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肿瘤疗法

仪器信息网肿瘤疗法专题为您整合肿瘤疗法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肿瘤疗法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肿瘤疗法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肿瘤疗法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肿瘤疗法话题讨论。

肿瘤疗法相关的资讯

  • 免疫细胞疗法能否成为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分享:基因编辑技术能否有助于将细胞疗法用于治疗实体瘤?珀金埃尔默旗下Horizon Discovery的乔纳森弗兰普顿 (Jonathan Frampton) 在给Laboratory News的一篇撰文中,介绍了如何利用碱基编辑技术来降低当前昂贵的治疗成本,使其成为治疗癌症的主流方法。开发同种异体细胞疗法还需解决一些挑战,包括如何避免破坏患者的免疫系统。目前有两种有效的细胞疗法能治疗“液体肿瘤”(白血病和淋巴瘤)。诺华研发的Kymriah和吉利德科学研发的Yescarta两种药物使用的细胞均属于嵌合抗原受体(CAR) T细胞——两者最初均表现出高反应率,这种高反应率会在部分患者中形成持久的临床反应。虽然这些疗法的前期效果良好,但如何让下一代细胞疗法能够有效治疗实体瘤,仍面临不少问题。2019年,美国新增约176,000名液体肿瘤患者,而实体瘤新增患者约为160万(几乎增长10倍)。此外,由于Kymriah和Yescarta 均属于自体疗法(使用患者体内的细胞用于药物生产),这种个体的治疗成本很高,分别为475,000美元(Kymriah)和373,000美元(Yescarta),这远远超出了大众可以承受的医疗预算范围。相比之下,如使用一般抗癌药物,患者每月的花费约为10,000 美元。这种情况下,需要作出哪些改变,才能让细胞疗法成为治疗癌症的主要方法呢?基因编辑技术—能否将细胞疗法用于治疗实体瘤?尽管细胞疗法是一种复杂的癌症治疗形式,但它可以直接靶向液体肿瘤。细胞疗法可以通过血液进入白血病和淋巴瘤细胞,从而不需要靶向特定的组织或器官,也无需在杂乱无章的毛细血管网络中进行导航以及长时间驻留在免疫抑制和缺氧的实体瘤微环境中。人们普遍认为,需要进一步完善细胞疗法才能应对和克服这些挑战,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避免出现脱靶染色体易位要增加存活率、增殖率和持久性,需要精确调节治疗细胞,这可能涉及对多个基因进行编辑。虽然普遍使用的基因编辑器CRISPR-Cas 在改变单个遗传信息时具有很强的稳健性,但这一过程会使得DNA双链产生断裂 (DSB) ,导致细胞出现脱靶染色体易位。借助单编辑或双编辑技术,在正确的指引和谨慎使用下,就很少会出现遗传信息的改变;不过,如需要编辑多个基因,产生染色体易位和其他遗传畸变的风险就会增加,这种风险可能会引起致癌细胞的产生,对于患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潜在的灾难。在需要对一个或两个基因进行编辑,如果可以精确地识别出用于患者治疗的已编辑过细胞,就可避免易位现象。然而,当需要编辑的细胞较多时,很难精确识别已编辑细胞,进而导致致癌易位风险的增加。碱基编辑器:避免出现双链断裂碱基编辑作为基因编辑领域一项相对较新的技术,正在受到人们的关注。碱基编辑器可以在不使用核酸酶来导入DNA 双链断裂的情况下,持续高效地在原代细胞中进行基因编辑。利用碱基编辑在DNA中形成一个缺口(或单链断裂)并借助脱氨酶改变特定的碱基对,这样就可以通过在早期编码外显子中引入终止密码子来实现高效的基因敲除。未来几年,碱基编辑会对细胞疗法的发展产生更明显的影响,尤其是对同种异体细胞、非自体细胞治疗的发展的影响。通用型同种异体细胞疗法?借助同种异体细胞疗法,可以将健康供体转换为通用型治疗细胞,可以大规模生产治疗细胞并集中储存,在治疗需要时可以随时获取。但要开发同种异体细胞疗法会面临一些挑战,包括如何才能避免破坏患者的免疫系统。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就必须改造现行的同种异体细胞疗法,使其具有隐身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患者的免疫系统将它视为“自我”的一部分。要开发出这样的细胞,需要修改多个基因,而且这些基因很可能会被敲除。碱基编辑器将在编辑多个基因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这样能够在不使用免疫抑制药物的情况下,延长同种异体治疗细胞在患者体内的存活时间。同种异体细胞疗法的供应链简单、易大规模生产,成本上比自体细胞疗法更低。相关医疗经济研究结果表明,如果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同种异体细胞疗法的费用可以降到每剂7500美元,毫无疑问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广细胞疗法,使其成为主流疗法。推广细胞疗法持久临床反应的高效细胞疗法是另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它需要将免疫细胞的疗法在治疗液体肿瘤中的成功经验转应用于治疗实体瘤,它需要修改免疫细胞,使其能够适应更为复杂的实体瘤微环境,同时降低此类疗法的成本。这两个目标都可以通过应用高效的基因编辑技术开发同种异体细胞疗法来实现。目前人们正利用CRISPR-Cas进行细胞开发,随着安全性不断提高,未来的同种异体细胞疗法利用碱基编辑器来改变基因信息,将为真正的细胞疗法治疗肿瘤带来雨霖。作者: Jonathan Frampton,珀金埃尔默旗下Horizon Discovery业务发展合伙人(Corporate Development Partner)
  • IGC China 2019 探索下一代肿瘤免疫新疗法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GC China 2019 探索下一代肿瘤免疫新疗法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7月5日早鸟优惠截止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2019年8月30-日-31日 中国· 北京 /p p   面对前沿创新疗法的转化与工艺挑战,IGC China 2019 (第三届中国国际免疫& amp 基因治疗论坛)将从药物发现、医学转化、产业化三个角度、细胞免疫治疗专场和分子免疫& amp 基因治疗药物专场两大专场出发,解析国内外免疫及基因治疗政策与监管趋势,探讨国内外细胞免疫治疗、大小分子免疫治疗及治疗性肿瘤疫苗、 溶瘤病毒免疫基因治疗的新研究、新技术、新产品的领先突破,促进国家的产学研医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加快免疫及基因治疗的产业转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18px height: 73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5dce99f7-4b99-446e-945f-3396aa969877.jpg" title=" 21.jpg" alt=" 21.jpg" width=" 518" height=" 736" / /p p    strong 本期会议亮点: /strong /p p   细胞治疗的申报注册与技术标准解析 /p p   降本增效的免疫细胞制品工艺质控生产的领先经验 /p p   细胞免疫治疗法的最新技术与研发展示:新生抗原、TIL细胞、巨噬细胞、U-CAR等免疫细胞疗法的技术突破 /p p   从肿瘤微环境与免疫学作用机制出发,探索下一代免疫治疗药物的创新研制 /p p   治疗性癌症疫苗、溶瘤病毒药物等免疫组合疗法热点技术品类的药学与药效研究进展与难点突破 /p p   往届部分赞助商: /p p   ACROBiosystems、Bio-Techne、Repligen Corporation、艾贝泰、艾博抗、艾力特、安捷伦、百奥赛图、倍辉科技、博奥龙、博益伟业仪器、卡替医疗、西美杰科技、伊诺凯、义翘神州、泽平科技、贝克曼库尔特、博雅控股集团、德国美天旎、汉珀、和元生物、金斯瑞、康霖生物、妙通、欧莞科技、赛多利斯集团、赛默飞世尔科技、上海吉凯基因、纳昂达、泰尔茂比司特、五加和、武汉禾元、中国医药城& #8230 & #8230 /p p   赞助席位仅剩1席!!!若您有意向合作,欢迎联系组委会。 /p p   另:7月5日前报名参会立减1000元,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活动官网查看详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8565890e-ec47-47d1-a160-e3231954be4a.jpg" title=" 23.png" alt=" 23.png" / /p p   欢迎联系组委会,获取更多会议信息! /p p   电话:+86 18017939885 /p p   邮箱:igc@bmapglobal.com /p p   网址:www.bmapglobal.com/igc2019/ /p p br/ /p
  • IVIS视角:“饿死”那些癌细胞——饥饿疗法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
    肿瘤在体内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不停地生长!生长!生长!在生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消耗掉大量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所以肿瘤会构建自身的血管网络系统用于养分和氧气的输送,这些肿瘤内部搭建的血管就是肿瘤的能量供应站。因此切断肿瘤的主动营养供应,破坏肿瘤的能量代谢系统,就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从而“饿死”癌细胞。但是,这种能量切断不是广义上的让病人减少进食,或者少吃营养的东西,这样会使正常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能量导致免疫力下降。真正的饥饿疗法具有选择性,可以特异性的抑制肿瘤细胞的代谢过程(图1),实现对肿瘤的精准致命打击。图1 特异性抑制肿瘤细胞能量代谢级联纳米酶靶向肿瘤“饥饿”环境通过级联纳米催化药物的设计,将葡萄糖氧化酶(GOx)和过氧化氢酶(CAT)通过pH响应的聚合物交联形成级联纳米酶,通过血清蛋白将纳米酶和抗肿瘤前药复合形成纳米药物。肿瘤的酸性环境可以将纳米酶释放,COx迅速消耗肿瘤细胞内的葡萄糖和氧气,产生饥饿和缺氧环境,切断肿瘤能量供应的同时提升前药系统的化学治疗效果,并且消耗葡萄糖产生的毒副产物H2O2也可以快速被CAT分解,以避免产生全身毒性。这种结合靶向饥饿环境并结合缺氧化学治疗的方案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不会产生毒副作用,通过小动物光学成像可以清楚的看到级联纳米酶颗粒在肿瘤部位的富集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以及48小时后纳米酶颗粒在各个脏器中的分布情况。图2 基于级联纳米酶的纳米药物设计以及在体内的靶向分布情况参考文献Ma Y, Zhao Y, Bejjanki N K, et al. Nanoclustered Cascaded Enzymes for Targeted Tumor Starvation and Deoxygenation-Activated Chemotherapy without Systemic Toxicity[J]. ACS nano, 2019, 13(8): 8890-8902.光照诱导肿瘤能量代谢阻断通过新型纳米颗粒的构建,利用肿瘤细胞高表达组织蛋白酶B的特性,设计酶剪切开关,将载有光敏剂的介孔纳米硅和和定位序列修饰的氧化钨颗粒偶联在一起形成行星-卫星结构。被肿瘤细胞摄取后纳米颗粒可以被高表达的组织蛋白酶B剪切,行星-卫星结构分开,配合不同波段的光照同时引发光动力和光热效应,切断肿瘤氧化磷酸化和糖酵解过程,阻断能量供应,抑制肿瘤的增殖。通过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进行肝部转移肿瘤的体内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这种纳米颗粒配合光照可以有效诱导肿瘤细胞产生“饥饿”环境,通过抑制肿瘤细胞能量供应清除体内的转移肿瘤。而正常细胞内组织蛋白酶B含量不足,行星-卫星结构无法分开,在光照过程中光动力产生的单线态氧可以进一步氧化纳米氧化钨颗粒,阻碍光热反应的发生,不会影响到正常组织的代谢过程,证实了可以基于能量代谢的肿瘤选择性精准治疗策略的可行性。图3 光照切断肿瘤细胞能量供应参考文献Huo D, Zhu J, Chen G, et al. Eradication of unresectable liver metastasis through induction of tumour specific energy depletion[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10(1): 1-17.
  • 恭贺艾森生物RTCA技术获得美国“肿瘤细胞免疫疗法”之父卡尔朱恩(Carl June )团队高度评价
    恭贺艾森生物RTCA技术获得美国“肿瘤细胞免疫疗法”之父卡尔朱恩(Carl June )团队高度评价 肿瘤细胞免疫疗法是当今最有希望治愈癌症的治疗手段,由美国科学院院士、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卡尔?朱恩在全球最先成功运用于病人的治疗。日前,宾夕法尼亚大学卡尔实验室撰文,高度评价由艾森生物自主研发的实时细胞分析系统(xCELLigence Real Time Cell Analyzer,RTCA)即艾森生物RTCA技术,在临床评价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的关键CAR T细胞对肿瘤细胞杀伤活性方面的价值。 昊诺斯作为艾森生物独家授权的区域代理商,为艾森生物能拥有这样先进的技术感到骄傲,并对艾森生物RTCA技术获得美国“肿瘤细胞免疫疗法”之父卡尔朱恩(Carl June )团队高度评价表示祝贺,昊诺斯也一直致力于把这种艾森生物RTCA技术、相关产品介绍给自己的用户,希望大家受益。 肿瘤细胞免疫疗法作为近年来国际上最热门的新型细胞疗法,其基本原理就是利用病人自身的T细胞进行基因改造,成为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简称CAR T细胞),以此对肿瘤细胞进行高度靶向性的精准治疗,并可能成为最终治愈肿瘤的手段。然而,对CAR T细胞的肿瘤杀伤作用,目前全球没有一个成熟的评价系统和标准,这是目前肿瘤细胞免疫治疗急需攻破的难关。 例如,为监测关键细胞——CAR 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总体杀伤活性,治疗者需要对治疗性T细胞在应用于病人治疗前进行快速评估。卡尔实验室运用艾森生物RTCA技术发现,该艾森生物RTCA技术可揭示不同肿瘤细胞杀伤的动力学差异,这是其他传统终点检测方法无法实现的。而与其他实时分析技术相比,艾森生物RTCA技术也有更多优势,它仅需很少的细胞进行检测分析,能及时反映组合治疗的动态过程,并可为用于体内研究的治疗性T细胞提供快速活性质控。总之,艾森生物RTCA技术在基因修饰的T细胞活性功能评价、活性动力学特征评估、体外联合治疗的量效和时效评估,以及快速稳定的质控检测等方面,都显示了非常有价值的功能和独特优势。 艾森生物致力于开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细胞自动化分析系统等系列产品,其核心技术及产品实时细胞分析系统,已拥有20多个国际发明专利,并获得中国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奖,产品远销北美、欧洲、亚洲30个国家的近2000家大型医药公司和研究机构,获广泛好评。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基于自身这一核心技术和产品的强大优势,艾森生物新药研发团队运用此技术积极挺进自主创新药的研发,在当今医学界研究和关注的两大热点和难点——治疗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创新药物开发上,均取得了骄人成绩。艾森生物原创新药马来酸艾维替尼(AC010),是国内首个第三代小分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主要用于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已在中国和美国同时进行临床研究,进展顺利。公司首创的另一口服靶向新药AC0058,主要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全新机制小分子化合物,于2015年获美国FDA临床试验批准,即将在美国开展临床研究。 香农?迈克杰蒂甘博士将代表卡尔实验室,于2016年1月25日,参加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召开的第八届免疫及免疫监控大会(8th Immunotherapeutics & Immunomonitoring Conference, San Diego, CA.USA),专题报告艾森生物RTCA技术在肿瘤细胞免疫治疗中的运用情况。报告综述原文如下:Discovery and Pre-Clinical Evaluations of CAR T Cell Cytotoxic Activity Using the xCELLigence Real Time Cell AnalyzerPresenting Author: Shannon McGettiganAdditional Authors: Yanping Luo, Keisuke Watanabe, John Scholler, Carl H June Research Specialist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Cytotoxicity assays are an important characteriz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ti-cancer therapeutics. Chromium release assays are considered the gold standard for evaluating lymphocyte cytotoxic activity but requires the burden of using radioactive materials, is time consuming, and is limited to a single time point.our lab and others have developed flow cytometric and luciferase based cytotoxcity assays for screening and evaluating novel therapeutic CAR T cells against a wide range of cancer cell lines and primary tumor however, these can also be time consuming and limited to a single snapshot. In order to monitor the overall killing activity of our CAR T cell therapies as a function of time and more rapidly drive our understandings in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rapeutic T cells, we have started to utilize the xCELLigence real time cell analyzer (RTCA). Our studies have compared how measurement of changes in adherent cell’s electrical impedance compares to our standard cytotoxicity measurements by the remaining viable cell numbers in flow based assays or relative changes in luciferase activity. We found that a correlation exists between the platform for measuring cytotoxicity. Real time cellular impedance analysis reveals kinetic differences that cannot be captured practically with conventional fixed end point platforms. We have found that using the xCELLigence platform has many benefits beyond just real time monitoring. The assay requires minimal number of cells which can be retrieved for further analysis, saves time, provides a kinetic readout of combination therapies, and is a quick quality control cytotoxicity assay for therapeutic T cells used in in vivo experiments. Together the xCelligence Real time platform shows valuable utility for screening gene modified T cells cytotoxic function, characterizing the kinetics of their activity, evaluating the dosage and timing of combination therapies in vitro and providing a quick stable platform for quality control of therapeutic T cells.扫码关注昊诺斯微信公众号
  • 诺奖肿瘤疗法为啥失灵?我国科学家找到原因之一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恶性肿瘤PD-1/PD-L1抗体免疫治疗方法刚刚斩获今年的诺贝尔奖,不过抗体免疫治疗在部分肿瘤患者治疗中却无效,现在其中一个原因被找到。9日,记者从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全军肿瘤研究所获悉,该所主任朱波教授团队通过一系列临床研究,在肿瘤患者血液中发现了一类“跑偏了”的红系前体细胞(EPC细胞)。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朱波教授介绍,近年来,以PD-1/PD-L1抗体为代表的肿瘤免疫治疗取得了重大突破,并且已经成为临床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PD-1/PD-L1抗体治疗肿瘤的有效率仅在20%至30%左右。究其原因,一方面,肿瘤细胞可以不断演变逃避免疫识别;另一方面,肿瘤患者体内可以产生多种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除此之外,在肿瘤患者体内是否存在其他免疫抑制细胞呢?对此,朱波教授课题组与陆军军医大学免疫研究所叶丽林教授、美国杜克大学李启靖教授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余佳教授团队等合作,在《自然医学》上在线发表了论文《晚期肿瘤诱导贫血及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髓外红系前体细胞产生》。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该研究在荷瘤小鼠脾脏、肝脏和外周血以及肿瘤患者的外周血中发现了一种新的EPCs来源的免疫抑制细胞(CD45+CD71+TER119+, CD45+EPCs),而这群CD45+EPCs通过产生活性氧(ROS)抑制CD8+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导致肿瘤患者抗病毒/细菌以及抗肿瘤免疫应答功能的下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正常EPC细胞本该分化成正常红细胞,但朱波教授团队发现的这类细胞,不但不能分化正常,造成肿瘤患者贫血,还产生了免疫抑制作用,造成了患者自身免疫细胞功能不能正常发挥。这项研究首次发现CD45+EPCs通过分泌ROS抑制CD8+T细胞免疫应答导致肿瘤免疫耐受形成及系统性免疫功能下降。本研究为进一步认识肿瘤免疫抑制机制、提高肿瘤患者免疫治疗疗效提供了新思路。 /p
  • 科学家开发双重靶向CAR-T细胞疗法应对实体瘤逃逸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婴儿最常见的肿瘤。该病是由身体多个部位的未成熟神经细胞发展而来的一种癌症,通常起源于腹部或胸部的交感神经,最常起源于肾上腺。  目前,CAR-T细胞疗法在血液系统肿瘤领域的治疗效果出色,然而,实体瘤分子更加复杂且缺乏良好抗原靶点使得CAR-T细胞疗法在实体瘤领域的挑战巨大。因此,开发能够同时识别至少两种抗原的下一代CARs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基于双重靶向、分裂共刺激信号和共享CD3ζ链的免疫疗法。该疗法构建了同时针对NB疾病模型中的两种临床相关抗原GD2和B7-H3,可以实现快速和持续的抗肿瘤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当肿瘤细胞中的抗原表达是异质性时,双CAR-T细胞可在体内应激时提供持续的高抗肿瘤活性以防止肿瘤因异种抗原表达而逃逸。相关研究结果于9月23日以“Dual-targeting CAR-T cells with optimal co-stimulation and metabolic fitness enhance antitumor activity and prevent escape in solid tumors”为题发表在《Nature Cancer》杂志上。   注:此研究成果摘自《Nature Cancer》,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018-021-00244-2
  • 肿瘤领域免疫疗法利好不断、PD-1/L1三足鼎力更有插足者,市场强劲呈燎原之势(P4 China北京2016国际精准医疗大会)
    p   肿瘤领域免疫疗法利好不断、PD-1/L1三足鼎力更有插足者,市场强劲呈燎原之势(P4 China北京2016国际精准医疗大会) /p p   近几年,生物药在市场和研发上表现异常活跃。2015年全球销售排名前十的药物中,有8个是生物药。预计2021年全球销售前十的药物中,生物药仍将占据半壁江山 而处于临床到上市阶段的生物药就有4572个,研发数量节节攀高。 /p p   以最火热的免疫疗法和PD-1/L-1为视角中心散发,可以看出全球生物药呈现出了“市场表现强劲,研发异常火热”的特点。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默沙东 /strong /span 的Keytruda,为FDA批准的第一个PD-1药物,目前获批适应症有三个:黑色素瘤、NSCLC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与BMS的Opdivo相比,Keytruda更是领跑PD-1类药物在NSCLC的一线治疗。此外,在头颈部肿瘤及联合用药等方面,Keytruda也均有布局。投资者分析,该药2020年的销售额将突破50亿美金。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百时美施贵宝 /strong /span 稳扎稳打、步步为营,Opdivo为全球第一个上市的PD-1药物,除已获批的“黑色素瘤、转移性NSCLC、晚期肾癌、经典霍奇金淋巴瘤”四大适应症外,该药在肝癌、结直肠癌、膀胱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等多个适应症上均处于不同时期的临床阶段,适应症拓展空间巨大。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公布的数据展示出Opdivo在肝癌方面的巨大潜力,同时BMS还在开展与索拉菲尼的头对头试验,或有望成为肝癌领域的一线用药。除此之外,BMS还积极开展了Opdivo与多个药物的联合用药临床试验。整体来讲,基于该药多适应症持续的利好消息,投资者对该药的市场预期也由之前的70亿美金上调至110亿美金。 /p p   罗氏PD-L1率先拿下膀胱癌,如今又拿下转移性NSCLC用药。其在研PD-L1免疫疗法Tecentriq(atezolizumab)近日在美国监管方面迎来重大喜讯,美FDA已批准Tecentriq用于接受含铂化疗治疗期间或治疗后病情进展、以及接受靶向疗法(若肿瘤中存在EGFR或ALK基因异常)治疗失败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此次批准,使Tecentriq成为FDA批准治疗转移性NSCLC的首个也是唯一一个抗PD-L1免疫疗法。目前,罗氏正在积极推进一个庞大的临床开发项目,调查Tecentriq治疗特定类型肺癌、肾癌、乳腺癌和膀胱癌的潜力。同时,罗氏也正在努力推进Tecentriq与其他药物的组合疗法,以挖掘该药的最大临床潜力。 /p p   三足鼎力之势已然成型,但整体来讲,除已上市的3个药物外,全球范围内还有70个同靶点药物处于研发阶段。国内方面,君实、恒瑞、百济神州、嘉和、信达、誉衡已经申报PD-1抗体,康宁杰瑞则申报靶向PD-L1纳米抗体,后续由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思路迪 /strong /span 继续开发。未来竞争将更加激烈。 /p p   学术和免疫疗法的其他方面,也是呈现燎原之势。免疫疗法利利好不断、大放异彩。 /p p   近期,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高福 /strong strong 院士 /strong /span 团队通过结构免疫学平台,成功解析了avelumab抗体与人PD-L1分子的复合物结构,阐明了PD-L1靶向性肿瘤治疗抗体的作用机制。该项研究成果对设计和改造PD-L1靶向性抗体药物或小分子药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p p   双特异性单抗(Bispecific)进展方面,Amgen的Blincyto在2014年12月获FDA批准,成为FDA批准的第一个Bispecific。该药临床上用于“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费城染色体阴性复发性或难治性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国内也有多家生物药公司布局了Bispecific,如:Epimab、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友芝友 /strong /span 、健能隆、天演药业、信达生物等。 /p p   不同与PD-1、PD-L1单抗药物,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依生生物 /strong /span 的主打产品YS-ON-001在10月在美FDA批准下取得了肝癌治疗的孤儿药资质。YS-ON-001能够通过诱导多种细胞因子产生、调控NK细胞、巨噬细胞及T细胞分化等通路来调节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统。一旦批准上市,其将享受7年美国市场独占期。 /p p   结语: /p p   生物药作为医药行业的“兵家必争之地”,在全球范围内竞争激烈。中国想要在此有所作为,无疑,临床指导和临床驱动靶向与免疫治疗的精准研发是大家万分关注的点。 /p p   在此基础上, strong P4 China2016精准医药研发论坛(2016年12月16日-18日,北京万豪酒店) /strong 就以大家关注的点为主题,邀请了以上提及的企业及学者、相关机构进行产学研方面的探讨。 /p p    strong P4 China2016精准医药研发论坛 /strong 为 strong P4 China 北京2016 国际精准医疗大会 /strong 分论坛之一,大会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BMAP Global主办,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台湾研发型生技发展协会、中美生物医药创业投资促进会支持。 /p p   strong  重量级演讲嘉宾 /stron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3, 54, 93) " 1. 高福,院士,CDC副主任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3, 54, 93) "   2. 杨宏钧,阿斯利康个性化治疗和生物标记物研发部负责人兼技术总监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3, 54, 93) "   3. 华子春,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3, 54, 93) "   4. 邵辉,辽宁依生生物CFO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3, 54, 93) "   5. 曹国庆,恒瑞医药副总裁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3, 54, 93) "   6. 宁毅,葛兰素史克流行病研究负责人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3, 54, 93) "   7. 黄 波,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amp 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学者特聘教授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3, 54, 93) "   8. 邱坚平,武汉友芝友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3, 54, 93) "   9. 李宗海,科济生物医药(上海)有限公司总裁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3, 54, 93) "   10. 彭 彬,瑞士诺华制药有限公司抗肿瘤药物研发和转化医学中心总监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3, 54, 93) "   11. 龚兆龙,思路迪联席CEO,前FDA资深新药审评员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3, 54, 93) "   12. 王在琪,默沙东,研发临床医学部执行总监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3, 54, 93) "   13. Katrin Rupalla,百时美施贵宝副总裁兼中国研发负责人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3, 54, 93) "   14. 谢志逸,台湾亚狮康股份有限公司医学总监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3, 54, 93) "   15. 焦顺昌,解放军301医院肿瘤内科名誉主任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3, 54, 93) "   16. 傅新元, 乐土精准医学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 /span /p p   注册报名参会,请联系组委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组委会联系方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联系电话:+86 021-6052 9512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邮箱:p4china@bmapglobal.com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网址:www.bmapglobal.com/p4china2016 /p p br/ /p
  • PNAS:科学家发现CAR-T疗法治疗实体瘤关键机制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CAR-T疗法是一种“使用改造后的患者T细胞来唤醒免疫系统抗癌作用”的创新免疫疗法。2017年,美国FDA已批准2款这类疗法上市,用于治疗儿童白血病和某些淋巴瘤。然而,在实体瘤治疗方面,CAR-T疗法的“成绩却不是很理想”,常常导致严重的副作用,如细胞因子风暴——1种潜在的致命炎症反应,可能会导致某些患者的器官衰竭。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img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uepic/c8015b95-a513-42a6-9631-c8ad4a5ce817.jpg" / br/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A new study led by Dr Misty Jenkins and colleagues at Peter Mac could lead to safer immunotherapies for solid cancers.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这篇题为“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 form nonclassical and potent immune synapses driving rapid cytotoxicity”的论文中,Walter and Eliza Hall 医学研究所的Misty Jenkins博士带领的团队 strong 首次揭示了CAR-T细胞是如何与癌细胞互相作用的。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科学家们发现,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免疫突触结构与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突触不同。与TCR相比,CAR免疫突触形成了一种无组织的Lck模式(a disorganized pattern of Lck),能够更迅速地招募裂解颗粒(lytic granules)。而 strong 这种不同的CAR免疫突触与CAR-T细胞更快地杀伤肿瘤靶细胞,以及与死亡肿瘤细胞的分离有关。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作者们认为,这些发现提供了一种机制,利用这种机制,CAR-T细胞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巨大的肿瘤负担。同时,该研究也为优化受体的设计,改善CAR-T疗法用于实体瘤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br/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据悉,Jenkins博士的研究小组主要聚焦于如何用CAR-T疗法治疗脑癌。她说:“脑肿瘤通常对传统疗法(如化疗)具有耐药性,而通过外科手术切除肿瘤会带来许多附带损伤。虽然对于CAR-T细胞来说,大脑是一个非常微妙和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但如果能够用这类免疫疗法治疗脑肿瘤,就可以实现通过有限的侵入来杀死肿瘤细胞,且带来很少的炎症和副作用,这将显著改善脑癌的治疗。”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参考资料: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Cancer killing clue could lead to safer and more powerful immunotherapies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 form nonclassical and potent immune synapses driving rapid cytotoxicity /p
  • Cell丨人体微生物群:重编程肿瘤微环境,扫除免疫疗法障碍
    肿瘤的发展与肿瘤微环境息息相关,肿瘤微环境高度动态且复杂,其中有许多还未发现的作用。而免疫细胞作为肿瘤微环境的关键角色,已经为肿瘤治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例如免疫检查点阻断以唤醒T细胞。然而如此之好的疗效仅有部分个体受益,其他个体仍存在治疗抵抗。在导致治疗抵抗的因素中,肿瘤微环境尤为关键,比如肿瘤微环境中的先天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即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以及树突状细胞等,在宿主防御、组织内稳态和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癌症治疗最令人畏惧的障碍就是克服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人体肠道微生物群影响肿瘤微环境中抗肿瘤免疫及对免疫治疗的反应,最近有研究表明癌症患者微生物群对免疫检查点阻断反应存在关联【1,2】,但是分子基础不明。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前期研究的着眼点都放在了T细胞上,而对于微生物群是否调节先天免疫细胞的功能还不清楚。2021年10月7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癌症研究所的Romina S. Goldszmid研究小组在Cell杂志上发表题为The microbiota triggers STING-type I IFN-dependent monocyte reprogramming of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的研究论文,在这篇研究论文中,作者发现人体微生物群通过STING-type I IFN依赖机制调节肿瘤微环境的促肿瘤/抗肿瘤平衡,重编程肿瘤内单核吞噬细胞以促进抗癌免疫和免疫检查点阻断法的疗效。在这项研究中,作者在临床前淋巴瘤中进行了单细胞分析、微生物群扰动(microbiota perturbation)分析和功能细胞表征分析。作者首先发现单核吞噬细胞的可塑性很强,微生物信号将肿瘤微环境中的单核吞噬细胞重编程为免疫刺激性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单细胞RNA测序显示,微生物群的缺失以牺牲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为代价,使肿瘤微环境向致瘤性巨噬细胞转移。作者接下来的机制探索表明,微生物群衍生的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激动剂(例如c-di-AMP)引起了单核吞噬细胞重编程,通过肿瘤内单核细胞诱导I型干扰素(IFN-I),从而调节巨噬细胞极化,以及自然杀伤(NK)细胞-树突状细胞相互作用。由此作者提出疑问,对微生物群进行饮食控制是否能成为临床上重编程肿瘤微环境的新方法?于是作者给小鼠饲喂了高纤维的饮食,发现IFN-I的产生增加了,肿瘤微环境中的单核吞噬细胞也得到了重塑,增加了树突状细胞并改善了抗肿瘤反应,同时,免疫检查点阻断的疗效也大幅提高。这项发现与最近的一些临床研究相符【3,4】。后续研究发现,富含纤维的阿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能够产生c-di-AMP并出现和高纤维饮食相同的结果。在黑色素瘤患者中,作者再次验证了前面的发现。免疫检查点阻断应答者的微生物群诱导 IFN-I产生,并重塑先天免疫肿瘤微环境;同时,通过粪便微生物群移植也可以触发IFN-I产生,并重编程肿瘤内单核吞噬细胞以促进抗癌免疫和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效(图2)。这些观察结果强有力地支持微生物群、IFN-I和免疫检查点阻断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人体微生物群协调肿瘤中IFN-I和先天免疫肿瘤微环境重编程。综上所述,这项研究发现微生物群衍生的STING激动剂通过肿瘤内的单核细胞诱导IFN-I的产生,从而使肿瘤微环境更加有利于抗肿瘤;这些单核细胞调节NK细胞的募集和激活、以及随后的NK细胞-树突状细胞相互作用(图3左);当微生物群受到破坏时,单核细胞-IFN-I-NK细胞-树突状细胞的级联反应停止,单核细胞分化为促肿瘤巨噬细胞(图3右);通过高纤维饮食调节微生物群、或通过产c-di-AMP菌、或来自免疫检查点阻断应答者个体的微生物群移植都能够促进IFN-I途径、改善抗肿瘤反应、加强疗效。这项研究填补了微生物群如何调节肿瘤内单核吞噬细胞的空白。该研究揭示了微生物群与先天免疫细胞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以及微生物群形成肿瘤微环境先天免疫以调节抗肿瘤免疫的机制,为利用微生物群进行癌症治疗带来了启发。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1.09.019
  • 第七届P4肿瘤精准医疗大会定档12月北京,热议肿瘤早筛/诊断,药物转化/开发!
    P4 2023(第七届肿瘤精准医疗大会)将于2023年12月7-8日(周四-周五)在北京隆重升级上线,作为精准定位于肿瘤精准领域的年度专业品牌盛会,本届会议将继续邀请1000+来自肿瘤精准领域的监管、诊断、药企、科研、临床各界专家与从业人士,聚焦以下行业焦点内容,展开丰富交流:肿瘤的精准医疗离不开筛查/诊断技术的发展,那么当行业大踏步进入临床试验、注册申报、商业化落地阶段,如何应对“院内”市场存量增长乏力,院外LDT试点医疗,如何加速细则规划化落地,如何加速推进早筛/诊断产品临床/注册等,早筛/诊断技术产品还有哪些可行的商业化路径?诊断/检测技术如何切实转化以推动临床精准诊疗?等等已成为行业亟需探讨的方向。另一方面,我国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已获得蓬勃发展,在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等多个领域全面开花,然而同时我们也看到,国内企业在创新靶点开发及差异化满足临床需求等方面还有待提升,如何利用精准检测技术发现更多新靶点?如何进一步寻找更高质疗效标志物加速药物转化?如何更高效协同伴随诊断获得更高临床成功,面对耐药痛点,ADC/联合疗法等还有哪些创新思路?转化医学与合成致死/不可成药/细胞疗法等新兴疗法进展如何?等等也是众多行业专家关注要点。大会将深度探讨行业痛点与年度热门议题,与行业专家共探讨肿瘤精准医疗最新法规、早筛/诊断技术革新与商业化路径、免疫疗法/靶向药物精准开发、临床精准用药/诊疗之路!扫码了解更多详情9月28日前,为感谢行业同仁对P4一直以来的大力支持,特面向P4的往届参会嘉宾与参展企业,开放惊喜参会/参展折扣!详情欢迎联系组委咨询:13122785593(微信同号)~~~大会框架~~~12月7日肿瘤早筛精准诊断论坛-技术革新/标志物发现/规范与产品落地/商业化模式探索早筛早诊会场单癌/多癌/泛癌种早筛最新进展/商业化模式良恶性鉴别技术革新/产品落地临床科研/科研转化会场应用单细胞/时空等多组学技术/类器官/AI等前沿方法发现诊断新型标志物/肿瘤学临床科研与科研转化肿瘤创新靶向/免疫药物论坛—生物标志物/转化医学/伴随诊断协同靶点发现及更高临床成功率ADC/XDC/新型靶向会场生物标志物研究与ADC/XDC转化开发ADC/XDC开发中的伴随诊断考量多抗/CGT/新兴免疫会场双多抗/细胞疗法与转化医学/伴随诊断新型ICLs/基因疗法中的标志物研究/伴随策略12月8日主会场一监管/政策解读与指导MRD临床应用病理诊断/标志物临床规范...主会场二监管/政策解读与指导联合疗法最新探索靶向/免疫药物新靶点转化~~~谁来参会~~~25% 体外诊断、第三方检验机构:液体活检、基因检测/测序服务企业25% 药企:肿瘤免疫/靶向等药物企业12% 医院:肿瘤诊疗相关临床专家10% 肿瘤诊断/药物研究相关科研院所8% 上游试剂耗材/仪器设备提供方8% Biomarker/动物模型/伴随诊断等药企研发服务供应方5% 注册申报咨询/实验室搭建/数据服务等其他服务供应方4% 体外诊断/药物研发所属法规监管机构3% 其他~~~论坛亮点~~~肿瘤早筛/精准诊断论坛一技术革新/标志物发现/规范与产品落地/商业化模式探索《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技术规范》解读及IVD临床试验指导“消费医疗"模式--肿瘤早筛的可行商业化探索代谢组/蛋白质组学等技术下的泛癌种早筛最新进展MRD的临床应用及LDT探索进展单细胞维度下的肿瘤异质性/肿瘤微环境研究与转化表观遗传学/多组学与MRE下的癌症精准诊疗圆桌讨论:肿瘤早筛产业推进和商业化落地前路在哪?• IVD注册申报规范化与挑战• LDT进展及规范化指导• 商业模式选择考量:ToH、ToB(体检中心)、ToG和ToC等• 出海肿瘤基因检测/测序中原料解决方案相关PCR/测序等仪器及相关解决方案助力肿瘤精准检测三代/单细胞测序/组学等临床科研解决方案相关。MRD等标志物/基因突变检测临床/临床科研解决方案相关病理图像/材料/软件等临床/临床科研解决方案相关..更多肿瘤创新靶向/免疫药物论坛—生物标志物/转化医学/伴随诊断协同靶点发现及更高临床成功率生物标志物精准指导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发最新案例解析《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对于药物-伴随开发的指导解读安全性biomarker研究与更优毒素选择策略肿瘤特异性靶点ROR1与biomarker研究下的ADC临床转化泛KRAS抑制剂靶向药物精准临床开发最新案例USP1抑制剂-新星合成致死靶点及标志物研究IO+ADC联合疗法开发转化及策略考量双免疫联合疗法转化进展及biomarker研究CAR-T细胞治疗的biomarker研究与临床转化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及基因疗法临床转化圆桌讨论:伴随诊断在新药研发临床试验中的价值及药械合作开发CDX的路径和难点圆桌讨论:如何利用转化医学/生物标志物研究提高药物开发/临床试验成功机会?PDX/动物模型在肿瘤新药转化/精准用药等方面的应用类器官/基因检测解决方案助力肿瘤药物靶点发现/筛选与转化质谱/时空等多组学等技术助力新药生物标志物发现/验证与转化伴随诊断开发相关策略助力新药临床成功..更多~~~部分在邀讲者单位~~~肿瘤早筛/精准诊断论坛CMDE器审中心、国家临检中心、中检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日友好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诺辉健康、燃石医学、世和基因、鹍远生物、泛生子、和瑞基因、华大数极、基准医疗、思勤医疗、觅瑞、路胜生物、思勤医疗、海普洛斯、迪安诊断、武汉艾米森...肿瘤创新靶向/免疫药物论坛CDE药审中心、人遗办、BMS、罗氏、诺华、礼来、阿斯利康、辉瑞、默沙东、拜耳、武田、BI、第一三共(中国)开发总部、恒瑞医药、荣昌生物、复星医药、复宏汉霖、康方生物、信达生物、百济神州、宜明昂科、普方生物、科伦博泰、浙江新码、石药集团、华东医药、百利天恒、应世生物、百力司康、传奇生物、科济药业、药明巨诺、乐普生物、礼新医药、智康弘义、迪哲医药、炎明生物、新契生物、和黄医药、泽璟制药、劲方医药、轩竹生物、同宜医药、索元生物、合源生物、君实生物、基石药业、新景智源、再鼎医药、康宁杰瑞、和铂医药、科望医学...届重磅嘉宾(部分)赞助火热进行中!论坛开放特装展位,主题演讲、卫星会、晚宴赞助,插页广告,吊绳&名卡、手提袋、瓶装水、椅套广告等多种形式、全方位供您展示肿瘤精准“诊+疗”产品与技术!详情欢迎咨询:180 1793 9885(同微信)嘉宾火热征集中!演讲摘要/论文投稿,经组委评估并确认的嘉宾将享受以下福利:• 获得一张免费全程参会证;• 会议期间午餐券、嘉宾招待晚宴;• 在会议期间专享演讲嘉宾休息室;• 组委会官方宣传与推广。投稿邮箱:p4china@bmapglobal.com扫码了解更多详情9月28日前,为感谢行业同仁对P4一直以来的大力支持,特面向P4的往届参会嘉宾与参展企业,开放惊喜参会/参展折扣!详情欢迎联系组委咨询:13122785593(微信同号)媒体合作康硕成 Connor Kang电话:13122785593(微信同号)邮箱:p4china@bmapglobal.com网站:www.bmapglobal.com/p4china2023
  • 2021国际肿瘤精准医疗大会
    论坛官网:www.bagevent.com/event/7265277?bag_track=instrument 2021年10月22-23日,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上海商图信息BIOMAP主办,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体外诊断(IVD)分会合作支持的P4 China 2021 第五届国际肿瘤精准医疗大会将在北京市朝阳区悠唐皇冠酒店盛大召开。 集院士权威/临检中心/中检院监管/肿瘤临床/领先诊断产业/精准药企专家等50余位重磅嘉宾出席会议,围绕肿瘤精准诊疗,从防到诊到治,从早期筛查、分期分型,预后检测、伴随诊断、生物标志物、精准免疫/靶向药物开发及转化等方面,展开深入的探讨分享!参会群体:体外诊断所属法规监管机构(卫健委/药监局/中检院等)专家医院:肿瘤临床/病理/药理/科研/转化等专家药企:肿瘤免疫/靶向药物企业转化医学/医学/生物标志物/临床转化等专家体外诊断/第三方检验机构:液体活检、基因检测/测序服务企业技术研发、医学等专家肿瘤诊断防治相关协会、园区、科研院校(生命科学、药学PI/转化)专家上游仪器设备开发制造企业与试剂耗材企业实验室设备、数据服务、投资/咨询机构其他A会场 肿瘤早筛/辅助早诊/分型/预后等技术创新与应用DAY1(10月22日)DAY2(10月23日)解读最新申报注册合规政策及临床建议跟进最新单细胞/RNA测序筛诊技术应用跟进肿瘤筛查诊断发展前景及市场机遇解析MRD/MSI等检测及产品开发评价学习创新早筛标志物/方法前瞻性研究等前沿进展探讨肿瘤分型/预后等标志物检测及技术革新聆听肿瘤早筛/辅助诊断的液体活检革新技术了解多组学/免疫组学/质谱等新兴检测技术聆听肿瘤早筛/辅助诊断的液体活检革新技术了解多组学/免疫组学/质谱等新兴检测技术【A会场部分精彩议题抢先看】• 最新医疗器械监管条例下:LDT合规化解读• HRD临床检测应用及标准化进展• 肺癌微小残留病灶临床检测应用及意见• 多组学液体活检技术在肝癌早检中的应用探索• 圆桌讨论:肿瘤早筛/早期检测技术开发落地的挑战与机遇几何?......更多精彩议题咨询组委会:180 1793 9885(同微信)A会场已确认嘉宾(嘉宾阵容持续更新中)李金明,国家卫健委临床检验中心研究员黄杰,中检院体外诊断试剂检定所非传染病诊断试剂室主任姚树坤,中日友好医院原副院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支修益,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兼宣武医院胸外科首席专家姜艳芳,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基因诊断中心主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秘书长于津浦,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分子诊断中心主任范建兵,基准医疗创始人兼CEO(TBD)邵阳,世和基因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贾士东,慧渡医疗创始人兼董事长姜傥,迪安诊断高级副总裁,董事汪笑男,世和基因创始人、首席技术官吴琳,和瑞基因CTO揣少坤,燃石医学COO汪宇盈,华大数极CTO阮力,厦门艾德生物副总经理、技术总监于晓天,诺辉健康医学总监刘晓,泛因医学创始人阎灼辉,浚惠生物创始人兼CEO董增军,鲲鹏医疗投资合伙人,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何逖,吉凯基因医学检验事业部总经理张开山,杭州华得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薛良,格诺生物研发副总裁范万鸿,杭州华得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临床医学总监曹振,翌圣生物NGS研发总监王玉萍,碧迪医疗生物科学,单细胞多组学应用经理董天晖,纳昂达生物科技NGS产品经理B会场 肿瘤创新药物疗法与标志物/伴随研究的精准开发转化联合策划人:杨宏钧,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名誉主任DAY1(10月22日)DAY2(10月23日)探讨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免疫/靶向药物开发案例学习伴随诊断检测标准/产品开发与药物转化学习最新免疫疗法/免疫联合及标志物研究进展解锁伴随诊断模式下的药物精准临床及转化剖析通路/靶点研究以加速靶向药物转化分析生物标志物与细胞疗法/联合与双抗开发探索探索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药物精准临床开发转化深挖基因检测与超个性化免疫疗法药物开发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专场姚树坤,中日友好医院原副院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杨宏钧,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名誉主任李为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临床医学院院长王向东,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临床医学研究院首席专家,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姜艳芳,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基因诊断中心主任于津浦,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分子诊断中心主任董增军,鲲鹏医疗投资合伙人,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B会场部分精彩议题抢先看】• 新型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究新进展• 生物标志物/伴随诊断加速肿瘤免疫药物研发——MSI/TMB开发案例• RET变异与普拉替尼精准开发案例• PARP抑制剂及联合疗法中的生物标记物与伴随诊断开发• 圆桌讨论:临床视角—肿瘤创新药物疗法及伴随诊断精准开发转化应用......更多精彩议题咨询组委会:180 1793 9885(同微信)B会场更多已确认嘉宾(嘉宾阵容持续更新中)贺福初,中国科学院院士石远凯,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叶斌,盛诺基医药临床生物标志物与药物开发副总裁殷晓璐,阿斯利康精准医学部中国区负责人苏欣莹,辉瑞转化医学负责人李培麒,基石药业早期开发副总裁李懿,广东香雪精准医疗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兼CSO,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研究员罗文,杭州索元生物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华烨,烨辉医药创始人兼CEO邹灵龙,复宏汉霖生物分析科学部副总经理(TBD)张韵,百济神州临床生物标志物总监王钧源,葆元医药联合创始人兼CEO覃灏,阿斯利康精准医学中国诊断发展部分子诊断副总监鲁丽敏,默沙东中国研发中心生物标志物研究副总监转化医学专家,天境生物胡志远,北京中科纳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教授王涛,瑞普基因副总经理兼CTO陈初光,北京阅微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始人苏小凡,裕策生物高级副总裁兼裕泰抗原事业部总经理张宪,世和基因集团首席医学官茅新如,燃石医学药企合作高级总监高嵩,罗氏诊断中国生命科学副市场总监现在四人报名立享75折团购优惠论坛官网:www.bagevent.com/event/7265277?bag_track=instrument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报名【更多福利优惠】10月10日前报名注册P4 China 2021赠送GMR 2021免费参会票一张(不含餐)票数有限,先到先得!详情可查看官网链接:https://www.bmapglobal.com/gmr2021 即日起同时参加P4 China 2021 & IGC 2021可享受联动票8折优惠详情可查看官网链接:https://www.bmapglobal.com/igc2021 更多论坛资讯欢迎咨询P4组委会:电话:180 1793 9885(同微信)邮箱:p4china@bmapglobal.com网站:www.bagevent.com/event/7265277?bag_track=instrument
  • 肿瘤免疫治疗出新,国产CAR-T加速发展
    p    strong 在日益增长的病患需求、不断推进的监管制度和大量资金投入研发及合作 的情况下,国内的细胞治疗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形成了近百家不同规模的公司。南京传奇生物的 CAR-T 疗法获得国内首个按药物申报的临床批 件。截至 2018 年 5 月,另有 13 家企业的 19 个 CAR-T 项目临床申请获得 CDE 受理,绝大多数都是以 CD19 为靶点。预计未来 3-5 年,国产 CAR-T 产品将陆续上市。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46, 208, 80) font-size: 18px " strong 1CAR-T 细胞免疫疗法简介 /strong /span /p p   CAR-T 细胞免疫疗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指的是嵌合抗原受体T 细胞免疫疗法,是细胞免疫疗法的一种,也是目前临床上较为有效的治疗恶性肿瘤的方式之一。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1.1 治疗原理及特点 /strong /span /p p   CAR-T 的治疗原理是从肿瘤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出自身T 细胞,通过基因转导的方法,将能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的CAR 结构转入T 细胞,体外扩增培养后,回输患者体内,杀伤具有相应特异性抗原的肿瘤细胞。细胞免疫治疗的本质上是通过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对病变组织进行攻击,故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潜在的毒副作用相对更可控。因输入的免疫细胞可在患者体内增殖,故治疗的持久性也更有保障。 /p p   CAR-T 细胞免疫治疗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靶向性、杀伤性和持久性,在治疗血液肿瘤方向有突破性进展,并且正在尝试用于实体瘤,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99" height=" 329" title=" 1.jpg" style=" width: 483px height: 271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1fd05cef-9bc0-4bff-a36c-eee6bbbcc17b.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1.2 较传统疗法优势显著 /strong /span /p p   传统肿瘤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放化疗、小分子靶向药物、单抗药物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手术切除仅对早期患者有效,若癌细胞转移则效果不佳 放化疗较普遍,但选择性差,对正常组织损伤大 靶向药物(包括小分子和单抗)综合疗效较好,毒副作用相对较小,但也面临刺激肿瘤细胞基因变异、产生药物耐受性等问题。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效迅速,但往往供体选择困难,且术后易发生排斥反应。细胞免疫疗法是肿瘤治疗最前沿领域,临床数据显示,相较其它肿瘤治疗方法,CAR-T疗法具备以下多方面优势: /p p   更“精准”:由于CAR-T 细胞是应用基因修饰病人自体的T 细胞,利用抗原-抗体结合的机制,能克服肿瘤细胞通过下调MHC 分子表达以及降低抗原递呈等免疫逃逸。 /p p   更“灵活”:CAR-T 既可以利用肿瘤细胞的蛋白质抗原,又可利用肿瘤细胞的糖脂类非蛋白质抗原,扩大了肿瘤抗原靶点范围。 /p p   更“广谱”:鉴于很多肿瘤细胞表达相同的肿瘤抗原,针对某一种肿瘤抗原的CAR基因构建一旦完成,便可以被广泛利用。 /p p   更“持久”:通过基因工程修饰可在CAR-T 结构中加入促进T 细胞增殖与活化的基因序列,能保证T 细胞进入人体后还可以增殖。CAR-T 细胞具有免疫记忆功能,可以长期在体内存活。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446" title=" 2.jpg" style=" width: 493px height: 351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c44d0e48-640d-4d87-9054-338c3dffc0d7.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1.3 目前上市产品 /strong /span /p p   2017 年,FDA 批准了2 个CAR-T 产品上市:,诺华的CAR-T 疗法Kymriah(Tisagenlecleucel,CTL019)、,Kite Pharma 的CAR-T产品Yescarta。2 个产品具有类似的结构。首先,都以CD19 蛋白为靶点。CD19在B 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瘤中广泛表达,是CAR-T 技术研究相对成熟也是研发最热门的靶点 其次,皆为第二代CAR-T,相比第一代多了细胞内共刺激分子,有利于增强抗肿瘤活性,且CAR-T 细胞的增殖性和持久性都更强。第二代CAR-T 有较多的临床数据支持,稳定性高且技术工艺较为成熟,是目前的主流技术。未来,随着新结构在临床上的试验推广及生产工艺的改进,第三代、第四代CAR-T 产品更为优良的疗效值得期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99" height=" 427" title=" 3.jpg" style=" width: 486px height: 360px float: non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8416a160-d7d6-4d7d-9f6a-6e60bfaaed4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562" title=" 4.jpg" style=" width: 497px height: 46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c8e275bc-1e64-418b-a365-6e3c1b95babd.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46, 208, 80) font-size: 18px " strong  2国内外研发动态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2.1 CAR-T /strong /span /p p   2017 年,CAR-T 研究进入白热化阶段,主要由欧美制药企业引领。其中,诺华、Kite Pharma和Juno Therapeutics 是该领域的三只领头羊,无论从产品研发、临床研究还是学术推广上都有较为深厚的积淀。 /p p   诺华和Kite Pharma /p p   诺华和Kite Pharma 处于全球CAR-T 研发第一梯队,分别上市了全球首个和第二个CAR-T产品,在肿瘤免疫治疗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两个企业均就已在美获批的适应症向欧洲EMA 提交了Kymriah 和Yescarta 的上市申请,且就诸多其他适应症积极开展临床试验,若实验进展顺利,预计未来5 年可获批治疗其他多种类型肿瘤。同时,两家公司也在开发针对其他靶点的CAR-T 产品(见表2),主要是以BCMA 为靶点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均处于临床I 期。 /p p   Juno 和Celgene /p p   Juno Therapeutics 致力于肿瘤细胞免疫研究,是该领域的先驱公司之一,其JCAR015 进度靠前,本有希望成为第一款获批的CAR-T 产品。但在2016 年7 月和11 月,相继有3名和2 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在接受JCAR015 治疗的II 期临床试验时,因神经毒性引发的脑水肿死亡,临床试验叫停。在经历了几个月的研究分析后,公司并没能找到确切的原因,因此于2017 年3 月正式宣布放弃JCAR015。竞争对手诺华和Kite Pharma 获得领先。尽管JCAR015 出师未捷,Juno 的CAR-T 研发管线依然十分丰富。同样以CD19 为靶点治疗非霍基金淋巴瘤的还有2 个产品-JCAR017 和JCAR014,均处于临床I 期。不同于JCAR015 使用CD28 作为共刺激结构域、逆转录病毒作为表达载体(类似Kite Pharma 技术),JCAR017 和JCAR014 均以4-1BB 和慢病毒作为共刺激结构域和表达载体(类似诺华技术)。JCAR017 治疗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DLBCL)的I 期临床数据显示,3 个月和6 个月内,分别有74%和50%的患者得到完全缓解,且3 级或以上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症和神经毒性的发生率仅为1%和14%,安全性良好。公司计划于2018 年提交上市申请。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2.2 未来的发展方向-新靶点、新适应症 /strong /span /p p   目前,以CD19 为靶点的CAR-T 产品研究相对较深入,已上市的2 个产品均是以CD19为靶点治疗血液肿瘤。全球来看,CAR-T 的研发管线迅速扩张,既包括新靶点的探索,如BCMA、CD123、CD33 等 也包括新适应症的拓展,如由血液肿瘤向实体瘤进阶。全球已有多家公司的项目推进到了临床阶段,预计未来将陆续有针对不同肿瘤的CAR-T 产品问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410" title=" 5.jpg" style=" width: 491px height: 32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4e49703d-75a2-4d35-bb6b-c2870d4805eb.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2.3 国内发展逐渐步入正轨 /strong /span /p p   伴随CAR-T 在国际上的快速发展,我国细胞免疫疗法也大致经历了宽松放开(第一阶段)、“魏则西”事件后的短暂停滞(第二阶段)以及现在的大浪淘沙、行业洗牌(第三阶段)。行业有望向有序、规范、健康的方向稳步前进。 /p p   第一阶段-全面放开、秩序混乱(2016 年以前) /p p   由于CAR-T 疗法具有特殊性,不同于常规药物,2009 年卫生部将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纳入可进入临床研究和应用的第三类医疗技术管理。由于监管体制相对宽松,部分医疗机构科室在没有经过卫计委批准的情况下,纷纷开展免疫细胞治疗项目,各种形式的临床试验和临床应用项目迅速增加。 /p p   第二阶段-紧急叫停、举步维艰(2016 年) /p p   2016 年4 月,“魏则西”事件经过媒体宣传持续发酵,在社会上造成巨大影响,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的滥用引起监管部门高度重视。5 月,卫计委召开关于规范医疗机构科室管理和医疗技术管理工作的电视电话会议,明确要求所有类型的免疫细胞治疗技术停止应用于临床治疗,仅限于临床研究。包括CAR-T 在内的免疫细胞治疗在国内进入停滞期。 /p p   第三阶段-有序放开、步入正轨(2017 年至今) /p p   2016 年12 月,CDE 发布了关于《细胞制品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的通知,根据征求意见稿,细胞制品未来将按药品评审原则进行处理。2017 年12 月,《细胞治疗产品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发布,提出了细胞治疗产品从早期研发到生产、从药学研究、非临床研究,到临床研究阶段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和基本要求,初步规范了细胞治疗产品的研究、开发与评价方法,未来仍将逐步完善、细化与修订。指导原则框架和内容科学合理,符合细胞治疗产品作为药品研发的规律,这是行业的大洗牌,促使提高产业门槛和监管力度,一方面让缺乏核心技术、不符合水准的企业自行淘汰,另一方面鼓励合格研发机构的细胞治疗产品申报,进一步推动我国细胞治疗药品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152" title=" 5.1.jpg" style=" width: 495px height: 113px float: non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18ae45ad-cc46-4854-8c54-66f7f765c8e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98" height=" 283" title=" 6.jpg" style=" width: 494px height: 234px float: non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db24ffdf-043d-43cc-b801-acf17ea03adc.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2.4 中国位列第一梯队,热门靶点竞争激烈 /strong /span /p p   在全世界范围内,CAR-T 疗法的临床试验正在大幅增加。美国是开展CAR-T 临床试验最早的国家,据Clinic Trail.gov 的统计数据,截至2017 年4 月,美国登记开展CAR-T 临床研究达165 项,居全球首位。中国紧跟其后,共计登记开展了158 项CAR-T 研究,数量上仅次于美国,超过全球注册总数的40%,并呈逐年递增趋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98" height=" 370" title=" 7.jpg" style=" width: 482px height: 309px float: non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6f2fbe2f-9c36-45ff-a858-597e856407cb.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8.jpg" style=" float: non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ffcb942b-2dc6-4520-af66-5d8f6e18165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9.jpg" style=" float: non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3d4e9c0b-e584-4788-a0ab-c6ed48799147.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靶点决定适应症,从适应症上看,有75%的在研CAR-T 项目拟用于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肿瘤,仅有小部分的在研项目针对肝癌、肺癌等实体肿瘤,与美国在研CAR-T 项目的适应症分布也非常类似。这是因为在早期的临床试验中,CAR-T 仅被证实可以显著改善晚期血液肿瘤患者的预后,但在实体瘤上的突破直到近几年才有所进展,各种实体瘤是CAR-T 继血液肿瘤之后的重要发展方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 img width=" 599" height=" 219" title=" 10.jpg" style=" width: 509px height: 188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8fda02ba-f729-41c9-9a59-ef7087882217.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2.5 多个产品临床申请获得受理,3个纳入优先审评 /strong /span /p p   在日益增长的病患需求、不断推进的监管制度和大量资金投入研发及合作的情况下,国内的细胞治疗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形成了近百家不同规模的公司,且有多家已建立产业化基地,覆盖了从细胞存储到细胞制剂制备、细胞治疗技术研究等各方面。CAR-T 细胞治疗在技术上愈发成熟、安全、高效,制备工艺和临床使用规程也将更加标准化、自动化、精准化。临床申报方面,南京传奇生物的CAR-T 疗法获得国内首个按药物申报的临床批件。截至2018 年5 月,另有13 家企业的19个CAR-T 项目临床申请获得CDE 受理,绝大多数都是以CD19 为靶点。预计未来3-5 年,国产CAR-T 产品将陆续上市。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99" height=" 425" title=" 11.jpg" style=" width: 498px height: 352px float: non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4875bb32-e1ed-415f-a32d-196db2b1463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290" title=" 12.jpg" style=" width: 494px height: 240px float: non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ed2c137f-3bba-4617-be9f-6b81cd20fdb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204" title=" 13.jpg" style=" width: 487px height: 161px float: non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254aa5be-19df-448a-bba2-52818afd313b.jpg" / /p p   目前CAR-T 是肿瘤精准治疗的热点前沿领域,国内有近百家不同规模的公司都在从事自主或合作研发,未来免疫细胞治疗将成为一片红海市场,最早上市的产品可占有抢占市场的先发优势。若能领先外资企业产品在国内上市,更有利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然而目前CAR-T 细胞制备仍然依赖传统的人工操作,细胞质量和稳定性都难以保证,疗效也会因此大打折扣。CAR-T 按照药物申请上市,必然要通过生物制品质量控制,可预见自动化生产是未来的大趋势,一方面可满足监管机构对药品制备的要求,另一方面便于实施工艺优化,在大规模产业生产条件下(如数百上千份)降低生产成本,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p p & nbsp /p
  • 珀金埃尔默助力肿瘤治疗创新|7月24日昆明国际肿瘤研究论坛
    肿瘤治疗已有250多年的历史。自传统的化疗起,肿瘤治疗经历了传统化疗/放疗时代,基于小分子和抗体的靶向药时代,肿瘤免疫治疗时代,和当下的精准医疗时代。与此同时,珀金埃尔默一直致力于——“为了更健康的世界,不断创新”,从传统化疗/放疗-基因组学-高通量筛选-单细胞组学-生物制药多个方向全面助力肿瘤治疗创新之路。在此,我们盘点肿瘤治疗历史的大事件,并从应用角度介绍珀金埃尔默对肿瘤治疗的贡献。传统治疗传统治疗兴起于90年代,主要包括手术切割,放射疗法和化学治疗等。通过近三十年的努力,美国于1937年建立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CI) 用于开展肿瘤研究,深入了解肿瘤发病原因并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案。同年, Richard Perkin 和 Charles Elmer 合伙创建珀金埃尔默(PerkinElmer)并涉足分析仪器领域,推出原子吸收光谱仪用于追踪顺铂类化疗药物的摄取。PerkinElmer 于1987年推出首个商业化PCR系统Perkin-Elmer Cetus DNA Thermal Cycler,助力分子克隆研究。尽管近年来新的抗癌疗法不断涌现,传统疗法依然是当下肿瘤治疗的中流砥柱和一线手段。基于传统疗法,我们致力于耐药研究和联合用药等方向的前沿应用,如单细胞ICP-MS联合高内涵在单细胞组学水平研究肿瘤耐药机制[1],基于Alpha技术的高通量筛选则为靶向耐药的联合用药治疗方案打下基础(下图)[2]。图片源自文献:Cell. 2019 Jun 27 178(1):152-159.e11.靶向治疗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分子研究,包括针对癌症相关基因如P53和HER2基因的鉴定和克隆,为靶向药物开发打下了基础。1997年罗氏Roche药厂研发靶向CD20的利妥昔单抗(Rituximab)成为首个获批的单克隆抗体。次年著名的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在美国获批,用于 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曲妥珠单抗的获批显著提升治疗效果的同时,也极大的推动针对乳腺癌的靶向治疗开发。2001年FDA批准首个激酶抑制剂格列卫(Imatinib mesylate),标志着肿瘤治疗进入靶向治疗时代。针对含有费城染色体融合基因 (BCR-ABL)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病人,格列卫治疗可达到惊人的90%反应率,并能做到对疾病的持久控制。2001年也同时见证了首个Magic bullet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s ,ADCs)的获批。与后期兴起的免疫治疗不同,ADCs在病人免疫系统受损的情况下依然能发挥抗癌效果。随着格列卫的获批,多种著名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尤其是激酶抑制剂进入抗癌市场[3]。同时,珀金埃尔默的小动物产品线也发挥活体成像的优势,助力多个小分子药物获批,其中包括由舒尼替尼(Sunitinib)和尼罗替尼(Nilotinib)。除了激酶抑制剂外,珀金埃尔默的活体成像平台也参与了首个,也是目前唯一获批的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Bortezomib)的研发。图片源自文献:Trends Pharmacol Sci. 2015 Jul 36(7):422-39.针对靶向治疗,珀金埃尔默参与了多个领域的进展。在基因水平研究,GeneAmp Thermo Cycler和ABI PRISM 310 Genetic Analyzer可用于分析描述BCR-ABL[4]。在激酶抑制剂研究领域,1998年我们推出了均相免疫检测LANCE平台,并进一步在2006年推出LANCE Ultra 平台,专注体外激酶活性筛选,除了分子水平外,我们的激酶解决方案还涵盖了细胞和活体水平研究,例如新一代TRK抑制剂研究的案例[5]。同时,我们一直致力于高通量药物筛选及药物研发应用,推出行业金标准多模式读板仪Envision和高内涵成像分析平台Opera 和Operetta,以及对应的试剂耗材和移液工作站平台,并在今年收购拥有HTRF® 免疫检测技术的生命科学领域尖端企业Cisbio Bioassays,以加速药物筛选、靶向药物发现和联合用药研究[6]。图片源自文献:Nat Biotechnol. 2009 Jul 27(7):659-66.肿瘤免疫新兴的肿瘤免疫主要包括两个大板块: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肿瘤免疫治疗和以CAR-T疗法为代表的免疫细胞治疗。除此之外,免疫疗法还包括个性化肿瘤疫苗,溶瘤病毒和改造抗体例如BITE等。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靶向细胞毒性T细胞抗原-4(CTLA-4)的伊匹单抗(Ipilimumab,Yervoy)成为首个获批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并开启了肿瘤免疫时代。2014年同时见证了两款靶向PD-1的肿瘤免疫治疗明星药: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 Keytruda,K药)和欧狄沃(Nivolumab, Opdivo,O药)的成功上市。值得一提的是,珀金埃尔默的DELFIA平台参与了O药的体外研发过程中的ADCC检测[7]。肿瘤领域免疫治疗带来的里程碑式的突破也让两位先驱 James P. Allison 和Tasuku Honjo,摘得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桂冠。在他们的研究成果中,不乏看到珀金埃尔默的身影。例如,我们的核酸解决方案协助Tasuku Honjo研究PD-1激活机制[8]。在解析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研究过程中,James P. Allison作为MD Anderson癌症中心的一线科学家,多次使用多光谱组织病理成像系统进行肿瘤免疫微环境全景分析[9-10]。图片源自文献:NatRev Drug Discov. 2018 Dec 17(12):922.在细胞治疗领域,2017年由诺华推出的首个CAR-T细胞疗法Kymriah™ 的获批上市无疑是一针强心剂,激励肿瘤治疗方向细胞疗法的研发投入。当下,在肿瘤治疗领域,细胞治疗增长最为迅猛,成为最火热的研发管线[11]。靶向包括CAR-T和CAR-NK在内的细胞治疗,我们同样提供多个维度的金标准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体外水平的细胞功能评价[12]和体内水平研究[13]。在细胞功能描述上,我们支持细胞因子检测、细胞增殖追踪和基于高内涵以及多模式检测平台细胞杀伤效力评价。在体内水平研究,强大的IVIS活体成像平台则可协助监测体内肿瘤进展以及追踪免疫细胞体内的分布和迁移[14]。进一步在组织水平,多光谱组织病理成像系统则可通过其多标和成像优势深入解析细胞治疗对肿瘤免疫微环境带来的变化[15]。精准医疗肿瘤治疗的变革的背后也贯穿着精准医疗的演化。精准医疗(Precision Medicine)于2011年首次被定义,并因2015年精准医疗计划(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的宣布成为覆盖全球的热门话题。在2016年的美国国家癌症射月计划(Cancer Moonshot)中再次强调利用精准医疗进行药效预测。同年中国也正式启动精准医疗计划,并将其列为国家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图片源自文献:Comprehensive Medicinal Chemistry III 2017, Pages 388-415虽然从定义上来看精准医疗不依赖于某个特定的技术平台,但测序技术,尤其是二代测序的兴起对精准医疗的推动不言而喻。在测序技术的引领下,我们已从基因测序时代步入大数据时代。然而,现阶段肿瘤治疗依然难以复制格列卫的临床效果。肿瘤细胞的高度异质性和持续进化能力让基于终点法的测序技术很难有效的预测肿瘤细胞-药物相互作用。与此同时,免疫治疗的成功更是向我们强调了细胞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并将精准医疗推向新的高度,珀金埃尔默主要致力于两个方向开发应用:(1)基于ICP-MS和高内涵等平台的单细胞组学研究和(2)以新兴类器官和病人来源原代细胞为基石的个性化指导用药研发[16-18]。类器官结合了表型筛选和3D水平研究于一体,最大程度提高生理/病理相关性的同时支持中高通量的筛选,为精准用药,肿瘤基因型-药物相互作用研究和样品库制备开辟了新的道路[19]。会议邀请会议时间:2019年7月24日会议地点:恒盛酒店二楼恒盛厅(昆明市龙泉路77号)欲了解更多大会咨询,请点击下面链接http://www.kiz.ac.cn/qt/tzgg/sygg/201906/t20190625_5328203.html参考文献[1]单细胞ICP-MS联合HCS为您揭秘顺铂化疗耐药机制https://mp.weixin.qq.com/s/foZlyjWWXddY5FK0woqy2A[2] Wojtaszek JL, et al. A Small Molecule Targeting Mutagenic Translesion Synthesis Improves Chemotherapy. Cell. 2019 Jun 27 178(1):152-159.e11.[3] Wu P, et al. FDA-approved small-molecule kinase inhibitors. Trends Pharmacol Sci. 2015 Jul 36(7):422-39.[4] Chasseriau J,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ifferent BCR-ABL Transcripts with a Single Multiplex RT-PCR. J Mol Diagn. 2004 Nov 6(4):343-7.[5] 精准医疗案例速递 | TRK抑制剂拉罗替尼开启泛癌种治疗新篇章https://mp.weixin.qq.com/s/-ZjWrUBnj2nqOG6hXBhRuQ[6] Lehár J, et al. Synergistic drug combinations improve therapeutic selectivity. Nat Biotechnol. 2009 Jul 27(7):659-66.[7] Wang C, et al. In Vitro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Anti-PD-1 Antibody Nivolumab, BMS-936558, and In Vivo Toxicology in Non-Human Primates. Cancer Immunol Res. 2014 Sep 2(9):846-56.[8] Freeman GJ, et al. Engagement of the PD-1 Immunoinhibitory Receptor by a Novel B7 Family Member Leads to Negative Regulation of Lymphocyte Activation. J Exp Med. 2000 Oct 2 192(7):1027-34.[9] 2018诺贝尔奖得主James P. Allison桂冠之下的荆棘与赤诚https://mp.weixin.qq.com/s/s773rk2aWrmVP0r5TpUg-Q[10] Jianjun Gao, et al. VISTA is an inhibitory immune checkpoint that is increased after ipilimumab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 Nat Med. 2017 May 23(5): 551–555.[11] Tang J, et al.Trends in the global immuno-oncology landscape. Nat Rev Drug Discov. 2018 Dec 17(12):922.[12] 细胞治疗干货 | 免疫细胞杀伤经典案例https://mp.weixin.qq.com/s/47krDPy-vsxS5AP91T1GDw[13] IVIS视角——回顾2018年Carl H. June教授团队在CAR T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https://mp.weixin.qq.com/s/NMukfK6zcG8foSc7l4q6_w[14] Smith EL, et al.GPRC5D is a target for the immunotherapy of multiple myeloma with rationally designed CAR T cells.Sci Transl Med. 2019 Mar 27 11(485).[15] Ng SSM, et al.Heterodimeric IL15 Treatment Enhances Tumor Infiltration, Persistence, and Effector Functions of Adoptively Transferred Tumor-specific T Cells in the Absence of Lymphodepletion. Clin Cancer Res. 2017 Jun 1 23(11):2817-2830.[16] Snijder B, et al.Image-based ex-vivo drug screening for patients with aggressive ha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interim results from a single-arm, open-label, pilot study. Lancet Haematol. 2017 Dec 4(12):e595-e606.[17] Lee JK, et al.Pharmacogenomic landscape of patient-derived tumor cells informs precision oncology therapy. Nat Genet. 2018 Oct 50(10):1399-1411.[18] Vlachogiannis G, et al.Patient-derived organoids model treatment response of metastatic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Science. 2018 Feb 23 359(6378):920-926.[19] L.Li, et al.P 3D High-Content Screening of Organoids for Drug Discovery. Comprehensive Medicinal Chemistry III 2017, Pages 388-415关于珀金埃尔默:珀金埃尔默致力于为创建更健康的世界而持续创新。我们为诊断、生命科学、食品及应用市场推出独特的解决方案,助力科学家、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解决最棘手的科学和医疗难题。凭借深厚的市场了解和技术专长,我们助力客户更早地获得更准确的洞见。在全球,我们拥有1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于150多个国家,时刻专注于帮助客户打造更健康的家庭,改善人类生活质量。2018年,珀金埃尔默年营收达到约28亿美元,为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一员,纽交所上市代号1-877-PKI-NYSE。了解更多有关珀金埃尔默的信息,请访问www.perkinelmer.com.cn
  • P4 China 2021国际肿瘤精准医疗大会
    论坛官网:www.bagevent.com/event/7265277?bag_track=instrument 2021年10月22-23日,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上海商图信息BIOMAP主办,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体外诊断(IVD)分会合作支持的P4 China 2021 第五届国际肿瘤精准医疗大会将在北京市朝阳区悠唐皇冠酒店盛大召开。集院士权威/临检中心/中检院监管/肿瘤临床/领先诊断产业/精准药企专家等50余位重磅嘉宾出席会议,围绕肿瘤精准诊疗,从防到诊到治,从早期筛查、分期分型,预后检测、伴随诊断、生物标志物、精准免疫/靶向药物开发及转化等方面,展开深入的探讨分享!参会群体:体外诊断所属法规监管机构(卫健委/药监局/中检院等)专家医院:肿瘤临床/病理/药理/科研/转化等专家药企:肿瘤免疫/靶向药物企业转化医学/医学/生物标志物/临床转化等专家体外诊断/第三方检验机构:液体活检、基因检测/测序服务企业技术研发、医学等专家肿瘤诊断防治相关协会、园区、科研院校(生命科学、药学PI/转化)专家上游仪器设备开发制造企业与试剂耗材企业实验室设备、数据服务、投资/咨询机构其他A会场 肿瘤早筛/辅助早诊/分型/预后等技术创新与应用DAY1(10月22日)DAY2(10月23日)解读最新申报注册合规政策及临床建议跟进最新单细胞/RNA测序筛诊技术应用跟进肿瘤筛查诊断发展前景及市场机遇解析MRD/MSI等检测及产品开发评价学习创新早筛标志物/方法前瞻性研究等前沿进展探讨肿瘤分型/预后等标志物检测及技术革新聆听肿瘤早筛/辅助诊断的液体活检革新技术了解多组学/免疫组学/质谱等新兴检测技术【A会场部分精彩议题抢先看】• 最新医疗器械监管条例下:LDT合规化解读• HRD临床检测应用及标准化进展• 肺癌微小残留病灶临床检测应用及意见• 多组学液体活检技术在肝癌早检中的应用探索• 圆桌讨论:肿瘤早筛/早期检测技术开发落地的挑战与机遇几何?......更多精彩议题咨询组委会:180 1793 9885(同微信)A会场已确认嘉宾(嘉宾阵容持续更新中)李金明,国家卫健委临床检验中心研究员黄杰,中检院体外诊断试剂检定所非传染病诊断试剂室主任姚树坤,中日友好医院原副院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支修益,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兼宣武医院胸外科首席专家姜艳芳,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基因诊断中心主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秘书长于津浦,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分子诊断中心主任范建兵,基准医疗创始人兼CEO(TBD)邵阳,世和基因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贾士东,慧渡医疗创始人兼董事长姜傥,迪安诊断高级副总裁,董事汪笑男,世和基因创始人、首席技术官吴琳,和瑞基因CTO揣少坤,燃石医学COO汪宇盈,华大数极CTO阮力,厦门艾德生物副总经理、技术总监于晓天,诺辉健康医学总监刘晓,泛因医学创始人阎灼辉,浚惠生物创始人兼CEO董增军,鲲鹏医疗投资合伙人,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何逖,吉凯基因医学检验事业部总经理张开山,杭州华得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薛良,格诺生物研发副总裁范万鸿,杭州华得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临床医学总监曹振,翌圣生物NGS研发总监王玉萍,碧迪医疗生物科学,单细胞多组学应用经理董天晖,纳昂达生物科技NGS产品经理B会场 肿瘤创新药物疗法与标志物/伴随研究的精准开发转化联合策划人:杨宏钧,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名誉主任DAY1(10月22日)DAY2(10月23日)探讨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免疫/靶向药物开发案例学习伴随诊断检测标准/产品开发与药物转化学习最新免疫疗法/免疫联合及标志物研究进展解锁伴随诊断模式下的药物精准临床及转化剖析通路/靶点研究以加速靶向药物转化分析生物标志物与细胞疗法/联合与双抗开发探索探索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药物精准临床开发转化深挖基因检测与超个性化免疫疗法药物开发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专场姚树坤,中日友好医院原副院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杨宏钧,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名誉主任,帝基生物伴随诊断高级副总裁李为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临床医学院院长王向东,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临床生物信息学研究所所长姜艳芳,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基因诊断中心主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秘书长于津浦,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分子诊断中心主任董增军,鲲鹏医疗投资合伙人,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B会场部分精彩议题抢先看】• 新型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究新进展• 生物标志物/伴随诊断加速肿瘤免疫药物研发——MSI/TMB开发案例• RET变异与普拉替尼精准开发案例• PARP抑制剂及联合疗法中的生物标记物与伴随诊断开发• 圆桌讨论:临床视角—肿瘤创新药物疗法及伴随诊断精准开发转化应用......更多精彩议题咨询组委会:180 1793 9885(同微信)B会场更多已确认嘉宾(嘉宾阵容持续更新中)贺福初,中国科学院院士石远凯,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副主任叶斌,盛诺基医药临床转化医学及开发副总裁殷晓璐,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有限公司精准医学部中国区负责人苏欣莹,辉瑞转化医学负责人李培麒,基石药业早期开发副总裁李懿,广东香雪精准医疗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兼CSO,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研究员罗文,杭州索元生物医药创始人、董事长王正毅,天境生物VP Discovery王景,第一三共(中国)转化医学负责人华烨,烨辉医药创始人兼CEO邹灵龙,复宏汉霖生物分析科学部副总经理(TBD)张韵,百济神州临床生物标志物总监王钧源,葆元医药联合创始人兼CEO覃灏,阿斯利康精准医学中国诊断发展部分子诊断副总监鲁丽敏,默沙东中国研发中心生物标志物研究副总监胡志远,北京中科纳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教授王涛,瑞普基因副总经理兼CTO陈初光,北京阅微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始人苏小凡,裕策生物高级副总裁兼裕泰抗原事业部总经理张宪,世和基因集团首席医学官茅新如,燃石医学药企合作高级总监高嵩,罗氏诊断中国-生命科学部市场副总监现在四人报名立享75折团购优惠论坛官网:www.bagevent.com/event/7265277?bag_track=instrument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报名【更多福利优惠】9月10日前报名注册P4 China 2021赠送GMR 2021免费参会票一张(不含餐)票数有限,先到先得!详情可查看官网链接:https://www.bmapglobal.com/gmr2021 即日起同时参加P4 China 2021 & IGC 2021可享受联动票8折优惠详情可查看官网链接:https://www.bmapglobal.com/igc2021 更多论坛资讯欢迎咨询P4组委会:电话:180 1793 9885(同微信)邮箱:p4china@bmapglobal.com网站:www.bagevent.com/event/7265277?bag_track=instrument
  • 魏则西走了两年,免疫疗法却得了诺奖?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来源:科学网)北京时间10月1日下午5时30分,2018年度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揭晓。今年该奖项颁给了美国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免疫学家詹姆斯· 艾利森(James P. Allision)和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本庶佑(Tasuku Honjo),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抑制免疫调节的癌症疗法,两人将分享900万瑞典克朗的奖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c5ace2f9-8840-4cc3-a4a6-fbc885e6c788.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詹姆斯· 艾利森,美国免疫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他在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获得微生物学学士学位,后又获生命科学博士学位。2014年获生命科学突破奖、唐奖生技医药奖、霍维茨奖、盖尔德纳国际奖、哈维奖、2015年获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本庶佑,日本免疫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日本学士院会员,现任京都大学高等研究院特别教授。他因PD-1、活化诱导胞苷脱氨酶的有关研究举世闻名,曾获得首届唐奖生技医药奖、京都奖以及华伦?阿波特奖等重要荣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有意思的是,2016年两人曾共同获得过复旦大学的“复旦-中植科学奖”,获奖理由是“他们对肿瘤负性免疫调节的抑制治疗方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国内权威专家对该成果的详细解读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Q:请评价一下两位获奖者及其获奖原因?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于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一直以来,这两个重要的检查点基因功能的发现和应用会得奖,大家其实期待已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研究发现这两个免疫抑制基因和背后的科学原理,可以作为药物来治疗癌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尽管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这种方法可以应用于治疗所有的癌症,但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并且目前临床应用发现此方法已经延长了很多患者的寿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为什么会给这两位科学家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因为诺奖只颁给最早发现者,其他人虽也有很多贡献,但不是最早的发现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复旦大学药学院研究员朱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我比较熟悉艾利森,他是非常资深的肿瘤免疫专家,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做T细胞免疫方面的研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上世纪90年代他发现了CTLA-4在T细胞的抑制效应,从此他在这个领域持续耕耘了30多年,至今仍然在积极地研究这个分子。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其实这个分子最初发现时还不被人重视。但随着它的治疗性抗体表现出明确、稳定的疗效,人们才意识到这是一个开创新的成就。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本庶佑是第一个发现PD-1的人,我认为他获奖也是当之无愧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不过PD-1领域的重要研究者很多。但是本庶佑和艾利森一样,都是各自领域的第一个发现者,也都数十年如一日地在耕耘这个领域。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Q:CTLA-4和PD-1到底是干啥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T细胞上有两类已知免疫检查点,PD-1抑制T细胞扩增,CTLA-4削弱其杀伤力并缩短其寿命。本庶佑主要研究前者,艾利森的研究针对后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以后者为例,CTLA-4能够抑制T细胞的活化,而肿瘤细胞能够将CTLA-4锁定,使T细胞失去攻击性,为肿瘤细胞有恃无恐地疯长提供环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艾利森猜想,如果能将CTLA-4与相应的分子通路阻断,是否就能让T细胞对癌症发起攻击?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他们研究开发了一种可以将CTLA-4活性屏蔽的抗体,并将该抗体用于一系列实验中,包括动物实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实验发现,肿瘤细胞受到抑制,实验结果证明了猜想的科学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此项研究发现就像为之前影响肿瘤治疗的一把锁,找到了一把能够开启它的钥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朱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我们的免疫系统天然具有攻击癌症细胞的能力,但是我们的人体系统非常巧妙,同样进化出来一套能够抑制免疫系统的系统,防止免疫系统过度激活,这个里面就包括CTLA-4和PD-1。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如果这个系统没有被很好的抑制,我们就有可能患上一些自身免疫疾病;但如果这个抑制过强,就可能就会无法识别出肿瘤细胞,那么也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Q:癌症免疫疗法经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教授吴向华: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癌症免疫治疗是利用人体的免疫系统,通过增强或恢复抗肿瘤免疫力来杀伤和控制肿瘤的一种新的治疗模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891年美国医生William Coley用链球菌来治疗晚期癌症的研究引领癌症治疗进入了免疫治疗的启蒙时期,科学家们经过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不懈探索,在癌症免疫治疗领域取得了一些里程碑式的进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从1985年生物治疗概念的提出,直到2010年第一个治疗性疫苗的问世,以及2011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继被FDA批准治疗恶性黑色素瘤、肺癌、肾癌、膀胱癌等多种恶性肿瘤,肿瘤免疫治疗取得了飞速发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季加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该研究起源于上世纪末,在研究界属于“新鲜”的研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近几年,免疫疗法治疗肿瘤登上世界舞台,这是肿瘤治疗的进步。这两位科学家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具有原创性研究和进展,这些研究发现对后续的用于肿瘤治疗的免疫疗法具有启迪和推动作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Q:目前肿瘤免疫治疗领域有何进展?主要的研究热点是什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吴向华: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近几年来,在国际免疫细胞治疗领域,基因工程修饰的免疫细胞治疗血液系统肿瘤的临床试验结果令人鼓舞。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另外,基于新抗原的个性化肿瘤治疗性疫苗在初步的临床试验中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效果,进一步推动了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进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肿瘤免疫治疗将发展成为除手术、放疗、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外又一新的有广阔前景的治疗手段。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当前,肿瘤的免疫疗法主要集中在五个领域,细胞因子等生物反应调节剂疗法、抗体及抗体藕连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基因工程修饰的细胞免疫疗法,以及肿瘤治疗性疫苗。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免疫检查点CTL-A4及PD-1的发现及其相应的抗体药物在肿瘤免疫疗治疗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运用非常广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朱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还有一个新兴的领域是免疫联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虽然免疫疗法有很好的效果,但在癌症的综合的响应效率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只有大约百分之二十的癌症病人能够对这种疗法出现响应。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所谓免疫联用,就是通过改善T细胞的生存,改善T细胞的侵润等,以此来提高免疫的疗效。这是未来的免疫治疗发展趋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魏则西在罹患重疾之后,正是因为在百度上搜索了“生物免疫疗法”,误入“莆田系医院”而延误病情,不幸去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朱棣研究员说:“魏则西治疗的失败,第一,其采用的DC-CIK疗法并未获得药监局的上市批准,第二,该疗法在美国临床实验目前全部失败,至今没有获得上市许可;第三,还有其它原因。我并不觉得该疗法是免疫疗法的主流,也不能说明这是肿瘤免疫疗法导致的问题。该事件不能代表肿瘤免疫疗法的发展方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害死魏则西的不是科学,而是那些打着科学旗号坑蒙拐骗、草菅人命的骗子。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这次诺奖出来,会不会再有人标榜着所谓的“诺奖技术”去害人呢? /p
  • 越来越多基于二代测序的肿瘤治疗项目产生的数据在ASCO上发布
    GenomeWeb芝加哥讯 本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会议中展示的研究项目包括了来自于部分研究项目的大量数据,这些研究项目均使用了二代测序技术来指导对肿瘤患者的治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正如之前科学界已报道的那样,NGS panel及更广泛的测序方法可以在很多情况下的少部分(有时是多数)患者中鉴别出与肿瘤有关的基因变异,而这些鉴别出的患者中很大一部分都可能接受基因治疗。进行展示的某几个研究项目还通过NGS数据发现了部分具有可操作突变的患者,这些患者确实地接受了针对这些突变的治疗,很多患者均从这种靶向治疗中受益。 这些数据对于确立NGS相关疗法的临床效用至关重要,对于未对于未来进一步对比基因型疗法与非基因型疗法的实验有重大意义。同时,来自于采用了该方法的开创性研究项目的数据也揭示了这种方法对于病患照顾的影响及产生的效果。本周会议中展示的一项研究是由Sarah Cannon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完成的,该研究记录了靶向NGS的结果,这些实验是SCRI发起的根据患者的基因数据将癌症患者与临床试验进行匹配的研究项目的一部分。 从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研究所共接待了1040名患者,其中936名患者有足以用于测序的肿瘤组织,对这些样品使用了覆盖35种癌症相关基因的靶向热点panel进行了测序。在420名患者中并未发现至少一种突变,即半数患者,而研究团队在100名患者中发现了可操作突变。总的来说,这一患者群体在12天中即在临床医师面前表现出进展。另外,还有206名患者也参与到临床试验中,占了已测序患者的22%,不过超过半数的患者并未通过测序检测到任何突变,还有另外6%的患者被视为具有&ldquo 无法操作&rdquo 的突变。 50名具有可操作突变的患者参与到了特别针对某一个突变的实验中,这一突变是由这一组患者的NGS分析得到的。而另外53名患者则进行了非特异性针对他们的癌症驱动突变的实验。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Todd Bauer告知&ldquo 临床测序新闻&rdquo ,若对于基于NGS的癌症治疗,普遍认为重要的问题是这种方法是否可以鉴别突变,这些突变是否是可操作的,患者是否可利用这些发现进行治疗,这些治疗是否对患者有效,那么SCRI的研究给出的答案则分别是:&ldquo 是的,是的,是的,很难说。&rdquo &ldquo 如果把问题分开来讲,例如,对于PIK3突变,我们发现了90名患者,但只有大概三分之一继续进行了实验。&rdquo Bauer说。&ldquo 为何会发生这种情况?唔,部分患者的病情发展太快,没有接受任何其他治疗。有些患者则需要接受监控,以确定他们是否完成了辅药治疗或在治疗中是否表现稳定。&rdquo 研究人员在会议的海报上分享了部分数据,追踪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接受了针对自身基因突变的治疗的患者与那些未接受的进行了对比。&ldquo 让我们再看一看PIK3,&rdquo Bauer说,&ldquo 海报上显示了两条柱形图,一条紫色一条绿色。紫色柱形图是指接受了相匹配治疗的患者,而绿色是指接受不匹配治疗的,这些柱形图的长度则是研究的平均周数。&rdquo 对具有PIK3突变的患者,不同组在患者接受临床治疗的时间长短上仅表现出很小的差别,接受基因定向药剂的临床治疗的患者平均会进行12周治疗,而接受非定向治疗的患者则会进行11.5周治疗。 对于其他突变,例如KRAS,SCRI实验得到的区别则略大一些&mdash &mdash 基因型定向治疗为12周,而非定向治疗则为8周。而在有BRAF突变的患者中,进行了基因型定向治疗的患者平均治疗时间为29.5周,相比而言服用非定向药物的患者则只有10周。&ldquo 不过实际情况要更加复杂,&rdquo Bauer说。&ldquo 值得警惕的是,我的治疗中多个阶段均为晚期患者,而这些患者无法检测其活力。如果以另外的基因突变为例,例如FGFR突变,情况正好颠倒过来。&rdquo 在这一类突变中,患者群体的数据显示有两名拥有FGFR突变的患者在基因型定向治疗中病情得到了改善,而另一位FGFR突变患者则在非定向治疗中&ldquo 明显好转,&rdquo Bauer说。对于未来,Bauer说他的团体计划继续追踪实验结果。这些结果也会包含在他们的研究项目中,并且还会包含患者可能从别处接受的测序结果的分析,而不仅仅是SCRI提供的35个基因的panel。 其他研究 在会议所展示的另一份海报中,来自多伦多Princess Margaret癌症中心的一个团队展示了他们从结肠癌患者的分子基因图谱得到的研究结果,这些患者均接受了检测23个基因中279种突变的Sequenom panel测序以及覆盖48个基因的Illumina TruSeq cancer panel测序。据研究人员在会议上对CSN所述,团队最开始是使用Sequenom panel来分析患者的分子基因图谱,不过后来又转而仅使用Illumina MiSeq上的TruSeq panel来进行研究。在他们的海报中,研究人员汇报了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参与研究的190名患者。在由Sequenom panel分析的153名患者中,55%的患者具有至少一种癌症突变,而在MiSeq分析中37名参与实验的患者中89%均发现了突变。KRAS突变最为常见,存在于35%的患者中。其他的突变如BRAF、NRAS、PIK3CA、CTNNB1、ERBB2以及EGFR突变等,还有一些其他的突变均仅通过MiSeq panel检测得到。 对于测序结果对患者治疗方案及最终疗效的影响,研究团队到目前为止仅获得了有限的数据。会议上,主要作者Joanne Wing-Yan Chiu告知CSN,迄今为止,在Princess Margaret研究中心接受分子分析的大约240名患者中,仅有大概10位参与到了相应的定向治疗实验中。而在另一份会议摘要中,来自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MD Anderson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分享了他们得自500名晚期癌症患者的数据,这些患者均参与到了一项IRB批准的一期临床治疗中,这一项目是在研究中心的临床癌症疗法部门进行的。通过研究人员的努力,MD Anderson使用了覆盖46个基因的Ion Torrent AmpliSeq panel对保存的肿瘤样本进行了分析。根据研究团队的汇报,在分析的500名患者中,共有293名患者拥有至少一种可检测到的突变。最常见的突变基因为TP53(38%)、KRAS(11%)以及PIK3CA(10%)。根据该团队的研究成果,&ldquo 将患者对应到相应的分子靶向治疗中这一方法已经起步了。&rdquo 另一项研究则提供来自于一系列肿瘤研究的数据,这些研究均为这些研究均为使用Foundation Medicine的FoundationOne癌症测序panel对患者进行分析的研究项目的一部分。该研究项目检测了医师基于FoundationOne测序结果改变治疗方案的比例,同时也监测了这些改变对患者存活率的影响。 根据展示结果,FoundationOne测试结果使得128名患者中有26名患者的医师改变了原本建议的治疗方案,而有69名患者的医师则依然按照原方案对患者进行了治疗,并未根据测序结果而改变。另外33名患者则根据医师的处方没有接受治疗,无论是测试前还是测试后。 根据作者描述,&ldquo 对存活率分析以及研究结果与肿瘤基因图谱间的相关性分析的数据搜集正在进行中。&rdquo 在一项NGS定向治疗的追溯研究中,来自大量社区肿瘤学实验的研究人员报告了在632名接受NGS测试的患者中,360名患者具有可操作的突变。在对这些病例中大概300例进行追溯时,研究团队发现在34%的患者中突变测试结果均指导了治疗方案。 会议上一份来自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癌症研究中心的报告记录了对Ion Torrent AmpliSeq测试结果的追踪,以及额外的DNA及RNA测序。这些实验均是在2012至2014年期间召募的65名患有不同晚期癌症的患者中进行的,其中56名成功地进行了测序。 在该研究项目中,AmpliSeq panel仅在40%的病例中检测到了可操作靶点,而全基因组及转录组数据则可以提供更全面的靶向通路的信息,在70%的病例中提供了&ldquo 很大的信息量&rdquo 。根据研究人员的报道,在30名患者中21名的测序结果为可操作的,这些患者的临床数据均可查看。根据作者描述,8名患者接受了基于他们基因型的治疗,其中6名从这种基因型定向治疗中得到了临床改善。 虽然研究团队写道&ldquo 为确定这种技术的实用性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rdquo ,他们仍然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即相比定向测序panel,全基因组测序可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及额外的临床可操作的数据。
  • PMIO China 第四届中国精准医学与肿瘤免疫治疗峰会通知:助力中国未来精准医疗商业化发展
    聚力新一代免疫治疗/干细胞/溶瘤病毒/基因编辑/伴随诊断的创新突破,助力中国未来精准医疗商业化发展过去10年里,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临床肿瘤学实践逐渐迈入精准医疗时代,中国科研工作者合成一系列具有良好疗效的靶向药物应用于临床。在免疫治疗领域,几十项国内和国际试验,正将PD-1/PD-L1抑制剂推入临床。毋庸置疑的是,肿瘤免疫治疗已经占据了长期风口。随着治疗方案的不断优化,肿瘤免疫治疗正在步入2.0时代——免疫联合治疗时代。但未来挑战仍有多种可能,NGS和ctDNA液体活检等新技术促进生物标志物试验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克服EGFR和ALK TKI耐药的作用机制,解决生物标记物伴随诊断和检测的标准化问题,另外肿瘤异质性等一系列问题仍需医药研发科学家进一步探索和克服。为促进和加强肿瘤免疫治疗及精准医疗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帮助药企解读最新国内外药政法规,审评与监管政策,助力加速企业研发,临床申报与上市,推动中国生物药的产业化发展,GEC Events携手知名行业协会等机构将于2021年8月20-21日在上海召开PMIO China 第四届中国精准医学与肿瘤免疫治疗峰会,邀您一起“ 共话肿瘤免疫,助力精准医疗”。 PMIO 2021将致力于为立足创新前沿、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生物科技公司,制药公司,细胞或基因治疗公司的同仁们提供思想碰撞的舞台,为精准医疗服务技术供应商搭建一站式垂直交流平台。大会将诚邀50位重磅演讲嘉宾,500多位生物医药科研及产业界参会人员共聚一堂,贯穿肿瘤免疫治疗创新药物研发(免疫细胞/干细胞、抗体、疫苗、小分子),前沿疗法的 CMC 药学与工艺开发、探索伴随诊断、基因测序、单分子/单细胞检测技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精准医疗与转化医学的前沿应用和领先实践!将为您带来肿瘤免疫联合疗法创新药、细胞/基因治疗从研发到上市全周期的最新动态与前沿技术,提供高品质交流机会,共同推进中国生物药的商业化发展。有关更多详细信息,请登录网址www.PMIO-summit.com 或联系会务组021-3112-3968,或发送邮件至enquiry@gecgroup.com.cn。大会特色 ● 500+ 专业高层参会代表●100+ 参会机构● 40+ 国际知名演讲嘉宾● 70%+核心市场(肿瘤免疫治疗, 细胞基因治疗, 基因编辑, 二代测序等)参会者● 60%+公司决策层及总监级别以上参会者● 两会合一及4个专题分会场热点话题●2021/22年中国精准医疗与肿瘤免疫治疗行业趋势●免疫治疗药物开发全球合作及未来研发方向●NGS在肿瘤精准免疫治疗中应用●基因测序与大数据应用最新进展●创新液体活检技术的开发与临床应用●新一代免疫细胞治疗技术: 通用性细胞技术, 新生抗原, 新靶点, 新结构●最新欧美CAR-T、TCR-T临床数据及商业化模式●下一代免疫疗法与免疫联合治疗●细胞治疗产业化与降本增效前沿技术●基因治疗, 干细胞, 基因编辑等技术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往届精彩回顾敬请期待PMIO China 2021峰会更多精彩!电话:+86 150 0218 0039邮箱:enquiry@gecgroup.com.cn官网:www. PMIO-summit.com
  • 本周优惠|第五届国际精准肿瘤医疗大会即将上线!
    早鸟优惠本周截止|早筛/预后检测+药物伴随/生物标志物精准开发,第五届P4China荣耀回归 8月20-21日,P4 China 2021第五届国际精准肿瘤医疗大会将在北京升级上线,院士权威/药监局/中检院监管/肿瘤临床/领先诊断产业/精准药企专家等50余位重磅嘉宾出席会议,围绕肿瘤精准诊疗,从防到诊到治,从早期筛查、分期分型,预后检测、伴随诊断、生物标志物、精准免疫/靶向药物开发及转化等方面,展开2天的行业深度探讨分享!本届论坛结构亮点:A会场 肿瘤筛查诊断技术创新与应用• 解读最新申报注册合规政策及临床建议• 跟进肿瘤筛查诊断发展前景及市场机遇• 聆听NGS测序/多组学的液体活检革新技术• 学习ctDNA/CTCs/EVs创新检测及产品开发• 跟进最新单细胞/RNA测序筛诊技术应用• 探讨PCR/dPCR/多靶点联检等升级革新• 解析MRD/HRD等检测及产品开发评价• 了解多组学/质谱/POCT/微流控等新兴技术 B会场 肿瘤创新药物疗法及伴随诊断精准开发转化应用• 探讨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免疫/靶向药物开发案例• 学习最新免疫疗法/免疫联合及标志物研究进展• 剖析通路/靶点研究以加速靶向药物转化• 探索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药物精准临床开发转化• 学习伴随诊断检测标准/产品开发与药物转化• 解锁伴随诊断模式下的药物精准临床及转化• 分析生物标志物与细胞疗法/联合与双抗开发探索• 深挖基因检测与超个性化免疫疗法药物开发P4 China已确认嘉宾抢先看(嘉宾阵容持续更新中)A会场范建兵,基准医疗创始人兼CEO邵阳,世和基因CEO朱叶青,诺辉健康CEO揣少坤,燃石医学COO汪宇盈,华大数极首席技术官汪笑男,世和基因CTO刘晓,泛因医学创始人阎灼辉,浚惠生物创始人兼CEO陈一友,诺辉健康CSO吴琳,和瑞基因CTO严令华,桐树基因创始人、首席执行官何逖,上海吉凯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总经理喻翔,格诺生物首席医学官王玉萍,碧迪医疗生物科学,单细胞多组学应用经理董天晖,纳昂达生物科技NGS产品经理B会场沈琳,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杨宏钧,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联席主任叶斌,北京珅奥基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临床生物标志物与药物开发副总裁王在琪,应世生物董事长兼CEO徐伟,信达生物新药生物与转化医学部副总裁常华,天演药业首席运营官、精准医学负责人殷晓璐,阿斯利康精准医学高级总监李培麒,基石药业早期临床开发VP华烨,烨辉医药创始人兼CEO胡志远,北京中科纳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教授茅新如,燃石医学药企合作高级总监… … 更多重磅嘉宾,期待下回分解!P4 China 2021火热招商中论坛暨展览会开放主题演讲、产品展示、合作邀约等多种形式、全方位供您展示精准医疗解决方案!展位有限,商机无限!先到先得,欲购从速!即刻联系我们,获得有限的赞助演讲机会!早鸟(立减1000元)本周(2021.6.25)截止!为回馈医药行业同仁,P4特开放限时团购福利 ↓↓↓在早鸟(减1000元)的基础上:3人成团,再享早鸟9折优惠5人成团,再享早鸟8折优惠扫一扫进入注册报名通道 欢迎联系组委会,获取更多会议资讯!电话:+86 180 1793 9885 邮箱:p4china@bmapglobal.com网址:www.bagevent.com/event/7265277?bag_track=instrument
  • 罗氏与Inovio达成4.2亿美元免疫疗法全球授权
    9月10日,罗氏(Roche)与Inovio制药联合宣布,双方已签署了一项全球独家许可协议,研究、开发、商业化Inovio制药高度优化的、多抗原DNA免疫疗法INO-5150和INO-1800,分别用于前列腺癌和乙型肝炎的治疗。   目前,INO-1800和INO-1800均处于临床前开发阶段,在动物模型中,已显示出能够诱使强大的T细胞反应。   根据协议,罗氏将支付1000万美元的预付款,及潜在高达4.125亿美元的开发和商业化里程碑款项,获得这2种免疫疗法的全球独家授权,以及利用Inovio制药CELLECTRA电穿孔技术递送疫苗的权利。同时,罗氏还将拥有一项选择权,获得与所合作研究项目相关的额外疫苗机会。此外,Inovio制药还将有资格获得未来产品销售高达2位数的特许权使用费。   Inovio制药的技术,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并帮助免疫系统识别和杀死癌细胞,该公司也计划利用机体免疫系统来治疗B型肝炎。   INO-5150是一种双抗原、人工合成DNA疫苗,针对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在猴子中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INO-5150接种后,能够产生强大稳健的T细胞免疫反应,是目前基于PSA免疫疗法在动物研究中所观察到的最强大的免疫反应。   INO-1800是一种乙型肝炎免疫疗法,临床前研究数据表明,该疫苗能够产生强大的T细胞和抗体反应,并在小鼠模型中引发了针对性的肝细胞清除。这些结果表明,在人类中,该DNA疫苗具有治疗乙型肝炎的潜力,并有望阻止乙型肝炎进一步发展成肝癌。在一项临床前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疫苗特异性T细胞表现出了杀伤功能,能够迁移并驻留在肝脏,引发靶细胞的清除。该研究首次证明,肌注免疫能够诱使杀伤性T细胞迁移至肝脏并清除靶细胞。   免疫疗法(immunotherapy),即利用机体的免疫系统来对抗癌症,并具有将一些癌症转化为类似于慢性疾病的潜力,在临床研究中,正获得越来越多的喜人数据。   今年5月,罗氏公布了其实验性免疫疗法MPDL3280A的积极数据,在I期临床试验中,该疗法针对数种肿瘤均表现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疗效,同时耐受性良好。该药已被认为是罗氏最有前途的新一代免疫疗法之一。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分析师Tim Race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称,手握MPDL3280A,罗氏潜在地拥有了一个市值超50亿美元且具有横跨数种肿瘤持续性利益的产品。   MPDL3280A是一种基因工程抗体,靶向于肿瘤细胞上的一种名为PD-L1的蛋白,肿瘤利用这种防御机制欺骗机体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使之保持失活(inactive)状态。一旦T细胞能够识别肿瘤,它们能够生长和繁殖并更有效地攻击癌细胞。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MPDL3280A在黑色素瘤、肺癌、肾细胞癌中的响应率分别为31%、22%、13%。目前,该项研究已经被扩大至结肠癌、膀胱癌、头颈部癌症患者。
  • 新型血检可预测尖端免疫疗法能否抗癌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e82232bb-6b38-4064-b1f2-b9a37729c4dd.jpg" title=" 03.jpg" / /p p & nbsp & nbsp 一些癌症会产生自我毁灭的种子。在快速分裂的肿瘤细胞中积累的某些随机突变,可刺激免疫系统攻击该类癌症。研究人员现在了解到,这种突变程度可预测一种癌症是否会对强大的、基于免疫的新疗法产生反应。最近公布的一项针对这种叫作肿瘤突变负担(TMB)的血液检测或有助于成为指导癌症治疗的实用工具。 br/ /p p   癌症研究人员已经可通过对生物活体组织中所选择的一组基因进行测序来检测TMB,这种方法最近在大型肺癌试验中显示出很强的预测能力。一些癌症医生现已在某些病例中实施组织TMB检测。对人体血液循环中脱落的肿瘤DNA进行分析的微创血液检测,或可在对组织检测不起作用的许多患者体内发现TMB。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肿瘤学家Naiyer Rizvi说:“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TMB。”尽管如此,他补充说,TMB检测目前在日常临床实践中花费过长时间,癌症研究领域的一些人质疑它最终会有多大的用处。 /p p   预测免疫疗法能否在患者体内发挥作用的检测为当下所迫切需要,特别是对于检查点抑制剂来说,它会对免疫细胞释放出抑制作用,并使其攻击肿瘤。自从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在2014年批准第一种靶向“检查点”蛋白PD-1的抗体药物以来,这类药物已让癌症治疗发生改变。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肿瘤学家Antoni Ribas指出,到今年5月,他所在医院有一半癌症患者过去半年在服用检查点抑制剂。“我们在以非常高的比例使用这些药物,这应该引起注意。”他说。有些病人的反应非常显著,但大多数人仍未能受益,还有一些人则从来没有服用过相关药物。除了肿瘤存在特定DNA修复缺陷的4%的患者之外,医生并不能确定谁会从中受益。 /p p   由此,TMB检测来了。大多数分析通过对肿瘤DNA中有限数量的基因进行测序,估计肿瘤中改变蛋白质的突变数量 这一数据或可反映癌细胞表面突变蛋白片段(即新抗原)的密度。这些片段并不能帮助肿瘤生长 它们只是容易出错的肿瘤细胞分裂的副产品。但它们对免疫系统来说的确是外来的——新抗原越多,免疫疗法越有可能使肿瘤缩小并抑制其生长。 /p p   在4月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上报道的肺癌试验中,研究人员发现,肿瘤组织中的突变负荷预测了检查点抑制剂组合能否比常规化疗更好地帮助肺癌患者。超过40%的肺癌显示出较高的TMB,而平均来看,存在该类肿瘤的患者在免疫治疗方面表现得更好。Rizvi说,对1739名患者进行的III期试验将会获得FDA的批准,该试验由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基础医学公司开发,旨在进行肺癌治疗。(6月中旬,瑞士制药巨头罗氏公司已承诺收购该公司) /p p   在6月于芝加哥召开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更多证据显示了TMB的预测价值。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肿瘤学家David Gandara报告了对检查点抑制剂Tecentriq在肺癌、膀胱癌、黑色素瘤和其他肿瘤中7项不同试验的回顾性分析。正如同样的组织检测所显示的那样,当TMB较高时,肿瘤对药物的反应速度加倍。“TMB的未来现在已经开启。”Gandara在ASCO会议上说。 /p p   然而,组织TMB检测“非常昂贵。它需要大量的组织,而且不是标准化的”。耶鲁大学病理学家David Rimm说。在AACR会议上报告的试验中,医生只能从58%的患者身上获得足够的肿瘤组织。Rizvi补充说,整个过程可能需要3周,对新确诊的患者来说等待的时间太长了。 /p p   同样来自基础医学公司的血液TMB测试或可证明与组织测试一样有效。在ASCO会议上,俄亥俄州克利夫兰诊所的Vamsidhar Velcheti报告了对接受TMB血液检测的肺癌患者进行Tecentriq前瞻性试验的初步结果。这种药物使高突变负荷肿瘤缩小了超过36%,但对低TMB肿瘤来说仅缩小了6%。高TMB肿瘤患者的癌症复发时间比低TMB肿瘤患者长两倍。 /p p   但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福克斯大通癌症中心肿瘤学家Hossein Borghaei在会议上警告说,Velcheti仅报告了第一批58名患者的情况。目前,包括580名患者在内的另一项试验正在展开。Rimm同意初始结果需要验证。 /p p   今年4月,FDA认为血液TMB测试是一种值得优先评估的“突破性设备”。但无论是血液检查还是活检,目前尚不清楚TMB能否给医生和病人带来他们所渴望的结果。Rimm指出,试验尚未显示高TMB患者接受免疫疗法比化疗的存活时间更长。Ribas预测,TMB将成为未来复合生物标志物的一个组成部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br/ /p p br/ /p
  • 罗氏旗下基因泰克7000 万美元投入可编程细胞疗法
    2022 年 9 月 27 日,可编程 CAR-T 细胞疗法公司 “Arsenal Biosciences” 宣布:其已与罗氏旗下的 “基因泰克” 达成一项多年的合作协议,双方将联合部署 ArsenalBio 的专有技术用于 T 细胞的工程化及高通量筛选,以确定 T 细胞疗法中的有效基因电路。 作为交易的一部分,Arsenal 将在接下来的合作中获得潜在的 7000 万美元收益,包括预付款以及在研究、开发和商业进程中的里程碑付款。Arsenal Biosciences Arsenal Biosciences,成立于 2019 年,是一家致力于利用合成生物技术编程 T 细胞以开发下一代疗法的生物技术公司。就在不久之前的 9 月 6 日,ArsenalBio 刚刚完成了 2.2 亿美元的 B 轮融资,投资者中便包括了百时美施贵宝。成立至今,ArsenalBio 已经获得超过 3 亿美元的资金。 根据 ArsenalBio 方面的介绍,其正在构建业界最大的治疗增强型基因电路的 DNA 文库,这其中包含了 “用于改进肿瘤靶向性的逻辑门控” 和 “支持多种药物功能的合成线路”。之后通过 CRISPR 系统,将设计的基因电路导入细胞当中,以生成多功能 T 细胞药物。 “通过基因电路赋予细胞对所处细胞环境进行感知、计算、决策以及响应的能力”,可编程的细胞疗法,是合成生物学之于医药领域的关键应用之一。在该方向上的代表性公司还有着 Timothy Lu 的 Senti Bio,其在 6 月刚刚于纳斯达克成功上市。 可编程细胞疗法(来源:Senti Bio) 基于自身的可编程细胞疗法平台,ArsenalBio 正在推进用于卵巢癌的临床管线 AB-1015,以及针对于肾、前列腺和其他癌症适应症的早期开发候选者。而据报道,此次与罗氏和基因泰克在基因电路上的合作研发,将重点围绕 “肿瘤微环境” 所展开。 “虽然 T 细胞疗法在血液恶性肿瘤的运用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实体瘤上有着额外的挑战,如对抗性的肿瘤微环境,这限制了过继性 T 细胞疗法的有效性。” 在报道当中,ArsenalBio 方面这样介绍道。 “ArsenalBio 的工程平台整合了多项技术,包括基于 CRISPR 的高通量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和计算生物学,用以创建新的合成生物学编程项目,旨在增强 T 细胞功能,使它们能够克服存在于实体瘤及其周围的复杂免疫防御系统。” 罗氏(来源:ANP) 对于罗氏方面,这则是其在持续的细胞疗法布局当中的一部分。相较于诺华、吉利德、百时美施贵宝等,罗氏在 CAR-T 方面的入局则非常之晚,其一直到去年才加入行动,与 Adaptimmune Therapeutics 达成潜在的 30 亿美元 T 细胞疗法交易。 根据合作条款,ArsenalBio 和基因泰克将部署基因电路来研究对于 T 细胞的有效修饰,并通过临床前分析来获取对其影响的新认知。两家公司都将利用这些经验来开发未来的候选治疗药物。 “通过与 ArsenalBio 合作,我们正在获取强大的技术,以促进对 T 细胞生物学编程的理解,对于为难以治疗的癌症提供重要疗法来说,这可能至关重要。” 罗氏制药外部合作全球负责人 James Sabry 这样说道。参考链接:[1] 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20927005014/en/Arsenal-Biosciences-Announces-Joint-Discovery-Collaboration-with-Genentech-to-Identify-Features-of-Successful-T-Cell-Therapies-for-Oncology[2] https://www.fiercebiotech.com/biotech/genentech-pays-70m-access-arsenals-armoury-t-cell-tools-quest-solid-tumor-car-t[3] 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20906005150/en/Arsenal-Biosciences-Closes-220-Million-Series-B-Financing-to-Advance-Programmable-Cell-Therapy-Programs-into-Clinical-Development[4] https://mp.weixin.qq.com/s/v1ebx_t55XNTI0VapeGegA
  • 免疫治疗得诺贝尔奖了,我们距离治愈肿瘤还有多远?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人类与肿瘤抗争已逾百年。冷静地说,阶段性胜利并不多,免疫治疗大概算一个。昨天,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布,美国科学家詹姆斯· 艾利森(James P. Allison)与日本科学家本庶佑(Tasuku Honjo)因在肿瘤免疫领域的原创发现分享了该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9967c246-cf33-4186-a068-11851263511b.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都说免疫治疗开启了肿瘤治疗的第三次革命,具有划时代意义。放眼全球,肿瘤的威胁确实来势凶猛,已日益成为与心脑血管疾病并驾齐驱的人类健康主要“杀手”。那么,今天我们不谈高精尖的科学术语,就来聊聊一个接地气的话题:当免疫治疗得诺贝尔奖了,我们距离治愈肿瘤还有多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免疫治疗与“超级幸运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科学家普遍认为肿瘤治疗领域有三次革命,第一次是化疗放疗,针对肿瘤分化分裂;第二次是靶向治疗,针对的是基因突变;第三次就是荣获本次诺奖的免疫检验点,它针对的是免疫逃逸。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詹姆斯· 艾利森对一种充当免疫系统“刹车片”的蛋白质进行了研究,他认识到松开这一“刹车片”,可以重新释放人体免疫细胞攻击肿瘤的潜力,后来这种概念发展成了治疗患者的新方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本庶佑则发现了免疫细胞的一种蛋白,并证明这种蛋白充当了制动器的角色,但作用机制有所不同。基于这一发现的疗法在对抗癌症方面非常有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可以说,由于两位科学家的原创发现,带来了过去十年癌症领域的一系列革命。随着更多科学家的关注、参与,逐渐推动临床出现了一系列振奋成就。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0ad0e1fb-34d3-4f10-a62f-eaea2c7d8a64.jpg" title=" u=233057320,1556578971& amp fm=173& amp app=25& amp f=JPEG.jpg" alt=" u=233057320,1556578971& amp fm=173& amp app=25& amp f=JPEG.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免疫治疗之所以令人激动,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免疫疗法能治疗已广泛转移的晚期癌症,部分标准疗法全部失败的晚期癌症患者在使用免疫治疗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次,免疫疗法有“生存拖尾效应”。响应免疫疗法的患者有很大机会高质量长期存活,这批曾被判死刑的晚期癌症患者被称为“超级幸存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黑色素瘤、肺癌、肾癌等患者中,免疫疗法都制造出了一批“超级幸存者”,最初接受治疗的一批患者很多已存活10年以上。这种“拖尾效应”是免疫药物与化疗、靶向药物最大的区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美国的詹姆斯· 艾利森找到的这种蛋白质是CTLA-4,日本的本庶佑找到的蛋白质就是著名的PD-1。”结构生物学家、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叶盛表示,基于PD-1这套系统,现在开发出了一些已上市的、效果非常好的、广谱抗癌药物。“这些药物的作用方式和传统抗癌药物的作用方式有着很大区别。传统的药物通常是直接作用于癌细胞去杀死它们,但抗体药物针对的是PD-1或与之结合的PD-L1,通过抗体与它们的结合,阻止这两个蛋白相互识别结合,也就阻止了癌细胞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简言之,这种免疫治疗的逻辑是调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去抵御外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PD-1这种生物标记在癌症患者中的表达高,针对PD-1进行封锁性免疫治疗,对癌症患者将大有助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肿瘤科主任王理伟教授告诉记者,这一里程碑式疗法是目前在全球较热门的特异免疫性治疗方法,其最大的特点是不分瘤种,如今在欧美国家的临床使用中,已有近30%的患者从中获益。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为癌症治疗打开了一扇新大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不过就此认为人类战胜了肿瘤,还为时尚早。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提到,免疫治疗为肿瘤治疗打开了一扇新大门,每个方法有其特定的治疗方案和特定的临床指征。也就是说,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从未出现过,谈“攻克肿瘤”为时尚早。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目前肿瘤免疫治疗,如免疫检查点抗体,对实体瘤治疗的有效率在10%-5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肿瘤科张俊教授提到,以肺癌为例,对PD-1免疫治疗有反应的病人,有约50%的患者有长期生存的机会,但对所有未经筛选的病人,生存期只平均延长了三个月。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张俊提到,负性调节因子确实对肿瘤治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不代表免疫治疗可以作为普适治疗方式。目前,美国FDA批准的PD-1单抗的适应症在于错配基因修复缺失的实体瘤病人。对多数实体瘤患者,现在需要关注的就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包括PD-1/PD-L1抑制剂、CTLA-4抑制剂等。这类药物对部分实体瘤如肺癌、黑色素瘤、肾癌、膀胱癌、头颈癌等效果不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另一个值得血液癌症患者关注的免疫疗法是CAR-T疗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整体而言,免疫疗法的副作用小于传统化疗、靶向药物,有5%-10%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较严重的免疫相关反应,比如甲状腺炎症、免疫性肺炎、免疫性肠炎、免疫性肝炎甚至免疫性心肌炎。这些问题如发现不及时,可能发生致命事故。因此,也有科研人员提醒,随着免疫疗法流行,基层医生熟悉免疫疗法副作用的处理,至关重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需要能在正确的时间给正确的病人用到正确的药。”张俊表示,进一步通过生物标记物的筛选帮助病人治疗肿瘤至关重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提高有效率是下一步研究重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应该说,随着整个科研链条的整合及人类对肿瘤愈加深入的认识,治疗手段和药物的研发耗费的时间在缩短。如果把肿瘤比喻成一幅拼图的话,现在人类可能已拼出了这幅图的六七成框架,但中间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对全世界的肿瘤科研人员而言,最大的愿景就是每个实验室一点点地这儿拼一点、那儿拼一点,最后能把肿瘤形成、转移、发展的机理这张拼图拼完整,找到治愈肿瘤的突破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5cb75c86-5143-4be3-9b42-f39fcbc22cf8.jpg" title=" u=3322499851,2911953909& amp fm=173& amp app=25& amp f=JPEG.jpg" alt=" u=3322499851,2911953909& amp fm=173& amp app=25& amp f=JPEG.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免疫治疗有其特定的方法和适应症,需更多精准医疗和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数据来阐明。2015年被称为免疫治疗元年,尚有大量临床数据还未获得。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比如,目前已有研究发现,在绝大多数实体瘤患者中,单独使用PD-1抑制剂的有效率其实并不高,在10%-25%左右。如何提高免疫疗法有效率,使得用免疫疗法来治疗肿瘤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是下一步研究的重中之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也有研究认为,免疫治疗可能需要研究与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肿瘤治疗方式的联合应用。一剂式的肿瘤解决方案堪称“神药”,但似乎并不现实。如何联合用药,这也是科学家下一步要进一步研究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恭喜获得诺奖的科学家们,他们为肿瘤治疗开辟了一些新方向,也确实为不少在死亡边缘线上挣扎的患者争取到了“加时”。这段“加时”可能只有几个月,但谁又能否认这几个月的力量?它可能冰释了多年的遗憾,可能成全了一生的心愿,也可能放下了所有的固执。更重要的是,人类的医学文明何尝不就是从这几个月、几个月的延长与努力中获得进步的。可以肯定的是,在努力把癌症真正变成慢性病的路上,诺奖远不是终点。 /p
  • P4终极议程揭晓!掀起肿瘤精准“诊+疗”风暴!燃爆10月北京现场!
    P4终极议程揭晓!掀起肿瘤精准“诊+疗”风暴!燃爆10月北京现场!2021年10月22-23日,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上海商图信息BIOMAP主办,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体外诊断(IVD)分会、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CBA)、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生物医药行业协会合作支持的P4 China 2021第五届国际肿瘤精准医疗大会将在北京市朝阳区悠唐皇冠假日酒店(朝阳区三丰北里3号)盛大召开。院士权威/临检中心/中检院监管/肿瘤临床/领先诊断产业/精准药企专家等50余位重磅嘉宾,与50多家展商、600余位专业听众齐聚第五届肿瘤精准医疗大会现场,共话肿瘤诊治,探索精准未来!会议官网: www.bagevent.com/event/7265277?bag_track=instrument P4 China 2021精彩议题抢先看!A会场 肿瘤早筛/辅助早诊/分型/预后等技术创新与应用Day1 10月22日★ 最新行业政策解读/临床评估/市场风向9:00-9:30 新条例下,肿瘤诊断LDT合规化如何进一步开展? 李金明,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兼临床分子与免疫室主任(online)9:30-10:00 HRD临床检测应用及标准化进展黄杰, 中检院体外诊断试剂检定所非传染病诊断试剂室主任10:00-10:30 BD Rhapsody单细胞多组学平台的技术创新及肿瘤完整解决方案王玉萍,碧迪医疗生物科学,单细胞多组学应用经理10:30-11:00 交流&茶歇11:00-11:30 NGS一站式解决方案在精准医疗中的应用施冬青,纳昂达生物科技市场总监11:30-12:00 原发性肝癌早筛、早诊、分子分型与精准治疗赵景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病理科主任12:00-12:45 肿瘤筛查/诊断技术开发与产品申报、临床落地挑战与机遇邵阳,世和基因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吴琳,和瑞基因CTO汪宇盈,华大数极首席技术官阮力,厦门艾德生物副总经理、技术总监于晓天,诺辉健康医学总监欧阳卓君,同泽合信总经理12:45-13:45 午餐★ 肿瘤早筛早检/辅助诊断13:45-14:15 多组学液体活检技术在肝癌早检中的应用探索汪宇盈,华大数极首席技术官14:15-14:45 深度NGS多组学技术在肿瘤早期检测上的创新路线与临床验证揣少坤,燃石医学COO14:45-15:15 飞行质谱检测用于复杂样本的甲基化定量检测何逖,吉凯基因医学检验事业部总经理15:15-15:45 NGS RDC助力肿瘤精准医疗诊断曹振,翌圣生物NGS研发总监15:45-16:15 交流&茶歇16:15-16:45 多靶点粪便FIT- DNA联合肠癌早筛技术的临床应用于晓天,诺辉健康医学总监16:45-17:15 前瞻性多中心早期肠癌及肺癌ctDNA 个性化MRD检测及临床成果汪笑男,世和基因创始人、首席技术官17:15-17:45 ATOM-seq技术在液体活检中检测极低肿瘤核酸信息的应用富国良,臻富基因Genefirst创始人、首席科学家、首席执行官Day2 10月23日★ 肿瘤早筛早检/辅助诊断/MRD等预后检测8:30-9:00 精准诊断/医疗的临床落地最新进展与未来方向姚树坤,中日友好医院原副院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9:00-9:30 多基因检测等技术与分子标志物研究在肿瘤筛查早诊中的临床应用于津浦,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分子诊断中心主任9:30-10:00 肿瘤精准诊断中基因检测的临床需求及标准意见姜艳芳,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基因诊断中心主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秘书长10:00-10:30 CytoSorter CTC 检测平台的技术创新和临床应用实践刘艳省,杭州华得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项目总监/学术总监10:30-11:00 交流&茶歇11:00-11:30 循环肿瘤细胞的临床应用进展和真实大数据分享薛良,格诺生物研发副总裁11:30-12:00 肺癌早诊/预后等检测规范化应用及临床意见支修益,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宣武医院胸外科首席专家12:00-12:30 体液样本的单细胞诊断技术-从膀胱癌早筛说起阎灼辉,浚惠生物创始人兼CEO12:30-14:00 午餐14:00-14:30 肿瘤遗传与遗传性肿瘤诊断筛查姜傥,迪安诊断高级副总裁,董事14:30-15:00 基因甲基化在癌症早诊中的应用韩晓亮,博尔诚首席技术官15:00-15:30 免疫组学在血液肿瘤MRD和实体瘤检测领域的革新刘晓,泛因医学创始人15:30-16:00 交流&茶歇16:00-16:30 MRD液态活检及肿瘤精准检测助力临床诊疗贾士东,慧渡医疗创始人兼董事长16:30-17:00 微小残留病灶检测在肺癌的最新实践王海波,臻和科技科技与战略运营副总裁17:00-17:45 圆桌讨论:肿瘤精准分型检测及预后监测方法开发与临床应用挑战与机遇主持人:姜艳芳,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基因诊断中心主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秘书长支修益,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宣武医院胸外科首席专家刘晓,泛因医学创始人贾士东,慧渡医疗创始人兼董事长张开山,杭州华得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上海华得森医学检验实验室董事长(截止更新至10月9日)B会场 肿瘤创新药物疗法与标志物/伴随研究的精准开发转化联合策划人:杨宏钧,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名誉主任,帝基生物伴随诊断高级副总裁Day1 10月22日★ 免疫疗法及药物8:50-9:00 开幕致辞:肿瘤精准医疗前景与展望张宏祥,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秘书长9:00-9:30 蛋白质组学驱动下的肿瘤精准医疗之路贺福初,中国科学院院士9:30-10:00 新型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究新进展石远凯,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副主任10:00-10:30 伴随诊断与肿瘤药物研发的策略探索与思考王涛,瑞普基因副总经理兼CTO10:30-11:00 交流&茶歇11:00-11:30 伴随诊断/多组学等标志物研究发现助力肿瘤免疫药物开发及临床张宪,世和基因首席医学官11:30-12:00 腺苷通路相关肿瘤免疫治疗及生物标志物研究王正毅,天境生物VP Discovery12:00-12:45 圆桌讨论:关于伴随诊断在精准药物开发中的重要意义与挑战及成功开发的合作模式探讨主持人:殷晓璐,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有限公司精准医学部中国区负责人石远凯,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副主任谢志逸,英派药业高级副总裁、首席医学官王钧源,葆元医药联合创始人兼CEO12:45-13:45 午餐★ 靶向疗法/免疫疗法及药物13:45-14:15 PARP抑制剂及联合疗法中的生物标记物与伴随诊断开发覃灏,阿斯利康精准医学中国诊断发展部分子诊断副总监14:15-14:45 生物标志物/伴随诊断加速肿瘤免疫药物研发——MSI/TMB开发案例鲁丽敏,默沙东研发(中国)有限公司生物标志物研究副总监14:45-15:15 RET变异与普拉替尼精准开发案例李培麒,基石药业早期开发副总裁15:15-15:45 基于肿瘤基因组和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开发策略苏小凡,裕策生物高级副总裁兼裕泰抗原事业部总经理15:45-16:15 交流&茶歇16:15-16:45 以临床数据为导向的全新肿瘤药物基因生物标志物的开发罗文,杭州索元生物医药创始人、董事长16:45-17:15 从样本到结果-罗氏诊断生命科学助力全流程精准医疗刘名,罗氏诊断资深产品专家17:15-18:00 圆桌讨论:如何深挖生物标志物在临床开发转化中的价值以加速创新肿瘤药物的开发?主持人:叶 斌,盛诺基医药临床转化医学及开发副总裁罗文,杭州索元生物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华烨,烨辉医药创始人兼CEO张景宇,罗氏肿瘤生物标志物开发中国区负责人Day2 10月23日★ 免疫/靶向疗法及药物8:30-9:00 肺癌精准治疗与用药评估李为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临床医学院院长(online)9:00-9:30 精准医学指导下肿瘤诊疗与用临床落地与发展王向东,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临床生物信息学研究所所长9:30-10:00 非小细胞肺癌中的ALK抑制剂苏欣莹,辉瑞转化医学负责人10:00-10:30 TumorFisher CTC纳米技术在PD-1伴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胡志远,北京中科纳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0:30-11:00 交流&茶歇11:00-11:30 中美以及MRCT选择biomarker和CDx共同开发的挑战和关键要素茅新如,燃石医学药企合作高级总监11:30-12:00 从ASCO的最新成果看精准医学的发展趋势杨宏钧,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名誉主任,帝基生物伴随诊断高级副总裁(online)12:00-12:45 圆桌讨论:临床视角—肿瘤创新药物疗法及伴随诊断精准开发转化应用主持人:姚树坤,中日友好医院原副院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联席主持:杨宏钧,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名誉主任,帝基生物伴随诊断高级副总裁姜艳芳,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基因诊断中心主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秘书长于津浦,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分子诊断中心主任12:45-14:00 午餐★ 靶向/免疫/细胞免疫疗法及药物14:00-14:30 PD-L1伴随诊断研究与PD-1药物的精准开发案例张韵,百济神州临床生物标志物总监14:30-15:00 MSI与肿瘤精准免疫治疗陈初光,阅微基因董事长/创始人15:00-15:30 ADC和小分子抗肿瘤药物开发的转化研究王景,第一三共(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转化医学负责人15:30-16:00 交流&茶歇16:00-16:30 从 PD-L1 看针对全球市场开发伴随诊断的成功之道与挑战符宏磊,安捷伦高级法规事务注册专员16:30-17:00 生物标志物及伴随诊断在靶向肿瘤新药开发中的策略制定谢志逸,英派药业高级副总裁、首席医学官17:00-17:30 个性化TCR-T细胞免疫疗法开发及精准临床转化李懿,广东香雪精准医疗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兼CSO,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研究员(截止更新至10月9日)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咨询会议更多精彩内容!特别鸣谢以下合作单位对P4 China 2021 的大力支持!会议预订火爆,特开放最后一个展位,详情可联系:180 1793 9885(同微信)【限时拼团大促开启】限时5人拼团价,每人立减1480元此限时拼团活动持续至10月15日5人自由拼单,企业和科研机构同享*此优惠与其他优惠不同享,活动最终解释权归商图所有扫描下方二维码,即享团购注册优惠联系组委会:180 1793 9885(同微信)邮箱:p4china@bmapglobal.com网站:www.bagevent.com/event/7265277?bag_track=instrument 媒体合作联系:上海商图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赵俊雯| Jane ZhaoTel: 021-61071886(ext.8027)官网: www.bmapglobal.com/
  • 癌症免疫疗法斩获2018诺奖,细胞治疗时代倾轧而来!
    导 读:100 多年来,科学家一直试图让免疫系统参与抗击癌症的斗争。在两位获奖者的开创性发现之前,仅有有限的临床研发。而检查点治疗现在已经彻底改变了癌症治疗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癌症治疗方式的看法。——诺贝尔奖官网癌症免疫疗法2018年斩获诺贝尔奖!在免疫治疗炙手可热的当口,无疑更添一笔旺火。 2018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James P. Allison 和 Tasuku Honjo(中文翻译:本庶佑),以表彰他们在癌症免疫领域中做出的贡献。 “通过刺激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的能力”——人类抗击癌症的斗争中的一个重大里程碑 癌症每年夺去数百万人的生命,是人类最大的健康挑战之一。通过刺激我们的免疫系统的内在能力来攻击肿瘤细胞,今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为癌症治疗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原则。 20世纪90年代,艾利森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实验室对已知蛋白——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蛋白-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ssociate protein-4,简称CTLA-4)进行了深入研究。艾利森发现,CTLA-4可以起到抑制免疫系统的作用,相当于患者免疫系统的“刹车器”。 抑制CTLA-4分子,则能使T细胞大量增殖、攻击肿瘤细胞。他意识到,如果解除这种抑制,患者的免疫细胞可以再次获得攻击肿瘤的防御能力。 与此同时,本庶佑在淋巴细胞膜上发现了一种免疫球蛋白受体,当时认为与细胞程序性死亡有关,故命名为PD-1(Programmed cell Death 1)。仔细研究它的功能后,最终揭示该蛋白也是作为一个“刹车器”,但作用机制不同。 詹姆斯 艾利森(左)本庶佑(右) 艾利森和本庶佑多年的研究展示了如何解除患者自身免疫系统的“刹车器”来治疗癌症。在他们两人取得重大发现之前,癌症临床研究陷入了瓶颈,他们的开创性发现被认为是人类抗击癌症的斗争中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并为彻底治愈癌症带来了曙光。 医学界的bian革,正式走进细胞治疗时代! 类似癌症免疫疗法已经给某些类型癌症的治疗带来了“ge命”,让一些患者以前无法治疗的肿瘤萎缩到近乎零。 与干细胞疗法一样,免疫治疗也基于一个变革性的理念:人类与其借助与药物治疗疾病,更应尝试“控制”细胞,让它们发挥或加强原有的作用,达到更好的疾病治疗目的——正是这样革新的理念,推动着医学界的变革,带领我们走进了细胞治疗时代。
  • 解锁免疫疗法研究新进展与可转化性探讨,热点先览!
    从力求放大T细胞免疫应答以消灭病变细胞的"免疫增强"疗法,到设法恢复免疫系统因病变细胞诱导而失去免疫功能的“免疫正常化”治疗,走过近百年历程的免疫学研究为新型免疫疗法提供了理论创新的原动力。本期转化医学系列讲座,Cytiva联合仪器信息网特别邀请到国内2位免疫学前沿领域的学者,与Cytiva细胞治疗和实验室层析技术专家一起,与您共同探讨免疫学热门词汇调节性T细胞、TIL、TCR-T细胞及其相关免疫疗法的新进展和新技术。会议时间:2022年6月24日 9:00-11:00报告先览(点击参会):1.重点介绍FOXP3+调节性T细胞功能可塑性及稳定性分子机制研究新进展,以及组织特异性Treg, 特别是自身免疫病,肥胖及衰老相关糖尿病以及肿瘤微环境中FOXP3+Treg功能与免疫疗法相关新进展2.通过研究免疫系统和肿瘤之间的相互作用,鉴定肿瘤特异的免疫细胞,尤其是识别肿瘤抗原的T细胞,以及肿瘤细胞抵抗免疫攻击的逃逸机制,从中发现新的治疗靶标,建立高效的肿瘤免疫治疗新方法3.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疗法的进展与挑战、生产解决方案4.Cytiva层析技术助力肿瘤免疫学研究:发生机制、抗肿瘤药物疗法
  • PMIO China 第四届中国精准医学与肿瘤免疫治疗峰会通知
    聚力新一代免疫治疗/干细胞/溶瘤病毒/基因编辑/伴随诊断的创新突破,助力中国未来精准医疗商业化发展过去10年里,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临床肿瘤学实践逐渐迈入精准医疗时代,中国科研工作者合成一系列具有良好疗效的靶向药物应用于临床。在免疫治疗领域,几十项国内和国际试验,正将PD-1/PD-L1抑制剂推入临床。毋庸置疑的是,肿瘤免疫治疗已经占据了长期风口。随着治疗方案的不断优化,肿瘤免疫治疗正在步入2.0时代——免疫联合治疗时代。但未来挑战仍有多种可能,NGS和ctDNA液体活检等新技术促进生物标志物试验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克服EGFR和ALK TKI耐药的作用机制,解决生物标记物伴随诊断和检测的标准化问题,另外肿瘤异质性等一系列问题仍需医药研发科学家进一步探索和克服。为促进和加强肿瘤免疫治疗及精准医疗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帮助药企解读最新国内外药政法规,审评与监管政策,助力加速企业研发,临床申报与上市,推动中国生物药的产业化发展,GEC Events携手知名行业协会等机构将于2021年8月20-21日在上海召开PMIO China 第四届中国精准医学与肿瘤免疫治疗峰会,邀您一起“ 共话肿瘤免疫,助力精准医疗”。 PMIO 2021将致力于为立足创新前沿、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生物科技公司,制药公司,细胞或基因治疗公司的同仁们提供思想碰撞的舞台,为精准医疗服务技术供应商搭建一站式垂直交流平台。大会将诚邀50位重磅演讲嘉宾,500多位生物医药科研及产业界参会人员共聚一堂,贯穿肿瘤免疫治疗创新药物研发(免疫细胞/干细胞、抗体、疫苗、小分子),前沿疗法的 CMC 药学与工艺开发、探索伴随诊断、基因测序、单分子/单细胞检测技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精准医疗与转化医学的前沿应用和领先实践!将为您带来肿瘤免疫联合疗法创新药、细胞/基因治疗从研发到上市全周期的最新动态与前沿技术,提供高品质交流机会,共同推进中国生物药的商业化发展。大会特色 ● 500+ 专业高层参会代表●100+ 参会机构● 40+ 国际知名演讲嘉宾● 70%+核心市场(肿瘤免疫治疗, 细胞基因治疗, 基因编辑, 二代测序等)参会者● 60%+公司决策层及总监级别以上参会者● 两会合一及4个专题分会场热点话题●2021/22年中国精准医疗与肿瘤免疫治疗行业趋势●免疫治疗药物开发全球合作及未来研发方向●NGS在肿瘤精准免疫治疗中应用●基因测序与大数据应用最新进展●创新液体活检技术的开发与临床应用●新一代免疫细胞治疗技术: 通用性细胞技术, 新生抗原, 新靶点, 新结构●最新欧美CAR-T、TCR-T临床数据及商业化模式●下一代免疫疗法与免疫联合治疗●细胞治疗产业化与降本增效前沿技术●基因治疗, 干细胞, 基因编辑等技术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往届精彩回顾敬请期待PMIO China 2021峰会更多精彩!电话:+86 150 0218 0039邮箱:enquiry@gecgroup.com.cn官网:www. PMIO-summit.com
  • Nature|国产新一代CAR-T技术治疗肿瘤获完全缓解
    近年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发展迅速,在癌症治疗中显示出巨大潜力,FDA也先后批准了数个CAR-T疗法上市。然而,CAR-T的局限性也非常突出,生产过程复杂、成本高昂、制备周期较长,而且还存在潜在安全性问题。目前的CAR-T制备过程中使用的病毒载体尤其值得关注,慢病毒载体的随机插入可能会导致潜在的致癌风险。此外,机体对病毒递送的DNA的特异性反应会阻碍CAR的表达,而且,病毒的制备本身会产生高成本。目前,有研究采用转座子系统和mRNA转导的策略,来构建非病毒载体的CAR-T细胞,但依然存在随机整合和CAR表达低效的问题。因此,如果能使用非病毒载体实现高效的、定点插入的CAR-T细胞制备,将是CAR-T细胞疗法的重大突破。2022年8月31日,邦耀生物与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合作,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了题为:Non-viral, specifically targeted CAR-T cells achieve high safety and efficacy in B-NHL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开发出了非病毒、基因特异性靶向的 CAR-T 细胞,并在人体临床试验中证实该 CAR-T 细胞在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r/r B-NHL)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研究中使用了邦耀生物搭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病毒定点整合CAR-T平台——Quikin CART® 。该平台可在不使用病毒载体的情况下,通过一步制备获得基因组定点整合的CAR-T细胞产品,具有成本低、制备时间短、工艺简单、安全性和有效性高等优点。据悉,这也是国内首个在 Nature 期刊发表的CAR-T研究成果,既代表邦耀生物在CAR-T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也意味着邦耀生物已成功迈向基因和细胞治疗的国际第一梯队。2020年5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开展了全球首个“PD-1敲除非病毒定点整合CD19-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试验”中,该产品体现出了出色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首例接受治疗的患者至今已疾病完全缓解(CR)超过2年。Quikin CART® 全新升级,更加快速高效传统CAR-T产品的制备主要通过病毒载体来实现,这会带来如下几个问题:一、由于病毒采用随机插入的方式将CAR序列整合到细胞基因组中,可能会改变正常基因的表达,因此存在潜在的致瘤风险,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制备获得的CAR-T产品均一性很低;二、从生产工艺来看,传统CAR-T产品的制备时间都比较长,目前上市的几款CAR-T产品制备时间约为15-28天,这极大增加了患者等待用药的时间,也意味着这样的CAR-T产品无法用于肿瘤进展非常快的患者;三、极大增加了生产成本,从目前在美国上市的几款CAR-T产品来看,均定价在37.3-47.5万美元之间,折合人民币为256-326万元。2021年在中国批准的首款CAR-T产品奕凯达顶尖120万元人民币,创造了国产药的定价纪录。相较而言,Quikin CART® 可以有效解决使用病毒载体带来的这几大难题,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定点整合可以让每个CAR序列都精确地插入到基因组的特定位点,能避免随机插入导致的致瘤风险,最大程度保证了CAR-T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只需一步制备,即可同时实现CAR的持续性表达和T细胞内源基因的调控,大大缩短了整个CAR-T产品的制备时间,得以让更多患者受益。另外,使用非病毒生产工艺还可以极大减少因使用病毒载体带来的高昂成本。打破复发难治枷锁,为更多患者点燃希望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原发于淋巴组织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占所有淋巴瘤80%-90%,虽然患者在初次治疗后疾病得到缓解,但之后往往出现复发。尽管已有CAR-T产品获批用于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治疗,可是总体疗效依然有限。PD-1/PD-L1信号通路是抑制T细胞功能的重要免疫检查点,有不少研究报道了PD-1敲除可有效增强CAR-T细胞的功能。因此,邦耀生物利用Quikin CART® 平台开发了靶向CD19的非病毒PD-1定点整合CAR-T产品(BRL-201)。研究团队构建了包含4-1BB和CD3ζ的抗CD19 CAR序列(命名为19bbz)。然后将其选择性靶向基因组中的安全位点AAVS1,检测结果显示CAR序列在AAVS1位点的平均整合效率为10%,最高达19.8%。在临床前研究中,相比于慢病毒感染和结合基因编辑技术敲除PD-1的CAR-T细胞,BRL-201无论在PD-L1高表达还是低表达的肿瘤细胞中,都显现出更强、更持久的杀伤效果,小鼠生存率得到显著提高。机制研究表明,Quikin CART® 技术本身能显著提高记忆性T细胞的比例,且PD-1表达下调可以有效增强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功能。在开展的BRL-201治疗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试验中,8例患者接受治疗后,未观察到CAR-T相关的神经毒性和2级以上细胞因子风暴,证明了BRL-201具有出色的临床安全性。根据检测结果显示,CAR-T细胞回输后能在患者体内快速扩增并持续较长时间,接受治疗后87.5%的患者获得了完全缓解(CR)的效果,所有患者均对治疗响应,客观缓解率(ORR)为100%。迄今,接受该CAR-T疗法的患者无癌生存期最长已超过2年,目前仍处于疾病完全缓解的状态。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针对PD-L1高表达肿瘤患者的治疗,还是在CAR-T细胞回输剂量和阳性率较低的条件下,BRL-201均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证明了其具有强大的肿瘤杀伤能力。BRL-201在临床上体现了出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一提的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 Justin Eyquem 教授和 Nature 资深编辑 Victoria Aranda 高度评价了这项研究成果:全面系统的临床前研究,成功开发了非病毒定点整合CAR-T疗法,并报道了首个PD-1下调定点整合型CAR-T细胞的临床试验结果。研究人员在临床治疗中观察到了高比例的肿瘤完全缓解率,且未发现严重的毒副作用,这一令人鼓舞的结果显示出这种CAR-T疗法具有出色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人员同时也证明了非病毒定点整合T细胞治疗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这一技术创新为未来更多基因靶向修饰CAR-T疗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领域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140-y
  • 2022细胞产业大会-2022 第八届(上海)细胞与肿瘤精准医疗高峰论坛
    2022细胞产业大会2022 第八届(上海)细胞与肿瘤精准医疗高峰论坛大会介绍:近年来,现代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和重大突破,尤其是以干细胞、免疫细胞为核心的细胞治疗技术更是迅猛发展,在多种难治性疾病的临床研究上获得了许多成绩,在未来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细胞治疗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和地方层面也密集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干细胞、免疫细胞研究的发展。2009年单细胞测序技术强势问世,发展至今,单细胞测序技术已经在肿瘤、临床诊断、免疫学、微生物学、神经科学等领域占有重要的应用地位,是目前研究和应用的焦点。研究范围也不再只是基因组、转录组学,而扩展到了表观基因组、空间转录组学、代谢组、免疫组、蛋白组谱系。这些“多组学”技术允许研究人员更仔细地观察细胞之间的异质性,更清楚地识别特定细胞及其功能。细胞与基因治疗改变了人类治疗遗传疾病和疑难杂症的方式,并正在撬动整个制药生态圈。在各种适应症需求的推动下,细胞与基因治疗快速发展,多种细胞免疫疗法、干细胞疗法、基于腺相关病毒及慢病毒载体的基因疗法相继问世,为复发难治性肿瘤及严重的基因遗传缺陷类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治疗选择。随着CAR-T免疫细胞疗法在国际以及国内获批上市,细胞和基因疗法进入了全新的赛道,整个行业进入了技术突破和产业化的快速演进。细胞产业大会已成功举办七届,经过不断探索、发展、积累与沉淀,已成长为国内细胞行业的一大盛会。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蓬勃发展,人类对生命质量和预期寿命也有了更高的期望。拥有一个健康、幸福、快乐的生命周期是每一个人的梦想。细胞治疗是近几年兴起的疾病治疗新技术,二十一世纪将是细胞治疗发挥重要作用的新时代。2022细胞产业大会 2022第八届(上海)细胞与肿瘤精准医疗高峰论坛将于4月在上海举办,本次峰会紧密围绕政策规范、监管、工艺与产业化进展、干细胞临床前研究与临床应用转化、干细胞存储与治疗、肿瘤免疫治疗、细胞与基因治疗、通用型CAR-T细胞治疗、单细胞多组学、单细胞测序、细胞外囊泡分离及检测、3D细胞培养与类器官、基因治疗及溶瘤病毒、实体瘤治疗及药物开发、临床研究与治疗进展等话题,特邀来自国家药品审评监管机构、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创新药企、生物治疗、生物技术和服务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业园区、投资机构、行业协会等多位权威专家与产业先锋进行分享交流及产品展示。组委会竭诚搭建优质对话合作平台,诚邀您四月上海相聚,共襄盛会!谁来赞助:干细胞存储、干细胞治疗、肿瘤免疫治疗、CAR-T/TCR-T细胞治疗、通用型CAR-T细胞免疫治疗、γδT细胞、细胞与基因治疗、实体瘤再生医学、循环肿瘤细胞临床应用、单细胞测序、单细胞技术、时空转录组学及多组学技术、流式细胞术、细胞外囊泡分离及检测、溶瘤病毒、腺相关病毒(AAV)、基因载体、慢病毒、腺病毒、细胞治疗产品注册与申报、细胞3D培养、类器官培养、生物3D打印机、3D细胞成像、mRNA疫苗/药物研发、创新药研发、PD-1/L1药物、早筛早诊、肿瘤的转移和复发监测、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外泌体临床研究与疾病治疗、靶向用药、NGS技术引领下的基因组科学与技术、数字PCR、质谱、PCR衍生技术、精准医疗产业化进程、分子诊断、基因治疗、核酸药物、基因测序、液体活检及肿瘤早筛、肿瘤全周期、肿瘤临床治疗、基因组学、生物标志物、转化医学、生物制品、无血清培养基、试剂、仪器、耗材、CRO、CMO、CDMO、生物信息大数据、AI辅助诊断、体外诊断、抗体、MALBAC技术、Crispr/Cas9和基因编辑技术、实验室管理与控制、临床应用与研究、肿瘤用药基因检测、政策监管、组学大数据、产业集群。谁将参与:全国各大医院的院长、医院管理者、肿瘤内科、肿瘤外科、生物治疗科、血液科、病理科、辅助生殖科、检验科等各科室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生及从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科研人员、医药企业等;科研院所、生物医药企业、技术服务代理商及投资机构、临床医生等;知名高校的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及生命科学专业、药学专业、医学专业、免疫学专业等;细胞及肿瘤抗体免疫治疗上游供应商、诊断试剂及设备服务商、技术与设备仪器提供商、IT大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等;基因治疗、基因编辑、基因测序、基因检测公司、生物技术公司研发人员等技术人员、研发总监等;精准医疗方面的机构、企业、细胞存储与治疗上、中、下游产业链的企业以及CRO、CMO等;CEO及药厂研发负责人:抗体免疫治疗药物研发、免疫细胞治疗及制品开发、溶瘤病毒、治疗性疫苗、小分子免疫治疗药物、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领域的专家、临床研究人员、从业医师、研究生以及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领域的医疗用品科研人员与厂商等;政府机构与代表、产业园区、招商局、投资孵化机构、咨询与培训机构、银行、律师、知识产权、证券公司等。拟邀嘉宾(具体依会议当天为准):讨论议题(最终议题以现场为准):干细胞临床研究与转化应用峰会干细胞临床前研究与临床应用转化干细胞治疗技术与临床研究干细胞与免疫细胞临床研究的制剂质量评价干细胞治疗质量控制管理的现状与未来干细胞与类器官研究干细胞外泌体的应用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间充质干细胞外囊泡治疗难治性疾病新型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肿瘤免疫治疗产业转化领袖峰会细胞免疫治疗研发突破与商业化进程通用型CAR-T细胞免疫治疗细胞免疫治疗质量控制&产业化细胞治疗药物研发与商业化生产细胞治疗产品开发与工艺优化TIL细胞在实体瘤治疗中的技术挑战与发展趋势iPSC来源的CAR先天性免疫细胞及其在肿瘤免疫细胞治疗中的应用细胞外囊泡的多组学研究细胞外囊泡RNA组分解析及其应用外泌体技术的开发与临床转化单细胞多组学研究与临床应用峰会单细胞多组学研究与临床应用单细胞转录组技术致力于大脑发育及神经干细胞调控的研究单细胞多组学科学创新前沿及最新技术单细胞空间组学的开发与应用进展单细胞技术助力精准医学研究单细胞组学研究技术在肿瘤免疫与个性化治疗中的应用单细胞技术在肿瘤微环境及肿瘤细胞异质性探究中的应用单细胞测序结合多组学技术的应用细胞与基因治疗前沿技术应用峰会细胞及基因治疗的临床研究与产业转化细胞与基因治疗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细胞与基因治疗CDMO基因治疗及溶瘤病毒产品的开发AAV基因治疗药物大规模生产工艺研究及成本控制基因治疗GMP病毒载体规模化生产基因工程化外泌体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溶瘤病毒及RNA疗法3D细胞培养与类器官临床应用峰会3D细胞培养与类器官前沿进展3D类器官培养技术发展及其应用类器官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类器官临床医学研究与应用类器官药物筛选与生物制造类器官技术的科研应用和临床转化类器官在肿瘤精准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类器官在伴随诊断和新药研发中的应用和进展微流控器官芯片在精准医疗及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往届回顾:2021细胞产业大会 2021第六届(上海)细胞与肿瘤精准医疗高峰论坛伴随着为期两天的会议和三天的展览于4月25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上海市静安区延安中路1000号)拉下帷幕!本次大会集聚60+行业大咖到场分享精彩演讲,现场参观参会人数高达1800多人,共有100多家优质展商和60多家行业媒体列席,呈现出一场学术与产业紧密交融的盛宴。2021细胞产业大会 2021第七届(深圳)细胞与肿瘤精准医疗高峰论坛伴随着为期两天的会议和展览于10月27日在深圳会展中心落下帷幕!疫情特殊时期,本次大会采用了“线上(约12万人观看)+线下(600多人参加)”相结合的方式同步进行的,专家们以专业的视角分享行业动态,以战略的眼光探讨产业发展,共商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及肿瘤精准诊疗的未来发展之路!合作媒体:活动预告:2022细胞产业大会2022第九届(深圳)细胞与肿瘤精准医疗高峰论坛时间:2022年8月地点:深圳2022细胞产业大会2022第十届(武汉)细胞与肿瘤精准医疗高峰论坛时间:2022年11月地点:武汉赞助/参展/参会:论坛组委会上海顺展展览服务有限公司联系人:王 强 183 0175 7884微 信:18301757884邮 箱:wangqiang@shunzhanexpo.com
  • 专家预测:三年内中国肿瘤免疫治疗市场将达几百亿
    p   肿瘤免疫治疗是指应用免疫学原理和方法,通过激发和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并应用免疫细胞和效应分子输注宿主体内,协同机体免疫系统杀伤肿瘤、抑制肿瘤生长,打破免疫耐受的治疗方法。由于其副作用小、治疗效果明显,正逐渐成为未来肿瘤治疗的发展方向,被称为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之后的第四大肿瘤治疗技术。 /p p   国外肿瘤免疫治疗产业以免疫治疗药物为主,而我国肿瘤免疫治疗产业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免疫细胞存储、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细胞免疫疗法,其中以细胞免疫疗法为主。 /p p   免疫系统是人体自身的医生,而肿瘤免疫治疗被认为是唯一有可能彻底治愈癌症的方法,目前肿瘤免疫治疗多数被用于晚期肿瘤患者,但将来可能会像化疗一样,成为癌症治疗的一线方法。预计到2025年有100-150亿美元的市场只是个开始,未来10年60%的癌症病人将采用免疫治疗,在美国达350亿美元。就国内而言,专家估计三年内将达到几百亿的市场规模。 /p p   国内能够开展肿瘤免疫治疗的医疗机构及潜在对象包括: /p p   1)已经开展业务的500多家三甲医院,现有技术和管理不成熟,新技术替代可能性较大; /p p   2)尚未开展细胞治疗的500多家三甲医院,其中大部分可以推广; /p p   3)有条件的三乙、二甲等医疗机构 4)体检中心及高端会所,不属于医疗行为的亚健康人群保健,利润空间更大。 /p p   如按三甲医院,一家医院每月收30个病人、每个病人治疗3个疗程、3万/疗程计算(目前市场的平均情况和常规收费),单三甲医院近几年保守估计就能达到300多亿的市场规模。如按肿瘤病人,每年新发病例312万、未来10年60%的患者接受治疗(现状是经济实力较好的一半都会选择做,一般肿瘤病人大部分会愿意尝试)、3个疗程、3万/疗程,未来10年的市场空间将达到1600多亿。如按药品,可以类比抗肿瘤药的规模,约1000多亿,抗肿瘤费用目前已占到我国医疗消费的20%左右。 /p
  • Cancer Cell亮点 | 鲁勇团队首次发现能防止肿瘤复发的Th9细胞治疗方法
    过继性细胞疗法 (Adoptive Cell Therapy, ACT) 目前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临床结果,美国和中国也相继批准了多款靶向CD-19 和 BCMA 的临床产品。然而这种治疗方案面临着一个很棘手的临床问题––抗原丢失问题,即一部分肿瘤细胞会通过下调抗原表达或不表达抗原从而逃脱TCR-T细胞或CAR-T 细胞的杀伤,从而导致癌症的进展,直至病患的死亡。多年来美国维克森林大学医学院鲁勇课题组在Th9细胞的抗肿瘤功能的研究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卓越的工作,并定义了Th9 细胞代表着一种全新的T 细胞模式 (New T cell Paradigm) 能够攻击晚期肿瘤。这些工作发表了包括Lu et al JCI 2012【1】,PNAS 2014, Cancer Cell 2018【2】等一系列论文。2021年10月21日,鲁勇课题组(现已任职于Houston Methodist/Weill Cornell Medicine,详情请见本文最后)再次在Cancer Cell上发表了题为 Adoptive cell therapy with tumor-specific Th9 cells induces viral mimicry to eliminate antigen-loss variant tumor cells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肿瘤特异性 Th9 细胞 (TCR-Th9 或 CAR-Th9) 可以根除含有特异性抗原丢失癌细胞的晚期恶性肿瘤。在该项工作中,研究人员首次发现在晚期恶性肿瘤中的细胞免疫治疗中,使用传统的CAR-T或者TCR-T虽然在前期都能产生良好的抗肿瘤作用。不幸的是这些治疗总是伴随着后期的肿瘤的复发,而且T细胞治疗剂量增加5-10倍 (high dose) 也不能有效的控制肿瘤复发。非常有趣的是当使用Th1高剂量或者Th17细胞进行治疗时,复发的黑色素肿瘤大面积肿瘤组织由原先的黑色变成了白色。研究者通过大量实验发现这是因为T细胞攻击的名叫TRP-1的抗原发生了丢失,而TRP-1蛋白是黑色素瘤产生黑色素时必须的。当黑色素瘤发生TRP-1抗原逃逸时,肿瘤停止产生黑色素,其颜色也随后自发发生了变化。类似于这样的抗原丢失情况在文中使用的多种肿瘤模型中都很常见。但是研究者发现只有使用肿瘤特异性的Th9细胞进行治疗时,能治愈这些晚期肿瘤,且不会出现复发的情况。研究发现Th9 细胞除了通过直接靶向杀伤表达特异性抗原的肿瘤细胞外,具备其他类型T细胞没有的特性(机理总结见下图):即可以通过eATP-ERVs-TLR3/Mavs途径刺激招募到肿瘤中的单核细胞释放一型干扰素(Type I IFN)进而激活宿主自身免疫系统杀伤抗原丢失的肿瘤细胞,最终达到彻底根除肿瘤的目的。这种能激活达到如此强度的自身免疫系统杀伤能力的T细胞目前只发现存在于Th9细胞治疗中。这项工作的意义在于为过继性细胞治疗中出现的抗原丢失临床问题提出了切实具体的解决方案,具有极高的转化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cell.2021.09.011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