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院士大会

仪器信息网院士大会专题为您整合院士大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院士大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院士大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院士大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院士大会话题讨论。

院士大会相关的资讯

  • “烟草院士”缺席院士大会未领院士牌
    如许多人所料,被称为“烟草院士”的谢剑平缺席了今天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留下一个未被领走的新科院士牌。在会场,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面对中国青年报记者提问“谢剑平为何没有出席大会”时,他回答“他请假了”,但并未透露具体缘何请假。   消息一出,外界的猜测纷至沓来,一位刚当选半年的院士缺席“加冕”仪式,其院士席位是不是留不住了?   两周前带头抵制“烟草院士”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谢的缺席值得欣喜,这起码为工程院解决该问题留下了一个空间。   6月12日上午,中国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全体会议举行。按照惯例,在这个每两年一次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工程院将为去年新当选院士和外籍院士颁发证书,饱受争议达半年之久的谢剑平能否顺利拿到这个刻有自己名字的院士牌,被外界看作是其能否名正言顺“当选”院士的最后一道仪式,故而备受舆论关注。   6月12日,周济依次为该院9个学部的新科院士颁发院士牌并合影留念。音乐响起,报告厅内4块大屏幕上同时出现每个上台新科院士的名字、简介以及照片,轮到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时,谢剑平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其本人也未到场。   面对舆论关注,中国工程院并未提前对外公开说明其缺席的情况。就是当天的院士大会,现场的工作人员也对此避而不谈。记者询问大会环境与轻纺工作学部的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称自己并不知情,并表示不愿透露有关谢的任何问题。   事实上,在大会开始前,就已经有学者在微博上表示谢无法出席院士大会:“昨晚有院士给我发短信,说今天上午给新院士颁发证书,但名单上没有谢剑平。”这一点从工程院院士大会的会议手册里没有谢剑平的房间号码也能看出。至于原因,这则微博称“没有通知谢参加院士大会”。坊间还有一种说法是:“谢被要求不出席大会,工程院也暂不会为他颁发院士证书。”   不过,这两种说法均未得中国工程院的认可。   对于谢剑平的目前身份,周济说“当然还是院士”,但谈及主席团层面的意见时,他则闪烁其词:“这个事情,我们都很清楚……我们会妥善处理,在适当的时候和你们说。”   面对工程院尚无定论的答复,钟南山表示可以理解。“他们还需要时间。”他顿了顿说,“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解决起来并不容易。”   钟所说的敏感问题指的是,根据《中国工程院章程》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如今的谢剑平已经通过既定程序当选为院士,复议或撤销他的院士资格都不容易。这种不容易体现在“章程”与“大是大非”的冲突上——   在章程中,涉及撤销院士称号的条款写道:“当院士的个人行为涉及触犯国家法律,危害国家利益或涉及丧失科学道德,背离了院士标准时,可依据以下程序撤销其院士称号。”但是谢剑平并没有被发现有法律、道德层面的问题,而目前反对声音也主要是针对谢“降焦减害”研究成果的学术问题。   包括钟南山和陈君石在内等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的20多名院士认为,“降焦减害”是伪命题。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也曾对媒体表示,国际科学界从未承认烟草“降焦减害”这一命题,我国政府签署已6年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也明确规定:不允许任何烟草制品以“低焦油”、“低危害”欺骗误导公众。这一点钟南山有更为切身的感受:“我所接触的肿瘤病人,绝大多数都是抽滤嘴烟、降焦烟的,他们并没有因为吸这些烟而没得病。”   不过,他们的声音并未完全得到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层面的认可。涉及学术问题的讨论,本应是十分简单的“对或错”,为何涉及到谢剑平的研究成果,就复杂了?钟南山直言,这就牵扯到了目前工程院对于某一领域学术问题研究的狭隘化,换言之,应由谁对某一些学术问题作权威判断。   具体到“降焦减害”,不少院士认为,这并非谢剑平所在的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所能评判的问题,王陇德在对媒体解释院士联名要求重审的主要理由时说:“‘降焦减害’的‘减害’是对人体健康而言,评审应由医药卫生学部来进行,而不是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不过,按照章程上对于增选(提名)的说法,“每次增选,每位院士提名候选人数不超过两名 获得不少于本学部3位院士提名的候选人为有效。对候选人的评审和选举由各学部组织院士进行”。这意味着,只有候选人所在的学部才具有对其研究成果学术评判的权威,其他的意见则只能在公示阶段提出,而后者在钟南山看来因公示资料不够详细无法起到真正作用。   在撤销某位院士称号上,根据现有章程,也须经其“所在学部常务委员会调查核实,进行审议后,由本学部全体院士投票表决。”这意味着,在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再来一次全体院士投票,半年前“超过2/3院士同意当选”的结果可能再次上演,那么,针对谢剑平的院士“复议”也就只是走过场。   唯一的办法,似乎只能是加入医药卫生学部的意见。但一个学部“插手”另一学部的院士评选、复议事务并无先例。这也是钟南山觉得最为棘手的地方。   然而,每当想到“降焦减害”对人的健康是一场骗局这一大是大非的问题时,钟南山就“按捺不住自己站起来反对的心情”。   “章程在大是大非面前显得微不足道。”钟南山告诉记者,按照既定的章程,谢的院士身份很难改变,但是,一切科学技术都是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的,即便是核武器的研究也是为了保卫国土,“脱离了科学的终极目标,却只谈不够灵活的死章程,是本末倒置。”   钟南山最后告诉记者,如果章程阻碍了科技的宗旨,他相信有关层面一定会进行调整,“我相信工程院能解决好这一问题,但还需要时间,把到底孰轻孰重捋清楚。”
  • “两院”院士大会今日举行 逾千院士与会
    [导读]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今日召开,会期5天,共有1215名院士参会,工程院将选举新一届院长,徐匡迪将卸任。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6日联合举行新闻通报会宣布,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即将于本月7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包括“两院”港台地区院士在内共有1215名院士参会,另有23位“两院”外籍院士应邀与会。   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期间,将颁发2010陈嘉庚科学奖、颁发中科院新当选外籍院士证书,举办中科院第二届学部学术年会,4位院士将分别就“全球气候变化与碳减排”、“核裂变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科技体制若干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与建议”、“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做综合性主题学术报告。   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主要议程有:选举该院新一届院长、副院长和主席团成员 颁发新院士(含外籍院士)证 颁发第八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举行多场全院学术报告会和院士座谈会等。   据悉,中科院设有6个学部,现有709位院士和56位外籍院士 中国工程院设有9个学部,现有院士751名,其中女院士40名、年逾八旬的资深院士165名,另有外籍院士36名。   根据“两院”章程并按惯例,两年一次的中国“两院”院士大会逢公历双年举行,逢单年则为“两院”院士增选年。   两院院士大会今起举行 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将卸任 徐匡迪,工科教授,又懂经济,属典型的专家型官员。   中国现任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即将在今年的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卸任。   工程院领导将换届   昨天,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举行新闻通气会宣布,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将于今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共有1215名院士参会,另有23位“两院”外籍院士应邀与会。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宣布,工程院院士大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及院领导的换届选举,会议将选举产生新一届院领导及主席团成员,即将组成的新一届院领导将是工程院第五届领导班子。   按照《中国工程院章程》规定,院士大会闭会期间的常设领导机构,是中国工程院主席团(下称主席团)。主席团由院长、副院长、当然成员、各学部主任和若干名经院士大会直选成员组成。院长为主席团执行主席,主持主席团会议。主席团会议原则上每季度一次。经院士大会直选的主席团成员,任期4年,可连选连任一次,每次至少更换其中一半人数。   徐匡迪望未来班子能担重任   中国工程院官网发布了徐匡迪一讲话稿显示,依照《中国工程院章程》,他和工程院现任副院长邬贺铨、刘德培、杜祥琬已连续担任两届主席团成员,不久将退出领导班子。   该稿来自徐匡迪在工程院第四届主席团第22次扩大会议的换届动员讲话。这次主席团扩大会议,主要议程是民主推荐工程院第五届院长和副院长候选人,中组部副部长李建华和中组部考察组成员出席了这次会议。   这次4月10日举行的会议上,徐匡迪希望从政治思想、学术影响力、组织协调能力、在工程科技领域的威望、学风道德等方面,全面衡量提名候选人,选出一个能够担当重任的领导班子,“应该是热爱工程院和工程科技事业,能够热情为大家服务,有奉献精神和年富力强的院士”。   除徐匡迪、邬贺铨、刘德培和杜祥琬外,目前工程院官网的“院领导”还包括院党组副书记周济、常务副院长兼党组副书记潘云鹤、副院长旭日干。   ■ 人物   徐匡迪:懂经济的冶金专家   徐匡迪,1937年12月出生于浙江桐乡。在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冶金系学习钢铁冶金专业。毕业后,到上海工学院任教。1971年至1972年,被下放安徽省凤阳“五七”干校劳动。后返沪任教于上海机械学院、上海工业大学。   徐匡迪的第一个转折,发生在英国进修期间。   1981年,徐匡迪到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进修,到附近一个Mall去买日用品。走进Mall后,徐匡迪感到“震撼”,因为当时在国内一切需要票才能购得。   “当时我就很惊讶,为什么英国的物质会这么丰富。”去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徐匡迪说,当时很纳闷为什么他们的物质会这么丰富。后来,徐匡迪认为,学一学经济也有好处。因此,在帝国理工学院,选了一门宏观经济学课程。   在到一位经济学教授那里申请课程时,对方告诉徐匡迪:不要浪费时间了,你用不着的,因为你们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政府计划好生产多少,不会有竞争。   这给了徐匡迪很大刺激,他坚持去听了这个课程,“也许还是对我们国家有用的”。   听完所有授课后,徐匡迪坚信,中国的经济必须要改革,必须采用市场经济运作机制。此后,徐匡迪又到瑞典一家大公司里工作三年多,对市场经济的运作加深了了解,包括如何发股票、发债券、转换债券等。   这些都为另一个转变打下了基础。   回国后的徐匡迪,任上海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1989年至1991年,任上海市教卫办公室副主任兼市高教局局长、党组书记。   1990年,徐匡迪陪时任上海市长的朱镕基到欧洲访问。在参观巴黎证交所时,法国人不大愿意说英语介绍情况,而选用母语。代表团一名翻译虽然法语精通,但不懂期指等经济名词。陪同的徐匡迪插话,解释了相关经济名词。   “你懂这个?”朱镕基问徐匡迪,徐告知曾在海外学习经济的经历。在回上海的飞机上,朱镕基决定,把徐匡迪从教卫办主任调到计委工作。   徐匡迪直言,自己不喜欢计划经济,喜欢市场经济,到计委工作,“有没有搞错”。朱镕基大笑说,“我终于找到一个不喜欢计划经济的人去做计委的主任。”   此后,徐匡迪便从事经济管理,历任上海市计委主任、副市长、市长等职。   徐匡迪在任上海市长期间,要求家属一律不进公司。徐匡迪说,无论是工作的问题,还是参与经济活动,都不要来找他,否则将“六亲不认”。   2001年12月7日,已是工程院院士的徐匡迪辞去上海市市长职务,调任中国工程院,并于2002年开始担任院长,2006年连任。   多名上海市民回想起徐匡迪市长时,都会竖起大拇指,“外语顶呱呱”,经济“老懂行啦”。   任院长期间,徐匡迪将研究与咨询作为工作重点。同时,他还兼任中美友好协会会长。   作为冶金专家,徐匡迪从事专业目的就是立志报国,为国家钢铁事业发展做出贡献。曹妃甸首钢新厂,他还是专家委员会主任。
  • 两院院士大会及中科院化学部院士会议及学术报告会相关内容(附链接)
    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5月2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出席大会。中央党政军群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两院院士、部分外籍院士、中国科协十大会议代表等约3000人参加大会。5月28日下午,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重要讲话。李克强指出,近年来,我国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在关键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力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强化基础研究,筑牢科技创新的基石。注重战略引领,推动关键领域取得更多创新突破。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落实好提高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等政策,促进产业升级。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营造良好环境。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人才矢志攻关。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在开放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5月29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弘扬科学家精神,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为科技自立自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侯建国在会上代表第八届学部主席团作了题为“凝心聚力、继往开来,为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而奋斗”的工作报告。侯建国指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其中包含着院士群体的创新和贡献,凝结着广大院士的心血和智慧。特别是在去年以来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以中科院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奋力开展科研攻关,在国际上首次分离出新冠病毒毒株,首次完成病毒基因组测序,在病原鉴定与溯源、检测技术与诊断设备研制、药物和疫苗研发等方面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在科技抗疫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许多院士从不同角度为疫情防控和病患救治积极建言献策,两院还联合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的科技能力建设”应急咨询研究,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重要支撑。三年来,有许多院士作为院士群体的杰出代表,受到党和国家的褒奖和表彰。他们胸怀祖国、献身科学、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精神,值得科技界和全社会学习与弘扬。在此次全体院士会议上,侯建国还向3位新当选的外籍院士颁发了院士证书和徽章。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学部主席团成员中的院士代表,中科院副院长高鸿钧作了关于修订《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的说明。会议由高鸿钧主持,500余位中科院院士和外籍院士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5月29日下午出席陈嘉庚科学奖、光华工程科技奖颁奖活动并为两院院士作报告。刘鹤表示,科技创新对我国来说,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当前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建设绿色低碳社会也将引发深刻变革,要从长历史周期认识和把握我国所处的发展位置。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符合国情的创新路径,坚持强化基础研究,坚持人才优先,坚持管理创新,坚持国际合作。5月29日晚,中国科学院学部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加强学风建设报告会在北京举行,四百多位中科院院士参加会议。报告会由中科院副院长高鸿钧主持。会上,中科院院士李依依、蒲慕明、孙昌璞、周琪分别作了题为“老科学家的家国情怀”“谈科研诚信”“发扬‘两弹一星’精神,铸就新时代‘国之重器’”“在科技变局与变革中推动科技伦理体系建设”的精彩报告。这是中国科学院学部首次在院士大会期间举办道德学风方面的主题报告会,也是学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精神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本场报告会,能够让以院士群体为代表的科学家群体进一步把握和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从建设科技强国和实现中国梦的高度,切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努力做道德学风的表率,为我国科技发展做出更大贡献。5月30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召开全体院士会议,化学部第十六届常务委员会主任朱道本主持会议。朱道本代表化学部第十六届常委会作了工作报告,从院士增选、咨询评议、学术与出版、科学普及与文化建设等方面,对化学部近来开展的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并向全体院士对本届学部常委会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在院士增选工作方面,常委会组织广大院士,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认真求实的态度,优化调整了工作程序,关注新兴和交叉学科,将优秀科学家选进院士队伍,顺利完成了院士增选工作。在咨询评议方面,常委会组织引导广大院士,将化学部的学科特色同国家需求紧密结合,组织广大院士,围绕“卡脖子”关键技术、促进产业发展、绿色发展、科学教育等主题部署支持了一批咨询项目。在学术与出版工作方面,常委会瞄准科学前沿,努力发挥国家最高学术机构的引领作用,如在学部与基金委联合启动的“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中,化学部院士牵头承担了“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总论”“化学学科发展战略”“纳米科学学科发展战略”“合成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等多个项目。出版了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专著8部,为我国化学领域发展,重点方向选择和促进人才培养等发挥了指导作用。一些战略研究成果直接推动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部署和科技成果转化,并为基金委设立相关重大研究计划和项目提供了直接依据。还有一些成果在企业中得到积极应用。常委会还大力支持院士聚焦学科前沿和交叉,牵头举办了经常纷呈的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朱道本指出,化学是与国家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结合较为紧密的学科,呼吁化学部院士通过咨询评议工作,为国家宏观决策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科技智库建设贡献化学力量;发挥化学作为科学体系中的中心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关注化学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针对那些尚未形成学科体系的前沿交叉领域和颠覆性技术底层科学问题,深入开展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希望院士对照中央《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等要求,自觉践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为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发挥明德楷模作用。5月31日,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七届学术年会化学部学术报告会举行,会议邀请了化学部2019年当选院士作学术前沿报告。报告会分别由第17届化学部常委会副主任陈小明、江桂斌、张希、包信和院士主持。施剑林院士作了题为《纳米催化医学》的报告,介绍了纳米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和该领域研究进展。俞书宏院士作了题为《无机材料的仿生设计合成与未来》的报告。樊春海院士作了题为《框架核酸:从分子创造到智能制造》的报告,特别介绍了基于DNA分子的大数据存储新方向,重点阐述了DNA存储的发展路线、关键技术和未来发展方向。马大为院士作了题为《发展高效方法,提高合成价值》的报告。吴骊珠院士作了题为《光化学转换》的报告,将国际上最高产氢催化转换数提升到1600万,取得了人工光合成研究的突破性进展。陈学思院士作了题为《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及其应用》的报告,介绍了聚乳酸和聚氨基酸两大类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的制备与应用,攻克了系列化学和工程难题。杨金龙院士作了题为《自旋电子学材料的理论设计》的报告,探讨了如何对各类功能性的自旋电子学材料进行理性设计等。张锦院士作了题为《单壁碳纳米管的结构控制生长方法研究》的报告,他们发展了“特洛伊”催化剂生长法和镁辅助锚定催化剂生长法,实现了大面积均匀、高密度单壁碳纳米管水平阵列的直接生长。徐春明院士作了题为《石油分子化学工程基础与应用》的报告,揭示了石油分子组成及结构特征、挖掘其与油品物理化学性质及催化转化行为的内在关联,推进石油高效清洁转化的理论向分子层次发展并为工程应用提供基础,展望了碳中和背景下炼化发展趋势及绿电氢重构传统化工过程的可能。化学部精彩纷呈的报告还吸引了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技术科学部的部分院士聆听。与会院士就报告内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深入的交流,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学科的交叉融合。6月1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在京闭幕。大会审议通过了学部主席团工作报告和各学部常委会、各专门委员会工作报告,完成了学部主席团、各学部常委会和各专门委员会的换届工作,审议通过新修订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举办了“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加强学风建设”报告会、学部第七届学术年会和各学部学术报告会,颁发了202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并结合学部职能定位深入讨论了院士队伍建设、科技智库建设等工作。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侯建国在闭幕会上发表讲话,全面总结了本次院士大会有关情况,对贯彻落实本次大会精神作出部署。侯建国就贯彻落实这次院士大会精神,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学部工作,提出四点意见。一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把广大院士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要求上来,希望广大院士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提高投身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二是组织开展修订后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宣贯工作,系统梳理完善学部各项规章制度。三是营造风清气正的院士增选环境,认真做好今年院士增选工作,要坚持质量第一,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符合党和国家需要、真正德才兼备的科技领军人才选进院士队伍。四是加强学部领导机构建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表率”的要求,团结凝聚全体院士共同建设学部大家庭。中国科学院党组后续还召开了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李克强总理重要讲话、刘鹤副总理报告精神。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主持会议,交流学习体会并对全院贯彻落实工作提出要求。副院长、党组副书记阴和俊及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出席会议并作交流发言。中科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链接:https://www.cas.cn/zt/hyzt/ysdh20th/
  • 两院院士大会6月11日开幕
    中国科学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6月11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大会现场   党和国家领导人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周永康出席了大会。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致开幕词,大会由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主持,1200多位两院院士,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大会。   中国科学技术界和工程技术界最高学术团体举办这次盛会,旨在全面推进国家科技思想库建设,大力弘扬科学文化,团结带领全国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界,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唯实求真,迎接中共十八大召开。 大会现场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的主要议程包括:进行学部主席团、各专门委员会等换届选举,举办学部学术年会,颁发新当选外籍院士证书,颁发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等。中科院设有6个学部,现有院士723人、外籍院士64人,其中574位院士和16位外籍院士参加本次院士大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的主要议程包括:将讨论“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建设”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讨论“改进完善院士制度”研究报告、举办学术报告会、颁发新当选院士和外籍院士证书、颁发第9届光华工程科技奖等。中国工程院设有9个学部,现有院士774人、外籍院士41人,其中647位院士和17位外籍院士参加此次院士大会。
  • 胡锦涛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胡锦涛   各位院士,同志们:   中国科学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今天隆重开幕了。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两院院士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2010年6月,我们召开了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切实把科学技术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把科技进步与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下大气力解决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大力发展与民生相关的科学技术,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抢占未来发展先机。   两年来,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我国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奋勇拼搏,我国科技工作取得一系列新成就新进展。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成功,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创下5188米的下潜记录,实现了我国空间海洋技术新跨越。首座实验快堆成功并网运行,“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研制成功,煤制乙二醇和甲醇制烯烃实现工业化应用,风能、光伏发电、储能电池等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宽带无线移动互联网、量子通信实用化取得新进展。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亩产突破900公斤,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重大药物创制和低成本医疗设备研发等提高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能力。基础前沿领域取得了中微子振荡、铁基超导、拓扑绝缘体等一批世界领先的科学成果,量子信息、纳米科技、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生命起源和进化等若干重要和新兴领域的前沿探索进入世界前列。两院作为科学技术思想库,积极推进决策科学化,为国家相关决策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当前,世界主要国家为了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推动经济复苏增长,克服全球共同面临的能源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纷纷加大科技投入,抢占科技制高点,争取发展主动权。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科技、认知科技呈现群发突破的生动景象,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催生新一代技术群和新产业生长点。能源资源科技将推动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可持续能源和资源体系的形成,材料和制造技术将加速绿色化、智能化、可再生循环的进程,空间海洋和平利用和开发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巨大增量资源,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提升将有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量子世界的调控,暗物质、暗能量的探测,生命现象系统整体的认知,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知识体系的结构性变革。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制定了“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需求结构和扩大内需为导向,确立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等重大目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势和任务对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广阔舞台。   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重要任务,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需求,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共性、核心、关键技术突破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力推动科技惠及民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这里,我对两院院士提几点希望。   第一,希望两院院士坚持勇于创新,积极引领科技加快发展。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只有具备强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全球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才能真正建成创新型国家,进而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取得基础性、战略性、原创性的重大成果。要加快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工程,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加强战略高技术创新,发展空天战略高技术,保证我国有效进出与和平利用空间 发展海洋战略高技术,提高我国海洋经济水平,保护海洋航运安全,开发深海资源 发展生物安全应对技术,有效防控对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生物威胁 发展信息网络战略高技术,建设基于网络信息的社会态势预警、分析、监控、应急体系,维护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安全。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科学创新,在生命科学、空间海洋、地球科学、纳米科技等领域力争取得原创性突破。要加强先导技术研究,在关系长远发展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关键领域力争取得重大创新成果。   第二,希望两院院士坚持服务发展,积极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关键的是要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既要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中找准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又要把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牢固树立服务发展意识,更加积极地投身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要面向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系统集成创新,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现关键工艺技术、高端产品研发重大突破,从根本上扭转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严重依赖国外的局面。要面向培育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高技术产业向技术创新引领型转变,从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力争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若干方面引领世界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要面向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绿色农业,满足对农产品总量、质量、安全和多功能需求,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要面向建设可持续能源资源体系,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强传统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安全利用,加快新能源产业化,提高油气资源、重要矿产资源、水资源的勘探、开发、综合利用能力。   第三,希望两院院士坚持创新为民,积极促进科技成果造福人民。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坚持把以人为本贯穿科技工作始终,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科技创新成果,让广大人民生活得更健康、更舒适、更安全、更幸福。要面向民生重大需求,加强关系人民衣食住行的科技创新,努力解决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食品安全、饮水安全、空气质量的科技问题,努力解决多发病、常见病、急性传染病诊断和治疗药物问题,发展早期监测、早期干预技术,努力攻克对人民群众有严重危害的重大慢性疾病医疗技术,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学技术。要面向生态环境保护重大需求,发展城乡环境保护、治理、修复技术,着力解决环境污染、垃圾处理等突出问题,开展示范和推广应用,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高自然灾害监测预报和防灾减灾能力。要自觉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努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全社会创新意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要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创新文化载体,促进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   第四,希望两院院士坚持锐意改革,积极推动科技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国家创新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科技生产力。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科技体制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迫切需要仍不适应,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要求仍不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不适应,必须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央正在制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支撑引领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加强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融合,推进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大家工作在科技创新第一线,对科技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比较了解,对科技体制存在的问题有切身感受。希望两院院士站在全局高度,积极探索符合规律的新机制新模式,正确处理好个人和集体、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积极支持和投身科技体制改革。   第五,希望两院院士坚持甘为人梯,积极培养和提携优秀青年才俊。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人才为本。一部科技发展的历史,也是一代代科学家不断继承创新、超越前人的历史。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两院院士都是学有建树的学术带头人,许多同志既是科学家也是教育家,发现、培养、提携青年人才是大家的一项重任。要善于发现青年人才,不拘一格,慧眼识才,坚持科学标准,客观公正评价人才,热情关心和支持有科学潜质的优秀青年人才。要积极培养青年人才,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坚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遵循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新思路新方法。要大力提携青年人才,虚怀若谷,举贤荐能,着力营造包容兼蓄、和谐有序的人才成长环境,真诚尊重人、细致关心人、充分信任人,发扬学术民主,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平等讨论,鼓励青年人才敢于发表和坚持自己的学术见解、敢于质疑和超越老师的学术思想、敢于开辟新的研究方向,营造多出成果、多出人才的学术环境。要建设好学术梯队,放手使用优秀青年人才,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广揽英才,为他们奋勇创新提供舞台,为他们加快成才铺路搭桥,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实践中茁壮成长。   第六,希望两院院士坚持建言献策,积极发挥决策咨询重要作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需要科学决策,科学决策需要科学咨询。两院要发挥国家科学技术思想库作用,紧紧围绕应对全球性重大挑战、突破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瓶颈、破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深入开展咨询研究,客观独立发表意见,坦率真诚提出建议。两院和国家有关部门要积极构建有利于发挥院士专家咨询作用的体制和程序。两院院士作为我国科技界的领军人才,要前瞻新科技革命方向,善于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中提炼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引导我国科技工作提升创新起点、优化学科布局、凝炼前沿方向。   各位院士、同志们!   院士称号是我国科技界的最高学术荣誉,院士的一言一行都会对社会风尚和学术风气产生很大影响。希望两院院士牢固树立追求真理、造福人类、服务国家的理念,继承中华民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统美德,传承老一代科学家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的优良品质,以身作则,严格自律,模范遵循学术规范和科学伦理,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和不正之风,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团结带领全国科技界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 东阿阿胶科技创新大会暨院士工作站揭牌
    现代生物技术让阿胶&lsquo 老树开新花&rsquo ,&rdquo 在7月6日东阿阿胶科技创新大会暨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说。阿胶是我国传统中药的瑰宝,其制取、应用已有千年历史,科学技术的应用水平与产品质量直接关联。   近年来,东阿阿胶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了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近三年累计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6项,连续三次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阿胶的市场增长长期受制于驴皮原料短缺,为解决这一矛盾,东阿阿胶正通过嫁接现代生物技术,对传统阿胶进行小分子化改造。小分子阿胶,具有吸收率高、纯度高、服用及携带方便等特点,其生物利用度为传统阿胶的3.5倍,补血、抗氧化等药效显著提高,其开发上市将开启阿胶高效利用的新时代。目前,小分子阿胶工艺的关键技术已突破,并已申报中国专利和包括日本、韩国、欧盟、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专利。   科技创新大会上,国家胶类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正式揭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石碧教授,法国国家药学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中医药大学林瑞超教授等受聘为国家胶类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专家。
  • 表彰大会后,陈薇院士的战友们这样说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陈薇院士荣获‘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不仅是对她个人的最高褒奖,也是对我们团队的莫大鼓舞。”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作为陈院士团队的一员,侯利华研究员难掩激动之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作为军队最高医学研究机构,疫情发生以来,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上下闻令而动、快速响应、勇挑重担,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表彰大会举行后,该院科研人员反响强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除了加速推进新冠疫苗的III期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陈薇院士团队还在国内进行了新冠疫苗不同接种人群、不同接种方式的扩展研究。此外,特异性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单抗药物也在加紧研制中。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崇高的荣誉颁给了陈薇院士,更是颁给了科技力量这个群体,作为一份子,我倍感荣幸。信念如虹、使命在肩,我们一定会用真正科技力量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王友亮研究员的话语坚定铿锵。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难忘江城,难忘战疫!”表彰大会的实况和习主席的重要讲话,把军事医学专家组成员姜涛的记忆带回了武汉艰苦鏖战的日夜。1月26日,第一批军事医学专家组成员抵达武汉,第一时间开展核酸检测和科研攻关。姜涛在武汉执行核酸检测任务时发现,对于大量样本的高通量检测以及少量样本的快速检测,有迫切的需求。针对这种需要,目前该团队探索研究出了一体化式的快速检测装置,加入原始样本后,该装置会自动提取并完成核酸检测步骤,灵敏度和目前使用的实时检测方法一致。“我们还在积极尝试进一步提高通量,希望未来能对新冠以及其他传染病的快速筛查提供重要的工具。”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纪念是为了更深地铭记,荣誉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习主席的讲话内容深刻、振奋人心。”被表彰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的曹务春研究员表示,“作为军队科研工作者,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时,我毫不犹豫、逆行武汉;在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生物安全威胁时,我也将义不容辞,时刻准备为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生物安全战斗。”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抗疫英雄逆行出征、奔赴前线。疫情防控的后方战线,一大批科研人员也在奋力攻关。该院李松院士团队一直积极开展有效治疗药物筛选。钟武研究员说道:“听完主席的讲话更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必须要更加努力,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融入工作之中,早日将科技成果运用于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目前,该团队正在临床上继续验证法匹拉韦的疗效,积极推动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 /p p br/ /p p br/ /p
  • 28位院士、7000多位代表齐聚中国材料大会2019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9年7月11日,成都市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中国材料大会2019隆重开幕。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元元主持开幕式,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长魏炳波院士致欢迎辞 并特别邀请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杨洪波致辞。特别邀请了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曹俊杰介绍成都市材料产业发展情况。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59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4649bc41-9394-4878-bccb-dce1884934b5.jpg" title=" 魏炳波.jpg" alt=" 魏炳波.jpg" width=" 400" height=" 259"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长魏炳波院士致辞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59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d144c3f3-8e29-417e-a159-cf2a1c323316.jpg" title=" 杨洪波.jpg" alt=" 杨洪波.jpg" width=" 400" height=" 259"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杨洪波致辞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59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db0bd6b9-869d-4a4c-beb0-e92d6f46c478.jpg" title=" 曹俊杰.jpg" alt=" 曹俊杰.jpg" width=" 400" height=" 259"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曹俊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59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db1843f0-e88a-469f-b838-7e37879205ff.jpg" title=" 李元元.jpg" alt=" 李元元.jpg" width=" 400" height=" 259"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元元主持开幕式 /p p   中国材料大会2019会期为期4天(7月11日-14日),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成都市博览局支持。28位院士领衔,来自中国、欧洲、亚洲和南美等地区著名学府及科研机构的海内外学者等7000余名材料领域专业人士共赴大会,相比上一届大会,参会人士数量增加近1000名、再创新高。同期举行“第12届国际材质分析、实验室设备及质量控制博览会”(Ciamite 2019)。仪器信息网作为大会合作媒体出席大会并进行现场跟踪报道。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af7cb68a-40ae-44c7-8fdd-4d25ae6f9f09.jpg" title=" 会场全景(小).jpg" alt=" 会场全景(小).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材料大会2019现场 /p p   大会设42个分会场,1个材料论坛,征文内容涵盖能源材料、环境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功能材料、材料基础研究等材料领域。11日上午大会特别安排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顾逸东等4位院士做大会报告。 /p p   顾逸东作《我国空间科技发展展望》大会报告。空间科技包含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三大部分。顾逸东在大会报告中简要介绍了空间科技的内涵、战略地位和国际发展态势,分享了中国近年来在空间科学和应用方面取得的进展,并介绍中国载人航天和空间科学的发展计划,目前我国空间科技发展有三条主线、一个趋势:大力发展应用卫星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通过国家重大专项牵引空间科技高水平发展,开始重视科学卫星和空间科学研究,商业航天正在兴起。报告中特别分享了国外空间材料研究的概况,并详细阐述了我国空间材料科学的发展情况,当前已经成立了魏炳波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空间站材料科学专家组,正在进一步深入研究空间站材料科学的方向和研究内容,初步研究方向考虑(正在研究):凝固与缺陷控制、晶体生长及机理、新材料制备、熔体热物性测量、空间应用材料性能、材料制备新方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59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471e0c8c-46c3-4954-9fca-b3d3209df32c.jpg" title=" 顾逸东.jpg" alt=" 顾逸东.jpg" width=" 400" height=" 259"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顾逸东作《我国空间科技发展展望》大会报告 /p p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韩国科学技术院外籍院士、台湾中研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王中林作《接触起电的物理核心及其在新时代能源中的应用》大会报告。报告从用原子力显微镜进行一般材料摩擦起电的物理机理研究及其成果开始 然后,在麦克斯韦方程的基础上探讨了滕斯方程(principle of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s,TENGs)的基本理论。报告围绕目前三个主要应用领域:微型/纳米电源、自供电传感器和蓝色能源,详细介绍了纳米发电机在收集日常生活中可利用但浪费的各种机械能方面的应用,如人体运动、行走、振动、机械触发、旋转轮胎、风、流水等 介绍了以收集海水波能量,探索其作为可持续的大规模蓝色能源的可能性 展示了作为自力传感器,利用电压和电流输出信号主动检测机械搅拌产生的静态和动态过程。从报告中了解到,纳米发电机在全球最热门的Top15研究领域中排名首位,全球有42个国家的420个研究结构近4000名科研工作者正在进行滕斯方程方面的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59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33ba53da-12a9-4735-ad40-b7bc934d58f1.jpg" title=" 王中林.jpg" alt=" 王中林.jpg" width=" 400" height=" 259"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王中林作《接触起电的物理核心及其在新时代能源中的应用》大会报告 /p p   超硬材料广泛应用于四大行业、五大学科:加工工业、国防工业、纳米油气开采、地质勘探,材料科学、机械制造学、高压物理学、压缩科学、地球科学。中国科学院院士、燕山大学田永君作《结构超硬材料研究的进展与展望》大会报告。报告内容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共价材料硬度的起源,纳米结构超硬材料的综合性能,超高硬度测试的原理与误差,发展中的变革性新技术。纳米结构超硬材料研究集中在两方面:(1)在微观层面上理解硬度并用第一性原理可计算的参量建立硬度模型,指导新型超硬晶体的设计或预测 硬度的主要来源是本征因素和非本征因素,非本征因素包含面缺陷、线缺陷、点缺陷 (2)合成综合性能(硬度、断裂韧性和热稳定性)优异的多晶超硬材料,目标是获得比天然金刚石更硬的块材。报告中讨论了共价晶体的微观硬度模型和多晶硬化模型,进而讨论获得高性能超硬材料的纳米孪晶化策略,尤其是纳米孪晶cBN和金刚石。田永君认为,纳米孪晶超硬材料本身能派生出系列的颠覆性技术,在装备制造业、高压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发展中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59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4558ca9e-6c47-4cf8-96d2-508613b4cc57.jpg" title=" 田永君.jpg" alt=" 田永君.jpg" width=" 400" height=" 259"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田永君作《纳米结构超硬材料研究的进展与展望》大会报告 /p p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聂祚仁作《生态环境材料研究与应用》大会报告。自2001年国家863计划安排了9项生态环境材料研究项目开始,2002、2003两年连续安排了18个项目 2004年,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成立环境材料学会 聂祚仁说到,中国在生态环境材料研究与应用方面,位于世界发展前列,主要的研究领域是:源头毒害替代、生产过程节能减排、使用过程高效服役、末端资源循环。报告详细分享了生态环境材料典型研究与应用案例,如:我国多元复合钨成为钍钨电极大功率使用的唯一替代品,占有超过1/2全球钨电极市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59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cbffc3d0-58db-4437-bc6c-86b61253140e.jpg" title=" 聂祚仁.jpg" alt=" 聂祚仁.jpg" width=" 400" height=" 259"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聂祚仁作《生态环境材料研究与应用》大会报告 /p p   在开幕式上,举办了“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中南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周科朝教授主持 《八面体基元理论指导发现新型相变材料与其在128Mb存储芯片中应用》等7个项目荣获一等奖(详情见: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0711/488839.shtml" target=" _blank" title="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名单"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新型相变材料研究等7个项目获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 /span /strong /a )。并特别举办“《走近前沿新材料》图书首发式暨赠书仪式”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潘复生教授主持 川师附中、成都20中、川大附中等10所中学领受代表出席赠书仪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3f4e1952-6475-40c3-9fdf-3baacefceb84.jpg" title=" 科学技术奖.jpg" alt=" 科学技术奖.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3c303da2-151a-430b-8527-2d05078bd07d.jpg" title=" 赠书仪式.jpg" alt=" 赠书仪式.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走近前沿新材料》赠书仪式领受代表合影 /p p   会议同期召开的CIAMITE 已经举办11届,吸引了自世界各地近40,000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重点实验室、企事业单位的专业观众和买家。CIAMITE 2019共安排10000平米展出面积,吸引参展厂商200多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d9b2fe45-05c3-4ed2-bd79-22e03e51c790.jpg" title=" Ciamite 2019.jpg" alt=" Ciamite 201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Ciamite 2019展会现场 /p p br/ /p
  • 中国材料大会王者归来!26位院士领衔 参会超12000人
    2021年中国材料大会于7月8-12日在美丽的“鹭岛”——厦门举办,今年材料大会的参会人数再攀新高,总人数超过了12000人,可谓是材料界在2020年疫情过后的一场盛会。中国材料大会2021“中国材料大会”是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的最重要的系列会议,每年举办一次。(2020年由于疫情取消)大会宗旨是为我国从事新材料科学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专家、学者、教授、科技工作者、政府有关的管理部门和领导、企业家及其它相关人员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交流和共享材料研究的最新成果,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并提高新材料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本届材料大会除了大会报告外,共设置了53个分会场,报告主题涵盖了能源转换与存储材料、热电材料、核材料、太阳能材料与器件、油气田材料、氢能与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光催化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环境工程材料、资源材料、金属/合金及金属基复合材料、空间材料科学技术、高温结构材料、先进无机材料、纳米/异构和梯度材料、 超材料与多功能材料、多铁性材料、极端条件材料、功能分子材料、先进微电子与光电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分子材料、超导材料、纳米与磁光电功能材料、水凝胶材料、碳点功能材料、矿物功能材料、先进电子与智能传感功能材料、石墨烯、液态金属材料、医药智能材料、多尺度光电材料及器件、增材制造材料、超声材料及材料界面/表面分析与表征等。出席本次大会的两院院士共26人,它们分别是中国科学院成会明院士、郭万林院士、江雷院士、刘云圻院士、蒙大桥院士、田中群院士、魏炳波院士、魏悦广院士、王中林院士、于吉红院士、俞书宏院士、张锦院士、朱美芳院士、张统一院士、邹志刚院士;以及中国工程院丁文江院士、干勇院士、蹇锡高院士、蒋士成院士、李元元院士、聂祚仁院士、王琪院士、王迎军院士、王玉忠院士、谢建新院士、张平祥院士。出席本次大会的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现任领导,分别是丁文江、韩高荣、李元元、聂祚仁、王近军、魏炳波、谢建新、姚燕、张平祥、周科朝、周少雄、朱美芳。大会报告开始前,颁发了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中南大学副校长周科朝宣读了获奖人员名单,分别授予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6个、二等奖7个。低维半导体材料及其复合结构的电子性能调控、生物可降解材料的性能调控及新型器件研究、国产高品质聚乳酸及其纤维全产业链高值化开发与应用、宽动态响应高耦合效率微通道板及其应用、新型多元稀土掺杂高温热障防护涂层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研究、高效炭载钯系催化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在精细化工的应用获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颁奖现场大晶格失配度下的非外延生长方法及其应用、低成本高性能电催化剂体系设计与应用、高含酸性介质油气藏耐蚀固井水泥浆体系研发与应用、原位韧性固井水泥基材料研发与应用、航空发动机全钛部件用阻燃可磨耗多功能封严涂层、建筑室内电磁辐射污染控制关键技术及规模化应用、空间基础设施用薄膜材料评价技术及国产化开发与应用获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颁奖现场随后,大会报告正式开始,共有5位专家分别作大会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前副院长、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 干勇报告题目:《高端制造与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高瑞平报告题目:《加强材料科学基础研究 为科技自立自强做贡献》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 吕昭平报告题目:《主动融入“科创中国”建设 促进材料领域产学研深度融合》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平祥报告题目:《强电用超导材料及其应用》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美芳报告题目:《高性能与多功能纤维材料》大会报告现场墙报展区中国材料大会同期还举办了第13届国际材质分析、实验室设备及质量控制博览会(简称Ciamite 2021),这是我国规模最大、专业性水平最高的材料科研领域行业盛会,本届博览会云集了上百家材料领域知名的科学仪器厂商。Ciamite2021奥林巴斯、布鲁克、岛津、卡尔蔡司、徕卡、珀金埃尔默、日本电子、日立、赛默飞、HORIBA、奥普天成、百实创、彼奥德、大龙、飞驰、耐驰、德国元素、飞时曼、弗尔德、复纳、格瑞德曼、国仪量子、净信、科晶联盟、莱伯泰科、林赛斯、米开罗那、欧波同、三思纵横、上海一恒、天津中环、天氏欧森、中科科仪、Gamry、IVIUM、KRUSS等悉数亮相,现场人流涌动,气氛火爆。部分著名科学仪器展商仪器信息网也在Ciamite 2021设立了展位。(展位号C19)仪器信息网展位编辑评议:2021年的中国材料大会盛况空前,虽然2020年由于疫情的影响而停办,但显然阻挡不了材料学界对于新材料研究和交流探讨的热情。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基础研究发展迅速,队伍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在重大科学前沿领域取得突破,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但是和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以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对于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新材料供给难以支撑新的发展格局。新材料作为国家间斗争的新手段,已经对我国产业安全和科技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当前材料前沿研究应该面向国家发展战略,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发展关键材料,坚持自主创新,避免我们在关键制造领域、典型装备及重要零部件、主干新材料和先进基础材料等方面被“卡脖子”。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
  • 历届两院院士大会回顾:从火车头到思想库
    2010年6月7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从“领导全国提高科学水平、培养新生力量的火车头”,到建设“国家的科学技术思想库”,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两院院士群体所肩负的使命与职责均寄予厚望。切切嘱托、殷殷期盼,每一份牵挂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强国梦想以及科学发展的诉求。   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   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于1955年6月1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陈毅、陆定一、李济深等出席大会并讲话,指出中国科学院学部的成立“是我国科学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它的意义在于全国科学的学术领导中心已经建立起来”,“标志着我国科学事业发展中的新阶段的开始”。   周恩来在讲话中指出,从宪法通过以后,中国科学院已不是国务院的组成机构,而成为独立的学术研究和领导机构。周恩来鼓励中国科学工作者要团结起来,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努力提高科学研究工作的水平,为实现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而奋斗。   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致开幕词,并作关于中国科学院工作的报告。报告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科学院的10项重点工作:原子能和平利用的研究,配合新钢铁基地的设计研究,石油地质和石油问题的研究,地震的研究,配合流域规划进行调查研究,热带植物源的调查和研究,中国自然区划和经济区划的研究,抗生素的研究,我国过渡时期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我国近代、现代史和近代、现代思想史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第二次学部委员大会   中国科学院第二次学部委员大会于1957年5月23日至30日在北京召开。大会总结了学部委员会成立两年来的工作,提出必须使最重要的科学和技术部门尽快地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开幕词中,总结了两年来学部所做的面向全国的工作。他强调指出,中国科学院是全国学术领导的中心,本身又从事着重大的科学研究工作,任务是很艰巨的。必须继续努力学习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的先进经验,联系本国实际,加强国际合作,团结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为保卫和平、保卫人类、保卫科学而努力。   中国科学院第三次学部委员大会   中国科学院第三次学部委员大会于1960年4月17日至26日在上海召开。   聂荣臻出席大会并就我国科学技术面临的重大任务、自然科学理论研究工作以及科学技术的群众路线等问题作重要讲话。   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作了关于《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更快地攀登科学高峰》的报告,报告指出了中国科学院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一,在国家科委的主持下,检查原订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执行情况,更好地部署今后3年和再一个5年的发展规划 第二,把专业研究工作和广大群众的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更好地结合起来 第三,大力培养和壮大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队伍 第四,大力开展学术活动,进一步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五,广泛加强科学研究机构、学校和生产部门之间的共产主义的大协作 第六,进一步加强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和国际科学交流。   中国科学院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   中国科学院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于1981年5月11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赵紫阳、彭真、邓颖超、王震、韦国清、乌兰夫、方毅、王任重、薄一波、陆定一等出席了开幕式,会见了大会主席团全体成员,进行了亲切的谈话,同出席大会的全体成员合影。   胡耀邦在讲话中指出:“你们这次大会选出了中国科学院主席团、院长、副院长,把全国最优秀的科学家组织起来,结合成为一个更强大的新的领导机构。这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人民向四化进军中的一件大喜事。”   中国科学院院长方毅作中国科学院工作报告。报告指出,现在的学部委员大会是中国科学院最高决策机构,这是一个重大的改革,是党和政府依靠科学家的具体体现与组织保证。学部工作要促使科学技术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首先是使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能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成果,作出更大的贡献。第二,党中央和国务院要求中国科学院对党和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起到参谋作用。第三,希望学部委员在科学技术同社会经济的结合上,向广大干部和群众宣传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会议期间,中共中央书记处邀请参加会议的全体学部委员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座谈会。胡耀邦作了重要讲话,认为这次大会选出新的领导机构是我国科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在介绍了全国形势后,谈到党中央对科学家的两点期望:第一,深入生产实际找任务 第二,以主人翁的姿态干工作。   中国科学院第五次学部委员大会   中国科学院第五次学部委员大会于1984年1月5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邓颖超、万里、习仲勋、王震、韦国清、方毅、余秋里、宋任穷、张廷发、姚依林、秦基伟、乔石、田纪云出席开幕式,同大会主席团成员进行了亲切的谈话,并同出席大会的全体学部委员合影留念。国务委员方毅到会并发表讲话。   方毅说:“中国科学院是我国综合性的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学部委员集中了全国各方面的杰出的专家,并且拥有大批优秀的科技人员和比较优良的研究工作条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人民寄予厚望——希望中国科学院为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为振兴经济、实现现代化发挥更大的作用!”   主席团执行主席严济慈主持大会并致开幕词。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作中国科学院工作报告。报告提出了今后科学院工作的设想:第一步,1985年以前,主要是在管理上进行改革试点,就是试点的内容之一 第二步,1986年至1990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国科学院方针任务的要求,在机构、人员方面进行全面调整 第三步,1990年以后到本世纪末,结合全国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实现中国科学院结构、体制的合理化。   中国科学院第六次学部委员大会   中国科学院第六次学部委员大会于1992年4月20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李鹏、宋平、温家宝、胡绳、钱正英等领导人出席开幕式,会见了大会主席团全体成员,进行了亲切的谈话,并同出席大会的全体学部委员合影。   会议期间,江泽民和宋平、温家宝在中南海怀仁堂同51位学部委员座谈,江泽民作了重要讲话。李鹏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   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执行主席严济慈致开幕词。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主持会议并作了工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   中国科学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与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于1994年6月3日至8日在北京同时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朱镕基、刘华清、胡锦涛等会见了出席大会的全体院士并合影。   江泽民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科学技术要有一个新的解放和大的发展。   李鹏在讲话中指出:“当前,国际上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日益激烈。我国的科学技术队伍,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迎接国际竞争挑战的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作为中国科学技术界的两个最高学术机构,要携起手来,密切配合,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长、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周光召和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主席团执行主席朱光亚分别在大会上作了工作报告。   中国工程院第二次院士大会   中国工程院第二次院士大会于1995年7月11日至7月14日在北京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丁关根、李岚清、邹家华、姜春云、吴阶平、宋健接见了与会的全体院士,并与全体院士合影。   李鹏在讲话中指出,国家正在制订“九五” 计划和下个世纪初期的发展规划蓝图。有许多新的工程在等待着大家,不少现有企业也要进行技术改造,调整产业结构,工程技术界大有用武之地。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为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中国工程院院长朱光亚在大会上作了工作报告,指出中国工程院今后的主要任务就是:团结全国工程技术界,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今后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努力推进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贡献。  中国科学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三次院士大会   中国科学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三次院士大会于1996年6月3日至7日在北京同时召开。李鹏、刘华清、温家宝、罗干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中央、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的领导出席了开幕式。李鹏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朱镕基作了关于当前国家经济形势、国有企业改革与促进科技进步的报告。   李鹏在讲话中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关键在于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和实施两项基本战略,归根到底就是要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含量。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对科技开发,尤其是对高新科技的开发利用,有着更急切的需求。为此,两院院士肩负着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   中国科学院院长、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周光召和中国工程院院长朱光亚分别在大会上作了工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   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于1998年6月1日在北京同时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朱镕基、李岚清、迟浩田、温家宝、周光召、钱伟长、卢嘉锡、宋健、钱正英、朱光亚等会见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部分院士,并合影留念。江泽民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朱镕基作了重要报告。   江泽民强调:“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今天我还要说,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希望两院院士和各条战线上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弘扬我们民族的伟大创新精神,加快建立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增强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这对于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科学院院长、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路甬祥和中国工程院院长朱光亚分别在大会上作了工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会   中国科学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会于2000年6月5日在北京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李铁映、吴邦国、罗干、钱其琛、温家宝、曾庆红、吴阶平、周光召、王忠禹、宋健、钱正英、朱光亚等接见了参加会议的两院院士并合影。江泽民作了重要讲话。朱镕基作了形势报告。   江泽民在讲话中指出:“面对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在全国兴起一个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高潮。我们要抓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抓紧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抓紧推进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在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同时,特别要加快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以利于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提高各行各业的科学技术现代化水平。”   开幕式由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主持,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致开幕词。   中国科学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六次院士大会   中国科学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六次院士大会于2002年5月28日至6月1日在北京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胡锦涛、尉健行、丁关根、李铁映、吴邦国、张万年、罗干、钱其琛、温家宝、曾庆红、吴阶平、成思危、宋健、钱正英、朱光亚等亲切会见了出席大会的两院院士,并合影留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向两院院士作关于我国经济形势的报告。   大会由中国科学院院长、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路甬祥主持。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致开幕词。   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七次院士大会   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于2004年6月2日至6日在北京举行。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王兆国、回良玉、刘云山、吴仪、贺国强和王刚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会见了出席大会的两院院士和外籍院士。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报告。   胡锦涛在话话中指出:“在新世纪新阶段,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性作用。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我国科技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科技人员要肩负起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大会由中国工程院院长、主席团执行主席徐匡迪主持。中国科学院院长、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路甬祥致开幕词。   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   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于2006年6月5日至8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出席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的院士制度,有利于凝聚我国科技界的精英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出主意、攻难关,有利于组织创新团队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有利于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智慧才干。院士制度在我国才实行几十年,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   大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主持。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致开幕词。   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   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于2008年6月23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李克强、周永康等出席会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两院院士通报抗震救灾工作和当前经济形势,对新形势下做好科技工作提出要求,强调依靠科学技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给受灾地区群众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阶段性胜利,奏响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凯歌。在这场艰苦卓绝的重大斗争中,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工程院急国家之所急、帮灾区之所需,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为抗震救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同志们紧紧围绕抗震救灾,积极投身灾情评估、余震监测、伤员救治、灾区防疫、次生灾害处置、基础设施修复、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深入开展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综合性、前瞻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党和国家组织领导抗震救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致开幕词。大会由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主持。   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   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于2010年6月7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周永康等出席会议。   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更加凸显出来。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走出国际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期并出现复苏,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存在,各种全球性问题相互交织,影响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尤其是主要大国都在对自身经济发展进行战略筹划,纷纷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加大投入,着力推进。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已经成为世界发展大趋势,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大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主持。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致开幕词。
  • 两院院士大会今起举行 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将卸任
    [导读]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今日召开,会期5天,共有1215名院士参会,工程院将选举新一届院长,徐匡迪将卸任。 徐匡迪,工科教授,又懂经济,属典型的专家型官员。   新京报讯 中国现任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即将在今年的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卸任。   工程院领导将换届   昨天,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举行新闻通气会宣布,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将于今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共有1215名院士参会,另有23位“两院”外籍院士应邀与会。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宣布,工程院院士大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及院领导的换届选举,会议将选举产生新一届院领导及主席团成员,即将组成的新一届院领导将是工程院第五届领导班子。   按照《中国工程院章程》规定,院士大会闭会期间的常设领导机构,是中国工程院主席团(下称主席团)。主席团由院长、副院长、当然成员、各学部主任和若干名经院士大会直选成员组成。院长为主席团执行主席,主持主席团会议。主席团会议原则上每季度一次。经院士大会直选的主席团成员,任期4年,可连选连任一次,每次至少更换其中一半人数。   徐匡迪望未来班子能担重任   中国工程院官网发布了徐匡迪一讲话稿显示,依照《中国工程院章程》,他和工程院现任副院长邬贺铨、刘德培、杜祥琬已连续担任两届主席团成员,不久将退出领导班子。   该稿来自徐匡迪在工程院第四届主席团第22次扩大会议的换届动员讲话。这次主席团扩大会议,主要议程是民主推荐工程院第五届院长和副院长候选人,中组部副部长李建华和中组部考察组成员出席了这次会议。   这次4月10日举行的会议上,徐匡迪希望从政治思想、学术影响力、组织协调能力、在工程科技领域的威望、学风道德等方面,全面衡量提名候选人,选出一个能够担当重任的领导班子,“应该是热爱工程院和工程科技事业,能够热情为大家服务,有奉献精神和年富力强的院士”。   除徐匡迪、邬贺铨、刘德培和杜祥琬外,目前工程院官网的“院领导”还包括院党组副书记周济、常务副院长兼党组副书记潘云鹤、副院长旭日干。   ■ 人物   徐匡迪:懂经济的冶金专家   徐匡迪,1937年12月出生于浙江桐乡。在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冶金系学习钢铁冶金专业。毕业后,到上海工学院任教。1971年至1972年,被下放安徽省凤阳“五七”干校劳动。后返沪任教于上海机械学院、上海工业大学。   徐匡迪的第一个转折,发生在英国进修期间。   1981年,徐匡迪到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进修,到附近一个Mall去买日用品。走进Mall后,徐匡迪感到“震撼”,因为当时在国内一切需要票才能购得。   “当时我就很惊讶,为什么英国的物质会这么丰富。”去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徐匡迪说,当时很纳闷为什么他们的物质会这么丰富。后来,徐匡迪认为,学一学经济也有好处。因此,在帝国理工学院,选了一门宏观经济学课程。   在到一位经济学教授那里申请课程时,对方告诉徐匡迪:不要浪费时间了,你用不着的,因为你们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政府计划好生产多少,不会有竞争。   这给了徐匡迪很大刺激,他坚持去听了这个课程,“也许还是对我们国家有用的”。   听完所有授课后,徐匡迪坚信,中国的经济必须要改革,必须采用市场经济运作机制。此后,徐匡迪又到瑞典一家大公司里工作三年多,对市场经济的运作加深了了解,包括如何发股票、发债券、转换债券等。   这些都为另一个转变打下了基础。   回国后的徐匡迪,任上海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1989年至1991年,任上海市教卫办公室副主任兼市高教局局长、党组书记。   1990年,徐匡迪陪时任上海市长的朱镕基到欧洲访问。在参观巴黎证交所时,法国人不大愿意说英语介绍情况,而选用母语。代表团一名翻译虽然法语精通,但不懂期指等经济名词。陪同的徐匡迪插话,解释了相关经济名词。   “你懂这个?”朱镕基问徐匡迪,徐告知曾在海外学习经济的经历。在回上海的飞机上,朱镕基决定,把徐匡迪从教卫办主任调到计委工作。   徐匡迪直言,自己不喜欢计划经济,喜欢市场经济,到计委工作,“有没有搞错”。朱镕基大笑说,“我终于找到一个不喜欢计划经济的人去做计委的主任。”   此后,徐匡迪便从事经济管理,历任上海市计委主任、副市长、市长等职。   徐匡迪在任上海市长期间,要求家属一律不进公司。徐匡迪说,无论是工作的问题,还是参与经济活动,都不要来找他,否则将“六亲不认”。   2001年12月7日,已是工程院院士的徐匡迪辞去上海市市长职务,调任中国工程院,并于2002年开始担任院长,2006年连任。   多名上海市民回想起徐匡迪市长时,都会竖起大拇指,“外语顶呱呱”,经济“老懂行啦”。   任院长期间,徐匡迪将研究与咨询作为工作重点。同时,他还兼任中美友好协会会长。   作为冶金专家,徐匡迪从事专业目的就是立志报国,为国家钢铁事业发展做出贡献。曹妃甸首钢新厂,他还是专家委员会主任。
  • BCEIA 2023 ‖ 大会报告特邀专家——程和平院士
    BCEIA 2023 ‖ 大会报告特邀专家——程和平院士时间:2023年9月6日地点:学术会议区W201邀请全球知名科学家介绍DNA存储、纳米毒理学等前沿科学技术,分享球差电镜、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等高端仪器的研究进展,同时就质谱法和核磁共振法等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及功能、新型分离介质制备及蛋白药物、疫苗纯化等最新应用进行探讨和展望。程和平中国科学院 院士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教授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 院长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 主任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 首席科学家报告题目:科技铸器,开启脑科学研究新范式脑科学研究包括“读、释、写、仿”四个方面,是一门高度交叉的新兴前沿学科。为开发“读、释、写、仿”工具,团队于2017年成功研发了2.2克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实现了在自由行为小鼠观察大脑神经元活动,开启脑科学研究的新范式。2021年,第二代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问世,实现了三维空间中近千个神经元的功能成像,开启了在自由行为动物研究大脑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新范式。2023年成功研发了2.17克的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首次实现对自由行为中小鼠的大脑全皮层和海马神经元功能成像,为揭示大脑深部神经机制提供了又一利器。为支撑中国的“脑计划”,我们建设了“南京脑观象台”,由相关领域专家领衔,正在开展脑科学“探索计划”项目,主题涉及皮质工作记忆、睡眠、自闭症、抑郁症、神经药理学和神经元再生等。作为国之重器,“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预期于今年底投入试运行,2024年完成国家验收。依托此成像大设施,已启动“早鸟项目”,面向全国科技界滚动征集合作立项建议,计划在未来3-5年内发起生命科学包括脑科学领域的大科学计划,充分发挥“科技航母”的战略价值。大科学时代的生命科学特别需要新的工具,需要新型的研究平台。未来,更多新工具的开发以及新范式的探索,特别是大科学时代有组织科研的新范式,将为提升我国生物医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实现高端生物医学仪器装备的“中国创造”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撑和保障。个人简介程和平院士长期致力于钙信号、线粒体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以及高端生物医学仪器的自主创制。主要学术贡献为 ① 发现细胞钙信号基本单位—“钙火花”(Calcium Spark),原始论文曾被誉为100多年来十篇最杰出的心肌研究论文之一; ② 发现线粒体 “超氧炫”又称“线粒体炫”(Mitoflash),揭示其在能量代谢、学习记忆及衰老生物学中的信号功能;③率团队研发2.2克微型双光子显微镜,实现了在自由活动小鼠观察大脑神经元活动,开启脑科学研究的新范式。该项成果获“2017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并入选Nature Methods“2018年度方法”。此外,获国际心脏学会“Research Achievement Award”(2016),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7),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20),北京大学2021年度国华杰出学者奖(2021),中国专利优秀奖(2022)等。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参会或PC端点击链接预登记:http://t2.eainfor.com/T/p/103_5或手机端点击链接预登记:http://t2.eainfor.com/T/w/103_5现在成功预登记,还将享有三重福利:1. 会前免费获取专属胸牌及会议资料2. 免费兑换午餐及饮用水3. 京城20个网点的BCEAIA班车免费乘坐赶快报名吧
  • 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 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号角
    p   2018年5月28日-6月1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在京召开。28日上午,两院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p p    strong 中科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的主要任务是: /strong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世界科技前沿发展趋势,聚焦国家创新发展战略需求,积极发挥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凝心聚智,开拓进取,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奋斗。 /p p    strong 中科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的主要议程有: /strong 党和国家领导人作重要讲话和报告 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精神 听取并审议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工作报告 各学部院士听取并审议本学部常委会工作报告 举办第六届学部学术年会 颁发2017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证书 颁发2018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 讨论学部工作等。 /p p    strong 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的主要议程有: /strong 党和国家领导人作重要讲话,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作主席团工作报告,组织院士学习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和报告,修订《中国工程院章程》,选举中国工程院院长、副院长、主席团成员,听取各学部常委会工作报告,选举新一届学部常委会,颁发新当选外籍院士证书,颁发第十二届光华工程科技奖等。 /p p   据了解,中科院现设有6个学部,现有院士796人,外籍院士91人,出席本次院士大会的将有600余位院士和24位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设有9个学部,现有院士872人,外籍院士65位,出席本次院士大会的将有700余位院士和34位外籍院士。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 抢占先机迎难而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strong /span /p p   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2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p p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出席会议。 /p p   习近平在讲话中首先表示,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是党的十九大后我国科技界召开的一次盛会。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习近平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总结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实践,观察大势,谋划全局,深化改革,全面发力,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坚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坚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p p   习近平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p p   习近平强调,要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p p   习近平指出,要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坚定创新信心,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只有自信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树高叶茂,系于根深。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有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强化科技创新体系能力,加快构筑支撑高端引领的先发优势,加强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问题的研究部署,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 /p p   习近平强调,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激发创新活力。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科技体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要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发挥好组织优势。要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改革科技评价制度,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把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 /p p   习近平指出,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要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共同应对未来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气候变化等人类共同挑战,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惠及其他更多国家和人民,推动全球范围平衡发展。要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提高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p p   习近平强调,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要完善科技奖励制度,让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要通过改革,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p p   习近平指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要继续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同全国科技力量一道,把握好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围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敏锐抓住科技革命方向,大力推动科技跨越发展,勇攀科技高峰。要继续发挥院士群体的智力优势,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战略研究,提高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能力,提出专业化、建设性、切实管用的意见和建议,为推进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p p   习近平强调,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党和人民对广大院士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广大院士弘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在科学前沿孜孜求索,在重大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各级党委和政府对院士们要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要做好退休院士工作,鼓励他们继续发挥作用。 /p p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万众一心为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各级党委和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科技事业的部署上来,切实抓好落实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科学素养,不断增强领导和推动科技创新的本领。要尊重科研规律,尊重科研管理规律,尊重科研人员意见,为科技工作者创造良好环境,服务好科技创新。 /p p   习近平强调,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放手使用优秀青年人才,为青年人才成才铺路搭桥,让他们成为有思想、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科学家是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我们要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为孩子们尊崇向往的职业,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未来祖国的科技天地群英荟萃,让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群星闪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e6408e34-893d-4495-bc6b-442ce81792f5.jpg" style=" "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1952752c-aad9-447e-9d40-70c708228a3a.jpg" style=" "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b47eb508-7a0b-41f2-b785-cfb6b7aa2e32.jpg" style=" "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a8a23c29-bc16-48c3-81ec-b13e8c8cb61d.jpg" style=" " title="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5c595f2f-0d23-40e9-91f9-3a1e6f904824.jpg" style=" " title=" 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5c62d09a-1454-49cc-8f49-319335b54a76.jpg" style=" " title=" 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cad03cbe-ce20-40fb-a193-b0a1c9a4705d.jpg" style=" " title=" 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dfed5655-c138-4055-b200-6d8a8c14295f.jpg" style=" " title=" 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4921eaef-e62a-4d6c-8daa-b2a9a2e2eb77.jpg" style=" " title=" 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0d97f63f-e38e-4b49-923c-d3a72966316c.jpg" style=" " title=" 1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7de3f367-c679-4904-860e-c4de345fcc3c.jpg" style=" " title=" 1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历届两院院士大会回眸 /span /strong /p p   2012年12月初,担任总书记后的首次出京考察中,习近平就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中,科技创新在诸多领域中位居前列。他表示,“我们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完善创新机制,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 /p p   2014年6月,北京人民大会堂,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强国之路。” /p p   习近平: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我们必须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我们正面对着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紧紧抓住。 /p p   这次大会上,总书记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为我国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 /p p   习近平: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p p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题为《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的重要讲话,明确了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时间表,吹响了前进的号角。 /p p   习近平: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p p   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会上,总书记系统阐述了“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的重要论断。 /p p   习近平:现在,我国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社会发展面临人口老龄化、消除贫困、保障人民健康等多方面挑战,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国防安全等风险压力不断增加,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保障国家安全。 /p p   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的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他勉励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p p   习近平: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p p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5108cf93-27d6-413f-b720-1ef1536d5c7e.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80529104247.jpg" /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群山之中的FAST工程(2016年9月24日摄) /span /p p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开幕会上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p p   习近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p
  • 院士领衔 共话质谱在环境领域新应用——中国环境质谱大会大会报告集锦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3月25日,由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主办、山东科技大学承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环境化学学科支持的“中国环境质谱大会”于山东省青岛市盛大开幕。本次会议以“质谱技术使环境更美好”为主题,邀请国内质谱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做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旨在促进发展,提高交流水平,推动质谱技术在各大科技领域的广泛应用。来自全国100多个单位的质谱技术与应用专家学者、质谱厂商与用户等近600人,出席了本次盛事。在25日上午进行的大会报告环节,由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所赵进才院士主持会议,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贺泓院士、山东师范大学唐波教授、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方向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庄乾坤主任以及东省科技厅基础研究处王钟伟处长分别做报告。陈洪渊院士主持会议赵进才院士主持会议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报告题目:质谱方法在发现新污染物中的作用以全氟化合物、溴代阻燃剂、氯化石蜡等为代表的新污染物因其在环境赋存可引起显著的生物毒性而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要“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同时生态环境部编制了《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要求切实加强新污染物治理,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江桂斌院士在报告中,分享了团队在利用质谱发现新污染物中所做的大量工作,包括识别多类新型污染物,建立了一系列质谱分析新方法,表明质谱技术在新污染物发现中的重要作用。并与大家分享了新污染物研究面临的问题和思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贺泓院士报告题目:环境质谱在大气霾化学研究中的应用我国大气污染防控形式严峻,挑战很大。近年来,随着大气环境治理工作推进,我国PM2.5污染情况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是臭氧浓度仍居高不下,推进细颗粒物和臭氧的协同治理成为重点。在此背景下,大气霾化学概念应运而生。大气霾化学,即复合污染条件下的气溶胶多相化学。贺泓院士在报告中,分享了大气霾化学的提出、概念及关键科学问题。并通过多个案例,着重阐述了GC-MS、CIMS、PTR-MS、AMS等环境质谱在大气霾化学中的应用,并展望了未来质谱技术在大气污染组分的精准识别和精准溯源中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大气霾化学研究对质谱的需求。山东师范大学 唐波教授报告题目:质谱检测技术的超灵敏化新策略质谱技术是目前实验室分析鉴定化合物的最重要的分析仪器之一,但是目前质谱检测技术仍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利用质谱检测不同尺度的目标物,灵敏度仍需进一步提高和突破。在报告中,唐波介绍了其团队近年来在提高质谱检测技术灵敏度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并分享总结了在靶向识别单元、信号倍增单元以及高效分离单元等三方面的超灵敏化质谱检测技术的新策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方向研究员报告题目:国产质谱赋能环境保护在全球测量活动中,质谱具有独特地位,是检测物质量最重要的检测技术之一。在环境领域中,质谱也是可以准确定性的最佳测量技术之一。当前,在新污染物鉴别分析、环境在线及应急检测等领域,都对不同品类的质谱技术提出了大量需求。国产质谱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成熟商品化的质谱产品,并在不同的环境监测领域得到了应用。方向在报告分享了近年来国产质谱取得的里程碑并介绍了广州禾信、谱育、安益谱等代表性国产质谱企业的成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环境化学学科 庄乾坤主任报告题目:质谱技术使环境更美好当前,质谱仪器已经成为环境化学各研究团队必备的研究工具之一,但是质谱技术与环境化学的交叉还远远不够,基于此,中国环境质谱大会应运而生。当前,新污染物防控治理、大气雾霾控制的迫切等问题对环境化学学科研究提出了很多需求,同时也对质谱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报告不仅分享了当前基金委环境化学学科的发展规划,同时也分享了近期为环境化学学科在项目资助、评价等方面的最新动态。山东省科技厅基础研究处 王钟伟处长报告题目:山东省基础研究工作介绍王钟伟处长对山东省基础研究工作进行了介绍。近年来,山东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不仅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成立了省长、书记双主任的科技创新委员会,同时省级财政科技经费也在近年大幅增长,2022年经费投入高达145.2亿元。报告分享了,山东省在自然科学基金建设支持、管理改革、人才支持以及科研平台、重点实验室等建设上大量工作成果,也揭示了山东省在助力基础科学研究、推动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力度与决心。本届会议为期3天(3月25日-27日),除大会报告环节之外,还设有新型污染物质谱分析新方法与新技术、未知污染物的非靶标分析、质谱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环境污染物降解机制研究及质谱分析、环境分析中的质谱装置、食品安全中的质谱技术与应用、质谱成像与环境毒理、生命健康与环境等九个分会场报告。会议同期还设置了厂商卫星会和学术墙报展示,以促进我国质谱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展示我国在该领域取得的成绩及增进同行间的学术交流。仪器信息网作为合作媒体将对本次大会进行持续报道,敬请关注。
  • 院士领衔,专家云集!2023世界光子大会正式拉开帷幕
    7月盛夏,2023世界光子大会暨第十四届光电子产业博览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召开!本届大会由中国光学工程学会(CSOE)、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俄罗斯工程院、德国工程院、美国工程院等各国学会机构主办。大会以“光领制造,智创未来”为主题,聚焦光电子行业新市场、新产品、新技术,近20余场学术会议,八大主题展览,以及第12届国际应用光学与光子学技术交流大会(AOPC2023)同期举办,近百位大咖专家聚焦光电子领域的学术与技术的创新碰撞,将在三天的时间里精彩上演。与会嘉宾合影大会开幕式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东林院士对与会的重要嘉宾进行了介绍,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吕跃广院士、Richard de Grijs教授发表开幕致辞。来自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各高校科研院所代表团,省、市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以及新闻媒体朋友近1200余人参加了此次开幕式。苏东林院士 致辞吕跃广院士 致辞Richard de Grijs教授 致辞会议首先宣读首届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会士名单,杜祥琬院士和邬贺铨院士为各位会士进行了授牌。随后公布了第八届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创新奖获奖名单,本次共评选出“技术发明奖”9 项,“科技进步奖” 15项。其中,获得“技术发明”的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3项。同时对第八届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创新论文奖进行了宣读和颁奖。此外,大会还举行了“华表工程”中国光电产品技术成熟度评价以及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守望逐光”育人项目的启动仪式。光电子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重要部分,也是高科技发展的重要一环。进入2021年,中国光电子器件技术趋势和发展新机遇在哪里?芯片、5G、物联网等新兴应用如何带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协同发展?在本次大会主旨报告环节,邀特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会刊PhotoniX主编孙洪波教授主持,并对PhotoniX期刊进行了宣讲。来自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香港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等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光电子前沿技术作了高水平的主题演讲,让与会者对光电子发展现状、应用前景和未来走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Photonics at Sub-wavelength Scale 张翔院士 香港大学• Towards first light of the Legacy Survey of Space and Time Prof. Richard de Grijs , Macquarie University, Sydney, Australia• Thin Film Polarizers by Photoalignment and Photoluminescent Displays 郭海成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 The evolution of space optical systems: From aspheres to freeforms 张学军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From Einstein's curiosity to Jiuzhang quantum computer 陆朝阳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会议同期召开了第十四届光电子中国博览会,本届博览会云集了近700家光电子产业上下游的企业,集中展示了红外微光技术与应用、激光与智能制造、光通信&光传感及物联网、光学&精密光学制造、测控技术与仪器、创新科技及实验成果、微纳制造展、光电芯片领域的创新产品,重点展出了各大高校和研究院所的创新技术和实验成果,为产学研各界交流与合作搭建了一站式服务平台。21世纪,光电子产业正从萌芽走向成长期,随着研发的深入,全球光电子产业发展速度惊人,市场潜力巨大,或将成为整个信息产业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级。其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技术趋势向着高速度、大容量、低能耗演进,为通讯、医疗、能源等领域提供革新动力。本届光电博览会更是点燃了行业发展的热情,展示最新技术,引导资本流向,提升公众对光电子产业的认知,为产业升级和创新注入了新动力。7月26-28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2023北京光博会精彩继续,欢迎您莅临盛会,对话大咖,畅享光电子领域科技盛宴,尽览光电行业前沿产品!
  • 12月15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做客直播会议?你报名了吗?
    是的你没看错!李培武(中国工程院 院士)(拟邀)、Bruce D.Hammock(加利福尼亚大学杰出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下周将要做客直播间啦!此外,王静(农科院质标所 教授)、欧阳证(清华大学 教授)、谭明乾(大连工业大学 院长/教授)、徐振林(华南农业大学 教授)、华修德(南京农业大学 副院长/教授)等多位杰青、优青、行业内知名专家将共同参与,共话农产品/食品快检行业发展!那话说回来……您了解吗?我国农产品/食品快检技术有哪些?这些技术有哪些适用条件?相较于传统技术有哪些优缺点?如果您此刻脑袋里有个大大的问号,或者您也是此领域的研究工作人员,那接下来的这场科学盛会最适合您不过啦!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快速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委员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仪器信息网3i讲堂将于2022年12月15-16日联合举办“农产品/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进展”主题网络研讨会,将携手该领域的专家和一线工作者带来精彩的分享。本会议聚焦食品快检行业发展现状;相关政策法规;便携/车载拉曼、质谱、近红外等分析仪器快检技术;免疫层析、生物芯片、微流控、核酸适配体等快检技术。同时,本会议分设圆桌论坛环节,与行业专家共话行业发展。以上尽在12月15-16日直播现场,还有机会获得专家现场答疑机会哦!点击下方链接或图片即可查看会议详情,并可立即报名: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Ca会议日程:(持续更新中)报告日期报告嘉宾及题目(拟定)12月15日上午 大会报告(上)8:30-8:40开幕致辞:方向(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理事长;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专家8:40-9:30更新中李培武(中国工程院 院士)(拟邀)9:30-10:30A Half Century of Environmental Immunoassay Lessons from Past and Collaboration for the FutureBruce D.Hammock(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Distinguished Professor;美国科学院院士)10:30-11:00更新中王静(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教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快速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11:00-11:30快检应用展望与质谱即时化学检测技术发展欧阳证(清华大学副教务长/教务处长;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11:30-12:00圆桌论坛,共话行业发展。(线上进行)12月15日下午 大会报告(下) 14:00-14:30适配体长余辉纳米探针的构建及对贝类中镉的检测应用研究谭明乾(大连工业大学 院长/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30-15:00福斯快速检测助力食品及农业的发展金永强(丹麦福斯分析仪器 福斯中国产品应用部经理)15:00-15:30食品质量安全快速无损检测技术及装备研发陈全胜(集美大学 院长/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5:30-16:00更新中16:00-16:30食品中小分子化学有害物免疫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徐振林(华南农业大学 教授;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月16日上午 青年论坛9:00-9:30农药免疫分析方法及快速检测标准研究进展金茂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9:30-10:00更新中10:00-10:30食品安全快检技术创新与转化:一个细胞、一个细菌、一个拷贝周蕾(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研究员)10:30-11:00更新中11:00-11:30农残免疫检测多肽试剂的研制与应用华修德(南京农业大学副院长/教授 国家级青年人才)速抢免费名额: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Ca若报名不成功,或关于会议任何问题,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加食品领域小助手微信号:更多免费会议,欢迎关注网络讲堂服务号:相关会议赞助,请联系刘经理,欢迎各位厂商前来咨询!
  • BCEIA 2023 ‖ 大会报告特邀专家——马光辉院士
    BCEIA 2023 ‖ 大会报告特邀专家——马光辉院士时间:2023年9月6日地点:学术会议区W201邀请全球知名科学家介绍DNA存储、纳米毒理学等前沿科学技术,分享球差电镜、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等高端仪器的研究进展,同时就质谱法和核磁共振法等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及功能、新型分离介质制备及蛋白药物、疫苗纯化等最新应用进行探讨和展望。马光辉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AIMBE)fellow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颗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会士中国化工学会会士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会士中国化工学会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基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报告题目:新型分离介质的制备和蛋白药/疫苗纯化应用Preparation of Novel Microspheres for Protein / Vaccine Separation ApplicationPolysaccharide particles such like agarose particl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protein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as chromatographic packing materials by biological scientists and in industry. However, the limitation of conventional agarose particles is that the separation resolution is limited due to their broad size distribution. Furthermore, the particles with large size are usually used for industrial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o avoid the increase of back-pressure, which also limit the separation resolu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particulate vaccine such like virus-like particle (VLP)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conventional agarose particles with small pore size not only limited the adsorption of VLP, but also enhanced the disassociation of VLP, resulting very low activity recovery of VLP.We have developed a novel membrane process to prepare uniform agarose particle. By this technique we can control the CV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value which representing the size distribution around 15%, and we can prepare small uniform particles with high agarose concentration. Therefore, we can use small particles instead of large particles, and increase the separation resolution and flow rate of chromatography. We have developed a new process to prepare giga-porous particle with pore size controllable between 100nm to 500 nm, and we found that it not only increased the loading amount of VLP, but also avoided the disassociation of VLP. This was because large pore size weakened the multi-site interaction between VLP and pore. This novel particle has been used for production of particulate vaccine instead of ultra-high speed centrifugation technique, much higher recovery was achieved.个人简介马光辉,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AIMBE)fellow,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基金委创新群体首席,中国颗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会士、中国化工学会会士、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会士、中国化工学会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基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研究方向为均一生物微球和微囊的制备及其在生化工程和医学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用于生化分离、药物载体、免疫佐剂(疫苗递送系统)、细胞培养微载体、酶固定化载体等创新产品。在Nat. Mater., Sci. Transl. Med., Nat. Nanotechnol., Nat. Biomed. Eng., Sci. Adv., Nat. Commun., JACS, Adv. Mater.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12部,撰写学术书章节22篇。中国发明专利授权81项,国际专利授权12项,专利技术和产品在国内外500多家单位得到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化工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中国颗粒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侯德榜化工科技创新奖、“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参会或PC端点击链接预登记:http://t2.eainfor.com/T/p/103_5 或手机端点击链接预登记:http://t2.eainfor.com/T/w/103_5 现在成功预登记,还将享有三重福利:1. 会前免费获取专属胸牌及会议资料2. 免费兑换午餐及饮用水3. 京城20个网点的BCEAIA班车免费乘坐赶快报名吧
  •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28届院士大会开幕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28届院士大会27日在意大利东北部城市的里雅斯特开幕,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科学家、多国科技界领导人、国际组织代表与会,共议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未来发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主持大会。他在致辞中总结说,近6年来,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来源国家和地区从91个增至104个;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新设立包括联想科学奖在内的一系列重大科学奖项;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青年科学家网络成功启航;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全球影响力和公信力大幅提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白春礼指出,在科学界,每一代人都肩负拓展知识边界和加强科学能力的重大使命,依赖科学进步才能解决人类目前面临的共同挑战,这方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义不容辞。他鼓励科学家在推动科学进步的同时,通过开放、创新、精诚合作为人类带来更多光明、希望和尊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意大利外交部全权代表法布里齐奥· 尼科莱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助理总干事史凤雅、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主任费尔南多· 克韦多等参加大会,并在发言中感谢白春礼过去6年来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发展和促进南南、南北科教合作做出的重大贡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白春礼院长还在会上为2017、2018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奖、联想科学奖、萨拉姆奖等获得者颁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是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选举年,苏丹科学院院长穆罕默德· 哈桑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教授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司库,巴西科学院院长路易斯· 达维多维奇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秘书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成立于1983年11月,总部设在的里雅斯特,是非政府、非政治和非营利性的国际科学组织,致力于支持和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科学研究,现有上千名院士。白春礼2013年1月正式就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是该组织成立以来担任院长的首位中国科学家。他2015年成功连任,将于2018年底卸任。 /p
  • “第七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之“院士论坛”
    仪器信息网讯 2011年8月27日,“第七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在南京金陵江滨国际会议中心酒店隆重开幕,来自国内外化学生物学及其相关领域的500余位专家学者云集一堂,共同探讨交流我国化学生物学各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回顾和展望学科发展。   “第七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会议现场   此次会议由中国化学会主办,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功能有机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8个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办。   此次学术会议为期3天,邀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作报告,共设7个大会报告、56个邀请报告、64个口头报告,还包括287个海报,反映了近年来国内化学生物学各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   此次学术会议还设置了“院士论坛”,邀请了北京大学药学院张礼和院士、中山大学计亮年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贺福初院士、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李灿院士、中科院化学所江雷院士做特邀报告。详细内容如下:   北京大学药学院张礼和院士   报告题目:从化学生物学的发展看化学对生命科学研究的巨大贡献   张礼和院士在报告中指出,化学在生物学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极大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并介绍了一些为化学生物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及其成就。   早期化学家发现并合成的大量活性小分子,以及观察到的众多化学现象和建立的化学理论,在与疾病作斗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核酸化学的进展揭示了遗传的物质基础,为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打开了大门,同时为分子生物学和现代生物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生命科学的研究正处在新突破前夕,化学生物学也正在进入分子生物医学的时代。化学生物学已经成为化学家和生物学家共同关心的新领域,复杂系统和信号传导的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也将可以系统的了解生命过程。   军事医学科学院贺福初院士   报告题目: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及中国的贡献   贺福初院士主要从事功能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研究,是国际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与我国蛋白质组学的主要奠基与学术带头人。   20世纪人类完成了三项宏大的科技工程:曼哈顿原子弹研制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组决定生命体的基本形式,而蛋白质组决定生命的多样性、复杂性及其功能。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蛋白质组研究已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的先导,成为生命科学乃至自然科学最活跃的学科领域。   蛋白质组是指一个生物系统在特定的生理或病理状态下表达的所有种类的蛋白质。其研究可以实现与基因组的对接与确认,直接揭示人类重大疾患发生与发展的病理机制。2003年底启动的人类蛋白质组计划是全球生命科学界的一次浩大的合作工程,旨在对人类基因组图进行“再解码”。   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的主要科学目标:验证人类基因组计划推测的基因,注释基因组 阐明蛋白质组的调控模式,并与转录组进行比对 建立蛋白质群∕组装体,蛋白质复合物或蛋白质机器,及连锁图 建立人体生理学、病理学的蛋白质基础。   其中,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由中国发起和领衔,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领导执行重大国际科技协作计划。我国将承担整个国际蛋白质组计划的20%以上的任务。     中山大学计亮年院士   报告题目:钌(II)多吡啶配合物分别与双螺旋和四螺旋DNA 相互作用及其生物功能研究   DNA是遗传信息学的携带者和基因表达的物质基础,金属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已受到广泛关注,成为生物无机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计亮年院士研究组在过去二十年期间围绕这方面开展了系列工作,主要包括:(1)针对DNA双螺旋和四螺旋结构特点,设计发展了多个新的有机杂环合成线路,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新的手性多核配合物构筑方法 (2)系统研究了核酸酶模型化合物和DNA作用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机制,从多个方面系统探讨了配合物对DNA键合的调控规律 发现了对DNA具有强键合租用的钌配合物 (3)设计合成了一类具有不对称结构的钌配合物 首次发现作为DNA插入试剂的钌(Ⅱ)多吡啶配合物可以诱导DNA缩合 (4)得到了多个既能识别结合、有能有效可见光断裂DNA的新型人工核酸酶,在配合物对DNA的断裂机理方面开展了探讨 (5)探讨了新的手性和双核钌配合物稳定四螺旋DNA及其构型转变规律。   计亮年院士研究组的工作揭示了传统生物化学难以发现的新规律,为合理设计和寻找有效的治疗药物提供了理论指导。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李灿院士   Chirality: spectroscopic characterization and chemical Biology Significance   在生物体内,生物分子的手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例如,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大多是右旋氨基酸构成的,而核酸则是由左旋五碳糖等构成的。生物分子的手性决定了其所表现的三维结构,并进一步指导它们的各种生物功能和行为。   近年来,李灿院士课题组一直致力于ROA、VCD、ECD等手性光谱方法的研究,并将其用于水溶液中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分子的构象分析。此次会议,李灿院士详细讲述了其课题组在手性光谱方法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人类端粒的多态性研究(2)右旋脯氨酸的构象与pH值之间的关系(3)碳水化合物衍生物的水解反应与对映体选择性催化方面的手性转移。   中科院化学所江雷院士   报告题目:Bio-inspired, smart, multiscale interfacial materials   江雷院士在报告中介绍仿生智能材料应是一个与自然生物一样拥有各种功能的、“活”的材料,他们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sense、drive and control。他详细阐述了仿生智能多尺度界面材料的设计思想和制备方法,超疏水性界面材料的仿生合成及仿生智能人工离子通道,仿生智能定向集水纳米纤维等方面的内容。他指出,受生物启发的材料器件是非常有用的,智能材料是有机与无机的杂化,是多功能的集成化,具有多功能、多维度的特点,并且需要靠多重的弱相互作用来实现其智能化。
  • 院士国家队提前亮相!2017年全球智能工业创新大会筹备会顺利召开
    p   2017年5月6日,2017年全球智能工业创新大会暨全球创新技术成果转移大会(GIIC) /p p   及国际应用光学与光子学技术交流会(AOPC)筹备会,在北京· 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赵雪燕秘书长主持了会议。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金国藩院士、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吕跃广院士、中国工程院郭桂蓉院士、中国工程院许祖彦院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沈昌祥院士等十余位院士、百余位专家到场出席了会议。 /p p   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及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规划,提升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有效结合,受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信息学部院士的委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及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产学研合作协调部定于2017年6月4-8日,在北京召开“2017年全球智能工业创新大会暨2017年全球创新技术成果转移大会(GIIC)”,同期召开“国际应用光学与光子学技术交流会(AOPC)”及“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高新技术交流展洽会暨第九届光电子?中国博览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8d6ed9cb-e557-4a44-85a6-fe638486d0f3.jpg" title=" 1.jpg" / br/ /p p   大会组委会共主席吕跃广院士代表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对此次筹备会的召开表示祝贺。2017年全球智能工业创新大会暨全球创新技术成果转移大会(GIIC)规模1000余人,目前有10余个国家百余位国外嘉宾,携带200余项成果和项目进行对接。同期在顺义区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京洽会暨第九届光电子中国博览会”,展览面积超过三万平米,厂商800余家,200余场军民融合对接活动。活动主要是由中国无人机产业创新联盟、国际激光技术产业及应用协同创新联盟、国际光显示技术产业及应用协同创新联盟、中国工控装备及系统安全产业联盟、中国海洋信息网络联盟5大联盟作为支撑。 /p p   同时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已经被工信部认定为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机构,学会将围绕军民融合开展一系列的评估、评价工作。同时学会已成立“军民融合领导小组”,将依托上述五大联盟,以本次大会为平台,开展一系列在军民融合领域的学术交流、项目对接、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具体工作,将以五大联盟为抓手,把工作做实、做好。 /p p   组委会为了感谢大家对光电子?中国博览会一路以来的支持,同时也为了进一步发挥光电子?中国博览会的平台作用,促进与业内人士的信息交流,此次筹备应运而生。 /p p   吕跃广院士的报告让到场嘉宾更加充分地了解了光电子?中国博览会的定位、规模和进展以及它将起到的行业交流、推广作用。 /p p   组委会以“开拓国际视野,联合全球精英,打造智能制造未来”和“助推军民融合,深挖市场机遇,脚踏实地促双赢”为宗旨,按照“跨界创新,互联融合”的新思路,将采取“京津冀联动”,以“一点多维”的形式全面推动成果转化和交流合作。 /p p   2017年6月4日至6日,将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由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主办的“2017年全球智能工业创新大会暨全球创新技术成果转移大会”( a title=" " target=" _self" href=" http://www.globaliic.com/" http://www.globaliic.com/ /a ),本次大会由德国技术科学院Reiner Anderl院士,美国国家制造创新网络Jay Timmons主席,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Magnus Breidne副院长,中国工程院柴天佑院士,中国工程院李德毅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郑南宁院士担任主席。 /p p   光电子?中国博览会(PHOTONICS CHINA EXPO)( a title=" " target=" _self" href=" http://www.cipeasia.com/" http://www.cipeasia.com/ /a )是全球最大规模的覆盖光电子领域全产业链的技术交流与展示平台。2017年第九届光电子?中国博览会暨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高新技术交流展洽会,将于2017年6月6-8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盛大开幕,位于北京市顺义区天竺地区裕翔路88号。让您真正领略:高新成果与新兴产业无缝对接,科技服务助推“中国制造2025”。 /p p    strong 2017光电子中国博览会超级队长开始招募,邀请您和您的小伙伴们,一起来“组队”参观(满5人组队成功) /strong /p p   strong  超级队长第1阶 /strong /p p   团队成员5人,队长可立即获得大容量优盘一个 /p p    strong 超级队长第2阶 /strong /p p   团队成员10人,队长礼品升级为超薄& amp 大容量移动电源 /p p   我们将为您及您的队员提供专属以及快捷的参观之旅,提前收到入场证件、展会期刊等资料,团队尊享超级礼遇。添加微信号:youtiao8826,私信:“我要当队长+姓名、单位、手机”。 /p p br/ /p
  • “贵阳盛事!首届分析测试前沿论坛开幕,院士专家齐聚大会论坛”
    “交流是学习工作的灵魂。”2024年7月15日,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分析测试学报》主编江桂斌院士在由《分析测试学报》(下称《学报》)主办、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承办的“首届分析测试前沿论坛暨《分析测试学报》青年编委会议”上致辞。 7月14日至17日,首届分析测试前沿论坛暨分析测试学报青年编委会议在贵阳举行,论坛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分析测试领域的创新发展,提升科技期刊的办刊能力,加快实现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战略目标,同时发挥期刊的交流平台作用,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及时展示分析测试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15日上午,大会论坛在贵州贵阳拉开会议序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学报》主编江桂斌研究员,广东省委宣传部出版处陈建新二级调研员,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党委书记、李宏荣研究馆员,贵州科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廖飞高级工程师,《学报》常务副主编、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吴惠勤研究员,《学报》副主编、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汪海林研究员,《Biomedical Analysis》(下称《BMA》)副主编、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戴宗教授,贵州大学副校长周少奇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峥涛教授,湖南大学聂舟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本次大会论坛由《学报》副主编、北京大学刘虎威教授,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振教授,《学报》编辑部主任龙秀芬编审共同担任主持人。江桂斌院士首先为本次大会发表了致辞。江院士表示,作为《学报》主编,深知举办此次论坛的不易。他强调:“交流是学习工作的灵魂。”在致辞中,江院士表达了对青年编委的期待,他们不仅是《学报》发展的中坚力量,更是推动学术创新的活力源泉,期刊质量的持续提升和影响力的扩大离不开青年编委的努力。交流是学术工作的灵魂,期待各位专家和青年编委通过大会平台积极进行学术交流和推广,携手并肩共同助力我国分析测试领域持续进步,为科技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李宏荣书记随后为大会发表致辞,并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回顾了《学报》40多年的发展历程,并对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学报》发展的编委、青年编委、专家学者们表示诚挚的感谢。李宏荣书记强调了学术交流的重要性,并表示本次论坛是《学报》首次在省外举办的会议,是一项新的拓展和尝试,感谢各位专家的积极参与。今年9月份,《学报》还将在广州召开“2024分析测试高峰论坛”,欢迎大家积极参与。贵州科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廖飞高级工程师在随后的致辞时指出,论坛的召开是向贵州推介分析测试前沿技术、增进彼此学习交流的机会,更是推动“科技入黔”的有力抓手。他期待通过更多的交流平台,促进彼此的学习与合作,共同推动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论坛上,多位顶尖专家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展现了分析测试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深刻洞见。 江桂斌院士为与会者带来了题为《成组毒理学分析仪的研制及其在化学风险评估中的关键应用》的报告。详细分析了全球科学仪器市场分布及运营情况,并指出国家对国产科学仪器的高度重视以及科学仪器产业“高地”的不断涌现。此外,江院士还介绍了高通量多功能成组毒理学分析系统(ITA)的研发目标、设计思路及其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潜力,指出了该系统在推动分子毒理学研究和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重要价值。汪海林研究员以《核酸修饰的精准分析与表观遗传研究》为题,为与会者展示了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新视角。他介绍了少量细胞中DNA/RNA胞嘧啶的超灵敏甲基化和去甲基化分析方法,以及代谢编码同位素示踪技术和无污染质谱分析方法,为核酸修饰的精准分析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周少奇教授就当前环境工程领域的热点问题——《城市污水处理工程中的抗生素去除与环境安全分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周教授以贵州贵阳的典型污水处理厂为案例,详细分析了污水处理厂在常规污染物指标和新污染物指标处理方面的效果,并对未来环境健康学科的发展趋势表达了深切的期待。王峥涛教授分享了题为《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策略与应用》的报告。王教授深入分析了中药质量标准的现状,并提出了多基原/近缘中药材的质量标准策略,以及中药三七“生熟异用”药效物质基础与质量评价策略,为中药标准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聂舟教授随后作了题为《RNA成像分子工具研究》的报告,聂教授不仅分享了他在RNA成像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还探讨了这些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潜力,为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和思路。此外,大会论坛还进行了青年编委证书与青矜奖的颁发仪式。江桂斌院士、吴惠勤研究员、刘虎威教授及汪海林研究员为《学报》青年编委们颁发聘书,陈建新调研员、李宏荣书记 、吴惠勤研究员、戴宗教授为《BMA》青年编委们颁发聘书。刘虎威教授、廖飞院长为青衿论坛获奖者颁发了获奖证书。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我国分析测试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奠定了基础,为提升科技期刊的办刊水平,促进学术交流,加速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步伐,推动我国分析测试领域的创新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院士领衔!第四届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青年部大会成功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22年11月24日,为充分发挥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加强高校青年分析测试工作者的交流,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主办,中山大学测试中心和大连科学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承办,仪器信息网和仪器学习网合作支持的第四届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青年部大会成功召开。本次会议以“培养高水平测试人才,促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主题,诚邀分析测试行业的专家学者及青年才俊参加,共同就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管理、分析测试新方法与新技术和分析测试学术应用前沿等相关议题进行专题报告及交流。仪器信息网作为本次大会的支持媒体特对本次会议进行报道和同步直播。会议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院长欧阳钢锋教授主持,中山大学杨东华副校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曾艳处长、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江桂斌院士和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主任委员李景虹院士分别致辞。中山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院长欧阳钢锋教授 主持据欧阳钢锋教授介绍,从今年5月以来,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汇聚了近200所高校的分析测试中心平台,数百位不同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联手打造了系列学术交流活动。目前,系列学术交流活动已成功举办11期,累计观看人数超45万。今年8月19号到21号,在镇江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年会也取得巨大成功。中山大学杨东华副校长 致辞杨东华副校长在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是分析领域青年人的盛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中山大学历经近百年风雨,初心不改,始终致力于青年人才培养事业。近年来,学校发展及办学规模得到极大拓展。目前,中山大学由广州校区、珠海校区、深圳校区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及十家附属医院组成,学校正扎实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努力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经过近40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山大学测试中心已成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仪器设备先进、综合分析测试能力雄厚的大型理化分析中心之一。中心紧密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建设支撑学校科研发展需求的“仪器设备配置一流、检测技术水平一流、管理服务水平一流”的校级大型仪器公共服务平台。截止2022年10月,中心拥有固定资产1327台/套,总值约2.4亿元。2018年开始,测试中心除了日常的测试服务外,还建立了“精准服务”机制,通过开发新方法,搭建改造仪器,为全校相关学科提供定向技术支持和服务。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曾艳处长 致辞曾艳处长在致辞中表示,随着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科发展对校内公共服务平台的需求日益增强,高校分析测试中心也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各个高校的分析测试中心一方面重视仪器开放共享,优化测试服务,加强自身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也非常重视一流分析测试技术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团结凝聚青年测试人才巩固高校建设。青年分析测试人才应当与时俱进,敏锐抓住机遇,着眼于更专业、更细致、更全面的分析测试技术的应用开发,提高服务水平。高校分析测试分会青年部自2017年成立以来,为青年分析人才交流、合作、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今后的发展中,曾艳处长希望青年部能够更好的发挥三个作用,一是发挥交流平台的作用,二是发挥事业平台的作用,三是发挥人才蓄水池的作用。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江桂斌院士 致辞江桂斌院士表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自1986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团结全国分析测试单位和广大的测试工作者,围绕国家科技发展的重大需求,积极开展学习交流,技术培训,咨询服务等工作。同时,协会加强与国际分析测试以及分析仪器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中国分析测试科技技术的普及、提高和发展。高校分析测试分会作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的分支机构之一,推动了全国高等学校科技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科技事业、教育事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主任委员李景虹院士 致辞李景虹院士强调,青年的培养是支撑我国科技进步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非常重要的具有活力和创新性的生力军,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的活力所在,也是科技发展的希望,更是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的明天。因此,青年人才的培养与发展一直是高校分析测试分会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2017年高校分析测试分会青年部正式成立,以吸引、团结和服务全国青年分析测试工作者,更好的来服务于国家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赛默飞高校分析测试优秀青年人才奖”获奖名单开幕式上由欧阳钢锋教授隆重颁布了“赛默飞高校分析测试优秀青年人才奖”获奖名单。该奖项是赛默飞与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合作冠名设立。本届评选共有来自于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南大学等国内8所高校的10位分析测试领域青年研究学者获奖。开幕式后进入了大会报告环节。大会报告由广东工业大学栾天罡教授和重庆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周小元主持,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谭蔚泓院士、清华大学李景虹院士和广州大学牛利教授等分别带来精彩报告。广东工业大学栾天罡教授主持重庆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周小元教授 主持报告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江桂斌院士报告题目:环境与食品污染物及风险评估的仪器方法进入近代以来,人类生活已离不开使用化学品,仅我国食品添加剂目录中就有22类,1960多种添加剂。因此,大量新污染物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进入了环境与人体,而环境中的化学分子关乎每个人的健康。报告中,江桂斌院士列举了轮胎中抗氧化剂6PPD引起的毒理效应;溴化物产生的毒理效应;防晒霜正在杀死珊瑚;食品中化学污染物来源等数个案例说明了环境中污染物的危害。目前污染物治理已受到政府部门的广泛重视,同时社会发展也对分析测试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此,江桂斌院士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相关分析仪器发展现状、环境监测仪器需求和风险评估仪器方法等内容。报告人:上海交通大学 谭蔚泓院士报告题目:人脸识别式分子诊疗单一biomarker难以定义疾病种类,如一个癌症相关基因难以定义癌症种类,可来源同病人、可能来源于不同器官,还可能是来源于正常细胞等。人脸识别依靠对脸部多个参数进行测定而形成特征图谱,是最有效的多参数表征方法,而多参数特征测定最能有效提高识别和诊断的精准性。人脸识别式诊疗即对多个疾病标志物进行同时检测,并且对疾病标志物之间的相互关联进行解析,用多参数共同定义疾病的分型与进展情况。疾病的复杂性,多样性等使得诊疗必须基于海量数据和多参数表征,多参数特征确定能有效提高疾病诊疗的有效性,人脸识别式的诊断必然是分子诊断的未来。谭蔚泓院士在报告中分享了如何实现疾病的精准诊疗的多个案例。报告人:清华大学 李景虹院士报告题目: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化学测量学瘟疫是人类跗骨之毒,天花、流感、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据估计,目前还有约160万种未知的野外病毒存在,其中很可能存在致病性和传播力更强的病毒。病原体快速检测和病原学分析的的化学测量学方法是应对突发性烈性传染病的战略性技术储备。李景虹院士在报告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近年来发生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SARS、新冠、猴痘疫情等)中快速、灵敏、便捷检测病毒并获取特异性生化信息的重要性,分享了SARS病毒抗原免疫检测、新冠病毒及其变异株的快速检测、猴痘病毒的基因进化监测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并为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出了宝贵的建设性意见。报告人:广州大学 牛利教授报告题目:面向生物分析应用的分析仪器设计分析化学在研究生命过程化学、生物工程、生物医学中,对于揭示生命起源、生命过程、疾病及遗传奥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仅是与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许多工程技术的发展也为分析技术方法应用于生物分析领域提供了必要的技术补充,特别是分析仪器技术方法的发展提高,使得生物分析应用,无论是准确度、灵敏度、时间分辨率等技术指标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也使得操作更简便、数据更多维、耗材更廉价。牛利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在研究中对生物分析及仪器系统的探索,研制开发了几种在生物分析领域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分析仪器设备,包括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谱仪、电化学探针刻蚀及显微成像、石英晶体微天平、高通量生物芯片制备及读取设备和食品抗氧化容量分析仪。相信通过本次会议,一定能使广大青年测试人才共同提高,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经济社会发展。明日报告日程:本次会议,仪器信息网同步直播,点击下方图片报名观看直播:
  • 大会主席詹启敏院士与您分享《聚焦精准医学、推动健康发展》
    第二届生命组学与精准医学大会暨Science专刊发布会将于2016年12月23-24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大会邀请到行业各专家学者,小编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次大会主席——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詹启敏院士。● ● ● 詹启敏院士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首席专家,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詹启敏院士长期致力于肿瘤分子生物学和肿瘤转化医学研究,在细胞周期调控、基因组稳定性和细胞癌变机制研究中取得原创性和系统性成果。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和系统揭示了细胞周期监测点关键蛋白的作用和机制,阐明多个重要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在细胞癌变和肿瘤诊断与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近年来,在基因组水平全面系统的揭示了食管鳞癌的遗传突变背景,为了解食管鳞癌的发病机理、寻找食管鳞癌诊断的分子标志物、确定研发临床治疗的药物靶点以及制定有效治疗方案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发现及鉴定了一批参与细胞周期调控、肿瘤发生及转移相关的lncRNA,并对其功能和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至今已在国际医学生物学和肿瘤学杂志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 SCI他引12000多次。主编和主译著作5部。报告题目:聚焦精准医学、推动健康发展“报告摘要:精准医学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更是公众对医疗健康需求。精准医学的内涵主要是应用现代遗传技术(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肠道微生物组学)、分子影像技术、分子病理、生物信息技术,结合患者生活环境和临床数据,实现精准的疾病分类和诊断,制定具有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诊疗方案。这种医疗模式将为病人提供“量体裁衣”式的最佳治疗方案,从目前较为“粗线条”的诊疗模式到针对不同病人精准分析找出更为安全有效的诊疗方案,以期达到治疗效果最大化和损伤、副作用最小化。应该说,精准医学的发展开启了个性化医疗时代,极大的推动个性化诊疗的快速发展,并将改变很多疾病现有的诊断和分类方法。精准个性化诊疗发展将使得我们能够针对每一个病人的个体特征,定制和实施医疗决策,实现“合适的病人、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治疗”。在精准医学领域的发展,应结合我国疾病防治的需求,聚焦个性化诊疗,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临床资源,加强临床和现场大数据整合。精准医学的发展,将大幅度提高我国临床诊疗的技术水平,惠及民众,推动医疗改革,降低医疗负担,催生新兴生物医药产业,产生巨大社会经济效益,推动健康中国的建设。12月23日周五詹院士将于12月23日第二届生命组学与精准医学大会上与大家分享他的报告《聚焦精准医学、推动健康发展》,欢迎莅临!
  • 院士关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发挥智库作用,促进科技决策
    p   5月3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分学部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讨论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我国科技大师荟萃之地,要发挥好国家高端科技智库功能,组织广大院士围绕事关科技创新发展全局和长远问题,为国家科技决策提供准确、前瞻、及时的建议。 /p p   中国科学院院士纷纷表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更需要大家踏实下来认真总结经验、谋划未来,想一想什么样的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才能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让科技成为国家、企业、人民可依赖的利器。 /p p   这里,记者选择几位院士的观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6/insimg/0c047f93-3717-4bca-8dd6-ca7ea0b1831b.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朱作言&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高福&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金力 /p p    strong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作言: /strong /p p strong   不能把国家实验室当“蛋糕” /strong /p p   “这次大会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让我感受到‘科学春天’的又一次到来,相信能在中国掀起创新的新高潮。”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作言说,为了鼓励科技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国家想了很多办法,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了许多创新,有一些有益经验,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问题。 /p p   他特别关注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建设国家实验室的本意,是要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和具有我国特色和优势的领域,凝聚一只高水平、学科交叉的科研队伍,集中力量办大事。”朱作言说,“但现在很多地方和部门都把国家实验室当成一块‘大蛋糕’,当作一种资源,而不是考虑是否能够解决某个科学问题。” /p p   朱作言认为,建设国家实验室不能都“另起炉灶”“推倒重来”。“首先应该充分考虑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整编、调整和提升,比如已经有深厚学科根基、人才优势比较明显、发展势头比较好的国立科研院所,再比如前期已经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只有在那些我们确实没有基础的领域,或者需要新建的大科学工程,才适合新建。”朱作言说,“国家实验室建设要慎重,否则就是对资源的浪费,是对国家、对人民不负责任。” /p p    strong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 /strong /p p strong   科技智库要对争议问题进行科学回应 /strong /p p   中科院院士高福认为,科技工作者和科研机构的价值与作用不应仅仅体现在科学研究上,还应该向社会发声,当好智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要发挥好国家高端科技智库功能,组织广大院士围绕事关科技创新发展全局和长远问题,为国家科技决策提供准确、前瞻、及时的建议。高福认为这十分及时。 /p p   今年发生的山东非法经营疫苗事件,在网络发酵后引起很大的恐慌。“我参与了此次事件的调查,在公众恐慌的时候接受媒体采访,从科学角度回应了疫苗安全问题。”高福说,在一些重要的事件上,科学家应该发声,中国科学院等机构应该发挥智库的作用。“比如转基因安全问题,美国科学院出来说话,英国皇家学会也出来说话,我们是不是也应该逐渐站出来?” /p p   他认为,科学家和科研机构的智库作用不仅是为国家科技决策提供参考,而且是对越来越多的敏感和争议问题的一种社会关切。“当没人说话的时候,我们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应该能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对那些争议问题进行科学回应,使老百姓不再无所适从,这是科技工作者应有的态度。” /p p    strong 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 /strong /p p strong   科研行政管理要“放权” /strong /p p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要让领衔科技专家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听到这里,我既感到兴奋,又有些忧虑,我们的行政管理体系太刚性。”中科院院士金力说。 /p p   “我们从上到下一直在呼吁,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减少对科学研究的管理、要放权,但很多管理部门目前还是在‘用力’。”金力指出,行政部门的“用力”在一些需要发挥体制机制优势进行创新的方面容易见成效,但对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自由探索等,很可能适得其反。 /p p   金力说:“科学研发以及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政策环境,需要刚柔相济的科研行政管理方式,才能让科技工作者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 /p p   金力强调,只有当管理部门真正意识到“哪些事情该管、哪些事情要少管”时,科技工作者才能充分施展才华和智慧。 /p p /p
  • 全球院士共话智能工业创新——2017全球智能工业创新大会暨全球创新技术成果转移大会盛大开幕
    p   2017年6月5日,2017全球智能工业创新大会暨全球创新技术成果转移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开幕,参会代表2000余人。来自美国、德国、瑞典、俄罗斯、澳大利亚、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日本等百余位国外嘉宾,携带近200余项成果和项目到会,围绕信息技术、新能源、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疗等六大领域进行交流。通过“大会交流、专场对接、B2B对接、技术展示”多种形式开展高新技术成果转移和合作,促进国际合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85631afc-aab9-487d-8b86-9ddb1900ee6d.jpg" title=" 1.jpg" / /p p   中国工程院吕跃广院士主持了开幕式。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主席柴天佑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大会共主席白瑞楠副院长、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联合主席/大会共主席林诗万先生、悉尼大学/大会共主席阿奇?约翰斯顿院长、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首席研究科学家/大会共主席卫钢先生、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大会共主席刘建德副校长、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吉维卡· 奥弗彻罗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大会共主席姜景山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大会共主席夏建白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大会共主席王立军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大会共主席刘明院士、大会共主席/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魏毅寅副总经理、原中国驻悉尼总领馆科技参赞靳志勇先生、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赵雪燕秘书长、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王映明副理事长等嘉宾出席了本次大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a355b56d-6c62-44c8-bbe3-28bba6d0a579.jpg" title=" 2.jpg" / /p p   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大会共主席白瑞楠副院长进行了开幕致词。在2006年的2月9号,中国国务院出台了《科技发展的中长期规划》,首次提出创新的理念。时任白瑞楠副院长就在北京,时任瑞典科学院的研究员。他认为,中国正在进行非常广泛的国际知识的分享及交流,中国通过积极的、以及具有建设性的在这些领域进行发展,能够吸引并且提供相应的知识资源,为双边的交流提供机遇并且在研究领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大约在十年前,他们提出了发展纲要,今天在此共同见证如何将技术在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转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1879dee2-3568-4713-9514-c733d67497cb.jpg" title=" 3.jpg" / /p p   大会主席柴天佑院士则在致辞中提到,信息技术、能源及使能技术会引起工业革命,智能制造对于新一轮的工业革命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但我们目前还面对着诸多科学及技术方面的难题,这就需要来自学界以及产业界的合作,及不同国家的合作。此次会议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智能制造国际项目的对接以及合作,在会议的筹备期间我们得到了来自驻美、驻欧、驻澳等国家和地区大使馆的鼎力支持和帮助,我们还邀请了相关国家的机构,致力于搭建国际对接合作的平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31d1c011-8c72-4e47-b642-f1b9ba2d4ed9.jpg" title=" 4.jpg" / /p p   与此同时本月6号到8号,第九届光电子?中国博览会(PHOTONICS CHINA EXPO)也将于2017年6月6-8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盛大开幕。展览面积三万平米,将会有800家企业发布合作需求。柴天佑院士希望所有的与会者可以利用此次大会的契机,在学术交流、产业对接、成果转化以及项目合作等方面充分参与,集群力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为智能制造战略的发展做出贡献。 /p p   大会主席德国工程院院长赖因哈特?胡特尔院长因家庭原因,无法到会,特发来视频向大会顺利召开表示祝贺。 /p p   大会报告时段,本次大会邀请到来自美国、德国、瑞典、澳大利亚和中国的五位智能制造领域专家分别带来精彩报告。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白瑞楠副院长的报告题目是“瑞典智能制造” 中国工程院柴天佑院士的报告题目是“制造流程智能化” 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林诗万主席的报告题目是“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 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阿奇?约翰斯顿的报告题目是“工程与信息技术,创新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 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工程信息管理学院吉维卡· 奥弗彻罗瓦院长的报告题目是“行业4.0和数字化:愿景和实施”。智能制造是重振经济的引擎,到场嘉宾纷纷表示从来自全球不同国家的报告中获益匪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fedb84f2-fb1b-4f10-9d6c-d0a368e1f536.jpg" title=" 8.jpg" / /p p   接下来的智能制造领军企业高峰对话环节,由新华网的葛振斌总监主持。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魏毅寅副总经理、中国移动集团政企行业解决方案部赵毓毅总经理、树根互联技术有限公司(三一集团)李剑副总裁、东旭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旭集团)王忠辉副总裁、通鼎互联信息股份有限公司(通鼎集团)蔡文杰总经理、阿里巴巴IoT事业部吕海军总监、长虹集团管符欣信息化主管,北方夜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王志宏副总经理等行业巨头的领导悉数到场,一同探讨智能工业领域的最新进展,共同搭建产学研用的大平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a7097610-36d1-4f42-832c-ef5f0c1cf585.jpg" title=" 9.jpg" / /p p   组委会收集到的项目来自亚欧中心,美国,芬兰,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国家及机构,涵盖信息技术,能源与环保,先进制造,现代农业,新能源汽车,生物医学,信息技术,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新材料。其中不乏产业化前期项目,如预测驾驶,高效水处理系统,加拿大废旧轮胎处理技术,新型回收再利用发电系统,人造金属骨骼材料,利用太赫兹技术的无损检测等。不少国外企业表示希望与国内单位加强沟通与合作,拓展共同利益,一同促进全球智能工业发展。 /p p   下午进行了中澳先进制造专场、欧洲项目推介专场、新能源新材料专场、国际协作创新合作专场、生物医药专场、光显示专场等分专题会场,将有100位国内外业界顶级专家现场做精彩报告,探讨智能工业全产业链发展趋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ba573990-07cf-45ae-86e6-c251a81c88f8.jpg" title=" 1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明日将继续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2017全球智能工业创新大会暨全球创新技术成果转移大会的中日项目专场,在昌平区三一集团总部举办国际机器人及先进制造专场,并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举办华夏幸福产业投资对接会。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5caf86b2-714c-454e-8411-b9408ce09d86.jpg" title=" 11.jpg" / /p p   第九届光电子?中国博览会(PHOTONICS CHINA EXPO)也将于2017年6月6-8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盛大开幕,位于北京市顺义区天竺地区裕翔路88号,入口是7号门。让您真正领略:高新成果与新兴产业无缝对接,科技服务助推“中国制造2025”。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37c830a4-3267-41cd-8d4c-aa71fb48fded.jpg" title=" 12.jpg" / /p p   光电子· 中国博览会经过九年累足成步,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规模的覆盖光电子领域全产业链的技术交流与展示平台,2017年将分设高校重点实验室创新技术主题展、光谱中国—光学仪器及测试测量设备主题展、激光工业设备主题展、光学制造主题展、红外与微波技术应用主题展、光通信与光传感主题展、机器视觉主题展、军民融合国防电子展等八大主题展,总展出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来自国内外千余家高校及企业参展,预计将有10万余名专业买家和观众到场参观采购。 /p p   今年尤其重视专业观众邀约,成功邀请了核兴航材、中国一汽、中车集团、航天五院、京东方科技集团、中国石化、中航工业、富士康、徐工集团、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三一集团、东旭集团、华为、中铁集团、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等装备制造、军民结合项目及产品、安防、智能建筑、电子及半导体、工业自动化与机器人、仪器仪表、新能源、新材料、无人系统及技术、科研/高校科技项目成果和投融资机构领域的专业观众,并进一步加大国际专业观众的邀约力度。 /p p   现场发布对接会借助专题推介的形式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分为军民融合项目发布会、国际创新实验室项目发布会、光电子新产品发布会等,您可以在对口的发布会上进行项目对接、现场洽谈和经验交流。 /p p br/ /p
  • 院士领衔 线上线下互动|2022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大会报告(下)
    仪器信息网、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对外名义)联合报道:2022年11月26日,由电镜学会电子显微学报编辑部主办、南方科技大学承办的“2022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在东莞市会展国际大酒店龙泉厅顺利召开。大会为期三天,受全球持续的新冠疫情影响,大会主会场和12个专题分会场采用线下交流+线上直播方式进行,吸引来自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等电子显微学领域专家学者3.5万余人次线上线下参会。大会线下会场大会线上会场2022年是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对外名义)成立四十二周年,《电子显微学报》创刊四十周年。在老一辈科学家引领下,中国电子显微学事业蓬勃发展至今;中青年学者赓续中国电子显微学的优良传统,瞄准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为我国卡脖子难题的攻克贡献中国电子显微学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本届年会的主题是“‘动’析显微新世界”。本次大会主要由大会报告和12个分会场报告组成,11月26日上午和11月27日上午,大会报告特邀十二位著名电子显微学科学家、相关仪器设备厂商专家代表依次为大家呈现精彩报告。以下为11月27日上午大会报告内容摘要,以飨读者。大会报告主持人: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对外名义)理事长、北京工业大学教授 韩晓东报告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薛其坤教授报告题目: 高温超导机理研究的新进展薛其坤院士首先介绍了高温超导的概念与技术发展历史,自1986年Bednortz和Müller发现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以来,三十多年已经过去了,但作为凝聚态物理学最重要科学难题之一的高温超导机理至今仍然没有得到解决,甚至在最基本的科学问题比如配对对称性上也尚未达成共识。针对配对对称性这一核心科学问题,团队通过制备具有原子级平整界面的高质量Josephson结成了关键相敏实验,发现铜氧化物中s-波配对占主导地位。该结果颠覆了铜基高温超导是d-波配对的主流认识。结果表明,原子尺度控制材料和器件得到的结果似乎支持高温超导是常规超导;通过奇妙的想法和确定性实验解决高温超导机理难题似乎很有希望。报告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生物岛实验室教授 徐涛(线上分享)报告题目:光镜电镜关联成像技术在亚细胞成像前沿的应用徐涛院士首先介绍了光电联用技术对于生物细胞结构研究的重要意义,光电关联成像可以将荧光显微镜对分子特异性定位以及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特点结合起来,实现对目标分子的精确观测,实现1+12的作用。接着分享了围绕光电联用技术开展的系列工作,包括在常规EPON包埋样品上开发系列光转换荧光蛋白;发展了新的单分子成像及定位方法,重复光学选择性曝光(ROSE)等技术;冷冻光电联用技术在原位亚细胞结构中的研究等。作为时下方兴未艾的热点技术,原位结构解析或将成为下一代重要技术。报告人:捷欧路(北京)科贸有限公司 张滢(线上分享)报告题目:日本电子冷冻电镜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张滢首先介绍了日本电子冷冻电镜技术近三十年的技术积累与发展历程,接着分享了日本电子最新一代CRO ARM 300的性能特点,包括科勒照明系统、无彗差合轴、新型冷场枪、新型Omega能量过滤器、无孔相位板、操作简便等。最后详细介绍了日本电子冷冻电镜客户在单颗粒分析技术、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微晶电子衍射等方面取得的系列成果案例。报告人: 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 曾超斌(线上分享)报告题目: 日立原位环境球差校正电镜最新进展结合日立球差校正透射电子显微镜HF5000,曾超斌介绍了日立原位环境球差校正电镜最新进展。包括原位杆和原位芯片技术的最新进展、客户在原子级原位技术方面取得的系列成果案例等。相关优势包括,HF5000开放设计为原位表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原位模式下可同时捕获内部结构和表面形貌信息、原子能谱(EDS)和电子能谱(EELS)分析可以在原位模式下实现等。报告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孙军(线上分享)报告题目:层级纳米马氏体合金的构筑与强韧化孙军院士报告从研究背景、解决思路、合金设计制备、结果讨论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团队关于层级纳米马氏体合金的构筑与强韧化的研究进展。作为关键结构材料,合金强韧化是共性关键问题,钛合金高成本限制其工程应用,低成本元素替代贵金属实现高强韧钛合金设计需求急迫。经过合金设计制备研究,提出基于元素扩散失配调控化学界面的新策略,构筑层级纳米马氏体结构;Ti-AI-Cr-Zr系纳米马氏体合金具有低成本高强塑性以及良好热稳定的组合;化学界面工程策略可应用于其它具有马氏体相变特性的亚稳态合金的强韧化等。报告人:北京工业大学研究员 王立华(线上分享)报告题目:晶界塑性变形机制的原位原子尺度研究王立华表示,基于晶界塑性变形机制的原位原子尺度研究,团队原创性发展了一些可以在透射电镜中进行原子尺度原位观察的实验技术系统并在百实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商业转化。借助该原位系统产品,在原子尺度观察到了晶粒滑移,同时揭示了以往模型没有预测到的一些变形行为,如倾斜GB通过GB位错活动旋转,无明显迁移;通过刚性原子滑动的GB伴随出现/消失和原 GB的运动与子间的相互转化;通过晶界位错沿晶界滑动实现晶界原子的刚性运动,形成Lomer-Lock结构,促进原子的出现/消失和相互转化等。报告人:南方科技大学讲习教授 廖茂富报告题目:生物电镜的革命与未来展望廖茂富结合自己的经历,分享了对生物电镜发展的看法。某种意义上讲,生物电镜是材料电镜的衍生分支,由于生物样品水化、对电子辐照敏感等特点,生物电镜达到0.4nm和达到0.1nm分辨率的时间大概都相比材料电镜晚了约二十年。近十年来,数据处理技术和电子探测器技术的发展成为生物电镜分辨率革命的两个主要因素,这不仅推翻了晶体学占主导的结构生物学,改变了结构生物学的许多内涵,同时,也助推结构生物学整合深入到制药医疗等工业界。关于未来,廖茂富认为生物电镜将促进下一代的结构生物学,而下一代的结构生物学则包括高分辨、高通量、原位和动态等趋势特点。11月26日下午-11月28日下午,12个分会场精彩内容也将悉数呈现,分会场依次为:1)显微学理论、技术与仪器发展;2)原位电子显微学表征;3)功能材料的微结构表征;4)结构材料及缺陷、界面、表面,相变与扩散;5)先进显微分析技术在工业材料中的应用;6)扫描探针显微学(STM/AFM等);7)扫描电子显微学(含EBSD);8)聚焦离子束(FIB)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9)低温电子显微学表征;10)生物显微学研究;11)生物医学和生物电镜技术;12)中国电子显微镜运行管理开放共享实验平台经验交流。同时,大会还将颁发优秀青年学者奖、评选优秀学生论文奖与优秀Poster奖、为第十三届中国电子显微摄影大赛获奖者颁奖等,相关信息,请关注后续报道。微信扫码进入大会官方网站,查看大会详细日程及会议现场照片集锦:线下参会代表合影留念
  • 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院士大会这些金句振聋发聩
    p   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28日上午开幕,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p p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习近平的这些话语振聋发聩,一起来学习!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1. /strong /span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2. /strong /span 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3. /strong /span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有的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有的历史性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4. /strong /span 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5. /strong /span 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6. /strong /span 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7. /strong /span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8. /strong /span 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9. /span /strong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10. /strong /span 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11. /strong /span 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12. /strong /span 要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坚定创新信心,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只有自信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13. /strong /span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14. /strong /span 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15. /strong /span 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把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16. /strong /span 我们的很多院士都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17. /strong /span 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18. /strong /span 当科学家是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我们要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为孩子们尊崇向往的职业,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未来祖国的科技天地群英荟萃,让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群星闪耀。 /p p br/ /p
  • 院士领衔 第21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在成都开幕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20年10月31日,第21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暨 2020年光谱年会在成都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光学学会和中国化学会主办,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承办。大会秉承前20届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之宗旨,全力展示我国在光谱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取得的成果,增进广大光谱科学工作者及支持光谱事业人们间的交流与合作,以期形成自由研讨的学术氛围,让光谱相关或相近的思想撞击出火花,期待颠覆性创新创造力泉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c57f922d-fb0b-4e93-9d69-13bd920605eb.jpg" title=" 会场1.jpg" alt=" 会场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97010691-aa3f-4d86-9378-6960eeceb6d3.jpg" title=" huichang.jpg" alt=" huichang.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会议现场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虽然因为疫情延期,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大家的参会积极性,会议首日已经吸引了50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注册参会。据悉,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近320篇。大会组委会特别邀请了知名院士、专家学者参会并做报告,共安排了6个大会报告,11个主旨报告,70个邀请报告,36个口头报告,20个青年论坛报告和70余个墙报展。另外,本次会议还将颁发第21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和“优秀墙报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e60a101e-51a2-4407-a6d8-2402d851443e.jpg" title=" 吕.jpg" alt=" 吕.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四川大学吕弋教授主持开幕式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开幕式由会议轮值主席、四川大学吕弋教授主持,中国光学学会光谱专业委员会主任谢孟峡教授、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郭勇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学部化学测量学主任王春霞研究员等为大会致辞。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d35630d1-6194-4620-8dae-4bc6a01d6c46.jpg" title=" 谢孟峡.jpg" alt=" 谢孟峡.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光学学会光谱专业委员会主任谢孟峡教授致辞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1979年,第一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在桂林召开,至今已历时41年。40多年来,在老一辈科学家的关怀和一代代年轻学者的努力下,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已经成功举办20届。一路走来,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覆盖的领域越来越宽,涵盖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致辞中,谢孟峡教授回顾了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发展的里程碑节点, 同时也指出,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在光谱研究和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还有一些差距,比如光谱仪器研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谢孟峡教授表示,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致力于促进光谱事业的发展,希望大家多提建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7b6f94a0-310e-4055-9eb3-b91d3d2b4f82.jpg" title=" 郭勇.jpg" alt=" 郭勇.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郭勇教授致辞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时隔28年,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再次由四川大学承办。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郭勇教授在致辞中对各位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也介绍了四川大学的一些基本情况。郭勇教授表示,本次会议不仅是光谱最新研究成果的阶段性回顾,更是思想碰撞的平台,希望大家可以借此机会多沟通交流,共同促进光谱学的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fadf23d2-69c7-472d-9ed8-562b009d71d1.jpg" title=" 王春霞.jpg" alt=" 王春霞.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学部化学测量学主任王春霞研究员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化学测量学是化学的测量科学、方法和技术,是化学科学最早、最重要的发展分支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学部化学测量学主任王春霞研究员在致辞中给大家分享了化学测量学十四五规划的讨论稿,内容涉及化学测量学的战略地位、发展规律与态势、发展现状、发展布局,及优先发展领域与重大交叉研究领域等。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开幕式之后,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厦门大学孙世刚院士、北京大学张锦院士、厦门大学颜晓梅教授、四川大学侯贤灯教授等5位院士和专家带来精彩的分享。各位院士、专家从理论、实践、进展等方面进行思想碰撞,为我国的光谱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清晰、明朗的思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326f30f1-2662-43a9-9d76-782e888c37f7.jpg" title=" 陈洪渊.jpg" alt=" 陈洪渊.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南京大学 陈洪渊院士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生命分析化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af02aa46-3611-4a6d-b481-d9d9c9eb3ba8.jpg" title=" 孙.jpg" alt=" 孙.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厦门大学 孙世刚院士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电化学能源过程的原位/工况谱学研究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d2e9cc64-0817-485e-828b-847d8ad63d6a.jpg" title=" 张锦.jpg" alt=" 张锦.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北京大学 张锦院士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Graphen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and Beyond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3e982cab-cb48-4c6a-bf9b-44cff9027719.jpg" title=" 颜.jpg" alt=" 颜.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厦门大学 颜晓梅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光谱型)纳米流式检测技术的研发及其生物分析应用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80172f23-8dd5-433f-9636-ff4c80b00008.jpg" title=" 侯.jpg" alt=" 侯.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四川大学 侯贤灯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等离子体光谱化学分析 /strong /p p   为感谢各位大会报告人为“第21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暨2020年光谱年会”所做的贡献,大会组委会还特别安排了授牌环节。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00c31c34-eac7-4c54-8fd6-85716ed03082.jpg" title=" 授牌2.jpg" alt=" 授牌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864eecb4-2ca5-4e00-8203-b510222e466b.jpg" title=" 授牌.jpg" alt=" 授牌.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7ac9ef42-ace4-4445-90eb-4e2f44ffe571.jpg" title=" 授牌3-1.jpg" alt=" 授牌3-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be9fb5a5-4756-476f-8900-74b4afdc34a7.jpg" title=" 授牌4-1.jpg" alt=" 授牌4-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a951049e-e901-43bd-b142-06c5cefabade.jpg" title=" 授牌5-1.jpg" alt=" 授牌5-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授牌仪式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光谱技术作为现代分析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支撑和推动了中国科技跨越发展。会议第一天下午,东北大学王建华教授、厦门大学杭纬教授等8位专家还将带来精彩的报告。第二天,以拉曼光谱、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原子光谱,光谱新技术等为主题的分会场报告将一一呈现。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本次会议还得到了赛默飞、HORIBA、岛津、珀金埃尔默、雷尼绍、安捷伦、日立高新、布鲁克、天美、Quantum Design、海洋光学、鉴知技术等近20家仪器厂商的鼎力支持,多家仪器公司的代表也将在本次会议中分享最新的产品和技术。仪器信息网作为支持媒体将全程报道会议的最新进展,精彩内容请关注后续报道。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8cac16a3-dc50-4ec4-8fae-dbe0594516ec.jpg" title=" 展会.jpg" alt=" 展会.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同期仪器展 /strong /p p br/ /p
  •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
    p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30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这个盛会,就是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 /p p   李克强主持。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出席大会。 /p p   上午9时,大会开始,全体起立,唱国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118956522_14646061708611n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5/insimg/9be473c8-0d47-4fbf-96d8-709122314bc3.jpg" / /p p   在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发表了讲话。他指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大家责任重大、使命重大,应该努力为建成创新型国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p p   习近平强调,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在绵延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果。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懈努力,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科技整体能力持续提升,一些重要领域方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p p   习近平指出,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 /p p   习近平就此提出5点要求。一是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推动科技发展,必须准确判断科技突破方向。判断准了就能抓住先机。科学技术是世界性、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及时确立发展战略,坚定创新自信,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 /p p   二是强化战略导向,破解创新发展科技难题。当前,国家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党中央已经确定了我国科技面向2030年的长远战略,决定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能够持续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 /p p   三是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必须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来一个根本性转变,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大幅增加公共科技供给,让人民享有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放心的食品药品。 /p p   四是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要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要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科技体制及其相关体制深刻变革。要制定和落实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各项政策,加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要优化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科研布局,厚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要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 /p p   五是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性活动。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努力造就一大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一大批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一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要让领衔科技专家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要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制化优势。 /p p img title=" 1118956522_14646050926561n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5/insimg/c2f42868-93d3-43f5-b060-e9b3deaff683.jpg" / /p p   习近平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p p   习近平指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我国科技大师荟萃之地,要发挥好国家高端科技智库功能,组织广大院士围绕事关科技创新发展全局和长远问题,为国家科技决策提供准确、前瞻、及时的建议。要发挥好最高学术机构学术引领作用,把握好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敏锐抓住科技革命新方向。希望广大院士发挥好科技领军作用,团结带领全国科技界特别是广大青年科技人才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功立业。 /p p   习近平指出,中国科协各级组织要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创新争先行动,促进科技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 /p p   习近平最后强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发扬我国科技界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优良传统,勇担重任,勇攀高峰,当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排头兵。让我们扬起13亿多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憧憬的风帆,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让中国这艘航船,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进,向着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前进。 /p p   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出席会议。 /p p   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中央军委机关各部门、武警部队主要负责同志和大会代表,约4000人参加会议。 /p p & nbsp /p
  • 九院士齐聚第十二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
    仪器信息网讯 2014年4月10-15日,由中国化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联合主办,桂林理工大学承办的&ldquo 第十二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rdquo 在桂林举行。   中科院院士汪尔康研究员、中科院院士陈洪渊教授、桂林理工大学校长解庆林教授、中科院院士俞汝勤教授、中科院院士姚守拙教授、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董绍俊研究员、中科院院士万立骏研究员、中科院院士江桂斌研究员、中科院院士杨秀荣研究员、中科院院士张玉奎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分析化学学科项目主任庄乾坤教授等出席会议。同时,本次会议还吸引了近800位专家学者、仪器用户、仪器厂商代表参会,共同探讨电分析化学领域相关科学问题。   开幕式中,桂林理工大学校长解庆林教授及中科院院士汪尔康研究员分别为大会致辞,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李建平教授介绍会议筹备情况。 桂林理工大学校长解庆林教授 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李建平教授   据介绍,自1981年以来,全国电分析学术会议已经成功举办了11届。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本次会议(第十二届全国电分析学会会议)不论在参会人数还是论文数量方面都创造了空前的规模。其中参会人数由上一届的500多人增加到近800人,会议征集稿件700多篇,并设有700多个墙报展。本届与会代表除9位院士之外,还有很多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百人计划获得者等,可谓是老中青三届共聚一堂的全国电分析化学成果展览会。   本次会议共有报告146个,其中有9位院士报告,20个大会报告。在这些报告中,&ldquo 纳米&rdquo 与&ldquo 生物&rdquo 这两个词贯穿始终,大部分报告都涉及纳米及生物分析。很多老师反映,纳米及生物分析是当前的热点,也是电分析化学的两个发展趋势,很多课题组都在做相关的研究工作。 陈洪渊院士、江桂斌院士、万立骏院士   陈洪渊院士作了以《电化学界面若干科学问题的再审视》为题的报告,报告介绍了电化学的电极及其界面的相关问题、电化学功能传感界面的基本构建方法等;江桂斌院士介绍了《纳米材料环境过程与生物效应的一些新认识》,报告针对纳米粒径的表征、纳米颗粒的环境过程、纳米颗粒的生物效应三个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万立骏院士主要介绍了《电极表面分子纳米结构构筑的方法学研究》,其介绍到,发展表面纳米结构的构筑方法,实现表面纳米结构的定向设计构筑,是实现纳米器件和纳米机器可控制备的基础。 董绍俊院士、杨秀荣院士、俞汝勤院士   董绍俊院士介绍了《荧光光谱电化学交叉学科方法和应用》,据其介绍,荧光光谱电化学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有丰富的物理参数等优点。荧光光谱电化学虽然刚刚起步,但是在发展分析方法、研究新型的光电子材料方面大有前途;杨秀荣院士介绍了课题组所做的《几种碳纳米材料的制备和电化学应用》,报告中具体介绍了糖类为碳源,微波法合成具有荧光和电化学发光双重性质的碳点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俞汝勤院士作了《化学计量学与电分析化学基础研究》的报告,主要介绍了化学计量学对包括电分析化学在内的分析化学发展的影响,以及化学计量学与电分析化学基础研究的关系。俞汝勤院士在报告中强调,为了解决分析化学中复杂与高度非线性体系的分析表征问题,化学计量学与电分析化学二者都需要更深入地开展基础研究。 姚守拙院士、张玉奎院士、汪尔康院士   姚守拙院士介绍了《基于核酸和多肽的新型传感器研究》,其介绍到随着核酸与多肽结构和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核酸与多肽的传感器已经在生物传感、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报告中,姚守拙院士还详细介绍了课题组开发的一系列基于多肽和核酸的酶活性与金属离子检测方法;张玉奎院士介绍了《蛋白质组定量分析新技术新方法》,报告最后还介绍了我国在Web of Science收录的色谱及毛细管电泳相关论文的数量及被引频次等相关情况;汪尔康院士作了以《多功能固体电化学发光亲和分析》为题的报告,其介绍到,固体电化学发光具有降低昂贵发光试剂的消耗,简化实验设计和提高发光强度的优势。此外汪尔康院士还介绍到多功能电化学发光动态亲和分析仪的研制等相关情况。   本届会议专门设立了四个分会场:分析方法专题、传感器专题、有机生物分析专题、纳米及其它专题。组委会特别邀请了全国各研究所及高校的专家学者做相关专题的报告,场场爆满。 分会场现场 第一排:分析方法专题(左)、传感器专题(右) 第二排:有机生物分析专题(左)、纳米及其它专题(右)   此外,会议同期举行了小型展览会,邀请了多家厂商参展。 展览会现场 与会代表合影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