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中国企业

仪器信息网中国企业专题为您整合中国企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中国企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中国企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中国企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中国企业话题讨论。

中国企业相关的论坛

  • 2006中国企业500强

    2006中国企业500强名单 入围门槛继续攀升 大企业成长不断加快 2006中国企业500强日前排出。这是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在全国企联系统和有关企业的支持下,按国际惯例第五次向社会公布中国企业500强年度排行榜。与2005年一样,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仍然稳居排行榜前三位。本年度的最新亮点是首次发布了2005年度中国企业效益200佳、中国企业纳税200佳及其分析报告。从而更加丰富地反映了中国企业500强的成长。 五年来500强企业的门槛不断提高。在2002—2004年中,每年的提高幅度是5亿元人民币,而从2004年至2005年,门槛一下提升15亿元人民币,2006年与2005年相比,门槛增加幅度也约为15亿元人民币,杭州汽轮动力集团有限公司以60.70亿元名列2006年排行榜的第500名。 从整体上看,2006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达14.14万亿元、资产总额达41.17万亿元。与2002中国企业500强相比,2006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大幅增长131.60%,平均增幅为23.36%。这一数值超过同期GDP增幅的一倍还多,充分说明我国大企业近年来良好的成长性。500强企业的平均营业收入从2002年的122亿元,跃增为2006年的283亿元,增幅为131.96%,平均增幅为23.41%。从资产总额来看,2002——2006年五年间,中国企业500强资产总额大幅攀升58.16%,平均增幅为12.14%。 2006年有25家企业的营业收入超过了1000亿元人民币,有23家企业达到了2005世界企业500强的标准,其中有19家企业申报并入围2005世界企业500强。而1995年我国仅有3家公司入围世界企业500强。列2006中国企业500强第1位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跻身2005世界企业500强的第23位(2005年为第31位),这是中国公司在世界500强排行榜上的历史最好名次。 虽然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占世界企业500强营业收入的比例仍然不高,但这一比例在逐年提升。该比例从2002年的5.26%,提高到2006年的9.32%,上升4.06%,平均每年提高约1个百分点。表明中国企业500强与世界企业500强的差距在缩小。另外,在一些成长性指标上,中国企业500强已经赶上或超过世界企业500强。例如,从总量增长率指标方面看,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2005年度世界500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增长了12.7%;资产总额增长了7.4%。而在这一年中,中国企业500强更是增长迅猛,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增长了20.41%;资产总额增长了22.67%。 虽然就数目而言,中国企业500强只占国内企业总数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在国民经济中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2——2006年间,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持续攀升。这一数字2002年为63.64%,2006年则达到了77.60%,五年间提高了13.9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3.49%。虽然从统计口径上看,企业营业收入与GDP有所差别,但这两者在会计学意义上是同方向变化的。该数值的上升充分反映出我国大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分量不断加大。

  • 中国企业效益与纳税200佳

    中国企业效益与纳税200佳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最新推出 为了丰富中国企业500强的排序,从多个侧面反映中国大企业的成长足迹,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从2006年开始推出中国企业效益200佳与中国企业纳税200佳。其中,2005年度中国企业效益200佳与纳税200佳分别是在2006中国企业500强、2006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与2006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的基础上,依据其净利润与纳税总额排出的。 从总体上看,中国企业效益200佳的利润总额为6280.24亿元,是中国企业500强利润总额6479.49亿元的 96.92%;纳税总额7955.58亿元,占全国全年税收总额30866亿元的25.77%。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位列2006中国企业效益200佳首位,排在第二名至第十名的企业分别是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 2005年度中国企业纳税200佳合计纳税总额为9240亿元,占2005年全国税收总额30866亿元的30%。 2005年度中国企业纳税200佳 第一名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纳税额达1219亿元,第二至第十名分别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前十名合计纳税2849亿元,占中国企业纳税200佳合计纳税总额的31%。

  • 【分享】REACH中国企业解决方案

    同样的偶拾,同样的分享,同样的声明REACH中国企业解决方案Blands 春宇供应链2008年4月19日[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01888]REACH中国企业解决方案[/url]

  • 【原创】从三聚氰胺事件看中国企业素质和企业文化

    三聚氰胺事件出来这么长时间了,不知大家发现没有,企业基本上都在回避自己内部的问题,从外部找原因,最后变成潜规则和奶农负责,呵呵,可笑之极。做食品行业,加违禁之物,最后演变成潜规则,竟然没有自己的责任,让人不寒而栗!由此可以折射出中国企业的素质、文化,中国企业的素质是挣钱,文化是想方设法去挣钱,即使犯法也没关系,反正没人管。心黑的可以做石墨了! 在现代社会,一个企业的生存靠得是一种诚信,一种激情,一种精神,或者说良好的企业素质和文化,公平的市场竞争造就了无数大企业,没有一个靠欺骗能长久立足的企业,即使曾经辉煌也注定会倒闭,因为它丧失了企业的灵魂,精神没有了剩下行尸走肉又怎么能把一件事做好。 不知中国这些企业在成立之初是怎么定位的,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是自食其果,天做孽犹可恕,自做孽不可活!归根结底,就是企业素质和文化的落后,缺少监督只是外部原因,一个企业在诞生之初的宗旨和目标定位失误就决定企业素质和文化的偏离,这是企业管理的问题,和别人没有关系,我不相信这些企业的老总没有看过跨国公司的成长史,别人的企业文化可能长挂嘴边,可是一做事又恢复原形。还是人心和人性的问题,缺少战略眼光和一种认真做事的精神。 中国的企业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钱是好东西,但不能是自己追求的唯一目标,如果看重了,心想歪了,企业很快就到头了。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大的企业,奉劝这些企业好好学习国外大企业的素质和文化,看看别人的定位、想想自己的出路,不能再瞎折腾了。 从做人看做事, 从做事看做人,中国企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想认真做事的企业家们好好定位自己,做大事需要一种素质和精神。造就一种霸气和境界。

  • 谁说中国企业缺乏战略创新?

    《蓝皮书》指出,国内企业为争夺低端市场的微薄利润打得头破血流,而占据高端市场的国外医疗器械巨头则风景这边独好,这种强烈反差的根源就在于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缺乏战略规划与整合,不能很好地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研发团队。  天下汇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何锐在《蓝皮书》发布会上表示,我国企业模仿的多,创新的少。他讲了一个案例。几乎每家药店都卖一个医疗器械,叫拔罐器,几百块钱一套到几十块一套,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几十年过去,没有企业做改进和创新。“有一次我在一个国际性的医疗器械展上去参展,发现国外同行人把这个国内做得最普遍的产品进行小小的改进,它的利润就是成百上千倍增长。这个改进就是把中国的塑胶拔罐器做两个电子片,做成电子拔罐器,取了一个很有意思名字叫做拔火罐,功效不仅活血化淤,还能起到镇痛的作用。这个案例值得中国企业界深思。”=================================================大家各抒己见,有积分奖励哦

  • 【原创】中国企业应对欧盟REACH法规讨论区

    欧盟REACH法规全称为《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法规》,是欧盟于2007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一项综合性化学品管理制度。从今年6月1日起,法规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注册就将正式付诸实施。届时,未经注册的化学物质(包括独立存在的化学品,染料、涂料等配制品中的物质,聚合物等)将不能进入欧盟市场。为保证我国企业顺利开展正常的对欧贸易,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于2007年11月成立了REACH法规研究与应对中心,为促进中国企业应对REACH法规提供技术服务。目前开展的服务主要是免费法规、技术咨询。若对此法规感兴趣的企业同仁可以致电或发送Email与我们联系。[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84464]上海检验检疫局-REACH事务企业调查表[/url]

  • 【转帖】欧盟官员指出中国企业关注REACH法规实施

    意大利国家环保技术局网站10月26日报道,10月25日意大利在罗马举行了实施REACH法规的国家会议。会上,欧盟工业与环境司司长Patrick Hennessy指出,REACH法规是一个非常长远性的法规,将提高欧盟国家产品的知名度。欧盟正在进行细致的准备工作,同时也对实施REACH法规的优越性和风险进行研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REACH法规的实施将使一些企业的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而另一些企业的竞争力也会丧失。欧盟正努力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信息,尤其是对广大中小企业。从目前的情况看,企业对REACH法规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尤其是中国企业,他们向外界表明他们使用的化学物质的低风险性非常感兴趣。

  • 互联网+全球采购”:Zber引领中国企业“眼睛向内降低成本”

    降本增效,是中国企业的普遍面临的痛点和难题。 中央政府提出“降本增效”后,各地政府给出了“降低用工、用能成本和物流成本、用地成本、融资成本、税费负担、制度性交易成本和创新创业成本”等诸多措施。降成本,政府责无旁贷,但是降成本的核心,还在企业内部。但是如何实现“眼睛向内降低成本”呢? 作为中德两国总理见证的Zber全球供应链交易协同(B2B)平台给出了一系列案例实践,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Zber负责人指出,企业发展无外乎“两端”,一端是销售驱动,重点发力点是市场和销售,获取更多订单和扩大生产规模,然后再扩大到产业链上下游,或者多元化经营,这似乎是中国企业普遍路径;另外一端就是采购驱动,重点发力点是创新和采购供应链,发现市场的痛点和频率进行创新,然后通过“互联网+采购”获得全球最优秀的供应商,并通过供应链的核心——计划性,来降低企业供应链上总成本,最终形成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这是发达国家的企业常规发展路径。 Zber负责人认为,全球经济快速增长的形势下,中国企业采取“销售驱动”快速扩大和占领市场的做法似乎无可厚非,但是这种“高增长、高成本”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持久,很容易形成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后遗症,尤其是当全球经济处于持续低迷的局势下,“销售驱动”的发展模式就变得难以为继,需要转变思想从“采购端”发力,“眼睛向内”降低企业供应链总成本,练好内功,迎接全球制造业的新一轮挑战。Zber供应链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说:Zber易竞价的产品属性是“互联网+降本增效”,其原理是利用全球最顶级的采购平台工具和相应的竞价策略制定,通过多轮在线竞价将企业采购成本降下来,所有竞价过程完全实现数字化和阳光化。易竞价1.0产品是4月1日推出的,4月10日即收到第一单来自东北沈阳的“易竞价”订单,4月16日又收到第二个来自南京的“易竞价”订单,截至5月10日共收到21个“易竞价”订单,竞价采购金额达到38367万元,目前已经完成交付12个“易竞价”订单,在原有采购历史价格的基础上平均节省18.3%,“互联网+降本增效”十分明显。随后,Zber供应链中心负责人现场随机向记者抽取了几个实战案例(基于商业秘密保护隐去企业名称)。首单“互联网+降本增效”的采购商是沈阳一家空气源热泵机组的研发、生产新能源企业,采购品类是“循环水泵”,有7种规格,用量1700台/年,原有供应商数量1家,原有采购痛点是“供应商资源少,采购成本高,供应商竞争不充分,内部协调差”等,本次“互联网+降本增效”整个实施周期共计15天,包括寻找新的供应商、供应商培训和竞价策略制定等,在线竞价时间总计18分钟,竞价策略是“供应商开发+线上逆向竞标”,平台新开发竞价供应商4家,最后“互联网+降本增效”结果是7种规格品类平均降价比例14.69%,最高降价比例22.5%。第二单“互联网+降本增效”的采购商是来自江苏的一家生产经编机、数控机床、高端纺织品的高新技术企业,采购品类为轴承、减速机、紧固件等,原有供应商数量3家,原有采购痛点是“供应商竞争不充分,采购周期较长,单笔订量少议价难”,本次“互联网+降本增效”竞价策略是“线上逆向竞标+同型号半年用量+总价竞标”,整个实施周期共计12天,最后“互联网+降本增效”结果是平均降低成本比例14.45%,最高降本比例59.3%。Zber供应链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说,SAP Ariba是全球最大采购平台,覆盖全球192个国家和地区,全球2000强的76%在该平台上完成采购,2016年交易额实现1.3万亿美元,拥有300万家全球优质供应商,平台可以实现采购寻源、采购执行和采购协同全流程数字化管理,Zber作为SAP Ariba全球供应链(BPO)战略授权合作伙伴,创造全新的“互联网+降本增效”本土化服务模式,可以帮助中国企业在全球维度下实现“眼睛向内降低成本”。

  • 中国疫苗走向世界 中国企业已与多国开展疫苗联合生产

    从最早承诺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到加入世界卫生组织主导的“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COVAX)”,再到用实际行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推动实现新冠疫苗在全球的公平分配,中国始终致力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全球战疫带来重要助力。中国企业已经在印度尼西亚、巴西、阿联酋、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共建“一带一路”伙伴国开展了疫苗联合生产。

  • 世界生物医药百强没有一家中国企业

    http://www.bioon.com/industry/UploadFiles/201312/2013121308573879.jpg近年,中国生物医药发展迅速,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物医药的发展仍存在规模化程度低、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专家和业内人士建议,政府部门应当从医疗卫生事业的高度加强顶层设计,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制药企业应当加强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以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赢得市场,重点可以在细分市场进行突破。奋起直追的后来者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生物医药虽然起步时间并不太晚,但从发展历程来看,无疑是一个后来者。长春金赛药业总经理金磊1996年归国创业,在他的印象里,当时生物医药在美国已经遍地开花,而中国却还停留在起步阶段。他说,当时市面上的生物药品全都靠进口,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还很难买。但在近20年时间的发展中,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在逐渐将这一差距缩小。尤其是“十一五”时期,国家通过“重大新药创制”等专项工程投入近200亿元资金,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成效明显。《2012年中国医药(600056,股吧)市场发展蓝皮书》的数据显示,生物制药行业是我国医药工业快速发展的生力军,“十一五”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3.61%。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约为1.8万亿元。其中,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达1852.7亿元,同比增长20.5%。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我国药企已经基本能生产所有常用药品、疫苗和生物制剂。但是在抗肿瘤药物等部分高端药物上,仍然依赖于进口。同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在整体医药产业中的比例为10%左右,与发达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占整体医药产业比例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这些年我国生物医药最大的进步体现在仿制药替代进口药上面。”山东省医科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姜国胜说,随着部分国外药物的专利保护到期,国内仿制药逐渐取代了进口药在临床医学上的使用,并有效降低了医疗成本。而在新药研发和产业化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较大。从全球市场占有率上来看,中国生物医药追赶欧美的道路仍然很长。有统计数据显示,美国、欧盟企业的生物医药国际市场份额占有率超过95%,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只占5%不到。在世界排名100位的生物医药企业中,没有一家中国企业。针对这一局面“十二五”期间,国家财政计划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投入专项资金100亿元,总体目标是加快实现中国药物研究和医药产业由仿制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历史性、战略性转变。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也提出:2013年至2015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推动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投放市场,形成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提高生物医药产业集中度和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政策利好加上中国庞大的市场潜力,使国际和国内医疗、分析机构都对中国生物医药市场持看好态度。中投顾问分析认为,预计2020年,全球生物技术药类占全球的药品和销售收入比重将会超过30%。凭借中国医药市场高居全球第二的地位,届时中国将成为生物医药的主要市场之一。资金和时间投入成发展掣肘在追赶欧美等发达国家甚至日本、印度等邻国的过程中,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仍然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制约因素是资金和时间的投入。生物谷咨询“BioInsight”首席分析师杨春介绍,业界对研发一款新药所需投入的概括是“十亿美金,十年时间”。仅仅国际医药巨头辉瑞一年的研发经费,就超过了我国所有生物医药企业的总和。生物医药研发需要的巨大投入,导致我国尝试新药研发的企业寥寥无几。即便是仿制,也需要耗费大量的经费和时间。齐鲁制药研究院院长张明会说,据业内测算,一款生物药仿制成功的成本达到化学新药的80%左右,周期则从三五年到十多年不等。对我国药企而言,仍然是不轻的负担。有学者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则是我国药企过于分散,行业集中度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2月11日,登记在册的药品生产企业多达6986家;而根据主要药企的年报,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企业屈指可数。行业分散,导致大量研发经费分散在不同的着力点上,难以形成自主创新的合力。杨春说“负担不起”的后果,是我国有影响力的新药很少,而仿制药的质量大多不理想。同时,许多企业停留在低层次的仿制上,并且“一哄而上”的现象较为普遍,形成极大的浪费。除了资金之外,人才队伍的建设也是我国药企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尽管近年从国际知名药企跳槽到国内药企的高端研发人才有不少,但是部分研究机构和药企反映,基层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相对还欠缺。姜国胜介绍,由于生物医药研发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与技术,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学生大多只具备基本的技能,进入企业之后还需要经历很长的培养周期。国内生物医药本来就起步较晚,再加上人才培养的过程,追赶国际生物医药企业需要的时间难免漫长。我国的医保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物医药的发展。杨春介绍,在欧美主要国家,抗肿瘤的靶向药物纳入了医保报销的范畴,病人可以长期服用;而在国内,这些药物尚不能享受医保报销的待遇,导致价格较高,病人承受不起,大多只能使用一两个疗程。此外,面对国企医药巨头的直接竞争,中国药企的发展将更为艰难。金磊认为,一方面,国际药企加速了在中国的布局,研发、临床试验等环节不断向中国转移;另一方面,随着人体试验成本的大幅提升,中国新药研发的成本将越来越高,这也使中国生物医药在和国企药企的短兵相接中,将丧失自身独有的优势。

  • 【分享】中国企业应尽快对物品中有意释放的物质进行预注册

    欧盟REACH法规的实施为中国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此仅分析物品制造商的应对策略:根据先前的贴子,大家已能分辨[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shtml/20080714/1353875/]物品中是否有物质意图释放?[/url]当物品中不存在有意释放时,只需要关注物品中是否含有受限制物质而无需承担注册责任。反之,如果存在有意释放时,且该物质的量超过1吨/年,则建议(涉及生产环节的)输欧企业对超过1吨/年的有意释放物质进行预注册。这是因为,当有意释放的物质已为此种用途进行注册后,则可以免除物品生产商/进口商的注册义务。并且,根据物品导则,先期注册不受同一供应链的限制,也就是说只要存在关于物质在该物品中用途的注册,物品相关企业均无需承担注册义务。这样,含有意释放物质物品的生产商/进口商应当先为该物质进行预注册,因为,2008年6月1日时,没有物质得到注册,若不进行预注册将不能开展商业操作。但在预注册之后,应当关注其他企业,尤其是释放物质的制造商/进口商是否为该种用途进行了注册,一旦有了注册,则物品相关的企业均可以免除注册义务。所以,物品企业是通过成本较低的预注册获得过渡期内的商业操作权力;并通过其他人的注册,尤其是原材料的注册免除自身的注册义务。这一操作手段,可以使得物品企业以极低的成本应对REACH法规的注册。

  • 【分享】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善水公益行动4月22日启动

    “善水”公益倡议项目介绍  一、活动背景  为什么要发起“善水”公益倡议?  1、全球的水危机迫在眉睫  “如果说20世纪人类争夺是石油,那么本世纪的拼抢就在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年发布的《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指出,全球用水量在20世纪增加了6倍,其增长速度是人口增速的两倍;到2030年,全球47%的人口将居住在用水高度紧张的地区。受全球变暖趋势影响,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的冰川日渐消融,中国、南亚和中亚等地12亿人将面临缺水风险。  2、水污染隐患频繁引起健康危机  全世界现在有8亿8400万人不能享有安全饮水,26亿多人不能享受基本卫生设施,更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与饮水和卫生设施相关的疾病,每年有约15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我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仍有2亿多人,受水量及水质不安全影响的城镇人口有近1亿。近年来,水污染事件频发:2005年松花江流域大范围水污染事件,广东北江突发镉污染事件, 2007年太湖北部湖区大规模蓝藻暴发导致无锡市供水危机……  3、善水行动,有远见的企业亟需转危为机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但是,企业在日常产品生产过程中、人们在日常消费的产品和服务中,消耗着大量看不见的水,而“水足迹”、“水中和”等水资源概念目前在中国环保领域几乎一片空白。企业仍缺乏善待水资源的可行性系统解决方案。  企业界作为社会主要生产者,秉承着企业社会责任,更需为保护水资源、减少水污染做出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  2009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报告称:全球正面临“水破产”危机,水有可能会“比石油还昂贵”。目前20家跨国企业正在筹建商界范围内的“水危机全球行动框架”,共同采取行动应对水危机。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2007年7月也正式开启了“CEO水资源管理使命”计划。   大型外资企业已走在前面。2010年9月大自然保护协会和可口可乐公司联合发布了一份报告——《产品水足迹评估:公司进行水资源监管的实践》,报告中详细披露了可口可乐公司在水资源管理上的战略:管控工厂用水,协助供应商节水和实现对社会的“水中和”。  “善水”公益倡议由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机构联合主办,将通过科学分析水资源现状,基于“善待水,就是善待生命”的价值理念,以“水中和”的概念为核心,积极向企业界及公众发起“善水”公益倡议,并向企业及公众提供与传播善水价值理念与解决方案

  • 为了获得更可靠的进口奶源?-澳媒称中国企业拟收购当地50个奶牛场

    据澳大利亚新快网10月16日报道称,中国投资正涌入澳大利亚的乳品产业,有4个价值数百万澳元(1澳元约合人民币5.6元)的超级交易正在进行中,中国国企将在澳大利亚所有最大的乳业经营中占据大份额。  在维州西部,有大约50位奶农已经签署协议,要将他们的农场卖给一家由中国控制的乳制品集团,价值共4亿澳元。  这50个农场一共有9万头奶牛,每年产奶量为5亿升,大约相当于维州牛奶总供应量的二十分之一。  这个集团的计划是使新合并农场的牛奶产量提高至少50%,向两间将在维州西部建设的新加工厂供应牛奶,这些工厂将加工并向中国及其他全球市场出口价值7亿澳元的优质婴儿配方奶粉。  据报道,“知情人士”只透露这家中国企业是新乳品公司的合伙人,是一家国企,在北京从事食品行业,已经有自己的品牌、交易能力和零售力量,但不知道公司的名字。

  • 【转帖】应对欧盟REACH法规 法国国际检验局支招中国企业

    盘点2007年最具杀伤力的贸易壁垒,欧盟颁布的《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规例》(简称REACH法规)当之无愧。2007年6月起施行的REACH法规具有“绿色法典”之称,由于其把欧盟化学制品法案的范围从大量的化学物质扩展到包含化学成分的所有产品,令中国从圆珠笔、玩具到纺织品以及家具等多种产品的生产商和他们的欧盟进口商都为之担忧。  12月13日,法国国际检验局在上海为中国企业支招。法国国际检验局服务开发部副总裁David Horlock在上海表示,清楚认识产品内所含的化学物质成分,并编制一个持续统一的系统模式,让供应链能认清、监管及控制该产品内的化学物质成分,是达到REACH法规要求的不二法门。  为此,法国国际检验局推出了“五部曲”解决方案,分别是:设定政策指导企业及供货商;给供货商提供有关政策要求的培训;通过化学物质守规注册方案,为企业整合产品数据;实行各种监察控制计划,确保企业在各方面符合法规;确认有关化学物质及其用量限度,确保所有提交的数据正确无误。  原来,REACH法规主要是认识产品内含的化学物质成分,并确保这些物质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安全无害。REACH法规要求,品牌拥有人、零售商及生产商如要将产品输往欧盟,必须确认及注册产品内所含化学物质成分,并严格监控这些化学物质的使用。  法国检验检疫局有关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企业要达到REACH法规,首要工作是清楚了解产品内含的物质成分,并通过妥善周全的系统,在整个供应链中确认、监察并控制产品内的化学品应用。“现阶段,欧盟只是借助REACH法规来实现产品数据的妥善管理,至于对其中有害人类以及环境的产品物质成分的处置,得等待欧盟修订新的法案来裁定。”该人士说。  据悉,2008年6月至12月为REACH法规施行的预先注册阶段(Pre-registration)。这阶段内,所有有产品输往欧盟的品牌拥有人、制造商及进口商必须申报产品内含的化学物质成分。通过预先注册后,生产商及进口商须在2018年前,证明这些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安全无害。需留意的是,其享有的注册限期各有不同,视化学物质的进口吨数及风险因素而定。  2008年12月以后,任何产品只要内含未经过预先注册的化学物质,就必须经过长达一至两年的注册程序,以证明产品化学物质安全,方可输往欧盟。

  • 全球声誉最佳200企业排名揭晓 中国7家公司上榜

    [2006年11月24日] 来源:法制晚报 作者:樊蕊  不同的评级机构和财经杂志会定期公布全球企业的排行榜,评选标准不外乎企业的盈利或业务前景。但纽约顾问公司声誉研究所刚刚公布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排行榜——以企业声誉作为评选准则。 结果令人大感意外,排行榜不再由美国企业垄断,只有一家美国企业跻身前10位,居首位的是意大利食品公司Barilla。而中国有7家企业打入前200位,包括电器生产商海尔集团。 民以食为天 3家食品公司进前10位 也许爱吃是人的天性,受访者对食品公司似乎情有独钟。食品公司在声誉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占了3席,除了夺冠的意大利面团生产商Barilla外,还有排第8位的意大利巧克力公司费列罗公司,该公司就是Kinder出奇蛋的生产商。另外还有排第10位的美国卡夫食品公司。 除了食品公司外,生产消费品的公司也深受受访者的青睐。丹麦的乐高控股公司就仅次于Barilla屈居亚军,另外瑞典的家具零售商宜家和韩国的手机生产商三星公司分别排第4位和第9位。 在前200家声誉良好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占了7席。表现最好的是排第25位的电器生产商海尔集团,还有排第68位的青岛啤酒和排第90位的伊利集团等。 美国企业声誉最差 三菱汽车位列最后3位 另外,全球声誉最差的企业是美国的石油服务公司哈利伯顿,得分仅为21.86,与瑞典的斯堪地亚集团及日本的三菱汽车成为仅有的3家得分低于30的企业。 与顾客联系密切 企业声誉则好 声誉研究所主席丰布兰说,热心社会事务的企业排名一般较为靠前,如乐高控股公司的创办家庭管理丹麦一个小镇,而排第20位的印度TATA电信公司集团也是以慷慨著称。 企业如欲有好声誉,就应与顾客建立密切联系。由于小国的大公司数目较少,较易与顾客建立联系,这是美国企业上榜不多的原因之一。 背景资料 访问全球3万人 纽约顾问公司声誉研究所访问了全球的3万人,受访者只会为自己国家的企业评分,研究员再调节不同地区受访者的评分,得出全球600家企业的“声誉分数”。 专家说法 中国企业以质量和服务取胜 中国社科院经济专家齐建国分析说,中国企业过去都以出口产品为主,但经过今年的高速发展,它们成长很快,已经从单纯的卖产品转向了走到国外建厂,亲身参与竞争。 在这种环境下,中国企业必然需要致力于打造品牌形象和国际竞争力,中国企业的国际声誉排名这么靠前,说明它们的企业文化都做得不错,抓住了重点。 海尔等中国企业的入选还说明中国企业给外国人留下的印象已经远远不是靠服装鞋帽等低附加值产品取胜的了,而是靠高质量和最佳的售后服务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 中国7家上榜企业排名 海尔 25 青岛啤酒 68 伊利集团 90 联想 127 上海汽车 138 中国一汽 171 德力西 181 著名企业声誉排名 迪斯尼 27 佳能 38 诺基亚 41 日立 43 夏普 47 松下 54 索尼 64 西门子67 英特尔 76 LG 89 摩托罗拉99 东芝 118 惠普 120 微软 139 戴尔 142 NEC157 (编辑 肖颖)

  • 【原创】一本好书之——中国企业风云人物群像素描:性格企业家

    书主要研究成功企业家的个人素质及特点。他们或张扬或内敛,或沉默或激扬,不同的个性,牵引着他们飙升或者下跌。但无论是大胜还是大败,对他们来说,都是值得一赌的巅峰体验。本书适合IT从业人员、媒体从业人员、管理者、普通读者等人群阅读...作 者: 张小平 出 版:中国铁道出版社 发布时间: 2008年02月02日

  • 【原创】REACH法规/所有中国企业应当准备相关档案

    中国出口欧盟的企业应当分析其是否在REACH法规下承担义务,并确定适当的应对机制,但准备相关的文档无疑可以提供极大的帮助。* 准备产品分析报告,确认产品符合REACH法规的规定;* 制定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并在其中明确使产品符合REACH规定的具体操作性规定;* 借鉴欧盟内操作体系,适当地建立起以供应链方式应对REACH的整体策略。

  • 【讨论】RoHS给我的启示-中国和中国的企业请不要迷失方向

    RoHS给我的启示-中国和中国的企业请不要迷失方向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关键是:如果你现在落后了,如果你现在挨打了,你怎样去防止不再一次地挨打,进而怎样去变劣势为优势,去打别人! 欧盟在2003年2月23号打这环保的晃子,发布了RoHS指令,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欧盟保护其经济体工业的环保贸易壁垒.既然壁垒已经形成,无法消除,那就要采取相应的应对办法.全球三大经济体的另外两个-日本和美国,外加中国,应该说在应对RoHS方面是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那这三个国家和其企业分别是怎么应对RoHS的呢? 在对其作了简单的比较之后,我想说:中国和中国的企业请不要迷失方向!!否则以后只有挨打的份!!首先来看日本.我在小日本的公司上班,所以对其应对RoHS的办法还是比较了解的.日本国内有一个日本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JGPSSI),旗下有一个绿色采购调查共通化协议会.这个协议会制定涵盖RoHS的绿色采购标准,供所有日本企业参考.所以大家现在看到的所有日企绿色采购标准内容几乎都是一样的.而日企本身也在积极探索应对RoHS的办法,最著名的就是索尼公司[其在02年底,由于产品不符合RoHS要求,曾遭受过巨额损失.].Sony主要在推行绿色伙伴(Green Partner)制度,以及执行源头管理(Source Control)以应对RoHS(细节就不提了.,请参考我的另外一个帖子:谈企业在应对RoHS时容易走进的几个误区 ) .如今,这已经被很多日本大公司所效仿.他们称之为"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同时日企积极组织研发,添置测试设备,避免由于在第三方进行测试所花去的巨额费用. 几乎所有的日企都能提前一年半左右符合 RoHS要求,而且其大部分标准比RoHS严格的多. 而这并没有对其生产成本造成多大的影响,反之,由于其率先符合了RoHS的要求,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定单. 再来谈谈美国.美国我并不太熟,只知道其一向不买环保法规的帐,也不太买欧盟的帐,因为要保护本国的企业.但在符合RoHS方面,美国也不是应付了事.从现在很多的有害物质测试标准方法是美国人制定的[EPA]就可见一斑. 171038537 美国的企业,我接触的不是很多,Microsoft,HP,DELL. 他们着重强调符合RoHS是我们的社会责任,而不是单单符合一个指令. 美国企业的行动比日企稍慢,标准也比日企宽松.执行力度属Microsoft最强. 总体感觉美国是在按照自己的理念去执行RoHS指令 最后说说国内.中国政府表面上对国外的要求很重视,但实质上大部分都是在应付了事. 以RoHS和WEEE指令为例:在RoHS指令出台几个月后,中国随即出台被业界称为"中国RoHS"的 且不说到现在为止也没看到最终版(到现在还在征求意见),其内容也恶俗到完全照搬RoHS的地步,让专业人士看了觉得在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本来RoHS属于强制执行的指令,可是"中国版RoHS"把"必须"之类的字眼改成了"应当" 这样含糊不清的字眼,说了等于没说. 其执行力度也奇差,国内企业知道并按照这个去执行的,没几个,根本不把它当回事. 政府应该做的事是帮助企业怎么去更好的应对这样的壁垒,如制定统一的标准,研究怎样去减轻由次给企业增加的负担 而不是把这个壁垒拷贝一下,做做样子! 中国企业是可怜又可悲的.在对RoHS还是一头雾水的时候,政府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导致他们在应对RoHS时大部分企业都在走弯路.很多企业为了保住国外的市场,忍痛把大把大把的钱花在了测试上面,给了SGS\ITS等暴利企业 可是却不知道去花一点精力花在源头控制上.当客户向他们索要其产品符合RoHS的证据时,他们就拿出用大把RMB换来的几张纸(测试报告 ) . 其实客户需要的是体系,不光是几份测试报告! 客户见中国企业什么都不懂,只好叫他们做测试,而且每年都要重复做,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即使是这样,一些客户仍然倾向与选择日本或其他国家的供应商,而不敢冒险使用中国本土的企业.而一些承受不起巨额测试费用的本土企业,干脆放弃国外市场.长此下去,中国的企业不战而降,倒在了这个壁垒的前面,根本无法跟国外的企业竞争,因为本土企业已经不存在价格优势这个救命稻草了!! 中国政府的相关部门和企业请觉醒吧,不要迷失方向!!否则以后只有挨打的份!!

  • 【分享】企业发展的最大弊端

    从中国加入WTO之后,外向型经济不断明显,进口导向型经济不断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商业的国际市场提升了新的台阶。随之中国企业正常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也不断明显化,企业的管理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本来是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而中国企业总裁不能够很好的认识这个问题,在平时的管理中出现了一系列的致命性错误。本人从以下几个突出点作简要分析: 一.企业不注重执行力的提高  中国企业,整体团队处于一人世界之中,整个企业由总裁一人作总指挥。而员工不能尽其责、尽其能,领导分配的任务不能及时完成。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进一步强化企业执行力。所谓的执行力就是将战略规划落到实处,是企业领导人最先发起的进而推动整个组织的一种战略执行能力。一切战略是为了方便执行而拟定的一种长期发展规划。执行力不是刚刚创业就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它是企业领导在长期的正确管理下建设成高效的团队,从而形成的一种执行文化。如何才能强化企业的执行文化呢?  做到“三基本”——用人得当、建设好团队、培育务实的企业文化。深入的说,我们的企业事务管理人员应做到以下几点:  1. 严格执行人才任用制度,选拔精英的管理人才,建设成高效团队  2. 优化企业结构,不断进行岗位培训以及专业知识进修  3. 科学的评价管理人员的表现,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  4. 构建有效的监督体系  只要解决这一系列的执行问题,才能根本性提高企业的执行效率,有效的保障了战略的实现  二.企业普遍缺少品牌化建设意识  在高经济、高品质、高市场的竞争之下,拓展市场是解决企业经济发展的重大关键点。突破这一关键的关键在于创建企业特有的品牌。它是企业中的战略文化,是解决营销问题最捷径的方法。中国企业与西方企业相比,薄弱于品牌化,中国企业的大部分市场被西方品牌企业所占领。解决这一问题,不是当今社会所谓的短期品牌效应,应该在于根本性建立品牌,确立经营理念。需要从企业中剖析出符合产品的特征点。利用公司高水平的生产流水线,制出高品质的产品。凭借这两个核心去构建,开拓市场。  三.中国企业注重短期效率,不懂得长期的战略营销  中国企业在自身不断发展的情形下,为了扩大公司的机构,搞好经济工作,不顾品质的优良。未设置高效的品管、质检流水线,不能做好优良的售后服务工作及长期的战略营销规则。这是中国企业存在的致命性错误。进行全面企业内部机构调整及企业文化改革是根本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企业不能够摆脱经济的困境而迅速扩建  中国企业综合实力远远弱于西方,固定资产不足,流动资金出现种种问题。但我们如何才能利用公司仅有的资源在短期内发展扩建呢?应从以下几点作为突破口:  1. 品类创新——新起步  在中国的商业市场中,同类产品存在的企业众多。如何才能提高竞争力呢?从公司的产品出发,分析个性特征,将产品进行组合,提出公司的新类产品,从而立足于市场,博得很高的营销能力。  2. 一字定位——快速提炼  从企业文化开始建设,组织公司设计部,剖析产品,设计出能够表现出产品功效的新颖名,从而在宣传工作上走上新台阶。  3. 聚集引爆——炸开市场  就企业经济实力强,而打爆炸战。集中企业全部精英人才,组织团队,在短期内进行产品创新,以及市场的宣传、开拓。  4. 先开枪,后瞄准——速度制胜  中国企业死死抓住“稳”字当先,不懂得出速。应该先制定你的目标,快速包揽市场。在行动中计划,在计划中调整,从而做到速的提高。  五.企业受困惑,不能够迅速解决  中国企业往往受到政府宏观调控以及贸易扩张的影响,在此困境中,不能够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如何才能解决此类问题?应当调动各方面人才,进行企业机构重组。召开专项报告会议,听取各方人士的意见。重新确定企业文化及修改新的经营理念,日夜抢时提高单位工作量,扩展市场,保证市场供应稳定,在短时间内创经济发展奇迹,走出困惑。  六.企业忽视人才战略,导致企业建设出现难点  纵观中国企业发展市场,目前发现的最突出点是人才战略问题。整个企业在建立时期,就没有很好的研讨人力资源,任意聘用社会人才。因为看到企业的弊端及发展前景,出现了一些严重的跳槽问题。以致于企业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不能够适应于市场经济。作为企业领导人,应从以下几点深入解决:  1. 建立完善的人才聘用制度  2. 签订法律效应的合同书  3. 联合劳动部门,进行专项《劳动法》教育  4. 在建设结构的同时,注重企业文化  以上弊端是中国企业诸多出现的,只有解决了这一系列的问题以后才能很好的立足于社会,与同等企业作竞争。

  • 【转帖】中国企业如何做世界光伏产业的领导者?

    伴随中国政府280MW太阳能光伏项目的招标,光伏发电再度聚焦了大家的眼球。光伏发电被认为是未来最有发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据欧洲可再生能源协会(ERC)预测,未来20-30年间,光伏发电将成为全球的主导能源之一 ;2040年,光伏发电将占据全球电力供应的25%。另有著名咨询公司MIC预测,未来五年的全球太阳能光伏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就区域市场方面,2010年德国、西班牙的太阳能光伏市场规模较大,但增长性低;美国、日本、意大利及法国市场规模,虽低于德国、西班牙,但增长性较高;中国大陆的规模最小,但却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 前景一片光明,人们不禁要问,中国光伏产业界准备好了吗? 中国目前还是个新市场,每个参与者都处于摸索阶段但大方向正确。08年前,中国基本没有太像样的太阳能市场,现在情况大相径庭经。但是,中国要怎么往前走,中国要在世界分布式能源方面占据怎么的地位,是领导者还是追随者?这是个值得深思的话题。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速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转变,推动可持续发展。从能源战略、世界范围内节能减排的任务及中国的国际地位等多方面因素来看,中国应该也必须成为新能源的领导者。国务院参事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徐锭明指出:新能源革命是第五次科技革命的核心和领头羊,中国应该抓住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先机。中国想做领导者就必须政府、产业界、学界、媒体等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大家齐心协力往前推进。而要成为领导者,就应该鼓励创新,鼓励市场的多元化。比如,目前,光伏发电中的太阳能电池仍然是以晶体硅太阳电池为主,一枝独秀、市场份额达90%,但从世界范围来看,这几年,薄膜电池一直呈上升状态而且增幅大于晶硅电池,证明这是个大趋势。中国也应该顺应这个趋势,鼓励相关的研究和生产

  • 【转帖】美欧玩具安全新规更趋严格 中国企业面临重大挑战

    近日,从玩具展研讨会上得到消息,2011年欧美将开始实施更为严格的玩具安全新标准,这将为中国玩具生产商带来更大挑战。 2011年01月12日举行的一场名为“最新玩具安全指引”的会议上,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主席特南鲍姆表示,在业界和监管机构的共同努力下,过去3年美国市售玩具的安全性有了显著提高,尤其是在含铅量方面。 她列出一组数字,2008年美国172宗玩具召回事件中,有19宗是因为铅含量超标;到了2009年,召回宗数降低到50宗,其中因铅超标而召回9宗,到2010年召回宗数进一步降低到44宗,铅超标个案仅为3起。尽管取得了显著进步,特南鲍姆说,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的最终目标是“无铅”玩具。 委员会现在正在继续征求各方意见,以决定是否从2011年8月14日开始实施新的铅含量标准——从目前的300PPM降低到100PPM。若开始实施,该项新标准将是世界最为严格的玩具铅含量标准。对于锑、砷、钡、铬、硒等多种重金属,委员会也正在积极研究,以求获得更多科学依据,从而设定对儿童更安全的标准。 特南鲍姆表示,2010年美国市场召回的玩具中很多是因为设计缺陷,“玩具本身或者其可分离的小部件被儿童放入口中,导致窒息”。在美国,玩具导致的死亡大多和窒息有关。 特南鲍姆说,美国在30年前就制定了对玩具细小部件的规管标准,美国很多儿童安全组织认为这些标准已经不足以消除窒息危险,美国一些州也制定了比联邦法律更为严格的玩具细小部件的限制条款。 不只是美国在提高对玩具安全性能的要求,中国玩具的另一重要市场欧洲也将在今年7月20日开始实施新的玩具安全指令。 欧洲玩具协会技术委员会主席表示,即将实施的《欧盟玩具安全新指令》对玩具生产材料性能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对特定重金属的限制从8种增加到19种,首次禁用或限用66种致敏性芳香剂,其中55种禁用,11种含量超过0.01%时需标识,还明确提出玩具材料中的化学成分必须与欧盟关于危险品物质分类、包装和标签法规(CLP法规)相一致。 此外,新指令对玩具的机械、物理和卫生性能要求部分发生变化,同时更强调警告标识和制造商责任。对于警告标识的具体实施细则,将出台一份指南文件,明确制造商的责任以及对进口商和分销商的具体要求。 2010年中国内地和香港为美国市场提供了90%的玩具,在欧洲市场中国生产的玩具也占到80%。这些安全新规的实施,无疑会为中国玩具厂商带来更多挑战。 如何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国内一家大型贴牌玩具制造商认为,中国玩具业在过去20多年发展迅速,但对化学领域的知识了解甚少,很多大厂家也是在2007年欧美大规模召回中国制造的玩具时才开始设立自己的化学实验室。 他认为面对欧美对玩具成分更复杂和严格的要求,中国玩具产业势必要加强对化学知识的了解,未来5年,应该吸收大量化学法规工程师来帮助企业应对,并且建立自己的化学信息库。 其次,玩具生产厂商应尽快和自己的原料及部件供应商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以求在产品成分检测和标签方面获得更多信息,从而压缩部分额外成本。

  • 【转帖】中国医药企业亟待跨越欧美GMP门槛

    [center]中国医药企业亟待跨越欧美GMP门槛[/center]诺华集团子公司、世界第二大非专利药公司山德士(Sandoz)的全球首席执行官乔杰夫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非专利药生产企业正面临着最佳的发展机遇。做出这一判断的原因有二:一是世界范围内大量的专利药到期给非专利药提供了绝佳的发展契机。据统计,仅2007年全球就有35种重量级药品专利到期,吐出价值高达800亿美元的药品市场。目前,全球非专利药市场正以每年10%~15%的速度增长,远高于全球制药业整体发展速度。二是医药保健环境正在发展变化,人口老龄化、慢性病比率增大、人们健康保健意识增强等因素导致医疗保健需求迅速扩大,而恰在此时,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各国政府都感受到医药保健支出带来的巨大压力,他们不约而同地将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价格合理、质量可靠的非专利药。   拜耳医药保健北京工厂厂长康本德博士告诉记者,拜耳耗资2.2亿元人民币的北京工厂扩建工程刚刚完成。新北京工厂的整体面积比扩建前增加了一倍,产量则为扩建前的四倍。根据计划,扩建后的工厂将满足到2010年时的产能要求,届时,北京工厂将成为拜耳全球生产基地中最大的医药包装工厂。   不仅是跨国企业更加重视在中国的生产,对于以生产仿制药见长的中国本土制药企业来说,目前也正面临着一个将自己产品拓展到全球市场的重大机遇,但确保药品质量,跨越欧美GMP认证门槛,成为中国企业能否把握住这次机遇的关键。   知己知彼:我们差在认知   想要跨越欧美GMP认证门槛,首先要对欧美的GMP有充分的了解。   据东北某药厂厂长白育林介绍,比较中国GMP与美国cGMP的相关规定后人们不难发现,在药品生产过程中的三要素——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和人员上,美国cGMP要比中国GMP简单,章节少;而对这三个要素的内在要求上的差别则较大。我国GMP对硬件要求多,美国cGMP对软件和人员的要求多。这是因为,在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看来,从根本上来说,药品的生产质量取决于操作者的操作,因此人员在cGMP管理中的角色比厂房设备更为重要。通读中国和美国的GMP具体内容后可以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中国GMP对人员的任职资格(学历水平)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但对任职人员的职责却很少约束;美国的GMP对人员的资格(受培训水平)规定简洁明了,对人员的职责规定严格细致,这样的责任制度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药品的生产质量。从中、美GMP比较可以发现的另一个不同点是,样品的收集和检验,特别是检验,中国GMP只规定必要检验的程序,而美国GMP则对所有的检验步骤和方法都规定得非常详尽,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药品在各个阶段,特别是在原料药阶段的混淆和污染,从源头上为提高药品的质量提供了保障。   业内资深人士邓先生告诉记者,相比美国、日本的GMP,欧盟的GMP更是有两条独特的规定:其一是企业要设置受权放行人员,这些人员经政府资格认定,并负有法律责任,其职责是对产品质量进行把关——不但要检查产品是否经检验合格,还要监督生产过程是否符合GMP条件,如果放行人员没有履行职责,放行了违规产品,政府可能对放行人员依法进行处罚;其二是,企业在取得生产许可证后才能生产,在生产中不但要符合GMP的要求,还须遵守生产许可的相关规定。事实上,在我国生产许可证制度早已有之,而药品生产质量受权人制度则正在大力推行。   那么,中国本土企业如何申请国外GMP认证呢?   据专门提供GMP咨询服务的Gemro Services Ltd公司的张小姐介绍,以申请欧洲GMP认证为例,首先中国生产企业需要有一个欧洲的合作伙伴,即代理人,能够向欧洲相关部门递交(药品)上市许可(Marketing Authorization)的申请。代理人既可以是单纯的贸易商,也可以是药品生产企业。上市许可的申请是一个正式的程序,审批机构将对企业进行现场审查。根据产品的类别、危急程度和重要性,现场审查可以在规定时限内进行,也可能推后较长时间才进行。此外,所申请的产品种类,以及在哪一个欧盟成员国递交申请,将影响现场检查后是否会颁发正式的GMP证书,或者仅仅是出具列明检查发现和缺陷的报告,所以,并不是每一家接受现场审查的中国药品生产企业都有机会获得GMP证书。对于中国本土企业而言,进军欧洲市场,最大的问题仍是对于GMP的理解与欧洲不同。中国GMP特别注重最后的工艺步骤以及洁净区技术;而西方GMP关注更多的则是对于整个生产工艺的全面理解、风险评估和管理、CAPA(整改措施及预防措施)、变更控制系统和工艺验证。中国企业在各个技术细节,以及对所有工艺细节的理解上,通常都与欧盟的要求有差距。   中国企业由于与欧美在GMP的认识上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因此在申请国外GMP认证时,找专业的咨询公司寻求帮助是不错的选择。这些公司能找出中国企业存在的基本问题,并能充分地理解因这些基本问题而产生的与西方GMP要求的差距,最终帮助其通过改进而符合欧美GMP标准。在了解了国外对于GMP认证的要求后,企业还须更严格地约束自己的质量控制流程。乔杰夫介绍说,作为产品遍及全球的世界第二大非专利药生产企业,山德士的经验是,“药品质量和安全任何时候都是最硬的指标”。无论山德士进入哪个市场,都永远执行诺华的标准。该标准结合了欧盟、FDA、ICH(国际协调会议)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各家之长,是硬要对自己“狠”一点的高标准,拿乔杰夫的话说,“质量零妥协”。据其介绍,在山德士,作为一个独立的业务部门,质量保证部直接向CEO汇报工作,以确保信息的准确和可靠。一直以来,基于严格的质量管理,山德士的至高质量标准享有国际声誉。

  • 【原创】娃哈哈考虑收购日本乳制品企业

    中国饮料巨头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6日在北京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该集团正在考虑收购日本乳制品企业。不过他没有说出想收购的日本企业的具体名字。  宗庆后称,娃哈哈集团考虑在日本发展酸奶业务。就收购日本企业的原因,他表示:“日本人工作热忱,企业技术水平高。”  娃哈哈集团总部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一家民营企业,主要生产饮料和乳制饮品。拥有巨大外汇储备的中国正在积极推进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政策和方针,今后中国企业有望加速收购国外企业。(

  • 【原创】拟委托唯一代理的中国企业需要关注的内容

    1. 分析自己产品的情况,判断产品是否有注册的义务;2. 分析企业自身的情况,判断注册是否符合企业自身的利益;3. 与欧盟内的贸易伙伴进行沟通;4. 从中立渠道了解唯一代理的素质;5. 从技术文件中了解唯一代理的能力;(接下来将对内容进行深化)

  • 【转帖】面临产品召回企业应当做些什么?

    已经过去的2006年中,召回事件和诸多世界知名企业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宝洁的SK-II被查出含有铬等重金属而被召回,SONY的电池因存在潜在火灾的危险而被召回。2月25日,名为彼得潘的美产花生酱再一次和召回这个词联系在一起。企业在经营中应当关注如何减小产品安全带来的法律风险。   面临召回,企业应当做些什么?   大到一辆家用轿车,小到一瓶隐形眼镜护理液,都有可能成为被召回的对象。   2月25日,名为彼得潘的花生酱再一次和召回这个词联系在一起。根据卫生部发布的公告,彼得潘花生酱因为受到田纳西型沙门氏菌污染而被要求停止销售。北京市场上流通的40余瓶花生酱被经销商勒令召回。而对于已经购买了花生酱的消费者,有权利根据购物小票等凭证要求商家退货。   已经过去的2006年中,召回事件和诸多世界知名企业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宝洁的SK-II被查出含有铬等重金属而被召回,SONY的电池因存在潜在火灾的危险而被召回。我们除了在对知名品牌出现的产品质量瑕疵发出唏嘘之声时,也应当关注企业在经营中如何减小企业产品安全带来的法律风险的问题。   路伟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罗德弗里曼这样提示国内的企业:中国的处境令人堪忧。到目前为止,中国产品在欧盟的安全通告数量高居榜首。在近18个月内,所有关于中国产品的通告数量占总量的近50%。面对这个数字,中国的企业应该提高警惕。”   行之有效的召回策略   “本田对于日前在中国召回的SUV系列车型,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来保证召回工作的顺利进行。如将召回后所需更换的零件配送到各4S店,并由4S店打电话或通过其它途径通知消费者来店进行配件更换。”本田总部公关部的一位员工对记者描述到。   目前在中国,关于召回的法律制度仍显空白。除了2004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外,还没有其他与召回相关的法律颁行。这一局面使得在中国的召回执行没有相应的规范可以依据。并且,法律对召回问题的忽视,也使国内的许多企业没有意识到在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召回的方式也是一种解决之道。   路伟律师事务所的观点是,产品召回不像产品的正常生产流程那样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常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而产品通常是通过有效的、现成的渠道被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而产品召回是不可预知的,且经常是非批量,甚至是单件产品从消费者手中取回。即便是主动召回,也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本田在最近的SUV系列车型召回中,就是依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主动向国家质监总局提出了召回申请,在得到批准后进行的。”本田总部公关部表示。   有人认为,产品召回就是更换产品或者办理产品退货,更甚至将产品召回理解为“商品下架”或者“禁止销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叶林介绍,产品召回是指有缺陷产品的处理过程。根据产品属性不同,所召回产品的处理方法也有差别。有些产品必须销毁,有些产品只需要更换相关部件后,即可恢复使用,因此,产品召回只是对于已售出产品的处理程序。而“商品下架”和“禁止销售”只是政府机关不允许再行销售存在潜在危险的产品,不能以“商品下架”或者“禁止销售”这些行政措施来替代产品召回。   不宜采用“鸵鸟政策”   在更多的时候,“产品召回”依然是很多企业高管不愿意听到的一个词儿,因为与之伴随的往往是公司声誉的损害以及高昂的召回成本。前不久,SONY笔记本电池召回事件,仅DELL的410万块电池就给SONY造成了4.3亿美元的损失。可以假设:如果SONY因害怕昂贵的召回成本而对问题坐视不理,正好一台储存了重要商业资料的笔记本电脑因电池原因被烧毁,那么仅这一台笔记本的产品责任诉讼就可能达几十万甚至上百美元的损失。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每年的增长速度高达35%,2006年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也高达约1万亿美元,但与此同时,可能会给中国企业带来灾难性影响的海外产品责任问题也正在如影随形,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一大隐忧。   据山东德衡律师事务所律师王中分析,一些中国企业已经养成了能逃则逃,能掩则掩的策略,在召回策略上缺乏主动,但当企业进入一个法律制度完善的国家时,企业采取“鸵鸟政策”的后果不仅是巨额赔偿,还有市场信用等级降低、市场份额丢失,甚至丢掉整个市场。   与其说召回是企业承担产品责任的方式,不如说它其实是企业减轻产品责任的一种有效途径。一旦发现产品具有某种危险性瑕疵,企业合理又及时地召回,并修整瑕疵,将大大减少赔偿的代价。   王中律师介绍,产品责任立法,通常采用无过错责任和举证责任倒置的法律原则,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如果在海外消极应诉或者在法庭上难以证明产品无缺陷,都将面临当地法院的不利判决。美国产品责任诉讼,法院经常实施“长臂管辖”,中国出口商只要与该州有某种“最低限度的接触”,该州的法院就能对该被告享有管辖权。而所谓“最低限度的接触”,通常是被告直接或通过代理人在该州境内从事商业活动,或其行为在该州境内造成损害。因此,中国企业在海外无疑面临着非常严峻的产品责任风险。   被忽略的“安全带”   路伟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向记者提到,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除了提升自身产品质量使之达到欧美相关规定外,化解产品责任风险的一个有效举措是购买产品责任保险,但遗憾的是目前中国企业普遍缺乏这样的意识。   据美国商会和其他中间机构的调查,欧美采购商在中国采购时最担心的如产品质量和赔偿、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等问题,正逐渐被产品无责任保险所代替。   王中律师表示,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一旦发生海外产品责任,可能会面临很大的法律风险。最后可能导致整个公司面临艰难局面。例如国内华源公司的“欣弗”事件,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印度遭遇法院要求公布配方的要求等。王中律师认为,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最好的预防方法是重视产品设计和质量安全,推行海外产品安全认证。对于生产冰箱、彩电、空调、厨房用具等家电产品的中国企业而言,还可以选择投保产品责任险,因为这类产品引发的产品责任索赔案件多为家庭火灾,通过保险费的固定支出,可以确保企业减少在遇到巨额索赔时的财务波动。   对于目前中国企业在欧洲的境遇,路伟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罗德弗里曼表示令人堪忧。在处理产品安全问题方面,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国家。欧洲委员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主动举措,以应对原产于中国的产品的安全标准问题。在欧洲和美国,投保产品责任险是非常普遍并有效的风险防范方式,但在中国似乎刚起步。不过已经有保险公司如太平洋保险公司提供这类保险服务了,但中国的出口企业只有4%投这类保险。因此,要让产品责任意识深入人心,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 【讨论】温室气体减排自愿交易对企业是否有利?

    近日,有报道称,国家发改委相关领导透露,国家即将出台《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活动管理办法(暂行)》。业界普遍预计,该办法的出台必将带动更多中国企业参与国内自愿减排市场,推动自愿减排市场蓬勃发展。2011年6月26日,中国企业自愿减排2010年度排行榜在北京发布,这也是国内首个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为主要衡量指标的企业排行榜。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唐茂松在此次发布会上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称,管理办法将从交易产品、交易主体、交易场所、交易规则、登记注册、监管体系等各个方面,对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进行详细地界定和规范。唐还透露,在我国特定区域特定行业开展碳交易试点的研究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在总量控制条件下开展此项活动我认为有利于国家温室减排力度的更好加大!

  • 【转帖】中国制药企业落后印度10年 低水平仿制成为通病

    【来源:国际在线】   中印制药龙象之争  经过几年努力,印度制药企业已经在仿制能力、创新能力、国际市场开拓方面将中国药企远远甩在后头  通常情况下,印度制药企业更愿意采用专利挑战策略,也就是通过研究跨国企业的药品专利,找出漏洞诉其专利无效或者通过避开专利保护范围合成药物的方式  本报记者郭艾琳发自上海  全球制药老大辉瑞被印度人撞了一下腰。 其拳头产品———全球首个年销售额突破100亿美元的药品“立普妥”,遭遇了印度仿制药企业“南新(Ranbaxy)”的专利挑战。虽然去年10月,南新在首场法院审判中失利,但南新继续上诉,要挑战到底。  敢于向辉瑞宣战,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南新自有南新的底气———它已经具备先进的仿制、创新和进一步研发的能力。而无论是勇气还是技术,都是我国制药企业所欠缺的。  两个同样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在制药领域,曾经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样走着以仿制为主的路线,而如今,印度已经超越了中国。  到印度考察回国后,海正制药董事长白骅感叹,中国医药企业平均落后印度10~15年,印度药企已经成为我国企业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  殊途不同归  无论是规模、数量还是性质,中国医药产业和企业都与印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印度制药行业分布着2万多家注册企业,90%以上是作坊式小企业;我国目前拥有6000多家医药企业,医药中小企业所占比例为86.8%,水平基本相当。而生产成本低、行业集中度低等,都是两国医药行业的相似之处。  由于研发水平有限,两国医药企业都以生产仿制药品为主,自主创新研发药品所占的比例相当小。  然而,一条几乎相同的道路,却走出了两个不一样的结果。  除了零碎的小规模医药企业,印度通过10多年的努力,如今已经有了类似于南新、瑞迪(D r .R e d d y ’s)、西普拉(C i p l a)等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大型制药企业。这些企业已不局限于简单的仿制,也已经开始有了创新药物。而这些制药企业,正通过收购国际知名医药企业的非专利业务、建造海外工厂的形式,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  而相比之下,中国医药企业却几乎找不出在国际上知名度很高的企业,更缺少向大型跨国制药企业发起并购的勇气和资质。  中国和印度生产的药品都可以销售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出口额也基本相近。但是,印度药物制剂的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15%以上;而中国主要是附加值较低的原料药出口,西药制剂出口一直徘徊在1亿美元左右,不到总额的4%。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今年6月,印度制药市场的销售额比上一月增长12.9%,其中南新和西普拉的增长率分别为13.7%和16.6%。而南新以5.13%的份额成为当月市场霸主。然而在我国医药市场中,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大多是跨国医药企业。  仿中有创和一味仿制  并不完全是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不够,事实上,部分中国药企的仿制水平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然而印度制药企业取得胜利的关键,在于其比中国企业更早地意识到,简单的仿制是完全不够的,仿制的同时必须有进一步的创新。这一点不同的思考方式带动了印度制药企业的飞速发展。  我国制药企业的通病就是低水平重复仿制。一个技术含量较低的药品专利过期后,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对其进行简单的、完全相同的仿制。如“安乃近”这样低价格药品,生产厂家已经超过了100家,而为了赢得销路,各企业之间只能纷纷压价竞标,最终的价格低到企业自己无法承受。而对于那些技术含量高的药品,却很少有企业敢于去尝试仿制。  而印度制药企业走的却是另外一条道路:仿中有创,而且如果同样时间开拓生产仿制药,印度往往比中国早1~2年上市。  通常情况下,印度制药企业更愿意采用专利挑战策略,也就是通过研究跨国企业的药品专利,找出漏洞诉其专利无效或者通过避开专利保护范围合成药物的方式。南新挑战辉瑞走的就是这样一条道路,而事实上,此前南新已经通过成功诉讼葛兰素史克的“头孢呋辛酯”,在不需要付出任何赔偿的前提下,对该药品进行低价仿制。  同样,印度大型制药企业更愿意在仿制药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发创新,从而创立自己的品牌药品。目前,印度的制药企业已经从最开始的原料药生产,逐步过渡到对创新药物的开发,且这一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  按照国际惯例,一个研发型制药企业,每年将销售额的15%左右投入研发,而印度企业是研发支出占到其销售收入的2%左右,大型医药公司研发投入已达到10%左右。但我国制药企业的平均投入只有不到1%,而像华北制药、山东新华等老牌医药企业,也很少有研发的项目。《第一财经日报》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制药企业根本拿不出这笔研发经费,甚至没有设立研发部门。第一财经日报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