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诊疗行为

仪器信息网诊疗行为专题为您整合诊疗行为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诊疗行为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诊疗行为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诊疗行为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诊疗行为话题讨论。

诊疗行为相关的资讯

  • 广东紫金丙肝感染发病与卫生站诊疗活动有关
    河源市紫金县政府3月2日通报,据国家和省、市联合调查组的调查结果显示,该县响水路段居民丙肝感染发病与紫城镇城东卫生站诊疗活动有关联,同时有部分病例可能与小诊所等基层医疗机构的注射、口腔治疗、静脉输液和母婴及性传播有关。 据悉,该县县政府责成县卫生局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对城东卫生站尽快作出处罚。县纪委、监察局依据有关规定,对负有监管责任的相关部门展开调查,作出严肃处理。 该县表示,全力以赴对确诊的丙肝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和关怀工作,加强对病人的心理疏导。切实加强全县医疗机构监管,特别是对诊所、村卫生站的监管工作,着力规范医疗行为和医疗秩序,同时,抓好药品市场的清理整顿工作,按照规定严格基层医疗机构的设置和准入,建立医疗机构和药品市场监管的长效机制;加强对村卫生站等基层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龙其是加强安全注射、医疗器械消毒以及医疗废物的管理,规范诊疗行为,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作出严肃处理;加强血液制品销售和使用的管理,引导群众科学、合理使用血液制品;加强丙肝防治知识的宣传,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引导群众正确的就医行为。 据了解,为减轻丙肝患者负担,紫金县卫生局已将参加新农合的患者住院治疗用干扰素费用纳入新农合报销补偿范围,并对2011年以来丙肝患者住院治疗用干扰素费用按规定进行二次补偿。对门诊治疗的丙肝患者的医疗费用参照住院标准办理补偿,每月最高限3500元。目前,当地政府和卫生部门已指定紫金县人民医院为设立专门病区收治丙肝病人,33名医务人员经国家和省级临床治疗专家专门培训,并已做好治疗丙肝的干扰素等药品储备,将按照既定方案落实治疗。卫生监督部门已对当地医疗机构包括诊所医疗器械消毒、医疗废弃物处置、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等情况进行地毯式排查,对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查处。
  • 应配备X光机等器械|《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公布,自10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令 2022年第5号《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已于2022年8月22日经农业农村部第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部长 唐仁健2022年9月7日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动物诊疗机构管理,规范动物诊疗行为,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机构,应当遵守本办法。本办法所称动物诊疗,是指动物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动物绝育手术等经营性活动,包括动物的健康检查、采样、剖检、配药、给药、针灸、手术、填写诊断书和出具动物诊疗有关证明文件等。本办法所称动物诊疗机构,包括动物医院、动物诊所以及其他提供动物诊疗服务的机构。第三条 农业农村部负责全国动物诊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动物诊疗机构的监督管理。第四条 农业农村部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动物诊疗机构信息管理系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优化许可办理流程,推行网上办理等便捷方式,加强动物诊疗机构信息管理工作。第二章 诊疗许可第五条 国家实行动物诊疗许可制度。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机构,应当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并在规定的诊疗活动范围内开展动物诊疗活动。第六条 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有固定的动物诊疗场所,且动物诊疗场所使用面积符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的规定;(二)动物诊疗场所选址距离动物饲养场、动物屠宰加工场所、经营动物的集贸市场不少于二百米;(三)动物诊疗场所设有独立的出入口,出入口不得设在居民住宅楼内或者院内,不得与同一建筑物的其他用户共用通道;(四)具有布局合理的诊疗室、隔离室、药房等功能区;(五)具有诊断、消毒、冷藏、常规化验、污水处理等器械设备;(六)具有诊疗废弃物暂存处理设施,并委托专业处理机构处理;(七)具有染疫或者疑似染疫动物的隔离控制措施及设施设备;(八)具有与动物诊疗活动相适应的执业兽医;(九)具有完善的诊疗服务、疫情报告、卫生安全防护、消毒、隔离、诊疗废弃物暂存、兽医器械、兽医处方、药物和无害化处理等管理制度。第七条 动物诊所除具备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具有一名以上执业兽医师;(二)具有布局合理的手术室和手术设备。第八条 动物医院除具备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具有三名以上执业兽医师;(二)具有X光机或者B超等器械设备;(三)具有布局合理的手术室和手术设备。除前款规定的动物医院外,其他动物诊疗机构不得从事动物颅腔、胸腔和腹腔手术。第九条 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机构,应当向动物诊疗场所所在地的发证机关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一)动物诊疗许可证申请表;(二)动物诊疗场所地理方位图、室内平面图和各功能区布局图;(三)动物诊疗场所使用权证明;(四)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身份证明;(五)执业兽医资格证书;(六)设施设备清单;(七)管理制度文本。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发证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补正的内容。第十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使用规范的名称。未取得相应许可的,不得使用“动物诊所”或者“动物医院”的名称。第十一条 发证机关受理申请后,应当在十五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请材料的审核和对动物诊疗场所的实地考查。符合规定条件的,发证机关应当向申请人颁发动物诊疗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专门从事水生动物疫病诊疗的,发证机关在核发动物诊疗许可证时,应当征求同级渔业主管部门的意见。第十二条 动物诊疗许可证应当载明诊疗机构名称、诊疗活动范围、从业地点和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等事项。动物诊疗许可证格式由农业农村部统一规定。第十三条 动物诊疗机构设立分支机构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另行办理动物诊疗许可证。第十四条 动物诊疗机构变更名称或者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的,应当在办理市场主体变更登记手续后十五个工作日内,向原发证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手续。动物诊疗机构变更从业地点、诊疗活动范围的,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重新办理动物诊疗许可手续,申请换发动物诊疗许可证。第十五条 动物诊疗许可证不得伪造、变造、转让、出租、出借。动物诊疗许可证遗失的,应当及时向原发证机关申请补发。第十六条 发证机关办理动物诊疗许可证,不得向申请人收取费用。第三章 诊疗活动管理第十七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依法从事动物诊疗活动,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在诊疗场所的显著位置悬挂动物诊疗许可证和公示诊疗活动从业人员基本情况。第十八条 动物诊疗机构可以通过在本机构备案从业的执业兽医师,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展动物诊疗活动,活动范围不得超出动物诊疗许可证核定的诊疗活动范围。第十九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对兽医相关专业学生、毕业生参与动物诊疗活动加强监督指导。第二十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使用兽医器械和兽药,不得使用不符合规定的兽医器械、假劣兽药和农业农村部规定禁止使用的药品及其他化合物。第二十一条 动物诊疗机构兼营动物用品、动物饲料、动物美容、动物寄养等项目的,兼营区域与动物诊疗区域应当分别独立设置。第二十二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使用载明机构名称的规范病历,包括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病历档案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三年。病历根据不同的记录形式,分为纸质病历和电子病历。电子病历与纸质病历具有同等效力。病历包括诊疗活动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内容或者资料。第二十三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为执业兽医师提供兽医处方笺,处方笺的格式和保存等应当符合农业农村部规定的兽医处方格式及应用规范。第二十四条 动物诊疗机构安装、使用具有放射性的诊疗设备的,应当依法经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批准。第二十五条 动物诊疗机构发现动物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立即向所在地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或者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迅速采取隔离、消毒等控制措施,防止动物疫情扩散。动物诊疗机构发现动物患有或者疑似患有国家规定应当扑杀的疫病时,不得擅自进行治疗。第二十六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处理染疫动物及其排泄物、污染物和动物病理组织等。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参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诊疗废弃物,不得随意丢弃诊疗废弃物,排放未经无害化处理的诊疗废水。第二十七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支持执业兽医按照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的要求,参加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动物疫情扑灭活动。动物诊疗机构可以通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动物防疫和疫病诊疗活动。第二十八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配合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有关法律法规宣传、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工作。第二十九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定期对本单位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生物安全以及相关政策法规培训。第三十条 动物诊疗机构应当于每年三月底前将上年度动物诊疗活动情况向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报告。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日常监管制度,对辖区内动物诊疗机构和人员执行法律、法规、规章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 【重磅】WHO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结核病诊疗服务的注意事项指导说明(上)
    ▲ 点击关注“结核云课堂”,每周了解结核防治新进展:在全球继续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流行(covid-19 pandemic)的同时,务必要确保能继续提供基本卫生服务;实施疾病防控项目,应对长期业已存在的健康问题,保护结核病及其他疾病患者或受困其他健康问题的人的生命。要积极推动包括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ntp)在内的卫生服务工作,确保对新冠肺炎疫情作出快速有效的应对,同时要维持正常的结核病防治诊疗活动。 2020年开展的建模分析表明:如果covid-19大流行在长达6个月的时间内导致全球预期结核病检出率下降25%,预计结核病死亡人数将增加26%,结核病死亡率倒退到2012年的水平[1]。世界卫生组织自大流行开始以来收集的数据显示,随着应对大流行的措施出台,2020年许多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的结核病报告率连续几个月大幅下降[2] 。据估计,2020年接受结核病诊疗服务的人数比2019年少了140万,即比2019年减少了21%[3] 。由于许多结核病患者无法获得诊疗服务,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仅在2020年就有50多万人可能因诊疗服务的短缺而死于结核病。这也印证了2020年早期建模分析的结果,即在2020年至2025年之间,预计covid-19大流行的直接后果可能会导致因结核病死亡的人数增加140万[4] 。这仅是保守估计,因为这些数据既没有考虑covid-19大流行对结核病传播、治疗中断、卡介苗接种的影响,也没有将结核病以及covid-19患者的共患病及不良转归的影响考虑进来。世界卫生组织正同抗击covid-19疫情的各成员国保持密切的沟通[5][6][7]。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结核病防治项目(global tb programme, who)与世界卫生组织各区域、驻各国办事处以及各利益相关方一道合作编写了一份指导说明。该说明旨在协助各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和卫生工作人员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通过以人为本的创新方法,确保对结核病患者的基本服务的延续性,并最大限度地提供联合支持以应对两种疾病。务必确保在结核病预防和诊疗服务方面取得的成果不因为covid-19大流行而功亏一篑。发现和治疗结核病患者仍然是结核病预防和诊疗服务的基本支柱,这些都需要予以持续关注。本指导说明主要面向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参与结核病患者治疗和管理的医护人员及政策制定者。指导说明的编写考虑了在应对covid-19疫情期间维持结核病防治诊疗活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随着新证据的出现,本指导说明将会得到更新。若要查阅本文件,可登录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结核病防治规划网站(https://www.who.int/health-topics/tuberculosis)。1应当如何处理covid-19相关污名化问题?covid-19大流行引发了针对特定种族背景以及任何被认为接触过sars-cov-2病毒的人的社会污名化和歧视行为。污名化破坏社会凝聚力,导致社会不同人群间的隔阂,最终可能会导致sars-cov-2病毒和结核病传播加剧。污名化和歧视行为可能会:• 迫使人们为免遭歧视隐瞒病情;• 妨碍人们及时寻求医疗服务;• 让人们消沉染上不良的健康习惯。同结核病这类传染病相关的污名化和恐惧妨碍了公共卫生的应对行动。有益的做法是通过提供可靠的医疗服务和建议,建立人们对卫生系统的信任、设身处地为受影响的人考虑、了解疾病本身、采取有效而实用的措施,使人们能保护自己和亲人的安全[8]。政府、公民、媒体和社区在预防和消除污名化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在社交媒体和其他交流平台上进行交流时都需要谨言慎行,切实支持应对covid-19以及结核病这样业已存在传染病的行动。2结核病患者是否面临更高的covid-19感染、发病和死亡风险?虽然在结核病患者感染covid-19方面的经验仍然有限,但有证据表明同时患有结核病的covid-19患者可能比其他covid-19患者面临更高的死亡风险[9]。显然,患有结核病等严重肺部疾病的患者,或因结核病造成肺部损伤的患者,如果再罹患covid-19等急性呼吸道感染,情况会更糟。此外,covid-19和结核病都有共同的风险因素,如糖尿病和高龄,治疗效果会更差。结核病患者应按照卫生部门的建议采取预防措施,以保护他们免受covid-19的侵害,并按医嘱继续进行抗结核治疗。covid-19和结核病有类似的症状,如咳嗽、发热和呼吸困难。这两种疾病都主要侵袭肺部。两种疾病主要都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但结核病从暴露到发病潜伏期更长,病程缓慢。3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卫生部门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保证基本结核病服务的可持续性?这两种疾病都可以利用哪些服务?应采取一切措施确保为需要结核病筛查、预防和治疗的人们提供连续的服务。卫生部门应保持对基本结核病服务的支持,包括在covid-19这类突发事件期间。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就在大流行及社会复苏阶段对基本结核病诊疗服务开展监测提供了建议[6]。在应对covid-19疫情的同时,应确保以人为本的结核病预防、诊疗和护理服务得以维持。预防: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南[10][11] ,必须采取措施限制结核病和covid-19在人员聚集场所和医疗机构中的传播。尽管这两种疾病的传播方式略有不同,但管理感控措施、环境感控措施和个人感控保护措施都适用于这两种疾病(例如基本的感染预防和控制、咳嗽礼仪、患者分诊等)。同时,应尽可能持续提供结核病预防性治疗服务。筛查:在高风险人群中采用胸片、计算机辅助阅片检查以及其他的新诊断方法筛查结核病是十分重要的[12][13]。这样可以让结核病早期发现的几率最大化,并及时启动抗结核治疗。诊断:准确的诊断检测对于结核病和covid-19都至关重要。结核病和covid-19的检测方法不同,应该为有呼吸道症状的人提供两种疾病的检查,因为这两种疾病的呼吸道症状可能相似。在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合作伙伴的支持下,一些国家已经建立了结核病实验室网络,应加强和优化这些网络以及标本运输机制,从而支持covid-19的诊断和监测。治疗和护理:结核病防治规划的工作人员在主动病例发现和密切接触者调查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和能力,完全可以分享其知识和专长,提供技术和后勤保障支持。比起住院抗结核治疗,应优先考虑以人为本的门诊和社区治疗(除非重症需要住院),以减少疾病传播机会。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指南建议,要确保为所有结核病患者提供抗结核治疗,包括正在居家隔离的结核患者以及已经确诊的结核/covid-19共患病患者。回家后,所有结核患者应该有足够的抗结核药物储备,确保完成治疗,避免频繁往返取药。应加强对数字技术的使用,通过改善沟通、咨询、护理及信息管理等措施来支持结核患者以及防治规划的实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电子药物监控器和视频支持疗法等技术可以帮助患者完成抗结核治疗。使用电子系统取代纸质记录将有助于提高结核病数据报告的及时性,但需要配备合适的人力资源、设施、经费、政策支持以及有远见的领导。积极的规划、采购、供应和风险管理:适当的规划和监测对于确保结核病药品和诊断工具不间断的采购和供应至关重要。在不久的将来,为了让结核病重回一个更公平的经费分配地位,需要游说各供资方提供更多经费,支持各国从现在直至后大流行时期的社会复苏阶段,补齐由于大流行导致的结防亏空[6][14]。 这样,各国可以继续朝着《终止结核病策略》和2018年联合国结核病问题高级别会议所设定的目标前进,同时审视各国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策略的实施情况,以便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实现既定目标。世界卫生组织正在全球范围内监测药品供应,而像全球基金(gf)、遏制结核病伙伴关系全球药物基金(gdf,stop-tb partnership)、美国国际发展署(usaid)、国际药品采购机制(unitaid)等众多供资方在确保各国抗结核药品和诊断检测充足、可持续供应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考虑到运输和交付流程导致的延迟,建议各国尽快下2021年的订单。人力资源:呼吸科医生、各级肺科专家、初级保健级别的结核病专家和医务工作者都可能成为人们因疑似covid-19肺部症状就诊的初诊点(points of reference)。他们应该熟悉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关于covid-19的支持性治疗和控制的最新建议[11][15]。早期检测和有效的支持性治疗可以减少covid-19和大多数类型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能力建设:由于国家主管部门和供资方多年来的投资,针对结核病开展的能力建设工作对应对covid-19有益。这些能力包括感染预防与控制、密切接触者追踪、基于家庭和社区的护理以及监测和监控系统。从现在起直至后大流行阶段,各国需要投资建立相关系统,监测由于covid-19导致的结核病防治活动干扰,并采取措施减少这类干扰。为此,世界卫生组织自2020年1月以来一直在收集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的月度结核病报告数据,直至2021年。 文章转载自结核帮
  • 山东济南设立首个“生物诊疗实验基地”
    1月18日,山东省济南市首个“生物诊疗实验基地”揭牌仪式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举行。   该实验室将采用免疫细胞治疗,即利用和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来对抗、抑制和杀灭恶性肿瘤细胞,这种治疗比传统的放、化疗方法副作用更小,效果更显著。该生物诊疗实验基地是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与山东省内生物行业领军企业银丰集团旗下齐鲁细胞治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创建,同时也填补了济南市医疗系统生物诊疗实验基地的空白。
  • “诊疗装备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专项2022拟启动78个方向
    近日,科技部发布“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诊疗装备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征求意见稿中提到,2022年度指南部署坚持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要求,围绕前沿技术创新(含青年科学家项目)、重大产品研发、应用解决方案研究、应用评价与示范研究、监管科学与共性技术研究5个任务,拟启动78个方向。1. 前沿技术研究及样机研制1.1 诊疗装备前沿技术研究及样机研制1.1.1 便携式模块化机动急救手术技术研究及样机研制1.1.2 多维度自反馈可调式胸外心脏按压技术研究及样1.1.3 级联光子符合成像技术研究及样机研制1.1.4 牙齿内及周边软组织的高场MRI精细成像技术研究及样机研制机研制1.1.5 无创多模电磁精准调控技术研究及样机研1.1.6 基于电子直线加速器的X射线超高剂量率产生技术研究及样机研制1.1.7 动脉粥样硬化精准诊疗一体化技术研究及样机研制1.1.8 术中微电极记录技术研究及样机研制1.1.9 微型介入式人工心脏技术研究及样机研制1.1.10 人工耳蜗内耳重复递送电极技术研究及样机研制1.2 生物医用材料前沿技术研究及样机研制1.2.1 经导管微创介入心衰治疗材料及输送器械关键技术研究1.2.2 口腔黏膜病损修复用对称核苷生物医用材料研究1.2.3 炎症组织微环境调控的抗菌、促再生创面修复材料研究1.2.4 基于重组人胶原蛋白的三维光刻通孔多梯度高仿生真皮支架研制1.2.5 促口咽类瘘管修复的有机-无机杂化生物材料研究1.2.6 新型鼻、耳、泪道系统药物缓释支架研究1.3 体外诊断设备和试剂前沿技术研究及样机研制1.3.1 病原微生物快速鉴定、药敏检测技术研究与原型产品研制1.3.2 新型肿瘤药敏分析技术研究及原型产品研制1.3.3 单分子免疫检测技术及原型产品研制2. 重大产品研发2.1 诊疗装备重大产品研发2.1.1 高性能急救转运呼吸机研发2.1.2 用于高原作业的便携式变压吸附与膜分离耦合制氧系统研发2.1.3 双探头可变角人体SPECT/CT一体机研发2.1.4 基于光泵磁强计的脑磁图系统研发2.1.5 分离式变场术中磁共振成像系统研发2.1.6 基于CMOS的DSA用大面积X线平板探测器研发2.1.7 眼科手术导航显微镜研发2.1.8 激光扫描超广角共聚焦眼底成像系统研发2.1.9 荧光共聚焦显微内镜核心部件研发2.1.10 全飞秒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装置研2.1.11 磁共振影像引导加速器研发2.1.12 基于国产化核心部件的系列束流模块研发2.1.13 危重症肺通气/肺灌注床边可视化无创监测系统研发2.1.14 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肿瘤多模态热物理治疗装备研发2.1.15 植入式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研发2.1.16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研发2.1.17 植入式闭环脑深部电刺激器研发2.1.18 经呼吸道诊疗机器人系统研发2.1.19 磁共振监测下精准适形激光消融机器人系统研发2.1.20 颅底-颌面肿瘤与畸形智能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研发2.1.21 智能影像引导穿刺机器人系统研发2.1.22 多模态情感交互式诊疗装备研发2.2 生物医用材料重大产品研发2.2.1 高性能多级结构生物活性人工骨研发2.2.2 新型高强度可吸收PLA或PLGA复合生物活性骨固定器械研发2.2.3 抗凝血涂层产品研发2.2.4 龋病预防和治疗矿化材料研发2.2.5 脑心电学器官组织修复产品研发2.2.6 具有良好生物愈合的复合型人工角膜研发2.2.7 高品质医用金属粉体材料及增材制造金属植入体研发2.2.8 碳纤维/聚醚醚酮复合骨科植入材料研发2.3 体外诊断设备和试剂重大产品研发2.3.1 病原微生物检测流水线全自动化系统研发2.3.2 智能化全自动医用流式细胞仪研发2.3.3 高性能实验室流水线全自动化系统研发2.3.4 便携式基因测序仪研制和临床产品研发2.3.5 体外诊断试剂关键原材料研发2.3.6 全自动高通量液相悬浮芯片系统研发2.3.7 术中分子病理快速检测系统研发2.3.8 临床高通量基因检测全自动一体化系统研发3. 应用解决方案研究3.1 基于国产创新PET/MR的神经系统疾病诊疗解决方案研究3.2 基于无创心磁图技术的冠脉微循环障碍临床诊断解决方案研究3.3 基于国产创新一体化放疗设备的临床新技术解决方案研究3.4 基于高诱导成骨活性材料的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临床应用解决方案研究3.5 周围神经缺损修复产品临床应用解决方案研究4. 应用评价与示范研究4.1 国产胸腔镜、腹腔镜及手术器械应用示范研究4.2 机器人远程诊疗与手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示范5. 监管科学与共性技术研究5.1 在用MRI和PET/CT检测校准及临床质控技术研究5.2 脉冲式激光治疗设备可溯源在线检测及临床质控技术研究5.3 放射治疗装备安全有效性评价体系研究5.4 医用手术机器人质量评价技术研究5.5 医疗器械中应用的纳米材料质量控制及评价技术研究5.6 组织工程类医疗器械产品安全性有效性评价技术研究5.7 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及筛查产品监管科学研究5.8 应急救治系列装备可靠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评价体系构建6. 青年科学家项目6.1 诊疗装备青年科学家项目6.2 生物医用材料青年科学家项目6.3 体外诊断技术青年科学家项目7. 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项目7.1 诊疗装备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项目7.2 生物医用材料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项目7.3 体外诊断设备和试剂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项目附件:“诊疗装备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pdf
  • “数字诊疗装备研发”专项拟立项名单公示
    关于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试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安排进行公示的通知  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科技部、财政部关于改革过渡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国科发资[2015]423号)等文件要求,现将“数字诊疗装备研发”试点专项拟进入审核环节的2016年度项目信息进行公示。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牵头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中央财政经费(万元)项目实施周期(年)12016YFC0100100脑血管病精确诊疗的新型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研究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刘新340322016YFC0100200自适应光学微血管超高分辨率成像技术的研究温州医科大学陈浩340332016YFC0100300新生儿局灶性白质损伤预后评估的磁共振成像新技术集成及其临床应用西安交通大学杨健340342016YFC0100400乳腺专用低剂量多能CT技术研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魏龙340352016YFC0100500融合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与血流动力学的一站式冠心病评估系统的研制上海交通大学涂圣贤340362016YFC0100600基于随机采样的快速超分辨荧光成像技术研究及其样机实现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宓现强340372016YFC0100700经颅三维动态超声微泡与空化成像技术及诊疗应用西安交通大学万明习340382016YFC0100800高场磁共振新成像机制--组织介电特性断层成像(MR EPT)技术及其在临床乳腺、颅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南方医科大学辛学刚340392016YFC0100900新一代高通量数字PCR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杜文斌3403102016YFC0101000太赫兹波精准脑外科手术在体成像系统的研发天津大学徐德刚3403112016YFC0101100新型cMUT-MEMS神经实时成像与修复/复位前沿技术研究(青年项目)重庆大学刘玉菲1003122016YFC0101200肿瘤诊疗与原位疗效评价一体化探针构建及应用研究苏州大学史海斌1003132016YFC0101300基于太赫兹技术的靶向CTCs搜索系统的构建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姚春艳1003142016YFC0101500微纳米尺度多维动态光学成像技术与系统东北大学魏阳杰1003152016YFC0101600结合形态学影像的近红外漫射光血流断层成像系统中北大学尚禹77.423162016YFC0101700非接触式无创心脏磁图检测诊断系统哈尔滨工程大学廖艳苹1003172016YFC0101800新一代核医学成像设备用光转换功能材料研发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蒋俊1003182016YFC0101900基于CMUT环形阵列的乳腺癌诊断超声CT系统研究中北大学张国军1003192016YFC0102000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成像和检测数字诊疗新技术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胡波99.93202016YFC0102100实时、双光谱受激拉曼成像用于实体瘤无标记快速病理检测的技术研发复旦大学季敏标1003212016YFC0102200无创血管弹性与矢量血流融合成像及其在国产便携式超声诊断设备中的实现清华大学罗建文1003222016YFC0102300基于光声-超声协同的自适应诊疗系统研究南京大学陶超1003232016YFC0102400基于光学表面波的新型超灵敏宽带光声显微成像研究深圳大学闵长俊1003242016YFC0102500基于超声的视网膜血管多模态光学相干断层弹性成像技术研究(青年科学家专项)温州医科大学王媛媛1003252016YFC0102600基于核素放射激发荧光断层成像的肿瘤检测新技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胡振华1003262016YFC0102700基于SiNx-p-i-n结构的高分辨医用X射线平板探测器研制上海交通大学杨志1003272016YFC0102800术中人脑功能活动实时成像仪开发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张鑫1003282016YFC0102900面向皮肤癌早期诊断的多参数有源太赫兹成像技术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祁峰1003292016YFC0103000一体化TOF-PET-MRI 脑血流定量方法研究及在脑疾病的应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卢洁1003302016YFC0103100数字诊疗装备质控仿生动态体模及其临床应用软件符合性评价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种银保5003312016YFC0103200有源植入人工器官质量评价方法和平台研究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苏宗文5003322016YFC0103300体内超声诊断设备检测体模研发及质量安全性研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湖北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轩辕凯5003332016YFC0103400医学成像与放射治疗中的质量控制体模研发泰山医学院邱建峰5003342016YFC0103500放射诊断设备低剂量控制评价和应用规范研究吉林大学刘景鑫5003352016YFC0103600可溯源至SI单位的磁共振影像设备质控方法及其标准化研究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刘子龙5003362016YFC0103700PET-荧光双模融合分子影像系统北京锐视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刘力12505372016YFC0103800基于PET-光学融合的乳腺成像系统研发苏州瑞派宁科技有限公司朱守平12505382016YFC0103900一体化全身正电子发射/磁共振成像装备(PET/MR)研制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胡凌志12505392016YFC0104000PET/MRI关键技术与一体化系统研究北京锐视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张占军12505402016YFC0104100新一代高灵敏宽视野多模分子影像肿瘤手术引导系统南京生命源医药实业有限公司蔡惠明10005412016YFC0104200新一代全数字高清PET/CT系统的研制北京锐视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曾海宁10005422016YFC0104300新一代临床全数字PET/CT整机系统研发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陈牧10005432016YFC0104500256排16厘米高清高速大容积医学CT系统及核心技术研发明峰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江浩川50005442016YFC0104600320排CT整机及核心部件研发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杜岩峰2999.65452016YFC0104700多功能动态实时三维超声成像系统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朱磊15005462016YFC0104800乳腺三维超声容积成像系统及面阵探头的研制无锡祥生医学影像有限责任公司朱强18005472016YFC0104900无线探头式掌上智能超声成像诊断仪广州索诺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向丹10005482016YFC0105000掌上彩色超声成像系统研发飞依诺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奚水10005492016YFC0105100容积影像多模式引导的高强度加速器精准放疗系统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成希革84005502016YFC0105200多模式引导立体定向与旋转调强一体化放射治疗系统研发深圳市奥沃医学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李金升5198.875512016YFC0105300基于超导回旋加速器的质子放疗装备研发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马新强196005522016YFC0105400基于同步加速器的质子放疗系统研发上海艾普强粒子设备有限公司赵振堂196005532016YFC0105500植入式脊髓刺激器的研发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李路明10005542016YFC0105600植入式脊髓刺激器常州瑞神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姜汉钧10005552016YFC0105700肿瘤精确放疗系统化临床解决方案的研发与临床应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李建雄12003562016YFC0105800融合多模影像与机器人技术的骨科精准治疗解决方案研究北京积水潭医院田伟12003572016YFC0105900脑植入电刺激新型诊疗技术集成解决方案研究清华大学郝红伟12003582016YFC0106000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指导我国常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外科精准治疗的解决方案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李胜12003592016YFC0106100基于国产神经导航系统的微创神经外科手术集成解决方案研究复旦大学宋志坚11603602016YFC0106200影像引导的多模态消融治疗实体肿瘤临床解决方案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徐学敏12003612016YFC0106300微创等离子手术体系及云规划解决方案武汉大学王行环12003622016YFC0106400三维可视化精确放疗计划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孙建国12003632016YFC0106500计算机辅助肝切除手术手术导航系统南方医科大学方驰华8003642016YFC0106600微流控芯片-核酸质谱集成装备研制及在肿瘤精准医学中的应用解决方案北京科技大学张学记12003652016YFC0106700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设备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应用研究华中科技大学伍钢12003662016YFC0106800医用磁共振产品综合评价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严福华12003672016YFC0106900MRI设备及其临床应用评价研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程敬亮12003682016YFC0107000国产胶囊式内窥镜的评价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杨仕明5003692016YFC0107100多中心协作磁共振机产品临床应用及评价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王健11503  公示时间为2016年6月24日至2016年6月28日。对于公示内容有异议者,请于公示期内以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交书面材料,个人提交的材料请署明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单位提交的材料请加盖所在单位公章。  联系人:朱敏  联系电话:010-88225128  传真:010-88225200  电子邮件:zhumin@cncbd.org.cn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2016年6月24日
  • 《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 打造分级诊疗新格局
    日前,广东印发《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到2025年,全省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的15个地市70个县(市、区)基本建成目标明确、权责明晰、分工协作、服务优质、有效运行的县域医共体,大部分县(市、区)的县域内住院率达85%左右,县域内基层就诊率达到65%以上。全省县域医共体运行管理更加优质高效,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分级诊疗格局基本形成。《方案》还明确,要不断完善县域医共体“总院+分院”组织架构,逐步实现行政、人员、财务、质量、药械、信息等六个方面的统一管理,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中医药服务下沉基层、县域内上下信息联通、医防协同等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着力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实现人民群众“头痛脑热在镇村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在市县解决”的工作目标。《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全文如下: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为深入实施健康广东行动,推动我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构建更加优质高效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制定本行动方案。未纳入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地市可参照本方案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党对县域医共体的全面领导,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公益性,以强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县域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推动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县域医共体“总院+分院”组织架构,逐步实现行政、人员、财务、质量、药械、信息等六个方面的统一管理,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中医药服务下沉基层、县域内上下信息联通、医防协同等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着力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实现人民群众“头痛脑热在镇村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在市县解决”的工作目标。到2025年,全省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的15个地市70个县(市、区)基本建成目标明确、权责明晰、分工协作、服务优质、有效运行的县域医共体,大部分县(市、区)的县域内住院率达85%左右,县域内基层就诊率达到65%以上。全省县域医共体运行管理更加优质高效,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服务模式进一步完善,县域内财政保障和医保支付可持续,分级诊疗格局基本形成,患者逐渐回流县域、下沉基层,群众健康服务获得感显著增强。二、工作任务(一)健全领导体制和组织机制。加强党对县域医共体的全面领导。健全高效有力的县域医共体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医管委)领导体制,由各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医管委主任,医管委日常工作由县(市、区)卫生健康部门承担。县(市、区)政府常务会议每年不少于两次专题研究县域医共体建设事宜。选优配强县域医共体领导班子。完善县域医共体部门协调机制,推动各项政策落实落细。将县域医共体建设情况作为各地各部门全面深化改革和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鼓励支持县域内社会办医疗机构主动联合社会办诊所等组建县域医共体,作为县域公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和康复院、护理院加入县域医共体。(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有关部门配合,各市、县政府负责)(二)实现人员统一管理。认真落实《广东省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粤府办〔2019〕18号)关于统一人员管理各项要求和人事制度改革任务。县域医共体总医院(以下简称总医院)拥有对各分院负责人的任命权。大力推动县域医共体内部人员统一招聘、培训、调配和管理。到2024年,全省的县域医共体全部实现内部人员统一管理。(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省卫生健康委配合,各市、县政府负责)(三)全面落实财务统一管理。落实《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财政厅 广东省中医药局印发〈关于落实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财务统一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粤卫规〔2021〕9号)要求,建立县域医共体单独设账、独立核算、统一管理的财务管理新机制,加强财务收支管理,积极推进成本和绩效管理,加强资产的统筹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到2023年,全省的县域医共体全部实现财务统一管理。(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财政厅配合,各市、县政府负责)(四)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扩大省级医保支付方式综合改革试点范围。县域医共体结余留用资金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县域医共体人员薪酬或奖励。患者在县域医共体内部转诊医保起付线连续计算。各级医保部门要强化医保基金日常监管和专项治理工作,从事后稽核转为事前提醒和事中监管,对推诿病人、降低服务质量、转移医疗费用等损害参保人利益行为开展重点监督,动态监测县域医共体医疗费用、转外就医、基金运行等情况,设置预警阈值并开展数据分析,及时向县域医共体反馈信息并加强业务指导。各级卫生健康部门要督促县域医共体完善内部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机制,完善内控约束、绩效管理制度,形成相互监督、合作高效的利益共同体。(省医保局、省卫生健康委牵头,各市、县政府负责)(五)着力推动总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大省市三甲医院对县级公立医院的帮扶力度,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县域下沉,补齐总医院医疗服务和管理能力短板,进一步发挥总医院在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龙头作用和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以县域服务体系整合为抓手,提升总医院专科能力,将县域医共体建设与县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省“百县工程”、“组团式”紧密型帮扶总医院等各项行动紧密结合,以利益共享机制引导优质资源下沉,提升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到2025年,全省的县域医共体中80%的总医院达到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国家推荐标准。(省卫生健康委牵头,各市、县政府负责)(六)深化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全面落实县域医共体慢病管理中心、联合门诊、联合病房等18项运行指南,将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串联,引导县域医共体建立利益共享的激励机制,构建县域医共体“总院+分院”“专科+全科”“全县域运作、上下贯通”的一体化服务模式。到2025年,全省的县域医共体全部实现县镇一体化的分工协作、分级诊疗运行机制。(省卫生健康委牵头,各市、县政府负责)(七)落实“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公益二类绩效管理”。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全面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政策,拓展服务项目,通过提供优质医疗卫生服务获取合理报酬,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到2023年,全省建设县域医共体的70个县(市、区)全部落实“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政策。(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配合,各市、县政府负责)(八)建立县域医防协同机制。建立健全县域医共体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常态化协同工作机制,构建全县域分级分层分流的疫情防控体系。县域医共体要建立公共卫生统筹管理机制,各医院要明确承担公共卫生工作的科室,加强基层防控能力。要完善县域医共体慢性病医防融合管理机制,上下联动,全专融合,提升县镇村一体化的慢病服务能力。到2025年,基本形成较为成熟的县域医防协同机制。(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疾控中心配合,各市、县政府负责)(九)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特色专科建设。各地要根据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际情况和县域内居民疾病谱,结合诊疗需求,按照功能互补、差异化发展的要求,科学制定实施各医院特色科室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要通过联合门诊、联合病房等方式,下沉人力、技术、管理等各种资源,推进县域医共体成员单位完成特色科室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色科室的门急诊量或住院(手术)服务人次、诊疗技术服务性收入,要分别达到该机构年对应指标总量的20%—40%。到2025年,全省建设县域医共体的70个县(市、区)中70%以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至少建成1个特色科室。(省卫生健康委牵头,各市、县政府负责)(十)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加快推进县域医共体检验中心、影像中心、心电中心、病理中心等各种资源共享中心在县域内全域运行,提高医疗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加强对县域医共体各分院检查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和培训。到2023年,基本实现县域医共体各分院之间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形成“基层检查+县级诊断”格局。(省卫生健康委牵头,各市、县政府负责)(十一)加强药事同质化管理。建立县域医共体药事同质化管理机制,落实总药师制度。鼓励总医院建立审方中心,规范处方点评,实现药品的统一目录、统一采购、统一价格、统一配送,加快药学服务下沉基层。加强合理用药同质化培训,加快药学服务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县镇远程药学服务,切实提高各分院药事管理水平和药学服务能力。到2025年,全省的县域医共体内部全部实现药事服务质量同质化管理。(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医保局、省中医药局配合,各市、县政府负责)(十二)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家庭医生激励制度,完善签约服务费、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方案。允许总医院全科、其他临床医师(含中医类别)在各分院以个人或团队形式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总医院要为家庭医生提供绿色通道,将30%以上的专家号源、预约检查、床位等医疗资源交由家庭医生管理支配;要推动资源下沉,通过联合病房、联合门诊、远程医疗,为签约居民提供“一站式”全专结合服务,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融入签约服务全过程。推动“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创新服务形式,增强服务的连续性、协同性和高效性。到2025年,全省建设县域医共体的70个县(市、区)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80%以上。(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中医药局配合,各市、县政府负责)(十三)推动中医药服务下沉基层。落实《广东省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粤卫〔2021〕10号)要求,着力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大省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推动院内制剂研发和推广使用。充分发挥县级中医院的积极作用,推动县级中医院协定处方在县域内统一使用,总医院可对医共体成员单位的中药制剂进行调剂使用。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中医药学服务下沉至各分院,实现县、镇、村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同质化。(省中医药局牵头,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配合,各市、县政府负责)(十四)强化信息化建设。各地要加快总医院和各分院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助力落实总医院对分院人财物的统一管理,以及对县域医共体各类业务进行分析、监管、评价。依托省远程医疗平台,通过远程心电、影像、视频系统,实现专家远程会诊及诊疗指导,让县域内居民就近享受二级以上医院诊疗服务。提升县域医共体智慧管理服务水平,打造数字化、智慧型县域医共体,支撑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辅助诊疗、人口健康、医疗保障、药品供应、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和绩效管理等应用,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到2025年,打造一批上下联通信息共享的数字县域医共体示范县域。(省卫生健康委牵头,各市、县政府负责)(十五)做实镇村一体化管理。各地要在县域医共体组织结构下,利用县镇一体化管理带动镇村一体化管理,按规定落实乡镇卫生院院长担任公建村卫生站的法定代表人,落实对镇域公建村卫生站的一体化管理,进一步提升村卫生站服务能力和规范化管理水平。到2025年,全省建设县域医共体的70个县(市、区)形成更加优质高效的县镇村一体化三级服务网络,为群众提供连续、综合、上下贯通的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医防融合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省卫生健康委牵头,各市、县级政府负责)三、组织实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高度重视,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结合实际细化政策措施,制定推进各项重点任务的时间表、路线图。省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指导各地聚焦重点难点问题,深化改革创新,加强督促指导,积极稳妥推动相关重点工作,确保相关工作落到实处。(二)强化监测评估与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省有关部门要将县域医共体建设列入省乡村振兴及深化医改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各地要将县域医共体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化医改等工作一并部署落实,加强统筹协调。要充分运用监测评估与绩效评价结果,定期通报县域医共体建设进展情况,对真抓实干的县(市、区)和地市予以通报表扬,对建设进展落后的县(市、区)予以督促推动。(三)加大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结合实际完善县域医共体建设相关政策,统筹用好上级相关转移支付经费及本级财政资金,形成政策和财政补助的合力,按期完成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的各项任务。(四)加强宣传总结。认真总结和推广各地各部门在县域医共体建设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强舆论引导,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注重宣传的引导性和时效性,积极宣传推介我省县域医共体建设成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 “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专项2021年拟立项项目清单
    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要求,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将“数字诊疗装备研发”和“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拟立项项目信息进行公示。  “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专项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如下:
  • 政策:324家医院建罕见病诊疗协作网
    日前,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建立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的通知》,文件显示,为加强我国罕见病管理,提高罕见病诊疗水平,维护罕见病患者健康权益,决定建立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定数量的医院组建罕见病诊疗协作网,进行罕见病患者集中诊疗和双向转诊。  《通知》显示,经省级卫生健康部门推荐及专家研究,先行遴选罕见病诊疗能力较强、诊疗病例较多的 324 家医院组建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其中,包括 1 家国家级牵头医院(北京协和医院)、32 家省级牵头医院和 291 家协作网成员医院。  协作网医院要及时将罕见病用药纳入医院处方集和基本用药供应目录,开展罕见病药品临床监测,做好短缺预警和信息报告。国家卫健委组织建立我国罕见病患者登记制度,协作网医院要及时将罕见病患者相关信息录入登记系统。  此外,《通知》要求2019 年 3 月底前各省份要出台实施方案。以下为通知原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卫生计生委):  为加强我国罕见病管理,提高罕见病诊疗水平,维护罕见病患者健康权益,我委决定建立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以下简称协作网)。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通过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定数量的医院组建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建立畅通完善的协作机制,对罕见病患者进行相对集中诊疗和双向转诊,以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提高我国罕见病综合诊疗能力,逐步实现罕见病早发现、早诊断、能治疗、能管理的目标。  二、协作网管理  (一)协作网组成。经省级卫生健康部门推荐及专家研究,先行遴选罕见病诊疗能力较强、诊疗病例较多的324家医院作为协作网医院,组建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其中,包括1家国家级牵头医院、32家省级牵头医院和291家协作网成员医院(以下简称成员医院)。具体名单见附件。  (二)职责分工。国家级和省级牵头医院主要负责牵头制定完善协作网工作机制,制定相关工作制度或标准,组织开展培训和学术会议,接收成员医院转诊的疑难危重罕见病患者并协调辖区内协作网医院优质医疗资源进行诊疗,将诊断明确、处于恢复期或稳定期的患者转诊至成员医院,并制订随访治疗方案指导成员医院开展工作等。成员医院主要负责一般罕见病患者的诊疗和长期管理,及时将疑难危重罕见病患者转诊至牵头医院,并按照牵头医院制订的随访治疗方案做好患者的接续管理工作。  (三)管理机制。协作网实行鼓励先进、动态调整的机制。依据协作网医院的罕见病诊疗服务、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病例登记、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等情况,对工作不力的医院要求其退出协作网 视情况增补其他有条件的医院进入协作网。协作网日常联系工作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承担。  三、工作任务  (一)建立协作机制。结合分级诊疗制度要求,根据牵头医院和成员医院职责分工,建立完善协作网医院之间双向转诊、专家巡诊、远程会诊的相关标准和管理制度,做到协同高效,实现罕见病患者的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等就医全过程连续诊疗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将罕见病患者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全程跟踪管理。  (二)实施规范诊疗。组织制定罕见病诊疗技术性指导文件,并及时修订更新。大力开展医务人员培训,广泛培训罕见病基本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重点提高临床医生识别、诊断、治疗罕见病的能力。协作网医院要建立完善罕见病管理制度,优化就诊流程,畅通科室间沟通机制,对疑似患者及时会诊或转诊至牵头医院,提高早诊早治率。  (三)加强质量控制。省级卫生健康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罕见病诊疗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发挥相关专业医疗质控中心的作用,制定完善罕见病医疗质量相关指标,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开展质量管理与考核评价。各协作网医院要强化医疗质量安全意识,积极探索多学科诊疗(MDT)在罕见病诊疗中的应用,开展罕见病诊疗质量控制,在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的基础上,提高罕见病诊疗水平。  (四)保障药品供应。协作网医院要及时将罕见病用药纳入医院处方集和基本用药供应目录,开展罕见病药品临床监测,按要求做好短缺预警和信息报告,努力满足临床用药需求。通过加强协作网医院罕见病药品供应目录衔接、药品院际调剂、配送物流延伸等方式,方便罕见病患者就近取药。  (五)开展病例登记。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开发罕见病诊疗服务登记系统,建立我国罕见病患者登记制度。协作网医院要及时将诊治的罕见病患者相关信息录入登记系统,做好数据定期统计分析工作,为开展医疗质量及效率评价、制定有关政策等提供数据支撑。依托登记系统,逐步在协作网内实现病例信息采集汇总、远程会诊、在线培训和公众宣传教育等功能。登记系统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六)加强临床研究。鼓励开展罕见病临床诊疗研究和临床试验研究,推进罕见病相关科研项目,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和适宜技术应用。协作网医院可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加强罕见病诊疗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推动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科融合。在信息共享、能力建设和技术研发等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关爱罕见病患者,把建设罕见病诊疗协作网作为一项民生工程纳入医疗管理工作中统筹考虑,切实加强组织领导。2019年3月底前各省份要出台实施方案。  (二)强化考核评估。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对辖区内协作网医院名单和基本信息进行公示,方便群众查询,提高公众知晓率。通过调研、督查、定期评估等方式,及时掌握协作网工作进展。对工作成绩突出的,要及时予以表扬,总结推广有益经验做法 对工作不力的,要求限期整改直至退出协作网。  (三)形成政策合力。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多部门参与的罕见病管理机制,在药品供应保障、诊疗能力提升、科技研发促进等方面综合施策。推动建立以医保基金、医疗救助、企业及社会捐助、个人支付等途径相结合的罕见病多方付费机制,减轻罕见病患者费用负担。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2019年2月12日  文 |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 国内首个微生态研究与诊疗中心在青岛挂牌成立
    p   8月10日,山东省微生态研究与诊疗中心在青岛挂牌成立。这是国内首个微生态研究与诊疗中心。 /p p   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国家医用微生态工程研究中心(青岛东海药业)、国家微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强强联合成立的山东省微生态研究与诊疗中心,首创“医研企”协同创新机制,建立起一个三方协同推进的研究与诊疗平台,集合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大学、国家医用微生态工程研究中心和华大基因研究院的众多专家教授。 /p p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作为山东省微生态研究与诊疗中心牵头单位,主要负责通过微生态诊断指标和微生态疗法的研究与应用,提高慢病防治效果,建立疾病预防、普查、精准诊断、个体化综合治疗、健康管理、远程会诊及科普宣教的综合管理模式。同时,由国家医用微生态工程研究中心(青岛东海药业)负责诊断试剂盒的创研、个体化综合治疗用微生态制剂的开发。国家微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负责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的研究和技术开发。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负责微生态诊断指标的检测方法建立及检测分析。 /p p   作为国内首个微生态研究与诊疗中心,该中心将充分发挥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的资源优势,以医疗卫生机构和技术人员为医学创新主体,搭建整合微生态诊疗技术共享平台,整合全省各医院专家资源,建立健全“医研企”协同创新机制,做成示范中心。 /p
  • 肿瘤微环境响应磁共振纳米诊疗剂研究取得进展
    p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吴正岩课题组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邹多宏团队合作,利用磁性氧化铁与硅酸锰纳米复合物制备出一种对肿瘤微环境响应的纳米磁共振造影剂和药物递送系统,相关工作已被生物材料期刊Biomaterials 接收发表(DOI: 10.1016/j.biomaterials. 2018.12.004)。 /p p   纳米诊疗一体化是当前研究肿瘤个性化治疗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但是现有的纳米诊疗体系对病灶组织识别度差,对肿瘤微环境响应不足,使纳米诊疗剂难以精确观察和高效治疗肿瘤组织。对此,研究团队基于肿瘤微环境低pH值和谷胱甘肽高表达的特性,合成了对肿瘤组织pH和谷胱甘肽敏感的硅酸锰多孔纳米球,在其表面沉积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制备出磁性氧化铁与硅酸锰的纳米复合物。该纳米复合物在正常组织和血液中,不会发挥造影功能,而一旦进入肿瘤组织,即可释放出锰离子,发挥高效肿瘤T1磁共振造影功能。同时,该纳米复合物装载的抗癌药物顺铂也释放出来,与锰离子和磁性氧化铁协同杀死癌细胞,达到肿瘤协同治疗效果。 /p p   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青年促进会项目、安徽省重大专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与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W020181219620098020563.png" alt=" W020181219620098020563.pn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4e531ec7-7d15-4248-b1c2-7d6dec45a79d.jpg" / /p p /p
  • 新羿生物与信达生物达成战略合作|共建肿瘤诊疗生态圈
    12月20日,信达肿瘤诊疗生态圈联盟会议在信达生物上海分公司举行签约仪式,与会各方就泛肿瘤精准诊疗方案展开讨论。在本次会议上,新羿生物与信达生物制药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进肿瘤的精准诊疗发展,搭建准确、高效、创新融合的肿瘤诊疗生态圈,为更多中国肿瘤患者带来创新的个体化医疗解决方案。新羿生物杨文军博士表示,会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支持和促进肿瘤患者精准诊疗路径的搭建,实现肿瘤个体化诊疗,造福广大患者。信达生物拥有丰富的肿瘤创新产品线,包括首个在中国获批的选择性FGFR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佩米替尼,同时今年从礼来制药获得了全球首个获批的高选择性RET抑制剂塞普替尼在中国大陆的独家商业化权利。为了推进肿瘤的精准诊疗,使新型抗肿瘤药物能够更快更精准的惠及更多肿瘤患者,信达生物启动了信达肿瘤诊疗生态圈联盟项目。数字PCR技术以高灵敏度和绝对定量著称,同时操作简便和节省时间等特点,已成为精准医疗的关键技术,在肿瘤液态活检、病原微生物检测、无创产前筛查等医学检验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新羿生物作为国内数字PCR行业的领先者,专注于分子诊断技术的自主创新及重大疾病应用转化,拥有在仪器、芯片、材料、试剂、软件等领域的高水平研发团队。在肿瘤领域更是布局了肺癌、甲状腺癌、肠癌、乳腺癌等实体瘤和血液恶性肿瘤等丰富的基因检测产品管线。其中,新羿生物近期推出的RET、FGFR、KRAS、ROS1、NTRK等产品从样本保存、提取、检测、报告一体化解决方案将赋能新药研发,进一步拓展信达生物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伴随诊断,有助于临床快速且全面地筛查出靶向治疗受益人群。关于信达生物“始于信,达于行”,开发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质量生物药,是信达生物的理想和目标。信达生物成立于2011年,致力于开发、生产和销售用于治疗肿瘤、自身免疫、代谢、眼科等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2018年10月31日,信达生物制药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股票代码:01801。自成立以来,公司凭借创新成果和国际化的运营模式在众多生物制药公司中脱颖而出。建立起了一条包括36个新药品种的产品链,覆盖肿瘤、自身免疫、代谢、眼科等多个疾病领域,其中7个品种入选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公司已有8个产品(信迪利单抗注射液,商品名:达伯舒®,英文商标:TYVYT®;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商品名:达攸同®,英文商标:BYVASDA®;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商品名:苏立信®,英文商标:SULINNO®;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商品名:达伯华®,英文商标:HALPRYZA® 佩米替尼片,商品名:达伯坦®,英文商标:PEMAZYRE® 奥雷巴替尼,商品名:耐立克® 雷莫西尤单抗,商品名:希冉择®,英文商标:CYRAMZA® 塞普替尼)获得批准上市,2个品种在NMPA审评中,6个品种进入III期或关键性临床研究,另外还有20个产品已进入临床研究。信达生物已组建了一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生物药开发、产业化人才团队,包括众多海归专家,并与美国礼来制药、赛诺菲、Incyte、MDAnderson癌症中心等国际合作方达成战略合作。信达生物希望和大家一起努力,提高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水平,以满足百姓用药可及性和人民对生命健康美好愿望的追求。详情请访问公司网站:www.innoventbio.com或公司领英账号:InnoventBiologics。关于新羿生物新羿生物成立于2015年,位于中关村科技园,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专注于分子诊断技术的自主创新及重大疾病应用转化,拥有在仪器、芯片、材料、试剂、软件等领域的高水平研发团队。公司发展迅速,申请国内外专利190余项、授权专利100余项,持续在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承担国家级科研基金。公司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的数字PCR系统,获得首个基于数字PCR技术的新冠检测试剂NMPAI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连续两年获得中国体外诊断优秀创新产品金奖,荣获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创新大赛总冠军,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公司秉承“创新,让精准触手可及”的理念,发展多指标、高通量、自动化、防污染、成本低的分子诊断技术,致力于成为领先的生命科学和分子诊断企业,服务于生命科学、精准医疗、药物开发及健康管理。
  • 8项放射诊疗设备质控检测规范出台
    p   4月17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医用常规X射线诊断设备质量控制检测规范》等8项卫生行业标准。其中,4项为修订规范并代替原规范,4项为新制定规范,8项规范都将自今年10月1日起施行,4项原有规范同时废止。 /p p   据悉,部分原有放射诊疗设备质量控制检测规范发布实施时间较长,技术内容已无法满足当前工作的需要,急需修订 有些已在临床广泛应用的放射诊疗设备质量控制检测规范处于空缺状态,急需制定。此次制修订的规范在参考国际标准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将辐射防护关口前移,强化放射诊疗设备的验收检测 落实医疗机构在辐射防护中的主体责任,将部分状态检测指标调整到稳定性检测中,并提高检测频度,以保障放射诊疗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p
  • “诊疗装备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专项2021拟立项公示,天隆科技等在列
    12月10日,科学技术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诊疗装备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专项2021年度拟立项项目清单。该重点专项2021年度拟立项共计14项,西安天隆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科生仪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国科医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仪企在列。据“诊疗装备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该重点专项围绕前沿技术研究及样机研制、重大产品研发、应用解决方案研究、监管科学研究4个任务,拟启动13个方向,拟安排国拨经费概算2亿元。该项目清单公示时间为2021年12月10日至2021年12月14日。对于公示内容有异议者,请于公示期内以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交书面材料,逾期不予受理。个人提交的材料请署明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单位提交的材料请加盖所在单位公章。联系人:杨阳电话:88225070电子邮箱:yangyang@cncbd.org.cn
  • “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专项2019年拟立项清单公示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19年12月18日,科学技术部发布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安排公示的通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发资〔2017〕152号)等文件要求,现将“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专项2019年度拟立项项目信息进行公示(详见附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公示时间为2019年12月18日至2019年12月22日。对于公示内容有异议者,请于公示期内以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交书面材料,逾期不予受理。个人提交的材料请署明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单位提交的材料请加盖所在单位公章。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联系人:杨阳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联系电话:010-88225070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传真:010-88225200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电子邮件:yangyang@cncbd.org.cn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9年12月18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附件: /strong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专项2019年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2/uepic/e5616ae0-67ab-43da-989c-f747fc0ed62f.jpg" title=" 1.PNG" alt=" 1.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2/uepic/968bfc76-8d14-462f-be5f-3f65565a7d29.jpg" title=" 2.PNG" alt=" 2.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2/uepic/7473dc83-acf1-48e0-b093-78aace305651.jpg" title=" 3.PNG" alt=" 3.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2/uepic/f4773a5c-d051-47b5-a62b-737d423dffab.jpg" title=" 4.PNG" alt=" 4.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2/uepic/f3fe954e-5e87-48f4-b887-d585e330cfe8.jpg" title=" 5.PNG" alt=" 5.PNG" / /p
  • 2018全国两会|分级诊疗,把好医生留在家门口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北京医院心脏中心主任杨杰孚是今年新当选的委员。两会前夕最后一个门诊日,他接诊了20余位患者。杨杰孚委员认为三分之二患者的病完全可以在社区、基层医院得到解决,但是实际上却都拥挤在三甲医院里。“尽管2015年国务院已经出台了分级诊疗的相关政策,过去几年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我始终感觉步子好像还可以更大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找基层全科医生看病被更多人接受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曾经有一位85岁的老母亲带着自己60多岁的女儿来到社区,为的就是找自己的全科医生看病。这让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委员非常有成就感,“这表明之前不被患者信任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逐渐被人们接受、信赖。”3月3日,吴浩委员在“委员通道”上声情并茂地讲述他遇到的故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北京丰台区方庄社区辖区人口9万多,是一个老年化的社区。吴浩委员介绍说,2017年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量达到42万人次,人均门诊量超过了三甲医院的平均水平。实行了家庭医生签约的居民70%首诊在社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这得益于中心建立了连续的固定签约服务模式: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负责为800到1000名签约的慢病患者服务,通过定向的分诊、预约就诊,使医患之间形成连续固定的服务关系。”吴浩委员说。此外,北京市推进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社区的药品和大医院基本同步,之前在社区拿不到的药品也能拿得到,老百姓更愿意到社区看病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然而,吴浩委员也表示,虽然好处很多,但仍面临不少问题,比如全科医生的缺失和能力不足等。好在国家已经注意到这一严峻形势,并在今年1月出台了《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明确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杨杰孚委员认为,“强基层”是推进分级诊疗的关键。“基层医院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方面,与大医院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尤其需要壮大基层队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把好医生留在基层,激励机制要跟上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截至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达99万个,医疗卫生人员达1120余万人。然而,大医院人满为患、一号难求与有的基层医院门可罗雀、无人问津的矛盾现象仍然存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作为呼吸内科的专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代表的就诊号可谓“一号难求”。曾经有一位患者告诉他,半年时间都挂不到他的号。听到这样的话,李为民代表心里很不是滋味。“有的患者拖家带口,背着干粮,从很远的地方来到成都,通宵达旦地排队,就为了能够挂上一个专家号。”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究其原因,民建广西区委主委钱学明委员分析说,公立医院专家资源都集中在大医院,基层医院的医生资历和水平都相对较低,导致患者都跟着医生“往上走”,造成大医院“一号难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为何医生不愿“走下去”?钱学明委员认为,到基层就诊的患者少,医生积累的诊治经验少、成长慢,绩效收入也少。结果基层患者越少,好医生越少;好医生越少,患者会更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同时,钱学明委员表示,目前的医疗服务模式不利于人才培养。“各地省级医院、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没有把为下级医院培养专家医生作为主要职责,甚至还与下级医院存在利益竞争。人才培养的不足,加剧了看病难的情况。”钱学明委员感叹道。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为此,广东省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饶文霖代表呼吁,对欠发达地区加强政策倾斜,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待遇,畅通晋升渠道。同时,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艾滋病科护士长杜丽群委员也呼吁,政府应加大对基层医院设备、设施的投入,以及基层医疗人才的培养,在吸引人才的过程中增加一些更加优惠的条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分级诊疗还需配套机制支撑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今年两会,钱学明委员带来了关于建设城市医共体改革门诊制度的提案。不谋而合,李为民代表带来了一份关于建立“嵌合式医联体”的建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钱学明委员建议,建设城市医疗共同体,为分级诊疗奠定基础。全部基层医院(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分别隶属于各个市级公立医院,形成若干个医疗共同体(医疗集团)。通过市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体化管理,做到体系一体、利益一致,合理配置专家医生,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和结果互认。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钱学明委员还建议,合理配置专家医生,方便病人就近就医。将城市公立医院门诊专家资源分成两部分,主任医师留在市级医院,副主任医师根据需要轮流分配到相应的基层医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通过专家资源的下移,实现服务重心的下沉,方便病人就近在基层医院就诊。基层医院有了副主任医师,病人就不必涌到大医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李为民代表则建议,把三级医院的专家、管理、医疗质量水平嵌入到医疗资源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医院,形成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资源调配、统一薪酬体系、统一业务管理。这样,基层医院便成为了三级医院的分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其“造血功能”。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也能够得以根本解决。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代表则从引导患者就医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医保应当向社区病人倾斜。“比方说,到社区医院看感冒,可以报销80%;如果到三级医院看病,可能就报30%。通过在医保报销比例上拉开差距,就可以引导病人往社区去看常见病、多发病。” /p
  • 两会:这些医疗圈的提案,与你息息相关(医保、分级诊疗、二胎等)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450" height=" 324" title=" u=3953846616,1878831650& amp fm=21& amp gp=0.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24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3/insimg/50f37926-300f-4989-bf05-63d70b70c389.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又到一年两会时,两会的召开会为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SampleFilter-S01-T000-1-1-1.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医疗 /strong /span /a 圈带来哪些变革和信号呢,下面这些代表的提案有没有说出你的心声呢?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人大代表雷冬竹:将产前诊断纳入医保体系 /strong /span /p p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雷冬竹在京对记者表示,出生缺陷儿造成家庭、社会的沉重负担,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对此,雷冬竹建议,我国应增加婚前孕前筛查项目,将产前诊断纳入医保体系,将48种遗传代谢性疾病和耳聋基因筛查纳入新生儿筛查,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家庭悲剧的出现。在婚前孕前环节,将政府买单的婚前医学检查100元和孕前优生检查的240元打包为340元的优生筛查服务,避免重复检查,节省出来的资金可以用来增加筛查项目。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致公党陕西省委员会:建议将基因检测纳入医保 /strong /span /p p   我国每年有250万人因用药不当而住院治疗,19万人因药物毒副作用死亡。目前整个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id=" _baidu_bookmark_start_28" style=" line-height: 0px display: none " ? /span span id=" _baidu_bookmark_start_30" style=" line-height: 0px display: none " ? /span span id=" _baidu_bookmark_start_30" style=" line-height: 0px display: none " /span /span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SampleFilter-S01-T000-1-1-1.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医疗 /strong /span /a span id=" _baidu_bookmark_end_31" style=" line-height: 0px display: none " ? /span span id=" _baidu_bookmark_end_29" style=" line-height: 0px display: none " ? /span 机构的普遍用药模式为“经验性用药”,即先用A,A不行,用B,B不行,再用C,很难保证对每个不同个体的有效性,同时也无法预防不必要的药物毒副作用。但如果病人在用药之前做了基因检测,其结果就能精准指导病人用含哪一种成分的药物最有效、毒副作用最小。致公党陕西省委员会的团体提案建议陕西大力推广精准医疗模式。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全国政协委员孙洁:生育险应纳入医保,建生育险基金 /strong /span /p p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保学会理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教授昨天向京华时报记者透露,她将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关于将生育保险纳入医疗保险制度的提案”,建议建立生育医疗保险基金,基本实现相关人员全覆盖。这将解决庞大的女性农民工群体没有生育保障,以及超过三分之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者不参加生育险的痼疾。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人大代表马化腾:分级诊疗有赖于打破医院“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 /strong /span /p p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关于互联网医疗的建议中提到,实现分级诊疗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患者信息共享。只有让医务人员及时了解患者的健康、诊疗、用药情况,全程跟踪病人的健康信息,为患者提供连续的整合医疗服务,才能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要打破医院的“信息孤岛”就要充分的利用移动互联技术,从而建立完善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制度,实现相关信息的可得性与互联互通。在医保支付环节可考虑在完善互联网医保支付使用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允许合规的第三方支付公司进入,由居民个人选择支付公司,建立起便捷的“医疗保险”网络支付制度及通道。目前医院亟需实现处方电子化,实现患者对本人电子处方的可得性,同时医疗药品等相关领域公共数据相应地需要开放共享。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全国人大代表钟南山:解决号贩子的关键还是得分级医疗 /strong /span /p p   关于如何根治号贩子,全国人大代表钟南山表示,全国市属医院实行了非急诊的全面预约制,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此外,他还表示,患者多专家少是号贩子存在的根本原因,而解决的关键还是分级医疗。但分级医疗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才的短缺。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全国人大代表陈薇:推动保障血友病患者用药 /strong /span /p p   我国血友病患者的治疗长期以来处于仅能够维持生命的状态,因治疗不够导致残疾的比例远大于国外。全国人大代表、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陈薇建议国家食药局继续进一步推动和扩大价拨冷沉淀工作的范围 建议培育民族血液制品龙头企业发展 建议国家鼓励新设单采浆站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全国政协委员袁亚非:把精准医疗纳入“十三五”医疗健康的重要方向 /strong /span /p p   全国政协委员、三胞集团董事长袁亚非建议国家要推进健康服务业供给侧改革:把精准医疗列为我国“十三五”医疗健康、科技创新以及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设立国家精准医疗发展专项规划和引导基金,加快精准医疗标准、监管和保障相关政策出台,加快精准医疗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落地步伐,推动建设“健康中国” 进一步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精准医疗领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健康服务领域的相关政策 鼓励精准医疗企业“走出去”步伐,迅速掌握国外先进技术,参与国际相关标准制定,提升我国精准医疗产业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竞争力 加强精准医疗的舆论宣传和观念传播,逐步推广“互联网+精准医疗”商业模式,在全国各个具备条件和优势的区域中的医院和社区内建设精准医疗示范中心,加强精准医疗在医疗服务人员中的培训力度 把精准医疗相关检测和治疗费用逐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畴,使普通消费者共享精准医疗发展成果,显著提升我国重大疾病防治水平。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全总女职工委员会:落实全面两孩需提高报销比例 /strong /span /p p   全总女职工委员会调查发现,赞同“两孩”政策与生育意愿呈现一定的反差,究其原因是部分女职工担心生育二孩会加大就业压力。因此建议提高产检等报销比例,并增设二孩育儿假、二孩子女补助金等,以促进政策的落实 并呼吁尽快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等法规的修订工作,依法增设二孩育儿假、二孩子女补助金等,减轻二孩母亲育儿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缓解维护女职工孕期、产期、哺乳期“三期”权益与企业发展之间的矛盾。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全国人大代表刘伟:建立统一失踪人口信息平台,打拐免费DNA入库检测 /strong /span /p p   据民政部估计全国流浪乞讨儿童数量在100万~150万人左右。其中很多属于被拐卖的儿童被成年人强迫乞讨。全国人大代表、佳都科技董事长刘伟建议政府建立一个国家统一、对社会公开的失踪人口信息平台:每个失踪者的亲人都可以把失踪者的信息发到网上,并将打拐免费DNA入库检测,进一步宣传全国打拐DNA数据库。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全国政协委员温建民:建议社会给予护士更多尊重 /strong /span /p p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主任温建民说:“护士群体的收入水平还是太低了,我就听到过有的护士为了补贴家用,下了夜班去麦当劳打工。”他呼吁,尽快调整护理费用,并启动护士的薪酬制度改革。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全国政协委员郭广昌:建立多层次的儿童专科医疗服务体系 /strong /span /p p   郭广昌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提交了“以‘互联网医院’模式推进国内分级诊疗”和“关于建立多层次的儿童专科医疗服务体系”的提案。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全国政协委员冯丹龙:将戒烟服务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strong /span /p p   提议借鉴国际经验,将戒烟服务纳入社会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吸烟相关疾病在我国大都已经纳入医保体系,我国每年在治疗与烟草有关的疾病上耗费巨大,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医保资金。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人大代表闫希军:让更多有效药品进入医保目录 /strong /span /p p   由于我国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SampleFilter-S01-T000-1-1-1.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医疗 /span /a 、医保、医药之间互联互通不够,给整个医疗体系健康发展带来了一些弊端。由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和天士力历时20年研发的一种新型溶血栓药物,是国家“十一五”期间获批的一类生物新药,但是至今没有纳入医保药物。“现行医保药品目录是6年前确定的。”闫希军说,应该让更多有效药品进入医保目录,树立起健康管理的理念。 /p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专家组成立
    p   为落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管理任务,充分发挥专家在项目过程管理中的作用,保障专项任务顺利实施和任务目标的实现,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成立“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专项专家组,并于2017年7月14日在北京召开专家组第一次工作会。生物中心董志峰副局级调研员,专家组成员,生物中心相关处室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 /p p   “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专项专家组成员共12名(名单后附),由生物中心聘任,任期五年。专家组组长由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工程中心王卫东研究员担任,副组长由清华大学李秀清研究员、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孙京昇处长担任。 /p p   会上,董志峰副局级调研员向专家组成员颁发了聘书并讲话。他强调,应紧密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深入推进“数字诊疗装备研发”专项的组织实施,希望专家组能够在工作中注重创新,完善符合科研规律的组织管理机制,协助生物中心共同推进专项总体目标的达成。 /p p   专家组成员对专项的实施和管理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讨论,就如何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加强战略研究、加强部门沟通、开展专题调研以及切实做好项目的过程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为推动“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专项的组织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F3E0]1K`[8`~I`_1(ACN[0K.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c3da3feb-c627-4925-aad9-f4acc79e667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3$_UP}(RCYP9X0`U29QEZAY.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4d36d1a2-ec4e-44b2-8b59-69e3baa71b91.jpg" / /p
  • 院士领衔 共话新冠疫情下诊疗技术发展
    仪器信息网讯 9月28日,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在BCEIA2021上同期召开了新冠疫情下诊疗技术发展高峰论坛,论坛为期1天,多位院士、科研及诊疗专家出席了本次高峰论坛,大会同时还进行了线上直播,线上线下数千人次听取了现场报告。会议现场BCEIA2021大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院士担任本次论坛的嘉宾主持人,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大会副主席/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张学敏院士为本次论坛致辞。嘉宾主持人 张玉奎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致辞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张学敏院士致辞中央民族大学再帕尔阿不力孜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颜光涛研究员、北京大学刘虎威教授、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谢剑炜研究员分别担任四个小节的主持人。中国科学院谭蔚泓院士等10位嘉宾分享了新冠疫情下病毒研究和检测、新冠肺炎诊断和治疗以及药物和疫苗研发等方面的技术和研究进展。4位报告主持人谭蔚泓院士 报告题目:《新冠病毒快速诊断》谭蔚泓院士讲到,分子医学可在分子层面上去了解病毒感染机制,进而开发诊断试剂,研发和尝试药物以及开发疫苗。谭院士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基于核酸适体的POCT、基于核酸适体的治疗和疫苗三个方面,介绍了团队在新冠疫情期间和之后所做的工作。RT-PCR是新冠病毒感染肺炎诊断的金标准方法,但是难以满足大规模患者的快速筛查需求。谭院士团队自主研发了新冠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恒温扩增荧光法),在海关核酸检测等场景中的应用非常有意义,该项目是全国300多个申报项目中仅有的2个核酸核酸获批推荐进入国务院应急审批通道的核酸现场快速检测项目之一。曹彬教授 中日友好医院报告题目:《从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到COVID-19》曹彬教授回顾了自己在2003年的“非典”时期和2020年新冠疫情早期的工作。2020年1月,他和团队成员很早进入武汉金银潭医院进行新冠肺炎病人的治疗,曾执笔和主持了2019年武汉肺炎“零版”诊疗方案。基于前期的治疗工作积累,他们全球首个在《柳叶刀》上发表相关成果,总结了新冠肺炎临床特点,成为全球认识新冠肺炎的第一手资料;对新冠肺炎病变进行“画像”,首次提出死亡危险因素(高龄、高SOFA评级及D二聚体升高);是全球第一时间以最高等级证据报告关键抗病毒药物(克立芝)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瑞德西韦的抗病毒疗效。曹彬讲到,科学的防治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提供了重要指导。秦川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报告题目:《SARS-CoV-2免疫保护评价模型及在疫苗研发中的应用》动物模型是采用各种科学技术手段,模拟各种疾病的病因,使动物罹患人类病因,在实验室再现人类疾病,成为“特殊病人”,用于研究疾病发病机理、评价疫苗和药物。秦川教授早期构建了包括非典恒河猴模型等在内的多个传染病动物模型,在相关传染性疫苗评价中得以有效应用。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秦川教授在早期储备的资源下,构建了COVID-19动物模型,该工作被评为2020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并被Cell/Nature/Science等200多篇论文引用。秦川讲到,人类与疾病的斗争是无止境的,实验动物科学技术既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也是最后一步。王雅杰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检验科主任报告题目:《多维传染性疾病临床检验体系建设》王雅杰教授从新发突发传染病、多维传染病临床检验体系建设、疫情常态化下临床实验室能力建设三个方面介绍了地坛医院临床检验体系的相关建设情况。新冠疫情使人们重新认识传染性疾病,王雅杰所在的地坛医院一直承担着应急救治任务,是北京市参加抗疫战斗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收治病例最多的医院。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也落地地坛医院,平战结合,双核驱动,迎来了学科飞跃发展的良机。临床检验诊断学在新冠疫情等传染性疾病诊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核酸检测能力建设上升为国家政策,疫情对临床检验能力建设起到导引作用,以分子生物学为例,高通量、快速、自动化工作站、核酸提取仪等,极大提升了检验能力,让曾经的梦想变为现实。下午,6位报告嘉宾继续介绍了新冠病毒基因组变异研究、痕量核酸测序、蛋白质组学系统在新冠肺炎宿主反应中的应用、mRNA疫苗平台、病毒气溶胶传播等方向的精彩内容。谭文杰研究员 卫健委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报告题目:《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变异研究进展》黄岩谊教授 北京大学报告题目:《痕量核酸测序:从单细胞到新冠病毒》郭天南研究员 西湖大学报告题目:《蛋白质组学系统解析新冠肺炎中的宿主反应》秦成峰研究员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报告题目:《通用型mRNA疫苗平台对抗高度变异的新冠病毒》徐东群研究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题目:《气溶胶在病毒传播中的作用及影响》Prof.Jim Huggett 英国国家测量实验室报告题目:《Standardisation of SARS-CoV-2 molecular diagnosis》会议现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还为每位报告嘉宾颁发了荣誉证书,以感谢他们对我国分析检测相关事业所做的贡献。主持人为报告嘉宾颁发荣誉证书
  • “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专项2017年度拟立项项目公示
    p   《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科技部、财政部关于改革过渡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国科发资[2015]423号)等文件要求,现将“干细胞及转化研究”、“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和“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7年度拟立项项目信息进行公示(详见附件)。 /p p   时间为2017年6月1日至2017年6月5日。对于公示内容有异议者,请于公示期内以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交书面材料,逾期不予受理。个人提交的材料请署明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单位提交的材料请加盖所在单位公章。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如下: /p p    strong “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专项 /strong /p p   联 系 人:朱敏 /p p   联系电话:010-88225128 /p p   传 真:010-88225200 /p p   电子邮件:zhumin@cncbd.org.c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专项2017年度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569d5a47-f410-4683-ad24-edf7ab82fa01.jpg" style=" "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bde2251d-7ac7-42a7-b1ab-ea1d5da9c6df.jpg" style=" "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094b6eb0-17ee-4b81-8be1-a0ed9f9ab110.jpg" style=" "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8d6d0985-2d37-40f9-8131-ca9e2270eeeb.jpg" style=" " title="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e76b6fad-6f48-4891-ae9c-048fe1c51294.jpg" style=" " title=" 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b22f26a5-e21e-4a51-bf93-9de8a4802b6b.jpg" style=" " title=" 6.jpg" / /p p   附件: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706/ueattachment/e711dc66-dded-4d48-bc29-2f34ba505538.xlsx" style=" line-height: 16px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专项2017年度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xlsx /span /a /p
  • 精准医学时代到来,诊疗技术将改变医学形态
    p   精准医疗并非一个新鲜的概念,医学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逐步精准的过程,从最简单的区分男女开始,就已经有了个性化的概念 但真正精准医疗的深入,则得益于现代诊断技术,通过验血,将感冒区分为病毒性和细菌性,就是一次精准医疗的过程。 /p p   由于基因组学和基因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精准医疗才开始真正实现个体化、差异化治疗,精准医疗不仅仅是概念,也已经开始深入癌症诊疗等领域,精准医疗时代已经开始,并且逐步普及。 /p p   3月初,迪拜宣布了一项宏伟的医疗计划,准备对300万城市居民进行DNA测序,原因很简单:通过DNA测序筛除风险,让迪拜城市居民在得病前就能得到治疗。 /p p   阿联酋在近期宣布了这项新计划,作为迪拜“10X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的目标是在未来10年内使一些概念性的技术尽快标准化,并尽快推动实现。根据媒体报道,迪拜健康协会计划建立一个包括非公民在内的庞大的居民基因组数据库。在此之后,该计划将开发一种人工智能,用于分析数据,并在人们患上疾病前进行预测。 /p p   有关当局表示,他们希望逆转基因过程。他们不打算研究“已患病居民”的基因组,而是打算让人工智能对患类似遗传病人的数据库进行研究,从而挑选出有患病风险的人。在项目的后期阶段,迪拜还希望与制药公司合作,设计针对基因条件的靶向治疗。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希望根除(或至少控制住)遗传疾病,让那些有患病风险的人改变生活方式来预防疾病,并使药物更加有效。 /p p   3月27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了全国100家能够接受“癌症基因组医疗”的合作医院名单,这种医疗通过检查癌症患者的遗传基因选择最适合的药物与治疗方法。合作医院将与已经选定的各地区11家核心医院携手,4月起向符合条件的癌症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日本厚劳省拟在今后进一步增加合作医院,计划覆盖至所有都道府县。 /p p   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研究所长间野博行表示:“预想起始阶段每年1万人使用相关服务。根据检查结果,患者的治疗选项增加是一大优点。” 报道称,当前相关数据较少,因此有效治疗的情况仅占一至两成。但令专家感到期待的是,一旦数据得到累积,将有助于研发新的药物与治疗方法,还将提高治疗成效。有关基因变异与治疗结果的数据将被匿名处理,并被汇总至设在国立癌症研究中心的“信息管理中心”,以带动治疗方法的研发。 /p p   日本厚劳省2016年底表示,计划在日本全国实现最尖端癌症基因组医疗的实际运用。现已推进相关筹备工作,作为先进医疗方式批准了一次性检查114种基因的方法。但鉴于目前仅检查费用就需要几十万日元,日本力争2018年度内将该项检查纳入保险项目。 /p p   过去20多年,高科技大举进入医学界。“精准是医学的必然要求,精准医疗不仅是治疗疾病,更是预防。”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strong 精准时代,诊疗技术的进展将改变医学形态 /strong /span /p p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詹启敏说,精准是医学的必然方向,新的科学技术进展不仅能够治疗疾病,更能帮助医生进一步认清疾病的潜在“雷区”,预防疾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300" height=" 297" title=" 1.jpg" style=" width: 300px height: 297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c250876a-ac74-4a40-b742-f706c7a03402.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詹启敏 /strong /p p   医学科技的进展可使医生们对疾病防患于未然。这一点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院长樊嘉团队的成果中获得最生动的诠释。仅需采集0.2毫升血浆,通过对七个肝癌相关微小核糖核酸检测的综合评估,可准确诊断肝癌,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达80%以上……去年7月,这款可大幅提高肝癌早期诊断率的“七种微小核糖核酸肝癌检测试剂盒”由国家食药监总局审批获准上市。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有限的疗效,等待更深入的探究 /span /strong /p p   现有的肿瘤治疗,确实还有许多局限,为什么?个体基因与环境差异是一方面原因。孙颖浩曾在145对中国人前列腺癌旁组织的整合测序工作中发现,中西方人群在前列腺癌的分子排序上差异很大———即便是同一种族,遗传、基因等也有不同 加上吸烟、饮食、体内微生物种群等环境的不同,同样癌种的患者可能收获截然相反的治疗效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300" height=" 297" title=" 2.jpg" style=" width: 300px height: 297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31acada5-2f14-474e-aea2-a30d46bb1174.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工程院院士、泌尿外科专家孙颖浩 /strong /p p   对肿瘤的认识不足是另一原因。詹启敏将疾病的表现比喻为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在水面之下,还有巨大的冰山主体。换言之,只有更深入地了解肿瘤,才能更准确找到疾病的本质。 /p p   精准医学应运而生。在现阶段,精准医疗强调全程管理,即整个治疗过程中有效运用多种手段,包括经典化疗、靶向、免疫治疗。下一步,精准医疗的目标就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通过基因组测序技术等交叉应用,精确找到病因和治疗靶点,并对疾病不同状态精确分类,实现对患者个性化精准治疗,提高疾病诊治与预防的效益。 /p p   今天我们不能区分‘好人’和‘坏人’,只能一并切除 未来,也许我们能只干掉‘坏人’ 更远的未来,我们或许能知道‘坏人’的本质是什么,让“坏人”变成“好人”。 /p
  • “诊疗装备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专项2021申报指南征求意见
    2月4日,科技部发布“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诊疗装备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征求意见时间为2021年2月4日至2021年2月24日,修改意见请于2月24日24点之前发至电子邮箱sfs_swyyc@most.cn。相关重点专项2021年项目实施中,拟积极探索“揭榜挂帅”、部省联动等新型组织实施模式,研究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欢迎大家关注和支持。附件:“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诊疗装备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pdf关于“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诊疗装备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稿中提到,本专项针对高端诊疗装备和生物医用材料依赖进口、新冠肺炎疫情中暴露的应急医疗装备短板以及医药领域安全监管长期处于被动型和回溯性模式等问题,聚焦于医疗装备、生物医用材料、体外诊断等领域的重大产品,以及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及核心部件、前沿技术及样机、应用解决方案、监管科学、应用示范, 实现高端引领,促进我国高端诊疗装备和生物医用材料整体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本专项执行期为2021-2025年,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设置了前沿技术研究及样机研制、重大产品研发、应用解决方案研究、监管科学研究、应用示范研究五项任务。本批指南拟启动前四项任务中的16个研究方向。1. 前沿技术研究及样机研制1.1 先进结构与功能内镜成像技术研究及样机研制1.2 有源植入器械磁共振兼容技术研究及样机研制1.3 术中放疗定量化技术研究及样机研制1.4 仿生电活性牙槽骨/牙周再生材料研制1.5 可防治肿瘤的生物医用材料研制2. 重大产品研发2.1 小型化重离子治疗装置研发2.2 光子计数能谱CT研发2.3 新型可降解镁合金硬组织植入器械研发2.4 天然生物材料构建的降解调控神经移植物产品研发2.5 新型核酸分析系统平台研发2.6 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研发3. 应用解决方案研究3.1 基于国产迷走神经刺激器的应用解决方案研究3.2 半个性化高强度高韧性全膝置换用人工关节的临床解决方案研究4 监管科学研究4.1 标准数字光学模体研究4.2 放疗设备统一接口标准研究4.3 新型生物医用材料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价研究
  • 金域检测医学携手跨国药企,助力创新药赋能精准诊疗
    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第三方医检行业领导者金域医学带着助力创新药赋能精准诊疗一站式解决方案亮相进博会,与武田中国、吉利德科学、阿斯利康等知名跨国药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促进罕见病、肿瘤、感染性疾病等疾病防治、诊疗能力的提高。金域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表示:“进博会为国内外企业搭建了合作共赢的平台,从2019年开始,金域医学借助进博会的机会,与多个药企达成战略合作,为创新药物的检测、治疗和规范化诊疗贡献了绵薄之力。未来,也希望凭借助力创新药赋能精准诊疗一站式解决方案,凝聚更多力量,一同推动中国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惠及更广大患者。”进博会现场上,国内外药企参会热情空前,全方位展出自家的“看家本领”,多款全球、亚洲新品的“首秀”出现在进博会上。不过,如何更快地将创新成果实现快速落地,赋能临床精准诊疗呢?借助合作共赢的进博会平台,金域医学与多家知名药企纷纷达成战略合作关系,以发挥各自资源、技术优势,加速成果落地,实现临床精准诊疗。金域医学与武田中国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合力破解罕见病领域难题。武田在全球范围内的核心治疗领域之一是罕见病,已有多款创新药物及治疗方案在国内获批上市。未来三年,双方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搭建、完善行业诊疗规范,探索诊疗创新模式,为患者提供精准可靠的检测技术和药物,进一步推动罕见病诊疗水平的提升。金域医学与吉利德科学合作再升级,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在感染性疾病领域,我国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仍存有庞大的存量患者群体,且该疾病难以进行精准诊断和完全得到痊愈,攻克此难题成了双方合作的重中之重。经过四年的合作,双方已为全国31个省市超30万患者提供乙肝、丙肝、艾滋病等检测服务。同时借助本次合作升级,金域医学与吉利德科学将持续深入临床应用、基层诊疗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共助感染疾病防治事业的发展。此次进博会,金域医学除了加强交流、建立“合作圈”外,还推出助力创新药赋能精准诊疗一站式解决方案,涵盖创新药即将上市、上市早期推广和中后期推广三大时期,为药企提供对应产品的市场调研、技术验证对比等服务。现阶段,这一方案已帮助40个以上创新药诊断网络下沉,并且吸引着越来越多药企关注与谋求合作,以期强强联合,构建起创新药精准诊疗生态,助力临床精准诊疗,惠及广大患者。
  • 助力新冠诊疗|防风通圣丸的测定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 修正版),中医治疗项下,防风通圣丸被推荐用于治疗处于医学观察期的患者。防风通圣丸具有解表通理,清热解毒之功效。主治外寒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等。在此参照《中国药典》中防风通圣丸的含量测定,使用日立高效液相色谱仪Primaide进行测定。图1.分析测定条件 图2. 标准品测定结果 图3. 重现性实验结果 取50mg/L黄芩苷标准溶液,重复测定6次,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的RSD分别是0.04%和0.19%,均获得了良好的重现性。 图4. 标准曲线 黄芩苷标准溶液在1.00mg/L~200mg/L浓度范围内获得了R2 = 1.0000的良好线性关系。 图5. 系统适用性结果 取50mg/L黄芩苷标准溶液进行系统适用性测试,结果远优于药典规定值。图6. 样品前处理过程样品 图7. 防风通圣丸的测定结果前图8. 含量测定结果 对市售防风通圣丸中黄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以黄芩苷计算,每1g样品含黄芩苷9.6mg,符合药典的规定值。并在样品中添加了黄芩苷标准品,进行加标回收率的测定,回收率为102.8%~103.6%,证明该测定方法准确可靠。关于日立高效液相色谱仪的详情,请见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2446/Product-C0102-0-0-1.htm关于日立高新技术公司:日立高新技术公司,于2013年1月,融合了X射线和热分析等核心技术,成立了日立高新技术科学。以“光”“电子线”“X射线”“热”分析为核心技术,精工电子将本公司的全部股份转让给了株式会社日立高新,因此公司变为日立高新的子公司,同时公司名称变更为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科学,扩大了科学计测仪器领域的解决方案。日立高新技术集团产品涵盖半导体制造、生命科学、电子零配件、液晶制造及工业电子材料,产品线更丰富的日立高新技术集团,将继续引领科学领域的核心技术。 处理方法
  • 国内首家生物诊疗制品研发中心落户洛阳
    p   该项目位于洛阳市洛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预期总投资约5.2亿元,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石磊团队为技术依托,拟建设包括实验动物中心、免疫诊断试剂生产车间、分子诊断试剂生产车间等在内的“一中心六车间”,建设周期为两年。 /p p & nbsp /p p   二月二,龙抬头。当日上午,洛阳沃普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物诊疗制品及设备产业化项目”正式奠基。 /p p   奠基碑的背后,一幢幢整齐的厂房已初具规模。“从今天起,我们进入全面建设时期,将用3到5年时间,在这里打造中国首家生物诊疗制品研发中心及产业化基地,其产品将填补多项国内空白。”洛阳莱普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闫玉良信心满满地说。 /p p   这份信心,来源于该项目背后的3家重量级单位。作为专业从事生物检测诊断试剂和治疗性生物制品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全产业链项目,该项目依托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洛阳现代生物技术研究院及洛阳莱普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由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白仲虎博士和石磊博士为学术带头人,组建高层次研发团队。 /p p   在生物检测方面的手持终端设备和全自动设备是该项目的主打产品。按照规划,该项目将建设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手持终端设备生产车间,其生产的便携式核酸检测箱,不但可以避免污染,而且能够全面地检测产品,灵活高效地提取核酸,将为购买能力有限的县级疫控中心、小型养殖场等提供便利。同时,该产品还具有可随身携带进行户外操作的优势。 /p p   研发制造兽用诊断试剂也是该项目的主导工作之一。作为动物疫病防控的重要武器,诊断试剂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疫病防控成效高低。当前,我国有关技术成果很多,但规模化生产工艺落后,商品化运作程度低下,成果转化率很低,且以小作坊式生产为主,导致市场成熟产品不多、质量不高、防控急需的高端产品供应不足。 /p p   “未来,我们将建设面积4500平方米的分子诊断试剂生产车间,该车间将配备25到30名硕士、博士,制造的产品可使养殖人员准确判断疫病存在情况。”闫玉良说。 /p p   此外,借由近年国内各地兴起的宠物热,该项目还将构建较完整的抗体研发技术体系,开展犬瘟等动物疾病的基因工程抗体及干扰素的产业化工作,建成国内领先的基因工程抗体及干扰素研发平台及生产线。仅此一项,预计未来3到5年便可突破年销售额1.5亿元。 /p p   按照规划,该项目建成后预期团队成员总人数可达300人,其中硕士学历人才占比达70%。在未来3到5年时间,该项目有望实现年销售额总计8.9亿元,实现利税1.5亿元,并在生物诊断试剂检测领域成功占据业内领先地位。 /p p   闫玉良表示,该项目建设完成后,将成为中国最大的生物检测诊断产品生产基地,打造国内同行业技术最领先、产品线最齐全的高科技产业基地。 /p
  • 华山医院与SCIEX中国共建“细菌感染诊疗质谱合作实验室”
    2月1日上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与SCIEX中国共建“细菌感染诊疗质谱合作实验室”揭牌仪式暨学术研讨会在花园大厅举办。“细菌感染诊疗质谱合作实验室”的建立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平等互利”原则,旨在共同推动临床质谱在细菌感染诊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领域的发展,重点在临床质谱的前沿项目开发、技术交流与行业推广、新技术评估与合作等领域开展合作。华山医院副院长伍蓉,科研处处长陈澍,抗生素研究所副所长胡付品教授、张菁教授,郭蓓宁教授、刘笑芬副教授等,SCIEX公司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蔡俊松,SCIEX中国战略市场总监江峥等共同见证了实验室揭牌。仪式由陈澍主持。张菁和蔡俊松共同签署合作协议,伍蓉和蔡俊松共同为实验室揭牌。“细菌感染诊疗质谱合作实验室”签约揭牌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是教育部首批传染病学科博士点、重点学科,长期致力于感染性疾病诊治、抗感染药物临床药理学研究和细菌耐药性防治,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密切结合,对提高我国的细菌、真菌感染诊疗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SCIEX中国是临床质谱应用领域的先行者之一,拥有前沿及合规的硬件系统及一系列成熟的经过临床验证的完善的检测流程和方法,通过提供完整的、可靠的分析工具来促进科学的发展,保护生命的健康。张菁回顾了抗生素研究所与SCIEX中国长期以来的密切联系与合作,以及新冠疫情期间华山医院宝山院区建立生物安全二级治疗药物监测(TDM)实验室期间SCIEX提供的帮助,为新冠感染患者提供抗感染药物的个体化精准治疗。张菁介绍了建立细菌感染诊疗质谱合作实验室的初衷、合作模式、发展方向及考核指标等,双方共建的“细菌感染诊疗质谱合作实验室”以抗感染药物合理用药、遏制耐药发展为宗旨,围绕细菌耐药机制、治疗药物监测、感染诊断展开深入研究,推进质谱相关技术临床应用转化,共同进行新技术、新课题、新应用研究与开发。伍蓉表示,华山医院一直鼓励和支持院企合作,希望通过共建实现强强联合,造福患者,提高医院诊疗水平的同时,推动医学研究创新发展。蔡俊松表示,通过合作实验室的建设,不仅希望帮助华山医院的病患,也希望利用华山医院专家的影响力共同建立全国性临床质谱相关的共识指南或标准,造福更多病患。签约揭牌仪式后,郭蓓宁主持学术活动。SCIEX售前应用经理方晶晶博士、刘笑芬副教授作学术报告,分别从疾病和细菌的角度分享了代谢组学在临床诊疗中的前沿进展。方晶晶介绍了经典临床代谢组学工作流程、拟靶向代谢组学工作流程和临床应用、高覆盖靶向代谢组学工作流程和临床应用。刘笑芬分享了基于微生物代谢组学进行抗生素的作用及耐药新机制研究和感染疾病诊断等的相关研究进展,并提出拟通过微生物代谢组学聚焦研究新型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对已上市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协同机制研究以及感染疾病的诊断标志物发现,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与会双方共同讨论了“细菌感染诊疗质谱合作实验室”的未来建设发展和工作方向,标志着两方合作的正式启动。在院企合作的框架下,双方将有望开发出新的诊断工具和治疗方法,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快速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合作实验室的成立还将推动临床质谱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通过开展前瞻性研究项目,推动质谱技术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 肿瘤演进与诊疗的分子功能可视化研究重大研究计划2022年度项目指南
    关于发布肿瘤演进与诊疗的分子功能可视化研究重大研究计划2022年度项目指南的通告国科金发计〔2022〕40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现发布肿瘤演进与诊疗的分子功能可视化研究重大研究计划2022年度项目指南,请申请人及依托单位按项目指南所述要求和注意事项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2年8月15日肿瘤演进与诊疗的分子功能可视化研究重大研究计划2022年度项目指南 肿瘤演进与诊疗的分子功能可视化研究重大研究计划旨在通过对肿瘤演进和诊疗的关键分子功能可视化,形成对恶性肿瘤本质的新认识。  一、科学目标本重大研究计划的总体科学目标:揭示肿瘤演进过程的关键调控分子与功能甄别、分子信息网络与病理表型以及基于分子功能可视化的肿瘤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判定,阐述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肿瘤异质性的演化规律以及肿瘤微环境的特征构成,明确肿瘤各演进阶段的生物学表征和恶性本质及影像-病理-组学融合诊断意义。二、核心科学问题本重大研究计划的核心科学问题:肿瘤演进过程中关键分子的信息提取、特征确定、功能可视化及其诊疗意义。三、2022年度资助研究方向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总体布局,2022年度拟资助以下研究方向,鼓励申请人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手段,注重与信息科学、化学科学、数理科学等领域的合作。(一)重点项目和培育项目。1.恶性肿瘤演进过程中肿瘤异质性和微环境功能可视化。针对肿瘤异质性和肿瘤微环境主要组分,进行肿瘤组织类型、分子分型与组学信息的功能关联,分析和可视化解析恶性肿瘤演进过程中肿瘤微环境功能与肿瘤异质性形成的关系及调控机理,为创建原创性可视化技术奠定基础。2.恶性肿瘤影像、病理与多组学融合的智能诊断与疗效评估。根据肿瘤治疗临床需求,利用影像、病理和多组学信息的交叉和融合技术,探索人工智能(AI)辅助的肿瘤精准诊断和治疗新理论和新策略,建立肿瘤智能诊断、演进预测、疗效评估与预后判断的技术规范和应用模式。3.恶性肿瘤临床诊疗相关关键分子功能可视化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初步转化应用。围绕恶性肿瘤演进中关键分子功能的可视化,将原创性的原理和技术转化应用于恶性肿瘤临床诊疗流程中的一个或多个环节,开展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推动临床应用。(二)集成项目。1.恶性肿瘤演进过程中肿瘤异质性和微环境可视化智慧诊断。基于恶性肿瘤演进过程中肿瘤异质性和肿瘤微环境形成与功能调控机理的可视化解析,集成创新理论;利用影像、病理和多组学信息融合的创新技术,实现AI辅助的肿瘤异质性和微环境的功能可视化智慧诊断。2.恶性肿瘤临床诊疗关键分子功能可视化技术创新及临床研究。围绕恶性肿瘤临床诊疗相关的关键分子功能可视化诊疗技术开展研究,并转化应用于恶性肿瘤临床诊疗流程中的一个或多个环节,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证明其有效性、临床收益和风险,形成临床诊疗原创技术。四、项目遴选的基本原则围绕核心科学问题,本重大研究计划强调和鼓励:(一)对实现总体科学目标的贡献率。(二)促进科学问题解决的新思路、新方法。(三)学科交叉,多组学、病理和影像信息的融合。 (四)促进我国相关领域发展的国际合作与共享。五、2022年度资助计划2022年拟资助集成项目2-4个,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35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集成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3年1月1日-2026年12月31日”;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3-5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26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重点支持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3年1月1日-2026年12月31日”;拟资助培育项目3-5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6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培育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3年1月1日-2025年12月31日”。具体资助项目数和资助经费将根据申请情况和申请项目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而定。六、申报要求及注意事项(一)申请条件。本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二)限项申请规定。执行《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要求。(三)申请注意事项。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应当认真阅读并执行本项目指南、《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和《关于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中相关要求。1.本计划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书提交时间为2022年9月15日-9月21日16时。(1)申请人应当按照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中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填报说明与撰写提纲要求在线填写和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2)本重大研究计划将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对多学科相关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项目集群。申请人应根据本计划拟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和本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3)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集成项目”、“重点支持项目”或“培育项目”,附注说明选择“肿瘤演进与诊疗的分子功能可视化研究”,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培育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集成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4个。(4)申请人应当按照重大研究计划申请书的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突破,应在“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中首先论述与本指南最接近的研究方向的关系,以及对解决核心科学问题和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的贡献。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重大研究计划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5)由于医学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涉及人和动物的生物医学研究,请申请人和依托单位注意在项目申请及执行过程中严格遵守针对相关医学伦理和患者知情同意等问题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包括在申请书中提供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单位医学伦理委员会、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的审核证明(电子申请书应附扫描件),未按要求提供上述证明的申请项目将不予资助。(6)涉及病原微生物研究的项目申请,应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有关部委关于“伦理和生物安全”的相关规定;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研究的项目申请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涉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项目申请,应具备生物安全设施条件,随申请书提交依托单位或合作研究单位生物安全保障承‍诺,未按要求提供上述证明的申请项目将不予资助。2.依托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完成依托单位承诺、组织申请以及审核申请材料等工作。在2022年9月21日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于9月22日16时前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3.其他注意事项。(1)为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和多学科集成,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关注与本计划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2)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项目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与集成,本计划将每年举办1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有义务参加本计划指导专家组和管理工作组所组织的上述学术交流活动。(四)咨询方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七处联系电话:010-62329157
  • 合肥研究院等在氧化石墨烯基磁共振纳米诊疗剂研究中取得进展
    style type=" 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A{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 /style p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吴正岩课题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邹多宏、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钟凯合作,在石墨烯基磁共振纳米诊疗剂的开发上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在线发表在 em Nanoscle /em 杂志(DOI: 10.1039/C7NR07957E)上。 /p p   传统石墨烯基磁共振纳米诊疗剂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石墨烯二维材料尺寸较大,在活体中滞留时间较长,难以代谢,对活体器官造成潜在危害;二是接枝钆螯合物效率低,磁共振成像效果差,难以发现微小肿瘤。基于此,吴正岩研究组利用化学手段将氧化石墨烯裁剪成80-100nm尺寸的纳米片,使氧化石墨烯在活体内具有合适的滞留时间,且易于代谢出体外;同时,将裁剪后的氧化石墨烯与金属化的树状高分子接枝,提高氧化石墨烯表面钆螯合物含量,使磁共振成像效果显著提高。在小鼠体内实验结果表明,该纳米诊疗剂能够显著提高肿瘤组织对比度,增加肿瘤组织检测敏感度,对肿瘤展现很好的抑制作用,提高肿瘤的治疗效率。此外,该纳米诊疗剂具有很好的血管造影功能,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了积极思路。 /p p   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等的资助。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img alt=" " oldsrc=" W020171213292827906380.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uepic/4f0b4415-f0ed-4596-be1e-e45b64c7706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技术原理图 /p
  • 体外诊疗行业之变:独立实验室将取代代理商模式
    p  一股由技术革新、政策变动引发的体外诊疗行业巨变正在发生。 /p p   日前,从事人工智能诊断的武汉兰丁医学高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武汉兰丁”)对外确认,已完成由仙瞳资本领投的数千万融资,原股东道彤投资及奋毅资本跟投。 /p p   “人工智能的引入将使体外诊断走向新高度。”武汉一资管人士在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体外诊断行业开始向科技化、专业化发展,并将更多地由独立实验室代替传统的代理商模式。 /p p   方正证券近日发布的《互联网医疗深度报告》(下称“方正证券报告”)也显示,人工智能或在医疗领域率先落地。 /p p    strong 市场空间巨大 /strong /p p   武汉兰丁成立于2000年,是一家聚焦细胞病理人工智能产学研及临床服务的科技公司,其开发的全自动数字病理细胞分析仪,通过从数据云平台中学习癌细胞、癌前病变细胞及正常细胞的样本辨识,据称可识别宫颈正常细胞与癌细胞,相较传统人工诊断,能精准定量,并使检测自动化、智能化。 /p p   创始人孙小蓉介绍,细胞分析仪通过“TBS电脑阅片+定量质控”的智能检测方式,降低专业人员95%工作量。武汉兰丁的设备已获得CFDA、欧盟CE、美国FDA临床认证,产品应用于国内近300家医院,累计完成数百万例细胞病理早期检测。 /p p   目前我国体外诊断企业有千余家,而销售收入超过五亿元的企业不过20家。截至2016年,国内上市的体外诊断企业共有18家,仅2016年第一季度就有六起体外诊断行业并购发生。 /p p   武汉一三甲医院肿瘤科医师告诉记者,体外诊疗在临床实践中多以人工主观判断为主,人工智能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尽管媒体报道中偶有人工智能险胜主任医师的新闻,但目前根本没有在市场上使用的先例。实际操作中,不同科室也有差异,在皮肤科这种比较细致的科室中,人工智能的运用更为合理。” /p p   不过,由于体外诊疗可在病症早期做出诊断,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的逐渐重视及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体外诊断将迎来爆发期,预估到2018年全球市场将达到约800亿美元。 /p p   “体外诊断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市场规模迅速扩张上,也体现在技术的不断成熟。从早期的仅用于临床诊断到后期出现的家庭自测,再到现阶段引入人工智能。”上述投资人士认为。 /p p   方正证券研报显示,目前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的运用主要集中在辅助诊疗、医学影像、药物挖掘、健康管理上。“其中,体外诊疗是医疗领域最核心的场景。鉴于此,‘人工智能+体外诊疗’至少是万亿级以上的营收规模。”上述人士补充道。 /p p    strong 第三方诊断中心兴起 /strong /p p   随着两票制的推行,医疗器械也逐步纳入管制范围。 /p p   业务模式正在发生巨变。大型外资企业改变传统的直接对接医院模式,以“集约采购”和“实验室整体打包与托管”掌握下游渠道的方式正成为主流,以代替代理模式。 /p p   “医疗器械采购模式显著区别于药品配送,代理模式下渠道高度分散,本轮政策调整中,渠道存在强烈整合诉求。”中信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陈竹在中信证券中期策略会上表示,进入壁垒逐渐增大,具有品牌优势和研发实力较强的龙头将逐步掌握主导权。 /p p   武汉兰丁也同样遭遇过被收购的困局。孙小蓉曾表示,在吸取了此前先后两次被投资方以资本入股形式并购的教训后,目前武汉兰丁采取的商业模式是在国外做研发,国内做窗口服务,并计划未来三年内完成第三方病理诊断中心的全国布局。 /p p   目前,独立医学实验室的龙头企业们在全国中心省市布局已基本完成,市场规模5年复合增长率达50%以上。今年3月,广州金域检验集团成立我国最大的病理医生集团,并启动全国首个远程病理协作网 5月6日,体外诊疗龙头迪安诊断联合安徽省立医院成立“安徽感染病分子诊断中心”。以及大量基因检测公司。 /p p   孙小蓉认为,随着医改的不断推进,分级诊疗及第三方病理诊断中心将迎来快速发展,自动化智能化检测及第三方实验室必将有大发展。 /p p br/ /p
  • 美国顶尖独立医学实验室:奎斯特诊疗Quest Diagnostics(DGX)
    p   奎斯特诊疗公司(或:奎斯特诊断公司、探索诊断公司)Quest Diagnostics Inc.(NYSE:DGX)创立于1967年,总部位于美国新泽西州麦迪逊,全职雇员45,000人,从市值来讲,是仅次于美国实验室Laboratory Corp. of America Holdings(NYSE:LH)的美国排名第二的独立医学实验室公司(有时第一)。 /p p img width=" 600" height=" 313" title=" Quest-Diagnostics-Inc-DGX-Logo.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313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noimg/4e81271f-4eae-483c-a08f-1b0051d5e68d.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奎斯特诊疗(探索诊断)Quest Diagnostics(DGX): /strong /span /p p   Quest Diagnostics是美国排名前二(和美国实验室控股公司有时候你是老大,有时候我是老大)的独立医学实验室,也是是著名的生化医疗器材测试商,业务范围涵盖大部分的美国地区以及印度、英国、巴西和墨西哥。除了大量的临床检测服务,治疗资讯的临床实验服务,对于疾病和健康状况作诊断、监视和治疗。此外,Quest Diagnostics公司还涉及其他领域,包括制造和销售诊断试剂盒、POCT 产品,提供临床前研究检测服务,为保险公司进行风险评估服务等。 /p p   自1967年成立之初至今,奎斯特诊疗经历多次并购重组,于1996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Quest Diagnostics在美国拥有31个区域性大型诊断中心,155家快速反应实验室,超过2100个病人服务中心,每年诊断超过1亿个标本。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奎斯特诊疗(探索诊断)Quest Diagnostics(DGX)历史沿革: /span /strong /p p   1967年,奎斯特诊疗Quest Diagnostics的前身Metropolitan Pathology Laboratory, Inc.成立 /p p   1997年,更名为Quest Diagnostics,并成为一家独立公司 /p p   1967年,奎斯特诊疗Quest Diagnostics的前身Metropolitan Pathology Laboratory, Inc.成立 /p p   1969年,更名为MetPath, Inc. /p p   1982年,MetPath被Corning Glass Works收购,并更名为Corning Clinical Laboratories /p p   1997年,Quest Diagnostics从Corning分拆,成为一家独立公司 /p p   1997年,奎斯特诊疗收购Branford, CT-based Diagnostic Medical Laboratory, Inc. (DML)的临床实验室部门 1999年,Quest Diagnostics收购SmithKline Beecham Clinical Laboratories,包括后者与CompuNet Clinical Laboratory的合资公司,GlaxoSmithKline仍然持有Quest Diagnostic的大部分股权 /p p   2000年,奎斯特诊疗开始6Sigma项目 /p p   2001年,奎斯特诊疗完成对俄亥俄州公司健康科技公司MedPlus, Inc. (NASDAQ: MEDP)的收购 /p p   2002年,Quest Diagnostics以5亿美金完成对弗吉尼亚州公司American Medical Laboratories, Inc. (AML) 和其一家附属公司LabPortal, Inc.的收购 /p p   2003年,奎斯特诊疗以8亿美金完成对加州Unilab Corporation (NASDAQ: ULAB)的收购 /p p   2005年,Quest Diagnostics以9.34亿美金完成对堪萨斯州公司LabOne, Inc. (NASDAQ: LABS)的收购 /p p   2005年,奎斯特诊疗与赛弗吉生物系统公司(Ciphergen Biosystems)结成战略联盟,以商业化的新蛋白质组测试 /p p   2006年,以1.85亿美金完成对弗吉尼亚州感染及免疫疾病实验室公司Focus Diagnostics, Inc.的收购 /p p   2007年,完成对瑞士诊断测试公司Hemocue的收购 /p p   2007年,从Welsh, Carson手中收购AmeriPath,成为癌症诊断测试服务的领先供应商 /p p   2011年,从Thermo Fisher Scientific手中收购Athena Diagnostics /p p   2011年,完成对Celera Corporation的收购 /p p   2012年,Quest Diagnostics收购UMASS Memorial Hospitals所有的实验室和资产 /p p   2014年,收购Solstas Lab Partners Group和所有的子公司 /p p   2014年,收购Summit Health, Inc。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