美国去卖中药了,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作老板的可不能这样啊!......人才的梯队一定要合理,而不要认为教授就是万能的、博士就是万能的.中国的教育体系就是让每一个老百姓都充满希望和理想,教育孩子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实际上,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扫地能扫好,也应该受到尊重;打扫厕所能打扫干净,也应该受到尊重,不能动不动就要高学历.我要提醒的是:在国外可不是这样,美国、日本的博士就很难找到工作,为什么?因为老板心疼钱,招了博士要给他高工资,而他能做什么用呢?这是个具体问题." "科技到底该干什么?高科技到底该干什么?如果我是科技部长,该玩的就玩,就像陈景润,他就是玩!陈景润如果是处在今天的中国,他绝对是要去讨饭的,因为他不会去搞产业化,他的英语也不好,他说话都不流利,中文都讲不好,按现在"标准",他是个文盲,还谈什么教授!日本人就是喜欢美国人,我跟日本人说:你们这个民族爱谁,谁就要向你们扔原子弹.日本人就是喜欢黑人也不喜欢中国人.......我特别对我们的女教授、女同学说:在日本人面前一句日文都不要讲,会也不要讲;日本人一听说你讲英文,特别是看到中国女孩讲英文,腿都要发软,这是真的!" "中国人为什么这些年都往外跑,最重要的是要让国民自己爱自己国家.......如果我是杭州的市长,我绝对不是狭隘的民族自尊心──如果杭州有什么灾难,我就首先把杭州的老百姓安排在香格里拉,让外国人在外面排队!(掌声!)这样,你才会让你的国民爱自己的国家!一个日本的农民跑到峨嵋山去玩,骨头摔断了,你就用中国空军的直升飞机去救他,而在日本大学一名中国留学生在宿舍里死了7天才被发现;名古屋大学的一对中国博士夫妇和孩子误食有毒磨菇,孩子和母亲死了,父亲则是重症肝炎,在名古屋大学医学院的门诊室等了12个小时,也没有一个日本教授来看望!而你们为什么还要这么友好,以为自己很大度,实际上是被人家耻笑,笑你的无知!你们这个民族贱!我们不能这样!我们的领导人跑到国外去访问,看到有几个人在欢迎他们,就感到挺有面子;而外国来了个什么人物,都是警车开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让我们中国人感到是自豪还是悲哀?所有这些,对教育工作来讲,都是深层次的问题.所以我经常讲,我作为一位自然科学工作者,我教育我的学生,首先是学会做人,没有这些,你学了高分子,外语都是花架子,你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一个观念或是一个问题:是不是技术越新越好?今天谈的就都是提醒大家的......技术并不是越新越好,技术要有储备.日本的企业现在卖的东西大都是10年或15年前的技术,好东西他不拿出来,他要等到现有的技术把成本收回并获得尽可能高额的利润以后才会拿出来.其次,我的对手什么时候推出新东西时,我才会出手.不要以为你今天好不容易搞了生产线,明天又有新的了,你的钱还没赚到就换新的,有什么用?我这次到日本刚好谈到悬浮列车──即使何先生在我也要说,这是中国人又在玩高新科技.悬浮列车目前在理论上都还不成熟.日本现在最完善,最经济的就是新干线! 从经济和市场的概念来讲,越先进的东西,风险越大,有可能得到的回报就越少

  • 【讨论】那些成为教授的明星们 看谁最实至名归

    说说自己的看法,看看别人的意见欢迎大家踊跃投票发言[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7/07/02/ylhj07020035.jpg[/img]成龙职称] 民航飞行学院荣誉教授 北大特座教授 [点评] 飞行学院当教授,成龙大哥可谓当仁不让,君不见,电影里,龙哥在枪林弹雨中飞来飞去……只是,到了北大,他还想怎么飞呢?[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7/07/02/ylhj07020036.jpg[/img]李安职称] 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点评]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臂山。”同样,每个明星心中都有一个教授梦。祝福李安教授桃李满天下,同性异性皆双飞~~~[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7/07/02/ylhj07020037.jpg[/img]周星驰[职称]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兼职教授 [点评] 哪个敢说星爷的电影不艺术?10年前,很多人都敢说星爷的片子粗俗,10年后,星爷到哪所大学当教授不够格呢?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自然是手到擒来,可是,他到商学院干吗去呢。[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7/07/02/ylhj07020038.jpg[/img]唐国强[职称] 南开大学文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客座教授 点评] 以前是著名的“奶油小生”,自从当了一回诸葛亮,扑扇一摇,那张奶油脸,就写满了棱角分明的坚毅——人老了嘛,再装也嫩不了,索性就做个教授过把瘾![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7/07/02/ylhj07020039.jpg[/img]张铁林[职称]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点评] “皇阿玛”当上了“院长”,让我们尽情地山呼万岁吧!但要请张院长谨记,可不要把娱乐圈的“****”带进大学哦![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7/07/02/ylhj07020040.jpg[/img]牛群[职称] 安徽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 合肥炮兵学院客座教授 [点评] 安徽真成了牛群的第二家乡,虽然蒙城是他的“麦城”(由此败走),但赖好也混上了教授: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就是暖人心啊![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7/07/02/ylhj07020041.jpg[/img]曾志伟[职称] 海南师范学院客座教授 艺术学院名誉院长 [点评] 除了成龙,曾志伟俨然成了香港娱乐圈里的“二哥”,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眼瞅着大哥当上了教授,二哥也不能落于人后——不过,还是要努力哦,争取早日当上北大教授![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7/07/02/ylhj07020042.jpg[/img]李湘[职称]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学院播音主持系客座教授 [点评] 放眼望去,明星教授都被男性占据了,这回,李湘终于为女明星出了一口鸟气:你们以为胸大就不能当教授啦?!是的,大学生们严重欢迎胸大的女明星教授,尤其是男生![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7/07/02/ylhj07020043.jpg[/img]张国立[职称]受聘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院长及教授 [点评]作为娱乐界的大腕,张老师的确是火了一把,重庆大学自然希望借助他的名声也能在高校截火一把。[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7/07/02/ylhj07020044.jpg[/img]濮存昕[职称]任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客座教授 [点评]真心希望我们的“少妇杀手”兼爱心大使把他的爱心在大学校园里传递![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7/07/02/ylhj07020045.jpg[/img]赵本山[职称]被聘为国防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为学生讲思想教育课 [点评]可千万不要存在地域观念,借此在校园内传播自己的二人转,到那时我们的国防官兵们可都就是花拳秀腿了。[img]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7/07/02/ylhj07020046.jpg[/img]庞龙[职称]受聘沈阳音乐学院现代声乐演唱专业终身教授 [点评]衷心希望能在沈阳音乐学院的校园里能够飞起更多的蝴蝶!

  • 【分享】李昌厚教授紫外及原吸著作赠送

    我这里有李昌厚教授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及《[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color][/url]分光光度计仪器及应用》数本,值此新年来临之际,特向陕西境内需要此书的同志们赠送,有需要的同志请跟我联系。向李教授致敬!并祝愿他老人家身体健康!

  • 【转帖】美国教授的工资单

    说到底,还是我们把教授太当回事。首先,教授的收入要明显高于老百姓,其次,当教授就要当圣徒,不能为自己算经济账,出去挣点钱就俗了。 北大副教授阿忆在博客上公布了自己的工资单,一个月4000多元。他同时算了家庭开销,表示这点钱根本不够用。结果,这个家庭小账本引起轩然大波。我在美国的一个小大学当文科助理教授,算和阿忆是同行了。我对这场热闹,有不解:第一,阿忆觉得在北大当教授手头紧,这情有可原。手头紧就赶紧去赚钱,写博客为这点小事发什么牢骚?第二,他发了牢骚,读者自可一笑了之,怎么有那么多人跟着愤怒,乃至形成“风暴”? 我这样的反应,大概是“不了解中国国情”吧。不过,把外面的“国情”讲讲,说说我惊异的理由,倒是也可能为我们认识这场是非提供一个有意义的视角。 我感到惊异,是因为无法想像这种事会在美国发生。美国的“国情”是什么呢?一个文科助理教授的年薪,起价就是四五万美元左右。比如我有位朋友是耶鲁博士,在纽约教了几年书,著作也在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年薪没有破5万美元。去年纽约公交系统职工大罢工,号称待遇太低,闹得全城瘫痪。当时看报道,地铁司机和其他勤务人员的平均年薪是6万美元左右。当然,我这个朋友是助理教授,属于教授中最低的阶层,公交职工的平均工资,则包括一些资深的职工。当司机的起薪,未必比助理教授高。另外,大学教授有三个月暑假,公交司机则是全年工作。 不过即使如此,教授的寒酸也可窥一斑:5万美元不到的年薪,扣去税和社安保险等,每个月拿到的工资单也就3000美元。四口之家,在纽约租个便宜的房子,怎么也要1500美元。再加上水电煤气、电视、汽车开销、公交费用等,2000美元就没了。剩下1000美元,就管衣食之需了。在美国生活,有了孩子后汽车是必需品,领失业救济的人都有车。另外,这老兄有车,却无法开车上班。一来老婆孩子要用车,二来他也付不起停车费,只好乘公共交通,这又是几十块的开支。

  • 该怎么正确吃肉?卫计委邀教授谈“红肉致癌论”

    该怎么正确吃肉?卫计委邀教授谈“红肉致癌论”(食安网)10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报告,将加工肉制品列为“致癌物”(1类致癌物)。视觉中国 图  被世卫组织列入“致癌名单”后,红肉和加工肉类还能吃吗?  “该怎么正确吃肉?”——11月4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12320卫生公益热线官方微博@全国卫生12320 邀请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教授马冠生在线答疑,以微访谈的形式回应当下热议。  10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报告,将加工肉制品列为“致癌物”(1类致癌物),将红肉列为“较可能致癌物”(2A类致癌物)。  就加工肉及红肉的安全性,报告遭到中美等国肉类协会接连炮轰,如中国肉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伟曾对媒体表示报告“不慎重、不客观、不科学。”  普通红肉致癌说法并不全面  什么是“红肉”、“白肉”?马冠生回复称,“红肉”和“白肉”一般从动物性食物的颜色上分,在做熟前是红色的肉就属于“红肉”,包括我们经常吃的猪、牛、羊肉等哺乳动物的肉;而那些在做熟前是浅颜色的肉类就属于“白肉”,包括我们平常吃的鸡、鸭、鹅、鱼、虾、蟹、牡蛎、蛤蜊等非哺乳动物的肉。  马冠生称,红肉、白肉是研究人员为了分析不同颜色的肉类对健康的影响而分类的,普通人了解一下大体的分法就行了,不必去钻牛角尖。另外,普通红肉致癌的说法并不全面,一定要考虑到量效关系。  网友问每周吃红肉的正常比例应为一周几次,马冠生说:“每类、每种食物都有它的营养含量特点,没有一种天然的食物中含的营养能满足我们身体所有的营养需要。红肉的脂肪偏多,但是红肉中富含矿物质尤其是铁、锌,并且容易被人体所吸收、利用,还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B1、B2、A、D)等。过量吃不利于健康,建议适量吃。  吃猪肉过多,应注意调整  马冠生在访谈中称,IARC的报告是基于科学调查研究的证据,我国居民的膳食模式和其他国家的有所不同,如果可能,应该就我国居民的膳食摄入情况单独进行风险评估,提出建议。  “但总的来说,还是红肉、加工食品适量(摄入)。” 马冠生说。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年人每天吃动物性食物的量:鱼虾类50~100克(1-2两),畜禽肉类50~75克。  “对于那些吃肉偏多的居民,特别吃猪肉过多的,应注意调整,尽量多吃鸡、鸭、鱼肉。还有一些人平常吃动物性食物的量还不够,应适当增加。”马冠生说。  马冠生最后称,建议大家平常多学营养健康知识,在膳食方面注意食物多样,合理搭配;同时要注意经常运动,吃动平衡,才能走向健康。

  • 请H教授来给误差归类

    请H教授来给误差归类

    新概念测量理论之科普杂文[align=center]请H教授来给误差归类[/align][align=center]武汉大学 叶晓明[/align] 前些时带了个本科毕业设计,题目就不公开了,其核心概念是误差导致偏离、发散和离群的根本原因是因为重复测量中测量条件的变化规则,而不是因为误差存在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差的不同类别,误差实际上不存在这种类别之分。 大抵是答辩中不顺,学生回来抱怨:“H教授说测量学理论不可能因为指导老师的几篇sci论文而发生改变,没有遵循现有测量理论的基本概念逻辑本身就不对。”我只能问学生:“你怀疑你论文中的逻辑推理吗?包括那些案例?”学生回答:“当然不,我是很理解这一思想的,但我不能顶他的牛呀!” H教授,你抛开学术理据不谈而当众诋毁我的研究,你这就犯规了。你不懂可以问,怎么问都可以;就理论谈理论,怎么谈都可以。这世界不只有你一人是测量专家,《计量学报》的编辑和专家的学识应该不比你差,《MEASUREMENT》杂志的编辑和专家的学识也应该不比你差,模糊数学国际会议的专家的学识也应该不比你差。你认真读过我的论文和学生的论文吗?学生的论文本来就是在用案例和逻辑证明现有理论的解释是错的,你却又倒过来以现有理论为基准而断定学生的论文是错的,是谁教给了你这样的“逻辑思维”方式?---你的思维连正常的逻辑性都不具备,学生根本就不服你,只是不敢当众顶你的牛而已! 是的,H教授,学生不能当众顶你的牛,你确实非常的牛B。但是,H教授,你教育学生就是告诫学生一定要因循守旧吗?我看你发表了不少的论文,你那都是在因循守旧吧?你知道什么是科学研究吗?你知道什么叫科学创新、理论创新吗?你知道什么叫理论上的开天辟地吗?你都是博导了,还用这样的话去对付学生,是不是显得……?既然所有理论都正确,那还要科学研究干什么? 请别用你因循守旧的经验去教育学生,不能给人带来新思维的启发也就罢了,何必还去压制别人呢? 不白说你,总得让你服气。既然你这么信任现有测量理论的误差分类学说,那么很简单,我现在就给出几种最常见的误差,你来给它归个类吧。我这里把VIM中误差分类的定义和测绘学名词术语中的误差分类定义都粘贴在这里,看看你如何应用这些定义来对它们分类。 以下是国际计量学名词术语中的误差分类定义: Systematic error---component of measurementerror that in replicate measurements remains constant or varies in apredictable manner. Randomerror---component of measurement error that in replicate measurements varies inan unpredictable manner. 以下是测绘学名词术语中的误差分类定义: 系统误差---同样测量条件下的测量序列中,各测量值的测量误差的数值、符号保持不变或按一确定的规律变化的测量误差。 随机误差---同样测量条件下的测量序列中,各测量值的测量误差符合随机规律的测量误差。[align=center][img=,690,362]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7/201907080837197995_5165_2101846_3.png!w690x362.jpg[/img][/align] 图1是相位式光电测距仪的周期误差,其误差值是量程的正弦函数,所有可能的误差值也同时遵循一个U形分布。 图2是舍入误差(四舍五入),是一种最常见的误差,其误差值是量程的锯齿函数规律,所有可能的误差值也同时遵循一个矩形分布。 图3是直流电压测量中的交流干扰误差,其误差值是时间的正弦函数,所有可能的误差值也同时遵循一个U形分布。 图4是噪声误差,其误差值是时间的随机函数,所有可能的误差值也同时遵循一个正态分布。 这里四种误差只涉及二个测量条件:量程和时间。前二种误差是量程条件的函数,后二种误差是时间条件的函数。 严格遵循误差分类的概念定义,强调同样测量条件下重复测量---量程和时间二个条件都必须保持不变,那么,四种误差都将保持恒定、只能归类为系统误差,连图2图4所示的舍入误差和噪声误差也都将归类为系统误差,根本不是过去认为的随机误差。你怎么根据定义找出一个随机误差? 如果认为图2的舍入误差随量程变化、遵循矩形分布应该是随机误差,那么图1的周期误差也随量程变化、遵循U形分布凭什么就不是随机误差?如果认为图4的噪声误差随时间变化、遵循正态分布应该是随机误差,那么图3的交流电干扰误差也随时间变化、遵循U形分布凭什么就不是随机误差?你如何用分类定义把它们分别归成不同的类别? 这里只谈了量程和时间二个测量条件,实际的测量条件还有仪器、仪器安置、操作人员、温度湿度等等,包括仪器和仪器内外的所有工作状态都是测量条件。所有测量条件都相同,那误差就不可能变化了,所以误差分类定义中的相同测量条件概念的实质就是对一个误差样本做重复统计,这本身就违背了随机统计的基本准则。 相信大家都看明白了,误差的规律性和随机性完全是因为人观察误差的不同角度,误差实际是规律性和随机性的统一体,用规律性和随机性进行误差分类实际是个盲人摸象哲学。 误差都有规律(确定规律或随机规律),也同时都遵循随机分布(概率分布),根本无法以其是否遵循随机分布来分类。同时,误差也能让测量序列偏离(系统影响)、发散(随机影响)甚至离群(不平衡的随机影响),甚至还有发散偏离并存,发散偏离还有强弱不同,还有完全不影响,这些皆因重复测量中的测量条件的变化规则,就这么一回事。当然,你可能对随之而来的理论解释完全无法想像,那是你的思维局限于传统概念的问题,请尽管放心,一切逻辑解释都是完整的,但今天只能给你讲这么多。 是你先公开诋毁我的研究,我不能不从理论上作出澄清。我明白,有你这种认知的人很多,只是不象你这样公开表达而已,所以我必须尽力书写这些科普文章。 2019 7 2 于武汉大学科学网原文链接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30565-1187871.html

  • 【傅若农教授文章;第四讲】:气相色谱固定液的前世今生

    编者注:傅若农教授生于1930年,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而后一直在北京理工大学(原北京工业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1958年,傅若农教授开始带领学生初步进入吸附柱色谱和气相色谱的探索;1966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后期,傅若农教授在干校劳动的间隙,系统地阅读并翻译了两本气相色谱启蒙书,从此进入其后半生一直从事的事业——色谱研究。傅若农教授是我国老一辈色谱研究专家,见证了我国气相色谱研究的发展,为我国培养了众多色谱研究人才。此次仪器信息网特邀傅若农教授亲述气相色谱技术发展历史及趋势,以飨读者。http://bimg.instrument.com.cn/show/NewsImags/images/201492103952.bmp

  • 【转帖】北大教授与小学教师

    这年头,很多人都在哭 穷。北大新闻学院兼职副教授周忆平(即著名的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阿忆),在博客上公布了自己在北大的工资单 ,他的月工资为四千七百八十六元。阿忆抱怨说,这点工资少得可怜。其实,这份收入远远高于其他大学中同级 别的教师的收入。北大毕竟是政府重点扶植的“最高学府”,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门面,北大有充裕的教育经费。而 刚刚成立不久的新闻学院,教师待遇更是高出平均水平。阿忆自己也承认,有些“开源”能力比较弱的系科的正教 授,也拿不到此数目的工资。阿忆在北大仅仅是兼职,每周也就两个课时而已。他每天都在天上飞来飞去,穿梭 于各地电视台的演播室里。阿忆究竟花多少的时间在北大的教学工作上,只有他的学生知道。这年头,即便是大学 里那些全职的教师,也没有多少人真正巴心巴肝地对待学生,更何况只是兼职的阿忆呢?这年头,也没有多少学生 对他们的教授肃然起敬,教授们争先恐后地往钱眼里钻,或争博士点,或拿项目,或到校外兼课,“传道、授业、 解惑”的天职早被抛到了九霄云外。照我看来,阿忆在北大的工资并不低。但阿忆本人却对自己的工资深表不满 ,因为他有一个迥然不同的参照系。在素有“黄金行业”之称的电视界,过惯了纸醉金迷的生活,他对这点收入根 本不屑一顾。据阿忆说,他在电视台任职,月收入至少可以达到八万元以上,他在北京购买的豪宅亦价值数百万,开的是豪华的别克轿车。北大的这点工资,连养车都不够,哪里能让他维持如此高标准的生活方式呢?阿忆的哭 穷,迅速得到若干北大著名教授的共鸣。某些北大教授正在蜕变成这个时代最无耻的人。在这些名动天下的教授当 中,有歌颂皇权鄙视民主的海归博士,有受宠若惊出席北韩使馆招待会的金家王朝的粉丝,有说官僚越腐败则经济 越有活力的经济学家。北大已经由一所“常为新的、与黑暗势力作战”的大学,沦为官与商的帮凶和帮忙。北大像 血吸虫一样贪得无厌地耗费着巨额的民脂民膏,却不曾想过自己应当为这个国家和民族、为深陷于苦难中的同胞做 点什么、说点什么。昔日,我曾经为北大人的身份而感到骄傲;今天,我却为此而感到深深的耻辱。就在“北大 教授哭穷”成为网民和媒体争议的话题的时候,我却看到另外一则关于一位小学教师的新闻。刘念友,重庆市开 县北斗村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开县是全国闻名的贫困县,北斗村是开县郭家镇北斗地区最偏远、最贫穷的 山区,北斗村小学距北斗中心校步行需两个多小时。在当地老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背了时都莫到北斗去。” 刘念友却主动申请到这个“鸟都不屙屎的地方”去任教。整个学校就他一名教职工,要教一个三年级的所有学科,十七名山里娃。这份工作未必比阿忆在北大的工作简单。开学第一天,刘念友的心就被孩子们深深震撼了。“本 以为开学这天,娃儿再穷也要穿得光光鲜鲜的,可他们一个个都像叫花儿。几乎所有孩子都穿着极不合身的衣服,有的衣服是用其他布料接成几截,有的能明显看出是大人的。大多数没有文具盒、文具,有的只带二十块钱来交学 费。”刘念友当即从口袋里摸出仅有的二百多元,帮几个学生交清学费。当天放学后,他又匆匆赶回家,从家里仅 存的三百多元中拿出一百五十元,为几个贫困生买文具、买衣服。“总不能眼看自己的学生因为没钱而辍学吧!” 刘念友在北斗村小学全职工作的年收入,还比不上阿忆先生在北大兼职工作的月收入。谁更穷呢?阿忆教授在网 络上高调哭穷,刘念友却如春雨润物默默无声。有人说,北大教授与小学教师之间,身份不同、地位不同、学识不 同,精英与大众也许就应该有这样大的差异。北大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不就说过——如果北大教授个个都有了别墅 和豪华轿车,中国就实现了现代化吗?至于刘念友们的命运,那些高傲的教授们是根本不会放在心上的。在一对 儿女的眼中,刘念友是一个狠心的爸爸。两个孩子先后考上大学,父亲并未给他们准备充足的学费。两个孩子在学 校里连吃饱饭的钱都没有,只好在学校的食堂里打工,才换取到可以果腹的食物。 但是,在刘念友教书的班上,在他的学生们眼中,刘老师却是一位“很有钱”的老师。刘老师经常帮助那些家中十分贫穷、缴纳不起学费的孩子 ,甚至连很多孩子的生活费以及生病了买药的钱,都是由刘老师支付的。从一九七七年开始,从教二十八年,刘念 友每年都在资助自己班上的贫困学生,他的班上从来都没有因为钱而辍学的学生。以他那一点微薄的工资,根本不 可能承担这一笔又一笔的费用。那么,刘老师的钱,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久而久之,学校里的同事和家人们发 现,刘念友在周末和寒暑假经常“人间蒸发”,没有人知道他究竟上哪里去了。一次偶然的机会,北斗村中心校校 长发现,刘念友的耳朵背后全是黑色的煤污。经过一番盘问,他这下才知道了真相:每逢假期,刘念友便到附近的 煤矿下井挖煤,靠挖煤换来的钱资助班上的学生。后来,一位记者跟随刘念友下井,他这样描写刘念友一天的挖 煤生涯:“清晨七时,开县郭家镇麒龙煤矿主井。天还没亮,四十八岁的刘念友便和工友一道背着电瓶、顶着矿灯 ,行进在狭长的主井甬道中。头顶不断淌下的水滴很快将衣服淋湿,空气也越来越差,鼓风机巨大的轰鸣声在井下 回响。二十多分钟后,他们来到距洞口一千五百米处的东大巷掘井口。掘井口空间矮,要猫着身子才能活动,地上 堆满先前凿下的原煤,被水泡得黝亮,潮湿闷热的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原煤气味和汗味。在昏暗的矿灯照射下,刘 念友麻利地躺在地上,娴熟地用凿子凿着头顶上方的煤层。煤块松动,煤碴掉在净是汗水的脸上,他用手抹了一把 ,再凿。二十分钟左右,他就地休息两分钟,继续。”这样的高强度劳动,不是一般的读书人能够承受的。我建 议阿忆教授去亲身体验体验,他就知道自己仅仅靠嘴皮子吃饭实在是太容易了。刘念友却这样干了一年又一年。与 刘念友一起下井挖煤的农民工,都很佩服刘老师的吃苦精神,同时他们也感到十分困惑:“既然他是个老师,是个 文化人,有固定的收入,为什么还要来井下受这份罪,挣这点钱用命来换的钱呢?”然而,正是靠着这笔用生命换 来的钱,刘老师才让所有的学生都完成了所谓的“义务教育”。刘念友从来没有哭穷,即便他大声哭穷,也不会 像名人阿忆教授那样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刘念友一边在暗无天日、危险重重的井下挖煤,一边在课堂上告诉学生 说,知识能够改变命运;阿忆教授却在心安理得地哭穷,因为他傲慢地认为自己是精英分子,精英分子不该只有这 么少的工资,尽管北大副教授的职务只是他的一份兼职,他在电视台的那些肥缺并没有统统辞去。富人总是感到 不足和不满,穷人却自己动手改变现状。刘念友便是鲁迅说称赞的“埋头苦干的人”和“拼命硬干的人”。我不知 道阿忆在面对刘念友的时候会怎样。想来,这位巧舌如簧的电视人,在公众面前会虚情假意地赞赏刘念友一番,然 后又在背后说,这个时代怎么会有这么傻的人!阿忆说出了许多北大教授的心声,他们只是希望自己能够分配到更 多的利益。北大人已经不再为弱势群体而呐喊,他们只为自己的私利而呼吁。北大不幸地变成了自私自利者的天堂 。一群自私的老师,将一群全国最聪明的学生,教育成了新一代最自私的“精英”。这些年来,北大不断伸手向社 会“要”,却从来没有想过如何以文化和科学的创造以及对公平和正义的捍卫来反馈社会。北大教授阿忆和小学 教师刘念友,一个人高居金字塔的顶端,一个人匍匐在金字塔的底部。然而,在我看来,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不 是像周忆平这样学识渊博、口吐莲花、食有鱼出有车的高级知识分子;而是像刘念友这样默默无闻、春蚕吐丝、肩 起黑暗的闸门的普通公民。[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7/03/200703052101_43609_1844026_3.gif[/img]

  • 【分享】绝对经典!各大名校教授幽默语录

    ====== 财大老教授 ======    你别以为人民群众没有理想,那个,黄土高原上,倚在墙边,白发苍苍,行将入土的老汉,他也是有梦想的,只要你给他一个机会,他就会显示出来。斗地主?去!    人嘛,通常都是在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才会理智,比如说买件衣服,你能够花上一整天的功夫,从价钱到款式到颜色,什么都能比较个半天,结果最后还没买。可  是在那些决定性的事情上,却往往不理智,头脑一热,决定就下来了。(注:国人买股票尤其如此哈哈)    列宁的思想就是,目的证明手段正确。历史的列车要前进,路上的小草怎么办呢?那就碾吧。    重复一万遍真理比不上发明一条谬误。(注:太对了)====== 清华教授 ======清华离世界一流大学有多远?出清华西门往前走500米!(注:那是北大东门)你要是看了(黄碟),那是不允许的;你要是没看过,那你的人生是不丰满的。(注:不知道该老师人生是否丰满嘿嘿)我们每个人都是处在好人山脚下,坏人坑边上。我要是潘金莲,也选西门庆!====== 复旦教授 ======    78界我们同学聚会,名单打印出来,很多人都是已故。为什么已故呢,都是枪毙的。当然现在还有很多还关着。干我们这一行,出来都是两院院士,做得好进医院,做不好进法院……(注:沉重的社会)    我有个60岁的朋友,他估计能够活到90岁,是正常的直线折旧。但是后来,他请了一个小保姆,两年后就死了,这就是加速折旧。(注:浮想联翩)    上海的家庭治理结构和别的地方是不一样的,是丈母娘*屏蔽内容*下的太太负责制。在我家就是这样,家里大事听我的小事听她的。什么叫大事呢?打伊拉克就是大事,其余的都是小事(注:地道上海男)    现在10份验资报告9份是假的,哪里来这么多钱啊。出了事情法警上门,早上第一个来的把银行存款冻结,然后来了第二个,看看没有银行存款可以冻结了,就把电脑搬走查封。下午来了第三批,看看只好搬办公桌了。到后来来了第四批,就看到一个人坐在地上什么也没有了……

  • 【转帖】教授的裸体教育

    2006年9月27日新华网首页社会频道滚动新闻栏目引自扬子晚报消息:江苏技术师院艺术学院副教授莫小新,在最近一次“人体艺术与人性意识教育”现场教学研讨会上,当众脱光衣服,赤裸着身体向几十名学生及老师阐述自己对人体艺术和人性文化的理解。据介绍,9月14日国内首家“人体文化艺术研究所”在常州揭牌成立,“人体艺术与人性文化研究”是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编号为05BF035的国家年度课题。2005年9月30日课题立项2006年3月启动,课题资金投入预计103万元,莫教授还做了数万言的开题报告,这次56岁的莫教授为艺术研究“身体力行”挑战禁忌的“裸体版”的言传身教颇令人惊诧。   对莫教授的惊天一脱人们褒贬不一,有的说莫教授裸教冲破人性禁区的教育方式颠覆中国传统教育观念要载入史册的,有的说莫教授全裸授课让人害臊是亵渎了人体艺术与人性文化研究本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导、著名艺术史论家也是本课题的负责人陈醉先生表示“作为教育者来说,主要还是应该是对学生灌输一种思想,教会一种具体的技巧”,文化部有关机构的官员对“裸体教学”的“奇思妙想”被赤裸裸搬到教学中也持不赞同的态度。   是否研究人体艺术就得教授脱光腚?我国美术教育家刘海粟1917年在上海美专举办的学生毕业成绩展览中陈列人体习作素描曾触发了“裸体模特风波”,刘海粟当时被斥为“艺术叛徒”、“教育界之蟊贼”。从“五**四”运**动时期开始人体模特儿与裸体艺术就在中国站住了脚跟。后来的阶级斗争时代,人体都被草绿色蓝色裹的死死的。现在则今非昔比了,喝酒用大碗了搞破**鞋没人管了,裸更是简直成了国人的一剂猛药,比如想出名的秀臀秀乳沟还有下体写真镶镜框展览的,想出书的闹市裸奔,排电影电视的半裸床上戏全**裸**裸替的,让人眼球疲劳和反胃。只是我不知道将来会不会出现上**访**告**状的也裸起来,我也不知道裸的作用裸的张力和引力咋就这么大!   莫教授以近耳顺之年也裸教了,他“很激动,完全一副忘我的境界,说着说着就解开了衣带,赤露着身体站在讲台中央的位置”,“此时画室里挤满了三十多人,画室外还围着很多看稀奇的大学生”。从照片上看莫教授果然艺术,长发一束轻披右肩,他老人家光着腚很自豪地说他的“虎背熊腰”也是因为自己有十几年的劳动经历而在身体上烙下的“历史印迹”、“可以反映我那个时代的特点”。还说:“我的情绪可以反映在自己的身体上,只要一上火一着急,大腿就会起疙瘩。”看来莫教授身边除了男女学生还立一老头和坐一老太模特,模特木然立或和衣呆坐教授倒先裸了,讲大腿鸡皮疙瘩内裤脱了露阴做甚又不是那东东长了疙瘩,展示虎背熊腰脱光膀子也就够了又何必光腚。   我们不知在场的年轻学子有何心理感受,但消息说莫教授“裸体教学”的过程前后持续近一个小时,面对老师“惊世骇俗”的表现,大多同学表情显得十分惊讶和不自然,有的同学低着头侧耳倾听,有的目光呆滞地仰视,有的同学则尴尬地埋头“专注”着地面。谁也不能说裸体不好,人体美是艺术,许久以来女人也不再是老虎。但是,裸是得分场合的,比如在家可裸在澡堂子在产房都需一丝不挂等。也许莫教授会说这是艺术是科研课题,那么照此说来哪位性学大师,讲性科学课程也就可当着众学子的面做**爱演示了。艺术与低俗的分野的界定,在艺术家和民众不会一样,然而艺术是要为大众服务的,那么就有一个公序良俗问题。你的艺术如果引起他人的不适,比如教授光腚授课,引起男女学生不适,就是不宜的。记得去年某地的一个中学美术教师在美术课堂上当着学生的面吃大便,说是行为艺术。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绝不是用来光腚或吃大便的,教师用自己出格的教学方式如裸教就是强暴学生的意愿,教育是科学不是杂耍,教师裸教只能是出滑稽剧。教学需要有一个基本的道德底线,不能违背主流社会的价值准绳和公序良俗,在这一点上人体艺术教学并没有“豁免权”。   当我们赞赏人体的美仑美奂时不能不想起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的“自然中任何东西都比不上人体更有性格。人体由于它的力,或者由于它的美,可以唤起种种不同的意象”,还有苏联女雕塑家穆希娜“人体,最能充分、最真诚、不隐蔽地表现人的情欲和内在的精神面貌(不是一切都可以加上裤衩的)”的话语,这是艺术层面上的对人体的赞美和理解,而并不是裸教。我们知道,在公共场所露阴是不被我们的道德伦理做接受的,也是为法律所禁止。2005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猥亵他人的,或者在公共场所故意裸露身体,情节恶劣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教室虽然还不能说是车站、广场那样的“公共场所”,但绝不是私人场合,教室实际上是与机关、职场一样是一种特定的一定范围的多人的场所,是有公共的属性的,莫教授不过是打了艺术的招牌的擦边球而已。 据报道莫教授家中楼上楼下挂满他的裸体自画像和艺术创作品,我等俗人看来也是不可思议的,比如按教授的年岁或许该是祖父或外祖父级的了,晚辈份的看了您老的玉体该做何想呢?当然这是教授的家事,与我等无关。莫教授认为“全裸授课”、“这种“阳光教育”,能够避免人因为暗地了解性知识而产生的变态心理。这样做的目的也是要让学生克服在人体艺术创作和研究方面的心理障碍和羞耻心。”然而,受众能否与莫教授的思维同拍,更况脱的施与与被裸体“强暴”的感受也绝不会一样,而且艺术更需要有廉耻之心。   自上世纪初西方人体艺术输入国门,其内涵和意义就非常复杂,一方面被视为洪水猛兽对以服饰礼仪文明为特征的中国传统人性文化构成巨大冲击和威胁;另一方面又被看作是反封建反传统的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中国百年人体艺术与人性文化历史资料,需要全面的收集、整理、甄别、鉴定,其史实需要建构。莫教授的课题是要理性认识中国百年人体艺术与人性文化历史与现状,开展对中国百年人体艺术与人性文化的思辨与批判,开掘人体艺术与人性文化研究的崭新角度,这无疑是高尚的,只是光着腚大讲鸡皮疙瘩虎背熊腰面对几十个男女子是否走了人体艺术与人性文化的题呢?

  • 三句来自分析化学教授的话

    [align=center][b]三句来自分析化学教授的话[/b][/align][align=center]廖洪柱[/align]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有许多影响我们很深的老师,朋友,以及家人。他们的言行举止,造就了今天的你我。在我博士期间,有三位分析化学教授的三句话,影响我直到如今。一直想找机会把内心的感想写下来。在2019临到之际,我想与大家分享,或许这些话也能同样影响你。这三句话由于是口述,或许有些许偏差,请您谅解。We do not marry any specific technique.--Dr. Purnendu K Dasgupta这第一句话,来自于University of Texas atArlington, 我的博士导师 Dr. Dasgupta. 对于我自己而言,这句话也是对他最简短而有力的评价了。他爱好兴趣广泛,除化学以外,对电子,摄影,文学等等都有涉猎。早年的他,还曾想成为诗人。今天,自然科学领域是如此的分叉与交替,一个人不再可能同时是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与哲学家。如果我们想在某个领域脱颖而出,就必须长时间专攻某一个小的方向。很多时候,这样的专注会缩小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不到整个领域的发展趋势。 在Dr. Dasgupta的个人主页,关于兴趣一栏有写着:微量大气气体分子测量,空气污染毒理学,疾病诊断中的呼吸气体测量,微型传感器,自动智能分析仪,化学工业自动化过程分析仪,[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3p][color=#3333ff]离子色谱[/color][/url],离子分析新方法等等。虽然很多专业领域的同行们会首先想到他是[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3p][color=#3333ff]离子色谱[/color][/url]专家,但是他从来不受其限制。每次参加完学术会议回来,就会在组会上与大家分享他看到的新技术、新仪器。有时还会让组员尝试做一些相似的工作,虽然我们一时的相关实验条件还不是很好,他也会迎难而上。每次组会看到异常难以解释的实验现象,并不是失望,而是好奇与兴奋。他会对此进一步追根究底。这种对科研的极大兴趣,让他常常有新的科研发现与发表。对于分析化学,许多的分析方法与技术已经成熟。你若想有新的发现,就必须不放过小的细节与异常的实验结果。这一点上,他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不惧怕尝试新的东西,反而有一种兴奋与期待。要想成为技术大拿,就需要不断地打怪升级,积攒经验。工作以后,你会发现两种类型的科研人员,一种是循规蹈矩,按照标准方法,按照上司指令来完成任务。实验结果不是预期所想时,首先是报告给上司,而非自己思想其中原因;另外一种就是不想按规则来,对于重复性实验没有大的兴趣,但是对异常的、新的课题却很感兴趣。前一种适合在质检部门工作,后一种适合在研发部门工作。对比这下,我更倾向于后一种。在博士实习期间,没有用过质谱的我,在极其昂贵的质谱仪器面前,并没有胆小害怕,相反却怀有极大的热情与好奇,虽然是实习,最后也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毕业工作后,药厂的科研工作大大不同于我在博士期间所做的,这些却极大地吸引着我。我并不喜欢做重复性的日常实验,却对新课题与新问题感兴趣,这些也是我的精神食粮。慢慢地,让我能得到同事与上司的认可。简而言之,如果你想你的事业能有一个好的发展,就需要有一个开放的、愿意学习的心态。让你的价值随年岁的增长而同倍增值,而非保值或贬值。不拘泥于一个方向、一种技术,让你前面的道路越走越宽。Beyond our fields, our ignorance is thesame. - Dr. Milton Lee这第二句话,来自于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的Dr. Lee. 偶然的机会,让我能有幸认识他。Dr. Lee同样是分析化学领域有名的科学家。不仅培养了大量的学生,发表过不少的科研工作。同时,他也是多个分析化学期刊的编辑。此外,十多年来,一直是一个ISCC&GCXGC学术会议的主持。与大多数的分析化学教授不同的是,他曾前后开办过三家公司,将他研发出的仪器投入市场并盈利。这些事情都需要花极多的时间与精力,才能平衡并做好。三年前,他本人已经退休,却还是工作在科研的第一线。鉴于他为BYU做出的贡献,学校仍让他保留了办公室与实验室,他每年仍发表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研论文。与LEE教授相识于2015的ISCC&GCXGC会议上,当时的我正在寻找毕业后工作或博后的机会。他谦虚温和,平易近人。在谈到我导师的时候,他说,你导师在数学,电子电路比我厉害很多。“Beyond our fields, our ignorance is the same.”,常常在他讲座的结尾时提到。这种承认自己所知所学有限,愿意用一种谦虚的心态与人交流与学习,会让我们事业的道路越走越宽。比方,开发分析仪器并商品化,正是需要多个领域的相互密切合作,正是需要别人的专业能力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许,我们年轻的时候可以承认我们的无知,愿意虚心向人学习。可当我们已经工作多年并有了丰富的经验时,我们或许就不敢再承认我们的无知了。此外,我们对“无知“的认知,会让我们更有自信与他人相处,因为我们知道他人也有他人的无知之处。既然都是无知之人,又何妨不拿下面具,一起来做个愿意学习的人呢。盼望我们都愿意做一个“无知”的人,这样的无知,让我们找到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种对自己“无知”的认识,也正是我们能不断前进的动力。Life is a balance! - Dr. Dan W Armstrong这第三句话, 来自于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 的Dr. Armstrong。 Dr.Armstrong同样是分析化学领域有名的科学家。他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学生,发表了不少的科研工作,是AC等期刊的编辑,也是手性色谱的创始人物,对色谱分离技术做出了卓越贡献。Life is a balance这句话,常常出现在他的SeparationScience的课。我忘了他对这句话的解释以及他讲过的其它话,唯有对这句话印象特别的深刻。为了更好的诠释,我自己加了一句话:Life is a balance! For me, it means health, family, and Career! 对于我而言,这三者正是健康,家庭,与事业。好像这是一个再简单明了不过的道理了,可是我们很多时候,即没有平衡,也颠倒次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现代版还在不断上演。轻伤不下火线,感冒了还是战斗在工作的第一线,却有三个问题出现。第一,个人工作效率下降;第二,影响与干扰同事工作;第三,万一自己病情加重,或让他人感冒,则带来了更大的麻烦。感冒了仍要工作,本来也情有可原,要不就要将有限的个人休假时间用掉。只是这件事不应当大力宣传,鼓励大家如此行。更夸张一点的,就是有亲人重病或离世,也仍工作在第一线,媒体大力宣传。好像他是为国家、为社会,却背离了人的本性。一个人如果连亲人都能不照料不关心,却想要全心全意服务于社会,还是让人多少有一丝疑虑。颠倒次序的例子,还有就是为了事业,没日没夜地工作,陪客户喝酒聊天,事业是有了些起色,可是健康却丢失了,最后生病了还需要妻子来照顾。正确的顺序,首先是个人健康。我们中国人的观念是爱家人胜过爱自己,可是如果自己身体都照料不好,就只会成为家庭的负担,增加妻子与儿女的压力。其次是家庭。我们的观念往往是我要为儿女创造好的环境,使他们免于我曾受过的苦。结果呢,从来没有时间陪妻子和孩子,妻子也个人承担了许多的压力,并不觉得生活幸福。儿女觉得父亲并不在乎他们的学习与生活,长大后与没有与父亲恢复一种好的关系。当一个人身体健康,家庭美满,事业自然而然就会稳步上升。虽然开始的时候不如那拼命工作的同事晋升快,却终是让上司放心,让同事安心,让朋友开心的人。就算最后也没有升到高位,幸福感却很足很够,是一个可以提供正能量的人。Dr. Armstrong也正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他虽年近七十,却常常去GYM锻炼,保持很好的身体素质。同时,家庭美满,儿女事业有成。做为分析化学TOP10的科学家,事业自然也是很好,人生只能更加分。我在2018下半年生病以后,才慢慢又找回了平衡与次序。每周有三、四次的锻炼身体,花更多的时间在家庭生活上。静下心来以后,觉得个人事业就是一份养活家人的工作。虽然一切都是可预见的,可是谁又知道明天的道路,说不定更好的机会在前面等着我。就算最终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却丝毫不影响我成为一个生活幸福的人。总而言之,首先,需要有一个开放的,愿意学习的心态,能愿意随着时代的潮流往前,而不是固守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与时代脱轨。其次,看到我们自己的无知,一方面让我们有谦虚学习的态度,另一方面让我们有自信,因为那有才、有能的人同样也有无知的地方。最后,最重要的就是找到生活的平衡。一张桌子三条腿就稳定了。同样,生活有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有成就完美了。这三者,健康第一,家庭第二,事业第三。三而一,稳而胜。说教简单,实行不易,就像开车,往左偏了就要稍往右打方向盘, 速度快了就踩刹车。让我们共勉之,一起找到生活的平衡,也能事业有成。

  • 【傅若农教授文章;第八讲】:一扫而光——吹扫捕集-气相色谱的发展

    编者注:傅若农教授生于1930年,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而后一直在北京理工大学(原北京工业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1958年,傅若农教授开始带领学生初步进入吸附柱色谱和气相色谱的探索;1966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后期,傅若农教授在干校劳动的间隙,系统地阅读并翻译了两本气相色谱启蒙书,从此进入其后半生一直从事的事业——色谱研究。傅若农教授是我国老一辈色谱研究专家,见证了我国气相色谱研究的发展,为我国培养了众多色谱研究人才。此次仪器信息网特邀傅若农教授亲述气相色谱技术发展历史及趋势,以飨读者。http://bimg.instrument.com.cn/show/NewsImags/images/201516143559.png

  • 【傅若农教授文章;第十讲】:扭转乾坤—神奇的反应顶空气相色谱分析

    http://bimg.instrument.com.cn/show/NewsImags/images/2015211191452.png编者注:傅若农教授生于1930年,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而后一直在北京理工大学(原北京工业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1958年,傅若农教授开始带领学生初步进入吸附柱色谱和气相色谱的探索;1966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后期,傅若农教授在干校劳动的间隙,系统地阅读并翻译了两本气相色谱启蒙书,从此进入其后半生一直从事的事业——色谱研究。傅若农教授是我国老一辈色谱研究专家,见证了我国气相色谱研究的发展,为我国培养了众多色谱研究人才。

  • 【原创】南京工业大学-时钧教授

    时钧  时钧(1912年12月13日—2005年9月1日),出生于江苏常熟。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化学工程学家。江苏常熟人。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34年,时钧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36年获美国缅因大学硕士学位。南京化工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化学工程学教学与科研工作。80年代以来在流体相平衡、微量量热、色谱法物性测定、输运性质研究、分子模拟及传质分离等领域合作发表大量论文。90年代以来开辟无机陶瓷膜科学与技术的新研究领域,承担多项国家重点项目。在无机膜设备、成膜机理和膜性能表征等方面取得多项创造性成果。近年主持完成《化学工程手册》新版以及化工卷的编撰工作。 2005年9月1日凌晨3时15分于南京病逝,享年93岁。 时钧一生从教,甘为人梯,默默耕耘。在他的学生中,已有10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获得高级职称的数以百计。他的弟子遍布世界各地,有些已是蜚声中外的专家、学者,在化工、炼油、冶金、建材、机械、医药等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著名科学家张存浩说得好:“我一生从事过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工作,然而时老师教给我的知识却始终起着主旋律的作用。”半个多世纪的辛劳熬白了他的鬓发,而他的青春活力却在一代代弟子身上得到焕发,他的事业正由众多的学生去弘扬光大。

  • 潍坊学院副教授被指9篇论文全涉剽窃

    来源:齐鲁晚报作者:吴 金彪字体大小: “9篇论文全部涉嫌抄袭,所谓获奖文章竟然是整段整段剽窃他人的。”近日,潍坊一名读者向本报反映,潍坊学院一名副教授公开发表的9篇论文涉嫌学术造假。而被举报者回应,举报人是因利益关系才“胡编乱造”的。13日下午,记者从潍坊学院了解到,举报人反映的问题属实,学校已经对涉事副教授作出降低岗位等级等处分。举报人:别人的论文她换个地名就发表在约记者见面的地方,举报人张女士整理的材料有厚厚的一沓,堆满了桌子,其中就包括被举报的张姓副教授涉嫌剽窃的9篇论文。在这些论文中,张姓副教授发表的论文大多为系统控制理论方面的文章,专业性比较强,主要发表在《潍坊学院学报》、《微计算机信息》、《山东纺织经济》、《电子质量》等刊物上。很多文章段落与他人先前发表的同类文章“高度一致”,有些段落甚至做到了“一字不差”。核对该副教授在2005年-2009年的9篇文章可以发现,这种“高度一致”现象并非个例,9篇论文几乎每篇都可以找到“原型”。其中5篇为“摘抄”他人单篇论文,4篇论文为“参考”他人多篇文章综合而来。“都是拼凑起来的。更可笑的是,别人发表了一篇关于广东省一座桥闸的文章,她把桥闸名称改成山东的,就发了。人家论文研究的是陕西一家医院的供电设备,她改成山东的,就用了。”举报人张女士说,经过她的检索,目前一共发现了该副教授9篇论文涉嫌“严重抄袭”。“我也是从这名副教授的一个获奖证书发现端倪的。当时她好像是因为某篇论文获奖了,我就去检索了一下,结果发现不止获奖论文有问题,其他8篇文章也都涉嫌抄袭,而且相当严重。”举报人张女士说。副教授:举报人因利益关系“胡编乱造”对于张女士的举报,被举报的张姓副教授是何态度?13日下午,潍坊学院的张姓女副教授通过电话对此进行了回应。对于举报人的说法,她表示对方就是“想敲诈”,双方有利益纠纷才导致这种情况发生,举报人“天天到学校闹,闹得沸沸扬扬”,影响了她的工作和生活,对于这件事,学校很多领导都知道。那么撇开两人的所谓“利益纠葛”,举报人的材料是否属实呢?9篇论文是否涉嫌剽窃?然而对于“剽窃”一说,这名副教授在电话中并不承认,称只是论文“有个别的地方有类似的地方”,记者没必要对此事进行采访。在电话中,记者提出与这名副教授见面详细了解事情经过,但这名副教授表示,最近学校已经放假,因为这件事她已经十分疲惫,不愿与记者见面。记者询问她任职期间一共发表了几篇文章,她也表示“并没有计算过”。最后这名副教授表示,所谓“剽窃”的事学校已经查过了,记者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可以向学校询问具体情况。“(调查结果)学校知道,你们可以问学校领导。她还在网上发布信息,我还没追究她呢!”这名副教授愤愤地说。学校:已对涉事副教授做降级处分那么对于张女士举报副教授涉嫌抄袭一事,学校到底是怎么认定的?在位于潍坊市东风东街的潍坊学院,被举报副教授所在院系的一位负责人承认,这名副教授确实是系里的老师,目前仍是副教授职称。举报人递交材料后,院系和学校党委都十分重视,很快就进行了研究,学校的学术委员会也对此事进行了讨论。最后由学校出具了一份处理决定,认为这名副教授确实存在“剽窃行为”,并对这名副教授作出了处罚。13日下午,学校提供了一份处理决定书。这份盖有“潍坊学院监察室”公章的处理决定称“经调查核实,举报所反映的问题属实”。学校已经根据相关规定给予这名副教授降低岗位等级处分(由专业技术六级降为专业技术七级),处分期24个月(2014年1月2日至2016年1月1日)。有关该副教授抄袭的论文,不得作为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岗位聘用与考核、成果评奖、荣誉评选、项目申报等的依据。不过举报人张女士对学校这份处理结果并不满意,她表示,这名副教授非“一般抄袭”,剽窃论文数量多,剽窃情节特别恶劣,严重损害了学校的声誉,应该重罚,“现在的处罚太轻了。我会继续向上反映。”“七级是副教授职称的最低一级,岗位等级由专业技术六级降为七级,已经是相当严厉的处罚了。”被举报副教授所在院系一位负责人说。至于为何没有取消副教授资格,这位负责人表示,涉嫌抄袭的9篇论文都是这名教师获得副教授职称后发表的,这就是说,这9篇论文不涉及副教授职称评选方面的问题。此外,对于这名副教授的处罚决定,不是某个人做出的,而是学校相关部门集体讨论决定的。

  • 【傅若农教授文章;第七讲】:酒驾判官—顶空气相色谱的前世今生

    编者注:傅若农教授生于1930年,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而后一直在北京理工大学(原北京工业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1958年,傅若农教授开始带领学生初步进入吸附柱色谱和气相色谱的探索;1966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后期,傅若农教授在干校劳动的间隙,系统地阅读并翻译了两本气相色谱启蒙书,从此进入其后半生一直从事的事业——色谱研究。傅若农教授是我国老一辈色谱研究专家,见证了我国气相色谱研究的发展,为我国培养了众多色谱研究人才。此次仪器信息网特邀傅若农教授亲述气相色谱技术发展历史及趋势,以飨读者。http://bimg.instrument.com.cn/show/NewsImags/images/2014125174635.png

  • 中科院李昌厚教授莅临月旭科技参观授课

    中科院李昌厚教授莅临月旭科技参观授课

    [size=12px][color=#3e3e3e]2019年12月4日,月旭科技迎来了尊贵的客人——[b]中科院李昌厚教授[/b]。在月旭科技常务副总任兴发和仪器部同事的陪同下,李教授参观了月旭科技在上海总部的研发实验室、应用实验室和培训中心等,李教授对月旭科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非常认可,对月旭自主研发生产的[b]Wisys5000高效液相色谱仪产品[/b]进行了充分的肯定。[/color][/size][size=12px]李教授为月旭仪器和应用团队带来了一场题为《HPLC有关问题的探讨》的精彩报告,报告中李教授提到了[b]HPLC研发者和使用者必须认识并重视的有关问题[/b],注重仪器学“光机电算用”的理论和仪器系统研发的重要性,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使参会者受益颇丰。同时,李教授鼓励月旭的年轻人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为我国的科学仪器事业的发展而奋斗。[/size][align=center][img=,600,44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12/201912061901352996_9123_932_3.jpg!w690x515.jpg[/img][/align][align=center][size=12px]李教授为月旭分享报告[/size][/align][size=12px]正如李教授在报告中所强调的,虽然国产高端仪器与进口高端仪器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在常规仪器如HPLC、GC等仪器上,国产并不比进口的差,甚至比进口仪器要好。李教授希望大家一起努力研发新的色谱仪器,赶超国际新先进水平。让我们一起共勉,创造性能卓越的民族仪器。[/size][align=center][size=12px][img=,600,221]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12/201912061902558377_830_932_3.jpg!w560x207.jpg[/img][/size][/align][align=center][size=12px]月旭科技液相产品线[/size][/align][align=center][size=12px][img=,600,449]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12/201912061903359501_2891_932_3.jpg!w690x517.jpg[/img][/size][/align][align=center][size=12px]会后合影[/size][/align][align=center][size=12px][b][size=15px]附录:李昌厚教授简介[/size][/b][/size][/align][size=12px]李昌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光学专业,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1988年调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职称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仪器分析室主任、生化仪器研究组组长等职。著有《高效液相色谱仪器及其应用》、《仪器学理论与实践》、《[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color][/url]分光光度计仪器及应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书。[/size][size=12px]1992年开始,任华东理工大学兼职教授。被推选任中国分析仪器学会副理事长兼光谱仪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高速分析仪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光学仪器学会物理光学仪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认证/审查认可国家级评审员,《光学仪器》副主编、《生命科学仪器》副主编、《光谱仪器与分析》副主编等十多个著名艺术团体的领导职务,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size][size=12px]长期从事分析仪器、生命科学仪器及其应用研究,在光谱仪器、色谱仪器的研制及其应用方面、在各类分光光度计和高效液相色谱的性能技术指际检测等方面有精深研究。[/size][size=12px]作为第一完成者,先后完成科研成果15项,其中13项达到国际同类仪器的先进水平。作为第一获奖人,先后获得各类科技奖5项,其中国家发明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1项、上海市科技金点子奖1项。[/size]

  • 【傅若农教授文章;第二讲】:从国产气相产品看国内气相发展脉络及现状

    傅若农教授是我国老一辈色谱研究专家,本章傅教授介绍了国产气相色谱仪技术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编者注:傅若农教授生于1930年,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而后一直在北京理工大学(原北京工业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1958年,傅若农教授开始带领学生初步进入吸附柱色谱和气相色谱的探索;1966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后期,傅若农教授在干校劳动的间隙,系统地阅读并翻译了两本气相色谱启蒙书,从此进入其后半生一直从事的事业——色谱研究。傅若农教授是我国老一辈色谱研究专家,见证了我国气相色谱研究的发展,为我国培养了众多色谱研究人才。此次仪器信息网特邀傅若农教授亲述气相色谱技术发展历史及趋势,以飨读者。  第一讲:傅若农讲述气相色谱技术发展历史及趋势(1)  第二讲:傅若农:从三家公司GC产品更迭看气相技术发展

  • 【转帖】陈吉德:遇到教授 一定不要轻易肃然起敬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710128057193191513.html?id=191513 作者:陈吉德 来源:科学时报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07-10-12 3:20:26 教授的含金量 “教授”的称谓代表着身份,更代表着学识和休养。在如今的很多高校,若不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是很难评上教授职称的,所以“教授”二字总是比较醒目。在政界,有些官员为了显示自己有别于“上午轮子转、中午盘子转、晚上裙子转、夜里骰子转”的贪官污吏之流,便设法弄个兼职教授或者客座教授头衔,是谓“红顶教授”;在娱乐圈,有些明星为了显示自己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绣花枕头”,也设法弄个教授职称,是谓“娱乐教授”。人们如此看重教授,就因为教授的光环确实很诱人。借用莎士比亚名剧《雅典的泰门》中的台词,就是它可以使“丑的变成美的”(当上教授风光无限),“卑贱变成尊贵”(当上教授感觉高人一等),“老人变成少年”(当上教授心情愉快,感觉年轻许多),“懦夫变成勇士”(当上教授就有胆量、更有资格四处出击)。 然而,同样是教授,其含金量却千差万别。有的教授学富五车;有的教授只会制造文字垃圾;有的教授讲起课来旁征博引,激情飞扬,座无虚席;有的教授讲起课来像《围城》中丢了讲稿的方鸿渐一样大麻、梅毒地乱侃一通…… 教授含金量千差万别的原因非常复杂,有的是时代差异造成的。仅以博士为例:前些年,博士是时代的宠儿、高校的骄子,有的高校在引进人才时明文规定,只要有博士学位,就可以直升教授职称;而如今,博士毕业必须任两年讲师和5年副教授,才有资格参评教授。同样是博士,以前可以是教授,现在只能是讲师,可想而知,现在的教授含金量比以前要高出多少。 有的是地域差异造成的。有的地方教授评审条件相当高,比如有的省份规定,要在权威刊物甚至一级刊物上发表多少篇有创见的学术论文,要主持国家项目或省部级重点项目并通过鉴定,要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教学科研奖,要被列入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如此等等;而有的省份教授评审条件却相当低,甚至出现过靠一本书评上5个教授的笑话;有的省份还提出了“告别讲师”的战略口号。地域差异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定编定岗,也就是根据岗位来设置教授名额。这样一来必然产生一种怪现象:在一些高手如云的学校,纵然你达到教授评审资格,但如果没有教授名额,也只能干着急;而在一些水平不高的学校,由于有教授名额,尽管条件有些不足,也可能戴上教授的桂冠。 其实,时代和地域差异只是大的因素,在同一时代的同一地域也存在着教授含金量的差别。此时,我突发奇想,既然律师资格证、四六级英语证可以定期举行全国联考,为何不可以就相关学科的教授资格证定期举行全国联考?如果这样,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必须取得教授资格证才能上岗,多么公平! 前面所说的都是在教授评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已经当上教授的人来说,同样存在着含金量差别的问题。有的人评上教授后继续努力,硕果累累。有的人评上教授后以为功成名就,就走出书斋,或者经常来往于全国各地,频频出现在答辩、评奖等各种场合,成为所谓的“飞天教授”;或者办辅导班、编丛书,成为所谓的“圈钱教授”。有的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科研任务,甚至“傍”起学生:让学生在发表论文时同时署上自己的大名。多么滑稽! 智力有高低,见识有多寡,毅力有强弱,态度有正误,要求所有教授的含金量完全相同,好比要求五个手指同样长一样不现实;但如果含金量差别过大,好比五个手指有的过长有的过短一样,则不正常了。这就提醒人们,你如果遇到教授,一定不要轻易就肃然起敬,因为你遇到的可能是一位头顶光圈而腹中空空的“草包教授”!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 扑朔的空心螺线管电感计算公式,能让知名大教授犯迷糊……

    电感的计算公式应当是非常基本的物理知识,无需花力气为之写个原创,而促使我在这个小问题上较真写这篇原创的原因,是前几天听国内某知名的微波领域大教授,在ppt片子中错误的展示一个电感计算公式(为了避嫌,名字在此就不公开了)。我想连大教授都犯晕,是时候专门澄清一下了!实际上,在互联网上,不难找到两种电感计算公式:1、wiki http://en.wikipedia.org/wiki/Solenoid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4/201204250818_363215_1611921_3.gif2、美国Texas大学电磁课程网站 http://farside.ph.utexas.edu/teaching/em/lectures/node83.html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4/201204250825_363218_1611921_3.gif或其变种(其中V是体积)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4/201204250819_363217_1611921_3.gif毋庸置疑,这些公式中的μ0,N,A,l的含义均为空气磁导率、匝数、横向截面积、长度,但为什么差别如此明显?看起来:前者电感随长度增加而减小,而后者随长度增加而增加。到底哪个正确?该如何理解二者之间的矛盾呢?欢迎大家先讨论,但愿讨论过程中结果就可见分晓,如讨论没有明确结果,答案拟在劳动节前后揭晓。================================================================答案已揭晓,参见第#28楼回复。关于直管校正、环与电容校正的补充,参见第#34楼。

  • 我与北大副教授的工资单对比

    我与北大副教授的工资单对比

    [em05] 我与北大副教授的工资单对比 北大做副教授阿忆在博客中将自己在所得收入一一列出,共计4786元:1918+1368+1333+167=4786。除公布北大每月给自己的工资,阿忆还像记流水账似的将每月支出一一列出,最后居然为入不敷出。阿忆在博客中称每月能从北大得到的工资太少,“如果不想办法增加收入自救,仅凭学校发的那点工资不能活下去”。北大副教授孔庆东力挺阿忆,称这绝非哭穷,并说北大很多老师连贫困问题都没有解决。 我很纳闷!!!北京市统计局最新发布通告:2005年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通告显示:该市2005年职工年平均工资32808元(同期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8405元),而阿忆副教授的年收入57432元,超出平均工资1.5万余元(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标准,他已经属于高收入阶层)。如果5万余元的工资收入还不能养活自己,还口口声声说自己穷,那绝大多数的北京人恐怕只有流浪街头了。事实是这样的吗?! 在这里,我也不妨将自己的工资一一列出作一个对比,首先申明我是一名副科级公务员领导,工龄15年,1996年通过全国统考拿到中级职称(比副高职称差一档)。我的月工资收入总额:975元,其中职务工资320元,级别工资231元,基础工资230元,工龄工资15元,浮动工资及津贴32元,其他地方性补贴147元。年度总收入12*975=11700元+公务员年终一个月工资奖金975元=12675元,平均每月1056.25元。 我挺满意!!!我也有家有舍,我不认为凭工资我活不下去,我周围的人都是这样子过的。 看看北大副教授阿忆4786的“花消”,我仿佛明白了他怎么活不下去:   每个月有多少“必花钱”要支出去,4786-1400(儿子高三借读费、路费、餐费、学费、杂费、校服费,每天上学往返50公里,放学太晚吃住在同学家)=3386-680(女儿北大幼儿园费)=2706-1000(汽油费)=1706-280(高速路费)=1426-30(校园停车费)=1396-20(办公室上网费)=1376-450(餐费)=926-1425(商品房月供)=? 阿忆副教授的月支出里,原来比大多数老百姓多了些内容,是啊开个私家车“体面”,并且与身份相符,不过要是像我一样骑自行车或坐公交车一个月恐怕最多花个几十块钱吧,就算100元整,每月是不是可以节省1000+280+30=1310-100=1210元;为了儿子有一个好的升学环境,不就近入学,花钱去好一点的学校就读,这无可厚非,不过这似乎并不是家庭必须开销的钱,量入为出恐怕应该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继承的传统吧,这样算来阿忆副教授如果不随波逐流、不跟风,借读费1400元是可以省下不少的就算1000元吧。 1210+1000=2210元,以我看来这省下来的2210元+926元-1425元,他每月应该还有1711元的结余(可以继续其他的预想不到的开支),根本没到哭穷的地步,我想也不是像北大副教授孔庆东所说的北大很多老师连贫困问题都没有解决的那个状态。 当下中国,高校老师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收入阶层,这是不争得事实,只不过我们的许多高校老师不承认吧了,就像北大的这两位副教授一样。 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进行到今天,各种矛盾凸现、各种思潮喷放,贫富差距扩大,社会阶层分化出现。现在许多的中国人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很难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没有秉持五千年来祖先传承的大度、乐观、融和的精神,看问题、想问题总喜欢与上比、向高里比,“攀富”心理严重,干事爱“面子”、讲排场。如果我们的国人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心态问题,是要吃大亏的!!!2006-09-21 [em05] [em05] 风上漂的BLOG[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6/09/200609261934_27838_1619149_3.jpg[/img]

  • 【祝贺】热烈祝贺“北大林崇熙教授专版”开通~

    本版将收集林老师的各类文章及整理的作品,凝聚着林崇熙老师的大量心血~欢迎大家阅读、学习和点评,本版帖子禁止转载和使用其他商业用途,版权归林崇熙及仪器信息网所有!让我们一起祝贺本版开通~林崇熙老师个人情况:简历:1958 生于台湾; 1981 台湾大学化学系学士; 1986 美国 Clemson University 硕士; 1995 美国 University of Kentucky 博士; 1995-6,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 Buffalo 分校博士后; 1996-8,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博士后; 1998 北京大学讲师; 2001 北京大学副教授.在北大化学学院的教学:研究生课程: 立体化学, 有机合成化学, 核磁共振在化学中的应用本科生课程: 有机化学实验, 化学信息学研究领域和兴趣核磁共振的应用:利用核磁共振的 2D、变温、多种核素检测技术研究化学反应的机理; 探讨简易核磁碳谱在各种溶液体系中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应用; 以 NMR 检测手性化合物 e.e. 值与绝对构型的研究 (北大化学学院核磁学术组研究主题, 科技部十五科研攻关项目之一) 有机合成:天然物木脂素、香料、手性衍生试剂的合成研究 氮叶立德化学:三苯基吡啶叶立德的化学研究以及官能基团转换反应的应用探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 有机技术化学:微波、超声波、有机电化学在上述有机合成工作的应用探讨个人网页: www.chem.pku.edu.cn/sslin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