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中期评估

仪器信息网中期评估专题为您整合中期评估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中期评估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中期评估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中期评估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中期评估话题讨论。

中期评估相关的资讯

  • 《大气十条》中期评估报告发布
    据报道,7月5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实施情况中期评估首次发布。评估认为,《大气十条》确定的治污思路和方向正确,执行和保障措施得力,空气质量改善成效已经显现。  2013年,国务院印发《大气十条》。根据相关要求,中国工程院组织50余位相关领域院士和专家,对《大气十条》落实情况进行中期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空气质量改善情况,各项政策措施对空气质量改善的贡献,总结经验和不足,对下一阶段提出建议等。  评估认为,全国城市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呈下降趋势,多数省份PM2.5或PM10年均浓度下降幅度达到或超过《大气十条》规定的中期目标要求,可望实现2017年的考核目标。但环境空气质量面临形势依然严峻,冬季重污染问题突出,个别省份的PM10年均浓度有所上升。  评估显示,重点行业提标改造、产业结构调整、燃煤锅炉整治和扬尘综合整治4类措施是对PM2.5浓度下降贡献最为显著的措施。北京市及周边省份的重污染应急措施能够有效降低PM2.5浓度,两次启动红色预警使得重污染期间北京市PM2.5日均浓度下降17%~25%。同时,气象条件近两年没有对空气质量的改善起到“助推”作用。  评估报告建议,加大秋冬季节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加大力度释放能源结构调整的污染削减潜力,并构建精准化治霾体系,提升重污染天气应对能力,保障空气质量长效改善。
  • 教育部今年将对“双一流”高校适时启动中期评估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公布了外界期待已久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和“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这份名单显示,进入“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的高校一共有42所,其中A类36所,B类6所。而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的高校一共有95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一年之后,教育部今年要对“双一流”高校适时启动中期评估的消息传出,教育界及社会舆论关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中国人民大学官网消息,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部“双一流”建设现场推进会精神,10月10日,中国人民大学召开“双一流”建设推进会。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校长刘伟、常务副校长王利明、副校长吴晓球出席。王利明主持会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传达教育部“双一流”建设现场推进会精神。刘伟指出,“双一流”是滚动式的,进入名单“有进有出、动态调整”,教育部今年要适时启动中期评估,对建设成效不明显的高校、学科“亮黄牌”,任务重、压力大,全校上下要充分重视,在今后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工作落实,支持率先改革,形成建设合力,推进人民大学“双一流”加快建设、特色建设、高质量建设。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表示,本次会议是上次一流学科大调研的继续,也是中期评估的动员会,各单位现在就要开始行动起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传出类似消息的还有中南大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中南大学官网消息,10月11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教育部“双一流”建设现场推进会精神,中南大学在科教楼四会议室召开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工作大会。校领导易红、田红旗、陶立坚、蒋建湘、周科朝、朱学红、陈翔、黄健陵,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46个一级学科所在单位书记、院长,学科带头人及责任人参加会议。陶立坚主持会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会上,中南大学副校长周科朝就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大会精神,加速推进“双一流”建设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他指出,中南大学下一步重点工作与任务主要是:启动双一流建设中期评估;大力推进优势学科军民融合;全面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升级改造;加强基础和原创性研究;发展特色人文社会科学;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内容;加强学科国际化建设,提升学校影响力;各学科凝练标志性成果、贡献和影响力,凸显立德树人成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办公室主任武明花介绍了学校“双一流”建设中期评估的具体工作安排,报告了学校“双一流”建设中期评估的目的、原则、依据、范围及内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据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此前介绍,“双一流”建设不是“211工程”、“985工程”的翻版,也不是升级版,更不是山寨版,它是一个全新的计划。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按照教育部公布的名单,进入“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的高校一共有42所,其中A类36所,B类6所。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南大学都位列A类36所“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 /p
  • 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将由有关部门向社会公布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会议指出,《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发布后,各地区、各部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积极推动环境质量改善。治污减排取得突破性进展,2008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6.61%和8.95%,继续保持双下降态势,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时间进度要求。淘汰了一批造纸、炼焦、酒精、水泥、钢铁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关闭了一批小火电机组。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淮河、海河、辽河、巢湖、滇池、松花江、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黄河中上游等流域的2712个水污染治理项目中,已完成1270项,占46.8% 正在建设785项,占28.9%。解决了1.5亿多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5万多个行政村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会议强调,虽然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环境污染总体尚未得到遏制,环境监管能力依然滞后,形势依然严峻。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和企业的责任,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毫不松懈地推进治污减排工作,确保实现“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目标。一要继续抓好治污减排。将保证企业治污设施正常运行作为当前减排工作的中心任务。大力削减火电、钢铁、有色、水泥行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和造纸、化工、酿造、印染行业的水污染物排放量。二要深入开展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把确保群众饮用水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开展环保重点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评估。三要积极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土壤污染防治,加快解决农村环境突出问题。四要增加投入,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强环境保护能力建设。严格环境执法监督。   会议听取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情况汇报。会议指出,从2008年初开展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查实了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摸清了污染源的流域、区域和行业特征以及治理情况,掌握了农业源污染物排放状况,建立了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强化了环境保护基础工作。会议决定,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由有关部门向社会公布。
  • 科技部完成2013年立项的45个仪器专项的中期评估工作
    受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的委托,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组织实施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以下简称“仪器专项”)项目中期评估工作。2015年6月至2015年11月,评估中心分两批对仪器专项2013年立项的45 个项目开展了评估。被评项目分布于北京、天津、陕西、山东、湖北、江苏、河北、辽宁、广东、安徽等15个省市,涉及环保部、教育部、湖北省科技厅等20余个试点组织部门。  在评估过程中,评估中心根据仪器专项“需求牵引、市场导向”的特点,提出了筛选条件、评价指标、参考性指标三级指标体系。在技术评价指标中,引入技术就绪度(TRL)等级评估方法,定量评估项目关键技术的当前状态、较立项状态提升的程度,以及与项目目标预期状态的距离。在财务评价指标中,结合仪器专项后端资助的特点,重点考察了项目自筹和专项经费到位及使用情况等内容。  作为仪器专项项目后端资助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中期评估成果目前已提交资源配置管理司供决策参考。
  • 400余人参加国家重大科学仪器开发专项中期评估验收培训
    400余人参加国家重大科学仪器开发专项中期评估验收培训 近期,由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联合举办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中期评估与验收培训会”在京顺利召开。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吴学梯副司长和评估中心王瑞军主任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科委等25个项目组织部门和相关省区的管理人员,项目承担单位的科研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财务人员,共计400余人参加了本次培训会。 中期评估和验收是仪器专项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中期评估的结果是仪器专项项目后端资助和年度拨款的重要依据,验收是检验仪器专项管理和实施成果的重要手段。培训会上,资管司管理人员、评估中心同志及相关专家就中期评估和验收的方法、流程、实施细则、财务制度、技术就绪度自评估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并组织专家进行了集中答疑。会后,参会人员普遍反映通过与专家的积极互动,进一步明确了专项中期评估和验收的工作要求和注意事项,对仪器专项在技术和财务方面的管理理念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本次会议中还强调了中期评估和验收工作过程中的纪律要求,以杜绝可能出现的腐败风险。 评估中心已于6月上旬先期启动了2016年第一批项目中期评估工作。6月28至29日完成了部分项目在青岛和上海的实地评估工作。本文来自仪器仪表商情网
  • “大气十条”中期评估:北京需超常规手段实现目标
    据报道,中国工程院5日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评估认为,“大气十条”实施以来,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改善,但形势依然严峻。北京要完成2017年PM2.5年均浓度60微克/立方米左右的最终目标极具挑战,需采用超常规手段。  中国工程院自2015年12月起组织50余位相关领域院士和专家,全面评估“大气十条”实施三年来环保部和各地政府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厘清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针对性建议。  报告显示,“大气十条”实施后,全国城市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年均浓度和超标率均逐年下降,大多数城市重污染天数减少。但冬季重污染问题突出,重点区域大气臭氧污染问题显现。辽宁、吉林、河南、湖北、陕西、甘肃和宁夏7个省区PM10年均浓度有所上升。  报告指出,重点行业提标改造、产业结构调整、燃煤锅炉整治和扬尘综合整治四类措施对PM2.5浓度下降贡献最为显著。此外,2015年12月两次启动红色预警使重污染期间北京市PM2.5日均浓度下降17%至25%,评估认为在重污染天气启动应急预案能够有效降低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显著削减 PM2.5浓度峰值。  对下一阶段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报告提出了9项针对性建议。包括:以北京为战略重点,大力推进北京南四区大气污染治理 尽快率先启动《京津冀环境综合整治重大工程》大气部分,深入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以秋冬季重污染天气为突破口,加大秋冬季污染防治工作力度 大力推进非电行业达标排放和超低排放技术及应用 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尽快启动国家“清洁柴油机行动计划”,重点开展柴油机、非道路、船舶的大气污染排放控制 以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为抓手,加快实施国家挥发性有机物总量控制等。  2013年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经过五年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此次中期评估报告指出,今后两年和更长时期内,需加大力度释放能源结构调整的污染削减潜力,构建精准化治霾体系,提升重污染天气应对能力。
  • 《化纤工业"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公布
    《中期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近期公布。满分100分,及格60分,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会给《化纤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中期落实情况打多少分?   端小平说:“化纤工业总产值与产量的完成情况可以打100分,而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走出去’战略等方面的工作可能稍显不足。因此,总体而言,我给出85分的成绩。”   《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化纤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888.5亿元,比2010年增长39.2%,年均增长18% 化纤产能达到4021万吨,比2010年增长14.2%,年均增长6.9% 化纤产量3792.16万吨,比2010年增长22.7%,年均增长10.8%。而《化纤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计划要达到的目标是,到2015年,化纤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化纤产能达到4600万吨,产量4100万吨。因此,我国化纤工业很好地完成了这方面的阶段性任务。   化纤工业将自主创新作为保障实施《化纤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核心和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行业在量的积累上,加快质的提升。转型升级工作成效显著。《报告》显示在重点任务的完成方面,常规产品优质化进一步推进,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 高性能纤维产业化取得新突破,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生物基化学纤维及原料加快发展步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溶剂法纤维素纤维技术研发已实现产业化突破。   产业转移工作也在有序推进中,然而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进程。端小平认为,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具备区位优势、经济优势及产业链配套优势,因而依然是化纤产业最为集聚的地区。化纤产业向中西部产业转移的落脚点在于产业的整体布局和产业链的配套,后续的发展需要发挥转移地区内的油气煤电方面的优势,并实现相应的下游产业链配套。   端小平同时表示,“走出去”战略由于受到国际政治环境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有些放缓,但是同时应看到,在人造纤维原料、石油炼化等项目上取得了向产业链上游整合的成功突破。   同时,端小平认为,如何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贯彻到化纤工业“十二五”后期的工作中,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他说,新一轮的改革毫无疑问将会释放巨大的红利,然而改革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行业与企业应该对此给予更多信心与耐心。因此,在当前形势下,要做好长时间“过冬”的心理准备。   《报告》从中期目标完成情况、重点任务完成情况、政策措施实施情况等方面对我国化纤工业“十二五”以来的发展全局作出了深入的分析,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为今后两年的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文章转载自:中国纺织报
  • 农村司开展《“十三五”食品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工作
    p   《“十三五”食品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食品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性专项规划。全面评估《专项规划》实施情况,对推进《专项规划》顺利实施,依靠科技进步提升食品产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现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做好《专项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工作,按照科技部统一部署,农村司牵头制定了评估工作方案,召开《专项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工作启动会,会同社发司成立了评估工作组和由食品加工、营养健康、食品安全等领域18位专家组成的专家评估组。 /p p   农村司王喆巡视员对中期评估工作进行了部署,要求专家评估组充分认识此次评估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坚持客观公正、系统全面、需求导向和广泛参与的原则,全面及时把握《专项规划》的实施进展及成效,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研究规划实施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深入总结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提出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确保规划中的任务部署顺利实施和规划目标的实现。 /p p   《专项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工作采取工作总结和专家组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动员科技界、经济界、企业界、科研管理人员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充分吸收各界意见建议。评估专家组选取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君乐宝乳业集团、南昌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南大学等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高校、科研机构、重点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专题研讨、座谈交流、现场考察等方式,了解食品行业和食品科技创新最新进展和鲜活案例,分析存在问题。 /p p /p p /p
  • “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 环保指标进度滞后
    12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听取国务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报告指出,我国环境污染呈现污染源多样化、污染范围扩大化、污染影响持久化特征,全国有60%左右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能达标,能源消费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费结构、氮氧化物排放量4个节能环保方面的约束性指标完成进度滞后。下一步将加强突出环境问题治理,加大主要污染物减排力度,对能源消费增量超控或节能进度滞后地区,暂停核准新上高耗能项目,实行能耗等量或减量置换。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受国务院委托,向会议作上述报告。他指出,传统煤烟型大气污染依然严峻的同时,以细颗粒物、臭氧为特征的复合型污染物日益严重,按照在1996年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基础上增设PM2.5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调整PM10、二氧化氮、铅等浓度限值后的新标准,全国有60%左右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能达标。   报告显示,氮氧化物排放量指标在2011年不降反升,较前一年上升5.74% 尽管2012年这项指标下降2.77%,但综合前两年的指标数仍比2010年高出2.82%。据测算,要完成《纲要》目标,后3年需年均下降4.3%。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目标是下降17%,前两年只累积下降6.6% 能源消费结构(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前两年只累积提高0.8%,要实现11.4%的目标,后3年还要累积提高2%。   报告指出,水体污染问题依然突出,重点流域化学需氧量、总磷和总氮排入量居高不下,水资源安全受到威胁。土壤污染日益凸显,产业发展对土壤污染的累积影响逐步显现,局部地区比较严重,部分耕地土壤污染超标。经济增长、人口增加、能源资源消耗和城市扩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徐绍史表示,下一步将强化节能环保治理措施,实施最严格的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强力推进节能降耗,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考核,进一步提高行业能耗准入门槛,严格执行能评制度,推进重点领域节能,严禁对高耗能企业实行优惠电价,完善节能统计制度。加强突出环境问题治理,加大主要污染物减排力度,落实好燃煤电厂脱硝等环保电价政策,对集中显现的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问题,加大治理和修复力度。完善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模式,强化全流程保护、大区域保护和社会参与,更多采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完善资源性产品和环境保护定价机制,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逐步将资源税征收范围扩展到占用各类自然生态空间,促进生态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严格监管和执法,强化地方人大监督,加快提升监管能力,加大责任追究和处罚力度。对能源消费增量超控或节能进度滞后地区,暂停核准新上高耗能项目,实行能耗等量或减量置换。对年度减排目标未完成、重点减排项目未按目标责任书落实的地区和企业,实行阶段性环评限批。
  • 浙江中控千瓦级MPT光谱仪项目通过科技部中期评估
    仪器信息网讯 据最新消息,由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千瓦级微波等离子体炬发射光谱仪的开发和应用》日前顺利通过科技部专家组的中期评估。国家将按原定计划继续支持该项目直至按计划完成,相关的成果也已申请专利并被专业学术刊物(《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发表。  《千瓦级微波等离子体炬发射光谱仪的开发和应用》于2013年9月入选“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2013年度拟立项项目”。为此,仪器信息网编辑特别采访了该项目的第一技术负责人浙江大学金钦汉教授(2013年10月)。当时,金钦汉教授指出千瓦级微波等离子体炬(MPT)发射光谱仪的开发难点在于微波源和炬管。经过两年的努力之后,现在项目的进展情况如何?都取得了哪些创新成果???金钦汉:未来MPT有望接替ICP??  据金钦汉教授介绍,通过近两年的努力,该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进展,在技术上的创新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次开发出“双谐振结构”炬管,获得了可在千瓦级功率下长期稳定工作的MPT等离子体;首次获得了由“双丝旋转”形成的高性能倒漏斗形微波等离子体炬光源;研制成功首台高稳定度(功率稳定度 (左)在炬管满足双谐振结构条件下形成的千瓦级氩MPT十分稳定,并可耐受大量湿气溶胶的引入 (右)引入多元素混合样时的照片(注意:两图的放大倍数有别!)
  • 东北大学“双一流”建设中期评估专家评议会召开
    p   9月2日,东北大学“双一流”建设中期评估专家评议会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召开。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研究员,冯守华院士,李天来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丁雪梅副校长,大连理工大学贾振元副校长,高等教育领域知名学者、评估机构负责人等11位专家应邀出席会议,对学校前一阶段“双一流”建设进行评议,帮助学校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指明发展方向,加快“双一流”建设进程。东北大学校领导,各学院、各部门负责人,相关学科专家代表等参加会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bba9ef9a-ee1b-4b49-8bab-03e4d93d5350.jpg" title=" 图1.jpg" /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cdd45cf8-d1b9-430c-9161-0799542124c8.jpg" title=" 图2.jpg" / /p p   校党委书记熊晓梅致欢迎辞,欢迎各位专家莅临东北大学,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把脉问诊、解疑指路。熊晓梅表示,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东北大学牢固把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基本方向,经过反复讨论、论证,形成了一流大学建设的广泛共识,制定了目标明确、路径清晰、措施详尽的一流大学建设方案。自实施以来,学校坚持创新型、特色化、开放式的发展道路,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将建设方案逐步落地做实,在推进各项体制机制改革中破解发展难题,在优化发展路径中提升综合办学水平,在服务东北振兴发展中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学校发展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熊晓梅希望,各位专家基于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的高远认识,对于教育教学规律、大学发展的深刻理解,指导帮助东北大学能够找准学校建设发展中的短板和不足,聚焦发展方向,加快学校“双一流”建设的进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7f307544-d7e4-4dcc-81ed-ee711e88c1b9.jpg" title=" 图3.jpg" /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77ae2bc1-d338-4b76-9b09-7e9e78491a6c.jpg" title=" 图4.jpg" / /p p   副校长冯夏庭介绍与会评审专家组成员,专家组组长钟秉林教授主持评议会。 /p p   校长赵继从学校概况、“双一流”建设目标与任务、中期自评组织情况、主要建设成效、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等五个方面,作东北大学“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汇报。赵继表示,东北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建设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以及行业转型升级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赵继强调,针对建设方案设计的五大改革任务、五大建设任务,学校积极推进系列政策举措的实施,在学科群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1d5d3084-d178-4913-8840-33c4c6aee408.jpg" title=" 图5.jpg" / /p p   与会专家对报告内容和东北大学“双一流”建设的具体举措和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针对汇报内容,专家们畅所欲言,从不同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最终,专家组经过认真讨论和评议,形成了评价意见。一是 “双一流”建设任务清晰,学校整体实力有效提升 二是“双一流”建设推进有力,中期建设目标圆满达成 三是“双一流”建设成效突出,标志性成果显著。评估专家一致认为,东北大学充分发挥在技术创新、转移和产学研深度整合等方面的优势,以两大学科群为骨干的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基本形成,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孕育了丰富的学术思想,攻克了一系列国家发展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支撑和引领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迅速提升,高质量完成了“双一流”建设阶段性任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e2a5997a-9b86-4e8b-bc4c-bee687f1390c.jpg" title=" 图6.jpg" / /p p   与会专家还对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以两大学科群建设带动一流大学建设等提出了相关建议。 /p p   会议开始前,专家组还参观了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创业学院,听取了相关负责人的情况汇报。 /p
  • 光电院仪器专项“LIPS设备开发和应用”中期评审召开
    8月8日,按照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关于开展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2016年第二批项目中期评估实地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光电院在天津半导体泵浦激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召开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光谱分析设备开发和应用”项目中期评估会议。中期评估组专家、科技部评估中心周小林博士、中科院条财局科技条件处张红松高级工程师、监理组专家黄伟研究员、光电院副院长樊仲维、条保处、财务处以及项目组主要成员共5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光电院条保处处长李海勇主持。  周小林首先介绍了中期评估工作的背景、目的和评估组专家成员,樊仲维代表光电院对各位评估组专家的到来表示了欢迎,李海勇对项目的参会人员进行了介绍。光电院激光工程中心副主任赵天卓汇报了项目整体研究进展、中期指标完成情况和关键技术突破,财务人员汇报了项目中期的预算执行情况。随后,评估组的技术专家考查了仪器现场,质询了设备中期指标的各项测试,并详细查阅了项目管理制度、测试报告、会议纪要等档案文件 同时,评估组的财务专家查阅了相关凭证及合同。项目各参研单位认真回答了评估组专家就技术和财务审查情况所提出的各项问题。最后,经评估组专家的集中讨论,对项目相关内容变更、关键部件的第三方测试、财务执行进度等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该项目旨在研制出基于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光谱技术(LIPS)的钢水成分在线检测系统,并进行冶炼现场的应用实验,实现对所有规定检测元素的实时在线检测。该检测系统因无需采样离线测量,能有效缩短检测时间,不仅可降低成本、节约能源、改善品质,还可以提高生产速度,增加冶金产量,同时为冶炼工艺改进提供契机。评估现场
  • 已有近半“双一流”高校通过中期评估,有进有出是否真能实现?
    p   教育部明确表示过:双一流不搞终身制。当年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发布双一流实施办法的时候,也明确过:5年一个建设周期,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 /p p   本文认为,下一轮双一流评选,有进有出是可以实现的,但是调整的幅度绝不会很大。入选高校总数量可能会增加,保持不变或者减少的可能性不高。 /p p   哪些大学有可能跌出双一流?哪些大学又有可能跻身双一流呢? /p p   一、为什么不会大幅度调整 /p p   不会大幅度调整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文化,一个是学术。 /p p   所谓文化,是我们华夏文化一向以“和”为贵,奉行中庸。我们不善于,也不愿意把事情做狠做绝,在评选上更是如此。看看以往各个领域的评选和颁奖,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吧? /p p   所谓学术,是说学术需要时间来沉淀,需要资金来扶持,指望短短5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难度相当之高。大学整体和各个学科的建设,绝难速成,即便有巨大的资源之城,也很难短时间之内体现出很大的变化。 /p p   已经入选双一流的大学和学科,相对都获得了更多的资源支撑,后发而先至的,注定不是多数! /p p   二、哪些大学容易被调整出双一流? /p p   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大学方面,B类的六所大学要小心,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所985大学,相对来说比较安全 新疆大学、云南大学、郑州大学三所大学,综合实力在42所大学明显偏弱,有可能成为被调整的对象。 /p p   还有一所大学,重庆大学也要小心,他的三个一流学科都是自定,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3个A类学科都是A-。 /p p   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方面,仅有一个学科入选,且学科为自定的大学,比如安徽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郑州大学、暨南大学等,要多留心。 /p p   此外一些整体学科评估水平不高的大学,也需要多小心,尤其是没有A类学科,也没有B+学科的,更要小心。 /p p   三,哪些大学可能进入双一流? /p p   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大学方面,A类不太可能有新大学进入,除非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这三所大学在学科建设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从B类升到A类。 /p p   在B类的方面,有可能依然会以照顾偏远地区的大学为主,所以宁夏大学、内蒙古大学、贵州大学、石河子大学这些偏远的211工程大学,可能会有机会。 /p p   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方面,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比较好的结果的大学,自然机会比较大。比如,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的测绘科学与技术、南京医科大学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学都被评为A+。 /p p   东北财经大学的应用经济学、沈阳药科大学的药学、南京工业大学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南京艺术学院和西安美术学院的美术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黑龙江大学的外国语言文学、华东政法大学和西南政法大学的法学,都被评为A。 /p p   此外还有26所拥有A-学科,并落选第一次双一流评选的大学,也是潜在的竞争者。 /p
  • “大气十条”中期评估: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改善
    重点区域大气臭氧污染问题显现  “‘大气十条’的落实有效降低了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不过仍有些问题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解决。”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说,民用部门的颗粒物排放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巨大,而民用散煤清洁利用的落实力度相对其它措施不足,要加大对民用部门排放的控制力度,推动民用散煤清洁化利用。  评估报告结果显示,全国范围内夏季臭氧浓度和超标率攀升,重点区域大气臭氧污染问题显现。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远航认为,长三角、成渝和中西部地区夏季臭氧超标已经达到了不容忽视程度。以PM2.5和臭氧为代表的大气复合污染防控,说明我国大气污染控制进入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的新阶段。  “臭氧和二次颗粒物与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呈非线性关系,需要协同减排,”张远航说,“大气十条”配套措施缺乏对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全面控制,特别是缺乏对溶剂使用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控制,其排放依然呈现增长态势,排放量的控制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此外,“大气十条”中基本未涉及氨排放控制。“氨同样是PM2.5的重要前体物。由于牲畜养殖和肥料使用量的增加,2013年以来,全国氨排放量稳中有升,其排放量的增加有可能抵消其它措施的减排效果,未来应加强对氨排放的控制。”贺克斌说。  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效率提高,让减排潜力巨大  冬季重污染对全年PM2.5平均浓度有明显的拉升作用。2013年—2015年,重污染天气对京津冀、长三角和成渝地区PM2.5年均值的贡献分别为40%、10%和20%。  研究发现,减少重霾污染天数能够有效降低PM2.5浓度年度平均值。河北省近三年PM2.5显著下降28.7%,主要是因为重霾污染天从130天减少到了50天左右。如果消除近三年平均每年48天的重霾污染,北京大气PM2.5年度平均值就可能达到60微克/立方米左右。  据测算,在重污染天气,每减少40吨污染物排放,PM2.5浓度能下降1微克/立方米 而在非重污染天气,每减少400吨污染物排放,PM2.5浓度能下降1微克/立方米。然而,贺克斌说:“重度污染频繁发生,极大抵消了民众对于空气质量改善的主观感受,减少冬季环境空气污染频次及强度应该是未来工作的重点。重污染应急措施只是治标的方法,要从源头消灭重污染天气,核心在于大幅度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  “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革命是大气污染物减排潜力最大的途径。”贺克斌指出,我国目前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未来两年经济结构调整还有很大潜力,能源效率提高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力度也将非常大。  他建议,在持续提高煤炭集中清洁高效利用的同时,发展可再生能源、核电和天然气,同时严控新增燃煤量,更大程度地实现对煤炭的替代。重视整个区域的能源结构调整,降低高耗能工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防止城市中心区高耗煤、高污染企业转移到郊县地区。
  • 引领汽车科学评估 共话LCA绿色未来——汽车全生命周期评价主题网络研讨会成功召开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9年7月15日,由仪器信息网和湖南大学汽车全生命周期评价中心联合举办的首届汽车全生命周期评价主体网络研讨会成功召开。8位绿色制造及汽车全生命周期评价领域的资深专家,从不同角度揭开汽车LCA的神秘面纱,将汽车全生命周期评价的理念与方法娓娓道来。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绿色发展的“政策指挥棒”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strong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58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e12e25e6-67c5-4ed5-b331-26498a6665e7.jpg" title=" 1.jpg" alt=" 1.jpg" width=" 600" height=" 358" border=" 0" vspace=" 0"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会议由北京生态设计与绿色制造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迟晓光领衔开场,他报告的题目是《树立生命周期理念 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着力点。迟晓光指出,绿色发展研究的重点是工业产品的落地。而LCA作为全面评估产品绿色水平的工具,已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认可,并已纳入ISO14000系列标准。报告中,他总结了我国制造业绿色发展现状,并分享了我国在政策层面对生命周期评价(理念)的支持和我国生命周期评价的研究现状,表示自2007年开始,车用燃料、汽车零部件、包装产品等LAC的案例研究成为LCA领域内的热点之一。(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video_105384.html" target=" _self"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点击学习完整版报告视频 /strong /span /a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健全报废汽车回收体系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strong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2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1d0c3bb7-9e47-4b7c-9584-e85058a5c686.jpg" title=" 2.jpg" alt=" 2.jpg" width=" 600" height=" 327" border=" 0" vspace=" 0"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同济大学教授杜欢政认为当前的社会已经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指出今年6月我国最新印发了《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 畅通资源循环利用实施方案》(2019-2020),明确要畅通资源循环利用,共建绿色产业生态。他从健全报废汽车回收体系的角度切入,分享了推动汽车LCA评价的方法。2011年至今,我国报废汽车数量增长近十倍,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851万量,创新构建废旧汽车闭环回收体系,不仅是汽车LCA评价研究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汽车产业发展,推动绿色消费的重要举措。报告中杜欢政还分享了宝马电动汽车电瓶的回收再利用以及日本废旧汽车回收利用方式等经典案例(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video_105385.html" target=" _self"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点击学习完整版报告视频 /span /strong /a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副会长罗健夫带来了《汽车全生命周期末端——化腐朽为神奇的循环利用与再制造》的精彩报告,他层层递进,先后介绍了我国再制造行业的发展以及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相关的政策法规。此外,罗建夫在报告中还分享了我国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的行业情况,现如今,我国汽车产品循环利用的主管部门是国家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2019年6月21日,商务部公布《全国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名单》,目前全国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已达732家。(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video_105387.html" target=" _self"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点击学习完整版报告视频 /strong /span /a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燃料与轻量化的LCA分析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strong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ab43d3a3-d507-4288-8c73-029a78cc52cc.jpg" title=" 3.jpg" alt=" 3.jp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现如今,我国正在发展多种车用替代燃料/新型动力车辆以保障未来车用能源供应安全。由于各技术路线间存在原料、开采、加工、运输和利用方式等差异性,对它们的能耗和温室气体(GHG)排放情况的对比研究,需要进行“从矿井到车轮”的全生命周期(LC)微观分析。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能源系统分析方向副教授/研究员欧训民为网友们介绍了中国车用能源全生命周期分析模型(TLCAM)。模型中递进包含两个部分:终端能源LC计算平台和具体燃料/车辆路线LC分析程序。计算得到中国主要终端能源品种的LC化石能源和GHG排放强度清单,并对传统油气基、生物质基、煤基车用燃料和车用电力路线进行了LC能耗及GHG排放微观分析。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0em "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721B15EE1C203A67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700& height=550& playerid=5B1BAFA93D12E3DE& playertype=2"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欧训民《车用燃料/动力技术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及应用》报告视频全集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福建农林大学汽车工程系主任/副教授徐建全报告的主题为《汽车轻量化生命周期评价及案例分析》。汽车轻量化虽然能够有效降低使用阶段的能耗及排放,但如果把涵盖材料获取、材料加工、零部件加工制造、整车装配、使用及回收利用的全生命周期都考虑进去,轻量化并不一定节能减排,成本也可能增加。以往评价汽车产品的轻量化效果主要关注汽车的运行使用阶段,而未能从整个汽车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予以综合考虑,也未进行汽车轻量化全生命周期多目标优化研究。针对这些问题,徐建全介绍了汽车轻量化生命周期评价的几个案例,研究成果可以为企业开展汽车轻量化评价和指导绿色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video_105390.html" target=" _self"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点击学习完整版报告视频 /strong /span /a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新能源汽车LCA全聚焦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strong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75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9e6cd58f-b1a1-4cdd-83d5-0c57f60c6c5a.jpg" title=" 4.jpg" alt=" 4.jpg" width=" 600" height=" 375" border=" 0" vspace=" 0"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核心零部件,相当于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动力电池的结构非常复杂,就其核心模块而言,有非常多的形态和方式。其中VDA模块是目前的主流品种,湖南大学的余海军博士以此结构为研究对象,从逆向LCA角度进行深度分析,并分享了从中得出的正向开发改进建议,进而推动后端循环利用技术和装备系统的开发和工程化应用。(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video_105388.html" target=" _self"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点击学习完整版报告视频 /span /strong /a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指数和数据运营中心副主任抄佩佩从新能源汽车测试评价、新能源汽车运营数据测试评价两个维度切入,探讨了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新能源汽车评价方法。她从矿产资源耗竭、化石能源耗竭、环境影响负荷等维度对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进行了LCA评价和比对,指出了我国目前了电动汽车产业存在的若干问题。(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video_105389.html" target=" _self"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点击学习完整版报告视频 /span /strong /a ) /p p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车辆工程系副主任陈轶嵩为我们带来了《燃料电池汽车全生命周期评价及动态预测》,当前燃料电池汽车已经引起了我国乃至世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点关注,将成为未来汽车产业技术竞争的制高点。陈老师运用GaBi软件建模,以我国燃料电池技术2020年发展目标为基础,结合美国DOE2020年的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计划,对2020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的全生命周期节能减排绩效进行定量评价计算和预测分析。最后以市场畅销的丰田Mirai燃料电池汽车作为评价对象,构建数学计算模型对燃料电池汽车燃料循环四种制氢方案的全生命周期能耗、排放进行评价计算分析,基于分析结果对当前最常用的电解水制氢法进行情景模拟。(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video_105391.html" target=" _self"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点击学习完整版报告视频 /span /strong /a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会议得到了广大网友的热烈响应,总体报名出席率高达近80%,远超一般网络研讨会平均出席水准。会议期间,各位网友积极发问,专家们也就相关主题与网友们进行了答疑解惑和积极互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特别鸣谢: /strong 本次会议从策划、筹备、到圆满召开,全程得到了湖南大学汽车全生命周期评价中心杨沿平教授等专家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在此对杨老师和湖南大学汽车生命全生命周期评价中心的支持和付出致以衷心的感谢。 /p
  • 国务院取消76项评比达标表彰评估项目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经研究论证,国务院决定,再取消一批评比达标表彰评估项目,如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全国教育门户网站评选、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示范乡镇(街道)创建活动、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市、中国人口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培养示范区等共计76项评比达标表彰评估项目   国办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做好取消评比达标表彰评估项目的落实和衔接工作,加强后续监管,接受社会监督。要按照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的要求,继续从严从紧加快清理其他评比达标表彰评估项目,做到: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和党中央、国务院文件规定的,一律不得开展 与政府职能无关、对推动工作没有实际意义的,一律不得进行 已取消的,一律不得变相保留或恢复 已转交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承担的,一律不得使用财政资金和向企业或社会摊派费用。要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不断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   附件 国务院决定取消的评比达标表彰评估项目目录 (共计76项) 序号 项目名称 主办单位 处理决定 1 全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 国家发展改革委 取消 2 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培训工作先进单位评选 国家发展改革委 取消 3 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卫星远程培训工作先进单位评选国家发展改革委 取消 4 全国教育技术装备与实验教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教育部 取消 5 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育部 取消 6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特别贡献奖 教育部 取消 7 全国电教系统表彰 教育部 取消 8 全国教育门户网站评选 教育部 取消 9 优秀研究生校园媒体评选 教育部 取消 10 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考试考务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评选 教育部 取消 11 地理空间信息软件测评 科技部 取消 12 中国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企业评选活动 国家民委 取消 13 全国民族文化旅游新兴十大品牌推介活动 国家民委 取消 14 民族统计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国家民委 取消 15 全国民委系统调研报告成果评选国家民委 取消 16 全国民委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 国家民委 取消 17 国家级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精品教材评选活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取消 18 梁思成建筑奖 住房城乡建设部 取消部门评选,转由中国建筑学会举办 19 《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 农业部 取消 20 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 商务部 取消 21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统计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 商务部 取消 22 全国商务系统普法总结表彰 商务部 取消 23 对免疫规划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国家卫生计生委 取消 24 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市 国家卫生计生委 取消 25 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示范乡镇(街道)创建活动 国家卫生计生委 取消 26 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市 国家卫生计生委 取消27 中国人口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培养示范区 国家卫生计生委 取消 28 中国人民银行行政复议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 中国人民银行 取消 29 中国人民银行节能减排&ldquo 十二五&rdquo 双先表彰 中国人民银行 取消 30 海关优秀科技项目评审 海关总署 取消 31 依法行政工作情况评估 税务总局 取消 32 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达标 税务总局 取消 33 《中国税务年鉴》编辑发行先进单位和个人 税务总局 取消 34 《中国税务稽查年鉴》、《中国税务稽查》编辑发行先进单位和个人 税务总局 取消 35 全国工商系统行政复议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 工商总局 取消 36 表彰质检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及先进个人 质检总局 取消 37 &ldquo 六五&rdquo 普法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质检总局 取消 38 基层能力建设达标活动 质检总局 取消 39 表彰奖励发行放映国产影片考核成绩优秀单位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取消 40 广播电影电视统计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取消 41 广播电视节目技术质量奖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取消 42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奖励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取消 43 全国广播电视设施安全保护示范单位及优秀个人评选表彰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取消 44 全国优秀电视文化栏目表彰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取消 45 全国体育系统普法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体育总局 取消 46 全国体育政策法规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体育总局 取消 47 年度全民健身工作突出成绩奖 体育总局 取消 48 年度全民健身活动优秀组织奖和先进单位 体育总局 取消49 全国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 体育总局 取消 50 全国乡镇体育健身示范工程 体育总局 取消 51 体育工作荣誉奖章 体育总局 取消 52 体育事业贡献奖 体育总局 取消 53 全国体育标识评比 体育总局 取消 54 国家药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的评估验收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取消 55 全国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法制宣传教育(&ldquo 六五&rdquo 普法)评选表彰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取消 56 全国食品药品监管好新闻评选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取消 57 食品药品监管信息报送工作评比与表彰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取消 58 &ldquo 六五&rdquo 普法中期表彰 国家林业局 取消59 &ldquo 六五&rdquo 普法表彰 国家林业局 取消 60 知识产权政务信息评选 国家知识产权局 取消 61 全国知识产权系统政府门户网站先进地方子站和先进个人评选 国家知识产权局 取消 62 全国知识产权保护重大事件、案件及有影响人物评选活动 国家知识产权局 取消 63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的地 国家旅游局 取消 64 气象依法行政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 中国气象局取消 65 全国气象部门文明台站标兵 中国气象局 取消 66 全国粮食系统法制宣传教育评选表彰 国家粮食局 取消 67 测绘地理信息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质量管理评估 国家测绘地信局 取消 68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表彰活动 国家中医药局 取消 69 中医药科研实验室分级评估 国家中医药局 取消 70 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国家外汇局 取消 71 外汇年检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 国家外汇局 取消 72 诚信兴商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国家外汇局 取消 73 南水北调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 取消 74 南水北调基建统计表彰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 取消 75 南水北调系统资金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 取消 76全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中央编办 取消
  • 环保部《污染源水质自动监测仪器国内外现状报告》课题评估会在武汉召开
    2010年12月1日,环保部《污染源水质自动监测仪器国内外现状报告》课题中期评估会在武汉召开。来自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武汉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巨正环保公司领导、专家听取课题项目汇报并对课题提出修改意见。   《污染源水质自动监测仪器国内外现状报告》课题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承担,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协助完成。   目前,国内污染源水质自动在线监测系统仪器生产厂家众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生产能力差异较大,监测方法各异。因此,为保证污染源减排任务的实现,了解我国污染源水质自动监测仪器行业的发展状况,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的监测仪器设备、提高国产监测仪器设备的质量和监测技术水平,而开展污染源水质自动监测仪器现状和发展方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课题《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我国污染源水质自动监测仪器的发展基础、发展历程、演替过程 我国污染源水质自动监测技术发展规律和经验教训 污染源水质自动监测仪器生产企业技术差距和污染源水质自动监测仪器管理分析等。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 课题组织管理良好,进展顺利思路清晰,能够反映我国污染源水质自动监测仪器的现状,对我国水质自动监测仪器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会上环境保护部监测司佟彦超处长指出:“开展此项目的研究、分析国内外水环境监测仪器现状,提出我国水环境监测仪器的宏观发展方向,有利于我国污染源水质自动监测仪器行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通过摸清我国污染源水质自动监测仪器行业生产企业的状况,找出差距,为规范我国污染源水质自动监测仪器行业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也为我国‘十二五’环境规划制定提出具体的建议。”   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张志祥表示 “要按照专家组提出的修改意见,结合实际总结出污染源水质自动监测仪器产业经验,找出发展规律,进一步明确目标及发展方向,认真完善修改课题报告内容,给环保部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近日,课题组将进一步完善报告内容,邀请专家论证后,报环保部对课题进行整体评估,课题成果将为下一步污染源水质自动监测仪器行业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
  • 科技部对973计划2010年度立项项目进行中期财务检查
    国科财便字[2011]128号   各项目承担单位、项目首席科学家:   根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6]159号)“973计划项目进行中期评估时,科技部会同财政部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专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进行专项财务检查或评估。专项财务检查或评估的结果,作为调整项目(课题)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的相关规定,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973计划项目经费管理,现将973计划2010年度立项项目中期财务检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中期财务检查范围   2010年度立项的973计划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期检查项目清单 序号 项目(课题)编号 项目(课题)名称 承担单位 项目(课题)负责人 X1 2010CB125900 主要农作物核心种质重要农艺性状单元型区段及互作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张学勇 X2 2010CB126000 棉花纤维品质功能基因组研究及优质高产新品种的分子改良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喻树迅 X3 2010CB126100 分子靶标导向的绿色化学农药创新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 钱旭红 X4 2010CB126200 稻飞虱灾变机理及可持续治理的基础研究 浙江大学 娄永根 X5 2010CB126300 重要养殖鱼类功能基因组和分子设计育种的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桂建芳 X6 2010CB126400 养殖贝类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解析与设计育种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张国范 X7 2010CB126500 生物固氮作用的分子机理研究 北京大学 王忆平 X8 2010CB126600 重要热带作物木薯品种改良的基础研究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 彭明 X9 2010CB226700 深井复杂地层安全高效钻井基础研究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李根生 X10 2010CB226800 煤炭深部开采中的动力灾害机理与防治基础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姜耀东 X11 2010CB226900 重油梯级分离与高效转化的基础研究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鲍晓军 X12 2010CB227000 煤等含碳固体原料大规模高效清洁气化的基础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 王辅臣 X13 2010CB227100 高效规模化太阳能热发电的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黄湘 X14 2010CB227200 大规模高效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的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张华民 X15 2010CB227300 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金红光 X16 2010CB327400 硅基毫米波亚毫米波集成电路与系统的基础研究 东南大学 洪伟 X17 2010CB327500 超高频、大功率化合物半导体器件与集成技术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刘新宇 X18 2010CB327600 新型光电子器件中的异质兼容集成与功能微结构体系基础研究 北京邮电大学 任晓敏 X19 2010CB327700 新型微显示和场发射平板显示高品质化及应用的基础研究 中山大学 许宁生 X20 2010CB327800 新一代光纤智能传感网与关键器件基础研究 天津大学 刘铁根 X21 2010CB327900 数字媒体理解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李波 X22 2010CB328000 现代设计大型应用软件的可信性研究 清华大学 孙家广 X23 2010CB328100 信息服务的模型与机理研究 同济大学 蒋昌俊 X24 2010CB328200 Pbit/s级可控管光网络基础研究 北京大学 陈章渊 X25 2010CB328300 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传输基础研究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余少华 X26 2010CB428400 气候变化对我国东部季风区陆地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夏军 X27 2010CB428500 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带的气候效应及对策研究 南京大学 杨修群 X28 2010CB428600 平流层大气基本过程及其在东亚气候与天气变化中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吕达仁 X29 2010CB428700 我国近海藻华灾害演变机制与生态安全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周名江 X30 2010CB428800 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石建省 X31 2010CB428900 我国陆架海生态环境演变过程、机制及未来变化趋势预测 中国海洋大学 赵美训 X32 2010CB429000 重大水利工程影响下长江口环境与生态安全 河海大学 王超 X33 2010CB529100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免疫学机制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北京大学 栗占国 X34 2010CB529200 基于系统生物医学基础的白血病临床转化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韩泽广 X35 2010CB529300 胃癌新标志物的筛选及其预警和早诊作用的大规模人群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樊代明 X36 2010CB529400 肿瘤干细胞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卞修武 X37 2010CB529500 先天性心脏病形成、发展和干预的基础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胡盛寿 X38 2010CB529600 精神分裂症遗传发育问题的临床基础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 贺林 X39 2010CB529700 炎症过程中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信号转导机制及其应用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耿建国 X40 2010CB529800 我国特有产毒动物多肽毒素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 梁宋平 X41 2010CB529900 基因靶向治疗的应用基础研究 四川大学 魏于全 X42 2010CB530000 我国重要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 中山大学 余新炳 X43 2010CB530100 重要病毒的入侵机制研究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胡勤学 X44 2010CB530200 重要人兽共患胞内寄生菌病流行特征及病原致病机制研究 石河子大学 陈创夫 X45 2010CB530300 利用遗传地理时空模型预测H5N1禽流感病毒的传播及控制策略研究 清华大学 徐冰 X46 2010CB530400 基于“肾藏精”的脏象理论基础研究 上海中医药大学 王拥军 X47 2010CB530500 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的生物学机制及针刺手法量效关系的研究 广州中医药大学 许能贵 X48 2010CB530600 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仝小林 X49 2010CB630700 光电功能晶体的结构、性能和制备过程研究 南京大学 王牧 X50 2010CB630800 高性能钢的组织调控理论与技术基础研究 钢铁研究总院 董瀚 X51 2010CB630900 微生物冶金过程强化的基础研究 中南大学 邱冠周 X52 2010CB631000 介观尺度材料特性与服役行为表征的基础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 孙军 X53 2010CB631100 先进复合材料空天应用技术基础科学问题研究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益小苏 X54 2010CB631200 高温合金材料设计与制备的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孙晓峰 X55 2010CB631300 新型高容量储氢材料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 朱敏 X56 2010CB731400 混合网络下社会集群行为感知与规律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 张文军 X57 2010CB731500 重大工程地质灾害的预测理论及数值分析方法研究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李世海 X58 2010CB731600 空间飞行器长寿命关键构件制备与服役中的基础问题 燕山大学 刘日平 X59 2010CB731700 航空航天用高性能轻合金大型复杂结构件制造的基础研究 中南大学 李晓谦 X60 2010CB731800 复杂条件下飞行器进近可视导航的基础理论研究 清华大学 戴琼海 X61 2010CB731900 稀疏微波成像的理论、体制和方法研究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吴一戎 X62 2010CB732000 深部重大工程灾害的孕育演化机制与动态调控理论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冯夏庭 X63 2010CB732100 城市地下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理论研究 北京交通大学 张顶立 X64 2010CB732200 生物质转化为高值化材料的基础科学问题 北京林业大学 孙润仓 X65 2010CB732300 清洁能源生产和环境治理中稀土催化材料应用的基础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 卢冠忠 X66 2010CB732400 仿生分子识别技术在生物医学应用的基础研究 南京大学 鞠熀先 X67 2010CB732500 现代医学成像与高维图像分析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南方医科大学 陈武凡 X68 2010CB732600 心脑血管易损斑块的高分辨成像识别与风险评估预警体系重大问题的基础研究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张元亭 X69 2010CB734100 民机驾驶舱人机工效综合仿真理论与方法研究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陈迎春 X70 2010CB832700 复杂装备研发数字化工具中的计算力学和多场耦合若干前沿问题 大连理工大学 张洪武 X71 2010CB832800 基于精密测量物理的引力及相关物理规律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 罗俊 X72 2010CB832900 高能离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微观机理研究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肖国青 X73 2010CB833000 暗物质暗能量的理论研究和实验预研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吴岳良 X74 2010CB833100 中国先进研究堆中子束应用关键技术及若干科学问题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陈东风 X75 2010CB833200 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的化学合成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马大为 X76 2010CB833300 手性催化的重要科学基础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丁奎岭 X77 2010CB833400 晚新生代以来我国季风-干旱环境耦合系统演变的动力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安芷生 X78 2010CB833500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通量的相互关系及其环境影响机制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于贵瑞 X79 2010CB833600 抗体-抗原分子识别的结构基础和功能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郭亚军 X80 2010CB833700 生物膜动态变化的分子机理与功能研究 清华大学 陈晔光 X81 2010CB833800 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的生理生态效应及其生物合成机制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张偲 X82 2010CB833900 攻击与亲和行为的机理和异常-多学科多层次交叉研究 北京大学 饶毅 X83 2010CB834200 重离子治癌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研究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张红 X84 2010CB834300 基于上海光源针对重大疾病医学影像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 徐学敏 X85 2010CB911800 细胞抗病毒先天免疫相关蛋白的生物学研究 武汉大学 郭德银 X86 2010CB911900 免疫相关重要蛋白质的生物学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张学敏 X87 2010CB912000 神经元信息感受重要蛋白质膜转运的结构基础、调控及功能研究 浙江大学 罗建红 X88 2010CB912100 细胞生长调控的重要蛋白质群的功能与作用机制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李林 X89 2010CB912200 基因组稳定性和细胞周期调控相关蛋白质群的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 北京大学 尹玉新 X90 2010CB912300 基于基因密码子扩展的蛋白质标记新方法 北京大学 周德敏 X91 2010CB912400 基于冷冻电子显微镜学的生物大分子的高时空分辨率的结构和功能研究 清华大学 高海啸 X92 2010CB912500 细胞膜重要脂质代谢产物对重大疾病病理生理过程的调控 北京大学 朱毅 X93 2010CB912600 内源性代谢产物硫化氢与介导心脏生理与病理机制的蛋白质靶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 复旦大学 朱依谆 X94 2010CB912700 蛋白质组海量质谱数据的解析及其在人类基因组注释中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刘斯奇 X95 2010CB912800 恶性肿瘤非编码RNA相关蛋白的功能网络与调控机制的研究 中山大学 宋尔卫 X96 2010CB922900 囚禁离子、原子体系的精密调控及在量子频标上的应用 清华大学 王力军 X97 2010CB923000 新型量子功能体系的物性表征及其材料探索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丁洪 X98 2010CB923100 基于光场量子态的量子信息研究 山西大学 王海 X99 2010CB923200 固体系统中光与物质强耦合作用的量子调控研究 中山大学 王雪华 X100 2010CB923300 基于分子和分子体系的量子调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罗毅 X101 2010CB923400 低维自旋体系的量子效应及其调控 南京大学 丁海峰 X102 2010CB933500 纳米材料与技术在水中污染物选择性消除中的应用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赵进才 X103 2010CB933600 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在水污染物检测与治理中的应用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逯乐慧 X104 2010CB933700基于纳米材料的太阳能光伏转换应用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戴宁 X105 2010CB933800 新型微纳结构硅材料及其广谱高效太阳能电池研究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李晋闽 X106 2010CB933900 应用纳米技术解决胃癌预警与早期诊断中的关键科学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 崔大祥 X107 2010CB934000 基于纳米技术的药物新剂型改善肿瘤治疗效果的应用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李亚平 X108 2010CB934100 光子束超衍射纳米加工技术与应用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段宣明 X109 2010CB934200 纳米结构电荷俘获材料及高密度多值存储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张满红 X110 2010CB934300 相变存储器规模制造技术关键基础问题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刘波 X111 2010CB934400 纳米磁性自旋存储器和半导体硅量子点存储器的研制及其器件物理研究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季明华 X112 2010CB934500 纳米结构的新型同步辐射表征技术及若干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徐洪杰 X113 2010CB934600 新型纳米复合磁性材料及其应用的关键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张志东 X114 2010CB934700 仿生轻质高强纳米复合结构材料的可控制备与性能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俞书宏 X115 2010CB944800 牙发生发育分子机理及牙齿再生研究 四川大学 田卫东 X116 2010CB944900 胚胎发育的核小体重排和染色质重塑 同济大学 江赐忠 X117 2010CB945000 卵巢衰老及相关重大疾病的发生机理 南开大学 韩际宏 X118 2010CB945100 卵巢早衰的分子机制及其生物标记的研究 南京大学 徐璎 X119 2010CB945200 基于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的若干重大疾病模型与机理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 金颖 X120 2010CB945300 胸腺与免疫细胞发育的分子调控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赵勇 X121 2010CB945400 干细胞向生殖细胞诱导分化的调控机理及应用性研究 中山大学 松阳洲 X122 2010CB945500 组织干细胞识别、谱系重编程和示踪研究 复旦大学 朱剑虹 X123 2010CB945600 组织干细胞的干性维持、分化控制和免疫调节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时玉舫X124 2010CB950100 过去2000年全球典型暖期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葛全胜 X125 2010CB950200 末次盛冰期以来我国气候环境变化及干旱-半干旱区人类的影响与适应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郭正堂 X126 2010CB950300 南大洋-印度洋海气过程对东亚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乔方利 X127 2010CB950400 亚洲区域海陆气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李建平 X128 2010CB950500 基于CMIP5多模式模拟试验的气候变化集合预估和归因分析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 董文杰 X129 2010CB950600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及其全球意义 北京大学 方精云 X130 2010CB950700 全球不同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演变驱动机制与优化计算研究 南京大学 陈镜明 X131 2010CB950800 多尺度气溶胶综合观测和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顾行发 X132 2010CB950900 大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刘纪远 X133 2010CB951000 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水循环影响机理与水资源安全研究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陈亚宁 X134 2010CB951100 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水循环的影响机理和水资源安全评估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张建云 X135 2010CB951200 我国典型海岸带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及脆弱性评估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 丁平兴 X136 2010CB951300 全球变化影响下我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周广胜 X137 2010CB951400 北半球冰冻圈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与适应对策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王宁练 X138 2010CB951500 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系统的影响机理及适应机制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唐华俊 X139 2010CB951600 全球气候变化数据的评估、同化、融合与应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邹晓蕾 X140 2010CB951700 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变化及其对东亚区域的影响与机制研究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马耀明 X141 2010CB951800 生态和环境过程模式的研制与改进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张明华 X142 2010CB951900 高分辨率气候系统模式的研制与评估 国家气候中心 宇如聪   二、中期财务检查组织方式   1.中期财务检查工作与项目中期评估工作结合进行。   2.中期财务检查工作由科学技术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组织,具体工作委托科学技术部科技评估中心负责实施。   3.中期财务检查工作包括项目组织自查、自查结果报告、会议答辩或现场检查等内容。   三、中期财务检查实施程序   1.接到中期检查通知后,首席科学家应尽快会同项目承担单位开展项目财务自查,督促课题负责人会同课题承担单位财务部门抓紧清理账目,核实实际到款数与实际支出数,正确计算课题实际成本,完成课题中期财务自查报告并报送项目承担单位汇总。   2.项目承担单位汇总完成项目中期财务自查报告,并按要求报送科学技术部科技评估中心。   3.根据项目中期财务自查情况,以及当年973计划经费管理工作安排,科技部组成中期财务检查专家组对部分项目进行会议答辩或现场检查。专家组在审阅项目中期财务自查报告、听取项目首席科学家汇报(或现场资料查证)的基础上,对项目经费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评议,并形成专家组意见,报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   4.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根据项目中期财务检查结果提出审核意见,报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审定后,反馈项目依托单位和首席科学家。   四、中期财务检查材料填报要求   1.课题承担单位应认真填报课题中期财务自查报告,并及时报送项目承担单位。   2.项目承担单位在汇总各课题中期财务自查报告的基础上,完成项目中期财务自查报告,按要求报送科学技术部。   3.项目承担单位报送的书面材料统一使用A4纸打印,按项目中期财务自查报告、课题中期财务自查报告的顺序装订一式五份(原件一份,其他可以是复印件) 其他相关材料复印件加盖单位财务专用章,单独装订一份,包括:课题总账情况表、课题外拨经费银行汇款单、课题自筹经费银行进账单复印件、课题设备明细账(单价5万元以上)、单位内部经费管理规章制度等。   五、其他事项   1.中期财务自查报告表样及相关说明见附件。   2.项目中期财务检查时间节点安排:   2011年8月20日前,项目承担单位组织开展中期财务自查报告的填报、打印装订及签字盖章工作。   2011年8月22日前,项目承担单位完成中期财务检查书面材料的寄送工作。   3.中期检查结果是确定项目后三年预算的重要依据,本批项目后三年预算申报工作将在中期检查结束后进行,届时,请各单位留意网站的预算编报通知及预算申报系统开通时间。   材料寄送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皂君庙乙7号   咨询电话:010-88231317或010-62169390   附件:   1、中期财务检查项目清单  2、中期财务检查相关表及说明(样表)   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   二○一一年七月十四日
  • 《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评估工作规则》印发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评估工作规则》的通知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办科字〔2017〕137号 /strong /span /p 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国家林业局各司局、各直属单位: /p p   为加强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局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推动局重点实验室更好地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促进局重点实验室的改革和发展,提升局重点实验室的创新能力和水平,我局研究制定了《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评估工作规则》(见附件),现印发给你们,作为对局重点实验室开展评估工作的依据。 /p p   附件: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style=" line-height: 16px " /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708/ueattachment/31a87d62-c7f3-48eb-97d6-2b55250436ec.doc" style=" line-height: 16px " 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考核评估指标体系.doc /a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国家林业局办公室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7年8月11日 /p p    strong 附件 /strong /p p strong   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第一章 总 则 /strong /p p   第一条 为了加强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局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规范局重点实验室评估工作,根据《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林科发〔2015〕165号),制定本规则。 /p p   第二条 局重点实验室评估主要目的是:全面检查和了解局重点实验室运行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推动局重点实验室更好地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促进局重点实验室的改革和发展。局重点实验室评估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公平合理、鼓励创新的原则,以引导局重点实验室产出重大成果为宗旨,对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和学术水平进行综合评估。 /p p   第三条 国家林业局科技司(以下简称“科技司”)负责组织开展局重点实验室综合评估工作,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并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承担具体评估工作。科技司主要职责:具体组织开展评估工作,根据学科领域成立专家组,接受评估申请,审核评估报告,按照程序公布评估结果。第三方评估机构应当按照要求拟定评估方案,成立专家组开展评估工作。 /p p   第四条 专家组由相关学科领域学术水平高、公平正派、熟悉实验室工作的一线科技专家和管理专家等组成。 /p p   第五条 局重点实验室评估每5年进行一次。局重点实验室应当根据主管部门要求参加评估,认真准备,准确真实地提供相关材料。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第二章 评估程序 /strong /p p   第六条 评估程序包括材料审核、现场考察、综合评议、结果公布。 /p p   第七条 各个局重点实验室应当按时提交评估材料,材料重点包括局重点实验室五年工作总结、年度工作报告和主要佐证材料等。成果应当由局重点实验室人员完成,论文应当署名局重点实验室。评估材料中属于国家科学技术涉密范围的内容应当按照《国家科学技术保密规定》执行。 /p p   第八条 专家组对评估材料进行全面审核,形成初审意见,提出现场考察重点。 /p p   第九条 专家组进行现场考察,实地对局重点实验室整体运行情况进行考察评价。主要包括:听取局重点实验室主任对局重点实验室五年工作汇报、代表性成果汇报,考察仪器设备管理和运行情况,核实科研成果和开放情况,了解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抽查实验记录,召开座谈会和进行个别访谈等。 /p p   第十条 局重点实验室要对评估期限内局重点实验室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系统总结。代表性成果是指评估期限内以局重点实验室为研究基地、局重点实验室聘任人员为主产生的、符合局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的重大科研成果及重大国内外合作研究成果。 /p p   第十一条 专家组须根据评估指标体系完成局重点实验室现场考察评分,经商议后形成评估意见,并指出存在的不足与改进建议。 /p p   第十二条 在完成全部现场考察后,采取集中开会评议的形式开展综合评估工作。综合评议依据现场评估意见和评分情况,听取专家组对现场考察情况介绍,形成评估分数,确定评估结果,并由专家组汇总结果,形成综合评估报告。 /p p   第十三条 评估结果经国家林业局审核后发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第三章 评估的内容和指标体系 /strong /p p   第十四条 评估内容包括定量和定性两部分。定量评估主要对局重点实验室承担科研任务、科技产出、人才培养、开放交流、条件建设与运行管理等可量化内容进行评价 定性评估通过对局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目标与方向、研究成果与学术水平、团队建设与运行管理、实验条件与实验室管理等非量化内容进行评估。通过定量与定性评价考核评估局重点实验室的成绩与综合实力。 /p p   第十五条 局重点实验室评估具体指标及赋值见《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考核评估指标体系》(见附)。 /p p   第十六条 局重点实验室评估定量与定性结果满分各100分,按7:3权重计入综合评估结果,满分100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第四章 评估结果 /strong /p p   第十七条 局重点实验室综合评估结果得分90分(含90)以上为优秀 75(含75)—90分为合格 60(含60)—75分为基本合格 60分以下为不合格。 /p p   第十八条 无正当理由不参加评估或者未按要求提交材料的局重点实验室,视为评估不合格。 /p p   第十九条 对被评估为优秀的局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在业务委托、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对评估不合格的局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进行通报并给予2年时间整改,并接受2年后的中期评估。整改后再次评估不合格的,国家林业局将其调整出局重点实验室目录。5年内不得再重新申报局重点实验室。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第五章 附 则 /strong /p p   第二十条 局重点实验室评估实行回避制度。与被评估局重点实验室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专家,不得参加对该局重点实验室的评估。被评估局重点实验室也可提出建议回避的专家名单并说明理由,与评估申报材料一并上报。 /p p   第二十一条 评估专家和相关人员应当严格遵守保密规定。 /p p   第二十二条 评估专家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科学、公正、独立地行使评估专家的职责和权利。 /p p   第二十三条 参评局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和主管部门应当积极支持、配合做好评估工作。 /p p   第二十四条 本规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1年12月31日。 /p p br/ /p p br/ /p
  • 科研项目该如何来评估—访慕尼黑工大孟立秋教授
    近日,就科研项目评审实践问题,科技日报记者专访了慕尼黑工大孟立秋教授。孟教授结合她6年来在慕尼黑工大副校长任上的工作经验和个人的思考,深入剖析了相关案例,让人深受启发。   科研项目该如何来评估?世界各国都在探索最公正有效的办法。这里面涉及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评估标准怎么定 二是谁来评。评估标准不能仅看文章,或是专利。以前的一些作为评价的最基础的东西现在被过度的商业化和媒体炒作歪曲了,急需建立一套更加综合和符合时代特点的评估体系。至于做评审的人,一定要找那种品德高尚、敢说良心话的科学家。应该通过评审人才库的不断筛选,把那些没有科学操守的人淘汰出去。   不能简单地套用评估指数   科技日报:孟教授,作为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您一定参加过很多评审?   孟立秋:的确参加了德国境内不少类型的评审工作,它们既包括不定期评人、评项目或者评整个科研机构的任务,也包括作为科学顾问委员会的一员定期参与的评审活动。人才评选比如作为洪堡基金会的评审委员会成员,来面试和评选每一年的洪堡学者。项目评审比如德国自然科学基金会(DFG)的重大战略项目(SFB),它类似于中国的&ldquo 973&rdquo 项目。机构评审是指某个联邦政府下属研究所或某所大学的学院的整体调查和评估。另外,我也作为成员参与一些决策顾问委员会的常务活动,每个任期通常为三年,比如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的评议会,波茨坦地学研究中心(GFZ)的监事会,德国航空航天中心(DLR)的评议会,还有两个马普研究所的监事会。   科技日报:您认为科研项目应该如何来评估?   孟立秋:科研项目的评估是一个难题,世界各国都在探索最公正有效的办法。这里面涉及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评估标准怎么定 二是谁来评。就目前的现实来看,评估标准不能仅看文章数量、专利数量和获奖数量。以前一些并不完全量化却行之有效的评价基础现在被歪曲了不少。我们需要建立一套更加综合的评估体系。   科技日报:为什么不能仅看文章和专利,这些不就是研究成果最直接的体现吗?   孟立秋:抛开那些本来就不能用文章和专利来衡量水平的专业不说,相对于定性指标,量化指标有一定的客观性,也容易比较,平时工作十分繁忙的评审专家只要根据量值的高低就能不费时不费力地作出结论,即使有失公平,也因为有了这些量化指标作为依据,不用担心被追究责任。然而,凡有常识的人都明白,一两个量化指标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充分体现一个人的科研道德及其成果的好坏。但很多人认为,量化指标总比完全没有指标强,在一个经济主宰一切的当今社会,这就导致了不少科研单位为了图省事把量化指标作为方向标的现象。在国内外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很多评审制度被公式化了,变成了生产线。   就发表文章而言,有专门的翻译机构可以帮助你把文章翻译成非常标准的英文文章。其结果是,有的人即使英文不过关,也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发表大量有国际影响力的文章。文章数量越多的研究者可以拿到更多更大的项目,然后继续用课题费请人翻译发文章。固然,利用翻译服务传播科技思想的作用应当得到肯定,但这样的研究者却很难直面国际评审的提问,更不用说代表所在国参与国际评审工作了。   关于专利,众所周知,专利有国别的影响,各国的审核尺度不一样。有些研究者把专利当成了和企业进行交易的筹码。某些企业需要一定数量的专利应付行业测评,质量论证或者进入地方百强企业的名单,因此肯出钱购买和企业并无直接关系的专利。而大学的科研人员则把卖专利获得的创收用来改善自己和员工的生活。评完奖,升完职,专利就完成使命,锁进抽屉里,跟知识的商品化和造福社会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样的一种&ldquo 互利&rdquo 合作完全违背了专利和创新的宗旨。   科技日报:某一篇文章的实际价值,与他发表在什么杂志上面是否有关系?影响指数高的杂志读者多,被引用的可能性也会高一些,不是这样吗?   孟立秋:国际学术界面临的尴尬是,评审者往往用刊登文章的杂志影响力而不是文章本身的科学价值来判断一个人的科研水平。固然,一份杂志的影响力是靠已发表的高质量文章积累换来的,有时候一期杂志里出现一篇轰动性的文章就很可能把杂志的整体影响力提高一大截。新的文章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被收录这点无可非议,这和考入名校是一个道理,但也并不说明完全没有&ldquo 挂羊头卖狗肉&rdquo 的误区。在已经成为品牌的杂志上发表新的文章既需要自己的实力,也在某种程度上借着前人或他人的光。在我看来这就像以一个人一身的名牌来判断这个人很富有一样。有可能是这个人自己辛苦赚了钱,但也有可能是他家里有钱,还有可能是他借了钱或甚至偷了钱。我们是不是更应该问钱是怎么来的,而不是名牌本身。   文章的价值可能指某种对社会有益的正价值,也可能指尚未得到充分验证从而引发的争议。科技文章的引用次数高和文章的价值会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但不同领域的读者群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因此,它们所对应的文章的索引指数并不可比。如果硬要比,势必会伤害那些冷门专业的科学家的热情,迫使大家放弃自己的追求,跟着大众一起赶潮流。另外,文章的价值不一定体现在它的原创价值上。能够识别和理解原创性成果的专家数量必然是极少数。因此,原创性的成果往往在其开始阶段反而是被冷落的或者因为保密的缘故不可以随意公布。像《自然》《科学》这样的杂志,它的不少内容是综述性文章,介绍某个学科或成果前后几十年的发展过程。由于综述面很广,语言必须尽量大众化,吸引不同层面的读者,特别是在读博士生。综述性文章写起来很苦,它们的作者基本上都是高屋建瓴的顶级科学家。名家的作品被传播的可能性大,加之杂志的读者面广,被引用数也会高很多。但这只能说明综述性文章是原创性成果的宣传推手,它本身不一定就是原创的。   此外,我们必须警惕很多制造出来的引用数,比如自引用,就是在自己的后续文章里过度引用自己以前的文章。有的科研团队要求队员们尽量互相引用,不管内容是否相关。同理,有的出版社明目张胆地要求投稿人尽量引用本出版社的刊物,从而提高来稿的录用率。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对科学的亵渎。照这样发展下去,科研体系不崩盘才怪。现在其实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了。   付出代价也要维护科学的纯洁性   科技日报:除了评价标准要更加公正客观,由谁来评的问题怎么解决呢?   孟立秋:决定由谁来评的确很难。这其中一定要坚持一些硬性的规定,例如不能有偏袒,就是要由没有连带关系的人来评。但这不是说为了要把利益关系切割清楚而去找一个不懂行的人来做评审,那样就真成了盲审。理想的评估人必须既公道,又懂行。事实上这样的人有的是,问题是如何把这些人找出来。这应该是人才管理团队主要任务之一。   你和一个人相处时间长了,或者你经历他所组织的事情多了以后,你就会对他有一个判断。很多人的判断加起来就可能是一个很中肯的综合判断。比如,当大家平时在餐桌上吃饭时说到某一个科学家时都竖起大拇指,那说明他是个无争议人物。但无争议人物有两种,一种是老好人,另一种是品德高尚又思想独立的人。假如就连那些经常挑剔的人都说某个人无可争议的话,那这个人无疑是评审任务的最佳人选。我在德国遇到的评审人员绝大多数无论是文化、专业背景,还是品格都非常过硬。   科技日报:直言不讳的人以后还会被请去做评审吗?会不会出现逆向的淘汰?一般来说讲好话的人总是受欢迎的。   孟立秋:搞评审就是要找那种品德高尚、敢说良心话的人,否则评审就会变成形式主义。但良心话可以以不同方式讲出来,最好是以理服人的方式。性格过于孤僻又不善言辞的学者在业务上可能是一把好手,但难以胜任评审工作。而那种和稀泥、以相互利益为主的行为只会带来良心上的折磨,使我们走向堕落和腐败。如果评审中掺杂了利益、关系和交易,那就会变成一件使所有的参与者都很痛苦的事情。评者不光明磊落,赢者就不理直气壮。对于科学家来说,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他应该以科学质量为重。因为昧一次良心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最后把自己的人品给弄坏了。真正品德高尚的人从维护科学尊严的角度是没有一点商量余地的,但他们在做人方面却并不一定是咄咄逼人的。我见过不少大科学家,包括一些诺贝尔奖得主,他们的情商也极高,很关心爱护学生和下属,低调谦虚,肯牺牲个人利益,顾全大局。否则他们怎么会赢得公信力,连那些经常挑衅的人都没有异议呢?   科技日报:您的意思是关键看一个人的人格和道德。   孟立秋:对。但如果我们言行不一致,空谈人格和道德便很容易让人觉得虚伪,还不如老百姓说&ldquo 我爱名利,我就是俗人一个&rdquo 来得质朴和直率。每个国家其实可以不断完善一个专家库,其中包括对科学家的个人品行的评价,一旦发现违规就把他永久剔除出这个专家库,使其丧失在国家重大项目上做评审的资格。另外,这种专家库还应该有轮岗制度,避免某些人长期把持某个领域,从而产生惯性。   我们也要避免缺乏监督机制的自评自估。就中国的科研评审现状而言,形成让国际专家参与评审的机制很重要,旅居海外的优秀中国学者也不少,信息的透明和保密规则执行得当的话,他们可以起很大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没有利益的关联,要优先选择那些无法被收买的人。有些海外学者与国内有千丝万缕的合作关系,难免包括某些直接的利益诉求,比如打算回国参与各种计划,获得项目资助或者奖励等等,只要稍微把持不住就有可能丧失公正心。怎样避免&ldquo 入套&rdquo 其实是对人品的一个考验。国家的科研体制也要通过完善和执行法规为海外学者营造一个良性的学术评审环境。   德国如何评审重大战略项目   科技日报:孟教授,您能否介绍一下德国是如何评审重大战略项目的。   孟立秋:德国自然科学基金会有一类被称作SFB的项目,可以翻译成特别研究领域,它主要面向基础学科,类似于中国的&ldquo 973&rdquo 项目。这类项目由一个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所根据国际上的前沿课题和重大科学问题,集中学科优势协同申请, 获得资助的话,整个项目可以分期进行,每期为7年左右,若通过中期评审,项目可以持续十几年。一个SFB项目大概会有20多个子项目,每一期的资助额度通常是几千万欧元。资助费用全部用来按工资标准雇佣研究人员和购买项目必需的特殊设备。没有一分钱可以作为申请人的外快。由于慕尼黑工大申请SFB项目很活跃,我获得一些机会以学校管理者的身份见证最后一轮的里程碑后评审。   具体来说,从立项到申请,涉及到的人很多,所以需要一个项目负责人。首先这人会与德国自然科学基金会有一个大致的专题讨论会。基金会负责SFB的业务部门要预估一下这个项目够不够分量,经费申请合不合适等等。SFB项目还有一些硬性的标准,比如考察这些申请者曾经做过的工作。如果觉得够分量,那接下来就好好写申请。然后有一个评审和答辩的过程。项目负责人要介绍各个子项目的主要内容、期望的成果、子项目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子项目对整个核心研究主题有什么样的贡献。评审时每一个子项目的负责人,包括参与子项目的工作人员都要参加并回答有关的提问。   德国自然科学基金会本身有一个几千人的评审人员库,每隔一段时间就更新一次。每年新毕业的博士会自动进入这个评审人员的候选库,作为第三梯队成为一个可能的评审人员。此外,人员库里还包括各个专业的著名教授、海外的德裔优秀科学家、人品高尚的顶级科学家以及这些顶级科学家推荐的科学家等等。对于某一个SFB项目,基金会会从这个库里选大约10个人进行评审。一般来说SFB项目的评审者大部分都是那些经验比较丰富,有开阔专业视野的人。这种情况下年轻人并不合适,因为他们大多只在自己的专业上钻研过,还达不到见多识广的程度。   评审一般进行两个整天。先是逐个子题目的答辩,然后评审者集中到一个地方去打分。打分时要注明理由,为什么这么打分。比如根据这个人目前的业绩,他在世界上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是算顶级的呢,还是仅比一般情况好一些,或者是在上升阶段。这个理由必须让外人听着都能信服,而且要有很多事实。在这个过程中德国自然科学基金会要派人监督,把这些理由全部记录下来。   科技日报:为动辄数千万欧元的项目作评审,基金会得给这些评委们多少报酬?   孟立秋:没有任何报酬。而且很多著名科学家还必须放下手头的各种工作,从外地或外国赶来。当然,评审时间通常会提前一年左右就跟他们约好。只要没有特殊理由(比如身体原因),基金会只报销经济舱的机票,不管飞行路程多远,评审成员的住宿标准也按普通教授的待遇计算,超过部分自理。比如汉堡那样的大城市的住宿标准是一晚不超过90欧元。有一次我自己因为忘了在指定的旅馆预订房间,结果住宿超标10欧元,只好自理。我也遇到过在同一个城市有连续两次但不同项目的评审活动,中间有一天轮空。那一天的费用我也得自理。   科技日报:没有报酬!让这么多顶级的科学家花两个整天的时间,他们还有积极性吗?   孟立秋:说实话,没有劳务费这个规定的确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积极性。倘若一个科学家同时得到两项评审任务,一项是自然科学基金会的任务,另一项是来自工业界的任务,前者可能需要他花一周的时间却分文不收,后者可能只需要他花三天的时间,报酬相当于他的月薪。一般人肯定会仔细掂量一番。专家们何尝不希望他们负的责任以及付出的劳动能够得到某种象征性的认可。但大家也承认,报酬是个很敏感的话题,如果给了,大家又会为给多少而争论,所谓不患寡,患不均。争来争去人就不知不觉地变俗了。   德国的科学家们不论名望多高毕竟仍是工薪阶层,如果为了致富的话,他们恐怕不会选择在学术界工作。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 韦伯早就论述过,&ldquo 如果把科学当作职业,人们一定会很失望。但如果把科学当作人生的目标,那么还是有大量的人无怨无悔地作这种选择&rdquo 。德国的学术专家们生活不算很富裕,但也不缺钱,没有后顾之忧,他们在乎的是生命的意义,因此没有无休止的贪欲,对几乎洁癖的科研管理体制并没有什么抱怨。如果他们所从事的这个领域获得好几个SFB项目,他们就有很大的成就感。特别是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弟子们和学术圈里的同行们都在热火朝天地搞研究,就很知足。   科技日报:德国自然科学基金会怎么来选择这些国际评审委员?   孟立秋:针对具体的项目,基金会有一个专家委员会提名。国际评审委员有的是从以前的洪堡学者中选,有的学者本身可能就参与过基金会的一些研究活动,还有大量的海外德裔科学家。基金会自己还有一个&ldquo 猎人计划&rdquo ,经常通过搜索来收录最新的科学家的信息。比如近期在著名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轰动性文章的作者。基金会一般会先向认识这个科学家的德国教授咨询,准确获取第一手的资料,然后才联系并发出评审邀请。连续多年了,德国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中国访问学者和留学生是最大的外国学者学生群体,不少人在读期间或离校回国之后科研成绩显著,但遗憾的是,应邀来做评审的中国学者还太少,和留学生群体的基数完全不成比例,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 三部委:启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科技计划绩效评估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20年中月9日,科技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绩效评估规范(试行)》, strong 将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含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等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以下简称科技计划)等开展绩效评估活动 /strong ,规范于发布之日起正式施行。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根据规范要求,科技计划的绩效评估原则上将每5年开展一次全面评估,期间可以根据需要适时开展中期评估。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目标定位、组织管理与实施、目标完成情况与效果影响等。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 nbsp 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政策分析、目标比较、现场考察、数据分析、问卷调查、座谈调研、专家咨询、同行评议、案例研究、成本效益分析等。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值得一体的是,不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包含有与仪器设备直接相关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中也多多条项目与仪器设备有关。罗列如下: /p table border=" 1" cellspacing=" 0" style=" border: none" align=" center" tbody tr class=" firstRow" td width=" 14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word-break: break-all " p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序号 /span /strong strong /strong /p /td td width=" 14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word-break: break-all "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Calibri font-size: 14px" 科技创新 /span /strong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Calibri font-size: 14px" 2030重大羡项目 /span /strong /p /td td width=" 14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word-break: break-all " p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领域 /span /strong strong /strong /p /td td width=" 14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项目内容 /span /strong strong /strong /p /td /tr tr td width=" 14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color: rgb(51, 51, 51) letter-spacing: 0 font-size: 16px background: rgb(255, 255, 255)" 1 /span /p /td td width=" 14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Calibri font-size:14px" 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 /span /p /td td width=" 14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Calibri font-size:14px" 先进制造 /span /p /td td width=" 14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Calibri font-size:14px" 开展材料、制造工艺、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Calibri color: rgb(0, 0, 255) font-size: 14px" 试验测试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Calibri font-size:14px" 等共性基础技术和交叉学科研究,攻克总体设计等关键技术。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14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4px" 7 /span /p /td td width=" 14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Calibri font-size:14px" 种业自主创新 /span /p /td td width=" 14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Calibri font-size:14px" 农业领域 /span /p /td td width=" 14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Calibri font-size:14px" 以农业植物、动物、林木、微生物四大种业领域为重点,重点突破杂种优势利用、分子设计育种等现代种业关键技术,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支撑。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14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4px" 13 /span /p /td td width=" 14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Calibri font-size:14px" 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 /span /p /td td width=" 14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Calibri font-size:14px" 先进制造 /span /p /td td width=" 14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Calibri font-size:14px" 以智能、高效、协同、绿色、安全发展为总目标,构建网络协同制造平台,研发智能机器人、高端成套装备、三维( span style=" font-family:Calibri" 3D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打印等装备,夯实制造基础保障能力。 /span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14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4px" 14 /span /p /td td width=" 14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Calibri font-size:14px" 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 /span /p /td td width=" 14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Calibri font-size:14px" 能源环境 /span /p /td td width=" 14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Calibri font-size:14px" 构建水 span style=" font-family:Calibri" —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土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Calibri" —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气协同治理、工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Calibri" —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农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Calibri" —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城资源协同循环、区域环境协同管控的核心技术、产业装备、规范政策体系。建成一批综合示范工程,形成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系统解决方案。 /span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14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4px" 15 /span /p /td td width=" 14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Calibri font-size:14px" 健康保障 /span /p /td td width=" 14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Calibri font-size:14px" 生物健康 /span /p /td td width=" 14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Calibri font-size:14px" 围绕健康中国建设需求,加强精准医学等技术研发,部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常见多发病等疾病防控,生殖健康及出生缺陷防控研究,加快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推进惠民示范服务。 /span /p /td /tr /tbody /table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规范原文如下: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20px " 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绩效评估规范(试行)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第一章& nbsp 总则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 nbsp & nbsp & nbsp 第一条 为指导和规范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绩效评估工作,建立统一的评估监管体系,提高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实施成效和中央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依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的通知》、《科技部 财政部 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科技评估工作规定(试行)〉的通知》(国科发政〔2016〕382号)等要求,制定本规范。 br/ & nbsp & nbsp & nbsp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以下简称科技计划)绩效评估活动,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含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等的绩效评估。 br/ & nbsp & nbsp & nbsp 第三条 绩效评估活动应遵循以下原则: br/ & nbsp & nbsp & nbsp (一)科学规范。遵循科技活动规律,根据评估需求以及项目研发、基地运行、人才成长、市场发展的特点,设置合理的评估内容和评估指标体系,采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和规范程序,独立客观、分类评价。 br/ & nbsp & nbsp & nbsp (二)协同高效。科技计划绩效评估应与其下设的专项(基金、基地、人才计划等)、项目评估及财政预算绩效评价统筹衔接,加强数据、资料共享,充分利用已有科技管理信息,提高评估工作的整体效率。 br/ & nbsp & nbsp & nbsp (三)注重实效。突出科技计划设立目的和整体实施效果评价,重点评价其在解决国家重大发展需求、引领科学前沿发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养科技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壮大新动能等方面的实际成效,以及对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福祉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br/ & nbsp & nbsp & nbsp 第四条 科技部、财政部和发展改革委负责制定科技计划绩效评估规范,统筹指导评估活动,推动评估结果运用。 br/ & nbsp & nbsp & nbsp 科技部、财政部牵头组织开展科技计划整体绩效评估。各有关部门根据管理职责参与科技计划整体绩效评估,按职责组织开展相关科技计划下设的专项(基金、基地、人才计划等)评估,提供有关专项(基金、基地、人才计划等)监测评估、财政预算绩效评价和过程管理资料。 br/ & nbsp & nbsp & nbsp 项目管理专业机构负责提供有关项目绩效评估和项目过程管理材料,配合开展科技计划评估活动。 br/ & nbsp & nbsp & nbsp 第五条 科技计划绩效评估根据计划(专项、基金等)特点及管理需求开展,原则上每5年开展一次全面评估,期间可以根据需要适时开展中期评估。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第二章& nbsp 评估工作程序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 nbsp & nbsp & nbsp 第六条 科技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以下简称评估委托者)提出评估需求,制定评估工作方案,明确评估目的和任务、评估范围、组织方式、工作流程、进度要求、经费安排等。 br/ & nbsp & nbsp & nbsp 第七条 评估委托者根据评估工作方案,综合考虑评估机构的独立性、评估能力、实践经验、组织管理、资源条件、影响力和信誉等情况,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性磋商等方式择优遴选第三方评估机构。 br/ & nbsp & nbsp & nbsp 第八条 评估委托者与评估机构签订委托评估协议,明确评估任务目标、范围、内容、成果形式、委托经费、质量控制、保密要求和数据使用要求等。 br/ & nbsp & nbsp & nbsp 第九条 评估机构接受委托,独立开展评估,形成评估报告提交评估委托者。 br/ & nbsp & nbsp & nbsp 第十条 评估活动完成后1个月内,评估委托者应将评估报告等信息汇交到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 br/ & nbsp & nbsp & nbsp 第十一条 评估委托者应当加强评估结果的运用,将其作为科技计划动态调整、完善和优化布局及管理等的重要依据。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第三章& nbsp 评估内容和方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 nbsp & nbsp & nbsp 第十二条 科技计划绩效评估内容一般包括科技计划的目标定位、组织管理与实施、目标完成情况与效果影响等。在此基础上分析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br/ & nbsp & nbsp & nbsp (一)目标定位。主要评估科技计划目标定位与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精神的相符性,目标定位与我国科技创新和战略需求的相关性,目标定位的明确性和可考核性,目标定位与其他科技计划或科技工作之间的协调关系,目标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和需求的适应性等。 br/ & nbsp & nbsp & nbsp (二)组织管理与实施。主要评估科技计划的管理决策机制与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精神的相符性,组织管理的规范性、有效性、效率,以及纳入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情况,为实现绩效目标采取的制度措施,研发队伍和条件保障落实情况,引导资源投入情况,任务部署和实施进展情况,预算执行情况,经费管理和使用情况,资源平台开放共享与服务情况,科技报告等成果提交、档案归档、数据共享情况,科研诚信管理情况、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和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履职尽责情况等。 br/ & nbsp & nbsp & nbsp (三)目标完成情况与效果影响。主要评估科技计划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成果产出和知识产权情况,标志性成果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对原始创新、技术创新、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及协同创新的作用,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作用,对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作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建设、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国家安全的作用,效果影响的可持续性,科技界和产业界的满意度等。 br/ & nbsp & nbsp & nbsp 第十三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绩效评估应重点考察基金资助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探索的定位和导向,对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满足国家需求的支撑作用,对促进原始创新、学科发展、人才队伍成长的作用。 br/ & nbsp & nbsp & nbsp 第十四条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含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绩效评估应重点考察重大专项在重大战略产品研制、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的进展和效果,核心技术突破情况,资源统筹协调和集成式协同攻关组织管理情况,带动科技与产业领域局部跃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br/ & nbsp & nbsp & nbsp 第十五条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绩效评估应关注计划与统筹科技资源、协同创新等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精神的相符性,重点考察重点专项布局和任务部署的合理性,组织管理机制的有效性,计划对促进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突破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开发、工程应用的作用,对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br/ & nbsp & nbsp & nbsp 第十六条 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绩效评估应重点考察专项(基金)对技术创新的引导带动作用,对社会资金、金融资本和地方财政加大创新投入的引导效果,对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资本化、产业化的作用以及通过技术创新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等。 br/ & nbsp & nbsp & nbsp 第十七条 基地专项绩效评估应重点考察基地的功能定位、布局和整合、能力提升,为国家重大需求(特别是重大科技任务)提供支撑保障的作用,推动原始创新、科学前沿发展、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作用,科技资源的开放交流共享和服务质量等。 br/ & nbsp & nbsp & nbsp 人才专项绩效评估应重点考察专项布局,对培养高水平领军人才的示范作用、完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结构和对各类科技人才发展的示范引领和带动情况,服务质量和满意度以及与相关计划(专项、基金等)和重大任务的结合和衔接等。 br/ & nbsp & nbsp & nbsp 第十八条 科技计划绩效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政策分析、目标比较、现场考察、数据分析、问卷调查、座谈调研、专家咨询、同行评议、案例研究、成本效益分析等,根据评估对象特点和评估需求综合确定,并注重听取有关部门、产业界、关联单位、服务对象等意见建议。在符合保密要求的前提下,评估委托者可根据需要引入国际评估或邀请国际专家参与咨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第四章& nbsp 保障和监督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 nbsp & nbsp & nbsp 第十九条 评估委托者协调有关方面依托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提供评估活动必需的资料信息等条件,保障评估活动有序开展。 br/ & nbsp & nbsp & nbsp 第二十条 评估委托者应当在评估协议中要求评估机构根据评估对象特点和评估任务需求,制定具体评估方案,明确评估内容和指标、程序和方法、组织实施模式、管理措施等,报评估委托者审核认可后方可实施。 br/ 评估机构应当按照评估方案,组织专业团队开展评估,加强全过程质量控制,按时保质完成评估任务,确保评估信息收集和处理全面、可信,综合分析评估依据充分,形成的评估报告要素齐全、内容完整、数据准确、逻辑清晰、简洁易懂,评估结果客观公正。 br/ & nbsp & nbsp & nbsp 第二十一条 评估活动中涉及国家秘密的按有关保密规定进行管理,评估机构应具备相关保密条件。评估委托者与评估机构签订保密协议,明确保密责任和有关要求。 br/ & nbsp & nbsp & nbsp 第二十二条 评估委托者采取随机抽查、节点检查等方式对评估机构履行评估协议情况进行监督。对未按评估协议约定和评估方案开展工作、存在不当行为的,视情节轻重采取限期整改、终止评估任务、回收评估工作经费、取消承担科技计划绩效评估资格等处理措施;违反法律法规的,依法依规追究评估机构和相关人员责任。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第五章& nbsp 附则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 nbsp & nbsp & nbsp 第二十三条 各类科技计划绩效评估工作可依据本规范制定有关细则。 br/ & nbsp & nbsp & nbsp 第二十四条 地方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绩效评估工作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br/ & nbsp & nbsp & nbsp 第二十五条 本规范由科技部、财政部和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p
  • 2017年59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将接受评估
    p   日前,教育部科技司正式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2017年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工作的通知》。2017年教育部将组织对信息领域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评估,参加评估的实验室共有59个。 /p p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定期评估主要对实验室5年的整体运行状况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程序分为初评、现场考察和综合评议三个阶段。教育部根据定期评估结果,对实验室进行动态调整。未通过评估的实验室不再列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序列 评估结果为优秀的实验室优先推荐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 /p p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通知,信息领域开放运行满3年的实验室均应参加定期评估。参加本年度评估的实验室59个。2017年实验室评估的初评拟于9月择期进行,现场考察拟于10月下旬进行,综合评议拟于11月下旬进行。 /p p   从2016年生命和医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来看,淘汰率还是非常高的。2016年参加评估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有156个,其中就有14个实验室未通过定期评估,不再纳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序列,预计2017年也将会有实验室被淘汰。参加2017年评估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单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9919808b-f28d-4492-b3cf-4cb4b91b0db7.jpg" style=" "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84df09f5-085b-41bc-8900-df02aa736e47.jpg" style=" "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cc0e69ae-77a8-469d-8b8d-b0715a2ec11e.jpg" style=" "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3dc18adf-9ecf-4f75-ab7f-5d6f46a31e15.jpg" style=" " title="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dc74ea3e-56ab-4239-b7ea-ff5feb24c4f3.jpg" style=" " title=" 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91d8ba43-c43d-4a5b-b30c-4c1a1b29b97a.jpg" style=" " title=" 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10760158-c114-440c-b269-ac94c8cf4c39.jpg" style=" " title=" 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8240bccf-681d-4b5a-ac18-3262b882aafc.jpg" style=" " title=" 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e862924b-f0d9-434c-8b2d-9a20a8aa3625.jpg" style=" " title=" 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a4f80861-4f71-444a-9482-080d47fd2d2a.jpg" style=" " title=" 10.jpg" / /p
  • 5个未通过!2017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正式公布
    p   2018年4月4日,教育部科技司正式公布了2017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经过初评、现场考察、综合评议、公示等环节,2017年信息领域56个参评实验室中,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等10个实验室评估结果为优秀 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大学)等41个实验室评估结果为良好 其余5个实验室未通过定期评估。 /p p   根据2015年8月20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2015年修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定期评估主要对实验室5年的整体运行状况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程序分为初评、现场考察和综合评议三个阶段。教育部根据定期评估结果,对实验室进行动态调整。未通过评估的实验室不再列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序列 评估结果为优秀的实验室优先推荐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 /p p   从本次2017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看,共有1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为优秀,41个实验室评估结果为良好。尽管教育部并未公布未通过重点实验室名单,不过根据教育部此前公布的参加初评和现场考察的重点实验室名单,可知共有5个实验室未通过定期评估。具体的评估结果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c0780a72-6261-4729-a69f-f366479dee3e.jpg" style=" "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94370b8c-dd40-4b6d-947b-3b087cd3134e.jpg" style=" "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5517fbe0-0738-4d09-b98a-21cc14c36e6d.jpg" style=" "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f1f8310a-4b86-4a24-94d0-665acea15840.jpg" style=" " title="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24770f75-03ef-4a6e-b670-6428dab8bf7e.jpg" style=" " title=" 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56a7be06-e854-40f1-aeab-9a9ac4ce4432.jpg" style=" " title=" 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7e28eba2-9d02-4349-bea0-869e31a269da.jpg" style=" " title=" 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280c8c0f-f8a7-4d34-ab0a-41331c9612b5.jpg" style=" " title=" 8.jpg" / /p
  • 生命科学领域2016年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14个未通过)
    日前,教育部科技司发布了一则《关于公示2016年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的通知》。2016年9月至12月,教育部组织实施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命领域)五年定期评估。根据初评、现场考察和综合评议的成绩,经研究,生命领域156个参评实验室中,细胞增殖与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等26个实验室评估结果为优秀 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农业大学)等116 个实验室评估结果为良好 其余实验室未通过定期评估(经估算,约14个实验室没有通过定期评估,名单也没有公示)。  附件:2016年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  一、优秀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单(按学校名称拼音排序)  二、良好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单(按学校名称拼音排序)关于公示2016年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的通知  教技司[2016]47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有关高等学校:  依据《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2015年修订)》,2016年9月至12月,我司组织实施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命领域)五年定期评估。根据初评、现场考察和综合评议的成绩,经研究,生命领域156个参评实验室中,细胞增殖与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等26个实验室评估结果为优秀 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农业大学)等116个实验室评估结果为良好 其余实验室未通过定期评估。  现将评估结果予以公示(详见附件),公示期为2016年12月12日至2016年12月18日。期间,有关单位和个人如对公示信息持有异议,应当以书面方式(可先发电子邮件)向我司提出。异议书须写明实验室名称、事实理由及异议提出主体的真实信息、联系方式等,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超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  联系人:科技司基础处 邵海涛  电子邮箱:kjsjcc@moe.edu.cn  联系电话及传真:010-66096301  附件:2016年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doc  教育部科技司  2016年12月12日
  • 教育部公示2017年度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教育部科技司关于公示2017年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的通知 /strong /p 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有关高等学校: /p p   依据《教育部重点 /p p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2017年9月至12月,我司组织实施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信息领域)五年定期评估。根据初评、现场考察和综合评议的成绩,经研究,信息领域56个参评实验室中,光电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等10个实验室评估结果为优秀 电子物理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等41个实验室评估结果为良好 其余实验室未通过定期评估。 /p p   现将评估结果予以公示(详见附件),公示期为2018年1月5日至2018年1月11日。公示期间,有关单位和个人如对公示信息持有异议,应当以书面方式(可先发电子邮件)向我司提出。异议书须写明事实理由及提出者的真实信息、联系方式等,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超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 /p p   联系人:科技司基础处 穆飞 /p p   电子邮箱:kjsjcc@moe.edu.cn /p p   联系电话及传真:010-66096301 /p p   附件:2017年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教育部科技司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8年1月3日 /p p   附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2017年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一、优秀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单(按学校名称拼音排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1.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632579a7-7d85-453c-b9f7-d37dff6f490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二、良好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单(按学校名称拼音排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2.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de81476f-5b0e-449c-a3c3-8bf0a63a55f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3.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e5f51f4a-c6e8-4ced-8de2-4b36106a05c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4.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a149836c-5597-45b8-874e-7c6b81ff65fc.jpg" / /p p & nbsp /p
  • 8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理/地球科学)将接受评估
    p   日前,教育部科技司发布关于开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0年度评估工作的通知。 /p p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期开展评估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环节。为加强实验室管理,提升实验室创新能力和水平,根据《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2015年修订)》的要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每年评估1-2个领域,每个实验室的评估周期为5年。2020年将组织对数理科学领域和地球科学领域的实验室进行评估,初评拟于9月中旬进行,现场考察拟安排在10月下旬,综合评议拟安排在11月下旬。 /p p   根据通知内容安排,数理科学领域和地球科学领域开放运行满3年的实验室均应参加定期评估。参加本年度评估的实验室84个,参评实验室名单和初步分组情况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03abd077-6593-41c0-b3c5-35e530b21063.jpg" title=" 01.png" alt=" 01.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b79fa1de-7349-45f6-a264-0734dbc6e3a7.jpg" title=" 2.png" alt=" 2.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41c00c86-abdb-4a3d-9f48-fc706e28b9f9.jpg" title=" 3.png" alt=" 3.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25faa41b-a52c-493a-95c0-76f5de9b76ad.jpg" title=" 4.png" alt=" 4.png" / /p p br/ /p
  • 教育部:关于重点实验室评估通知(含生命领域重点实验室名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有关高等学校: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期评估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环节。为加强实验室管理,提升实验室创新能力和水平,根据《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2015年修订)》的要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每年评估1-2个领域,按照数理地学、生命、信息、材料工程、化学的顺序轮流进行,每个实验室的评估周期为5年。  2016年我部将组织对生命领域的实验室进行评估,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生命领域开放运行满3年的实验室均应参加定期评估。参加本年度评估的实验室156个,参评实验室名单和初步分组情况见附件。  2.本年度生命领域实验室评估的具体工作委托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作为第三方评估机构承担。  3.评估工作的具体要求和程序,按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2015年修订)》执行。2016年实验室评估的初评拟于9月择期进行,现场考察拟于10月下旬进行,综合评议拟于11月下旬进行。具体安排另行通知,请及时关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http://www.cutech.edu.cn/cn/index.htm)和科技司网站(http://www.moe.gov.cn/s78/A16/)。  4.请各依托单位和实验室按照评估规则做好准备工作。对参加评估或对分组方案有疑议的,可以与我司沟通,并以正式书函形式于7月25日下班前向我司提出调整申请。  联系人:科技司基础处邵海涛、邹晖、邰忠智  电子邮箱:kjsjcc@moe.edu.cn  联系电话:010-66096301  附件:参加2016年度生命领域评估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单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高校一、农林与生态一组1蛋白质化学及鱼类发育生物学湖南师范大学2农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华中农业大学3人兽共患病研究吉林大学4哺乳动物生殖生物学及生物技术内蒙古大学5应用海洋生物技术宁波大学6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上海海洋大学7动物抗病营养四川农业大学8淡水鱼类资源与生殖西南大学9动物遗传育种学西南民族大学10动物分子营养学浙江大学11海水养殖中国海洋大学12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中国海洋大学二、农林与生态二组1林木、花卉遗传育种北京林业大学2大豆生物学东北农业大学3分子表观遗传学东北师范大学4作物遗传育种与综合利用福建农林大学5微生物与植物遗传工程广西大学6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海南大学7植物逆境河南大学8作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湖南农业大学9园艺植物生物学华中农业大学10植物细胞工程与种质创新山东大学11北方超级梗稻育种沈阳农业大学12西南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四川农业大学13植物功能基因组学扬州大学14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中国农业大学15植物--土壤相互作用中国农业大学三、农林与生态三组1森林培育与保护北京林业大学2生物技术与资源利用大连民族大学3森林植物生态学东北林业大学4植被生态科学东北师范大学5生物农药与化学生物学福建农林大学6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复旦大学7热带生物资源海南大学8天然农药与化学生物学华南农业大学9草地资源内蒙古农业大学10西部特色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宁夏大学11青藏高原生物技术青海大学12化学生物学与分子工程山西大学13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四川大学14西部资源生物与现代生物技术西北大学15植保资源与病虫害治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6绿洲生态新疆大学17西南微生物多样性云南大学18农业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与病害控制云南农业大学19濒危动植物保护生物学浙江大学四、农林与生态四组1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安徽农业大学2乳品科学东北农业大学3发酵工程湖北工业大学4茶学湖南农业大学5动物生产及产品质量安全吉林农业大学6工业生物技术江南大学7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南京农业大学8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内蒙古农业大学9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上海海洋大学10设施园艺沈阳农业大学11工业发酵微生物天津科技大学12食品营养与安全天津科技大学13功能乳品中国农业大学14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中国农业大学15水产品安全中山大学五、基础生命科学一组1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北京大学2神经科学北京大学3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重庆医科大学4分子神经生物学第二军医大学5发育与疾病相关基因东南大学6癌变与侵袭原理复旦大学、中南大学7现代人类学复旦大学8神经致病基因和离子通道病广州医学院9心肌缺血哈尔滨医科大学10神经与血管生物学河北医科大学11脑功能基因组学华东师范大学12神经系统重大疾病华中科技大学13心血管重构与功能研究山东大学14遗传发育与精神神经疾病上海交通大学15神经变性病首都医科大学16心律失常同济大学六、基础生命科学二组1分子心血管学北京大学2细胞增殖与分化北京大学3细胞增殖及调控生物学北京师范大学4医学检验重庆医科大学5代谢分子医学复旦大学6医学分子病毒学复旦大学7病理生物学吉林大学8重大疾病的转录组与蛋白质组学南方医科大学9模式动物与疾病研究南京大学10现代毒理学南京医科大学11实验畸形学山东大学12系统生物医学上海交通大学13细胞分化与凋亡上海交通大学14免疫微环境与疾病天津医科大学15检验医学温州医学院16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西安交通大学17医学细胞生物学中国医科大学18蛋白质科学清华大学七、医学一组1皮肤病学安徽医科大学2慢性肾脏病防治北京大学3视觉损伤与修复北京大学4器官移植华中科技大学5器官衰竭防治南方医科大学6新疆地方与民族高发病石河子大学7耳鼻咽喉头颈科学首都医科大学8心血管重塑相关疾病首都医科大学9出生缺陷与相关妇儿疾病四川大学10乳腺癌防治天津医科大学11口腔生物医学武汉大学12儿童发育疾病研究重庆医科大学八、医学二组1电磁辐射医学防护第三军医大学2高原环境医学第三军医大学3航空航天医学第四军医大学4环境医学工程东南大学5公共卫生安全复旦大学6区域性高发肿瘤早期防治研究广西医科大学7环境与健康华中科技大学8高原医学青海大学9言语听觉科学华东师范大学10生育力保持宁夏医科大学11儿科重大疾病研究首都医科大学12新疆维吾尔族高发疾病研究新疆医科大学13恶性肿瘤预警与干预浙江大学14热带病防治研究中山大学九、生物技术与工程1生物流变科学与技术重庆大学2神经信息电子科技大学3分子生物物理华中科技大学4生物医学光子学华中科技大学5分子酶学工程吉林大学6分子微生物学与技术南开大学7生物活性材料南开大学8生物信息学清华大学9生物医学信息工程西安交通大学10生物医学工程浙江大学11基因工程中山大学十、药学1抗炎免疫药物安徽医科大学2智能化递药复旦大学3心血管药物研究哈尔滨医科大学4热带药用植物化学海南师范大学5药用资源与天然药物化学陕西师范大学6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与研究沈阳药科大学7新疆特种植物药资源石河子大学8靶向药物与释药系统四川大学9海洋药物中国海洋大学10药物质量与安全预警中国药科大学十一、民族医药1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北京协和医学院2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医药大学3中药材标准化成都中医药大学4岭南中药资源广州中医药大学5北药基础与应用研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6中药资源与中药复方湖北中医学院7现代中药制剂江西中医学院8蒙医药研发工程内蒙古民族大学9中医药经典理论山东中医药大学10肝肾疾病病证上海中医药大学11中药标准化上海中医药大学12方剂学天津中医药大学13民族药资源化学云南民族大学14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中央民族大学  教育部科技司  2016年7月1日
  • 科技部发布《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发布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2008年8月29日,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 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从1984年开始组织实施,近年得到了快速发展,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20个,固定人员1万余人,仪器设备总值80多亿元。在统筹部署、适度新建、定期评估、择优支持、动态管理等创新制度的推动下,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我国组织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在科学前沿探索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问题方面均做出了突出贡献。原来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2002年)已执行六年,得到了科技界的广泛认同,对规范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不断提高其运行和管理的整体水平。”为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规划纲要》,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家从2008年起设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从开放运行、自主选题研究和科研仪器设备更新三方面,加大国家重点实验室稳定支持的力度。设立专项经费有利于营造宽容失败、摒弃浮躁、潜心研究的科研环境,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标志着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专项经费的设立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的形势,在总结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组织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科技部联合财政部对原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并多次征求有关部门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代表的意见,修订工作历时近一年。 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主要修订内容包括:第一,明确提出中央财政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运行、科研仪器设备更新和自主创新研究。第二,针对专项经费的支持范畴,明确了自主研究课题、访问学者制度、科研仪器设备更新和自主研制等内容的程序、要求和办法;第三,提出实验室的建设、运行和发展要坚持稳定支持、动态调整和定期评估的原则,并提出相应措施;第四,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增加年度计划和总结、对部分实验室抽查等内容,建立运行管理中的“预警机制”;第五,进一步强化对学术委员会的要求,确保学术委员会发挥作用;第六,进一步强化依托单位职责,明确依托单位应优先支持实验室发展。新的管理办法还强调国家重点实验室设备共享、数据共享、科学普及、成果转化、与企业合作等内容。 科技部、财政部还将联合制定发布《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规范专项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科技部印发《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 同时印发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 为进一步规范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工作,更好地发挥实验室评估的导向作用,不断增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技创新能力,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科技部对2003年制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进行了修订。同时附有《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 附件: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 详情请见: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的通知
  • 中国碳收支有了自己的评估系统
    11月23日,第二次青藏科考队“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碳循环”科考分队宣布,他们成功研发了完全自主的“贡嘎”(GONGGA)大气碳反演系统(以下简称“贡嘎”系统)。这是“全球碳计划”2022年全球碳收支报告首轮脱颖而出的大气反演系统。  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科学家在全球碳收支评估中的角色,由数据贡献者向大气反演领域引领者转变。  专家表示,“贡嘎”系统作为首个获得“全球碳计划”认证的我国完全自主的碳收支综合评估系统,扭转了我们对全球及中国碳收支评估依赖国外反演系统的局面,增强了我国在碳收支评估和气候谈判中的话语权。  用自己的模型说清“碳收支”  “全球碳循环有两个关键科学问题:一是碳汇分布在哪儿,二是碳汇如何发生。”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简称青藏所)研究员朴世龙指出,准确回答这两大问题,有助于理解全球碳循环过程和机制,更有助于制定碳补偿和减缓政策。  基于这一背景,2001年,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和世界气候研究计划联合发起了“全球碳计划”,旨在对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全球收支进行评估,以期解决温室气体浓度上升的问题。  自2007年起,“全球碳计划”开始发布全球碳收支年度报告。项目组将国际上各研究团队提交的反演结果与全球40多个基准站点观测的大气二氧化碳年增长率进行对比,并用基于洲际飞机的高空独立观测加以验证,达到精度要求后方可入选全球碳收支年度报告。其成果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第六次评估报告以及国际气候变化政策制定的科学基础。  朴世龙介绍,传统全球陆地碳汇估算方法以野外调查为主,探测量少,难以捕捉到碳汇年际连续变化,更重要的是,缺乏“unhealthy(不健康)”生态系统碳源汇的监测。20世纪90年代中期,科学家研发了更为先进的“大气碳反演系统”。  “贡嘎”系统研发骨干、青藏所研究员田向军介绍,大气碳反演系统是基于大气传输模式模拟、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观测以及二氧化碳排放清单估算自然碳汇的重要手段,能够实时估算全球和区域尺度陆地与海洋碳通量大小、评估全球碳收支。  “我们早期利用国外的模型估算我国生态系统碳汇量。几年前,美国模型估算碳汇量结果比英国模型估算结果减少了50%左右,误差非常大。”朴世龙说,我国科学家过去在“全球碳计划”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基础数据的贡献者,尚未拥有自主研发的碳收支评估模式,因而限制了在全球碳收支报告以及气候政策制定中的话语权。  在第二次青藏科考的支持下,朴世龙带领的“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碳循环”科考分队开始研发自主大气碳反演系统,期望用我们自己的数据、方法和模型,说清楚我们自己的碳收支。  “我们不仅要做全球尺度的二氧化碳源汇评估,而且希望通过更高精度观测数据了解青藏高原碳源汇,为我国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国际影响力。”朴世龙说。  自主系统“牛”在哪儿  “取名为‘贡嘎’,就是为了与青藏高原科考更为贴近。”田向军说。  “贡嘎”系统在“天河”超级计算机上部署运行并得出数据,经“全球碳计划”独立评估验证,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观测的大气二氧化碳增长率相比,其反演结果和观测之间的均方根误差最小。  与国际其他反演系统相比,“贡嘎”系统有三大优势和特点。  田向军表示,首先,“贡嘎”系统所采用的NLS-4DVar是本年度全球碳收支评估所有大气碳反演系统中唯一兼具集合与四维变分方法优势的系统。其次,系统设计了独创性双通道优化框架,实现二氧化碳通量与浓度误差的有效分离、联合同化,确保系统的反演精度。再次,系统可灵活转化为国产碳卫星验证平台,贯通碳卫星设计、发射与应用的全流程技术链条,可实现碳卫星载荷指标与“贡嘎”系统反演精度的有效联动。  “贡嘎”系统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充分认可。11月11日,“全球碳计划”发布了《全球碳收支2022》报告,中国、法国、荷兰、日本等国的大气碳反演系统贡献了陆地和海洋碳汇的全球分布数据。其中,“贡嘎”系统成为首轮入选的4个先进国际系统之一。  “全球碳计划”执行主席Josep Canadell指出,“贡嘎”系统为本年度碳收支计算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科考队还利用“贡嘎”系统,提出了优化、经济布设观测站点的思路,为建立温室气体综合观测平台以实现青藏高原碳收支准确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贡嘎”系统将发挥重要作用。田向军介绍,团队将在第二次青藏科考的支持下,基于“贡嘎”系统兼容性设计,构建全球-全国-高原“贡嘎”多要素(二氧化碳和甲烷)反演体系,包括构建区域“贡嘎”系统、聚焦青藏高原碳汇评估,同时利用区域“贡嘎”系统开展全国自然碳汇综合评估,深度参与国际合作、全球碳收支评估,增强中国系统与中国数据的国际影响力。  2023年,“贡嘎”系统将第一次在全球碳收支盘点中发出“中国声音”,为我国进行“碳中和”核算和国际气候履约谈判提供有力的科学工具与数据。
  • 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机构推荐名录发布,科技评估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上榜
    p   近日,“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机构推荐名录”编制完成推荐名录旨在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科技服务机构参与军民两用技术转移转化和军民设备设施资源共享。推荐名录设置了供需对接、创业孵化、科技评估、管理咨询和科技投融资5个业务类别。综合考虑申报机构的能力资质,遴选了51家服务热情高、社会信誉好、综合实力强的机构入编推荐名录。推荐名录实行动态管理,不定期评估新申报机构和已入编机构的工作成效情况,并依据评估结果进行更新。编制发布推荐名录将为引导社会力量服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探索经验。 /p p   其中,科技评估类名录有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等机构入选。科技评估类的业务范围是:对科技活动及相关责任主体进行专业化评价,考察各类科技活动的必要性、合理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具体服务包括技术解释、技术成熟度评价、技术价值与市场价值评估等。 /p p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已成立院士咨询评估委员会,打造了一个“技术专家+产业专家+金融专家”三位一体的权威评价体系。技术专家由金国藩、杜祥琬、邬贺铨、包为民、王立军、庄松林、龚惠兴、张广军、吕跃广等60余位两院院士担任组长,同时与科技部专家库、工信部专家库、自然基金委专家库等组成权威“智库” 产业专家由国务院参事、产业咨询专家、上市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负责人等组建的市场分析团队 金融专家则汇集国际投行、咨询公司、律所、智库等各类公司和研究机构专业化人才,拥有各个领域的最高专业资质。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