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朱衡教授

仪器信息网朱衡教授专题为您整合朱衡教授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朱衡教授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朱衡教授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朱衡教授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朱衡教授话题讨论。

朱衡教授相关的资讯

  • 蛋白质芯片技术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朱衡教授 在线讲解“蛋白质芯片技术”
    HuProtTM人类蛋白质组芯片,涵盖~20,000个人重组蛋白质,是迄今为止通量最高的人类蛋白质组芯片,为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该芯片已经在各个蛋白质组学和其他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如癌症及自身免疫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的发现、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翻译后修饰、酶学研究等。 作为蛋白质芯片技术的鼻祖和人类蛋白质组芯片的开发者,朱衡教授已在该领域发表近100篇研究论文,被引用次数累计近10,000次,单篇被引次数2,000次。 朱衡教授现为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药理系终身教授,是世界上蛋白质芯片技术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详见论文 Science,2001, 293: 2101-2105), 也是HuProtTM人蛋白质组芯片的开发者,在蛋白质芯片技术和应用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朱衡教授目前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利用蛋白质芯片技术研究疾病相关蛋白的细胞信号转导/网络及其它延伸领域。朱衡教授在美国作为项目负责人现主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R01课题多项,2007年获得美国 Smith Welcome Trust 杰出科学家奖,在Cell、Nature、PNAS 等国际顶尖杂志发表了近100篇研究论文。 仪器信息网 网络讲堂 特邀 朱衡教授将于2015年4月17日 10:00 通过网络会议形式在线讲解&ldquo 蛋白质芯片技术&rdquo 。本次网络会议中朱衡教授将围绕人类蛋白质组芯片的开发过程、技术要点和应用前景展开讲述,并深入探讨如何利用蛋白质组芯片来进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本次会议采取在线自助报名形式,通过资格审核的用户可免费参会。报名地址如下: 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meetingInsidePage/1397
  • 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国产质谱未来可期——访清华大学邢志教授&衡昇质谱总经理祝敏捷
    2023年7月11日,衡昇质谱隆重举办新品发布会推出重量级新品——iQuad 2300系列ICP-MS质谱仪。同时,衡昇质谱也展示了其全新的品牌标识,开启在技术进步和市场拓展上的新篇章。iQuad 2300系列ICP-MS,凭借稳健可靠的性能成为了分析领域的焦点。这款新产品在二代机的基础上进行了多项升级,在分析效率、分析稳定性和精准性等方面表现出色,为环保、化工、材料、金属地质地矿和食品等行业的高通量分析实验室提供了高效、精确和便捷的解决方案,助其在痕量元素分析时获取更精准和可靠的数据。iQuad 2300系列ICP-MS借此机会,仪器信息网编辑特别采访了无机元素分析大咖/清华大学邢志教授和衡昇质谱总经理祝敏捷,就国产ICP-MS的技术发展与市场策略等问题展开了讨论。清华大学邢志教授衡昇质谱总经理祝敏捷如果仪器不稳定,自动化程度再高也没有意义此次新品发布会的关键词中特别提到“智能化、自动化”,对此邢志表示,就当前分析仪器的发展趋势来说,自动化、智能化是必然的,未来肯定是要走到这一步的。作为一个仪器应用者,邢志所希望的智能化或者所理解的智能化是什么样子的呢?从进样到出结果仪器都能自己完成,而实验员只需要盖章审核。不过,他也谈到,这场景目前还很难实现。ICP-MS历经了40年发展,但一直没有根本的、原理上的变革。原理上固有的问题决定了很多环节需要人工参与。只有突破性的技术或者一个新的原理出现,才能够解决智能化问题。虽说还没能实现真正的智能化,但是ICP-MS也一步一步向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前进着。邢志介绍到,如20年以前的ICP-MS没有碰撞反应池,很多时候都要靠人去解决干扰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增加了碰撞反应池,同时再结合一些智能化、自动化的软件,一部分干扰就去掉了。再如近年来的ICP-MS产品也逐渐出现了有一些智能化功能,如今天发布的iQuad 2300的智能电子稀释功能等等。祝敏捷也表示,iQuad 2300采用了电子稀释技术,是第一家采用该技术的国产品牌。ICP-MS一次进样,不同元素有不同的稀释比,有了该电子稀释技术,可针对个别元素实现自动信号稀释,实现高低含量同时分析,扩大分析动态线性范围,大大提升工作效率。不过,目前电子稀释功能的最终参数的输入还是靠人为判断进行,也就是说只能算是半智能甚至还算不上智能。谈到iQuad 2300,邢志表示对其性能指标很感兴趣,“衡昇新产品的稳定性以及灵敏度,在我国自主研发的ICP-MS仪器里是非常有自己的特点的。”他始终认为,ICP-MS实现自动化或智能化的基础是仪器要足够稳定,如果不稳定、老出错,自动化程度再高也是没意义的,智能化就更谈不上了。邢志向我们描述了智能化ICP-MS的应用场景:如果仪器能做到在一定标准偏差范围之内,实验员就可以远程控制,每天早上6点把程序设定上,让它自动点火,然后开始自动进行标准化,进行样品分析。到下午下班时,直接把数据拿出来。这样的话仪器可以12个小时持续运行。但现在大部分仪器是做不到的,通常情况下,每天只能做2-3个小时实验。不过,邢志也补充到,ICP-MS一定程度上的自动化、智能化,在某些特殊领域或专业领域里有可能实现。如水质分析,基体简单、干扰来源明确、分析难度不大、实验员经验足够丰富,这时候就可以让机器进行大数据学习,从而智能地给出结果。但这样特殊领域的专用产品无法通用,我们还是希望产品能够通用于不同领域。那么,分析仪器的智能化,需要我们这些搞应用的同行的方法开发、标准制定,以及新的技术手段一起把分析仪器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智能化才能逐步实现。国产ICP-MS正面PK 90%垄断市场“现在,国产友商有些以在线为主,有些以临床为主,他们没有把进口品牌占据的那90%市场作为自己主要的‘战场’。”祝敏捷毅然表示,“我们则已下定决心要正面和国际大品牌PK这被垄断的市场。”业内通常认为,国产仪器想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最好专注细分领域、差异化发展。一直关注国产仪器发展的邢志却谈到,国际上大家耳熟能详的仪器巨头们很少只瞄准一个细分市场做一个产品,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产品能够覆盖所有领域。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去做细分市场、要做专用仪器?因为我们对自己的产品还不够自信。国产仪器目前在自主研发、知识产权、工艺等方面还有所欠缺。这时候怎么面对市场?通常采取的是低价策略或瞄准一些特殊的、被禁运的行业,推出细分领域的专用产品。而衡昇提出要全面、正面跟进口品牌竞争,这代表了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邢志指出,很多专用产品往往会损失一部分性能来加强另一部分,虽然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并不代表产品整体性能的提升。我们还是希望国产仪器最终在整体上有所提高。有信心,当然也有清醒的认知。这90%的市场是最难做的,但是,总要有人去做那些难而正确的事情。祝敏捷分析到,第一,许多客户还不够信任我们;第二,国产产品还没有定制化的优势。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去和全球巨头直面竞争,首先就要把我们的仪器性能做得足够“硬”,其次还要有强大的功能。目前,我们的产品已经进入某些高校,也实现了与激光烧蚀、色谱联用,可以用于价态、单颗粒、单细胞分析;仪器性能已经能够满足农林牧渔、疾控、环保、材料等领域的需求。祝敏捷表示,正面竞争,拼的不只是产品技术本身,还有应用、市场、销售、服务等方方面面。衡昇一直处于不断投入的状态,我们会将盈利继续投入,加速新的质谱产品的研发、生产,以及持续加大应用解决方案方面的投入,包括正在招更多的应用工程师,公司应用团队人数比之销售团队多很多。雪球会越滚越大,社会效益也越大,这是我们的初衷。“十年磨一剑”,衡昇推出了性能稳健可靠的iQuad 2300 ICP-MS。但是,科学仪器领域,很多知名品牌都有超过五十年的积累,还有很多东西值得学习,衡昇也会一步一步的做下去。说到将来如何布局,祝敏捷谈到,“衡昇是专业的质谱公司,四极杆既然作为我们logo的创意,那么四极杆质谱就是我们起步的一个源泉,也就是说我们第一步要做全系列四极杆质谱,然后才会再介入其他领域。”“只要不是做质谱的或者只做其他质谱的公司都是衡昇的合作伙伴,衡昇可以跟任何一个经销商、任何非直面竞争的对手进行合作,可以OEM,也可以代理。”祝敏捷介绍到。
  • 博纳艾杰尔与南开学子共同纪念高振衡教授百年诞辰
    2011年是高振衡先生诞辰100周年,高振衡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是新中国物理有机化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为了纪念这位化学泰斗,7月1日-7月3日,由高教授的弟子-中国科学院程津培院士发起,在南开大学明珠园举办了高振衡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会议由长江学者席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副主任陈拥军教授、南开大学教授申泮文院士、李正名院士、周其林院士和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院长刘育教授等历届莘莘学子、知名学者教授、海归等会汇集母校,出席该活动,博纳艾杰尔对此活动提供了赞助。 作为南开大学的学子之一,博纳艾杰尔总经理汪群杰博士参加了纪念晚宴,并做了题为《现代分离纯化材料和技术的发展和现状》的报告,与在场人员一起分享了博纳艾杰尔在色谱分析及纯化领域积累的经验。 高振衡先生生平介绍: 高振衡先生1911年6月21日出生于北京市。1930年考取清华大学化学系。1934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ldquo 七七&rdquo 事变后,高振衡随学校南迁,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2年到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留学,1946年获博士学位。同年,他放弃在美国的优厚生活待遇和良好的工作条件,离开了R.B.伍德沃德(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室,回到了战火纷飞的祖国,应约到天津南开大学执教。1948年他参加了反饥饿、反内战斗争的行列,同年4月6日他参加了罢教斗争,积极支持学生的爱国进步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高振衡担任了南开大学化学系的领导工作,并于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高振衡是我国最早开拓有机化学结构理论研究、卓有成就的学者之一。他所著的《有机化学结构理论》和《物理有机化学(上、下册)》,几十年来一直是国内高等院校本学科的主要甚至唯一教材,曾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影响了几代化学工作者。作为我国物理有机化学的奠基人之一,高振衡先生在南开大学最早建立了物理有机化学(原有机结构理论)研究室,在有机物结构性能关系和有机反应机理等方面做出了系统性的创新成果。他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高振衡先生在重病期间仍然关心化学系的工作,和他所指导的研究生的学习。甚至在他病危之际,仍把助手召到病床前,一边吸着氧气,一边以微弱的声音布置研究工作。1989年11月14日,高振衡走完了他一生的光辉历程,把他的全部生命献给了祖国的化学事业.
  • 天津大学教授何明霞:平衡事业、家庭的前提是照顾好自己
    科学究其本质就是一种磨练,得益于那些好奇心无限、智慧超然并愿意为世界和个体生活带来真正改变的人们。正因如此,科学界一直不乏杰出的女性智者和先驱,她们为其所在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科学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女院士、女教授、女专家,还有“硬核”女高管,资深女工程师… 等女性工作者正在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行动影响着该行业的发展。身影也许柔弱,但是她们刚柔并济 挑战也许更多,但是她们执著坚守 既是“排头兵”又是“后勤兵”,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她们有泪更有笑。值“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仪器信息网将目光聚焦在这样的一个群体,听听她们的心声。本期我们特别邀请到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天津大学四川创新研究院院长何明霞分享她的科研工作故事。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四川创新研究院院长 何明霞Instrument:请介绍您进入科学仪器行业的机缘,为何选择这一领域?我本科学的方向就是激光技术,激光是现在仪器测量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专业。毕业之后,我有幸加入了一个关于隧道显微镜的课题组,利用隧道效应来解决界面的一些问题,这对我后来的科研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回国后,我的工作领域也处在一个交叉学科,当时的研究和工作让我领会到:一项新的技术应用于另一个已有学科,就可能会给这个学科带来新的意义和推动力。所以在2004年,我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接触到了太赫兹技术后,就决心开始从事与它相关的研究。后来开始研究它的光谱测量方向,并一直在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目前的研究方向在太赫兹的生物效应、物理效应等。Instrument:从业至今,这一路肯定也非常艰辛,请分享下您工作的苦与甜?要说从业的辛苦,世界上没有哪一件事是容易的。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身上肩负着多重责任,实验、研究、工作、学生培养等多种事务,哪一样都有处理好!而事情多就很容易挤占个人时间和事务。除此之外,我现在从事的很多都是全新的研究,技术方面也比较前沿,国内可能也没有相关的行业标准,要想推广到市场上,应用到产业化当中,就存在很多困难。但是工作不是只有辛苦,也有很多的乐趣。不断探索世界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当你发现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术,拓展了自己的认知,就会觉得是一件十分开心的事情。还有我们从事的研究方向,不管是对学科还是行业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对于自己也是自我价值的实现。Instrument:认为女性在工作方面有哪些挑战和优势?对于事业和家庭,您认为女性应该怎么去平衡?提起女性工作者,很多人都会提起家庭和事业的平衡,我认为这个问题不应该只是女性单独的问题,而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女性在家庭和事业上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说到平衡,应该归结为生活的艺术吧~我认为平衡事业、家庭的前提,是照顾好自己。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在学校里面是教授,承担了很多重大的课题;在天津大学四川创新研究院(简称“天川院”)是院长,几年间为了推进天川院建设项目的顺利落地,天津成都两个城市之间频繁来往,终于在去年顺利完成,并且在今年开始正常运转。虽然事务繁多,我对自己还是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其次要时刻保持仪态得体,这也是照顾自己的一个方面。其次提到平衡,在这里我很想感谢一下我的家人。我的先生工作也很忙,不在我身边,一般周末才能回家。只要他在家,会承担所有家务,照顾我,尊重并支持我所有的决定;我的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独立了,几乎很少让我为她操心。我的成功的背后都是他们在支持和相信我。Instrument:2021年“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您想给女性后浪提什么建议?新时代的女性,在信息获取能力、专业能力和独立性精神等方面都比我们那个年代的女性要强。希望她们能够充分利用新时代带来的机会,同时能够有更多的情怀,用这种情怀来克服未来在学习、研究、工作和处理家庭事务过程中的困难。
  • 纵横捭阖 指点国产“仪器”江山—访中国分析仪器学会名誉理事长朱良漪教授
    【人物专访】在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尤其是分析仪器界,很多从业人员以及仪器用户普遍认同这么一个观点——“国产仪器水平落后”,更极端一些的看法则干脆认为“国产仪器没法用”。而一些客观的数字似乎也验证了这一点,2003年,我国仪器仪表进口总额91.5亿美元,相当于国内全行业总产值的73%。到2004年,这一数字继续上升,进口总额超过120亿美元。虽然暂时还没有进口分析仪器方面的具体数字,但估计形势只会更加严峻。而且,我国仪器仪表产品大部分属于中低端产品,技术水平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国际水平,高端大型仪器几乎全部依赖进口。那么,面对国外厂商强大的产品研发能力,咄咄逼人的市场攻势,国产厂商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国内用户在采购仪器时究竟该如何选择?作为中国仪器仪表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分析仪器行业的主要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朱良漪教授在接受本网采访时谈到的一些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使笔者收益良多,本网现将访谈录音整理出来,以供大家参考。同时,朱先生在百忙之中始终关注着本网的发展,并给予我们巨大的帮助,在此我们向朱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1、 仪器选购方面的问题  在没有论及该买国产与国外仪器之前,我们应该反过来问自己:  A、为什么要买这台仪器,是研究开发用?是常规测试用?还是做质量控制标准用?  B、我计划的投资力度有多大?使用水平和环境条件如何?使用的频率如何?维护保养能力及经费如何?  C、对仪器的精度、可靠性要求是什么?  D、对仪器辅件的要求及消耗品的要求又是什么?   搞清楚上述问题之后,就是看仪器性能价格比的问题。  简单地说国内仪器不如国外仪器,不是科学客观的出发点。目前很大的问题是我们在选购前缺乏充分地调研比较。   如果我告诉大家中国的仪器出口总额在2000年时是61.4亿美元(其中美国16.66亿;日本15.21亿;香港8.94亿;德国4.93亿…)你能相信吗?有人说那都是靠万用表,水表,望远镜等,可是这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不要忘记80年代我到美国访问时,我们中国的服装是进不了百货公司的,只能在特卖场和地摊上卖,可现在就不同了,家电、五金工具、服装、玩具等等,到处都是Made in China。 据我所知,我们有的国内分析仪器厂家,单项产品出口到一个地区的数量已经是几百台的量了。  另外,我想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例子来说明现在一些单位买仪器容易犯的一味地追求仪器的功能全和精度高的问题,非要买国外仪器的现象。  例如:我们买手表, 大多数人就是看看时间,只有一少部分是有特别要求的,像有的人要能防水的, 有的人要精确到0.01秒, 有的人要防震的...别忘了,追求功能全和高指标, 就必然带来高价格。你想如果你只是一般生活用,用得着用很多钱买满足上述所有要求的表吗?  另一个例子是买服装, 不是说羊绒的好,就非要买羊绒的,要根据你自身的经济条件。如果经济实力有限,纯毛的,混纺的都是可以防寒的。而且羊绒的是比较娇气的,洗和保养都有特别要求。仪器也是这样,越贵的仪器越娇气,使用和保养都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所以我们国内很多仪器的开机率和使用率都不高,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某种程度上说,目前采购不当造成的资源浪费还是很大的。   2、国产仪器新的开发和生产目前存在的问题  这个问题牵扯到很多方面的因素。从设计到应用,从总体到细节,实在是“一言难尽”,所以,有必要从仪器仪表的六个环节讲起:     其中,信息的获得是核心部件,不仅是追求精确,首要的信息的代表性,在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人的五官的引申, 这是需要我们花的时间最长、最难、实现的方法最多的一个课题,仅靠写理论性的文章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许多仪器看起来相似,但功能却大有区别,其奥妙就在于此。例如,有的国外仪器厂家,用一个小小的硅片做成的传感器,吃遍天下无敌手,它的灵敏度、可靠性、测量精度基本在此,但围绕这个小小的核心元件还有一系列的外围(保证条件,电路,机械基础)要吃透,这又是另一套看家本领了。国内外厂家都有一套诀窍,但似是而非的也不少。我们国家在计划经济时代“一切为了革命的需要”不计工本,调动一切力量,严格严谨、锲而不舍地搞特殊材质加工工艺和实验,确也攻下不少难关,否则很难有“两弹一星”。  其他的几个单元也有不少文章可讲,限于时间和篇幅,我只能简单讲讲。  信号转换也会带来误差, 往往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的,常用的手段如:电子放大,光学放大。处理单元也是有意义的, 如信号的信噪比和积分处理, 如何淘汰一些无效数据, 采样频率等等。它还涉及显示和执行单元也有存储/对比, 模拟量和数字量的显示,复杂的手段可能是台工控机。把所有单元结合到一起,过程是相当复杂的,涉及到公差带的分布问题,所以选用仪器不能光从外观上或说明书上看,正确地选和用也是门学问。可是恰好我们当前的学风是科研与测试装备的开发脱节,说不敢或不愿用国产仪器的人们本身就应该多反思一点。  因此说到仪器水平必然涉及到微电子、光学、机械制造、光电子行业等诸多领域, 这些都与国家的综合实力有关。大家可能知道,我们国家的电子器件有三类标准,军工行业的元件必须达到"七专"标准,一般的元件是有工业标准的,而过去我国仪器仪表工业的元件有时连工业标准都达不到。元件的材料、工艺和采用的标准上不去,就不能保证仪器部件的质量,仪器的整体质量自然就更不能保证。所以不是说我们设计不出,装不出好仪器,是因为国产的元件水平有问题。加入WTO后会好些,但是价格、批量和定点也是问题。就像做服装,不是我们设计不出好的样式,而是剪裁缝制的工艺不行,特别是由于面料太差。   所以来料加工就是不一样,像液相色谱的泵和阀,像目前用的S.M.T技术制作的电子电路,以及最新的LAB-ON-CHIPS,还有像光源、光路、光栅和阵列检测器等等,一台仪器可能要有几百上千个零部件,每个零部件的材料和工艺都有KNOWHOW,都要过关才行,国外普遍的做法是搞社会化的专业化协作,几十个、上百个专业厂商一起协作, 甚至是全球化生产。   还有一个大问题是批量和大型柔性生产系统,没有量就没有质。量上去了, 就可以大批量生产,就可采用CAM加工,质量就可以保证。 所以我们现在比较好的国产仪器有的还要依靠原来军工单位的加工力量。特别是由于现在仪器厂的分布比较分散,规模都上不去,质量也就很难保证,单件的成本就比较高。 例如我们现在的气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仪等,要说厂家有十多个,但批量只有几百台或几十台,有些批次的质量不稳定,但不是不能用,就不难理解了。再加上互相压价以及采用一些特殊手段,如何能搞好?反之,我们更应该积极创造中外一致的、公平合理的“优质优价”的环境与条件。  从国外买元件也是这个问题,量上不去,单价就下不来。像要到国外买的脉冲式光源,矩阵检测器,如果量小,价格就会很贵。很多元件可以从国外买,但制作工艺是买不来的。 制作工艺装备很多,是专业非标准的,要靠不断地从实践中总结摸索。 国内现在有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都愿意写论文,抽象虚无都可以,不愿意下来帮助解决实际的,具体的问题,因为解决实际问题总要经历失败,要辛苦的多。  例如:印刷线路板的研发要经过高低温多次冲击实验,平衡电阻,光学的调校技术,国外都是用激光来调的,一个设备,十年前是50万美元一台,小厂如何能承担?成批生产调校技术,国外所谓之DATA SCOPE都是非标的,是买不来的。我们要从实践中摸索,创新。当然,这方面比前两年有所进步,例如:小型的质量流量计(MASS FLOW METER)有的厂不惜工本用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上就是一个例子,能精确、稳定地连续控制流量了,当然整个仪器的精度和稳定性也就都提高了。我们虽然也意识到,但是没有用户支持,也就没有厂家在搞创新的投入了。   3、对国产仪器的看法问题  现在对国产仪器的看法,我现在可以总结成两个词:“傲慢与偏见”  第一种傲慢是国外仪器厂商对国产仪器的傲慢,瞧不起中国的仪器,其实他们也非常心虚,千方百计摸我们的底,用高价来收买我们的人才帮他们做推销。实际上,只要我们开发出自己的产品并且可以用,外国人的售价就会降下一大块。  第二种傲慢是来自中国的“高级知识阶层”,从来不屑一顾国产仪器,岂不知当年我们有一批“傻瓜”就是因为“巴统”的禁运而和我们并肩作战,搞出了许多当时令世界瞩目的先进仪器。偏见是很多中国人对中国的仪器有偏见,认为中国人做不出好仪器。我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工业基础、机制、公平竞争、职业道德等等方面还有很多欠缺和不足,但我希望大家都从自己做起,学学韩国人。  为了正确地认识自己,我想从中国人制造仪器的历史谈起,中国的仪器制造从秦始皇就开始了。度、量、衡就是尺子、斗、秤 ,与时间有关的是日晷,与方向有关的是指南针。1963年-65年我国自主开发了质谱仪,为原子弹的材料开发与生产立下汗马功劳,60年代中期是世界上第三个自己能研制生产四极杆质谱的国家,核磁也是如此。记得我60年代在北分搞05型气相色谱,攻了13个月, 解决了一大堆的问题,例如:温场的问题,恒温箱的设计与保温材料的问题等,这一攻关的结果奠定了当时色谱仪的质量基础,据说累计卖了6000多台, 现在有些用户还在用,能说我们中国人做不出好仪器?中国上海研制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早已超过几万台了,并且已经有一部分有出口了。另外,如:显微镜、硬度计、万用表、电度表等等都已经在国外市场占了主导地位。  如果和现在热门的我国汽车工业的进/出口比,我们的仪器仪表出口在机电产品出口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很高的,大约是它的几十倍。2001年已占到机电产品出口的6.8%(据有关统计资料大约是61.45亿美元), 而机电产品几乎占我国全部出口额的一半。再说一句多余的话,中国如果要有自主的领先的汽车工业,没有先进的仪表与实验技术,也必然搞不出显著的成果。所以,简单地说中国人做不出来好仪器是不对的。当然,目前进口仪器占中国市场销售总额的一半以上,但产品数量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也就是说,国产仪器的用户数远比用进口仪器的用户数量大。我想说咱们的仪表产业是“忍辱负重”最为恰当。除了上面提到的制造方面的问题,用户采购方面的原因外,国家的政策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说:现在科研院所买进口仪器是免税的,而我们的国产仪器是要上税的,国产仪器厂商有点像绑着沙袋上阵的运动员,哪能跑得快?  另外,我们必须把现有的国产仪器厂家搞大搞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以前计划经济时代,向国家要投资搞引进,技术装备先进,有特殊的产品试验室和工艺试验室,人才也基本上不会有流失,工资虽低,但责任心和事业心很强,如果需要,借助科学院所的力量,一句话,一纸红头文件,一份国家任务,没有办不到的。2700人的北分厂,一建厂,技术人员就占到20%。我们原来的上分厂是国家一级企业,上光、上表、西安仪表,都有自己高水平的产品,有些单位买国外仪器都要求教上述单位的专家。全国著名的大学和中专有百十多个仪表与自动化专业,人才辈出,后继有人。进口仪器是国有资产,我们也可以充分创造条件,仔细地研究国外的仪器产品。  可是现在进口的大型仪器都是属于各单位自有的,我们生产单位很难有机会深入地去研究分析。困扰国产厂商最主要的还有对我们整个仪器仪表行业的重新认识和定位问题,新老人才的融合交替和再教育问题,对人才的吸引要与国外企业竞争等问题。由于没有集中的力量搞相对长周期的研究开发,另外,创新和引进的前提是必须自己知道要点和自己真正的差距,否则就是都给你看,也没有用,所以在大型复杂的仪器上面,确实我们还有相当的距离,不奇怪许多外国厂商就是在吃中国这碗饭。而我们却在争着抢残羹剩饭!岂不悲乎!  欢迎与大家开展进一步的讨论和交流。
  • 厦大孙道恒教授课题组《Small》:在超材料制造领域取得新进展
    当前,超材料制造工艺主要有印刷电路板(PCB)、光刻、电子束刻蚀等,然而这些工艺在3D超材料结构制造方面普遍存在步骤繁琐、成本高、耗时长等问题,不易与曲面共形,难以满足实际应用条件。3D、曲面共形一体化超材料的制造仍然是一项重大挑战。近日,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孙道恒教授课题组基于面投影微立体光刻(PµSL)3D打印技术(microArch S240,摩方精密)结合液态金属填充方法制备了3D正交开口谐振环及曲面共形超材料结构,其嵌入式结构特征可有效保护金属谐振层免受外部环境影响,且具有宏-微、结构-功能一体化成型的优势。图1 3D打印嵌入式超材料制备流程图2 正交开口谐振环超材料结构及尺寸:(a) 平面型;(b) 半球形仿复眼超材料 (单元尺寸为1.25mm)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首先使用精度为10μm的3D打印机(microArch S240,摩方精密)制备带有超材料微结构空腔的模型,再利用液态金属真空填充方法制备超材料金属微结构。超材料结构尺寸如图2所示,开口谐振环截面尺寸为0.1mm×0.2mm,顶部开口尺寸为0.3mm,谐振环外径为1mm。图3 液态金属填充及超材料性能测试:(a-b) 平面型及仿生复眼曲面共形超材料液态金属填充前与填充后;(c-d) 超材料传输性能测试图3(a)为3D打印的3D正交开口谐振环、仿复眼曲面共形超材料及局部放大图,图3(b)为填充液态金属后的超材料结构及其局部放大。在液态金属填充满超材料结构空腔后,采用光敏树脂涂覆在液态金属填充入口处并用紫外灯照射固化以密封入口。图3(c-d)为平面型及曲面共形超材料测试结果。该研究将3D打印的灵活性与液态金属的易流动、易填充性相结合,使超材料制造不再受限于复杂结构,开辟了一类复杂超材料结构制造新方法。为超材料的结构创新、功能创新及应用创新奠定工艺基础,拓展了共形超材料的应用范围,如3D光学/电磁隐身衣、智能蒙皮、超透镜等。该成果以题为“3D Printed Embedded Metamaterials”发表于国际期刊《Small》(IF = 13.281)上,论文通讯作者为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孙道恒教授和陈沁楠助理教授,第一作者为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博士生张昆鹏。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975498、U1505243、U2005214)和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技术攻关面上项目(JSGG20201102165202007)的支持与资助。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smll.202103262
  • 厦大孙道恒教授课题组《Small》:在超材料制造领域取得新进展
    当前,超材料制造工艺主要有印刷电路板(PCB)、光刻、电子束刻蚀等,然而这些工艺在3D超材料结构制造方面普遍存在步骤繁琐、成本高、耗时长等问题,不易与曲面共形,难以满足实际应用条件。3D、曲面共形一体化超材料的制造仍然是一项重大挑战。近日,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孙道恒教授课题组基于面投影微立体光刻(PµSL)3D打印技术(microArch S240,摩方精密)结合液态金属填充方法制备了3D正交开口谐振环及曲面共形超材料结构,其嵌入式结构特征可有效保护金属谐振层免受外部环境影响,且具有宏-微、结构-功能一体化成型的优势。图1 3D打印嵌入式超材料制备流程图2 正交开口谐振环超材料结构及尺寸:(a) 平面型;(b) 半球形仿复眼超材料 (单元尺寸为1.25mm)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首先使用精度为10μm的3D打印机(microArch S240,摩方精密)制备带有超材料微结构空腔的模型,再利用液态金属真空填充方法制备超材料金属微结构。超材料结构尺寸如图2所示,开口谐振环截面尺寸为0.1mm×0.2mm,顶部开口尺寸为0.3mm,谐振环外径为1mm。图3 液态金属填充及超材料性能测试:(a-b) 平面型及仿生复眼曲面共形超材料液态金属填充前与填充后;(c-d) 超材料传输性能测试图3(a)为3D打印的3D正交开口谐振环、仿复眼曲面共形超材料及局部放大图,图3(b)为填充液态金属后的超材料结构及其局部放大。在液态金属填充满超材料结构空腔后,采用光敏树脂涂覆在液态金属填充入口处并用紫外灯照射固化以密封入口。图3(c-d)为平面型及曲面共形超材料测试结果。该研究将3D打印的灵活性与液态金属的易流动、易填充性相结合,使超材料制造不再受限于复杂结构,开辟了一类复杂超材料结构制造新方法。为超材料的结构创新、功能创新及应用创新奠定工艺基础,拓展了共形超材料的应用范围,如3D光学/电磁隐身衣、智能蒙皮、超透镜等。该成果以题为“3D Printed Embedded Metamaterials”发表于国际期刊《Small》(IF = 13.281)上,论文通讯作者为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孙道恒教授和陈沁楠助理教授,第一作者为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博士生张昆鹏。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975498、U1505243、U2005214)和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技术攻关面上项目(JSGG20201102165202007)的支持与资助。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smll.202103262
  • 三思纵横聘请国防科大郑文龙教授为专家顾问团专家
    -------------------------------------------------------------------------------   2009,对于三思纵横来说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一年,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公司不仅迅速完成了并购重组以及销售过二千万的骄人业绩,而且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经营管理体系,同时打造了一个优秀的工作团队。这个团队,不仅有每一个忠诚的三思人,还有一大批立志振兴中国民族试验机工业的行业专家。   -------------------------------------------------------------------------------   2009,对于三思纵横来说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一年,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公司不仅迅速完成了并购重组以及销售过二千万的骄人业绩,而且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经营管理体系,同时打造了一个优秀的工作团队。这个团队,不仅有每一个忠诚的三思人,还有一大批立志振兴中国民族试验机工业的行业专家。   12月16日,在三思纵横会议室里,董事长黄志方将一本亲自用毛笔撰写的火红聘书,庄重的交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并紧紧握住他的手。在场的全体三思高管和技术骨干纷纷起立,并用最热烈的掌声向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这位老者,就是专程从长沙赶到深圳,为三思纵横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的郑文龙教授。作为试验机应用领域的知名专家,郑教授从试验机应用技术、新老标准的对比等多方面对三思的主要技术骨干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培训和指导,并与研发人员就试验机钢度等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试验。   郑教授多年以来,致力于材料试验技术的研究,对试验机行业、对新三思的发展做出过特殊贡献 此次,再次应邀加盟三思专家顾问团,是对三思纵横的鼓励与鞭策,将更加坚定我们的信念——制造中国最好的材料试验机。   个人简历:   郑文龙,男,国防科技大学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1950年1月生,籍贯浙江绍兴。   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力学及工艺性能试验方法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试验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工程与试验》杂志编委会委员。   参加过多项国家标准和计量标准的制定,为GB/T 7314-2005《金属材料 室温压缩试验方法》、GB/T 22066-2008《静力单轴试验机用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的评定》、JJF 1103-2003《万能试验机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评定》和JJG 762-2007《引伸计》主要起草人。
  • 北工商吴静珠教授:坚守初心 愿我们都是“小王子”——“Women in STEM——致敬分析测试领域女性科研工作者”活动
    从古至今,女性从来不乏仰望星空的力量与诗意。身影也许柔弱,但是她们刚柔并济;挑战也许更多,但是她们执著坚守。近年来,“她力量”一直闪耀,特别是随着中国女足亚洲杯夺冠,谷爱凌北京冬奥会两金一银的闪耀成果,女性的柔美与刚毅再一次冲上热搜。在分析测试领域分布着广大的女性科研工作者,她们正在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行动影响着整个行业的发展,她们敢于创新,敢于冒险,在美丽与温柔的外表下蕴含着强大的力量。2022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将至,仪器信息网聚焦分析测试领域女性科研工作者,特别策划“Women in STEM——致敬分析测试领域女性科研工作者”专题活动,邀请行业女科学家们分享自身的成长经历与职业历程,展现这个行业女性从业者的别样魅力。本文的主角是北京工商大学吴静珠教授。北京工商大学吴静珠教授仪器信息网:为什么会选择分析测试领域?吴静珠教授:进入这个领域是源于自己在2001-2006年硕博期间从事了农产品近红外光谱分析的相关课题。2006年博士毕业后进入北京工商大学工作,发现自己博士课题方向正好与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相符,于是就坚持做下去了,研究领域也从近红外光谱分析测试逐渐拓展到拉曼、太赫兹分析测试、光谱成像分析、机器学习方法研究等。之所以选择这个领域,一是觉得做自己熟悉而且擅长的事有成就感;二是因为兴趣和喜欢,所以才能坚持多年。仪器信息网:您在工作与生活中分别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吴静珠教授:我在高校工作,需要同时承担教学与科研的工作。我觉得不管是作为高校老师还是作为科研工作者,首先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有能被自己和他人认可的业务能力水平。我在工作中比较严肃,不管是给本科生上课,还是带研究生做课题,我都希望学生能跟上我的节奏,所以学生就会比较累。生活中,我比较开朗、随和,既喜欢和朋友相处时的热热闹闹,也喜欢自己独处时的安安静静。仪器信息网: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中的角色?如何解决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吴静珠教授:我好像没有太多考虑过平衡家庭与工作中的角色,因为我的家人对我的工作和生活都特别支持。例如,我在2013年和2019年到美国公派访学,一走就是一年半载,家人都很支持我,他们觉得我能有更好的机会去提升自己,为什么不支持呢?我很感谢我的家人给予我这么大的空间和自由选择的权力。每个人都会面对家庭和工作的问题,根据自己的实际处境做出自己认为的合理安排和取舍就可以了。对于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我愿意和我的家人和好朋友倾诉,听听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的阐释和开导,然后就会有勇气有信心去一点点克服困难。当自己觉得撑不下去的时候,不要急于否定自己,可以暂时放下去干些别的事。所有人都会遇到压力,你也不例外,这么想,你是否能释然呢? 仪器信息网:对分析测试领域女性从业者在职业设计规划上的建议?吴静珠教授:首先,如果选择了在这个领域从业,那么在前期一定要苦练内功,扎实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是基础;其次,培养对这个职业的兴趣和热爱,有了这些,你才能在这个领域坚持深耕,才能有所突破和收获;最后,分析测试技术与现代信息、传感、仪器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需要紧跟科技发展的脚步,保持好奇心,保持敏锐的科研嗅觉,才能不断提升自己。仪器信息网:“后浪”逐渐崛起的今天,对于未来发展或人才培养的计划与愿景?吴静珠教授: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计划每年继续带2-3名硕士研究生,希望能为培养“后浪“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仪器信息网:“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请您为大家推荐一本看过的好书,并说明推荐理由。吴静珠教授:如果是专业书,那我推荐褚小立老师的《化学计量学方法与分子光谱分析技术》。我课题组的学生我都会让他们在进入课题前先去学习这本书,这本书从各类光谱技术到化学计量学方法,从基础机理到发展方向,讲述比较全面仔细,很有收获。如果是非专业书,那就《小王子》吧,其实我很久没有看过专业书籍以外的书了。这本书是十多年前买给我儿子的,它是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于1942年写成的著名儿童文学短篇小说,但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部经典的成人童话,小王子影响着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人,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也有一千个小王子。我也愿我们都是小王子,有那份敢于走出去的勇气,有那份见过大千世界后,仍坚守初心的决心。
  • 《朱良漪教授文集》即将出版
    仪器信息网讯 2012年8月28日,《朱良漪教授文集》编委会工作会议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办公室召开。仪器信息网获悉,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该文集将在2012年10月28-30日召开的第五届中国在线分析仪器应用与发展国际论坛暨展览会上发行。   会上,编委会就文集的名称、框架、内容、费用和编纂流程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会议现场   即将出版的《朱良漪教授文集》是为纪念我国仪器仪表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我国分析仪器行业的主要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朱良漪教授而编写,汇集了朱老生前发表的关于发展分析仪器技术、仪器仪表政策与前景分析、自动化技术等方面的重要著作,浓缩了朱老对于自动化与仪器仪表技术与行业发展的真知灼见。   该文集编委会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秘书长刘长宽、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秘书长曹乃玉,朱良漪先生生前领导陈杏蒲,生前秘书孙丙玥、生前好友范忠琪、胡满江、以及朱良漪先生长女朱学群、北京雄鹰国际展览有限公司负责人曹林辉和仪器信息网编辑等人士组成。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为该文集主要编写单位,仪器信息网、北京雄鹰国际展览有限公司为支持单位。   目前距文集发布还有两个月的时间,相关编写工作正紧锣密鼓的进行中。编委会发出邀约:朱老生前好友和曾在一起战斗、工作、学习、生活过的各界朋友,如有追忆和纪念朱老的相关稿件,请速与编委会联系:   联系人:刘长宽先生 联系邮箱:fxxh2006#sina.com(请将#改成@)
  • 他们是这样评价超级女神颜宁教授的......
    p   3月31日晚,世界因你美丽-2016-2017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绚丽揭幕,在科学研究领域,华人物理学家张首晟、赵忠贤,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颜宁,以及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摘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p p   其中美女教授颜宁一直吸引着大家的眼球,看看颁奖典礼上大家对他的评价吧!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颜宁于1977年11月出生于山东莱芜,2011年8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2年获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国际青年科学家奖,2012年12月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2014年12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15年2月获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 ,2015年10月获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2016年6月,因观察到了蛋白质在原子层面如何工作,并对细胞膜上嵌入蛋白质的结构展开了深入研究,颜宁入选《自然》杂志评选的“中国科学之星”之一。 /span /p p    strong 陈旭:颜宁教授与“7”结缘 成功在于勤奋努力 /strong /p p   陈旭(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席):我特别高兴。一个是今天获奖者有很多是清华的教授校友,颜宁更是我们清华杰出的校友,知名的教授,对国际有影响的科学家。当然说这些,我觉得还不足以表达颜宁她的神秘之处,我告诉大家,我发现颜宁她和数字“7”很有缘分。 /p p   胡一虎:“7”?为什么? /p p   陈旭:为什么,如果从孔子的高徒颜回算起,她是颜氏第77代,她告诉我应该叫颜世宁,属世字辈,她是1977年出生,当然不应该透露这个颜教授的年龄,她在大学读本科的时候宿舍是117房间,她是2007年受聘于清华大学医学院,当时是清华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导,她今年正好回学校任教满十年,培养了7名博士毕业生,作为通讯作者她发表了7篇高水平的论文,她现在每周上7节课。 /p p   胡一虎:等一下,刚刚是巧合吗?我刚刚发现一个“7”,你是我们舞台上第“7”位获奖者。幸运女神。 /p p   陈旭: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颜宁有今天的成就不是靠她的运气,也不是靠她的缘分,靠的是勤奋和努力,我衷心地祝贺颜宁,也真诚地祝福颜宁,世界因你而美丽。 /p p   strong  胡一虎:颜宁教授让科学不再高冷 而是温情满人间 /strong /p p   胡一虎:为什么关注颜宁教授?他们起了一个绰号,她是超级女神,她到底神在哪里?第一这个神我们做不出来,她是学术女神。学术女神神在哪里?她最厉害的就是她能教,她能写,能带兵,教学科研两手抓,有颜值,有智慧,走路有风,有霸气,神不神?你看看,很神。但是我觉得坦白讲这个神感受不到了。因为,学术这一块我是门外汉。但她是让我真正感动的神,她是一个变形女神。为什么这么说呢,她变形在哪里呢?她能够让非常高深专业的科学,变成活灵活现的生活科学。她能够让学生们走进幻想世界,让学生们走进孙悟空的世界,变大变小,72变,走进细胞里面小小的幻想世界去了解人生。我相信很多科学家会分享她这样的小故事,每天早上一个人走进生物试验室的时候,她除了专注关心她所研究的标本之外,也会跟旁边正在清扫的保洁问声好。她改变了我对科学家的看法,原来科学不再是高大上,高高冷冷的,而是温情满人间,谢谢你。 /p p   strong  颜宁答:想要一鸣惊人 背后肯定离不开勤奋 /strong /p p   刘颂阳(香港《明报》助理执行总编辑》:我的普通话比较普通。我想问你一下,因为我在很多的报道看到,你在不同的场合说你是一个科学家,你不太愿意,不太喜欢别人说你是一个女科学家。科学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什么性别之分,我十分同意。但我也听过你有另外一个称呼,你的学生们称你是学术女神。 /p p   颜宁:我的学生这样可能是被我带坏了,我说的话其实是开玩笑的,结果今天就是,您刚刚一说起学术女神,我觉得我就是浑身在那颤栗的感觉,这个意思怎么听着不太对劲。我是一个很接地气的人,与其说女神,不如说女神经,我们比较自在,想怎么样怎么样,你有时候看起来说她怎么那么任性,还不如说女神经更像我的性格。 /p p   黄橙子:我看网上的介绍觉得您是一个,在学术方面很好强,而且有活力,您觉得这些都对您的研究是有帮助的吗? /p p   颜宁:是的,我自己现在感觉,做科学研究,其实如果你说你可以不劳而获,一鸣惊人什么,你说没有吗?可能有,但是背后肯定离不开你的勤奋,就这个时候你确实是需要非常严谨的去思考,它可以让你叫做废寝忘食,这些我都是经历过的。但另一方面,走心了之后它突然有灵光乍现的感觉。我在给我学生开组会的时候,我跟他们讲,我在当学生的时候做的实验,那里面是不按常理出牌的,但就是做出来了。当你还没有走到那的时候,你觉得不可能。这种性格蛮适合做科研的。 /p p strong   颜宁:做顶天立地的工作 构建横向华人世界 /strong /p p   胡一虎:女士们先生们,有请2016-2017年“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的获得者,敢想敢做的清华大学的教授颜宁。她敢想敢做,看她今天怎么敢? /p p   颜宁:谢谢,后台问了我一个非常简短的采访,问我这个奖什么感受,我第一反应是诧异。他们为什么选了我,是因为我在开讲的时候,反而是撒贝宁看起来比较英姿飒爽,后来想肯定不是这么回事。我看到最爱的陈老师这一番各种各样巧合说出来的时候,我就有一点想要泪目的感觉。有我的亲人,有我的朋友,有我的师长,有我的学生,我最爱的代表都在这里了。我今天感到非常温暖,非常感动,所以谢谢你们。真的是没有你们就没有我,这是直接的。大家知道我之前没有任何准备,所以这是第一反应。我还看到了前面一个亮闪闪的,我知道这是我的辅导员。 /p p   第二巧,没有一个数字是编造出来的,刚才还说车的尾号是“7”,尾号4个“7”。所以,我跟“7”很有缘。刚刚这些数字我在想,今天站在这里说完数字,不妨说一说汉字,今天晚上关键词如果选一个字是什么字?华人的华。对不对?清华的华,清华园的华,当然这是一个繁体华出现在屏幕上,如果一个简体怎么写,一人一个匕首,一横一竖。这个话在清华一个很小的圈子里面所说,视频前半段展示出来了。我们在清华,我们有人,我们有良好的条件,有美好的平台可以做纵深的工作,做顶天立地的工作我感到非常幸福,这个华我认为非常了不起。今天在这样一个更大舞台上变成华人,变成中华,我们有人,有才智,有非常好的硬件条件,经济发展这些条件都具备了,每个人站在这里,做顶天立地的工作。 /p p   我们在一起,可以构建出一个横向的华人的世界,在地球线上,再进一步托举起这个单人,创造出伟大的成就。 p /p p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本人整理于凤凰卫视 /p p /p /p
  • 颜宁赴美任教授为什么引人关注?
    p   最近几日,清华大学教授颜宁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消息引起各方关注。经清华大学确认的消息表明:“颜宁经本人慎重考虑并与学院和学校仔细沟通,已决定接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的职位,将于近期前往就任该教职。” /p p   颜宁赴美任教职,本是个人职业生涯的一个新选择而已。而其所引发的各方关注,不过是视角各异的外在看法罢了。按照颜宁所说,她之所以做出这个选择,是因为“生怕自己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可能故步自封而不自知。换一种环境,是为了给自己一些新的压力,刺激自己获得灵感,希望能够在科学上取得新的突破”。 /p p   颜宁上述这段带有自省意识的解释,将其“转校”的动机交代得非常简单。但是,5月8日有一篇流传于网络的文章,将颜宁赴美任教的背景复杂化了。该文说,“看看颜宁在科学网的博客,再结合新华社简短的消息,就一目了然:颜宁是因为连续两年拿不到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科研项目,负气而去”。此文的根据是2014年9月2日颜宁在科学网所写的一篇题为《一份失败的基金申请》的博文。据说,颜宁自言“志在必得”的这次申请,“结果却十分狼狈——基金委连面试的机会都没给,就把她打入冷宫”。 /p p   不过,就在上述博文发表的次日(2014年9月3日),科学网也另有一篇题为《颜宁的重点国家基金为何被拒》的博文,分析了颜宁“失败”的原因。按照该博文所述,申请自然科学基金委科研项目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颜宁教授犯了战术性的失误,操之过急了点”。具体说就是颜宁在申请课题时,相关研究成果还没有公布,“关键成果还没有发表,一些关键科学问题处于保密阶段”,所以申请书“写的必然含糊”。 /p p   当然,上述分析颜宁申请自然科学基金委科研项目失败原因的博文,也认可颜宁所说:“难道重点基金不正该支持有风险但重要的课题么?一定要四平八稳、完全预测得到结果、只许成功不能失败的项目才值得支持?这是创新之道么?”该博文也进而评论道:“因此,建议基金委对重点或重大项目,对创新性独立评分,对那些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且创新性突出的项目,如果‘创新性’方面函评单项全优,应给予上会答辩或破格优先资助的程序。否则,基金资助会陷于后知后觉的尴尬境地,不利于对前沿科学的推动。” /p p   昨天那篇说颜宁是“负气而去”的文章,也并非毫无根据。该文叙述道,颜宁于科学网发表上述博文近1年后(2015年6月23日),又在其博文后补记了一段文字,该段文字说“??本欲2015年知耻而后勇,近日初审结束,奈何依旧未获得答辩机会??历史的重演,让我对自然科学基金委难以再抱任何幻想。程序‘正义’,‘专家’意见,呵呵呵??” /p p   然而,即使如此,说颜宁“负气而去”,似也不能概括颜宁赴美任教职的全部动因。2007年,时年30岁的颜宁从普林斯顿大学学成而归,回到其读本科时的清华大学任教。想必其时,颜宁对中国既有的科研体制不会不了解而盲归。实际上,归来之前,颜宁也应该在精神上对跳高摸天花板和蹲地摸天花板的转换有所准备。 /p p   其实,值得颜宁庆幸的是,因而也是值得清华大学骄傲的是,在返国10年之后,尽管颜宁付出了自己的某些代价,但其仍具备了将清华大学教授“等价”于世界顶尖大学教授的实力。这就已经不简单了。 /p
  • 中国高性能纤维要做到“领跑”就必须主动创新——访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美芳教授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 2017年7月,“中国材料大会2017暨银川国际材料周”在宁夏国际会堂隆重召开。大会盛况空前,参会人员近5500人。作为大会组织委员会主任之一及“先进纤维与纳米复合材料”分会场的分会主席,朱美芳教授在大会报告及分会场均作了发言致辞。会议期间,仪器信息网编辑有幸就大会概况与朱美芳教授进行了简单交流,受益良多,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会后以电话及邮件形式,请朱美芳教授就本次大会、先进纤维与纳米复合材料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该领域涉及的分析仪器及表征手段、即将牵头成立纤维材料二级学会等进行了详细介绍与解读。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300px height: 423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dbaf8a26-f3e7-435d-8ff0-fb7e77ae815d.jpg" title=" " height=" 423"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30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strong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美芳教授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首次落地西北,带动地方经济;大众参与办会,激发青年学者责任感 /strong /span /p p   以“新材料,新技术,新发展”为主题的“中国材料大会2017暨银川国际材料周”(以下简称大会)在银川宁夏国际会堂盛大开幕。本次大会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主办,宁夏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承办。大会得到了中国科协、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协、经信委、科技厅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大会盛况空前,是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组织的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届会议。会议在线注册人数5100余人,实际参会人数近5500人,共收到4000余篇论文摘要。 /p p   大会落地银川市,是大会首次在我国西北地区举办,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和新的增长动力,对推广宁夏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宁夏制造”具有重大意义。 /p p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本着开放包容的办会理念,吸引和鼓励国内外优秀的材料科技工作者参与办会,通过办会,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社会责任感、长期活跃于国内外高端学术交流的中青年学者,激发了青年学生的创造力和对材料研究的热忱与责任感。本届大会从材料前沿交流到产业对接互动,都是一次内容丰硕,时间紧凑,富有成效的大会! /p p   “中国材料大会2017”设置有37个分会、1个材料教育专业论坛和2个国际分论坛:“2017中日韩纳米功能材料研讨会”和“一带一路材料论坛”。大会主题主要涵盖了能源材料、环境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功能材料、材料基础研究等材料领域。共呈现2200余场口头报告,其中930人为邀请报告。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纤维是老百姓未来“智能生活”的保障,中国高性能纤维要 “领跑”就必须主动创新 /strong /span /p p   提到纤维,人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衣服、纺织品等。实际上,纤维是当今人类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材料之一。从航天器、导弹、飞机、高铁、汽车等高精尖装备,到衣服、帽子、袜子、手套等日常生活物品无一离得开纤维。“ strong 全世界70%的纤维由中国产出,而全国70%的纤维由长三角地区产出。纤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材料,是老百姓未来‘智能生活’的保障 /strong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美芳如是说。 /p p    strong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源于1954年我国著名纤维科学家和教育家钱宝钧、方柏容先生创建的新中国第一个“化学纤维”专业 /strong ,历经化学纤维研究室、研究所及化学纤维系的建立和发展,于1994年成立,可谓为国内材料学院中的“老字号”。拥有我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1981年)、首批国家重点学科(1986年)、首个纤维材料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1992年)。 /p p   学院依托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3个国家和省部级基地,坚持产学研用结合,在国防军工急需的三大高性能纤维材料,关乎民生的功能共聚酯、纳米复合功能纤维、大容量聚酯熔体直纺等通用纤维领域取得了系列标志性成果 在民用航空及汽车轻量化复合材料和光、电、热等能量转换功能材料领域已形成新的增长点。研究成果和专利转化效益惠及年产值达万亿的纤维材料行业,材料学科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16项、省部级科技奖项170余项,为我国跃升世界纤维生产第一大国并向世界强国迈进做出重大贡献。 /p p   中国的纤维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在到了从大到强的转变阶段。在功能性纤维方面,源于70%的产量和广阔的市场潜力,中国的实力比较强,质和量上处于“并跑”和“领跑”地位 在生物质纤维方面,与国外处于“齐头并进”初步发展阶段,而 strong 在高性能纤维方面,中国还处于“跟跑”和“并跑”阶段,将来要做到“领跑”就必须主动创新。 /strong 高性能纤维的研发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力。从上世纪80年代起至今, strong 东华一代又一代的材料人围绕国家对高性能纤维与复合材料的迫切需求,海、陆、空全面出击,持续系统展开科研攻关 /strong 。功能性纤维方面,“行业急需依托大容量工程基础,促进常规产品优质化,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通用纤维高品质多重功能化。”朱美芳认为。 /p p   目前,纤维新材料目前已远远超出传统化学纤维的范畴,纤维成分应由单一向复合、简单向多重构筑发展,纤维功能研究应由被动适应向主动创新设计直至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加强基础研究,为产品研发注入原动力,支持原创关键技术开发,加大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因此我们分会的名称为“先进纤维与纳米复合材料”,这也在参加分会的老师所作报告中得到了体现,如复旦大学彭慧胜教授在可发电储电供电的新能源纤维上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我们预计从事这个领域研究的科研工作者还会继续快速增加,从而带动传统纤维行业转型升级同时其中也孕育着无穷的创新创业机会。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科研是不断攀登高峰的过程,仪器设备则是认识者和认识对象之间的纽带 /span /strong /p p   先进纤维与纳米复合材料领域是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内容之一,实验室建有仪器设备公共平台,拥有大精测试仪器48台(套)、工程试验线17条,实现24小时预约开放。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支撑,比如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镜、原子力显微镜、激光拉曼光谱仪、激光光散射仪、红外光谱仪等对纤维与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的表征设备,以及热重分析仪、动态热机械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毛细管流变仪、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单丝纱线强伸度仪等测试设备,另外,还开发了纤维声速仪、结晶动力学、小型湿法纺丝机、微型共混仪、微型注塑仪等自制设备。 /p p   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攀登高峰的过程,为了提高先进纤维与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水平,需进一步加强低维材料和先进纤维开发、复合材料表界面、微观结构与性能分析表征等多方面的仪器设备建设,完善纤维生物材料表征及微纳器件制备超净平台建设等。一些新型仪器设备也逐渐成为未来需求,如: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串联质谱联用仪、多功能光热诱导纳米红外显微镜系统、高温旋转流变仪、纳米压痕仪、超景深三维显微镜、微流变仪、3D生物材料打印机、介电常数测试仪以及模块化功能型纺丝设备系统等。 /p p   仪器设备,是为了实现科学认识目的而制造和使用的工具,它作为认识者和认识对象之间的纽带,在科学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仪器设备和科学研究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科学研究如果不依靠仪器设备提供的大量的客观材料,即使研究方法正确,也出不了好的成果,而仪器设备是观察现象的一种手段,只有在正确科学研究方向的指导下,才能对材料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认识,从而找出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对获得的结果做出正确的评价。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成立纤维材料二级学会,为纤维材料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 /span /strong /p p   材料是科技的先导,纤维材料领域的科技革新正推动纤维产业的颠覆性发展,催生新一代纤维。具有绿色、智能、多功能及超高性能、超高性价比、超高附加值的纤维材料将引领未来发展方向 纤维材料应用领域超越传统纤维,成为先进制造业、智能与功能消费品、医疗与健康、环保与防护、现代建筑业与农业、新能源等领域的关键基础和核心材料,成为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材料作为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发达国家竞相在新一代纤维产业发展上布局谋篇,美国革命性纤维发展注重以智能纤维研发与生产为核心,并在纤维材料应用领域拓展与军转民等方面进行全面部署 欧盟着力于纤维产品高质化、专业化、可持续发展及技术创新机制 日本注重以高性能纤维材料为核心的整个产业链的研发。我国的传统纤维产量虽然占世界第一,但在高技术纤维、新一代纤维方面的研发相对滞后,导致部分纤维及高技术领域的相关零部件被发达国家垄断,极大地减缓了我国在未来纤维材料领域的发展动力,限制了我国科技和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在“十三五”期间,纤维新材料的发展趋势是通过纤维学科与生物、电子、纳米技术等相关学科的交叉和渗透,研制与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环保技术、新能源相关,且低碳、环保的新纤维、新技术,以满足服装、家用、产业用等各领域的需求。这种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向:纤维性能向高性能化、智能化发展,纤维品种向生态化、高功能化及结构功能一体化方向发展,纤维技术向高速、高效、短流程、全自动、规模化、清洁化方向发展,纤维成分由单一向复合、简单向多重构筑方向发展,纤维尺度向纳米化发展,功能智能与产业用纤维由被动适应向主动创新设计方向发展,成纤聚合物合成和成形技术向生物、仿生技术等方向发展,纤维原料向绿色化方向发展。 /p p   纤维材料的发展为信息、能源、生物医用等高新技术提供关键性新材料,对我国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整体实力的增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我国纤维材料产业向“大纤维”新材料的转型升级,将对我国能源、资源、环境、生态和国民经济相关领域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产生重要影响,对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对国家的经济和国防安全以及我国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纤维材料分会的成立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大纤维”材料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水平,有助于推动我国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 /p p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是致力于推进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发与产业化的国家一级学会,纤维材料是新材料的一种,也是充满活力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方向,纤维材料的发展也为其它材料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当今正是纤维材料发展的高潮阶段,成立纤维材料二级学会不仅能为广大纤维材料工作者建立联系纽带,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促进我国纤维材料的发展 而且能契合国家“十三五”在新材料、新能源、新型光电多个领域的重点支持。目前纤维材料分会成立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已经将相关材料报送至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等待学会根据章程及相关程序审批。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第八届ICAFPM十月上海召开,“中日韩女科学家论坛”成亮点 /strong /span /p p   先进纤维与聚合物材料国际会议(ICAFPM)由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发起举办,旨在探讨与先进纤维和聚合物材料相关的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和进展,开拓纤维和聚合物研究领域前沿。自2002年举办第一届以来,已成功举办七届。 /p p   第八届先进纤维与聚合物材料国际会议定于2017年10月8-10日在东华大学松江校区举办,会议由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纤维材料先进制造技术与科学创新引智基地、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主办并承办,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纤维材料分会(筹)、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分会、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聚烯烃催化技术与高性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办。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下一代纤维:改变我们的生活(Next generation fibers:Changing our life)。并将围绕“新一代纤维”这一主题及相关子议题开展多项学术交流活动,其中包含学术会议、学术论文宣讲和墙展活动。此次分会主题包括A. 高性能纤维与复合材料、B. 纤维与纺织品中的化学与物理、C. 纳米技术在纤维和聚合物中的应用、D. 智能纤维、智能纺织品与可穿戴智能设备、E. 环保纤维与聚合物、F. 医用纤维与聚合物、G. 能源用纤维与聚合物、H. 天然纤维与仿生聚合物、I. 低维材料、J. 多功能与多组分纤维、K. 第八届中日韩女科学家论坛暨国际材料科技女性研讨会 。预计会议将有200余位来自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瑞士、印度、澳大利亚、瑞典、新加坡、葡萄牙等世界各国的知名学者参会,包括4名美国工程院院士、1名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1名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1名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以及亚洲聚合物协会主席、欧洲高分子联合会前任主席、日本纤维学会会长等。 /p p   中日韩女科学家论坛于2008年由韩国女科技团体联合会发起,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日本女工程师和科学家国际网络组织以及韩国女科技团体联合会共同签署了关于三国轮值举办该论坛的备忘录。论坛至今已举办了七届,每届由中日韩三方分别轮流主办。围绕科技女性的发展状况、女性在科技领域的领导力、如何平衡女性事业与家庭关系以及各国政府在重视和积极开发女性科技人力资源的政策举措等方面进行广泛交流,相互借鉴经验 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中日韩三国女科技工作者间的创新与合作。 /p p   在中国科协常委会女科技工作者专门委员会的支持下,第八届中日韩女科学家论坛暨国际材料科技女性研讨会作为2017年第八届ICAFPM第11个分会,将于10月7日召开。此次论坛由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主办,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和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主题为“科学中的女性:合作与创新”(Women in science: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论坛分领导力、示范力、创新力三个分会,报告人有中日韩三方等知名女科学家和有关人员。届时,也将邀请出席2017年第八届ICAFPM其它分会有关代表到会参与讨论交流。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strong 采访编辑 /strong strong : /strong 杨厉哲 br/ /p p   strong  附:朱美芳简历 /strong /p p   朱美芳,女,1965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纤维材料先进制造技术与科学创新引智基地主任。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者。作为团队带头人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聚合物纤维及纳米复合功能材料、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的应用基础和关键技术研究。近年主持及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30余项。在Advanced Materials、Chemical Communication、Macromolecules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论文260余篇,编写专著6部(章) 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余件,成果在多家企业得到推广应用。以第一完成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余项科技奖励。现(曾)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科技部十五“863”高技术计划新材料领域纳米材料专项总体组专家成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化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新材料协会副会长,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委员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Materials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Fiber Bio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cs、《高分子学报》、《纺织学报》、《合成纤维》等期刊编委。组织国际国内会议20余次,100余次作国际国内会议大会报告、邀请报告或担任会议主席。 /p
  • 科研经费管理难倒白发老教授 未来是否真能“松绑”
    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性缺陷一直备受社会关注。趋于严格有助于防止学术腐败,但过犹不及。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从经费比重、开支范围、科目设置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松绑+激励”的措施,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4万亿元,再创新高,同时科技成果转化却不尽如人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科研人员认为,若用行政办法来管理横向课题(相对于“纵向课题”即国家项目,横向课题通常指一般法人自然人的委托项目)的科研经费,就会产生诸多不适应科研工作要求的条条框框,或将成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障碍”。  然而,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改革必然牵涉到科研人员和所在单位的利益关系。受访科研人员认为,要想立即消除这些障碍,眼下仍困难重重。  不要用行政经费思维管理科研经费  今年1月8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提出,“要加快改革科研项目管理机制,砍掉繁文缛节,让科技人员把更多精力用到研究上”。今年,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提“砍掉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缛节”,而“十三五”规划也提到要“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此后的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透露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研发支出已达1.3万亿元,占全球研发支出总额的20%,位列全球第二,但世界级投入所带来的科技成果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在受访科研人员看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缩短“差距”,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性缺陷一直备受社会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俞金尧认为,经费及其管理的现状已经把科学家都逼成了会计。  此前,科研经费管理曾多次被曝在使用方面出现违纪违法,以及国有权益损失的问题。不仅存在浪费、挪用,还有科研人员用虚假发票、虚列开支等不法手段套取或转移科研经费,而科研人员变相套取科研经费变成工薪的例子也不时会发生。  俞金尧认为,科研经费管理趋于严格,总体上看是好的转变,有助于防止学术腐败。但是,“管理过于死板,用管理行政经费的办法管理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不适应科研工作的实际,财务人员的过细盘问,对学者的人格不尊重。”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曾任中央第十巡视组组长的令狐安曾就此类报销问题表示,如果属于“办法规定及制度不合理造成的‘逼良为娼’的现象”,原则上应不予追究。  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叶克林则认为,虽然一再强调企业是创新主体,但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和富矿仍在高校院所。但这些机构的科研成果大多注重学术价值和“科学前沿”,而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尚需时日。  “然而,企业和市场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遇到很多科技难题,一旦科研人员不愿意接手研究,难道不是在削弱自身的创新能力吗?”他说。  “不少科研人员已放弃申报科研课题,也不主动接下研究任务”,在全国两会等场合,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的贾康曾多次公开批评目前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他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也作了上述表示。  自己加钱升舱也不行  贾康长期担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也是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的首任院长。  包括贾康在内的多名受访科研人员表示,眼下的科研经费无论是“退还”,还是“报销”,都涉及如何认知科研工作的“特定规律”。  贾康曾讲述一个老教授的故事,作为国内某个学科的著名带头人,已满头白发的老教授不能乘坐飞机的公务舱,经济舱成为唯一选择。  “这位老教授申请自己加钱,或者使用自己的航空里程积分升舱,而管理部门回应说机票是走政府采购程序的,无法办理这种调改,老教授的要求统统遭拒。”他补充说。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告诉记者另外一个故事:对数年间已报销完毕的科研经费开始重新审查,并衡量“超标”的部分,要求退还款项,并不许再作他用。  他说,还有规定,所有报销的单据要成为“证据链”,往返和住宿都要一一衔接齐全,却忽略了科研活动在路线上既有可能重叠,也有可能交叉,而绝非单向线性的规律和事实。  “相比自然科学领域,社科还算好的,因为一般课题总体金额百来万。前者的金额在数千万元上下都很正常,往往退起来压力也大得多。”这位学者表示。  由于上述这些情况也大量发生于横向课题研究领域,该学者对此认为,没有必要如此刻板。  刁难:被要求和省长签合同  在科研工作者与科研经费的关系上,叶克林认为,科研经费主要是科研人员通过竞争申报各类研究项目或课题获取的,如果科研经费管理特别是费用报销附带许多难题,科研人员就会渐生抵触心理,继而放弃申报研究项目或课题。  叶克林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自上世纪80年代跟随费孝通先生进行江苏小城镇研究和城乡关系研究以来,一直没有离开过科研一线。  就其35年的科研生涯而言,叶克林在江苏省、中央级的高校院所从事过研究,还曾到国外高校访学。他自嘲在应对科研经费管理上“经验老到”,但遭遇有关“奇葩”要求时,仍无所适从。  叶克林回忆,2013年,在时任江苏省省长李学勇的指示下,省政府设立了6个苏北全面小康建设重要课题,他与江苏省发改委(苏北办)有关负责人联合主持了其中第一项综合性课题《推进“四化”联动 加快苏北发展》。在完成课题之后,相关政府部门出具了《江苏省政府重点课题研究结项证明》并拟拨款,但财务部门表示:要有一份研究课题合同。  “虽然持有省政府正式下达的专门文件编号的‘专题会议纪要’”,但院财务部门非要我去找省长李学勇签份合同。”叶克林说,问题在于,省政府交办的重点课题,又不是省长个人出资,我怎么能和省长个人签合同呢?于是,折腾数月,他最终放弃了这笔款项入账。  2006~2007年,叶克林曾在韩国有关大学担任特聘教授,并与韩国一些高校院所专家学者达成长期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回国后,韩方有关教授携带韩国国家研究基金项目,来华在他的指导下进行国际合作研究,并发表了反响较好的科研成果。其间,因中方科研经费管理要求与国际学界科研经费使用惯例相抵触,双方也发生了一些龃龉。由于担心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匪夷所思”,并因此损害自己的国际学术信誉和信用,他婉言谢绝了后续韩方其他专家学者来华进行国际合作研究的要求。  1997年访学美国返回后,叶克林先后竞争申报获批了国家社科基金和江苏省社科基金2个项目,最后自行出资垫付了一部分费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科研人员在经费报销问题上遭遇的“刁难”大致为3种:搭便车、勒索和训斥。  第一种是所在单位管理部门的个别人员将自己的发票塞入科研经费的项目中,比如飞机票。更严重的情况是,少数管理人员凭借掌控科研管理和财务核销大权,主动刁难,并有“卡拿吃要”的嫌疑。  “如果我们派课题组年轻的研究生前往报销,90%的概率会遭到财务人员的斥责,这个不符合要求,那里发生错误,为此跑来跑去,反复修改。”叶克林说。  贾康也提到,此前,我国“事业单位”定位的高校、研究机构中,单位管理方对于横向课题经费实行了繁文缛节式的管理与核查、追溯。  于是,一些科研人员要么出于自身尊严,要么宁可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不再主动申请任何课题。  上海市社科院研究员刘长秋说,多数功成名就的专家可以不再申请,但是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是绕不过去的。  横向课题能否去行政化?  如果以“课题视角”来审视研究机构的课题及其经费来源,即产生了“纵向”和“横向”的区别。叶克林指出,两者的区分不是一个科学定义,属于科研人员约定俗成的说法。  叶克林说,对于“纵向课题”,其经费的使用、报销、预算及其流程都有明文规定,非常严格 而“横向课题”相当于“委托合同”,比如企业、社团组织委托社科院、农科院作相应的研究,多产生于“现实需要”。  多名受访专家指出,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高低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直接相关,科技成果要想快速转化,多集中在“横向课题”领域。  然而,2014年我国公开的授权发明专利中,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件数仅占31.7%。  在受访专家看来,这一科技和产业“脱节”的事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横向课题”在经费管理上仍采用行政化手段,即与“纵向课题”类似,由此捆绑了快速、灵活、多样的反应手段,也就无法立即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反而损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在中央提出解决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后,关于“横向课题去行政化”的呼声在学界日渐高涨。  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包括贾康在内的多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横向课题经费管理去行政化”的提案。  贾康就在提案中称,高校、科研事业单位或社团组织财务上代管(承包性质的)横向课题经费,其使用规则应是以相关法律和发包方设立、承包方接受的具体规定为依据,代管单位机构越俎代庖设立和施加上述的限制,难以符合法治要求。  适度放权避免“管得过死”  受访专家认为,要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障碍,必须以利益分配为导向,充分调动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而非“一统就死、一放就乱”。  但专家还指出,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将触动科研人员与所在机构的利益而困难重重。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科研人员指出,科研经费在管理和流程中一般由科研人员所在单位代为管理,而这笔经费在花光之前,事实上存入银行,由此产生了利息。  他说,通常情况下,单位都会对科研经费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纵向课题”一般是5%,而“横向课题”也收取类似的管理费,而且至少5%。  该科研人员指出,财务部门收取了利息和管理费,但科研人员并不清楚这两笔费用的去向。  “在不涉及挪用公款的前提下,假如这笔钱使用的速度越慢,谁收益最大?”该科研人员感到很困惑,对科研人员的课题费用的报销作出种种所谓的限制,事实上拉长了费用的使用周期。”  无论是“头等舱”还是“查老账”,甚至财务人员的“起劲”,其逻辑在于,如果科研人员用钱方便、出差方便,规格较高,花钱速度自然就快。此消彼长,单位的收益会降低。  他回忆说,单位的财务人员曾这样直言不讳地告诉他,“科研经费属于单位‘预算外收入’,这就叫作‘数马分肥’。”  在我国多数高校中,学院一级并没有财务权,单列的计划财务统一设在校方,因此高校里的科研人员对此毫无办法。  该科研人员称,利益问题可以解释为何在经费管理体制上频频出现怪事。不过,也有科研人员看到了好转的信号。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前,贾康曾在电话中应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要求,作了一次长谈交流。贾康解释了如何理解横向课题与纵向课题应有的不同管理方式,从而在经费设计上加以优化。  “我们希望今后会出现来自政府部门的指导文件等权威依据,以解决目前在经费管理上的弊端。”贾康认为,对于改革的方向和内容,不仅是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制度框架和思路需要改善,具体实施细则也要具备合理的可行性。  近日下发的《意见》,对科研经费“管得过死”作出了调整:如简化预算编制科目,下放调剂权限,对一些科目合并“同类项”。  一般情况下,科研项目资金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一般包括设备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等10类左右的支出科目 间接费用主要用于项目承担单位的成本耗费和对科研人员的绩效激励。  《意见》指出,在项目总预算不变的情况下,将直接费用中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合并为一个科目。  在“科研项目预算”上,《意见》下放了相应的调剂权,在项目总预算不变的情况下,直接费用中的多数科目预算都可以由项目承担单位自主调剂。  对于“劳务费开支范围和标准”,《意见》明确重申劳务费不设比例限制,而且下放差旅会议管理权限,给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大的自主权。  加强经费的科学管理  诸多学者认为,一项科研经费管理的合理制度,在于既能激发科研人员的热情,也能对其使用作出科学规划和约束。为此,中央及地方政府部门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都对科研资金管理提出要求,并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日益科学化、人性化。  “如2015年12月,科技部、财政部印发了《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监督工作暂行规定》,中央出台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都对科研资金管理提出要求。”贾康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正式颁布实施,也提到“改革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这些制度对科研费用的规范使用提出了要求,任何使用假发票来套取科研经费到私人口袋的行为都是不被允许的,甚至涉嫌犯罪。”叶克林说。  此外,高校和科研院所所集中的区域也加大了对具体单位使用科研经费的管理力度,如规范审计程序和行为,以及进一步简化程序,为科研人员提供专业的审计服务等。
  • 大学重科研轻教学:教授一大拨,名师有几许
    “最近,我们对云南某高校近3年中立项的研究项目进行了统计,发现该校教研项目数和科研项目数的比例是1∶3.26,教研项目的立项数目还不到科研项目立项数目的1/3。高校对教研不重视的现象实在堪忧。”在日前结束的政协云南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徐正会、李丽芳两位委员的一份提案,再次将高校重科研轻教学提到了桌面上。   “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的生命线,随着全国各高校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教育对象由精英变为大众,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形势下,高校的教学质量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了。”徐正会说。   “中国的大学都力图把大学办成研究型单位,这样才显得有水平上档次”   徐正会等委员在提案中指出,“各级教育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参加教学研究工作的意义、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这一点从省内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组织开展的各种与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评审工作,包括高校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奖和各种合格考核等工作中就有反映,查阅与这些工作相关的文件可以看到,在诸多有关规定中,对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工作的考核既没有具体的硬指标要求,也没有特意进行强调,认可度显然不高。”   对此,不少高校教师非常认同。   “众所周知,大学里评职称对教学没要求,能过就行。而科研却不行,科研获奖就有级别,没有科研成果,职称和工资都上不去。”一位高校教师说。   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刘徐湘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他指出,“目前,衡量教师水平的指标是看科研能力、承担的课题、发表论文的级别,争取到多少科研经费,在SCI上发表多少篇论文,而不是看上课、教学水平如何。评职称时,论文、科研项目是硬指标,教学是软指标。教学再差,论文够数就行 教学再好,论文不够,职称、待遇都成问题。因为这个直接跟工资挂钩呀,不然工资少一大截。”   云南大学新闻系教授郑思礼认为,“中国的大学都在力图办成研究单位,这样才显得有水平、上档次。”为建设“科研型大学”,很多高校走向一个极端——重科研轻教学。为晋升职称,许多大学教师将大量精力花在论文和课题上,课堂教学、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刘徐湘还担心,“重科研轻教学”有可能导致科研本身的异化,科研最主要的任务是探索未知事物,但是很多教师的论文都是东抄一点西抄一点,原创的很少。   讲课是直播,科研可以录播,文章发到核心刊物的人未必能站在台上顺畅讲课   “科研能力强的应该去研究所当研究员。”云南大学马列部教授金子强认为,大学的三个职能是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缺一不可。没有科研,教学走不到前沿 没有科研,老师就没有可讲授的内容 没有教学,科研的成果无处展示 没有社会服务,科研和教学就跟现实脱节,无法教书育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教学是显性的,第一位的,科研是支撑教学的,二者并不矛盾。   “脱离教学的科研场所不是学校而是研究所,脱离教学的科研人员不是大学教授而是研究员。研究员可以进行深度开掘,教授就必须兼顾深度和广度,触类旁通,注重知识的广博性。讲课是直播,科研可以录播。文章发到核心刊物的人未必能站在台上顺畅讲课。”他说。   金子强认为,造成“重科研轻教学”的原因是评价体系不恰当、用计量的方式去评点不能计量的工作。“科研是技术,而教学是艺术,技术可以计量,艺术则很难计量”。   他说:“名师讲课是一流的,有实才也有口才,表达有感染力,而科研成果是工匠式的。目前是有一大拨教授,但很少有名师。很多人有资格当教授,却因为科研成果不够,没发表几篇论文而评不上。有人虽然是教授,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儿。”   教师们认为,目前关于教学的评价体系存在很多问题,现行的考评方法有失偏颇,甚至已经非常陈旧。不少学校是督导团成员评课、学院领导评课,但很少会组织同行评课,有的督导不是本学科的,未必能恰当评判。“现在有学校实行学生网上评教,但教务处可能考虑对教师的影响不公布最后结果,学生评教只是作为评价体系的参考,并不是衡量标准。”一位教师说。   教师们担忧,“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使学生成为最大的受害者。有教师指出,美国、英国高校师生经常在一起交流,而在国内的大学,学生常常一学期也见不到老师几面。“大学老师都拼命谋求晋升,因为职称高工资高,你看博导补贴就高。以前的教授有个性,如今的就没有,大家都是教授,数量太多了。”金子强说。   行政权力成了制约教育发展的枷锁和包袱   对于“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董云川认为,目前绝口不提教育质量的学校是少有的。“许多学校对办学质量是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但当我们把谈质量的频度和提高质量的速度相比较时,则发现两者极不协调。究其原因,在于质量既不是工作的动因,更不是奖励的重心。当前整个高教运行环节均因‘量’的膨胀而得到丰厚的回报,如:按在校生数拨款原则,扩张专业点带来社会效益,扩大办学面带来经济效益,教学工作量与职称评定和课时酬金挂钩。不否认各校提高教学质量的诚心,但质量不高的现实正是我们自身奖励的结果。”   他指出,“别人管两头,自己管中间”。教学质量不高,显然是学校的责任。但学校实际应该承担的责任是有限的,因为学校并不能控制影响教育质量提高的诸因素。学校在条块分割、多头指挥的情况下,不能完全按教育目标、专业要求和大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来构建全程教学计划 社会人才就业市场尚未出现“能力择业”主体倾向,这意味着学生进校后先从校方领到一套营养比例失调的配餐,并且得到一个明示:学好了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不断被训斥“学风不好”,教师不断被埋怨“不热心教育”,学校不断被责备“不重视教学”。其结果是学校天天为提高办学质量而解放思想,但他们解放了的那一部分恰恰是他们力所不能及的部分。   而更重要的是,目前支配大学运转的不是学术权力,而是行政权力,作为保障教育目标实现的行政管理手段,却成了制约教育发展的枷锁和包袱。行政价值的不断强化,大学教师为学术献身的信念常常受到挑战和动摇。   “大学的定位造成了身份和地位的危机,这直接导致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不到位、边缘化,官本位价值对学术领域的污染,学术权力的政治化、行政化,各种非学术力量对学术性活动的干预,如学位授予、职称评聘等,行政泛化现象直接影响并遏制了教育的品位和学术风气。”他说。   他认为,只有行政权力复位,不再凌驾于学术之上,学术理想和教育目标才会成为大学中每一个个体始终如一的追求,到那时,激励的方向和目标价值的走向才是一致的:奖励那些献身学术、教学科研和服务于学术的人。
  • 副教授研究猪肉发现肥胖基因后连升三级
    破格   四川农业大学破格聘任31岁的80后李明洲为二级教授,而此前他仅是副教授,连升三级   贡献   李明洲原本的目的是让猪肉更营养,却无意间为研究人类肥胖基因的专家们打开了一扇门   日前,四川农业大学31岁的80后李明洲,从副教授连升三级,一跃成为了二级教授,这在省内高校中十分罕见。   能获得这样的殊荣,缘于他对猪肉的研究,为人类肥胖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连升三级   副教授破格晋升为二级教授   成都商报记者昨日从四川农业大学了解到,前日,该校特别举办了一场二级教授的聘任仪式,31岁的动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李明洲副教授为教授二级岗。这意味着,李明洲连升了三级。   据四川农业大学人事处处长刘应高介绍,该校教授共分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等4个级别,一般一级教授只有院士才能达到相关的评定标准。二级教授已是教授中级别非常高的了。   刘应高介绍说,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从副教授晋升教授一般需要5年的考核期,且在学术、教学等多方面达到一定成绩。而从四级教授晋升到二级教授,虽没有年限上的限制,但学术上的考核却有很严格的标准。大多数教授还是需要很多年才能“熬”到二级。而李明洲的副教授职称是近两年才评的,未满5年。足见,学校对其连升三级的“破格”是很有力的。这在四川农业大学几乎是没有先例的,在四川省内高校也十分罕见。 校方也希望这样的“破格”能给青年老师树立一个目标。   无心插柳   发现导致猪肥胖的重要因素   为研究人类肥胖基因打开一扇门   能够获得这样的“破格”,事实上仅仅因为李明洲参与的一项科研成果。   4年前,李明洲便在导师李学伟的指导下,联合深圳华大基因及中国、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四国共12个科研单位的50多位科研人员一起研究猪的脂肪和肌肉组织。“当时,研究的目的仅仅是希望通过研究,能了解猪肉的机理,让肉质更为健康,更具营养”。   通过3年的实验观测和对猪各部位脂肪的DNA数据的分析,加上1年的验证期,李明洲发现,不同部位的脂肪对猪身体的危害程度也是不同的。比如脏器里的脂肪就危害极大,特别是胸腔内部的内脏脂肪,其次是腹部脏器的脂肪。此外,他所参与的研究还首次从表观遗传学角度证明了肌间脂肪组织也是导致肥胖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说,肌肉之间的脂肪,是导致猪肥胖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其身体无益。”   5月22日,由李明洲作为第一作者的《猪脂肪和肌肉组织的基因组甲基化图谱》论文发表在了国际著名学术杂志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让李明洲本人都感到意外的是,这篇论文仅仅一天时间就被付费下载了2808次,而这本权威期刊每篇文章平均每年的下载量也就1900~2800次。不少医学界的专家在看了文章后,认为这项研究对人类肥胖的研究有突出贡献。   此前,医学界研究人类肥胖机理时往往采用小白鼠做实验。但实际上,小白鼠身体里的脂肪结构与人体有很大的差异。而猪与人类具有相似的代谢功能、心血管系统、成比例的器官大小等特性,且与人类在遗传学上也具有高度相似性。这使得猪成为研究人类肥胖、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疾病的最佳模式动物。无意间,李明洲的研究恰恰为研究人类肥胖基因的专家们打开了一扇门。   4年时间里,李明洲大多时间都泡在实验室,观测数据,分析数据。但这样的过程对他来说“一点也不辛苦,更不会枯燥”,他甚至一点也回忆不起研究过程中的艰难和挫败。他说,“这是自己喜欢的事情”。从本科到博士,李明洲一直是品学兼优的,而此次破格晋升,对他来说也没有这项研究成果带来的喜悦大。成都商报记者 汪玲 图由川农大提供   延伸阅读   肥胖凶险   肥胖是引发多种疾病的元凶,已成为世界五大流行性疾病之一,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预计到2030年,全球大约有58%的成年人可能成为“胖子”,并且世界卫生组织声称每年至少有280万成人死于超重或肥胖。中国的肥胖问题已不容乐观,肥胖人口已达3.25亿人。如何有效遏制肥胖症蔓延,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李明洲的研究结果同时也证明,“如果瘦的人其内脏内含有大量脂肪,也会是健康的杀手,而胸腹部脏器的脂肪是最不健康的,人们需要高度关注”。而他和研究人员还发现,约80%的已知人类肥胖基因和72%的影响猪肉品质的基因都在所定义的甲基化差异区域内,研究分析表明这些基因的甲基化调控模式与已知的生物学功能相一致。此外,他的研究还发现了许多与肥胖表型变异有关的新基因。医学专家或许还能进一步对人体肥胖基因有突破,寻找到解决人体肥胖的办法。
  • 董事长朱连杰教授获评天津市“111”工程“优秀企业家”
    近日,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天津众科创谱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连杰教授2019年天津市企业家队伍建设“111”工程滨海新区“优秀企业家”荣誉称号。 天津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主持完成多项国家自然基金、天津市自然基金、留学回国基金等科研攻关项目。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 朱连杰教授带领众科创谱科研团队坚持自主创新,其主导研发的COD、氨氮、总磷、总氮、重金属等多参数水质测定仪、水质检测专用试剂、红外分光测油仪等产品的用户遍布全国各地。众科创谱是《总磷快速测定仪》、《氨氮快速测定仪》等标准起草单位。近年来,众科创谱先后被评为“天津市科技型企业”、“天津市雏鹰企业”、“天津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部火炬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 王建华教授荣获国际流动注射分析科学奖
    2014年11月30日-12月5日,第19届国际流动注射分析及相关技术大会(ICFIA)在日本福冈市召开。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198位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东北大学理学院王建华教授在本次大会上做了邀请报告,并获得了流动注射分析科学奖(FIA Award for Science)。国际流动注射分析及相关技术会议由美国华盛顿大学著名分析化学家Gary D. Christian教授发起,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19届。ICFIA大会的主旨在于交流国际流动注射分析及相关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本领域国际学者的合作研究。流动注射分析科学奖(FIA Award for Science)由日本分析化学会和流动注射分析协会颁发,用于奖励国际上在流动注射分析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研究人员。王建华教授因其在流动分析方法学及样品预处理等方面的突出成就而获此殊荣。
  • 长者远行,风范永垂,孟广政教授千古!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社社长孟广政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2日14时2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孟广政1936年7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本溪市,祖籍山东省宁津县。196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光学专业,择优被分配到钢铁研究总院化学室工作。1987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曾任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冶金部直属机关总支主委;北京市钢研冶金新技术开发咨询公司总经理;北京市海淀区第十一届人大代表;中国光学学会光谱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出版社特邀正编审;《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社社长。  多年来,孟广政教授结合对特种材料的需要,开展金属材料的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方面的研究与实验工作。在严济慈、王大珩等老一辈科学家带领下,1981年发起组织并创办了《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学术期刊。  1974年参加并组织原冶金部、四机部、燃化部下达的“彩色电视阴极基金属材料剖析”联合攻关,取得成功;1980年参加原冶金部42项重点课题之一“镀锡薄钢板钝化膜的研究”;1983年参加肿瘤治疗机中高比重屏蔽材料的研究;“镍基高温合金中有害杂质的光谱分析”;“磁性材料的分析”等许多科研项目。改革开放后,孟广政教授还曾多次到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以及中国香港地区访问、考察。  孟广政教授的个人业绩已经入选在英国IBC、中华创业功臣大典、世界文化名人词典、中国人才世纪献辞、中国专家人才库。主要翻译和著作有:《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镀锡薄钢板钝化膜中铬的光谱分析”、“ICP-AES法在钢铁及合金中的应用”、“一种新型动态步进扫描干涉仪”、“共焦扫描激光显微镜”等30多篇科技文章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编辑、编审科技图书:《原子吸收分析方法》选编、《ICP光谱应用技术》、《FTIR技术与应用研讨会文集》、《BCEIA国际学术会议文集》(英文版)等20多种图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孟广政教授为《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壮大倾注了毕生精力,做出了卓越贡献。在他担任社长期间,《光谱学与光谱分析》被SCI、Ei、CA、MEDLINE、Scopus、РЖ等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入选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知网(CNKI)“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孟广政教授与王大珩等老一辈科学家一起,于1982年成立了中国光学学会光谱专业委员会,并积极推动学会的工作,为我国光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作为主办方之一,搭建了《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平台。目前,《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已经成功举办了21届,为相关学科的学术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孟广政教授一生爱党爱国,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立德树人,崇高的科学精神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学习和怀念。  长者远行,风范永垂,孟广政教授千古!
  • 潘建伟教授荣获2020年度蔡司研究奖
    潘建伟教授荣获2020年度蔡司研究奖中国光芒,闪耀世界 2020年度蔡司研究奖(ZEISS Research Award 2020)获奖名单近期公布,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凭借他在光量子信息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奖,他也成为首次获得该奖项的中国科学家。 久负盛名的蔡司研究奖 蔡司研究奖由蔡司发起并资助,以创始人卡尔蔡司命名,用于表彰在国际光学或光子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自1990年以来,该奖项在世界范围内每两年评选出一位科学家,其中1992、1996、2000、2002年的4位获奖者Ahmed Zewail、Eric Cornell、Shuji Nakamura、Stefan Hell已先后获得了诺贝尔奖。 如此重磅的奖项,评委会阵容肯定不容小觑。本届蔡司研究奖的评委不仅有在国际光学和精密工程研究领域的学术大拏,更有诺贝尔奖和蔡司研究奖的获奖者。评委会的评审严格、眼光独到,使得今年的奖项不但含金量满满,在公布后也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多次刷新世界纪录的中国科学家潘建伟教授作为国际量子信息技术研究的引领者之一,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方面拥有杰出的成就,其在量子通信方面的先驱性研究使得安全使用的远距离量子密码技术成为可能。同时,他在多光子纠缠和高性能玻色取样等方面的研究,为展示量子计算优越性和实现可扩展光量子计算奠定了基础。 (潘建伟教授) 潘教授最杰出的研究成果之一包括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实现1200公里距离的量子纠缠分发,刷新世界纪录。这一重要成果为未来开展大尺度量子网络和量子通信实验研究,以及开展外太空广义相对论、量子引力等物理学基本原理的实验检验奠定了可靠的技术基础。 不忘初心,助力科研腾飞自创立之初,蔡司对创新的热情、对科研的专注和不懈支持从未改变,“支持社会科研工作的开展,做科学家在研究道路上的坚实后盾”更是刻在了卡尔蔡司基金会的章程内。蔡司希望通过设立蔡司研究奖、卡尔蔡司青年研究员奖等一系列奖项,为在科研领域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他们获得进一步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推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而不断探索科学的边际。 此次潘建伟教授获得蔡司研究奖,再次刷新了中国科研的新高度,让中国的光芒闪耀在世界科学的前沿。 未来,希望能有更多中国科学家,从蔡司的领奖台,走向世界,造福未来。 关于蔡司蔡司是全球光学和光电领域的先锋。蔡司致力于开发、生产和行销测量技术、显微镜、医疗技术、眼镜片、相机与摄影镜头、望远镜和半导体制造设备。凭借其解决方案,蔡司不断推动光学事业的发展,并促进了技术进步。公司共有四大业务部门:工业质量与研究、医疗技术、视力保健/消费光学和半导体制造技术。蔡司集团在40多个国家/地区拥有30多座工厂、50多个销售与服务机构以及约25个研发机构。 全球约27,000名员工在2016/2017财年创造了约53亿欧元的业绩。公司于1846年在耶拿成立,总部位于德国奥伯科亨。卡尔蔡司股份公司是负责蔡司集团战略管理的控股公司。公司由Carl Zeiss Stiftung(卡尔蔡司基金会)全资所有。 更多信息请访问www.zeiss.com 蔡司研究显微镜解决方案 蔡司研究显微镜解决方案是光学、电子、X射线和离子显微镜系统的一站式制造商,并提供相关显微镜的解决方案。产品组合包括生命科学和材料研究以及工业,教育和临床实践有关的产品和服务。该部门的总部设立在耶拿。其他生产和开发基地位于奥伯科亨,哥廷根和慕尼黑,以及英国剑桥、美国马萨诸塞州皮博迪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普莱森顿。蔡司研究显微镜解决方案属于工业质量和研究部门。部门约6,300名员工在2016/2017财年创造了总额达15亿欧元的业绩。
  • 安捷伦授予Ajit Divakaruni博士“安捷伦早期职业生涯教授奖”
    近日,安捷伦宣布授予Ajit Divakaruni 博士 2023 年度“安捷伦早期职业生涯教授奖(Agilent Early Career Professor Award)”。Divakaruni博士是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 UCLA ) 分子与医学药理学系副教授。Ajit Divakaruni 博士博士近照(该照片由UCLA分子与医学药理学系提供)2023 年度“安捷伦早期职业生涯教授奖”重点关注在开发用于鉴定和测量新关键质量属性的活细胞分析工具,以推进生物制造应用方面的贡献。Divakaruni博士热衷于开发细胞代谢分析技术来指导CAR-T细胞制造与生物工艺开发,这与安捷伦对开发免疫治疗和其他基于细胞疗法的解决方案的日益重视不谋而合。Divakaruni实验室专注于研究能量代谢和代谢灵活性(在糖、氨基酸和脂肪酸氧化之间切换以响应生物信号的能力)如何控制细胞功能和命运。该研究旨在发现新的代谢调控点,并开发线粒体蛋白和通路作为治疗药物靶标。Divakaruni博士表示:“很荣幸也非常感激能够获得今年的‘安捷伦早期职业生涯教授奖’。我们在线粒体开发和代谢分析方面所做的工作,有助于指导早期药物开发,并为基于细胞的疗法提供信息,我很高兴这部分工作得到安捷伦的认可。基于微孔板的实时检测一直是细胞代谢研究的核心,随着我们对线粒体和代谢如何影响细胞功能的进一步了解,这些技术将继续走在行业的前沿。”安捷伦培训中心关系及外部研究部门副主任 Chong Wing Yung 表示:“Divakaruni博士的创新研究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细胞代谢如何成为细胞功能和命运驱动因素的基础科学,并为提升该领域研究人员分析能力的活细胞检测工具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很荣幸能够与Divakaruni博士进一步合作,为他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支持,包括用于生物工艺和生物制造应用的分析技术。”Divakaruni博士目前的工作包括研究代谢和先天免疫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调节糖、脂肪和氨基酸氧化之间的平衡对代谢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响。功能性线粒体检测的开发和完善是这项工作的核心,Divakaruni实验室重点关注可以帮助其他研究人员规划其实验的实验步骤说明和路线图。Divakaruni博士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开发新型细胞代谢分析方法,以指导CAR-T细胞生物工艺开发和生物制造。用于生产有效细胞疗法的关键质量属性仍然没有明确定义,因此他在细胞代谢和细胞分析方面的专业知识将在帮助定义这些标准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安捷伦早期职业生涯教授奖”是一项年度计划,旨在表彰和支持在职业生涯早期,针对安捷伦服务社区的重要领域,具有在未来继续开展研究的突出潜力的教授。该奖项突出体现了安捷伦通过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经费支持以及与安捷伦科研人员和工程师的合作性参与,对推动研究发展所做的承诺。
  • 武汉大学彭勉教授/黎威教授课题组:长效自我监测局麻药微针治疗术后疼痛
    手术后急性疼痛是外科手术患者常见问题,其中超过50%的患者经历过中、重度疼痛,这会严重影响术后康复。约有10%的患者由于急性疼痛迁延不愈,会转变为慢性疼痛,这极大地损害了长期预后和生活质量。因此,寻找有效的疼痛管理策略,防止急性疼痛过渡到慢性疼痛,已成为围术期医学亟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近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麻醉科彭勉教授、武汉大学药学院黎威教授借助“外科手术切口局部的酸性微环境与术后疼痛程度的相关性”,利用微针贴片构建了一种创新的长效疼痛管理体系。微针(MN)是一种新型的微创经皮给药系统,能够高效穿透皮肤的屏障角质层,实现药物在皮肤中的突释或持续释放。由于微针可在不损伤血管或触及神经末梢的情况下显著改善药物吸收,近年来已成为经皮给药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团队在术后切口痛动物模型中成功验证了该pH响应性自我监测微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发现相较于传统的局部注射给药方式,这一微针药物递送系统在单次应用后可实现72小时以上的长效镇痛。该研究靶向目前临床长效局麻药缺乏的瓶颈问题,为未来个体化疼痛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以“A pH-Responsive Core-Shell Microneedle Patch with Self-Monitoring Capability for Local Long-Lasting Analgesia”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SCI一区,Top期刊,IF=19.00)。武汉大学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博士研究生张爱宁、武汉大学药学院博士研究生曾勇年为共同第一作者,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麻醉科彭勉教授、武汉大学药学院黎威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湖北省医学青年拔尖人才计划、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学科技创新平台支持项目的大力支持。首先,研究者采用反溶剂结晶法制备了局麻药罗哌卡因的微晶体(RopC),RopC颗粒呈现为规则的棒状,在4 ℃下保存一个月后仍可保持稳定的晶体结构。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结果显示制备的RopC晶体纯度高,且未改变药物原本的化学结构。20 μm长度的RopC可在体外持续释放4天(如图1)。图1 RopC的制备与表征 a) RopC合成示意图;b) 25 °C和4 °C保存的RopC以及4 °C保存的Rop的SEM图像;c) RopC和Rop的XRD图谱;d) RopC和Rop的FT-IR光谱;e) 不同长度RopC的体外释放。所有数值均表示为平均值 ± SEM (n = 3)。选用具有卓越的生物相容性和出色的成膜性能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作为制备MN壳体的材料,选用无毒的水溶性材料聚乙烯醇(PVA)和蔗糖的混合物作为制备MN核心的材料。通过多个离心和真空步骤,顺序制备壳、芯、帽和背衬结构,最终形成完整的MN贴片。该贴片由摩方精密microArch® S240(10μm精度)制备完成,MN规则排列为10×10的阵列,贴片尺寸为7 mm × 7 mm。针体呈圆锥形,底部直径为400 μm,高度为850 μm。荧光显微图像和元素图谱分析展示了MN贴片完整的核-壳结构。SEM图像显示RopC在MN贴片内保持了相对规则的晶体形态(如图2)。图2 pH响应性核壳MN贴片的制备与表征 a) 负载RopC的MN贴片的合成示意图;b) MN贴片在大鼠皮肤内插入前后的典型光学显微图;c) MN贴片的SEM图像;d) 完整针体的荧光显微镜图像 (i),不同高度处的横截面 (ii) (iii)以及垂直截面 (iiii),红色为尼罗红标记的壳体,绿色为罗丹明123标记的核心;e) MN贴片针体横截面的SEM图像;f) MN贴片的N和Na的相应元素映射。采用模拟术后疼痛的大鼠足底切口模型来评估MN贴片的镇痛效果。在大鼠翻正反射恢复后,立即在切口上方进行一次局部浸润注射麻醉或MN贴片治疗。按照指定时间点,分别对两批大鼠进行机械痛和热痛行为学测试,采用von-Frey测痛仪和大小鼠热板测痛仪评估伤害性反应,结果显示本研究制备的MN贴片具有显著、稳定、持久的镇痛特性,且对机械痛和热痛均有良好治疗效果。在测试阶段持续监测各组大鼠的体重,均呈现出稳定的增长,表明MN贴片应用对大鼠的健康和行为没有不利影响(如图3)。图3 评估pH响应性核壳MN贴片镇痛作用的行为学测试 a) 足底切口模型和行为学检测的流程图;b) 术后15天内大鼠体重的变化;c) 治疗前后大鼠机械缩爪阈值;d, e) 比较各组大鼠机械疼痛阈值与基线的变化;f) 治疗前后大鼠热缩爪潜伏期;g, h) 比较各组大鼠热缩爪潜伏期与基线的变化。所有数值均表示为平均值 ± SEM(n = 6)。结论:本研究采用独特的pH响应性核壳微针设计,有效实现了药物微晶的缓慢释放,取得了显著的长效镇痛效果。同时,研究突破了以往临床应用中“一刀切”的镇痛模式,通过利用手术切口局部微环境的变化,并充分挖掘其与术后疼痛强度的关联,成功实现了自我监测释放药物的创新。这一简洁而高效的个体化镇痛药物递送系统,在围术期疼痛治疗领域具有较好的转化意义和潜力。
  • 吉林大学贾琼教授:对明天最好的准备就是今天做到最好
    在科学仪器及分析检测行业有着广大的女性从业者,她们正在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行动影响着科学仪器行业的发展,她们敢于创新,敢于冒险,在美丽与温柔的外表下蕴含着强大的力量。2022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将至,仪器信息网将以“Women in STEM ——科学仪器行业女性洞察” 专题,邀请多位行业女性工作者分享他们的点滴故事,解读她们的成长经历与职业历程,洞察科学仪器行业女性从业者的别样魅力。本期主角是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贾琼教授。贾琼 教授 吉林大学仪器信息网:展开讲述进入行业的时间与契机,为什么选择分析测试领域?选择这个领域主要是由于我的所学专业。分析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食品、生物、医药、环境等领域都有很多重要的应用,这也正是分析化学最吸引我的一点。但很多事情都不是偶然的,选择这个领域的初衷是所学专业和兴趣使然,但最终与一路上良师益友的教诲和支持是分不开的。仪器信息网: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中的角色,及如何解决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家庭与事业就像天平的两端,如何权衡二者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但实际上提起家庭和事业的平衡,不应该只是女性单独的问题,而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对于家庭与事业,首先不能把它看成是矛盾的二选一,而是应该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我比较信奉的一句话是“今天的事情完成好,明天的事情计划好”,对明天最好的准备就是今天做到最好。提高工作效率,合理规划时间,学会正确取舍,对家庭和事业的协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仪器信息网:对分析测试领域女性从业者在职业设计规划上的建议?没有一个领域的工作是轻松的,分析测试领域也是如此。首先我的建议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工作方向,这样即使在未来的工作中感觉乏味时,也会时刻保持着激情。此外,在从业前应该努力用知识武装自己,并积极增强知识储备。最后,我的建议是在规划好发展方向之后,一定要不忘初心,静心聚力,坚持不懈,勇于接受挑战。仪器信息网:“后浪”逐渐崛起的今天,请您谈一下对于未来发展或人才培养的计划与愿景?愿“后浪”中的女同胞们,扬巾帼之志、尽巾帼之力。爱自己,爱生活,爱事业!保持健康、美丽、自信,祝大家越来越美好!仪器信息网:“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请您为大家推荐一本看过的好书,并说明推荐理由。我推荐《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作者Tara Westover。这是一本非常吸引人的励志书,书中内容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论身处何境,都有改变命运的机会,重塑全新的自我。
  • 中国环境监测市场仍方兴未艾 高关注污染物应受到重视——访安捷伦高层和清华大学余刚教授
    p   近日,安捷伦将“ strong 思想领袖奖” /strong 授予清华大学余刚教授,以表彰他在有机污染物控制理论、技术和策略研究中所作出的贡献。颁奖典礼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举行,仪器信息网就环境污染防治相关热点话题采访了几位重要嘉宾。接受采访的有 strong 安捷伦科技副总裁兼实验室解决方案大中华区总经理陈亮、清华大学余刚教授、安捷伦科技中国实验室解决方案市场总监郑欣和安捷伦科技中国环境市场经理许士奋博士 /strong 。安捷伦科技亚太区公共事务总监曹双瑶、安捷伦科技大中华区公共关系经理刘力真陪同采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99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929713f2-1451-4537-9183-42a12b1eee84.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90828175145.jpg" alt=" 微信图片_20190828175145.jpg" width=" 600" height=" 399"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采访现场 /span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陈亮:环境监测要有前瞻性,对中国的环境市场持续看好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d092a9ee-f310-4be7-a9ba-614799855e63.jpg" title=" 陈亮_gaitubao_847x573.jpg" alt=" 陈亮_gaitubao_847x573.jpg" width=" 600" height=" 406"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环境中大量高关注污染物还未列入污染物控制清单,不属于水、土壤等常规监测部分,但这些污染物可能给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带来严重风险,所以对这些污染物的前瞻性甄别很重要。 /span /p p   余刚教授就在开展环境中高关注有机污染物的研究。余教授是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前任院长,也是北京市新兴有机污染物控制重点控制实验室和清华大学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中心主任,所以对于环境中高关注污染物的研究很深入。安捷伦与余教授的合作已有很多年,我们感到很幸运能够与余教授开展更深入的合作。 /p p   余老师是思想领袖奖第5位中国获得者。思想领袖奖的中国获奖人呈现中国特色,首先体现在环境治理。无论是中央还是民众,环境治理都是关注的热点,大家对于环境治理的需求非常高。中国环境市场业务对安捷伦贡献超过20%,我们对中国的环境市场持续看好。非常可喜的是中国科学家在环境治理领域具有超前的前瞻性,走在世界的前沿。所以在短短几年内,在环境治理领域诞生了两位思想领袖奖获得者。环境问题关乎到国计民生,也与安捷伦的使命相符。从国家政策、地方政策、资金流入等多方面来看,环境市场方兴未艾。 /p p   中药是中国特色的另一体现。环境和中药这两个方面正好是中国特色的市场需求和大众需求,也是我们实力的体现。安捷伦将为思想领袖奖获奖者提供资金、技术、仪器三方面支持。这三个方面有机结合,为科学家们提供更好的科研环境以及更前瞻性的合作。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余刚:环境检测技术极大带动分析仪器发展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e32b8728-93a3-4c93-91df-ed8541454e0f.jpg" title=" 余刚.jpg" alt=" 余刚.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我的团队主要是做高关注有机污染物研究。当下媒体比较关心,以及政府正致力于解决的环境问题,如雾霾、黑臭水体、垃圾等,是常规污染物带来的问题。用专业的语言来讲,这些都是用感官物理性状指标问题。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药物和个人护理品(PPCPs)等微量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浓度很低,用感官无法识别,需要专门的仪器设备才能够发现,这类污染物正是我们的研究对象。 /p p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问题在我们国家比较严重,所以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刻不容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一个特点,它可以通过水、大气在全球范围内迁移,所以全球都已经意识到了其危害性,国际社会于2001年5月共同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中国作为该公约缔约国,在过去十多年里已经制订了一些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开始对相关污染物进行管控。最常见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比如二噁英,全球范围内有不少因为二噁英污染造成的畸形、变异等负面案例。一项对我国14个省市母乳中二噁英浓度的监测研究显示,在2007-2011年间增加了25%,这些问题非常突出,降低二噁英暴露风险已刻不容缓。 /p p   此外还有药物和个人护理品污染问题。以药物为例,在进入人体后部分被吸收,还有一部分会随着排泄物进入污水处理厂。而当下的污水处理厂对绝大部分的药物还不能够有效去除。这些药物污染物质会随污水处理厂排水直接进入到地表水环境,如果该地表水作为饮用水水源,药物进而进入饮用水系统。中国目前还没有全面开展地表水环境中药物存在状况调查分析,所以具体污染情况和潜在风险尚不清楚。但美国在本世纪初曾经调查了30个州的139条河流,结果在80%的河流中检测到了抗生素、类固醇、合成激素等药物。 /p p   我常常讲一个简单的例子,以前粮食匮乏,所以只要有东西吃,能够填饱肚子就行。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吃东西的时候要考虑营养均衡。环境质量也是一样。我们现在做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药物和个人护理品等微量有机污染物研究,就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降低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风险。在开展这类研究时,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以及管理策略,最重要的都是检测工作。 /p p   微量有机污染物的检测必须依靠先进的仪器设备。我认为,环境检测需求极大地带动了整个分析仪器设备的发展。因为环境样品特别复杂,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中找到研究对象微量有机污染物,对于色谱、质谱等分析仪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目前检测微量有机污染物最重要的仪器设备是色谱、质谱和色质联用仪器,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多级串接质谱等大型仪器。 /p p   此外,对于环境中微量有机污染物的分析,由于样品浓度比较低,无法直接分析,需要进行样品前处理,要用前处理装置。我们现在跟安捷伦合作的就是一个在线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的仪器——Online SPE LC/MS/MS,它可以大大减少样品前处理的时间和试剂消耗量。 /p p   目前,无论多么复杂的环境样品,我们都可以把研究的微量有机污染物找出来,但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不菲的资金。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环境领域的仪器设备检测技术仍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郑欣:高关注污染物是未来十年环境市场的真正热点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2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fc807be9-73bb-4026-a53c-5dd9a1967581.jpg" title=" 郑欣_gaitubao_898x628.jpg" alt=" 郑欣_gaitubao_898x628.jpg" width=" 600" height=" 42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我们持续地看好中国环境市场。所有的分析仪器和技术手段的最终目标,是要让人们生活的更好。基础科学则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基于这个理念,我们需要基础科学的创新。这个过程中需要仪器研发公司和环境领域学者更深入的合作,推动整体技术和应用的发展。 /span /p p   对于思想领袖奖,安捷伦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思想领袖奖在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以及创新研发平台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全球十年来只有45位思想领袖奖获得者,余刚教授是第45位,也是第5位获此奖项的中国学者,获得这个奖项非常不容易。安捷伦十年只颁了这么少的奖项,是因为安捷伦评选这个奖项的时候要考量的东西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所奖励的科学家的研究方向,是否与公司长期的愿景,或者与我们最终的使命是相结合的。 /p p   从仪器公司的角度来讲,我个人认为中国环境市场是比较热的领域。我认为,过去十年是中国在追随欧美发达国家环境领域经验。这十年,是环境市场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政府解决了环境质量评估评价的基本问题。现在,全国已经有比较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有大量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我们已经具备了基础的检测、分析能力,需要对环境做更加深入地探索和研究。环境中有太多的高关注污染物,我们根本没看透。这其实就是未来十年、二十年真正的市场热点所在。这就是像余教授这样的团队以及更多高水平的研究机构未来要为中国的环境保护贡献的地方。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许士奋:安捷伦在环境领域是全球第一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d8e234cf-044a-4b03-ab4e-1bcc25d76cf8.jpg" title=" 许士奋.jpg" alt=" 许士奋.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安捷伦不只是一个仪器研发公司,同时它还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持。总的来说是逐渐走向整体解决方案,更好服务每一位研究人员和检测人员。 /p p   安捷伦在过去的四十到五十年间,做到了在环境领域的全球第一。能够取得第一的地位,一是由于安捷伦追求持续的创新,二是安捷伦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共赢合作。 /p p   我们之前跟余老师的合作,主要是已控制污染物的监测检查。后来发现环境中有很多未控制的高关注污染物。其中有些是可疑的,需要经过科学验证以及灵敏的实验方法来确认。所以接下来我们与余老师会有一个用LC-QTOF质谱进行非靶标监测的合作项目。找到这些污染物后会研究它们的健康效应,并希望后期能够把高风险污染物追加到优先控制有机污染物清单中。这样一来,国家就可以据此制订相关标准、进行有效监控。 /p p   中国的环境问题仍然很严重,政府也在为改善环境质量打污染防治攻坚战。期待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环境污染将得到有效控制,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会明显改善。更期待安捷伦和清华大学等单位精诚合作,为中国的环境保护作出更大的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25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0baa484b-ab5e-4de1-8ad8-97ea15d0766e.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90828175131.jpg" alt=" 微信图片_20190828175131.jpg" width=" 600" height=" 25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采访合影 /span /p
  • 王春生教授:离子注入对高温合金蠕变/疲劳性能的影响及寿命预测
    仪器信息网讯 为提高广大试验机用户的应用水平,并促进用专家、用户、厂商之间的相互交流,2012年5月16日,在CISILE 2012召开期间,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试验机分会与仪器信息网主办、北京材料分析测试服务联盟与我要测网协办的“第一届中国试验机技术论坛”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综合楼二楼204会议室成功举办。   如下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春生教授所作报告的精彩内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春生教授 报告题目:离子注入对高温合金蠕变/疲劳性能的影响及寿命预测   对于疲劳断裂与试验技术发展历程,王春生教授在报告中首先回顾到,19世纪40年代,由于火车轴在轴肩处常发生断裂,德国人Wohler通过车轴疲劳模拟试验提出了S-N曲线及疲劳极限概念;20世纪初,伴随着光学金相显微镜问世,科学家们对疲劳机理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1920年,Griffich提出了著名的裂纹体脆断强度理论,为断裂力学新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英国两架喷气式客机“慧星”号坠毁事故使人们意识到,看上去静止的飞机结构一旦承受反复载荷作用就会发生疲劳破坏。   随之,各种用于疲劳断裂测试的试验机新产品不断推出,如1987年,美国英斯特朗推出32位数字控制的电流伺服试验系统;1938年,瑞士首次推出频率范围在35-300Hz的高频疲劳试验机;20世纪90年代美国MTS推出了试验频率为1000Hz的电液伺服系统等。发展到今天,疲劳试验机的种类已日益繁多,如轴向拉压、弯曲、扭转、拉扭、单轴、双轴、多轴、低循环机械疲劳、低循环热疲劳等。   此外,王春生教授还重点介绍了离子注入对高温合金蠕变/疲劳性能的影响及寿命预测,众所周知,航空发动机的涡轮盘、叶片等热端转动部件,长期在高温、高应力及环境介质条件下服役,这使得零件材料承受着蠕变/疲劳或蠕变/疲劳/环境的交互作用,即时间相关疲劳。   对此,王春生教授采用金属蒸汽真空弧离子源(MEVVA )离子注入技术,将载能离子注入材料表面,引起材料表层成分和结构的改变,以提高材料的使用寿命。最后经试验验证得出,在650℃条件下,GH4169合金的CP型蠕变/疲劳寿命比PP型寿命损伤严重,寿命下降约70-80%,而经离子注入后的CP型蠕变/疲劳寿命仅下降20-30%;此外,采用SEP法预测GH4169合金650℃的疲劳及蠕变/疲劳寿命,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其分散带B≤1.5,标准差S=0.08周。 会议现场
  • 中科院理化所王树涛教授团队/北航刘欢教授团队:仿松塔超慢运动
    大自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动力。向自然学习,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进步,是科学发展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松塔的吸湿运动为人工驱动器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许多灵感。目前认为,松塔的开合是由鳞片外层的“肉”(石细胞,sclerids)比内层的“筋”(维管束,vascular bundle)的收缩膨胀更大引起的。但以往的研究只专注于研究松塔的弯曲机制,而忽略了弯曲过程和原本的功能特点。松塔为了让风和动物把种子传播到远离母树的地方繁衍,只有在长期干燥的环境下才会打开。对于松塔的超慢运动,目前的机理还无法给出相应的解释,并且这一机制也很难解释单独的维管束也具有湿度响应特征。因此,松塔的超慢湿度响应机制目前仍然是不清楚的。最近,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王树涛研究员团队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欢教授团队合作,重新审视松塔的吸湿运动,揭示了松塔湿度响应的超慢运动的奥秘,并受此启发研发了具有类松塔湿度响应的超慢运动的人工驱动装置,其运动速度比现有的湿度响应驱动器低两个数量级,其整个运动过程难以察觉。相关工作以“Unperceivable motion mimicking hygroscopic geometric reshaping of pine cones”为题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杂志上。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大力支持。文章第一作者是张飞龙博士和杨曼博士,通讯作者为王树涛研究员和刘欢教授,徐雪涛和刘熹博士共同参与本研究,江雷院士为本研究提供了专业的指导。现象与发现1.松塔的吸湿变形是一个超慢的过程松塔完全打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约24小时(图1a)。在具有吸湿变形能力的植物组织中,松塔鳞片的厚度归一化的形变速度是最小的(图1b),这与其长距离种子传播的功能是一致的。2.维管束本身也能够吸湿变形研究发现,维管束(VB)本身就可以吸湿变形,且具有比外层的“肉”(skin)更大的变形能力和运动速度(图1c, d),表明VB在鳞片的湿度响应运动中起关键作用。而“肉”和整个鳞片的运动速度都远低于骨架(skeletons)和VBs。同样,与骨架和VBs相比,浸水的鳞片和“肉”的含水量更高,脱水速度更慢。因此,可以得出结论,VBs驱动鳞片的吸湿变形,而保水性好的“肉”减缓形变速度。图1. 松塔、鳞片及其各组成部分的吸湿运动。维管束(VB)的变形机制1.弹簧状微管和方形微管的异质结构为了探究VBs的弯曲机理,作者对VB的微观结构及各组成的吸湿膨胀行为进行了研究。从横断面扫描电镜图可以看出,VB具有典型的异质结构,包含两种管状的细胞壁,且两者边界清晰(图2a-d)。重构的微管三维结构图和纵向截面图进一步证实了,维管束是由平行排列的弹簧状微管和方形微管组成的典型的异质结构 (图2 e-g)。2.弹簧状微管和方形微管的吸湿膨胀行为不同通过机械剥离的方法,作者得到了弹簧状微管/方形微管对,并利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对其吸湿运动进行了原位观察(图2h)。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弹簧状微管伸长,微管对向方形微管侧弯曲(图3c)。相反,随着湿度的降低,微管对向弹簧状微管侧弯曲。根据上述结果,作者提出了一维弹簧状微管/方形微管异质结构的简化模型以解释VB的吸湿形变(图2i)。图2. 维管束的异质结构和弯曲机制仿松塔的超慢运动驱动器受此启发,研究人员利用双组份3D打印技术制备了由弹簧状管和方形管构成的异质结构的基本单元,在管中填充吸湿聚合物,以模拟鳞片中的“肉”增加吸湿路径,降低膨胀速度 (图3a, b)。打印出的弹簧状管/方形管展现出类似于松塔的吸湿变形性能(图3c)。利用简化模型与3d打印技术的可编辑性和兼容性,仅通过调节结构就可以实现各种精细的形状转变调控(图3d)。利用打印出的弹簧状管/方形管对,作者制作了一个可移动工作台,实现对上面的物体的超慢运输,不会周围的环境水造成干扰 (图3e-g)。利用打印出的弹簧状管/方形管对作为支架,探测器也可以在超慢运动的情况下增大监测范围(图3h)。图3. 仿松塔结构的超慢驱动装置该工作为理解松塔和其他植物组织的湿度响应形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结构基础,也为开发刺激响应驱动器提供了新的物理模型。该工作被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的Cecilia Laschi教授和意大利理工学院(IIT)的Barbara Mazzolai教授在《Nature Materials》杂志同期的News & Views专栏以“Move imperceptibly”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摩方精密简介摩方精密作为微纳3D打印的先行者和领导者,拥有全球领先的超高精度打印系统,其面投影微立体光刻(PμSL)技术可应用于精密电子器件、医疗器械、微流控、微机械等众多科研领域。在三维复杂结构微加工领域,摩方团队拥有超过二十年的科研及工程实践经验。针对客户在新产品开发中可能出现的工艺和材料难题,摩方将持续提供简易高效的技术支持方案。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63-022-01391-2来源:材料科学前沿官网:https://www.bmftec.cn/links/7
  • 饶毅教授创始|华毅乐健苏州GMP基地正式开业!
    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倪乾, 园区科协主席、科创委副主任、科技招商中心主任肖诗滔,华毅乐健科学创始人饶毅教授等出席活动。华毅乐健苏州GMP基地的开业,将进一步提升园区在常见病与罕见病基因治疗领域的产业实力,为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增添新动力。饶毅教授为实际控制人,目前两轮融资苏州华毅乐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2019年落户园区,致力于打造成为一家立足中国、全球领先的生物科技公司,目前已累计获得融资数亿元人民币。公司以“为中华之屹立、人民喜乐康健”为愿景,以自主创新研发为核心,致力于打造成为一家立足中国、全球领先的生物科技公司,造福人类健康。值得注意的是,华毅乐健的创始人为国内著名科学家、现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饶毅教授是华毅乐健的实际控制人。北京原基华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华毅乐健的控股股东。华毅乐健以肝脏基因递送为切入点,自主研发了全球领先的高效载体平台,其先导产品针对广阔且未被满足需求的血友病A领域,进度领先,是国内首个进入探索性临床试验阶段的产品,已初步取得了良好的安全和有效性数据。目前公司已建立8546平米的GMP生产基地,具备质粒、病毒等研发、生产、质控功能的全链条新药研发与生产的实验平台,并已经在三大方向9条管线上建立了常见病与罕见病相平衡的管线布局。同时,公司在北京昌平生命科学园拥有1,600平米的研发中心,具备完整的生化实验室、动物房等,主要用于早期自主药物研发。2022年3月2日,基因治疗药物研发领军企业苏州华毅乐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毅乐健”或“公司”)宣布完成数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红杉中国领投,阳光保险、清松资本、北京生命园创投基金跟投,老股东光大控股、果实盈富、华兴资本继续加持;华兴资本担任本次交易的独家财务顾问。2021年1月份,华毅乐健在Pre-A轮融资8000万人民币,领投方是光大控股,跟投方包括腾讯、高榕资本等。
  • 厉害了教授!——破垄断仪器助飞航天事业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我国陶瓷制作工艺中,软软的陶泥在高温烧制之后,就会变成硬度较高的精美陶瓷;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用塑料勺炒菜,遇到高温塑料会慢慢变软。这可能是我们对温度会影响材料力学性征最朴素的认知,但是什么类型的材料在什么温度和强度下,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我们似乎还一知半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重庆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李卫国眼里,这些材料力学行为随温度的演化都可以用理论模型进行预测。他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在明确温度这一单一变量的状况之下,就可以预测出相关材料的力学行为和强度性能,其成果被国内外学者认为是该领域的重大突破,为进一步促进我国航空航天、能源及核工业等高新技术领域发展作出了贡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创造性提出无拟合参数的“温度相关性理论模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拓展服役条件的需求愈发强烈,材料在超常条件下的性能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拿航空航天领域来讲,飞行器在高速运行时温度可达3000摄氏度以上,那么在这样的高温条件下,什么样的材料才能满足这么苛刻的使役需求,以及其力学行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都一直困扰着科研工作者,也制约着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李卫国自2005年在清华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起,便开始从事超高温极端条件下固体力学行为与强度理论的研究。“那时候,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材料性能和相关温度之间的定量关系,要测试一个材料在什么温度下会发生断裂或者变形,只能靠实验。”李卫国说,实验不仅耗时耗力,最为关键的是成本太高。之后,建立基于物理机理的高温强度理论预测模型成了李卫国最大的课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李卫国搜集整理了各类实验数据,夜以继日地对数据进行归类分析。经过不懈努力,创造性地提出了材料性能温度相关性建模思想,突破了温度对现有强度理论模型的禁锢,并首次针对超高温陶瓷材料建立了不包含任何拟合参数的温度相关性断裂强度理论表征模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无拟合参数意味着什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列夫· 达维多维奇· 朗道说过:“一个模型的价值随它包含的拟合参数的数目成指数级下降”。李卫国教授提出的模型,不需要任何拟合参数,突破了原有高温理论模型对于拟合参数的需求,大大降低了研究高温力学行为的实验难度,同时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自主研发测试仪器打破欧美技术垄断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说起全世界的航天事业,总是不能忽略伟大而悲怆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1981年首次发射,揭开了世界航天史上新的一页。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经过大气层时产生了高达1400摄氏度的热空气,致使机翼出现裂隙,超高温气体进入机体,最终在空中爆炸解体,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而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使用的热防护材料正是由陶瓷材料构成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近年来我国对飞行器热防护材料强度的研究从未间断过,但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难题。“特别是欧美等国家的技术垄断,让我们更加迫切希望在这一领域拥有属于自己的技术。”为此,李卫国开始了漫漫“取经路”。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诸如航空航天、能源勘测等领域,材料所经受的超长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可能是高温状态,也可能是极寒温度,可能氧气富足,也可能氧气稀薄。鉴于此,在之前提出的“温度相关性强度模型”的基础上,李卫国研制了一种测试仪器,通过建立三个不同的环境模块,让试件在不同的环境模块间切换,以此来模拟复杂热冲环境对材料的影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现在,在李卫国团队的努力下,测试版仪器已经完成。“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实验对设备进行完善改进,希望研制出能够测试各种复杂环境的仪器,助力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李卫国表示,这一设备的研制,将会广泛应用于对热障材料、环境障涂层的性能检测,相当于为高温材料应用又增加了一道保障。“真金不怕火炼”,经过这样高标准的测试检测能保持原有性能的高温材料,才能经得住现实复杂冲击环境的考验,为国家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提供安全保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经常为了一个问题和学生讨论到深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李卫国不仅仅是一名在高温固体力学领域优秀的研究者,同时也是重庆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在平时指导教育学生时,言传身教,用自己对待科研严谨的态度影响着自己的学生。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李老师以身作则对待科研的严谨态度,让我们受益匪浅。在学术研究上,李老师总是要求我们在保质保量完成学业的基础上,成为这一领域的全国优秀人才。”2017级在读博士邓勇说,李教授对待科研工作满腔热忱,经常为了一个问题和学生讨论到深夜,这种执着的精神也影响着学生们,全身心地跟随导师投身科研工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除了培养高等教育人才,李卫国还参与了重庆市青少年创新人才“雏鹰计划”,积极启发培养高中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据了解,李卫国已经指导了四期来自南开中学“雏鹰计划”学员,正在准备申报下一期的志愿者导师,在所教授的高中生学员中,有5人参与发表了SCI论文,申请发明专利6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李卫国认真严谨,开拓创新,攻克一个又一个科研难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李卫国甘为人梯,传道、授业、解惑,为我国科研创新培养人才。他说,自己将一直坚守在科研、教学的第一线,用创造性的思维和严谨求实的态度迎接下一项科研挑战。 /p
  • 他是没有诺奖荣誉而有接近诺奖成果的科学家——我公司科技顾问胡文祥教授
    他是没有诺奖荣誉而有接近诺奖成果的科学家 —记我国知名航天军事医学、有机药物化学与微波化学专家胡文祥教授 胡文祥大校考察新疆喀纳斯湖自然资源 他18岁解决了一道世界科学难题,推导出宇宙中最多只有138个元素;他创立了9大胡氏公式:胡氏约等式、胡氏不等式、胡氏方程式、胡氏自由能方程、胡氏近平衡态动力学方程、胡氏生物最长寿命公式、胡氏周期元素数量计算公式、胡氏心理力学第四定律公式和胡氏公式,后者被编入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玉芬教授编著的清华大学研究生教科书《元素有机化学》中;他创建了有机微波化、比较化学、经济力学、心理力学等一系列交叉边缘新学科;荣获国家和军队一系列成果奖励,所获国务院、中央军委和北京市政府奖励现价值数额已超过两个诺贝尔奖的奖金,在全军全国凤毛麟角!  他鞠躬尽瘁彰显着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他身先士卒践行着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他坚持姓军为兵、以军为主,围绕军事核心能力,为提升我军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引领科技发展的基础性、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颠覆性等重大技术研究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骄人业绩。这个人就是蜚声世界的国防科技专家、被人们称为、胡因斯坦和胡牛顿的胡文祥教授,一位被誉为、科技英雄和托起宇宙飞船的人!在中华科技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等多家中央重要新闻媒体多次报道他和他率领的国防科研团队的先进事迹。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李继耐上将热诚勉励胡文祥博士多出国防科研成果追逐诺奖梦想 拉近诺奖距离   美国哈佛、斯坦福和南加州大学的三位计算化学家马丁· 卡普拉斯、迈克尔· 莱维特和亚利耶· 瓦谢尔是2013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他们发展多尺度模型,运用经典与量子联合计算方法模拟复杂化学分子反应等系列问题。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胡文祥刚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进入军事医学科学院工作,就遇到了伯乐恽榴红教授,在他的大力支持下,开始较大分子的分子力学与量子化学联算课题的攻关。期间,胡文祥率领课题组开创了全新的计算过程,从经典的分子力学计算分子的低能构型构象等几何参量入手,再输入量子化学程序计算分子的轨道能量和电荷密度等电子参数,或者使用分子力学计算整个分子骨架几何参量,用量子化学计算活性中心的电子参数,如此一来计算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其中的一个课题胆碱能药物的分子力学研究获得了1996年度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关于分子力学与量子化学联算程序的学术论文简报于1992年发表在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上。这充分表明了胡文祥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离诺贝尔奖的距离真的很近!计算化学,包括分子力学与量子化学联算、量子参数与反应性关系、药物分子二维和三维定量构效关系、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分子对接研究等,始终是胡文祥教授实验室的一大特色。不仅如此,他的实验室还具有微波化学、比较化学、组合化学和交叉边缘学科研究的鲜明特色。 北京祥鹄的创始人杨萱平代表公司领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没有诺奖荣誉 满园诺奖成果   2017年10月2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三位美国科学家:杰弗里霍尔、迈克尔罗斯巴殊和迈克尔杨,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控制睡眠的分子机制。  早在二十多年前的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解决载人航天工程急需,胡文祥教授被调往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装备部军事医学研究所任所长。茫茫太空,浩瀚宇宙,给人类带来了无限遐想。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中国人自古就有飞天的梦想。要发展载人航天,就得保障航天员的健康,确保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中安全健康,保持良好工作状态。为了解决航天员的太空睡眠问题,胡文祥成功研发了航天牌眠尔康、用微波催化合成的内源性分子松果体素(褪黑素)等巧妙组方来调节生物钟,解决太空睡眠和地球不同时区时差不适问题,成为了国家相关部门批准的全国唯一一个航天牌保健品,产生了显著的军事社会经济效益。科研成果&ldquo 褪黑素的合成及其在生物钟调控中的应用,荣获2018年度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成果一等奖。这毫无疑义地表明:胡教授率领的实验室研究成果接近诺贝尔奖水准!虽然没有如愿获得诺贝尔奖章,但是他为我国伟大的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遵循诺奖标准 破解科研难题   胡文祥教授领导的实验室不止上述两项研究成果已经基本达到了诺贝尔奖的水平,他在核磁共振波谱学和微波化学领域的成就,很有可能再次叩响诺奖大门!  回顾以往,胡文祥之所以能于1985年在世界上首创有机微波化学,不仅源于其数理基础比较好,更是由于他对物理波的十分热爱和着迷!惠更斯波、电磁波、德布罗意物质波、引力波令人目不暇接。波谱奥秘多,三波(核磁共振波谱学、微波化学、预言五种力场波)当自强。  传统观点认为,核磁共振屏蔽效应主要由电子云密度决定,其化学位移的高低场取决于核外电子云密度的大小。胡文祥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做博士论文期间发现,对许多重核核磁共振化学位移来说,许多情形与此不一致,甚至是相反。经过深入探讨,他总结了有机磷化合物31P核磁共振化学位移变化的五条经验规律,进一步发现了决定重核磷化学位移变化的不是磷核外电子云密度,而是磷核外的电子云球对称性,据此建立了计算各类有机磷化合物化学位移的统一方程。这一方程被称为胡氏公式得到了广泛应用,并被知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玉芬教授编进清华大学研究生教材《元素有机化学》一书中。科研成果有机磷酸酯31PNMR化学位移及谱构关系研究于1996年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由于对核磁共振波谱学研究的突出贡献,他于1996年荣获中国物理学会颁发的天王眷波谱学奖,成为历次获奖者中唯一一位非波谱专业的获奖专家。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与胡文祥及其战友合影 胡文祥首创有机微波化学及其组合化学,建立的微波催化不等式,及大力支持北京祥鹄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功研发了二十多种祥鹄微波化学系列仪器与组合仪器,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有力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科研成果 微波化学系列仪器研制及其应用研究,于2015年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在此之前,釆用微波化学方法进行的相关开创性研究成果,已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及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共5项。2017年,在汉斯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创办了中文国际网上学术期刊《比较化学》《交叉科学快报》《微波化学》。2019年出版《微波化学进展一一胡文祥教授实验室微波化学领域相关研究成果目录及部分论文集》。  在宇宙学方面,胡文祥建立和推广了九大宇宙学原理:微宇自旋普存原理、宇宙成团普存原理、宇宙易感普存原理、天体液滴原理、宇宙相对性原理、宇宙不完备性原理、宇宙重演律、宇宙差异律和广义马赫原理。尤其是2016年大年初五,美国宣布引力波的发现激发胡文祥教授大胆地预言了人类尚不知道的五大力场波:弱力波、强力波、斥力波和超弦波及第五种力场波的存在,就像爱因斯坦预言的引力波那样,百年内有可能被人类探测到并引发相关领域的革命性变化。三波相关研究重大进展,有可能多次荣登诺贝尔奖领奖台。登上世界讲坛 传播微波方法   2019年6月20日,北京正迎来酷暑,新闻早班车报道:最新的2020 QS世界大学排名发布,麻省理工学院第8年蝉联世界第一,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随后。中国大陆高校今年表现不俗,清华、北大两所顶尖大学在此次排名中取得了史上最高名次,分别排名全球大学第16位、第22位。  胡文祥教授于1999年在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进修过,并就微波催化及组合催化方法做了学术报告。胡文祥教授还应邀在世界排名第16的清华、排名第22的北大多次演讲;从他的教育经历上看:有四进北京大学;他还曾担任清华大学等九所高校客座或兼职教授!回顾胡文祥早在大二就攻克了一道世界难题,他的母校武汉工程大学现全国排名第126位。  20世纪80年代中期,胡文祥是在有机化学全国排名第一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的,有幸师从著名有机化学家袁承业院士,努力学习,勤奋积累,开拓进取,不断收获。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一、归纳总结了31P核磁共振化学位移变化的五条经验规则,建立了重核屏蔽核外电子云球对称性新原理,创立了其化学位移统一计算公式。二、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分离稀土的有机磷酸酯萃取剂,分离了有机磷化合物取代基极性与空间效应,建立了稀土萃取分离的线性自由能方程,为物理有机化学和稀土的湿法冶金提供了重要基础,在今天的中美贸易战决战阶段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三、创立了有机微波化学,之后支持北京祥鹄科技制造微波化学系列仪器供应国内外市场,有力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四、提出了比较化学、广义组合化学、广义有机化学、经济力学等一系列交叉科学概念,之后不断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北京祥鹄燕郊生产基地 胡文祥博士是北京神剑天军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市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正式候选人,曾任首都师范大学物理有机与药物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军事医学研究所所长,兼任武汉工程大学有机药物化学研究所所长,我国知名航天军事医学、微波化学与有机药物化学专家,在自然哲学和交叉学科等诸多领域也有独到的见解。   因著作《邱吉尔: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于1953 年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1874-1965)曾经指出:创造历史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它书写出来!胡文祥博士辛勤耕耘,勤奋写作,著作等身。撰写或主编《协同组合化学》《比较化学》《载人航天工程火箭推进剂安全科学概论》《火箭推进剂损伤应急救援工程》《航天与健康》《分析样品制备》《阿片受体分子药学》《微波卫生防护概论》《反恐技术方略》《心理战和反心理战》《微波化学进展》《Catalytic Synthesis and Substituent Effect》等专著和培训教材30部,深受军内外广大读者欢迎。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反恐技术方略》一书获2014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奖一等奖。   胡博士不仅在撰写著作,也在书写历史和未来!更难能可贵的是胡文祥教授还常年利用自家的经费,补贴培养研究生科研工作及反恐科研事业!比较交叉组合 创立九大公式   组合得好的石头能形成宏伟的建筑,组合得好的音符能形成美妙的乐章,组合得好的色彩能形成传世的画卷,组合得好的词句能形成不朽的诗篇,组合得好的原子能形成新奇的物质,组合得好的人群能形成无穷的力量,组合得好的想象能形成蓬勃的激情,组合得好的灵感能形成伟大的创新。——胡文祥   游人可以按图索骥直达目的地,而探险者却只能一边开辟新路,一边寻找心中的目标。胡文祥说:“只有经过未知物的折磨,才能享受发现的快乐。”在胡文祥的诸多成就中,令人瞩目的是胡文祥创立的九大公式。 1.胡氏公式(核磁共振波谱学领域)   有机磷化合物31PNMR化学位移计算方程   δ = α⊿X + β?Eg + γ   式中δ为化学位移,⊿X为取代基电负性和差值⊿X =(X1+X2)-(X3+X4), Eg为取代基范德华参数,α和β为系数,γ为常数。 2.胡氏方程式(不对称合成热力学领域)   有机不对称合成热力学方程式   ⊿⊿S = RlnQmax   ⊿⊿G = -RT㏑Q   与伟大的玻耳兹曼公式 S = klnΩ 几乎类似(Ω为微观状态数)。   式中⊿⊿S和⊿⊿G分别为两立体异构体熵变和自由能之差,Q为两立体异构体比例,R为气体常数,T为绝对温度。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光召院士向胡文祥颁发求实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奖金3.胡氏不等式(微波化学或催化化学领域)   微波等物理技术催化有机化学或催化化学中温度关系表达式。分子温度Tm是单个分子的动能的标志,是一个微观的物理量;局域温度Tl是局部分子平均动能的体现;体系温度Ts是整个体系分子平均动能的体现,是一个宏观的物理量。在一个热平衡的体系里三种温度数字相等;在不平衡的体系里,例如在微波反应体系里,被微波激活的分子温度Tm大于热点处的局域温度Tl大于体系温度Ts,可表示为   Tm Tl Ts   推而广之,若在光化学领域,用Tn代表振动、转动、电子能级状态温度,光作用状态下反应物温度大于未作用的温度,即有   Tn1 Tn0   若对于化学催化和生物催化情况下,用Tt代表过渡态温度,催化情形下过渡态的温度小于未催化过渡态的温度,即有   Tt1 < Tt0   这一组不等式通常称为胡氏不等式,这能帮助阐明微波或超声波等物理催化手段、化学催化、生物催化和光等加快化学反应的机理,在催化化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4.胡氏自由能方程(物理有机化学及湿法冶金领域)   ㏒Kex = с + ρ?σ + δ?Es + γ㏒ Kd   式中Kex为湿法冶金过程或萃取过程平衡常数,σ和Es分别为萃取剂取代基极性和空间参数,Kd为萃取剂溶解度因素;ρ,δ和γ是系数,с为常数。 5.胡氏近平衡态动力学方程(近平衡态动力学领域)   宇宙中许多靠近平衡态的变化,对于能表明与平衡的距离的任一变数X来说都是一级的,即   dx/dt = kx 6.胡氏约等式(社会生物学领域)   社会生物学等领域许多参量大约相等(H数),胡氏约等式(胡文祥约等式)可以表述为:   现代交往朋友人数 ? 猿人洞里的人数 ? 原始部落的人数 ? 母系氏族人数 ? 早期村落的人数 ?动物单群里的个数 ? 现代学术交流会议最佳人数 ? 现代军事单位连队的人数 ? 现代村组(过去的生产队)的平均人数 ?社会基层组织平均人数 ? 人类理想平均寿命 ? 精细结构常数的倒数 ? 宇宙中原子序数的上限 ? 哈勃时间 ?宇宙年龄(亿年) ? 黎曼猜想特征值 ? 138。   上述胡氏约等式中138 称为胡氏数(胡文祥数,或称为H 值),胡氏数是笔者推导出的宇宙中原子序数的上限,接近精细结构常数1/137 的倒数,精细结构常数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无量纲数,表示电子在第一玻尔轨道上的运动速度和真空中光速的比值,是微观世界的一个常数,却在数学世界、无机世界、有机世界、生物和人类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英国杰出数学家阿提亚指出:黎曼猜想可与精细结构常数(?1/137)建立联系。   上述胡氏约等式中16 个约等号(还可以更多)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充分表明:H 值138 是宇宙中的一个特征数值,是通向微观、介观、宏观和宇观世界的伟大桥梁! 数学世界、原子世界、无机世界、有机世界和生物社会界及人类社会界乃至整个宇宙等都遵守共同的宇宙基本规律。这些研究成果再次印证了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曾说过的一句至理名言:数学是上帝用来书写宇宙的文字。 7.胡氏生物最长寿命公式(寿命生物学领域)   胡文祥教授提出了一个估算人类与动物等生物物种个体最长极限寿命(Y)的公式,主要由生物的生长发育期(性成熟期)(T)来决定。 T(生长发育期) × 15(太阳系系数) = Y(生物物种个体最长寿命) 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唯有改变基因减慢生长发育期,或者改变环境在无病害、无污染、安全寒冷环境下减慢新陈代谢反应速度,才能达到长寿之目标!胡锦涛总书记亲切接见胡文祥大校等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8.胡氏周期元素数量计算公式(化学元素周期表)   Nn=[2n+3+(-1)n]2/8   式中,n为周期数,Nn为第n周期元素的数目。   曾记得这一公式胡文祥虽在大二就推导出来了,但是直到1985年北京化学会年会上才报告面世。 9.胡氏心理力学第四定律公式(心理学领域)   心理力学第四定律包含了三个重要观点:一是人类之间存在情绪情感的传递作用;二是越亲密关系(用Q 表示亲密程度)的人这种传递作用越快越强;三是易感人群(用E 来表示易感程度)这种传递影响更快更强。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F = g?Q?E/R2   式中 F 表示传递力的强度,g 表示情绪情感传递作用的一个系数,R 表示空间距离。由于这类“情绪波”是球形向外传播的,因此符合距离平方呈反比定律。   共产主义远大梦想的构建者、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早就指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 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 胡博士创立的数学方程式,对于推动相关领域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化学到物理学,从生物学到哲学,从航天军事医学到社会科学,都有胡文祥跨界研究的忙碌身影。跨界研究,不仅给人以许多新启迪,而且给人带来许多新乐趣,可以斩获许多新结果。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经济领域跨界大潮正在扑面而来,最彻底的竞争是跨界竞争,常常不知道竞争对手是谁。创新者以前所未有的迅猛,从一个领域进入另外一个领域,门缝正在裂开,边界正在打破。学术研究领域的跨界,不像经济领域跨界那样汹涌澎湃,但借用相邻领域的方法为我所用,很久以来就为科学家所掌握。但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之间大的跨界行动还比较少见。难能可贵的是,胡文祥早在20世纪80年代学生时代就开始跨度很大的跨界研究,提出了经济力学、社会力学、政治力学和心理力学等一系列新概念,已公开出版的三卷本《千桥飞梦》就是其跨界研究成果的一个缩影。   胡文祥特别重视比较学和组合学及统一论方法的灵活运用,重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甚至宇宙学、哲学的交叉、跨界与融合,善于运用广角镜并用大视野、长视距观察分析问题,强调从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变化的观点把握宇宙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从哲学、宇宙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上寻找和阐明复杂社会和自然现象之因,他的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在岁月的打磨中,历久弥新,日渐臻醇。   胡文祥和同事们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加强互联互通工作,凝练科学和社会问题,坚持深入开展交叉、跨界研究工作,为推动科技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不断做出新贡献!   回顾胡文祥的科研人生,会让人想起法国17世纪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散文家帕斯卡,他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胡文祥和同事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人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西,所以他是一根芦苇,但他因为会思考,可以囊括宇宙,可以通向无穷,这就是人在宇宙中的全部尊严。古罗马著名学者塞涅卡说:“真正的伟大,即在于以脆弱的凡人之躯而具有神性的不可战胜的力量。”胡文祥以凡人之躯涉足世界奥秘的诸多方面,以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彰显“一根芦苇”的尊严,令人敬仰。各个时代的胡文祥教授END
  • 开启未知世界的“金钥匙”——金钦汉教授谈我国科学仪器发展
    前言:2008年3月11日,正值“2008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 召开之际。浙江大学分析仪器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金钦汉教授在会上做题目为《科学仪器新技术——两种癌症早期诊断最新技术》的精彩报告,重点介绍了CTC 芯片(基于微流控芯片)(离体)、多光子荧光成像在体流式细胞术两项新技术。多次目睹金教授演讲风采,自认为金教授颇有艺术家之风范,而他对科学仪器新技术研究也如同艺术家对艺术创作一般的狂热。仪器信息网编辑(以下简称:Instrument)借此机会采访了金钦汉教授,再次聆听金老师教诲。 金教授在2008科学仪器发展年会上做报告 Instrument:金教授,您好!很荣幸能够采访您。金教授,您作为我国资深分析化学专家,借此机会,请就目前分析化学的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总体情况给我们介绍一下? 金教授:首先,我作为一名分析化学工作者要感谢仪器信息网几年来对我国分析化学特别是分析仪器发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显而易见的贡献! 我国分析化学的发展,从开始全面向苏联学习,到自力更生,到文革时期在夹缝中求生存,到改革开放后“自由发展”,到目前有指导的科技创新,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但是总的来说,还是跟上了国际分析化学发展的步伐,基本满足了国家高速发展的需要,虽然还有差距,有的方面这个差距还不小(例如,高端分析仪器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如果把我们的起点考虑进去,这仍然应该说是一个不小的成就。 有人说,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这话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们也不用因此而无所适从。实际上,在知识爆炸的同时,我们也有了迅速获取所需知识的空前可能性。我在1985年在东北三省分析化学年会上作过一个题为“关于分析科学的发展问题”的报告(发表在86年《吉林冶金》第二期上)。其中提到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客观上对分析化学提出了一些空前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许多空前的可能性”。现在的情况仍然如此,只是“空前的要求”更高更多了,“空前的可能性”也更多更好了。两者总是同时并存,互为前提。如果处理得好,像我们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完全有可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分析仪器领域摆脱依赖外国的状况。可惜由于种种原因,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并没有利用好这些“空前的可能性”,通过自身的创新去尽可能解决好我国面临的许许多多“空前的要求”(应该说明,像“神六”、“登月工程”等大工程除外,它们都是很成功的)。我国分析仪器从教学、研究到生产都不尽人意,迄今分析仪器产业并没有像我国其他一些制造业那样,冲出国外仪器的重重包围,真正在世界上扬眉吐气,代表一个国家分析仪器水平的高端仪器仍然差不多完全依赖进口就是一个例证。作为一名在这个战线上工作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学者,心情实在轻松不起来。 Instrument:关于我国分析仪器整体情况(尤其与国外分析仪器的比较)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情况,金教授您又是如何看待和评价的呢? 金教授:在我国,受一些名人(如1909年诺贝尔奖化学奖得主奥斯特瓦尔德就曾经公开说:“Analytical chemists should be the maidservants of other chemists”(“分析化学家应该成为其他化学家的女仆”)[1])的影响,人们对分析化学和分析仪器的认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着偏见,把分析化学看成一门纯服务的学科,把分析化学定义为“分析和表征的科学”,以致把分析化学的科学研究局限于具体样品分析方法的研究,更不把分析仪器的创新研究看作是分析化学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科学研究管理方面,也把分析仪器仅仅看作是一种科研条件。有的人甚至说,“咱们现在有钱,需要仪器,向国外买好了,何必都自己费事”。好像买来了仪器,我们就能够不断创新,一切也就“搞定”。美国能源部杰出科学家R. F. Hirsch不久前曾经指出“由新工具开创的科学新方向远比由新概念开创的科学新方向要多得多。由概念驱动的革命的影响是用新概念去阐明旧事物。而由工具驱动的革命的影响是去发现需要阐明的新事物”[2]。也就是说,在科学创新研究上,新工具很重要,如果把这个新工具比喻成开启未知世界大门的一把钥匙,则新科学仪器(或者装置)就是这样一把“钥匙”。这把“钥匙”有其特殊性。那就是,对于原始创新,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唯一性”。 许多搞重要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在获得经费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往往会是让助手们填单子买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而没有认识到要想在你认为重大的科学领域有所发现,打开你所要研究的未知世界的“钥匙”其实只能由你自己最先研究出来,研究好这把“钥匙”,实际上是研究好你所面对的未知世界的前提,或者说第一步!只有这样,你才能超越前人,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否则,难免不陷入捡别人残羹剩饭的处境。因为科研与日常生产和生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活动,前者完全没有现成的路子可供采用。可惜的是,上述这种思想也影响了分析化学界,以致长期来我国在分析仪器的创新方面几乎很少建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之又少。除了五、六十年代有过一段相对较好的时期外,这种情况直到90年代后期才开始改变,分析仪器的创新研究才被相继列入国家各项重要科学研究计划。虽然总的投入仍然不大,但是人们的认识和态度显然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带动下,分析化学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的研究已逐步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如果这种状况能够继续下去,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分析仪器一定会有大的起色,这当然需要我们同行的加倍努力才行! 金教授在西湖论坛上演讲 Instrument:2001-2006年五年间,金教授您先后三次主持关于“ICP全谱仪”项目(ICP全谱仪的研制和开发、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请将其相关的研究成果给我们介绍一下?我国ICP全谱仪的技术水平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主要的困难在哪里? 金教授:开展ICP全谱仪和质谱仪的研究是我很早就有的心愿,因为它们代表了当代原子光谱分析仪器的最高水平。我有幸承担ICP全谱仪这个任务,感到特别高兴,真的很希望把它做好。虽然经过课题组全体人员的努力,我们的成果也通过了验收,但是,坦白讲我们自己也不满意。为什么呢?因为受到经费的限制,很多我们想做也能够做的事情并没有做到。国外研制一种新产品的投入一般是这个产品市场价格的8~10倍,而我们所能够得到的研究经费实际上还不足以买一台国外的同类仪器。即便这样,我内心仍然对支持我们开展这项研究的领导和单位充满感激之情。幸好我们在研究MPT光谱仪,后来又实现了转化,我们手头有一点积蓄,正好可以补贴到这个项目,才得以取得一些起码的成绩。当然,这还是不够的,所以我们现在又与北京科创海光仪器公司合作,希望最终能够把这个仪器真正实现产业化,在高端原子光谱分析仪器领域打破国外仪器的垄断局面,并为最终拿下等离子体质谱仪奠定基础。 Instrument:金教授您在国际上首创了微波等离子体炬(MPT)激发光源,现已成功地用于原子发射、原子荧光和原子质谱分析,所发明的MPT光谱仪已产业化,请就此给我们谈一谈“MPT光谱仪的研制及实现产业化”的成功经验与“产、学、研”要结合的问题? 金教授:微波等离子体炬(MPT)激发光源是我们在研究微波化学和微波等离子体光源6年后的一个“意外”成果。我们本来是想改进别人的一种双管同轴且两端都有带孔盖的微波谐振腔所维持的等离子体激发光源,但是在实际实验过程中却发现去掉一端的盖时所获得的等离子体更稳定,后来从改进样品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角度又改成三管同轴结构,并在外管引入屏蔽气,这样就诞生了后来被称为“吉林大学微波等离子体”的新型激发光源微波等离子体炬(MPT)。这期间我们当然也做过一些比较深入的电磁场分布和流体动力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光源基本分析性能及其应用的研究等等,最终才形成了现在形式的MPT光源。 实际上,由于MPT炬管可以在低微波功率、低气体流量下获得非常稳定的常压氦、氩或者甚至空气等离子体,因此可以检测除氦以外包括卤素在内的几乎所有元素,并可以直接引入空气样品,对大气中的一些有害元素进行连续实时监测,这些都是其他光源所难以做到的。不过,它也确实有基体效应比较严重的问题,因为终究工作功率比较低。但是,由于它是一种处于非局部热力学平衡状态的等离子体,其气体温度虽然不是很高(2500~3000K),但是其激发温度(5000~6000K)并不低,电子温度则更高达20000K以上,加上我们又采取了去溶、FI进样等一系列措施,因此,已被证明它也是一种有用的原子化器和很好的离子化源,可以在原子荧光法和等离子体质谱法中加以利用。特别是HeMPT-TOFMS,由于可以同时以很高的灵敏度检测包括卤素在内的非金属元素和其他元素,更被美国著名光谱化学家、Indiana大学杰出教授G. M. Hieftje称为是气相色谱的“理想的”检测器(“The coupling of an MPT with TOFMS seems ideally suited for GC detection”[3])。 我们确实在MPT光谱仪的产业化上下了很大功夫,这也是“情势所迫”,95年前后在国外学有所成的一位我以前推荐出国的博士出于对我的尊重和支持,跟我商量要与我合作转化我们在MPT光谱技术方面的成果,由他出资,我们出技术在国内建立中美合资企业来进一步研制和生产MPT光谱仪。我也觉得以这个被学术界多数专家认可并被提议称为“吉林大学微波等离子体”的新光源为基础研制成一种可以应用的分析仪器,应该是证明这一技术真有价值的最好办法。因此就跟他和当时的海光公司联合创建了北京万拓公司。万拓公司虽然开始时很成功,但是,并没有来得及把MPT产业化。后来,江苏无锡小天鹅集团公司看上了我们的技术,终于以我们的技术为基础在长春创建了长春吉大-小天鹅仪器公司,真正实现了产业化。迄今该公司已经成功运转8年多,MPT光谱仪的产品也已经销售到全国一半以上的省、市、自治区,逐步被用户所接受。吉大-小天鹅仪器公司也在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上健康发展,越办越好越壮大。 应该说,我们虽然在MPT光谱分析技术和成果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这是我们两代师生花了差不多近30年的时间不断努力才取得的。我们走过的路并不容易,因为这是一个不断完善、改进和提高的过程,现在也不敢说已经到头了。如果HeMPT-MS也成功了,如果MPT在其他领域(例如生化武器的无害化处理)也成功了,那才是真正的成功。 值得指出的是,正是在这个由MPT光源,到MPT光谱仪科研样机,到MPT全谱仪样机,到MPT光谱仪的产业化的一浪高过一浪的努力中,我才逐渐体会到分析化学不把分析仪器的研究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是非常不科学和不明智的。也只有在此时,才真正领会了当初我的英国导师为什么放弃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工作,带大家到曼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院去创办“仪器装置和分析科学系”(Department of Instrumentation and Analytical Science)的真正含义。于是,开始不遗余力地倡导把分析仪器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和分析仪器的创制作为培养分析化学学生的一个重要方向,并把“做前人之未做,至少中国人未做”作为团队的座右铭。 金教授与仪器信息网主编李云济博士合影 Instrument:上面已经谈起微波化学,就请金教授谈谈您眼中的中国微波化学及技术?另外,2008年10月将在重庆召开的“第七届全国微波化学会议”,将会有哪些主题内容? 金教授:说来很有意思,无论国内国外,微波在化学中的应用都是从分析化学开始的。最早是用于获得作为发射光谱分析用的等离子体光源,那是在上世纪50年代。我开始接触微波是在我1979年去英国做访问学者的时候,我原本想学习当时刚刚出现不久又大受欢迎的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即ICP。导师建议我做常压微波诱导等离子体(MIP)光谱法的研究,告诉我说常压氦等离子体光源如果成功应该会很有价值,我就照他的意见办了。后来逐渐觉得搞MIP也有回国后容易上手的优点,所以就更安心了。81年回国后的情况验证了这点,尽管当时困难很多,但是我们在82年就把国外最新的两种可以获得常压MIP的器件TM010谐振腔和表面波器件Surfatron研制成功了。 如前所述,85年我们就发明了MPT。MIP不仅可以用作发射光谱法的激发光源,实际上还可用于合成金刚石和氨及有机导电膜等,微波本身则可用于加速样品消解,是样品前处理的好办法。所以我们又开展了微波等离子体合成、微波处理样品的研究。早在90年代初我的学生郭振库博士就在国内最早翻译出版了微波处理样品的专著。到1996年夏我们又主动承办了以微波化学为主题的长春夏季化学研讨会(后来被定为第一届全国微波化学会议),1998年又召开了第二届全国微波化学会议,成立了中国电子学会微波分会微波化学委员会。今年将在重庆大学召开的是第七届全国微波化学年会和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学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样品前处理会议暨中国分析仪器学会样品前处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两个会一起召开,目的是促进学术交流和同行专家的团结合作,因为许多微波化学专家也都在从事样品前处理方面的研究,而且两者所用的一些仪器,所面对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也有共通之处。这样,通过直接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希望能把我国微波化学和样品前处理的学术研究和应用水平更快地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当然这次会议还会涉及微波和微波等离子体合成化学、微波技术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分析化学、催化、药物化学、生物化学、生物医学、食品科学、化工过程、石油化工、环境保护、材料科学及工程、矿物加工等领域中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微波化学反应设备研制、开发;甚至微波化学及技术与节能减排等,是一个涉及面相当广泛的学术会议,希望能够获得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热情支持。 Instrument:早在2004年,金教授您就开始呼吁并提出了“实施国家科学仪器创新工程”,今天请金教授就这一思路再给我们谈谈? 金教授:是的,方肇伦院士和我在2004年就开始推动实施国家科学仪器创新工程了。当时我们在议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一五科技计划的时候,有感于我国科学仪器发展的迟缓,觉得没有大的动作,恐怕很难有大的改观。因此想到能否像航天方面当时提出要搞登月的“嫦娥工程”那样搞一个振兴我国科学仪器的大工程。方先生提到了“张衡工程”这个名称,我也觉得很好。于是我们开始分头联络有关专家酝酿。在方先生的推动下后来又在杭州召开了一个专门会议讨论这个建议,得到了与会的十多位科学仪器方面的专家的一致支持,并决议由方先生和我及范世福教授三人执笔起草有关建议。我们花了几个月时间写成了初稿,后来由方先生统稿并经科技部有关领导的修改后提交到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几经化学部院士们的修改补充,最后以中国科学院的名义向国务院呈报了一份 “关于大力加强我国科学仪器自主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实施‘张衡工程’的建议”。该建议明确指出,“科学仪器的创新是实现科技创新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建议国家尽快启动以“张衡工程”命名的重大科技专项工程,振兴我国科学仪器事业”。后来虽然没有正式实施这个以“张衡工程”命名的重大科技专项,但是大家都已经看到或者感觉到国家自那以后就一直在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科学仪器和科学仪器创新的投入。只是可能由于一些人仍然没有从把科学仪器单纯看作科技创新的支撑条件的思维中解脱出来,国家的许多投入仍然被主要用于大量进口国外高端仪器,真正直接用于支持国内科学仪器创新研究的经费仍然还不及国外一家大科学仪器公司的投入。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分析仪器界的学者和媒体朋友必须努力多做宣传教育工作,使大家的认识尽快统一到“科学仪器创新是实现科技创新最有效的手段”上来。无论那个领域的科学家,都能够自觉地把创新开启未知世界的“钥匙”(科学仪器)放在他探索未知世界的研究活动的首要位置。如能这样,则我国科学仪器的振兴有望,我国本土科学家获诺贝尔奖有望! 金教授倡议并主持《长三角区域科学仪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Instrument:再请谈谈金教授您的“穷人的质谱”吧? 金教授:质谱法是一种利用物质的荷/质比不同而进行分析的方法。由于所有物质都由原子、分子组成,都有质量,并都可让其带上电荷,因此理论上被认为是“万能”的分析方法,因为它可以分析从同位素,到原子、原子团,到分子、分子片,从小分子到大分子等等物质,获得从组成到结构等不同层次、多个方面的许许多多信息。但是传统的质谱仪都需要在高真空状态下工作,仪器复杂、价格昂贵,难以普遍推广应用。那么,能不能设法在常压下或者至少在低真空的情况下利用物质的荷/质比不同进行分析,从而大大降低仪器的价格,让“穷人”也用得起呢?答案是肯定的。目前最成功的这类“穷人的质谱”就是离子淌度谱仪(Ion Mobility Spectrometer, IMS),又称离子迁移谱仪,是一种以化合物的气相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发生迁移时的离子淌度来表征该化合物的方法。它非常类似于飞行时间质谱法,但它是在常压或低真空条件下进行,不需要昂贵的真空系统,整个仪器也很小巧,价格相对低廉,故被称为“穷人的质谱”。离子淌度谱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发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气体分析、爆炸物检测、毒品检测、环境监测以及近年发展的生物分子分析等领域,有报道称目前全世界已经销售超过7万台这种仪器,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在公共安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的今天,注意发展这种简便、价廉的专用分析仪器显然应该引起我国学者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Instrument:金教授,您是怎样看待科研成果产业化的? 金教授: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工具和新理论,从而促进社会更快的发展。很显然,一切可以产业化的科研成果都应该尽快产业化,以回报和服务社会。但是,由于历史和管理方面的原因,我国在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的现状却很不理想。许多成果只限于发表文章,甚至为了追求论文数量,把一篇文章拆成几篇发表。(这方面的成绩是去年我国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已经排名全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有的成果虽然确有产业化价值,但是却少有科研人员愿意或者能够继续把它做到底。以致许多宝贵的科研成果也一起被束之高阁,变成了“科研垃圾”。 科学仪器方面的情况也类似。试想“九五”以来的科学仪器攻关结果到底有几项成果真正产业化了呢?这种情况的存在,当然有我国科学仪器产业还处于幼稚阶段的原因,绝大部分国内科学仪器企业都无法或者难以为产业化前必须进行的从科研样机到产品(工艺)样机这个成果转化阶段提供必要和足够的经费,老总们多数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而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又只到科研样机通过验收就终止了。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我觉得下面几点是重要的:1)国家除了总体上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外,更要加大对科研成果转化阶段(从科研样机到产品(工艺)样机)的投入;具体项目的最终产业化则可由相应企业为主来承担,国家只通过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这类方式予以支持,因为此时如果企业真的愿意将该产品产业化,说明该产品应该有较好的市场前景,企业已经可以有望通过产业化而获利了;2)从整体和战略层面看,无疑“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特别是在投资和产品产业化方面企业应该负起这个主体的责任。但是,任何技术创新都有从原理和方法研究到物化为技术产品的过程,所谓“创新”,实际上主要在原理和方法研究(包括实验装置或者科研样机研制)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就强调“以企业为主体”,甚至要求企业家来领导科学家搞研究,并不科学。美国许多高新科技企业(包括科学仪器企业)的诞生,都是高校毕业研究生或者博士后从学校出来后以自己在研究生或者博士后期间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起点形成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技术创新,实际上是在大学或者研究机构完成的,这时还谈不上什么以“企业为主体”,但是,后面的转化却确实是“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的。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借鉴吗? Instrument:网络作为新型的媒体,对我国科学仪器发展也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金教授您对专业网络媒体有哪些要求和期望呢? 金教授:网络媒体的出现,无疑对科学技术的超常发展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因为与平面媒体相比,网络有信息快、受众广、易于互动和交流等优点。如果办得好,专业网络媒体更是专业科技工作者的良师益友,又是同行人士开展互助和交流的宝贵平台。贵网对于我国科学仪器发展越来越大的正面影响就是一个例子。在“时间就是‘金钱’”的市场经济时代,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着力加快最新科技信息的传播(正因为这样,目前许多平面媒体也都已开始同时出电子版),应该是专业网络媒体最重要的任务和最大的优势。希望你们在这方面能够越做越好。信息要短而精,最好能够既包括新技术的名称、简单原理和应用价值,特别是要注明可供读者查证的信息来源,以利进一步研究参考。定期出版纸质《仪器快讯》是一个很好的做法,因为终究目前仍然还有许多人士还不能经常方便的上网。 金教授与仪器信息网采访编辑合影 Instrument:科学仪器后备人才的教育问题也是我们仪器信息网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金教授您长期从事分析化学教学和研究的第一线,是如何看待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问题呢? 金教授:科学仪器人才的培养问题确实值得高度重视。据说目前全国已经在168所大学设有仪器科学专业,有的还创建了仪器学院。这似乎是一个好消息,但是,就我接触过的一些仪器科学专业而27 生,曾任吉林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现为浙江大学分析仪器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吉林大学吉林省光谱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电子学会微波分会微波化学委员会主任、全欧化学会联合会分析化学部观察员。1995年和1999年分别被提名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专业 分析化学 研究方向 分析化学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 主要学历: 1955.09--1958.08 东北人民大学化学系 1958.08--1959.09 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放射化学 毕业文凭 1965.01--1966.01 上海外语学院留学生预备部英语 结业证书 1978.08--1979.01 北京语言学院英语 结业证书 1979.06--08 英国Essex大学语言系英语 1979.08--1980.08 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化学系 访问学者 1980.08--1980.08 英国Manchester大学理工学院仪器和分析科学系 访问学者 主要学术经历: 1959.09--1960.09 吉林大学化学系 见习助教 1960.09--1978 吉林大学化学系 助教、教研室秘书 1978--1983.09 吉林大学化学系 讲师 1983.09--1985.09 吉林大学化学系 副教授、教研室主任 1985.09--迄今 吉林大学化学系 教授;教研室主任(至1993年) 1988.08-1990.01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化学系 访问教授 1990.09-1993.08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兼职博士生导师 1991.12-1992.09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化学系 访问教授 1992.10-1996.01 吉林大学研究生院 院长 1993-迄今 吉林大学化学系(学院) 分析化学学科博士生导师(理科) 1995.10-1996.01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化学系 访问教授 1996.09-迄今 长春分析仪器研究和技术开发中心 副主任 2002-迄今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微分析仪器研究所 所长;吉林省光谱分析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主任 2003.09-迄今 吉林大学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