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整合改革

仪器信息网整合改革专题为您整合整合改革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整合改革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整合改革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整合改革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整合改革话题讨论。

整合改革相关的资讯

  • 整合1143项!这一地方检验检测机构整合改革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2021年4月,云南省委深改委将楚雄州列为2021年度省级推进检验检测机构整合改革的唯一试点州。楚雄州迅速行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的工作部署,坚持“州做强、县做精、乡镇强速检”的改革思路,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推进州、县两级同步改革,构建“州级以技术研发服务主导产业为主、县级以基本保障服务特色产业为主、乡镇以农产品食品安全速检为主”的州、县、乡一体化检验检测体制,打造检验检测机构整合改革的“楚雄模式”。按照“公益性服务为主,市场化服务为辅”的机构属性定位,本级财政按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标准给予新机构正常运转经费保障,新成立的检验检测机构在承担基本公益服务的同时,开展市场化服务,依法取得经营收入。通过改革,整合州质量技术监督综合检测中心等5个事业单位的检验检测职责,设立楚雄州检验检测认证院;整合楚雄市5个事业单位的检验检测职责,按照同城不再保留对口机构的原则,由新成立的州检验检测认证院统一承担州本级、楚雄市和楚雄高新区相应检验检测职责;除楚雄市外的9县市整合相应检验检测职责,设立县市检验检测所。与此同时,在楚雄医专设立楚雄州健康医药研究院;在云南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设立楚雄州机械设备检验检测研究院;在州检验检测认证院加挂州重点产业技术研究院牌子;在县市检验检测所加挂特色优势产业技术研究所牌子;在乡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加挂乡镇检验检测站牌子,统一承担辖区内食品、农产品快速检测等职责。改革后,州级和楚雄市相关机构共整合1143项检验检测项目,州级较改革前减少事业单位5个,盘活事业编制146名;10县市减少事业单位9个,盘活事业编制135名,检验检测公共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2022年3月,云南省委改革办给予楚雄州《试点方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积极评价。
  • 检测大整合:集团化运营将成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改革新模式?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从去年2月机构整合文件的发布,到今年3月质检系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指导意见出台,上至管理部门,下至地方各局,各地整合动作频频。相较于去年,今年的整合动作似乎“小”了许多。除了质检总局出台的系统内机构整合指导意见,以及贵州、甘肃、湖北等中西部的几个省份的一系列举措,关于整合工作的内容,确实有点“雷声大、雨点小”的节奏。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由此也可见,机构整合工作已经完成了前期的部署、动员,进入了更加复杂的操作层面。因此,整合的动态会趋于平静,毕竟按照国务院转发的整合指导意见,机构整合的总体目标实现将至2020年,在政策出台上,很多事情需要从长计议。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但是,在已经进行的机构整合中,一个词汇不容忽视,那就是组建集团。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盘点去年以来,各地或者各系统发布的文件、召开的会议、以及已经完成的动作,组建的检验检测认证集团已近10家。加上已经运作相对成熟的中检集团、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华测检测认证集团等大的机构,这些新组建的集团公司,同样将成为未来检测认证行业的主力军。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或许未来,检测认证行业将成为国内“集团军”对垒外资机构的局面。那么,目前已经筹建或者即将筹建的检验检测认证集团又有哪些呢?下面根据相关报道,一起来盘点一下。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strong 1 重庆检测认证(集团)有限公司组建完成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上周五(6日),重庆检测认证(集团)有限公司完成组建,这成为近期检测认证行业内的一个不小的动作。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据介绍,该公司将在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现有检定、监督检验业务外,开展校准、测试、检验、认证、仪器设备销售、维修等服务。业务范围涉及计量器具校准,计量产品检验、维护,纺织品、鞋类、皮革检测,黄金珠宝、食品、化妆品检测等多个领域。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这次整合是根据《关于同意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投资组建重庆检测认证(集团)有限公司的批复》完成的。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strong 2 中国特检集团有望年底正式挂牌成立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在今年6月,质检总局在成都召开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改革专项小组座谈会,对前一阶段质检系统整合改革进行总结,对2015年整合工作计划进行完善。在这次会议上,三大检验检验检测认证集团浮出水面。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据有关消息透露,中国特检集团已于2014年底正式启动组建工作,已形成组建方案上报总局和中央编办审批,力争在年底前正式挂牌成立。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其实,中国特检集团的组建工作,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去年11月,中国特检院、青岛特检院、宁波特检院等8家单位共同举办了组建中国特检集团的合作协议签字仪式。而到今年6月,集团发起的成员单位由举行签字仪式时的8家,陆续增加到了15家。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在组建方案中明确,中国特检集团将参照国际惯例逐步探索改造成非营利性机构,力争在2020年以前发展成为国内权威、国际一流的大型检验认证集团。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strong 3 长江检测认证集团组建方案基本完成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同样是6月的座谈会,从湖北省质监局代表所做发言中获悉,长江检测认证集团组建方案已基本完成,即将以省政府文件正式印发实施。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组建长江检测认证集团的工作是14年9月,湖北省政府第44次常务会议进行部署后,组建筹备工作正式启动。按照目前的组建方案,根据组建思路:整合进入集团的机构主要是湖北质监系统省本级7家技术机构和重点市州质监系统9家技术机构,其中包括13个国家级质检中心。下一步,再以集团为主体,推动同城同类和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检验检测机构以资产为纽带加入集团,引进境内外重要战略投资者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strong 4 广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年底前将投入运营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到2020年,将把广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打造为具有知名品牌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综合性现代化大型检验检测集团。这是广州市质监局在上述座谈会发言时,提到的检验检测机构整合工作思路。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该代表同时透露,《广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组建方案(草案)》已形成征求意见稿,在向相关部门征求意见后,最终修改、完善,形成送审稿上报广州市政府。2015年底前广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将投入运营。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集团定位为市管大型国有集团企业,原则上不再开展公益性检验检测业务,集团成立后以独立企业法人形式存在,由市质监局代管,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在条件成熟后,集团将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为纽带,采用转让收购、品牌加盟等方式,跨行业跨地区整合相关检验检测认证业务。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strong 5 上海、安徽欲打造检验检测认证集团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今年3月份,有媒体报道,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与安徽省特种设备检测院在合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媒体报道,此举也是两地加快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改革,培育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规模效益好、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检验检测认证集团迈出的实质性一步。因此有猜测,两地欲打造检验检测认证集团。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根据战略合作内容,双方将在以下10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一是人员交流与培养。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二是技术经验共享与科研项目共同研发。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三是业务、项目合作与开拓。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四是仪器设备共享。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五是制定共同发展规划。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六是逐步实施统一管理模式。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七是信息化共享。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八是应急援助。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九是统一对外宣传、树立品牌形象。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十是建立决策沟通机制。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strong 6 方圆将组建认证检验集团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今年4月,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成立了方圆标志认证检验集团筹建领导小组,将切实推进方圆与质检系统内外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整合重组,构建股份制方圆标志认证检验集团。同时召开了筹建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明确了领导小组及下设工作组的人员构成、目标任务及后续工作要求与安排等。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在今年3月质检总局正式印发《全国质检系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指导意见》(国质检科〔2015〕86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质检系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工作做出部署。《指导意见》中明确,支持方圆标志认证集团发挥品牌与全国性网络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与质检系统内外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进行资源整合,重组构建股份制方圆标志检验认证集团。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strong 7 甘肃将组建2个检测集团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去年11月,甘肃省人民政府第60次常委会议,对加快甘肃省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工作做了专题研究。甘肃将省质监局所属的甘肃省锅炉压力容器检验研究院和甘肃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作为试点,整合省内同类机构,形成甘肃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集团 以归口省工信委管理的甘肃省建材科研设计院作为试点单位,整合省内建材行业检验检测机构,形成甘肃建材产品检验检测股份集团 在市级层面,在庆阳市进行区域性整合试点,以庆阳市产品质量检验所为基础,将市属国有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整合成庆阳市产品质量综合检验检测中心,总结经验,逐步推进。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strong 8 成检公司同城整合整体效能基本实现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成都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成检公司)没有在名字中加入“集团”二字, 但其却开创了全国省与副省级城市质检机构整合的先例,并且已经运行了一年多时间,整体效能基本实现。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据悉,成检公司现已拥有建材、包装、家具、光伏等10个国家产品质检中心,固定资产10亿元,其中检验检测仪器设备7200余台(套),总价值约近4亿元。拥有一支集管理、专业技术和营销“三位一体”的人才队伍。公司还具备石化、电器、珠宝、轻工、包装等4100余种产品、10700余个参数的检测技术服务能力。特别是发挥公司化运作体制优势,成功取得了建设工地材料见证检测资质,消防产品见证检测也获得四川省消防总队批准。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公司整合后检测业务持续增长,仅2014年就完成工业产品检验任务40704批次,完成食品检测45340批次,形成《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报告书》203份。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机构整合,将成为检测认证行业未来几年的话题。而组建检测认证集团,或将成为整合工作的破局之选。如今,质检改革、机构整合都已进入深水区,寻找一条适合机构发展、符合当地检测认证市场的整合之路,成为地方各局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机构整合破局,除了组建集团,期待有更多的模式,成为大家参考学习的范本。 /span /p p br/ /p
  • 湖北发布食药监管体制改革意见 将整合检测资源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根据《国务院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18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为确保全省食品药品监管改革工作上下联动、协同推进和平稳运行,现就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ldquo 三个代表&rdquo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人民群众食品药品安全为目标,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整合监管职能和机构为重点,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优化资源配置、减少监管环节、明确部门责任,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充实和加强基层监管力量,建立一体化、广覆盖、专业化、高效率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进一步提高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水平。   (二)总体要求。   1.整合资源,理顺关系。按照权责一致的要求,整合食品药品监管职能、机构、队伍和技术资源,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强化和落实监管责任,着力解决食品药品监管职责交叉和监管空白并存的矛盾,实现全程监管无缝衔接。   2.突出重点,加强基层。合理布局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资源,推动工作重心下移,重点加强农村、街道、城乡结合部等薄弱地区监管能力建设,构建上下贯通、相互衔接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提高基层监管工作水平。   3.科学规划,精干高效。按照盘活资源、挖掘潜力的要求,合理配备和充实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人员力量,促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队伍、信息、监测、检验、科技等资源共享和统筹利用,避免重复建设。   4.分级负责,分步实施。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分级分步组织实施,各监管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序推进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   二、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整合监管职能和机构。为了减少监管环节,保证上下协调联动,防范系统性食品药品安全风险,市(州)、县(市、区)政府原则上参照省政府整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职能和机构的模式,结合本地实际,将原食品安全办、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和药品管理职能、商务部门酒类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能进行整合,组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作为本级政府的工作部门,对食品药品实行集中统一监管,同时承担本级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具体工作。地方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领导班子由同级地方党委管理,主要负责人的任免须事先征求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意见,业务上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   (二)整合监管力量。将各级质监部门涉及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执法的人员、编制和相关经费,各级工商部门及其基层派出机构涉及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执法的人员、编制和相关经费,划转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将卫生部门尚未划转的涉及食品卫生许可、餐饮业、食堂等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和保健食品、化妆品卫生监督管理的人员、编制划转落实到位,确保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有足够力量和资源有效履行职责。   (三)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在整合原食品药品监管、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现有食品药品监管力量基础上,组建食品药品监管执法机构,其中,市和中心城区原则上不重复设立执法机构。根据食品药品监管执法工作需要,吸纳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加强监管执法人员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规范执法行为和监管工作流程,加强监管执法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监管效能评价机制,提升科学监管水平。进一步健全风险监测、检验检测和产品追溯等技术支撑,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化建设,建立信息技术支撑平台,逐步实施食品药品全品种、全过程电子监管。各级政府要加大食品药品监管投入,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人员、公用经费和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监督抽检、电子监管等必需的工作经费全额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予以保障 按照国家规定的配备标准尽快配齐执法装备和检验检测仪器,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基础设施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重点民生工程加快建设,切实改善监管执法条件,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能力。   (四)整合技术资源。按照&ldquo 提高现有能力水平、按责按需、填平补齐、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rdquo 的要求,整合卫生、质监、工商、农业等部门技术资源,科学规划食品药品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市(州)要将有关部门涉及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机构、人员、装备和相关经费划转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有条件的市(州)整合资源建立综合性的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全面整合县(市、区)有关部门检验检测资源,建立综合性的公共检验检测中心,作为同级政府的直属事业单位,推动各类检验检测人员和设备的统筹使用,检验经费的统一归口管理,检验建设项目的统筹规划安排,检验任务的统一部署实施,提高检验检测整体水平。通过政策引导和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保证食品药品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需要,促进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发展。   (五)健全基层管理体系。按照&ldquo 关口前移、重心下移&rdquo 的要求,充实基层监管力量,配备必要的技术装备,填补基层监管执法空白,确保食品和药品监管能力在监管资源整合中都得到加强,加快形成食品药品监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体系。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在乡镇(街道)或按区域设立食品药品监管派出机构,监管执法人员数量根据所在乡镇(街道)人口数量、地域面积等因素配备,人员编制从市县行政事业编制总量及省以下有关垂直管理部门行政事业编制总额内调剂划转,不新增人员编制。按乡镇(街道)设立的,人口5万人以下的,人员编制4&mdash 6名 人口5万人以上的,人员编制6&mdash 8名 按区域设立的,人员编制6&mdash 8名。在农村行政村和城镇社区配备食品药品监管协管员,承担协助执法、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宣传引导等职责,可聘请村干部、社区网格管理员担任,并按照规定给予一定的工作补助。密切食品药品监管协管员与监管执法队伍的衔接配合,全面推进基层食品药品安全网格化监管。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支持农贸市场检验检测站建设,补助检验检测经费。   (六)强化行业自律作用。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加快推进食品医药行业协会、商会、学会等社会组织与行政机关脱钩,使其真正成为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主体。坚持积极引导发展、严格依法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食品医药行业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促进健康有序发展。   三、落实监管责任   (一)地方政府负总责。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对本地区食品药品安全负总责的要求,在省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切实抓好本地区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做好生猪定点屠宰监督管理职责调整工作,确保职能、机构、队伍、装备等及时划转到位,配套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各项工作有序衔接。要加强组织协调,强化保障措施,落实经费保障,实现社会共治。   (二)监管部门履职尽责。要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建立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预警监测,严密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食品药品安全风险。农业部门要加强畜禽屠宰环节、生鲜乳收购环节质量安全和有关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强化源头治理,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加强食用农产品从种植养殖环节到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前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各地可参照省政府有关部门对食用农产品监管职责分工方式,按照无缝衔接的原则,合理划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农业部门的监管边界,建立食品安全追溯机制,切实做好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与批发市场准入管理的衔接。卫生部门要加强食品安全标准、风险评估等相关工作。各级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要切实履行监督、指导、协调职能,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完善政府、企业、社会齐抓共管的综合监管措施。建立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制,强化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第一责任人意识和诚信意识,督促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细化并落实主体责任。   (三)相关部门各负其责。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相关部门要积极做好有关工作,形成监管部门之间密切协作的联动机制。质监部门要加强食品定量包装、食品包装材料、容器、食品生产经营工具等食品相关产品生产加工的监督管理。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要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质量检验和监督管理。工商部门要加强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活动的监督检查,严惩违法广告行为。住建部门要督促建筑工地食堂落实食品安全管理规定,城管部门要做好食品摊贩等监管执法工作。粮食部门要加强粮食收购、储存、运输活动和政策性用粮购销活动中粮食质量及原粮卫生的监督检查。各级公安机关要加大对食品药品犯罪案件的侦办力度,设立食品药品违法犯罪侦查机构,建立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工作衔接机制,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活动。   四、确保改革有序推进   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是重大的民生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社会关注度高,各方面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的期待高,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务必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积极稳妥推进,切实取得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成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负责。食品药品日常监管任务繁重,要尽可能缩短改革过渡期。市(州)、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原则上分别于2013年9月底和年底前完成。   (二)确保平稳过渡。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改革过渡期间的监管职责落实工作,防止出现监管空档。改革过渡期间,食品安全各环节的监管责任和药品监管责任仍由原系统承担,并按既定部署做好相关工作。严禁改革期间相互推诿、相互扯皮、不按要求履行职责。对不认真履责、监管不到位,出现失职、渎职行为,以及发生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要依法依规追究责任。各有关部门要顾全大局,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人、财、物的划转工作。市(州)、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有关职责调整、机构整合、人员编制和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划转等问题,由省编委另行发文规定。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工作不断,实现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平稳过渡。   (三)严肃工作纪律。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有关机构编制、人事、财经纪律,严禁在体制改革过程中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突击提拔干部、突击花钱,严防国有资产流失。对违反规定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各级监察机关要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对违法违纪行为,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四)加强宣传指导。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食品药品安全形势和政策,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了解改革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重大措施,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全社会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良好舆论环境。省编办、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及时掌握和研究解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协调指导、督促检查,为改革创造良好条件。
  • 食药监管机构改革20年变迁:从“垂直分段”到“属地整合”
    p   国家食药监管部门迎来又一次机构改革。根据3月13日公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纳入全新组建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p p   当天,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第四次全体会议,听取国务委员王勇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 /p p   方案提出,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承担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职责,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职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执法职责,商务部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执法以及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办公室等职责整合,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p p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教授胡颖廉认为,此次机构改革“大市场-专药品”模式抓住了当前食药安全治理的两大关键:食品安全监管的协调力和综合性,药品监管的特殊性和专业性。 /p p   事实上,从1998年国家药监局的成立,到2018年这一轮最新的机构改革,中国食药监管体制正在日趋完善。 /p p   胡颖廉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说:“1998年国家药监局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意义上食药监管的兴起。近20年来,食药监管体制几经变迁,总体经历了从‘垂直分段’向‘属地整合’的转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4a82b22beacd4677aaee065007c3951b_meitu_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9c7e134a-e04c-4612-843b-f7b94f6587a5.jpg" / /p p    strong 新挑战 /strong /p p   方案提出,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职责,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职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执法职责,商务部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执法以及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办公室等职责整合,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同时,组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管理。 /p p   不再保留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p p   考虑到药品监管的特殊性,还将单独组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管理。市场监管实行分级管理,药品监管机构只设到省一级,药品经营销售等行为的监管,由市县市场监管部门统一承担。 /p p   “本轮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真正体现顶层设计,超脱部门搞改革,超越监管看安全,是新时代的新气象”,胡颖廉认为,任何改革方案都有优势和挑战。“大市场-专药品”模式抓住了当前食药安全治理的两大关键:食品安全监管的协调力和综合性,药品监管的特殊性和专业性。 /p p   总体上说,是目前市县普遍采取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的前提下,用“小折腾”获取“大红利”的方案,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管统一性。这一方案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专业性如何保障,这也是过去基层综合执法改革带给我们的最大思考。 /p p   改革从纵横两个维度调整监管体制,一是科学划分机构设置和职责,在强化综合执法的同时,强调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来做,所以单独组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是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机构职能和权责,解决上下一般粗的“权责同构”问题,所以药品监管机构只设到省一级,带有一定垂直管理的意义,与市场监管分级管理相区别。 /p p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大市场不是大工商,药品监管也并没有回到2013年之前模式。“我们对改革的理解不要停留在机构拆分、合并、重组的狭隘视角,更不存在‘谁并入谁’的问题,而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机构范式革新。”胡颖廉说。 /p p    strong 溯源 /strong /p p   早在1998年时,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的要求,国务院曾组成部门进行了全方位的机构改革,撤销专业管理部门,加强综合经济管理部门。 /p p   同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诞生。如今,经过一系列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后,国家通过调整体制、修订法律、创新政策、增加投入回应社会诉求。这其中,体制调整和机构改革经历了从“垂直分段”模式向“属地整合”模式的演变。 /p p   胡颖廉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2001年中国实行药品监管省以下垂直管理,2003年机构改革时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明确质监、工商、卫生分段监管格局和食药监综合协调职责。 /p p   在大部门制的背景下,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将国家食药监局作为卫生部代管的国家局,并调整食品药品监管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实行属地分级负责,强化地方政府负总责,同时将食药监与卫生部门在食品安全领域的职责进行对调。 /p p   他认为,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变迁和食品药品安全风险变化,机构改革呈现鲜明的新时代特色。 /p p   具体来看,2013年启动食药监管机构改革以后,各级政府整合质监、工商、食药监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和队伍,相对集中监管,解决了“九龙治水”这一基础性难题。 /p p   同时,2014年进行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一些地方在市县两级推行市场监管部门“多合一”。 /p p   “上述两项改革原本是并行的,但地方在财力、编制、机构数、时间等约束下’两步并一步走’,采取了工商、质监、食药监等部门成建制整合成市场监管局的做法,”胡颖廉说:“这一方面充分利用原工商体系的完整性,解决了食药监在乡镇基层缺乏机构和队伍的问题 另一方面又解决了工商、质监下放到地方后政府工作机构数量增多,以及工商职能调整后机构和队伍重新定位的问题。” /p p   客观而言,改革有利于解决职能交叉,充实监管力量,提高监管覆盖面,发挥监管资源规模优势,加强基层机构和队伍建设。 /p p   然而,综合执法对食药监管专业性的影响尚存争议。食品药品安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是最大的民生和最基本的公共安全,需要站在人民健康、社会稳定的高度来看待。个别地方在体制改革中没有突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单纯追求机构合并,异化了改革初衷。 /p p   相关报告指出,综合执法改革在一些地方弱化甚至边缘化了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综合执法改革使得药品监管力量有所弱化,监管人员多由其他部门划转,人员老化、专业知识匮乏,专业人员流失较严重。 /p p   此外,地方政府决策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模仿和跟风。强大的产业与强大的监管互为支撑。按照一般规律,农牧业生产和食品药品生产加工规模大的地区应当单设食药监管机构,实现监管与产业相匹配,而现状并非如此。 /p p   胡颖廉通过一系列研究了解到,各地综合执法改革具有明显的政策扩散效应,地理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变量,截至2017年2月,全国有约三分之一的副省级市、四分之一的地级市、三分之二的县实行了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一半以上采取工商、质监、食药监“三合一”,还有的是“四合一”“五合一”模式。 /p p    strong 目标 /strong /p p   历经多年的食药监管机构改革,即将迎来新的变化。 /p p   随着社会变迁,中国的食品安全风险和形势也在发生变化。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其理念、机构、手段也需要发生相应变化。 /p p   胡颖廉表示,多年来,为了构建更完善的食药监管体制,监管层频频就调整体制、修订法律、出台政策、增加投入展开动作,在这其中,体制和机构调整便是最重要的动作之一。 /p p   方案表示,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是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关键环节。为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推动实施质量强国战略,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推进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用得放心、吃得放心,方案提出,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职责,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职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执法职责,商务部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执法以及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办公室等职责整合,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p p   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市场综合监督管理,统一登记市场主体并建立信息公示和共享机制,组织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工作,承担反垄断统一执法,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组织实施质量强国战略,负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统一管理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工作等。 /p p   胡颖廉认为,后续政策落地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是事权科学划分,基于食品和药品在产业基础、风险类型等方面差异,药品上市前监管权尽量集中,食品生产经营和药品经营销售日常监管权适当下沉 第二是改革因地制宜,可赋予省级改革自主权,食品药品产业集中的地区,还是可以允许单独设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第三是监管人员积极性保障,地方机构改革要充分考虑基层一线监管执法人员诉求和利益,这对于经历了多轮改革的食药监管人员尤为重要。 /p
  • 地方食药监管机构改革年内完成 整合县级食品安检资源
    日前,国务院发布了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的指导意见。   意见明确指出,省、市、县三级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原则上分别于2013年上半年、9月底和年底前完成。   整合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   意见明确,省、市、县级政府原则上参照国务院整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职能和机构的模式,组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对食品药品实行集中统一监管,同时承担本级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具体工作。   参照相关要求,省、市、县各级工商部门及其基层派出机构要划转相应的监管执法人员、编制和相关经费,省、市、县各级质监部门要划转相应的监管执法人员、编制和涉及食品安全的检验检测机构、人员、装备及相关经费,具体数量由地方政府确定。同时,整合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建立区域性的检验检测中心。   乡镇设立食品药品监管派出机构   意见说,在整合原食品药品监管、工商、质监部门现有食品药品监管力量基础上,建立食品药品监管执法机构。地方各级政府要增加食品药品监管投入,改善监管执法条件,健全风险监测、检验检测和产品追溯等技术支撑体系。食品药品监管所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可在乡镇或区域设立食品药品监管派出机构。要充实基层监管力量,配备必要的技术装备,填补基层监管执法空白。在农村行政村和城镇社区要设立食品药品监管协管员,承担协助执法、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宣传引导等职责。   食用农产品管理无缝衔接   地方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对本地区食品药品安全负总责的要求,统筹做好生猪定点屠宰监督管理职责调整,确保配套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各项工作有序衔接。   农业部门要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加强畜禽屠宰环节、生鲜乳收购环节质量安全和有关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强化源头治理。各地可参照国家有关部门对食用农产品监管职责分工方式,按照无缝衔接的原则,合理划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农业部门的监管边界,切实做好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与批发市场准入管理的衔接。卫生部门要加强食品安全标准、风险评估等相关工作。各级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要切实履行监督、指导、协调职能,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完善政府、企业、社会齐抓共管的综合监管措施。   严禁过渡期突击提拔干部   改革过渡期间,食品安全各环节的监管责任和药品监管责任仍由原系统承担。各有关部门做好人、财、物的划转。要确保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工作不断,确保各项工作上下贯通、运转顺畅,及时处理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实现与新建机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平稳过渡。   地方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有关编制、人事、财经纪律,严禁在体制改革过程中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突击提拔干部,严防国有资产流失。对违反规定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 罗云波谈“食药总局”改革:改革值得期待,道路曲折漫长
    罗云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   我听到这样的结果蛮惊讶的,再想想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食品安全监管长期多部门管理,存在灰色地带和空白区域。监管部门也并非都是推卸责任,更多是责任没有分清。   在课堂、会议上,在给领导培训时,我曾多次提出食品安全监管应该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农业,第二段是余下的部分。现行有些职能划分明显不合理,但要改变非常难。比如商务部管理生猪屠宰,他们不会愿意把这一块分离出来,这其中有利益关系,而且他们也做了很多工作,管得顺了,很难分离。   正因为知道难处,所以今天这么大的整合力度是我没有想到过的。   但改革后能否解决中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新模式绝对是进步的,但想要从此杜绝食品安全问题并不现实。我常说,一个部门想要包打天下非常难,如果没有合理分工,就会造成“一个部门管不好,多个部门也管不好”的尴尬局面。   新的变化对食药监总局的挑战是相当大的,整个社会都要理性配合。现在公众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容易“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2012年,十几位权威专家评估全年十大食品安全事件,结果发现,真正属于食品安全事件的只有一两件。   根源在于公众不了解。本届全国两会,有人大代表居然带着几百样“毒食品”去会场,指着黑皮花生说是毒物,这种行为极不严肃和不负责任。事实上,黑皮花生种皮富含水溶性花青素,水一泡就会掉色,生产花生的人是躺着也中枪了。前段时间的速成鸡事件,其实根本没有这种说法,工业化下的鸡就是45天。我开玩笑说,我们的鸡扛过了非典,扛过了奥运会,却抗不过我们的不良媒体。   面对新的工作模式,我希望监管人员要积极适应新情况。在内部,一是要增加工作透明度,二是要把食品安全事件的处罚和刑事犯罪的处罚区别开来,尝试与公安部门合作。在机构设置上,要适当的集中和适当的收紧。集中是指多个部门应该适当地整合。而收紧是学习西方可以按照食品的品类让一个部门一管到底。   我想,他们(食品监管者)现在一定是如履薄冰。作为研究者,我有几句话想说,第一句是,改革值得期待。第二句是,道路是曲折漫长的。第三句,监管只是一个环节,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综合实力、国民素质密不可分的。公众在批评的同时,有没有扪心自问,今天我诚信了吗?
  • 盘点:我国国有检测机构改革进程回顾
    全国整合工作大事记(至2015年3月) 2013年3月14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ldquo 整合业务相同或相近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解决这些机构过于分散、活力不强的问题。&rdquo 2013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任务分工的通知》要求,中央编办会同质检总局等有关部门负责&ldquo 整合一批业务相同或相近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rdquo 。 2013年7月~8月,中央编办、质检总局等10个部门共同成立了13个调研组,到相关部委和地方进行专题调研,深入了解全国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基本情况。 2013年9月6日,中央编办张纪南主任带队到质检总局调研,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提出&ldquo 三个明确&rdquo 的整合工作思路和建议。 2013年9月~2014年1月,中央编办、质检总局多次研究完善《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并征集各部委意见和建议。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质检总局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4〕8号)正式印发。对全国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文件提出了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对10个重点部门23个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了6个方面19项整合任务。 2014年4月10日,中央编办、质检总局组织召开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工作座谈会,33个中央部门参加会议。成立由11个中央部门组成的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工作组,中央编办、质检总局为组长单位,工作组办公室设在质检总局科技司(中央编办事改司)。 2014年6月11日,质检总局、国务院法制办、中央编办共同下发《关于开展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有关政策法规清理工作的通知》(国质检法联[2014]309号),对政策法规清理工作做出部署安排。 2014年6月26日~7月4日,中央编办、质检总局联合调研组分两组赴欧洲、美加进行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改革专题调研,学习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经验,并向国务院提交高质量调研报告。 2014年7月24日,中央编办事改司和质检总局科技司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工作调研的函》,组成两个调研组,分赴湖北等6个省,召开座谈会,并选取2至3个部门和市县政府进行深入调研。 2014年9月11日,中央编办、质检总局在湖北武汉组织召开部分省(区、市)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工作座谈会。会议明确了公益类和经营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功能定位,对地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2014年9月23日,下发《关于印发部分省(区、市)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工作座谈会领导讲话的通知》(编综函字〔2014〕565号),以文件形式正式明确了&ldquo 两类机构&rdquo 的分类要求和功能定位,要求各地在2015年3月前提出本省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实施方案。 2015年2月,质检总局牵头完成《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有关政策法规清理工作的报告》,摸清了现行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政策法规的底数,为下一步展开政策法规&ldquo 立改废&rdquo 工作夯实了基础。 质检系统整合工作大事记(至2015年3月) 2013年5月9日,质检总局成立了由局长支树平任组长,副局长孙大伟、党组成员张沁荣任副组长,认监委、法规司、科技司、人事司、计财司等有关部门为成员的整合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整合工作办公室,积极稳妥开展整合工作。 2013年7月至10月,开发全国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信息调查系统,对全国近26000家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进行调查摸底和统计分析。对涉及检验检测认证等方面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不含地方性法规)进行梳理,初步清理出法律31件,行政法规53件,涉及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公安部等十几个监管部门。 2014年3月20日,质检总局组织召开专家研讨会,启动了《全国质检系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指导意见》的编写工作。 2014年3月~7月,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召开《质检系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指导意见》起草工作专题会议。 2014年4月11日,全国部分省(市区)特检机构改革座谈会在武汉召开。原湖北省特检院纵向整合全省15家特检机构组建新的湖北特检院同日正式挂牌成立。 2014年3月~8月,质检总局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改革专项小组调研组先后赴上海、广东、浙江、陕西、河南、湖北、广西、甘肃、安徽、江苏等开展专题调研,了解技术机构现状,听取有关部门和机构对整合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2014年5月6日~8日,质检总局副局长孙大伟带领整合改革专题调研组赴湖北调研鄂州检验检测中心、京山县公共检验检测平台和宜昌市三峡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根据调研情况撰写了《湖北等地率先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质检总局简报第30期),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 2014年5月7日,质检总局下发《中共质检总局党组关于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及专项小组的通知》(国质检党组〔2014〕76号),成立质检总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以及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专项小组。原质检总局整合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改革专项小组。 2014年11月25日,中国特检集团组建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在京举行。中央编办副主任张崇和、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副局长陈钢、党组成员兼人事司司长李元平出现签字仪式。中国特检院与甘肃锅检院、甘肃特检院、青岛特检院、武汉特检所、武汉锅检所、西安特检院、宁波特检院等8家特检机构签署合作协议组建中国特检集团。 2014年12月15日,质检总局第40次党组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全国质检系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指导意见》(送审稿)。 2015年3月6日,质检总局正式印发《全国质检系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指导意见》(国质检科〔2015〕86号)。明确提出,将质检系统3500多家机构分为公益类和经营类两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到2020年基本完成质检系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转企改制等改革任务,形成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综合性检验检测认证集团。 相关政策文件一览(至2015年3月) · 2013年3月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ldquo 整合业务相同或相近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rdquo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任务分工的通知》(国办发〔2013〕22号) &ldquo 中央编办会同质检总局等部门用三年的时间完成整合业务相同相近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改革任务。&rdquo · 2014年2月21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办发〔2014〕8号) &ldquo 提出了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对10个重点部门23个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了6个方面19项整合任务。&rdquo · 2014年6月4日 《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0号) &ldquo 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与政府脱钩、转制为企业或社会组织的改革,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有序放开检验检测认证市场,促进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发展。&rdquo · 2014年6月11日 《质检总局法制办中央编办关于开展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有关政策法规清理工作的通知》(国质检法联〔2014〕309号)对全国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有关政策法规清理工作做出部署安排。 · 2014年8月6日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机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 &ldquo 加快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鼓励不同所有制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平等参与市场竞争。&rdquo · 2014年10月28日 《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9号) &ldquo 加快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rdquo 、&ldquo 支持具备条件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与行政部门脱钩、转企改制,加快推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整合与并购重组,培育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规模效益好的检验检测认证集团。&rdquo · 2015年3月6日 《质检总局关于印发〈全国质检系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指导意见〉的通知》(国质检科〔2015〕86号) &ldquo 将质检系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分为公益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和经营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两类,进行分类整合。&rdquo
  • 科技计划改革及布局——联席会议制度
    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会议于4月19日在西安曲江国际学术会议中心顺利召开,来自于国内外上千名的专家学者汇聚于此分享着在色谱领域中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在此次会议上,来自于科技部条财司吴学梯副司长向到场的嘉宾和观众介绍了我国科技计划和管理现状,并就未来的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布局等热点问题与现场嘉宾和观众进行了分享。   吴学梯首先讲到了我国科技计划和管理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设立了近百个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取得了一大批举世瞩目的重大科研成果,有力的支撑了现代化建设事业。但随着新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技计划和项目管理中的问题开始突显,集中表现在资源配置&ldquo 碎片化&rdquo 、近百个计划(专项、基金等),近40个部门管理,顶层设计、统筹协调不够 未能聚焦国家战略目标的需求,项目众多、目标发散 重复、封闭、低效,多头申报项目,重复资助。为此国家在2014年启动了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计划《国务院关于改革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目的是为加强项目和资金的统筹协调,实行科研项目分类管理,再造科研项目管理流程,改进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加强科研资金监管,建立改革长效机制。中央对指定改革方案做出明确指示,即顶层要搭建统一的管理平台 计划、专项、基金等要进行整合,防止碎片化 建立综合评委会,同意承担各方面科研课题申请 科技部内部管理科研的体制要改革,以适应新要求。同时,中央领导也对科技计划管理改革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保持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全面提高科技资金使用效率,科研资金要进一步整合,不能分割和碎片化,该集中的就要合理集中起来。科技部、财政部根据中央要求,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方案 征求50多个部门(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后,上报党中央、国务院,并在12月3日由国务院正式发布改革方案[国发(2014)64号]   面对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近年来各主要国家都对科技管理体制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例如,美国政府汇集各部门科技财政预算,部署多个跨部门计划(全球变化、网络与信息技术、纳米技术计划) 欧盟实施统一的研发创新共同政策,对不同资助计划进行整合,加大资助力度,简化项目申请和管理流程,探索新的资助机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解决统筹协调不够,缺乏顶层设计问题 重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布局,解决资源配置&ldquo 碎片化&rdquo 问题 围绕重点任务一体化配置资源,解决科研项目聚焦不够问题 建立专业的管理具体项目的新机制,解决政府职能转变和专业优化、科学化管理问题。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改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主要负责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布局、评估、监管等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围绕重大任务推动科技创新 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科技计划要统筹衔接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等各环节工作,更加主动有效的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功能。政府重点支持公共科技活动和营造创新环境,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 坚持公开透明和社会监督。加强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全过程信息公开和痕迹管理,接受社会监督。 吴学梯副司长 吴学梯谈到,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mdash &mdash 联席会议制度,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联席会议包括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项目管理专业机构、评估监管和动态调整机制,其中,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的委员由联席会议审议确认,实行定期轮换制度。联席会议的组织构成由国务院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牵头,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工信部以及各行业主管部门等参加,它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审议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布局和设置,重点任务和指南,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的组成,专业机构遴选等事项。联席会议的工作程序为统筹协调,共同决策,重大事项经科改小组审议后上报国务院审定,特别重大事项报党中央。吴学梯还谈到了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布局的情况: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加大资助力度,向国家重点研究领域输出创新知识和人才团队 加强基金与其他类科技计划的有效对接 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上进一步强化组织推进机制,控制专项数量,集中力量办大事,注重与其他类科技计划的分工与衔接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上,根据重大任务需求,由着若干目标明确、边界清晰的重点专项组成,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 在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上,整合享有基金,根据任务目标形成若干专项(基金),分别采取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补偿、专项补助等不同支持方式 在基地和人才专项上,对现有基地和人才专项进行优化整合,研究确定资金配置渠道。   最后,吴学梯谈到了实施改革的具体进度要求为:用三年时间完成改革任务。实现公开竞争方式的近百项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包括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的35项,全部整合到新的五类科技计划中,数量将大幅减少。到2016年基本完成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优化整合工作,基本建成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建成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并向社会开放,实现科技计划安排和预算配置的统筹协调
  • “活来人没来” 某些地方食药改革搭空架子
    虽然已公布方案的省级食药局都选择了跟国家食药局一致的改革模式,但市县级的改革方案却呈现出较多差异。   改革前不同地方的监管体制就存在差异,因此地方政府必须考虑到如何在改革过程中尽量少触动原有体制的利益。   &ldquo 五花八门。&rdquo 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这样形容现在省以下的食药监管体系。   2013年4月,《国务院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颁布后,各地陆续启动改革,但改革的进程、模式等在地方都存在差异。   根据《指导意见》规定的地方食药机构改革时间表,省、市、县三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改革工作,原则上分别于2013年上半年、9月底和年底前完成。   2013年6月17日,甘肃省第一个发布省级三定方案(定机构、定职能、定编制)。截至2014年5月,仍有宁夏、天津两地未发布省级三定方案。很多省份的市县级改革还没有完成。   多样化的改革模式   对于工商、质监、食药系统的公务员来说,这是充满变数的一年。从去年4月份到现在,在工商之家、红盾社区等论坛上,最热的帖子总是各地食药改革的最新消息。虽然已公布方案的省级食药局都选择了跟国家食药局一致的改革模式,但市县级的改革方案却呈现出较多差异。   浙江省于2013年12月9日出台了改革完善市县食品药品监管体制的意见,提出整合监管职能和机构,县(市)统一将食品药品监管、工商部门职责进行整合,组建市场监督管理局,并划入质监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地市一级可以参照省政府做法,将工商、质监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整合调整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也可将食品药品监管、工商部门的职责进行整合,组建市场监督管理局,并划入质监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   最终,浙江的11个地级市中,有10个选择了组建市场监督管理局,另外1个市&mdash &mdash 舟山市则选择了更彻底的整合模式,即&ldquo 三局合一&rdquo ,将工商、质监、食药三个部门合并,成立市场监督管理局。   浙江模式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引发了各界的关注。但是很快这一模式便在其他省份出现。   安徽省在市级组建新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县级将工商、质监、食药部门整合成统一的市场监管局。   上海浦东也成立了市场监督管理局,承担原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浦东新区分局、上海市浦东新区质量技术监督局、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浦东新区分局的职责。   近期,有消息称,天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质监局、工商局或将三局合一,组建天津市市场监管委员会。目前相关方案还未公布,但据消息人士透露,方案已经基本确定。   在胡颖廉看来,市场局的模式是大势所趋,他注意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已经提出&ldquo 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rdquo 。   而这一模式在业内还存在争议。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院长陈天祥认为,大部制的市场局会分散食药领域的监管力量,不如建立专门的、垂直的食药监管队伍。在国家食药体制改革启动之前,广东深圳、顺德等地便试点了大部制,但最后国家食药总局并没有采用这一模式。   垂直管理的模式在海南出现。自2008年食药监管打破垂直管理体系,开始实行属地管理后,业内很多专家依然在呼唤食药系统的垂直管理。作为唯一一个经国务院批准在食药系统实行垂直管理的省份,海南省被认为是代表了垂直管理回归的趋势。   大部分地方是按照国家食药总局的模式开始改革,但具体改革方式也在《指导意见》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胡颖廉认为,食药监管体制改革很难做到全国一刀切。   比如,北京实行垂直与分级&ldquo 两结合&rdquo 的监管体制,实现监管&ldquo 线&rdquo 与&ldquo 面&rdquo 的有机结合 陕西采用分品种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广东、河南在各级监管机构主要负责人任免上规定&ldquo 事先征得上级主管部门同意&rdquo ,而不仅仅是&ldquo 征求意见&rdquo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刘鹏近年一直在关注中国的食药体制改革,据他了解,改革前不同地方的监管体制就存在差异,因此地方政府必须考虑到如何在改革过程中尽量少触动原有体制的利益。此外,不同地方的食品产业发展状况、编制名额的宽松程度以及面临的食品安全状况都有所差异,势必会影响到各地的改革模式。   &ldquo 不同模式对国家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理解会有差异,有可能引发食药安全监管政策落实程度的不一致。同时也会影响到基层监管力量的充实程度、监管队伍的专业素养与监管能力水平高低以及检验检测技术力量的强弱等。&rdquo 刘鹏担心。   基层监管力量或不进反退   自安徽省食药机构改革启动以来,蚌埠市经济开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韩建华一直处于焦头烂额的状态。   &ldquo 工作量大多了。&rdquo 谈到改革前后的不同,韩建华感叹。他所在的蚌埠市经济开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需要承担原来工商、质监、食药三个部门的工作。全局(包括下辖的市场所)一共有33人,包括原食药系统1人,即韩建华本人,工商系统30人,质监系统2人。目前,该局已有2人办理了退休。   改革之初,蚌埠市曾设想在每个街道设一个市场监督所,但最后人力达不到,只能在原来工商所的基础上分片设所。经济开发区市场局下辖三个市场所,每个所5人左右。   而这个经济开发区有企业2700多家,个体户4000多家,要对他们的生产经营做全程监管,按照每次监管执法需安排2人的规定,经济开发区市场局的31名监管人员很难匹配。   &ldquo 活干不完。光餐饮这一块,我们区有42家食堂,1000多家大小餐馆,每个季度抽查一次,就够我们忙了。&rdquo 韩建华说。   而与韩建华的烦恼不同的是,在推行国家食药总局改革模式的地方,很多新成立的食药局则发愁人员、编制的到位。   甘肃省食药监部门希望从市县工商部门连人带编划转30%左右,最终实现了16%的划转,每个乡镇工商所划转1人。   四川省政府提出,市(州)、县(市、区)工商系统按核定行政编制总数14.5%左右的比例划转 市(州)、县(市、区)质监系统按核定行政编制总数5%左右的比例划转。   据农工党湖南省委专职副主委、原湖南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院长蒋秋桃透露,湖南省市、县两级改革的指导意见即将经省人民政府签发。湖南省政府对市县食品药品改革的初步指导意见是从工商、质监等部门划15%的人员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   &ldquo 以此原则划转后,食药监管人数要在乡镇设立监管站所是远远不够的。&rdquo 蒋秋桃说。   据刘鹏分析,目前大部分省以下工商、质监部门仍为垂直管理体制,对于财政状况不好的地区来说,垂直管理体制较属地化管理体制更能保障干部职工的生活水平,&ldquo 这也影响了工商、质监部门从事食品监管工作人员划转的积极性。&rdquo   胡颖廉曾发现,在西部一个省会城市,质监局把食品的生产监管职能都划给食药局了,但就划转了2人。&ldquo 这是非常可笑的事情。很多地方食药局在改革后职责增加了,但是它的监管力量、执法力量却没有相应地增加。&rdquo   这造成一些地方的食药改革只是搭了个&ldquo 空架子&rdquo ,虽然合并为&ldquo 一龙治水&rdquo ,但食品生产、流通领域的监管至少在短时间内是被弱化了。   &ldquo 目前各地监管力量的强弱只能依赖于地方政府,特别是政府领导的主观认识,或各部门之间的博弈,由此可能造成各地实际监管力量的不均衡,特别是该强不强、该弱不弱。&rdquo 刘鹏告诉《民生周刊》记者。   一些基层工作人员担心,在这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中,在各级政府人员编制总量不增加的情况下,每一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都可能努力壮大自身规模,而导致监管力量难以下沉一线,特别在乡镇一级,很有可能出现严重的人员不足。   专业性培养尚需时日   由于改革前便在蚌埠市食药监督管理局工作,韩建华对食药监管比较专业,而且非常重视。但蚌埠市除了经济开发区外,只有蚌山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市场局各有一名负责人来自食药系统,其他区县的市场局都以原工商系统的人员为主。   &ldquo 那些区县可能因为对食药工作不熟悉,也不重视,即便人员比以前多了,但因为专业问题,食药监管还是可能被弱化,工作被延误。&rdquo 韩建华说。   据胡颖廉统计,全国工商系统的公务员有42万人,食药系统的公务员大概有5万人,另外事业单位人员3万多,加起来不到9万。质监系统的事业单位人员比较多,全部加起来可能不到20万。&ldquo 从人员上来说,工商系统是最多的。&rdquo   在实行&ldquo 二局合一&rdquo 或&ldquo 三局合一&rdquo 的地方,区县级的基层市场所基本都是在工商所的基础上建立的,人员也以原工商人员为主。   在食药相关的大小检查中,韩建华不得不事必躬亲。&ldquo 原来工商系统的管理并不是太细,对食药监管不太熟悉,所以我必须领着干,现场带。&rdquo   事实上,机构职能调整后,新的食药监管机构里,几乎所有人都会面临新的工作任务。&ldquo 培训&rdquo 成为很多改革后的食药局、市场局的常事。大部分改革后的食药机构都安排了密集的培训计划。   &ldquo 食药的专业性应该说在这三个监管部门中是最强的,原来的食药监管人员以几个专业为主,一医学、化学、生物、药学等专业 二是法律专业 少数人有比较杂的学科背景。&rdquo 胡颖廉说。   一位从县级工商局转入食药局工作的人坦言,&ldquo 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药品、医疗器械,工商过来的人只能弄得了其中的食品,而且还是食品中的食品流通,其他任何一项都是需要专业出身的人才搞得明白。进了药店都不知道说啥,只会张嘴要营业执照。&rdquo   在食药监管中,最专业的便是药品的监管。&ldquo 如果不熟悉业务,可能连一个举报都看不明白,更别提监管了。&rdquo 一位地级市的原药监人员告诉《民生周刊》记者。   在胡颖廉看来,食药机构人员数量有可能通过招聘和岗位调整增加,但是人的岗位适应性需要的时间可能会长一些。   据业内人士估算,非专业的人进入食药系统后,需要2-3年时间的培养,才能真正接手一项业务。但在基层所里,因为人手较少,一个人往往要承担多项工作,熟悉业务的时间可能长达5-6年。   检测力量普遍不足   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不管监管人员的&ldquo 火眼金睛&rdquo 有多厉害,最终还是需要检测数据提供支持。   在食药机构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不少省份由于尚未组建检测技术队伍和机构,短时间内难以承担食药检验职能。   &ldquo 在划转过程中,由于原来质监部门下属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较多,总有各种理由留下众多设备和人员,导致不能满足新成立机构的检验检测需求。&rdquo 刘鹏说。   &ldquo 我们的检测设备一般是综合型的,除了检验食品还要检验一些非食用农产品。划转之后我们的工作也难以开展。&rdquo 一位地市级质监人员表示。   对一些地方的质监部门来说,检测设备就是&ldquo 生产力&rdquo ,检测费用成为相关部门的重要收入来源。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检测设备的划转考验着地方政府的决心。   即便在一些成立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地方,食品、药品等的检测机构也因各种原因没能及时实现整合。   而蒋秋桃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县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基本没有检验检测机构,而要整合检验检测资源,完善技术支撑体系,解决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有难度。   一些地方开始尝试建立市级层面的统一检测中心。目前,山西、湖北已经全面整合县(市、区)有关部门检验检测资源,建立综合性的公共检验检测中心,作为同级政府的直属事业单位,实质上是引入第三方购买服务。   在胡颖廉看来,如果检测机构到市级层面能合并到一起,财政经费就就可以攒到一块,效率会更高一些。集中技术力量办大事,越整合技术水平越高,而且能提高它的中立性、独立性。在国家层面,这个方向已经明确,只是各地方政府还需要时间。
  • 政策解读: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的精神,科技部、财政部在充分征求各有关部门(单位)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联合制定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已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   1.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背景   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是政府在科技创新领域发挥引领和指导作用的重要载体,对全社会的科技创新具有风向标的作用 同时,对于体现国家在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上的政策取向、战略布局、发展重点以及科技创新规律特点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实施成效,直接关系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否真正落实好,推进好。新中国成立后,&ldquo 六五&rdquo 时期我国就设立了第一个国家科技计划&mdash &mdash &ldquo 六五&rdquo 科技攻关计划。改革开放以来,相继设立了星火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火炬计划、973计划、行业科研专项等,这些计划的设立和实施凝聚了几代领导人的远见卓识以及各个时期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事实证明,这些科技计划不负使命,取得了一大批举世瞩目的重大科研成果,培养和凝聚了一大批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团队,解决了一大批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全面提升了我国科技创新整体实力,强有力地支撑了我国改革与发展的进程。   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在不同时期分别设立,且越设越多,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考虑,其产出与国家发展的要求相比还远远不够,很多重要领域都亟需真正具有标志性、带动性,能够解决制约发展&ldquo 卡脖子&rdquo 问题的重大科学技术突破。产生这种差距的根源之一是管理体制,现行的科技计划体系庞杂、相互交叉、不断扩张,管理部门众多,各管一块,各管一段,项目安排追求&ldquo 大而全&rdquo 、&ldquo 小而全&rdquo ,造成科技资源配置分散、计划目标发散、创新链条脱节,概括起来就是科技计划碎片化,科研项目取向聚焦不够。解决这些问题对当前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好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引领作用十分重要。   因此,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是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今年初,科技部、财政部报请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提出对中央各部门管理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进行优化整合。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为落实国发11号文,科技部、财政部建立了联合工作机制,密切配合,全面梳理分析当前我国科技计划布局和管理现状,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面临的问题,学习借鉴发达国家有关调整科技创新战略和加强科研资源集成的政策,研究提出了改革思路和举措。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两部门组织召开了多次座谈会,并书面征求了50个部门(单位)的意见,经反复协商,各有关部门对改革方向、目标任务、实施路径和具体措施达成共识。《改革方案》起草过程中,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刘延东副总理多次召集科技部、财政部专题研究,进行工作部署。张高丽副总理专门听取科技部、财政部汇报并提出要求。《改革方案》经过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审议,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意见,不断修改完善,形成最终的《改革方案》。   2.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强化顶层设计,打破条块分割,加强部门功能性分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目标明确和绩效导向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体制,更加聚焦国家目标,更加符合科技创新规律,更加高效配置科技资源,更加强化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最大限度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   基本原则包括:一是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政府各部门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建立统一的宏观管理和监督评估机制,破除条块分割,解决科技资源配置&ldquo 碎片化&rdquo 问题。二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优化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布局,确定主攻方向,解决目标分散问题。三是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使科技创新更加主动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四是明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重点支持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公共科技活动,并以普惠性政策和引导性为主的方式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成果转化。五是坚持公开透明和社会监督。加强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全过程的信息公开和痕迹管理,接受社会监督。   3.《改革方案》中提出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的具体内容   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是本次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亮点。各政府部门通过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构建决策、咨询、执行、评价、监管等各环节职责清晰、协调衔接的新管理体系。具体内容包括:联席会议制度(一个决策平台),专业机构、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统一的评估和监管机制(三大运行支柱),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一套管理系统)。   联席会议制度由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牵头,财政、发展改革等相关部门参加,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形成统筹协调与决策机制。联席会议是实现对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统一管理的关键。其主要作用体现在:首先是形成相关各方的合力,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加强沟通协调,围绕国家科技发展重大战略任务、行业和区域发展需要,研究凝练形成科研任务需求,经联席会议充分讨论后按程序确定,相关各方在科研任务组织实施过程中及时跟进,产生的科技成果在行业和区域内应用示范。其次是建立共同参与、共同决策的议事机制,联席会议由各相关部门共同组成,共同审议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布局与设置、重点任务和指南、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的组成、专业机构的遴选择优等事项。第三是形成统一的决策程序,一般事项经联席会议议定后即可实施 重大事项需经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审议,按程序报国务院,特别重大事项报党中央,确保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实施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政府职能转变,从项目的日常管理和资金的具体分配中解放出来后,将依托专业机构具体管理项目。对专业机构的遴选:主要是对现有具备条件的科研管理类事业单位进行改造,形成若干符合要求的规范化的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并鼓励具备条件的社会化科技服务机构参与竞争,推进专业机构的市场化和社会化。专业机构的任务是:通过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受理各方面提出的项目申请,组织项目评审、立项、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等,对实现任务目标负责。   《改革方案》首次提出在国家层面设立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充分体现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原则。委员会的组成具有代表性,不仅有科技界的专家,也有产业界和经济界的专家,反映各方面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委员会要有战略高度,跟踪国际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趋势,对科技发展战略、规划、重大任务和重大科技创新方向的选择等方面提出咨询意见,为联席会议提供决策参考。另外,委员会对制定统一的项目评审规则、建设国家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库、规范专业机构的项目评审等工作也要提出意见和建议,还可以接受联席会议委托,对特别重大的科技项目组织开展评审。   政府部门在简政放权的同时,将进一步加强对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实施绩效等组织评估评价和监督检查。具体举措包括: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实施绩效、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和专业机构的履职尽责情况等统一组织评估评价和监督检查,并根据结果提出动态调整意见,经联席会议审议后按程序报批 完善科研信用体系建设和&ldquo 黑名单&rdquo 制度,建立对主管部门和专业机构工作人员的责任倒查机制,开展&ldquo 一案双查&rdquo ,即在查处追究有关承担单位和个人责任的同时,倒查主管部门和专业机构是否存在管理漏洞,是否有工作人员在项目管理中存在渎职或以权谋私等行为 各有关主管部门要负起责任,对所属单位承担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任务的执行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加强日常监管 加强对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财政资金管理使用的审计监督,对发现的违规违法行为严肃查处,并将查处结果向社会公开。   《改革方案》明确要求,要通过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对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需求征集、指南发布、项目申报、立项和预算安排、监督检查、结题验收等全过程进行信息管理,并按相关规定主动向社会公开信息,接受公众监督,让资金在阳光下运行。分散在各相关部门、尚未纳入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项目信息要尽快纳入,已结题的项目要及时纳入统一的国家科技报告系统。不纳入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和国家科技报告系统并向社会公开的,中央财政将不予以资助。   4.要依托专业机构具体管理项目,也要规范专业机构的行为   专业机构管理项目体现了政府简政放权的要求,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各主要国家对专业机构的设置有多种模式,有的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有的隶属于政府部门,还有的委托社会化的非营利机构管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选择专业机构要兼顾现实可操作和未来长远发展。因此《改革方案》中,一是明确了专业机构的确定程序,联席会议根据重点任务的需要统一确定专业机构,专业机构对联席会议负责,由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与专业机构签订委托合同,专业机构根据委托开展工作。二是对专业机构的资质作出了规定,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等应当制定统一的专业机构管理制度和标准,经联席会议同意后实施。专业机构应当具备相关科技领域的项目管理能力,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设立理事会、监事会,制定章程等。三是对规范专业机构的运行提出了要求。专业机构应按照统一的规范组织项目评审、立项、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等,对实现任务目标负责 专业机构的项目评审专家应当从国家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库中选取。   5.新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体系   在对我国现有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实施和管理情况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新科技革命发展趋势、国家战略需求、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和科技创新规律,《改革方案》提出优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布局,整合形成五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   一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探索,支持人才和团队建设,增强源头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管理,加大资助力度,向国家重点研究领域输送创新知识和人才团队 加强基金与其他类科技计划的有效对接。   二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产品和产业化目标,解决&ldquo 卡脖子&rdquo 问题。进一步改革创新组织推进机制和管理模式,突出重大战略产品和产业化目标,控制专项数量,与其他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加强分工与衔接,避免重复投入。   三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针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突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的技术瓶颈。将科技部管理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发改委、工信部共同管理的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农业部、卫计委等13个部门管理的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整合形成一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当前,从&ldquo 科学&rdquo 到&ldquo 技术&rdquo 到&ldquo 市场&rdquo 演进周期大为缩短、各研发阶段边界模糊,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为适应这一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特征,新设立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着力改变现有科技计划按不同研发阶段设置和部署的做法,按照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该计划下,将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科技发展优先领域,凝练设立一批重点专项,瞄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主要领域的重大、核心、关键科技问题,组织产学研优势力量协同攻关,提出整体解决方案。   四是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按照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不同阶段的需求,对发改委、财政部管理的新兴产业创投基金,科技部管理的政策引导类计划、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财政部、科技部等四部委共同管理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支持科技创新的部分,以及其他引导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专项资金(基金)进行分类整合。   现阶段,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依然薄弱,尚未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技术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采用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补偿、后补助等引导性支持方式,激励企业加大自身科技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五是基地和人才专项。对科技部管理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发改委管理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合理归并,进一步优化布局,按功能定位分类整合。加强相关人才计划的顶层设计和相互衔接。在此基础上调整相关财政专项资金。基地和人才是科研活动的重要保障,相关专项要支持科研基地建设和创新人才、优秀团队的科研活动,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整合形成的新五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既有各自的支持重点和各具特色的管理方式 又彼此互为补充,通过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建立跨计划协调机制和评估监管机制,确保五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形成整体,既聚焦重点,又避免交叉重复。   将按照上述五类新科技计划体系对所有实行公开竞争方式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进行优化整合,不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和对中央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实行稳定支持的专项。   6.优化整合工作的具体实施进度   本次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优化整合工作将按照整体设计、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原则开展,具体进度安排为:   2014年,启动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建设,对部分具备条件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进行优化整合 启动重点专项试点,按照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选择5-10个重点专项进行试点,并在2015年财政预算中体现 同时,开展有关制度建设和基础性工作,着手组建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开展科研信用体系建设和评审专家库建设,初步建成中央财政科研项目数据库和科技报告系统。   2015-2016年,基本建成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基本完成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优化整合,实现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安排和预算配置的统筹协调。初步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下设重点专项的布局,并据此编制发布2016年项目指南,按新机制组织2016年新立项目实施 同时,为确保管理改革与现有工作的有序衔接,在研项目(课题)可继续按照现有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经费渠道和管理方式组织实施。初步完成相关制度建设和基础性工作,发布联席会议议事规则、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工作规则、专业机构遴选办法、专业机构资质能力评价标准、科技计划评估和监管机制工作方案、科技计划重点专项设立规则和动态调整工作规则、有关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办法等,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数据库和科技报告系统。   2017年,经过三年的改革过渡期,全面按照优化整合后的五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运行,现有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经费渠道将不再保留。同时,进一步完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建设,完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和资金管理制度等各项科技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 中科院启动研究所分类改革试点
    近日,中国科学院审议确定首批创新研究院和卓越创新中心建设试点方案,正式启动研究所分类改革试点工作,中科院《&ldquo 率先行动&rdquo 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简称《&ldquo 率先行动&rdquo 计划》)组织实施工作进入起步开局阶段。   首批试点建设的信息工程、微小卫星2个创新研究院,旨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整合院内外优势力量,组织开展高水平协同创新。其中,信息工程创新研究院以信息工程研究所为主体,根据新的改革发展需要,调整内部结构,凝练科研目标,优化科研布局,进一步整合相关优势科研力量,充实和加强科研队伍,涉及声学研究所、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计算技术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半导体研究所5个研究所近100名科研骨干。信息工程创新研究院还将进一步加强和拓展与国家有关部门及企业、高校的实质性合作,围绕&ldquo 面向感知中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rdquo 等重大战略目标,发挥信息科技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   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将依托由中科院与上海市共建的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进行建设。该中心已有10余年发展基础,已成为我国航天科研领域的一支生力军。此次改革将围绕&ldquo 立足卫星技术创新,加快航天技术发展&rdquo 等战略目标,在院市共建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开放合作、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充分整合和集聚政产学研用等各方面创新要素和优势资源,在我国空间科学卫星创新研制等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试点期间设立3个研究中心、4个卫星事业部、5个技术研究单元,形成科学分工、相互衔接、协调有序、富有活力的矩阵型、开放式创新管理模式,并积极探索建立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新机制。   首批试点的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脑科学、青藏高原地球科学、粒子物理前沿、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等5个卓越创新中心,分别组建了理事会及管理团队,初步建立起核心和骨干科研队伍。同时,制定了中心章程、理事会章程、共享共建协议、任务书和考核评价、资源配置、人事管理等9项规章制度,基本形成了规范有序、系统配套、富有弹性、便于操作的规制体系,为建设试点工作提供了管理和运行规范。   为充分发挥基础类研究所在学科、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中科院将依托中国科学院大学,在数学、物理、化学化工、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地球科学、资源环境、计算机与控制、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等领域,精心打造9个左右学科综合交叉、课程体系健全、师资力量雄厚、教育科研融合的基础学院,培育一批科教融合型卓越创新中心。根据实施方案,近期将从上述领域相关研究所调动和吸引100余名院士、300余位&ldquo 千人计划&rdquo 入选者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共近1000名优秀科研骨干承担基础学院教学任务,积极探索促进科教深度融合新机制,努力取得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双丰收。   从首批试点方案看,中科院研究所分类改革体现了以下政策导向和原则要求:一是分类定位、分类管理。明确定位,聚焦目标,既有共性政策保障,也着力建立分类管理和个性化支持的制度体系。二是整合力量、集成优势。根据建设定位,调整优化科研布局与内部结构,整合集成院内外优势力量和创新要素,不是简单地&ldquo 翻牌&rdquo 或&ldquo 拼盘&rdquo 。三是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大对优秀科研骨干的支持,创造良好创新氛围,激发创新活力,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四是开放合作、协同创新。创新研究院和卓越创新中心都与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高校、企业等共建共享,着力清除各种有形无形的栅栏,打破各种院内院外的围墙,加强院内外开放和政产学研用合作,形成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五是积极稳妥、求真务实。原则上,一个研究所只作为主要依托单位负责筹建四类机构(卓越创新中心、创新研究院、大科学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中的一个,核心骨干人员也只在一个研究机构全职工作(可兼职参与其他研究机构工作),鼓励科研团队和人员跨机构流动。同时,坚持不刮&ldquo 一阵风&rdquo ,不搞&ldquo 一刀切&rdquo ,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引导现有研究所在&ldquo 一三五&rdquo 规划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定位,找准目标,积极谋划和推进改革,培育和增强核心竞争力。   研究所分类改革是中科院实施《&ldquo 率先行动&rdquo 计划》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也是牵动其他各项改革的&ldquo 牛鼻子&rdquo 。通过先行试点,旨在开辟&ldquo 政策特区&rdquo 和&ldquo 试验田&rdquo ,积极探索改革,不断总结经验,树立标杆,引领创新。中科院首批确定的分类改革试点单位还包括空间科学、海洋信息技术、药物3个创新研究院,合肥、上海2个依托大科学装置群建设的大科学研究中心,目前正在按程序制订实施方案、进行论证决策。特色研究所试点工作方案将经冬季中科院党组扩大会议审议通过后实施。目前,中科院已明确四类科研机构的试点标准、启动程序和实施步骤,提出了近期工作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共性政策,研究所分类改革试点工作正在顺利有序推进。
  • 质检改革进入深水区 “管办分离”起步
    在2014年全国两会结束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编办、质检总局《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整合现有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相结合,主要从&ldquo 内部整合&rdquo &ldquo 转企改制&rdquo &ldquo 并购重组&rdquo 三个方面进行落实,&ldquo 到2015年,基本完成事业单位性质的机构整合,转企改制工作基本到位,市场竞争格局初步形成,相关政策法规比较完善,进一步做强做大检验检测认证机构。&rdquo   按照《意见》精神,此次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改革的范围覆盖所有行业的相关领域,涉及质检总局、工信部、交通部、住建部、农业部、国资委、食药监总局、农业部等28个部委,他们需要在2014年3月至2017年年底质检提出方案并完成相关的改革。   据业内人士推算,检验检测认证每年的市场高达数百亿元人民币,现有归属各个国家机关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去行政化、转企改制,将给市场化的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带来良好的竞争基础。   不过,虽然可以提供新的基础,但专家也表示,阻碍市场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政府管制,机构变化只是表面,监管方式和思路的变化才是深层次的改革,但在这一点上,《意见》并没有给出时间表。   复杂行业   受访的业内人士多认为,大集团的设想短期内不切实际,本身从事业单位转为企业过程中的人员安排、职能转变就已经不易,要在几年内完成内部协调到位的大集团建设难度很大。   郑州商人靳茂宏在得知《意见》出台后表示谨慎乐观,他与河南省质检局的行政诉讼官司已经进行了半年,由于自己企业生产的起重设备得不到河南省特种设备安全检测研究院(以下简称&ldquo 河南特检院&rdquo )的检测而无法出厂销售,靳茂宏找到特检院的上级部门河南省质检局申诉无果后,与河南质检局打起了行政诉讼官司。   &ldquo 对特种检验检测而言,我现在看不出改革的好处,因为是强制检验,而且就此一家,别的检验检测机构想进来竞争谈何容易?&rdquo 在靳茂宏看来,如果不改变现有的检验检验认证管理制度,仅落实《意见》的机构改革措施,对企业来说,改变不会太明显。   据了解,目前国内的国有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均为以质检局为代表的各个管理部门的下属事业单位,以河南特检院为例,其人财物都是由河南质检局管理,其领导也具有行政级别,&ldquo 我个人认为仅在资质这一块,第三方检验机构就难以获得。&rdquo   靳茂宏表示,特种设备的强制检验收费不菲,自己工厂生产的吊车设备从5吨位至200吨位的各档都有,检验费用从500元至3000元不等,而且还要看检验人员的脸色,&ldquo 检验人员只是拿着图纸对设备上的参数,转一圈就走了,不用10分钟,这样的检验检测有何意义?&rdquo   据了解,原则上特种设备的检验检测可以跨区域开展业务,但实际上,由于现行的体制按区域划分,跨区域开展业务的成本太高,而且与管理部门的工作也不易协调,因此基本上是属地进行。   针对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的改革,《意见》提出了&ldquo 纵向整合试点&rdquo ,推进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以资产为纽带的纵向整合,&ldquo 建立专业检验检测集团 鼓励以资产为纽带的省内整合、跨省整合。&rdquo   与此同时,《意见》也提出&ldquo 整合质检总局所属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及直属检验检疫局所属31个评审中心,整体转企改制,并入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有限公司。&rdquo   不过,受访的业内人士多认为,大集团的设想短期内不切实际,本身从事业单位转为企业过程中的人员安排、职能转变就已经不易,要在几年内完成内部协调到位的大集团建设难度很大。   一位来自瑞士通标标准技术服务公司(SGS)的人士认为,由于检验检测企业业务范围涵盖很广,前期投入和技术积累很关键,非一朝一夕能形成,&ldquo 我认为SGS有今天的规模和行业地位,主要是靠积累和坚持。&rdquo   据了解,大的检验检测机构的高级实验室一年必须达到一定规模的量才能维持运转,而仅靠本地市场是不足以达到规模效应的,必须要依靠网络,从多地取得样本,很多实验室24小时不间断运转开着运转,而目前国内的大多数实验室达不到这个状态。   由于检验检测认证行业的专业性极强,对前期投入和技术积累要求很高,在经历激烈竞争之后,目前全球公认的大检验检测认证企业只有瑞士通标标准技术服务公司(SGS)、美国安全检测实验室公司(UL)BSI、英国标准协会TUV、德国莱茵TUV集团等少数几家。   深层次改革无时间表   与&ldquo 管办分离&rdquo &ldquo 转企改制&rdquo &ldquo 重组并购&rdquo 等给出具体时间期限相比,《意见》对&ldquo 要清理政策法规&rdquo 没有提出落实时间表。   《意见》明确提出,政府原则上不再直接举办一般性检验检测认证机构,逐步与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脱钩。业内人士认为,这一表述在一定意义上给出了转变监管方式的路径,至少可以在经济利益上让政府部门与检验检测机构之间&ldquo 划清界限&rdquo ,给予第三方机构公平竞争的机会。   但长期研究质检改革的商务部专家马宇(微博)认为,与具体的机构改革相比,《意见》提出的&ldquo 要清理政策法规&rdquo 更具改革意义,&ldquo 规章制度方面的改革是监管方式的改革,是政府审批权的放掉,是简政放权的核心。&rdquo   实际上,与&ldquo 管办分离&rdquo &ldquo 转企改制&rdquo &ldquo 重组并购&rdquo 等给出具体时间期限相比,《意见》对&ldquo 要清理政策法规&rdquo 没有提出落实时间表,只是的表述为&ldquo 清理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中不利于检验检测认证市场健康发展的规定,减少检验检测认证项目的行政许可&hellip &hellip 完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资质认定办法,避免重复资质认定,科学设置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资质审批事项。&rdquo   马宇表示,在新的规定出来之前,现有的&ldquo 不合理&rdquo 规章制度依然有效,市场开放和竞争还难以真正实现,&ldquo 不过,现在的改革也是向前迈进一步,即让国际、国内的第三方检验检测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平等竞争的基础。&rdquo   马宇认为,政府部门是做标准、做总的监管,不应该去参与市场竞争,政府亲自参与的检验检测认证必须是出于公共利益,比如强制检验,但一定不能收费,只能由财政负担,如果既有强制检验的权力,又以此来收费,就乱套了。   对于目前第三方检验处境,马宇指出不合理的管制严重阻碍了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以如能力认证为例,检验公司要对每一种检验的商品都做能力认证,而且地区之间还不互认,&ldquo 要知道一个检验公司要给上万种商品做检验,每种都要进行能力认证,比如在上海做过认证了,要去北京开家分公司,不能将能力认证拿过去,还得在北京再次认证。&rdquo   此外,在资质认证方面,跨国公司已有的国际资质在中国得不到承认,因此很多大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在中国的业务集中在外贸领域,因为国际买家提供的是国外标准,国内供应商在选择上不受国内管理体制的限制。   上述来自SGS的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作为第三方检验的龙头企业,他们现在主要接国际买家的订单,国内企业和产品更多倾向于政府机关下属的检验机构,这里面有技术标准和政府关系的因素存在。   未竟改革   来自质检总局内部的人士对记者表示,&ldquo 国办发[2011]48号文中食品分级负责的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rdquo   实际上,自中共十七大以后,质检领域的改革就一直没有中断过,早在201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省级以下工商质监行政管理体制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11]48号)(以下简称《通知》),就提出&ldquo 将工商、质监省级以下垂直管理改为地方政府分级管理体制,业务接受上级工商、质监部门的指导和监督,领导干部实行双重管理、以地方管理为主。&rdquo   据了解,《通知》出台的大背景是2009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ldquo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本级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年度监督管理计划,并按照年度计划组织开展工作。&rdquo 即强调了地方政府部门的监管责任。   但据记者了解,上述涉及质检系统管理体制的改革一直进展缓慢,截至2013年10月只有陕西省一省实现了&ldquo 省级以下垂直管理改为地方政府分级管理体制&rdquo 。   而2012年的机构改革将原来归属原食药监局、工商、质检、卫生等部门的与食品相关的职能划归新成立的食药监总局,包括质检、工商在内的多个部门的相关职能已经交接完毕。   来自质检总局内部的人士对记者表示,&ldquo 国办发[2011]48号文中食品分级负责的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rdquo 而许多基层质检系统工作人员则疑惑食品安全不管了,但国办发[2011]48号文并没有撤销,下一步怎么办?   实际上,据记者了解,在质检系统内部,对于《通知》的出台,很多人难以理解和接受,在他们看来,质检系统省级以下的垂直管理源于合并以前的质量技术监督局,背景是上世纪90年代的&ldquo 打假&rdquo ,为了破除地方保护主义,&ldquo 国务院采纳了各界的意见,决定省以下垂直管理,打假的工作由省政府来负责,这是当年重要的改革成果。&rdquo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学仪器行业是下一个风口?
    2016年,两会期间,代表们围绕“十三五”开局起步,聚焦重点任务:十三五规划实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关键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中国各方面的要素生产力。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表示,“全球经济现在复苏乏力,缓慢增长。但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发展却非常快。”而中科院院士崔向群曾在采访中明确表示??“供给侧改革应该包括科学仪器”??。伟大的科研突破几乎从未离开过先进精密的实验仪器的“陪伴”。美国商业部国家标准局(NBS)评估调查报告中称:仪器仪表工业总产值具占工业总产值的4%,但它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达至66%。仪器仪表对国民经济是巨大的"倍增器",对于社会发展都有着强有力的拉动作用。近日,国外调研机构发布报告预测,中国计划将GDP的3%左右投资于研发,预计将在2019年年底有望成为全球研发的领导者,对于中国科学仪器市场前景看好,更预示着仪器上下游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机遇——“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nnualConference of China Scientific Instruments,ACCSI)”将于2016年4月22日迎来第十届会议的盛大召开。作为科学仪器行业最高级别峰会,本届年会也将从科学仪器行业以及上下游产业的现状着手,协同数百家业内主流仪器厂商共同追踪发展趋势,与企业高层专家分享创新理念,探讨如何打通仪器产业链上下游、促进各产业链之间紧密合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靠创新来引领。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既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研究的主体内容之一,创新成就的重要体现形式。仪器仪表是个特殊行业,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调节,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创新发展,产业化必须有别于其他产业,国家必须给予充分重视和大力支持。自2011年,十二五特别设立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十三五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大专项已经启动。因而,对下游卖方而言,在政策利好的先驱条件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其整合能力,既包括对上游供应商核心技术的整合,也包括对产品、项目、市场、资金以及技术等各要素的整合。据悉,现代化宝钢的创新技术装备投资,1/3经费用于购置仪器和自控系统。另外,金融改革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有力的引擎。本届ACCSI 2016也为此特设“资本催化论坛”,届时,我们将共同探讨当前科学仪器上下游产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可信性发展路线:如强化开明开放意识,广泛开展各企业、金融机构、产业园等联合与合作,开辟更广阔的融资渠道等。最终,搭建科学仪器上下游企业真正长袖善舞的平台。在此,我们诚邀仪器行业上下游产业、零部件厂商、软件供应商等参加ACCSI 2016,针对以上话题共同商讨发展对策,与仪器厂商及行业专家共同发掘行业发展的新机遇。另外,我们也邀请到金融机构、律师、产业园等,从投资融资、产业链整合等多维角度,共同探讨科学仪器新业态的发展趋势。 点击查看ACCSI 2016专题网站
  • 食药改革“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
    改革正至关键处,更是深水区,呈现出积极与消极并存,利益与矛盾凸显的态势。   正如总理所说,食品安全是衡量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标尺。这场被寄予众望的食药监管改革,亦会成为衡量新政府机构改革成效的另一把标尺。   我们曾用"食为天",记录下它顺民意而起,迎分段积弊而上的起点 曾用"新食局",剖析它经年绸缪,进退有度的务实设计。   现在,我们正视它破题的现实处境,人员划转的艰难,资源整合的僵持,本位主义的干扰,部门利益的算计,最终形之于进度不均衡,力度遇阻碍的半程境遇。   我们还发现了地区越发达,改革越观望的地方真实生态,事务越基层,行进越艰难的利益复杂性,当然也欣慰于一些地区识改革红利,承改革传统的顺遂惯性。   我们难免忧心,改革若走不出利益的泥淖,会有不立则废的风险,食药监管,已经十年反复,决不能推倒再重来。   考察食药改革暂时的真疑难,反映的却是改革永恒的真命题。而在现时中国,则更具标本意味,更需平常心。   所有这些,既契合着改革从来攻坚克难的使命,更印证出剑锋所指的精确性,唯有触碰真利益,才堪真改革。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APEC会议上刚说,"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那么,以非常之决心和举措,将食药改革进行到底,应是不容迟疑的必然。   时间已然过半,全国仍有不少省级的食药机构改革尚未完成,启动市县改革更不及半数,越发达地区,越观望滞后。   如果改革不能冲破利益藩篱,可能会带来"形式上加强,实质上被削弱"的风险。以非常决心和举措持续推动,已是当务之切。   哪里的改革"静悄悄"?南方周末记者多方统计,截至9月底,已出台省局"三定"方案的省份共17个:甘肃、河北、山西、湖北、贵州、海南、陕西、重庆、四川、吉林、江西、广东、山东、江苏、河南、安徽、内蒙古,在版图中以黄色色块标注。"三定"方案出台被认为是改革实质性的标志。 (何籽/图)   改革风乍起   时间已经指向10月,一度被认为"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还在路上,离终点尚剩两月余。   空白版图正被加速度填充,但任务依旧繁重,"能否按期完成"日益成为地方改革者头顶高悬的利剑。   这场历经十年坎坷,终以打造中国FDA为目标的改革构想,启动之初即深孚众望。   "当时地方改革的时间表,大体按照六、九、十二的原则,这是一道死命令。"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称,按照国务院下发的18号文件,6月底实现省级机构组建,9月底完成市级机构组建,截至2013年年底,随着县一级机构组建完毕,将彻底完成食药全系统的机构改革。   如此紧凑的时间表背后,其实是中央及地方监管者久经分段监管弊病之苦后的迫切诉求。   国家层面的重视可谓空前,新一届国务院成立后,第一个通过的机构方案就是国家食药总局的"三定"方案,第一个通过的文件就是《国务院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的指导意见》。而改革所涉的农业、卫生、工商、质检等部委几乎都在第一时间发文或表态,支持改革。   西部欠发达的甘肃省打响了改革的第一枪,甚至在国务院红头文件还没下发至地方的4月20日即成立了改革领导小组。同样在4月中旬,河南省已任命新的食药监局局长,奠下了改革的第一砖。   被誉为本轮改革策源地的陕西渭南,迎来了比以往更多的考察团和咨询者,其中不乏明星城市诸如武汉、天津。赶在6月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前三天,四川省在第一次改革小组会议上即原则同意了"三定"方案的征求意见稿。   至少在姿态上,没有一个地方甘居人后。6月时间节点到来的最后一天,青海和甘肃两省同日挂牌,争夺第一的标签。办公室不够,会议室凑,甘肃省新局的食品生产处、流通处就匆忙搬进了会议室办公。   一些地市县区,甚至急切地走到了省级改革步伐的前面。武汉市药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早在4月22日武汉就出台了《关于调整市城市管理、文化、卫生计生、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和职能的通知》,到7月底,市级层面的改革已经基本完成,而且职能整合非常彻底。中心城区除了按国家规定对质监、工商部门的监管职责进行整合外,还将其他部门承担的生猪屠宰、动物检疫、农产品质量监管等职责一并整合。   在浙江温州的鹿城区,食品监管部门也提前完善街镇基层监管。全区6个街镇都已设立食药监管站,共派驻40名监管人员,各执法人员已经开始享受基层一线补贴,有效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改革以疾风骤雨之势开局。   "起大早,赶晚集"   但行至深水区,困难亦开始显现。囿于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一和某些部门本位主义的影响,食药改革行在一些省份进度趋缓,呈现出"起大早,赶晚集"的态势。   以9月底这个节点考量,改革时间已然过半,本该行至地市级层面,但全国仍有不少省级机构改革尚未完成,进度出现滞后。   改革基本完成的标志之一是新机构的"三定"方案出台。南方周末记者综合权威通报和采访情况获悉,截至9月底,全国除港澳台之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仍有14个省份尚未出台省级食药监局的"三定"方案。而作为地方改革的后续标志动作,目前有11个省份下发了市县食药改革指导意见。   迟到者们大多停滞在了"三定"方案通过的临门一脚上,他们正试图追回时间。单单9月,又有山东、江苏、河南、安徽、内蒙古五省份相继通过方案。   剩下的省份则流露出疑难,面对南方周末记者"能否按国务院要求在年底前完成省市县三级改革"的问询,一些省份表示,以一时困难换取长期顺畅,改革更是机遇,无论哪个部门都应清楚。但仍有不少后进者坦言,困难很多,办法很少,"不好说".   "改革要更多结合实际,不能仅就单一时间表来落实。"广西食药系统一名内部人士如是直言。   由于本轮改革涉及工商、质监、药监、食安办等多个部门,因此人员是否划转到位直接考量改革进程的顺逆。在采访中,仅有安徽、湖北、甘肃、吉林、河北、陕西六省表示,来自省级工商、质监等部门划拨的人员已到岗工作。最新消息是,广东省已经明确宣告国庆后新机构正式组建运作。而更多的省份,至今仍未见新机构办公信息发布。   在红盾社区、质量热讯等工商、质监人士聚集的网络论坛上,许多基层的食药监管者们也在追问,这场年初启动的大改革,何时才能在地方真正启动?   论坛里流行的答案是:"大约在冬季".   南方周末记者袁端端、南方周末实习生赵盼盼据相关通报及公开资料整理,相关数据截至2013年9月初,其后陆续有省份增补。 (CFP 曾子颖/图)   越发达,越观望 越基层,越艰难   改革半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亦值得深思。   "欠发达地区比较积极,发达地区却在观望。"密切关注食药改革进程的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发现,目前北京、江西、河北、青海、甘肃、重庆、四川、湖北、广东、山西、陕西等11个省份出台了市县改革指导意见,除北京和广东外,其余都是中西部省份或欠发达地区。这些省份多为农业大省或食品加工业大省,有的还在食品安全事件中受到过深刻影响。"河北就很典型,每一次食药机构改革都走在前头。"胡颖廉认为,这与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之后,该省对食品安全问题空前重视有关。   与之相对的是,一些实力较强的地区却显得相对滞后,一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   "现在沉默得可怕。"浙江省一位参与改革的官员坦言,"我们也希望快一点儿。但是听到一种说法是' 机构改革,以慢会快' .现在要先看周边的江苏和上海怎么出方案。"   就像是彼此之间达成了某种默契,公开视野里的江浙沪三省份的改革在前半年内迟迟未见大动静,直到9月下旬,几乎同步发力。9月24日,江苏省公布省食药局"三定"方案。27日,浙江省任命了新组建的省食药局领导班子。而上海市的"三定"方案尚未公布,但一再强调快了,快了。   "改革碰到的最大障碍就是利益问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对此并不意外,发达地区往往市场监管部门比较强势,一些利益格局已经相当稳固,地方政府要推动改革就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改革传统,似乎历次改革跟得紧的省份,本轮进展也会比较顺利。2010年,为统筹协调各监管部门,国务院专门设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随后,河北、河南等7个省份参照中央的做法把食安办设在了省政府,其余各省只是将其挂靠在卫生、药监、工商甚至经贸委等部门。现在看来,凡是把食安办设在省政府的,机构改革中的协调难度相对较小。   另一个重要的先期改革是201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第48号文件,核心是取消工商、质监省级以下垂直管理,改为地方政府分级管理体制。但该文下发当年,全国仅陕西省遵照执行。   "现在大部分省区的工商、质监还是垂直管理,地方政府在改革中动不了这两个系统的人员,无形中给接下来的市县改革增加了难度。"吉林省一位参与改革的官员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道。   "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   改革进展顺利的原因都是相似的--"因为省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改革进展缓慢则各有具体理由。   南方某省表示,"在等着省食药局领导班子任命,领导来了,改革就加速了&hellip &hellip "辽宁的解释是,适逢该省召开全国运动会。省政府讨论决定在全运会期间,仍然按照分段管理,保障食品安全,以防出现衔接不到位的情况。   而许耀桐教授还是从历次机构改革中看出了相似的矛盾,"有的慢不是条件不成熟,而是拖着不干。"不少受访官员在谈及核心矛盾时,都会不约而同地引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谈到改革攻坚期时的那句话"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   机构改革的焦点之一是编制。目前多数省份提出,编制总数不能增加,新增职能只能从其他部门划转编制来履行。然而,无论是从工商还是从质监划转,都并不容易。   "因为编制不光是人,也是资源。有编制就有财政经费、检测经费和项目。给多少编制,也关系到以后能不能做好监管工作。"广东食药监系统一位内部人士说。   就食品安全监管而言,新成立的机构急需两大资源:执法人员和检测设备。然而现实是,工商系统希望留住人员,质监部门希望留住设备。   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在接受编办调研时,很多省的工商系统反映,与食品监管相关的人员和事项都"很少",无论是按监管主体划分还是按专职人员划分,划转编制都不能超过10%.   然而实际情况呢?甘肃省编办在改革启动之初曾做过调研。以一个县区级工商分局为例,2012年该分局共接收了31份专项整治公文,其中20份与食品监管相关,另有10份与食品药品监管相关的文件以密电的形式传达。而在乡镇工商所,大多数基层执法人员往往将50%以上的精力投入到食品监管上,因为检查频次高、内容多。调研人员曾经问一个乡镇工商所所长,"如果让你去新成立的乡镇食药所担任所长,要带多少人走?"该所长当时回答:"至少一半以上。"   基于此,甘肃省食药监部门才建议从市县工商部门连人带编划转30%左右,但最终只实现了16%,每个乡镇工商所仅划转1人。即便如此,这已是工商划转比例最高的省份之一了。   "在上报相关人员时,是可以钻空子的。"华东某市工商干部赵荣(化名)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因为2009年6月国内才开始启用食品流通许可证,如果仅以此为依据进行统计,很容易得出"食品经营户不到经营主体总量10%的结论",而基层的直观感受是,经营户中至少有八成与食品相关。   相对而言,质监系统仅流失少量的人员,但依照要求,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检测设备应予整合。   "即使是三线城市的食品室,每年食品专项检测经费也近百万计,基本占当地检测中心业务收入的30%-50%."河南某市一名质监系统的工作人员说。   基于利益,一些省份的质监部门总是强调,其设备属于综合检测,"不光检测食品,还要检测棉花",如果划转,整套系统都会瘫痪。于是,不乏质监食药共建检测中心的提议。   由于在改革中人员和设备很难到位,一些新成立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担心,"如果只交任务不交人,只有责任没有资源,那么只能辞职保晚节".   "中央一个文,省里一张纸,市里一句话,县里几个字。"有基层官员以此来调侃改革中遭遇的尴尬。   南方周末记者袁端端,南方周末实习生赵盼盼综合采访内容及公开资料整理。 (何籽/图)   不立则废的"风险洼地"   改革方向早是共识,本轮机构改革的核心是整合职能,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实施统一监管。   采访中,不少基层监管者揪心,如果改革不能冲破利益藩篱,可能会带来"形式上加强,但实质上被削弱"的风险。同时在过渡期间,也很可能会出现监管真空。   2013年8月,公安部门通报了发生在安徽省萧县的特大病死猪肉案,二十余吨病死猪肉被制成捆蹄、香肠等食品流向皖苏豫鲁4省9个市县市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当地从养殖、屠宰到餐饮流通等多个监管部门表示,病死猪肉问题失察源于"职能重叠、部门打架",一些部门认为"等年底机构改革之后就好了".   "目前机构改革在各地进展不平衡,改革滞后者可能反受其害。"胡颖廉指出,在公共安全领域,有一个"风险洼地"的概念,比如三省交界的地方,往往是犯罪高发地。由于食品安全的风险具有流动性,因此改革不到位的地区很容易成为食品安全的"风险洼地".   而在另一些明星地区,改革的先发优势也遭遇着尴尬。依照广东省最新的改革指导意见,"原综合设置市场监管机构的地区,要将食品药品或食品监管职责划出,并整合其他部门相关的职责,单独组建食品药品监管机构","这就意味着深圳、顺德这两处原本实行大部制改革的地区,在食药监管上,可能又将推倒重来。"一位业内人士说。   许耀桐认为不妥,"国务院机构改革意见明确说了要给地方更多探索的空间,应该给地方自主权。"   不过,在胡颖廉看来,这些市、区、县的机构改革尝试虽好,但也仅是个案,在全国范围内很难复制。他建议,推动机构改革,主要还是要落实地方政府的责任,特别是省一级的统筹协调作用。   "不妨利用政策扩散效应,在国内每个片区树立一两个省作为标杆,用推出示范省的方式来引导改革。"他建议说。   而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陈天祥则建议,过去市场监管职能长期被弱化,可以通过科学调配,适当加强公共服务领域的编制,以解决改革碰到的阻力。   但不管具体药方怎么开,改革面临"不立则废"的风险,以非常决心和举措,持续推动,才是当务之切。
  • 数字化改革“成绩单”⑥丨桐乡“田保姆”
    在数字化改革的浪潮下,托普云农全资子公司——浙江森特信息围绕桐乡市粮油、杭白菊、水果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过程,以政策补贴为抓手,强化农技推广,整合社会化服务资源,构建“田保姆2.0”,实现了农户“零接触”、监管“多方位”、服务“全托管”。 在2021年11月浙江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推出的“我的数字化改革故事”征集活动中,浙江森特信息(托普云农全资子公司)打造的“田保姆”为农服务应用从全省80多个申报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为数字化改革9个优秀案例之一。且自上线以来,注册农户超4万人,发放补贴2503万元,提供社会化服务1.2万人次,好评率100%。 一、需求分析 桐乡是浙北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粮食总产稳定在13万吨以上,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种粮农户1.6万多户。生产过程中发现缺少快速服务入口、惠农政策申办繁琐、流程审批复杂以及找技术困难等问题。 ①数字化改革的必要进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对政府的监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落实“最多跑一次”指导思想,政府需要对信息获取渠道,信息反馈模式有更为现代化的手段,所以“种粮一件事”是政府数字化转型中的必然进程。 ②落实三农服务的长效窗口 “田保姆”定位在农民最关心的“一件事”上。土地、气象、农技、农资、农机、金融、保险、补贴等都是解决农民最着急的问题。想民所想,供民所需,只要农民还要种田,“田保姆”的服务就不会中断。 ③管理规划标准的迫切需要 通过“田保姆”的建设与管理,就是要实现精细化、动态化、标准化管理,通过建章立制、细化标准、优化流程,实现农户通过使用“田保姆”全程在线上政策补贴申请、流转、审核,能够充分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 二、改革创新 田保姆围绕桐乡田间种植产业,以政策补贴为主要抓手,强化业务服务,整合社会化服务资源,从生产销售、风险防控、资金物质保障三方面进行数字赋能,解决农民切实存在的问题和需求。 ①全国首创种粮补贴一次通办 通过GIS地理遥感信息,结合田保姆线上种粮补贴应用,实现农户补贴线上申报,乡镇线上材料审核,农业农村局线上数字统计、财政线上补贴发放。 ②全国首创粮食种植一键托管 整合全桐乡农机、农资、农技社会化服务资源,围绕种粮育苗、耕种、飞防、采收、烘干、存储、粮食订单等全过程实现农户线上一键预约,服务组织一键响应。 ③全国首创农田信息一码查询 构建数字农田专题数据库,整合地理信息、主体信息、地块信息、地力信息、种植信息等相关信息资源,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农田一码查询、一码感知、一码预警等码上集成应用。 三、应用成效 “田保姆”为农服务应用主要取得了以下三大成效: ①坚持需求导向,解决了农户关心、企业关注的问题 在“田保姆”服务平台上推出了集政府、银行、保险、担保等部门协同多跨的“田易保”和“田易贷”两大功能模块。为全方位满足农事生产需要,又推出了耕、种、管、收、储、销一体化服务,以全市统防统治为例,目前已开展“田保姆”特色化服务17.9万亩,无人机使用率较去年同期增长了4.7倍。 ②坚持目标导向,拓宽了农业增效、农户增收的渠道 运用地理信息、卫星遥感技术,实现全市粮食作物长势、灾害监测、产量预测的定量评价,确保田间管理更加科学精准,农作物丰产丰收。打通生猪精密智管、桐乡农安、低收入数字化帮促等系统,实现互联互通。 ③坚持问题导向,提升了资源保护、生态修复的能力 建立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监管机制,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实现全市耕地每月遥感动态监测,通过影像数据自动分析预警占用耕地情况。为了高效推动土壤资源的永续利用,构建土壤健康管理一张图,精准指导农户科学施肥用药,每亩肥药施用量同比减少23.7%。 “田保姆”为农服务,不仅局限于此。未来,浙江森特信息(托普云农全资子公司)将会深耕该服务品牌,在做大做强数字平台的同时,不断优化与健全为农服务体系,助推桐乡市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加速前行。
  • 全国部分省(市区)特检机构改革座谈会在武汉召开
    中国质量报讯 (程 辉 李 伟 记者张 华)4月11日,全国部分省(市区)特检机构改革座谈会在湖北武汉市召开,质检总局副局长陈钢、湖北省副省长许克振和国务院参事张纲出席会议并讲话。陈钢强调,要更快地推进特检工作改革创新,努力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种设备安全治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安全水平。   陈钢强调,转变安全监察职能,整合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履行特检机构职责、更快地推进特检工作改革创新,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特种设备安全治理体系。要进一步提高安全水平,尽快形成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改革和整合方案,指导和推动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的整合 还没有启动特检机构整合的省份,要抓住机遇,积极谋划,结合本地实际,加快研究推进特检机构整合 已经完成整合的省份,也要加强内部融合,推动彻底整合,积极探索跨省整合的新路子,努力推进全国特检机构做大做强。   张纲建议,在完善顶层设计的同时,要注重和加强理论研究,为特检机构的深化改革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   会上,总局特种设备局介绍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职能转变顶层设计方案和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整合方案。湖北省质监局负责人介绍了整合全省特检机构的做法和经验。中国特检院负责人介绍了全国特检机构改革的初步方案。河北、上海、江苏、福建、山东、江西、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宁夏11个省(市、区)的代表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   据悉,整合后的湖北特检院同日正式挂牌成立。座谈会对湖北彻底整合特检机构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对推进全国特种设备行业检验检测机构整合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   质检总局科技司、人事司、计财司、特设局、中国特种设备节能促进会、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中国特检院及11个省市质监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会。
  • 此次改革,变动最大的就是自然资源部!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9月11日,自然资源部“三定”方案出炉。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strong & nbsp & nbsp “整合了八个部门的相关职能后,可能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变动最大的就是自然资源部。” br style=" text-align: left "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严金明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br style=" text-align: left " / & nbsp & nbsp 根据最新的方案,自然资源部承担土地制度改革、规划体系改革、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机制建设和自然资源开发管理制度改革等多项改革重任,其“三定”方案也被认为相比之前的国土资源部“大扩容”。 br style=" text-align: left " /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与2008年版的国土资源部“三定”方案相比,新设立的自然资源部“三定”方案显示,其主要职责从16项增加到21项,主要内设机构从15个增加到25个,行政编制则由366名增加到691名。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据有关方面人士透露,下一步将主要进行事业单位的改组。在此轮机构改革中撤销的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等机构的部分下属事业单位,如宣传中心等,将迎来撤销、合并。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strong 职能转变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整合了八个部门的相关职能后,可能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变动最大的就是自然资源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严金明表示。 /span br style=" text-align: left " /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三定”方案指出,自然资源部的职能已经发生转变,要落实中央关于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的要求,强化顶层设计,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管控作用,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科学指引。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建立健全源头保护和全过程修复治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实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创新激励约束并举的制度措施,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span br style=" text-align: left " /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同时,自然资源部职能转变的另一大方向,是进一步精简下放有关行政审批事项、强化监管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自然资源管理规则、标准、制度的约束性作用,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和评估的便民高效。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这使自然资源部负责的职责,从过去国土资源部时期的16项,增加到现在的20项。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具体来看,自然资源部将承担履行全民所有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湿地、水、海洋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和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负责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负责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负责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工作、负责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负责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负责统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负责组织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负责管理地质勘查行业和全国地质工作、负责落实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相关要求、负责矿产资源管理工作等20条主要职责。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职责增加,相应的部门数量也大幅增加。根据三定方案,自然资源部的内设机构从过去的15个,增加到25个。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这25个司局具体包括:办公厅、综合司、法规司、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司、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司、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司、国土空间规划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司、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耕地保护监督司、地质勘查管理司、矿业权管理司、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司、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海域海岛管理司、海洋预警监测司、国土测绘司、地理信息管理司、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办公室、执法局、科技发展司、国际合作司(海洋权益司)、财务与资金运用司和人事司。 br style=" text-align: left "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7b691be0-25ab-4d29-9fb2-13b08135468d.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严金明指出,自然资源部的内设机构中主要有三类变动。其中: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耕地保护监督司、地质勘查管理司等基本继承过去,只是略微改动名称;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国土空间规划局、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海域海岛管理司等,是整合了发改委、住建部、 & nbsp & nbsp 原国家海洋局、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等机构职责后所设立的新司局;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此外,像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等,则是相关职责重要性发生变化后,所设立的新司局。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strong 探索“多规合一” /strong /p p & nbsp & nbsp 在此次三定方案中,整合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组织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职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城乡规划管理职责和原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规划职能三大规划职责的国土空间规划局,尤为受人关注。 br/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近年来,“规划先行”的理念盛行。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多规合一”,也被认为自然资源部的最重要职责之一。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3月,自然资源部首任部长陆昊履新。4月,陆昊就先后到河北雄安新区、海南省、湖北武汉市等多地,就“多规合一”试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此次国土空间规划局的设立,也将承担新的职责。根据三定方案,国土空间规划局将负责拟订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政策,承担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工作并监督实施。组织编制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并监督实施。承担报国务院审批的地方国土空间规划的审核、报批工作,指导和审核涉及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国家重大专项规划。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这意味着对规划的重视程度再次提升。”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总规划师林纪表示。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此前,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袁昕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目前的规划制度改革思路,是从顶层制度设计上将国土空间利用的管理和监督职责由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有利于改善过去部门条块分割、空间规划体系破碎所带来的弊端,通过资源和事权的整合实现更好的资源配置能力,但要实现规划管理机制的打通,还需要长时间的探索。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以往的土地利用规划强于资源保护,城乡建设规划强于支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两者的交融整合,再配以农业、林业、水利、海洋等资源的深度整合,将对保护自然资源,优化空间结构,创造空间资产带来正向促进作用。”袁昕指出。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 nbsp & nbsp 同时,此次分割了部分规划管理职责的部委,后续如何跟进调整,也是关注焦点。 br/ br/ br/ /p p br/ /p
  • 食药总局: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改革年底前完成
    国务院食安委办公室副主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刘佩智在近日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食品安全年会上表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改革将于年底前完成。   今年大部制改革后,新组建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一直备受关注,对于机构改革的进展情况,刘佩智在年会上说,"目前,在国家层面上,职能的审核等已经完成,省市县三级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年底前基本完成改革任务。"   "这次改革的核心在于整合统一" 刘佩智介绍:第一,整合分散各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和机构,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集中统一实施监管。第二,明晰食品安全的责任,要求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负总责,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第三,强调能力建设,尤其是充实基层一线监管人员队伍。   同样是今年新组建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卫计委")也承担着部分食品安全职责。参加此次食品安全年会的国家卫计委副主任陈啸宏表示,"本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方案明确,国家卫计委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和标准制定等职责。"   "这样大大减少了食品安全监管链条当中的空白盲点、重复交叉。"对于新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评价道,监管主体进一步集中,能够使得监管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   本届中国食品安全年会的主题是"让企业尽到责任,让民生得到改善".本届年会由海关总署、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等多个部门共同主办。
  • 中科院:用研究所分类改革“赶考”未来科技
    在谈到&ldquo 率先行动&rdquo 计划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说,计划的主要目的是要解决一个根本性问题,即把科研实力相对较强的分散性研究个体、以主要研究者为核心的研究小团队组织起来,把先进的研究平台统筹起来,发挥出中科院的建制性优势,以协同创新来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瓶颈,由此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从而实现中国科学从跟踪模仿,到并行,再到在一些领域领跑的历史性转变。   在操作层面,研究所分类改革是突破口、着力点,也是事关改革成败的核心和关键。据介绍,研究所分类改革将按照创新研究院、卓越创新中心、大科学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等4种类型推进,并根据不同的定位,实行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创新研究院主要面向国家需求,卓越创新中心则面向基础科学前沿,大科学研究中心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特色研究所将依托具有鲜明特色的优势学科建设。   本报8月20日曾以图表等形式对研究所分类改革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此次,记者采访了已经建立或正在筹建的四类研究机构的相关负责人,请他们谈谈感受。   创新研究院   吴季:建立战略必争领域的联合舰队   &ldquo 中国科学院2011年1月启动了中国第一个空间科学卫星计划&lsquo 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rsquo ,目前有4颗科学卫星正在研制过程中。此外,中科院还承担了载人航天应用系统和探月工程科学应用系统的研发。&rdquo 空间科学创新研究院(暂定名)主要负责人、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说,&ldquo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空间科学创新研究院的建立,将这些力量整合起来,在空间科学这一国家战略必争领域打造出&lsquo 联合舰队&rsquo 。&rdquo   吴季介绍,空间科学不仅是国际科学竞争的焦点领域,也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牵引和带动作用。就以科学卫星的研发为例,无论是在宏观科学研究、比如说宇宙起源等,还是在微观科学、比如暗物质粒子和量子科学研究等,科学卫星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蕴藏着重大科学发现的潜力。   以前,中科院的这些空间科学研究分散在几个研究所,沟通比较少。因此无论是战略规划、具体科研项目的组织实施,还是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技术支持等方面,既有重复、又有空缺。同时,由于缺乏交流的平台和机制,取得的成果、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不能及时沟通。   吴季说:&ldquo 原来我国的经费有限,所以更多地投入到了与民生关系紧密的应用领域中。现在,国家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在空间科学上的投入增加了,就应该有一个整合的机构承担起这份责任,就像美国NASA和欧洲空间局的某些机构一样。在中国,作为科技国家队的中科院责无旁贷,应该承担起发展我国空间科学的历史使命。&rdquo   卓越创新中心   王贻芳:高能物理研究的世界级中心   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粒子物理前沿卓越创新中心负责人王贻芳介绍,粒子物理前沿卓越创新中心的目标很明确,&ldquo 力争在中微子物理、新强子物理和高能量前沿三个研究领域建成国际领先或先进的研究基地,并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领军人才&rdquo 。   这些目标如何实现?   &ldquo 高能物理研究必须大团队作战,仅靠一个单位是无法完成的。但原来的靠项目牵引的科研方式,因为经费来源不一、用途受限,各个单位的管理方式、组织方式和评价方式也不一致,在合作中带来不少问题。&rdquo 王贻芳说,&ldquo 卓越创新中心让我们能够打破不同单位的壁垒,在科研管理方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采用统一的、符合高能物理科研规律的标准,能够更好地实现不同科研机构之间的协作,也更加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引进。&rdquo   王贻芳介绍,粒子物理前沿卓越创新中心以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北京谱仪III等现有设备为基础,通过江门中微子实验的建设,并积极参与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等装置的前沿研究。   谈起未来,王贻芳踌躇满志:&ldquo 我相信,通过率先行动计划的实施,我们一定能够成为高能物理领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特色鲜明、独树一帜的世界级研究中心。&rdquo   大科学研究中心   侯建国:强强联合 1+12   正在筹建的&ldquo 合肥综合科学中心&rdquo 依托合肥地区大科学装置的集群优势,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共同建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侯建国表示,合肥综合科学中心将力争在核聚变科学与技术、量子功能材料与核聚变关键材料、物质与生命交叉等综合交叉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科技突破,在新能源、新材料、环境健康等领域不断催生变革性技术,并力争在20年内成为国际一流综合科学中心。   &ldquo 这是在院所两级法人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构建新型机构,针对依托大科学装置开展综合交叉研究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科研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的改革。&rdquo 侯建国说,&ldquo 合肥综合科学中心&rdquo 是研究型大学与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通过科教融合、机制体制创新催生原始创新,提升科研实力,同时又强调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紧密结合,注重原始创新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移转化。   &ldquo 这种组织方式不是简单的&lsquo 拼盘式组合&rsquo ,只做简单加法,而是一种&lsquo 催化式融合&rsquo ,更强调学科交叉、科教融合和体制创新,通过强强互补,实现&lsquo 1+12&rsquo 效应,为瞄准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占领国际科技制高点奠定基础。&rdquo 侯建国说。   合肥综合科学中心的建设,将有效地把同步辐射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等三个大科学装置和合肥微尺度国家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两个国家实验室和等离子体研究所、强磁场科学中心等研究单元整合起来,既能克服各个单元各自为战时的同质化竞争和碎片化发展,又有利于把科研力量集中到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   特色研究所   邓伟:成为不可替代的国家科技力量   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邓伟介绍,中国有6亿多人在山区里居住和生活,山区人地关系非常特殊,很大的问题就是面对山地灾害,逃不开、避不了。&ldquo 简单地说,我们筹建这个特色研究所就是希望能够引领山地灾害学整体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为全面支撑国家山区防灾减灾、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科技贡献。&rdquo 邓伟说。   邓伟介绍,他们的目标是在未来5到10年里,在地震带高风险区次生山地灾害防灾减灾、川藏铁路与公路山地灾害防治、山区城镇防灾减灾、长江上游和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建设等方面实现基础理论的突破和技术创新,在服务国家山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方面率先取得一批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原创性成果,在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山地生态屏障功能保育与可持续发展方面作出基础性、关键性和前瞻性科技贡献。   新的科研组织方式,需要与之相适合的体制机制。邓伟说,首先是建立特色研究所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使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流动性 其次是整合优势资源向特色研究领域集聚 最后是要逐步完成科学&mdash 技术&mdash 工程一体化的科技活动组织链条。   &ldquo 我想,这种科研组织方式更加利于集中优势科技力量和科技资源,向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目标聚焦,使研究所的定位更加清楚,发展的导向更加明确,使重大科技任务的布局更有指向性。&rdquo 邓伟说,&ldquo 同时,能从体制机制上避免同质化问题和重复研究,利于学科基础理论和技术体系的突破与创新,让我们的科研队伍从整体上真正成为一支不可替代的国家科技力量,并在国际上也占有一席之地。&rdquo
  • 我国地方食药监管大部制改革将参照滨海模式
    “各地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改革将参照天津滨海新区模式进行,建立覆盖城乡的食品药品监管网络。”一位消息人士8日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上述消息人士透露,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三定方案(定机构、定职能、定编制)已形成并在内部传达,只等国务院相关部门签署就能公布于众,各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改革也将紧锣密鼓地展开。   记者了解到,2010年至今,四个地区进行了食品安全监管改革试点,即将食品、药品监管职能整合在一起,解决食品监管“九龙治水”的局面。   广东深圳、顺德在市场监督管理局下设立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局,负责组织起草有关食品安全地方性法规,承担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及餐饮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和食用农产品(含食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责任。   陕西省渭南市将农业、畜牧、质监、商务、工商、卫生等部门有关食品安全的职能和人员划转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整合上述部门行政许可事项、执法职能和技术资源。   天津市滨海新区搞职能整合,明确将食品监管从四段式精简为两段,滨海新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和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督管理。   “顺德和深圳模式将所有产品的安全放在一个市场管理局里监管,而对食品划出的部门太狭小。渭南模式将所有涉及食品的部门全整合在一起、动作很大,但要让全国照搬这一模式比较难。”上述消息人士说,天津滨海新区模式获得了国家不少部门的认可,也与两会公布食药监管大部制改革的步调一致。目前,各省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都前往滨海新区调研,参照天津滨海新区模式进行改革。   据天津市滨海新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张铁军介绍,2010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将原来由卫生部门负责的餐饮服务环节、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监管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质监部门负责的食品生产环节和工商部门负责的食品流通环节监管职能划转到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其次,建立完善食品药品来源追溯机制,加强食品药品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市场流通和消费使用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做到来源清楚、去向明确、过程连续,发现问题可及时追根溯源。   “改革后,机关内设九个处室,下设六个分局 成立新区食品药品监督所,加挂食品药品投诉举报中心牌子,在编和聘用人员加起来一共300人。”他说。   除了整合外,天津滨海新区的一大特点是设立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机构。   张铁军说,滨海新区27个街(镇)设立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站,设专职协管员 在351个居(村)设立了食品药品安全监控点,设兼职信息员。“全区垂直管理、区域局队合一(行政管理机构与专业执法队伍结合)、监管派驻街镇、覆盖延伸村居的网格化监管模式,使食品药品监管在最基层得到有效覆盖。”他说。   天津市滨海新区常住人口为248万人,食品药品监管人员占全区人口配比达到了万分之一点二左右。   “没有最基层的食品监督人员,小作坊、小饭店根本无法管理。”江苏省南京市一区药监局人员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该区药监局与街道办事处合作,街道派出协管员巡查各个食品店和商贩,“协管员一句话顶上一堆文件材料”。   同样,在食药改革试点的城市也都建立了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记者了解到,渭南市食品安全监管人员1915人,在所有基层乡镇设立96个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使得食品药品监管人员占全市人口配比达到了万分之三点五左右。   但是,专家指出,天津滨海新区模式在全国推广可能将面临四大挑战。   首先,能否配备大量从业人员。张铁军指出,承接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后,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面临的辖区范围大、行业领域广、相对人数量多、生产经营者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等现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针对不同机构特点,采取灵活措施,加强食品药品监管队伍建设,但目前人员仍然不足。   其次,滨海新区政府投巨资,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食品药品“智慧监管”工程建设。全国各地财力不一地区,是否都能利用信息化监管手段?   再次,农村食品安全点多面广是监管难点。   四是能否坚持政策的可持续性。“滨海新区模式是参照美国食品药品监管的一种模式。如果政府全国推广这一模式,是否能坚持十年不变、二十年不变、甚至三十年不变?这样才能让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具有延续性。”一位业内人士说,地方食品监管经历了地方防疫站、卫生监督、药监局等不断变动时期,造成了人员、政策等方面的不连续性。
  • 数字化改革“成绩单”⑫丨数字乡村:亲民智治
    在数字化改革背景下,为探索具有火星村特色的数字乡村发展模式,钱塘新区火星村村委搭建“火星村智慧数字云平台”,并由浙江森特信息(托普云农全资子公司)技术支撑,通过数字化为群众搭建一座“链接”政府的桥梁,持续提升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乡村智治,赋能乡村振兴。一、应用需求 乡村治理效能不足 ①标准规范缺失,数据采集手段落后,对火星村底数不清; ②村务公开不够实时、彻底,村民参与渠道单一,缺乏内生动力; ③持续运营机制未形成,导致乡村治理数字化效果不明显。 农业发展模式落后 ①传统生产模式缺乏科学管理,农业生产效率、品质不高,产业发展慢; ②火星村土地有效利用率不高,土地流转不够高效,供需关系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缺少规范化的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和相关政策扶持。 农民服务手段相对单一 ①目前村内较多事务采用手工式、经验式工作方法,效率有待提高; ②农民反馈渠道单一,不能及时得到响应,对于解决过程不能及时信息同步。二、改革创新 围绕数字化改革理念,目前平台已建设乡村数据资源、乡村土地管理、乡村服务应用、特色应用四大模块,聚焦智慧、治理、邻里、生产等未来乡村场景,赋能乡村生产、生活、生态,致力打造村域整体智治有机闭环体系。 汇数据:完善乡村数据资源 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设备等新兴技术,充分挖掘、整合乡村特色数据资源,建立火星村乡村数据仓和数据驾驶舱,遵循《浙江省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基础数据规范》,完成数据管理、数据应用、数据分析等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实现与省、市、区农业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共享和交换。 促发展:全面推动土地管理数字化 基于火星村土地管理、流转业务管理需求,结合GIS技术,实现“以图管土地”,“以图管流转”的信息化、jing准化管理模式。建立土地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土地资源信息图形化来实现对土地流转的管理,具备对土地基础信息、流转信息查询和统计等功能;同时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属、流转合同等进行数字化档案管理。 惠民生:建设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 建立乡村生活服务体系,构建“数字火星人”应用,搭建政府、村委与村民的信息交互桥梁,结合“浙里办”、微信公众号等移动互联网入口形式让村民快捷的获取信息服务、获得帮助、解决问题。让“数字火星人”成为激发乡村活力的纽带。建立“红黄绿”三色服务动态管理机制,对村民服务落实状态进行预警,体现火星村“诉求做到你钉我来办,你盯着我办,我办好你顶”的服务型政府管理理念。 巧治理:提升智慧便民功效 建立线上线下服务一体化。依托钱塘华数的电视内容、乡村服务一体机等服务方式,结合“数字火星人”应用,实现乡村信息发布的“五屏”同步公开(触摸屏、电脑屏、大屏、手机屏、电视屏),实现一键通知,五屏同步,扩大乡村信息发布影响力,提升工作效率。三、应用成效 ①打造乡村治理新模式。建成可视化、可研判的“火星村智治一张图”,目前已整合党建服务、乡村土地、乡村产业、智慧安防等数据要素,以数字赋能撬动火星村建设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变革,提升乡村产业、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数字化水平,打造运行规范、提质增效、决策科学、全民参与的整体智治乡村。 ②打造乡村服务新体系。建成“火星码”,聚焦乡村数字鸿沟与服务不均等问题,为村民提供无感知、有温度的数字服务,你呼我为,解决村民服务诉求,打破信息不对称,让数字福利惠及全村村民。
  • 减牌子不减人 机构改革需破除部门利益化怪圈
    新一轮机构改革仍在进行,相关讨论也一直在持续。   近期,在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由原农业、林业、畜牧、水务、水产、水果等6个局组成的茂南区农林畜牧和水务局设19名副局长一事,经媒体报道后迅速成为此轮机构改革背景下新的网络热点,一些网友发问,这究竟是大部制改革,还是大部制留官?地方食药监管机构改革大幕已启,此番改革是否能够破解以往不少地方机构改革停滞不前和越改越乱的乱象?   针对这些问题,新华网记者邀请了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高小平、北京大学政府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阎雨、西南交大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光进行了一番对话。   大部制改革or大部制留官?   针对媒体报道广东茂南区农林畜牧和水务局设19名副局长,该局回应说,这是大部制改革的需要,原来的领导不能减掉,设置19名副局长是一个过渡,将来采取只出不进的办法逐步消化。   网友评:难道要把&ldquo 大部制改革&rdquo 变成&ldquo 大部制留官&rdquo 吗?   高小平:&ldquo 官多&rdquo 几乎是每次机构改革都会遇到的顽症。在机构合并过程中,现在的做法一般是,将涉及到的两个或多个部门,先把机构合起来,人先并到一块,除非撤不可的、完全重复的内设机构如办公厅(室)、研究室、总务部门外,其他机构先做&ldquo 物理&rdquo 整合,领导干部也不减少,先任命工作起来,过一段时间再逐步减到位。   如果说前面讲的副职过多问题属于普遍问题,机构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机构合起来后,下面各机构的业务工作需要有上面的班子成员分管,即使需要重新分工,也要有个过渡期、磨合期,原来分管的领导对情况了解、业务懂行、政策熟悉,让他分管可以体现工作和政策的连续性,也可防止因为机构变化而产生管理真空、发生职责履行不到位的现象。这一点,应该说是具有合理性的。但这一过程不能太长。   我们要把副职过多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与机构合并中出现的特殊问题,分开来说道,合起来思考。既要看到机构改革需要一定的过渡期,又要看到这里实质性的问题是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残余和官员利益固化的倾向。对实施机构改革的政府部门依照人代会通过的改革方案合并后,领导干部暂时悉数保留这一做法表示理解,又希望政府执行法律还是少讲条件、多讲奉献为好,能做到一步到位式的改革,最好还是尽量直接按照法律法规设置领导岗位。   陈光:目前在机构改革中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把政府机构改革简单地等同于大部门制改革,二是把大部门制改革简单地等同于部门合并。这样就会出现&ldquo 越改越肥&rdquo 、&ldquo 越改越大&rdquo 的问题。改革机构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转变政府职能。如果机构改革只是简单在形式上进行合并,还要考虑&ldquo 人的因素&rdquo ,就有可能造成&ldquo 越改越倒退&rdquo 。   减牌子不减人,人员分流难题怎解?   在机构改革中,人员编制和干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复杂工程。由于人员问题涉及许多编制、历史等遗留问题,改革推进中往往出现一些被认为是&ldquo 柔性执法&rdquo 的问题,即只是在结构上做了简单的撤并,减牌子不减人。   网友忧:一些干部好不容易坐上了领导岗位,又不到退休年龄,谁都不愿意因为机构改革而撤销职务,于是只能撤了机构,把位置保住,以至于一个部门之下养着大批的闲散人员。   高小平:之所以出现&ldquo 减牌子不减人&rdquo 这些现象,在于改革的系统谋划不够和法治刚性不足这两点上。有的发达国家定了机构编制法,能坚持50 年、60 年,机构和人员总体稳定,只减不增,靠的就是事先的精   心谋划和事后的严格执法。   阎雨:人员分流问题一直是我国机构改革中的&ldquo 拦路虎&rdquo 。在官文化的 &ldquo 熏陶&rdquo 下,部分领导干部以官者自居,极力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 另一方面,一些单位在分流工作中以不负责任的态度,只简单分流了一般工作人员。领导干部的职位调整会不可避免地充满着复杂的利益博弈和激烈的权力角逐,部门利益、个人权力乃至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很容易成为大部门体制改革的阻力。可以说,目前政府管理中出现的部门职能冲突、内耗严重、协调困难等问题,除机构设置本身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外,说到底其背后则是现实的部门利益在作祟,即受所谓&ldquo 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集团化&rdquo 的掣肘,这不免增加了人员分流工作的难度。   要想真正实现改革中人员的平稳流动, 必须解决部门利益化的惯性。首先,需要有一个比较完善、健全的实施程序和规则。   当然,机构改革的目的也不是说简单地精简人员,而是要求人员配置必须实事求是,该增加的要增加,不需要的则要撤销。   大部制改革后,分流人员并不是无处可去,关键是看能不能胜任要求更高的新岗位 而要适应新岗位的需求,就必须进行技能考核,把职能整合与人员分流作为核心工作相互统一起来。在不突破编制的前提下, 通过考核竞争上岗或调整充实到其他部门,还可以借鉴历史经验,鼓励分流下来的人员到企业工作,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原有职级不变,同时给予接收分流人员的企业一定的资金贷款优惠,激发企业接收机关分流人员的积极性。   陈光:机构是由人组成的,只有机构的变化而不涉及人的变动,一定不是彻底的改革,也至多是个改革的&ldquo 过渡状态&rdquo 。产生这些问题是实质是利益。如果仍然是系统内部、自上而下的&ldquo 改革&rdquo ,不可能出现超越利益的改革力量。   能否解决&ldquo 外合内未合&rdquo 问题?   在上一轮大部制改革中,有人认为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工信部组建后,实际上很多项目的审批职责并没有转至工信部,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也并没有转入工信部。   网友问:&ldquo 外合内未合&rdquo 这种局面何时能破解?   高小平:严格说,上一轮大部制改革具有探索和试点性质。主要是希望通过四个正部级机构的整合,看看减少政府组成部门、建大部门制这一发达国家的做法,在尚处于市场经济还不完善、社会组织发育不足的情况下,是不是适用。经过几年的探索,总的来说还是有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从我国开展大部制改革历程的阶段性特点看,上轮改革中某些细节没有到位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探索本身所带有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按照此前提出的大部制改革任务,主要是解决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问题,而这次提出的机构改革,则要在解决部门间职责上存在问题的同时,还要&ldquo 理顺部门内部职责体系&rdquo ,这就要求在理清部门内部职责的时候,&ldquo 由内而外&rdquo ,进一步把部门间的问题解决到位。   我认为,上一轮未解决的问题,如前面提到的比较突出的副职过多、过渡期太长的问题。还有,已经合并的机构&ldquo 貌合神未合&rdquo 、&ldquo 外合内未合&rdquo 等问题,有望通过这轮改革得以解决。改革的路径和工具有三个,一个是抓职能,就是通过向市场、向社会放权来实现部门职能的整合 二个是抓法治,就是运用法治的力量,强制要求政府部门按照规定办事,该创新的机制要创新,该再造的流程要再造 三个是依靠信息化手段,运用电子政务的发展来推进改革,推动内部各机构的磨合。   阎雨:上一轮大部制改革以&ldquo 外延式&rdquo 为特征,着眼于从数量上增减职能、整合机构、严控编制。在机构和人员编制上,侧重名义上的变更,在行政运行机制与政府管理方式上,侧重习惯性的运行模式和行政性的路径依赖。   目前针对专业管理部门职能与综合管理部门职能的配置仍不科学,综合管理部门权力过于集中,产业或行业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不到位、专业管理部门的资金支配、项目立项等事项都要经过综合管理部门的层层审批,没有达到统筹协调的目的。综合管理部门的基本定位是服务、协调、指导、监督,主要研究制定重大规划、宏观政策,协调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对各个产业或行业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统筹协调。   为此,要切实减少微观管理和具体审批事项,实现从&ldquo 项目管理&rdquo 向&ldquo 宏观管理&rdquo 、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其次,按照大部制改革的要求,可以适当拓宽专业管理部门的管理范围,其工作重点是研究解决产业或行业存在的重大问题,拟定相关法律法规草案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及政策,统筹配置行业资源,发布行业信息标准,维护行业市场秩序,开展行业执法监督检查,提供行业相关信息服务。政府规模要在与行政环境的良性互动中不断处于动态调整的进程中,不断地趋向动态的均衡。   新一轮的政府机构改革不应仅是在机构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做出改变,更应在具体的管理模式上做出相应的变化,改革应该尽快转轨至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内涵式改革上来。依据治理理论,不仅梳理内部机构设置,关键在于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真正实现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权限界定。
  • 2013年3月10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公布
    北京3月10日电 备受关注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10日正式对外披露,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即将启动,届时,国务院组成部门将减少至25个。   这次改革,将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条件,坚定推进一些重点领域的机构调整 同时要充分考虑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复杂形势和各种风险挑战,保持国务院机构总体相对稳定。对有些长期存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通过职能调整解决,或适时通过必要的机构调整解决。   据悉,改革的重点是,紧紧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实行铁路政企分开,整合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品、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海洋、能源管理机构。具体内容为:   ——实行铁路政企分开。将铁道部拟定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 组建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承担铁道部的其他行政职责 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 不再保留铁道部。   ——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将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研究拟定人口发展战略、规划及人口政策职责划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管理 不再保留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保留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具体工作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承担 不再保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单设的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不再保留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局以中国海警局名义开展海上维权执法,接受公安部业务指导 设立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国家海洋委员会,国家海洋委员会的具体工作由国家海洋局承担。   ——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将现国家能源局、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的职责整合,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 不再保留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   这次改革,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其中组成部门减少2个,副部级机构增减相抵数量不变。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5个。   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经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后,国务院将对改革实施作出部署,建立工作机制,制定配套措施,排出时间表,逐项抓好落实。抓紧完成新组建部门的“三定”工作,综合设置部门内设机构,严格控制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进行了六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
  • 屹路同行:改革一线的微波消解仪
    屹路同行:改革一线的微波消解仪——因为在乎,所以勇往直前有一个地方,当地人以为他们出名的是油田,但外地人只听说过他们的大米,哦,离得近点的,还知道那边的螃蟹真好。“我们是新鲜出炉的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美丽山水城市̷̷”孙副主任说。“谁在乎?我在家人和朋友圈问过,在办公室也问过,但没人能告诉我去年得这些荣誉的城市是哪几个。”我回复她说。事情通常就是这样,对别人的荣誉,我们不是那么关心,哪怕别人再多辛苦的付出;念念不忘的,是自己的荣誉,比如,我还得过“好孩子作文”三等奖呢。 “盘锦?”临出门前,老婆跟我说:“我们吃的大米是那边的。”“大米带不了,太重。”我回她:“我是去回访一个VIP客户,很重要的那种。”“那边是东北吧?”她疑惑地问我:“不是说东北经济不行了吗?” 这两年,东北给外地人的印象,除了直播,可能就是“经济不行了”。经济不行了,好像啥都不行了,然后就没了多瞧一眼的兴趣。可是,白山黑水那边,还有数以亿万的人在生活,在为幸福生活努力,不管外人是否在意。上面说的那些国家级荣誉,属于盘锦,一个人口只有130万的地级市,传说中的老工业基地之一。 “你应该去采访一下盘锦检验检测中心。”倪总这么说:“那边跟你印象中的东北很不一样,充满活力。”我一边点头,一边腹诽:“都没怎么听说过的地方。”因为不以为然,因为忙, 事情就耽搁了下来,直到那天,倪总说:“我们跟盘锦检验检测中心的联合创新实验室要挂牌了,这事情交给你负责。”创新?在盘锦创新?好吧,我准备去看看。 “济南和合肥市疾控的领导刚来调研过,他们主要是调研什么?”这是我的第一个问题。盘锦检验检测中心孙晓丽副主任笑着说:“实验室改造和智慧实验室的建设,都是同行交流,互相学习。” 她是一个谦和的人,脸上始终带着笑容,温婉如江南女子,但说话却有着东北人特有的实在和爽利。 “盘锦早在2015年就率先完成了检验检测机构整合,比全国多数地区早了三年,而且动作很大,一举整合了全市七个行业主管部门的八家检测机构,当时是什么原因促成这么大的动作?”她更正道:“现在更多了,辽宁省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中,盘锦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所属的三个检验检测机构(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所、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计量测试和标准化研究服务中心),也都整合到检测中心来了,同时原市结核病防治所的防控职能归入中心。其实也没那么复杂,国家早在2014年就出台文件鼓励各地将职能相同或相近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跨行业、跨部门的整合,盘锦市只不过行动得最早、力度最大而已!大健康事业需要大检测平台保驾护航,市委、市政府支持我们先行先试,我们也摸石头过河创出了一条新路。” “去年首届中德智慧实验室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为什么会选在盘锦举办?交通又不方便,机场都没有。”我很好奇:“一提‘智慧’和‘高峰论坛’这两个词,通常就想到北上广深,或者乌镇等景点。”“我们今年还举办了全国疾控系统科研管理与学术交流大会呢。” 她笑道:“没有机场并不能阻止我们创新,也不能阻止我们跑到行业前列的决心和步伐啊。全新的检测中心,不只是硬件上采用了众多高科技技术,管理上也进行了大胆创新——原有编制解除,采用全员聘用制。定岗定酬,竞聘上岗,提升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侃侃而谈的孙副主任满脸自豪,基于成就感的自信让她充满力量,我不得不打断她:“我参观了咱们的实验室,确实很先进,但我们真有那么大的业务量来支撑吗?”“我们的定位是区域检测中心。”她肯定地说:“除了承接本市各行政部门的检测任务外,随着整合后实力提升,我们还承接了来自省里和其他市的一些项目,并承担了更多国家项目。政府搭建这么大的检测平台,目的就是做强做大检验检测事业,为政府、为社会、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面向市场参与竞争是我们必须走的路,高质量满足社会需求是我们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只有这样,整合的优势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事实上,我们目前的业务都忙不过来,当然,我们在建设实验室时也为未来的发展预留了空间。” “你们和众多国际一流品牌设立了共建实验室,而屹尧科技作为目前唯一一家与贵中心建立联合实验室的国产仪器公司,当时为什么会选择我们?”我问:“你们是PREPS全自动微波消解仪的首批用户。”孙副主任爽朗地说:“我们当然希望能够采用高品质的国产仪器,也愿意支持国产仪器的发展。就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屹尧微波消解仪等产品完全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并且在后期技术培训和应用支持方面,也不逊色国际大品牌。” 聊了很多,从检验检测中心的整体架构与发展理念,到实验室管理与运维的思路;从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的谋略,到如何借助国际化厂商资源;她一再刷新着我对盘锦和东北的认知。回首那座挂满了众多国际一流品牌联合实验室招牌的大楼,那里刚承办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2018年中国食品安全技术支撑人才培训项目现场教学培训”,那里,朝气蓬勃。这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团队,流淌着勇于创新的血液,我希望告诉所有人,盘锦不只有好吃的螃蟹,还有一群敢于最先吃螃蟹的人。 回到文章的最初,“谁在乎?”面对我的那个略带嘲讽的反问。孙副主任当时很严肃地回答说:“我们在乎。”或许,正是因为这份对家乡对事业的爱和珍惜,盘锦人才会勇敢地踏出求新求变的那一步,然后,变则通。我相信,红滩绿苇之间,热爱这片黑土地并愿意为之付出心血的人还有无数,他们值得尊重和祝福。
  • 市场局横空出世,食药监改革何去何从?
    以公众的食品安全为代价,来化解机构改革中的矛盾。这个时间之长、过程之艰难,已经超出了改革设计者和实践者的预期和忍耐。   本轮改革的初衷是按管药品的方法来管食品。然而组建市场局的结果,是用管普通产品质量的方法来管食品。前者着眼于公共安全,后者定位于维护市场秩序,两者的定位截然不同。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有句名言: &ldquo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却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发。&rdquo   这话现在被越来越多的监管者拿来形容2013年启动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mdash &mdash 改革已经拖得太久,却把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初衷忘了。   在经历了长达一年的等待和观望之后,一些省份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启动市县层面的食药监管体制改革。出乎意料的是,却并没有参照国务院的机构改革模式成立食药局,而是采用市场局模式。   所谓市场局,指的是将工商、质监等市场监管部门合并成一个部门,借此统一市场监管。问题是,要不要把专业性更强的食品药品监管也纳入其中。从全国层面上看,深圳、浙江、天津、辽宁、吉林、上海浦东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武汉东湖新区等地都相继实施了市场局改革。   一场改革还没有完成,却嫁接了另一场改革,这不可避免地招致种种矛盾和乱象。   &mdash &mdash 2014年7月30日,工商、质监、食药&ldquo 三合一&rdquo 的天津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省级市场监管机构。但几乎与此同时,各省都传达了据称来自国务院的有关食药体制改革的批示,要求各地贯彻落实国务院此前下发的文件,市级食药监管机构必须独立设置,县级已经&ldquo 三合一&rdquo 的暂时保留等五点意见。   &mdash &mdash 2014年6月10日,此前盛传要采取市场局模式的江苏省,印发了《市县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意见》,要求市、县(市、区)单独组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食品药品实行集中统一监管。然而,近来江苏省内突然又疯传县区一级将实行三局合一的市场局模式,这导致一些市县的食药部门负责人联名向省里和国务院写信,陈述自己的观点。   &mdash &mdash 2014年7月初,在浦东新区试点了市场局模式之后,上海决定在8个中心城区,推广浦东经验,搞工商、质监、食药、物价&ldquo 四合一&rdquo 的市场局模式。然而7月底发生在上海的福喜事件导致有一种声音认为,这是地方食药改革冒进和不平稳过渡产生的问题。   地方政府为什么会在食药改革中引入市场局模式?在市场局模式下,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是被强化还是被削弱了?未来的食品药品监管将何去何从?南方周末记者就此采访了11个省(市)的食药监管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和关注食药改革的学者,试图寻找答案。   被国务院否定的方案为何受地方青睐   市场局的模式其实并不新鲜。   此前广东的深圳和顺德就曾进行市场局的试点。早在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之前,顶层设计者曾专门考察过陕西渭南、天津滨海新区和深圳、顺德等四种食药监管模式。   在宣布改革方案之前,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称,国务院将整合工商、质检、药监等部门的职能,成立市场秩序监管总局。   南方周末记者获悉,最终起草小组考虑到食品安全形势和食药监管的专业性,采纳了较为稳妥的方式,将散落在工商、质监、卫生、药监、食安办等食品监管职能整合,成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目前除天津外,大多数省级食药监管机构借鉴了国务院的改革模式。   2013年4月,《国务院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的指导意见》颁布后,当时定的时间表要求省、市、县三级分别于2013年6月底、9月底和12月底前完成改革。但离预定完成时间已逾一年,一些市县级的改革却迟迟未动。   &ldquo 核心矛盾在基层的人员划转上。&rdquo 广东食药监系统一位内部人士说。因为编制不光是人,也是资源。有编制就有财政经费、检测经费和项目。给多少编制,关系到以后能不能做好监管工作。   对于推动改革的地方政府而言,各个部门之间博弈,手心手背都是肉,很难取舍。   &ldquo 为了推动食药改革,工商、质监取消了省以下垂直管理,这导致地方政府组成部门中凭空多出两个。&rdquo 关注食药改革的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说,严控机构数量也是县级政府要考虑的问题。   于是,在地方博弈和等待中,区县一级推行两局合一甚至三局合一成为既能控制机构数,又能平衡利益的手段,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初衷却被搁置了。   过度解读顶层设计?   也有些地方把市场局模式看做是对未来改革方向的提前准备。   在2013年发布的《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说明》中指出,&ldquo 各地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着力加强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rdquo   而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提到&ldquo 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rdquo 。   一些地方政府把上述两份文件视为改革明确的信号&mdash &mdash 统一市场监管就是二合一、三合一,甚至四合一(合并物价局)。   &ldquo 实际上,十八届三中全会同样也提出,要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rdquo 甘肃省食药监局的一位官员指出。   学界普遍认可的观点是,本轮改革的初衷是按照管药品的方法来管食品。然而组建市场局的结果,则是用普通产品质量监管的方法来管食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叶岚博士的研究指出:&ldquo 综观各国,市场监管体系可以统一,但食品药品监管一直是典型的专项职能,很少被合并和切割。如美国,有专门的食品药品监管局(FDA),也有监管一般市场秩序的联邦贸易委员会(FTC)。而英国则专设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MHRA) 日本则由厚生劳动省监管除农产品之外的食品安全。&rdquo   &ldquo 市场监管的对象是各类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目的是维护市场秩序 食药监管的对象是特定产品的质量安全,属于公共安全范畴,两者的定位截然不同。&rdquo 胡颖廉说。   不过,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宋华琳认为,也不能简单以食药监局单独设立与否作为衡量监管成效的标志。统一市场监管有利于不同领域市场监管的相互学习,如果运行得好,可以充实基层监管力量,增加食品药品监管资源特别是基层监管资源,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监管协调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早在2009年就组建了市场监管局,并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纳入其中,但效果不佳。本轮机构改革中,深圳市又将食品安全监管职能从市场监管局划转出来,组建独立的食品药品监管局。   用胡颖廉的话说,深圳经验表明,如果&ldquo 为改革而改革&rdquo ,不考虑监管实际,将来很可能要&ldquo 返工&rdquo 。   被忽视的食药监管   &ldquo 深圳肯定是不进反退!&rdquo 深圳市食药监局的一位官员提起改革明显很沮丧。   在他看来,过去的几个月市场局的改革又陷入了&ldquo 为改而改&rdquo 的泥沼,因为&ldquo 改来改去,都是部门间争权夺利,实质上没有丝毫改变&rdquo 。   2009年深圳便采用了市场监管模式,而这一轮改革中,深圳在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之下,设立市场分局和食药分局,形成了&ldquo 上面一个委,委里六个处,掌管人财物&rdquo 的局面,而具体工作则由两个分局承担。   在这名官员看来,改革后两个分局的自主权被市场委掌握,工作量和责任却更大,这种明升暗降的做法让大家都丧失了做事的积极性。现在,有些部门甚至弥漫着&ldquo 希望别的地方出食品安全事故&rdquo 的心态&mdash &mdash 因为出事,领导才会重视食品安全监管,只要不在自己的辖区出事就好。   安徽是市场局推行遇阻的典型。2013年底,安徽在县区市试点工商、质监、食药&ldquo 三合一&rdquo ,计划在各县市、区组建市场监督管理局。但8月初,安徽省的改革却突然被叫停。   南方周末记者得到的一份安徽某市内部文件显示:接上级明确指示,地(市)级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必须单独设立,乡镇一级要设立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及办公室。此外,县级食药监管机构维持现状。即已经合并的暂时维持,未合并的就不要并了。   这使得轰轰烈烈的市场局改革戛然而止,突然停止合并的缘由不得而知,安徽省食药系统一位官员说,&ldquo 不要问我们原因,我们不想改,都是被改革。&rdquo   &ldquo 因为弱化了食品药品监管力量,现实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已被紧急叫停。&rdquo 多次前往地方调研的胡颖廉解释说。   河南省亦是经历同样的反复。南方周末记者获悉,该省原本亦有在10个省直管县市推行市场局模式的计划,而最新的变化是,该计划已经叫停,将回归到既定的食药改革的路径上来。   艰难的改革博弈表明,顶层的机构改革设计并不足以打破利益的藩篱,未来能否实现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目标也并不确定。   武汉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第一个完成改革,且同时采取了三种不同模式: 中心城区合并了农业部门,远郊城区食药局采取了国务院的模式, 而东湖开发区和高新产业园区,都采取了类似市场局的设计。   一市三模式的改革在对接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ldquo 我们局开会,区里一把手的领导基本上没来过,只有分管副区长来。&rdquo 武汉市食药监局相关人士认为,这是各区之间机构不对等造成的。主要领导不重视,也让一些区局单位对食药监管有所放松。   即便是严格参照国务院改革精神的地方,也并不好过。因为全国各地涌现的市场局模式,让未来的政策走向变得不明朗,他们一边在适应着机构改革后的工作,一边还要担心是否会被合并。   这导致食品安全监管真空的出现。江苏某市工商局从事食品监管的官员称,地市改革还未开始,江苏省以下质监、工商关于食品监管的财政经费已经取消了。&ldquo 本来就没有人再主动管食品安全了,没钱就更没人办事了。&rdquo 上述官员说。   压力下放基层   虽然全国食药改革尚未完成,但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和责任追究机制,导致各地都强调监管职责下沉,但往往是&ldquo 权力没有下沉,责任都下去了&rdquo 。   据南方周末记者多地调查,在很多市区局里,由于有了乡镇基层所,现在一遇问题就直接发文到基层。但基层所尚且没有能力承担重任。   此前,食药系统在基层并无无监管人员,成立乡镇基层所后,主要是原基层工商所的人合并过来,因此,新基层所里的人员对食品生产、药品经营管理、医疗设备等领域十分陌生。   这在开展市场局模式的省份更加明显,如在浙江、安徽、辽宁等地,工商部门的市场网络较深,在政府体系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主导了市场监管体制改革,标志是新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多来自工商系统。   胡颖廉在基层调研时了解到,普通公务员从开始接触到完全胜任一线食品药品监督执法,至少需要两年全职工作时间,专业成长的难度较大。现实中大部分市场监管所急缺专业人才,有的执法人员&ldquo 进药店不知道做什么,只会问店主要营业执照&rdquo 。   在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几个地区,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武汉市的媒体上也播出了这样一个例子:一家明显存在卖假药的药店,在市民举报后,基层执法队伍去了却发现不了,还惊动了药店,把假药全部藏匿起来,最后案件无法查实。&ldquo 要换以前做药品稽查工作的人,一眼能看出来。&rdquo 食药系统一名内部人士说。   天津市滨海新区的食药监局也采取市场局模式。尽管从质监、工商、卫生等部门都划转了人员,但问题是,&ldquo 原来管食品的,现在食品、保健品、药品、医疗器械等可能都要管,一时间很难把握。&rdquo 天津滨海新区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说。在他看来,基层监督所最好和区级的工作人员联署办公,加强监管力量。   改革难题待解   食药改革推行不顺由来已久。   此次改革之前,另一个重要的先期改革是201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第48号文件,核心是取消工商、质监省级以下垂直管理,改为地方政府分级管理体制。其目的就是为下一步整合食药监管做铺垫。   但该文下发当年,全国仅陕西省遵照执行。   如今,取消工商质监的垂直管理陆续在各省推行,结果食药监管改革还没完成,地方保护主义却已经重新抬头。南方周末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有些地方的市场局或食药监局已经在被当地政府安排了招商引资的任务。   &ldquo 全球化食品安全的错综复杂,使得没有任何一个部门有能力去应对挑战,必然要求各职能部门、各级政府甚至是各国政府的协同努力。&rdquo 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系教授刘亚平说。   刘亚平注意到,过去几次食品安全监管改革将重心放在对监管机构的调整、撤并上。但是新成立的监管机构也许并没有能力与既有的利益格局抗衡,由此造成的情况是,要么新监管机构权威性有限,或者是新监管机构的成立只是为原本已经复杂的监管市场新增一道关卡。   刘亚平担心,在目前已有的机构改革中,无论何种模式的监管,如果不能树立严格的监督制度,改革就只能沦为部门之间博弈。   &ldquo 当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在想,秋天收获的时候会是怎样果实累累 而当秋去冬来,颗粒无收时,我们在想,春天的花为何要开得那样灿烂。&rdquo 作为改革的实践者,一位地方食药局长在谈及这场源自2013年春天的改革时,用了最诗意的表达。让他担心的是,现在是以公众的食品安全为代价,来化解机构改革中的矛盾。这个时间之长、过程之艰难,已经超出了改革设计者和实践者的预期和忍耐。
  • 中科院启动科研管理体系重大改革
    北京8月15日电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今天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获悉,中科院党组近日决定,对中科院机关科研管理体系进行重大改革,有关改革方案已经中央编制办公室批准,机关改革中的职能和机构调整已基本到位。   此次中科院机关科研管理改革后,各部门分别按照科研业务管理、综合职能管理两个序列设立。组建设置前沿科学与教育局、重大科技任务局、科技促进发展局3个科研业务管理部门 同时对原综合职能部门进行整合,经过调整或更名后新出现的综合部门包括学部工作局、发展规划局、条件保障与财务局、人事局、科学传播局等。改革坚持&ldquo 一件事情一个部门负责&rdquo 的原则,优化院机关管理职能,完善科研管理组织体系、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扩大研究所和科研人员创新自主权,进一步释放和激发创新活力。   中科院党组成员、秘书长邓麦村介绍,此次改革的指导思路是,以理顺关系、简政放权、强化协同、提高效能为着力点,&ldquo 建立以科技创新价值链和学科领域两个维度构成矩阵式管理模式&rdquo 目标是改变原有的思维定式和工作惯性,&ldquo 抓大事、议长远、谋全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rdquo 。   他表示,以往中科院机关的科研业务管理部门既有按照学科的模式,又有按照工作性质的模式来设置,职能交叉、条块分割现象比较严重,研究所按条块划分、经费切块管理,带来经费分配、项目组织等方面诸多问题。此外,在综合管理方面,一些管理职能分割过细、线条过多,界面不清晰,设置不尽合理,导致一些管理工作陷于具体事务,很多专项工作需要各部门共同参与,统筹协调难度大、成本高、效率低,难以有效进行长远的战略谋划。   邓麦村强调,这次改革进一步扩大了研究所和科研人员的创新自主权。明确了研究所凡是在国家法律法规和院规定的政策范围内自己能做的事,都可以放手去做,研究所和其他院属单位需要提请院机关协调解决的问题,按工作性质与对应职能的机关管理部门做好对接,从而进一步理顺了院所两级管理体制,进一步释放和激发中科院创新活力。   此次中科院机关改革是近年来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后,机关部门和内设处室数量、局处级岗位设置和机关编制都有所减少,同时取消以前超编的非实职局级领导序列。
  • 973、863可能被终止 中国科研资助体系面临最大改革
    《自然》消息:   2017年973和863将被停止,并整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新设计5种不同类型的科研资助体系,科研部统一管理。这将是国家对竞争性科研计划最大的一次改革。   以下是5种不同类型的科研资助体系   1.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which currently distributes many of the small-scale competitive grants)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小额普惠型资助)   2.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projects 相当于原来的973(大型国家科技项目)   3. key n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mes 相当于以前的863 (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性研究)   4. a special fund to guid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技术创新基金,如目前的新药创制等基金形式   5. and special projects for 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s and infrastructure.这可能整合目前的社科类基金。   这五类体系将由一个新的科学技术机构管理,该机构将统一规划及评估科研项目。   10月20日,中国政府宣布通过了这一从根本性改造全国科研体系的改革计划。   到2017年,政府资金的主要竞争项目将被淘汰,其中包括&ldquo 863计划&rdquo 和&ldquo 973计划&rdquo 。这两个科研项目分别建立于1986年和1997年,是投入大量资金的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发展核心项目。   中国政府的公告强调,资源浪费和分散管理已经造成科学技术基金的重叠及低效使用,因此很有必要对资金分配平台进行统一规划。由于多年以来新的基金项目不断增加,竞争性资金已被大约30个不同的政府部门划分成为大约100个有竞争力的方案。   尽管中国重组科研的工作已在进行,但最新这次改革将是全面性的。2006年中央政府对科学技术投入的资金是774亿元人民币,而2013年已经提升至2360亿元人民币,占中央政府直接财政支出的11.6%。其中大约60%是竞争性基金,它们在新的改革措施下将会受到调整。为了维持稳定,这次大改将不涉及其余40%的支出,当中包括科研机构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运营成本。
  • 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改革举措
    一、深化基于板块的资助管理机制改革2021 年,自然科学基金委启动了资助布局改革,根据“源于知识体系逻辑结构、促进知识与应用融通、突出学科交叉融合”的原则,将现有 9 个科学部整合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生命与医学、交叉融合”4 个板块,全面落实“四个面向”,推动科研范式变革,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激发分类管理的活力和创造力。其中,基础科学板块由数学物理、化学、地球科学部整合而成,技术科学板块由工程与材料、信息科学部整合而成,生命与医学板块由生命、医学科学部整合而成,交叉融合板块由管理、交叉科学部整合而成。2022 年,将进一步深化基于板块的资助布局改革,着力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并指导资源配置,逐步探索符合板块特色的议事方式和决策程序,组建板块咨询委员会,探索适合不同学科领域资助管理特征的项目立项、评审和管理机制。二、持续开展分类评审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继续试点基于“鼓励探索,突出原创;聚焦前沿,独辟蹊径;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共性导向,交叉融通”四类科学问题属性的分类评审,实施分类评审项目预计将占科学基金项目申请的 85%以上;同时,加强宣传引导,进一步完善四类科学问题属性案例库,持续更新项目分类申请与评审宣讲视频,不断提高申请人和评审专家对四类科学问题属性的理解。三、推进人才资助体系升级稳步扩大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规模,组织实施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延续资助工作,继续试点科技管理专项项目,探索建立基础研究青年人才的发现、遴选、培养和长期稳定支持的长效创新机制。在试点实施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港澳)的基础上,进一步面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依托单位青年科学技术人员试点开放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采用相同的资助模式和评审标准。继续做好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的组织实施工作,加大吸引和鼓励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回国(来华)工作的力度。加大外国学者研究基金项目实施力度,分层次、全方位资助优秀外国学者来华开展合作研究。四、完善实施原创探索计划继续实施原创探索计划,遴选具有非共识、颠覆性、高风险特征的原创项目,引导和激励广大科研人员投身原创性基础研究工作,具体情况详见后续发布的《2022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申请指南》。同时,在梳理和总结实施经验的基础上,持续优化项目管理,适时开展结题评估,探索建立对后续有望获得突破性原创成果项目的延续资助机制。五、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持续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交叉科学部的学部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交叉科学研究领域的项目设置,建立符合交叉科学研究特征的评价机制,加强顶层设计,注重交叉科学领域的多学科共性科学问题凝练。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围绕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综合性、复杂性重大问题,组织多学科交叉合作、协同攻关。营造有利于学科交叉和交叉科学发展的学术环境,打破学科壁垒,开拓学科前沿,产生学科生长点,探索新的研究范式,培养交叉科学创新人才和团队。六、推进“负责任、讲信誉、计贡献”(RCC)评审机制试点工作坚持正面引导,稳步推进 RCC 评审机制试点工作。进一步做好 RCC 评审机制政策解读工作,广泛宣传评审专家行为规范,营造自觉践行负责任评审的良好氛围。认真总结试点工作经验,针对突出问题加以改进,不断提升项目评审质量。七、强化多元投入,促进协同创新截至 2021 年 12 月,已有 2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加入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9 家企业加入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与 6 个行业部门设立新时期行业联合基金,初步形成了新时期联合基金资助体系,成为科学基金深化改革中强化多元投入、促进协同创新等科学基金管理机制的重要载体。2022 年,将稳步扩大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和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以及与行业部门设立联合基金的合作范围;探索科学基金接收社会或个人捐赠的可行路径和方式。八、推进经费管理改革推进落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21〕177 号,以下简称《资金管理办法》)。坚持遵循科学规律,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在目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实行经费包干制基础上,稳步扩大包干制实施范围;简化预算编制,按照设备费、劳务费、业务费三个科目编制预算;下放预算调剂权,将设备费预算调剂权下放至依托单位,除设备费外的其他直接费用预算调剂权全部下放至项目负责人。坚持以人为本,加大对科研人员激励力度。一是对于实行预算制且核定间接费用的项目(除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联合基金项目外),进一步提高间接费用比例。间接费用按照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一定比例核定,500 万元及以下部分为 30%,超过500 万~1 000 万元的部分为25%,超过1 000 万元的部分为 20%。对于数学领域(指数理科学部受理的申请代码 1 为 A01~A06 的项目),间接费用比例进一步提高到不超过60%(具体比例参见《资金管理办法》)。二是扩大劳务费开支范围,可将项目聘用人员由依托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补助、住房公积金等纳入劳务费科目列支。三是改进结余资金管理,项目结题后结余资金留归依托单位使用,不再收回。同时,跟踪调研《资金管理办法》的落实情况,持续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压实依托单位项目资金管理使用的主体责任,确保新政落实落地,探索建立符合基础研究发展规律的科学基金项目资金管理机制。九、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化申请材料要求填写主要参与者时不再列入学生,项目申请书中主要参与者信息在线采集、“一表多用”,逐步研究建立无纸化管理机制,为科学技术人员提供更便捷服务。在填写论文等研究成果时,根据论文等发表时的真实情况如实规范列出所有作者署名,不再标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减轻科学技术人员填表负担。具体要求详见“申请规定”。十、完善成果贯通机制在进一步完善科学基金资助成果的属性刻画及分类基础上,逐步提升科学基金成果大数据智能服务平台服务和成果应用能力;推动理论成果的共享与传播,不断加大向其他应用类科技计划推送的力度;加速推进有应用前景的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加强向地方政府、行业及企业的成果推送服务,精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十一、加强依托单位管理不断完善依托单位准入和退出机制,严把科学基金“入口”,实现依托单位动态管理;建立依托单位分级分类管理体系,针对不同性质和体量的依托单位类群实行不同的管理模式,促使依托单位更好履行管理主体责任和监督职责;持续加强依托单位管理,切实提高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质量,确保科学基金深化改革任务落实落地。十二、深入推进科学基金学风建设行动计划持续推进“教育、激励、规范、监督、惩戒”五个方面相互支撑、有机融合、标本兼治的科学基金学风建设体系。以教育为根本、以正向激励为引导、以规范为准绳、以监督为抓手、以惩戒为保障手段,坚持远近结合、标本兼治,进一步加强“十四五”时期科学基金科研诚信建设和作风学风建设。
  • 检测机构改革要学会“做减法”
    在全国质检系统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技术机构尤其是检测认证机构的改革,被认为是急先锋的角色。改革是一定的,关键在于方向在哪?怎么改?近日,本报&ldquo 走转改&rdquo 采访组赶赴北京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进行了深入采访。   &ldquo 我认为,在检测认证机构改革的过程中,最要避免的,是像以往一样盲目地求大、求全,光想做增项,不会做减法。要给自己所在的技术机构一个明确的定位:&lsquo 我们能检什么,主要检什么&rsquo ,然后根据这一定位去掉一些长期没有做、也没有市场前景的项目。&rdquo 一见到记者,北京局技术中心主任张锡全没有大谈特谈该中心有多少博士、多少高精尖检测项目、多牛的检测实力,而是以&ldquo 做减法&rdquo 为开头,谈起了对技术机构改革的建议和设想。   张锡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就拿北京局技术中心2013年的日常检测项目来说,有相当一部分检测项目一年来没有进行过一次检测实验。但为了证明中心有这方面的检测实力,每年维护这些项目的直接费用就过百万元,还不算相关这方面的人员经费、设备折旧费及诸如办公场地占用等相关费用的支出。   &ldquo 这样的项目,从执法把关的行政需求上,已经没有太大的必要性。从市场开发的前景上,目前来看也没有多大的前景,如果要测算综合成本,还有什么保留的意义?检测项目的建立应该从三方面考虑:首先是本辖区口岸货物进口量大的商品检测需要 第二是本中心大量外送的检测项目 第三是本地区委托检测需求量大的项目。做减法,在一定意义上讲属于行政资源、检测资源的优化。当然,不管加也好、减也好,前提是经过科学论证。&rdquo 张锡全说。   针对目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局面,该技术中心多次召开多层次会议,号召大家积极思考应对当前形势的办法,探讨对改革的理解,从&ldquo 做分析、做研究、找市场、找定位、求利用&rdquo 五方面对中心进行分析研究,争取尽早进行资源整合,主动应对改革。在他的引导下,该中心13个部门均撰写了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SWOT分析报告,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   &ldquo 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找到优势,找准定位,做大做强。&rdquo 张锡全说。通过研究发现,市场上其他实验室一般是单一专业实验室,而北京局技术中心的强项是专业多、宽度广,是综合性实验室,针对一项产品可以同时进行多项不同专业的检测。例如针对一个食品,技术中心既可以检测食品本身微生物指标是否合格、营养成分是否符合标准规定或者符合标签标示、色素是否超标、重金属含量是否超标等检测,还可以针对其包装材料、接触材料等相关项目进行检测,涉及食品、金属、玩具等多个检测领域。&ldquo 因此,我们可以针对食品检验,进行一些国家标准规定以外,而又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消费者非常关注的检测项目,以开拓市场。&rdquo 张锡全说。   &ldquo 做减法,就是要改掉检测机构在检测能力上的&lsquo 虚胖&rsquo 现象,去掉不用的检测项目,重新增加检测能力并尽快通过CNAS评审,切实提升检测能力,从而拓宽检测市场。&rdquo 张锡全充满信心地表示。
  • 直面“阵痛”迎接挑战 甘肃省检验检测机构改革扫描
    2014年,是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改革元年。2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整合,支持鼓励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并购重组、做大做强,拉开了我省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改革的序幕。   上个世纪,中国在经济领域的改革让国有企业经历了一次&ldquo 阵痛&rdquo ,也带来了它们的新生。如今,全面深化改革的春风吹向了更广的领域,先前被列为事业单位或是事业单位设立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成为这一次改革的&ldquo 主角&rdquo ,它们又将经历怎样的&ldquo 阵痛&rdquo ?   一个产值超过20亿元的市场   在我们的日常经济生活中,特别是企业经营生产中经常会用到&ldquo 第三方&rdquo 认证,以保证服务或产品的质量。所谓的&ldquo 第三方&rdquo ,便是指当今产业不断细化分工和产业不断融合生长的趋势下形成的新的产业分类,也是一个以技术和知识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产业,统称为科技服务业。   科技服务业包括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领域,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产业附加值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点,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是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向中高水平迈进的关键一环。2013年,我国国内检验检测认证市场规模达到约2500亿元。因此,2014年10月9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鼓励不同所有制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培育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规模效益好的检验检测认证集团。预计到2020年,我国科技服务产业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   我省检验检测认证市场规模,只有全国市场规模的0.8%-1%。但即便如此,全省的这一市场产值也达到了20亿至25亿元左右。其中,和建筑材料行业相关的检验检测认证市场规模约在5亿至7亿元左右,处于业务发展初期。近三年来,和建筑材料行业相关的检验检测认证市场年均增长率约在20%以上,并且还在逐年加快增长。   一群散、小、弱的市场主体   尽管我省检验检测认证市场规模可观,但市场主体却难尽如人意。   从整体上来说,我省检验检测机构大多规模普遍偏小,布局结构分散,创新能力差,技术服务水平低。这些机构很少有核心技术,多为模仿跟踪型技术,业务经营上各自为战,基本生存状态可归纳为四个字&ldquo 无序竞争&rdquo ,缺乏具有品牌影响力和明显竞争优势的骨干检验检测机构,难以适应加快推进我省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发展的要求。   以建筑材料检验检测认证为例。这一领域检验检测认证涉及建材、建工、交通、水利、市政等诸多行业。其中,建材、建工行业检验检测机构约有360家,单位性质分为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依托事业单位的非独立法人分支机构等,绝大多数市场份额被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依托事业单位成立的非独立法人分支机构占有,存在着重复建设和条块分割等现象。   为做大做强检验检测认证机构,2014年10月31日,省政府第60次常务会议要求按照国家推进部门或行业内部整合、跨部门跨行业整合、跨地区跨层级整合的要求,稳妥有序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改革,解决重复建设,打破条块分割除,不断提升整体实力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我省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发展。   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   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改革的安排部署,我省分别选择了一个行业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一个部门内设的2家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和一个地区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作为试点,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改革。   和当初国企改革相似,在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改革过程中,&ldquo 人往哪里去&rdquo &ldquo 钱从哪里来&rdquo 同样成了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干部职工关心的焦点和热点。为了让整合后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ldquo 轻装上阵&rdquo ,有的机构在改革方案中建议设立省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处理各类资产、人员遗留问题 同样,为了改革后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ldquo 赢在起跑线上&rdquo ,有的机构也提出利用财政资金改造提升基础设施,购置一批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培训一批职业检验检测认证人员 还有的机构则提出新机构应暂时保持其目前的事业单位属性不变,事业编制总数不变,职工事业编制身份不变&hellip &hellip 不同的建议后面,既有对改革后美好未来的憧憬,也有着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顾虑和担忧。   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业内有关人士认为,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的改革已经从当初的&ldquo 摸着石头过河&rdquo 走到了如今的&ldquo 全面深化改革&rdquo 阶段,有很多经验可以学习借鉴,让干部职工充分享受到改革的成果,而不是担心改革会损害自身的利益。副省长夏红民近日在检验检测论证机构调研时指出,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减少财政资金的支出和事业编制的数量,而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更有质量和效益的发展,相关部门和单位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改革的重大意义,不断完善改革方案,充分保障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