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中国医疗

仪器信息网中国医疗专题为您整合中国医疗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中国医疗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中国医疗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中国医疗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中国医疗话题讨论。

中国医疗相关的资讯

  •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2021)》:医疗器械行业仍处于“黄金发展期”
    10月15日,医疗器械监管论坛暨新版医疗器械蓝皮书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医疗器械蓝皮书: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2021)》。这是继2017年首部《医疗器械蓝皮书》发布以来的第五部,报告由近百位行业专家共同参与撰写,对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现状及部分细分领域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行业未来发展方向。本书对我国医疗器械行业2020年的政策法规、审评审批、生产经营、进出口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进行了预判:未来两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面临的机遇远大于挑战,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并继续保持较高速度的发展。蓝皮书指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面临着良好机遇,同时也面临着重大挑战。良好机遇是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疗器械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鼓励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政策已经出台并将继续出台,这给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注入了巨大动力;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将给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新的重要条件;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我国经济的发展将进一步提速,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将进一步提高,居民对医疗器械的需求特别是家用医疗器械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我国医疗保险事业将快速发展,医疗保险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器械的需求必将不断增长;随着一些高端医疗器械“卡脖子”问题逐步得到解决,高端医疗器械的国产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包括由于少数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有关高端医疗器械技术与关键零部件引进有可能遇到障碍;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出口,特别是各类防护口罩、医用防护服、医用防护眼镜、呼吸机、相关诊断试剂等的出口增幅可能有所降低;随着国家对部分大型医疗器械与高值医用耗材的集中带量采购政策的逐步实施,相关企业将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生产管理、营销模式、销售策略将面临新挑战。蓝皮书总结分析认为,未来几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面临的机遇远大于挑战;医疗器械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医疗器械行业将继续保持较高速度的发展;创新医疗器械将加速涌现;医疗器械企业的兼并联合重组将增多,平均规模将逐步扩大;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仍然处于“黄金发展期”,前景广阔。
  •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9582亿,全球第二!
    某调查机构发布的《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预计达9582亿元人民币,近7年复合增速约17.5%,已跃升为除美国外的全球第二大市场。领域/规模/趋势解析报告显示,在产业规模稳定高增长的同时,医疗器械产业集中度也不断增强。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规模以上生产企业营业收入占全行业的比重已经超过60%。其中,上市医疗器械企业超过163家,该数字对比三年前几乎翻倍。从领域划分看,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分为医疗设备、高值耗材、低值耗材与体外诊断四大细分领域。其中,医疗设备(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等)占据最大市场份额,2021年医疗设备占比中国医疗器械整体市场规模约60%,整体市场规模超5000亿元。从行业发展趋势上看,报告指出,多重因素将推动中国本土企业技术创新,未来国产替代仍为行业主旋律。政策方面,全国以及各地推出多项政策对本土医疗器械企业进行创新研发提供了大量的政策支持。技术升级上,中国医疗器械企业近年来不断增加研发投入,提升自身技术创新能力。近几年,中国前十大医疗器械企业每年研发投入均维持20%以上的增长。报告称,随着近年疫情的发展,中国本土医疗器械企业逐步被全球市场接受与认可。2021年,中国出口海外的医疗器械总出口额为847.3亿美元,同比下降36.44%,与疫情之前相比仍有大幅增长,主要原因是2020年海外国家产能不足导致采购需求达到顶峰,拉高了出口数据。“我们期待2023年,中国医疗器械进出口贸易加速放量。”罗兰贝格相关负责人说。采购高峰将至 机遇时不我待报告一出,国内多家券商观点鲜明,直指行业利好。业内人士认为,2023年相关政策有望持续加码,推动医疗器械采购高峰期到来。2022年9月份提出的财政贴息支持政策由于疫情原因落地有限,预计2023年或将重新开启推动。从长期看,国内医疗需求增长态势不改,院内手术量有望迎来回弹,院外消费医疗也将持续回温;同时,后疫情时代,全球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也为国内医疗器械产品出海提供发展机遇,医疗器械行业国产替代、国际化进程持续加速。财信证券进一步指出,院内需求方面,我们看好与可择期进行的诊疗活动相关的、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医疗器械研发平台化厂家;院外需求方面,在全民健康意识增强、人均收入持续增多背景下,我们关注疫情后期消费产品的需求复苏;也看好受益于下游药物研发高景气、国产替代的体外诊断产业链上游厂家。国家政策持续加码 医疗新基建风口已至行业发展趋势上看,多重因素将推动中国本土企业技术创新,未来国产替代仍为行业主旋律。政策方面,全国以及各地推出多项政策对本土医疗器械企业进行创新研发提供了大量的政策支持。2022 年 9 月,国家相关部门发布通知,拟使用财政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备,预计或将有 2000 亿流入医疗设备更新。近日甘肃发布了 2023年贴息项目储备申报的通知,要求持续推进2022 年贴息项目落地,且提到国家可能会出台2023年财政贴息贷款支持政策,省内做好相关申报项目储备。上周,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坚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医疗、医保、医药、医教改革协同联动,创新完善乡村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或将带动新一轮医疗器械采购潮。东方证券认为,整体来看,受益于政策推动 2023 年或将迎来医疗设备采购高潮期,相关市场有望迎来放量增长。一方面,医院端设备采购需求集中在彩超、CT、MRI、内窥镜、监护仪、呼吸机、血液透析机等医疗设备,相关优质企业有望迎来业绩放量增长。另一方面,受益于财政贴息政策不断落地,高校端科研仪器设备等也有望迎来采购高峰期,相关科研服务标的迎来发展机遇。爱建证券指出,近日,全国多省市2023医改重点公布,将积极推动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完善分级诊疗机制,深入实施新一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计划。随着大批二级、一级的县级医院补齐相关医疗设备,推动基层诊疗水平提升,有望带来医疗器械采购高潮。中信建投表示,医疗器械复苏已至,业绩可期。春节后全国医院门诊量及手术量快速恢复,近期建议关注复苏预期的兑现度。其中部分公司二季度有去年同期公共卫生防控的低基数、新品放量等因素,有望延续一季度的高增长趋势或环比加速增长。消费医疗器械及择期手术器械有望逐步复苏,长期看创新和渗透率提升是主基调。浙商证券则表示,在医改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医保支付中对创新的持续鼓励(创新药、创新器械),2022-2024年,医药创新升级配套产业链领域迎来更加确定性的景气阶段。小结总的来说,在过去一年中受资本青睐的医疗器械赛道,都有如下的共同点:一是具有实实在在的临床价值;二是高技术门槛产品的国产替代;三是医工结合方向的真正创新。一位投资人向动脉网表示:“医疗器械的投资已经进入下半场,需要依托于更硬核的科技。创新也不仅仅是应用层面的创新,而要延伸到基础研究的创新。同时对于创业团队的要求会更高,除了专业能力,商业落地能力、市场转化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从技术的角度,医疗器械容易跟多个行业进行交叉融合,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材料、机械等都有可能。器械的微创化、介入化、智能化和数字化,都离不开其他行业底层技术的更新迭代,再结合医疗的需求,包括患者的需求、临床医生的需求,将市场、新技术和临床三者结合在一起去开拓出新的细分赛道。从国产替代的角度来说,替代的并不只是终端产品,上游的零部件、材料也是投资机会。器械的中低端市场已经有较高的占有率,未来的机会或将更多体现在高端市场。然而医疗器械从中端到高端发展的历程会比较艰难,需要大量的资金持续投入、找到一流的人才做真正的创新,且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出效果。对投资来说这并非是件坏事,更长的周期代表着里面有长期的机会。集采洗礼后,用创新抵风险截至2021年底就有300多项医疗器械进入了国家级创新器械审批程序,而在2022年有53项创新医疗器械获批,创历年新高。尽管创新医疗器械暂不参加集采,但作为支付方,进入集采对企业而言同样具有积极的一面。事实上,对于集采,医疗器械企业无法回避。前有2020年冠脉支架集采的“脚踝折扣”,最低报价降价幅度甚至达96%。在被集采一刀砍懵的同时,企业并没有忘了如何自救。以乐普为例,其冠脉支架通过集采进入了全国几千家医院,顺带转向推广药物球囊等产品。在传统金属药物支架营收显著下降的同时,乐普的介入创新产品组合可降解支架、切割球囊、药物球囊)营收增长超800%。对医疗器械企业来说,创新并不能躲避集采的风暴,但创新能保证自身能不断研发出新产品,有了创新产品才能在集采冲击中保持战略定力,让集采杀价的节奏跟不上产品创新的步伐。过去医疗器械的创新更多算作应用创新,现在一些企业的创新已经延展到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前沿技术的落地会更加明确,研发出的产品具有更高的技术壁垒。具有这样硬核创新能力的企业也更容易受到投资机构的青睐。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需要投资机构、企业和临床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达537亿美元
    记者近日从第23届国际医疗仪器设备展览会(以下简称CHINAMED2011)信息发布会上了解到,据市场研究公司Frost&Sullivan预测,从现在到2015年,中国的整个医疗仪器与设备市场预计将翻一番左右,达537亿美元。2009年至2011年预计政府在医疗改革中共投入1,240亿美元,尤其是2011年作为“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将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全面覆盖,从而成为中国医疗改革具有里程碑的一年。数据表明,到2011年,中国医疗健康行业规模将位居全球第三。   从医疗行业展览平台MEDICA和ComPaMED展览会2010年的数据来看,世界医疗行业也保持了平稳的发展,2010年MEDICA和ComPaMED展览的规模都保持了增长,特别是中国展商的展览规模逐年增长。这也反应了中国医疗行业近年来取得的发展和进步。据悉,CHINAMED2011将于2011年3月25日~27日在国家会议中心(北京)举办。ChinaMed首创于1989年,每年举行一届,历年来规模逐年扩大,参展厂商不断增加。2011年的ChinaMed既是展示世界医疗行业的窗口,也是国际医疗机构登陆中国的首站。
  • 2017中国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医疗服务及数字医疗产业发展分析
    p strong   一、医疗技术与医疗器械领域 /strong /p p   总体来看,2017年中国的医疗技术与医疗器械市场将呈现以下几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p p strong   1、两票制全面实施推动渠道变革 /strong /p p   2017年两票制将从去年的试点走向全面实施,大企业将会将渠道下沉,中小型代理商将被淘汰一批,兼并一批,转型一批。在此趋势之下,行业内将会孕育三大趋势性变革:横向收购、纵向延伸与转型。 /p p   在横向收购方面,资金充裕、实力雄厚、渠道广布的大型商业公司,将不断兼并与整合区域型渠道,并将渠道打造成供应链整合方案的提供商,业绩将迎来爆发。 /p p   纵向延伸又可分为三种:一是生产型企业下游渠道化,即大型企业收购经销商,例如美康收购倚天生物,安图收购盛世君晖 二是流通型企业上游自产化,即流通企业收购上游技术,例如流通起家的润达医疗并购POCT高技术壁垒产品线 三是流通企业下游服务化,即流通企业向终端服务延伸,比如迪安诊断继续积极布局终端第三方实验室。纵向延伸使得企业在上下游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从而通过协同作用提升了企业利润率。 /p p   转型是指医疗器械生产型企业与渠道型公司之间业务模式的转变,譬如部分器械经销商在两票制、营改增及大整治背景下转型CSO 部分器械代理型商业在上述背景下或将转型配送型商业。 /p p   总之,渠道商的并购、延伸、及转型将使得渠道环节逐步走向集中,这是两票制趋势下渠道整合的未来出路。 /p p strong   2、分级诊疗带来国产设备的机会 /strong /p p   2017年,分级诊疗改革将会继续深入,并在全国各地全面铺开。虽然病人端的观念不会迅速改变,但“春江水暖鸭先知”,分级诊疗将带来医疗资源配置向基层下沉。与我国高端医疗设备市场被外企垄断的局面不同,广阔的基层医疗市场,一直是国产品牌纵马驰骋的疆场,而从政策面上看,国家亦鼓励与支持基层医疗单位使用优秀的国产医疗器械与设备。我们预计随着政策的倾斜与资金投入的侧重,国产优秀的器械品牌,无论是有渠道有产品的大品牌还是在技术上有独到之处的后起之秀,在基层领域将迎来爆发。 /p p   这其中,一方面是基层现有设备更新换代升级的机会,另一方面则是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基层医疗需求,但又操作简便的设备的机会。我们将重点关注检验诊断设备(尤其是POCT及快检设备等)、慢性病相关家用设备、医用康复器械、医生随诊随访设备、超声等安全简便的影像设备等基层设备领域。 /p p strong   3、基于器械的第三方服务方兴未艾 /strong /p p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各种新兴模式的不断摸索,我们认为越来越多的机构与公司会意识到:为医院服务、与医院共赢的“互利模式”,会比革医院命、抢医院生意的“颠覆模式”更符合目前的医疗商业环境,在此之下各类基于器械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将大有可为,各类“互联网+”的思维与模式也会融入到这些服务中。 /p p   2016年10月,国家卫计委印发《医学检验实验室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明确医学检验实验室属于单独设置的医疗机构,为独立法人单位,独立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由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设置审批。进而2017年1月国家卫计委颁布的《关于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等独立设置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解读》明确医学影像、检验、血液净化、病理中心作为独立医疗机构势在必行。 /p p   从卫计委对第三方诊断、影像与病理等的发文支持,以及大型医疗企业在这方面的布局与并购可以看出,基于医疗器械与设备的第三方诊断、影像、病理、物流、消毒、维修、设备打包等新兴的集约化服务模式将有力地推动医疗行业的发展。由于这些领域同时也是资本密集型行业,相信将会有大量的投资及并购事件发生。 /p p   我们看到在第三方检验领域,龙头企业金域检验即将上市,后起之秀如千麦医学、北京和合等也持续得到资本的支持快速发展 在第三方影像领域,一脉阳光获得高盛的A轮投资,平安好医生、上市公司广宇集团等也积极布局该领域 消毒领域,老肯医疗及国药控股正在积极布局第三方消毒供应链 而第三方维修的企业如昆亚医疗、柯渡医疗分别登陆新三板与获得资本投资。 /p p   我们还观察到,如第三方检验、第三方影像等与诊断相关的第三方机构,不仅可以向医院提供服务,更可以面向广大的消费端市场,如能结合好早筛、体检等产品服务,将冲破医院市场的窠臼,创造出万亿级别的健康保健市场,如再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相结合,或与新药研发等对接,将有不可估量的爆发潜力。 /p p strong   4、新技术渗透器械领域 /strong /p p   早筛技术、人工智能、3D打印、医疗机器人等将带来诊疗的颠覆性革命。 /p p   目前早筛可分为两大类:遗传病早筛与肿瘤早筛。遗传病早筛通常是指产前筛查和通过基因检测的方法来计算得遗传病的概率 肿瘤早筛是指在有临床症状之前通过液体活检、基因测序等手段对肿瘤做早期发现。这两者对于提高人口素质、提高肿瘤生存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日前癌症早筛公司Grail获得9亿美元的B轮融资,再次激起了资本的热度。早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未来结合人工智能诊断等技术,又将诞生万亿级的蓝海市场。 /p p   人工智能诊断方面,人工智能和医学影像的结合是近来热门的关注点。中国和美国的医学影像数量去年增速分别是30%和63%,而放射科医师数量增长率仅分别为4.1%和2.2%,影像科诊断供需缺口巨大。人工智能读片的新趋势或将颠覆未来影像学诊断,弥补人工诊断的数量和准确度的不足。目前,来自谷歌大脑与Verily公司的科学家开发出的诊断乳腺癌的人工智能诊断准确度达到88.5%,完胜人类著名病理学家73.3%的准确度。未来人工智能诊断的更多病种突破及准确率的提升,将完美契合第三方影像行业的迅速发展壮大,使得影像云诊断平台成为影像诊断的最终解决方案。 /p p   3D打印医疗器械是另一新兴领域。骨科器材类的3D打印产业近几年已初步投入了使用,如史赛克的3D膝关节置换,爱康医疗的3D髋关节,科太迈迪的3D关键骨打印。3D打印另一大应用领域是齿科,海外的巨头BEGO、普兰梅卡等医疗巨头都纷纷生产适合口腔应用的3D打印设备,如3D Systems、EOS也被初步引入了中国的医院。技术的更迭将是器械市场发展的确定性趋势。 /p p   全球医疗机器人行业2016年营收达到约85亿美金,保守估计未来5年年平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5%,至2020年将超过150亿美金。这其中,手术机器人将占60%,而康复机器人将占20%。手术机器人中,达芬奇机器人自获批以来已成功完成了百余万例复杂手术。康复机器人也在技术的逐步突破下日渐进入市场,根据密西根大学康复机器人协会预计,康复机器人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37%,远高于其他医疗机器人。这一领域中,国外企业ReWalk、Cyberdyne、Hocoma、Woodway等公司的外骨骼机器人已崭露头脚,中国的蝶和科技、傅里叶机器人、安阳神方等康复医疗器械公司自产的医疗机器人也逐渐投入使用。 /p p   目前医疗器械领域的这些新技术的公司尚处于早期,仍主要以pre-A轮,A轮投资为主,今年我们预计这些领域会有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及投资事件,领先企业也将初露端倪。技术平台型公司v.s.垂直领域公司 大企业的创新部门v.s小型创业公司,谁将脱颖而出我们将拭目以待。我们认为平台型公司看迁移落地能力,垂直领域公司看渠道推广能力,大企业创新部门看协同及资源互动能力,小型创业公司看技术单点爆发能力。 /p p strong   5、精准医疗逐渐由概念走向成熟 /strong /p p   2015年1月,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先生提出“精准医疗计划”,“精准医疗”一词渐成医疗领域的热门词汇,随着NGS、基因编辑、DNA捕获、生物信息等技术的不断成熟。精准医疗也逐渐从概念走向成熟。从诊疗流程来看,精准医疗可以分为早期筛查、疾病诊断、和预后随诊。 /p p   在遗传早筛领域龙头企业基本成形,贝瑞和康即将登陆资本市场,诺禾致源获得国投创新的大额融资,安诺优达生产的基因测序仪NextSeq 550AR,以及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试剂盒获得CFDA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批准。在肿瘤早筛领域,近日,癌症早筛公司Grail获得9亿美元的B轮融资,再次激起了资本的热度。早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未来结合人工智能诊断等技术,又将诞生万亿级的蓝海市场。而鹍远基因的创始人之一,张鹍教授及其团队在《Nature Genetics》 上发布最新力作,在世界上首创高通量甲基化无创检测新技术,未来可以用于癌症无创早筛与溯源。在国内,博尔诚引入的结直肠癌甲基化基因早筛产品也获得了CFDA的医疗器械证,这些成果都将掀起行业的热度,预计国内该领域也将诞生一批创业公司。在技术上,早筛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液体活检,DNA捕获与扩增等技术,甲基化及其他靶点的发现等技术的发展,同时也需要积累足够的临床数据,具备明确的临床指证,才能逐渐成为早期筛查的金标准。 /p p   在疾病诊断方面,精准医疗目前应用最多的就是肿瘤的精准用药及随诊。通过肿瘤的分子病理学检验,如NGS、一代测序、PCR、FISH、CTC、单细胞测序等技术,从分子的层面解释患者的个性化情况,从而在临床上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与了解预后情况,结合靶向药物、细胞治疗等手段、实现精准与个性化的治疗。 /p p   目前,国内的NGS与ctDNA领域竞争局面火爆,众多企业呈百舸争流之势,经过最近两年的跑马圈地,行业即将迎来洗牌期和更残酷的竞争。我们预计整个行业在短期内将看各家的商务拓展及商业化落地能力,中期看服务质量和产品研发与报证能力及客户粘性,长期将看大数据的积累应用、商业生态的打造及新技术的开发与商业化。企业方面,规模领先的世和基因、燃石医学等企业持续得到资本关注,而以元码基因、美因基因、基因加、臻和科技为代表的新兴势力也正在以各自不同的切入点迎头赶上。 /p p strong   6. 海外投资与并购势头持续强劲 /strong /p p   2016年底以来,市场上的投资机构及大企业在医疗器械的投资中,以稳健性为主,重视有销售利润,有成熟渠道的稳定型的投资机会,并开始积极寻求海外有技术的公司进行投资,以实现产品的引入,并与国内的渠道优势互补。由于整体上看医疗器械商业化的周期快于新药,我们预计今年投资机构,特别是美元基金,将会沿袭此趋势,继续加大对海外技术型医疗器械企业的投资甚至并购 而A股公司并购海外医疗器械企业也将持续进行,海外并购已成为国内企业引入国外技术、海外企业在中国商业落地的有效方式。 /p p   2016年至今,九安医疗9,388万欧元收购eDevice,加码医疗检测设备 紫鑫药业收购Nabsys2.0,进军基因检测 京东方5000万美元投资以色列无创医疗设备公司Cnoga 三诺生物以2亿美元收购美国PTS诊断,进入IVD行业的POCT诊断领域。体外诊断、基因测序、创新医疗设备作为技术壁垒高、增速快的热门领域,是龙头收购的必争之地。2017年又将是国内龙头争相布局海外的一年。 /p p   我们认为,2017年以下领域将会受到资本的重点关注 /p p   成熟领域企业的并购与整合(尤其是上市公司的收购) /p p   平台型与垂直领域的渠道商 /p p   基于器械设备的各类第三方服务机构 /p p   新技术领域 /p p   海外技术型企业的投资 /p p   布局医疗器械领域的A股主要玩家 /p p   医疗器械平台化公司:迈瑞医疗、鱼跃医疗、新华医疗、华润万东、山东威高 /p p   医疗器械专业化公司:乐普医疗、达安基因、科华生物、三诺生物、凯利泰 /p p   第三方服务类公司:迪安诊断、金域检验 /p p   传统医药类公司:信立泰、海思科、海南海药、北陆药业 /p p   非医疗类公司:宏达高科、经纬纺机、TCL、三胞集团 /p p strong   二、医药与生物科技领域 /strong /p p   放眼未来三年,我们预计中国医药和生物技术行业将出现以下变化。 /p p strong   1、一致性评价带来仿制药市场的结构性变革 /strong /p p   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国内仿制药的质量水平,最终实现进口替代和医保控费。一致性评价虽然会带来仿制药行业格局的重塑,带来投资机会,但需要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 /p p   一致性评价短期内并不一定导致国内仿制药市场份额的提升,也并不意味着短期内医药支出费用的减少。在结构调整期,一致性评价所涉及的品种的生物等效性和工艺水平、渠道品牌、降价空间是仿制药行业洗牌中判断投资价值的标准。一方面,在生物等效性和工艺水平较难达标的品种,工艺水平就是判断是否具备投资价值的标准,在生物等效性和工艺水平容易达到的品种,市场是充分竞争的,这时候渠道和品牌就是判断投资价值的标准。另一方面,对于一个即将问世或,刚问世不久的仿制药,其投资价值的关键在于原研产品有多大的降价空间,这个降价空间应当看的是绝对数值而不是百分比。在达到标准的企业中,其主要品种如须2018年底前完成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且已申报一致性评价的尤为值得关注。 /p p   有资质完成一致性评价的临床机构的紧缺、行业标准的缺失以及参比制剂的不足,很可能影响2018年年底前一致性评价的如期完成, 政策调整或在所难免。目前一致性评价提出的289品种目录只是第一步,后续范围更广的一致性评价政策的出台或将对行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虽然存在不确定性,但一致性评价短期内对仿制药龙头企业、CRO企业、药用辅料龙头企业以及制剂出口企业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p p strong   2、“两票制”带来医药流通环节大幅压缩,医药商业集中度提升 /strong /p p   随着“两票制”和“营改增”出台与实施,企业被迫由过去的“低开”模式转为“高开”模式,企业财税负担明显提高。集代理、过票、配送于一体的中小型批发企业由于过票业务难以为继和医疗机构回款账期压力而面临淘汰,迫切寻求大型流通企业收购,流通环节将大幅压缩。而全国性和区域配送龙头企业则通过并购整合的方式大幅扩大终端覆盖率。 /p p   同时,在“两票制”的压力下,小型的连锁药店和零售店由于不能使用现金交易导致运营成本增加、利润下降,也将面临大范围整合,大型连锁药店将继续受益于行业集中度的提升。与此同时,新兴的专业CSO未来增长迅速,成为医药商业里值得关注的一个细分领域。 /p p strong   3、新版医保目录带来行业短期内格局调整 /strong /p p   2009版的医保目录催生了数十个销售额过十亿的品种,新版医保目录的诞生,意味着1.5万亿医药市场有望迎来重构。 /p p   2017年新版医保目录新增药品339个,其中中枢神经领域新增17个品种,21个品种解除限制使用 儿童用药新增91个品种 同时治疗费用较高的替尼类和DPP4抑制剂等药物也新增进入医保目录,而多个原目录中药注射制剂品种被新增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使用,同时对适应症的限定也更加严格。新版医保目录对中成药、儿童药、创新药和大病种药物的鼓励和支持力度加大,对中药注射制剂等领域管控更严。 /p p   2017版新版医保目录将2009年以后上市的新药作为重点评审对象,并对其中的创新药物进一步的倾斜,并同时将疗效确切的高价药品纳入拟谈判目录。2008年至2016年我国批准的创新化药和生物制品中,也绝大部分被纳入17版医保目录或谈判药品范围。可以预料在未来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大空间、进入壁垒较高的创新药和高端仿制药品种将获得青睐。 /p p strong   4、新药研发(开发)的时代来临 /strong /p p   根据Pharmaprojects统计,截至2015 年底,中国共有147 家企业涉足原研开发,如果仅从研发企业数量上看,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新药研发国。国内新药研发企业已在质变前夜。随着CFDA和CDE不断的政策支持和持续的理念更新 随着海外人才的陆续回归与新药研发配套产业的完善 随着整体工业水平的提升与部分新药研发相关领域技术(如基因测序、分子诊断和精准医疗)的迅猛发展,随着风险投资机构的前瞻性及专业化程度大幅提升等因素,新药研发(开发)行业即将进入质变的快速生长期。面向中国甚至全球市场、 掌握重磅产品和关键技术的平台型新药研发企业及临床优势明显的重磅品种将受到资本的青睐。 /p p   全新靶点及化合物的原创新药研发具有很高资金成本和研发风险,而引进重磅品种并进行差异化和针对性地开发或具有更为可控的资金成本和研发风险,因此也得到资本更多的认可。这样的思路催生了两方面的趋势:一方面,外资药企出于合规风险及药物推广成本的考虑倾向出售药物的中国区授权。而国内药企在合规和低成本营销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获得外企的独家授权可以迅速增强竞争力。西藏药业收购阿斯利康旗下心血管药物依姆多、恒瑞引进Tesaro旗下止吐药Rolapitant、亿腾收购礼来旗下抗生素希刻劳和稳可信都属于这种模式。另一方面, 国内新药研发企业积极在全球范围内挑选重磅药物,带入国内开发上市。再鼎药业引入韩美医药的肺癌领域在研药物HM61713 派格生物引入辉瑞的糖尿病领域在研药物GKA都属于这种模式。而索元生物收购礼来临床失败药物DB103的全球权益则属于创新药物的再开发。这些企业大都具有在跨国药企丰富研发经验的团队,所选品种具有很高的市场潜力、在国际市场上已获成功或进展较快、具有较多可靠临床数据支持等特点。 /p p   新药研发未来趋向于精细和精准。化学创新药通常有效性高,广谱性高又易于口服,但随之而来的副作用也会较大 生物药靶向性更好,安全性高、但有效性不足,且通常不能口服。发展兼顾两者优势的新药会成为趋势,如小分子药物的新剂型(缓释、靶向)或生物药的新品种(长效、口服)等。 /p p   近年来在发达国家生物药研发领域的异军突起是多种原因决定的:(1)化学药研发成功率降低,均摊成本显著提高 (2)生物药的高安全性导致高研发成功率。(3)发达国家社会支付体系完善。而对于国内新药研发企业而言,化药总体研发成本(尤其是临床实验成本)较低、 Me too、Me better类新药可借鉴大量国外经验,显著提高成功率、药价可被国内大部分人群接受,所以国内化学新药的研发仍存在很多机会。而对于国内生物创新药来说,成本及价格过高、在支付端受限或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在较高行业预期的情况下生物创新药的市场仍将持续火热,但未来必将经受市场考验。 /p p strong   5、政策扶持带来的中医药产业升级 /strong /p p   基于中医药的“简便廉验”等优势,国家对中医药产业进行了有力的政策扶持,但中医药要想真的发挥这样的优势,结构性调整也是不可避免。医疗服务端的国家强制性政策支持,在中医药的消费端奠定基础,生产端的重要标准化和现代化,为产业升级打下基础。具体来说,中药配方颗粒行业在替代中药饮片和政策利好的情况下,预计行业未来五年增速仍然超过 30%,但市场准入放开导致的竞争加剧或在未来3年内初显。中药注射液行业在规范度提升,和再评价政策的推动下,将经历阵痛期、大浪淘沙和投资机会涌现的过程,安全性高的注射制剂更具投资价值。 /p p strong   6、精准医疗引领新药研发潮流 /strong /p p   精准医疗指导下的药物开发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交叉运用基因组测序技 术以及生物信息大数据技术从而开发特定患者的特定的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市场。2016年中国精准医疗的市场规模已达400亿人民币,其中靶向药物市场规模130亿人民币,占精准医疗32.5%的市场份额,未来5年增速预计超过20%的。 /p p   精准医疗的出现导致疾病的分型更加的细化,疾病亚群数量大量增加,大型制药公司很难再完全垄断创新药研发的市场,同时与传统药物研发模式相比以精准医疗为指导的新药研发可以显著降低研发成本和周期,提高临床成功率。掌握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和初创公司面临更多机会,也能对新趋势实现快速反应,更具投资价值。国内中小企业在精准医疗方面的产品技术及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也不逊于国外企业,针对特定基因突变进行肿瘤靶向药物开发的思路迪、以全基因组扫描、临床大数据技术指导失败药物再开发的索元生物就这类企业的典型代表。 /p p   我们认为,2017年以下领域将会受到资本的重点关注 /p p   慢性病及肿瘤领域的创新药、生物药公司及化学药物研发平台 /p p   有实力率先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企业,与一致性评价与医药产业链的分工细化深度关联的CRO/CMO企业 /p p   现代中药技术平台,安全且有效的中药优势品种 /p p   布局医药领域的A股主要玩家 /p p   布局新药研发:恒瑞医药,海正医药,丽珠集团,泰康资产,国投创新、君联资本 /p p   布局渠道与销售:瑞康医药,上海医药,国药一致 /p p   布局海外优质资产并购:绿叶制药,复星医药,人福医药 /p p   加码生物药研发及生产:三生制药,药明生物,信达药业 /p p   海外新药项目的引进:再鼎医药,华领制药,恒瑞医药,派格生物 /p p   非医疗行业公司战略布局:三胞集团,百花村,金石东方 /p p strong   三、医疗服务领域 /strong /p p   自2012年前后开始的一轮投资周期,圆满完成了中国医疗服务领域投资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无论过去的成绩是否达到预期,都将成为中国医疗服务投资历史中不可逾越的一章。而作为第二个“五年规划”新启程的2017年,是医疗服务投资的正当时。 /p p strong   1、医疗大环境的显著改善将促进行业进入一个相对健康的发展阶段 /strong /p p   虽然中国的医疗服务基础设施还有很多的不完善,但不可否认,中国政府在这过去十多年的医改试错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与教训,也逐渐在摆正自身作为监管机构应有的位置,将释放整个行业的生产力。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净化市场环境。 /p p   一是之前的各种“保护主义”开始逐渐被打破,“亲儿子”(公立医院)也逐渐失去了被溺爱的地位,进而转向的是通过设定好统一的游戏规则,让各类参与主体都能享有平等的竞争地位。具体体现在对于社会办医政策的开放与支持、不再人为设定各类不合理的市场准入障碍,不管是在允许进入的医疗细分领域、医疗机构的新建、医保资质的获取等方面,还是在医疗资源的开放与流动方面,都比之前要宽松很多。 /p p   二是针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也远超历史水平,如针对非法行医、超范围经营、虚假宣传等行为的打击,大力推行药品一致性评价与药品流通领域的改革,加强对医保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等,将改变以前“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让真正秉持“医者仁心”的优秀企业拥有良好的竞争环境,迅速脱颖而出。 /p p   市场环境的净化将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流动,尤其是医疗人才、管理人员、医疗资源等,进而实现更高效的资源配置。 /p p strong   2、可投资标的基数及优质标的数量增加将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 /strong /p p   过往超过200个投资案例,成为中国医疗服务投资领域的第一代投资标的,虽然有很多标的在商业模式与团队等方面都有待持续验证,但其中已经不乏可以作为第二代投资标的的优秀企业。 /p p   由于各种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的医疗服务领域一直缺乏真正受人尊敬的领导品牌,这对于一个拥有4万亿市场容量的行业,显然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尤其是医疗服务行业是以一个以“信任”为核心元素的领域,品牌影响力是最重要的关键竞争要素之一。这一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主体所认知,并都在努力去打造优质医疗服务品牌。目前在某些细分领域,我们已经能看到此类明显的迹象,可以预见在接下来的五年中,必将出现数个真正受市场认可的领导品牌。 /p p strong   3、未来几年将是医疗服务领域商业模式创新的集中爆发阶段 /strong /p p   医疗服务行业的核心是如何用最经济、快捷的方式为患者提供最适用的医疗服务,围绕着医疗机构、医生、患者、支付等各个参与主体间不同的互动方式,可以产生出多样化的商业模式。 /p p   但由于受政策及监管环境的影响,中国的医疗服务行业在过去的商业模式都过于单一,主要都集中在复制公立医疗的模式,比如以大医院为主流的载体,而不像在成熟医疗体系的国家,有各类不同的商业模式来解决不同的需求,比如社区诊所、公共手术中心(以及第三方影像中心)、医生创业平台、便捷诊所(一分钟诊所)、医疗地产、医生金融、第三方服务商、新科技的应用等,虽然并不是每一类型都适合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但这些需求都是天然存在的,将成熟国家的商业模式复制到中国,这一做法同样适用于在医疗服务领域。同时,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及广阔的区域,为这些商业模型在中国的创新运用都提供了很好的土壤,特别是在过去十多年中,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及新生代的涌入,他们更能接受新的事物,从而会加速这些商业模式在中国的落地。 /p p   可以预见,2017年开始将会有越来越多创新的商业模式出现,并进入集中爆发阶段,而这点将会远超过人们目前的想象程度,特别是对于那些受中国传统医疗环境影响而视野受限的人来说。 /p p strong   4、医疗服务资产的证券化将会进入上升通道 /strong /p p   虽然自2009年爱尔眼科成为A股医疗服务行业第一家IPO企业以来,再未出现第二家医疗服务企业的IPO,但A股对医疗服务企业的热情却从未减退。而受制于中国特殊的上市审核体系,很多企业被迫转向香港市场。 /p p   2013年底凤凰医疗作为中国内地第一家医疗服务企业登陆港股,此后平均每年都有两到三家医疗服务企业在香港上市,且整体的表现并不输于香港市场的平均水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不少于十家的医疗服务企业在准备冲刺港股,预计在2017年将会有不少于三家的医疗服务企业实现香港上市。 /p p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推进,可以预见A股的上市周期将显著缩短,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医疗服务企业在A股上市,甚至之前在香港上市的企业会通过“A+H”的方式回归A股。因此,在接下来的“五年规划”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案例实现完整的投资周期。 /p p   另一方面,与IPO相对应的,医疗服务领域中的并购案例将会自2017年开始逐渐涌现出来。这主要源于在过往的200多个案例中,将会有不少案例出现基金到期的情形,特别是在2012-2013年左右投资的案例,如果预计未来两年内实现IPO的可能性比较小,将会选择通过并购的方式实现退出。 /p p strong   5、外资医疗集团将会成为中国医疗服务市场中一支新兴的力量 /strong /p p   中国的医疗服务市场是少数几个外资占比较低的领域,之前主要受制于国家政策的管制。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政府逐渐放宽了外资的准入,越来越多的外资医疗集团开始在中国设立合资医疗机构,将国外优秀管理经验与医疗资源带到中国,服务中国广大患者。虽然在过往的经验中,外资在中国的医疗服务市场中的成功案例并不多,失败的案例反而不少,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进入中国的热情与决心。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医疗机构出现在内地,进而对国内的企业带来挑战,迫使他们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 /p p   2017年,医疗服务的投资主题将逐渐从解决“可及性”问题向关注“医疗品质”方面转移 同时,围绕着“去中心化”的医疗服务提供方式而展开的各类商业模式会受到青睐。 /p p   虽然医疗服务的供给问题是永恒的主题,但随着国家对公立医院的定位逐渐明确、政府实施更加严厉的成本控制、民营医疗整体医疗水平提升带来对医生吸引力的增加、医生观念的更加市场化,使得民营医疗将逐渐改变过去在公立医院夹缝中生存的状况,进而向提供更有品质的医疗服务升级。 /p p   一些定位于为非医保患者提供可负担的、高品质医疗服务的商业模式更加适应中国新的医疗市场环境,如各类消费型医疗、改善性医疗等领域,由于目标用户群体定位清晰、可支付能力及支付意愿都比较强。“高薪养廉”的作用会激发医生能够回归到医疗的本质,避免过度医疗,通过高品质的服务来作为核心营销策略,会被越来越多的受众所接受。 /p p   随着政府逐渐理顺各类医疗机构间的关系,以及由于信息透明化带来的就医意识改变,整个的patients flow模型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从而将改变目前的市场格局。大医院或超大医院将不再是集所有类型医疗服务为一身的医疗机构,各类专业的专科门诊、特色诊所、医疗中心等将会以其便利性、专业性及有品质的服务而承担较多的医疗服务量,并与医院间实现健康有序的互动,进而逐渐接近成熟市场国家的医疗服务模式。 /p p   我们认为,2017年以下领域将会受到资本的重点关注 /p p   专科医院及小型医疗机构连锁,包括医美、康复、社区医疗、中医、辅助生殖(IVF) /p p   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包括第三方影像中心、第三方手术中心、第三方实验室等 /p p   布局医疗服务领域的A股主要玩家 /p p   传统医疗服务企业:爱尔眼科、通策医疗 /p p   传统的医药企业:恒康医疗、康美药业、益佰药业 /p p   传统的医疗器械公司:乐普、鱼跃、九安、新华、威高 /p p   非医疗行业公司:宜华健康、中国移动、龙湖地产、奥克斯、泰康保险 /p p strong   四、数字医疗领域 /strong /p p   数字医疗领域投融资趋势在2016年出现了重大变化。在变现模式的核心挑战下,曾经以连接医患为核心的移动医疗自上半年平安好医生完成巨额融资后从火爆状态彻底冷却。与此同时,市场又找到了AI和大数据这一新的热点方向,年中在短时间内连续完成了新屿科技、零氪科技和思派网络三家肿瘤大数据公司的融资。到了下半年,行业内公司已经纷纷为自己贴上大数据标签,连细分市场名称也已经悄然从“移动医疗”转变成了“数字医疗”。我们预计在2017年,传统移动医疗公司随着上一波热潮中融到的巨额资金逐渐消耗完毕,行业必将面临直决生死的大洗牌。但我们依然坚信,整个数字医疗产业,仍将面对着千亿级的市场规模迅猛发展。 /p p strong   1、一种核心挑战:变现模式是一道不得不迈的坎,To B模式较To C短期内更加稳健 /strong /p p   前两年移动医疗所寄予厚望的两大支付方——保险与药企,已经随着实践中遇到的阻碍很难再在融资过程中得到投资人认同。虽然我们坚信,健康险在长期来看参与健康主动管理,其作为支付方的逻辑是正确的,但无法在短期内解决行业参与者变现的困境,亦无法持续支撑融资进入中后期阶段的企业估值。 /p p   在遭遇变现难的困境之下,行业参与者被迫各自选择方向进行突破,比较有代表性且已经落地的尝试有: /p p   (1)发挥平台优势,吸收资金流水:能有效产生账面收入,回答变现问题,但需关注其收入向利润的转化质量 /p p   (2)转化C端用户,转型线上电商:利用平台高粘性精准用户,向电商转化,需关注品类和转化率 /p p   (3)坚持为B端提供信息化服务,走传统To B模式。 /p p   从实践来看,To B模式虽然业务缺少潜在爆发性和想象力,但其抓住的是院内、院间信息化的新一轮技术升级机会,其支付方意愿客观存在,更容易产生让投资人接受的财务表现,体现出了稳健优势。其余对C端的变现尝试,总体而言“赚小钱容易,赚规模性收入难”,在2017年仍有待证明。 /p p strong   2、一次趋势转变:移动医疗向数字医疗的转换实质是商业模式创新向技术创新的转化 /strong /p p   我们在去年提到过,移动医疗会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通过产业链重构与资源的重新分配来提升效率 第二个阶段是利用互联网和其他相关技术提升检测和治疗效果。两个阶段并不具有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其先后关系是由实施难度所决定的。 /p p   现在,第一阶段发展进入瓶颈期,市场开始洗牌,更多资金已经投向第二阶段。从“移动”带来的商业模式创新,转向以“数字”为核心的技术创新。这一趋势与美国的行业发展路径一致,仍然体现出中国相关产业发展对美国的跟从性特征。 /p p    strong 3、一项近期热点: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精准医疗与辅助诊断领域风口正热,但未来在资本市场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strong /p p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是技术创新的代表,存在产业链的前后关系。作为人工智能的基础,国内专业的大数据创业企业走的相对靠前,已经进入B-C轮,而人工智能基本处于A轮或更早的阶段。从国际趋势来看也是如此:作为AI的基础,大数据如Flatiron已经在2016年初就获得了罗氏领投的1.75亿美元巨额融资,医学成像系统提供商Merge Healthcare 2015年就已经被IBM以十亿美元收购用于图像分析。而在AI的应用上,按成熟度从高到低分别是: /p p   (1)影像辅助诊断:Arterys开发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心血管MRI分析软件在2017年初被FDA批准,系全球之首 /p p   (2)临床辅助诊断:IBM Waston通过学习文献为医生提供诊断辅助功能已经尝试投入实际应用。 /p p   (3)精准医疗应用:3月刚完成9亿美元B轮融资的Grail即希望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建立ctDNA与早期癌症之间的联系,用于癌症早筛。如何把临床数据与基因数据进行高质量的整合分析是重中之重。 /p p   (4)药企研发辅助:如美国企业Atomwise,通过深度学习,进行新药早期评估,节约新药开发成本,尚处于较早期阶段。 /p p   这也预示了AI产业在中国的发展顺序,当前国内实质性进展主要集中在数据积累和影像诊断之上,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p p   我们判断,中国AI近年内仍将处于相对早期阶段,但健康大数据一定能够率先走向成熟。最终成功的大数据企业不一定是目前数据量最大的公司,但一定是那些有能力制定行业标准、管控数据质量、把握政策风险的行业竞争者。 /p p   我们也不得不指出,这一热点领域的进展决不会一帆风顺。健康领域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是需要长期高投入的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国内传统人民币基金周期偏短,难免早早将行业又推到变现的风口浪尖,而此时变现显然还为时尚早 而长周期的美元基金在面对中国人的健康数据上,考虑到政策敏感性,往往其投资本身可能给企业带来政策的不确定性。所以这个行业最需要的还是国内前沿产业力量的支持,正如Waston只有背靠IBM才能有财力有能力完成诸多收购和研发一样。 /p p    strong 4、一个长期机会:通过技术升级提高控费能力仍是核心主题,仍然存在重大机会 /strong /p p   我们认为,长期来看中国医疗领域的核心主题仍然是医疗控费,能够有效降低整个产业链成本的企业一定能够体现出价值。降低全产业链成本的主要途径在于: /p p   (1)减少重疾发生——疾病早筛与预防:技术驱动型,看好分子病理检测技术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发展 /p p   (2)提高诊疗效率——医院信息化升级与AI辅助诊断:政策与技术共同驱动型,看好针对医院的技术提供商 /p p   (3)优化治疗效果——新药与治疗手段研发:技术驱动型,看好AI辅助研发和精准医疗落地 /p p   (4)资源合理配置——分级诊疗与远程医疗:政策驱动型,看好相关信息化技术提供商 /p p   (5)减少流通环节——两票制和医药分开:政策驱动型,关注药店线上化发展。 /p p   我们认为,2017年以下领域将会受到资本的重点关注 /p p   医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 /p p   针对远程医疗的技术和平台性服务 /p p   院内、院间信息化的新一轮技术升级 /p p   布局数字医疗领域的A股主要玩家 /p p   互联网巨头布局新科技:百度、阿里、腾讯、小米 /p p   传统医疗信息化公司移动化、远程化布局:卫宁软件、万达信息、东软集团、创业软件等 /p p   传统医药公司延伸性布局:天士力、海南海药、康美药业、复星集团、健康元等 /p p   传统医疗器械公司布局终端:九安医疗、三诺生物、乐普医疗等 /p p   大产业平台产业整合如地产开发商和通讯运营商等:龙湖地产、龙玺地产、宜华地产、中国电信等。 /p p & nbsp /p
  • 从首富们的医疗赌注,看中国医疗未来发展走向
    p   中国大健康产业中,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在福布斯的排位最高,以54亿美元的个人财富排在324位。而非医药行业,爱尔眼科董事长陈邦排位最高,以24亿美元的个人财富排在957位。 /p p   至少要16位健康产业顶尖企业家的资产总和,才能刚刚赶上新一届中国首富马化腾——362亿美元。如果再加上马爸爸、一亿小目标,三个人的财富则几乎相当所有上榜健康产业企业家个人财富的两倍。排第四位的是许家印。 /p p   很明显,相比互联网和房地产,中国健康产业的黄金时代远没有来临。但现首富前首富前前首富却都认为,这个黄金时代正在来临,所以他们都在健康产业下了巨大的赌注。 /p p   看起来,首富们对已经高度市场化的医药市场没有太多兴趣,而更多赌注的是健康产业巨变过后的未来趋势。只是,首富们赌注的未来完全不一样。 /p p   但首富们的选择帮我们更清楚的看到了,要把握健康产业未来所需要竭力获取的三大资源。这三大资源也代表着健康产业未来最重要的三个方向:医生、数据和新技术。 /p p strong   1、健康产业正在发生的变化 /strong /p p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医疗产业正处在巨变当中,但这个变化究竟是什么?是分级诊疗、社会办医、医生集团、互联网医院?这些都是现象,而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变化以及它所代表的趋势才真正决定未来。 /p p strong   趋势一【合久必分】 /strong /p p   中国的医疗市场很长时间以来,几乎完全由公立医院,尤其是超级三甲医院所垄断。公立医院几乎承担了整个社会的全部医疗职能。预防、检查、诊断、治疗、康复、销售,几乎全部由公立医院完成。 /p p   这种高度集中的“合”,造成了公立医疗体系的不堪重负。于是,“分”成为了各种医改政策的核心思路。 /p p   无论是分级诊疗、医联体还是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都在强调分工、定位、效率,让不同类型、级别的公立医院该自己该干又擅长干得事情。 /p p   另一个越来越明显的“分”的趋势,是诊断和治疗的分开。 /p p   可以看到,随着基因测序、液体活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突破,非医疗服务机构在诊断方面的能力正在不断增强。影像、病理、检验等独立第三方机构补充甚至替代医院,成为诊断的主力机构似乎也是愿景可期。 /p p strong   趋势二【持续短缺】 /strong /p p   现代医疗的核心问题就是短缺,而且是绝对短缺。指望依靠医学教育,来平衡医疗资源的缺口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个是时间太过漫长,一个是成本太过昂贵。 /p p   所以,通过任何手段来解决医疗资源短缺所造成的供需矛盾,是未来医疗最关键的一个问题。 /p p   注意,这个短缺并不是通过挖公立医院墙角就能解决的。就算公立医院改革完成、分级诊疗实现、社会办医兴隆,医疗资源依旧短缺。 /p p strong   2、首富们的品味:医生、数据、技术 /strong /p p   万达无疑是近期医疗圈里的当红企业。成立大健康集团只是个引子,关键是人家进门前就先扔了1440亿进来,超过了A股上市公司恒瑞医药的总市值。 /p p   当然,医疗的症结,绝不是缺钱。在万达之前,我们已经见识过太多豪掷千亿的大企业家。但万达之后,我们越来越清楚的看到这类企业行动的内在逻辑:拼命获取优质医生资源。 /p p   因为这些企业资金充足(也许要打个问号),他们获取医生资源的路径也简单粗暴:该医院,为医生搭台唱戏。 /p p   实际上,无论是公立医院自身的变革,还是社会办医的外部竞争,短期内改变现状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利益、名誉、平台吸引优秀医生走出体制,则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趁着自己手里钱还足够多的时候,聚拢足够多的医生资源绝对不会有错。 /p p   前面我提到过,当下医疗变革的一大趋势是合久必分,那是在资源、职能层面。但看过赫拉利那本《人类简史》就会知道,信息交换加速的背景下,融合才是大趋势。而医疗领域的融合,则是在数据层面的。 /p p   最近,看到腾讯、阿里都推出了自己的医疗AI产品,加上早已押宝人工智能的百度,AT和B都已经染指了医疗人工智能。 /p p   开始我没太看明白这个事儿,尤其是阿里和腾讯的举动,看着很像玩票。但后来我想明白了,对于像阿里、腾讯这样的IT企业,他们所看重的是AI这项技术背后牵连的医疗数据。在未来医疗,无论是预防筛查、健康管理,还是精准医疗、个性化医疗,医疗数据都是基础。 /p p   无论是医生资源还是医疗数据,要么需要雄厚的资本,要么需要强大整合能力。所以我们看到,如今敢放话该医院的不是房企就是险企 而如今的人工智能领域,也越来越变成google、Amazon、facebook、Microsoft、IBM、NVIDIA、Intel、阿里、腾讯、百度这些巨头之间的游戏。 /p p   但首富们还是有一个没有染指的领域,这就是高度专业化的新技术。这个领域就全球范围来讲,就是精准医疗 中国市场还有一点特殊的地方,就是器械和新药的研发。新技术这个领域是首富们所不擅长的,也正是创业者所越来越活跃的。 /p p   当然,无论是医生、数据还是技术,就中国市场而言,都还处于蓄势待发阶段。首富们的品味和选择是一回事,它其实更多是提示我们,未来中国医疗的格局和走向将由掌握这三大资源人共同决定。 /p p /p
  • 美国医疗类App步入管制时代 中国或两年后跟风
    美国FDA7月开始对医疗类App开发进行监管,中国相关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政府监管介入或滞后两年   一旦医疗类App应用软件需要面对药监当局对药品和医疗器械类似的审查,开发者的成本和产品迭代周期必将增加。而这对一些小的医疗App开发团队而言是代价巨大的。   日前,上述业界的担心已经变成现实。随着奥巴马7月上旬正式签署新的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 A)安全和创新法案,美国从法律层面正式确立了FDA对医疗类App的监管。   南都记者注意到,美国新政已经很快地传导至了大洋彼岸的中国。对于中国的开发者而言,若不能很好地理解美国的监管机制,未来可能很难向美国市场销售App。此外,鉴于FD A的决策向来是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的风向标,那么,中国会“跟风”么?   医疗App开发从业者国内已上万   智能手机A pp应用的日益普及,已经在改变着人们此前的就诊习惯。以前只要一生病,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找医生开药,而时下,只要拿起手机,打开一些求医问药类的A pp,一些常见病病症和用药方案,药品疗效和不良反应,都已经可以轻松下载。   依照生物谷董事长张宝发给记者的数据,在中国,正在开发医疗A pp的公司已经有500~600家,以每家公司20人计算,从业者达上万人之众。   不过,这一发展迅速的产业正在迎来新的考验。中国公司开发的这类A pp若是想进入美国市场,从理论上讲已需接受美国FD A的监管。   新的FD A安全和创新法案于7月上旬由奥巴马签署生效后,从法律层面,美国已正式确立了FD A对医疗类A pp的监管。   依照去年该国起草的监管草案,标签、宣称、广告等口头或文字描述中有诊断、治疗、疾病预防等用途的A pp都将被纳入管制范围。   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对医疗A pp的监管迟早会来。目前一些智能手机在医疗A pp的支持下,已经可以量血糖和血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实现远程医疗,这当中存在误诊的风险。在他看来“移动终端若不顾一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肯定会失控。因此,加强监管是一个趋势。”   由于FD A的监管动向一直是SFDA的风向标,生物谷、好大夫等国内众多涉足医疗App的公司都对此事给予了很高的关注。因为,从长期而言,中国存在跟进的可能。而跟进监管,对行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来自美国同行的说法称,要将一款医疗A pp在FD A的管制之下推向市场,“需要大约72个月和额外的7500万美元支出———这大概占总开发成本的77%”。   中国跟进“为时尚早”?   “你可能还没有明细的盈利模式,但相比电商等行业,你烧钱也烧得少。这是风投愿意投资医疗A pp的其中一个因素。”一家此前为国内多家医疗A pp公司提供过融资服务的机构人士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如是说。显然,依照前述美国的经验,一旦纳入监管,烧钱将变得不可避免。   一些业内的公司则更愿意寻找中美之前在医疗A pp开放水平上的差异,以证明时下中国的医疗A pp产业还不需要纳入监管。   “美国A pp走在中国之前,监管介入是必要的。中国现在就来谈这个事,还比较早。目前国内的医疗A pp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实际上是健康类A pp。面向患者的真正意义上的医疗App,目前国内还很少,就我们少数几家在做。而面向医生的医疗A pp,医生通常会有自己的专业判断。”好大夫在线CEO王航如是认为。   生物谷的张宝发也持类似的观点,在他看来,国内的医疗App还都“浮在天上”。App是链接云端和终端的产业,但现在国内的医疗A pp没有云端和终端,仅仅是以信息推送为主,还是最简单的业务模式。   “加强监管是必要的,但中国目前这个阶段,不需要监管,或者说还没有监管的价值。这个产业未来发展到美国的水平,才有这个必要。在欧美,他们开发的医疗A pp很多已经是运用式,用于保护人体,是与疾病相关的。比如一个能将手机变为医用体温计的A pp,如果用户实际体温是39℃,而显示才37℃,那就会造成很大的风险。”张宝发说。   对于业内的上述态度,前述机构人士则一语道破了业内的担忧,他坦言:“若管得早,产业就会发展不起来。你看,国内有哪个新兴行业是靠监管发展起来的?”   风投热捧   在机构眼里,中国医疗App这一市场有多少潜力,只要看全球这一产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就能看到这一产业的未来。   根据HealthIt Now网站的统计数据,从2010年到2011年,AppStore中医疗类App销售量上升了250%。   一直专注于医疗投资的曼哈顿资本总裁王进更是援引一些国际数据研究公司的报告称,预计到2015年,医疗A pp及其衍生的市场将达500多亿美金的规模,未来几年该产业将爆发性增长。   事实上,由于看好这一产业的发展潜力,近年来,这一领域的投资其实早已风起云涌。   以好大夫在线为例,这家公司早在2007年就已经有风投进入。而丁香园、睿医等公司也已拿到了风险投资的钱。   依照前述机构人士的说法,丁香园和好大夫之所以被看好,是因为这两家公司与所在细分领域的第二名已有了5到10倍的距离。而这两家公司之所以如此牛,就是因为病人和医生一直在用他们的产品,他们的数据库一直在更新。这点是他人所无法复制的优势所在。   政策不明无异“定时炸弹”   依照国内一位研究医疗App的行业分析师的说法,医疗A pp这一被无限看好的产业,在中国的情况是,单个公司还没有营收超5亿的公司,最多也就2亿元。   在他看来,中国医疗A pp产业能发展到多远,主要还是看国家能放开多少。   “相比美国,国内医疗A pp还是会有一定的差距。首先,终端就已经比美国迟了10个月左右,此外,政策上对与医疗A pp相关的移动医疗的政策还很紧。”在该位分析师看来,好大夫之所以能站稳脚跟,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是,好大夫其实是一个已经通过相关部门批准的平台。这类平台资源具有稀缺性,因为一旦随意放开网上挂号平台申请,就会出现“倒号”的风险,届时“网上黄牛”将满天飞。   依照业内的说法,国内创投看好的医疗App,其目标客户肯定是有习惯付费的高端用户。因为,医疗资源的不均衡,高端人群对高端医疗的需求始终是存在的。不过,对于这一产业而言,政策偏向哪方,目前还不是很明朗。而这种不明朗的政策,其实对产业来说,无异于定时炸弹。   目前,与医疗A pp相关的私人医生政策还不明朗,医生多点执业也是雷声大、雨点小。不过,依照国外的经验,加强监管,医疗A pp的质量会越来越高,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肯定是利好。   “我们期待规范并不断创新的行业发展环境。”一位不愿具名的从业者预计,国家药监局或将在2年以后考虑将医疗A pp纳入监管。   国内医疗App分类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国内做医疗App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传统做互联网或做数据库的公司开发的医疗App。   2.主要是和一些企业级应用结合的产品,比如病例管理系统A pp,有了这一A pp,医生就可以用iPad来查房,开发这类A pp的公司直接向医院收费。   3.还有一些通过医疗A pp来获得流量,进而在A pp上植入广告的产品,当然,由于用户少和监管紧的原因,这类产品还比较少。   上述几类公司中,一般能被风投看上的,都是行业或细分领域的翘楚。
  • 汉赞迪荣获2024未来医疗100强中国医疗健康产业链服务榜TOP100
    5月9日,“2024未来医疗100强”榜单发布,汉赞迪凭借在生命科学智能化领域的创新实践和高成长性荣登“中国医疗健康产业链服务榜TOP100”。创立于2015年的未来医疗100强榜单是由VB100、动脉网、蛋壳研究院推出的国内第一个针对非上市企业的创新医疗领域榜单,旨在遴选真正代表未来医疗的中国创新医疗者,发现我国未来医疗产业的核心力量,推动健康医疗产业的创新变革进程。经过8年的实践与探索,“未来医疗100强评选”得到了众多投资机构及企业的大力支持和肯定,已经成为医健领域的投资风向标,引领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医健创新领域的发展与投资风向。 2024未来医疗100强评选于2024年5月9日在北京北人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2024VBEF未来医疗生态展会颁奖晚宴及动脉网官微公开发布。本排行榜面向医疗健康领域非上市企业展开,考察候选企业在人力资源、知识资源、重要合作伙伴资源、市场表现四大一级指标,共17项二级指标数据上的成长性与年度表现。汉赞迪通过VB100评审会评审、支持机构交叉评审、专家委员会终审的流程,入选2024未来医疗100强中国医疗健康产业链服务榜TOP100。
  • 赫西仪器与您相约第三届中国医疗产业创新与发展大会
    MIDC 2020第三届中国医疗产业创新与发展大会将于2020年9月23-25日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召开,在此,赫西仪器诚挚邀请您出席参加此次展会,我们将携公司先进的分子生物、PCR实验室、生物制药等领域的离心机及病毒检测真空离心浓缩仪等一系列产品参展。赫西展台: 展会概况:第三届中国医疗产业创新与发展展会是经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批准的会展品牌,已顺利举办两届。第一届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展会以“促进我国医疗医药产业自主创新与发展”为主题,全力扶持民族品牌建设和医疗产业自主知识产权建设双向发展,为加快高端医疗设备、医药国产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历届展会均有来于国家卫健、药监等单位领导、权威专家院士、世界各国著名企业高管发表主题演讲,参会人次逾千人。展会名称:第三届中国医疗产业与创新发展大会展会时间:2020年9月23日至25日展会地点:珠海国际会展中心赫西展位号:T22-1赫西展位平面图: 第三届中国医疗产业创新与发展大会展览范围:生物制药生物技术、原材料供应、CRO/CMO、实验室仪器设备、生物医药制造技术及装备、药品生产与销售等医疗器械及服务 医学检验、体外诊断、医疗耗材、精准医疗、医用影像、智慧医疗、医疗信息化等氢医学产品氢气呼吸机、氢水设备、氢气美容产品、水素水发生器、氢气发生及储存材料等中医药中医药、中药材滋补品、中医理疗、中医诊疗设备、民族特色药物、中医养生、养老产业等医美科技激光美容仪器、光子嫩肤仪、干细胞美容产品、抗衰老美容产品、健康美容产品等我们诚挚邀请您参加此次展会,相信有您的到来,展会会更加精彩。赫西仪器在此等候您的观临指导。
  • 《2021年“十四五”中国医疗影像设备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发布
    医疗影像设备是指利用各种不同媒介作为信息载体,将人体内部的结构重现为影像的各种仪器,其影像信息与人体实际结构有着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对应关系。需要指出的是,现代医疗影像设备的发展已使“影像信息”不再是初期阶段时单纯意义上的“影像”涵义,它可以携带有人体机能、生化成分等生物学信息,形态学分析只是其基本内容,新概念的“影像”已成了综合信息的代名词。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医疗影像设备发展。《中国制造2025》、《关于促进杜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的意见》都相继提出提高医疗器械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影像设备等高性能诊疗设备。 同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CT、DR等医疗影像设备发挥了关键作用。国家愈加重视医疗影像设备发展,预计后期国家将出台更多的政策鼓励医疗影像设备发展。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我国医疗影像设备行业市场规模将由2021年967亿元增至2025年129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5%。 《2021年“十四五”中国医疗影像设备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报告》主要围绕十四五医疗影像设备行业发展路径、医疗影像设备行业概况、医疗影像设备行业发展环境、医疗影像设备行业发展现状、医疗影像设备行业上游分析、医疗影像设备行业下游分析、医疗影像设备行业企业分析、医疗影像设备行业发展前景等八个章节展开,通过对当前的行业现状进行分析,总结行业发展现状,从而预测“十四五”医疗影像设备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PART 1 十四五医疗影像设备行业发展路径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医疗影像设备发展。《中国制造2025》提出,提高医疗器械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影像设备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关于促进杜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的意见》提出,范和引导集团化经营的医疗影像中心等独立设置医疗机构,加强规范化管理和质量控制,提高同质化水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CT、DR等医疗影像设备发挥了关键作用。国家愈加重视医疗影像设备发展,预计后期国家将出台更多的政策鼓励医疗影像设备发展。 高端医疗影像市场被国外品牌占据,本土企业创新技术不断实现突破,国产医疗影像设备进口替代潜力大。当前国家鼓励发展医疗器械,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完善医疗器械等快速审评审批机制,加快临床急需和罕见病治疗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促进临床急需境外已上市新药和医疗器械尽快在境内上市。目前,各大省市十四五规划均提及医疗器械。政策支持下,医疗影像设备行业发展前景可期。PART 2 医疗影像设备行业概况 医疗影像设备使用X射线、电磁场和超声波来提供人体内部组织和器官的影像。由于医疗影像技术的非侵入性和相对安全性,其得到广泛使用。医疗影像往往是医生在进行临床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时首选的诊断方法。 医疗影像设备主要包括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设备(CT)、磁共振成像设备(MRI)、数字影像设备、医用X线机、超声成像设备。PART 3 医疗影像设备行业发展环境 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321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7%,比一季度回落5.6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5.3%,两年平均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PART 4 医疗影像设备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医疗系统的不断完善,对医学影像设备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中国医疗影像设备市场规模近五年来一直保持增长趋势,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580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89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1.42%。PART 5 医疗影像设备行业上下游分析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2189亿元,同比增长12.7%。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可达2953亿元。PART 6 医疗影像设备行业企业分析 迈瑞医疗为全球市场提供医疗器械产品,主营业务覆盖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医学影像三大领域,通过前沿技术创新,提供更完善的产品解决方案,帮助世界改善医疗条件、提高诊疗效率。2019年全球医疗设备供应商排行榜位列第42,股票代码:300760。PART 7 医疗影像设备行业发展前景 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我国医疗影像设备行业市场规模将由2021年967亿元增至2025年129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5%。PART 8 附录本文仅展示报告部分内容,报告共计79页,完整报告请下载:《2021年“十四五”中国医疗影像设备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
  • 扬帆起航,2022中国医疗器械出海大会圆满落幕
    2022年9月16日-17日,由动脉网VB100、蛋壳研究院主办的“2022中国医疗器械出海大会”在北京丽都皇冠假日酒店二楼宴会厅圆满落幕。本次大会聚焦医疗器械出口,以“贸易关系”为核心,从国际视野解读医疗器械产业生态、探讨全球经济、政策、市场下的出海趋势、创新应用与产业合作。在大会开幕式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副主任王健、蛋黄科技创始人李大韬为大会致辞。王健副主任表示,医疗装备的创新发展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健康需求为导向,促进健康公平。医疗设备出海一定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坚持开放共享、互利共赢。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愿意与国内外的伙伴一道,“创新自强、开放共享、互利多赢”,推动中国医疗器械出海,推动中国经验出海、能力出海、服务出海,为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丝绸之路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李大韬先生提到新时代的“出海”热潮是大量的创新案例迅速成长所形成的势能外溢。同时也是从制造能力的输出向商业实践和思想的输出的演变。动脉网非常希望能够在这些细微变化中找到未来,也希望在关注建立在中国实践基础之上新的商业文明和新的结构的产生。 本次大会汇聚了众多行业大咖,就医疗器械出海政策方向、海外市场需求、医疗企业出海战略规划等方向进行了深入解读和探讨。前FDA资深器械注册审批专家、泛生子CMO胡云富从政策审批的角度出发,针对体外诊断的出海策略与监管要求进行了主题分享。他提到出海的一个重要路径是选择落地美国,并且介绍了FDA的监管体系原则。英国驻华使馆国际贸易部参赞Richard Cowin 康瑞、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商务处中国大陆投资团队负责人Paul Cheyne 陈保罗、以色列驻华使馆经济参赞Esti Ayalon-Kovo 柯霭晴、比利时法兰德斯投资贸易局技术参赞Peter Tanghe 唐艾海分别介绍了各国及地区的医疗科技创新现状,寻求新的合作机遇。 大会的资本圆桌环节,约印医疗基金合伙人熊水柔、高特佳投资执行合伙人范文静、元生创投合伙人顾磊敏、惠每资本合伙人宋龙涛、泓润健康合伙人左霖共同探讨“资本如何助力药械企业在海外迸发活力”话题,围绕医疗器械企业出海需具备的条件、赛道所面临的挑战等热点进行了思想碰撞,最后,熊水柔先生表示医疗器械出海的最终目标是将最好的产品在世界流动,将高性能、高性价比的产品造福于患者。 勾勒产业脉络,遇见扬帆起航的未来 蛋壳研究院院长姜天骄在大会现场发布“医疗器械出海行业研究报告”,从十大问题切入,对医疗器械出海全流程做出了深刻的分析解读。他首先从宏观产业谈起,出海是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必经之路,再介绍企业专利的保护及海外布局、出海建厂策略、寻找合作伙伴等细节方面着手抽丝剥茧,层层深入。 普瑞纯证首席执行官、东吴科技/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获得者孟竹女士与普瑞纯证副总裁、医疗器械和IVD全球注册专家孙大光先生、蛋黄科技创始人李大韬先生共同发布了“2022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出海指数”及入围“2022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出海指数”TOP100企业。 孟竹女士还为大家介绍了出海指数的背景、筛选五大维度以及普瑞纯证独家的GRIP平台。“2022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出海指数”是依托普瑞纯证自主研发的全球法规智能平台GRIP所收集和汇总的数据,针对所有国内A股上市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定期对外发布企业的出海指数排名。该指数从企业的年报销售数据、海外临床情况、注册产品及所获专利等多维度入手,聚焦企业的研发能力、海外销售能力和目标市场容量预估(即某种疾病在该地区的发病人群总数)。以上这些数据都摘自于公开渠道可以获取的公开数据库。 动脉网VB100、蛋壳研究院于2022年7月联合发起“2022医疗器械出海创新案例征集活动”,面向国内有海外市场布局的创新医疗器械企业以及器械出海服务机构展开征集评选。历时2个月,共20个创新案例经过重重筛选,脱颖而出。最终评选产生“2022医疗器械出海最佳创新产品案例”、“2022医疗器械出海最佳战略布局案例”、“2022医疗器械出海最佳服务赋能案例”。大会现场发布了2022医疗器械出海创新案例,获奖企业代表受邀出席颁奖仪式参与互动。 破浪领航,主论坛共话出海路径规划方向 中国本土企业探索“出海”应该如何把握方向盘?基于全球视角布局的创新路径,应该是什么样?大会主论坛上,九安医疗国际贸易综合部负责人刘志青,乐普医疗董事会董事、国际事业部、IVD板块负责人蒲绯,赛诺微医疗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金迪,微泰医疗执行董事、高级副总裁施永辉,菲鹏生物国际产品总监刘进,推想医疗副总裁陈炳澍,凡知医学创始人、董事长、CEO宋克清,博迈医疗创始人、CEO李斌多位嘉宾从企业出海实践出发,分享体外诊断、高值耗材、微创外科器械、糖尿病器械及生命科学工具领域的出海之路。 新形势下,多样的出海赋能服务如何助力企业扬帆起航?苏州工业园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长三角境外投资促进中心主任张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大兴)招商局局长王伦茂,海河生物医药科技集团法规咨询业务总监金香丹,亚马逊云科技大中华区公共事业部门技术总监黄鹏飞,联医集团副总经理、数字战略官曾辉,海外挂号网创始人兼CEO 、H&W Biotech创始人兼亚太区总裁孙晓健多位嘉宾围绕跨境投资的新趋势、供应链服务、全球法规变化的趋势挑战、数字化解决方案、C2M数字化跨境出海、海外本地化经验等多个话题,讲述CRO企业及园区机构如何赋能医械企业出海。 智领出海,深度聚焦全球市场准入数智化创新 大会同期,动脉网VB100联合全球化SaaS+Data生命科学服务商-普瑞纯证举办了“全球市场准入数智化创新论坛”。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医疗器械部主任、医疗器械国际合作分会秘书长任芳出席,分享了《新形势下中国医疗器械国际化发展机遇和挑战》的主题演讲,从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情况、贸易情况、新形势下中国医疗器械国际化发展等方面展开讲述机遇与挑战。 普瑞纯证副总裁、医疗器械和IVD全球注册专家孙大光围绕医疗器械如何跨过海外准入门槛这一问题发表了演讲,以企业海外注册案例为出发点,剖析海外市场准入关键及发展核心。 普瑞纯证首席执行官、东吴科技/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获得者孟竹发表了《SaaS+Data数字化赋能医疗器械企业扬帆出海》为题的演讲,主要提到数字化出海方向,如何把握时机,进行海外布局,解决出海痛点等话题。继而对“国内医疗器械细分领域出海指数”榜单TOP100中的前20家公司进行深入解读分析。 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周瑔从共识、挑战、路径三个方面谈医疗器械出海。最后站在资本的角色为器械企业出海提出了三点建议:1.关注多个区域的市场 2.区域化有针对性的灵活策略 3.找一个靠谱的CRO。 医疗器械作为典型的高科技+意识密集型的产业,进入门槛高、竞争激烈。数智化转型作为打开海外市场的一把钥匙,医疗器械海外市场将迎来新的增长空间。针对这一话题,普瑞纯证首席执行官、东吴科技/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获得者孟竹、唯迈医疗联合创始人、CEO杨贺、韦拓生物联合创始人、副总经理吴洁、阅微基因海外业务部负责人何醍展开了尖端讨论,他们从各自的领域出发分享如何选择海外市场、数智化转型的具体动作、产品创新与品牌出海的路径。 链接全球资源,寻找出海目的地,10个创新项目现场推介 大会同期举办的出海推介会旨在为中国拟出海的优质企业项目提供一个公开展示的舞台,通过高质量演讲,全方位展示各自核心竞争力。现场邀请到加拿大魁北克省、英国、澳大利亚、纳米比亚、蒙古国、以色列、芬兰、荷兰等10+国别及地区的大使馆代表参与会议。润迈德医疗、阅微基因、普博医疗、罗森博特、马可菲斯、唯迈医疗、糖吉医疗、UninTech GmbH、博尔诚、科塞尔等10个创新企业项目进行推介。现场互动氛围热烈,以色列大使馆代表、加拿大魁北克省大使馆代表对唯迈医疗、普博医疗、罗森博特3家企业进行了现场提问交流,多数大使馆代表在会后与企业进行了深度沟通合作,线下成功对接30+企业。 持续两天的交流分享、思维碰撞的2022中国医疗器械出海大会宣告圆满落下帷幕。大会为创新企业、驻华大使馆、资本、园区机构等多方搭建了交流共创、携手共进的平台,记录新时代国际视野中的医健产业创新。出海是这个时代的企业家给出的答案,海纳百川,于逆流中乘风破浪,望远方扬帆起航。 2022中国医疗器械出海大会【回看】报名
  • 康熙雄教授荣获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终身成就奖”
    10月21日上午,在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现场快检和智慧家测(POCT)专业委员会举办的2023POCT年会开幕式上,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授予著名临床免疫学、实验诊断学专家,中国个体化健康评价体系建立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教授康熙雄 “终身成就奖”。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秘书长徐珊为康熙雄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杯。(证书内容——康熙雄教授:鉴于您对中国医疗器械健康产业发展所做的卓越贡献,授予您“终身成就奖”。特颁发此证)——康熙雄,朝鲜族,1952年10月出生于吉林延边,三代医学世家出身,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68年参加工作,从赤脚医生起开始接触医学,1978年白求恩医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今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正式从事医学检验临床、科研、教学等相关工作。1986年9月受世界卫生组织(WHO)奖学金公派留学日本,1997年4月作为中日笹川医学奖学金第20期生再度赴日留学,在东京大学医科学研究所师从著名血液病学家、日本血液学会理事长、日本基因治疗协会会长浅野茂隆先生,1997年5月获日本厚生省大臣小泉纯一郎(1942年1月生,日本第87-89任内阁总理大臣)签发的《外国医师临床修炼许可证》。2001年6月,应国家卫生部海外留学人员引进计划回国,担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在此期间,他领衔创建首都医科大学实验诊断学系,并担任第一任主任。上世纪90年代初,POCT(Point of Care Testing,POCT)在国际上兴起。1995年3月,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发布了《AST2-P文件》,即床旁诊断检验导则,该文件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POCT(Point of Care Testing,POCT)并对其进行规范。2005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康熙雄将床旁诊断概念写进了《诊断学》教材,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了阐述,POCT开始进入中国人视野。2005年12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医院管理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上,康熙雄领衔成立了POCT管理学组,这是我国第一个POCT学术组织,中国POCT行业由此走上了学术化、专业化、正规化发展道路。2009年初,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正式成立由主管院长挂帅、实验诊断中心主任负责的POCT管理委员会,这是我国第一个在医院内部设立的POCT管理组织,促成了检验和临床的有机结合,开启了POCT院内发展的先河。2013年10月10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GB/T29790-2013即时检测质量和能力的要求》国家标准并于2014年2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代表了中国官方将POCT正式命名为即时检测。2014年6月,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现场快速检测(POCT)装备技术分会在洛阳成立,康熙雄担任会长。7月,在郑州召开的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现场快速检测(POCT)装备技术分会学术会议上,康熙雄先后主持发布《现场快速检测(POCT)专家共识》和《现场快速检测(POCT)在医疗机构院内管理规范》建议草案两个纲领性文件。2014版草案(文件编号:CAMECHINAPOCT-201401)明确指出,POCT就是现场快速检测,通常是指在采样现场进行的、利用便携式分析仪器及配套试剂快速得到检验结果的一种检测方式。自2014年起,在康熙雄组织下,连续在洛阳、宁波、无锡、成都、杭州、杭州、重庆、南京召开8次POCT大会,该会是中国POCT行业规模最大、内容最全、层次最高并极具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专业性学术会议,已经成为集POCT科研、生产、销售、应用和原材料以及全产业链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创新发展平台。半个多世纪以来,康熙雄躬身入局,立足科学前沿,以国际视野开展学术交流,积极推进免疫学、检验医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用创新思维解决临床诊断难题,推动了中国实验诊断学和POCT行业的健康发展。他先后获得“科学中国人(2011)年度人物奖”、“科技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奖”、“全国医学检验教育杰出成就奖”等荣誉。
  • 2023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预计1690亿美元|高端医疗装备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理工举办
    图说:高端医疗装备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上理工举办 王博 摄(下同)“社会因素正驱动中国医药行业需求释放,肿瘤与慢病、健康与养生、二胎与老龄以及重大传染性疾病是最大的市场需求”,今天上午,高端医疗装备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上海理工大学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晓松在主旨演讲分享面向2036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思考时说,“要建设普惠型医疗模式,通过数字医学与智能医疗的推进,使每个人都能获得负担得起的高质量医疗与保健,无论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经济地位或社会等级如何。”论坛由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主办,由跨学科创新研究院、“一带一路”医疗器械监管科学上海理工大学研究院承办,也是2022年市级医院医学装备管理培训开班首讲。来自上海36家三甲医院副院长,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和医疗技术学院的专家和教授参会,共同就高端医疗装备创新技术最新进展等进行交流与研讨。图说:顾晓松院士谈产业未来发展“中国药品和医疗器械领域在后新冠时代将加速发展”,顾晓松院士分享数据——医疗器械领域2020年中国市场规模为1152亿美元,预计2023年约达1690亿美元;2021年,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比2020年增加了35%,2021年创新医疗器械类型以无源植入器械为主,还包括少量手术器械、医用成像器械等。他认为,中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仍以进口产品为主,诊断及临床检验设备、体外诊断试剂、生命救治支持设备、智能可穿戴医用设备等领域国产替代空间广阔。从区域来看,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产品数量和应用数量最多,约占全部已批准的81%,顾晓松院士认为京津冀、长三角和大湾区的创新能力、人才储备都具有优势,特别是长三角地区优势显著,将在生物医药产业大有可为。图说:葛均波院士谈医学创新体系医疗器械产业涉及多学科交叉,医工融合的价值不断凸显。“from doctor(从医生),by engineer(靠工程师),for patient(为病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从临床视角谈医学创新体系时表示,“医学成果转化已从国家层面的政策呼吁,逐步转变为医疗领域的行动自觉。”他认为,临床医生在医学创新过程的价值正逐步验证和强化,成果转化不断取得新突破,逐步探索出一批模式和案例。他以联合大批医学专家共同发起的中国心血管创新俱乐部为例,已构建创新培训、孵化、投资的心血管产业生态系统,成立30余家初创公司,萌生百余个心血管创新项目。“我们通过学院培训完成‘0-1’的事,通过创新工程中心/动物中心实现‘1-10’的验证,再通过转化形成器械、产品实现‘10-100’,真正到达用户。”面向未来,他指出,中国医学创新范式亟需变革,构建医产学研融合生态系统势在必行。图说:上理工校长丁晓东介绍大学探索医工交叉推动产业发展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端医疗装备的背景下,大学正催化这一生态的形成,激发活力。上理工校长丁晓东介绍,自2020年开始,上理工整合现有科研、产业平台基础及优势,组建成立上海市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联合行业顶尖科研院所、知名龙头企业成立了长三角高端医疗装备创新联盟;作为发起单位,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医学器械创新与应用联盟,已有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家行业机构成员,建立了医疗器械国际交流合作机制与平台;此外还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建了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以期通过医学与工学、理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共同解决医生们在临床实践中提出的真实问题。“未来,这些机构将互为一体,互相促进,从医疗需求出发,关注医工交叉,瞄准高端医疗装备技术前沿,攻克行业共性难题,积极打造医疗装备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融合的产业生态,积极引领医疗器械的跨越式发展”,丁晓东说
  • 国家药监局发布《中国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年报(2021年度)》
    2021年,国家药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规范管理为切入点,严格落实“最严谨的标准”要求,统筹推动医疗器械标准各项工作。  一、 做好标准体系顶层设计  2021年3月26日,国家药监局、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医疗器械标准化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药监械注〔2021〕21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到2025年基本建成适应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管理需要,符合严守安全底线和助推质量发展高线新要求,与国际接轨、有中国特色、科学先进的医疗器械标准体系,实现标准质量全面提升,标准供给更加优质、及时、多元,标准管理更加健全、高效、协调,标准国际交流合作更加深入、更富成效的目标;提出了推进医疗器械标准化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六大任务和三大保障措施。结合各领域“十四五”标准体系发展规划和监管实际,印发了《意见》任务分工,擘画了“十四五”期间医疗器械标准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标准化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蓝图。  二、 健全标准组织架构  2021年,国家药监局整合各方资源,积极推动在监管急需领域、创新领域成立标准化技术组织,先后批准成立全国医疗器械临床评价、医用高通量测序2个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医疗器械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或技术归口单位[以下统称标委会(技术归口单位)]数量已增长到35个,包括13个总标委会(TC)、13个分标委会(SC)和9个技术归口单位,医疗器械标准组织架构见图1。图1. 医疗器械标准组织架构图  指导全国外科植入物和矫形器械等4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换届和全国麻醉和呼吸设备等9个标委会委员调整。全国医用临床检验实验室和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36)及全国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248)2个标委会先后在国家标准委组织开展的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考核评估中结果为一级。  三、 研制疫情防控标准  (一) 健全我国疫情防控标准体系  1.组织制定《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质量评价要求》《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质量评价要求》《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质量评价要求》《新型冠状病毒IgM抗体检测试剂盒质量评价要求》《新型冠状病毒IgG抗体检测试剂盒质量评价要求》5项推荐性国家标准,已于2021年11月26日正式发布,从核酸、抗原及抗体检测为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的质量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2.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的要求,以及医用防护产业发展的需求,组织 GB 19083-2010《医用防护口罩》和GB 19082-2009《医用一次性防护服》修订;组织制定正压防护服、传染病患者运送负压隔离舱等4项生物防护相关行业标准。  (二) 积极助力国际疫情防控  1.2021年8月30日,国际标准ISO 80601-2-90:2021《医用电气设备 第2-90部分:高流量呼吸治疗设备的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专用要求》,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IEC)官网发布,这是由我国提出并负责完成的首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医疗器械国际标准项目。该标准的发布填补了此类产品国际标准的空白,为保障高流量呼吸治疗设备的安全有效,促进国际流通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技术支持和贡献中国智慧。  2.积极参与国际标准技术规范ISO/TS 5798《通过核酸扩增方法检测新冠病毒的质量规范》制定工作,目前已进入工作组草案(WD)阶段。  3.组织制定的《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等2项新冠疫情防控相关国家标准外文版已正式发布。  四、 优化评估强制性标准  2021年3月29日,为进一步优化医疗器械强制性标准体系,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印发《医疗器械强制性标准优化工作方案》,确定了工作目标、总体要求,进一步明晰了医疗器械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的范畴,以及标准修订、废止、转化的情形,明确了职责分工、进度安排和工作要求。  根据工作方案,拟转化为推荐性标准126项,转化为强制性国家标准14项,废止17项,修订(含整合)122项,保持继续有效179项(见图2),上述优化评估结果正在国家药监局网站公示。图2. 医疗器械强制性标准优化评估公示结果统计图  五、 完成标准制修订任务  2021年下达医疗器械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38项,医疗器械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79项;发布医疗器械国家标准35项,医疗器械行业标准146项,医疗器械行业标准修改单3项。截至2021年12月31日,医疗器械标准共计1849项(见表1),医疗器械标准体系持续优化。    (一) 标准数量持续提升  2021年共发布医疗器械标准181项,标准发布数量较上一年度增长21%。近3年来,医疗器械标准发布数量稳步提升(见图3)。其中,国家标准发布数量增长显著。图3. 2019年—2021年医疗器械标准发布情况统计图  (二) 体系结构更加优化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按标准规范对象统计,现行有效的医疗器械标准中基础标准301项,占比16%;管理标准47项,占比3%;方法标准448项,占比24%;产品标准1053项,占比57%。2021年发布的181项标准中,基础标准44项,占比24%;管理标准8项,占比4%;方法标准32项,占比18%;产品标准97项,占比54%。  重点支持基础通用和监管急需标准制定,2021年发布的35项国家标准中,18项为医用电气设备GB 9706.1配套的系列专用安全标准,5项为新冠病毒检测试剂质量评价要求标准,6项为临床检验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要求系列标准,2项为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基础通用标准,基础通用标准和疫情防控、监管急需标准占比达89%。  (三) 覆盖领域更加全面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按标准规范对象统计,现行有效的医疗器械标准按照《中国标准文献分类法》,主要归类在医疗器械综合(C30)至医用卫生用品(C48)之间,占比前5位的分别是:医用化验设备(C44)14%,矫形外科、骨科器械(C35)11%,一般与显微外科器械(C31)11%,口腔科器械、设备与材料(C33)10%,医用射线设备(C43)9%(见4)。医疗器械标准基本覆盖医用电气设备、手术器械、外科植入物等医疗器械各技术领域。图4. 医疗器械标准各领域覆盖情况统计图(文献分类法)  2021年发布的181项标准中,发布数量排名前3的领域分别是医用化验设备(C44)、医疗器械综合(C30)、医用射线设备(C43),各领域发布标准数量见图5。图5. 2021年发布医疗器械标准各领域分布情况统计图  推进急需标准快速制定,落实《意见》要求,对新兴产业等监管急需标准紧急立项、快速制定、及时发布。如加快组织制定发布《重组胶原蛋白》等产业监管急需标准。  (四) 标准效力得到增强  在对存量医疗器械强制性标准进行优化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意见》要求,将增量医疗器械强制性标准严格限定在涉及基本安全、性能要求,涉及安全的基础通用性技术要求和涉及《医疗器械安全和性能的基本原则》有关要求的范畴。2021年共发布医疗器械强制性标准41项,其中国家标准17项,行业标准24项。41项强制性标准中,34项为GB 9706.1配套的医用电气设备并列和专用安全标准,占比达83%;其余7项强制性标准中,有 2项强制性标准整合代替了原来的8项强制性标准。  六、 建立标准管理长效机制  (一) 优化标准制修订工作机制  鼓励企业、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各相关方积极参与标准制修订工作。建立并完善标准信息化平台,在标管中心网站及时公开标准发布公告、计划通知、立项/委员征集信息等,标准制修订过程信息100%对外公开,引导各方积极参与标准制修订工作。  (二) 完善标准实施反馈机制  2021年国家药监局建立并运行医疗器械标准实施反馈机制,形成了标准制修订全链条闭环管理。  建立医疗器械标准意见反馈信息系统。自2021年7月1日起在标管中心网站运行,进一步健全了医疗器械标准实施反馈平台和沟通渠道。对公众反馈的标准实施意见,组织研究处理,做到条条有回复,件件有处理。  七、 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 (一)我国主导制定的2项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除由我国主导制定的首个新冠疫情防控相关医疗器械国际标准ISO 80601-2-90:2021外,首个由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标准(标准号:YY/T 1553-2017)转化的国际标准ISO 22679-2021《心血管植入物-心脏封堵器》于2021年11月正式发布。该国际标准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医疗器械标准在持续提升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基础上,逐步开始探索将我国标准推广到国际。  (二)积极研提国际标准新项目  2021年共提出《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的能谱成像 性能评价方法》《外科器械 吻合器 第1部分:术语和定义》《外科器械 吻合器 第2部分:通用要求》《胶原蛋白特征多肽定量测定方法标准》《脱细胞基质支架材料中残留DNA定量测定方法标准》等6项医疗器械国际标准立项申请。  (三)积极推进国际标准制定  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ISO 8536-15《医用输液器 第15部分:一次性使用避光输液器》目前处于最终国际标准草案(FDIS)投票阶段;国际标准ISO/DIS 24072《输液器进气器件气溶胶细菌截留试验方法》和技术规范ISO/TS 24560-1《组织工程医疗产品 软骨核磁评价 第1部分:采用延迟增强磁共振成像和 T2 Mapping技术的临床评价方法》已进入国际标准草案(DIS)阶段。  (四)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组织参加国际标准化会议50余次,及时跟踪国际标准新动态,代表我国参与国际标准投票共计193次,新推荐16名专家成为国际标准组织注册专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八、 提升标准服务水平  一是按技术领域研究编印《医疗器械标准目录》,在国家药监局和标管中心网站面向社会公开。二是现行333项医疗器械强制性行标文本和871项非采标推荐性行标文本全部公开,提高标准可及性,服务标准各相关方。三是制定并公开医疗器械标准年度宣贯计划和通知,共组织对123项医疗器械标准进行宣贯培训。  九、 宣传推广标准理念  一是成功举办2021年“世界标准日”医疗器械标准化主题宣传活动。在北京举办“标准助推医疗器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医疗器械标准论坛活动,并组织医用X射线分标委在深圳举办了以“创新科技时代下的医疗器械标准”为主题的第七届IEC国际医疗器械标准论坛。   二是配合“2021年全国医疗器械安全宣传周”,组织举办医疗器械标准管理线上分会。解读最新医疗器械标准规划政策,讲解医用电气设备基础通用安全标准相关要求和实施要点,进一步宣传标准理念。  三是举办医疗器械标准综合知识培训班和GB 9706.1-2020免费线上公益培训班,5300余人参训,进一步统一认识、提高理解、促进标准顺利实施。附表3.doc附表4.doc附表1.docx附表2.doc附表5.doc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疗设备采购(三次公告)
    生意社07月18日讯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疗设备采购(三次公告)   沈阳招标中心受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委托,对医疗设备采购(招标编号: LN20120600 760/ 761/ 762 / 0614SY120261 )进行竞争性谈判采购,现欢迎国内合格的投标人参加本次政府采购活动 。   一、采购内容  包号 分包产品名称 交货期 数量 03 程序降温仪 合同签订后60日内 1 台 04 实时动态胰岛素泵 合同签订后60日内 3 台 05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合同签订后60日内 2 台   本项目采购内容分为 3 个合同包,投标人可兼投兼中。   二、合格投标人的资格条件   (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应当具备的条件。   (二)应自觉抵制政府采购领域商业贿赂行为。   (三)本项目允许(不允许)联合体投标。   (四) 具有有效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证书。   (五)具有有效的《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证书。   (六) 投标产品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   (七)合格投标人还要满足的其它资格条件:   1. 本项目的投标人可为产品的生产厂家 具有相应的生产或供应能力、资信状况良好,能按合同足额供应 或产品的代理商,但产品的代理商必须持有生产厂家的授权书,同一制造商的同一品牌同一型号产品只能委托一家代理商投标或由其自行投标   2.具有所投产品近期在国内的销售业绩(以合同复印件或用户的验收报告为准)   三、政府采购供应商入库须知   参与辽宁省省本级政府采购项目竞标的投标人未进入辽宁省政府采购供应商库的,请详阅辽宁省政府采购网站“首页--重要通知”栏目中“辽宁省政府采购供应商入库须知”中相关规定,进行网上注册登记后并将所要求的材料报送到省财政厅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处 。   四、购买谈判采购文件的时间及方式   即日起至 2012 年 7 月 23 日(节假日除外,每日8:30--11:00、13:30--16:00北京时间),供应商 携带营业执照副本、税务证、法人授权委托书等相关证件 到沈阳招标中心514室购买谈判采购文件。 谈判采购文件售价:300元/合同包,售后不退。   五、递交投标文件截止及谈判时间,递交投标文件及谈判地点   递交投标文件截止及谈判时间:2012 年 7 月 24 日 14:00 (北京时间)   递交投标文件及谈判地点:沈阳招标中心511室(沈阳市和平区绥化东街2号),届时请供应商法人或授权代表出席谈判会议。   六、采购单位、采购代理机构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   采购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地 址:沈阳市和平区南京街155号   采购代理机构:沈阳招标中心   地 址:沈阳市和平区绥化东街2号   项目联系人:陈晨、刘慧娟   联系电话 / 传真:024-22503578 、22503596/024-22503577   沈阳招标中心   2012年7月17日
  • Nature发布2017年自然指数排行榜:中国医疗机构、学术机构TOP100
    p   近日,Nature出版集团发布了2017自然指数排行榜(Nature Index 2017 Tables)。 /p p    strong 2017年自然指数 /strong 的统计时间范围为2015年12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它 strong 全面衡量了全球各个国家/地区、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以及产业机构的高水平论文产出。并以此为依据, /strong 对化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物理科学等核心领域分别进行了排名。 /p p   本文特别选取其中中国医疗机构前100名、中国学术机构前100名排行进行了整理。 /p p   中国医疗机构前三名依次为华西药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详细榜单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999999 " 中国排名前100的医疗机构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999999 " stron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white-space: normal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img alt=" " src=" http://pic.biodiscover.com/files/k/hy/201707111815437168.jpg" width=" 600" height=" 3333"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title=" "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3333px " / /span /strong br/ /span /strong /p p   中国学术机构前三名依次为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详细榜单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999999 " 中国排名前 100 的学术机构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999999 " stron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white-space: normal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img alt=" " src=" http://pic.biodiscover.com/files/0/aq/201707111816309443.jpg" width=" 600" height=" 252"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title=" "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252px " / /span /strong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999999 " stron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white-space: normal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stron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white-space: normal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img alt=" " src=" http://pic.biodiscover.com/files/f/26/201707111817535457.jpg" width=" 600" height=" 2857"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title=" "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2857px " / /span /strong /span /strong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本文转载自“预立医学” /p
  • 热烈祝贺岛津当选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智慧及移动医疗分会理事单位
    5月13日下午,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智慧及移动医疗分会会员代表大会暨二届一次理事会在上海圆满落幕,岛津当选为理事单位之一。岛津秉承百年历史积淀,不断开拓创新。将先进的AI技术融入分析仪器中,打造智能化的LC-40液相色谱仪,以及以LC-40为前端的临床LC-MS/MS,为传统分析仪器顺利进入临床检验领域拓宽了道路,为检验医师打造了"像享受生活一样享受工作"的检验新理念。 思领慧致 LC-40液相色谱仪在极其优秀的硬件性能、参数指标的基础上,特别融入了智能化技术,将“AI”和“IoT”,也就是“分析智能”技术和“物联网”技术融于一身,帮助用户将实验室管理变得更加直观,仪器状态确认更加简便,资源配置得以更加优化。LC-40凭借其极稳定的设备性能,特高速的分析效率以及超智能化的实验统筹安排,将打造出最一流的“绿色”分析平台,帮助用户建立更低投入、更高产出的“绿色”实验室。 岛津作为仪器行业的百年企业,在全球的医疗和健康领域贡献了众多科技产品及应用成果,公司两款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LCMS-8040CL及LCMS-8050CL已于2018年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国械注进20182400195)。 在以为实现“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这一愿望的经营理念的指导下,岛津人将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
  • 第四届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防疫与感控消杀产品决赛开赛
    第四届(2021)中国医疗器械创业创新大赛防疫与感控消杀产品决赛于2021年10月18日-19日在山东淄博举办。本次大赛主题为“关注转化医学面向临床实际需求、强化技术创新与创新服务”。防疫和感控消杀产品决赛由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淄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淄博市企业联合会、淄博市企业家协会、蓝帆医疗股份有限公司主办;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淄博市科技局、淄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淄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临淄区经济开发区、医疗器械创新网支持。  据了解,在蓝帆医疗的积极推动下,将此次大赛落户淄博,这也是山东淄博首次举办全国性赛事。该赛事不仅能够拓展山东省和淄博市的医疗器械创新项目和思维方式,更能够丰富山东的医疗器械产业格局,构建全省领先医疗器械创新体系,为推动淄博乃至山东省医疗器械产业成为全国第一梯队贡献力量。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会长赵毅新;淄博市委市政府重大项目督查协调专员、二级巡视员于照春;淄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王晓东;淄博市科技局一级调研员张旭东;淄博市市场监管局四级调研员刘军;淄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刘观湘;临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孙守强;淄博市企业联合会副主席、秘书长邢华吉;蓝帆医疗董事长刘文静出席了本次决赛。  淄博市委市政府重大项目督查协调专员、二级巡视员于照春在致辞中讲到:“近年来,淄博市大力强化产业赋能,将新医药产业作为“四强”产业之一重点打造,将医疗器械产业作为未来产业谋划布局,持续完善“产、学、研、医、检”协同创新体系,立足高端医疗新产业平台,加快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助推产业加速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淄博市委市政府重大项目督查协调专员、二级巡视员于照春致辞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会长赵毅新在致辞中提到,这次抗疫实践证明了创新是国内医疗器械产业的必然之路。只有加强产业核心技术创新、抓住新业态的战略机遇、积极拓展国际合作,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才能向高技术、高质量和规模化发展,才能有效提升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会长赵毅新致辞  淄博市企业联合会副主席、秘书长长邢华吉提到,在医疗器械领域,淄博立足高端医疗新产业平台,强力推动医疗器械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供应链融合发展,完善产学研医检协同创新体系,加强医研企融合,加快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形成了新医药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新兴医疗领域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蓝帆医疗董事长刘文静致辞  医疗器械产业是淄博的优势产业,产业规模长年位居山东省第一位,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研发实力强劲,发展势头良好。蓝帆医疗刘文静董事长在致辞中讲到:“大赛所专注的医疗器械方向和淄博市四强产业发展方向高度吻合,因此积极向大会组委会推介淄博,最终将防疫和感控消杀产品决赛落户淄博。同时淄博医疗医药领域的发展历史悠久,注册的医药、医疗器械工业企业3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50多家,医疗板块上市公司8家,从业人员4万多人,已形成制药及保健品产业、医疗器械和制药设备及耗材、药用包装材料及药用辅料三大优势细分产业,医药工业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全省第一。淄博市真真正正成为一片医疗器械发展的热土。今天的淄博也正以厚重的历史和工业底蕴,以开放、务实、包容的理念,以‘五好’城市的情怀,诚邀五湖四海的有志之士融入这座魅力新城,彼此成就。此外作为淄博的一分子,蓝帆医疗在美国、德国、新加坡、上海等地搭建了创新研发平台,构建了全球24小时研发体系,拥有1,000多名研发人员、全球专利500余项,秉承‘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正奋进成长为一个家国情怀、世界担当的跨国医疗器械平台企业。”  此次大赛落户淄博,对于淄博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推动淄博完善“产、学、研、医、检”协同创新体系,为淄博的医疗器械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还能够鼓励企业在淄博创新创业投资发展,为淄博经济贡献一份力量,更能够打开淄博本地医疗企业与从业人员的视野与格局,成为全国医疗创新领域的生力军。  据悉,第四届(2021)中国医疗器械创业创新大赛防疫与感控消杀产品决赛比赛共2天,聚集39个优秀项目进行现场比赛,将现场评选出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优秀奖若干。
  • 第十一届中国医疗器械高峰论坛将于10月24日在苏州启幕
    10月24日,由苏州工业园区生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BioBAY)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医疗器械高峰论坛将在苏州开幕。据介绍,本届大会将以“立足产业风口、驱动国械创新”为主题,针对中国医疗器械的创新、新政策下对产业的思考以及新型技术等话题,围绕IVD、植介入医疗器械、手术机器人、生物医用材料等多个领域设置十余个分论坛进行讨论分享。此外,会议还将邀请中央部委领导、行业精英、医院专家共同为大家带来干货分享,搭建高质量交流合作平台,在新挑战下共同促进产业健康发展。2011年,BioBAY举办了首届中国医疗器械高峰论坛(DeviceChina)。十年以来,中国医疗器械高峰论坛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医疗器械从业者、医学家、创业者、投资人及跨国企业高层管理者参会,其影响力逐渐传播至广。如今,中国医疗器械高峰论坛迎来了崭新的十年,新十年也将迎来新蜕变。生物医药作为苏州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的“一号产业”,已形成新药创制、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等三大特色产业集群。在医疗器械领域,目前BioBAY已有11家医疗器械企业的15个产品已经进入国家医疗器械创新产品审批“绿色通道”,占比苏州市超过50%。目前,园区已培育出浩欧博、贝康、康众、沛嘉等一批上市企业。(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 探索出海新征程,2022中国医疗器械出海大会议程、参会攻略全公开
    /// 随着新一代技术的乘势而起,医健产业各赛道持续发力,谱写下时代的医疗创新篇章。医疗器械作为医疗健康产业的重要分支,一直受到各方的关注。从国家政策集采、DRG/DIP支付等到新冠疫情、国际形势,诸多因素都无时无刻影响着医疗器械市场,下一场变幻风云将在何处?医械企业如何寻找新的增长点? 放眼未来,也许答案就在不断地向外探索中得到。 据悉,目前国内多数医械企业计划建立国际化平台,借防疫物资出口的机遇敲开国际市场的大门,继而设立海外分部,汇集国内企业资源抱团出海,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渠道。这一次,新时代的新主题是——“出海”。 为推进中国医疗器械高质出海,促进国内创新医疗器械企业、驻华大使馆及产业链各方的交流与合作。由动脉网VB100、蛋壳研究院主办的2022中国医疗器械出海大会,将于2022年9月16-17日在北京丽都皇冠假日酒店举办。 大会亮点 30+政策专家、国内创新医疗器械企业领袖等行业领军人物深度分享 大会聚焦医疗器械出口,以“贸易关系”为核心,围绕“风起破浪领航”三大板块,邀请30+医疗器械研发企业高管、资深器械注册审批专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专家、市场投资人、CRO服务企业、跨境服务企业等进行主题演讲、圆桌讨论,剖析医疗器械行业跨境出海现状,从国际视野解读医疗器械产业生态、探讨全球经济、政策、市场下的出海趋势、创新应用与产业合作。 9个项目线下路演,9个国家及地区出海目的地代表交流互动 2022中国医疗器械出海大会将同期召开“出海项目推介会”,9个企业项目进行线下路演,其中包含牙科、介入影像设备、基因检测、手术室、ICU重症配套设备、医疗机器人、分子诊断产品等多个领域的产品,全方位展示各自核心竞争力。并邀请到澳大利亚、芬兰、荷兰、蒙古国、纳米比亚、牙买加、以色列、英国、加拿大魁北克省等国家及地区出海目的地代表进行提问互动,丰富全球医疗器械合作对话生态,增强交流研讨,探寻创新医疗器械合作机会。 3大医疗器械出海创新案例现场发布及颁奖 动脉网VB100、蛋壳研究院联合发起的“2022医疗器械出海创新案例征集活动”,面向国内有海外市场布局的创新医疗器械企业展开征集评选,从出海创新产品、出海战略布局、出海赋能服务三个角度切入,评选产生“2022医疗器械出海最佳创新产品”、“2022医疗器械出海最佳战略布局案例”、“2022医疗器械出海最佳服务案例”,大会现场将进行征集评选获奖名单发布及颁奖仪式。 1场专题论坛,深度聚焦全球市场准入,共创产业创新生态 为助力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与全球化布局,此次大会将联合全球化SaaS+Data生命科学服务商--普瑞纯证,同期举办“全球市场准入数智化创新论坛”。论坛将发布“国内医疗器械出海指数”细分榜单,并作深入解读。聚焦医疗器械如何跨越准入门槛、争渡海外等问题,探讨新形势下中国医疗器械国际化发展机遇和挑战。 大会议程 扫码免费报名参会 参会攻略 为方便安排出行,保障各位参会嘉宾顺利、安全地参加大会,我们为大家准备了如下参会攻略,并提炼了几个关键信息。 一、防疫提醒 1、外地来京参会者需在机场/高铁站出示北京健康宝、大数据行程码绿码方可入京。(注:其他城市的健康码不可使用) 2、进入会场需要给工作人员出示北京市健康宝、48小时核酸证明、大数据行程码绿码(注:其他城市的健康码不可使用),并测体温合格者进入。 3、会议期间全程佩戴口罩。 4、酒店不接待所在城市有中高风险社区的所有人员参会。 二、参会签到 大会当天凭小程序购票二维码即可入场。由于参会人数较多,且大会举办时间含工作日(周五-周六),为避免人员拥挤、交通堵塞等情况,建议您提前安排出行,抵达会场。 三、午餐及住宿安排 因本次门票权益不含餐,中午需用餐者可前往丽都酒店一楼或酒店外,自行用餐。 丽都酒店一楼大堂吧趣餐厅(美式汉堡),均价120元/人 丽都皇冠假日酒店对面小吃街 北京丽都皇冠假日酒店 李经理 15010021330,均价750元 北京金陵饭店 高经理 15011102068,均价500元 大禹饭店,均价400元 网上订购四、推荐路线 北京首都机场 打车:36分钟,约50元 公交:空港3路塔台站-顺义马连店站,出行3分钟换成京密路丽都饭店方向郊81路区间、850路、915路、916路顺义马连店站-京密路丽都饭店站 预计用时:1小时13分钟 地铁+打车: 首都机场线2号楼站方向 3号航站楼站-三元桥站,打车到丽都饭店 预计用时:地铁33分钟+打车5分钟 北京南站 地铁:地铁14号线善各庄方向北京南站-望京南站C口,步行15分钟到达北京丽都皇冠假日酒店 预计花费:1小时 打车:预计花费50分钟,55元 合作媒体
  • 近十年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演绎四大变化
    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学术论坛上,与会专家全面回顾了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并探讨了医疗器械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及需要应对的问题。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医疗器械部主任蔡天智作为做客专家,在3个多小时的讲座中分享了他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本文撷取部分内容,供同行探讨。   作为一个市场需求十分旺盛的朝阳产业,医疗器械产业近年来的发展势头良好。2007年,我国医疗器械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为0.24% 2011年增加为0.29%———虽然比重不大,但一直呈上升态势。2012年,我国医疗器械工业产值可望突破1700亿元人民币。   变化一 技术和质量提升   近十年,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结构和产品质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病员监护产品、医学影像仪器设备、临床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微创介入治疗产品领域进展尤其明显。并且,我国出现了立体定位超声聚焦治疗系统、准分子激光人眼像差矫正系统、体部旋转伽玛刀、睡眠监护系统等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   变化二 企业数量激增   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逐年上升:2010年为14337家,其中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4015家,二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7906家,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2416家,国家及省级重点监管企业1863家。截至2012年11月末,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至1.6万多家,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私有企业分别占3%、37%和60%。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200多家 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不足20家,且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占绝大多数。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构成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主体力量,其资产占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总资产的43%。   变化三  区域优势突显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环渤海湾三大区域依靠本地区工业技术、科技人才、临床医学基础及政策优势,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三大聚集区。这三个区域医疗器械产值之和及医疗器械销售额之和均占全国医疗器械产值和总销售额的80%以上。   这三大区域的共同点是:具有比较雄厚的医疗器械支撑产业基础,电子工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化工工业都比较强,便于开展技术协作和产品配套 海内外交通方便,都具有多个国际级别的海港码头,利于开展技术交流和贸易往来 高等教育机构和高知识、高技术人才相对集中,有较强的潜在人才资源和技术发展后劲 医学科研和医学临床水平高于其他地区,三级医院云集,新医疗器械的临床试验研究和临床评估能力都很强 有强劲的融资渠道,包括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   三大区域又各具特点: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都是跨省大区域,其原有医疗器械制造业基础较好,调整重组后具有新老结合特点 长江三角洲乡镇企业发达,江苏有较强的有机化工工业,一次性医疗用品产业发展突出 珠江三角洲是广东省的一部分,虽然其原有医疗器械制造业较差,但是,其现代医疗仪器设备制造业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和国外资本的引进,加之家电及电气制造工业迅猛发展,因而成为医疗器械工业的后来居上者,虽然该地区在医疗器械产值上不及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但从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结构和主体产品技术附加值来看,珠江三角洲的深圳排在全国榜首,是全国医疗器械产业中的一颗明珠。   2011年,医疗器械销售收入排名前五位的地区依次是江苏、广东、山东、上海、北京,其销售收入合计占比达64.16%。其中,江苏、广东占比分别为23.16%、15.87%。销售利润排在前五名的地区依次是江苏、广东、北京、上海和山东,其利润占比分别为23.51%、19.28%、11.91%、7.99%和7.70%,合计达70.39%。这表明,这五个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医疗器械行业分布区域,从规模和盈利上都占绝对优势。此外,北京、重庆、广东、浙江以及四川的产品技术水平、产品附加值明显高于其他省(市),因此其医疗器械销售利润率也较高。   变化四 并购重组加速   企业通过并购重组而更专注某一细分领域或走多元化发展之路,是医疗器械行业的一大趋势。2010年以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并购重组明显加速。这些并购重组遵循了三种格局:1.专注细分市场,成就细分龙头 2.通过并购扩张,成为综合巨头 3.借助科技优势,实现医电一体化。例如,深圳迈瑞、威高股份、鱼跃医疗、乐普医疗已经通过合资、并购走向多元化,成为整合的领跑者 微创医疗、康辉医疗、创生医疗、九安医疗、阳普医疗、新华医疗则是细分领域的佼佼者。
  • 【2022 CHC中信证券医疗健康大会暨第十一届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与并购CEO峰会】将于安徽合肥如期而至。
    会 议 详 情- 9.1主论坛 -(地点:大宴会厅)- 9.1主论坛议程详情 -09:00-09:20 峰会开幕开幕致辞 安徽省领导 合肥市领导杨明辉,中信证券党委副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刘道志,山蓝资本创始及执行合伙人09:20-09:40大会报告赵国屏,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微生物学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09:40-10:00大会报告安徽省卫生健康委领导10:00-10:20大会报告拟邀安徽省药监局领导10:20-10:40康复医疗产业的蓝海与风口 励建安,美国医学科学院国际院士、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钟山康复分院院长、亚洲与大洋洲康复医学会候任主席10:40-11:00医疗健康产业与投资发展趋势 刘道志,山蓝资本创始及执行合伙人11:00-11:20大会报告(医药)吴以芳,复星医药董事长 11:20-11:40大会报告(器械)蔡 涛,联影医疗首席投资官兼董秘11:40-12:00欧美业界新风向:构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医药保健生态系统 钟 立,沃博联亚太区总裁下午三大分会场同步呈现生物医药会场—主持人:甘坛焕(地点:大宴会厅3)- 生物医药会场议程详情 -13:50-14:00开题报告 14:00-14:20小分子创新药物研发的机遇与挑战—实践与思考刘青松,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所长14:20-15:20创新药论坛:繁荣与内卷并存,创新药发展如何破局?主持嘉宾:甘坛焕,中信证券医药行业研究员对话嘉宾:张 灵,益方生物首席医学官牟艳萍,艾力斯CEO刘青松,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杜云龙,普祺医药CEO兼CMO李孝壁,南京海纳医药研究院院长刘 涛,华岭资本董事长李冰峰,阳光融汇资本董事总经理15:20-15:40新型佐剂在疫苗开发中的应用刘 勇,瑞科生物创始人15:40-16:30圆桌论坛:新冠后,疫苗市场的运行格局及市场潜力主持嘉宾:朱奕彰,中信证券医药前瞻行业分析师 对话嘉宾:孔 维,百克生物创始人兼总经理刘 勇,瑞科生物创始人刘永江,康乐卫士总经理杨骏晟,济峰资本副总裁16:30-17:30基因与细胞论坛:加速崛起的黄金赛道主持嘉宾:段 云,山蓝资本执行董事 对话嘉宾:栗红建,普瑞金生物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刘滨磊,滨会生物总经理齐渊元,复星凯特COO孙 毅,久友资本管理合伙人王海蛟,高特佳投资执行合伙人医疗器械会场—主持人:宋 硕(地点:大宴会厅1)- 医疗器械会场议程详情 -13:50-14:00 开题报告:新机制下,产业链价值再平衡14:00-14:20主题演讲14:20-14:40共建医疗器械行业新生态刘炜烨,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飞利浦集团大中华区影像引导治疗业务群总经理14:40-15:30圆桌论坛:群雄逐鹿下的中国医疗影像市场主持嘉宾:宋 硕,中信证券首席医疗器械分析师对话嘉宾:刘炜烨,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飞利浦集团大中华区影像引导治疗业务群总经理曹培炎,帧观德芯创始人兼董事长陈 东,新光维医疗联合创始人、CEO孙兆昌,开影医疗创始人高 鹏,康众医疗副总经理兼董事刘益民,同创伟业董事总经理15:30-16:20圆桌论坛:立足临床需求,驱动差异创新主持嘉宾:刘晓岚,中信证券投行医疗组联席负责人、董事总经理对话嘉宾:赵旭升,全景恒升董事长李中华,赛诺医疗CTO罗宇星,花沐医疗总经理鲍海云,至鑫医疗首席运营官严钱钱,齐聚医疗总经理马 琳,中科纳泰执行董事贾 旭,君联资本投资总监16:20-16:40手术机器人研发现状及发展趋势王坤东,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 16:40-17:30手术机器人论坛:百亿高壁垒赛道蓄势待发主持嘉宾:曾令鹏,中信证券研究部医药行业分析师对话嘉宾:徐 进,天智航总经理刘康健,润迈德医疗副总裁兼董秘 赵 磊,术锐首席商务官兼董事刘奕琨,奥朋医疗总经理 杜志江,思哲睿智能医疗董事长 熊伟铭,华创资本合伙人 医疗服务会场—主持人:沈睦钧(地点:大宴会厅2)- 医疗服务会场议程详情 -13:50-14:00 开题报告 14:00-14:20社会办医前景广阔郝德明,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创始人、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14:20-14:40以功能为轴心的医保模式励建安,美国医学科学院国际院士、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钟山康复分院院长、亚洲与大洋洲康复医学会候任主席14:40-15:00爱尔眼科:构建眼健康生态圈代 云,安徽省非公医疗机构协会副会长,爱尔眼科安徽省区投资总监兼任阜阳爱尔CEO15:00-15:45圆桌论坛:非公医疗迭代升级,十年变革与挑战主持嘉宾:赵陆胤,中信证券投资银行医疗健康行业组总监对话嘉宾:郝德明,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创始人、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陶 凉,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院长代 云,安徽省非公医疗机构协会副会长,爱尔眼科安徽省区投资总监兼任阜阳爱尔CEO15:45-16:30圆桌论坛:医保控费趋势下的医疗支付创新模式主持嘉宾:刘浩然,瑞凯中国执行董事对话嘉宾:李 硕,保险极客联合创始人、COO杨建纯,度生科技创始人李睿凝,惠医健康创始人兼CEO徐冰玉,华美浩联创始人许 谦,丹麓资本合伙人、北京总经理16:30-17:15圆桌论坛:互联网医疗+药店的创新商业模式主持嘉宾:沈睦钧,中信证券研究部医疗服务行业分析师对话嘉宾: 颜 俊,益丰药房新零售事业群总经理马 龙,西柚健康东北大区总经理邱 泓,健麾信息董秘冯诗倪,老百姓大药房董秘安徽省生命健康产业“双招双引”推介会( 地点:大宴会厅2 )19:00-20:30 详细议程1、主持开场2、市产业专班生命健康产业推介 (1)合肥市推介 (2)亳州市推介 (3)阜阳市推介 (4)马鞍山市推介 (5)黄山市推介3、企业家或投资人代表发言4、项目签约仪式- 9.2主论坛 -(地点:大宴会厅)- 9.2主论坛议程详情 -09:00-09:20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未来趋势 王 昕, 弗若斯特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09:20-09:40医疗二级市场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展望 陈 竹,中信证券首席医疗健康产业分析师09:40-10:00主题演讲(生物医药) 谢 炘,中国生物制药执行董事、资深副总裁10:00-10:20主题演讲许红超,中国同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10:20-11:10投资论坛:十四五医疗新政下的赛道投资逻辑 主持嘉宾:聂洪鑫,山蓝资本管理合伙人对话嘉宾:吴爱民,健壹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石晟昊,阳光融汇资本管理合伙人胡 慧,鼎心资本创始合伙人11:10-12:00创新器械大时代,医改环境下企业发展之路主持嘉宾:刘海涛,君联资本总监对话嘉宾:刘炜烨,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飞利浦集团大中华区影像引导治疗业务群总经理孙宝磊,泰尔茂(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周颖华,翰颐资本创始主管合伙人(更多嘉宾确认中...)下午二大分会场同步呈现医疗生态链会场—主持人:韩世通(地点:大宴会厅2)- 医疗生态链会场议程详情 -13:50-14:00 开题报告14:00-14:20主题演讲温书豪,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14:20-14:40全球化一体化的生物工艺解决平台王 智,百林科总经理 14:40-15:00生物制药行业历史发展和趋势高度专业化板块形成 罗 顺,澳斯康生物董事长15:00-16:00圆桌论坛:新环境下的CRO /CDMO发展趋势及应变之道主持嘉宾:韩世通,中信证券医药创新供应链首席分析师对话嘉宾:温书豪,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彭 浩,康源博创运营副总 16:00-17:00圆桌论坛:生物工艺“卡脖子”问题及解决之道主持嘉宾:柳 丹,鼎晖投资高级合伙人对话嘉宾:罗 顺,澳斯康生物董事长张大兵,汉邦科技董事长王 智,百林科总经理徐茏林,金仪盛世营销副总裁创新医疗会场—主持人:邵才捷(地点:大宴会厅1)- 创新医疗会场议程详情 -14:00-14:20 脑机接口的不可能三角形与产业化探索杨 欢,诺尔医疗CEO14:20-15:10脑科学赛道:探索脑机未来主持嘉宾:顾胜寒,山蓝资本执行董事对话嘉宾:汪待发,慧创医疗创始人杨 欢,诺尔医疗CEO曹 鹏,佳量医疗创始人吴寒峰,脑陆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MO15:10-15:30让健康无处不在张大磊,鹰瞳科技创始人 15:30-16:20AI+医疗的痛点分析及未来走向主持嘉宾:邵才捷,中信证券投资银行医疗健康行业组总监对话嘉宾:乔 昕,深睿医疗创始人兼CEO 张大磊,鹰瞳科技创始人柴象飞,慧影医疗创始人王书浩,透彻未来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张 岳,易迈医疗董事长曾凡新,爱迦飞诗特联合创始人16:20-16:40主题演讲(消费医疗)16:40-17:30消费医疗技术创新及市场前景主持嘉宾:严兆辉,山蓝资本投资总监对话嘉宾:陈 新,爱美客董事长特别助理、战略及投资业务负责人,爱美客投资总经理石秀凤,至善医疗总经理王 璨,远想生物市场副总裁扫码报名电话咨询:021-68581087
  • 生态环境部通报全国医疗废物、医疗废水处置和环境监测情况
    p   截至2020年5月4日,全国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为6114.8吨/天,相比疫情前的4902.8吨/天,增加了1212.0吨/天。其中,湖北省能力从疫情前的180.0吨/天提高到658.4吨/天,武汉市能力从疫情前的50.0吨/天提高到280.1吨/天,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能力从疫情前的8.0吨/天提高到31.0吨/天,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能力从疫情前的2.0吨/天提高到7.5吨/天。自1月20日以来,全国累计处置医疗废物33.3万吨。 /p p   5月4日当日,全国共收集处置医疗废物2844.9吨。湖北省收集处置114.4吨医疗废物。武汉市收集处置41.1吨医疗废物。牡丹江市收集处置9.3吨医疗废物。满洲里市收集处置1.6吨医疗废物。自5月1日以来,武汉市医疗废物产生量稳定在41-43吨/天,基本处于疫情前医疗废物产生水平。 /p p   对全国医疗机构污水处理设施和接受医疗污水的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排查,累计发现治污设施运行管理不规范、末端消毒落实不到位等问题461个,已全部整改完成。目前,全国医疗污水处理平稳有序,均严格落实消毒措施。 /p p   2020年1月20日至5月4日,337个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结果表明,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3%,优良天数比例比去年同期上升4.9个百分点。全国PM2.5平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6%。1864个国家水质自动站预警监测数据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Ⅰ~Ⅲ类水质比例上升8.4个百分点,Ⅳ、Ⅴ类水质比例下降5.1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比例下降3.3个百分点。 /p p   累计对饮用水源地开展监测42127次,未发现受疫情防控影响饮用水源地水质情况。湖北省累计对饮用水源地开展监测1658次,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武汉市累计对饮用水源地开展监测234次,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 /p
  • 庆祝首届全国医疗器械实验病理学暨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论坛圆满落幕
    2023年6月9日-11日,首届全国医疗器械实验病理学暨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论坛在中国深圳举行,会议围绕“医疗器械实验病理学,FDA、欧盟、CNAS体系GLP条件下医疗器械安全性评价规范化建设要求,高端医疗器械创新”等主题开展,邀请药监局领导、资深实验病理学专家、医疗器械研发科学家、实验动物学家、AI病理诊断学专家、知识产权保护专家以及医疗器械厂家等国内外知名人士共襄盛会。6月10日上午,首届全国医疗器械实验病理学暨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论坛在中国深圳万悦格兰云天酒店隆重开幕。大会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中国医疗装备学会磁共振分会常委刘新、深圳市药品检验研究院(深圳市医疗器械检测中心)副院长刘文亮出席开幕致辞,深圳市专家人才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郭清蓝主持开幕式。开幕致辞仪式结束后,大会邀请了深圳市药品检验研究院(深圳市医疗器械检测中心)金毅、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医疗器械检定所质量评价室副主任陈亮、四川医疗器械生物材料和制品检验中心袁暾、广东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所生物性能室主任杨立峰、华南理工大学医疗器械研究检验中心石志锋、广州汇通医典病理诊断中心首席专家邓永键等多为嘉宾老师分别作主题演讲,从多元的角度剖析医疗器械的创新与发展。会议次日大会邀请了伯克利-南京研究中心杭渤、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林海、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疗器械检验中心韩建民、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关添、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贺学英、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赫家烨、汇智嬴华医疗科技研发有限公司胡铁锋作主题演讲,从自身擅长的领域出发分享医疗器械在实验病理领域的应用。充实的学术会议之余,大会也为与会者提供了精美的茶歇,在轻松惬意的氛围下,嘉宾老师们其乐融融,享受美味的茶点和饮品,探讨医疗器械行业与生物科学领域创新发展、学术信息。此次会议聚焦医疗器械的创新与发展,旨在提高学术科研水平、促进学科思想融合,北京共赢联盟国际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此次展会的参展商展出了自家的先进设备与专业的医疗硬组织切片及其定量分析技术整体方案,吸引了嘉宾老师们驻足咨询体验。参加大会的各位嘉宾老师们对我司的硬组织病理先进技术给予高度关注,与我司技术工程师进行热烈的技术交流。展台上还迎来众多经销商,纷纷索要技术资料,洽商合作代理意向。北京共赢联盟公司医学团队将继续奔走在医学市场的最前沿,未来我们将继续不忘初心,为广大医疗行业、生物科学领域提供专业的服务。首届全国医疗器械实验病理学暨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论坛圆满结束,让我们一起共襄盛举,并期待第二届全国医疗器械实验病理学暨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论坛召开。朋友们,2024,广州见。作为软硬组织实验病理学评价和骨形态学计量分析领域的专业仪器设备供应商和先进专业技术服务商,北京共赢联盟国际科技有限公司将继续为各医科院校、专业科研院所、药械研发企业、第三方检测机构等提供从新鲜骨组织到骨形态学计量分析的整体解决方案,共同推进行业先进技术发展和应用。该系统由金刚石分切取材技术和温控超声波技术组成,采用金刚石切骨机将新鲜骨组织病理标本、包括带金属植入物的骨头,分切成1-5mm的样本,再通过Histra-DC温控超声波脱钙脱脂固定仪和脱钙试剂,能够快速完成骨组织病理标本的前期处理,缩短固定、脱脂和脱钙的处理时间,没有人为造成的组织收缩或膨胀,对染色结果无影响,还可提高染色样本分辨率,十分有利于加快病理标本的诊断进程。EXAKT不脱钙硬组织切磨片系统是由一组设备和装置成套构成,相互不可替代,彼此互相依存。其中包括E300/310CP硬组织切片机、E400CS硬组织磨片机、E402平行粘片装置、E510脱水浸润仪、E520光固化包埋机、E530干燥渗透聚合装置。EXAKT不脱钙硬组织切磨片系统能够将不脱钙硬组织标本制成医学组织切片,并保持软硬组织、组织与植入物之间的原有组织结构形态。该切磨系统特殊的技术设计、技术配置以及独特的工艺方法,均与常规设备和工艺不同。新鲜的医学组织标本经过固定及脱水处理后,用光固化树脂浸透、包埋、再行锯片、磨片、染色等步骤制成厚约10μm的医学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能够清楚准确地观察到组织的解剖结构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能为医学软硬组织疾病的科学研究、新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研究和嵌入物研究以及医学院教学等提供可靠的组织学评价依据。BIOQUANT OSTEO IMAGER骨生物学研究分析平台是通过图像扫描采集与处理,将硬组织病理切片样本从实物形式转化为数据图像呈现在图像工作站上。运用骨生物学研究软件内置的测量模板、计算公式以及图像分析等功能,针对标定区域和分析目标进行二维或三维形态学数据的自动测量、计算和统计,开展定量与定型研究以及数字病理学分析,从而得出骨形态计量学、病理学以及材料相容性等数据分析报告。适用于骨形态学相关的病理学研究分析任务,包括但不限于牙齿、颌骨与口腔种植体研究、植入物与生物材料研究、骨骼表型研究、骨肿瘤转移研究、人体活检组织切片检查、骺骨和软骨研究、皮质骨结构研究、骨关节研究、骨质疏松与缺陷形成研究、破骨细胞分化分析、发育骨生物学研究、结节形成分析等涵盖骨科研究的所有领域。OSTEOMEASURE骨形态测量分析系统用于相关的数字病理学分析任务。医生将骨组织、牙齿、或含有植入物的硬组织切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后,通过软件控制相机拍摄采图,通过测量区域标定,利用骨形态计量学专业软件的测量列表,可以自动计算超过341种骨参数,并完成统计和病理学分析,以此得出数据报告,用于定性/定量研究。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测量指标多样且敏感性高,不仅能提供与骨密度仪BMD和Micro-CT测定类似的静态实验结果,更能通过测定动态参数如成骨细胞的数量、活性以及分泌类骨质、矿化沉积率和矿化延迟时间来分析骨骼矿化、软化或硬化的情况。这些细胞水平动态实验的测定结果能反映骨组织发生静态变化的相关机制。这些动态实验结果是骨密度BMD测定和Micro-CT测定无法比拟的,是形态学的独特优势。BIOQUANT LIFESCIENCE是由先进的数字扫描显微镜与生命科学研究专业测量分析软件组成。能够将病理切片样本从实物形式转化为数据图像,用于测量和分析。可以自动采集序列图片并拼接成可达1TB的高分辨率单色或多色大图,具备图像剪辑、图像测绘和图像校正。内置生命科学研究者常用的组织形态学数据测量模板和计算公式,自动完成二维和三维形态学计量。应用连续切片实现组织结构的3D重构。还可分析来自Micro CT,2D X-ray,扫描仪,相机等不同来源的图像。支持高精度的人工交互操作来得出形态计量学数据,在现代病理学、组织工程学、生物学和生命科学研究中,满足高效率、可存储、即时分析、安全共享、教学、远程会诊等需求。DMS-B软硬组织切片扫描系统,对实验动物制片、骨肿瘤细胞、检验医学等相关领域软硬组织制片提供了快速扫描观测处理的解决方案,不仅能够扫描常规石蜡切片,还可以扫描不脱钙硬组织切片,尤其是含有植介材料的切磨片。快速扫描图像,利用数字病理图像进行远程病理诊断。联系我们请拨打仪器信息网展位电话400-860-5168转4660
  • 美国医疗技术政策中心提议:报销基因检测费用!
    p   高通量测序是一个具有无限潜能的重要技术,能够应用于临床基因组学的开创,有助于实现个性化医疗。然而,如何加快测序技术发展面临很多挑战,未来健康计划中关于基因组学相关政策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如何真正让测序技术普及呢? /p p   美国医疗技术政策中心(CMTP)的绿色协作部门近期针对癌症高通量测序(NGS)提出一项重要的医疗保险政策,旨在囊括包括医药行业、专业性质的社会团体、病患和健康计划等多方利益相关者。 /p p    strong 政策的内容 /strong /p p   政策提议:高通量测序试剂盒的测序覆盖在5至50个基因数之间,且必须通过美国病理大学认证和检测,以确保测试者能够获得有质量保证的试剂盒。提议积极促进研发实验室与临床试验之间数据共享,鼓励病患参与临床试验和注册。 /p p   2014年,测序试剂盒供应商的利润值喜忧参半:Foundation Medicine公司的试剂盒平均每个3400美元。美国著名健康保险公司Priority Health宣称保险金覆盖该试剂盒费用,尽管谷歌承诺这个包含在员工福利内。另一方面,Foundation Medicine最近不得不降低2015年预期的销售额,因为医疗保险管理承包商对试剂盒的纳入有一定迟疑。并且,用于医疗预测的外显子组和全基因组测序,并不属于医保范围。 /p p   医疗技术政策中心首席执行官 Sean Tunis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测序通量和医疗保险的不到位,是基因测序这项新技术应用于抗癌治疗的重要阻碍。医疗保险覆盖高通量测序试剂盒是突破障碍的重要政策,也是基因组学在临床医学领域朝着更全面且更具有前瞻性的策略。” /p p   对于一些特殊病例,包括肺癌四期、病因未知的新诊断的癌症、尚没有标准治疗方案的罕见肿瘤或恶性血液疾病、两年内死亡率过半的癌症四期,患者需要使用能检测超过50个基因的试剂盒。 /p p    strong 政策的意义 /strong /p p   此项政策试图解决一直阻碍癌症基因检测试剂盒在临床试验应用的难题——获得治疗药物。高通量测序试剂盒能用于检测突变基因,可以作为药物靶向研制的潜在方向。但是靶点评定标准各有差异,临床医生至今都难以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药物。 /p p   美国医疗技术政策中心提出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如果研制出来的药物或者生物制剂能够让患者在三个月内有明显好转,其药物费用能够报销。他们认为,前三个月,对制药公司免费提供药物的要求是合理的。 /p p   这一系列提议尚未正式成形和落实,实质性的后续商讨必须跟进,这样才能真正构建病人、医保、药物制造商三者的利益框架。 /p p   美国医疗技术政策中心表示,将继续努力力求解决未来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不同癌症检测试剂盒充斥市场后的各种应对政策,包括将外显子组和全基因组测序纳入医保范围等等。 /p
  • 栗琳:打通多组学研究上下游,豪思生物要做更适配中国医疗体系的质谱企业
    母亲将栗琳带入了化学的世界,在国外学习、工作多年后,她一直想“把质谱这项技术在中国推广开来”,2015年,施一公院士将栗琳引进回国,随后栗琳在清华大学建立了临床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平台,大幅提高了国内的质谱血液检验水平。2016年,栗琳创立豪思生物。豪思生物专注于将先进的质谱技术与临床应用场景深度融合,致力提供基于多组学研究的临床质谱整体解决方案 ,目前已经研究转化了包括心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症、泌尿系统疾病等多项重大疾病的创新型早期筛查及诊疗评估应用,并自主研发了一系列质谱检测产品,覆盖了药物浓度监测、维生素等主流质谱检测项目和服务。现在所有 NMP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的质谱产品,每三个就有一个来自于豪思。质谱检测是精准医学时代最重要的精准诊断技术平台之一。目前国内临床质谱检测占医学检测为1%,而发达国家这个数字为20%。随着占比的提升,预计国内临床质谱检测市场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并将持续增长。COVID-19的意外爆发极大地影响了质谱市场,质谱技术在医疗保健和制药、生物研究以及食品和饮料行业进行测试应用也越来越多。如何在参与者众多、快速发展的市场中,找到“差异化定位”?本文中,栗琳分享了从科学家到创业者的心路历程转变——如何从好的技术到好的产品,再从好的产品到好的公司。栗琳将豪思生物定位于质谱技术的平台型公司,“我们要做所有渠道的上游,产品一定是一线检验技术员、终端消费者能简单上手的‘傻瓜’型。”全文分享如下:Q:华创资本A:栗琳博士 豪思生物创始人、CEOQ1:你是如何进入到质谱检测行业的?栗琳:因为母亲是一位检验科主任,我从小在检验科的实验室长大,后来出国念书、工作,在欧洲、美国的检验科都待过,所以从小到大接触到很多分析化学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了中国检验行业的现状,又看到了大部分发达国家检验科的样子,二者在我看来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拿我们现在在做的质谱检验来说,美国有400多项在医保范围内。国内把所有自费的都加在一起,也只有几十项。很多在国外每一个家庭的孩子都能做到的检测,我们中国的孩子是做不到的。例如在美国落地的每一个新生儿,出生三到五天内都有一个足根血检测,寄到当地的检测中心去筛查48种代谢病。像苯丙酮尿症这些代谢病,只要早发现的话,都是可治愈的。因为小孩子你没法去问诊,所以他哭了你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如果漏诊的话,这个小孩子很可能会丧生于器官衰竭。但这项在美国二三十年前的普及率就达到100%的检测,在北京2017年才上升到35%。另一方面,我们有一流的学府,一流的科学家,可以说和国际领先的大学比如美国的哈佛、英国的剑桥差别不大,但我们在成果转化方面会薄弱一些。既然国内大学里面的科技、人才已经有一定的储备了,那就有条件把检测做得更好。但在大学里对成果的评判标准是发表的文章,我也在很多知名学术期刊都发表过很多文章,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如果我能把这些学术成果和技术转化成真正的产品去应用到中国的医疗系统中,其实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所以,我最开始选择进入质谱行业是被分析化学科学本身吸引的,然后从分析化学转变到了应用。Q2:个人的经历,让你看到了这个行业的痛点和机会。栗琳:是的,我一直想把质谱这项技术在中国推广开来。2012年,我就准备回国,但当时回来看了一圈,觉得太早了。那时所有人都不知道质谱是什么,从零开始的市场教育不是一个创业公司能做的事情,应该是大的企业跑在前面。2015 年,清华大学抛出橄榄枝,我回国又考察了一下,觉得是个很好的机会,因为当时所有医生、所有的检验科主任都知道质谱是个好东西了,但是都不会用,这时候是创业公司生存的最好的机会点——当所有人都不知道、需要拓荒者教育的时候,是巨头的事情;当所有人知道了且都会用的时候,是渠道型企业的机会。2015年正好是个中间的时间点,于是我把豪思定位为一家上游的平台型公司,是一个科技范儿十足的、产品足够硬的上游,而不是下游的渠道商。所以,当时是个非常好的起点。我从小在这个行业长大,非常了解检验科大夫们的想法,所有人都觉得这是好东西,但是不会用,这种时机一定是个巨大的机会。Q3:为何选择离开清华教职、创立豪思生物?栗琳:2015年回国的时候,我只是想在国内把质谱这项技术推广起来,而清华是最好的平台。2017年,我在施一公老师的支持下开始推动质谱市场化,因为我发现质谱技术已经非常贴合应用和转化了。VC 机构愿意进来,客户也愿意买单。这个时候,商业模式在体系外可能会成长得更茁壮一些。我非常拥抱社会资本这只无形的手,因为豪思创立的初心是更关注产品有没有用,对社会有没有价值,对医疗行业有没有帮助。在学校里做科学研究,我们更关注的是基础的自然科学和理论性的前沿探索。当然,这些非常重要。但是在质谱转化的现阶段,社会资本这只无形的手能够推一把,可以把其他东西剥离开来,让能够快速落地的东西更茁壮地去成长。所以,我觉得在体制外,更能够实现我的社会价值。Q4:请用科普的语言介绍下豪思生物做的事情。有哪些独特的创新?栗琳:质谱其实就是检验科的一双眼睛,通过它我们能看到血液里面 3000 多个蛋白、几百种的小分子。我们有自己的硬件,就是精密仪器制造,我们自己的色谱仪和质谱仪。软件,就是试剂耗材,匹配着我们的硬件,可以实现很多种不同的检测。比如,现在很受欢迎的针对儿童的维生素检测、肿瘤病人血液浓度的检测等。打个比喻,我们做的事情就是给客户放打印机、卖墨盒。同时,我们也有第三方临检中心。规模较小、检验能力不足的医院,可以把生物样本,包括血液、尿、唾液等样本送给我们,我们来出服务报告。质谱本身是一个门槛比较高的先进技术,我们是在把相对非常复杂的化学方法下沉为一个稳定易用的产品,让每一个不知道什么是质谱的检验技术员,只要他能看懂 SOP,能明白开始摁哪个钮、之后往哪放对应的试剂盒,就可以稳定、靠谱地用质谱这双眼睛。在医疗的诊断路径里给出非常有用的指标,为医生提供更好的工具去制定精准的用药和治疗方案。豪思在做的检验仪器不跟赛默飞、安捷伦这些国际大厂拼精密度,你能看到 0.1 ,我能看到0.01。而是从中国临床出发,真正自主化和本土化,首要满足客户需求,能够让任何一家医院,不管是最好的三甲医院还是条件相对差一些的基层医院,不管是博士毕业生还是普通检验技术员,只要用了豪思的产品,都可以用质谱检测在治病救人方面,给医疗行业提供极大的帮助。这是我们一直坚持的方向。国内绝大部分 IVD 公司还是渠道驱动型,深耕某一个领域,业务更多的是以渠道为主的驱动。豪思希望能做成这些 IVD 公司的上游。我们希望把产品打造好,做一个平台型公司,把用户喜欢的、很好的产品投放到整个渠道里。这样的推广速度是最快的,对我们来讲也是最舒适的。Q5:豪思生物目前主要的业务线和产品是什么?已经落地了哪些城市和医院?栗琳:我们现在集中在两条线,一是心脑血管线,基本上是心梗、脑卒中、肺栓塞这类疾病的风险评估,所有产品都是美国已经落地且被证明有用的,我们所做的是把比较成熟的美国的诊疗指南搬到国内来;另一个是妇幼营养线,主要是孕妇和孩子的营养体系。目前,我们基本上完成了全国的布局。绝大部分的业务收入还是来自长江以北的区域,南方地区刚开始布局。我们在北京、四川、江苏建立了三家第三方质谱临检中心,每天来自全国几十家医院的样本在这里完成检验后,结果会再返回给医院,最后到患者手中。北京大的三甲医院基本上都是豪思的客户,包括协和、安贞、阜外、北京妇产医院等。单是北京一家临检中心,每个月的指尖血检测数量就在2万例以上。我们的一款关于维生素D的质谱检测产品在全国超过20家三甲医院正式落地,首都医科大学同仁医院、武汉同济医院、西北妇幼医院等都在其中。让我觉得最有成就感的是,豪思是很多北京幼儿园入园体检维生素检测的唯一服务商。我的女儿在排队做检测的时候告诉她的同学和老师,“这个检测是我妈妈带到中国的。”让我感受到了非常强烈的社会价值感和成就感。Q6:你刚讲了B端客户的场景。从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怎么理解豪思的产品?栗琳:举个例子,心脑血管疾病应该是中国现在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了,通过非常精准的检测,完全可以避免很多恶性事件的发生。比如投行从业者等经常面对工作高压的人群,即使体检没有什么问题,其实也有一定的心梗的风险。通过质谱检测,用一管血,我们能够精准地评估他的心脑血管风险,做到早干预、早防范。妇幼营养业务也是同样的道理。今年我们推出了一款红细胞叶酸的检测产品,市场反响很好。备孕的女性都需要补叶酸,但十个妈妈里有三个吃叶酸的剂量是不对的。因为受基因突变的影响,有的人需要比常人更高剂量的叶酸,有的人需要不同形式的活性叶酸,而有的人可能是叶酸不耐受的。这些群体的人如果按照普通的指南补叶酸,孩子会有一定的畸形风险。但是只需要在孕期做一次针对性的质谱检测,调整叶酸的用量或形式,就可以有效地降低将来孩子的畸形概率。(编者注:叶酸是细胞生长和组织修复所必需的物质,更是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营养素。由于叶酸不可在体内合成,只能通过外源性摄入,因此孕期补充叶酸是降低孕期疾病发病率,减少出生缺陷的重要手段。2017年,《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提出,孕妇叶酸缺乏率要控制在5%以下。我国多个地区均在为孕妇免费提供叶酸。)备孕女性什么时间开始做这个检测呢?理论上,备孕前三个月就需要开始补叶酸了,最好是在这之前做,这样更准确地知道对自己来讲什么是最好的方案。在孕早期我们建议再测一次,看一下叶酸水平是否能够保证胎儿正常的神经管闭合。从这个角度看,不论是对国家的战略、国民下一代的健康,还是对每一个家庭、每一个母亲,质谱检测都是有巨大帮助的。Q7:听起来也需要对 C 端消费者进行一些市场教育。栗琳:我们确实在呼吁。因为很多工作压力非常大的人群通常没有时间去医院,真发展到心梗去医院,无论对患者还是对医疗资源的压力都很大。如果可以通过 App 下单,采集一份血样或者唾液采样,回寄给我们,通过 App 查看报告,就可以实现及时地做健康监测,帮助大众更好地进行个人健康管理。新冠疫情以来,大家自我检测、自我监测的意识更高了。我们的产品可以给每一个对自己健康非常在意的人提供选择,大家可以自己做更好、更尖端、更准确的检测;另外,更好的健康管理与检测也是在缓解国内分级诊疗的压力,将国民健康管理每一环渗透到非常细微的毛细血管里。例如,心脏稍有些不舒服,最起码先有一级的初筛,而不是直接去超大体量的医院里挂号。我们可以推向社区、药店,就是 To 小 B 大 C 的环节。目前,豪思已经在做产品的研发了。总的来说,我们要把非常贵的精密仪器设计成一个傻瓜化操作、价格便宜的产品,希望将来可以投放到社区诊所、小区的健康室或者药店,理想是一位孕妇在 500 米的步行范围内可以去做质谱检测。Q8:2017年,华创资本参与投资了豪思生物的 Pre-A 轮融资。5年来,行业和豪思生物发生了哪些变化?栗琳:行业是越来越好的。原先人们检测意识没有这么高,经历过疫情,大家面对疾病的应激机制、对自我的健康管理越来越重视,这是一个很大的改观。创业这几年,对我震撼比较大的有几点。起初,我觉得好的技术就能撑起一家非常好的公司。紧接着,我发现一项好技术和一个好产品是完全不对等的。因为一项非常高的技术和一个用户非常喜欢的产品,不是一对一的关系。所以,我们在产品意识上有非常大的转变。豪思绝大部分核心团队都是科学家,但我们觉得好的东西,客户未必觉得好。我们现在把战略部和市场部都提到了更高的位置,因为最终我们需要做的产品不是让科学家满意,而是要让我们的用户满意,让一线人员满意,让一个孕期的妈妈能看得懂。这是个非常大的转变。原先我们一直说豪思拥有最好的技术就行,以此为自豪。现在,我觉得这样的想法其实是个很可怕的事,我们希望豪思拥有的是这个领域最好的产品。我们引入了很多工业界的人才,做了以市场为主导、倒逼研发的立项机制和产品考核机制。我不需要科学家说豪思的东西好,我需要小白用户说产品真的好用。我觉得这是第一个转变,就是好的技术不等于好的产品。而最近这两年,我自己更大的转变是,我发现一个好的产品不等于好的公司,这两个是完全不对等的,这也超出我之前的认知范围。我们现在更注重企业各部门的共同成长,协同共生,整个豪思 Ecosystem(生态系统) 的建立,以及口碑和品牌服务意识的建立。我们能做到的是客户端任何问题,24 小时 on call 。一个好产品,需要有售前、售后的服务以及对行业标准的制定,引领行业往更健康、更规范的方向发展,这是我们作为企业的责任。我们希望在做出好产品之外,也要做一家好企业,让每一位员工走出去都有自豪感,让同行听到豪思这个名字都竖起大拇指。所以,两个最大的转折点叠加,使豪思发生了转变,我们从一家好的技术公司变成一家好的产品公司。现在,我们希望从一家拥有好产品的公司变成一家真正的好公司。Q9: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检测项目上存在差距,此前你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希望将200项适合国内、目前尚未开展的检测项目引入,当初设定的这个目标进展如何?栗琳:我们达成了至少 1/4 。今年豪思取得的二类证会破 50 张,现在所有 NMPA 审批的质谱产品,每三个就有一个来自于豪思。当然,我们离这200项都实现还很远,但是已经在做这件事情的路上了。Q10:与国际相比,国内质谱行业目前在什么样的水平?质谱技术在中国落地有哪些问题,豪思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栗琳:国际上的检验科,20%收入大概来自于质谱检测。反观国内,不足1%。假设国内能达到20% ,整个市场每年的需求大概在 1000 亿。这是一项新技术,相对比较复杂。中国医院的检验科非常忙,医疗系统压力非常大,所以更需要容易上手的产品,一键式出报告的检验仪器,这是我们在做的事情。为此,我们做了很多尝试,把复杂的化学方法下沉成一个简单的产品。我们和清华深圳机器人研究院研发了一款机械臂,替代人手,减低所有临床端的操作步骤。我们甚至做了匹配的 AI 识别系统,因为在做实验的时候,有时候液体上会分层,机器人需要感知密度的梯度变化,这样比人更准确。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把产品下沉,实现任何一个没有分析化学背景的人也可以操作。Q11:从科学家到创业者,你自己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作为创始人,最明显的成长或者变化是什么?栗琳:有无数的坑和失败的经验,很多教训是挖掘出来的。创业这几年,我自己最大的改变是心大了,更有韧性了。做科研时,我们看的是每一个科学的突破,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地在科学上最容易破冰的点去破冰。而我以前是很好的短跑者,擅长拼速度、冲力和科研上的好想法。创业却是马拉松,我们的输赢不在一城一池上,我们需要的是战略。在这个过程里,我慢慢地从短跑者变成马拉松的长跑运动员,这需要非常高的韧性。尤其是我们经历了疫情,还经历了经济周期。但是,永恒的不变,其实是改变。面对很多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以及经济面的起起伏伏,我自己的韧性是越来越大了,心越来越大了。我希望做一个很好的马拉松赛手。我们每年年终的时候都有一个“改变自己计划”,我会发小信封联系更多的员工,让他们匿名写出我的三个优点、三个缺点、三个建议。我非常幸运的是,有很好的合作伙伴。我们合伙人系统应该是行业内最稳定的,他们来自于不同领域,可以给我更好的意见和反馈。我们之间也碰撞、争吵,但依旧是背靠背地战斗,互相扶持。他们一直带我去一线,让我看到客户端真实的需求;他们也会拨开企业的现状,告诉我什么是一家好公司。这点让我很感恩。我还有一些很好的老师在适当的时候给我指导。Q12:展望未来2-3年,你希望豪思生物成为一家怎样的公司?栗琳:希望豪思是质谱检测行业里的领军公司,所有人提到豪思的时候,都觉得这是一家非常有人性、有格调、对社会有价值的公司。原先我一直在看的是行业第一,行业领先。现在,我更希望做一家对人类健康,对社会有价值的公司。
  • 1.03万亿市场!国家成立全国医疗装备产业与应用标准化工作组推动行业发展
    2022年11月14日,全国医疗装备产业与应用标准化工作组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出席会议并讲话。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近年来,在各方积极推动下,我国医疗装备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供给水平持续提升,产业生态不断优化。2021年,我国医疗装备市场规模达到1.03万亿元,约占全球市场的30%。体外膜肺氧合机、5.0T磁共振、腔镜手术机器人、伽马射束放射治疗系统等一批高端产品成功研制,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制氧机、CT等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疫情防控作出了积极贡献。辛国斌表示,标准化工作组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健康中国、数字中国战略部署,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标准化助推医疗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需求牵引,聚焦临床急需和产业链安全稳定急需,加快研制一批医疗装备系统集成和应用标准、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标准。坚持融合发展,推动医疗装备与5G、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跨领域协作,加快推进医疗装备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网络和数据安全标准化。坚持扩大开放,加强与国际同行交流互动,促进我国医疗装备技术、产品和服务国际化发展。全国医疗装备产业与应用标准化工作组主要负责医疗装备领域关键材料和关键零部件、信息化和集成、先进制造和服务等领域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由国家药监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日常管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负责业务指导。
  • 52项质谱检测项目有望进入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清单
    近期,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起草的卫生行业标准《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开始对外公开征求意见。虽然该标准目前还属于起草和征集意见阶段,但对于国内的临床质谱行业上下游企业和医疗机构而言,该标准传递出了一个对行业非常利好的信号,那就是作为困扰质谱技术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及应用障碍之一的医疗服务收费依据和收费标准问题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  该标准规定了全国医疗服务项目的项目编码、项目名称、项目内涵、单位,以及与项目对应的会计科目、收费票据、病案首页费用分类归集口径。标准适用范围中明确说明其依据的是经国务院同意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四部委《关于印发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发改价格〔2016〕1431 号) 相关要求“国家负责制定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统一项目名称和服务内容,指导医疗机构规范开展服务,并作为确定医疗机构收费项目的依据”制定。标准文件中所包含医疗服务项目为我国当前各级医疗机构向患者提供的、技术成熟、可以在全国医疗机构推广应用的、允许收费的医疗服务项目。  纵览标准全文,相比之前的《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年版)》等文件,首次出现了质谱类检测项目。其中临床化学检验类中采用质谱检测方法的项目有13项,临床微生物与寄生虫学检验类涉及质谱的项目有38项,临床分子生物学及细胞遗传学检验类涉及质谱的项目有1项。这对临床质谱行业意味着什么呢?首先,进入《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的目录意味着这些质谱项目有了正式的收费依据,再者标志着在全国范围内首次统一了临床质谱项目的医疗服务项目名称、内涵、计价单位等,为解决临床质谱行业缺乏收费标准问题,甚至后期进入医保都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最后,进入项目清单也有便于相关部门监管,杜绝医疗乱收费的现象,同时也有利于规范临床质谱等新技术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从本次文件的起草可以看出,经过近年来行业内专家、学者以及产业界的持续努力,质谱作为临床诊断新技术已经逐步受到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的认可,未来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质谱检测项目被纳入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清单中!  由于本标准文件中服务项目数量庞大,为便于行业内同仁快速了解有哪些质谱相关项目进入该标准本文特意从海量数据中筛选出了质谱类检测项目,以飨读者:  临床化学检验类(13项)  临床微生物与寄生虫学检验类(38项)  临床分子生物学及细胞遗传学检验类(1项)
  • 三部门联合印发《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2023年版)》!数字PCR技术纳入医疗服务项目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2023年版)》(以下简称《项目技术规范》),包括综合、诊断、治疗、康复和中医五个类别,约为11000多项医疗服务。2016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印发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发改价格〔2016〕1431号),明确“国家负责制定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统一项目名称和服务内容,指导医疗机构规范开展服务,并作为医疗机构收费项目的依据。各地依据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确定本地区医疗机构服务收费的具体项目”。2019年12月,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医保发〔2019〕79号),明确“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制定工作,加强对公立医疗机构的指导”。国家卫生健康委按照工作要求,自2019年开始启动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相关研究制订工作,组织42个临床专业及相关政策领域共700余名专家,历时4年,研究制定了《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2023年版)》(以下简称《项目技术规范》)。《项目技术规范》包括前言、使用说明、正文3部分,正文总体框架包括综合、诊断、治疗、康复和中医等5类,细分为综合医疗、病理学诊断、实验室诊查、影像学诊查、临床诊查、临床手术、临床非手术治疗、临床物理治疗、康复理疗、中医医疗和辅助操作共11章。其中,数字PCR技术也纳入了相关医疗服务项目,这表示国家主管部门和专家对数字PCR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的认可,也意味着其中的收费标准、临床应用规范都有迹可循。《项目技术规范》内容显示,数字PCR相关医疗服务项目共计34项,包括病原体感染检测、肿瘤基因检测,遗传病检测以及用药指导等多个领域。《项目技术规范》定位为技术工具,所列医疗服务项目是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按项目提供服务而产生资源消耗的最小计量单元。旨在促进政府对医疗服务价格行为的监督与管理、维护患者合法权益、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为科学测算医疗服务成本和绩效管理等相关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加强医疗机构经济管理。不作为任何准入的前置条件,印发后供各地参考使用。官方要求,各地要利用好《项目技术规范》,结合工作实际,完善本地现行相关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缺失和不明确的要素内容,标化口径,积极协商同级医疗服务价格主管部门,统一行业标准,指导医疗机构规范收费行为。附件: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2023年版)
  • 未来10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如何发展?
    医疗器械企业发展前景看似乐观,然而医疗成本难以为继,加上有新竞争力量参与,预示了行业未来的格局可能将发生改变。如果当今制造商未能在不断演变的价值链中确立自身地位,则将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和被商品化的风险。要保持领先地位就要提供超越设备的价值,解决医疗问题,而非仅仅有所贡献。2030年的医疗器械行业——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重塑业务和运营模式,重新定位,重构价值链“仅仅靠制造设备,然后通过分销商销售给医疗服务机构”的日子已不复存在。价值是成功的新代名词,预防是最佳的诊治结果,智能是新的竞争优势。本文探讨在2030年,医疗器械公司如何通过“三管齐下”的策略取得成功。 重塑业务和运营模式医疗器械企业应认真审视现有的组织,通过以下方式重塑传统业务和运营模式,以适应未来的发展:把智能结合到产品组合和服务中,积极地影响治疗过程,并与客户、患者和消费者建立联系。提供超越设备的服务、超越服务的智能——真正地实现从成本到智能价值的转移。投资使能技术——做出正确的抉择,支持根据客户、患者和消费者(潜在患者)分别制定的多种并行业务模式——并最终为实现组织的财务目标服务。 重新定位以“由外向内”的角度考虑,为未来做准备。到2030年,外部环境将充满变数,医疗器械公司需要在新的竞争格局中重新定位,应对来自以下方面的干扰力量:新进入者,包括来自不相关行业的竞争者。新技术,因为技术创新将继续比临床创新快。新市场,因为发展中国家继续维持高速增长趋势。 重构价值链传统医疗器械的价值链将迅速演变,到2030年,企业将扮演非常不一样的角色。医疗器械企业在经历重塑业务和经营模式以及重新定位后,需要重新构建价值链,并确立它们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多种价值链“构建”方式要求企业做出根本性的战略抉择。现在已明显看到,制造商将继续与患者和消费者建立直接联系,或通过纵向一体化与医疗服务机构、甚至付款方结合起来。重建价值链的抉择并非直观的,很可能根据公司的细分市场(如器械领域、业务部和地理区域)而有所不同。由于其他企业试图重新构建价值链并实现战略目标,价值链本身将进行动态的演变,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然而,正确的抉择将为终端用户创造巨大的价值,并能帮助企业避免商品化的未来。行业的高管需要挑战传统思维,重新设想企业在2030年发挥的作用。因此,他们需要重新构建当前的组织,从价值链参与者转变成为可持续医疗成本提供解决方案。提防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难以承受的压力颠覆现状医疗器械行业有望保持稳定增长,全球年度销售额预测以每年超过5%的速度增长,到2030年销售额将达到近8000亿美元。这些预测反映了人们随着现代生活的习惯病日益普遍,对创新型新设备(如可穿戴设备)和服务(如健康数据)的需求持续增长,以及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市场)的经济发展释放了的巨大潜能。尽管前景很诱人,但无情的价格下行压力仍然如阴霾般笼罩着这个行业。全球各地政府都在力求降低医疗成本——尤其是在医疗体系中成本最高的部分:医院。他们希望在医疗器械上减少支出,同时想看到在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方面提供更大的价值。很多采购的决定权已从医疗机构向经济决策者转移。尽管有像美国医疗器械消费税暂停两年这样的短期暂缓期,定价似乎只向着一个方向发展——走低。随着欧盟医疗器械法规在2020年正式实施,以及中国出台鼓励本地创新的法规,行业未来还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这些情况的发展让长期专注制造和研发的医疗器械企业陷入困境,目前医疗预算受到限制,而且新报销制度持续削减利润。此外,新参与者(有些来自完全不同的行业)通过数据掌握客户、患者和消费者,正在颠覆行业。在当今多变的新市场,器械制造商作为单纯的商品生产商,正面临在价值链中陷入进退两难境地的重大风险。演变的价值链在医疗器械未来的价值链中进行实力较量医疗器械企业历来主要通过制造和销售产品来提供价值。然而,随着医疗体系面临的压力增大,医疗服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产业价值链将迎来重大变革。在新常态下,企业需要摆脱传统制造商的角色,将服务和智能数据与产品相结合,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这就需要在价值链开展一场“实力较量”——在引进企业对消费者(B2C)模式的同时,巩固现有企业对企业(B2B)模式,并创造新模式。这场实力较量可能将包括一连串的交易活动——兼并与收购(并购)、战略联盟和合作。最终,医疗器械企业将力求在价值链中发挥更重要作用,拉近与客户、患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如果处理得当,不仅仅能增加新的收入来源,还能缩短就诊时间,降低费用和减少就诊的次数——从而降低医疗成本。重塑业务和运营模式远不止制造设备2030年的行业领导者将是那些与客户、患者和消费者(最终用户)建立联系、积极提供价值的医疗器械企业。企业需要结合有助降低医疗费用和改善效果的“智能”服务和解决方案,从治疗和治愈向预防转移。技术将会产生重大影响,能帮助实现预防,如果仍然有需要,还可以提供高效的微创疗法选择,减少患者留在医院的时间。为了能在2030年提供超越器械的价值,医疗器械企业需要认真评估自身业务和经营模式,同时关注以下趋势:与客户、患者和消费者建立联系为了走近终端用户,现在制造商比以往更应利用数据以及在产品中增加智能——智能很快成为了新设备价值主张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和分析工具使企业能直接、持续地与用户建立联系,把预防的重要性放在治疗和治愈之上,让患者更好地控制自身的治疗。为了迅速提高技术能力,并有效把智能服务引入他们的产品组合中,医疗器械企业可以考虑与其他企业合作。我们已经看到行业中有企业率先开展了合作,为这个理念提供了证明。Zimmer Biomet与技术平台供应商HealthLoop进行合作,为等待关节置换的患者提供支持。HealthLoop的医患互动应用程序,可以引导患者“手术前后”该怎么做,以及收集手术结果数据和手术后治疗情况的数据,帮助估算报销费用。飞利浦采用了另一种方式瞄准终端用户。飞利浦致力通过其数字医疗平台Philips Health Suite,增加在健康生活、预防和诊断、治疗、康复和家庭护理等广泛领域的市场份额。这个云端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收集和分析各种设备的数据,并最终能为数以亿计相互连接的患者、设备和感应器提供支持。我们正处在医疗保健史上最具挑战性的时代之一,面对的各种挑战包括:人口增长和老年化,慢性病增加、全球资源紧张,还有向价值型治疗的转变。解决这些挑战,需要运用连网的医疗IT解决方案,整合、收集、合并和发送高质量数据,产生可执行的建议,帮助改善治疗效果,降低费用和提高获得优质医疗的机会。——Jeroen Tas飞利浦创新和战略部主管家用医疗设备日益增加(如果是可穿戴设备,则任何时候都可以使用),与终端用户的关系有了显著变化。临床医生借助智能信息帮助他们改善诊断、监测和预防疾病,同时,患者也避免了不必要的(以及高昂的)就诊出行。此外,患者和消费者都能获取对生活方式和饮食的宝贵建议。在2016年,接受远程监测的患者数量上涨了44%,预计到2021年将超过5千万,而全球患者远程监测设备市场到2025年预计将达到19亿美元。制造商也把智能结合到设备中,能根据患者数据提供实时分析。AliveCor研发了一种医疗级心电(ECG/EKG)表带,智能手表佩戴者可以用它来检测出可引起中风的心律不齐症状,以及测量心率和心律。心电图表带运用智能应用程序处理设备感应器获取的数据,还可以让佩戴者做语音记录,连同心电图一起发给医生。便携医疗技术公司(Portable Medical Technology)已研发出一个通过医疗器械欧盟认证(CE认证)的应用程序,名为ONCOassist。该软件为肿瘤学专家提供临床决定支持工具,为乳腺癌、结肠癌、肺癌和胃肠道间质瘤提供一系列预后性辅助工具。尽管这些方面的发展能产生大量有用数据,但医疗器械企业面临的关键挑战是如何利用这些信息赚钱。消费者越来越认为这些信息是理所当然的,并不打算为这些信息付钱,因此,来自消费者的收入可能是极少的。所以,医疗器械企业有必要与付款方合作,实现有效的商业化,并展示连网功能如何实在地降低医疗成本。此外,护理环境未来将从医院转移到患者和消费者的家中。因此,医疗器械公司的客户群预计将发生很大变化,企业需要对自身商业运营模式进行根本性的调整,比如考虑对未来销售队伍的影响等。与此同时,数据的普及对行业构成另一种形式的严重威胁,即对网络安全的威胁。连网的特征令部分医疗器械容易遭受黑客入侵,企业需要遵循严格标准以保障患者的隐私和安全。鉴于出现过一系列网络攻击,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最近发布了处理漏洞的具体指导文件《上市后医疗设备网络安全指南》。尽管存在风险,企业仍应寻求收集数据的新方法和手段,用于研发智能设备,及与终端客户建立联系。随着预防性和个人化的护理成为了新的治疗方式,那些能为患者行为变化带来支持以及影响患者积极改变生活方式的技术,在未来将有很大需求。 重心由成本向价值转移尽管目前医疗服务的利润可能不如纯器械制造业高,但如果企业不在产品组合中加入增值服务,则会面临牺牲市场份额、只能在商品市场竞争的风险。越来越多医疗器械制造商已经推出一系列服务作为对产品的补充。费森尤斯医疗(Fresenius Medical)经营3690家连锁透析中心,成为透析机制造(占全球医院透析机总数的50%)和透析诊所运营(截至2017年6月,该公司治疗了超过31.5万名患者)的全球领导者。费森尤斯以美金20亿元收购了美国家庭透析设备制造商NxStage Medical,旨在日益增长的居家治疗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西门子把医疗业务更名为“Siemens Healthineers”。在2017年第四季度,Siemens Healthineers销售额超过40亿美元,是西门子集团规模最大也是最盈利的业务,利润率达19%。高利润率主要得益于其创新服务,包括托管服务、咨询和技术解决方案。这些服务和产品是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和合作伙伴实现的。西门子最近与土耳其多家医院达成协议,主要是管理临床实验室服务的运营,预计在未来五年将造福9200多万名患者。这个项目把我们在实验室设备的专业知识与服务业务结合起来,这是我们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也显示了我们如何帮助客户应对当前面临的挑战,使他们在各自领域中卓有所成。新商业模式的设计初衷就是要做到从开始就帮助我们的客户提高效率、控制成本。–BerndMontagCEO SiemensHealthineersSiemens Healthineers还与IBM Wastson Health建立了战略联盟,专注于医院的人口健康管理和及价值型医疗解决方案。这项合作使西门子能利用其成像业务、临床解决方案,分析医疗技术产生的大量数据,从而增加对疾病的了解。尽管很多企业把其服务业务设立成独立实体,但我们看到,随着服务业务成为真正一体化的核心服务的一部分,服务业务便逐渐回归到集团中。此外,服务和智能将促使基于价值的定价等概念从炒作变为现实。在成本控制型的医疗体系中,制造商除了与医疗机构的采购部门打交道,还和经济决策者打交道,显然有必要在创新与价值之间取得平衡。对于企业产品组合中的每个设备领域,企业都应该为每个利益相关者包括付款方、医疗服务机构、患者,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消费者,确定价值对他们的意义是什么。这样,企业可以通过更多客户解决方案、配套服务和价值型智能设备,找到增强产品差异化的机会。反过来这将促进重大产品组合的决策(包括剥离低毛利业务),以及治疗渠道的发展(包括在线、远程医疗和远程监控等)。对展示强劲的临床数据和经济数据的需求,意味着到2030年,基于价值的定价和创新的风险分成合同将是医疗器械制造商的常态。为了能成功收集和报告可测量的有价值结果数据,医疗器械企业应投资数据战略和技术基础建设,让企业能清楚地把数据与器械连接起来,持续地定义结果并向医疗利益相关者提高透明度。要能真正起作用,出发点应是用户体验和相应的难点,而不是设备本身,这将要求采用一个“以用户为基础”而不是“以器械为导向”的视角——这个视角对传统企业来说可能是陌生的,但对技术型企业来说则已很熟悉。重塑业务和经营模式的工作可能并不是对所有企业都那么容易,毕竟医疗器械要在2030年前做出选择,根本性地改变业务和运营模式。此外,每一个公司细分和地理区域都需要进行单独的评估。比如,骨科领域和影像诊断领域的选择是不同的,在美国的选择与中国也是不同的。企业需要对每一个设备领域和每一个所在市场的治疗过程进行仔细研究,以便决定未来业务应有的模式。关于重塑业务和经营模式的案例研究:美敦力(Medtronic)公司近几年,美敦力公司迈出大胆的步伐,巩固其作为全球最大医疗器械企业的地位。企业积极重塑业务和经营模式,持续在全球业务模式上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与客户、患者和消费者建立联系美敦力与Fitbit合作,把健康和活动追踪结合起来,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服务。通过手机应用程序持续收集血糖监测器和Fitbit活动追踪器的数据,帮助患者管理他们的血糖水平,协助医生优化治疗。这个应用程序还提供关于运动如何影响血糖水平的宝贵意见。在另一项值得注意的合作中,Garmin的可穿戴设备数据将导入到美敦力的远程患者监测移动应用程序中。这样不仅让患者能进行自我照护,还让医生更好地控制在家患者的健康,从而减少了住院时间。此外,通过与IBM Waston合作,美敦力研发了一款糖尿病管理应用软件“Sugerwise”,程序把血糖监测仪和胰岛素泵联系起来,用于预测高血糖,并根据食物对患者身体产生的影响,提出膳食选择建议。从成本向价值转移美敦力的综合健康解决方案(IHS)业务与医院、医生、付款方和医疗体系建立了长期合作。它为专业治疗环境,例如心脏导管实验室、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ICU),以及慢性疾病提供托管服务。合作伙伴包括全球医疗服务机构,例如南曼彻斯特大学医院、克里夫兰医疗中心大学医院和塞尔维亚的Atlas综合医院。综合健康解决方案还为医护人员提供教育项目,以及为患者提供咨询服务。此外,美敦力创立了一个“直达消费者”的电商平台“Nayamed”,在某些成本敏感的欧洲市场销售简单(功能完全正常)的起搏器和除颤器。这些设备没有提供多种设置选择让医生进行设置,而是根据病人的心跳进行调整与自行配置。这些设备只在网上出售,医生和护士通过虚拟平台提供培训和支持,使Nayamed能控制成本,同时提供独特的价值。为了应对全球挑战以及协助医疗体系管理者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美敦力正进行变革,拓宽业务,从单纯设备业务发展到涵盖整个患者治疗过程的技术、服务和解决方案。我们可以帮助医疗服务机构和付款方采用增加价值的创新,确保人们能更好地享受医疗保健服务。
  • 全国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基本仪器装备标准(2011-2015年)发布
    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基本仪器装备标准(2011—2015年)的通知 国食药监械[2012]6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   为加强医疗器械检测机构检验能力建设,规范医疗器械检测机构仪器装备,提高医疗器械监管水平,国家局组织制定了《全国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基本仪器装备标准(2011—2015年)》,现印发给你们,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本标准是在《全国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基本仪器装备标准(试行)》(2005年—2010年)基础上,以医疗器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检验为装备依据,参考了部分国际标准,并考虑其前瞻性,以保障“十二五”期间医疗器械监管工作发展的需要,是开展医疗器械注册检验、监督抽验、应急保障和安全性评价等工作所需装备。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结合《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本辖区专项规划和医疗器械监管工作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加快配备,以适应医疗器械监管工作的需要。医疗器械检测机构根据所承担的检验任务、现有检验仪器装备能力和检验技术发展方向,依据本标准选择配备相关的检验仪器装备。   附件:全国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基本仪器装备标准(2011—2015年)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四日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