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中试基地

仪器信息网中试基地专题为您整合中试基地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中试基地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中试基地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中试基地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中试基地话题讨论。

中试基地相关的资讯

  • 炼化领域三个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投用
    8月19日,中国石油炼化科研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首批建成投用的3个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正式挂牌运行,挂牌仪式在石油化工研究院举行。这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石油在炼化领域的自主研发水平。   这次挂牌的重质油加工重点实验室和催化裂化催化剂及制备工艺、聚丙烯催化剂及工艺中试基地,是中国石油炼化领域首批投入使用的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标志着中国石油在炼化科技平台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为炼油催化剂、聚烯烃领域的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技术集成配套及产业化提供高水平的实验和试验研究创造有利条件。
  • 东江水务国家水专项中试基地在东莞第六水厂正式揭牌
    2011年10月,国家水专项东莞市东江水务有限公司中试研究基地(以下简称中试基地)在市第六水厂正式揭牌。中试基地是国家水专项饮用水主题珠江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国拨经费500多万元,其余由东江水务公司投资。哈希公司的在线水质分析仪表为中试基地分析试验数据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国家&ldquo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rdquo 科技重大专项东莞中试研究基地位于东莞市第六水厂,占地面积约800m2,由清华大学,东江水务有限公司与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共同设计,设计处理水量为4*5M3/h,相当于4座小型供水厂。中试基地集成了给水常规处理、臭氧-生物活性炭、膜技术深度处理和多功能滤池过滤等处理技术单元,可满足针对复杂原水水质的单项和组合给水处理工艺的中试研究需要。 通过中试基地的模拟试验,可了解各种相关因素对运行状态、出水水质和处理成本的影响,并研究和验证相应的解决方案,最终达到指导优化水处理生产运行、提升技术水平,实现安全供水和节能降耗的目的。&ldquo 基地可实现对所有最前沿水处理工艺的综合比选,从而能为水质疑难杂症找到最佳诊治方案并实现&lsquo 药到病除&rsquo 。&rdquo 东莞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中试基地全部制水工艺过程可以实现自动和手动双重控制,为了保证试验研究水质数据的真实性及可靠性,中试基地的全部在线水质分析仪表均并配备了美国哈希公司的产品:氨氮分析仪、浊度仪、PH计、CODmn分析仪、电导率分析仪、颗粒计数仪等多种先进水质在线监测仪表,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技术先进、设备完善、自动化程度高的给水处理中试研究基地。 此外,东莞市也将在中试基地进行前瞻性的科学研究,融合最前沿的水处理工艺,成为东江水务研究和应用新型饮用水水处理工艺的突破口,可全面检验水专项科研成果,为我市制水工艺落后的水厂改造提供技术支撑。在这里,还能针对不同类型水厂的技术改造需要,进行不同工艺组合技术的开发和验证,为东江水务公司培训掌握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技术人员,为东莞不同类型水厂的技术升级改造、增加技术储备和强化人才培养服务。
  • “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上海生物医药中试孵化基地开工奠基
    近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上海生物医药中试孵化基地在张江生物医药孵化园正式开工奠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再上新台阶。作为上海市第一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项目,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自2010年成立以来,充分利用上海生物医药研发优势,发挥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作用。   市科委副主任徐祖信在奠基仪式上表示,生物医药中试孵化平台的奠基开工,是上海市科委构筑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共享平台的重要举措。平台的建成,将真正形成上海对生物医药研发链和产业链共性关键技术的全面覆盖,有效促进生物医药中小企业的新药研发积极性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对提高上海生物医药创新服务水平,提升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能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中试孵化基地全部建成后将有四个符合新版GMP要求的生产车间,一个检验中心,一个实验中心和相关配套设施,可开展蛋白原料药、冻干粉针、无菌水针、最终灭菌水针、脂肪乳注射剂、固体制剂的中试孵化服务,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生产体系最完备、技术水平最高、人才队伍最强、服务范围最广的中试孵化平台。将为生物医药创新成果突破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生产的瓶颈创造有利的条件,也是中心贯彻实施上海生物医药科技成果本地化、产业化战略的重要组成。
  • 河南:3家省实验室、13家省中试基地和15家产业研究院集中揭牌
    3月22日,河南省第二批省实验室和省中试基地、产业研究院集中揭牌仪式举行。本次集中揭牌的共有3家省实验室、13家省中试基地和15家产业研究院。据悉,龙门实验室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会涛任实验室主任,河南科技大学、郑州大学牵头组建,依托洛阳市、河南省科学院、中信重工等相关单位参与建设。实验室围绕国家“制造强国”战略,聚焦新材料与智能装备领域重大需求,重点在智造基础、先进材料、高端基础件、智能系统、成套装备等智能装备领域五方面开展基础性、前沿性技术研究,建设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季麟任实验室主任,依托郑州大学牵头建设,与三门峡市政府合作共建,有研科技集团、中原黄金冶炼厂、河南豫光金 集团等相关单位参与建设。实验室面向国家关键金属原料安全保障与高端材料自主供应的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关键金属基础与交叉科学、关键金属资源与材料战略、关键金属提取与纯化、关键金属材料与靶标、特色关键金属产品、金属循环与材料再生等6个研究方向,着力解决关键金属领域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任实验室主任,依托河南农业大学、郑州大学牵头建设,省农科院、河南大学等相关单位参与建设。实验室面向国家公共卫生安全和生物安全重大战略需求,聚焦超级疫苗、抗体与蛋白质药物、免疫检测与诊断技术、食品安全、生殖免疫与动物性别控制等5个研究方向,努力实现重大疫病免疫机制和疫苗创制核心技术突破,引领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以及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世界一流的现代免疫领域创新平台。此外,13家省中试基地分别是河南省电子装备柔性中试基地、河南省低碳能源技术中试基地、河南省体外诊断产品中试基地、河南省智能制造系统中试基地、河南省碳基新材料中试基地、河南省先进高温材料中试基地、河南省光子集成芯片中试基地、河南省微电子中试基地、河南省生物基材料中试基地、河南省生物发酵与植物提取中试基地、河南省先进光学与功能镀膜中试基地、河南省地下工程中试基地、河南省医用防护用品中试基地。15家省产业研究院分别是河南省煤矿智能开采装备产业研究院、河南省先进光子技术产业研究院、河南省高温新材料产业研究院、河南省动物疫苗与药品产业研究院、河南省高端轴承产业研究院、河南省智慧康养设备产业研究院、河南省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电器产业研究院、河南省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材料产业研究院、河南省钛基新材料产业研究院、河南省生物基材料产业研究院、河南省金刚石材料产业研究院、河南省数字光电产业研究院、河南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研究院、河南省聚乳酸可降解材料产业研究院、河南省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产业研究院。
  • 签约三所大学,广西产研院功能材料共享中试基地揭牌成立
    3月30日,广西科技厅与高等院校共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签约活动暨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功能材料共享中试基地揭牌仪式在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广西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广西产研院党委书记曹坤华出席并致辞。广西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罗廷荣,广西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简金宝,南宁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赵伟等出席。曹坤华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改善民生就需要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最后一公里,中试就是架起科技经济结合的重要桥梁端。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方面作出探索和实践,适时兴办广西产研院。由广西产研院直属研究所——功能材料所带头在全区建立分门别类的中试基地,为各产业服务。未来,各领域、各地区、各门类的中试基地将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涌现、茁壮成长,覆盖产业方方面面。曹坤华指出,广西科技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优,新旧动能转换不畅,迫切需要推动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从实验室走向厂房,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广西中试环节的缺失成为高校、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薄弱环节和制约瓶颈。广西产研院瞄准“中试难”的共性问题,充分发挥“开放合作、共用共享”的鲜明特色,采取公益性和市场化手段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推动建设一批聚焦关键产业链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广西产研院功能材料共享中试基地是广西首个专业的通用型共享功能材料中试基地,具备比较完善的实验室研究和中试放大开发的硬件条件,提供基础研发、中试设计与试验、分析检测和试制品的市场开发等全过程服务。基地采取市场化方式运营,最大限度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把中试设备使用功效发挥到最大,有效地提高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减少转化风险,提高转化成功效率。希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大型国有企业、社会创新型企业与广西产研院携手联动,加快集聚人才、技术、资本以及科技服务等创新资源,逐步形成聚焦在细分领域的创新生态。曹坤华表示,“十四五”期间,广西科技厅支持广西产研院进一步加大对共享中试基地的项目、人才、基地建设的统筹和支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以功能材料共享中试基地为起点,根据广西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和各市区域优势特点,择优择重,布局重大产业的共享中试基地,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基本思路,按步骤、分层次稳步推进中试基地建设,提升中试基地运营水平,加快优势资源整合,完善运行合作机制,发挥基地示范带动效应,打造高水平中试共享服务平台,构建全区重点优势产业从研发、到中试、到产业化的全产业链条创新体系,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支撑引领区内重大产业高质量发展。曹坤华表示,广西是后发展、欠发达地区,产业是最大的短板,工业是最大的弱项,创新能力不足是最大的制约。广西产研院作为解决产业、工业创新问题的重要机构,自治区党委、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充分表明自治区党委、政府对于以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和鲜明导向,希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面向经济主战场,把论文写在八桂大地上。广西科技厅一如既往支持广西产研院建设发展,更加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形成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氛围和体系,助推广西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振兴。签约活动中,广西产研院分别与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南宁师范大学签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共建协议,在基地建设、产业化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养方面建立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产学研相结合长效合作机制。广西产研院负责人,广西科技厅高新处、区域处负责人,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科技大学,南宁市科技局、广西东盟经开区管委会以及智源孵化器科技企业有关负责人,广西产研院各部门、投资发展公司、专业研究所有关人员参加相关活动。
  • “陕西光电子集成电路先导技术中试平台”通过验收
    2021年9月10日,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承担的“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双创支撑平台建设项目——陕西光电子集成电路先导技术中试平台”顺利通过总体验收。验收专家组由陕西省政府参事、省政协常委、原知识产权局局长巨拴科等11位专家组成。中科院科发局知识产权处副处长陈浩全程参会指导工作 中科院西安分院副院长杨青春、陕西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梁桂莲、西安市高新区硬科技局副局长蒋仁国受邀参加会议 西安光机所副所长胡炳樑,财资处、条保处、综合档案室、所级中心、产业处,西光产业、西科控股、先导院公司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产业处副处长(主持工作)李燕主持。西安光机所于2017年获批国家 “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并于2019年5月获得“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双创支撑平台建设项目——陕西光电子集成电路先导技术中试平台”批复。通过项目支持建设,平台现已建成了一条可支持以VCSEL芯片为主的化合物半导体芯片研发、小试工艺线,具备了快测和全流程工艺流片能力,目前VCSEL4&6英寸快测及全流程工艺已通线。验收会开始之前,梁桂莲讲话,她表示,地方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在关注和支持西安光机所创新创业工作,“西光所创新发展模式”在地方形成了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希望西安光机所通过本次项目验收总结阶段经验,不断提高平台建设能力,在“秦创原”这个平台上,引领光子产业链不断提升和完善。接下来,陈浩介绍了国家发改委关于双创示范基地双创支撑平台建设项目的背景和总体要求,验收会正式开始。专家组听取了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周祚峰的专题汇报,随后到检测大厅了解研究所整体科研基础情况、到硬科技社区了解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情况、到先导院检查双创项目建设情况。经过实地考察、专家质询、工艺验收、财务验收和档案验收,专家组对西安光机所组织实施双创示范基地双创支撑平台建设项目整体工作给予了充分认可,并对其支撑和引领地方光子产业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表示肯定,一致同意通过总体验收。验收会后,杨青春代表西安分院对中科院和地方政府一直以来对西安光机所的关怀和支持表示感谢,并要求研究所进一步落实专家组和政府相关领导提的宝贵建议和意见,立足地方、辐射全国,成为全国光子领域技术创新高地和产业集聚地。陈浩充分肯定了项目建设成果,对验收会取得圆满成功表示祝贺,他希望西安光机所进一步按照我院“四个国家”要求,为国家国防建设和产业链安全,以及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最后,胡炳樑代表研究所对中科院、西安分院、各级政府、专家组对西安光机所的鼓励和支持表示感谢,并表示研究所将按照“不仅让国家和中科院满意,还要让地方和人民满意”的标准,聚焦光子领域主责主业,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努力成为光子科技国内创新和创业高地。
  • 陕西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举办中试线通电仪式
    11月18日上午,陕西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中试线通电仪式在西安半导体产业园举行。通电仪式由公司高级顾问黄京才教授主持,陕西电子信息集团党委副书记杨丽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张玉明、陕西电子信息集团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党政负责人易细红、陕西秦德半导体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柏丹、陕西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晓宁等共同出席。该中试线由陕西电子信息集团与陕西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联合建设,是基于双方优势互补,在技术研发、平台共建和产业化应用等方面开展的全方位多层次战略合作。中试线建设分为两期,其中一期是通过设备工艺改造和升级,初步建成氮化镓外延片中试线。二期将依托先导公司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研发任务,开展氮化镓和碳化硅器件研发与中试,形成宽禁带半导体从外延生长-晶圆制造-芯片封测全链式中试平台,面对新能源、消费电子、5G通讯、航空航天、国防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打造省级制造和中试产业基地。中试线建成后将引领本地产业链蓬勃发展,提升陕西电子信息集团等企业在关键领域的竞争力,推动下游应用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本地配套产业发展,支撑建设高端半导体产业集群,打造新一代高端半导体器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平台,对打造我省半导体产业新的核心优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 世界最大酶制剂企业中试工厂在津投用
    新华网天津9月21日电(记者 张泽伟)世界最大酶制剂企业——丹麦诺维信公司在中国的首个中试工厂,21日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投入使用。该工厂的建成将加速诺维信新产品从实验室阶段投入到工业化生产的进度。   1994年进入中国的诺维信在中国的天津、苏州、沈阳拥有多家生产工厂,但一直没有中试工厂,极大影响其产品在中国规模化生产的进度。   21日在天津开发区投入使用的这个中试工厂,借鉴了诺维信在丹麦和美国的中试工厂的成功运作经验,因此也是目前诺维信全球最好的中试工厂。   该工厂投资1600万丹麦克朗,配备了10套容积为20L的世界上最先进的全自动发酵罐和在线测量监控系统,还拥有先进的样品分析仪器。   诺维信全球副总裁皮埃尔欧里森说,中试工厂是小试的扩大,是工业生产的缩影,是新产品研发和工业化生产及工艺优化之间不可缺少的桥梁。   他表示,这家中试工厂将使诺维信最新研发的产品加速在中国生产,同时也为现有产品的进一步工艺优化提供很大的支持。   诺维信是世界酶制剂和微生物领域的先导,在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产品销售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诺维信也是丹麦在华最大投资企业之一,目前在中国累计投资超过2亿美元。在天津的工厂是诺维信在欧美之外最大的战略生产基地,生产范围广泛的酶制剂产品,包括技术级、食品级、饲料级酶制剂和最先进的洗涤剂工业用酶。
  • 近物所建成微生物发酵中试平台
    在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和“科技支甘”项目的共同支持下,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生物物理室科研人员在位于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的近物所产业化中试基地建成了微生物发酵中试试验生产线,于1月7日一次试车成功,生产出以甜高粱秸杆汁为发酵原料的酵母产品,并以此为原料成功地生产出了β-葡聚糖产品。   微生物发酵中试生产线的建成投产,为微生物发酵科研成果向工业化生产的转移转化搭建了技术服务平台,对发展甜高粱产业,带动甜高粱秸杆汁为原料的生物发酵产业及畜牧养殖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物所所长肖国青、副所长徐瑚珊和科技处负责人到现场考察了该项目,肯定了科研人员的工作成果,鼓励科研人员进一步做好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
  • 年产500吨聚碳酸酯中试技术研发成功
    我国自主研发成功“年产500吨聚碳酸酯中试研发技术” 总体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近日,从“铜城”白银传来好消息,由中国兵器集团甘肃银光聚银公司和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联合开发的“年产500吨聚碳酸酯中试研发技术”获得成功,该成果填补了国内一步光气界面法聚碳酸酯生产技术的空白,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壁垒。产品的主要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来自国内该领域的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 聚碳酸酯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工程塑料,广泛应用于航天、汽车、电气、电子和国防领域。我国是全球聚碳酸酯市场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由于关键技术工艺一直为少数发达国家垄断,国内尚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技术和工业规模的生产装置,长期依赖进口造成了极不协调的供需矛盾。 甘肃银光聚银化工有限公司是西部重要的聚氨酯原料基地,拥有国内最大的TDI生产线。聚碳酸酯项目是甘肃省政府和中科院科技合作的结晶,在取得工艺技术路线、合成反应条件、产品理化性能等小试成果的基础上,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科院、甘肃省和白银市科技部门及企业共同投资2100多万元,经过两年的攻关,建成年产500吨聚碳酸酯中试装置,在工艺、设备、材料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2008年10月生产出合格产品。 据该项目组长、聚银公司总工程师马建军介绍,聚碳酸酯中试研发,攻克了树脂反应和后处理等关键技术瓶颈,获得了一系列工程化数据,为开发万吨级聚碳酸酯工艺软件包奠定了基础,加快了产业化大生产进程。 更多阅读 年产500吨聚碳酸酯装置可行性报告通过评审
  • 山东着力推动大型科研仪器和中试装置开放共享 为产业升级和转型注入新动力
    8月1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山东加速推进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服务重大科技创新情况。推动大型科研仪器和中试装置开放共享,能够增加科技创新资源有效供给,减少仪器重复购置、闲置,便于企业链接会聚科技人才团队,降低企业创新成本。“特别是对中小企业,能够通过支付非常少的成本,共享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高效开展新产品研发、新技术验证,以此有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产业升级和转型注入新的动力。”省科技厅副厅长梁恺龙说。据介绍,我省2005年启动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工作,搭建了山东省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服务网,目前入网的价值10万元以上的仪器有1.8万多台,入网会员单位近4万家。近日,我省又出台了《关于加强大型科研仪器及中试装置开放共享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加力推进大型科研仪器和中试装置开放共享。《若干措施》提出要加大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力度,优化提升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服务网功能,到2026年年底,入网大型科研仪器达到3万台,仪器设备原值达250亿元,入网数量和仪器设备原值均达到全国前列。《若干措施》特别提出要强化使用单位支持激励,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通过共享大型科研仪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可以以创新券形式获得40%—60%的补助;对省内仪器资源无法满足需求,使用省外设备产生的费用,也可获得创新券补助。同时,将实现创新券“免申、即时”使用,针对后补助形式兑付创新券存在的流程较为繁琐、兑付周期长等问题,升级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创新券将以优惠券形式嵌入,实现直接抵扣,审核频次由“一月一审”变为“一单一审”,实现“免申即享”“即时兑付”,大幅提高创新券补助申领效率。《若干措施》提出,加强政策激励与管理。对开放共享程度高、服务质量好、用户评价高的设备供给方,省科技厅将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提高供给单位服务的积极性。同时,按照“应入网尽入网”的原则,推动各级财政资金购置的30万元以上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全部入网管理。据统计,我省大型科研仪器和中试装置主要集中在高校,高校拥有5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研仪器6614台,占全省的54.4%。“推进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市场化运营,向社会提供开放共享服务,符合条件的服务收入不上缴国库,留归单位纳入预算管理。”省财政厅二级巡视员王永振说。在推进中试基地开放共享方面,我省将对省级中试示范基地每年开展绩效评价,根据其上年度对外开展中试服务绩效给予最高200万元奖补支持。梁恺龙介绍,《若干措施》提出鼓励中试设备开放共享,将系统梳理分散在高校院所、企业等各类单位的中试设备资源,对符合条件的中试设备资源纳入开放共享服务网管理,从机制上解决中试平台开放性不足,中小企业建不起、用不上的问题,打造“中试+”生态。“推动科研仪器共享对促进我省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是多维度的。”梁恺龙介绍,近5年来,我省享受科研仪器共享服务和创新券补助的中小微企业,有74%通过了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1285家中小微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
  • "分离"科研所兰州建基地
    “我宣布:兰州分离科学研究所总部科研孵化基地项目奠基仪式开始!”6月28日,随着兰州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刘立军一声令下,包括世界一流肿瘤基因芯片项目在内的多个兰州分离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及自主创新项目在兰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家落户”。   省市领导陆武成、牟少军、王冰、周丽宁、姚国庆,以及世界华人协会会长程万琦,兰大党委书记王寒松,中科院院士陈洪渊、李吉均、吴云东,德方代表瓦伦提尼、侯赛因、塞西莉亚等出席了当天的开工奠基礼。   刘立军代表甘肃省委、省政府对该所总部科研孵化基地项目的开工建设表示祝贺。他在致辞中说,兰州分离科学研究所以项目促进产业,以产业支持科研,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产学研发展模式。该所与德国雷根斯堡肿瘤实验室的协作使我国的基因发展水平与世界实现了同步。   据介绍,兰州分离科学研究所总部科研孵化基地项目是集科研、中试和产业化于一体的高科技项目集群,是由原兰州大学校长胡之德教授以及多位省内知名专家联合甘肃省老教授协会、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组建的专门为科研单位、企业和个人提供生物技术研究、性能测试、中试开发、产业化的共享平台。   该项目总投资2.15亿元,占地10.86亩,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计划在1-2年内构筑有机合成、手性分离、纯化、药物筛选、药物设计、实验动物等平台和国家级实验室。   该项目将依托“甘肃省生物化学行业技术中心”、“兰州生物化学工程技术中心”和中科药源、中科安泰和中科基因三个产业化实体,建成生物医药孵化大楼、研发与基因检测大楼、合成药物中试中心楼。其中,中科基因负责具体实施与德国合作的基因芯片项目,研发与基因检测大楼也将以德国雷根斯堡基因实验室标准(基因检测方向)建造,包括研究所科研、行政、基因诊断与VIP体检中心、4个标准实验室及1个净化室、微创诊疗及活动中心等。   此外,已拥有4项国家专利、建成年产120吨生产线的KT系列镍催化剂项目,以及获得了“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和“国家重点新产品”等证书的高效液相、气相色谱柱及手性色谱柱项目,也将落户该孵化基地。   项目建成后,将为本地区生物化学企业的技术创新、中试及产业化开发、检测服务、科研设施、融资发展、人才培训等方面提供专业支持和服务平台。预计到“十二五”初期,可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实现利税1.4亿元,将成为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集产、学、研一体化的“生物化学科技中心”和“SNP肿瘤基因诊断检测中心”,为我省的医药化工行业注入活力。
  • 河南设立首批11家省实验室基地
    为充分发挥省实验室突破引领、综合集成作用,推动嵩山、神农种业、黄河等第一批3家省实验室形成省实验室主体强核心、优质高端创新资源协同创新的“核心+基地+网络”创新格局,近日,河南省科技厅在郑州召开第一批省实验室基地建设工作座谈会暨授牌仪式。会上,河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向平为第一批设立的11家省实验室基地授牌。授牌仪式结束后,各省实验室基地负责人围绕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发言。会议对省实验室及基地在突破引领、综合集成、开放协同和人才引育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希望省实验室和基地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为全省实验室体系构建创造经验和典范,为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省实验室基地分为研究基地、中试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3种类型。研究基地是省实验室以重大科研任务为牵引,按需整合相关领域高校、科研院所、优势企业、研发机构资源,以研究方向为指导设立,开展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与共性关键技术攻研。中试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是省实验室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场地,分别对应技术成果中试和成果转化环节,实现创新链、技术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推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赋能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根据省实验室建设需要,本批次建设中,嵩山实验室设立了2家研究基地和1家成果转化基地;神农种业实验室设立了3家研究基地;黄河实验室设立了4家研究基地和1家中试基地。下一阶段,河南省将聚焦优势领域,按照“成熟一个、审批一个、揭牌一个”的原则,再谋划建设一批省实验室和省实验室基地,推动省实验室与基地形成体系,优势互补、协作攻关,为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支撑,实现创新链、技术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 兰化所青岛研发基地奠基 总投资3.8亿元
    26日上午,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青岛研发基地在崂山区奠基。山东省青岛市委常委、副市长张惠,市政协副主席邵峰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学术委员会主任薛群基,中科院兰州化物所所长刘维民出席奠基仪式。   这个基地由中科院兰州化物所、青岛市和崂山区三方共建。占地113亩,总投资3.8亿元。主要建设实验大楼、中试车间、生产车间、协作与学术交流中心、综合办公大楼等设施。目标是打造集科研、办公、成果转化等全过程功能为一体的完整科研园区。   建成后,基地将以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兰州化物所特色优势学科为基础,结合青岛市以及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实际需要,重点开展先进润滑材料、表面工程材料技术、天然植物有效成分分离与高值化利用、精细化工与过程工艺、环境材料与污染物治理、太阳能高效利用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相关产品开发。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初步建成我国在新材料与资源化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东部高新技术创新研发基地。届时,预计年销售收入可达两亿元,并为周边居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 中科院光电研究院研发基地落户高新区
    中科院光电院青岛研发基地规划效果图   青岛新闻网11月30日讯 昨天上午,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青岛研发基地奠基仪式在高新区北部园区举行。据青岛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将该基地初步建成我国光电测量与测绘装备、光谱成像与分析仪器、新型激光器件与应用系统等领域具有重要行业影响力和显示度的先进光电工程研发和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   据悉,今年3月3日,青岛市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后,青岛高新区及时启动中科院光电院引进工作,并于9月1日与中科院光电院正式签订协议,确定与中科院光电院在高新区共同建设中科院光电院青岛研发基地。   作为青岛高新区创新创业体系的“创新源头”之一,研发基地将以国家战略与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光电院的特色和优势学科为基础,结合青岛市以及山东半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实际需要,高起点开展光电测量与测绘、光谱成像与分析仪器、新型激光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光电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和相关产品开发。   基地建设主要包括三部分,分别是光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院、光电工程技术孵化中心、光电产业化示范园。   其中,光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院规划建筑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一期规划建筑面积约2万平米。通过3-5年建设,研发团队人员规模约200人,力争建设成为国家级光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光电院青岛光电工程技术孵化中心将以光电院或光电院关联公司为主要出资人,在青岛高新区内注册成立“中科光电公司”,主要负责光电院科研成果中试孵化、代表光电院参股产业化项目公司、与地方企业开展研发合作等,提供光电产业项目公共技术和人才培训等服务。光电产业化示范园则计划五年内进驻4~6家高新技术项目公司,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光电工程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示范园区。
  • 麦克林试剂北方基地升级运营
    p   近日,随着几十万瓶现货库存运抵北方基地,麦克林北方基地正式升级运营。去年8月,麦克林北方基地正式投入运营,经过近一年的扩容改造,一期已建成集生产、质检、仓储、物流等服务于一体的标准储运中心。升级后的常温库、冷库、暗室等分库全面扩容,并通过智能化监测系统,保证仓库恒温恒湿的环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5e1cc79c-fcc2-4fdd-b43f-21393a0cea22.jpg" title=" 1_副本.jpg" / /p p   麦克林试剂作为一家高端研发用试剂的制造商与供应商,一直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最便捷的服务。目前,麦克林可提供30000多种产品,现货产品15000多种,现货库存上百万瓶。随着麦克林品牌美誉的迅速传播,麦克林在全国的产品覆盖区域越来越广泛密集,销售额迅速增长。储运基地是支撑公司飞速发展的后勤保障,麦克林一直十分重视储运基地的建设和布局。此次北方基地一期工程的升级运营,将极大提升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物流服务水平。另外,北方基地二期升级改造项目已列入筹建计划,届时将新建占地50余亩的独立厂区,进一步加强基地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建设,保证基地的高效运作。 /p p   同时,麦克林南方基地筹建项目也开始进入选址阶段。届时,将形成以上海总部基地为主体,南北方基地为侧翼,从点到面辐射全国的储运网络,充分提升麦克林在全国各区域的综合服务水平。 /p
  • 惠州海关综合技术中心基地检测实验室及基地政务服务中心揭牌
    企业足不出园,即可享受便捷高效的检验检疫、政务审批等服务。11月30日,惠州海关综合技术中心基地检测实验室、基地政务服务中心揭牌仪式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举行。仪式上介绍,惠州海关综合技术中心基地检测实验室正式揭牌启用,将全市首家国家供港食品检测重点实验室引入基地,向园区乃至博罗县企业提供更专业、更全面的检验检疫服务,助力惠州农产品出口提质增量。同时,基地政务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可一站式办理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让企业足不出园就能享受高效便捷的政务审批服务,助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据悉,惠州海关综合技术中心基地检测实验室、基地政务服务中心揭牌启用,可向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企业和全县农产品、食品企业提供检测和认证等高效质量安全检测服务,让园区企业、企业职工足不出园区即享受优质全面的政务服务,不仅打通了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为企业办事、提高通关效率、增强竞争优势等提供更加便利条件,也将为博罗推动高质量发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此次基地检测实验室、基地政务服务中心的揭牌启用,是博罗县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缩影。近年来,博罗县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工作,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践行“店小二”精神,用心用情为企业纾困解难,努力将企业“外部跑动”转化为“内部循环”,有效激发市场主体的信心和活力。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县新增市场主体1.84万户,目前市场主体总量已超过15万家;全县新引进产业项目176宗,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超过700亿元。在市场主体的带动支持下,全县经济向好要素不断聚集,经济发展保持向好向上良好态势。接下来,博罗将持续完善服务机制,提升行政服务效能,继续以“保姆式”精神服务好、支持好企业的发展,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不断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知多点惠州海关综合技术中心基地检测实验室基地检测实验室承担惠州及周边地区进出境产品法定检验、委托义务检测和科研等工作任务,为惠州海关进出口食品、农产品监管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实验室检测项目达840余项,覆盖各类食品、农产品、水产品、食品接触性材料等,专注农兽药残留、违禁添加剂、霉素等检测。实验室进驻园区,可为基地进出口企业提供从原料到成品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为企业提供更加便利、快捷的检测服务,减少样品流转,大幅压缩检测排期,促进基地进出口食品、农产品高效监管通关,助推高质量发展。基地政务服务中心基地政务服务中心设置了2个综合窗口、24小时政务服务自助区等功能区域,引入了无声叫号系统、湾区通办一体机、税务自助机、“微车管所”智能自助一体机等设备。在这里,企业可办理涉企经营许可、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的215个事项。同时,企业群众在24小时政务服务自助区还可办理民生、办税、车驾管等355项业务。在基地政务服务中心,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均可一站式办理,让企业足不出园区享受优质、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助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 投资百亿元 四大纳米科研基地落户苏州
    3月3日,在苏州工业园区召开的科技暨知识产权工作推进大会上,江苏省纳米器件重点实验室举行揭牌仪式,这也标志着江苏省内首家省部共建纳米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落户园区。据悉,未来三到五年,园区还将投百亿元建设苏州纳米城等四大纳米科研高地。苏州市副市长浦荣皋出席大会。   四大纳米科研高地分别是:中国科学院纳米技术产业研究院、苏州纳米城、中国(苏州)纳米技术大学科技园和纳米技术创新孵化基地。   总投资70亿元的苏州纳米城将于下月动工。苏州纳米城是在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二期内规划建设的纳米技术产业化基地,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建成后将吸引孵化基地毕业企业和规模型纳米技术企业入驻,推动纳米技术产业快速集聚发展。   中国科学院纳米技术产业研究院预计总投资约6.8亿元,以中科院与江苏省、苏州市、园区共建方式,加快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二期建设,将于2年内建成4个应用研究所、10个工程化中心和中试基地、1个纳米技术学院。中国科学院纳米技术产业研究院的主要功能是加强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内纳米科技资源的合作,共同推动建设纳米科技领域的国家实验室。   中国(苏州)纳米技术大学科技园预计总投资10亿元,将在科教创新区内规划建设20万平方米载体,重点引进国内外大学、中科院研究所的纳米技术成果到园区转化或设立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引导和鼓励江苏省内高校选派10名纳米科技特派员到园区有关科技载体及部门挂职。   纳米技术创新孵化基地首期以生物纳米园已建成的6.6万平方米研发群楼为主要载体,力争2-3年内打造成为国家级纳米技术产业专业孵化器,3-5年内吸引300家以上纳米技术企业进驻。
  • 博腾制药募资1.3亿投入新药服务基地研发中心
    重庆博腾制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1月3日获得上市批文,成为A股第一家医药定制研发的生产企业。   2014年1月3日,博腾股份披露招股意向书,拟公开发行不超过3,225万股,发行后总股本不超过1.29亿股。招股书显示,博腾本次发行募集资金将投资于新药服务外包基地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多功能GMP中试车间(109)建设项目、多功能医药中间体生产车间(110)建设项目和其他与主营业务相关的营运资金项目,其中前三个项目的报批项目总投资和募集资金投入金额均为2.73亿元。   招股书显示,其位于两江新区水土高新园的新药服务外包基地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将募集资金并投入1.3亿元。目前,博腾制药每年研发项目70余项,新药服务外包基地研发中心实施后将新增约200项/年的研发能力,将有助于博腾为跨国制药公司和生物制药公司提供更多的临床前研究和早期临床试验的定制研发服务。   博腾股份是一家按照国际标准为药企提供医药定制研发生产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国领先的医药定制研发生产企业(CMO)之一。其位于两江新区水土高新园的新药服务外包基地研发中心的建筑结构已封顶。   目前,两江新区水土高新园已初步形成重庆医药产业基地,博腾制药的上市募资将为两江新区医药产业带来利好。在水土高新园生物医疗产业板块中,海扶科技、北大医药、药友制药、凯联制药、优玛医疗等为工业制造项目,西部生命科学园、博腾制药等为医疗研发、医药外包项目,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工程中心等为医疗应用项目。随着一批批生物医疗项目建设投产,两江新区水土高新园将成为重庆最大的综合医药产业板块。
  • 光谷实验室短波红外芯片完成中试,年内预计销售千万元
    一颗黄豆大小的芯片,利用新技术胶体量子点红外探测成像做成“视觉芯片”,装到手机、检测器上,可以“穿透”介质,看到肉眼看不到的“真相”。光谷实验室近日宣布,其联合科研团队(华中科技大学实验室、温州实验室)研发的胶体量子点成像芯片已实现短波红外成像。目前,已完成小试、中试,可大面积加工,兼容12寸CMOS晶圆制备工艺,同时成本极低,有望颠覆市场。成果转化的背后“冷板凳”一坐就是12年多年来,高亮专注于CQD红外探测芯片的基础应用研究,主要贡献体现在CQD芯片材料、器件、集成的核心制备。“不要看这一颗颗小小的芯片,它们价值不低,一颗可以卖到5000元至1万元。”光谷实验室联合创始人、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教授高亮指着自己团队研发的产品,自豪地介绍。高科技的背后是半导体光电相关的原理,“它是用胶体量子点,把红外光给吸收了,然后把它变成电子,电子再被这个读数电路进行处理,最后得到红外的图像。”胶体量子点(CQD)红外探测芯片技术正在向第三代微型、高性能和低成本的方向发展,是我国实现红外探测芯片技术弯道超车的突破口。胶体量子点成像芯片12寸CMOS晶圆,目前已完成小试、中试,可大面积加工。12年前,高亮是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院长唐江教授的博士生,出于自己的喜好和判断,他并没有选择当时半导体国际前沿领域的热门方向。“新的、火热的科研,也许发论文会更容易,但我对半导体新材料电子器件更感兴趣。”高亮称,读书时,他选择了在二维材料半导体、钙矿半导体、硫金属氟化物等领域“坐冷板凳”。兴趣是最强的创新驱动,大三时,高亮做了一个课程设计“用光电的形式测自己的心跳”,读研的时候,高亮觉得“红外光一般人也看不到,但它有那么多功能,我要一直跟下去”。基于量子点材料做红外探测器的方式,他跟随师兄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实践。“博士期间去了多伦多大学,看到国际最新的发展趋势,也更坚定了自己要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的决心。”回过头来看,高亮的产学研经历,正是一条“以用为导向”的科研成果转化之路。近日,高亮获评2023年“湖北向上向善好青年”。据了解,多年来,高亮专注于CQD红外探测芯片的基础应用研究,主要贡献体现在CQD芯片材料、器件、集成的核心制备。针对CQD芯片材料缺陷多、器件结构不兼容、集成工艺不成熟等瓶颈问题,提出芯片材料液相外延钝化新策略、设计制备新型顶入射器件、开发硅基一体化集成工艺,依托团队联合华为公司研制出国内首款CQD红外探测芯片,与同类CQD芯片比较,外量子效率国际领先。“视觉芯片”突破五大关键环节做出国内首款样机高亮(中)介绍自己团队研发的产品。据了解,量子点成像芯片也称“视觉芯片”。在食品检测、半导体检测等工业应用中,基于短波红外成像的机器视觉如同机器的“眼睛”,具有重要意义。成像芯片作为成像系统最核心部件,对成像质量以及相机成本均起着决定性作用。国外铟镓砷短波红外芯片造价极其昂贵,使得短波红外相机均价高达25万元,严重制约着市场增长。进口一枚短波红外做成的芯片往往需要上万元,而光谷实验室同类产品量产后,只售数百元。利用颠覆性技术胶体量子点红外探测成像做成的“视觉芯片”(右)及芯片封装模组(左)装到手机、检测器上,可以“穿透”介质,看到肉眼看不到的“真相”。高亮称,50人的团队是新一代短波红外成像芯片开拓者,唐江教授任首席科学家,他和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双聘副教授张建兵是联合创始人,包括华中科技大学参与校内基础研究的学生,团队人员中80%以上为硕博高材生。联合科研团队先后突破了材料—器件—电路—集成—系统5个关键环节,突破传统工艺限制,开拓全新工艺路线,低温一体化集成,开发研制出国内首款量子点红外成像样机,售价将只有国外的1%,成本大大降低。目前,产品订单已遍布全国,南方科技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国内消费级龙头模组企业均向光谷实验室“抛下橄榄枝”。穿云透雾,面向手机模组、车载相机等消费级应用场景,该产品已申请十五项发明专利,已获授权七项。产品已应用在车载应用、水果分拣、物质检测、半导体检测、安防监控等领域。“仅一二个月,我们就销售了50多万元,今年预计将达到1000万元以上。”看可见光之未见,开辟短波红外新时代!高亮和团队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 天瑞仪器组建覆盖全国的培训基地
    随着天瑞仪器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为支持天瑞仪器的高速发展,对人才团队的培养、建设更加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已经作为公司发展战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2009年的全国知名高校奖学金投放,2010年天瑞仪器将同时在全国各重点区域建立天瑞培训基地,并以企业大学模式运行。   “天瑞大学”建立后,将对销售和技术服务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旨在给数以万计的广大客户带来更便捷、快速的站点服务,建立五星级的服务体系,将天瑞仪器为客户量身定做的服务理念深入到每个职员的内心,从而再次推动天瑞仪器品牌影响力,完整覆盖整个中国大陆市场。   作为企业竞争力的“催化剂”,企业大学正风靡全球,获得企业的普遍认可。放眼国内,海尔、联想等知名企业都先后创办了企业大学。作为中国分析仪器产业长三角经济版图中的“重量级”企业天瑞仪器,创办企业大学意欲让“天瑞大学”更好的立足客户的需要,服务客户,创造一个天瑞和客户沟通的桥梁。   “凡事靠人,‘企’字,去‘人’则止。”企业的发展等于战略乘以组织能力,而组织能力的一个核心,就是人才。天瑞仪器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企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培训基地的建立更将作为“天瑞奖学金”优秀学员的实习基地。基地依托全国各分析检测中心、质检中心等单位为战略合作伙伴,“天瑞大学”培训基地将会配备健全的设施设备,用作培训班的开展、实验仪器的展示以及各种市场宣传活动的举办等。天瑞仪器对“天瑞大学”寄予厚望,不仅希望其成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还希望通过有效运作,成为管理变革的推手,成为企业文化的传播者,成为天瑞仪器与广大客户、相关院校和政府机构交流合作的平台。   天瑞大学——培训基地的最新动态,敬请关注天瑞仪器。   详情请登陆:www.skyray-instrument.com
  • 泛泰仪器生产基地乔迁新址
    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品牌形象的逐步提升。浙江泛泰仪器有限公司日前搬迁至新的生产基地。新生产基地位于&ldquo 浙江省衢州市凯旋南路6号中小工业企业孵化基地1-2-3号厂房&rdquo 。原传真号,联系电话均不改变。新的生产地址位于320国道旁,交通便利。若有寄件,请寄至新地址。搬迁带来的诸多不便请您谅解。 在新年到来之际,谨在此衷心的感谢您对泛泰仪器的支持与信赖! 浙江泛泰仪器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是由一批留学归国人员创立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导产品有5大系列,包括:微型色谱仪(1100系列)、自动进样器(2100系列)、吸附仪(3010,3020系列)、微反评价装置(4100,4200系列)、粒度分析仪(5010系列)。公司现有人员30人,都为本科以上学历。2011年销售额1100万元,正以 70%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 公司重视产品的产品质量,集合了电子、机械、化工、软件、工程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团队。内置实行QBFT2007的质量生产标准,保证产品的质量。 公司致力于简历行业内最高标准的售后服务,设立有4008261126客户服务热线,在杭州、上海、北京、广州、厦门设立办事处,最快速度的提供解决方案。 4008261126 htttp://www.finetec.cn
  • Magma与成都IC基地共建实验室
    中国成都及美国加州圣荷塞 2010-02-25(中国商业电讯)--芯片设计解决方案供应商微捷码(Magma® )设计自动化有限公司(纳斯达克代码:LAVA),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成都产业化基地日前宣布合作成立联合IC设计实验室。本实验室位于七个国家专业性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之一的成都产业化基地,将为该地区的设计师提供Magma公司的先进模拟和数字IC设计软件和内容丰富的培训课程。   “成都高新区历来十分重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成都高新区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副主任段志刚表示,“目前已形成了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及配套等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近几年许多IC企业成功落户高新区,如富士通、科胜讯、飞思卡尔、英特尔、中芯国际[0.82 6.49%]、虹微、华微、国腾、和芯微等。随着成都IC基地-美国Magma公司联合开放实验室的启动,双方的合作将更加深入和紧密,必将进一步推动成都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巩固成都集成电路产业在中西部的领先和优势地位。”   “中国的设计师和全球其它地方的设计师一样都面临着不断增长的复杂性,功率,尺寸,成本和上市时间的挑战,”Magma CEO Rajeev Madhavan 表示。“通过联合实验室,Magma可以更好的与成都的客户紧密合作,Magma的软件和培训能够帮助他们攻克难题,为培养本地设计服务企业的工程师提供更多的资源。”   联合实验室将为IC设计公司培训技术专家,缩短研发周期,加速企业的产品更快的推向市场,并提高他们的能力以应对国际半导体市场的需求。Magma将为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成都产业化基地的IC设计公司提供Talus® and FinESim™ 软件的培训,Talus是一款集成的IC实现平台,目前该平台被众多世界级芯片公司所采用并应用在45/40nm的节点工艺上。FineSim是一个完整的模拟仿真平台,该软件为业界第一个真正支持多CPU加速的模拟仿真器,在仿真精度不变的条件下,仿真速度比传统的仿真器快3-4倍。
  • 复宏汉霖拟于松江区投资设立生物药产业化基地
    p   2017年11月28日,上海复宏汉霖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宏汉霖”)与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双赢、扩大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就复宏汉霖在上海市松江区投资设立生物药产业化基地(二)项目达成共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2abab882-4355-46a2-8c66-4670ea1bf9db.jpg" title=" 1_副本.jpg" / /p p   复宏汉霖由上海复星医药(集团)与海外专家团队于2009年12月合资组建,总部位于上海市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公司主要致力于应用前沿技术进行单克隆抗体生物类似药、生物改良药以及创新单抗的研发及产业化,自成立以来,累计投入约8亿多人民币用于单抗药物的前期研发。 /p p   凭借过去7年的积累与沉淀, 复宏汉霖已构建起符合国际技术与质量标准的R(Research)、D(Development)、M(Manufacture)体系,打破了跨国药企垄断的技术壁垒。2015年底,复宏汉霖按照国际GMP标准,完成采用国际先进的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等设备为核心技术的抗体药物中试以及产业化生产基地的建设,该基地现已通过欧盟QP认证。截至目前,公司共有三个项目进入临床三期,其中首个项目HLX01(利妥昔单抗)已向CFDA递交NDA申请,位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 /p p   此次合作中,复宏汉霖拟于上海市松江区投资设立上海复宏汉霖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暂定名,最终以相关登记机关核准为准),建设生物药产业化基地,用于复宏汉霖单克隆抗体的创新研发和产业化。该基地将按照国际GMP标准设计、建设,并将充分应用国际新技术建设低碳、节能、环保的现代化智能生物医药基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45b32b6e-abc0-406e-bd85-aaf188ed61e0.jpg" style=" " title=" 2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bf65c35e-b7da-4886-85a0-8387026f3295.jpg" style=" " title=" 4_副本.jpg" / /p p br/ /p
  • 2018年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开始申报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教育部科技司 国家外国专家局教科文卫专家司关于组织申报2018年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的通知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教技司〔2017〕360号 /p p 中央部门(单位)所属高校: /p p   为进一步优化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布局,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领和支撑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决定在国家“十三五”重点学科领域和优势学科方向布局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p p    strong 一、申报学科 /strong /p p   1. 瞄准国际科技前沿、有望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创新引领的优势学科。 /p p   2. 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聚焦产业发展、有望实现颠覆性创新、催生新产业或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特色学科。 /p p   3. 面向国家发展重点领域、问题导向、文理融合的综合智库型支撑学科。 /p p   strong  二、申报条件 /strong /p p   各校推荐的“111基地”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p p   1. 学科基础: /p p   依托学科应为国内一流优势特色学科,建有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具有良好的国际合作研究基础。 /p p   2. 人员构成: /p p   (1)应聘请10名以上国外人才团队,其中包括:1名以上国际一流学术大师,5名以上高水平学术骨干 或成建制10人以上国际一流国外团队。 /p p   (2)国内人才团队10人以上,其中包括5人以上优秀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拔尖人才。 /p p   (3)两个“111基地”不得引进同一名国际学术大师。 /p p   3. 人员条件: /p p   (1)国外人才应在世界排名前100名的大学、研究机构任职或受聘于世界一流学科队伍中,与基地有良好的合作研究基础。 /p p   (2)国外人才应具有外国国籍,对中国友好,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富于合作精神。国际学术大师年龄一般不超过65岁(诺贝尔奖获得者可适当放宽),学术骨干年龄一般不超过55岁。 /p p   (3)国际学术大师应为外国国家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或国际公认的一流专家学者,其学术水平在国际同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取得过国际公认的重要成就。 /p p   (4)国外学术骨干应具有所在国副教授以上或其他同等职位,拥有创新性思维,在所属领域取得过同行公认的创新性成果。 /p p   (5)国内工作时间:国际学术大师每人每年原则上累计不少于1个月 国外学术骨干每人每年原则上累计不少于3个月,一般应保持有1名以上国外学术骨干长期在基地工作。 /p p   (6)国内研究团队学术带头人的年龄一般不超过60岁、科研骨干成员年龄一般不超过50岁,两院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人才计划获得者应占有一定比例。 /p p    strong 三、申报要求 /strong /p p   1. 本次申报采取限额方式,每校1项。申报高校范围为中央部委所属高等学校。 /p p   2. 各校要高度重视申报、严格把关,按照申报条件和要求,结合学校发展整体规划,认真组织、公开遴选,公示无异议后方可申报。 /p p   3. 请各相关高校严格按照申报要求认真填写《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申请书》(见附件),并出具盖有学校公章的推荐函,于2017年11月30日前将推荐函原件、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合并装订成册)、电子版光盘一式1份,报至教育部科技司综合处,逾期不予受理。同时须通过“外国文教专家项目管理系统”(http://202.119.81.147:8006/)上报“111计划”有关申报材料。 /p p   4. “111计划”管理办公室将在高校申报的基础上对基地进行形式审查、专家函评及答辩评审(时间及要求另行通知)。有关通知和评审结果届时将在教育部科技司网站和国家外国专家局教科文卫专家司网站上发布。 /p p strong   四、联系方式 /strong /p p   “111计划”管理办公室教育部科技司联系人:杨文辉 /p p   联系电话:010-66096358 /p p   电子邮箱:zh@moe.edu.cn /p p   “111计划”管理办公室国家外国专家局教科文卫专家司联系人:蔡顺康、胡灵山 /p p   联系电话:010-68948899-50522 /p p   电子邮箱:wjsjhc@safea.gov.cn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附件: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710/ueattachment/4726c4a2-e965-4f27-b6ab-e0a6258aeaa3.doc"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申请书.doc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 国家外国专家局教科文卫专家司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7年10月25日 /p
  • 工信部、科技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工业和信息化部与科技部签署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合作备忘录   2011年7月14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科技部副部长陈小娅一行赴北京理工大学考察调研,并出席科技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合作备忘录签字仪式。万钢、苗圩在签字仪式上发表致辞,杨学山、陈小娅分别代表工业和信息化部与科技部在备忘录上签字。     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合作备忘录签字仪式现场   苗圩在致辞中说,科技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签署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合作备忘录,是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是“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任务,也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和科技部的中心工作。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矛盾突出,能源资源消耗严重,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工业和通信业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战场,也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有为之地。合作备忘录的签署,反映出两部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工业和通信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作用,也反映出两部高度重视构建工业和通信业科技创新体系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学研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苗圩发表讲话   苗圩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与科技部紧密合作,加强对产业技术发展方向的引导,促进科技资源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突出重点,着力培育一批适应工业和通信业发展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工业和通信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示范作用。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积极推进工业和通信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产业布局、投资改造、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积极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撑作用,加强基础科学技术研究,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工业与信息化融合,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军民结合技术,推进军民结合技术的转移转化和应用,促进国家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协同发展。   苗圩指出,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积极组织工业和通信业领域的科研机构、部直属高校、行业骨干企业,集聚创新资源和要素,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针对制约工业和通信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在北京理工大学,苗圩一行参观了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仿生机器人实验室、展览室等,听取了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胡海岩的工作汇报,并对北京理工大学近年来在科技创新平台、国家重大工程、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工作给予了肯定。     参观调研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科技司、人教司等相关司局负责同志随同调研。
  • 赛多利斯与白帆生物达成合作,助力打造单克隆抗体产业化基地
    近年来,伴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L1抗体、CAR-T等疗法在癌症领域取得的积极疗效,肿瘤免疫学(I/O)疗法成了行业热点。美国知名市场调研和咨询公司GrandView Research预估,全球癌症免疫治疗市场将从2018年的581亿美元增加到2026年的1269亿美元。 中国制药企业和初创公司也纷纷抓住机遇,加快生物药的研发步伐。3月22日, 赛多利斯斯泰帝(Sartorius Stedim Biotech)(以下称赛多利斯)与白帆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称白帆生物)就联合打造“单克隆抗体产业化基地”签署合作协议。合作双方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于3月21日分别接受媒体专访。作为一家专业从事单克隆抗体药物开发和生产的高科技企业,白帆生物计划在上海奉贤临港智造园内打造的产业化基地,该基地将搭建各类肿瘤治疗的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和生产平台。“我们希望,构建一个集研发、临床、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上海最大的单抗产业化基地。”白帆生物总经理邹洵在接受生物探索采访时表示,“预计,该产业基地ⅰ期工程将于2019年底完成,2020年完成美国FDA、欧盟EMA和中国NMPA的GMP验证工作并投入使用,预计投产后的年收益将达到10亿元。” 根据规划,“无交叉抗体工厂NONCROS”生产基地总投资将近6.9亿,建成后,生能将达到12,000L。赛多利斯作为一次性使用平台的主要供应商,提供1条200L单抗中试生产线和2条2,000L商业化生产线。 合作源于生物工艺理念、技术的契合 随着一次性使用技术作为整体工艺或者嵌合解决方案被广泛采纳,生物制药工艺变得更简单和灵活,同时极大的降低了固定资产的投入,缩短了建设周期。作为全球生物制药工艺完整解决方案提供商,赛多利斯可以将在与众多客户合作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直接转移给寻求产能快速增加的生物制药公司,帮助企业快速搭建产业化平台,从而助力企业加快项目进度。 谈及与赛多利斯的合作,邹总表示,“这是建立在两家十多年合作的基础之上的又一次更深度合作。赛多利斯在生物工艺开发、设备仪器研发以及售后服务上能够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以前双方的合作主要集中在早期和临床前项目,现在我们将合作模式进一步扩大到2,000l规模的商业化生产。”邹总肯定道,“赛多利斯的一次性使用技术正好与白帆生物的‘无交叉抗体工厂’理念相契合。” 目前,白帆生物的研发管线涵盖了PD-l1、CTLA-4、4-1BB、CD47、OX40、CLDN18.2 等多个免疫检查点靶点。其中,1个创新药(全人源抗PD-l1抗体)和2个生物类似药(西妥昔单抗和贝伐珠单抗)已经获得了国家药监局的临床批件。 “一次性平台”助力医药发展 “赛多利斯致力于创新,为生物制药企业提供整体生物制药工艺解决方案,帮助医药企业缩短新药上市的时间,提高有效产能,降低药物成本,从而提高患者对于生物药物的可及性。”赛多利斯全球执行董事René Fáber在采访中表示道。 据悉,本次合作赛多利斯提供的产品包括了高通量工艺开发平台、玻璃生物反应器和不同规模的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一次性流体管理技术平台以及下游分离纯化平台,同时配套了赛多利斯独有的冻融解决方案。涵盖了工艺开发、中试和商业化生产的各个阶段。除此之外,赛多利斯还提供细胞系构建、培养基优化以及产品分析和生物安全检测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加速了工艺开发过程,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实现投资、风险和效益的最佳平衡。 关于一次性使用技术在制药领域中应用的法规仍在完善之中,药品监管部门、制药企业和一次性使用技术供应商一起共同讨论并不断完善相关内容。2017年,中国食品药品国际交流中心正式发行了《国际制药一次性使用系统应用及技术指南》。来自赛多利斯多位国内外专家参与了指南的编写工作,为一次性使用系统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风险评估、控制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推动一次性使用系统制造国产化。赛多利斯从一次性使用产品的生物相容性、完整性控制角度,提出了评估一次性使用产品从独立组件到完整系统的可提取物和浸出物的分析模型,着手建立全面的一次性组件可提取物数据库,帮助更多的制药企业在生物制药工艺中使用一次性技术。 早在2015年,赛多利斯就开始提高了在生物仿制药细分领域的市场投入,收购了一家位于苏格兰的BioOutsource和Cellca两个领域的著名外包公司,BioOutsource公司为全球生物制药公司提供合同测试服务,为客户提供生物安全检测以及功能、效应分析。Cellca公司可以为致力于生物类物药物开发的公司提供高表达量、高质量、背景清晰的生产用细胞株的开发,从而加快药物开发进程,降低风险。这两桩并购弥补了赛多利斯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提升了整体服务的综合能力。 赛多利斯全球营销服务负责人 Bettina Berendsen女士告诉记者,“未来,我们将继续拓宽细分领域,为中国制药企业的研发、生产提供更完整的解决方案。” 关于Sartorius Stedim Biotech 赛多利斯斯泰帝 (Sartorius Stedim Biotech) 是国际领先的生物制药行业设备和服务的供应商,为全球生物制药的开发与生产提供安全、及时、经济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作为完整解决方案的供应商,赛多利斯斯泰帝提供几乎涵盖生物制药工艺所有步骤的产品组合。公司致力于推广一次性使用技术和增值服务,满足生物制药行业快速发展的技术需求。公司总部位于法国欧巴涅,在巴黎的欧洲交易所上市;因其位于欧洲、北美和亚洲的生产与研发中心以及遍布全球的销售网络而享誉世界。 关于白帆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白帆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桂林三金药业于2016年在上海投资成立的全资子公司,依托于2013年桂林三金收购的宝船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全力开拓生物制药板块,致力于研发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单抗药物。
  • 珀金埃尔默太仓基地迎来全国专家观摩考察
    4月21日上午,珀金埃尔默位于苏州太仓的生产和研发基地迎来了来自全国的近二十名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这些来自于分析检测、生物医学、分子细胞科学、临床检验等多个领域的科研人员、专家教授,在为期半天的考察活动中,近距离地观摩了珀金埃尔默现代化的生产流水线、研发基地及独立医学实验室,并与企业的领导团队、运营和研发人员开展了深入的交流。珀金埃尔默太仓基地占地面积近4万平方米,拥有25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设施,是珀金埃尔默在亚太地区最大的研发和生产基地,也是其致力于打造的世界级工厂之一。这里集中了珀金埃尔默诊断、生命科学及分析化学类众多仪器和试剂的生产及研发。随着中国市场重要性的日益凸显,以及本土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产品的生产和研发转向中国。▲ 珀金埃尔默大中华区运营总监祝林向专家们介绍仪器生产线专家学者们饶有兴趣地参观了珀金埃尔默诊断及科学分析类仪器生产线,并详细询问了公司的产能规划和产品战略。目前,在诊断领域,太仓基地的产品主要应用于传染病病原体筛查及诊断、常规肿瘤检测、遗传代谢病筛查及诊断、遗传基因缺陷筛查及诊断等领域。在探索与分析领域,珀金埃尔默于2018年将多条产线,包括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气相色谱和原子吸收光谱等,转入中国。2020年,珀金埃尔默旗下上海光谱生产线也正式并入太仓基地,进一步扩大了原子吸收、快速溶剂萃取等科学仪器的生产规模,以更快的速度响应中国市场的需求。加速扩产,供应全球▲ 珀金埃尔默仪器生产车间2020年新冠疫情带来了对体外诊断类仪器和试剂的巨大需求,珀金埃尔默太仓基地及时调配资源,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专业的专家团队,通过引入全自动化生产线,优化生产工艺过程,大幅度提升产能和效率,其中试剂的月产能达到300万人份,同时,配套仪器设备如Pre-NAT II全自动核酸检测反应体系构建系统,更是实现产量和销量10倍的增长。“2020年,太仓基地产值超过7亿元,其中一半以上来自于海外市场,真正实现了从‘植根中国、服务中国’迈向‘植根中国、服务全球’的跨越。”珀金埃尔默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销售与服务总经理朱兵博士介绍说。矢志创新,迎来新产品“爆发期”珀金埃尔默位于太仓的研发基地同样在其全球架构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20年,太仓基地仅就新冠相关的新品研发就完成了5项。其中,可用于临床检测和血站血源筛查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更是成为了业内的“金标准”产品。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Biotechnology》在2020年8月发表了关于全球获批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性能对比研究:珀金埃尔默中国团队研发的这款试剂盒,以0.009copies/μL最低检测限(LoD)的显著优势排名全球第一,在全球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试剂研发,珀金埃尔默在中国的仪器研发同样硕果累累。仅去年下半年,中国团队就推出了原子吸收光谱仪PinAAcle D900、全自动核酸提取纯化仪EffiNAT,以及针对新生儿筛查的易优驰全自动干血斑智能打孔仪等多款新品。“这些新品逐一见证了珀金埃尔默本土研发实力在历经多年沉淀后的厚积薄发。”目前,太仓研发基地有多达30多个新产品项目在紧密实施中,多个重磅的诊断产品(如输血安全、母婴健康标志物、NIPT、遗传基因检测等)已完成或已进入临床验证测试阶段,今后几年珀金埃尔默中国会保持高密度的新产品发布态势。医学检验实验室打造连锁化模式服务临床▲ 专家团参观珀金埃尔默独立医学实验室。2020年全年,珀金埃尔默独立医学实验室检测总样本量接近40万例,服务客户超过400家,其中半数以上为各省市三甲医院。珀金埃尔默位于太仓的医学检验实验室,是其打造连锁化经营模式、服务临床的起点,也是其深入推进本土化的又一里程碑。实验室致力于通过提供多种检测方案及顾问式遗传咨询,为临床医生及患者提供常规及复杂遗传疾病的一站式解决方案。2019年,太仓的成功模式被复制到成都,连锁化版图徐徐展开。2020年,当新冠疫情席卷而来时,珀金埃尔默太仓和成都的医学检验实验室以过硬的实力双双通过苏州和成都卫健委审批,成为当地的新冠病毒检测定点机构,在完成常规检测之外,实现了日最高新冠检测样本量3500份,全面助力疫情防控及复工复产。植根中国,服务中国本土化进程持续加速在参观之后的座谈环节,专家们各抒己见,既分享了对为未来产学研加强合作互动的建议,也提出了对珀金埃尔默未来发展的期待。“珀金埃尔默是世界著名的科学仪器公司,在研发、生产、应用等各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水平。”浙江省先进质谱技术与分子检测重点实验室主任丁传凡表示。同时,他希望珀金埃尔默与中国企业、机构开展更加紧密的合作,推动检测仪器行业水平能力的提升。专家学者的期待,也正是珀金埃尔默付诸努力的着力点。朱兵表示:“我们将有更多的生产制造线落户中国,同时,我们也将积极寻求新型的合作模式,与更多本土企业强强联合,探索在产品开发、市场渠道等领域的合作。珀金埃尔默的本土化战略是我们深度聆听中国用户需求后,制定出的有效战略,将帮助我们为中国用户提供更完善的服务,从根本上满足市场对高性能、高质量产品的需求,响应政府提出的双循环发展格局。此外,通过持续为中国市场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我们也期待能够助力中国提升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在技术含量高的先进制造领域奋勇争先。”目前,珀金埃尔默诊断业务旗下的传染病检测及输血安全产线已经达到了100%的本土化研发和生产。在应用市场、生命科学、食品等业务领域,随着不断推进的转产项目,珀金埃尔默中国也将承接更多的全球生产和研发任务。显然,在本土化方面,珀金埃尔默的步伐将会持续坚定而有力。
  • 天津建成投运国内最高水平电能计量检测基地
    [提要] 伴随天津市城市规划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智能电网建设全面实施,为更好地服务客户智能用电需求,适应大规模更换智能电表检定需要,12月25日,天津建成目前国内最高检定技术水平的电能计量检测基地,并正式投入运行使用。   伴随天津市城市规划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智能电网建设全面实施,为更好地服务客户智能用电需求,适应大规模更换智能电表检定需要,12月25日,天津建成目前国内最高检定技术水平的电能计量检测基地,并正式投入运行使用。 人民网・ 天津视窗12月25日电:伴随天津市城市规划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智能电网建设全面实施,为更好地服务客户智能用电需求,适应大规模更换智能电表检定需要,12月25日,天津建成目前国内最高检定技术水平的电能计量检测基地,并正式投入运行使用。   自天津2010年开展智能电表免费换装工作以来,计划通过5年时间全部完成全市417.4万户低压电力客户的换装任务,面对急剧增加的电表检定任务,仅仅依靠人力难以全面满足现实需要,质量上也难以全面高精度管控。按照“精心检定、准确可靠、公平公正、服务一流”的宗旨,国家电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积极筹措资金,于2011年开工建设电能计量检测基地。经过一年多紧张、高效的建设,于2012年6月底高水平、高标准建成,经过半年的试运行,于近日正式投入生产运行。新检测基地的建成,全面实现了“整体式授权,集中式检定,智能化仓储,物流化配送”的建设目标,通过科技手段有力提升了计量检定能力和计量装备水平,达到了计量管理标准化、计量装置检测自动化、仓储管理智能化、配送管理网络化的国内一流电能计量中心的建设目标。   该检测基地建设以天津地区在装运行计量装置情况为基础,充分考虑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电能计量、检测业务需求,结合天津电网智能化发展和天津地区经济发展要求进行规划设计。检测基地总占地面积为18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600平方米。一期已建成的电能表检测仓储楼9600平方米,二期拟建设的综合生产楼10000平方米。单、三相电能表自动化检定流水线,低压互感器自动化检定流水线,智能立体库,中控室等,均布置在一期电能表检测仓储楼内。   目前该基地内已建成投运的各条检定线均为国内自动化水平最高、检定效率最高的检定流水线,投入运行后,生产能力将得到巨大提升,并且通过智能仓储物流系统,实现了精确货位管理,表计100%做到先进先出,库存管理准确率达到100%,节省仓库占地面积50%。检定人员总数也大幅缩减,节约了人工成本,降低了人为操作误差,提高了检定效率。同时,由于新设备工艺先进,对计量装置的检测质量大大提高,确保了计量装置的可靠性与精准度,将更有力保障广大客户的切身利益。
  • 默克中国无锡Mobius® 一次性技术产品生产基地开始投产
    近年来,全球尤其是中国市场对生物制药的需求增长迅猛,注重改进制药生产工艺中的每个环节。为更好地为中国的生物制药和生物技术客户提供便捷的服务,加速其药物开发,默克中国无锡首个Mobius® 一次性产品生产基地于2018年落成,历经一年半,我们完成了洁净区验证、工艺以及设备验证、运输验证、产品灭菌验证、SAP 系统、确认变更管理和员工培训等。目前无锡工厂已经开始接受客户审计,并已正式投产。在今年3月,无锡工厂已向中国第一个客户交付了货物。这一更新,我们将确保快速实现客户定制,大大缩短了订单到货时间,提供本土化的技术支持服务和快速响应:- 我们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的生产基地,无锡工厂进一步保证了中国供应链的稳定性。 - 将大大缩短和简化运输流程,更简单的运输流程将降低货物在运送中被损坏的风险,保证您收到高质量的产品。 - 服务于中国市场,大幅度缩短交货时间。麦轩恺 (Ian Carmichael)默克副总裁,工艺解决方案中国总经理默克副总裁,工艺解决方案中国总经理麦轩恺(Ian Carmichael) 博士表示:“保持供应链的稳定性是我们的主要目标之一。很高兴能够见证无锡工厂一次性产品生产基地的进度正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目前无锡工厂已开始生产高质量Mobius® 系列一次性组件。我们希望能够为中国客户在药品开发、中试及生产阶段提供高效、灵活的一次性解决方案,助力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的腾飞。” 该生产基地位于无锡新吴区,由当地员工组成,依托于全球团队成熟的技术经验和协作模式,其核心是超过 1,400 平方米的一次性产品洁净生产车间,用于制造一次性产品的端口粘接、最终组装、完整性测试、检验和包装,与默克位于美国马塞诸塞州丹佛斯的一次性技术产品卓越中心生产基地采用同样的质量生产体系及标准。基地现有2条生产线,按照市场需求进行规模设计,能满足中国所有客户的订单需求,并可根据市场需求扩展覆盖到更多区域。同时,该基地所在的无锡生命科学中心也是默克生命科学亚太区的全球包装基地,拥有先进的生化试剂生产技术,产品销往德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和印度。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当地销售同事。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