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质量发展

仪器信息网质量发展专题为您整合质量发展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质量发展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质量发展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质量发展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质量发展话题讨论。

质量发展相关的论坛

  • 以质量破解城市发展难题

    “黄石模式”要为全国做样本以质量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在湖北省近日召开的质量兴省工作暨第三届长江质量奖电视电话会上,黄石市被授予湖北省实施质量兴省战略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据悉,这是该市连续10年获此殊荣。黄石市以质量破解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难题,全力推进产业转型,为全国提供了样本。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我国共有资源型城市118个,约占全国城市数量的18%、总人口1.54亿人。黄石因矿而兴,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2008年,该市和下辖的大冶市分别被列为全国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成为全国唯一的市、县“双试点”城市。黄石市以此为契机,抢抓试点机遇,将质量兴市战略融入到“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建设大城市”的3大战略之中,通过贯彻落实《质量振兴纲要》和《质量发展纲要》,探索出了一条以质量破解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难题的新路子。 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关键在于产业转型。近年来,黄石通过建立一项政府奖、一本白皮书、一群质量人、一批黄石造、一个大平台的“五个一”质量工作机制,大力实施卓越绩效管理“131工程”,狠抓生态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两项重点工作,有效促进了全市产业向高新化、集约化、低碳化“三化并举”的方向转型。据了解,黄石市先后实施了200多个重大产业转型项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通过改造提升、拉长链条、集聚发展,推动有色金属、黑色金属两大传统支柱产业分别突破500亿元和400亿元,实现发展壮大和“脱胎换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向高端、终端延伸,培育了电子信息、新能源、机械制造等8个百亿元新兴产业;加快建设黄金山低碳工业园区,促进高碳产业低碳化、低碳产业规模化和低碳产品普及化。产业的转型发展,使黄石逐步摆脱资源依赖和“恋矿情结”,产业从“地下”转到“地上”,从“一业独大”转到“多业并举”,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4家企业入选全国500强,黄石东贝进入全球同行业前三强,劲牌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一。同时,名牌产品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8%,名牌产值比重居湖北省首位。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2010年底,大冶有色公司引进世界规模最大的铜冶炼澳斯麦特炉投产,成为湖北省“十一五”节能减排标志性项目,年减排二氧化硫1万吨,较原来的冶炼方式节能一半以上。

  • 诚信守法: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

    3月5日,惊蛰。 如往常一样,住在北京市朝阳区管庄的刘宝顺老人一早就带着收音机,来到通惠河边散步。 上午9时许,收音机传来了雄壮的国歌声。他立即停止锻炼,聚精会神地听了起来:“2012年,我们要继续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当收音机里传来温家宝总理铿锵有力的“承诺”时,老人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喃喃自语道:是该好好管管。 不仅是刘宝顺,人大代表们对于食品安全和质量发展问题也是格外关注。代表们认为,我国的质量发展,一定要以诚信守法为重要基石。全社会讲质量、重诚信的氛围浓了,保障质量安全的基础才能更加牢固,质量安全犯罪的违法成本高了,才能对不法分子形成足够大的威慑力,从而营造出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

  • 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 全文

    国务院关于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2〕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二○一二年二月六日质 量 发 展 纲 要(2011-2020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我国质量总体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纲要。  一、质量发展的基础与环境  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质量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是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既是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劳动者素质等因素的集成,又是法治环境、文化教育、诚信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反映。质量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关系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形象。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质量工作。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质量发展之路。特别是国务院颁布实施《质量振兴纲要(1996年-2010年)》以来,全民质量意识不断提高,质量发展的社会环境逐步改善,我国主要产业整体素质和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原材料、基础元器件、重大装备、消费类及高新技术类产品的质量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一批国家重大工程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商贸、旅游、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服务质量明显改善,覆盖第一二三产业及社会事业领域的标准体系初步形成。但是,我国质量发展的基础还很薄弱,质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数量,忽视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现象依然存在。产品、工程等质量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仍然比较严重,质量安全特别是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一些生产经营者质量诚信缺失,肆意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破坏市场秩序和社会公正,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损害国家信誉和形象。  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产业分工和市场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标准、人才、技术、市场、资源等竞争日趋激烈。同时,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坚实的质量基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也对质量工作提出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坚持以质取胜,建设质量强国,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 《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导读

    全文共分为9个部分: 第一部分“质量发展的基础与环境”。分析质量形势,强调坚持以质取胜、建设质量强国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发展目标”。明确未来10年我国质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提出我国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及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具体目标。 第三部分“强化企业质量主体作用”。提出严格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加快企业质量技术创新、发挥优势企业引领作用、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5项要求。 第四部分“加强质量监督管理”。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加快质量法治建设、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实施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加强宏观质量统计分析、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6项措施。 第五部分“创新质量发展机制”。从质量创新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完善质量工作体制机制、健全质量评价考核机制、强化质量准入退出机制、创新质量发展激励机制、创建品牌培育激励机制、建立质量安全多元救济机制6个方面的内容。 第六部分“优化质量发展环境”。从社会的角度,提出加强质量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完善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机制、发挥社会中介服务作用、加强质量舆论宣传、深化质量国际交流合作6个方面的举措。 第七部分“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从质量建设的角度,提出推进质量创新能力建设、加强标准化工作、强化计量基础支撑作用、推动完善认证认可体系、加快检验检测技术保障体系建设、推进质量信息化建设6个方面的工作。 第八部分“实施质量提升工程”。从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多角度,提出了质量素质提升工程、质量可靠性提升工程、服务质量满意度提升工程、质量对比提升工程、清洁生产促进工程5项重点工程。 第九部分“组织实施”。从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配套政策、强化检查考核等方面作了规定。

  • 【转帖】我国正在编制未来10年《质量发展纲要》

    新华网北京1月6日电(记者张晓松)为谋划未来质量工作和质检事业发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正牵头编制《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在6日召开的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上,纲要讨论稿已印发与会代表征求意见。 据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介绍,《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是经国务院审批编制实施的95个专项规划之一,由质检总局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环保部等14个部委参与编制。 支树平说,这个纲要明确了未来10年质量发展的目标和任务,首次提出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是继《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年)》之后我国质量工作的又一部总体规划,是质量发展的延续和拓展。 支树平说,制定和实施纲要,旨在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着力改变我国目前比较落后的质量状况,力争到2020年我国质量总体水平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实现我国由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目标提供质量保障。------转自“中国质量新闻网”,仅为传递更多信息。

  • 雷锋精神是质量发展的永恒动力!

    中国质量报评论员文章:雷锋精神是质量发展的永恒动力今年是“伟大的普通一兵”雷锋同志光荣殉职50周年。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半个世纪以来,雷锋精神就像一颗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种子,在华夏大地上生生不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感召和引领着人们以实际行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雷锋精神是雷锋的先进事迹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人格品质的集中体现。其最本质、最鲜明的内涵可以概括为: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如同人类精神史上所有经典一样,雷锋精神不仅自身具有崇高的意蕴,而且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经过历史的传承、丰富和发展,雷锋精神已经由先进典型的个体精神成长为中国人民的群体信仰和道德标本。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利益格局出现了新的特点,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然而,价值观的多元很容易让人迷失。正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所指出的,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在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关键时期,我们尤其需要弘扬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进一步融入到中华民族的道德血液中,化作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 弘扬雷锋精神,并不是重复历史记忆,默念抽象符号,而是紧跟时代步伐,融合时代需求,赋予时代内涵,使之成为人们真诚认同、真心实践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雷锋精神从来都不是拒人于千里的教条,而是通过每个人的行为体现出来的主流价值观,可触可感、可学可做。雷锋精神无须仰望,重在践行。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人群从雷锋精神中找到的对应点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落实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中。如果不行动,学雷锋只能是一个美好的口号。在质量领域,质量工作者坚守岗位,认真履责,严格把关,这些看似平凡的事,其实就是在践行雷锋精神;企业落实质量责任,加强质量管理,保证质量安全,能把这些分内的事做好,这也是在践行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重在践行,践行贵在持之以恒。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这就告诉我们,学雷锋不能一阵风,要让雷锋精神走进千家万户、植根心灵深处,就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促进雷锋精神的时代化、大众化,推动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机制化。要广泛开展以“学雷锋、树新风”为主题的道德实践,在质检系统和广大企业中大力倡导帮困解难、便民利民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并使之覆盖到各层次、各方面,推动形成传承和践行雷锋精神的热潮;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深入挖掘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建设弘扬雷锋精神的信息平台,不断增强活动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要引导干部职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建立常态化的保障机制,把学雷锋活动当做贯彻《质量发展纲要》、落实“十二字方针”的一项重要任务和抓手,融入质量事业发展的全过程。 我们期待,在伟大时代的孕育下,千千万万的“活雷锋”将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我们相信,雷锋精神将不断在质量领域这片热土生根发芽,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质量事业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 【资料】ISO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的诞生和发展

    一)欧美国家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的诞生和发展 质量保证标准,诞生于美国军品使用的军标。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防部吸取二次世界大战中军品质量优劣的经验和教训,决定在军火和军需品订货中实行质量保证,即供方在生产所订购的货品中,不但要按需方提出的技术要求保证产品实物质量,而且要按订货时提出的且已订入合同中的质量保证条款要求去控制质量,并在提交货品时提交控制质量的证实文件。经过几年的实施,美国国防部在总结以往订货所应用的质量保证条款的基础上,于1959年提出两项军品质量保证标准,经过试行于1963年升为正式的质量保证标准。实施后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美国军品应用质量保证标准成功的经验,首先在锅炉和压力容器上被采用。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于1971年发布和实施了ASME-Ⅲ-NA4000《锅炉与压力容器质量保证》标准。锅炉和压力容器质量保证标准的实施,使锅炉和压力容器的事故率大幅度下降,取得显著的成效, 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核工业部门引进和实施了质量保证标准。1971年,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借鉴军品质量保证标准,制订和发布了国家标准ANSI N45.2《核电站安全质量保证法规》,后演变为ANSI/ASME NQA-1-1983。国际原子能机构吸取美国的经验,于1978年颁布了IAEA50-C-QA“核电站安全质量保证法规”并得到世界先进工业国家的承认,它包括13项条款,通常称之为“十三条”。“法规”对保证核工业安全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 由于美国军品、锅炉和压力容器,以及核电站采用和实施质量保证标准所取得令人信服的成效,1978年以后,质量保证标准被引用到民品订货中来。英国制订了一套三个水平的质量保证标准。即BS5750:Part1、Part2、Part3。加拿大制订了一套四个水平的质量保证标准CSAZ299.1-299.4。此外,法国、挪威、荷兰、瑞士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先后制订了质量保证标准。 质量管理标准是为了适应质量保证标准的实施而诞生的。欧美很多国家,为了适应供需双方实行质量保证标准对质量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在总结多年质量管理实践的基础上,相继制订了质量管理标准和实施细则。质量管理标准和细则的实施,保证了质量保证标准的贯彻实施。 (二)ISO 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的诞生和发展 1.ISO/TC176技术委员会简介 ISO是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的缩写,其代表的意义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它成立于1947年,是非政府性组织,目前已有100多个成员国。ISO/TC176技术委员会是ISO下属技术委员会之一,全名为“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 ”,秘书国为加拿大。 ISO/TC176技术委员会是ISO为了适应国际贸易往来中民用品订货采用质量保证作法的需要,于1979年在ISO原认证委员会第二工作组(ISO/CERTCO/WG2)的基础上建立的。该委员会有英、美、法、加拿大、西德、南非、瑞士、挪威、日本、中国等50多个国家,作为“P”成员国(正式成员国)参加工作和活动;有“O”成员国(观察成员国)16个,并且不断地发展增加。目前下设有三个分技术委员会和12个工作组。 SC1分技术委员会负责制订术语标准,法国为秘书国;SC2分技术委员会负责制订“质量体系标准”,下设有两个工作组,分别负责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美国和英国分别为两个工作组的秘书国。SC3分技术委员会负责质量技术标准的制订。 2.ISO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的诞生和发展 (1)质量术语标准--ISO8402标准的演变 ISO/TC176的SCI分技术委员会,自1981年10月开始,在总结和参照世界有关国家标准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广泛协商,于1986年6月15日正式发布ISO8402-1986《质量--术语》标准。该标准包括22个术语。随着世界各国质量管理的发展,在实践中出现了新的问题,对质量术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SCI分技术委员会于1994年经委员会审查通过,发布ISO8402-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标准。该标准共包括四部份术语,其中基本术语13个,与质量有关的术语19个,与质量体系有关的术语16个,与工具和技术有关的术语19个,共计67个术语。 (2)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的诞生和发展 ISO/TC176的SC2分技术委员会经过努力工作,于1987年发布了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该系列标准是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中的主体标准,共包括“标准选用、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三类五项标准。该五项标准的诞生是世界范围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工作的一个新纪元,对推动世界各国工业企业的质量管理和供需双方的质量保证,促进国际贸易交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近几年来,随着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和标准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于1994年对系列标准进行了全面修订,并于当年7月1日正式发布实施。随后,标准制订工作进展较快,ISO9000标准发展成ISO9000-1、ISO9000-2、ISO9000-3和ISO9000-4;ISO9004发展成ISO9004-1、ISO9004-2、ISO9004-3和ISO9004-4等项标准。2000年ISO/TC176委员会颁布了ISO9000最新标准,一般称为ISO9000:2000版,现已经在全世界开始推行。我国依据ISO9000国际标准,制定了GB/T19000标准,GB/T19000标准与ISO9000国际标准完全相同。 (三)我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的演变 1.我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的演变 原国家标准管理部门为了加快推进我国质量管理的步伐,适应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的要求,于1988年组织人员等效采用ISO9000系列标准。经批准后于当年12月10日发布国标GB/T 103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并于1989年组织116个企业试点贯彻实施。 为了使我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工作更好地与国际接轨,经国家标准化管理部门研究,决定将等效采用ISO9000系列标准改为等同采用,由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技术委员会(CSBTS/TC151)提出,经国家标准化部门批准,于1992年10月13日发布了国标GB/T 19000-1992-ISO9000:1987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 1994年国家标准化管理部门组织人员根据ISO9000:1994版标准对国标92版标准进行修订,经批准于1994年12月24日发布了GB/T 19000-1994idtISO9000: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并于1995年6月30日实施至今。 2.我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性标准的情况 我国对ISO10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性标准也采用等同的方法来制订成国标,从1993年开始先后制订和发布了GB/T19021.1,GB/T19021.2,GB/T19021.3与质量体系审核有关的标准,以及计量检测设备的质量保证要求、质量手册编制指南、全面质量管理经济效果指南等标准。 我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都是等同采用ISO相应标准的。

  • 砂尘试验箱企业发展 质量和服务是重心

    如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白热化的竞争市场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通过另辟蹊径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以打造独特的竞争优势。但砂尘试验箱作为一种精密产品,消费者更大程度上都是希望产品质量能够得到保障,因此,对于砂尘试验箱企业而言,保证本质工作开展才是企业逆势突围的关键。 产品是企业的重点,而质量就是企业的关键。没有质量保证的产品不可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同,没有质量为基础的企业也不可能发展得稳当。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若砂尘试验箱企业不能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那么很容易就会被市场的洪流给淹没。 砂尘试验箱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必然是用高质量产品来赢得的。在社会生活中,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对企业而言,也是如此,除了产品质量以外,服务也是衡量企业实力的关键。只有给消费者最周到最贴心的服务,企业才能收到相对应的盈利。对企业而言,拥有优质的服务就像给自己打下一个坚定的基础,产品的好口碑自然随之而来。在未来的市场的比拼中,企业唯有从质量和服务着手,才能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赢得长远的发展。

  • 《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文

    关于印发《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质检办〔2011〕568号各直属检验检疫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质量技术监督局,认监委、标准委,总局各司局,各直属挂靠单位:现将《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你们,请结合各地实际,及时组织学习,认真贯彻落实。二〇一一年十月十八日

  • 访谈: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访谈: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2023年9月首次提出。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安徽省会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合肥市近年来因地制宜,依托自身禀赋资源,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作出了积极探索。今年2月24日,合肥市召开的“新春第一会”就以新质生产力作为主题之一。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罗云峰接受人民论坛网专访,就合肥市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关问题发表看法。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人民论坛网:结合合肥市“科创名城”的发展经验和成效来看,您认为合肥市是怎样依托禀赋资源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罗云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合肥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不动摇,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新质生产力已在合肥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我们持续发力科技创新。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持续探索“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路径。坚定落实国家赋予的创新使命,不遗余力支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倾力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加快打造世界一流未来大科学城,建成、在建、预研聚变堆主机、先进光源等13个大科学装置、集聚度全国领先,催生了本源司南、九章三号、墨子巡天等一大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我们用好“国之重器”科技成果延伸外溢效应,建成运行能源、人工智能等科学中心六大研究院,取得53项国际领先创新成果。绘制大科学装置衍生技术产业地图,成立量子科技产业研究院,汇聚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上下游企业近300家,“沿途下蛋”转化前沿科技成果200余项。我们着力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获批组建深空探测等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6个。新建地球智能计算中心等4个前沿交叉平台、总数达34个。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与龙头企业、高校院所、院士团队合作新建新型研发机构20家、总量达53家,集聚科研人才 5000余人,引育科技企业超1500家。我们加快完善全链条成果转化服务,成立5个市级成果转化专班,对接入库高校院所科技成果4500多项,在合肥转化设立企业657家。聚焦创新成长的堵点难点,系统提升概念验证、小试中试、众创孵化器、科创园区等载体服务效能。2023年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2家,总数188家、居省会城市第6位;新增国家高企1994家,总数8406家、三年翻番;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09家,总数1.1万家、两年翻番;独角兽企业增至10家、一年翻番,技术合同交易额、发明专利授权均实现三年翻番。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人民论坛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坚实的产业基础,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产业创新方面,合肥市有哪些具体做法?罗云峰: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升级是生产力跃迁的重要支撑。我们持续发力产业创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牢牢将产业发展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培育壮大战新产业,推动重点产业链动态重构,近三年新兴产业链从9个增长到16个;持续补链延链升链建链,构建“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产业集群梯次培育体系,加快打造以融合集群为导向的“6+5+X”产业体系。新型显示、智能语音产业整体规模全国第1,新能源汽车产量、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产值全国前3,光伏逆变器出货量全球第1,智能家电产量、动态存储出货量全国第1,战新产业产值近三年年均增长18%,战新产业培育连续五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加速抢占未来产业先机,量子信息跻身全国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量子企业数、获得专利数居全国首位。空天信息、低空经济从无到有,两年集聚企业近200家,全产业链竞争力国内领先。聚变能源聚集企业超30家、全国第1。星火认知大模型全国领先,元宇宙产业汇聚商汤科技、灵伴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落地建设,人形机器人研究中心研发工作全面展开。——加快数智赋能和绿色转型,规上工业企业“智转数改”实现全覆盖,“羚羊”工业云赋能43万家合肥企业。累计培育全球“灯塔工厂”5家、总数居全国第2,产业数字化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34家,国家级绿色产品数量占全国的5.4%,度电GDP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要落到具体产业上。场景创新是合肥近年来推动新技术创造性应用,实现新技术迭代升级和新产业快速成长的一项“新打法”。2022年,合肥提出打造“全域场景创新之城”,实施场景创新三年行动,成立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2年来取得显著成效。我们在全市域、全领域、全流程建设高质量场景,逐步开放企业生产、政府应用、城市建管等超600个应用场景,每一个场景都带动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大型企业,截至目前,吸引100多家独角兽等新物种企业参与共建,创造了合肥量子城域网、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智慧合肥时空大数据平台等示范标杆场景,“合肥场景工作”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经济运行亮点,向全国推介。汇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优秀人才人民论坛网: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请您谈谈合肥市人才引育工作的具体举措和方法。罗云峰:我们按照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持续引育创新人才,厚植合肥“养人之城”底色。健全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服务体系,全力用好第一资源,抢抓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动权,努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我们以科创事业聚人,依托重大创新平台和重点产业,吸引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新增进站博士后949人,高层次人才达2万,重点产业链人才超50万。以产教融合育人,贯通“专业—就业—产业”,建设近60家产业学院,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培养“五懂”人才1000多人,新增高技能人才8.75万人、增长50%以上、总数达152万人,产教城互融共生经验成为全国典型。以暖心服务留人,全年投入人才经费36亿元、占科技支出14.6%。为人才安居、子女入学、看病就医等提供专项服务、开通便捷通道,让各类人才无后顾之忧。近三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近百万,常住外籍人士突破5000人,人才总量超264万人,连续5年上榜“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优化创新环境为新质生产力聚势赋能人民论坛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共进,在开放环境下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用好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请您谈谈合肥市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软性环境。罗云峰:我们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求,深入推进科技体制、科创金融、要素市场化等改革,持续优化创新环境,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更加畅通地流向新质生产力,助力各类创新主体愿创新、敢创新、能创新、方便创新。我们完善制度保障创新。始终把创新当使命、视创新如生命,在全国率先成立市委科创委,专设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口服务处室,出台科技创新条例和科学技术普及条例,设立“科技创新日”,汇聚科技创新工作合力。去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占比17.4%、跃居万亿城市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升至3.91%、保持全国前列。——汇聚要素支持创新。用好国有资本“以投带引”模式,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基金丛林、总规模超4200亿元。深化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出科创金融产品196款、增长75%,科创融资近2500亿,科技贷款月均增长25%以上,“政信贷”产品平均成本降至市场利率一半。——开放协同推动创新。更大区域范围配置更多先进优质要素,牵头成立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研究院,牵头组建长三角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4个产业联盟,深化合肥、上海张江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建成运营G60科创走廊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与沪苏浙技术合同交易额占省外吸纳技术的一半以上。高标准建设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科大硅谷”,新增创新创业空间300万平方米,招募国内外36个一流科创服务团队链条式共建创新单元,布局9家海内外创新中心,服务对接1.1万名高端人才。——最大限度包容创新。实施科研经费“负面清单+包干制”,创新人才政策前置兑现,推进人才自主评价,赋予科研人员、重点企业、研发机构更多创新自主权。宽容创新有失败、包容投资有失误,坚持投早、投小、投科技,天使基金、种子基金风险容忍度为40%、50%,均为全国最高水平,“包容普惠创新”全国推广。创新是合肥最大标识、最大动能,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潜力所在、优势所在。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市委工作要求,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重大意义、实践要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政治中彰显合肥力量、合肥气度和合肥精神,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交上满意的合肥答卷。

  • 访谈: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2023年9月首次提出。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安徽省会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合肥市近年来因地制宜,依托自身禀赋资源,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作出了积极探索。今年2月24日,合肥市召开的“新春第一会”就以新质生产力作为主题之一。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罗云峰接受人民论坛网专访,就合肥市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关问题发表看法。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人民论坛网:结合合肥市“科创名城”的发展经验和成效来看,您认为合肥市是怎样依托禀赋资源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罗云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合肥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不动摇,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新质生产力已在合肥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我们持续发力科技创新。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持续探索“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路径。坚定落实国家赋予的创新使命,不遗余力支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倾力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加快打造世界一流未来大科学城,建成、在建、预研聚变堆主机、先进光源等13个大科学装置、集聚度全国领先,催生了本源司南、九章三号、墨子巡天等一大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我们用好“国之重器”科技成果延伸外溢效应,建成运行能源、人工智能等科学中心六大研究院,取得53项国际领先创新成果。绘制大科学装置衍生技术产业地图,成立量子科技产业研究院,汇聚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上下游企业近300家,“沿途下蛋”转化前沿科技成果200余项。我们着力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获批组建深空探测等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6个。新建地球智能计算中心等4个前沿交叉平台、总数达34个。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与龙头企业、高校院所、院士团队合作新建新型研发机构20家、总量达53家,集聚科研人才 5000余人,引育科技企业超1500家。我们加快完善全链条成果转化服务,成立5个市级成果转化专班,对接入库高校院所科技成果4500多项,在合肥转化设立企业657家。聚焦创新成长的堵点难点,系统提升概念验证、小试中试、众创孵化器、科创园区等载体服务效能。2023年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2家,总数188家、居省会城市第6位;新增国家高企1994家,总数8406家、三年翻番;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09家,总数1.1万家、两年翻番;独角兽企业增至10家、一年翻番,技术合同交易额、发明专利授权均实现三年翻番。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人民论坛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坚实的产业基础,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产业创新方面,合肥市有哪些具体做法?罗云峰: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升级是生产力跃迁的重要支撑。我们持续发力产业创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牢牢将产业发展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培育壮大战新产业,推动重点产业链动态重构,近三年新兴产业链从9个增长到16个;持续补链延链升链建链,构建“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产业集群梯次培育体系,加快打造以融合集群为导向的“6+5+X”产业体系。新型显示、智能语音产业整体规模全国第1,新能源汽车产量、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产值全国前3,光伏逆变器出货量全球第1,智能家电产量、动态存储出货量全国第1,战新产业产值近三年年均增长18%,战新产业培育连续五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加速抢占未来产业先机,量子信息跻身全国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量子企业数、获得专利数居全国首位。空天信息、低空经济从无到有,两年集聚企业近200家,全产业链竞争力国内领先。聚变能源聚集企业超30家、全国第1。星火认知大模型全国领先,元宇宙产业汇聚商汤科技、灵伴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落地建设,人形机器人研究中心研发工作全面展开。——加快数智赋能和绿色转型,规上工业企业“智转数改”实现全覆盖,“羚羊”工业云赋能43万家合肥企业。累计培育全球“灯塔工厂”5家、总数居全国第2,产业数字化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34家,国家级绿色产品数量占全国的5.4%,度电GDP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要落到具体产业上。场景创新是合肥近年来推动新技术创造性应用,实现新技术迭代升级和新产业快速成长的一项“新打法”。2022年,合肥提出打造“全域场景创新之城”,实施场景创新三年行动,成立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2年来取得显著成效。我们在全市域、全领域、全流程建设高质量场景,逐步开放企业生产、政府应用、城市建管等超600个应用场景,每一个场景都带动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大型企业,截至目前,吸引100多家独角兽等新物种企业参与共建,创造了合肥量子城域网、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智慧合肥时空大数据平台等示范标杆场景,“合肥场景工作”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经济运行亮点,向全国推介。汇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优秀人才人民论坛网: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请您谈谈合肥市人才引育工作的具体举措和方法。罗云峰:我们按照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持续引育创新人才,厚植合肥“养人之城”底色。健全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服务体系,全力用好第一资源,抢抓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动权,努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我们以科创事业聚人,依托重大创新平台和重点产业,吸引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新增进站博士后949人,高层次人才达2万,重点产业链人才超50万。以产教融合育人,贯通“专业—就业—产业”,建设近60家产业学院,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培养“五懂”人才1000多人,新增高技能人才8.75万人、增长50%以上、总数达152万人,产教城互融共生经验成为全国典型。以暖心服务留人,全年投入人才经费36亿元、占科技支出14.6%。为人才安居、子女入学、看病就医等提供专项服务、开通便捷通道,让各类人才无后顾之忧。近三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近百万,常住外籍人士突破5000人,人才总量超264万人,连续5年上榜“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优化创新环境为新质生产力聚势赋能人民论坛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共进,在开放环境下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用好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请您谈谈合肥市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软性环境。罗云峰:我们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求,深入推进科技体制、科创金融、要素市场化等改革,持续优化创新环境,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更加畅通地流向新质生产力,助力各类创新主体愿创新、敢创新、能创新、方便创新。我们完善制度保障创新。始终把创新当使命、视创新如生命,在全国率先成立市委科创委,专设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口服务处室,出台科技创新条例和科学技术普及条例,设立“科技创新日”,汇聚科技创新工作合力。去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占比17.4%、跃居万亿城市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升至3.91%、保持全国前列。——汇聚要素支持创新。用好国有资本“以投带引”模式,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基金丛林、总规模超4200亿元。深化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出科创金融产品196款、增长75%,科创融资近2500亿,科技贷款月均增长25%以上,“政信贷”产品平均成本降至市场利率一半。——开放协同推动创新。更大区域范围配置更多先进优质要素,牵头成立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研究院,牵头组建长三角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4个产业联盟,深化合肥、上海张江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建成运营G60科创走廊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与沪苏浙技术合同交易额占省外吸纳技术的一半以上。高标准建设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科大硅谷”,新增创新创业空间300万平方米,招募国内外36个一流科创服务团队链条式共建创新单元,布局9家海内外创新中心,服务对接1.1万名高端人才。——最大限度包容创新。实施科研经费“负面清单+包干制”,创新人才政策前置兑现,推进人才自主评价,赋予科研人员、重点企业、研发机构更多创新自主权。宽容创新有失败、包容投资有失误,坚持投早、投小、投科技,天使基金、种子基金风险容忍度为40%、50%,均为全国最高水平,“包容普惠创新”全国推广。创新是合肥最大标识、最大动能,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潜力所在、优势所在。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市委工作要求,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重大意义、实践要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政治中彰显合肥力量、合肥气度和合肥精神,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交上满意的合肥答卷。

  • 关于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强化科技支撑打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充分发挥科技在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我部创新科研组织实施机制,推进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现将[url=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sthjbsh/202303/W020230302515527188080.pdf]《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管理暂行规定》[/url]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align=right]  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align][align=right]  2023年2月24日[/align]  (此件社会公开)

  • 访谈: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质生产力”这一概念2023年9月首次提出。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安徽省会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合肥市近年来因地制宜,依托自身禀赋资源,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作出了积极探索。今年2月24日,合肥市召开的“新春第一会”就以新质生产力作为主题之一。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罗云峰接受人民论坛网专访,就合肥市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关问题发表看法。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人民论坛网:结合合肥市“科创名城”的发展经验和成效来看,您认为合肥市是怎样依托禀赋资源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罗云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合肥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不动摇,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新质生产力已在合肥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我们持续发力科技创新。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持续探索“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路径。坚定落实国家赋予的创新使命,不遗余力支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倾力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加快打造世界一流未来大科学城,建成、在建、预研聚变堆主机、先进光源等13个大科学装置、集聚度全国领先,催生了本源司南、九章三号、墨子巡天等一大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我们用好“国之重器”科技成果延伸外溢效应,建成运行能源、人工智能等科学中心六大研究院,取得53项国际领先创新成果。绘制大科学装置衍生技术产业地图,成立量子科技产业研究院,汇聚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上下游企业近300家,“沿途下蛋”转化前沿科技成果200余项。我们着力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获批组建深空探测等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6个。新建地球智能计算中心等4个前沿交叉平台、总数达34个。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与龙头企业、高校院所、院士团队合作新建新型研发机构20家、总量达53家,集聚科研人才 5000余人,引育科技企业超1500家。我们加快完善全链条成果转化服务,成立5个市级成果转化专班,对接入库高校院所科技成果4500多项,在合肥转化设立企业657家。聚焦创新成长的堵点难点,系统提升概念验证、小试中试、众创孵化器、科创园区等载体服务效能。2023年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2家,总数188家、居省会城市第6位;新增国家高企1994家,总数8406家、三年翻番;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09家,总数1.1万家、两年翻番;独角兽企业增至10家、一年翻番,技术合同交易额、发明专利授权均实现三年翻番。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人民论坛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坚实的产业基础,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产业创新方面,合肥市有哪些具体做法?罗云峰: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升级是生产力跃迁的重要支撑。我们持续发力产业创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牢牢将产业发展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培育壮大战新产业,推动重点产业链动态重构,近三年新兴产业链从9个增长到16个;持续补链延链升链建链,构建“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产业集群梯次培育体系,加快打造以融合集群为导向的“6+5+X”产业体系。新型显示、智能语音产业整体规模全国第1,新能源汽车产量、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产值全国前3,光伏逆变器出货量全球第1,智能家电产量、动态存储出货量全国第1,战新产业产值近三年年均增长18%,战新产业培育连续五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加速抢占未来产业先机,量子信息跻身全国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量子企业数、获得专利数居全国首位。空天信息、低空经济从无到有,两年集聚企业近200家,全产业链竞争力国内领先。聚变能源聚集企业超30家、全国第1。星火认知大模型全国领先,元宇宙产业汇聚商汤科技、灵伴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落地建设,人形机器人研究中心研发工作全面展开。——加快数智赋能和绿色转型,规上工业企业“智转数改”实现全覆盖,“羚羊”工业云赋能43万家合肥企业。累计培育全球“灯塔工厂”5家、总数居全国第2,产业数字化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34家,国家级绿色产品数量占全国的5.4%,度电GDP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要落到具体产业上。场景创新是合肥近年来推动新技术创造性应用,实现新技术迭代升级和新产业快速成长的一项“新打法”。2022年,合肥提出打造“全域场景创新之城”,实施场景创新三年行动,成立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2年来取得显著成效。我们在全市域、全领域、全流程建设高质量场景,逐步开放企业生产、政府应用、城市建管等超600个应用场景,每一个场景都带动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大型企业,截至目前,吸引100多家独角兽等新物种企业参与共建,创造了合肥量子城域网、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智慧合肥时空大数据平台等示范标杆场景,“合肥场景工作”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经济运行亮点,向全国推介。汇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优秀人才人民论坛网: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请您谈谈合肥市人才引育工作的具体举措和方法。罗云峰:我们按照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持续引育创新人才,厚植合肥“养人之城”底色。健全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服务体系,全力用好第一资源,抢抓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动权,努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我们以科创事业聚人,依托重大创新平台和重点产业,吸引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新增进站博士后949人,高层次人才达2万,重点产业链人才超50万。以产教融合育人,贯通“专业—就业—产业”,建设近60家产业学院,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培养“五懂”人才1000多人,新增高技能人才8.75万人、增长50%以上、总数达152万人,产教城互融共生经验成为全国典型。以暖心服务留人,全年投入人才经费36亿元、占科技支出14.6%。为人才安居、子女入学、看病就医等提供专项服务、开通便捷通道,让各类人才无后顾之忧。近三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近百万,常住外籍人士突破5000人,人才总量超264万人,连续5年上榜“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优化创新环境为新质生产力聚势赋能人民论坛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共进,在开放环境下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用好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请您谈谈合肥市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软性环境。罗云峰:我们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求,深入推进科技体制、科创金融、要素市场化等改革,持续优化创新环境,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更加畅通地流向新质生产力,助力各类创新主体愿创新、敢创新、能创新、方便创新。我们完善制度保障创新。始终把创新当使命、视创新如生命,在全国率先成立市委科创委,专设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口服务处室,出台科技创新条例和科学技术普及条例,设立“科技创新日”,汇聚科技创新工作合力。去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占比17.4%、跃居万亿城市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升至3.91%、保持全国前列。——汇聚要素支持创新。用好国有资本“以投带引”模式,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基金丛林、总规模超4200亿元。深化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出科创金融产品196款、增长75%,科创融资近2500亿,科技贷款月均增长25%以上,“政信贷”产品平均成本降至市场利率一半。——开放协同推动创新。更大区域范围配置更多先进优质要素,牵头成立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研究院,牵头组建长三角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4个产业联盟,深化合肥、上海张江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建成运营G60科创走廊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与沪苏浙技术合同交易额占省外吸纳技术的一半以上。高标准建设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科大硅谷”,新增创新创业空间300万平方米,招募国内外36个一流科创服务团队链条式共建创新单元,布局9家海内外创新中心,服务对接1.1万名高端人才。——最大限度包容创新。实施科研经费“负面清单+包干制”,创新人才政策前置兑现,推进人才自主评价,赋予科研人员、重点企业、研发机构更多创新自主权。宽容创新有失败、包容投资有失误,坚持投早、投小、投科技,天使基金、种子基金风险容忍度为40%、50%,均为全国最高水平,“包容普惠创新”全国推广。创新是合肥最大标识、最大动能,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潜力所在、优势所在。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市委工作要求,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重大意义、实践要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政治中彰显合肥力量、合肥气度和合肥精神,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交上满意的合肥答卷。[size=14px][color=#707d8a][ 来源:人民论坛网 ][/color][/size][size=14px][color=#707d8a][i]编辑:张圣斌[/i][/color][/size][b]网友评论[/b]

  • 2024全国两会关键词之集中精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他介绍,过去一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今年,高质量发展入选人民网全国两会调查十大热词。  政府工作报告25次提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既是对过去一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结,也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指明方向。  回升向好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  从宏观调控到引领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都是着力点。  一年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针对严峻挑战和疫后经济恢复特点,统筹稳增长和增后劲,突出固本培元,注重精准施策,把握宏观调控时、度、效,加强逆周期调节,不搞“大水漫灌”和短期强刺激,更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用力,全年经济运行呈现前低中高后稳态势。  一年来,依靠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增强城乡区域发展新动能。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全面部署推进新型工业化。出台稳定工业经济运行、支持先进制造业举措,提高重点行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推动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工业企业利润由降转升。  科技支撑  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有力支撑。5日,科学技术部部长阴和俊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表示,去年,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呈现新气象。  从投入看,全国研发经费投入超3.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1%。从产出看,签订技术合同95万项,成交额达6.1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8.6% 授权发明专利达92.1万件,比上年增长15.3%。从成效看,在量子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围绕加快建立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科技部将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大科技攻关,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内核。二是加强战略力量建设即队伍建设,打造科技强国建设的国家队。三是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创新动力。  科技创新是代表委员们建言献策的高频词。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说,在科技创新道路上,虽然要经历千辛万苦,但是只要牢牢抓住创新不放松,就能收获一览众山小的喜悦。  破除阻碍  就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取向,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清理和废止有悖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规定。  各地亦将此视为新一年工作安排中的聚焦点。广东明确提出,要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审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清理和废止有悖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增强政策取向一致性,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为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坚定走好福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福建提出,发挥机制保障作用。“落实好新一轮科技管理机构改革任务,全力破除制度藩篱,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应出台更多扶持政策和激励举措,积极培育服务链主企业、本土科技型骨干企业以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创造更加有利于创新的浓厚氛围,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江门市市长吴晓晖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断打通束缚创新活力的堵点卡点,才能推动创新资源集聚。  依靠改革  就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  这一预期目标综合考虑了国内外形势和各方面因素,兼顾了需要和可能,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并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也考虑了经济增长潜力和支撑条件,体现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要求。  完成今年发展目标任务,必须集中精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说,推动高质量发展要靠改革。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深化改革开放,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持续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具体而言,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加快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标准体系,加大对高质量发展的财税金融支持,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等。  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法治保障。在4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发言人娄勤俭表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将以高质量立法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  蓝图已经绘制,中国高质量发展正蓬勃向前![size=14px][color=#707d8a][ 来源:人民网 ][/color][/size][size=14px][color=#707d8a][i]编辑:张圣斌[/i][/color][/size]

  • 精品工程铸就高质量发展蓝图 — 学习《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体会

    [align=center][font=微软雅黑][size=24px]精品工程铸就高质量发展蓝图[/size][/font][font=宋体] [/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size=18px]— 学习《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体会[/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font=宋体]山西省公用品牌建设联合会[/font] [font=宋体]李学哲[/font][/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 [size=18px] 2023年2月初[/size][/font][size=18px][font=宋体],[/font][font=宋体]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font][font=宋体](以下简称:[/font][font=微软雅黑]〈[/font][font=宋体]纲要[/font][font=微软雅黑]〉[/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纲要[/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中的七大工程建设专栏中的[/font][font=宋体]中国品牌建设工程[/font][font=宋体],突出了[/font][font=宋体]实施中国精品培育行动[/font][font=宋体],品牌建设促进高质量创新发展已成必然。[/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纲要[/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描述的七个专栏工程突出了质量强国建设核心,品牌相关的中国精品建设工程是一大亮点,[/font][b][font=宋体]1 [/font][font=宋体]精品及精品工程的概念[/font][/b][font=宋体] [font=宋体]“精”的米字旁表示来源于食品,体现了“食”大于天的基本理念。“品”的体现是标准,可以理解“精品”就是某类物品的标准代言,是上乘品质的综合体现。[/font][/font][b][font=宋体]1.1 来自辞典的解释[/font][font=宋体]1.1.1 [/font][font=宋体]精[/font][/b][font=宋体]([/font][font=宋体]1[/font][font=宋体][font=宋体])精舂过的上百米。《论语乡党》:[/font][font=宋体]“食不厌精。”《楚辞离骚》“精琼爢以为粻。”[/font][/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2[/font][font=宋体][font=宋体])凡物的纯质。如[/font][font=宋体]:酒精 香精。亦指完美、最好。如:少而精:精益求精。崔章《过长江贾岛主簿旧厅》诗:“雕琢文章字字精。”[/font][/font][b][font=宋体]1.1.2 [/font][font=宋体]品[/font][font=宋体] [/font][/b][font=宋体]①[/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标准。[/font][font=宋体]②[/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font=宋体]物品。如[/font][font=宋体]:商品 成品。《礼记郊特牲》:“笾豆之荐,水土之品也。”[/font][/font][font=宋体]③[/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font=宋体]品种。《书[/font][font=宋体]禹贡》:“厥贡惟金三品。”[/font][/font][font=宋体]④[/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品质。[/font][font=宋体]⑤[/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font=宋体]等级。如[/font][font=宋体]:上品 中品。《汉书匈奴传上》:“给缯絮食物有品。”[/font][/font][font=宋体]⑥[/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font=宋体]品评[/font][font=宋体] 区分。《国语郑语》:“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font][/font][font=宋体][b]1.1.3 精品[/b][/font][font=宋体]①[/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精品:精良的物品;上乘的作品;艺术精品。[/font][font=宋体]②[/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font=宋体]《辞海》中的精品:精良的物品。如:艺术精品。王士祺(清)《池北偶谈[/font][font=宋体]外国墨》:“陆子履奉使契丹,好墨名曰‘阳岩镇造’者,其国精品。”[/font][/font][b][font=宋体]1.2 精品工程[/font][/b][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纲要[/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中谈到品牌建设有三个阶段:品牌、知名品牌和精品。精品工程可以理解为从产品(或服务)的品牌培育基础,逐步提升为知名品牌,最终努力实现地方(市级、省级)精品、中国精品的一个高质量发展建设过程。[/font][font=宋体] [/font][b][font=宋体]2 精品工程与高质量发展[/font][/b][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纲要[/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font=宋体]一共有七个[/font][font=宋体]“工程”建设专栏。重点阐述了[/font][/font][font=宋体]实现[/font][font=宋体]质量强国[/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推动高质量发展[/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促进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的[/font][font=宋体]奋斗目标[/font][font=宋体]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font][font=宋体] 其中专栏[/font][font=宋体]5是“[/font][font=宋体]中国品牌建设工程[/font][font=宋体]”,工程的实现是以[/font][font=宋体]实施中国精品培育行动[/font][font=宋体][font=宋体]为主线,通过建立中国精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标识认证制度,培育一批设计精良、生产精细、服务精心的创新高质量发展的高端品牌[/font][font=宋体]——中国精品[/font][/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目前,山西、江苏等省市都已率先推出了地方性精品的品牌授牌活动,我们相信随着[/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纲要[/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的深入贯彻落实,从地市县到省级产品(服务)精品的推出,在此基础上的中国精品的诞生不会很久。[/font][font=宋体][b]3 先行一步的争创知名品牌[/b][/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纲要[/font][font=宋体]》(二十一)栏目是“[font=宋体]争创国内国际知名品牌[/font]”。[/font][font=宋体][font=宋体]近期,由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特点不难发现[/font][font=宋体]“品牌”已成为热搜词,研究品牌的文献也多了起来。[/font][/font][font=宋体][font=宋体]张清华的《以党建品牌建设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李金磊的《迈向高质量发展[/font] [font=宋体]中国品牌加速[/font][font=宋体]“走出去”》,以及单广辉的《品牌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品牌建设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影响力。 [/font][/font][font=宋体][b]4 结束语[/b][/font][font=宋体] [font=宋体]我曾经在检验检测行业奋斗多年,目前在一个社会团体做品牌战略研究及培育工作,参加这次大赛我发现已经走过十六年历程的[/font][font=宋体]“科学仪器网络原创作品大赛”不就是一个品牌建设史吗?!原创大赛多少人陪她走过了一年又一年,这里认识了同行,学习了知识,提升了写作能力,感觉也是一条创新之路。真心希望这一仪器仪表行业的知名品牌,尽快成长为“中国精品”。[/font][/font][/size][font=黑体][size=18px]参考文献[/size][/font][font=宋体][1] [font=宋体]张清华.[/font][/font][font=宋体][font=宋体]以党建品牌建设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J].[/font][font=宋体]中外企业文化,[/font][font=宋体]2023-01-25.[/font][/font][font=宋体][2] [font=宋体]李金磊.[/font][/font][font=宋体][font=宋体]迈向高质量发展[/font] [font=宋体]中国品牌加速[/font][font=宋体]“走出去”[J].经营管理者,2023-06-10.[/font][/font][font=宋体][3] [font=宋体]单广辉.[/font][/font][font=宋体][font=宋体]品牌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font][J].[font=宋体]中国电力企业管理[/font],[font=宋体]2023-02-25.[/font][/font][/align]

  • 《认可工作质量评估报告(上海)》,助力认证认可检测高质量发展

    认可作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的重要支柱和市场有序运行的基础性制度,在改善市场供给质量、优化市场营商环境、促进国际贸易便利化以及提高政府监管效能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市场监管总局认可检测司组织市场监管总局认研中心开展认可工作质量评估(上海)工作并发布《认可工作质量评估报告(上海)》(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以我国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发展活跃的、认可需求旺盛的、在全国具有代表性的上海市检验检测机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座谈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围绕服务质量、工作效率、认可效益等维度,展开全链条、全生命周期、全环节认可工作质量评价,查找认可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总结认可工作经验并提出了建议。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认可检测司将继续组织从事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科研机构开展对湖北省、四川省等地区的认可工作质量评估,持续推动认可服务提升质量,发挥其助力检验检测认证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 访谈: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2023年9月首次提出。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安徽省会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合肥市近年来因地制宜,依托自身禀赋资源,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作出了积极探索。今年2月24日,合肥市召开的“新春第一会”就以新质生产力作为主题之一。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罗云峰接受人民论坛网专访,就合肥市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关问题发表看法。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人民论坛网:结合合肥市“科创名城”的发展经验和成效来看,您认为合肥市是怎样依托禀赋资源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罗云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合肥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不动摇,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新质生产力已在合肥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我们持续发力科技创新。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持续探索“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路径。坚定落实国家赋予的创新使命,不遗余力支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倾力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加快打造世界一流未来大科学城,建成、在建、预研聚变堆主机、先进光源等13个大科学装置、集聚度全国领先,催生了本源司南、九章三号、墨子巡天等一大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我们用好“国之重器”科技成果延伸外溢效应,建成运行能源、人工智能等科学中心六大研究院,取得53项国际领先创新成果。绘制大科学装置衍生技术产业地图,成立量子科技产业研究院,汇聚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上下游企业近300家,“沿途下蛋”转化前沿科技成果200余项。我们着力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获批组建深空探测等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6个。新建地球智能计算中心等4个前沿交叉平台、总数达34个。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与龙头企业、高校院所、院士团队合作新建新型研发机构20家、总量达53家,集聚科研人才 5000余人,引育科技企业超1500家。我们加快完善全链条成果转化服务,成立5个市级成果转化专班,对接入库高校院所科技成果4500多项,在合肥转化设立企业657家。聚焦创新成长的堵点难点,系统提升概念验证、小试中试、众创孵化器、科创园区等载体服务效能。2023年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2家,总数188家、居省会城市第6位;新增国家高企1994家,总数8406家、三年翻番;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09家,总数1.1万家、两年翻番;独角兽企业增至10家、一年翻番,技术合同交易额、发明专利授权均实现三年翻番。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人民论坛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坚实的产业基础,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产业创新方面,合肥市有哪些具体做法?罗云峰: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升级是生产力跃迁的重要支撑。我们持续发力产业创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牢牢将产业发展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培育壮大战新产业,推动重点产业链动态重构,近三年新兴产业链从9个增长到16个;持续补链延链升链建链,构建“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产业集群梯次培育体系,加快打造以融合集群为导向的“6+5+X”产业体系。新型显示、智能语音产业整体规模全国第1,新能源汽车产量、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产值全国前3,光伏逆变器出货量全球第1,智能家电产量、动态存储出货量全国第1,战新产业产值近三年年均增长18%,战新产业培育连续五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加速抢占未来产业先机,量子信息跻身全国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量子企业数、获得专利数居全国首位。空天信息、低空经济从无到有,两年集聚企业近200家,全产业链竞争力国内领先。聚变能源聚集企业超30家、全国第1。星火认知大模型全国领先,元宇宙产业汇聚商汤科技、灵伴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落地建设,人形机器人研究中心研发工作全面展开。——加快数智赋能和绿色转型,规上工业企业“智转数改”实现全覆盖,“羚羊”工业云赋能43万家合肥企业。累计培育全球“灯塔工厂”5家、总数居全国第2,产业数字化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34家,国家级绿色产品数量占全国的5.4%,度电GDP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要落到具体产业上。场景创新是合肥近年来推动新技术创造性应用,实现新技术迭代升级和新产业快速成长的一项“新打法”。2022年,合肥提出打造“全域场景创新之城”,实施场景创新三年行动,成立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2年来取得显著成效。我们在全市域、全领域、全流程建设高质量场景,逐步开放企业生产、政府应用、城市建管等超600个应用场景,每一个场景都带动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大型企业,截至目前,吸引100多家独角兽等新物种企业参与共建,创造了合肥量子城域网、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智慧合肥时空大数据平台等示范标杆场景,“合肥场景工作”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经济运行亮点,向全国推介。汇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优秀人才人民论坛网: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请您谈谈合肥市人才引育工作的具体举措和方法。罗云峰:我们按照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持续引育创新人才,厚植合肥“养人之城”底色。健全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服务体系,全力用好第一资源,抢抓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动权,努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我们以科创事业聚人,依托重大创新平台和重点产业,吸引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新增进站博士后949人,高层次人才达2万,重点产业链人才超50万。以产教融合育人,贯通“专业—就业—产业”,建设近60家产业学院,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培养“五懂”人才1000多人,新增高技能人才8.75万人、增长50%以上、总数达152万人,产教城互融共生经验成为全国典型。以暖心服务留人,全年投入人才经费36亿元、占科技支出14.6%。为人才安居、子女入学、看病就医等提供专项服务、开通便捷通道,让各类人才无后顾之忧。近三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近百万,常住外籍人士突破5000人,人才总量超264万人,连续5年上榜“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优化创新环境为新质生产力聚势赋能人民论坛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共进,在开放环境下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用好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请您谈谈合肥市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软性环境。罗云峰:我们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求,深入推进科技体制、科创金融、要素市场化等改革,持续优化创新环境,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更加畅通地流向新质生产力,助力各类创新主体愿创新、敢创新、能创新、方便创新。我们完善制度保障创新。始终把创新当使命、视创新如生命,在全国率先成立市委科创委,专设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口服务处室,出台科技创新条例和科学技术普及条例,设立“科技创新日”,汇聚科技创新工作合力。去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占比17.4%、跃居万亿城市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升至3.91%、保持全国前列。——汇聚要素支持创新。用好国有资本“以投带引”模式,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基金丛林、总规模超4200亿元。深化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出科创金融产品196款、增长75%,科创融资近2500亿,科技贷款月均增长25%以上,“政信贷”产品平均成本降至市场利率一半。——开放协同推动创新。更大区域范围配置更多先进优质要素,牵头成立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研究院,牵头组建长三角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4个产业联盟,深化合肥、上海张江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建成运营G60科创走廊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与沪苏浙技术合同交易额占省外吸纳技术的一半以上。高标准建设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科大硅谷”,新增创新创业空间300万平方米,招募国内外36个一流科创服务团队链条式共建创新单元,布局9家海内外创新中心,服务对接1.1万名高端人才。——最大限度包容创新。实施科研经费“负面清单+包干制”,创新人才政策前置兑现,推进人才自主评价,赋予科研人员、重点企业、研发机构更多创新自主权。宽容创新有失败、包容投资有失误,坚持投早、投小、投科技,天使基金、种子基金风险容忍度为40%、50%,均为全国最高水平,“包容普惠创新”全国推广。创新是合肥最大标识、最大动能,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潜力所在、优势所在。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市委工作要求,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重大意义、实践要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政治中彰显合肥力量、合肥气度和合肥精神,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交上满意的合肥答卷。[size=14px][color=#707d8a][ 来源:人民论坛网 ][/color][/size][size=14px][color=#707d8a][i]编辑:张圣斌[/i][/color][/size][list][/list]

  • 国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近日,国家发改委 市场监管总局等13部门出台《[b]关于加快推进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b]》。其中明确要加快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改革和发展,提高服务水平和公信力,推进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提升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质量。以下为意见全文:[align=center][b][size=16px]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size][/b][/align][align=center]发改产业〔2021〕372号[/align]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关部门:??制造服务业是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是提升制造业产品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制造服务业供给质量不高,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不够,引领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作用不明显,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为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b]一、总体要求[/b](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培育壮大服务主体,加快提升面向制造业的专业化、社会化、综合性服务能力,提高制造业产业链整体质量和水平,以高质量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二)发展目标。力争到2025年,制造服务业在提升制造业质量效益、创新能力、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作用显著增强,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更加突出。重点领域制造服务业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国际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制造服务业集聚区和示范企业。[b]二、制造服务业发展方向[/b] 聚焦重点环节和领域,从6个方面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发展,以高质量的服务供给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品质提升。(三)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夯实产学研协同创新基础,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制造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商务咨询专业化、数字化水平,助力制造业企业树立战略思维、创新管理模式、优化治理结构,推动提高经营效益。加快工业设计创新发展,提升制造业设计能力和水平,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知识产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b](四)优化制造业供给质量。支持企业和专业机构提供质量管理、控制、评价等服务,扩大制造业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b]。[b]加快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改革和发展,提高服务水平和公信力,推进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提升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质量。加强国家计量基准标准和标准物质建设,提升计量测试能力水平,优化计量测试服务业市场供给。发展面向制造业的研发、制造、交付、维护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制造业链条延伸和价值增值。鼓励专业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制造业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加强品牌和营销管理服务,提升制造业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市场监管总局、商务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b](五)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实现供需精准高效匹配,促进制造业发展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加快发展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培育共享制造、共享设计和共享数据平台,推动制造业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价值共享。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促进信息资源融合共享,推动实现采购、生产、流通等上下游环节信息实时采集、互联互通,提高生产制造和物流一体化运作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商务部按职责分工负责)(六)支撑制造业绿色发展。强化节能环保服务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支撑作用,推进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诊断、节能评估、节能技术改造咨询服务、节能环保融资、第三方监测、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等模式,推动节能环保服务由单一、短时效的技术服务,向咨询、管理、投融资等多领域、全周期的综合服务延伸拓展。发展回收与利用服务,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畅通汽车、纺织、家电等产品生产、消费、回收、处理、再利用全链条,实现产品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大化。(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七)增强制造业发展活力。更好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充分利用多元化金融工具,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提升人才管理能力和水平,优化人才激励机制,推动稳定制造业就业,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加大数据资源开发、开放和共享力度,促进知识、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有效集聚和利用,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证监会、银保监会、人民银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网信办、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八)推动制造业供应链创新应用。健全制造业供应链服务体系,稳步推进制造业智慧供应链体系,创新网络和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制造业供应链向产业服务供应链转型。支持制造业企业发挥自身供应链优势赋能上下游企业,促进各环节高效衔接和全流程协同。巩固制造业供应链核心环节竞争力,补足制造业供应链短板。推动感知技术在制造业供应链关键节点的应用,推进重点行业供应链体系智能化,逐步实现供应链可视化。建立制造业供应链评价体系,逐步形成重要资源和产品全球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完善全球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提升我国制造业供应链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按职责分工负责)[b]三、加快制造服务业发展专项行动[/b] 以专项行动和重点工程为抓手,统筹谋划、重点突破,实现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耦合共生、相融相长。(九)制造服务业主体培育行动。围绕制造业共性服务需求,加快培育一批集战略咨询、管理优化、解决方案创新、数字能力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支持制造业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剥离非核心服务,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研发设计、创业孵化、计量测试、检验检测等社会化、专业化服务。鼓励制造服务业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开展并购重组,实现集约化和品牌化发展。培育一批制造服务业新型产业服务平台或社会组织,鼓励其开展协同研发、资源共享和成果推广应用等活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十)融合发展试点示范行动。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培育服务衍生制造、供应链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新业态新模式,探索原材料、消费品、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领域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新路径。进一步健全要素配置、市场监管、统计监测等方面工作机制,打造一批深度融合型企业和平台。遴选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和城市,推动服务型制造理念得到普遍认可、服务型制造主要模式深入发展。(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一)中国制造品牌培育行动。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充分调动企业作为品牌建设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建立以质量为基础的品牌发展战略,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制造业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持续办好中国品牌日活动,讲好中国品牌故事,宣传推介国货精品,在全社会进一步传播品牌发展理念,增强品牌发展意识,凝聚品牌发展共识。(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知识产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二)制造业智能转型行动。制定重点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路线图。抓紧研制两化融合成熟度、供应链数字化等亟需标准,加快工业设备和企业上云用云步伐。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集聚一批面向制造业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服务商。推进“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打造5个内网建设改造公共服务平台,遴选10个重点行业,挖掘20个典型应用场景。在冶金、石化、汽车、家电等重点领域遴选一批实施成效突出、复制推广价值大的智能制造标杆工厂,加快制定分行业智能制造实施路线图,修订完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开展联网制造企业网络安全能力贯标行动,遴选一批贯标示范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三)制造业研发设计能力提升行动。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健康有序发展,支持科技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等新型研发机构,盘活并整合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大力推进系统设计、绿色设计和创意设计的理念与方法普及,开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及传统优势产业等领域重点设计突破工程,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工业设计研究平台,突出设计创新创意园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拉动效应,探索建立以创新为核心的设计赋能机制,推动制造业设计能力全面提升。(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十四)制造业绿色化改造行动。开展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搭建绿色发展促进平台,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业化服务能力的市场主体,推动提高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纺织、造纸、皮革等行业绿色化水平。积极打造家电销售和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产业链,探索实施家电企业生产者责任延伸目标制度,研究开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企业资源环境绩效评价,促进家电更新消费。(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五)制造业供应链创新发展行动。探索实施制造业供应链竞争力提升工程,逐步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关键配套体系,巩固制造业供应链核心环节竞争力。开展制造业供应链协同性、安全性、稳定性、竞争力等综合评估,研究绘制基于国内国际产业循环的制造业重点行业供应链全景图。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全球供应链网络,建立重要资源和产品全球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研究国家制造业供应链安全计划,建立全球供应链风险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按职责分工负责)(十六)制造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行动。深入开展信息技术、科创服务、金融服务、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现代物流、现代供应链、设施管理等服务领域标准化建设行动,推动制造服务业标准体系逐步完善。持续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网络互联、边缘计算、数据规范体系和工业APP等共性标准,支持涉及安全健康环保的技术要求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市场监管总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人民银行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b](十七)制造业计量能力提升行动。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加快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和联盟建设,培育计量测试等高技术制造服务业,聚焦制造业“测不了、测不准”难题,加强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加大专用计量测试装备研发和仪器仪表研制,提升制造业整体测量能力和水平,赋能制造业产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市场监管总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按职责分工负责)[/b]四、保障措施(十八)强化组织保障。充分发挥服务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和工作指导。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强化主体责任,形成合力,细化实化工作任务和完成时限,建立高效协同的工作推进机制,确保制造服务业发展取得实效。(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十九)优化发展环境。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破除隐性壁垒。支持从制造企业剥离的制造服务业企业按规定申请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鼓励制造服务业企业积极承接离岸和在岸服务外包业务。(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商务部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扩大开放合作。推动服务业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全球优质服务资源,鼓励研发设计、节能环保、环境服务等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进口。积极推动我国技术质量标准和规范走出去,持续完善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国际合作交流体系,加快推进与重点出口市场认证证书和检验结果互认。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鼓励供应链管理、咨询、法律、会计等专业服务与制造业协同走出去,增强全球服务市场资源配置能力。(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司法部、财政部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一)加强用地保障。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以“先存量、后增量”的原则,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用地结构和产业用地指标。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鼓励各地探索创新产业用地模式,适应制造服务业发展。(自然资源部牵头负责)(二十二)强化人才支撑。加快制造服务领域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培训,充实壮大高水平制造服务业人才队伍。紧跟制造服务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深化新工科建设,调整优化院校专业结构,加强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总结推广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试点经验。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推动人才评价与使用紧密结合,打破身份、学历等限制,贯通制造服务业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进一步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引进海外制造服务业高层次人才、领军型创业创新团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三)拓宽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对制造服务业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服务业企业开展债券融资,有效扩大知识产权、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融资规模,创新发展供应链金融,逐步发展大型设备、公用设施、生产线等领域的设备租赁和融资租赁服务,开发适合制造服务业特点的金融产品,鼓励创投机构加大对制造服务业的资本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服务业企业到主板、创业板及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展改革委、证监会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四)构建协同发展生态。加强区域协作,增强产业布局协同性,实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形成一体化发展的制造服务业生态圈。支持制造服务业集聚发展,完善配套功能,优化集聚生态。依托龙头企业构建产业链增值服务的生态系统,推动上下游企业开展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物流,促进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构建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生态链。(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按职责分工负责)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司??法??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 然 资 源 部生 态 环 境 部交 通 运 输 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2021年3月16日

  • 计量助推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 山西省计量院举办学术研讨会

    [color=#333333] 9月8日,计量助推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山西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举行。[/color][color=#333333]  山西省计量工作60年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发展。省计量院也实现了由省级向国家级计量科技平台的跨越、由单一检测向检学研一体运行的跨越,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及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特别是近年来,该院把准计量工作为社会、产业、科技发展服务的方向,强化对产业、科技发展和产品质量监督的支撑,为推动山西省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计量技术支撑和保障。截至目前,该院形成了“一院、三基地、四中心、五硕士站、十型评实验室”的计量科技平台。建立保存有全省最高社会公用计量标准206项,可开展计量检定、校准、检测项目1100余项,计量产品性能参数1652个。年服务客户5000余家,检测量超过30万台件。[/color][color=#333333]  研讨会上,围绕计量助推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这一课题,来自中国计量院、华北大区办、中国计量学会、天津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的专家和代表进行了学术交流与研讨。天津大学的叶声华院士、中国计量院段宇宁研究员、中国计量大学兰婷教授分别作学术报告,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color]

  • 政策解读《关于计量促进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align=center][b][size=16px]政策解读《关于计量促进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size][/b][/align][size=15px]沅简计量科技有限公司[/size] [size=15px][color=var(--weui-FG-2)]2023-10-20 06:03[/color][/size] [size=15px][color=var(--weui-FG-2)]发表于江苏[/color][/size] 为进一步发挥计量对仪器仪表产业的基础保障作用,服务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制造强国建设,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计量促进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市场监管总局计量司现就相关内容进行解读:一、《指导意见》出台背景是什么? 仪器仪表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工业生产的“倍增器”、科学研究的“先行官”、国防建设的“战斗力”、社会生活的“物化法官”。近年来,我国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但整体水平仍处于中低端,基础研究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匮乏,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不足,高端仪器仪表和核心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严重制约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制造强国战略实施。计量是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对仪器仪表产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了加快面向智能制造、环境监测、国防等领域专用计量仪器仪表的研制和推广使用。实施仪器设备质量提升工程,强化计量在仪器设备研发、设计、试验、生产和使用中的基础保障作用。建立仪器仪表计量测试评价制度。建立仪器仪表产业发展集聚区,培育具有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国产仪器仪表品牌等一系列要求。为进一步发挥计量对仪器仪表产业的基础保障和支撑作用,在广泛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出台《指导意见》。二、当前,仪器仪表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有哪些? 一是国产品牌认可度低,高端产品基本被国外垄断。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淀,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已经形成细分门类基本齐全并达到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但仍存在低水平重复的特征,产品种类集中在量大面广的通用型中低端产品。国产高端仪器仪表产品整体严重缺失,已成为行业明显短板。 二是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关键装备“卡脖子”问题依旧突出。我国国产仪器仪表产业基础薄弱,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不明显,目前我国高端仪器仪表产品的芯片、传感器、探测器等关键核心零部件市场基本被国外企业占领,“卡脖子”的技术问题仍然存在,急需加强自主创新。 三是科研创新能力滞后,基础研究成果不足。国产仪器仪表的可靠性不足、共性工艺缺失等已成为行业公认的问题,需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和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科研攻关,多方合作,形成合力探寻解决问题的出路。 四是仪器仪表计量检测能力亟待提升,计量意识有待加强。大多数仪器仪表中小企业对计量的认识仍然仅停留在传统的计量器具管理层面,甚至以取得计量证书为主要目的,对工业制造过程的计量需求关注不多,用计量方法和计量技术解决产品研发和质量问题的办法不多,不利于计量基础支撑和保障作用的充分发挥。三、计量促进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到2025年,部分国产仪器仪表的计量性能和技术指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研发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测量能力的高质量、高可靠性仪器仪表,攻克一批关键计量测试技术,提升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效能,研制一批新型仪器仪表用标准物质,制修订一批仪器仪表计量技术规范,助力打造一批仪器仪表国产品牌,加快推进计量基标准和仪器仪表的国产化。 到2035年,国产仪器仪表的计量性能和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国产仪器仪表的计量性能和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突破一批“卡脖子”的计量测试关键技术,涌现一批具有领先测量水平和研发设计能力的仪器仪表创新企业。(未完待续)

  • 国务院印发《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2年行动计划》

    4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2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要求各部门按照“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强化法治、落实责任、加强教育,增强全社会质量意识”的工作要求,认真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面对新形势,针对当前突出的质量问题,《计划》把落实长远规划和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相结合,制定了8大项25条行动计划。 关于强化重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要求开展重点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综合整治,加强重大设备监理工作,制定国家重点监管产品目录,加大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力度,开展产品伤害监测试点。 关于推动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工作,要求建立企业质量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督促企业落实质量安全社会责任。 关于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工作,要求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实施质量信用分级分类监管。 关于完善质量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工作,要求推动地方政府实施质量安全绩效考核,完善国家和地方质量奖励制度,开展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活动,开展产品质量统计调查与分析。 关于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工作,要求开展品牌价值评价工作,开展全国知名品牌创建工作,建设卓越绩效孵化基地。 关于强化质量法治建设工作,要求加大质量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力度,建立重点质量案件挂牌督办制度。 关于加强质量基础工作,要求加强重点领域标准化工作,开展民生领域计量器具全面整治,加强认证认可管理,加快检验检测技术保障体系建设。 关于加强组织保障、宣传教育和社会监督工作,要求建立质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质量教育,开展全国“质量月”主题活动。 对于以上各项工作,《计划》列出了具体的责任单位,明确了工作职责,为2012年《纲要》的落实奠定了基础。

  • 替代石墨管质量现在发展成什么样?

    替代石墨管质量近年来的发展如何?以下是涂层石墨管的测试实例: 项目测试结果备注灵敏度0.19Abs1ppbMn标样重复性1%1ppbMn标样标准曲线线性R=9990以上,以中间点10ppb计算线性误差,线性误差在5%以下0ppb、5ppb、10ppb、15ppb、20ppb的标样背景校正能力A1/A2平均60以上耐受性加热1000次后,石墨管外观无明显变化纯水耐酸性加热约120次后,灵敏度开始下降,内壁涂层被腐蚀。5%硝酸与2%高氯酸混合物各位用过石墨管的大神对这个测试实例有何评价?谢谢!

  • 中药材之殇:质量问题成产业发展瓶颈

    中医视窗 近年来,随着“欣弗事件”“齐二药”和“毒胶囊”等事件的曝光,药品安全成为老百姓继食品安全之后不得不面对的又一重危机。 而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药品质量公告显示:近年来,中药饮片不合格率一直高于西药和中成药,成为老百姓用药的心头隐患。尤其是随着国家近年来对中药材行业的扶持不断加强,中药材产品的质量问题也不断浮出水面,成为阻碍中药材行业甚至是中成药行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 中药材质量问题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近几年“两会”期间,中药材质量问题一直都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重点之一。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台港澳交流合作中心主任王承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当前,中药材和饮片的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伪品、替代品增多。中药材有数千种,且品种繁多。随着新的药用品种被开发和利用,代用品等用品层出不穷。一些中药材经营者通过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掺杂使假、不同品种混用等,将假冒、伪劣药材销售到患者手中。 二是未按GAP要求进行种植,达不到用药质量要求。如一些药农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或是未按规定的时间和方法采收等,形成劣品。 三是炮制不当。比如黄芩对于炮制的温度和时间都有着很高的要求,有效成分随着时间增加而增加,但随温度的增加而递减,很多药材加工者经常忽略这一点。 四是运输储存不当。目前,国内市场对同一种中药材没有规定统一包装,经营药材的专业公司多数也未制定相关的包装标准。有的药材因包装物使用不当,造成药效减弱、变化;有的因包装物潮湿破裂,或粘有剧毒农药、高效化肥,或附有虫卵、霉菌,产生二次污染。 多部门监管 导致一个“媳妇”六个“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竟然只管医不管药”,面对记者的不解和疑惑,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每每谈及此,多少显得有些无奈。 按照目前的“行规”,中药种植领域的主管部门为农林部门,中药材市场监管属于工商部门,中药饮片、中成药的生产由药监部门监管,而医院开方、抓药则由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药对外贸易则由商务部主管。这种6个“婆婆妈”管1个“媳妇”的多部门监管方式看似各司其职,却直接导致了对中药产业链监管的缺失。 就目前这种多部门监管的格局,王国强认为,将会导致中药领域在基础科研方面很难做到相互协调和有步骤、有计划的开展,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制定上也难以统一,在监管上具体部门的具体职责可能出现重合交叉或者真空地带…… “中药材和饮片的质量监管涉及到种植、采收加工、炮制、贮运保管、市场销售和使用等环节。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中药材既具有农副产品的属性,又具有药品的属性,这也决定了对它的监管非常复杂。” 王国强如是说。 GAP基地建设 从源头保障中药材质量 在王承德看来,中药材的质量问题说到底是种植的问题,中药材治理最终要从源头做起。 为了推进规范化种植,2004年,有关部门在中药材种植领域引入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涉及从种植资源选择、种植地选择一直到中药材的播种、田间管理、采购、产地初加工、包装运输以及入库整个过程的规范化管理。中药材GAP作为一项旨在推动药材规范化种植、保证药材质量的非强制性行业标准,自2002年起开始推动至今,已有10个年头。但由于药材生产的特殊性、学术争议和成本较高等诸多原因,GAP并未获得像GMP那样的强制认证。据统计,我国目前通过中药材GAP认证的企业仅有75家。 今年6月,工信部发布了《2012年度国家拟扶持中药材生产建设项目》的公告。在公布的60个建设项目中,重点扶持的38个品种都是依据“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点扶持的100个大宗和濒危中药材品种选定的,包括30万亩茯苓、20万亩连翘、5万亩山茱萸、3万亩滇龙胆等30个品种、共49个项目的常用大宗药材生产基地建设,中药材扶持资金规模再次增加1000万元,扶持规模达到了1.35亿元。 对此,专家表示,我国中药材GAP基地生产的药材无论是从种植面积、产量还是从种植品种等方面,均占份额较低,今后中药材GAP种植或基地建设将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实施和推广中药材GAP种植或基地建设将会极大程度地从源头上保障中药材的质量。 王承德认为,除此之外,要确保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应当加强中药品种的优选优育和中药的种源研究,加强中药材品牌培育和保护,解决品种源头混乱的问题;其次应当加强中药材栽培技术的研究,实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生产;再次应当加强植保技术研究,发展绿色药材;此外还应当加强中药材新品种的培育,开展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替代研究。 中药材标准化的制定 呼声渐高 新医改方案中,中药被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这为中药行业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业界认为,如何保障中药材及中药饮片质量,已经成为当下中药材行业发展所必须面临的核心问题,对中药材行业来说,规范化种植是源头保障的一个方面,中药材标准化的制定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先决条件。 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指出,影响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质量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规范的缺失。比如中药饮片是中药产业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中医临床辨证施治必需的传统武器,也是中成药的重要原料,我国早在“九五”期间就开展了中药饮片标准化的研究,但到现在依然没有一套完整的中药饮片标准化的体系出台。他认为,目前中药饮片产业出现的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缺乏一套统一而规范的标准化体系。 全军中药研究所所长肖小河曾在2010年全国中成药学术研讨会上指出,多年来,在中药标准体系的建设中,主要是在面向生产检验的质量标准研究方面取得了成就,而在用药方面,结合临床的中药标准化问题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缺少现代科学实验研究数据的支持,如临床中药用量、用法、功效、药性等研究。肖小河认为,现行的中药质量标准主要是基于指标性成分的定性定量测定,与安全性和有效性关联不密切或不明确,因而对中医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导和参考意义不是很突出。 他呼吁,亟须开展并加强结合临床的中药标准化研究,建立关联疗效、可控可评的中药标准体系,使质量标准更加贴近临床,使临床标准更有科学依据,中药标准能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中医临床,保证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肖小河认为,建立完善的中药标准体系,使质量控制标准化贯穿于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是中医药行业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记者 罗朝淑) 《科技日报》(2012-8-30 九版)

  • 【转帖】离子阱和四级杆质量分析器的发展及现状

    [B][size=4]离子阱质谱计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size][/B]离子阱质量分析器中离子的运动在数学上可用二阶线性微分方程--Mathieu方程的解来描述,利用离子在Mathieu方程解的稳定性图中所具有的特性,可实现离子的质谱扫描.离子阱质谱计的小型化主要集中在对离子阱质谱计各组成部分(离子源、质量分析器、离子检测、真空系统)的小型化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离子阱质谱计体积的小型化,分析对象的不断扩大,仪器性能上实现大质量范围、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以及成本的有效降低等,将是离子阱质谱计相关研究的主要趋势. [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11590]离子阱质谱计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url][B][size=4]四极杆质量分析器的研究现状及进展[/size][/B]四极杆质谱计是目前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小型质谱计之一.四极杆质量分析器通过在双曲面四极杆上接入射频信号产生四极场,离子在四极场中受到强聚焦作用而向分析器的中心轴聚焦.四极杆质量分析器中离子的运动在数学上可用二阶线性微分方程Mathieu方程的解来描述,利用离子在Mathieu方程解的稳定性图中所具有的特性,可实现离子的质谱扫描.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四极杆质谱计已成为一种技术相当成熟的商用仪器,其相关研究近年来呈现出上升趋势,体积小型化,分析对象不断扩大,仪器性能实现高分辨、大质量范围、快速分析以及成本低价化将是四极杆质谱计相关研究的主要趋势. [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11591]四极杆质量分析器的研究现状及进展[/url]

  • 【分享】武汉大学质量战略发展研究院 高端质量人才摇篮!

    在历史悠久、环境幽雅的武汉大学老图书馆旁,有一个以质量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集成经济、管理、应用数学、计算机、工业工程、标准计量等专业的跨学科教学和科研机构,这就是武汉大学质量战略发展研究院(简称武大质量院)。 武大质量院是国家质检总局与武汉大学共建的。经过四年的发展,该院在高端质量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形成一种“突破性的现象”:质量人才在职人员的培训遭热捧,一个月四期培训班的数量已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市场的需求;质量工程方向的硕士报考人数远远超过计划招生人数,呈3~4倍的放大;100位浙江企业家,赴武汉大学进行为期5天的脱产学习,与武汉大学的教授专家们探讨卓越绩效管理之道。 武大质量院呈现“突破性现象”的成功秘诀何在?由此,记者采访了武大质量院院长程虹教授。他介绍,该院受“追捧”的原因之一是不断创新的教学方式,既始终坚持“案例式+咨询式”、“技术+艺术”和“双导师制”,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个受“追捧”的原因是“量身定制”开设了“宏观质量管理原理”、“质量法律制度”、“质量分析报告”的应用等多门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质量管理学科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大量的质量信息,全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特色课程加上不断创新的教学模式赢得了学员的普遍称赞:一位来自黑龙江的学员以一副对联——“龙江学子求知问道珞珈山,武大名师传经送宝质量院”表达了他的学习感言,表达了他对武大质量院高水平授课、高质量服务的衷心感谢。还有一位云南的学员说,在这里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平时的工作中经常会缺乏理论的支持,而在这里我们找到了,而且通过学习,我们的视野扩大了,思路也理清了。 记者在深入采访中还获悉,武大质量院从2008年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首次开设质量工程方向的硕士学位教育,今年已经是第四届连续招生,共培养硕士研究生200余人。这些人毕业后,均已成为我国质量战线的“精英”,参与各级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和决策咨询。据悉,来自新疆的2008级质量工程硕士钟伟、武垠杉、李永新等三人学成回去后,立即被单位抽调组成专门小组,担当起“西部地区质检工作比较研究”的课题研究重任。2008级硕士优秀毕业生黎毅、陈晓、周湘栋、杜平、覃红郴等回到原单位后,被提拔到重要的管理岗位,成为当地质量事业的中坚力量。 目前,武汉大学2011年质量工程方向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正全面开展,计划招收60名,现报名人数已达100余名,并且还在不断增加中。另悉,武大质量院开办的“宏观质量高级研修班”也十分“火爆”,出现了排队预订的现象,每月四期的培训计划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该院的质量工程方向博士生招生也将于明年启动。------转自《中国质量新闻网》

  • 谱标科技代表参加“大湾区检验检测行业高质量发展峰会”

    [align=center] 2019年12月3日,谱标科技销售代表参加了在深圳大湾区举行“大湾区检验检测行业高质量发展峰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可检测司副司长乔东在峰会上围绕主题“检测、创新、合作、发展”发表了讲话。[/align] [img]http://www.spcctech.com/FileUpLoad/jsFile/637110523193090487_1.jpg[/img]当前,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于新旧动能转换中的生产企业,力求在转型升级中通过新一轮行业洗牌,形成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态势。因此,需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企业管理、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img]http://www.spcctech.com/FileUpLoad/jsFile/637110532439737760_1.jpg[/img]会中,颁发了深圳市质量检验功勋奖、深圳市优秀质量检验机构奖、深圳市检验检测优秀管理奖、深圳市检验工匠及年度最具发展潜力检验机构奖等等系列奖项,以此鼓励! [img]http://www.spcctech.com/FileUpLoad/jsFile/637110535540881639_1.jpg[/img]最后,参会的领导们和检验检测行业代表留影合照。 [img]http://www.spcctech.com/FileUpLoad/jsFile/637110545628686304_1.jpg[/img][font=&]近5年,检验检测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机构数量从2014年的674家增长至2018年的1861家,增幅达到1.7倍以上。[/font][font=&]跟随[/font] 检验检测领域的创新发展,[b]谱标科技[/b][font=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是实验室一站式的综合服务商,拥有自主品牌及多项专利技术。致力为[/font] 检验检测行业 [font=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提供全面的优质服务。[/font]

  •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就《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答记者问

    [table=86%][tr][td]《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公开发布。为了解《意见》有关情况,针对社会各界关注的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b]一、请问《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如何理解《意见》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几组重要概念?[/b]深化动能转换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绿色低碳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途径,也是动能转换的内在要求。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动流域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并要求山东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山东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人口、经济总量均占北方地区的1/5以上,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量均占全国1/10左右。从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看,山东工业基础地位和产业结构偏重的格局短时间难以改变,关键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新旧动能转换为中心任务,以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为主攻方向,解决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机制制约,探索形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径模式。国务院印发的《意见》对山东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生态环境领域转型发展等作出了具体部署,明确了山东绿色低碳转型的总体方向,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北方地区发展活力动力、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有利于深化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现区域重大战略融合互动,有利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b]二、2018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以来,试验区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成效?《意见》与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是否有什么联系?[/b]2018年以来,山东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按照“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的部署,新旧动能转换取得阶段性成效,呈现出一系列深刻变化。一是质量提升。经济稳中向好、进中提质,近四年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8%,2021年增长8.3%,继续保持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近四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长9.8%,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二是结构升级。2021年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2017年提高10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比2017年提高13.2个百分点。能源结构深度调整,超额完成能耗“双控”和煤炭消费压减任务,今年上半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比2017年提高17.6个百分点。三是动力换挡。新动能主导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全面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科技创新提速突破,2项大科学装置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4万家,比2017年增长2.2倍。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比2017年增长1.26倍;国家级领军人才数量翻了一番多。数字赋能态势强劲,2021年数字经济规模比2017年增长35%。四是活力迸发。营商环境全面优化,整体水平位列全国第一方阵,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可网办率达90%以上,全程网办率超过80%。截至今年上半年,山东省市场主体总量1385.4万户,较2017年增加578.6万户、增长71.7%。此次国务院印发《意见》,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目标任务升级版,是发展方向再聚焦,是指导山东省未来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领。一方面,在发展目标任务上既有序衔接,又充分进行了深化升级。《意见》明确,到2027年,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现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到2035年,努力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发展动能持续转换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基本成熟定型,建成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目标既紧密衔接、一脉相承,又实现了深化提升、演进升级。另一方面,发展方向进一步聚焦,重点任务进一步丰富拓展。在综试区重点部署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动能培育等经济领域的路径探索基础上,《意见》聚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主方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此为统领,强化了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部署新的要求,明确了工业化数字化深度融合、能源交通结构调整、科学有序控碳减碳、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等方面任务。[b]三、《意见》重点从哪些方面对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进行了部署安排?[/b]《意见》综合考虑山东现实发展基础和未来发展要求,在充分尊重客观规律、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对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一个先行区”,即努力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个主题词”,即新旧动能转换、绿色低碳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两阶段目标”,即到2027年,先行区实现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到2035年,努力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建成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四个发展导向”,一是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探索形成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模式;二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三是促进工业化数字化深度融合,促进数字技术全链条赋能实体经济;四是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全方位、多层次深化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七项重点任务”,一是降碳提质并举,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二是坚持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优化能源和交通结构;三是推动数字绿色文化赋能,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塑造发展新优势;五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六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构筑高质量发展空间动力系统;七是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b]四、能源是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请问在推进山东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意见》提出了哪些重要举措?[/b]能源领域是降污减排的主战场。加快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山东是能源消费大省,受资源禀赋及产业结构影响,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结构性矛盾突出。《意见》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坚持供需两端发力,支持山东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对化石能源,突出清洁高效利用。发挥煤电、煤炭兜底保障作用,在确保能源安全可靠稳定供应的基础上,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加快实施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增强油气资源供应保障能力,提升胜利油田、渤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清洁低碳生产水平。对非化石能源,突出大规模高比例发展。支持山东打造千万千瓦级深远海海上风电基地,建设规模化风电光伏基地。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推动自主先进核电堆型规模化发展。对区外能源,突出跨区域绿电合作。《意见》提出,推动“绿电入鲁”,支持山东加强与送端省份合作,积极参与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加快陇东至山东特高压输电通道建设,新建特高压输电通道中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b]五、工业化数字化融合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意见》对山东产业结构转型发展有什么部署?[/b]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是数字化应用的重要领域。山东作为全国工业门类最齐全、结构最丰富的省份之一,100多种重点产品产量居全国前三位,46种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2021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7%,在全国工业和制造业版图中举足轻重。支持山东加快探索产业结构转型发展之路,意义重大。《意见》聚焦产业结构转型作了三方面部署。一是降碳提质并举,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纺织、轻工等行业为重点,推动传统支柱产业绿色化高端化发展。坚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加快重化工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对“两高”项目全面推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新建项目严格落实产能、煤耗、能耗、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等减量替代要求。二是推动数字绿色文化赋能,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全面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壮大数字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特色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世界领先的海工装备基地,打造海上“能源岛”。积极发展绿色低碳新兴产业。实施文化赋能行动,塑造一批原创标识和国潮品牌。三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塑造发展新优势。推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高质量建设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支持按程序稳步重组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组织开展“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重大科技示范工程。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支持山东探索建立顶尖人才“直通车”机制,聚集一批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b]六、《意见》在空间层面有哪些部署和要求?各区域板块间如何协调联动、形成推动合力?[/b]《意见》从构筑高质量发展空间动力系统的角度,对城乡区域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进行了部署安排。一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全方位、多层次深化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开展黄河下游“二级悬河”治理,确保黄河下游长久安澜。深入实施绿色低碳全民行动,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和碳汇能力。稳步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建立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二是明确省内区域发展重点。培育发展济南、青岛现代化都市圈,高质量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和青岛西海岸新区。提升鲁西、胶东、鲁南地区发展水平,促进协同互动。支持资源型城市、区域交界城市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三是提升城市建设和治理现代化水平。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大城市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健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城市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实现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清零。四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扛牢维护粮食安全大省责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利用。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建设重要农产品和蔬果供应保障基地。推进绿色生态农业技术研发应用,提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实施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做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后续扶持。[b]七、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国际承诺,山东作为国内率先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将如何推动“双碳”领域国际合作?[/b]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山东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加强对外交流,加大合作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意见》以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为统领,以绿色低碳领域国际合作为重点,支持山东拓展对外开放合作新优势。一是支持山东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建设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能源领域的投资合作,支持绿色低碳技术与产品“走出去”。巩固提升中欧班列良好发展态势,发展多式联运和绿色物流。创建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二是加快发展绿色贸易。充分利用中国(山东)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大力发展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和技术贸易,积极扩大绿色低碳产品、节能环保服务、环境服务等进出口。合理调控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率先开展绿色贸易规则衔接。加强清洁能源、生态保护、气候变化、海洋和森林资源保护等国际合作,开展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绿色低碳领域科研联合攻关和技术交流。[b]八、为推动《意见》重要任务落地,有哪些具体安排?[/b]为推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意见》在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组织实施保障方面作出一系列部署安排。一是健全动能转换的市场化机制。支持和鼓励山东在科技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标准化创新发展等领域优先开展探索实践。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战略性重组,健全支持民企改革发展政策,破除制约劳动力、技术、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坚决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探索能源、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路径。依法推动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等领域改革。二是建设高效能服务型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结合山东实际深化“一网通办”、“一次办好”、“一链办理”改革。构建一体化政务大数据平台,打造场景牵引、数据驱动、智能高效的新型数字政府。聚焦企业、个人全生命周期政务服务事项,大力推进极简办、集成办、全域办,实现惠企惠民政策“免申即享”、快速兑现。健全“双随机、一公开”和“互联网+”等监管手段,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三是强化政策支持。健全有利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与土地、价格、生态环境、社会等公共政策形成合力。发挥重大项目对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牵引带动作用,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对山东省的指导,统筹协调落实《意见》提出的跨领域、跨区域重点任务落实,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帮助解决改革转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做法。[/td][/tr][tr][td] [/td][/tr][/table][table=100%][tr][/tr][/table]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