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中国智造

仪器信息网中国智造专题为您整合中国智造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中国智造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中国智造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中国智造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中国智造话题讨论。

中国智造相关的资讯

  • 中国制造业高管眼里的“中国制造2025”
    p br/ /p p   《中国制造2025》的公布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关于中国制造业转型创新的讨论成为中国乃至国际社会瞩目的焦点。在这场远远超越制造业领域的讨论中,中国制造业本身的看法和观点并没有得到足够的传播和重视。日前,由中国管理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与IBM(中国)公司联合发布的《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制造业高管眼里的“中国制造2025”》调研报告填补了这一空白。 /p p   《中国制造业高管眼里的“中国制造2025”》调研报告通过对来自不同地区、不行领域356位制造业高管的调研,全面准确反映了中国制造业、尤其是大型特大型制造业高管们对于“中国制造2025”的真实看法。调研报告结合制造业专家、研究机构的学者以及行业知名人士的洞见,为中国制造型企业转型创新提出了“构建以数据洞察为驱动的新价值网络”的创新发展模式,并结合中国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历程,为企业明确自身定位、结合行业实际制定未来发展方向、选择转型升级发展路径提出了建议。 /p p   调研报告发现,中国制造业高管们对于中国制造业现状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对于制造业产能过剩、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制造业本身参差不齐的发展水平都有准确的了解和把握。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国制造业高管们对于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依然充满信心。 /p p   中国制造业高管们认为,制造业转型创新的主要挑战集中在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两项,在新一轮世界制造业竞争格局大调整大变动的背景下,他们正在努力通过企业的内部调整优化,竭力在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上面实现突破。 /p p   调研报告表明,中国制造业把核心技术与自主创新能力、以品牌建设为主导的全球化列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手段,为保证这一手段落到实处,中国制造来高管们把企业的战略管理、组织流程优化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p p   调研报告在综合分析了中国制造业高管的看法和观点后,为制造业转型创新提出了建议,即“构建以数据洞察为驱动的新价值网络”。调研报告认为,参与者、产品和生产是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三个要素。在传统价值链下,三者之间缺乏交互作用,联系不紧密,而在新价值网络下,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平台的作用,企业能够获得精准的数据洞察,以此为核心驱动力,改造整个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实现参与者、产品和生产的协同互联 同时,数据洞察作为核心驱动力,将始终贯穿整个新价值网络。当然,这三者之间的互动不是机械的,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p p   当然,新价值网络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作。“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现需要杰出的创新能力、领先的信息技术能力,以及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作为中国企业35年的合作伙伴,IBM已经与中国政府、客户和市场建立了深厚的互信,IBM有能力、有价值、有意愿,也有措施成为助力“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现的“合伙人”。 br/ /p
  • 李克强谈“中国制造2025”: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p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此后,“中国制造2025”一直是贯穿国务院工作部署的关键词之一。 /p p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促进消费品工业迈向中高端。今年7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 /p p   联合国两位高级官员近日撰文称赞,《中国制造2025》路线图正在引导中国的工业现代化进程。《福布斯》杂志认为,实施“中国制造2025”将助力中国制造业保持国际竞争力。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称,得益于智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中国将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军者”。 /p p   “中国制造2025”如何深入推进?总理作过这些阐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140620154HK5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378b671f-18b3-49a8-b388-910ed0b875ee.jpg" / /p p   下一步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强化创新驱动和政策激励,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与“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结合,打造勇于改革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具有引领作用的“示范方阵”,促进整个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型升级,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p p   ——2017年5月1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p p   我愿为中国装备“站台”,希望你们给国家“撑台”,打造永不褪色的金名片! /p p   ——2015年4月10日,李克强总理考察北车集团长春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p p   中国经济要持久保持中高速,必须迈向中高端,须加速推进“中国制造2025”。 /p p   ——2015年4月23日,李克强总理考察福建泉州嘉泰数控机械有限公司 /p p   现在,传统的“Made in China”还要继续做,但中国制造的核心,应该是主打“中国装备”。这就要运用信息技术,智能转型。 /p p   ——2015年6月9日,李克强总理会见来华出席全球首席执行官委员会第三届圆桌峰会的代表并座谈交流 /p p   工业制造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发展升级的国之重器。我们提出“中国制造2025”,实际上是推进“中国制造”的不断升级,努力形成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p p   ——2015年6月15日,李克强总理考察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并主持召开座谈会 /p p   “集众智者成大事”,要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亿万人层出不穷的新鲜点子,激发市场活力,真正推进中国制造的智能转型。 /p p   ——2015年6月1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p p   它型号大、精度高、工艺先进,可谓“大块头有大智慧”。“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就是实现制造业智能升级。 /p p   ——2015年9月,李克强总理考察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时,为一个全球冲程最大的船用曲轴测量精度 /p p   “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彼此结合起来进行工业创新,将会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 /p p   ——2015年10月14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p p   加强国际创新合作,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等紧密合作,相互学习、优势互补。 /p p   ——2016年1月2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b13c588c-f33f-426f-be69-0ff075e7c4a1.jpg" / /p p   我不仅是为东风加油,也是为“中国制造”加油。我们需要一场“品质革命”,促进“中国制造”整体升级! /p p   ——2016年5月23日,李克强总理在湖北十堰考察东风商用车重卡新工厂 /p p   我愿为中国自行车做广告,更愿为“中国制造”智能升级“站台”。 /p p   ——2016年6月26日,李克强总理考察飞鸽自行车天津胜利路体验店 /p p   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马力拖拉机,“中国制造2025”更需要大马力发动机。 /p p   ——2017年5月8日,李克强总理在中联重科开封工业园登上一辆自主生产的230马力拖拉机 /p p   《中国制造2025》绝对不是光指大企业,制定相关方案和支持措施时千万不要只瞄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要予以充分支持,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p p   ——2017年5月1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p p   有人误解“中国制造2025”目的是将来不买国外装备了,这是不可能的。中国开放的市场只会给企业更多自主选择权利。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化条件下,关起门来提高自己装备质量和水平等于闭门造车。 /p p   ——2017年6月28日,李克强总理会见2017夏季达沃斯论坛企业家代表 /p p   实施“中国制造2025”不仅要在技术方面实现突破,更要在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 /p p   ——2017年7月1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p p /p
  • 人民日报:制造业正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
    走进山东济南二机床集团生产车间,待装配的产品摆得满满当当,工人们有条不紊地操作生产,一片繁忙景象。今年以来,济南二机床市场捷报频传,与多家新能源车企陆续签订总值超过5亿元产品订单,喜迎首季开门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要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制造业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重点领域创新取得新突破,产业结构优化迈出新步伐。  ——制造业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在山西太原,薄如纸张的“手撕钢”已广泛用于各类高精尖设备制造行业;在西藏林芝,辅助供电、控制诊断、安全监测等新技术,助力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车组驶上雪域高原;在白鹤滩水电站,自主研制的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  2012年至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由16.98万亿元增长到31.4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已经连续12年位列全球首位。我国工业拥有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一批竞争力强的企业脱颖而出。2021年,我国有143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榜单,比2012年增加64家,其中,工业企业入围73家。高铁、核电、4G/5G等成体系走出国门,“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影响力持续攀升。  ——重点领域创新取得新突破。  “蛟龙”入海、“嫦娥”探月、“神舟”飞天、“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北斗”组网;大飞机首飞,万米载人深潜器、极地破冰科考船建成交付,5G网络全球规模最大、5G终端用户占全球80%以上…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件件大国重器横空出世,一批批重大装备实现突破,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  截至2021年底,我国共建成21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223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021年,光伏、风电、船舶等产业链国际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集装箱产量同比增长110.6%,芯片产量同比增长33.3%;新型显示、工业母机、新材料等领域攻关取得阶段性成效,其中工业机器人、太阳能电池同比分别增长44.9%和42.1%,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均增长约1.6倍。  ——产业结构优化迈出新步伐。  5G专网全覆盖,自动巡检机器人、远程控制无人开采等智能应用,让数百米深的矿井更安全;工业互联网赋能,智能工厂的订单交付率、能源利用率、库存周转率均大幅提升;经过数字化改造,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等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在传统企业蓬勃发展… …   我国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速大幅快于制造业平均增速,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从2015年的11.8%、31.8%上升到2021年的28.6%、45%。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深入推进,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55.3%和74.7%,比2012年分别提高30.7个和25.9个百分点。节能降耗减排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6%,2021年同比再下降5.6%。
  • “中国制造”需升级 国产制造业的“攻坚战”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b71426bdeba24839802f68a008f32a1a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23bbba1d-3439-42e8-99e9-782d35aff35a.jpg" / /p p   “我们要打一场制造业的‘攻坚战’,用先进标准倒逼‘中国制造’升级。”李克强总理在4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 /p p   当天会议决定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李克强说,坚持标准引领,建设制造强国,是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改善供给、扩大需求,促进产品产业迈向中高端。 /p p   他强调:“要提振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支撑制造业提质增效,提升国际竞争力。” /p p    strong 发挥市场倒逼作用,提振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 /strong /p p   当天这一议题原本只聚焦于“提升制造业标准”上。李克强总理明确要求,要在文件标题中加入“质量”二字。 /p p   “标准和产品质量紧密相连,我们要制造高质量的产品,建设制造强国,必须有先进的标准作为支撑。反过来,我们推进装备制造业标准化的目的,也是为了提升消费品质量,拓展国内国际市场。”总理阐释二者的关系。 /p p   李克强说,中国目前是制造业大国,但并不是制造强国。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的标准仍然比较落后,很多产品的质量仍然处在中低端。 /p p   “现在很多民众出国买东西,跨境电子商务也是大量进口国外消费品。”总理说,“我们必须要瞄准国际先进标准,发挥市场倒逼作用,提振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支撑制造业提质增效,提升国际竞争力。” /p p   李克强要求,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标准水平,逐步与国际接轨,加快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加快标准更新,促进技术和产品创新。 /p p   他强调,我们要继续扩大开放,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进而倒逼“中国制造”升级,最终目的是要激励国内制造业,按照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标准发展壮大起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助力国家持久发展。 /p p    strong 老百姓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层次也越来越高,政府的管理也要同步跟上啊 /strong /p p   一位部长在讨论中说,有些创新创业企业负责人反映,他们研发了新产品,却因为没有相应的产品标准,导致无法进入市场。李克强明确要求,装备制造业标准和质量提升,首先要改进政府管理方式,要采取新办法,让消费者自主选择。 /p p   “别再列什么工业消费品的‘目录’了,这样会提高创新创业产品进入市场的门槛!”李克强说,“要采取负面清单的管理办法,除在危害人身安全、国家安全和生命健康等方面设置强制性标准,需要强制执行、严格管住外,其他方面要更多让市场发挥作用。” /p p   他强调,政府需要创新管理模式,把精力从“设置门槛”更多转移到“提供服务”上来,引导更多企业采用先进标准,适应市场需求,推动整个制造业的升级发展。 /p p   “现在老百姓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层次也越来越高,政府的管理也要同步跟上啊!”总理说。 /p p strong   解除对创新思维的束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strong /p p   李克强谈起近20年前他在欧洲一家企业参观的经历:一位技术工人浇筑的镁条粗细均匀,一丝缝隙都没有。 /p p   “机器都没他做得好!”谈起当时的场景,总理连连感叹,“更重要的是,这家企业的总经理告诉我,这位工人的收入和他本人的收入一样多。这就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大激励!” /p p   李克强进而强调,装备制造业不仅要提升标准和质量,更要从根本上解除对创新思维的束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p p   “政府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一方面要把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管死’,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另一方面要弘扬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生产更多有创意、品质优、受群众欢迎的产品,让制造业蓬勃发展。” /p p    strong 要用消费者的选择,倒逼工业消费品提质和“中国制造”的升级 /strong /p p   在讨论提高装备制造业标准质量的同时,李克强也明确要求有关部门,要尽快拿出针对大众消费品的质量标准提高计划。 /p p   “过去我们的工业体系是,先把生产设备定下来,然后‘我生产什么你就买什么’。但现在人民群众消费需求越来越多样,对消费品质量、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制造业正在日益向定制化、个性化方向转型。”总理说。 /p p   他说,在计划经济年代,我们和一些国家都曾经历过“重工业发达、轻工品却买不到”的历史。而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不能再走这样的“老路”。 /p p   “‘中国制造2025’不能只搞装备制造业,而要用消费者的选择,倒逼工业消费品提质和‘中国制造’的升级。”总理说。 /p
  • “中国制造”找差距
    如果和10年、20年前相比,中国企业在各方面都有了惊人进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了出去,见多了识广了,学习和创新能力也都在不断提高 如今的“中国制造”已经让世人刮目相看。然而这些是否足以说明“中国制造”已取得优势?低价格、低附加值的传统战术能否赢得国际竞争新挑战?在2010年国际国内都强调转变发展方式之际,人们期待着“中国制造”实现完美转身,为此,不少中国企业已开始审视自己的不足。      核心技术是“短板”   在不久前结束的德国汉诺威信息及通信技术博览会(简称汉诺威IT展)上,有350多家中国企业参展。   参加本次展览的交换机、路由器生产商——深圳市普联技术有限公司国际业务市场经理刘科伟谈体会时说,中国内地IT企业在核心技术和品牌上与国际先进同行存在很大差距。在技术层面,IT行业核心技术掌握在欧美国家手中。例如普联产品所用的芯片、解决方案,大多是美国公司的。中国内地企业买来,基于别人的技术进行二次开发生产相关产品。华为和中兴等中国企业在通信领域创出了自己的品牌,“但这样的公司还是太少”。   在国内电子书市场一家独大的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外销售部总经理柳军认为,多年来,许多中国内地IT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最底层的“生产代工”环节,增值能力低,抗风险能力也低。能够通过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形成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的中国内地IT企业还太少。   汉王科技董事长刘迎建也坦陈,一些美国商家展出的电子书技术,汉王还暂时达不到,这就要求汉王必须加大人才的培养和招聘力度,推动产品的持续创新,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最终胜利。   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今年初参加了美国拉斯韦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他对笔者说:“(我们)最大的劣势,就是我们的积累时间短,我们的技术、人才和资本积累时间都短,这在竞争中就处在劣势,而且是很明显的劣势,”他说,“这就要求企业很好地统筹现有资源,投入到最有产出价值的地方,从而把劣势消除掉。”   对国际市场认知度不够   笔者在汉诺威IT展采访时感到,中国内地参展商已普遍认识到向提供服务产品和解决方案转型的趋势性和迫切性,但这一升级受制于诸多障碍。   汉王科技的柳军认为,中国内地许多企业对国际市场需求了解不够透彻,对国际市场认知度不够深。中国内地很多成功企业领导者是研发出身,做技术和产品。而国外,成功企业领导者许多是管理出身,是战略家。“中国不缺工程师,缺的是策略、系统整合、营销等方面的人才,”柳军说。   以电脑机箱、电源为主打产品的金河田实业有限公司国际业务部经理赵华在展会上对笔者说,语言是中国内地企业做服务产品的一大障碍。他说,提供服务产品,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点,清晰表达说服他人,都离不开语言能力。印度拥有发达的软件业,离不开英语的普及。只有实行本土化策略,文化和语言才能不再成为障碍。   笔者在本次展会中国参展商比较集中的17号馆看到,电脑周边产品和消费类电子产品依然是中国参展企业的主打产品。此外,也有少数收银机、验钞机等金融类产品以及通信类产品中有中国企业的身影。但在本届展会“互联的生活”、“绿色IT”等重点展示区,依然没有中国内地企业涉足。对此,不少中国企业承认,由于语言、文化以及企业结构等方面的限制,在国际趋势认知、国际市场战略,潮流引领方面,“中国制造”仍有差距。   企业品牌国际知名度有待提高   美国消费电子协会高级副总裁奥克斯曼日前对笔者表示,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一大劣势,就是他们在全球的知名度还不够高。   对于差距,中国企业其实也有清醒的认识,金河田实业有限公司的赵华说,近些年,参加国外大型IT展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然而与海外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在工业设计方面有所欠缺,包括产品外观设计、包装设计、市场营销设计。赵华说,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要注重品牌形象、提升产品形象。   今年1月,联想集团首席执行官杨元庆参加了美国拉斯韦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他对笔者说,相比欧美日韩一些消费电子巨头,联想等中国厂商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确实略逊一筹。“我们的劣势就是品牌问题,这个要慢慢弥补,聪明地弥补。我们的策略就是创新,通过创新打动市场、打动客户,让它们帮助联想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则认为,认识到这种差距后,中国企业更应该抓住时机,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而在企业国际化的进程中,打造一支好的海外团队至关重要。同时,企业必须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建立企业在海外经销商和消费者中的信用,以此提升品牌的美誉度。   周厚健预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未来10年,将有一大批中国企业由“中国名牌”跃升为“世界名牌”。
  • 国产好仪器 |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盛瀚国货精品的发展之路
    近几年,国产仪器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加速推进,政策支持力度增强,推动了部分高端仪器的国产替代进程,整体呈现出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国产仪器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市场需求、产业链协同以及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共同推动,同时,“国产好仪器”等一系列品牌传播,也为国产仪器带来更广泛的市场认知度。盛瀚连续两年入选“国产好仪器”,是产品质量、用户满意度、持续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深耕色谱二十余年,盛瀚始终在雕琢“好仪器”,并不断更新好仪器的内涵与外延。何为好仪器?精准匹配客户需求,超越客户预期好仪器是能够精准地匹配并满足客户的需求,甚至在某些方面超出客户的预期,真正做到“用户说好才是真的好”。之前,公众普遍认为好仪器是结实耐用、性能稳定、功能强大,能很好的完成检测需求,是实验室里强有力的检测工具。近几年,仪器满足“结实耐用”的需求后,逐渐向智能化、人性化方向发展,通过自动化操作、预测性维护、远程控制等功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成为实验室的智能助手。CIC-D500+多功能“跨界”色谱仪 荣获德国红点设计大奖,秉承科技+艺术+文化理念,受客户一致好评未来,好仪器一定代表着绿色与人文。在绿色低碳的大背景下,科学仪器将在设计理念与材料、生产加工方式、产品功能等方面体现绿色低碳理念;同时,作为国产仪器,中国文化必将成为其精神内核,在仪器设计与应用中得以诠释,熠熠生辉、传承与发展。从D160到D160+十年磨一剑 匠心雕琢好产品今年,盛瀚CIC-D160离子色谱仪入选第五届“国产好仪器”。谈到CIC-D160离子色谱仪,那就不得不说说2012年盛瀚与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发展中心(青岛海关技术中心)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承担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多功能离子色谱仪的开发与产业化”。通过产学研用通力合作,盛瀚取得了离子色谱分离材料、淋洗液发生及抑制、精准电导检测三大关键技术突破,同时将重仪成果,如:全新的双极电路电导检测器、电解微膜抑制器、高压平流泵、淋洗液发生器、离子交换色谱柱等技术全部倾注于当时推出的产品——CIC-D160离子色谱仪。CIC-D160离子色谱仪CIC-D160离子色谱仪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到客户的青睐与认可,是盛瀚的热销产品。十年后,随着技术的进步与用户需求的变革,盛瀚推出升级产品CIC-D160+离子色谱仪。它不仅在核心技术与硬实力实现了迭代升级,并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算法新增智能化板块,使之成为新的实验室智能助手。CIC-D160+离子色谱仪智能识别模块CIC-D160+新增了关键部件专属智能模块,就像智慧大脑,可自动触发启动、识别相关实验方法。在实验室,只需一秒就可开启实验,无需一一设置实验条件,效率跨级倍增。仪器生命体征监控仪器设计了淋洗液不足报警、漏液报警、超压或低压报警、故障报警等警报系统,提前报警、故障自查,仪器生命体征可实时监控。耗材使用情况可追踪记录,接近使用寿命可提前提醒,便于客户合理规划耗材使用。盛瀚智能化产品提前预知 自我保护机制仪器出现异常后,会自动报警提示,自动启动自我保护机制,避免突然“罢工”影响实验进度。仪器独自运行也不必担心淋洗液用光损坏机器,自我保护机制可保护色谱柱、抑制器等避免干烧。好仪器的关键是什么?掌握核心技术 全产业自主可控一台好仪器是品质、技术、服务与创新的完美结合体,从用户角度而言,品质过硬、经久耐用、故障率低就是好仪器。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不断提升产品品质,盛瀚在技术与创新方面持续深耕,并打通从产品研发到精密加工、智能制造等全产业链自主可控,真正做到“血统纯正”的“中国智造”。2016年,盛瀚联合青岛市科技局共同创建了精密部件加工制造的众创科学仪器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在此之前,国产仪器加工精度高、批量小、周期长,受制于供应商影响,很多部件都存在被“卡脖子”问题。众创平台的成立,让我们核心部件的精度、品质和货期有了充分的保障,也能为整个科学仪器行业提供精密零部件。众创平台现场照片目前,盛瀚在三方检测机构和高校等领域占有广阔的市场。由于这些领域对仪器使用频率较高,因此对仪器的耐用性、准确度、故障率等方面都有着高标准的要求,进一步验证了盛瀚的产品的耐用性和可靠性,是真正实现“用户说好才是真的好”。与进口仪器相比,国产仪器在持续创新、升级迭代,细分市场定制化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未来,希望随着技术突破、产品性能提升、应用创新、产业链贯通等发展,国产仪器能真正替代进口,并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关于众创科学仪器公共研发服务平台众创平台通过配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高精度的研发服务加工设备,可满足科学仪器多个领域企业的产品研发、中试和工程化开发等阶段的服务需求。平台对外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公共研发服务、专业研发服务、创业孵化服务三大板块。其中,公共研发服务包括核心关键部件精加工服务、电路板加工服务、软件开发服务、综合检测服务。专业研发服务包括核心关键部件研发、联合研发服务、以研发需求为导向的“技术众包”服务。创业孵化服务包括项目引进企业培育、技术转移、金融担保、人才培养等。(文章供稿:青岛盛瀚色谱技术有限公司)随着近年来科学仪器行业的高速发展,行业内也涌现出诸如盛瀚等一批优秀的国产仪器厂商代表。而多年来,仪器信息网“国产好仪器”始终坚持以“用户说好才是真的好”为不变的宗旨,以用户长期使用的真实反馈为基础,为的就是筛选出品质卓越、性能稳定的国产佳品,并为之代言,助力国产科学仪器的崛起。如今,全新“国产好仪器”再度扬帆起航,我们也欢迎更多的优秀国产仪器厂商参报,了解更多相关信息或报名参加“国产好仪器”可点击此处。
  • 380亿支圆珠笔,如何实现中国智造?
    小小圆珠笔,藏着大学问圆珠笔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小小圆珠笔藏着大学问,不瞒你说,就单是其中的圆珠笔芯制造工艺,就曾难倒了不少人。在2017年之前,就这小小的钢珠却无法实现中国制造。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制造大国来说,可以造出高铁、大飞机,怎么就造不出一个小小的笔尖钢呢?原来钢珠虽小,但生产工艺却不比钟表制造简单,对精度要求非常苛刻。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加工精度须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这么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的性能要求极高,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还不能开裂,小小笔尖考验着中国制造。经过不断试验攻关,中国成功研发出超易切削钢丝,一家钢铁厂一天的产量就能满足整个制笔行业一年的需求。但是,难题又来了!一粒笔芯钢珠直径不足1毫米,体积微小,重量很轻,生产过程中,企业是如何精确统计这些球珠的数量呢?奥豪斯Ranger 7000 拥有强大的扩展能力,外置天平功能可外接奥豪斯电子天平一键即可导入天平称样数据,样品重量可直接显示在Ranger ™ 7000主屏幕上,避免手工输入。采用了高精度电磁力传感器的Ranger™ 7000,量程3kg,精度可达0.01g,内部计数分度高达6,000,000, 又可轻松满足用户的高精度称重需求。以上组合同时保证了样品的重量精度及样品平均单重的准确性,省去繁琐的人工计算过程,减少人为差错,得到准确的技术结果。除此之外,Ranger™ 7000高精度计数秤还能在一秒内得出计数结果,在保证精准的同时还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客户的产线工作效率。奥豪斯 Ranger™ 7000高精度秤让您的称量更智能
  • 智造中国 | 供水安全,总有哈希相伴
    智造中国 | 供水安全,总有哈希相伴END
  • 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
    新华网北京5月19日电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当前,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突出创新驱动,优化政策环境,发挥制度优势,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ldquo 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rdquo 的基本方针,坚持&ldquo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rdquo 的基本原则,通过&ldquo 三步走&rdquo 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 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五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六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 七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 八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九是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中国制造2025》明确,通过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五项重大工程,实现长期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为确保完成目标任务,《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健全组织实施机制等8个方面的战略支撑和保障。   《中国制造2025》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实施方案,细化政策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 哈希”智“造中国系列活动|CODmax III
    哈希”智“造中国系列活动|CODmax III倾听水质守护者的声音在哈希与中国水质守护者相伴的第20个年头,我们将上线哈希智造中国系列活动,从哈希视角与大家一同回顾中国水业飞速发展的20年。看哈希如何将“在中国,为中国”从理念变为行动。也邀请大家讲出您与哈希、与中国水业的故事。我们倾听水质守护者的声音。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智造中国活动页面,分享您作为水业从业人员的原创故事,有机会获得哈希送出的精美礼品。END
  • 智能制造 绿色制造—2014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14年12月2日,北京京仪大酒店,2014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以下简称:产业大会)召开。产业大会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以下简称:学会)主办。产业大会致力于促进中国仪器仪表产业升级,围绕&ldquo 智能制造 绿色制造&rdquo 为主题,共设1个主会场、2个分会场 安排12场报告。产业大会由学会理事长李天初致开幕词,并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王卫明致辞。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领域学术界、产业界的专业精英300多人出席大会。 学会理事长 李天初 致开幕词 装备工业司副司长 王卫明 致辞 主会场   上午的主会场由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吴幼华主持,大会特邀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朱森第作《迈向制造强国的战略思考》专题报告,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科技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作《智慧云制造 云制造2.0》专题报告,总参信息化部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作《从车联网到机器人联网&mdash &mdash 大数据时代的跨界创新》专题报告,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澄作《制造业信息化:集成、协同、优化》专题报告。下午分设两个分会场:分会场一&ldquo 现代IT行业与传统仪器仪表行业的互联与融合&rdquo 、分会场二&ldquo 现代互联网环境下的工业信息化与工业自动化的优化发展&rdquo 。 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吴幼华 主持会议   朱森第在报告中谈到,2010年,中国制造业规模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是中国自行研究所得的&ldquo 1946~2012年九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趋势图&rdquo 上显示,中国仅仅以81.42分作为第二集团的领头羊,离开第一集团(美、日、德)有较大差距。并且,2007~2012我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率呈现下降趋势,从26.2%降低到22.1%。&ldquo 中国制造&rdquo 转型迫在眉睫!美国,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核心是&ldquo 人工智能+机器人+数字化制造&rdquo 德国,推出&ldquo 工业4.0&rdquo ,核心是智能物理系统CPS(Cyber-Physical System)。中国,也提出了&ldquo 迈向制造强国的三阶段&rdquo 目标:转型升级(2014-2025)、数字化和自动化(2025-2035)、智能制造和先进制造业(2035-2050)。朱森第也介绍了我国的战略对策和路径选择。   信息时代我国制造业的强盛之路,朱森第提出&ldquo 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rdquo 的概念,针对综合性制造企业、集成型制造企业、代工型制造企业、&ldquo 专业化&rdquo 企业4类企业,给出不同的发展方向。对于创造GDP60%、创造就业机会80%的中小企业,应该以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为目标 龙头企业,应该以数字化车间、数字化企业为目标。吴澄认为,制造业信息化要应用成功,重要的是&ldquo 工业化的需求导向、企业的需求导向、企业的效益导向。&rdquo   基于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技术与应用的情况,李伯虎带来了&ldquo 智慧云制造&rdquo ,并展示云制造在航天、政府、产业中的应用案例 介绍基于天智网的智慧云协同在协同研发生产、协同供应链、制造应用等范例。李德毅则以智能车的发展为例,展现传统行业所选择&ldquo 渐进式路线&rdquo :自动驾驶的要素是渐进添加、信息化要素是渐进添加 汽车行业的冷看也是对仪器仪表行业的某种启示:&ldquo 汽车发展的方向是主动安全。凡价格在万元以上的传感器要走量产的汽车工业中用来提高主动安全,都难以被采纳。&rdquo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朱森第 作《迈向制造强国的战略思考》专题报告 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科技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李伯虎 作《智慧云制造 云制造2.0》专题报告 总参信息化部研究员 李德毅 作《从车联网到机器人联网&mdash &mdash 大数据时代的跨界创新》专题报告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 吴澄 作《制造业信息化:集成、协同、优化》专题报告。   产业大会为与会者揭示了中国制造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目标和对策,探讨实现智能制造的方法和思路,并分享&ldquo 智能制造 绿色制造&rdquo 在不同行业应用的成功案例。精彩的会议内容吸引与会者深入思考,未来如何实现仪器仪表行业的制造升级?如何发挥仪器仪表在中国制造升级中的作用?
  • 新华网人民日报:盛瀚让世界看到中国“智”造
    “近日,盛瀚朱总接受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平台采访,谈及盛瀚要助力离子色谱产业实现技术自信。学习强国山东学习平台、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网客户端同步了报道。”文章来源:新华网客户端作者:赵纯一个国家的科技领先程度代表着这个国家在世界上所拥有的地位和话语权。我们不会忘记前不久西方国家对于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制裁”,伴随着国力增强、人民生活的提高,一些有着冷战思维的国家和他们狭隘的政治眼光,以敌视的状态对我国的发展层层设卡、步步制约。在这个世界风云突变的时代,中国的科学工作者以及企业家们,以其坚韧不拔的意志,以科技强国的报国心态,用实干精神,为祖国的发展和科技事业的全面提升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初秋时分,我们走访了位于青岛崂山区的高科技企业——青岛盛瀚色谱技术有限公司,他是中国离子色谱仪器起步较早的生产制造企业。朱新勇,青岛盛瀚色谱技术有限公司的当家人,2002年从240平方的小作坊发展到如今产值1.2亿元、产品遍布全球41个国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在业内享有盛誉的一家企业。他坦言,是一路坎坷、满眼心酸。在他的内心深处,艰辛的创业过程是记忆中刻骨铭心的。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朱新勇说,他和他的团队是在寂寞的煎熬中一路走来,作为一名工科生,他转向了并不熟知的领域。至今回想起那一段过往,他依旧会感叹那是人生难得的经历。整整八个春秋,在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日子当中,他竭尽全力,以一名严谨科学工作者的姿态迎接着属于他的离子色谱时代的到来。而这一天的到来,又似乎让他应接不暇。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的蓬勃兴起,让他的事业插上了巨大的翅膀,在高精端检测设备仪器的领域当中独占鳌头,沉寂多年事业低谷的阴霾一扫而光。事业的拐点在2008年,那是一场至今无法遗忘的汶川大地震,无数生命和财产消失在那场灾难当中。震后重建工作被纳入到政府议事日程之中。国家相关部门组织的专业领域救灾技术人员赶赴灾区即将前行时,突然发现用于检测当地生态环境的一部国外价值不菲的仪器出现了故障,此时有一名科技人员向专家组推荐了青岛盛瀚色谱技术。当朱新勇和他的科技攻关小组风尘仆仆的赶到北京时,没有人看好这样一家小企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相信它可以与国外大品牌的产品同台竞技。也恰恰是在那一刻,朱新勇和他的团队以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精湛的设备检测精度和质量深深的打动了专家组。朱新勇说,从此他的产品不论从产品质量还是从外观设计,完全替代了进口产品,每年为国家省去外汇高达上千万美元。一战成名之后的盛瀚色谱技术有限公司随后又承接了全国奶粉质量检测检验仪器的标准制定和高端检测仪器的生产,公司也由此走向了正轨。公司的发展并没有止步,每年都拿出总产值的30%用于技术研发和高新技术人才投入。如今来自全球及国内的众多相关专业院校顶级专家纷至沓来,青岛盛瀚色谱技术正蓄势待发,朝着更高更远的方向坚实迈进。两年一届的BCEIA,如今已经举办到第十八届,它见证了许多像盛瀚色谱这样的中国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科学仪器的崛起之路。盛瀚从创立之日起,就立志做中国的离子色谱仪,要将中国科学仪器高端化,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进入公司门厅的巨大展示栏前,有一副世界地图,下一排有一个个国家的名称,朱新勇欣喜的告诉我们,如今公司生产的产品已远销至全球41个国家,以目前的发展态势,2023年产值将达到15亿元人民币。此次获得BCEIA金奖的CIC-D500离子色谱仪,是盛瀚承担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多功能离子色谱仪的开发与产业化”的结题成果。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暨地方科学仪器开发专项成果展上,中国工程院王海舟院士、中国科学院牟世芬研究员等专家莅临展台,对盛瀚取得的成果予以肯定,同时提出更高的期望。经常谈论文化自信,说中华民族要有精神志气,有自信底气。其实,不仅是文化自信,我们还要有技术自信。盛瀚一直坚信“相信的力量”,这是企业不断创新、不懈努力的支柱。业内人士曾说起这样一件事:在与国外同类产品进行专业测试时,盛瀚能够敢于分享,向同行展示离子色谱技术;快速筛检互动活动中,能够不怕质疑,参与现场测样;能够挺起腰板与国外厂商侃侃而谈,并且让国外同行心服口服̷̷这些,无一不体现企业对技术有自信,对产品有自信!盛瀚做到了,不仅先后3次承担并高效完成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任务,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智”造。2019年青岛盛瀚成功入围山东制造• 硬科技TOP50品牌榜,同时入选的企业有青岛海尔、青岛海信这样老字号的知名品牌企业。奖项是授予科技含量巨大且为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企业,这个奖项的含金量是业内人士公认最重的。手中握有70多个核心自主产权的青岛盛瀚色谱科技,在广州举办的2019中国市场营销国际学术年会暨中国创造展主论坛活动中,中国企业专利500强榜单首次发布,盛瀚榜上有名。青岛的科学仪器也曾有过自己的辉煌。近些年,青岛的产业布局经过有针对性的调整后,科学仪器产业重新被青岛市放在了一个重要位置,全国范围内有一定知名度的科学仪器企业在青岛也不断涌现。朱新勇一直感叹,他的企业注册在崂山,他相信崂山是他的福地,他说这片土地上的文化是博大与宽容,正如他所做的产品一样,坚持做好最基础的服务,因为只有打好基础,千顷广厦才会根基稳健。基础应用科学是一个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基石,他和他的团队愿意在这条路上不断前行,以最好的基础服务成为中国科技建设当中的一分子,为国家的建设、民族的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 大咖站台,中国制造业有打败全世界的核心武器,尼通手持光谱仪助力中国制造业
    大咖站台,中国制造业有打败全世界的核心武器尼通手持光谱仪助力中国制造业一壶真知佐酒,二两故事下菜好友相见,推杯换盏间一个问得犀利,一个答得真诚当代制造业,对金属合金进行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QA / QC)的验证对于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从未像现在这样重要。从金属生产到最终产品组装,材料混杂的可能性是真实存在的。材料混淆可能导致产品故障。随着所有类型的金属制造和制造业务面临越来越严格的安全法规,当今的最佳实践包括对100%的关键材料进行测试。质量控制过程的一部分应该是使用最新的XRF和LIBS技术对从原材料到最终装运的整个制造过程中的材料进行分析。赛默飞世尔尼通手持式XRF和手持式LIBS分析仪是进行材料识别和确认的重要工具。以下是使用最新的XRF和LIBS技术的行业示例。汽车行业正在开发新的轻钢牌号和铝合金,以使汽车更省油。每种等级或合金均由指定百分比的不同元素组成,经过精炼过程为特定的汽车部件创造适当的性能。配方中即使有微小变化也可能导致零件损坏。赛默飞世尔尼通手持式XRF和LIBS分析仪对以下各项至关重要:• 满足汽车制造业的特定PMI要求• 进行特种合金的元素分析• 测试成品材料以确保其满足精确的工程规格航空航天如果航空航天零件不是用指定用途的精确合金制造的,则这些零件可能无法承受其设计承受的重量和应力。赛默飞世尔尼通手持式XRF和LIBS分析仪需要:• 验证高温镍,钛,铝合金和高温合金• 分析铝和钛合金中的轻元素• 启动前检测高纯度锡并防止锡晶须• 测量镉和锌镍涂层的厚度铸造行业赛默飞世尔尼通手持式XRF分析仪是筛查大量传入金属废料的理想工具,并且可以提供快速,无损的化学成分以及冷铸件和最终产品的等级验证。可以通过XRF分析诸如不锈钢,铝,铜合金,高温合金,钛等材料,以进行分类。当由于碳含量需要对低合金和不锈钢进行更具体的分类时,可以使用手持式LIBS分析仪。两种技术都可以完成以下关键任务:• 现场分析熔料• 通过无损分析获得实验室质量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出厂前测试成品钢铁制造钢铁制造商需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对痕量元素和合金元素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赛默飞世尔尼通手持式XRF和LIBS分析仪可为以下方面提供准确的金属分析:• 准确的废金属分类成为钢铁生产的原材料• 外发产品分析以进行材料验证
  • 3D数字化与3D打印:转向“中国智造”的产业机遇
    本期话题:3D技术与中国制造业   话题背景   继上期之后,我们再次谈及3D数字化与3D打印。这主要是因为,3D数字化与3D打印技术有可能帮助我们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快速迈进,使中国彻底摆脱长期处于制造产业链底端的尴尬局面。   目前,全球正在兴起新一轮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浪潮。2012年,《经济学人》、《福布斯》、《纽约时报》等杂志都将3D 打印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期望以此让制造业重新回流到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但笔者认为恰恰相反,3D打印相关技术将给新兴国家带来了更多机遇,将使制造业——尤其是制造业的上游产业链,进一步掌握在中国等新兴国家手中。   在3D 打印技术领域,我们和国际相比虽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已不太大。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追踪3D打印技术研究,目前已取得了一批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成果,部分甚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开展的金属熔敷成形技术研究,在国际上首次突破了钛合金、超高强度钢等难加工大型复杂整体关键构件激光成形工艺。目前在北京、西安、武汉等地,紧跟国外也都相继开设了3D照相打印馆。   然而,与国外相比,国内的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现在市场上无论3D扫描还是3D打印,无论高端还是低端,大部分都是国外的产品。因此,3D数字化和3D打印在我国还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3D数字化设备和软件系统的产业化机遇   作为3D打印的前端和上游产业链,3D数字化扫描是一项关键技术。因为对于家庭的日常3D打印任务而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进行全(半)自动的数字化建模。   目前国内的3D扫描设备在采集质量和速度上和国外的同类产品相差不大,价格却仅为四分之一左右。然而在市场化和产业化上仍有明显差距,大部分产品都出自小型公司,尚未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这方面有待于政府和商业机构进一步加大支持和投入,待时机成熟,完全可以使国产3D扫描设备占据绝大部分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市场。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3D数字处理软件方面,我国与国外的差距仍然较大。实际上,待3D硬件设备成熟之后,国际3D打印市场的核心竞争将转移到相关的配套软件上来。目前国内的3D扫描厂商大多直接采用国外的大型成熟商业软件,如美国的Geomagic Studio等。原因在于3D数字处理软件的研发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和长期的技术积累,目前国内的小型公司难以承受研发风险及可能的知识产权侵权风险。   但从长远来看,拥有国产化的3D数字处理软件是十分必要的,且是可行的。目前国内的科研单位(如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已基本解决了相关的技术难点,只是没有资金实力形成功能完整的大型软件系统。   当前,3D打印的主要矛盾在于有限的打印设备精度和用户期待的理想打印结果间的出入。而通过对3D数字形状进行智能算法研究将有效地缓解这一矛盾。比如,可对3D形状的频域特征空间进行智能化分析,优化生成最匹配于当前打印机精度的3D数字化模型。目前国内科学家在该领域开展的多项突破性研究工作将有望转换成巨大的生产力。   建立“中国智造”产业生态圈   我国要完成向“中国智造”产业模式的转变,关键要形成一大批能够以3D产品创意设计、生产加工为职业的群体,建立完善良性循环而非恶性竞争的创新生态圈,这方面可借鉴美国Shapeways和Quirky公司的设计、制造、销售全产业链模式。为支持设计人员去原创自己的风格,摆脱低水平仿造、低水平收入的恶性循环,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法案,以及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如建立类似于Kickstarter的融资平台)。   此外,我国还须进一步加强产业创新人才的教育和培训,整体提升国人的动手能力和DIY兴趣。   目前,商业化高端3D打印设备的定价权掌握在国外少数几家公司手中。这些高端设备售价非常昂贵,而国内尚缺乏相关的替代品,因此极大地增加了3D打印行业的运营成本。   可喜的是,我国目前在高端3D打印设备的制造技术上与国外差距不大,在某些方面甚至有所超越。因此,加强我国在3D打印关键技术的研发,如设备和功能材料的制备、智能控制问题的解决、激光器/喷嘴等核心元部件的研制等,并进行商业化生产销售,对市面上的国外同类产品进行价格上的有效制衡,是支撑“中国智造”模式的前提和保障。   要打印一件3D物品,目前技术上还没有一套全自动的解决方案,仍需要大量复杂的智力和手工劳动,如3D形状的数字化扫描过程、数字产品的创意设计、3D打印产品的清理和抛光上色等。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由于人工费用非常昂贵,导致设计和打印一件3D产品价格不菲。   以一家国外3D照相馆为例,一个6英寸的全彩雕像成本价约为2493元人民币。这个价位在国内几乎没有可行性。而在国内,可以使用国产的智能扫描设备,经设计师的创意加工之后,再采用低成本的单色材料,并利用低成本的单色3D打印机将模型打印出来,最后雇用极具价格优势的美工流水线进行手动上色,全部成本在“中国智造”模式下可控制在100元人民币以内。   因此,即使在由“批量生产”转向“批量定制”的时代,以3D打印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仍有很大希望在中国落地生根,形成“中国智造”的新模式,而不是制造业回流到欧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将深刻改变传统行业的产业模式,将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 活动 | “双擎推进 质源中国”美墨尔特中国制造新品发布会回顾
    双擎推进PRODUCT LAUNCH美墨尔特中国制造发布会回顾质源中国前言2024年2月28日,美墨尔特中国制造新品发布会在美墨尔特常熟工厂举行,并进行网络同步直播。美墨尔特代理商上海泰坦、苏州欧亿特以及浙江科器,以及终端用户到场出席。德商会,以及媒体代表也参与到此次活动中。 作为一家拥有近百年发展历史的温控箱体制造企业,美墨尔特始终致力于为全球温控箱体用户带去更符合应用需求的产品,和更好的使用体验。实现所有容积下的完美温度控制,是我们对客户的承诺。为兑现我们的承诺,美墨尔特一直认真倾听来自用户和市场的反馈。本次中国制造新品发布会,我们也有幸邀请终端用户代表来到活动现场,向现场及线上观众分享他们对美墨尔特产品的使用感受。来自用户端的信任,是对既往美墨尔特产品质量的肯定,也是对我们后续中国制造的鞭策。2023年10月,德国美墨尔特首座海外工厂在中国常熟正式开业。首批原型机,在23年12月完成制造和测试。进入2024年,国产机的销售工作正式启动。在此次新品发布会上,美墨尔特中国总经理张婷女士和美墨尔特常熟质量经理周少凯先生共同为美墨尔特国产机揭幕。发布会现场,还对国产机进行了展示。与德国制造相比,国产机无论是外观还是精度都与德国制造保持一致。这一切都归因于中德双方的紧密配合,使得国产机能够在发布会现场正式交付给客户。出席交付仪式的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仪器耗材事业部总裁顾梁先生在致辞时表示“作为美墨尔特中国代理商,泰坦已经与美墨尔特携手合作十年。美墨尔特产品的精度、稳定性及灵活性都给用户带来了非常好的体验。作为美墨尔特国产新机的见证者和第一批用户,也希望今后能够有更多的产品系列加入到中国制造行列之中,给中国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作为德国品牌,此次美墨尔特中国制造新品发布会也得到美墨尔特德国总部的大力支持。美墨尔特集团区域销售经理Ilya Rumynskiy先生,再次向现场嘉宾及在线观众阐述首座海外工厂落户中国的原因。他表示,中国作为美墨尔特集团全球第二大市场,在中国建厂能缩短我们同客户之间的距离。前期项目调研显示,通过中国新工厂的建立,美墨尔特能大大缩短产品交付周期,也能降低由供应链及国际运输中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影响。而中国向好的经济增长趋势、稳定的营商环境,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都坚定了美墨尔特在中国建厂的决心。除此之外,美墨尔特全球卓越生产及战略总监Julian Eitel先生也通过视频,向我们展示了美墨尔特位于德国比辛巴赫的工厂,也向现场嘉宾及在线观众展示美墨尔特的德国品质从何而来,以及美墨尔特的德国品质将如何100%延续到中国制造中。一直以来,美墨尔特都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国产机型核心部件的德国采购、德国先进生产设备的引进、成熟管理方案的移植等举措,并结合中国本地特色加以改良、调整,都是美墨尔特“德国品质”能够100%延续到中国制造中的保证。除了对制造工艺的重重保障,要将美墨尔特的德国品质100%延续到中国制造中,也离不开人的努力。在新品发布会中,美墨尔特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也从自身工作出发,从质量、人力资源、生产、服务的角度,介绍他们对“如何将美墨尔特德国品质100%延续到中国制造”中的思考。关于质量“美墨尔特是一家德国企业。而德国制造以其严谨、可靠和可信的产品质量获得全球市场的认可。美墨尔特常熟工厂继承德国企业的基因,我们严谨的控制生产过程、质量检验过程。每一台中国制造产品,都会经过三级质量检验、安全检验和性能测试,以确保每一台产品能符合德国标准。”——美墨尔特常熟质量经理周少凯先生关于人力资源“除了候选人的技能、经验,美墨尔特在人才选择上更看重多样化、学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而贯穿整个生产流程的完善培训体系,也保障了制造标准的一致性。”——美墨尔特常熟人事行政经理郭静娜女士关于服务“未来,我们将对美墨尔特国产设备进行周期性管理,在安装、调试、验证、维修至售后回访等节点上为客户提供及时的服务。依托于上海完善的服务团队和配件仓库的建设,将更好的保障产品服务工作。”——美墨尔特上海售后服务经理樊海忠先生依托于美墨尔特德国总部的战略规划与技术支持,以及中国团队的落实与执行,美墨尔特德国品质将100%延续到中国制造中。好的产品,都将服务于市场,服务于用户需求。在本次发布会上,美墨尔特德国技术销售总监Heinz Bayer先生、美墨尔特集团区域销售经理Ilya Rumynskiy先生,以及美墨尔特上海产品经理鞠智好先生,分别带来精彩的应用案例分享。而南京海维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王立坤博士,也从药物稳定性测试层面,带来他基于美墨尔特箱体使用的应用分享。通过本次新品发布会,我们希望向市场传达美墨尔特通过引进德国总部的先进生产技术,实现中国本土规模化生产,不断提高供应链安全性和区域产能的决心。未来,我们也将继续进行自我挑战和革新,为中国及亚洲温控箱体市场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产品。更多资讯,请访问www.memmertcn.com或联系+86 182 2191 1655
  • 总理部署《中国制造2025》 20多部委通力落实
    在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一年多后,20多个国务院部委通力配合,为细化落实这一“建设制造强国的行动纲领”编制出一套细致的“框架图”。“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启动的《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体系的编制工作已于近日全部完成,11个配套实施指南已经全部发布实施。”工业与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日前透露。  在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一年多后,20多个国务院部委通力配合,为细化落实这一“建设制造强国的行动纲领”编制出一套细致的“框架图”。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启动的《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体系的编制工作已于近日全部完成,11个配套实施指南已经全部发布实施。”工业与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日前透露。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以马凯副总理为组长,20多个国务院部委参与。而该领导小组编制的“1+X”规划体系,“1”是指《中国制造2025》,“X”则包括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发展服务型制造和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2个专项行动指南,及新材料、信息产业、医药工业和制造业人才4个发展规划指南。  “编制‘1+X’规划体系的目的,是要通过加强政府引导,凝聚行业共识,汇集社会资源,围绕重点、破解难点,着力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短板,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这位负责人说。  “中国制造2025”这一概念最早进入民众视野,源自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当时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而在此后的多次会议、活动中,总理也不断身体力行,为中国制造加油、“站台”。  “工业制造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发展升级的‘国之重器’。”李克强曾明确表示,“要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提高实体经济竞争力。”  在全球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总理不仅身体力行为中国制造“站台”,更在部署推动整个中国制造业从科技到质量的转型升级。李克强曾在一次会议上总结,中国仍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绝不能丢掉制造业,但要通过新经济带动传统制造业的创新升级。“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彼此结合起来进行工业创新,将会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  而在考察东风商用车重卡新工厂考察时,总理勉励工人们要弘扬“工匠精神”,“要用一场‘品质革命’,促进中国制造整体升级”。事实上,本次《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体系中,其中一个专项行动指南,就是重在“夯实质量基础”的促进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专项行动指南。  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中国制造2025》的11个配套实施指南不是“指令性”而是“引导性”的,旨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具体实施中还需要各级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金融机构等有关方面广泛参与,共同努力。  李克强在去年年底的一次批示中强调,要围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在市场准入、要素配置、降低成本等方面营造良好环境 着力把“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结合起来 同时着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  他在一次基层考察中热情鼓励广东深圳大族激光公司负责人和工人们:“‘中国制造2025’大有希望,要在你们手上大放光芒!”
  • 新高度:计量测试技术必须走在中国制造的前列
    随着2016年“5.20世界计量日”的日益临近,计量,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事实上,计量,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应该时刻关注计量。近日,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秘书长马爱文撰文论述了计量对中国制造的重要性和作用。  该论文指出,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强调: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聂荣臻元帅曾经说过:科技要发展,计量须先行。那么对于中国制造呢?中国计量测试学会马爱文秘书长认为,计量测试技术必须走在中国制造的前列。  一、中国制造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中国制造2025》,在全面分析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的重大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等基础上,国务院提出了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九项战略任务和重点: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通过分析这九个方面的关系,中国制造的实质可以概括为:通过创新、融合、强基,实现质量提升、企业转型和快速发展。  创新,《中国制造2025》中上百次用到“创新”一词,并且提出了一些新的创新领域和创新概念,如设计创新、工艺创新、创新网络、创新联盟、创新模式等,但最为主要、最为基础的是科技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核心,是其他创新最为依赖的技术基础。我国虽然有20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缺少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95%的高档数控机床、85%的集成电路、80%的高端芯片依赖进口。究其原因,科技的落后是我国制造业落后的主要因素。必须通过科技发展与创新,全面提高中国制造创新能力,激发中国制造的创新活力,推动中国制造实现创新发展,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  融合,就是指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现代制造业的重要特征。美国提出的网络物理系统(CPS:cyber-physical system)以及德国的工业4.0,其实质都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问题。中国的制造水平落后于德国、美国,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必须加快这种融合,加快“机器换人”进度,这样中国的制造才能在“再工业化”进程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只有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才能实现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才能不断“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才能不断增强中国制造的竞争实力。  强基,就是要夯实中国制造的各项基础。我国已提出“四基战略”,就是把“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做为我国的工业发展的基础。零部件的精度直接决定着整机的精度 生产工艺、基础材料直接决定产品的质量与效益,产业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现代化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和能力。要实现中国制造,必须夯实这四个中国制造的基础,不断提升精密加工、智能制造以及高质量产品的制造能力,才能全面提升我国基础工业发展水平和快速发展的能力。  二、计量测试技术是中国制造的基础  (一)计量测试技术是科技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基础。  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排在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之后,而我国的计量测试能力和水平也在这些发达国家之后,这不仅仅是一个巧合,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计量对整个制造业的影响。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讲: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在成百上千次甚至上万次的计量测试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比较、归纳出来的。计量对科技具有很强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2015年亚太计量规划组织(APMP)大会上讲:计量测试技术是创新的“种子”和“引擎”,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没有计量测试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没有计量测试提供准确、可靠、一致、有效的计量测试数据,就很难提出创新的思路,也很难验证创新的成果。从科技领域来看,每一次计量测试精度的提高或者新的测试方法的提出,都会带来一些科技新发现,带来一些科技新发明,也会带来一些新技术上革命与进步。  (二)计量测试技术是“融合”的基础。  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智能”“大数据”将成为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智能产品、智能装备,及至智能车间、智能工厂,这些都是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前提和基础。要实现“智能”,就必须以计量测试为前提,为手段。以智能制造为例:一个智能产品(原材料)的基本信息,如基本尺寸、基本成份含量,都必须经过计量测试才能得到 这个智能产品(原材料)要与智能装备进行信息交互,实现智能制造加工,必须经过计量测试才能相互感知,才能对智能产品(原材料)进行定制(按提前计量测试好的要求)化加工 加工后的基本信息只有通过计量测试才能重新写入新的智能产品中,为下一道工序加工提供新的更加完备的基本信息。德国一家玻璃智能制造生产线上有3000多个传感器,正是这3000多个计量测试用的传感器,不停地感知有关信息,并经传输、分析、再感知、再分析,才能保证制造出带有“智能”功能的玻璃产品。带有“智能”功能的玻璃产品再进入“智能”物流或其他“智能”制造过程中,成为社会需要的更加“智能”的产品。在整个“智能”制造过程中,计量测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计量测试的精度直接影响着“智能”产品最后的质量和效益。  (三)计量测试技术是“四基”的基础。  基础零部件、基础原材料、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包括基础检测技术)构成我国制造业的基础。直接把基础检测技术列入国家战略发展的基础,这足以说明基础检测技术的重要性。但更为重要的是:计量测试技术也是其他“三基”(基础零部件、基础原材料、基础工艺)的基础。以基础零部件为例:齿轮是机械加工、高精密仪器制造等各类机械制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零部件,齿轮的精度直接影响着机械加工的精度。大连理工大学王立鼎院士是齿轮研究方面的专家,他制造的齿轮可以和德国的齿轮精度相一致。他多年来担任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的常务理事。2013年,我拜访他时,曾经问他:齿轮制造与计量测试有什么样的关系?他对我讲:要制造出高精度的齿轮,就必须要有更高精度的计量测试手段。同时他还讲到:我国精密加工机床精度不高,机器噪音大,寿命短等,造成的原因表现上是齿轮之间或轴承之间的有效啮合不好,深层次原因是我国在这方面的计量测试精度不够。在现代化的生产工艺过程中,计量测试是实现工艺过程控制的技术基础,计量测试精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影响着企业的效益。同样,在原材料的制造过程中,如果计量测试不准确,精度不够高,同样会直接影响到原材料的质量和性能。  (四)计量测试技术是企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基础。  在工业企业,人们常讲的一句话是:计量是企业的“眼睛”。的确,从原材料进厂,到企业生产工艺过程控制,到企业的产品检测,再到企业的节能减排增效,计量都发挥着重要的“眼睛”作用。但随着现代化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计量测试将成为现代化企业的“中枢”,甚至是大脑。在智能制造过程中,使用微型传感器进行计量检测,通过互联网将数据传到数据中心,数据中心经过计算分析,再将指令传达到智能设备,智能设备进行智能操作。这时,计量测试已不仅仅是简单的“眼睛”,而变成一个系统,包括传输、分析甚至执行。随着芯片技术的发展,这一整套过程都会集成到一个小小的芯片上。计量测试已完全构成了一套系统,成为一个“智能人”。未来要实现定制化智能制造,一条生产线已不再只生产一种规格的产品,要随时检测、随时调节、随时制造不同规格、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不同性能的产品。这时更需要不断进行计量测试。计量测试水平以及计量测试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影响中国“智造”的关键。早在上世纪初,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就把合格的原材料、先进的生产工艺以及计量测试技术做为现代化企业的三大支柱。计量测试已成为现代企业保障产品质量、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技术基础。欧盟2002年一项统计表明,计量通过支持技术创新对欧盟GNP的贡献达0.77%,数额达610亿欧元。随着社会进步对科技的依赖,这个数字肯定还要高。  三、加快推进计量测试技术进步,引领中国制造快速发展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实现中国制造,计量测试技术必须先行。  (一)加强计量测试前沿技术研究,不断提高计量测试精度。  计量研究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精度的提高是永无止境的。精确计量还将不断催生其他领域新技术的发展。伴随测量精度的大幅度提高,一大批革命性的新技术也会相继涌现,如纳米技术的应用将不断提升航空发动机的精度,也不断推动核潜艇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整体的计量测试水平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与中国制造相关的极大、极小,极高、极低等领域差距更大。因此,要加强计量科技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特别是基本物理常数等精密测量和量子计量基准研究,在应对国际单位制重大技术革命的同时,建立一批新一代的高准确度、高稳定性量子计量基准,为中国制造服务。要突破重点领域的关键计量测试技术,建立一批适合中国制造快速发展的国家计量基标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要加强高精度、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计量测试技术的研究,为精准制造、敏捷制造提供精准计量测试技术服务。  同时,要加强计量测试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计量测试产业发展。计量科研项目的立项、论证等要与中国制造中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大战略的科研项目对接,把科研成果的转化作为计量测试技术研究课题立项、执行、验收的全过程评审指标。要建立计量科研机构与企业技术机构交流平台,加强计量技术机构与企业联合立项、联合攻关、联合研发力度。  (二)加强先进实用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推动计量测试技术与中国制造的深度融合。  要加快新型传感器技术、微型传感技术、功能安全技术等新型计量测试技术和测试方法研究,推动我国传感器产业的快速发展 要加强传感器计量检定、校准特别是自校准、自适应过程中的量传溯源技术的研究,保证传感器量值的准确可靠。要加强远程传输、远传校准、扁平校准等新计量测试技术的研究,以适应“系统计量”或“整体计量”的需要。要加快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等现代制造业重点领域专用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提升专业计量测试水平。要加强核心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相关计量测试技术的研究,着力解决影响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本原材料产品性能和稳定性的关键共性技术,为“四基”战略打好计量测试技术基础。要加强数控机床、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等整体中计量测试技术的研究,特别要在柔性制造中,加强“柔性计量”技术的研究,提高整体(机)加工(制造)精度。加强仪器仪表核心零(部)件、核心控制技术研究,培育具有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仪器仪表品牌产品。  (三)加强中国制造过程中智能计量测试技术研究。  2005年,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提出了“聪明加工系统(smart machining system,SMS)”研究计划。我国也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加强工业生产中计量测试技术的研究,为精益生产、在线检测、质量诊断、精细化管理、绿色制造提供计量测试技术保障。加强产业计量测试技术研究,为全产业链、全产品寿命周期、全量传溯源链提供前瞻性计量测试技术服务。加强智能产品、智能装备以及智能制造中相关的计量测试技术研究,为智能化生产提供计量测试技术服务。要加强互联网技术中的计量测试技术研究,确保计量测试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保真、保准、一致、可靠。要加强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过程中的计量测试技术研究,促进制造工艺的优化、实时监测、远程监控和自适应控制技术的发展。要将计量测试嵌入到产品研发、制造、质量提升、全过程工艺控制中,实现关键量准确测量与实时校准。  计量测试是中国制造的基础,特别是随着中国制造质量的提升、制造精度的提高以及制造功能的扩大,计量测试的基础作用、先导作用将更加突显。计量测试技术必须走在中国制造的最前沿。
  • 为中国制造发声
    强强联手,为中国制造发声——国产科学仪器应用示范(陕西)中心暨西安检验检测人才实训基地揭牌仪式在西安举行在分析仪器行业,传统理念上大家普遍认为进口仪器要比国产仪器先进,对国产仪器的性能质量存在着不信任,而且进口仪器一直占据着我国主要市场,为进一步推动国产仪器的应用和发展,加快国产仪器科研成果转化,促进检验检测人才能力提升,2017年12月23日,国产科学仪器应用示范(陕西)中心暨西安检验检测人才实训基地揭牌仪式在西安文理学院举行。来自陕西省资源统筹中心、西安文理学院、西安科技大市场、西安文理学院化工与工程学院、陕西省分析测试协会、西北国家计量测试中心、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火炸药一级计量站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以及国产仪器厂商代表150余人出席此次会议。上海光谱仪器有限公司作为国产仪器在国际市场的主要供应商,应邀参加了此次揭牌仪式,并为实验室的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与会代表合影 会议进行中示范中心人才实训基地与会代表讨论中与会代表对上海光谱仪器很认可
  • 中国制造亟待重构创新体系
    &ldquo 我们要造多少飞机模型才能换外国的一架飞机?&rdquo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这句话,让院士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言:中国制造业在未来20年可能出现美国在过去20年所经历的困境,很快就轮到中国去担忧了。在发达国家蓄势占优、新兴经济体追赶比拼的两头挤压下,大而不强的&ldquo 中国制造&rdquo 该何去何从?   自主创新不足是最大短板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08万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   &ldquo 中国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rdquo 中国工程院院士柳百成近日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直言,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差距很大,大多数产业尚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制造业的一大&ldquo 短板&rdquo 。从全球创新能力指标(GII)看,中国排在世界第20位左右。   &ldquo 创新不足的关键问题在于对基础问题的研究积累不够。&rdquo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近日也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创新是基于长期研究基础之上的,这恰恰是我国非常欠缺的。   柳百成表示,创新不足与投入不足也有关系。2013年,我国研发投入占GDP的2% 而工业发达国家均大于2.5%,瑞典、芬兰等甚至超过3%。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只占销售额的1%~1.5%,而国外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达3%~5%。   虽然高铁、输电、发电等都显示出我国制造业巨大的创新能力,但一些关键装备的核心技术至今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柳百成坦言,我国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与国外有较大差距。   &ldquo 此外,长期依靠拼人力、拼资源,使得我国制造业的资源过度消耗、污染十分严重。&rdquo 柳百成补充道。   面临两头挤压和双重挑战   各国制造业的竞争不是&ldquo 龟兔赛跑&rdquo ,我们在追赶,人家并没有在睡觉。   金融危机以来,实体经济的战略意义再次凸显,美国、德国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实施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ldquo 再工业化&rdquo 战略,培养发展高端制造业,以抢占新一轮科技制高点。   &ldquo 美国为此出台了一系列举措,集合联邦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界的资源,以&lsquo 确保下一轮制造业革命发生在美国&rsquo 。&rdquo 美国密歇根大学副校长胡仕新介绍,美国正在构建的制造创新研究体系,正是这一举措的集中体现。   美国于2013年1月发布《国家制造创新网络:初步设计》,提出构建国家制造创新网络(NNMI),计划在制造工艺、先进材料及其加工工艺、高效能技术及其平台以及具体应用等优先领域建设15个制造创新研究所(IMI)。截至目前,美国已建立4个制造创新研究所。比如,由85家企业、13个研究型大学、9个社区学院和18个非营利性机构等共同构建的&ldquo 增材制造&rdquo 创新研究所。   &ldquo 美国希望通过国家制造创新网络及15个制造创新研究所的构建,振兴美国的制造业,并引发制造技术的变革。这对我们是很大的挑战。&rdquo 柳百成说。   同时,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因更低的人力、资源成本成为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新阵地,使得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发达国家蓄势占优和新兴经济体追赶比拼的两头挤压和双重挑战。   建立合理创新体系是关键   那么,我国该如何应对严峻的挑战呢?   &ldquo 首先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创新体系。&rdquo 柳百成指出,我们现在的科学研究是&ldquo 撒芝麻&rdquo ,研究很分散,多为低水平重复。   对此,他认为,可以借鉴美国在国家层面构建制造创新网络的做法,协调统一主管部门和资助机构,避免部门间的分割和壁垒以及资助的分散和重复,充分积聚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的优势力量和科技资源,针对明确的研发目标协同攻关。   &ldquo 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才能为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提供取之不尽的技术支撑。&rdquo 柳百成说。   产品做出来,不等于就做好了。据统计,我国制造业每年直接质量损失超过2000亿元,产品质量问题突出。&ldquo 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制造工艺和技术基础,这&lsquo 四基&rsquo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质量的优劣,是提高质量的基础,应高度重视。&rdquo 李培根表示,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强化制造基础。   认识到这一点,工信部日前委托中国工程院启动&ldquo 工业强化基础战略研究&rdquo 咨询项目。   去年1月,中国工程院启动&ldquo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rdquo 咨询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亲自挂帅,组织50多位院士和100多位专家开展调研,于今年初提出在2025年进入制造强国行列的指导方针和优先行动。同时,工信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和国资委正在联合编制《中国制造2025》规划,有望明年年中出台,为把我国打造成现代化的工业强国描绘出清晰的路线图。   &ldquo 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将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rdquo 柳百成表示对此充满信心。
  • 双擎推进 质源中国|美墨尔特中国制造新品发布会成功举办!(附视频回放)
    2024年02月28日,德国美墨尔特(Memmert)联合仪器信息网共同举办的“双擎推进,质源中国——美墨尔特中国制造新品发布会”在常熟工厂成功举办。本次活动采用现场出席和线上同步直播相结合的形式,美墨尔特中国总经理张婷女士、全球卓越生产及战略总监Julian Eitel先生等公司高管,上海泰坦、苏州欧亿特和浙江科器等国内代理商,以及苏州普方、苏州泽景、宣城美诺华和新昌制药等终端用户代表现场出席。线上直播更是吸引了两千余行业用户朋友参与观看,引发了热烈讨论与交流。2023年10月,德国美墨尔特首家海外工厂在中国常熟正式开业,并在年底完成了首批环境测试箱HPP系列和培养箱IPP系列国产机型的生产与测试。2024年甲辰龙年伊始,美墨尔特国产机正式向市场供应。本次新品发布会上,美墨尔特中国总经理张婷女士和美墨尔特常熟质量经理周少凯先生共同为美墨尔特国产机揭幕,并对国产机进行了全方面展示。与德国制造相比,国产机无论是外观尺寸还是内部细节都保持高度一致,实现了100%复制。美墨尔特国产机揭幕仪式美墨尔特中国总经理 张婷女士(左)、美墨尔特常熟质量经理 周少凯先生(右)在发布会现场,同时还举行了美墨尔特首批国产机签约仪式。美墨尔特中国总经理张婷女士和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仪器耗材事业部总裁顾梁先生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美墨尔特国产首机签约仪式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仪器耗材事业部总裁 顾梁先生(左)、美墨尔特中国总经理 张婷女士(右)美墨尔特中国总经理 张婷女士致辞张婷女士首先对现场来宾以及线上直播间的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随后,她介绍到:“长久以来,美墨尔特与中国合作伙伴保持着紧密且良好的合作关系,认真倾听每一位用户的声音。正因如此,德国美墨尔特集团才能在中国市场上斩获诸多亮眼成绩。回顾去年,我们顺利完成了首家海外工厂从0到1的创建和筹备。如今,美墨尔特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上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重要节点——中国制造的箱体正式交付。2024年属于美墨尔特国产机的元年,希望未来在所有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以及用户朋友们的支持下,美墨尔特国产机能够扬帆起航,创造辉煌。”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仪器耗材事业部总裁 顾梁先生致辞顾梁先生在致辞时表示:“作为美墨尔特中国代理商,泰坦已经与美墨尔特携手共度十载,今天非常高兴能够在常熟工厂见证美墨尔特中国制造首台新机发布这一历史性时刻。德国美墨尔特集团作为世界领先的环境和温度控制箱体供应商,始终为全球制药、医疗、食品和材料等各个细分领域用户提供优质解决方案与专业化服务。美墨尔特产品的精度、稳定性及灵活性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体验。作为美墨尔特国产新机的见证者和第一批用户,希望今后能够有更多的产品系列加入到中国制造行列之中,给中国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美墨尔特全球卓越生产及战略总监 Julian Eitel先生“德国制造”是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作为一家拥有近百年发展历史的温控箱体制造企业,美墨尔特的德国品质从何而来?为此,美墨尔特全球卓越生产及战略总监Julian Eitel先生通过视频向现场嘉宾及在线观众展示了位于德国比辛巴赫的美墨尔特工厂,包括先进生产设备、制造工艺流程以及管理运行体系等。同时,Julian Eitel先生也介绍了目前中国常熟工厂的独特之处,以及美墨尔特如何将德国品质100%延续到中国制造中。美墨尔特常熟质量经理 周少凯先生(左)、美墨尔特常熟人事及行政经理 郭静娜女士(中)、美墨尔特上海售后服务部经理 樊海忠先生(右)除了美墨尔特德国总部支持与帮助,美墨尔特常熟工厂质量经理周少凯先生、美墨尔特常熟人事及行政经理郭静娜女士和美墨尔特上海售后服务部经理樊海忠先生也从自身工作出发,分别以质量、人力资源、产品服务的角度,介绍了他们对“如何将美墨尔特德国品质100%延续到中国制造”中的思考。另外,本次发布会上,美墨尔特德国技术销售总监Heinz Bayer先生、美墨尔特集团区域销售经理Ilya Rumynskiy先生,以及美墨尔特上海产品经理鞠智好先生,分别带来精彩的应用案例分享和技术讲解。南京海维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立坤博士也从药物稳定性测试层面,带来他基于美墨尔特箱体使用的应用分享。美墨尔特德国技术销售总监 Heinz Bayer先生美墨尔特集团区域销售经理 Ilya Rumynskiy先生美墨尔特上海产品经理 鞠智好先生南京海维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王立坤博士附视频回放:
  • “中国制造2025”顶级领导机构即将组建
    一位权威消息人士6月2日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ldquo 国家制造强国领导小组&rdquo 将于近期组建,相关报批很快会通过。   &ldquo 国家制造强国领导小组&rdquo 是&ldquo 中国制造2025&rdquo 战略顶级领导机构,由国务院相关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工信部,承担日常工作。   5月1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这是中国版&ldquo 工业4.0计划&rdquo ,也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成立上述领导小组包括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   据《中国制造2025》规划,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统筹协调制造强国建设全局性工作,审议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专项、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强战略谋划,以及指导部门、地方开展工作。   &ldquo 这个事(组建领导小组)正在报批过程中。&rdquo 上述消息人士称,最快本周通过。   在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下,国家还将陆续设立多个&ldquo 中国制造2025&rdquo 重要咨询和实施组织。   其中,&ldquo 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rdquo 将承担对制造业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研究,对制造业重大决策提供咨询评估。根据技术演进情况,该委员会每两年左右将发布一次技术&ldquo 绿皮书&rdquo ,供社会和企业参考。   &ldquo 绿皮书&rdquo 的前身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附件《十大重点领域演进路线图》,由于考虑到技术演进非常迅速,以及企业在&ldquo 中国制造2025&rdquo 的主体地位,淡化了&ldquo 路线图&rdquo ,而改为&ldquo 绿皮书&rdquo 。   另外,&ldquo 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rdquo 将承担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规划。   &ldquo 制造业创新中心是现在最困难的事,也是最重要的事。我们的关键技术长期缺失,必须通过平台建设来解决,就是成立制造业创新中心。&rdquo 6月2日举行的&ldquo 《2015年中国工业发展报告》新书发布暨中国制造2025研讨会&rdquo 中,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表示。   根据规划,我国将在2020年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在2025年力争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   《中国制造2025》提出重点突破的十大领域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   不过,在地方政府对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以倾斜重视的同时,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提醒,也要防止出现新的重复投入和结构趋同。
  • “中国制造”危机中孕育新希望
    “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拓展空间 危机中孕育新希望   新华社北京7月7日电 制造业的大国,却难寻几个全球叫得响的品牌 铺天盖地的产品,却在高端市场上难觅踪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制造”的尴尬愈加强烈。   “中国制造”,创造了财富,赢得了掌声,如今却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挑战: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蜕变,刻不容缓,时不我待。   “中国制造”面临新挑战   2009年我国在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到15.6%,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制造业大国。从钢铁到服装,许多产品产量已占据全球总产量的半壁江山,几乎每小时就能向全球输出价值1亿美元的“中国制造”。   然而,数量如此巨大的“中国制造”却在国际高端市场上难觅踪迹。统计显示,美国市场上50美元以下的日用消费品中,约80%是“中国制造”,生产这些产品的大多数企业仍处于国际产业链中的最低端,只赚取着一点可怜的加工费,同时却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都留在了中国。   就像在今年世界杯期间大行其道的“瓦瓦祖拉”。这种中国制造的喇叭在南非世界杯期间销售超过100万只,售价约为8美元,而它的出厂价只有0.3美元。“每个产品我赚一毛钱,工人赚一毛钱。”生产企业负责人邬奕君说,“干了大半年,全算下来,我也就赚10万元人民币。”   金融危机给“大而不强”的“中国制造”带来巨大冲击,2009年全年出口总额下降达16%。经历了金融危机中的艰难跋涉,虽然今年前5个月全国出口大幅增长了33.2%,但制造业长期粗放发展带来的“阵痛”仍在持续。   在“中国家电基地”浙江慈溪,主要生产小家电的华裕集团下属几个分厂“几家欢喜几家愁”。“去年我们就开始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但调整进度相对较慢的分厂目前的形势不太乐观,出口迟迟上不去。”华裕集团总经理黄照奇说,“主要是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慢,设计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非常短缺。”   他告诉记者,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去年底一有订单就接,而今年有色金属、塑料等原材料价格上扬,利润空间被压缩了,波动的汇率也对生产管理和企业发展增加了变数。   不仅是生产成本的压力,日益增多的对外贸易摩擦也给“中国制造”带来挑战。仅今年一季度就有10个国家对我国发起19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调查。商务部副部长钟山表示,我国已经成为贸易摩擦的第一目标国和最大受害国,不断增多的贸易摩擦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与此同时,严控“两高一资”、淘汰落后产能的国家战略也让“中国制造”的升级转型变得日益迫切。   尽管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大量落后产能依然存在,钢铁、焦炭、水泥等18个行业的落后产能占总产能的10%-25%。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已经成为提高工业水平,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严重制约。   “落后产能与先进产能争市场、抢资源,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只有淘汰落后产能,才能为先进产能腾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说。   “中国制造”的生存之路变得空前严峻。   转型升级拓展新空间   “改造传统制造业,一靠技术进步,二靠自主创新。可以说,谁拥有了先进技术,谁就在未来的产业转型、升级中抢占了先机。”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帆认为,“中国制造业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往新型材料、节能减排的方向发展,才有光明的前途。”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泰安特种车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基恒看来,凡是必须从国外买来的产品,必然在价格或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 凡是通过自主创新研制出来的产品,必然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话语权。   “这部由我们自己研制的矿山自卸车,性能、质量、技术水平等都不比外国产品差,同类进口产品价格要1500万元人民币,我们只卖700万元。由于自己掌握核心技术,即便这么便宜利润都很高。所以我们敢于和国外企业抗衡,替代进口。”他说。   金融危机使国际竞争格局发生了变化,我们的竞争对手升级了,能生存下来的企业,不但不能出错,还要努力出彩、不断创新。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正在勇敢而艰难地迈出第一步。   经历了金融危机,很多企业认识到,靠原来的资源消耗型、低廉成本型的“中国制造”产品,正在遭受着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中间商压价的多重挤压,越来越难以为继。以陶瓷业为例,目前中国陶瓷年产量70亿平方米,原材料耗用量在1.6亿吨以上。据地质矿产部门估计,照目前情况发展,今后几十年内,我国多种用于建筑陶瓷生产的原材料将会枯竭。   广东蒙娜丽莎陶瓷公司充分意识到了这一困局,加大升级转型步伐,开发出以陶瓷工业废料作主要原料的无机轻质多孔板,产品可隔热、隔音、保温、防火,年综合利用废渣7万吨,节约能源680多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793吨、二氧化硫5.8吨、氮氧化物5.1吨。“这项创新不但使我们企业的废料废渣变成原料,还吃尽了周围厂子的废弃物。”公司技术总经理刘一军说。   金融危机虽然对实体经济造成很大冲击,但也为先进产能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增长基础。   “我们应对金融危机的成功不仅是物质方面的,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对绿色、节能的发展理念进一步达成共识。中国制造业,只有千方百计提升技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朱宏任说。   加大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拓展发展新空间,努力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争取话语权和有利地位,正日益成为“中国创造”的自主行动。   “中国制造”孕育新希望   “金融危机后,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朱宏任说。   金融危机中,各国尤其是主要大国都在对自身经济发展进行战略筹划,纷纷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已经成为世界发展大趋势。   中国南车青岛四方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动车组生产基地之一,世界上运营速度最快、科技含量最高、系统匹配最优的高速动车组从这里成批走向市场。现在,中国的高速列车已经实现出口,连美国、俄罗斯这样的铁路大国也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南车董事长赵小刚深有感触:在“千万件衬衫换取一架波音飞机”的多年尴尬后,中国的高科技产品终于越洋出海。科技创新给南车发展带来了不竭的动力。   针对眼下的发展形势,中国开始更注重高新技术的发展和新兴产业培育、投入与引领作用。记者从工信部了解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将继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和研发中心,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整合科技资源。主要措施包括:   一是鼓励大型企业发挥研发优势,培育技术创新能力,完善产业内和产业间的技术渗透体系 二是加强技术创新网络体系建设,鼓励中小企业积极进行应用性创新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园区建设,提升园区在资产、资源、环境、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集聚创新能力 四是组织开展重大科技攻关,解决制约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   目前,中国大多数工业行业和企业已经有能力更高效率地使用资源、更清洁地进行生产。“经过30多年市场经济的锻炼,中国工业的竞争能力有了很大增强,这一能力决定了我们的转变速度可以比世界平均水平更快。”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说。   “中国制造”,正在孕育新希望。
  • 标准集团:我为什么看好中国质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逐步成为世界工厂,特别在服装、鞋帽、箱包、数码、家电等消费品领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同时,代工生产的模式,也支撑了世界上大部分的名牌商品。不过,我国消费品制造业主要从事制造、组装环节,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和知名品牌,利润较低。更为不利的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品牌商把部分订单转移到东南亚、非洲,我国原有以外贸出口为导向的代工生产出现供大于求的困境。    近年来,国内部分代工企业也尝试走品牌化道路,但是由于传统模式的局限,部分并不成功。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为我国代工工厂提供了新的机遇。例如,在品牌建立方面,传统做法需要大规模的广告投入,大企业历经多年也才可见到效果 而现在互联网时代,更多依靠企业与客户、“粉丝”高效互动、客户参与、口碑传播等,小米手机、裂帛、茵曼等品牌的成长之路就属于此类。在渠道建立方面,传统做法是通过订货会、发布会、经销代理模式,在全国和全球建立分销渠道,费时费力 而现在企业更多通过电商自营、网络分销等方式,迅速建立覆盖数亿消费者的渠道。这都为中小企业和国内代工厂商转型升级开辟了新的空间。在淘宝平台上,就出现了数百个从代工工厂转型的“淘品牌”,如林氏木业、茵曼女装、奥朵灯具、小熊电器等。    让本土的高质量高标准自主品牌快速成长,让消费者以高性价比享受世界一流工艺的国货,是“中国质造”的目标。2015年,阿里巴巴启动“中国质造”项目,借助淘宝平台,推动国内主要产业带的自主品牌快速成长。例如,2015年4月“中国质造”推广福建莆田运动鞋,活动期间4天内有超过1000万人通过淘宝等多个渠道关注到莆田鞋,累计销售近30万双鞋,带动莆田市自主品牌销售额近1.6亿元。再如,2015年初山东即墨的童装制造感受到了市场寒意,出口订单下降。随着阿里巴巴“中国质造”项目进入即墨,入驻中国质造的50多家童装企业,仅第一次活动期间就创下3000万元的销售业绩,后续日均每家店都有1万元到2万元的成交额。2015年11月,童装进入淡季,但“中国质造”产业带企业依然在忙碌。    品质方面,得益于我国代工工厂的一流制造水平,“中国质造”项目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例如,所有参与“中国质造”的莆田鞋,其制造标准都远远高于国际标准,相比国标规定鞋底必须高于2万次弯折标准,莆田产品能做到弯折10万次。目前包括广州箱包、东莞女装、成都男女鞋、南通家纺、即墨童装、汕头玩具、石狮男装、顺德小家电等在内的重点产业带入驻企业,都已按照严苛的质检要求开展生产。    我国代工制造业在过去为全球消费者带来了廉价优质的消费体验,也为当下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费升级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如今,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空间、新路径,也为进一步优化国际分工体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基于“中国质造”和庞大内需消费市场,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国货品牌完全有可能培育出来。    标准集团认为:从制作工艺和人才储备以及技术的积累,我国完全有实力将中国制造打造成高品质的产品出口基地,但是由于过去粗犷式的增长,行业的房展缺乏规划导致了大量的问题存在,所以就让很多人对中国制造形成了低质 价廉的3无产品,随着“中国智造2025”概念的提出,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中国必将会打造众多属于自己的世界知名品牌。让本土的高质量高标准自主品牌快速成长,让消费者以高性价比享受世界一流工艺的国货,是“中国质造”的目标。 更多了解 http://www.standard-groups.com/
  • 经济日报:中国制造向高端大步迈进
    “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奋斗者号”万米海沟成功坐底… …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采“冰”,大国制造屡创奇迹,制造大国奋楫笃行。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制造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培育优质企业,扩大制造业领域对外开放,制造强国建设迈出坚定步伐,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制造大国地位不断巩固冰雪蓝的主色调上,白色飘带飞舞着,若隐若现的雪花和运动元素点缀其中,这是国铁集团为北京冬奥会量身打造的“瑞雪迎春”智能复兴号高速动车组。2022年1月6日,首趟北京冬奥列车从清河站上线发车,不到一小时便到达崇礼,向世界展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大国重器亮点纷呈。首艘国产航母正式列装,C919大型客机准备运营,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垂直升船机在长江三峡投运,全球最先进的超深水钻井平台建成运行,世界首套8.8m超大采高智能化矿山装备研制成功,特高压输变电、大型掘进装备、煤化工成套装备、金属纳米结构材料等跻身世界前列。大国重器,诠释中国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制造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2012年至2021年,我国工业增加值从20.9万亿元增长到37.3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长到31.4万亿元,连续12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超过四成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产业体系更加完备,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强大国内市场加快形成,为我国制造业从规模经济向基于大规模定制的范围经济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双重优势叠加转变提供条件。同时,产业门类齐全、链条长、配套完整,让中国制造具备了大而全的优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政策室主任、研究员盛朝迅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明确了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战略地位,指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强调了“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我国制造业规模持续稳定增长,产业体系日臻完善,出口竞争力不断增强,国际分工地位不断攀升,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地位不断巩固。”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研究员秦海林说。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7.7%。通信设备、高铁、卫星等成体系走出国门,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位势持续攀升。新兴产业异军突起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首次并网发电,新型显示、工业母机、新材料等领域攻关取得阶段性成果,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7年世界第一… … 中国制造结出累累硕果,产业创新加快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中国制造正向中国创造大步迈进。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各部门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基础再造、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两化融合、生产力布局优化、去产能、降成本、绿色制造、三品建设、安全生产等多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各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出台配套措施,基本形成了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各方协同的制造业政策体系。企业是创新的主体。2021年,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和项目管理等激励政策不断完善及落实到位,进一步激发了研发主体投入热情。骨干龙头企业一马当先。在最新发布的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我国工业领域企业有73家入围,比2012年增加28家。中小企业创新活跃。秦海林介绍,我国把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作为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抓手。截至2021年11月,我国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62家,带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十四五”期间,全国要培育百万家创新性中小企业,10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1000家“单项冠军”企业。上海挚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中小企业。它为新能源汽车用户提供家庭智能充电设备,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国内私有充电桩的行业“龙头”。2019年之后,挚达科技开始转型直面终端消费者,并借助京东的发展生态圈,迅速找到了撬动销量暴增的密码,坚定了创新发展的步伐,并于2021年入选工信部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加速创新向各领域推进,也让中国制造业具备了“新”的优势。盛朝迅表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智能汽车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异军突起,成为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和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力量。一些“专精特新”企业立足独门绝技做精做强做优优势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方阵,加速向产业链高端进军。补链强链提升韧性2020年12月29日,当3000多台笔记本电脑载满最后一辆物流车,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全年营收突破1000亿元——合肥“千亿企业”宣告诞生。联宝带来的远不止一家工厂,而是串起一条电子信息产业链,还引入全球化的研发团队和成熟的创新体系。如今,全球每销售8台笔记本电脑,就有一台来自联宝。“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要把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作为重点任务,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秦海林说。补短板,中国制造业着力稳定供应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工业强基”工程推动下,我国实施了十大领域四基“一揽子”重点突破行动及重点产品和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一批关键核心零部件、材料、技术和工艺取得突破,探索形成了一批强基突破的典型路径模式,切实解决了部分重点产业的四基“卡脖子”问题。“以信息技术领域为例,中国的芯片、传感器、基础软件、应用软件等领域产品和服务逐步从基本可用向好用易用迈进,已初步形成体系化、生态化发展态势。”众诚智库咨询顾问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柳絮说。锻长板,中国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制造业高端创新持续突破,高速铁路、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信、大飞机、载人深潜、射电望远镜、超级计算机、5G研发等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向制造业深度渗透,国产大飞机、高速铁路、三代核电、新能源汽车等部分战略领域抢占了制高点,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制造业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升级。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带动作用增强,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9.4%、28%分别提高到2021年的15.1%、32.4%。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明显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在“十二五”大幅下降的基础上,“十三五”时期进一步下降16%。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重点领域规模以上工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5.3%和74.7%。制造强则国强。中国制造正强筋壮骨、步履铿锵,还将为民族复兴夯实发展之基、汇聚前行之力!
  • 双擎推进 质源中国|美墨尔特中国制造新品发布会重磅来袭!
    作为一家拥有近百年发展历史的温控箱体制造商,德国Memmert美墨尔特集团自1933年创立以来,始终致力于精确温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二十多年前,美墨尔特将Peltier半导体控温技术应用到温控箱体领域,为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颠覆性创新技术。通过长期不断研发创新和技术积累,形成了系列化的明星产品,包括环境测试箱、烘箱、培养箱以及水浴等,无论是在制药、医疗、工业还是食品领域,几乎满足各种对于温度控制箱体的所有需求。现如今,美墨尔特成为全球最大的温控箱体制造商之一,也是为数不多能够提供全系列半导体温控箱体的制造商。2023年,美墨尔特迎来了创立90周年纪念,同时也成功实现了集团全球战略布局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首家海外制造工厂”落户中国常熟。自此,这一德国品牌的中国本土化进程又向前迈出坚定而又扎实的一步。2023年年底,短短半年时间内美墨尔特常熟工厂完成了首批环境测试箱HPP系列和培养箱IPP系列国产机型的生产与测试,并将在甲辰龙年伊始正式向市场供应。2024年02月28日,美墨尔特联合仪器信息网将共同举办“双擎推进,质源中国——美墨尔特中国制造新品发布会”,诚邀广大用户朋友共同见证美墨尔特HPP/IPP全系列产品国产新发上市。扫码预约报名活动日程:时间活动内容13:45 - 13:55高端温控箱体国内现状讨论美墨尔特用户使用心得介绍13:55 - 13:58美墨尔特国产机揭幕仪式13:58 - 14:02美墨尔特国产首机签约仪式14:02 - 14:05致辞14:05 - 14:10美墨尔特德国品质溯源14:10 - 14:25德国品质,中国制造14:25 - 14:45美墨尔特IPP、HPP应用案例分享14:45 - 15:05行业分享参与本次活动,还可以参与抽奖,将有多款好礼相送!多重好礼,等您来拿!扫码预约美墨尔特中国制造新品发布会,期待您的参与!
  • 中国制造2025添百亿资金 25项任务入围
    p   记者日前从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等权威部门获悉,我国将根据《中国制造2025》总体规划,继续以专项资金等方式支持中国制造2025重点项目发展。近期工信部已确立了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产业链协同能力提升、产业共性服务平台、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4个方面共25项重点任务,并正在协同相关部委和组织进行项目遴选工作。 /p p   近期,工信部发布了《2017年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资金(部门预算)项目指南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未来一阶段对中国制造2025的资金支持方向。《通知》首先确立了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产业链协同能力提升、产业共性服务平台、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四大重点任务,同时还根据目前中国制造2025整体进展,制定了包括 strong 物联网、新材料、智能家电和高端消费电子、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等25个具体的重点任务 /strong 。此外,《通知》还对每个重点任务作出了细致的实施目标。例如,“智能家电和高端消费电子”这一任务就包括了智能电冰箱、变频空调、智能电饭煲、智能马桶盖、服务机器人、汽车电子产品等多个具体实施项目。 /p p   据相关专家透露,此次给予中国制造2025重点任务的资金支持力度非常大,单个项目的资金支持水平在3000万元到5000万元,部分共性技术项目或关键技术项目则将获得超过亿元的资金支持。相关专家推算,《通知》中涉及的细分项目超过100个,按照上述资金支持力度,总的资金支持金额将有望突破百亿元大关。 /p p   《经济参考报》还从广东、湖南、浙江、江苏等多地工信部门了解到,除了中央级别的资金支持,各地也根据各自的产业禀赋和经济转型升级目标,对中国制造2025重点项目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例如,广东从去年开始就对机器人、轨道交通、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成套设备等重点项目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核心项目累积投入资金超过10亿元。目前,除了西藏等少数地区外,全国大部分省市区均出台了各自的中国制造2025资金支持计划。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期间各地对中国制造2025重点项目的资金支持总额将超过100亿元。 /p p   此外,《经济参考报》还获悉,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银监会等部委还在积极协调各类金融机构,为中国制造2025重点项目提供包括贷款、投资、债券、租赁等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目前,工信部已与国开行达成协议,以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为抓手,通过市场化操作,选取试点示范项目并提供资金支持。据悉,“十三五”期间,国开行将为中国制造2025实施专项提供不低于3000亿元融资,并提供贷款、投资、债券、租赁等各类金融服务。 /p p   以专项资金等形式对重点技术和产业项目进行支持,在我国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经验,这不但促进了重点项目的快速突破,也极大地推动了相关领域和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对《经济参考报》表示,资金支持除了能够切实推进相关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外,对中国制造2025以及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还具有强烈的政策指导意义:一方面,明确了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能够使企业和整个产业少走弯路 另一方面,增强了整个社会对中国制造2025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信心和决心。 /p p   多家企业还向《经济参考报》介绍,目前已根据《通知》要求展开项目申请工作。一家集成电路企业负责人还向《经济参考报》表示,集成电路等一些高技术领域要取得突破,在前期研发阶段需要大量投入 在技术取得突破后,产业化同样需要大量资金。因此,来自中央和地方的资金支持,将帮助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资金投入问题,将有效确保相关技术取得突破,并能促进快速产业化,这将在整体上保障中国制造2025的顺利推进,并加速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p
  • 工信部长说真话,为中国制造泼冷水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  “中国制造”不像我们想象那么强大,西方工业,也没有衰退到依赖中国。我们的制造业还没有升级,制造业者已开始撤离。在向服务业转型的口号声中,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按捺不住,出来说了真话。  苗圩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对《中国制造2025》进行全面解读时指出,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中国处于第三梯队,而且这种格局在短时间内难有根本性改变。要成为制造强国至少要再努力30年。  作为主管制造业的中央大员,苗圩的观点基本上代表了国家认知。  苗圩说,全球制造业已基本形成四级梯队发展格局:  第一梯队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第二梯队是高端制造领域,包括欧盟、日本   第三梯队是中低端制造领域,主要是一些新兴国家,包括中国   第四梯队主要是资源输出国,包括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非洲、拉美等国。  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今天,许多人为服务业超越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二大产业而欢呼,甚至认为中国可以逾越工业化发展阶段,直接进入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对此,苗圩认为,不管是从历史经验还是现实情况来看,这都是脱离实际的一种观点。【原标题:工信部长苗圩:“中国制造”没想象强 落后西方30年】
  • 法国凯璞科技提前本土化布局 剑指“中国制造2025”
    法国塞塔拉姆品牌仪器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随着中法科技交流活动进入到国内,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法国塞塔拉姆仪器为我国的军工事业持续贡献出例如样品温度达到2500℃的热重分析仪、可耐压100Mpa微反应量热仪、含能材料绝热量热仪、滴落式比热仪、气体水合物测试仪等独具特色的尖端科研利器。全系产品我国军事工业,顶级科研院所和高校重点实验室贡发挥着特殊的作用!进入新世纪,集团将大中华区列为独立战略区开始从产品线分布、经销商渠道和售后服务等业务模块组织精心布局,尤其是经过长达八年的中国区供应链构建、本地化零件测试、技术人员培训、生产标准检验等诸多方面的论证、筛选和验证,2019年在华投资设立了法国本土外第一家精密仪器海外分厂:凯璞博渊(无锡)科技有限公司,她标志着法国塞塔拉姆品牌全球战略的重要起点!同时也是国内热分析行业第一家引进国外技术、实施本土化运营的合资企业。凯璞博渊(无锡)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聚焦于精密仪器技术开发、技术咨询与服务等业务,承担集团合资产品科技成果转换的重任。在中国生产Setline系列通用型热分析仪器,包括:差式扫描量热仪、同步热分析仪、全自动差式扫描量热仪及热重分析仪等。经过两年多的建设,一期已经顺利完成了年生产能力300台标准热分析仪的组装、调试生产线和可供应全球标准热分析仪器的备件仓库和供应链网络。预计在2025年前完成产能达到500台,可组装10款集团产品并提供集团多款仪器备件供应服务的综合性海外基地。海外工厂的设立为集团布局中国制造2025提供了实施平台。我们在设厂前考虑两个“比较优势”,一个是劳动成本,另一个是供应链网络。集团在调研中深刻认识到中国的两个“比较优势”,再加上中国本身所具有的“市场红利”特点,当全球制造业因为成本优势、市场红利而汇集中国后,这些企业会逐渐形成彼此互联、复杂的供应链网络,最终为中国制造提供了稳定的实业载体,也增强我们持续投资的信心。优势具备了,还有个更重要的前提:信任和效率。海外生产基地落户中国,是法国塞塔拉姆品牌第一次和法国本土以外的拥有不同技术背景,不同文化的一群中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企业合作。一方是欧洲老牌工业国家的管理节奏,注重系统及流程,另一方是中国团队的灵活管理及高效执行力,这种互补协同效应在双方团队的充分互信的基础之上,使我们的热分析项目本土化运营的实施周期大为缩短,纳入全球化在线质量管理体系下的产品完全达到法国工厂技术标准,在华产品约60%返销到欧洲、美国及亚太区域。此次里程碑式的本地化落地工作也意味着集团看好中国仪器市场预期,在工业生产全球一体化趋势下,我们也愿意和大家共同分享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技术成果。对中国几十年的热分析仪器技术封锁的大门就此打开,我们终于有机会制造和国外零代差的热分析产品,并昂首阔步地进军国际市场!法国塞塔拉姆仪器是所有进口热分析品牌中第一家在华投资建厂的企业,经过探索和发展,实际经营数据和来自于市场的反馈突显出集团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和战略布局非常成功!外资企业本土化运营的成功至少传递了以下重要信息:1.节约经费:保证仪器性能前提下,最终用户的采购价格大幅下降,为用户节省了宝贵的科研经费;2.符合政策:高度符合国产仪器采购政策,提升自身竞争力;3.手续简单:无需像进口仪器从项目申报、论证、审批到空运,清关,缴税等各个环节逐一关注;4.备件便捷::得益于中国备件库的建立,所有备件发货速度和使用维护成本均比进口仪器具备更多优势。法国塞塔拉姆仪器进口产品与合资产品均有在中国销售,这一点我们非常有发言权。5.服务响应: 中国区技术团队对仪器组装和调试的感悟更深,能快速研判故障并及时解决,无法及时解决的问题我们甚至可以调全新货品为用户代替。今天,伴随着国内经济迅速崛起与教育科技资源的持续注入,我国分析仪器市场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与此同时,外资企业面临着国内仪器采购指导政策变化和国产仪器厂商发展的全新挑战,营商环境在变,外资公司也要顺势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组织实施具体的应变措施。在当前的环境下,我们一如既往地坚持集团宗旨,首先保持技术领先这一根本性目标不变,同时提高售后服务的响应速度和用户服务体验,走出、走稳本地化道路的第一步,在整体改革中提前布局,抓住宝贵契机,持续加大投资力度,坚持技术和研发投入并举,在精密分析仪器制造与工业自动化检测应用服务领域,联合各界共同谱写新的篇章!
  • 智能制造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第31届中国国际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展览会圆满落幕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10月23日-25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主办的第31届中国国际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展览会(MICONEX,原多国仪器仪表展)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来自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家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携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方案集中亮相,共吸引行业20000余名专业观众参会交流。展会现场10月23日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隆重举行,共颁发科技进步奖68项,技术发明奖11项,青年科技人才奖6人,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2个。颁奖仪式共吸引来自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500余名科技工作者参与,共同见证了仪器仪表领域科技创新的优秀成果。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尤政院士出席活动并致辞。尤政院士充分肯定了学会科技奖励工作取得的长足进步。作为仪器仪表领域的重要奖项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对于推动国产仪器创新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促进科技进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希望该奖项能够激励更广大的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于科研创新工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推动我国仪器仪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尤政院士致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尤政院士,副理事长钱锋院士、吴朋董事长、曾周末教授、张彤秘书长,常务理事宋爱国教授、祝连庆教授、郭永彩教授,理事赵维谦教授、于连栋教授分别为获奖者代表颁奖。颁奖仪式展会同期举办了中国(国际)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产业大会,邀请相关部门领导、院士、专家、产业代表等重要嘉宾出席,解读国家政策,分享技术发展趋势、讨论产业发展问题。大会设有主论坛及三场平行论坛,共有来自产业、行业、科研等领域的近700位代表出席。主论坛由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陈云麒主持。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谭久彬院士致开幕辞。陈云麒主持主论坛谭久彬院士致辞谭久彬院士表示,现代仪器仪表的发展水平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产业作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对于国家的科技创新、工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产业正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同时也需要认识到只有不断创新、完善产业链、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应对市场和政策的双重挑战。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智能制造处处长赵奉杰作《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主题报告。报告阐述了智能制造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介绍了智能制造的内涵与外延,以及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并指出系统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发展的工作思路。面对我国工业大而不强的现实,必须加快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工业的根本任务,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钱锋院士作《流程制造工业软件创新与实践》主题报告。报告针对我国流程工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从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和生产制造过程出发,探讨了流程制造工业软件自主创新的思考与实践。报告首先围绕流程制造智能调控对工业软件自主创新的迫切需求进行分析,提出工业软件的内涵,并指出流程制造工业软件创新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突破的关键技术。最后,以大型炼化制造过程为例,阐述了流程模拟软件、智能控制软件、实时优化软件、计划调度软件、安全管控软件等创新实践案例。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经理武铁峰作《数字技术与炼化产业融合实现数字业务化价值》主题报告。报告立足于中海石油炼化公司,介绍了数字化转型工作思路,通过利用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5G、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和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围绕“数据+平台+应用”模式,绘制了以“底座现代化、业务在线化、场景智能化、运营数据化”为目标的数字化转型全景蓝图,详细介绍了智能工厂的建设情况和应用场景,并就下一步的工作思路进行了探讨。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裘坤作《流程工厂生产运行管理和控制》主题报告。作为流程工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服务商,中控服务2万多家流程工业企业,是工业企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者。裘坤介绍了公司面向智能工厂的 PA+BA 业务架构,5T技术支撑流程工业企业核心需求,OMC 系统架构,基于APL的现场网络和通用采集系统等,并表示中控将助力工业企业从自动化迈向数字化、智能化,锻造行业“灯塔工厂”标杆。汉威科技集团董事长任红军作《传感器生态建设思考和实践》主题报告。报告分析了传感器产业的特点,介绍了气体传感器行业现状,详细介绍了汉威的产业实践,着重分享了激光传感技术的创新应用,分析了汉威完整产业链的优势、全球研发创新的布局、沿产业链创新和孵化、以及公司未来的发展定位与战略。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健先生做《高端科学仪器的国产化突破》主题报告。报告中分析了国内科学仪器发展需求,分享了聚光科技在科技部重大科技项目的产业化成果,以及科学仪器工程化-产业化创新体系,详细介绍了高端质谱仪器行业的主要产品,并从技术维度和需求维度探讨了国产科学仪器的突破模式。深圳中科飞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鲁作《集成电路良率控制关键:检测与量测设备综述》主题报告。报告指出,制程/结构演进带动集成电路工艺步骤提升,质量控制设备重要性凸显,质量控制设备贯穿所有关键工艺,是集成电路加工良率控制的核心环节,详细分析了半导体检测VS量测,认为高端半导体质量控制设备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国产替代前景广阔。三场平行论坛主题分别为《信息通信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高峰论坛》、《先进传感器与智能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论坛》。分论坛聚焦数字化、智能化、传感器、信息通信等方向进行深度交流探讨,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及高质量发展,积极助推仪器仪表行业转型升级。今年恰逢多国仪器仪表展四十周年。如今MICONEX已成为国际仪器仪表界公认的享有盛誉的知名品牌活动,受到国内外业界的广泛认同和好评。本次展览会的成功举办,为仪器仪表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我们期待参展企业更多的创新和突破,也期待第32届多国仪器仪表展能带给观众更多的惊喜。让我们共同期待多国仪器仪表展的下一届盛况!
  • "中国制造2025"对飙德国工业4.0 科学仪器当先行
    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实施&ldquo 中国制造2025&rdquo ,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这让很多人联想到与德国&ldquo 工业4.0&rdquo 的差别。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新华社记者庞兴雷 摄   对此,工信部部长苗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两者既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从内容上看,德国工业4.0和我国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有异曲同工之处。并指出,在两化整合的基础上,以智能制造为切入点是解决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根本途径。   &ldquo 中国制造2025&rdquo PK德国&ldquo 工业4.0&rdquo   资料表明,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难以满足制造业发展的需求,我国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40%的大型石化装备、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核电等重大工程的自动化成套控制系统及先进集约化农业装备严重依赖进口。高端装备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主要体现在缺乏先进的传感器等基础部件、精密测量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智能化嵌入式软件等 先进技术对外依赖度高,如新型传感器等感知和在线分析技术、典型控制系统与工业网络技术、高性能液压件与气动元件、高速精密轴承、大功率变频技术、特种执行机构等构成智能制造装备或实现制造过程智能化的重要基础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   在&ldquo 中国制造2025&rdquo 中,科学仪器不仅作为直接关联产业处在关键位置,而且在与智能制造密切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中也发挥着关键和基础的作用。因此,要推动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创新发展,必须大力推进科学仪器,尤其是智能科学仪器的创新发展。   我国科学仪器发展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科学仪器的发展需要从政策、导向、投入、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的支持和引导。此外,有一个问题很值得关注,由于开放的环境和技术水平的差距,国内企业在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在自己的仪器没有做出来之前,国外以垄断价格进入市场 我们做出来之后,国外又凭借技术优势和接近国产仪器价格维系市场,这使得我国生产仪器的厂家很难坚持下去。因此,在瞄准产品先进性、加强可靠性、稳定性的基础上,科学仪器企业应该加大产品宣传和推广力度,在&ldquo 中国制造2025&rdquo 时代,努力拓展国内外市场,争取更多的销售份额和生存空间,并用更多的销售收入支撑研发,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   13年的坚持,CISILE 2015助力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   &ldquo 中国国际科学仪器及实验室装备展览会(CISILE)&rdquo ,是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主办,北京朗普展览有限公司承办的大型国际性行业盛会。始创于2003年,迄今已成功举办12届,成为我国科学仪器领域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化专业展会,以&ldquo 高规格、高水平、高回报率&rdquo 闻名业内。2014年成功入选商务部引导和支持展会。   观众步入CISILE 2014现场   上届展会于2014年5月23日在北京·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隆重召开,展览面积达25000平米,参展企业近700家,专业观众23132人次,吸引了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印度、新加坡、俄罗斯、芬兰、英国、荷兰、韩国、西班牙、中国台湾及我国共计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参与。赛默飞世尔、岛津、赛多利斯、瑞士万通、聚光科技、海能仪器、时代集团、上海爱斯佩克、上海仪电、宁波永新光学等国内外龙头企业借助CISILE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成效显著。    海能仪器、岛津在CISILE 2014上   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科学仪器及实验室装备展览会(CISILE 2015) 将于2015年4月23&mdash 25日移师北京· 国家会议中心(天辰东路7号)1、2、3、4馆举办,将集中展示分析仪器、实验室仪器及装备、光学仪器、生化仪器、试验仪器、力学性能测试仪器、行业专用仪器、配件、耗材等众多领域的高新产品、新技术。   展会同期还将召开&ldquo 中国科学仪器及实验室技术高峰论坛&rdquo 等十多个广受关注的学术交流活动,请了农业部、农科院、总后、军事医学院、北京理化测试中心、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国家钢铁材料测试中心、北京化工学院、天津大学等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以及赛默飞世尔、岛津、沃特世、聚光等业内龙头企业、知名企业的权威专家学者作主题报告和学术交流,是行业人士便捷获取行业发展分析报告、最新资讯,分享前沿技术和研究成果的最佳平台。据组委会负责人介绍,2014中国分析仪器发展报告、我国实验室仪器技术水平及&ldquo 十三.五&rdquo 目标的分析、《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分析仪器企业的选择与实践》---记分析仪器企业万里行调查报告等将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在展会期间发布。   此外,展会同期还将举办CISILE 2015自主创新奖评选活动、新技术新产品推介、以及&ldquo 科学仪器走进百姓生活&rdquo 等相关活动,促进业内&ldquo 产、学、研、用&rdquo 的交叉融合和有效对接。   目前,CISILE 2015开幕在即,已进入倒计时阶段,仅余极少量展位。组委会正大力邀请各高校、科研院所、相关行业企业及国内外经销代理商等专业观众参观。请有需要科学仪器及实验室生产、经销企业及终端用户等及时与组委会联系,或通过官网(www.cisile.com.cn)、微信平台(微信号:CisileChina)报名参展参观。报名电话:010-62928975。   (扫一扫加入CISILE微信服务平台)   小贴士:德国&ldquo 工业4.0&rdquo 的由来   德国业界提出的&ldquo 工业4.0&rdquo 概念源于2011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最初的想法只是通过物联网等媒介来提高德国制造业水平。两年后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由&ldquo 产官学&rdquo 组成的德国&ldquo 工业4.0工作组&rdquo 发表了题为《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ldquo 工业4.0&rdquo 战略的建议》的报告,称物联网和制造业服务化宣告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