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重点建设

仪器信息网重点建设专题为您整合重点建设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重点建设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重点建设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重点建设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重点建设话题讨论。

重点建设相关的资讯

  • 全国22个重点建设检测项目,累计投资超150亿!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检验检测行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275.84亿元,拥有各类仪器设备957.54万台套,同比增长6.36%,仪器设备资产原值4744.75亿元,同比增长 4.84%。可以说,检验检测行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影响了相关仪器设备的采购量。  2023年,全国多省份发布了新一轮的重点建设项目清单,其中多次提到了新建检测中心,部分为新建或重点储备,利好科学仪器采购。为方便业内人士了解全国各省份关于检测中心的重点建设情况,仪器信息网特别统计了22个全国重点建设的检测中心名单,以飨读者。2023年各省份检测中心重点建设项目名单序号省份级别项目名称项目进展建设规模(亿元)1安徽国家级国家特种电线电缆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耐火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在建0.0882安徽国家级国家特种电线电缆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安徽)二期项目在建0.10733福建国家级国家级海上风电研究与试验检测基地项目在建404海南国家级明阳临高国家级海上风电检测试验基地项目在建115湖北国家级国家级专用汽车和应急装备检测研发基地新建156天津国家级中铁检验认证中心国家轨道交通检验检测基地项目在建2.3187安徽省市级电气产品及材料检测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在建8北京省市级航空材料及制件检测产业化建设项目新建2.1659福建省市级泉州台商投资区智能电力装置制造物资计量检测项目在建10广东省市级众汇知识城生物安全创新产业基地预备1011广西省市级广西壮族自治区计量检测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东盟计量研究中心(二期工程)项目在建1.36712海南省市级海南省检验检测研究院建设项目预备9.9713江苏省市级常州建科院智慧建筑检验检测中心新建1014安徽企业级中质电科智慧电能检测平台项目在建1.515安徽企业级瑞谱食品和中药材检测项目在建1.116福建企业级宁德时进新能源技术服务检测认证项目在建3.617广东企业级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增城总部新区项目在建18广东企业级万孚知识城生物安全创新产业基地预备7.519河南企业级洛阳市恒恩医学体外诊断试剂重点实验室项目新建1.220江苏企业级苏州通用技术中国汽研长三角研究院暨检验检测基地新建2021山东企业级滨州浩宇新能源有限公司滨州北海海上风电检测中心项目在建12.2322天津企业级天津中联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检测中心项目在建  重点建设项目简称“重点项目”、“重点工程”。“一般建设项目”的对称。指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关键作用,是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所急需的建设项目。它不局限于新建性质,改建、扩建和大型技术改造等性质的项目都可以成为重点项目。重点项目具有宏观效益显著,工期紧迫性强,投资量较大,以及处于相关项目群的中心等特点。一定时期的国力是有限的,在安排建设项目时必须区别轻重缓急,集中必要的力量优先安排重点项目。  2022年仪器信息网曾梳理全国新建31个检测中心建设情况,当时安徽省凭借61%的建设数量成为全国2022年拟投建检测中心最多的省份。经过去重和比对,仪器信息网发现2023年安徽省的检测中心建设力量仍然不落下风,投建的检测中心数量居于榜首。  但从建设领域上看,福建却是全国最“壕”的检测中心建设省份,3个项目累计投资金额超过45亿元,主要由于“国家级海上风电研究与试验检测基地项目”、“泉州台商投资区智能电力装置制造物资计量检测项目”等多个重大电力检测项目落户福建。从建设领域分布来看,电力也是2023年建设的重点,三个海上风电检测项目累计投入超60亿元。  以下为部分仪器重点项目详细信息:  宁德时进新能源技术服务检测认证项目  总投资3.6亿元,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5.28万平方米,计划建设检验检测认证中心、数据处理中心、研发中心、地下室,同时,将购置温箱、充放电机、振动台等设备,提供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全产品链研发检测及相关产品认证服务。建成投产后,可新增动力电池检测通道超过1万个,年检测样品量超过5万个。  国家级海上风电研究与试验检测基地项目  检测基地项目具体选址于福清江阴半岛,总投资约40亿,建设期为3年。其中,陆上检测中心占地达200亩,投资约8亿元 配套试验风场初步设计41个机位,投资约32亿元。检测中心的26兆瓦全尺寸地面试验平台以及150米叶片试验平台,可开展目前世界上最大容量的风机和最长尺寸的叶片试验,试验技术能力指标将全面超越后美国、英国、德国、丹麦等先进国家的同类实验室。项目建成后,将强有力推动我国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聚和人才集聚的高地,打造亚洲最大的海上风电产业群,助力实现“中国制造2025”和“福建造、走出去”的目标。  海南省检验检测研究院建设项目  海南省检验检测研究院隶属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业务上接受海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导,整合了省计量测试所、省质量技术监督标准与信息所、省食品检验检测中心、海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海南省锅炉压力容器与特种设备检验所、省药品检验所,省食品药品检验所海口分所、三亚分所、儋州分所、琼海分所、五指山分所等11家检验检测事业单位职能。  国家级专用汽车和应急装备检测研发基地  项目计划分三期建设,一期重点打造专用汽车测试场、应急装备测试场、专用装备研发创新基地和综合管理区;二期主要为完善项目核心检测测试功能,深化专用装备研发试制环境,拓展培训演练、教育体验、论坛会展等配套功能;三期逐步形成区域专用汽车产业和应急装备产业聚集区。  苏州通用技术中国汽研长三角研究院暨检验检测基地  项目规划总投资约20亿元,将建设汽车通信与软件质量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汽车零部件检测基地、新能源汽车与充电设施大数据监管平台、面向工业检测行业的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构建面向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低碳化的特色服务能力,开展标准规范制订、行业共性技术研究以及第三方测试研发服务,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机器人、智能制造等产业发展和共性技术推广的公共服务平台。  常州建科院智慧建筑检验检测中心  常州市建筑科学院检验检测总部项目投资10亿元,建筑面积约9.5万平方米,同时新建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城市生命线研究中心、碳排放核算及监测中心等项目,达产后预计将形成每年出具检验检测报告约50万份的服务能力。  滨州浩宇新能源有限公司滨州北海海上风电检测中心项目  项目总投资为12.23亿元。滨州检测中心项目检测风场核准最大检测容量300MW,实验检测机位共计30台,单机最大检测容量10MW,主要建设220kV升压站区和综合检测楼、检测实验楼、水泵房等,配备储能系统。最终机位数以实际项目开展为准。
  • 广东省公布2022年重点建设项目,拟投资59亿推进实验室建设
    近日,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广东省2022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的通知,2022年共安排省重点项目1570个项目,总投资7.67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000亿元,安排开展前期工作的省重点建设前期预备项目1152个,估算总投资5.88万亿元。其中,2022年拟投资58.99亿元推进创新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包括投产项目、续建项目、新开工项目。创新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单位:万元投产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起止年限 总投资 到2021年底累计完成 投资2022年投资计划 项目所在地小计主要建设内容 1佛山季华实验室建设项目建设研究中心、分析检测中心、生活配套中心、产业化基地,购置安装研发设备 2017-2022 550000 386800 100000 土建、设备安装 佛山市 2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总部区工程建设科研综合楼及实验大厅,配套建设园区道路、广场、停车场等,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 2021-2022 22900 6000 16900 土建 惠州市续建项目 1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增城总部新区项目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等12个二级机构及配套设施,建筑面积77.69万平方米 2014-2028 543000 300000 24000 土建、设备安装 广州市 2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龙穴岛总装试验基地建设项目及码头项目建设联合车间、监控楼、动力电池装配室、门卫、开关房及附属设施等,建筑面积2.17万平方米 2021-2023 32000 4000 17000 土建、管网、电力 广州市 3广州市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项目建设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装置、航空轮胎硬核科技中心、轮胎博物馆,建筑面积3.82万平方米 2020-2024 56675 20440 6000 土建施工、设备安装 广州市 4广州中科院明珠科学园一期建设综合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科研大楼、创新支撑平台、学术交流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广州学院配套设施等 2020-2025 294252 51797 16000 土建、道路、管网 广州市 5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园区建设项目建设专用科研楼及配套用房,建筑面积21.26万平方米 2021-2026 40000 8442 3000 土建 广州市 6 世界气象中心(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分中心项目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综合业务大楼、学术交流中心、融合创新业务发展大楼和气象智能装备综合试验观测 场,同步建设配套市政基础设施 2021-2023 68000 20000 20000 土建、设备安装 广州市 7纳米生物安全中心暨广纳创新院总部园区建设纳米科技研发核心区、纳米生物安全中心、纳米制造与智能技术实验室等,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 2020-2023 400000 71492 36000 土建、设备购置安装 广州市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起止年限 总投资 到2021年底累计完成 投资2022年投资计划 项目所在地小计主要建设内容 8深圳市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脑解析模块、脑编辑模块和脑模拟模块,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 2020-2023 87920 38000 20000 土建、设备安装 深圳市 9深圳市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设计学习、合成测试、用户检测三大平台,开发软件31套,购置设备573台/套 2020-2023 72220 24000 15000 土建 深圳市 10深圳市材料基因组大科学装置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高通量制备平台、高通量实验室表征平台、高通量中子表征平台、高通量计算与数据库平台 2020-2023 65220 50100 12000 土建、设备安装 深圳市 11汕头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项目(一期)建设省实验室科研大楼及配套设施,并配备启动区仪器建设,建筑面积9.36万平方米 2020-2023 149633 100000 20000 土建、装修、机电 汕头市 12广东中科半导体微纳制造技术研究院建设项目建设纳米加工平台、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育成中心等,建设面积8万平方米 2019-2023 120000 85000 11000 土建、设备安装 佛山市 13中科院强流重离子加速器(HIAF)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项目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主要建设HIAF装置区、 CIADS装置区、装置后勤服务区、装置对外服务区及总部科研综合楼等 2018-2025 538912 190767 55000 土建、设备及技术投资 惠州市 14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汕尾分中心建设项目建设海上风电系列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包括海上风电测试鉴定实验室、海上风电运维服务实验室、多能互补综合能源仿真与控制实验室三大科研平台及配套综合科研楼等 2020-2024 100000 18395 22000 土建 汕尾市 15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建设功能实验室、科学装置、中试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及1个码头泊位 2020-2024 580000 200 90000 土建、设备安装 湛江市 16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云浮分中心建设项目建设氢燃料电池研发与测试基地、氢能制备技术研发与综合示范中心 2021-2023 30000 10000 5000 土建、设备及技术投资 云浮市新开工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起止年限 总投资 到2021年底累计完成 投资2022年投资计划 项目所在地小计主要建设内容 1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二期建设实验配套中心、产业科研中心及配套设施,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 2022-2024 160000 15000 土建 广州市 2中山科技创新园建设中山光子科学中心、中山先进低温研究院以及中山市工业技术研究中心 2022-2023 600000 86000 土建 中山市附件:广东省2022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表.pdf
  • 西安公布2021年西安重点建设项目,涉及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
    近日,西安发改委公布了《西安市2021年市级重点建设项目计划》,项目涉及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疗等领域。附件:西安市2021年市级重点建设项目计划.xls西安市2021年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共计740个,涉及先进制造业及其他工业项目177个。先进制造业包括了12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42个制造业和9个传统产业升级项目。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12英寸闪存芯片二期二阶段项目、国家超算西安中心一期、西安电子谷核心区项目(一阶段)、比亚迪高端智能终端产业园项目(组装)、西高新天和防务二期—5G通讯产业园(北区)项目、诺瓦光电显示控制系统产业化研发基地项目、中科光电子建设项目、奕斯伟硅产业基地一期二阶段项目、8英寸功率半导体制造项目、航天基地先进计算产业园(国家超算西安中心二期)、西京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四期工程项目、北斗产业创新中心暨全球运营服务中心、中科钢研先进制造项目、华为西安研发基地二期、大功率半导体产业基地项目等。
  • 全国17个疾控项目重点建设中,附新版仪器配置清单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以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代表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战疫”成果。当前,我们依然面临着传统传染病的威胁,新发传染病也不断出现,疾病防控任务依然严峻繁重,各地投建疾控项目的决心丝毫不减,各类疾控能力建设项目正火热开展中。  仪器信息网梳理了各省市公布的2023年重点建设项目清单,发现全国当前筹划开工或重点建设的疾控项目有17个,累计投入金额约80亿元。考虑到今年6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发布了疾控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配置清单,各省市对疾控项目的重点投入或将带来一波仪器购置潮。  文末将附上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要求,供广大仪器用户及设备供应商参考。2023年在建疾控项目序号省市项目名称建设规模及内容计划投资1安徽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工程项目(一期)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综合业务区、教培中心、卫生应急作业中心、医学科学研究院、健康教育科普体验中心、综合实验区、理化实验区、微生物实验区、公共卫生应急演练中心,地下配建地下车库(含人防)和设备用房。3.49亿元2安徽淮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程占地面积11亩,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可以实现疾病预防、采供血、医疗物资储备、120指挥调度、医疗救治等 “预防-指挥-控制-治疗”全链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1.1亿元3安徽滁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业务楼项目建筑面积27000平方米,含地下面积4000平方米,其中实验楼10000平方米,业务楼7000平方米,卫生应急指挥中心6000平方米。2.3亿元4福建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项目占地约36.5亩,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积3.7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5.71亿元5福建南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主要建设业务综合楼(含业务用房、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库、职业病与化学中毒预防控制中心、皮防门诊)、微生物实验室、理化实验室、地下室及污水处理站、海绵城市建设等附属配套工程。3.14亿元6甘肃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一期工程总建筑面积为3550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900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主要设置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健康管理中心。5.7亿元7广东汕头市公共卫生医学中心新建项目主要建设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和公共卫生培训中心四大中心12.5亿元8广东云浮市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建设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包括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市传染病医院、发热门诊、体检中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市中心血站、市120急救调度中心和永久性方舱医院(诊疗区)床位1000张。16.28亿元9广东茂名市茂南区大疫情防控体系项目项目建设内容包括疫情防控指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疫情防控救治体系、疫情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疫情人才队伍及宣传助力体系提升等5大方向17个子项目。/10贵州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扩建项目1号楼是楼理化毒理实验楼、科研中心及应急指挥中心,二号楼是疫苗冷库房、应急保障房及特种车库,三号楼则为后勤保障楼等。2.72亿元11湖北襄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项目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新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与准备中心、卫生检测与检验中心、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中心、公共卫生培训和保障中心及相关配套设施。3.51亿元12江苏异地新建连云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中心二期)主要用于疾控中心必需的实验用房、业务用房、保障用房及配套的地下设施的建设。3.14亿元13山西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实验用房(含P3实验室)、业务用房、山西省疫苗联合研究开发中心和山西省疫苗临床研究基地、菌病种库等,并配套建设室外工程及公用工程等。5亿元14上海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建工程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设施和前瞻性布局的重点实验室,包括世界卫生组织网络实验室、新发呼吸道病原生物学实验室、人畜共患病生态学实验室、代谢组学与生物暴露监测检测实验室、生物样本库、菌毒种库和标准品库等。5.14亿元15天津市疾控中心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项目新建2万平方米的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并力争于2023年10月份建成3级生物安全实验室。1.6亿元16云南云南省级疾控机构迁建项目建筑面积约6.7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中国面向西南重大传染病和热带病预防控制的前沿阵地和技术指导中心,辐射南亚和东南亚地区。4.27亿元17云南云南省区域性国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项目含P3、P2+实验室,项目建成后将改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现有基础设施,实现新发传染病病原体、健康危害因素“一锤定音”检测能力。3.07亿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主要仪器设备配置要求  单位:台(套)序号仪器设备名称省级市级县级A类B类A类B类A类B类1微生物鉴定及药敏测试系统1√1√√2全自动药敏试验菌液接种判读仪1√1√3微生物鉴定质谱仪1√1√4全自动样品稀释仪1√1√5多病原快速筛查鉴定系统1√1√√6致病菌分子分型和基因组数据处理终端1√√7食源性致病菌全基因组快速鉴定及溯源系统1√√8全自动微生物核酸检测系统1√1√√9酶联免疫光谱分析仪1√√10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仪2√1√√11实时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仪5√3√1√12电泳系统2√1√√13脉冲凝胶电泳仪2√1√√14毛细管电泳仪1√√15生物信息工作站1√√16酶标仪3√2√1√17自动洗板机3√2√1√18空气微生物采样器5√5√5√19水中微生物膜过滤装置3√2√√20生物显微镜8√5√2√21生物解剖镜2√1√1√22倒置显微镜4√2√√23荧光显微镜2√1√√24暗视野显微镜1√1√√25核酸蛋白测定仪1√√26自动凝胶成像仪2√1√27核酸自动提取仪4√2√1√28病毒载量测定仪1√√√29核酸测序仪1√√30普通离心机6√3√2√31低温高速离心机3√2√1√32真空冷冻干燥机1√√33压力蒸汽灭菌器(生物安全型)4√3√2√34干热灭菌器1√1√1√35恒温培养箱8√5√3√36生化培养箱4√2√2√37霉菌培养箱1√1√√38二氧化碳培养箱5√3√1√39厌氧培养装置1√1√√40三气培养箱1√√41快速培养仪1√√42恒温水浴箱5√3√2√43恒温摇床培养箱3√2√√44全自动染色仪1√√√45涡旋振荡器6√4√1√46水平摇床2√2√1√47金属浴2√1√√48超速离心机1√√49低速大容量离心机1√1√√50正压式呼吸器2√√√51多道移液器3√5√3√52流式细胞仪1√1√√53蛋白印迹仪1√1√54组织切片制作系统1√√55冷冻切片机1√√56全自动生化分析仪1√57相差显微镜1√58遗传分析扫描系统1√59多标记微孔板检测仪1√60全自动移液工作站1√61组织破碎仪1√62尿液分析仪1√63全自动血液分析仪1√64全自动血凝分析仪1√65显微镜成像分析仪1√66体视显微镜2√1√67双扉脉动真空蒸汽灭菌器1√68组织匀浆机1√69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2√2√1√70原子吸收分光光谱仪2√1√
  • 总投资1万亿!广东省2024年重点建设项目1508个
    2月18日,2024年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深圳举行。会上表明,广东今年安排省重点建设项目1508个、年度计划投资1万亿元,其中产业项目数量超过一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4大类产业汇集项目370余个、年度投资额约1500亿元。据悉目前国家在广东省布局大科学装置10个、工程研究中心6家、企业技术中心129家,数量居全国前列。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省大湾区办主任艾学峰在发言中表示艾学峰透露,今年广东将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计划清单,推动“鹏城云脑”网络智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工,积极探索在大设施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沿途下蛋”,服务产业发展。
  • 总投资超万亿!江西发改委公布第一批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
    2月10日,江西发改委发布《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2021年第一批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显示,本批省重点建设项目安排461项,总投资1539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371亿元。其中,建成投产项目77项,续建项目201项,计划新开工项目169项,预备项目14项。《通知》还公布了2021年第一批省重点项目计划名单,涉及南昌中微半导体设备有限公司生产基地项目、康佳(江西)半导体高科技产业园项目(南昌经开区)、钛创太阳能电池片项目(南昌高新区)、江西赣锋锂业公司年产10Gwh新型锂电池项目(新余高新区)、江西中弘晶能科技有限公司单晶、多晶硅、晶硅电池片及光伏组件生产项目(宜黄县)等项目。附件:2021年第一批省重点项目计划名单.xls以下为《通知》全文: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2021年第一批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的通知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赣江新区管委会,省直有关部门,中央驻赣有关单位,各设区市发展改革委(重点办),赣江新区经发局:经省政府同意,现将2021年第一批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名单附后)印发给你们。本批省重点建设项目安排461项,总投资1539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371亿元。其中,建成投产项目77项,续建项目201项,计划新开工项目169项,预备项目14项。各地、各有关单位要根据《江西省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93号)和六大领域“项目大会战”要求,继续强化“项目为王”意识,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高质量高效率推进项目加快建设,确保完成全年省重点项目目标任务。一、全力做好各项协调服务推进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是协调推进的责任主体,要督促项目单位围绕项目年度建设目标,制定详细的项目推进年度计划,明确主要时间节点,形成项目推进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将各项任务细化到月、落实到人;要深入落实项目建设目标包保责任制度,确保每一个省重点项目都有一位包保责任领导同志负责牵头推进;要完善协调推进机制,经常深入现场指导和监督检查,加强项目推进和跟踪服务,及时帮助项目单位化解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二、持续强化各类要素保障。各级要素保障部门要按照“要素跟着项目走”原则,进一步集聚和创新各类重点项目支持政策,优先落实用地指标、林地指标、环境容量指标和能耗指标,优先满足砂石等建筑材料需求,优先支持争取各类资金,优先保障供电、通讯、供水、交通运输等配套条件;自然资源、环保、林业、住建等部门要高效做好规划选址、用地、环评、林地、施工许可等审批服务;公安部门要严厉打击非法阻工、强揽工程、强买强卖和偷盗破坏等违法行为;各级政府要破解拆迁难题,积极稳妥推进土地征用、房屋征收、补偿安置等工作。三、切实承担起建设主体责任。各项目建设单位要加快完成立项、规划选址、用地、环评、能评等前期工作的审批手续,及时办理施工许可、质量监督、安全监督、消防审核等开工前的审批手续,切实加强施工管理,在落实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和质量管理责任的前提下,依法依规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要积极支持我省实体经济发展,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省产产品。四、认真落实招标监管责任。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项目招投标监管,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大力推行重点项目电子招标,应当招标的重点项目必须进入当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招标投标。中央项目招标投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省属重点项目招标投标监管工作,由各行业监管部门按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各市、县(区)辖区内所属重点项目的招标投标监管,由各市、县(区)政府明确的招标监管机构监管。五、按时报送重点项目信息报表。省重点项目实行工程进度月报制度,各项目单位要每月按时、规范、真实填报项目进展信息,确保各项内容、数据经得起检查。请各设区市发改委(重点办)、各单位将所属重点项目进展情况汇总后,于每月3日前报送我委。特此通知。
  • 总投资1.38万亿!河北发布2024年省重点建设项目名单,仪器设备受关注
    日前,河北发布2024年省重点建设项目名单。该名单共列项目639个,涵盖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总投资1.38万亿元,2024年预计完成投资2200亿元。仪器信息网注意到,该名单有众多项目涉及仪器设备。例如,河北沃丰医用层流净化空气消毒器项目(运河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雄安保定基地项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专用仪器仪表制造项目)一期项目(保定高新区);河北康士柏汽车检测设备及高端紧固件制造项目(永年区);邯郸市槟江环保设备及重型机械配件生产项目(涉县);廊坊达融年产1000台5G高端伺服塑料机械设备项目(文安县);河北速高年产1200台套高效智能塑料机械设备制造项目(文安县);凌创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高速动态检测设备研发项目(固安县);唐山海泰年产100台碱性电解水制氢设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玉田县);邢台深蓝机械新建研发、年产300套聚合物锂离子锂电设备项目(巨鹿县);河北科易恒达环保科技绿色低碳环保技术研发和环保设备研发生产项目(易县);长城汽车新能源汽车性能试验中心项目(莲池区);中航试金石检测科技航空航天材料检验检测产业基地服务平台升级改造项目 (大厂县)等。河北省2024年省重点建设项目名单
  • 投资2.1万亿!2024年河南省首批重点建设项目带动仪器设备采购热潮
    近日,河南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发布《2024年河南省第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名单》,明确河南省今年第一批省重点建设项目520个(其中,创新驱动能力提升项目44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6个、新型基础设施项目11个、产业转型发展项目386个、绿色低碳转型项目24个、民生和社会事业改善项目19个),总投资约2.1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约5830亿元。仪器信息网注意到,在各个项目的建设内容及规模介绍中,“购置仪器设备”被多次提到。例如,尧山实验室项目提到,拟对已建成的平顶山学院实验大楼进行回购、装修,完善配套设施,购置仪器设备,搭建网络平台等;金丹科技15万吨生物降解材料聚乳酸工程建设项目提到,主要建设生产车间、仓库及附属配套设施等,将购置真空脱水、催化合成、微界面反应、熔融结晶等先进设备仪器215台(套)。可以预见的是,这批项目作为河南省各行业领域重中之重,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传统产业延链升链、新兴产业补链强链、未来产业建链成链的同时,也势必会带动一波仪器设备采购热潮。▽2024年河南省第一批重点建设项目汇总表序号项目名称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所在区域一、创新驱动能力提升项目(44)(一)实验室体系建设(12)竣工项目(4)1龙门实验室项目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科研中心、科创中心、研究基地及其配套设施洛阳市伊滨区2洛阳昇腾人工智能实验室项目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主要建设100P人工智能算力+5P通用算力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及其配套设施洛阳市洛龙区3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中试基地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年产17吨超高纯镓、铟、硒材料中试基地,特种合金材料研发中心、高温功能材料研发中心、关键金属材料化研发中心、稀散金属综合回收中心等中试平台和关键金属检测中心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4水利部黄河流域水治理与水安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水沙灾害形成机理与防控、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岩土模型试验、力学试验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室郑州市金水区续建项目(3)1漯河市郾城区中原未来食品科技城项目总建筑面积180万平方米,主要建设中原食品实验室及配套设施;中原食品科创园,包括食品实验大楼、食品研发转化中试基地、食品科技人才培养中心、特色食品生产制造基地及配套基础设施;食品实验室成果转化产业基地漯河市郾城区2洛阳市恒恩医学体外诊断试剂重点实验室项目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主要建设体外诊断试剂与检测技术实验楼、研发大楼及其配套设施,重点研发生产生化诊断产品、分子诊断产品、免疫诊断产品洛阳市新安县3三门峡义马市鑫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型催化剂实验室及合成低碳醇中试项目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生产车间、研发中心、办公用房等,生产甲醇合成催化剂、碳醇催化剂等三门峡市义马市开工项目(5)1尧山实验室项目尧山实验室由河南省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和平顶山学院牵头组建,郑州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等单位参建,拟对已建成的平顶山学院实验大楼进行回购,装修,完善配套设施,购置仪器设备,搭建网络平台等平顶山市新城区2中原电气实验室项目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智能电气装备产业、先进绿氢储能、核电技术和前沿电工材料的新型电力系统全产业链高端人才和科技创新双高地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3天健先进生物医学实验室高新区一期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主要建设以分子克隆及检测、细胞的培养、蛋白质的提取及检测为主的两个实验平台,开展生物医学研究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洛阳市航空装备产学研协同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工大、河科大等大院大所合作,协同建设航空热动力、新材料重点实验室、检测实验室、中试车间及配套设施洛阳市宜阳县5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大动物安检区、大动物免疫区、ABSL-3区域、ABSL-2区域及配套设施等许昌市建安区(二)研发平台(20)竣工项目(5)1洛阳市宜阳县久创公司航空装备科创产业园项目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研发中心、中试车间及配套设施,引进钛合金材料、航空航天精密制件等企业20家洛阳市宜阳县2伊川利尔新型热陶瓷材料研发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研发中心、检测中心、中试车间及其配套设施洛阳市伊川县3济源有色金属产业创新孵化中心总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有色金属产业创新研发及孵化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和节能环保智能信息管理平台和系统济源示范区4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氟基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7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氟基新材料创新平台,包括研发实验室、中试生产线等研发设施焦作市中站区5周口临港开发区广西华仁医学科技项目总建筑面积1.59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医学研究、细胞及基因疗法实验室,开展基础医学科研、再生医学研究、药物CRDMO、细胞及基因疗法CTDMO等业务周口临港开发区续建项目(8)1郑州越达工业4.0机器人环保智能化项目总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5G智慧工厂机器人生产线、研发中心、工业4.0产业基地体验馆、高端人才中心院士基地博士工作站及其他相关配套设施郑州市新密市2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科研创新中心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共享中心、电子商务中心、融媒体中心、研发中心等平顶山市新城区3洛阳市伊川县安耐克国家级耐火材料检测研发中心项目主要建设国家级耐材检测中心、国家级冶金技术研发平台、实验室、博士站及其配套设施洛阳市伊川县4平原科技园项目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平原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动物用房等生物医药研究平台和电波研究院、半导体离子束大科学装置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和研究平台以及研发服务、孵化生产等相关配套设施新乡市平原示范区5郑州大学超短超强激光平台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1.98万平方米,主要建设超短超强激光跨学科前沿研究平台和技术产业化平台郑州市荥阳市6国家(新乡)生物育种创新基地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精准表型鉴定中心、多组学研究中心、分子育种研究中心、品质分析中心、生理遗传研究中心、细胞工程研究中心等实验室及配套基础设施等新乡市平原示范区7新乡平原示范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原农谷种业科技产业园项目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种业创新楼、实训中心及综合服务用房等,用于种业成果转化、检验检测及种子鉴定、种质存贮、科技企业孵化、成果展示、科技交流等新乡市平原示范区8北京联创种业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隆平高科(河南)玉米创新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25.6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综合科研楼、种质资源库、试制车间、农技推广培训中心、物流仓储中心、农技检测中心,年产4.5万吨玉米种子郑州市上街区开工项目(7)1灵宝市国家大科学装备(天眼)项目总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新建新型天眼一座,配套建设办公楼、科研区、生活区及其他基础设施三门峡市灵宝市2东微电子总部及研发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主要建设东微电子总部、研发和测试中心、半导体核心设备生产中心郑州市郑东新区3漯河市食品产业中试孵化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新建产品研发中心、科技转化中心、公共实验中心、省食品研发大楼、实训基地、中试基地、检验检测中心、配套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购置安装食品研究设备60余套漯河市郾城区4项城市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医药产业化及研发平台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47.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标准化生物医药厂房、仓储物流用房、生物医药创新研发平台、检验检测综合楼及其它附属设施周口市项城市5许昌市经开区博奥本草健康器械生产基地项目总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主要建设,中药材种质质源库、智能化种苗繁育中心、品开发研究中心及生产基地,第三方中药检测中心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6车联网人工智能研发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9.6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新能源产业领域研发中心、车联网行业应用中心,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中心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郑州市中牟县7河南生物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中试基地项目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实验室、研发中心、中试车间及动力站等配套设施,主要研发合成生物孵化技术鹤壁市山城区(三)双创平台(12)竣工项目(2)1中原科技城(郑州)科技创新园项目总建筑面积32.8万平方米,主要建设为国际科技文化服务中心及公共配套服务设施郑州市郑东新区2均和云谷.中牟高端装备制造科技港项目总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主要建设高端制造厂房、研发楼及配套楼,拟入驻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研发类企业20家郑州市中牟县续建项目(4)1焦作市解放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双高双创产业园区项目总建筑面积277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数智赋能公共服务平台、科技研发孵化基地、高端装备制造等科技产业社区及道路、供电、排水、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焦作市解放区2信阳羊山智慧岛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羊山智慧岛核心岛、科创型中小企业孵化平台、企业服务中心、数字成品展示平台及营销中心信阳市羊山新区3驻马店市智慧岛(科技城)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主要建设互联网数据中心、智慧城市管理中心、双创中心、人才中心、大数据平台、数字经济、5G应用中心、智慧管廊等基础配套设施驻马店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4驻马店市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数字经济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数字技术研发中心、数字技术成果展示中心、数字产业信息交流中心、数字经济技术培训中心等驻马店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开工项目(6)1中原科技城智能科技产业园项目(北理工研究院)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科研孵化器、平台研发基地、科技平台展厅、科研办公及配套用房等郑州市郑东新区2漯河市沙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孵化园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创新孵化中心、标准厂房、检测中心及相关配套设施,主要生产玻璃面板、AR镜片、滤光片、触摸屏、显示屏、液晶模组、3D曲面玻璃、5G手机后盖、精密模具等产品漯河市源汇区3鹤壁鸿鹤智造产业园总建筑面积约24.8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生产中心、研发中心、孵化中心、综合服务楼等。依托华为一垂天5G边缘计算实验室和华为云平台搭建鸿蒙产业赋能平台,引入上下游生态企业,打造“物联网+数字孪生+元字宙”新技术、新产业生态系统鹤壁市淇滨区4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0.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科研办公及配套设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研发设施、科技平台展厅、产业技术研究院、科研孵化器、设备用房等郑州市郑东新区5新乡创新创业基地项目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科技研发中心、科技孵化中心、互联网服务中心、大学生创业中心、信息交流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及配套商业等新乡市高新区6河南中部软件园金水芯科技总部大厦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国家级创新示范基地、国家中部地区技术贸易中心、技术孵化及国家级科技企业加速器等产业平台郑州市金水区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6)(一)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14)1.铁路(7)竣工项目(3)1郑开城际铁路延长线新建城际铁路全长7.171公里开封市2菏泽至兰考铁路河南段新建高速铁路41.264公里开封市、商丘市、3商丘动车存车场工程建设项目主要建设8条存车线、一座4线检查库、预留高铁物流通道1台1线商丘城乡一体示范区续建项目(3)新建郑州南站及陇海外绕线工程新建郑州南站、京广铁路南阳寨站至郑州站三四线工程、陇海外绕线工程、大关庄联络线工程、既有设施搬迁还建郑州市管城区3新建平顶山至漯河至周口高速铁路新建高速铁路199.7公里平顶山市、漯河市、周口市开工项目(1)1
  •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北京市地方标准《重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遥感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公开征求北京市地方标准《重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遥感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京环函〔2023〕69号各有关单位:  根据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3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我局组织起草了北京市地方标准《重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遥感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按照《北京市地方标准管理办法》要求,现公开征求意见,欢迎机关、科研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等机构和个人提出意见。  请将意见填入意见反馈表(见附件4),于2023年7月1日前,以电子邮件和书面方式反馈我局。涉及修改重要技术指标时,应附上必要的技术数据。书面征求意见单位,如无意见也请复函说明,逾期未复函的视为无意见。  专此函达。  附件:1.书面征求意见单位名单  2.《重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遥感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3.《重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遥感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4.北京市地方标准意见反馈表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   2023年6月2日   [联系人:徐 硕、高喜超;联系电话:010-68726224、010-68481537(工作日:9:00-11:30;13:30-18:00);传真:010-68726224、010-88423743;E-mail:turangchu@sthjj.beijing.gov.cn,kjchu@sthjj.beijing.gov.cn]
  • 投资1.8万亿!2024年河南省第二批重点建设项目名单公布,为仪器采购热潮再添助力
    近日,从河南省发展改革委获悉,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近日发布《关于印发2024年河南省第二批重点建设项目名单的通知》,共遴选第二批省重点项目764个(创新驱动能力提升项目42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91个、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9个、产业转型发展项目526个、绿色低碳转型项目42个、民生和社会事业改善项目54个),总投资约1.8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约5566亿元。分投资规模看,总投资100亿元以上项目有30个,占比3.9%;总投资50至100亿元项目有42个,占比5.5%。2024年确定的两批省重点项目共1284个、总投资约3.8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约1.1万亿元。经过对名单的梳理与汇总,发现多个项目在描述“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时,均频繁提及“购置仪器、设备”这一关键要素。如虞城县吉屋家居制造建设项目中,需要购置注塑机30台、吹塑机30台等;河南衡盛制药有限公司南阳特色原料药建设项目(一 期)中提到,购置反应釜、高位槽、热交换器、接收罐、离心机、粉碎机、真空干燥机等主要生产设备。这些建设项目的落地实施,不仅将极大地推动河南省的经济增长,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与动能,而且必将引发一场仪器采购的热潮,带动相关产业的繁荣与发展。▽2024年河南省第二批重点建设项目名单汇总序号项目名称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所在省辖市、县区一、创新驱动能力提升项目(42)(一)实验室体系建设(1)续建项目(1)1驻马店市平舆县坝道工程医院黄河实验室建设二期项目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建筑地基基础试验场、建筑防水试验场、污染土地基处理试验场、隧道地铁试验场、综合管廊试验场、顶管及地下管道模拟试验场、高铁轨道翻浆冒泥、高温胀板、道路试验场及污染土试验场等驻马店市平舆县(二)研发平台(14)竣工项目(2)1开封清研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科技产业化基地项目总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主要建设中试研发实验室、标准化甲类厂房、仓库、控制楼、公辅中心、产品展厅等设施开封市禹王台区2北京大学分子工程研究院中试基地项(河南未名精细化工新材料中试生产基地)总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综合楼、实验室、生产辅助楼、车间、公用工程楼及配套设施等平顶山市叶县续建项目(3)1郑州天健湖智联网产业园(原郑州天健湖大数据产业园)总建筑面积46.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大数据存储中心、大数据应用科研中心及配套用房等(不含商品住宅开发)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中核集团智能科技创新基地项目总建筑面积17.2万平方米,主要建设能源技术智慧院所科研设计设施,二期建设核工艺系统与辐射安全技术研究实验室、智能感知控制与数字孪生体研究实验室、核材料管制和核安全监管技术研究实验室以及岩土实验室,形成核材料及核燃料元件工程基础技术研究平台郑州市中牟县3郑州高新区数算产业园项目总建筑面积35.6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创新发展中心、智联网应用综合楼、智联网产业链基地等(不含商品住宅开发)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工项目(9)1河南省元宇宙科创产业园项目总建筑面积85.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元宇宙产业展示中心、创新总部基地、科创孵化园、元宇宙云服务中心、人机交互中心、大数据研究院、创智研发中心、人工智能研发中心等郑州市郑东新区2中原科技城量子科技产业园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1.3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研发、小试、中试生产用的高标准产业载体、产业服务用房、智能算力中心及配套办公及生活服务用房等郑州市郑东新区3河南金科人工智能生态产业园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主要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加速中心、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区、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与孵化区、金融创新中心郑州市金水区4郑东新区连霍以北片区示范项目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科研教学试验实习示范基地、科研孵化中心、智慧试验田、科研成果展示中心、科技温室基地、绿色双碳示范区及环境整治、配套基础设施等郑州市郑东新区5郑州机械研究所绿色数字化铸造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基地项目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科研办公楼、研发中心、实验工厂、生产厂房等,建成为绿色数字化铸锻技术研发中心及产业化基地新乡市辉县市6河南骏通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一期主要建设多轮驱动、起重举升、专用汽车等三大技术研究中心;二期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及电商服务中心、仓储中心、实验楼等基础设施三门峡市陕州区7许昌市建安区中原种业创新示范园项目主要开展生物育种,培育小麦、玉米及蔬菜等种子繁育,建设160个水肥一体化智能种棚,300亩陆地蔬菜培育基地,880亩小麦、玉米抗病育种基地,及种子繁育、中试基地、智能化监测平台、智慧化管理系统等许昌市建安区8灵宝深地岩土力学试验室项目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深地岩土力学边坡试验场和隧道试验场、三门峡分中心实验楼及配套基础设施三门峡市灵宝市9郸城县生物医药检验检测产业园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生物医药研发大楼、检验检测大楼及其他配套基础设施等周口市郸城县(三)双创平台(27)竣工项目(7)1濮阳颐高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总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数字电商企业区域总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服务中心、产业培育基地、新零售商配套设施等濮阳市南乐县2中原科技城(郑州)人才创业园项目总建筑面积28.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全球人才创新创业园、科技企业服务中心及公共配套服务设施郑州市郑东新区3洛阳市宜阳县福通公司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研发设计中心、展览展示中心、创新创业平台、标准化厂房及其配套设施,入驻新材料、航空航天企业10家洛阳市宜阳县4三门峡市湖滨区工业创新创业园区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主要建设5个地块的标准化厂房及配套公共设施,包含各地块厂房、科研楼、入驻企业办公用房以及配套设施等三门峡市湖滨区5南阳鸭河工区回创经济产业园项目总建筑面积48.9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综合楼、电商产业园、服装电子园、中医药保健园、机械制造园、绿色食品园及其他配套附属设施等南阳市鸭河工区6平顶山学院创业创新园项目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总体规划分7个区,包括大学科技园、幼教实训楼、旅游与规划学院实训楼、工科综合实训楼、文科综合实训楼以及学生公寓楼等主体建筑和配套设施平顶山市新城区7三门峡经济开发区双创示范基地项目总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主要依托石英砂产业,建设高纯石英管、石英棒、特种硅基材料等上下游配套项目孵化基地三门峡经济开发区续建项目(11)1郑州二砂文化创意园项目总建筑面积101.8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文创产业区、艺术休闲混合区、文创商务办公区、文创配套服务区等(不含商品住宅开发)郑州市中原区2洛阳市洛龙区天安智创产业社区项目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产研大楼、AI智创中心、总部大厦、国际会议中心、政务服务中心、路演中心及其配套设施,入驻人工智能类型企业13家(不含商品住宅开发)洛阳市洛龙区3郑州芝麻街实业有限公司芝麻街1958双创园项目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分两期建设,主要利用原有厂房,改建研发办公楼、文化创业大楼及配套设施等(不含商品住宅开发)郑州市中原区4郑州黄河智谷中原企业总部港项目总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主要建设企业总部、数字化教育培训中心、新兴产业办公基地等(不含商品住宅开发)郑州市中原区5中原科技城数研产业园项目总建筑面积17.4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科研办公楼、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研发设施、科技平台展厅、产业技术研究院、科研孵化器及配套设施(不含商品住宅开发)郑州市郑东新区6周口市科创高新港项目总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主要建设产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孵化加速平台等基础配套设施,入驻河南中鸿云科技目、上海琦芙郦生物科技、新一代智慧安咨安全等项目(不含商品住宅开发)周口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7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河国际新城孵化园项目总建筑面积23.2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科创孵化基地,用于孵化培育中小型科技企业(不含商品住宅开发)郑州经济开发区8洛阳高新区中电光谷(洛阳)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总建筑面积14.26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标准厂房、人才交流中心及其配套设施,入驻数字经济相关企业20余家(不含商品住宅开发)洛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9郑州新材料产业园区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27.3万平方米,主要建设企业孵化中心、学术交流及接待中心、公共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综合体及配套设施,入驻企业50家以上(不含商品住宅开发)郑州市荥阳市10中原数字产业园(西园)项目总建筑面积20.6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商务办公区、数字内容出版、数字教育服务、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科技馆等产业(不含商品住宅开发)郑州市中牟县11郑州仲景医药健康产业园项目总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主要建设中医药技术创新及研发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电子商务中心及全国配送中心等(不含商品住宅开发)郑州市二七区开工项目(9)1洛阳市宜阳县上元公司锦业科技产业社区项目总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研发中心、中试车间、智能制造车间、运营中心、公共服务与金融服务大厅及其配套设施,入驻航空装备产业配套企业20家洛阳市宜阳县2上元(洛阳)智能装备制造科技产业园项目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总部经济、科技研发、智能制造及其配套设施,计划引进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汽车零部件、新能源及配套上下游全产业链等科技产业创新领域企业30家洛阳市新安县3周口市创新创业产业园项目(一期)总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展示中心、双创中心、研发中心及其他配套工程周口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4伊川县新材料及先进制造产业园项目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标准化厂房、综合办公服务及服务配套设施,入驻航空航天企业50家洛阳市伊川县5洛阳中南高科人工智能智荟产业园项目总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孵化器、生产厂房、配套服务中心及配套设施,入驻光电产业链企业50家洛阳市涧西区6济源高新智慧岛产业孵化创新平台项目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一期主要建设高新双创基地加速器项目、双创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双创加速器二期);二期主要建设高新创业园项目、化工产业研发中心项目济源示范区7省科学院瀍河区美妆核心区项目二期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美妆技术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共享工厂、研发实验室、检测生产实验中心、电商直播中心、院校企联合创新实训中心及其配套设施,入驻美妆类企业5家洛阳市瀍河回族区8洛阳周山智慧岛二期(信息技术产业社区)项目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孵化器、科研中心、创新中心及配套设施,入驻科技型企业400家以上洛阳市涧西区9鹤壁市姬家山园区化工企业科创园项目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主要建设中试基地、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及其配套设施,主要对生物医药、离子交换树脂、橡胶助剂等技术进行研发创新鹤壁市鹤山区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91)(一)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30)1.铁路(11)竣工项目(2)1郑州枢纽郑州南站及陇海外绕线工程大机检修基地、焊轨基地拆迁还建工程设存车线4条、检修库线3条(12台位);焊轨基地生产线按U型布置,设生产线2条、长轨列车存车线4条(含成品轨装车线1条)、移动闪光焊轨车存车线3条、短轨卸车线1条郑州市新郑市2新建山西中南部铁路水冶南至安李铁路联络线(安西联络线)项目路线全长18.3公里安阳市殷都区续建项目(2)1宝丰县通行物流有限公司大宗商品物流场及铁路专用线项目铺轨公里12.7公里平顶山市宝丰县2淮滨县淮上交通有限公司专用铁路工程新建铁路专用线全长11.887公里,其中正线全长9.3公里,疏解线全长2.6公里;对淮滨站进行改造,新建港口站信阳市淮滨县开工项目(7)1新建南阳经信阳至合肥高速铁路新建高速铁路380.79公里南阳市、驻马店市、信阳市2京港高铁阜阳至黄冈段线路全长136.58公里信阳市3台前县公铁联运煤炭物流园项目一期建设年转运煤炭600万吨铁路专用线,二期建设铁路专用线3条濮阳市台前县4林州市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铁路专用线项目新建3.85公里铁路线,改建现有铁路2.57公里安阳市林州市5三门峡铁路综合枢纽物流园专用线项目主要建设铁路专用线5.87公里,包括物流枢纽专用线、五七三专用线、部队专用线等工程三门峡市湖滨区、陕州区6浩吉铁路(河南段)站后四电及集疏运铁路货场配套工程主要建设浩吉铁路河南段站后设备设施,沿线车站货场及配套集疏运工程建设项目洛阳市、三门峡市、南阳市7中铁路港通实业集团(河南)有限公司铁路专用线项目建设一条正线长2.857公里的铁路专用线及配套桥梁、装卸场地设施,其中装卸作业区设置5条专用线平顶山市鲁山县2.高速公路(6)竣工项目(1)1焦作至唐河高速公路汝州至方城段高速公路100.702公里平顶山市、南阳市续建项目(5)1郑州至洛阳高速公路高速公路99.013公里郑州市、洛阳市2兰考至沈丘高速公路兰考至太康段高速公路112.101公里开封市、商丘市、周口市3焦作至平顶山高速公路新密至襄城段高速公路95.455公里郑州市、平顶山市、许昌市4郑州至南阳高速公路郑州至许昌段高速公路64.323公里郑州市、许昌市5焦作至平顶山高速公路荥阳至新密段高速公路45.845 公里郑州市3.干线公路(6)续建项目(4)1新G107郑州境(S312至S225段)快速化改建工程全长53.04公里郑州市2国道230封丘至开封黄河大桥及连接线工程全长24.2公里开封市、新乡市3国道209王官黄河大桥及连接线新建工程全长16.5公里三门峡市4S302汤阴境一级公路改建及提升项目全长53.5公里安阳市汤阴县开工项目(2)1G310荥巩界至焦桐高速段改建工程全长22.241公里
  • 名单出炉!下一轮“双一流”,重点建设这些高校!
    经安徽、黑龙江等多省教育厅确认:教育部根据“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咨询提出的建设学科建议名单,已经启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工作。随着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的动态调整结果日渐明朗,虽几家欢喜几家失落,但大多省份已经开始重新出发,将目光投向5年之后的第三轮“双一流”建设。青塔注意到,不久前,江西、河南、江苏、吉林、安徽等省份正式明确了“十四五”期间重点培育支持的高校和学科,瞄准下一轮“双一流”动态调整,动辄数十亿、百亿的专项资金投入,着力扶持省内高校在新的建设周期内取得进一步突破。“十四五”期间,各省重点培育、建设高校及学科名单汇总如下:▎江西省“十四五”期间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下一轮“双一流”,江西省正摩拳擦掌,蓄势待发。去年“两会”期间,江西代表团曾以代表团名义向人大会议提交建议:恳请将江西省南昌大学列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建议中提到,“十四五”期间,江西省财政将统筹不少于30亿元建设资金,专项支持南昌大学“双一流”建设。日前,江西省“十四五”期间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正式出炉。除了将南昌大学确定为江西省“十四五”一流大学整体建设单位以外,还明确了江西农业大学畜牧学等11个学科为一流学科高峰优势学科、南昌航空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等12个学科为一流学科高峰特色学科、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等19个学科为一流学科潜力发展学科。▎争创“双一流”,河南打造高校第二梯队河南高等教育,也正在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在去年9月召开的河南省科技创新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除了明确加快推进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打造河南高等教育“双航母”,不断提升全国位次以外,还特别提出了:注重培育“第二梯队”,推动更多高校、学科跻身“双一流”行列。“十四五”期间,河南省将投入50亿元引导资金,支持郑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投入25亿元引导资金支持河南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此外,还将投资55亿元支持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7所高校开展一流学科创建工作,力争“十四五”末,2~3所高校进入第三轮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吉林省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培育计划立项建设学科名单日前,吉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公布吉林省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培育计划立项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吉教高〔2022〕1号),将24个学科列为吉林省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培育计划”立项建设学科,建设期为4年(2022—2025年)。截至目前,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均已官宣入选学科。其中,长春理工大学有“光学工程”等3个学科入选,数量居吉林省属高校第一。▎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名单去年9月,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公布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名单的通知》。本次获批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共17所,其中A类建设高校10所,B类建设高校7所。而在此前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2021-2025年)》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江苏更多高校进入国家层面开展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进入全国前列的高水平大学达到20所,其中省属高校达到11所,省属高校中新增2-3个学科进入全国学科评估前10%。除了“双一流”培育建设专项,多个省份同样在相关规划中,明确列出了“十四五”重点支持的高校名单——▎安徽重点支持这些高校优势学科,进入“双一流”培育学科在安徽省教育厅2022年工作重点中,提出“研制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重点支持安理工、安农大、安医大、安师大优势学科进入‘双一流’培育学科。”1月24日,安徽省发布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支持高校学科建设若干政策的通知》,2020—2024年,安徽省级财政将在现有高校发展专项经费中将统筹30亿元以上资金,用于支持省属高校高峰学科建设。▎“十四五”期间,福建省重点支持这些高校《福建省“十四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中提出:“十四五”时期,福建省将分类推进“双一流”建设,支持厦门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支持福州大学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整体办学实力跻身全国50强;支持华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争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同时,福建将实施一流学科培优工程,推动部分“高峰”“高原”学科在相关领域形成全国特色优势,力争5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15个学科进入全国学科评估前10%。▎“十四五”期间,广东省推动这些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去年10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印发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其中提到,推动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水平大学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范围,支持高校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建设。根据广东省“十四五”期间省财政“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专项资金安排方案:“十四五”期间,广东将在省级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冲补强”资金262.85亿元,其中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资金103亿元,粤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内涵建设)资金23亿元,特色高校提升计划资金41亿元。
  • “十四五”时期马鞍山市重点建设环境监测体系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耳目,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自“十三五”以来,马鞍山市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成效较为显著,全市环境监测能力大幅提升,环境监测管理和技术水平明显增强。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181座空气监测自动站、1座VOCs自动站、28座水质监测自动站、1座辐射自动站、9个功能区噪声自动站,覆盖水、气、声、辐射等要素,初步形成全市生态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十四五”时期是马鞍山市加快创建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示范区的关键时期。近日,马鞍山市生态环境局于近日印发《马鞍山市“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马鞍山市将以服务生态环境管理需求为导向,通过实施“十二项任务”,建设“四大重点工程”,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体制机制,完善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网络,加强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和人才培养,系统提升全市环境监测体系的系统化、科学化、精准化和信息化水平。“十二项任务”一是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体制机制,二是提升大气环境监测能力水平,三是完善地表水环境监测网络,四是加强土壤、地下水监测能力,五是优化声、核与辐射监测网络,六是建立农村环境监测体系,七是弥补生态质量监测短板,八是推进污染源监测体系建设,九是健全生态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十是严格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十一是强化环境监测数据智慧应用,十二是加强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四大重点工程”为生态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建设、生态环境专项监测网络建设、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以及环境监测信息化管理能力建设。值得关注的是,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今年年底前马鞍山市将建设3个VOCs自动监测站点,在化工园区试点建设1个环境空气VOCs专题监测站。在水环境监测方面,今年底前,马鞍山市将完成不少于15个长江支流入江口微型水站建设,并完成5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点建设,基本实现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全覆盖。同时,马鞍山市将进一步构建声环境监测网络,在全市主要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点位和声功能区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设噪声自动监测设施,2025年底前,实现市区声环境功能区自动站建设与联网。
  • 西藏"十二五"将投资30亿 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教育厅获悉,“十二五”期间,西藏将投资30亿元开展“高等教育发展工程”,以加强高等教育建设,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   今后5年,西藏将投资10亿元,对6所高等学校进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投资20亿元,推进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科研平台建设、信息化建设、教学条件保障建设等。   “十一五”期间,西藏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已经形成包括研究生教育、普通本专科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的高等教育体系。目前,6所普通本专科学校在校生已达3万多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4%,建设了国家特色专业10个。   西藏日前发布的《西藏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西藏的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尽合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卫生、农技、畜牧等实用人才严重短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开发型人才紧缺。因此,“十二五”期间,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是:高等教育结构更为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为了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西藏将调整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加快特色、优势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十二五”期间,西藏将重点建设20个特色学科,20个重点实验室,100个教学实验室,10个科研平台,并实现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突破。
  • 从29省创新规划看“十四五”重点实验室建设名单
    现阶段,全球范围颠覆性技术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创新成为重塑国际格局的关键力量,新兴技术领域成为博弈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号召,纷纷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争相打造区域创新发展新引擎,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眼下,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河北、内蒙古等29省(直辖市、自治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已相继出炉,仪器信息网从中梳理发现,“实验室”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高水平研究的重要基地,发展关键技术的重要平台,成为各地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的关键词。 9省明确“十四五”新建实验室数量在已发布的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浙江、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广东、云南、内蒙古、广西等9省(自治区)明确了实验室建设数量。“十四五”时期,河南提出将创建1个国家实验室(基地或分支机构),湖北提出新建1-2家国家实验室。到2025年,浙江提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达到60个,广东争取建成5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30家。省实验室建设方面,到2025年,浙江提出将建成高水平省实验室10家,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100家;山东将建设10家省实验室,培育300家省重点实验室;云南提出新增云南省重点实验室30个以上;广西提出新认定自治区重点实验室30家;河南将建设10个省实验室;湖北提出将建成10个左右省实验室。地区“十四五”实验室建设目标浙江到2025年,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达到60个,建成高水平省实验室10家,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100家。江西到2025年,省重点实验室达到300家。山东到2025年,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30家,建设10家省实验室,培育300家省重点实验室。河南创建1个国家实验室(基地或分支机构),新建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10个省实验室,争创国家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3-4家。湖北新建1-2家国家实验室、2-3个国家实验室基地,建成10个左右湖北实验室。广东争取到2025年,建成5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45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40家左右的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云南到2025年,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新增云南省重点实验室30个以上。内蒙古力争到2025年,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4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65家。广西到2025年,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2-3家,建设自治区实验室1-2家,新认定自治区重点实验室30家。126家实验室进入“十四五”重点建设名单“实验室”是29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的共同关键词,其中,广东以116次高频居于首位。广东提出,将加快推进松山湖实验室、化学与精细化工省实验室、季华实验室、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等新材料平台建设;系统推进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建设,依托中山大学建设华南首家P4实验室,在动物实验、疫苗生产等重点领域力争新建一批P3实验室;深入推进合肥实验室深圳基地、张江实验室广州基地等建设。包括张江实验室(广州基地)等9家国家实验室、省部共建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48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白俄罗斯先进材料与制造“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6家联合实验室,以及松山湖实验室等57家省实验室在内,共126家实验室被写入各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重点建设名单。建设级别“十四五”建设实验室名称地区国家实验室海河实验室天津新能源国家实验室福建基地福建海洋国家实验室福建基地福建稀土国家实验室(筹)江西岳麓山实验室湖南张江实验室广州基地广东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海南黔灵实验室贵州黄河国家实验室青海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合成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新能源转化与存储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功能晶体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大数据智能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金融科技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长江上游健康土壤与绿色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非常规油气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智能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绿色航空能源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山西大学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不锈钢材料及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省部共建新能源飞机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部共建食品科学与营养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部共建高性能建筑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部共建设施园艺生产与环境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高端精密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深部工程与智能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精密仪器和装备国家实验室及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工程仿生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深地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空间目标光电探测技术与应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徽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徽炎症免疫性疾病实验室安徽智能感知材料与技术实验室安徽省部共建精细爆破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人与动物共患传染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园艺作物种质与品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水岩相互作用与深地资源安全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热带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空间对地观测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热带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海南工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热带作物、天然橡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热带生物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空间对地观测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热带岛屿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热带转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省部共建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热带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贵州大学建设农药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省部共建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内蒙古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内蒙古特种车辆及其传动系统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国家联合实验室桂澳中药质量研究联合实验室广西中国-白俄罗斯先进材料与制造 “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吉林中菲政府间竹技术联合实验室江西中菲水稻技术联合实验室江西以色列共建联合实验室四川量子通信器件联合实验室重庆省实验室生物医药重点实验室重庆航空航天及卫星产业重点实验室山西锦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辽宁(锦州)产业基地辽宁辽宁材料实验室辽宁辽宁智能制造实验室辽宁辽宁精密制造实验室和辽宁精细化工与催化实验室辽宁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江苏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江苏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江苏之江实验室浙江西湖实验室浙江推进良渚实验室浙江湖畔实验室浙江甬江实验室浙江瓯江实验室浙江福州光电信息省创新实验室福建厦门能源材料省创新实验室福建泉州化学工程省创新实验室福建宁德能源器件省创新实验室福建闽都创新实验室福建嘉庚创新实验室福建清源创新实验室福建翔安创新实验室福建海峡创新实验室福建海洋领域省创新实验室福建大数据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福建嵩山实验室河南黄河实验室河南神农种业实验室河南隆中实验室湖北三峡实验室湖北光谷实验室湖北珞珈实验室湖北江夏实验室湖北洪山实验室湖北江城实验室湖北东湖实验室湖北九峰山实验室湖北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广东湛江湾实验室广东松山湖实验室广东化学与精细化工省实验室广东季华实验室广东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广东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东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广东广东地下工程重点实验室广东广东隧道工程长期安全实验室广东海南省深海技术实验室海南天府实验室四川云南贵金属实验室云南云南特色植物提取实验室云南云南合金铝实验室云南同位素重点实验室甘肃自治区乳品科学与技术工程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中医药(蒙医药)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广西无机材料绿色制备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广西/华南P4实验室广东天津市水族动物功能性饲料企业重点实验室天津中国福州物联网开放实验室福建百度云(福州)AI 实验室福建宁德时代创新实验室福建汕头大学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广东29省指明“十四五”重点建设领域当前,科学发展进入新的大科学时代,科技创新的范式革命正在兴起,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并催生着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各省围绕不同重大战略需求,聚焦新兴产业领域,借助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加快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发,努力抢占未来产业技术制高点。如上海提到,“十四五”时期通过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科学中心、数学中心以及市重点实验室等基础研究类基地布局,全面夯实数理、化学、天文与空间、地球科学、环境、生物学、医药、公共卫生、信息、材料、制造、工程、能源、海洋、综合交叉等学科领域的科研基础。浙江提到,“十四五”时期,支持之江实验室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围绕智能感知、智能计算、智能网络和智能系统等方向开展前沿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支持西湖实验室发挥人才和体制机制优势,围绕代谢与衰老疾病、肿瘤机制研究等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打造成为国家实验室的核心支撑。云南提到,到2025年,争取在合金铝、稀贵金属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种业等领域高水平建设若干云南实验室,争取建设国家实验室云南基地,打造领先科技力量。地区“十四五”重点建设领域北京推动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引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生物技术。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集成电路、关键新材料、通用型关键零部件、关键仪器设备。推动其他前沿领域布局:生物育种、空天科技。天津积极部署应用基础和前沿技术:信息技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生命科学和医学、新能源新材料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地球科学。着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车、新材料、航空航天。上海加强基础研究前瞻布局:脑科学与类脑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纳米科学与变革性材料、合成科学与生命创制、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核心算法与未来计算、生命过程调控与设计、物质科学、数学科学、空间科学。加快三大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攻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支撑引领重点产业发展:新材料、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基础软件、智能网联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与机器人、航空航天、能源装备、海洋科技与工程装。强化战略前沿技术突破:脑机接口、类脑光子芯片、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第六代移动通信(6G)、区块链技术、扩展现实、超限制造、纤微机器人、智能仿生、毫米波雷达系统、深水探测通信与深远海开发技术、氢能技术、生物3D打印、细胞电子混合系统、新型抗耐药菌抗生素。重庆基础科学研究攻关:数学科学、空间科学、物质科学、力学前沿、量子科学、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发育与代谢。应用基础研究攻关: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集成电路领域、算法领域、生命健康领域、先进制造领域、现代农业领域、新材料领域、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技术攻关:大数据智能化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装备制造核心技术、新材料核心技术、新能源核心技术、生物医药技术、绿色制造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技术及工艺、未来产业技术。河北传统产业技术升级重点攻关:钢铁、石化、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农业机械、食品、纺织服装。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重点攻关:太阳能光伏、氢能、机器人、现代通信、新型显示、大数据、生物医药。未来产业技术重点攻关:冰雪装备、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临空产业、金融科技、前沿引领技术。山西9大主导性未来产业加速直道冲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大数据融合创新产业、碳基新材料产业、特种金属材料产业、半导体产业、先进功能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先进轨道交通产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7大先导性未来产业推进弯道超车:云计算与工业互联网产业、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核能产业、氢能产业、电子信息装备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海洋装备产业。4大颠覆性未来产业助力换道领跑:量子产业、区块链产业、碳基芯片产业、高速飞车产业。5大前瞻性未来产业着力赛道竞赛:人工智能产业、数字孪生与虚拟现实产业、下一代互联网产业、生物产业、智能传感及物联网产业。辽宁塑造先进制造技术的创新优势;增强航空技术的自主创新保障能力;打造新材料技术的全国策源地;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驱动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技术;抢占生物技术发展前沿;构建绿色安全高效能源技术体系;发展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海洋技术。吉林开展前沿领域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光电子、精密仪器、生命科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开展应用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智能制造、核心光电子器件和高端芯片、战略性先进材料、新能源、中医药、人参、主粮作物良种、农产品绿色生产等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攻关;布局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技术攻关。江苏加快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制造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高端医疗器械、优势传统产业。浙江
  • 中药材领域将重点支持建设20家第三方检测机构
    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保护和发展中药材,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对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日前,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mdash 2020年)发布。规划中指出2020年的发展目标:中药材资源保护与监测体系基本完善,濒危中药材供需矛盾有效缓解,常用中药材生产稳步发展。具体如中药材资源监测站点和技术信息服务网络覆盖80%以上的县级中药材产区 100种中药材质量标准显著提高   规划中还特别指出要加强中药材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和完善中药材标准,完善中药材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建立覆盖主要中药材品种的全过程追溯体系,完善中药材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等。   中药材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专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中药材标准提高和完善。制修订120种中药材国家标准 完善农药、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真菌毒素等安全性检测方法和指标,建立中药材外源性有害物质残留数据库,建立50种药食两用中药材的安全性质量控制标准 完成10种野生变种植养殖大宗中药材的安全性和质量一致性评价。建设可供社会共享的国家中药材标准信息化管理平台。   2.中药材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常用大宗中药材的全过程追溯体系。   3.中药材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现有药品检验机构的中药材检验检测能力,在中药材主要产区和集散地重点支持建设20家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 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mdash 2020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医药局 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 财政部 环境保护部 农业部 商务部 卫生计生委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林业局 保监会   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保护和发展中药材,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对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加强中药材保护、促进中药产业科学发展,按照国务院决策部署,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一)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具有扎实基础。党和国家一贯重视中药材的保护和发展。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中药材生产研究应用专业队伍初步建立,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市场监管不断加强,50余种濒危野生中药材实现了种植养殖或替代,200余种常用大宗中药材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养殖,基本满足了中医药临床用药、中药产业和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具备有利条件。随着全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食品药品安全特别是原料质量保障问题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中药材在中医药事业和健康服务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相关配套政策的实施,对中药材资源保护和绿色生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现代农业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为创新中药材生产和流通方式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全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中药材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中药材保护和发展仍然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由于土地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部分野生中药材资源流失、枯竭,中药材供应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中药材生产技术相对落后,重产量轻质量,滥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现象较为普遍,导致中药材品质下降,影响中药质量和临床疗效,损害了中医药信誉。此外,中药材生产经营管理较为粗放,供需信息交流不畅,价格起伏幅度过大,也阻碍了中药产业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ldquo 三个代表&rdquo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ldquo 四个全面&rdquo 战略布局,坚持以发展促保护、以保护谋发展,依靠科技支撑,科学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保护野生中药材资源,推动生产流通现代化和信息化,努力实现中药材优质安全、供应充足、价格平稳,促进中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整合社会资源,突出企业在中药材保护和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发挥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2.坚持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大力推动传统技术挖掘、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促进中药材科学种植养殖,切实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减少对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依赖,实现中药产业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3.坚持提高产量与提升质量相结合。强化质量优先意识,完善中药材标准体系,提高中药材生产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确保中药材市场供应和质量。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中药材资源保护与监测体系基本完善,濒危中药材供需矛盾有效缓解,常用中药材生产稳步发展 中药材科技水平大幅提升,质量持续提高 中药材现代生产流通体系初步建成,产品供应充足,市场价格稳定,中药材保护和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具体指标为:   &mdash &mdash 中药材资源监测站点和技术信息服务网络覆盖80%以上的县级中药材产区   &mdash &mdash 100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野生中药材实现种植养殖   &mdash &mdash 种植养殖中药材产量年均增长10%   &mdash &mdash 中药生产企业使用产地确定的中药材原料比例达到50%,百强中药生产企业主要中药材原料基地化率达到60%   &mdash &mdash 流通环节中药材规范化集中仓储率达到70%   &mdash &mdash 100种中药材质量标准显著提高   &mdash &mdash 全国中药材质量监督抽检覆盖率达到100%。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工程。   开展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在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基础上,开展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摸清中药资源家底。   建立全国中药资源动态监测网络。建立覆盖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区的资源监测网络,掌握资源动态变化,及时提供预警信息。   建立中药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设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区、药用动植物园、药用动植物种质资源库,保护药用种质资源及生物多样性。   专栏1 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专项   1.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推进31个省(区、市)约1000个县的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启动并完成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建立国家、省(区、市)、县(市)三级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库。   2.全国中药资源动态监测网络建设。每个省(区、市)建设2&mdash 3个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和信息服务站,逐步在资源集中的市(地)、县(市)建设监测和信息服务站点。   3.全国中药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建设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区10个,药用动植物园15个,药用动植物种质资源库3个。原生境保护药用物种5000种以上,迁地保护药用物种6500种以上,离体保存药用物种种质7000种、共10万份。   (二)实施优质中药材生产工程。   建设濒危稀缺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重点针对资源紧缺、濒危野生中药材,按照相关物种采种规范,加快人工繁育,降低对野生资源的依赖程度。   建设大宗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常用大宗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基地,鼓励野生抚育和利用山地、林地、荒地、沙漠建设中药材种植养殖生态基地,保障中成药大品种和中药饮片的原料供应。   建设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推广使用优良品种,推动制订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在适宜产区开展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种子种苗繁育,从源头保证优质中药材生产。   发展中药材产区经济。推进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鼓励中药生产企业向中药材产地延伸产业链,开展趁鲜切制和精深加工。提高中药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发展中药材绿色循环经济。突出区域特色,打造品牌中药材。   专栏2 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专项  1.濒危稀缺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建设100种中药材野生抚育、野生变种植养殖基地,重点建设麝香、人参、羚羊角、川贝母、穿山甲、沉香、冬虫夏草、石斛等濒危稀缺中药材基地。   2.大宗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中药基本药物、中药注射剂、创新中药、特色民族药等方面100种常用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基地 结合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防沙治沙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建设50种中药材生态基地。   3.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选用优良品种,建设50种中药材种子种苗专业化、规模化繁育基地。   4.中药材产区经济发展。培育150家具有符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AP)种植基地的中药材产地初加工企业,培育50家中药材产地精深加工企业。   (三)实施中药材技术创新行动。   强化中药材基础研究。开展中药材生长发育特性、药效成分形成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联性研究,深入分析中药材道地性成因,完善中药材生产的基础理论,指导中药材科学生产。   继承创新传统中药材生产技术。挖掘和继承道地中药材生产和产地加工技术,结合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创新提升,形成优质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和产地加工技术规范,加大在适宜地区推广应用的力度。   突破濒危稀缺中药材繁育技术。综合运用传统繁育方法与现代生物技术,突破一批濒危稀缺中药材的繁育瓶颈,支撑濒危稀缺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建设。   发展中药材现代化生产技术。选育优良品种,研发病虫草害绿色防治技术,发展中药材精准作业、生态种植养殖、机械化生产和现代加工等技术,提升中药材现代化生产水平。   促进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充分发挥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优势,加强协同创新,积极开展中药材功效的科学内涵研究,为开发相关健康产品提供技术支撑。   专栏3 中药材技术创新重点   1.中药材基础研究。系统掌握50种中药材生长发育特性和药效成分形成规律,以及环境和投入品使用对中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形成理论体系。   2.传统中药材生产技术继承创新。建立100种道地中药材种植养殖和产地加工标准化技术规范。   3.濒危稀缺中药材繁育技术突破。开发20种濒危稀缺中药材经济适用、品质优良的大规模繁育技术。   4.中药材现代化生产技术发展。选育100个优良中药材品种,开发50种中药材的病虫草害绿色防治技术,突破人参、三七等中药材的连作障碍,开发50项中药材测土配方施肥、硫磺熏蒸替代、机械化生产加工技术。   (四)实施中药材生产组织创新工程。   培育现代中药材生产企业。支持发达地区资本、技术、市场等资源与中药材产区自然禀赋、劳动力等优势有机结合,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发展中药材产业化生产经营,推动现代中药材生产企业逐步成为市场供应主体。   推进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支持中药生产流通企业、中药材生产企业强强联合,因地制宜,共建跨省(区、市)的集中连片中药材生产基地。   提高中药材生产组织化水平。推动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发展,实现中药材从分散生产向组织化生产转变。支持中药企业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联合发展,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提高产业化水平。   专栏4 中药材生产组织创新专项   1.现代中药材生产企业培育。培育发展5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现代中药材生产骨干企业,重点扶持1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的现代中药材生产领军企业。   2.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支持建立50个跨省(区、市)的中药材规模化共建共享基地。   (五)构建中药材质量保障体系。   提高和完善中药材标准。结合药品标准提高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编制工作,规范中药材名称和基原,完善中药材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项目,建立较完善的中药材外源性有害残留物限量标准,健全以药效为核心的中药材质量整体控制模式,提升中药材质量控制水平。   完善中药材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修订《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提升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水平。严格实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提高中药材经营、仓储、养护、运输等流通环节质量保障水平。  建立覆盖主要中药材品种的全过程追溯体系。建立中药材从种植养殖、加工、收购、储存、运输、销售到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推动中药生产企业使用源头明确的中药材原料。   完善中药材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加强药品检验机构人才队伍、设备、设施建设,加大对中药材专业市场经销的中药材、中药生产企业使用的原料中药材、中药饮片的抽样检验力度,鼓励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发展。   专栏5 中药材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专项   1.中药材标准提高和完善。制修订120种中药材国家标准 完善农药、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真菌毒素等安全性检测方法和指标,建立中药材外源性有害物质残留数据库,建立50种药食两用中药材的安全性质量控制标准 完成10种野生变种植养殖大宗中药材的安全性和质量一致性评价。建设可供社会共享的国家中药材标准信息化管理平台。   2.中药材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常用大宗中药材的全过程追溯体系。   3.中药材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现有药品检验机构的中药材检验检测能力,在中药材主要产区和集散地重点支持建设20家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   (六)构建中药材生产服务体系。   建设生产技术服务网络。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用,依托科研机构,构建全国性中药材生产技术服务网络,加强中药材生产先进适用技术转化和推广应用,促进中药材基地建设整体水平提高。   建设生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全国性中药材生产信息采集网络,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中药材生产信息及趋势预测,促进产需有效衔接,防止生产大起大落和价格暴涨暴跌。   加强中药材供应保障。依托中药生产流通企业和中药材生产企业,完善国家中药材应急储备,确保应对重大灾情、疫情及突发事件的用药需求。   专栏6 中药材生产服务体系建设专项   1.中药材生产技术服务网络建设。建设由1个国家级中心、50个区域中心、300个工作站组成的中药材生产技术服务网络,推进技术共享。   2.中药材生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设由1000个信息站点组成的中药材生产信息服务网络。   3.中药材供应保障。提高国家应急储备能力,建立100种常用中药材的国家储备。   (七)构建中药材现代流通体系。   完善中药材流通行业规范。完善常用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建立中药材包装、仓储、养护、运输行业标准,为中药材流通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建设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规划和建设现代化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配套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及现代物流配送系统,引导产销双方无缝对接,推进中药材流通体系标准化、现代化发展,初步形成从中药材种植养殖到中药材初加工、包装、仓储和运输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   专栏7 中药材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专项   1.完善中药材流通行业规范。健全200种常用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建立包装、仓储、养护、运输行业标准。   2.现代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建设。在中药材主要产区、专业市场及重要集散地,建设25个集初加工、包装、仓储、质量检验、追溯管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配送于一体的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开展社会化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推动完善中药材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濒危野生中药材资源管理,规范种植养殖中药材的生产和使用。完善药品注册管理制度,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应明确中药材原料产地,使用濒危野生中药材的,必须评估其资源保障情况 鼓励原料来源基地化,保障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发展和中药质量安全。   (二)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原则,建立反映生产经营成本、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中药材价格形成机制,完善药品集中采购评价指标和办法,引导中药生产企业建设优质中药材原料生产基地。   (三)加强行业监管工作。   加强中药材质量监管,规范中药材种植养殖种源及过程管理。强化中药材生产投入品管理,严禁滥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严厉打击掺杂使假、染色增重等不法行为。维护中药材流通秩序,加大力度查处中药材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健全交易管理和质量管理机构,加强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严禁销售假劣中药材,建立长效追责制度。   (四)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   加大对中药材保护和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强项目绩效评价,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支持作用。将中药材生产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纳入中央和地方相关支农政策支持范围。鼓励发展中药材生产保险,构建市场化的中药材生产风险分散和损失补偿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改善金融服务,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加大对中药材生产的信贷投放,为集仓储、贸易于一体的中药材供应链提供金融服务。   (五)加快专业人才培养。   加强基层中药材生产流通从业人员培训,提升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培养一支强有力的中药材资源保护、种植养殖、加工、鉴定技术和信息服务队伍。加强中药材高层次和国际化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鼓励科技创业,推动中药材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六)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发挥行业组织的桥梁纽带和行业自律作用,宣传贯彻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和标准,发布行业信息,推动企业合作,促进市场稳定,按规定开展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基地、道地中药材基地和物流管理认证。弘扬中医药文化,提高优质中药材的社会认知度,培育中药材知名品牌,推动建立现代中药材生产经营体系和服务网络。   (七)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沟通交流,做好中药材保护和发展的宣传工作,按照国际公约主动开展和参与濒危动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合法利用药用动植物资源,促进中药材种植养殖。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推动建立多方认可的中药材标准,促进中药材国际贸易便利化,鼓励优势企业&ldquo 走出去&rdquo 建立中药材基地。   (八)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中药材保护和发展的重大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协调机制,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具体落实方案,确保本规划顺利实施。
  • “十三五”期间教育部将新建70个重点实验室
    11月29日,教育部科技司发布《关于征集“十三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点建设指南的通知》。  通知中显示,新增布局重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注重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和工程的衔接,加强学科交叉和薄弱领域布局,促进实验室结构、领域、区域布局优化。  同时,通知中也指出,“十三五”择优新建数量为70个左右。原则上不与国家和教育部已有布局重复、雷同。  具体如下:关于征集“十三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点建设指南的通知  教技司〔2016〕45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央管学校:  为进一步提升高校组织高水平科学研究、培养和集聚创新人才能力,推动优势学科建设发展,经研究,拟在“十三五”期间,布局建设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现就重点建设指南征集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工作考虑  1.新增布局重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注重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和工程的衔接,加强学科交叉和薄弱领域布局,促进实验室结构、领域、区域布局优化。  2.“十三五”择优新建数量为70个左右。原则上不与国家和教育部已有布局重复、雷同。  3.重点建设指南遴选工作将在教育部科技委相关学部初选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综合评议后按程序确定。  4.对列入重点建设指南的实验室,将在“十三五”期间分批进行建设。  二、工作安排  1.请根据《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教技〔2015〕3号),结合总体工作考虑予以推荐(不局限于本校优势)。  2.央管高校每校可凝练提出不多于3项的重点建设指南建议 有关省(区、市)可结合以上要求和地方高校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凝练提出不多于3项的重点建设指南建议。  3.请按照附件格式,将推荐的重点建设指南建议于2016年12月31日前行文报送我司基础处(一式一份,同时发送电子版)。  特此通知。  联系人:科技司基础处,邵海涛,010-66096301  电子邮件:kjsjcc@moe.edu.cn  邮政编码:100816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37号教育部科技司  附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指南建议(格式)  教育部科技司  2016年11月29日
  • “985”直接转?双一流建设没这么简单
    最近各地的教育新闻大多与“双一流”相关。《湖南2020年力争3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 河南高校不能再缺席了》??一时间,各省的高校都掀起了争创“双一流”的高潮,套用网友在留言中常用的一句话,“不想创双一流的大学不是好大学”。  这一切都源自2017年新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制定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简称《实施办法》)正式印发。按照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机制。“双一流”建设成为了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又一个备受关注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双一流”怎么选  实际上,此次《实施办法》是对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细化。对于关注高等教育的人们来说是“等了很多年的一只靴子落地了”。  《实施办法》指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办法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遴选条件、遴选程序、支持方式、动态调整和组织实施作了明确。  外界对哪些高校能入选“双一流”一直多有猜测,此次公布的《实施办法》对遴选程序进行了规定,坚持公平公正、开放竞争,采取认定方式确定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  元培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洪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将有专家委员会根据《总体方案》要求和本办法,综合高校办学条件、学科水平、办学质量、主要贡献、国际影响力等情况,以及高校主管部门意见,论证确定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认定标准。根据认定标准专家委员会遴选产生拟建设高校名单,并提出意见建议,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审议确定建议名单。  老牌高校依然是支持重点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针对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要求,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战略决策。  业内人士评价说,实施多年的“211工程”“985工程”是我国高校汇集办学资源、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集结号”,而“统筹推进两个一流”是中国大学积蓄力量,冲刺国际前沿的“冲锋号”。  洪文表示,“双一流”高校建设是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战略,对未来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实际上,“双一流”与“211工程”“985工程”有很大的关联。“老牌知名高校及传统优势学科依然是各地重点支持的对象。从各省市已经公布的建设名单看,‘双一流’高校及重点、优势学科名单与传统的‘211’‘985’高校高度吻合,这也意味着‘双一流’建设具有很强的延续性,是‘211’‘985’工程的延伸。”他强调。  安徽省明确提出“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山东的积极支持对象“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驻鲁部属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工程”。就目前来看,各省份公布的“支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名单确实很多都是原来的“985工程”重点建设项目高校。  发挥自身特色是王道  在各省区市的实施方案中,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需求,因地制宜、推进特色学科建设成为一大亮点。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因地制宜正是“双一流”比“211工程”和“985工程”最大的进步,这让各个高校在发展中能更好寻找自己的位置。  根据目前各省的方案,海南省将利用自身生态优势,重点建设热带高效农业、国际旅游、热带海洋、热带医药、岛屿生态、教师教育等学科领域。甘肃将立足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兰州新区等国家级战略平台建设,明确学校发展定位和优势特色。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将学科建设与产业振兴全面对接,调整学科布局,建立电力装备、石化冶金、矿山机械、生物制药等若干个支撑学科群,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支撑引领作用。  洪文表示,《实施办法》鼓励各地区突出区位优势,重点建设特色学科。这也意味着未来国内的高校发展将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地方化的特点。各高校建设将尽量避免贪多求全、盲目跟风和同质化竞争等原有弊端,而是结合本地实际和产业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重点发展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良性高校生态环境。  人才成“争夺”关键  《实施办法》充分肯定人才的重要性,在各省区市出台的建设方案中,“人才引进和培养”都是重中之重。清华大学信息学院的一位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作为一线科研人员他对《实施办法》感受最深的就是“人才成了香饽饽”,他说, “双一流”建设计划的进军号角尚未吹响,各地、各高校的人才抢夺战已然“一触即发”。对于高校来说,一方面要从外部引进人才,一方面要保卫本地人才。  为争创“双一流”,不少高校不惜血本到处“挖”人。一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现在听说评上了长江学者就有点紧张,“因为《实施办法》提出了‘创一流’过程当中人才的重要,所以挖人的要来了”。  洪文认为,作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的主要力量,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的中心工作,优秀人才和团队将获得更好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当然与之配套的人才流动政策也是必要的,主要是要规范人才的无序流动。”他说。
  • 2024年武汉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点发布
    近日,湖北省科技厅正式发布《2024年加快推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列出了5个方面、21项重点建设任务,加快将武汉科创中心建设成为“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创新增长极,为全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根据《要点》,今年武汉科创中心将从建设世界一流东湖科学城、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培育光谷科创大走廊世界级产业集群、构建多层次高水平开放合作网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等五大方面发力。其中,围绕建设世界一流东湖科学城,《要点》提出,重点建设高质量实验室体系、构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持续打造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建高能级技术创新平台。启动湖北实验室效能提升工程,积极争创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做优做强光谷国际医学创新中心。围绕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要点》提出,重点巩固扩大武汉科创中心基础研究优势、推进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启动实施一批战略性、前瞻性基础研究项目,推进实施“尖刀”技术攻关工程,建设武汉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湾区数字技术创新中心。围绕培育光谷科创大走廊世界级产业集群,《要点》提出,重点实施“世界光谷”建设行动计划,以新型工业化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未来产业发展引领区、推动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建设运行,推动科创企业“量质齐升”。其中,实施“世界光谷”建设十大举措,打造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领域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世界光谷”建设全面起势。围绕构建多层次高水平开放合作网络,《要点》提出,强化都市圈创新协同,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共同体,推进科技支撑长江大保护,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与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和成渝、西安区域科创中心创新网络对接融合,推动形成承东启西、双向互济的创新合作格局。围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要点》提出,加快打造人才高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争创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强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融合发展的湖北路径。办好2024东湖论坛,打造全国性国际化“科普+科创”论坛品牌。
  • 202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133”重点项目计划“出炉”
    为落实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项目要求,认真落实“扩大有效投资攻坚年”的决策部署,促进全区投资平稳较快增长,更好发挥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项目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支撑引领、示范带动作用,近期,经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同意,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印发了《2022年自治区重点项目投资计划》。2022年度,宁夏回族自治区确定“133”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即:100个重点建设项目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重要支撑,30个重点预备开工项目是有力补充,30个重点前期项目是固定资产投资中长期稳定增长的有力支撑,梯次推进,相互补充。其中: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3078.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01亿元,包含重大产业项目68个,重大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项目21个,社会事业与民生改善工程11个;重点预备开工项目年度计划投资248亿元;重点前期工作项目总投资2866亿元。项目涵盖了重大产业、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民生事业等各个领域,覆盖面广、投资规模大、示范作用强,是今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持续有力增长的重要支撑。下一步,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将按照“扩大有效投资攻坚年”工作部署,牢固树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工作导向,秉承“开局就是决战、起跑就是冲刺”工作理念,协调组织各地、各部门严格对照年度目标任务,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堵点难点问题,努力打造更加优化的项目建设环境,为项目加快建设创造条件,合力推动重点建设项目加快投资进度,重点预备项目早日开工,重点前期项目加快推进前期工作,确保完成项目年度推进目标任务,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和后劲。
  • 国家卫健委发布《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参考标准》,附医疗设备配置清单
    7月3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参考标准的通知》,针对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配置做了参考标准。1.落实县域医共体有关要求,鼓励成为县域内医学影像、心电诊断、医学检验等资源共享中心。2.应至少配备90%的必备医疗设备,包括CT、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十二导联心电图机、血凝仪、麻醉机、胃肠镜、呼吸机、除颤仪、腹腔镜、救护车及消毒、集中供氧等相关设备。配备不少于10种中医诊疗和康复设备。医疗设备配置应坚持适宜适用,避免闲置浪费。3.选配设备包括:MR、血液透析机、脑电图仪、血气分析仪、骨密度仪,配备数字化智能化辅助诊疗、随访、信息采集等设备,配备提供特色医疗服务所需的设备。通知原文如下: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参考标准《中共中央办公厅&ensp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常住人口较多、区域面积较大、县城不在县域中心、县级医院服务覆盖能力不足的县,可以在县城之外选建1-2个中心卫生院,使其基本达到县级医院服务水平”。《“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依托现有资源,选建一批中心卫生院,建设一批农村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提出在全国范围内选建一批中心乡镇卫生院,重点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为落实上述要求,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综合考虑地理位置、道路交通、服务人口迁移聚集、群众看病就医需求等因素,依托已经达到《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标准(2022版)》推荐标准的乡镇卫生院,进一步加强其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在医疗上基本达到二级医院服务水平,在公共卫生上更好协同和承担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任务。发挥区域优势,为辐射范围内的居民提供较高水平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并承担对周边乡镇卫生院技术指导、人才培养等任务,受委托行使一定的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特制定本标准。一、基本条件重点建设的中心乡镇卫生院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一)遴选条件。1.所在乡镇为县级政府所在地之外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原则上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目前应已经达到《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标准(2022版)》推荐标准,在周边区域内医疗技术能力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具有领先地位,通过建设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水平。2.服务人口原则上≥10万人(服务人口计算方法为:本乡镇常住人口+流动人口+1/3∑上级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划定的辐射乡镇总人口)。3.所在地原则上与县(市)人民医院距离10公里以上或车程1小时以上。(二)承担县域辐射功能。1.能够为周边乡镇卫生院提供检验、检查、远程医疗服务。2.能够为辐射区域内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康复、急诊急救、中医药、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及特色专科等卫生健康服务。3.通过专家驻诊、人员进修、联合查房、技术培训、现场观摩方式对周边乡镇卫生院开展技术指导或帮扶工作,有效提升周边乡镇卫生院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4.承担公共卫生、应急救灾、医疗物资储备等职能。(三)房屋建筑面积。床均业务用房面积应不少于55平方米。二、功能布局(一)功能分布。业务用房宜体现以居民健康服务需求为中心,根据服务功能和服务动线,总体可分为四大区域,即:全科医疗区、专科医疗区、中医药服务区、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区。全科医疗区主要面向全体居民,提供基层首诊、转诊、会诊医疗服务。专科医疗区主要面向疾病人群,提供各类专科医疗服务。中医药服务区主要面向全体人群,提供中医药服务。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区域,主要面向全体居民,在诊前、诊中和诊后,提供妇幼保健、预防接种、传染病和慢病健康管理服务、健康体检等公共卫生服务。四大功能区应加强与住院病区、医技、急诊、行政后勤保障等其他区域的动线衔接。(二)科室设置。1.门急诊科室包括:急诊医学科、全科医学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康复医学科、中医科、口腔科、眼耳鼻咽喉科(五官科)、感染性疾病诊室(发热门诊、肠道门诊、狂犬病处置室等)、门诊手术室等。可根据实际,适当设置二级科室。可选科室:老年医学科、神经内科、精神(心理)科、重症医学科、血液透析科(室)、感染性疾病科、皮肤科、安宁疗护(临终关怀)科、内分泌科等。2.病房:内科病房(可含儿科)、外科病房(可含妇产科)、手术室、麻醉科等。3.医技科室:医学检验科(包含体液检验、血液检验、生化检验、免疫学检查等),医学影像科(CT、DR、MR、超声等),心电图室,内镜室,药剂科(中药房、西药房、药库等),消毒供应室(可以与第三方合作或上级医院合作),治疗室、处置室、手术室等。可选科室:医学检验科(包含临床细胞分子遗传检验、微生物学检验等),病理科,输血科等。4.公共卫生(预防保健)科: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儿童保健室、妇女保健室、慢性病管理科(健康管理科)、健康教育室、避孕药具室等。5.职能科室:综合办公室(党办、院办、安全生产)、医务科(质量管理科)、护理部、院感科、病案科、信息科、财务科(医保办、物价科、绩效办、审计科)等。以上科室可合并设置。可选科室:药学部(药事办)、设备科等。6.后勤保障部门:医疗器械材料库、洗衣房、非医疗材料库(办公用品、消防、应急物资、水电暖等)、保洁、安保等。以上部门可合并设置。三、医疗服务(一)急诊和急救。标准配置急诊科,规范配置抢救室。规范建设胸痛救治单元。设置急救站点、接受急救中心(站)调度,落实急诊检诊、分诊,有急救流程与规范,建立住院和手术绿色通道,熟练正确使用除颤仪、呼吸器(机)、气管插管等各种抢救设备,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能,熟练处置创伤、中毒、溺水等突发性急诊事件,能够多人配合完成基础生命支持(BLS)。急诊科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工作人员。急诊科主任由主治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医师担任。急诊科医护人员上岗前全部经过急诊专业培训,能够胜任急诊工作,定期分批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二)门诊和住院服务。1.通过3-5年建设,年诊疗人次逐步达到所在地县医院的15%以上,入院人次逐步达到所在地县级医院的10%以上,病床使用率不低于所在地乡镇卫生院平均水平。2.至少能识别和诊治100种以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中门诊和收治住院病种80种以上、中医病种50种以上(见附件1)。3.能够开展外科、妇产科、眼耳鼻咽喉科等手术病种60种以上,开展住院手术病种数30种以上,其中中医药适宜技术能够提供6类10项以上。参照《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机构内开展的二三级手术和诊断治疗性操作实行院科两级负责制。根据服务能力和诊疗科目制定手术目录,在卫生主管部门备案、社会公示并进行分级管理。由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定期评估并动态调整。4.开展物理治疗和中医医疗技术治疗项目(见附件2)30种以上。(三)特色专科服务。强化特色科室建设,增强康复医学(包括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康复护理、中医康复等)、老年医学、骨科、中医科、儿科等特色专科服务能力。至少有1个以上市级特色科室,学科在县域内有一定影响,而且特色科室住院人次占比30%。鼓励建设省级特色科室、市级或县级重点专科。(四)医疗设备配置。1.落实县域医共体有关要求,鼓励成为县域内医学影像、心电诊断、医学检验等资源共享中心。2.应至少配备90%的必备医疗设备,包括CT、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十二导联心电图机、血凝仪、麻醉机、胃肠镜、呼吸机、除颤仪、腹腔镜、救护车及消毒、集中供氧等相关设备。配备不少于10种中医诊疗和康复设备。医疗设备配置应坚持适宜适用,避免闲置浪费。3.选配设备包括:MR、血液透析机、脑电图仪、血气分析仪、骨密度仪,配备数字化智能化辅助诊疗、随访、信息采集等设备,配备提供特色医疗服务所需的设备。四、公共卫生服务(一)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常态传染病防控。在疾控中心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指导下,做好辖区传染病疫情风险管理、发热患者筛查和相关信息登记、报告以及处置工作。开展乡村两级医务人员疫情防控培训,包括传染病中西医防控知识和技能、预防接种、流行病学调查等。落实四早措施(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实现医生工作站自动生成法定传染病、食源性疾病上报信息并按程序上报。制定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演练。2.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在相对独立区域设置发热门诊,标识醒目。规范发热患者接诊和处置流程,按照“三区两通道”原则合理分区,布局和设施设备符合相关要求。发热门诊的建筑结构设计及改造、装修材料选择、给水系统设置、污废水处理、空调系统安装等参照《关于印发发热门诊建筑装备技术导则(试行)的通知》(国卫办规划函〔2020〕683号)要求执行。3.加强平急结合转换。建筑用房应体现“平急结合”转换,满足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在相对独立的区域,能够迅速设置或转换传染病救治病房,为扩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救治能力预留空间和条件。(二)健康管理服务。1.疾病筛查。根据当地疾病谱和有关工作要求,定期开展慢性病、地方病等筛查,加强上通上级医院、下联村卫生室的慢性病、地方病等防治能力,设置有慢性病诊室、体卫融合运动区及慢性病健康管理区、健康教育室,通过出诊、体检、随访等形式,强化疾病机会性筛查。2.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拓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重点人群提供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和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提供预约服务、长期处方服务以及中医“治未病”等服务。通过全(科)专(科)结合,提供综合性、持续性、协调性的高质量和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将健康档案管理、疾病随访、健康教育等服务与临床诊疗融合开展。3.分级诊疗服务。接受上级医院培训指导,建立双向转诊制度。有相对固定的转诊医院,签订双向转诊协议,提供上级医院预约诊疗服务,接收上级医院下转的疾病恢复期病人。与上级医院开展远程医疗协作,为服务区域内居民提供更高水平更加同质化的预防、医疗、康复等医疗健康服务。(三)电子健康档案普及应用。电子健康档案向居民个人开放,档案中的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信息、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和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在本人或者其监护人知情同意的基础上依法依规向个人开放,坚持安全、便捷的原则,为群众利用电子健康档案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激励居民利用健康档案,调动居民个人参与自我健康管理积极性,发挥健康档案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全周期健康管理中的基础性支撑和便民服务作用。五、人才队伍建设(一)机构人才队伍建设。1.建立有学科带头人选拔与激励机制。2.每年组织卫生技术人员(至少1名)到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进修。每年按规定选派符合条件的临床医师参加住院医师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3.每万人口至少有2名经过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合格,并注册为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全科医生,至少配备1名提供规范儿童基本医疗服务的全科医生,至少配备2名专业从事儿童保健的医生。4.临床科室至少有5名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医师。对于内科、外科等重点科室,至少各有1名由上级医院长期派驻的副高级职称及以上医师。各临床科室均有中级职称及以上医师。中医类别医师不少于5名。5.有培训合格的编码员1名,承担诊断、治疗和手术操作的分类编码工作。6.卫生技术人员占全院总人数80%以上,卫技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达到50%以上,执业(助理)医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达到60%以上。7.卫生技术人员与开放床位数比不低于1.15:1,全院护士人数与开放床位数比不低于0.4-0.6:1,医护比原则上达到1:1.3左右。8.根据人才紧缺情况,制定重症医学、儿科、影像、麻醉等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制定岗位需求表和岗位招聘计划,有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投入。(二)区域人才队伍建设。1.每年对辐射范围内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开展适应其需求的人员培训。每年向乡镇卫生院下派高年资医务人员开展“传帮带”,支持乡镇卫生院改进或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建设成为全科医生基层实践基地,依据(助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和转岗培训标准,引进先进技术和好的经验,加强与上级医院合作组建师资队伍,为参训人员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指导。六、信息化建设(一)电子病历系统。1.根据《电子病历应用管理规范(试行)》《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试行)》《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及评价标准(试行)》《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中医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要求,建设与服务需求相匹配的电子病历系统,规范电子病历临床使用与管理,促进电子病历有效共享。2.健全电子病历的制定、记录、修改、使用、存储、传输及质控等管理制度。3.按照有关要求参加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二)远程医疗系统。1.配备开展远程医疗的设施设备,实现“上下联、信息通”,能与上级医疗机构、辐射区域内乡镇卫生院和有条件的村卫生室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影像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2.有完善的远程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定期维护和及时提档升级远程医疗相关设施设备和信息技术,确保能够正常运行。3.定期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评价,对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改进和解决。(三)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根据《卫生部关于规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指导意见》(卫妇社发〔2009〕113号)文件要求,建立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居民健康管理系统,向个人开放。实现电子健康档案数据与医疗信息互联互通,提高健康档案的建立、更新、开放和应用水平。七、组织和管理(一)科学决策。重大问题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集体讨论,作出决定,按照分工抓好组织实施,支持院长依法依规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二)质量管理。鼓励成立医疗质量管理、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临床路径管理、临床用血管理、护理管理、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管理、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医院感染管理、医院输血管理、信息安全管理、医学伦理等委员会,按照规定履行职责,提升医疗质量。制定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包括管理目标、质量指标、考核项目、考核标准、考核办法等。实行院科两级质控责任制。(三)运行管理。严格履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职能,加强机构日常业务管理,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强化内部控制,提升运行管理精细化水平。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财经纪律以及相关价格政策;进一步落实《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要求,规范医保基金使用管理;严格执行医疗机构相关财务会计制度要求,合法合规组织收入。附件:门诊及收治住院基本病种.docx中医医疗技术目录.docx
  •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2008年12月30日上午,“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平台及技术保障条件”项目开工仪式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出席并宣布开工。中科院副院长江绵恒出席开工仪式,中科院副院长施尔畏、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出席并讲话。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平台及技术保障条件”项目,坐落于上海岳阳园区,新建、改扩建总建筑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投资6亿元,是中国科学院在知识创新工程三期中,围绕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在生命科学领域布局的重大项目。   据中科院上海分院党组书记、常务副院长华仁长介绍,布局在上海市岳阳园区的“人口健康与医药创新基地”,就是中科院立足我国人口、营养与健康等领域发展,围绕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在长三角地区重点建设的人口健康与医药创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1+10”科技创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创新二期、三期的探索与实践,中科院已经在上海形成了以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为主体、以生命科学、人口与健康、新药创制等领域的关键科学技术为牵引,在更大范围内调动资源、部署前沿增长点、具有较强科技创新集群能力的创新基地,成为我国生命科学与技术领域最重要的科研基地和创新平台之一,为上海乃至国家的生命科学研究做出了突出成就。   中国科学院在知识创新三期工程中,根据我国人口、营养与健康等领域发展的战略需求,并紧密围绕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在长三角地区重点建设人口健康与医药创新基地,生命科学项目即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科院院长陈晓亚指出,该项目主要面向我国人口与健康的重大科技需求,建设生命科学综合研究平台,为与法国、上海市三方共建的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与德国马谱学会共建的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营养科学研究所、健康科学研究所等研究单位在感染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生物医学、营养学、计算生物学等多个领域开展研究提供技术保障条件和实验设施,为形成开放共享技术的疾病系统生物学平台创造必要的基础设施条件。建成后将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为提高我国国民健康水平和疾病防控能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保障。“这是我国一个具有生命学科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基地”。   “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平台及技术保障条件”项目是中科院和上海市科教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已被列入2009年上海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有关专家认为,它的建成将与现有的基础设施和科研生产条件相配套,在上海形成国更加完善的硬件条件和科研环境,有利于更好地引进国际一流研究人员,对迅速提升我国生命科学研究水平,为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的人口健康、营养以及创新药物的研究提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的科教基础设施条件,为上海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国科学院创新三期战略的实施做出重大贡献。
  • 国务院印发通知:2016年开始新一轮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今天上午,国务院在中国政府网发布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提出2016年开始新一轮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到2020年,一批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通知全称“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该方案已于今年8月18日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今天公布全文。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方案》指出,多年来,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以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建设,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但同时,重点建设也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如何支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方案》规定,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强总体规划,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加快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每五年一个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同时,在财政支持方式,更加突出绩效导向,资金分配更多考虑办学质量特别是学科水平、办学特色等因素,重点向办学水平高、特色鲜明的学校倾斜,在公平竞争中体现扶优扶强扶特。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方案》的目标是,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一名985高校校领导告诉新京报(微信公号ID:bjnews_xjb) 记者:“《方案》去年就在讨论,原来是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过(就行),后来提到了深改组。”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也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高校该如何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合理选择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路径、科学规划。其中包括,拥有多个国内领先、国际前沿高水平学科的大学,全面建设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或前列 拥有若干国内前列、国际同类院校中居于优势地位的高水平学科的大学,通过学科建设带动学校进入世界同类高校前列 拥有某一高水平学科的大学,通过建设进入该学科的世界行列或前列。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来源:新京报 /p
  • 江苏公布313个十三五重点学科名单 两“仪器科学”入选
    日前,江苏省教育厅公布了“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立项学科名单,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56所高校和江苏省委党校的313个学科入选。其中东南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分别获选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4710286东南大学0804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5510287南京航空航天大学0804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 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主要由各高校从生均财政拨款中统筹安排。江苏省教育厅将在2018年省重点学科中期检查和2020年终期考核验收中,对获得“优秀”等级的学科分别给予奖补。  江苏省重点学科作为优势学科的后备力量,旨在引导和支持江苏省内高校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高校自身优势和特色,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打造学科高原,形成学科建设梯队,为打造高峰学科做好储备。  “十三五” 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分为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省重点(培育)学科和一级学科省重点建设学科。其中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的申报学科原则上为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一级学科省重点(培育)学科的申报学科原则上为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一级学科省重点建设学科的申报学科原则上为具有学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  从立项结果上来看,南京大学立项数最多,共计有20个学科入选,包括18个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和2个一级学科省重点(培育)学科。东南大学有16个学科入选,位居第二,包括15个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和1个一级学科省重点(培育)学科。苏州大学共有14个学科入选,南京师范大学共有13个学科,江苏师范大学共有11个学科,解放军理工大学共有11个学科。南京理工大学、淮海工学院、江苏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扬州大学等入选学科数也较多。“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名单
  • 福建泉州鼓励建设行业研发与检测中心
    今后一段时间,泉州市将积极推动与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共建泉州分院,重点建设精细化工材料研究所、LED技术研究所、先进制造与集成研究所等研发平台,重点支持对泉州产业发展的共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究,支持中科院系统科研成果在我市转化、应用。以国家检验检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建立技术标准服务平台和检验检测服务平台。
  • 权威解读:“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怎么选出来的?为何分为A、B类?
    p   2017年1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以下简称三部委)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双一流”建设进入实施操作阶段。 /p p   日前,“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公布,三部委有关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p p   详细名单请点击: a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0921/229706.shtml" target=" _blank" strong 权威发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 /strong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00" height=" 342" title=" 640.webp.jp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342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3e4408e6-d293-49c4-b7e4-fa2d32e259f1.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rong   一、“双一流”建设实施推进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strong /p p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2017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求,结合“双一流”建设实际,经广泛征求意见,确定总的工作原则是稳中求进、继承创新、改革发展。 /p p   稳中求进,即从建设基础出发,平稳开局,平稳过渡,平稳推进,不搞全体发动、推倒重来 继承创新,即充分考虑“211工程”“985工程”等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基础,继承好已有建设成效,同时创新建设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 改革发展,即以改革为动力,既要坚持竞争开放、动态调整,打破身份固化,强化绩效激励,又要强调改革引领、深化综合改革,切实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提高质量。 /p p   strong  二、“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是如何遴选认定的? /strong /p p   根据《总体方案》《实施办法》,“双一流”建设高校通过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产生。“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的认定遴选程序主要分为四个步骤: /p p   第一步,根据《总体方案》《实施办法》,组建“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高层次战略专家作用,具体承担遴选认定和审核建设方案的有关工作。 /p p   第二步,依托专家委员会,以学科为基础,确定遴选认定标准,产生拟建设高校名单及拟建设学科。具体分为三个环节: /p p   首先,综合考虑有关第三方评价的权威性、影响力及高校认可度,论证确定采用的第三方评价结果 /p p   然后,以中国特色学科评价为主,特别是反映人才培养和学科水平的评价,酌情参考国际评价,统筹考虑国家战略、行业区域急需、不可替代性等因素,论证形成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认定标准 /p p   最后,根据认定标准,遴选产生137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议名单,随之对应产生了拟建设学科。 /p p   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议名单基础上,综合评价论证提出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议。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重在一流学科基础上的学校整体建设、重点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重在优势学科建设,促进特色发展。 /p p   此后,根据专家委员会的建议,三部委审议确定“双一流”拟建设高校及拟建设学科名单。 /p p   第三步,确定拟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 /p p   第四步,三部委根据专家委员会意见,研究确定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报国务院批准。 /p p   其中,专家委员会根据国家需求、布局、区域发展以及政策连续性等因素,建议部分高校自主确定了一批建设学科,考虑到这批学科的特殊性,在名单中特予注明。(详情点击:重磅!“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出炉!) /p p   需要说明的是,此次遴选认定所产生的是“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重点在“建设”,是迈向世界一流的起点,而不是认定这些学校和学科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能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还要看最终的建设成效。 /p p   strong  三、对“双一流”建设高校遴选认定体现了哪些战略考虑? /strong /p p   遴选认定“双一流”建设高校,既要破除封闭固化的做法,打破终身制,又要考虑高等教育战略布局,考虑国家急需、特色鲜明、无可替代的学科。注意突出四个重点: /p p   一是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 /p p   二是鼓励和支持高水平建设。 /p p   三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布局。 /p p   四是扶持特殊需求。对于经过长期建设、具备鲜明特色且无可替代的学科或领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求,但在第三方评价中难以体现的高校予以扶持。 /p p   考虑到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整体建设任务更重,示范效应更加明显,更需要提升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打破身份固化、激发建设活力,将一流大学区分为A、B两类。这样做主要是希望督促所有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加快改革、加快发展,并推动归入B类的高校正视差距、奋起直追。 /p p   在具体工作中,将做到三个同等,即同等重视、同等建设、同等评价。同等重视,就是一视同仁,都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都是冲击世界一流的重点建设对象 同等建设,就是建设方案同等要求,政策经费等都同等覆盖 同等考核,都按照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标准评估考核,一个尺子一个标准。 /p p   strong  四、遴选认定的第三方评价是如何选择的? /strong /p p   对于大学、学科的第三方评价,目前国内、国际有几十种。选用第三方评价的原则: /p p   一是坚持中国特色,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服务国家需求、坚持传承中国文化,引导高校把“四个服务”作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简单套用国外的标准排名,不把中国特色狭义理解等同于学科特色 /p p   二是坚持综合性、多维度,利用各类评价,从各个侧面、多个维度对高校实际情况进行评价,不与单纯的人才指标、论文指标挂钩 /p p   三是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发挥综合效用。 /p p   评价大学办学质量是一个世界难题,国内外从来没有一个评价及其标准能够获得大家的一致认可。此次遴选认定制定的标准,是在现有条件下比较科学合理、共识比较广泛、负面影响比较小、相对最可行的标准。 /p p strong   五、遴选认定是一劳永逸吗? /strong /p p   三部委在总结以往重点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高等院校设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工作的推进机制,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高校认定遴选机制的改革创新。 /p p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遴选认定不是一劳永逸。“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基础,对建设过程实施动态监测,实行动态管理。建设过程中,将根据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和自评报告,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对建设成效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等情况,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加大支持力度 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提出警示并减小支持力度。 /p p   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不再具备建设条件且经警示整改仍无改善的高校及学科,及时调整出建设范围。 /p p   建设期末,将根据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及整体自评报告,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对建设成效进行期末评价。根据期末评价结果等情况,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有进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 /p p strong   六、“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的建设方案主要内容是什么? /strong /p p   经过专家论证、主管部门审核、“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审议咨询,最终形成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的建设方案。 /p p   一流大学拟建设高校,通盘考虑学校整体目标和建设学科目标,统筹安排部署 一流学科拟建设高校,把建设学科摆在建设方案的中心位置,同时也对学校学科整体建设作出长期规划安排。 /p p   建设方案由高校另行公布。 /p
  • 专家:仪器仪表将迎石化智能工厂建设机遇
    9月2日讯,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主任解怀仁表示,仪器仪表行业将在未来两年迎接石化智能工厂建设的机遇。   近年来,中国石油和石化行业新建或者扩建了不少大型一体化现代化装置,企业仪表自动化、信息化发展速度很快,在企业安全生产、降耗提质、提高整体经济消息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为石化企业实现数字化工厂提供了条件,未来10年的发展的目标是建设智能化的炼化一体化工厂。   2012年,石化智能化工厂领域所做的工作主要是改善信息基础设施、计量仪表两个基础,深化了一些管理软件的应用,打好了智能化工厂建设的基础。   解怀仁表示,中国在2013-2014年,将规划进行企业经营分析与运营监控、HSE应急指挥、能源优化、三维数字工厂、全长优化等智能工厂重点系统的建设 ,加强集成应用,支持集中的运营管理模式,达到石化行业的先进水平。2015年,中国将重点建设知识管理系统和优化控制系统,实现全面集成和构建智能工厂的基本框架,达成自动化、数字化、模型化、可视化、智能化的目的,建成千万吨级智能化炼化厂。   这些规划给国内仪器仪表行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测量系统、安全仪表系统、以及信息采集等自动化仪表都有较大的需求量。   目前国内涉及到仪器仪表制造的A股上市公司有:天瑞仪器、金卡股份、奥普光电、智云股份、广陆数测等。
  • 浙江将投8亿元建设“质监大平台”
    下沙省级检测基地年内投入使用,获批筹建的6个国家级质检中心年内要开工建设,质量信息平台要实现与金融、税务等部门互通链接,12365投诉举报平台要全省联网运行并实现执法信息化……记者近日从浙江省质监工作会议上获悉,浙江省把2012年确定为“质监大平台”建设全面推进之年,计划全年投入超过8亿元建设质监大平台,通过平台的支撑作用,提升质监系统的监管服务能力和工作效率。   浙江质监大平台包括检验检测平台和质监工作平台两个方面。   在检验检测平台建设方面,浙江省紧贴产业需求,公布了要重点建设的100个平台目录,围绕产业聚集区建设,支持筹建国家质检中心等高水平检测实验室,探索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设立高新技术领域的省级质检中心。在省级检测基地投入使用的同时,规划建设18个国家级质检中心,已经获得总局筹建批准的6个质检中心年内全部开工建设,并要求建成3个。在具体项目上,省级检测平台重点是服务高速电梯、光伏电器、物联网、生物检测仪器量传等领域。各市检测平台也各有重点,杭州的重点是LED照明产品,宁波是石化产品,湖州是竹木新材料,嘉兴是太阳能光热,绍兴是合金新材料,金华是新能源汽车,衢州抓氟硅新材料。   质监工作平台体系主要包括加快诚信平台、12365举报投诉平台和质监信息化平台建设3个方面。质量信息平台通过完善企业质量信用档案、产品质量信息记录,推进质量信用的管理。今年该平台将加快与社会信用体系链接,实现与金融机构和税务部门等部门的资源互动,加大质量失信惩戒力度 12365投诉举报平台年内要实现省市两级执法终端的联网,基层一线监管执法信息化应用达到100% 今年浙江将加快金质工程二期建设,实现信息化在质监工作各个领域和环节的应用,推广食品质量百姓信息查询系统。
  •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总数达108家
    广东省科技厅25日发布消息称,目前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总数已达108家,规模列全国首位,产生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成果,成为广东自主创新的发源地。   广东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介绍,广东的“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体系共享平台”由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   验室、省公共实验室、省重点科研基地组成。目前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总数为108家,规模列全国首位 公共实验室和重点科研基地规模分别为18家和19家。5年间,广东新增了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达10家。实验室体系产生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成果,成为了广东省自主创新的发源地。   5年来,广东省财政投入建设经费3.3亿元,带动依托单位和社会投入6.5亿元,重点建设了实验室体系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大型仪器及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和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等6大子平台。平台面向社会需求,承担大批高水平科技项目,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这些平台为广东省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带动各行业实现经济效益1500亿元。
  • 华中地区最高标准的纺织服装检测基地将在武汉建设
    10月17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推进‘链长+链主+链创’机制 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首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省将以华纺供应链为重点建设供应链平台。《湖北省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中提到,华纺供应链公司要作为链主企业,引领带动;建立华纺供应链数字化平台,以搭建供应链、重塑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以华纺供应链公司为重点,建设供应链平台,整合产业上下游资源,实现互惠共享等。湖北华纺供应链有限公司董事长齐志平介绍,华纺链为湖北省纺织服装供应链提供补链强链延链支持,承担着打造我省纺织服装产业“链主”企业的重要责任,目前华纺链重点围绕智能交易、数字工厂、智慧供应链三个方面开展服务。齐志平介绍,如在智能交易方面,华纺链不断加深对湖北各地市纺织服装企业发展现状及难点的感知,因地制宜,因企施策,结合当地产业特质针对性开展相关业务;在数字工厂方面,华纺链持续发力做好传统工厂智能化数字系统的升级改造,探索数字化场景的创新运用,提升企业数据平台化实时管理水平;在智慧供应链方面,华纺链联合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融资解决方案,推出供应链产品,并建设华中地区最高标准的纺织服装检测基地,推动设计师合作业务落地,提升“汉派服装”设计创意能力等。
  • 惠州大亚湾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揭牌
    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海油惠州炼油分公司联合建立的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日前正式揭牌,成为首个正式落户大亚湾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刁国涛,中国石油大学副校长徐春明,大亚湾区委副书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黄伟才等为实验室落成揭幕。   据了解,惠州炼油项目年加工原油1200万吨,是我国单系列加工能力最大的炼油项目,是全球第一座针对海洋高酸重质原油建设的全转化型炼厂。中国石油大学是一所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并设有研究生院的高等院校之一,科研实力雄厚。此次双方携手建立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将有利于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发挥技术优势,共同研发和推广使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实现“政、产、学、研”相结合,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达到双赢目的。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