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优势学科

仪器信息网优势学科专题为您整合优势学科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优势学科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优势学科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优势学科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优势学科话题讨论。

优势学科相关的论坛

  • 仪器仪表与靶式流量计已形成独立学科

    仪器仪表与靶式流量计已经发展形成一门独立完整的学科。综观科学技术发展史,当一门新兴学科形成和不断发展时,教育体系,非凡是高等教育就会应运而生出现新的学科教育,培养新的学科人才。我国教育部多年来已经围绕着仪器仪表与测量控制学科设立了一级学科教育体系,现在定名为“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全国近250所高校设置了相应的专业,3万多名本科生和1万多名研究生在校学习。我国高校为“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制定了专业培养目标和规范,已经为仪器仪表与测量控制领域培养了几十万学科技术人才;  仪器仪表与测量控制学科是一门工程应用学科,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学科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我国仪器仪表产业已经具备相当规模,这在下面还会具体谈到,因此,仪器仪表与测量控制学科不是在象牙塔内,而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 仪器仪表与测量控制学科有一个全国性的国家一级的学术团体——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学会在推动学科进展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着的业绩。

  • 【转帖】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是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开展高水平国防科技自主创新研究、培养和凝聚高水平国防科技人才、进行学术交 流与合作的基础型实验研究基地。 第三条 国防科工委设立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的目的是根据国防特色和新兴学科发展需求,开展国防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的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培养创新型人才,支撑国防重点学科的发展。 第四条 国防科工委根据国防科技工业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编制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受理各有关部门(单位)的立项申请,审核批准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的设立、重组、合并和撤消。 第五条 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以下简称学科实验室)主要依托国防科工委所属高校、共建院校、教育部所属高校以及军队院校建设。学科实验室是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依托单位应落实学科实验室建设经费,为学科实验室提供必要的运行经费及其他配套条件和后勤保障。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临床医学等十学科优质论文数量最多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9月27日在北京发布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报告。报告显示,2003年至2013年(截至2013年9月1日)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114.30万篇,排在世界第2位;论文共被引用709.88万次,居世界第5位;临床医学等10学科表现不俗论文数量最多;但我国每篇论文平均被引用仅6.92次,落后于世界均值10.69。报告从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高被引国际论文数量、国际热点论文数量、发表于世界名刊的论文数量、发表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中国科技期刊等六方面展开论述,具体全文如下:一、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进入世界第五位,位次提升1位论文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可以反映论文的影响。2003年至2013年(截至2013年9月1日)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114.30万篇,排在世界第2位,比2012年统计时增加了11.8%,位次保持不变;论文共被引用709.88万次,排在世界第5位,比上一年度统计时提升了1位,提前完成了《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所规定的到2015年“国际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5位”的目标。中国“国际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增长的速度显著超过其他国家。我国每篇论文平均被引用6.92次,比上年度统计时的6.51次提高了6.3%。世界平均值为10.69,我国每篇论文平均被引用次数虽与世界平均值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提升速度相对较快。我国有15个学科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10位,比上一年度统计时增加了1个,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技术、数学、计算机科学等5个领域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2位,农业科学和物理学排在世界第3位,被引用次数排名进入世界前5位的还有地学和药学与毒物学。与2012年相比,有12个学科领域的论文被引用频次排位有所上升,其中跃升5位的是农业科学,另有3个学科领域上升了2位。若在每个学科领域内,按统计年度的论文被引用次数世界均值划一条线,则高于均线的论文为“表现不俗”的论文,即论文发表后的影响超过其所在学科的一般水平。2009年我们第一次公布了通过这一指标进行的统计结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以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统计,2012年,我国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共16.47万篇,其中表现不俗的论文为4.35万篇,占论文总数的26.4%,较2011年数量增长了1.4%,占比下降了约3.4个百分点。按文献类型分,其中97%是原创论文,3%是述评类文章。其中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生物学、临床医学、地学、数学、药学、计算技术、环境科学等10个学科表现不俗的论文数量最多。而按各学科产出的表现不俗的论文占其全部论文的比例排序,动力与电气、化学、安全科学、能源科学技术、化工、药学、水产科学、食品科学、环境科学、管理学等10个学科较多,达到30%以上。二、高被引国际论文数量排在世界第4位,位次上升1位中国各学科论文在2003-2013年10年段的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为9524篇,占世界份额的8.6%,数量比2012年统计时增加了20.3%,排在世界第4位,位次上升1位。美国排在第1位,高被引论文数高达59970篇,占世界份额的54.1%,英国和德国的高被引论文数分别为14265和13226篇,位于第2位和第3位。2013年中国超过法国,法国排在第5位,高被引论文数8415篇。三、国际热点论文数量排在世界第4位,位次保持不变论文在发表之后2年间就得到大量引用的论文是热点论文,往往反映了最新的科学发现和研究动向,可以说是科学研究前沿的风向标。热点论文往往就是被引用次数排在各学科前1‰的论文,并且在未来的更长时间内会产生广泛的学术影响。截至2013年9月统计的中国热点论文数为349篇,占世界热点论文总数的14.3%,排在世界第4位,与2012年统计时相比位次不变,数量增长34.7%。美国热点论文数最多,为1344篇,占世界热点论文的54.9%,其次为英国和德国。四、发表于世界名刊的论文数量排在世界第9位,位次提升1位Cell(《细胞》)、Nature(《自然》)和Science(《科学》)是国际公认的三个享有最高学术声誉的科技期刊。发表在三大名刊上的论文,往往都是经过世界范围内知名专家层层解读、反复修改而成的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2012年以上三种期刊共刊登论文5983篇。其中中国论文为187篇,论文数增加了46篇,排在世界第9位,比2011年上升了1位。美国仍然排在首位,论文数为2654篇。英国和德国列第2位和第3位,加拿大、法国、瑞士、日报和荷兰排在中国之前。若仅统计Article和Review两种类型的论文,则中国有134篇,仍排在世界第9位。五、发表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排在世界第2位,位次保持不变各学科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可以被看作是世界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2012年176个学科领域中高影响力期刊共有150种,这些期刊上的论文总数为47651篇,其中中国发表的论文数位4020篇,占世界的8.4%,排在世界第2位,美国有17773篇,占37.3%。中国在这些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中邮1336篇是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产出的,占33.2%。发表在世界各学科高影响力期刊上的论文较多的高校是:浙江大学(170篇)、清华大学(154篇)、北京大学(148篇)、中南大学(129篇)和上海交通大学(128篇)。六、中国科技期刊繁荣发展以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统计,2012年我国作者在国内1994种中国科技期刊上共发表论文52.77万篇,与2011年相比减少了0.4%。中国科技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指标上升趋势明显,2012年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值为0.493,与2001年相比,年均增长率5.8%;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均值为1023次,与2001年相比,年均增长率12.6%。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规范化程度有所提高,期刊学术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2012年,SCI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135种,较2011年增加了1种。EI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207种;Medline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104种;Scopus数据库收录中国期刊504种。中国进入SCI的期刊中,2012年进入本学科领域总被引频次排名前1/3行列的期刊共有17种,进入影响因子本学科领域排名前1/3的期刊有15种。

  • 把中医药特色优势 转化为国家优势

    包括民族医药在内的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决定了它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要求,符合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方向:中医药关系公共卫生安全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但生态环境恶化,抗生素滥用,病源微生物耐药,已经得到控制的传染病如肺结核等大有卷土重来之势,与此同时新的传染病种不断出现。虽然这些不断出现的新疫病在中医典籍中没有记载,但是依据中医药防治疫病的基本理论,以及在防治SARS、甲流等方面所积累的新的临床经验,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医药在未来各种疫病的防治中可以发挥重大作用。中医药关系民生福祉和社会公平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寿命都有了很大提高。但同时,医药费用也在快速增长。中医药具有疗效确切、简便低价的优势,在保证广大农村地区群众享受到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关系我国的医药竞争力 众所周知,我国的化学药制药企业绝大多数走的是仿制路线,创新不足。而在西方,传统的药品研发路线也越走越窄。这不仅是投入的问题,更是药物创新思路和医药哲学的问题。西方医学界已开始关注中医药独特的理论思维和药物制取方法。中医药是我国原创的宝贵财富,也是进行医药创新的沃土。中医药的很多奥秘还有待破解,而这正是我们进行创新的大好机会。更重要的是,在创新中我们占据了知识产权的制高点,也因此掌握了和国外医药巨头平等对话的话语权。中医药关系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虽然中医药是医学科学,但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她已经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医药在保健预防和治疗疾病上的功效,应当成为中医药文化飞向世界并被世界接纳的翅膀。正如瑜伽是印度养生保健文化的符号一样,中医药也是中华民族养生保健、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文化符号。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也就是弘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那么,如何将中医药特色优势上升为国家优势呢?首先,要正确看待中医药,加强对公众的普及、宣传和教育。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社会,中医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陌生,一些人甚至否定或妖魔化中医药。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大对中医药的普及宣传和舆论引导,引导公众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医药、看待中医药。同时,对那些打着中医药牌子的江湖骗子,应该加大打击力度。其次,结合中医药特点,为中医药理论研究和创新创造条件。为了和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满足大规模的用药需求,中药在剂型、生产工艺等方面吸收了很多西药的成果,中药现代化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发挥,如过分强调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没有遵循中医药理论的指导;过分强调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而中药复方的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被忽视。我们应该认识到,中药现代化绝不是“中药汉方化”、“中药西药化”,离开了中医理论的科学指导,中药的价值和作用就无法真正体现。当前,中医和中药正在被逐渐割裂,很多医生不懂中医,而中药剂师不懂中医理论、不会看病的情况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医药理论连继承都成了问题,何谈创新?因此,应该从体制上、管理上认识中医药的自身特点,量体裁衣,为中医药的传承,为中医药的理论创新,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和体制空间。第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系统促进中药现代化。当前,中药在标准提高、有效成分分析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中药现代化还需要系统思考、通盘考虑。除了中医药理论创新需要加强外,在临床研究上还应该解决适合中医药自身特点的诊疗标准和评价标准体系问题;在中药产业化方面,应解决适应中药复方特点的技术规范和标准问题。总的来说,中医药基础设施薄弱,多学科交叉型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应该在这些方面加大投入。第四,应从资金和政策上扶持中药企业积极参与中药材从野生走向“家养”的孵化过程,尽早保证药材的储备和供应。第五,借鉴欧美国家的做法,对自有知识产权的中成药进行价格政策扶持、科学研发政策扶持、再评价政策扶持,做出中国自有的中成药GMP标准、临床疗效评价标准,让中药企业有和国外大型医药企业一样的利润机制,并鼓励和支持中药企业走出去。

  • 【转帖】大陆高校化学学科排名全面分析

    1.北大 北大当之无愧在高校化学排名第一,各个方向都不错。(真的有那么强吗?怎么不见发science nature?) 2-5 复旦,南开,清华,南大 复旦,南开,清华,南大处于第二梯队,其中复旦上升速度非常快,光从这两年发表的论文高分子和物化都处在最前列。南开,南大都是传统化学强校,南开的有机,南大的无机都是强势学科,南开的无机上升很快Inorg.Chem.已经超过南大。清华也是强在物化,清华高水平的文章不少,但相对规模较小。(南大现在连自己最强的无机化学界地位都被南开夺取……lol) 6-7 吉大 科大 科大化学因为内乱,IF7的文章不多但整体实力还是挺强;吉大化学不如从前但整体实力还是不错,尤其是理论计算化学。(貌似吉大太大,什么鸟都有……老化学基地啊……倚老卖老?) 8-9 厦大 浙大 厦大化学的年轻院士很多,文章却不是很多,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批评浙大高水平的文章不多,但IF3的化学文章远多于厦大,而且高分子发展神速,仅次于复旦。 10.中山 应该是中山大学,不温不火。但中山大学是大陆化学学科明显的分界线,中山肯定不如前9所学校,而又比后面的学校强不少,后面学校唯一的特色是兰大的有机。 11-14 上海交大 山大 武大 兰大 上海交大不仅工科好医学也有了,理科文科都飞速发展,大概工科发展高分子比较容易,像浙大一样高分子不错。(可怜的兰大……唉) 山大IF3的化学文章是非前十名学校里最多的,和厦大差不多,但好像没什么特色,CRYSTALLOGRAPHY还不错。 武大的理科一直没有起色,文科也越来越差,如果没有合并学校武大就变成3流了。理科除了生物外,就算分析化学还行。(whu有那么没落吗?真恐怖) 兰大化学出去的牛人太多了,几乎每个学校都有不少兰大毕业的,这点和吉大很像,有机很好。 15-17 华东理工 川大 北师大 华东理工 川大 北师大都一般化,华东理工的化工还是很强,北师大的化学不想数学和物理那么强。 新一轮重点学科遴选: 高分子 复旦肯定没有问题,浙大科大南开属于第二梯队,然后上交大、北化工、南大、北大、吉大都不错,中山比较够呛,在广州华南理工和中山差不多。 分析化学 北大应该是第一,其他的几个学校武大、复旦、南大、厦大都差不多,接下来湖大,然后南开的分析也有所起色(南开加油了xixi,何锡文小组的分子印记,严秀平的仪器分析很强啊,南开超分子化学超过东京大学,世界第四名了)。 无机化学 南大以前是绝对第一,但现在南开可以与之一比高低,吉大也很强,接着是北大,再下来科大和苏州大学都有一定的竞争力,然后东北师大,山大,厦大都差不多。 有机化学 前三名优势明显,北大和南开并列第一,感觉北大稍强,第三兰大。接下来应该是浙大和清华,再次厦大和科大。 物理化学 物化强校很多,因为物化是化学最容易发好文章的方向,处于上升期的学校也不少。 第一梯队的数量就很多:科大、北大、清华、吉大、南大,复旦也很好,浙大物化处于其下。 接下来南开厦大,厦大物化以前不错,但近几年很一般,感觉名大于实,姑且放在这一档次。 然后山大武大上海交大都不差,福大也还行,整个福建的物化还是不错的。大连理工、北化工也过得去。

  •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研究报告2008

    一、概述  在现代化的国民经济活动中,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涉及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它是高新技术的前沿技术,是信息获取的主要技术手段,是信息技术的关键和基础。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是现代科技的重要学科之一,并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许多学科有着紧密联系,她的整体发展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现代高新技术发展与基础科学实验研究对仪器仪表的先进性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先进的仪器设备既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研究的主题内容之一和创新成就的重要体现形式。仪器仪表是工业生产的“倍增器”,科学研究的“先行官”,军事上的“战斗力”,国民活动中的“物化法官”已日益为人们所理解。近二年仪器仪表在我国许多重大工程项目(如探月工程)和社会突发事件(如四川汶川大地震、三聚氰胺毒牛奶事件)中发挥的作用更是有目共睹。特别是在举国提倡科技创新的今天,国家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部和中国科协于2008年4月28日下发的国科发财 197号文件“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了科学仪器作为创新工具的重要性,这为我国仪器仪表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目前,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主要组成相对稳定,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分支学科:工业自动化测控技术及工业自动化仪表与系统;科学测试、分析技术及科学仪器;人体诊疗技术及医疗仪器;信息计测技术及电测仪器(主要是电子测量仪器和电工测量仪器,包括仪表校验装置和计量基准);专用检测技术及各类专用测量仪器;相关传感器、元器件、材料及技术。  二、近两年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科技和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及趋势  根据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内涵和组成,目前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总体特点是:学科领域面对的产品种类和品种多样化;学科领域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适应性要求很高;技术指标和功能不断提高;最先应用新的科学研究成果,高新技术大量采用;仪器及测控单元微小型化、智能化日趋明显,要求仪器及测控单元可独立使用,也可嵌入式使用和联网使用;仪器测控范围向立体化、全球化扩展,测控功能向系统化、网络化发展;便携式、手持式以至个性化仪器大量发展。  学科领域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利用各学科最新科技成果,特别是结合材料、微电子、光电子、生物化学、信息处理等各学科及大规模集成电路、微纳加工、网络等各种新技术,在研发仪器仪表相关新型传感器、元器件和材料及技术基础上,开发新的微弱信号敏感、传感、检测、融合技术,物质原子、分子级检测技术,复杂组成样品的联用分析技术,生命科学的原位、在体、实时、在线、高灵敏度、高通量、高选择性检测技术,创建各类新型检测仪器仪表;结合系统论、控制论的发展,在开发工业自动化测控的在线分析和控制、原位分析和控制、高可靠性、高性能和高适用性等技术基础上,发展工业自动化仪表和控制系统;结合生命科学、人体科学的发展,在开发医疗诊治的健康状况监测、早期诊治、无损诊断、无创和低创直视诊疗、精确定位治疗技术基础上,发展医疗仪器;同时跟踪新学科领域和各类应用领域的发展,开发各种专用、快速、自动化检测和计量技术及专用仪器仪表。  学科领域产业发展的总趋势是企业非常重视科技进步,尽量在新产品中采用各种高新技术及其形成的新型传感器、新型器件(特别是超大规模集成专用电路)及新材料,并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以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国际上仪器科技产品的发展趋势是微型化、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和网络化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并在产品性能上向高精度、高可靠性、高环境适应性目标前进,在人机界面上更便于人的操作、使用,以及与人类生活、健康有关的各类仪器科技产品有望得到较大的发展并进入家庭,通过家庭、社区、医院联网将使保健、疾病诊治从医院向社区、家庭发展。  下面根据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组成,分别描述学科一些主要领域近两年科技和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近两年工业自动化测控技术及工业自动化仪表和控制系统领域科技和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color=#33333

  • 日图科技应邀参加2012年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电子学科组工作会会议

    2012年5月25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电子学科组工作会会议在重庆举行,来自全国多家示范中心的主任、副主任及老师参加了本次会议。深圳市日图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作为中国教育仪器仪表综合供应综合商、本次会议特邀企业参加2012年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电子学科组工作会, 并于在会上向全国多家示范中心的主任、副主任及老师做了“日图科技在中国教育市场的发展与成绩”报告演讲,现场结合余厚全教授在美国高校实验教学学习考察的汇报,以及当前教育仪器仪表市场情况,结合日图科技在教育市场企业优势做了报告,并强调唯一合作厂商美国Tektronix在中国教育市场的部署以及应用,以及为进入中国市场为教育市场做出的努力进行分享,承诺未来时间将投入更多的精力以及资源为中国教育做出企业应用的贡献,与中国市场共同发展的意愿。受到电子学科组工作会赞赏。本次美国Tektronix唯一合作伙伴,深圳市日图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更是为本次大会全国调配的20多款Tektronix高中低端示波器现场展示,让参会的成员给予称赞声,现场包括TektronixDPO5000系列示波器、Tektronix MSO7000C、Tektronix MDO4000系列示波器、Tektronix TDS3000系列示波器、Tektronix DPO3000系列示波器、Tektronix AFG测试仪,Tektronix TDS2000系列示波器等20多款设备,突出了Tektronix全系产品的国际化和专业化,也强调了本次活动的泰克Tektronix唯一指定合作平台的深圳市日图科技有发公司在西南市场开发以及中国教育市场开拓实力。现场日图科技获得现场 “互动性以及综合展示实力最强”的良好口碑。

  • 食品科学学科 | 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先资助领域公布

    [color=#000000]1月11日,《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正式发布,本文特对食品科学学科重点资助领域进行梳理。[/color][color=#ff0000][b]食品科学(C20)学科[/b][/color]主要资助以食品及其原料为研究对象的食品生物学、食品化学和食品安全与质量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近年来,本学科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包括: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微生物菌种筛选、调控与发酵剂制备,食品酶表达系统及食品酶工程,食品营养组分及其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与互作机制,食品绿色加工与综合利用的生物学基础,食品贮藏与产后品质的调控机制,食品有害物的形成机制、检测与控制,食品真实性检测与溯源,食品风味物质的分离、解析及形成机理。[b]从 2023 年度项目申请情况来看,聚焦我国食品生产实际凝练科学问题的项目有所增加,围绕我国食品产业重大需求开展基础研究的趋势明显。[/b]申请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为:①根据我国食品加工与制造瓶颈提出和凝练科学问题的项目偏少;②有些项目偏重产品开发,聚焦产业瓶颈背后的科学问题凝练不够;③食品检验学领域有不少项目偏重检测方法,忽视了食品基质的影响和实际应用目标;④部分项目片面跟踪国际研究热点,特别是食品营养和食品检测等领域的项目,忽视了我国食品科学的实际需求;⑤食品组分与营养、食品与肠道菌群、食品原料学、果品贮藏与保鲜领域中有些申请项目与食品结合不紧密,偏离了食品科学的资助范围;⑥少数申请书撰写不严谨、不规范,特别是代表性研究成果相关信息不准确。2024 年本学科继续鼓励申请人面向食品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本学科资助范围,从食品生产实践中凝练科学问题,特别是制约我国食品加工与制造关键技术背后的科学问题;鼓励申请人坚持问题导向,重视食品安全控制、中国传统食品以及特色食品方面的研究 鼓励申请人聚焦以食品科学为主体的多学科交叉研究,融合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解析我国食品科学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本学科不受理以下项目申请:[b]①涉及疾病治疗和药物研究以及利用人体开展临床试验的研究;②保健品开发研究;③以农业动植物养殖、种植为主要研究内容的项目。[/b][align=center][img=204299e65c56354cc343c1a47387eade.jpg,600,1842]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1/uepic/caa37540-0168-45f1-93c4-b895b52ff4df.jpg[/img][/align][align=center][size=18px][b]2024年度[b]食品科学(C20)学科[/b]重点项目立项领域:[/b][/size][/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 SimSun][b]糖、脂及其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C05)[/b][/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 SimSun][b]作物复杂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与遗传调控网络解析(C13)[/b][/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 SimSun][b]作物高产、优质、抗逆生理与绿色高效生产基础(C13)[/b][/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 SimSun][b]农作物有害生物致害成灾机制与绿色防控(C14)[/b][/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 SimSun][b]农作物对重要病虫害抗性机制(C14)畜禽、蜂蚕重要性状的形成与调控机制(C17)[/b][/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 SimSun][b]畜禽饲料养分高效利用与新型饲料资源挖掘的生物学基础(C17)[/b][/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 SimSun][b]畜禽重要疫病与人兽共患病病原致病、免疫与耐药(C18)[/b][/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 SimSun][b]畜禽重要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与宿主响应(C18)[/b][/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 SimSun][b]水产养殖生物重要疾病发生与防控机制(C19)[/b][/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 SimSun][b]水产生物重要经济性状形成与调控机理(C19)[/b][/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 SimSun][b]食品绿色加工、生物制造和贮藏的调控机制(C20)[/b][/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 SimSun][b]食品营养、风味形成与安全控制机理(C20)[/b][/font][/align]仪器信息网持续关注“2024基金季”[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topic-464.html][img=image.png,600,109]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1/uepic/e2406be8-af82-482c-a652-abd777b398d1.jpg[/img][/url][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topic-464.html]点击进入专题》》》》[/url][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align=right][/align]

  • 2011年生物科学领域和医学科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

    自然科学基金会对生物科学、医学科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评估。生物科学领域参评实验室30个,医学科学领域参评实验室26个。评估结果如下: 一、评估结果 1. 生物科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 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7个实验室为优秀类实验室。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此之前连续3次评估优秀而申请此次免评,按《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的有关规定,此次评估结果定为优秀。 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20个实验室为良好类实验室(名单见附件)。 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等3个实验室予以整改,评估结果待定。 2. 医学科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 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6个实验室为优秀类实验室。 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8个实验室为良好类实验室(名单见附件)。 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予以整改,评估结果待定。 其他实验室为较差类实验室。

  • 【转帖】孙羲——中国农业化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

    【转帖】孙羲——中国农业化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

    孙羲——中国农业化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7/07/200707081332_57545_1634962_3.jpg[/img]孙羲,著名农业化学家,中国农业化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长期致力于土壤养分、植物营养与施肥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编著了中国第一部农业化学教材。对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的机制和作物有机营养原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丰富了土壤植物营养理论。 孙羲,别名师贤,1914年3月7日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并读完初中。高中时,他先就读芜湖高中,后进入上海惠灵中学,并跳班提前一年毕业。他在上海耳闻目睹殖民主义分子在我国领土上为所欲为、肆行无忌、深感痛心,遂矢志努力学习,走“科学救国”之路。1931年他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农业植物学系学习。当时农学院缺乏基础课教师,便去理学院选修生物化学,这为他以后研究农业化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35年获学士学位后,进入浙江大学代办的高级农校担任教员。1937年转入浙江省土壤研究所任技术员。同年,开始了全国的抗日战争。11月,研究所解散,他离开杭州来到成都,在中英庚款董事会资助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43年进入成都川康农工学院任副教授兼金陵大学副教授。这一时期,日本侵略者的飞机经常飞到成都投掷燃烧弹,工作和生活都受到很大影响。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回到杭州,被聘任为浙江大学农学院副教授,并代理农业化学系主任,常参加浙江大学校务会议,时有机会与竺可桢校长一起开会讨论和接触,长期接受竺可桢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不盲从,不附和,不武断,不专横的科学精神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理想的熏陶。正是这种精神风范鼓舞着他树立为我国科学事业而献身的决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被聘为浙江农学院教授。1952年被聘为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兼任复旦大学教授。1957他编著了我国第一部农业化学教材,并被教育部评为较好的教材。以后陆续主编和编写了10部教材和专著,为我国农业化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是我国农业化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   文化大革命期间,孙羲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但他并没有失去信心,坚信科学知识在中国不远的将来定会得到重视。就在那不准他上讲台的年代里,他编写出了《植物营养和肥料》、《水稻营养与施肥》两部讲义。   孙羲一直坚持科学研究为教学服务,以科学研究推动教学,而科研教学又必需与生产相结合的办学原则。在开展教学工作的同时,从不间断科研工作。将植物生理生化学科的理论和手段引入植物营养研究是他的突出贡献之一。他对植物营养机理、有机营养等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均享有较高声誉,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用中、英文发表了科技论文60余篇,对丰富和完善植物营养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孙羲曾先后担任浙江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主任,全国农业化学教材编审组组长,中国土壤学会理事兼第一、二届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土壤学会会员,浙江省土壤肥料学会理事长,浙江省第四、五、六届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兼农业化学卷编委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讯评议专家组成员等职。1984年被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 电化学科学的精炼介绍

    声明:本文转贴自“中国科技教育资源网”  电化学是研究电和化学反应相互关系的科学。电和化学反应相互作用可通过电池来完成,也可利用高压静电放电来实现,二者统称电化学,后者为电化学的一个分支,称放电化学。因而电化学往往专指“电池的科学”。  电池由两个电极和电极之间的电解质构成,因而电化学的研究内容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电解质的研究,即电解质学,其中包括电解质的导电性质、离子的传输性质、参与反应离子的平衡性质等,其中电解质溶液的物理化学研究常称作电解质溶液理论;另一方面是电极的研究,即电极学,其中包括电极的平衡性质和通电后的极化性质,也就是电极和电解质界面上的电化学行为。电解质学和电极学的研究都会涉及到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和物质结构。  1791年伽伐尼发表了金属能使蛙腿肌肉抽缩的“动物电”现象,一般认为这是电化学的起源。1799年伏打在伽伐尼工作的基础上发明了用不同的金属片夹湿纸组成的“电堆”,即现今所谓“伏打堆”。这是化学电源的雏型。在直流电机发明以前,各种化学电源是唯一能提供恒稳电流的电源。1834年法拉第电解定律的发现为电化学奠定了定量基础。  19世纪下半叶,经过赫尔姆霍兹和吉布斯的工作,赋予电池的“起电力”(今称“电动势”)以明确的热力学含义;1889年能斯脱用热力学导出了参与电极反应的物质浓度与电极电势的关系,即著名的能斯脱公式;1923年德拜和休克尔提出了人们普遍接受的强电解质稀溶液静电理论,大大促进了电化学在理论探讨和实验方法方面的发展。  20世纪40年代以后,电化学暂态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电化学方法与光学和表面技术的联用,使人们可以研究快速和复杂的电极反应,可提供电极界面上分子的信息。电化学一直是物理化学中比较活跃的分支学科,它的发展与固体物理、催化、生命科学等学科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渗透。  在物理化学的众多分支中,电化学是唯一以大工业为基础的学科。它的应用主要有:电解工业,其中的氯碱工业是仅次于合成氨和硫酸的无机物基础工业;铝、钠等轻金属的冶炼,铜、锌等的精炼也都用的是电解法;机械工业使用电镀、电抛光、电泳涂漆等来完成部件的表面精整;环境保护可用电渗析的方法除去氰离子、铬离子等污染物;化学电源;金属的防腐蚀问题,大部分金属腐蚀是电化学腐蚀问题;许多生命现象如肌肉运动、神经的信息传递都涉及到电化学机理。应用电化学原理发展起来的各种电化学分析法已成为实验室和工业监控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 当今各大语种发表论文的学科分布

    荷兰乌得勒支(Utrecht)大学的女博士Daphne van Weijen在爱思唯尔办的网刊Research Trends 2012年11月号发表文章,“(未来)科学交流的语言” (欲读原文请点击)。作者根据SCOPUS数据库1996-2011年的数据,统计了每种语言的论文在几大类学科中的百分比分布(即横行数据值相加等于百分之百),如下图所示。SCOPUS的收录期刊总数比WOS多,故该统计与基于WOS的统计结果是不一样的。“Hard” Sciences“硬”科学“Soft” Sciences“软”科学Multi-disciplinary & Undefined多学科及不好定义的学科LanguageLife Sciences生命科学Physical Sciences物质科学Health Sciences保健科学Social Sciences, Arts & Humanities社科、艺术与人文English英语23.444.719.510.71.7Chinese汉语8.772.513.02.92.9Dutch荷兰语14.93.252.326.13.5French法语8.616.336.436.52.3German德语7.334.532.523.52.2Italian意大利语4.712.138.640.64.0Portuguese葡萄牙语26.111.538.422.11.9Russian俄语17.245.021.08.48.4Spanish西班牙语10.813.244.429.6

  • 【原创】化学生物学---一个新的前沿交叉学科领域

    化学生物学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是化学与生物学和医学等学科领域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化学生物学是自90年代中期以来的新兴研究领域。哈佛大学的chreiber博士和Scripps研究所的Schultz博士分别在东西海岸引领这个领域,他们的所在地所形成的重心地位甚至在加强。从源头来讲,化学是研究分子的科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还有生物学化学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科学家们长期以来的习惯称谓,我们通常使用生物化学指蛋白质结构和活性的研究,用分子生物学指基因表达和控制的研究,用生物学化学指分子水平上的生物现象的研究。具体地讲化学生物学是利用化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手段来探索生物医学问题的科学。它的研究一般都是从对生物体的生理或病理过程具有调控作用的小分子生物活性物质开始, 研究其结构, 发现其在生物体中的靶分子, 研究这些物质与生物体靶分子的相互作用, 进一步采用化学方法改造其结构, 创制具有某种特异性质的新颖生物活性物质, 探讨其结构与活性关系和作用机制, 阐明生理或病理过程的发生、发展与调控机制, 揭示生命过程的秘密, 并进一步从中发展出新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或药物。学科的发展促使化学生物学诞生,从分子生物学方面,生物学研究生命过程的途径用基因突变的方法,干扰正常的生命过程,已经不能适应深入研究的需要。从药学方面, 一个新药约需8-12年的时间耗资大,成本高。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发现促使发展新的技术以适应其发展。从化学方面,已能合成自然界发现的任何复杂的天然化合物,设计合成新颖化合物,具备了研究复杂分子和分子体系的能力.由此,20世纪末,随着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和生物技术等研究领域的发展,诞生了一大批边缘学科,化学生物学就是其中之一。化学生物学融合了传统的天然产物化学、生物有机化学、生物无机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晶体化学、波谱学和信息化学等学科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从更深层面去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过程。化学与生物学的融合带来化学生物学学科的形成和快速发展,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化学家也将学习更多的生物学知识,去熟悉和应用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工程等重要生物技术为研究复杂的超分子体系提供机会,从而促进化学学科本身的发展。为了顺应这一新学科领域的发展的需要,近些年来一些国外著名的化学研究机构或大学正在纷纷进行调整以顺应这一新学科[/fo

  • 【第二届网络原创大赛】由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看分析仪器市场

    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了解决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分析化学面临着许多新的任务和要求。特别是计算机、激光、光导纤维、等离子体、微波技术、生物技术、功能材料、数理统计方法等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的快速发展,使分析化学和仪器正面临着一场新的大变革。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以计算机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的来临,给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分析化学正处于第三次变革时期,分析化学已发展到分析科学阶段。分析化学正在成长为一门建立在化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精密仪器制造科学等学科以上的综合性的边缘科学。[B]1 分析化学的现状[/B]目前分析化学是化学中7个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分析、无机、有机、高分子,物理化学,环境化学,生物化学)。从分析化学来看,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新材料科学中的分析化学是分析化学学科中最热门的课题,从分析方法来看,计算机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和化学计量学是分析化学中最活跃的领域。分析化学实际上不再是化学的一个分支,它已远远超出化学学科的领域。分析化学的飞跃发展使分析化学的定义、基础、原理、方法、仪器及技术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经典分析化学密切相关的概念是定性分析系统、重量法、容量法、溶液反应、四大平衡、化学热力学,而与现代分析化学密切相关的概念是化学计量学、传感器过程控制、自动化分析、专家系统、生物技术和生物过程,以及分析化学微型化所要求的微电子学,显微光学和微工程学等。因此,现代分析化学正把化学与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精密仪器制造科学等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一门多学科为基础的综合性科学,即分析化学已发展到分析科学阶段。分析化学的任务已从单纯的数据提供上升到实际问题的解决。[B]2 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B]分析化学发展至今天,已经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自动、快速、简便、准确的仪器分析技术和方法,使得分析化学十分丰富.但是,科技、生产和社会发展到当代水平,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对分析化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分析化学将会更加迅速地、不断地发展。随着分析化学向应用领域的转移,各种新的分析方法、分析技术及其研究领域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除了传统的分析方法与技术继续快速发展之外新的分析技术和方法正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2.1 分析化学的发展规律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包括分析方法中不同技术的联用)是分析化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分析化学提出了一系列难题,促进了分析化学的发展也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另一方面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分析化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条件,使分析化学的发展有了可能。因此一个时期分析化学的发展能达到什么水平,要看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向分析化学提出了什么问题又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什么条件。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是分析化学发展的基本规律。2.2 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现代分析化学的目标就是要求消耗少量材料,缩短分析测试时间,减小风险,少支经费而获得更多更有效的化学信息。因此,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是高灵敏度(达原子级、分子级水平),高选择性(复杂体系)、快速、自动、简便、经济、分析仪器自动化、数字化和计算机化并向智能化、信息化纵深发展。分析仪器的发展历史与分析化学的发展紧密相关,可概括为50年代仪器化,60年代电子化,70年代计算机化,80年代智能化,90年代信息化,而21世纪必将是仿生化和进一步信息智能化。当今,分析化学的发展正处于新的变革时期。由于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新材料等科学发展的要求,和生物学、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使分析化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如分析研究对象越来越多地选择了DNA、蛋白质、手性药物和环境毒物等与生命活性相关的物质 分析研究体系由简单体系转向复杂体系 分析研究层次已进入单细胞、单分子水平和立体构象 分析研究区间已由主体延伸至表面、微区及形态 分析研究方法除发展各类仪器分析手段之外,开始较多地研究酶和免疫学等生物化学方法,并注意结合应用化学计量学对分析结果进行解析和处理。[B]3 我国分析化学学科发展战略[/B]我国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战略是: 应把分析仪器创新作为分析科学创新的重要内容,应大力发展生命科学有关分析仪器和方法的研究。鼓励面向生命科学、环境化学、新材料科学问题中的分析科学的基础性研究,将数学和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微电子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的新概念、新成就引入分析化学,加强学科交叉研究,创造出一批具有新思想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通过该战略的实施,我国分析化学近5年来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一些分支学科如电分析化学、毛细管电泳、生物传感器和化学计量学以及流动注射分析等的研究已经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B]4 分析化学的展望[/B]近几年内达到当时的国际水平。分析化学的主要应用领域将向生命科学(或生物医学)领域转移,适应应用领域的转移,分析方法的研究热点将发生相应的变化。根据近两年来申请项目数在各分支学科的分布情况来看,以色谱、电化学、光谱和生化分析的研究居多。研究内容较多涉及疾病早期诊断的分析方法,微区、表面、形态的分析方法,以及微流控芯片、纳米、仪器联用等分析技术。有原始性创新的分析检测新原理和新方法探索的研究逐年增多 与生命、材料学科交叉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加强。我国的分析科学将对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使我国的分析科学早日步入国际先进行列。[B]5 分析仪器的市场和潜力[/B]作为仪器仪表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分析仪器,在农业、能源、生物、信息、环境、材料等众多领域高速发展的多重需求剌激下,展现出良好的市场潜力,再加上分析仪器技术的快速进步,使得分析仪器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不断缩短,世界分析仪器市场已经迎来高速发展时期。 中国分析仪器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了众多国际厂商的注意,热电、安捷伦、岛津等已经各自占据了相当的份额,国内厂商还仅仅扮演着配角的角色,大约70%的分析测试仪器都需要进口,而在一些高档精密仪器领域,这个比例更高。虽然目前国内的分析仪器生产企业已经具有一定的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但同国际先进技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显,具体体现在技术系统性差、集成度不够,持续创新能力不强等。值得欣慰的是,已经有一些国内企业开始在这一领域发力,并取得了一些突破。 分析仪器的发展将向实时在线的分析检测方向倾斜,产品的灵敏度和选择性会进一步提高,同时更趋向微型化、智能化、网络化、专用化。我国分析仪器行业的发展应该重点围绕科研、生产、人类环境三大领域展开,以基础工业和支柱产业的产品质量控制及环保、防病治病等领域需要的分析仪器和技术含量高的中档产品为主,重点开发开发高灵敏度检测器、样品预处理装置和高效快速专用分析仪器,生命科学分离分析仪器,工业在线分析仪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及微型化分析仪器和专用软件等。国内用户要增强对国产仪器的信心,以实际行动支持国产仪器的发展,同时国产仪器行业也应该借助我国的技术优势,在加工工艺、装配等方面寻求突破,早日打破国外产品在高档、精密分析仪器市场的垄断局面。

  • 大量文献资源~~~~~各学科文献资料、论文资料~~~~~~

    提供各学科文献资料、论文资料~~~~~~大量文献资源~~~~~要文献资料、论文资料的朋友注意咯~~~~~~~~~本人长期提供各学科大量期刊文献资料和论文参考资料。联系方式:   QQ: 513611147 (请注明:文献资料)      详细内容请加QQ与我联系 [em01]

  • 上海:"一号文件"首次关注质量 将设质量专业学科

    记者于1月29日从市质监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天市政府一号文件首次关注了质量问题,今年首要目标是聚焦产品工程服务人均4大质量问题,并加快质量人才的培养。目前质检部门正与市教委进行探讨,在院校设立质量管理,标准化等相关质量专业学科,预计到2015年上海将建立起一支质量专业的人才队伍。在上海从事质量工作的板油,此消息能否给你带来些许期待呢?

  • 中化学科学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正在寻找分析检测工程师-天津市职位,坐标天津市,谈钱不伤感情!

    [size=16px][color=#ff0000][b][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position-92597.html]立即投递该职位[/url][/b][/color][/size][b]职位名称:[/b]分析检测工程师-天津市[b]职位描述/要求:[/b]1、对实验样品开展分析检测,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测工作;2、对日常分析仪器(紫外,水分仪,XRD)等分析仪器进行维护及保养;3、配合客户需求开发分析检测方法;4、根据需要,开展项目现场的检测工作;5、配合完成实验室认可等其他日常事务。[b]公司介绍:[/b] 中化学科学技术研究有限公司(中国化学科研院)分析检测中心是中国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旗下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分析检测中心。中心分析检测资源丰富,技术力量雄厚,环境条件优良。 分析检测中心拥有分析检测场地1000余平米;配有高分辨场发射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DSC联用、高温原位附件)、X射线荧光光谱仪、高温凝胶色谱仪等先进分析检测设备40余台(套);具有微观形貌分析、物相鉴定分析、分子结构分析、...[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position-92597.html]查看全部[/url][align=center][img=,178,17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8/202108160948175602_3528_5026484_3.png!w178x176.jpg[/img][/align][align=center]扫描二维码,关注[b][color=#ff0000]“仪职派”[/color][/b]公众号[/align][align=center][b]即可获取高薪职位[/b][/align]

  • 2012 年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医学科学部重点项目

    医学科学部2012 年度医学科学部重点项目仅受理按立项领域申请的重点项目,不再设立"非立项领域申请"的重点项目。医学科学部根据优先资助领域,经专家研讨确定20 1 2 年度重点项目立项领域。按立项领域申请的重点项目申请人需根据下列重点项目立项领域,自主确定项目名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准确填写立项领域后面所标出的申请代码;附注说明必须写明项目申请所属的重点项目立项领域名称。有关申请书的撰写、要求和注意事项请参看本《指南》中重点项目总论部分及医学科学部面上项目部分.特别要求申请人在提交的纸质申请书后须附5 篇代表性论著的首页复印件,并将其扫描件附在电子版申请书中,同时注意扫描件文字的清晰度。未按照上述要求撰写重点项目申请书的项目申请,本科学部将不予受理。医学科学部2012 年度计划资助重点项目90 项,资助强度约为200 万~400 万元/项,平均300 万元/项(如特别需要增加资助强度应加以说明, 但最高不超过500 万元/项) ,资助期限为5 年。请申请人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合理申请项目经费,除了填写经费预算表之外,还需要写出尽可能详细的预算说明。2012 年医学科学五处肿瘤I 学科领域拟试行"申请代码" 、"研究方向"和"关键词"的规范化选择。申请人填写申请书简表时,应参考"试点学科领域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和关键词一览表"准确选择"申请代码1 (申请代码范围H1 601 至HI 6 14)" 及其相应的"研究方向"和"关键词"内容。该一览表详见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 http ,/ / www.nsfc.gov.cn/ ) "申请受理"栏目下的"特别关注"2012 年度医学科学部重点项目立项领域:1.急性肺损伤发生、发展及保护(801)2. 心肌组织损伤、修复与保护(802)3. 肝病慢性化及其转归的分子机制(803)4. 造血干细胞再生、移植及其重要并发症(808)5. 细胞衰老的基因表达调控与衰老性疾病(825)6. 出生缺陷及其围生期干预(804)7. 前列腺/膀脱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不含肿瘤) (80S)8. 糖脂、钙磷代谢异常的内分泌调控(807)9. 重要致聋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昕觉功能重建(813)1 0. 口腔领面重要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不含肿瘤) (814)11. 神经系统免疫和炎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809)12. 慢性痛的发生机制及干预(809)13. 纳米药物载体与量子点标记分子探针(Hl8)14. 多模态功能、分子成像及其基础研究(818)15. 基于医学图像的虚拟内窥镜关键技术研究(81809)16. 重要医学病原细菌的耐药机制(81908)17. 人类病毒的潜伏感染与致病机理(81904)18. 运动损伤与康复(806)19. 在IJ 面修复与皮肤组织再生(815)20. 基因组不稳定与肿瘤发生(81603 )21.肿瘤放疗抵抗的分子机制(81610)22. 肿瘤分子靶点的发现及其化学干预( 81 611)23. 代谢异常与肿瘤发生发展(816)24. 肿瘤血管拟态的形成机制(816)25. 肿瘤细胞的可塑性调控(Hl6)26. 基于自然人群队列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皿610)27. 环境有害因素低水平联合暴霹健康效应的基础研究(82607)28. 免疲细胞的表观调控及其病理意义(HlO)29. 免疫细胞及其免疫微环境对相关疾病的影响机制( 81 0)30. 基于生物和化学信息学的药物分子设计研究(83007)31.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药物作用新机制与新靶点(H3102)32. 药物分析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新方法(H3010)33 . 体现辨证论治的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研究(H27)34. 情志致病机理及其防治基础研究(H27)35. 督任二脉与神经系统疾病(皿718)36. 中药方剂的网络药理学关键技术与方法(H28)

  • “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展览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开幕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3月20日正值春分,“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展览开幕式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隆重举办。[align=center][img=image.pn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211c8ad9-3e4f-4d37-9165-c54422ac7d05.jpg[/img][/align][align=center][size=14px]图1 展览“海外奇器”开幕式大合影[/size][/align][align=center][img=image.pn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28d820a8-c7b8-48f3-b93b-7aadc1ed2b7d.jpg[/img][/align][align=center][size=14px]图2 展览“海外奇器”开幕式致辞嘉宾合影,左起阮草、彭刚、娄玮、吴国盛[/size][/align][size=14px][/size]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主任阮草出席并致辞。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主持开幕式。清华大学相关部处院系领导、博物馆界同行、藏品捐赠者代表、“科博之友”代表、策展布展团队及学生社团代表等一百余人参加活动。[align=center][img=image.pn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ea7718ed-e1df-424f-9be9-8dcc9913ddcd.jpg[/img][/align][align=center][size=14px]图3 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致辞[/size][/align][size=14px][/size]彭刚首先对各位来宾的到来表示感谢。他表示,在各界朋友的支持关心下,科学博物馆团队艰苦创业、筚路蓝缕,各项工作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筹建六年来,先后举办了九个年度大展、七个线上展览、八季珍品柜展示以及多场展示清华师生创意作品的小型展览,[font=&]4[/font]万多人次来到临时展厅观展。科学博物馆还处于筹建阶段,但是已得到了清华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认可,这让我们对未来科博馆的前景充满了信心和期待,期待科博的馆藏建设、科学史研究水平与馆舍建设同步精进。彭刚对展览“海外奇器”的展览策划、展陈创新给了高度评价,他认为,科博的展览展现出了清华大学学者专家办馆和策展的优势与特点,把精深的研究和展陈方式巧妙结合,把展览和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环节紧密结合。回望中华民族触摸感知、学习探索现代科学的道路,我们深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面临艰巨挑战,但是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具有实力和信心。科技创新离不开师生科学素养、文化素养、历史素养的全面提升,在这个过程当中,科学博物馆的展览一定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align=center][img=image.pn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cec97635-98b3-483b-a148-2f10981af389.jpg[/img][/align][align=center][size=14px]图4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致辞[/size][/align][size=14px][/size][font=宋体][size=16px]娄玮代表故宫博物院对展览成功举办表示祝贺。他认为“海外奇器”展览很精彩,展览规模虽然不大,但是[/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展品既有趣又说理,既能够让观众了解科学技术的知识,同时也能了解其背后的人文精神。娄玮进一步指出,中国古代科技曾经为世界作出过重大贡献,中华文明也始终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这次展览以晚清士人的出洋记述为历史线索,向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末有识之士积极向外开拓、追求科技强国的壮阔画卷。正所谓“鉴往事,知来者”,回顾这段既洋溢着新奇与物趣,又满含着报国热忱的历史,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无疑是一次既展示历史,又展望未来的厚重之旅。[/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娄玮表示,故宫博物院与清华大学一直有着良好的合作传统和共识,2021年,故宫博物院与清华大学成立了“清华-故宫文化遗产联合研究中心”,目的是充分发挥双方的资源优势,力争成为我国一流高校与文化机构携手应对文化遗产领域新挑战的典范。今天,我们进一步看到了合作的潜力,期望能够与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开展更加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共同推动科技文物,尤其是明清宫廷西洋器物的研究以及中西科学交流历史的构建,共同打造一套兼顾科学与历史、创新与传承的文化传播与公共教育体系,调动各方力量,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覆盖更多的专业领域,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size][/font][align=center] [/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img=image.pn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71fdc692-976b-4b8c-bc40-477ca3578f5c.jpg[/img][/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img=image.pn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8c0ef0b8-90ce-4d05-bc07-f175309031b1.jpg[/img][/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图5、6 开幕式现场[/font][/align][font=宋体][/font][font=宋体][size=16px]阮草认为,展览“海外奇器”不仅呈现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建六年来在馆藏建设、展陈策划、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丰硕成果,同时也展示出清华科博团队严谨的策展态度与深厚的学术底蕴,让观众沉浸式地感受到一个多世纪以前东西方文化碰撞的震撼,深刻体味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国家地位和人类进步的重大意义。[/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阮草还介绍到,坐落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的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即将在今年5月与观众见面,期待与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合作,交流互鉴,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科学文化,共同为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贡献更大力量。[/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size][/font][align=center][img=image.pn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f91dfd31-8017-41bd-bbf3-6ef7ee9c97ca.jpg[/img][/align][align=center][size=14px]图7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主持开幕式[/size][/align][size=14px][/size][font=宋体][size=16px]据吴国盛介绍,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综合类收藏型研究性的科学博物馆,观众可以在其中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感受古旧科学仪器的永恒魅力,领略科技发展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底蕴。在清华大学校内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帮助下,科学博物馆已收购了一批18世纪以来有着历史意义的西方科学仪器和工业制品,为迎接三年后科学博物馆的正式开馆奠定了基础。[/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 [/size][/font][align=center][img=image.pn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858d7792-9ce6-475b-a394-115c94419dfb.jpg[/img][/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图8 策展人王景介绍展览背景[/font][/align][font=宋体][size=16px] [/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最后,策展人王景做策展背景介绍。她向为展览做出贡献、付出辛勤工作的策展布展团队成员、展品捐赠人以及提供各种支持的校内外人员表达了诚挚感谢。[/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size][/font][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16px][/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16px][img=image.pn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8f58db66-42c7-4aaa-84e3-6b9aeb95a3f9.jpg[/img][/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图9 展览揭幕仪式后,嘉宾合影留念,左起吴国盛、阮草、彭刚、娄玮、杜鹏飞[/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16px][/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16px][img=image.pn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597db9b1-481f-41fe-ba06-37b231a2e48b.jpg[/img][/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图10 开幕式现场[/font][/align][font=宋体][size=16px] [/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开幕式上,来宾共同观看了“海外奇器”展览宣传片。由彭刚、娄玮、阮草、吴国盛、杜鹏飞共同为“海外奇器”展览揭幕。[/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 [/size][/font][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16px][img=image.pn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53a0964b-9acf-4d93-9e2b-3c8a4b1d1ca3.jpg[/img][/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图11 吴国盛为故宫博物院一行导览[/font][/align][font=宋体][/font][align=center][size=14px][img=image.pn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f0129810-8359-4585-83ee-5dd23786d2d8.jpg[/img][/size][/align][align=center][size=14px]图12 “海外奇器”策展人王景为来宾导览[/size][/align][align=center][/align][align=center][img=image.pn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4b9b27d8-70f4-4b1f-87c7-cdf6550f5b5c.jpg[/img][/align][align=center][size=14px]图13 观众观展[/size][/align][size=14px][/size]“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由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主办,以晚清士人出洋记述为主线,分为水陆交通、街头见闻、西人器用、博物致知、格致之学五个单元,通过科学博物馆的100余件馆藏的精品科学仪器、图像器物、工业化产品、复原场景等为公众重现出19世纪中叶科学与技术的兴盛极大改变思考维度与生活方式的西方科技世界。[align=center][img=image.pn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4ea40000-590e-48b8-a58a-dc59cc3d25ed.jpg[/img][/align][align=center][size=14px]图14 座谈会现场[/size][/align][size=14px][/size]开幕式结束后,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一行与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在人文楼进行了深入且富有成果的座谈交流,双方希望进一步强化合作,共同推进以“西学东渐”、清宫科学仪器史等领域为主的学术研究。[align=center][img=image.pn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54543b6f-db38-4ea8-a759-597bcae22cfd.jpg[/img][/align][align=center][size=14px]图15 开幕式嘉宾集体合影[/size][/align][img=image.pn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e940897f-d22e-49fd-8925-6fa810d50705.jpg[/img][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align=right][/align]

  • 【中化学科研院】招聘核磁分析专家

    [b]【中化学科研院】招聘核磁分析专家[/b][table=100%][tr][td]职责描述:1.对实验样品开展分析检测,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测工作;2.对分析仪器仪进行维护及保养;3. 指导分析检测人员开展分析检测工作;4.配合项目研究需求开发分析检测方法;5.进行分析检测设备的采购论证;6.根据需要,组织开展项目现场(外地)的分析资源筹划和检测工作;7.配合完成实验室认可等其他日常事务。任职要求:1. 化学、材料等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2.具有较强的核磁检测和解谱能力 3.熟悉NMR、SEM、XRF、XRD、UV/VIS/[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1p][color=#3333ff]NIR[/color][/url]/IR等检测手段;4.具有常用office、LIMS软件应用能力;5.具备一定的沟通、协调能力。6.30岁以上,有相关检测经验。有意向的请联系张主任,V/手机13811171490[/td][/tr][/table]

  • 【转帖】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60年重大科技成果和优势发展学科

    大连化物所六十年来,在国家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发展时期,都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提供了许多重大科技成果和新技术,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一)催化化学1、合成液体燃料2、加氢异构与加氢裂化3、合成氨原料气净化和炼厂气水蒸汽重整4、多金属重整和长链烷烃脱氢5、甲醇制低碳烯烃技术6、催化裂化干气制乙苯技术7、甲氰菊酯新农药新技术8、络合催化(二)化学工程1、催化反应工程2、膜分离技术3、燃料电池(三)色谱和分析化学1、色谱2、超纯气体分析与净化技术3、分析化学(四)生物技术1、以膜分离和色谱分离为基础,发展生物化工技术2、发展新领域,强化研究基础3、课题整合,组建生物技术部4、明确方向,促进生物技术的创新发展(五)国防科研1、重水分离2、化学激光和激光化学3、航天航空辅助动力催化剂(六)基础研究1、催化基础研究2、分子反应动力学3、60年代的介观化学物理基础研究详见附件

  • 【转帖】中国力学界的学科带头人——罗祖道

    【转帖】中国力学界的学科带头人——罗祖道

    中国力学界的学科带头人——罗祖道[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7/07/200707081346_57548_1634962_3.jpg[/img]罗祖道,著名力学家、固体力学专家。在弹性力学接触问题、板壳理论、断裂力学和复合材料力学等许多研究领域都作出了新贡献。其中不少研究成果结合船舶、航空、热工仪表等工程应用有很好的实际效果。在教学工作和固体力学学术组织方面也作出了突出的成绩。罗祖道,1920年9月22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父亲罗云从事土木工程技术工作,每月薪金收入虽属中等水平,但由于家庭人口众多,家庭生活困难。1935年秋,罗祖道进入浙江大学代办浙江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攻读机械工程。平时刻苦勤奋,学习成绩优秀,几乎每年都获得奖学金。七七事变后,1938年初杭州沦陷,他随家辗转至上海,入光华大学附属中学学习,半年后以优良成绩毕业。同年秋,考入沪江大学攻读物理专业,次年考入交通大学继续攻读机械工程。   1941年冬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上海租界,他随即离沪奔赴内地。先在浙东丽水借读于英士大学,但在学期结束前浙东沦陷,他又辗转去大后方。旅途中经历重重艰难,最后抵达重庆。这时上海交通大学已内迁重庆,他在重庆交通大学继续学习。在学习期间,曾获得该校1942—1943年度全校学习成绩最佳的“何思源奖学金”。1944年毕业。同年2月被教育部征调全国大学应届毕业生服兵役2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在上海复员。并被推荐在上海市政府民用局工作,后又在上海市行政院物资供应局工作。   1948年8月,他赴美深造,10月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机械工程系就读,并在第一个学季中以5门课程全优的学习成绩争得研究资助奖学金,同时还获得了美国“西格玛-科赛”学会(Sigma-xi Society)副会员的荣誉。1950至1952年,他在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力学系攻读博士。前后4年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他均以全优成绩分别获得机械工程硕士和力学博士学位;两篇学位论文都得到导师的高度评价,特别是他的博士论文,因具有创造性而倍受导师著名力学家L.H.唐奈尔(Donnell)的赞扬和当时力学界同行的重视。   1952至1953年,他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力学系和航空工程系从事研究工作。1953至1957年,在美国任塞伦理工学院执教时,深得学校当局的信任和重用,曾任教多门研究生的主要课程,并担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导师;负责主持力学系学术讲座等活动;还负责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滚珠轴承研究项目的理论研究工作,为该课题的理论组组长。他在3年中,由助理教授晋升为具有终身聘约的副教授,为校教授执行委员会的成员。   在美国工作期间,他就享有一定声誉。1954年曾受聘任美国《应用力学评论》(《Applied Mechanics Review》)的特约评论员;1955年被推荐为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for Adrancement of Sciences)会员;1956年又被推荐选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主办的《国家注册工程师》名册(Finder’s List)。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美国政府实行敌视新中国的政策,阻挠理工等专业的中国留学生返回祖国。1955年,经我国政府与美国当局多次谈判后,美国当局才被迫允许我少数留学生回国。在祖国建设事业蒸蒸日上的鼓舞和亲友的敦促下,他毅然决定回国参加建设。在临行上船时,曾受到两批美国武装人员的搜身检查,但这丝毫也动摇不了他回国的决心,他于1957年春天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他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授、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他积极参加国家建设中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先后进行了热工仪表弹性元件的分析计算;原子能发电站工程大电机组合转子的计算;万吨柴油机汽缸盖的断裂分析;708飞机后舱球壁的应力分析等课题,努力把理论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我国的工程实际。同时他又不断地从事固体力学领域新兴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开拓工作,站在学科的前沿,努力在学术的“深水区”探索。   他热心于教育事业,作为学科带头人,他曾指导和培养了一批中、青年教师和力学工作者,是中国力学界中一位德高望重的知名学者。曾任中国力学学会第二届、第三届常务理事,第三届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现为第四届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固体力学学报》中、英文版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编委副主任,《上海力学》副主编以及《力学学报》、《复合材料学报》、《应用数学和力学》和《力学进展》等学术刊物的编委,对推动与发展我国的力学事业作出了贡献。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