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中药研究

仪器信息网中药研究专题为您整合中药研究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中药研究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中药研究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中药研究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中药研究话题讨论。

中药研究相关的论坛

  • 关于中药复方拆方的研究

    中药复方中可能还有的药物种类很多,为了便于其研究通常进行中药复方拆方研究,关于拆方研究,大家是怎么看待的,不知有人做过此类的研究没?

  • 中药化学成分研究的 相关思路

    中药化学成分研究的现状中药的临床疗效是确切的,而中药是由配伍组分构成,中药的疗效是以配伍组分的化学成分为物质基础的。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难点在于其化学成分的复杂性。中药及复方中的化学成分通常有10种,甚至100余种,而药材来源、加工炮制工艺、药味加减、剂量等因素都会引起中药及复方化学成分发生复杂的变化。中药复方是一个有层次和结构的有机整体,但它的疗效不是各配伍组分化学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复方中各配伍组分所含化学成分的相互综合效果。迄今,关于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思路,有不少作者提出了相关的构想和见解,如王艳萍等提出的以活性导向的标准组分模式的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路,强调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关键技术发展的重要性;杨奎等提出的中药复方组合化学研究方法,是以中药复方为天然组合化学库,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确定能反映该方剂主治病症的药理学指标,通过组分或单体成分的组合筛选,找出其活性最强的组分结构。这些思路对于开展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工作均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价值。随着分析化学技术与仪器的不断进步,多种手段用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和测定,以色谱及其联用技术应用较多,如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荧光分光光度联用等。对中药化合物进行的结构研究,同样也是生物活性评价的基础,过去用于结构研究的技术如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R)、核磁共振(NMR)、质谱(MS)、旋光谱(ORD)等目前多与计算机和色谱技术合用,使得结构解析工作达到自动化和高效化。此外,随着细胞膜生物色谱法、分子印迹技术、基因芯片技术、中药血清药理和血清药物化学等先进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使中药的化学物质基础和药效机理得到了进一步科学地阐述。以中药化学成分研究为单一目标的弊端单一的有效化学成分并不能阐述中药的药效物质机理,中药的药效来自于多种化学成分多靶点的相互协同和增效作用。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是其所含的化学成分,中药的药效不是在孤立的状态下实现的,它是一个多成分参与的复杂过程。单一的有效化学成分并不能阐述中药的药效,只能以新药的形式存在于临床。如从麻黄中分离的麻黄碱具有止咳平喘的作用;从黄杨树中提取的黄杨树碱可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等。陈磊等通过查阅600多篇关于丹参的文献,整理了近年来与丹参药理机制研究相关的文献报道,归纳出丹参的药理活性成分,揭示出单味中药丹参是通过多组分、多靶点的整合效应而产生的药理作用。朱大元等在白玉茶降血糖的研究中发现,在药筛选始终有效的有效部位中分到30多个化合物,每个化合物分别进行动物实验,没有一个化合物显示有效部位的降糖效果,单一化合物最高降糖效果仅达13%,对这些化合物按有效部位中的比例进行组合,最终发现由4个化合物组成的组分,经多次动物实验,组分的降糖效果与有效部位完全一样,但从此配方中去掉一个化合物,降糖效果马上下降。这说明药效的产生是由多成分相互协同或增效而产生的。由此可见,中药的药效是确定的,中药的药效物质是存在的,但它绝不是单一的化合物,而是一个由多种化学成分构成的药效组分群。以西药单个靶点为方向的中药药效研究并不完全适合于中药药效的研究。西药研制体系的科学性在于它是建立在明确的临床实验结果以及分子结构、手性、氨基酸排序等基础上,有确切的分子结构或形态与靶目标之间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西药研究的是单个结构化合物在孤立情况下对靶点的作用。而中医药理论源自于与此不同的更加复杂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四气五味、经络、升降浮沉等。以西药的思路研究中药并不完全适合。如果以西药的思路研究中药,一旦所谓的研究指标被否定,则意味着整个研究成果的失败。适合于中药化学物质研究的思路1.中药的药效研究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从传统中药着手,以临床确实有效的中药(饮片、复方、中成药)为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张贵君教授指出:中药的研发要基于传统中药的继承,要以传统标准中药为基准,起点对象定位在临床中药(复方),原料药定位在饮片,科学地揭示传统中药的本质。闫润红等采用饥饿+心得安+高分子右旋糖酐造成家兔“气虚血瘀”模型,观察两个不同黄芪剂量的补阳还五汤配方对该模型全血粘度的影响,结果发现重用黄芪的配方“祛瘀”效果优于不重用黄芪的配方,为中医方剂“补气活血,气旺以促血行”的配伍理论提供了现代药理学依据。陈建萍等通过串联质谱ESI-MS/MS及HPLC测定附子中的主要成分在与甘草配伍前后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附子与甘草配伍后产生不溶性物质从而减少了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两药配伍起到了降低附子毒性的作用,用现代分析技术解释了“附子得甘草性缓”的机理。2.中药的药效来自于药效组分张贵君教授创立了中药药效组分理论,对中药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导性意义。中药药效组分理论是指中药的疗效是由其药效组分所决定的。中药药效组分理论认为:中药药效是以药效组分为基础,按照中药的生源规律进行有序地组合、各药效成分之间具有量和比例的关系。中药药效组分包括配伍组分、化学组分、信息物质组分3个方面。配伍组分是中药饮片中多种成分遵循自然规律有序地结合作为复方中药的个体,这个组分是有机的结合而非随机搭配,存在质和量的必然规律,而这种组合的实质又是化学组分和信息物质组分的组合,从而构成了有序的药效组分。中药多以复方入药,其功效是以单味药的功效为基础,但不是简单的单味药功效的总和。中药复方的疗效源自于中医经长期临床实践摸索总结出的配伍组分,在复方中各配伍组分所含的化学成分之间相互发生着复杂的化学变化,从而使复方本身就具有了增强疗效、降低毒性的作用或通过产生新的化学成分而增强了药效,药效组分的产生离不开复方中的每个配伍组分,并且各配伍组分之间存在着质和量的必然规律,从而各药效成分之间也具有量和比例的关系,中药的药效组分是一个由多种有效化合物构成的药效物质总和。中药是中医几千年来临床实践的产物,中医和中药有着紧密的依从性和独特的理论体系。中药的药效源自于所含的复杂化学物质,中药药效组分理论是对中药复杂的化学成分的有效和高度的概括。中药药效组分理论的意义在于它与中医药整体观念的学术思想相吻合,并阐述了中药药效与物质、物质与品质、品质与临床疗效的等问题。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应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前提下,从整体出发,以传统标准中药为基准,临床确实有效的中药(饮片、复方、中成药)为研究对象和基础,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深入加强对中药药效组分的研究,从而确实明确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中药治疗疾病的原理,实现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控性,实现中药现代化。

  • 中药各个组分功能研究?

    中药各个组分功能研究与药方各个组分功能研究相对来说药方中各个组分功能相对比较清楚,古今医书主要讲述的就是这些内容,各种药物君臣相佐得到最好的效果。可是每个中药都是各种物质的混合物,把每个成分挑出来进行功能分析,然后尝试像药方一样互相混合做成药片是不是好些呢?或者是像各个单独的中药一样,做成药方?这样可以避免有毒成分的副作用?

  • 【转帖】中药指纹图谱研究

    (一)中药指纹图谱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中药指纹图谱是指某些中药材或中药制剂经适当处理后,采用一定的分析手段,得到的能够标示其化学特征的色谱图或光谱图。 中药指纹图谱是一种综合的,可量化的鉴定手段,它是建立在中药化学成分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用于评价中药材以及中药制剂半成品质量的真实性、优良性和稳定性。“整体性”和“模糊性”为其显著特点。 目前,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已涉及众多方法,包括薄层扫描(TLCS)、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法(GC)和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等色谱法以及紫外光谱法(UV)、红外光谱法(IR)、质谱法(MS)、核磁共振法(NMR)和X—射线衍射法等光谱法。其中色谱方法为主流方法,尤其是HPLC、TLCS和GC已成为公认的三种常规分析手段。由于HPLC具有分离效能高、选择性高、检测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应用范围广等特点;中药成分绝大多数可在高效液相色谱仪上进行分析检测,且积累较丰富的应用经验。因此高效液相色谱法已成为中药指纹图谱技术的首选方法。随着HPLC— MS和GC—MS等联用技术的应用,中药指纹图谱技术更趋完善。 (二)中药指纹图谱建立的意义 中药及其制剂均为多组分复杂体系,因此评价其质量应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能提供丰富鉴别信息的检测方法,但现行的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和含量测定等方法都不足以解决这一问题,建立中药指纹图谱将能较为全面地反映中药及其制剂中所含化学成分的种类与数量,进而对药品质量进行整体描述和评价。这也正好符合中医药整体学说。在此基础上,如果进一步开展谱效学研究,可使中药质量与其药效真正结合起来,有助于阐明中药作用机理。总之,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和建立,对于提高中药质量,促进中药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药指纹图谱研究概况 以指纹图谱作为中药(天然药物)提取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已成为目前国际共识,各种符合中药(天然药物)特色的指纹图谱控制技术体系正在研究和建立。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允许草药保健品申报资料中提供色谱指纹图谱;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6年草药评价指导原则中也规定,如果草药的活性成分不明确,可以提供色谱指纹图谱以证明产品质量的一致;欧共体在草药质量指南中亦称,单靠测定某种有效成分考查质量的稳定性是不够的,因为草药及其制剂是以整体为活性物质。色谱指纹图谱尤其是薄层色谱的鲜明的指纹图谱是很有用的。国外指纹图谱的应用,目的在于解决成分复杂,有效成分不明确的植物药质量检测和产品批次间质量差异的问题。其中德国研制的银杏叶提取物制剂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他们应用指纹图谱制定了相应的标准,该图谱体现了制剂所含的33个化学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和内酯类)和各自的含量。经化学成分和药效相关性研究,发现约24%银杏黄酮和约6%银杏内酯组成的提取物具有最佳疗效。此外,采用“混批勾兑”法,可使最终产品质量稳定,指纹图谱重现性良好,含量浮动范围为5%左右。 20世纪70年代我国已有学者尝试使用TLCS对中成药进行分析,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技术和时机的不成熟,没有得到公认;20世纪90年代《中国药典》增设了中药化学对照品和对照药材,为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随着色谱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检测能力的显著增强,为指纹图谱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证。目前我国已对中药注射剂做出了必须用指纹图谱进行检测的规定,同时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实施过程中指纹图谱亦有较广泛的应用。 但是作为一项新技术,中药指纹图谱在实际应用中还面临许多问题,只有进一步加强中药材种植加工和中成药生产贮存的规范化;中药化学成分和中药药理研究的系统化和标准化;以及技术上多学科的渗透,才能保证中药质量的稳定,进而保证中药指纹图谱的建立

  • 中药指纹图谱研究进展

    中药指纹图谱是指 某些中药材或中药制剂经适当处理后,采用一定的分析手段,得到的能够标示其化学特征的色谱图或光谱图。中药指纹图谱是一种综合的,可量化的鉴定手段,它是建立在中药化学成分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用于评价中药材以及中药制剂半成品质量的真实性、优良性和稳定性。“整体性”和“模糊性”为其显著特点。 目前,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已涉及众多方法,包括薄层扫描(TLCS)、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和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等色谱法以及紫外光谱法(UV)、红外光谱法(IR)、质谱法(MS)、核磁共振法(NMR)和X—射线衍射法等光谱法。其中色谱方法为主流方法,尤其是HPLC、TLCS和GC已成为公认三种常规分析手段。由于HPLC具有分离效能高、选择性高、检测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应用范围广等特点;中药成分绝大多数可在高效液相色谱仪上进行分析检测,且积累较丰富的应用经验。因此高效液相色谱法已成为中药指纹图谱技术的首选方法。 中药指纹图谱1、可以鉴别药材的真伪2、考察商品药材及成药的质量3、区分药材不同部位4、追踪制剂工艺过程及某些化学成分变化5、监测原料与成品之间、成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发展,指纹图谱技术是当今国际公认的控制中药质量的质控模式。它能从原药材的栽培、引种,中成药生产工艺的规范与优化,到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全方位的质量保证。近年来国外对草药产品的质量评价也在提倡指纹图谱随着各种分析技术的创新和提高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对天然药物的了解和研究在不断深入,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在国内外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其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更趋成熟完善,成为国际公认的控制中药和天然药质量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 【分享】CDE中药、天然药研究指导原则

    [size=3]CDE中药、天然药研究指导原则[/size]一、概述二、撰写格式和内容(一)中药、天然药物新药申请1.申请临床试验1.1 品种概况1.2 主要研究结果总结1.3 综合分析与评价2.申请生产2.1 品种概况2.2 主要研究结果总结2.3 综合分析与评价(二)已有国家标准的中药、天然药物的申请1.品种概况2.主要研究结果总结3.综合分析与评价三、参考文献四、著者

  • 开展中药指纹图谱研究的五大领域

    开展中药指纹图谱研究的五大领域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内容和实际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五大领域:   一、中药指纹图谱测试   针对中药材、炮制品、饮片,以及各类中药复方制剂,研究不同的样品制备方法及有效组分的切割方法。运用包括色谱、光谱以及多维、联用分析技术,全面开展指纹图谱测试,建立具有普适意义的、规范化的中药指纹图谱。   1、中药有效组分提取及分离方法研究及其规范化。   2、色谱分离分析条件优化技术研究。   3、多维、联用分析新技术方法学研究。   4、指纹图谱中活性成分分析与鉴定。   5、中药指纹图谱分析方法规范化研究。    二、指纹图谱鉴别方法研究   1、中药指纹图谱化学特征信息的提取方法研究。   2、同一分析方法不同检测方式及不同分析方法获得的多源检测数据间的相关性。   3、指纹图谱相似度计算方法。   4、中药指纹图谱的快速处理方法。       5、建立中药指纹图谱鉴别计算方法体系。   三、中药药效组分筛选及检测方法学   针对研究药材、方剂的功效和所涉及的有关作用靶位或靶点,开展从整体、器官、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等不同层次和水平药理学研究,寻找能够较准确反映方剂药效或功能主治,并具备快速、准确、样品用量小的活性筛选指标,在建立快速中药体内外组分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寻找中药的药效组分群,并建立中药药效指纹图谱,从而总结形成一套完整的中药药效组分快速筛选体系和方法。   1、中药药效组分靶细胞动态高密度培养技术和模型的建立。   2、中药药效组分细胞反应器计算机控制及在线检测的研究。   3、中药药效组分快速筛选方法关键技术研究。   4、中药复方体内组分的多指标检测方法学研究。   四、中药指纹图谱组效学   在中药化学指纹图谱、药效物质成分鉴定和中药药效活性测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化学与生物信息学研究的成果,开展指纹图谱信息与药效活性信息的相关性研究,以实现中药化学指纹图谱向中药药效组分指纹图谱的转化,从而建立中药指纹图谱组效学研究体系。    五、中药指纹图谱质量控制   将中药指纹图谱应用于中药材的真伪鉴别及质量评价、中药制剂生产工艺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最终产品的质量评价、中药新药开发研究   1、中药指纹图谱在中药材的真伪鉴别及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2、中药指纹图谱在中药制剂生产工艺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最终产品的质量评价,提出采用中药指纹图谱来实现从药材、半成品到最终产品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方法。   3、中药指纹图谱在中药新药创制中的应用研究。

  • 中药新药稳定性研究的现状及思考

    稳定性研究的目的是考察药物在温度、湿度、光线的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药品的生产、包装、贮存、运输条件提供科学依据,并确定药品的有效期。药品的稳定性是其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中成药稳定性研究的范围一般根据稳定性变化的实质分为化学的、物理的及生物学的三种。中成药在制备和储存过程中,因温度、水分、光线、pH值、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易发生变质,轻则引起制剂外观的变化,重则导致药效降低,甚至毒性增大,影响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研究揭示中药制剂稳定性变化的实质,探讨其影响因素,可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或延缓制剂的不稳定性,确定有效期,是中药制剂稳定性研究的基本任务。药品的安全、有效、质量稳定、可控是对药品的基本要求,而稳定性又是保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因此稳定性研究在中药新药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不可缺少的内容。一、中药稳定性研究的现状 1.中药新药稳定性研究技术要求 (1)《中药新药研究指南》中有明确要求。在申报临床时,待测样品于临床试验用包装条件下(在包装材料质地和结构上相当于上市药品的包装)放置,并记录室温和湿度,根据该制剂申报资料临床研究质量标准草案所列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等项并结合《新药审批办法》“有关中药部分的修订和补充规定“(1992年)以下《补充规定》中附件八之附表中不同剂型的稳定性考察项目要求进行。但需注意检测成分是否能说明该制剂的稳定性。如含大黄的制剂,不能单测总蒽醌,应同时检测游离蒽醌或结合蒽醌才能确定反映其成分的变化。在常温下进行考察,开始考察时间应在样品制备后1个月之内,以开始考察的结果作为0月结果,以后每月考察一次,不得少于3个月。如预测药品远期稳定性,也可在37℃一40℃和相对湿度75%条件下保存,以开始考察的结果作为0月结果,以后每月考察一次,不得少于3个月,如稳定,相当于样品保存2年内质量稳定。但稳定性试验结果,仍以常温下为准。考察样品应在3批以上,各批样品应达中试以上规模,不得将同一批样品分成3份代表3批样品,每批样品均应留有足够在稳定性试验中各次考察所需的数量。在申请生产时,药品在上市包装条件下,根据该制剂生产用质量标准草案所列项目并结合补充规定附件八附表中不同剂型的稳定性考察项目要求进行考察。同时应注意观察直接与药品接触的包装材料对药品稳定性的影响。在常温下进行考察,一般可在初步稳定性考察后继续考察,即在初步稳定性考察3个月后,放置3个月再考察一次,然后每半年一次。药品的稳定性试验在达到规定的考察时间后还可在正常室温下继续考察,每半年一次,不超过5年,为该药品审定使用期限提出依据。(2)1999年底颁布的“中药新药质量稳定性研究技术要求“,其对稳定性的要求与1992年技术要求内容基本相同。稳定性试验结果、有效期的确定,仍以常温下为准。(3)仿制药及增加规格品种,稳定性研究参照新药要求。由于申报时间较短,在提供常温稳定性资料时应同时申报3~6个月加速稳定性试验资料,以暂定有效期。但应继续进行常温试验考察,以常温下为准,最终确定有效期。2.中药稳定性研究状况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对化学药制剂的稳定性进行研究至今已积累了不少丰富的资料和经验,对考察药物制剂的质量、确定有效期、保证临床疗效的发挥起了积极的作用。中成药稳定性研究工作是从液体制剂开始的,且多为单方制剂。最先报道…的是对威灵仙注射液中原白头翁素稳定性的研究。经考察pH值、温度、光线、添加剂等因素对原白头翁素的稳定性均有影响。通过对恒温加速试验数据处理后,认为原白头翁素的化学动力学为伪一级反应,预测有效期t25℃0.9为2.3d。近10余年来,对这方面的研究引起了药学界的普遍重视,有关研究报告逐年增多,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尤其在利用稳定性研究来筛选处方、优化工艺、预测有效期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由于液体制剂溶液的颜色、澄明度等对pH值、温度、光线、添加剂等因素较敏感,经常出现颜色变化、产生沉淀等问题,经研究不仅是物理的变化,还有化学的变化,从而影响到药效的变化,这就促使液体制剂稳定性研究的发展。由于液体制剂的稳定性影响因素较多,不容易控制,所以对液体制剂稳定性的研究报道较多,研究的范围亦较广。固体、半固体制剂一般较液体制剂稳定,但也存在不稳定的问题,且比液体制剂复杂,近几年研究报道亦在逐年增加。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1992年《补充规定》要求必须报送稳定性研究资料以来,新药研究中稳定性研究工作向规范、研究内容深度和广度迈进了一大步。1999年又颁布了稳定性技术要求。但中药稳定性研究中仍存在着一些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如:考察稳定性指标的选择、复方中各成分相互干扰的问题,辅料对稳定性的影响及反应机理等,有些试验方法尚需进一步完善。3.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现阶段申报的稳定性资料中仍存在着以下问题:(1)没有说明包装材料的材质及包装情况;(2)没有说明稳定性试验储存条件;(3)0月考察时间表达不准确,开始考察时间应在样品制备后一个月之内,以开始考察的结果作为O月结果;(4)没有按质量标准及制剂要求进行全面检查;(5)对于中药新药注册分类l、5类原料药没有对高温、高湿等与储存条件有关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6)稳定性考察所用样品不是中试生产样品;(7)没有提供包装材料对药品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资料等。

  • 【金秋计划】定量药理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b]PK-PD[/b][font=黑体]模型在中药领域的应用 [/font][font=宋体]不同于成分明确的化学药、生物药,中药成分复杂,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用途的作用特点,阐明其物质基础、体内过程、药理效应及其相互关系等研究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开展中药[/font]PK-PD[font=宋体]模型研究,用其表达中药及其复方的体内过程,对于阐释中药本质、解释其疗效具有重要作用,设计及优化中药给药方案,促进中药开发及推动其现代化与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者就[/font]PK-PD[font=宋体]结合模型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尝试。[/font][font=宋体]中药单体成分具有化学结构明确、作用机制清晰的特点。其可参照化学药[/font]PK-PD[font=宋体]方法进行研究,即“青蒿素”研发模式。姚媛等[/font][sup][25][/sup][font=宋体]考察了穿心莲内酯对炎症模型大鼠抗炎作用的[/font]PK-PD[font=宋体]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以[/font][font=宋体]白细胞介素[/font]-6[font=宋体]([/font]interleukin-6[font=宋体],[/font]IL-6[font=宋体])[/font][font=宋体]、[/font]IL-1β[font=宋体]和[/font][font=宋体]肿瘤坏死因子[/font]-α[font=宋体]([/font]tumornecrosis factor-α[font=宋体],[/font]TNF-α[font=宋体])[/font][font=宋体]为药效指标,其浓度与穿心莲内酯的质量浓度存在相关性,穿心莲内酯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font]IL-6[font=宋体]、[/font]IL-1β[font=宋体]和[/font]TNF-α[font=宋体]表达发挥抗炎作用。师少军等[/font][sup][26][/sup][font=宋体]建立了蝙蝠葛苏林碱([/font]daurisoline[font=宋体],[/font]DS[font=宋体])在犬体内的[/font]PK-PD[font=宋体]作用模型并成功预测[/font]DS[font=宋体]的血浆浓度及其药理效应。发现由于[/font]DS[font=宋体]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大,药物由中央室(血液室)到效应室(心肌组织和血管平滑肌组织)平衡过程导致[/font]DS[font=宋体]的效应滞后于血药浓度。该研究为[/font]DS[font=宋体]未来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任欣怡等[/font][sup][27][/sup][font=宋体]建立了基于丹酚酸[/font]A[font=宋体]对大鼠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调节作用的[/font]PK-PD[font=宋体]结合模型。发现丹酚酸[/font]A[font=宋体]对总同型半胱氨酸的转疏途径消除作用强于丹参素对总同型半胱氨酸的上升促进作用弱于丹参素。[/font][font=宋体]刘佳丽[/font][sup][28][/sup][font=宋体]以逍遥散石油醚部位抗抑郁活性指标成分(藁本内酯等[/font]5[font=宋体]个挥发性成分)为[/font]PK[font=宋体]指标,以去甲肾上腺素和[/font]5-[font=宋体]羟色胺为[/font]PD[font=宋体]指标,使用软件拟合血药浓度和神经递质的变化量,成功建立了[/font]PK-PD[font=宋体]模型,药效动力学模型符合抑制效应[/font][i]E[/i][sub]max[/sub][font=宋体]模型,其结果可供新药开发时参考。周惠芬等[/font][sup][29][/sup][font=宋体]采用[/font]ig[font=宋体]黄芪[/font]-[font=宋体]川芎有效部位配伍组方(黄芪总皂苷、黄芪总黄酮、川芎总生物碱、川芎总有机酸)于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栓塞模型,以川芎嗪为[/font]PK[font=宋体]指标,以乳酸脱氢酶为[/font]PD[font=宋体]指标,构建[/font]PK-PD[font=宋体]模型。结果表明,大鼠血浆中乳酸脱氢酶活性效应值与川芎嗪血药浓度不直接相关,效应滞后于血药浓度,以效应室联结的[/font][i]E[/i][sub]max[/sub][font=宋体]模型较优。彭珑[/font][sup][30][/sup][font=宋体]以清开灵注射液中黄芩苷和栀子苷在酵母致热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为[/font]PK[font=宋体]指标,以发热大鼠体温下降值为药效指标,建立了[/font]PK-PD[font=宋体]模型。结果表明,黄芩苷和栀子苷均以效应室联接的有滞后时间二房室[/font]Sigmoid-[i]E[/i][sub]max[/sub][font=宋体]模型拟合较优。李俊峰[/font][sup][31][/sup][font=宋体]对仙芎骨康的[/font]PK-PD[font=宋体]进行关联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仙芎骨康的药效物质基础和治疗骨关节炎作用机制。[/font] [b]PPK[/b][font=黑体]模型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font][font=宋体]中药[/font]PPK[font=宋体]参数对中药制剂临床用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用于评估药物在人群中的[/font]PK[font=宋体]行为,及个体间的变异及其影响因素。这种变异可由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导致,当其具有临床意义时,需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调整给药方案。对此,姜俊杰等[/font][sup][32][/sup][font=宋体]对中药人体[/font]PPK[font=宋体]研究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多成分药动学曲线的拟合、有效成分的检测是中药[/font]PPK[font=宋体]研究的关键问题。[/font][font=宋体]在中药[/font]PPK[font=宋体]专家共识[/font][sup][13][/sup][font=宋体]指出:中药[/font]PPK[font=宋体]研究以治疗窗窄的有毒中药、或目标人群极不均一的中药、或不良反应较多的中药为研究对象,选择中药中有确切治疗作用的已知成分、有毒成分、有毒代谢酶为研究指标,采用完整的[/font]PPK[font=宋体]采样设计方法制定采样时间点和样本量。利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color=#3333ff]气相色谱[/color][/url]法、高效[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p][color=#3333ff]液相色谱[/color][/url]法、色谱[/font]-[font=宋体]质谱联用法等方法对目标成分进行定量分析。最终采用总量统计矩分析方法拟合各成分[/font]PPK[font=宋体]参数,获得能体现中药整体趋势的[/font]PPK[font=宋体]模型。中药多组分总量统计矩分析法整合各单个成分的[/font]PK[font=宋体]参数,形成总量统计矩参数及分析体系。[/font][font=宋体]由于中药与化学药不同,其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各有效成分的[/font]PK[font=宋体]特征彼此存在巨大差异,如果用单成分[/font]PK[font=宋体]方法研究中药显然难以适用,该共识规定了中药[/font]PPK[font=宋体]的研究设计和实施流程,用于指导临床开展上市后中药[/font]PPK[font=宋体]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不同群体的体内中药药物代谢过程,为临床中药剂量方案的制订与调整提供依据,从而进一步优化个体给药方案,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合理。近年来,研究者在中医药领域应用[/font]PPK[font=宋体]模型进行了相关探索(表[/font]2[font=宋体]),为中医药的辨证治疗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揭示其科学内涵。[/font] [b]PPK-PD[/b][font=黑体]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font][font=宋体]目前围绕中药开展的[/font]PPK-PD[font=宋体]模型研究报道较少,主要是围绕中药和化学药联用开展。在临床研究中,考察了草药与华法林的相互作用。使用[/font]PPK-PD[font=宋体]建模方法分析了接受华法林[/font]25 mg[font=宋体]和圣约翰草、[/font][font=宋体]人参、银杏叶和生姜受试者的[/font][i]S[/i]-[font=宋体]华法林浓度和反应(凝血酶原复合物活性)数据。结果表明,联合用药后圣约翰草和人参增加了[/font][i]S[/i]-[font=宋体]华法林的清除率,其他[/font]PK[font=宋体]参数和[/font]PD[font=宋体]参数不受影响。而银杏叶和生姜对健康受试者服用华法林的[/font]PD[font=宋体]没有影响[/font][sup][40][/sup][font=宋体]。[/font]Lv[font=宋体]等[/font][sup][41][/sup][font=宋体]研究了复方丹参滴丸对华法林[/font]PK[font=宋体]和[/font]PD[font=宋体]的影响。比较[/font]2[font=宋体]组患者华法林用量、血药浓度、凝血[/font]4[font=宋体]项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国际标准化比值。建立[/font]PPK[font=宋体]和[/font]PPK-PD[font=宋体]模型,以评估患者人口统计学、遗传多态性和复方丹参滴丸作为协变量。并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问卷评价临床疗效,分析联合用药的出血风险。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患者中,复方丹参滴丸对华法林的[/font]PK[font=宋体]和[/font]PD[font=宋体]特征影响有限,复方丹参滴丸和华法林联合治疗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是一种有希望的替代方案。[/font] [b]PBPK[/b][font=黑体]模型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font][font=宋体]目前[/font]PBPK[font=宋体]模型被广泛用于小分子化学药的研究中,包括药物的研发、临床试验和上市后监管阶段。近年来有研究者逐渐将该技术用于中药的研发中,弥补了传统研究方法的不足,在推测靶器官的药物浓度,种属间外推,特别是中药[/font]-[font=宋体]化学药的药物相互作用评估[/font][sup][42][/sup][font=宋体]等多个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于加快中药研发进程,降低研发成本具有一定意义,也为中药临床前及临床研发和使用提供新的思路。此外,苏布达等[/font][sup][43][/sup][font=宋体]提出了基于[/font]PBPK[font=宋体]模型的中药毒害物风险评估策略,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可为中药安全性评价和限量标准制定提供技术参考。[/font] [font=黑体]定量药理学指导组方定量设计[/font][font=宋体]中药组方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原则将治疗某种疾病的不同性能及功效的药味进行有机组合[/font][sup][9][/sup][font=宋体]。中药新药研发一般会涉及药材组方的筛选、剂量和配比的优化,基于众多成分的中药复方设计,传统方法实验过程复杂,运用中药定量药理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实验效率[/font][sup][14][/sup][font=宋体]。贺琪珺等[/font][sup][51][/sup][font=宋体]建立中药复方配伍作用的整体定量药理学表征体系,诠释君、臣、佐、使配伍的科学内涵。此外,寇俊萍等[/font][sup][52][/sup][font=宋体]研究组成药物相同但配比不同的[/font]3[font=宋体]方:小承气汤、厚朴大黄汤及厚朴三物汤的药理作用差异,为其临床不同应用提供依据。[/font]

  • 【分享】中药指纹图谱研究五大领域

    [B]一、中药指纹图谱测试 [/B]  针对中药材、炮制品、饮片,以及各类中药复方制剂,研究不同的样品制备方法及有效组分的切割方法。运用包括色谱、光谱以及多维、联用分析技术,全面开展指纹图谱测试,建立具有普适意义的、规范化的中药指纹图谱。   1、中药有效组分提取及分离方法研究及其规范化。   2、色谱分离分析条件优化技术研究。   3、多维、联用分析新技术方法学研究。   4、指纹图谱中活性成分分析与鉴定。   5、中药指纹图谱分析方法规范化研究。   [B]二、指纹图谱鉴别方法研究 [/B]  1、中药指纹图谱化学特征信息的提取方法研究。   2、同一分析方法不同检测方式及不同分析方法获得的多源检测数据间的相关性。   3、指纹图谱相似度计算方法。   4、中药指纹图谱的快速处理方法。   5、建立中药指纹图谱鉴别计算方法体系。   [B]三、中药药效组分筛选及检测方法学[/B]   针对研究药材、方剂的功效和所涉及的有关作用靶位或靶点,开展从整体、器官、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等不同层次和水平药理学研究,寻找能够较准确反映方剂药效或功能主治,并具备快速、准确、样品用量小的活性筛选指标,在建立快速中药体内外组分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寻找中药的药效组分群,并建立中药药效指纹图谱,从而总结形成一套完整的中药药效组分快速筛选体系和方法。   1、中药药效组分靶细胞动态高密度培养技术和模型的建立。   2、中药药效组分细胞反应器计算机控制及在线检测的研究。   3、中药药效组分快速筛选方法关键技术研究。   4、中药复方体内组分的多指标检测方法学研究。   [B]四、中药指纹图谱组效学[/B]   在中药化学指纹图谱、药效物质成分鉴定和中药药效活性测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化学与生物信息学研究的成果,开展指纹图谱信息与药效活性信息的相关性研究,以实现中药化学指纹图谱向中药药效组分指纹图谱的转化,从而建立中药指纹图谱组效学研究体系。 [B]五、中药指纹图谱质量控制 [/B]  将中药指纹图谱应用于中药材的真伪鉴别及质量评价、中药制剂生产工艺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最终产品的质量评价、中药新药开发研究。   1、中药指纹图谱在中药材的真伪鉴别及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2、中药指纹图谱在中药制剂生产工艺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最终产品的质量评价,提出采用中药指纹图谱来实现从药材、半成品到最终产品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方法。   3、中药指纹图谱在中药新药创制中的应用研究。

  • 【转帖】中药化学对照品研究指导原则及验收标准

    [table][tr][td][size=3]中药化学对照品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项目中 "建立中药系列标准规范"课题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药实现国际化、现代化的关键。进行常用中药材质量标准及化学对照品研究,应用现代分离、分析手段制备化学对照品,并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且达到国际通用标准的中药材质量控制及评价方法,为制定中药材及中成药质量标准体系提供保证。为规范中药化学对照品研究专题的研究内容及验收指标,特制定中药化学对照品研究指导原则及验收标准,供专题承担单位和研究人员参照执行。   一、目的及意义   中药材是中药研究与开发的基础,历来倍受重视。目前,中药材的生产、采收、饮片加工及质量评价有待进一步完善与规范,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中,首先必须从中药材的质量抓起。中药化学对照品的研究对中药材及中成药质量标准建立至关重要。中药化学对照品研究专题的设置目的是通过现代科学方法,制备并提供能够满足科研和生产中所需的中药化学对照品,进而为建立具有中医药特点的中药材质量标准规范体系及开展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技术保障。制定科学规范的中药材质量标准对于确立我国传统医药大国的主导地位、促进中药进入国际市场并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指导原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阶段中药研究水平基础上,对中药材的有效成分或指标性成分进行研究,参考现代医药研究的国际规范,吸收各国传统医药应用和管理经验,完善和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   1. 制定中药材质量标准,首先必须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充分考虑中医药的特点。中医临床用药注重整体观点,这不仅是中医药几千年来的用药习惯,也是中医药区别与西医药的重要方面。大量临床验证及药理实验均证明,单一成分或组分与单味药的作用往往是不能等同的,这是因为中药材所含成分复杂,其药效可能是各成分的综合作用。因此,仅用某一成分作为指标,来衡量该药材的质量,不能体现其内在品质。因此,建立主产区药材的指纹图谱,并在建立单指标成分含量测定基础上,探讨多指标成分综合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2.固定药材的植物来源,多植物来源的药材分别进行研究,制定能反映其内在质量的规范标准。   3.应在国家法定标准的基础上参考国际上有关草药质量控制方法,建立科学、可控的中药材质量标准。   三、研究内容   应用现代色谱及分析手段,对中药材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结构测定,确定其有效成分或指标性成分,制备中药化学对照品。在来源、形状、鉴别、检查、浸出物、有效成分或指标性成分及定性定量分析、主产地药材指纹图谱、重金属含量及农药残留量检测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研究,参照现行中国药典制定其质量标准。   ㈠、中药化学对照品研究内容   1.对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文献调研。   2.通过对所选品种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确定该药材的有效成分,无法确定有效成分的,可选用指标性成分。   3.对照品的制备工艺研究,包括可以较大量提取、分离该对照品的方法及相应条件和详细的工艺流程研究。   4.对照品结构、性质研究:   (1) 中英文名称,分子式,结构式  (2) 性状及理化常数:提供结晶溶剂、晶形、溶解性能、熔点或沸点、旋光度等数据。  (3) 薄层色谱鉴别:包括所用色谱条件、显色条件、Rf值及彩色照片。  (4) 结构测定:对已知化合物,其数据及图谱与文献值或图谱一致;如不一致,按未知物标准处理。未知物要求提供足以确证其结构的化学及物理学数据(IR、UV、 NMR、MS等)。  (5) 纯度及其检查方法。  (6) 含量测定:提供含量测定的方法、数据及有关图谱。   (7) 初步稳定性: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确定储藏条件。  ㈡、中药材质量标准的研究内容  1.对药材的资源、生产及市场情况进行考察,尽量提供植物来源、资源分布、市场品种及其主产地情况,尽量选择道地药材品种进行研究。  2.对药材样品进行基源鉴定,同时注明产地、采收时间及加工方法。  4.主产地药材指纹图谱研究:研究主产地药材指纹图谱,优先选择色谱法,对不同产地商品进行分析,确定共有峰,尽可能获得较多的色谱峰作为该药材的特征控制其质量。  5.中药材鉴别方法研究:鉴别方法的研究包括经验、显微、理化及色谱鉴别。以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对照药材为参照,提供鉴别特征。鉴别方法必须具有专属性和重现性。  6.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物的监测方法及分析:用现代化分析技术进行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物的检测分析。并参照如下标准执行:重金属总量≤200mg/kg;铅(Pb)≤5.0g/kg;镉(Cd)≤0.3mg/kg; 汞(Hg)≤0.2 mg/kg; 铜(Cu)≤20.0mg/kg ;砷(As)≤2.0 mg/kg。农药残留量 六六六(BHC)≤0.1mg/kg ;DDT≤0.1mg/kg;五氯硝基苯(PCNB)≤0.1mg/kg;艾氏剂(Aldrin)≤0.02mg/kg。  7.毒剧成分应制定限量范围。  8.制定中药材质量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  四、中药化学对照品研究技术要求及验收指标   1.提供国内外对该药材的有效成分或化学成分的详细研究情况报告。  2.提供该药材的植物来源、资源分布、市场品种及其主产地情况。  3.药材样品的基源鉴定,同时注明产地、采收时间及加工方法。  4.选择、确定对照品的实验依据。  5.要求提供有效成分或指标性成分下列数据:  ⑴ 中英文名称,分子式,结构式;  ⑵ 性状及理化常数:提供结晶溶剂、晶形、溶解性能、熔点或沸点、旋光度等数据;  ⑶ 中药化学对照品的提取制备工艺流程:提供标准品的详细提取、分离及纯化方法及收率;  ⑷ 薄层色谱检查,包括所用吸附剂、溶剂系统、显色剂及Rf值,提供彩色照片;  ⑸ 纯度及其检查方法:纯度检查可依所用的色谱类型,如为薄层色谱法、点样量应为所适用检验方法点样量的10倍量,选择三个以上溶剂系统展开,并提供彩色照片;  ⑹ 含量测定:提供含量测定的方法、数据及有关图谱。提供含量测定用的对照品纯度应在98%以上,供鉴别用的对照品纯度应在95%以上;  ⑺ 初步稳定性:根据其稳定性确定储藏条件;  6.鉴别方法:以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或对照药材为参照,提供鉴别特征。鉴别方法必须具有专属性和重现性。  7.药材中有效成分或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要求优先考虑高效液相色谱法等目前较常用方法。可按新药研究中有关含量测定要求进行。  8.药材中毒剧成分的限量范围及依据。  9.主产区药材指纹图谱:优先选择色谱法。对不同产地至少10批样品进行分析,确定共有峰,尽可能获得较多的色谱峰作为该药材的特征控制其质量。  10. 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物的检测分析及结果。  11.参照现行药典制定的中药材质量标准草案。  12.提供中药化学对照品的量及其长期计划:  (1) 项目完成时,提供纯度达98%以上标准品原则上不少于500mg,纯度达95%以上标准品原则上不少于1000mg;  (2) 项目验收后应能继续提供相关 中药化学对照品服务。  五、验收办法及验收标准   在进行中药材质量标准及标准品研究中,为加强项目管理成立中药材质量标准及标准品研究专家组,全程指导并定期检查研究进展,并召开有关研讨会交流经验,以保证课题的顺利进行。  1.专题研究结束后,由科技部生命科学技术发展中心组织专家组统一验收。  2.专题承担单位按技术要求提供完整的书面研究报告,并提供下列资料:  (1) 有关中药化学对照品的详细资料及图谱。  (2) 中药材质量标准草案及其起草说明。  3. 按要求将标准品提交科技部生命科学技术发展中心。  4. 经费使用情况报告:国拨经费使用情况及除国家拨款外,地方、部门、承担单位有否配套资金投入;经费使用是否合理。[/size][/td][/tr][/table]

  • 【转帖】“看到中药治疗甲流的研究,我很服气”

    来源: 健康报在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成立10周年学科发展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首次表态认可中药治疗甲流的功效。他说:“此前我一直对中药治疗甲流是否有效没有表态,现在经过临床循证医学研究证实,有两个中药群对治疗甲流病毒有效果。我非常服气,要推崇。” 钟南山都认可了!!!

  • 【转帖】中药生产和分析新技术研究进展。

    摘自《中药研究与信息》文/金文姗 中药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至少包括药材原料生产、药物制剂生产、制造设备和工艺技术的现代化。本文综述了几种目前有待推广的中药生产和分析新技术的主要特点及应用前景。1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技术大孔吸附树脂是一类有机高聚物吸附剂,为吸附和筛选原理相结合的分离材料。吸附树脂分离技术就是将中药煎煮液通过大孔树脂,吸附其中的有效成分,再经洗脱回收,除掉杂质的一种纯化精制的方法。可根据药液成分的不同、提取成分的不同,选择不同型号的树脂。采用吸附树脂分离技术对中药提取液进行精制具有如下优势:有效缩小服用剂量;减少产品的吸湿性;有效去除重金属;实验工艺简便,所需实验设备简单。近年来,在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方法中,树脂法受到特别重视。刘中秋等通过大孔树脂富集与纯化三七总皂苷,50%乙醇洗脱率达80%以上,洗脱液干燥后总固物中三七总皂苷纯度可达71.1%。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技术在中药复方精制的研究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张春艳等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技术精制脑康口服液,结果精制后的脑康口服液澄明度明显提高,而且可缩短生产周期。但对于大孔吸附树脂的使用尚有一些争议。一方面在毒性方面,大孔吸附树脂是由有机单体加交联剂、致孔剂、分散剂等聚合而成的,这种多孔的球状聚合物会残留有这类有害的添加剂,因此应用于药物研究的吸附树脂自身的规格标准和质量要求是至关重要的。其次,目前的大孔吸附树脂大多应用于以水为介质的体系中,但天然产物中有许多成分是难溶于水的,这使得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技术在中药活性成分研究中的使用受到了限制。另外,虽然大孔吸附树脂在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和富集方面的应用已相当广泛,且技术成熟;但在中药复方的分离纯化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技术尚需完善和规范。2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SFE)技术是以接近临界状态下的流体作为萃取溶剂,利用其兼有液体和气体的双重性质,通过控制温度和压力进行选择性提取的高效新型提取技术。可作为超临界流体的物质有二氧化碳、水、乙烷、 _氧化氮等,目前研究较多的为二氧化碳,因其性质稳定,有较低的临界温度,适用于热敏性成分的提取。与传统的中药提取方法相比,SFE节省溶剂,无溶剂残留问题,渗透力强,提取效率高,能实现选择性提取,其萃取能力取决于流体的密度,通过等温降压或等压升温,被萃取物质就可与溶剂分离。SFE技术研究主要集中于单味药。陈振德等采用SFE技术提取花椒挥发油,得到58个化学组分,而水蒸气蒸馏只得到22个化学组分。为实现对中药中生物碱、黄酮、皂苷类等极性大的有效成分的提取,目前添加夹带剂及增加压力而改善流体溶解性质的研究亦受到重视。应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已成功的从中药中提得挥发油、生物碱、苯丙素、黄酮、有机酚酸、萜类以及天然色素等成分。 SFE提取技术大大提高了产物的收率和质量,因此该技术在中药产业化发展中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但由于超临界萃取剂二氧化碳的非极性和相对分子量小的特点,对许多强极性和大分子物质的提取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而且SFE设备属高压设备,一次性投资较大,运行成本高,普及较难。

  • 中药抗肿瘤研究进展

    题目:中药抗肿瘤研究进展作者:张秀云 周凤琴期刊:《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11期 链接: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ZXB201211060.htm

  • 中药安全性研究的应注意的七个问题

    卫生部曾经颁布了29种中药材是有毒药材,这些有毒中药在使用上是严格进行监控的。2000版的药典上列出了70种中药有大毒、中毒、小毒,这些药材在使用上也要比较慎重。近年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了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再评价中心,全国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科研部门也投入了相应的力量进行研究,中药安全性研究进展比较快,但是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主要的问题大概有以下七个方面:  1.近年多从天然植物药角度研究,重点是研究单味药或者它的化学成分,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研究做得不够。  2.目前的研究多从化学角度研究,重点是化学成分、含量等,而这些研究和药效、毒理的结合很不够。  3.多从一方、一药、一种成分研究,而对多种成分、多种药物复方制剂的规律性研究不够。  4.对宏观规律、政策措施、行政管理方面研究不够,往往是盯着一方一药,而对于总体规律研究得不够。  5.主动出击、超前研究、防患于未然做得很不够,多半是被动挨打,事后堵窟窿。今天发现马兜铃酸有毒马上采取紧急措施,明天发现鱼腥草有问题,又组织力量检查,采取紧急对策。  6.对于中药注射剂,特别是那些老品种,由地标升部颁标准的品种,有相当一部分科研水平没有达到今天的新药水平,停留在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水平上,这些药在临床应用中就是一个很大的隐患。现在出了问题的是鱼腥草注射剂,但是将来还可能有第二个、第三个注射剂出问题,所以这方面亟待研究解决。  7.同一个产品多家生产,这是造成不良反应的一个高危因素。200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大约批了六七千种中药“新药”,其中绝大部分是一个品种多家生产,比如鱼腥草注射剂被批准生产的药厂就有195家。一个制剂或者一个品种多家生产很难控制质量,很容易出问题,鱼腥草的问题和这有很大的关系。

  • 合成中药的活性成分研究获得大突破

    丹参活性成分丹参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证实了中药药用活性成分单一化合物异源生产的可行性  日前,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黄璐琦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宗保联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863、973项目的资助下,在中药活性成分合成生物学研究方向取得重要进展,近期,该成果全文发表在顶级化学杂志《美国化学会志》上,在多学科领域引起很大反响。  黄璐琦、赵宗保研究团队在杨胜利院士的帮助指导下,以中药丹参这一常用大宗中药为目标,开展获取丹参活性成分丹参酮类化合物的研究。丹参酮类化合物是丹参中一类松香烷型去甲二萜醌类化合物的活性成分,具有心血管、肝损伤以及保护抗肿瘤等生物活性,是丹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抗肿瘤和糖尿病等的物质基础。这类活性成分目前主要通过从丹参根茎中提取得到,产量低,需要消耗大量药材。由于提取物成分复杂,不利于阐明药效机制和进行新药研发。  因此,解析丹参酮的生物合成途径,进行单一化合物的异源生产,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在黄璐琦前期首次克隆丹参酮生物合成途径上2条关键酶SmCPS、SmKSL全长基因的基础上,研究团队以丹参酮为目标,开展合成生物学理论指导下的二萜类化合物异源生物合成研究。建立了“模块途径工程”策略,显著提高酵母细胞中代谢途径快速组装效率。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模块组合方式,系统考虑途径中涉及的前体供给、限速步骤、底物传输和代谢流分配等问题,对编码SmCPS、SmKSL、法呢基焦磷酸合酶(FPS)、GGPP合酶和甲羟戊酸还原酶等5个蛋白的基因进行了操作,发现基因间融合表达及其融合顺序对产物产量有明显影响,二萜合酶SmCPS、SmKSL的反向融合表达顺序有利于终产物产量的提高,次丹参酮二烯产量达到365mg/L的国际先进水平。得到的菌株材料不仅可用于制备次丹参酮二烯,也为进一步解析丹参酮合成途径奠定了基础,而且对设计和改造萜类化合物代谢途径,生产其他高值活性成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业界专家认为,该项成果证实了中药药用活性成分单一化合物异源生产的可行性,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是推进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环节。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自然环境污染的加重及可耕地面积的锐减,药用植物产生也深受影响。近年来大宗中药材短缺时有发生,对我国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严重制约。为应对这一不利形势,一方面要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的保护、提高中药材科学种植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寻找替代资源的力度。多年来对中药开展的深入研究,已经发现多种中药药用活性成分,如能人工合成这些物质,无疑将成为中药材的理想替代资源。

  • 红外光谱在中药指纹图谱研究中的应用

    转载:红外光谱在中药指纹图谱研究中的应用红外光谱在中药指纹图谱中的应用一直不被人们所重视,原因有很多,但我觉得主要是由于传统观念认为红外光谱的专属性差而不足以起到鉴别真伪的作用。在这里我想谈一下现阶段的理论突破,希望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中草药的发展历史是以中国药剂学独特的、内在的整体理论为基础的,它倡导的是药物的总体治疗效果。因此,研究药物的单一成分不足以判断药物的功效。像质谱和HPLC等现代分析手段已经大大促进了中药鉴定和区分药物有效成分的能力。然而这些技术的应用往往只着眼于特定化学成分的研究,因此违背了将存在相互作用的多种成分混合在一起来分析的整体观念。20世纪80年代后期曾出现过红外光谱法鉴别中药的某些报道,但由于光谱总体解析知识的贫乏、思路上的保守和缺乏交叉学科的相互渗透,其进展并不显著。。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出现了将红外光谱法与计算机辅助解析技术有机的结合应用于中药鉴定的若干报道。二维相关红外分析通过交叉计算获得高分辨的“指纹图谱”作为中药宏观质量判别的依据。虽然各种中草药常常都是由数以百计的成分所组成,但由于各自所含化合物的组成不同,各种化合物的比例也有差异,其红外指纹图谱就不可能相同。将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中药的全面质量控制是一种思路上的创新。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