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中国首次

仪器信息网中国首次专题为您整合中国首次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中国首次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中国首次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中国首次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中国首次话题讨论。

中国首次相关的资讯

  • 中国首次完整回收陨石坑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uepic/ff361606-15a5-4b9a-8b05-5909ec737f8a.jpg" style=" float:none "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196d8ef4-b607-421a-b6bb-6fcd8e859de7.jpg" style=" float:none "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uepic/496eda7b-0bc0-45c0-9d65-f6e9c0f64fbd.jpg" style=" float:none "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 nbs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近日,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首次完整回收陨石坑、首次获得西双版纳目击陨石全记录实证,形成了“火流星目击视频-陨石主体-主体陨石坑-科研成果-科普讲座-博物馆收藏”的完整实证。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会上展示了近日上海科技馆工作人员和陨石猎人一同赴云南回收的西双版纳陨石雨中最大的主体陨石坑(N22° 2ˊ6& quot , E100° 10ˊ29& quot ),以及一号陨石和二号陨石实物。与此同时,上海科技馆也发布了馆藏10公斤铁陨石有科学新发现,将获新国际命名“尉犁陨石”。上海科技馆也因此成为中国首家完整回收陨石坑的博物馆。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据悉,西双版纳陨石主体及陨石坑将一同在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开馆时与公众见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今年6月1日21时45分左右,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上空突然出现一个火球,由东向西偏北方向飞行划过夜空,发出短暂强光,几秒后迅速消失。西双版纳陨石雨先后共发现500余块石陨石,总重量不超过50公斤,分类为普通球粒陨石L6型,正在向国际陨石学会申请命名为“曼桂陨石”,其中勐遮镇曼桂村村民玉香怀发现最大的一块陨石主体达1228克,其陨石坑也 & nbsp 首次完整回收,洞口平均直径13厘米,深度为25厘米,入射角度约70度。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徐伟彪在新闻发布会上首次公布了科研成果,可以确定此次云南西双版纳火流星事件为一次目击陨石陨落事件。陨石母体在高速飞行中与大气层摩擦,表面温度急剧增高,最终导致母体爆裂解体成数百块碎片散落在东南-西北方向长约10公里、宽约1-2公里的狭长地带,面积约有20平方公里,范围涵盖勐海县勐遮镇十余个自然村。这次降落的陨石个体表面大多覆盖了一层厚约0.5毫米的黑色熔壳,熔壳与陨石内部基质分界明显。陨石中大多数基质重结晶严重,球粒轮廓模糊不清晰,直径一般为0.5毫米左右。陨石断面上分布有丰富的黑色熔融脉,宽度约0.3毫米,部分熔融脉贯穿整个陨石断面。这些熔融脉保留了陨石母体小行星在太空中发生的重大撞击事件信息,是研究太阳系内行星间冲击碰撞历史的绝佳样品。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当天,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绿螺讲堂第暨新问题沙龙上,徐伟彪以《陨石——解密太阳系的前世今生》为题,向200余名现场观众解读了云南西双版纳陨石雨。他表示,通过陨石坑可以反演陨石降落前的飞行速度、方向等重要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价值。 /p p br/ /p
  • 蔡司在中国首次购地建厂
    2022年10月18日,蔡司集团在中国国内的首次购地自建项目——苏州“凤栖”工程奠基启动。这标志着蔡司在中国本土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与扩展。“凤栖”工程建成后,蔡司苏州将为其工业质量、研究显微镜、手术显微镜、眼科设备等多业务部门提供本地化研发和生产服务,更好地落实蔡司“立足中国,辐射全球”的战略定位。据悉,该工程项目预计2024年一季度投产。蔡司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福斯特先生表示:蔡司始终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在苏州投资“凤栖”工程体现了蔡司持续深耕中国市场;新工程落成后将有助于蔡司利用苏州深厚的制造业、人才及产业链优势,在长三角地区打造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产业生态圈;未来,蔡司将继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进一步深化本土化创新战略,助力中国制造升级。蔡司中国首席运营官谢磊介绍:此次工程项目除了推进高端显微镜在中国的本土化生产,未来还将在苏州工厂投入工业X光设备的研发和生产;蔡司集团的工业X光设备可用于工业质量检测,目前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客户包括宁德时代等。蔡司集团在中国的经营模式也在发生转变。蔡司中国显微镜事业部负责人张育薪表示:在中国的战略,现在不仅是生产蔡司总部开发出来的产品,还要在中国投研发的原创基金,让专利技术落地成商业产品来解决应用端所遇到的问题。本文信息整理自:蔡司官方、界面新闻
  • 中国科大首次实现多体非线性量子干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多体非线性量子干涉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任希锋研究组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光科学研究所MarioKrenn教授合作,基于光量子集成芯片,国际首次展示了四光子非线性产生过程的干涉,相关成果于1月13日发表在光学权威学术期刊Optica上。量子干涉是众多量子应用的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基于路径不可区分性产生的非线性干涉过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尽管双光子非线性干涉过程已经实现了二十多年,并且在许多新兴量子技术中得到了应用,直到2017年人们才在理论上将该现象扩展到多光子过程,但实验上由于需要极高的相位稳定性和路径重合性需求,一直未获得新的进展。光量子集成芯片,以其极高的相位稳定性和可重构性逐渐发展成为展示新型量子应用、开发新型量子器件的理想平台,也为多光子非线性干涉研究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任希锋研究组长期致力于硅基光量子集成芯片开发及相关应用研究并取得系列重要进展:(1)国际上首次基于硅基光子集成芯片实现了四光子源的制备(Light Sci Appl 8, 41, 2019);(2)首次实现频率兼并四光子纠缠源制备(npj Quantum Inf 5, 90, 2019);(3)首次实现波导模式编码的量子逻辑门操作(Phys. Rev. Lett. 128, 060501,2022)和超紧凑量子逻辑门操作(Phys. Rev. Lett., 126, 130501,2021)等。在这些工作基础上,研究组同MarioKrenn教授合作,通过进一步将多光子量子光源模块、滤波模块和延时模块等结构进一步片上级联,在国际上首次展示了四光子非线性产生过程的相干相长、相消过程。实验结果如图1(a)所示,四光子干涉可见度为0.78。而双光子符合并未观测到随相位的明显变化,这同理论预期一致。整个实验在一个尺寸仅为3.8×0.8mm2的硅基集成光子芯片上完成,如图1(b)所示。(a)(b)   图1. (a)量子干涉测量结果;(b)用于实现四光子非线性量子干涉的集成光量子芯片。该成果成功地将两光子非线性干涉过程扩展到多光子过程,为新型量子态制备、远程量子计量以及新的非局域多光子干涉效应观测等众多新应用奠定了基础。审稿人一致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工作,并给出了高度评价:“The chip is well-designed and contains various integrated optical components such as entangled photon source, an interferometer, frequency filter/combiner (该芯片设计精良,包含多种集成光学元件,如纠缠光子源、干涉仪、频率滤波器/组合器)”、“This work pushes forward the research field of integrated photonic quantum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这项工作推动了集成光子量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领域的发展)”。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任希锋教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光科学研究所MarioKrenn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特任副研究员冯兰天为论文第一作者。此外,浙江大学戴道锌教授和张明助理研究员为该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该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安徽省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资助。
  • 中国科技出版物数量首次超过美国
    p   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近日报道,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日前发布报告称,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科学出版物总数量最多的国家。国内相关专家表示,这次超越是我们早已期待的,并不令人惊讶,但我国的科研质量登顶仍需再接再厉。 /p p   报告认为,尽管美国面临的来自中国等国家的竞争日益激烈,但美国仍是科技强国,推出了很多高质量研究、吸引了大量国际学生,而且在将科学转化为宝贵的知识产权方面也表现突出。 /p p   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发表了超过42.6万份研究 占爱思唯尔Scopus数据库(全球最大文献摘要与科研信息引用数据库)总量的18.6% 美国约40.9万份 印度超过日本,其他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上升势头。 /p p   但在论文被引用数量方面,美国排名第三,低于瑞典和瑞士 欧盟和中国分别排名第四、第五。 /p p   此外,在研发投入方面,美国仍居世界第一,2015年约5000亿美元,占全球总投入的26%,中国以4000亿美元紧随其后。但美国增长缓慢,而最近几年,中国增长迅速。 /p p   NSF每两年会推出一个“科学与工程指标”,最新分析报告是这一指标的最新版本。NSF首次在统计分析中囊括了技术转让和创新部分。数据显示,美国在专利、知识产权收入和创新技术的风险投资等方面继续领跑全球。 /p p   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淼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尽管中国出版物数量已问鼎全球冠军,但科研质量登顶会滞后一些,正如美国约在上世纪初经济首先达到第一,而科技是二战后才超越欧洲,中国也会经历类似的发展过程。” /p
  • 中国质量大会将首次颁发“中国质量奖”
    9月8日,中国质量(杭州)大会(以下简称大会)组委会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市场监管总局、浙江省人民政府、杭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等相关负责人出席发布会。市场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了大会的总体情况。本届大会是由我国主导打造的国际质量交流与合作平台,旨在推进质量领域国际合作,交流质量管理先进经验和创新成果,促进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分享各国质量治理经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本届大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推进国际质量合作,为各国人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贡献。大会有利于促进质量变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加强国际质量交流合作,助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有利于推广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展示中国质量发展成就。本届大会按照“国际视野、中国特色、浙江特点、杭州韵味”的目标来打造,具有“体现时代感、彰显国际性、突出专业性”三大突出特点。据介绍,中国质量(杭州)大会将于2021年9月16日至17日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召开,主题是“质量 数字 绿色 融合”,将邀请部分国家领导人和政府部门负责人、外国驻华使节、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外国知名专家学者和工商界高管,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出席大会并致辞演讲,共同探讨新形势下的热点质量话题和质量管理前沿内容。闭幕式上将发布《杭州质量倡议》,倡导国际质量合作。 第四届中国质量奖将首次在中国质量大会上颁发,并安排获奖组织和个人交流分享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中国质量奖于2012年设立,是我国质量领域最高荣誉,通过“评管理”“评理念”,树立先进质量标杆,推广科学质量管理方法,不断提高我国质量水平。中国质量奖已经评选了三届,先后有20家组织和3名个人获奖。全国质量工作部级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有关地方政府、中外企业、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和浙江省社会各界的代表,以及第四届中国质量奖获奖组织和个人等参加大会。大会还设有先进质量管理经验分享、质量变革与数字赋能、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与可持续发展、产品质量提升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服务质量提升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区域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6个专题分论坛。
  • 中国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获得中子束流
    p   8月28日,位于广东东莞的国家大科学工程——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首次打靶成功,获得中子束流。这是工程建设的重大里程碑,提前实现了今年秋天首次获得中子束流的目标,标志着CSNS主体工程顺利完工,进入试运行阶段。预计CSNS将在2018年春全部完工,正式对国内外用户开放。 /p p   28日上午10时,在CSNS靶站谱仪控制室,科研人员紧张待命,进行质子束流打靶前的最后准备,期待共同见证工程历史性的一刻。在中国科学院院士、CSNS工程总指挥兼工程经理陈和生发出指令后,从加速器引出的质子束流首次打向金属钨靶。10时56分,科研人员在靶站6号和20号中子束线分别测量到从两个不同慢化器输出的中子能谱,散裂中子源成功获得中子束流。CSNS优质、按期完成了主要建设任务,质子束流在低流强和高流强状态下均一次打靶获得成功,表明加速器和靶站设计科学合理,证明了各项设备加工制造与安装调试的高质量和高可靠性,调试进度大大优于国际上其他散裂中子源。 /p p   CSNS是国家“十一五”期间立项、“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由中科院和广东省共同建设,法人单位为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单位为中科院物理研究所。2006年项目选址于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2007年2月中科院和广东省政府、高能所与东莞市政府分别签订了散裂中子源落户东莞共建协议。工程于2011年10月奠基,国家批复投资18.8亿元。广东省和东莞市对CSNS建设给予了巨大支持。 /p p   早在2001年,科学家们就在香山科学会议上提出了建设CSNS的设想。中科院从2006年起支持了相关关键技术的预研,攻克了诸多技术难题。加速器、靶站和谱仪工艺设备的批量生产在全国近百家合作单位完成,研制的许多设备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6%以上。 /p p   CSNS整个装置建在13米到18米的地下,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一台8千万电子伏特的负氢离子直线加速器、一台16亿电子伏特的快循环质子同步加速器、两条束流运输线、一个靶站、首批建设的三台谱仪(通用粉末衍射仪、多功能反射仪、小角散射仪)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和土建工程。其中,通用粉末衍射仪主要用于研究物质的晶体结构和磁结构,以满足来自材料科学、纳米科学、凝聚态物理和化学等众多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的需求。多功能反射仪通过分析来自样品的反射中子,研究物质的表面和界面结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各种新型薄膜材料的结构、磁性低维结构及表面磁性、聚合物LB膜及生物膜的结构和界面现象等。小角散射谱仪用于探测物质体系在1~100纳米尺度内的微观和介观结构,实验应用范围将包含化学、物理、生物、材料和地质等广泛学科,服务于国家能源、环境、生物和新材料等诸多高科技研发领域。 /p p   建成后的CSNS将成为世界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和国际前沿的高科技、多学科应用的大型研究平台,在材料科学和技术、生命科学、物理、化学化工、资源环境、新能源等诸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将为我国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供有力支撑,并为解决国家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战略需求的许多瓶颈问题提供先进平台。CSNS还将成为广东省正在建设的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核心单元,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作出重大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e3cbaf1b-233d-461b-aa63-2326335c081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质子束流第一次打靶在6号束线测量的中子飞行时间谱 /p p /p
  • 中国首次利用红外相机自动监测南极雪海燕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队员在对南极雪海燕进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首次采用红外相机等先进技术对其繁殖生态习性进行自动监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为期两个多月的科考期间,本次科考队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正旺对南极中山站地区的鸟类进行了首次系统调查和监测,观测和记录到优势物种雪海燕470巢,并对其中109巢的繁殖状况进行了连续监测。通过11台红外相机对雪海燕繁殖行为的监测显示,其孵卵和育雏期间的活动高峰均集中于夜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红外相机是研究野生动物的一项先进的技术手段,在一些珍稀物种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这次在中山站地区进行的鸟类繁殖自动监测,是该设备在我国南极鸟类调查和监测中首次应用。”张正旺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南极鸟类中,数量最多的企鹅是不能飞的南极“土著居民”,雪海燕则是翱翔天空的南极“土著居民”,它主要以磷虾为食,是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指示物种。雪海燕营巢于南极大陆及岛屿的山崖岩石缝隙中,11月底至12月初产卵,繁殖期90天至100天。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张正旺的研究发现,天敌捕食、极端气候和人为干扰是影响南极鸟类繁殖与种群发展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减少人为活动影响,是未来保护南极鸟类的关键。 /p p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p
  •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发布
    4月24日,在2023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国家航天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  本次发布的影像图为彩色,包括按照制图标准分别制作的火星东西半球正射投影图、鲁宾逊投影图和墨卡托投影加方位投影图,空间分辨率为76米,将为开展火星探测工程和火星科学研究提供质量更好的基础底图。  天问一号任务获取的包括影像图在内的一批科学探测数据,将为人类深入认知火星作出中国贡献。
  • 楷孚SC950真空泵系统首次在中国亮相
    德国楷孚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是德国KNF泵业集团在中国的子公司。德国KNF泵业集团是专门从事隔膜泵研发、生产、销售的典型的中型德国企业,其成立于1946年,1962年将隔膜泵产品引入公司产品线,此后一直专注于隔膜泵领域。   德国楷孚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震先生介绍了此次慕尼黑展会上展示的新产品情况,以及楷孚在做好细分市场方面的“秘诀”、其隔膜泵技术的优势等。   刚刚荣获“IBO 2012年实验室设备工业设计铜奖”的SC 950远程无线控制真空泵系统首次在中国亮相。SC 950带有无线蓝牙功能,可通过终端远程控制,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该系统通过转速调节流速,更快达到真空并持续稳定在想要的真空度下工作,显著提高分析速度。并且,SC 950标配了中文菜单,更加方便中国用户的使用。   详情请看视频。
  • 再次突破!中国科大首次实现多模式量子中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存储和量子中继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该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利用固态量子存储器和外置纠缠光源,首次实现两个吸收型量子存储器之间的可预报量子纠缠,演示了多模式量子中继。该成果6月2日23点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上。图1 基于吸收型量子存储器实现量子中继的原理示意图由于单光子在光纤传输中的指数级损耗问题,量子态在光纤中传输的距离被限制在百公里量级。为了建立起全国乃至全球的量子网络,需要采用量子中继方案。其基本思路是把长程纠缠传输的任务分解为多段短距离的基本链路,在基本链路上建立量子存储器之间的可预报纠缠,然后利用纠缠交换技术把量子纠缠扩展至目标距离。国际上已有的量子中继基本链路均基于发射型量子存储器构建,其纠缠光子是由存储器本身发射出来的。这种架构难以同时支持确定性光子发射和多模式复用存储,从根本上限制了纠缠分发的速率。理论研究表明,基于吸收型量子存储器的量子中继架构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这一架构把量子存储器和量子光源分离开来,故能同时兼容确定性光子源和多模式复用,是目前理论上通信速率最优的量子中继方案。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长期从事基于稀土离子掺杂晶体的固态量子存储器的研究,近十年不断提升固态量子存储的性能指标以满足量子中继的技术需求,包括使存储保真度达99.9%、模式数达100个、光存储寿命达1小时等。在本实验中,研究组基于参量下转换技术制备了两套纠缠光源,并基于独创的“三明治”结构制备了两套固态量子存储器。每对纠缠光子中的一个光子被三明治型量子存储器所存储,而每对纠缠光子中的另一个光子被同时传输至中间站点进行贝尔态检验。一次成功的贝尔态检验会完成一次成功的纠缠交换操作,使得两个空间分离3.5米的固态量子存储器之间建立起量子纠缠,尽管这两个存储器没有发生任何直接的相互作用。量子中继基本链路的演示实验中实现了4个时间模式的复用,使得纠缠分发的速率提升了4倍,实测的纠缠保真度达到了80.4%。该工作证实了基于吸收型量子存储构建量子中继的可行性,并首次展现了多模式复用在量子中继中的加速作用。该成果为量子中继的发展研究开创了一个可行的方向,为实用化高速量子网络的构建打下基础。审稿人对该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The present work focuses on the ensemble approach, which has a number of advantages in the context of quantum repeater applications, multiplexing for instance(这个实验采用系综存储器,在量子中继应用中具有一系列的优势,比如多模式复用)”;“the demonstration is a very straight forward and clean demonstration of the quantum repeater elementary link… it is a significant accomplishment that will form the basis for further research(这个实验是对量子中继器基本链路的一个非常直接和清晰的演示,… … 这是一项重要的成就,将为接下来的研究奠定基础)”;“such is a major accomplishment towards realizing long-distance quantum networks on land(这是在地面上实现远距离量子网络的一项重大成就)”。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的博士后刘肖和博士研究生胡军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安徽省以及中国科学院的资助。周宗权得到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资助。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505-3 图2 实验装置图(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量子信息和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科研部)
  • 中国首次在非洲用移动实验室检测疟疾
    新华网弗里敦2月8日电(孙鼎盛)中国驻塞拉利昂移动实验室检测队当地时间7日晚,从塞方送检的4份全血样本中,检测出其中3份为疟疾样本。这是我国首次在非洲利用移动实验室开展疟疾检测。   塞卫生部通知要求,从2月7日起,中国驻塞移动实验室同步开展疟疾免疫学检测与埃博拉病毒检测,并纳入正式上报范围。   据检测队队长房彤宇介绍,进入2月以来,塞拉利昂每日采样量保持在200份左右,埃博拉阳性样本已连续1周单日不超过20份,反映出该国埃博拉疫情趋于平稳,进入&ldquo 终止流行&rdquo 阶段。   房彤宇表示,由于疟疾检测需采取全血胶体金检测法,和检测埃博拉病毒的先灭活再采取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方法大相径庭,同步检测不但增加了工作强度、环节和时间,还可能带来一定的生物安全风险。中国驻塞移动实验室检测队充分论证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了详细的实验室操作规程,加强队员自身防护和终末消毒,组织多次培训和试操作,确保将各种风险降到最低水平。   中国驻塞移动实验室检测队自去年9月抵达塞拉利昂以来,已检测埃博拉病毒样本4272例,其中阳性1416例,准确率始终保持在100%。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首次发布团体标准
    p   由2015年起,国家标准化体系的改革加大力度并加快推进,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作为国家标准委的团体标准试点社团,于2015年7月正式立项开始首批学会标准制定。日前,学会已经完成、并首次正式发布了2项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标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417" title=" 团体标准.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17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7/insimg/4ab22286-ec78-4673-a085-3945f6c8c1be.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发布的CIS标准封面图片 /strong /p p   首次发布的学会标准《T/CIS 17001-2016 激光拉曼珠宝玉石检测仪》是仪器产品标准,内容是关于目前分析检测技术中最热门的激光拉曼技术和产品,规范了激光拉曼珠宝玉石检测仪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等。该标准是国内激光拉曼光谱检测仪器的首个正式发布的标准,对激光拉曼光谱检测仪器在生产、性能评价、使用和市场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 /p p   首次发布的学会标准《T/CIS 19001-2016 船用磁罗经安全距离测试方法》是电磁安全的测试方法标准,内容是关于船用通信、导航和电子设备的磁场和磁化,对于磁罗经影响的安全距离的测试方法,包括测试设备、测试条件、测试程序等。该安全距离是国际海事组织(IMO)要求船用通导设备必须进行的重要测试项目之一,但是国内外都缺少公开发布和实施的测试方法标准,学会这个标准的发布,填补了这个空白。 /p p   这次学会首批发布标准,是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服务会员和社会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是学会业务的一个创新,是学会标准化工作的一个标志性成果。期待着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用标准为行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更多的贡献。 br/ /p
  • 国际微波合成的先驱将首次在中国做精彩演讲!
    受莱伯泰科(LabTech)公司和Milestone公司联合邀请,国际微波合成的先驱----Chris Strauss教授将于2008年5月27日上午和29日上午分别在上海和北京做精彩的报告演讲。演讲的内容为国际微波促进有机化学研究方向、现状及**进展。Chris Strauss 教授是澳大利亚绿色化学、微波化学和新介质化学有机合成领域的开创者。近年来,Chris Strauss教授多次受邀以访问教授的身份到美国(1995)、加拿大(1997)、捷克(1998)等国际微波会议做报告演讲,作为一名化学工作者,他更是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在微波合成领域的成就而声誉卓著。此次是他首次来中国做学术报告,他表示希望此行能够促进国际间学术界的交流,加快微波技术在化学合成领域的应用。 Chris Strauss教授简介:男,教授,博士。先后毕业于悉尼大学、阿德莱德大学,分获学士、博士学位。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成员,现任英国贝尔法斯特王后大学离子液体实验室教授。科研方向:微波化学、天然产物、&ldquo 绿色化学&rdquo 、有机合成、离子液体等。迄今为止,Chris Strauss 教授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申请专利近100项。 主要成就: 1. 首次发现高温水具有特殊的性质可用于有机合成及产品后处理 2. 首次将树脂吸附与离子交换技术用于水溶液微波合成产品的分离与纯化 3. 微波批反应器(MBR)的主要发明者 4. 连续微波反应器(CMR)的主要发明者 5. 发明一种催化醚化反应,这种反应不产生有机废物,反应体系无需添加酸或碱 6. 发明N-芳基氨基化合物一步合成法 7. 发现一种用于Jacobs-Gould反应的加热方法,此法转化率高、快速、可预测、可控,无需稀释热传递油 8. 发现一种利用高温水溶液介质直接由乙基吲哚-2-羧酸盐制备吲哚和吲哚-2-羧酸的方法 9. 发现将钯负载于多空玻璃管作为催化剂应用于微波有机合成,具有耐氧化、热稳定、机械强度高、钯损失小、不易中毒等特点 主要奖项: 1996年,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成就奖 1999年获得澳大利亚化学会(RACI)绿色化学挑战奖 2005年获澳大利亚有机化学研究&ldquo Birch&rdquo 奖 主要学术论文: 1. Towards rapid, &ldquo green&rdquo , predictable microwave-assisted synthesis. Roberts, B. A., and Strauss*, C.R., Acc. Chem. Res., 2005, 38, 563. 2. Invited Review. A Combinatorial Approa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ly Benign Organic Chemical Preparations. Strauss, C. R., Aust. J. Chem., 1999, 52, 83. 3. Applications of High-Temperature Aqueous Media for Synthetic Organic Reactions. An, J., Bagnell, L., Cablewski, T., Strauss*, C. R., and Trainor, R. W. J. Org. Chem., 1997, 62, 2505. 4. Invited Review. Developments in Microwave-Assisted Organic Chemistry. Strauss* C. R., and Trainor R. W., Aust. J. Chem., 1995, 48, 1665. 5. A New Microwave Reactor for Batchwise Organic Synthesis. Raner K. D., Strauss* C. R., Trainor R. W., and Thorn J. S., J. Org. Chem, 1995, 60, 2456. 6.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Continuous Microwave Reactor for Organic Synthesis. Cablewski T., Faux A. F., and Strauss* C. R., J. Org. Chem., 1994, 59, 3408. 申请专利: 1.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inuous Chemical Reactions. Strauss* C. R., and Faux A. F., Australian Provisional Patent No. PJ 0872/88, 1988. European Patent No. 0437480 (1994) US Patent Number 5,387,397 (Feb. 7, 1995) Canadian Patent Number 2,000,351 (Nov. 13, 1999). 2. Microwave Method. Dixon D. R., Strauss C. R., and Faux A. F., Australian Provisional Patent Application No. PJ5898/89, 1989. 3. Mixing during Microwave or RF Heating. Raner K. D., Somlo P. I., Elder D. W., and Strauss C. R., Australian Provisional Patent Application PK8003/91, 1991. 4. Chemical Processes and Compounds derived therefrom. Rosamilia, A., Scott, J. L., and Strauss*, C. R., Australian Provisional Patent Application No. 2004904308 (August 2, 2004), PCT filing, August 2005  联系人:胡旭 E-mail:marketing@labtechgroup.com Tel:010 64954441 Fax:010 64974268
  • 耶拿公司中国销售额将首次超过3000万欧元
    p   2015年11月2日,耶拿分析仪器股份公司的目标是在其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中国以高于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长。这是在中国BCEIA2015展览会的最后一天宣布的。 /p p   “在分析技术和生命科学细分领域,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尽管目前经济增速放缓,但是中国市场还是表现出继续强劲增长的态势,”耶拿公司中国代表处总经理赵泰说。出于这样的原因,过去数年间,耶拿公司非常注重在这一地区的仪器业务。耶拿公司在中国的两个核心业务的年度总收入以30%以上速度增长。在当前财年,销售额预计将首次超过3000万欧元。 /p p   “在中国,对分析技术的需求不断增长。目前,这种趋势正在朝着更高端的技术、优质的产品、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赵泰继续说。“随着国际上对‘德国制造’的推崇,耶拿公司有机会提升竞争的地位。” /p p   在生命科学领域,近几年中国地区开始关注建立销售渠道,并且已经获得了坚实的业务发展。“自从2011年在中国开始业务以来,我们凭借多元化的产品组合,每年业务都获得了两位数的增长,”耶拿公司生命科学部全球总裁Alexander Berka解释说,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占全球的百分之七。“我们为客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并受到好评,”Berka说。 /p p   在中国,耶拿公司预计其核心业务将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趋势。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编译:刘丰秋 /p
  • ISO首次通过中国玩具增塑剂国际标准提案
    2010年1月,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玩具标准技术委员会(ISO/TC181)正式批准通过技术中心玩具室提出的玩具增塑剂国际标准提案,并设立第五工作组(WG5)-玩具增塑剂工作组,由中国担任组长单位、负责指派组长并牵头以中国标准为草案制定相应国际标准。这在ISO历史上是首次由中国提案并负责起草的重要国际玩具标准,标志着我国在玩具标准化领域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玩具增塑剂是玩具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有毒有害物质,随着国际上针对重金属控制的不断完善,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陆续提出针对增塑剂的控制法规,增塑剂已成为欧洲、美国玩具召回的第一大原因。目前玩具领域的国际标准只有ISO 8124玩具安全,还没有玩具增塑剂标准,此次玩具增塑剂国际标准的最终制定完成后将成为玩具领域第二个重要国际标准,有较大的机会使欧盟会认可其为玩具增塑剂的欧盟标准。我国国际标准完成后将大大推动中国制造玩具在国际间的流通和贸易。   技术中心玩具室早在1999年就开始关注国际玩具增塑剂的限制,2005年向国标委提出并承担制定增塑剂的中国国家标准的任务,该标准GB/T 22048于2007年完成并在次年颁布,是当时国际上首个针对玩具及儿童产品的增塑剂标准,并在2007年开始的玩具质量风波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后,中国玩具国标委提交了玩具增塑剂国际标准提案,于2009年10月份,ISO/TC181启动了制定玩具增塑剂标准的表决程序,最终以15票赞成,1票反对,2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中国的提案。   此次通过国际标准提案对多年来遭受国际贸易技术壁垒沉重打击而苦苦挣扎的中国玩具制造业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玩具将不再是被动地执行西方制定的苛刻标准,而是在玩具安全标准的制定上有了话语权,并占领了重要的制高点。
  • 世界摩擦学大会首次落户中国
    p   作为摩擦学领域级别最高的国际会议——第六届世界摩擦学大会18日至22日在京举行。这也是世界摩擦学大会20周年以来,首次落户中国,旨在总结近期摩擦学各个方向的研究成果,探讨摩擦学未来的研究方向,增强摩擦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同工业界之间的联系。 /p p   据介绍,摩擦学是一门研究摩擦、磨损和润滑的科学,在机械、能源、电子等领域具有核心地位。研究发现,每年全世界约30%的一次能源因为摩擦被消耗,约60%的机器零部件因为磨损而失效,约50%的机械装备恶性事故起源于润滑失效和过度磨损。 /p p   清华大学机械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雒建斌指出,如今,摩擦学正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各个领域,从航空航天到交通运输、桥梁工程,再到海洋深潜、地球深部探测,世界上几乎所有超级工程的背后都有摩擦学的贡献。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纳米摩擦学、生物摩擦学、绿色润滑、智能润滑和超滑的出现,为摩擦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p p   世界摩擦学大会始于1997年,每四年一届,前五届分别在英国(伦敦)、奥地利(维也纳)、美国(华盛顿)、日本(京都)和意大利(都灵)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主办,清华大学承办。 /p p /p
  • 忆过往申办瞬间 国际近红外大会首次落地中国
    2021年10月17-21日,第20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ICNIRS2021)将于线上举办。ICNIRS每两年举办一次,迄今为止已举办了19届,该会议是近红外光谱学术领域最高级别的国际性会议,旨在促进世界各国在近红外理论研究和应用探索的拓展与交流。不仅如此,此次会议也是首次在中国举办,并且是首次在线上举办,意义非凡。立即报名》》》说到ICNIRS2021的重要意义,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争取中国主办权的过程如昨日重现。2017年6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秘书长张莉、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刘慧颖等32人组成的申办团队远赴哥本哈根,开启申办之旅......按照惯例,2021年ICNIRS大会本应在欧洲国家举办,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申办团队打破常规,力压对手奥地利、加拿大,成功拿下2021年ICNIRS大会举办权。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长、北京化工大学袁洪福教授在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表示:“申办ICNIRS成功是我国近红外学科发展历程中的又一个重大事件,是我国近红外同仁的一件盛事,已载入史册。”申办瞬间回顾申办成功之后,刘慧颖老师在接受仪器信息网采访时也曾谈道,“这已经是中国近红外光谱分会第二次申办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了,中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和应用已走过30多年的历程,需要扩大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和应用水平,进一步推广应用范围。”喜讯!中国成功申办2021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ICNIRS 2021国际近红外大会成功申办“台前幕后”的故事——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刘慧颖2019年9月16日,第19届国际近红外大会(ICNIRS 2019)期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秘书长郭隆海向参会人员介绍了ICNIRS 2021的筹备情况,并在现场展示了ICNIRS 2021的徽标:近红外之“中国龙”,艳惊四座!ICNIR2021北京会议的主题The Rainbow: Diversity, Optimization and Inspiration虽然由于全球疫情影响,为切实保障参会代表的身体健康,本届会议最终决定全部采取网络线上会议的形式进行,但是并没有影响到大家的参会热情。作为迄今为止,史上第一次线上召开的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ICNIRS2021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当中,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和仪器信息网正全力以赴,力争此次会议顺利、圆满召开。据不完全统计,本次会议共安排了5个特邀报告,2个获奖报告,66个口头报告,以及111个墙报。此外,会议正式开始之前,还安排了4场WORKSHOP。截至目前,已经吸引力来自30余个国家的300余位代表报名参会。相关日程请查阅新闻:第20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全日程公布本次会议将通过“仪器信息网-网络讲堂会议平台”进行直播。会议同期也将举行近红外光谱在线展,以在线图文展示的形式,展示近红外光谱相关的新技术新应用。同时,“ABB 近红外光谱技术多领域应用最新进展研讨会”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饲料领域应用最新进展”、“在线近红外光谱仪器开发和工业应用最新进展”以及“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水果分选领域最新应用进展” 等四场主题研讨会也将同期举办,以促进近红外光谱在饲料领域、工业在线领域以及水果领域的应用交流,进而促进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的深入拓展。点击此处报名。相关新闻:小型近红外仪器开发和应用的关键点有哪些?——国际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特邀报告推荐第20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通知(第四轮)第20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首批特邀报告嘉宾确定第20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通知(第三轮)
  • 低温物理界权威盛会首次在中国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11年8月11日,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主办的第26届国际低温物理大会(IUPAP)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本届IUPAP首次在中国举办,会议为期7天,近2000位国内外从事低温物理工作的专家学者、公司代表出席了这一低温物理领域的盛事。 会议由本届IUPAP大会主席赵忠贤院士主持   国际低温物理大会是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会低温物理专业委员会(C5)组织的系列国际会议,旨在促进国际低温物理领域内成员之间的学术、信息和观点的交流,促进低温物理和低温实验技术的发展。 C5主席Robert B. Hallock先生致开幕辞   Robert B. Hallock先生介绍到,IUPAP每3年举办一次,目前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成功举办了25届,今年是第一次在中国召开,C5委员会非常感激本届IUPAP组委会(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对此做出的努力与贡献,最后希望第26届国际低温物理大会能够取得圆满成功。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Moses Chan先生颁发“伦敦奖”   “伦敦奖”是为了纪念在低温物理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德国伦敦兄弟,被誉为低温领域的最高荣誉,从1960年开始,每两年会在国际低温会议上颁发一次;本届“伦敦奖”获奖者为:Humphrey Maris、Gerd Schö n、Hans Mooij。 皇家霍洛威大学John Saunders先生颁发“西蒙奖”   “西蒙奖” 是为了纪念低温物理学领域的先驱者Francis Simon先生,该奖项可谓是国际顶级的学术成就奖,其获得者都是诺贝尔奖的有力候选人;本届“西蒙奖”获奖者为:Sergey V. Iordanskii、Nikolai B. Kopnin。 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Robert B. Hallock先生颁发“青年科学家奖”   英国物理学会特别设立“青年科学家奖”,以奖励那些在低温物理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年轻科学家;本届“青年科学家奖”获奖者为:Max Hofheinz、Eunseong Kim、Mika Sillanpä ä 。 IUPAP大会现场   按照IUPAP的C5委员会的惯例,第26界国际低温物理大会主要分为5个方向,(1)量子气体、量子液体和量子固体;(2)超导电性;(3)磁性和量子相;(4)在凝聚态物质中的量子输运;(5)低温技术与应用。为此,大会特意邀请了近300位国际知名低温物理学专家做专场报告及专题讨论,国内外低温物理专家可在此直接交流探讨当前低温物理的前沿进展与应用成果。 本届IUPAP海报展现场   另外,第26界国际低温物理大会还邀请了国内外低温物理仪器设备制造商、服务提供商、与低温科学技术相关的出版发行等公司前来参展,展示其最新产品和服务,扩大公司在低温物理领域的品牌知名度,如牛津仪器公司、QuantumDesign公司、北京飞斯科公司等纷纷亮相。 牛津仪器公司 牛津仪器公司的国内外10余位专业工程亲临展览现场,细心讲解,面对面地与用户进行交流。 QuantumDesign公司 QuantumDesign公司展位设计独特,可为当天最耀眼的“明星”,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围观。 北京飞斯科科技有限公司 旗下Physike、Cryofab、Janis、Apiezon、Cryomagnetics、Cryoconcept六大品牌纷纷亮相。
  • 全球基因测序领域首次大批量列装“中国造”
    p   5月27日,华大基因在武汉发布测序应用整体解决方案BGISEQ-500n,这是全球首次大批量列装“中国造”。作为中心实验室之一,武汉将首批列装这一方案,打造全球“样本”。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49px HEIGHT: 288px" title=" "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6/insimg/b6c9a335-31b2-4486-96d7-3bc8f6a78a60.jpg" width=" 449" height=" 288" / /p p   昨天下午,华大基因初夏发布会在武汉光谷召开。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CEO尹烨介绍,去年,华大基因发布BGISEQ-500,这是一款桌面型高通量测序系统,单项应用最快可在24小时内完成,针对个人基因组检测精度可达99.99%。 /p p   基于BGISEQ-500,华大基因提出了测序应用整体解决方案BGISEQ-500n。通过对n台BGISEQ-500的优化配置,构建灵活的大、中、小型测序平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49px HEIGHT: 272px" title=" "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6/insimg/04aceac8-ded9-4bd5-87db-03f08d760f9f.jpg" width=" 449" height=" 272" / /p p   为什么要进行大批量列装?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CEO尹烨介绍,目前,国内七成左右基因测序仪没有“跑满”或是干脆闲置,主要是受制于每次使用的分析难题和成本问题。华大基因将打造生命产业首家“服务超市”,BGISEQ-500n则是这家“超市”的重量级产品之一。大批量列装后,样本数据将有质的飞跃,也将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p p   近年来,基因测序成本持续降低,目前已进入百元时代:完成一次RNA-seq测序仅需999元。“3年后,可能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基因序列报告了”,尹烨介绍,基因测序应用广泛,随着基因测序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未来或将更大面积地应用于生命医疗产业,通过基因表达预测酒量、进行肿瘤预测都将成为现实。 /p p   目前,仅在美国和中国有企业可以量产基因测序仪,华大基因便是我国唯一的一家,本次发布的BGISEQ-500n则是全球首次大批量列装“中国造”。 /p
  • 中国石油首次在塑料管材领域主导制定国际标准
    4月23日,石油化工研究院申报的制定标准提案ISO/NP 24994《塑料管道、管件及接头中的金属迁移量的测定》,以28票赞同、9个成员国参与的投票结果在流体输送用塑料管材、管件及阀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通过立项。这是中国石油首次在塑料管材领域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对公司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推进具有重大意义。为提升输水管材的质量监管水平,石化院经过7年时间准备,对REACH限制物质清单、ROHS指令、国内外管材相关标准进行详细调研和梳理,提出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塑料管材中重金属铅、锡、镉、铬、铜、钡等元素迁移量的方法提案。这个国际标准发布后,将为输水管材质量控制提供数据支持,为居民的用水安全保驾护航。
  • 破解百年之谜,中国科学家首次“看到”水的原子极限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继2014年获得世界第一张亚分子级分辨率的水分子图像后,中国科学家再次取得突破,将分辨率推向了氢原子极限,首次“看到”水合离子的原子级分辨图像。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这是水合离子的概念提出一百多年来,人类第一次在实空间直接“看到”水合离子的原子级图像。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7950ebea-551d-41a8-9ea1-1a6b8088971d.jpg" style=" float:none "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6255454b-c08b-4a6b-9deb-0723f965cdd6.jpg" style=" float:none "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5月14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了这项成果。该工作由北京大学量子材料科学中心江颖课题组、徐莉梅课题组、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高毅勤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王恩哥课题组合作完成,相关成果已于当天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杂志(Nature)发表。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卡维里研究所名誉所长王恩哥说,我们都知道水的结构,但直到这次我们才看清楚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在什么位置。氢原子是世界上最轻的原子,我们看到了自然界的原子的极限。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cb66b76e-5219-4f43-ab37-e1e914087537.jpg"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水,这个自然界中最丰富、人们最为熟悉的物质,却也是人类最不了解的物质之一。《科学》杂志(Science)在创刊125周年之际,公布了本世纪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其中就包括:水的结构如何?2015年,《德国应用化学》也将水的相关问题列入未来24个关键化学问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当天的发布会上,王恩哥说,水之所以如此复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氢(H)原子核的量子效应。水的分子结构很简单:H2O,而H是元素周期表中最轻的原子。一般来说,如果原子核较重,可以近似地把它处理为经典粒子,只需把电子量子化,从而对其进行研究——但这种方法套用在H这种“近似电子重量”的原子核身上,就失效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n.sinaimg.cn/tech/gif_image/625/w400h225/20180515/br9A-hapkuvk9557855.gif" alt=" " / span class=" img_descr"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此外,水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同样十分非常复杂。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教授江颖说,由于水是强极性分子,它作为溶剂能使很多盐发生溶解,而且能与溶解的离子结合在一起形成团簇,此过程称为离子水合 /span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这种过程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而且在众多物理、化学、生物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盐的溶解、电化学反应、生命体内的离子转移、大气污染、海水淡化、腐蚀等。 /span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事实上,离子水合物的微观结构和动力学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早在19世纪末,人们就意识到离子水合的存在并开始了系统的研究,然而,尽管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努力,离子的水合壳层数、各个水合层中水分子的数目和构型、水合离子对水氢键结构的影响、决定水合离子输运性质的微观因素等诸多问题,至今仍没有定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缺乏单原子、单分子尺度的表征和调控手段,以及精准可靠的计算模拟方法。近年来,王恩哥、江颖与同事、学生一起合作,发展了原子水平上的高分辨扫描探针技术和针对轻元素体系的全量子化计算方法,在水/冰的结构和动力学研究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通过实验和理论的深度融合,刷新了人们对水和其他氢键体系的认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02d85bde-dc1e-4aaa-95ab-60d08099b480.jpg" style=" float:none " title=" 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140fabcd-902d-49d4-8d0f-783fb547e738.jpg" style=" float:none " title=" 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4e5d260b-9396-4917-ad1c-6222a1e79c1f.jpg" title=" 9.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当天,王恩哥表示,经过中国科学家20多年的持续投入、4个课题组的紧密合作,终于在实验上制备出的单个离子水合物团簇,并通过高分辨成像搞清楚了其几何吸附构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种有趣的幻数效应:包含有特定数目水分子的钠离子水合物,具有异常高的扩散能力——说白了就是比其他水合物“跑得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江颖说,这项工作对相关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潜在意义,比如:离子电池、防腐蚀、电化学反应、海水淡化、生物离子通道等等。此外,该工作发展的实验技术也首次将水合相互作用的研究精度推向了原子层次,未来有望应用到更多更广泛的水合物体系,开辟全新的研究领域。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这项研究得到了《自然》杂志三个不同领域审稿人的好评,认为该工作“会马上引起理论和应用表面科学领域的广泛兴趣”,“为在纳米尺度控制表面上的水合离子输运提供了新的途径并可以拓展到其他水合体系”。 /p
  • ISO/TC189年会首次在亚洲召开 中国多项标准建议被采纳
    占世界瓷砖总产量60%的中国,首次将自己对瓷砖产品标准的建议在国际权威学术会议上提出并被采纳,这是近日于陕西西安召开的ISO/TC189年会传出的喜讯。 自ISO/TC189成立以来首次在亚洲举办的本次年会,有来自美国、意大利、加拿大、丹麦、英国、法国、西班牙、德国、以色列、日本、马来西亚、芬兰、澳大利亚、巴西和中国15个国家的30多位正式代表,以及特邀的中国知名生产企业的代表和有关专家参加。会议就ISO13006《陶瓷砖》、ISO10545《陶瓷砖试验方法》、ISO13007《胶粘剂》等标准的修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论证。中国代表提出的“在陶瓷砖产品标准中增加对大尺寸产品的相关技术要求”等5项建议被采纳4项、1项将在一定范围内继续讨论;中国代表就陶瓷砖试验方法标准提出的样品的制取,以及试验方法的经济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等技术条款建议,也得到了与会者的认同,将在修订后的ISO标准中体现。 与会各国代表对中国陶瓷行业的快速崛起与中国在产品开发、标准制定、质量检测等方面的突出表现印象深刻,破例在ISO/TC189年会上给予特邀参会的中国企业代表介绍生产科研等情况的机会。先期到达的部分与会代表还参观了我国唯一的建筑卫生陶瓷研究机构———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ISO/TC189主席霍夫曼告诉记者,中国承办的是最好的一届ISO/TC189年会,中国代表在讨论中提出的标准修订建议说明中国陶瓷完全具有技术发言权。
  • 安捷伦首次在中国举办制药行业高端论坛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strong 借助创新科技领军制药领域,帮助企业发力“十三五” /strong /span /p p   2018年4月25日,上海——安捷伦科技公司(NYSE: A)昨日在上海举办“2018 安捷伦科技节暨中国制药行业高端论坛”,安捷伦科技总裁兼首席执行官Mike McMullen与国内外知名制药企业高层出席论坛,就“十三五”期间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机遇、挑战和新技术期望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这是安捷伦首次在中国举办针对制药领域落地的高规格论坛,与会各方了解到制药企业当前与未来的创新方向和需求,安捷伦也强调了对制药行业的承诺和愿景——依托创新科技和覆盖全流程的解决方案,持续领军制药分析检测领域,助力制药企业增强竞争力,进而提升中国医药工业的整体实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400" title=" 1.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2ae1dbb1-be32-450f-a7c0-21559c72b2bf.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安捷伦科技总裁兼首席执行官Mike McMullen在论坛上致辞 /strong /p p   制药行业是安捷伦六大关键业务领域之一。一直以来,从疾病研究、药物发现、再到药物开发、制造和质量控制,安捷伦的解决方案为全球制药行业的各个环节提供了精确的分析结果,推动制药企业加速产品上市,同时确保制药企业的测试设备和流程符合最严格的法规要求。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大众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对生物制药、中医药、重大创新药、精准医疗和临床、政策法规升级等几个领域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可以预见,国内健康产业版图将显著扩大,制药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促进制药创新为前提,安捷伦期待发挥更新、更大的作用,帮助企业发力“十三五”。 /p p   安捷伦总裁兼首席执行官Mike McMullen表示:“很高兴今天能与嘉宾们一起论道中国制药,并聆听他们最真实的反馈。中国十分重视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这既是出于对人民最根本福祉的关心,也是中国增强综合实力的有效途经,其中所蕴含的市场增长空间让我们所有人倍感振奋。中国是安捷伦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我们有幸参与到并经历了中国医药市场的不断壮大,而以今天的论坛作为新起点,我们将企业的创新需求转化为今后工作的动力,继续保持在中国制药领域的领军地位,加速中国制药产业链流程升级。” /p p   北京睿创康泰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贾慧娟博士表示:“今天的论坛令我颇受启发,为我们接下来的发展带来了高屋建瓴又切合实际的建议。当前,我们与安捷伦紧密合作,以毋容置疑的药品质量赢得市场,巩固了我们作为制药行业的领导企业地位。随着未来更大的挑战,加快我们新品的上市是制胜的策略,而提升研发效率并确保产品质量是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新形势下,我们需要与安捷伦加强全方位的深入合作,共赢未来。” /p p   在过去几年里,安捷伦在国内制药领域实现了一系列突破,这不仅包括与用户加强了合作关系,而且也借助创新科技,积极推动国家重点建设领域的发展,包括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与生物等效性、生物制药研发,以及实验室合规性层面,安捷伦与相关机构和组织建立了广泛和深入的合作关系。此外,旨在表彰全球领先科学家作出的巨大贡献、并支持他们深入各自领域研究的“安捷伦思想领袖”奖,在过去两年也颁布给了国内两位在各自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p p    strong 关于安捷伦科技公司 /strong /p p   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是生命科学、诊断和应用化学市场领域的全球领导者,拥有 50多年的敏锐洞察与创新,我们的仪器、软件、服务、解决方案和专家能够为客户最具挑战性的难题提供更可靠的答案。在2017财年,安捷伦的营业收入为44.7亿美元,全球员工数为14,200人。 /p
  • 中国科学家利用自主显微镜首次揭示水合离子微观结构
    center img style=" width: 285px height: 300px " title=" " alt=" " src=" http://upload.jxntv.cn/2018/0515/1526343227397.jpg" height=" 3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285" / /center p   钠离子水合物的亚分子级分辨成像。从左至右,依次为五种离子水合物的原子结构图、扫描隧道显微镜图、原子力显微镜图和原子力成像模拟图。图像尺寸:1.5 nm × 1.5 nm。 /p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02px height: 300px " title=" " alt=" 中国科学家首次揭示水合离子的微观结构" src=" http://img002.21cnimg.com/photos/album/20180515/m600/35DDA1DE9EDE6FF980557BE1E5589178.jpeg" height=" 3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02" / /center p   5月14日,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会议室举行的发布会上,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江颖(左)和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王恩哥(右)在回答记者提问。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p p   5月14日电,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一支联合研究团队日前利用自主研发的高精度显微镜,首次获得水合离子的原子级图像,并发现其输运的“幻数效应”,未来在离子电池、海水淡化以及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等将有重要应用前景。该成果于北京时间14日由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 /p p   水是人类熟悉但并不真正了解的一种物质。水与溶解其中的离子结合在一起形成团簇,称为水合离子,盐的溶解、大气污染、生命体内的离子转移等都与水合离子有关。19世纪末科学家就开始相关研究,但由于缺乏原子尺度的实验手段以及精准可靠的计算模拟方法,水合离子的微观结构和动力学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p p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王恩哥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江颖带领课题组,在实验中首次获得了单个的水合离子,随后通过高精度扫描探针显微镜,得到其原子级分辨图像。这是一百多年来人类首次直接“看到”水合离子的原子级图像。 /p p   “观测到了最小的原子——氢原子,几乎已经达到极限,可以对原子核与电子的量子效应同时进行精确描述。”王恩哥说。 /p p   经过高精度观测,中国科学家还发现了水合离子的“幻数效应”,即包含3个水分子的钠离子水合物在表面上具有异常高的扩散能力。江颖介绍,该研究结果意味着,可以选择性增强或减弱某种离子的输运能力,在离子电池、防腐蚀、电化学反应、海水淡化、生物离子通道等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潜在意义。 /p p   “比如,可以通过对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进行界面调控,借助‘幻数效应’提高离子的传输速率,从而缩短充电时间和增大电池功率。”江颖说。 /p p   strong  1.研发显微镜核心部件和方法,达到原子水平观测的极限 /strong /p p   这项工作的突破之一,是在国际上首次得到了水合钠离子的原子级分辨图像。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王恩哥说:“这可能就是原子水平观测的极限了。” /p p   为了得到这幅图像,科学家们面临着两个挑战:第一步,如何人工制备单个离子水合物?制作离子水合物非常容易——把盐倒入水中溶解就可以了——但它们相互聚集、相互影响,水合结构也在不断变化,要得到适合扫描探针显微镜研究的单个离子水合物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p p   第二步,如何给离子水合物拍个原子级照片?实验制备出单个离子水合物团簇后,接下来需要通过高分辨成像弄清楚其几何吸附构型,也就是给它们拍个“原子照片”——由于离子水合物属于弱键合体系,比水分子团簇更加脆弱,因此针尖很容易扰动离子水合物,从而无法得到稳定的图像。 /p p   科学家们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对扫描探针显微镜做了改造,自主研制了关键核心设备。这一研究的主要完成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江颖介绍,为了制备单个离子水合物,他们基于扫描隧道显微镜发展了一套独特的离子操控技术,以制备单个离子水合物。江颖说:“首先用非常尖锐的金属针尖在氯化钠薄膜表面吸取一个氯离子,这样便得到氯离子修饰的针尖和氯离子缺陷。然后用氯离子针尖将一个水分子拉入到氯离子缺陷中,再将针尖靠近缺陷最近邻的钠离子,水平拉动钠离子,将钠离子拔出吸附在针尖上。最后用带有钠离子的针尖扫描水分子,从而使钠离子脱离针尖,与水分子形成含有一个水分子的钠离子水合物。通过拖动其他水分子与此水合物结合,即可依次制备含有不同水分子数目的钠离子水合物。” /p p   为得到离子水合物的“原子照片”,并保证不对其产生扰动,研究人员发展了基于一氧化碳针尖修饰的非侵扰式原子力显微镜成像技术,可依靠极其微弱的高阶静电力扫描成像。江颖给记者展示了图片:“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实空间得到离子水合物的原子层次图像,从图中可以看到,不仅水分子和离子的吸附位置可以精确确定,就连水分子取向的微小变化都可以直接识别。” /p p    strong 2.离子水合物的幻数效应有什么用 /strong /p p   江颖介绍,为了进一步研究离子水合物的动力学输运性质,研究人员利用带电的针尖作为电极,通过非弹性电子激发控制单个水合离子在氯化钠表面上的定向输运,发现了一种有趣的幻数效应:包含有特定数目水分子的钠离子水合物具有异常高的扩散能力,迁移率比其他水合物要高1~2个量级,甚至远高于体相离子的迁移率。 /p p   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和经典分子动力学模拟,他们发现这种幻数效应来源于离子水合物与表面晶格的对称性匹配程度。具体来说,包含1、2、4、5个水分子的离子水合物总能通过调整找到与氯化钠衬底的四方对称性晶格匹配的结构,因此与衬底束缚很紧,不容易运动 而含有3个水分子的离子水合物,却很难与之匹配,因此会在表面形成很多亚稳态结构,再加上水分子很容易围绕钠离子集体旋转,使得离子水合物的扩散势垒大大降低,迁移率显著提高。 /p p   江颖说:“我们可能都给孩子玩过按照空洞填积木的游戏,这个实验有点类似。氯化钠衬底就是预留好不同几何形状空洞的底板,而离子水合物就是这些积木,它周围结合的水分子数目决定了积木的几何形状。我们发现,包含1、2、4、5个水分子的水合物总能在底板上找到对应的空洞稳定下来,但含有3个水分子的离子水合物却没有合适的地方,只能浮在表面不停运动。” /p p   有评论认为,这一发现会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会马上引起理论和应用表面科学领域的广泛兴趣”“为在纳米尺度控制表面上的水合离子输运提供了新的途径,并可以拓展到其他水合体系”。 /p p   江颖举了几个例子。比如生物离子通道的研究,“我们知道,人类的嗅觉、味觉、触觉等是靠生物离子通道来实现的。离子在这些通道中的输运速度非常高,而且在离子的筛选上有很强的特定性,从来不会乱套。过去我们认为这种高速度和特定性主要是由离子通道的大小决定的,但我们的研究结果对这个认知提出了挑战。生物离子通道的内壁结构有很多微观细节,或许是因为细节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幻数效应,才出现了离子输运的选择性和高效性。”再比如离子电池的研究,“我们可以通过对电极材料表面的调控和裁剪,提高离子的传输速度,实现缩短充电时间、提升电池功率等目标。” /p p   王恩哥表示,这一研究是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范例,是科学家们在一个方向上持续不断研究的结果,“我们将在这个方向上持续努力下去,也希望其他学者参与进来,让我们对水、对水合物体系有更深入的了解”。 /p p   strong  3.水合离子变得可以操控,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strong /p p   据了解,这项研究工作得到了《自然》杂志三个不同领域审稿人的一致好评和欣赏。他们认为,该工作“会马上引起理论和应用表面科学领域的广泛兴趣”,“为在纳米尺度控制表面上的水合离子输运提供了新的途径并可以拓展到其他水合体系”。 /p p   王恩哥院士介绍,“该项研究的结果表明,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材料表面的对称性和周期性,来实现选择性增强或减弱某种离子输运能力的目的。这对很多相关的应用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潜在意义。” /p p   比如可以研发出新型的离子电池。江颖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所使用的锂离子电池,其电解液一般是由大分子聚合物组成,而基于这项最新的研究,将有可能开发出一种基于水合锂离子的新型电池。“这种电池将大大提高离子的传输速率,从而缩短充电时间和增大电池功率,更加环保、成本也将大幅降低。” /p p   另外,这项成果还为防腐蚀、电化学反应、海水淡化、生物离子通道等前沿领域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同时,由该工作发展出的高精度实验技术未来还有望应用到更多更广泛的水合物体系。 /p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292px " title=" " alt=" 中国科学家首次揭示水合离子的微观结构" src=" http://img001.21cnimg.com/photos/album/20180515/m600/54A9FE512CB7D9448952615F391BE431.jpeg" height=" 292"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center p   5月14日,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会议室举行的发布会上,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王恩哥在介绍研究成果。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p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38px " title=" " alt=" 中国科学家首次揭示水合离子的微观结构" src=" http://img003.21cnimg.com/photos/album/20180515/m600/EAAEBB34B6CC5E08C49B2CBB7DE0F7A0.jpeg" height=" 338"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center p   5月14日,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会议室举行的发布会上,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江颖(左)和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王恩哥在回答记者提问。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p center img alt=" 中国科学家首次揭示水合离子的微观结构" src=" http://img003.21cnimg.com/photos/album/20180515/m600/A35A5DB342D4F1E05F79EE99F887BD42.jpeg" height=" 600" width=" 439" / /center p   5月14日,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会议室举行的发布会上,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江颖在介绍研究成果。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p
  • 中国LIBS技术国际首次成功应用于钢水在线分析
    p   近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联合抚顺新钢铁有限公司,利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开发的集合双脉冲激光增强技术和望远镜光学结构的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trong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zc/1730.html" LIBS /a /strong /span 钢水成分在线分析仪,在抚顺新钢铁公司40吨级钢包上成功实施了示范应用。这是国际上首次将双脉冲LIBS技术成功应用于40吨级钢包的钢水成分在线检测,可以有效提高钢铁产品质量、降低能源消耗。 /p p   钢铁生产过程中,成分的检测与控制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被誉为生产过程的眼睛。但由于目前成分检测主要以离线方式为主,致使成分控制滞后。这是提高钢铁产品质量、降低能源消耗的一个瓶颈问题。在国家“863”计划课题“基于LIBS的合金成分在线分析仪”及中科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的资助下,沈阳自动化所开展了基于LIBS合金成分在线分析的技术研究,并开发了液态钢水成分在线分析系统。 /p p   目前该系统在抚顺新钢铁公司进行了为期2个多月的测试,克服了高温、震动、粉尘、烟雾等各种恶劣环境,成功应用于40吨级钢包的合金化过程,对于钢厂关注的几大元素可在30秒内同时完成测量,测量结果与离线分析结果的相对偏差小于10%。 /p p   该项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促进钢铁行业的技术革新,同时也可拓展应用于液态炉渣分析、有色冶金行业以及其他需要在线成分分析的应用领域。 /p
  • 中国科大合作研究首次实现基于新型二维材料非线性的量子光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教授任希锋等人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仇成伟、博士郭强兵等合作,在二维材料非线性量子光源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研究成果1月4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小型化、集成化是解决空间光学量子系统稳定性差、不可扩展等问题的理想方案,也是光学量子计算、量子通讯等走向大规模和实用化的必经之路。量子光源作为量子光学系统必不可缺的部分,其小型化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任希锋前期与南京大学等单位合作,将超构表面引入到量子信息领域,集成超构透镜阵列与非线性光学晶体,实现了100路径参量下转换,制备了超高维量子纠缠态和多光子源。   为了进一步提高量子光源的集成化程度,任希锋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单位的合作者一起,首次利用新型二维材料NbOCl2的非线性过程实现了超薄的量子光源,厚度可低至46nm。   二维材料的层内晶体结构稳定,而原子层间的相互作用力要弱很多。基于这种特性,单层二维材料可以在保持原子尺度厚度的同时也保持物理性质的稳定,使得二维材料可以稳定且灵活地与各种微纳尺度光学器件直接耦合,因此被广泛应用在集成光子芯片的各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中。常见的二维材料(WS2、WSe2等)虽然具有很大的二阶非线性系数,但是单层厚度太薄(图一:NbOCl2晶体的结构测试,单层厚度约0.65nm图二:NbOCl2二维材料的倍频二阶非线性过程测试图三:基于NbOCl2二维材料的量子光源
  • 中国首次破解三聚氰胺引发肾损伤机理
    记者22日从黑龙江省卫生厅获悉,由黑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专家新近完成的一项科研课题,在国内外首次系统地揭示了三聚氰胺引发动物肾损伤的发病机理、病变特点、肾脏结晶体形成的条件。研究结果为相关部门对三聚氰胺风险评估、制定食品和饲料中三聚氰胺的安全管理限量值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该成果近日获得2009年度黑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   因三聚氰胺并非食品添加剂,国内外对三聚氰胺毒性研究资料掌握甚少,对三聚氰胺所造成肾损伤的量效关系、结晶体与肾脏病理损伤的关键环节等问题也缺乏深入探讨。据此,黑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毒理所主任医师王玉燕等首次成功建立三聚氰胺在肾脏形成结晶的大鼠动物模型,重现了这一疾病的病变过程。该模型方法科学先进,有可重复性。研究结果揭示肾脏为三聚氰胺的毒作用靶器官。其发生机理是三聚氰胺在胃内由胃酸催化水解生成三聚氰酸,两者在肾脏再结合形成三聚氰胺—三聚氰酸结合晶体,晶体充满肾小管,使肾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因管壁的挤压作用而使肾组织严重缺血,导致肾脏呈现出特征性土黄色沙石样的外观。   观察结果还表明,三聚氰胺结晶体还可导致肾脏炎症反应和纤维组织增生等病理改变,进一步引发肾脏代谢功能障碍,使血中尿素氮、肌酐等含量增加,最终使实验动物发生肾衰竭。王玉燕等在研究中,首次采用X射线衍射法确定肾脏中形成的结晶体为三聚氰胺—三聚氰酸的结合晶体,进而证实摄食三聚氰胺可使肾脏中形成三聚氰胺—三聚氰酸结合晶体,此手段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专家评价指出,该课题填补了我国三聚氰胺毒理学研究空白,对基础医学、药学和临床医学有重要意义。
  • PerkinElmer公司赞助首次在中国举办的国际光谱会
    世界分析谱学界的顶级峰会&mdash &mdash 第35届国际光谱会议于2007年9月23日上午在厦门人民大会堂开幕。这是我国首次取得国际光谱会议(简称CIS)的举办权。PerkinElmer公司作为大会的白金赞助商,全面参与了大会的学术交流、展览和晚宴活动。会议得到多家著名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在开幕仪式致辞介绍,从宇宙世界到基本粒子,从生命起源到人类自我认识等研究的重大突破,都离不开对物质成分、结构和状态进行分析;涉及国民经济70%的行业,都离不开光谱。据统计,100多年来诺贝尔的获奖项目中,68.4%的物理学奖项目、74.6%的化学奖项目以及90%的生物医学奖项目,都要借助现代分析科技完成。   本届国际光谱会议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黄本立说,&ldquo 从一定意义上讲,谁掌握了更先进的分析检测技术,谁就掌握了科技发展的优先权、人民健康的保障权、商业发展的制定权以及突发事件的主动控制权&rdquo 。 本届会议由7个分会和6个研讨会组成,已有126位世界知名科学家接受邀请在会议期间作报告,其中包括6位该领域的世界顶级科学家。来自49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人在会议网站上进行了注册,约600人左右出席本次会议,国内代表和国外代表各占一半。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的Gray M Hieftje(右)获得了本届CSI奖。该奖项是为了奖励在分析谱学界做出杰出贡献的 科学家,相当于该领域的&ldquo 终身成就奖&rdquo 。 按照国际光谱会议的惯例,第35届国际光谱会议研讨的范围涵盖了原子光谱、分子光谱、质谱、激光光谱、X射线和同步辐射、化学计量学等光谱/质谱分析的各个方面;同时还组织了形态分析、环境分析、元素质谱前沿、生物光谱传感技术、光谱在纳米材料的应用、表面增强光谱等当前世界相关热点问题的专题研讨会。 担任会议主席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黄本立说,本次会议旨在邀请全球光谱/质谱学者集聚一堂,进行研究成果的展示和交流,建立更多国际合作,以推动谱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9月23日晚,大会组委会在厦门人民会堂宴会厅举办晚宴欢迎参会代表。美国PerkinElmer公司作为此次大会 的珀金赞助商全程赞助了此次晚宴。欢迎晚宴由PerkinElmer 公司大中华区业务总监陈晴主持,厦门大学现代分析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秋泉教授(大会秘书长)、厦门大学黄本立院士、PerkinElmer亚太区主席Yuk Lam Lo、PerkinElmer分析仪器部副总裁Lan Shuttler等先后在晚宴上致辞欢迎与会的各位代表。西班牙Oziedo大学Alfredo Sanz-Medel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Mostafa A. EI-Sayed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院士Richard P. Van Duyue教授、英国Luton大学校长Les Ebdon教授等来自国外的专家学者和田中群院士、冼鼎昌院士、俞汝勤院士、厦门大学副校长孙世刚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陈拥军教授等作为嘉宾出席了晚宴。PerkinElmer大中华区营运总监Peter Luk、全球原子吸收产品经理Ching Tung Yong等公司高层也一齐到场欢迎与会代表。
  • 2017年第一展:纽迈分析即将首次亮相中国石油展(cippe)
    2017年第一展:纽迈分析即将首次亮相中国石油展(cippe) 导读: 春风十里帝都路,精彩展会看不停! 伴着2017年暖暖的春风,纽迈分析又开启了忙碌的展会生活,第一站当然选择我们的大帝都了,纽迈首次亮相全球最大石油展——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石油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cippe)。时间: 2017年3月20-22日地点: 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展位号: W3馆3720展位 纽迈有礼本次展会,纽迈设有展台,将悉数带来诸如:高温高压核磁共振在线驱替、核磁共振页岩分析以及核磁共振纳米孔隙分析等仪器的相关资料,为石油、岩土领域的应用带来全面的应用解决方案,并将由专业产品工程师在3月20日13:30-14:30,一层西段W-101会议室做“低场核磁共振设备在石油石化领域的应用”的技术报告。 此外,新年第一展,纽迈当然有礼相送,光临纽迈展位即可免费获得精美礼品!应用解决方案一览无遗岩心分析孔隙度、孔径分布渗透率估算、含油/水饱和度岩心内部核磁共振成像页岩油气致密岩心核磁共振成像纳米孔径大小测试及分布岩石、水泥等的固化过程(分层含水率)岩心内部裂缝生成演化可视化力学损伤规律及机理研究三轴压缩损伤规律研究油气勘探开发T2分布、T2截止值自由流体及束缚水孔隙流体识别油气成藏研究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煤层气煤粉吸附解吸气/水润湿性、驱替研究煤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渗流测试煤中多态甲烷识别及甲烷吸附能力测试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与分解机理研究形成过程的快慢、颗粒大小及分布情况外界条件对水合物形成过程的影响研究水合物稳定分解技术研究还应用在岩土工程及海绵城市的建设中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起的先进技术,在海绵城市研究中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可以进行水分状态研究、含水定量测试、水分迁徙研究、孔隙结构探究等研究测试,包括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一些高校已经采用了这项技术。为此,纽迈分析联合多个高校和科研单位成立了“海绵城市实验室低场核磁技术应用中心” 推荐仪器纽迈客户分布地图国内装机量近300台,遍布全国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单位等。 春风十里好时节,赶紧和纽迈约起来~~~ 小编按: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远远大于以上所列,如果您对以上应用或产品感兴趣或想要了解更多,您可以直接给小编留言,小编期待您的参与
  • 中国实验项目将首次登上国际空间站
    p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邓玉林团队与负责运营国际空间站科学研究平台的私人企业NanoRacks签署一项合作协议,计划2016年将邓玉林实验室的一项DNA实验送上国际空间站。 /p p   美国国会曾明令禁止美国宇航局(NASA)与中国进行科学上的合作,而此次合作将为国际空间站带去首个来自中国的项目。封禁多年的中美太空合作,似乎裂开了一条缝隙。 /p p   然而,相关专家在接受科学网采访时表示,这一合作并未改变中美空间合作僵局。两国空间科学的破冰之旅何时真正起航还属未知。 /p p   strong  “别被自己吓到了” /strong /p p   2011年,望着渐渐远离地球的神州八号飞船,邓玉林有着一份不一样的牵挂。“当时,我们在飞船上做了一次搭载实验,发现了在空间环境中DNA变异的一些新现象。” /p p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邓玉林一直苦苦寻找再次“登天”的机会。“做空间科学的人都知道,目前国内外能提供的实验条件和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科学家的需求,空间搭载的机会特别少。” /p p   4年后的今天,邓玉林为自己的实验找到了新的平台,而且来头不小。 /p p   “当时,我们也是抱着一种尝试的心态。”邓玉林告诉科学网记者,自中美在空间科学领域的合作中断之后,已有20多年没有合作过了。“我们想试着为中国的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找到一条出路,所以就联系了对方。” /p p   对于公认的合作禁区,邓玉林有着不同的看法。 /p p   “很多时候我们是被自己吓到了。”邓玉林说,长期以来,大家都觉得难度较大,很多人因此望而却步。其实,除了美国国会,双方都有合作意向。“我们试着去走,没想到成功了。” /p p   在邓玉林看来,采取商业模式应该不受约束。NanoRacks设备经理Jeff Manber也表示,这一项目完全是商业性质,因此得到了NASA的默许。 /p p   此外,邓玉林透露,其团队是以一个“难以想象的优惠”获得此次机会的,并非新闻报道中提到的20万美元。 /p p   “我们只是走出了第一步,未来这样的合作可能会越来越多。”邓玉林说。 /p p   strong  多年封禁尚未破冰 /strong /p p   “看来NASA是默许的,这值得欢迎。”中科院院士顾逸东在接受科学网记者采访时说。 /p p   不过,此次成功并不意味着中美两国在空间科学领域的恩怨将就此消弭。顾逸东认为,这件事情只是中国科学家通过国外公司购买了国际空间站的商业应用资源,并非中国与NASA直接开展的科研合作项目。 /p p   2011年,美国通过“沃尔夫条款”,规定禁止中美两国开展任何与NASA有关或由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协调的联合科研活动,禁止NASA所有设施接待“中国官方访问者”,这是美方首次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中美航天合作进行限制。 /p p   “国际空间站不对中国开放,因此中国科学家不能申请做实验,任何领域都不可以。”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张双南说。 /p p   实际上,对于“沃尔夫条款”,NASA一直颇有微词。NASA局长查尔斯· 博尔登在今年6月的一次采访中表示,至少需要允许NASA和中国空间项目的官员进行交流。“这在我的任期可能无法实现,但希望我的下一任能和中国的同事坐下来一起交流。” /p p   由于无法参与国际空间站项目,中国从1992年就制定了载人航天“三步走”规划,现已开始致力于建立自己的载人空间站。“此次中国科研项目进入国际空间站一事,应该不会对我国空间站的建设造成任何影响。”顾逸东认为,我国空间站建设仍会按照原定计划向前推进。 /p p    strong 中国启示录 /strong /p p   有科学家揣测,中国科研项目之所以能进入国际空间站,或与国际空间站运营遇到财政困难有关。由于国际空间站规模大,运营开支大,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等财政问题,国际空间站开展的由各国政府支持的科学活动也与过去设想的有所不同。 /p p   对此,顾逸东表示,运营维护是所有空间站都面临的问题。为应对这一问题,中国空间站在规划设计之初就秉持着适中、实用、先进的原则,并从技术和管理层面加以考虑。 /p p   “运营维护是否能长期持续,关键是看空间站能否显著推动我国空间科学和高技术的进步,同时反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如果有重大的科学产出和显著效益,相信中国空间站的发展和运行能健康持续地进行下去。”顾逸东说。 /p p   “国际空间站逐渐失去支持有多方面原因。”张双南认为,美国总统换届导致的空间政策改变是一个因素,多方国际合作中出现国家责权不平等也是重要因素。“但最重要的因素是缺乏能向公众交账的‘硬成果’。” /p p   “AMS(阿尔法磁谱仪)实验就是国际空间站的‘硬成果’。”张双南说,如果国际空间站有三五个这样的实验,目前的情况就会好得多。 /p p   张双南认为,未来的中国空间站无论如何要有几个“旗舰”级别的、在国际上能叫得响同时也能吸引公众注意的实验。“这样的实验需要尽可能早地部署、立项、预研,同时开始高调宣传预期的科学成果。” /p p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空间站上已规划了两项“旗舰”实验,分别是“空间站大规模光学巡天”计划和“宇宙线与暗物质探测设施”(HERD)项目。 /p p   “如果这些天文实验都能完成,我相信中国空间站的科学成果会超越国际空间站。”张双南说。 /p p & nbsp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