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造假食品

仪器信息网造假食品专题为您整合造假食品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造假食品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造假食品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造假食品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造假食品话题讨论。

造假食品相关的论坛

  • 肉类食品造假防不胜防!

    肉类食品造假防不胜防!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04/201304012151_433308_2646159_3.jpg 在欧洲“马肉丑闻”曝光不久,中国杭州地区也发现有假牛肉,早在《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一》中就有挂牛头卖马肉之说,虽然这些造假的肉质食品并不一定有害健康,但来路不明的肉类食材有不可控的食品安全风险,不法商家侵害消费者知情权,牟取暴利,属商业欺诈行为。中国食品工坊肉质食品造假事件屡见不鲜 食品造假是一个统称概念,在食品、食品成分或食品包装中蓄意使用替代品和添加剂,或进行篡改、虚报,或出于利益做出虚假或误导性的食品声明,以上种种都可以归为食品造假。数百年来,食品造假绵延不绝,但记录在案为公众所熟知的,或许也仅是冰山一角。肉类食品因为价格贵,造假的利润诱惑大,前赴后继者层出不穷。 即便在有着公认最严格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欧盟,依然有着监管真空地带。比如,可追溯系统的建立是公推的食品安全之路,可欧盟的可追溯制度也奈何不得造假者的魔高一丈,尽管严格要求食品生产商在食品供应链的每一个加工点对产品进行标识,可实际操作中却无法控制和确认每一个标识都是真实信息的累计与叠加。追溯环节中的标识信息已然虚假,那么随之相应的数据库等等也就是无本之木。 欧洲悬牛首卖马肉,被欧盟定为标识欺诈,而中国肉类食品则更加灵活多变,虽然大型食品企业尚无造假丑闻,但它们仅占整个中国食品行业的10%,而绝对大多数食品小作坊,鸭肉假冒羊肉、猪肉冒充牛肉等肉质食品造假事件屡见不鲜。被替代肉质通常来路不明,致食品安全风险不可控 在较便宜的猪肉上使用牛肉膏,将猪肉充当牛肉售卖牟取暴利,已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造假行为。倘若是有标识的合乎标准的牛肉膏,那就是咸味香精,是由热反应香料、食品香料化合物、香辛料(或其提取物)等香味成分中的一种或多种与食用载体或其他食品添加剂构成的混合物,用于咸味食品的加香,这在西方发达国家有更为普遍的使用。只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使用范围和标准添加使用,适量食用对人体健康并无害。 但是,目前咸味香精的安全性,需注意的是其必备配料水解蛋白调味液,如还用酸高温水解,那么三氯丙醇的残留量则至关重要。其实,假牛肉事件的危害重心不在于咸味香精本身,而在于标识欺诈,在于涉嫌使用咸味香精来掩盖已经腐烂变质的肉。这些被替代的假肉,通常来路不明,不可溯源,在养殖过程就存在监管缺失,更不会经历检验检疫环节,那么食品安全风险就不可知、不可控。被替代肉类制成品真假难辨,只能靠DNA检测等技术验明正身 消费者在购买肉质品过程中,要想辨别屠宰分割后的生肉品种,只能从色泽、结构方面入手。牛肉脂肪呈白色或乳黄色,比猪肉脂肪少,气味较腥,纤维长度较长,肉质结构粗并紧凑,而猪肉纤维长度较短,肉质结构细而松散。味觉上,牛肉肉老,猪肉则肉嫩,若肉嫩而牛肉味重就有牛肉膏化妆成猪肉之嫌。一般情况下,羊肉的肥肉是一丝丝地自然分布在瘦肉里,肥瘦相间,假羊肉则是肥瘦各占一边,互相粘结不紧密,用手一捏肥瘦便分离,煮熟后则会碎成片状。 但是,这些辨别方法,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是难以做到的。如果被替代的肉制品再加工成熟食,比如到了肉馅程度,那就连专家也难以辨别,只能依靠DNA检测等技术验明正身。像英国为了杜绝有机食品的投机取巧,则利用同位素检测来验证所谓的玉米鸡是否吃玉米长大。 可以说,肉类食品造假行为让人防不胜防,商家的从业良心至关重要,让消费者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选择货真价实的食品,才是值得推崇的商业伦理。另外,造假商家迎合消费者无往而不胜的法宝就是低价策略,消费者面对低价诱惑一定要有健康理性的消费选择,引导企业走向质量占优、诚信取胜的良性循环。当然,更为严密的监管体系,辅以严厉的惩治措施,才能将此类造假丑闻的生存空间压缩到最小。

  • 食品欺诈和食品造假已蔓延全球——活着不易,且行且珍惜!

    世界卫生组织(WHO)资深食品安全专家彼得·本·安博克(Peter Ben Embarek)在2014年国际食品安全大会上表示,全球范围内,食品欺诈和食品造假越来越多,让各国政府头疼。安博克介绍,食品造假和欺诈多是故意出于经济目的来进行食品造假与欺诈,不仅中国存在,欧盟国家、俄罗斯等其他地方也一样,“问题越来越凸显。”如何防范食品欺诈和造假,以及发现欺诈造假后,如何惩治并加强监管是各国食品监管部门的难题。如何选择真实、安全的食物,也是横亘在普通消费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你有什么有效方法可以保护自己不受食物的伤害吗?可以描述出来,大家一块儿讨论,一块儿提高,一块儿保护自己和自己重视的人不受伤害。活着不易,快乐每一天,且行且珍惜!

  • 世卫组织专家:食品欺诈和食品造假已蔓延全球

    世界卫生组织(WHO)资深食品安全专家彼得·本·安博克(Peter Ben Embarek)在2014年国际食品安全大会上表示,全球范围内,食品欺诈和食品造假越来越多,让各国政府头疼。 安博克介绍,食品造假和欺诈多是故意出于经济目的来进行食品造假与欺诈,不仅中国存在,欧盟国家、俄罗斯等其他地方也一样,“问题越来越凸显。” 安博克在世界卫生组织主要负责国际食品安全当局网络工作(INFOSAN),也进行WHO的非典型性肺炎和禽流感等新公共健康风险的评估。此前安博克曾在世界卫生组织驻中国办事处任职,他为中国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与食品安全和营养问题相关的政策咨询服务。 食品造假欺诈引人忧 今后数十年中,食品的生产和食品安全是世界性的问题,牵涉到我们能否生产足够的食物,而生产安全的食物更是关键。 如何防范食品欺诈和造假,以及发现欺诈造假后,如何惩治并加强监管是各国食品监管部门的难题。 2013年1月发生在欧洲的马肉冒充牛肉事件是几乎影响整个欧洲的食品丑闻,英国和爱尔兰超市出售的冷冻牛肉中发现含有马的DNA。其实在英国,法律禁止马肉作为食物买卖。后来,瑞典、法国、德国、荷兰、罗马尼亚等多个欧洲国家都卷入了丑闻,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和对市场的信任。 安博克说,马肉事件在欧洲的出现,就清楚地说明欧洲存在食品造假和欺诈的问题,影响恶劣。 安博克介绍,在调查食品欺诈和造假中,有时候需要刑事侦查人员的介入,因为一些恶劣影响范围巨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已经具备犯罪性质。特别是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会涉及不同的调查角度,涵盖多个部门,而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事件调查的进度和效率以及增强事件的预防效果就非常重要。 安博克指出,要加强食品安全体制的建设,避免碎片化,整个体制要有效管理。而这很大程度取决于不同国家不同政府的管理体系与治理方式。 技术系统治理是关键 此外,安博克还表示,建立全球数据库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食品安全。目前食品安全领域要尝试新方法,发现食品污染与食源性疾病之间的联系。利用技术优势,建立全球可贡献的数据库,整合环境、食品、动物以及人类的基因数据,能够检测到某些国家全面爆发的疾病是否与某些动物的蓄养有关。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的健康与安危,但要想保障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需要政府监管等公共部门与食品生产企业等私营部门的通力合作。 要利用私有部门或者是私营部门的力量,利用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相互作用,来进行相关的合作,而不是说一方攻击另一方,或者两边处于分离状态。 安博克指出,第四个重点是教育与沟通,教育能从观念到实践来推动食品安全,更多的关注会带来更好的效果。比如消费者的知情权,如何在超市选择健康安全的食品,这种食品安全意识的提供会推动食品生产者和供应商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而不是将注意力仅仅放在价格和经济效益上。 第五个问题是新鲜蔬菜、水果的需求供应和食源性疾病的暴发。全世界范围内,每年都会发生一些食源性疾病,比如美国菠菜里发现大肠杆菌。食源性污染既可能发生在生产过程中,也可能发生在加工过程中。 对于人们爱吃的黑莓和草莓,一旦种植的土壤感染病原,后期任何处理都难以消除,非常困难。传统的土壤种植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污染,这也催发了无土栽培的应用和扩大。 食品全球化需可溯源可共享 安博克说,在全球化加剧、国际物流发达的形势下,大型国际供应商必须具有可溯源性。一旦发生问题,可溯源就保证了某些关键成分的安全性,我们要保证整个供应链的安全。 目前的供应链已是越来越复杂,而且越来越整合,如果一个环节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整个供应链都会受到影响。而可溯源性要提前设计、应用到生产环节中,以预防潜在风险和挑战。 面对越来越多通过食物来传播的新型传染性疾病,其中多数与食物生产方式有关,比如禽流感。怎么样去应对这些疾病,怎么样确定这些疾病的来源,遏制致死性的传染病都是对全世界各国的考验。 安博克提出的第九个问题是如何使用新技术来改进包括粮食安全在内的食品安全,比如转基因技术,其中一些技术能解决一些最棘手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机构的风险评估和管理能力也可借助于科技手段,比如采用微生物检测技术以及相关工具进行检测和溯源。 安博克最后指出,在全球市场一体化的今天,建立覆盖各个国家安全部门的国际食品安全网络非常重要,进行信息与数据的共享。一旦发生食品污染,迅速查询记录,避免更严重的后果。

  • 食品造假技术的更新换代,就是对检验人员最大的挑战

    今天晚上刚巧看到了《焦点访谈》,内容是报道了一个造假各种保健品的工厂,大致内容就是造假了几十种市售的保健品,居然原料还是“万能”的,外包装的价格居然是内容物的几倍,而且几乎可以做到以假乱真。点评:1、所说的“万能”原料,就是用淀粉或者玉米粉、葡萄糖、奶精或者麦芽糖、可可粉用来调色2、做到以假乱真,那是因为它不在是小作坊,包装及印刷都是采用进口仪器设备食品造假技术也日新月异,更新换代,其实就是对我们经验人员的挑战。各种造假技术,造就了我们经验技术的诞生,就拿最近的"毒胶囊"来说,它至少让全国的石墨炉原子吸收焕然一新。再比如地沟油、人造猪耳朵、人造猪血............作为检验人员,食品造假的检测技术是对我们的挑战吗?

  • 是否应该出狠招让食品造假倾家荡产!!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从瘦肉精到三聚氰胺,从苏丹红到有毒豇豆一次又一次的刺痛了人们的脆弱神经。为何食品安全事件一再发生?为何有的生产企业顶风作案?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归根到底都是利益驱使。是否应该出台严厉措施让造假者倾家荡产,让其付出更大的违法成本?

  • 【讨论】新《食品安全法》“损一罚十”还会有人造假吗?

    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武高汉日前接受采访时透露,三鹿奶粉事件后,国家加快了相关立法的进度。《食品安全法》有望于月底出台,民间惯例“损一罚十”将进入这部法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损一赔一”。"损一罚十”还会有人造假吗?

  • 【分享】钟南山谈食品安全 称出狠招让食品造假倾家荡产

    “现在的豇豆反而敢吃了” 钟南山昨日召开记者会回应甲流防治、公立医院改革、食品安全等热点 “以药养医、医药分家等实质上都未能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问题。”昨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面对连日被“追星”,干脆召开了一个小型记者答问会,系统回答了自己对于新医改方案、甲流防治等热点问题的看法。 医改谁是主力军?我就不相信搞社会经济学、搞医疗政策的人是主力军!医改的主力军就是医疗人员,而公立医院就是骨干! 谈食品安全 像罚醉驾一样出狠招 让食品造假倾家荡产 继先后在武汉、广州、江门等地农贸市场陆续检测出“毒豇豆”后,日前深圳又检出11批次的“毒豇豆”,毒性是以前检出“毒豇豆”的5倍之多。“可以预测,存在着体制之痛的食品安全事件仍将此起彼伏。”昨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最近的豇豆我反而又敢吃了。”钟南山昨日笑说,因为他相信经过该事件后,能进入市场的肯定是经过严格检测的,“但是过一段时间,我又不敢吃了。” 要改变目前食品安全多头管理的体制仍需时日,不少代表委员提出,先考虑对食品安全事件施以重罚,就像罚醉驾那样,罚到痛为止。钟南山对此深表赞同:“现在基本上哪个部门发证就哪个部门执法,没有严格的奖惩制度。国外就不一样,一旦在番茄、鱼丸这些日常食品中发现一点点安全问题,马上就会罚得倾家荡产,对河流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也一样。” “由于体制问题,类似三聚氰胺和毒豇豆这样的事件还会此起彼伏。”钟南山认为,毒豇豆事件凸显目前对于食品安全的“多头管理”弊病,“豇豆生产归农业部门管,到了市面上变成食品归质监部门管,销售又归工商部门管,到了出口归检疫局管。而在国外,只要是食品,就归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统管,这种管理抓住了‘上游’,把整个流程都统了起来。”

  • 俺的食品造假技术十项全能

    北京稻香村等企业用猪血造假鸭血豆腐,这样的造假还能拿的上台面?看看我的造假十项全能,那样你能比的上1、奶粉加三聚氰胺,俺都让上市公司破产,让全国的老百姓震惊,让国家的技术标准改写,让..............2、假猪血,你顶多拿猪血充当鸭血,俺都能拿甲醛+染色剂+工业盐造出猪血来3、假鸡蛋,给你分享下俺的秘籍: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外加有少量石膏;蛋清的成分主要是树脂、淀粉、凝固剂、色素等化学物质。别说哥不教你,居然要做假,就彻底点,技术含量高一点嘛4、地沟油,俺从地沟里打捞上来的,成本够低吧,想赚钱,成本得考虑,提炼一下,干干净净,谁看的出来?那啥高级饭店,不送货还不行,这个油香,顾客喜欢。技术俺就不吹了,至少现在还没有人能鉴别它。5、假豆腐,豆子涨价,还买它干嘛,成份跟豆腐是没有关系。搞个分离蛋白,一个是变性的淀粉,还有白色素,搅合几下,再技术处理不就来了6、假红酒,水+酒精+色素,这个技术含量不高,但是晚上放酒吧,黑灯瞎火的时候,顾客疯的时候都不分东西南北,谁管你这个酒呀,你说它是85年的,它就是7、假保健食品,美女都爱美,要减肥又想不放弃奶茶,咋办?当然是电视上的减肥药咯,一个疗程,肥女变美女。这年头,哪有特效药,不然哪来的肥胖症。8、玉米馒头,现在的人,细粮吃的多了,就喜欢吃粗粮,是馒头还的变个花样才行,加点香精香料和色素,玉米馒头出炉,不是俺舍不得那点玉米粉,而是加了玉米粉馒头发不好,太硬,又不香9、假猪耳朵,这个是俺精心研制出来的,好不容易想到的,现在就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搞点明胶+油酸钠,猪耳朵就成型,当然你不能直接卖,加工下做卤菜卖,味道重颜色黑,既看不出来也吃不出来是假的10、毒胶囊,皮革废品回收利用,俺也是为了做贡献嘛,不然这个技术怎么能获得专利呢?明胶需求量大,什么老酸奶呀,胶囊呀,都要用,要低成本就得有专利。...............................算了,不瞎掰了,等你小子练练,再瞎扯也不迟...........

  • 【转帖】造假层出不穷 美国打响食品安全“保卫战”

    [i][size=4][font=SimSun]羊奶酪是普通牛奶酪[/font][/size][/i][i][size=4][font=SimSun]  “纯蜂蜜”掺玉米糖浆[/font][/size][/i][i][size=4][font=SimSun]  “高级番茄酱”是烂番茄[/font][/size][/i][size=2][font=SimSun][size=4][i]  77%甲鱼产品标签有误[/i][b]美国打响[/b][/size][/font][/size][size=4][font=SimSun][b][i]  食物检测法[/i][/b][/font][/size][size=4][font=SimSun][i]  DNA检测:从鱼、肉等食物甚至大米、咖啡中提取DNA比较。[/i][/font][/size][size=4][font=SimSun][i]  同位素分析法:可分辨出一种鱼子酱原料是来自芬兰还是美国某条小河。[/i][/font][/size][size=4][font=SimSun][i]  据新华社电 昂贵的羊奶酪实为普通牛奶酪,所谓鲟鱼子酱竟由密西西比河白鲟鱼制成,“纯蜂蜜”其实掺杂玉米糖浆和甜菜,“高级番茄酱”原料是烂西红柿。[/i][/font][/size][size=4][font=SimSun][i]  美国《华盛顿邮报》3月30日报道,食品欺诈已出现在美国市场上几乎各种食物、饮料和调料中,包括糖、醋、酒、果汁、蜂蜜、橄榄油等。[/i][/font][/size][size=4][font=SimSun][i]  其中,海产品造假现象尤为严重。美国国家海产品检查实验室抽样调查数据显示,1988年至1997年间,美国小贩出售的海产品中,34%乱贴标签或冒充其他种类产品,大约77%的甲鱼产品标签有误。[/i][/font][/size][size=4][font=SimSun][i]  科技发展让检测食品来源和成分不再是难事。眼下主要有脱氧核糖核酸(DNA)检测和同位素分析两种检测方法。[/i][/font][/size][size=4][font=SimSun][i]  使用脱氧核糖核酸检测法时,技术人员可从鱼、肉等食物甚至大米、咖啡中提取脱氧核糖核酸,而后与样本数据库比较,即可分辨出“冒牌”食品。[/i][/font][/size][size=4][font=SimSun][i]  同位素分析法则更为精确,可分辨出食物之间的微小差别。比如,一条鱼是野生还是养殖、一种鱼子酱原料是来自芬兰还是美国某条小河。[/i][/font][/size][size=4][font=SimSun][i]  纽约市两所高中学生在洛克菲勒大学和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家指导下,利用上述两种方法检测超市食品。他们发现,在随机购买的66种食品中,11种存在乱贴标签现象。[/i][/font][/size][size=4][font=SimSun][i]  面对呼声和抱怨,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承诺创立一套食品安全监管系统。[/i][/font][/size][size=4][font=SimSun][i]  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下属食品安全和应用营养中心执行主任珍妮弗托马斯说,一旦发现疑似食品欺诈现象,就会通知联邦管理部门。这一机构将定期与另外两家相关机构互通信息,打击海产品造假。另外,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还为西雅图办公室添置价值17万美元的脱氧核糖核酸检测设备。[/i][/font][/size]

  • 【讨论】七嘴八舌话食品安全第十三期----造假方法大揭秘!!!

    社会在不断进步,技术知识也在不断发展,但同时一些造假者的造价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很多假货仅仅从外观已经很难辨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假货往往让人防不胜防,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买到假货。但大家也不必惊慌,这个阶段就像人类社会发展一样,是个必经阶段,美国、日本、德国等很多国家都经历过假货的困扰。对于假货,除了靠政府部门去认真管理以外,我们每个消费者都应适当掌握一些辨别地方法,在购买时多加注意,一旦假货没有了市场,就会自动的销声匿迹了。[color=#DC143C]本期话题请大家就有关假货的问题展开讨论:1.你见到的或者听到的各式各样的造假方法;2.在购买不同食品时,有什么好的辨别方法。[/color]

  • 【讨论】蜂制品的造假问题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食品造假问题很多。比如蜂蜜和蜂胶吧,听说可以用香精和很低廉的树胶,感觉上蜂王浆造假的可能性应该不大吧?如果是蜂胶造假,添加一定的芦丁是不是测总黄酮也一样发现不了问题?还有什么样更有效的方法检验假货呢?

  • 【讨论】“假鸡蛋”已经成为食品投诉新热点!(附:造假鸡蛋技术)

    “蛋壳之父”自称培训过留学生   针对消费者的“假鸡蛋”投诉,记者网上搜索时发现,竟有不少造假鸡蛋者在网上发布信息,传授造假技术。  于是记者进行了暗访调查。  记者与郓城县经营玉石水晶等仿真工艺的任某取得联系,他自称是国内“蛋壳之父”,是第一个做出人造鲜鸡蛋的人。他说,早在十年前他在深圳某仿真工艺品厂打工时,就知道有人造的假熟鸡蛋,但化工原料气味比较大,一般掺在卤鸡蛋或皮蛋里卖,但是由于做不出真假难辨的鸡蛋壳,无人能做人造鲜鸡蛋。而他自行“研发”出一套人造鲜鸡蛋技术。  他透露,干这行已经10年,每年能收三四十个学生。听说记者是大学生,因找不到工作才来学人造鸡蛋技术,他安慰记者:大学生学这个怕什么,我有很多学生还是研究生、留学生呢!  12日,在菏泽郓城一栋沿街楼顶层一套民房内,记者见到了这位只有初中文化的国内“蛋壳之父”。见记者诚心学艺,他在犹豫推辞后收了800元培训费,开始耐心传艺。  用化工原料造假蛋每只三四分钱  楼顶的这套两室一厅毛坯房,就是他的仿真鸡蛋培训场所,里面除了两张桌子和一个摆满了人造假玉的架子,就是一些装满化工原料的塑料桶和铁罐,地上乱糟糟的。  “我先教你做鲜鸡蛋,鲜蛋会做了,熟蛋根本不用学,走时送你个光盘回去一看就会。”任某说。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皱巴巴的纸片,上面记录的是“假鸡蛋配方”,并让记者记下来。他说,按照这个配方看一遍就会做,“做上三四十个就会熟练了”。  配方上总共罗列了10种原料,有海藻酸钠、食用明胶、葡萄糖酸内脂、赖氨酸、苯甲酸钠、食用色素等。任某说,海藻酸钠和食用明胶最重要,作用是给蛋清和蛋黄增稠。如果想给鸡蛋增加一点营养的话,还可添加少量奶粉。  紧接着,他倒了半杯热水,然后开始用这些原材料调配方,每种原料里用手捏一点撒进水里,然后搅拌大约半小时。原本是白色麦乳精样颗粒状的海藻酸钠,开始慢慢溶解,刚才清澈见底的白开水,一会儿变成了黏稠的半透明的“鸡蛋清”。  任某说,蛋清和蛋黄的原材料基本相同。做好蛋清后,加入色素就变成了蛋黄。在各种原材料中,食用明胶的味道最为刺鼻,臭烘烘的。除“食用色素”外,其他各种添加剂基本上无色无味,可直接添加到水中。  任某的小塑料袋里装的原料很少,每样大约有一斤左右。 他说,“这点料可以做1000多个鸡蛋,前一段原料贵时每个假鸡蛋成本约七八分钱,现在只合三四分,做鲜蛋用料少成本会更低。”纸和硅胶就能做出蛋壳  任某说,人造鸡蛋最关键的技术是做蛋壳,只要蛋壳做得好,蛋黄和蛋清不好也可以蒙混过关。  他说:“全国只有我一个人会做鸡蛋壳,北京、武汉这些地方教的都是做皮蛋。”  做蛋壳先要做好蛋壳模具。首先是脱模,只见任某随手从一张宣传单上剪下个方形纸片,长宽略大于鸡蛋直径,然后在纸片的一边用剪刀剪出一个弧线,再用502胶水将其粘在真鸡蛋的一侧。随后,又用废弃的针管卷了一个圆筒,也贴在了这张纸片上。又抹了些机油在鸡蛋上,他说抹油是为了脱模时方便。  然后他把硅胶和固化剂调匀,反复刷在鸡蛋和纸片上,一直刷到约5毫米厚。连刷几遍后,鸡蛋和纸片被硅胶厚厚地兜了起来,从外面看像一把带“宽把手”的橡皮锤。 一个多小时后,硅胶变硬。任某将纸片的外侧剪开,把事先放进的纸片抽出来。“宽把手”处的胶片就变成了两张皮,只见他使劲儿掰开口,将包在里面的真鸡蛋从中取了出来,这就变成了蛋壳模具。而由于树脂材质十分细腻,刚才样品蛋壳上的小颗粒也留在了模具上。  这时,任某开始做蛋壳了,他将树脂、滑石粉、促进剂和固化剂放在一起迅速搅拌,然后倒进这个模具里,反反复复地摇晃,好让原料均匀地挂在蛋壳模具的内壁上。  大约10分钟后,一个与真蛋完全相同的鸡蛋壳产生了。记者看到,它的表面和真鸡蛋一样有光泽,敲上去也像蛋壳一样清脆,闻上去有刺鼻的化学味道,但任某说放三四天可自然消失。  用给猪打针的旧针管灌“蛋清”  下一步开始向蛋壳内灌蛋清了。由于现场没有针管,记者赶紧跑出去买了一支新针管。任某说,找人要些给猪打针的旧针管就行,效果又快又好,还省钱。  任某用针管将做好的“蛋清”慢慢推了进去,估摸有一半“蛋清”时再推入“蛋黄”,最终再用“蛋清”充满。他强调,当然是越满越好,分量重,可以防止出现散黄。  最后,任某用一点树脂将蛋壳上的针孔抹匀。他说,如果需要再逼真一点的话,可以在蛋壳上擦一点鸡屎。如果蛋壳上有裂缝或模具缝,也“千万不要扔”,可以用502胶水粘一下,再用砂纸打磨一下就万事大吉。  为让蛋清和蛋黄略带一点腥味,任某指点说,可以用养鱼的水。此外蛋黄要搅拌得稠一点,蛋清要稀一点,这样成本会更低。家里两间“密室”专门用来造假蛋  记者了解到,靠着造假和培训,任某收入很可观,平均每月收入一两万元。  任某说,刚开始做速度慢,废品率也高。不过时间一长,熟手三四分钟就能做一个鸡蛋。而且,模具越多规模越大,效率越高,如果几个人同时做会更快。他透露,如果有100个模具,熟手一天可以做三四千个,“一个假鸡蛋的成本是四五分钱,我卖给批发商的价格是1毛钱,按真鸡蛋卖,一个鸡蛋的价格三四毛钱。”为提高效率,他还给记者讲了许多实用技巧。比如,做蛋壳时这样一个一个地单做,速度很慢,且摇不匀,很容易导致蛋壳厚薄不均,如果成规模做,把很多模具灌好蛋壳原料后放在一个类似簸箕的东西里晃来晃去,又快又省劲,效果也好。  “但我平时并不做假蛋,只在过年过节价格高好卖的时候跟家人一起做,要是天天做风险有点大。”他告诉记者,他家有两个房间,一般不让任何人进,专门用来造假鸡蛋,“包括邻居都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非常隐秘。  尽管记者再三要求,任某最终也没有答应带我们到他家里去看一看。他解释,之所以租房办培训班而不在家里,是怕工人把技术学去。平时只教工人做工艺品,而且都是些“皮毛的东西”,不掌握原料和配方。  串通蛋商齐坑人坏蛋能变“好蛋”卖  任某造假鸡蛋已经有10年历史,但是他从来没尝过,他只吃真鸡蛋。他说:“真假鸡蛋我一眼就能看出来,假的都是化工原料,肯定对身体有害,当然不会去吃它。只听别人说口感略有些酸。”  任某提醒,如果是做没壳的卤鸡蛋、水晶蛋、皮蛋、咸鸭蛋,比做鲜鸡蛋容易,而且卖的价也要高。“最容易做的就是咸鸭蛋,要咸可以加盐,要甜可以加糖精,而且煮熟之后,这些假鸡蛋里的蛋清和蛋黄就凝固了,弹性也比真鸡蛋大,吃起来更不容易被识别,还能多赚钱。”  他把光盘送给记者,并鼓励记者凡事多动脑筋,现在新技术新原料很多,“你是大学生,回去后要不断改善技术,肯定会比我干得好。”  这种造假的行为看起来触目惊心,但据了解,在这个行当里,造假者和售假者却大都是“实话实说,明白交易”。  任某称,卖假鸡蛋最好的办法是,与养鸡场或收鸡蛋的商贩合作,“我负责供应,他们把真假鸡蛋混在一块卖。如果你没有自己的直接销售渠道,只想自己赚钱,不告诉别人是假鸡蛋,时间长了渠道不稳定。所以,做事一定要看长远。” “我们郓城的养鸡场不少,我直接给养鸡场老板说,我做的是人造鸡蛋,但是价格低,谁会有钱不赚呢?我跟他们都有固定的业务关系,养鸡场知道,批发商也知道,零售商也知道,从头到尾可能只有消费者不知道。”  他说,上下联手,这样消费者在挑鸡蛋时不知是真是假,即使拿回家发现差别也没有办法。为了让鸡蛋更压秤,他们还可以把沙子注射到鸡蛋里,或者将变质鸡蛋“重新灌装”,这样就可以将“坏蛋变成好蛋”。[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03/200903310844_141402_1604910_3.gif[/img]

  • 谈谈食品与食品添加剂的关系

    食品添加剂的出现,让食品多样化,可是越来越多的食品造假案也出现,比如人造猪血、人造猪耳朵、人造海蜇丝等等谈谈食品与食品添加剂的关系:1、你认为用食品添加剂做原料加工成食品,符合标准要求吗?2、如果不符合要求,那现在很多的配制食品,是否也是违法了呢?3、食品与食品添加剂的关系,你认为应该是怎么样的?

  • 【讨论】中国的食品怎么的了?

    苏丹红、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抛光米、注水肉……这些问题食品,日日困扰着中国的食品安全!米、面、油、肉、酱、醋等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造假比比皆是,加入有害的化工添加剂!受害的是老百姓,中国的食品怎么的了?何时能够解决?食品安全路在何方?

  • 食品药品安全何时了?!

    据我听说的,在工厂里生产食品的师傅基本不吃自己生产的东西?!为何,因卫生条件,怕吃出病来。现在,有病了谁还敢吃药?!皮革生产明胶竟然用在药品里,良心何在呀!这与制造假药有何区别?!N多知名药企都用过,何以见得影响之深远!

  • 【转帖】面对食品安全危机,谁能免受威胁

    面对食品安全危机,谁能免受威胁 作者:张田勘 文章来源:ISOYES收集 中国的食品安全危机正在威胁着所有国人的健康,也在考验着中国人的智慧。迄今,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似乎处于一种失控和无力监管的状态。苏丹红喂鸭生产的红心蛋还没有消停,又出现了多宝鱼含致癌物的消息。  监管部门的反应是,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协调司17日向山东、江苏、河北、浙江、福建、广东、辽宁、天津等沿海省市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特急通知,要求渔业监管等部门开展对水产养殖的专项督查工作,督查结果和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让人疑问的不仅仅是,这种督查能否在频频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后解决问题,而且在于处理食品安全危机的一些做法。比如,有的地方长官带头吃咸鸭蛋,以示这样的食品是安全的。还有的地方媒体刊登一些专家的话或访谈,认为食物中发现的致癌、有毒物量太小,不足于让人生病患癌和中毒等等。  然而,对这种做法公众似乎并不领情,因为这并不能根本解决食品和药物的安全问题。今天出现了有毒鸭蛋,明天出现了致癌多宝鱼,后天还会出现有毒烹调油,甚至人们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大米、麦面等都会出现有毒致癌物。  人们不仅对于食品安全感到没有信心,更担心食品安全会越演越烈。甚至一些缓解食品安全危机的做法也将成为造假者的护身符和灵感。比如,当专家在解释食品中所含的致癌物量少,不足以危害健康之时(体重60公斤的成人每天食用1200多个“涉红鸭蛋”,才有可能达到诱发动物肿瘤的剂量),会不会又给造假者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只要吃不死人或短期内不让人致癌生病,含有毒物、致癌物的食品就可以大量制造和大行其道?  不过,当所有的监管都不起作用,造假者在暗自庆幸,一些没有吃到有毒、致癌物食品的人也在庆幸时,下一个危机就已经不请而来,造假者最终会通过造假的循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结果是全社会所有人都无一能幸免。制造红心蛋和含致癌物多宝鱼的人是不会吃这样的红心蛋和多宝鱼的,但是他们要不要吃粮食,会不会生病而用药,要不要使用机动车运输他们的产品,他们的孩子吃不吃巧克力等等?如果制造销售这些产品的人也是以“我们是不吃不用这些产品”的心态来制假售劣,类似的灾祸不也同样会降临他们的头上么?  社会学中早就有一个六度分离理论,即一个人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一个陌生人,只需经过6个环节就可以如愿。这个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所有人都可能陷入的食品或产品安全危机,只要一定量的人和一定量的行业造假售假,且屡禁不绝,就完全不需要6个环节,所有人都可能只经过一两个环节就会身受其害,比如造红心蛋的只要一个环节就可能吃到造假的有毒粮食。  难道中国人的所有智慧都解决不了食品安全问题,而要到最后靠人人皆输的方法才能扭转食品安全的危机吗?(张田勘)

  • 食品安全红黑榜揭晓

    在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农业部、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等部门的支持下,由新华网等主办的第二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层论坛昨天结束,2011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红黑榜同期揭晓。  该榜单由网友对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期间有关食品安全的网络事件投票评选得出(见下表)。  主办方表示,公布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榜,旨在发挥网络舆情的监测优势,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提高全民食品安全意识。  “红榜”十大事件  国务院部署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添加剂行为  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在京启动  刑法修正案进一步加大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打击力度  面粉增白剂五一起禁用  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将按照规定幅度实施上限处罚  食品安全纳入北京市官员考核  商务部渐进推动“农超对接”  我国将严抓乳制品、食用油等6类重点食品综合治理  我国将制定一批新的食品安全标准  中国百胜特约食品安全实验室为食品安全把关  “黑榜”十大事件  餐馆饭菜如此美味原来是靠“一滴香”帮忙  漯河双汇“瘦肉精”事件  超市“染色”馒头事件再敲食品安全警钟  染色脐橙泛滥至今仍无检测标准  河北昌黎葡萄酒造假案给行业带来反思  五常大米“香精门”  “硫磺姜”将了谁的军  蜂胶用树胶造假整整10年  金浩茶油故意隐瞒质量问题超半年  “转基因”食品“躲躲藏藏”上货架

  • 【讨论】“七嘴八舌话食品安全”第二期-----经济手段不能解决食品安全一切问题?

    食品安全法草案于4月20日全文向社会公布,并面向广大公众征集意见。网友纷纷上网留言,对该草案建言献策。其中“生产经营者负首责,最高可处20倍的罚款”的条文尤其受到关注,不少网友都表示,食品安全事大于天,罚20倍完全不够,要让造假者倾家荡产,才能起到威慑作用。  对造假者的痛恨恐怕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正可谓“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对食品造假者处以任何形式的处罚都不为过。但现在万夫所指好象只有一点,就是要罚款,并要重重地罚,以至其“倾家荡产”。如果造假者家有良田万顷,楼院千栋,那么,你罚到他倾家荡产还有那么点意思;可要是造假者本身就是个“盲流”,无房无产,把他的“家”抄个底朝天也抄不出三毛钱,那你让他倾什么家,荡什么产呢?   经济手段在改革开放以后曾被当作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万能钥匙而普遍使用,这在社会管理者思想中逐步形成了思维定势,以为“一费就行,一罚就灵”,排污过量污染环境了,收费!交通堵塞司机违章了,罚款!诸不知,排污企业也好,违章司机也好,早把这些费用核算进自己的成本,你总不至于把所有的企业所有的司机都罚关闭了歇业了?所以,排污照排,违章照违。看看中国的江河湖海,看看北京曾公布过的司机违章率,一切都明明白白。  之所以经济领域造假横行,根源虽然在于利益诱惑,但与经济利益以外的上层建筑也不无关系。政风不正才会民风堕落。这些年来,假政策,伪道德盛行。在土地政策中,政府就做出了廉价从农民手中强行征地,再高价转卖给开发商的丑事。市场中,资本大鳄们利用一系列莫名其妙的“政策”,上演了一幕幕造假圈钱就地分赃的活报剧。谁不知道股市中众多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融资方案”公开造假?谁不知道“脑X金、X金搭档、X命一号”全是骗人的鬼话?但他们有几个被处理,被罚得“倾家荡产”?被罚得“倾家荡产”的,往往是那些榨不出油来的“小虾米”。而如果你对地方官府有经济上的“贡献”,造再大的假,恐怕也是会受到 “重点保护”的。   由此,关于对造假者如何处罚,笔者倒是有个可操作的主意。那就是哪个地方的哪个行当有人造假了,就连同哪个地方哪个行当的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一道罚他个 “倾家荡产”。一部法律法规光制定了对调整对象的处罚办法是远远不够的,这让管理者与调整对象之间有了寻租的余地,只有把管理者自己的生死与管理效果一道捆绑,他才有“负责任”的压力和动力。试想,如果《环保法》出台后,哪个企业因为排污被处罚停产整顿了,哪里的环保局长跟着便停职反省,哪里的污染导致环境事故了,首先枪毙判刑那里的环保局长,估计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就不会像今天这么糟!   食品安全法,如果没有对食品卫生监管部门的严厉追究条目,那么,哪怕你说造假者抓住杀头坐牢,也难以阻止造假的盛行。(以上引自人民网强国社区)[color=#DC143C]大家就经济处罚的力度、效果、执行方面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color]

  • 【分享】日本食品业界连发多起丑闻 问题厂商频频遭举报

    涉及通报号 新闻内容   中新网11月2日电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最近日本频繁发生食用肉、蘑菇、糕点等食品的产地造假和篡改消费期限的事件。其中多起事件虽然没有被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发现,却因为厂商内部人员的举报而曝光。罔顾消费者信赖的厂商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有的经营者被逮捕,有的被迫长期停业。  报道说,仅在10月份,日本就连续发生了多起食品业界丑闻。三重县老字号糕点生产商“赤福”使用过期原料、秋田县肉食品加工公司“比内鸡”造假,福冈的“船厂吉兆”糕点店重贴商品标签、三重县糕点商“御福饼本家”篡改消费期限、经营甜甜圈连锁店“美仕唐纳滋”的乐清公司(Duskin)则在牛奶中使用了过期糖汁。  报道说,自去年8月接到“赤福”内部人员的举报后,三重县相关部门曾两次入店调查,却没能确认其不当行为。尽管如此,来自内部的举报也没有停止。各公司所在地的政府部门和农林水产省依据《日本农林规格法》,正在通过内部检查等对这些不正当行为的经过进行详细调查。  另一方面,自6月北海道肉品公司“MEAT HOPE”的牛肉造假事件曝光后,举报热线“食品标记110”接到的电话成倍增加。这一热线是日本农水省在2002年雪印食品公司的牛肉造假事件后设立的。  报道说,因举报电话而曝光的违法案件比例也在逐年增加。截至今年10月,包括“赤福”事件在内共有8个案件,占总数的47%。负责人说,“这和消费者关注度提高有很大关系。不当行为已经行不通了”。  此外,据日本厚生劳动省食品安全部称,自1月“不二家”公司的问题被报道以来,日本各地保健所收到的内部举报也在增加。据悉,8月浮出水面的北海道糕点生产商石屋制果篡改其产品“白色恋人”消费期限的事件,也是由于内部人员向保健所举报,才得以通过突击检查确认案情的。  目前“MEAT HOPE”的前社长田中稔(69岁)已因“标记造假”违反《不正当竞争防止法》而被逮捕,“赤福”和石屋制果也仍处于停业状态。

  • 【转帖】质检总局公布2006十大食品制售假典型案件

    北京晨报2月6日报道 国家质检总局昨天向社会公布了2006年全国十大食品制假售假典型案件。包括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白酒、啤酒、米线、食用油等食品。  十大食品假案包括:以假充真的“蚕蛹复合氨基酸”产品案米线厂使用吊白块非法加工米线案黑窝点制造假冒名牌白酒案有毒咸鱼干案黑窝点制售假冒名牌啤酒案食用制胶厂用废旧皮革生产食用明胶案豆制品加工厂产销伪劣豆制品案黑窝点用硼砂加工凉皮案植物油厂使用非食用原料生产食用油案苏丹红海椒面案  从造假手段上看,“蚕蛹复合氨基酸”其实是以猪血粉、鸡毛为原料,销售给全国20余家保健品生产企业。“有毒咸鱼干”案则在现场查获了含农药“敌百虫”的80公斤咸鱼,事后查清,这种毒咸鱼干自产自销已有多年。此外,还有将收购的废旧皮革作为原料生产用于食品生产的食用明胶。还有黑加工点为了使凉皮吃起来筋道,在凉皮中添加了对人体有害的化工原料硼砂,质检部门在现场查获硼砂45公斤。  该批案件的造假人员均已移交公安机关处理,部分造假人员已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涉案的厂家已被停产关闭,黑窝点被取缔,成品的有害食品已被监督销毁。(京报网) 记者:王海亮

  • 【讨论】还有哪些药继续在造假?

    2009年12月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发布,在对人用狂犬病疫苗进行监督检查中发现,江苏延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河北福尔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7—10月期间生产的7个批次人用狂犬病疫苗质量存在问题。[color=#c001cb]讨论:1、人用疫苗都存在造假现象,其他还有哪些剂型在继续造假? 2、为什么会出现造假现象?是监管的不利还是道德的丧失? 3、你会医药造假有什么意见?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尽量杜绝造假现象的再次发生?[/color]

  • 如何鉴别食品“生日”真假

    受经济利益驱动,个别生产厂家和不法商采用涂改生产日期、弹性标签、随意标签等手段给过期食品更改“生日”欺骗消费者。对于商家玩的“障眼法”,消费者要练就“火眼金睛”,仔细鉴别。 对包装出厂食品,消费者首先看日期色泽。真的生产日期标注,干净利落、色泽发亮,假的生产日期标注通常模糊不清,日期周围留有墨迹。有的食品,在改日期时,原日期可能擦拭不干净,会在同一个袋子上出现两个日期。 其次,可以用手擦拭。产品包装上的原生产日期,一般是钢印打上和电喷的生产日期,用手无法直接将其擦掉。而改过的生产日期,用手轻轻一抹,颜色便开始变浅,再用力抹几下,生产日期变得一团黑,看不出字的模样。 第三,看日期颜色。一些正规大厂家为了避免过期食品被小商贩更改日期而故意选用难以模仿的烫金字,而违法供货商造假时通常都会选择成本较低的黑色原料。 而超市自制的食品,超市工作人员通常都是在称重后,再往塑料袋上打上日期,这个日期显示的虽然是当天的日子,但这些食物究竟是哪天生产的,消费者根本无从知晓。 对超市自制食品,消费者要仔细查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标识,注意包装是否完好,标签不完整、包装破损的不要买,必要时可闻一闻有无异味。尽量选择新鲜的、刚出锅的产品,少买容易腐败变质的凉拌菜。警惕自制食品的打折促销活动,此类活动大多是针对马上过期的食品进行的,安全指数不高,不要贪图便宜而大量购买。

  • 知名蚝油造假,非法所得超10亿元?前高管实名举报

    近日,厨邦蚝油造假被前高管实名举报一事引发市场关注。3月1日中午,广东省中山市市场监管局发布消息,回应称:“近日,网传厨邦蚝油造假被前高管实名举报。我局高度重视,目前正组织开展相关核查工作。”[align=center][img=3月1日中午,广东省中山市市场监管局发布消息,回应称:“近日,网传厨邦蚝油造假被前高管实名举报。我局高度重视,目前正组织开展相关核查工作。”.png,600,339]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563839b8-b256-4993-a878-c8278ea3f930.jpg[/img][/align]据了解,近日,自称曾负责厨邦(广东美味鲜调味食品有限公司旗下品牌)生产、质量、安全、人资管理工作的“高听明”实名举报称,姚振华控股的上市公司“中炬高新技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核心调味品企业“广东美味鲜调味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蚝油,蚝油汁仅占1.6%。仅厨邦蚝油一项,涉嫌非法所得将超10亿元。[align=center][img=c11746d6dc3dfdbeafe21ba3d3f52b8d.jpg,600,443]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134873df-edcd-4e77-a7d5-9994b5a5bd39.jpg[/img][/align][align=center][img=3dffa9ee69118b1dea8e2935fe039c2a.jpg,600,373]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abc3f0f8-31ca-458c-bea3-9848b547e7b9.jpg[/img][/align]据新京报贝壳财经报道,3月1日,中炬高新(600872.SH,股价25.28元,市值198.5亿元)董秘办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被前高管实名举报厨邦蚝油造假一事公司已经知晓,并且一直在关注,目前此事未对公司造成影响。“我们的产品质量不存在问题,都有第三方机构出具的检验合格报告,也不存在虚假申报的情况。”上述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前高管实名举报属于个人行为,公司不排除会使用法律手段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对于监管局组织开展相关核查工作,公司则会积极配合调查。2月29日23时05分,知名打假人王海在其微博贴出厨邦前生产总监高听明实名爆料:姚振华控股的上市公司“中炬高新技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核心调味品企业“广东美味鲜调味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蚝油,蚝油汁仅占1.6%。仅厨邦蚝油一项,涉嫌非法所得将超10亿元。[align=center][img=王海.webp.jp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186bda29-0835-4873-8e09-de3fbcb23ed5.jpg[/img][/align]高听明自称是原广东美味鲜调味食品有限公司派驻其阳西生产基地(广东厨邦食品有限公司及阳西美味鲜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总监(2014-2020.7),在广东美味鲜公司从事研发技术、品控、生产管理工作22年。高听明称,广东美味鲜调味食品有限公司委托阳西美味鲜食品有限公司所有生产的厨邦系列蚝油、美味鲜系列蚝油蚝汁仅有1.6%,不符合蚝油国家标准GB/T21999对蚝油的定义(利用牡蛎蒸、煮后的汁液进行浓缩或直接用牡蛎肉酶解,再加入食糖、食盐、淀粉或改性淀粉等原料,辅以其他配料和食品添加剂制成的调味品),同时相关产品在标签配料表上将蚝汁用量扩大10倍进行虚假标注(标签配料表上排第2位,实际按添加量应排在第6位)。[align=center][img=厨邦吹哨人“自首”:我参与诈骗国家财政补贴约2亿元!.webp.jp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4b427e06-b74a-42d0-a2ae-077c6e008bf5.jpg[/img][/align]2月29日23时07分,王海又在微博发文:厨邦吹哨人“自首”:我参与诈骗国家财政补贴约2亿元!文中称,“本人高听明(原广东厨邦食品有限公司生产总监)第三次实名举报上市公司中炬高新(600872)的核心子公司---广东厨邦食品有限公司在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过程中全程造假,诈骗国家补贴资金约2亿。2017-2022年间,由该公司时任总经理杨明泉、李翠旭及总部原广东美味鲜公司分管财务副总张弼弘、分管人资副总李建等人,先后主导、组织在两次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过程中全流程造假:项目开展造假、人员造假、领用材料造假、技术成果造假……由此诈骗国家补贴资金约2亿。”资料显示,厨邦是广东美味鲜调味食品有限公司的旗下品牌。广东美味鲜调味食品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调味品的现代化大型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山市首家上市公司——中炬高新集团的全资控股企业。事件后续发展如何?我们继续关注。[size=14px][color=#707d8a][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color][/size][size=14px][color=#707d8a][i]编辑:张圣斌[/i][/color][/size]

  • 【转帖】食品安全标准20多年未改 还可以继续信任吗?

    【转帖】食品安全标准20多年未改 还可以继续信任吗?

    食品安全标准20多年未改 还可以继续信任吗?2009年03月13日10:10 来源:《北京青年报》支建华委员否认曾说“食品安全委员会是多余的”但提出———  因一句“食品安全委员会是多余的”而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常委支建华昨天澄清说,他的本意是委员会下面由卫生部门来进行协调的机构是没有必要的。“食品安全委员会总揽食品安全是对的”,支建华说,他完全支持委员会的存在。  作为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副局长,支建华是在一次小组讨论中无意间提及食品安全问题。而那次发言他的重点是谈修改现行标准老化的问题。他觉得标准是基础工作,如果标准滞后,只是围绕表面现象做文章,就等于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对根本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没有太大的意义。  奶粉事件如何从“大头娃娃”演变到“三聚氰胺”  记者:怎么看待去年国内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  支建华:我认为这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期间出现的问题,和其他产品出现的造假问题是一样的,说到底也是一个造假问题,只不过出在食品上,大家都关心。为什么出在食品上,食品企业多,小企业在设备上投入少,造成很多问题。  记者:为什么说食品安全问题是个造假问题?  支建华:还说三鹿奶粉吧,奶粉作为一种产品是有标准的,它的标准实际上包括了配方、各种成分的含量、生产工艺等。奶粉的配方标准中肯定没有三聚氰胺的含量的。  奶粉问题最早起源于2004年的安徽阜阳奶粉造假事件,因为奶粉里面的蛋白含量低,才出现了“大头娃娃”。这件事情发生后,企业检查蛋白含量严了,为了提高蛋白含量,企业想办法往里面加东西。否则企业的原奶蛋白含量不够,没有人要的。  以前一头奶牛每天产奶70公斤,现在可以产100公斤,吃的都是草,产奶提高这么多,营养成分怎能达到原来的标准?这就难怪有人会动歪脑筋,在奶粉中掺三聚氰胺造假来提高产品的蛋白含量。  用了20多年的安全标准还可以继续信任吗  记者:我们不是有标准吗?  支建华:可我们的标准还是老标准,如果面对现实,按现有要求制定新的奶业标准,降低蛋白含量,就不会出现为提高蛋白含量而造假的事情。说到底,这还是一个标准问题。  今年我在政协会议上强烈呼吁要尽快修订1988年通过的《标准化法》和1985年通过的《计量法》。按道理讲,标准的周期应该是4到5年修订一次,可我们的标准都实行20多年了,时间太长了,其中有很多标准都过时了,可我们还在用。  记者:您的意思是说食品安全问题与我们的标准和计量老化有关?  支建华:标准化和计量化工作是一个基础工作,国家质检总局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包括《标准化法》和《计量法》的修改方案都报上去了,但还在排队。今年《食品安全法》这么快出台,是因为食品出了问题。《标准化法》和《计量法》作为两个基础法律,已经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其他法律制定再好,基础法律落后还是会出漏洞的。基础工作跟不上,只是围绕表面现象做文章,那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吗?对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没有太大的意义,其他的食品还是会出问题的。  让卫生部牵头制定食品安全标准恰当吗  记者:是否可以理解为,如果《标准化法》进行修订,食品安全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支建华:应该说可以减轻一些,但造假的问题除了是企业问题外,根本还是经济转型时期出现的问题,其实造假问题说起来很复杂的。  记者:修订《标准化法》与《食品安全法》中所规定的“统一制定食品安全标准”,两者之间有必然联系吗?  支建华:《标准化法》中规定,国务院主管标准化工作的部门统一制定标准。但是在《食品安全法》中提到,食品安全标准由卫生部牵头组织制定,由国务院标准化工作部门提供标准编号,这样的描述就使两部法律之间在谁是制定人的问题上出现矛盾。  食品安全标准制定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国务院主管标准化工作的专门部门不参加制定工作,而是让卫生部牵头制定,我觉得很不恰当,卫生部医疗卫生的背景太浓了,不适合制定食品安全方面的标准。  记者:这个问题很关键,您向有关部门建议过吗?  支建华:比我分量重的人都建议过,但起到什么作用了吗?  记者:今年带来几个提案?有食品安全方面的提案吗?  支建华:《食品安全法》已经在今年2月28日通过了,我觉得总体来说没有什么问题了,就差出台相关的实施细则,所以没有准备食品安全方面的提案。  关注焦点  两政协委员回应食品安全委员会“协调”之争  委员会应该“直接发号施令”  针对食品安全存在的漏洞,农工党中央在今年“两会”前经过大量调研准备了一份“关于完善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提案”,在提案中他们建议成立国家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局。农工党在自己的提案里指出,三聚氰胺导致29.4万名婴幼儿患肾结石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管部门职能交叉与缺位并存,存在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和执法不到位现象。但是,令他们没想到的是,他们还未“上会”的提案已经提前有了“答复”——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高票通过,该部法律明确规定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食品安全委员会将作为高层次的议事协调机构,协调、指导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更让农工党委员们意外的是,新的食品安全法规定的这个国务院议事机构大大高于他们设想的“国家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局”。  然而,恰恰是这个“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功能引起了广泛议论。就此问题,记者分别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常委叶建农以及事件的主角支建华委员。  叶建农委员:委员会应下设一个技术支撑。  记者:农工党中央提出设立“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局”,在不久前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的相应设置是“食品安全委员会”,您如何看这个设置?这个委员会该如何发挥作用?  叶建农:想法是一样的,就是名称不一样。局的级别太低了,根本不会起到协调作用,所以还是更名为食品安全委员会更合适。但委员会不要是一个单独的行政机构,由副总理牵头,将食品安全有关系的相关部门,比如农业部、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卫生部等部门联合起来,以委员会的名义开联席会,通报情况,各司其职、分段管理。此外,委员会应有一个技术的支撑,比如技术检测和检测中心,提供分析测试等方面的技术支持。  记者:这样做是否会职权不清?  叶建农:委员会要直接管理,中心只是技术支持,没有具体实权。  支建华委员:委员会无需卫生部门协调  记者:媒体上说您认为食品安全委员会是多余的?  支建华:别人弄错了我的意思。食品安全委员会总揽食品安全是对的,但这个委员会下面由卫生部门来协调是没有必要的,我是这个意思。委员会直接对下面的部委,他们之间开展工作就完了。这个委员会与过去的食品工作领导小组不一样,委员会是常设机构,而领导小组不是常设机构,需要有一个“腿”去为它工作。委员会不存在这个问题,直接发号施令,开展工作就行了,不用中间再去设一个机构搞什么协调了,他们都是平级单位,谁协调谁啊。我认为这个协调机构是多余的。卫生部门的任务已经很繁重了,医改问题涉及全民,他们的压力已经太大了,还有精力来协调什么食品安全吗?再说,食品安全问题也不仅仅是几个食品卫生指标的问题。  记者:那您有关食品安全的言论如何而来?  支建华:我是在小组讨论上,当着国家质检总局局长的面发言时顺便提到了《食品安全法》,提到三聚氰胺,因为三聚氰胺太吸引眼球了,大家的话题全扑到这里来了。其实我发言的重点是呼吁修订《标准化法》,谈的是标准老化的问题。

  • 【讨论】食品问题,谁之过?

    最近又爆出蜂产品的质量问题,值得玩味的是,这些假劣产品竟然能够通过相关机构的检测。是什么导致这样的原因呢?是造假者太过高明?还是我们的检测设备出了什么问题?其实,明眼人都看出来了,造假者只是钻了标准的漏洞。那我们有什么办法让这些检测“合格产品”真正合格呢?这是我们的相关标准制定者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不要等到电视台报道后,我们才发现我们吃的所谓合格产品其实是不合格产品?难道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我国现在有的检测实验室是全球最多的,难道这么多的实验室这么多的设备都不能让这些假劣产品现出真身?目前很多的合格产品都需要国标来定义,这本来无可厚非,可关键的关键是,我们的标准总是太落后。如果所有的检测需要按照落后的标准来做,那我们有再先进的设备也无法避免一次又一次挑战我们思想底线的食品安全问题出现。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快我们的标准制作了。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 【讨论】你现在对中国的食品还有信心吗,或者说对中国食品的未来有信心吗?

    是消费者聪明了,还是造假者愚蠢了。 过去吃东西,有人会想我吃的这个东西里面有什么是对人体有害的这个问题吗? 可是这几年,这个问题却总是在我们的脑子里转来转去,让我们纠结于是要健康,还是要饱腹这样一个两难的选择中。 三聚氰胺出现时,或者说出现在消费者的视线里时,正是我家宝贝逐渐成形的时候,这个恐怖的消息让我在之后给孩子选择奶粉的时候不禁心有惴惴焉:选择便宜的,感觉会亏了孩子;可是贵的。。。谁知道会不会有哪个指标没合格,就拿了什么类似三聚氢胺的东西来代替了。再然后又听说鸡蛋也是造假的了,给蛋鸡喂了什么色素,下出来的蛋就像笨鸡蛋一样有着嫩黄嫩黄的蛋黄了。接着还有一滴香,这个自然是已经“正名”了的,不多说了。 还有很多,类似地沟油,工业用的XX也都用在了食品的加工上。 还有最近卷土重来的瘦肉精。 现在我买奶粉,会挑蛋白质含量低些的买;买肉,会选择肥膘很多的买;叶子菜,看有虫子眼的菜,我会觉得没有农药,让我稍稍安心。 总之是一切都反向行之,挑些没有卖相的,只是怕漂亮的会吃死人。 可是这些是我们都有了心理防备的,还有些什么我们不知道的业内秘密,比如银耳不是雪白的,那种雪白的都是硫磺熏过的,比如养鱼的都会投放激素,比如等等 等等。。。 中国食品,你还会信任么?

  • PE原子吸收光谱仪在打击食品药品造假中的应用

    运用PE原子吸收光谱仪检测胶囊药物重金属的方案。近日,关于问题胶囊的话题不绝于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4月16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媒体曝光的涉嫌铬超标的13种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对违反规定生产销售使用药用空心胶囊的企业依法严肃查处。  事件回顾:  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在4月15日播出的节目中曝光了13种铬超标胶囊药物,其成分含有不可食用的工业明胶,铬含量严重超标。报道称,在浙江省新昌县,一些药用胶囊生产厂从河北、江西等地购买用工业皮革下脚料加工的工业明胶,代替食用明胶作原料生产药用胶囊,并将这些胶囊卖到药企。央视记者对胶囊类药品进行了买样送检,发现包括制药行业中9家知名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13种产品铬超标。曝光的药用胶囊中,部分铬含量大幅超过国家标定的2毫克/公斤标准上限,其中,部分胶囊产品中铬含量甚至达到181.54毫克/公斤。  检测方法:  本该治病救人的药品,竟然成了重金属严重超标的“毒药”,实在令人震惊。而国家有明确的国家标准用来检测食品中的金属铬。PE原子吸收光谱仪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检测重金属铬和其他重金属,检测方法非常成熟,检测限优于国家标准中对铬含量的要求,可以用来进行相关重金属的检测。采用色谱法,可以先用快速溶剂萃取仪进行萃取,萃取产物采用离子色谱进行分析,检测含量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形态分析。除此之外,这样的突发事件,重金属含量往往非常高,已经远远超过了食品所要求检测的范围,如果实验室没有国家标准规定采用的仪器,也可以采用ICP和ICP-MS等其他的仪器进行快速的定性。之后再用标准方法准确检测。只要严格的按照国家的标准进行检测,这些潜在的危害都可以提前发现,并且避免造成恶劣的后果。

  • 蜂蜜:检测与造假的“古罗马斗场”

    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针对依据食品安全标准无法直接判断假蜂蜜等问题,在官网上发布了《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8187号建议的答复》。答复称,蜂产品生产经营中的造假售假问题一直是监管的重点和难点,今后将加大对蜂蜜生产、经营、抽检监督力度及对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  蜂蜜造假不是中国人的独创,也并不中国独有。马肉风波后,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2013年就曾发布一个“十大易造假食品黑名单”,督促严打食物造假。在这个名单里,蜂蜜就赫然在列。可见,即使在国外,蜂蜜造假掺假依然是个让监管部门头疼的事情。  蜂蜜为何容易掺假?为何又难检测出来呢?  检测方法与造假手段的斗争  网上有不少“专家”出谋划策,教人通过看、闻、尝等方法鉴别蜂蜜真假。实际上,仅凭感官基本无法分辨蜂蜜的真假。若普通消费者轻易便区分出真假蜂蜜,只能说明造假者的水平不够高。  为何蜂蜜容易被造假呢?主要还是因为,不同品种的蜂蜜,它的成分变化很大。以糖类为例,不同蜂蜜中果糖的含量可以在30%~45%之间,葡萄糖的含量通常在20%~42%之间,果糖和葡萄糖的比例通常在0.76~1.86之间。由于这种成分含量的变化,给鉴别和监测蜂蜜是否掺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许多人不能理解:现在科学这么发达,为什么就找不到可靠的方法来检测造假蜂蜜?其实,检测并不是万能的。“检测造假蜂蜜”,实际上是判定它是假蜂蜜还是真正的蜂蜜。但我们的食品“检测”必须是针对一种确定的物质。按照目前的分析技术,只要能够列举出来的成分,基本上就可以“检测”出来。但是,能够“检测”一个指标,跟用它来进行“判定”真假,完全是两回事。  比如说,蜂蜜造假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蔗糖、高果糖浆等,这都属于“碳4植物”。而蜜蜂采集的花粉来自于“碳3植物”。这两种植物产生的糖中C13同位素的比例不一样。理论上可用碳4植物糖的同位素检测方法确定蜂蜜的“真假”。但麻烦在于,不同的蜂蜜,差异实在太大,C13同位素偏移的范围也很大,很难准确判断真假。  而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有了“碳4”检测方法,商家也会采用不添加碳四糖方法——添加碳三糖。常见的大米就是碳三植物,如果在蜂蜜中掺入大米,碳四检测就无能为力。不过,使用的大米糖浆目前可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检测下检测出来。此外,甜菜也是碳三植物,如果用一种叫做“β-呋喃果糖苷酶”的酶把它水解转化成葡萄糖和果糖,碳四检测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都无法检出。不过,蜂蜜中不含有这种酶,因此只要再建立一套检测这种酶的方法,就可以把这种掺假方式也检测出来。  除了这几种检测方法,也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如光谱法、显微镜法等。不过,就像食品检测中的任何方法一样,每一种方法都只能检测某些特定的目标,这就使得蜂蜜造假的检测颇为困难。  有的消费者可能会说:既然不同的指标有不同的方法,那么把每种方法、每个指标都检测一遍不就可以了吗?这种做法看似可行,但你真的考虑过成本?要知道,每增加一项检测,成本也会相应的增加;这些检测方法都需要专门的设备、专业的分析人员。作为监管部门,除了考虑“能做”,还需要考虑“可操作性”。而且,对于增加的操作成本,谁来承担呢?你愿意掏钱吗?  不值得崇拜的蜂蜜  蜂蜜向来受人追捧,很多人都认为蜂蜜有益健康,身边还有朋友特意跑到国外买正宗蜂蜜带给家人。不过,即使是真的蜂蜜,也不值得受到盲目崇拜。  生活中有各种流言称蜂蜜具有各种各样的“保健”作用,甚至“医疗”效果,原因是蜂蜜中含有促进健康的“神奇成分”。科学家也对蜂蜜的成分进行了检测,但结果却很令人失望。实际上,蜂蜜的主要成分是糖,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蜂蜜是蜜蜂从植物的花中采得的花蜜,它的主要成分是糖,占到蜂蜜的80%以上,再除去百分之十几的水,其他成分不到1%,而这百分之一通常有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但是量实在是乏善可陈。所以,在从营养成分组成的角度来说,蜂蜜是一种热量高、营养高度单一的食品。  那么,吃蜂蜜究竟对人体到底是否有好处呢?科学家也做了不少研究。但是,目前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对人体有用。在很多研究里,蜂蜜的作用跟安慰剂差不多;也有一些研究,似乎显示了“可能有用”,但是证据也不充分。总的来说,蜂蜜的那些“保健功能”都是镜花水月,而且,多吃蜂蜜还要面临糖摄入过多的风险。  还有很多人认为真正的蜂蜜是纯天然的天然产品。不过,即使蜂蜜是纯粹的“天然产品”,也并不意味着“绝对安全”。绝大多数的花是无毒的,但是有少数种类产生的蜂蜜就含有有毒成分。如果正好碰上一小批蜂蜜大量采集了这些植物的花粉,而蜂蜜未经处理,那么就可能有一定危险性。比如,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曾通告有消费者在国外购买了杜鹃花蜂蜜中毒,原因是杜鹃花蜂蜜中天然的梫木毒素。前几年我国福建有19位村民食用野生蜂蜜引起中毒,导致3人死亡,原因就是误食了雷公藤蜂蜜。雷公藤的花粉含有不同的生物碱,而且毒性都颇大。  打击蜂蜜造假还得转变思路  监管部门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加大打击造假力度,确实能保护消费者。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消费者都应该转变思路。  政府应该加强过程监管,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靠监管出来的,更不是检测出来的。一味地以检测来打击造假蜂蜜,不仅增加人力物力,收益还很小。政府部门在开发新的检测方法的同时,也应该建立以过程监管为主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从农田到餐桌,每一个环节都进行监管和约束,保障食品安全。  而消费者也应进行反思,不应该盲目追捧蜂蜜。消费者的盲目崇拜使得蜂蜜价格虚高,而蜂蜜造假成本却非常低,再加上造假不易鉴别,假蜂蜜便有了巨大的利润空间,于是就有越来越多的商家愿意冒着风险去造假。因此,要想杜绝蜂蜜造假,消费者也应该理性消费,改变对蜂蜜的盲目崇拜。

  • 从食品安全角度看产品留样的处置

    今天看到客户发的供应商审核简报,有几个供应商发现了某些重大不可合作问题。1.生产过程中使用添加剂、生产助剂和接触产品的润滑油不具有食品级资质;2.物料检验过程中存在不符合国家法规的漏检和数据造假行为。3.没有严格按照备案配方执行,原料添加成分与备案不符,存在法规风险。4.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使用回收食品作为生产原料问题来了,实验室的留样应该怎么处置呢?企业实验室留样不像第三方检测是15天申诉期留样,而是根据客户要求一般情况下保留保质期+1个月时间,回收食品的界定包括了已经超过食品保质期的成品及半成品。固体成品和液体均有,每月都有大批留样处理。有几点想和大家讨论:1.你们实验室的留样是如何处理的?报废途径是什么?2.你认为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怎样的呢?有没有法律法规或标准规定处置方式呢?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