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脂质组学

仪器信息网脂质组学专题为您整合脂质组学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脂质组学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脂质组学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脂质组学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脂质组学话题讨论。

脂质组学相关的论坛

  • 脂质组学求助

    哪位大神在做脂质组学的啊 小弟想请教数据库软件方面的问题

  • 脂质组学 相对定量内标

    请问大家脂质组学相对定量内标一般如何选择啊?因为我是相对定量,有必要在每一类脂质中选几种作为内标?还是只要一种内标进行校正就够了,又该如何选择呢?还是小白不是很懂。

  • 液质代谢组学

    植物代谢组学与动物代谢组学用CD软件处理谱图方法一样吗?

  • 傅若农:擒魔序曲——脂质组学研究中的样品处理

    [color=#0000ff][b]编者注:[/b][/color]傅若农教授生于1930年,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而后一直在北京理工大学(原北京工业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1958年,傅若农教授开始带领学生初步进入吸附柱色谱和[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的探索 1966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后期,傅若农教授在干校劳动的间隙,系统地阅读并翻译了两本[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启蒙书,从此进入其后半生一直从事的事业——色谱研究。傅若农教授是我国老一辈色谱研究专家,见证了我国[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研究的发展,为我国培养了众多色谱研究人才。[color=#0000ff][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0623/134647.shtml][color=#0000ff]第一讲:傅若农讲述[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技术发展历史及趋势[/color][/url][/color][color=#0000ff][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0714/136528.shtml][color=#0000ff]第二讲:傅若农:从三家公司[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产品更迭看[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技术发展[/color][/url][/color][color=#0000ff][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0811/138629.shtml][color=#0000ff]第三讲:傅若农:从国产[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产品看国内[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发展脉络及现状[/color][/url][/color][color=#0000ff][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0902/140376.shtml][color=#0000ff]第四讲:傅若农:[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固定液的前世今生[/color][/url][/color][color=#0000ff][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1009/143041.shtml][color=#0000ff]第五讲:傅若农:气-固色谱的魅力[/color][/url][/color][color=#0000ff][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1104/145381.shtml][color=#0000ff]第六讲:傅若农:PLOT[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柱的诱惑力[/color][/url][/color][color=#0000ff][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1205/147891.shtml][color=#0000ff]第七讲:傅若农:酒驾判官——顶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的前世今生[/color][/url][/color][color=#0000ff][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0106/150406.shtml][color=#0000ff]第八讲:傅若农:一扫而光——吹扫捕集-[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的发展[/color][/url][/color][color=#0000ff][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0211/153795.shtml][color=#0000ff]第九讲:傅若农:凌空一瞥洞察一切——神通广大的固相微萃取(SPME)[/color][/url][/color][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0312/155171.shtml][color=#0000ff]第十讲:傅若农:悬“珠”济世——单液滴微萃取(SDME)的妙用[/color][/url][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0417/158106.shtml][color=#0000ff]第十一讲:[/color][/url][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0417/158106.shtml][color=#0000ff]傅若农:扭转乾坤——神奇的反应顶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分析[/color][/url][b]前言[/b]  脂质是一类自然界存在的疏水或两性、难溶于水而易溶于非极性溶剂的有机物小分子,存在于大多数生物体系中。脂质是细胞膜的骨架物质和第二能量来源,还参与细胞的许多重要功能,人类许多重大疾病都与脂质代谢紊乱有关,如糖尿病、肥胖病、癌症、阿兹海默症、以及一些传染病等,  作为代谢组学的重要分支之一,脂质组学(Lipidomics)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体的所有脂质分子,并以此为依据推测其它与脂质作用的生物分子的变化,进而揭示脂质在各种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机制。脂质组学是总体研究和这些疾病有关的脂质化合物,找到昭示这些疾病的生物标记物。  2005年国际上把组织、细胞中的脂质分子分为8大类(J Lipid Res 2009,50(Supp) 9-14),有明确结构的脂质化合物已经有38000个(BMC Bioinformatics 2014, 15(Suppl 7):S9),这8类脂质分子见表1。[align=center][b]表 1 8大类脂质分子[/b][/align][table][tr][td][align=left]类别[/align][/td][td][align=left]缩写[/align][/td][td][align=left]数据库中的结构数量[/align][/td][/tr][tr][td][align=left]脂肪酰类(Fatty acyls)[/align][/td][td][align=left]FA[/align][/td][td][align=left]2678[/align][/td][/tr][tr][td][align=left]甘油脂类(glycerolipids )[/align][/td][td][align=left]GL[/align][/td][td][align=left]3009[/align][/td][/tr][tr][td][align=left]甘油磷酸脂类(glycerophospholipids)[/align][/td][td][align=left]GP[/align][/td][td][align=left]1970[/align][/td][/tr][tr][td][align=left]鞘脂类(sphingolipids )[/align][/td][td][align=left]SP[/align][/td][td][align=left]620[/align][/td][/tr][tr][td][align=left]固醇脂类(sterol lipids )[/align][/td][td][align=left]ST[/align][/td][td][align=left]1744[/align][/td][/tr][tr][td][align=left]异戊烯醇脂类(prenol lipids ()[/align][/td][td][align=left]PR[/align][/td][td][align=left]610[/align][/td][/tr][tr][td][align=left]糖脂类(saccharolipids )[/align][/td][td][align=left]SL[/align][/td][td][align=left]11[/align][/td][/tr][tr][td][align=left]多聚乙烯类(polyketides )[/align][/td][td][align=left]PK[/align][/td][td][align=left]132[/align][/td][/tr][/table]  在过去,由于技术限制人们难以分析数量巨大的脂质分析,因为多种脂质代谢产物的物理性质需要大批纯化系统、分离的复杂技术操作。2003年韩贤林等继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之后提出脂质组学(lipidomics)(Han X et a1.J Lipid Res,2003,44:1071),脂质组学的发展推动了新分析平台的研发,特别是在质谱法领域,该方法已使这些操作合理化,并且已允许更多的脂质分子得到非常详细的分析。  脂质存在于细胞、细胞器和细胞外的体液如血浆、胆汁、乳、肠液、尿液中。若要研究某一特定部位的脂质,首先要将这部分组织或细胞分离出来。由于脂质不溶于水,通常采用有机溶剂进行萃取。传统的萃取剂是氯仿、甲醇和水的混合液。所需的样品在这种混合液中提取所有脂质,向提取液中加入过量的水使之分成2个相,上面是甲醇和水,下面是氯仿。脂质就留在氯仿相,蒸发浓缩后,使之干燥就得到所需的脂质。这种脂质提取方法,能够提出组织样品中的总脂。这种方法降低了脂质的损失率,操作简便,而且提取效果较好。对于只检测总脂中的部分脂质,固相萃取(SPE)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利用固体吸附剂将液体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吸附,与样品的基体和干扰物分离,然后再用洗脱液洗脱或加热解吸附,达到分离和富集目标化合物的目的。固相萃取技术设备要求低,操作简单,能快速分离组分复杂及含量低的样品。当然由于化学分析样品前处理技术的发展,有许多其他可用的样品前处理方法。  总体上对脂质组学的研究Chin Chye Teo等归纳为如下的工作流程,第一步就是对样品的处理。[b]1[b]、[/b]脂质组学研究的工作流程[/b]  根据Chin Chye Teo的综述报告(Chin Chye Teo et al,TrAC,2015,65:1-18),脂质组学研究的工作流程如下表1.[align=center][b]表1 脂质组学研究的工作流程[/b][/align][table][tr][td=2,1][align=center]从患者得到脂质组学研究的样品[/align][/td][/tr][tr][td][align=center]液体[/align][/td][td][align=center]固体[/align][/td][/tr][tr][td][align=center]体液,泪水,血清,血浆,尿液[/align][align=center](低温保存样品)[/align][/td][td][align=center]细胞,组织,器官[/align][/td][/tr][tr][td=2,1][align=center][b]对上述样品进行萃取方法[/b][/align][/td][/tr][tr][td]对极性化合物,单独的有机化合物进行:液-液萃取,固相萃取[/td][td]对能源性物质进行:加压液相萃取,微波辅助萃取,超声辅助萃取[/td][/tr][tr][td=2,1][align=center]萃取得到的脂质化合物[/align][/td][/tr][tr][td]使用色谱方法分离:[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液相色谱,电泳[/td][td]不使用色谱方法分离:直接进样,成像[/td][/tr][tr][td=2,1][align=center][b]上述分离或未分离样品进行质谱分析[/b][/align][/td][/tr][tr][td][align=center]质谱分析的接口[/align][/td][td][align=center]质量分析器[/align][/td][/tr][tr][td]电子轰击电离(EI),电喷雾电离(ESI),化学电离(CI),大气压(APCI)化学与电离,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MALDI)[/td][td]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qTOF),三重四级杆质谱( qqq),轨道阱质谱(Orbitrap)[/td][/tr][tr][td=2,1][align=center][b]质谱原始数据语预处理[/b][/align][align=center](利用商品或自制软件)[/align][/td][/tr][tr][td=2,1][align=center]分类和脂质鉴定(使用各种资源如LIPID maps,Lipid Bank,Lipid Blast)[/align][/td][/tr][tr][td=2,1][align=center][b]判定在疾病中的机制/在疾病演化中的作用[/b][/align][/td][/tr][tr][td=2,1][align=center]为进一步诊断找出生物标记物(预防),提供药物治疗的指导[/align][/td][/tr][/table][b]2[b]、[/b]脂质组学的样品制备[/b]  本文只讲脂质组学的样品制备,Chin Chye Teo等总结了近年在脂质组学研究中使用的样品处理方法,见表2.[align=center][b]表2 脂质组学研究中的样品处理方法比较(Chin Chye Teo et al,TrAC,2015,65:1-18) [/b][/align][table=576][tr][td]萃取方法[/td][td]临床样品类型(生物液体或固体)[/td][td]优点[/td][td]缺点[/td][td]原文文献编号[/td][/tr][tr][td]单一有机溶剂萃取(SOSE)[/td][td]血清(生物液体)皮肤(固体)[/td][td]容易完成萃取时间短成本低低温适于热敏感化合物无需外部能量[/td][td]使用有毒有机溶剂分析时难以摆脱使用有机溶剂[/td][td]1.23[/td][/tr][tr][td]液-液萃取(LLE)[/td][td]眼泪(生物液体)血清(生物液体)血浆(生物液体)尿液(生物液体)滑液(生物液体)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生物液体)皮肤(固体)组织(固体)[/td][td]易于建立的方法容易完成设备便宜萃取时间短使用廉价溶剂(如甲醇,水)低温适于热敏感化合物无需外部能量萃取时间短[/td][td]使用大量有毒有机溶剂常使用超过一种类型的溶剂需要排除溶剂以免影响分析[/td][td]24,9-135,14-228,2372425-2728,29[/td][/tr][tr][td]固相萃取(SPE)[/td][td]血清(生物液体)血清(生物液体)血浆(生物液体)眼(固体)皮肤(固体)[/td][td]容易完成清除干扰基体EPE的选择低温适于热敏感化合物萃取时间短[/td][td]SPE萃取小柱比较贵需要洗掉有机溶剂以免影响分析使用有毒有机溶剂分析时难以摆脱使用有机溶剂[/td][td]1,12230263,27[/td][/tr][tr][td]固相微萃取(SPME)[/td][td]肺(固体)头发(固体)[/td][td]容易完成可与[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和[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 x[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 联用对挥发性化合物可以进行顶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有毒溶剂消耗量少低温适于热敏感化合物无需外部能量萃取时间短[/td][td]萃取头比较贵需要洗掉有机溶剂以免影响分析分析时难以摆脱使用有机溶剂[/td][td]3132[/td][/tr][tr][td]超临界流体萃取(SFE)[/td][td]血浆(生物液体)[/td][td]容易完成萃取时间短对非极性化合物萃取效率高CO[sub]2[/sub]可循环使用温度压力可控可加改性剂提高萃取液极性和效率[/td][td]要精心操作设备昂贵[/td][td]33[/td][/tr][tr][td]微波辅助萃取(MAE)[/td][td]血浆(生物液体)皮肤(固体)[/td][td]容易完成萃取时间短萃取效率高萃取溶剂消耗量少温度压力可控[/td][td]需要冷却防止溶剂逃逸购买设备费用高[/td][td]3435[/td][/tr][tr][td]超声辅助萃取(UAE)[/td][td]血(生物液体)[/td][td]容易完成萃取时间短萃取溶剂消耗量少温度压力可控[/td][td]听力会受损要使用有毒有机溶剂会吸入有害溶剂需要外部能源购买设备费用高提高温度会使化合物降解[/td][td]36,37[/td][/tr][/table][b]3[b]、[/b]脂质组学的溶剂萃取[/b]  液-液萃取是脂质组学研究中使用最为普遍的方法,这一方法是使用两种互不混溶的有机溶剂——使用最多的是氯仿、甲醇和水——为了对关键脂质类得到最大的萃取效率,从磷脂类和糖脂类到脂肪酸,三酰基甘油类(TAGs)、二酰基甘油类(DAGs)。最初使用的是Folch 脂质萃取法(氯仿/甲醇/水为 8:4:3 v/v/v),之后有Bligh 和 Dyer脂质萃取法(氯仿/甲醇/水为 1:2:0.8 v/v/v)。  (1)Folch 脂质萃取法(Folch et al., J Biol Chem 1957, 226: 497)  把样品组织用2:1氯仿/甲醇均一化,最后的溶剂体积是组织的20倍(20mL 溶剂里有1g样品),分散均匀后于室温下把混合物在轨道振荡器上震动15-20min。均匀混合物经漏斗中折叠滤纸过滤,或进行离心处理,回收液相。  液相溶剂用0.2体积的水(20 mL液相使用4 mL水),最好使用0.9%的NaCl溶液洗涤,涡旋几秒后在低速离心机(2000 rpm)上离心混合物,用虹吸方法弃去上层液相,用以分析神经节糖苷或小分子有机极性化合物,如需要(需移去标记分子),用1:1甲醇/水洗涤交界处的有机相两次,无需混合全部制备物。  经离心分离后虹吸掉上面的液相,下面含有脂质的氯仿在旋转蒸发器中真空蒸发,或用氮气吹拂到2-3 mL体积。  (2)Bligh 和 Dyer脂质萃取法(Can J Biochem Physiol 37:911-917)  a. 每1 mL 样品加入3.75mL 1:2(v/v) CHCl3:CH3OH 很好涡旋,如果要进行[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 分析,溶剂中要含有内标(如0.5μg谷甾醇)  b. 然后加入1.5mL CHCl3很好涡旋  c. 最后加入1.25mL蒸馏水很好涡旋  d. 在1000rpm离心机中室温下离心5min,得到一个两相分离(上层为水相,下层为有机相)的液体  e. 回收有机相:用一个巴斯德吸管(Pastuer pipette)通过上层水相,轻微施加正压避免上层水相浸入吸管,吸管口到达离心管底部,吸取下层有机相溶液的90%到吸管中。[align=center][b]下表列出不同样品容积需要加入的试剂量[/b][/align][align=center][img=,1448,391]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51910359.png[/img][/align]  如果你要得到干净的底部的有机相溶液,就要用上层“真正”的上层液相洗涤有机相溶液,方法如下:  a 制备“真正”的上层液相:取一个大的玻璃管,或者几个常规玻璃管,以水代替样品胺上述方法进行萃取操作,把几个管子中的上层水相合并在一起备用。  b 把上述第5步得到的底层溶液倒入一个玻璃管中,然后加入适量(样品+蒸馏水的体积)“真正”的上层液相。比如你是1 mL样品就加入2.25mL“真正”的上层液相。  c 好好地涡旋,离心,收集下层相。  Cui等的改进Bligh 和 Dyer脂质萃取法(Cui L,e al, PLoS Negl Trop Dis,2013,7:e2373):  900μL氯仿-甲醇(1:2)加入到100 μL样品中,进行涡旋,在4°C下保温,然后加入300μL氯仿和300μL双重蒸馏水,以9000 rpm离心2 min,脂质物在离心管底部的有机相中,然后加入500 μL氯仿在4°C下进行涡旋20 min。从有机相中回收脂质物并与前次得到的脂质物合并,脂质萃取物经真空干燥后于-80°C下存放备用。  多少年来人们使用类似于上述方法进行脂质的萃取,例如:李国琛等在脂质组学研究中也采用Bligh 和 Oyer法萃取磷脂,并作适当改进.他们的方法是:  称取100 mg鱼肉样品,加入400 p,L甲醇/氯仿(体积比2:1),涡旋混匀后,于一30℃放置过夜.取出后于4℃以10000 转速离心5 min.将上清液转出,在残渣中加入200 mL甲醇/氯仿(体积比2:1)再次提取,将2次所得上清液合并.在上清液中先后加入100 mL氯仿及100mL水,离心后,将磷脂所在的氯仿相与水相分离.采用真空离心蒸发浓缩器干燥氯仿相(温度不超过45℃,下同),将干燥后的样品于一30℃保存备用.(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31(2):269-273)  人们为了提高某些脂质种类的萃取效率,改变氯仿/甲醇/水的比例,并加入一些其他添加剂,如乙酸、盐酸等,探索改进萃取各类脂质化合物的得率,如酸性磷脂和脂肪酸。(Jensen S K, Lipid Technol,2008, 20: 280-281)。[b]HCl-Bligh萃取法步骤:[/b]  为了更好地萃取生物样品中的脂肪酸,使用加盐酸的HCl-Bligh萃取法:取0.6 g均匀好的样品装入10-ml 带盖的培养试管中,加如1 ml 3M HCl,在80℃水浴上加热1 h,之后加入1.50 ml甲醇和1.00 ml氯仿,以及17:0脂肪酸内标,把混合物摇震1 min,然后加入ELGA-纯水系统制备的纯水1.00 ml 和2.00 ml氯仿,把试管振荡1 min,然后在3000 rpm离心机上进行离心处理5 min。把1 ml氯仿相进行甲基化,用氮气把氯仿蒸发掉,加入0.8 ml NaOH/甲醇溶液,把试管充满氮气,密封在100 ℃下烘箱中15 min,冷却后加入1 ml BF3溶液,密封在100 ℃下烘箱中45 min。在冷却后加入2 ml辛烷和4 ml饱和NaCl溶液,把混合物进行涡旋,在3000 rpm离心机上进行离心处理10 min。用1μL 样品进行[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分析。  根据Jensen的研究,认为此方法可以对脂肪酸的萃取率提高15%,对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萃取率可提高30-50%。  由于氯仿的毒性大人们就用二氯甲烷来代替氯仿(J Agr Food Chem,2008,56:4297-4303),之后就有许多研究者效仿用以萃取临床样品,包括生物液体,如血清/血浆,尿液和固体样品,如皮肤和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表中文献4,5,8,9,10,14-17,23-25,28).  近几年也用甲基特丁基醚(MTBM )做萃取溶剂代替氯仿(Matyash et al. J Lipid Res. 2008,49 (5) :1137-1146.)。Matyash 认为MTBM进行萃取快速而且可以得到干净的脂质,可以适合于自动进行鸟枪法得到脂质轮廓。因为MTBM的密度低,水相和有机相分开时,有机相在上层,这样简化了手机有机相的手续,减少了吸取的损失,不可萃取的基质小球处于离心管的底部,易于去除。严格的测试证明MTBM进行萃取对绝大多数脂质种类和“黄金标准”Folch 或 Bligh and Dyer萃取方法类似或更好。2013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国旺和德国图宾根大学医学院的R Lehmannb使用MTBM进行萃取开创了一个从一小片肝脏或肌肉组织同时进行道谢组学和脂质组学的研究(J Chromatog A, 2013, 1298:9- 16)  人们的思路总是由简单到复杂,又由复杂回归到简单,所以脂质组学中的萃取方法,近来也有多种溶剂向单一溶剂发展, Stübiger G (表中文献1)就使用 Zhao Z等提出的单一溶剂萃取(SOSE)磷脂类脂质(J Lipid Res 2010 51:652)方法如下:  把500 mL甲醇加入到20 mL人血浆中,其中已经含有0.01% BHT(2,6-二叔丁基对甲酚)和0.5 mmol EDTA (用作抗氧化剂)和3mmol Pefablock(4-(2 aminoethyl) benzenesulfonylfluoride hydrochloride)用作磷脂酶的抑制剂,加入内标物,把样品激烈震荡1min,在冰浴中放置30 min,进行脂质的萃取,之后在10,000 rpm离心机上,离心5 min(4℃),最后把离心管上面的液体小心滴转移到2 mL玻璃样品瓶中,在零下70℃保存备用。[b]4[b]、[/b]固相萃取(SPE)[/b]  SPE 是十分成熟的样品预处理技术,使用装有固定相的小柱子和各种流动相选择性地保留与固定相有特定作用力的特殊种类分子。SPE的典型应用是和 SOSE 和 LLE相结合,作为一种附加的净化步骤或从生物液体或固体住址样品中富集某种特定种类的目标脂质(表中文献1,3,12,26,27),市场有各种各样的萃取小柱供选择。供脂质萃取的SPE小柱有正相硅胶柱和反相柱(C8 和 C18),以及离子交换柱(氨丙基柱),硅胶柱和氨丙基柱多用于分离中性和极性脂质,利用改变洗脱溶剂以达到分离的目的。而C8 和 C18柱用于从水基样品中分离卵磷脂(PC)、脑苷脂、神经节糖苷和脂肪酸。  针对不同的脂质使用不同的SPE,如 Stübiger(表2文献1)在进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磷脂的研究中,使用C18 净化柱从血浆脂质萃取和富集体液氧化磷脂(OxPLs),其步骤如下:  把脂质萃取液倒入微量制备高效固相萃取柱(mHP-SPE)C18 spin-columns (PepClean, Pierce)中,小柱事先用500mL MeOH:0.2%甲酸(70:30 重量比)洗涤,然后用700 mL MeOH:0.2%甲酸(82:18 重量比)洗脱一次,再用800 mL MeOH:0.2%甲酸(92:2 重量比)洗脱一次,最后小柱用500 mL 2-丙醇再生,以便从小柱中彻底清除脂质(即中性脂质),净化后的纯度用薄层色谱检查,得到的氧化脂质用LC-ESI-MS/MS进行分析。  而Ruben t’Kindt进行皮肤神经酰胺的脂质组学研究中,则使用氨丙基硅胶小柱对脂质萃取液进行净化(表2文献3),方法如下:  使用氨丙基硅胶小柱(100 mg, 3.0 mL)先用2 mL己烷洗涤,把已经干燥的脂质溶于300 μL 11:1 的己烷:异丙醇(v/v)中,用2 mL己烷/甲醇/氯仿(80/10/10 (v/v))洗脱神经酰胺,用氮气吹扫干燥,溶于300 μL异丙醇/氯仿(50/50)(v/v)中,进行HPLC/MS分析。[b]5、固相微萃取(SPME)[/b]  Pawliszyn 研究组在1991年发明了SPME,1993年出现了SPME的商品化产品,使之成为广泛使用的样品前处理技术。这一方法是集萃取、浓缩、解吸、进样于一体,它以固相萃取(SPE)为基础,保留了SPE的全部优点,排除了需要柱填充物和使用有机溶剂进行解吸的缺点。SPME是以涂渍在石英玻璃纤维上的固定相(高分子涂层或吸着剂)作为吸收(吸附)介质,对目标分析物进行萃取和浓缩,并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进样口中直接热解吸(或用HPLC流动相冲洗到液相色谱柱中,甚至可以直接进行质谱分析),这一技术适合于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样品处理和分析。SPME有8大优点:1 操作简单,2 功能多样,3 设备低廉,4 萃取快捷,5 无需溶剂,6 可在线、活体取样,7 可自动化, 8 可在分析系统直接脱附。SPME可以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检测,如:农药残留、酚类、多氯联苯、多环芳烃、脂肪酸、胺类、醛类、苯系物、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以及有机金属化合物、无机金属离子等,也可以用有类似特点的领域,如食品、医药、临床、法庭分析等方面。自然,在脂质组学中也会使用这一技术。  武汉大学曾昭睿研究组用自制的甲基丙烯酸丁酯/端羟基硅油萃取头,萃取肺组织中的长链脂肪酸(表2文献31)。F Pragst 利用SPME萃取头发中的脂肪酸乙酯和葡萄糖苷酸乙酯来诊断过度酗酒(表2文献32)。脂质中的脂肪酸都可以衍生化为酯类用SPME进行萃取。  SPME 的魅力在于它可以进行活体样品中萃取分析物,用于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的研究,对这一课题SPME的发明人 Pawliszyn 近年进行了阐述(Angew Chem, 2013, 125:12346 -12348 Anal Chem, 2014, 86:12022-12029)。分析脂质代谢产物中游离脂肪酸的示意图如下。[align=center][img=,532,304]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519101028.png[/img][/align][align=center][b](Anal Chem, 2014, 86:12022-12029)[/b][/align][b]6、超临界流体萃取(SFE)[/b]  超临界流体具有特殊的理化特性,黏度为普通流体的1%~10% 扩散系数约为普通液体的10~100倍 密度比常压气体大100~1 000倍。因而超临界流体既有液体溶解能力大的特点,又有气体易于扩散和运动的特性,传质速率大大高于液相过程。所以从萃取效率和对环境友好都受到欢迎。最常用的超临界流体是超临界二氧化碳(SF-CO2)它的临界压力和温度低,只有7.4MPa和32℃。SF-CO2无毒易于从样品中排除,其极性与戊烷近似,很适于萃取疏水性化合物,如脂质化合物(J Chromatogr A 2007,1163:2-24)。为了分离极性化合物往二氧化碳中加入改性剂,如甲醇。过去更多的工作时从植物类物质中萃取脂质,但是近来已经扩展到从动物组织中萃取脂质,例如浙江大学药学院王龙虎利用江苏省南通市华安超临界萃取有限公司的 HA220-50-06 SFE装置萃取鸵鸟脂肪中的脂肪酸:萃取装置包括一个1 L 不锈钢萃取釜,两个1 L 分离器,一个注射泵,和一个冷凝装置。用压力调节器调节压力,用可调节温度的水浴控制温度,通过调节泵的频率来控制二氧化碳的流速。从液态二氧化碳钢瓶把二氧化碳送到萃取器中,并达到超临界状态,在分离器中调节压力和温度可把萃取出来的组分里出来。试验中取250 g鸵鸟脂肪组织用二氧化碳萃取5h,压力15-30 MPa,温度40-50℃,二氧化碳流速为15-35 L/h,用以考察萃取效果。(Eur. J. Lipid Sci. Technol. 2011, 113, 775-779)。  但是SFE更重要的是萃取人干血浆斑点中的脂质分子,Uchikata等(表2文献33)比较了用SFE和液液萃取(Bligh 和 Dyer方法)磷脂的效果,证明SFE要比液液萃取方法对磷脂具有更好的选择性,包括磷脂酰胆碱(PC)、溶血性磷脂酰胆碱(lysoPC)、磷脂酰乙醇胺(PE)和神经鞘磷脂(SM)。国内在1995年就有类似研究(薄层扫描法测定蛋黄磷脂中PC、SM和LPC的含量?——路萍 赖炳森,药物分析杂志,1995,(13):231-232),他们也是用SFE萃取之后进行薄层色谱分离。[b]7、微波辅助萃取(MAE)[/b]  微波辅助萃取(MAE)是利用微波能强化溶剂萃取效率,即利用微波加热来加速溶剂对固体样品中目标萃取物的萃取过程。MAE 可以快速高效地把样品及溶剂中的偶极分子在高频微波能的作用下,产生偶极涡流,离子传导和高频率摩擦,从而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热量。偶极分子旋转导致的弱氢键破裂、离子迁移等加速了溶剂分子对样品基体的渗透,待分析成分很快溶剂化,使微波萃取时间显著缩短。  微波加热具有选择性微波对介电性质不同的物料呈现出选择性的加热特点,介电常数及介质损耗小的物料,对微波的入射可以说是“透明”的。溶质和溶剂的极性越大,对微波能的吸收越大,升温越快,促进了萃取速度。而对于不吸收微波的非极性溶剂,微波几乎不起加热作用。所以,在选择萃取剂时一定要考虑到溶剂的极性,以达到最佳效果。  MAE具有生物效应(非热效应) ,由于大多数生物体内含有极性水分子,在微波场的作用下引起强烈的极性震荡,从而导致细胞分子间氢键松弛,细胞膜结构电击穿破裂,加速了溶剂分子对基体的渗透和待提取成分的溶剂化。因此,利用MAE从生物基体萃取待分析的成分时,能提高萃取效率。(李核等,分析化学,2003,31(109):126l~1268)  例如:万益群,吴世芳利用MAE萃取何首乌中的磷脂(分析测试学报,2008,27(7):782—784),方法如下:确称取约1.0 g何首乌样品于溶样杯中,加入20 mL萃取溶剂(氯仿与甲醇体积 比为1:2),把溶样杯放入罐体中,组装好罐体后放入微波制样系统中,插入温度探针。设置萃取压力为安全压力(1.5 MPa),萃取时间15 min,温度为45℃。微波萃取完毕后,将样品过滤。滤液用体积为滤液总体积l/4的8 g/L氯化钠溶液萃取2次,收集有机相。将有机相旋转浓缩至近干,用甲醇定容至10 mL。取样品溶液3 mL用甲醇稀释至10 mL,过0.45μm微孔滤膜,待测。[b]7、超声辅助萃取(UAE)[/b]  超声波为频率高于20kHz以上的声波,是一种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在传播过程中,超声波与介质的相互作用,可以使超声波的相位和幅度等发生变化 功率超声波则会使介质的状态、组成、结构和功能等发生变化,超声萃取中的应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频率高,能量低(一般小于1W/cm2)的检测超声波,其频率多以MHz为单位 另一类是频率低,能量高(通常为10—100 W/cmz)的功率超声波,其频率则以kHz为单位。UAE是一种重复性好、萃取质量高的方法,它不像MAE,不会让萃取系统的温度升高,不利于热稳定差的代谢物萃取。UAE还可以和液液萃取配合改进生物样品中脂质的萃取效率。例如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的刘玉敏等(Anal Bioanal Chem,2011, 400:1405-1417)成功地开发了UAE 和 LLE结合萃取人血清样品中的代谢产物,从而比单独使用液液萃取脂肪酸提高5-60%。Pizarro等使用类似的方法以MTBE作溶剂辅以UAE萃取人血中的脂质,比单纯使用MTBE的液液萃取可以多检出30%的脂质种类,MTBE-UAE萃取方法具有更好的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降低6%,脂质成分的回收率提高7成(表2文献36)。除去萃取生物液体外,UAE-LLE也用于萃取样品中的脂肪酸,例如哈尔宾医科大学的李颖等研究了用UAE-LLE萃取鼠的肝脏组织,考察了超声波功率、萃取溶剂、萃取容积、萃取时间等,结果表明萃取时间比Folch萃取法萃取脂肪酸从12 h 缩短到 20 min,回收率在87-120%之间。(J Chromatogr Sci, 2013 51:376-382)[b]8、其他可用的萃取方法[/b]  在化学分析样品处理中还有两种重要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即加速溶剂萃取(ASE)和基质固相分散萃取(MSPD),可以用于脂质组学研究的样品前处理。  加速溶剂萃取(Accelrated Solvent Extraction, ASE),这一方法是一种在提高温度和压力的条件下,用有机溶剂萃取的自动化方法。与其他液体萃取方法相比,其突出的优点是有机溶剂用量少、快速、回收率高。(牟世芬等,现代分析仪器,2001,(3):18-20)。 Spiric A等使用ASE萃取鲤鱼肉中的脂肪酸谱和胆固醇含量,并与改进的索氏萃取法进行比较,表明ASE萃取方法是可用的。(Anal Chim Acta,2010, 672:66-71)。Jansen B等利用ASE从土壤中萃取脂质生物标记物,萃取效果和其他萃取方法一样(Appl Geochem ,2006, 21:1006-1015)。Balasubramanian R K等用ASE和其他方法进行了从海水微海藻细胞中萃取脂质的研究,表明ASE是一种可以使用的方法(Chem Engineering J,2013, 215-216:929-936)。  MSPD方法是1989年首次提出是用来处理动物组织样品的方法,样品与涂渍有C18等的各种聚合物载体的固相萃取材料一起研磨,得到半干状态的混合物并将其作为填料装柱,然后用不同的的溶液洗脱柱子,将各种待测物洗脱下来。其依据是采用脂溶性材料(C18)破坏细胞膜并将组织分散,C18充当分散剂。在硅胶固相萃取材料表面键合有机相,与传统方法使用砂子做吸附剂类似,在样品与固体材料搅拌的过程中,利用剪切力作用将组织分散。键合的有机相就像溶剂或洗涤剂一样,将样品组分溶解和分散在支持物表面。这大大增加了萃取样品的表面积,样品按各自极性分布在有机相中,如非极性组分分散在非极性有机相中,极性小分子与硅胶上的硅烷醇结合,大的弱极性分子则分散在多相物质表面。(乌日娜等,食品科学,2006,26(6):266-268)。香港城市大学的Qing Shen等利用二氧化钛纳米颗粒作萃取剂,以基质固相分散萃取方法进行橄榄果的脂质组学研究,研究证明这一方法可以把磷脂从非磷脂中完全选择性地分离出来。(Food Research Int,2013, 54:2054-2061)。[align=center][b]表2中的文献 [/b][/align][table=574][tr][td][align=left]1[/align][/td][td][align=left]Stubiger G, et al, Atherosclerosis, 2012,224:177-186.[/align][/td][/tr][tr][td][align=left]2[/align][/td][td][align=left]Zhao Z, et al, J Lipid Res, 2010, 51:652-659[/align][/td][/tr][tr][td][align=left]3[/align][/td][td][align=left]t’Kindt R, et al, Anal Chem, 2012,84:403-411[/align][/td][/tr][tr][td][align=left]4[/align][/td][td][align=left]Cui L, et al, PLoS Negl Trop Dis,2013,7:e2373[/align][/td][/tr][tr][td][align=left]5[/align][/td][td][align=left]Sandra K,et al, J Chromatogr A,2010,1217:4087-4099.[/align][/td][/tr][tr][td][align=left]6[/align][/td][td][align=left]Lam S M, et al, J Lipid Res, 2014,55: 289-298[/align][/td][/tr][tr][td][align=left]7[/align][/td][td][align=left]Giera M, et al, Biochim Biophys Acta, 2012, 1821:415-424[/align][/td][/tr][tr][td][align=left]8[/align][/td][td][align=left]Min H K, Anal Bioanal Chem, 2011, 399:823-830.[/align][/td][/tr][tr][td][align=left]9[/align][/td][td][align=left]Heilbronn L K, et al, Obesity,2013, 21:E649-E659[/align][/td][/tr][tr][td][align=left]10[/align][/td][td][align=left]Hilvo M, et al, Int J Cancer 134 (2014) 1725-1733[/align][/td][/tr][tr][td][align=left]11[/align][/td][td][align=left]Montoliu I, et al, Aging (Albany NY),2014,6:9-25[/align][/td][/tr][tr][td][align=left]12[/align][/td][td][align=left]Chen Y , et al, Clin. Chim. Acta, 2013,428: 20-25.[/align][/td][/tr][tr][td][align=left]13[/align][/td][td][align=left]Zivkovic A M, et al, Metabolomics,2009,5:507-516[/align][/td][/tr][tr][td][align=left]14[/align][/td][td][align=left]Chen F,et al, Biomarkers, 2011, 16:321-333[/align][/td][/tr][tr][td][align=left]15[/align][/td][td][align=left]M. Ollero, et al, J. Lipid Res, 2011, 52:1011-1022[/align][/td][/tr][tr][td][align=left]16[/align][/td][td][align=left]Shah V, Rapid Commun. Mass Spectrom, 2013, 27:2195-2200[/align][/td][/tr][tr][td][align=left]17[/align][/td][td][align=left]Lankinen M, et al, PLoS ONE, 2009,4:e5258.[/align][/td][/tr][tr][td][align=left]18[/align][/td][td][align=left]J. Graessler, et al, PLoS ONE,2009, 4:e6261[/align][/td][/tr][tr][td][align=left]19[/align][/td][td][align=left]Lofgren L et al,, J Lipid Res, 2012,53:1690-1700[/align][/td][/tr][tr][td][align=left]20[/align][/td][td][align=left]Gurdeniz G, et al, PLoS ONE, 2013,8:e69589.[/align][/td][/tr][tr][td][align=left]21[/align][/td][td][align=left]Zhou X, et al, PLoS ONE, 2012, 7:e48889.[/align][/td][/tr][tr][td][align=left]22[/align][/td][td][align=left]Bui H H, et al, Anal Biochem, 2012,423:187-194.[/align][/td][/tr][tr][td][align=left]23[/align][/td][td][align=left]Kim H, et al, Analyst, 2008, 133:1656-1663.[/align][/td][/tr][tr][td][align=left]24[/align][/td][td][align=left]Stegemann C, et al, Circ Cardiovasc Genet, 2011,4:232-242.[/align][/td][/tr][tr][td][align=left]25[/align][/td][td][align=left]van Smeden J, et al, J Lipid Res, 2011,52:1211-1221.[/align][/td][/tr][tr][td][align=left]26[/align][/td][td][align=left]Acar N, et al, PLoS ONE,2012, 7:e35102.[/align][/td][/tr][tr][td][align=left]27[/align][/td][td][align=left]Shin J H, et al, Anal Bioanal Chem,2014,406:1917-1932[/align][/td][/tr][tr][td][align=left]28[/align][/td][td][align=left]Cheng H, et al, J Neurochem, 2013,127:733-738.[/align][/td][/tr][tr][td][align=left]29[/align][/td][td][align=left]Pietilainen K H,et al, PLoS Biol,2011, 9:e1000623.[/align][/td][/tr][tr][td][align=left]30[/align][/td][td][align=left]Cha D, et al, J Chromatogr A,2009,1216:1450-1457.[/align][/td][/tr][tr][td][align=left]31[/align][/td][td][align=left]Cha D, et al, Anal Chim Acta,2006, 572: 47-54.[/align][/td][/tr][tr][td][align=left]32[/align][/td][td][align=left]Pragst F, et al, Forensic Sci Int,2010, 196: 101-110[/align][/td][/tr][tr][td][align=left]33[/align][/td][td][align=left]Uchik T,et al, J. Chromatogr A, 2012,1250:69-75.[/align][/td][/tr][tr][td][align=left]34[/align][/td][td][align=left]de Morais D R, et al, Rev Bras Hematol Hemoter,2010,32:439-443.[/align][/td][/tr][tr][td][align=left]35[/align][/td][td][align=left]Gonzalez-Illan F,et al,J Anal Toxicol,2011,35:232-237.[/align][/td][/tr][tr][td][align=left]36[/align][/td][td][align=left]Pizarro C, et al, Anal Chem,2013,8:12085-12092.[/align][/td][/tr][tr][td][align=left]37[/align][/td][td][align=left]Pang L Q, et al, J Chromatogr B,2008,869: 118-125[/align][/td][/tr][/table]

  • 中药代谢组学液质购买

    做中药代谢组学,[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液质[/color][/url]是选用热电的QE还是用waters的synapt,请各位指点,多谢诸位。

  • 蛋白组学液质采购

    单位打算买一台[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液质[/color][/url]来做蛋白质组学,预算700左右,有推荐的嘛?

  • 用GC-MS做植物代谢组学,

    做植物代谢组学(糖,氨基酸,有机酸)提取是用甲醇-水还是用甲醇-氯仿-水比较好,比例是多少一般?

  • 代谢组学简介

    欢迎大家一起交流讨论~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别从和蛋白质层面探寻生命的活动,而实际上细胞内许多生命活动是与代谢物相关的,如细胞信号(cell signaling),能量传递等都是受代谢物调控的。代谢组学正是研究代谢组(metabolome)——在某一时刻细胞内所有代谢物的集合——的一门学科。基因与蛋白质的表达紧密相连,而代谢物则更多地反映了细胞所处的环境,这又与细胞的营养状态,药物和环境污染物的作用,以及其它外界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因此有人认为,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能够说明可能发生的事件,而代谢组学则反映确实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新陈代谢网络是十分复杂的网络,特别是人体的代谢网络,一直被认为是最复杂的代谢网络。现在多数信号通路的研究都是集中在代谢网络的一个很小的领域。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研究已经揭示了部分调节通路,但是和代谢网络直接相关的是代谢产物。但是从茫茫多的代谢产物中选取研究对象,无疑是大海捞针。代谢组学研究通过一定的手段能够帮助研究员从代谢产物海中跳出来,提供一个“航拍”的视角,一目了然地发现差异性代谢产物。然后通过已知的代谢通路逆推找出调节酶和基因,完成疾病发病机制、药物治疗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代谢组学主要研究的是作为各种代谢路径的底物和产物的小分子代谢物(MW1000)。其样品主要是尿液,血浆或血清,唾液,以及细胞和组织的提取液。主要技术手段是核磁共振(NMR ),液-质联用(LC-MS),气-质联用(GC-MS),色谱(HPLC,GC)等。通过检测一系列样品的谱图,再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可以判断出生物体的病理生理状态,基因的功能,药物的毒性和药效等,并有可能找出与之相关的生物标志物(biomarker)。代谢组学在新药的安全性评价,毒理学,生理学,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个性化治疗,功能基因组学,中医药现代化,环境评价,营养学等科学领域中都有着极其广泛和重要的应用前景,是一门充满朝气的学科。 从近年来发表的相关SCI论文的数量可以看出代谢组学研究呈一个蓬勃发展的局面。从近年来国家拨付的相关研究基金也可以看出国家对代谢组学相关研究的重视。

  • 【分享】代谢组学研究简介

    代谢组学研究代谢组学(metabonomics/metabolomics)是继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对生物体内所有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并寻找代谢物与生理病理变化的相对关系的研究方式,是系统生物学的组成部分。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别从基因和蛋白质层面探寻生命的活动,而实际上细胞内许多生命活动是发生在代谢物层面的,如细胞信号释放(cell signaling),能量传递,细胞间通信等都是受代谢物调控的。代谢组学正是研究代谢组(metabolome)——在某一时刻细胞内所有代谢物的集合——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大都是相对分子质量1000以内的小分子物质。先进分析检测技术结合模式识别和专家系统等计算分析方法是代谢组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化学分析技术中最常用的是^1H核磁共振(^1HNMR)以及色谱(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X—MS)。代谢组学属于全局系统生物学(Global systems biology)研究方法,便于对复杂体系的整体进行认识.譬如,一个正常工作的人体包括“人体”本身和与之共同进化而来且共生的消化道微生物群体(或称菌群),孤立地研究“人体”本身的基因,转录子以及蛋白质当然可以为人们认识人体生物学提供重要信息,但无法提供使人体正常工作不可缺少的菌群的信息.人体血液和尿液的代谢组却携带着包括菌群在内的每一个细胞的信息,因此代谢组学方法对研究如人体这样复杂的进化杂合体十分有效.早在20世纪60年代,代谢物组学的核心技术——核磁共振技术(NMR),就已经被应用到代谢研究中。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模式识别分析技术的发展,代谢谱的定量分析才得以实现,并应用于药物和基因功能的研究。利用代谢物组学研究药物对整体的作用主要依赖于多参数检测外源物质攻击所导致的机体新陈代谢改变。这种方法也适合研究基因突变和转基因所产生的代谢改变以及疾病诊断和疗效评价。在药物发现阶段,它可以进行体内毒性研究、先导药物的筛选和目标化合物的优化及体内动物模型的药效筛选。在药物开发阶段,它可以在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方面进行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和毒性机制的研究,从而可有效地利用动物模型研究人类疾病的治疗,发现与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关的生物标志物。代谢组学已经广泛地应用到了包括药物研发,分子生理学,分子病理学,基因功能组学,营养学,环境科学等重要领域.在代谢组学诞生的过去6年里,有关代谢组学的研究论文和专利以指数的形式逐年增长.可以预见,这门新兴学科将应用到更为广泛的领域.

  • 代谢组学

    用gc-ms做细胞的代谢组学,用MSTFA衍生,出来的峰有很多杂质大高峰,已经验证这些大高峰就是MSTFA里面的杂质峰,该怎么除去这些杂质呢?求助各位高手帮忙解答给个意见!

  • 第十五届全国植物基因组学大会圆满落幕

    第十五届全国植物基因组学大会圆满落幕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9/201409091606_513258_271_3.png8月20-22日,由中国遗传学会植物遗传与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安徽农业大学承办的“第十五届全国植物基因组学大会”在合肥隆重召开。为期三天的大会有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45所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等44个研究所的46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大会还从美国、法国、西班牙和香港邀请5位专家出席。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9/201409091605_513256_271_3.jpg上图为会议现场照片RAININ作为此次活动的参与者,在现场进行了产品宣讲及样机展示。通过品牌推广,收集到了众多潜在客户的购买需求,现场产生了很多Liquidator96工作站的线索和机遇。通过与其他参会者的充分沟通,把握到了竞争对手的最新动态,也寻找到了可以长期合作的业务伙伴。RAININ Liquidator™ 96 手动移液系统,可以一次性为 96 个孔进行移液简化了微量应用的工作,如 ELISA、细胞分析、qPCR 和蛋白结晶等,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度,简化了任何 96 或 384 孔板应用的工作。它体积小巧,无需用电,可在两个量程范围内使用 - 0.5 至 20μL 和 5 至 200μL。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9/201409091606_513257_271_3.jpg上图为RAININ展位,支持人员:上海办销售文振

  • 代谢组学研究。

    代谢组学的qc混样。为什么信号值越来越低?质谱是最近清洗过的。色谱柱和流动相都是新更换的。使用的是赛默飞qe系列

  • 傅若农:离子液体柱——脂质组学中分离脂肪酸的气相色谱柱

    [b][color=#0000ff]编者注:[/color][/b]傅若农教授生于1930年,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而后一直在北京理工大学(原北京工业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1958年,傅若农教授开始带领学生初步进入吸附柱色谱和[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的探索 1966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后期,傅若农教授在干校劳动的间隙,系统地阅读并翻译了两本[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启蒙书,从此进入其后半生一直从事的事业——色谱研究。傅若农教授是我国老一辈色谱研究专家,见证了我国[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研究的发展,为我国培养了众多色谱研究人才。[color=#0000ff][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0623/134647.shtml][color=#0000ff]第一讲:傅若农讲述[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技术发展历史及趋势[/color][/url][/color][color=#0000ff][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0714/136528.shtml][color=#0000ff]第二讲:傅若农:从三家公司[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产品更迭看[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技术发展[/color][/url][/color][color=#0000ff][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0811/138629.shtml][color=#0000ff]第三讲:傅若农:从国产[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产品看国内[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发展脉络及现状[/color][/url][/color][color=#0000ff][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0902/140376.shtml][color=#0000ff]第四讲:傅若农:[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固定液的前世今生[/color][/url][/color][color=#0000ff][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1009/143041.shtml][color=#0000ff]第五讲:傅若农:气-固色谱的魅力[/color][/url][/color][color=#0000ff][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1104/145381.shtml][color=#0000ff]第六讲:傅若农:PLOT[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柱的诱惑力[/color][/url][/color][color=#0000ff][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1205/147891.shtml][color=#0000ff]第七讲:傅若农:酒驾判官——顶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的前世今生[/color][/url][/color][color=#0000ff][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0106/150406.shtml][color=#0000ff]第八讲:傅若农:一扫而光——吹扫捕集-[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的发展[/color][/url][/color][color=#0000ff][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0211/153795.shtml][color=#0000ff]第九讲:傅若农:凌空一瞥洞察一切——神通广大的固相微萃取(SPME)[/color][/url][/color][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0312/155171.shtml][color=#0000ff]第十讲:傅若农:悬“珠”济世——单液滴微萃取(SDME)的妙用[/color][/url][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0417/158106.shtml][color=#0000ff]第十一讲:[/color][/url][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0417/158106.shtml][color=#0000ff]傅若农:扭转乾坤——神奇的反应顶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分析[/color][/url][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0519/160962.shtml][color=#0000ff]第十二讲:擒魔序曲——脂质组学研究中的样品处理[/color][/url][b]前言[/b]  作为代谢组学的重要分支之一,脂质组学(Lipidomics)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体的所有脂质分子,并以此为依据推测其它与脂质作用的生物分子的变化,进而揭示脂质在各种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机制。脂质组学是总体研究和这些疾病有关的脂质化合物,找到昭示这些疾病的生物标记物。  前一篇讲述了脂质组学研究中的样品处理技术,一般情况下样品处理后可以直接用鸟枪法进行质谱分析,但是如果是一个成分复杂的系统,就要进行分离,可以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液相色谱、薄层色谱或毛细管电泳,本文介绍代谢组学研究中使用离子液体色谱柱分离脂肪酸的[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方法。[b]1、基本情况[/b]  由于脂质分子是不挥发性的化合物,同时有些脂质分子受热易于降解,所以在脂质组学研究中使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有些困难,逊色于薄层色谱和液相色谱。如果使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进行衍生化是必须的步骤,但是很多情况下衍生化会丧失脂质分子种类特点的结构信息。但是由于[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以其对异构体的高分离能力、高灵敏度、便于进行定量分析的能力,它仍然是脂质组学分析中的有力工具。通常[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用于分析某些类别的脂质,可以获得很高的分离度和灵敏度,所以经过很特殊的萃取、用TLC 或 HPLC与分离、再经衍生化是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进行脂质组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可以很灵敏地检测许多类别的脂质,如脂肪酸、磷脂、鞘脂类、甘油酯、胆固醇和类固醇。分析高分子量的化合物,必须使用高柱温,甚至需要400 C,近年Sutton等配置了高温[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飞行时间质谱,这一系统可以进行高分子量化合物(m/z达1850),进行在线质谱分析温度达430℃,这样的系统适合于长链脂质的分析。  近年把离子液体用作[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固定相,用以分离脂质混合物,特别是脂质的异构体。Delmonte等讨论了脂肪酸顺反异构体的分离问题,一些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几何和位置异构体可以得到很好的分离。使用这一方法对18:1 FFA的各种异构体可以分离出10个单独的峰,此后使用这一方法分析了人头发、指甲等实际样品,因此建议使用离子液体毛细管色谱柱分析全脂肪酸或脂肪酸甲酯,这种固定相适合于脂质组学,得到更多脂质分子的种类信息。(刘虎威研究组,Anal Chem, 2014, 86, 161-175)[b]2、室温离子液体作[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固定相[/b]  室温离子液体,是指室温或接近室温时呈液态的离子化合物,一般由体积相对较大的有机阳离子(如烷基咪唑盐、烷基吡啶盐、烷基季铵盐、烷基季膦盐)和相对较小的无机或有机阴离子如六氟磷酸根(-)、四氟硼酸根(-)、硝酸根(NO3-)、三氟甲基磺酰亚胺(-)等构成。离子液体,早期称作熔盐,在一战时期(1914)发现的第一个室温离子液体为乙基季胺硝酸盐。第一个使用熔盐作[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固定相的是Barber(1959年),他利用硬脂酸和二价金属离子的盐(锰、钴、镍、铜和锌盐)作[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固定相,测定了烃类、酮类、醇类和胺类在156℃下的保留行为,具有特点的是用锰的硬脂酸熔盐作固定相可以很好地分离α-甲基吡啶和β-甲基吡啶,而使用相阿皮松一类固定相则完全不能分离。1982年 Poole等研究了乙基季胺硝酸盐作[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固定相的保留行为,发现这一固定相可在40-120℃范围内使用,是一种极性强于PEG20M 的具有静电力和氢键力的极性固定相,适于分离醇类和苯的单功能团取代衍生物,而胺类与固定相有强烈的作用,不能从色谱柱洗脱出来。就在这一年 Wilker 等报道了首例基于1-烷基-3-甲基咪唑为阳离子的室温离子液体,研究了它们的合成方法和在电化学中的应用。此后Armstrong等在1999年首先将六氟磷酸 1-丁基-3-甲基咪唑 ( ) 及相应的氯化物( )用作[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固定相 ,通过分离烃类、芳香族化合物、醛、酰胺、醚、酮、醇、酚、胺及羧酸类化合物 ,发现离子液体固定相具有双重性质:当分离非极性物质或弱极性物质时表现为非极性或弱极性固定相 当分离含有酸性或碱性官能团的分子时 ,表现为强极性固定相,并测定了和色谱固定相的麦氏(McRynolds)常数。之后的几年里Armstrong等进行了一系列有关室温离子液体作[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固定相的研究,奠定了室温离子液体固定相在实际中应用的基础。此后人们竞相研究室温离子液体用作[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固定相的问题,最近两年由于Supelco公司承袭了Armstrong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把室温离子液体固定相商品化,出现了几种性能优越的室温离子液体毛细管色谱柱,就促使许多研究者使用商品室温离子液体柱,分离一些复杂的难分离的混合物,因而也大大促进了离子液体[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固定相的广泛使用。(傅若农,化学试剂,2013,35( 6): 481 ~ 490)[b](1).室温离子液体[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固定相的特点[/b]  室温离子液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有机合成溶剂、催化剂用溶剂、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质谱的液体基质、萃取溶剂、液相微萃取溶剂、毛细管电泳缓冲溶液添加剂等,此外它们在分析化学领域得样品制备、分离介质中也得到充分的应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固定相是应用最多的一个领域。所以能得到如此广泛的应用是因为它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能,联系到[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固定相,它们非常适应毛细管色谱柱的多方面要求:[b](a) 蒸汽压低[/b]  [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固定相在使用温度下具有很低的蒸汽压是必要条件,室温离子液体具有很低的蒸汽压,它们能很好地满足[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固定相的这一要求,例如现在使用较多的1-丁基-3-甲基咪唑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的蒸汽压见下表1,从表中数据看出在在不到180℃下蒸汽压不到1 mm Hg柱,这完全符合[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固定相的要求。[align=center]表1 在不同温度下的蒸汽压[/align][table][tr][td][align=center]温度/℃[/align][/td][td][align=center]蒸汽压/P×10[sup]2[/sup] (Pa)[/align][/td][/tr][tr][td][align=center]184.5[/align][/td][td][align=center]1.22(0.92 mmHg柱)[/align][/td][/tr][tr][td][align=center]194.4[/align][/td][td][align=center]2.29(1.72 mmHg柱)[/align][/td][/tr][tr][td][align=center]205.5[/align][/td][td][align=center]5.07 (3.8 mmHg柱)[/align][/td][/tr][tr][td][align=center]214.4[/align][/td][td][align=center]8.74 (6.6 mmHg柱)[/align][/td][/tr][tr][td][align=center]224.4[/align][/td][td][align=center]15.2 (11.4 mmHg柱)[/align][/td][/tr][tr][td][align=center]234.4[/align][/td][td][align=center]27.4 (20.5 mmHg柱)[/align][/td][/tr][tr][td][align=center]244.3[/align][/td][td][align=center]46.6 (35.0 mmHg柱)[/align][/td][/tr][/table][b](b) 粘度高[/b]  室温离子液体的粘度高,适合于[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固定相的要求,而且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变化不大,因为粘度低会影响色谱柱的分离效率和寿命,因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固定相在温度升高时趋向于降低粘度使液膜流动,造成膜厚改变,降低柱效,甚至液膜破裂降低柱寿命,室温离子液体的黏度比一般溶剂高很多,例如二乙基咪唑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在20℃的粘度为34cP,n-己基-3-甲基咪唑氯化物在25℃的粘度为18000 cP,所以离子液体的粘度一般比传统溶剂高1到3个数量级 。[b](c) 湿润性好[/b]  要使毛细管色谱柱的柱效提高,就要把固定相涂渍成一层均匀、牢固的薄膜,这样固定相对毛细管壁要有很好的湿润性,室温离子液体正好具备这样的特性,它们的表面张力在 30 到 50 dyne/cm 之间,例如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1-己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和1-辛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分别为44.81, 39.02, 和 35.16 dyne/cm,这样的表面张力正好可以让固定相溶液湿润并铺展在未经处理的石英毛细管内壁上 。[b](d)热稳定性好[/b]  大家都知道色谱柱的保留性能稳定性和柱寿命都与固定相的热稳定性有关,室温离子液体[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固定相的热稳定性自然是十分重要的关键性能,离子液体的热稳定性随其阴阳离子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离子液体的阴离子具有低亲和性及共轭键时(如三氟磺酸基,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阴离子)就有很高的热稳定性,反之具有亲和性强的阴离子(如卤素基)其热稳定性就不好,一般像二烷基咪唑类离子液体固定相在220-250℃之间稳定,具有长烷基链的季鏻基离子液体可以在335-405℃之间稳定,Anderson等研究了双阴离子咪唑和双吡咯烷鎓基离子液体的热稳定性。极性强的室温离子液体[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固定相(比如商品名为SLB-IL 111)的热稳定性虽然比不上二甲基硅氧烷的好,但是要比强极性固定相(氰丙基聚硅氧烷)的热稳定性要好,可是它的极性要比后者高,因而在分离脂肪酸甲酯的能力要大大优于后者。从图1可以看出商品离子液体柱SLB-IL82的热稳定性大大优于一些常用的极性固定相。[align=center][img=,537,347]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61710517.jpg[/img][/align][align=center]图1 几种离子液体色谱柱和常规固定相色谱柱热稳定性的比较[/align][b](e) 极性高[/b]  固定相的极性是极为重要的关键指标,目前表示固定相极性的有Mcrynolds常数,和Abrham溶剂化参数,离子液体的极性也仍然使用这两种方法表示,McReynolds常数是于120℃下以10种典型化合物测定所研究固定相的保留指数差(△I) ,用五种典型化合物(苯、正丁醇、2-戊酮、硝基丙烷和吡啶)的保留指数差(△I)之和来表示固定液的极性。Abraham表征固定相的方法是使用多种具有特殊作用力的标样来表征固定相和溶质 n-电子对及π-电子对作用能力、与溶质的静电和诱导作用能力、与溶质的氢键碱性作用能力、与溶质的氢键酸性作用能力、与溶质的色散作用能力。表 2 是几种商品离子液体固定相的极性,从表中数据看出,室温离子液体的极性要比极性最强的TCEP(1,2,3-三(2-氰乙氧基)丙烷)还要高,这样在分离脂肪酸甲酯和石油样品分析中就有特殊的用途。[align=center]表 2 几种商品离子液体固定相的极性 [/align][table=536][tr][td][align=left]商品色谱柱[/align][/td][td][align=left]组成[/align][/td][td][align=left]McRynolds 极性(P)[/align][/td][td][align=left]相对极性数(p.N.)*[/align][/td][/tr][tr][td][align=left]SLB-IL 111[/align][/td][td][align=left] 1,5-二(2,3-二甲基咪唑)戊烷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align][/td][td][align=left]5150[/align][/td][td][align=left]116[/align][/td][/tr][tr][td][align=left]SLB-IL 100[/align][/td][td][align=left]1,9-二(3-乙烯基咪唑)壬烷二(三氟甲磺酰基)亚胺[/align][/td][td][align=left]4437[/align][/td][td][align=left]100[/align][/td][/tr][tr][td][align=left]TCEP[/align][/td][td][align=left]1,2,3-三(2-氰乙氧基)丙烷[/align][/td][td][align=left]4294[/align][/td][td][align=left]94[/align][/td][/tr][tr][td][align=left]SLB-IL 82[/align][/td][td][align=left]1,12-二(2,3-二甲基咪唑)十二烷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align][/td][td][align=left]3638[/align][/td][td][align=left]82[/align][/td][/tr][tr][td][align=left]SLB-IL 76[/align][/td][td][align=left]三(三丙基鏻六氨基)三甲氨(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align][/td][td][align=left]3379[/align][/td][td][align=left]76[/align][/td][/tr][tr][td][align=left]SLB-IL 69[/align][/td][td][align=left]未知 [/align][/td][td][align=left]3126[/align][/td][td][align=left]70[/align][/td][/tr][tr][td][align=left]SLB-IL 65[/align][/td][td][align=left]未知 [/align][/td][td][align=left]2834[/align][/td][td][align=left]64[/align][/td][/tr][tr][td][align=left]SLB-IL 61[/align][/td][td][align=left]1,12-二(三丙基鏻)十二烷-(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三氟甲基磺酸盐[/align][/td][td][align=left]2705[/align][/td][td][align=left]61[/align][/td][/tr][tr][td][align=left]SLB-IL 60[/align][/td][td][align=left]1,12-二(三丙基鏻)十二烷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柱表面去活)[/align][/td][td][align=left]2666[/align][/td][td][align=left]60[/align][/td][/tr][tr][td][align=left]SLB-IL 59[/align][/td][td][align=left]1,12-二(三丙基鏻)十二烷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align][/td][td][align=left]2624[/align][/td][td][align=left]59[/align][/td][/tr][tr][td][align=left]SupelcoWax[/align][/td][td][align=left]100%聚乙二醇[/align][/td][td][align=left]2324[/align][/td][td][align=left]52[/align][/td][/tr][tr][td][align=left]SPB-5MS[/align][/td][td][align=left]5%二苯基/95%二甲基)硅氧烷[/align][/td][td][align=left]251[/align][/td][td][align=left]6[/align][/td][/tr][tr][td][align=left]Equity-1[/align][/td][td][align=left]100%聚二甲基硅氧烷[/align][/td][td][align=left]130[/align][/td][td][align=left]3[/align][/td][/tr][/table][align=center]*相对极性数=(Px x 100)/ PSLB-IL 100= McRynolds 极性乘以100再除以SLB-IL 100的 McRynolds 极性[/align][align=center](McRynolds 极性指标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研究建立的一种[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固定相极性量度指标,近半个世纪一直在使用,W O McReynolds.J Chromatogr Sci,1970,8:685-691)[/align][align=left]几种离子液体色谱柱的结构和性能见表3[/align][align=center]表3:几种离子液体色谱柱的结构和性能[/align][align=center][img=,439,481]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617101819.png[/img][/align][align=center][img=,440,494]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617101838.png[/img][/align][align=center][img=,453,584]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617101858.png[/img][/align][b]3、几种商品离子液体色谱柱在脂肪酸甲酯分离中应用举例,见表4[/b][align=center]表4 离子液体色谱柱在脂肪酸甲酯分离中应用[/align][table=555][tr][td]1[/td][td]SLB-IL111[/td][td]奶油中的脂肪酸[/td][td]使用200m 长的SLB-IL111色谱柱可以很好地分离奶油中的脂肪酸,包括顺反和位置异构体[/td][td]1[/td][/tr][tr][td]2[/td][td]SLB-IL 82 和 SLB-IL 100[/td][td]水藻中的脂肪酸[/td][td]这两种商品离子液体柱用于分离水藻中的脂肪酸,具有很好的选择性和低流失,可以得到详细的脂肪酸分布,这是一种分析各种脂肪酸的色谱柱。一维:聚二甲基硅氧烷二维:SLB-IL 82 和 SLB-IL 100[/td][td]2[/td][/tr][tr][td]3[/td][td]SLB-IL100[/td][td]鱼的类脂中反式20碳烯酸顺反异构体的分析[/td][td]用60m长色谱柱可把C20:13和C20:11异构体得到基线分离,分离因子1.02,分离度1,57[/td][td]3[/td][/tr][tr][td]4[/td][td]SLB-IL111[/td][td]分离16碳烯酸顺反异构体和其他不饱和脂肪酸[/td][td]如果不使用SLB-IL111柱就不可能发现岩芹酸(顺式-6-十八碳烯酸),可以把cis-8 18:1和cis-6 18:1基线分离。证明岩芹酸在人的头发、指甲和皮肤中是内源性脂肪酸。[/td][td]4[/td][/tr][tr][td]5[/td][td]SLB-IL111[/td][td]分离脂肪酸顺反异构体[/td][td]SLB-IL111 可以很好地分离cis-,trans-18:1和 cis/trans 共轭异构体脂肪酸[/td][td]5[/td][/tr][tr][td]6[/td][td][align=left] SLB-IL100[/align][/td][td]牛奶和牛油中的脂肪酸顺反异构体[/td][td]使用全二维[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把离子液体柱用作第一维色谱柱一维:SLB-IL100二维:SGE BPX50 (50% 苯基聚亚芳基硅氧烷[/td][td]6[/td][/tr][tr][td]7[/td][td]SLB-IL 100(快速柱)[/td][td]生物柴油中的脂肪酸甲酯(C1-C28)[/td][td]SLB-IL100是极性很高的固定相,可以排除样品中的饱和烴的干扰,减少了样品处理难度,免去使用全二维[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td][td]7[/td][/tr][tr][td]8[/td][td]SLB-IL100[/td][td]分离C[sub]18:1[/sub], C[sub]18:2[/sub], 和 C[sub]18:3[/sub]顺反异构体[/td][td]SLB-IL100是极性很高的固定相,可以很好地分离不饱和脂肪酸顺反异构体,优于二丙氰聚硅氧烷色谱柱[/td][td]8[/td][/tr][tr][td]9[/td][td]SLB-IL111SLB-IL100SLB-IL82SLB-IL76SLB-IL61SLB-IL60SLB-IL59[/td][td]评价7种商品离子液体固定相分离37种脂肪酸甲酯的分离性能[/td][td]IL59, IL60, 和 IL61三种色谱柱性能近似,不能分离C18:1脂肪酸的顺/反异构体,所有的色谱柱度可以基线分离C18:2 顺/反, C18:3 n6/n3, 和 C20:3 n6/n3异构体,IL82柱以5℃/min程序升温,可以把实验的37种脂肪酸甲酯分离开[/td][td]9[/td][/tr][tr][td]10[/td][td]SLB-IL59SLB-IL60SLB-IL61SLB-IL76SLB-IL82 SLB-IL100 SLB-IL111[/td][td]用7种商品离子液体固定相分离脂肪酸甲酯的及和异构体[/td][td]除去IL60柱以外所有色谱柱上对饱和脂肪酸的洗脱温度,随它们的极性降低而增加,当固定相极性增加是它们的等价链长急剧增加。还研究了脂肪酸甲酯在这些色谱柱上Abraham 的保留能量线性关系[/td][td]10[/td][/tr][tr][td]11[/td][td]SLB-IL111[/td][td]使用强极性离子液体色谱柱快速分离食用油中的反式脂肪酸[/td][td]使用强极性薄液膜细内径离子液体毛细管柱(75 m × 0.18 mm i d , 0.18 μm)快速分离食用油(例如奶油)中的反式脂肪酸[/td][td]11[/td][/tr][tr][td]12[/td][td]SLB-IL111[/td][td]使用强极性离子液体色谱柱分析食用油中顺反式硬脂酸[/td][td]在120℃柱温下可以分离所有cis-C18:1位置异构体,把柱温提高到160℃可以分离反-6-C18:1 和 反-7-C18:1异构体[/td][td]12[/td][/tr][/table][b]表中文献[/b][table][tr][td]1[/td][td]Delmonte P, Fardin-Kia A R, Kramer J K G,et al, Evaluation of highly polar ionic liquid gas chromatographic column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fatty acids in milk fat .[b]J. Chromatogr.A,2012, 1233:137-146[/b][/td][/tr][tr][td]2[/td][td][align=left]Gua, Q , David F., Lynen F. et al., Evaluation of ionic liquid stationary phases for one 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nd comprehensive two 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ic analyses of fatty acids in marine biota. [b]J. Chromatogr.A, 2011, 1218:3056-3063[/b][/align][/td][/tr][tr][td]3[/td][td]Ando Y.Sasaki, [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 separation of cis-eicosenoic acid positional isomers on an ionic liquid SLB-IL100 stationary phase. [b]J. Am. Chem. Oil Soc.,2011,88:743-748[/b][/td][/tr][tr][td]4[/td][td][align=left]Destaillats F.,Guitard M. Cruz-Hernandez C, Identification of _6-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 in human hair and nail samples by gas-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 using ionic-liquid coated capillary column. [b]J.Chromatogr.A2011,1218: 9384- 9389[/b][/align][/td][/tr][tr][td]5[/td][td][align=left]Delmonte P, Fardin Kia A-R, Kramerb J.K.G.et al, Sepa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atty acid methyl esters using SLB-IL111, a new ionic liquid coated capillary gas chromatographic column. [b]J.Chromatogr.A, 2011,1218: 545-554[/b][/align][/td][/tr][tr][td]6[/td][td][align=left]Villegas C.Zhao, Y.Curtis J M, Two methods for the separation of monounsaturated octadecenoic acid isomers .[b]J. Chromatogr. A, 1217 (2010) 775-784[/b][/align][/td][/tr][tr][td]7[/td][td]Ragonesea C,Tranchidaa P. Q.,Sciarronea D.et al, Conventional and fast gas chromatography analysis of biodiesel blends using an ionic liquid stationary phase. [b]J. Chromatogr.A[/b], [b]2009,1216:8992-8997[/b][/td][/tr][tr][td]8[/td][td]Ragonese C, Tranchida P Q, Dugo P,et al,Evaluation of use of a dicationic liquid stationary phase in the fast and Cconventional gas chromatographic analysis of health-Hazardous C18 Cis/Trans fatty acids. [b]Anal. Chem., 2009, 81:5561-5568[/b][/td][/tr][tr][td]9[/td][td]Dettmer K, Assessment of ionic liquid stationary phases for the [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 analysisof fatty acid methyl esters,[b]Anal Bioanal Chem[/b] ,2014, 406:4931-4939[/td][/tr][tr][td]10[/td][td]Characterisation of capillary ionic liquid columns for gas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nalysis of fatty acid methylestersAnnie Zeng X, Chin S , Nolvachai Y,et al, [b]Anal Chim Acta[/b] , 2013 803:166- 173[/td][/tr][tr][td]11[/td][td]Inagaki S,Numata M, Fast [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gc[/url] Analysis of Fatty Acid Methyl Esters Using a HighlyPolar Ionic Liquid Column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rans Fatty Acid Contents in Edible Oils,[b]Chromatographia[/b] , 2015,78:291-295[/td][/tr][tr][td]12[/td][td]Yoshinaga K,Asanuma M,Mizobe H 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cis- and trans-octadecenoic acid positional isomers in edible fat and oil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flame ionisation detector equipped with highly polar ionic liquid capillary column, [b]Food Chemistry[/b] , 2014 160:39-45[/td][/tr][/table] 有关离子液体固定相在分离脂肪酸时的一些选择性和分离特点在下一讲叙述。

  • iCMS2014—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专场(上)开始报名啦

    http://img3.17img.cn/bbs/upfile/images/20100518/201005181701392921.gifiCMS2014 质谱网络会议——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专场会议时间:2014年11月20日 09:30—17:00【简介】 仪器信息网将于2014年11月18-21日举办"第五届质谱网络会议(iConference on Mass Spectrometry,iCMS2014)",本届会议将与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合作举办,旨在通过网络会议平台给国内质谱科学家提供一个全新的沟通交流平台,提高质谱科学研究和应用水平。 本届网络会议为期四天,将开设质谱新技术专场、地质能源专场、药物分析专场(上)、药物分析专场(下)、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专场(上)、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专场(下)、环境专场、食品专场共8个主题,每个主题为1个分会场,时长为半天或一天,大会将提醒近30名著名质谱专家就不同的主题做精彩的报告并同期与大家进行交流。成功报名并准时参会的用户均可获得一份iCMS历届会议的精选光盘(2张),并有机会获赠100元手机充值卡和Kindle Paperwhite电子书阅读器(4GB)。 iCMS2014—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专场(上)1)蛋白质泛素化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李衍常 博士 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2)Protein complex research approach based on protein immunoprecipitation in coupling with mass spectroemtry (基于蛋白免疫沉淀-质谱分析的蛋白质复合物研究) ——胡克平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报名地址: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meetingInsidePage/1078 iCMS2014—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专场(下)1)细胞间信号传导的蛋白质组学方法探究——田瑞军 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2)Ion Mobility Derived Collision Cross Sections to Support Metabolomics and Lipidomics——Giuseppe Astarita Georgetown University Washington D.C. U.S.A.3)基于GC/Tof的代谢组学技术在基础及临床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王晓艳 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报名地址: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meetingInsidePage/1079-------------------------------------------------------------------------------1、报名条件:只要您是仪器网注册用户均可报名参加。2、报名及参会咨询:QQ群—231246773

  • 蛋白质组,蛋白质组学及研究技术路线

    基因组(genome)包含的遗传信息经转录产生mRNA,一个细胞在特定生理或病理状态下表达的所有种类的mRNA称为转录子组(transcriptome)。很显然,不同细胞在不同生理或病理状态下转录子组包含的mRNA的种类不尽相同。mRNA经翻译产生蛋白质,一个细胞在特定生理或病理状态下表达的所有种类的蛋白质称为蛋白质组(proteome)。同理,不同细胞在不同生理或病理状态下所表达的蛋白质的种类也不尽相同。蛋白质是基因功能的实施者,因此对蛋白质结构,定位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将为阐明生命现象的本质提供直接的基础。生命科学是实验科学,因此生命科学的发展极大地依赖于实验技术的发展。以DNA序列分析技术为核心的基因组研究技术推动了基因组研究的日新月异,而以基因芯片技术为代表的基因表达研究技术为科学家了解基因表达规律立下汗马功劳。在蛋白质组研究中,二维电泳和质谱技术的黄金组合又为科学家掌握蛋白质表达规律再铸辉煌。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就是指研究蛋白质组的技术及这些研究得到的结果。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试图比较细胞在不同生理或病理条件下蛋白质表达的异同,对相关蛋白质进行分类和鉴定。更重要的是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要分析蛋白质间相互作用和蛋白质的功能。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包括:1.蛋白质鉴定:可以利用一维电泳和二维电泳并结合Western等技术,利用蛋白质芯片和抗体芯片及免疫共沉淀等技术对蛋白质进行鉴定研究。2.翻译后修饰:很多mRNA表达产生的蛋白质要经历翻译后修饰如磷酸化,糖基化,酶原激活等。翻译后修饰是蛋白质调节功能的重要方式,因此对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研究对阐明蛋白质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3.蛋白质功能确定:如分析酶活性和确定酶底物,细胞因子的生物分析/配基-受体结合分析。可以利用基因敲除和反义技术分析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的功能。另外对蛋白质表达出来后在细胞内的定位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蛋白质功能的了解。Clontech的荧光蛋白表达系统就是研究蛋白质在细胞内定位的一个很好的工具。4.对人类而言,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最终要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主要指促进分子医学的发展。如寻找药物的靶分子。很多药物本身就是蛋白质,而很多药物的靶分子也是蛋白质。药物也可以干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在基础医学和疾病机理研究中,了解人不同发育、生长期和不同生理、病理条件下及不同细胞类型的基因表达的特点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些研究可能找到直接与特定生理或病理状态相关的分子,进一步为设计作用于特定靶分子的药物奠定基础。不同发育、生长期和不同生理、病理条件下不同的细胞类型的基因表达是不一致的,因此对蛋白质表达的研究应该精确到细胞甚至亚细胞水平。可以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达到这个目的,但该技术的致命缺点是通量低。LCM技术可以精确地从组织切片中取出研究者感兴趣的细胞类型,因此LCM技术实际上是一种原位技术。取出的细胞用于蛋白质样品的制备,结合抗体芯片或二维电泳-质谱的技术路线,可以对蛋白质的表达进行原位的高通量的研究。很多研究采用匀浆组织制备蛋白质样品的技术路线,其研究结论值得怀疑,因为组织匀浆后不同细胞类型的蛋白质混杂在一起,最后得到的研究数据根本无法解释蛋白质在每类细胞中的表达情况。虽然培养细胞可以得到单一类型细胞,但体外培养的细胞很难模拟体内细胞的环境,因此这样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很难用于解释在体实际情况。因此在研究中首先应该将不同细胞类型分离,分离出来的不同类型细胞可以用于基因表达研究,包括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LCM技术获得的细胞可以用于蛋白质样品的制备。可以根据需要制备总蛋白,或膜蛋白,或核蛋白等,也可以富集糖蛋白,或通过去除白蛋白来减少蛋白质类型的复杂程度。相关试剂盒均有厂商提供。蛋白质样品中的不同类型的蛋白质可以通过二维电泳进行分离。二维电泳可以将不同种类的蛋白质按照等电点和分子量差异进行高分辨率的分离。成功的二维电泳可以将2000到3000种蛋白质进行分离。电泳后对胶进行高灵敏度的染色如银染和荧光染色。如果是比较两种样品之间蛋白质表达的异同,可以在同样条件下分别制备二者的蛋白质样品,然后在同样条件下进行二维电泳,染色后比较两块胶。也可以将二者的蛋白质样品分别用不同的荧光染料标记,然后两种蛋白质样品在一块胶上进行二维电泳的分离,最后通过荧光扫描技术分析结果。胶染色后可以利用凝胶图象分析系统成像,然后通过分析软件对蛋白质点进行定量分析,并且对感兴趣的蛋白质点进行定位。通过专门的蛋白质点切割系统,可以将蛋白质点所在的胶区域进行精确切割。接着对胶中蛋白质进行酶切消化,酶切后的消化物经脱盐/浓缩处理后就可以通过点样系统将蛋白质点样到特定的材料的表面(MALDI-TOF)。最后这些蛋白质就可以在质谱系统中进行分析,从而得到蛋白质的定性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用于构建数据库或和已有的数据库进行比较分析。实际上像人类的血浆,尿液,脑脊液,乳腺,心脏,膀胱癌和磷状细胞癌及多种病原微生物的蛋白质样品的二维电泳数据库已经建立起来,研究者可以登录www.expasy.ch/www/tools.html等网站进行查询,并和自己的同类研究进行对比分析。Genomic Solution可以为研究者提供除质谱外的所有蛋白质组学研究工具,包括二维电泳系统,成像系统及分析软件,胶切割系统,蛋白质消化浓缩工作站,点样工作站等;同时还可以提供相关试剂和消耗品。LCM-二维电泳-质谱的技术路线是典型的一条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技术路线,除此以外,LCM-抗体芯片也是一条重要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技术路线。即通过LCM技术获得感兴趣的细胞类型,制备细胞蛋白质样品,蛋白质经荧光染料标记后和抗体芯片杂交,从而可以比较两种样品蛋白质表达的异同。Clontech最近开发了一张抗体芯片,可以对378种膜蛋白和胞浆蛋白进行分析。该芯片同时配合了抗体芯片的全部操作过程的重要试剂,包括蛋白质制备试剂,蛋白质的荧光染料标记试剂,标记体系的纯化试剂,杂交试剂等。对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酵母双杂交和噬菌体展示技术无疑是很好的研究方法。Clontech开发的酵母双杂交系统和NEB公司开发的噬菌体展示技术可供研究者选用。关于蛋白质组的研究,也可以将蛋白质组的部分或全部种类的蛋白质制作成蛋白质芯片,这样的蛋白质芯片可以用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蛋白表达研究和小分子蛋白结合研究。Science,Vol.293,Issue 5537,2101-2105,September 14,2001发表了一篇关于酵母蛋白质组芯片的论文。该文主要研究内容为:将酵母的5800个ORF表达成蛋白质并进行纯化点样制作芯片,然后用该芯片筛选钙调素和磷脂分子的相互作用分子。最后有必要指出的是,传统的蛋白质研究注重研究单一蛋白质,而蛋白质组学注重研究参与特定生理或病理状态的所有的蛋白质种类及其与周围环境(分子)的关系。因此蛋白质组学的研究通常是高通量的。适应这个要求,蛋白质组学相关研究工具通常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系统,通量高而速度快,配合相应分析软件和数据库,研究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处理最多的数据。

  • 在线直播讲座:安捷伦6545 Q-TOF及6560离子淌度质谱及其在残留筛查、组学研究和制药领域的应用

    在线直播讲座:安捷伦6545 Q-TOF及6560离子淌度质谱及其在残留筛查、组学研究和制药领域的应用

    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4.gif安捷伦6545 Q-TOF及6560离子淌度质谱简介及其在残留筛查、组学研究和制药领域的应用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3/201703070902_01_2507958_3.jpg  全新的安捷伦6545 Q-TOF带来了稳定、高分析效率和高灵敏度性能的新标准。全新的“Swarm Tune”自动化群调功能能够为您带来更可靠的仪器状态,同时还有效改善小分子化合物的检测灵敏度,尤其是大幅增加了易碎化合物的检测灵敏度,我们可以看到6545如何帮助质谱工作者以更高的置信度对农残等进行有效筛查,在药物杂质分析中更灵敏地进行杂质检测和分析以及在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研究中发现并鉴定更多超低丰度的生物标记物。   在科研工作和分析测试中,化合物构象分析逐渐成为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无论是在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还是生物制药领域,都存在大量用常规高分辨质谱所不能解决的同分异构体问题。安捷伦6560 离子淌度质谱增加了额外的分离维度,将离子淌度分离与精确碰撞截面积测量相结合,能够在没有校准标样的情况下揭示出复杂样品的更多详细信息,安捷伦6560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实现代谢组学中小分子同分异构体的区分、蛋白质组学中基质干扰的排除、大分子蛋白药物的构象分析等,以应对更多分析应用领域的挑战。主讲人介绍:于擎,LCMS液质产品专员,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现任安捷伦液质产品专员。主要负责制药以及生物制药、中药、临床、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方面的售前技术支持。 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2.gif欢迎报名!!!报名地址: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meetingInsidePage/2453扫码报名!!!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3/201703070907_01_2507958_3.jpg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4.gif

  • [推荐]:核磁共振技术与新药安全性评价(药物代谢组学与代谢物组学)

    1.前言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新药研发的速度正在日益加快,使得新药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在新药研究开发过程中,因为安全性问题而被淘汰的候选药物占相当大的比例。一旦潜在的药物分子通过了初步的生物学筛选过程,就应该尽量减少这些候选药物分子在产品研发过程中的流失,以免造成巨大的资金和时间的浪费。因此,人们努力寻找新的分析方法,以便从功效和安全性两方面使得先导化合物的筛选更有效,从而尽可能地减少这种浪费。目前的生物分析手段主要利用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方法,分别从基因水平和细胞蛋白质表达水平上测量生物体系对药物的反应。这两种方法都较昂贵,且劳动强度较大,然而却可能是研究在不同水平上对生物异源物质的生物应答的有力工具。但是,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都不能提供可以了解生物体中整体细胞功能的信息,因为两者都忽略了整体器官中动态的代谢状态。因此,Nicholson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核磁共振的新方法,叫做metabonomics,我们暂且称之为代谢组学,以便与由代谢物组(metabolome)衍生而来的metabolomics相区别。Metabolomics研究的是一个细胞或细胞类型中所有的小分子成分,而metabonomics则是通过分析生物体液和组织来对完整的生物体(而不是单个细胞)中随时间改变的代谢物进行检测、确定、定量和分类;然后将这些***代谢轨迹与病生理过程中的生物学事件关联起。从药物研究和毒理学评价的角度来看,基因组学方法是观察给药后基因表达的改变,主要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然而,基因调节/表达与系统的整体功能之间的关系在目前还很不清楚,主要是因为决大部分DNA是非编码的,而编码蛋白质的基因不能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需要与其邻近的基因和非编码DNA一起才能发挥其功能。正式由于这个原因,人们才发展了蛋白质组学。蛋白质组学方法可以对由给药或其它病生理过程引起的细胞蛋白质组成变化进行半定量的测量。蛋白质组方法所采用的技术主要包括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技术。与基因组方法相比,蛋白质组方法较慢,且劳动强度较大。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这些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揭示毒理学机理,并且给出与疾病相关的新的生物标记物,却很难将这些发现与经典的毒理学指标相关联。原因很简单,因为目前的技术和方法不能对给药后反应的整个进程进行测量,也不能对生物整体的应答进行测量。因此需要发展一种新的方法来实时给出多器官生物整体的在体信息。基于NMR的代谢组学(metabonomics)方法可以满足这样的要求。2.Metabonomics在药物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代谢组学的目的是要扩展和补充由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方法得到的对生物异源物质应答的信息。其任务是定量测量生物体对病生理刺激或基因改变的动态多参数代谢反应,是研究药物毒性和基因功能的技术平台。这个概念是根据Nicholson小组近二十年来利用1H NMR技术研究生物体液、细胞和组织中多组分代谢组成的工作而提出的。在这些研究中,还利用了模式识别,专家系统和相关的生物信息学工具。在许多情况下,药物通过与遗传物质直接作用而产生毒性,或通过诱导系统合成与药物代谢有关的酶,从而产生有毒的产物。在这种情况下,用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方法来评价毒性是有用的。然而,在生物异源物质有可能只在药理学水平上产生作用,因而可能不会影响基因的调节和表达。再者,显著的毒理学效应可能与基因的改变和蛋白质的合成完全不相关。因此,在许多情况下,从基因组和蛋白质组角度考虑到的反应可能不能预测药物毒性。但是,所有的由药物引起的病生理紊乱都会由于直接的化学反应,或通过与控制代谢的酶或核酸相结合而引起内源生化物质在比例、浓度、代谢通量等方面的失调。如果这种变化足够大的话,就会影响整个生物体的功能。生物体液中的代谢物是与细胞和组织中的代谢物处于动态平衡,因此,生物体中由于中毒或代谢损害而引起的细胞功能异常一定会反映在生物体液成分的变化中。要检测血浆、尿液、胆汁等生物基质中的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微量物质,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致关重要。高分辨1H NMR波谱就非常适合用来检测生物体液中的成分异常,因为该方法可以同时对所有的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而且不需要样品前期准备,对任何成分一样灵敏。虽然也可以采用如质谱等其它方法,但对不同成分离子化程度的差别会影响定量和检测的可靠性。NMR方法还可以有效地用来从组织萃取物或细胞悬液中找出异常的代谢物。还可以利用高分辨魔角旋转(HR-MAS)探头来检测完整组织中的代谢物组成。由1H NMR谱检测到的生物体液中的内源性代谢物模式完全依赖于动物体内的毒素的类型。每一种类型的毒物都会在生物体液中产生特征的内源代谢物浓度和模式变化,这种特征给我们提供了毒性作用的机理和毒性位置的信息。右图所示为一系列尿样的1H NMR谱图,是大鼠经不同的毒物处理后得到的。每一张谱图只需几分钟的时间,是非常有效的。可以看出,不同毒素引起的代谢物变化是有特征性的。因为几乎所有的代谢物都有其特征的NMR谱,因而可以作为毒物引起的代谢变化的指纹图谱。利用NMR方法,人们已经成功地发现了许多新的器官特异相关毒性的代谢标记物。作为分析生物化学技术,NMR正是在这种探索性的工作上具有优势。

  • “代谢组学技术及应用新进展”网络研讨会

    “代谢组学技术及应用新进展”网络研讨会

    [font=微软雅黑][font=微软雅黑][img=,690,151]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8/202008232050021425_1822_2507958_3.jpg!w690x151.jpg[/img][/font][/font][font=微软雅黑][font=微软雅黑]代谢组学是基于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研究对象一般为分子量在[/font]1500以内的小分子代谢物。代谢组学反映了生物体内已经发生的事,因此是最接近于表型的组学。目前广泛用于代谢组学研究的有色谱质谱联用,核磁技术,但是代谢物的种类多,浓度差异大,高灵敏度以及高分辨率的仪器是最迫切的需求。[/font][font=微软雅黑][font=微软雅黑]近年来代谢组学逐渐成为热门的研究领域,仪器信息网将于[/font]2020年9月8日举办“代谢组学技术及应用新进展”研讨会,从代谢组学、脂质组学到靶向代谢、修饰代谢,为业内专家与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交流的机会。[/font][font=微软雅黑][font=微软雅黑]会议时间:[/font]2020年9月8日13:30-19:00[/font][font=微软雅黑][font=微软雅黑]会议安排:[/font][/font][img=,690,33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8/202008232049481021_1224_2507958_3.jpg!w690x338.jpg[/img][font=微软雅黑] [/font][font=微软雅黑][font=微软雅黑]报名地址:[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webinar2020metabolomics]点击打开链接[/url][/font][/font][font=微软雅黑][font=微软雅黑]欢迎报名参加![/font][/font]

  • 靶向代谢组学-空白基质

    请问大家,我要用动物组织做内源性代谢物的靶向代谢组学,用标曲去定量,配制标曲所用的空白基质该如何选择呢?我是打算用相应的空白组织匀浆液去做空白基质,但是我要如何将该基质中的本底干扰去掉呢?蹲蹲比较实用的经验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