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重点领域

仪器信息网重点领域专题为您整合重点领域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重点领域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重点领域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重点领域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重点领域话题讨论。

重点领域相关的资讯

  • 环保列入新疆重点投资领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3年将重点推进五大领域投资,包括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生态工程建设、新能源建设和可再生能源项目等。   据了解,五大领域包括节能环保、能源、基础设施、农牧和新型城镇化等相关产业。   2012年新疆完成全年重点项目投资超2000亿元年度计划几无悬念。据新疆发改委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所长裘品姬预计,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达30%左右。   近年来,为推进新疆环境治理和保护,自治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其中,乌鲁木齐市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是自治区和乌鲁木齐市两级党委政府确定的重大民生工程。   仅2012年,乌鲁木齐市就投入治理资金121亿元。其中,投资72亿元重点实施了供热能源结构调整,完成了城区189家燃煤供热单位的天然气改造,成为历史上投资最大、力度最大、规模最大的煤改气工程。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也是自治区环保投资的重点项目。到2010年,中央和自治区共安排农村环境保护"以奖促治"专项资金1.07亿元,支持137个村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一批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3.5万名农牧民直接受益。
  • 聚焦42个重点领域!四川将在这些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近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官方网站正式公布了《四川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重点领域(2024版)》,围绕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先进装备、生物制造、清洁能源、先进材料等方向,聚焦42个重点领域培育建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其中提到,要在智能网联汽车、氢能及燃料电池、精制川茶、特色发酵调味品等多个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要在太赫兹技术、通导融合卫星网络与产业应用、工业软件、稀土功能材料等多个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序号领域名称技术难点1人形机器人重点攻克高爆发驱动关节、高推力作动器、高功率伺服驱动器、智能灵巧手等核心部件,突破运动控制、智能感知、人机交互、精准操作等一系列智能核心算法,形成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并建立核心部件与整机性能测试评估手段,开展人形机器人基础通用、运动控制、性能测试和仿真测试标准化工作,形成相关国家/行业标准,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2中低速磁浮交通针对常导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在城市轻轨、市域(郊)轨道交通、磁浮旅游交通领域的独特优势,开展车辆、轨道梁、道岔及控制领域的技术攻关,突破磁浮交通一体化系统集成、车辆低成本轻量化、悬浮高品质走行减振、磁浮梁新材料配方、磁浮轨道高精度制造、高效安全磁浮道岔设计生产、全自动高集成度智能运行控制系统研制等核心技术,打造全数字化、高智能化、低成本化的先进磁浮交通系统,提升磁浮交通全系统的创新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3中小推力航空发动机响应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未来产业”等相关指示批示精神,重点围绕中小型航空发动机,开展双层壁超冷单晶涡轮叶片、高空性能匹配技术、高度弯扭高效率风扇技术、小尺寸高负荷高压涡轮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600公斤级、1500公斤级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研制、总装、试车、修理,打造我省飞发协同一体化平台,带动航空发动机产业高质量发展。4重大技术装备关键核心基础零部件围绕国防军工、航空航天、重型燃机、先进核能、高参数火电、特大型先进水电、深海深地、氢能等领域高端重大技术装备领域,开展核心材料设计、物理性能、超纯净化冶炼技术、先进成形技术、微观组织均匀性及性能调控等工艺技术研究,突破高端耐热长寿命材料、高韧抗冲刷耐蚀先进材料等设计、制造、表征以及产业化技术,提升重大技术装备关键核心基础零部件研制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保障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需要。5智能网联汽车重点围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示范,突破人—车—环境系统综合态势感知、高精度地图与定位、自动驾驶决策方法、人机交互等技术,促进LTE-V/5G、大数据/云平台、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技术与智能网联汽车的融合,达到国内先进水平。6氢能及燃料电池围绕清洁高效电解水制氢、高效储氢运氢、燃料电池系统(发动机)、关键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等开展共性技术研究,重点突破电堆、膜电极、双极板、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空气压缩机、氢气循环系统等关键技术瓶颈并实现产业化,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同步水平。7太赫兹技术重点围绕高精度雷达、高速通信、高功率电磁能、电子对抗、生物医学、无损检测、科学研究等领域对太赫兹技术的迫切需求,从研究、设计、试验、制造四个方面,突破高功率/超宽带太赫兹源技术、太赫兹芯片集成化技术、太赫兹波传输与调控技术、太赫兹光谱技术、太赫兹核心器件的高精密加工与集成技术以及太赫兹生物、太赫兹雷达与通信等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与工艺,构建完整的从基础研究、器件、系统研制到应用示范的创新链条,形成覆盖相关太赫兹频段的优势产品,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8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围绕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ED)显示技术产业化所需材料、工艺路线、设备等开展研究验证,突破薄膜晶体管(TFT)基Micro-LED显示屏量产所需驱动架构设计、背板加工、巨量转移、修复、封装、模组等核心关键技术,实现规模化量产可行性验证,提升产线工艺水平达到国际先进。9先进化合物半导体工艺围绕功率半导体核心材料与器件,开展高品质外延晶片生长技术、超宽禁带半导体的异质集成单晶衬底技术及高功率器件等技术研究,推动相关材料与器件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实现自主可控,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降低关键元件“卡脖子”风险,取得国内领先地位。10通导融合卫星网络与产业应用面向卫星载荷、地面设备及服务、空间信息应用、北斗导航、遥感等重点领域,构建卫星基础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重点突破整星制造、系统集成、无线接入、有效载荷、阵列天线等卫星互联网技术的研发、论证及试验,打通卫星研制、卫星发射、卫星地面设备、卫星运营及应用等关键环节,牵引和带动宽带卫星通信、卫星宽带应用、低轨移动通信等领域高速发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1车规级数模复合芯片面向信息通讯、工业控制、汽车电子和消费电子等领域,聚焦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一致性及长效性模拟及混合集成电路技术发展,围绕汽车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车身电子、仪表及娱乐系统、照明系统、电池管理系统(BMS)及车身控制等多场景,突破大尺寸硅晶圆封装、三维堆叠集成等关键技术,开发协议、升降压、无线充、电源管理等车规级数模复合芯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2微流控器官芯片瞄准生命科学研究、疾病模拟、新药研发、个性化医疗等板块,以微流控芯片为核心,在芯片上构建器官生理微系统,开展重要生命器官构建的工程化技术研究,突破高仿真度、高通量、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持久稳定等各类仿生模型及器官芯片关键技术,形成高标准、高自动化人体仿生器官芯片,实时监测细胞活性、细胞外环境变化和药物效应等生物学过程,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3硅基微波芯片、组件及微系统面向6G通信、雷达探测、太赫兹成像系统、安防应用等领域,构建硅基微波技术创新平台,涵盖硅基微波芯片、组件以及微系统工艺;重点突破器件建模、硅基超高频芯片设计、可重构微波器件、功能可重构射频系统、微系统工艺、微波电路人工智能(AI)设计等关键技术;形成微波芯片设计流程以及微波组件微系统设计、制造平台;开发谱系化硅基微波芯片、以微波芯片为核心的多功能组件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4数字机器人面向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等重点行业,建设数字机器人论证与开发平台,重点突破行业数字化水平采集项研究、工具包轻量化部署、多智能体动态调度、异构数字机器人协同等关键技术,满足咨询评估、轻量化开发、快速部署、人工智能应用开发与调用等数字机器人研发推广关键需求,带动兼容主流模型的人工智能应用产业快速发展,达到国际一流水平。15工业软件重点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业工业软件自主研发及工程化应用、产品化和产业化发展领域。突破重点工业领域工业软件协同攻关、软硬件支撑体系构建及工业软件协同研发等关键技术;突破研发设计类、生产制造类、经营管理类和运维服务类工业软件产品全场景、全流程、上下游协同联动的测试试验验证环境构建技术;突破重点工业领域工业软件设计及研发、测试及验证、接口集成等标准规范体系研制支撑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6人工智能围绕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化应用,开展高质量数据集、可信人工智能理论、协同控制和优化决策、认知与推理、智能安全检测等共性技术研究,打造民用航空、医药健康、智慧交通等重点垂直领域大模型及标杆示范应用,建设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新一代人工智能数据、算力、算法理论与创新体系,构建全链条、全过程、自主可信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应用生态。17元宇宙聚焦数字孪生、感知交互、智能显示、内容生成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扩展现实(VR/AR/MR/XR)、三维(3D)建模、实时渲染、机器视觉、语音识别、图形图像处理、智能传感、数字人、脑机接口,触觉反馈、多模态信息融合等技术瓶颈,加快图形计算芯片、高端传感器、声学元器件、光学显示器件等基础硬件研发创新,强化新一代通信网络、先进存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信息安全等技术支撑,推进在元宇宙在工业、文旅、教育、能源、交通、消费、城市等领域融合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8密码技术及应用聚焦密码算法技术,实现优化、轻量化密码实现、同态密码/抗量子密码等先进密码算法研究与实现、后量子时代算法平滑替代等关键技术,突破高性能(40G以上)密码芯片、低功耗/微功耗(物联网等领域)密码芯片、安全模块嵌入国产处理器(密码内生的国产CPU)设计与实现技术,强化软件密码模块、高性能/高安全等级的密码板卡、通用密码虚拟专用网络(VPN)、服务器密码机、云服务器密码机等产品供给,推进在物联网、云计算、车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卫星互联网、国家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等新的应用场景安全赋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9稀土功能材料研究新型稀土高效提取分离新方法及关键技术、稀土制备过程物料闭路循环利用技术;超高纯稀土材料制备方法及关键技术;开发超高纯稀土金属及其靶材等深加工产品的制备技术、开发高性能稀土磁性材料、稀土抛光粉和稀土抛光液,产品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满足电机、液晶、硅晶片、高档玻璃基片抛光等应用要求。20高效太阳能电池系统性研究异质结电池技术,基于超薄硅片(低于100um),开发匹配先进钝化技术的金字塔绒面制作以及背面抛光工艺。开发新一代的钝化技术,实现表面原子级别的氢钝化。开发新一代的微晶硅生长技术,实现垂直生长技术和低接触电阻性能。开发高迁移率、高透过率低铟/无铟透明导电薄膜,降低总拥有成本(TCO)。开发基于异质结太阳电池先进金属化技术,如铜互联,先进印刷技术。突破0BB电池和组件端的先进互联技术,提升光伏组件效率,降低成本。21先进陶瓷材料及元器件围绕电子信息产业多层(积层,叠层)片式陶瓷电容器(MLCC)、低温共烧陶瓷(LTCC)、高温共烧陶瓷(HTCC)等高性能陶瓷材料、电子浆料及元器件整体需求,重点突破铜基反铁电MLCC材料的研制与应用技术、介电常数6至10系列化LTCC材料的研制与应用技术、HTCC集成电路封装外壳材料的研制及应用技术、高质量LTCC/HTCC电子浆料以及厚膜混合集成电路用电子浆料配方设计及制备技术等关键技术,解决我国高性能电子材料及核心元器件多项“卡脖子”及国产替代问题,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22精准靶向高端制剂围绕临床亟需的重大疾病救治领域,针对精准靶向药物开发各阶段的关键技术进行突破,重点攻克替代进口自主培养基开发技术等生物药物研究及工程化技术、稳定高产的优质细胞株构建技术、靶向特异性细胞免疫治疗技术、抗体偶联(ADC)工程化偶联纯化评估与控制技术;打造覆盖源头创新、成药性评价、临床转化与验证和工程化等全过程研究关键环节的技术平台;开展新机制和新靶点化学药、抗体药物、抗体偶联药物、全新结构蛋白及多肽药物、疫苗、生物治疗药物的开发、大规模制备及临床评价,推动精准靶向药物创新能力与国际先进接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3核医疗药物及装备围绕“健康中国战略”,解决放射性医用同位素及其原料受制于进口的瓶颈,突破镭-223、钇-90、镥-177、铼-188等核素制备及量产关键技术,实现反应堆产医用同位素国产化及商业化,重点研究放射性核素标记生物分子药物和体内介入生物相容性载体,重点突破具有精准靶向性、诊疗效果好的标记放射性药物及相关核医疗装备的研制,实现肿瘤的精准治疗和诊疗一体化,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4新型智能医学装备围绕高端医学装备“卡脖子”关键技术开展重点攻关,以需求为导向,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AR/VR)、物联网和“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磁共振成像系统、手术机器人等高端医疗健康装备的研制开发、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制造,实现智能医学装备新突破,打造成为国内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5功效化妆品围绕化妆品创新原料开发和产品功效评价,聚焦川产道地天然资源和绿色发展,重点突破活性生物载体包裹和多功效物质复配工艺、促皮肤吸收/渗透/细胞组织靶向新技术、皮肤精准分型/无创检测装备研制与“个性化”产品研发等共性关键技术,搭建基于人体大数据的化妆品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评级、风险预警和监测系统,开展规模化生产制备和产业化,打造行业顶先的一流技术服务平台和科技创新中心,实现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集群。26血液和免疫疾病治疗创新药物制造围绕血液制品和免疫细胞治疗产品在血液疾病和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重大需求,以提高传统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为目标,重点突破创新型高浓度人免疫球蛋白生产工艺技术,并尽快实现产业化;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半衰期延长技术,构建高效表达重组人凝血因子的工程细胞株,加速新一代重组人凝血因子产品及长效化迭代产品的工艺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同步推进细胞培养基、层析填料等关键卡脖子原材料的国产化替代研究。基于自然杀伤(NK)细胞的抗肿瘤细胞活性及安全性,重点开展治疗肿瘤的免疫细胞药物开发,攻克NK细胞扩增技术、慢病毒转导NK技术、降低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7天然药物重点围绕四川省中药资源高质量发展,中药“说清楚、讲明白”等需求,聚焦药用植物遗传学、本草基因组学、药用植物时空多组学、功效物质生源合成途径解析、功效物质筛选及其药效机制评价等领域,重点突破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保护、川产道地药材遗传成因和生态成因解析、“优质、优形”新品种选育、高质量栽培、中药大品种培育、功效成分机体内靶点筛选、天然产物成药性结构修饰、新药创制等关键技术,实现“中国药”目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8高端电子化学品围绕电子化学品、同位素化合物、卤素气体、硅族气体、掺杂气体及高纯材料,聚焦散热材料、显示材料、印制线路板或印刷电路板、集成电路等方面“卡脖子”化学品,重点突破同位素化合物、高纯试剂(用于显影、清洗、剥离、刻蚀)、光刻胶、高纯靶材、特种气体及净化材料等材料,重点攻克高能束流微细特种加工、纳米加工、吸附提纯等共性关键技术及特种气体定向除杂、合成、纯化、充装、检测等技术瓶颈。29高性能工程塑料重点围绕高性能工程塑料、高性能氟硅弹性体、液晶聚合物、聚氨酯以及前瞻性工程材料领域方向,针对四川省内高性能工程塑料、液晶聚合物等关键聚合技术及工艺研发;工程塑料改性、注塑与模压成型等关键工艺及装备研发;工程塑料及聚氨酯等材料的三维打印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高强度、耐热、耐腐蚀、电绝缘、环保阻燃高性能氟硅弹性体关键合成技术及装备研发,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30先进膜材料及分离技术围绕流程工业的复杂组分气体及液体净化分离的清洁生产需求,重点突破金属膜材料核心产品,开展膜材料技术、膜元件制备技术、膜分离技术、关键装备技术、工艺技术以及系统耦合集成,形成系统工程技术,建设气体高效过滤技术、液体清洁净化技术和PM2.5及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研究及转化平台,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1氟硅高分子材料重点围绕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石油化工、建筑、电子信息、电力电器、轨道交通、汽车制造、防腐工程、新能源与战略新兴产业等工业领域和高新技术领域对高端氟硅高分子材料的迫切需求,从研发、设计、试验、制造、应用研究五个方面,突破氟硅精细化学品分子设计及其催化合成技术,高纯氟硅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氟硅精细化学品及材料制造装备及过程强化技术,特种氟硅功能材料及关键制备技术,高端电子工业用氟硅高分子材料的开发、应用及产业化,氟硅高分子专用特种功能性助剂的结构设计及合成技术,氟硅高分子材料的配方设计及功能性开发技术,氟硅高分子材料制造设备及工艺、产品应用场景测试技术。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并打破国外垄断。32可降解塑料重点围绕市场消费、农业生产等领域对可降解塑料产品迫切需求,在新产品、新应用领域进行研发突破,提高可降解塑料市场份额,实现聚乳酸(PLA)、聚乙醇酸(PG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PBAT)等各种可降解塑料装置大型化,利用非粮食生物类原料实现PLA等生物基生物降解产品工业化交付,持续提高产品性能、降低制造成本,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可降解时间精确控制要求。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33新型植物保护剂围绕本质安全和低碳绿色清洁化生产,利用微通道、管式反应器、平推流反应器等连续流反应器实现草甘膦、草铵膦关键中间体或植物保护剂的工业化生产技术;实现高纯无钠草甘膦、草铵膦和L-草铵膦关键生产技术突破,实现芸苔素内酯等生物农药新工艺技术突破;实现硝化、加氢、氯化、氟化等高风险工艺采用微通道、管式或者釜式连续流生产植物保护剂关键中间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34氰胺系新材料围绕天然气-氰胺-碳氮新材料产业链拓展与技术升级,针对尿素和三聚氰胺为原料生产双氰胺工艺技术需要,开发和优化高性能、低成本分子筛催化剂;高性能氰胺系列碳氮材料及专用化学品等下游应用技术;低成本三聚氰胺耐火板生产工艺及产品;高性能氮系和氮磷系阻燃剂工艺及产品;腈基树脂复合材料工艺及产品;氰胺系掺氮电池正负极材料工艺及产品。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35生物纤维材料围绕生物纤维材料高品位生丝洁净制造难题,重点突破制丝环节中影响生丝品质的选茧、煮茧、鲜茧缫丝质量难以把控等几大技术难点,攻克选茧劳动用工量大、误选率高、影响生丝品质的问题,攻克煮熟蚕茧均匀性、洁净度难以提升等技术难点,攻克鲜茧缫丝丝胶黏性不够,严重影响抱合成绩等技术难题;研发基于机器视觉识别技术的智能化选茧设备,提高选茧的质量和效率,减少选茧劳动用工;通过“真空+”技术创建一体化、自动化煮茧工艺流程及技术方案,研发形成涵盖大、中、微型煮茧机的三个系列产品;应用减压煮茧技术攻克鲜茧缫丝质量瓶颈,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适用于鲜茧缫丝的煮茧技术体系及工艺路线;实现提高生丝质量、降低原料茧耗、节能减排,大幅提高吨丝效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36绿色生物基纤维围绕绿色低碳生物基纤维,重点突破高品质纤维用竹浆粕、废旧纺织品回收浆粕、生物基功能纤维等制备技术,攻克提升竹浆粕反应活性、降低灰分及金属离子含量等关键难题,攻克废旧纺织品精准分拣、高效脱色、多组分分离等关键难题;围绕生物基纤维环境友好生产过程,重点突破高效、低耗、大容量莱赛尔生产技术和装备,攻克浆粕干法投料快速溶胀、高效率溶剂回收、低原纤化产品绿色制备等难题,形成生物基功能纤维生产关键技术;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体系和绿色制造标准,实现关键共性技术自主可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7优质白酒重点突破优质白酒酿造原料专用品种的选育及应用、酿酒功能微生物定向选育及精准代谢调控技术、酿造机理解析及质量提升技术、老窖池活态传承和窖池养护关键技术、智能化酿酒装备研发及数字化控制技术、白酒产业绿色发展关键核心技术等,加速推进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形成白酒酿造新质生产力,持续提升白酒优质品率。38精制川茶重点围绕茶叶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开展茶叶干热后处理、后发酵处理、风味重组等技术研究。重点突破茶叶风味品质的量化指标与控制技术研究;采用现代仪器设备,研究各类茶叶的特征成分与含量标准,制定量化指标,推动产业标准化发展;开展茶膳食和茶叶综合利用创新研究应用,重点提升茶叶精深加工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39预制菜针对预制菜风味保真差、复热品质还原难、货架期短等瓶颈问题,围绕预制菜上中下游进行全产业链研究,重点开展原辅料的等级评估、标准化预处理与保鲜、预制菜风味锁鲜和保真、护色保质、安全和健康营养、绿色包装、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智能无人工厂设计、冷链配送系统、数字可追溯系统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创新运用原料科学、营养科学、风味科学、食品机械学、基础化学、蛋白质组学、品质形成机理与调控等食品科学理论,构建预制菜标准体系,明确预制菜的定义及范围,在原材料、加工工艺、储存、冷链运输等方面建立行业、地方、团体等各级标准,加速建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预制菜产业链研究及转化平台,技术水平达到全国领先水平。40特色发酵调味品重点支持传统发酵调味品现代化升级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专用复合调味品、营养功能性调味品、预调理食品的技术创新与新产品开发;采用组学、超显微成像、分子感官分析等技术,明确品质提高和劣变机理;采用组学和高通量测序等关键技术定向筛选关键发酵菌株,突破发酵菌株高活性高稳定性微生物发酵剂制备技术瓶颈,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 科技部明年将对化学领域重点实验室进行评估
    科技部明年将对化学领域重点实验室进行评估 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2个,部门重点实验室3个 日前,科技部在其门户网站发布通知,2009年将对化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重点实验室进行评估。 1.2009年化学领域实验室评估的具体工作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承担。 2.参加2009年化学领域评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2个、部门重点实验室3个,共25个。 附件:参加2009年度化学领域评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重点实验室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主管部门 国家重点实验室(22个) 1 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省科技厅 2 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吉林大学 教育部 3 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5 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详情请见:关于下达2009年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重点实验室评估计划的通知
  • 2022年企业标准“领跑者”重点领域发布!
    2022年6月1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2022年度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重点领域》的公告(2022年第14号),重点领域增至240项。为进一步发挥制度在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中的支撑作用,2022年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重点领域围绕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强化绿色消费标准引领、提升保障生活品质的标准水平等战略布局,新增了 “物流服务”、“电子商务”、”智能消费设备”、“深海石油钻探专用设备”、“生物质燃料”、“氢能新兴能源运维服务”、“环境保护监测服务”、“护理机构服务”、“社会看护与帮助服务”等近40项重点领域。其中,还包含了“仪器仪表制造业”。本年度企业标准“领跑者”重点领域公告和清单的发布标志着2022年企业标准“领跑者”工作的正式启动。2022年,仪器信息网也将再次作为评估机构启动企业标准“领跑者”,聚焦气相色谱仪、微波消解仪和荧光定量PCR仪,发布相关“领跑者”名单和排行榜。欢迎持续关注!重点领域名单如下
  • 2016年生物领域和医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专家公布
    关于对2016年生物领域和医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专家组进行公布的通知  受科技部基础司委托,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会同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承担2016年度生物领域和医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工作。根据评估分组,组建四个评估专家组,每组专家参与本组的材料审核、现场考察和综合评议等环节的评估工作。按照评估有关要求,现将每组评估专家名单进行公布(详见附件)。  附件:评估专家组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  2016年11月15日
  • 化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束
    前段时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依照科技部的委托,对化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评估。近日,评估工作圆满结束。   化学领域共有2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部门重点实验室参加评估,评估工作分现场评估和复评两个阶段进行。在现场评估结果的基础上,12个实验室参加了复评。复评专家组由23位知名专家组成,组长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副主任姚建年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朱道本院士。专家组通过听取实验室主任工作报告、质疑和讨论,最后以记名方式给实验室打分。   5年来,化学领域2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共获得竞争性科研经费超过27亿元,平均每个实验室超过1.2亿元,其中国家任务占到63%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9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4项 发表学术论文1万多篇,其中Nature和Science论文6篇,影响因子大于7的SCI论文200多篇。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和汇聚了一批优秀中青年学者和团队,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化学领域研究的骨干力量。   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复评结束后一个月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向科技部正式报送此次评估结果和评估工作报告。   更多阅读   化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3月2日开始
  • 2009化学领域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发布
    教育部、中国科学院、江苏省科技厅:   今年我部对25个化学领域国家和部门重点实验室组织了评估,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2个,部门实验室3个。另外,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此之前连续3次评估优秀因而此次免评。现将评估结果通报如下:   一、评估结果   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等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优秀类实验室。   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8个实验室为良好类实验室(名单见附件)。   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结果待定。   有机氟重点实验室为较差类实验室。   二、我部将对上述优秀类和良好类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给予专项经费资助   三、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存在问题较多,请有关部门和依托单位高度重视,组织相关实验室就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进行认真整改。整改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明确主要研究方向和重点组织承担国家科研任务、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完善和提升实验研究平台、建立搣开放、流动、联合、竞争攠的运行机制等。我部将相应核减这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整改期间的专项经费,并在两年后对整改进展情况进行考核。   四、希望各参评实验室、依托单位和主管部门认真总结经验,针对评估专家组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找出实验室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营造有利于原始创新的环境,促进实验室整体水平的提高。   附件:2009年化学领域优秀类和良好类重点实验室名单   科学技术部   二00九年八月二十一日 附件: 2009年化学领域优秀类和良好类重点实验室名单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主管部门 优秀类实验室 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厦门大学 教育部 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连理工大学 教育部 良好类实验室 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省科技厅 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吉林大学 教育部 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 教育部 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化工大学 教育部 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 教育部 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南大学 教育部 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复旦大学 教育部 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生命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 教育部 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羰基合成和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吉林大学 教育部 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现代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 教育部 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开大学 教育部 注:本表按汉语拼音排序;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本次评估免评。
  • 我国生物产业瞄准32个重点领域
    为更好地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发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公开征求意见稿)》。该目录囊括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139个重点产品和服务领域,其中生物医药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领域共有32个。   据悉,目录中分布于新型疫苗、生物技术药物、化学药品与原料药制造、现代中药与民族药、生物分离介质与药用辅料等制药子行业的重点产品和服务领域共18个。包括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等新型疫苗 抗体类药物、基因工程蛋白质及多肽药物 新型抗感染药物 围绕重大疾病针对中医药临床治疗优势病种的中药新药 新型固体制剂用辅料、包衣材料,新型注射用辅料、药用制剂预混辅料等。此外,分布于医学影像设备、先进治疗设备、医用检查检验仪器、植介入生物医用材料等医疗器械子行业的重点产品和服务领域共14个。包括数字X线机、医学影像设备、肿瘤治疗设备、数字化手术设备、植入电子治疗装置、康复治疗设备、医用检查检验仪器、生化检测仪器、分子检测仪器、植介入生物医用产品、植介入生物医用材料等。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晓强表示,到2015年,我国将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提高到8%左右 到2020年,争取达到15%,使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2010年,这个比例还不到4%。其中,生物产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据10月20日~22日召开的第六届中国工业生物技术发展高峰论坛上发布的《2012工业生物技术年度发展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生物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总产值近2万亿元,2012年预计产业规模有望实现25%的增速。   分析人士指出,该指导目录公开征求意见,在一定程度上为投资者指明了未来生物产业的投资方向,该目录将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一样,成为政府管理投资项目,制定和实施财税、信贷、土地、进出口等政策的重要依据。
  • 农业领域新建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
    7月15日,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在长沙组织召开2011年(农业领域)新建院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可行性论证会,对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等6个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论证。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张先恩出席会议并讲话,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主管部门,论证组专家,重庆、黑龙江、河南、广西等省市(区)科技厅的代表,6个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及依托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共100余人参加了会议。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湖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柯敏出席会议,湖南省科技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梁秋松致辞。   会上,张先恩司长介绍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历程和体系建设情况,他指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可行性论证是实验室建设的关键环节,通过建设计划论证,实验室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完善建设方案,明确建设任务和计划,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希望各重点实验室不断创新发展,积极组织科研队伍、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完善和提升实验研究平台、建立“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努力将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培养优秀科学家和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重要贡献。   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旭主持论证会。专家组听取了6个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建设计划报告,就各实验室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质询,经过认真研究讨论,对各实验室的建设计划提出了改进建议。   参加本次论证会的6个农业领域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是: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家蚕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关于重点实验室评估通知(含生命领域重点实验室名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有关高等学校: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期评估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环节。为加强实验室管理,提升实验室创新能力和水平,根据《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2015年修订)》的要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每年评估1-2个领域,按照数理地学、生命、信息、材料工程、化学的顺序轮流进行,每个实验室的评估周期为5年。  2016年我部将组织对生命领域的实验室进行评估,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生命领域开放运行满3年的实验室均应参加定期评估。参加本年度评估的实验室156个,参评实验室名单和初步分组情况见附件。  2.本年度生命领域实验室评估的具体工作委托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作为第三方评估机构承担。  3.评估工作的具体要求和程序,按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2015年修订)》执行。2016年实验室评估的初评拟于9月择期进行,现场考察拟于10月下旬进行,综合评议拟于11月下旬进行。具体安排另行通知,请及时关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http://www.cutech.edu.cn/cn/index.htm)和科技司网站(http://www.moe.gov.cn/s78/A16/)。  4.请各依托单位和实验室按照评估规则做好准备工作。对参加评估或对分组方案有疑议的,可以与我司沟通,并以正式书函形式于7月25日下班前向我司提出调整申请。  联系人:科技司基础处邵海涛、邹晖、邰忠智  电子邮箱:kjsjcc@moe.edu.cn  联系电话:010-66096301  附件:参加2016年度生命领域评估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单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高校一、农林与生态一组1蛋白质化学及鱼类发育生物学湖南师范大学2农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华中农业大学3人兽共患病研究吉林大学4哺乳动物生殖生物学及生物技术内蒙古大学5应用海洋生物技术宁波大学6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上海海洋大学7动物抗病营养四川农业大学8淡水鱼类资源与生殖西南大学9动物遗传育种学西南民族大学10动物分子营养学浙江大学11海水养殖中国海洋大学12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中国海洋大学二、农林与生态二组1林木、花卉遗传育种北京林业大学2大豆生物学东北农业大学3分子表观遗传学东北师范大学4作物遗传育种与综合利用福建农林大学5微生物与植物遗传工程广西大学6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海南大学7植物逆境河南大学8作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湖南农业大学9园艺植物生物学华中农业大学10植物细胞工程与种质创新山东大学11北方超级梗稻育种沈阳农业大学12西南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四川农业大学13植物功能基因组学扬州大学14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中国农业大学15植物--土壤相互作用中国农业大学三、农林与生态三组1森林培育与保护北京林业大学2生物技术与资源利用大连民族大学3森林植物生态学东北林业大学4植被生态科学东北师范大学5生物农药与化学生物学福建农林大学6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复旦大学7热带生物资源海南大学8天然农药与化学生物学华南农业大学9草地资源内蒙古农业大学10西部特色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宁夏大学11青藏高原生物技术青海大学12化学生物学与分子工程山西大学13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四川大学14西部资源生物与现代生物技术西北大学15植保资源与病虫害治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6绿洲生态新疆大学17西南微生物多样性云南大学18农业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与病害控制云南农业大学19濒危动植物保护生物学浙江大学四、农林与生态四组1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安徽农业大学2乳品科学东北农业大学3发酵工程湖北工业大学4茶学湖南农业大学5动物生产及产品质量安全吉林农业大学6工业生物技术江南大学7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南京农业大学8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内蒙古农业大学9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上海海洋大学10设施园艺沈阳农业大学11工业发酵微生物天津科技大学12食品营养与安全天津科技大学13功能乳品中国农业大学14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中国农业大学15水产品安全中山大学五、基础生命科学一组1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北京大学2神经科学北京大学3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重庆医科大学4分子神经生物学第二军医大学5发育与疾病相关基因东南大学6癌变与侵袭原理复旦大学、中南大学7现代人类学复旦大学8神经致病基因和离子通道病广州医学院9心肌缺血哈尔滨医科大学10神经与血管生物学河北医科大学11脑功能基因组学华东师范大学12神经系统重大疾病华中科技大学13心血管重构与功能研究山东大学14遗传发育与精神神经疾病上海交通大学15神经变性病首都医科大学16心律失常同济大学六、基础生命科学二组1分子心血管学北京大学2细胞增殖与分化北京大学3细胞增殖及调控生物学北京师范大学4医学检验重庆医科大学5代谢分子医学复旦大学6医学分子病毒学复旦大学7病理生物学吉林大学8重大疾病的转录组与蛋白质组学南方医科大学9模式动物与疾病研究南京大学10现代毒理学南京医科大学11实验畸形学山东大学12系统生物医学上海交通大学13细胞分化与凋亡上海交通大学14免疫微环境与疾病天津医科大学15检验医学温州医学院16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西安交通大学17医学细胞生物学中国医科大学18蛋白质科学清华大学七、医学一组1皮肤病学安徽医科大学2慢性肾脏病防治北京大学3视觉损伤与修复北京大学4器官移植华中科技大学5器官衰竭防治南方医科大学6新疆地方与民族高发病石河子大学7耳鼻咽喉头颈科学首都医科大学8心血管重塑相关疾病首都医科大学9出生缺陷与相关妇儿疾病四川大学10乳腺癌防治天津医科大学11口腔生物医学武汉大学12儿童发育疾病研究重庆医科大学八、医学二组1电磁辐射医学防护第三军医大学2高原环境医学第三军医大学3航空航天医学第四军医大学4环境医学工程东南大学5公共卫生安全复旦大学6区域性高发肿瘤早期防治研究广西医科大学7环境与健康华中科技大学8高原医学青海大学9言语听觉科学华东师范大学10生育力保持宁夏医科大学11儿科重大疾病研究首都医科大学12新疆维吾尔族高发疾病研究新疆医科大学13恶性肿瘤预警与干预浙江大学14热带病防治研究中山大学九、生物技术与工程1生物流变科学与技术重庆大学2神经信息电子科技大学3分子生物物理华中科技大学4生物医学光子学华中科技大学5分子酶学工程吉林大学6分子微生物学与技术南开大学7生物活性材料南开大学8生物信息学清华大学9生物医学信息工程西安交通大学10生物医学工程浙江大学11基因工程中山大学十、药学1抗炎免疫药物安徽医科大学2智能化递药复旦大学3心血管药物研究哈尔滨医科大学4热带药用植物化学海南师范大学5药用资源与天然药物化学陕西师范大学6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与研究沈阳药科大学7新疆特种植物药资源石河子大学8靶向药物与释药系统四川大学9海洋药物中国海洋大学10药物质量与安全预警中国药科大学十一、民族医药1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北京协和医学院2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医药大学3中药材标准化成都中医药大学4岭南中药资源广州中医药大学5北药基础与应用研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6中药资源与中药复方湖北中医学院7现代中药制剂江西中医学院8蒙医药研发工程内蒙古民族大学9中医药经典理论山东中医药大学10肝肾疾病病证上海中医药大学11中药标准化上海中医药大学12方剂学天津中医药大学13民族药资源化学云南民族大学14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中央民族大学  教育部科技司  2016年7月1日
  • 资源环境技术领域重点项目申报指南
    关于发布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典型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等4个重点项目申请指南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典型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水处理新材料制备和应用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重点污染源现场监测技术与仪器研制和煤矿乏风瓦斯分离与氧化利用关键技术与设备开发等4个重点项目已完成论证,现正式发布4个重点项目申请指南,择优确定各项目课题承担单位。   一、申请资格与要求   课题申请采取网上集中申报。申报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进行,网址为program.most.gov.cn,有关申请的程序要求和注意事项详见《“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申请指南》,请同时报课题申报书和课题预算申报书。项目申请受理的截止日期为2009年4月10日17时。   课题指南具体要求见附件。   二、咨询方式   联系人: 王 磊 张书军 梁鹏   联系电话:010-58884866,58884867,58884869   Email: wanglei@acca21.org.cn zhshujun@acca21.org.cn liangpeng@acca21.org.cn.   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办公室   二00九年三月六日   点击下载:   典型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申请指南.doc   水处理新材料制备和应用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项目申请指南.doc   重点污染源现场监测技术与仪器研制项目申请指南.doc   煤矿乏风瓦斯分离与氧化利用关键技术与设备开发项目申请指南.doc
  • 炼化领域三个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投用
    8月19日,中国石油炼化科研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首批建成投用的3个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正式挂牌运行,挂牌仪式在石油化工研究院举行。这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石油在炼化领域的自主研发水平。   这次挂牌的重质油加工重点实验室和催化裂化催化剂及制备工艺、聚丙烯催化剂及工艺中试基地,是中国石油炼化领域首批投入使用的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标志着中国石油在炼化科技平台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为炼油催化剂、聚烯烃领域的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技术集成配套及产业化提供高水平的实验和试验研究创造有利条件。
  • 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重点项目申报指南
    关于发布“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常见重大疾病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药物基因组学研究”重点项目课题申报指南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药物基因组学已经成为国际上新的研究热点,对于预防、治疗常见重大疾病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根据863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国家决定实施“常见重大疾病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药物基因组学研究”项目,以重大疾病为研究重点,加强生物技术与临床资源的系统集成,加强我国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关键技术体系的建设和创新,攻克若干重大疾病预防和诊治的关键技术。现发布该项目课题申报指南,请按照文件要求,做好组织申报工作。   联系人: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王莹 邱宏伟   电 话:010-88225163 88225161   附件:“常见重大疾病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药物基因组学研究”重点项目课题申报指南   科技部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办公室   二〇〇九年三月六日
  • 新污染物治理成科技创新重点领域
    7月27日,国新办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举行发布会。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大力推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项目开发(EOD)创新试点,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2022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22万亿元。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加强科技支撑,把新污染物治理作为国家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黄润秋介绍,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健全生态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加强生态环境督察执法,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的项目盲目发展。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钢铁约3亿吨、水泥4亿吨、平板玻璃1.5亿重量箱。生态环境部不断强化环境质量改善和碳排放协同管理,推动实施结构减排。具体来看,全国燃煤锅炉和窑炉从近50万台降低到目前不足10万台,减少燃煤使用量4亿多吨;北方地区完成农村散煤治理3700万户左右,减少散煤消费量7000多万吨;10.3亿千瓦煤电机组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6.8亿吨钢铁产能完成或正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淘汰老旧及高排放机动车辆超过3000万辆。黄润秋表示,生态环境部大力推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项目开发(EOD)创新试点,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2022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22万亿元,已经成为绿色经济的重要力量。新污染物治理取得成效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黄润秋介绍,新污染物通常是指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生物毒性的化学物质。“所谓新污染物的‘新’,是相对于大家所熟悉的传统污染物,比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黄润秋表示,生态环境部筛选4000余种具有高危害、高环境检出的化学物质,开展生产使用情况摸底调查,逐步掌握分布情况,将国际上已经禁止和限制使用,且在我国仍有生产使用的化学物质优先纳入评估计划,对其开展全生命周期的环境风险评估,并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对14种具有突出环境风险的新污染物,实施禁止、限制、限排等管控措施。新污染物治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比如,用于生产学生书包、塑胶跑道、儿童玩具等的短链氯化石蜡,将在今年年底淘汰。今年还将淘汰国际上关注的全氟化合物中的两大类,并对全氟辛酸类实施用途限制,禁止用于防水防油的服装、烘焙纸、胃镜管等。”黄润秋称。新污染物来源广泛,涉及行业众多,产业链长,治理技术的研发难度大。黄润秋表示,我国新污染物治理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工作基础薄弱、资源配备不足、治理能力严重不足等缺陷。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加强科技支撑,把新污染物治理作为国家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效防范新污染物环境与健康风险,遵循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管理理念,加强新污染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全国PM2.5浓度上升6.2%,优良天数比率下降3.2个百分点。黄润秋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去年同期基数较低;二是今年气象条件极为不利,重污染天数上升1.4个百分点;三是疫情后经济活动逐渐恢复,冶金、建材、石化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产品产量同比增长,污染物排放随之增加。对此,生态环境部将加快推动出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从严控增量、减排存量、继续加大监督帮扶力度三方面发力,打好蓝天保卫战。黄润秋表示,要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加快能源低碳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大力发展绿色运输体系,煤炭、矿石等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优先采用铁路和水路。此外,加快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和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公转铁”“公转水”等重大工程,以更大减排量冲抵极端不利气象条件带来的不确定性。黄润秋表示,今年以来,针对重点地区和空气质量改善压力较大的城市,生态环境部开展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围绕排放大户和重点领域专项任务深挖细查,共发现各类涉气问题3.2万个,地方已经整改完成2.6万个。“我们将持续组织开展好重点区域监督帮扶,推动攻坚任务落实落地。”
  • 农业、食品等成2010年国标立项重点领域
    2010年国家标准项目立项指南   为做好2010年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立项工作,国家标准委制定了《2010年国家标准项目立项指南》。   一、总体要求   (一)围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增强产业竞争力、提高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总体要求,重点安排关键共性技术、基础通用、强制性和公益性以及重要产品等国家标准的制修订项目。   (二)近年来国家标准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标准专项规划以及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中,急需安排的重点项目。   (三)国家关键技术标准推进工程、标准化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和各级科技计划重点支持的国家标准研制项目。   (四)国家标准复审确认急需修订的项目。   二、重点领域   (一)农业   农业投入品(包括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产品安全卫生、产品质量、检测方法的安全评价技术规程)、产地环境、基础设施、良好农业规范、农产品流通、质量控制和检验检测、疫病防控和检验检疫、生物安全、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森林经营。   (二)制造业   1、钢铁、石化和有色金属。高速铁路等重点工程建设用钢 工程塑料和专用树脂、特种合成橡胶、高品质汽柴油、高性能汽车轮胎安全、节能和环保、化学品管理 大飞机用有色金属材料。   2、汽车、船舶。汽车安全、节能和回收再利用、新能源汽车、汽车电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及技术 三大主力船型、高技术船舶、船舶防污染、船用设备节能、海洋工程装备、船舶拆解。   3、装备制造。装备关键基础件和通用部件 装备安全、绿色制造、节材代木包装、清洁高效制造工艺 高档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和关键功能部件 工业过程控制和系统集成、智能仪器仪表、智能电工设备、电磁兼容 智能电网、风力发电装备、农业装备、新型纺织成套装备、航空航天技术装备。   (三)电子信息、高新技术   新型电子元器件(包括射频连接器、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器件)、集成电路、软件、高性能计算机和服务器 射频识别、传感器网络、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 数字电视和电影、数字家庭和设备互联、IPTV、宽带光纤接入、数字内容(包括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数字版权保护) “三网”融合 电子政务(法人库、代码)、物品编码、防伪、电子商务、智能交通、信息安全、社会信息化 核电、仪器仪表 空间科学、航空电子、太阳光伏、半导体材料、纳米材料和技术、物流信息。   (四)服务业   物流技术、物流服务与管理、第三方物流、国际货运代理 科技平台、邮政、电子地图、位置服务、数字城市、软件外包服务 银行业务、保险、证券 会展、住宿餐饮、连锁经营、批发零售 数字出版、在线服务和销售 文化创意、动漫、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演出场馆、文物及文化保护、体育场馆 旅游酒店服务及景区管理 卫生及中医基础和诊疗 劳动保护、社会保障 人才服务、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培训服务 地震、减灾救灾、气象监测及服务 老龄及残疾人、社区及家政服务。   (五)食品、消费品   重要食品产品、食品生产过程管理和控制技术、食品相关产品 重要化妆品产品及安全要求、化妆品检测方法、功效评价方法、口腔护理用品 高性能纺织材料、生态纺织品、功能性纺织品、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油漆涂料、皮革、洗涤用品、表面活性剂、塑料及塑料制品、纸品、五金制品;家具、玩具、文具产品安全技术规范及检测方法;家用电器产品健康安全及性能要求;照明光源、照明附件、照明灯具安全及性能 电池产品安全及电池中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消费品在全生命周期中的风险评估的原则、方法和模型。   (六)资源、环境、能源   节能减排、循环经济、重要能源利用 电工电子产品的回收利用、有毒有害物质检测、环境意识设计 高效清洁发电。   (七)公共安全   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安全生产 核辐射防护与核安全 医疗器械的评价方法及安全要求 电气安全 电网安全及作业安全。   三、申报要求   (一)要高度重视国家标准计划立项的组织工作。按照指南的总体要求和重点领域,根据本行业本领域的需求,切实做好项目的征集、遴选和申报工作。   (二)要重视国家标准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可行性的论证评估。项目的提出应当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加强协调,严格把关。   (三)2010年国家标准制修订申报项目以书面公文和网上电子格式同时报送。书面公文报送材料一式两份,包括:公文、项目汇总表、《国家标准项目建议书》、标准草案(或标准大纲)。电子格式材料包括《国家标准项目建议书》和标准草案(或标准大纲),从“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信息系统”中报送。   《国家标准项目建议书》模板,请从国家标准委网站“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信息系统”中下载。   (四)2010年度申报项目,请于7月31日前报送。之后申报的项目,除急需立项的,原则上纳入下一年度计划。   (五)联系方式   综合业务管理部:韩爱红、崔华,电话82262324、82262614,电子邮箱plan@sac.gov.cn   农业食品标准部:王乃铝,电话82262654,电子邮箱wangnl@sac.gov.cn   工业标准一部:陆希鹏,电话82262913,电子邮箱chenxp@sac.gov.cn   工业标准二部:张成宇,电话82262961,电子邮箱zhangcy@sac.gov.cn   服务业标准部:陈伟清,电话82262984,电子邮箱chenwq@sac.gov.cn
  • 美国2012年重点发展七个科技领域
    据美国总统科技政策办公室发布的消息,美国拟定以下7个方面为2012年重点科技发展领域:   一、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就业   1.为了加强美国在机器人技术、信息物理系统和柔性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支持先进制造业的研究与开发   2.支持与建立21世纪生物经济基础相关的研究。   二、应对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提高人类健康水平,降低医疗保健成本   1.优先支持能够快速提高生命科学发现的潜在技术的研究   2.优先支持能够减少新流行病疫苗开发时间的研究。   三、减少能源进口依赖和温室气体排放,开创清洁能源未来   1.重点支持清洁能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2.优先支持先进汽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四、理解、适应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支持跨部门合作并需长期持续的、有关气候变化相关的科学、影响、薄弱环节、减缓和适应政策等的评估   2.优先支持有关温室气体排放测量、报告和查证的研究。   五、应对涉及食品、光纤和生物燃料的陆地、淡水、海洋、以及基于可持续发展及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服务的竞争性需求   1.优先支持整合生态系统管理的方法,为决策提供支撑   2. 整合海洋观测能力,以支撑生态系统的管理。   六、开发保护军队、人民和国家利益的技术   1.支持网络安全的研究与开发,找出可以设计和开发可靠网络空间的新方法以抵御各类网络攻击   2.优先支持以“无核世界”为目标的国家综合研究与开发项目。   七、应对新的挑战,加强6大交叉领域   1.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教育和适应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程度的先进学习技术   2.研究型大学、实验室的研究活力与创造性,以及基础研究的持续支持   3.稳固、完善的信息通讯、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   4.加强研究人员、私营机构、大学和其他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   5.空间能力,包括探索外太空和地球观测、地理定位、通讯等   6.促进研究、产业和创新的经济与政策环境。
  • 基金委2023工程与材料学部重点项目优先资助领域公布
    近日,《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正式发布。其中重点项目支持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针对已有较好基础的研究方向或学科生长点开展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究,促进学科发展,推动若干重要领域或科学前沿取得突破。为更好地服务材料领域相关科技工作者,本文特对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重点项目的优先资助领域进行了梳理。2023年,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拟在工程、材料、工程与材料交叉三方面优先支持14个重点项目资助领域。2022年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共接收重点项目申请819项,资助118项,资助直接费用31742万元,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269万元/项。2023年度拟在以下14个领域中资助重点项目110项左右,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约为300万元/项。资助期限5年。注意事项:2023年,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重点项目资助领域共14个,领域名称分别为:(1)金属材料设计、制备加工及应用基础(E01);(2)无机非金属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基础(E02);(3)有机高分子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基础(E03);(4)资源安全高效开采与绿色加工利用(E04);(5)机械设计、制造及服役中的科学问题(E05);(6)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E06);(7)电气工程科学基础与关键技术(E07);(8)高性能土木工程结构和绿色建筑设计(E08);(9)水利科学与工程关键科学问题研究(E09);(10)区域环境复合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E10);(11)新型海工结构和海洋装备(E11);(12)智慧交通与运载工程智能化(E12);(13)新概念材料、材料共性与工程交叉(E13);(14)工程与材料领域共性软件支撑平台(E01~E13)申请书的“附注说明”栏请务必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相应重点项目资助领域下的具体研究方向,“附注说明”栏未选择具体研究方向或选择错误的申请书,将不予受理。申请人可根据重点项目资助领域中的具体研究方向,自主确定项目名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并在“申请代码1”一栏中准确选择具体研究方向所属重点项目资助领域所对应的一级申请代码或该一级申请代码下的二级代码。例如:“附注说明”栏选择研究方向“2.1 无机非金属材料前沿科学问题研究”,则“申请代码1”一栏应选择E02或E02下的二级申请代码。“申请代码2”可选择作为补充。1. 金属材料设计、制备加工及应用基础(E01)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1.1 钢铁与有色金属材料在设计、制备、加工、服役和应用中的关键问题;1.2 高温合金、金属间化合物与金属基复合材料;13 金属结构材料性能提升中的关键问题;1.4 亚稳及纳米金属材料;1.5 金属功能材料;1.6 金属生物医用、智能与仿生材料;1.7 金属材料结构表征、表面与界面;1.8 金属材料新理论、新技术、新效应探索。2. 无机非金属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基础(E02)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2.1 无机非金属材料前沿科学问题研究;2.2 无机非金属材料瓶颈技术中的基础问题研究;2.3 高性能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多尺度结构效应研究;2.4 无机非金属材料新理论、新技术、新体系、新效应探索;2.5 极端环境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问题研究;2.6 面向“双碳”目标的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基础研究;2.7 无机非金属材料多功能集成与智能化应用基础研究;2.8 高性能无机非金属材料设计、低成本制备与工程化应用基础研究;2.9 高性能多元无机非金属材料的设计、结晶热力学和动力学协同调控制备研究。3. 有机高分子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基础(E03)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3.1 高分子材料合成新方法与新原理;3.2 高分子材料聚集态结构与性能调控;3.3 高分子材料加工(含微纳加工和增材制造)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3.4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3.5 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3.6 智能高分子材料;3.7 生态与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3.8 高分子复合材料;3.9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高分子材料基础研究。4. 资源安全高效开采与绿色加工利用(E04)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4.1 深地、深海、非常规油气高效绿色钻采工程基础科学问题;4.2 油气储运系统安全与可靠性关键科学问题;4.3 深部战略矿产资源安全、高效、智能协同开采理论与关键技术;4.4 矿山修复、固废低碳处置与高值化利用理论与关键技术;4.5 工业生产过程安全及公共安全精准预控理论与方法;4.6 关键战略性矿产绿色分离提取理论与过程强化调控机制;4.7 钢铁冶金新工艺、新技术和绿色环保的基础问题;4.8 复杂难处理金属资源低碳冶金、制备和循环利用新技术与理论;4.9 金属(合金)超纯净冶炼、控制凝固、控制成型新技术原理;4.10 高性能金属材料短流程、复合成形、智能化加工技术基础研究。5. 机械设计、制造及服役中的科学问题(E05)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5.1 先进装备综合性能驱动下的机构设计新理论、新方法;5.2 高性能驱动传动系统与高可靠基础件的设计与制造;5.3 机械系统与装备的动力学设计、性能评价与预测;5.4 面向极端环境的机械结构强度设计与寿命评估;5.5 复杂机械表面/界面力学和摩擦学行为机理、测试及控制;5.6 数据驱动的智能设计理论与方法;5.7 仿生设计与生物制造;5.8 高性能复杂构件精准成形制造理论、方法、技术;5.9 超精密、超高速、超强能场加工理论与方法;5.10 智能制造新原理、新方法、新装备、新系统、新模式;5.11 多维、多参数传感与测量新机理、新方法;5.12 微纳制造的原理、方法及系统。6. 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 (E06)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6.1 低碳能源系统的分析、控制和优化;6.2 流体机械能功转换、流动机理及流动控制;6.3 能量转换与利用中的传热传质基础;6.4 燃料燃烧理论、污染物生成和减排机理与燃烧新技术 6.5 能源动力中的多相流基础;6.6 复杂热物理量场的测试原理和方法;6.7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7. 电气工程科学基础与关键技术(E07)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7.1 电磁与等离子体等电气工程共性基础与新技术(含传感测试、多场耦合、数字孪生、新型发电、电能传输、放电等离子体及其应用等);7.2 电工材料、器件与装备 7.3 智能电网与综合能源 7.4 机电能量转换与电力驱动;7.5 电能变换与控制;7.6 电能存储及其应用;7.7 生物电磁技术。8. 高性能土木工程结构和绿色建筑设计(E08)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8.1 可持续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8.2 城乡空间、景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8.3 低碳健康建筑基能理论与关键技术;8.4 复杂恶劣环境下土木工程设计与建造;8.5 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与结构;8.6 土木工程智能建造和运维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8.7 土木工程其础设施安全服役与性能提升;8.8 复杂条件下岩土工程基础理论;8.9 道路与地下工程全寿命周期设计及防灾;8.10 土木工程多灾害效应、抗灾韧性理论与技术。9. 水利科学与工程关键科学问题研究(E09)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9.1 流域水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9.2 流域与城市雨洪灾害成因及防控;9.3 流域干早监测及旱灾预防;9.4 农业高效节水;9.5 盐碱地水盐运移与排灌调控;9.6 水沙过程变化与河床演变适应机制;9.7 河流湖库生态系统模拟与调控;9.8 水力机电系统调控与安全运行机制;9.9 水利水电工程智能运维与灾害防控;9.10 水工岩土工程灾害智能防控;9.11 区域智能水网与输配水工程。10. 区域环境复合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E10)本领城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10.1 低碳水处理及水质安全保障;10.2 重点行业减污降碳协同过程;10.3 可持续城乡水系统构建及水生态安全;10.4 室内空气污染快速净化与健康风险控制;10.5 区城多维度大气污染源协同控制;10.6 新兴固废安全处理与资源化;10.7 复合污染场地生态修复 10.8 区域物质能量循环过程模拟与生态风险控制 10.9 多介质污染物安全转化及精准调控。11. 新型海工结构和海洋装备(E11)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11.1 海洋资源开发与海底资源开采;11.2 海洋工程结构与海洋动力学;11.3 面向海洋和极地开发利用的新原理、新结构、新技术和新装备;11.4 海岸工程与安全防护;11.5 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与技术装备;11.6 绿色智能船舶与智慧航海;11.7 海洋环境观测与深海探测;11.8 海洋智能无人航行器。12. 智慧交通与运载工程智能化(E12)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12.1 自动驾驶技术关键测评与验证技术/特殊场景(特定区域/特殊空间/典型作业运输环境)下的应用技术;12.2 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融合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12.3 面向复杂环境作业运输的可重构/多栖特种车辆关键理论与技术;12.4 600km/h速度级常导高速磁浮系统性能评估及协同优化关键理论与技术;12.5 基于过冷推进剂的空天往返运输系统能源一体化与推进剂管理基础理论与技术;12.6 国家空域系统融合运行管理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12.7 LNG液态管道输送的基础科学问题。13. 新概念材料、材料业性与工程交叉(E13)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13.1 新材料设计、制备、加工和表征等中的关键共性科学问题;13.2 面向前沿交叉的新概念材料、新性能;13.3 新型复合与杂化材料;13.4 面向智能化、信息化和微型化等多功能集成材料与器件;13.5 面向高端制造和与国家重大工程的关键新材料;13.6 面向能源、环境、生命健康等国家重大需求的关键新材料;13.7 面向“双碳”目标的关键新材料。14. 工程与材料领域共性软件支撑平台(请根据相关软件应用领域选择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相关一级申请代码)针对工程与材料领域软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工程与材料领域通用工具软件、工业软件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共性基础理论,为开发自主可控的关键工具软件提供基础支撑。本领域拟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14.1 工程系统多物理耦合建模、仿真与优化设计;14.2 多时空/多尺度工程与材料系统的基础理论和数值模拟;14.3 工程与材料离散-连续混合体系的理论建模与模拟方法;14.4 工程系统的数据与目标混合驱动建模理论及仿真优化方法;14.5 AI赋能的工业软件理论与算法。对不符合本《指南》要求,未反映出工程与材料领域软件特征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不支持单纯的信息类软件项目申请。
  • 2024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精密仪器设备”重点专项项目指南建议征集通知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征集2024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精密仪器设备”重点专项项目指南建议的通知粤科函基字〔2024〕755号各有关单位:为做好2024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精密仪器设备”重点专项的启动工作,现向各有关单位征集该专项申报指南建议。一、总体要求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精密仪器设备”重点专项,面向科学前沿和我省高质量发展需求,以应用需求目标为导向,鼓励和培育具有原创性、自主可控的高端精密仪器设备研制开发,重点鼓励开展高端科学测试分析仪器的研发,为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工具。二、征集内容依据《广东省培育精密仪器设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结合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发展现状和实际需求,为更好支持我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科研仪器严重依赖进口的问题,本次指南意见征集着重针对科学测试分析仪器,以及相关的传感器、元器件、材料,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等领域开展。本次指南建议征集的目标主要为面向我省科学研究、重点产业创新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的高端精密仪器设备的成套设备或关键零部件的研制开发及相关产业化项目建议。支持省内及粤港澳大湾区有关科研单位对标国内外一流技术和产品标准,瞄准核心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提出高端精密仪器研究方向和项目建议。三、报送要求(一)各单位原则上可推荐指南建议1~2项。(二)请于2024年6月30日24:00前提供指南建议表的盖章扫描件及可编辑电子版。(三)联系人:张子良、路智林,020-83163450、83163889附件: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精密仪器设备”重点专项指南建议表(请登录广东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查看)广东省科学技术厅2024年6月14日原通知链接
  • 我国将围绕10大环保领域建20个重点实验室
    2012年12月11日,环保部发布《关于加强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围绕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化学品管理、重金属污染防治等10大领域,新建20个左右的重点实验室,基本建成与国家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科技需求相适应的重点实验室体系。   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关于加强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厅(局),辽河保护区管理局,各直属单位,各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中心:   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和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快完善环保科技标准体系的意见》(环发〔2012〕20号),大力推进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建设,完善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提升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在建设生态文明、探索环保新道路、支撑环境管理与综合决策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的重要意义   (一)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环保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实验室是组织环境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环保科技人才、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基地,是开展环保科技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重点实验室围绕国家环境保护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为国家环境保护和管理决策提供基本科学数据、信息服务及科学理论与技术支持。   (二)重点实验室是提升环境保护整体认知能力的重要手段。不断提升实验能力,加强对我国环境问题形成规律及解决方案的科学认知,是提高国家环境管理水平、促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的必要条件。要通过建设重点实验室,建立先进的环境观测、科学实验、数据分析、预测评估和技术研发体系,形成环境领域的知识创新平台。   (三)建设重点实验室是构建环保“统一战线”的需要。环保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环保科技工作需要构建强大的环保“统一战线”和科技创新联盟。重点实验室既依托环境保护部直属单位,也依托其他部门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地方环保科研院所、监测机构等单位建设,整合国内环保科技领域相关学科的优势单位,是全国环保工作的重要科技平台。   二、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总体要求   (四)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和第二次全国环保科技大会精神,面向国家环境保护与管理决策的科技需求,大力提升环保领域的知识创新能力。进一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优先在支撑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的重点学科领域,高目标、高起点地布局建设重点实验室。强化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全过程管理和定期评估工作,完善重点实验室的运行机制,建立退出机制,保障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质量。加强重点实验室的成果产出管理,引导和支持其在环境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促进科技与管理、经济紧密结合,增强重点实验室的社会影响力。   (五)建设目标。到2015年,在涉及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家环保工作的重点领域和学科方向,新建成10个左右重点实验室,到2020年,再建成10个左右重点实验室,基本建成与国家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科技需求相适应的重点实验室体系,形成重点突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技术先进、运行高效、良性发展的科研实验平台,成为国家环境保护科研和管理决策的重要支撑。争取在此基础上建设若干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升重点实验室在参与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中技术支持作用。   (六)建设任务。重点实验室建设的主要任务:承担国家环境保护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解决环境保护重大和关键性难题 建设与发展环境科学重点学科和新兴学科,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 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的环境保护学术带头人,培训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人员 开展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学术研讨和专题交流,掌握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动向,向环境保护部提供相关领域科技发展报告,向社会提供咨询服务,并开展科学普及活动。   (七)重点领域与方向。到2020年,在以下重点领域与方向进行重点实验室的布局:   ——水污染防治领域:河流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地下水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等方向   ——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大气复合污染模拟预警与调控、背景大气监测、空气污染预报预警、气溶胶污染控制与模拟、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室内空气质量控制与模拟等方向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化学品管理领域:固体废物资源化和污染控制、危险废物全过程控制、化学品环境行为模拟等方向   ——生态保护和建设领域:城市生态环境模拟与保护等方向   ——土壤污染防治领域:污染场地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方向   ——环境与健康领域:环境污染健康影响机理机制、环境污染健康影响人群流行病学、环境污染健康影响暴露评价、环境污染健康影响风险评价等方向   ——环境监管技术领域:环境应急监测技术、污染物计量和标样、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环境规划与政策情景模拟、数字环境与预警模拟、环境基准和风险控制、环境影响评价等方向   ——核与辐射安全领域:核与电磁辐射污染监测和控制、放射性废物污染控制与模拟等方向   ——全球环境问题研究领域:温室气体污染与控制、跨界河流污染控制等方向   ——其他:环保功能材料研究、重金属污染防治等方向。   三、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全过程管理和评估工作   (八)进一步完善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立项机制。环境保护部根据管理决策重大需求,结合环境学科发展趋势,制定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根据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支持具有学科方向特色、人才队伍优势、相关支持力度大、对管理决策支撑作用明显的单位开展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申请建设重点实验室的单位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中远期发展目标,学科方向符合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有坚实的学科基础、原始创新能力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与业绩 有较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结构比较合理的科学研究队伍,具有培养高级研究人才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管理及运行机制并建立了相关制度,具备良好的科学研究实验条件 学术思想活跃,学术气氛良好,具备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基本条件和能力。   环境保护部进一步提高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准入门槛,适度控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数量,做到数量和质量之间的有机平衡。进一步完善重点实验室立项审查机制,规范可行性论证、验收和评估等工作程序。适时修订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九)建立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制度和定期评估制度。建立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制度,由在建和已建成的重点实验室提交年度报告,环境保护部组织对年度报告进行评审,及时掌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情况,提高重点实验室竞争意识,督促重点实验室健康发展。建立重点实验室定期评估制度,由环境保护部组织对通过验收并正式命名的重点实验室进行综合评估,检查重点实验室整体运行状况和建设目标、考核指标和任务的完成情况,引导重点实验室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促进重点实验室加强能力建设。重点实验室评估以每三至五年为一个周期,具体按照学科领域和方向等实际情况进行安排。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和较差三级。为做好评估工作,环境保护部将建立评估专家委员会,并逐步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作为评估工作的技术支持。   (十)建立重点实验室退出机制。对于不能按要求提交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或虽提交年度报告但评审不合格的实验室,环境保护部给予通报并提出整改要求,不能按时完成整改的,在建重点实验室将不予验收。对连续两次定期评估结果为“较差”的已建成的重点实验室,环境保护部将取消其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资格,并向社会公布。对不能按期进行验收或者未通过验收的在建重点实验室,环境保护部根据实际情况责成依托单位采取措施限期进行整改或者终止建设。   四、加强重点实验室的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   (十一)切实加强重点实验室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各重点实验室要牢固树立为国家环境管理服务的思想,根据国家环境保护规划、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国家环保科技发展规划等,结合重点实验室特点,定期制定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及时攻克环境保护和管理决策中急需的重大科技难题。加强学科建设,及时调整学科发展方向,定期编制学科发展报告,提高学科发展水平。大力引进和培养科研领军型人才,多渠道培养中青年科技人才,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利用各种经费渠道,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先进的科学实验仪器和设备。   重点实验室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主任全面负责重点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工作。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要大力扶持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在人员配备、资金(包括基本建设、仪器设备、运行费用等)安排、设施服务等方面,对重点实验室的发展给予重点倾斜和持续支持,保证其长期稳定发展。明确重点实验室在本单位科技创新和业务工作中作为创新主体和基础平台的定位,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人员在本单位持续发展中的核心支撑作用。   (十二)大力推行重点实验室的精细化管理。按照“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总体要求,各重点实验室要进一步加强日常管理和制度建设。从人员管理、经费使用、仪器设备使用、学术活动、对外开放与合作、国际交流、年度报告、定期评估、奖惩办法等方面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实现重点实验室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加强学术建设,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把握重点实验室定位、目标和学术方向中的作用。学术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使其成为团结国内外相关学科专家队伍开展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对实验室产生的专利、商标、版权以及实验数据资料等科研成果实施产权保护,增强科研人员凝聚力和持续投入动力。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倡导拼搏进取、自觉奉献、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敬业精神和科学精神。活跃学术气氛,倡导学术自由,努力形成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创新文化氛围。   五、加强对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政策扶持和协同发展   (十三)积极扶持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重视和支持重点实验室的各项工作。环境保护部将重点实验室的人才管理纳入环保科技人才管理体系 完善多元化投入体系,不断加大重点实验室能力建设投入力度,稳定支持其从事环境科研工作,为环境管理决策服务。对于依托环境保护部直属单位建设的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建设规划和修缮购置专项规划重点支持其科研能力建设及仪器设备购置和基础设施改造。对于定期评估中评估结果为“优秀”的实验室,环境保护部给予表扬,并支持其在环保科研项目实施及环境标准、规范、指南等编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有条件的重点实验室,支持其争取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   各地方环境保护部门要重视和支持依托其下属单位建设的重点实验室的各项工作,在人员配备、资金安排、项目布局、科研条件配置等方面,向重点实验室予以倾斜。各地方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管能力建设规划和科技规划安排中,应优先解决其下属单位为依托单位的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费用。加强对本辖区内依托高等院校以及其他科研单位等建设的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的政策扶持和指导工作。   (十四)大力促进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和科技资源共享。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积极引导和促进重点实验室的对外开放和协同创新,通过项目合作、学术交流、设立开放基金、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等,加强重点实验室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大力提升重点实验室的国际化水平。鼓励以重点实验室为核心,与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等有关单位联合,建立环保科技创新联盟和产学研联盟。环境保护部要完善重点实验室交流机制,定期组织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座谈会,并通过举办年度工作会议、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加强重点实验室间的交流合作以及重点实验室与其他有关单位的交流与合作。   环境保护部要建立完善重点实验室科技资源共享机制,通过互联网、专家信息系统等方式,宣传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动态和科研成果,搭建重点实验室科研条件和科研成果共享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的共享。在重点实验室与环境管理部门之间建立合适的信息交流渠道,促进重点实验室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国家环境管理之中。加强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成果的动态管理,做好成果推广应用的服务工作。   环境保护部   2012年12月11日
  • 六家工程、材料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整改核查
    12月8日,科技部发文《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关于工程、材料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整改核查结果的函》。根据《科技部关于发布2018年工程领域和材料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委托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对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等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整改情况进行了核查。《通知》显示,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和《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2018年,科技部委托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先进材料学会联合体,分别对工程领域和材料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工程领域的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等11个实验室和材料领域的材料复合新技术等5个实验室为优秀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领域的能源清洁利用等29个实验室和材料领域的粉末冶金等13个实验室为良好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领域的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等3个实验室和材料领域的硅酸盐建筑材料等3个实验室为整改类国家重点实验室。此后,整改类国家重点实验室按照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的工作部署,开展了优化整合工作。经专家组认真研讨评议,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等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其依托单位针对整改意见和建议,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解决了实验室建设的主要问题,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符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总体要求。经研究,同意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等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附件)通过整改核查,按照良好类实验室予以支持。工程、材料领域通过整改核查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序号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主管部门1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教育部2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大学教育部3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教育部4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教育部5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教育部6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教育部
  • 基金委生命科学部2011年度拟资助重点领域公布
    2011年生命科学部重点项目实行以立项领域宏观指导申请为主和有条件的“非领域申请”为辅的两种申请模式。请申请人详细阅读本章列出的重点项目申请要求、注意事项和资助计划。按立项领域宏观指导申请的重点项目要求准确填写立项领域后面所标出的申请代码 “非领域申请”的重点项目可自主选择与研究内容相对应的申请代码填写。生命科学部重点项目申请的具体要求如下:   (1)按立项领域申请的重点项目。请参照生命科学部2011年重点项目立项领域,确定研究题目,撰写申请书。在申请书基本信息表附注说明栏中要求写明所申请的领域名称,并准确填写立项领域后面所标出的申请代码。需要说明的是,指定重点项目申请代码只是为了便于管理,指定的申请代码可能并不包含立项领域的全部内容,请申请人不要受指定申请代码的名称限定,在申请时根据立项领域的相关内容确定自己的研究题目。   (2)“非领域申请”的重点项目。申请此类重点项目应具备以下条件:①申请人在以往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急需重点项目资助,但研究内容又不在当年度本科学部重点项目立项领域范围之内的 ②属于新的科学前沿或新的学科生长点,而当年度本科学部重点项目立项领域未覆盖到,且申请人在此领域有较好的工作基础,急需进一步高强度资助开展深入研究的。申请此类重点项目者,要求在申请书基本信息表附注说明栏中选择“非领域申请”字样。此外,“非领域申请”的重点项目除了按常规要求撰写申请书外,还应当在申请书正文部分的最后增加一项800字左右的“关于已取得重要创新性进展的情况说明”,在此说明中着重阐述申请重点项目的理由,与本次申请密切相关的重要创新性进展、相关的工作基础以及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情况等。对于本次申请所依据的“已取得重要进展”的代表性论文,要求必须是申请人近期发表的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论文。   (3)凡在生命科学部申请重点项目者(包括按立项领域申请和“非领域申请”),要求在提交的纸质申请书后附5篇与本次申请内容相关的代表性论文的论文首页。   2011年度生命科学部拟资助重点项目70项左右(其中“非领域申请”的重点项目拟资助10项)。资助强度范围200万~400万元/项,平均资助强度约为300万元/项,资助期限5年。请申请人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实事求是地提出合理的经费预算,除了填写申请书上的经费预算表之外,还要附更为详细的经费预算说明供专家评审和确定资助经费时使用。凡未附详细的经费预算说明的申请将不予资助。 2011年度生命科学部拟资助重点项目70项左右(其中“非领域申请”的重点项目拟资助10项)。 资助强度范围200万~400万元/项,平均资助强度约为300万元/项,资助期限5年。 请申请人应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实事求是地提出合理的经费预算,除了填写申请书上的经费预算表之外,还要附更为详细的经费预算说明供专家评审和确定资助经费时使用。凡未附详细的经费预算说明的申请将不予资助。 生命科学部2011年度拟资助的重点项目研究领域: 1. 微生物次级代谢途径及其调控的分子机制(C010201)。 2.微生物适应极端环境的分子机制(C0105)。 3.植物细胞增殖和极性建成的分子机制(C020102)。 4. 重要野生植物资源的生物学特性遗传分析与评价(C020601)。 5. 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C0308)。 6. 种间相互作用的生态学效应(C030502)。 7. 动物系统发育与分子进化(C040204)。 8. 动物行为的神经与遗传学基础(C040302)。 9. 蛋白质的特异性修饰及功能(C050201)。 10. 核酸自身代谢与修复(C050202)。 11. 复杂性状的遗传分析(C060503)。 12. 遗传信息研究与分析的新理论、新方法(C0608)。 13. 细胞分化的分子机理(C0704)。 14. 细胞通讯的分子机制(C0709)。 15.免疫细胞发育和分化的分子机制(C0801)。 16.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细胞和分子机制(C080103)。 17.神经细胞间相互联系的机制(C090202)。 18. 学习与记忆的神经机制(C090303)。 19. 生物大分子、细胞及组织间相互作用的生物力学(C100101)。 20.生物材料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C1002)。 21.新的内源性活性小分子物质的发现及其重要生理功能(C110301)。 22.离子通道及受体在生理内环境下的功能调节及其机制(C1101)。 23.组织器官原基的起源、分化机制(C120106)。 24.配子发生、成熟的分子调控机制(C120101)。 25. 作物杂种优势形成的机理(C1305)。26. 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生理基础(C130301)。 27.农业病虫害区域性灾变机制与调控(C1404)。 28.农作物害虫、病原抗药性分子机制(C1405)。 29.园艺作物种质资源的评价与利用(C150102)。 30.园艺作物品质形成的机理与调控(C1507)。 31.林木遗传育种基础理论与方法(C161003)。 32. 人工林组成、结构与功能(C161102)。 33. 主要畜禽产品(肉)品质形成的生理生化与遗传基础(C170102)。 34. 我国特有畜禽品种资源优良性状的遗传分析(C170101)。 35.畜禽重要疫病病原的致病与免疫机制(C1803)。 36.重要、新型兽药的药理与药代动力学(C1807)。 37.水生经济生物重要性状相关基因的功能分析(C190103)。 38.主要水生生物病害致病机理(C190603)。 39.食品中营养成分的分析及功能(C200102)。 40.食品加工与制造过程中组分的变化规律及机制(C2002)。
  • 08年工程和材料领域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公布
    08年工程和材料领域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公布 54个重点实验室中,9个优秀,43个良好,其他较差 据国家重点实验室网站消息:今年科技部对54个工程和材料领域国家和部门重点实验室组织了评估。其中工程领域34个,材料领域2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0个,部门实验室4个。评估结果如下: 一、工程科学领域实验室评估结果 电力系统及大型发电设备安全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优秀类实验室。 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28个实验室为良好类实验室。 其他实验室为较差类实验室。 二、材料科学领域实验室评估结果 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优秀类实验室。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5个实验室为良好类实验室。 其他实验室为较差类实验室。 附件: 1. 工程科学领域优秀和良好类重点实验室名单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主管部门 优秀类实验室 电力系统及大型发电设备安全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 教育部 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安交通大学 教育部 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 教育部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
  • 科技部:组织推荐生化环材等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
    2022年,科技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的通知》,自2022年起,分三年分批开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重组后的实验室统一改称为“全国重点实验室”。目前,全国已经重组完成医药、能源、工程等多个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近日,科技部发布《科技部办公厅关于组织推荐化学等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的通知》,正式启动化学、生物学、环境、材料领域以及天文与空间、信息领域相关子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遴选工作,并要求各主管部门择优推荐。择优推荐的实验室应符合以下条件:1、实验室使命清晰。坚持“四个面向”,突出国家战略导向,以解决事关国家重大需求背后的科学问题、拓展认识自然边界为使命任务,在本领城聚焦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显著的研究方向,产出战略性、关键性、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打造支撑有力、前沿领先、根基深厚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2、实验室定位明确。基础研究类侧重在本领域提出新问题、发现新现象、认识新规律、获得新知识、建立新理论,引领领域发展方向,开辟新的认知疆域。应用基础研究类着重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求,凝练本领域重大科学问题,提出原创性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支撑关链核心技术突破。前沿技术研究类主要聚焦本领域未来技术更新换代和新兴产业发展中前瞻性、先导性、深索性的前沿引领技术。3、实验室研究基研坚实。研究水平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在支国家重大需求、解决关键核心技术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科技前沿上取得原创性、引领性的科研成果,为拓展认识自然边界、促进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作出过重要贡献。4、实验室人才队伍一流。集聚一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创新人才,年龄结构合理、人员规模适度、专业布局优化、评价激励有力。实验室主任年富力强,政治上靠得住、人品上信得过、方向上有思路、工作中有本领,全时专注于实验室工作,人事关系原则上须在依托单位。本实验室固定人员不得在其他全国重点实验室担任固定人员。5、实验室运行机制顺畅。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实体化建设,健全主任负责制,完善科学规范的管理运行制度,促进产学研融通发展,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在实验室人员评价考核方面切实破“四唯”,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6、主管部门、依托单位保障有力。依托单位、主管部门和所在地政府在人员编制、经费投入、资源配置、科研场地、仪器设备、后勤服务以及激励和保障政策等方面给予实验室必要支持,有力、高效支撑实验室高质量完成科研任务。7、实验室依托单位原则上不超过3家。第一依托单位要切实发挥牵头作用,把握好实验室建设目标任务和依托单位之间的关系,不搞“拼盘”和“拉郎配”。各依托单位应具备扎实的合作基础、顺畅的合作机制,在实验室建设中发挥不可或缺的实质性作用。组建实验室的各参与方,均须作为依托单位的科研实体(或独立法人),开展实体化运行。通知发布后,各主管部门迅速响应并着手落实。福建省科技厅率先发布《福建省科技厅关于组织推荐化学等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的通知》。根据文件要求,有关单位应严格对照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标准,紧密围绕领域布局重点方向,组织推荐1家具有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基础、研究方向符合领域布局、有竞争优势的实验室,认真填写全国重点实验室组建方案,录制PPT汇报视频,制作PPT文件,推荐函、组建方案及相关材料于7月13日前报送省科技厅基础处。《科技部办公厅关于组织推荐化学等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的通知》全文如下:
  • 多种仪器成为十二五环境监测领域发展重点
    “十二五”期间,环境监测仪器将迎来怎么样的发展契机?哪些种类的仪器将会大有作为?在2011年6月7-10日举办的第十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CIEPEC2011)上,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技术部燕中凯主任在会议报告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仪器信息网编辑对燕中凯先生的报告内容加以摘录,以飨读者。以下是部分报告内容: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技术部 燕中凯主任   环保产业是政策引导型产业,国家政策决定环保产业的市场方向与容量。“十一五”到“十二五”,从已发布的相关国家政策来看,政府在环保领域的工作重点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从环境介质方面来说,防治重点在水环境、大气环境的基础上,将土壤环境也作为重要防治领域;约束性控制指标从两项增加为四项;重金属污染防治成为工作重点,至2015年重点区域Hg、Cd、Cr、Pb、As等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比2007年削减15%;汽车排放氮氧化物是“十二五”氮氧化物重点控制领域之一;VOCs成为继烟尘、SO2、NOX 后大气污染防治的第四类污染物。   总结起来,“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领域的重点需求和重点领域将围绕两方面展开:   一是围绕“十二五”四个约束性指标。“十二五”期间,国家在持续推进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污染减排的同时,将新增氨氮(NH3-N)和氮氧化物(NOX)作为约束性指标,控制目标分别是总量削减实现“双八双十”,即到2015年,化学需氧量(COD)和 二氧化硫(SO2)在2010年的基础上削减8%,氨氮(NH3-N)和氮氧化物(NOX)在2010年的基础上削减10%。   二是围绕“十二五”环境保护重点领域,将重金属、土壤污染、POPs(持久性污染物)、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农村面源污染防治、VOCs污染防治、核污染防治等作为污染防治重点领域。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是在对国外环境监测技术设备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产环境监测仪器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产业化在逐步实现,部分国产环境监测仪器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除一些关键核心零部件和高精尖仪器外,已能基本满足国内需求。“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重点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国产化率,实现功能多样化,扩大环境监测指标与范围,不断拓展温室气体、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生态等监测领域,适应我国日益多样化的环境监测需求。   针对以上工作方向,在环境监测领域,将会重点发展以下三大类监测技术与仪器:   (1)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   发展废气中NOX、Hg、VOCs在线自动监测仪器设备   发展废水中NH3-N、重金属在线自动监测仪器设备   (2)环境质量在线自动监测:   发展地表水中有机物、重金属自动监测仪器设备   发展空气中O3、PM2.5、POPs、温室气体自动监测仪器设备   (3)应急监测:   发展各项污染因子应急监测的便携式现场监测仪器和流动现场监测车。
  • 中国轻工联发布《轻工业重点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轻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重要民生产业,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绿色消费的重要支撑,肩负着推动工业和消费领域降碳、绿色低碳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的使命。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加快轻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中国轻工联制定印发《轻工业重点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实施方案》以“双碳”工作为总牵引,围绕“效率提升、结构优化”,提出“6个方面28项重点任务”“9项重点行业达峰行动”,绘制了轻工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路线图”。一、锚定“双碳”总目标,“三优化”“三推动”,助力轻工业绿色转型轻工业以占工业经济17.6%的比重实现了全国16.2%的工业增加值、26.5%的出口,带动就业3500万人,是扩大内需的基本盘和主力军。《实施方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发展为首位,市场主体为依托,重点领域为突破,创新转型为动力,提出轻工业碳达峰的主要路径——优化用能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推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创新降碳、全面绿色制造。“三个优化”“三个推动”形成了《实施方案》的六大重点任务“加快用能结构转换、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绿色消费品供给、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强化技术节能降碳、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以绿色转型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二、“产”“消”两端发力,强化“效率引领”,推动产业全链条节能降碳作为重要的民生产业,轻工业涵盖了吃、穿、住、用、行等多个领域,肩负着推动工业和消费领域节能降碳的重要使命。《实施方案》坚持重点突破,强化“效率引领”,紧盯重点用能领域和大宗用能产品,从用能端、生产端、消费端推动全链条节能降碳,逐步推进工业用能电气化、绿色化,加快淘汰落后生产方式,持续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在国家碳达峰的目标指标(降耗13.5%、降碳18%)的基础上,提出造纸、陶瓷、日用玻璃等重点领域能耗、碳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食品、皮革、造纸、塑料等领域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纸浆、纸及纸板单位产品实际工艺综合能耗降低6%以上,大宗家电产品、通用照明设备能效达到节能水平的占比提升10%以上。三、拥抱低碳生活,扩大绿色供给,“供”“需”协同助力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实施方案》聚焦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绿色包装等绿色生活需求,从供给侧“发力”推动“绿色增长”。加大绿色家居产品供给,推广节能家电、节水马桶、环保家具等,到2025年,能效达到2级以上的在用产品占比,空调、冰箱、洗衣机、热水器、吸油烟机、燃气灶等较2021年提高10个百分点,通用照明设备提升到50%。增强绿色出行产品供给能力,推动自行车品质化、电动自行车轻量化,提升共享化水平。持续推广低碳环保产品,到2030年轻量化玻璃瓶罐产量达50%,环保型油墨成为主力产品。推广全链条绿色包装,引导企业绿色设计,在生产、销售、交付、回收等各环节推广简约包装。四、聚焦绿色资源,产业协同增效,加强全生命周期资源高效利用造纸、食品、皮革、发酵、日化等轻工行业,其主要原材料为生物质资源,具有“直接”减碳效果。《实施方案》聚焦绿色资源,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加强“多产联动”“产业协同”“循环利用”,推动全生命周期资源高效利用。源头低碳替代,在部分塑料制品、日用化学品等领域推广生物质材料替代,加大造纸、食品等行业生物质能源使用;过程协同控碳,加快造纸行业林浆纸一体化建设,在塑料、食品、陶瓷、皮革等行业培育绿色产业集群,充分利用农林牧渔的资源,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产业之间协同降碳;末端循环利用,加大废纸、废塑料、废(旧)玻璃、皮革固体废料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快推广造纸行业热电联产,2025年达85%,2030年达90%以上。五、“一业一策”划重点,“抓重点”“克难点”,带动全行业“含绿量”提升轻工行业多、差异大,重点领域碳达峰是实现轻工业碳达峰的关键。《实施方案》以重点领域、主要问题为突破,选取能源消费较高、资源消耗较大、支撑消费端节能降碳的造纸、陶瓷、日用玻璃、皮革、食品、塑料制品、电池、家用电器、照明电器等9个重点领域,提出“9项重点行业达峰行动”,分类施策,精准规划,带动全行业能效和碳减排水平提升。能源消费较高的造纸、陶瓷、日用玻璃行业,加快优化产业、用能结构,以技术创新和改造提升绿色化水平。家用电器、照明电器行业,聚焦产品能效提升和减少臭氧物质使用,以产品升级支撑消费端节能降碳。塑料、食品、皮革行业,推动生产清洁化、资源高值化、废弃物循环化,以资源高效利用助力产业绿色循环发展。在轻工业转型升级迈上“快车道”之际,中国轻工联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布《轻工业重点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双碳”工作为牵引,锻造绿色发展新动能,加快建设“绿色轻工”,努力实现轻工业强国梦想。
  • 食品科技领域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
    31日,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挂牌成立。据了解,这是中国食品科技领域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据介绍,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由南昌大学与江南大学联合创建,2007年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准并立项建设。通过三年建设,基本完成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目标和建设计划任务,整体水平位居中国食品学科领域前列,2010年1月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   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谢明勇介绍说,实验室拥有食品科技领域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建设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公共研究平台。实验室与德国霍恩海姆大学、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等建立了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关系。   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副司长叶玉江说,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中国食品科技领域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对提高中国食品领域的基础研究水平,提升中国食品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科技创新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现有“十一五”国家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及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 两部门印发《能源重点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国发〔2024〕7号),推动能源重点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组织编制并印发《能源重点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其中提出,坚持市场为主、统筹联动,坚持先立后破、稳步推进,坚持鼓励先进、淘汰落后,坚持标准引领、有序提升。到2027年,能源重点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重点推动实施煤电机组节能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输配电、风电、光伏、水电等领域实现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全文如下:能源重点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实施方案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推动能源重点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是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重要举措。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国务院《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有关要求,推动能源重点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支撑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部署,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实施发输配电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行动,实施风电光伏设备更新和高效回收利用行动,实施标准提升行动,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市场为主、统筹联动,坚持先立后破、稳步推进,坚持鼓励先进、淘汰落后,坚持标准引领、有序提升。到2027年,能源重点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重点推动实施煤电机组节能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输配电、风电、光伏、水电等领域实现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二、重点任务(一)推进火电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持续推动节能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进一步降低煤电机组能耗,提升机组灵活调节能力。推动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技术示范应用,支撑煤电低碳化发展。统筹优化存量机组结构,淘汰关停一批落后煤电机组,将一批符合条件的关停机组转为应急备用电源。因地制宜对位于城市建成区存在“退城进郊”异地搬迁需求的煤电机组适当放宽淘汰关停的服役要求。以机组安全性、可靠性为基础,大力推进设备安全更新改造。加快火电数字化设计建造和智能化升级,建设智能感知、智能诊断、智能控制、智慧运行的智能电厂。(二)推进输配电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鼓励开展老旧变电站和输电线路整体改造,加快更新运行年限较长、不满足运行要求的变压器、高压开关、无功补偿、保护测控等设备,提高电网运行安全能力。重点推动高海拔、高地震烈度、重覆冰、高寒地区、台风频发区、内涝频发区、山火频发地区输变电设备改造更新,提升电网设备防灾抗灾能力。适度超前建设配电网,提升配电网承载力,满足分布式新能源和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重点推进老旧小区配变容量提升和线路、智能电表改造。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带动作用,积极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推动柔性直流输电、交直流混联电网、低频输电、智能调度等先进技术研发和应用,加快推进电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加快新一代集控站建设,提升电网控制和故障诊断能力。(三)推进风电设备更新和循环利用按照《风电场改造升级和退役管理办法》的要求鼓励并网运行超过15年或单台机组容量小于1.5兆瓦的风电场开展改造升级。鼓励单机容量大、技术先进的行业主流机型替代原有小容量风电机组,支持绿色低碳材料、新型高塔技术、节地型技术、高效率及智能化风电机组应用,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发电量,提升设备设施修旧利废水平,实现风能、土地和电网资源提质增效。推动建立风电场改造升级和退役项目全过程信息监测。鼓励发电企业、设备制造企业、科研机构开展新技术、新标准和新场景研究,建立健全风电循环利用产业链体系,培育和壮大风电产业循环利用新业态。(四)推进光伏设备更新和循环利用支持光伏电站构网型改造,通过电力电子技术、数字化技术、智慧化技术综合提升电站发电效率和系统支撑能力。推动老旧光伏电站光伏设备残余寿命评估技术研发,鼓励通过高效光伏组件、逆变器等关键发电设备更新,合理优化光伏电站开发建设布局和规模,提升光伏发电系统单位面积能量密度和光伏电站土地使用效率,提高光伏电站发电能力。推进光伏组件回收处理与再利用技术发展,支持基于物理法和化学法的光伏组件低成本绿色拆解、高价值组分高效环保分离技术和成套装备研发。(五)稳妥推进水电设备更新改造研究提升水轮发电机组灵活性、宽负荷运行能力,开展水电资源潜力挖掘,提升老旧机组运行效率,增加机组稳定运行能力,更好适应新型电力系统运行需要。针对电力系统有需求、电站有条件、要素有保障的水电项目,研究推进机组更新改造。推动流域水电集控建设,开展智慧水电相关技术研究,逐步推动设备及产品智慧运营。(六)推进清洁取暖设备更新改造鼓励北方地区各省份结合清洁取暖设备运行情况,将清洁取暖设备纳入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加大地方财政、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对质保到期的清洁取暖设备开展更新改造,支持安全高效、先进可靠的清洁取暖技术发展,因地制宜对清洁取暖技术路线进行优化升级,保障设备更新后长期可持续运转,确保群众“用得起、用得好”。(七)以标准提升促进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统筹推进燃煤发电机组能耗限额、大中型火力发电厂设计等标准修订,推动建设节能环保、灵活高效的新一代煤电机组。加快车网互动、大功率充电等方向的技术标准制定与应用,加大低效、失效充电桩淘汰与更新改造力度,促进产业提质升级。建立健全充电基础设施、新型储能、氢能、电力装备等领域标准体系,加强能源行业标准供给和升级,提高设备效率和可靠性。三、保障措施(一)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能源重点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资金支持力度,强化银企对接,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支持,用好再贷款、财政贴息等支持政策,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二)加强要素保障。鼓励地方加强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要素资源保障,将技术改造项目涉及用地、用能等纳入优先保障范围,对不新增土地、以设备更新为主的技术改造项目,简化前期审批手续。(三)强化创新支撑。聚焦重大技术装备“卡脖子”难题,积极开展重大技术装备科技攻关。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和能源领域首台(套)示范应用等机制,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积极利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技专项支持能源重点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 深圳环保产业重点支持四大领域 项目最高可获1500万
    深圳节能环保产业项目将可获高达1500万元的财政专项发展资金支持。9月7日,由深圳市发改委、科创委牵头实施的深圳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15年第五批扶持计划正式启动。高效节能产业、先进环保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节能环保服务业等四大领域成为重点资助对象。其中由深圳机构在深圳实施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项目,可获得最高不超过1500万元的配套补助。四大领域成为重点资助对象在此次扶持计划重点支持的四大领域中,高效节能产业领域重点发展电机及拖动装置、节能监测、余热余压利用、锅炉窑炉等节能技术和装备,新型节能建筑材料、高效节能照明产品、高效节能电器以及节能汽车等节能产品 先进环保产业领域重点发展大气污染防治、环境污染监测、水污染防治、固废处理处置、噪声污染控制、生态修复、清洁生产等领域的环境治理技术和装备以及环保材料与药剂等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领域重点发展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建筑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生物质废弃物循环利用以及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等 节能环保服务业领域则重点发展节能服务业、环保服务业、再制造服务业等。本次节能环保产业扶持计划共设立了五大重点扶持专项,分别是重点实验室、企业工程中心扶持计划、技术创新扶持计划、高技术产业化扶持计划、市级工程实验室扶持计划,以及国家、省发展改革部门配套扶持计划。其中前两项由市科创委负责组织实施,余下的扶持专项由发改委负责组织实施。两种方式扶持高技术产业化记者昨日从市发改委获悉,在高技术产业化扶持计划中,又分别设立了两种扶持方式,其一是针对《深圳节能环保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4~2020年)》确定的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节能环保领域的产业化项目,包括关键零部件、材料、控制系统等,采取股权投资的方式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扶持。财政资金原则上按照与合作股权投资机构投资金额1:1的比例对项目申报单位进行资助。单个项目财政资助资金的50%作为股权投资,50%作为直接补贴。其中,财政资金股权投资金额不高于项目总投资的20%,投资金额最高为1500万元。另一种扶持方式则是贷款贴息。根据综合评审结果,每个项目的扶持资金总额为产业主管部门核定贷款利息总额的70%,贷款利率按照实际发生的利率计算,贴息年限最长不得超过三年。此外,市级工程实验室扶持计划,以及国家、省发展改革部门配套扶持计划则采取直接补贴方式进行。其中,节能环保领域市级工程实验室建设每个项目的扶持资金总额按照经专家评审核定的项目总投资的30%予以确定,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而在国家、省发展改革部门配套扶持计划中,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项目,按照国家资助资金的100%予以配套,且最高不超过1500万元。国家、省级高技术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等各类专项,按照国家、省资助资金的50%予以配套,最高不超过1500万元,且资助资金与国家、省资助资金综合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35%。项目申报单位须在深圳市注册根据规定,要获得这笔政府资助,项目申报单位必须是在深圳市注册,且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项目需要在深圳实施,而且已获国家、省批复,具备实施条件或按批复要求正在实施中。来源:深圳商报
  • 2013化学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公布
    近日,教育部组织专家对18个化学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了评估,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等3个实验室为优秀类实验室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等13个实验室为良好类实验室 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予以整改,评估结果待定 其余为较差类实验室。详细内容如下: 教育部关于发布2013年度化学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的通知 教技函[2013]62号   部属有关高等学校:   根据《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2013年我部组织专家对18个化学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了评估。现将评估结果及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估结果   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等3个实验室为优秀类实验室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等13个实验室为良好类实验室 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予以整改,评估结果待定 其余为较差类实验室。   二、优秀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可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在今后我部重大项目计划中予以优先支持,具体组织申报程序另行通知。评估结果待定的教育部实验室限期整改。较差类实验室不再列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序列。   三、希望各有关高校和参评实验室认真总结经验,根据反馈的综合评估意见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抓紧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切实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促进实验室水平的整体提高。   对于评估结果待定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应高度重视,抓紧组织实验室就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进行认真整改,并于2014年2月底前将整改方案报送我部科技司。我部将在2年后对该类实验室的整改情况进行评估考核,最终确定评估结果。   四、为保证实验室持续稳定发展,加强规范化管理,推动实验室领导班子换届与评估周期相衔接,依照《高等学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要求,通过此次评估的实验室及各有关高校应于2014年4月底前完成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换届工作,并将推荐人选及时报送我部科技司。   附件:2013年度化学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   教育部   2013年12月4日
  • 2022年国自然各科学部重点项目优先资助领域
    以下是指南里重点项目的优先资助领域:1、数学物理科学部2、化学科学部3、地球科学部4、工程材料科学部5、信息科学部6、生命科学部7、医学科学部8、管理科学部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