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重大机遇

仪器信息网重大机遇专题为您整合重大机遇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重大机遇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重大机遇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重大机遇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重大机遇话题讨论。

重大机遇相关的资讯

  • 国际检测机构看好中国市场 称将迎来重大机遇
    近日,世界领先的质量与安全服务机构 Intertek 天祥集团全球首席执行官 Wolfhart Hauser 博士来华,与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天津市滨海新区、上海市浦东新区等政府机构领导进行会晤,就检验检测认证合作、上海自由贸易区服务等事宜进行会谈。针对2014年3月出台的《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实施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Wolfhart Hauser 博士表示:&ldquo 《通知》体现了中国政府加快检验检测认证市场化进程的决心,无疑是一项对行业向健康、有序发展的的改革性举措。我相信,这也将为国际检验检测机构迎来在中国市场的重大机遇。&rdquo   检验检测机构将同台竞争   据悉,目前我国检测认证机构有2.6万余家,跨国检验检测机构数占我国检测机构总数的0.5%,却占据25%的市场份额。据国家认监委预计,2014年检验检测市场规模为2,105亿元,2015年为2,574亿元。市场格局经过较大调整后,检验检测机构将在很多领域同台竞争,优势资源将得到更有效配置、整合后的规模效应也将发挥作用。   Wolfhart Hauser 博士表示,中国是全球贸易的重要参与方,Intertek 始终致力于成为全球贸易的桥梁,中国也是 Intertek 最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当前中国检验检测行业发生的改变对 Intertek 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过去在中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特殊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后恐怕不复存在,更多的国有检验检测机构转向市场化,并且通过整合和规模化道路全面参与市场竞争 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将用较公平、开放的市场化方式支持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发展,尤其是政府逐渐采信、利用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为社会、消费者和政府监管提供服务,为 Intertek 这样具有丰富国际化专业资源和服务经验的机构提供了潜在的发展机会。   作为2014年继续加大中国市场投资力度的举措之一,着眼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的开放性政策和区内企业旺盛的检验检测需求,Intertek 天祥集团已申请在区内设立新公司,凭借其在新加坡、香港等国际著名的自由贸易区长期服务的经验,将为上海自贸区的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Intertek 为建立健康市场生态努力   检验检测认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高技术服务业,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从今后发展方向看,检验检测认证是国家大力发展的新兴服务业,检验检测行业将迎来政策支持的重大机遇,其大力发展对于推动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有重要作用。   Intertek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国际领先的质量与安全服务机构,一直以来采取全球资源融合本地化的服务策略,逐步取得中国企业的广泛信赖和行业领导地位。随着市场需求与经济同步发展和改革的步步深入,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市场将呈现多元化的服务格局,行业中民族品牌与国际品牌和谐共存,跨国经营与本地化特色、综合性服务与专业专门化服务兼而有之,企业也能从中享受到最大的便利。   Wolfhart Hauser 博士对未来中国市场充满信心:&ldquo 中国是 Intertek 天祥集团最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我们与国内其他检验检测机构有着良好的竞合关系。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模式,为维护健康的市场生态,为客户、消费者及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做出更大努力。&rdquo   关于 Intertek 天祥集团   Intertek 是全球领先的质量和安全服务机构,为众多行业提供专业创新的解决方案。从审核、验货到测试、培训、咨询、质量保证及认证,Intertek 帮助客户提升产品、流程和资产的价值。Intertek 凭借其在100多个国家,超过1,000个实验室和办公室,超过36,000名员工的全球网络,帮助众多公司在全球市场中取得成 功。Intertek 可以在全球任何市场帮助客户满足终端用户对产品安全性、持久性、性能、完整性的期望和需求。
  • 体外诊断行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一、体外诊断行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1)2012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医药工业&ldquo 十二五&rdquo 发展规划》。该规划指出,要把发展先进医疗器械作为重点 发展领域,针对需求量大、应用面广的医学影像设备、体外诊断仪器等大力推进核心部件、关键技术的开发,提高设备的国产化水平。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家庭用普及型医疗器械,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数字化、信息化水平。   (2)2012年1月,国家科技部发布了《医疗器械科技产业&ldquo 十二五&rdquo 规划》。该规划指出,&ldquo 十二五&rdquo 期间,围绕重大疾病 防治和临床诊疗需求,重点开发一批适宜基层的先进实用产品和主要依赖进口的中高端产品。在诊断领域,针对疾病诊断无 创、早期、精确、低负荷、定量化等要求的发展趋势,重点支持高性能免疫分析系统、全自动高通量生化分析仪、高性能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自动化微生物检测分析仪等重点产品、核心部件以及新型诊断试剂。   (3)2012年7月,国务院出台《&ldquo 十二五&rdquo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生物产业位列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规 划强调:&ldquo 十二五&rdquo 期间,产业规模年均增速达到 20%以上。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发展路线图要求: 研究开发预防、诊断、治疗、 康复、卫生应急装备和新型生物医药材料的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形成一批适合大中型医院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 诊疗产品 大力开发高性价比、高可靠性的临床诊断、治疗、康复产品,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服务能力提升。   (4)2012年1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印发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规划提出,&ldquo 十二五&rdquo 末生物产业产值将达到4万亿,其中仅医药产业总产值就高达 3.6 万亿。关于生物医药方面的发展,未来5年将主要强调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等创新型药物品种。   二、体外诊断行业集中度提升是大势所趋   目前我国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约300~400家,主要的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有80多家,大多数的生产企业的产品往往只是集中在一两个细分市场,无法提供全系列诊断产品服务和技术支持。企业普遍规模小、品种少,行业内企业的集中度提升空间比较大。   三、试剂与仪器一体化成为趋势   完整的体外诊断行业链包括上游原料供应行业和下游需求行业。目前诊断试剂产业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上游高品质核心 原料缺乏以及大型自动化、高通量检测仪的配套设备生产能力薄弱。掌握核心原料以及配套仪器的生产成为国内企业突破的唯一出口。   四、化学发光逐渐取代酶联免疫成为主流   目前国内免疫试剂的主流仍然是酶联免疫,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化学发光技术已经取代酶联免疫成为免疫检测的主流方 法。随着化学发光免疫诊断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生产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加之政策的扶持,化学发光法在三甲以下医院有望迅 速推广,最终可能代替酶联免疫成为市场的主流。   五、分子诊断市场处在快速发展期   分子诊断虽然目前只占 IVD 市场的大约 5%,但是其增速却高于生化诊断和免疫诊断。和生化及免疫诊断试剂相比, 分子诊断试剂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窗口期短的优势,可进行定性定量检测,技术壁垒较高。分子诊断试剂是各类型诊断试剂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子行业,全球范围整体增速达到 14%,成为各大IVD 龙头企业争相开发的热点品种。目前,国外分子诊断市场较为成熟,全球市场集中度很高,70%的市场都集中在美国。   六、POCT检验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进入21世纪以来,以高新技术进步和综合应用为支撑的POCT (Point Of Care Testing)技术 ,以其传统检验设备和检 验技术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国内外取得了长足发展。其最主要特点是强调快速出结果,相对于传统的临床检验室测量时间 缩短了三分之二,从根本上大大缩短实验结果周转时间。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POCT产业的快速崛起,既顺应了市场的 需求,也为未来检验医学的发展勾勒美好的前景。目前,POCT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初的血糖检测、妊娠试验, 扩展到血凝状态、心肌损伤、酸碱平衡、感染性疾病和治疗药物浓度的检测。应用的领域也己涵盖医疗、重大疫情的监测、 食品卫生安全、环境保护、法医、军事与灾难救援等。尤其在紧急救援方面更是显现出较大的技术优势。伴随国家政策支持、 技术改进发展POCT检验在中国将会有革命性的飞速发展并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 医疗产业重大发展机遇,医疗健康创新峰会引广泛关注
    p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此次意见进一步明确,将规范和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智慧医疗、远程医疗以及医疗信息化等细分产业将受到国家重点扶持。国家卫计委规划与信息司副司长张锋认为,《意见》有利于打破信息不对称格局,提升全体人民健康医疗服务可及性。对此,有行业观察人士分析认为,互联网医疗、智慧医疗、智慧健康将再次站上风口,围绕着医疗大数据的上下游众多业务范畴,包括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健康医疗”等相关的商业模式都将得到有力推动。与此同时,智慧医疗作为集合互联网+、大数据、远程医疗、以及健康中国发展的相关理念受到各方的持续关注,作为破解我国未来医疗深度改革的重要突破手段,智慧医疗相关产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我国庞大的人口基础和市场需求缺口现状,使得智慧医疗市场潜力巨大。而物联网、大数据及互联网等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为智慧医疗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p p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和健康中国的概念,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将健康管理、自诊、自我用药、导诊、候诊、诊断、治疗、院内康复、院外康复(慢性病管理)等9个相关环节融合互联网进行深刻变革。2015年8月,《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智慧医院、远程医疗建设,普及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应用。2015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就分级诊疗提出明确的标准与目标。卫计委全面启动《健康中国建设规划(2016-2020年)》编制工作。 /p p   为积极落实《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 -2020年)》,配合实施“大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推动我国智慧医疗健康产业快速有序发展,深度解读未来我国医改政策推动下的智慧医疗发展实施路径。搭建高质量的政、产、学、研、资、用为一体的交流合作平台 由业内数十位知名院士、重量级专家领衔,多家权威机构联合主办的“2016创新医疗与大健康发展高峰论坛”将于2016年10月10-12日在上海举办。同期还将举办“2016中国(上海)创新医疗与大健康产业采购对接博览会”。 据了解,此次峰会将汇聚来自卫计委、工信部、及各地医疗卫生管理机构、科研机构、医疗健康服务机构及互联网、大数据、可穿戴设备、数字医疗器械、投融资机构以及相关信息化部门的有关领导、专家、医生、行业精英近千人与会,将全力打造中国“医疗健康”领域最具权威性和与专业性的交流互动及合作平台。 /p p   咨询参展(会)事宜,请致电组委会秘书处 /p p   022-58168876 /p p br/ /p
  • 国产自主分析仪器迎来重大机遇
    2024年4月7日,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领域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贷款贴息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确定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发展新质生产力。方案明确提出“鼓励企业更多采购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国产自主品牌设备。”各类自主分析检测仪器是目前国外对我国施行“卡脖子”的重点,要实现国家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当其冲,国产自主科研设备的发展当之无愧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方向。国产自主分析仪器安杰科技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当之无愧的“国产好仪器”1、技术创新与突破安杰科技创始人臧平安,于1987年开创了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并实现应用,该方法最大的特点是与传统检测原理不同,具有自主创新的化学反应方法。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所采用方法是将氮、硫化物从待检测液体中转换为气态进行光谱检测,由于气体浓度与吸光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现线性关系,而气体密度在平衡的化学反应体系中又与被测成份浓度呈线性关系,因此所测定的吸光度即与样品中被测成份浓度呈线性关系。因此该方法不受待测物的浊度、色度、干扰金属离子等的影响。2、性能稳定与可靠在目前自动化仪器行业中,无论是产品中的哪个组件的故障,都可能导致整个仪器停机。而安杰科技的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可以做到:(1)直线型光路设计,光源、狭缝无需切换;(2)流动式洗针池,避免交叉污染;(3)在线漏液、温度、压力实时监控,保障仪器安全运行;(4)全过程自动检测,避免人工操作引入的危险与误差。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性能参数,提供设备的关键数据并发出警报以指示潜在故障。为此,实验人员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适当的维护措施,预防计划外停机,最大限度降低额外成本,提高实验人员安全保障。3、高性价比与优质服务仪器具有全自动检测,测量速度快,抗干扰性强,绿色环保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监测、水文水资源监测、城市排水监测、石油化工环境监测、第三方监测等水质分析。安杰科技售后服务团队五星级认证,售后工程师均具有丰富的经验,拥有覆盖全国快速响应的售后服务团队,可以为客户提供高效优质的售后服务。4、自主品牌荣誉与认证本仪器先后荣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光学工程学会“金燧奖”银奖;先后入选《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成果目录》和《上海市绿色低碳技术产品名单》。5、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我国生态环境脆弱,人均资源不足,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重建生态平衡,才能协调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永共。
  • 别错过!“农村供水”迎上亿采购重大机遇
    2023年3月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发布GB/T 5750-2023《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系列标准,实施两周后,水利部出台《关于加快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自指导意见发布以来,多省份制定并推进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规划。围绕指导意见提出的“深入实施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多地明确提出建设水质检测实验室、购置水质在线检测设备、水质快检设备等利好政策,为仪器市场带来了巨大发展机遇。一、 政策跟踪七省市——安徽、山西、河北、陕西、广西、四川和浙江,已公布本次农村供水规划的投资规模,总投资额超过3766亿元人民币,惠及人口数量超亿。其中,浙江、河北、山西和安徽四省计划共建641个水质检测实验室,新增14478套净化消毒设备,并部署水质快速检测设备,以备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需求。自各省市《规划》发布以来,县级水利局迅速行动,纷纷投入采购热潮。在过去一个月内,安徽、山西、河北、陕西、广西、四川和浙江七省市在中国政府采购网上公布的“农村供水”项目采购信息已接近30条,预算总额达到5500万元。除了加强农村供水保障等基础设施建设外,水质检测和水质提升设备的采购已成为新的关注热点。随着各省农村供水质量的提升,县级水利部门对水质监测、检测与分析的需求大幅上升,进而显著推动了科学仪器市场的需求增长。农村供水项目的实施范围从大城市扩展至偏远及农村地区,为科学仪器市场拓展了新的增长机遇。特别是水质化验室对水质分析仪、紫外分光光度计 、培养箱、天平、冰箱、显微镜、紫外光灯、菌落计数器、PH计、原子吸收光谱 仪、台式浊度仪、气相色谱仪、原子荧光光度计、离子色谱仪等设备的配置需求,成为市场增长的新热点。二、新闻报道基于此,仪器信息网为了帮助广大用户更快更全的了解政策实施进展,专业编辑团队特别跟进报道,并收录至“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规划”话题,获得广大用户关注。三、线下资源对接为此,仪器信息网卓越用户服务部开展仪器信息网 25 周年“万里行”系列活动《走进知名院所——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于8月30日携手珀金埃尔默、岛津、耶拿、谱育、HORIBA、SCIEX中国等重量级厂商走进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监测所,通过实验室参观、技术研讨、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探讨仪器设备在环保检测中的应用潜力与技术优势,力求为双方的合作创造更多机遇。 四、线上直播交流与此同时,仪器信息网直播团队于8月29日举办《Easy选型:生活饮用水检测专场》,旨在汇聚行业精英,深入剖析生活饮用水检测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分享设备选型与应用的宝贵经验,直播当日近3000人观看,众多用户表达了本次政策推广以来对相关仪器及耗材选型的明确需求与态度。五、采购大数据分享仪器信息网大数据团队针对水质分析仪采购数据进行了报告,报告显示自2023年8月-2024年7月,询盘量总计达到1591条,同比增长77%,涉及采购单位包括长江水利委员会、河海大学、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等科研单位。1) 买家行业领域Top10:环保领域有绝对优势2) 买家所在地区Top10:广东、江苏、山东地区采购较多3) 产地要求分布:有明确要求产地的占比38% 4) 涉及品牌Top10如下,百灵达居首位六、广告推荐及特惠支持众所周知,仪器信息网除了实时新闻报道外,“选仪器”也是深受广大用户青睐的功能之一,“仪器优选”栏目作为用户在采购仪器初期选型调研的重要工具,当前已收录1000+品类,月均PV达到130万,每年平均为厂商提供60万条销售线索。基于此,仪器信息网仪器优选团队为厂商推荐仪器优选相关广告位“品牌直通车及金榜题名”,以便厂商及时跟进热点,抓住流量的高峰期,使品牌及产品更直接的触达客户。2024年恰逢25周年,信立方特别举办厂商回馈,特别推出“放出百万福利,最高价值5万元服务券“、”最高1500元京东卡赠送”等活动,欢迎在文章末尾处扫码填写资料查看活动详情。七、更多支持后续我们会针对政策开展慕尼黑逛展、easy选型直播等线上线下更多更深入的资源对接活动。如您需要进一步了解更多行业数据,网站数据,直播活动,广告推荐,促销政策,协调资源对接,可填写信息,仪器信息网竭诚为您服务:
  • 重大专项“基于LTCC技术的微波组件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通过验收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5月10日,由中国振华云科电子有限公司牵头承担的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基于LTCC技术的微波组件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通过专家验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项目解决了LTCC低温匹配共烧技术、层间互连通孔设计及网格地设计技术等技术难点,建立了LTCC微波组件的产品规模化生产线,形成LTCC微波组件产业集群式发展态势,初步满足了国内电子整机小型化、高频化、片式化的发展需求。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项目执行期内共申请发明专利23件,实用新型专利4件,制定企业标准9项,培养一支80人的研发团队。项目执行期内实现销售收入超5900万元、利税超190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基于LTCC技术制备的微波组件产品,打破了国外厂家的技术垄断,促进我国电子元器件制造行业的技术进步。目前,项目产品已广泛应用到相关的系统和整机单位,较好满足了相关领域的急需,将可降低我国通信、轨道交通、数字电子、医疗器械等诸多高端整机设备制造领域对国外高端电子元器件的依赖程度,有利于促进国内电子整机的国产化水平,保障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p
  •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基于形态与组学空间信息的细胞分型全脑测绘系统”现场考察会议在武汉召开
    p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a7b03cd8-f103-448e-ade8-892ac4ae02e3.jpg" title=" tpxw2018-09-20-04.jpg" alt=" tpxw2018-09-20-04.jpg" / /p p   2018年8月31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基于形态与组学空间信息的细胞分型全脑测绘系统”现场考察会议在武汉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高福出席会议并讲话。根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相关管理办法要求,本次现场考察专家组由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及同行技术专家等共11位专家组成。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叶朝辉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顾瑛院士两位专家组组长主持。 br/ /p p   高福副主任在讲话中阐述了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强调坚持“鼓励探索,突出原创,独辟蹊径,聚焦前沿,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共性导向,交叉融通”,要求聚焦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功夫。 /p p   专家组分别听取项目负责人骆清铭教授及子课题负责人的报告,并进行现场考察。专家组考察后对该项目进行认真讨论,并形成考察报告。 /p p   基金委计划局及医学科学部有关人员参加此次考察会议。 /p
  •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部委推荐)“基于可调谐红外激光的能源化学研究大型实验装置”顺利通过验收
    3月8-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组织专家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厦门大学孙世刚教授主持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教育部推荐)“基于可调谐红外激光的能源化学研究大型实验装置(项目批准号:21327901)”进行验收。会议期间,专家组认真审阅了验收材料,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孙世刚教授的项目工作报告和监理组的监理情况报告,并进行质询和现场考察。在听取仪器测试组报告、财务组验收意见及档案组审核情况报告并经过充分讨论后,专家组认为项目达到预期研制目标,符合验收要求,同意通过验收。“基于可调谐红外激光的能源化学研究大型实验装置”项目由厦门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共同承担,并由我校孙世刚院士主持。四家承担单位集中优势建设了一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波长连续可调、覆盖中红外到远红外波段的可调谐红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和以红外自由电子激光为光源的固/气和固/液表界面反射吸收红外光谱实验线站、原子力显微红外光谱实验线站、和频光谱实验线站、光解离光谱实验线站和光激发光谱实验线站五条实验线站。历时8年攻关,我校参研人员在孙世刚院士带领下建成了国际上首个红外自由电子激光反射吸收光谱实验线站,首次实现了低至200波数的宽波段电化学原位红外检测,建成的和频光谱实验线站实现了低波数皮秒级时间分辨和频光谱检测。该装置的研制为化学、物理、材料以及生物医学等相关领域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和研发平台。
  • 总局发布!检验检测行业迎来重大改革,是机遇还是挑战?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检验检测行业做优做强的指导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管局(厅、委):检验检测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高技术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提升产品质量、推动产业升级、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检验检测行业快速发展,结构持续优化,市场机制逐步完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仍存在创新能力和品牌竞争力不强、市场化集约化水平有待提升、市场秩序不够规范等问题。为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检验检测行业做优做强,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围绕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现代检验检测产业体系,推动检验检测服务业做优做强,实现集约化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深化改革。坚定不移推进经营性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改革,破除制约行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坚持创新驱动。坚持把创新作为驱动检验检测发展的第一动力,完善检验检测创新体系,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行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增强检验检测行业发展内生动力,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坚持目标导向。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明确主攻方向和突破口,统筹检验检测行业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检验检测行业集约发展。(三)总体目标。到2025年,检验检测体系更加完善,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发展环境持续优化,行业总体技术能力、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公信力显著提升,涌现一批规模效益好、技术水平高、行业信誉优的检验检测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检验检测知名品牌,打造一批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形成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现代化检验检测新格局。二、着力深化改革,推动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发展(四)推进检验检测机构改革。按照政府职能转变和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性质检验检测机构的市场化改革。科学界定检验检测机构功能定位,经营类机构要转企改制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实现市场化运作,规范经营行为,提升技术能力,着力做优做强;公益类机构要大力推进整合,优化布局结构,强化公益属性,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相关管理政策,提升职业化、专业化服务水平。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按照地方党委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积极稳妥推进检验检测机构改革,强化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公众健康安全等领域检验检测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更好服务市场监管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国有企业性质检验检测机构要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坚持以资本为纽带完善混合所有制检验检测企业治理结构和管理方式,国有资本出资人和各类非国有资本出资人以股东身份履行权利和职责,使混合所有制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加快国有企业性质检验检测机构的优化布局和结构调整,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推动国有企业性质检验检测机构率先做强做优做大。(五)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检验检测行业。鼓励民营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本投资检验检测服务,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申请相关资质,面向社会提供检验检测服务。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国有检验检测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非公有资本投资主体可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检验检测企业改制重组或国有控股上市检验检测公司增资扩股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六)打造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加强政府实验室建设,完善检验检测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创建、整合、提升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平台,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支持各地加强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促进检验检测行业与地方经济建设深度融合发展。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生产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开放共享检验检测资源,鼓励各类检验检测机构依法推进仪器设备、实验环境、标准物质等要素资源的社会共享共用,提升相关要素资源的利用效率。三、坚持创新引领,强化技术支撑能力(七)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瞄准国际技术前沿,推进检验检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实施,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基础性、公益性和产业共性技术瓶颈。研究面向基础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的跨行业通用检验检测技术,重点发展在线、快速检验检测技术,实现关键检验检测技术自主可控。推动检验检测与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和量子传感技术融合发展,引导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不断提升检验检测服务的智能化水平。鼓励检验检测机构参与检验检测仪器设备、试剂耗材、标准物质的设计研发,加强对检测方法、技术规范、仪器设备、服务模式、标识品牌等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国产仪器设备“进口替代”验证评价体系,推动仪器设备质量提升和“进口替代”。(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聚焦产业发展和民生需求,支持检验检测机构从提供单一检测服务向参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使用全生命周期提供解决方案发展,引导检验检测机构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实现“一体化”发展,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综合服务。鼓励检验检测机构与科研机构、计量技术机构、标准研究机构、认证认可机构等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一体化服务效能,加强检验检测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开展检验检测助推产业优化升级行动,支持检验检测机构牵头组建高水平创新联合体,加快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推动检验检测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产业集聚区协同创新、融合发展,引导检验检测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推进军民检验检测体系融合,促进军民检验检测资质互认,强化大型检测设备共享共用,更好服务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九)加强国家质检中心建设。围绕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先进制造业支撑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智能及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等高水平国家质检中心。支持国家质检中心积极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鼓励国家质检中心积极参与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检测评定工作,充分发挥国家质检中心的技术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强国家质检中心规范管理,严格建设标准和程序规定,完善退出机制,优化国家质检中心布局。(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围绕重点学科领域和创新方向,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加快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着力造就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支持地方政府、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培训机构以及检验检测机构开展合作办学,共建检验检测相关专业门类和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开设检验检测相关培训项目,不断增加检验检测领域的培训服务供给,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四、激发市场活力,提升质量竞争力(十一)完善市场要素资源供给。支持政府部门和金融部门完善针对检验检测行业的融资渠道和扶持政策,建立检验检测行业发展基金或科研创新基金,健全针对检验检测服务业特点的金融救助机制。支持保险部门建立检验检测服务质量保险制度,对于检验检测责任事故先行赔付,通过保险杠杆调节检验检测机构经营运行模式,提升质量竞争力。进一步打破部门垄断和行业壁垒,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营造不同所有制检验检测机构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十二)引导行业品牌建设。完善检验检测行业品牌培育、发展、激励、保护政策和机制,营造良好的检验检测品牌成长环境。鼓励检验检测机构依法进行商标注册、品牌保护,不断提升检验检测行业品牌意识、价值和形象。着力扶持、培育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信誉好的检验检测机构成为行业品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公信力,推动形成检验检测国际知名品牌。鼓励检验检测机构通过认可机构的认可,不断提升社会知名度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支持中小型检验检测机构“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一批“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十三)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围绕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检验检测内外相衔接,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拓展多双边合作机制、推动检验检测数据与结果国际互认为重点,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加强国际相关制度、标准和技术的跟踪研究。支持国内机构拓展国际业务,鼓励检验检测机构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办事处,通过合资、并购等方式加强海外布局。鼓励检验检测机构开展“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培训、实验室共建、实验室间比对、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等业务,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五、加强规范管理,提高行业公信力(十四)加大监管力度。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检验检测监管机制。建立健全部门联合监管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各自监管优势,加强信息互通和协作联动,进一步规范检验检测机构从业行为,加大重点领域及高风险领域的抽查比例,强化线上线下渠道监管,严厉打击检验检测违法行为。加快推动检验检测机构行业监管及行政处罚信息纳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构建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提高违法失信成本。积极利用“互联网+监管”“大数据”“云监管”等智慧监管手段和能力验证、实验室间比对等技术措施,加强监管方式创新,提升监管效能。(十五)强化行业自律。严格落实检验检测机构主体责任,鼓励检验检测机构通过向社会公开承诺、发布诚信声明、公开检验检测报告等方式接受社会监督。推动行业协会、商会等建立健全行业经营自律规范、自律公约和职业道德准则,规范会员行为。完善检验检测机构自查平台建设,引导行业开展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十六)加强社会监督。优化12315平台服务,畅通群众举报渠道,做到有案必查、查必有果。完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信息查询系统、检验检测报告编号查询系统等信息查询平台,鼓励社会公众和消费者对检验检测机构进行信息查询和监督。开展明察暗访工作,完善暗访线索与行政监管的衔接机制。探索建立“吹哨人”、内部举报人等制度,鼓励同业监督。六、保障措施(十七)优化营商环境。坚持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证照分离”改革工作部署。依法界定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实施范围,发布资质认定领域范围清单。全面推行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告知承诺制度,加强对机构承诺内容真实性的核查。进一步压缩资质认定许可和评审时限,精简优化许可、评审程序和内容,便利机构取证。对事业单位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集团化检验检测机构跨行业、跨区域发展等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业态积极进行政策研究,及时出台措施,持续优化检验检测市场营商环境。(十八)强化法治保障。结合地方检验检测立法工作经验,推动检验检测管理条例立法研究,进一步建立健全检验检测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相关法律制度的协调和衔接,优化完善检验检测机构经营运行、监督管理、资质认定、建设发展相关规章制度,形成完备的法律制度链条,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十九)积极争取支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发展改革、财政、税务、科技、工信等部门的支持,加强与各产业领域归口部门的协调沟通,完善工作机制,出台配套政策,推动检验检测融入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大局,形成政府引导、部门联合、社会参与的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工作格局。(二十)完善统计监测。大力推进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监测工作,完善统计调查制度和行业运行监测预警工作机制,推动建立行业监测工作队伍,不断丰富检验检测相关管理和运行数据的采集手段,提升统计监测工作质量。大力提倡检验检测行业管理信息公开,加快建设检验检测行业监测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引导社会监督。(二十一)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网络新媒体作用,结合“世界认可日”“全国检验检测机构开放日”等重要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实验室开放、科普宣传、便民检测、技术培训等各种活动,增进社会公众对检验检测行业的了解和信任,宣传检验检测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和成效,加大对检验检测违法违规典型案例的曝光力度,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诚信有为成为检验检测行业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 市场监管总局2021年9月10日
  •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基于超高帧频激光诊断的高温高压湍流燃烧研究装置”进行现场考察
    2022年8月26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谢心澄院士带队,化学科学部组织专家对拟资助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制项目(部门推荐)“基于超高帧频激光诊断的高温高压湍流燃烧研究装置”进行了现场考察,该项目由上海交通大学齐飞教授牵头负责。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和计划与政策局相关工作人员,项目推荐部门教育部、依托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及合作单位相关领导和项目组成员出席。 谢心澄副主任指出,专家组要对项目全面考察、严格把关,推动项目按期完成,项目依托单位和合作单位要为项目实施提供充分的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期待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切实提升我国先进发动机燃烧研究的综合水平和国际地位。 化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杨俊林指出,原创仪器研制是产出创新科技成果的重要基础,科学仪器研制需要面向国家需求和科学前沿,以解决基础科学问题为目标,全面支撑我国科技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手段和工具。同时,他强调了项目实施质量、建设条件保障和科技资源共享的重要性。 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院士代表依托单位感谢自然科学基金委对该项目的支持,强调上海交通大学将落实好依托单位责任,在各个方面全力支持和保障该项目的实施。 齐飞教授代表项目组汇报了项目的科学目标、研制方案、保障条件和研制基础,现场回复了专家组质询。随后,专家组实地考察了上海交通大学激光燃烧诊断实验室和拟建设的装置场地,并根据项目申请材料、负责人汇报和现场考察情况,提出了考察意见和项目实施建议,形成了考察报告,圆满完成了考察任务。
  • 水质监测仪器市场或又将迎来重大机遇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ce052030-c277-4257-bf3e-83f49587a373.jpg" title=" u=2026664098,1567044085& amp fm=11& amp gp=0.jpg" alt=" u=2026664098,1567044085& amp fm=11& amp gp=0.jpg" /   /p p   去年,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公布了全国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名单。据了解,此次公布的全国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流域共16个,国家发改委将通过政策资金支持、改善试点流域水环境质量等一系列措施,在全国探索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流域治理与发展模式。 br/ /p p   据本网搜集整理,这些试点流域包括:重庆市龙溪河流域、四川省沱江流域(内江段)、青海省湟水流域(西宁段)、内蒙古自治区乌梁素海流域、江西省抚河流域(抚州段)、江苏省西太湖流域、河北省北戴河近岸流域、福建省闽江下游南港流域、湖北省泗河流域、云南省洱海流域、山东省沂河流域、湖南省大通湖流域、广西壮族自治区九洲江流域、浙江省南太湖流域(湖州段)、辽宁省三河流域等等。不同流域的投资从几亿到上百亿不等。 br/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9463189d-7ace-491c-a517-6a222daf008e.jpg" title=" 93d744b0c76fc5439f7627c4ce763c5d.jpg" alt=" 93d744b0c76fc5439f7627c4ce763c5d.jpg" / /p p   根据《通知》规划,该试点期限为三年,即从2018年到2020年。通过3年努力,水环境质量较差试点流域出水国控考核断面水质提高一个等级或主要污染物浓度改善20%以上,入河(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水质良好试点流域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生态系统得到改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升。 br/   可以预见,这些试点流域在今后三年内,必将会积极建立生态安全监控预警体系和水质监测预警体系,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以保障水生态和水质安全,这也将驱动相关地区水质监测仪器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 /p
  • 佳明测控:CEMS迎来“十二五”重大机遇期
    仪器信息网讯 经过2008年前后的大幅增长,自2010年至今,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CEMS)市场似乎进入了“收缩期”。   但是,最近一些宏观数据似乎预示着CEMS市场将重新启动。2012年9月,环境保护部公布了2011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数据,其中显示列入“十二五”规划考核的四项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氨氮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实现同比下降,但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却比2010年上升了5.74%。另外,有人认为脱硝会成为“十二五”后期的重中之重,“十二五”余下三年脱硝设备及用于脱硝监测的CEMS可能呈现规模式增长,甚至有可能重现2008年前后脱硫设备及监测用CEMS市场的盛况。那么,氮氧化物监测是否真的会带来CEMS的规模式增长呢?   带着上述疑问,仪器信息网近期拜访或电话采访了部分国内外CEMS研发、生产企业。2013年1月初,国内著名CEMS制造商青岛佳明测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佳明测控”)相关负责人向仪器信息网阐述了其对国内CEMS市场的观点与看法。   佳明测控创建于1995年,是一家专业生产环境监测设备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1997年自主研发的YSB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率先通过国家环保部的检定,该项技术在2000年通过了由国家环保部魏复盛院士主持的科技成果鉴定,是国内首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连续监测系统生产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其CEMS已经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对于氮氧化物监测对未来CEMS市场的影响,佳明测控方表示,根据国家环保部《2010 年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我国废气排放国控企业有3472家,其中超过 1500家为火电企业,按照每家平均 2台发电机组、每台发电机组的脱硝装置安装4套CEMS来测算,预计“十二五”期间将带来12000套左右CEMS的市场需求 其他非国控电厂、工业锅炉和水泥等行业脱硝设施烟气监测也将有较大市场。此外,2012年1月1号开始实施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从2014 年7 月1 日起,除特殊机组氮氧化物排放量限值为200毫克/立方米外,其余限值要求为100 毫克/立方米。新的限值要求对CEMS的更新及技术推进将会有明显的影响。从国家政策的支持情况看来,火电脱硝氮氧化物减排无疑将成为“十二五”大气污染物减排的重中之重,也将给脱硫、脱硝在线监测市场带来巨大的机会。   近几年,运营维护(运维)领域逐渐活跃,已经成为CEMS行业的重点业务范围,多数CEMS企业开拓或扩大运维业务,以此来争取产品更换的市场先机。佳明测控是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监测行业解决方案供应商,也是国内较早进入环境监测第三方运营维护服务行业的企业之一,在全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安徽、广东、四川等多个省市建立了13个运营维护中心,形成了运维服务的规模化、网络化、连锁化。对此,佳明测控又是怎样看待的呢?   就上述问题佳明测控方表示,随着国家强化环保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监测系统第三方运营市场化管理等相关政策的提出,第三方运营维护作为一项新兴的环境保护服务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市场已基本经达到饱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应是推动环境服务业发展。环境服务业的转型将引导环保产业由设备制造、工程建设等领域向综合环境服务领域转型,环保企业由提供设备、工程等服务逐渐向综合环境服务商转变,产业将实现从单一产业链向全产业链的发展。环境服务业是环保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和方向,是环保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   佳明测控积极谋求向环保服务商的转型,将环保服务作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重点。为满足国内市场对环保企业技术、产品和服务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佳明测控将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产品技术水平,保证监测数据的持续、准确和真实。并致力于设备运行管理,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品质,保证监测仪器的正常使用,降低客户监测运维成本,带动整个环保监测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从制造到服务,佳明测控已逐渐迈上新的发展之路,并将走出一条以专业服务为核心、多种业务模式灵活运用的转型之路。   对于CEMS的技术,佳明测控采用了国际上主流的紫外差分吸收光谱方法(DOAS)。其基本原理是以被测气体在紫外和可见光波段的差分吸收光谱特征为基础,通过差分吸收光谱强度来反演气体的浓度。与其他传统光学监测方法相比,可同时监测多种成分,具有稳定性高、系统维护量小、响应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紫外差分吸收光谱法能够克服被测组分之间的干扰,并且烟气中的其他气体成分对测量结果和测量精度影响可以忽略,测量精度高。同时由于紫外波段不受水汽的影响,此监测方法特别适合脱硫脱硝后水汽含量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浓度低时的应用。   谈及“十二五”后期的发展,佳明测控方强调,公司作为国内最早的CEMS生产、集成商之一。未来三年,公司将根据国家环境保护要求积极开发新型产品,促进产品优化升级,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巩固公司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同时,佳明测控将致力于环保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业带动设备制造业,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加速环保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升环保产业的整体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撰稿:杨景娜
  • 当超声“碰到”神经元,脑科学有了新工具——记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基于超声辐射力的深部脑刺激与神经调控仪器”
    项目组科研人员与同行专家交流合影。 研究团队供图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实验室里,一台高精尖仪器一排排控制灯交替闪烁。一万多个探头发出超声波形成的操控声场,如同“上帝之手”穿过实验动物的颅骨,直抵大脑深处,精准“触碰”一些神经元,产生仅仅几微米的细微形变,被磁共振仪敏锐捕捉到。“亮了!亮了!”深圳先进院研究员郑海荣看到,磁共振图像上黑漆漆的实验动物大脑中间出现白色的小亮点,犹如在脑科学的未知宇宙中点亮一颗新的星球。2019年初,郑海荣团队迎来里程碑式的一天,这也是他们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支持下开发“基于超声辐射力的深部脑刺激与神经调控仪器”的第4年。如今项目顺利结题,这台原创的高端科研仪器已进入产业化阶段。“科研需要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回首研发历程,郑海荣向《中国科学报》表示,“6年来,一步步攻克科学难题、一个个突破工程难关,离不开整个团队攀登科学高峰的坚定信念和持久韧劲。”解脑科学“刚需”之急近年来,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氏症、抑郁症、癫痫等脑疾病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患者数量剧增,脑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越发严重,已成为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然而,从科学上看,脑疾病发病机制仍不清晰,其诊治仍然是重大医学难题。“国际上脑科学研究者已经认识到,帕金森病、抑郁症等疾病多与深部脑区核团病变有关,对核团及其所在环路的神经调控是疾病治疗和科学研究的基本途径之一。”郑海荣表示。多年来,科学家将电、磁、光等技术与神经科学相结合,产生了脑深部电刺激、磁刺激、光遗传学等神经刺激与调控技术。但是,由于各自物理属性的不同,如何实现无创、精准对大脑深部进行有效调控仍面临严峻挑战。因此,脑科学面临的“刚需”是开发出一种适用于灵长类动物和人类、可无创到达大脑深部的刺激与调控工具。2013年前后,从事物理医学成像研究的郑海荣开始思考,有没有可能利用超声波来操控神经元活动。这个想法并不是天方夜谭。据了解,超声是一种机械波,医学上利用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的波散射来成像,就是大家熟悉的B超。早在几十年前,科学家曾观察到,超声波能够通过“声辐射力”让声场中的微小颗粒产生移动。不过,从来没有人尝试过专门设计一台这样的仪器,用超声波辐射力实现对大脑中神经元的“隔空探物”。基于此前对超声辐射力的研究,郑海荣团队下决心对“基于超声辐射力的深部脑刺激与神经调控仪器”进行自主研发,经多轮严格论证,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支持。啃原创仪器“硬骨头”“虽然我们之前做过体量小一些的成像仪器,但这个项目从科学验证到工程实践面临的挑战非常大,刚开始心里也不太有底。”郑海荣坦承。一开始,他们就做好了啃“硬骨头”的打算。这台仪器共有4个关键部件,包括超声面阵辐射力产生与发射部件、超声电子指向与时间反演控制部件、磁共振导航超声刺激定位部件和多模态刺激反应监测部件。其中,超声面阵辐射力产生与发射部件中包含16384个阵元的面阵列超声辐射力发生器。“我们做的是原创仪器,不仅仪器国际上没有,连其器件和部件在国际市场上也买不到现成的,只能利用基础材料、元器件和芯片,在深圳自主设计、自主加工、自主调试和验证。”郑海荣介绍。更大的困难还在科学和工程上。他们遇到的第一道难题便是如何让超声波安全“穿过”颅骨。在体外实验阶段,研究人员已经实现了用面阵列超声换能器发射的声辐射力“点亮”神经元。为模拟动物体内环境,仪器部件被置于水中,如果跨过颅骨能“击出”水花则代表超声辐射力发挥作用。“外边(超声)打得挺激烈,(颅骨)里边却没丝毫动静、一点水花都没有,超声波几乎完全被颅骨散射和吸收了。”在前期屡败屡战的实验中,大家互相鼓励坚持下去。郑海荣说:“就像在挖一条隧道,没挖通之前总是黑暗笼罩,谁也不知道已经挖了多少,但只要确定大概的方向,坚持下去,终究会看到光明。”为打通这条“隧道”,他们回到科学理论中,引入非均匀多层介质中的“时间反演”理论,对每一个声信号通道的时空传播特征进行模拟、计算、调控与调试,实现各通道间纳秒级高精度控制,最终成功让上万个超声通道协同工作,“齐心协力”安全地穿过颅骨,精准聚焦在预定靶点,而且不引起脑组织损伤。一个通俗的解释是,就像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雪花》节目中,从节目结束时每位小演员的站位开始,通过“倒放”的方式确认每位小演员的出发时间、地点和行走路径。第二道难题是如何用核磁共振成像灵敏地检测到超声辐射力给神经元带来的4~5微米的精细变化。这事关刺激的精准,但超声本身“看不到”颅内自己的轨迹。为此,在项目支持下,他们坚持不懈开展攻关,发挥磁/声兼容的优势,创造性地研制了“快速磁共振射频激发与梯度编码成像技术、磁共振声辐射力成像技术”,用于监测超声辐射力刺激引起的微形变,有效地提高磁共振成像的时空分辨率和灵敏度,实现磁共振对于声波轨迹和靶点的敏感捕捉和可视化。2019年初,项目进行到第4年,研究团队终于解决这个问题,在“隧道”中迎来一束光明。合作才能融通高端科研仪器的研制不仅需要开创前沿科学理论,也要挑战诸多工程技术极限,只有团队相互协作、密切配合,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该项目汇集了来自多家科研机构、不同学科背景的多个团队,70多位研究人员在统一的目标下开展分工合作。据郑海荣介绍,由他带领的深圳先进院团队主要承担超声辐射力高密度面阵辐射力发生器、万通道电子控制系统及实时磁共振刺激定位成像部件等仪器主体部分研制。强梯度声场设计工作主要由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团队承担,刺激效果对标与标定工作由清华大学团队承担,神经生物学基础机制工作由浙江大学等团队承担,刺激的应用效果工作由首都医科大学、苏州大学团队承担。几年实践下来,多学科交叉团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组织模式。“我们整个大仪器团队划分为12个小组,每周召开一次小组会,每月召开一次大组会,会议纪要有厚厚的几大本。”郑海荣介绍。研究成员表示,这样的机制形成了不同学科背景研究人员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围绕同一目标共同攻关的良好氛围,为高效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如今,这台由中国科学家独创的高端仪器已经成为脑科学研究领域的“抢手货”。团队核心成员之一、深圳先进院研究员牛丽丽告诉《中国科学报》,目前已经有超过40家国内外科研机构使用了超声刺激仪器,主要应用在有癫痫、帕金森病、抑郁症、成瘾等疾病的小动物和非人灵长类大动物实验中,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了验证。面向未来,让更多科学家用上这种仪器、助力人类脑疾病诊疗,是团队成员共同的期待。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座谈会在津举行
    6月4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组织实施情况座谈会在天津滨海新区举行。天津市委副书记、滨海新区区委书记何立峰会见了卫生部副部长刘谦一行,共同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书记苟利军参加会见并主持座谈会。中科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和刘昌孝出席。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滨海新区,部分高校有关负责同志参加座谈会。会后,天津市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向滨海新区递交了《天津市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建设目标责任书》。   何立峰首先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刘谦副部长一行来津检查指导工作表示欢迎,对卫生部长期以来给予天津工作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他说,充分发挥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是中央赋予天津和滨海新区的重大任务。当前,我们正在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对天津工作的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构筑高端高质高新化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提高科技研发水平,全力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何立峰说,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我国医药产业加快发展的战略举措。天津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并将其列为本市八大优势支柱产业之一,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政策措施,推进产学研结合,组织科技攻关,积极抢占发展制高点,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目前,联合研究院综合性平台已经建成使用,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初具规模,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和项目落户。天津生物医药产业正在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发展空间。我们将充分发挥天津的区位、交通、政策、人才、市场等优势,不断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考察团此行来津,对天津工作是一次有力推动,我们要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拓宽视野,创新机制,努力把天津打造成为生物医药研发转化和产业发展基地。   刘谦对天津在推进“重大新药创制”组织实施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进展给予充分肯定。他说,近年来,天津在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和增强创新药物研发能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取得了很好成绩,希望天津在推进重大专项和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方面继续加大力度,走在前列,为推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工作做出新的贡献,卫生部将一如既往地给予支持和帮助。   截至目前,本市共承担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39个课题,获中央财政拨款3.8亿元。通过专项实施,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新药,建立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技术平台,形成支撑我国药业自主发展的新药创新能力与技术体系。   在津期间,刘谦一行先后到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天津药物研究院、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市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进行调研,并听取有关情况汇报。   生物医药“滨海模式”   以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为代表,通过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本市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以“政府搭台,市场机制 国有资产,企业运行 不设围墙,开放联合 国际认证,互利共赢”为特征的“滨海模式”,通过高效整合现有资源,与重点科研单位优势互补,合力搭建国际化、高水平的平台体系。   如今,联合研究院综合性大平台已建成使用,先后引进了106个研发团队和项目,其中76个项目已经入驻研究院,海外项目超过50%,带动了一批国内外项目组成员为天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服务。预计到今年底,将有100个团队在研究院从事研发工作。
  • 看好中国半导体机遇,默克电在华最大投资敲定
    5月31日,默克公司通过云签约的形式,正式签约落户苏州张家港市,默克将通过其于电子科技业务在华最大单笔投资进一步聚焦半导体产业链,在张家港投资建设的项目包含半导体材料生产基地、仓库和运营中心的先进半导体一体化基地。近日,国务院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指出要加快推进重大外资项目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在已纳入工作专班、开辟绿色通道推进的重大外资项目基础上,充分发挥重大外资项目牵引带动作用,尽快论证启动投资数额大、带动作用强、产业链上下游覆盖面广的重大外资项目。2022年初,默克电子科技公布了“向上进击”中国投资倍增计划,预计于2025年前向其电子科技业务新增在华投资至少10亿元人民币(约1.3亿欧元),新增投资将聚焦芯片制造领域。作为“向上进击”中国投资倍增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默克先进半导体一体化基地选址位于江苏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占地面积约69亩,新建的是半导体薄膜材料和电子特种气体的量产工厂,化学品仓库和运营中心。默克方面表示,该基地成立后,将能够用更快的响应速度为中国本地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供综合性的材料解决方案,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可靠性和全面助力国内外半导体产业协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默克公司执行董事会成员兼电子科技业务首席执行官毕康明表示:“伴随‘向上进击’计划的进一步推进,默克将在2025年前在全球范围内投资至少30亿欧元。对公司来说,中国是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持续深耕中国市场也是我们的‘必胜之战’。中国的‘十四五’规划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决策,这也将为未来中国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奠定坚实的基础,而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也意味着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持续强劲需求。”“全球每年约有半数以上的芯片都流向中国市场,伴随着国内芯片制造商前所未有的产能投资与扩张,中国也正崛起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集成电路制造市场。我们坚信,中国半导体产业和整个电子信息产业正处在一个黄金发展机遇期。”默克中国总裁兼电子科技业务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安高博表示。
  • “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交流汇报会议召开
    近日,“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临床前药物代谢平台研究课题组根据重大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的要求,在中国药科大学组织召开了临床前药物代谢平台课题交流汇报会。会议由平台领域责任专家王广基教授主持,科技部生物中心有关人员参加了会议。   会上,各临床前药物代谢平台课题负责人围绕“十一五”期间平台的建设目标,分别汇报了前期已经开展的工作和下一步工作计划,并就平台基础条件、体系建设、项目成果、特色及特点以及结题考核指标展开了热烈讨论,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此次会议的召开对于加强临床前药物代谢平台课题的过程管理、顺利实施和圆满结题具有重要意义。平台的建设,要瞄准国际前沿,把握基本国情,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充分发挥平台在新药研发中的引领作用、辐射作用以及集成创新作用 要面对生物经济的发展新机遇以及金融危机的新挑战,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新的贡献,为“十二五”健康产业的飞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全球研发中心东移的“中国机遇”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亚洲研发支出占全球比重预计今年可达36.7%,超过美洲成为全球第一   近期引起热议的摩托罗拉移动技术公司中国裁员事件中,有一个被外界忽视的细节,那就是摩托罗拉在全球仅保留3个研发中心,两个位于美国,一个仍在北京。业内人士认为,这表明尽管遭遇跨国企业裁员风浪,中国仍在成长为全球重要的研发基地。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2009年到2011年,亚洲研发支出占全球比重从33.6%上升到35.5%,预计今年将达36.7%,超过美洲成为全球第一 2000年到2005年,跨国公司在中国和印度的研发投资增长了17%,在欧洲的增幅则为5.2% 2010年,跨国公司在亚洲的研发投入比2009年增加了38.45%……在日趋明显的全球研发中心东移趋势中,中国成为重要推动力量。   跨国公司更加青睐中国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在中国的研发中心作为其亚太研发总部,有些甚至升级为全球技术研发中心   作为研发全球化的主导力量,跨国公司正强力推动全球研发中心的形成和转移。Booz咨询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01年至2010年,全球1000强跨国公司研发投入从3530亿美元增长到55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5%。其中,2010年同比增长9.3%,占全球研发比重为47.8%。   在亚洲,跨国公司日益强化其创新布局,加速全球研发中心东移。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张换兆博士介绍,跨国公司2010年在亚洲的研发投入同比增加38.45%。美国跨国公司在欧洲、加拿大等地区的研发投资从20世纪90年代的90%下降到2006年的80%,目前还在持续下降。而美国跨国公司在除日本外的其他亚洲国家的研发投资,则从1997年的5%上升到2008年的14%。   具有市场、人才、政策等多方面优势的中国则备受跨国公司青睐。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在中国的研发中心作为其亚太研发总部,有些甚至升级为全球技术研发中心,如通用电气、埃克森美孚、英特尔等。在研究方向上,则不断加强基础型、创新型本地化研究。据2012年巴特尔研发杂志调查显示,美国企业研发中心在亚洲的数量占其全部数量的31%,其中16%在中国。30%的受调查美国企业计划在中国增加研发投资,高于北美、印度的24%和其他地区的22%。   记者从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了解到,根据对国家88家高新区9223家“三资”企业的最新调查显示,在高新区设立的科技机构数量为2090家。北京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杨建华告诉记者,中关村是跨国企业研发机构最早的聚集区,对于这次全球研发中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判断,一直在密切关注并会进行多维度分析。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关村设立了近200家分支机构,其中研发机构有近百家。成都高新区科技局局长林涛则介绍,地处西部的成都高新区近年来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价值链,吸引了包括通用电气、飞利浦等60余家全球知名企业的研发中心。   “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政策等优势往往被跨国企业看好。比如生物科技领域的研发目前已出现向我国转移的趋势,就是因为我国在临床试验、生物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优势。”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张学记说,“但要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和高端人才培养质量。”   数据显示,2010年,外资企业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的数量、这些研发机构的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以及研发人员数量,均占我国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的近30%。“跨国公司日益成为我国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张换兆表示。   全球范围配置创新资源   以企业国际化为重点,大力支持市场的国际开拓、资源的全球配置、研发的国际合作、产业价值链的全球布局   张换兆认为,从国家层面看,各国已经深刻意识到要应对气候变化、食品安全、疾病及新能源等全球性问题,必须动员全球力量一起攻克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要想在全球竞争中立足,就必须不断加大研发投资,通过合资企业、合作协议和战略联盟、并购等外向型策略掌握技术垄断权,继而通过在国外开展应用性开发和新产品设计赢得当地市场。   专家认为,全球研发中心发生转移必须具备多方面条件: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是深层驱动力 重大科技成就、科学大师及大批科技人才是强大牵引力 创新型思想观念的良好环境是重要保障 不断强化的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各国政府的政策布局也是催化剂。而全球研发中心的形成和转移,能够折射出国际经济及政治格局的变化。   多极化是这些新特点与趋势中的核心要素。“亚洲经济目前的多极化格局,从根本上决定了任何一个亚洲国家都难以单独支撑起全球研发中心地位。”张换兆说。   虽然优化的多极结构能够带来多赢结果,但对我国而言,要想成功把握全球研发中心的转移机遇,就必须做好全方位准备。   张换兆建议,一是通过相关合作机制,统筹运用亚洲其他国家的优势创新资源,加强与日本、韩国、印度、东盟10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二是全面提升科研产出质量,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为承担全球研发中心建设重任打好根基 三是尽快确立更加积极主动的引导外资研发机构发展的思路,支持、规范外资在华研发活动,营造培育全球研发中心的开放环境 四是根据我国国情重点发展关系我国未来发展的产业,不断培育具有世界规模和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使其成为全球研发中心建设的主力军。   对此,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表示,“作为国家自主创新战略高地,中关村将紧紧把握这次转移机遇,坚持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利用创新资源,实现国际化和本地化协同发展 持续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 以企业国际化为重点,大力支持市场的国际开拓、资源的全球配置、研发的国际合作、产业价值链的全球布局。”
  • 从2024《政府工作报告》看科学仪器产业机遇
    2024年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李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 “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让我们从总理的这份报告中,看2024年科学仪器产业的发展机遇。  一、2023年工作回顾  ——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有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丰硕,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第四代核电机组等高端装备研制取得长足进展,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8.6%。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持续提升。  ———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改善。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地表水和近岸海域水质持续好转。“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启动。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全年新增装机超过全球一半。  ——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加强重点领域支出保障,全年新增税费优惠超过2.2万亿元,增发1万亿元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货币政策精准有力,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下调政策利率,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普惠小微、绿色发展等贷款大幅增长。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抓好水土流失、荒漠化综合防治。加强生态环保督察。制定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政策。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启动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和园区建设。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  二、从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看仪器产业机遇  产业链、供应链  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  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  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  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  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  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部署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  加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  完善国家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  推进共性技术平台、中试验证平台建设  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牵头重大攻关任务  深化科技评价、科技奖励、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改革  健全“揭榜挂帅”机制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举措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  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  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000亿元  加大吸引外资力度  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  加强外商投资服务保障,打造“投资中国”品牌  赋予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更多自主权  粮食与农产品  加强病虫害和动物疫病防控  加大种业振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  生态文明、绿色低碳  深入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  强化固体废物、新污染物、塑料污染治理  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  促进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应用  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  碳达峰碳中和  扎实开展“碳达峰十大行动”  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能力  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  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2024《政府工作报告》为科学仪器行业指明了今年的工作方向,但如何破壁融合,重启新一轮增长,还需科学仪器产业深入研讨。  2024年4月17-19日,由仪器信息网(instrument.com.cn)主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我要测网(woyaoce.cn)、中国科学院高端光学显微成像技术联盟等单位协办的“第十七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4)”将在苏州召开。  本届ACCSI以“破壁融合,重启增长”为主题,汇聚“政、产、学、研、用、资、媒”等各方人士,力争把最新的产业发展政策、最热点的市场需求信息、最新的技术进展及成果等在最短的时间内呈现给各位参会代表。会议期间将颁发多项年度行业大奖,引领科学仪器产业及检验检测方向。欢迎报名参会!  联系方式:  (1)官网报名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accsi/2024/index  (2)报告及参会报名: 17600646530 黄女士  (3)赞助及媒体合作: 13552834693 魏先生  微信添加accsi2006或发邮件至accsi@instrument.com.cn (注明单位、姓名、手机)咨询报名。
  • 2021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发布,拟资助9个重大项目
    8月5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十四五”第一批重大项目指南及申请注意事项。其中,2021年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共发布12个重大项目指南,拟资助9个重大项目,项目申请的直接费用预算不得超过1500万元/项。 2021年工程与材料科学部12个重大项目指南如下:1、“基于能量耗散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强-韧性关联重构”重大项目指南2、“高频高效电机用新型非晶软磁材料”重大项目指南3、“第三代半导体中压电-电/光耦合新效应、材料与器件研究”重大项目指南4、“干热岩地热资源开采机理与方法”重大项目指南5、“瞬态折展变形机构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基础”重大项目指南6、“规模化多能协同存储与能质调控”重大项目指南7、“高压电缆聚烯烃绝缘性能强化”重大项目指南8、“重大基础设施服役安全智能诊断”重大项目指南9、“梯级水电枢纽群巨灾风险评估与防控”重大项目指南10、“城市污水资源化与安全利用”重大项目指南11、“极地环境载荷及其与海洋结构物的耦合特性”重大项目指南12、“内禀功能耦合MA2Z4材料”重大项目指南12个重大项目指南关键内容如下:“基于能量耗散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强-韧性关联重构”重大项目指南一、科学目标针对构型化复合面临的强韧化机理不清、设计调控难等瓶颈问题,研究能量耗散及变形非局域化的新原理和新技术,阐明复合构型的能量耗散机理,提出力学性能和使役行为的能量学判据,建立复合构型跨尺度设计准则,突破强-韧性倒置关系并实现关联重构,为制备高强韧金属基复合材料奠定理论基础。二、研究内容(一)金属基复合材料强-韧性关联的能耗机理。研究复合结构基元和界面的能量耗散行为,探究能耗方式对变形、断裂等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揭示复合构型能量耗散的新机理,构建“复合构型-能量耗散-力学性能”的构效关系。(二)构型化金属基复合材料跨尺度设计原理。构建能量守恒与构型化复合相结合的跨尺度力学拟实模型,研究复合构型对能量-应力-应变的分配规律和影响机制,提出相对应的能量学判据,指导高强韧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反向设计。(三)金属基复合材料构型化复合制备技术。发展跨尺度、精准调控复合构型的制备新技术,研究多相多尺度复合结构基元之间的限域作用规律,揭示复合构型和界面的形成与演化机制,实现高强韧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三、申请要求(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基于能量耗散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强-韧性关联重构”,申请代码1选择E0105。(二)咨询电话:010-62327144。 “高频高效电机用新型非晶软磁材料”重大项目指南一、科学目标以高频高效电机铁芯为应用导向,研发出兼具高非晶形成能力、高饱和磁感强度和低磁致伸缩系数的新一代软磁非晶合金材料,形成软磁非晶材料高效研发的新技术,获得非晶铁芯低成本加工成型新工艺,突破非晶铁芯制造难题,为高频高效非晶电机在高端装备中的广泛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二、研究内容(一)软磁非晶合金的形成机理及其性能调控规律。研究软磁非晶合金形成过程中熔体结构的演化规律,揭示软磁非晶合金的形成机理;探明软磁非晶合金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磁性能、力学性能的关联性及其调控规律。(二)新型高性能软磁非晶合金的高效开发技术。建立软磁非晶合金的高效制备和集成化性能表征的新方法,获得兼具高非晶形成能力、高饱和磁感强度(1.8T以上)和低磁致伸缩系数的新一代软磁非晶合金。(三)新型软磁非晶合金的加工性能优化。探明非晶铁芯加工过程中结构和力学性能的演化规律,发展非晶合金塑性调控的新方法,探索软磁非晶铁芯塑性加工的新工艺,实现非晶铁芯的低成本和高效率加工。(四)基于新型软磁非晶合金的高频高效电机开发。发展高速非晶电机的损耗精细计算、分离理论及效率准确测试的方法和关键技术,优化非晶铁芯和高频高效非晶电机的结构,研制新一代高频高效非晶电机示范性样机。三、申请要求(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高频高效电机用非晶软磁材料基础问题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106。(二)咨询电话:010-62327144。 “第三代半导体中压电-电/光耦合新效应、材料与器件研究”重大项目指南 一、科学目标针对第三代半导体器件中压电极化制约大功率晶体管和发光二极管性能的瓶颈问题,研究压电-电/光多场耦合新效应,建立三维精准局域应力调控的新方法,为实现大功率晶体管和发光二极管性能的变革性突破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二、研究内容(一)压电-电/光耦合新效应。研究第三代半导体异质结处载流子的产生、分离、弛豫、复合的超快过程及其与压电-电/光多场耦合的关联,从原子层面揭示压电-电/光多场耦合新效应,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二)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精准构筑、应力固化与性能调控。精准构筑低维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揭示材料组分、微结构、缺陷行为与压电-电/光特性的内在关联;研究第三代半导体中应力固化的新机制,发展原子级三维应力调控和外延应力固化的新方法。(三)压电-电耦合增强的大功率晶体管的研制与应用。研究第三代半导体压电-电耦合器件新设计方法,发展压电异质结生长、器件构筑和应力调控等关键技术;面向雷达、通讯领域的需求,研制突破当前功率瓶颈的大功率晶体管。(四)压电-光耦合调制的发光二极管的研制与应用。研究第三代半导体大失配外延引入的压电场对光电器件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开拓压电-光耦合大幅提高光电转换量子效率的新方案,开发高能效的发光二极管,推动照明领域的节能减排。三、申请要求(一) 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第三代半导体中压电-电/光耦合新效应、材料与器件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207。(二) 咨询电话:010-62328234。“干热岩地热资源开采机理与方法”重大项目指南一、科学目标针对干热岩地热开采面临的钻井完井难、压裂造缝难、流动取热难等瓶颈问题,研究高效建井、造储与采热的新原理与新技术,揭示高温储层动态力学响应机制及缝网连通机理,阐明注采井干扰下地应力场演化规律,建立多场时空演化下强化取热与调控方法,为形成干热岩地热高效开发技术奠定理论基础。二、研究内容(一)高温储层岩体物理力学变化规律与表征方法。研究高温下干热岩天然裂缝形态、渗透率等物理、力学特性的演变规律;建立非连续性岩体孔隙/裂隙精细化表征方法和本构表征模型。(二)高温岩石动态损伤机理与高效破碎方法。研究高温环境钻头在轴-扭耦合冲击下的力学动态响应特征,及其与干热岩的作用机理;评价高温岩石的可钻性,并建立高温固井和提高井眼清洁度新方法。(三)高温岩体复杂缝网造储理论与技术。研究高温岩体地应力场、温度场重构特征,揭示天然裂缝对人工裂缝扩展干扰的作用机制,阐明多场耦合作用下缝网起裂、演化、渗流的影响规律,形成干热岩压裂造储理论与方法。(四)复杂缝网内取热工质渗流与传热规律。研究不同工质在干热岩储层缝网内的渗流特征、传质传热规律、水化/溶蚀反应特征,及其对缝网渗流场的影响规律,厘清注入流体参数对采出流体温度-压力-相态等的作用机制。(五)开采过程多场时空演变规律与流动调控方法。进行地质建模,构建宏观尺度的数字化“透明”干热岩体,研究多场耦合下地应力场、缝网形态、渗流场、温度场等时空演变规律,建立取热效率和干热岩开采寿命预测模型。三、申请要求(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干热岩地热资源开采机理与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E0401。(二)咨询电话:010-62327136。“瞬态折展变形机构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基础”重大项目指南一、科学目标针对瞬态折展变形机构创成、机构-结构协同变形、与服役环境强耦合等理论问题,研究瞬态机构创成新原理与机构-结构多构态协同变形新机制,揭示机构-结构-环境交互作用机理,突破瞬态折展变形机构与服役环境融合设计及验证的新技术,构建瞬态机构-变形结构-环境融合的机构学理论与技术新体系。二、研究内容(一)瞬态可重复折展变形机构创成原理。研究多构态折展变形机构创成原理及构态间重复变换与锁定机制,阐明机构瞬态响应效应与损伤失效机理,发展瞬态机构高效驱动与“型-性-度”一体化设计方法。(二)机构-结构刚柔复合系统连续光滑协同变形机制。建立变形结构宏-细-微多尺度力学模型,揭示机构多构态运动与结构大变形全域协调机理,发展连续光滑大变形与承载功能一体化的机构-结构复合系统设计新理论与方法。(三)瞬态机构-结构复合系统与多场环境耦合作用机理。研究力-热-噪等多场环境下瞬态机构-结构复合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揭示瞬态机构-变形结构-复杂环境耦合作用机理,阐明瞬态系统驱动模式与瞬变流场的力-热-噪-变形相互适应机制。(四)瞬态折展变形机构与服役环境融合设计及验证方法。研究瞬态机构-变形结构-复杂环境融合设计新方法,发展极端环境下瞬态折展变形机构服役性能评价方法与模拟试验测试新技术,对机构服役性能进行预示、反演和验证。三、申请要求(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瞬态折展变形机构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基础”,申请代码1选择E0501。(二)咨询电话:010-62327084。“规模化多能协同存储与能质调控”重大项目指南一、科学目标针对规模化多能存储面临储电安全管控、储热传递强化与调控、电制燃料热-电协同等瓶颈问题,研究基于热物理/热化学储能、电化学储能及电-燃料转化储能的多能协同存储新原理与新技术,揭示电/热/化学多能协同转换存储与能质调控机制,构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多能协同存储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二、研究内容(一)大容量电能存储与安全管控。研究大容量电能存储中储能电池多参数耦合在线状态诊断、故障预警及安全管控,发展化学电池本质安全理论和再生修复新技术,探索规模化电能物理转换与协同存储新方法。 (二)高功率密度热物理储能。研究高功率密度热物理储能的传热传质强化与智能管控,建立储热材料-装置的多相多尺度传热传质耦合模型,发展高导热储热材料及规模化高功率密度储热装置的热设计新方法。(三)高能量/功率密度热化学储能。研究高能量/功率密度热化学储能及能质调控新原理,揭示热化学储热材料传热传质强化与活性维持机理,提出规模化高密度热化学储能能质传输与化学反应耦合协同强化新方法。(四)高效率/能量密度电化学燃料储能。研究规模化电化学燃料储能的“可再生能源-电能-热能-燃料”有序对口转化,揭示电化学-热物理耦合转换过程中热/质/电/离子传递规律,形成热-电协同制取化学燃料的新技术。(五)规模化多能协同存储与能质调控。研究规模化多能协同存储的能量传递、存储及调控,构建 “源-储-荷”耦合匹配的多能协同存储与能质调控新理论,形成基于电网/热网/气网融合的多能协同存储和输配新方案。三、申请要求(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规模化多能协同存储与能质调控”,申请代码1选择E0607。(二)咨询电话:010-62327131“高压电缆聚烯烃绝缘性能强化”重大项目指南一、科学目标针对高压电缆聚烯烃绝缘的强绝缘、高可靠、长寿命的瓶颈技术问题,从解耦电荷、电场与微观结构/宏观界面之间的多尺度复杂关联着手,研究高压电缆聚烯烃绝缘电荷输运抑制,高压电缆聚烯烃绝缘电场调控,高压电缆聚烯烃绝缘耐电寿命提升,为解决高压电缆国家重大需求提供理论支撑。二、研究内容(一)高压电缆聚烯烃绝缘电荷输运抑制理论与方法。研究聚烯烃绝缘多级结构和杂质(缺陷)对电荷输运的影响机制及其调控。(二)高压电缆聚烯烃绝缘交流电场调控理论和方法。研究聚烯烃交流绝缘的宏观/介观界面设计、交流电场-热场耦合机制与设计、交流电场调控理论与方法。(三)高压电缆聚烯烃绝缘直流电场调控理论和方法。研究聚烯烃直流绝缘的宏观/介观界面设计、直流电场-空间电荷-热场耦合机制与设计、电场-空间电荷调控理论与方法。(四)高压电缆聚烯烃交流绝缘耐电寿命提升。研究聚烯烃电缆绝缘状态原位表征识别、多级结构与界面协同减缓聚烯烃绝缘交流电老化机制、聚烯烃交流绝缘剩余寿命理论。(五)高压电缆聚烯烃直流绝缘耐电寿命提升。研究聚烯烃绝缘直流电热老化机制、空间电荷和热场调控协同减缓聚烯烃绝缘直流电老化机制、聚烯烃直流绝缘剩余寿命理论。三、申请要求(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高压电缆聚烯烃绝缘性能强化”,申请代码1选择E0702。(二)电话:010-6232830。“重大基础设施服役安全智能诊断”重大项目指南一、科学目标针对服役性态感知识别不完备、安全风险预警不及时、性能演化和寿命预测不精准等瓶颈问题,研究重大基础设施结构服役安全智能诊断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突破结构服役性态多元感知与智能识别、服役性能多维评价和时变演化预测等基础科学问题,为构建重大基础设施服役安全智能诊断新方法奠定理论基础。二、研究内容(一)重大基础设施结构服役安全智能诊断多维表征性态指标及其体系。利用深度学习等智能方法,解析结构服役性能与性态指标的偶联机理,确定智能诊断服役性能关键表征性态指标,建立材料-构件-连接-结构的服役性能多维表征性态指标及其体系。(二)重大基础设施结构服役性态多元感知与智能识别。研究服役性态多元智能感知新技术,建立数字信号诊断信息的高效提取理论和识别方法;研究缺陷损伤识别的深度神经网络结构,挖掘关键识别特征,提出典型缺陷损伤的智能识别方法。(三)重大基础设施结构服役性能智能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数据-物理耦合驱动的结构服役性能与多维表征性态指标映射机理的解析方法,建立基于关键表征指标体系的结构服役性能智能评价理论,提出结构服役安全高效智能量化评价方法。(四)重大基础设施结构服役性能演化机理与寿命预测方法。解析和挖掘结构服役性能与关键表征性态指标的全寿期时变演化机理,考虑可靠度水准、荷载与作用、服役环境、材料物理与化学等特征,建立基于深度学习的结构服役寿命预测方法。三、申请要求(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重大基础设施服役安全智能诊断”,申请代码1选择E0806。(二)咨询电话:010-62328359“梯级水电枢纽群巨灾风险评估与防控”重大项目指南一、科学目标针对梯级水电枢纽群区域地震活跃、地质灾害高发、高水头大流量、地震-地质-洪水灾害连锁效应等特点,探明极端荷载发生与作用的时空特性,建立溃坝及洪水演进数值模拟方法,揭示枢纽群灾害链形成和演化机制,提出枢纽群巨灾风险评估与防控理论,为梯级水电枢纽群安全保障提供科学支撑。二、研究内容(一)区域尺度巨灾因子识别与表征。研究强震、巨型滑坡、特大洪水等极端自然灾害事件的数值仿真方法,揭示极端荷载时空分布特性,建立区域尺度的巨灾因子识别方法,提出潜在灾害源表征指标体系。(二)水电枢纽系统的潜在失效模式与灾变机理。研究极端荷载作用机制,揭示枢纽系统的功能失效机制、潜在破坏模式与灾变机理,提出水电枢纽系统的溃坝致灾判别方法与评价指标体系。(三)梯级水电枢纽群灾害链的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梯级水电枢纽群超标洪水的演进过程,灾害形成机制与链式放大效应,建立枢纽群灾害链数值模拟方法,揭示灾害链演化机制,建立梯级水电枢纽群灾害链形成条件判别的指标体系。(四)巨灾风险评估与减灾方法。研究梯级水电枢纽群的巨灾损失估算模型,建立巨灾风险分析方法与安全管理原则,提出梯级水电枢纽群巨灾风险评估与防控方法。三、申请要求(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梯级水电枢纽群巨灾风险评估与防控”,申请代码1选择E0906。(二)咨询电话:010-62328362。“城市污水资源化与安全利用”重大项目指南一、科学目标针对城市污水资源化过程中由病原微生物、有毒化学品残留导致的生态健康风险、由水质复杂而导致的高能耗高药耗等瓶颈问题,研究水质安全与减碳降耗的污水再生新原理和新技术,突破关键污染物定向转化与无害化新方法,构建适应我国污水特征和资源化需求的污水再生与安全利用理论和技术体系。二、研究内容(一)污水资源化关键毒害因子识别与风险评估。研究污水资源化利用过程中的潜在系统风险,建立水中关键风险物质高通量筛查及快速检测新技术,发展基于不同污水再生利用途径和暴露终点的生态健康风险评估新方法。(二)污水中病原微生物健康风险控制理论和技术。研究污水再生与利用过程中病原微生物与消杀副产物的作用关系,阐明病原微生物及消毒副产物的协同转化与调控机制,发展保障污水资源化生物与化学安全的新理论、新技术。(三)污水中有毒化学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与无害化机制。研究城市污水资源化过程中关键化学物质的迁移、转化及毒性变化规律,突破污水中微量有毒化学污染物的高效削减新原理,发展高风险污染物的解毒减害理论与技术。(四)污水碳氮磷协同转化新技术原理。研究水质风险防控与高值资源回收过程,阐明污水中物质转化、能量代谢机制,突破污染物定向回收新技术,建立集资源绿色回收与安全利用为一体的污水资源化原理方法体系。三、申请要求(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城市污水资源化与安全利用”,申请代码1选择E1002。(二)咨询电话:010-62327092“极地环境载荷及其与海洋结构物的耦合特性”重大项目指南一、科学目标针对海冰力学行为的跨尺度递进关系、冰与波流的动态耦合机理、冰与结构物的能量互馈机制等科学问题及相关联的水面重型破冰船和水下战略航行体破冰能力预报技术问题,研究极地环境载荷及其与海洋结构物的耦合特性,提出水面和水下两大重要装备破冰能力精确预报新方法,构建我国极地装备研发设计的关键理论和核心技术。二、研究内容(一)海冰力学行为的跨尺度演变规律。主要研究海冰在晶体、亚米、工程等不同尺度上的力学行为、揭示海冰力学行为随尺度的变化规律与内在机制、建立能够解释海冰力学行为的多尺度分析理论和协调尺度差异的本构关系。(二)极区风、浪、流与海冰相互作用机理。主要研究冰水混合区浪流传播的能量衰减理论、冰水混合区多冰块动态耦合机理、风浪流作用下的海冰破碎与漂移堆积机制。(三) 结构与海冰的相互作用与能量互馈机制。主要研究海冰分布及海冰与结构碰撞过程的随机性表征、结构与海冰之间的能量互馈机制、海冰破坏演化规律的建模与重构。(四)重型破冰船破冰能力预报方法。主要研究重型破冰船艏向、艉向、旋回三种破冰模式下冰-水-船-桨相互作用的破冰过程与碎冰运动、破冰载荷与船体结构响应特性、破冰能力预报方法。(五)水下航行体垂直破冰能力预报方法。主要研究水下航行体准静态向上和高速向上两种破冰场景下的近冰面效应与航行特性、垂直破冰载荷与航行体结构响应特性、垂直破冰能力预报方法。三、申请要求(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极地环境载荷及其与海洋结构物的耦合特性”,申请代码1选择E11。(二)咨询电话:010-62327137。“内禀功能耦合MA2Z4材料”重大项目指南一、科学目标针对传统材料中一些独特但矛盾的功能特性难以耦合或耦合效应弱的重大难题,建立内禀功能耦合MA2Z4材料的设计原理,发展制备理论和方法,革新材料创制范式,揭示功能结构单元耦合诱导的新物性和新效应,并开发新应用,为电子信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二、研究内容(一)MA2Z4材料的设计与性能预测。高通量计算与预测MA2Z4材料及其电学、磁学、光学、声学和超导等基本物性,阐明其功能单元耦合对MA2Z4物理性质的调控规律,实现内禀功能耦合特性目标导向的MA2Z4材料设计。(二)MA2Z4材料的制备理论与方法。开展MA2Z4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生长机制研究,阐明其功能单元的结构特征,研究其生长热力学和动力学行为,建立MA2Z4材料的制备理论和方法,实现高质量材料的控制制备。(三)MA2Z4材料的物理性质与新效应。开展MA2Z4材料中磁性、超导、拓扑等性质的实验研究,阐明MA2Z4材料中多种内禀功能物态的耦合机制,并揭示多种内禀功能物态强耦合下MA2Z4材料中的新物性与新效应。(四)MA2Z4材料在新原理器件与新能源中的应用探索。 针对MA2Z4材料的独特性能,研究新原理器件的构建和新能源的高效转化,阐明内禀功能耦合MA2Z4材料在电子信息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作用机制及应用优势。三、申请要求(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内禀功能耦合MA2Z4材料”,申请代码1选择E13。(二)咨询电话:010-62327138。
  • 两会说环保之“双碳”里的市场机遇!文末惊喜来袭!
    2022年两会召开,“双碳”再登热门!不仅如此,在今年地方两会公布的各省级政府工作报告中,碳达峰、碳中和依然是高频热词!讨论的范围,更是涵盖了金融、科技、标准等各个方面。南存辉、张懿宸:加快碳市场立法,加强碳核算、碳交易等2021年7月16日,碳市场正式上线交易。作为一种市场化手段,全国碳市场对于推动企业减排、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为此,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与会代表也是纷纷建言献策。全国政协常委、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提升碳交易市场立法层级与效力,在考虑企业履约、减排成本的前提下,适时收紧免费额度,引入配额拍卖制度。全国政协委员、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张懿宸,拟提交《关于进一步完善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提案》。方案从五个主要方面给出了建议:一、加快碳市场相关立法工作;二、完善市场监管体制;三、提升监管的专业能力,逐步引入更多市场参与主体;四、推动服务机构专业化发展;五、是加快培养专业化人才。广东省人大代表:建立统一碳排放标准计量体系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碳排放标准计量体系的建立成为各地统一测算碳排放的标尺,相关的标准体系建设工作仍在持续完善中。广东省人大代表、市委军民融合办主任罗育德表示,目前各地在能源计量和碳排放数据报告与核查方面没有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体系,同时在数据收集方面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较少,在智能化和自动化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他表示,在广东省早日建立统一的碳排放标准计量体系意义重大,将不仅有利于科学编制碳达峰实施方案,精准摸清区域碳排放底数,同时也有利于探索碳市场国内外合作创新,积极融入国际碳交易市场。沈南鹏:增设专项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在关于“双碳”的提案中,全国政协委员,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建议,要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和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在增设专项加强基础前沿探索方面,针对如何在产、学、研如何共同发力,他给出了进一步的建议,即地方政府健全基础研究任务征集机制,共同研判前沿技术方向,形成科学问题库;同时建议在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基础上增设子专项,支持面向工业应用的首发场景、示范推广、流程再造、共性支撑等技术突破。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实现双碳目标的国家中,碳核算标准、方法建立之外,配套碳监测技术的不断优化,同样是他们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在碳监测技术方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相关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由此,我们不禁发问:双碳背景下的仪器市场机遇如何呢?碳中和对监测技术有哪些积极影响?碳监测未来主流技术有哪些?实现3060目标的当务之急是什么? 基于此,仪器信息网拟于2022年3月17日举办“碳排放检测与监测”主题网络研讨会,届时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梁宵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欧训民研究员、深圳计量院蒋婷副部长,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现场监测部周春宏副部长、北京化工大学膜分离过程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卫东教授等人悉数出席,与各位在政策标准解读、技术成果分享等方面深入交流。欢迎参会报名!点击右侧蓝字报名:报名入口会议日程如下:
  • 国内高端仪器仪表:挑战与机遇并行
    近两年,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仪器仪表行业,智能化技术也让仪器仪表行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然而,我国仪器仪表市场仍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核心技术及产品性能售后服务等仍然停留在简单的生产制造环节。   高端仪器仪表发展之机遇   2013年充斥着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步入2014年,中国正加大力度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的高端仪器仪表市场也将面临更显著的政策机遇。   政府十二五期间重大专项资金投入,共同支持鼓励科学仪器发展   科技部发布了《科研条件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科学仪器设备研发和应用,具体包括科学仪器设备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前沿科学仪器设备、通用科学仪器设备、专用科学仪器设备、科学仪器设备关键部件和配套系统、科学仪器设备(装置)二次开发6大方向。为保证重大专项展开,政府拨款支持实施863计划、973计划等,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研机构科研能力建设,保障公益性行业科研工作。全面支持开展重大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制。此外,按照《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基金委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科技部每年安排经费8亿元。   鼓励采购国产科学仪器,政府采购向国产仪器倾斜   2010年1月17日,国家税务总局经商财政部后,下发《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管理办法》(国税发[2010]9号,以下简称办法)明确,国内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采购国产设备,自2009年7月1日~2010年12月31日起(以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的时间为准),实行全额退还增值税政策。对于此次外资研发机构或中心采购国产设备可以办理退税,是我国为了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促进科技进步,在税收政策优惠方面又做出的新一轮调整。2014年政策持续倾斜,将更大幅度鼓励国产仪器。   食药监改革完成后,检测仪器采购有望加速   2013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三定方案,原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原食品药品监管局立即启动相关机构、人员、资产等划转、交接工作。截至5月底,总局各司局的职能、人员、业务流程规范基本到位,开始正式履行职责。国家层面顶层设计的基本完成和监管体系龙头的摆正,为全国各级监管体制改革打下了扎实基础。   高端仪器仪表发展之挑战   然而,就在近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表示,尽管我国仪器仪表业发展脚步大步向前,但高端分析仪器严重依赖进口,几乎达到100%!   从2012年初,我国分析仪器进口台数在逐渐递增,2013年12月首次突破2500万台。进口均价则在2013年初开始并未发生太大变化,稳定在100美元至200美元之间。我国分析仪器行业虽然有 少量大企获得了高速发展,但从整体看,仍然呈现低速发展状态。而国内分析仪器需求却逐年递增,这给了外资企业占据国内市场大量份额的机会。即使目前政府出台了多种支持高端分析仪器发展的政策,但本土企业想要拿回市场,仍要付出巨大代价。   我国试验机在2013年开始,加大了进口台数,于2013年8月首次突破十万台。而进口均价则在2013年初至今大幅度下降。2013年我国试验机行业中规模以上(年产值达2000万元)的企业有95家,行业主营收入接近97亿元,进口额度达10亿美元之多,试验台的进口份额占进口总额的45-50%,这说明我国各种性能试验台主要靠进口,国内试验台产品还满足不了用户需求。   近几年压力检测表进口台数逐年递增,从2010年的几十万台,到2013年12月的8000多万台,都在显示着我国压力检测表市场被外企占据的格局仍未获得突破性进展。其中,上海市、广东市、江苏省、北京市、重庆市、辽宁省为主要进口省市。进口的压力检测表大部分来自于德国、日本、美国、新加坡、法国、瑞士。压力检测表目前主要来自国家重大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民生领域的市场需求。这些领域对产品质量、安全性能等有较高要求。而国产压力检测表质量不达标,技术落后问题已成常态。根据统计,我国压力表大部分企业生产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都存在明显缺陷。更甚者有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零部件的尺寸被一再缩减,甚至用小表机芯做成大表,致使压力表质量难以过关,使用寿命大大缩短。目前我国压力表行业应加快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的转换,才能追赶德国、日本等企业,夺回市场。   电子测量仪器从2012年才真正开始从国外进口,进口量在这两年来迅速上升,上升速度没有丝毫缓和之势。电子测量仪器是近几年才兴起的市场,我国产业的形成仍需要时间。从数据表可看出,进口均价在逐年降低。目前对电子测量仪器来说,性价比是吸引客户的最大因素之一。电子测量仪器市场的价格战已经持续不短的时间,包括安捷伦在内,都受到市场的冲击。   从2013年初开始,我国流量、液位仪表进口量明显增加。流目前占据市场份额最多的主要是包括艾默生、恩格斯豪斯、横河电机等在内的外资龙头企业。而我国量仪表市场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企业研发资金投入有限,缺少必要的支持,导致行业的基础研究缺失,核心技术比较落后,整体创新能力比较薄弱。量测量是温度、压力、流量、液位四大参数测量中难度最高、有待解决的问题最多的一个。本土企业只有不断的创新发展,才能不被市场所淘汰。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往活跃在冶金、火电等行业的仪器仪表业如今在食品、医药等方面也有较大的市场需求,给该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虽然我国仪器仪表出口量较大,但不能忽视日趋增加的高端产品进口量。国内仪器仪表企业若一直使用他人的技术,长久后必然会引起国内与国际间的脱轨,致使国外产品垄断市场,对此,中国企业必须要加大创新,重视技术和产品的研发。
  • 产业升级为国内仪器行业带来机遇
    近年来我国电子测量仪器行业发展迅速,在若干重大科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仪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有了很大的改观。尤其最近几年,我国本土仪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通用电子测量设备和汽车电子设备的研发方面,与国外先进产品的差距正在快速缩小。模块化和虚拟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的测试测量仪器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加上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日益重视,为电子测量仪器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机遇。   目前国内电子仪器行业已经形成了一批电子仪器开发、生产的骨干企业,研究和开发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水平的产品。   目前我们国内规模以上的电子仪器企业有500多家,其中电子测量仪器制造企业130多家,电子测量仪器骨干企业几十家,针对目前的“时域”、“频域”、“数域”、“阻抗域”、“调制域”等五域的电子测量仪器,我国都开发了相应的产品,其中有几十个品种产品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应用到了急需的国防、科研、生产等各个领域,电子测量仪器产量和销售量近900万台,增长幅度都在14%左右,生产产值和销售额都在100亿元左右。   国内电子仪器行业和企业虽然开发了若干个品种和一定数量并达到同类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但是与国际水平相比,在产品结构上,在高端产品的技术水平上,在市场占有率(约占10%左右)上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有待于国内企业完善。   其实,国内测试仪器行业的市场机会早已来临,市场大门早已打开,关键是我们国内测试仪器企业要抓住机会进入市场,提供优质高水平的产品。目前我国电子仪器行业面临的机遇有:   1.最大的机会是我国产业的全面升级。包括IC在内的几十个信息产业要全面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信息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也要全面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 家电下乡、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等政策方针也将进一步扩大市场需求。   2.节能、降耗、减排,为电子仪器提供了新的广阔市场。电子仪器具有双重功能,一是为节能、降耗、减排提供测试检测仪器 二是能够提供节能、降耗、减排电子仪器应用产品。   3.从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变、市场家电产品3C技术融合等都为电子仪器提供了新的广阔市场。为了促进经济实力薄弱的电子仪器行业的发展,建议对具有自主开发能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产品的企业,有关部门应认定其为“电子仪器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在相关政策上给予支持。   重点关注五大技术趋势   从技术和市场的角度看,电子仪器今后的发展趋势是各种高技术的综合,全方位服务于各个产业和国民经济市场,具体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数字化电子测量仪器的普及率必须提升。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数字化时代是社会生活与经济现代化的最新标志,关系着一个国家在科技领域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如果对此重视不够,电子测量仪器将失去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也将失去市场。   第二,总线技术必须跟踪国际发展水平。   VXI、PXI、LXI、USB接口、总线技术在电子测量仪器领域国外已经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目前,有三个趋势在推动测试测量行业的发展:首先,要有系统就绪的硬件,即模块化的产品,可以很快构建一个系统。其次,要有基于标准的与PC兼容的输入输出接口,以及输入、输出驱动程序,可以基于局域网,也可以基于互联网。最后,要有灵活的软件解决方案,不论客户需要的是Excel界面还是文字界面,都可以给客户灵活的选择。国际电子测量仪器LXI(LANeXtensionforIn-strument)联盟的产生,就是为了迎合这个变化。国外企业已经开发出LXI总线电子测量仪器产品,国内一些大学已开始着手研究,国内电子测量仪器企业尚未开始启动,如果着手太晚,将会再一次拉大我国电子测量仪器与国际技术水平的差距,因此我国电子测量仪器企业应该尽快启动LXI总线技术在电子测量仪器中的应用测量仪器。   第三,软件技术必须尽快提上日程。电子测量仪器“软件”是电子测量仪器智能化的核心技术,而且“软件修正测量误差”是目前修正测量误差既经济又最有效的办法 此外,特别是软件定义的无线电测量仪器,在国外得到了特别的重视和发展。自从无线接收系统从超外差变频结构,转变成无外差变频的零中频结构之后,无线电发射接收系统简化成为数字变频、基带放大器、基带滤波器、数模转换器、模数转换器、数字信号处理器等数字部件,使软件定义无线电(SDR)测量仪器得以实现。SDR的简明定义是,采用软件对无线电信号进行调制和解调制的无线通信系统测量仪器。显然,SDR借助通用的硬件子系统,根据软件定义的无线通信标准,可以灵活快速地构成不同通信标准的发射和接收系统及其测量仪器。总之,电子测量仪器没有软件技术,就好像我们的电子测量仪器还处于“冷兵器”时代,然而软件技术在我们的电子测量仪器中还远远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这一点不解决,我们的电子测量仪器就永远不是现代化水平的电子测量仪器。   第四,模块化技术必须加紧跟上。这是国际电子测量仪器发展的方向,实际上模块化技术与总线技术(接口技术)、软件技术是三位一体,我们必须尽快把三者有机地接合起来,形成有竞争力的电子测量仪器产品。   第五,合成仪器必须尽快实施。合成仪器采用可互换的标准模块、标准电路、标准接口,实现从单元电路至系统的积木化结构。由于美国国防部门是全球电子测量仪器的最大采购商,合成仪器将推动美国、欧洲、日本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开发从器件、模块、子系统至完整的自动测量系统,成为电子测量仪器技术创新的新动力。   我国电子仪器企业应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否则很难满足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因此,国内仪器企业应密切关注国际市场,了解最新技术走向,不断推陈出新,提升竞争力。
  • 产业迎机遇期,国产质谱如何突围?(上)
    近两年质谱国产替代的浪潮刺激着大量玩家蜂拥而入,从质谱前处理分离萃取材料、设备一路蔓延到核心零部件、质谱仪器设备,都回响着产业转型的号角,前景一片大好。据仪器信息网统计,自2018年以来,以质谱仪器研发、试剂产品或基于质谱技术开发蛋白质组学及多组学辅助临床研究及诊断方法的初创企业就有数十家,也有一些更早布局质谱技术的企业乘势而为,踏上了国产质谱发展的快车道。从技术、产业以及历史的角度,我们该如何明晰这一次质谱产业浪潮的意义,又该如何把握前行的方向?为此,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国产质谱狂飙”系列对话节目,节目分为“创业篇”“突围篇”以及“国产替代篇”。在突围篇中我们对话了质谱赛道中“黑马企业”的企业家,分别是宁波华仪宁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闻路红博士 、安益谱(苏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小华博士 ,本文我们将“突围篇”中两位嘉宾就国产质谱的突围之道、护城河的构筑以及接下来企业的发展目标,如何借助资本等内容的分享进行了整理摘录,以飨读者。国产质谱的突围之道仪器信息网:两位嘉宾认为自身企业做到了哪些“突围”?闻路红:我从两方面介绍华仪宁创的突围,一方面是产品,另一方面是市场。在产品方面的突围,华仪宁创取得了三个突围:首先是在质谱仪的核心关键部件离子源方面我们取得了突围;我们通过与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合作,研制出我国首台商品化的直接电离质谱离子源,也就是介质阻挡放电质谱离子源(DBDI),产品被鉴定为国际首创,为后续我们公司研制直接电离质谱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在便携式直接电离质谱仪研制的突围,我们基于直接电离离子化技术和线性离子阱质谱技术,研制出的小型化现场快速筛查质谱仪,在灵敏度和抗污染两个方面实现突破,研制出国际上第一台能检测毛发、尿液、血液等生物样本中毒品毒物的小型化质谱仪,也是我们的产品在灵敏度指标及行业领先水平,被浙江省政府也认定为国内首台套的产品;最后我们是在单细胞质谱仪研制方面的突围。2017年我们与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合作承担了国家基金委的重大仪器项目,要研制一台全自动的单细胞代谢物分析质谱仪原理样机。拿到项目的时候感觉难度非常大,因为感觉当时不一定能做得出来,但后面也是通过在张老师还有多位专家的帮助支持下,我们在提升电喷雾质谱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研制出了能做单细胞代谢物分析的质谱仪,现在应该说我们这是一个原创的高端的质谱仪。接下来介绍一下华仪宁创在市场方面的突围:一是我们在公安禁毒市场的突围。2018年,根据国家的政策,要推行基于毛发样本的吸毒人员筛查的政策。为支持政策落地,当时公安部与科技部沟通,在公共安全的重点研发计划下面,设置了一个禁毒关键技术与装备的这重大专项,要研制国际上第一台便携式的小型质谱仪,可以应用于毛发毒品筛查的应用场景。我们争取承担了这样一个项目,但是拿到项目以后,我们面临两个非常大的挑战,第一个是如何把小型化的直接电离质谱仪的灵敏度,可以做到0.2ppb以下,当时不论是国内国外的小质谱的灵敏度,一般都在100ppb前后的灵敏度。距离真正做毛发毒品的筛查,还有2~3个数量级的差异,当时压力也非常大,好在最后项目经过技术突破顺利完成任务,我们做到了0.1pbb甚至更低的灵敏度,可以满足吸毒人员的筛查要求。正是有了这些突破,我们后面在市场端也经过不断的应用推广,现在就成为了最早实现毛发毒品筛查的小型化质谱仪,现在应该说在市场端也得到了用户的认可。正是因为我们有了拳头产品,华仪宁创在公共安全领域得到了全国各地公安机关的认可,也成为这个行业的一家知名企业,也为华仪宁创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我想这是我们在突围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张小华:其实质谱产品本身种类很多,然后它的技术差距也很大。作为安益谱来说,我们走的路径没有去做很多原创性应用工作,我们实际上是在重点解决量大面广的质谱产品,我们的发力点是进口企业在国内占据绝对竞争地位的产品,我们是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以及便携质谱为主。虽然说要谈到突围,我觉得我们可能应该还谈不上“突围,”我们可能更多的是从产品层面上,做了很多的可靠性长期稳定性的工作,用很多专家的话说就是说我们做到了皮实耐用。我们在产品的层面重点就是打磨仪器的各方面性能,所以我们的气质产品现在的市场保有量已经突破了500台,年度销量差不多200台,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突围,可能我们有一点小小的作为。仪器信息网:回顾公司的发展历程,其中的关键节点有哪些?面临最大的挑战有哪些?收获了哪些支持和帮助?闻路红:回顾华仪宁创创业8年(2015年创立)的关键节点,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在2019年的时候,当时2018年我们承担的公安部的禁毒技术装备吸毒人员筛查的便携式质谱仪的项目以后,也是当时公安部的领导对我们是质疑非常大的是你们究竟能不能把小质谱做这么低的灵敏度,以后能拿到现场去用。确实我们在2018年的时候和这个目标还差得很远,到了2019年很快要到中期检查,其实那个时候确实是压力非常大。我们公司内部为这个问题开了很多会,兄弟们也加了很多的班,最后我们真是从各个环节,离子源、离子光学,到电路、到软件,再到算法,等等方面一点一点的去抠这个指标,最后还是取得突破。在这过程中我觉得所有和我们合作的专家以及用户都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最后我们还真是一点一点的把灵敏度做到了0.1ppb。同时我们也把仪器做到皮实耐用,就是抗污染,这是我回想起来我们近些年的发展中很关键的时刻。张小华: 对于安益谱来说,我们2016年成立之初,我们其实是做医疗用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的产品,最初我们自己觉得市场端就是从风险投资这个角度,我们应该很容易拿到投资,我们自认为是这样乐观的估计。但是恰恰不巧的事情就是那个时候互联网的“共享经济”太火,“硬科技”没有那么受追捧,那么大家也不太看得懂,就是说质谱做新生儿筛查、做血药浓度等医学诊断方面的应用。所以我在16年开始创业到17年年底,差不多这个时间段里面,我们自己投入的资金实际上是枯竭的,我们是自掏腰包做的,然后苏州市高新区政府及时给了一些补助、一些支持。然后我们就回过去做一些市场端已经明确有需求的量大面广的质谱产品,那个时间我们开始攻克气质、便携气质。当然我们这个产品做的还是比较快,技术端我们并不担心,所以我们有幸在2018年的3月份,我们拿了峰瑞资本的种子轮的投资,然后这个是我们整个发展过程中间应该说非常重要的一笔资金,如果没有这笔资金,我们应该活不过2018年。通过这一笔资金,我们在这个产品端很好的深入的打磨了一段时间,从一年十几二十台这个量,然后增长到了50台。然后大概是在2022年了,更多的资本进入视野,然后我们拿了第二笔投资,从此之后,我们就开始进入到发展相对比较快的阶段。从人员队伍来看,我们可以给出相对高的待遇,能够去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公司。同时,市场端的产品保有量开始慢慢的有所增长,在行业内部包括经销商方面形成了一些小的口碑,市场反馈也逐渐积极起来。第三个关键节点当然就是中美关系硬脱钩这种事情,应该说对我们来说是出现了一个机遇,就“国产替代”的风终于来了。以前大家一直都在说科学仪器重要,国产这个行业很重要,但事实上就是95%以上的市场都被外企所垄断。“卡脖子”了之后,我们的用户也好,我们的企业的老总也好,就开始愿意尝试国产的产品了,这个事情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们的销售。”国产质谱【狂飙】——突围篇“对话的文字版将于近期陆续更新,敬请关注。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topic-418.html
  • 机遇与挑战的再审视——生命分析化学
    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会议于4月19日在西安曲江国际学术会议中心顺利召开,来自于国内外上千名的专家学者汇聚于此分享着在色谱领域中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在此次会议上,来自于南京大学的陈洪渊院士向到场的嘉宾和观众介绍了近年来生命分析化学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就单细胞成像、单细胞操控技术等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与现场嘉宾和观众进行了分享。   陈洪渊首先讲到了分析化学学科发展所经历的三次重大变革,即第一次变革是在20世纪初,物理化学溶液理论的发展为分析化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建立了四大平衡理论,使得分析化学由一门技术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二次变革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于物理学和电子学的快速发展使得分析化学从以化学分析为主的经典分析化学发展到以仪器为主的现代分析化学。第三次变革是在21世纪,随着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新材料科学发展的要求,生物学、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的引领,从使分析化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接着,陈洪渊院士谈到,分析化学研究的核心目标是对物质时空组成的性质和含量的信息提供准确、灵敏、选择、通量、快速以至自动获取。分析化学研究的热点为发现和利用物质间和物质与各种力场间相互作用的原理、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广泛吸纳和应用所涉及的自然科学技术,最大限度的获取所需信息和有关科学数据,从而实现对物质化学成分与组分的认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解决的方法和技术层出不穷、与时俱进,成为分析化学发展永恒的原动力。同时,对于物质在极端状态下(超高温、超低温、超高压、强辐射、宇宙空间、外星、高速运动等)信息和数据的获取又使分析化学(科学)的状态进入新的境界。 陈洪渊院士   生命分析化学是分析化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研究生命体系中生物分子的组成、浓度、空间分布、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的量测科学,也是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分析试剂、材料、方法和仪器的一门学科。生命分析化学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挑战主要来自于研究对象&ldquo 生命体&rdquo 的特殊性及复杂性,包括在特别下的空间、特殊的时间、特定的外界条件下进行物质的形貌等分析工作。例如对单细胞的分析,细胞生理过程涉及多种生物分子在细胞局部空间的协同作用,因此要求对多种生物分子同时检测,阐明这些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   目前单细胞分析研究的前沿问题涵盖组学研究、单细胞成像和单细胞操控,其中组学研究包括现在最前沿的单细胞基因组、蛋白组和代谢组。这些组学的研究为生命过程的理解提供了深入的、全面的理论依据,而阵列毛细管电泳、生物质谱、液相色谱和核磁共振等则为这些组学研究提供了关键的技术平台。同时,陈洪渊院还指出生命分析化学所面临的其他一些机遇与挑战,如有关癌症早期诊断、体育运动兴奋剂检测、基于智能手机和穿戴设备的疾病检测、数字化PCR、数字微流控等。最后陈洪渊院士借用了王国维&ldquo 悬思&mdash &mdash 苦索&mdash &mdash 顿悟&rdquo 的治学三重境界对生命分析化学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总结。
  • 天瑞仪器静待并购机遇 可撬动20亿并购资金
    作为检测仪器供应商,天瑞仪器依靠过硬的产品曾多次抓住了政策红利及市场需求爆发的大机遇。不过,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公司未来又将如何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近日,上证报记者走进了这家位于江苏昆山的上市公司,董事长刘召贵认为,随着我国对环保与食品安全等领域的重视程度不断升级,未来相关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公司将着重打造环境检测和食品安全检测两类产品。   与此同时,针对外界关注的并购动向,刘召贵对上证报记者表示:&ldquo 从国外仪器仪表行业发展来看,并购是不可忽视的主题,公司将以此为鉴。&rdquo   技术才是硬道理   天瑞仪器总部位于风景秀丽的江苏省昆山市阳澄湖畔,公司是一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注册资本15392万元。公司专业从事光谱、色谱、质谱等分析测试仪器及其软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经多年的发展,公司于2011年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剖析发展历程,恰是政策红利及市场的骤变成就了如今的天瑞仪器。&ldquo 2003年,中国珠宝行业铂金掺假问题非常严重。在珠宝商家焦头烂额之际,天瑞仪器自主研发的检测产品一时间门庭若市,产品供不应求。经此一役,公司脱颖而出,与国内一些竞争对手拉开了距离&rdquo ,刘召贵介绍。   天瑞仪器&ldquo 踏准&rdquo 的另一个节奏是RoHS等环保法令。2006年,以RoHS(欧盟关于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的指令)为主的环保法令陆续推出,各国环保法令执行的日趋严格带动了环保市场爆发式增长。由此,2007年至2009年的这三年,公司EDX1800、EDX2800、EDXPocketIII等产品在RoHS为主的环保市场的销售量快速增加,并带动了其他产品销售。   数据显示,2007至2009年、2010年1至6月,天瑞仪器的主营中环保业务的销售收入绝对额,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分别达到8829.96万、8401.40万、11635.72万、6806.82万元。   &ldquo 之所以能够抓住一次次重大的机遇,在于公司过硬的产品与多年来的不懈研发&rdquo ,刘召贵说。事实上,这一路走来,天瑞仪器深刻明白&ldquo 技术才是硬道理&rdquo 。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是,&ldquo 一位国内做钢材的老板,因精度问题退了我们的检测仪器,不料之后买的国外仪器精度更低,最后又重新回来选择了我们的产品。&rdquo   &ldquo 尽管本年度公司业绩微降,但我们的研发投入仍然达到了4000多万&rdquo ,刘召贵说。另据公司定期报告,2011至2013年研发占收入比均超10%,且呈现递增趋势。而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公司员工(含深圳天瑞及邦鑫伟业)总数为788人,研发人员达到283名占比35.91%。   与之对应的是,天瑞仪器的专利数量逐年增加。据定期报告披露,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公司及其子公司已获得授权专利149项 今年上半年,公司新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专利10个,新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专利7个。今年7月1日至9月30日,公司又新获得专利6项,新取得专利23项。   立足环保、食品安全领域   &ldquo 与其不停地搞关系,不如好好钻研技术等待大机遇。&rdquo 这是刘召贵常挂在嘴边的话语。那么,下一个机遇在哪?   据介绍,天瑞仪器产品主要分三大类,即光谱类仪器、质谱类仪器和色谱类仪器,产品主要应用于环境保护、检验检疫、农业和食品、能源、矿产资源等多个行业。在刘召贵看来,随着我国对环保与食品安全等领域的重视程度不断升级,未来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公司将着重打造环境检测和食品安全检测两类产品。   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文公布了《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并广泛向社会征求意见。相较修订前,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要求更严,从生产源头到消费者手中各个环节,权责要求更为明确。   &ldquo 为把握食品安全方面的机遇,天瑞仪器已开始涉足该领域。&rdquo 刘召贵表示。在今年9月26日,公司成功中标浙江省政府采购中心的&ldquo X射线荧光光谱法粮食重金属快速检测仪项目&rdquo ,并于10月13日收到中标通知书,中标价格为434.4万元。&ldquo 这标志着公司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已将技术成果转化成为商品,真正走向了市场化。&rdquo 刘召贵称。   一位行业研究员对记者表示,以中标的情况来看,天瑞仪器的食品安全检测仪质量已获得了相关机构及政府的认可,未来销售放量是大概率事件。   在环保领域,业内预计,随着水、土壤等环保政策相继正式对外公布,将对环境重金属检测仪器的需求起到很大提升。&ldquo 在环保领域,公司也已布局并不断研发出新产品。&rdquo 刘召贵表示。据记者了解,公司正在不断加大投入研发新产品,其中,用于环境质量的重金属检测的全谱直读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的关键部件研发,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从预研阶段进入样机阶段,并完成样机装配,目前正在进行调试。   蓄势等待并购机遇   &ldquo 从国外的仪器仪表的行业发展来看,并购是不可忽视的主题,公司将以此为榜样。&rdquo 刘召贵称。据天瑞仪器的定期报告,截至三季度末,公司账面上躺着10.75亿元的货币资金,若运用资金杠杆,公司可撬动的并购资金可达20亿元。   &ldquo 目前我们也希望积极利用资金优势去整合相关的企业,通过外延式的发展将企业做大做强。&rdquo 刘召贵称。   实际上,在2013年年底,天瑞仪器已瞄上了另一家企业。去年12月底,天瑞仪器重大资产收购终于揭开面纱,公司拟以现金和发行股份相结合的方式,收购主营环保仪器网络化应用的宇星科技,由此介入在线环境监测仪器市场。当初的交易对价为14.79亿元,其中以现金支付6.99亿元,其余以16.01元/股的价格发行股份购买,杠杠效应可见一斑。惋惜的是,之后由于诸多细节未谈拢,公司不得不的放弃收购。   不过,刘召贵表示,未来公司仍会关注环境监测与检测相关的公司。并购重组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另外,从我国仪器行业来看,企业的规模都较小,高度分散,竞争力不强,优势企业整合行业资源有利于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创造条件加大技术投入和整理,提升企业及行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   走出天瑞仪器天色已晚,但刘召贵对未来充满了憧憬,&ldquo 做世界顶级的分析解决方案提供者&rdquo 是他未来的梦想。
  • 低碳产业给仪器仪表行业带来新发展机遇
    “低碳经济”越来越受到众人的认同,若要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就必须对能源进行精确采集、计量与实时监控、分析,并对负荷进行控制,这就要求仪器仪表、尤其是电能计量仪表和用电自动化管理系统产品具备高智能、网络化、可靠性强的特点。   作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概念自2003年首次提出以来,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并被认为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进步、新能源开发、产业转型、制度创新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限制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世博首场论坛低碳论坛发出了“低碳行动”的倡议,随着“低碳世博”在世人面前精彩呈现,低碳、环保等理念越来越受推崇。全球低碳化的浪潮急速来临,低碳经济成为热点问题,应该说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内外因的综合作用力,正推动着我国走向低碳经济的时代。   仪器仪表行业研发的新方向   节能降耗、减少排放和低碳经济成为长期发展趋势,上述趋势也带动了一批高速发展的新产业。例如,风电、核电、智能电网、高速列车和轨道交通等,这些产业对仪器仪表提出了新的要求。   若要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就必须对能源进行精确采集、计量与实时监控、分析,并对负荷进行控制,这就要求仪器仪表、尤其是电能计量仪表和用电自动化管理系统产品具备高智能、网络化、可靠性强的特点。   虽然许多仪器仪表供应商的产品不能直接产生低碳效益,但是供应商本身却可以提供先进的仪表,以提高用户的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监控排放,为低碳经济作出贡献。   我国仪器仪表行业还处于整体实力比较弱的阶段,要注重产品科技含量的提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向是产品的智能化。智能化产业既是低碳经济,又具有先进的技术,符合目前的整体经济发展方向。不过,我国智能化领域最薄弱、最需要发展的恰恰是仪器、仪表、传感器等基础产业。智能化产业的前行依赖生产仪器、仪表等基础产业的进步,因此,仪器仪表行业应抓住当前机遇,努力开发新产业需要的新型仪器仪表产品。   低碳经济使环保节能型仪表迎来新机遇   为引导环保产业发展方向,相关部门将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中,重点鼓励开发、研制、生产和使用列入目录的设备(产品) 对符合条件的国家重点项目,将给予适当补助。   中投顾问总监张砚霖指出,明确而完整的政策支持将会为环保设备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环保机械作为机械工业中富有活力的新兴行业,应该是我国机械工业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中重点发展的领域。   中投顾问的报告还预测,到2010年,我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到8800亿元,约占同期年GDP的3.4%,环保装备产值达到1200亿元,占13.6%,我国的环保机械行业已经成为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
  • 鲍磊:新材料新格局 检测机构要抓机遇迎挑战
    p   4月25日,千人大会——2017 (第十一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在南京落下帷幕。在八大分论坛之一的“检验检测产业峰会”上,钢研纳克党委书记/副总经理鲍磊题为《新材料领域对检测机构的机遇与挑战》的报告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在此回顾写下来,与读者分享。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570ebf47-7fa3-45ef-8243-d6158accc463.jpg" title=" 1.jpg" height=" 3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中的钢研纳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副总经理 鲍磊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国家新材料产业政策:三大举措 凸显重视 /strong /span /p p    strong 第一,中国制造2025 /strong :提起材料检测领域面临机遇,首当其冲便是国家的相应政策。2015年,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离不开材料,更离不开新材料。 /p p & nbsp & nbsp & nbsp 国家新材料产业政策也针对“中国制造2025”随之展开,首先从研发入手,“十三五”重大专项提出一系列新材料专项(包括“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 “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 /p p   其次,只有研发没有产业也是不行的,必须将研发应用起来,国家也有一系列动作。2016年下半年,国务院副总理马凯针对新材料产业首先对长三角一带进行了考察,接着又对北京地区的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进行实地考察。同时设立了“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副总理马凯亲自任组长,足见国家对新材料产业的重视。 /p p   最后,重大专项和产业的相关布局都落地在新材料的应用上:即先进制造和智能制造。 /p p    strong 第二,国家新材料检测评价平台 /strong :这个平台,与以上提到的2016年副总理马凯的调研直接相关,国家委托工信部进行平台的建设工作。我们国家的科研成果很多,提及新材料,可能会想到我们有许多科研成果都与国际前沿跟进的很紧密。但当“中国制造2025”真正对新材料提出要求时,却发现我们的材料不行。问题在哪?调研发现,问题出在国内对材料检验检测的评价不统一,与国际不接轨,也不科学,不客观。针对此,国家通过工信部提出“国家新材料检测评价平台”,此平台直接对新材料检测评价,服务于国家智能制造2025。目前,平台已经搭建起来,并以社会团体的形式运行(平台发起机构: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钢铁研究总院、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p p    strong 第三,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委员会(CSTM)筹建 /strong :材料领域最权威的标准体系——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国际上材料相关试验工作都会用到ASTM。工程院王海洲院士提出中国要建立自己的astm体系——CSTM,这一呼声在工程院得到共鸣,工程院材料相关21位工程院院士联名向国务院提出倡议书,国务院十分重视并给予支持。目前已经注册了一个团体标准,并继续往前推进(在6月4号工程院将开一个大会,大家可以关注,到时这个平台将正式开始运行)。CSTM将借鉴ASTM,建设贯穿材料研究-生产-应用全链条的材料与试验三大标准体系:材料指标体系(融合生产与应用)、试验体系(与指标相对应的试验技术与方法)、评价体系(结果有效性评价),另外,CSTM体系从材料属性和材料应用两个维度设立领域委员会。CSTM体系的建立将是新材料领域的一大利好,因为国内现存的诸多标准都是条块划隔、行业划隔的,现在CSTM将各个领域统一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构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材料检测要抓机遇:参与重大专项研发 瞄准未来检测市场 /strong /span /p p   目前,国家针对新材料产业已经布局了一系列宏观政策,彰显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而对于检测机构所面临的一个实实在在的近期机遇就是参与重大专项研发,并根据未来的发展趋势,岁未来早作技术准备。新材料检测领域的发展趋势包括四个方面:新的表征方法和理念、大数据理念的兴起和应用、新材料提出的需求、新应用提出的需求。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849a5b07-a909-425b-ab43-daea0e6b3597.jpg" title=" 2.jpg.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性能表征新理念——材料基因、高通量、多尺度 /strong /p p   提到新的表征方法和理念,不得不提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支持的材料基因计划。这是美国的一个重要计划,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材料研发周期减半、费用减半,达到计算工具、实验工具、协作、数据共享的宏伟蓝图。具体内容来说就是:技术方法上用到计算工具、大数据工具及高通量新理念 实现各方面的协作,包括生产线从上到下、研发与产业、国营与私营、大企业与小企业的协作等。传统的材料研发周期是线性的,无法跨越不同阶段,整个周期一般是20-30年。而材料基因计划的各个阶段是环形的,可以相互协作的,最终达到周期减半的目标(理论上甚至可以将周期缩短至2-3年)。同时,材料基因在国内也已落地开花,上面提到的重大专项就包含“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 /p p   关于新兴材料的需求,比如比如纳米材料、石墨烯、3d打印等新型方法。与传统加工方法不同,对应的检测方法也不同,目前多采用传统材料的性能检测方法进行测试,组织结构等的特殊性尚没有对应评价方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材料检测还需迎挑战:核心竞争是人才 /strong /span /p p   对中国检测市场发展有几点思考: /p p   ★& nbsp 实验室的数量众多,参差不齐,存在重新洗牌的市场动力。假设所有实验室全部市场化,那么估计一半以上将无法生存。 /p p   ★& nbsp 实验室的定位和分工将逐步分化,针对各自细分市场。 /p p   ★& nbsp 实验室的竞争在加剧,是否能保持良性竞争,拭目以待。 /p p   ★& nbsp 人力资源成本大幅度提高,对实验室的发展是巨大挑战。 /p p   ★& nbsp 实验室技术 vs 实验室管理 vs 运营模式。 /p p   ★& nbsp 实验室最终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fc29506a-105a-4cdb-a9d2-7d256df4b5b5.jpg" title=" 1.jpg.png" / strong 2005-2015人力成本及人均产出增长情况 /strong /p p   中国2005-2015人力成本增长了371%,近4倍;而人均产出增137%,差不多一倍多,也就是说成本增加比产出增加要快,成本是一个大问题,将来很长一段时间一段时间也避免不了。与美国、德国等这些一线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个差距赶不上我们迟早要补上。 /p
  • 2009年新立项973及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序号 申报号 项目名称 申报单位 首席科学家 1 A000090930 生物固氮作用的分子机理研究 北京大学 王忆平 2 A000880903 分子靶标导向的绿色化学农药创新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 钱旭红 3 A000970913 稻飞虱灾变机理及可持续治理的基础研究 浙江大学 娄永根 4 B000130901 重要养殖鱼类功能基因组和分子设计育种的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桂建芳 5 B000220901 棉花纤维品质功能基因组研究及优质高产新品种的分子改良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喻树迅 6 B000250901 主要农作物核心种质重要农艺性状单元型区段及互作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张学勇 7 B000900902 养殖贝类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解析与设计育种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张国范 8 B001390901 森林重大病虫灾害生态调控机理与防治基础研究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张星耀 9 B001540901 我国农田土壤有机质的水肥增效功能与调控原理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丁维新 10 B002470901 重要热带作物木薯品种改良的基础研究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 彭明 11 A000210905 深井复杂地层安全高效钻井基础研究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李根生 12 A000210906 重油梯级分离与高效转化的基础研究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鲍晓军 13 A000880901 煤等含碳固体原料大规模高效清洁气化的基础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 王辅臣 14 A004120902 煤炭深部开采中的动力灾害机理与防治基础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姜耀东 15 B000590901 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关键技术的基础问题研究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李光范16 B001050901 高效规模化太阳能热发电的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黄湘 17 B001320904 大规模高效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的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张华民 18 B001500901 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金红光 19 A000080927 现代设计大型应用软件的可信性研究 清华大学 孙家广 20 A000090932 Pbit/s级可控管光网络基础研究 北京大学 陈章渊 21 A000260901 新型光电子器件中的异质兼容集成与功能微结构体系基础研究 北京邮电大学 任晓敏 22 A000260902 柔性化网络信息服务基础理论与支撑技术研究 北京邮电大学 宫云战 23 A000300904 重大灾害信息获取光纤传感网络及器件基础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 姜德生 24 A000370906 硅基毫米波亚毫米波集成电路与系统的基础研究 东南大学 洪伟 25 A000380916 新型微显示和场发射平板显示高品质化及应用的基础研究 中山大学 许宁生 26 A000600904 新一代光纤智能传感网与关键器件基础研究 天津大学 刘铁根 27 A000940901 数字媒体理解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李波 28 A001200907 信息服务的模型与机理研究 同济大学 蒋昌俊 29 B000560901 基于数学机械化方法的数字化设计制造与可信软件研究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高小山 30 B001720904 超高频、大功率化合物半导体器件与集成技术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刘新宇 31 B002530901 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传输基础研究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余少华 32 A000140901 重大水利工程影响下长江口环境与生态安全 河海大学 王 超 33 A000330915 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带的气候效应及对策研究 南京大学 杨修群 34 A000570906 河口环境与生态系统对流域大型水利工程的响应过程和机制 华东师范大学 丁平兴 35 A001250901 我国陆架海生态环境演变过程、机制及未来变化趋势预测 中国海洋大学 赵美训 36 B000020901 我国南方持续性强降水形成机理与预报理论和方法研究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张人禾 37 B000670901 平流层大气基本过程及其在东亚气候与天气变化中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吕达仁 38 B000800901 气候变化下我国陆地水循环的变异与响应及其对区域水资源安全的影响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夏军 39 B000900901 我国近海藻华灾害演变机制与生态安全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周名江 40 B003690901 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石建省 41 A000050925 精神分裂症遗传发育问题的临床基础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 贺林 42 A000090938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免疫学机制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北京大学 栗占国 43 A000130908 基因靶向治疗的应用基础研究 四川大学 魏于全 44 A000170901 胃癌新标志物的筛选及其预警和早诊作用的大规模人群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樊代明 45 A000300901 大气颗粒物致健康危害的基础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 邬堂春 46 A000650919 先天性心脏病发生、发展和干预的基础研究 复旦大学 黄国英 47 A000770901 我国特有产毒动物多肽毒素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 梁宋平 48 A000790901 肿瘤干细胞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卞修武 49 A000790902 电磁辐射的健康危害机理及医学防护的基础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余争平 50 A003350903 银屑病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安徽医科大学 杨森 51 A005270901 心脏间隔缺损形成、发展和干预的基础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胡盛寿 52 B000090910 炎症过程中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信号转导机制及其应用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耿建国 53 B002180904 恶性肿瘤发生及其早期防治的基础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 林东昕 54 D000640901 基于系统生物医学基础的白血病临床转化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韩泽广 55 A000080947 利用遗传地理时空模型预测H5N1禽流感病毒的传播及控制策略研究 清华大学 徐冰 56 A002110901 重要人兽共患胞内寄生菌病流行特征及病原致病机制研究 石河子大学 陈创夫 57 B002220901 重要病毒的入侵机制研究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胡勤学 58 A000380922 我国重要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 中山大学 余新炳 59 A000920902 基于“肾藏精”的脏象理论基础研究 上海中医药大学 王拥军 60 A002630901 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的生物学机制及针刺手法量效关系的研究 广州中医药大学 许能贵 61 A006560901 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仝小林 62 A000330918 光电功能晶体结构性能、分子设计、微结构设计与制备过程的研究 南京大学 王牧 63 A000580914 微生物冶金过程强化的基础研究 中南大学 邱冠周 64 A000710901 介观尺度材料特性与服役行为表征的基础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 孙军 65 A001020901 新型高容量储氢材料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华南理工大学 朱敏 66 A001070904 高性能芳纶纤维及其界面的结构设计与控制的关键科学问题 东华大学 余木火 67 B000510908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多层次结构与制备技术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韩志超 68 B001360906 高温合金材料设计与制备的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孙晓峰 69 B001990901 先进复合材料空天应用技术基础科学问题研究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益小苏 70 C001190901 高性能钢的组织调控理论与技术基础研究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 董瀚 71 A000050919 混合网络下社会集群行为感知与规律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 张文军 72 A000080930 复杂条件下飞行器进近可视导航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清华大学 戴琼海 73 A000180901 生物质转化为高值化材料的基础科学问题 北京林业大学 孙润仓 74 A000330916 仿生分子识别技术在生物医学应用的基础研究 南京大学 鞠熀先 75 A000350901 山地城市建设地上与地下空间一体化利用安全性基础研究 重庆大学 张永兴 76 A000360901 城市地下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理论研究 北京交通大学 张顶立 77 A000580912 航空航天用高性能轻合金大型复杂结构件制造的基础研究 中南大学 李晓谦 78 A000880902 清洁能源生产和环境治理中稀土催化材料应用的基础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 卢冠忠 79 A000970919 飞行器结构多功能设计的基础科学问题 浙江大学 杨卫 80 A001030901 空间光学超精密制造装备及关键技术基础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李圣怡 81 A001100902 生物质的抗降解性及其生物炼制中的科学问题 山东大学 曲音波 82 A001280903 现代医学成像与高维图像分析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南方医科大学 陈武凡 83 A001880901 空间飞行器长寿命关键构件制备与服役中的基础问题 燕山大学 刘日平84 B000280901 基于影像的脑网络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蒋田仔 85 B000710904 重大工程地质灾害的预测理论及数值分析方法研究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李世海 86 B001110901 城市环境要素高分辨率遥感谱像合一认知理论与方法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顾行发 87 B001670901 稀疏微波成像的理论、体制和方法研究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吴一戎 88 B002950901 深部重大工程灾害的孕育演化机制与动态调控理论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冯夏庭 89 B007170901 心脑血管易损斑块的高分辨成像识别与风险评估预警体系重大问题的基础研究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张元亭 90 A000080937 生物膜动态变化的分子机理与功能研究 清华大学 陈晔光 91 A000090941 攻击与亲和社会行为的机理和异常:多学科多层次交叉研究 北京大学 饶毅 92 A000300903 基于精密测量物理的引力及相关物理规律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 罗俊 93 A000510901 复杂装备研发数字化工具中的计算力学和多场耦合若干前沿问题 大连理工大学 张洪武 94 A000980901 海相烃源岩形成的地球生物学过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谢树成 95 A001080901 抗体-抗原分子识别的结构基础和功能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郭亚军 96 A006540901 氧化锌掺杂及相关器件的基础物理问题研究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申德振 97 B000160901 晚新生代以来我国季风-干旱环境耦合系统演变的动力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安芷生 98 B000170906 若干有机高分子软物质体系的基本科学问题-结构、性能与环境响应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黄勇 99 B000800902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通量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制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于贵瑞 100 B001310901 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的生理与生态效应及其合成生物学基础机制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张偲 101 B001350902 暗物质暗能量及地下前沿物理的理论研究和实验预研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吴岳良 102 B001530902 中国先进研究堆中子束应用关键技术及若干科学问题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陈东风 103 B002380901 手性催化的重要科学基础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丁奎岭 104 B002380902 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的化学合成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马大为 105 B008630901 离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微观机理研究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肖国青 106 免疫相关重要蛋白质的生物学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张学敏 107 细胞抗病毒先天免疫相关蛋白的生物学研究 武汉大学 郭德银 108 神经元信息感受重要蛋白质膜转运的结构基础、调控及功能研究 浙江大学 罗建红 109 细胞生长调控的重要蛋白质群的功能与作用机制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李林 110 基因组稳定性和细胞周期调控相关蛋白质群的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 北京大学 尹玉新 111 基于冷冻电子显微镜学的生物大分子的高时空分辨率的结构和功能研究 清华大学 高海啸 112 基于基因密码子扩展的蛋白质标记新方法 北京大学 周德敏 113 内源性代谢产物硫化氢与介导心脏生理与病理机制的蛋白质靶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 复旦大学 朱依谆 114 细胞膜重要脂质代谢产物对重大疾病病理生理过程的调控 北京大学 朱毅 115 蛋白质组海量质谱数据的解析及其在人类基因组注释中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刘斯奇 116 恶性肿瘤非编码RNA相关蛋白的功能网络与调控机制的研究 中山大学 宋尔卫 117 低维自旋体系的量子效应及其调控南京大学 丁海峰 118 基于光场量子态的量子信息研究 山西大学 王海 119 囚禁离子、原子体系的精密调控及在量子频标上的应用 清华大学 王力军 120 固态系统中光与物质强相互作用的量子调控研究 中山大学 王雪华 121 基于分子和分子体系的量子调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罗毅 122 新型量子功能体系的物性表征及其材料探索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丁洪 123 胚胎发育的核小体重排和染色质重塑 同济大学 江赐忠 124 牙发生发育分子机理及牙齿再生研究 四川大学 田卫东 125 胸腺与免疫细胞发育的分子调控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赵勇 126 卵巢早衰的分子机制及其早期预测、诊断生物标记的研究 南京大学 徐璎 127卵巢衰老机理及相关重大疾病的基础研究 南开大学 韩际宏 128 干细胞向生殖细胞诱导分化的调控机理及应用性研究 中山大学 松阳洲 129 基于诱导多能干细胞(iPS)技术的若干重大疾病模型与机理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 金颖 130 组织干细胞识别、谱系重编程和示踪研究 复旦大学 朱剑虹 131 组织干细胞的干性维持、分化控制和免疫调节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时玉舫 132 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在水污染物检测与治理中的应用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逯乐慧 133 纳米材料与技术在水中污染物选择性消除中的应用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赵进才 134 新型微纳结构硅材料及其广谱高效太阳能电池研究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李晋闽 135 基于纳米材料的太阳能光伏转换应用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戴宁 136 应用纳米技术解决胃癌预警与早期诊断中的关键科学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 崔大祥 137 基于纳米技术的药物新剂型改善肿瘤治疗效果的应用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李亚平 138 光子束超衍射纳米加工技术与应用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段宣明 139 纳米结构电荷俘获材料及高密度多值存储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张满红 140 相变存储器规模制造技术关键基础问题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刘波 141 纳米磁性自旋存储器和半导体硅量子点存储器的研制及其器件物理研究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季明华 142 纳米结构的新型同步辐射表征技术及若干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徐洪杰 143 新型纳米复合磁性材料及其应用的关键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张志东 144 仿生轻质高强纳米复合结构材料的可控制备与性能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俞书宏
  • 国家基础研究重大科学研究支持方向发布
    关于发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国科基函〔2010〕2号 各有关单位: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部署的、引领未来发展、对科学和技术发展有很强带动作用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围绕落实《规划纲要》,科技部2010年将继续部署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现将201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公布,请你们根据2010年度申报指南组织项目,并按照编写提纲填报项目申请书(项目申请书编写提纲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网站“973计划”专栏下载)。   2010年项目实行网上申报(网上申报流程和有关事项将于2010年2月下旬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网站上另行通知),受理日期为3月8日8:00至3月22日17:00,逾期不予受理。   按照工作安排,2010年遴选立项的项目将于2011年启动。2010年拟结题项目的承担人员可以参加2010项目申报。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网站:http://program.most.gov.cn   咨询电话:010-58881072 58881073 58881557 58881076   受理部门: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   传 真:010-58881077   电子邮件:jcc973@vip.sina.com   附件:  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0年度重要支持方向  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0年项目申报要求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   二O一O年一月十九日   附:与仪器直接相关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0年重要支持方向   重要科学前沿领域   重点支持经过自然科学基金等前期培育取得重要进展,应用前景较为明朗,可望取得重大突破的科学前沿研究 基于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开展的前沿科学研究 基于重大国际合作计划开展的基础科学前沿研究 其他可望取得重大突破的科学前沿交叉综合研究。例如:化学和材料科学中理论、计算和前沿数学问题,支撑若干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应用数学研究,新概念高增益、高效率自由电子激光重大基础研究,超强光场与物质相互作用新效应、新机理的研究,分子电子学的基础与应用探索研究,日地空间物理研究和应用,若干重大地质环境突变的地球生物学过程,神经生物学研究中的重大前沿问题等。   蛋白质研究   1.蛋白质生成、定位、转位、修饰及降解的分子机制   围绕蛋白质生成、定位、转位、修饰及降解的基本过程,重点研究它们发生的普遍规律和调控机制,以及它们与基因表达调控、细胞生长和凋亡、细胞异常增殖、细胞自噬、个体发育分化、个体衰老及疾病发生等的关系。   2.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与信号转导   针对某种重要生理或病理过程,重点开展生物大分子复杂网络的结构及其动力学分析 开发整合基因调控网络、蛋白质网络、代谢网络和信号转导网络的计算生物学方法。   3.重要蛋白质、蛋白质复合物及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重点研究与能量转换和膜转运相关蛋白质、受体蛋白及通道蛋白,以及与真核基因表达调控、DNA损伤修复、氧化应激、神经信号转导相关的蛋白质及其复合物的结构及调控机制,同时关注上述蛋白质及复合物三维结构与生理功能和疾病发生过程的关系。   4.重要生理或病理过程相关的蛋白质组研究   针对重要动植物、微生物和人类重要生理或病理过程,进行动态和比较蛋白质组研究,阐明其中重要功能蛋白质群(组)的变化规律及其生理、病理学意义。   基于与欧盟第七框架计划合作的中欧科技合作协议,开展重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蛋白质修饰及其动态变化研究,规模化筛选磷酸化、糖基化、泛素化、甲基化等修饰蛋白质及相关酶,发现并发展系列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标。(委托重点基地)   5.代谢调控及相关疾病的分子机理   研究机体代谢的分子调控机制及其在重要生命现象和重大疾病发生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阐明代谢调控的重要途径和调控网络,揭示代谢调控相关蛋白与重要生物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寻找代谢相关疾病的分子靶标。   6.蛋白质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发展蛋白质结构测定、功能分析、组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包括蛋白质特异标记和高时空分辨的在体动态研究、蛋白质定量检测、核酸适配体识别等新技术新方法,特别关注合成生物学的新技术新方法。   7.蛋白质及配体分子大规模制备和高容量公共资源库的建设   大规模、系统性地收集、制备和建立若干重要物种(含人类)的全长cDNA库、蛋白质库、抗体库,建立与之相关的多糖、多肽、核酸、天然及合成小分子化合物等蛋白质配体分子公共资源库。   8.依托国家重大科学设施的蛋白质研究   依托国家重大科学设施,发展:高通量和高精度的同步辐射数据收集、处理和结构解析系统 基于高亮度光源的微小晶体的结构测定技术 探索高效的蛋白质结晶和晶体衍射质量改善的新技术方法 核磁共振、顺磁共振、小角散射和计算生物学相结合的结构解析和动力学研究技术等,完成一批蛋白质、蛋白质复合物及蛋白质-核酸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纳米研究   1.纳米材料的基础科学问题   围绕重要应用,开展基本科学问题、关键技术、微观结构特征与奇异特性关系、性能调控的研究,设计、制备新型纳米材料,探索其潜在应用 研究具有特定性能的纳米材料和结构的大尺寸、高有序度的自组织生长机理和关键技术,制备具有特定功能的纳米材料自组装结构。   2.纳米碳材料及宏观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围绕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纳米碳材料,发展可控、宏量和低成本制备技术,研究应用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发展宏观材料的结构可控和低成本纳米化技术,研究此类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稳定性,探索在特定领域中的应用。   3.新型纳米制备技术和表征方法   探索可重复、低成本的新型绿色纳米制备原理方法、关键技术 发展有特色的高精度纳米加工与可控组装技术 发展基于新原理纳米表征技术和测试方法。   4.纳米技术标准和标准物质   重点开展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检测、计量技术的国际与国内技术标准研究与制定 纳米检测用标准样品与标准物质的研制与批量制备 发展纳米检测技术的量值溯源方法,并开展比对测量、纳米检测方法的标准化。   5.碳基器件和电路及新型纳米传感器件   探索基于新原理、新结构的碳基纳米器件和电路 研究应用目标明确的高灵敏度、高可靠性、高选择性纳米传感器、光电探测器 发展重点疾病早期检测的纳米生物器件、植入式微纳传感器件等。   6.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与检测技术   研究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纳米材料在生物体内的过程与行为,发现生物效应 在分子、细胞等层面上研究纳米材料对生物作用的机理及安全性 发展应用目标明确的基于新原理的生物检测技术以及生物功能修复材料。   7.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节能的纳米材料与技术  重点研究基于纳米结构与技术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新方法和原理,发展基于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的节能新技术,推进纳米技术及材料在新型能源转换与存储等方面的重要应用。   8.低成本、高效率净水纳米材料与技术   针对饮用水的深度净化,发展具有高吸附效率的净水纳米材料,研究吸附和脱附过程机理及宏量制备技术 发展成本低、性能稳定、寿命长并无次生污染的实用净水纳米技术。
  • 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17年度课题申报指南发布
    关于组织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17年度课题申报的通知各有关单位:  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经国务院批准,“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专项)于2008年启动,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军委后勤保障部牵头组织实施。按照《科技部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编制重大专项2017年度计划有关要求的通知》(国科发专〔2016〕103号)及专项实施工作的有关要求,牵头组织部门在广泛征集相关部门、地方和各领域专家意见基础上编制完成专项2017年度课题申报指南,并经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审定,现组织开展专项2017年度课题申报工作。  现将2017年度课题申报指南印发给你们,请各单位按照要求认真做好课题的组织和申报工作。  附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17年度课题申报指南.doc  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  2017年1月25日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17年度课题申报指南  “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专项)以实际应用和产业发展为导向,其主要目标为针对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10类(种)重大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精神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耐药性病原菌感染、肺结核、病毒感染性疾病以及其他常见病和多发病),研制一批重大药物,完善国家药物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我国由仿制向创制、由医药大国向强国的转变。专项实施期为2008年至2020年,按照三个五年计划分阶段落实。  目前,专项实施已进入最后攻坚阶段。按照三个五年计划“铺、梳、突”的总体发展策略,结合科学院、工程院、社科院对专项标志性成果的咨询评估意见,在“十一五”和“十二五”已部署课题的基础上,“十三五”期间将继续坚持创新定位和“培育重大产品、满足重要需求、解决重点问题”的“三重”原则,以产品和技术为主线,在战略需求和现实需求两个维度上,聚焦重点领域,实施重大项目,实现“突”的跨越。同时依据《科技部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民口)聚焦调整意见的通知》(国科发专〔2015〕78号)要求,将重点任务由原五大任务板块调整为品种与关键技术、核心创新平台能力建设两部分,不再单独支持候选药物、一般性大品种技术改造、单纯性技术研发和孵化基地建设等项目。  2017年度课题是“十三五”实施计划的主体,主要支持有望取得重大突破、对实现专项“十三五”总体目标有重要作用的研究内容,实施期限为2017-2020年。主要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部署任务,以进一步提高课题的目标性和集成度。立项主要以定向委托、定向择优、公开择优方式组织,加强后补助的支持力度。  定向委托和定向择优课题以国家重大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强化课题的顶层设计。定向委托课题明确牵头单位,由牵头单位按照本指南规定的研究内容,组织集成优势单位,编制课题实施方案,并填写正式申报书,经专家多轮论证不断完善后形成立项建议。定向择优课题采取公开申报,由符合条件的优势单位自主申报,经专家评审确定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并提出整合建议,由牵头单位组织各参与单位再次编制课题实施方案并填写正式申报书,通过专家多轮论证不断完善后形成立项建议。  公开择优课题由申报单位自主申报,经评审专家两轮评审后,择优遴选并分类整合(采取二级合同单独管理)后提出立项建议,如符合定向委托或定向择优课题支持方向的则纳入相应课题。  鼓励国内课题申报单位与境外(包括港澳台地区)研发机构联合申请。鼓励在国内创新创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申报课题。  2017年新立项课题组织立项工作将继续依托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公共服务平台),并由专业机构——国家卫生计生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科技发展中心)具体实施,科技发展中心受理课题申请后,将根据专家评审和论证情况,提出年度计划建议。  立项工作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专家充分整合优势力量,严格遴选,系统集成,论证完善,实现协同创新。  一、 研究方向  1. 定向委托课题  1.1. 药物一致性评价关键技术与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药物一致性评价相关新技术、新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原料药及制剂处方工艺、质量标准提高、人体生物等效性等研究 开展仿制药的国家参比制剂及其目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相关的技术指导原则研究,探索建立我国仿制药品技术标准与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开展药品专利信息检索系统、功能性辅料数据库和化学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数据库研究。  考核指标:建立我国化学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参比制剂目录 制定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检测相关的技术指导原则和操作规范 建立部分药物的标准制剂和标准品库 建立3-5项一致性评价相关新技术和新方法 突破5-7种药物生物等效性评价关键技术 指导解决不少于50个品种一致性评价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拟支持课题数:1项。  有关说明:委托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牵头,联合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药品审评中心、优势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实施。  1.2.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创新药物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理,针对疟疾耐药性等问题,研发新型抗疟药物,包括化学单体药物、复方药物或新型制剂 研究青蒿素类药物对红斑狼疮等其它疾病的治疗作用,开发新的适应症 开展青蒿素原料高效制备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研发新型抗疟药物,其中2-3个申请临床研究 完成1-3个青蒿素的新适应症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其中1-2个申请新药证书 青蒿素原料成本降低20-30%。  拟支持课题数:1项。  有关说明:委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牵头组织,联合有良好青蒿素研究基础的单位共同开展。  1.3. 天然产物来源创新药物新品种研发及其关键创新技术体系  研究内容:在品种研究方面,开展我国天然产物来源的创新药物研究及原创药物临床新适应症研究,并开展相关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的深入研究,研制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天然药物。在药物复杂体系方面,以我国天然药物复方为基础,建立能够解析药物作用靶标及机理、质量可控的现代复方药物技术体系。在技术方面,重点研究天然复杂化学小分子的高效鉴定、(类)天然活性分子组合物的发现、离子通道等分子靶标、机理及信号通路、符合天然药物的药动/药效/毒性关联研究技术、微量活性单体的全合成和半合成技术、合成生物学、生物酶工程等新技术。  考核指标:获得1-2个天然产物来源药物品种新药证书,获得至少8个品种的临床批件,开展至少15个品种临床前研究 突破关键技术10项以上 承担相关技术服务,实施成果转让。  拟支持课题数:1项。  有关说明:委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牵头,组织药物研发相关优势单位(单位包括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医疗卫生机构等,以下同)实施,鼓励持有已进入临床研究或已获得临床试验申请受理通知书的创新品种、或该方向国际前沿自主专利技术的单位与牵头单位联合申报。  1.4. 新靶点小分子药物新品种研发及其关键创新技术体系  研究内容:以个性化药物研发革新药物研发模式,针对中国人高发的重大复杂性疾病,研制极具市场前景的创新小分子药物 突破GPCR等新靶标研究技术瓶颈,开展GLP-1分泌相关GPCR 、SGLT2等膜蛋白关键靶标在糖尿病等治疗中的作用,加速推动抗2型糖尿病个性化药物研究 发现一批具有研发前景的潜在靶标,确认作用机制与假设,并对新靶标进行确证性研究 发展新药设计与发现研究的核心技术,设计、合成和筛选一批具有全新化学结构的先导化合物 构建集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效学及安全性评价三位一体的成药性评价技术体系 创建基于临床生物标记物群的转化药动/药效/毒性评价技术体系 建立和优化临床前系列评价模型与技术。  考核指标:获得1-2个小分子药物品种新药证书,获得至少8个品种临床批件,开展至少15个品种的临床前研究 突破关键技术10项以上 承担相关技术服务,实施成果转让。  拟支持课题数:1项。  有关说明:委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牵头,组织药物研发相关优势单位实施,鼓励持有已进入临床研究或已获得临床试验申请受理通知书的创新品种、或该方向国际前沿自主专利技术的单位与牵头单位联合申报。  1.5. 应急医学药物新品种研发及其关键创新技术体系  研究内容:重点建立应急医学药物的快速研发、制备、规模生产、储备转运等一系列的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研发链。建立以快速侦检、诊断技术及生物医学防护为目标的支撑体系 建立应急防护医学新结构、新功能药物的靶点筛选、确认以及成药性评价技术体系 建立应急防护药物制备新工艺,如药物重组表达技术和中试工艺研究 建立应急防护药物的产业化工艺及储备系统 建立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药物防控的预判体系,提前部署针对性药物研究,加快应急防护药物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国际维和行动中的应用和转化。  考核指标:获得1-2个应急药物品种新药证书,获得至少8个品种临床批件,开展至少15个品种临床前研究,突破关键技术10项以上并在实际研发或生产中应用,承担相关技术服务。  拟支持课题数:1项。  有关说明:委托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牵头,组织药物研发相关优势单位实施,鼓励持有已进入临床研究或已获得临床试验申请受理通知书的创新品种或拥有该方向国际前沿自主专利技术的单位与牵头单位联合申报。  2. 定向择优课题  2.1. 耐药菌防治药物品种及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开展新结构和/或新作用机制的抗菌药物及其增效剂研究 开展基于病原机制的抗耐药菌药物发现关键技术及创新品种研究 开展以宿主识别、防御、免疫机制为代表的基于宿主机制的抗耐药菌药物发现关键技术及创新品种研究 建立整合现代筛选与药效评价技术、多水平、全新机制的体内外评价体系。  考核指标:突破3-5项抗耐药菌药物发现及临床前评价关键技术,并基于关键技术的应用,2-3个创新品种获得临床批件。  拟支持课题数:1项。  有关说明:遴选优势单位牵头,组织相关单位联合实施。  2.2. 高端制剂、新型辅料品种及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开展新型高端制剂研发及规模化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开展新型注射液、缓控释、长效靶向释药关键技术,新型吸入给药制剂及其规模化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药物制剂三维(3D)打印关键技术研究 研发新型药用辅料、新型包材及给药装置并获准生产,突破共性关键技术 完善新型辅料等质量评价和工业化生产技术体系的构建 开展我国具有优势的新药及制剂的国际化研究。  考核指标:突破4-6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 研制不少于15个高端制剂品种并通过国际市场(美国、欧盟或日本)注册 至少3个应用新型药用辅料的药物品种进入临床研究或获得生产批件。  拟支持课题数:按照剂型类别设置5项。  有关说明:遴选优势企业牵头,组织相关单位联合实施,优先支持创新品种的国际化相关研究。  2.3. 治疗艾滋病和丙型肝炎药物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艾滋病和丙型肝炎防治需求,开展单方及复方制剂等重点品种研发。  考核指标:4-7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或生产批件。  拟支持课题数:2-3项。  有关说明:遴选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牵头,组织相关单位联合实施。  2.4. 儿童用药品种及关键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开展适宜于儿童的速释、缓控释、肺部给药及直肠给药等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适合儿童用药的矫、掩味技术和口感评价体系研究 开展临床亟需的儿童用药系列品种的制备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针对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等亟需药物品种和口服液体制剂、吸入制剂、栓剂等儿童适宜的剂型研究。  考核指标:突破2-3项关键技术,10-15个儿童用药物品种获得临床批件 2-3个儿童用亟需药物品种获得生产批件。  拟支持课题数:1-2项。  有关说明:遴选优势单位牵头,组织相关单位联合实施。优先支持国家卫生计生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办公厅发布的《首批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中的品种。  2.5. 基于中医典籍的经典名方研发  研究内容:以《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古籍(清代以前)记载、且组方未开发成现有注册中成药的经典名方为基础,依托已具备的前期临床预试及工艺、质量标准、药效研究,可采用大数据挖掘及现代新药开发技术,按照国家药品注册相关要求,完成相应中药复方制剂的药学或临床研究。  考核指标:开展30-35个中药经典名方开发研究,明确中医证候或适应症,突出临床优势,10个以上品种获得临床批件或生产批件。  拟支持课题数:1-2项。  有关说明:由具有中药开发生产能力和经验的企业牵头,组织相关单位联合实施。  3. 公开择优课题  3.1. 中药新品种研发及其关键创新技术  研究内容:开展组分中药和现代复方中药等创新中药及民族药的研发,突破中药新药发现、评价等关键技术瓶颈 支持已有研究基础或具有显著临床疗效优势的中药活性成分新药研发,如大黄酸、益母草碱、小檗碱、仙茅苷、淫羊藿苷等 建立临床中医药疗效大数据与中药新药开发的技术和分析方法。  考核指标:获得一批新品种的临床批件和新药证书 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3.2. 创新抗体药物新品种研发及其关键创新技术  研究内容:研发针对10类(种)重大疾病的创新抗体药物。筛选确认新抗体的新靶点,突破抗体修饰前沿关键技术 支持已有研发基础的创新抗体药物和新型修饰型抗体药物,如ADCC增强抗体药物、智能交联药物(ADC、前体靶向药物等) 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抗体药物研发及产业化技术体系建设。  考核指标:获得一批创新抗体药物的临床批件和新药证书,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3.3. 重组新型蛋白药物及基因治疗、核酸药物新品种研发及其关键创新技术  研究内容:研发针对10类(种)重大疾病的重组新型蛋白药物及基因治疗、核酸药物。加强自主创新重组药物研发,突破重组技术、基因导入技术等前沿关键技术 支持已有研发基础的重组新型蛋白药物及基因治疗、核酸药物 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该领域研发及产业化技术体系建设。  考核指标:获得一批创新重组新型蛋白药物及基因治疗、核酸药物的临床批件和新药证书,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3.4. 示范性新药临床评价技术平台建设  研究内容:围绕10类(种)重大疾病,建设符合国际规范的I-Ⅳ期临床研究中心 完善我国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评价体系的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 开展国际前沿的新药临床评价关键技术和大规模随机多中心临床和结局研究。  考核指标:每年新开展若干项新药专项支持和国内企业发起的Ⅰ-Ⅳ期临床试验。  有关说明:优先支持承担过专项GCP平台类课题、管理规范、无临床试验数据弄虚作假记录的医疗机构。  3.5. 重要资源性平台及关键技术体系  研究内容:  化合物资源库:采用“互联网+”模式,以实时和互动为特征,面向全国提供样品资源和筛选技术服务,同步建设实体化合物库和虚拟化合物库,促进成药性评价。  中药组分资源库:建立单味中药组分库和中药方剂公益性组分库,建立资源开放共享机制,为新药筛选和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提供样品和技术服务。  考核指标:  化合物资源库:为药物研发机构提供样品和技术服务,建成自有、完备的实体库和虚拟库。  中药组分库:建立并完善中药组分库公共信息平台,提供对全行业的技术服务。  有关说明:采取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方式进行支持。  3.6. 临床亟需药物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10类(种)重大疾病(包括罕见病)防治需求,重点支持临床亟需、短缺的通用名化学药和生物类似药的临床试验及关键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相关品种完成临床研究、获得新药证书或生产批件。  有关说明:采取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方式支持。  3.7. 中药和生物药品种国际化相关研究  研究内容:支持中药新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展临床试验及相关技术研究,突破中药品种国际化相关技术,推动名优产品国际注册进程。支持疫苗、抗体、重组蛋白和多肽药等生物药开展生产工艺优化、国际临床研究、国际认证等相关研究。  考核指标:若干中药品种完成Ⅱ、Ⅲ期国际临床研究或国际新药注册。若干生物药品种完成国际临床研究、获得WHO预认证或获得出口注册许可。  有关说明:采取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方式支持。  3.8. 联合疫苗及免疫规划疫苗的研发  研究内容:开展十三价肺炎等多联多价疫苗的临床研究及规模化制备工艺研究 开展相关疫苗的质量控制标准研究 按照WHO预认证标准开展无细胞百白破等免疫规划疫苗及黄热疫苗的生产工艺、质量标准的升级换代研究。  考核指标: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相关疫苗完成临床研究、获得新药证书或生产批件,建立相应疫苗的质量标准。  有关说明:采取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方式支持。  3.9. 其它  在10类(种)重大疾病范围内,依据“三重”原则,重点支持少量具有原创性的品种研发和关键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相关品种完成临床研究、获得新药证书或生产批件。  3.10. 事后立项事后补助课题  申报范围:2015年6月以来获得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核发的新药临床研究批件、新药证书、生产批件,且在相应研发阶段未获得本专项支持的药物品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先。  二、申报评审方式  根据不同的立项方式,具体申报及评审流程如下:  (一)定向委托课题。采用一轮申报方式。委托的牵头单位严格按照指南规定要求,组织集成优势单位,编制课题实施方案,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填写正式申报书,经推荐单位提交科技发展中心。科技发展中心组织专家进行多轮论证,牵头单位组织不断修改完善,形成立项建议。  (二)定向择优课题。采用两轮申报方式。  ——预申报和推荐。针对指南定向择优课题内容(或部分内容)组织申报(可单独亦可联合优势单位),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填写并提交预申报书,经推荐单位提交科技发展中心。  ——形式审查和第一轮评审。科技发展中心在受理课题预申报后,组织开展形式审查和第一轮评审工作。第一轮评审重点对申报内容的先进性和创新性、承担团队能力和基础等进行评价。提出牵头单位、参与单位及课题集成的建议。第一轮评审原则上不进行会议答辩或召开论证会,必要时可根据需求临时组织答辩或论证。  ——正式申报和第二轮评审。牵头单位收到科技发展中心正式申报通知后,组织参与单位编写正式申报书,并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直接提交。科技发展中心对正式申报书进行形式审查,并组织专家重点对课题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研究团队、研究目标、考核指标等进行多轮论证,提出立项建议。  (三)公开择优课题。采用两轮申报方式。  ——预申报和推荐。申报单位针对指南公开择优课题内容组织申报,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填写并提交预申报书,经推荐单位提交科技发展中心。  ——形式审查和第一轮评审。科技发展中心在受理课题预申报后,组织开展形式审查和第一轮评审工作。第一轮评审重点对申报内容的先进性和创新性、承担团队的能力和基础进行评价,遴选优势单位形成进入第二轮评审的课题。  ——正式申报和第二轮评审。申报单位收到科技发展中心正式申报通知后,编写正式申报书,并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直接提交。科技发展中心对正式申报书进行形式审查,并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按照研究内容和研究阶段进行分类集成,提出立项建议。课题采取任务归类、子课题二级合同单独管理的方式进行立项和过程管理。  事后立项事后补助课题采用一轮申报方式,申报单位根据指南要求,直接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填写并提交正式申报书,经推荐单位上报科技发展中心后进行形式审查,并组织专家开展评审工作,根据专家评审情况提出立项建议。  三、经费支持  申报单位所在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或主管部门原则上应承诺一定比例的配套经费,配套经费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企业申报课题应有明确的自筹经费投入,并先行投入研发经费,自筹经费与申报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各申报单位应按照研发需求,实事求是编制经费预算。若中央财政经费预算被评审核减后,原承诺的其他来源资金的总额不得等比例减少。  四、申报条件和要求  (一)申报单审答辩的依据。请按照时间要求完成网上填报工作。  1.单位注册。申报单位通过公共服务平台进行在线注册,具体注册流程及要求请认真阅读公共服务平台说明。已经注册的申报单位不需要重新注册,未注册单位建议尽早完成注册。  2.账号创建。单位注册通过审核后,申报单位使用所注册的账号(单位管理员账号)登录公共服务平台,创建申报用户账号,并将申报课题在线授权给申报用户。  3.在线填报。申报用户在线填报申报材料,完成后提交至单位管理员审核。单位管理员审核确认后,将申报材料在线提交至推荐单位,推荐单位审核后提交到科技发展中心。  4.填报时间。一轮申报课题申报单位网上填报申报书的时间为:2017年2月20日以后-2017年3月28日17:00,两轮申报课题第一轮网上填报预申报书的时间为:2017年2月20日以后-2017年2月27日17:00。请申报单位合理安排课题填报时间,按时提交课题申报材料。  公共服务平台网站:http://service.most.cn/  咨询电话:010-88659000(中继线)  传真:010-88654001/4002/4003/4004/4005。  技术支持邮箱:program@most.cn  (二)组织推荐。请推荐单位于网上填报截止后5个自然日内(以寄出时间为准),将加盖推荐单位公章的推荐函(纸质,一式2份)、推荐项目清单(纸质,一式2份)寄送科技发展中心。推荐项目清单须通过系统直接生成打印。  (三)材料报送。课题申报书在线提交后,申报单位下载打印申报书电子版,用A4纸双面打印,正文与附件一并装订成册(简易胶装),一式2份(均为盖章原件,封面标注正本,自行存档份数自定) 电子版光盘一份。  申报单位于网上填报截止后7个自然日内将加盖申报单位公章的申报书(纸质,一式2份)送达科技发展中心。  (四)集中形式审查。收到申报材料后,科技发展中心组织开展集中形式审查。  通过形式审查的课题,将进入后续评审环节。答辩的具体要求由科技发展中心另行通知。  (五)请严格按照时间要求完成提交和报送,逾期不予受理。  (六)材料报送地址与咨询电话:  受理单位:国家卫生计生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寄送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9号五栋大楼B3座6层603  邮政编码:100044  咨询电话:010-88312265  传真号码:010-88312271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