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肿瘤手术

仪器信息网肿瘤手术专题为您整合肿瘤手术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肿瘤手术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肿瘤手术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肿瘤手术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肿瘤手术话题讨论。

肿瘤手术相关的资讯

  • 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为肿瘤手术“导航”
    2013年,美国哈佛医学院教授John V Frangioni提出,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有效帮助,未来十年将在肿瘤术中极具应用前景。在中国,MI从实验室走进手术室,已然让这一设想成为现实。   近一百年来,人类获取癌症信息的方法不断创新:从上个世纪初的X射线到70年代的CT,再到本世纪初的核磁共振(MRI),借助这些设备,人们对癌细胞不仅看得到还看得清,更能看得准。   创新无止境。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以下简称自动化所)研发的光学分子影像手术导航系统(MI),让我们不仅对癌细胞&ldquo 看得早&rdquo ,而且与以上三种手段不同的是,MI能在手术中从分子层面精准定位癌细胞,为医生&ldquo 导航&rdquo 。   &ldquo 其貌不扬&rdquo 的MI   &ldquo 这是第一代光学分子影像手术导航系统,那是现在最新的产品化样机。&rdquo 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坤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了新老几代MI设备。MI看上去&ldquo 其貌不扬&rdquo :普通的液晶显示屏、支架、镜头、可以移动的箱体,外观&ldquo 温和谦逊&rdquo ,不如核磁共振等医疗设备看着威风。   其实,MI极具内涵和实力。&ldquo 最新的MI设备已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等国内多家医院开展临床应用。&rdquo 王坤说。无论是术中肝癌微小肿瘤灶的检测,还是乳腺癌、胃癌、前哨淋巴结精确定位手术,MI都大显身手。   目前手术仍是治疗癌症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对于肿瘤边界的精确定位却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及科研人员。通常,医生凭借经验对肿瘤组织进行切除,如果少切可能会造成复发,而多切又会对患者造成伤害。&ldquo 所以,一种术中提供客观肿瘤边界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rdquo 王坤说。   MI是国内成功研制的首台肿瘤术中早期精准定位的临床检测设备。问世不到3年时间,它已成功诊治百余例肿瘤患者,并实现了光学分子影像技术在临床应用的重大突破。   手术室来了&ldquo 新伙伴&rdquo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钱永健教授在2009年世界分子影像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到:术中客观的肿瘤边界信息获取为手术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价值。这也是对分子影像导航技术广泛应用的进一步肯定。   分子影像导航技术是如何在人体内实现的?自动化所助理研究员迟崇巍解释说,当人体病灶发生病变之后,肿瘤细胞外部会产生某些蛋白靶或酶分子的靶标。人们通过注射一种带有荧光或者核素标记的分子探针,通过配体、受体的特异性结合实现探针在体内的自动寻靶,这样便可通过影像学设备实现在体成像,从而反映出体内肿瘤变化情况。   2012年,迟崇巍跟随该所研究员田捷开始研究分子影像。那时,他们带着第一台光学分子影像手术导航系统走出中科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来到汕头大学肿瘤医院。第一台不怎么&ldquo 漂亮&rdquo 的MI设备成了手术室里的新家伙。   根据《新英格兰》杂志的报道,对于乳腺癌I期和II期的病人来说,如果早期发现并实施治疗,其5年期生存率可以达到80%以上。临床操作规范指南明确指出,乳腺癌早期(I期或者II期)腋窝淋巴结阴性的病人必须实施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ldquo 我们研发的MI设备,能够在术中客观显示肿瘤及其他病灶的边界信息,这为临床医生手术治疗提供了有效帮助。&rdquo 迟崇巍说,他们对22例乳腺癌早期患者前哨淋巴结进行精确手术导航切除实验。这组实验数据与组织病理金标准进行验证,检出率为100%,同时病人也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随着技术进一步发展,通过光学分子影像手术导航方法一方面可以在术中对乳腺癌肿瘤及微小转移灶进行应用,同时可以实现对乳腺癌不同亚型进行术中分子分型,达到术中实时病理的目的 另一方面该方法不仅可以应用在乳腺癌上,同时还可以在肝癌、肺癌、胃癌等多种癌症上进行应用,实现不同肿瘤的分子影像技术应用突破。   走出实验室练就&ldquo 铁骨&rdquo   创新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需要一个团队长时间积累与探索,MI正是如此。它不仅集光学、物理学、计算机等学科知识于一体,走出实验室后,还要有一副经得起临床测试的&ldquo 铮铮铁骨&rdquo 。   最初到汕大医院手术室,MI开始有点&ldquo 水土不服&rdquo 。&ldquo 能否将无影灯关闭一会?能否给手术室配上遮光窗帘?&rdquo 迟崇巍的要求让手术室里的医护人员感到有些为难。   这是因为MI需要采集荧光,而荧光的光强只有自然光的千分之一。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铅房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可以非常方便地采集荧光,但在手术室中受各种光源影响,采集起来却不容易。   之后,田捷团队与医生、护士不断沟通,终于得到了他们的理解与支持。更重要的是,科研人员精进技术手段,克服了这一难题。   另一个研发难题是算法。通过对光学分子影像手术导航系统理论及方法的基础研究,自动化所科研人员研发出基于生物组织特异性的高阶近似数学模型和快速动态成像算法,并建立较为完整的、系统的光学分子影像手术导航数据融合方法。前期研发的系统样机已获得国家药监局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的合格检测报告,验证了系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此外,MI还选用了更先进的荧光染料。他们结合新的分子荧光染料&mdash &mdash 吲哚菁绿(ICG)的特性,在手术过程中提供实时的荧光图像和彩色图像。在实际临床试验过程中,注射ICG3分钟左右,医生便可以看到前哨淋巴结的位置。这样,医生根据MI的引导进行精确定位,准确切除前哨淋巴结组织。切除后,医生还可以根据荧光反馈判断是否有荧光残余、是否达到准确切除的目的。   不断精进的MI现在是多家医院手术室里的利器:301医院的大夫可以利用MI进行分子影像术中肝门部胆管癌的精确检测 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医生可以利用该设备进行肝癌门静脉癌栓方面的检测 珠江医院的医生借助MI开展术中肝硬化微小肿瘤灶检测 西京医院的医生使用这种设备进行胃癌术中前哨淋巴结活检精确定位手术。
  • 3D显微镜使肿瘤手术样本完整活检 大型组织几分钟即可快速成像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550aef41-75aa-40f6-b325-2db358b78763.jpg" title=" liux7689_b.jpg" / & nbsp & nbsp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英国《自然· 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5日在线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科学家利用改进的显微镜,实现了对肿瘤手术后完整切除的大型组织的快速成像。运用这种新方法,临床病理学家能在数分钟内获得整个样本的三维可视化图像,从而提高诊断准确性。 /p p   医学上,肿瘤病理诊断需要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等等,从而为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提供必要的实践依据。这是目前肿瘤科各种检查方法中最可靠的“金标准”,是疾病的最终诊断。常规的做法是,通过手术取出组织样本后,病理学家首先会通过化学固定保留其结构 然后将组织切成薄片,放置在载玻片上 再用染料染色,在显微镜下进行组织学检查以诊断疾病。 /p p   但这一传统过程十分费时费力,在一个样本中,实际上只有几个组织切片得到了显微镜分析,其能为诊断提供的信息也就很有限。研究人员一直尝试突破这一瓶颈,因为这会显著影响临床医生正确做出决定的能力,从而导致病理分型错误。 /p p   此次,美国华盛顿大学科学家乔纳森· 刘及同事优化了扫描样本切片的荧光显微镜,使手术样本可在数分钟内成像,且无需对样本进行处理。这种三维显微成像技术是利用光学层析技术获取样本三维图像的光学显微成像方法。研究团队的结果表明,显微镜可快速识别肿瘤切缘,避免标准组织病理学方法中产生的伪影,从而提供更准确的临床组织样本评估,改善对患者的诊断。 /p p   研究人员表示,新技术很快就可用于手术后的肿瘤组织成像,医生将能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准度进行判断并采取治疗措施。 /p
  • 质谱分析可能帮助指导脑瘤手术
    使用一种基于质谱分析的技术探测肿瘤的代谢物,科研人员报告称,实时诊断可能有助于外科医生在手术室跟踪人类大脑肿瘤的范围。外科切除肿瘤常常需要诊断信息,目前是通过病理学家辛苦而耗费时间的活检显微检查获得的。   Nathalie Agar及其同事使用一种称为电喷雾解吸电离质谱(DESI-MS)的技术,用最少的样本处理在手术室迅速执行,从而检测2-HG,这是一种见于IDH-1 和IDH-2基因突变的人类大脑肿瘤的代谢物,这两种基因为参与细胞生长和分化的酶编码。   研究人员使用电喷雾解吸电离质谱(DESI-MS)在数分钟时间里区分了有IDH突变的人类大脑肿瘤样本和没有IDH突变的样本,而这种代谢物清晰地勾画出了肿瘤的范围,并且探测到了渗透的肿瘤细胞&mdash &mdash 这类能力被认为对于优化肿瘤切除和手术的结果具有关键意义。使用安装在美国波士顿的Brigham和女性医院的一间手术室的一台质谱仪,研究人员在手术期间测量了来自两名患星形细胞瘤的脑瘤病人的活检样本中的2-HG,他们提出这种方法可能用于实时诊断,并且有可能清除用其他方法可能会遗漏的肿瘤细胞。   研究人员说,电喷雾解吸电离质谱(DESI-MS)仪器可能有助于描述肿瘤,比组织病理学检查更有效,它们可以安装在手术室中,成本只有用于间接神经外科导航的外科手术MRI机器的一小部分。   原文检索:   Sandro Santagata, Livia S. Eberlin, Isaiah Norton, David Calligaris, Daniel R. Feldman, Jennifer L. Ide,Xiaohui Liu, Joshua S. Wiley, Matthew L. Vestal, Shakti H. Ramkissoon, Daniel A. Orringer,Kristen K. Gill, Ian F. Dunn, Dora Dias-Santagata, Keith L. Ligon, Ferenc A. Jolesz,Alexandra J. Golby, R. Graham Cooks, and Nathalie Y. R. Agar. Intraoperative mass spectrometry mapping of an onco-metabolite to guide brain tumorsurgery. PNAS, June 30, 2014 doi:10.1073/pnas.1404724111
  • 我国首个软组织及腹膜后肿瘤中心成立
    在6月27日于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第十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暨第三届阳光长城肿瘤学术大会上,1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一同参与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软组织和腹膜后肿瘤中心的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也宣告了我国首个肉瘤中心(SarcomaCenter)的正式成立。   软组织及腹膜后肿瘤为来源于间叶组织肿瘤的统称。它包括50种以上的不同组织学亚型,如多形细胞肉瘤、胃肠间质瘤(GISTs)、脂肪肉瘤、硬纤维瘤、平滑肌瘤、外周神经鞘瘤等。软组织肿瘤并不少见,每年仅软组织肉瘤的发病率约为5/10万。长期以来,由于软组织肿瘤和腹膜后肿瘤发病率较低、病理类型繁杂、临床表现各异等特点,该类肿瘤早期诊断及规范化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特别是腹膜后肿瘤,在发病早期,患者往往无特异性的表现,待出现症状之时,肿瘤往往已经极其巨大,压迫如十二指肠、肝、脾、肾、胰腺等腹腔重要脏器或大血管,给外科手术切除带来极大的困难,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术后复发率高,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据统计,软组织及腹膜后肿瘤患者最容易反复局部复发,如果接受规范的手术治疗,切除后的5年复发率可以从50%降低到20%,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70%以上。放疗、化疗及靶向治疗目前取得了显著进展,包括基因检测的精准医疗也日益得到重视。在多学科专家团队共同参与下,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综合治疗,将使患者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每年收治此类患者400余例,为国内及国际领先。在积累一定的诊治经验后特成立此中心,旨在充分利用现有优质资源的基础上,对软组织及腹膜后肿瘤进行系统、规范化的诊治,集中、深入的进行科学研究,提高此类疾病的诊疗水平,最终使广大患者受益。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软组织及腹膜后肿瘤中心依托该院国内一流肿瘤专业医院的学科优势,集中了我国软组织肿瘤与腹膜后肿瘤领域相关的肿瘤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病理科和影像科等各专业顶级专家,可为软组织肿瘤和腹膜后肿瘤患者提供国际化、规范化的优质诊疗服务。据悉,该中心接诊的患者,将采用多学科协作会诊(MDT)体系,由多个学科的专家共同讨论制定患者的具体治疗方案。据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专家介绍,由于肿瘤自身的复杂性,多数情况下单一治疗手段仅对早期患者及部分肿瘤有效,即便有效也难以获得满意疗效,而大多数肿瘤患者则需要将外科手术、化疗、放疗等多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提出最适合的个体化诊疗方案。   此次会议上,该中心还推出了亚洲第一个腹膜后肿瘤的指南性文件《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腹膜后软组织肿瘤诊疗共识》。
  • 英国首例:成功运用激光探测和智能刀(iKnife)精确切除脑部肿瘤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Reuben Hill,22岁,在读博士,脑部患有肿瘤。他成功接受了一场特殊的脑部肿瘤切除手术:术中采用了两个新技术——激光探测和智能刀。作为实验室成果运用到手术室的成功案例,这场开创性手术是精确外科手术的重大改革。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脑部肿瘤对生命的威胁超过其他任何一种肿瘤,因为它比较罕见且多发于年轻群体。对它的治疗首选脑部手术,以达到切除肿瘤的目的。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脑部肿瘤切除手术具有很大的难度,因为神经组织交错复杂,肿瘤组织又这些精密结构相连,有时候外科医生通过显微镜都很难看清楚组织结构。同时,切除癌变组织面临着很大风险,因为手术刀必须严格确保在不破坏周围的正常脑组织的前提下,把肿瘤组织切除干净。一旦切到健康组织,会导致严重的副作用,例如丧失说话、听觉等功能。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此外,目前的医疗水平要求外科医生将切除的组织送去实验室进行活检,以检测它是否病变。这个过程每次都需要30分钟。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新型激光探针和智能刀大大降低了上述手术风险,且能够向外科医生即时提供组织是否癌变的信息。利用激光探测区分癌变组织和健康组织,且激光能够为外科医生提供肿瘤的映射,达到精确的切除水平。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智能刀,也称iKnife,能在数秒间确定切下的组织是否癌变,不需要接受活检。它由电子手术刀组成。这种电子手术刀能够灼烧切下的组织,通过烟雾分析组织病变与否。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strong 激光探针+智能刀,大大提高切除脑部肿瘤的准确性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激光探针,利用拉曼光谱分子从组织中反射回来的光进行组织区分,由加拿大温哥华Verisante Technology公司研发提供。Vaqas表示,这是第一次将拉曼光谱应用于人脑部手术的成功案例。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iKnife由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Zoltan Takats教授提出。电外科的烟雾能够作为生物信息的重要资源,烟雾的化学成分由质谱分析仪分析。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Hill表示,当他得知自己的病情,很受打击。但是当他有机会接受这项开创性手术时,他毫不犹豫地签署。这得益于物理知识的学习,他能够理解“激光探针如何准确定位癌变组织的位置”。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手术的主刀医生、神经外科医生Babar Vaqas说:“脑部手术通过这两种创新性技术大大增强了切除肿瘤的精确性和安全性。这意味着病人将降低承受手术副作用的风险。” /span /p p /p
  • 谢晓亮院士Science子刊:开发SRS显微镜肿瘤检测技术
    p   来自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证实,可以采用定量受激拉曼散射(Stimulated Raman Scattering, SRS)显微镜来检测人类脑肿瘤浸润。这一研究成果发布在10月14日的《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 /p p   哈佛大学谢晓亮(X. Sunney Xie) 教授和密歇根大学的Daniel Orringer博士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谢晓亮教授是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和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的开拓者之一,其研究组在离体实验及活细胞内生物系统在单分子水平的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尤其是单分子荧光显微技术,比如相干拉曼显微成像技术(CARS、SRS)等方面成果斐然。近年来,他又在单细胞测序技术上取得突破,发表了不少重要成果。 /p p   脑肿瘤是一类常见的病因不明、来源广泛的神经系统疾病。男性多于女性,任何年龄都可发生,最多见于20-40岁之间。由于脑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异性,颅内肿瘤多引起显著而特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尤其是位于重要功能区的脑肿瘤常引起病人重要功能的受损或缺失。脑肿瘤的主要根治方法是手术切除肿瘤灶,其目的在于尽可能保留脑功能皮层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将肿瘤与正常脑组织区分开来是脑肿瘤手术取得最佳结果的一个主要障碍。当前迫切需要一些能够在手术过程中显像肿瘤边缘地带的新成像技术来改善手术疗效。 /p p   SRS显微镜是一种无损伤、免标记的光学方法,其能够检测原子间化学键的变化,敏感度高于红外显微镜和拉曼显微镜。谢晓亮教授曾表示,SRS显微镜是生物医学成像的一个巨大进步,开启了活细胞新陈代谢的实时监控研究。近年来,谢晓亮课题组一直在致力利用SRS显微镜来快速检测癌症组织,实现外科手术中的可视化。研究人员曾在动物模型中证实了SRS显微镜揭示神经胶质瘤浸润的能力。 /p p   在这篇新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SRS揭示出了22个神经外科患者新鲜、未处理手术样本中的脑肿瘤浸润情况。证实SRS检测肿瘤浸润与标准苏木红-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检测近乎一致。SRS显微镜独特的化学对比可揭示出肿瘤浸润组织的组织细胞构成、轴突密度和蛋白质/脂质比的量化改变实现肿瘤检测。 /p p   他们利用SRS生成了有关蛋白质和脂质的不同信号,并随后各自分配给它们一种颜色(蓝色和绿色),使得作者们能够将来自肿瘤的脑皮质与白质区分开来。采用SRS显微镜检测来自成人及儿童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活组织样本,不仅揭示出了显著的特征,还在组织中发现了采用传统染色看起来正常的浸润细胞。早期捕捉这样的浸润细胞至关重要,因为手术后遗留的浸润细胞几乎总是会导致癌症复发。 /p p   为了确保这种SRS显微镜方法可日常用于脑肿瘤手术中,且无需专家解读。研究人员还构建出了一个目标分类器,其将不同的成像特征,如蛋白/脂质比、轴突密度和细胞构成整合为一个输出信号按照从0至1这个尺度来衡量,提醒病理学家注意肿瘤浸润。这一分类器是利用来自胶质母细胞瘤和癫痫患者的1400多张图像建立起来的,能够以& gt 99%的准确度区分肿瘤浸润区域和非肿瘤区域。 /p p   因此,这一免标记的成像技术可用于补充现有的神经手术工作流程,帮助快速客观地确定脑组织的特征及制定临床决策。 /p
  • 肿瘤基因检测 抽血行不行
    p   有不少肿瘤患者和家属咨询抽血做基因检测的准确度,是否靠谱等。由于很多患者晚期多处转移,病灶不是很好取,再就是穿刺取组织样本具有一定的创伤性,会引起气胸等并发症。所以抽一管静脉血做基因检测,这不管是从体验上,还是其他方面都引起了患者和家属兴趣。 /p p   但是故事刚刚开了个头,随着很多患者交上了那么一大叠钞票,翘首期盼地盼了十几天,得了一个全阴性的报告,也就是推荐的靶向药物是零。那熊熊燃烧的热火顿时被浇了个透心凉。于是一片怀疑声音开始出现,外周血做靶向药物基因检测是否准确,灵敏度如何?是否靠谱? /p p    strong 这里首先需要解释的是外周血做肿瘤基因检测的原理 /strong /p p   原理就是癌细胞在人体内不断地分裂,但是又受到药物、免疫系统的攻击,以及癌细胞之间的竞争等因素,很多癌细胞裂解了,其内容物DNA片段释放到血液里,这个叫循环肿瘤DNA(也叫ctDNA),当然正常的人体细胞也会裂解释放DNA,所以外周血里的DNA碎片一部分是肿瘤细胞裂解的,一部分是正常细胞裂解的,其中肿瘤细胞裂解的DNA占的比例在1%,这个比例是很低的,所以抽外周血做基因检测,如果测序深度在300乘,就不要做了,根本没有什么意义,至少的测序深度要在1000乘。 /p p   至于准确率问题,因为采集的一管静脉血,测的是血浆里面的游离DNA(测序深度至少在1000乘),同时会对离心得到的白细胞进行同样的测序(一般测序深度为300乘),白细胞的测序数据会把血浆里正常细胞裂解的DNA片段信息给过滤掉,只去分析肿瘤细胞裂解和释放的DNA片段。所以一般大的基因测序公司抽血给出的基因突变都是靠谱的,确实是来源于肿瘤细胞的。但问题是很多时候,不是每一次都能检测到肿瘤细胞裂解释放的DNA,主要是浓度太低了。 /p p   我们继续把故事说下去,外周血里的游离DNA并不是一直存在的,它们会被血液里的DNA酶给降解掉,研究认为4小时就有一半的DNA被降解了。所以血液里的DNA碎片是不断地被生产出来,又不断地被降解。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这样给出了一个抽血做基因检测的前提调节,患者的肿瘤病灶如果没有进展,比如刚做完手术,病情稳定期,那么血液里是没有肿瘤细胞裂解释放的DNA的,抽血检测也是检测不到的。 /p p    strong 患者在打化疗时,为何影响了抽血做基因检测? /strong /p p   化疗药物通过抑制DNA合成、复制等机制来杀灭癌细胞的,当然也杀灭正常细胞。当用过很多化疗时,人体内那些活跃代谢的癌细胞都被杀光了,留存的是那些处于休眠期的癌细胞,此时抽血做基因检测,当然也是检测不到好的结果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sss_5698a65641efb.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c99e17f8-79a7-40af-8e25-e383af4f02a9.jpg" /   ?? /p p    strong 患者在使用靶向药物时,是否会影响抽血做基因检测 /strong /p p   原则上是有影响,但不如化疗那么关键,而且靶向药物治疗时,血液里肿瘤的DNA,一部分是自己裂解释放的,另一部分是靶向药物攻击杀灭的癌细胞裂解释放的,所以这两部分癌细胞的DNA检测出来都是有意义的。而且患者也不可能完全空窗期,一个月什么治疗也不使用,就等着基因检测,这也是不现实的。 /p p   鉴于以上的原因,抽血做靶向药物基因检测确实是不容易,不过如果注意了以上的一些问题,对于肺癌、乳腺癌、肠癌等患者,抽血做基因检测的准确率还是很高的。当然,如果患者有肿瘤组织手术样本或穿刺样本那最好不过了。 /p
  • ctDNA检测让肿瘤无处遁形
    p   基因突变是肿瘤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随着细胞分离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液体活检在肿瘤精准医疗中的价值日益凸显。通过采集患者血液、尿液等体液标本中的肿瘤相关产物,包括血液中游离的循环肿瘤细胞(CTC)、循环肿瘤DNA(ctDNA)和外泌体等,液体活检可以实现对肿瘤基因图谱的非侵袭性检测,从而对肿瘤疾病进行诊断和辅助治疗。相较于通过手术、组织活检获取肿瘤标本的传统方式,液体活检技术能很好地克服肿瘤时空异质性,重复检测方便,可用来发现及追踪分子水平的变化,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ab7e1034-1437-4b25-a403-af518c3d4925.jpg" title=" 0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蔡修宇博士 /p p   日前,在第四届全国检验医学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暨‘一带一路’检验高峰论坛期间,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蔡修宇博士在“2018 智.创未来——中欧医学检验论坛”上,分享了液体活检特别是ctDNA检测在肿瘤临床诊疗上的应用现状及前景,为肿瘤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很多新思路。 /p p   蔡修宇博士表示:“ctDNA检测作为液体活检主流方向,凭一管液体就可以进行肿瘤诊断、疗效评估、实时监控、个体化用药、预测复发等,在精准医疗大趋势下,既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又具备推进精准医疗临床实践的巨大潜能,为实现肿瘤临床治疗的全流程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NGS+ctDNA精准跟踪抗性突变,优化治疗策略 /strong /span /p p   ctDNA是体液中全部游离循环DNA(cfDNA)的一种,是仅有肿瘤细胞释放的携带有肿瘤特异性遗传学改变的自由基因组片段[1],能够揭示肿瘤综合性的遗传信息,更准确反映肿瘤组织的异质性及肿瘤负荷[2],并可在同一患者身上反复进行,具有潜在的纵向监测能力。 /p p   随着科学发展,ctDNA检测已成为当前肿瘤领域的诊疗新热点。其主要检测方法包括微滴式数字 PCR(ddPCR),扩增阻滞突变PCR(ARMS PCR) 和二代测序(NGS)等。其中,NGS可实现对多基因核酸片段进行高通量平行深度测序,能够同步检测多个基因、不同形式及未知突变,在预后和疗效判断的时候,多基因的参与可能对预后效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p p   蔡修宇博士指出:“以肺癌为例,检测难点就是检验组织的获取,NGS用测序多个位点代替单个位点检测,不需要通过手术获取大量组织送往不同实验室进行检测。因此,NGS在诊断、分期、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对于肿瘤个体化治疗和全程管理具有巨大优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4758138b-3e4a-439b-8348-0f308091a664.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 1:NGS+液体活检扩大总体优势[3] /strong /p p   癌症患者在接受靶向治疗受益一段时间后,往往会因为基因的二次突变出现耐药机制。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重排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较为少见的一类分型,ALK阳性患者在经过ALK抑制剂(TKI)治疗后反应良好,患者生存期和生存质量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但获得性耐药问题依旧不可避免。研究发现,不同ALK TKI耐药机制不同,对获得性耐药突变敏感性差异很大[4],这就说明了对于ALK TKI获益的患者耐药后再次活检的重要性。 /p p   一项纳入 49 例既往接受过克唑替尼(crizotinib)治疗的局限进展或转移性NSCLC 患者的 II 期研究中,采用 AVENIO ctDNA检测经阿雷替尼(alectinib)治疗前后的 cfDNA 样本。结果显示,26/49例患者中检测到ALK基因融合。Alectinib治疗后,耐药性突变显著增加,而敏感性突变减少。“通过对ctDNA检测可以鉴定药物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耐药突变,追踪药物响应,指导临床及时采取进一步措施。AVENIO ctDNA检测可应用于监测治疗中ALK TKI耐药突变出现的可能性,从而有助于局部转移或晚期NSCLC患者治疗策略的制定。”蔡修宇博士指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43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34fa0674-3826-4588-a912-2c5e75aa7876.jpg" title=" 2.jpg" height=" 437"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 2:肺癌中 NGS+ctDNA 目前和未来的应用领域[5]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有效评估疗效及预测复发,指导临床个性化诊疗 /strong /span /p p   ctDNA用于肿瘤疗效评估和预后监测的优势也在很多临床实验中得到了证实。在癌症疗效评估时,ctDNA基线水平较低和ctDNA水平持续应答者可获更好预后[6],诱导前后肿瘤异质性(以MATH计)升高预示较差临床结局[7]。 /p p   一项采用AVENIO ctDNA监测试剂盒对145例II/III期R0切除术后结直肠癌(CRC)患者的微小残留病灶(MRD)进行定性检测,根据术后血浆中ctDNA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ctDNA阳性和ctDNA阴性。研究发现,术后ctDNA阳性患者在复发时间、无复发生存期及总生存率上均显著短于ctDNA阴性患者(如图3),证明MRD检测可识别II/III期CRC高复发风险人群。[8]对于高复发风险的患者可考虑更为积极的辅助治疗,并增加随访,以期改善预后。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324491dc-2307-470f-acf3-2b42a5f49da3.jpg" title=" 3.jpg.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3:MRD检测可识别II/III期CRC高复发风险人群 /strong /p p   在另一项共入组40例Ib-III期局限性肺癌患者的复发预测研究中,治疗结束后4个月内首次(MRD 界标点)进行血浆ctDNA分析,之后每3-6个月动态监测ctDNA水平。研究结果显示,ctDNA检测可早于72%的影像学诊断的肿瘤复发,中位提前时间为5.2个月[9]。证明ctDNA检测的灵敏度及特异性较高,且显著早于影像学可诊断的微小复发灶,可用于MRD的早期诊断,并以此指导这部分患者的早期干预和个体化的辅助治疗。 /p p   在对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进行预测复发管理中,平行使用癌症个体化深度测序分析方法(CAPP-Seq)与IgHTS检测ctDNA水平监测肿瘤负荷。在112天与224天时,ctDNA水平已超出IgHTS检测下限,因此出现假阴性 首次检测到ctDNA阳性到复发平均为188天,73%患者在疾病进展前检测到ctDNA阳性。[10]研究证实治疗后ctDNA阳性的患者在随访周期内的复发率远远高于ctDNA阴性的患者,ctDNA 检测MRD可预测DLBCL进展风险。 /p p   蔡修宇博士表示:“基因测序作为精准医疗的重要一环,是未来癌症个体化诊疗的主要发展方向。ctDNA检测在微小残留病灶和复发预警中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癌症,让更多患者从中获益。” /p p   罗氏诊断AVENIO ctDNA 检测技术在不同临床研究中已有应用。该技术能帮助解决许多液体活检研究中遇到的挑战,在不同实验室间均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AVENIO ctDNA分析试剂盒包含所有NGS实验室进行ctDNA检测时所需的试剂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AVENIO ctDNA靶向试剂盒包含17个全癌基因检测位点,用于鉴定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相关生物标志物 扩展试剂盒包含77个全癌基因检测位点,包含NCCN指南相关及临床研究中常用突变位点的生物标记 监测试剂盒包含197个基因检测位点,纵向监测肺癌及结直肠癌等多种肿瘤负荷,检测微小残留灶,评估并监测复发、进展风险。 /p p   [1] Nature.2014 Jul 31 511(7511):524-6 /p p   [2] Jianjun Zhang et al. Science 346, 256 (2014) Intratumor heterogeneity in localized lung adenocarcinomas elineated by multiregion sequencing. Siravegna et al., 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2017 /p p   [3] Zhang YC, et al. J Hematol Oncol. 2017. /p p   [4] Justin F. Gainor, et al. Cancer Discovery. 2016 /p p   [5] Zhang YC, et al. J Hematol Oncol. 2017. /p p   [6] 2018 ASCO Abstract 12077 & amp 12088 /p p   [7] 2018 ASCO Abstract 3545 /p p   [8] 2017 ASCO Abstract 3591 /p p   [9] Chaudhuri A A, , et al.. Cancer discovery, 2017 /p p   [10] Scherer F, et al.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6 /p p br/ /p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在个性化肿瘤疫苗研究中取得进展
    手术仍然是大多数实体瘤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然而,包括局部根治性切除在内,很多肿瘤病人在手术治疗后会发生复发和转移,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的挑战。肿瘤术后复发转移和机体抗肿瘤免疫状态密切相关。肿瘤疫苗是利用肿瘤抗原诱导机体自身的免疫反应对肿瘤细胞进行特异性杀伤。由于机体的免疫反应具有系统性和全身性的特点,这种疗法不仅可以对术后残留的肿瘤病灶进行特异性杀伤,也能有效作用于远端转移的细胞,相比于其他治疗方法作用范围更特异且广泛。然而,由于肿瘤抗原免疫原性较弱,如何将多样化、异质性的肿瘤抗原高效地呈递给机体免疫系统成为相关肿瘤疫苗设计的关键问题。虽然细菌来源的分子可以作为佐剂增强疫苗中抗原的免疫原性,也有不少商用佐剂是利用细菌成分激活机体固有免疫反应。然而,以脂多糖为代表的这类佐剂有可能会过度激活非特异性的免疫反应,产生细胞因子风暴等严重副作用。因此,如何在保证良好安全性的前提下,发展新型佐剂或疫苗系统实现更有效、更广谱的抗肿瘤效果,成为目前研究关键问题。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聂广军研究员、吴雁研究员与赵宇亮院士团队合作在个性化纳米肿瘤疫苗设计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Bacterial cytoplasmic membranes synergistically enhance the antitumor activity of autologous cancer vaccines”在线发表于《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21, DOI:10.1126/scitranslmed.abc2816)。  针对临床中肿瘤术后易复发转移和相关肿瘤疫苗设计的难点,研究团队根据肿瘤细胞和细菌的细胞结构,巧妙利用纳米技术,将含有肿瘤抗原信息的肿瘤细胞膜和含有佐剂信息的细菌内膜展示于聚合物纳米颗粒表面,制备成个性化的杂合膜纳米肿瘤疫苗。这种疫苗中的细菌膜成分可以向机体免疫系统提供外源的“危险信号”,使得源于患者“自体”的肿瘤膜能够一起被认为是危险入侵者进而高效的被树突状细胞摄取,从而提高肿瘤抗原的递送和呈递效率。由于疫苗中的佐剂成分使用的是不含有细菌脂多糖的细菌内膜,不易引起细胞因子风暴等免疫治疗相关的副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杂合膜疫苗能够激发强烈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在多种小鼠肿瘤模型中都能有效抑制肿瘤复发,延长其术后生存期。此外,该疫苗也能有效诱导记忆T细胞的产生,防止肿瘤再次侵袭。总之,该研究团队构建的个性化纳米疫苗,能够实现个性化肿瘤膜抗原的有效递送,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抑制肿瘤的术后复发,具备在多种实体瘤中应用的潜力,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陈龙、覃好和赵瑞芳为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赵瑞芳副研究员、吴雁研究员、赵宇亮院士和聂广军研究员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上述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支持。  聂广军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利用纳米技术增强肿瘤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通过两亲性多肽的设计,成功开发出两种免疫检查点的纳米抑制剂(Nano Lett 2018 J Am Chem Soc 2020)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成功构建了嵌合有免疫检查点PD1抗体的天然纳米囊泡OMV-PD1(ACS Nano 2020) 通过点击化学的原理,构建了具有人工淋巴结靶向性能的肿瘤疫苗(Adv Mater 2021)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和多肽分子胶水技术,构建了个体化肿瘤疫苗平台用于肿瘤多肽抗原输送(Nat Commun, 2021)。杂合膜纳米肿瘤疫苗的制备流程和作用机制
  • 中科院和天津医大共建我国首家肿瘤分子影像联合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将共建我国首家肿瘤分子影像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的建成,将使我国肿瘤影像学领域的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提供高新的分子影像诊查仪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提供1200平方米的实验场所及丰富的肿瘤临床医疗资源。   据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介绍,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十分复杂,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就医时,大多数已到了中晚期,丧失了最佳治疗时机。分子影像学揭示的是疾病早期发生过程中的基因分子水平的异常,可以在肿瘤细胞的分子发生改变时就发现病情,做到“早早期”诊断,为提高肿瘤患者的治愈率创造了机会。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是我国分子影像学研究的权威机构,承担“863”等多项国家高新技术研究项目,掌握多项肿瘤影像学的关键技术,并已研制成功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性能指标达国际同类装置水平的先进仪器。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是我国最大的肿瘤防治机构之一。肿瘤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教育部“乳腺癌防治”重点实验室,年门诊量30余万人次,年住院病人4万余人次,年手术13000余例。
  • 科学仪器六月沙龙:常见肿瘤临床诊断及治疗
    p & nbs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7年6月19日下午,由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检测与认证领域中心、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主办,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生物医药领域中心、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北京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协办的“常见肿瘤临床诊断及治疗”主题沙龙活动在北京UCoffee悠咖啡成功举办。来自主办方、科研院校、仪器厂商及检测机构等2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沙龙。仪器信息网作为支持媒体也积极参加了本次活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6409ac95-7a7a-46f8-93c8-7eb31861bc7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活动现场 /strong /p p   本次沙龙活动由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协作部部长苏立清主持,她谈到,肿瘤是一种高死亡率且发病率逐年升高的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及体外诊断试剂技术的迅速发展,临床医学在肿瘤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以及预后转归等方面均取得可喜的研究进展。为使肿瘤诊疗临床方面医务工作者、医疗影像医疗仪器研发工作者、体外诊断领域工作者深入了解肿瘤的诊疗全过程,本次沙龙特别邀请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放射科主任徐刚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放疗科赵志强教授作精彩报告并与大家座谈交流。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53f6d437-eacd-4b0b-a10e-041d640fad1b.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协作部部长 苏立清 /strong /p p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放射科主任徐刚教授主讲了题为《癌症的早期诊断》的精彩报告,从癌症早期症状、望闻问切视触叩听、早期诊断新技术三个部分讲解了癌症早期诊断的全过程。癌细胞虽然能无限增殖化,但其修复能力差。因此,越早发现,越早治疗,癌症越有可能被治愈。徐教授谈吐风趣幽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直肠癌、胃癌、食管癌、肺癌、胰腺癌、膀胱癌、皮肤癌、口腔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的早期症状。这些早期症状包括疼痛、大小便习惯改变、消瘦、发热、出血和分泌物、溃疡、结节肿块等,只要留心这些早期异常信号,及时治疗,就能将癌症消灭在萌芽阶段。徐刚特别介绍了一种肿瘤标记物——血清甲胎蛋白(AFP),可通过检测该标记物来诊断肝细胞癌、生殖细胞癌、胚胎细胞癌、卵巢畸胎瘤、胃癌、胆道癌、胰腺癌等癌症。但是当患有肝炎、肝硬化、肠炎以及遗传性酪氨酸血症等良性病时,AFP也会升高,因此,在诊断时需要注意这一情况。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be1cd266-728c-4c59-b01b-a2755553d87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放射科主任 徐刚教授 /strong /p p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放疗科赵志强教授在题为《常见肿瘤临床诊断及治疗概述》的报告中给大家介绍了肿瘤的综合治疗。综合治疗是指根据病人的身心情况,肿瘤的具体部位病理类型、侵犯范围和发展趋向,结合细胞分子生物学的改变,有计划地、合理地使用现有的多学科各种有效治疗手段,以最适当的费用取得最好的效果,同时最大限度的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肿瘤综合治疗应遵循局部与全身、分期治疗、个体化治疗、生存率与生存质量并重、成本与效率并重、中西医并重的多项原则。之后,赵志强教授着重讲解了肿瘤的发生部位及诊治特点。发生在头部的常见肿瘤有脑胶质瘤、脑膜瘤、脑垂体瘤等,临床上多表现为头晕、头痛,脑胶质瘤还能引起为癫痫,治疗多以手术、伽马刀治疗为主。胸部常见肿瘤有食管癌、肺癌、乳腺癌等,食管癌多表现为进食哽咽感、吞咽困难等,治疗上多视具体情况以手术、放疗、化疗及靶向治疗相结合的疗法。腹部常见肿瘤有肝癌、胰腺癌、直肠癌等,肝癌、胰腺癌临床上多表现为腹胀、腹痛,直肠癌多表现为便秘、便血,治疗上多采用手术、放疗,对于肝癌有时也会采取介入、射频疗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f27bf2a8-3e53-4ff4-a37e-5cbb459b677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放疗科 赵志强教授 /strong /p p   本次沙龙活动现场气氛热烈,专家同与会人员面对面交流,为提问者当面答疑,成果显著。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5.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ee84bb88-1c29-430f-941c-4b5a4c2de41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现场提问互动环节 /strong /p p   让我们共同期待下次科仪沙龙快些到来吧! /p
  • 显微镜下的癌细胞竟这么美!医学大家谈肿瘤治疗医术与艺术
    p & nbsp & nbsp & nbsp 良医修良术!在人类与肿瘤“过招”的百年历史上,一代代医学专家拓荒前行,从外科手术到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人类取得过很多彪炳战绩,但走进今天,谁也不敢说完全征服肿瘤。 /p p   当肿瘤逐渐成为一种蔓延全球的慢性病,今时今日,我们当如何看待肿瘤,如何面对肿瘤患者? 是应该相信依靠技术能消灭所有疾病乃至肿瘤,还是对生命保有敬畏之心?是信奉“技术至上”,还是承认医学技术的局限,以医学人文之光来拓展救治病人的边界?1964年,美国大学医学生在“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加入了这样一段话:“我要牢记,医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温暖、同情和理解,可能比手术刀或药物更为有效。”可见,高尚的医德与对人性的关照是全球从医人共同的核心品德。 /p p strong & nbsp & nbsp & nbsp 显微镜下看肿瘤细胞,画风完全不同—— /strong /p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36px " title=" " alt=" 40301_p38_b.jpg" src=" http://whb.news365.com.cn/u/cms/www/201803/01085709p4o0.jpg" height=" 336"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center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显微镜下的乳腺癌细胞 /strong /p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88px " title=" " alt=" 40301_p47_b.jpg" src=" http://whb.news365.com.cn/u/cms/www/201803/01085201fa2w.jpg" height=" 388"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center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肺癌细胞 /strong /p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600px " title=" " alt=" 40301_p50_b.jpg" src=" http://whb.news365.com.cn/u/cms/www/201803/010852414iqq.jpg" height=" 6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center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卵巢癌细胞 /strong /p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474px " title=" " alt=" 40301_p53_b.jpg" src=" http://whb.news365.com.cn/u/cms/www/201803/01085330mdsq.jpg" height=" 474"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center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肾癌细胞 /strong /p p   融医学之严谨,于治疗之匠心,3月3日,一场医学与艺术的大戏“CSCO一赛诺菲肿瘤治疗艺术高峰论坛”将在上海拉开帷幕。作为业内最高水准的肿瘤学术交流平台,名医大家将共聚浦江,畅谈中国的肿瘤学进展与热点,探讨肿瘤治疗的医术与艺术。 /p p   strong  孙颖浩:仁心和创新是医者的永恒信念和追求 /strong /p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682px " title=" " alt=" 40301_p41_b.jpg" src=" http://whb.cn/u/cms/www/201803/01084523d2q3.jpg" height=" 682"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center p   孙颖浩,我国著名泌尿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亚洲泌尿外科学会前任主席、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主任委员、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 /p p   “求技、求艺、求道——这是医生的三重境界。”孙颖浩常常对刚工作的医生们说,“求技让你成为医生,求艺让你成为优秀的医生,而求道才能让你成为真正的临床科学家。” /p p   多年来奋战在前列腺癌疾病治疗第一线,孙颖浩看到当代医学界,往往太过于强调技术上的进步,却忽略了人文层面的关怀。“医生,始终是帮助人温暖人的职业。” 孙颖浩说:“有100个病人,99个都治好了,只有1个没治好,从这个病人的角度来看,就是100℅的不成功!”他如此形象地形容自己口中常常提到的“仁心”,告诫年轻医生要对每个病人都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p p   唯有常怀仁心,方能施以医道。 /p p   古拉丁语中有句谚语,叫做“医学是最高贵的艺术”(Medicine is the noblest of all arts)。艺术需要原创,唯有原创的艺术品才具有不朽的生命力。孙颖浩认为,作为一名医生,不能在各种科学指标的量化考核面前迷失了自己,甚至丧失了医生应有的价值观,那样就变成了高级技工。现代医学的发展呼唤医生的“原创性”,要大胆地创新和突破,才能真正帮助到病人,才能切实促进本专业本学科的发展。 /p p   唯有不断创新,方能得以永恒。 /p p   目前,前列腺癌在我国以12.9%的增长速度逐年高发,日益成为泌尿男生殖肿瘤发病第一位的疾病,临床上大批患者以渴望的眼神看着医生,期盼着诊疗技术能够进步、进步、再进步一些。 /p p   “面对癌症,手术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尽管拿了多年的手术刀,如今,孙颖浩却有所选择地以物理能量治疗代替手术,“外科医生的伟大之处在于敢在上帝的艺术品上动刀子,这是因为我们有着对人体解剖的深刻了解,但是外科手术却又是通过破坏解剖结构来实现的。”孙颖浩认为,如何能够通过最小的创伤达到最优的治疗效果,应是当代肿瘤外科医生普遍深刻思考的问题。 /p p   物理能量治疗,就是通过电能、热能、激光等方式,针对肿瘤区域,精准进行靶向治疗,具有创伤小、副作用少、恢复快等优点———这也就是孙颖浩口中常讲的“无刀胜有刀!” /p p   从牵头构建前列腺癌多层次早期诊断体系、到创建开放和微创前列腺癌改良根治术,再到创立前列腺癌围手术期危险分层评估体系、前列腺癌物理能量治疗中心??一系列孙颖浩提出的专业术语背后,是他坚守在临床一线度过的20多载岁月,是他在全国60多所三甲医院已广泛铺开的关键诊疗技术,当然,还有2万余名已重获新生的患者。 /p p   医学有崖,大爱无疆,孙颖浩就是这样一点点拓展着医学的边界,改变着患者的命运。在小小的前列腺上,让肿瘤治疗绽放出最闪耀的光芒,成就了一个肿瘤医生的艺术! /p p   “胸怀天下,济苍生,安黎元”。作为一名军医,孙颖浩秉持着“达则兼济天下”的愿望,他反复自问:“我已经在专业上取得了成就,那么为国家、为推动整个泌尿外科学科的发展,我还能做什么呢?” /p p   在他的号召下,“扁鹊医师团”应运而生。自2016年起,孙颖浩带领医师团走进全国各地的基层医院开展义诊,积极帮助患者解决病痛。 /p p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早在2013年,孙颖浩就倡导并身体力行带领一线城市的中青年专家走进基层,将最先进的手术、治疗知识,方法与更多的泌尿外科同仁们交流。2017年,他推行的“研究型医生、研究型科室”医疗模式获得中国医院科技创新一等奖,多项人才国际交流计划启动,分享的果实沿着“一带一路”走了出去,更多的中国泌尿外科人被推到了世界舞台上。正如孙颖浩所说:“没有中国,世界泌尿外科不会奏响学术交流的交响乐。” /p p   在成长历程中,孙颖浩一直没能忘记,研究生导师马永江教授曾对他说过这样一段话:当你对待别人的时候,要学会雾里看花,看人家身上美好的地方 而当你面对工作、学习的时候,就要学会用放大镜、望远镜去看,看得越清楚、越深远越好。 /p p   医海泛舟数十载。多年来,孙颖浩正是一手举着“望远镜”,一手拿着“放大镜”,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山重水复中打磨着自己的“仁心”和“创新”,演绎着一名人民军医的执着与追求。 /p p    strong 于金明:一个医生的基本底色是善良 /strong /p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24px " title=" " alt=" 40301_p44_b.jpg" src=" http://whb.news365.com.cn/u/cms/www/201803/010847229nkd.jpg" height=" 324"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center p   于金明,我国著名肿瘤放疗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p p   山东省肿瘤医院,闻名遐迩。一个医生曾这样说,“过去中国最好的放疗专家、最好的放疗中心是在北京和上海,现在是在山东,在济南,在于金明院长的山东省肿瘤医院。” /p p   于金明有很多身份:科学家、院长、院士、教授??这一切,绕不开他作为一个医生的底色。从1983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山东省肿瘤医院算起,于金明从医已35年。 /p p   曾有记者问于金明:在你眼里,一名肿瘤患者和一个普通患者有什么不同? 他说,肿瘤患者只有一次治疗机会,如果首次治疗是规范正确的,很可能这个病人就能治好 如果是不规范甚至是错误的,一旦肿瘤复发或转移了,再行补救治疗,那治疗成功的希望会变得非常渺茫。所以,肿瘤医生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p p   这是一个肿瘤医生对自己的定位。1983年毕业后,分配到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从事肿瘤放射治疗工作 1988年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放射肿瘤中心学习,1990年5月被该中心聘为副教授 1993年听从祖国召唤,放弃了在美国优厚的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回到山东省肿瘤医院任放疗科主任??从于金明的履历看,他接受过中国、美国的医学培训。 /p p   也就在他留美归来的第二年,1994年起,于金明在医院放疗科开始用英语查房。这样做是为了与国际接轨,提高科室成员的英语水平? 这只说对了一半。于金明的这个倡议还包裹着一个柔软的想法:避免对肿瘤患者造成恶性刺激。 /p p   这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医生,也是一个肿瘤医生的治疗艺术。 /p p   “大多数肿瘤患者内心其实是很恐惧的,我们需要比较艺术地规避一些刺激。”在他看来,对很多肿瘤患者隐瞒病情,也许是一个肿瘤医生不得不面对的事实。面对一个也许根本治不好的患者,医生仍然要鼓励患者,要用一颗爱心、一个微笑,把希望与信任传递过去。 /p p   美国此前有研究统计显示,肺癌病人的治疗效价比是最低的,一年花费几十万甚至百万,换来的是多活两个月。这真的有意义吗? /p p   临床上,于金明也见过很多患者,为了看病,把果园卖了、房子卖了,倾家荡产,最终连一片可以遮风挡雨的屋顶都没了,而治疗的结局却摆在那里———并不乐观。为此,医生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仅仅谈科学、谈技术,只追求多活两个月吗? /p p   多年的临床感悟让于金明把治疗肿瘤分成三个层次:第一是病,这好比种子 第二是病人所处的经济社会与家庭环境,这好比土壤 第三是个体,就是患者本身。他总是不忘提醒自己和学生,永远不要忘记肿瘤是长在人身上的,这三个层次不可分离着看,医学本质是治人,是治疗生病的人,而不是那个病,在下每个诊断、制定每次诊疗方案时,扪心自问,这真是对这个患者最合适的方案吗? /p p   于金明说,如果与肿瘤的相逢是一场战役,它不管你是医学博士还是硕士,会还以“相对应的颜色”,医学是根本无法量化的,它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也或者说,医学是一门艺术,医生是一个艺术家,而这份对医学艺术的感悟,需要多年的累积与感悟。 /p p   过去半个世纪,医学界对肿瘤治疗的理解有飞跃发展,期间有过停滞,有过瓶颈,但总的趋势是向前的,肿瘤治疗经历了经验医学、循证医学,到如今的个体化医学、精准医学时代。 /p p   于金明以前喜欢打乒乓,他着迷于打乒乓这项运动对精准的把握。他说,医学治疗何尝不需要这样的精准性。于金明看准了精准医学这个方向,他是我国现阶段开展肿瘤精确放疗新技术、新方法的开拓者之一。 /p p   回顾自己的从医经历,于金明感觉到,要当一个好医生,首先愿景与目标要高,如果定在60分,努力努力再努力,也只有60分,满足了 而如果目标是100分,可能经历千辛万苦,能拿到80分乃至90分。其次,医者要脚踏实地去推进自己的想法。第三,要有毅力与情怀,因为开拓的道路永远不是一帆风顺的。 /p p   于金明很喜欢美国梅奥诊所的一个院徽,这是一个一体两翼的结构,两个翅膀分别代表科研与教学,而临床就是体,就是医学之本。 /p p   “一切医学的探索与进步都是围绕着临床,围绕着患者的获益与幸福。每个生命都是不可再生的,都只有一次,弥足珍贵。”于金明说。 /p p    strong 秦叔逵:医学是科学与人性之光的结合 /strong /p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title=" " alt=" 40301_p55_b.jpg" src=" http://whb.news365.com.cn/u/cms/www/201803/01084923mqx1.jpg" height=" 3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center p   秦叔逵,我国著名消化系统肿瘤诊治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一医院副院长、全军肿瘤中心主任、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中国临床肿瘤协会副理事长 /p p   同是肿瘤医生,秦叔逵说起中美医生的差异:中国医生往往“含蓄”告知病情,为的是要给病人生的希望。美国医生比较直接,通常会告诉病人“中位生存期”。 /p p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病人可以更主动地安排接下来的生活,坏处是,可能就此击垮病人,说不定由此缩短了生存期??这是两难。”几乎半生与肿瘤过招,秦叔逵有一个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对待肿瘤患者,人文关怀、树立信心也很重要。 /p p   “医学包括着艺术的成分,这不是文人雅士的清淡,而恰恰是对人性的尊重。我们看病是在看人,不仅要把病看好,更要关怀心灵。内科医生常说,三分靠药,七分靠精神。大多数人谈癌色变,对治疗充满恐惧,我们必须在治疗同时辅以情绪开导、科学宣教。”他说,肿瘤的生存期跟肿瘤的种类特性、患者个体的意念与心态、经济条件等综合因素相关,医生不是生命判官,生存期也着实难说。 /p p   出身医学世家,秦叔逵从小立志学医。选择肿瘤方向,是因为他认为这个领域有太多挑战、难题需要去攻克,这深深吸引着他。 /p p   “上世纪80年代,我们手上的肿瘤化疗药物不超过10种,而且药物低效、高毒,病人副反应很大,以至于在病房里听到化疗药物的输液车推来了,病人就先开始吐了,心理阴影巨大。而今,新药层出不穷,并且高效、低毒,一大批患者受益。”过去20多年,秦叔逵见证着中国乃至世界肿瘤医学界翻天覆地的变化:治疗手段越来越先进,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肿瘤治疗新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患者生存期延长了,生存质量越来越好。由于带瘤生存成为可能,世界卫生组织还把肿瘤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并称为三大慢性病。 /p p   不过,秦叔逵也很清楚,对有些肿瘤患者,比如晚期肿瘤患者,是治不好的。但医生、医学,什么都做不了了吗?并不是。人文关怀、心理抚慰有可能改善治疗结局,这包括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p p   从医45年,秦叔逵看过不计其数的病人,最难忘的是老师马永泉教授。他是我国近代内科学创始人之一,老湘雅毕业,肿瘤专家,自己也是一个肿瘤患者。 /p p   上世纪80年代,老先生被查出结直肠癌,属较晚期,做了手术。那个年代,药物很有限,他在治疗后反应很大,硬是挺了过来。到90年代后期,老先生80多岁,又被查出肾癌。这次手术没法做到根治,当时也没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手术后靠化疗和中药联合治疗。老先生一直活到95岁,三年前去世。 /p p   “老先生有很好的科学素养。比如,他学过中医,也喜欢中医,但中医讲忌口,他并不唯信。他认为只有相对忌口,比如拉肚子时要少吃荤腥,并没有绝对忌口,为此,他还专吃鸡肉,他说,如果不加强营养,化疗怎么扛得住。另外,他很风趣,崇尚运动,平衡饮食,还把乐观的心态传递给病友。”在秦叔逵看来,面对肿瘤,老先生是科学与人文结合的典型,他以自己的亲身示范告诉患者,也提示着医生,在关注肿瘤医学进展的同时,也要不忘关怀患者的心灵,这可能是给绝望患者的另一颗救命良药。 /p
  • 中科院兰化所“双锁”近红外荧光探针为肿瘤诊断添“利器”
    手术治疗(外科治疗)是癌症常见和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癌症部位的精准成像能够保障肿瘤组织的完全切除和健康组织的不必要切除,不仅是癌症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也是肿瘤手术治疗的“导航”。然而,如何实现肿瘤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的精准成像辨识是分析科学的难点和核心问题。双锁定近红外荧光探针在肿瘤微环境下激活示意图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西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药物化学成分与分析技术团队围绕抗肿瘤药物分子的定位递送与成像分析开展了系列工作。该团队设计合成了抗肿瘤药物的前药分子,利用荧光成像和质谱成像结合的多模式成像技术,实现了抗肿瘤药物分子在肿瘤部位的定位递送、释放和分布过程的精准示踪,相关成果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期刊上,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项。近日,该团队利用肿瘤缺氧和高浓度谷胱甘肽的微环境特征,采用非共价的构筑理念,创新性地设计制备了一种“双锁”近红外荧光探针CF3C4A-CySS。该CF3C4A-CySS探针仅仅在肿瘤微环境中缺氧和高浓度谷胱甘肽的共同作用下被激活,开启近红外荧光信号。研究人员在细胞和荷瘤小鼠等体内外实验中验证了“双锁”探针CF3C4A-CySS的特异性成像性能。此外,研究人员还利用质谱成像技术,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确证CF3C4A-CySS探针在肿瘤部位定位激活的特性。结果表明,设计制备的“双锁”近红外荧光探针CF3C4A-CySS能同时响应肿瘤缺氧和谷胱甘肽两种刺激,高选择性地探针肿瘤细胞和肿瘤组织,为精准的肿瘤成像和肿瘤诊断提供了技术手段。
  • 【视频回放】肿瘤诊断进入全新时代
    p   2019年8月1日-2日,由仪器信息网与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 strong 第二届体外诊断技术发展及应用网络会议(iConferenceonIVD,iCIVD2019 /strong )”圆满召开。 /p p   会议为期2天,共有17位资深临床检验科主任和3位优秀的仪器企业技术人员,针对 strong 肿瘤诊断、分子诊断、质谱及新技术、临床POCT /strong 四个热门研究领域作了精彩报告。 /p p   本篇为【肿瘤诊断】会场专家视频回放。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报告专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31dc80aa-b4f4-4e40-a5b2-bdfdc471e234.jpg" title=" zhongliuzhenduan.jpg" alt=" zhongliuzhenduan.jpg" width=" 600" height=" 40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tyle=" text-indent: 2em "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554FBAD41460FBC1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5B1BAFA93D12E3DE& playertype=2"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徐国宾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传统肿瘤标志物包括CEA、细胞角蛋白、SCC、Ca125、Ca153、Ca242、Ca199、AFP和激素类物质 新型肿瘤标志物包括ctDNA、CTC和自身抗体等。在选择肿瘤标志物时,应该注意以下特性:灵敏度、特异性(良性、器官)、与肿瘤负荷、治疗决策、能进行疗效评价和复发监测、具有可靠的预测价值。徐国宾分别以胃癌和结直肠癌为例进行了说明,手术前后肿瘤标志物对于胃癌复发具有重要价值,作用与标志物相关也与胃癌分期相关。最后得出结论是,传统的多项血清蛋白类肿瘤标志物联合CTC、自身抗体在肿瘤无创诊断上具有价值。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对于可手术病人术前、术后水平对于复发或生存预测具有意义。术后或术后辅助治疗后,ctDNA检测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CTC对于残留、筛选出预后不良患者的决策辅助治疗具有意义。血清肿瘤标志物结合影像学评效,可以解释更多的肿瘤生物学行为。CTC监测对晚期肿瘤治疗效果的评价和生存评估具有价值。 /span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062FB1901724F656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5B1BAFA93D12E3DE& playertype=2"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strong 王斌 /strong :NGS技术在肿瘤领域的应用日益成熟,从靶向用药基因检测到肿瘤耐药机制探索及预测疗效,NGS技术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肿瘤的发展经历了从临床肿瘤到病理肿瘤再到分子肿瘤。分子肿瘤时代的一大特点是发现了各类部位肿瘤(无论是肠癌、肺癌还是其他实体瘤)的Pan-cancer预测指标。目前已经有临床证据很多的公认的Pan-cancer指标——MSI和NTRK,还有一些新兴的、逐渐展现潜力的指标——TMB和OTHERS。多基因平行检测大PANEL在临床中主要用于帮助临床提供更多可干预的变异信息。基于NGS的大PANEL,可全面分析各类靶向用药基因以及免疫药物疗效预测因子,如SNV、Indel、TMB及MSI等。Illumina NGS 大PANEL- TruSight Oncology 500 可全面分析523 肿瘤基因,同时对DNA和RNA的检测,全面覆盖癌症重要变异,并经过严格的实验评估验证,保证其优异的变异检测性能。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0612D07F32A9B2D2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5B1BAFA93D12E3DE& playertype=2"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strong 宗金宝 /strong :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基础的肿瘤免疫治疗引领肿瘤的治疗进入全新时代,然而,肿瘤的药物治疗虽然延长了肿瘤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但因为肿瘤异质性和肿瘤竞争性播散,患者的整体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似乎并不能改变。因此,寻找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预测因子是提高肿瘤免疫治疗效果和推进肿瘤精准免疫治疗的重要方法。本文介绍了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肿瘤突变负荷(TMB)、微卫星不稳定性(MSI)、肿瘤微环境中的肿瘤浸润免疫细胞。宗金宝对肿瘤患者的免疫相关标志物、Treg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等疗效预测因子进行了介绍,以期对肿瘤免疫治疗疗效进行指导。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B7E1515EE02EA0CF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5B1BAFA93D12E3DE& playertype=2"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strong 武多娇 /strong :几十年的研究告诉我们,癌症治疗普遍适用的原则很少,但有一些概念获得主流认可:第一,恶性转变与细胞代谢的显著变化齐头并进;第二,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控制和清除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对肿瘤、免疫细胞功能和代谢的理解可能是开发更有效的癌症疗法的关键。武多娇重点探讨肿瘤微环境中的营养供应如何塑造免疫反应,并基于目前最新免疫代谢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提出在肿瘤免疫中可能的应用。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751AC7F6F682354E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5B1BAFA93D12E3DE& playertype=2"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strong 崔丽艳 /strong :肿瘤标志物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但是如何合理选择项目以及做好分析前中后的质量控制对临床的诊疗至关重要。对于首次就诊患者建议多项联合检测,不作为常规筛查项目,主要用于疗效监测、复发判断以及预后判断的指标。肿瘤标志物应该观察动态变化结果,来判断患者病情,其检测可能会受到患者既往疾病以及全身状态的影响。肿瘤标志物特异性相对比较差,影响因素较多,结果解释一定是综合多方面因素。 /p
  • 基因组学推进肿瘤研究未来发展
    基因组学正在改变肿瘤研究,其最终目标是推进癌症的诊断、治疗、监控及最终的筛查方式。癌症通常按照形态进行分类,这指的是病理学家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内容。“如今,癌症分类依据已经开始从形态特征转变为更有效的治疗方式,其中的主要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基因组研究。”美国生物技术公司亿明达(Illumina)肿瘤业务营销副总裁约翰莱特(John Leite)近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他表示,基因组学正在改变肿瘤研究,其最终目标是推进癌症的诊断、治疗、监控及最终的筛查方式。影响肿瘤学未来发展在肿瘤诊断方面,亿明达的目标是提供体细胞变异的评估。与形态学相比,基因组学可以对疾病进行分类,并告知医生一名特定患者的疾病驱动因素是什么,从而实现更好的诊断。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白血病的一种)为例。莱特表示,该病可根据奥氏小体或环形铁粒细胞等分为很多亚类。这些子分类对病理学家有用,因为他们在显微镜下能看到小的亚结构,但其对主治医生的价值却有限。“与之相对的是根据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进行分类,这种分类对医生如何治疗患者很有意义。”莱特说。因为根据遗传组分,患者通常对药物来那度胺反应良好。“随着可以对更多癌症进行遗传分类,人们可以看到这一趋势,即基因组学正帮助我们根据遗传标志物来定义疾病,这些标志物可能激发肿瘤恶变,可作为治疗靶点。”目前,亿明达正在力争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导者。“我们开发从试剂盒到仪器和软件的研究方案,以改善未来的肿瘤诊断、预后、治疗和监控。”莱特说。该公司目前还在参与一些临床试验,并与制药公司合作,以开发与其疗法相匹配的诊断方式。据介绍,该公司目前将总体目标放在转化研究市场,鼓励研究人员建立新一代的癌症干预、诊断工具和疗法。“我们的目标是为研究人员提供解决方案,尽管研究人员今天仍在使用仅供科研用的解决方案,但在不久的将来有望看到临床体外诊断检测方案。”莱特表示,该公司目前正在研究的TruSight Tumor 15试剂盒就旨在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对15个实体瘤中常常突变的基因进行全面评估,以期未来将其推向临床。聚焦免疫肿瘤学体细胞变异是亿明达肿瘤业务的基础。同时,该公司对免疫肿瘤学存在很大兴趣,正迅速地在这一新兴应用领域加强核心能力。“最近一些侧重于不同免疫疗法的临床试验发现,一些原本预后较差的患者获得了有希望的治疗结果。”莱特表示,“在免疫肿瘤学方面,人们必须评估许多不同的参数,才能从整体上了解患者的免疫系统如何与癌症相互作用,确定他们是否适合免疫治疗。”他举例说,新抗原检测或能表明一些患者是否适合接种疫苗或T细胞疗法,并可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确定。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则是另一个参数,可协助预测患者对治疗如何应答。“包含这些淋巴细胞(即渗透到肿瘤的免疫细胞)的肿瘤,通常意味着更积极的结果,因为它们的存在意味着患者的免疫系统在参与对抗癌症。而这个参数可通过基因表达评估。”据介绍,亿明达的转录组或RNA-Seq方案可帮助研究人员开发诊断工具,用于上述分析过程。同时,肿瘤整体问题还包括哪些炎症过程参与了个别病例,这也是基因表达的问题。该公司产品线中的RNA-Seq或RNA Access可开展相关研究,而且这两种方法同样适用于一些免疫调控基因被癌症所利用、以“规避”个体免疫系统检测的病例。为患者带来全方位福音基因组学不仅能够更好地实现对肿瘤的分类和诊断,而且对于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即患者的整体风险状况怎样如何,是低风险、中等风险还是高风险的癌症也具有预后意义。医生可利用临床因素组合以及检测到的突变,了解患者的整体风险状况。莱特表示,这些知识最终将带来更多个性化的治疗选择,从而快速准确地分配疗法与靶向药物。例如,在诊断出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的情况下,MDS患者可根据遗传图谱选择使用药物Revlimid。再比如肺癌中多个基因(如EGFR、ALK)的突变可能需要选择特定的抑制剂。同时,一旦患者接受治疗,医生还需要知道,这是否是依据患者的所有信息做出的适当疗法。据介绍,目前亿明达正在评估ctDNA,以监控治疗后或手术后的干预。其目的是确定患者癌症的单个突变克隆,以及监控血液中的相同变异。“在连续治疗或干预后,我们期望变异被清除,不会再次出现,因为这可能与复发相关。如果再次看到变异,这也许是一个早期警告信号,提示人们改变疗法或以不同的方式干预。”莱特说。此外,还有其他的问题,如能否实现癌症较早期阶段筛查?病情可能如何发展?是否会复发?整体的生存概率如何?除了患者,其家人是否有风险?莱特表示,这些类型的问题目前只是基因组学潜在的研究方向,仍处于理论阶段,但有着巨大的社会意义。
  • Nature:成像质谱流式细胞术发现肿瘤微环境特征预测肺癌结果
    来自麦吉尔大学和多伦多大学等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方法,可以仅通过一个微小肿瘤组织样本来预测肺癌患者在手术后的发展状况。研究人员将成像质谱流式细胞术与深度学习技术相结合,分析了400 多名来自肺腺癌患者的肺癌样本的肿瘤微环境。肿瘤微环境已被确定为影响治疗进展的异质性来源。通过在空间和单细胞水平上表征肿瘤微环境,研究人员揭示了与临床特征(如生存率)相关的不同细胞状态和特征。正如他们在Nature杂志上报道的那样,他们使用了人工智能来识别肿瘤微环境的某些特征来高精度地预测疾病进展。  Fig. 1: IMC defines the spatial landscape of LUAD.  “总的来说,这些数据表明空间分辨的单细胞转录组在未来可能具有非常大的价值,有助于为个性化的围手术期护理计划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那些能被治愈的人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毒副作用,或提高那些会复发的人的治愈率”,麦吉尔大学的共同资深作者 Daniela Quail 和 Logan Walsh 以及拉瓦尔大学的 Philippe Joubert 领导的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写道。研究人员使用 Fluidigm(现为 Standard BioTools)企业的成像质谱流式细胞技术系统,分析了 1996 年 2 月至 2020 年 7 月期间收集的 426 名肺腺癌患者的小组织核心样本。他们使用 35 重抗体组来识别各种细胞他们样本的成分,包括癌细胞本身以及基质细胞、适应性和先天性免疫细胞。研究人员总共检测到超过 160 万个细胞,并发现了 14 个不同的免疫细胞群。他们特别关注免疫细胞群与患者的临床数据之间的关联。例如,肥大细胞与延长生存期有关,虽然它们在非吸烟者和患有早期疾病的患者中更为常见。研究人员进一步注意到某些免疫细胞的频率与特定临床亚组之间的联系—例如,CD4 阳性辅助性 T 细胞在女性患者的样本中富集,她们往往会有更好的总体存活率,而老年患者的肿瘤内 CD8 较少- 阳性 T 细胞。与此同时,他们探索了肿瘤微环境中不同的细胞表型如何与生存相关,例如,发现 H1F1-α 阳性中性粒细胞将会产生不利于生存的环境。观察具有相似局部细胞类型组成的区域(邻近细胞),研究人员进一步指出,不同的组织结构与生存差异有关。例如,富含 B 细胞的邻近细胞与存活显着相关,尤其是 CN-25 邻近细胞,它也富含 CD4 阳性辅助性 T 细胞。通过应用深度学习方法,研究人员发现他们生成的空间信息可以改善对临床结果的预测。他们报告说,创建的模型(包括空间信息)预测进展的准确率高达 95.9%,而基线评分的准确率为 75%,而且他们仅仅使用了一个 1 mm²的肿瘤样本。此外,研究人员使用成像质谱流式细胞术分析了 60 名原发性肺腺癌患者的单独验证队列,并在数据集中发现该模型以 94% 的准确度预测进展。研究人员将他们模型的预测能力追溯到六个标记的组合:CD14、CD16、CD94、αSMA、CD117 和 CD20。总体来讲,准确率为 93.3%,精密度和召回率为 95.6%。研究人员写道:“我们的研究结果代表了对使用临床和病理变量的现有预测工具的重要进步,并且可以更有效地利用不断增长的围术期辅助系统来改善癌症结果。”  来源:  1.Sorin, M., Rezanejad, M., Karimi, E. et al. Single-cell spatial landscapes of the lung tumou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Nature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5672-3.  2.基因网
  • 基因组学推进肿瘤研究未来发展——访Illumina肿瘤业务营销副总裁John Leite
    基因组学正在改变肿瘤研究,其最终目标是推进癌症的诊断、治疗、监控及最终的筛查方式。Illumina的肿瘤业务营销副总裁John Leite介绍了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随着今天的研究转化为临床,他对未来的期望。  基因组学如何影响肿瘤学未来的发展?  癌症通常是按照其形态来分类的,这指的是病理学家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内容。如今,我们的癌症分类依据开始从形态特征转变为更有效治疗的方式,而发生的主要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基因组研究。  我喜欢用的一个例子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这是白血病的一种。MDS可分成很多亚类,包括根据奥氏小体(auer rod)或环形铁粒细胞(ring sideroblast)来分类。这些子分类对病理学家有用,因为他们在显微镜下能看到小的亚结构。不过这些分类对主治医生的价值其实是相当有限的。  与之相对的是根据Deletion 5q来分类,这是MDS的一种,其中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这种分类对医生如何治疗患者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根据遗传组分,患者通常对来那度胺(Revlimid)这种药物反应良好。随着更多癌症有了遗传分类,我们看到这一趋势涌现。基因组学正帮助我们根据遗传标志物来定义疾病,这些标志物可能激发肿瘤恶变,可作为治疗靶点。  Illumina正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导力量,它开发从试剂盒到仪器和软件的研究方案,同时也在努力进步,以改善未来的肿瘤诊断、预后、治疗和监控。我们追求获监管批准的产品,参与一些临床试验,并与制药公司合作,以开发与他们的疗法相配合的伴随诊断。  谁是Illumina的主要客户?  我们总体来说将目标放在转化研究市场,我们在努力满足研究人员的需求,他们正帮助建立新一代的癌症干预、癌症诊断工具和癌症疗法。我们的目标是为他们提供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将经受临床市场所需的严峻考验。我们希望向我们的转化客户合理地保证,尽管他们今天用的是仅供科研使用(RUO)的解决方案,但在不久的将来将看到体外诊断(IVD)检测,正如TruSight Tumor试剂盒。  TruSight Tumor 15是一个项目中的一部分,其中技术、平台和方案作为一个整体的IVD路线。TruSight Tumor 15利用新一代测序(NGS)技术对15个实体瘤中常常突变的基因进行全面评估。我们最近向合作伙伴宣布,我们有这个检测的仅供临床试验使用(IUO)版本,适合临床试验使用。Amgen是我们最近签约的合作伙伴,它将在肿瘤发展计划中使用TruSight Tumor 15的IUO版本。  肿瘤学是一个如此广泛的领域。就应用而言,Illumina关注哪一方面?  体细胞变异是Illumina肿瘤业务的基础。我们这方面的产品包括TruSight Tumor 15。我们也在开发另一种检测,TruSight Tumor 170,它将在今年晚些时候推出,作为我们简化、标准化和整合体细胞变异鉴定的整个过程中的一部分。体细胞变异的鉴定对患者分配到适当的靶向治疗或组合治疗至关重要。我们期待成为这一领域的市场领导者。  我对免疫肿瘤学也感到很兴奋,我们正非常迅速地在这个新兴应用上打造核心能力。最近一些侧重于不同免疫疗法的临床试验表明,一些本来预后较差的患者有了非常有希望的治疗结果。  在免疫肿瘤学,人们必须评估许多不同的参数,才能从整体上了解患者的免疫系统如何与癌症相互作用,并确定他们是否适合免疫治疗。例如,新抗原检测可能表明一些患者适合接种疫苗或T细胞疗法,并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来确定。Illumina是WES的市场领导者,我们的定位是提供最有竞争力的研究工具,帮助您开发方案,确定免疫治疗的良好候选目标。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是另一个参数,可协助预测患者将如何应答治疗。包含这些淋巴细胞(也就是渗透到肿瘤的免疫细胞)的肿瘤,通常意味着更积极的结果,因为它们的存在意味着患者的免疫系统参与对抗癌症。这个参数可通过基因表达来评估,而研究人员也可利用Illumina的转录组或RNA-Seq方案来开发诊断工具,在今后用于此类分析。  现在的整体问题还有哪些炎症过程参与了个别病例。这也是基因表达的问题,研究人员可利用Illumina产品线中的RNA-Seq或RNA Access这两种方案开展研究。  此外,还有一些免疫调控基因被癌症所利用,以“规避”个体的免疫系统。这些基因包括PD1、PDL 1和CTLA-4。这些基因的表达是肿瘤采用的一种策略,以逃避免疫细胞的检测。Illumina的RNA-Seq和RNA Access同样适用于这一领域的研究。  我认为,WES和Illumina RNA方案的组合是一种非常强大的研究工具,因为你可以研究免疫系统的多个参数,广泛了解癌症的环境,以及癌症可能如何应对某些免疫疗法。我认为Illumina有望独家为免疫肿瘤学带来简化而强大的研究方案。  基因组学是否将在患者旅程的每一步发挥作用?如何发挥作用?  第一个问题始终是– 这名个体是否患有癌症?我认为,与之前讨论过的形态学相比,基因组学将提供方案,对疾病分类,并真正告知医生– 这名特定患者的疾病驱动因素是什么,从而实现更好的诊断。  具体而言,我们希望提供的是体细胞变异的评估,利用TruSight Tumor 15的IVD版本对组织进行评估,若没有足够的活检材料,可利用循环肿瘤DNA(ctDNA)的方案。  在诊断之后,下一个问题是– 患者的整体风险状况怎样?这是一种低风险、中等风险还是高风险的癌症?许多基因具有预后意义。你可以利用临床因素的组合,以及检测到的突变,了解患者的整体风险状况。  我们相信,这些知识最终将带来更多个性化的治疗选择,这是旅程的下一步。我们希望能快速准确地分配疗法。例如,在诊断出Deletion 5q的情况下,MDS患者可根据遗传图谱来选择使用药物Revlimid。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肺癌,其中多个基因(如EGFR、ALK)的突变可能需要选择特定的抑制剂。  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出现,终有一天,我们能使用IVD版本的TruSight Tumor 170这样的工具,为患者选择适当的疗法,或确定适合的临床试验。  一旦患者接受治疗,你随后想知道,这是不是依据患者的一切信息而选择的适当疗法?根据疾病的特定遗传驱动因素,根据任何生殖系变异,它们可能改变患者响应或代谢药物的方式,或者对药物有某种不良反应。  我们也在评估ctDNA,以监控治疗后或手术后的干预。如果我们能确定患者癌症的单个突变克隆,我们也能监控血液中的这些相同变异。在连续治疗或干预后,我们期望变异被清除,不会再次出现,因为这可能与复发相关。如果我们再次看到变异,这也许是一个早期警告信号,提示人们改变疗法或以不同的方式干预。  您认为这个领域接下来将如何发展?  Illumina正致力于扩大我刚才讨论的“持续关怀”。部分得益于ctDNA的工作,我们如今能够考虑这个持续过程的较早期阶段– 筛查。这是成立GRAIL的主要推动力。GRAIL的目标是利用ctDNA鉴定癌症,在任何成像或组织学证据出现之前对癌症的分子证据进行筛查。对于肿瘤学而言,这是十分激动人心的,因为我们知道早期检测与最终的成功结果密切相关。  还有其他的问题。一个人的癌症将如何发展?他们是否会复发?整体的生存概览如何?除了患者,他们的家人是否有风险?如果我负责一个癌症中心或国家的医疗保健计划,我从群体的角度看待这些患者,那么我会问,我该如何适当且经济地管理这个群体?  这些类型的问题真正激励着我在Illumina的工作,虽然它们目前只是潜在的方向,仍处于理论阶段,但有着巨大的社会意义。
  • 近红外荧光成像导航手术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近日,复旦大学化学系张凡教授课题组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徐丛剑教授团队合作,利用近红外探针实现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导航卵巢癌实体瘤和转移灶的精准切除,此方法有望在临床上用于腹腔恶性转移肿瘤的精准手术导航。7月24日,相关研究论文以《活体内自组装的近红外二区纳米探针用作增强卵巢癌转移灶的手术导航》(“NIR-II Nanoprobes in-vivo Assembly to Improve Image-guided Surgery for Metastatic Ovarian Cancer”)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 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 9, 2898)。复旦大学化学系博士生王培园为论文第一作者。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手术切除通常是恶性肿瘤最常见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然而外科医生触诊和目视检查并不足以确保区分恶性和正常的组织类型,因此可能导致不完全切除或健康组织不必要切除。相比于术前影像学检查及手术中视觉检查及触诊,活体荧光成像技术由于其即时性、高分辨率、高特异性等检测优势,为精准手术导航技术领域提供了较好的应用前景。传统的可见光区(400 - 750 nm)和近红外一区(NIR-I, 750 - 900 nm)荧光,由于其组织穿透深度较浅和严重的自体荧光干扰,极大地限制了荧光成像技术在腹腔以及淋巴结转移病灶在手术导航中的应用。此外,手术切除过程中需要荧光探针具有长效的肿瘤内滞留时间和光稳定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b8e54b7f-2dec-4f1c-a053-3576dfab39d8.jpg" title=" 20180725复旦.jpg"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图1. 表面分别修饰配对DNA(L1/L2)和修饰靶向蛋白的近红外探针。对于这两种配对DNA修饰的探针采用两针注入法,通过肝脏、肾脏的快速代谢,体内正常组织的荧光信号可以降到最低;肿瘤内的探针自组装可以对肿瘤实现长达6小时的稳定标记,确保精准的手术导航。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张凡课题组与徐丛剑团队合作,利用近红外二区荧光探针(NIR-II, 1000 - 1700 nm)的深组织穿透和低自体荧光优势,结合化学自组装设计实现了探针在肿瘤内的长期稳定标记,极大地提高了光学成像的信噪比。初步实现了卵巢癌腹膜转移以及淋巴结转移肿瘤在荧光成像指导下精准切除(图1),为该技术的临床转化应用提供了可能。 /p p & nbsp & nbsp 该工作得到了复旦大学化学系、聚合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妇产科学系、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学者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基础研究项目、上海科学技术规划委员会的大力支持。 /p p br/ /p
  • 上海首台磁共振加速器投入使用,精准灭杀肿瘤再添“利器”
    4月9日,沪上首台磁共振加速器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正式投入临床使用,这意味恶性肿瘤的精准放射治疗又新添了一把“利器”。该治疗系统治疗的肿瘤主要是头颈部肿瘤、乳腺癌、肝脏肿瘤、胰腺癌、胃、结直肠等,接下来,医院还将针对软组织肿瘤、食管癌、宫颈癌、前列腺癌等其它肿瘤开展治疗。此外,基于磁共振加速器的系列科学研究已经在持续开展中,包括基于MR-LINAC的一站式自适应放疗的临床应用、MR引导下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等。这是一种光子放疗新模式,其创新在于:加速器根据实时的核磁共振图像,精准区分患者肿瘤组织和周围器官,通过高精度放射线照射肿瘤组织,医生全程“透视”并追踪肿瘤形态变化、实时调整治疗策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主任章真教授说:“作为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放射治疗也被誉为'隐形的手术刀’。其通过高能量的放射线照射肿瘤组织,实现杀灭肿瘤的效果。70%的肿瘤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需要接受放射治疗,放疗早已不是既往公众认知中的'姑息性疗法’。'精准放疗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新'武器’让放射治疗再上新台阶。”章真说,“将影像设备和加速器结合在一台设备上,让医生能够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可以实时观察肿瘤状态和周围组织的运动,无疑可以引导放射线更精准地照射肿瘤,最大程度上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减少放射治疗的并发症。”据了解,此次投入临床使用的磁共振加速器,便是将磁共振和加速器融为一体。凭借高分辨率、无辐射的磁共振成像,实时显示患者肿瘤病灶的清晰边界,无疑为放射治疗医生增加了一双“透视眼”,能够全程监测肿瘤患者的病灶状态,进而引导放射线精准治疗。该中心副主任胡伟刚教授介绍,通过该设备的在线自适应放射治疗管理系统,医生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实时调整放射治疗计划,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精准放疗方案。
  • 从肿瘤放射治疗技术的“前世今生”看我国大型医疗设备国产化
    “癌症”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根据中国肿瘤登记中心最新统计数据,2015年我国预计有429.2万新增肿瘤病例和281.4万死亡病例。如此高的新增病例和死亡率使得人们谈“癌”色变。那么癌症有哪些有效的治疗方法呢?  目前恶性肿瘤治疗主要依赖放射治疗、手术治疗和化疗。下面我们就讲讲肿瘤放射治疗技术的“前世今生”。 WilliamHenry Bragg  放射治疗作为一种物理治疗手段已有100多年历史。自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现象之后的第8年,也就是1903年,英国物理学家威廉亨利布拉格William Henry Bragg与克里曼Kleeman在实验中观测到:带电粒子束在射入物质时,根据其能量大小会在某个深度形成一个剂量高峰。科学界将这一伟大发现(估计这哥俩根本没意识到他们的这个发现有多牛掰多伟大~)称之为“Bragg峰”(中文译为“布拉格峰”)。  科学家们很快发现,这种带电粒子束与传统射线(就是X射线,γ 射线什么的~)相比优势相当明显。     Robert R. Wilson  1946年美国物理学家威尔森Robert R. Wilson(这哥们可是参与曼哈顿计划的著名核物理学家)大胆提出,可将这种具有物理优势的射线应用于医学领域。  威尔森认为,带电粒子束或可在治疗肿瘤领域有突出表现,他的依据是:传统高能X射线穿越人体时,沿途会不断释放大量能量,肿瘤前后的正常组织也受到了相当剂量的照射。而带电粒子束有独一无二的“布拉格峰”,射线进入人体后,高能带电粒子束在射程前段仅会释放较少能量,直至射程末端,巨大的能量才会彻底释放,从而大幅减少了肿瘤周边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     各种放射线在体内的剂量分布对比图  在该理念提出不到10年,也就是1954年,美国的劳伦斯伯克利(LBL)实验室就开始启动粒子束治疗研究,此后瑞典、日本、德国的研究机构相继开展质子及重离子治疗研究̷̷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作为核物理学领域非常重要的研究工具,主要用来探索物质微观结构、物质起源和宇宙规律等基础物理研究,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利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国内率先开展重离子治疗肿瘤基础研究,进行了放射物理、放射生物学实验以及一些治癌技术的初步预研,为重离子临床治疗积累了一些必要的基础数据。  在2006年-2013年期间,共完成了213例前期临床实验研究,包括皮肤鳞癌、恶性黑色素瘤、神经纤维瘤、前列腺癌、原发性肝癌等。试验患者大部分为常规治疗复发或无效病例,经过1个疗程(12-16次治疗)的试验研究治疗,大部分患者4年肿瘤局部控制率和存活率均达到60%以上,成功治疗了许多位于重要器官的恶性肿瘤,疗效十分显著,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全球第四个掌握重离子治癌技术的国家。  重离子治疗技术使肿瘤放疗的精确性达到当今最高水平,既能有效杀灭肿瘤细胞,又能最大限度保护周围健康组织,既能有效杀灭乏氧的或者放疗抵抗的肿瘤细胞,又对各个细胞周期的肿瘤细胞都具有不可逆性杀伤作用。重离子治疗的优势简单粗暴地概括起来就是四点:精度高、疗程短、疗效好、副作用小。因此无论是生物学效应还是物理学特性,重离子都被誉为是面向二十一世纪最理想的放疗用射线。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竞相发展重离子肿瘤治疗设备的研制与相关机构的建设。但是重离子放疗因其设备复杂,建造和维护成本较高,目前全世界只有9家重离子医院。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发设计的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重离子治疗专用加速器示范装置,已通过了科技部、环保部、商务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组织的国家重点新产品认定,并已于2012年先后在武威离子治疗示范中心和兰州重离子医学创智产业园区投入建设。其中武威重离子肿瘤治疗中心于2015年12月成功建成出束,即将开始临床试验治疗。     武威重离子治疗示范装置  这标志着我国第一台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装置投入运行,也标志着我国大型医疗设备的国产化取得了重大突破。医用重离子加速器是我国大科学装置回馈社会、造福于民的典范,必将在人类征服癌症的奋斗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供稿)  参考文献  [1]叶飞 李强《重离子治癌相关研究》 原子核物理评论 第7卷第3期 2010年9月  [2]王岚 戴小亚 全球质子重离子医院现状与展望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House
  • 珀金埃尔默助力肿瘤治疗创新|7月24日昆明国际肿瘤研究论坛
    肿瘤治疗已有250多年的历史。自传统的化疗起,肿瘤治疗经历了传统化疗/放疗时代,基于小分子和抗体的靶向药时代,肿瘤免疫治疗时代,和当下的精准医疗时代。与此同时,珀金埃尔默一直致力于——“为了更健康的世界,不断创新”,从传统化疗/放疗-基因组学-高通量筛选-单细胞组学-生物制药多个方向全面助力肿瘤治疗创新之路。在此,我们盘点肿瘤治疗历史的大事件,并从应用角度介绍珀金埃尔默对肿瘤治疗的贡献。传统治疗传统治疗兴起于90年代,主要包括手术切割,放射疗法和化学治疗等。通过近三十年的努力,美国于1937年建立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CI) 用于开展肿瘤研究,深入了解肿瘤发病原因并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案。同年, Richard Perkin 和 Charles Elmer 合伙创建珀金埃尔默(PerkinElmer)并涉足分析仪器领域,推出原子吸收光谱仪用于追踪顺铂类化疗药物的摄取。PerkinElmer 于1987年推出首个商业化PCR系统Perkin-Elmer Cetus DNA Thermal Cycler,助力分子克隆研究。尽管近年来新的抗癌疗法不断涌现,传统疗法依然是当下肿瘤治疗的中流砥柱和一线手段。基于传统疗法,我们致力于耐药研究和联合用药等方向的前沿应用,如单细胞ICP-MS联合高内涵在单细胞组学水平研究肿瘤耐药机制[1],基于Alpha技术的高通量筛选则为靶向耐药的联合用药治疗方案打下基础(下图)[2]。图片源自文献:Cell. 2019 Jun 27 178(1):152-159.e11.靶向治疗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分子研究,包括针对癌症相关基因如P53和HER2基因的鉴定和克隆,为靶向药物开发打下了基础。1997年罗氏Roche药厂研发靶向CD20的利妥昔单抗(Rituximab)成为首个获批的单克隆抗体。次年著名的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在美国获批,用于 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曲妥珠单抗的获批显著提升治疗效果的同时,也极大的推动针对乳腺癌的靶向治疗开发。2001年FDA批准首个激酶抑制剂格列卫(Imatinib mesylate),标志着肿瘤治疗进入靶向治疗时代。针对含有费城染色体融合基因 (BCR-ABL)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病人,格列卫治疗可达到惊人的90%反应率,并能做到对疾病的持久控制。2001年也同时见证了首个Magic bullet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s ,ADCs)的获批。与后期兴起的免疫治疗不同,ADCs在病人免疫系统受损的情况下依然能发挥抗癌效果。随着格列卫的获批,多种著名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尤其是激酶抑制剂进入抗癌市场[3]。同时,珀金埃尔默的小动物产品线也发挥活体成像的优势,助力多个小分子药物获批,其中包括由舒尼替尼(Sunitinib)和尼罗替尼(Nilotinib)。除了激酶抑制剂外,珀金埃尔默的活体成像平台也参与了首个,也是目前唯一获批的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Bortezomib)的研发。图片源自文献:Trends Pharmacol Sci. 2015 Jul 36(7):422-39.针对靶向治疗,珀金埃尔默参与了多个领域的进展。在基因水平研究,GeneAmp Thermo Cycler和ABI PRISM 310 Genetic Analyzer可用于分析描述BCR-ABL[4]。在激酶抑制剂研究领域,1998年我们推出了均相免疫检测LANCE平台,并进一步在2006年推出LANCE Ultra 平台,专注体外激酶活性筛选,除了分子水平外,我们的激酶解决方案还涵盖了细胞和活体水平研究,例如新一代TRK抑制剂研究的案例[5]。同时,我们一直致力于高通量药物筛选及药物研发应用,推出行业金标准多模式读板仪Envision和高内涵成像分析平台Opera 和Operetta,以及对应的试剂耗材和移液工作站平台,并在今年收购拥有HTRF® 免疫检测技术的生命科学领域尖端企业Cisbio Bioassays,以加速药物筛选、靶向药物发现和联合用药研究[6]。图片源自文献:Nat Biotechnol. 2009 Jul 27(7):659-66.肿瘤免疫新兴的肿瘤免疫主要包括两个大板块: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肿瘤免疫治疗和以CAR-T疗法为代表的免疫细胞治疗。除此之外,免疫疗法还包括个性化肿瘤疫苗,溶瘤病毒和改造抗体例如BITE等。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靶向细胞毒性T细胞抗原-4(CTLA-4)的伊匹单抗(Ipilimumab,Yervoy)成为首个获批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并开启了肿瘤免疫时代。2014年同时见证了两款靶向PD-1的肿瘤免疫治疗明星药: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 Keytruda,K药)和欧狄沃(Nivolumab, Opdivo,O药)的成功上市。值得一提的是,珀金埃尔默的DELFIA平台参与了O药的体外研发过程中的ADCC检测[7]。肿瘤领域免疫治疗带来的里程碑式的突破也让两位先驱 James P. Allison 和Tasuku Honjo,摘得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桂冠。在他们的研究成果中,不乏看到珀金埃尔默的身影。例如,我们的核酸解决方案协助Tasuku Honjo研究PD-1激活机制[8]。在解析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研究过程中,James P. Allison作为MD Anderson癌症中心的一线科学家,多次使用多光谱组织病理成像系统进行肿瘤免疫微环境全景分析[9-10]。图片源自文献:NatRev Drug Discov. 2018 Dec 17(12):922.在细胞治疗领域,2017年由诺华推出的首个CAR-T细胞疗法Kymriah™ 的获批上市无疑是一针强心剂,激励肿瘤治疗方向细胞疗法的研发投入。当下,在肿瘤治疗领域,细胞治疗增长最为迅猛,成为最火热的研发管线[11]。靶向包括CAR-T和CAR-NK在内的细胞治疗,我们同样提供多个维度的金标准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体外水平的细胞功能评价[12]和体内水平研究[13]。在细胞功能描述上,我们支持细胞因子检测、细胞增殖追踪和基于高内涵以及多模式检测平台细胞杀伤效力评价。在体内水平研究,强大的IVIS活体成像平台则可协助监测体内肿瘤进展以及追踪免疫细胞体内的分布和迁移[14]。进一步在组织水平,多光谱组织病理成像系统则可通过其多标和成像优势深入解析细胞治疗对肿瘤免疫微环境带来的变化[15]。精准医疗肿瘤治疗的变革的背后也贯穿着精准医疗的演化。精准医疗(Precision Medicine)于2011年首次被定义,并因2015年精准医疗计划(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的宣布成为覆盖全球的热门话题。在2016年的美国国家癌症射月计划(Cancer Moonshot)中再次强调利用精准医疗进行药效预测。同年中国也正式启动精准医疗计划,并将其列为国家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图片源自文献:Comprehensive Medicinal Chemistry III 2017, Pages 388-415虽然从定义上来看精准医疗不依赖于某个特定的技术平台,但测序技术,尤其是二代测序的兴起对精准医疗的推动不言而喻。在测序技术的引领下,我们已从基因测序时代步入大数据时代。然而,现阶段肿瘤治疗依然难以复制格列卫的临床效果。肿瘤细胞的高度异质性和持续进化能力让基于终点法的测序技术很难有效的预测肿瘤细胞-药物相互作用。与此同时,免疫治疗的成功更是向我们强调了细胞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并将精准医疗推向新的高度,珀金埃尔默主要致力于两个方向开发应用:(1)基于ICP-MS和高内涵等平台的单细胞组学研究和(2)以新兴类器官和病人来源原代细胞为基石的个性化指导用药研发[16-18]。类器官结合了表型筛选和3D水平研究于一体,最大程度提高生理/病理相关性的同时支持中高通量的筛选,为精准用药,肿瘤基因型-药物相互作用研究和样品库制备开辟了新的道路[19]。会议邀请会议时间:2019年7月24日会议地点:恒盛酒店二楼恒盛厅(昆明市龙泉路77号)欲了解更多大会咨询,请点击下面链接http://www.kiz.ac.cn/qt/tzgg/sygg/201906/t20190625_5328203.html参考文献[1]单细胞ICP-MS联合HCS为您揭秘顺铂化疗耐药机制https://mp.weixin.qq.com/s/foZlyjWWXddY5FK0woqy2A[2] Wojtaszek JL, et al. A Small Molecule Targeting Mutagenic Translesion Synthesis Improves Chemotherapy. Cell. 2019 Jun 27 178(1):152-159.e11.[3] Wu P, et al. FDA-approved small-molecule kinase inhibitors. Trends Pharmacol Sci. 2015 Jul 36(7):422-39.[4] Chasseriau J,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ifferent BCR-ABL Transcripts with a Single Multiplex RT-PCR. J Mol Diagn. 2004 Nov 6(4):343-7.[5] 精准医疗案例速递 | TRK抑制剂拉罗替尼开启泛癌种治疗新篇章https://mp.weixin.qq.com/s/-ZjWrUBnj2nqOG6hXBhRuQ[6] Lehár J, et al. Synergistic drug combinations improve therapeutic selectivity. Nat Biotechnol. 2009 Jul 27(7):659-66.[7] Wang C, et al. In Vitro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Anti-PD-1 Antibody Nivolumab, BMS-936558, and In Vivo Toxicology in Non-Human Primates. Cancer Immunol Res. 2014 Sep 2(9):846-56.[8] Freeman GJ, et al. Engagement of the PD-1 Immunoinhibitory Receptor by a Novel B7 Family Member Leads to Negative Regulation of Lymphocyte Activation. J Exp Med. 2000 Oct 2 192(7):1027-34.[9] 2018诺贝尔奖得主James P. Allison桂冠之下的荆棘与赤诚https://mp.weixin.qq.com/s/s773rk2aWrmVP0r5TpUg-Q[10] Jianjun Gao, et al. VISTA is an inhibitory immune checkpoint that is increased after ipilimumab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 Nat Med. 2017 May 23(5): 551–555.[11] Tang J, et al.Trends in the global immuno-oncology landscape. Nat Rev Drug Discov. 2018 Dec 17(12):922.[12] 细胞治疗干货 | 免疫细胞杀伤经典案例https://mp.weixin.qq.com/s/47krDPy-vsxS5AP91T1GDw[13] IVIS视角——回顾2018年Carl H. June教授团队在CAR T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https://mp.weixin.qq.com/s/NMukfK6zcG8foSc7l4q6_w[14] Smith EL, et al.GPRC5D is a target for the immunotherapy of multiple myeloma with rationally designed CAR T cells.Sci Transl Med. 2019 Mar 27 11(485).[15] Ng SSM, et al.Heterodimeric IL15 Treatment Enhances Tumor Infiltration, Persistence, and Effector Functions of Adoptively Transferred Tumor-specific T Cells in the Absence of Lymphodepletion. Clin Cancer Res. 2017 Jun 1 23(11):2817-2830.[16] Snijder B, et al.Image-based ex-vivo drug screening for patients with aggressive ha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interim results from a single-arm, open-label, pilot study. Lancet Haematol. 2017 Dec 4(12):e595-e606.[17] Lee JK, et al.Pharmacogenomic landscape of patient-derived tumor cells informs precision oncology therapy. Nat Genet. 2018 Oct 50(10):1399-1411.[18] Vlachogiannis G, et al.Patient-derived organoids model treatment response of metastatic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Science. 2018 Feb 23 359(6378):920-926.[19] L.Li, et al.P 3D High-Content Screening of Organoids for Drug Discovery. Comprehensive Medicinal Chemistry III 2017, Pages 388-415关于珀金埃尔默:珀金埃尔默致力于为创建更健康的世界而持续创新。我们为诊断、生命科学、食品及应用市场推出独特的解决方案,助力科学家、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解决最棘手的科学和医疗难题。凭借深厚的市场了解和技术专长,我们助力客户更早地获得更准确的洞见。在全球,我们拥有1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于150多个国家,时刻专注于帮助客户打造更健康的家庭,改善人类生活质量。2018年,珀金埃尔默年营收达到约28亿美元,为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一员,纽交所上市代号1-877-PKI-NYSE。了解更多有关珀金埃尔默的信息,请访问www.perkinelmer.com.cn
  • 从化学分析到肿瘤诊断—访北京大学吴瑾光教授、中科院化学所徐端夫院士
    【人物专访】从事分析化学的人都知道,红外光谱法作为一种近代仪器分析方法,已经成为对各类化合物进行定性分析、结构分析以及定量分析的有力手段,在化学分析中应用得非常广泛,但是把它应用在肿瘤诊断中却是大家所不熟悉的。2004年6月,北京市科委通过了由北京大学化学院吴瑾光教授牵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徐端夫院士课题组、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共同完成的“肿瘤临床诊断的红外光谱新方法”的科研项目的成果鉴定。该项目率先提出了一种可用于肿瘤诊断和临床医疗应用的红外光谱肿瘤检测的新方法,它可在3-5分钟快速准确地判断肿瘤,实现了对肿瘤的在体、原位、实时检测,可为外科医生选择手术方案提供快速诊断报告,对手术治疗过程很有帮助。检测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两者符合率在90%以上,该成果具有原创性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通过鉴定的信息在本网发布以后,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兴趣和关注。因此,笔者(以下简称:instrument)近日专程走访了该项目的负责人北京大学吴瑾光教授(以下简称:吴)及项目合作者中科院化学所徐端夫院士(以下简称:徐)。  Instrument:吴教授,您好!我们知道这个课题是您牵头做的,您最初是怎么想到要用红外光谱进行肿瘤诊断的呢?  吴:我之所以能做这方面的研究,有几个原因。首先,要感谢北京大学宽松的学术环境。北京大学在不耽误正常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前提下,允许和鼓励我们大家做自由选择的研究工作。正是北京大学给我们创造了这样宽松的学术氛围,我才有了这个条件。我认为这也是每一个潜心做探索性基础研究的科学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其次是我的家庭背景。我家有好些人是从事医学工作的,有一些还是肿瘤专家。我本人也有许多医学界的朋友。在工作之余经常交流讨论,耳濡目染,也就自然而然地关心这方面的问题,有机会了解和接触到一些与临床医学有关的实际问题,有了化学和医学结合的机会。再有就是我的本职工作,我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一直用光谱方法研究络合物结构。70年代末,开始与外科大夫合作,研究成分和结构都不清楚的胆结石。通过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西安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和国外医疗专家的长期合作,有机会接触临床医学第一线,深入了解和共同探索临床医学中的难题。通过学科交叉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我做肿瘤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了90年代,当肿瘤成为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医学难题,而现有的各种诊断方法都满足不了手术治疗的需求,非常迫切需要发明一种更快捷,更有效的检测新方法时,我们就把研究重点转移到肿瘤问题了。  instrument: 徐院士,您的课题组作为这个项目的合作单位,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徐:除了以上这些客观原因外,我想说最重要的是“创新性研究的突破性进展源于长期基础研究的科技积累”。如果没有深入细致的基础研究很难出这样的成果。吴教授是化学家,是从事红外光谱和稀土化学研究的。她想到了把红外光谱应用在肿瘤诊断上是化学和医学的结合,是化学和医学的学科交叉研究,也是化学家和医疗专家合作的结果,这是国内和国外都在大力倡导的模式。然而,如果没有吴教授自80年代以来对多种重要生物分子红外光谱基础研究的功底和素质,一般是想不到做这种课题的,而她在做上述基础研究时也并没有将用于癌症诊断的明确目标。因此,分子光谱作为一种基础研究手段,到了适当时候就可能转化为发明、创造。  Instrument: 吴教授,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项目的科研过程吗?  吴:好。这个项目的科研过程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理论分析。传统方法对肿瘤作病理检验至少需要30分钟,这样长的化验时间远远落后于临床手术治疗的需求。而且常规的影像学检验方法大约只能检测1厘米以上的肿瘤,这时候肿瘤往往已经比较难治了。我们换个角度,以化学家对分子结构变化的观点来考虑这个问题,我们认为癌变过程就是组成细胞内的生物分子结构发生了变化。从理论上讲,红外光谱法应该能在细胞发生分子结构变化的时候检测出这种变化。这是我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  第二个阶段是实验阶段。现在国际上通常用匀浆或切片等方法检测红外光谱,这些常用的方法满足不了我们的要求。因此,我们突破常规思维模式,发展了一些新的检测方法。现在可做到在不破坏样品的前提下直接对肿瘤样品进行检测。我们和医院合作,首先对冷冻保存的样品进行检测,然后把红外光谱仪搬到手术室,在手术治疗现场进行肿瘤检测。到目前为止,已经积累了多种肿瘤的红外光谱图近20000张,较系统地研究了10多种肿瘤,包括食道、胃、肠、肝、胆囊、肾、肺、甲状腺、腮腺、乳腺等等。根据其光谱特性归纳比较这些实验数据,从化学原理上反复论证红外光谱法检测肿瘤的新方法的科学依据,并把检测结果与常规病理检测相比较,严格论证该方法的普遍适用性和实际应用的可能性。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两者的符合率可高达94%。  第三阶段就是我们即将进行的临床实验研究。到现在为止,我们还处于科学原理的发现、发明阶段,到真正的临床医学实际应用还有一段距离。我们将扩大合作医院的范围,加快进行医院临床研究的步伐。这是我们今年的主要工作。  Instrument:徐院士,这个过程您也都了解,那么您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最困难的是什么呢?虽然红外光谱诊断法与病理检测结果符合率已经高达94%,但对于剩下的6%是否有人质疑呢?  徐:发现和发明一个肿瘤快速诊断新方法是一个艰苦的漫长的探索过程。其次是一个大量原始数据积累和数据分析、归纳整理的总结提高过程。困难一定很多!不但我们没有经验,国外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可供参考借鉴。我认为最重要是要突破框框,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和传统观念。深入临床第一线,亲自做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简单地跟踪国外文献报道的轨踪。不但对自己走的路有自信心,还要使外行的专家相信你,支持你,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第二就是谱图辨认。谱图的辨认是肿瘤诊断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能否找到规律性,直接影响项目的成功与否。为辨认这些谱图首先要自行建立肿瘤光谱数据库,要有超前的意识和雄厚的基础,工作量非常大。通过大量实验研究,我们才能界定良性与恶性的肿瘤分子光谱判据。  至于6%的不符合率,我们认为,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虽然病理切片检验结果是金标准,但是金标准也不一定是十全十美的。随着学术研究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对肿瘤的恶性、良性或中间过渡状态,红外光谱法与显微镜病理检验有一定差别,红外法可提出更深入的认识,发现和研究这种差别将深化对肿瘤分子结构的认识。  Instrument:吴教授,您发明了红外光谱肿瘤诊断新方法,它与传统的红外光谱法进行化学分析测试相比有什么区别?它有什么优势?对于仪器有什么特殊要求?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在这个项目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吴:红外光谱用于肿瘤诊断和用在化学测试的原理是一样的。两者的区别在于红外光谱仪用于肿瘤诊断要符合医疗工作的要求。仪器较特殊之处就是有光纤附件,这种光纤需要能够承受消毒液的消毒及外科手术过程必须经历的一切程序。  红外光谱法与其他各种肿瘤诊断法相比,优点表现在:  1. 常规冰冻切片检验法大约要半个小时,红外光谱法只需要3-5分钟。  2. X射线检查法可能对人体有害,而红外光谱法对人体没有伤害,无任何副作用。  3. 影像学诊断法是根据物理性质差别来判别肿瘤的,而红外光谱法是根据肿瘤与正常组织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不同来判别肿瘤的。  4. 两者的原理不同,各有各的优点。  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是我们的合作单位,主要负责研制适用于肿瘤检测或诊断的医疗专用红外光谱仪。他们按照我们的实验要求,专门设计制造这种新型的红外光谱仪,从软件到硬件都做了许多改进。该仪器有下列优点:  1. 在仪器研究中,采用了很多新的技术,有很多不同于常规红外光谱仪的特点。  2. 体积小,方便携带。  3. 仪器性能稳定可靠,可以随意搬动。  4.仪器价格低廉,有相当强的市场竞争力。   Instrument:吴教授,无创伤红外光谱诊断肿瘤新方法是你们的最新成果,请您简单介绍一下。  吴:我们发现,当甲状腺、腮腺和乳腺等皮下腺体长肿瘤时,患者皮肤的红外光谱会有变化。我们前前后后做了几百次实验,证实了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体表皮肤的红外光谱确有差别,且有规律性,这种测定方法相当简单,无创伤、无痛苦。红外光谱的变化规律与病理诊断结果有相关性。这是一个突破性新发现。我们正在做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Instrument:徐院士,这个工作已经做了这么多年,您再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课题今后还有哪些工作要做,好吗?  徐:今后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现在做的这些工作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今后首先要尽快把红外光谱数据库建立起来。谱图库要把病人的基本资料、病理、谱图、谱图说明等内容都输进去。现在我们已经积累了20000个谱图,但是还不够丰富。这项工作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更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我们希望通过临床研究,使这项成果尽快接受大量临床医学研究的考验,并能为广大医疗专家、病理专家和病人所接受。希望医疗专用的红外光谱仪器设备逐渐完善,早日定型。还有就是希望该方法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完善。   不知不觉半天的时间就在我们轻松愉快的交谈中过去了,采访结束的时候,吴教授、徐院士一再强调,这个新方法还只是原理性的研究,希望能对于临床医学研究添砖加瓦,探索一条新路。这项研究成果目前还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条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需要很多方面的共同支持。  最后我们仪器信息网衷心地祝愿吴教授、徐院士的科研工作早日通过临床研究成果鉴定,到那一天,我们再相约!   联系人:吴瑾光  联系电话:010-62757951  E-mail:wujg@pku.edu.cn  单位地址:北京大学化学院
  • 用于肿瘤早筛数字胶体增强拉曼光谱定量技术有望在肥率先实现产业化
    5月13日,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合肥肿瘤早筛创新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合肥肿瘤早筛研究院)获悉,肿瘤早筛技术迎来新突破。今年4月,该院研究团队关于“数字胶体增强拉曼光谱定量技术”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尖期刊《Nature》上发布,将应用于肿瘤早筛,有望在合肥率先实现产业化。  肿瘤早筛技术能够提前1-2年检测到人体内的早期恶性肿瘤细胞。细胞由分子组成,拉曼光谱就像是每个分子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为科学家们利用拉曼光谱实现肿瘤早筛提供了思路。  经过20余年的攻关,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合肥肿瘤早筛研究院副院长叶坚,带领团队成功开发出了数字胶体增强拉曼光谱技术(以下简称“dCERS”)。这项技术不仅在国际上首次突破增强拉曼可重复定量检测,彻底改变了小分子分析方法,同时具备可大规模生产和制备的能力,具备检测方法便捷、成本低、易校准等优点。  叶坚解释:“通俗理解,dCERS就像是精度极高的‘透视眼’,能够看到人体内的早期肿瘤细胞。”他介绍,dCERS技术通过血清就能诊断出患者的肿瘤细胞,可以有效减少误诊,提高手术切除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从实验数据来看,dCERS筛选的差异代谢物对前列腺癌与正常组织的区分准确率已达到100%。  其实,筛查早期肿瘤的技术早已存在,现在多使用质谱或核磁共振技术,但因检测手段单一、成本较高,一直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适化使用。叶坚告诉记者,相较于传统的质谱、核磁共振等技术,拉曼光谱技术在肿瘤早筛中可操作性更强、成本更加低,且因为仪器很小,应用场景不受局限。  合肥肿瘤早筛研究院是上海与合肥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现已全面部署肿瘤创新标志物发现、肿瘤早筛创新方法学研究、肿瘤早筛临床医学与真实世界队列研究。dCERS的成功开发,将进一步推动肿瘤早筛的普适化。据介绍,该研究院计划在2027-2028年建成癌症早筛中心,形成肿瘤早筛试剂、设备研发、生产营销的成熟产业。  “我们计划将dCERS率先在合肥进行成果转化。dCERS实现产业化后,老百姓花费百元左右就能接受肿瘤早筛医疗服务。”合肥肿瘤早筛研究院副院长徐宏表示,研究院去年已在合肥包河区开展了2万人结直肠癌早筛社区队列,目前正在庐阳区、蜀山区、瑶海区开诊总计5万人以上规模的社区队列研究,助力提升肿瘤筛查在基层的普及率。
  • 专家预测:三年内中国肿瘤免疫治疗市场将达几百亿
    p   肿瘤免疫治疗是指应用免疫学原理和方法,通过激发和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并应用免疫细胞和效应分子输注宿主体内,协同机体免疫系统杀伤肿瘤、抑制肿瘤生长,打破免疫耐受的治疗方法。由于其副作用小、治疗效果明显,正逐渐成为未来肿瘤治疗的发展方向,被称为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之后的第四大肿瘤治疗技术。 /p p   国外肿瘤免疫治疗产业以免疫治疗药物为主,而我国肿瘤免疫治疗产业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免疫细胞存储、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细胞免疫疗法,其中以细胞免疫疗法为主。 /p p   免疫系统是人体自身的医生,而肿瘤免疫治疗被认为是唯一有可能彻底治愈癌症的方法,目前肿瘤免疫治疗多数被用于晚期肿瘤患者,但将来可能会像化疗一样,成为癌症治疗的一线方法。预计到2025年有100-150亿美元的市场只是个开始,未来10年60%的癌症病人将采用免疫治疗,在美国达350亿美元。就国内而言,专家估计三年内将达到几百亿的市场规模。 /p p   国内能够开展肿瘤免疫治疗的医疗机构及潜在对象包括: /p p   1)已经开展业务的500多家三甲医院,现有技术和管理不成熟,新技术替代可能性较大; /p p   2)尚未开展细胞治疗的500多家三甲医院,其中大部分可以推广; /p p   3)有条件的三乙、二甲等医疗机构 4)体检中心及高端会所,不属于医疗行为的亚健康人群保健,利润空间更大。 /p p   如按三甲医院,一家医院每月收30个病人、每个病人治疗3个疗程、3万/疗程计算(目前市场的平均情况和常规收费),单三甲医院近几年保守估计就能达到300多亿的市场规模。如按肿瘤病人,每年新发病例312万、未来10年60%的患者接受治疗(现状是经济实力较好的一半都会选择做,一般肿瘤病人大部分会愿意尝试)、3个疗程、3万/疗程,未来10年的市场空间将达到1600多亿。如按药品,可以类比抗肿瘤药的规模,约1000多亿,抗肿瘤费用目前已占到我国医疗消费的20%左右。 /p
  • 文献速递ㅣ常用静脉麻醉药丙泊酚或致肿瘤侵袭/转移增加
    ● 快讯近日,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同济大学医学院麻醉与脑功能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申远教授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院老年麻醉实验室主任谢仲淙教授的合作团队,历经两年的探索研究,证实常用静脉麻醉药丙泊酚(propofol)或使肿瘤侵袭/转移增加。相关论文于2021年7月15日在《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IF:16.08)在线发表。麻醉药物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或相关临床检查,然而长久以来,麻醉药物对患者脑功能和肿瘤复发转移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 对此,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同济大学医学院麻醉与脑功能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申远教授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院老年麻醉实验室主任谢仲淙教授的合作团队,通过一系列体内、体外实验,从分子、蛋白、组织等多层面证实,常用静脉麻醉药丙泊酚(propofol)或使肿瘤侵袭/转移增加。 研究人员以结肠癌细胞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小鼠尾静脉注射结肠癌细胞的同时注射丙泊酚进行建模,模拟临床围术期中丙泊酚与血管内循环肿瘤细胞接触的过程。小鼠实验结果说明,丙泊酚有可能增加结肠癌细胞的侵袭转移潜能,造成肺部远处转移(见图1)。图1|标准剂量(standard-dose)丙泊酚促进结肠癌细胞在小鼠肺部的转移丙泊酚是一种γ-氨基丁酸 ( γ-Aminobutyricacid,GABA ) A受体(GABAaR)激动剂。那么,丙泊酚促进结直肠癌肺转移的作用是否是通过激动GABAaR实现的呢? 研究团队紧接着使用另一种GABAaR特异性激动剂Muscimol体外预处理肿瘤细胞后再注射入体内,同样也在小鼠肺部也发现了肿瘤转移灶的增加,初步锁定了GABAaR在其中的作用。 接下来,研究人员采用同样的体外预处理方法观察了更多肿瘤细胞,包括肺癌、子宫内膜癌细胞等,发现相对于对照组,丙泊酚能使更多的肿瘤细胞黏附到血管内皮细胞,并伴随更大的伸展面积和更多的黏着斑形成。 研究人员据此进一步锁定了研发抗癌药物的重要靶标、同时也是介导细胞黏附的重要原癌基因——Src激酶。研究表明,丙泊酚通过激活肿瘤细胞中的 GABA 受体,减少TRIM21 ,从而增加细胞粘附相关的蛋白Src的表达,增强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和伸展,从而促进肿瘤在小鼠肺内转移。抑制 Src 则可以减弱丙泊酚促进肿瘤转移的作用。 综上所述,丙泊酚可能通过调节GABAaR/TRIM21/Src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在肺部的转移(见图2)。图2|丙泊酚可能通过调节GABAaR/TRIM21/Src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在肺部的转移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常用静脉麻醉药丙泊酚或致肿瘤侵袭/转移增加,对于麻醉学、肿瘤学和外科学等领域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文献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vs.202102079注博鹭腾助力科研实验本研究中活体成像结果由广州博鹭腾AniView100多模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拍摄
  • 低温硅化肿瘤细胞制备个性化病原体仿生癌症疫苗
    癌症疫苗通过将肿瘤抗原呈递给免疫细胞以激活免疫反应,然而,由于在许多癌症中缺乏广泛表达的肿瘤抗原,肿瘤疫苗的制备受到阻碍。由于缺乏广谱表达的肿瘤相关抗原,且每个患者肿瘤细胞所表达肿瘤特异性抗原独一无二,癌症疫苗的临床研究受到阻碍。为了避免上述情况,自体肿瘤细胞由于其无需前瞻性地识别目标抗原,被用于构建个性化肿瘤疫苗。但是,在一般构建个性化多价肿瘤疫苗的过程中,自体肿瘤细胞在经过灭活处理去除致瘤性后,其免疫原性也会大量丢失,很难产生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2021年11月1日,美国新墨西哥大学Jeffrey Brinker,Sarah Adams和Rita Serda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杂志上发表题为Cancer vaccines from cryogenically silicified tumour cells functionalized with 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种用于个性化免疫治疗的模块化肿瘤全细胞疫苗,该疫苗在高级浆液性卵巢癌模型中显示出持久的治疗效果。研究团队通过低温生物矿化技术,在去除肿瘤细胞致瘤性的同时,完整保存了患者肿瘤细胞的肿瘤抗原;之后,进一步将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修饰在矿化肿瘤细胞表面上,模拟病原体表面性质以促进树突状细胞对肿瘤疫苗的识别和摄取;保证大量的肿瘤抗原被呈递给T细胞,并激活T细胞攻击肿瘤细胞,从而实现肿瘤特异性免疫应答。值得注意的是,此疫苗对肿瘤细胞的抗原保存可以简单推及至其他肿瘤细胞。同时此疫苗可以在室温下干燥储存。在补液后,基于个体患者对治疗的反应或针对患者肿瘤的免疫状况,可以个性化加载适宜的免疫佐剂,以提高免疫治疗效果。卵巢癌的患者往往会出现严重的腹水。这些腹水需要通过腹腔经皮穿刺取出或在肿瘤减积手术时排出。研究团队证明卵巢癌患者的腹水样本可用于高效肿瘤全细胞疫苗的制备,这为个性化肿瘤疫苗的快速开发和生产提供了临床可行性。同时,研究团队发现即使在卵巢癌晚期,肿瘤全细胞疫苗与卵巢癌治疗一线药物-顺铂的联合使用也可以极大的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存活率。这表明,此疫苗可以有效地整合到现有的卵巢癌治疗方案中,以提高癌症治疗效果。综上所述,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高效的自体癌症疫苗。简单的低温硅化过程可以推广到多种肿瘤全细胞疫苗的制备;模块化设计使肿瘤疫苗可以个性化搭载各种免疫刺激物,加强免疫反应。个性化肿瘤疫苗的直接递送,可以将肿瘤微环境重新编程,促进抗肿瘤免疫反应,并保持对肿瘤的免疫记忆,防止肿瘤复发。此外,此方法简化了疫苗的生产和存储条件,避免了临床应用受到冗长而复杂的生产要求的限制。同时与当前化学药物治疗方案的整合,促进了个性化全细胞肿瘤疫苗的临床转化。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内科-分子医学系郭佶慜博士和新墨西哥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妇产科的Henning De May博士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51-021-00795-w
  • 澳门科技大学成立分子药理学实验室以中药抗肿瘤
    澳门药物及健康应用研究所分子药理学实验室日前在澳门科技大学挂牌。研究所所长林伟基表示,实验室会以医学界公认治疗难度甚高、人类头号杀手肺癌为试点,进行从传统中药中筛选抗肿瘤药物研究工作。   新启用的分子药理学实验室将应用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多种手段,立足于传统中医学基础,为治疗癌症建立系统、科学的现代生物学筛选及评价平台,从传统中药中筛选有效抑制肿瘤细胞扩散的新药物。   科大校长许敖敖表示,实验室的成立为中医药的高层次科学研究提供技术平台,为中药研究走向国际市场注入动力,希望实验室不辱使命,发展成中药药理学研究与应用、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基地,推动澳门中医药科学研究的发展。   据林伟基介绍,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强调固本培元,比起副作用强的西药细胞毒性疗法,以及或会影响其他组织器官的外科切除手术,中药在医疗上更能达到减少痛楚、造福人类的效果。   他透露,这个实验室已获澳门特区科技发展基金300万澳门元资助。
  • 基因测序争夺进入细分领域 肿瘤市场或掀激烈比拼
    9月初,华大基因发布了&ldquo 国内外遗传性肿瘤报告免费咨询活动火热开启&rdquo 的消息,称消费者可以拨打免费电话,向华大基因旗下子公司华大医学咨询肿瘤基因检测的相关事宜,检测内容包括男性15种、女性16种常见肿瘤筛查,以及罹患肿瘤后的辅助治疗、复发监控等测序手段。   华大基因集团成立于1999年,据称其已开展的肿瘤基因组学研究涉及20多类癌症,累计样本12000多例,该公司的无创产前试剂盒等基因医疗器械,于今年6月30日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继无创产前测序争夺战开展数年后,国内多家基因公司开始进入肿瘤市场,除龙头华大基因外,安诺优达、诺禾致源等体量较小的公司亦开始布局肿瘤市场,甚至雅虎公司也开始在日本市场开展相关基因检测服务。   近年来,大量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大多数肿瘤是由遗传、环境及感染引起,并且均从导致基因损伤开始。在国际基因组计划首席科学家弗兰西斯· 柯林斯看来,所有癌症的根本机制都是DNA序列的损坏,他在《生命的语言》一书中写道:这些损坏触发了某些信号,导致细胞无限制生长,就像一辆没有刹车的汽车。   一个经常被引用的例子是影星安吉丽娜· 朱莉,基因检测发现她身上携带一种&ldquo 错误&rdquo 基因,致使她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几率达到87%和50%,朱莉称自己已切除了乳腺。   2014年9月3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全球癌症报告2014》,研究称,2012年全球癌症患者和死亡病例都在令人不安地增加,新增癌症病例有近一半出现在亚洲,其中大部分在中国,中国新增癌症病例高居第一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研国内肿瘤基因测序市场发现,各公司的研发进展和范围各异、推广渠道较为单一、尚未形成通行的市场价格,受监管滞后及部分医生观念的影响,肿瘤基因测序的市场障碍仍会在一段时期内存在。   但趋于一致的是,几乎每个公司都异常重视肿瘤基因测序市场,在此领域,或将掀起激烈竞争。   哪些肿瘤领域成为争夺对象?   无须精确计算,肿瘤基因测序的市场规模远大于无创产前,国内基因公司的争夺从研发阶段即已展开。事实上,研发直接决定了今后的目标客户、合作医院及市场规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涉及肿瘤基因检测的公司至少包括华大基因、安诺优达、贝瑞和康、达安基因及诺禾致源。   此前,在无创产前领域,华大基因、贝瑞和康占领主要市场,安诺优达份额在10%左右,但肿瘤基因检测的研发进展却并不遵循上述市场占有率。   其中,华大基因旗下华大医学的进展最为快速,肿瘤检测即华大医学&ldquo 生死战略&rdquo 战略中的&ldquo 死&rdquo 战略之一,该公司已有上市计划。   据悉,华大医学的肿瘤套餐已于近日出炉并正在推向市场,目标客户既包括健康人群、高危人群,也可辅助治疗、预后监控。此套餐涉及肿瘤种类是目前中国市场上最为全面的。   健康、高危人群适用于&ldquo 遗传性肿瘤筛查&rdquo ,其中包括男性15种、女性16种常见肿瘤的筛查,乳腺癌、卵巢癌、肺癌等常见癌症均在套餐范围内 罹患肿瘤的患者则适用于个体化治疗套餐,定位于针对性用药、预后复发监控等。   安诺优达并不追求肿瘤覆盖种类,其CEO梁峻彬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ldquo 初期,我们主要针对女性易发肿瘤,如乳腺癌、卵巢癌等。把这几种肿瘤的检测、解读做精、做细。&rdquo   在梁峻彬看来,肿瘤基因测序的切入点非常多,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从而形成差异化竞争。据悉,安诺优达即将推出类似肿瘤测序套餐,或将以女性癌症的个体化治疗切入。   诺禾致源甚至放弃了无创产前市场而将所有精力集中于肿瘤测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悉,去年底,诺禾致源正式进入临床检测,癌症检测部门副总经理于洋说:&ldquo 这个市场的空间更大。&rdquo   截至目前,诺禾致源尚未披露其具体纳入肿瘤范围的方案。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诺禾致源的肿瘤测序准备从三个方向切入,&ldquo 个体化用药指导、遗传性肿瘤基因检测、预后(手术后)复发监测是我们的三个方向。&rdquo 于洋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在无创产前市场位居第二的贝瑞和康却在肿瘤测序方面尚无实际动作,该公司在2014年7月公布&ldquo 无创单基因疾病检测方法&rdquo ,涉及到肿瘤领域,只是称&ldquo 该方法对肿瘤检测领域同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dquo   上市公司达安基因则于2012年推出了&ldquo TM15检测&rdquo ,该产品定位于早期筛查,并未涉及个体化治疗。   博弈定价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目前各公司肿瘤基因测序的推广渠道较为单一,主要是与医院合作及直销。   肿瘤医院和医院肿瘤科既是基因测序公司研发争夺的主战场,也是未来的主要推广渠道,尤其是最高级别的公立三甲医院。   华大基因的合作医院数量最多。除北、上、广、深大城市的知名肿瘤医院外,华大基因还与天津、贵州等地的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并与海外多国研究机构、高校合作研发相关课题。   此外,华大基因也开发了直营或代理商推广模式。以直营为例,其在大本营深圳设立&ldquo 优康门诊&rdquo ,以及全国电话咨询直营。   诺禾致源的战场目前集中于北上广,以公立三甲医院为主。不过,诺禾致源还未推出产品目录,目前与医院合作主要进行临床试验,并准备报批手续。   安诺优达除了与解放军总医院等三甲医院合作外,据梁峻彬称,2013年底公司与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成立研究中心,对女性乳腺癌、卵巢癌实施基因检测以积累样本数量。   贝瑞和康则未对外披露其肿瘤测序的研究及推广进展。   各公司肿瘤基因检测的价格目前为自主定价,国家价格监管部门还未对这一行业制定指导价格。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包括无创产前、心血管、肿瘤类基因检测的价格差距较大,从数千元到万元级别以上的产品均有涉及。   如达安基因的&ldquo TM15检测&rdquo 市场零售价格为2800元 诺禾致源的产品还未推出,但据于洋称,单病种测序的价格为几千元不等。   梁峻彬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ldquo 一般而言,单个病种的基因筛查类型价格大约在3000元或以上。&rdquo   截至目前,慈铭体检的报价最高,其顶级套餐价格高达7.6万元。   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基因测序价格并不算低,以2012年4月的肿瘤筛查为例,美国23andMe公司的价格为207美元,Geneplanet公司为525美元,Accu-Metrics公司为989美元,Map My Gene公司的筛查价格最高为2200美元。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各公司的筛查种类略有差异。   监管滞后产业障碍犹存   与国内各基因公司的研发、推广进展相比,中国监管层的审批则明显滞后。   截至目前,经国家药监局审批的基因测序产品仅有华大基因的无创产前,肿瘤个体化治疗则仅由国家卫计委批准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检验所、北京博奥医学检验所和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三家机构均为国有背景。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在获批后,三家医疗机构肿瘤个体化治疗的进展较慢,其中,华大基因在近期与湘雅医学检验所建立合作关系,间接获得了肿瘤基因测序的入场券,其余基因公司尚未与上述三家医疗机构开展深入合作,故目前处于研发、积累临床数据、报批阶段,为医院提供基因测序科技服务,而不能直接针对消费者。   除监管外,肿瘤基因测序还面临传统医疗利益格局和部分医务工作者观念的影响。   以肿瘤个体化治疗为例,一位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ldquo 在患者进行基因测序后,则可明确该患者适合服用哪类药物、进行哪类治疗方案,与轮番使用药物、放化疗手段相比,既节省了患者支出,又可减轻副作用,但这可能会降低医院收入。&rdquo   不过,也有基因业内人士认为,费用的下降或许并不明显,因为检测费用会相应提升。   此外,目前并非每个医生都认可基因测序的效果,&ldquo 每天在一线忙于治疗的医生很难有充裕时间关注基因测序、免疫治疗等前沿领域,那些在科研上有追求的医生,才更愿意接受新型疗法。&rdquo 清华大学医学中心细胞治疗研究所所长张明徽称。
  • 肿瘤“液态活检”可能是基因测序市场的下一个爆发点
    肿瘤基因“液态活检”:癌症精准医疗的“瞄准镜”  无创产检是基因测序的第一个杀手级应用,它以对胎儿唐氏综合征(又称“胎儿21-三体综合征”或先天愚型)的筛查闻名。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我国共有20万孕妇接受产前基因检测。2015年1月16日,国家卫计委发布了第一批无创基因检测108家试点医疗机构的名单,业内人士分析,中国无创产检将创造出100亿左右的市场。那么,基因测序市场的下一个爆发点在哪里呢?我国已宣布启动精准医疗计划,基因检测被视为精确打击肿瘤的重要手段,那么肿瘤基因的液态活检技术,必将成为下一个巨大市场机会。在今年2月8日白宫官网发布的相关细节中,肿瘤治疗计划的四大举措之一就是:美国将使用“液态活检”血浆开发新方法来评估治疗反应以及抵抗可能的耐药性。那么,“液态活检”是什么技术?为何它受到如此重视?  肿瘤基因的液态活检,即是在人体的循环血液中检测ctDNA (死亡肿瘤细胞上脱落释放的小片段肿瘤基因)的技术。它通过体外无创抽血即可对全身的肿瘤信息进行检测,非常适合于癌症的早期诊断和精准医疗。传统的肿瘤检测方式存在许多局限:例如组织活检,需要手术从肿瘤上取样切片,这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也不能频繁进行。它只能对单一器官进行检测,局限性也非常大,不适合在常规体检时使用。而液态活检使医生能频繁监测肿瘤的发展,只需通过抽血,就能快速确定一项治疗方案是否适合患者。如果治疗方案无效,可以立即放弃,避免患者遭受副作用之苦,也可以让医生尽早尝试替代方案。  精准医疗是指以个人基因组信息为基础,为病人量身设计出最佳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治疗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的一门定制医疗模式。精准医疗要做到个性、高效及预防的关键在于筛查和诊断,因此基因测序等检测诊断技术的发展是关键。如奥巴马所说:“我们将我们的遗传密码与癌症进行‘配型’,并成为切实可行的标准,我们决定药物的剂量,将如同测量我们的体温一样方便——这就是精准医疗给我们带来的希望。”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等,都是当今医学界更精准治疗癌症的方式,它们为人类攻克癌症提供全新的炮弹,但所有炮弹在精确命中目标前都需要一个瞄准镜分析个人肿瘤基因变异情况,否则就无法精确选择药物。“液态活检”就是癌症“精准医疗”的瞄准镜和雷达。这就是奥巴马的“精准医疗”计划如此重视它的原因。  “精准医疗”:中国肿瘤市场的庞大需求  癌症是全球人口致死率最高的疾病。得益于DNA测序和癌症基因组图谱项目的突破,人们对引发癌症的分子变化的理解更加深入,对致癌基因组信息的新理解已影响到了药物和抗体设计过程中。国际医药巨头和风险投资者早已瞄准了这一炙手可热的领域。根据Illumina 公司数据,全球NGS(二代基因测序)的应用市场规模预计为200 亿美元,药品研发和临床应用是增速最快的领域,增速超过15%,肿瘤诊断和个性化用药是最有应用前景的领域,市场规模120亿美元。  同样,这在我国也是一个需求巨大的市场。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每年新发生各种肿瘤病例约350万例 以平均寿命80岁为例,中国人一生罹患肿瘤的风险高达22% 80%的肿瘤都是50岁以后发生的。这几组数据说明,肿瘤疾病在我国是一种高发病,且中老年人是肿瘤疾病的高发人群。这不得不引起每一个人的重视。癌症给许多患者带来痛苦,其治疗过程也往往有毒、对身体有损害,它让许多家庭因病致贫,难熬的治疗过程也加重了患者与家属的恐惧感,这都让癌症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但是,目前国内大部分基因测序公司的检测技术在应用性方面还不够完备,相关的基因检测产品和服务都非常有限。肿瘤体检早期筛查和指导肿瘤病患精确用药(尤其是靶向药)是当前市场最迫切的两大需求,但现有的产品和服务都不能很好的满足这两大需求,这是一个存在巨大需求并且尚未得到满足的市场。
  • 转化医学系列|人源化模式小鼠在肿瘤免疫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肿瘤免疫疗法是当前肿瘤治疗领域中最具前景的研究方向之一,已发展成为继手术、化疗和放疗之后的第四种肿瘤治疗模式。肿瘤免疫学治疗的方法种类繁多,目前各大医药研发企业的关注焦点主要包括:免疫检查点抗体药物,CAR-T疗法,溶瘤病毒等等,但新型的免疫疗法如何进行可靠有效的临床前效果评估,是推进肿瘤免疫疗法的一关键节点。百奥赛图自主研发了一系列免疫检查点人源化小鼠,为免疫检查点抗体药物筛选提供了可靠的体内药效模型,此外基于重度免疫缺陷B-NDG小鼠建立的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也为药物验证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本期转化医学系列webinar邀请到的是百奥赛图药理药效事业部总监郭雅南博士,郭博士将给大家介绍:1. 免疫检查点抗体单用或联用在体内药效筛选的策略2. 利用免疫重建小鼠和B-hCD3e人源化小鼠进行双特异性抗体的体内药效评估与毒性检测3. 利用重度免疫缺陷小鼠B-NDG小鼠对CAR-T药物进行体内药效评估与毒性检测转化医学系列网络讲座第五期讲座题目:人源化模式小鼠在肿瘤免疫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讲座时间:7月25日下午14:00-15:00主讲人:郭雅南 博士(百奥赛图)讲座形式:网络讲座,手机或PC即可参与(会议链接和如下报名链接相同)即刻报名扫描下方二维码主讲人简介郭雅南 博士百奥赛图 药理药效事业部总监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本科;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神经生物学/药理学博士学位;2009-2013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伯明翰妇女医院转化医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4年回国,担任百奥赛图基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部副总监。拥有10多年癌症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的研究经验,现担任药理药效事业部总监。更多转化医学系列网络讲座安排,具体时间以珀金埃尔默微信推送时间为准。敬请关注!主题预计时间高内涵筛选助力个性化癌症医疗8月小分子激酶抑制剂研究最新进展9/19/2019使用Alpha技术研究RNA甲基化“橡皮擦” (ALKBH5)10/24/2019研究蛋白相互作用就是这么简单11/7/2019细胞成像分析前沿应用案例心得分享11/28/2019原来药物研发还可以这样做——基于表型筛选的药物研发11月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助力脑靶向载体的研究12/19/2019关于珀金埃尔默:珀金埃尔默致力于为创建更健康的世界而持续创新。我们为诊断、生命科学、食品及应用市场推出独特的解决方案,助力科学家、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解决最棘手的科学和医疗难题。凭借深厚的市场了解和技术专长,我们助力客户更早地获得更准确的洞见。在全球,我们拥有1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于150多个国家,时刻专注于帮助客户打造更健康的家庭,改善人类生活质量。2018年,珀金埃尔默年营收达到约28亿美元,为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一员,纽交所上市代号1-877-PKI-NYSE。了解更多有关珀金埃尔默的信息,请访问www.perkinelmer.com.cn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