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应用进展

仪器信息网应用进展专题为您整合应用进展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应用进展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应用进展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应用进展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应用进展话题讨论。

应用进展相关的资讯

  • 色谱研究进展及在组学中的应用
    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会议于4月19日在西安曲江国际学术会议中心顺利召开,来自于国内外上千名的专家学者汇聚于此分享着在色谱领域中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在此次会议上,来自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张玉奎院士向到场的嘉宾和观众介绍了色谱技术近年来的发展状况以及在代谢组学中的应用,并与现场嘉宾和观众进行了交流。 张玉奎谈到,我国作为目前世界经济和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面临着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社会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挑战,色谱科学和技术在解决这些重大问题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两年来,我国色谱学科在色谱理论研究、多维色谱仪器、新型色谱填料和色谱柱、样品前处理方法、应用领域等方面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新型亲水色谱柱、整体材料色谱柱、手性分离色谱柱等层出不穷。开发了包括搅拌棒吸附萃取技术在内的微型化处理技术、亲和色谱在内的选择性预处理技术、在线连用的柱上堆积富集技术等。针对复杂样品的分离分析构建了全二维气相色谱、多维液相色谱、多维毛细管电泳等多维分离系统。色谱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尤其是在与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密切相关的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中药分离分析、环境分析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张玉奎院士   接下来,张玉奎就人类蛋白组学2014年的研究进展做了介绍。2014年,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蛋白质组研究员Akhilesh Pandey,与来自印度生物信息学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合作,分析了30种不同的组织类型,编撰了由84%所有预期编码蛋白的人体基因翻译得到的蛋白。这项研究识别出17, 294个蛋白编码基因,并通过表达分析证明了组织和细胞特异性蛋白的存在,并且研究人员还通过从注解的假基因、非编码RNA和未翻译的区域识别翻译的蛋白,表明了&ldquo 蛋白基因组&rdquo 分析的重要性。同时,来自德国研究人员慕尼黑工业大学的Bernhard Kü ster等人创新性的推出了一个搜索性公共数据库:ProteomicsDB,这一数据库公布了18, 097个基因获得的蛋白,占目前预计人类蛋白总数(19, 629)的92%。这种数据能用于识别数百个翻译的lincRNAs,对药物敏感的标记,以及用于发现mRNA和组织中的蛋白水平之间的定量关系等。这两个研究组都利用了质谱方法分析人类组织,Pandey研究组分析的是全新的数据,针对了多种不同健康人体组织的数据,其中包括七种胎儿组织和六种血细胞类型。而Kü ster研究组则采用了稍微有些不同的方法,他们汇集了已有质谱分析数据,以及同事的一些成功,这些大约占据ProteomicsDB数据的60%。为了填补这些数据间的空白区域,Kü ster实验室构建了自己的质谱数据,分析了60个人类组织体液,13个体液,以及147个的癌细胞系。接着,张玉奎介绍了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近年来在蛋白组学研究上的一些进展,如由邹汉法主持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修饰蛋白质规模化分离鉴定新技术新方法》(S973),张丽华主持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蛋白质定量新方法及相关技术研究》(S973),梁鑫淼主持的863《蛋白质组技术与分子标志物研发》项目课题三《糖蛋白与糖链结构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许国旺主持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癌发生发展的代谢特征和个性化用药研究》等。   最后,张玉奎讲到,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蛋白质的分离和鉴定依然是目前最基本的任务和目标。随着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蛋白质分离鉴定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新型的高通量、高灵敏多维分离鉴定技术的发展,例如集成化蛋白分析平台,芯片多维液相色谱等,将为蛋白组研究带来新的革命。
  • 综述l芳香化合物连续硝化应用进展(二)
    综述l芳香化合物连续硝化应用进展(二)康宁反应器技术收录于话题#危化反应-硝化18个康宁用“心”做反应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编前语上文我们通过多个案例,介绍了应用微通道反应器实现一取代和二取代苯型芳香烃为底物的硝化反应的研究进展。在进入本文正文(即本篇综述第二部分内容)前,小编需要补充的是:在硝化等危化工艺连续化研究成果越来越多的现阶段,如何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实现硝化工艺的工业化放大生产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康宁反应器技术经过13年的工业化应用研究与推广,在微通道反应器工业化生产领域的应用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在全球已经拥有上百家工业化用户,累计安装的年通量已超过80万吨。康宁AFR多套工业化硝化装置始终保持24/7连续稳定安全运行。江苏中丹化工成功采用康宁反应器连续硝化,显著提升了关键中间体生产的本质安全水平,装置稳定运行一年多,得到了客户和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可。康宁反应器技术和益丰生化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打造了年通量万吨级全自动全连续微反应硝化生产装置。与传统工厂相比,其亩均产出提升了10倍,运行费用减低20%以上。… … 还有更多硝化、重氮化、氧化、加氢等工业化项目成功实现并稳定运行,帮助客户实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欢迎您直接留言或电话联系我们!电话:021-22152888-1469您也可以扫描右二维码了解更多康宁AFR应用案例。接下来让我们进入正文——以多取代苯型芳香烃及其它苯型芳香烃为底物的硝化反应二硝基萘的连续化合成倪伟等[9]以萘和95%硝酸为原料,在微通道反应器中研究了二硝基萘的连续化合成工艺(图9),考察了硝酸浓度、反应温度、反应物料比对反应的影响并进一步优化了反应条件。结果:在最佳条件下单硝化产物n(对硝基氯苯)∶n(邻硝基氯苯)=1:0.56,与釜式反应器相比,副产物明显减少,转化率明显提高,生产能力提高了4个数量级,并且可以实现工艺的连续化操作。1-甲基-4,5-二硝基咪唑硝化合成1-甲基-4,5-二硝基咪唑(4,5-MDN1)是一种性能良好的高能钝感炸药和极具应用价值的熔铸炸药载体。在传统釜式反应器中进行N-甲基咪唑硝化反应时剧烈放热,为控制反应温度需缓慢逐滴加料,反应时间长,产物收率低。刘阳艺红等[10]在微通道反应器为核心的反应体系中进行了4,5-MDN1的合成研究(图12),利用微通道反应器的高传热特性快速提高4,5-MDN1的收率。工业生产中,可通过增加微通道反应器数量来热量,维持恒定的反应温度,在减少混合酸用量的同时,显著提高了提高产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1-甲基-3-丙基-1H-吡唑-5-羧酸硝化反应Panke等[11]采用微通道反应器对1-甲基-3-丙基-1H-吡唑-5-羧酸进行了硝化反应研究(图13)。微通道反应器优秀的传热性能性使反应温度稳定在90℃,避免了100℃脱羧副反应的发生,硝化产物是合成西地那非的重要中间体。结语微通道反应器在芳香化合物的硝化反应中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选择性高、安全性高、转化率高、反应时间短、数增放大、可建立动力学模型等,使得芳香化合物的硝化由传统的间歇式生产转为连续化生产成为可能。尽管微通道反应器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随着微化工技术的发展,微通道反应器会更加安全化、智能化和连续化,其在芳香化合物的硝化反应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硝化反应这类具有污染大、放热强、选择性差的反应也将随之得到优化。参考文献:[1]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21,38(02).[9]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自 然 科 学 版),2016,38(3):120-125[10] 现代化工,2018,38(6):140-143.[11] Synthesis, 2003(18): 2827-2830.
  • 近红外光谱应用新进展网络研讨会即将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由仪器信息网主办、近红外专业委员会协办的&ldquo 近红外光谱应用新进展网络研讨会&rdquo 作为&ldquo 第二届光谱网络研讨会(iConference on Spectroscopy,iCS2013)&rdquo 的一个重要专场将于9月23日上午召开。继2012年&ldquo 第一届光谱网络研讨会(iCS2012) &mdash &mdash 近红外光谱在食品品质检测中的最新进展&rdquo 成功举行,今年的近红外光谱技术网络研讨会已经是第二届。   &ldquo 近红外应用新进展网络研讨会&rdquo 具体内容见下图:   此次&ldquo 近红外光谱应用新进展网络研讨会&rdquo 别具意义,因为在今年6月,第十六届国际近红外光谱会议(NIR 2013)在法国召开,而这次法国大会上涌现出了众多的近红外研究新动态,而且中国近红外光谱专家一行众人也参加了此次会议。&ldquo 近红外光谱应用新进展网络研讨会&rdquo 所邀请作报告的中国农业大学闵顺耕教授、Iowa State University曹楠宁博士、华中科技大学邓勇教授等正是参加了法国近红外大会,他们将为仪器信息网的网友们带来近红外技术的新动态新趋势。   华中科技大学邓勇教授的报告题目是《近红外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相对于传统的近红外应用,邓勇教授将近红外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可以说该项研究工作具有开创性,也代表了近红外应用研究的一个新方向。相信邓勇教授的报告,会使人们耳目一新,开阔视野。   Iowa State University曹楠宁博士的报告题目是《代表性样本对近红外模型转移的影响》,曹楠宁博士的报告主要是介绍了对过去近红外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其研究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也是我们国内许多单位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研讨会的最后将由闵顺耕教授做题为《从NIR 2013看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动态》的综述性报告,闵顺耕教授站在全局的角度,介绍第十六届国际近红外光谱会议新动态新趋势,即以一条线或一个面来介绍近红外技术发展趋势。   欢迎广大网友踊跃参与&ldquo 近红外应用新进展网络研讨会&rdquo ,报名参会请点击        附录:1、第二届光谱网络研讨会(iConference on Spectroscopy,iCS2013)   &ldquo 第二届光谱网络研讨会(iConference on Spectroscopy,iCS2013)&rdquo 将于2013年 9月 23日至9月25日召开。为期三天的会议涵盖近红外应用新进展、光谱新技术新进展、拉曼光谱应用、ICP/ICP-MS应用最新进展以及重金属检测等光谱研究领域,分设5个主题,大会将邀请近20名业内光谱专家针对不同主题做精彩报告并与大家进行交流。   具体内容及报名参加:http://ics2013.instrument.com.cn   2、第一届光谱网络研讨会(iConference on Spectroscopy,iCS 2012)   &ldquo 第一届光谱网络研讨会(iCS2012)&rdquo 于2012年12月11-13日成功举行,仪器信息网依托成熟的网络会议平台举办的光谱网络研讨会,共吸引了来自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质检机构、分析测试中心、仪器企业等近1500余名专业用户报名参加。
  • 征稿:组学在病毒感染研究中的技术应用进展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冠状病毒是一个大型病毒家族,已知可引起感冒以及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等较严重疾病。2019年12月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中国武汉的出现及其在中国和国际的迅速传播引发了全球卫生紧急情况。 /span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仪器信息网在密切关注疫情发展态势的同时,也更加关注病毒感染的致病机理等相关研究进展。近年来,组学研究成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的重点,对于病理、毒理学、药物动力学等具有重要价值,相关高水平学术期刊大量报道了科研人员利用组学技术开展的病毒致病病理学的研究成果,也对于此次疫情的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基于此,仪器信息网计划推出 strong “组学技术在病毒感染致病机制中的亮点研究及技术进展”专题 /strong ,为广大业内专家及用户介绍基于蛋白组学或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技术在病毒感染研究的应用及技术进展,增强业界专家与仪器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更丰富、更专业的技术文章,谨以此致敬所有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以及幕后深耕的研究学者。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仪器信息网特此向广大仪器厂商和分析测试有关单位征稿。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稿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信息: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1. 贵公司针对组学技术在病毒病理学研究领域所提供的的相关仪器及研究方案情况。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2. 本次新冠疫情的相关病毒感染研究中,贵公司提供了哪些高效/亮点的组学研究方案?该研究进展如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3. 您认为基于质谱技术的病毒蛋白质组学或病毒代谢组学等方法在病毒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如何?研究者们在该应用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4.您认为未来,多组学技术在病毒病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将有哪些?将促进哪类产品的技术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稿件最终将在仪器信息网发布,并通过其他相关渠道向公众推送。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本次征稿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仪器信息网所有。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征稿截止时间:2020年4月22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详情咨询/收稿地址: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万女士(电话:15611024412,邮箱:wanxin@instrument.com.cn) /strong /p p br/ /p
  • 原子光谱仪器与应用最新进展报告会举行
    仪器信息网讯 2012年12月11日,由仪器信息网主办的“2012光谱网络研讨会(iConference on Spectrometry,iCS2012)”开幕。   本次会议同时得到了北京光谱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的支持和指导,旨在通过网络会议平台给国内光谱科学家提供一个全新的沟通交流平台,提高光谱科学研究和应用水平。   12月11日,会议主要进行了关于原子光谱仪器与应用最新进展的主题报告。 日期及专题 时间 报告内容 主讲人 单位 原子光谱仪器与应用最新进展(上) 12月11日9:00-11:30 ICP原子光谱仪器与应用最新进展 郑国经 北京光谱学会理事长 连续光源原子吸收光谱技术及其应用 杨佳霖 德国耶拿分析仪器股份公司 原子吸收光谱仪器的新进展 杨啸涛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原子光谱仪器与应用最新进展(下) 12月11日 14:00-16:30 30多年来AFS仪器与应用发展动态综述 张锦茂/梁敬 北京瑞利分析仪器有限公司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进展 符斌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原子光谱分析新技术及应用简介 冯先进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无标定量计算方法在XRF应用中的最新发展 肖又红 荷兰帕纳科公司   各位专家在报告中就ICP-AES、AAS、AFS、XRF等光谱技术的技术原理、发展历程、最新技术进展及新产品,最新应用等做了详细而深入的介绍,并对用户通过网络平台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实时解答。   12月12日上午,会议将进行原子光谱形态分析主题报告,报告内容如下: 日期及专题 时间 报告内容 主讲人 单位 原子光谱形态分析 12月12日9:00-11:30 中国元素形态分析计量研究进展 韦超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多种仪器联用技术概述和应用实例 姚继军 珀金埃尔默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元素形态分析技术应用 刘丽萍 北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2月12日下午,会议将进行食品/环境中重金属检测主题报告,报告内容如下: 日期及专题 时间 报告内容 主讲人 单位 食品/环境中重金属检测 12月12日14:00-16:30 食品安全与重金属检测 舒永红 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 岛津原子光谱产品在食品安全和环境行业的应用 陈艳凤 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奶粉中Pb检测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杜克贺 北京汇智泰康医药技术有限公司 饮用水中重金属检测 柳华春 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   欢迎广大网友踊跃参与并体验这种新形式、高水平的全新学术交流形态。
  • 日程公布|临床质谱技术应用进展网络会6.13日召开
    临床检验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作为检验技术的代表之一,质谱检测平台因其快速、准确、特异的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同时,不断出台的政策也导向了LDT试点、POCT质谱、多组学、呼气检测、国产质谱仪器等关注度迅速上升,临床质谱市场热度持续,上自诊断试剂、设备厂商、仪器新秀、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等产业多方密切关注质谱在临床更大范围应用的机会。  为了促进相关领域技术交流与合作,仪器信息网计划组织召开“临床质谱技术及应用进展”主题网络研讨会(2024年6月13日),就质谱在临床领域的最新技术进展及应用进展等大家关心的话题共同探讨,为用户、专家和厂商搭建优质、有效的交流平台。此次网络会议通过报告专家与参会者的深入交流,为参会者提供一个突破时间地域限制的免费学习、交流平台,让大家足不出户便能聆听到精彩报告。  本次大会聚焦临床质谱科学研究以及临床质谱检测技术应用进展两大主题,邀请了近10位行业专家进行精彩的报告分享。质谱在临床研究的新进展专场中,将邀请北京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国医学科信息学院药物研究所等专家进行“临床功能蛋白质组学”、“质谱成像空间代谢组学与临床应用”、“代谢组学与心脑血管疾病”等精彩报告内容分享,在“质谱在临床检测的新进展”专场中,将邀请华西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多位专家进行“儿茶酚胺及代谢物临床质谱检测及应用”“质谱技术在临床检测与临床科研工作的实践进展”以及“MALDI-TOF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等精彩报告。  报告嘉宾阵容:会议日程如下:
  • 【网络研讨会】X射线衍射技术及应用进展
    Webinar仪器信息网:网络讲堂X射线衍射技术是通过对物质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其衍射图谱,获得物质的成分、内部原子或分子的结构或形态等信息的研究手段。物质结构分析尽管可以采用中子衍射、红外光谱、穆斯堡尔谱等方法,但X射线衍射技术是最有效、应用最为广泛的手段,应用范围已渗透到物理、化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以及各种工程技术科学中。仪器信息网将于2022年7月15日组织“X射线衍射技术及应用进展”主题网络研讨会。在X射线衍射分析中,不同靶材的特征辐射会激发与之对应的某些元素极强的荧光效应,引起测试数据整体背景偏高,弱衍射峰检测灵敏度降低,干扰样品的精确分析。马尔文帕纳科在锐影衍射仪上搭建了独特的高清光路,以准单色化入射光路模块BBHD或聚焦光反射镜模块配合全新的全波长能量色散检测器1Der,为用户提供全元素无荧光干扰的高质量衍射数据。高清光路技术适用于衍射仪中常用的铜、钴、钼、银等靶材,用户可根据样品情况自由选择靶材,获得最佳可能测试结果。此外,传统台式衍射仪受体积限制,一般仅用于常规粉末衍射测试。马尔文帕纳科新一代台式衍射仪Aeris可配备基于PreFIX预校准概念设计的薄膜掠入射附件和透射衍射附件,将样品测试范围拓展至多晶薄膜、高分子、药物等受困于择优取向的轻吸收样品,为空间受限的用户提供更多选择。7月15日(周五),马尔文帕纳科将参与仪器信息网网络讲堂“X射线衍射技术及应用进展主题网络研讨会”,由XRD产品经理王林博士为大家带来《X射线衍射技术多功能化在不同衍射系统上的发展》为主题的报告,向您介绍不断发展的功能附件搭配PreFIX专利技术,解锁立式或台式XRD的新技能。主题网络研讨会现已开放报名通道,期待您的关注和参与!■ 会议日期:2022年7月15日(周五)■ 会议时间:09:30-17:00■ 报告时间:14:30-15:00■ 活动类型:网络会议直播,需提前注册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马尔文帕纳科”在线报名免费会议~ 报告嘉宾介绍 王 林 博士中国区 XRD 产品经理马尔文帕纳科王 林 博士,马尔文帕纳科中国区XRD产品经理。200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2011年于澳大利亚University of Wollongong伍伦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期间研究方向为超导薄膜材料。毕业后即加入帕纳科公司,从事XRD应用研究及技术支持。微观世界大有可为We' re BIG on small!Info关于马尔文帕纳科马尔文帕纳科的使命是通过对材料进行化学、物理和结构分析,打造出客户导向型创新解决方案和服务,从而提高效率和产生切实的经济影响。通过利用包括人工智能和预测分析在内的最近技术发展,我们能够逐步实现这一目标。这将让各个行业和组织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可解决一系列难题,如大程度地提高生产率、开发更高质量的产品及帮助产品更快速地上市。联系我们:马尔文帕纳科销售热线: +86 400 630 6902售后热线: +86 400 820 6902联系邮箱:info@malvern.com.cn官方网址:www.malvernpanalytical.com.cn收录于合集 #XRD 12个下一篇【网络研讨会】线上线下同步直播,金属行业X射线分析技术高级培训班
  • 《近红外光谱新技术/应用进展》专题约稿
    p   近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相关的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为了多方位展现我国在近红外光谱领域的最新成果,仪器信息网和近红外光谱分会计划合作制作《近红外光谱新技术/应用进展》网络专题,同时也以此献礼近红外分会成立10周年,并寄语2021年国际近红外大会。现在正式向各位专家老师约稿,稿件将在仪器信息网资讯栏目发布,并在专题中集中展示。 /p p strong   投稿要求如下: /strong /p p   投稿人职称在副研/副教授以上,喜欢以文会友,投稿作者可以署真名,也可以署笔名 /p p   稿件文体不限,要求必须是原创(未在任何公开期刊或者网络发表过),内容完整,字数1000字以上 /p p   内容聚焦近红外光谱仪器和技术(拒绝广告),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p p   (1) 近红外光谱仪器、技术及应用发展综述 /p p   (2) 近红外光谱仪器/技术/应用/方法等重大研究进展/成果 /p p   (3) 国内外近红外光谱仪器市场及产业分析 /p p   (4) 近红外光谱仪器及应用相关标准/法规概况及解读 /p p   (5) 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与进口的差别/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发展的建议 /p p   (6) & #8230 & #8230 /p p strong   稿费: /strong /p p   根据文章内容的符合度、文章深度、篇幅、点击次数(关注度)等方面的考量,一经录用,文章的作者将获得500-1000元的稿费。 /p p    strong 投稿邮箱: /strong yej@instrument.com.cn /p p    strong 投稿时间: /strong 即日起至2019年10月31日 /p p    strong 咨询电话: /strong 010-51654077-8045 /p p    strong 注意事项: /strong 投稿作者需附个人简单介绍及联系方式,稿件录用后,仪器信息网编辑会主动与您联系。 /p
  • 《国仪论坛—国产高端科学仪器研制进展及应用》 线上会议通知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高端科学仪器是科技创新的基石,也是目前我国科技发展的重大短板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超七成的高端科学仪器依赖进口,高端科学仪器供给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国产高端科学仪器,解决“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国产科学仪器研发水平,成为了学界与业界需要同发力、共担当的事业。因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自主研制科学仪器应用示范中心与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将于 4 月 20 日联合举办首届“国仪论坛——国产高端科学仪器研制进展及应用”线上会议,为我国科技工作者和科学仪器行业搭建一个即时、高效的交流学习平台,推动国产高端科学仪器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届时,会议将围绕微弱信号检测、物理吸附表征、显微成像分析、顺磁共振波谱等高端科学仪器的技术与应用,邀请多位学界专家与业界从业人员进行报告分享。诚挚邀请贵单位领导、专家和相关人员参加会议。会议通知如下:一、 会议时间2022 年 4 月 20 日 9:00-17:30二、 参会方式在线参与(扫文末二维码报名)三、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自主研制科学仪器应用示范中心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四、 会议议程4 月 20 日9:00—9:10 开幕致辞 9:10—10:40 微弱信号检测技术与应用分享10:50—11:35 物理吸附表征技术与应用分享14:00—15:30 显微成像分析技术与应用分享15:40—17:30 顺磁共振波谱技术与应用分享五、 报名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报名信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自主研制科学仪器应用示范中心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日程安排4月20日上午:开幕致辞、微弱信号检测、物理吸附表征,主持人:吴亚序号时间报告题目报告人报告人单位19:00-9:10开幕致辞王鹏飞、贺羽中国科学院自主研制科学仪器应用示范中心、国仪量子29:10-9:30国产精密大带宽锁相放大器研制及产业化进展秦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39:30-9:50国仪量子1MHz数字锁相放大器技术进展及其应用王成国仪量子49:50-9:55第一轮互动59:55-10:25锁相放大器在反铁磁绝缘体电输运测量中的应用侯达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610:25-10:30锁相放大器实操710:30-10:40现场解答、第二轮互动王本祥国仪量子810:50-11:10物理吸附技术表征多孔固体材料性质常见问题分析丁延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911:10-11:30国仪量子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系列技术进展及其应用吕燕峰国仪量子1011:30-11:35第三轮互动 4月20日下午:显微成像分析、顺磁共振波谱,主持人:许克标序号时间报告题目报告人报告人单位114:00-14:20 扫描电镜拍摄经验分享与高质量成像技巧林中清安徽大学现代实验技术中心214:20-14:40国仪量子SEM产品技术进展及应用尹相斐国仪量子314:40-14:45第一轮互动414:45-15:05国产电镜SEM3100使用体验分享周宏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科学实验中心515:05-15:25牛津仪器EDS及EBSD技术进展马岚牛津仪器615:25-15:30第二轮互动715:40-16:00国仪量子-EPR产品应用报告方青国仪量子816:00-16:10同仁化学-捕获剂应用报告刘晓坤同仁化学916:10-16:15第三轮互动1016:15-16:35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初体验唐金晶重庆大学分析测试中心1116:35-16:55从科学指南针平台测试反馈简要分析国内EPR应用趋势黎志文科学指南针1216:55-17:0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1年夏季)第六届电子顺磁共振波谱高级研讨班视频回顾1317:00-17:30EPR专著《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原理与应用》新书首发及图谱解析举例苏吉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综述 l 芳香化合物连续硝化应用进展(一)
    综述 l 芳香化合物连续硝化应用进展(一)康宁用“心"做反应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芳香化合物的硝化是常用的生产工艺,目前化工领域普遍采用的硝化方法是以混合酸作硝化剂、在釜式反应器中进行间歇式反应,在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资源、环境、安全、能源等问题。微通道反应器相对于釜式反应器拥有持液量少,换热效率高,传质效率好,过程可控等诸多优势,能有效解决硝化反应中的传质,换热,安全性等问题。随着微化工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芳香化合物的硝化反应。小编将分两部分向读者介绍微通道反应器在芳香化合物硝化反应中应用进展的综述[1],希望可以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微通道反应器在以苯型芳香烃为底物的硝化反应中的应用1以一取代苯型芳香烃为底物的硝化反应氯苯的硝化氯苯的硝化为快速强放热反应,在传统釜式反应器中,反应液搅拌不均匀、反应放出的热量无法及时导出、反应温度不能精确控制,导致副反应发生,不能保障生产安全。微通道反应器具有良好的传热、传质能力,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余武斌等[2]利用微通道反应器研究了反应温度、原料配比、体积流速等主要因素对氯苯硝化(图1)的选择性、转化率的影响。结果:在最佳条件下单硝化产物n(对硝基氯苯)∶n(邻硝基氯苯)=1:0.56,与釜式反应器相比,副产物明显减少,转化率明显提高,生产能力提高了4个数量级,并且可以实现工艺的连续化操作苯甲醇硝化合成邻硝基C7H6O和间硝基C7H6O硝基C7H6O是许多精细化学品的重要中间体。Russo等[3]采用微通道反应器在高温和强酸条件下,由苯甲醇合成邻硝基C7H6O和间硝基C7H6O(图2);并将动力学模型应用在该工艺开发过程,通过优化反应条件来提高反应选择性。结果:在最佳条件下反应温度提高到68℃,邻硝基C7H6O和间硝基C7H6O的收率分别提高到42%和96%,这是传统釜式反应器不可能达到的,该方法为硝基C7H6O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选择。三氟甲氧基苯的硝化4-(三氟甲氧基)硝基苯(NFBM)是三氟甲氧基苯胺的原料,是农药、药品和液晶材料的中间体。在用混合酸硝化三氟甲氧基苯的反应(图3)中, Wen等[4]应用微通道反应器进行工艺开发,基于其优异的传热性能和低滞留率,提出了一个准均相反应动力学模型,用于研究三氟甲氧基苯连续硝化的动力学和传质特性;并应用动力学模型对高硫酸强度下的反应进行了预测。结果:实验收率与模型预测值吻合较好。表明在未来的数字化生产中,微通道反应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2以二取代苯型芳香烃为底物的硝化反应3-氟三氟甲苯硝化Chen等[5]在连续流微通道反应器中,以3-氟三氟甲苯为反应物、混合酸为硝化剂合成了5-氟-2-硝基三氟甲苯(图4);通过建立传热平衡模型来探索反应条件。结果:在最佳条件下的收率可达96.4%。该方法具有工艺安全性高、合成过程中杂质可控等优点,对促进未来微通道反应器在工业上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连续安全合成邻硝基对叔丁基苯酚邻硝基对叔丁基苯酚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中间体和化工原料。传统工艺是以对叔丁基苯酚为原料,在搪瓷反应釜中与稀硝酸进行硝化反应得到。该工艺反应剧烈放热,反应时间长,生产安全性较差。尚朝辉等[6]针对上述问题开发了一种在微通道反应器中连续安全合成邻硝基对叔丁基苯酚的方法(图5),通过加热柱塞泵实现对叔丁基苯酚的连续进料,在微通道反应器中实现对叔丁基苯酚和高浓度硝酸连续快速硝化。结果:在最佳条件下,对叔丁基苯酚的转化率达到98.7%,邻硝基对叔丁基苯酚的收率达到79.9%。在提高反应选择性的同时也提高了反应安全性。选择性快速硝化1-甲基-4-(甲基磺酰基)苯1-甲基-4-(甲基磺酰基)-2-硝基苯是合成除草剂甲基磺草酮的重要原料。Yu等[7]采用微通道反应器选择性快速硝化1-甲基-4-(甲基磺酰基)苯(图6)。结果: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硝化应用案例,欢迎您直接留言
  • “同位素分析技术在地质和环境领域中的应用进展”论文征稿
    创刊:1982年(双月刊)主编:罗立强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岩矿测试》于1982年创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荣获科学出版社“期刊出版质量优秀奖”,2020年入编首批《地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位素分析技术在地质和环境领域中的应用进展”论文征稿 同位素分析技术是确定地质事件时代和成岩成矿年龄,示踪成岩成矿物质和污染物来源的重要手段,成为推动地球和环境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同位素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得到很大拓展,被普遍应用于地球科学、农业、生态、水利、医学和环境等领域。其中,微区/微量样品Re-Os同位素、U-Pb同位素、Rb-Sr同位素、锂镁铁铜钼硒等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已成为国际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前沿和发展趋势,同时稳定同位素技术逐渐应用于示踪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和污染物源解析研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为反映同位素分析技术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等相关领域的新热点、新进展、新技术、新方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岩矿测试》编辑部组织 “同位素分析技术在地质和环境领域中的应用进展”专辑。即日起正式对外征集专辑论文,欢迎学者们积极参与,踊跃投稿。投稿/录用流程:请作者登陆《岩矿测试》网站(http://www.ykcs.ac.cn)进行投稿。投稿时请作者在论文首页标注:“同位素分析技术在地质和环境领域中的应用进展”专辑论文。论文提交截止日期:2021年12月30日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E-mail: ykcs@cags.ac.cn电话:010-68999562
  • 岛津试验机技术进展及应用方案介绍
    为帮助业内人士了解试验技术发展现状、掌握前沿动态、学习相关应用知识,仪器信息网将于2024年8月13日举办第三届试验机与试验技术网络研讨会,搭建产、学、研、用沟通平台,邀请领域内科研与应用专家围绕试验机产业发展、试验技术研究与应用、行业标准等分享报告。期间,岛津上海分析中心应用工程师杨汉章将分享报告《岛津试验机技术进展及应用方案介绍》,详细介绍岛津试验机的类型、功能、应用领域,以及典型应用案例等内容。本会议将于线上同步直播,欢迎试验领域科研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等报名参会!附:第三届试验机与试验技术网络研讨会详情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testingmachine2024/
  • 谈烯论道 | “石墨烯检测技术及应用进展” 网络会议即将开播!
    2021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将“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列为重点工作之一。报告指出,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石墨烯作为新型碳材料中的“王者”,在实现碳中和的主要技术方向中均有应用潜力,在上海、浙江、山西等省“十四五”规划中均被重点提及、加快发展。业内认为,除石墨烯电池等趋于成熟的商业应用外,石墨烯在建筑节能、碳捕集、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应用前景广阔。随着碳中和战略的实施,石墨烯产业有望迎来发展机遇。助力碳中和,石墨烯究竟该怎么用?本文特列举石墨烯在碳捕集、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飨读者,并附“石墨烯检测技术及应用进展”主题网络研讨会参会福利。 变废为宝, CO2也可以制备石墨烯! 2019年7月,据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官网报道,该校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利用二氧化碳直接合成石墨烯的方法,目标是电池和电子产品的潜在应用。他们采用一种全新的工艺,在高达1000℃的温度下,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与氢气一起,借助经过特殊处理的活性催化金属表面,最终直接转化形成石墨烯。从事本项研究的负责人马里奥• 鲁本教授表示:“如果金属活性催化表面中形成了适当的铜和钯平衡,则二氧化碳转化为石墨烯的过程将直接在简单的单步过程中进行。” 在更进一步的实验中,研究人员生产了具有多层厚度的石墨烯,可在电池、电子元器件或过滤膜材料中取得应用。(DOI: 10.1002/cssc.201901404 )二氧化碳(红-黑)和氢气(灰)在铜-钯表面上经过催化反应转变成石墨烯(黑)(图片来源:E. Moreno-Pineda, KIT)石墨烯高效过滤器将碳捕获成本降低2-4倍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的 Kumar Varoon Agrawal 教授团队采用石墨烯材料研制出新型的二氧化碳过滤器。该团队在石墨烯上制备了二氧化碳分子大小的小孔,这些小孔使得二氧化碳能够通过,同时阻挡了氮气等其他比二氧化碳分子大的气体,可以将二氧化碳从工业废气的混合气体中分离出来。这种石墨烯过滤器不但非常薄,而且在效率和速度方面也远超市面上的大多数过滤器。Agrawal 教授预计这项技术将使碳捕获成本降低近 30 美元/吨二氧化碳,而其他商业技术的成本要比这高出 2 到 4 倍。(DOI: 10.1126/sciadv.abf0116)石墨烯二氧化碳过滤器示意(来源:EPFL)瑞典研究者利用石墨烯+太阳能 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 2020年7月,据外媒报道,瑞典林雪平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尝试利用太阳能,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之后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利用其技术是有可能用二氧化碳和水选择性地生产出甲烷、一氧化碳或甲酸。研究人员将石墨烯和立方碳化硅结合,研发了一种石墨烯基光电极,可以保持立方碳化硅捕获阳光能量并制造出电荷载体的能力。石墨烯在保护碳化硅的同时,还起到了作为导电透明层的作用。石墨烯基光电极可以与铜、锌或铋等各种金属制成的阴极结合,通过选择合适的金属阴极,二氧化碳和水可以选择性地形成不同的化合物,如甲烷、一氧化碳和甲酸。甲烷可用作燃料,用于适用气体燃料的车辆,而一氧化碳和甲酸可以被进一步加工成为燃料,用于工业。(DOI:10.1021 / acsnano.0c00986,)石墨烯检测技术及应用进展为促进石墨烯研发和产业化快速发展,仪器信息网联合国家石墨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低维纳米结构与性能工作组,将于2021年5月11日举办 “石墨烯检测技术及应用进展”主题网络会议。邀请业内专家以及厂商技术人员就石墨烯最新应用研究进展、检测技术、检测方法、质量评价体系及标准化等展开探讨,推动我国石墨烯产业健康发展。会议日程时间报告主题报告人09:30-10:00石墨烯的原子尺度表征与环保应用进展孙立涛(东南大学)10:00-10:30石墨膜导热测试技巧方法李金艳(德国耐驰仪器制造有限公司)10:30-11:00绝缘衬底表面石墨烯晶圆生长研究进展王浩敏(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11:00-11:30石墨烯材料检测方法介绍刘峥(国家石墨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1:30-14:00午休14:00-14:30石墨烯基材料的拉曼光谱研究谭平恒(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14:30-15:00石墨烯导热增强复合材料与热界面材料林正得(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15:00-15:30二维半导体及异质结的生长与光电性能调控肖少庆(江南大学)15:30-16:00石墨烯结构表征及其在环保领域的应用胡学兵(景德镇陶瓷大学)16:00-16:30石墨烯等低维纳米材料的标准化动态和展望丁荣(全国纳标委低维纳米结构与性能工作组)报名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以下链接即可进入报名页面。(会议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Graphene2021/)报名参会加入会议交流群,随时掌握会议动态
  • 【Webinar预告】类器官超全研发进展和应用趋势
    2009年,Hans Clevers 等人使用来自小鼠肠道的成体干细胞培育出shouge肠道类器官,开创了类器官研究的时代。此后,类器官领域不断地开始涌现出一些优秀的研究成果,类器官技术也在迅速实现突破。在全球范围内,类器官已经成为了跨国药企的必争之地。2015年以后,强生、默克、阿斯利康、辉瑞、赛诺菲、百时美施贵宝等20余家跨国MNC通过购买产品、合作授权以及投资等形式入场,推动了类器官技术的商业化进程。类器官技术多点开花近几年来,类器官行业在多种声音中,在多重因素的扰动下,有目共睹地迎来快速发展。从美国FDA批准赛诺菲使用类器官疗效数据申请的新适用症,到行业代表性企的逆势融资,均表明类器官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这段时间里,各种不同类型的类器官也迎来了诸多进展。首先便是肠类器官,自Hans Clevers利用小鼠干细胞体外培养出shouge肠类器官模型后,诸多研究人员在这一领域实现了进一步的突破。2022年2月,Meghan M. Capeling团队利用藻酸盐和悬浮培养液对干细胞进行悬浮培养,成功构建了肠类器官,该种类器官相较于传统肠类器官间充质组织更为真实。2022年10月,Sunghee Estelle Park团队对传统类器官培养基质的空间结构进行改良,推出类器官模块化培养平台OCTOPUS,该平台在传统三维培养基础上对营养提供方式进行了优化,之后该团队还利用OCTOPUS平台构建了患者来源的炎症性肠病(IBD)类器官模型。其次是脑类器官,人脑体外模型的开发是类器官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的脑类器官模型在形态、成熟度、实际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2023年5月,Simon T. Schafer团队构建了移植人脑类器官的小鼠模型,为自闭症等神经免疫疾病提供了一个潜在的研究平台。2023年12月,郭峰团队在《Nature Electronics》杂志发文,介绍了一种由电子器件和脑类器官组成的混合计算系统。该系统具备执行语音识别、非线性方程预测等多项任务的能力。第三,肝类器官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许多进展。由于肝类器官在毒理检测和药物中毒患者器官移植领域有着良好前景,这一领域也是研究热点。2019年8月,Muhammad Nadzim Bin Ramli等发文介绍了新开发的肝脏类器官平台,该平台包含多种实质肝细胞类型和肝脏结构,能够模拟复杂肝脏疾病。2023年2月,Hans Clevers团队引入了一种新型的人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类器官模型以及用于筛选NAFLD潜在靶点的技术平台FatTracer,能够加速靶点筛选和应用。心脏类器官的研究在近几年迎来了爆发,人类心脏是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第一个功能器官,也是最难建模的器官之一。2021年,维也纳奥地利科学院的科研团队,通过人类iPSC成功培养出全球shouge体外自组织心脏类器官模型。2023年5月,来自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用干细胞成功培育出了shouge与人类早期胚胎心脏相似的“微型心脏”。2023年11 月,Sasha Mendjan团队开发出了shouge多腔心脏类器官模型,该模型包括了所有主要的心脏发育结构,这一类器官模型的建立有助于推进心脏病药物开发和毒理学研究。类器官应用前景广阔也面临诸多挑战总体而言,经过多年积累,类器官技术在近年来迎来了爆发,其应用范围也更加广阔,实际应用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升。类器官的应用领域可以大致分为医学研究(包括生理学研究和病理学研究)、药物研发(早期研究和临床研究)、精准医疗和再生医学。通过类器官对发育和疾病进行建模,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类器官来模拟人类发育和疾病,从而发现潜在靶点、确定新型生物标记物。另外,将类器官用于临床试验也是当下的技术发展趋势之一,类器官试验有望提升临床试验患者招募的精准化程度,从而降低临床试验失败率,控制临床试验成本。在精准医学应用中,患者衍生的类器官也被证明为有价值的诊断工具,类器官技术能够帮助罕见基因突变患者测试药效与癌症组合疗法筛选。最后,当前器官移植存在严重的供体短缺问题和免疫排斥问题,类器官在器官修复和移植领域前景广阔。虽然类器官技术展现出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并且进展迅速,但其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器官表型、人体系统的还原度低、标准化不足、监管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类器官技术实现商业价值首先需要克服标准化不足的问题。目前类器官培养过程中人为参与过多,学术界难以达成统一标准,商业应用带来了阻碍。针对这些难题,2023年12月26日 19:00-21:00,医麦客将携手美谷分子,以“类器官的研发进展及标准化”为主题,对当下类器官领域的研发进展和其商业化挑战进行分享,探讨当下类器官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届时欢迎各位在线交流学习!时间:12月26日 19:00 医麦客讲堂参与方式:扫码二维码报名参会19:00-19:30耿兴超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负责人演讲主题:中国类器官和器官芯片发展现状及监管思考1. 类器官与器官芯片的区别;2. 类器官与器官芯片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现状;3. 监管机构对类器官与器官芯片技术的考量与推动。19:30-20:00严俊 深圳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科主任、学科带头人,深圳市卫健委普外科质控中心主任演讲主题:类器官的进展与临床应用1. 胃肠肿瘤类器官成功构建的影响因素2. 肿瘤类器官药敏体系的建立方法3. 案例分享:使用患者肿瘤类器官模型精准预测治疗方案20:00-20:30宁航 Molecular Devices 高内涵成像技术应用科学家演讲主题:类器官培养和成像分析自动化解决方案1.类器官的自动化培养 2.ai类器官分析技术 3.类器官自动化3D成像分析
  • ICP-MS技术与应用最新进展及未来展望(中)
    p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zc/293.html" target=" _self" title=" " strong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 /strong /a 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在某些领域例如地质学,始终扮演着独具魅力的角色。时至今日,ICP-MS仍然活跃在新进展的前沿,在某些热点领域如金属组学和纳米颗粒分析方面继续大放异彩。 /p p   为庆祝《Spectroscopy》创刊30周年,该刊特邀几位ICP-MS专家就ICP-MS的近期技术进展、存在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做了一个综述,以飨读者。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1012/174370.shtml" target=" _blank" title=" " ICP-MS技术与应用最新进展及未来展望(上) /a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应用新进展 /strong /span br/ /p p   所有这些ICP-MS仪器的进展都导致许多新研究领域的出现。ICP技术在这些重点领域扮演着关键的角色:金属组学、形态分析、纳米颗粒分析、新材料、年代学和质谱流式细胞技术。专家们将谈到这些领域的进展,并对它们在今后十年的发展做一些预测。 /p p    strong 纳米颗粒分析 /strong /p p   在原子光谱会议上,由于关注工程式纳米颗粒对健康和环境潜在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制造过程当中对其加以表征等,使得它的表征方法开发进展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由于具有非常优秀的检测能力,ICP-MS走在了这些方法的最前沿。Westphal说:“有许多合适的技术来测量纳米粒子粒径,但在测量尺寸和组分(包括识别包覆颗粒)上,ICP-MS有其独特的能力。这点即使是在复杂的基体当中也是一样。” /p p   虽然ICP-MS是一种强有力的技术,但纳米颗粒分析对于当前的仪器设备仍然是个挑战。Vanhaecke指出,这种挑战的结果导致仪器制造商努力提高设备的能力。他说:“例如,最低驻留时间被努力地做到50微秒,亦即每秒钟有20000次独立的测量。这使得实时的单粒子信息采集成为可能,并由此可提供纳米离子的浓度、大小和粒径分布等信息。然而在单元素纳米粒子的研究上,即便有这样的改善,扫描型的ICP-MS(例如四极杆型ICP-MS)仪器依然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因为选择另一个质荷比之后典型的稳定时间为毫秒级别,这意味着表征独立纳米粒子当中两个或多个元素变成了不可能。” /p p   “因此,我希望那些基于飞行时间、飞行距离、Mattauch-Herzog型双聚焦的同时型或者多接收型ICP-MS能有所突破。”Vanhaecke预测说:“鉴于上述第二种类型的质谱仪尚未商品化,第三种类型质谱的实际应用又迟迟未有进展。在这种情况下,ICP-TOF-MS看起来是一种有利的选择。” /p p    strong 金属组学和其他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 /strong /p p   金属组学是另一个从ICP-MS技术当中获益良多的领域。这是最近发展的一个“组学”领域,它着重关注于生物系统如人体当中金属的作用,包括必需金属如铜、铁、锌或钼等供给不足的影响,或者过量有害元素如砷、铬或镍所造成的危害。 /p p   Koppenaal说:“我所看到的是,ICP-OES和ICP-MS在金属组学和纳米粒子研究领域有着最佳的机会。近来的生物学研究基金和技术必须遵循这个研究方向,并将它们的应用延伸到金属和同位素生物化学等科学前沿。” /p p   专家指出,ICP-MS仪器上的多项进展,有助于上述这些领域的持续发展。 /p p   Vanhaecke将话题转回到同时型和多接收型检测上来:“对于使用LA-ICP-MS来做元素分布或者生物成像研究来说,同时型和多接收型仪器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便利。因为大量目标元素——理论上覆盖所有的元素——的信息可以精确地同时获得,从而避免图像的偏移和获得更高的空间分辨率,而不是受制于所选择的目标元素。” /p p   Hanley指出,另一种以ICP-MS研究推进生物医学领域如金属组学发展的方式是,通过努力将ICP-MS的元素特性和ESI-MS的分子特性统合到同一个仪器当中。她说:“此外,医学领域的应用不断地涌现,其中LC-ICP-MS连用技术可用于鉴别那些用于标记和替换的金属——在这之前这类金属的检测则依赖于传统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p p   Koppenaal也考虑了如何让金属组学的研究者们思路进一步的拓展。他说:“现今的金属组学犹如往昔的形态研究,因为一个特定的生物系统中的金属仍需大量的研究。金属不会表现出特立的性质,而更像是蛋白质那样,不同的金属之间相互有关联。因此,金属组学的研究更多地转变为多金属和多组学性质的研究。”最后他总结道:“研究人员需要考虑生物系统当中所有金属的行为,明确其浓度、通量以及和蛋白质或酶之间的关系。” /p p    strong 质谱流式细胞术 /strong /p p   利用ICP-TOF-MS的质谱流式细胞术,已经成为细胞生物学和癌症研究应用的重要工具。在该技术中,通常使用纯稀土同位素(REEs)来标记流式抗体等报告分子。将这些标定过的报告分子与细胞的特异组分进行结合,然后用质谱流式细胞术来表征这些报告分子在每个个体细胞中的表现。ICP和TOF-MS技术的发展成为质谱流式细胞仪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 /p p   Hanley说:“相比较于传统的流式细胞仪,质谱流式细胞仪更具有优势。因为对于传统的流式细胞仪而言,后者对所标签的重金属元素检出限更低。相比较于使用荧光标示的传统流式细胞仪,这些标签的金属元素更容易被ICP-TOF-MS所检测。” /p p   Ray说:“质谱流式细胞仪的发展,是一个洞悉未来社会需求的很好例子。的确,如果不是等离子体源的TOF-MS的发展和过去20年中ICP-MS的发展,质谱流式细胞仪的进展是不可能有成效的。也就是说,这项技术的发明人完全可以获得‘难以置信的天才’这样的美誉,并且他们的洞察力、毅力和天赋都是值得称赞的。” /p p   Vanhaecke也同意这样的观点,他说:“就我个人的看法,我认为我们应当感激质谱流式细胞仪的发明人Scott Tanner和他的同事们,感谢他们的智慧和胆量。当他们所建立的公司不支持他们的项目时,他们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立了一个新的公司来继续。对于这样大胆的行动,我标示非常的钦佩。” /p p   Koppenaal补充道:“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这项技术在单细胞评价以及在单细胞水平上就生物的异质性加深理解方面,发挥了它的影响力并获得了成功。它的进展使得利用金属和同位素标记特定蛋白质的方法得以广泛推广。相比较于使用传统的荧光标记方法,它的分析性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p p   Ray总结道:“毫无疑问,这项技术对实现单细胞流式仪的改进,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也将会越来越广泛地被加以应用。” /p p    strong 地质年代学 /strong /p p   地质年代学是另一项得益于ICP-MS技术发展的学科。 /p p   Ray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地质年代学推动着同位素比值测定朝着更加准确和精确的方向改进。反之,这些改进又促使地质年代学进一步拓展和系统化。这种相互促进始终存在。” /p p   Vanhaecke说:“具体而言,这些进步是由MC-ICP-MS(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的引入所导致的。这种仪器相较于TIMS(热电离质谱)而言具有巨大的优势。MC-ICP-MS的应用,彻底改变了地球化学和宇宙化学。” /p p   他解释道:“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相比TIMS,MC-ICP-MS具有更高的元素电离效率,包括那些具有高电离能的元素。在TIMS中,仅有电离能& amp #8804 7.5eV的元素才能被有效地电离。而在MC-ICP-MS中,即便是非金属如硫、溴等同位素比值分析,也是基于这些元素被电离为M+的基础上。” /p p   特别重要的一项应用是关于汞元素的同位素测试,由于它的毒性和长距离迁移能力,该元素在环境领域方面是一个很重要研究。MC-ICP-MS使得该元素的检测成为可能,而这个对TIMS来说却是不可完成的任务。Vanhaecke说:“目前已知的汞的同位素组成分析既受质量依赖也受非质量依赖同位素分馏的影响。这使得汞的研究兴趣点——污染的溯源和生物体内的机理研究成为可能。” /p p   此外,不同于TIMS的离子化过程产生于真空中,ICP工作在大气压下。这就意味着可以将样品直接导入到ICP-MS的离子源之中。Vanhaecke说:“溶液的雾化进样是标准的途径,但激光消融、蒸气发生以及色谱分离技术(例如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都已经有了相应的应用。” /p p   Koppenaal说:“MC-ICP-MS在地质年代学的推广速度是十分惊人的。”他回顾多年前就这方面的发展对仪器制造商所提出的建议,但得到的答复却是“我们为什么要那么做?”他说:“我怀疑他们并不清楚为何要往这方面努力,但现在看起来他们自己回答了这个问题。”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进一步的发展:加速同位素分析 /strong /span /p p   鉴于在地质年代学等领域中,稳定同位素多接收扇形质谱仪已经能进行高精度的同位素分析,我们请专家们讨论仪器哪方面的进步,足以加快同位素分析的速度和减少样品的前处理步骤。 /p p   尽管MC-ICP-MS的引入推动同位素分析取得了长足的进展,Vanhaecke仍然期望这些方面能够获得改进:“例如,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更快响应速度的法拉第杯检测器,使同位素分析获益匪浅。但最重要制约因素依然是质量歧视效应,这种现象的存在会导致同位素比值分析中实际测试结果和参考值存在偏差,而这样的偏差甚至可能是数量级的。至今仍然无法完全理解质量歧视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而质量偏差校正的最佳方法则仍然存在着争议。进一步地了解质量歧视效应的机理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有利于指导仪器制造商调整仪器的设计,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质量歧视效应的影响。” /p p   这样的进展可避免目标元素的完全隔离,大幅度提高样品通量并使多个研究领域受益。他说:“它还使激光消融作为样品引入手段的使用更加广泛,提高样品通量,实现可靠的空间分辨同位素分析。” /p p   Ray指出:当待测样品量很少(例如生物样品)或者对瞬时信号(例如)处理要求较高时,飞行时间质谱仪和飞行距离质谱仪比MC-ICP-MS更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但是提高分析速度的重点仍然在于样品的前处理——尤其是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样品处理。他幽默地说:“就像R.Browner说的那样,样品的导入步骤仍然是原子光谱的‘阿喀琉斯之踵’,对许多其他的技术来说也是这样。” /p p   Koppenaal同意自动化和在线样品处理方法的关键性。他说:“对元素和同位素分析前处理的传统方法是使用湿法消解,我们必须摆脱这类单调的工作。使用自动化仪器来实现待测物和基体分离的过程,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p p   Denton则觉得问题完全偏离了焦点:“相比新型的CMOS检测器技术,稳定同位素磁质谱仪不能进行同位素比值的同时性测试,也不具有CMOS的灵活性。”他解释道:法拉第杯检测器的灵敏度比较低,倍增器检测器的线性范围比较窄,这意味着这两种技术依赖于特定同位素的离子流。 /p p   他说:“CMOS检测器可提供类似于倍增器的灵敏度,同时具有高达10个数量级的动态范围,而且还具有同时地检测所有同位素的能力。我觉得可以有把握地预言,这种新型的阵列式离子检测器所产生的影响,将会像阵列式检测器对OES的革命性影响那样。” /p p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1015/174756.shtml" target=" _blank" title=" " style=" color: rgb(255,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ICP-MS技术与应用最新进展及未来展望(下) /strong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strong 译者:许少辉 /strong /p
  • 耐驰公司将进行2006年度热分析技术与应用进展研讨会
    德国耐驰仪器公司是世界领先的热分析仪器生产厂家,它向国际市场提供最完备的热分析、热物性测量产品线,涵盖了热分析领域的各个方面。随着热分析方法在材料研究领域的深入应用,耐驰公司在技术研发和应用研究方面一贯不遗余力。为此,我们将于11月在杭州、大连、南京、重庆、桂林、天津、成都、福州、西安、青岛、贵阳、合肥、长沙、深圳、郑州、昆明等16个城市进行热分析技术与应用进展研讨会,我们热诚邀请您的参加并期待着与您一起更深入地了解热分析技术,更有效地利用热分析技术! 研讨会内容 1. 热分析技术最新进展 2. 如何得到可靠的热分析数据 3. 热分析应用、数据解析实例 4. 问题与讨论 详情请登录:www.netzsch.cn
  • 标准物质的技术进展及热点应用,你想了解的这里都有!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是量值溯源和传递、检测方法评价、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活动实施的物质基础和重要载体,被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环境、医药、食品、农业等行业。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类别的分化,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加,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升,标准物质的应用领域将更加广泛。高质量、新品种标准物质研制的研制,对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以及产品质量的提升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印发的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保障能力建设专项规划》等政府文件都提出了标准物质研制的方向和工作内容。 新冠核酸检测标准物质为此,仪器信息网网络讲堂联合《化学试剂》编辑部将于2021年6月17日至18日召开“第四届标准物质技术与应用”主题网络研讨会,特别邀请行业专家以及业内人士参与本次网络研讨会,共同就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的最新技术进展、热点领域的应用等大家关心的话题共同探讨,搭建相关用户、专家优质、有效的交流平台。 详情如下:会议限时报名,免费听会。欢迎您扫描下列二维码或点击会议链接报名参加!
  • “肿瘤标志、医学生化研究与应用进展”研讨会在京举行
    仪器信息网讯 2011年1月15日,“2010年度北京医学生化委员会及肿瘤标志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友谊医院二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学术研讨会由北京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医学生化专业委员会、北京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国肿瘤标志委员会北京分会、首都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联合主办,福建新大陆生物技术公司、北京德易生物医学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天普康惠生物医学技术有限公司等联合协办。会议吸引了50余名业内人士参加,仪器信息网作为特邀媒体也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现场   会议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谷俊朝教授、首都医科大学生化系丁卫教授共同主持,北京生化学会理事长沈岩院士、北京肿瘤医院袁振铎研究员出席会议。以“肿瘤标志、医学生化研究与应用进展”为主题,来自中国医科院肿瘤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佑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等单位的专家们围绕“肿瘤防治、肿瘤标志研究、肿瘤糖组学研究、肿瘤基因表达、肿瘤转移、肿瘤筛查”等方面作了精彩的报告。 北京生化学会理事长沈岩院士出席会议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 程书均院士 报告题目:肿瘤防治路在何方 军事医学科学院 李春海教授 报告题目:肿瘤生物学标志研究与应用新进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 范振符教授 报告题目:肿瘤糖组学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李宁院长 报告题目:以医院为基础的临床转化医学研究模式探讨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化系 丁卫教授 报告题目:NAMPT基因的转录调控及其与肿瘤的联系 北京美康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曾滨总经理 报告题目:胃蛋白酶原在胃部疾病筛查中的应用 北京荣志海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庞强先生 报告题目:骨生化标志物在乳腺癌骨转移预防及诊治方面的临床意义
  • ICP-MS技术与应用最新进展及未来展望(上)
    p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zc/293.html" target=" _self" title=" " strong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 /strong /a 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在某些领域例如地质学,始终扮演着独具魅力的角色。时至今日,ICP-MS仍然活跃在新进展的前沿,在某些热点领域如金属组学和纳米颗粒分析方面继续大放异彩。 /p p   为庆祝《Spectroscopy》创刊30周年,该刊特邀几位ICP-MS专家就ICP-MS的近期技术进展、存在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做了一个综述,以飨读者。 /p p    strong 最重大的进展 /strong /p p   我们以这样的问题拉开这篇综述的序幕:在过去的5~10年时间里,ICP-MS的哪一项技术或者仪器本身的突破最为激动人心?高居榜首的答案是:用于消除四极杆型ICP-MS光谱干扰的碰撞反应池技术。 /p p   来自杜邦公司Chemours Analytical部门的首席分析研究员Craig Westphal认为:“碰撞反应池(简称CRC)技术的应用,虽然不可能完全消除,但却可有效地去除大部分测试过程中遇到的光谱干扰 其低廉的成本也成为实验室一个经济实惠的选择 动能歧视(KED)作为一种普适性的干扰消除模式,结合日益成熟的自动调谐功能和友好的人机互动界面。这些优点都使得越来越多的实验室将ICP-MS技术视为一种常规的应用手段。” /p p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US FDA)的化学家Traci A.Hanley认为:“在碰撞反应池技术发明之前,由于无法在线消除干扰,测试的结果受基体影响很大。欲获得更好的、受控的分析结果,只能在离线前处理阶段预先去除/降低干扰源,或者使用干扰校正方程式。” /p p   来自印第安纳大学的副研究员Steve Ray也赞同上述观点,他认为这一(指碰撞反应——译者注)技术所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估计的。他将于今年八月份以助理教授的身份任职于Buffalo大学。 /p p   三重四极杆型的ICP-MS,由于进一步改善了碰撞反应池的消干扰能力,因此在技术进展榜单上名列前茅。 /p p   在这种三重四极杆ICP-MS系统中,第一个四极杆用于分离掉基体干扰离子,目标元素则进入到碰撞反应池(CRC)系统。在CRC系统中,同量异位素和多电荷离子干扰被消除 或者目标元素通过反应生成其他异于干扰源质量数的物质,再被第二个四极杆滤质器所检测,从而以间接的方式获得目标元素的分析结果。 /p p   这个额外增加的第一个四极杆用于分离基体离子,保证了CRC系统中发生的碰撞/反应不受基体的影响,进而保证碰撞反应更加稳健和具有复现性。通过这一系列的手段,使得背景信号大幅度降低(与未消除干扰相比较)。 /p p   来自比利时Ghent大学化学系的资深教授Frank Vanhaecke,阐述了这一设计的价值:“十分明确的是,串级设计的ICP-MS(亦称三重四极杆型ICP-MS),其碰撞/反应池中的离子-分子反应是精确可控的。在碰撞反应池前后两个四极杆的设计优势,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加以表现。” /p p   他说:“如今,可以通过离子扫描这种直接的方式,在复杂的反应产物离子中鉴别出目标离子。例如使用NH3作为反应气使Ti生成Ti(NH3)6+,或者使用CH3F作为反应气使Ti生成TiF2(CH3F)3+ 通过检测生成物离子(Ti(NH3)6+或者TiF2(CH3F)3+)的方式,避开干扰和获得最低的检出限。”因此他认为,串级ICP-MS已经不仅仅是碰撞/反应池系统ICP-MS的改进了。 /p p   来自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环境分子科学实验室的首席技术官David Koppenaal也同意CRC系统和三重四极杆型ICP-MS是很重要的改进,但也注意到它们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说:“CRC技术的缺点在于它表现出元素或者同位素特异性,因此不能普适的对应所有的干扰。如果能够更好地控制离子能量和离子能量分布,那么动能歧视模式可能更有效和更有普适性(至少对所有的多原子离子干扰是如此)。” /p p   来自亚利桑那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兼化学系伽利略计划教授的Bonner Denton,援引了另外一项创新:基于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的新型检测器技术。 /p p   他说:“我强烈地感受到,这项新技术将会替代应用于ICP-OES上的CCDs(电荷耦合元件检测器)和CIDs(电荷注入式检测器),以及应用在ICP-MS上的传统法拉第杯检测器和离子倍增检测器。”目前已经有两款商业化的仪器使用了CMOS检测器,其中一款仪器可同时检测从锂到铀之间的所有元素。 /p p   ICP-TOF-MS仪也榜上有名。Vanhaecke说:“具有高速特性的ICP-TOF-MS在分析化学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例如在纳米颗粒分析和成像上——亦即这种设备可用于表征生物组织、天然或者人工材料的元素分布。”此外,它对质谱流式术的发展过程至关重要。他说:“质谱流式术基于ICP-TOF-MS,但却服务于完全不同于化学分析的其他领域。” /p p    strong 微电子和微流控技术对ICP-MS的影响 /strong /p p   我们也请小组成员考虑该领域的发展对ICPMS所带来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来自于微电子、微流控和ICP设备微型化技术的发展。 /p p   Ray说:“电子学方面的精细化改进,使得仪器的成本降低并且朝着小型化发展。当然,也伴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得益于微流控技术,流体学对ICP仪器的进展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智能化、具有重复性的自动样品前处理设备的出现,显著提高了实验的再现性和精密度,并在实验室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 /p p   Koppenaal认为:“由于仪器向着小型化和坚固耐用型发展,等离子体源也由此受益匪浅。诚然,驱动这方面发展有出于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益的经济角度考虑,但也有部分原因是受技术因素的影响。” /p p   “由于导入仪器的是较低水平含量的样品和基体,因此仪器的操控性和数据质量都得到了改善。”他认为,随着色谱和流体处理技术的发展,进液量由“毫升每分”等级降低到了“微升每分”,随之带来的是更佳精确的数据、更低的试剂消耗、更少的废液产生以及仪器的进一步小型化发展。最后他总结道:“微电子学和检测器技术的进展对仪器所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p p   Hanley说:“电子学方面的每一个进步都会给仪器带来改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微电子学进步所带来的高速数据采集和存储能力,使得纳米颗粒和单细胞分析受益匪浅。她说:“如今许多商品化的ICP-MS具有足够快的扫描速度,以对应单粒子检测的需求,这点在几年前简直是不可想象的。电子学的发展使得ICP-MS足以应对亚ppb级别的纳米颗粒检测,这种优势是其他检测技术所不具有的。” /p p   新兴领域之一的单细胞分析也得益于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她说:“作为检测器的ICP-MS和微流体之间的接口技术日益成熟,结合高速、高灵敏的数据采集,使得只需最小体积的进样溶液,即可获得相应的分析结果。这点对于许多生物方面的应用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p p   Denton则阐述了微电子学和CMOS技术之间的联系:“显而易见,微电子学的发展催生了CMOS这项技术。尽管CMOS工艺本身已经存在了很多年,甚至多年前就有利用CMOS作为阵列检测器,但在这之前一直都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分析数据。这种新型的检测器明显地要优于过去二十多年中一直在使用的CCDs和CIDs检测器。” /p p    strong 低检出限的需求推动样品制备技术的发展 /strong /p p   该小组还评述到:ICP仪器检出限的改善,也推动着样品制备设备和技术的发展。目标元素的检出限越低,则样品中该元素的检出限也越低。Westphal说:“对于大部分的分析检测而言,ICP-MS的灵敏度已经足够高了。因此制约检出能力的,反而是非洁净室条件下的环境污染因素。” /p p   这样的背景促使了高纯试剂和洁净室广泛地被使用。Vanhaecke指出:“这促使了高纯材料如石英和PFA作为消解容器的广泛应用。” /p p   Ray也同意这样的看法:“ICP-MS极低的检出限推动着现有的试剂和耗材朝着高纯化方向发展。塑料类、玻璃类,甚至是一次性样品制备材料都必须考虑痕量金属污染,更不用说盛装例如硝酸的容器了。” /p p   Hanley说:“对于超痕量分析而言,不仅高纯试剂,洁净室也是必要的。如果一个样品能在密闭的空间中进行处理,那么将会获得更好的结果。进一步地,如果能在一个洁净的密闭环境中、使用高纯试剂并且结合自动化操作的技术,那么污染的可能性会进一步降低。” /p p   Koppenaal也指出:“相关的趋势是样品制备和引入向着自动化方向发展。得益于自动化技术的帮助,试验的空白水平和重复性可得到更好的控制,并可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相应地,这有助于降低样品溶液的需求量和增大分析的通量。” /p p   Westphal补充道:“常见的样品处理技术例如微波消解,虽然采用了‘自动泄压’设计以使消解罐允许容纳更多的样品,但为避免密闭环境下罐体中压力过大,样品量仍然需要一定的限制。” /p p   Westphal对这一点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我们所希望的理想情况是完全取消样品制备或者直接分析,例如通过激光烧蚀(LA)。虽然在这一领域已经获得了进展,并且激光烧蚀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但利用LA-ICP-MS直接分析固体,欲比肩标准的水溶液ICP-MS分析,还是需要一些时间的。”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1013/174560.shtml" target=" _blank" title=" " ICP-MS技术与应用最新进展及未来展望(中) /a /span /strong /p p br/ /p p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1015/174756.shtml" target=" _blank" title=" " style=" color: rgb(255,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ICP-MS技术与应用最新进展及未来展望(下) /strong /span /a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pan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strong 译者:许少辉 /strong /p p br/ /p
  • 直播预告!iCEM 2023之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进展篇
    2023年6月27-30日,仪器信息网(www.instrument.com.cn) 与中国物理学会电子显微镜分会(对外: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www.china-em.cn)将联合主办“第九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3)”。iCEM 2023会议围绕当下电子显微学研究及应用热点,邀请业界知名电子显微学专家、重点邀请近来有重要工作成果进展的优秀青年学者代表线上分享精彩报告。分设: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进展、原位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电镜实验操作技术及经验分享、先进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电子显微学技术在材料领域应用、电子显微学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应用6个主题专场,诚邀业界人士报名参会。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参会方式:本次会议免费参会,参会报名请点击会议官网: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EM2023或扫描二维码报名“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进展”专场预告(注:最终日程以会议官网为准)专场一: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进展(6月27日上午)专场主持暨召集人:郑赫 武汉大学电镜中心 教授时间报告题目演讲嘉宾9:00-9:30亚原子尺度下低维材料的拓扑结构解析与动态调控赵晓续(北京大学 研究员)9:30-10:00Dectris 混合像素直接电子探测技术在4D-STEM研究中的应用 赵颉(上海微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经理)10:00-10:30结晶动理学的原位透射电镜研究王立芬(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副研究员)10:30-11:00国仪量子扫描电镜技术最新进展及其应用丁美来(国仪量子 高级应用工程师)11:00-11:30多孔材料局域结构及主客体相互作用原子尺度结构研究陈晓 (清华大学 助理研究员)11:30-12:00金刚石的原位纳米力学及弹性应变工程研究陆洋(香港大学 教授)嘉宾简介及报告摘要(按分享顺序)专场主持暨召集人:郑赫 武汉大学电镜中心 教授 【个人简介】郑赫,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长期从事固体超微结构表征方向的研究工作,利用球差校正及原位电子显微学,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等针对低维材料本征缺陷的原子尺度表征、演变及调控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已公开发表SCI论文90余篇,以第一作者以及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s、Nano Letters、Small、JMST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7篇。引用3000余次。获2021年全国电子显微镜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材料科学领域每年度1人)、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湖北省第十五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担任中国晶体学会理事、湖北省电子显微镜学会副秘书长、武汉大学电镜中心副主任以及《电子显微学报》编委。赵晓续 北京大学 研究员【个人简介】赵晓续是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博雅青年学者,博士生导师。赵晓续研究员于2014年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一等荣誉学士学位,2018年获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学位,2018-2020年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研究员,2020-2022年担任南洋理工大学校长博士后研究员,2022年加入北京大学。赵晓续研究员的主要研究兴趣是使用高空间以及高能量分辨的球差校正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电子能量损失谱,在亚原子尺度解析和构筑低维量子材料,建立原子拓扑结构与物性之间的关联,并应用汇聚电子束辐照和热耦合等方式原位构筑特异性拓扑结构,利用机器学习方法系统研究其结构拓扑学、原子动力学和演变机制等,目前已在Nature, Nat. Nanotechnol., Nat. Mater., Nat. Commun., Sci. Adv., Adv. Mater., JACS.,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引用超过7000次,国际专利1项,并参与编写电子显微镜相关书籍。赵晓续研究员于2018年获国家自费留学生奖,2020年获南洋理工大学Presidential Postdoctoral Fellowship,2021年入选国家级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2022年入选《福布斯中国青年海归菁英100 人》以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2 年度亚太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等荣誉称号。报告题目:亚原子尺度下低维材料的拓扑结构解析与动态调控【摘要】球差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因其超高空间和能量分辨率,以及灵活的成像方式,现已成为探测低维材料亚原子结构和谱学物性不可或缺的一种研究手段。因此,利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环形暗场像,系统对各种量子低维材料进行了表征、设计和构筑。通过调控电子束与低维材料的相互作用和能量转移,系统研究了低维材料缺陷、晶界、位错等动力学过程,证明了在原子尺度修饰低维材料拓扑结构是可行的,并且其调控尺度可精确到单原子级。因此,皮米级聚焦电子束不仅是解析低维材料拓扑性的强大工具,还可以提供新的机会,在亚纳米级的精度下调控和修饰低维材料。赵颉 上海微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经理【个人简介】理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固体微结构与性能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是金属材料塑性变形中的电子显微结构及其变形机理。在电子显微学领域具有超过十年的应用经验,了解多种电子显微学分析方法及制样技术。目前任职于上海微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负责Fischione品牌电镜制样相关及原位分析设备的推广与销售。报告题目:Dectris 混合像素直接电子探测技术在4D-STEM研究中的应用【摘要】 近年来,扫描透射(STEM)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材料科学研究中收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同时4D-STEM技术由于可以进行二维(2D)实空间会聚电子束扫描的同时,还会在对应探针的每个位置进行相应的二维(2D)动量空间的数据进行采集,这些数据共同组成了四维(4D)的数据结构。Dectris混合像素直接电子探测技术具有超快的信号读出速度,广泛的探测动态范围以及能量范围,广泛用于透射电子衍射、4D-STEM、应力分析、电场磁场分析、iDPC分析、叠层成像分析等。王立芬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副研究员【个人简介】王立芬: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博士生导师。2014年于中科院物理所取得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2014年至2018年在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继续博士后研究。2018年9月入职中科院物理所,主要研究兴趣集中在形核、结晶微观动力学的原子级可视化;功能材料中锂离子、氧离子多场调控下的晶格动力学行为;以及低维材料中多场调控的结构相变动力学行为。至今发表研究论文有Nature 2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篇、Angew. Chem. Int. Ed.2篇、JACS 1篇等计40余篇。目前担任Chinese Physics Letters、Chinese Physics B、Acta Physica、物理四刊青年编委。报告题目:结晶动理学的原位透射电镜研究【摘要】 本报告将介绍通过原位透射电子显微学表征晶体合成微观过程发现的几种隐藏相,如:液相合成的具有纤锌矿的氯化钠;具有层状结构的氧化铍;以及水气相合成过程中在界面处择优形核单晶纯相的立方冰。系列原位结晶动理学微观机制和新材料的揭示展示了原位超高空间解析透射电镜的微观表征优势和重要性。丁美来 国仪量子 高级应用工程师【个人简介】丁美来,国仪量子SEM高级应用工程师,硕士毕业于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持续致力于科学仪器装备的应用拓展工作,相关SCI已发表两篇。熟悉多家电子显微镜的使用,加入国仪以来,一直致力于扫描电镜等相关的显微分析应用开发与技术支持工作。报告题目:国仪量子扫描电镜技术最新进展及其应用【摘要】 国仪量子在电子显微镜的研发和产品化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了近20年。目前在售产品有2大系列、5款产品。其中有已知最高分辨率的钨灯丝扫描电子显微镜SEM3300、低压高分辨的场发射电子显微镜SEM5000等。国仪的电镜产品在近一年中已经成功服务超100家客户群体,为其在新能源、半导体、材料科学、生物医疗、金属行业、地质科研等领域中的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陈晓 清华大学 助理研究员【个人简介】陈晓,清华大学化工系助理研究员,其研究方向主要是发展多孔材料低剂量原子尺度成像方法,致力于分子筛中单分子成像以及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直接观测,以期从分子层面甚至是原子层面理解和探索这些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分子进出机制以及客体分子与主体骨架间的作用行为。目前已发表文章50余篇,其中(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12篇,包括 Nature(3篇)、Science(1篇)、Nat. Commun.(4篇)、Adv. Mater.(1篇)、JACS(1篇)等。其中“A single molecule van der waals compass”(Nature. 592, 541(2021))的工作入选 2021 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获得第三届中国分子筛新秀奖、2022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奖,以及入选了2022年度中国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榜单。报告题目:多孔材料局域结构及主客体相互作用原子尺度结构研究【摘要】多孔材料由于其特殊的孔道结构成为了催化、分离、医药等多个领域不可替代的原材料,分子筛作为典型的多孔材料在石油化工、煤化工裂解、异构化、芳构化及烷基化等反应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从分子层面甚至是原子层面理解和探索这些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分子进出机制以及客体分子与主体骨架间的作用行为对于理解和认识这些工业化背后的微观行为尤为关键,尤其是工况服役状态下的催化剂的本征行为至关重要。该报告将以分子筛催化剂为研究对象,尤其是对工业化中应用最为广泛的ZSM-5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研究了在超低电子剂量的条件下研究分子筛亚纳米尺度局域结构解析和原位观察限域分子动态行为的方法,在常温甚至是高温的条件下“冷冻”分子,观测了单分子进出孔道的行为,研究限域小分子动态行为和主客体相互作用以及这类折形分子筛中单个芳烃分子的转动行为、加入氢键力作用后定量化了分子在孔道中的作用方式,在原位观测分子进出孔道的基础上解决了60年来困扰科研人员分子筛筛分比孔道稍大点的分子的微观机制。在不断对分子筛有深入理解的过程中希望能够为十万亿产值的工业化过程提供新的见解。陆洋 香港大学 教授【个人简介】陆洋博士目前任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终身教授。此前他任职于香港城市大学机械系并担任 “纳米制造实验室”主任。陆教授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原位电镜下的微纳米力学研究,以促进微电子和力学超材料等先进制造领域发展,对金属纳米线的「冷焊」以及硅与金刚石在纳米尺度下的超大弹性等现象的发现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 Science、Nature Nanotechnology、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 等学术刊物发表文章150余篇, 并担任国际期刊 Materials Today 的副主编以及《国家科学评论》、《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极端制造》、《Functional Diamond》等学术期刊的编委。陆教授曾获得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杰出青年学者奖 2013/14」,2017 年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奖」以及2019 年度「杰出研究奖(青年学者)」,并入选首届2019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港澳)」项目以及首届香港研究资助局「研资局研究学者计划 2020/21」。2022 年入选香港青年科学院(YASHK)院士。报告题目:金刚石的原位纳米力学及弹性应变工程研究【摘要】作为自然界中最坚硬的物质,金刚石同时也是极具潜力的宽带隙半导体材料。基于材料尺寸效应及原位纳米力学手段,我们首先展示了单晶金刚石在微纳米尺度下可实现接近理论极限的强度以及超大弯曲弹性变形(Science, 2018),为通过“弹性应变工程”实现金刚石的功能器件应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为将这一发现付诸实用,我们进一步通过微加工块体人造单晶金刚石而得到微桥阵列结构,并通过原位电镜拉伸加载首次实现了整体均匀、接近10%的深度弹性应变(Science, 2021),并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以及电子能量损失谱分析,初步验证了深弹性应变能有效调控和优化金刚石的电子能带结构,为未来推动金刚石在微电子、光电和量子信息技术中的应用展现出极大潜力。
  • ICP-MS技术与应用最新进展及未来展望(下)
    p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zc/293.html" target=" _self" title=" " strong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 /strong /a 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在某些领域例如地质学,始终扮演着独具魅力的角色。时至今日,ICP-MS仍然活跃在新进展的前沿,在某些热点领域如金属组学和纳米颗粒分析方面继续大放异彩。 /p p   为庆祝《Spectroscopy》创刊30周年,该刊特邀几位ICP-MS专家就ICP-MS的近期技术进展、存在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做了一个综述,以飨读者。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1012/174370.shtml" target=" _blank" title=" " ICP-MS技术与应用最新进展及未来展望(上) /a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1013/174560.shtml" target=" _blank" title=" " ICP-MS技术与应用最新进展及未来展望(中) /a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strong 形态分析 /strong /span /p p   形态分析是ICP-MS的另一项重要应用领域,而且它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期望一些有毒有害元素(例如食品中的砷和水中的铬)受到管控的领域。如欲对未知化合物进行完整的形态分析,ICP-MS技术还需要和其他补充相关结构信息的手段相结合,例如ESI-MS。ESI-MS用于确定有机分子的化学式和结构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由于ESI是一种软电离源,故可通过所产生的分子离子来确定其结构信息。所以我们也询问了专家们,ESI-MS是否可以取代ICP-MS的联用来进行定量的形态分析? /p p   达成的共识是“不会”,因为对于定量形态分析而言,相比ESI-MS,ICP-MS具有一些特殊的优势。在ESI-MS中,电离效率和基体类型息息相关,故许多的定量分析都必须使用内标法来校正。与此相反的是如ICP等原子离子源,几乎以相同的效率产生离子,并且与元素的化学结构很少或者几乎无关。“当进行定量分析的时候,这个特性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待分析物是未知类型样品的时候。”Ray如是说。 /p p   Westphal指出:在形态分析当中,ICP-MS的另一项优势是它很容易与其他的分离技术连接。他说:“最新改进的为LC、GC、IC连用ICP-MS的接口和软件,再加上ICP-MS容易定量和谱线比较简单。这些都导致ESI-MS完全无法取代ICP-MS和其他仪器的联用,尤其是进行痕量、超痕量分析的时候。” /p p   Hanley阐述了这一因素的重要性。她指出:金属或者非金属的形态分析通常需要连接IC或者反相IC。用IC法来进行形态分离时,通常会使用含盐的流动相。她说:“当色谱和ICP-MS连用时,ICP-MS具有一定程度的耐盐性。这使得LC-ICP-MS的分析方法具有稳健性、可重复以及低达亚ppb的检出限。”而对于ESI-MS而言,盐分是一种不利的因素,它的存在既影响检出限也使得分析方法的稳健性下降。 /p p   Hanley指出:此外,在形态分析上ICP-MS具有其他一些优点。当使用LC-ICP-MS来做形态分析时,检测器仅对金属/非金属元素有信号的相应,对于那些经过消解的有机成分则不会有相应的信号干扰。她说:“这使得一些复杂样品——从生物类样品如尿液血液到食品如大米和海鲜——的分析变得简单。”与此相反,当使用LC-ESI-MS时,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一起被洗脱下来进样,此时无机组分离子的含量过低导致ESI-MS不容易检测。她说:“上述提到的那些复杂样品,如果使用同样的前处理方法,然后采用LC-ESI-MS来检测的话,得到的LC-ESI-MS谱图将会过于复杂从而使得无法获得有意义的数据——因为检测器会对任何能电离的东西有响应。” /p p   虽然考虑到这些因素,一些专家仍然认为技术是互补的。Vanhaecke说:“我希望色谱柱分离产物可以分别被分流进ICP-MS和ESI-MS,这样可以更加有通用性。” /p p   Koppenaal同意这点,他说:“将ESI-MS和ICP-MS结合起来将被继续使用,以实现更好的形态分析。这种方法既对元素分析有好处同时也有利于明确分子结构的确定。”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解决尚存问题 /span /strong /p p   我们也请专家们讨论目前有哪些尚未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复杂基体样品的测试,以及如何开发ICP-MS方法、技术来攻克这些问题。 /p p   Ray明智地回答到:“没有一种方法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复杂基体的分析问题。”他说道:“碰撞反应池解决了很多的问题,但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剩下的麻烦则越来越困难。奇怪的是,造成这些困扰的原因并不是ICP-MS的质谱部分,而是来自于离子源。对ICP-MS的离子源开展更多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对应于激光烧蚀联用和纳米颗粒分析应用。” /p p   Westphal将话题转回样品的处理上:“现在的ICP-MS已经可以直接分析高总固体溶解度样品,这堪比ICP-OES。然而交叉污染以及仪器背景值,使得我们即便使用专用的样品导入系统,也无法轻易地在同一台仪器上进行百分含量和低达ppt级别的分析。”不过他认为在他所从事的工业环境研究应用当中,现有的仪器已可提供足够的检出限。“虽然我们总是希望仪器可以更快、更佳同时又更便宜。”他补充说道。 /p p   Hanley说:大部分尚未解决的问题都涉及到干扰的消除问题,多电荷离子的干扰依然是ICP的痼疾。虽然碰撞反应池的使用大大增强了去除同量异位素的干扰能力,但是在单四极杆系统中,碰撞反应池的消干扰能力是和基体息息相关的——任何进入碰撞反应池中的离子都将影响着池系统的再现性和稳健性。 /p p   她说:“三重四极杆型ICP-MS系统的出现,在不损失灵敏度的前提下,革命性地取得了消除双电荷离子干扰、同量异位干扰离子和仪器背景干扰的效果。”她解释道:在三重四极杆仪器中,第一个四极杆用于消除基体离子,同量异位干扰离子和多电荷干扰离子在碰撞反应池系统中被加以消除/降低,然后第二个四极杆作为滤质器。 /p p   Koppenaal说:“三重四极杆型ICP-MS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并非最终的‘灵丹妙药’。新型的、综合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仍然必须继续加以发展。长久以来,仪器制造商们都将这两个视为独立开发的问题,并以这样的方式处理——样品的前处理问题给予其他独立的小公司加以解决,而他们则专注于仪器本身。” /p p    strong 未来的展望 /strong /p p   最后,我们请专家们谈论这项技术在近期内有没有可能就仪器本身或者应用领域出现突破? /p p   Ray指出:“一些不利因素正在持续改进当中:仪器朝着高速分析、低价方向发展 低样品量的分析结果更加精准 其他的能力也将不断地提高。” /p p   不过,他和Denton、Vanhaecke一致认为需要有一个重点的发展方向——同时型多接收ICP-MS。他说:“这就像多色器在ICP-OES领域里面占据了主流一样。在未来,一个真正的多元素、多同位素同时型质谱平台将超越现有产品,并取代之。” /p p   Vanhaecke同意上述观点,他提到:在生物成像方面,由于激光烧蚀细胞术的发展,组织的二维扫描获得了提高,样品的分析通量得到了增加并且空间分辨率也提高了。他说:“这意味着扫描型ICP-MS成为了阻碍该领域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生物成像和纳米颗粒分析这两方面的需求,将有力地推动着仪器制造商向着同时型或同步型ICP-MS方面的投资。” /p p   Westphal也呼吁同时型检测器的研究开发工作。他说:“当前扫描型质谱系统一般强制要求用户在进行样品分析之前预先选择好相应的同位素。这意味着假如在分析过程当中出现了不可预知的干扰,那么用户就不得不重复整个样品的分析过程。” /p p   他说:“在高速质谱系统的帮助下,常规样品的定量(而非定性)分析过程完全可以被扭转——分析者可以先行收集数据,然后再决定选择哪个元素和同位素。最起码,这将是一个不错的‘智能软件’——当分析过程中发现有干扰存在时,它可以根据现有已知干扰信息来进行校正。” /p p   Koppenaal同意“同时型多元素检测器”的必要性。他觉得利用CMOS阵列检测器仍然需要时日方可成功,但当分析人员意识到它的优势后,将会获得发展。他指出:其他的进展例如飞行距离质谱仪(DOF-MS)也可以在一个小的质量段内提供近似“同时”的检测,并提供人们所熟悉的TOF-MS所不具有的优势。他说:“我想这也是一种值得进一步开发和加以应用的、激动人心的技术。它还提供了制备(毫克)水平上的收集、分离分析物能力。” /p p   Hanley重申她期望能见到一款同时具有元素和分子检测能力的质谱仪。她说:“这种原型机已经出现了,它将会是商业市场上的竞争者。” /p p   她还认为,采用联用技术,ICP-MS对金属纳米颗粒进行表征将会从一种研究工具逐渐变成日常的应用。她说:“各种同行评审刊物显示,光谱分析法如UV-Vis或者动态光散射法对于纳米颗粒表征达检出限不够时,ICP-MS联用如场流分离效应、高效液相色谱和毛细管电泳色谱技术却能达到。而用于单颗粒检测的进样系统已经在研究工作中获得了进展。” /p p   Vanhaecke预见了另一个领域——生物医学领域的进步。他说:“几个实验室(包括我这里)正在探索用于医疗方面的高精度矿质元素同位素分析。目前所知道的是,一些疾病会明显地影响人体体液当中某些元素同位素的组成。这方面的研究可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否则只能在后期或者通过一些创伤性方法了。当然,我是有偏心的,但确实应该看到这个领域的创新性应用。” /p p   Westphal希望我们能把目光注意到软件和数据处理工具上的进步。令人欣慰的是,关于软件和联用技术的接口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这点包括用于纳米颗粒分析的软件模块。他希望激光烧蚀方面也能有如此的进步:“激光烧蚀领域如果能有类似的改进那将会很受欢迎,因为目前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已经成了瓶颈。通过LA-ICP-MS得到二维和三维化学成像的定量分析数据,是一个具有广泛应用并且激动人心的领域,并且与LA-ESI-MS和TOF-SIMS技术相互补充。” /p p   Hanley预见激光烧蚀的另一项新进展:LA-ICP-MS的内标和定量分析方法。她说:“新的LA-ICP-MS标准已经在进行内部测试,以验证内标和定量标准的有效性。” /p p    strong 总结 /strong /p p   近年ICP-MS仪器取得了一些重大的突破。由于碰撞/反应池系统和三重四极杆的出现,光谱干扰被有效地降低 基于CMOS技术的检测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微流技术的发展促使了等离子源的改善,使得样品的需求量更低、进入质谱系统的样品基体量更少,并且在单细胞分析领域表现突出 微电子学的进展使仪器具有更快的数据采集速度并改善了数据的存储,从而使得痕量级别的分析成为可能,并且还促进了高性能的CMOS检测器的发展。 /p p   时至今日,仪器本身已经足以应对超痕量级别的分析,制约许多分析的瓶颈反而是来自于样品的前处理步骤,这催生了试剂和器皿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洁净室、密闭样品处理系统和自动化操作的广泛应用。 /p p   ICP-MS技术的发展也推动着应用领域拓展。ICP-MS强有力的技术能力使之可对应ppb级别的纳米粒子浓度、粒径大小和粒径分布的测试,这些信息可使研究人员、监管机构和消费者了解纳米颗粒在环境和食品当中的影响,也可以了解其对生物的潜在影响 ICP-MS既是金属组学研究的关键设备,也是推动单细胞研究向前发展的利器,质谱流式术和地质年代学的发展也和ICP-MS系统的进展息息相关 多接收扇形磁质谱仪保证了同位素比例测试结果的准确度和精确度 利用ESI-MS和ICP-MS所获得数据的相互补充,形态分析也在不断地发展着。 /p p   未来理想中的质谱仪是那种具有同时检测能力和超大线性范围的设备。使用CMOS作为检测器可使得这样的仪器成为现实,但飞行时间或者飞行距离质谱仪则可能更早地实现这个目标。最后也期盼能够出现这样的仪器——同时带有元素检测和分子检测的质谱检测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strong   译者:许少辉 /strong /p p br/ /p
  • 提前剧透|这些分离技术最新进展及应用明日开讲!
    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伴随着应用需求的激增,色谱相关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得到了极大发展,日趋成熟。作为实验室分离分析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时至今日,色谱技术在生命科学、食品安全、环境监测、化学分析等领域应用广泛,单色谱仪器及服务每年市场规模已超百亿。虽然色谱理论及仪器技术渐已成熟,但在满足目前各种应用需求的前提下,相关分析仪器和方法也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中。传统色谱技术如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分离能力、灵敏度等方面都在持续优化;超高效液相色谱、多维色谱、离子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等技术发展仍在不断扩展色谱的应用领域;色谱与其他技术的联用日趋成熟,液质联用、气质联用、凝胶电泳-质谱联用等技术为样品分析提供了更多信息;除此之外,更加高效的色谱分离材料、更加智能的色谱检测技术以及更微型、更便捷等都是色谱技术发展的方向。2023年9月12日,由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指导,仪器信息网联合北美华人色谱学会、上海分析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举办的色谱网络会议(iCC 2023) 将拉开帷幕。会议第一天(9月12日)的新技术新方法专场报告,着力挖掘不同的色谱技术应用实景,多位专家将从不同的方向展现了不同色谱分离分析技术极具潜力的发展方向。立即报名 》》》 精彩报告提前看: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曹成喜《国产先进的凝胶电泳分离-在线成像分析技术与应用》(9月12日上午开讲 点击报名)曹成喜,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医工交叉重大项目”咨询专家。科技部-NSFC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首席科学家,《基础电泳装置》国家标准小组成员,清华大学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专项监理组成员,同济大学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专项技术委员会委员。2000年获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2002年-现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应邀担任NSFC、科技部、教育部和上海市等重点重大、科学仪器和863等项目评审验收监理专家,担任Biosen. Bioelectron., Lab Chip, Anal. Chem., JASC, Chem. Sci.和Chem. Comm.等二十多种期刊评议人。 主持30多项科研项目,包括8项NSFC课题、1项重点课题、国家重大科学仪器研制项目(科技部和NSFC各1项)、1项973项目子课题、1项863项目课题、1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子课题、1项卫生部课题、1项上海重大仪器项目。主编《分析生物化学技术》和《生物化学仪器分析基础》。先后在Biosen Bioelectron, Lab Chip, Anal Chem, Chem Comm和ACS系列等发表论文200余篇;申请获得发明专利60余项,部分实现产业化转化。应邀在国际会议报告30多场、国内会议150余场。已研制双向凝胶电泳成套技术设备、自由流电泳技术设备、微阵列聚焦电泳仪、全自动蛋白凝胶电泳仪、全自动核酸凝胶电泳仪、全自动琼脂糖凝胶电泳仪等。【摘要】 蛋白凝胶电泳等始终存在费工费时凝胶染色、污染、定量困难等问题。尤其,先进凝胶电泳技术设备依赖西方进口。为解决这些问题,1、研制了全自动微阵列聚焦电泳、全自动蛋白凝胶电泳、全自动核酸凝胶电泳-在线成像技术设备;2、设计合成相关电泳分离材料与关键分离部件;3、并将相关电泳技术用于糖尿病、地中海贫血、贫血鉴别诊断、肉食品品质与溯源,用于蛋白抗体药物定量分析、目标核酸片段的定量分析等。相比现有进口技术,国产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电泳分离自动化;2、分辨率提升1-5倍;3、灵敏度提高5-100倍;4、在线即时成像分析,实现定量分析;5、免染色、免污染、免试剂;6、分离检测通量提升5-30倍等。相关技术在生物制药、生命科学研究、临床实验室诊断、及食品安全溯源等具有重要应用潜力。基因泰克 高级资深科学家 魏冰川《Revolutionizing Analytical Development of New Drug Modalities through Emerging Chromatographic Applications(新兴色谱技术革新新药分析发展)》(9月12日上午开讲 点击报名)魏冰川博士是基因泰克公司早期研发部门的高级资深科学家兼技术开发团队负责人。他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CMC开发创新和理解药物的结构-功能关系方面。普渡大学分析化学博士、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和北京大学化学与数学双学士。【摘要】 分析化学在药物的化学,制造与控制(CMC)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高效液相色谱(HPLC)是药物分析中最常用的分析技术,可以对小分子、多肽、蛋白质和核酸在内的各种药物进行快速和稳健的分析能力。当HPLC与质谱(MS)相结合时,液质联用技术(LC-MS)能够深入表征目标分子。在这个报告中,我们将用若干个案例来演示HPLC和LC-MS技术的最新进展为各种治疗类型的分析和表征提供了广泛的有吸引力的工具,并且有助于全面而深入地理解特定产品质量属性(PQAs)。通过新分析技术,新结果可以提供给研究者适当和有效的控制策略。延边大学教授 李东浩《液相纳萃取及其应用》(9月12日上午开讲 点击报名)李东浩,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延边政协副主席。吉林省首批“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第一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省高校创新团队带头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分析科学学报、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Current Analysis on Chemistry、Current Organic Chemistry等编委,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样品制备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日用化学品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承担过“863计划”、自然基金仪器专项等多项科研项目。授权了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23项,开发了“微液萃取仪”和“二维碳纤维分离仪”等样品前处理仪器设备,在Gut, Analytical Chemistry, Lab on a Chip,Food Chemistry,TrAC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共计60余次。主要从事于微分离技术以及生物功能分子分析相关研究工作。1)碳纳米纤维液相纳(微)萃取;2)微纳尺度物质(外泌体、单细胞等)的场分离;3)芯片电泳分离;4)中药物质基础及协同作用研究;5)分子相互作用。【摘要】 提出并开发了以碳纳米纤维材料为萃取相支撑体系的液相纳萃取技术。利用化学沉积法在碳纤维表面上合成了碳纳米纤维。萃取溶剂在纳米纤维间的空隙内被限域而且以纳米液滴形态存在,有效解决了液滴不稳定而导致重现性差的问题。萃取结果表明液相纳萃取技术兼顾了液相微萃取和固相微萃取技术的优越性,并且极大加快了萃取速度和萃取率。本技术可应用于多种介质和多种目标物的原位快速检测。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邱洪灯《柱芳烃修饰硅胶手性色谱固定相研究》(9月12日上午开讲 点击报名)邱洪灯,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液相色谱实战宝典》特邀顾问。中科院“百人计划”(A类),国家优青,甘肃省杰青,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二层次),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西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手性分离与微纳分析课题组组长。2003年南昌大学化学系本科,2008年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任助理研究员,2009年-2012年日本国立熊本大学博士后(JSPS Fellow)。2012年回国工作,研究方向为离子液体、碳纳米材料、骨架材料等新材料在药物分离、稀土分离及环境分析中的应用。正在主持或已完成的项目包括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项目、面上项目和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中科院“十三五”重点培育、“十四五”重点部署项目、“百人计划”项目(A类)、西部之光交叉团队项目,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和创新群体项目等。获甘肃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1)、兰化所青年创新奖特别奖、兰州分院“优秀青年人才奖”、CCL优秀青年学者。发表论文210余篇,申请专利40多件,论著三章。现任《Chinese Chemical Letters》主编,《Chromatographia》、《Separation Science Plus》、《色谱》、《分析试验室》和《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编委,《化学进展》青年编委,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化学会色谱专委会秘书长,中国化工学会离子液体专委会委员。【摘要】 待定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教授 屈锋《毛细管电泳生物医药分析研究新进展》(9月12日上午开讲 点击报名)屈锋,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博士后;美国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生物科学系博士后。北京核酸适配体交叉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色谱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色谱学会理事,《Electrophoresis》,《Chin Chem Let》,《色谱》期刊编委。北京市政协委员,海淀区政协委员。研究方向:生物医学分析和毛细管电泳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基于毛细管电泳技术的核酸适配体筛选机理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 陈白杨《近年来国内外离子色谱仪特色产品和技术发展》(9月12日上午开讲 点击报名)陈白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博士,环境工程专业,目前获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十余项,发表六十余篇SCI论文,获授权关发明专利两项。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微污染物控制及样品前处理技术开发。【摘要】 离子色谱仪作为实验室常规设备之一,近年来涌现了不少新的技术和特色产品。随着新版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发布和执行,离子色谱法必然会被更多科研人员和国家单位所接受。本报告旨在综合最新全国离子色谱学术研讨会的信息,展示近3-5年来众多企业和科研人员在离子色谱特色产品上的进步,从而为科研人员未来的产品或方法选择提供参考。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黄新异《逆流色谱技术及其在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分离中的应用》(9月12日上午开讲 点击报名)黄新异,博士,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留学归国人员,入选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和区域发展青年学者,获得甘肃省陇原创新创业人才和陇原青年英才称号,担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分析专业委员会会员、甘肃省药学学会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药物评价研究》青年编委。主要从事天然产物多组分复杂体系中活性成分分离、分析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及高值化利用研究工作。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50 余篇,授权国家专利 13件;先后获得甘肃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1)及其他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主持国家新药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面上项目,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课题,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重大专项课题等各类项目10 余项。【摘要】 逆流色谱(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CCC)是一种基于液-液分配原理的色谱分离技术,由于它具有进样量大、单位溶剂消耗小、无不可逆吸附等特殊优点,因此被广泛地用于天然产物中活性化合物的分离制备中。本报告介绍了逆流色谱的原理和特点,并着重介绍报告人研究团队近年来在逆流色谱及其在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制备分离方面取得的一些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领域的同行提供参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谭志强《低浓度细颗粒分析表征新方法与应用研究》(9月12日上午开讲 点击报名)谭志强,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大理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高级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低浓度细颗粒物分析表征新仪器研制及其在环境化学、纳米农业、生物医学等领域应用。先后在韩国延世大学、美国犹他大学以及马萨诸塞大学从事访学合作研究,在Sci. Adv.、Environ. Sci. Technol.、Anal. Chem.、Water Res.、TrAC-Trend Anal. Chem.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参与编写中文专著3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973”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各1项;担任《Reviews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Atomic Spectroscopy》、《分析试验室》等杂志编委。2017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8年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奖)一等奖,2019年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朱良漪分析仪器创新奖”之“青年创新奖”。【摘要】 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纳米至微米级的细颗粒,其生态环境健康风险近年来逐渐引发关注。大量研究证实,细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环境行为和生物效应与其浓度、尺寸、表面电荷等因素密切相关。由于缺乏有效的分离、识别和定量分析手段,目前对复杂基质中低浓度细颗粒的环境行为和生物效应知之甚少。为解决低浓度含金属细颗粒分析表征的难题,本研究将场流分离技术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光谱等技术联用,研究了不同介质中典型含金属细颗粒的赋存状态、环境行为、生物效应等,为科学认识它们的生态环境健康风险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 10.11直播!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与应用新进展
    10.11直播!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与应用新进展,大咖分享,不容错过!X射线荧光光谱仪已成为大多数实验室及工业部门不可或缺的分析仪器设备,其作为一项可用于确定各类材料成分构成的分析技术,已经成熟运用多年。一般可用于分析固体、液体和粉状物,其可识别浓度范围较宽,最低可至百万分级,既可以提供被测样品的定性信息,也可以进行定量测量。具有分析速度快,可测量多种类型的元素及其在不同类型材料中的含量浓度,技术成本较低等优势。为积极推动X射线荧光光谱的快速发展,展示X射线荧光光谱最新技术及应用,仪器信息网将于10月11日举办"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与应用新进展”网络研讨会。此次网络会议为参会者提供一个在线交流、学习平台,让大家足不出户便能聆听到精彩报告。会议日程会议时间报告题目报告人14:00-14:30X射线荧光光谱无标样定量分析方法及其应用卓尚军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研究员14:30-15:00材料分析利器:赛默飞EDXRF产品+UniQuant无标分析软件居威材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XRF及XRD应用专家15:00-15:30X射线荧光光谱仪在地质野外现场中的应用樊兴涛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副研究员15:30-16:00EDXRF的多样化应用及新品介绍方瑛岛津 产品专家16:00-16:30X射线荧光准确快速分析及其在水泥生产质量控制中的最新应用刘玉兵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 总工/教授级高工16:30-17:00X射线荧光在钢铁(不锈钢)成分测定的应用及研究王化明酒钢集团不锈钢分公司 主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演讲嘉宾(排名不分先后)会议报名点击下方链接或扫描二维码报名链接: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g5a 扫码报名赞助参会请联系扫码联系
  • “热分析技术在多领域应用及进展”网络主题研讨会 成功召开
    p & nbsp & nbsp 国际热分析协会对热分析的定义为: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随温度变化的一种技术。这里所说的“程序控制”是指线性升温或降温,也包括恒温、循环或非线性升温和降温。定义中“物质”指试样本身或/和试样的反应产物,也包括中间产物、载体、制剂和产品等。目前,热分析技术已应用于药品、食品、化妆品、纺织、航天等众多研究领域中。 /p p & nbsp & nbsp 继2015年12月举办的第一届“热分析技术”网络主题研讨会之后,应用户需求仪器信息网在2016年8月31日再次举办“热分析技术在多领域应用及进展”网络主题研讨会,会议报名和参会情况依然火热。 /p p & nbsp & nbsp 本次会议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科学实验中心丁延伟老师的“常用热分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常见问题解析”为开篇,丁老师总结多年热分析仪器使用及分析工作经验,针对热分析实验中常见问题进行解答,提供给网友一个通用热分析宝典。 /p p & nbsp & nbsp 会中报告,梅特勒的范玲婷老师介绍“DSC技术及其最新进展”,日立仪器盛沈俊老师则关注“追踪热转变轨迹”。最后以北京化工大学的刘玲老师针对“热分析技术在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应用”,细致地从各种热分析仪器在高分子材料分析中应用场景,到聚合物玻璃化转变、熔融/结晶转变、动力学的研究逐步解析,报告内容得到网友好评。 /p p & nbsp & nbsp 本次会议的报告视频将于下周五上线,敬请关注,地址如下: /p p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ubjectInsidePage/2094" target=" _blank" title=" “热分析技术在多领域应用及进展”网络主题研讨会" 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ubjectInsidePage/2094 /a /p p & nbsp & nbsp 当日部分网友提问: /p p 1、分离纯化的蛋白质采用不同的保护剂,通常通过长期稳定性研究进行药物稳定性研究,热分析方法可否用于分析不同保护剂对蛋白质的稳定性? /p p 2、您提到对于有质量变化的一般不适宜用DSC测试,我们使用的是DSC来测试物质的稳定性,用的是密闭的高压坩埚,您怎么看待? /p p 3、请问高分子材料在做DSC测试时,基线为什么会倾斜? /p p 4、对于热分析中的动力学分析一般实验设计应该是怎么样的?然后数据应该如何处理? /p p 5、TG失重量到负值,有哪些原因,该如何调整?TG炉体有残留氧,有没有好的办法排除残留氧?高分子主链分解产生什么气体?会不会直接生成游离碳? /p p 6、如果TG曲线中两种物质的分解台阶有重叠部分,如何准确获得组份? /p p br/ /p
  • 直播预告!iCEM 2022之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进展专场篇
    2022年7月26-29日,仪器信息网(www.instrument.com.cn) 与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www.china-em.cn)将联合主办“第八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2)”。iCEM 2022将围绕当下电子显微学研究及应用热点,邀请业界知名电子显微学专家线上分享精彩报告。分设: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进展、原位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电子显微学技术在先进材料中的应用、电镜实验操作技术及经验分享、电子显微学技术在材料领域应用、电子显微学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应用6个主题专场,诚邀业界人士报名参会。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参会方式本次会议免费参会,参会报名请点击会议官网: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EM2022 或扫描二维码报名以下为“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进展”专场预告(注:最终日程以会议官网发布为准)专场一:电子显微学技术及应用进展(7月26日上午)专场主持人:田鹤 浙江大学 长聘教授时间报告题目演讲嘉宾08:55--09:00大会致辞孙立涛(东南大学/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 教授/副理事长)09:00--09:30扫描电镜及电子背散射衍射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曾毅(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 测试中心主任)09:30--10:00日立聚焦离子束(三束)应用张希文(日立高新技术公司 产品经理)10:00--10:30纳米和埃米尺度的声子测量高鹏(北京大学 教授)10:30--11:00欧波同智能化显微分析解决方案张宁(北京欧波同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产品应用专家)11:00--11:30孪晶调控金属纳米线的力学行为郑赫(武汉大学电镜中心 教授)11:30--12:00电荷与自旋相关电子显微学成像方法的探索与应用田鹤(浙江大学 长聘教授)嘉宾简介及报告摘要大会致辞:东南大学教授、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副理事长 孙立涛【个人简介】东南大学副校长、首席教授、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院长,MEMS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青(2015)、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6)、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18-2020)、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9)。2005年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博士毕业,之后长期从事纳米材料与器件的原子尺度表征、制造与相关应用研究。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nce 2篇, Nature及子刊15篇),做国内外会议邀请报告170余次,申请专利100多项,提出并实现了石墨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和产业化。目前兼任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副理事长、原位电子显微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真空学会理事长,《电子器件》杂志主编,Materials Today Nano杂志编委,美国IEEE纳米技术委员会南京分会主席,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石墨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顾问,住建部科技协同创新专委会委员,欧洲科学基金会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曾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指导团队获国家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等。浙江大学长聘教授 田鹤【个人简介】针对关联体系中自旋序、铁电序、及其与晶格之间的耦合规律问题,发展了电荷动态分布探测、轨道角动量涡旋电子等一系列原创方法与技术,实现了微观电荷、自旋及其有序化的探测,揭示电荷、自旋相关热、电、光学性能与微结构的关联关系。主要成果在国际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Nature (2篇), Science (2), Nature Photonics (2), Nature Communications (6), Advanced Materials (5), PNAS等, 评为ESI热点论文2篇(Top 0.1%),ESI高被引论文4篇(Top 1%)。获中组部“国家青年千人”、浙江省“千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承担了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的专题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报告题目:电荷与自旋相关电子显微学成像方法的探索与应用【摘要】 有序性是贯穿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科学的关键课题之一。磁性系统和极性系统按其特定的有序分类,表现为铁磁性/铁电性和反铁磁性/反铁电性。在实现原子尺度对极化单元的直接、动态观测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多铁材料在多重外场下的结构演变,指出了亚铁电体的独特特性,包括各极性单元的多重转变温度、分离的补偿点和独立极化演化规律。明确区分了固体中的亚铁电体和铁电体,形成了一个真正独立的极性材料分支。同时,铁电材料中富含多种形态的有序结构,其丰富的畴形态与可调制畴密度。研究了铁电极性结构的可控拓扑转变,实现了原子级分辨的实时拓扑转变动态观测。揭示了铁电纳米器件中拓扑铁电畴的调制模式与应用潜力,将推动铁电拓扑结构材料的设计,以实现其在微电子领域的潜在应用。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研究员 曾毅【个人简介】曾毅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测试中心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先进无机材料科学与工程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主任,上海市无机材料分析测试与表征专业技术平台主任。主要从事扫描电镜相关研究,近年来作为负责人先后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863计划、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中科院仪器研制重点项目、上海市科技支撑计划等多项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相关成果获得2017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8年度中国标准化创新贡献三等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20余篇,出版材料显微结构表征技术学术专著2部。担任上海市显微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扫描电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报告题目:扫描电镜及电子背散射衍射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北京大学教授 高鹏【个人简介】北京大学国际量子材料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副主任,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0年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2010~2015年分别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日本东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长期从事从电子显微学和界面物理研究,研究体系包括氧化物界面、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材料、低维轻元素量子材料等。发表论文250余篇,包括50余篇Science、Nature及子刊,PRL,Adv Mater。曾入选/荣获日本JSPS研究员、中国十大电子科技进展、中国新锐科技人物、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全球顶尖科学家等。报告题目:纳米和埃米尺度的声子测量【摘要】 Phonon plays key rol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ranging from heat transport, electron transport to mechanical strength. The phonon dispersions present the phonon features such as energy, density of states and group velocity. In order to nanoscale map the phonon dispersion, we propose a four-dimensional electron energy loss vibrational spectroscopy (4D-EELS). A slit EELS aperture is used to selected the scattered electrons with specific momentum transfer, and the electron beam is scanning in the real space. Thus, four-dimensional datasets, which consist of two-dimensional real space, one-dimensional momentum space, and one-dimensional energy, are obtained. Such datasets present the spatially resolved (typically with a few nano-meter in resolution) phonon dispersion. This method is useful to study the thermal and electrical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defects, heterointerfaces and low-dimensional functional materials. By using this new technique, we recently revealed the local lattice dynamics at c-BN/diamond interface, AlN/Si interface, dislocation at Si/Ge interface, and single BN nanotube.武汉大学电镜中心教授 郑赫【个人简介】郑赫,男,1984年10月出生,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电子显微镜中心副主任、湖北省电子显微镜学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固体超微结构表征方向的研究工作,利用先进的球差校正及原位电子显微学,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等针对低维材料本征缺陷的原子尺度表征、演变及调控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具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已公开发表SCI论文6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包括共同一作)以及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s、Nano Letters、Chemistry of Materials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篇。所发表的工作被Nature、Science等杂志正面引用2000余次,部分研究成果已写入国际材料科学专业经典英文教材《Theory of Dislocations》中。入选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拔尖创新人才项目(2019)、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人才计划(2016),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4)、湖北省第十五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4)、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优秀分会报告奖(2019)等。报告题目:孪晶调控金属纳米线的力学行为日立高新技术公司产品经理 张希文【个人简介】2012年8月加入日立高新技术(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担任日立电子显微镜售后服务技术支持工作,并于同年赴日本工厂进行为期半年的生产技术培训;2013年回国后继续担任日立电镜售后服务技术支持工作,并同时担任日立电镜产品售前技术支持工作。2016年开始负责日立聚焦离子束的技术支持工作,并负责日立聚焦离子束在中国的推广工作。2021年公司整合,继续在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负责日立聚焦离子束的技术支持工作。报告题目:日立聚焦离子束(三束)应用北京欧波同光学技术有限公司产品应用专家 张宁【个人简介】张宁,OPTON市场部BD工程师,专注于电化学领域的显微分析解决方案的研究,在电子显微镜及图像数据化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尤其在储能领域扫描电镜及显微实验室解决方案相关的设备选型、技术应用、市场需求、行业发展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本硕就读于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期间研究方向为电池正负极以及隔膜材料优化,在研究正极材料中发现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具备充放电变色机制,深度开发后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发表SCI学术论文一篇。报告题目:欧波同智能化显微分析解决方案【摘要】 本次报告主要针对各个行业中的不同需求,欧波同集团运用自身的分析技术以及经验,在电子显微行业中开发了一系列数字化分析方法。具体分为三个方面:先进显微技术的最新进展在电子显微观察中的应用;OTS一键分析异物解决方案;可视化&数字化质量检测方法等。
  • 超声无损检测技术新进展及其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超声无损检测技术已经发展了近百年历史。在多种无损检测技术当中,该检测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作用,如检测精度以及深度较大、检测成本较低并且在检测过程中不会对设备造成二次伤害。因此,超声无损检测技术在工业领域被广泛应用。为推动超声无损检测技术发展和行业交流,促进新方法、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在即将召开的第二届无损检测技术进展与应用网络会议,特别设置超声检测技术专场,特别邀请了多位业内专家老师围绕超声无损检测技术、设备、应用等展开分享。部分报告预告如下:大连交通大学副教授 赵新玉《超声自动检测和智能监测》(报名听会)赵新玉,大连交通大学副教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协会理事,超声检测专委会委员。从事超声无损检测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等纵横向课题2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60余篇,获批专利和软著20余项,曾获中国中车和中国兵器集团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报告摘要:针对传统超声频率低,难以检测复杂曲面,难以制造过程中实现质量检测等行业痛点。本报告将介绍高精度超声显微成像检测技术,光声联合检测曲面检测技术,和制造过程超声原位监测技术。中北大学副教授 李海洋《表面缺陷的激光超声检测技术研究》(报名听会)李海洋,中北大学副教授,担任中国声学学会检测声学分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精密机械分会委员。主要从事非线性声学、激光超声等新型检测声学技术开发,在声学理论、算法开发和声信号处理方向共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4项、发表文章28篇、发明专利2项、学术专著1本。研究成果获得了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青年科技二等奖以及山西省“三晋英才”青年优秀人才省部级人才称号。报告摘要:表面微缺陷往往是大型裂纹产生的开始,若不能被及时检测会对工业生产造成极大威胁。选用激光超声技术成功实现表面微缺陷的定量检测,研究内容涉及声学理论分析、有限元仿真计算以及实验平台搭建等。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 裴翠祥《新型柔性电磁超声、导波传感器开发及应用研究》(报名听会)裴翠祥,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核能专业,工学博士,主要从事机械结构的无损检测与完整性评价等方面研究工作,具体包括新型电磁超声传感器及系统、超声导波检测技术、新型激光超声和激光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等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两机专项项目子课题和企业合作项目等近20项,作为核心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项目、科技部ITER专项等多项,担任Sensors、Frontiers in Materials、Magnetochemistry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客座编辑,先后发表论文84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CI期刊论文36篇,申请及授权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0余项。报告摘要:新一代核能等重大装备结构及工作环境日趋复杂和严酷,常规接触式超声检测方法已无法满足其检测需求。电磁超声及导波由于具有非接触、长距离快速检测的优点,有望克服上述难题。但相对于传统接触式压电超声,现有电磁超声由于灵敏度较低、探头体积大、结构刚性等限制,在大量工程现场狭窄空间环境和曲面结构上仍存在不可达、不可检或检测性能不足等问题,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的技术瓶颈。因此,进一步提高其检测灵敏度和分辨率,并同时开发具有轻薄、柔性的新机制和新构型电磁超声及导波传感器,建立新型高可达性、高适应性检测方法,是突破重大装备狭窄空间环境、复杂结构有效检测的关键。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副主任 樊俊铃《航空复合材料积木式验证自动化超声检测技术研究》(报名听会)樊俊铃,博士,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16室副主任,中国航空研究院一级专家。承担、参与国家科工局、工信部、装发、自然科学基金、航空基金等各类预研课题10余项,主管、参与完成多个型号的结构强度验证工作,承担我国多型军民机结构试验的无损检测与评估任务,在损伤检测和结构强度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能力。长期从事业务领域的相关研究工作,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专利4项,登记软件著作权3项,荣获集团公司航空报国奖个人三等功等多项奖励。报告摘要:以国产大型客机研制为切入点,结合飞机结构完整性大纲、结构强度规范、民用飞机适航标准和无损检测手册等标准规范,分析了航空复合材料结构完整性验证和航空器持续适航对无损检测的相关要求,梳理了复合材料积木式验证体系不同层级的损伤检测需求、特点和侧重点。以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损伤检测为例,重点介绍了阵列超声声场仿真与高效换能器设计、复杂型面自适应扫查路径规划及损伤高精度成像等自动化超声检测关键技术,给出了涉及复合材料标准冲击试验件和机身曲面壁板的积木式强度验证自动化阵列超声检测典型应用案例,并对当前存在的瓶颈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北京工业大学讲师 高杰《基于MFC的锂离子电池荷电状态导波检测技术研究》(报名听会)高杰,讲师,硕士生导师。2022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近年来一直从事声学波动特性理论分析及锂离子电池状态检测方面的研究。迄今为止,共发表学术论文17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3篇,其中SCI论文9篇。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子任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开放课题、北京市博士后基金及企事业委托项目共计5项。在研期间,入选北京市科协2023-2025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获2022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行业科学技术二等奖、2021年Altair Battery Safety Young Researcher Award(优秀青年学者)、北京力学会青年力学工作者优秀学术论文奖及北方七省市区力学学会优秀青年论文等等荣誉奖项。报告摘要:以锂离子电池多区域运行状态的无损检测与评价为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电纤维复合材料传感器的超声导波检测新技术。采用状态矩阵与勒让德级数联合法,同步联立Biot理论,构建多层多孔锂离子电池声传播特性理论模型。以厚1.9mm软包钴酸锂电池为例,数值分析了荷电状态对多模态频散曲线的影响规律。同时,建立了相同结构特性的锂离子电池频域仿真模型,提取了不同荷电状态下的超声导波频散曲线。此外,以体积小、柔性强的压电纤维复合材料MFC传感器为基础,实验探究了不同SOC对锂离子电池中声学行为的影响。从实验分析,仿真及理论计算等方面,诠释了所提测量分析方法的可行性。随后,以MFC传感器阵列的形式,对商业锂离子电池的多区域荷电状态进行超声检测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放电过程中不同区域内的声传播特性,揭示锂离子电池全域运行状态的变化规律,为锂离子电池组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提供新的技术方案。第二届无损检测技术进展与应用网络会议为推动我国无损检测技术发展和行业交流,促进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仪器信息网将于2023年9月26-27日召开第二届无损检测技术进展与应用网络会议。本届会议开设射线检测技术、超声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新技术与新方法(上)、无损检测新技术与新方法(下)四大专场,邀请二十余位无损检测领域专家老师围绕无损检测理论研究、技术开发、仪器研制、相关应用等方面展开研讨,欢迎大家在线参会交流。一、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二、支持单位:吉林大学三、参会指南1、进入会议官网(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dt2023/)进行报名。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会议官网报名2、报名并审核通过后将以短信形式向报名手机号发送在线听会链接。3、本次会议不收取任何注册或报名费用。4、会议联系人高老师(微信:iamgaolingjuan 邮箱:gaolj@instrument.com.cn)周老师(微信:nulizuoxiegang 邮箱:zhouhh@instrument.com.cn)
  • 从iCMR2021看磁共振技术应用新进展(下)
    仪器信息网与北京波谱学会、《波谱学杂志》联合举办的“第五届磁共振网络会议(iConference on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iCMR 2021)”,已于2021年11月3日成功落幕,会议为期两天,报名参会人数达千人以上。本次会议共邀请了24位来自国内高校和知名科研院所专家,分享与探讨核磁共振、顺磁共振以及磁共振成像的新技术和应用进展!磁共振技术应用广泛,小编摘取了此次网络研讨会专家报告中关于磁共振技术应用的内容,主要是在电池、医学、催化、生物大分子、环境等领域的进展情况。近年来,科研人员倾向于仪器联用技术,可以对同一个样品进行多种性质的同时测定,极大地提高了样品的分析准确度和实效性,但由于技术限制,更多的仍需综合多种检测手段的结果获得样品信息。华东师范大学胡炳文主要做磁共振-电池方向的研究,采用核磁共振和顺磁共振联用、原位EPR和EPR成像技术结合以及原位锂空EPR等方法对锂电池材料及电池性能进行研究。 清华大学李睿将医学磁共振影像应用到人工智能全链条上。(更多内容请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固体核磁共振(ssNMR)和X射线衍射(XRD)可以相互补充,共同分析样品结构。XRD对长程有序的晶体衍射峰更敏感;ssNMR 对短程有序的材料更适合。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徐君将固体核磁共振应用在催化领域,与XRD共同得出催化剂的结构信息、分子运动性、相互作用、反应机理等结论。固体核磁可以研究催化剂的活性位,通过二维谱图可以分析催化剂主-客体的相互租用,原位流动固体NMR实验还可以检测催化剂反应的活性中间体。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龚洲,将顺磁驰豫增强(PRE)核磁共振方法与多方法结合共同研究RNA动态结构以及功能调控。 北京理工大学黄木华使用15N-NMR选择性标记含氮化合物,可以更好的确定物质结构;使用14N-NMR检测含氮化合物,将得到非常尖锐明显的峰,可以快速鉴定出含氮化合物的结构。核磁共振虽然在对大分子量的结构解析上存在困难,但在研究生物大分子动力学性质上的优势,是其他方法很难达到的。北京大学宇文泰然使用核磁共振的CEST 和CPMG方法研究生物大分子功能相关的动力学性质,包括配体结合、蛋白质折叠、酶催化等。(更多内容请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西湖大学卢星宇使用了高速魔角旋转和顺磁驰豫增强两种固体核磁共振技术,主要应用在药物研究领域。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杨莉莉,将电子顺磁共振技术应用于环境领域。使用EPR原位检测自由基中间体,结合高分辨质谱甄别前驱体/转化的产物,共同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成机制。(更多内容请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连续波EPR展现电子结构的“概貌”,脉冲EPR展现化学结构的“细节”。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李骥堃使用脉冲EPR 在光催化和环境化学领域对化学物质的种类和结构进行分析,主要针对过渡金属催化研究中的应用。低场固体NMR是分析高分子体系中链段动力学的有力工具,南京大学王小亮利用低场核磁进行分子动力学分析,对其中晶相、非晶相以及刚性无定型中间相进行表述。(更多内容请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丁皓介绍到,苏州纽迈低场核磁的应用包括定量分析(如含油率、含水率;固体脂肪含量;造影剂弛豫率等),定性分析(分散性、稳定性、交联度等),过程监测(水分迁移过程、磁性转化过程等),以及清醒小动物体成分测定等。从科研到工业界都有广泛应用,未来将着力于向工业方向发展。(更多内容请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牛津仪器文祎介绍到,牛津仪器台式核磁的应用领域涉及锂电池、化学、制药、毒品检测、氟化学、化学教育等。此外,牛津仪器的频域核磁仪器可以提供化学结构的表征分析, 时域核磁仪器可以提供QA、QC分析。(更多内容请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青岛腾龙微波科技有限公司计长柱介绍到,Magritek Spinsolve台式核磁的应用方向包括结构确定、在线反应监测、碳结构相似性搜索、配体结构、有机催化、电池研究、离子液体、扩散、超极化研究等等。(更多内容请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在疫情反复的档口,磁共振网络会议仍能顺利召开,与各位专家的精心准备密不可分,仪器信息网也得到了诸位专家的高度认可。仪器信息网通过网络讲堂平台,举办各类分析仪器的网络研讨会,让用户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仪器相关最新的技术进展。
  • 首届“合成生物学技术及应用进展”网络会议第一轮通知
    合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生物技术行业的产业布局。目前,合成生物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农业、医疗等多个领域。伴随我国《“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的颁布,被誉为“第三次生物科技革命”的合成生物学研究热度高涨,但当前构建合成生物系统的内在逻辑尚处于摸索阶段,整个合成生物学领域正处于发展初期,需要先进的使能技术及解决方案推动合成生物学产业快速发展。为帮助广大科研工作者及时了解合成生物技术的最新研究及应用进展,仪器信息网将于2023年10月10 日-11日举办第一届“合成生物学技术及应用进展”网络会议。届时将邀请业内专家做精彩报告,为广大用户搭建一个即时、高效的交流和学习的平台。点击进入报名~~~~~~~~~~会议日程(更新中)~~~~~~~~~~合成生物系统设计及构建(10月10日)上午高效细胞工厂构建及产业应用袁其朋北京化工大学 教授HMOs的生物“智”造以及产业化方诩山东大学 教授赛默飞合成生物学中的高分辨质谱策略郭傲玮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市场拓展经理利用合成生物学方法增加小分子结构多样性罗小舟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研究员下午优化“启动子-RNA聚合酶”以实现目标产物的高产田平芳北京化工大学 教授岛津最新色谱质谱技术在合成生物学中的应用郑嘉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应用工程师人工智能驱动的合成生物制造创新模式胡黔楠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教授基于DNA纳米框架结构的仿病毒分子工具杨洋上海交通大学 教授高通量筛选及检测(10月11日)上午基于液滴微流控技术氧化还原酶分子改造及其合成生物学应用研究江晶洁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医药酶工程中心 副主任安捷伦高通量自动化流程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创新应用黄岱咏安捷伦 Application ScientistHamilton自动化移液工作站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和卓越技术张岩哈美顿(上海)实验器材有限公司 应用支持专家创建可视化高通量策略定向筛选酚羟基化合物合成途径中关键羟化酶陈振娅北京理工大学 副研究员下午植物二萜的合成生物学研究王勇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研究员技术瓶颈的突破—BioLector高通量微型生物反应器助力合成生物学科研与产业化张强贝克曼库尔特 产品专家过程数据驱动下的精准高通量筛选技术郝玉有上海曼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翻译机制启发的氨基酸高产菌株筛选策略马晓焉北京理工大学 副研究员扫码报名~~~~~~~~~~赞助单位~~~~~~~~~~会议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syntheticbiology231010.html也欢迎各位对合成生物学感兴趣的小伙伴进群交流~扫码进群
  • 天瑞公司将举办XRF技术最新进展及应用研讨会
    为感谢新老客户和各界朋友对天瑞仪器工作的支持,我公司福建办事处兹定于2007-7-28日上午9:30——12:00在厦门嘉禾路386-1号喜来登酒店举行“XRF技术最新进展及应用研讨会”,旨在与用户交流和探讨电子行业RoHS检测领域、镀层分析领域及成分分析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并向业界通报天瑞仪器过去一年的工作进展及展示天瑞仪器的最新技术和产品。 请登陆我们的网站下载会议邀请函.http://www.skyray-instrument.com/
  • 首届无损检测技术进展与应用网络会议上线,报名开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现代化进程日新月异,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为保证所用零部件的优异质量,需要在不损坏检测对象的内外结构及使用性能的前提下对零部件进行检测,无损检测已然成为产品和材料的静动态检测以及质量管理中的必经流程。基于此,为了推动我国无损检测技术发展和行业交流,促进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仪器信息网将于2022年10月13-14日组织召开首届无损检测技术进展与应用网络会议。本次会议开设射线检测技术、超声检测技术、自动及智能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新技术四大专场,邀请无损检测领域专家老师围绕无损检测理论研究、技术开发、仪器研制、相关应用等方面展开报告,欢迎大家在线参会交流。一、会议主办方:仪器信息网二、支持单位:吉林大学、钢研纳克三、会议日程及报告嘉宾:首届无损检测技术进展与应用网络会议(2022年13-14)射线检测技术专场(10月13日上午)报告嘉宾王绍钢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高级工程师敖波南昌航空大学 教授刘珑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副研究员刘宝东锐影检测总经理、中科院高能究所副研袁明春泰思肯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应用工程师张宗天津三英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市场总监超声检测技术专场(10月13日下午)报告嘉宾刘增华北京工业大学 教授周正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教授崔志文吉林大学 教授刘洋天津大学 教授袁懋诞广东工业大学 副教授自动及智能检测技术专场(10月14日上午)报告嘉宾张建海吉林大学 副教授赵新玉大连交通大学 副教授樊俊铃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 副主任黎敏北京科技大学 教授吴少波钢铁绿色化智能化技术中心 机器视觉组长刘光磊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无损事业部副总无损检测新技术专场(10月14日下午)报告嘉宾黄松岭清华大学 教授周伟河北大学 教授曾志伟厦门大学 教授高斌电子科技大学 教授范孟豹中国矿业大学 教授卜迟武哈尔滨商业大学 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任娇娇长春理工大学 副教授四、参会指南1、点击会议官方页面(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DT)进行报名。2、报名开放时间为即日起至2022年10月14日。3、报名并审核通过后,将以短信形式向报名手机号发送在线听会链接。4、本次会议不收取任何注册或报名费用。5、会议联系人:高老师(微信号:iamgaolingjuan 邮箱:gaolj@instrument.com.cn)6、赞助联系人:刘老师(微信号:wei15718850776 邮箱:liuyw@instrument.com.cn)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