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重大工程

仪器信息网重大工程专题为您整合重大工程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重大工程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重大工程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重大工程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重大工程话题讨论。

重大工程相关的资讯

  • 钟寰平:推动“十四五”规划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加快实施
    生态环境部日前召开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总结2023年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实施进展,安排部署“十四五”后半程工作及2024年重点任务,推动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加快实施。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重大工程的建设。从2022年生态环境部成立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到如今第四次召开专门会议统筹协调推进相关工作,彰显了生态环境系统持续推动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实施的坚定决心和扎实行动。在“十四五”规划确定的102项重大工程中,由生态环境部牵头实施的5项重大工程,涵盖了大气污染物减排、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修复、土壤污染防治、危险废物处置、核与辐射安全领域的诸多具体任务。经过几轮推进,5项重大工程稳步推进,其他需生态环境系统配合支持的重大项目环评保障工作也高质量完成。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当前的首要任务。不仅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以及核与辐射安全领域重大工程,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资源节约利用以及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方面的诸多重大工程等,也都与生态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并且很多都关乎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重大工程如同保障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坚实地基,不仅重要,而且需要各领域各部门强化责任分工、密切协调合作才能更好实施。值得重视的是,如今“十四五”已进程过半,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仍有一些地方存在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实施落实不到位的情况。第三轮第一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集中通报的第三批5个典型案例,就聚焦污水处理问题,指出被督察的5省多个地方均不同程度存在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突出、推进不力,反映出背后不作为、慢作为、不担当、不碰硬,甚至敷衍应对、弄虚作假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这类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影响到“十四五”规划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任务的完成。着眼当前形势,各级各部门要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统领下,合力推进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加快实施、高质量落地,才能更好支撑“十四五”生态环境目标任务如期完成。要加快工作节奏,进一步夯实重大工程实施主体责任,强化过程管理和监督检查。加大对地方实施重大工程任务的指导帮扶,加强统筹协调,重大问题及时发现、及时研究、及时解决。要始终将系统谋划和推动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实施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机融合,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多渠道争取资金支持,积极协调落实资金保障。明确项目建设周期,以更强的紧迫感倒排时间节点。严把验收关,确保工程质量不打折扣。2024年是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实施、承前启后谋划“十五五”思路举措的关键一年。各地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和有关工作要求,牢牢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强化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加快推进“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实施,加快补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短板,着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推动实现“十四五”规划任务和高质量发展目标。
  • “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实施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召开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实施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批示要求,2022年3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实施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联席会议召集人、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主持会议并讲话,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负责同志就本部门牵头的重大工程工作进展和2022年工作任务作了专题发言。会议审议了推动“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实施部际联席会议工作规则和2022年工作要点,研究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会议强调,102项重大工程是“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十四五”规划实施的重要抓手。推动102项重大工程实施既利当前,又利长远,对当前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各牵头部门会同各地方扎实推进102项重大工程实施。目前,102项重大工程实施有力有序推进,实现良好开局。会议要求,各部门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2022年工作要点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同配合,确保102项重大工程每一项任务落地见效。102项重大工程各牵头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责任,区分项目类型分类有序推进,加快推动项目实施。要在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基础上,扎实做好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加大资金、用地等要素保障力度,加快在建项目建设,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联络员、发展改革委相关司局主要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将启动21项重大工程
    p   日前,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记者就《规划》有关情况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 /p p    strong 问: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情况如何? /strong /p p    strong 答: /strong 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发挥出越来越大的引领带动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体发展总体呈现出“快、活、高、优”的特点。 /p p    strong “快”是指产业规模增长快。 /strong 截至2015年末,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我国GDP比重约8%,完成“十二五”发展目标,这一比重在2010年仅为4%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监测的27个行业营收增速5年年均超过15%,其中的工业行业2015年增速比工业总体增速高8.7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行业5年年均增速超过20%,也好于服务业整体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有力填补了传统制造业的下滑空缺。 /p p    strong “活”是指创新活跃。 /strong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引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与各行各业广泛融合,加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发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在服务领域,个性化、多样化和专业化新模式不断涌现,以网络租约车、基因诊断等为代表的新模式向生活服务全面渗透,研发外包和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规模迅速增长。在制造领域,定制化、智能化生产模式方兴未艾,无人机、机器人等新产品快速上市。IT、生物和新能源等技术加速相互渗透,涌现出可穿戴电子医疗设备、生物芯片、能源互联网等融合型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创业投资已占到我国创业投资的80%。 /p p    strong “高”是指产业水平迈向中高端。 /strong 若干关键领域实现了群体性突破,部分重点产业已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如华为公司已成为全球收入第一的通信设备企业,阿里巴巴公司云计算能力居全球前列,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基因测序平台测序能力进入世界前列,高速铁路和特高压技术达世界领先水平。一些关键领域取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如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治疗晚期胃癌的靶向药物阿帕替尼、自主设计的大飞机C919和支线飞机ARJ21飞机等产品相继问世,国产钻井平台首次实现深海海上气田成功开发,一大批航空航天、核电高端装备均取得突破。 /p p    strong “优”是指整体效益优。 /strong 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知识、技术、人才密集,创造的经济价值大、产品附加值高。2016年10月,2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行业利润达10499.7亿,同比增长15.3%,其中工业部分26个行业同比增长达13.3%,比同期工业整体增速高出4.7个百分点。从上市公司数据看,过去五年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始终高于传统产业,如2016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利润率达10.5%,比上市公司总体(扣除金融业)高出3.4个百分点。 /p p   目前,部分地方和区域已成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标杆”。东部地区,深圳市2016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整体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引擎”。同期,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接近30%,浙江、山东等多个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一些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结合当地特点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湖北的集成电路、安徽的新型显示、湖南的轨道交通装备、江西的航空装备、吉林的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p p    strong 问: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strong /p p    strong 答: /strong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要看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还处于培育时期,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水平还不够高,一些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仍然存在 二是一些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新兴产业监管方式创新和法规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还不能适应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产业结构加速升级的要求。需要进一步统筹规划,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思路,提升发展质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p p    strong 问:当前阶段制定出台《“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有何作用? /strong /p p    strong 答: /strong 当前阶段出台规划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p p    strong 一是有利于加快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strong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做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战略判断,提出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去产能的同时要补短板,做减法的同时要做加法,做减法也是为了做加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与“十二五”相比,《规划》适应文化、信息等新消费拉动作用明显增强的趋势,重点产业领域增加了数字文化创意产业。《规划》为进一步提高供给质量,以设计创新引领产品和服务创新,增加有效供给,重点产业领域增加了设计服务产业,包括工业设计、人居环境设计等行业。同时,《规划》将深化改革贯穿于各个重点产业领域工作部署,提出了完善管理方式、加强人才培养与激励等6方面政策措施,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可以说,出台《规划》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规划》编制也贯彻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 /p p    strong 二是有利于培育壮大新动能。 /strong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稳增长需要新动力,调结构需要新抓手,惠民生需要新途径,亟需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新动能既体现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也体现于新的动力和能力储蓄积累的过程。为此,《规划》一方面立足当前产业发展基础,加快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五大领域。面向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新方向,超前布局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物和核技术等四个战略性产业,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另一方面,新动能必然源于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规划》体现了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管理创新强化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的全面支撑,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促进更广领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持续夯实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量。 /p p    strong 三是有利于引导全社会资源支持发展新兴产业。 /strong 《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 strong 统筹提出了投资规模巨大、需要广泛动员全社会资源组织实施的21项重大工程(包括集成电路发展工程、人工智能创新工程、生物技术惠民工程、新能源高比例发展工程、数字文化创意技术装备创新提升工程等)。 /strong 一方面,让全社会了解掌握了未来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国家重点考虑的投资方向,有利于引导社会资源更多投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整合政府部门资源,创新扶持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形成工作合力。 strong 配合《规划》实施,我们即将发布新版《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进一步明确重点支持的产品和服务,以引导全社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strong /p p    strong 问:“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与“十二五”规划布局相比,主要的变化有哪些? /strong /p p   strong  答: /strong 与“十二五”相比,《规划》布局上的新变化主要有五点: /p p   一是软硬结合的布局,在重点产业领域中新增加数字创意产业,包括数字文化创意装备、数字文化内容、设计服务等方向。相对于工业和硬实力,这是着眼于增加软实力的布局,是既满足物质需求又满足精神需求的举措,是通过抓源头设计来增加有效供给的举措。同时,数字创意产业具有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也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位。 /p p   二是前瞻性的布局,增加了战略性产业的内容。这也是依据“十三五”规划纲要做出的调整。主要考虑是,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物和核技术等领域是关系人类未来发展、拓展发展空间的核心领域,促进这些领域形成新产业是培育新动能和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p p   三是融合性的布局,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八大产业进一步归并为五大产业领域,这是体现新兴产业融合创新的发展特征。例如,“一代材料一代装备”,新型材料的发展不断推动着器件和整机装备的创新,而装备的创新不断对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两者融合共同发展。新能源汽车与新能源也有交叉,太阳能汽车目前也在推出新产品,相关产业领域整合有利于融合创新,培育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 /p p   四是全区域的布局,《规划》对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发展和国际化拓展进行了全面布局。《规划》根据国内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阶段的不同,分三个层次进行分类指导。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需求已进一步凸显,越来越需要整合全球创新资源,越来越需要国际合作新平台,越来越需要融入全球产业链。为此《规划》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放发展进行了引导。 /p p   五是市场化的布局,《规划》将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要求贯穿于各项工作,例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要求深化电信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三网融合,进一步放开基础电信领域竞争性业务,放宽融合性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限制,推进国有电信企业混合所有制试点工作。在高端制造领域,部署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进遥感卫星发展。在生物领域,要求加快推进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完善药品采购机制,全面推动医药价格和行业监管等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在绿色低碳领域,要求完善电动汽车生产准入政策,研究实施新能源汽车积分管理制度。在集聚区发展方面,《规划》要求避免对市场行为的过度干预,防止园区重复建设。在政策保障部分,提出了完善管理方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入推进军民融合等6方面措施,以及推动减少事前准入限制、进行审慎监管,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p p   strong  问:对贯彻落实《规划》有什么部署? /strong /p p    strong 答: /strong 《规划》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部门,发挥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的牵头作用,加强宏观指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推动。近期,我们将召开第五次部际联席会议,围绕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机制,对《规划》落实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 /p p    strong 一是推动落实重大改革。 /strong 推动各级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探索和创新适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监管方式,实施科技成果限时转化制度等重点改革任务。 /p p    strong 二是制定出台重大政策。 /strong 推动各领域编制和落实好重点专项规划。完善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对新兴产业发展影响较大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财税金融保障,持续加大各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对新兴产业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推进相关应用示范,完善新能源发电、新能源汽车推广等领域补贴政策,引导社会资金设立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和国际化投资基金,发展为新兴产业服务的融资租赁公司,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领军人才行动等举措。 /p p    strong 三是建立完善重大机制。 /strong 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加强部门统筹协调,落实《规划》重点工作分工。建立健全保障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工作机制,打破可再生能源发电、医疗器械、药品招标等领域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建立高层次政企对话咨询机制,我们已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下新增一批顾问,积极听取企业家意见。建立教育内容调整机制,按照产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合理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招生比例等。探索建立投融资信息对接机制,促进银企对接等。 /p p    strong 四是加快实施重大工程。 /strong 充分发挥各部门作用,加快形成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启动实施《规划》提出的21项重大工程。 /p p   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各部门形成合力,我们有信心如期完成规划明确的发展目标。 /p p br/ /p
  • 发改委等部门: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建设,构建重大工程监测监管系统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等部门印发了《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主要涉及科技支撑、自然生态监测监管、森林草原保护、生态气象保障等四个重点领域,是推进其他各项重大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规划》在系统梳理我国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建设取得成就、面临形势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着眼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生态治理能力的相关要求,立足尽快补齐相关领域的突出短板,着力提升重点领域生态保护支撑能力,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并明确了相关保障措施。《规划》与各重点领域相关专项规划作了充分衔接,是《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 年)》部署的 9 项重大工程专项建设规划之一,是新时期优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推进相关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提到,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科研示范基地等科研平台建设,服务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全面提高自然生态监测监管水平,在“双重”工程监测监管平台建设中提出,构建重大工程监测监管系统,完善行业监管平台。原文链接:P020211222534124941807.pdf (ndrc.gov.cn)
  • 岛津气相色谱亮相国家重大工程公益传播广告
    近期,中央电视台在其国家重大工程工艺传播广告中,播放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程,助力中国绿色发展,创造人类清洁能源的公益广告,广告中煤化工质检中心的一排排岛津气相色谱格外的抢眼。 截图来自腾讯视频 岛津分析技术助力煤化工产业发展岛津客户为核心的整体服务赢得更多用户信赖和选择神华包头煤制烯烃项目-世界首套、国家级煤制烯烃项目岛津率先掌握了煤制烯烃气相色谱配套技术 气相色谱50套1、和石化炼制、催化不同的DMTO催化合成,其中间过程样品分析需要创新的解决方案2、低沸点烃加微量含氧化合物体系、非连续沸点样品的无歧视进样、新工艺催化要求杂质更低的分析挑战3、仪器台数需求更多、网络化、自动化要求更高4、从神华包头煤制烯烃开始,岛津不断致力于挑战这些分析难题 神华集团宁夏煤业-煤化工向深度、广度扩展的新典范共采用岛津气相色谱150台 并采用岛津网络化色谱工作站。1、从项目筹备开始,协助用从工艺表开始梳理样品分析方案2、利用应用经验、行业经验,帮助用户制定科学合理的分析方案构架3、帮助用户认识行业现状,真实的把握关键指标的设定4、反复的交流、讨论,加深彼此了解取得互信5、实施过程中穷尽能力和资源,不断追求高水平的结果6、全方位的以客户为核心的服务,取得共赢,获得口碑 岛津助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程,推动能源绿色发展!
  • 重磅 长春机械院成功中标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项目
    近日,在北京科技大学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简称MSAF)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蠕变试验机采购项目中,长春机械院再次凭借强大的综合实力,在与国内外著名的试验机厂家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去,成功中标“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中标金额高达1111万,中标项目有:常规电子式蠕变试验机(4套)、常规机械式蠕变试验机(78套)、长时连续工作蠕变试验机(12套),这在长春机械院蠕变试验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签约仪式于2016年1月23日在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项目建设指挥部举行,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总指挥、总工程师孙冬柏、长春机械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庄庆伟、总经理马敬春、试验机事业部副总经理李劲松等相关人员出席签约仪式。 ??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总指挥孙冬柏(右)与长春机械科学研究院董事长庄庆伟(左)签署协议?? 自获悉此项目,长春机械院自上而下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由院领导、资深技术专家、业务骨干组成的应标专题项目组,通过深入学习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等相关文件,了解到MSAF是围绕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重大需求,探索在大尺寸、长时间、复杂环境下工程材料服役性能的演化规律及损伤失效机理,建立重大工程服役安全的预测、预报理论与方法,对提升我国工程材料服役性能研究试验能力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将为重大工程安全设计与安全评价提供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我国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制高点,实现科技强国伟大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该项目关系到重大工程材料和大型工业装备的服役安全问题,是为我国重大工程安全运行、降低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战略意义重大,长春机械院作为中国工程试验设备领域规模最大,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科研院所企业,是国家试验机行业归口管理单位,是工程试验设备领域的“国家队”,对我国材料试验研究能力和安全评价技术实力的提升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一定要拿下个这个项目,做民族试验机品牌的捍卫者,”马敬春总经理在院重大项目研讨会上如是说。 经过全院上下历时两年多的不懈努力,经历了史上最严格的招标历程。值得高兴的是在2016年新年伊始我们就收到了中标的消息,虽然全院对此次中标充满信心,听到这个消息,还是令我们欢欣鼓舞,为之振奋。 这是一场真正的较量,是强手之间技术与实力的较量,是荣誉之战,我们凭借强大的品牌优势,雄厚的技术实力,稳定的产品性能,良好的客户口碑,领先的市场占有率最终赢得了胜利。 中标,只是一个开始,创新,才能越走越远 长春机械院将以服务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契机,不断加大自主研发的资金投入,加快完善技术开发体系,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引领国内工程试验行业的发展潮流,重点在传统机型升级换代、个性化专机研发、重大科技项目攻关、产业链配套等方面攻坚克难,不断提高试验装备自主品牌产品的综合竞争能力,持续快速提升自主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的销量和业务规模,实现长远的战略规划目标。 中标设备介绍: 中标设备既包括常规标配蠕变试验机(300-1100℃)、低温蠕变试验机(70℃~400℃)、高温蠕变试验机(1000-1250℃),还包括长时连续工作蠕变试验机、配套环境及更换装置(其中水蒸气发生器及环境控制系统与设备“高温水蒸气+H2S环境蠕变试验机”及设备“高温水蒸气管道蠕变试验机”共用) 蠕变加载主机可与感应变温环境装置、高温H2环境装置任意组合成不同功能的高温环境蠕变持久试验系统,这种主机+环境配套装置的模块化组合方式,使试验测试方案更加多样化满足不同试验的需求,有效降低了设备成本,是试验设备领域标准化的新形式,开创国内试验设备发展新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及重大的行业推广意义。 近年来在持久蠕变领域的典型客户: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钢院) 14台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169台 中国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 114台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 91台 哈尔滨汽轮机有限公司 72台 天津重型装备工程研究有限公司 70台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 63台 中科院沈阳金属所 61台 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10台 成都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 10台 史上最严招标流程 2012年12月成立调研专家组,进行招标前期摸底。 针对此次重大科技项目采购招标组成项目调研专家组,对国内外一流试验机厂商进行了实地考察。 2013年4月,对设计方案与招标文件进行专家评审 。 试验装置详细设计方案与招标技术文件专家评审会召开。会议围绕子项目试验装置的详细设计方案与招标技术文件进行了专家评审。????评审会主会场 2013年10月,完成招标文件撰写,进行严格审查,详细论证、集中修改。 2015年5月国家科学中心五人专家组赴上海、北京、太原、哈尔滨等地调研。 技术部负责人陆永浩教授等一行五人先后访问上海宝钢集团、上海电气电站汽轮机厂、上海锅炉厂、北钢院、山西太钢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东方锅炉等单位并开展调研。进一步明确了高温高压、蠕变持久试验装置建设的行业需求并确定了装置运行初期的目标定位。 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筹)介绍 “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筹)(以下简称NCMS)”于2008年12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复组建,依托于我国“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的十二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被编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以下简称MSAF) NCMS位于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研究实验体系的最高层,是首个由教育部部属高校承建的国家科学中心,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中关村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共占地475亩,建设总投资约12亿元,建成后将达到研究人员(含客座研究员、访问学者、博士后)500人,研究生(含博士、硕士研究生)2000人的规模。 什么是“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项目 “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项目主要围绕典型工程材料、典型服役环境、共性失效形式和关键失效问题,通过自主设计和集成创新,建设可近似模拟服役环境、可有效再现失效过程的试验研究装置群,开展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领域的尺度域、环境域、时间域以及安全评价方法等四大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全面提升大/全尺寸材料及构件的试验研究能力和安全评价技术的整体实力,建立我国自主的工程材料安全服役标准和规范,为重大工程材料的安全设计、安全评价和失效控制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工程材料服役安全领域世界一流试验研究装置群,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研究者提供一流科技服务。 开展我国工程材料服役安全问题和风险评估研究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 重大工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和保障,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集中体现。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原油战略储备库、长距离跨国输油管线、高硫油气田开发和储运、大规模核电站、超临界火电机组、高速铁路、大飞机项目等一大批重大战略工程相继立项、建设和运行。重大工程中的新建及拟建工程设施呈现出“结构尺寸超大”“材料性能超强”“服役环境极端化、多因素耦合化”和“多种失效形式共存、交互影响”等新特点,给保障工程材料和工业装备的安全服役带来新的挑战。 特别是近年来,国际上航天飞机解体坠毁、核电站泄漏、大型建筑倒塌等恶性事故频频发生。重大工程中存在着的重大安全隐患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桎梏,并威胁到了公共安全。重大工程材料和大型工业装备的服役安全问题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因此,开展我国工程材料服役安全问题和风险评估研究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
  • 甘肃明确2022年中医药工作要点:实施中医药特色发展重大工程
    近日,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印发《2022年甘肃省中医药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聚焦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提升、中医药特色发展重大工程建设、中医药内涵建设、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等8个方面21项重点工作,推动甘肃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其中提出,实施中医药特色发展重大工程,建设中医药研究平台,打造甘肃省“医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要点》提出,实施中医药特色发展重大工程,坚持依法发展中医药,推动实施《甘肃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强化中医药内涵建设,加快推进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中医医院“三中心一专科”建设,在全省新建4个省级区域中医(专科)医疗中心、2个中医康复中心,继续推进2个中医治未病中心建设,新建23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打造中医专科集群。在130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中医馆,实现全省中医馆全覆盖。对符合条件的中医馆进行提档升级,打造示范性中医馆,年底前实现乡、村两级中医适宜技术全普及。为提升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要点》明确,制定印发《甘肃省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中医药防治工作指引》,建设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伍。组织中医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疫病防治骨干人才库成员开展年度培训,及时、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方面,《要点》明确,建设中医药研究平台。争取获批1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打造甘肃省“医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组织开展中医治疗优势病种、中医适宜技术和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筛选工作。建立中医药古籍保护修复基地,培养一支具备中医药古籍基本修复能力的人才队伍。此外,为促进产业发展,要全力办好第四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启动陇粤共建大湾区兰白自创区中医药创新发展示范区,实施中药质量保障项目。
  • 川仪协办中石化重大工程仪表控制技术高峰论坛
    4月16日,由中国科协、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重庆市政府指导,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主办,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公司协办的第五届中国石油化工重大工程仪表控制技术高峰论坛在渝开幕,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优贤,来自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国仪 器仪表学会的有关领导、主要用户和设计院约300人参加了此次论坛。川仪自动化股份公司总经理吴朋作为大会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席在开幕式上致辞,副总经理王道福在紧随开幕式之后的主论坛上作了《川仪石化行业整体解决方案》报告,总工程师王刚担任大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和化工(煤化工)自动化技术专题副主席。在论坛现场参观了川仪、耐德展台后,当天下午,孙优贤和一批与会贵宾还专程莅临公司蔡家工业园产品展示厅和调节阀新工厂参观,对川仪近年来取得的可喜发展成就,以及仪器仪表及解决方案参与石化重大工程建设的实力予以充分认可,并结下了深厚友谊。   &ldquo 近年来,面对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两化融合,推动&lsquo 智能化工厂&rsquo 、&lsquo 数字油气田&rsquo 建设和产业升级等发展新要求,我国石油天然气、炼化、煤化工等化工工程正向着大型化、基地化、一体化以及智能化和清洁化方向发展,这对仪表与控制技术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rdquo 吴朋在致辞中 首先阐述了当前行业走向,并指出,&ldquo 举办此次论坛,恰逢国家处于深化改革时期,工业自动化仪表行业发展进入了转型期,为各企业和用户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沟通 交流平台。论坛邀请到了石油石化等方面的专家与会,大家建言献策,为促进行业成功转型,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还促进了石油天然气、炼化、煤化工以及其它化工工程设计新理念、新思路、新标准的交流应用,将加快推动我国石油天然气、炼化、煤化工工程仪表自动化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rdquo   王道福在主论坛发言中,深入阐述了川仪是如何做好石化行业解决方案的。近年来,经过战略转型的川仪,石化行业所占份额已替代钢铁行业,成为最大 市场版块。通过大力实施&ldquo 对标赶超,针对性加大自主研发力度,为满足煤化工、煤制油、煤制气市场需求,研制出高温高压、耐磨、耐冲刷高等级特殊工况下的高 性能调节阀,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取得&ldquo 矢量变频执行机构&rdquo 技术突破,满足高精度调节阀需求,替代进口;PDS智能变送器实现工程应用产品系列化;以PA- 300为代表的分析仪已占据市场高度;经修造后的进口阀可恢复原有状态;携整体水平达国际领先的全系列仪器仪表,可做到全方位、专业化的一体式总包服务; 并具有对备品备件实施规范化、系统化、长周期服务的能力。同时,还推出与客户联合研制的新技术、新产品的合作新思路,以客户实际应用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所为支撑,与客户共同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难题,实现共赢发展。   重庆耐德工业股份公司相关领导在主论坛上做了《储运自动化信息化--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报告。接下来的一天半时间里,还举办了多个主题的分论 坛,重庆耐德工业股份公司相关技术负责人还在&ldquo 炼油和储运自动化专题论坛&rdquo 上做了《伺服液位计在灌区液位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报告,也获得了良好反响。
  • 2024年上海市重大工程清单公布,科技产业类项目占四成
    2月19日,2024年上海市重大工程清单公布。计划安排正式项目191项,其中科技产业类76项,社会民生类23项,生态文明建设类16项,城市基础设施类67项,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类9项;另计划安排预备项目26项。重点聚焦科技产业类项目。计划建成14项,包括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张江实验室研发大楼、鼎泰半导体12英寸自动化晶圆制造中心项目、中微临港产业化基地、盛美半导体设备研发与制造中心、昊海生物科技国际医药研发及产业化基地、信达生物全球研发中心、中国生物抗体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一期、新开源精准医疗全球研发转化生产松江基地项目、英威达聚合物三期扩建项目、合成气装置三期扩建项目、华为上海研发基地(青浦)、中交集团上海总部基地;计划新开工4项,包括中科院在沪“十四五”科教基础设施项目、仪电智算中心(松江)、中国船舶集团总部上海科研基地、普洛斯桃浦智慧冷链产业园;此外,在建项目58项,包括上海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项目、国家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磁-惯性约束聚变能源系统关键物理技术项目、同济大学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临港实验室临港园区项目、浦江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科教基地(一期)、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原创新药发现能力提升项目、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公司产业基地建设项目、中国商用飞机公司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建设项目、金发科技汽车材料全球创新研发中心及产业化项目、宁德时代未来能源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基地项目、超硅半导体先进逻辑制程用300毫米硅片全自动智能化生产及研发项目、盛美半导体设备研发与制造中心、联影医疗生产研发基地等。2024年正式项目(191项)2024年上海市重大建设项目计划序号项目名称备注一科技产业类76项(一)科创中心(12项)1上海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项目在建2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3国家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在建4磁-惯性约束聚变能源系统关键物理技术项目在建5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微纳电子与量子科技融合创新大楼、生物与医学科技融合大楼、3号科研楼)建成6张江实验室研发大楼建成7同济大学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在建8临港实验室临港园区项目在建9浦江实验室在建10中科院在沪“十四五”科教基础设施项目新开工1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科教基地(一期)在建12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原创新药发现能力提升项目在建(二)先进制造业(49项)13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公司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在建14中国商用飞机公司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建设项目在建15C929宽体客机研发保障建设项目在建16民用飞机航电系统“三中心一总部”项目在建17中船长兴造船基地二期在建18金发科技汽车材料全球创新研发中心及产业化项目在建19延锋国际临港智能座舱配套项目在建20宁德时代未来能源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基地项目在建21中芯国际12英寸芯片项目在建22中芯国际临港12英寸晶圆代工生产线项目在建23积塔半导体特色工艺生产线项目在建24超硅半导体先进逻辑制程用300毫米硅片全自动智能化生产及研发项目在建25和辉光电第六代AMOLED生产线产能扩充项目在建26格科半导体12英寸CIS集成电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在建27鼎泰半导体12英寸自动化晶圆制造中心项目建成28舜宇12英寸透明衬底晶圆AR眼镜微纳光学产品项目在建29新昇半导体300mm集成电路硅片研发与先进制造基地项目在建30上海临港化合物半导体4英寸、6英寸量产线项目在建31上海天岳碳化硅半导体材料项目在建32上海江丰临港基地电子专用材料产业化项目在建33长电科技临港车规级封测项目在建34中航凯迈红外探测器生产基地在建35中微临港产业化基地建成36盛美半导体设备研发与制造中心建成37修正生物制药医药产业园在建38美迪西北上海生物医药研发创新中心产业基地项目在建39复宏汉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在建40上海医药集团生物医药生产基地在建41昊海生物科技国际医药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建成42信达生物全球研发中心建成43美德纳中国研发生产总部在建44中国生物抗体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一期建成45新开源精准医疗全球研发转化生产松江基地项目建成46蓝帆医疗科创总部及产业化基地项目在建47联影医疗生产研发基地在建48先声药业(中国)研发中心项目在建49正大天晴全球研发总部项目在建50东软上海科技中心项目在建51金闼科技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在建52大信中信海直华东无人机总部基地在建53榕融氧化铝纤维临港生产基地在建54庄臣中国制造工厂新建项目在建55英威达聚合物三期扩建项目建成56合成气装置三期扩建项目建成57华谊合成气项目在建58中国石化国产万吨级大丝束产业化装置项目在建59中国石化高性能弹性体项目在建60华为上海研发基地(青浦)建成61上海陕煤研究院总部研发基地项目在建(三)现代服务业(15项)62西岸传媒港、西岸智慧谷(网易、腾讯、阿里零售、金融城)在建63大型绿色数据中心(中国移动、腾讯、阿里巴巴)在建64仪电智算中心(松江)新开工65虹桥商务区核心区基础设施配套项目二期在建66北外滩核心区功能提升项目在建67SMG全媒体创新平台(东方智媒城)在建68金山乐高乐园在建69中国船舶集团总部上海科研基地新开工70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总部园区在建71普洛斯桃浦智慧冷链产业园新开工72中交集团上海总部基地建成73网易上海国际文创科技园(青浦)在建74美的集团第二总部项目在建75美团科技中心在建76张江“科学之门”项目在建二社会民生类23项(一)教育(7项)77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浦东新校区在建78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奉贤校区一期在建79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浦东校区在建80上海大学宝山校区扩建四期在建81上海体育学院杨浦校区长海路399号改扩建新开工82上海电力大学临港校区三期新开工83上海海洋大学临港校区四期在建(二)医疗卫生(15项)84五个新城三级综合性医院(瑞金北院二期、市一南院二期等 )在建85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成86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应急医学中心在建87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在建88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国家医学中心在建89上海临床研究中心在建90瑞金医院消化道肿瘤临床诊疗中心建成9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祝桥院区在建92上海长征医院浦东新院在建93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浦江院区二期在建94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重性精神疾病临床诊疗中心在建95上海市胸科医院心胸疾病临床医学中心在建96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金山院区在建9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区)医疗科研综合楼在建98上海市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整体迁建建成(三)文化体育(1项)99文化软实力支撑提升项目(上海大歌剧院、上海越剧演艺传习中心、上海马戏城中剧场)在建三生态文明建设类16项100黄浦江中上游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在建101横沙浅滩固沙保滩稳定河势(横沙大道外延)工程先行段在建102淀山湖生态环境整治在建103泵站初期雨水调蓄工程项目(新延安东、北翟路车辆段、临汾、新蒲汇塘、西北物流、岚皋南、桃浦新村、虹南、龙阳等)在建104原水保障工程(原水西环线南段、北段,迎宾水厂原水管等)在建105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扩建三期工程在建106白龙港污水处理调蓄工程(南线、厂内)在建107泰和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建成108合流污水一期干线复线工程在建109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苏州河深层排水调蓄管道工程试验段、桃浦等初期雨水调蓄工程)在建110世博文化公园在建111重点绿化项目(闵行前湾公园一期、宝山逸仙公园等)在建112三林楔形绿地在建113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中心项目二期在建114老港生态环保基地整体功能提升(含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三期、市政配套等)在建115黄浦江、苏州河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苏州河百合桥、龙腾大道南延伸等)在建四城市基础设施类67项(一)能源保障(8项)116上海LNG站线扩建在建117漕泾综合能源中心二期工程在建118上海石化热电机组清洁提效改造工程在建119上海油气主干管网工程(上海石化-闵行油库成品油管道、奉新门站及天然气出站管道工程)在建120500千伏输变电工程(上海远东-亭卫、崇明输变电等)在建121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南汇、胜辛、余环输变电等)在建122外高桥一厂扩容量替代新开工123金山海上风电场一期新开工(二)对外交通(19项)124浦东国际机场四期扩建在建125东方枢纽上海东站及配套在建126虹桥商务区东片区综合改造市政配套二期建成127虹桥商务区交通配套工程(申长路-金园一路、金运路-申昆路、迎宾三路地道等)在建128沪通铁路(太仓-四团)上海段在建129沪苏湖铁路上海段建成130沪杭客专上海南联络线在建131沪渝蓉高铁上海段(含宝山站综合交通枢纽)在建132G15公路嘉金段改建工程在建133G320公路(上海浙江省界-北松公路)在建134G228公路(上海浙江省界-南芦公路)在建135G318沪青平公路改建工程在建136S16蕰川高速新建工程在建137省界断头路项目(新太公路、金商南延-嘉善大道等)在建138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小洋山北作业区集装箱码头及配套工程在建139上海港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改造一期工程建成140油墩港航道整治工程在建141大芦线东延伸在建142吴淞江工程(省界-油墩港航道工程、新川沙河段、苏州河西闸)在建(三)轨道交通(17项)143市域线机场联络线在建144市域线嘉闵线在建145市域线上海示范区线在建146市域线南汇支线(两港市域铁路)在建147市域线南枫线(一期)在建148轨道交通崇明线(金吉路站-裕安站)在建149轨道交通2号线西延伸(徐泾东站-蟠祥路站)在建150轨道交通12号线西延伸(七莘路站-洞泾站)在建151轨道交通13号线(金运路站-诸光路站、张江路站-丹桂路站)在建152轨道交通15号线南延伸(紫光路站-望园路站)在建153轨道交通17号线西延伸(东方绿舟站-西岑站)建成154轨道交通18号线二期(长江南路站-大康路站)在建155轨道交通19号线(虹建路站-铁路宝山站站)在建156轨道交通20号线一期工程西段(金昌路站-上海马戏城站)在建157轨道交通21号线一期及东延伸(T3航站楼站-东靖路站)在建158轨道交通23号线一期(上海体育场站-闵行开发区站)在建159轨道交通大修更新改造项目(轨道交通3/4号线改造等)在建(四)市域交通(16项)160北横通道新建工程建成161漕宝路快速路新建工程在建162军工路快速化改造工程在建163外环东段(华夏中路-龙东大道)改建工程在建164外环西段交通功能提升工程在建165周邓公路快速化工程新开工166浦业路新建工程在建167银都路越江隧道建成168龙水南路越江隧道在建169隆昌路越江隧道在建170浦星公路(南行港路-人民塘路)改建工程在建171G1503公路贯通工程(宝山段、浦东段)在建172S4公路(奉浦东桥和接线工程)在建173S3公路(周邓公路-G1503两港大道立交)在建在建五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类9项183保障房和租赁房建设在建18417深远海风电示范项目18崇明一期海上风电项目19横沙一期海上风电项目20
  • 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发布,布局数百个重点实验室/中心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十四五”期间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和促进力度,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方案提到,要建设若干中医药相关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医类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3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10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局重点实验室,提升中医药科技服务能力及协同创新能力。依托国家和省级药品检验机构,建设30个左右国家药监局中药市场质量监控和评价重点实验室、30个左右国家药监局中药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整体提升药品检验机构的中药质量评价能力。同时,要加强监测评估。国家中医药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要牵头组织成立专家组,制定评估方案,开展重大工程实施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估作用,强化全周期监测,增强评估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加强评估结果应用,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立行立改、即知即改。除此之外,还提出要健全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体系;依托现有药品监管体系,搭建一批中药材快速检测平台等。具体内容如下: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中医药是我国重要的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资源,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十四五”期间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和促进力度,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加大投入与体制机制创新并举,统筹力量集中解决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的突出问题,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改善中医药发展条件,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与科研水平,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二)基本原则。增强能力,服务群众。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发展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促进中西医协同发展,统筹推进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文化等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需求。遵循规律,发挥优势。坚持守正创新,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成果和技术方法,巩固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提高质量,均衡发展。推进高素质人才队伍和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中医药协同创新体系,促进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促进中医药优质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创新机制,激发活力。在实施重大工程的同时,配套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合力,激发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巨大潜力和活力。(三)建设目标。到2025年,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明显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逐步壮大,中药质量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大力弘扬,中医药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明显进展,中医药成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二、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着力彰显优势、夯实基层、补齐短板,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促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发挥中医药整体医学优势,提供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一)中医药服务体系“扬优强弱补短”建设。1.建设目标。推进建设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显著提升中医药重大疾病防控救治和应急处置能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更好满足群众就近享有高质量中医医疗服务需求。2.建设任务。一是在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总体布局中,依托现有资源,择优遴选建设若干国家中医医学中心;支持高水平中医医院作为输出医院,在优质中医医疗资源短缺、转外就医多的地区,依托当地现有资源,院地合作、省部共建,实施若干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二是建设一批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强化设备配备,优化完善中医诊疗方案,提升中医临床疗效。三是以地市级中医医院为重点,建设130个左右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四是依托现有资源,建设一批中医康复中心,推动地方加强中医康复科建设,提升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五是布局35个左右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开展中医医院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六是加强县级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建设,每个县级中医医院建成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和1个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在县级医院提标扩能项目中,支持脱贫地区、“三区三州”、原中央苏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区县级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基础条件比较好的乡镇卫生院,在“三区三州”建设64个中医县域医疗中心。七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提升中医馆服务能力。八是实施名医堂工程,按照品牌化、优质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建设要求,分层级规划布局建设一批名医堂,推动名医团队入驻,服务广大基层群众。3.配套措施。一是各级中医药主管部门要会同卫生健康部门、疾控部门进一步健全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确保中医药第一时间参与传染病防治和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深度介入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二是各地要切实履行建设主体责任,落实土地、规划等建设条件,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土地使用标准,统筹考虑当地中医药发展基础和建设条件,因地制宜开展建设。三是各地要统筹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支持中医医院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落实“两个允许”要求,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完善医院补偿机制,落实中医药服务价格、医保支付倾斜政策,鼓励在中药制剂和中医技术应用等方面制定更加灵活的政策。4.部门分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中医药局、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医保局、国家疾控局、国家药监局等负责,排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二)中医治未病能力建设。1.建设目标。结合实施健康中国行动,通过实施区域中医治未病中心试点建设和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促进项目,总结探索中医治未病理念融入健康维护和疾病防治全过程的方式,形成可推广的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模式。2.建设任务。一是推动若干地级市开展区域中医治未病中心试点建设,探索相关政策机制,推广适宜技术,普及健康知识,进一步带动提升区域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二是实施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促进项目,开展中医适宜技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试点、妇幼健康中医适宜技术推广试点。3.配套措施。制定落实健康中国行动中医药健康促进专项政策措施。各地要积极实施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发挥中医治未病价值作用的政策机制。区域中医治未病中心建设试点城市和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促进项目单位要创新思路,探索积累有益经验。4.部门分工。国家中医药局、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等负责。(三)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建设。1.建设目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发挥中医药在老年人慢性病、重大疑难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和优势,增加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供给,创新服务模式,建成老年医学中医药高地。2.建设任务。一是推动有条件的省份依托现有资源,开展老年中医药健康(治未病)中心试点,探索完善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模式,提升临床、康复、护理、慢性病管理、科学研究、健康管理能力。二是推动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加强老年病科建设,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开展老年病及相关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3.配套措施。国家中医药局要进一步完善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标准,制定省级老年中医药健康(治未病)中心建设指南。各地要将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纳入本地区健康服务或养老服务相关规划,加大对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的支持力度。在中医药老年健康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岗位管理、薪酬分配等方面给予更灵活的政策支持。加强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探索创新,形成好的经验和做法。4.部门分工。国家中医药局、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等负责。(四)中医药数字便民和综合统计体系建设。1.建设目标。基本建成国家中医药综合统计体系、中药质量信息数据标准和统计体系,实现公立中医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达到国家要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患者就医体验。2.建设任务。一是围绕“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要求,开展智慧中医医院建设,支撑便民惠民服务。二是制定国家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国家、省级两级平台,构建统一规范的数据标准和资源目录体系,基本建成国家中医药综合统计体系。三是开展中医医院信息化基础达标建设,推进中医医院通用电子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试点应用。四是制定国家中药质量信息统计制度,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国家、省级两级平台,构建统一规范的中药质量信息数据标准和统计体系。3.配套措施。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统筹规划国家中医药综合统计体系,加强部门协调,建设国家级工作平台。各地要将综合统计、信息化工作纳入规划,落实主体责任,配备专职人员,加大实施保障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区域综合试点和各类专项试点。项目单位要高度重视中医药综合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4.部门分工。国家中医药局、国家药监局、国家统计局牵头负责,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负责。三、中西医协同推进工程建立中西医协同长效机制,健全中西医临床协同体系,提升中西医协同攻关水平,“宜中则中、宜西则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一)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创新建设。1.建设目标。建设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水平。2.建设任务。建设50个左右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一批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辐射带动提升区域中西医结合整体水平。3.配套措施。各地要支持组建区域中西医协同医疗联合体,将中西医结合工作纳入医院等级评审和绩效考核。项目单位要把建立中西医协同机制和多学科诊疗体系纳入医院章程,将中西医联合查房、会诊纳入医院管理制度,在各主要临床科室配备中医医师,打造中西医协同团队。4.部门分工。国家中医药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等负责。(二)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同建设。1.建设目标。促进中西医医疗资源有效整合和中西医医疗技术优势互补,推进诊疗模式改革创新和医学领域创新发展,显著提高部分重大疑难疾病的临床疗效,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和专家共识。2.建设任务。聚焦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和传染性疾病,以提高临床疗效为重点,遴选一批项目单位开展中西医联合攻关。3.配套措施。国家中医药局要统筹实施好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项目。各地要在人力、物力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结合本地实际,开展省级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同试点。项目单位要围绕解决重大疑难疾病治疗难点,整合资源、协同攻关,创新诊疗模式。4.部门分工。国家中医药局、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财政部、国家疾控局等负责。四、中医药传承创新和现代化工程重点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及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布局一批中医药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和关键技术装备项目,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传承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一)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1.建设目标。跨领域、跨行业整合多学科资源,完善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技术创新平台为主要支撑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优化中医药领域科技布局。2.建设任务。依托现有资源,建设若干中医药相关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医类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3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10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局重点实验室,提升中医药科技服务能力及协同创新能力。依托国家和省级药品检验机构,建设30个左右国家药监局中药市场质量监控和评价重点实验室、30个左右国家药监局中药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整体提升药品检验机构的中药质量评价能力。3.配套措施。各地要加大实施保障力度,在运行管理、岗位管理、人才聘用、职称晋升等方面创新机制。支持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按照有关规定自主开展职称评审。在省级科研项目中加大对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注重培育省级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4.部门分工。国家中医药局、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负责。(二)中医药古籍文献传承。1.建设目标。提升中医药古籍原生性、再生性保护能力,提高中医药古籍资源的利用效率。2.建设任务。一是依托现有数字平台建设中医药古籍数字图书馆,建立中医药古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平台和中医药知识服务系统,推动中医药古籍数字化挖掘,打造中医药古籍数字化服务应用产品。二是依托现有机构,改善中医药行业古籍保护条件,全面开展中医药古籍文物定级、建档、备案工作,加大濒危珍贵古籍保护修复力度,提升中医药古籍保护及利用能力。3.配套措施。各地要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医医疗机构等在古籍保护和现代化应用方面的资源和人才优势。项目单位要把古籍保护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纳入重点工作计划,落实建设经费,加强专业团队建设,改善古籍保护条件。4.部门分工。国家中医药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等负责。(三)中医药科技重点项目研究。1.建设目标。布局一批中医药科研项目,系统化诠释中医药科学问题,提升重大疾病临床疗效、中药质量水平,科学阐释中医药机理,完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体系。2.建设任务。一是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临床方案优化研究、中医药疗效与作用机制研究、临床循证研究及评价研究,组织筛选50个中医优势病种。二是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推动中医理论的原始创新,阐明作用机制,助力临床精准诊疗。三是研发一批临床疗效好、科技含量高、创新性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3.配套措施。各地要加强政策保障,建立完善多学科联合攻关的中医药科技创新机制。项目单位要加强科研人才培养,完善激励机制,推动产学研医政深度融合。4.部门分工。国家中医药局、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药监局等负责。(四)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研究。1.建设目标。推动实施中医药现代化关键技术装备项目,提升中医药技术装备水平、产业创新能力及产业化水平,在关键技术装备方面取得突破,为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2.建设任务。一是开展中医特色诊断治疗装备研究,研发中医数字化辅助诊断装备、中医特色疗法智能化装备、中医治未病现代化装备。二是开展中药品质智能辨识与控制工程化技术装备研究,研发推广中药材生产与品质保障、中药饮片智能炮制控制与调剂工程化、中成药制造核心工艺数字化与智能控制等技术装备。三是开展中医药技术装备共性标准等可度量技术规范体系建设和应用转化,研发中医现代“铜人”,开展中医药技术装备在慢性病防控中的应用示范。3.配套措施。各地要加强政策保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关键技术装备研发。项目单位要落实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中医药科技人员参与关键技术装备研究开发的积极性。4.部门分工。国家中医药局、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等负责。(五)做大做强中国中医科学院。1.建设目标。建设形成布局合理、优势明显的学科体系,发挥中国中医科学院示范引领作用,打造成为中医药科技创新核心基地和创新人才高地。2.建设任务。一是调整优化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发展布局,加大对基础研究、弱势和小众学科的支持力度,做强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优势学科。二是加强青蒿素研究中心、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中医药疫病防控中心等建设,形成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高地。三是实施中国中医科学院人才强院计划,加强中医药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四是指导省级中医药科研院所加强能力建设。3.配套措施。中国中医科学院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科研组织模式,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在岗位设置、薪酬等方面建立更加灵活的政策机制。4.部门分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中医药局、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等负责。五、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加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中医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建设以领军人才为引领,青年优秀人才、骨干人才、基层实用人才为主体的高素质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一)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1.建设目标。培养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中医药领军人才、学科团队,搭建高层次人才梯队。2.建设任务。一是实施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项目,遴选培养50名岐黄学者和200名青年岐黄学者,组建10个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和一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二是实施中医药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培养1200名中医临床、少数民族医药、西医学习中医等方面的优秀人才。三是实施中医药骨干人才培养项目,遴选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和继承人,培养一批中医药骨干师资和中药、护理、康复、管理等方面骨干人才,规范化培训一批中医医师。四是实施综合医院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支持项目,开展西医学习中医高级人才培养和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建设一批传承工作室,培养一批中医药骨干人才。3.配套措施。国家中医药局负责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完善相应的遴选、评价、管理、投入等机制,负责开展终期评价,做好不同层次人才项目衔接,搭建高层次人才发展平台。各地负责过程管理,加强政策等配套衔接,在重大项目建设、评选表彰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形成支持合力。项目单位负责项目日常管理,保证培养对象培训期间的工资及福利待遇。4.部门分工。国家中医药局、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等负责。(二)基层人才培养计划。1.建设目标。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素质逐步提升,更好适应群众就近享受中医药服务的需求。2.建设任务。一是实施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招录7500名左右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支持1.25万名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开展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培养5000名中医助理全科医生,为中医馆培训一批骨干人才。二是实施革命老区中医药人才振兴项目,在革命老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等地区,加大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的培养力度,支持建设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3.配套措施。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制定项目实施方案,不定期组织开展考核评估。各地负责过程管理,完善培养使用、待遇保障等政策,落实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就业安置和履约管理相关要求,积极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确保项目实施效果。项目单位负责项目日常管理,保证培养对象培训期间的工资及福利待遇。4.部门分工。国家中医药局、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负责。(三)人才平台建设计划。1.建设目标。推进中医药学科发展,建设形成一批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平台,中医药人才培养能力不断提升。2.建设任务。一是建设一批重点学科和中医药类一流本科专业。二是建设一批中医临床教学基地。依托已建成的各类机构,遴选若干标准化的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践技能考核基地。三是为第四届国医大师、第二届全国名中医建设传承工作室,新增建设一批老药工、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和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3.配套措施。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完善相应的遴选、评价、管理、投入等机制,组织项目的实施和评估,集聚高层次人才参与平台建设。各地要加强政策保障,负责过程管理。项目单位要落实团队、场地、设施等软硬件要求,建立管理制度,进行定期评估和报告。4.部门分工。国家中医药局、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等负责。六、中药质量提升及产业促进工程围绕中药种植、生产、使用全过程,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加快促进中药材种业发展,大力推进中药材规范种植,提升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一)中药材种业质量提升。1.建设目标。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优良品种选育与良种繁育能力进一步提升,优质种子种苗大规模推广应用,中药资源监测能力明显提高,从源头保障中药材质量。2.建设任务。一是支持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建设。二是引导地方建设一批中药材种子种苗专业化繁育基地,推动制定种子种苗标准。三是依托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成果,健全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体系。3.配套措施。出台中药材种子管理办法,从法规层面规范中药材种子种苗生产经营资质和经营行为,打击种业违法行为。加强部门协同,形成中药资源管理合力。4.部门分工。国家中医药局、农业农村部等负责。(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1.建设目标。道地药材生产布局更加优化,珍稀濒危中药材人工繁育技术取得突破,中药材生产先进适用技术实现有效转化和示范推广,进一步推动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2.建设任务。一是引导地方建设一批道地药材生产基地。二是建设一批珍稀濒危中药材野生抚育、人工繁育基地。三是制定常用300种中药材种植养殖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四是广泛开展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野生栽培,开发30—50种中药材林下种植模式并示范推广。五是统一中药材追溯标准与管理办法,依托现有追溯平台,建立覆盖主要中药材品种的全过程追溯体系。六是依托现有药品监管体系,搭建一批中药材快速检测平台。3.配套措施。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全国道地药材目录,推进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加强道地药材产区规划和规范化种植。各地要强化道地药材资源保护和生产管理,在项目、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建立部门协同机制,统筹力量协同推进中药材质量提升。4.部门分工。农业农村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林草局、国家药监局等负责。(三)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创新。1.建设目标。深入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和技术,阐释中药炮制机理,完善中药饮片质量标准,保证饮片质量。2.建设任务。一是建设一批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挖掘与传承中药炮制理论和技术。二是开展一批常用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生产工艺等研究。3.配套措施。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全国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完善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体系。各地要加强对区域特色饮片和炮制技术的挖掘、整理、传承。4.部门分工。国家中医药局、财政部、国家药监局等负责。(四)中成药综合评价体系建设。1.建设目标。涵盖临床有效性安全性评价、质量标准、生产工艺、制剂技术等的中成药综合评价体系基本建成,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新药审评体系进一步完善。2.建设任务。一是建立健全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方法,系统开展100种中成药的临床综合评价,丰富中成药在用药指征、目标人群、最佳剂量等精准用药信息方面的内涵。二是针对100种中成药建立系统完善、适应发展需求、覆盖生产全流程的标准体系,形成多层次的现代质量控制体系。三是初步建立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审评证据体系,构建符合中药特点的安全评价方法和标准体系。四是开展中成
  • 重磅!中国工程院院刊发布“2021全球十大工程成就”
    12月15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评选的“2021全球十大工程成就”在北京发布。据悉,“2021全球十大工程成就”是近五年在全球范围内完成、实践验证有效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工程科学和技术的重大成果,能够反映某一个或多个领域当前工程科技最高水平。它们分别是:“AlphaGo和AlphaFold”“、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研发及应用”、“极紫外光刻系统”、“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杂交水稻”、“洞察号火星登陆探测器”、“抗击新冠疫情的公共卫生防疫治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特高压输电工程”。评选活动由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学科编委会和中国工程院“全球工程前沿”项目组专家联合担任评选委员会,遵循独立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三项原则,经过全球征集提名、专家遴选推荐、公众问卷调查,最终确定“2021年度全球十大工程成就”。此次评选活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工程科技人员的广泛参与。
  • 1118亿!深圳大手笔投资推动环境治理等四大工程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ec884e3c-274a-478b-849d-aeaa761e95c1.jpg" title=" 1.jpg" / /p p   3月27日下午,深圳召开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推进会。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徐南平,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伟中出席会议并讲话。副省长黄宁生在会上宣读了联合国副秘书长刘振民发来的贺信。市长陈如桂主持会议。 br/ /p p   刘振民在贺信中对深圳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表示祝贺,希望深圳继续发扬开拓进取、勇于实践的精神,形成以创新引领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样板和典型模式,在服务国家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p p   徐南平说,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要决策,具有重大意义。 /p p   要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上做出示范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推动可持续发展路径上做出示范 深化对外开放,在国际合作发展上做出示范 聚焦可持续发展瓶颈问题,在解决“超大城市病”上做出示范。科技部将按照国务院要求,会同示范区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全力支持深圳市的示范区建设。 /p p   王伟中表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深圳的光荣使命。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要求,践行新发展理念,贯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促进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环境优美,力争到2020年建成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到2025年成为可持续发展国际先进城市,到2030年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 /p p   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提高站位、深化认识,努力走出体现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深圳特点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要突出创新引领、绿色低碳、节约集约、共建共享、开放合作,举全市之力高标准建设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要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努力推动深圳在可持续发展上走在全国最前列,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深圳样板。 /p p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在会上宣读了《国务院关于同意深圳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批复》。 /p p   strong  投资约1118亿元 /strong /p p strong   推动环境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 /strong /p p   3 月27日,深圳市政府发布《深圳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2017-2020年)》。 strong 方案提出,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治理、健康深圳建设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四大工程,健全创新支撑服务和多元人才支撑两大体系,到2020年,完成投资1118亿元,形成深圳环境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系统解决方案。 /strong /p p    strong 主要目标 /strong /p p   到 2018年,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与社会事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城市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城市运行更加安全高效,市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显著增强。 strong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17%、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60%、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26微克/立方米、城市黑臭水体累计消除81 条。 /strong /p p   到2019年,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 增强,可持续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程度明显 提升,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均衡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建成绿色宜居 家园。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600人、累计新增技能人才88万人、城市黑臭水体累计消除99条、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39%、注册志愿者总人数达到 165万人。 /p p   到2020年,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探索形成深圳环境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系统解决方案,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典范城市,为落实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深圳经验,贡献深圳智慧。 /p p   strong  重点行动与工程 /strong /p p   建设方案提出,要系统集成废弃物综合利用、污水处理、生态修复、生物治疗、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施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治理、健康深圳建设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四大工程”。 strong 该“四大工程”将分别投资93.1亿元、482.9亿元、161.3亿元、90.1亿元。此外,深圳还将在相关的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和多元人才支撑体系分别投资110.2亿元和180.3亿元。 /strong /p p strong   数说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b579fcd0-3a85-4786-9eed-570ae4f1f437.jpg" title=" 2.jpg" / /p p   ●资源高效利用工程 /p p   (总投资93.1亿元,重点在宝安区、盐田区和龙岗区推进实施) /p p   1.构建紧凑集约的城市空间体系。到2020年,累计完成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供应土地12.5平方公里,通过土地整备释放土地不少于50平方公里。 /p p   2.打造绿色节能能源利用体系。到2020年,万元GDP能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p p   3.构建高效集约的城市节水用水体系。到2020年,万元GDP水耗控制在10立方米以下,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90%(含生态用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p p   4.构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到2020年,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e2a1480a-b0bf-4bcd-814e-9099e0ee2068.jpg" title=" 3.jpg" / /p p   ●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p p   (总投资482.9亿元,以宝安区、龙岗区、龙华区、坪山区、光明新区等为重点) /p p   1.打造安全健康水环境。到2020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5%,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深圳河、龙岗河、坪山河、观澜河、茅洲河按期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城市黑臭水体全部消除。 /p p   2.实施“深圳蓝”可持续行动。到2020年,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50%以上,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25微克/立方米以下,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控制在135微克/立方米以下。 /p p   3.打造美丽海湾海岸带。到2020年,全市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40%以上。 /p p   4.建设宜居安全自然生态系统。到2020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5.1%,公园总数超过1000个。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d7b2cfab-0ec8-4605-b1c1-ded0200521fd.jpg" title=" 4.png" / /p p   ●健康深圳建设工程 /p p   (总投资161.3亿元,实施医疗资源扩容提升工程,宝安区、龙岗区、龙华区、坪山区、光明新区、大鹏新区等区为重点区域) /p p   1.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到202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4%,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81.7岁。 /p p   2.优化健康服务体系。到2020年,初步完成17家综合型区域医疗中心的布局,建成15家基层医疗健康集团,为市民提供20类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 /p p   3.健全医疗健康保障。到2020年,医保参保率大于95%,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少于21%。 /p p   4.打造健康产业高地。到2020年,全市生物和生命健康产业总规模达到5000亿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94d1a619-7322-46b9-9939-ab939d631ed3.jpg" title=" 5.png" / /p p   ●社会治理现代化工程 /p p   (总投资90.1亿元,以福田区、光明新区为重点示范区域) /p p   1.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例如健全社区民主选举制度,完善非本地户籍常住人口在居住地参加民主选举的方式。 /p p   2.推进社会服务专业化。到2020年,全市专业社工总人数达到8000人以上,注册志愿者总人数达到180万人。 /p p   3.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到2020年,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覆盖率达到100%。 /p p   4.推进安全监管精准化。到2020年,食品及食用农产品抽检覆盖率达到9批次/千人、药品评价性抽样合格率高于99%,建成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城市安全运行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p p   5.推进应急管理科学化。到2020年,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6小时内得到初步救助,气象预警信息覆盖能力超过2000万人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d6851d8a-cb73-4967-82d1-a082340f6e88.jpg" title=" 6.png" / /p p   ●创新支撑服务体系 /p p   (总投资110.2亿元,重点在南山区推进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扩容改造 建设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拓展设施、未来网络实验设施等重点工程 推进深圳国家基因库(二期)建设。) /p p   1.实施重大科技攻关“登峰计划”。到2020年,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产生一批世界领先的龙头企业。 /p p   2.打造创新载体“核心枢纽”。到2020年,全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到6个,国家、省、市级创新载体达到2200家以上。 /p p   3.加速知识产权流通转化。到2020年,全市PCT专利申请量达到2.4万件。 /p p   4.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例如完善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开展投贷联动试点,探索设立科技创新银行、科技创业证券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 /p p   5.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例如推动财政投入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 /p p   6.探索体制机制先行先试。例如设立可持续发展科技专项,市科技研发资金每年安排2~4亿元,用于面向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重大科技攻关,以及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示范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ba4170ac-1ac4-4fa2-8cf0-11b395409fc2.jpg" title=" 7.png" / /p p   ●多元人才支撑体系 /p p   (总投资180.3亿元,重点在南山区、龙岗区和光明新区加快高等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扩建、深圳技术大学校园一期等工程建设。) /p p   1.构建多元化的卓越人才体系。到2020年,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团队126个、海外高层次人才2000名,新增认定国内高层次人才1500人,新增技能人才110万人。 /p p   2.促进各类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到2020年,普通中小学在校学生数达到170万,全市普惠性幼儿园比例达到80%以上,高校数量达18所左右,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5万人,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80%以上。 /p p   3.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例如开辟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探索简化外籍人才出入境和居留手续,给予就医、子女入学等生活便利。 /p p br/ /p
  • 2022年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出炉!18位华人学者当选
    当地时间6月13日,在加拿大工程院2022年年会上,加拿大工程院院长Yves Beauchamp宣布了47名新院士、6名新国际院士和1名荣誉院士。加拿大工程院(The Canadian Academy of Engineering)成立于1987年,是一个独立、自治的非盈利组织,入选人员由同行提名和选举产生,主要标准是参选者在研究领域的杰出成就和在工程专业上的长期服务。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是加拿大联邦政府授予在工程领域代表加拿大国家水平专家、教授的荣誉称号,并作为国家智囊团为国家层面课题立项、评审和研究提供权威意见。本次增选的54名新院士是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当选的,其中有18位华人入选,包括院士16人,国际院士2人。入选华人学者介绍梅涛梅涛博士,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探索研究院副院长 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人工智能重大项目「智能供应链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首席科学家。他负责京东科技计算机视觉与多媒体领域的技术创新,并主导了拍照购、搭配购、多模态内容审核、多模态数字人、视觉多算法平台及云边端计算设备等多项产品的研发。在多媒体分析和计算机视觉领域发表论文300余篇,先后15次荣获国际论文奖,并拥有50余项美国和国际专利。曾担任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和国际学术会议的大会主席。因在大规模多媒体分析与应用领域的杰出贡献,先后被遴选为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和国际模式识别学会会士 (IEEE and IAPR Fellow),国际计算机协会杰出科学家,并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加入京东之前,曾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李明李明(Ming Li),滑铁卢大学教授。 他在建立大规模生物信息学系统方面作出了贡献,使世界范围内的现代蛋白质组学项目成为可能。 他在设计抗体测序管道方面的贡献,帮助推动了现代抗体测序行业的发展,他的贡献显著提高了de novo测序的准确性,这是实现个性化癌症免疫治疗的关键。 他在构建大规模生物信息学系统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这些系统支持了世界范围内的现代蛋白质组学项目;他在设计抗体测序管道方面的贡献有助于建立现代抗体测序行业;他显著提高了从头测序的准确性,这是实现个性化癌症免疫治疗的关键;他通过《An introduction to Kolmogorov complexity and its applications》一书对现代信息理论科尔莫戈罗夫复杂性做出了贡献,这本书被广泛阅读和引用,并影响了人们对现代信息的概念以及这种理解在工程、技术和科学中的应用。杨春生杨春生,博士,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高级研究科学家。 杨春生是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高级研究科学家,是国际知名的人工智能研究者, 在其职业生涯中,对应用AI中的机器学习、混合推理和智能系统等方向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所开发的基于 AI 的变革性PHM(预测和健康管理)技术用于复杂系统的智能维护,目前已应用于航空航天、铁路和能源等多个行业部门,能用以提高复杂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杨春生的本科就读于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1983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攻读硕士研究生,1986年1月任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中心讲师,1995年9月赴日本广岛大学工学部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1995年9月任日本富士通公司高级工程师,1998年1月起任加拿大国家研究院计算机情报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至1995年获日本政府文部省奖学金,后赴加拿大任职。梁杰梁杰,新加坡国立大学电机工程博士,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教授。 他是国际知名的图像和视频压缩研究专家,他的本科和硕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他的研究成果已被工业产品和国际标准所采用,如微软Windows Media视频播放器和蓝光光盘。他对西蒙弗雷泽大学(SFU)工程科学学院的研究生课程做出了持久的贡献,并获得了SFU领导奖。他曾担任AltumView的总裁,领导智能传感器系统的开发,以应对全球人口老龄化挑战。该产品被CES评选为创新奖获得者,并被亚马逊评选为与Alexa整合的产品。钟志勇钟志勇(Chi Yung Chung,也叫Tony Chung),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电力系统工程教授,SaskPower(萨斯喀电力)智能电网技术首席科学家。他是国际知名的电力系统工程研究员和教育家,在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智能电网技术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工,为防止大规模停电、电网现代化、可再生能源大规模融合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成为IEEE Fellow、IET Fellow。Jonathan Jun LiJonathan Jun Li,也叫Jonathan Li,滑铁卢大学教授。 他是世界一流的地理信息与遥感研究者,在基于人工智能的地球观测图像理解方面作出开创性贡献,极大地影响了加拿大及其它地区高清测绘技术的发展。 他的创新包括:广义点云描述符和智能点云到三维模型转换器,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三维视觉领域的发展。 Jonathan Li发表期刊论文320余篇,培养研究生、博士后120余人。他获得了塞缪尔甘伯奖和Geomatica奖,还是加拿大测绘学会的候任主席和加拿大工程学会的院士。Maohong FanMaohong Fan,怀俄明大学Carrell讲席和SER教授。 全球清洁能源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先驱,包括二氧化碳催化捕获和转化、可再生资源利用、关键材料开发。他为各国,特别是加拿大培养了许多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和专业人员(包括工程师和教授)。他一直与加拿大的公司合作开发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同时将技术转让给加拿大,这对加拿大的未来非常重要。张益张益,RTDS技术公司研发副总裁、首席技术官。世界知名的电力系统实时仿真专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实时模拟器制造商RTDS科技公司的研发副总裁和首席技术官,亲自开发并指导了许多关键功能的开发,使实时仿真在今天的环境中发挥作用。包括新的转换器拓扑结构、可再生资源和控制现代大型电力系统的通信层接口的高级模型。他在多个IEEE/CIGRE工作组和期刊编辑委员会任职。他的工作对建立实时电力系统仿真的行业标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在199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师从我国电力系统数字仿真的先驱黄家裕教授,获博士学位,在阿尔伯塔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2000年加入RTDS技术有限公司。在过去25年,他一直工作在电力系统分析领域的前沿,在实时仿真,直流输电和电压稳定方面具有专长。目前负责RTDS公司的总体战略技术方向,领导硬件、软件和模型的研发。邢孟秋Malcolm Xing(邢孟秋),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教授、博士。他在伤口愈合、止血、心肌梗塞和骨缺陷的高性能水凝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邢博士是开发用于毛发再生、控制释放和癌症治疗的细胞和药物上的纳米凝胶自组装的领先专家。他还开发了用于绿色农业的植物可穿戴传感器和便携式清洁水设备,为可持续环境做出了贡献。 邢博士在向公众和社区推广生物医学工程教育和研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和服务。现任AIMBE的研究员。谭中超Zhongchao Tan,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教授。过滤和分离技术的国际权威。获奖的研究和创新大大加强了加拿大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全球领导地位,包括由Enersul公司授权的一项重要专利。 谭教授分别于1996年和1999年在清华大学获本科与硕士学位,后于2004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获博士学位。他是过滤和分离技术方面的国际权威。他著有专著3部,学术论文100余篇。作为一个有远见的领导者,他领导建立多个平台,为知识动员、人才交流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下一代年轻工程师创造了积极和包容的环境。他是加拿大机械工程学会的会员,并获得了许多其他基于学术的奖项;他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教科书也为他赢得了多个教学奖项。孙书会Shuhui Sun(孙书会),加拿大国立科学研究院教授(INRS) 。国际知名的纳米技术和可持续能源的研究者。在开发下一代燃料电池、氢能和电池技术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旨在以经济有效的方式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挑战。他的工作得到了多个奖项和荣誉的认可,包括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国际氢能研究协会奖和ECS-丰田奖学金等。他是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研究院的副院长,并担任十多个科学杂志的编辑和编委。 邱伟邱伟, 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海洋与海军建筑工程系教授。世界领先的海洋水动力学专家之一,已经开发了多个新的船舶运动程序,并领导了许多涉及国内和国际合作伙伴的合作研究计划。作为该领域的专家,他代表加拿大参与了许多国际技术委员会的工作,包括国际拖船会议(ITTC)海洋工程委员会、国际船舶和海洋结构大会(ISSC)环境委员会和ITTC/ISSC联合委员会。Ted MaoTed Mao,MW技术公司董事长。国际公认的紫外线专家和水创新者。他领导科学和创新,推动全球业务增长和技术应用,帮助超过10亿人获得安全和清洁的水。他是一位充满激情的人才开发和企业家,一直在推动清洁技术的商业化,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目标是到2050年每年减排5亿吨。他在IUVA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利用紫外线阻止SARS-COV-2的传播。Ben Li LuanBen Li Luan ,澳大利亚电化学化学家,研究员,加拿大西部大学兼职教授。 一个有成就的创新者,一个充满激情的教育家,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家,他的原创设计和科学发现为能源、环境和健康做出了贡献。他的成就和影响力通过在国际倡议、绿色制造示范、行业联盟以及先进制造、能源和环境材料等创新技术的商业化方面得到认可。刘泓涛洪汉平(Hanping Hong),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工程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教授,墨西哥工程院院士。他在基于可靠性的规范结构设计开发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原创工作有助于理解风、雪和地震灾害对加拿大建筑储备和基础设施系统的影响,并显著加强了加拿大在开发信息敏感和风险一致的结构设计实践方面的领先地位。 陈国华
  • 2009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与工程进展成果公布
    中国科协1月2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09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与工程进展成果。   中国科协有关负责人介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中国经济尽管困难重重,但仍保持了8.7%的高速增长。反映到科技领域,这一年中国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和重要突破。   2009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与工程进展由《科技导报》评出,包括10大科学进展、10大技术进步和10大工程进展。这也是该刊自2004年以来连续6年评选、发布中国年度重大科学、技术与工程进展。   2009年中国10大重大科学进展分别为:发现纳米孪晶铜的极值强度和超高加工硬化效应 β-arrestin2复合体信号缺损可导致胰岛素耐受 钠在高压条件下可转化为透明绝缘体 应用诱骗态量子密码技术建立安全通信网络的实际应用测试 禽流感病毒PA亚基N端晶体结构解析揭示其内切酶活性位点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状况 超级杂交水稻LYP9及其亲本的转录组学分析研究 鸟类起源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通过使纳米管形成网状结构并与聚合物链分子耦合增强复合材料强度 高温铜氧化物超导体物性和超导机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2009年中国10大重大技术进展分别为:国内首列实用型中低速磁悬浮列车运行试验 全球首台纳秒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实用化样机研制成功 建成世界上最大口径大视场光学天文望远镜 首座世界最先进的圆筒型超深水海洋钻探储油平台 新支线客机ARJ21-700完成首次城际飞行 首套年产千万吨级煤矿综采装备下线 完成世界上最清晰的全月球三维数字地形图 研制成功大容量钠硫储能电池 成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 首台自主研发2.0MW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设计完成。   2009年中国10大重大工程进展分别为:神华煤直接液化百万吨级示范工程试车成功,中国首个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营,嫦娥一号卫星成功撞月、探月一期工程圆满结束,世界上最长的隧道在辽宁全线贯通,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建成并投入使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完成,中国大陆首条自主设计海底隧道全线贯通,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通过国家验收,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成功试运行,世界上跨径最大的双层公路斜拉桥——上海闵浦大桥通车等10项工程进展。   据中国科协有关人士介绍,从入选的各项重大科技进展看,2009年,中国基础研究更加扎实深入,科技原创能力逐年提升,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面向国家、社会重大需求和实际应用的成果数量与质量明显提高,建成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
  • 2.5万家工业企业设备更新,山东“六大工程”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
    4月7日上午,山东省召开全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视频会议。山东将实施高水平工业技改工程、多领域装备更新工程、消费品以旧换新工程、高品质供给升级工程、高效能循环利用工程、全方位标准提升工程等“六大工程”,扎实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3月13日,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大力促进先进设备生产应用,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推动高质量耐用消费品更多进入居民生活,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既利当前又利长远,既利企业又惠民生。据初步摸底,今年我省2.5万多家规上工业企业有设备更新需求,每年有55万辆乘用车、2000万件电器的报废量,更新换代需求不断扩大,将创造巨大市场空间,有力促进投资和消费。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等多重目标。根据相关实施方案,我省将以“六大工程”为关键抓手,力争到2025年,工业重点领域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达到35%;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00万辆以上,国三及以下非营运柴油货车基本淘汰;报废汽车规范回收拆解量达到60万辆,二手车交易量与新车销售比值达到0.8:1,废旧家电回收量较2023年增长15%。实施高水平工业技改工程。我省将“一业一策”开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更新换代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先进设备;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标行动,分层次培育一批“数字领航”企业、5G工厂,推动智改数转网联;加快淘汰更新能耗排放不达标、安全风险隐患大的老旧装置,积极推广先进适用节能降碳技术设备,开展水效、能效等领跑者行动。实施多领域装备更新工程。农业领域,制定新一轮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推广使用智能终端和应用智能作业模式;交通领域,加快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非营运柴油货车,鼓励支持高耗能高排放老旧运输船舶提前报废更新;住建领域,全面梳理住宅电梯、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等方面短板,分类改造提升;教育领域,鼓励高校、职业院校购置先进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及时更新不符合需求的老旧设备;文旅领域,加快推进游乐、演艺、广播等设备升级改造,推动文化、体育和旅游公共服务场所设施智慧化升级;医疗卫生领域,鼓励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快医学影像、放射治疗、远程诊疗、手术机器人等医疗装备更新,推动病房改造提升。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工程。开展汽车以旧换新,加大新能源汽车促销力度,今年将举办促销活动60场以上,其中下乡展销30场以上;开展家电以旧换新,举办好“山东省家电消费节”,鼓励家电生产销售企业开展以旧换新等各类促销活动;开展家装消费品换新,推动旧房装修、厨卫等局部升级改造以及居家适老化改造。实施高品质供给升级工程。聚焦工业母机、工程机械、农机装备等优势产业,以及医疗装备、工业机器人、节能环保装备等新兴产业,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迭代,增强高端产品供给能力;做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鼓励新能源汽车企业释放更多产能,支持家电生产企业扩大优质产品供给。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开展重大装备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装备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实施高效能循环利用工程。完善废旧物资回收体系,积极推行“互联网+回收”,支持耐用消费品生产、销售企业建设逆向物流体系,实现线上线下协同;推进二手商品流通交易,加强信用监管,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集中规范的二手商品交易市场;加快发展装备再制造产业,深入推进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传统设备再制造,探索在风电、光伏等新兴领域开展高端装备再制造业务。实施全方位标准提升工程。完善产业标准体系,强化产品技术标准提升,优化大气、水污染物等排放控制水平,健全消费品全产业链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快安全、健康、性能、环保、监测等标准升级。加强循环利用标准供给,加快制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地方标准,促进废旧装备再制造;完善车辆、家电、手机等二手商品鉴定、评估、分级等流通标准,畅通产业循环。为保障工作落地落实,我省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统筹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相关专项资金,研究制定具体支持政策。精准高效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加大企业购进设备、器具加速折旧,购置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投资额抵免等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支持,加强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用能保障等。
  • 实施“十大工程” 德州细化方案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28日,德州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解读了日前出台的《德州市碳达峰工作方案》。按照上级要求,为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顺利实现各项任务目标,德州研究制定了《工作方案》。6月5日,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和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德州市碳达峰工作方案》主要内容包括总体要求、实施碳达峰“十大工程”、保障措施三大部分。总体要求部分主要明确了“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德州市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降碳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实施碳达峰“十大工程”主要包括: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加快煤电小机组关停整合;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培育新动能;推进节能降碳增效,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加大重点耗能设备节能技改;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能效提升,大力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构建绿色低碳智慧交通体系;推进循环经济助力降碳,提升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水平,加快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推进绿色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支撑,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推进低碳科技创新,加强低碳技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绿色低碳开放合作,大力发展绿色贸易,开展交流合作;推进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提高全民低碳意识,推广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保障措施部分主要包括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政策保障、加强评估考核等方面。接下来,德州将抓好任务落实,认真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决策部署,将碳达峰工作方案各项任务目标落实落细落地。完善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德州市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分行业、分领域编制实施细化方案,强化制度创新,科学有序推进我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坚持系统观念。做好“双碳”工作与加快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推进区域协同发展、落实能耗双控的结合文章,实现系统推进、一体落实,积极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德州样板!
  • 北京社会重大检测应急工程将启动
    针对“地沟油”等社会热点安全事件,北京市理化分析专家、重点实验室、检测机构有望强强联手,以解政府和社会检测需求的燃眉之急。12月29日,北京市科委在2011北京材料测试服务业发展高峰论坛上透露,一项社会重大检测需求应急工程即将启动。   当前,作为各行业产品性能测试、质量评定的重要指标,材料检测已贯穿各产业价值链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加工生产和销售服务的全过程。同时,在重大工程质量检测、重大事故分析、材料物证鉴别、环境污染治理、公众健康保障等社会问题上,材料测试更是至关重要的“试毒银针”。   北京市社会重大检测需求应急工程启动后,将整合北京材料分析测试联盟旗下20余家测试机构、高校院所,以及4000多台套的分析测试仪器设备,形成检测资源数据库,对涉及本市安全、环保、健康等领域的重大事件,跨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快速提出检测方法,第一时间揪出导致问题发生的“元凶”。   如今,新材料已被列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且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新能源、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高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更依赖于新材料技术和产业的支撑,而材料测试也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地本市的重要保障。记者从市科委获悉,未来,本市材料测试技术将支撑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例如,为“集成电路”专项开展单晶硅检测,助“核电开发”专项进行核安全壳检测,以及利用飞机发动机叶片、复合材料检测,服务于“大型飞机”专项。
  • 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济南要实施“十大工程”
    近日,济南市人民政府印发《济南市碳达峰工作方案》。其中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至7%,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降低14.8%,完成省下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目标任务,为全市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期间,绿色低碳、安全高效、多元互补的现代能源体系初步建立,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2%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8%以上,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对此,济南将实施碳达峰“十大工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实现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变革,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在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  这“十大工程”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包括: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工程。充分挖掘余热利用潜力,推动莱热入泰、泰热入济、聊热入济长距离供热,加快小型燃煤热源点整合提升,打造全市供热一张网;加快推进整县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建设,争创国家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示范县;围绕建设“中国氢谷”,重点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济南高新区、莱芜区、钢城区、章丘区打造“一核引领、四区联动”的产业格局,创建黄河流域氢能综合应用示范区。  工业领域碳达峰工程。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空天信息、基因与细胞技术等未来产业;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全生命周期,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区),推进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  节能降碳增效工程。严格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在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开展碳排放环评试点,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聚焦城市节能降碳,开展建筑、交通、照明、供热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推进先进绿色建筑技术示范应用,推动城市综合能效提升;建立以能效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围绕钢铁、水泥、炼油等重点行业,综合运用监察、价格、补贴等手段,推广先进高效用能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统筹谋划、合理布局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强5G(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工程。将低碳理念贯穿于工程策划、设计、生产、运输、施工、交付等城乡建设全过程,推进BIM(建筑信息模型)等技术应用,积极推行绿色建造,建设绿色城镇和绿色社区,到2025年,新增绿色建筑6000万平方米;加快“城市大脑”提升行动,争取全国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大力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达到50%。  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工程。加快推动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全市建成充换电站700座,充换电基础设施保有量超过8万个;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结构,到2025年,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以上;加大城市公交、出租车、私家车等领域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推动城市公共服务燃油车辆电动化替代,推进氢燃料电池公交车试点。  循环经济助力降碳工程。推动园区绿色循环发展,支持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新建绿色低碳园区,到2030年,省级以上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快提升固废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建立固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到2030年,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  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工程。争取山东省绿色技术银行支持,加大重点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推进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建设;打造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载体,发挥产研院创新圈、超算中心创新圈、济南科创城创新圈、山东大学创新圈“四圈联动”科技支撑作用,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应用项目建设,开展氢燃料电池车示范推广应用。  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工程。构建以泰山生态屏障区和黄河生态风貌带为主要生态控制区,以沿河绿化带为生态廊道,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重要湖库、水源地为支撑的“南山北水多廊多点”生态格局;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到203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左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7%左右;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支持碳汇项目积极融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全民绿色低碳工程。推动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用好碳普惠平台,探索建立个人碳账户等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构建多种低碳场景引导全民共同参与减碳。  绿色低碳开放工程。鼓励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支持举办碳达峰碳中和国际活动;推进中德企业合作区、中欧绿色制造产业园等载体平台建设,全面开展创新链供应链合作,培育具有引领性、标杆性的国际一流绿色产业集聚区;深入实施强省会战略,增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济南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交流合作,带动省会经济圈一体化绿色低碳发展,引领山东半岛城市群绿色低碳转型。  为了保障政策落实落地,济南将提升核算和监测能力、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价格调控机制、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积极参与碳达峰试点建设。济南还将加强统筹协调、强化责任落实、加强考核监督,加强全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由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进行整体部署和系统推进,统筹研究重要事项、制定重要政策措施,逐步建立完善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体系,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
  • 国产大功率速调管推广应用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由中科院高能所和湖北汉光科技公司共同研制的2998MHz速调管批量中标武汉大学先进光源项目1.0 GeV电子直线加速器采购项目,标志着国产大功率速调管将批量应用于大型科研装置上,推广应用取得重大突破,为推动国产大功率速调管做大做强具有重要意义。该速调管是在陈和生院士工作站和大功率速调管合作研发基地平台的支持下,基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直线加速器用国产2856MHz速调管设计和运行经验,以周祖圣研究员为主的速调管研究团队负责设计、研发,湖北汉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加工制造,首支样管于2019年6月完成加工制造,并通过专家组测试验收,各项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速调管是超高真空微波功率放大器件,是加速器的主要设备,我国现正在运行的大型加速器科研装置所使用的大功率速调管大部分为进口。团队将以此为基础,再接再厉,攻坚克难,继续推动国产速调管的研发和更广泛应用,突破国产化关键技术,一方面满足国内科研、高技术产业的需求,同时带动相关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国产2998MHz速调管
  • 喜报!青岛众瑞的这个仪器项目拟入选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近日,山东省科技厅遴选出2020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拟立项项目,面向社会公示。全省100个项目在列,其中青岛有14个项目入选,覆盖高速列车、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以及海洋信息等多个领域。 strong 青岛众瑞智能仪器有限公司申报的“渤海生态环境中纳米材料的安全评价技术与装备研究”项目成功入选。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重大工程是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山东省“十强”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以产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突破、重大创新产品研发和重大创新成果转化示范为重点,支持实施若干在行业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引领性、系统集成性和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取得突破,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重大工程项目采取竞争立项、定向委托、组阁揭榜等方式予以支持,根据需要适时调整支持方式。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关于青岛众瑞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青岛众瑞智能仪器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8月,十余年来,众瑞专注于环境监测仪器、环境便携直读分析仪器、计量校准分析仪器、专用及应急分析仪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打造出十大自主检测技术平台,为成为中国最受信赖的检测仪器生产商而不断奋发进取。 /p p br/ /p
  • 国家全面启动12项重大人才工程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实施方案日前印发,这标志着12项重大人才工程全面启动实施。   去年出台的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升人才未来竞争力,按照要求设计了由国家层面组织实施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这是该规划的重大创新和突出亮点。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等12项重大人才工程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人才发展的全局,培养国内人才与引进海外人才并重,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体系。各工程实施周期为10年,分别由中组部、中宣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国资委、农业部、卫生部等部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实施。   国家人才发展规划实施以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及时对重大人才工程的组织实施作出部署,各工程牵头部门会同参与部门与财政部深入沟通协调,精心编制经费预算,细化完善方案。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积极沟通协调,及时解决启动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各工程实施方案和若干子计划陆续制定印发。   据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在已经下发的实施方案中明确了各项工程的任务目标、主要内容、工作分工、进度安排、经费预算和组织领导机制,实施方案可操作、可监测、可评估,同时注意与科技发展规划、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提出的重大工程和现有人才工程相衔接,形成了协调一致、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指出,下一步要进一步建立密切配合、协调高效的推进落实机制,建立重大人才工程实施监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同时带动各地各部门实施一大批特色鲜明、影响带动力强的人才工程,形成上下结合、整体推进的人才资源开发格局。   12项重大人才工程一览   1.“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牵头部门:科技部   到2020年,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 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 每年重点扶持1000名优秀创业人才 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2.“青年英才开发计划”   牵头部门:中组部   到2020年,重点培养扶持2000名35周岁以下的青年拔尖人才 每年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选拔培养1200名拔尖大学生 遴选2000名优秀应届高中、大学毕业生到国外一流大学深造和定向培养。   3.“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牵头部门:国资委   到2020年,培养500名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经营能力的企业家 培养10000名精通战略规划、资本运作、人力资源管理、财会、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4.“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牵头部门:教育部   到2020年,每年重点培养和支持20000名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在中小学(含幼儿园)、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培养造就一批教育家、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5.“文化名家工程”   牵头部门:中宣部   到2020年,重点资助扶持2000名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和文物保护、文化经营管理、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名家,承担重大课题、重点项目、重要演出,开展创作研究、展演交流、出版专著等活动。   6.“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   牵头部门:卫生部   到2020年,培养造就一批医学杰出骨干人才,给予科研专项经费支持 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支持培养50000名专科方向的住院医师 通过多种途径培训30万名全科医师。   7.“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   牵头部门:中组部   在中央层面实施“千人计划”,通过创新长期项目、短期项目,人文社科项目,“青年千人计划”项目,“外专千人计划”项目,创业项目等,用5-10年时间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8.“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牵头部门:人社部   到2020年,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12个重点领域,开展大规模知识更新继续教育,每年培训100万名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 建设一批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9.“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牵头部门:人社部   到2020年,新培养350万名技师、100万名高级技师,使技师和高级技师达到1000万人 建设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10.“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牵头部门:农业部   到2020年,选拔30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给予科研专项经费支持 扶持培养10000名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   11.“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   牵头部门:中组部   到2020年,每年引导10万名优秀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社会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到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工作或提供服务 每年重点扶持培养10000名“三区”急需紧缺人才。   12.“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   牵头部门:中组部   分为大学生村官工作,农村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免费医学生培养计划,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内容。(李可、刘洁整理)
  • 中仪远大工程师现场为客户安装调试培训二噁英采样系统
    北京中仪远大科技有限公司于2006年荣获意大利zambelli公司的中国总代理,zambelli公司致力于空气质量控制,其研发的气体和颗粒物采样仪器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赞贝利有限公司用于二氧芑(二口恶英)采样的采样线为XAD2. 该采样线。 采用如欧洲标准所述的过滤/冷凝法,并在CEN/TC(欧洲标准技术委员会)要求的采样测试期间经赞贝利有限公司和意大利集团共同研究和执行。 使用小巧而轻型,并可从管道上简单拆除采样线。根据标准ISO 9096:1992,采样须在等速条件下进行。 中仪远大工程师现场为客户安装调试培训二噁英采样系统。 图片1 图片2 图片3
  • 空间技术物理所成功研制计量“神器” 护航重大航天工程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经10余年研究,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得天及其团队成功研制出了载人飞船舱门快速检漏仪及其精确标定装置等计量“神器”,解决了航天、核工业等领域对微小气体流量的精确测量难题,为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李得天说,近年来,随着我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微小气体流量(漏率)的精确测量提出了迫切需求。尤其当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之后,对飞船的舱门和对接面的密封检漏提出了更严格要求,舱门检漏仪器及其计量标准的研制工作迫在眉睫。李得天及其团队负责攻克高精度微小气体流量测量。 /p p br/ /p
  • 2024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发布
    7月2日,在第二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主论坛上,中国科协发布2024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科技日报记者 代小佩 摄十大前沿科学问题包括:1. 情智兼备数字人与机器人的研究2. 以电-氢-碳耦合方式协同推进新能源大规模开发与煤电绿色转型3. 对多介质环境中新污染物进行识别、溯源和健康风险管控4. 作物高光效的生物学基础5. 多尺度非平衡流动的输运机理6. 实现氨氢融合燃料零碳大功率内燃机高效燃烧与近零排放控制7. 中国境内发现的古人类是否为现代中国人的祖先8. 通过耦合与杂化实现柔性材料的功能涌现9. 人类表型组微观与整体的复杂关联及其机制解密10. 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抑制因素与免疫疗法的互作及机制研究十大工程技术难题包括:1. 工业母机精度保持性的快速测评2. 大尺寸半导体硅单晶品质管控理论与技术3. 高地震烈度区复杂地质条件下高拱坝的安全可靠性研究4. 冰巨星及其卫星就位探测飞行器技术研究5. 介科学支撑多相反应器从实验室到工业规模的一步放大6. 深远海海上综合能源岛建设关键问题研究7. 空间多维组学引航下一代分子病理诊断革新8. 基础设施领域自主工程设计软件问题9. 以高通量多模态的方式实现脑机交互10. 通过高效温和活化转化及大规模利用二氧化碳实现生态碳平衡十大产业技术问题包括:1. 通过精准化学实现药物和功能材料的绿色制造2. 采用清洁能源实现低成本低碳炼铁3. 云网融合技术在卫星互联网中的应用4. 基于数字技术的碳排放监测方法研究5. 自主可控高性能GPU芯片开发6. 饲料原料豆粕玉米替代的产业化关键技术突破7. 构建珍稀濒危中药材的繁育技术体系及其可持续开发利用8. 高端芯片制程受限背景下实现高速大容量光传输技术可持续发展的路径9. 应用AI眼底血管健康技术促进相关代谢疾病分级诊疗10. 基于CTCS的市域铁路移动闭塞系统的突破
  • 我国首次面向重大专项培养工程博士
    高校和企业根据供需联合制定“人才订单”   3月30日,“培养我国的工程博士,我盼了5年。” 今天下午,“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总体组专家、龙芯中科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胡伟武终于迎来了这一天。   由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举办的“面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培养工程博士高校—企业对接会”在京召开,100多名参会者为面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就联合培养工程博士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我国“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获准设置,至此我国博士层次专业学位已经增加到5个种类,它是将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专业学位。2011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24所高校和中科院研究生院列为首批试点单位。结合国家重大专项,目前全国批准开展的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涉及电子与信息、生物与医药、先进制造和能源与环保四个领域。这在我国还是首次。   我国工程技术领域领军人才缺口很大。胡伟武举例说:“英特尔等国际大公司中的工程师数以万计,而我国搞CPU设计的人才加起来估计仅有500至1000人。”   “经过初步摸底,截至目前,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向各重大专项征集了约有800多名工程博士的需求。”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主任许倞说,面向重大专项培养工程博士将重点突出重大专项实施、人才队伍与平台基地建设相结合,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科技创新、教学实践与学生就业相结合,并且坚持“共同推进、优先急需、整合优势、服从整体”的原则。   “今天的对接会标志着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孙也刚表示,今年专业学位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推动学位授予单位与行业的紧密结合,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是一个重要突破口,力争通过面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与企业联合培养工程博士,探索科教结合、校企合作培养工程技术领域领军人才的新模式。他特别强调,要在招生工作、培养方案制定、导师团队建设、课程教学和实践训练、学位论文工作五方面实现校企对接,让企业实质性地参与工程博士的招生和培养全过程。   “面向重大专项推进工程博士培养,是促进产学研结合最好的黏合剂。”胡伟武说,“工程博士研究的课题来自企业需求,来自市场,实现了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大循环,我们培养的不是写论文的人才,而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立足创新的工程实践人才。”
  • 加拿大工程院2020年新增院士名单公布 新增16位华人院士
    p   当地时间6月15日,加拿大工程院(Canadian Academy of Engineering,CAE)发布了 2020年52名新增院士名单,其中包括50位院士,两位外籍院士。两位外籍院士分别是联想集团公司首席技术官兼高级副总裁芮勇和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教授张涛。 /p p   受到疫情影响,这一次的选举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举行,本年度的颁奖典礼也推迟到了2021年的6月,与2021年度当选院士的颁奖仪式同期举行。 /p p   下列为此次当选的几位华人简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c216ea69-b0aa-4e0a-9abd-2f2234f54c2d.jpg" title=" 芮勇.png" alt=" 芮勇.png" / /p p   芮勇,现任联想集团首席技术官、高级副总裁,负责联想集团技术战略和研发方向的规划和制定,并领导联想研究院的工作。也是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CCF Fellow),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CAAI Fellow),国际计算机学会会士( ACM Fellow) , 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学会会士( IEEE Fellow ),国际模式识别学会士(IAPR Fellow),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 (SPIE Fellow) 以及 欧洲科学院 (Academia Europaea)外籍院士。 /p p   芮勇先后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科院、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的客座教授,东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和人工智能研究院兼职院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f72d9cf9-b1c9-4d88-8a86-0f67a239e711.jpg" title=" 张涛.png" alt=" 张涛.png" / /p p   张涛,中科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教授。其在单原子催化和物质转化创新催化剂方面的有着杰出贡献。张涛主要从事能源化工及催化新材料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方向包括:航天飞行器姿态控制催化剂 环境催化(NOx和CO脱除) 单原子催化 生物质催化转化。 /p p   作为世界上多相催化领域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张涛致力于合成用于化工生产的低成本金属催化剂。他在生物质转化方面的贡献,特别是纤维素转化为乙二醇的独特过程,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浓厚兴趣。2016年12月,张涛团队有关“单原子催化”的成果入选美国化学会化学工程新闻评选出的2016年度化学化工领域“十大科研成果”。 /p p   本次当选的两名外籍院士芮勇、张涛均与加拿大的研究机构有着长期密切合作。芮勇在近二十年来一直与Ottawa、Ryerson等高校开展合作,张涛更是参与到了中加两国层面上的国际合作之中。芮勇、张涛此次当选加拿大工程院外籍院士,正是对两人在中加两国工程科学技术界国际交往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的肯定。 /p p   其他当选的华人院士还包括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专家裴健、5G专家朱佩英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18ab5b0a-f977-4c1b-88ae-1b1024761d7d.jpg" title=" 裴健.png" alt=" 裴健.png" / /p p   裴健,加拿大一级研究讲座教授(大数据科学领域)、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计算科学学院教授、统计与精算学系和健康科学院兼职教授,前华为首席科学家。 /p p   裴健在数据科学、大数据、数据挖掘和数据库系统等领域,是世界领先的研究学者,擅长为数据密集型应用设计开发创新性的数据业务产品和高效的数据分析技术。他是国际计算机协会(ACM)院士和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院士,ACM SIGKDD(数据挖掘及知识发现专委会)现任主席。因其在数据挖掘基础、方法和应用方面的杰出贡献,裴健曾获得数据科学领域技术成就最高奖ACM SIGKDD Innovation Award(ACM SIGKDD创新奖)和IEEE ICDM Research Contributions Award(IEEE ICDM研究贡献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a8c24efb-8ca2-4508-9851-9844fe07e5f2.jpg" title=" 朱佩英.png" alt=" 朱佩英.png" / /p p   朱佩英是华为2012实验室无线通信领域的首席专家。朱博士2009年3月加入华为渥太华研究中心(现在的加拿大研究所)。她为北电和华为加拿大公司目前的第四代(4G)和即将到来的第五代(5G)无线技术的设计和标准化做出了根本贡献。她是5G技术的先驱和领先的专家,也是推动业界将MIMO-OFDM技术引入4G标准的领军人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78bd8fa4-1680-49ba-8b6d-4a1522bf97c6.jpg" title=" Zheng Hong.png" alt=" Zheng Hong.png" / /p p   Zheng Hong,纽约大学教授,是国际公认为宇航学、航天器动力学和控制以及空间碎片缓解方面的领导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66febdbd-abb7-49af-aa07-819d406dd879.jpg" title=" Norman Zhou.png" alt=" Norman Zhou.png" / /p p   Norman Zhou,滑铁卢大学教授,国际知名的材料加工领军人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b4307d7b-6756-4ec1-ae72-e3b735c1ffc8.jpg" title=" Joe Zhao.png" alt=" Joe Zhao.png" / /p p   Joe Zhao,加拿大查韦环境研究院CEO兼首席科学家,作为一位企业家其发明解决了废水处理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为能源保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a73c8c47-e57b-4e5f-abc4-91bc4ced68b0.jpg" title=" Xiao-Ping Zhang.png" alt=" Xiao-Ping Zhang.png" / /p p   Xiao-Ping Zhang,瑞尔森大学教授,同时也是一位企业家,其在信号处理理论、方法和跨学科应用方面的广泛研究,极大地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另外,他以技术为基础的商业倡议促进了新兴金融技术行业人工智能工具的开发和形成。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752dd956-e5e5-495e-b059-20a7d547ecb0.jpg" title=" Lawrence Tse.png" alt=" Lawrence Tse.png" / /p p   Lawrence Tse,Inphi公司工程高级副总裁,为集成电路和通信系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且在半导体集成电路领域获得了40多项美国专利,这些专利是今天我们电子设备中不可或缺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c2ce9b83-dc36-4cf1-8cdd-a8ba3e8481bc.jpg" title=" Roger Tong.png" alt=" Roger Tong.png" / /p p   Roger Tong,亚洲卫星控股有限公司CEO,通过不断挑战航天器设计的主流规范,一直在提高卫星制造的标准。他目前正在研究包括开发下一代卫星的系统概念和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7a3e63ee-8ad3-4310-96be-412647976538.jpg" title=" Scott Mao.png" alt=" Scott Mao.png" / /p p   Scott Mao,匹兹堡大学教授,是机械和材料工程教育和研究的国际领先者。其在材料断裂和力学行为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89585f5c-1f70-4164-b762-de0136f0f45f.jpg" title=" Yong Lian.png" alt=" Yong Lian.png" / /p p   Yong Lian,纽约大学教授,是国际公认的生物医学电路和系统领域的先驱。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4f2a38f6-5441-46d4-a742-1fa26cd96abe.jpg" title=" Charles Q. Jia.png" alt=" Charles Q. Jia.png" / /p p   Charles Q. Jia,多伦多大学教授,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先驱和倡导者。他在多伦多大学的原创工作将主要工业废物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制定了影响广泛的“以废物处理废物(using waste to treat waste)”战略,并显著加强了加拿大作为全球自然资源强国的地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0a4a5747-54e7-4e9f-aa81-7bfb3c436e23.jpg" title=" Keng Chung.png" alt=" Keng Chung.png" / /p p   Keng Chung,Well Resources 公司技术副总裁,在能源系统和石油运营方面的专业知识享誉全球。凭借40年的工业经验,他开创了几项用于石油行业的商业流程和新技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f9bb2bae-88d9-4b2e-a6a4-e5233e5ac79f.jpg" title=" Jinwen Chen.png" alt=" Jinwen Chen.png" / /p p   Jinwen Chen,加拿大自然资源部能源技术中心主任,领导着沥青升级、石油精炼、生物燃料和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评估等主要研发项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d446b0ee-e66a-417a-920b-569fd9d81f84.jpg" title=" Ming Zuo.png" alt=" Ming Zuo.png" / /p p   Ming Zuo,阿尔伯塔大学教授,是国际知名的可靠性分析和工程资产管理专家。他的主要贡献包括现实的可靠性模型,早期故障检测和诊断的有效算法,以及最优的预测性维护工具。  /p
  • 卫生部拟将食品安全纳入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卫生部部长陈竺日前称,卫生部拟将食品安全、职业病防治、饮用水安全也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陈竺在2011年全国卫生系统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工作会议上,做出上述表述。   陈竺说,目前正在研究,“十二五”期间将食品安全、职业病防治、饮用水安全领域内的若干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纳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将不低于20元   根据医改配套文件,我国通过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使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从2009年起,我国面向城乡全体居民免费提供包括健康档案管理、传染病防治在内的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今年,全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将提高到不低于20元。   针对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我国还启动实施了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也将会适时调整。   根据配套医改文件的目标,今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得到普及,城乡和地区间公共卫生服务差距明显缩小。   重点建设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   在上述会议上,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说,目前建立了以31个省级和312个县级监测点为基础的全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但陈竺称,目前仅有约三分之一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承担2010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的全部监测项目。   陈竺说,“十二五”期间,要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建设为重点,解决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能力不足、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   各市年底须有职业病诊断机构   根据卫生部提供的数字,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职业病诊断机构492家,职业健康检查机构2272家。但是陈竺说,目前独立存在的省级职业病防治机构只有12家、专业人员严重流失。   陈啸宏说,没有独立职业病防治机构的省份,要尽快恢复重建或依托现有机构加挂牌子,加强对辖区职业病防治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在独立的职业病防治机构到位之前,要尽快明确具备条件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作为辖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技术支持和指导中心。陈啸宏说,今年底前,除个别特殊地区外,每个市(地)必须具有承担职业病诊断职责的机构,每个县(区)必须具有承担职业健康检查任务的机构。
  • GPU、大尺寸硅单晶在列!2024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发布
    7月2日,在第二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主论坛上,中国科协发布了2024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以下是2024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具体名单十大前沿科学问题包括:1.情智兼备数字人与机器人的研究2.以电-氢-碳耦合方式协同推进新能源大规模开发与煤电绿色转型3.对多介质环境中新污染物进行识别、溯源和健康风险管控4.作物高光效的生物学基础5.多尺度非平衡流动的输运机理6.实现氨氢融合燃料零碳大功率内燃机高效燃烧与近零排放控制7.中国境内发现的古人类是否为现代中国人的祖先8.通过耦合与杂化实现柔性材料的功能涌现9.人类表型组微观与整体的复杂关联及其机制解密10.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抑制因素与免疫疗法的互作及机制研究十大工程技术难题包括:1.工业母机精度保持性的快速测评2.大尺寸半导体硅单晶品质管控理论与技术3.高地震烈度区复杂地质条件下高拱坝的安全可靠性研究4.冰巨星及其卫星就位探测飞行器技术研究5.介科学支撑多相反应器从实验室到工业规模的一步放大6.深远海海上综合能源岛建设关键问题研究7.空间多维组学引航下一代分子病理诊断革新8.基础设施领域自主工程设计软件问题9.以高通量多模态的方式实现脑机交互10.通过高效温和活化转化及大规模利用二氧化碳实现生态碳平衡十大产业技术问题包括:1.通过精准化学实现药物和功能材料的绿色制造2.采用清洁能源实现低成本低碳炼铁3.云网融合技术在卫星互联网中的应用4.基于数字技术的碳排放监测方法研究5.自主可控高性能GPU芯片开发6.饲料原料豆粕玉米替代的产业化关键技术突破7.构建珍稀濒危中药材的繁育技术体系及其可持续开发利用8.高端芯片制程受限背景下实现高速大容量光传输技术可持续发展的路径9.应用AI眼底血管健康技术促进相关代谢疾病分级诊疗10.基于CTCS的市域铁路移动闭塞技术的突破今年的征集发布活动共收到102家全国学会、学会联合体、企业科协和高校科协推荐的597个问题难题,涵盖数理化基础科学、地球科学、生态环境、制造科技、信息科技、先进材料、资源能源、空天科技、农业科技、生命健康等十大领域。进一步广泛动员,号召一批知名院士专家和国际组织参与问题难题凝练推荐,129位院士专家经过初选、终选等环节,严格评议把关,最终选出十大前沿科学问题、十大工程技术难题和十大产业技术问题。
  • 2021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发布,拟资助9个重大项目
    8月5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十四五”第一批重大项目指南及申请注意事项。其中,2021年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共发布12个重大项目指南,拟资助9个重大项目,项目申请的直接费用预算不得超过1500万元/项。 2021年工程与材料科学部12个重大项目指南如下:1、“基于能量耗散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强-韧性关联重构”重大项目指南2、“高频高效电机用新型非晶软磁材料”重大项目指南3、“第三代半导体中压电-电/光耦合新效应、材料与器件研究”重大项目指南4、“干热岩地热资源开采机理与方法”重大项目指南5、“瞬态折展变形机构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基础”重大项目指南6、“规模化多能协同存储与能质调控”重大项目指南7、“高压电缆聚烯烃绝缘性能强化”重大项目指南8、“重大基础设施服役安全智能诊断”重大项目指南9、“梯级水电枢纽群巨灾风险评估与防控”重大项目指南10、“城市污水资源化与安全利用”重大项目指南11、“极地环境载荷及其与海洋结构物的耦合特性”重大项目指南12、“内禀功能耦合MA2Z4材料”重大项目指南12个重大项目指南关键内容如下:“基于能量耗散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强-韧性关联重构”重大项目指南一、科学目标针对构型化复合面临的强韧化机理不清、设计调控难等瓶颈问题,研究能量耗散及变形非局域化的新原理和新技术,阐明复合构型的能量耗散机理,提出力学性能和使役行为的能量学判据,建立复合构型跨尺度设计准则,突破强-韧性倒置关系并实现关联重构,为制备高强韧金属基复合材料奠定理论基础。二、研究内容(一)金属基复合材料强-韧性关联的能耗机理。研究复合结构基元和界面的能量耗散行为,探究能耗方式对变形、断裂等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揭示复合构型能量耗散的新机理,构建“复合构型-能量耗散-力学性能”的构效关系。(二)构型化金属基复合材料跨尺度设计原理。构建能量守恒与构型化复合相结合的跨尺度力学拟实模型,研究复合构型对能量-应力-应变的分配规律和影响机制,提出相对应的能量学判据,指导高强韧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反向设计。(三)金属基复合材料构型化复合制备技术。发展跨尺度、精准调控复合构型的制备新技术,研究多相多尺度复合结构基元之间的限域作用规律,揭示复合构型和界面的形成与演化机制,实现高强韧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三、申请要求(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基于能量耗散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强-韧性关联重构”,申请代码1选择E0105。(二)咨询电话:010-62327144。 “高频高效电机用新型非晶软磁材料”重大项目指南一、科学目标以高频高效电机铁芯为应用导向,研发出兼具高非晶形成能力、高饱和磁感强度和低磁致伸缩系数的新一代软磁非晶合金材料,形成软磁非晶材料高效研发的新技术,获得非晶铁芯低成本加工成型新工艺,突破非晶铁芯制造难题,为高频高效非晶电机在高端装备中的广泛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二、研究内容(一)软磁非晶合金的形成机理及其性能调控规律。研究软磁非晶合金形成过程中熔体结构的演化规律,揭示软磁非晶合金的形成机理;探明软磁非晶合金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磁性能、力学性能的关联性及其调控规律。(二)新型高性能软磁非晶合金的高效开发技术。建立软磁非晶合金的高效制备和集成化性能表征的新方法,获得兼具高非晶形成能力、高饱和磁感强度(1.8T以上)和低磁致伸缩系数的新一代软磁非晶合金。(三)新型软磁非晶合金的加工性能优化。探明非晶铁芯加工过程中结构和力学性能的演化规律,发展非晶合金塑性调控的新方法,探索软磁非晶铁芯塑性加工的新工艺,实现非晶铁芯的低成本和高效率加工。(四)基于新型软磁非晶合金的高频高效电机开发。发展高速非晶电机的损耗精细计算、分离理论及效率准确测试的方法和关键技术,优化非晶铁芯和高频高效非晶电机的结构,研制新一代高频高效非晶电机示范性样机。三、申请要求(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高频高效电机用非晶软磁材料基础问题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106。(二)咨询电话:010-62327144。 “第三代半导体中压电-电/光耦合新效应、材料与器件研究”重大项目指南 一、科学目标针对第三代半导体器件中压电极化制约大功率晶体管和发光二极管性能的瓶颈问题,研究压电-电/光多场耦合新效应,建立三维精准局域应力调控的新方法,为实现大功率晶体管和发光二极管性能的变革性突破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二、研究内容(一)压电-电/光耦合新效应。研究第三代半导体异质结处载流子的产生、分离、弛豫、复合的超快过程及其与压电-电/光多场耦合的关联,从原子层面揭示压电-电/光多场耦合新效应,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二)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精准构筑、应力固化与性能调控。精准构筑低维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揭示材料组分、微结构、缺陷行为与压电-电/光特性的内在关联;研究第三代半导体中应力固化的新机制,发展原子级三维应力调控和外延应力固化的新方法。(三)压电-电耦合增强的大功率晶体管的研制与应用。研究第三代半导体压电-电耦合器件新设计方法,发展压电异质结生长、器件构筑和应力调控等关键技术;面向雷达、通讯领域的需求,研制突破当前功率瓶颈的大功率晶体管。(四)压电-光耦合调制的发光二极管的研制与应用。研究第三代半导体大失配外延引入的压电场对光电器件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开拓压电-光耦合大幅提高光电转换量子效率的新方案,开发高能效的发光二极管,推动照明领域的节能减排。三、申请要求(一) 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第三代半导体中压电-电/光耦合新效应、材料与器件研究”,申请代码1选择E0207。(二) 咨询电话:010-62328234。“干热岩地热资源开采机理与方法”重大项目指南一、科学目标针对干热岩地热开采面临的钻井完井难、压裂造缝难、流动取热难等瓶颈问题,研究高效建井、造储与采热的新原理与新技术,揭示高温储层动态力学响应机制及缝网连通机理,阐明注采井干扰下地应力场演化规律,建立多场时空演化下强化取热与调控方法,为形成干热岩地热高效开发技术奠定理论基础。二、研究内容(一)高温储层岩体物理力学变化规律与表征方法。研究高温下干热岩天然裂缝形态、渗透率等物理、力学特性的演变规律;建立非连续性岩体孔隙/裂隙精细化表征方法和本构表征模型。(二)高温岩石动态损伤机理与高效破碎方法。研究高温环境钻头在轴-扭耦合冲击下的力学动态响应特征,及其与干热岩的作用机理;评价高温岩石的可钻性,并建立高温固井和提高井眼清洁度新方法。(三)高温岩体复杂缝网造储理论与技术。研究高温岩体地应力场、温度场重构特征,揭示天然裂缝对人工裂缝扩展干扰的作用机制,阐明多场耦合作用下缝网起裂、演化、渗流的影响规律,形成干热岩压裂造储理论与方法。(四)复杂缝网内取热工质渗流与传热规律。研究不同工质在干热岩储层缝网内的渗流特征、传质传热规律、水化/溶蚀反应特征,及其对缝网渗流场的影响规律,厘清注入流体参数对采出流体温度-压力-相态等的作用机制。(五)开采过程多场时空演变规律与流动调控方法。进行地质建模,构建宏观尺度的数字化“透明”干热岩体,研究多场耦合下地应力场、缝网形态、渗流场、温度场等时空演变规律,建立取热效率和干热岩开采寿命预测模型。三、申请要求(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干热岩地热资源开采机理与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E0401。(二)咨询电话:010-62327136。“瞬态折展变形机构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基础”重大项目指南一、科学目标针对瞬态折展变形机构创成、机构-结构协同变形、与服役环境强耦合等理论问题,研究瞬态机构创成新原理与机构-结构多构态协同变形新机制,揭示机构-结构-环境交互作用机理,突破瞬态折展变形机构与服役环境融合设计及验证的新技术,构建瞬态机构-变形结构-环境融合的机构学理论与技术新体系。二、研究内容(一)瞬态可重复折展变形机构创成原理。研究多构态折展变形机构创成原理及构态间重复变换与锁定机制,阐明机构瞬态响应效应与损伤失效机理,发展瞬态机构高效驱动与“型-性-度”一体化设计方法。(二)机构-结构刚柔复合系统连续光滑协同变形机制。建立变形结构宏-细-微多尺度力学模型,揭示机构多构态运动与结构大变形全域协调机理,发展连续光滑大变形与承载功能一体化的机构-结构复合系统设计新理论与方法。(三)瞬态机构-结构复合系统与多场环境耦合作用机理。研究力-热-噪等多场环境下瞬态机构-结构复合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揭示瞬态机构-变形结构-复杂环境耦合作用机理,阐明瞬态系统驱动模式与瞬变流场的力-热-噪-变形相互适应机制。(四)瞬态折展变形机构与服役环境融合设计及验证方法。研究瞬态机构-变形结构-复杂环境融合设计新方法,发展极端环境下瞬态折展变形机构服役性能评价方法与模拟试验测试新技术,对机构服役性能进行预示、反演和验证。三、申请要求(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瞬态折展变形机构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基础”,申请代码1选择E0501。(二)咨询电话:010-62327084。“规模化多能协同存储与能质调控”重大项目指南一、科学目标针对规模化多能存储面临储电安全管控、储热传递强化与调控、电制燃料热-电协同等瓶颈问题,研究基于热物理/热化学储能、电化学储能及电-燃料转化储能的多能协同存储新原理与新技术,揭示电/热/化学多能协同转换存储与能质调控机制,构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多能协同存储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二、研究内容(一)大容量电能存储与安全管控。研究大容量电能存储中储能电池多参数耦合在线状态诊断、故障预警及安全管控,发展化学电池本质安全理论和再生修复新技术,探索规模化电能物理转换与协同存储新方法。 (二)高功率密度热物理储能。研究高功率密度热物理储能的传热传质强化与智能管控,建立储热材料-装置的多相多尺度传热传质耦合模型,发展高导热储热材料及规模化高功率密度储热装置的热设计新方法。(三)高能量/功率密度热化学储能。研究高能量/功率密度热化学储能及能质调控新原理,揭示热化学储热材料传热传质强化与活性维持机理,提出规模化高密度热化学储能能质传输与化学反应耦合协同强化新方法。(四)高效率/能量密度电化学燃料储能。研究规模化电化学燃料储能的“可再生能源-电能-热能-燃料”有序对口转化,揭示电化学-热物理耦合转换过程中热/质/电/离子传递规律,形成热-电协同制取化学燃料的新技术。(五)规模化多能协同存储与能质调控。研究规模化多能协同存储的能量传递、存储及调控,构建 “源-储-荷”耦合匹配的多能协同存储与能质调控新理论,形成基于电网/热网/气网融合的多能协同存储和输配新方案。三、申请要求(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规模化多能协同存储与能质调控”,申请代码1选择E0607。(二)咨询电话:010-62327131“高压电缆聚烯烃绝缘性能强化”重大项目指南一、科学目标针对高压电缆聚烯烃绝缘的强绝缘、高可靠、长寿命的瓶颈技术问题,从解耦电荷、电场与微观结构/宏观界面之间的多尺度复杂关联着手,研究高压电缆聚烯烃绝缘电荷输运抑制,高压电缆聚烯烃绝缘电场调控,高压电缆聚烯烃绝缘耐电寿命提升,为解决高压电缆国家重大需求提供理论支撑。二、研究内容(一)高压电缆聚烯烃绝缘电荷输运抑制理论与方法。研究聚烯烃绝缘多级结构和杂质(缺陷)对电荷输运的影响机制及其调控。(二)高压电缆聚烯烃绝缘交流电场调控理论和方法。研究聚烯烃交流绝缘的宏观/介观界面设计、交流电场-热场耦合机制与设计、交流电场调控理论与方法。(三)高压电缆聚烯烃绝缘直流电场调控理论和方法。研究聚烯烃直流绝缘的宏观/介观界面设计、直流电场-空间电荷-热场耦合机制与设计、电场-空间电荷调控理论与方法。(四)高压电缆聚烯烃交流绝缘耐电寿命提升。研究聚烯烃电缆绝缘状态原位表征识别、多级结构与界面协同减缓聚烯烃绝缘交流电老化机制、聚烯烃交流绝缘剩余寿命理论。(五)高压电缆聚烯烃直流绝缘耐电寿命提升。研究聚烯烃绝缘直流电热老化机制、空间电荷和热场调控协同减缓聚烯烃绝缘直流电老化机制、聚烯烃直流绝缘剩余寿命理论。三、申请要求(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高压电缆聚烯烃绝缘性能强化”,申请代码1选择E0702。(二)电话:010-6232830。“重大基础设施服役安全智能诊断”重大项目指南一、科学目标针对服役性态感知识别不完备、安全风险预警不及时、性能演化和寿命预测不精准等瓶颈问题,研究重大基础设施结构服役安全智能诊断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突破结构服役性态多元感知与智能识别、服役性能多维评价和时变演化预测等基础科学问题,为构建重大基础设施服役安全智能诊断新方法奠定理论基础。二、研究内容(一)重大基础设施结构服役安全智能诊断多维表征性态指标及其体系。利用深度学习等智能方法,解析结构服役性能与性态指标的偶联机理,确定智能诊断服役性能关键表征性态指标,建立材料-构件-连接-结构的服役性能多维表征性态指标及其体系。(二)重大基础设施结构服役性态多元感知与智能识别。研究服役性态多元智能感知新技术,建立数字信号诊断信息的高效提取理论和识别方法;研究缺陷损伤识别的深度神经网络结构,挖掘关键识别特征,提出典型缺陷损伤的智能识别方法。(三)重大基础设施结构服役性能智能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数据-物理耦合驱动的结构服役性能与多维表征性态指标映射机理的解析方法,建立基于关键表征指标体系的结构服役性能智能评价理论,提出结构服役安全高效智能量化评价方法。(四)重大基础设施结构服役性能演化机理与寿命预测方法。解析和挖掘结构服役性能与关键表征性态指标的全寿期时变演化机理,考虑可靠度水准、荷载与作用、服役环境、材料物理与化学等特征,建立基于深度学习的结构服役寿命预测方法。三、申请要求(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重大基础设施服役安全智能诊断”,申请代码1选择E0806。(二)咨询电话:010-62328359“梯级水电枢纽群巨灾风险评估与防控”重大项目指南一、科学目标针对梯级水电枢纽群区域地震活跃、地质灾害高发、高水头大流量、地震-地质-洪水灾害连锁效应等特点,探明极端荷载发生与作用的时空特性,建立溃坝及洪水演进数值模拟方法,揭示枢纽群灾害链形成和演化机制,提出枢纽群巨灾风险评估与防控理论,为梯级水电枢纽群安全保障提供科学支撑。二、研究内容(一)区域尺度巨灾因子识别与表征。研究强震、巨型滑坡、特大洪水等极端自然灾害事件的数值仿真方法,揭示极端荷载时空分布特性,建立区域尺度的巨灾因子识别方法,提出潜在灾害源表征指标体系。(二)水电枢纽系统的潜在失效模式与灾变机理。研究极端荷载作用机制,揭示枢纽系统的功能失效机制、潜在破坏模式与灾变机理,提出水电枢纽系统的溃坝致灾判别方法与评价指标体系。(三)梯级水电枢纽群灾害链的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梯级水电枢纽群超标洪水的演进过程,灾害形成机制与链式放大效应,建立枢纽群灾害链数值模拟方法,揭示灾害链演化机制,建立梯级水电枢纽群灾害链形成条件判别的指标体系。(四)巨灾风险评估与减灾方法。研究梯级水电枢纽群的巨灾损失估算模型,建立巨灾风险分析方法与安全管理原则,提出梯级水电枢纽群巨灾风险评估与防控方法。三、申请要求(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梯级水电枢纽群巨灾风险评估与防控”,申请代码1选择E0906。(二)咨询电话:010-62328362。“城市污水资源化与安全利用”重大项目指南一、科学目标针对城市污水资源化过程中由病原微生物、有毒化学品残留导致的生态健康风险、由水质复杂而导致的高能耗高药耗等瓶颈问题,研究水质安全与减碳降耗的污水再生新原理和新技术,突破关键污染物定向转化与无害化新方法,构建适应我国污水特征和资源化需求的污水再生与安全利用理论和技术体系。二、研究内容(一)污水资源化关键毒害因子识别与风险评估。研究污水资源化利用过程中的潜在系统风险,建立水中关键风险物质高通量筛查及快速检测新技术,发展基于不同污水再生利用途径和暴露终点的生态健康风险评估新方法。(二)污水中病原微生物健康风险控制理论和技术。研究污水再生与利用过程中病原微生物与消杀副产物的作用关系,阐明病原微生物及消毒副产物的协同转化与调控机制,发展保障污水资源化生物与化学安全的新理论、新技术。(三)污水中有毒化学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与无害化机制。研究城市污水资源化过程中关键化学物质的迁移、转化及毒性变化规律,突破污水中微量有毒化学污染物的高效削减新原理,发展高风险污染物的解毒减害理论与技术。(四)污水碳氮磷协同转化新技术原理。研究水质风险防控与高值资源回收过程,阐明污水中物质转化、能量代谢机制,突破污染物定向回收新技术,建立集资源绿色回收与安全利用为一体的污水资源化原理方法体系。三、申请要求(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城市污水资源化与安全利用”,申请代码1选择E1002。(二)咨询电话:010-62327092“极地环境载荷及其与海洋结构物的耦合特性”重大项目指南一、科学目标针对海冰力学行为的跨尺度递进关系、冰与波流的动态耦合机理、冰与结构物的能量互馈机制等科学问题及相关联的水面重型破冰船和水下战略航行体破冰能力预报技术问题,研究极地环境载荷及其与海洋结构物的耦合特性,提出水面和水下两大重要装备破冰能力精确预报新方法,构建我国极地装备研发设计的关键理论和核心技术。二、研究内容(一)海冰力学行为的跨尺度演变规律。主要研究海冰在晶体、亚米、工程等不同尺度上的力学行为、揭示海冰力学行为随尺度的变化规律与内在机制、建立能够解释海冰力学行为的多尺度分析理论和协调尺度差异的本构关系。(二)极区风、浪、流与海冰相互作用机理。主要研究冰水混合区浪流传播的能量衰减理论、冰水混合区多冰块动态耦合机理、风浪流作用下的海冰破碎与漂移堆积机制。(三) 结构与海冰的相互作用与能量互馈机制。主要研究海冰分布及海冰与结构碰撞过程的随机性表征、结构与海冰之间的能量互馈机制、海冰破坏演化规律的建模与重构。(四)重型破冰船破冰能力预报方法。主要研究重型破冰船艏向、艉向、旋回三种破冰模式下冰-水-船-桨相互作用的破冰过程与碎冰运动、破冰载荷与船体结构响应特性、破冰能力预报方法。(五)水下航行体垂直破冰能力预报方法。主要研究水下航行体准静态向上和高速向上两种破冰场景下的近冰面效应与航行特性、垂直破冰载荷与航行体结构响应特性、垂直破冰能力预报方法。三、申请要求(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极地环境载荷及其与海洋结构物的耦合特性”,申请代码1选择E11。(二)咨询电话:010-62327137。“内禀功能耦合MA2Z4材料”重大项目指南一、科学目标针对传统材料中一些独特但矛盾的功能特性难以耦合或耦合效应弱的重大难题,建立内禀功能耦合MA2Z4材料的设计原理,发展制备理论和方法,革新材料创制范式,揭示功能结构单元耦合诱导的新物性和新效应,并开发新应用,为电子信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二、研究内容(一)MA2Z4材料的设计与性能预测。高通量计算与预测MA2Z4材料及其电学、磁学、光学、声学和超导等基本物性,阐明其功能单元耦合对MA2Z4物理性质的调控规律,实现内禀功能耦合特性目标导向的MA2Z4材料设计。(二)MA2Z4材料的制备理论与方法。开展MA2Z4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生长机制研究,阐明其功能单元的结构特征,研究其生长热力学和动力学行为,建立MA2Z4材料的制备理论和方法,实现高质量材料的控制制备。(三)MA2Z4材料的物理性质与新效应。开展MA2Z4材料中磁性、超导、拓扑等性质的实验研究,阐明MA2Z4材料中多种内禀功能物态的耦合机制,并揭示多种内禀功能物态强耦合下MA2Z4材料中的新物性与新效应。(四)MA2Z4材料在新原理器件与新能源中的应用探索。 针对MA2Z4材料的独特性能,研究新原理器件的构建和新能源的高效转化,阐明内禀功能耦合MA2Z4材料在电子信息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作用机制及应用优势。三、申请要求(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内禀功能耦合MA2Z4材料”,申请代码1选择E13。(二)咨询电话:010-62327138。
  • 基金委发布2022年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
    8月25日,基金委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四五”第二批重大项目指南,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在内。2022年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共发布“铀及铀合金腐蚀机制与性能预测”、“耐极端环境碳基复合材料主动热疏导设计与长寿命防护机理”、“抗细菌生物被膜感染高分子材料”、“变革性低碳钢铁制造流程理论与技术”、“关键光学元件高性能制造基础”、“规模化热能存储转换与能质调控机理和方法”、“先进磁共振成像系统的电工理论与关键技术”、“新一代混凝土设计理论与方法”、“再生水的生态利用与调控机制”、“深海矿产资源高效绿色开采基础理论”、“模块化分布式电驱动重载车辆设计理论与协同控制方法”、“胶体-高分子杂化功能材料体系”等12个重大项目指南,拟资助9个重大项目。项目申请的直接费用预算不得超过1500万元/项。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详情如下:“铀及铀合金腐蚀机制与性能预测”重大项目指南 一、科学目标针对铀及铀合金腐蚀中间过程复杂难表征,腐蚀行为和力学性能之间关联长期割裂、性能与寿命难预测等瓶颈问题,发展先进的实验和理论方法,揭示多因素耦合下的腐蚀机制,建立腐蚀与力学性能关联,实现跨尺度计算及性能预测,为铀及铀合金使役的可靠性、有效性评估和寿命预测提供科学理论基础。二、研究内容(一)铀及铀合金腐蚀机制与腐蚀模型。认识腐蚀中间过程和中间产物的转化演变规律,研究铀及铀合金在复杂环境气氛下表面腐蚀的微观机制及其热/动力学行为,建立腐蚀模型。(二)铀及铀合金腐蚀行为与力学性能关联规律。发展原位实时的联合表征技术,实现腐蚀特征参数及力学性能信息时空同步检测;结合损伤力学,建立铀及铀合金腐蚀产物的时空演化与其力学性能的内在联系。(三)铀及其合金腐蚀行为的跨尺度理论计算与评估。发展适合描述铀及铀合金使役环境下性能演化的多尺度计算方法,突破微观-介观-宏观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有效衔接的难题,评估和预测铀及铀合金长期腐蚀行为。(四)铀及铀合金铀使役性能时空演化与寿命预测。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建立铀及铀合金在环境域、时间域、空间域多维映射虚拟模型,研究数据驱动下物理与虚拟模型间的关联,建立腐蚀时空演化、材料性能评估与寿命预测的评价新范式。三、申请要求(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铀及铀合金腐蚀机制与性能预测”,申请代码1选择E0103。(二)咨询电话:010-62327144。“耐极端环境碳基复合材料主动热疏导设计与长寿命防护机理”重大项目指南一、科学目标针对远程高速飞行器用碳基热防护复合材料服役过程中因驻点气动热积聚引起严重烧蚀、界面应力大导致开裂、强氧化耦合环境致使性能不稳定等瓶颈问题,研究耐极端环境碳基复合材料主动热疏导机理和表/界面调控新原理,建立极端环境下高稳定、长寿命防护的新方法,为超高温热防护材料体系的发展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二、研究内容(一)高导热-高耗热-高承载多功能协同设计原理。研究高导热/承力预制体结构分区优化、热控基元诱导取向生长和新型相变耗热组元协同设计原理,发展高效主动热疏导方法,揭示复合结构的导热/散热机制。(二)异质界面应力缓释与多尺度调控。研究多层碳基体序构沉积与微结构调控机制,揭示多元陶瓷组分匹配设计与跨尺度界面应力缓释机理,创新发展多重异质界面匹配相容调控的新理论、新技术。(三)高阻氧-自愈合-宽温域一体化防护机理与方法。研究高熵化、梯度化和仿生自愈合等组元结构及分布设计原理与方法,揭示宽温域下高阻氧薄膜稳定性调控机制,发展长时氧化防护及其动态调控原理与技术。(四)热力氧耦合作用下复合材料的服役行为与性能优化。发展模拟高马赫、强机动、长航时服役环境降热、去应力和阻氧的集成验证方法,揭示热力氧耦合作用下复合材料及结构与性能的动态演化规律与调控机理。三、申请要求(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耐极端环境碳基复合材料主动热疏导设计与长寿命防护机理”,申请代码1选择E0205。(二)咨询电话:010-62328234。“抗细菌生物被膜感染高分子材料”重大项目指南一、科学目标针对细菌生物被膜感染难治愈这一重大难题,创新设计多功能协同的抗菌高分子,阐明预防生物被膜形成和促进杀菌剂渗透的关键科学问题,突破抗菌高分子涂层多功能协同难题,建立自靶向抗菌高分子纳米递送系统,开展系统性生物评价,为体内细菌生物被膜感染的高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二、研究内容(一)抗菌高分子的系统设计。针对细菌生物被膜感染防治难题,建立抗菌肽仿生原理和高通量实验相结合的创新设计方法,阐明功能协同抗菌高分子的构效关系,实现多功能抗菌高分子的系统设计。(二)多功能抗菌高分子表界面与涂层策略。建立多功能集成抗菌表界面的构筑方法,发展抗菌功能与抗凝血、组织再生等协同的抗菌高分子涂层材料,为医疗器械感染的有效防治提供新技术。(三)抗细菌生物被膜感染高分子纳米递送系统与渗透机制。建立针对细菌生物被膜定向富集和高效渗透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发展生物被膜自靶向的高分子纳米递送系统,为顽固性细菌感染的有效治疗提供新策略。(四)抗菌高分子材料的系统评价及应用探索。建立抗菌高分子材料在体内细菌生物被膜防治中的功效和生物安全性评价方法,发展适配于医疗器械和顽固性感染个性化场景的功能协同抗菌系统,推进抗菌高分子材料产业转化。三、申请要求(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抗细菌生物被膜感染高分子材料”,申请代码1选择E0308。(二)咨询电话:010-62328337。“变革性低碳钢铁制造流程理论与技术”重大项目指南一、科学目标针对以再生钢铁原料制造高性能钢铁材料的行业发展瓶颈问题,研究残余/合金元素耦合作用,阐明杂质元素深度净化机理,提出高性能钢铁材料成分设计原理,揭示材料强塑化和耐蚀机制,突破“再生钢铁原料+电炉+近终形® 高性能钢铁材料”变革性低碳钢铁制造流程关键技术,为钢铁工业碳中和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二、研究内容(一)残余/合金元素间耦合作用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机制。开展残余/合金元素(Cr、Cu、P、Si、Mn、Ni等)耦合作用对钢铁材料组织、腐蚀行为影响的研究,构建残余元素高质化利用材料基础数据库。(二)再生钢铁原料电炉炼钢深度净化机理。揭示熔池内CaCl2-CaO-O2混合喷吹的微区高氧势同步脱Cu、P机理;熔体与多元气体介质间的反应机制及强化脱N动力学;阐明低熔点金属元素Zn、Sn、Pb镀涂层脱除机制。(三)变革性制造流程材料成分设计原理。研究非平衡凝固条件下残余/合金元素(Cu、P、Cr、Ni、Si、Mn等)多场耦合作用机理,揭示元素对热加工行为作用机制,提出高性能钢铁材料成分设计原理,实现再生钢铁原料的高质化利用。(四)基于薄板坯连铸连轧的材料强塑化机理。研究残余/合金元素(Cr、Si、Mn等)与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耦合作用及其对材料组织演变和力学行为的影响,揭示材料强塑化机理。(五)基于薄带铸轧的材料耐蚀机制。研究残余/合金元素(Cu、P、Cr、Ni、Mn等)与薄带铸轧工艺耦合作用及其对材料组织演变和腐蚀性能提升的影响,揭示材料耐腐蚀机制。三、申请要求(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变革性低碳钢铁制造流程理论与技术”,申请代码1选择E0411。(二)咨询电话:010-62328335。“关键光学元件高性能制造基础”重大项目指南一、科学目标针对关键光学元件加工能量-物质交互精准调控难、时-空域全局信息流获取难、性能-工艺建模难等问题,研究从精度向性能跃升的高性能制造新理论、新原理与新技术,阐明面向服役性能的设计-加工-测量协同机制,突破形性一体化制造瓶颈,为实现关键光学元件高性能制造奠定理论基础。二、研究内容(一)多能场作用下光学元件形性演化规律及调控。揭示关键光学元件表面完整性对服役性能的影响机制,以及多能场加工中能量与物质的跨尺度交互作用机理,发展面向光学元件服役性能的控域/控量/控性原子级加工方法。(二)光学元件形性参数的时-空域多尺度建模与表征。建立多物理场下几何和表面完整性的非线性激发数学模型,发展时-空域多尺度精确表征方法,提出关键光学元件服役性能的离线/原位表征新原理,研究性能指标的综合评价方法。(三)光学元件设计-加工-测量协同机制与一体化制造。研究面向关键光学元件服役性能的几何、表面完整性和制造工艺参数反求方法,发展基于时-空域多参数形性信息流实时调控设计和加工过程的制造新范式,建立设计-加工-测量协同与一体化制造理论与方法体系。(四)服役环境下光学元件性能研究。开展关键光学元件在高端装备和大科学装置中的系统集成研究,拓展光学元件性能检测方法,揭示服役环境下光学元件性能的演化规律,建立服役性能和制造之间的双馈模式。三、申请要求(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关键光学元件高性能制造基础”,申请代码1选择E0509。(二)咨询电话:010-62327084。“规模化热能存储转换与能质调控机理和方法”重大项目指南一、科学目标针对规模化储热能量密度与功率密度难兼顾、热能品位难有效调控、热能转换效率低等瓶颈问题,研究热能高密度存储与高效转换调控的新原理和新技术,揭示热能存储与转换利用的能质匹配及耗散机理,阐明热能高密度存储的跨尺度热质耦合传输协同强化机制,建立热能提质增量存储转换的能质调控新方法,为规模化热能存储与转换调控新技术奠定理论基础。二、研究内容(一)热能高效存储转换及能质调控原理。研究热能高效存储转换及调控的“输入-存储-输出”热力学能质损失最小化原理和优化路径,建立热能存储及其向电能、化学能等转换的热力学分析方法,揭示其中的能质匹配与耗散机理。(二)热能高密度存储热质传输强化机理。研究热物理/热化学储热的能量转换及热质传输时空耦合特性,阐明热能高密度存储和释放的传热-传质-化学反应协同强化机制,建立规模化储热的多物理场、多相态、跨尺度热设计理论。(三)储热增量转换方法及调控。研究规模化储热的材料优选和物性强化新方法,揭示高密度储热“材料-单元-系统”的跨尺度构效关系,提出电热协同热能增量转换存储调控策略,创建储热增量利用与品位匹配供能新方法。(四)储热提质转换方法及调控。研究热能提质转换存储新方法,揭示电化学与热物理耦合过程中多载能子传递规律,提出高密度、高效率热电协同制取燃料的能量对口转化方法与控制策略,实现热能提质制取燃料。(五)规模化热能存储与转换调控系统构建。研究热能存储与转换调控的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构建基于规模化储热的热能提质高效热功转换热力系统与热能增量灵活调控供能系统,实现规模化热能存储与转换调控的供需联动应用。三、申请要求(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规模化热能存储转换与能质调控机理和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E0607。(二)咨询电话:010-62327131。“先进磁共振成像系统的电工理论与关键技术”重大项目指南一、科学目标针对先进MRI系统高场磁体性能退化、复杂结构电磁部件强耦合和多源磁场时空演化规律复杂等问题,研究超高场MRI电磁构造理论、耦合机理与演化规律,突破先进MRI系统的多源耦合协同调控机理和超高场磁体尽限设计理论,构建世界领先的超高场MRI的设计理论与系统构造方法,确保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引领先进磁共振成像技术发展。二、研究内容(一)多源磁场运行参数的协同调控机制。揭示超高场MRI的磁化矢量、空间编码和信号激发等多源物理场作用机理与协同调控机制,抑制射频场的超短波长诱发介质的电磁效应,消除安全隐患,提高成像速度、功能和质量。(二)超高场MRI多时空交互电磁系统层级理论。建立多层级电磁结构瞬态强耦合的理论模型,揭示强磁场下高切换率强梯度场和高重频强频场的瞬态电磁耦合规律,实现复杂拓扑结构多层级场电磁解耦。(三)复杂强电磁结构振动抑制理论与一体化构造方法。揭示强电流源激励的梯度磁场振动诱发机理及对MRI系统的运行影响规律,研究强脉冲梯度磁场产生的瞬态涡流特征,抑制次级电磁场的扰动对成像的影响。(四)超高场大口径超导磁体高服役可靠性构造方法。研究新拓扑结构磁体中超导材料的服役适配性,建立实际服役条件下大型复杂磁体的多维应力动态建模,精准调控跨尺度多组分多线圈的服役参量,消除磁体的磁-热-力耦合不稳定性。三、申请要求(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先进磁共振成像系统的电工理论与关键技术”,申请代码1选择E0708。(二)咨询电话:010-62328301。“新一代混凝土设计理论与方法”重大项目指南一、科学目标针对当前混凝土碳排放量大、性能协同难等瓶颈问题,认知胶凝新体系强胶结力本源,建立多尺度强韧化高效传递新理论,创建系统寻优智能设计和精细制备新方法,实现新一代混凝土的全方位代际跃迁,颠覆混凝土通过钢材保障抗拉增韧的结构设计理念,为极端条件下重大工程实施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撑。二、研究内容(一)新一代混凝土胶凝体系水化和微结构演变。研究铝相和固碳组分对硅铝酸盐胶凝体系水化历程的作用机制,揭示晶体-非晶-惰性相等产物堆叠及交互机理,探明离子-共价型键合转变、产物微结构时空演变对胶结力的影响规律。(二)新一代混凝土强韧化机制与调控原理。研究混凝土组分多级界面交互响应与水化产物诱导增强机理,揭示混凝土微细观损伤分形原理与强韧化协同调控机制,明晰混凝土粘弹性变形行为与抗裂性的耦合调控方法。(三)新一代混凝土性能多尺度传递与智能设计。研究混凝土多尺度缺陷演变规律及其与力学和耐久性能强关联的高效传递模型,创建混凝土高通量信息大数据库和智能设计理论,研发新一代混凝土的高性能结构及其设计原理。(四)新一代混凝土高效赋能与精细制备。研究混凝土拌和振捣过程均质性智能感知与动态控制原理,探明混凝土诱导发热养护机制及其高效赋能的影响规律,提出混凝土复杂多元组分材尽其用的精细制备方法。三、申请要求(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新一代混凝土设计理论与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E0805。(二)咨询电话:010-62328359。“再生水的生态利用与调控机制”重大项目指南 一、科学目标针对再生水利用的生态效应评价方法缺乏、关键风险因子及其控制要素不明等瓶颈问题,研究再生水生态安全指标体系构建和水质阈值确定的理论和方法,创新保障生态安全的再生水处理工艺原理,阐明再生水生态修复与生态融合的调控机制,发展针对我国不同水生态系统特征的再生水生态利用与安全保障理论和技术体系,为水资源、水环境和生态安全保障提供科学支撑。二、研究内容(一)再生水的生态效应及关键风险因子识别。研究水体生态系统对再生水的响应与长周期作用规律,揭示不同再生水水质水量下水生态质量与功能的变化机制,发展再生水生态效应评价理论与方法,识别不同类型的关键风险因子。(二)再生水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安全阈值。研究再生水生态风险成因与机制,建立基于生态修复与生态融合的再生水水质特征指标体系,发展水质安全阈值确定理论,提出典型流域区域差异化的水质安全阈值。(三)再生水风险因子控制工艺原理。研究再生水处理过程中关键风险因子的物理、化学与生物转化机制,阐明常规污染物、新污染物及其关键风险因子的协同控制机理,突破保障再生水生态利用的工艺原理与关键技术。(四)再生水生态融合与生态修复机制。研究生态缓冲区构建及其水质调控机制,突破再生水生态融合与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提出再生水长期生态利用并保障水生态健康的原理和方法,发展再生水低碳处理与水生态安全利用耦合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三、申请要求(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再生水的生态利用与调控机制”,申请代码1选择E1004。(二)咨询电话:010-62327092。“深海矿产资源高效绿色开采基础理论”重大项目指南一、科学目标针对深海矿产资源开发面临的海底重载装备安全精准行进难、矿物绿色高效收集难、矿物安全可靠输运难、海底重载装备布放难等瓶颈问题,探索海底矿物高效低扰动开采、收集、输运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揭示重载动态作用下深海岩土表征与演化机制,阐明超长柔性悬垂管缆的耦合力学特性,为实现深海矿产资源商业化开发奠定理论基础。二、研究内容(一)海底重载行进过程深海“流-固-土”耦合作用。研究深海重载采矿装备在海底行进过程中,深海底质动态力学特性和演化规律,阐明行进系统-深海底质-非稳态海流多场动态耦合作用机制。(二)海底矿物高效低扰动开采技术与方法。研究深海集矿装置随重载采矿装备海底行进和矿物开采动态过程中,对海底破坏及扰动作用,揭示集矿头与矿物作用机制,建立高效、低扰动矿物收集新方法和集矿装置设计新技术。(三)超深水矿物输运管道的流固耦合力学特性。研究内、外部非稳态流场和复杂边界条件下超深水矿物输运管道力学性质和动力响应,揭示内外流场与管道耦合作用机制,提出长寿命与高可靠性的输运管道设计方法。(四)超深水重载布放缆线力学特性与应力调控。研究超深水重载布放缆线复杂应力特征,阐明重载布放过程的流固耦合作用和缆线瞬态弹振机理,揭示“空间构型-能量传播-力学性能”关联机制,提出缆线应力调控与设计新方法。(五)深海采矿系统设计理论与风险防控方法。研究深海采矿复杂系统多尺度时空协同作业和可靠性分析方法,提出深海采矿工艺和系统组成优化方法,形成绿色高效深海采矿系统设计理论。厘清深海采矿系统潜在风险模式,形成健康管理与风险预警技术。三、申请要求(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深海矿产资源高效绿色开采基础理论”,申请代码1选择E1101。(二)咨询电话:010-62327137。“模块化分布式电驱动重载车辆设计理论与协同控制方法”重大项目指南一、科学目标充分发挥分布式电驱动的技术优势,研究可扩展新构型设计理论,研究“软件定义车辆”控制技术,揭示重载车辆的轮地、轮间协同规律,构建高承载、高通过、高机动、高可靠、高协同控制方法,支撑道路车辆极限运载能力突破与复杂运输条件下的超大件协同运输效率大幅度提升。二、研究内容(一)分布式电驱动重载车辆多模块可扩展构型设计理论。为支撑重载车辆千吨级运载能力突破,研究“软件定义轴数与轮数”的电驱动多模块动态重构机制,突破驱动/制动/转向/悬架耦联一体化设计方法,建立多模块可扩展整车构型设计理论。(二)分布式电驱动重载车辆多目标综合控制方法。为实现重载车辆运动厘米级精准控制,研究复杂工况动态载荷下轮胎力与轮胎特性参数、土壤本征参数间的非线性耦合机理,突破低时延、强鲁棒的多目标、多执行机构协调机制,构建重载车辆驱动构型自适应综合控制方法。(三)分布式电驱动重载车辆多层次自重构主动容错机制。为支撑重载车辆典型故障的百毫秒级重构容错,研究执行器-总成-单车-多车多层次系统的故障传播规律与主动容错控制架构,突破多执行器故障的多信息融合故障诊断理论,创建多模块自重构的主动容错机制。(四)分布式电驱动重载车辆系统集成验证方法及测试评价。研究多模块组合的电驱动重载车辆复杂大系统集成优化方法,建立考虑通过性、协同性、容错性的多功能测试场景和指标体系,构建基于任务的整车集成验证与综合评价方法,实现实车验证。(五)超大件重载运输多车系统智能协同控制方法。研究满足超大件与车辆轨迹协同的多车运动规划与同步精准控制方法,突破同构/异构多车系统动力学建模与同步鲁棒控制瓶颈,支撑多动力源下超大件高效安全协同运输,实现复杂运输条件下超大件协同运输效率数量级提升。三、申请要求(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模块化分布式电驱动重载汽车设计理论与协同控制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E12下属申请代码。(二)咨询电话:010-62327142。“胶体-高分子杂化功能材料体系”重大项目指南一、科学目标针对胶体-高分子杂化功能材料体系,发展精准调控与规模制备方法学,创制颠覆性材料,为动态组装、功能耦合及界面的精细调控提供新方法,促进高分子材料、无机材料和金属材料学科的交叉融合。二、研究内容(一)功能胶体-高分子链杂化设计原理。理论与模拟相结合,揭示杂化体系的高分子链组成/数目/空间分布、胶体拓扑结构及胶体-链表面相互作用对杂化单元微结构及功能耦合的影响,指导杂化体系结构理性设计并获得新特性。(二)杂化结构精准调控及高效制备方法。发展功能胶体-高分子杂化材料规模制备方法,精确调控高分子链组成、数目与空间分布,丰富功能胶体种类及特性,实现高效可控制备,为构筑亚10纳米微结构及构效研究提供物质基础。(三)超结构动态调控与协同机制。建立动态超结构及界面调控新方法,揭示相互作用、动态组装、功能耦合及外场调控规律,构建超结构,获得新功能。(四)复合体系界面调控与功能协同。面向环保、信息与生命健康等领域的重大需求,以功能胶体-高分子杂化基元及组装超结构为基础,通过多重界面调控与功能协同创制高性能复合材料体系。三、申请要求(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胶体-高分子杂化功能材料体系”,申请代码1选择E13下属申请代码。(二)咨询电话:010-62327138。延伸阅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四五”第二批重大项目指南及申请注意事项的通告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