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中老合作

仪器信息网中老合作专题为您整合中老合作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中老合作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中老合作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中老合作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中老合作话题讨论。

中老合作相关的资讯

  • 中老铁路开通运营,国产仪器新市场初显
    近日,耗时6年,总投资505.45亿元的中老铁路正式通车。被山峦叠嶂、热带丛林包围的老挝,终于实现了从“陆锁国”到“陆联国”的夙愿。中老铁路的通车意义重大,由此引发了网友热议。据报道:中老铁路全长超过1000公里,全线新建车站50个,历经11年艰苦建设。它北起中国云南昆明,南至老挝首都万象,是首条采用中国标准、中老合作建设运营,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境外铁路。它为老挝当地创造了超过11万个就业机会,通车后,昆明到万象可实现10小时通达。此次通车不仅将推动老挝的经济发展,同时国产仪器的新市场也初步显现。泛亚铁路为国产仪器开辟出海新通道老挝是我国“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泛亚铁路的重要节点。中老铁路的通车将极大的降低中国产品到老挝的运输成本,世界银行报告指出,中老铁路将使万象到昆明的每吨货物运输成本降低40%至50%,老挝境内的沿线运输成本也将降低20%至40%。而这也将成为老挝对外开放的最大出口。国产仪器设备将在老挝市场中占得先机。中老铁路的建成通车还为泛亚铁路提供了重要模板。中老铁路只是泛亚铁路网的一部分,未来还有望与中南半岛的其他国家相连接,随着未来泛亚铁路的进一步贯通,国产设备还将打开更大的东盟市场。全线采用中国标准,使用中国设备“一带一路”面临着各国海关检疫、铁路轨距等标准不统一的困难,不利于我国的制造业出口。而此次中老铁路100%采用中国标准,将极大的提高了铁路的运输效率,进一步为国产仪器出海降本增效。中老铁路万象焊轨厂生产线全部采用中国技术、中国装备和中国标准,并结合海外项目的需求进行了装备和工艺布局创新,运用了中国铁道科学院与中铁二局共同研制的一机双头(双热线)配置,有效保证了焊接接头的生产质量、效率,同时大幅缩短了生产周期,促进了中老铁路施工生产顺利推进,助力中国钢轨焊接技术、装备和标准走向世界。厂焊焊接经过人工配轨、除锈、焊接、粗铣、正火、矫直、精磨、人工修磨、探伤等9道工序,其中多个重要岗位的工作均由中国和老挝员工共同完成。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了市场话语权。中老铁路由于采用中国标准,未来的铁路维护将会优先选择国产仪器设备供应商,特别是已打入国产铁路供应链体系的供应商。国产仪器在海外话语权将日益增长,新市场初步显现。
  • 力学所在钛合金超高周疲劳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长寿命高可靠是重大工程装备的重要指标,特别是以先进航空发动机和高铁车轴为代表的关键部件,服役寿命内承受了超过107甚至1010周次的循环载荷作用,进入了超高周疲劳(即107周次以上的疲劳)研究范畴,这颠覆了传统基于疲劳极限(对应107周次)的疲劳强度与寿命设计理念,成为近年来疲劳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因此,揭示超高周疲劳的微观机理和规律等科学问题,建立疲劳寿命与疲劳强度的准确预测模型,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力学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结构计算力学课题组以航空发动机用TC17钛合金和增材TC4钛合金为研究对象,揭示了疲劳载荷过程中形成的形变孪晶和纳米晶是钛合金超高周疲劳裂纹萌生和演化的重要因素(图1),提出了钛合金超高周疲劳裂纹萌生和初始扩展机理(图2);通过巧妙的变幅加载设计,测得超高周疲劳裂纹萌生和初始扩展区域的等效裂纹扩展速率在10-13~10-11 m/cyc量级(图3a和3b),进而对超高周疲劳寿命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图3c)。图1 TC17钛合金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背散射衍射观测结果(σα=588 MPa, R=–1, Nf=1.4×108 cyc). a: 试样局部区域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 b-d: 分别是图a中方框区域的反极图、相图以及母体晶粒和孪晶变体基面的施密特因子. e: 微裂纹附近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 f-h: 分别是图e中方框区域的反极图、相图以及母体晶粒和孪晶变体基面的施密特因子. 加载方向沿着纸面向上和向下.图2 钛合金超高周疲劳裂纹萌生和初始扩展机理示意图. (i)疲劳载荷过程中位错塞积引起的局部高应力诱导孪晶、滑移或微裂纹的形成. (ii) 孪晶系统或位错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位错胞或位错墙的形成,进而形成微尺度滑移带和亚微米晶粒,最终形成纳米晶粒 然后,微裂纹沿着纳米晶粒-粗晶粒界面或在纳米晶粒区域内形成. 此过程中,由于微结构不均匀或变形不协调,微裂纹的形成也可以与晶粒细化无关,即微裂纹形成于α相团簇、较大的α相或α-β界面. (iii) 微裂纹增长或联接,并在疲劳载荷过程中进一步诱导晶粒细化或微裂纹的形成. (iv) 过程(iii)继续,直到裂纹萌生和初始扩展阶段结束.图3 增材TC4钛合金超高周疲劳裂纹萌生和初始扩展速率与寿命预测. a: 变幅加载下SEM照片(σα,H= 600 MPa, σα,L= 400 MPa, R=–1, σα,L下累积1.6×108周次). b: 裂纹萌生和初始扩展区域(Fine Granular Area, FGA)内等效裂纹扩展速率与文献中裂纹扩展速率的比较. c: 不同应力比下S–N数据以及R=–1下疲劳寿命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研究发现,材料缺陷不仅会显著降低钛合金的疲劳性能,而且缺陷对高周和超高周疲劳行为的影响与其引入形式密切有关。对于材料内部缺陷,高周和超高周疲劳S–N曲线呈现连续下降特征,而表面人工缺陷试样S–N曲线具有平台区特征(图4)。原位显微镜观测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表明,与内部缺陷诱导的超高周疲劳失效不同,表面人工缺陷诱导的超高周疲劳未呈现伴随纳米晶粒形成的、缓慢的裂纹萌生和初始扩展过程;一旦裂纹萌生,裂纹将快速增长,试样在很少周次内发生失效(图5)。认为这种失效是疲劳载荷与时间相关过程(如水气影响、氢的作用等)的协同作用所致。进一步提出试样几何形状和表面缺陷对钛合金高周和超高周疲劳强度的影响模型。该模型不但能用于关联缺陷对钛合金疲劳强度的影响(图6a),而且也有效用于文献中缺陷(包括裂纹)对一些金属材料高周疲劳强度的影响(图6b-6f)。图4 缺陷引入形式和缺陷尺寸对疲劳性能的影响. (a) 缺陷引入形式对增材TC4疲劳性能影响. (b) 人工表面缺陷对TC17钛合金疲劳性能影响. 实线表示双对数坐标下线性拟合得到的中值S–N曲线.图5 含表面人工缺陷TC17钛合金超高周疲劳原位显微镜观测(σα=368 MPa, R=–1, Nf=1.95×107). 加载方向沿着纸面向上和向下.图6 缺陷对高周和超高周疲劳强度影响的模型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对几种常用的应力比对高周疲劳强度影响模型在超高周疲劳范畴的预测能力也进行了对比研究。多种材料实验数据表明,Walker公式σα,R=σα,-1[(1–R)/2]γ相比Goodman公式σa,R=σα,-1[1–(σm/σb)]和Smith-Watson-Topper公式σa,R=σα,-1[(1–R)/2]1/2更好地预测应力比对超高周疲劳强度的影响(图7),其中σα,R和σα,-1分别是应力比R和–1下的疲劳强度,σm和σb是平均应力和拉伸强度,γ是材料参数。图7实验结果与不同模型预测结果的比较.相关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非线性力学的多尺度力学研究”项目(119881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航空发动机高温材料/先进制造及故障诊断科学基础”培育项目(91860112)等支持。部分研究结果是与北交大等合作完成,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Int. J. Fatigue 2023, 166: 107299 2023, 167: 107331 2022, 160: 106862 Eng. Fract. Mech. 2022, 259: 108136 2022, 272: 108721 2022, 276: 108940 J. Mater. Sci. Technol. 2022, 122: 128-140 Theor. Appl. Fract. Mech. 2022, 119: 103380。
  • 【瑞士步琦】种类丰富而又营养健康的奶酪——如何测定奶酪中的蛋白质
    如何测定奶酪中的蛋白质奶酪,又名芝士、起司,是一种发酵而成的浓缩奶制品。大约 5000 年前,奶酪诞生于西亚地区,之后在世界上多个奶源地被发扬光大。时至今日,世界上有近千种奶酪,口味各异但又都营养健康,正成为一种受到越来越多人喜爱的美食。下图为世界上较为著名的一些奶酪品种,多达数十种,可以提供选择丰富的口感和味道:奶酪相当于浓缩的牛奶,制作 1 公斤奶酪,通常需要使用 10 公斤鲜奶。漫长的制作过程,让奶酪保留了鲜奶中的营养物质,并剔除鲜奶中的乳糖,对乳糖不耐受人士十分友好。奶酪中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以帮助我们补充钙质、促进维生素吸收。每 100 克奶酪中平均含钙量达到了 700 毫克,这相当于 1 升牛奶的含钙量。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建议:我国成年人每日推荐钙质摄入量为 800-1000 毫克/天。也就是说,选择用奶酪补钙,每天吃大约 120 克奶酪就可以满足日常钙质所需。但是如果选择喝牛奶,每天大概需要喝掉 1 升牛奶才能补充足够多的钙质。而且,奶酪中富含大量的脂溶性维生素。每 100 克奶酪,含有 263 微克维生素 A 、7.4 微克 维生素 D。而且奶酪中丰富的脂肪,还可以帮我们把这些脂溶性维生素长久留在身体中,以备不时之需。当然,何种美食都需要适量摄取,过量的奶酪摄入也有可能导致肥胖问题。奶酪中的蛋白质含量也十分丰富,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是质量保证和营养标签的常规流程。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遵循国家标准测定奶酪中的氮和蛋白质含量的简单快速流程。使用 Buchi 快速消解仪 K-436 或 K-439 用硫酸消解样品,然后使用 Buchi 凯氏定氮仪 K-375 (内置滴定仪)进行蒸馏和滴定,测定的蛋白质含量对应于标记值。 1实验原理蛋白质测定是食品工业中执行的关键分析之一。样品需要用硫酸消解,将氮转化为硫酸铵。通过氢氧化钠碱化转化为氨后,通过蒸汽蒸馏将样品蒸馏到硼酸接收器中,然后用硫酸溶液滴定。将氮含量乘以样品特定因子(奶酪为 6.38)以获得蛋白质含量。 2实验简介仪器:Buchi 快速消解仪 K-436、K-439,Buchi 凯氏定氮仪 K-375样品:奶油奶酪和爱蒙塔尔奶酪,研磨,标记蛋白质含量分别为 6% 和 33%。▲奶酪样品测定:将约 0.5-2g 样品(取决于蛋白质和有机基质的浓度)直接加入样品管中。加入一部分 20ml 硫酸和 2 片 Buchi 凯氏定氮片,使用表1中规定的参数进行消化。消化完成后,通过水蒸气蒸馏将样品的氨蒸馏成硼酸溶液,并用硫酸滴定(表2)。以 0.18g 色氨酸为对照品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表 1:使用 Buchi 快速消解仪 K-436、K-439 进行消解的实验数据:表 2:Buchi 凯氏定氮仪 K-375 蒸馏和滴定参数结果:色氨酸回收率为 99.5%,RSD 0.36%(K-439)和99.4%,RSD 0.41%(K-436)。测定的蛋白质含量如表 3 所示。 表3:奶酪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括号中为相对标准偏差,n=4) 3结论使用 Buchi 快速消解仪 K-436、K-439 和 Buchi 凯氏定氮仪 K-375 根据凯氏定氮法测定奶酪中的蛋白质含量,可提供可靠且可重现的结果,这些结果可对应于相对标准偏差较低的标记值。总消化时间约为 85 分钟(K-439)或 100 分钟(K-436)。能提供丰富蛋白质的肉蛋奶都是很好的美食,蛋白质对青少年儿童的成长或中老年人的养生与健康都极为重要。Buchi 凯氏定氮系统的一系列设备,为您餐桌上的高蛋白美味提供可靠的营养指标保障。
  • ISO:奶酪中那他霉素测定技术修改
    ISO发布有关奶酪中那他霉素测定国际标准技术修改单投票通告   2010年6月4日,ISO/TC34/SC5秘书处向其所属的各成员国发出通告,对国际标准《奶酪.奶酪外皮和融化奶酪中那他霉素含量的测定》技术修改单进行投票,截止日期为2010年9月5日。主要修订了原有标准中部分一和部分二的测定方法,涉及应用分子吸附光谱测定奶酪外皮内容以及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奶酪、奶酪外皮及融化奶酪等内容。
  • 一种快速测定牛奶中乳清蛋白/酪蛋白比的方法
    21世纪,全球各个国家都处在一个经济、信息、科技多方面高速发展的时期。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绝大多数人们的生活水平,信息科技的大爆炸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和见识,科技的进步为人类的持续发展和安全提供源动力。然而,事物通常都具有两面性,给我们带来便捷和效益的同时,也将衍生诸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愈发严峻,便是当今经济、信息、科技发展的副产物。食品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时,往往利用一些不法的伪科学手段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安全。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尤其在乳制品行业年年都接连不断地爆发,如同挥之不去的梦魇,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迅速传播,不断地刺痛着人们越来越越敏感脆弱的神经。 日前,香港商业调查机构CER公司公布报告称,某洋品牌配方奶粉远未达到国际标准甚至是中国所能接受的最低标准,被指最差洋奶粉。质量最差门主要是该品牌1段婴幼儿配方奶粉,乳清蛋白和酪蛋白比例不合格。说明称,乳清蛋白中含有高浓度、比例恰当的必需氨基酸,还含有为新生儿必需的半胱氨酸。乳清蛋白还含有包括免疫球蛋白和双歧因子等免疫因子。对于宝宝而言,乳清蛋白是一种优质蛋白,因为它容易被消化,蛋白质的生物利用度高,从而有效减轻肾脏负担。酪蛋白中含有丰富的必需氨基酸,还含有婴儿特别需求的蛋氨酸、苯丙氨酸及酪氨酸。酪蛋白中结合了重要的矿物元素,如钙、磷、铁、锌等。但是,酪蛋白是一种大型、坚硬、致密、极困难消化分解的凝乳。过量的酪蛋白会产生较高的肾溶质负荷,给宝宝肾脏带来较重的负担,对宝宝是不安全的。 乳清蛋白和酪蛋白各有好处,但合适的比例还是应该以母乳作为黄金标准。母乳中乳清蛋白和酪蛋白的比例为60 : 40(而普通牛奶中乳清蛋白和酪蛋白的比例为18 : 82)。而此次被检测出的该品牌奶粉,乳清蛋白和酪蛋白的比列为41 : 59。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在&ldquo 婴儿配方食品及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rdquo 标准中,没有对产品中乳清蛋白的比例提出要求,而推荐以必需和半必需氨基酸的含量是否接近母乳作为婴儿配方食品中蛋白质质量的判定依据。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欧盟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均未规定乳清蛋白在蛋白质中所占比例。我国国家标准GB10765-2010《婴儿配方食品》中,要求&ldquo 乳基婴儿配方食品中乳清蛋白含量应&ge 60%&rdquo ,即以乳或乳蛋白制品为主要原料的婴儿配方食品中,乳清蛋白所占总蛋白质的比例应大于等于60%。该要求主要是参考了母乳中乳清蛋白和酪蛋白的比例,沿用了我国GB10766-1997《婴儿配方乳粉ⅡⅢ》中关于乳清蛋白比例的相关规定。 各种品牌的婴儿奶粉都在宣称"接近母乳",其中乳清蛋白和酪蛋白的比例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因为它能提供最接近母乳的氨基酸组合,更好地满足宝宝的成长需要。实际上,牛奶中酪蛋白含量的测定对于乳制品和奶酪制品生产商也都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厂商通过测定酪蛋白含量,可以精确预测利用牛奶生产奶酪的产量。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一种快速测定乳清蛋白和酪蛋白比例的方法,是由美国CEM公司提出,在一些实验室应用推广。原理上是利用快速真蛋白测定仪,测得总蛋白含量后,沉淀及过滤酪蛋白,再测量乳清蛋白含量,能够快速精确得出酪蛋白含量,从而确定乳清蛋白和酪蛋白比例。整个过程仅需约15分钟,精确度和重复性相比其它凯氏定氮法和凝胶色谱法等更高,且没有污染性、腐蚀性试剂。这种高效而环保的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美国 CEM SPRINT 真蛋白质测试仪 更多详情,请联系培安公司: 电话:北京:010-65528800 上海:021-51086600 成都:028-85127107 广州:020-89609288 Email: sales@pynnco.com 网站:www.pynnco.com
  • 尘封往事:中国军工助力国产离子色谱仪起航——访三位中国离子色谱老专家
    1983年,我国第一台国产离子色谱仪诞生,从此打破了国外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完全垄断。在那个国家外汇稀缺、酸雨严重、粮食欠收的艰苦岁月里,由三位工程师及其团队排除万难研发出来的离子色谱仪在水质检测等众多民用和军工领域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他们都已经年过古稀,带着一份感恩和崇敬,仪器信息网采访了三位离子色谱老专家,为大家打开那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苏程远(左)刘开禄(中)赵云麒(右)  苏程远,曾用名苏文远,1937年10月出生,吉林九台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自动控制远程控制及通信专业。曾就职于呼和浩特铁路局科学技术研究所、青岛崂山电子仪器实验所、青岛科学仪器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两次,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次,参与起草离子色谱仪国家计量鉴定规程,1997年退休。  刘开禄,曾用名刘开录,1938年10月出生,重庆人,1959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系,就职于核工业北京冶金化工研究院,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一次,国防科委、核工业成果奖七次,获得中国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津贴,1998年退休。  赵云麒,1942年12月出生,天津人。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曾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仪器设备研究室、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化工工艺第四研究室、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有机化工研究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次,部级科技进步奖两次,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次,1998年退休。  国产离子色谱分离技术源自原子弹的铀工业  1951年6月15日,杨承宗通过了约里奥居里夫人主持的博士论文《离子交换分离放射性元素的研究》答辩,一周之后,杨承宗收到了钱三强从北京发来的电报,希望他早日回国工作。同年秋天,他回到祖国,钱三强所长请他担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原子能所)第二研究大组的主任。刘开禄于1959年从四川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科院原子能所五室,在杨先生的领导下开展铀化学的研究。  1960年,苏联毁约停援,撤走全部专家。刘开禄又随杨先生调到二机部五所从事铀化学研究的工作。满足原子弹爆炸的当量核原料需要从含铀万分之几的铀矿石中提取高纯铀,高纯铀中杂质的含量要求在0.1ppm以下,用于核裂变的铀235仅占天然铀的0.7%,其余99.3%为铀238。一条生产可裂变元素的途径是:在生产反应堆中,由天然铀的铀235裂变产生中子,被铀238吸收,再经过一个β 衰变就变成钚239。再用化学方法分离,就可以比较容易地从照射后的铀棒中提取纯的钚239。钚239是可裂变物质,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用的钚239做燃料。  杨先生让刘开禄所在课题组研究铀、钚分离新技术,因为反应堆中的铀放射性非常强,当时的防辐条件要求非常高,刘开禄查阅了很多文献,设计出一种特殊的分离铀、钚和裂变产物的方法。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以使实验人员远离放射源,被称之为“无机反相层析法”。杨先生赞许了刘开禄的新思路,同时指出铀、钚分离在工业上最好的实施方法为萃取、还原。无机反相层析法很有前景,可先在分析化学上应用,再推广到小型制备分离,然后再考虑工业化大生产。他还向刘开禄介绍了他的博士论文中的主要工作之一—即用离子交换色谱分离锕系元素,叮嘱刘开禄要关注离子交换色谱。由杨先生推荐,1962年刘开禄的论文《无机反相色谱层析法》在化学通报发表,后陆续被东德化学会翻译成德文发表,英国一家杂志社翻译成英文发表。  这种方法也在分析裂变级高浓缩铀235中的硼、铬、稀土元素等杂质中得到应用,节约了众星捧月般的核爆燃料高浓缩铀235。这些成功无疑给他带来极大的鼓舞,第一次有了将无机色谱仪器化的想法。  1978年二机部五所采购了一台高效液相色谱仪,刘开禄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无意中找到H.Small等在1975年Anal. Chem发表的《应用电导检测器的离子交换色谱法》的论文,他如获至宝,没想到色谱分析无机离子竟然如此简单地被解决了。随后,刘开禄利用合成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型色谱填料的功底和经验研发了首根阴离子分离柱,他的夫人袁斯鸣也进行了阴离子交换树脂及阳离子交换树脂色谱填料的合成工作,后来它们被用在国防科委某基地的核爆裂变产物的富集和分析上。在此基础上,刘开禄经过上百次实验研制成了YSA-2型高效薄层阴离子交换树脂,并填装高效阴离子分离柱,再利用袁斯鸣提供的YS-2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制成抑制柱,利用原有的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泵和进样阀,又采购了一台上海第二分析仪器厂的DDS-11A型电导仪和自制简易电导检测器(包含零位调节器和毛细管电导池),组装成了离子交换色谱装置。  当时铀矿厂在进行季铵萃取新工艺的过程中,发现了萃取剂“中毒”的现象,分析室认为浸出液中含有硝酸根使其“中毒”。刘开禄用这台离子交换色谱装置定量分析出浸出液主要含有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无硝酸根离子,解决了这一争论。工业室重新制定了再生方法,使季铵萃取工艺顺利投产。  应对环境污染首台国产离子色谱仪在嘲讽中诞生  1981年秋天,刘开禄在天津举办的多国仪器展览会中第一次见到了戴安公司的Dionex14型离子色谱仪,该仪器可以很好地解决当时我国急需的微量多组分阴离子分析问题,引起了众多参观者的极大兴趣。但是,该公司一位美籍华人经理傲慢的一句话刺痛了他的心,“这是陶氏化学公司科学家的最新成就,你们几十年内不会搞出来的。”当时刘开禄的离子交换色谱装置可以测两个峰,而Dionex14离子色谱仪可以测七个峰。他那时候才知道H.Small的发明已经仪器化,并命名为离子色谱仪,他埋头图书馆查了一周文献,慢慢的,将实验室装置全面商品化成国产离子色谱仪的方案在脑中形成,后来他把想法汇报给了他的老师杨承宗,杨先生非常高兴,并让他为全面商品化准备各种零件和器材。  那个时候我们国家酸雨污染非常严重,因为家家户户取暖做饭都烧蜂窝煤,几个产粮大省连续几年都欠收,最后都上报到了国务院。北京环境保护检测中心主任吴鹏鸣上交了一份报告,要求买一百台戴安的色谱仪来测定酸雨成分。当时一台戴安离子色谱仪售价为四万美元,而我国的外汇很紧张,乒乓球运动员出国只能带二十美元。最终国务院只批准购买了四台,解放军防化研究所一台,国家环境科学院一台,上海两台。在一次无锡的环保会议上,吴鹏鸣邀请刘开禄做了国产离子色谱仪的报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室的高级工程师蒋仁依当天就跑到刘开禄的房间里告诉他,“只要你做出来,我给你推广。”在吴鹏鸣的大力推荐下,核工业北京第五研究所总工程师董灵英为刘开禄在所里争取经费,一共申请到了2万元开始研制离子色谱仪。“刚开始平流泵花了4000多元,阀门又是1000多元,资金还是非常紧缺。”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刘开禄不断改进填料,使装有YSA-2型高效薄层阴离子交换树脂填料的分离柱能分离分析七个阴离子,使其分析指标达到Dionex14的分析水平。研制国产离子色谱仪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刘开禄邀请赵云麒参加研制工作,赵云麒设计了可产品化的电导池,并且在二人的通力合作下,制成了完全国产化的ZIC-1型离子色谱仪离子色谱仪样机,共三台。1983年6月30日经过鉴定会专家组的评审,一直认为该仪器为国内首次研制成功,它所配备的YSP-2型阴离子色谱柱的柱效率、灵敏度、使用寿命等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同意小批量生产。  鉴定会主任:国家海洋局局长(前排左6)陈国珍教授  副主任:兰州大学(前排左5)丘陵教授、核工业六所总工程师(前排左4)沈言谆、北京环境监中心高级工程师(前排左8)陈禹芳  鉴定会委员:核工业北京化冶院副院长(前排左2)董灵英教授、核工业北京化冶院(二排左5)朱长恩教授、核工业北京化冶院(二排左7)殷晋尧教授、国防科工委 (前排右2)吕参谋、核工业北京化冶院科技局成果处处长(前排右3)肖兴寿教授、核工业部矿冶局科技处处长(前排左1)陈煋宇教授、核工业北京化冶院院长(前排右1)张镛  刘开禄(三排左1)、赵云麒(三排左6)、蒋仁依(二排左1)  1983年8月刘开禄和赵云麒去青岛崂山电子仪器实验所进行ZIC-1型离子色谱仪的生产试制,在与实验所的工程师周中柱、苏程远、庆永顺等人共同努力下,10月份生产出三台ZIC-1型离子色谱仪,并在当年投入市场,填补了国家空白。后来ZIC-1型离子色谱仪被国家环保局认定为酸雨检测规程的示范仪器,一下打开了环境保护分析仪器的市场,总共生产销售了近100台。  1985年6月随着苏程远被调入青岛晶体管厂,赵云麒和刘开禄又转移到青岛开始了ZIC-2型离子色谱仪研发,主要工作是研究基于刘开禄提出的双模式理论和适用于阳离子分析的“五极电导检测”电路。当时并不像现在一样模仿很盛行,而且即使想仿造戴安的仪器也不太可能。进口仪器买不起,就算有人买回来,也不可能拆开让人看。1986年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牟世芬研究员和刘开禄编著出版了《离子色谱》,书中指出研制离子色谱仪其中核心的问题之一就是要研制出性能好的电导检测器。苏程远和赵云麒根据书中关于四极电导检测器的原理方框图进行了五极电导检测器的研究。那个时候特别困难,晶体管厂生产的产品晶体管卖不出去。厂房边有一栋从前苏联人建的别墅,苏程远和赵云麒就在里面做实验,房子是挺好的,但伙食太差,饿了吃方便面,后来吃不起了就改吃挂面。整个实验过程中他们一直盯着噪声和基线漂移的变化,并不断地设法改进,累了就在椅子上睡觉,苏程远还为此白了不少头发。最后实验成功是在1986年2月8日农历三十的下午五点钟,基线走成了。二人兴奋了一个除夕夜晚。ZIC-2型和ZIC-1型的最大区别就是电导检测电路的不同,1型为二极电导检测器,2型为五极电导检测器,性能更优良。刘开禄及其团队对新型电导检测器进行了测试和运用研究,同时对袁斯鸣研发的YSC阳离子色谱分离柱进行分离实验,验证了双模式离子色谱理论,为ZIC-2型提供了技术支持。1987年12月22日,ZIC-2型离子色谱仪通过了同样高规格的专家鉴定并投产,青岛晶体管厂因此改名为“青岛科学仪器厂”(刘开禄老师想的名字),ZIC-2型离子色谱仪和分离柱后来成为该厂的支柱产品。  取代进口定制离子色谱仪为核潜艇保驾护航  核潜艇的动力来自核反应堆产生巨大的热量,把水变成高温高压的蒸汽,然后通过透平机转化为机械能,推动核潜艇前进。在高温高压的情况下,微量的酸就可腐蚀特种钢管道,造成砂眼裂纹,非常危险。所以要求纯化水中氯离子含量低于0.1ppm。氯离子检测原来用的是英国的电化学检测器,但只能检测0.5ppm,灵敏度达不到。092号核潜艇发生过一次重大的蒸汽泄露事故,经过仔细排查确定为水质变化造成不锈钢管腐蚀。为了换掉这根裂纹特种钢管,军方可以说是费尽周折才搞到了世界上最好的耐腐蚀钢。核潜艇的走气管道是厚壁钢,要检修先要打开数十厘米厚的钢甲板。焊工一个接着一个连续焊了几天几夜,终于把旧管换成了新管。一来二去,估计几亿元的维修费就花出去了。后来相关人员在刘开禄的技术指导下,设计提供了一台小型离子色谱仪,解决了核潜艇上水质监测问题。自九十年代始的其后二十年间已经生产数十台,主要检测氯离子、硫酸根、有机酸和其他阴离子。这其中的离子色谱柱和抑制器在二十年间都是由刘开禄提供。国防工业最能代表一个国家科技的最高水平。离子色谱仪从无到有,从有变多,老专家们倾注了毕生的心血。  后记:目前国产离子色谱仪的售价在10万以上,进口离子色谱仪的售价在40万~150万,国内市场总量是每年约3000台,国内厂商大约占有20%的市场份额,远远落后于国外厂商。而如果没有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支持,国产厂商的发展历程可能更加艰难。就技术方面而言,离子色谱柱是目前国产离子色谱技术最薄弱的环节,虽然早期核工业北京冶金化工研究院和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有少量生产,但后来没有进行持续的研发。离子色谱柱和各种填料在实验过程产生的粉尘污染和使用的挥发性化学试剂对身体危害非常大。2012年,刘开禄就是因为身体原因停止了研究工作。其夫人袁斯鸣从八十年代初就开始为全国离子色谱厂家和用户提供离子色谱柱和各种填料,一直到2008年也是因为身体原因才离开实验室。1986年苏程远和赵云麒研发成功的五级电导检测器一直延用到现在。专注应用开发的蒋仁依今年年初已去世。我们期待国产离子色谱仪的继任者能再续传奇。(编辑:王明)
  • 国产质谱突围后,如何筑牢护城河?(中)
    近两年质谱国产替代的浪潮刺激着大量玩家蜂拥而入,从质谱前处理分离萃取材料、设备一路蔓延到核心零部件、质谱仪器设备,都回响着产业转型的号角,前景一片大好。据仪器信息网统计,自2018年以来,以质谱仪器研发、试剂产品或基于质谱技术开发蛋白质组学及多组学辅助临床研究及诊断方法的初创企业就有数十家,也有一些更早布局质谱技术的企业乘势而为,踏上了国产质谱发展的快车道。从技术、产业以及历史的角度,我们该如何明晰这一次质谱产业浪潮的意义,又该如何把握前行的方向?为此,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国产质谱狂飙”系列对话节目,节目分为“创业篇”“突围篇”以及“国产替代篇”。在突围篇中我们对话了质谱赛道中“黑马企业”的企业家,分别是宁波华仪宁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闻路红博士 、安益谱(苏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小华博士 ,本文我们将“突围篇”中两位嘉宾就国产质谱的突围之道、护城河的构筑以及接下来企业的发展目标,如何借助资本等等内容进行整理摘录,以飨读者。如何筑牢护城河?仪器信息网:国产质谱这一细分领域的竞争越发激烈,也逐渐出现同质化竞争,公司如何保持自身优势?闻路红:面向未来,我想我们主要还是要从三个方面做好自己的工作:第一个方面是认认真真的做好自己的产品,因为做好一个产品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一个产品没有10年打磨,是不可能做出一款精品的,我们还会不断的创新改进完善,从能用到好用耐用,打造精品,这是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我觉得还是我们找准了市场以后,耕耘好自己的市场,做好比如说针对客户的方法开发和用户的服务,最终赢得用户的肯定和认可。在一个细分的应用市场里面,成为大家公认的一个知名品牌,我觉得这是第二个方面。第三个方面建好团队,公司的发展和竞争关键还在于人,我们会不断的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到华仪宁创,同时培养好大家给大家发挥的空间,打造一个有竞争力的一支队伍。(围绕产品、市场、人才打造优势)张小华:企业的生命力来自于产品本身,那么产品是最好的护城河。对于安益谱来说,我们其实也是走这样的一条路,我们一直在打磨产品,专注技术的积累,我相信对产品的理解和积累,就是我最好的护城河。我们非常重视产品上面的所有小细节、所有的点,不管是客户提出来的,还是我们自己去通过不断的验证发现的,我们始终在围绕这个产品在做打磨。第二个就是人才队伍,这个是一个良性的发展,我们需要有一个人才的梯度,当然跟公司的规模发展是有一定的关系,当公司还很小的时候,你是不可能去有意识的去培养一些人的。我们公司第一个员工到现在实际上是跟着公司一块成长过来,这样的员工培养出来了,我们让他去承担更多的这个业务,更多的责任,他能做得更好。我想这个应该是我们将后来会持续发力的两个点。仪器信息网:华仪宁创在公安行业的成功经验能否复用到别的行业?闻路红:这是完全可以的。其实我们很多的行业它都需要这种现场快速筛查,比如说像毒品侦查,还有像法医毒物,还有包括我们食品安全。国家一直鼓励我们说走到田间地头种养殖基地,包括一些大型的农贸批发市场,都希望有好的快检设备,那也是用户的需求。但过去可能是因为我们说这个产品它的性能指标首先还不满足,因为在这种复杂基质背景下,第二个是还拿不到现场,比如说我们这种皮实耐用性还拿不到现场。现在随着我们在2019年取得了突破,又在2020-2021两年多的时间在市场上经过检验认证,其实我们小型化的便携式直接电离质谱仪,其实在公安的食药环侦查,法医毒物以及食品安全的快检,都是一个很好的产品,也是能解决用户的一些实际问题和需求,所以这也是为我们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一个基础。仪器信息网:安益谱如何看待打造自主品牌和ODM业务的关系?张小华:我们现在所有的国内质谱企业加在一起,我们也仅仅可能占据国内市场的百分比还是个位数,“国产替代”这件事情如何才能成功,靠一家两家企业肯定是不能现实的,那么我们需要有更多的企业在里面发力,所以 ODM这件事情对于安益谱来说,需要做,不仅仅只是安益谱自己本身需要,它也是这个行业里面我们国产替代这个行当里面,我们需要有更多的声音,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所以ODM这件事情在我们当下现阶段来说,我觉得远远还不够,我们要更多的做的多多益善更好。然后真到开始出现“内卷”了,这个时候可能需要更多的打造自己的品牌,然后我们可能会减少这种ODM这种量。我们有可能会有遴选出一些很好的合作伙伴,他在某些行业里做得很好,这样我们就形成合力。因为这个市场我想应该还是足够大,只不过目前国产质谱的企业大家都太小了。”国产质谱【狂飙】——突围篇“的对话文字版将于近期陆续更新,敬请关注。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topic-418.html
  • 疲劳试验机专家沙龙暨灾变力学与工程防灾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合作实验室签约仪式
    8月17日,灾变力学与工程防灾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与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岛津”)合作实验室签约仪式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举行。本次疲劳试验机专家沙龙暨合作实验室签约仪式由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宠教授主持。实验室副主任王宠教授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部长胡家祥先生、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清远教授一同出席了合作实验室揭牌仪式。实验室主任王清远教授首先对各位专家、老师的莅临表示最诚挚和热烈的欢迎。四川大学和岛津的合作历史悠久,基础深厚。四川大学灾变力学与工程防灾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要涉及力学、结构工程、桥梁工程、水电工程、矿山工程及防灾减灾等学科领域。岛津与实验室一直保持着长久而优良的合作,目前配备有岛津的电子式万能材料试验机、显微维氏硬度计、电磁力式疲劳试验机、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超声波疲劳试验机和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等十几台仪器设备。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部长胡家祥先生在致辞中表示:岛津制作所作为一家成立于1875年的分析仪器制造商,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行业经验。以分析计测、医疗研究或临床医疗、产业机械为事业支柱,始终向时代的尖端技术挑战。近年来岛津在中国的事业得到了飞跃的发展,目前岛津中国拥有14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在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武汉、西安等均设有分析中心。此次合作,必将促进双方在科研设备、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灾害预防和控制的新方法、新技术。灾变力学与工程防灾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与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实验室签约仪式全员合影揭牌仪式后,来自行业内相关领域专家,就疲劳试验机主题进行了学术交流与分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副研究员段启强博士发表报告:金属材料及构件的疲劳断裂性能评价。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副研究员段启强博士发表报告四川大学实验室副主任何超发表报告:超长寿命疲劳问题及其实验研究。四川大学实验室副主任何超博士发表报告岛津试验机产品担当毕梦园发表报告:岛津试验机助力多种疲劳测试的探索。岛津试验机产品担当毕梦园女士发表报告期待在这个合作实验室里,大家能够激发出更多的创新火花,为解决灾害环境下重大基础设施的破坏力学、灾变规律、灾害预防与控制的理论及技术问题,揭示重大工程的灾变机理和损毁机制,发展防灾减灾科学和技术,全面提升我国的综合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专家参观实验室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火锅行业潜规则引发热议 废弃“老油”如何变身
    近日,使用“老油”制售川味火锅底料的消息,再次搅动了整个行业的池水,同时也将火锅业沉寂已久的“公开秘密”暴露在公众面前。   川味火锅,恐怕人人都吃过,那一锅红亮亮的底料端上来,看上去诱人,吃起来美味,感觉就是一个字“爽”!   四川火锅的魅力在于其麻辣鲜香,且“越煮越香”。然而,日前有媒体爆料,火锅“越煮越香”的原因之一在于使用了传统工艺“红油回收”,即对使用过的火锅油打捞残渣,经过沉淀、过滤、杀菌、消毒等处理,重新提炼后再用于火锅汤料中,这种油在火锅行业里被称为“老油”。   但即使被揭露出“老油”重复使用,一些痴迷川味火锅的消费者仍然觉得味道好才是“王道”。   四川外语学院的侯老师是地道的四川人,她说:“‘老油’才香啊!不然清汤寡水的,有什么吃头?”上海的朱小姐则表示:“我一般吃什么只要味道好,不太会想干净的问题,因为我吃得广泛,不会盯着一种东西吃,觉得危害有限。”   然而,被重复使用的“老油”危害真的有限么?   承诺杜绝“老油”非法回流   8月4日,成都地区173家火锅店公开向社会承诺:彻底拒绝火锅“老油”,加入“承诺使用一次性锅底”的火锅店行列。   有网友表示疑惑:四川火锅的传统工艺,锅底本来就是反复使用的,一次一次熬下去,锅底老油里面熬过了多少香料、熬过了多少禽肉果菜?这是由新料新鲜制作的一次性锅底能够比拟的吗?   对此,四川省饭店与餐饮娱乐行业协会会长何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首先要对‘老油’有一个明确的界定。《食品安全法》第28条规定,用回收食品作生产原料的食品是不合法的。我们宣布拒绝使用的‘老油’是指顾客食用过的、回收再利用的锅底油。宿油行动就是要保证淘汰的‘老油’告别餐桌,杜绝非法回流。”据不完全统计,四川将有超过5000家火锅企业加入到行动中来。   不用“老油”仍然美味   “弃用这种‘老油’不等于四川火锅就不美味了。我们现在用一次性锅底,并不是简单的一次性材料组成的。比如锅底炒料,有的也是按照传统工艺提前炒制,可能需要炒好几个小时,炒完搁置两天,从而更加美味。就像炖汤一样,可以大火迅速炖开,也可以文火炖7—8个小时。”何涛介绍说,“在某种温度下达到一定的时间,什么物质挥发出来,这都是需要专业厨师去作研发的,也会有所创新。”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表示:“油脂里浓缩了一些香味物质,加热一次,浓缩一些,就会让人感觉越煮越香。加热的时间越长,温度越高,产生的有害物质和致癌物就越多,它们均严重有害健康。”   何涛也表示,火锅底料不能在高温下重复使用,否则会有过氧化物产生。而协会也正在和大家商量,比如进行制造工艺的改良,汤质方面再做创新,丰富味型等。目前,对一次性锅底都没有认证,正在制定一次性锅底的标准,也会通过网上公示、舆论监督、消费者监督等方式,从技术、管理、道德层面进行监管,让公众对四川火锅有新的认识。   回收“老油”变废为宝   传承数百年的火锅“老油”即将离开餐桌,用过的“老油”到底会流向何处?   何涛表示,已与上市的生物能源企业进行合作,以1—2元/斤的价格上门回收“老油”。餐后废油回收将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建立从火锅店废油收集、运输、入库、加工、成品出厂的严格管理程序和清晰到每一批火锅店废油从出店到进厂再到出库的台账记录,做到全程可追溯。   “给‘老油’安个新家是确保推行一次性锅底的基础性保障工作,同时也是让餐废油脂经过先进的生物和油脂化工技术处理变废为宝,成为绿色环保的生物燃料和饲料工业用油,体现最大的再生资源产品价值。”何涛说。   四川金德意饲料油脂有限公司即是此次与多家火锅店合作回收“老油”的企业,该公司总经理叶彬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回收的‘老油’需经过脱水、脱杂、脱胶、脱色、脱酸、脱臭的六脱工艺,才能形成符合标准的饲料工业用油原料。脱水、脱杂是要将‘老油’中的水分和杂质去掉,而‘老油’中的胶质蛋白含量和游离脂肪酸含量较高,所以需要进行脱胶和脱酸,而脱色则是将颜色较深的‘老油’变为油脂本身的颜色。”   “整个过程都是物理精炼,没有添加化学物进行中和。回收的‘老油’里游离脂肪酸过多,有的不法企业会添加碱来中和,但这样也会产生皂角,就达不到食用级的标准。”叶彬说,“我们生产的饲料用油也要符合食用油的标准,我们叫‘动物的食品级’,比如酸价要小于2,过氧化值要小于5,水分要小于0.2 另外,重金属、黄曲霉毒素、二恶英含量等也都有相应标准。”   “养殖业所用的饲料也需要很多的蛋白质和能量,我国长期将食用油用于饲料,需要大量进口,现在将餐废用油经过物理精炼,用于饲料,也是一种节约,可以减缓与人争粮的矛盾。”叶彬介绍道。   除了做成饲料工业用油,“老油”还可以在六脱工艺之后,再经过“酯化”反应,将油脂转化成脂肪酸甲酯,从而“变身”为生物柴油。“这种生物柴油用途广泛,可以用于汽车、货车、农用机械,也可用于锅炉、发电厂等工业设施。并且,它与石化柴油的相溶性较好,可以混用,节约能源。”
  • 科研经费管理难倒白发老教授 未来是否真能“松绑”
    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性缺陷一直备受社会关注。趋于严格有助于防止学术腐败,但过犹不及。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从经费比重、开支范围、科目设置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松绑+激励”的措施,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4万亿元,再创新高,同时科技成果转化却不尽如人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科研人员认为,若用行政办法来管理横向课题(相对于“纵向课题”即国家项目,横向课题通常指一般法人自然人的委托项目)的科研经费,就会产生诸多不适应科研工作要求的条条框框,或将成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障碍”。  然而,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改革必然牵涉到科研人员和所在单位的利益关系。受访科研人员认为,要想立即消除这些障碍,眼下仍困难重重。  不要用行政经费思维管理科研经费  今年1月8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提出,“要加快改革科研项目管理机制,砍掉繁文缛节,让科技人员把更多精力用到研究上”。今年,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提“砍掉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缛节”,而“十三五”规划也提到要“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此后的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透露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研发支出已达1.3万亿元,占全球研发支出总额的20%,位列全球第二,但世界级投入所带来的科技成果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在受访科研人员看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缩短“差距”,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性缺陷一直备受社会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俞金尧认为,经费及其管理的现状已经把科学家都逼成了会计。  此前,科研经费管理曾多次被曝在使用方面出现违纪违法,以及国有权益损失的问题。不仅存在浪费、挪用,还有科研人员用虚假发票、虚列开支等不法手段套取或转移科研经费,而科研人员变相套取科研经费变成工薪的例子也不时会发生。  俞金尧认为,科研经费管理趋于严格,总体上看是好的转变,有助于防止学术腐败。但是,“管理过于死板,用管理行政经费的办法管理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不适应科研工作的实际,财务人员的过细盘问,对学者的人格不尊重。”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曾任中央第十巡视组组长的令狐安曾就此类报销问题表示,如果属于“办法规定及制度不合理造成的‘逼良为娼’的现象”,原则上应不予追究。  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叶克林则认为,虽然一再强调企业是创新主体,但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和富矿仍在高校院所。但这些机构的科研成果大多注重学术价值和“科学前沿”,而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尚需时日。  “然而,企业和市场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遇到很多科技难题,一旦科研人员不愿意接手研究,难道不是在削弱自身的创新能力吗?”他说。  “不少科研人员已放弃申报科研课题,也不主动接下研究任务”,在全国两会等场合,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的贾康曾多次公开批评目前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他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也作了上述表示。  自己加钱升舱也不行  贾康长期担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也是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的首任院长。  包括贾康在内的多名受访科研人员表示,眼下的科研经费无论是“退还”,还是“报销”,都涉及如何认知科研工作的“特定规律”。  贾康曾讲述一个老教授的故事,作为国内某个学科的著名带头人,已满头白发的老教授不能乘坐飞机的公务舱,经济舱成为唯一选择。  “这位老教授申请自己加钱,或者使用自己的航空里程积分升舱,而管理部门回应说机票是走政府采购程序的,无法办理这种调改,老教授的要求统统遭拒。”他补充说。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告诉记者另外一个故事:对数年间已报销完毕的科研经费开始重新审查,并衡量“超标”的部分,要求退还款项,并不许再作他用。  他说,还有规定,所有报销的单据要成为“证据链”,往返和住宿都要一一衔接齐全,却忽略了科研活动在路线上既有可能重叠,也有可能交叉,而绝非单向线性的规律和事实。  “相比自然科学领域,社科还算好的,因为一般课题总体金额百来万。前者的金额在数千万元上下都很正常,往往退起来压力也大得多。”这位学者表示。  由于上述这些情况也大量发生于横向课题研究领域,该学者对此认为,没有必要如此刻板。  刁难:被要求和省长签合同  在科研工作者与科研经费的关系上,叶克林认为,科研经费主要是科研人员通过竞争申报各类研究项目或课题获取的,如果科研经费管理特别是费用报销附带许多难题,科研人员就会渐生抵触心理,继而放弃申报研究项目或课题。  叶克林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自上世纪80年代跟随费孝通先生进行江苏小城镇研究和城乡关系研究以来,一直没有离开过科研一线。  就其35年的科研生涯而言,叶克林在江苏省、中央级的高校院所从事过研究,还曾到国外高校访学。他自嘲在应对科研经费管理上“经验老到”,但遭遇有关“奇葩”要求时,仍无所适从。  叶克林回忆,2013年,在时任江苏省省长李学勇的指示下,省政府设立了6个苏北全面小康建设重要课题,他与江苏省发改委(苏北办)有关负责人联合主持了其中第一项综合性课题《推进“四化”联动 加快苏北发展》。在完成课题之后,相关政府部门出具了《江苏省政府重点课题研究结项证明》并拟拨款,但财务部门表示:要有一份研究课题合同。  “虽然持有省政府正式下达的专门文件编号的‘专题会议纪要’”,但院财务部门非要我去找省长李学勇签份合同。”叶克林说,问题在于,省政府交办的重点课题,又不是省长个人出资,我怎么能和省长个人签合同呢?于是,折腾数月,他最终放弃了这笔款项入账。  2006~2007年,叶克林曾在韩国有关大学担任特聘教授,并与韩国一些高校院所专家学者达成长期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回国后,韩方有关教授携带韩国国家研究基金项目,来华在他的指导下进行国际合作研究,并发表了反响较好的科研成果。其间,因中方科研经费管理要求与国际学界科研经费使用惯例相抵触,双方也发生了一些龃龉。由于担心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匪夷所思”,并因此损害自己的国际学术信誉和信用,他婉言谢绝了后续韩方其他专家学者来华进行国际合作研究的要求。  1997年访学美国返回后,叶克林先后竞争申报获批了国家社科基金和江苏省社科基金2个项目,最后自行出资垫付了一部分费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科研人员在经费报销问题上遭遇的“刁难”大致为3种:搭便车、勒索和训斥。  第一种是所在单位管理部门的个别人员将自己的发票塞入科研经费的项目中,比如飞机票。更严重的情况是,少数管理人员凭借掌控科研管理和财务核销大权,主动刁难,并有“卡拿吃要”的嫌疑。  “如果我们派课题组年轻的研究生前往报销,90%的概率会遭到财务人员的斥责,这个不符合要求,那里发生错误,为此跑来跑去,反复修改。”叶克林说。  贾康也提到,此前,我国“事业单位”定位的高校、研究机构中,单位管理方对于横向课题经费实行了繁文缛节式的管理与核查、追溯。  于是,一些科研人员要么出于自身尊严,要么宁可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不再主动申请任何课题。  上海市社科院研究员刘长秋说,多数功成名就的专家可以不再申请,但是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是绕不过去的。  横向课题能否去行政化?  如果以“课题视角”来审视研究机构的课题及其经费来源,即产生了“纵向”和“横向”的区别。叶克林指出,两者的区分不是一个科学定义,属于科研人员约定俗成的说法。  叶克林说,对于“纵向课题”,其经费的使用、报销、预算及其流程都有明文规定,非常严格 而“横向课题”相当于“委托合同”,比如企业、社团组织委托社科院、农科院作相应的研究,多产生于“现实需要”。  多名受访专家指出,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高低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直接相关,科技成果要想快速转化,多集中在“横向课题”领域。  然而,2014年我国公开的授权发明专利中,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件数仅占31.7%。  在受访专家看来,这一科技和产业“脱节”的事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横向课题”在经费管理上仍采用行政化手段,即与“纵向课题”类似,由此捆绑了快速、灵活、多样的反应手段,也就无法立即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反而损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在中央提出解决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后,关于“横向课题去行政化”的呼声在学界日渐高涨。  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包括贾康在内的多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横向课题经费管理去行政化”的提案。  贾康就在提案中称,高校、科研事业单位或社团组织财务上代管(承包性质的)横向课题经费,其使用规则应是以相关法律和发包方设立、承包方接受的具体规定为依据,代管单位机构越俎代庖设立和施加上述的限制,难以符合法治要求。  适度放权避免“管得过死”  受访专家认为,要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障碍,必须以利益分配为导向,充分调动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而非“一统就死、一放就乱”。  但专家还指出,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将触动科研人员与所在机构的利益而困难重重。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科研人员指出,科研经费在管理和流程中一般由科研人员所在单位代为管理,而这笔经费在花光之前,事实上存入银行,由此产生了利息。  他说,通常情况下,单位都会对科研经费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纵向课题”一般是5%,而“横向课题”也收取类似的管理费,而且至少5%。  该科研人员指出,财务部门收取了利息和管理费,但科研人员并不清楚这两笔费用的去向。  “在不涉及挪用公款的前提下,假如这笔钱使用的速度越慢,谁收益最大?”该科研人员感到很困惑,对科研人员的课题费用的报销作出种种所谓的限制,事实上拉长了费用的使用周期。”  无论是“头等舱”还是“查老账”,甚至财务人员的“起劲”,其逻辑在于,如果科研人员用钱方便、出差方便,规格较高,花钱速度自然就快。此消彼长,单位的收益会降低。  他回忆说,单位的财务人员曾这样直言不讳地告诉他,“科研经费属于单位‘预算外收入’,这就叫作‘数马分肥’。”  在我国多数高校中,学院一级并没有财务权,单列的计划财务统一设在校方,因此高校里的科研人员对此毫无办法。  该科研人员称,利益问题可以解释为何在经费管理体制上频频出现怪事。不过,也有科研人员看到了好转的信号。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前,贾康曾在电话中应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要求,作了一次长谈交流。贾康解释了如何理解横向课题与纵向课题应有的不同管理方式,从而在经费设计上加以优化。  “我们希望今后会出现来自政府部门的指导文件等权威依据,以解决目前在经费管理上的弊端。”贾康认为,对于改革的方向和内容,不仅是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制度框架和思路需要改善,具体实施细则也要具备合理的可行性。  近日下发的《意见》,对科研经费“管得过死”作出了调整:如简化预算编制科目,下放调剂权限,对一些科目合并“同类项”。  一般情况下,科研项目资金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一般包括设备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等10类左右的支出科目 间接费用主要用于项目承担单位的成本耗费和对科研人员的绩效激励。  《意见》指出,在项目总预算不变的情况下,将直接费用中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合并为一个科目。  在“科研项目预算”上,《意见》下放了相应的调剂权,在项目总预算不变的情况下,直接费用中的多数科目预算都可以由项目承担单位自主调剂。  对于“劳务费开支范围和标准”,《意见》明确重申劳务费不设比例限制,而且下放差旅会议管理权限,给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大的自主权。  加强经费的科学管理  诸多学者认为,一项科研经费管理的合理制度,在于既能激发科研人员的热情,也能对其使用作出科学规划和约束。为此,中央及地方政府部门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都对科研资金管理提出要求,并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日益科学化、人性化。  “如2015年12月,科技部、财政部印发了《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监督工作暂行规定》,中央出台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都对科研资金管理提出要求。”贾康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正式颁布实施,也提到“改革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这些制度对科研费用的规范使用提出了要求,任何使用假发票来套取科研经费到私人口袋的行为都是不被允许的,甚至涉嫌犯罪。”叶克林说。  此外,高校和科研院所所集中的区域也加大了对具体单位使用科研经费的管理力度,如规范审计程序和行为,以及进一步简化程序,为科研人员提供专业的审计服务等。
  • 福斯应用 | 40秒快检牛奶中的A2β -酪蛋白
    牛奶中蛋白质主要有乳清蛋白和酪蛋白两大类。酪蛋白中又分β-酪蛋白、keppa-酪蛋白和alpha-酪蛋白,其中β-酪蛋白约占蛋白总量的30%,是氨基酸的重要来源,同时在体内传递重要的矿物质(如钙、磷等),促进其消化吸收。A2β-酪蛋白是现代奶牛β-酪蛋白的天然原型。最初,所有家养的牛生产的牛奶中只含有A2β-酪蛋白,后来因自然基因突变,出现了A1蛋白的变体。研究表明,A2β-酪蛋白与母乳中的β-酪蛋白更接近,更有利于促进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福斯MilkoScan™ FT3快速检测牛奶中A2β-酪蛋白A2β-酪蛋白的常规测定方法比较繁琐、耗时长、单样成本高。现在,MilkoScan™ FT3乳品分析仪通过建立A2β-酪蛋白的定标模块,可以直接检测A2β-酪蛋白。快速了解MilkoScan™ FT3FTIR技术40秒快检,结果准确可靠应用A2β-酪蛋白定标模块无需样品制备,直接上机检测掺假筛查MilkoScan™ FT3检测巴氏杀菌奶中的A2β-酪蛋白,定标样品和验证样品分布如下:FT1检测巴氏杀菌奶中的A2β-酪蛋白,定标样品和验证样品分布如下:
  • 王老的高瞻远瞩和安光所的建设与发展
    王老的高瞻远瞩和安光所的建设与发展刘文清 中国科学院安徽研究光学精密机械所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建所近 40 年,作为国内外知名的光学专家、原学部光学部主任和老一辈战略科学家王大珩院士对安光所的建设和发展一直给予了精心指导、有效帮助和大力支持。科研人员说,安光所的建设,事事浸透着王老的心血;安光所的发展,步步凝聚着王老的智慧。积极倡导、鼎立支持大气光学研究上世纪60 年代,王老洞察国际上科技发展的大趋势,率先提出发展现代大气光学的倡议,多次强调大气光学对建设各类光学工程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文革期间,他积极奔走,推动了中科院将分散在各地的从事 这一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集中到安徽光机所,成立了大气光学研究室,为大气光学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王老参加“国家 863 计划大气光学重点实验室”成立大会80 年代,王老根据国内外军事工程发展的新动向,高技术战争对大气及环境的依赖,进一步强调大气、目标和背景光学特性的研究。他在安光所召开的“目标与大气传输光学特性的研讨会”上再次强调了大气光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研究目标和方向,促成了“目标与传输特性”专业组的建立,又一次促进了安光所大气光学研究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并使后来的研究内容更接近于工程和应用需求,特别是国防上的需求。1995 年安光所获准成立“国家 863 计划大气光学重点实验室”,他格外高兴,亲笔题词:努力从事激光大气传输及自适应光学等研究,为发展高技术做出贡献。 1996 年 11 月,中科院对“紫外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平流层臭氧测量”成果进行鉴定,他亲任鉴定委员会主任,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在扩展对流层臭氧廓线探测方面进行新的开拓,争取参加国际臭氧层探测网,交换观测资料,为我国大气光学参数测量、激光环境探测、臭氧层变化及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做出更大贡献。王老为安光所题词98 年知识创新工程启动,王老及时指出,大气光学这一方向不但必须坚持,还要加强力量,要在创新和发展上下功夫。正是王老的及时有力地指导,安光所将大气光学研究列为创新工程的重点工作,确定了激光大气传输及其校正的关键物理和技术问题以及目标探测识别中的大气光学问题为主要研究方向,进一步扩充了研究内容。后来建立了大气光学重点实验室,为开展更高层次的研究准备了条件。经过不懈地努力,科研人员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发表了几十篇论文,在重大应用上实现了突破。相继研制成功激光大气传输湍流效应测量系统、 探测平流层臭氧和气溶胶紫外差分吸收激光雷达系统、研究大气相位补偿的大气相干长度测量仪和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吸收光谱实验系统等一批设备。并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与一些著名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一定要做到在国家碰到环境问题时就想到安光所1996 年路院长在视察安光所时,对安光所要把所的光学学科优势和技术积累调整到环境方向,发展环境光学新学科的构想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1998 年,中科院要求各研究所从学科发展和国家需求的高度重新整合资源,准确定位。所领导在对国内外大量学术调研和征求科研人员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所的定位:大力发展以激光大气传输为重点的大气光学、以环境监测技术为重点的环境光学、和以可调谐、全固化激光器(包括晶体)为重点的激光技术。王老听了所领导的汇报后,十分兴奋,充分肯定。他提出了“三个特别重视”:要特别重视国家在环境保护、军事光学工程等方面的战略需求,特别重视学科的前沿性,特别重视发挥自己的特点。王老还语重心长地说,一定要做到在国家碰到环境问题时就想到安光所,这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和激励。98 年底, 科学院批准了我所战略定位。王老视察环境光学中心工作所里以这次定位为契机,开始调整学科方向和组织结构,并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组建了环境监测 技术研究室。紧随着院知识创新工程二期在合肥科学岛的全面展开, 环境光学与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建立了国家环境光学监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光学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环境光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开展了激光光谱技术、差分光学吸收光谱学、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光谱学等高分辩光谱分析方法方面的创新研究。王老十分重视科学仪器的研制,特别关心我国仪器仪表事业的发展,多次倡导发展我国自主研制的科学仪器产业。遵照王老倡导,环境光学技术在水体、大气环境和污染源监测创新研究过程中,发展了有若干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优先物高灵敏、低剂量检测方法以及重要污染指标常规在线监测技术,并联合社会资源,强化创新成果的工程化、产品化,生产出了可替代进口的高档常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在国家城 市空气质量监测预警网、污染源监测预报以及汽车尾气在线监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实际应用。其中,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技术系统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地开展了综合科学实验和系统示范,为深入探讨区域大气污染防护和治理提供了新的监测技术和手段。这些成果被充分运用到“北京及周边地区奥运大气环境监测和预警联合行动”项目中,为 2008 年的北京奥运会与残奥会,做出了独特的贡献。王老“在国家碰到环境问题时就想到安光所”的嘱咐变成了现实。王大珩院士参加光学学会年会、并视察环境光学学科发展一定要重视数据积累,抓好遥感基础性工作80 年代初,王老极力赞同和支持组建遥感研究室,他多次亲临研究室,主持有关会 议,肯定成绩,指出方向,提出建议。他特别强调:要以定量化为核心设置课题并要强化基础光谱研究。他表示:希望每次来,都能见到新的发展。从那时开始,遥感研究室就以地物波谱特性、大气辐射校正和测量数据、测量仪器的标准化为主要研究内容, 以定量遥感为最终方向。所里将遥感研究列入知识创新工程支持的内容,确定了学科方向:遥感辐射定标与信息表征技术研究。并决定重点发展系列遥感卫星传感器高精度定标,传感器在轨性能检验和评价, 多种遥感信息表征和应用以及开拓新兴遥感信息获取技术。王老每次到所,都要到实验室察看,看到进展总是给以鼓励。他多次提醒科研人员:“一定要重视数据的积累,并注意数据的可靠性,不要仅发一两篇文章了事。” 现在遥感定量化研究已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特色的优势工作。关心年轻科技人才成长王老十分重视科研队伍的建设,时刻惦记着年轻一代的成长。他常说,青年是科学的未来,是祖国的未来,要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可采取一些特殊措施让他们成长得快一点。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后,他针对科研队伍青黄不接的状况,积极奔走,推动科学院有关部门,组织全国相关领域的老一辈专家来安光所进行评审,解决了一批中年同志的研究员和副研究员职称,鼓励他们放手大胆工作,可以说安光所的学术带头人的成长无不凝聚了王老的指导和帮助。在安光所建设发展中,王老还亲自兼任科学院开放实验室主任,具体指导推动研究所的学术发展。全国开始招收博士生时,由于安光所遥感室尚无正研究员。他欣然同意以他的名义招博士研究生,并极力推荐一名副研究员为导师来带学生。现今当年招的研究生已成长起来,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一些人已活跃在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或成为安光所的领导岗位和创新团队骨干,他们正用勤奋、拼搏和创新精神开拓着安光所的未来。王老参加王大珩奖学金优秀论文报告会
  • 科学家借助病毒研究新的抗衰老途径
    科学家借助病毒研究新的抗衰老途径什么灵丹妙药能永葆颜面青春?最近科学家首次借助病毒的指点,筛选出了对抗皮肤细胞疲劳和损害的物质,并试图将它应用于护肤品。世界最大的护肤品原液生产商之一美丽加芬公司17日发布消息,将与日本最大的医学护肤品研究机构综医研株式会社合作研究这一新的抗衰老途径。科研人员实验了23种之前被认为有抗疲劳效果的物质,发现抗细胞疲劳效果最显着的物质是咪唑二肽(imidapeptide),研究认为,其机理是抑制氧化作用的后续反应。这项研究依托大坂市立大学医学部进行,论文发表在最近的《日本药理学与治疗》杂志。这项突破的基础,是通过检测一种皮肤和黏膜上常见的病毒,来定量化细胞的疲劳程度。这一灵感源于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十几年前一次实验,当时实验人员请一群大学生连骑4个小时自行车,再测试他们口唇黏膜上的病毒数量,发现数量激增。“这个实验很有意思,我们还注意到,人在劳累时口唇更容易生疱疹。”综医研社长小池真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研究人员倾向于认为,这些正常时候跟人体细胞和平共处的病毒,对其寄主的健康状况很敏感,“一种解释是,病毒在‘意识’到细胞即将死亡时,会迅速繁殖,造成炎症,以争取传播到下一个寄主”。尽管无法说明其中机理,但用病毒来指征细胞疲劳的科研成果,被转化到综医研病毒医科学研究所,用于各种抗疲劳成分的检测。此次验证其抗皮肤细胞衰老作用前,咪唑二肽已经被应用于日本的运动保健药品中,一些运动员会服用。美丽加芬公司总经理张文源说,这种物质一般从鸟的胸肌中提取,在金枪鱼的尾部和人的大脑中浓度也很高,有趣的是,这些器官都需要“持续做功”,维持长期氧化过程。“咖啡因只是让神经系统认为身体不疲劳,但咪唑二肽可以在细胞层面消除氧化过程带来的有害刺激。如果能够用于人类皮肤,将是激动人心的突破。”张文源说。此前,美丽加芬的研究人员利用脂质微粒包裹技术,第一次将“自由基捕手”α-硫辛酸复配成稳定的弱酸性细腻乳液,进入皮肤缓释,α-硫辛酸可消除皮肤中的自由基,并还原肌肤内的VC、VE、辅酶Q10的抗氧功能,但曾因性质极不稳定无法应用于护肤品。张文源说:“我们喜欢做一些比较新奇特的东西,以取得科学护肤的突破。”用病毒来指征细胞疲劳的方法,还用在常见的护肤成分“胎盘素”对皮肤细胞作用的机理研究中,目的是找到精准作用的成分。张文源说,改进后的胎盘素原液产品会在明年上市。
  • 中机试验研制的这台大吨位脉冲疲劳试验装备可节能70%
    近日,由中机试验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机试验”)研制的7500kN节能式脉冲疲劳试验装备成功应用于钢索结构的力学试验与疲劳寿命测试。该设备采用中机试验专有的知识产权节能技术,可节省能耗和试验成本70%以上。该设备采用静态试验模式、节能动态模式及普通动态模式等试验模式,进行了多种试验,完成了国产首条中海油海上用永久系泊钢缆、花江峡谷大桥主缆索股及北盘江大桥斜拉索等国内多个国家重点项目用产品的力学性能测试。疲劳试验是检测材料或构件在拉伸、压缩或拉压交变负荷作用下的物理性能的重要途径,一般该类试验周期较长,所需设备比较复杂。疲劳试验机的不断演进和创新,为材料和产品的疲劳性能研究提供了更强大的工具和技术支持。此次中机试验研发的7500kN节能式脉冲疲劳试验设备能够提供钢丝绳及索具轴向应力、频率参数,测试输出应力与寿命相关数据,从而对钢丝绳及索具的寿命予以评估。该设备具有均值750吨幅值250吨的动态疲劳试验、1000吨的静态试验、1000吨的蠕变试验等功能,采用卧式落地结构,试样装卸方便,整机动态稳定性好,安全可靠。相较于常规的疲劳试验设备,载荷达到7500kN,要实现动态加载,需要非常大的油源,且由于疲劳试验时间长,所需能耗高,试验成本也会相应大幅提高。而此款设备采用专有的知识产权节能技术,打破了传统电液伺服供油模式,解决了能源消耗较大的难题,并大大提高了试验频率,缩短了试验周期,使试验能耗和试验成本均能节省70%以上。同时,在研制过程中,中机试验研发团队还攻克了电液伺服与比例伺服相复合应用的技术难题,在国内该领域中首创串联动态加载技术、双联耦合加载节能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防卡死装置、高能量缓冲装置等安全系统等,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进一步解决了该类设备原有的低频率高耗能问题,实现了产品多模式、多试验类型工况,加载效率提升3倍以上,并保障了设备稳定运行,高效能实现大吨位工况模拟测试。该设备的成功研制为大吨位疲劳测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打破了国外对此种节能式设备技术的垄断,使工程基础建设中材料及构件检测的质效都得到了跨越式提升。
  • 抢救老科学家学术资料专项研究中心成立
    &ldquo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rdquo 是国务院责成中国科协牵头,联合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等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的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进行&ldquo 抢救性&rdquo 采集整理的工程。日前,为这一工程服务的&ldquo 中国科学家资料整理与研究中心&rdquo 正式在京成立。   该中心由中国科协调宣部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合作建设,将有计划地分批对采集工程的成果进行研究性整理,一方面对资料的学术价值、展览展示价值、可开放程度等作出评估,为采集工程资料库逐步开放使用提供专业依据。同时,依托采集工程所积累的大量资料,加强学术研究,有针对性地部署关于中国现代科学家群体研究的专题。   据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调宣部部长王春法介绍,中心还将深入开展科学家资料采集方法、研究方法的研究,在稳定、扎实地保证采集工程继续推进的基础上,为采集工程提供理论支持。他表示,除了目前已有的团队开展以科学家为核心的学术研究之外,还欢迎科学史、科技政策、社会学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充分利用采集工程资料,开展学术研究,丰富关于中国现代科学史、科学家的各类研究成果。   &ldquo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rdquo 自2010年启动以来,已采集到247位老科学家丰富宝贵的个人资料。蒋锡夔、谢学锦、申泮文等院士将收藏数十年的珍贵手稿、书信、照片、证书等实物资料捐献出来。截至今年3月,入藏资料原件2万余件,数字化资料8万多件,音视频资料3万多小时。
  • 全球衰老检测需求旺盛,如何推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不管过去还是现在,长生不老、永葆青春总是人类的梦想,科学家也一直在探讨影响人类寿命的各种因素。  在“衰老可干预”观念日益被认可的今天,实践抗衰的需求正在变得迫切,如此也推动了量化衰老检测产业的高速发展,国内外更是出现了诸多公司专注于衰老检测,甚至为客户“定制”个性化的抗衰建议。  根据Zion Market Research数据显示,全球抗衰老市场规模已从2015年的1395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的223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7.8%。中国抗衰老市场2021年整体达到108.9亿美元,折合722亿人民币,实现12.15%高增长,连续3年稳定增长,中国市场明显高于全球市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者对抗衰理念的不断升级,抗衰老的需求日益增加。  然而,与庞大的市场需求形成对应的是,国内对于衰老程度的量化检测手段较为缺乏,国内抗衰老程度检测行业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尚未建立起行业标准。  也是基于此,推动量化衰老检测标准的建立成为当下急需推动的方向。  打造量化衰老检测行业风向标  近30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居民疾病谱也随之发生了重大转变,从新生儿疾病、急性感染病、传染性疾病转变为心血管系统疾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病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等,而衰老几乎是诸多慢性疾病最大的危险因素之一。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通常通过“时序年龄”(当前年份-出生日期年份)来衡量衰老程度,但此种方法并不能准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衰老状态,这也侧面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会未老先衰,有的人却鹤发童颜。在此情况下,早日发现可靠且敏感的衰老标志物较为关键,有助于衰老程度的评估预警及衰老干预效果的评价。  为了准确评估衰老标志物及检测方法,有研究人员提出了包括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CCR)、最大颈动脉内径、脉压(Pulse Pressure,PP)、端粒长度(Telomere)、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e)、DNA甲基化位点等多种衰老标志物。综合目前所报道的文献以及老年医学长期研究的共识,端粒长度被公认为是重要的评判标准,因为它更能准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衰老程度。此外,经过健康干预(比如饮食、膳食补充剂、运动、冥想等)后,更需要依靠精准的衰老标志物检测技术来对上述抗衰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  然而,检测衰老作为抗衰的前提,在国内却因市场教育不足、成本难以控制等原因迟迟无法发展。这也要求行业树立引领企业,带动行业企业在选择测衰技术、提升研发能力和维护检测更新等多个方面实现良性发展。  在此方面,美因基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因基因”)的影响力不容忽视。美因基因于2022年6月22日成功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也正是在IPO上市的同一年,美因基因推出了量化衰老的检测——端粒长度基因检测,而经过一年多以来的市场验证,取得了较为亮眼的业绩表现,据了解,截至2023年6月底已实现量化衰老检测服务人数近2万。  美因基因推出的端粒长度基因检测不仅为个体提供了衰老监控的科学手段,还以独特的套餐策略赋予了产品差异化竞争力,引领市场新风潮。作为特色项目,端粒长度基因检测以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准确的测量结果,填补了健康管理领域衰老监控的市场空白。  通过对端粒长度的检测,个体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身衰老状况,为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也可根据自身情况结合高压氧舱疗法、冥想等经科学验证的干预手段,达到调整端粒长度的效果。  端粒长度基因检测前景可观  除了作为量化衰老的检测手段,端粒长度也能预示着一些健康问题,比如心脏病、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慢性疾病。  根据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一项研究发现:五年内端粒缩短的心脏病患者比端粒保持稳定的心脏病患者有更高的死亡率。该研究团队花了5年时间追踪了608名稳定心血管病患者的健康状况,他们研究了心脏病死亡与端粒长度变化间的关系。  研究人员分别在研究开始时和五年后测量了患者们的端粒长度,从而评估5年内端粒长度的变化能否预测患者的生存状态。在随访期间(4.2±1.4年),有149例患者死亡,整体而言,患者死亡率与端粒长度呈负相关,端粒越短患者死亡率越高(46%VS12%)。这意味着相比于端粒缩短或不变者,心脏病患者的端粒如果延长预示着更低的死亡率,有关数据显示端粒延长的心脏病患者未来四年死亡的风险降低了56%。  实际上,也正是在这一检测手段的推动之下,做好提前健康管理也成为了美因基因瞄准的重点市场布局方向。  作为一家基因检测平台公司,美因基因拥有全覆盖的基因检测价值链,致力于为不同人群提供量身定制的基因检测解决方案。基于核心技术平台和完善的医学检验实验流程质控体系,美因基因深耕于消费级基因检测和肿瘤早筛等领域,为广大受检者提供了较为准确和可靠的健康风险评估,助力人们在预防疾病方面做出明智的决策。  为满足各类人群的多种需求,美因基因的产品覆盖了大众普及型、中端实惠型和尊贵定制型等多种需求。在大众普及型产品方面,美因基因帮助受检者从遗传角度了解自身特质、健康风险等指标,从而根据检测结果为受检者提供相应的健康管理指导。例如,肿瘤全筛基因检测套餐,覆盖男性15种和女性18种恶性肿瘤,帮助受检者了解自身肿瘤风险,提前做好预防和专项体检的准备。  在中端实惠型产品方面,美因基因专注于肿瘤早筛检测和BRCA1/2基因检测。通过检测血液或粪便中异常甲基化DNA,从而提示受检者当前患癌的可能性,并建议早发现、早诊治。此外,BRCA1/2基因检测可以帮助受检者了解自身患遗传性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为定期检查和预防提供重要参考。  为了支持其产品的高质量和可靠性,美因基因依托二代测序(NGS)平台、荧光定量PCR平台、基因芯片平台和基因分型平台等核心技术平台。此外,美因基因还与北京医院、天坛医院、宣武医院、中国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等多家公立医院开展合作,以进一步推动预防医学的发展,更好地造福于患者。  基因检测助力“健康中国2030”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中国基因检测市场规模于2020年达到人民币151亿元,2016年至202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0.3%,预计到2030年增至1536亿元,2025年至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5.8%。  较2020年翻了九倍多,可以说是爆炸式的增长,另外这种趋势也体现在消费级基因检测上,从2020年的人民币4.72亿元增加至2030年的180亿元,其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另外,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中国消费级基因检测的渗透率仅为0.8%,远低于美国的8.8%,可挖掘的市场巨大。  这对于美因基因来说,是较为有利的形势。作为专注于消费级基因检测及癌症筛查服务的中国领先的基因检测平台公司,截至2022年12月31日,美因基因与中国超340个城市的近1700家医疗保健机构合作。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按进行的检测数量计算,美因基因2020年在中国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的市场份额超过60%;按产生的收入计算,市场份额为34.2%,在中国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排名第一,在未来的市场发展中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美因基因以其先进的基因检测技术和普惠的基因检测服务,为用户提供了便捷、准确、个性化的基因信息解读和健康管理方案。通过检测人体基因组中的风险因素,美因基因帮助用户了解自身的遗传特点和潜在疾病风险,为个体化的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持。  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战略目标相契合,美因基因致力于解锁基因奥秘,提供先进的基因检测技术和普惠的基因检测服务,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随着中国消费者对基因检测认知的不断提高和市场渗透率的增加,美因基因也有望在健康中国的大形势下,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 福斯推出测试奶酪中脂肪和水分含量新品DairyScan
    近日,FOSS(福斯)宣布推出新产品DairyScanTM,DairyScanTM是一款测试奶酪中脂肪和水分含量的新分析仪器。这款体积小、操作方便、易于使用的分析仪器是特别为生产能力少于7000吨/年的小型奶酪制造商提供的。  DairyScan的一次测试只需要45秒,让繁忙的生产者能够在影响产量和产品质量之前,及时发现不合格产品。测试过程中不需要化学物质或一次性用品,而且,对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熟练程度不作要求。用户只是把样品放入、按开始按钮即可。  易于安装和运行  DairyScan提供能够快速安装和启动的、现成的校准模型,这与已经被广泛使用的、更复杂的分析仪FoodScan是一样的,FoodScan主要使用者是世界各地乳制品生产商。该强大稳定的校准模型是基于一个巨大的、超过40000个样本的数据库,适用于各种各样的样品,即使时间不断前进也能确保得到稳定的、高性能的分析结果。  新品适用于液态奶和奶酪样品  DairyScan和另一个小型、易于使用的仪器MilkoScanTM Mars完美配合,可以快速测试液态奶中的乳脂、蛋白质和其他参数。MilkoScanTM Mars适用于牛奶还没有被用于奶酪生产时的检测,而DairyScan适用于奶酪的生产过程和成品检测。  两款仪器使用的都是红外技术,但是是以不同的形式,针对不同的样本类型给出 最佳的测试。FOSS的乳制品市场经理Dorthe Bisgaard Oldrup说:“我们这次推出的是两个简便的、用户负担得起的仪器,而不是一个多功能解决方案,因为它们是针对用户的工作所提供的最好的技术——通过更好的质量和更严格的控制,获得更高精度、更高利润。”编译:刘丰秋
  • 美国半导体行业2030年或将面临严重劳动力短缺
    据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网站25日消息,该协会与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合作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半导体行业到2030年将面临严重的劳动力短缺。 图片来源: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网站截图报告指出,美国面临技术人员、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严重短缺,预计到2030年,半导体行业将短缺6.7万名此类人员,而整个美国经济将缺口140万名此类人员。该研究预计,到2030年,美国半导体行业工作岗位将从34.5万个增至46万个。同时,这项研究报告指出,若不采取行动,其中6.7万个该行业工作岗位可能面临无人可用的风险。具体来看,出现空缺风险的有2.64万个(约39%)技术人员岗位,2.73万个(41%)面向学士学位以上的工程师岗位,以及1.34万(20%)个计算机科学家岗位。这项研究报告的作者认为,为了防止美国半导体行业出现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美国政府需要加强对地区合作计划和旨在建立半导体行业技术人员人才库计划的支持,并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工程师和计算机学科专业人才培训体系,同时吸引更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留学生。
  • 研究发现促进多组织再生、延缓衰老的小分子代谢物
    再生是机体修复受损、病变或衰老组织的重要过程。从低等动物到人类,不同物种具有不同程度的再生能力,且这种能力随着物种的不断进化而逐步降低。例如,低等动物中的蝾螈能够实现断肢的完全再生,而包括人类在内的多数哺乳动物仅具备有限的再生和损伤修复能力。哺乳动物中,鹿角是唯一能够完全再生的器官。尽管高度进化的物种能在组织损伤时启动相应的再生修复程序,但这种再生修复的能力会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众所周知,干细胞在组织再生和修复的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例如,蝾螈可以通过形成芽基组织(一群去分化的具有干性的细胞)来完成肢体的再生。同样地,在每年的鹿角再生过程中,位于鹿角骨膜的鹿茸干细胞可以分化产生包含血管、软骨、骨、真皮和神经在内的完整鹿角器官。人类成体干细胞,如间充质干细胞,在多种组织和器官的再生修复过程中均起到重要作用,但这些干细胞的数量和再生能力同样会随着机体年龄的增加而降低。  虽然研究已发现机体再生能力随进化和衰老而逐步丧失的规律,但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在不同物种间相对保守;然而,迄今为止,关于能够调节衰老和再生的小分子代谢物知之甚少。通过向自然界存在的低等动物的再生过程学习,以及向具有较强再生能力的年轻组织和干细胞学习,理论上有望发现跨物种保守的、调节再生和衰老的关键代谢小分子,从而为解码再生的代谢调控机制,发现促进再生、延缓衰老的关键代谢物提供新的线索和思路。  2月1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组、曲静研究组,与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张维绮研究组合作,在Cell Discovery上,在线发表了题为Cross-species metabolomic analysis identifies uridine as a potent regeneration promoting facto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解析了跨物种、跨年龄、跨组织的代谢分子特征,解码了与较高再生能力密切相关的代谢调节通路,鉴定了一系列能改够延缓人类干细胞衰老、促进多组织再生的关键通路和小分子代谢物,为衰老的科学评估、衰老相关疾病的防治以及再生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分子标记物和干预策略。  该研究跨物种、跨年龄、跨组织地绘制多种细胞类型的代谢图谱,包括蝾螈断肢再生的芽基、鹿茸干细胞、年轻和年老食蟹猴的多种组织(脑、心脏、肝脏、肌肉、肾脏、脂肪、皮肤、血液)以及年轻和衰老的间充质干细胞,系统揭示了一些跨物种保守的、再生相关的代谢通路。例如,再生能力强的生物样本更倾向于富集多胺代谢、尿嘧啶代谢和脂肪酸代谢通路。进一步结合人类干细胞衰老的研究平台,研究细致的筛选潜在的促再生代谢物,发现小分子代谢物尿苷(Uridine)可以明显提升衰老人间充质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进一步研究显示,尿苷处理可以在5种小鼠的组织损伤模型(肌肉损伤模型、肝纤维化模型、毛发再生模型、心肌梗塞模型和关节炎模型)中助力损伤或病变组织的再生修复。在肌肉损伤模型中,尿苷有效提升了肌肉的再生修复能力、缓解了肌肉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同时增强了小鼠的肢体抓力和系统运动能力;在肝脏纤维化模型中,尿苷缓解了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有效改善了肝功能的多个生理指标;在毛发再生模型中,尿苷处理可以刺激毛囊提前进入生长期,从而促进毛发的生长;在心肌梗塞模型中,尿苷能有效缓解急性炎症、提升损伤心脏的收缩能力;在关节炎模型中,尿苷可以促进关节软骨再生、提升小鼠的关节运动能力。上述研究表明,单一代谢物尿苷能够促进哺乳动物多器官组织的再生修复过程。与年轻个体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一致,年轻人血液中具有比老年人更高的尿苷含量。科研人员进一步探索了尿苷处理是否可以增强老年个体的生理机能。结果发现,两个月的口服尿苷处理可以增强老年小鼠(22月龄)的生理机能,表现为肢体抓力和运动能力的显著提升。这些发现从多个层面证实了尿苷具有抑制人类干细胞衰老、促进多组织再生修复、提高老年个体生理机能的潜在活性。  该研究首次绘制了跨物种、跨年龄及跨组织细胞的内源性代谢物的全景图谱,系统解析了强再生能力所伴随的分子代谢通路。更为重要的是,该研究发现尿苷是一种能延缓人类干细胞衰老、促进哺乳动物多组织再生修复的关键代谢物。这些发现为深入认识机体损伤或病理修复的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提升老年群体的健康、预防和治疗衰老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策略。  该研究的相关数据已上传至衰老多组学数据库Aging Atlas(AA,https://bigd.big.ac.cn/aging/index)和再生多组学数据库Regeneration Roadmap(RR,https://ngdc.cncb.ac.cn/aging/index)。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参与研究。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及北京市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
  • 海能仪器:助力舌尖上的安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合作成长!
    2000多年前,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用智慧、勇气和汗水开拓了连接亚欧非大陆各文明的人文、贸易交流通路,与沿线各国人民共同铸就了辉煌的古丝绸之路。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灵魂与血液中,成为了中国参与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活动的重要依托。 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主席准确把握国际秩序深刻调整、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的大趋势,高屋建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有关国家积极响应。 近年来,我国食品产业科技研发实力不断增强, 在食品安全监测检测、风险评估、追溯预警、安全控制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突破。 作为国产科学仪器行业的一员,海能仪器一直致力于食品、饲料、药品、环保、农业、地质、化工等多个领域,为提高分析效率,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加速生产和研发实力,我们一直在努力。7月23-27日,由中国商务部主办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食品安全培训班在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举办。来自蒙古、缅甸、乌兹别克斯坦、塞拉利昂、南非、毛里求斯、塞舌尔、伊拉克、尼日利亚9个国家的共计29名学员参加了此次培训。 海能仪器应用工程师全程参与其中,并负责凯氮产品的使用操作培训部分。培训主要分为两个环节,首先是仪器检测原理、操作要点、应用案例等理论讲解,紧接着是实际操作培训,期间穿插着讨论答疑,现场学术氛围浓厚。大家虽是初次见面,却如老友般话题不断。 本次食品安全培训是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员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旨在推动沿线国家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的完善和检测能力的提高,为食品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分享应用方法的同时,此次培训活动更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信任和友谊,希望今后海能的分析仪器与解决方案能够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带来更多的选择和便利!
  • 中科院“晒”科技成果转化账单 老问题需新解法
    p   3月29日,中科院向社会公布了一份账单:去年中科院通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为社会企业当年新增销售收入3831.4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7.68% 为社会企业当年新增利税472.44亿元,比上年增长6.83%。其中江苏、广东、河南、浙江、安徽、山东、重庆、辽宁、吉林、湖南、陕西、北京等12个省市的社会企业当年新增销售收入均达到100亿元以上。 /p p   一份相当漂亮的账单。 /p p    strong 老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strong /p p   记者注意到,去年上半年,国务院印发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也印发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的通知。下半年,中科院和科技部又印发了《中科院关于新时期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指导意见》。一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纷纷出台。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科技成果转化依然不易。 /p p   市场需要什么样的科技成果,靠政策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 守着“金山银山”却只能卖出石头的价钱,“指导意见”好像也不能直接“变现” 而“象牙塔”里的高新技术想要走进产业“接地气”,拿着“方案”仍旧迈不开前行的脚步…… /p p   科技成果转化难是个老问题。多年解决不了的问题,一定不是简单的问题,它必定有方方面面的原因。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副所长刘中民院士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如果有100个条件决定它能够成功,那成功就得是这100个条件必须都具备,只要有一个条件不具备,那就可能导致失败。 /p p   烟花三月,油菜花开。记者在苏南苏北采访,想在这个经济大省,寻找科技成果转化的那些“条件”。 /p p    strong 你看得清市场需求吗 /strong /p p   科技成果要想转化为商品,首先得满足市场的需求。但市场到底需求什么,可不是人人都能看得清的。 /p p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是研究强激光技术、激光与光电子器件、光学材料的激光专业研究所。上海光机所有个实验室,在国内最早开展粒子计数研究。早期它将此技术成功转给一家从事洁净实验室洁净度检测的公司。当PM2.5为社会关注时,实验室就开展对PM2.5的检测研究,并研制了检测仪器。但这种仪器又大又重,市场反馈很差。研制整个PM2.5检测仪器显然不是实验室人员的优势。 /p p   但在上海光机所与南京开发区2012年共建的科技成果中试孵化基地——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情况发生了逆转。通过南京激光院与生产空气净化器企业合作,科研人员把这项检测技术结合到相关产品中。他们研制出PM2.5的检测模块,把模块嵌入到企业产品中,结果,这款产品很受市场欢迎。 /p p   市场需要针对PM2.5的检测技术,但不见得需要你生产的净化器或空调。 /p p   找准技术的市场定位,这或许就是刘中民院士所说的“成果转化需要的N个条件”中的一个。不论国务院、科技部、中科院或其他部委有多少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也不论你的技术多么先进,找不准市场定位,市场就不会向你张开双臂。 /p p    strong 专家点评 /strong /p p   陈卫标(上海光机所副所长、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院长):上海光机所与南京激光院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前者定位于国家重大专项任务和重大基础研究,作为重大创新成果的策源地,持续输送原创性科技成果 而后者则承接这些原始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眼睛紧盯着市场需求,开展技术服务、产业孵化与产业集聚。南京激光院的建立,使得上海光机所原来多项难以转化或沉睡的科技成果,在研究院进行“二次开发”后成功获得转化,显著提升了科技成果转化率。 /p p    strong 思想解放才能点石成金 /strong /p p   科技成果的转化有时也要突破常规。 /p p   苏北盱眙县盛产凹凸棒石,其储量占世界总量的48%,国内总量的74%。这是一种黏土,属天然纳米结构矿物材料,被广泛用作吸附剂、悬浮剂、支撑材料、补强材料和功能材料等。 /p p   1990年代,美国大量采购中国的凹凸棒石,买一吨矿石仅100元人民币,然后又以产品形式卖给我们,每吨2万多元人民币。盱眙县副县长章文风说:“由于缺少科技支撑,以前我们的凹凸棒石主要是出售原料。”提高产品附加值成为盱眙凹凸棒石产业发展的唯一出路,而寻找能够“点石成金”的科技专家却有障碍。 /p p   国内有研究凹凸棒石的高手。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环境材料与生态化学研究发展中心主任王爱勤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全世界发表凹凸棒石SCI论文最多的作者,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2件,其中获授权45件。 /p p   然而,要让国立科研机构的高手专家到一个小县城里建立中科院的研发中心,这在以前还没有先例。 /p p   中科院南京分院力推与盱眙县的合作。2010年6月,中科院与盱眙县政府共建了“中科院盱眙凹土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王爱勤受聘主任。中心先后引进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宁波材料所、广州能源研究所,以及常州大学等单位共同构建了“学科交叉、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同创新、产研共融”的凹凸棒石产业创新发展新格局。现在盱眙凹凸棒石的年产值已由2010年的不足4亿元增长到20亿元。科技部还将“盱眙凹凸棒石特色产业基地”列入第二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名单。 /p p   国立科研机构的参与,激发了盱眙的创新热情,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使盱眙能够“点石成金”。 /p p    strong 专家点评 /strong /p p   周健民(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长):过去中科院建立这种研发中心,至少是在地级市建立。在县级建立这种研发中心还没有先例,但盱眙县有强烈的科技需求和独特的资源优势,中科院又有强大的研究实力。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这里成立了中科院院省合作的第一个县级研发中心。事实证明,盱眙研发中心对凹凸棒石的产业促进作用极大。 /p p    strong 成果转化需要“唱戏”的平台 /strong /p p   科技成果转化难,高技术成果转化更难。比如纳米技术的转化不但对技术要求高,对研究条件、设备的要求也高。中小纳米企业要转化成果怎么办? /p p   2009年底,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成立了。这个第一家落户苏州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定位于纳米科技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主要围绕能源、环境、信息、生命与医学等领域开展研发工作。 /p p   苏州纳米所致力于成果转化:在国内第一个实现GaN基激光器产业化,是国际上能够生产氮化镓晶片的少数单位之一 高性能纳米碳纤维技术实现碳纳米管批量化生产 印刷电子技术也与企业合作实现产业化…… /p p   纳米研究和生产对设备的要求很高。许多刚刚起步或规模不大的纳米产品企业是买不起微纳加工与测试设备的。为了推动整体创新,在中科院和苏州市的支持,苏州纳米所投资建设了纳米加工、测试分析和生化平台3个纳米技术公共平台。其中的纳米加工平台是利用微纳米尺度的加工手段进行电子、光电子器件、微纳光机电系统、生物芯片和各种传感器开发的技术支撑体系,它与一系列的测试系统,满足了科研单位和企业小批量的加工需求。 /p p   目前,这3个公共平台年均服务客户300余个,累计服务机时超过40万机时,服务金额超过2亿元。 /p p    strong 专家点评 /strong /p p   周旭东(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平台的对外开放,解决了大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课题组缺设备、缺技术、缺资金、缺人才的种种难题,为纳米研发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有效改善了所在区域的科研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环境。一批纳米技术相关企业依托平台开发产品,逐渐实现成果转化、中试放大,并最终落户苏州。截至2016年底,以苏州纳米所的平台为核心支撑,在周边聚集起约410家纳米技术应用企业,实现产值383亿元。苏州工业园区也成为全球8大纳米技术产业集聚区之一。 /p p br/ /p
  • 中科院力学所在航空发动机用钛合金高温疲劳研究中取得进展
    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叶片是航空发动机的关键零部件,其在服役寿命内承受高温高周甚至超高周次(107)循环载荷作用。同时,实际零部件在材料的制备、加工以及使用过程中通常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类型缺陷。因此,揭示钛合金高温高周和超高周疲劳特性以及其缺陷敏感性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力学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结构计算力学课题组,研究揭示航空发动机叶片用TC17钛合金高温(200℃和400℃)高周疲劳裂纹起源于试样表面或内部(图1),表面裂纹萌生是由于富氧层开裂或氧化物脱落导致的(图1a-1g),内部裂纹萌生是位错相互作用导致晶粒细化进而诱导的(图2)。在实验结果基础上,提出400℃时TC17钛合金表面裂纹萌生和内部裂纹萌生竞争模型(图3)。进一步研究表明,含表面缺陷TC17钛合金应力-寿命数据在高周和超高周(107)阶段具有平台区特征。表面缺陷显著降低TC17钛合金室温和高温疲劳强度,但高温并未降低含缺陷试样的疲劳强度(图4a),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温下形成较硬的氧化层抑制了表面裂纹萌生,提升了疲劳性能。研究还发现,高温和缺陷对TC17钛合金高周和超高周疲劳强度的影响可以近似表示成(图4b):其中σfs疲劳强度(单位:MPa),t是温度(单位:℃),是缺陷垂直于主应力轴的投影面积(单位:μm),。研究成果对于理解钛合金高温高周和超高周疲劳失效机制以及含缺陷钛合金的疲劳强度预测具有重要价值。图1光滑试样疲劳断口SEM图像。a-c:氧化物入侵诱导的表面裂纹萌生(200℃,σa=650 MPa,R=-1,Nf=2.7×104 cyc),b和c分别是a中上面和右侧裂纹萌生区域的放大图。d-g:氧化物脱落诱导的表面裂纹萌生(400℃,σa=520 MPa,R=-1,Nf=7.6×105 cyc),e是d中裂纹萌生区域的放大图,f和g分别是e中相应区域的放大图。h-j:内部裂纹萌生(400℃,σa=520 MPa,R=-1,Nf=1.0×106 cyc),i和j分别是h和i中裂纹萌生区域的放大图。图2 400℃光滑试样(σa=520 MPa,R=-1,Nf=1.0×106)疲劳断口粗糙区域微结构观测结果。a:SEM图像,短线为提取位置。b:a中位置b沿主应力方向剖面SEM观测结果。c-e:a中位置c沿主应力方向剖面的反极图、相图和TEM图片。f和g:分别为e中区域1的暗场像和区域2的放大图。图3 400℃时TC17钛合金表面裂纹萌生和内部裂纹萌生竞争模型。a和b:富氧部位脆性断裂引发表面裂纹萌生的横截面图和侧面图。c和d:氧化物脱落引发表面裂纹萌生的横截面图和侧面图。e和f:内部裂纹萌生的横截面图和侧面图。图4 a: 光滑试样和缺陷试样疲劳强度(2×107 cyc)与温度之间关系. b: 高温和缺陷对TC17钛合金超高周(2×107 cyc)疲劳强度的影响模型与实验数据比较,空心符号表示光滑试样的疲劳强度. 这里应力均为名义应力, 计算截面为试样最小截面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 Mater Sci Technol 2022, 122: 128–140. 力学所特别研究助理李根为论文第一作者,孙成奇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航空发动机高温材料/先进制造及故障诊断科学基础”培育项目(91860112)支持。
  • 老专家话首台离子色谱仪 潜心钻研铭刻国产印记
    &mdash &mdash Chem17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开禄、蒋仁依,高级工程师赵云麒   2013年7月19日,两百多名色谱人共聚美丽海滨城市青岛,参加了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主办,青岛盛瀚色谱技术有限公司承办的&ldquo 中国离子色谱30周年纪念活动&rdquo 。中国化工仪器网(以下简称Chem17)采访团队全面报道了本次盛会,通过文字、声音、画面等多元素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国产离子色谱30年不断研发、突破和创新留下的足迹。 提起我国国产离子色谱仪&mdash ZIC-1型离子色谱仪,或许我们可以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开禄、蒋仁依和高级工程师赵云麒三位老专家为首台离子色谱仪的开拓人。在纪念活动间隙,三位老专家通过讲&ldquo 故事&rdquo 的形式,让Chem17的报道人员俨然穿越到1981年那个秋天,梦最开始绽放的地方。 从左往右:蒋仁依、赵云麒、刘开禄 中国梦:出的是口气 承载的是重任   画面中,年轻的刘开禄刚刚接受了国家的重任&mdash &mdash 研发一个能检测酸雨成分,得出数据的仪器。使用这个仪器,对全国进行布点,以便获得全国酸雨城市分布图,从而减少农业生产因酸雨侵袭造成的损失。他沉默了,不是因为研制难,而是条件给了他多个阻碍。而如今已经满头白发的刘开禄,却是用一种很轻松但带着自信和自豪感的语气,给我们做了解释:&ldquo 当时需要几百台离子色谱仪,但我国当时的经济条件不允许引进进口仪器,所以只好自己搞。&rdquo 第一台仪器的研制任务就这样落到了刘开禄等人的身上。为了弄清楚离子色谱仪,刘开禄出现在了1981年秋天天津举办的多国仪器展览会,第一次见到了Dionex公司的Dionex14型离子色谱仪,而该仪器可以很好地解决当时我国急需解决的微量多组分阴离子分析问题,但该公司一位负责人一句&ldquo 你们几十年内不会搞出来的&rdquo 的话却让刘开禄、蒋仁依、赵云麒等研究者憋着一口气,最终成功地让我国拥有了自主创新的第一台离子色谱仪,这也让该外企心服口服,并赞叹中国科研人的学识和不服输的精神。 中国梦:现实条件中创造奇迹 痴心妄想获成果    三位老专家异口同声地用朴实的语言讲述道,他们当初读大学,就想着回报社会,就像研发两弹一星那样,为国家作贡献,解决国家需要解决的问题。成功了,他们感到很快乐。 没有技术,他们自己钻研,没有材料,他们创造材料,凭借着相关领域深厚的学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废寝忘食地研究核心技术,寻找适配材料,冲破条件限制,合力进行组装,就这样把这些动作设置成快镜头,第一代国产离子色谱仪就这样产生了。 回忆里展开的画面,我们看到了三位专家为了尽最大可能地利用好两万块的经费,东奔西走,寻求物美价廉的材料。为了买几个流通阀省十几块钱,他们从通州跑到中关村的一家卫星制造厂,花了2个小时,从早上6点开始,换乘五六趟车。 为了赶时间,让专家组成员能够对他们的仪器进行鉴定,他们主动给自己加班加点,甚至大年初二就聚到一起进行最后的攻关,尽管他们的本职研究不是这个,但在上面耗费的精力,使得离子色谱行业最终在中国成了气候。&ldquo 当初选择研制国产离子色谱仪,自己都觉得是痴心妄想&rdquo ,刘开禄笑着说,但现在看看,正是他们敢想敢做的勇气,使得环境检测和其他领域的研究有了中国数据。 中国梦:合作是成功的基石 执着是创新的源泉    听三位老专家的讲述,俨然觉得我国ZIC-1型离子色谱仪的诞生,是非常顺其自然的事情,事实上,这中间包含着团队合作和执着创新两大因素。从采访的现场就可以看出,尽管赵云麒非常低调,但刘开禄和蒋仁依一直在赞誉他在仪器研发中所做的巨大贡献。 我国第一台离子色谱仪ZIC-1型离子色谱仪 &ldquo 是我把赵工拉下水的,当初他在大连物化所搞研究,对仪器设备领域的人也有一定的接触,而且他懂电路。&rdquo 就这样,刘开禄负责将理论转化为设计理念,形成仪器框架,赵云麒通过电路设计使仪器能够最终运行起来,而蒋仁依则负责最后的测试完善,&ldquo 正是我们这种综合的组合团队为最后的成果奠定了基础。&rdquo 赵云麒这样总结道。 蒋仁依回忆说,&ldquo 当时国家的科研制度和科研经费支持,不像现在力度那么大。当时我们是刘工牵头,他挤出部分精力来搞这个仪器的研发,和赵工一起琢磨。&rdquo 而蒋工的职责,则是在仪器成型后的测试中,花费大量心血,通过各种样品检测,鉴定仪器的性能。 提及自己加入团队的机缘,他回忆道:1982年10月,蒋仁依在无锡召开的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分析监测第二次学术报告会上听到刘开禄老师的《简易离子色谱的研制与应用报告》。&ldquo 当天晚上我就去找了刘老师,也就是那个时候约好回北京之后我去刘老师所在的北京五所有机室做实验&rdquo 。 科学本身就是蕴含着创新,更何况要研制有国产印记、国产技术的离子色谱仪,而这就需要不断的创新。研究团队通过柱子的选择,进行仪器材料上的创新;通过实验温度&mdash &mdash 水或冰块的创造出的恒温条件,为现在的离子色谱仪器的制作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ldquo 没有走模仿的道路,而是运用物理化学概念走了自主创新的路。&rdquo 刘开禄自信地说。 中国梦:国产离子色谱第一篇报告 第一批商业化仪器    国产离子色谱仪第一台样机成形后,三个人开始考虑测试的问题,刘开禄讲述道这里非常兴奋,他非常感谢蒋仁依在仪器应用领域的专业所长,在最终的测试中,让他信息十足。 蒋仁依接过话茬说,&ldquo 在选择样品问题上,我尽可能地考虑了多种,包括自来水水、雨水、雪水等。&rdquo 而此时他们也在争分夺秒地抢时间,希望赶在最终鉴定前,在专家们面前呈现一台运行正常的国产离子色谱仪。 1983年6月28-30日,ZIC--1型中国离子色谱仪在北京五所举行技术鉴定会,仪器顺利通过专家组的测试和鉴定,并且对该仪器的评价非常高。获得认可后,他们马上开始进入到产品商业化转换的工作中。然而进行得不是很顺利,刘开禄很无奈地表示,当时因为是首台国产离子色谱仪,大家也不敢尝试,怕出问题,&ldquo 后来跟青岛崂山电子仪器实验所总工联系,让我们将样机拿过去看看。&rdquo 经过三个人的努力,该项目商业化运作最终在该所落地。 接下来是面向受众的推广,为了在同一年10月14-17日,在承德召开的《全国阴离子与易挥发元素分析》学术会议上成功亮相,蒋仁依主动跟主承办单位联系,希望作离子色谱仪器的应用报告,在等待电报通知的时间里,他们抓紧时间&ldquo 捣鼓&rdquo 第一台商品样机本。&ldquo 获得对方认可后,我们三人带着仪器和相关报告,奔赴承德,在会议前一天,为了更好地演示给与会人员,我们又连夜进行调试。在会上,关于中国离子色谱仪的第一、第二、第三的报告就是我们做的。&rdquo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在会上所做的报告和展示的仪器,得到会议代表的重视与肯定,使得ZIC--1型离子色谱仪很快在我国地质、矿产、科研系统中推广与应用。 之后,ZIC--1型离子色谱仪开始发展得非常顺利。刘开禄介绍说,&ldquo 1984年初仪器交货量就达到30台,在之后的五年中,我国科研人员使用国产离子色谱仪发表的论文就超过了100篇,同时它也被国家环保部公开发文认定本仪器为酸雨检测仪器,配到县一级城市。&rdquo 中国梦:希望梦想延续 摒弃模仿走自主创新路   对于目前国产离子色谱仪发展的现状,三位老专家表示可能是理念上的不同,使得其在高端仪器市场上的行进异常艰难,&ldquo 现在我国的科研者,无论是国家的支持力度,还是他们的学识,都比我们那时候好,但现在包括国内外的离子色谱仪的研发商都在一味地追求柱效,而忽略了仪器最基本的因素&mdash &mdash 实用性。&rdquo 刘开禄说,这也是国产离子色谱仪无法保持自身优势的一个因素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已经30多岁的第一台ZIC--1型离子色谱仪现在仍在还在发挥作用,而刘开禄因为其无私的贡献,关于离子色谱仪详细描述的专利早已成为行业内的免费共享。 尽管刘开禄、蒋仁依、赵云麒谈笑风生间,俨然保持着当初的拼劲,但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国产离子色谱仪的研发和生产需要年轻一代的传承,&ldquo 希望把我的梦想延续下去,关于离子色谱仪的研究,我还有很多心结未了,但现在已经做不动了,我就把这些研究工作交给了我的徒弟,包括他在内的青年人,能在现在国家这么好的环境条件下,继续为我们国产离子色谱仪前进作出贡献。&rdquo 赵云麒接着说道,&ldquo 当初是抱着为国家作贡献的思想,下决心做出第一台国产离子色谱仪的梦想,让我们最终收获了成功,我们感到很欣慰。现在的年轻人研发条件比我们那时更好,希望能组建一个优秀的团队,集合高水平的人才,本着愿意做各类实验的精神,研发国产离子色谱仪。&rdquo 蒋仁依也表示,&ldquo 目前,我国离子色谱仪的材料工艺跟国外的差距还很大,要马上赶超国际水平是不现实的,要一步步走,在国产仪器上要下功夫,多做工作,拿国产仪器做各类实验、写论文,要买国产仪器,支持国产仪器。今后的机遇很多,还有很多路好有走,更要深思熟虑地走,不要说空话、大话,要有长远的规划。 中国化工仪器网编辑与三位老专家合影留念   后记:美丽中国梦,在国产离子色谱行业也在绽放着,这不仅是三位老者的希望,也是青年科研人需要继续背负的梦想。三位老专家一辈子都在为国家作贡献,也对国产离子色谱的发展给予了厚重的祝福。小编在听完他们的整个类似回忆录的讲述中,非常感动,国产离子色谱仪靠他们崛起了,但真正的走进国际市场的第一席位,仍任重而道远。正如三位专家所说,踏踏实实地走,敢于创新,摒弃模仿,相信梦想并不难实现。
  • 俞书宏院士团队与吴恒安教授团队发现河蚌铰链脆性成分中的抗疲劳结构
    脆性材料作为结构或功能部件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器件和组织工程等领域。由于人工脆性材料对微裂纹和不易察觉的缺陷很敏感,在长时间的循环载荷作用下,材料很容易累积损伤产生疲劳裂纹,进而存在失效的风险。随着可折叠穿戴设备的发展,对具有高疲劳抗性的可变形功能材料的需求日益凸显。通过模仿典型的生物矿物材料如珍珠母、骨骼等的结构设计可以提升脆性材料疲劳抗性,但这常依赖于疲劳裂纹扩展过程中增韧行为,然而一旦裂纹开始扩展,就会对器件的性能产生不可逆的影响,因此寻找并开发新的耐疲劳结构模型对未来可变形功能材料的设计制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和吴恒安教授团队成功揭示了双壳纲褶纹冠蚌铰链内的可变形生物矿物硬组织的耐疲劳机制,提出了一种多尺度结构设计与成分固有特性相结合的耐疲劳设计新策略,为未来耐疲劳结构材料的合理创制发展提供了新的见解。研究成果以“Deformable hard tissue with high fatigue resistance in the hinge of bivalve Cristaria plicata”为题,于6月23日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上。审稿人评价称:“这份手稿展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工作”、“这是一份令人兴奋的稿件。它集成了诸多表征技术来理解双壳纲铰链组织的显著疲劳抗性”、“这无疑激发了对生物复合材料的进一步研究,以设计抗疲劳性能增强的新材料”。同期《Science》观点栏目(Perspectives)以“A bendable biological ceramic”为题发表了评述(Science 2023, 380, 1216-1218),评述称“通过整合不同尺度的原理——从铰链的整体结构到单个晶体的原子结构——孟等人揭示了大自然如何主要从脆性成分中创造出抗疲劳、可弯曲、有弹性的结构。这些跨尺度原理要求在最精细的尺度上精确,而软体动物如此精确地沉积壳的细胞和分子机制是一个正在探索的领域”;“匹配生物精细控制对于对生物启发材料感兴趣的人类工程师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挑战,正如开发模仿珍珠质强度和韧性的复合材料所面临的困难所证明的那样”;“尽管孟等人研究的力学性能与这种特殊生物体的需求相匹配,这些原理如何在更广泛的系统范围内得到完善,这是令人兴奋的前景。”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孟祥森,近代力学系周立川博士(现就职于合肥工业大学)、化学系刘蕾博士。我校俞书宏院士、吴恒安教授和茅瓅波副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双壳纲动物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又称鸡冠蚌,是一种常见的淡水蚌类。为了满足生存需求(滤食、运动等),其外壳在一生中需要进行数十万次的开合运动,而连接两片外壳的铰链部位也会经历反复的受压和变形,表现出优异的耐疲劳性能。本工作中,研究人员揭示了铰链部位中的折扇形矿物硬组织所蕴含的跨尺度耐疲劳设计原理。从计算机断层扫描图(CT)和剖面光学照片可以看出,铰链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区域:外韧带(OL)和折扇形矿物硬组织(FFR)(图1,A和B)。研究人员首先观察了这两个区域在双壳开合过程中的运动行为(图1,D和E),并结合有限元分析(FEA),明晰了不同区域所承担的力学角色。在闭合过程中,OL发生拉伸,承担主要的周向应力并储存大部分弹性应变能;FFR区域在周向弯曲变形,并在受限的径向变形下提供强有力的径向支撑用以固定OL(图1,F到H)。图1(A)褶纹冠蚌和截面照片;(B)铰链切片照片和CT重构图;(C)在正常开合和过载状态下的疲劳测试结果;(D)开合前后铰链各区域形状变化及其轮廓图;(E)有限元模型对应的开合前后的铰链各区域形状变化及其轮廓图;(F)铰链有限元分析模型示意图;(G)开合状态下铰链各区域周向应力分布;(H)开合状态下铰链各区域径向应力分布。研究人员对FFR在不同尺度上的观察发现,其具有跨尺度多级结构特征。在宏观尺度上,FFR的扇形外形能使其在OL和外壳之间实现有效的载荷传递。进一步的深入观察发现,FFR由弹性有机基质和嵌入其中的脆性文石纳米线组成。文石纳米线直径约为100-200纳米,线的长轴方向在形貌上和扇形的径向方向一致,在晶体学上纳米线沿002晶向取向(图2,A到H)。考虑到文石晶体在002晶向的压缩模量远大于其他晶向,这种微观形貌和晶体学取向上的一致性意味着FFR能有效地为OL的拉伸提供支撑(图2,I和J)。这一结果也通过压缩力学和FEA模拟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此外,FEA模拟结果显示,这种微米尺度上的软硬复合微观结构在压缩、拉伸、剪切三种受力状态下能够进行协调变形,在这个过程中有机基质承担了大部分的压缩和剪切应变,极大地减少了材料内部的应力集中,从而避免了文石纳米线侧向断裂,降低了FFR发生疲劳损伤的可能性。图2(A)FFR在纵向上的自然断面扫描图;(B)FFR在横向上的自然断面扫描图;(C和D)FFR脱钙处理之后的扫描图;(E和F)文石纳米线中的孪晶结构透射电子显微图片;(G和H)文石纳米线沿长度方向上的晶体学特征;(I和J)整个FFR中纳米线在形貌上和晶体学上的取向分析示意图。从FFR的横截面观察,文石纳米线呈近似六边形,研究人员通过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也在纳米线中发现了纳米孪晶结构,考虑到文石纳米线沿002方向生长,这一结构可能与文石晶体Pmcn空间群易形成(110)孪晶界密切相关。这种沿纳米线纵向方向的孪晶结构的存在,在纳米尺度上大大强化了纳米线抗弯曲断裂的能力(图2,E和F)。与典型的天然硬质生物矿物材料(如骨骼、牙釉质)以及人工材料(如金属、水凝胶)等相比,FFR所展现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能在承担较大周向变形的同时,保持长时间的结构功能的稳定。这项研究从宏观到微纳米尺度上揭示了FFR的跨尺度多级结构设计原则(图3)。图3 典型生物和人工结构材料的耐疲劳设计机制。FFR中所具备的跨尺度结构特征使其在可变形能力上明显优于典型的生物矿物如牙釉质和骨骼,与常见的人工弹性体材料相比,FFR也一定程度保持了其高硬度和刚度。这项研究揭示了含脆性基元的生物矿物材料在较大形变下的耐疲劳设计新机制,填补了国际上含脆性组元的仿生耐疲劳材料设计的空白,所提出的整合跨尺度结构特征与功能特性的设计策略,能够在不同尺度上充分发挥每种成分的固有特性,从而实现材料整体性能的优化。这种兼顾变形性和耐疲劳性的跨尺度设计原则有望为未来功能材料的仿生设计和创制提供崭新思路。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青促会等项目的资助支持。
  • 美国连续召回问题奶酪 可能导致严重食物中毒
    美国11月接连发生3起因食品疑似遭到污染而被召回事件,引发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   最近一起召回事件发生在上周末。总部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市的全食超市公司27日发布声明,宣布紧急召回一批可能遭到大肠杆菌或李氏杆菌污染的奶酪。这批奶酪共涉及7个品牌,全部用透明塑料袋包装,上面标有“全食超市公司经销”的贴纸,但声明没有公布这批产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限。   据美国卫生部门透露,这批被召回的奶酪已在加利福尼亚、俄勒冈、华盛顿、内华达和亚利桑那等5个州的全食超市出售,但目前尚未接到消费者因食用这批产品而发病的报告。据悉,这些受污染奶酪有可能导致严重食物中毒,甚至会致人死亡。   被召回的奶酪均由加州一家名为“布拉沃农场”的公司生产。上周,加州卫生官员在该公司位于特拉弗的工厂检查时,在一批产品中检测出了李氏杆菌。   本月初,“布拉沃农场”公司生产的另一个品牌的奶酪已被召回过一次。5日,美国好事多仓储超市公司紧急下令,召回疑被O157:H7型大肠杆菌污染的两个品牌的奶酪,其中一个品牌便是该公司生产的荷兰式奶酪。当时,这种奶酪正在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科罗拉多、内华达和新墨西哥等州50家好事多仓储超市销售。无独有偶,科罗拉多州卫生官员在该州一家食品公司生产的一批奶酪中也检测出O157∶H7型大肠杆菌,这批奶酪也在好事多仓储超市销售,于是被同时召回。在这次“奶酪污染风波”中,美国西部6个州38人染病,其中16人因病情严重住院。   6日,美国乔氏食品连锁公司宣布,紧急召回一批可能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香菜沙拉。在一次例行检查中,检疫人员在一批开袋即食的香菜沙拉中查出了沙门氏菌,于是召回这批产品,总共3吨,涉及3种不同品牌。美国乔氏食品连锁公司发表声明,要求消费者不要食用这批产品,而是立即将其扔掉或到商店退货。   美国食品卫生专家表示,在一个月内接二连三地发生食品污染事件,表明美国的食品安全存在很大隐患,严峻程度不容低估。消费者也呼吁美国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措施。
  • 传承劳动美——莱伯泰科致敬分析化学领域“最美”劳动者
    劳动创造幸福,奋斗书写华章。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是通向伟大梦想的进步阶梯。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莱伯泰科特举办“传承劳动美,致敬劳动者”特别活动,为分析化学领域的劳动者们献上鲜花和祝福!感谢他们在岗位的默默坚守以及为分析化学行业做出的贡献!也祝愿所有劳动者们节日快乐!张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水质量与健康监测室主任/研究员第八届国家学校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全国饮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医学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营养学会饮水与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学校饮水与环境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检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地方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涉水产品评审专家。主持/参与《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检验方法》《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等多项国家标准,主持/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支撑项目等20余项。张蝶青现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教育部资源化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执行主任、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曾获评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浦江人才计划等。利用人工智能微波先进合成技术,研发了一系列高效环境功能材料,在光化学大气污染控制研究领域成效显著,共发表SCI论文近100篇,包括Nat.Commun.,J.Am.Chem.Soc.Angew.Chem.Int.Ed.Environ.Sci.Technol.等,研究成果获评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担任《ChineseChemicalLetters》编委;现任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导师,指导多名中小学生获“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市明日科技之星”等。张宏亮南方电网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源事业部教授级高工,全国煤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2)委员长期在燃煤电厂领域从事电力燃料设备改造、节能降耗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监督管理等工作,尤其在电力燃料机械专业方面具有突出的专业理论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主持和参与多项南网科研项目,近年来先后获得,出版专著6本,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3项,发表科研论文四十余篇,主持7项国家能源局电力行业标准编写工作。作为第一起草人,主持并制订国家能源局标准NB/T10763-2021《固体生物质燃料中重金属汞的测定固体进样直接法》;多次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等奖项。张甜甘肃省疾控中心自2013年于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理化实验室从事食品、水质、环境卫生等理化检验检测工作至今。常年从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的检测工作,多次参加国家下发的质控考核样并通过考核。宋涛四川威尔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分析工程师现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红外光谱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饲料检测方法标准化工作组”秘书处秘书、“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擅长饲料常规检测技术及近红外快速分析技术,从事本工作18年。目前共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EI均有收录。合译《健康和高品质养殖鱼用饲料添加剂》一书。同时,积极参与标准修订任务,目前已主持完成制订1项农业行业标准《GB/T3804-2020油脂类饲料原料中不皂化物的测定正已烷提取法》。徐波沈阳市发展改革促进中心(沈阳市粮油检验监测所)所长正高级工程师、辽宁省安全储粮专家从事粮油质量安全监测工作30余年,主持和参与多项省、市粮食科研项目,其中《HTJ系列玉米干燥器》、《辽宁好粮油系列标准》获省粮食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玉米秸秆生物饲料生产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水稻加工副产物生产蛋白粉的研究》等获省粮食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编写粮油检验员培训教材四部,发表科研论文近二十篇,主持编写粮食质量安全报告11份,制定粮食行业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等15项。所有耕耘,都有收获。所有辛劳,均有回报。莱伯泰科向所有辛勤的劳动者们致敬!祝大家“五一劳动节快乐!”
  • 德国劳达在上海正式成立销售分公司
    德国劳达在中国上海正式成立销售、分销管理和售后服务的分公司   德国劳达作为一个液体恒温领域高度专业化的供应商,几乎在所有新兴工业中均处于领先位置。通过不断地创新和投资,德国劳达正在进一步巩固其在市场上优秀的声誉,不断扩大在欧洲和海外主要市场的市场占有率。随着德国劳达在法国、俄罗斯、新加坡和拉丁美洲分公司的建立,为了更好地支持中国市场,2008年中期德国劳达在中国上海正式成立了自己的分公司:劳达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德国劳达已经由一个家族运营的恒温设备专家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活跃的国际型企业。公司的常务董事Gunther Wobser博士解释说:“在极具潜力的市场,分公司运作已经成为德国劳达成功运作的模式。虽然其它的公司把公司名称以特许的方式授权给国内的分销合作伙伴使用,而我们则是建立自己的有限责任公司,自己承担这部分业务,同时寻找实力较强的本地管理团队。由于有了这样强大的与公司管理哲学相一致的地方性管理机构,可以使得我们的决策过程更加简洁、迅速,同时,可以更加全面地关注和服务我们的客户。   劳达中国团队是由具有丰富市场经验和销售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士组成,他们与我们德国公司总部的专家一起携手区域内的代理商和服务合作伙伴,将确保我们的整体业务在中国本地市场的成功运作。同时,在代理商的紧密合作下,更加积极地支持我们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在中国的销售,尤其是以Integral XT为代表的新型的密闭型工艺过程恒温系统产品的销售。中国分公司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和总部保持密切的联系,共同开发和实施针对中国的市场策略,将快速反应作为在中国市场成功开拓的法宝。公司目标是在两年左右的时间内,把中国市场的管理交由中国的本地管理团队独立负责。   劳达中国的成立是“Focus Asia”策略计划实施的最重要的步骤之一。2006年这个策略计划的论证结果成功地发表,研究的目标就是增加LAUDA在亚洲地区的营业收入。除了大量的运作上的方案以外,一个针对亚洲市场构想的产品(LAUDA Alpha)的成功开发,标志着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上的里程碑的建立。LAUDA Alpha 是一款经过严格质量测试,并且价格非常有竞争力的入门级产品。产品的开发和生产过程极具创新性。德国劳达以其一贯的优秀的质量工艺,保证了我们所生产的所有产品的质量。除了提供技术支持以外,德国劳达在中国的分公司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与大量的中国分销商一起开拓LAUDA Alpha产品在中国的市场。   为了给我们在中国的用户提供更优秀的服务,德国劳达决定在上海成立自己的分公司。我们是恒温控制器行业第一家在中国建立独资分公司的德国企业,主要的任务就是为我们的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您可以很方便地联系到我们,我们将尽全力快速且负责任地对您的询问提供解答和帮助。我们的技术专家可以帮助您解决您的应用并提供售后服务上的支持。用户100%的满意是我们LAUDA China努力的方向和最终目标,劳达中国将永远支持您!   更多信息,欢迎访问:www.lauda.cn   LAUDA China Co.,Ltd.   劳达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西路1800号 兆丰环球大厦17C   电话: +86 (0) 21 64401098   传真: +86 (0) 21 64400683   邮编: 200235   邮箱: info@lauda.cn  网站: www.lauda.cn
  • “最早的奶酪”出土 质谱技术“帮大忙”
    不久前,一则消息报道了小河墓地出土世界上最早(3600年前)的奶酪实物,这是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副教授杨益民等人经过多年的合作研究所证实的。   &ldquo 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奶酪纯属意外。&rdquo 杨益民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ldquo 考古的重大发现需要借助仪器进行事后分析,只有保护好待证实古物的全部信息,才能确保考古工作的后续开展。&rdquo   意外收获   小河墓地是中国考古的十大发现之一,也被世界考古学界认为是中亚历史和考古上沙埋文明中最难解的千古之谜。   2010年,国科大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与新疆考古研究所在小河墓地开展深层次合作,木乃伊颈部和胸部散布的淡黄色块状物及其腰侧随葬草篓中大量颗粒状物质吸引了考古队的注意,决定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杨益民团队通与德国马普学会分子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所质谱中心舍甫琴科夫妇合作,借助红外、有机元素和蛋白质组学的综合分析,发现这些块状物和颗粒状物质具由不同的蛋白质组成,颗粒状物质的蛋白组成接近全奶 而块状物的乳清蛋白含量较低,以酪蛋白为主,说明其为奶酪。   随后的研究表明,这些奶酪在制作过程中并未使用常见的凝乳酶,而是使用乳酸菌和酵母处理牛奶,首先制作成一种特别的发酵乳&mdash 开菲尔,再经过一定程度的脱脂处理和乳清分离,最后得到开菲尔奶酪。   20世纪前,开菲尔仅在高加索地区和我国西藏地区被发现。因此,杨益民团队的研究将开菲尔的历史追溯到3600年前,这些奶酪也成为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奶制品。   考古的发现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历史文化,比如奶的利用就对欧洲农业传播和欧亚大草原游牧文化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贵在坚持   &ldquo 最开始误以为带回来的只是麻黄束,结果却证实还有奶酪。&rdquo 杨益民说,&ldquo 麻黄束在小河墓地并不罕见,但如果我们当时没有留意到其中的异样,也许就不会有现在的发现。&rdquo   考古不仅需要在现场善于发现,还需要借助各种仪器进行分析。&ldquo 可能我们每次去野外都能带回来很多样品,但要证实这些样品是否有价值,需要耗费的时间将是在外时间的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rdquo   杨益民团队对带回来的一块样品进行分析前后耗费了近一年的时间。&ldquo 这很考验我们测试人员的耐心。&rdquo 杨益民介绍道,&ldquo 通过与德国同行的合作,我们可以使用到先进的生物质谱仪。&rdquo   2000年前后,杨益民刚开始从事考古研究,&ldquo 当年不仅没有经费支持,也没有可用的仪器,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我们的考古前辈们仍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rdquo 。   如今,从事考古工作已有十余年,虽然当年的同学早已分道扬镳,但杨益民仍然坚定地奔走在考古路上。&ldquo 我喜欢这份工作,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付出,让更多不为人知的样品公布于世。&rdquo   保护文物   杨益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古代残留物分析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包括陶瓷、玉器等)物,&ldquo 如果要保证这种样品的完整性最好的方法就是永远保存在地下。&rdquo 他开玩笑地说。   事实上,有一些文物样品还没有运输到检测地就出现了意外的损坏,杨益民就遇到过有机物的炭化。墓室中含有一定浓度的氧气,随着墓葬中物质的氧化分解,氧气逐步消耗殆尽,形成了密闭的贫氧环境,这是埋藏文物得以长期保存的重要因素之一。   杨益民解释说:&ldquo 随着空气迅速渗入,环境条件迅即发生剧烈改变,氧化反应急速加快,有机物炭化在所难免。&rdquo   另外,埋葬数百乃至数千年墓葬中的物品,结构比较酥松,加之富含大量微生物营养源,因此,微生物滋生代谢十分容易,极易发生微生物侵蚀。   &ldquo 我们发现的奶酪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是由于小河墓地独特条件所致:干尸和奶酪掩埋在邻近河流的沙丘中,被放置在一个较大的木船之下,然后用牛皮紧紧包裹,因此基本上处于真空状态。&rdquo   成功的考古发掘既需要文物保护专业人员的参与,也需要保护好考古现场信息。然而,考古现场的文物保护情况复杂,常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   &ldquo 与实验室相比,考古现场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完备。&rdquo 杨益民说,&ldquo 而我们现在的考古工作往往注重对实物的保护,却忽视了对现场信息的保护。&rdquo   作为考古工作者,杨益民希望自己获得的样品能保留出土时的完整性,在挖掘和运输过程中采取保护措施,不影响实验室测试分析和考古研究。
  • 访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访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室内/车内环境检测、职业卫生检测实验室   为了解中国科学仪器的市场情况和应用情况,同时将好的检测机构及其优势检测项目推荐给广大用户,“仪器信息网”与“我要测”自2011年9月1日开始,对不同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室进行走访参观。近日,“我要测”工作人员参观访问了本次活动的第九十站: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胡玢研究员热情接待了“我要测”到访人员。   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劳保所”)成立于1956年,是我国第一家职业安全卫生科学综合性研究所,是我国最早从事安全、健康和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的科研机构之一。 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外景大楼 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具有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CMA)计量认证(2009010368U)、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No. CNAS L2112),北京市司法局授权的司法鉴定资质(编号110003002),是北京市建设委员会首批认可的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检测机构,北京市卫生局许可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技术服务机构,北京市环保局认证的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美国工业卫生协会认可的工业卫生实验室。   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获得的认证认可资质   目前劳保所有在职研究人员近300人。研究所内设立科研中心、实验室等18个,其中国家级科研中心3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经过50多年的发展,劳保所共取得科研成果500多项,获得国家、省(市)、部级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奖200多项,为国家制定了100余项有关劳保和环保方面的标准。劳保所注重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搭建合作交流平台。目前,已经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美国哈佛大学、英国格林威治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多所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开展了长期紧密的合作与技术交流。   除了科研工作,作为具有第三方检测资质的机构,劳保所还承担对外检测业务。胡老师告诉我们:“劳保所在国内属于‘市场化’比较早的科研机构,尤其是在职业卫生检测、室内环境检测、噪声与振动检测、环境监测等方面具有非常大的技术优势和权威性,有很多企业和个人都是慕名前来委托我们进行检测服务的。但劳保所还是主要以科研为主,立足科研。我们通过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找到科研需求,通过科研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并满足社会需求,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科研和服务水平的持续提升。”   室内/车内空气检测:   劳保所是从事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验收、建筑装饰材料中有害物质检测、室内环境质量检测、汽车内空气质量检测的专业机构,是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从事室内环境领域研究和室内环境质量检测的权威机构。   检测业务范围包括:   1.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验收   目前对包括北京市政府中环广场办公楼、人民大会堂装修改造工程、中国网通北京宽带通信中心、中国美术馆装修改造工程等近800个项目进行了室内环境质量验收。   2. 室内空气质量检测   目前对包括北京饭店、外交部新办公楼、美国驻华使馆等大型建筑物和各类家居近1500个项目进行了室内空气质量检测。   3. 建筑装饰材料有害物质检测   接受委托对常用建筑装饰材料如人造木质板材、油漆、涂料、壁纸、地毯等产品中有害物质进行检测。   4. 环境检测   对环境空气中的各类污染物以及噪声、电磁辐射等物理因素进行检测。   5. 车内空气质量检测   劳保所是国家标准GB27630-2011《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和HJ/T400-2007《车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及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的编制单位。是国内首家通过CMA和CNAS认证的车内空气质量检测机构。已为多家汽车生产企业和社会机构以及个人提供车内空气检测服务。   职业卫生检测:   劳保所长期从事职业卫生检测,是北京市卫生局许可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技术服务机构,可为企业提供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服务。2010年成为国内首个获得美国工业卫生协会认证的检测机构,可为在华的美资企业提供国际认可的工业卫生检测服务。   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美国工业卫生协会认可资质   实验室拥有多位我国职业卫生专家。实验室技术成熟、仪器设备完备、人员专业、检测项目覆盖面广,可满足不同客户的检测需求,为实验室研究、检测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实验室主要仪器设备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ICP、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便携式GC-MS以及大量的现场快速检测仪器等。   目前实验室主要开展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有机物、重金属、噪声、尘等的监测及咨询工作。具体检测项目包括:铬(Cr)、锌(Zn)、镉(Cd)、铅(Pb)等重金属 芳香烃类、卤代烃类、醇类、酯类、酮类共计47种有机溶剂等。 色谱/质谱实验室 光谱实验室 Agilent 7890-5975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Agilent Triple Quad 6410LC-MS/MS    Agilent 7890A气相色谱仪 岛津 LC-20AT高效液相色谱仪    INFICON HAPSITE便携式GC-MS Thermo Model55i甲烷化合物分析仪    DIONEX ics-1000 IC离子色谱仪 Thermo nicolet6700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除了承担日常科研工作,实验室还接受外部样品委托测试业务,优势项目为气体检测。凡是存在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危险气体的场所,包括大气、车间、办公室、居室、车内、有限空间等,劳保所都能够提供准确、可靠、快速的气体检测服务。胡老师说:“充分利用劳保所的资源优势平台,集中所内优秀科技人员开展高层次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加强科研成果应用转化,形成一个开放式的集研究、开发、测试于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室。”   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胡玢研究员(左一)向我要测人员介绍实验室概况   参观期间,我们了解到劳保所拥有优秀的人才队伍、科研水平以及仪器技术、方法开发等方面的有利条件,为了更好的发挥各自的优势,劳保所非常欢迎仪器生产厂商同他们合作,进行仪器技术、方法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胡老师还表示:“我们非常希望能够通过彼此的共同努力,为我们的国产仪器发展出一份力!”   参观合影   附录: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http://www.bmilp.com/
  • 工程材料疲劳可靠性有望实现高效“体检”
    作者:郝晓明 来源:科技日报疲劳失效是工程构件长期可靠服役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评价工程构件及各种材料的疲劳可靠性,往往采用足够数量的疲劳试样进行大量长时疲劳测试,这种既耗时又耗材的疲劳测试方法在工业界和实验室已使用了近百年。如何建立高通量即一次性对多个样本进行检测的疲劳测试方法与表征技术,实现低成本、快速评估材料疲劳可靠性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张广平研究员团队在前期小尺度材料疲劳行为研究的基础上,与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滨教授团队合作,提出了一种材料疲劳性能高通量、快速评价的思想,设计并建立了一种能够同时对多个小微试样进行对称弯曲疲劳加载的测试系统,并在其上对核电、高铁、汽车等领域用的几种典型工程材料进行了高通量疲劳测试,通过对比和计算模拟进行了验证,建立了材料疲劳性能的高通量测试技术和方法。据介绍,该技术既可模拟标准规定的疲劳极限升降法快速获得材料的疲劳极限,也可一次性获得应力幅或应变幅与疲劳寿命之间的曲线;在一周内快速获得材料的疲劳数据,耗时仅为采用前述标准测试方法的1/4;基于经典的Tanaka-Mura模型,科研团队建立了该测试技术所获得的材料疲劳极限与标准试样疲劳极限间转换因子的理论预测模型。此外,利用该技术分别对经不同温度长时热暴露和经γ射线辐照的核主泵螺栓用F316不锈钢的疲劳性能进行了评价,证明了该方法在工程实际的适用性,为先进材料的疲劳性能快速评价提供了新策略。该高通量疲劳性能测试系统、技术与原理的建立,不仅为核电等在役关键工程构件疲劳性能测试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高效快速的新方法,且为增材制造复杂形性构件、材料表面涂层、腐蚀层和改性层、焊缝区以及材料结构单元和应力、应变集中区域等微小区域的本征疲劳性能评价提供了有效的评价策略,为在役工程构件疲劳可靠性“体检”提供新思路。同时,这一高通量疲劳性能测试方法和评价技术有望进一步推动材料、构件疲劳性能数据库的高效建立和物理模型-数据融合驱动的工程构件疲劳寿命的快速预测。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