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再生设施

仪器信息网再生设施专题为您整合再生设施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再生设施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再生设施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再生设施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再生设施话题讨论。

再生设施相关的资讯

  • 岛津推出《应对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解决方案》
    日前,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发布《“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规划中提出,“十三五”期间将投资45亿元完善国家、省、市三级排水监管平台,形成全国统一、全面覆盖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监管体系。 从本次发布的规划细则来看,此次的建设重点为“地方网”,即省级排水监测站和市级排水监测站。目前住建部要求建设的排水监测站应具备《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有关标准规范规定项目的检测能力。《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的最新版本为GB/T31962-2015,2016年8月1日正式实施。标准规定厂污水排人城镇下水道的水质、取样与监测要求。该标准适用于向城镇下水道排放污水的排水户和个人的排水安全管理。全检测指标共46项,主要涉及仪器包括:温度计、天平、红外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pH计、COD消解仪、滴定仪、蒸馏装置、高效液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离子计、原子荧光光谱仪、测汞仪、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气相色谱仪、气质联用仪等。《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最新版本为GB18918-2002,标准规定了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废气排放和污泥处置(控制)的污染物限值。全检测指标共62项,其中基本控制指标12项,一类污染物指标7项,选择控制项目43项。 岛津公司作为全球著名的分析仪器厂商,秉承“以科学技术向社会做贡献”的宗旨,自进入中国以来,一直关注国内外各行业政策法规的颁布与实施,积极应对,及时提供全面、有效的解决方案。针对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监管体系的建设,岛津分析中心参考检测法规与标准,积极开发了相关分析应用方法,并汇编了《应对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解决方案》。 有关详情,请您向“岛津全球应用技术开发支持中心”咨询。咨询电话:021-22013542 期待我们的工作会给您带来有益的帮助! 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an/。 岛津官方微博地址http://weibo.com/chinashimadzu。 岛津微信平台
  • 赛默飞新建一先进的化学品分销设施
    据外媒2014年5月8日报道,赛默飞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皮博迪开建了一个新的化学品分销设施,该设施属于Doe&Ingalls名下,赛默飞于2012年收购了该公司。   新设施有56000平方英尺,配备清洁的库房和冷藏空间,用于存储制药行业企业客户使用的化学品。   &ldquo 一个安全,强大的供应链对制造商保持竞争力至关重要,降低总拥有成本,并减轻供应中断的风险,&rdquo 赛默飞研究和安全市场部门总裁Jeff Jochims在一份声明中说。 &ldquo 我们的新的Doe & Ingalls设施有助于客户快速、经济地扩展他们产能。通过利用我们在生产材料供应链上的规模和深度,我们的客户可以集中内部资源做他们最擅长的,如开发新药品和技术。&rdquo   赛默飞在全球50个国家拥有50,000名员工,其中1,700名员工分布在马萨诸塞州的10个设施中。(编译:杨娟)
  • 国家系统布局未来20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科技部等8部门编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简称《规划》),目前已经国务院批准印发。其中,包括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上海光源线站工程、中国南极天文台等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的建设重点。据悉,该《规划》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部署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长期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据介绍,我国设施建设总体处于由局部突破迈向整体推进的关键时期。目前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都已迈上新台阶,为下一步全面推进设施建设储备了丰厚的人才、技术基础和建设经验。但同时尚存在总体规模偏小、数量偏少,学科布局系统性不够,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水平仍需提高,管理体制机制亟待健全等问题。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今天就《规划》答记者问时指出,在兼顾传统大科学装置领域与学科交叉及新兴学科发展需求、国际发展趋势与国内基础、学科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上,《规划》明确,未来20年能源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科学、空间和天文科学、工程技术科学领域7个科学领域重大科技设施发展的主要方向。   值得关注的是,“十二五”时期,在我国科技发展急需、具有相对优势和科技突破先兆显现的领域中,将优先安排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能源领域包括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 生命领域包括转化医学研究设施、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设施 地球系统与环境领域包括海底科学观测网、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器 材料领域包括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验证装置、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上海光源线站工程 粒子物理与核物理领域包括强流重离子加速器、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 空间和天文领域包括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中国南极天文台 工程技术领域包括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大型低速风洞等。   该负责人介绍说,“十二五”时期的16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后,将在提升我国重大科技设施总体水平、提高我国科技前沿研发能力和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促使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体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其中物质科学、核聚变、天文等领域的部分设施将跃居国际领先水平。如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建成后,将成为国际上相同能区稳定核束流脉冲流强最高、脉冲功率最高、短寿命原子核质量测量精度最高的实验装置。二是将为我国空间、海洋等领域的部分前沿技术方向开展国际顶尖水平研究提供支持。如大型低速风洞将使流场品质达到甚至优于国际先进水平,实验模型能够准确模拟飞机实物,综合性能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三是这些设施在建造和运行过程中将催生和衍生出大量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如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在建造和利用过程中,需要高性能集成电路、量子通信、云计算等大量新兴技术的集成,将有力地促进相关技术水平的提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历程看,其从概念提出到付诸建设再到投入运行,往往需要历经十几年甚至数十年时间。美国每4年左右对科学装置规划进行修订,欧盟每两年对设施路线图进行一次更新。该负责人表示,考虑到当前科技和产业发展正孕育着新的突破,未来发展会不断产生新的需求,我国今后拟以5年为期对《规划》进行修订。   通知全文: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的通知   国发〔2013〕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3年2月23日   (此件公开发布)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   (2012—2030年)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极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复杂科学研究系统,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的物质技术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按照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部署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求,前瞻谋划和系统部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对于增强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实现重点领域跨越、保障科技长远发展、实现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未来20年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方向和“十二五”时期建设重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基础和背景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不断加大投入,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模持续增长,覆盖领域不断拓展,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综合效益日益显现。“十一五”时期,启动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2项,验收设施10项,目前在建和运行设施总量达到32项。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为科学前沿探索和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推动我国粒子物理、核物理、生命科学等领域部分前沿方向的科研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依托设施解决了一批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在载人航天、资源勘探、防灾减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设施建设带动了大型超导、精密制造和测控、超高真空等一批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了相关产业技术水平提高 凝聚和培养了一批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和研究团队,以及高水平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此外,设施还在深化科技国际合作交流、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存在一些问题:总体规模偏小、数量偏少,学科布局系统性、前瞻性不够,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水平仍需提高,管理体制机制亟待健全,工程技术和管理队伍建设需要加强等。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正孕育着一系列革命性突破,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纷纷加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扩大建设规模和覆盖领域,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制高点,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形势。   (一)科学前沿的革命性突破越来越依赖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现代科学研究在微观、宏观、复杂性等方面不断深入,学科分化与交叉融合加快,科学研究目标日益综合。科学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活动需要大型研究设施的支撑,要求不断提高科技基础设施的单体规模和技术性能,强化相互协作,形成大型综合性设施群。进一步加强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有所作为。   (二)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越来越需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供强大动力。当前,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相互依托、协同突破的趋势日益明显,技术创新和产业振兴的步伐不断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越来越注重科学探索和技术变革的融合,可以衍生大量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加快高新技术的孕育、转化和应用。我国在若干重要领域超前部署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性科学难题,对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际科技竞争合作越来越需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牵引和依托。近年来,在事关国家核心利益的科技领域,主要国家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同时,随着气候变化、生态保护、人口健康等全球性问题不断增多,在事关人类共同利益和长远发展的科技领域,由于建造设施资金投入、技术难度等超出单个国家的能力,联合共建与合作研究越来越成为发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重要方式。加快提升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水平,适时在重要优势领域发起合作建设计划,有利于在国际科技竞争合作中赢得主动,不断提高我国科技国际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赋予了新的使命和责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国必须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突出设施建设在我国总体发展战略中的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作用,加强与相关规划、计划的衔接,强化支撑服务功能 优化设施布局,提升技术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形成较为完善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有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   二、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部署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支撑重大科技突破为目标,以健全协同创新和开放共享机制为保障,布局新建与整合提升相结合、自主发展与国际合作相结合、设施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设施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为我国科技长远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建设原则。   一是着眼长远、服务大局。突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性,既要瞄准探索未知世界和发现自然规律的科技发展前沿方向,又要结合国情,聚焦影响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难题,衔接好科技重大专项等相关规划和计划,强化设施建设对国家重大战略的支撑作用。   二是科学谋划、系统布局。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趋势,有机衔接现有科技资源,统筹考虑学科领域布局,加强国际合作,全面系统谋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形成“探索一批、预研一批、建设一批、运行一批”的发展格局。   三是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分清轻重缓急,优先选择具有相对优势、科技发展急需或科技突破先兆已经显现的科学前沿和学科交叉领域,选准主攻方向,集中优势资源,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点领域跨越发展。   四是创新机制、持续发展。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针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基础性、公益性特征,建立完善高效的投入机制、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科学协调的管理制度,提高设施建设和运行的科技效益,形成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建设目标。   到2030年,基本建成布局完整、技术先进、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传统大科学领域设施得到完善和提升,新兴领域设施建设布局较为完整,能够全面支撑前沿科技领域开展原创性研究 设施技术水平持续提高,一大批设施的技术指标居国际领先地位 设施共建、共管、共享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运行和使用效率整体进入世界前列 设施科技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取得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催生一批具有变革性、能带动产业升级的高新技术 基本形成若干布局合理的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设施整体国际影响力和地位显著提高。   “十二五”期末要实现以下目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体技术水平基本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物质科学、核聚变、天文等领域的部分设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支撑科技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凝聚一批世界优秀科研人才,部分前沿方向能开展国际顶尖水平的研究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领域初步具备取得实质性突破的能力。投入运行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量接近50个,薄弱领域设施建设明显加强,优势方向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初步建成若干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初具轮廓。以开放共享为核心的运行机制基本建立,符合设施自身特点与发展规律的管理制度初步形成,设施运行和使用效率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总体部署   未来20年,瞄准科技前沿研究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根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的国际趋势和国内基础,以能源、生命、地球系统与环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间和天文、工程技术等7个科学领域为重点,从预研、新建、推进和提升四个层面逐步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在可能发生革命性突破的方向,前瞻开展一批发展前景较好的探索预研工作,夯实设施建设的技术基础 在2016—2030年期间适时启动建设一批科研意义重大、条件基本成熟的设施,强化未来科技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我国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领域,在“十二五”期间建设一批科研急需、条件成熟的设施,强化科技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对已经启动但尚未完成建设任务的在建设施,加大工程管理和技术攻关力度,力争早日建成投入使用 对已经投入运行但仍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设施,进一步完善提升技术指标和综合性能,最大程度发挥其科学效益。   (一)能源科学领域。   以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利用能源的科学问题为目标,面向我国中长期核能源开发与安全运行、化石能源高效洁净利用与转化、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等方向,以核能和高效化石能源研究设施建设为重点,注重新能源、新材料、网络技术相结合,逐步完善相关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为能源科学的新突破和节能减排技术变革提供支撑。   核能源方面。完善提升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的性能,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保持我国在磁约束核聚变研究领域的先进地位 建设长寿命高放核废料嬗变安全处置实验装置,攻克核裂变能安全洁净发展的技术瓶颈 适时启动高效安全聚变堆研究设施建设,加快聚变能走向实际应用进程。   化石能源方面。建设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支撑相关领域重大基础理论研究,解决煤炭清洁利用和高效转换关键科技问题 探索预研二氧化碳捕获、利用和封存研究设施建设,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技术支撑。   可再生能源方面。针对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能量密度低、随机波动等问题,探索预研能量捕获、储能、转换、并网研究设施建设,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高效利用。   (二)生命科学领域。   以探索生命奥秘和解决人类健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为目标,面向综合解析复杂生命系统运动规律、生物学和医学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种质资源保护开发与现代化育种等方向,重点建设以大型装置为核心、多种仪器设备集成的综合研究设施,完善规模数据资源为主的公益性服务设施,支撑生命科学向复杂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并实现有机统一,突破生命健康、普惠医疗和生物育种中的重大科技瓶颈。   现代医学方面。建设转化医学研究设施,从分子、细胞、组织、个体等方面系统认识人类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规律,促进生物医学基础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诊疗技术。   农业科学方面。建成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支撑农业危险性外来入侵生物、农业毁灭性高致害变异性生物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创新性理论、方法与防控新技术研究 建设模式动物研究设施,支撑表型及基因型关系、遗传信息高通量获取与工程转化、细胞和动物模型开发与应用等研究 适时启动农作物种质表型和基因、动物疫病、农业微生物研究设施建设,支撑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和产业的持续发展及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命科学前沿方面。建成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支撑高通量、高精度、规模化的蛋白质制取与纯化、结构分析、功能研究 探索预研系统生物学研究设施及合成生物学研究设施建设,满足从复杂系统角度认识生物体的结构、行为和控制机理的需要,综合解析生物系统运动规律,破解改造和设计生命的科学问题。   生命科学研究基础支撑方面。适时启动大型成像和精密高效分析研究设施建设,满足生物学实时、原位研究和多维检测、分析、合成技术开发的需求 探索预研生物信息中心建设,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科学数据、种质资源、实验样本和材料等基础支撑。   (三)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领域。   以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面向地球结构演化与变化过程、地壳物质组成和精细结构、地球系统各圈层间复杂作用及其耦合过程、太阳及其活动控制下各圈层的响应与耦合、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过程和机理等方向,重点建设海底观测、数值模拟和基准研究设施,逐步形成观测、探测和模拟相互补充的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研究体系。   现场探测与观测方面。建成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满足综合海洋环境观测、探测以及保真取样和现场分析需求 建成航空遥感系统,提高我国遥感信息技术与装备研发实验能力,为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提供快速、实时、精确的遥感数据 建设海底科学观测网,为国家海洋安全、资源与能源开发、环境监测和灾害预警预报等研究提供支撑 适时启动地球系统科学航天航空遥感等技术监测、深海探测与调查、固体地球深部探测与动态监测、陆海地球环境观测等研究设施建设,实现多时空尺度全面长期连续监测与数据积累,逐步形成对地球系统的立体、动态监测分析能力。   基准系统建设方面。建设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获取高分辨率、高精度地球质量变化基础数据,支撑固体地球演化、海洋与气候变化动力学、水资源分布和地质灾害规律等研究,满足国家安全、资源勘探和防灾减灾的战略需求。适时启动包括地基基准、环境基准、深空基准等方面的基准系统建设。   数值和实验模拟方面。建设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支撑气候变化、地球系统及各层圈过程模拟研究,认识地球环境过程基本规律,提高预测环境变化和重大灾害的能力。适时启动环境污染机理与变化研究模拟实验装置建设,支撑空气污染、流域水污染预测模型开发和气候变化模式研究,提高空气质量、流域水污染等预报预警能力。   (四)材料科学领域。   适应材料科学研究从经验摸索阶段到人工设计调控阶段转变的趋势,面向量子物质演生现象、纳米尺度量子结构、极端条件下材料物性与物质演变、重要工程材料服役性能等方向,以材料表征与调控、工程材料实验等为研究重点,布局和完善相关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材料科学技术向功能化、复合化、智能化、微型化及与环境相协调方向发展。   材料表征与调控方面。完善提升已有同步辐射光源,建成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建设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验证装置 探索预研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建设,适时启动高性能低能量同步辐射光源建设,满足以纳米空间分辨率、皮秒至飞秒时间分辨率、极高能量动量分辨率对材料多层次结构分析研究的需求,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的国家光源体系。建成散裂中子源和强磁场实验装置,建设极低温、超快、超高压极端条件研究设施,形成与大型同步辐射光源结合的格局,满足研究和发现新物态、新现象、新规律和创造新材料的需求。   工程材料实验方面。建成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支撑不同尺度及跨尺度的结构性能研究 探索预研超快光谱界面反应检测装置、极端和工业特殊服役环境模拟装置建设,支撑材料服役行为和规律研究 结合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适时启动综合工程环境在线装置建设,支撑真实环境下工程材料实时、原位研究。   (五)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科学领域。   以揭示物质最小单元及其相互作用规律为目标,面向超越标准模型新粒子和新物理探索、暗物质和暗能量探测、中低能核物理与核天体物理研究等方向,建设相关大型研究设施,提高微观世界探索能力和自然界基本规律认知水平。   粒子物理方面。建设高能宇宙线研究设施,探索高能空间粒子起源和相关新物理前沿 适时启动用于中微子和其他高能粒子物理研究的非加速器实验设施建设,探索预研新型加速器实验设施建设。   核物理方面。建设高性能重离子束研究装置,使我国核物理基础研究在原子核层次上的整体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探索预研强流放射性束实验设施建设。   (六)空间和天文科学领域。   以揭示宇宙奥秘和解释物质运动规律为目标,面向宇宙天体起源及演化、太阳活动及对地球的影响、空间环境与物质作用等方向,按宇宙、星系、太阳系等不同空间尺度布局设施建设,提升我国天文观测研究能力、空间天气和灾害应对能力以及空间科学实验基础能力。   宇宙和天体物理方面。建成大口径射电望远镜,为宇宙大尺度结构及物理规律研究提供支撑 建设中国南极天文台,支撑暗物质、暗能量、宇宙起源、天体起源等前沿研究 探索预研先进多波段天文观测设施建设,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天文观测及数据应用系统。   太阳及日地空间观测方面。建成空间环境地基监测网,揭示近地空间环境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并逐步形成覆盖更多重要区域的空间环境监测、预警能力 适时启动大型太阳观测研究设施建设,支撑太阳、行星际、磁层、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变化过程和规律研究,深化太阳变化及其对地球和人类影响的认识。   空间环境物质研究方面。建设空间环境与物质作用模拟装置,支撑近地空间环境与材料、元器件、结构、系统及生物体作用规律研究 探索预研空间微重力科学实验设施、南极气球站和引力波研究设施的建设,揭示空间微重力环境物质运动规律,提升我国深空探测、空间基础物理、空间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能力。   (七)工程技术科学领域。   瞄准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前沿、岩土地质体的动力特性及地质灾害过程等工程技术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以产生变革性技术为主要目标,以信息技术、岩土工程和空气动力学为研究重点,探索和逐步推进相关设施建设,为保障国家重点任务的实施、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信息技术方面。建设未来网络研究设施,解决未来网络和信息系统发展的科学技术问题,为未来网络技术发展提供试验验证支撑 适时启动新一代授时系统建设,支撑超精密时间频率技术开发,逐步形成高精度卫星授时系统和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共同发展的格局。   岩土工程方面。适时启动超重力模拟研究设施建设,揭示复杂岩土地质体的动力特性 探索预研大型地震模拟研究设施建设,开展地震动输入和工程地震灾害模拟研究 探索预研深部岩土工程研究设施建设,揭示深部岩体的力学特征。   空气动力学方面。建成多功能结冰风洞,支撑不同冰型和冰积累过程对飞行器空气动力特性的影响等研究 建设大型低速风洞,支撑气动噪声、流动分离与涡旋运动、流动控制、流固耦合、电磁空气动力学等研究 适时启动大型跨声速风洞、低温高雷诺数风洞、先进航空发动机研究设施建设,为我国航空航天、高速铁路建设等提供必要的研究试验手段。   四、“十二五”时期建设重点   “十二五”时期,在我国科技发展急需、具有相对优势和科技突破先兆显现的领域中,综合考虑科学目标、技术基础、科研需求和人才队伍等因素,优先安排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一)海底科学观测网。   海洋科学研究正经历着由海面短暂考察到内部长期观测的革命性变化,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围绕实现全天候、综合性、长期连续实时观测海洋内部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目标,建设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网,主要包括:基于光电缆的陆架
  • 干货|风电场设施检验指南,请查收!
    风力发电是目前可再生能源中技术最成熟、最具有规模化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之一。因为技术性强,因此风力发电站的各个设备都价格高昂。长期受高温和突变的恶劣天气条件影响的设备零部件,很可能出现磨损故障,一旦故障发生,就可能引发代价高昂的停机或恶性事故,因此预防性维护和定期检查至关重要。风电场的检查昂贵又耗时而且很难接近机械和电气系统比如风力涡轮机部件位于高处或密闭空间内或被封锁、隔离因此要选择相对应的合适工具风电场设施检验的各个过程中FLIR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产品可选择一起跟随小菲来挑挑合适的检查工具吧~风力涡轮机部件风力涡轮机是一种机械机器,作为风力发电的主要设备,它将风能的动能转化为机械旋转能,受恶劣环境的影响,风力涡轮机部件容易磨损并因此发生故障,因此需要定时选择不同的检测设备,对各个部件进行检查。★ 转轴系统 可以选择FLIR VS290-32红外视频内窥镜,维护人员可以查看狭小的轴承外壳内部、寻找过热迹象。★ 风力涡轮机发电机 风力涡轮机的复杂系统可能包含整流子、滑环、线圈、冷却系统等,使用FLIR Si124声像仪可以提前检测出故障,而FLIR T1K热像仪和FLIR数字万用表可用在验证机械和电气部件的健康状况。最后,相位旋转测试仪等测试工具可以确保三相电源安装无误、功能正常。FLIR热像仪对风电设备整体和局部的检测热图像★ 偏航(机舱方向)系统 偏航系统涉及轴承、制动器、制动钳和活塞,所有这些都可能过热。因此可以选择FLIR A50/A70固定智能红外传感器持续进行监测,即可获得故障预警。那么机械/液压仰俯系统、风速计、齿轮箱、齿轮箱的冷却系统等设备的检测该如何选择合适的工具呢?联系我们,获取“风力发电整体维护白皮书”发电输送设备风力发电后,要将电能输送到千家万户,在输送的过程中,承载电力的各个设备该如何保证不出故障呢?★ 箱式变压器 可以选择FLIR Exx手持式红外热像仪进行定期温度检测,有助于轻松地检查并监测每个变压器外表的温度分布,轻松找到隐藏的电气故障和机械磨损迹象,以便立即开始维修。★ 变电站 变电站包含了风力发电场中最典型的设备,包括变压器、断路器、开关和继电器等。选择FLIR T1K高清红外热像仪进行电气检查,远处和近距离的设备零部件均能看清状况。同时使用FLIR GF306光学气体成像热像仪检查SF6绝缘气体的泄漏情况,即可维持设备持续运转、确保风力发电场操作人员符合设备安全管理条例。那么输电过程中的MV断路器、输电线路等,要选择哪款FLIR产品检测呢?下载“风力发电整体维护白皮书”,寻找答案吧~风力发电厂的防护风力发电厂时刻面临着安全漏洞、环境危害、资产故障和财务损失等挑战。因此可以选择FLIR A500Ff/A700f高级智能传感器全天候不间断地进行状态监测、周边环境安全管理等,可帮助电力公司保护资产、提高安全性、最大限度地延长正常运行时间并最小化维护成本。在风电场设施检验的过程中,选择Teledyne FLIR产品,搭配强大的软件套件、智能巡检功能插件和云存储,FLIR可帮助您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率。如何选择最合适自己的检测工具呢?联系我们,下载“风力发电整体维护白皮书”,数十种FLIR产品供您选择哦~
  • 北京投入260亿治理污水 三年建47座再生水厂
    3月28日,在北京市生态文明和城乡环境建设动员大会上,主管水务的副市长林克庆表示,三年内将再建47座再生水厂,升级改造20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将从83%提高到90%,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入河的现象将得到遏制。   日处污水能力增228万m3   林克庆介绍,北京再生水利用量已占水资源利用总量的20%,但形势依然严峻。他介绍,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面临规划选址难、征地拆迁难、融资贷款难、建设周期长等难题。   到2015年,北京将建设完成4大类工程。据了解,北京计划在改造污水处理厂的同时,新建的污水处理厂建成再生水厂。未来三年,北京市计划新建再生水厂47座,升级改造污水处理厂20座,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228万立方米。   七成治污资金投中心城   此外,北京全市计划建设配套管线、污泥无害化处理设施和临时治污工程。   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刘斌表示,未来三年北京治理污水的方案,大概需260多亿元的工程投入。根据区域,中心城区大概需要180多亿投入,郊区需要80多亿投入。   北京刘斌表示,投入的资金将从四个方面投放,一是平时公众交纳的污水处理费,二是政府的补贴,今后政府也将加大补贴力度。   另外两个方面,需要企业能带着资金投入到污水治理建设中,此外也将启动融资平台,筹措资金。   密云水库水质未受影响   针对上月密云河道上游出现垃圾坑的问题,北京市环保局新闻发言人方力表示,事发后环保局向密云县政府进行了通报,“密云县政府三天内已清理完,同时在全县范围内普查,有类似的情况不能再留死角。”   此外,方力表示,根据环保局的监测数据,此事并未对密云水库水源地造成影响,“如果长期存在肯定是有隐患的,但目前还没有对水质造成影响。”   现状   有水河流半数水质不达标   据北京市水务局介绍,北京的再生水利用量从2000年的零利用到年利用7.5亿立方米,已占水资源利用总量的20%,累计利用量达38亿立方米,成为稳定的“第二水源”。   但与此同时,北京市的水环境并不容乐观。根据北京市水务局数据,到2012年12月,北京市符合II类水标准的河流长度,只占了有水河流长度的47.2%,符合III类水标准以上的河流,即达标河流,也只占了有水河长的53.7%,也就是说,北京市有水的河流中,有一半未达标。   此外,劣V类的河流长度,即有着最差水质的河流,占了有水河流的38.7%。   【措施】   1 新城新建15座再生水厂   到2015年,中心城区将新建11座再生水厂,升级改造5座污水处理厂。新城新建15座再生水厂,升级改造12座污水处理厂。乡镇新建21座再生水厂,升级改造3座污水处理厂。   此外,为了在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前,保障河湖水环境质量初步改善,北京还将启动临时治污工程,包括挖掘清河污水处理厂潜力,建设完成河道干支流重点排污口污水处理设施17处,建设城乡接合部重点村庄和小区污水处理设施42处等。   2 中心城处污率将达98%   根据计划,北京市将新建改造污水管线1290公里,其中大部分为新城和乡镇的污水管线,此外,还将新建再生水管线484公里。   另外,还将新建污泥无害化处理设施14处,新增无害化处理能力3995吨/日。   到2015年,全市污水处理率将达90%以上,其中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98%,四环以内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达100%,新城达到90%,全市污泥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将实现首都水环境的根本好转。   解读   四环内实现污水全处理   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刘斌解释,临时治污工程措施的重点是在清河、拔河、凉水河等处,建设的原则是源头削减,节点控制,强化自净,此外,还将加大对河道内漂浮物和垃圾的打捞治理。   北京市水务局介绍,经过四大工程建设之后,北京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入河的现象将得到遏制。   刘斌表示,未来三年,四环路以内地区将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消灭污水直排。
  • 超2万台!广东省推进卫生健康领域设备设施迭代升级
    4月21日,广东省印发《推进卫生健康领域设备设施迭代升级工作方案》(下称《广东省方案》),提出到2027年,全省卫生健康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这是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方案出台后,国内首份卫生健康领域的专属方案。《广东省方案》明确医疗设备更新升级的3大方面15项具体工作任务。其中,在医疗卫生机构装备更新方面,‍目标到2024年底,更新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影像、放射治疗、远程诊疗以及手术机器人等设备0.6万台;到2027年底,更新以上设备超过2万台。定期梳理医疗机构设备租赁供给和需求清单,推动省属公立医院医疗设备租赁改革试点增点扩面。2024年底前,在全省21个地市推广实施医疗设备租赁改革,探索设备租赁新模式。全文如下:广东省推进卫生健康领域设备设施迭代升级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工作部署,加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全省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一、工作目标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有关部署要求,结合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医疗卫生机构装备更新行动、医疗机构病房改造提升行动、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设施升级行动,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体验。到2027年,全省卫生健康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调整优化全省医疗机构病房床位结构配置,并配备较高舒适度和适老化的设施设备。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结合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等改造要求,基本完成老旧信息化设施迭代升级。二、工作任务(一)实施医疗卫生机构装备更新行动。1.推进医疗卫生机构设施设备迭代升级。推进医疗卫生机构装备供给侧改革,拓宽设备设施的来源渠道和投入方式,激发更新迭代升级动力。研究制订医疗卫生机构装备更新目录和指南,探索发展医疗装备产品“购买技术服务”、共建共享共用等新模式。支持和鼓励地市发展医疗装备集中采购。到2024年底,更新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影像、放射治疗、远程诊疗以及手术机器人等设备0.6万台;到2027年底,更新以上设备超过2万台。2.推动院前急救设施设备更新换代。以地级以上市为单位,按照每3万人口1辆救护车的配置标准补齐急救车辆;以县域为单位,按照至少每1万人口1辆救护车的配置标准补齐急救车辆。更新换代超过或接近使用年限的急救车辆,更新升级省级院前急救信息化平台系统,建立全省一体化急诊急救平台,对接各地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和120急救车辆信息系统,实现全省互联。到2025年底,全省救护车更新换代超800辆,达到国家院前急救设备配置标准。3.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对照国家卫生健康委《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评价指南》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评价指南》要求,推进卫生健康领域“百千万工程”,全面提高基层公共卫生、全科、中医等能力。到2027年,1800间以上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基本标准、700间以上达到国家推荐标准。4.加强公共卫生机构核心能力建设。全面强化各级各类公共卫生机构能力建设,迭代更新超过使用年限的执法、应急和检查检验车辆,按规定配置足量移动执法、实时监测、检查检验等设备,完成实验室设备更新和配套软件升级。到2024年底全省公共卫生机构更新换代实验室设备、执法应急设施1500台以上,到2027年底共更新换代3000台以上。5.推进设备租赁试点扩面提质。定期梳理医疗机构设备租赁供给和需求清单,推动省属公立医院医疗设备租赁改革试点增点扩面。鼓励供方市场主体发展,引导形成多种市场主体参与的医疗设备租赁服务供应商群。2024年底前,在全省21个地市推广实施医疗设备租赁改革,探索设备租赁新模式。6.鼓励医疗设施设备高水平再生利用。建立省管公立医疗机构闲置、超使用年限可再生利用医疗设备清单,以及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设备配置需求清单,定期发布余缺医疗设备品目,匹配余缺医疗设备。建立先进适用型医疗装备在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间调剂和划拨机制,推动医疗设施设备再生利用,形成科学合理的医疗装备阶梯配置格局。(二)实施医疗机构病房改造提升行动。7.改造医疗机构病房空间。增加二人间、三人间病房占比,推动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将部分四人及以上病房改造为二人间或三人间,妇产科、儿科、老年医学科病房可适当增加单人间比例。到2027年,全省新增二人、三人间病房6500间以上,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含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专科医院等)实现二、三人间病房占比80%以上,新建医院二、三人间病房占比90%以上。8.优化医疗机构病房环境。更新升级病房空气净化、照明、防噪、家居等设施,保护病人隐私,为病人治疗康复营造舒适环境。推进医院公共空间和病房的无障碍、适老化改造,配置必要助残助老设备,方便孕妇、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看病就医。加强儿童友好设施建设,为儿童就医、家属陪护创造良好环境。改善病房医务人员值班室、护士站等工作条件,优化医务人员工作环境。9.推进医疗机构“厕所革命”。为具备改造条件的无独立卫生间病房增设独立卫生间,合理增设公共卫生间。升级改造现有病房卫生间,配置卫生洁具、消毒设施、改善通风设施,配备更新语音求助设备或紧急呼叫器,配套建设无障碍、适老化设施,增设排水排气管路阻断气溶胶传播设施。10.提升医疗卫生机构安全保障能力。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医疗机构建筑改造规范化管理。全面检修、改造升级院内供水、供电、消防、老旧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系统,提升水、电、气、污水、污物处理设施处理能力。加强病房配套设施管护,确保设施设备正常运行。(三)实施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设施升级行动。11.升级卫生健康业务专网。以电子政务外网为骨干,整合多类网络资源,建设完善卫生健康业务专网,联通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形成全省健康医疗数据交互、业务协同“一张网”,支撑远程医疗、分级诊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等业务开展。加强网络冗余建设,提高网络承载和容灾能力。12.建强“健康大脑”。加强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应用支撑等平台基础建设,优化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功能,提高全域便民惠民、业务协同、行业治理、政务服务等能力。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深化健康医疗数据资源应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医疗健康”,提升医疗服务智能化水平。13.推进数字医院建设。升级医院数据中心,提高信息处理、数据存储和计算效能。逐步推动数字医院信息系统按需上云。深化新兴信息技术应用,迭代升级医院信息系统,强化数字化医疗、服务、管理、安全能力。升级预约、缴费、查询、取药、医院管理等信息化设备设施,开展信息系统适老化改造,提高便利化、智能化水平。14.推动数字医共体建设。整合县域医共体内信息化设施资源,迭代升级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集约建设医共体统一信息系统,实现医共体内信息互通共享、业务协同。升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延伸覆盖村卫生站。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应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15.提升网络与数据安全防护能力。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商用密码应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要求,升级网络与数据安全防护设施设备。推进计算机、服务器、网络、安全等设备和信息系统、操作系统及数据库等软件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确保信息系统和基础设施安全可靠运行。三、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统筹领导,健全部门协同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深入推进卫生健康领域设备设施迭代升级工作。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组建工作专班、制订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职责,加强摸底规划,统筹盘活资源,确保工作扎实有效。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积极落实主体责任,推进装备和信息化设施更新迭代升级,推动病房改造提升,更好地满足群众医疗服务需求。(二)加强政策支持。谋划储备一批医疗装备更新、病房改造、信息化设施升级等重大项目,提升项目成熟度,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卫生健康领域设备更新的支持。落实国家对医疗装备设备税收优惠支持政策。(三)加强督导评价。各地各单位要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关键环节实行集中攻坚,紧盯任务计划加大工作力度,推进各项更新和改造任务扎实落地。强化资金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监管,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精准性。省卫生健康委将定期组织督导和评价。
  • 我国又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通过工艺验收
    记者9月26日从在云南昆明举行的“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灵长类设施)”工艺验收会上获悉,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主持建设的这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通过了工艺验收。位于昆明西郊花红洞的该设施,将成为全球灵长类动物前沿基础研究与大健康科学研究的高地。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灵长类设施)外景。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摄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设施是国家“十二五”期间部署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之一,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中国农业大学作为共同项目法人单位,分别在云南昆明建设灵长类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设施、河北涿州建设猪表型与遗传研究设施。灵长类设施是对灵长类动物表型与遗传进行全尺度研究、国际一流的大型综合研究设施,构建从分子到细胞,从组织到整体、从胚胎发育到成体行为等多方位研究的综合体系,包括模式动物生产和培育、表型分析、遗传分析、信息处理与智能自动化管控四个系统。设施将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发展,支撑以灵长类动物为模型开展的脑科学、疾病机理与药物研发等前沿领域的研究,服务国家相关重大研究计划与人口健康领域重大需求。专家组在现场考察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灵长类设施)动物手术模块。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摄“设施集成了各种大型科学仪器和先进技术,强化自主创新,研制了一批用于灵长类动物研究的关键科学仪器设备和技术,带动了相关国产仪器设备研制,实现了技术引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姚永刚研究员介绍,设施还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或先进的灵长类实验动物测试研究设备,在集成性、规模化保障能力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对灵长类动物表型与遗传进行标准化、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精准化研究的建设目标。通过培养、合作、人才引进等方式,这里还凝聚了一支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队伍,全面保障设施技术支撑能力。同时,设施建设为灵长类动物研究领域培养和储备了一批人才,构筑了国际合作与交流基地。据悉,设施边建设边运行,有效支撑了国家任务和重大科研成果突破。依托设施,科研人员已在灵长类动物模型构建与疾病机理解析、灵长类动物遗传图谱与基因组进化等相关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突破方面,取得系列重要进展。“随着建设指标的全面完成,设施有望在2024年通过国家验收,届时灵长类设施将成为我国以灵长类动物为模型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的国之重器。”姚永刚说。灵长类设施的运行将有力提升我国在生命健康、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研发能力,对我国在相关领域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近日印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2023—2025年)》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近日印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2023—2025年)》,部署推动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弱项,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行动方案明确了6方面重点任务: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利用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等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监测监管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组织实施(摘要):1.开展全面摸底评估。以市为单位开展环境基础设施摸底评估工作,系统评估辖区环境基础设施处理能力等情况,形成环境基础设施评估报告。2.加强项目谋划储备。加快环境基础设施项目谋划储备,将符合条件的项目及时纳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根据项目谋划储备情况,编制本地区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清单。对评估工作和项目储备工作开展较为扎实的地区,国家优先对该地区符合条件的项目予以支持。3.强化项目建设管理。强化项目日常监管,加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管理。4.加大支持力度。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方式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予以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支持范围。5.创新实施模式。鼓励各地区以市县为单位将环境基础设施项目打包,统筹谋划、整体推动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鼓励结合地方实际,深入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探索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和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按照市场化原则参与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运营。以下为公告原文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2023—2025年)》的通知发改环资〔2023〕104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局)、住房城乡建设厅(委、管委、局),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天津市城市管理委、上海市绿化市容局、重庆市城市管理局: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弱项,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2023—2025年)》。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2023年7月25日附件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2023—2025 年)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等要求,推动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弱项,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特开展本行动。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构建集污水、垃圾、固体废弃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推动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逐步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二、工作目标到 2025 年,环境基础设施处理处置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新增污水处理能力 1200 万立方米/日,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网 4.5万公里,新建、改建和扩建再生水生产能力不少于 1000 万立方米/日;全国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能力达到 70 万吨/日以上,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 80 万吨/日以上。固体废弃物处置及综合利用能力和规模显著提升,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充分保障,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医疗废物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置。三、重点任务(一)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加快建设城中村、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县城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填补污水收集管网空白区。开展老旧破损污水管网、雨污合流制管网诊断修复更新,循序推进管网改造,提升污水收集效能。因地制宜稳步推进雨污分流改造,统筹推进污水处理、黑臭水体整治和内涝治理。加快补齐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能力缺口,稳步推进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结合现有污水处理设施提标升级扩能改造,加强再生利用设施建设,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建设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统筹推进污泥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压减污泥填埋规模,提升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强化设施运行维护,推广实施“厂—网—河(湖)”一体化专业化运行维护。(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加快完善生活垃圾分类设施体系,合理布局建设收集点、收集站、中转压缩站等设施,健全收集运输网络。加快补齐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短板,鼓励按照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或就近处理等模式,推动设施覆盖范围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积极有序推进既有焚烧设施提标改造,强化设施二次环境污染防治能力建设,逐步提高设施运行水平。因地制宜探索建设一批工艺成熟、运行稳定、排放达标的小型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稳妥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范开展库容已满生活垃圾填埋设施封场治理。改造提升现有填埋设施,防止地下水污染,加强填埋气回收。(三)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利用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积极推动固体废弃物处置及综合利用设施建设,全面提升设施处置及综合利用能力。优化布局建设建筑垃圾中转调配、消纳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设施,积极推进建筑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加快形成与城市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建筑垃圾处理设施体系。统筹规划建设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基地,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分拣、处置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提高可回收物再生利用和资源化水平。支持开展“无废城市”建设的地区率先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施模式。(四)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等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强化特殊类别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建设,加快建设国家和 6 个区域性危险废物风险防控中心、20 个区域性特殊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积极推动省域内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建设,加快实现与产废情况总体匹配。强化危险废物源头管控和收集转运等过程监管,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健全医疗废物收转运处置体系,深化医疗废物处置特许经营模式改革,确保各类医疗废物应收尽收和应处尽处。(五)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积极推进园区环境基础设施集中合理布局,加大园区污染物收集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力度。推广静脉产业园建设模式,鼓励建设污水、垃圾、固体废弃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多位一体”的综合处置基地。推进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基地(园区)建设,加强基地(园区)产业循环链接,促进各类处理设施工艺设备共用、资源能源共享、环境污染共治、责任风险共担,实现资源合理利用、污染物有效处置、环境风险可防可控。(六)监测监管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全面推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建立基于排污许可证的排污单位监管执法体系和自行监测监管机制。严格落实生活垃圾焚烧厂“装、树、联”要求,强化污染物自动监控和自动监测数据工况标记,加强对焚烧飞灰处置、填埋设施渗滤液处理的全过程监管。完善国家危险废物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危险废物产生情况在线申报、管理计划在线备案、转移联单在线运行、利用处置情况在线报告和全过程在线监控。健全污水处理监测体系,强化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监管。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对污泥产生、运输、处理进行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做好污泥去向追溯。四、组织实施(一)开展全面摸底评估。各省(区、市)以市为单位开展环境基础设施摸底评估工作,全面掌握本辖区环境基础设施现状,系统评估辖区环境基础设施处理能力、处理水平、运行情况以及短板弱项情况,形成环境基础设施评估报告。市级发展改革部门会同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等相关部门组织形成评估报告后,及时上报并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于 2023 年 10 月底前汇总报送至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二)加强项目谋划储备。各地要统筹推进环境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根据评估情况加快环境基础设施项目谋划储备,将符合条件的项目及时纳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根据项目谋划储备情况,编制本地区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清单,明确项目建设时序、投资计划等,一并纳入评估报告上报。对评估工作和项目储备工作开展较为扎实的地区,国家优先对该地区符合条件的项目予以支持。(三)强化项目建设管理。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切实强化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管理。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履行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手续,加快办理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成熟一批、开工一批,尽快建成投运。强化项目日常监管,加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管理,及时、准确、完整填报项目审批、开工、投资完成、工程进度、竣工等信息。(四)加大支持力度。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方式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予以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支持范围。完善污水、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价格形成和收费机制,推动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可持续运营能力。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大环境基础设施项目信贷投放力度和融资支持力度。坚持“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要素保障,确保各项工程顺利推进。(五)创新实施模式。鼓励各地区以市县为单位将环境基础设施项目打包,统筹谋划、整体推动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鼓励结合地方实际,深入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探索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和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按照市场化原则参与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运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重要意义,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形成工作合力,在切实防范各类风险情况下,分类施策,着力推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取得实效。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统筹协调,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行业指导,推进方案实施。各省(区、市)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加快推进环境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 投资12.22亿 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启动
    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北京基地(凤凰工程)建设正式启动   2012年11月30日上午,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晴空万里,彩旗飘扬。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北京基地(凤凰工程)在园区正门9号地隆重举行奠基典礼。北京市副市长张工、总后卫生部副部长方国恩、国家教育部部长助理陈舜、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司长綦成元,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王恩哥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邱勇,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贺福初院士,副院长徐卸古、陈学如、张伟平、张为,科技部部长徐天昊、院务部部长王峰,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主任张学敏院士以及国家有关部委、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市中关村管委会、昌平区政府等相关部门领导出席。奠基典礼由军事医学科学院政委高福锁主持。 奠基仪式   总后卫生部副部长方国恩在奠基典礼上作了重要讲话。方国恩指出,凤凰工程的奠基是我国、我军医学科技史上的又一件大事,有助于增强我军参与国际研究的合作和竞争能力,有助于完善国家和军队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提升国家和军队在蛋白质科学研究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有力促进我国在国际蛋白质组学研究领域的主导地位。“凤凰工程”的建设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一个重大的标志性成果。希望通过基地项目这个纽带,更好地聚焦国家战略、服务国家战略,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进一步深化合作,不断推进军民融合,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方国恩特别强调,总后首长非常重视基地建设工作,多次听取建设方案汇报,并提出明确要求。下一步,总后卫生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协调,密切配合,扎实推进各项建设工作。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凤凰工程”一定能够如期、圆满完成建设任务,一定能够实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建设目标,也一定能够为国家和军队医学科技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北京市副市长张工代表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凤凰工程”开工表示热烈祝贺!张工在讲话中指出,近年来,北京市生命科学研究和相关产业发展迅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国内的领先地位日益增强,得到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等部委以及解放军四总部的充分肯定和密切关注。“凤凰工程”最终落户北京,就是国家部委、军队总部对首都建设大力支持的结果。“凤凰工程”是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十二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之一,同时也是北京市政府和军事医学科学院战略合作共建“236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凤凰工程”的项目申请到落地建设,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关注和积极支持,市区相关部门也密切配合,积极推进各项筹建工作。   张工表示,北京市将进一步深化与包括军事医学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在内的驻京单位合作,一如既往地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同时继续发挥中关村引领创新和成果的产业化,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贡献。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司长綦成元在讲话中指出,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北京)命名为“凤凰工程”,寓意着科技工作者在生命科学领域不畏艰难、追求卓越,孜孜以求、不断创新。“凤凰工程”是我国在生命科学领域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战略部署,将从系统生物学角度分析和揭示蛋白质的功能、探索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对个人生命过程的作用,在分子、细胞和生物体等多个层次上阐述生命活动规律和现象本质,并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理。“凤凰工程”也是军民结合、协同创新的重要体现,承担项目的四家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都是国内相关领域具有一流实力的科研单位,四家单位的强强联合,体现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凤凰工程”从申请立项到今天的正式奠基实施,凝聚了总后、教育部、中科院和北京市等各方的心血,在大家共同努力和支持下,“凤凰工程”必将建设成为我国蛋白质科学和技术的重要创新基地,蛋白质研究领域高端人才的培养平台,以及我国大规模蛋白质实物库、数据库和信息中心。“凤凰工程”必将展翅高飞、有力支撑我国乃至全世界蛋白质科学的发展和腾飞。   綦成元代表国家发改委对“凤凰工程”提出了两点希望:一是加强合作,精心组织。“凤凰工程”由4家单位联合建设,各自有相应的建设任务。军事医学科学院作为项目法人单位要进一步加强与项目共建单位的紧密联系与合作,切实牵头做好项目建设的统筹,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共同完成好项目的建设任务。希望总后勤部加强与教育部、中科院、北京市的沟通、协调和配合,继续指导和支持项目的建设、运行和发展。二是探索机制,开放共享。“凤凰工程”在抓紧进行项目建设的同时,要在管理机制和使用机制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要探索如何在建成后的各子系统进行统筹,促进其形成合力、协调运行。要前瞻部署研究设施运行管理的组织工作,将设施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在开放共享、协同创新方面发挥先行先试作用,为我国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作为项目法人单位,贺福初院长代表院党委和全院同志对军地有关部门领导的大驾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北京市政府、总后勤部和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给予我院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贺福初在致词中指出,2003年,基于成功领衔“国际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这一历史契机,我院萌发了建设蛋白质科学设施的战略构想。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龙生九子、凤引九雏等典故表明,“九”与龙凤的关系源远流长,代表着“神圣”、“吉祥”和最高境界。正是经过9年的漫长孕育,今天我们才迎来了这喜庆的奠基典礼。此时此刻,我们将亲手助力“凤凰”出壳,亲耳聆听“雏鸟”鸣唱,亲眼见证中国生命科学的珠峰崛起,亲身感受北京科技力量的雄峰屹立。   “凤凰工程”规划为一体两翼,今天奠基的是总部设施。从天空俯视,这栋建筑将呈鲜明的英文“R”型,就像一艘巨大的“航母”,意在代表科学研究圣地,引领生物科技创新。根据规划,清华、北大还将建设以冷冻电镜、高频核磁等配套设施,同时吸纳中科院相关平台,从而打造世界蛋白质科学的核心基地和研究旗舰。作为项目法人单位,我们一定不负厚望,全力以赴将“凤凰工程”建设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国家级平台、国际性重镇。   贺福初强调,21世纪是生物科技的时代,更是创造新纪元的时代。当前,机械化的洪水仍在前行,信息化的波涛正在澎湃,生物化的桅杆渐现端倪。可以预见,随着各种技术的不断飞跃和深层融合,人类跨越的时间将得到极大延伸,涉猎的空间将得到极大拓展,人类生存与活动的质量和境界将得到极大提高。习主席讲,“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古往今来,任何物种、任何国家的王者地位并非从来就有,也绝非亘古不变。正是辛勤的劳动、不断的创造推动了人类的进化,我们只有永远进击,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贺福初表示,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将科技创新定位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这是历史赐予我们的厚礼。我们今天构筑的“凤巢”,是种下一林千年梧桐,旨在感召百鸟朝凤,旨在孵化金色凤凰。我们满心期待——不久的将来,在神州神奇的大地上,能够走出光耀星空的科学巨匠,能够诞生流芳千古的旷世鸿著,能够铸就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丰功伟绩。   贺福初强调,千百年来,人类螺旋式上升、迂回式前进的奋斗足迹告诉我们,逾越的台阶越高,变革的量级越大,遇到的困难就会越多,面临的挑战就会越大,但我们坚信,只要胸怀科学大志,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就一定能够为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类的发展进步建立卓越功勋。   据了解,出席奠基典礼活动的还有国家部委、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大学、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外联办、中关村发展集团、昌平生命科学园相关部门领导,我院机关三部和直属单位领导、科技干部,凤凰工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代表共600余人参加,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科技日报、健康报、中国科学报、中国医药报等13位中央媒体记者也来到奠基现场进行采访。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印发
    3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的通知,其中规划中指出:   到2030年,基本建成布局完整、技术先进、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传统大科学领域设施得到完善和提升,新兴领域设施建设布局较为完整,能够全面支撑前沿科技领域开展原创性研究 设施技术水平持续提高,一大批设施的技术指标居国际领先地位 设施共建、共管、共享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运行和使用效率整体进入世界前列 设施科技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取得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催生一批具有变革性、能带动产业升级的高新技术 基本形成若干布局合理的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设施整体国际影响力和地位显著提高。   “十二五”期末要实现以下目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体技术水平基本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物质科学、核聚变、天文等领域的部分设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支撑科技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凝聚一批世界优秀科研人才,部分前沿方向能开展国际顶尖水平的研究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领域初步具备取得实质性突破的能力。投入运行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量接近50个,薄弱领域设施建设明显加强,优势方向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初步建成若干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初具轮廓。以开放共享为核心的运行机制基本建立,符合设施自身特点与发展规律的管理制度初步形成,设施运行和使用效率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具体详情如下: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的通知 国发〔2013〕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3年2月23日   (此件公开发布)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 (2012—2030年)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极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复杂科学研究系统,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的物质技术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按照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部署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求,前瞻谋划和系统部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对于增强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实现重点领域跨越、保障科技长远发展、实现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未来20年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方向和“十二五”时期建设重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基础和背景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不断加大投入,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模持续增长,覆盖领域不断拓展,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综合效益日益显现。“十一五”时期,启动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2项,验收设施10项,目前在建和运行设施总量达到32项。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为科学前沿探索和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推动我国粒子物理、核物理、生命科学等领域部分前沿方向的科研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依托设施解决了一批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在载人航天、资源勘探、防灾减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设施建设带动了大型超导、精密制造和测控、超高真空等一批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了相关产业技术水平提高 凝聚和培养了一批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和研究团队,以及高水平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此外,设施还在深化科技国际合作交流、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存在一些问题:总体规模偏小、数量偏少,学科布局系统性、前瞻性不够,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水平仍需提高,管理体制机制亟待健全,工程技术和管理队伍建设需要加强等。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正孕育着一系列革命性突破,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纷纷加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扩大建设规模和覆盖领域,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制高点,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形势。   (一)科学前沿的革命性突破越来越依赖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现代科学研究在微观、宏观、复杂性等方面不断深入,学科分化与交叉融合加快,科学研究目标日益综合。科学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活动需要大型研究设施的支撑,要求不断提高科技基础设施的单体规模和技术性能,强化相互协作,形成大型综合性设施群。进一步加强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有所作为。   (二)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越来越需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供强大动力。当前,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相互依托、协同突破的趋势日益明显,技术创新和产业振兴的步伐不断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越来越注重科学探索和技术变革的融合,可以衍生大量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加快高新技术的孕育、转化和应用。我国在若干重要领域超前部署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性科学难题,对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际科技竞争合作越来越需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牵引和依托。近年来,在事关国家核心利益的科技领域,主要国家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同时,随着气候变化、生态保护、人口健康等全球性问题不断增多,在事关人类共同利益和长远发展的科技领域,由于建造设施资金投入、技术难度等超出单个国家的能力,联合共建与合作研究越来越成为发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重要方式。加快提升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水平,适时在重要优势领域发起合作建设计划,有利于在国际科技竞争合作中赢得主动,不断提高我国科技国际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赋予了新的使命和责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国必须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突出设施建设在我国总体发展战略中的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作用,加强与相关规划、计划的衔接,强化支撑服务功能 优化设施布局,提升技术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形成较为完善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有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   二、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部署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支撑重大科技突破为目标,以健全协同创新和开放共享机制为保障,布局新建与整合提升相结合、自主发展与国际合作相结合、设施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设施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为我国科技长远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建设原则。   一是着眼长远、服务大局。突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性,既要瞄准探索未知世界和发现自然规律的科技发展前沿方向,又要结合国情,聚焦影响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难题,衔接好科技重大专项等相关规划和计划,强化设施建设对国家重大战略的支撑作用。   二是科学谋划、系统布局。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趋势,有机衔接现有科技资源,统筹考虑学科领域布局,加强国际合作,全面系统谋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形成“探索一批、预研一批、建设一批、运行一批”的发展格局。   三是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分清轻重缓急,优先选择具有相对优势、科技发展急需或科技突破先兆已经显现的科学前沿和学科交叉领域,选准主攻方向,集中优势资源,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点领域跨越发展。   四是创新机制、持续发展。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针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基础性、公益性特征,建立完善高效的投入机制、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科学协调的管理制度,提高设施建设和运行的科技效益,形成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建设目标。   到2030年,基本建成布局完整、技术先进、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传统大科学领域设施得到完善和提升,新兴领域设施建设布局较为完整,能够全面支撑前沿科技领域开展原创性研究 设施技术水平持续提高,一大批设施的技术指标居国际领先地位 设施共建、共管、共享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运行和使用效率整体进入世界前列 设施科技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取得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催生一批具有变革性、能带动产业升级的高新技术 基本形成若干布局合理的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设施整体国际影响力和地位显著提高。   “十二五”期末要实现以下目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体技术水平基本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物质科学、核聚变、天文等领域的部分设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支撑科技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凝聚一批世界优秀科研人才,部分前沿方向能开展国际顶尖水平的研究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领域初步具备取得实质性突破的能力。投入运行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量接近50个,薄弱领域设施建设明显加强,优势方向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初步建成若干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初具轮廓。以开放共享为核心的运行机制基本建立,符合设施自身特点与发展规律的管理制度初步形成,设施运行和使用效率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总体部署   未来20年,瞄准科技前沿研究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根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的国际趋势和国内基础,以能源、生命、地球系统与环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间和天文、工程技术等7个科学领域为重点,从预研、新建、推进和提升四个层面逐步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在可能发生革命性突破的方向,前瞻开展一批发展前景较好的探索预研工作,夯实设施建设的技术基础 在2016—2030年期间适时启动建设一批科研意义重大、条件基本成熟的设施,强化未来科技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我国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领域,在“十二五”期间建设一批科研急需、条件成熟的设施,强化科技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对已经启动但尚未完成建设任务的在建设施,加大工程管理和技术攻关力度,力争早日建成投入使用 对已经投入运行但仍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设施,进一步完善提升技术指标和综合性能,最大程度发挥其科学效益。   (一)能源科学领域。   以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利用能源的科学问题为目标,面向我国中长期核能源开发与安全运行、化石能源高效洁净利用与转化、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等方向,以核能和高效化石能源研究设施建设为重点,注重新能源、新材料、网络技术相结合,逐步完善相关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为能源科学的新突破和节能减排技术变革提供支撑。   核能源方面。完善提升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的性能,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保持我国在磁约束核聚变研究领域的先进地位 建设长寿命高放核废料嬗变安全处置实验装置,攻克核裂变能安全洁净发展的技术瓶颈 适时启动高效安全聚变堆研究设施建设,加快聚变能走向实际应用进程。   化石能源方面。建设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支撑相关领域重大基础理论研究,解决煤炭清洁利用和高效转换关键科技问题 探索预研二氧化碳捕获、利用和封存研究设施建设,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技术支撑。   可再生能源方面。针对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能量密度低、随机波动等问题,探索预研能量捕获、储能、转换、并网研究设施建设,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高效利用。   (二)生命科学领域。   以探索生命奥秘和解决人类健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为目标,面向综合解析复杂生命系统运动规律、生物学和医学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种质资源保护开发与现代化育种等方向,重点建设以大型装置为核心、多种仪器设备集成的综合研究设施,完善规模数据资源为主的公益性服务设施,支撑生命科学向复杂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并实现有机统一,突破生命健康、普惠医疗和生物育种中的重大科技瓶颈。   现代医学方面。建设转化医学研究设施,从分子、细胞、组织、个体等方面系统认识人类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规律,促进生物医学基础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诊疗技术。   农业科学方面。建成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支撑农业危险性外来入侵生物、农业毁灭性高致害变异性生物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创新性理论、方法与防控新技术研究 建设模式动物研究设施,支撑表型及基因型关系、遗传信息高通量获取与工程转化、细胞和动物模型开发与应用等研究 适时启动农作物种质表型和基因、动物疫病、农业微生物研究设施建设,支撑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和产业的持续发展及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命科学前沿方面。建成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支撑高通量、高精度、规模化的蛋白质制取与纯化、结构分析、功能研究 探索预研系统生物学研究设施及合成生物学研究设施建设,满足从复杂系统角度认识生物体的结构、行为和控制机理的需要,综合解析生物系统运动规律,破解改造和设计生命的科学问题。   生命科学研究基础支撑方面。适时启动大型成像和精密高效分析研究设施建设,满足生物学实时、原位研究和多维检测、分析、合成技术开发的需求 探索预研生物信息中心建设,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科学数据、种质资源、实验样本和材料等基础支撑。   (三)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领域。   以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面向地球结构演化与变化过程、地壳物质组成和精细结构、地球系统各圈层间复杂作用及其耦合过程、太阳及其活动控制下各圈层的响应与耦合、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过程和机理等方向,重点建设海底观测、数值模拟和基准研究设施,逐步形成观测、探测和模拟相互补充的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研究体系。   现场探测与观测方面。建成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满足综合海洋环境观测、探测以及保真取样和现场分析需求 建成航空遥感系统,提高我国遥感信息技术与装备研发实验能力,为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提供快速、实时、精确的遥感数据 建设海底科学观测网,为国家海洋安全、资源与能源开发、环境监测和灾害预警预报等研究提供支撑 适时启动地球系统科学航天航空遥感等技术监测、深海探测与调查、固体地球深部探测与动态监测、陆海地球环境观测等研究设施建设,实现多时空尺度全面长期连续监测与数据积累,逐步形成对地球系统的立体、动态监测分析能力。   基准系统建设方面。建设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获取高分辨率、高精度地球质量变化基础数据,支撑固体地球演化、海洋与气候变化动力学、水资源分布和地质灾害规律等研究,满足国家安全、资源勘探和防灾减灾的战略需求。适时启动包括地基基准、环境基准、深空基准等方面的基准系统建设。   数值和实验模拟方面。建设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支撑气候变化、地球系统及各层圈过程模拟研究,认识地球环境过程基本规律,提高预测环境变化和重大灾害的能力。适时启动环境污染机理与变化研究模拟实验装置建设,支撑空气污染、流域水污染预测模型开发和气候变化模式研究,提高空气质量、流域水污染等预报预警能力。   (四)材料科学领域。   适应材料科学研究从经验摸索阶段到人工设计调控阶段转变的趋势,面向量子物质演生现象、纳米尺度量子结构、极端条件下材料物性与物质演变、重要工程材料服役性能等方向,以材料表征与调控、工程材料实验等为研究重点,布局和完善相关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材料科学技术向功能化、复合化、智能化、微型化及与环境相协调方向发展。   材料表征与调控方面。完善提升已有同步辐射光源,建成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建设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验证装置 探索预研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建设,适时启动高性能低能量同步辐射光源建设,满足以纳米空间分辨率、皮秒至飞秒时间分辨率、极高能量动量分辨率对材料多层次结构分析研究的需求,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的国家光源体系。建成散裂中子源和强磁场实验装置,建设极低温、超快、超高压极端条件研究设施,形成与大型同步辐射光源结合的格局,满足研究和发现新物态、新现象、新规律和创造新材料的需求。   工程材料实验方面。建成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支撑不同尺度及跨尺度的结构性能研究 探索预研超快光谱界面反应检测装置、极端和工业特殊服役环境模拟装置建设,支撑材料服役行为和规律研究 结合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适时启动综合工程环境在线装置建设,支撑真实环境下工程材料实时、原位研究。   (五)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科学领域。   以揭示物质最小单元及其相互作用规律为目标,面向超越标准模型新粒子和新物理探索、暗物质和暗能量探测、中低能核物理与核天体物理研究等方向,建设相关大型研究设施,提高微观世界探索能力和自然界基本规律认知水平。   粒子物理方面。建设高能宇宙线研究设施,探索高能空间粒子起源和相关新物理前沿 适时启动用于中微子和其他高能粒子物理研究的非加速器实验设施建设,探索预研新型加速器实验设施建设。   核物理方面。建设高性能重离子束研究装置,使我国核物理基础研究在原子核层次上的整体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探索预研强流放射性束实验设施建设。   (六)空间和天文科学领域。   以揭示宇宙奥秘和解释物质运动规律为目标,面向宇宙天体起源及演化、太阳活动及对地球的影响、空间环境与物质作用等方向,按宇宙、星系、太阳系等不同空间尺度布局设施建设,提升我国天文观测研究能力、空间天气和灾害应对能力以及空间科学实验基础能力。   宇宙和天体物理方面。建成大口径射电望远镜,为宇宙大尺度结构及物理规律研究提供支撑 建设中国南极天文台,支撑暗物质、暗能量、宇宙起源、天体起源等前沿研究 探索预研先进多波段天文观测设施建设,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天文观测及数据应用系统。   太阳及日地空间观测方面。建成空间环境地基监测网,揭示近地空间环境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并逐步形成覆盖更多重要区域的空间环境监测、预警能力 适时启动大型太阳观测研究设施建设,支撑太阳、行星际、磁层、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变化过程和规律研究,深化太阳变化及其对地球和人类影响的认识。   空间环境物质研究方面。建设空间环境与物质作用模拟装置,支撑近地空间环境与材料、元器件、结构、系统及生物体作用规律研究 探索预研空间微重力科学实验设施、南极气球站和引力波研究设施的建设,揭示空间微重力环境物质运动规律,提升我国深空探测、空间基础物理、空间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能力。   (七)工程技术科学领域。   瞄准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前沿、岩土地质体的动力特性及地质灾害过程等工程技术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以产生变革性技术为主要目标,以信息技术、岩土工程和空气动力学为研究重点,探索和逐步推进相关设施建设,为保障国家重点任务的实施、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信息技术方面。建设未来网络研究设施,解决未来网络和信息系统发展的科学技术问题,为未来网络技术发展提供试验验证支撑 适时启动新一代授时系统建设,支撑超精密时间频率技术开发,逐步形成高精度卫星授时系统和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共同发展的格局。   岩土工程方面。适时启动超重力模拟研究设施建设,揭示复杂岩土地质体的动力特性 探索预研大型地震模拟研究设施建设,开展地震动输入和工程地震灾害模拟研究 探索预研深部岩土工程研究设施建设,揭示深部岩体的力学特征。   空气动力学方面。建成多功能结冰风洞,支撑不同冰型和冰积累过程对飞行器空气动力特性的影响等研究 建设大型低速风洞,支撑气动噪声、流动分离与涡旋运动、流动控制、流固耦合、电磁空气动力学等研究 适时启动大型跨声速风洞、低温高雷诺数风洞、先进航空发动机研究设施建设,为我国航空航天、高速铁路建设等提供必要的研究试验手段。   四、“十二五”时期建设重点   “十二五”时期,在我国科技发展急需、具有相对优势和科技突破先兆显现的领域中,综合考虑科学目标、技术基础、科研需求和人才队伍等因素,优先安排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一)海底科学观测网。   海洋科学研究正经历着由海面短暂考察到内部长期观测的革命性变化,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围绕实现全天候、综合性、长期连续实时观测海洋内部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目标,建设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网,主要包括:基于光电缆的陆架和深海观测系统,基于无线传输的海底观测网拓展系统,基于固定平台的海底观测网综合节点系统,岸基站、支撑系统和管理中心等。该设施建成后,将为国家海洋安全、深海能源与资源开发、环境监测、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等研究提供支撑。   (二)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验证装置。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是前沿基础科学、工程物理和工程材料等研究不可或缺的手段,是世界同步辐射光源领域竞争的制高点。以具备建设全球最高亮度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的能力为目标,建设相关验证装置,主要包括:高能量加速器、光束线、实验站等方面的工程性预研和关键部件的工程样机试制,高精度特种磁铁系统、高精度束流位置测控系统、高性能插入件、纳米级硬X射线聚焦系统、超高分辨X射线单色器、纳米定位与扫描装置的试制。该设施建成后,将为我国建设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   长寿命核废料的安全处理处置是影响核电持续发展的瓶颈。加速器驱动次临界反应系统利用散裂中子嬗变核废料,大幅降低核废料放射性寿命,具有安全性高和嬗变能力强等特点,是安全处理核废料的最佳手段之一。为深入研究核废料嬗变过程中的科学问题,突破系列核心关键技术,建设核废料嬗变原理实验研究装置,主要包括:强流质子直线加速器、高功率中子散裂靶、液态金属冷却次临界反应堆三大子系统。该设施建成后,将满足我国长寿命高放核反应堆废料安全、妥善处理处置的研究需求,为我国核能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四)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   极端物理条件是拓展物质科学研究空间,发现和研究新物态、新现象、新规律必不可少的手段。针对当前凝聚态物理、化学、材料前沿研究所需的极端条件向综合化、集成化和规模化发展的趋势,围绕为量子物质、功能材料和物态变化动力学过程等研究提供科学手段的目标,建设综合性的物质科学研究极端条件用户装置,主要包括:达到亚毫才,造就一批科研、工程和管理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与设施特点相适应的人员分类评价、考核、激励政策,凝聚和稳定设施建设和运行专业人员队伍。   (六)促进国际合作。适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日益国际化的趋势,结合我国科技发展实际需求,积极参与享有知识产权和使用权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合作项目。积极探索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吸引国外资源参与我国发起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科学研究。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 《“十三五”污水处理及再生建设》意见发布 建监测站327座
    p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近日, a title=" " target=" _self"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61122/206918.shtml"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发布了总额为1509万元的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实验室设备招标公告。 /span /a 由国土资源部和水利部共同承担,投资20亿的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工作正式开始。 /p p & nbsp & nbsp & nbsp 那边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正如火如荼的展开,这边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又吹来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政策东风。11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函(以下简称《规划》)。 /p p    strong 强化监管能力建设方面, /strong 《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建设国家级排水与污水处理监测站1 座、省级监测站38 座、市级监测站288 座。所有设市城市具备排水与污水处理监测能力。 /p p   国家和省级监测站应具备全指标监测能力和主要指标的流动检测能力,市级监测站应具备污水管网排查与检测、污水处理厂基本控制项目及部分选择控制项目的分析能力,污水处理厂监测站应具备日常指标检测能力,满足政府监管和企业运行管理的需要。建成后,基本实现全国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管数据的动态信息监督管理。 /p p    strong 关于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strong 《规划》表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共投资约5829 亿元。其中,各类设施建设投资5784 亿元,监管能力建设投资45 亿元。设施建设投资中,包括新建配套污水管网投资2188 亿元,老旧污水管网改造投资788 亿元,雨污合流管网改造投资588 亿元,新增污水处理设施投资1192 亿元,提标改造污水处理设施投资395 亿元,新增或改造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设施投资316 亿元,新增再生水生产设施投资215 亿元,初期雨水治理设施投资102 亿元。“十三五”期间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中控源截污涉及的设施建设投资约1700 亿元,已分项计入规划重点建设任务投资中。 /p p & nbsp & nbsp & nbsp span style=" color: rgb(112, 48, 160) " strong 以下为《规划》全文: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征求对《“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strong /p p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农垦总局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厅(建委、市政管委、建设局)、北京、天津、上海市水务局、海南省水务厅: /p p   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为统筹推进“十三五”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工作,我们编制完成了《“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研提意见,并将书面意见于11月25日前反馈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建司)。 /p p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 联系人:陈程 /p p   电 话:010-68505571 /p p   传 真:010-68505594 /p p   邮 箱:fgwhzshbc@126.com /p p   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建司 联系人:陈玮 /p p   电 话:010-58933160 /p p   传 真:010-58934352 /p p   邮 箱:chengshui@mail.cin.gov.cn /p p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联系人:韩明霞 /p p   电 话:010-68733458 /p p   传 真:010-68733453 /p p   邮 箱:hanmx2000@163.com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strong 附 件: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1.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 /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611/ueattachment/d5fe7e03-a63e-4340-858a-492dca34f46c.pdf" 《“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pdf /a /p p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2.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 /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611/ueattachment/a427ce63-7abf-4162-b87e-e788414a7937.pdf" 设施建设规模及投资核算说明.pdf /a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6年11月14日 /p
  • 力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合肥再添7个再生水取水点
    目前,合肥市市政浇洒道路、绿化、洗车等采用的水资源仍然主要是自来水,很多水就这样被 白白的浪费,实在可惜,让人心疼。合肥市排管办相关专家表示,在水资源紧缺的当下,提升再生水在市政园林、工业方面的利用率,是一条不错的出路,并计划在今年年内将增添7个取水点供市政杂用。   力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合肥再添7个再生水取水点      看到白花花的自来水每天用于浇绿化带、洒马路、洗车,您是不是会有些心疼?与之对应的是,再生水的利用却大有潜力可挖。据悉,合肥市拟在南淝河等5大流域共设立9个再生水系统,而在今年年内将再添7个取水点供市政杂用。      拟在5大流域设9个再生水系统      目前,市政浇洒道路、绿化等仍然主要采用自来水资源,一定程度上存在市政杂用和生活、生产用水“争水”的情况。此外,污水处理厂处理后产生的再生水多数直接排走,被白白浪费。合肥市排管办相关专家表示,在水资源紧缺的当下,提升再生水在市政园林、工业方面的利用率,是一条不错的出路。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合肥市已建成再生水利用设施规模18万吨/日。这些再生水都用在哪些渠道呢?据介绍,主要用作河道景观补水、电厂发电等工业冷却用水。      具体来说,某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设施规模为10万吨/日,经深度处理后用作环城水系景观补水;蔡田铺再生水利用工程规模为5万吨/日,为皖能合肥发电有限公司提供工业冷却用水;塘西河再生水厂工程规模3万吨/日,用作塘西河景观补水。      2014年,合肥市排管办通过公开招标确定由上海市城建设计院开展《合肥市再生水利用专项规划2013~2020》编制工作。根据该规划,合肥市再生水水源为污水处理厂尾水,工程规模为48万立方米/日。根据规划资料和现场调研,合肥市拟在南淝河等5大流域设立9个再生水系统。      按照规划,未来合肥市各再生水系统供水范围包括河道生态补水、工业用水、城市绿化、道路清扫、湿地环境用水、娱乐性和观赏性景观环境用水。具体目标是,到2020年,市区再生水利用率要超30%。      年内再添7个取水点供市政杂用      随着未来再生水水质提高、水量增大,合肥市将重点推进再生水在城市景观补水、工业冷却、生活杂用、绿化、施工等领域的使用,以节约优质水资源。      据悉,近期,合肥市将新建许小河、关镇河补水工程,两个工程都计划在今年年底完工。      为充分利用再生水资源,合肥市也在积极推广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用于绿化、道路冲洗等市政杂用。      2014年,合肥市排管办结合蔡田铺再生水利用工程,在已建成的蔡田铺污水厂至电厂再生水管沿线,建了4个取水点供道路冲洗和建筑扬尘洒水、园林绿化浇灌使用。该工程在去年11月建成,目前庐阳区城管部门已使用蔡田铺污水厂再生水作为道路冲洗水源等。      而今年,再生水市政杂用取水工程范围将进一步拓宽,拟在王小郢系统(现状给环城水系补水的管路上)、蔡田铺系统、朱砖井系统和陶冲系统增加7个取水点。这些取水点分布于芜湖路、金寨路、九顶山路、新安江路、前岭路,该工程计划2015年完工。 (来源:中安在线)
  • 走访中国节能马驹桥再生水厂 探访检测现状
    p   为落实“水十条”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北京市于2016年发布了《北京市进一步加快推进污水治理和再生水利用工作三年行动方案》,方案中要求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 /p p   据了解,中节能水务发展有限公司以及大运河(北京)水务建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中节能运龙(北京)水务科技有限公司,此公司投资、建设及运营管理了13座通州区乡镇再生水厂。其中马驹桥再生水厂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座水厂。近日,仪器信息网走访了马驹桥再生水厂,了解再生水厂的运行以及仪器设备使用情况。 /p p   马驹桥再生水厂位于京沪高速西侧,凤港减河以北,目前一期已经建设完成,占地面积2.87公顷,建设规模2万吨/天,处理工艺采用A2/O+混凝沉淀+滤池+消毒处理,服务范围包括整个马驹桥中心区及中关村科技园区金桥科技产业基地,出水主要用作景观用水,给凤港减河补充环境用水。马驹桥再生水厂目前已运行7个月左右。 /p p   马驹桥再生水厂共设有检测实验室、进水在线监测站房、出水在线监测站房三个检测设施。 /p p   出水在线监测站房监测再生水厂出水COD、氨氮、总磷、总氮、pH和流量六个指标,由第三方公司负责运维,并已环保联网。进水在线监测站房监测进水COD和氨氮两个指标,后期还可能增加总氮、总磷指标,作为再生水厂运行的重要参考。 /p p   检测实验室主要负责手工检测再生水厂进出水水质和工艺运行情况相关指标。对于进出水,检测指标主要有COD、氨氮、总磷、总氮和pH,每天检测,检测点位包括厂外集水井进水、粗格栅进水、生物池进水、二沉池出水和厂区出水,对于检测点位一般是随机抽检。对于工艺运行情况检测,检测指标主要有污泥浓度、微生物镜检、硝酸盐氮、氯离子、总铁等,检测频次一般为一星期一到两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11b66b63-7b81-4015-998a-7082dc118a84.jpg" title=" 童慧女士_副本.jpg" alt=" 童慧女士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马驹桥再生水厂化验员童慧女士 /strong /p p   大部分指标,马驹桥再生水厂都选用了国标方法,而COD这个指标选择了环境行业标准——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对于选择快速法测定COD,马驹桥再生水厂化验员童慧女士解释说:“国标法测定COD需要大量危险化学品,国家对于采购、储存都有很严格的要求,对于我们这种一般规模的水厂来说,试剂的获取并不容易。而快速法测定COD的测定速度快,数据完全可以作为自己水厂监测、总公司检查、环保/水务部门核查等场合参考,如果需要出具正式报告,我们可以委托具有CMA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9148b1ac-8cc7-4e75-98f1-dc959e5b4fe3.jpg" title=" IMG_1124_副本.jpg" alt=" IMG_1124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实验员正在做实验 /strong /p p   马驹桥再生水厂购买了连华科技的5B-3C(V8)COD?氨氮双参数快速测定仪和5B-1(V8)16孔多参数消解仪,用来测定COD。“检测速度快,固体药剂直接溶解配置容易,仪器操作简单易懂。”这是童慧女士对连华科技仪器的评价。 /p p   提到建议,童慧女士表示:“我们水厂进水COD在300-700mg/L,出水COD在30mg/L以下,平时检测范围比较宽,使用仪器内置的标准曲线,进水检测数值较好,出水检测数值误差较大,如果一条曲线能将进出水均检测准确就好了。” /p p   “连华科技的服务也很到位。上次因药剂存放和操作导致测量出现问题,我上午给连华科技打电话,下午就有技术人员过来给我们培训了,而且讲解的非常详细。”童慧女士对连华科技的服务如此评价。 /p p   再生水厂已成为我国打赢碧水保卫战的重要一环,而水质检测是再生水厂的重要工作之一。目前我国再生水厂多建设在比较偏远的地区,人员配备力量有限,所以简单、快速的检测设备是非常受再生水厂检测人员欢迎的。 /p
  • 上海市政府印发《上海市进一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市进一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目标,到2026年底,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服务能级迈上新台阶。初步建成以5G-A和万兆光网为标志的全球双万兆城市,加快建成支撑人工智能大模型和区块链创新应用的高性能算力和高质量数据基础设施,初步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服务功能最强的创新基础设施集群,全面建成泛在融合的超大规模城市智能终端设施体系。《方案》明确“新网络、新算力、新数据、新设施、新终端”五个方面主要任务和十大示范工程以及七项保障措施。其中,在“新设施”方面指出,将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与开放,加快建设新一代光源预研装置,前瞻布局6G技术研发试验设施,打造芯片制造全流程数字孪生仿真验证平台,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赋能平台体系,布局智能机器人创新基础设施。《方案》全文如下:上海市进一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为进一步推进具有上海特色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根据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有关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一、主要目标到2026年底,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服务能级迈上新台阶,人工智能、区块链、第五代移动通信(5G)、数字孪生等新技术更加广泛融入和改变城市生产生活,支撑国际数字之都建设的新型基础设施框架体系基本建成。——初步建成以5G-A和万兆光网为标志的全球双万兆城市。5G-A网络、万兆光网的覆盖广度和应用深度全球领先,支持“双循环”内连外通的国际网络枢纽节点能力进一步提升,成为全球网速最快、覆盖最全、时延最低的城市之一,率先迈入全球双万兆城市行列。——加快建成支撑人工智能大模型和区块链创新应用的高性能算力和高质量数据基础设施。建成多元供给、云边协同、随需调度、高效绿色的城市高性能算力网络体系,力争建成支撑万亿级参数大模型训练的智能算力资源、高质量语料库和专业数据集,初步建成以浦江数链为核心的城市区块链基础设施。——初步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服务功能最强的创新基础设施集群。初步建成全球领先的光子科学大设施集群,面向第六代移动通信(6G)、芯片制造与数字孪生、AI+生物、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初步建成若干前沿产业创新平台,为应对科技产业变革和探索科学研究新范式提供设施支撑。——全面建成泛在融合的超大规模城市智能终端设施体系。支撑数字孪生的物联感知体系基本建成,数字技术赋能经济、治理、生活基础设施成效显著,交通、物流、教育、医疗、养老等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面向城市数字生活新图景的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二、主要任务(一)构建泛在互联的高水平网络基础设施1.推动5G移动通信网络和固定通信网络向“双万兆”探索演进。加快试点部署5G-A网络,支撑车联网、虚拟现实、8K超高清等应用率先商业落地。推动医院、高校、文旅、交通枢纽等公共建筑重点场所清单内95%以上和4000幢以上商务楼实现5G覆盖。力争率先建成以光传送网(OTN)传送、光纤到户接入的端到端全光网络,开展万兆到户试点,超前部署基于50G无源光纤网络(PON)的超千兆宽带业务。2.布局“天地一体”的卫星互联网。稳步推动实施商业星座组网,加快落实频轨资源授权,分阶段发射规模化低轨通信卫星构建低轨星座,建设测控站、信关站和运控中心等地面设施,促进天基网络与地面网络融合应用。推进智慧天网创新工程,搭建中轨道卫星通信网络技术验证系统,开展大跨距全球互联等在轨验证,为探索构建中轨道通信卫星星座奠定基础。3.打造连通内外的国际网络枢纽设施。推进东南亚-日本二号海底光缆建设及已建海底光缆系统扩容,推动临港海底光缆登陆站等国际通信设施建设。争取扩容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推动上海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连点、国家(上海)互联网交换中心扩容。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建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扩容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降低跨境网络访问时延,提升网络服务质量。4.建设深度覆盖特色园区的工业互联网。增强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上海)服务能力,建成30个以上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2-3个以上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30家以上行业或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电信运营商按需布局150个边缘计算节点,建立“边云网”协同的工业互联网特色园区网络,推动40万家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5.建设全方位全覆盖的网络安全防护设施。聚焦通信、能源、交通、金融、电子政务等重要行业和领域,建立市、区两级网络安全感知预警平台和若干重点领域行业子平台,提升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智能防御、监测预警能力。建立针对网络安全领域的攻防演习、先进网络攻防设备研制等创新演练平台和适应金融、密码、工业自动化控制等行业技术特点的专业攻防演习靶场。(二)建设云网协同的高性能算力基础设施6.构建城市级高速全光算力环网。统筹建设城市级数据中心直连网络,加快部署超高速、大容量数据传输通道,推动基础电信企业、国家(上海)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在临港新片区、外高桥、宝山、青浦、松江等有关数据中心集群间建立算力网络骨干节点,按需建立算力网络二级节点,联通全市主要算力资源,网络通信带宽达到400G以上、网络时延控制在1毫秒以内,降低网络传输资费,实现算力更高质量传输服务。7.打造超大规模自主可控智能算力基础设施。支持有关创新平台牵头建设自主可控智能算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造基于自主可控通用人工智能芯片、自主可控光电混合计算芯片、自主可控训练框架、自主可控全光交换网络的超大规模智能算力集群,率先争取形成支撑万亿级参数大模型训练的自主可控智算能力,服务重点企业的大模型训练需求。8.建设普惠型城市公共算力服务平台。支持上海超算中心高性能计算资源升级扩容,构建自主核心软硬件深度应用、高性能计算与智能计算多元融合的先进算力平台,创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持续推进异地异构算力资源接入,建设具有算力供给、应用开发、运营服务、用户资源对接等功能的城市公共算力服务枢纽,向本市中小企业、科研机构等提供普惠算力服务。9.打造城市多层次商用智能算力集群。加快建设临港新片区、金山区、松江区等重点区域的规模化大型商用算力。完善智能算力协调机制,组织商用智能算力满足大模型训练等紧迫需求,加速形成支撑万亿级参数大模型训练的算力供给能力。聚焦芯片、计算框架、基础软件、集群技术和重点行业应用,鼓励建设自主可控算力。构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临港新片区和郊区外环带“双核一带”的全市商用算力空间布局。(三)建设数智融合的高质量数据基础设施10.率先创建国家级数据交易平台。在上海数据交易所建设产品交易、资产凭证服务、交易合规监管等业务系统,为场内交易提供高效率、低成本、可信赖的流通环境;建设产业数据、政府采购、国际采购等交易板块,满足跨行业、跨区域数据产品流通交易需求,打造“上海交易、全球交付”新模式。构建“数据交易链-核心业务系统-特色板块”为一体的数据交易所基础设施体系,支撑全国多层次数据要素交易市场互联互通。11.构建多语种语料库和高质量行业数据集。推动有关创新平台牵头组建大模型语料数据联盟,归集海量互联网数据、基于文献的知识库和科学数据库,建设科技创新资源数据功能型平台,联合多元主体打造多领域、多模态、安全合规的高质量多语种超大规模语料数据库;在生命健康、新材料研发、气象预测、流体力学等领域,依托有关实验室、高校院所、各类企业等,打造一批高质量行业数据集。探索建立语料数据的供给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12.建设浦江数链及政务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浦江数链区块链开放网络和算力集群,打造区块链即服务(BaaS)平台和通用跨链功能,为区块链行业应用提供高性能底层基础设施支撑;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信、性能领先、功能完备的政务区块链统一平台,推动市级部门公共数据全面上链;推动跨境贸易、航运、供应链金融、区域征信等区块链行业应用。加快推动建设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区块链和分布式数字身份系统。13.打造公共数据资源库和授权运营平台。深化拓展“数源工程”,累计新增50个数源目录。持续推进“聚数工程”,新增归集交通出行、医疗健康、学生综评、缴税纳税、职业资格等相关领域重点数据。推动公共数据高效便捷共享和跨区域流通,深化随申码、电子证照等基础数字化应用。建设城市级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探索政府监管、企业运营的创新模式,形成一体化城市级安全可信的智能化数据开发与运营平台。14.构建城市数字孪生和元宇宙基础设施。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持续更新完善全市基础地理信息、标准化地址库等基础数据库,逐步建立城市三维数字模型库,积极拓展城市规划建设、社会治理、政务服务、应急管理等领域应用。构建权威、轻量、开放、易用的城市“一张图”服务应用体系。加快建设元宇宙平台,推动三维数字空间、虚拟数字人等新技术在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领域率先应用。(四)打造开放赋能的高能级创新基础设施15.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与开放。加快推进“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硬X射线、上海光源线站工程等设施;加快推进建设无人系统多体协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期项目;推动已建设施加大企业开放力度。研究建设国际大洋钻探岩芯实验室及设施,为大洋钻探大科学计划提供基础支撑。争取将自主可控智能算力设施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16.加快建设新一代光源预研装置。开展新一代光源关键技术预研,突破高功率调制激光等关键技术,实现对国际领先的储存环全相干光源原创技术的验证。建设预研装置(小环)和研究测试平台,实现特定波长的百瓦量级输出,为建设千瓦级工业专用储存环光源奠定基础,争取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17.前瞻布局6G技术研发试验设施。率先打造地面外场技术试验环境和宽带卫星通信与感知验证系统,为未来6G设备和卫星设备入网认证提供实验和测试条件。实施6G技术与产品试验验证工程,构建智能超表面技术验证实验室、6G试验网络测试实验室、6G射频基础测试实验室和设备环境可靠性实验室等,加速芯片、模组、终端等关键领域前沿技术突破。18.打造芯片制造全流程数字孪生仿真验证平台。围绕半导体制造工艺中所需的各类设备及工业软件自主可控需求,支持有关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国内主要晶圆厂共同打造晶圆产线全数字化仿真平台,模拟各种工艺下真实产线的生产运行环境,为自主可控设备及软件产品测试提供低成本、低门槛、定制化的第三方验证服务,加速自主可控设备及软件替代使用与更新迭代。19.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赋能平台体系。加快建设市智能分子影像共享平台,提供基于AI的蛋白质结构预测设计等公共服务。建设创新药物临床前研究转化服务平台。提升市生物医药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能力,打造基因治疗、生物工程酶开发等研发中试和检测平台。组建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建设基因型构建、表型测试、细胞设计等创新平台。20.布局智能机器人创新基础设施。搭建智能机器人检测与中试验证平台,形成安全性、可靠性试验验证能力和整机、零部件中试验证能力。建设医疗机器人自动化多领域融合检验平台。建设“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协同创新平台,搭建通用具身智能软硬件系统平台,围绕具身智能、多模态感知等开展联合攻关,实现通用大模型和通用人形机器人联动发展。(五)打造便捷智敏的高效能终端基础设施21.建设泛在智能的城市感知设施。统筹推进市政和交通设施上的智能感知设备建设与应用,推动全市建设物联感知神经元节点数量累计超2000万个。将地磁感应、红外感应、独立烟感等感知设备研究纳入新建小区配套设施范围,对存量小区进行查漏补缺,实现高空抛物、消防通道占用等安全风险自动预警与及时处置。22.建设智能汽车支撑服务设施。完善自动驾驶测试场景布局,推动现有开放测试区域加快交通信号灯等智能化升级,加快车路协同系统建设。建设智能汽车创新发展平台,服务智能汽车交通运行优化等应用场景。支持嘉定区、临港新片区、浦东新区、奉贤区等区域开展自动驾驶公交、自动驾驶出租车、无人配送等10个以上高级别智慧出行示范应用。推进道路停车场和公共停车场(库)智慧化改造,提升重点区域智慧停车引导能力。23.打造“海空”交通枢纽智慧升级版。建设完善浦东、虹桥数字孪生智慧机场。推动外高桥、洋山等港区集装箱码头智慧化改造。打造智慧航道网,建设高等级航道感知体系,实现通航数字化监管与运行状况实时监控。以洋山深水港、浦东国际机场和芦潮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为载体,推动海运、空运、铁路、公路运输信息共享,提高多式联运效率。24.构建一体化智慧冷链物流体系。依托临港新片区国家级冷链物流基地建设若干大型智慧冷库,形成进口药品、生鲜食品等超40万吨冷藏保鲜能力,建设3个智慧冷链物流中心,提升区域智慧分拨、配送等能力。鼓励智慧冷链自动售卖机、冷链自提柜等末端配送应用,逐步形成冷链物流全链条温度可控、源头可溯的精准管控能力。25.建立灵活共享的智能用能设施网络。新建公用(含专用)充电桩3万个以上,完成150个以上老旧小区电力扩容升级改造,累计增设20万个以上智能充电桩,试点部署电动车反向充电新型装置。积极发展智能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网络,力争新增150万千瓦容量光伏发电终端。加快推动传统能源网络数字化改造。探索构建城市电力充储放一张网“虚拟电厂”设施体系,推动全市“虚拟电厂”调节能力达到100万千瓦。26.布局清洁高效的氢能源应用体系。累计建设加氢站50座以上,在临港新片区探索建设制氢、储氢与加氢一体化站,完善宝武园区、上海化工区内部区域性氢能输送网络。扩大氢燃料电池在客车、货车和大型乘用车领域应用,拓展燃料电池在船舶、航空领域应用,开展氢储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绿色数据中心、分布式热电联供等场景的试点应用。27.创建线下线上融合的新一代智慧校园。加快推动校园无线网络提质升级,推动义务教育学校实现“万兆到校、百兆到班”。建立全市“1+16”数字教学系统,建设市级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升级备课、教学、作业辅导能力,提供在线学习、教育应用等公共教育服务;推动各区按照统一标准建设学校数字基座,提升区域内教育数字化能力。建设20所“未来学校”,试点建设自适感应、泛在互联的下一代学习环境。28.打造先进普惠的智慧医疗服务设施。新建10家以上智慧医院,提升“便捷就医”场景运行效能,优化以患者为中心、全流程闭环的智慧化医疗服务模式,推进智慧健康驿站街镇全覆盖。完善互联网医院服务总平台,积极推动互联网医疗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延伸。深化疾病预防信息化建设,提升公共卫生突发处置、传染病综合监测与预警、病原体基因序列溯源决策等应急能力。29.构建安全便捷的智能化养老基础设施。升级建设100家以上智慧养老院,全面提升健康管理、生活照护、安全防护、管理运营等效率和质量。建设200家以上“养老院+互联网医院”,向老年人提供“线上就诊、送药到院”“在线咨询、复诊续方”“线上开单、线下检查”等医疗服务。推动社会力量加快“为老服务一键通”“一键叫车终端”等适老化智能终端推广应用。推进康复辅具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30.建设高品质生活共享的智慧生活设施。推动智慧商圈商街商户建设,发展无人便利店、智能售货机等新消费模式。推动A级景区普及在线预订、无感入园、客流监测、智能导览、预警处置等智慧场景。升级改造1000个数字公用电话亭,支持预约就医、预约叫车、手机充电等多项“一键”便民服务。建设1000家餐饮食品“互联网+明厨亮灶”示范店。持续加大新型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全面提升设施质量和服务水平。三、示范工程(一)高性能计算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多元异构融合的新一代高性能计算集群,高性能算力峰值规模为100P-300P左右;按需建设峰值规模为1000P-3000P左右的自主可控智能算力芯片试验平台,重点满足中小企业和部分科学研究的人工智能计算需求。(二)区块链技术应用工程促进区块链技术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支持在政务服务、城市治理、产业发展、金融服务、区域征信等领域打造若干创新应用。(三)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工程支持创建国家级数据交易所,加快完善数据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统一可互联的场内交易根架构,开发新一代数据交易平台,开展数据资产化路径探索。试点开展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工作。(四)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工程支持具备资质的经营主体构建安全可信的城市数据基础设施,支撑公共数据的开发利用和授权运营全生命周期监管;推动公共数据与行业数据融合应用,形成一批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规范制度和标准体系。(五)机器人规模化应用工程面向高端制造业,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协作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应用,丰富系统性解决方案,拓展人机协同下制造业应用场景,发展柔性化生产等制造新模式,持续降低本土协作机器人产品与服务成本。(六)高级自动驾驶公交示范工程支持在中心城区开展特定时段、特定路段的智能网联公交示范运营,待条件成熟后逐步扩大应用范围和规模。推动5G等车联网通信网络建设和道路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探索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新模式。(七)智慧仓储设施提升工程支持在跨境电商、医药冷链、商贸流通、生产制造等领域建设若干国内一流的智慧仓储设施,促进自动化、无人化、智慧化物流技术装备和自动感知、自动控制、智慧决策等智慧管理技术的集成应用。(八)海上风电制氢先导工程结合本市海上风电规划布局和区域用氢需求,择优支持具备绿氢制备能力的海上风电项目开展示范,试点高波动电力出力条件下的绿氢制备技术,率先形成氢电耦合调峰等标准。(九)健康医疗数据赋能工程面向临床研究、新药创制、健康分析等方向,探索建设医疗“数据超市”。建设国内首个跨医疗机构的临床研究数字孪生平台,提供临床资源对接、科研病例数据全程管理、过程分析与辅助决策等专业服务。(十)新型智慧养老示范工程支持智能设备在养老服务领域集成应用,构建智慧服务、智慧照护、智慧关爱、智慧管理、智慧安防“五位一体”的综合应用场景,为老年人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人性化的新一代养老服务。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统筹协调持续发挥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作机制作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日常协调,各相关部门加强推进。各区政府和重点区域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出台特色配套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本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统计口径和方法。(二)深化规划布局深化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细化重点区域、重大项目信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要求,支撑5G设施落地和应用示范场景打造。加强商贸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终端普及应用规划布局。开展城市低空智能融合飞行基础设施布局研究。(三)加强要素支撑统筹工业和区域用能指标,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指标支持力度,对符合国家战略和具有重要功能的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项目作适当倾斜,优先用于解决智算数据中心能耗指标。建立本市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监管平台,试点开展算力使用效率等评估评测。(四)完善标准体系对于适合开展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新型基础设施项目,鼓励经营主体进行探索应用。研究编制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数据分类与空间实体编码标准。研究编制本市智慧停车库建设导则。持续更新新型城域物联网感知基础设施、数据中心等建设导则。(五)扩大示范应用实施新一轮新基建示范工程,由市级建设财力按照本市有关规定予以支持。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加强新基建产品对接和推介力度。(六)引导市场投入继续支持相关金融机构实施新基建优惠利率信贷专项,将市级资金贴息项目最低总投资调整为5000万元,并将采用自主可控芯片达到一定比例的数据中心项目纳入贴息范围。研究制定本市新型基础设施相关鼓励支持目录,引导各类创投基金和产业基金投入,鼓励民间投资和外资参与建设。(七)加强法制保障加强新型基础设施重点领域法制保障研究和立法需求储备。利用好浦东新区立法机制,加快探索建立L4等更高级别自动驾驶通行规则。加快推进氢能立法制度创新,推动在临港新片区将氢能作为能源进行管理试点。
  • 绍兴中环再生能源公司环保数据作假被罚93万元
    浙江省环保厅日前公布了一批环保违法案例,其中绍兴中环再生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为逃避环保监测,删改监测数据。绍兴市环保局对该企业做出责令改正,罚款93万元的行政处罚,并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行政拘留2人。  “相比传统的环境违法行为,监控数据造假违法手段更为隐秘,在外观上难以察觉。而且,此类违法行为恢复正常的时间短,违法者用几秒钟即可恢复原状。因此查处在线监控数据造假案件,对环保执法队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曾参与侦破多起在线监控数据造假案件的杭州市环境监察支队队员吴超烽说。  今年3月,杭州市环境监察支队对余杭某企业进行突击检查时发现,该企业污染物测定仪器中记录化学需氧量(COD)曾达到552.4mg/l,已远超排放标准。但这一数据并未在与环保部门在线监控联网的数据采集仪器上显示。  执法人员进一步发现,所有超过数据采集仪器量程(400mg/l)的数据均被上一时间段的数据替代。经执法人员反复询问,负责该企业在线监测设备运营维护的杭州旭东升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说出了真相:该公司技术人员通过对数据采集仪器进行特殊设置,导致数据采集仪器只能正常显示400mg/l以下的数据。  环保执法人员介绍,相较于动辄数十万元的污染处理费用,环保数据上造假的投入可以说微乎其微。巨大的利益使企业与负责运维的第三方公司“一拍即合”。  “在线监测造假的数据往往有一定规律性,对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有利于环保部门选择更有效的执法时机。”吴超烽说,为使执法更有针对性,杭州市环境监察支队还引进仪器设备方面的人才,同时聘请第三方监理公司,以专业的力量辅助现场执法和网络巡检。  “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是污染物治理设施的一部分,产权仍属于企业。其运维工作虽通过合同委托给第三方公司,但企业仍要负主体责任。”吴超烽说,“污染源监控设备运行不正常,企业难辞其咎。”
  • 广州优美再生技术有限公司7164.00万元采购废气/废水处理机
    html, body { -webkit-user-select: text } * { padding: 0 margin: 0 } .web-box { width: 100% text-align: center } .wenshang { margin: 0 auto width: 80%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 20px 10px 0 10px } .wenshang h2 { display: block color: #900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bottom: 10px border-bottom: 1px dashed #ccc font-size: 16px } .site a { text-decoration: none } .content-box { text-align: left margin: 0 auto width: 80% margin-top: 25px text-indent: 2em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25px } .biaoge { margin: 0 auto /* width: 643px */ width: 100% margin-top: 25px } .table_content { border-top: 1px solid #e0e0e0 border-left: 1px solid #e0e0e0 font-family: Arial /* width: 643px */ width: 100% margin-top: 10px margin-left: 15px } .table_content tr td { line-height: 29px } .table_content .bg { background-color: #f6f6f6 } .table_content tr td { border-right: 1px solid #e0e0e0 border-bottom: 1px solid #e0e0e0 } .table-left { text-align: left padding-left: 20px } 详细信息 [JG2024-2218]广州报废动力电池材料再生利用项目施工图设计及再生车间、提纯车间一体化设备采购安装总承包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4-05-12 招标文件: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附件6 附件7 附件8 附件9 附件10 附件11 附件12 附件13 附件14 附件15 附件16 附件17 附件18 发布时间:2024-05-12 00:00 广州报废动力电池材料再生利用项目施工图设计及再生车间、提纯车间一体化设备采购安装总承包 投资项目代码 2403-440111-17-01-309471 投资项目名称 广州报废动力电池材料再生利用项目 招标项目名称 广州报废动力电池材料再生利用项目施工图设计及再生车间、提纯车间一体化设备采购安装总承包 标段(包)名称 广州报废动力电池材料再生利用项目施工图设计及再生车间、提纯车间一体化设备采购安装总承包 公告性质 正常 资格审查方式 资格后审 招标项目实施(交货)地点 广州市白云区 资金来源 国有或集体投资 资金来源构成 国有或集体投资100.00% 招标范围及规模 项目总投资1.9亿元,计划建成2万吨/年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拆解生产线,1万吨/年黑粉材料再生生产线以及配套仓库及公辅设施。 招标内容 2.4.1施工图设计内容: 全厂一期工程的施工图设计(不含工艺包),包括总图、工艺、建筑、结构、给排水、消防、防雷接地、照明、暖通专业。 工艺施工图设计(不含工艺包),需完成的设计文件包括管道布置图、管道材料表、动力配电、仪表及控制系统图、废气处理、电缆布置图,其中非正规版PID图、工艺设备布置图、工艺设备一览表、工艺设备技术规格书由与甲方有关的工艺包方提资,乙方基于提资深化完善为正规版本。设计工作内容详见《设计、再生车间、提纯车间一体化设备供货安装招标技术需求书》。 2.4.2再生车间、提纯车间一体化设备采购安装总承包内容: 承包涉及的建筑单体:再生车间和提纯车间。 承包范围包括:工艺设备、动力配电柜、仪表、阀门、控制系统、循环冷却水、空压、冷冻机、废气处理设备的采购及供货;上述机电设备、电仪、管道、线缆、保温的现场安装工程;上述机电设备的单机调试及无负荷联动试车(不含工艺调试)。 机电设备规格与待处理物料的适用性、匹配性由与甲方有关的工艺包方负责;机电设备与工艺设备技术规格书的符合性,机电设备材质和本体质量,安装质量由乙方负责。 承包范围内涉及的工作包括:安装人工、安装材料供货、设备供货、工期保证、质量保证、安全文明施工、验收移交、质保、竣工资料的收集整理、编制竣工图。 工期(交货期) (1)设计工期:中标人应在合同签订后25个日历天内完成土建施工图设计,施工图设计文件经审查发现问题后7个日历天内完成补充、修改。 (2)设备到货期限:120日历天。 (3)安装工程期限:130天 最高投标限价(万元) 7164 是否接受联合体投标 是 投标资格能力要求 投标人资质要求:3.1 本次招标要求投标人须具备承接本项目所需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3.1.1、3.1.2资质,并在人员、设备、资金等方面具有相应设计、施工能力。 3.1.1工程设计资质:工程设计综合资质甲级,或化工石化医药行业设计乙级(或以上)或化工石化医药行业化工工程设计乙级(或以上)资质,并同时具备工程设计(建筑行业)丙级(或以上)资质或建筑行业(建筑工程)专业设计丙级(或以上)资质或建筑设计事务所资质。 香港企业独立参加投标的,须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备案且备案的业务范围满足本项目招标资质要求。外国或澳门、台湾的设计企业必须选择一家符合上述条件的企业进行合作设计。香港企业如不单独参加投标,也必须选择一家符合上述条件的企业进行合作设计。 3.1.3工程施工资质:投标人应具有承接本工程所需的机电工程施工总承包三级(或以上)资质或石油化工工程施工总承包三级(或以上)资质并具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安全生产许可证(须在有效期内)。 3.2 本次招标接受联合体投标。联合体投标的,应满足下列要求: 3.2.1投标人组成联合体,应以承担施工任务的成员单位为牵头单位(即主办方),联合体组成单位最多接受由2家单位组成的联合体,并签定联合体共同投标协议书(格式详见附件二),联合体共同投标协议书应明确确定联合体牵头单位以及约定各方拟承担的工作和责任。联合体各单位不得再以自己名义单独或加入其他联合体参加本项目的投标。 3.2.2联合体各单位均应满足招标公告对投标人合格条件的规定,均应当具备相应的资格条件。 3.2.3投标人拟任本工程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设计负责人、专职安全员必须是联合体中承担对应任务单位的正式员工;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设计负责人、专职安全员不得兼任。 3.2.4联合体的资格条件按联合体承担任务分工进行评审,其中工程施工资质、安全生产许可证、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专职安全员以承担施工任务的单位为准;工程设计资质、设计负责人以承担设计任务的单位为准。 3.2.5在投标过程中联合体不允许发生联合体成员变更的情形,否则其投标资格将被取消。 3.3拟派项目负责人(兼施工负责人)[若为联合体投标,由联合体牵头单位委派]须具备本单位注册的机电程专业二级(或以上)的注册建造师;具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B类),或能够提供广东省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考核信息系统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证书信息的打印页。 3.4 其他要求: 3.4.1投标人(若为联合体,指联合体各单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持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法人营业执照或各级政府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颁发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联合体承担设计任务的单位为普通合伙企业形式的设计事务所的,需持有工商行政(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核发的合伙企业营业执照。 3.4.2投标人(若为联合体,指联合体各单位)已按规定格式签署盖章《投标人声明》(格式见招标公告附件一)。 3.4.3设计负责人(若为联合体,由承担设计任务的单位委派)须具备注册化工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或备案的业务范围相当于注册化工工程师的香港专业人士,且设计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不为同一人。 3.4.5技术负责人(若为联合体,由联合体牵头单位委派)须具备中级工程师或以上工程技术职称;且技术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不为同一人。 3.4.6专职安全员(若为联合体,由联合体牵头单位委派)须具备建设主管部门颁发的施工安全生产考核证(C类或C3类)或建筑施工企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 3.4.7投标人(若为联合体,指联合体各单位)未出现以下情形:与其它投标人的单位负责人为同一人或者存在控股、管理关系的(按投标人提供的《投标人声明》第八条内容进行评审)。 项目负责人资格要求:须具备本单位注册的机电程专业二级(或以上)的注册建造师;具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B类),或能够提供广东省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考核信息系统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证书信息的打印页。 投标人业绩要求:/ 其他要求:/ 是否采用电子招标投标方式 是 获取资格预审/招标文件的方式 下载资格预审/招标文件的网络地址:广州交易集团有限公司网站(https://www.gzggzy.cn/) 获取纸质资格预审/招标文件的方式: 获取资格预审/招标文件开始时间 2024年5月12日 0时0分 获取资格预审/招标文件截止时间 2024年6月3日 9时0分 递交资格预审/投标文件截止时间 2024年6月3日 9时0分 资格预审/投标文件递交方式 投标人通过广州交易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平台递交电子投标文件。开标时间 2024年6月3日 9时0分 开标地点 第09开标室(天润路333号) 发布公告媒介 广州交易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https://www.gzggzy.cn/) 招标人 广州优美再生技术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 广州市白云区良田北路888号 招标人联系人 王先生 联系电话 18673128917 招标代理机构 广州市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 广州市寺右新马路111号五羊新城广场8楼 招标代理联系人 张工 联系电话 020-87386919-508 招标监督机构 广州市白云区建设工程研究和招投标管理中心 联系电话 020-86210407 其他依法应当载明的内容 附件: 广汽建筑方案图.zip 招标文件.pdf 招标公告.pdf 招标公告.doc 招标合同.doc 招标技术需求书.docx 招标文件.doc 备案证.pdf 电子签名委托书.pdf 关于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方式招标的函.pdf 关于前期资料已收集完成的证明.pdf 招标代理委托书.pdf 招标人承诺书.pdf 招标人声明.pdf 招标人授权代表证明书.pdf 招标申请函.pdf 资金来源的说明.pdf SL202404290007-20240511174234.GZZB × 扫码打开掌上仪信通App 查看联系方式 $('.clickModel').click(function () { $('.modelDiv').show() }) $('.closeModel').click(function () { $('.modelDiv').hide() }) 基本信息 关键内容:废气/废水处理机 开标时间:2024-06-03 09:00 预算金额:7164.00万元 采购单位:广州优美再生技术有限公司 采购联系人:点击查看 采购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招标代理机构:应 通报发证部 代理联系人:点击查看 代理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详细信息 [JG2024-2218]广州报废动力电池材料再生利用项目施工图设计及再生车间、提纯车间一体化设备采购安装总承包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4-05-12 招标文件: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附件6 附件7 附件8 附件9 附件10 附件11 附件12 附件13 附件14 附件15 附件16 附件17 附件18 发布时间:2024-05-12 00:00 广州报废动力电池材料再生利用项目施工图设计及再生车间、提纯车间一体化设备采购安装总承包 投资项目代码 2403-440111-17-01-309471 投资项目名称 广州报废动力电池材料再生利用项目 招标项目名称 广州报废动力电池材料再生利用项目施工图设计及再生车间、提纯车间一体化设备采购安装总承包 标段(包)名称 广州报废动力电池材料再生利用项目施工图设计及再生车间、提纯车间一体化设备采购安装总承包公告性质 正常 资格审查方式 资格后审 招标项目实施(交货)地点 广州市白云区 资金来源 国有或集体投资 资金来源构成 国有或集体投资100.00% 招标范围及规模 项目总投资1.9亿元,计划建成2万吨/年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拆解生产线,1万吨/年黑粉材料再生生产线以及配套仓库及公辅设施。 招标内容 2.4.1施工图设计内容: 全厂一期工程的施工图设计(不含工艺包),包括总图、工艺、建筑、结构、给排水、消防、防雷接地、照明、暖通专业。 工艺施工图设计(不含工艺包),需完成的设计文件包括管道布置图、管道材料表、动力配电、仪表及控制系统图、废气处理、电缆布置图,其中非正规版PID图、工艺设备布置图、工艺设备一览表、工艺设备技术规格书由与甲方有关的工艺包方提资,乙方基于提资深化完善为正规版本。设计工作内容详见《设计、再生车间、提纯车间一体化设备供货安装招标技术需求书》。 2.4.2再生车间、提纯车间一体化设备采购安装总承包内容: 承包涉及的建筑单体:再生车间和提纯车间。 承包范围包括:工艺设备、动力配电柜、仪表、阀门、控制系统、循环冷却水、空压、冷冻机、废气处理设备的采购及供货;上述机电设备、电仪、管道、线缆、保温的现场安装工程;上述机电设备的单机调试及无负荷联动试车(不含工艺调试)。 机电设备规格与待处理物料的适用性、匹配性由与甲方有关的工艺包方负责;机电设备与工艺设备技术规格书的符合性,机电设备材质和本体质量,安装质量由乙方负责。 承包范围内涉及的工作包括:安装人工、安装材料供货、设备供货、工期保证、质量保证、安全文明施工、验收移交、质保、竣工资料的收集整理、编制竣工图。 工期(交货期) (1)设计工期:中标人应在合同签订后25个日历天内完成土建施工图设计,施工图设计文件经审查发现问题后7个日历天内完成补充、修改。 (2)设备到货期限:120日历天。 (3)安装工程期限:130天 最高投标限价(万元) 7164 是否接受联合体投标 是 投标资格能力要求 投标人资质要求:3.1 本次招标要求投标人须具备承接本项目所需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3.1.1、3.1.2资质,并在人员、设备、资金等方面具有相应设计、施工能力。 3.1.1工程设计资质:工程设计综合资质甲级,或化工石化医药行业设计乙级(或以上)或化工石化医药行业化工工程设计乙级(或以上)资质,并同时具备工程设计(建筑行业)丙级(或以上)资质或
  • 探索未来 | 胡洪营:我国污水资源化政策与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实践
    近日,在“一泓清水入黄河”之山西省再生水产业化发展专题讲堂活动中,未来新水务专家组专家、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洪营分享了“我国污水资源化政策与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实践”。他表示,水资源有限,但可以无限循环。污水资源化利用对优化供水结构、增加水资源供给、缓解供需矛盾和减少水污染、保障水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污水资源化政策与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实践。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胡洪营(本文根据嘉宾发言内容整理。)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特别是北京、天津、西安、深圳等城市,其缺水程度堪比以色列。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水资源成为刚性约束。水资源有限,但可以无限循环。污水资源化利用对优化供水结构、增加水资源供给、缓解供需矛盾和减少水污染、保障水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再生水是保障用水安全的重要手段我国非常重视污水再生利用和再生水的利用,早在1988年国务院出台的《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就提出鼓励污水的再生利用;其后,在五年规划及节水行动计划中多次提及。2021年发布的《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文件,这是我国首次以污水资源化利用做为单一内容来发布的文件,标志着我国水务行业进入到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新阶段。这也为水处理行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新的机遇,为水科学技术创新和学术研究拓展了新的舞台。《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到2025年,全国地级市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京津冀地区达到35%以上”的总体目标,并配套了“1+N+M”的政策体系和实施方案,其中,“N”是N个部委,各有分工;M是指各个省市,要制定相应的污水再生利用实施方案。在“1+N+M”政策文件的推动下,未来15年将是污水再生利用的高速发展期。此后,《“十四五”黄河流域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实施方案》再次强调了我国污水再生利用的目标,对中下游的污水利用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二十大”,提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要在水资源短缺的北方实现扩绿,再生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另外,“二十大”还提出要“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进一步扩大了再生水的应用空间。为深入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我国开展了一系列再生水利用试点,如环境部牵头的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工信部牵头的工业废水循环利用试点、水利部牵头的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等。再生水系统的特点与利用模式再生水系统可以定义为非传统的供水工程,其利用模式一般可分为四种:一是集中式利用系统,即在下游集中收集污水,建设大型污水处理厂,以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或污水为水源,进行集中处理,再将再生水通过输配管网输送到上游用户。目前我国大部分再生水利用系统采用这种模式。其水质可靠性及保障能力较高,适用于人口密集的城市和地区;但也存在管网建设工程大、输配能耗高的缺点。二是分散式利用系统,即将一个小区或一栋楼的污水收集处理后就地回用,也叫中水利用。但实践证明,分散式利用系统因运行不易稳定、难运营、难监管等,面临较大管理挑战。三是分布式利用系统,它介于分散式和集中式之间,即在一定区域内建设若干污水厂(再生水厂),生产的再生水就近利用。其优点是管网建设距离短,但需要考虑规模效应、用地等影响因素。四是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系统,即在一定区域内,通过生态利用、自然储存(水银行)、输配调度等手段,将再生水用于生产、生活和生态。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的优势非常明显,一是可以促进城市水体的长效运营管理,再生水功能定位向“城市第二水源”拓展,以此提高管理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促进三水统筹治理,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协同发展从被动控制向主动利用转变;三是促进处理标准制定,破解“污水排放标准”面临的多方面制约,以用定质、以质定管,推动水环境精准治理、科学施策,实现“一地一水一策”。目前,我国正在开展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由生态环境部牵头,已确定首批共19个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名单。我国再生水利用的现状与案例我国再生水利用量自2000年以来逐步提高,到2020年,全国平均再生水利用率约为20%。水资源量越少的地区再生水利用的需求越大;人均GDP越高的区域,再生水利用量也相对越高。北京市是推广再生水利用的典型城市,也是值得效仿借鉴的案例。按照北京市的统计口径,再生水利用率已达到60%,再生水供水量已占城市总供水量的27.6%,即北京市近1/3的供水来源于再生水。再生水成为北京市名副其实的第二水源。北京市水资源禀赋较低,因而长期以来非常重视再生水利用,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及标准,是全国关于再生水的标准最系统、覆盖面最全的城市。如2000年出台的《北京市节约用水若干规定》鼓励再生水的使用;再生水热泵系统、安全生产、再生水用于绿地灌溉、再生水用于农业灌溉、地下再生水厂安全运行等都有相应的标准;2021年出台的《再生水利用指南》,分工业利用、空调冷却、市政杂用和景观环境四部分,做了详细规定;今年7月出台的《关于本市再生水价格有关的问题的通知》,规定再生水可以由再生水供应企业和用户按优质优价的原则自主协商定价,还提出使用再生水的用户不用缴纳水资源税和污水处理费。这两个利好政策可以极大的推动再生水的利用。目前,北京市再生水主要用于城市生态用水,占比92%;同时,也作为水源供给工业企业,城区9座热电厂全部利用再生水;另外,北京市经济开发区的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将再生水作为电子超纯水使用。在国际上,将再生水作为超纯水水源的仅有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以及韩国。几点认识与再生水发展建议再生水利用技术、经济可行,是解决缺水问题的多赢途径。大量实践证明,再生水就近可取、水量稳定、水质可控,可作为“城市第二水源”和“工业第一水源”。再生水利用效益显著、技术可行,且有政策保障和运营经验的支持。特别是在缺水地区,再生水利用早布局、早受益。近中期要实现污水处理厂转型、升级和分质供水。未来5~10年,污水处理厂将被重新定义,从单一的治污功能向治污和供水双功能转变。污水处理厂可以通过再生水供应收取供水费,以此确保资源的持续供应;同时,还要推进多水源供水、分质供水,将再生水作为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纳入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分布式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处理和利用设施等。中长期要建设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系统。未来10~20年,以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为导向,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城市水系统(“三水”共治)。再生水首先用于生态环境,再将生态环境水作为第二水源在城市范围内进行循环利用。供水、排水与水环境、水生态建设,要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建设和一体化运营。建立全方位、体系化的科技支撑与服务体系。构建循环利用系统规划理论、水质净化技术体系、生态构建技术体系、长效运维技术体系、水质指标体系和再生水利用生态安全监测评价体系等,保障再生水安全、高效利用。加强政策管理与监督体系,推进水权交易,如再生水生产与储存、取用(水银行)等。
  • 重磅!历经十年打磨,转化医学首个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在瑞金医院正式启用!
    div class=" pl-10 pr-10 View-div" div class=" view-content t-35 news-view clearfix"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作为两个五年规划、十年打磨的转化医学首个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正式落成。这是继上海光源大设施、上海蛋白质中心后,第三家落户上海的国家级大设施,也是目前我国在生物医疗领域的第一家国家级大设施,将直接面向事关人群健康的重大关键健康问题发起科学冲击。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img src=" /Uploads/2020-12-19/5fdd9f5abfd2d.jpg" alt=" " width=" 400" height=" 228" title=" " align=" " / /p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记者了解到,作为我国“十二五” /span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期间优 /span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先安排的十六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本次启动仪式标志着“国之重器”——转化医学大设施据此正式从全面建设阶段昂首迈入引领医疗行业、全速发展的阶段,在为国内转化医学研究的发展添砖加瓦的同时,开启持久、开放、多元的转化医学“黄金时代”。 /span br/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近十年,伴随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和相关政策的落地,“医学创新转化”(简言之,医学创新成果直接转化为造福人群健康的具体成果)备受关注。2011年,我国血液学名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振义致信建议:在我国大力开展转化医学研究,提高我国的医疗服务水平,更好服务于国民健康。 /span br/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该建议被采纳,多方精诚联动,由此正式拉开我国转化医学建设的帷幕。我国在上海、四川成都、北京协和、解放军总医院、陕西西安布局建设转化医学研究设施,形成覆盖全国主要区域的转化医学研究支撑网络。 /span br/ p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按照先行先试原则于2013年立项,2016年启动全面建设,如今终于掀开面纱。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img src=" /Uploads/2020-12-19/5fdd9f7bcecef.jpg" alt=" " width=" 400" height=" 300" title=" " align=" " / /p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瑞金医院转化大楼同日启用,启用仪式上,瑞金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介绍,瑞金医院转化医学大楼总投资近10亿元人民币,建筑总面积5.4万平方米,是当今国内首个集临床医学与基础研究于一体的大科学设施,将针对我国重大疾病诊疗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重点在肿瘤、代谢性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领域,研究相关发病机理和规律,解决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中的重大科学问题,通过搭建系统化、规模化、集成化的科学设施,开展从临床实践到基础研究、医药产品和技术开发再回到临床实践的转化医学研究。 /span br/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据了解,该国家级大设施采取“双基地”模式——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由闵行基地与瑞金基地两部分组成,瑞金基地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瑞金医院内。 /span br/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表示,落户于交大闵行校区和瑞金医院的上海设施,是上海交通大学与瑞金医院整合学术资源和医疗资源,共同建设的国内生命医学领域第一个综合性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交通大学将进一步发挥闵行基地和瑞金基地的“双基地”优势,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构建新型高效的资源共享机制,主动参与或主导卫生与健康领域国际合作,打造转化医学研究合作高端平台。 /span br/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国家卫健委科教司刘登峰专员认为,转化医学大设施项目的启用,将赋予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新的历史使命,给医学科技工作者搭建实现“文、理、工、医融汇,政、产、学、研、用”合力的创新智造平台,医院不仅为科研产品转化提供应用场景,也为转化医学科学研究提供源动力,应当建设好、运营好、发展好转化医学大设施,发挥其作为国家级平台的支撑服务作用,走出了一条具有桥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道路。 /span br/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启动仪式后,科学家们共同为欧洲血液和骨髓移植学会(EBMT)中国临床创新合作中心揭牌,并举行“转化医学奖”“陈家伦许曼音教育基金”颁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党委书记瞿介明代表瑞金医院与上药集团、复星集团、信达等七家医药行业领军企业完成合作签约,医院和企业的合作将使得双方在技术领域的集群优势进行充分融合,通过在未来开展紧密合作,以转化医学技术研发为核心板块,重点发力,进一步提升双方在医疗行业的领先优势。 /span br/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的学术代表作,同期举办的转化医学论坛邀请到了Ronni Gamzu和Gary D.Hammer等知名科学家,由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主任陈赛娟院士领衔,多位专家学者围绕重大疾病转化医学研究及肿瘤创新治疗与药物研发两个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尤其是转化医学的传承和发展献计献策。 /span br/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回顾转化医学国家重大基础设施(上海)的建设过程,从2013年7月立项,2016年3月开工,再从2019年初闵行基地试运行,到2020年12月瑞金转化大楼启用,标志着首个国家级转化医学大设施正式落成并投入运营。该大设施的建设得到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卫生健康委、上海市政府的鼎力支持,也得到其他4家转化医学大设施联盟单位的热情襄助。 /span br/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上海交通大学和瑞金医院通力合作、携手共建,在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产学研协同机制、国际合作交流机制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建设经验,并在跨学科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科学数据共建共享机制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 /span br/ p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瑞金医院副院长沈柏用介绍,将依托上海医疗、多学科优势,利用社区健康网络和医联网信息资源,通过搭建系统化、规模化、集成化的科学设施,开展从临床实践到基础研究、医药产品和技术开发再回到临床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转化医学研究。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img src=" /Uploads/2020-12-19/5fdd9fd04eb36.jpg" alt=" " width=" 400" height=" 300" title=" " align=" " / /p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上海市副市长宗明、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蔡威、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教育司监察专员刘登峰、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副司长张国辉参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通过视频连线对启用仪式表示由衷祝贺,并对大设施的未来发展给予深切期盼。 /span br/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瑞金转化大楼重磅看点掀开神秘面纱: /span br/ p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 strong 多功能智慧临床研究病房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b097f8f8-87b8-4f09-9e33-6db16e3b2978.jpg" title=" 5fdda0001fd2f.jpg" alt=" 5fdda0001fd2f.jpg" / img src=" /Uploads/2020-12-19/5fdda0001fd2f.jpg" alt=" " width=" 400" height=" 300" title=" " align=" " / /p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转化医学大设施内共设300张临床研究床位,所有床位通过智能设备及信息化技术组成多功能智慧临床研究集群,每个床单元具备自动感知,临床研究数据自主集采功能。 /span br/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50间万级层流研究性病房,单体研究机构临研床位规模世界第一。 /span br/ p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 strong 人体数字化能量代谢监测平台(代谢仓群)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751fa660-a9ee-4369-8811-d805fdd28e28.jpg" title=" 5fdda01e293df.jpg" alt=" 5fdda01e293df.jpg" / img src=" /Uploads/2020-12-19/5fdda01e293df.jpg" alt=" " width=" 400" height=" 300" title=" " align=" " / /p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最高可模拟1万米海拨生存环境,模拟舱可调节温度、湿度、噪音等多重复杂环境,由此采集人体生命体征与心理、行为之变全世界首家人体数字化能量代谢监测平台,由多达8台代谢仓(单体研究机构数量全世界第一)组成代谢仓群,其中环境模拟代谢仓可模拟低压低氧等人类生存极端情况,对人体在静息、日常、运动等各种状态进行精确的能量代谢监测。 /span br/ p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 strong 自动化临床生物样本库+百万人数据库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img src=" /Uploads/2020-12-19/5fdda03c83174.jpg" alt=" " width=" 400" height=" 300" title=" " align="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ec367eb6-90fd-42e5-852f-85c881693faf.jpg" title=" 5fdda03c83174.jpg" alt=" 5fdda03c83174.jpg" / /p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全世界首家实现全气动传输、深低温存储、可扩展的生物样本自动化存储运送体系。通过转化医学大楼内的气动物流体系,将大气动(大楼)与小气动(样本库)结合,临床生物样本可以方便快捷的在实验室与样本库之间实现自动化传输、存取和整理,做到“让样本飞”的远程智能化。 /span br/ p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 strong 生物信息技术服务平台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8c073564-1b2c-4658-aff9-b58b89011c11.jpg" title=" 5fdda059c7729.jpg" alt=" 5fdda059c772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img src=" /Uploads/2020-12-19/5fdda059c7729.jpg" alt=" " width=" 400" height=" 300" title=" " align=" " / br/ /p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瑞金医院现有研究设施作为配套,与转化医学大设施公共技术平台形成合力打造转化医学公共服务能力。现有高通量测序平台、药筛平台、质谱平台等科学研究平台,一加一大于二,将转化医学服务空间延伸至5.4万平方之外 /span /div !--文章标签 -- div class=" copy-right t-10 clearfix border-t border-b news_bgs_qrcode" div id=" prcode_code" /div /div div id=" comment_div" class=" pt-20 t-50" div class=" comment" div id=" comment-box" class=" comment_box_comment" /div /div /div /div
  • VOCs治理设施升级改造从何下手? 应以适宜为第一位,综合考虑选出最优治理方案
    在固定源管控方面,持续推进VOCs综合整治是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今年重点工作安排之一。在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日前主办的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技术论坛上,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有关负责人明确指出:“提升改造VOCs治理设施不能‘一刀切’要求所有企业建设RTO、RCO,应当以适宜为第一位,建设适宜高效的治污设施。”与此同时,记者注意到,多地积极呼吁辖区内企业对现有VOCs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开展自检,尽早淘汰单一光催化、低温等离子等VOCs处理设施,并更换其他有效设施。在此背景下,中国环境报记者采访了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叶代启,解读应如何科学看待、判定、应对环保低效处理设施,并对其进行升级改造。治理技术先进与否,关键在适用场景和处理效率叶代启告诉记者,不同的治理设施都有一定的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提升和改造VOCs治理设施时,关键在于需要综合考虑其治理效率、运行情况以及是否符合相关排放标准等因素。当前,多地生态环境部门呼吁对采用单一低温等离子、光氧化、光催化以及非水溶性VOCs等治理技术的企业进行升级改造。这些工艺一般用在哪些行业?是否能将其与低效之间“画上等号”?叶代启表示,上述工艺确实可以被视为低效的处理设施,但在处理适宜浓度、性质的VOCs废气时,仍具有一定的优势并可以发挥作用。他介绍说,光催化技术适用于含氨、有机胺、醇、醛、苯系物、硫化氢等异味气体的净化,常见于处理制药、化工、养殖业以及污水处理厂等产生的废气,处理效率为34%—53%不等。低温等离子技术适用于处理低浓度含VOCs废气和含氨、有机胺、硫化氢、醛酮类、烯烃类等异味气体,常见于食品加工、合成橡胶、印染、养殖以及污水处理厂等废气的处理,处理效率为6.64%—31%不等。活性炭吸附技术适用于中低浓度VOCs的处理,广泛应用于石化、化工、包装印刷、工业涂装、医药制造、电子行业等,处理效率为1.99%—81.06%不等。“一般而言,这些单一技术适合处理达标后异味或者恶臭气体,不能用于VOCs达标治理。即使技术组合起来,也不能保证达标治理的效果。”叶代启说。他以对重点企业的调研举例,调研结果显示,活性炭吸附技术平均处理效率低于50%,仅有少部分可以达到80%以上;使用UV光解技术和长期未更换活性炭的活性炭吸附技术及其组合技术占比高达50%以上;低温等离子设备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因此,他建议,在当前技术发展下,光催化、低温等离子以及活性炭吸附等处理工艺的运行维护要更加规范,同时考虑与其他技术组合联用,可解决单一处理技术的缺陷,充分发挥其在VOCs废气处理方面的效果。业内普遍认为,高效的末端处理设施也可能存在处理效率低下的情况。以RTO和RCO两类技术为例,前者是蓄热式热氧化技术,主要是把有机废气加热到760℃以上,使废气中的VOCs氧化分解成CO2和H2O。RCO则是蓄热式催化燃烧技术,是有机废气通过蓄热体换热进入催化剂床层,在催化剂表面发生氧化反应,可以在较低温度下将废气中的VOCs氧化分解为CO2和H2O。这两类技术广泛应用于石化、化工、医药制造、包装印刷、工业涂装、涂料油墨制造等行业中高浓度VOCs废气治理。叶代启介绍说,在设计合理、运行维护规范的条件下,RTO处理效率可达90%以上,RCO处理效率可达95%以上,处理效率均较高。高效技术处理效果不理想,“优等生”考了“差成绩”的原因何在?叶代启对此解释,部分企业即使选择了高效的末端治理设施,但RTO装置燃烧温度未满足要求,RCO装置催化材料长期不更换,处理效率仍较低。末端治理设备提升改造,企业应从何下手?对于企业而言,并非购置高效的治理技术、设施后就万无一失了,向末端治理实施“要效率”是关键。叶代启建议,企业可以通过定期监测和评估设施的处理效果、运行数据、维护费用等指标,来判断设施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而不是简单地将某类设施归为低效处理设施。在实际应用中,对于处理效率普遍较低、运行不稳定、远不能达到相关排放标准要求的,可以视为低效处理设施,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优化或更换,加强设施运行维护管理也是重点。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企业即使采用同一技术,去除效率也不尽相同。叶代启解释,各企业由于原辅材料、生产工艺不同,治理设备设计、配套装备质量、运行维护水平各异,即使选择了相同的治理技术,VOCs去除效率也会存在较大差异。他建议,在建设治污设施时,企业首先应了解待处理废气的特征,包括排放废气的浓度、组分、风量,温度、湿度、压力等相关信息,选择几项备选的处理技术;然后对每种处理技术进行评估,综合考虑环境性能、技术性能和经济性能,确保技术可行、运行稳定且经济合理;最后,结合排放标准要求、安全要求、运行管理要求等因素,对优选出的技术进行完善和精选确定。此外,他以实际调研中的情况为例指出,当前VOCs治理技术发展较快,企业对治理技术的认识不足,大多数企业在建设VOCs治理项目时,仅考虑了设备和基础设施等初次投入成本,进而导致VOCs治理效率低,甚至产生二次污染问题。如某漆包线生产企业末端治理设备整改前采用了催化氧化+吸收+液相多级氧化的废气处理工艺,初次投入成本约1000万元。日常运行消耗了大量的喷淋液、酸碱液、氧化剂,运行成本达300万元/年。但是,实际运行后,治理效果不佳,废气中含有的酚类物质在催化燃烧过程中未能得到有效处理。针对企业的恶臭、异味投诉举报事件时有发生,而且,产生的危险化学品和废水等二次污染物需要进一步处理。在科研人员对这一企业废气特征进行深度摸查后,对原二级催化装置改造并加装针对酚类物质处理的第三级催化装置,研发了高效、稳定的催化材料。为此,企业整个改造建设成本降低近一半,运行成本约为原来的1/3,不仅处理效果提升,VOCs排放浓度远低于当地法规限值,酚类物质去除率96%以上,浓度降至低于3mg/m3。异味投诉问题也彻底解决,且无危险化学品和废水等二次污染物产生,真正实现了VOCs治理的提质增效、减污降碳。如此看来,企业必须对废气性质和整个治理项目的初次投入成本、运行成本以及回收效益进行综合考虑,选出最优的VOCs治理方案。VOCs治理将向低成本、高效、低碳、循环方向发展叶代启指出,随着一系列VOCs控制政策、方案、法规的出台,以及配套的标准、技术指南的发布和监管力度的加大,我国VOCs末端治理技术正从不更换、不活化吸附剂的简单吸附技术、直接燃烧技术、光催化技术、非热等离子体技术等五花八门的低效率技术,向高效的吸附技术与燃烧技术及其组合技术集中。但其也坦言,目前低效技术仍占大多数。他介绍说,当前我国VOCs治理技术大体上可划分为分离和销毁两大类技术。分离技术是采用物理方法,通过吸附、吸收、膜分离、冷凝等方法来分离有机物,主要包括吸附技术、吸收技术、冷凝技术、膜分离技术等。销毁技术是采用化学或生物反应等方法,在热、催化剂、微生物或光等的作用下将有机物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等,主要包括燃烧技术、生物技术、光催化技术、等离子技术等。“这些技术中,活性炭吸附、吸收、冷凝回收、生物处理、焚烧等较为成熟。膜分离、光催化和低温等离子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叶代启表示,目前,吸附技术、燃烧技术和多种组合技术是当前VOCs治理中的主流技术。展望未来,叶代启表示:“在‘双碳’战略引领下,VOCs治理技术将朝着低成本、高效、低碳、循环的方向不断发展,吸收技术、冷凝技术、膜分离技术和生物技术因具有回收效率高、二次污染轻、碳排放量低等优点,应用范围将更加广泛。”
  • 赫施曼助力再生水水质中苯系物的测定
    再生水作为一种重要的水资源,具有循环利用的环保特点。但由于再生水的水源复杂,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其水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备受关注。因此,对再生水的水质检测尤为重要。根据GB/T 39298-2020,再生水水质苯系物的测定方法为:气相色谱法。其原理为:样品中的苯系物经高纯氮气吹扫后吸附于捕集管中,将捕集管加热并以高纯氮气反吹,被热脱附出来的组分经气相色谱分离后,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进行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采用外标法根据峰高或峰面积定量,计算各组分含量。其中绘制标准曲线内容如下:1.低浓度校准曲线的绘制采用10ml规格的opus电子瓶口分配器,stepper模式设置4个体积分别为、0.50、1.00、2.00、5.00mL,然后按分液键,将4个体积的苯系物标准溶液(Ⅱ)分别加入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同时做一空白对照。该系列校准溶液的浓度分别为0、0.5、1.0、2.0、5.0μg/L。按照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的顺序用Miragen电动移液器依次将5.0mL校准溶液注入气相色谱仪进行检测。以校准溶液的质量浓度(μg/L)为横坐标,测得的峰高或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校准曲线并计算回归方程。2.高浓度校准曲线的绘制采用20ml规格的opus电子瓶口分配器,stepper模式设置5个体积分别为0.50、1.00、2.00、5.00、10.00mL,然后按分液键,将5个体积的苯系物标准溶液(Ⅱ)分别加入1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同时做一空白对照。该系列校准溶液的浓度分别为0.0、5.0、10.0、20.0、50.0、100.0μg/L。按照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的顺序用Miragen电动移液器依次将5.0mL校准溶液注入气相色谱仪进行检测。以校准溶液的质量浓度(μg/L)为横坐标,测得的峰高或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校准曲线并计算回归方程。实验室移取几微升到几毫升的液体,一般采用移液器。Miragen电动移液器,数值靠设定或选定,电机控制活塞运动,吸液和排液也更加稳定,还有步骤少、调数快、模式多等诸多优势。赫施曼的opus电子瓶口分配器分辨率可达微升,不仅可用于常规的等体积分液,一次装液还可完成10个不同体积的连续分液,可用于毫升级的母液添加;大体积的型号可代替烧杯、玻璃棒、洗瓶,用于稀释液的快速、准确地添加,非常适合做标准曲线和毫升级大批量灌装。
  • 赛多利斯启用新的工厂设施
    2012年6月26日,赛多利斯宣布,经过近一年的建设,其位于波多黎各的新的工厂设施正式启用,新设施主要是制造用于生物制药的过滤器和一次性使用的包装袋。   赛多利斯投入约1600万欧元用于扩大其在波多黎各的生产能力。新的工厂设施占地5000平方米,由新的环保型建筑群组成,提供了两个新的洁净室用于过滤袋制造,以及实验室和办公室的空间。到今年年底,袋制造业务将从加州康科德迁往波多黎各的新工厂。赛多利斯增加了约120名新员工,员工数增加了一倍。加州康科德工厂将于2012年年底前关闭。   通过扩展其工厂,赛多利斯可以满足生物制药行业对一次性产品需求的增长。过滤器是用来无菌过滤生物制药或从液体中获得药物活性成分。一次性的包装袋可作为灵活性的存储容器,如用于准备养分、单次使用的生物反应器,或用于运输和储存生物活性成分。
  • 两部委联合发文要求进一步做好全国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
    p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2020年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符合条件的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社会开放,接受公众参观”要求,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结合各地执行《关于推进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的指导意见》情况,近日,生态环境部与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国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p p   《通知》要求,2020年年底前,全国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选择至少1座环境监测设施、1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1座垃圾处理设施、1座危险废物集中处置或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鼓励地级及以上城市有条件开放的四类设施全部开放。到2018年、2019年、2020年年底前,各省(区、市)四类设施开放城市的比例分别达到30%、70%、100%。 /p p   按照分阶段目标要求,各地生态环境部门和住房城乡建设(排水、环卫)部门应明确设施开放的必要条件和要求,结合当地设施单位情况,有序有效做好开放活动准备、实施、总结反馈阶段的组织筹备工作,推动各类设施单位尽早达到开放要求,择优选择符合开放条件或开放基础较好的设施单位面向公众开放,同时全力做好组织保障工作,以促使公众理解、支持、参与环保,激发公众环境责任意识,推动形成崇尚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的良好风尚。 /p
  • 云南省发布“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出打造数字生态基础设施
    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以数字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基建”正在蓬勃兴起,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在扩大内需、稳投资、稳增长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拥有广阔发展空间。近日,云南省印发《云南省“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重点推进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应用,以创新引领全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发展目标为:数字政府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数字生态监测、治理效能大幅加强,全省数字化交通网、智慧应急体系基本建成。小编重点整理了《规划》中与数字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内容。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其中提出深入推进泛在感知体系建设,要围绕农业生产、工业制造、城市管理、生态监测等重点行业。全面发展融合基础设施,其中重点提出打造数字生态基础设施,具体内容如下:1)建设数字环保基础设施,运用无人机、地面自动监测等手段,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在州、市、县、区行政区域内以及国家级、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内新建一批大气环境监测点、水质断面监测点、水质自动监测站、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与辐射、声等环境监测点。打造生态环境大数据体系,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科学化、智慧化。建设智慧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建立自然资源数据采集、管理、更新长效机制,构建全省统一的智慧自然资源大数据体系。整合、治理、完善现有时空数据资源,规范全省时空数据基准,建立全省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数据库,健全时空数据管理和更新维护机制。2)数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运用地基水文水质监测等手段,构建雨情、水情、工情、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水信息的感知网络。建设数字水利大数据中心,形成数据资产管理体系,建设智慧水利调度与监管、智慧防汛抗旱等系统,推动数据资源跨部门共享交换。3)构建数字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林草监测感知网络,提升监管实时性、准确性。依托中国林业大数据中心、中国林权交易(收储)中心,开展林草数据汇聚、整合、共建共享等工作,探索数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新机制,完善林草数据管理体系建设。《规划》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提到消除和减轻不利环境影响需要采取的措施,其中也重点强调了,加强跟踪监测评估,对可能受影响的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和重要目标加强监测与保护,及时掌握环境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工程运行过程中,严格落实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大数据中心等运行管理相关标准要求,开展电子辐射、废渣废水废气等环境影响重要指标的动态监测,实时掌握环境影响情况,及时调整优化。
  • 我国局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已显集群态势
    &ldquo 中科院承担的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在部分地区呈现出集群化态势。&rdquo 中国科学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相关负责人在18日科技日报举办的第八期科技新闻大讲堂上表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集群化在国际上是一个新态势,这一态势同样体现在我国的上海、合肥、北京等地区。   &ldquo 在一些发达国家,随着重大设施布局扩大,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单位出现了体量庞大的设施集群。&rdquo 该负责人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大的科技集聚能力,带来了科研组织模式的变革。以重大设施为依托,凝聚体量庞大、有组织、分工协作的科研团队,开展综合交叉的科研活动,变革了原有的科研范式,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围绕设施集群不断产生的大量科研成果辐射和带动了地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这些地区乃至国家的竞争能力。   据悉,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集中了同步光源、成像设施、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自由电子激光4个重大设施,而法国格勒诺布尔集中了同步光源、强磁场、中子反应堆等设施,均已成为国际著名的大型综合研究基地,格勒诺布尔还被誉为欧洲的&ldquo 硅谷&rdquo 。   &ldquo 集群化将产生区域效应,进而形成辐射效应。&rdquo 该负责人表示,这样的良好效应使得国际上对重大设施的投资规模愈发庞大,研究技术愈发复杂,国际合作愈发明显。   中科院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主要承担单位,在国内重大基础设施分布中,仅北京地区就有正负电子对撞机、遥感卫星地面站、遥感飞机、航空遥感系统和子午工程等装置,集群化态势十分明显。此外,上海光源、神光高功率激光实验装置、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集中在上海,超导托卡马克、合肥同步辐射装置、强磁场实验装置集中在合肥。
  • 粤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联合实验室获批
    近日,广东省科技厅组织召开第三批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建设工作座谈会。会上,广东省科技厅通报了第三批11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组建情况,并为实验室授牌。记者获悉,由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以下简称广州健康院)牵头,联合香港中文大学共同申报的“粤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联合实验室”成功获批。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代表新一代医学革命,是未来健康产业的支柱。“粤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联合实验室”依托广州健康院“广东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建设,联合香港中文大学创新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优势和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汇集双方科研力量及资源优势,打造联合共享研究平台,探索并形成粤港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培育高层次人才。广州健康院副院长潘光锦担任“粤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联合实验室”粤方主任,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陈伟仪担任港方主任。该实验室汇聚了包括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在内的近50名科研骨干。据了解,该实验室将围绕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进行建设,瞄准肿瘤、代谢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的精准诊疗,通过发挥共建双方的学科优势和互补性,从疾病及治疗策略两方面入手,拓展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应用中下游的关键技术平台,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再生医学产品,推进成果转移转化和人才培养,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的产-学-研-医全链条升级。
  • 原子荧光光谱法检测再生水标准本月开始实施
    检测再生水的原子荧光光谱法本月正式开始实施。为了保证再生水达到标准,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标准,其中这个月开始正式实施的《GB/T 39306-2020 再生水水质 总砷的测定 原子荧光光谱法》是专门为检测再生水中砷含量制定的标准,可见国家对再生水质的关注,同时也说明原子荧光光谱仪在再生水检测中发挥重要作用。使用原子荧光光谱仪检测再生水中砷的操作可以简述为:取适量水样于烧杯中,加入硝酸,盖上表面皿加热至微沸,冷却后移入容量瓶分别加入盐酸和硫脲和抗坏血酸混合溶液,加水定容静置半小时待测。同时做对比实验。检测时,按照所使用的原子荧光光谱仪推荐测试条件输入相关参数。预热,待仪器稳定后,先测定标准系列溶液,后测定样品溶液。通过以上操作就可以检测水样中砷的浓度。在依照《GB/T 39306-2020 再生水水质 总砷的测定 原子荧光光谱法》,使用原子荧光光谱仪检测水样中砷时,应注意采样容器应为聚乙烯瓶或聚丙烯瓶,样品采集后,应立即加入盐酸酸化,防止碳酸钙沉淀,当水样中悬浮物较多时,可用中速定量滤纸过滤,滤液贮于聚乙烯瓶内。另外在使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时,所有使用到的玻璃器皿需要经硝酸浸泡。还有应为使用原子荧光光谱仪检测水样中砷时,还原剂的浓度、溶液的pH值、使用的原子荧光光谱仪型号等差异都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因此使用者需要根据原子荧光光谱仪型号选择适宜的测试条件,已达到检测结果。原子荧光光谱仪检出限低、稳定性好,在水质检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检测中。金索坤作为原子荧光行业领跑者,为提高水质检测速度和稳定性推出SK-2003A便捷型原子荧光光谱仪、SK-盛析高效稳定性原子荧光光谱仪等产品,金索坤还会不断地推陈出新,用更加优质的原子荧光产品助力各种水质检测。金索坤SK-乐析 测汞型原子荧光光谱仪/光度计
  • 重磅 长春机械院成功中标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项目
    近日,在北京科技大学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简称MSAF)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蠕变试验机采购项目中,长春机械院再次凭借强大的综合实力,在与国内外著名的试验机厂家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去,成功中标“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中标金额高达1111万,中标项目有:常规电子式蠕变试验机(4套)、常规机械式蠕变试验机(78套)、长时连续工作蠕变试验机(12套),这在长春机械院蠕变试验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签约仪式于2016年1月23日在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项目建设指挥部举行,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总指挥、总工程师孙冬柏、长春机械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庄庆伟、总经理马敬春、试验机事业部副总经理李劲松等相关人员出席签约仪式。 ??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总指挥孙冬柏(右)与长春机械科学研究院董事长庄庆伟(左)签署协议?? 自获悉此项目,长春机械院自上而下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由院领导、资深技术专家、业务骨干组成的应标专题项目组,通过深入学习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等相关文件,了解到MSAF是围绕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重大需求,探索在大尺寸、长时间、复杂环境下工程材料服役性能的演化规律及损伤失效机理,建立重大工程服役安全的预测、预报理论与方法,对提升我国工程材料服役性能研究试验能力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将为重大工程安全设计与安全评价提供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我国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制高点,实现科技强国伟大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该项目关系到重大工程材料和大型工业装备的服役安全问题,是为我国重大工程安全运行、降低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战略意义重大,长春机械院作为中国工程试验设备领域规模最大,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科研院所企业,是国家试验机行业归口管理单位,是工程试验设备领域的“国家队”,对我国材料试验研究能力和安全评价技术实力的提升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一定要拿下个这个项目,做民族试验机品牌的捍卫者,”马敬春总经理在院重大项目研讨会上如是说。 经过全院上下历时两年多的不懈努力,经历了史上最严格的招标历程。值得高兴的是在2016年新年伊始我们就收到了中标的消息,虽然全院对此次中标充满信心,听到这个消息,还是令我们欢欣鼓舞,为之振奋。 这是一场真正的较量,是强手之间技术与实力的较量,是荣誉之战,我们凭借强大的品牌优势,雄厚的技术实力,稳定的产品性能,良好的客户口碑,领先的市场占有率最终赢得了胜利。 中标,只是一个开始,创新,才能越走越远 长春机械院将以服务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契机,不断加大自主研发的资金投入,加快完善技术开发体系,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引领国内工程试验行业的发展潮流,重点在传统机型升级换代、个性化专机研发、重大科技项目攻关、产业链配套等方面攻坚克难,不断提高试验装备自主品牌产品的综合竞争能力,持续快速提升自主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的销量和业务规模,实现长远的战略规划目标。 中标设备介绍: 中标设备既包括常规标配蠕变试验机(300-1100℃)、低温蠕变试验机(70℃~400℃)、高温蠕变试验机(1000-1250℃),还包括长时连续工作蠕变试验机、配套环境及更换装置(其中水蒸气发生器及环境控制系统与设备“高温水蒸气+H2S环境蠕变试验机”及设备“高温水蒸气管道蠕变试验机”共用) 蠕变加载主机可与感应变温环境装置、高温H2环境装置任意组合成不同功能的高温环境蠕变持久试验系统,这种主机+环境配套装置的模块化组合方式,使试验测试方案更加多样化满足不同试验的需求,有效降低了设备成本,是试验设备领域标准化的新形式,开创国内试验设备发展新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及重大的行业推广意义。 近年来在持久蠕变领域的典型客户: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钢院) 14台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169台 中国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 114台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 91台 哈尔滨汽轮机有限公司 72台 天津重型装备工程研究有限公司 70台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 63台 中科院沈阳金属所 61台 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10台 成都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 10台 史上最严招标流程 2012年12月成立调研专家组,进行招标前期摸底。 针对此次重大科技项目采购招标组成项目调研专家组,对国内外一流试验机厂商进行了实地考察。 2013年4月,对设计方案与招标文件进行专家评审 。 试验装置详细设计方案与招标技术文件专家评审会召开。会议围绕子项目试验装置的详细设计方案与招标技术文件进行了专家评审。????评审会主会场 2013年10月,完成招标文件撰写,进行严格审查,详细论证、集中修改。 2015年5月国家科学中心五人专家组赴上海、北京、太原、哈尔滨等地调研。 技术部负责人陆永浩教授等一行五人先后访问上海宝钢集团、上海电气电站汽轮机厂、上海锅炉厂、北钢院、山西太钢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东方锅炉等单位并开展调研。进一步明确了高温高压、蠕变持久试验装置建设的行业需求并确定了装置运行初期的目标定位。 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筹)介绍 “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筹)(以下简称NCMS)”于2008年12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复组建,依托于我国“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的十二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被编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以下简称MSAF) NCMS位于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研究实验体系的最高层,是首个由教育部部属高校承建的国家科学中心,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中关村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共占地475亩,建设总投资约12亿元,建成后将达到研究人员(含客座研究员、访问学者、博士后)500人,研究生(含博士、硕士研究生)2000人的规模。 什么是“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项目 “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项目主要围绕典型工程材料、典型服役环境、共性失效形式和关键失效问题,通过自主设计和集成创新,建设可近似模拟服役环境、可有效再现失效过程的试验研究装置群,开展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领域的尺度域、环境域、时间域以及安全评价方法等四大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全面提升大/全尺寸材料及构件的试验研究能力和安全评价技术的整体实力,建立我国自主的工程材料安全服役标准和规范,为重大工程材料的安全设计、安全评价和失效控制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工程材料服役安全领域世界一流试验研究装置群,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研究者提供一流科技服务。 开展我国工程材料服役安全问题和风险评估研究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 重大工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和保障,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集中体现。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原油战略储备库、长距离跨国输油管线、高硫油气田开发和储运、大规模核电站、超临界火电机组、高速铁路、大飞机项目等一大批重大战略工程相继立项、建设和运行。重大工程中的新建及拟建工程设施呈现出“结构尺寸超大”“材料性能超强”“服役环境极端化、多因素耦合化”和“多种失效形式共存、交互影响”等新特点,给保障工程材料和工业装备的安全服役带来新的挑战。 特别是近年来,国际上航天飞机解体坠毁、核电站泄漏、大型建筑倒塌等恶性事故频频发生。重大工程中存在着的重大安全隐患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桎梏,并威胁到了公共安全。重大工程材料和大型工业装备的服役安全问题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因此,开展我国工程材料服役安全问题和风险评估研究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
  • 赛多利斯斯泰迪为无锡药明康德公司设计的生产设施荣获“2014年度ISPE设施大奖荣誉奖”
    2014年10月20日讯,哥廷根:赛多利斯斯泰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SSB)作为制药与生物技术设备的国际领先供应商,因其为无锡药明康德生物技术有限 公司设计的大批量细胞培养生长设施 ,而荣获2014年度设施大奖荣誉奖。相关奖项由国际制药工程协会(ISPE)在上周位于拉斯维加斯举办的年度会议上隆重颁发。 无锡药 明康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面临的问题是设计并建造一个高度灵活、经济节约、多产品的生物制品生产设施,而且要在短时间内达到美国、欧盟以及中国的cGMP标 准。公司早在规划阶段便已纳入SSB公司的生物工艺设计顾问团队。SSB团队对项目进行了风险评估,分别评估了使用传统技术与一次性使用技术的不同影响。 SSB评估后得出,药明康德若全线采用一次性使用工艺链,则可以显著缩减时间成本,并且能够使工艺设计脱离设施建造,两者各自独立进行。团队通过建造工艺 模型来评估设备的尺寸,并确认是否可以合理缩小设备尺寸,以及如何采用一次性使用技术来满足更高的洁净室要求等等。 得益于 SSB丰富的设计经验和一次性技术工艺链的全面实施,无锡药明康德才能够在短短18个月之内便完成从概念设计到委任团队直至项目启动, 最终成功完成中国第一个同时符合美国、欧盟和中国cGMP标准的生物技术生产设施,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赛多利斯斯泰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能力表现远超我 们的预期,”药明康德的总裁及CEO 李革博士表示,“我们对SSB公司的项目管理效率和一次性使用工艺的工程专业性都感到非常满意。现在我们拥有了具备高度灵活性的设施,采用的是可以从 50L放大到2000L的一次性使用设备,这些设备的设计均可满足客户们的快速变更需求。能够成为在美国进行临床试验的第一个中国产生物制品的制造商,我 们感到非常骄傲自豪。” 赛多利斯斯泰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最广泛的,从实验室到生产规模的可全线放大的系列产品,并由全方位的生物工艺设计咨询服务所支持。SSB公司的技术和服务涵盖范围之广,可使生物制造企业从药物开发直至商业化生产都能够采用快速、安全并且经济有效的生物工艺。 赛多利斯集团是一家国际领先的实验室仪器、生物制药技术和设备的供应商,提供生物工艺过程、实验室产品与服务、工业称重产品。赛多利斯集团成立于1870年,总部位于德国哥廷根,在全球已拥有6,000多名员工。其生物工艺解决方案涵盖过滤、液体处理、发酵、细胞培养和纯化,并致力于生物制药行业过程控制。实验室产品及服务部主要生产实验室仪器及耗材。工业称重专注于对食品,化工和制药行业生产工艺过程中的称重、监控和控制。赛多利斯集团在欧洲、亚洲以及美洲都拥有自己的生产及研发机构,并已在全球110多个国家设立了办事处及代表处。 赛多利斯中国 电话:400.920.9889 / 800.820.9889 传真:021.68782332 邮箱:info.cn@sartorius.com 官网:www.sartorius.com.cn
  • 粤港干细胞及再生医学实验室在港揭牌
    近日,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与香港大学联合共建的粤港干细胞及再生医学实验室在香港大学揭牌。中科院国际合作局、香港大学、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有关领导出席了揭牌仪式。   粤港干细胞及再生医学实验室的建立,是在2011年建立的粤港干细胞及再生医学研究中心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实质性合作的重要举措。该实验室将充分发挥粤港两地在干细胞及再生医学领域的互补优势,推动人才交流与培养、合作开展实质性项目,共同促进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向应用领域的转化
  • 可再生能源法实施细则有望4月出台
    据中国机电商会有关专家透露,可再生能源法实施细则有望在4月份出台。   去年底,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得到全国人大通过,新法律确立了全额保障性收购这一重要制度。新法律特别指出,制定电网企业优先调度和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具体办法,同时还明确这项工作由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家电力监管机构督促落实。   该专家认为,目前可再生能源发电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瓶颈就是对电网企业的电量收购制度不完善,因此制定电网企业优先调度和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具体办法,是下一步实现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的重要动力。   就在昨日,中国机电商会机械行业一部副主任孙广彬在“第二届亚洲光伏峰会新闻发布会”上称,机电商会的市场调研表明,2010年全球太阳能光伏需求将增长25%以上,同时,太阳能电池和组建制造商也将获得15%左右的平均利润率。   对于光伏产品的出口形势,孙广彬预计,2010年出口应该会好于2009年,出口增长量同比增长将不低于15%。   “如果全球的光伏增长率不低于20%,大部分光伏产品的采购来自中国,中国的光伏出口增长量比去年增长不会低于15%。”孙广彬说,在全球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光伏产业可以算是一直独秀。随着全球对新能源行业日益重视,中国光伏行业的生产厂家对这个市场都很有信心。   据介绍,目前我国光伏产业98%的销售依靠出口。2008年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出口62.32亿美元,2009年出口154.4亿美元,同比增长147.75%,但出口平均价格呈下降趋势,2010年1月份出口已经有所好转。   在所有出口的光伏产品中,太阳能电池所占分量最大。据介绍,2001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仅3兆瓦,近两年,丰厚的利润促使更多资金涌入电池产业,2008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已达2000兆瓦,居世界第一。2009年我国太阳能电池出口71.7亿美元,占我国光伏产品出口的46%。孙广彬认为,今年太阳能电池出口仍将持续较高的增速,保持较大的市场份额。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