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英文期刊

仪器信息网英文期刊专题为您整合英文期刊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英文期刊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英文期刊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英文期刊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英文期刊话题讨论。

英文期刊相关的资讯

  • 中国科学文化领域首个英文期刊创刊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在科学上,科研诚信重于一切,没有诚信就没有科学。不管是对待科研上的想法、科研过程还是科研结果,科研工作者必须诚实,因为科学始终建立在诚信之上。”《科学文化(英文)》(Cultures of Science,以下简称《科学文化》)期刊联合主编、魁北克大学伯纳德· 席勒(Bernard Schiele)教授强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作为主编,伯纳德· 席勒的任务是保证各项程序有效落实,推动期刊按计划发展。他表示,希望《科学文化》将来能被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9月15日,《科学文化》期刊创刊号发布会在京举行,这是中国科学文化领域第一本英文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10-1524/G,每年出版四期(季刊)。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以及中国科协等8家单位6个国家的期刊编委以及特邀专家学者20余人参加发布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发出中国学者声音 填补国内空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由于英文水平受限或发表英文论文时遇到困难,很多杰出的中国学者难以被世界所认识。”伯纳德· 席勒对记者称,《科学文化》期刊旨在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尽管期刊是用英语出版,但投稿可以是英文也可以是中文。如果中文来稿最终被采纳,会有专人负责把中文论文译成英文,还有文字编辑对文章进行润色,确保语言地道。目的在于为科学文化研究领域的中外学者搭建沟通的桥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国外有很多探讨科学与文化的英文期刊,但是都基于西方国家,《科学文化》则产生于中国的土壤。此外,相比较西方已出版的期刊,这本新刊囊括的话题更为广泛。”伯纳德· 席勒表示,这本期刊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创刊号特邀主编、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李正风对科技日报记者说,这本期刊的理想是让人们发现科学文化的多样性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声音。“我们希望入选论文符合期刊宗旨:表达不同社会环境下,人们对科学文化的思考和探索,特别是非英语国家非西方国家对科学文化的思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在期刊发布会上强调,《科学文化》的创办填补了国内科学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更标志着非英语国家创办的科学文化专业性学术刊物的诞生。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严格评议程序 确保刊物质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伯纳德· 席勒指出,《科学文化》编委会前两年的主要目标是打造一本严肃的学术期刊。在接下来的两年,期刊的论文主要来源于约稿。在工作机制成熟之后,《科学文化》期刊将开始接受投稿,通过双盲评审和同行评审的方式对论文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双盲评审就是评委不知道作者是谁,作者不知道评委是谁,确保评审过程的公平公正,这是国际通行的审核方式。”据伯纳德· 席勒称,审核论文需要4至6个月的时间,程序复杂。因而,刊物发行初期,每一本收录论文5篇左右,确保每篇论文都经过严格评审程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确保科研诚信方面,编委会也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作者需要签署原创声明,此外编委会有专门编辑负责审核数据的真实性。李正风指出,国内科学文化方面的专门期刊有10来本,但权威性期刊占比相对较少。在质量方面,《科学文化》编辑部会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对文章进行评议,通过评议之后,才能纳入文章入选范围。备选文章还需要进行反复修改,最终才能被刊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伯纳德· 席勒认为,确保学术论文诚信的做法非常简单:在做好同行评审、双盲评审的基础上,让科研成果向公众开放。“公众监督评判科研成果是确保科研诚信的核心”,伯纳德· 席勒称。 /p p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p
  • 如何投稿英文期刊,来自编辑的十条建议
    对于母语并非英语的我们,在写论文投稿英文期刊时,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最近,BioTechniques杂志的编辑们介绍了一系列英文写作技巧,希望能够帮大家把稿件写得更好。这里向大家介绍的是,如何处理好关键一步&mdash &mdash 投稿。   本文基于投稿中的常见问题,以编辑视角给出了十条宝贵的建议。以下这些窍门虽然不能保证你的稿件一定被采用,但至少能让你的投稿对编辑和审稿人更有吸引力。   1. 了解想要投稿的刊物   每一份杂志都有自己的宗旨和覆盖领域,这样的信息在它们的网站上都有介绍。近年来,新刊物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电子投稿又逐渐成为主流,作者们很容易忽视不同杂志的投稿指南,不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说实话,再没什么比这样的事更令编辑心烦了,了解杂志是投稿之前的必修课。   2. 了解投稿程序和格式要求   所有杂志对稿件都有一些特殊的要求,比如稿件应采取什么格式,投稿需要提供什么材料等等。有些杂志甚至对不同类型的稿件会提出不同的要求,BioTechniques杂志就是这样。如果你忽视这些要求,编辑们可能就不会认真对待你的来稿。   3. 使用主动语态   听起来很简单是不是?实际上,使用主动语态是一种表达技巧。主动语态对于投稿而言是不是真的这么重要呢?让我们来举两个例子:   例1:被动语态   &ldquo Here we have demonstrated through a variety of experiments that when three additional amplification cycles are added to the existing protocol, the final product yield can often times be increased.&rdquo   例2:主动语态   &ldquo Here we show through a variety of experiments that adding three additional amplification cycles to the existing protocol often increases the final product yield. &rdquo   看到了吧,使用主动语态的句子要容易理解得多,这样的表述还提升了语句的影响力。   4. 避免冗长的表述   我们可以将上面的句子作进一步的修改,去掉含义模糊的表述(例如&ldquo a variety of experiments&rdquo )让句子说服力更强。   例3:浓缩   &ldquo Here we show that adding three amplification cycles increases final product yield. &rdquo   我们可以看到,句子越简练就越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   5. 进行仔细的核查   每个人都免不了犯错误,你的论文稿也不会那么容易就毁在几个错别字上。不过,语法和格式漏洞百出的论文,很难博得编辑和审稿人的好感。我们在投稿前应该仔细检查整篇文章,甚至请&ldquo 外援&rdquo 来帮忙校对。因为对文章越熟悉的人,越容易忽略掉其中的问题。在使用特殊术语或缩写时,检查用词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也很重要,尤其是论文不同部分由不同作者完成的时候。   6. 好好写投稿信   写投稿信是投稿的一个关键步骤,这封信往往是杂志编辑对你的第一印象。投稿信应当用1-2句话直截了当地概括你的研究和关键发现。这句话最好不要直接从摘要中复制,应该写的更简短但不那么正式。此外你还应当说明,这篇文章符合这个杂志的宗旨和范畴。   7. 全面了解参考资料   当编辑给你的研究定位时,简介部分用到的参考资料是非常重要的。前文已经说过,现在的期刊比十年前多得多,因此彻底的文献检索和适当的引用很有必要,只有这样读者才能正确理解这项研究在整个领域中的地位。此外,彻底的文献检索也能增强你对相关领域现状的理解,有助于写出更有影响力的投稿信。   8. 注意图片和说明的格式   对于图片和说明,所有杂志都有自己的特殊规定。然而这样的规定很容易被作者们忽视,尤其是我们被拒稿后再投给另一份杂志时。这样的疏忽只会毫无疑义地拖长整个审稿过程,而你的论文会因为格式问题被打回来。   9. 别怕向编辑提问   编辑和审稿人并不总是正确的,他们有时也会犯错误,在回信时给出不清晰的修改意见。这时你不必埋头苦想修改要求到底是什么意思,有没有必要进行额外的实验。更简单的解决方法是,直接联系编辑问一问他需要些什么,以及他提出修改意见的原因。编辑们是非常乐意进行解释的,这往往是缩短审稿时间提高效率的最好办法。   10. 如何有效地进行反驳   在收到拒稿或者修改建议之后,我们可能需要对此进行反驳,这时应当采取恭敬有礼的态度。一般来说,这样的回复都是两三个编辑和几个审稿人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决定。因此,email里简单说一句&ldquo 你们错了,重新考虑下&rdquo ,是不能让编辑们改变决定的。成功的反驳,需要解决编辑或审稿人所担心的问题。这一阶段不要发送修改后的论文稿,如果编辑们提出的主要问题没有解决,他们可能根本就不会去看。此外,就算你成功反驳了编辑们的意见,他们通常还是会要求你做出特定修改然后再提交稿件。   原文检索:   Special Series: Manuscript Tips
  • 中国首份英文版综述性期刊《国家科学评论》面世
    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国家科学评论》英文版)是为了适应我国科学研究国际地位快速提升而创办的综述类期刊。作为中国第一份英文版综述性期刊(季刊),NSR致力于全面展示国内外各科学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追踪报道重大科技事件,深度解读中外科学界热点研究和重要科技政策等。   为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中国自然科学各领域的重要科学成就,NSR除了偏重于发表以中国代表性重大研究进展为主题的综述性论文外,还将设立社论、观点、研究亮点、读者来信和短评、专家访谈、圆桌论坛等多个栏目 对国家科技管理者的高端访谈和对国家科技政策的解读将是NSR的重要特色之一。   NSR的主管机构为中国科学院,主办和出版单位为科学出版社,海外推广将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合作进行,通过HighWire数字出版平台面向世界科学界开放获取(Open Access)。   NSR的编委会由153名国际知名科学家组成,其中以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为主的国际编委占41%。主编为白春礼,常务副主编为蒲慕明,各学科副主编分别为:薛其坤【数理科学】、高松【化学科学】、施一公【生命科学】、周忠和【地球科学】、逯高清【材料科学】、郭雷【信息科学】。   NSR的主要栏目设置:   Editorial(社论):由主编、副主编、编委或特邀国内外专家执笔,针对本刊办刊方针和内容、国内外科学发展和相关议题发表评论(不代表本刊立场)。   Reviews(综述):NSR的主打栏目,专注于对各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做综述性、前瞻性论述,包括国际上的进展和中国科学家近年的成果,提倡中外专家联合撰写。   Perspectives(观点):对某一领域科学研究重要突破的点评,讨论解读中国重要的科技政策、科技会议、科技教育、科技应用、及与社会相关议题等。   Research Highlights(研究亮点):近期内发表的一篇重要原创性研究论文的解读(以华人科学家研究为主)。   Letters & Commentaries(短评):本刊读者对刊物发表内容的点评,或者对公众关心话题的讨论。   Interviews(访谈):对国内外有重要贡献科学家和中外科技政策主导者的访谈。   Forum(论坛):作为有及时性和争议性议题的讨论平台,如有关科技发展、科技政策和体制、基金分配机制、和其他与社会有关议题。可以各种形式发表,包括点评、圆桌会议或对话记录等。   Special Topic(专题报道):每期选择一个中外自然科学的重大研究进展做全方位报道,包括相关观点、访谈、简评、展望、专题综述等。   即将陆续在线出版的文章不仅包括白春礼、蒲慕明、薛其坤、高松、施一公、周忠和、饶毅、江雷、王中林、郭光灿、唐本忠、成会明、汪品先、李家洋、Ooi Beng Chin等NSR编委或国际一流科学家的Editorial、Reviews、Perspectives等各类文章,而且还有对NSFC主任杨卫院士的Interviews,有蒲慕明、汪品先、饶毅、王鼎盛、李亚栋等一线科学大家参与的有关&ldquo 中国科学基金资助机制&rdquo 的Forum等等。
  • 《中国科技政策国际期刊》创刊
    作为第一本专门研究中国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问题的英文国际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政策国际期刊(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 China)(国际刊号ISSN:1758-552X)由中国科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与著名的Emerald国际出版集团合作创办,已经于近期创刊发行。   Emerald国际出版集团建立于1967年,是国际一流的管理学与信息科学的专业出版社,其总部位于英国Bingley,主要出版管理学、图书馆学、工程学等专业领域的国际领先学术期刊。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 China由Emerald国际出版集团在全球正式出版发行,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研究员和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所长Christopher Cullen教授是该期刊的编辑顾问委员会成员。期刊中方主编是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余江博士。   该刊将以全球化的视野深入研究中国在创新,R&D,技术和科学等范畴及相关的知识管理以及获取开发的活动(包括国际科技合作以及跨国公司在中国研发活动等),涵盖在国际、国家、产业、区域、企业、科研项目等层次的相关政策与战略管理的学术问题,研究方法包括规范的定性和定量研究。   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科技政策和发展战略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 China将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和政策界研究中国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的平台。刚出版的该期刊第一期论文作者来自中国科学院、科技部战略研究院、英国剑桥大学、美国俄勒冈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等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涉及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动力、国家战略性产业技术发展、中美科技交流历史分析、电信企业创新战略和中国山寨制造的规律与影响等研究问题。   该期刊的发展目标是成为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品牌学术期刊,成为国内外关注和探讨中国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
  • 我国投亿元支持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加速提升
    11月29日,《中国物理B》(英文版)主编欧阳钟灿院士、《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主编照日格图、《地震学报》(英文版)主编陈运泰院士等35家英文科技期刊的负责人,在京分别与中国科协就一项期刊支持计划签约。   这35家期刊是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首批支持的期刊。该计划是中国科协在财政部支持下今年正式启动的,首期3年时间,总支持经费近1亿元,被业内人士称为“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科技期刊支持计划”。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正处于“加速”进行时。   打造与科技发展相匹配的期刊迫在眉睫   科技期刊是科技成果发布和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从一方面代表着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总体学术水平不断提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综合评价等期刊学术指标均有显著进步。“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定了我国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科技强国的目标,提升我国科技期刊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也是题中之义。”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陈希表示。   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发展质量、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整体情况和第二大经济大国的国际地位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国科技期刊,特别是英文科技期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很大提升空间。   1922年创刊的《地质学报》(英文版)是我国办刊时间较长的一份英文科技期刊,这次也在受支持的35份期刊之列。从上世纪80年代起,该期刊一年6期,每期20多篇论文,其中20%来自国外,我国最重要的地质学成果如“北京猿人”等考古发现都发表于此。该期刊在早期中国科学发展、对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如今,用该刊编辑部主任郝梓国的话来说:“我们在国际地学界原来的辉煌慢慢被人遗忘了。”   《地质学报》(英文版)如今的状况并非个案。我国共有科技期刊5300种,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是当之无愧的科技期刊大国,但其学术水平及国际影响力却难尽人意。   据《期刊引证报告》(JCR)统计数据,截止到2011年11月,全世界共有7999种期刊被其收录,而中国(包括港、澳,不包括台湾)仅有164种,占0.02%,远远落后于美国、英国、荷兰、德国等国 JCR所有被收录期刊的平均总被引频次和平均影响因子分别为4297.6和2.016,而我国被收录期刊的平均值分别为1130.7和0.833,远低于国际总体平均值。   与“期刊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论文强”。随着近年来我国科研投入增加和科研水平提高,我国科技论文产出在数量和学术质量上都有较大飞跃。2010年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世界科技论文总数为142.1万篇,其中中国科技论文14.84万篇,占10.4%,位居世界第二。2011年在《自然》《科学》《细胞》等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九。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院教授严纯华认为,作为中国科学家学术交流的平台,我国科技期刊正逐渐被“掏空”,这对中国科学家长期发展极为不利。   有人认为,国内没有好期刊,“借船出海”并无不可。但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严纯华却认为这种做法可能难以为继。他给记者讲到身边的一种普遍现象,年轻的中国科学家在国外工作,发表论文非常容易,但回国后,同样质量的论文投到国外期刊总会遇到麻烦,多以“语言有问题”被退回。在国外投稿“投啥啥中”,回国后变成了“投啥啥不中”。“这就像村里的地主,突然发现原来的穷人一下富起来了,要跟自己平起平坐了,那他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肯定是把你打压下去。”严纯华用了个形象的比喻。同一个人写英文,语言怎么会有问题?这是一条“隐形的线”在做怪,他觉得这条线是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的差异造成的。   前些年我国科学家的论文在国外期刊发表比较少,挑剔的目光还不像如今这样明显,但近几年挑剔的目光和刻薄的表情随之而来。“今后这样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长期来看,这对中国科学家的学术交流会形成阻碍,解决的办法只有建好自己的期刊。”严纯华说。   科研竞争的白热化使得掌握话语权的期刊对文章首发权的影响越来越大,接受采访的多位专家、学者对记者表示,打造与我国科技发展态势相匹配的高影响力科技期刊迫在眉睫。   着力提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但怎么让期刊硬起来?作为《中国稀土学报》(英文版)执行主编,严纯华有时也会觉得“有心无力”。国家评价考核制度将大量好稿引向国外,而自家期刊的发展又因人财物等原因掣肘。期刊大多经费不足,学术影响力要提高,要找高水平的文章,审稿人水平要提高,审稿时间要缩短,还要实现数字化网络化……设想很多,但却无力实现。   因此,“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的推出在他看来“正当其时”。“中国科协抓住了期刊发展的机遇期,我们原来的设想终于有机会逐步完善了。”   该计划通过“以奖促建”的方式,重点支持培育一批优秀的英文科技期刊,同时拓展英文科技期刊的规模。陈希认为,这项举措对于提高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国际科技话语权,切实发挥好科技期刊在引领学科发展、培养科技人才、促进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奖促建”,“奖”是形式,“建”是目的,既考虑过去和现在的情况,更着眼于未来。陈希介绍说,该计划将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促进提升已有英文科技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提高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在SCI等国际主流检索系统的学科排位,提升学会主办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带动我国科技期刊整体发展。二是适度增加英文科技期刊的数量,新创办一批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代表我国前沿学科、能填补国家学科空白的英文科技期刊,使之进一步成长为高水平优秀国际科技期刊的后备力量。   据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学会学术部部长沈爱民介绍,“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一等奖5种期刊,奖金每年200万元 二等奖10种,奖金每年100万元 三等奖20种,奖金每年50万元,奖励资助周期均为3年。   为什么此次重点选择英文科技期刊进行支持?沈爱民解释说,英文版的科技期刊在国际学术交流和科技传播中具有天然优势。目前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质量不尽人意,而且规模小,是影响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现有英文科技期刊239种,仅占科技期刊总量的5%左右。全世界有5800多种SCI收录的英文期刊,中国大陆只有119种,远远落后于美国、英国、荷兰、德国等国家。所以,中国科协经过认真研究,决定选择英文科技期刊作为提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着力点。   沈爱民强调说,抓英文科技期刊,不是说不重视中文科技期刊。中国科协历来高度重视中文科技期刊,整体思路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可以继续充分利用已经持续实施多年的精品科技期刊工程,这个工程就是重点支持中文期刊的,今后还会继续加大对中文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   一石激起千层浪。“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一出台,迅速在海内外华人科学家中引来好评。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教授王小凡等17位国内外顶级生命科学的科学家,得知该计划后,特地致信中国科协领导。他们在信中说:“中国科协此次设立的优秀国际科技期刊奖……将引领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真正促进和推动一批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从而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我国科技期刊集群打好基础。若此,必将在中国科技期刊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大批各专业领域知名科学家,积极参与该计划设计、评审工作,为期刊发展出谋划策。《细胞研究》(英文版)主编裴刚院士、《昆虫科学》(英文版)主编康乐院士、中国运筹学会理事长袁亚湘院士等知名科学家更是亲自带队,参加评审期刊陈述答辩。   奖项经费要用在“刀刃”上   《细胞研究》(英文版)影响因子自2009年跃升至8.151分以来,已连续3年稳定在8分以上,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优秀英文科技期刊代表,本次获得一等奖。获得奖励资助后,常务副主编李党生一下子更加忙碌了,他和同事们制订的“一揽子计划”终于有机会一一实现。   “好稿源是等不来的。”为了找到好稿源,李党生计划利用这笔资助,明后两年走访国内外一批重点实验室,和科学家进行面对面交流,获得第一手信息,“抢”到好稿源。“显然,没有中国科协项目的支持,我们的计划是不可能得到实施的。”李党生强调。   和他一样忙碌起来,并倍感压力的还有《中国物理B》(英文版)编辑部主任王久丽、《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辑部主任汪谋岳等。每个获奖期刊的情况各不相同,但大家都在筹划,把奖项经费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用到“刀刃”上。各刊相关工作正在有序展开,包括扩大国际编委、争取优秀稿源、组织专刊综述、吸引优秀人才、探索数字出版发行及资助OA出版等。   同样获得资助的《中国稀土学报》(英文版)也在酝酿着变革,严纯华说,该计划有一点令他特别看重,那就是“设计比较科学。当然也有合同,但是按照科学本身的规律,一事一议,一个期刊一个期刊具体谈,现在是什么情况,主要想在哪个点改善提升?通过何种途径等。”中国科协与35家期刊逐个进行多番讨论,搞清楚每家“现在站起来摸多高”,“将来跳起来能摸多高”,严纯华觉得,工作做得非常实在。   “提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扎实的举措和不懈努力。提升英文科技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要抓好几个关键环节,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编委队伍和审稿队伍,推动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制度,积极吸纳高水平国际稿源,缩短出版周期,争取成果首发权。”陈希强调。
  • 中国科协5年4840万支持精品科技期刊
    记者今天从中国科协获悉,作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科技期刊资助体系——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5年来共资助454种(次)期刊,资助总额4840万元。   据介绍,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主办的科技期刊是我国科技期刊的代表性刊群和重要的出版与学术交流资源。截至2010年底,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共1003种。2006—2010年的5年中,精品科技期刊工程建设促进了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的提升,推进了科技期刊国际化与网络化进程,培育出一批在学科和专业领域内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精品科技期刊,带动了我国科技期刊整体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在科技期刊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立足于专家办刊、专业办刊,不断提升编辑出版质量,优化编辑出版流程,积极建设高素质办刊人才队伍,期刊的学术质量与出版指标显著提升。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采取多种措施积极组织原创论文、基金论文、重大科研项目进展与学科热点等高质量稿件,不断提高期刊学术质量与学术影响。根据汤森路透出版的《期刊引证报告》的数据,《植物学报》(英文版)2010年影响因子较上年增长62%,达到1.396,《分子植物》(英文版)创刊两年,SCI影响因子达到2.784,在汤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出版的《期刊引证报告》(JCR)报告收录的全球植物科学期刊排名中进入了前15%行列。   精品科技期刊工程努力提高稿源、编审、出版与发行等方面的国际化水平,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同行认可度得到显著提升。《计算机科学技术学报》(英文版)、《植物学报》(英文版)、《分子植物》(英文版)国际编委比例分别达到53%、54%、62%。国际编委在组织海外投稿、推荐优秀稿件、海外审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学报》编委会组稿达56%,国际审稿量达80%。《中国药理学》(英文版)、《分子植物》(英文版)的海外审稿专家比例均在60%以上,更多的项目期刊加入国际检索系统和国际全文发布平台,《植物学报》(英文版)被SCI-E、PubMed等66种国际检索系统收录。注重数字化平台建设,从在线稿件处理、在线出版、开放获取等方面加强了期刊网站建设。并借助国外出版商的网络出版平台和市场推广与营销能力,使期刊的网络版下载量、论文的国际浏览量和下载量均有提升。
  • 2017年SCI新收录中国大陆期刊及简析
    p   又是一年总结时。个人工作总结磨磨蹭蹭一直不愿意写,倒是惦记着科学网上这篇年度的博文得整理出来。为啥?喜欢科学网?好像也不完全是?没搞懂。 /p p   回到正题,2017年绝对是中国英文学术期刊取得巨大成绩的一年!从SCI新收录期刊这个视角,大大大丰收!中国大陆2017年有18种期刊被SCI数据库新收录!这绝对是最近这些年的新纪录啦!印象中,上一次收录这么多,是2007年左右的区域期刊拓展项目,当时一批中国期刊集中被收录。从我本人记录的2010年以来的数据来看,之前SCI期刊中国每年新增最多的为2010年的11种。不仅数量上有大的增加,今年新增的期刊质量也很不错的,后面有点数据侧面验证这一点。 /p p   一表胜万言?今年打破惯例,不再进行期刊的一一罗列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1.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03adaa7f-2602-479a-b121-bd5f4471317b.jpg" / /p p   刊名ISSN创办时间出版周期升级自 /p p   先来几个简单的分析吧: /p p   1.一半是2013年以来创办的新期刊。期刊界的朋友都知道,2013年中国科协启动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从国家层面支持中国期刊国际化发展,其中的D类项目更是极大地助力新刊的创办!此计划的确有成效的哦,这几年中国大陆新被SCI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不少是D类项目资助期刊。不是D类资助期刊的,也多申请过。还可以说,受此计划带动和影响,中国创办了一批新期刊。这些新期刊陆陆续续成长起来啦!中国科协领导请拿走此段表扬,不用谢! /p p   2.回归科研院所/高校SCI期刊半壁江山格局。中国SCI期刊的分布,原来是科研院所强过高校的,但最近几年新增的SCI期刊,高校是强过科研院所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高校新办英文期刊多过科研院所。2017年新增的SCI期刊,科研院所略微强过高校的。比如中国科学院5种、中国工程院2种、中国农业科学院2种、中国医学科学院2种。当然,有些刊是科研院所和高校一起合作的,比如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是中国工程院院刊,同济大学一直具体操办。还有学协会,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多和科研院所/高校有联系,不再单列啦。再几年呢?不好说,很可能高校强过科研院所,因为高校数量巨大,更多的大学/学院会积极参与创办新的英文期刊的。 /p p   3.这批期刊的第一个影响因子很可能十分惊艳。今年年初收录的Horticulture Research和Science China-Materials在今年6月已经拿到第一个影响因子,妥妥的两个Q1。据测算,其他还有8个左右期刊,2018年拿到第一个影响因子将直接进入Q1,还有两个在Q1和Q2之间。当然,影响因子测算是个苦差事,仅供参考。 /p p   再来一组冷眼观察: /p p   1.若干种暂时没有CN号。据我的了解,这些期刊还是希望拿到CN号的。建议相关部门考虑一下呀,中国的优质资产,呵呵~~~ /p p   2.若干种事实上Electronic Only出版。十年前,说Electronic Only,那是别人家的事情,中国期刊想做的其实不多。如今,中国人主导的Electronic Only期刊,已经被SCI收录啦。顺便提一句,相关部门的监管,还是需要纸质的?要不要顺应时代的步伐,改一改? /p p   3.这实实在在地解决了400多篇高质量论文“外流”的问题(这18种期刊2016年发表中国论文约440篇)。我个人不同意论文“外流”的说法,试想现在每年几十万篇SCI论文,全部“内流”了,发哪?中国现在的300多种英文期刊,根本就承接不了!但既然大家都说,那就从了吧~~~这些期刊做的,恰恰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有助于减轻大家的这个纠结吧! /p p   再来几个不成熟的观点吧,欢迎拍砖,拒绝谩骂: /p p   1.科学家关心什么?骨子里,是优先权确认和学术传播。 /p p   2.吸引好的文章在中国期刊(CN/EN)上发表,靠政策、情怀、奖励,可能都不够。最终要靠实效:发表在中国期刊上,也能很快传遍全世界,尤其是小同行! /p p   3.不能将中国科技期刊发展问题,凌驾于中国科研之上。比如,要求科研人员将文章发表在中国期刊上以支持中国期刊的发展。这会不会影响优先权确认?会不会影响学术传播?如果不影响,自然可以。但如今,真的不影响吗? /p p   4.一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必须依赖本国的科研人员的文章吗?至少,荷兰的某全球顶级出版商是个例外。中国现在最强的几个学科,期刊其实一般。中国也已经存在这样的学科:若干种期刊不错,学科并不是特别强。期刊是期刊,科研是科研,能够相互借力固然很好,借不上力也需要坦然面对。 /p p   5.实实在在地办好每一种/期英文期刊,也是挺大的贡献!抱怨,不如改变,哪怕只是一点点。感谢中国英文期刊界的实实在在的努力。尤其要感谢若干种老的英文版期刊,在未被SCI数据库收录的情况下,坚持了很多年。比如Rice Science,GPB。感谢大家! /p p   犹豫要不要写建议,还是写吧: /p p   1.中国可以创办更多的英文学术期刊!现在太少了,300多种,占中国期刊的4%?翻一番也无妨,翻两番又如何?双一流的大学/学科,所有的国家实验室/国家研究中心甚至国家重点实验室,都有实力办好一两种英文期刊的。 /p p   2.重视中国英文期刊的学科布局。的确,很多学科中国一种英文期刊都没有。中国强势的一些学科,也存在英文期刊不强的问题。 /p p   3.已经操办起来的英文期刊,请坚持! /p
  • 谈谈我国学术期刊的尴尬与梦想
    近几日,2015年新一版的SCI影响因子出炉,引发了很多人的热烈转发和讨论。不可忽视的是,我国的论文数量已经连续6年位居全球第二,同时高被引论文也连年攀升到了全球第4位,然而与之对应的是,虽然中国部分期刊的影响因子也在不断上升,然而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中国期刊并不多 。本文是南方周末曾经的一篇旧文,然而即使今日读来依旧会有不少触动。  快速增长的中国SCI论文数量  1980年前后,中国科研人员每年发表的论文中被SCI收录的大约只有500篇。30多年过去,2009年中国的SCI论文数量已经突飞猛进到11.2万篇,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同时,中国大陆出版的科技期刊数量大约有5000种,也位居世界前列。这种状况曾被国际刊物以“波涛汹涌,滚滚向前”为题进行报道。  然而,与强大的论文生产能力和庞大的期刊数量不相称的是,中国在国际科技界占有一席之地的期刊并不多。近年在乌利希期刊指南所收录的全球两万三千多份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中,美国的学术期刊占了34%,中国的期刊大约只占到2%。  在科学家言必提及的学术期刊中,比如《科学》、《自然》和《细胞》,更是毫无中国期刊的身影。一些中国办刊人认为,这种情况需要改变,中国学术期刊界要办出自己的名刊。《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总编张月红最近在构思一篇文章,想要投到美国的《科学》杂志去。“尽管可能投不中,但是我想写,说中国的编辑也想出版能被全球认可的学术期刊。”张月红说。《科学》杂志曾经发表过一篇墨西哥办刊人的来信,信中介绍了墨西哥的一本医学期刊是如何成功走向世界舞台的。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武夷山认为,中国人办世界影响的期刊“是客观需要”。“如果我们的优秀成果能在国内办的优秀刊物上率先发表,则有利于争夺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他说,“我们想想,克里克和沃森当年的双螺旋发现,是在英国做出的,也是在英国办的《自然》上发表的。”  另一个常被提起的历史案例,是居里夫人发现镭之后,坚持将论文写成波兰文,投回自己的祖国。  走出落后圈  《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创刊于2000年,作为一份大学学报,它的名字就显示出它的中国特色。西方国家的大学也会办学术期刊,但并不存在与中国的大学学报相对应的刊物。中国的大学学报被国际期刊界称为“校园刊物”,这个标签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偏见。  张月红曾经申请更改刊名,未获批准。于是她在刊物英文名的后面加上了“Science”(科学)一词,以显示这个“校园刊物”是与众不同的。  创刊后两年,张月红带着这份刊物去见SCI的人,寻求被SCI收录的机会。对方看到期刊名称中含有“科学”字样,提出一个刻薄的问题:“你们这个期刊搞得那么综合,能和《自然》、《科学》比吗?”  张月红一时语塞,她无法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但马上反问了一句:“中国所有的好文章都能发表在《自然》和《科学》上吗?”对方笑了起来。  这次《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没有获得收录。根据SCI的评估规定,一个期刊被拒绝后24个月内不得再次申请。  中国几乎每所大学都有一份自己的学报。武夷山推测,中国的大学都曾经是“大而全”或“小而全”的,有自己的食堂、自己的幼儿园,甚至自己的子弟学校、自己的医务室,那么,大学当然要有自己的学报。  大学学报近年来的处境越来越尴尬。一方面,大学学报上的论文大部分质量不高,它们被批评者称为“垃圾文章”,大学学报因而也成了“垃圾刊物”。另一方面,刊号迄今是紧俏的,因此,即便大学学报的存在价值不大了,却谁也不愿意丢掉那个刊号。  “刊物名字没办法改,就只能借这个名字做好做精了。”张月红说。在刊物的草创时期,浙江大学将它确定为学校的一级期刊,研究人员将论文发表在这里与发表在其他优秀期刊上一样在校内会获得较高的学术评价。这个措施让它从一开始就能吸引到较为优秀的论文,从而让“马太效应”的出现成为可能。  刊物从2003年开始实行严格的同行评议制度。同行评议是编辑部收到论文后约请同领域专家匿名评审的过程,它是目前保证期刊质量的最有效手段。实际上,《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的办刊方法是紧跟国际规则与潜规则,加入国际上各个重要的检索系统。  在申请进入SCI出师不利之后,张月红就从对方的提问中悟出综合期刊是不行的,于是很快将这本综合刊物拆分,分成了应用物理与工程、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两辑。这个改变被证明行之有效,两本刊物都在2007年被收入SCI。  他们还借船出海,与全球知名的科技和医学出版商施普林格(Springer)合作,使该刊的电子内容由SpringerLink最新数字化出版平台向全球发布,打开学术交流的国际市场。  稿源问题  张月红承认,她对于中国科技期刊的崛起怀有浓厚的情结。同时她也清楚地知道,仅有浓厚的情结和高调的评论,以及自上而下的运作体制和办刊人员非主流的意识是无法让中国的科技期刊走出落后圈的。  《自然》创办于1869年,《科学》继之始于1880年,两刊至今均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医学界享有盛誉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历史更久,刊龄198年。仅仅是它们的先发优势,就让后来者望尘莫及。  《中国科学》在今年迎来创刊60周年的纪念,它在国内已经算是历史较长的科技期刊了。它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愿景是成为向国际展示中国科研成果的一扇窗。  背靠中国科学院这棵大树,《中国科学》的一位副主编仍然坦承:“稿件来源这一块,就是优质、高水平的投稿是问题。”国家图书馆金碧辉研究员2007年在中国科学杂志社的另一份标志性期刊《科学通报》上发表了一篇研究“h指数”的文章,它成为杂志近几年来引用频次最高的论文。而实际上,她的这篇文章属于文献计量学,是一个非常小的学科。其他更大的学科中没有出现这样的文章。  “缺少高质量的投稿是国内期刊普通性的问题。”《中国科学》的这位副主编补充说。中国科学家更愿意把论文投向国外,原因在于“影响因子,包括研究评价——国内的研究评价里面对国外期刊相对更重视一些。”  影响因子是了解一个科技期刊影响力的最直观指标,一般而言,数字越大表明这个期刊在学术界的影响越大。中国目前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是《细胞研究》,达到8.151,在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全世界161种SCI期刊中排在第21位。  在去年的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细胞研究》主编裴钢介绍了一番杂志发展的良好状况。讲完之后,一名听众站起来说,只想问你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你现在有一篇文章觉得不错的话,你是投你自己的《细胞研究》,还是投世界最好的《细胞》?他想都没想就说,我一定会投《细胞》,不投《细胞研究》。  这是在两本刊物的影响因子有差异的情况下,而事实上,即便两本刊物的影响因子不相上下,中国的科研人员也更愿意首先将论文投到国外去。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研究评价这一块可能就要调整,我发的文章你的评价都不承认的话,对我晋升都没有帮助的话,那科学家就不可能把稿件投过来。”《中国科学》的那位副主编说。  影响因子可以被操作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游苏宁一直认为,中国实际上需要两类办刊人。一类是像科学院的,真的要找出几本好刊来,打开一扇窗,让世界了解中国。但对于他的整个团队来说,他们实施的是“立足本土的国际化战略”。  中华医学会现有123种期刊,绝大部分都是中文刊。“SCI主要是个英文系统,你如果要做,你就要去做成英文。但是我们绝大部分是中文刊,中文刊冲击SCI是没有意义的。”游苏宁说。  游苏宁去年到加拿大参加审稿控制的国际研讨会,注意到国外办刊人讨论的重点与国内的完全不同。中国讨论的是怎么让影响因子升得更高 他们讨论的是我们怎么控制审稿,怎么让作者得到更好的待遇,读者更方便。  “影响因子的高低是可以自己操作的。”游苏宁说,某些中国期刊影响因子一年翻一倍只是典型的“大跃进”。  到国外访问的时候,游苏宁问老外,我们要不要办英文刊?绝大部分外国科学家都跟他讲没有这个必要。他们对他说,你们最重要的是把英文摘要写好。因为现在中国人遍布全世界,科研人员只要看见一个摘要不错的话,他会找一个实验室的中国人,说“你跟我讲讲这个里面是什么东西”。如果他再有兴趣的话,他就会让这个中国人把它翻译成英文。  于是,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两年前开辟了一个栏目,叫“发表在海外的优秀中国论文介绍”,将高质量论文的摘要译介过来。  中国一些研究者的学术不端行为在国际上也对中国科学家的信誉造成负面的影响。《晶体学报E辑》在去年一次性撤销了来自井冈山大学的70篇论文,创下了世界纪录,同时让井冈山大学“一夜成名”。  张月红希望这样的情况得到改善,至少她的学报要把学术不端行为杜绝在萌芽状态。《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在去年加入了国际上的CrossCheck(交叉检验)项目,这个项目将论文与海量的文献做比对,以查出存在抄袭的论文。浙大学报英文版成为国内第一家加入CrossCheck的期刊。  “50年内看不到”  一个国家是否需要出版自己的国际知名期刊,这是一个同样困扰着墨西哥和日本办刊人的问题。“我们的期刊在墨西哥之外很少或者根本看不到,在科学文献中的影响微不足道。”墨西哥的一位期刊主编在《科学》杂志上撰文说。  在2004年的一次讨论中,日本支持发展知名期刊的科学家认为,出版英语的顶级刊物有利于传播本土的科学成果,并有助于加强日本科学家评价和交流研究结果的能力。甚至有部分科学家认为国外的期刊的评审过程是一个暗箱,只有自己人办的刊物才令人放心。  到目前为止,日本缺乏世界级的科技期刊,尽管它的整体科技水平高于中国。武夷山认为,日本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没有这个雄心”。  武夷山曾接触过日本科技振兴机构(JST)的一些高层官员。JST的职责之一是日本的科技学术交流,包括期刊出版。这些官员告诉武夷山,日本科技界的现状是:官方、民间都觉得,能在国际英语刊物上发文就很好了,本国有没有优秀期刊并非他们所关心的。  “如果他们像抓诺贝尔科学奖(他们2006年提出,要培养30位诺贝尔奖得主)那样重视科技期刊,我不相信日本科技期刊的影响力会是今天的局面。”武夷山说。  美国麦克米兰公司一位前总裁几年前预言,中国要办出《自然》这样的杂志,50年内是看不到了。  游苏宁同意这一说法,他说,“第一,跟整体的科学水平有关 第二,语言还真是一个非常大的障碍,尽管很多人不承认。”《科技导报》副主编苏青认为,中国要办像《自然》、《科学》这样有世界影响的综合性科技杂志,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注意避免为了赶超而搞“大跃进”。 相关新闻:最新SCI影响因子发布!
  • 中国农业核心期刊评价报告(2010)正式发布
    日前,《中国农业核心期刊评价报告(2010)》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主持开展的国内农业类科技期刊评价工作圆满完成。根据报告,《中国农业科学》列综合性农业类第一名。   此次评价的参评期刊涵盖我国2005-2008年农业领域学术类、技术类、综合指导类和科普类期刊共800多种,按学科属性分为14种类型,即:综合性农业类、综合性农业大学学报类、英文版类、农学与农作物类、园艺类、植物保护类、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类、农业工程与农机类、食品科学和加工类、林业类、畜牧兽医类、水产和渔业类、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类、特种养殖类。   此次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并结合专家咨询会和调查问卷的方式,确定了“中国农业核心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指标采用文献计量学指标来评价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包括:总被引频次、被引刊数、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Web即年下载率、他引比、h指数、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和获奖情况。定性指标包括业界认知度、读者定位、同行评议过程、期刊或栏目特色、文字精练可读性、标准化规范化、差错率、排版质量、装帧质量和图文印刷质量。   中国农业核心期刊评价课题组研究人员对原始数据构建矩阵,通过归一法分别对各专业类别、各指标进行隶属度转换,既解决了不同性质指标数据之间的可比性问题,又克服了小样本指标淹没在大样本指标的缺陷。14种类型的期刊根据综合评价隶属度计算后,截取各类别排名前20%的期刊为“准农业类核心期刊”,提交各类别期刊界和学术界专家进行审查,将专家的意见进行综合评估后,得到包括150种期刊的“中国农业核心期刊2010”名录。   据课题组组长、信息所所长许世卫介绍,2006年,信息所根据社会需求和农业行业特色,第一次对国内农业科技期刊进行评价,出版了《中国农业核心期刊概览2006》,得到了农业领域各界的广泛认可和重视。2009-2010年,课题组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农业图书馆馆藏资源优势和农业行业专业人才优势,再次开展此项工作,旨在根据农业行业特色,对我国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进行全面评价,了解本行业领域各学科期刊发展水平,为整体提升我国农业期刊竞争力、促进农业期刊良性发展提供依据。   中国农业核心期刊评价结果(2010)   (共150种)   综合性农业类 (25种) 中国农业科学 华北农学报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生物技术通报 生物技术 核农学报 世界农业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江苏农业学报 西南农业学报 江苏农业科学 浙江农业学报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中国农学通报 西北农业学报 上海农业学报 福建农业学报 湖北农业科学 河南农业科学 安徽农业科学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中国农史 广东农业科学 中国农技推广   综合性农业类——大学学报类 (20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英文版类(2种) 林业研究(英文版) 中国农业科学(英文版)   农学与农作物类(13种) 作物学报 西北植物学报 中国水稻科学 棉花学报 茶叶科学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大豆科学 麦类作物学报 中国烟草学报 热带作物学报 中国烟草科学 作物杂志   园艺类(7种) 园艺学报 果树学报 中国食用菌 食用菌学报 中国蔬菜 食用菌 北方园艺   植物保护类(6种) 植物病理学报 中国生物防治 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学报 植物检疫 中国植保导刊   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类(6种) 土壤学报 水土保持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生态环境学报 土壤通报   农业工程与农机类(6种) 农业工程学报 农业机械学报 灌溉排水学报 中国沼气 节水灌溉 中国农机化   食品科学和加工类(4种) 食品科学 中国粮油学报 食品科技 中国食物与营养   林业类(16种) 林业科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林业科学研究 中国园林 世界林业研究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林产化学与工业 福建林学院学报 西北林学院学报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浙江林学院学报 生物质化学工程 林业资源管理 中国森林病虫 林业科技开发 竹子研究汇刊   畜牧兽医类(21种) 草业学报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草地学报 中国兽医学报 中国兽医科学 草地学报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中国饲料 饲料工业 中国兽医杂志 中国畜牧杂志 动物营养学报 动物医学进展 粮食与饲料工业 饲料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黑龙江畜牧兽医 中国兽药杂志 中国家禽 饲料博览 中兽医医药杂志   水产和渔业类(8种) 水产学报 中国水产科学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渔业科学进展 淡水渔业 水产科学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水生态学杂志   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类(11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农村经济 农业经济问题 中国农村观察 农业现代化研究 农村经济 农业技术经济 农业经济 调研世界   特种养殖类(5种) 蚕业科学 特产研究 人参研究 特种经济动植物 中国蜂业
  • 第十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召开 透明化是国内期刊的明显短板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透明化是国内期刊的明显短板” & nbsp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从去年《肿瘤生物学》撤稿107篇论文,到最近哈佛大学撤销31篇论文,科研诚信问题也成为科技期刊界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近日召开的第十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舰船研究》名誉主编朱英富坦言:“透明化是国内期刊明显的短板,也是阻碍国内期刊国际化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朱英富表示,伪造同行评议的行为值得引起期刊界的反思,尽管随着科研领域的日益细化,小同行评审专家不多,造成某些论文的评审专家不好找。“《中国舰船研究》通过更细致审核评价专家信息、建立动态更新的审稿专家数据库等方式规避这个问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科技部原副部长、《光:科学与应用(英文版)》主编曹健林看来,中国科技期刊环境建设很重要,“该摒弃的坚决摒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为什么有些刊物办不好?是因为现在评职称要文章。”曹健林直言,如果期刊只是给评职称这支队伍提供一个平台的话,“一流刊物就别想了,如果再放放水,那么期刊就完蛋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事实上,一些国内期刊在严格执行“双盲”的审稿制度,对于超过重复率指标的稿件,有明确的处理措施,以保证学术出版的透明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被引用情况是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但有些时候,也存在这些指标被简单化、绝对化使用的情况。所以,科技期刊要进一步加强同行评审,探索合适的同行评审机制,正确客观的评价科研成果,有效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朱英富表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科技期刊的数量为5052种。随着中国科技进步,如何推进中国科技期刊跻身世界一流,促进科技期刊国际合作交流,也成为论坛聚焦的话题之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3年,中国科协等部门启动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支持英文科技期刊发展。目前中国在数量已经跻身“科技期刊大国”,但与会专家认为,在科技期刊的质量和水平上还有待提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中国科学院院士、《力学学报》主编魏悦广表达了他的担忧:“目前我们的发展受到了来自SCI评价体系的冲击,同时,如何培养力学工作者文化自信、学科自信,吸引他们把重要的研究成果拿来发表,也是我们一直探讨的问题。” /p
  • 国内科技期刊破冰:从科学家“糟心事”说起
    p   “微信里有个群,经常发些热烈祝贺谁谁又在Nature、Science上发了文章,我一生气就退群了。”8月5日,在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主办的以“重拾办好中文科技期刊的‘文化自信’” 为主题的科技期刊主编沙龙上,中科院院士、《物理化学学报》主编刘忠范吐槽道。让他纳闷的是,为什么大家不是祝贺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什么重大突破,而是祝贺在CNS发表论文。 /p p   反观国内科技期刊,论文质量不高、稿源匮乏、科研机构认可度低,在CNS“霸屏”的当下,国内科技期刊可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而中文科技期刊更是由于研究评价的导向因缺乏优质稿源面临被边缘化的境况。国内科技期刊影响力不高、中文科技期刊备受冷落的困局该如何破? /p p strong 自己看不起自己? /strong /p p   如果好文章都发到了国外期刊,而国内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质量不尽如人意,那么中国的学术期刊还有必要继续办吗?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p p   从科学传播的角度来看,国外期刊拥有成熟的传播平台、强大的集团运营能力,也相比较而言拥有更大的影响力。鉴于此,国内科研人员在发表论文时,也不免掂量,“我为啥要发国内期刊呢”? /p p   中科院院士、本次沙龙主席、《科学通报》主编高福强调,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强大的科技做支撑,而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则离不开科技载体的进步。要讲好中国科学故事,必须要重视本土期刊的发展,尤其要有办好中文科技期刊的“文化自信”。 /p p 回顾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青蒿素、牛胰岛素、哥德巴赫猜想??都是中国科研人员为世界科技进步作出的卓越贡献。高福介绍称,这些引领世界科技进程的原创性成果都是发表在《科学通报》这一中文期刊上,并藉此强调,“中文期刊一样可以发表领先世界、甚至摘取诺贝尔奖桂冠的科研成果”。 /p p   然而,中科院院士、《物理学报》主编欧阳钟灿也发现,对中文期刊而言,用影响因子评价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投来的稿子,很多引用都是国外的,自己发表在中文期刊的文章都不引,我感到很生气,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他说。 /p p strong 墙内开花为何香墙外? /strong /p p   如果说我国科研人员缺乏“文化自信”是好文章流向国外科技期刊的内在原因,那么唯SCI是从的科研评价指标则可以说是将优秀论文推向国外的外部力量。 /p p   事实上,今年5月,《自然》杂志签署了《旧金山科研评估宣言》,倡导科研评估不要再过度依赖基于期刊的指标。该杂志总编菲利普· 坎贝尔也撰文详细阐述了反对单纯以影响因子来评判科研成果的观点。 /p p   然而,尽管科技期刊巨头对影响因子的作用开始反思,在当前我国的科技评价体系中,这一屡遭诟病的评价指标仍发挥着强有力的主导作用。 /p p   在文章开头,让刘忠范愤而退群的“糟心事”,事实上就清晰刻画出了我国科研人员对CNS期刊的推崇。 /p p   科研人员的推崇,源于政府管理部门、科研机构、高校评价指标指挥棒的指向。近年来,高校、科研机构重金奖励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的情况非常普遍,这令刘忠范感到不解。在他看来,对具体科研成果进行奖励可以理解,但针对所谓高影响因子论文的奖励“背离了科学精神本身,起不到鼓励作用,只会把科学家引入歧途”。 /p p   事实上,欧阳钟灿分析称,CNS之所以影响力高是因为前期有很多发在一般杂志开创性成果的后续文章发到了这些期刊。从这个角度来看,重要的原创性成果应当重视发表,而不应过多关注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高低,因为优秀的科研成果自带传播属性与引用吸引力。 /p p strong 好成果如何扎根国内期刊? /strong /p p   从根本上改变优秀科研论文外流的现状,对科技成果实行分类评价是关键。欧阳钟灿建议,应当“将中文论文纳入科研单位和个人科研成果考核体制”。 /p p   高福也表示,可以通过吸引院士候选人在中文期刊发表论文等手段,提升国内中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p p   不过,对当前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朱邦芬也提醒,我国的中文期刊应与我国的英文期刊分工合作,共同推动科技进步,避免用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p p   他指出,中文期刊应当在医学卫生、工程技术、科普等以中国读者为主的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在这些国内受众面很广的领域,中文期刊是有优势的”,特别是借助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等平台,优秀的中文科技期刊文章很容易实现十万以上的阅读量。 /p p   而一些原创性基础成果,从国际竞争和影响力角度出发,还是应该通过英文推送到国际科技领域,“但不应该片面地唯影响因子,原创性越强、越重要的成果,优先发表是硬道理,应首先考虑发在国内的英文科技期刊上”。 /p p   此外,与会专家也注意到,相较于国外科技期刊集团化发展的现状,我国科技期刊则呈现“单打独斗”的局面。要在激烈的国际科技期刊竞争中后来者居上,“抱团取暖”应当是国内科技期刊的必然选择。 /p p   专家建议,可以通过拓展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资助范围和方式,加快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促进多个期刊“集群化”联合发展,借以寻找商业化发展途径,进入影响力与商业化运营有机互动的良性循环。 /p p   高福指出,科技期刊的本质功能是记载、传播、交流研究成果,促进研究的发展。因此,办好中文科技期刊对于讲好中国故事至关重要,办好中文科技期刊是我国科学文化建设的“万年大计”,我们不能“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p p   他也表示,待到国际学术论文数据库因为“没有收录《科学通报》等中文科技期刊漏了重大科学发现”时,国内科技期刊才算实现了真正质的突破。 /p
  • 首批中国科技期刊优秀论文奖补名单公布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发挥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以下简称“全国学会”)和相关机构学术优势,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科技服务公共产品,从源头上推动我国科技期刊质量的提升,更好地提升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协自2016年起组织开展中国科技期刊年度优秀论文(以下简称“优秀论文”)遴选推介活动。通过牵头单位组织实施、专家推荐、初评遴选、终评审定以及公示等程序,确定《非晶态物质的本质和特性》等90篇论文入选中国科技期刊2016年度优秀论文,现予以公布。  2016年度优秀论文是2012—2014年期间在我国科技期刊发表的优秀论文的代表,或在基础研究领域对所在学科发展有重大影响或能够开拓和引领学科发展 或在应用研究领域具有巨大应用价值、能够引导所在学科工程与技术发展 或反映某分支学科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发表上述优秀论文的期刊及编辑人员,为论文的编辑出版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为吸引和凝聚优秀论文首先发表在我国科技期刊上作出了积极贡献。  现对入选论文及作者、发表期刊名单予以公布,并对论文作者进行奖补。  希望入选论文作者再接再厉,多出科研精品和原创性研究成果,把更多优秀论文首先发表在我国科技期刊上。希望发表优秀论文的期刊及编辑人员积极努力,把更多优秀论文凝聚到本刊发表,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中国科技期刊2016年度优秀论文遴选推介活动入选论文名单  编号 篇名 期刊名称 发表年期 作者  1 非晶态物质的本质和特性 物理学进展 2013/5 汪卫华  2 Free vibration of size-dependent magneto- 力学学报(英文版) 2014/4 Liao-Liang Ke、Yue-Sheng Wang、Jie Yang、 electro-elastic nanoplates based on the Sritawat Kitipornchai  nonlocal theory  3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uranium and humic 中国科学:化学 2014/9 SONG WenCheng、SHAO DaDong、LU SongSheng、  acid by cyclodextrin modified graphene (英文版) WANG XiangKe  oxide nanosheets  4 Improved measurement of electron 中国物理 C 2013/1 F. P. An (安丰鹏)、Q. An (安琪)、J. Z. Bai (白景芝)、  antineutrino disappearance at Daya Bay (Chinese Physics C) A. B. Balantekin、H. R. Band、W. Beriguete、M. Bishai、  S. Blyth、R. L. Brown、G. F. Cao(曹国富)、J. Cao (曹俊)、  R. Carr、 W. T. Chan、J. F. Chang (常劲帆)、Y. Chang、  C. Chasman、H. S. Chen (陈和生)、H. Y. Chen、  S. J. Chen (陈申见)、S. M. Chen (陈少敏)、 X. C. Chen (陈潇聪)、X. H. Chen (陈晓辉)、  X. S. Chen (陈晓苏)、Y. Chen (陈羽)、  Y. X. Chen (陈义学)、J. J. Cherwinka、M. Z. Zhu (朱明中)、  J. P. Cummings、Z. Y. Deng (邓子艳)、Y. Y. Ding (丁雅韵)、 M. V. Diwan、E. Draeger、X. F. Du (杜小峰)、D. Dwyer、  W. R. Edwards,、S. R. Ely、S. D. Fang (方绍东)、  J. Y. Fu (付金煜)、Z. W. Fu (付在伟)、L. Q. Ge (葛良全)、  R. L. Gi、M. Gonchar、G. H. Gong (龚光华)、  H. Gong (宫辉)、Y. A. Gornushkin、W. Q. Gu (顾文强)、  M. Y. Guan (关梦云)、X. H. Guo (郭新恒)、 R. W. Hackenburg、R. L. Hahn、S. Hans、  H. F. Hao (郝慧峰)、M. He (何苗)、Q. He (贺青)、 K. M. Heeger、Y. K. Heng (衡月昆)、P. Hinrichs、  Y. K. Hor、Y. B. Hsiung、B. z. Hu、T. Hu (胡涛)、  H. X. Huang (黄翰雄)、H. z. Huang、  X. T. Huang (黄性涛)、P. Huber、V. Issakov、 Z. Isvan、  D. E. Jaffe、S. Jetter、X. L. Ji (季筱璐)、X. P. Ji (季向盼)、  H. J. Jiang (姜海静)、J. B. Jiao (焦健斌)、R. A. Johnson、  L. Kang (康丽)、S. H. Kettell、M. Kramer、  K. K. Kwan (关健强)、M. W. Kwok (郭文伟)、  T. Kwok (郭天能)、C. Y. Lai、W. C. Lai (赖万昌)、  W. H. Lai、K. Lau、L. Lebanowski、J. Lee、 R. T. Lei (雷瑞霆)、R. Leitner、J. K. C. Leung (梁干庄)、 K. Y. Leung (梁嘉怡)、C. A. Lewis、F. Li (李飞)  G. S. Li (李高嵩)、Q. J. Li (李秋菊)、W. D. Li (李卫东)、  X. B. Li (李小波)、X. N. Li (李小男)、X. Q. Li (李学潜)、  Y. Li (李仪)、Z. B. Li (李志斌)、H. Liang (梁昊)、  C. J. Lin (林政儒)、C. L. Lin、S. K. Lin、  Y. C. Lin (林延畅)、J. J. Ling (凌家杰)、J. M. Link、 L. Littenberg、 B. R. Littlejohn、D. W. Liu、  J. C. Liu (刘金昌)、J. L. Liu (刘江来)、  Y. B. Liu (刘颖彪)、C. Lu (陆昌国)、  H. Q. Lu (路浩奇)、A. Luk (陆永康)、K. B. Luk、 Q. M. Ma (马秋梅)、X. B. Ma (马续波)、  X. Y. Ma (马骁妍)、Y. Q. Ma (马宇蒨)、 K. T. McDonald、M. C. McFarlane、R. D. McKeown、  Y. Meng、D. Mohapatra、Y. Nakajima、J. Napolitano、  D. Naumov、I. Nemchenok、H. Y. Ngai (倪浩然)、  W. K. Ngai、Y. B. Nie (聂阳波)、Z. Ning (宁哲)、  J. P. Ochoa-Ricoux、A. Olshevski、S. Patton、V. Pec、  J. C. Peng、L. E. Piilonen、L. Pinsky、C. S. J. Pun (潘振声)、  F. Z. Qi (齐法制)、M. Qi (祁鸣)、X. Qian (钱鑫)、  N. Raper、J. Ren (任杰)、R. Rosero、B. Roskovec、  X. C. Ruan (阮锡超)、B. B. Shao (邵贝贝)、  K. Shih (师恺)、H. Steiner、G. X. Sun(孙功星)、  J. L. Sun(孙吉良)、N. Tagg、Y. H. Tam (谭耀豪)、  H. K. Tanaka、X. Tang (唐晓)、H. Themann、Y. Torun、  S. Trentalange、O. Tsai、K. V. Tsang、R. H. M. Tsang、  C. E. Tull、Y. C. Tung、B. Viren、V. Vorobe、C. H. Wang、  L. S. Wang (王灵淑)、L. Y. Wang (王玲玉)、 L. Z. Wang (王龙泽)、M. Wang (王萌)、  N. Y. Wang (王乃彦)、R. G. Wang (王瑞光)、 W. Wang、X. Wang (王玺)、Y. F. Wang (王贻芳)、  Z. Wang (王喆)、Z. Wang (王铮)、Z. M. Wang (王志民)、  D. M. Webber、H. Y. Wei (魏瀚宇)、Y. D. Wei (魏亚东)、  L. J. Wen (温良剑)、K. Whisnant、C. G. White、  L. Whitehead、Y. Williamson、T. Wise、H. L. H. Wong、 E. T. Worcester、F. F. Wu、Q. Wu (吴群)、  J. B. Xi (习建博)、D. M. Xia (夏冬梅)、 Z. Z. Xing (邢志忠)、J. Xu (徐建一)、J. Xu (徐晶)、  J. L. Xu (徐吉磊)、Y. Xu (徐晔)、T. Xue (薛涛)、  C. G. Yang (杨长根)、L. Yang (杨雷)、M. Ye (叶梅)、  M. Yeh、Y. S. Yeh、B. L. Young、Z. Y. Yu (于泽源)、  L. Zhan (占亮)、C. Zhang、F. H. Zhang (章飞虹)、  J. W. Zhang (张家文)、Q. M. Zhang (张清民)、  S. H. Zhang (张书华)、Y. C. Zhang (张一纯)、 Y. H. Zhang (张银鸿)、Z. X. Zhang (张一心)、  Z. J. Zhang (张志坚)、Z. P. Zhang (张子平)、  Z. Y. Zhang (张智勇)、J. Zhao (赵洁)、 Q. W. Zhao (赵庆旺)、Y. B. Zhao (赵豫斌)、  L. Zheng (郑磊)、 W. L. Zhong (钟玮丽)、L. Zhou (周莉)、 Z. Y. Zhou (周祖英)、H. L. Zhuang (庄红林)、  J. H. Zou (邹佳恒)  5 随机游动的常返和相遇问题 数学进展 2014/2 陈大岳、章复熹  6 Interface-Induced High-Temperature 中国物理快报 2012/3 Wang Qing-Yan (王庆艳)、Li Zhi (李志)、  Superconductivity in Single Unit-Cell (英文版) Zhang Wen-Hao (张文号)、Zhang Zuo-Cheng (张祚成)、  FeSe Films on SrTiO3 Zhang Jin-Song (张金松)、 Li Wei (李渭)、 Ding Hao (丁浩)、Ou Yun-Bo (欧云波)、  Deng Peng (邓鹏)、Chang Kai (常凯)、Wen Jing (文竞)、 Song Can-Li (宋灿立)、He Ke (何珂)、  Jia Jin-Feng (贾金锋)、Ji Shuai-Hua (季帅华)、  Wang Ya-Yu (王亚愚)、Wang Li-Li (王立莉)、  Chen Xi (陈曦)、Ma Xu-Cun (马旭村)、  Xue Qi-Kun (薛其坤)  7 页岩气在超低渗介质中的渗流行为 力学学报 2012/6 姚同玉、黄延章、李继山  8 微下拉晶体光纤生长设备研制及YAG单晶生长 人工晶体学报 2014/6 原东升、贾志泰、舒骏、李阳、董春明、陶绪堂  9 Synthesis and host-guest properties of 中国科学:化学 2012/2 TAO HongQi、CAO DeRong、LIU LuZhi、KOU YuHui、  pillar[6]arenes (英文版) WANG LingYun、 MEIER Herbert  10 手性氮氧-Ni(Ⅱ)络合物催化三氟甲基酮酸酯的不对称羰基ene反应 化学学报 2012/17 郑柯、林丽丽、冯小明  11 雅鲁藏布蛇绿岩——事实与臆想 岩石学报 2014/2 吴福元、刘传周、张亮亮、张畅、王建刚、纪伟强、刘小驰  12 青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 地理学报 2012/1 孙鸿烈、郑度、姚檀栋、张镱锂  13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and 地质学报(英文版) 2014/5 BAO Jingjing、CAI Feng、REN Jianye、ZHENG Yongling、  Waves in the Middle Taiwan Shoal Based WU Chengqiang、LU Huiquan、XU Yan  on Multi-beam Data Analysis  14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强地面运动三要素特征分析 地球物理学报 2014/6 任叶飞、温瑞智、周宝峰、黄旭涛  15 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展 气象学报 2012/3 俞小鼎、周小刚、王秀明  16 白垩纪大洋红层的致色机制及成因研究 矿物学报 2014/4 李响、蔡元峰  17 大陆岩石圈、地幔底部异常体与地幔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 对流 地球物理学报 2014/4 杨亭、傅容珊、黄川、班磊  18 资源三号测绘卫星三线阵成像几何模型构建与精度初步验证 测绘学报 2012/2 唐新明、张过、祝小勇、潘红播、蒋永华、周平、王霞、郭莉  19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A-型花岗岩的岩浆源区与板片断离 地质学报 2013/6 曲晓明、辛洪波、杜德道、陈华  20 Middle-Late Pleistocene Glacial Lakes in 地质学报(英文版) 2012/1 ZHU Song、WU Zhenhan、ZHAO Xitao、LI Jianping、  the Grand Canyon of the Tsangpo River, WANG Hua  Tibet  21 The Jasmonate-Responsive AP2/ERF 分子植物 2012/2 Zong-Xia Yu、Jian-Xu Li、Chang-Qing Yang、Wen-Li Hu、  Transcription Factors AaERF1 and AaERF2 (Molecular Plant) Ling-Jian Wang、Xiao-Ya Chen  Positively Regulate Artemisinin Biosynthesis  in Artemisia annua L.  22 Conservation of IRE1-Regulated bZIP74 分子植物 2012/2 Sun-Jie Lu、Zheng-Ting Yang、Ling Sun、Le Sun、  mRNA Unconventional Splicing in Rice (Molecular Plant) Ze-Ting Song、Jian-Xiang Liu  (Oryza sativa L.) Involved in ER  Stress Responses  23 Environmental connections of novel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3/6 LI Jun、YU XinFen、PU XiaoYing、XIE Li、SUN YongXiang、  avian-origin H7N9 influenza virus (英文版)XIAO HaiXia、WANG FenJuan、DIN Hua、WU Ying、  infection and virus adaptation to the human LIU Di、ZHAO GuoQiu、LIU Jun、PAN JingCao  24 Pachytene piRNAs instruct massive mRNA 细胞研究(英文版) 2014/6 Lan-Tao Gou、Peng Dai、Jian-Hua Yang、Yuanchao Xue、  elimination during late spermiogenesis Yun-Ping Hu、Yu Zhou、Jun-Yan Kang、Xin Wang、  Hairi Li、Min-Min Hua、Shuang Zhao、Si-Da Hu、  Li-Gang Wu、Hui-Juan Shi、Yong Li、Xiang-Dong Fu、  Liang-Hu Qu、En-Duo Wang、Mo-Fang Liu  25 Photoperiod- and thermo-sensitive genic 细胞研究(英文版) 2012/4 Hai Zhou、Qinjian Liu、Jing Li、Dagang Jiang、Lingyan Zhou、  male sterility in rice are caused by a point Ping Wu、Sen Lu、Feng Li、Liya Zhu、Zhenlan Liu、  mutation in a novel noncoding RNA that Letian Chen、Yao-Guang Liu、Chuxiong Zhuang  produces a small RNA  26 Activation of the cold-sensing TRPM8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2012/2 Shuangtao Ma、Hao Yu、Zhigang Zhao、Zhidan Luo、  channel triggers UCP1 - dependent (Journal of Molecular Jing Chen、Yinxing Ni、Rongbing Jin、Liqun Ma、  thermogenesis and prevents obesity Cell Biology) Peijian Wang、Zhenyu Zhu、 Li Li、Jian Zhong、Daoyan Liu、  Bernd Nilius、Zhiming Zhu  27 Zscan4 promotes genomic stability during 细胞研究(英文版) 2013/1 Jing Jiang、Wenjian Lv、Xiaoying Ye、Lingbo Wang、  reprogramming and dramatically improves Man Zhang、Hui Yang、Maja Okuka、Chikai Zhou、  the quality of iPS cells as demonstrated by Xuan Zhang、Lin Liu、Jinsong Li  tetraploid complementation  28 Crystal structure and biochemical analyses 细胞研究(英文版) 2012/3 Weijiao Huang、Wooyoung Choi、Wanqiu Hu、Na Mi  reveal Beclin 1 as a novel membrane Qiang Guo、Meisheng Ma、Mei Liu、YuanTian、Peilong Lu、  binding protein Feng-Liang Wang、Haiteng Deng、Lei Liu、Ning Gao、  Li Yu、Yigong Shi 29 Genome editing with RNA-guided Cas9 细胞研究(英文版) 2013/4 Nannan Chang、Changhong Sun、Lu Gao、Dan Zhu、  nuclease in zebrafish embryos Xiufei Xu、X渊、李博名、陈中亚  75 双向地震动输入对高层隔震结构的响应影响研究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4/6 刘璐、周颖、胡凯、瞿革、刘泓  76 爆炸荷载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倒塌破坏试验研究 土木工程学报 2013/7 高超、宗周红、伍俊  77 论混凝土坝的使用寿命及实现混凝土坝超长期服役的可能性 水利学报 2012/1 朱伯芳  78 青藏高原抬升对雅鲁藏布江泥沙运动和地貌演变的影响 泥沙研究 2014/2 王兆印、余国安、王旭昭、刘乐  79 南水北调洺河渡槽施工期温控防裂仿真计算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2/4 夏世法、鲁一晖、李秀琳、耿运生  80 粗粒度并行遗传算法在水库调度问题中的应用 水力发电学报 2012/4 李想、魏加华、傅旭东  81 中国致密油评价标准、主要类型、基本特征及资源前景 石油学报 2012/3 贾承造、邹才能、李建忠、李登华、郑民  82 煤炭深部开采与极限开采深度的研究与思考 煤炭学报 2012/4 谢和平、周宏伟、薛东杰、王宏伟、张茹、高峰  83 Process Characteristics of CO2 Absorption 中国化学工程学报 2012/1 YE Chunbo(叶春波)、CHEN Guangwen(陈光文)、  by Aqueous Monoethanolamine in a (英文版) YUAN Quan(袁权)  Microchannel Reactor  84 重型燃气轮机转子-轴承系统综合试验平台 动力工程学报 2012/10 徐自力、赵世全、王建录、王为民、王铁军、虞烈  85 低压微网控制策略研究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2/25 王成山、高菲、李鹏、黄碧斌、丁承第、于浩  86 超重核性质与合成机制的理论研究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14/3 李璐璐、吕炳楠、王楠、温凯、夏铖君、张振华、赵杰、  赵恩广、周善贵  87 中国未来电网的发展模式和关键技术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4/29 周孝信、鲁宗相、刘应梅、陈树勇  88 纳米油气与源储共生型油气聚集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2/1 邹才能、杨智、陶士振、李伟、吴松涛、侯连华、朱如凯  袁选俊、王岚、高晓辉、贾进华、郭秋麟、白斌  89 Z箍缩驱动聚变-裂变混合能源堆总体概念研究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4/9 彭先觉、王真  90 大直径地面钻井采空区采动区瓦斯抽采理论与技术 煤炭学报 2013/1 袁亮、郭华、李平、梁运培、廖斌琛
  • 科研聚焦:中国科技期刊的“外患内忧”
    p   6月5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召集科研诚信建设联席第六次会议,部署处理论文造假工作。会上,科技部通报“107篇中国论文被撤稿”调查结果:集中大规模撤稿不正常也不负责任,不能因个别人否定整个科技人员队伍,将严打论文造假的灰色产业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0171030934259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f0c3f774-7a4e-4217-b321-f10983ac905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视觉中国供图 /strong /p p   □尽管我国科技期刊和国际论文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但质量提升之路仍任重道远 /p p   □这些撤稿事件逐渐让科技期刊成为大众媒体的焦点,其所暴露出来的科研诚信问题,也成为科技期刊界的一大挑战 /p p   □真正优秀的论文、具有发现性的成果并不会因为期刊是“中国”的而被人忽略 /p p   在中国科技界,有个令人颇为尴尬的现象屡屡被提及。那就是中国科学家似乎不愿将自己做出的科技成果,发表在中国的科技期刊上。这其中还不乏“成果等身”的大科学家,“名声斐然”的大成果。 /p p   过去一段时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及的“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不断被媒体传播,5年来,这些相继问世的创新成果,无一例外都是令人骄傲的国之重器。不过,稍加梳理便会发现,其产出的学术成果一旦落到“纸面”上,不是《科学》(Science)就是《自然》(Nature),多被国际知名刊物所收录。 /p p   当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亮相、争取话语权是值得鼓掌和叫好的。但从国内学术期刊的发展来看,有个疑问是人们所回避不了的:正在崛起中的中国科技,能否带着科技领域的学术刊物一同崛起?后者作为首次记录并传播原始科研成果的载体和平台,也关乎科技强国目标的实现。 /p p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项昌乐披露了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16年,我国科技期刊总量虽达到5000种,但被SCI收录的不到200种。“总量不少,但高水平期刊有限。”项昌乐说。 /p p   “外患”:能否从国外期刊手里抢到“好论文”? /p p   今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院士在“盯着”一部书的进展:《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这是我国第一部反映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现状的蓝皮书,他担任蓝皮书专家委员会主任。 /p p   王恩哥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当前中国科技期刊存在“三不一少”问题——在整体发展水平上仍然不高,学术影响力不强,国际品牌数量仍然较少,与我国科技发展需求还不相称。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科技发展的掣肘之一。 /p p   这一点,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颇有感触:我国涉及农业的科技期刊有900多种,不过截至目前,仅有7个期刊入选SCI。 /p p   他说:“国内科技期刊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但要说最主要的问题,很可能就是优质稿件不足。” /p p   他以《中国农业科学》中文版为例,这是他所在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影响最大的刊物之一。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那一代人刚参加工作时,能够在《中国农业科学》上发表论文,就是他们追求的一大目标。如今,到了他的学生这一代,他发现这些孩子“基本上没有考虑过这本杂志”。 /p p   这当然不是“主观上看不上自己的刊物。”吴孔明告诉记者,中国科技在进步,中国科技工作者追求的,自然是能够和国际最前沿的农业科学家进行交流。在这个背景下,就会有更多、更好的优质稿件进入国外的英文农业刊物,还有中国人办的英文刊物。 /p p   “这是一个时代进步面临的必然挑战。”吴孔明说,不过如此一来,和国外期刊“抢”好论文便成了中国科技期刊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p p   国外科技期刊是什么状况?项昌乐也给出了一组数据:截至2016年,美国科技期刊总量高达1.3万余种,位居世界第一,被SCI收录的期刊数量4321种,也位居世界第一 英国科技期刊总量也有8357种,被SCI收录期刊数量达到2836种。 /p p   作为世界科技强国的美国和英国,同样拥有着堪称世界最高水平的科技期刊。而中国,尽管科技期刊和国际论文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但质量提升之路仍任重道远。 /p p   在这次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朱江在报告结束时,依然在PPT末页奉上期刊《大气科学进展》的二维码。他说,作为主编,在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线上线下随时“宣传”推广这本科技期刊已成为他的一个“习惯”。 /p p   “内忧”:科技期刊的基础科研诚信仍不牢靠? /p p   近些年,谈及科技期刊的发展,似乎不再局限于科技界内部,而渐渐成了一个公共话题。这背后频频曝光的论文撤稿事件“功不可没”—— /p p   不管是2015年3月BMC撤稿43篇论文,同年8月Springer撤稿64篇论文,还是今年4月Springer出版集团《肿瘤生物学》撤稿107篇论文……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技术研发中心主任袁军鹏看来,这些事件逐渐让科技期刊成为大众媒体的焦点,其所暴露出来的科研诚信问题,也成为科技期刊界的一大挑战。 /p p   尽管,这些涉事的学术期刊无一例外都是外国出版物,但媒体并未停止追问:向外投的论文尚且如此,那向内投的论文,以及接收这些论文的国内期刊的科研诚信又如何? /p p   这是国内科技期刊崛起路上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正如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朱邦芬院士所说,“科研诚信实际上是整个科技期刊的一个基础,如果这个基础有点动摇,那就会产生很坏的一些后果。” /p p   他用两个“史无前例”来形容我国科研诚信现状——科研诚信问题涉及面之广及其严重程度“史无前例”,但社会各界对科研诚信问题的关注度也是“史无前例”。在他看来,这是给了科技期刊一个“维护科研诚信”的绝佳机会。 /p p   朱邦芬说,对待科研不端行为,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打击,实施“一票否决”:对待问题来稿,科技期刊坚决拒绝刊登 如果经人举报,查实之后要严肃处理,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同时加强期刊编审者队伍建设,严格稿件学术质量审查规范。 /p p   今年107篇论文被撤事件还在发酵。前不久,有多名涉事作者受到所在机构的处理。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已形成明确处理意见的76篇论文涉及376人。 /p p   看到这样的处理进展,朱邦芬感到很欣慰。他说:“这是一种进步。”此前,他曾表示,“论文有问题”被举报后,有关单位疏于查处或包庇,是产生学术不端的一大不良因素。 /p p   今年7月,中国科协印发《科技工作者道德行为自律规范》。其中明确提到: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守反对科研数据成果造假、反对抄袭剽窃科研成果、反对委托代写代发论文、反对庸俗化学术评价等四条“底线”。 /p p   “评价”:论文发表的指挥棒何时指向国内阵地? /p p   此外,一场国内期刊的“扶持”运动也正在进行。 /p p   4年前,中国科协、财政部等6部委启动“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经费达4.84亿元,这是国内最大的英文科技期刊支持专项。项昌乐透露,在此支持下,我国已新批创办英文或中英双语科技期刊84种。 /p p   这种看似“行政式”“砸经费”的支持背后,还隐藏着不少中国期刊人的一种期待,即在经费大量投入、领导卖力“吆喝”、期刊人士努力生产的过程中,带动学术“评价体系”的改变——从一味地追求影响因子、知名期刊,回归优秀的成果、论文本身。 /p p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副主编龙桂鲁说,国内科研人员此前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对推动我国科技期刊走向世界有其积极作用。不过后来,这渐渐扭曲为一种简单粗暴式的评价,成为科研人员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标准”,以至于出现一种“成果如何,不看论文本身的分量,而看期刊来头是否响亮”的怪现象。 /p p   早在2014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主编王鼎盛就对此提过建议,请学界和主管部门改进论文评价,“彻底取消目前在我国广为流行的用期刊影响因子衡量一篇(或一组)论文的做法,对发表两年以上的论文改为用论文本身获得的引用去衡量。” /p p   王鼎盛还希望,中国单独或主要投资的重大科研项目中,由中国科学家起主要作用的集体成果“必须在中国期刊上发表”,甚至可以将“在中国期刊上所发表的论文的影响力”列入考核指标。 /p p   如今,情况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p p   在第十三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龙桂鲁讲了两件事,一件是,2009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对中科院院士候选人提出一个要求,即候选人需提供一篇发表在中国期刊上的学术成果——这在院士遴选的评价体系中是第一次。 /p p   另一件是,今年颇受瞩目的“双一流”评审,同样增加了中国期刊论文的指标。龙桂鲁说:“这对中国期刊是一个平等的待遇,对中国期刊有一个‘看得见’的照顾。” /p p   事实上,真正优秀的论文、具有发现性的成果并不会因为期刊是“中国”的而被人所忽略。人们常常举出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屠呦呦的例子。 /p p   1977年,她所在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几家单位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发表了有关青蒿素化学结构及相对构型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正是这篇论文表明青蒿素是中国人发现的。而论文的发表刊物《科学通报》,则是地地道道的“中国造”。 /p p   事实上,诸如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哥德巴赫猜想证明、新型高温超导体的发现等我国科学家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当年都发表在《科学通报》上。撇开当时的历史原因不说,这些也一再说明一个道理: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 /p p   那么,何不把这些金子留在国内呢? /p p /p
  • 贺玖明、吕海涛研究员入选《药学学报》英文刊2022年度优秀青年编委
    2022年12月28日,《药学学报》英文刊(APSB)公布了2022年度优秀编委、优秀青年编委、优秀审稿人。  APSB-2022年度优秀青年编委  恭喜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系统生物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吕海涛研究员(长聘教席)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贺玖明研究员荣获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的2022年度优秀青年编委荣誉。  APSB优秀青年编委15名  2022 Brief-Introduction to APSB  《药学学报》英文刊(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APSB)是由中国药学会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共同主办,《药学学报》编辑部与荷兰Elsevier B.V.出版公司合作,以开放获取(OA)模式在其ScienceDirect出版平台出版的药学综合性英文期刊,是《药学学报》的系列期刊,创刊于2011年6月,主编蒋建东院士,2022年6月邀请王锐院士任共同主编。APSB旨在提供更高质量的药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报道平台,致力于促进学术交流,提升国际合作,推动我国药学事业的发展。报道范围覆盖化学药物、中药和天然药物、抗生素、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生物技术药物等的合成、分离鉴定、质量控制、药理、制剂、代谢等的原创性、创新性科研成果,栏目设综述与述评、研究论文、研究简讯、快报等。  APSB现已被SCI、PubMed Central、Scopus等20余个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2017年首个影响因子6.014,2021年升至14.903,位列JCR药理学与药学类别Q1区,在279本期刊中名列第8。2012~2015年获得中国科协“优秀国际期刊三等奖(新创期刊奖)”资助,2016~2021年连续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9年获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项目资助5年。APSB发表国际稿件占比约为1/3,2021年全文下载量达1,482,782次,读者分布于世界五大洲近百余个国家和地区,上线周期为1~3个月。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APSB) is a monthly journal, in English, which publishes significant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s, rapid communications and high quality reviews of recent advances in all areas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including pharmacology, pharmaceutics, medicinal chemistry, natural products, pharmacognosy,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and pharmacokinetics.  APSB is a series of journal of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which was founded in 1953, indexed in Chemical Abstracts, Index Medicus, SciFinder Scholar, Biological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 Abstracts, 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 Current Bibliography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c. It sponsored by Insi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Chineses Ace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Chinese Pharmaceutical Association, production and hosting by Elsevier B.V.
  •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发布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noimg/c75c731e-f637-4a5e-b687-9178fb93f3b4.jpg" / /p p   1月28日,《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以下简称《蓝皮书》)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科学通报(英文版)》主编、《蓝皮书》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以及科技期刊管理、出版单位和机构的近400名代表出席发布会。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兼学会学术部部长、企业工作办公室主任宋军代表主办单位在发布会上讲话,王恩哥代表专家委员会和编写委员会发布《蓝皮书》内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副局长邬书林,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专门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科学通报(中文版)》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天津市肿瘤研究所所长、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希山分别作了学术报告。怀进鹏与王恩哥共同为《蓝皮书》正式发布揭幕,发布会由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项昌乐主持。 /p p   中国科协组织编写发布《蓝皮书》,是对国内科技期刊做一次全身检查,把脉问诊,摸清家底,实事求是地剖析问题,总结规律,借鉴国际优秀科技期刊成功经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探索中国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世界一流期刊,是推进我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重要支撑,要形成协同推进的强大合力,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发挥学术道德和学术伦理监督作用,扩大国际交流合作。 /p p   王恩哥在发布《蓝皮书》内容时表示,《蓝皮书》首次全面系统地分析我国科技期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丰富了我国科技期刊的研究成果。邬书林作了题为《提升期刊学术质量 服务国家创新战略》的报告。高福以《推动中文科技期刊发展 传播中华文化》为题作了报告。郝希山在《维护学术诚信——科技期刊的责任担当》的报告中表示,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石,科学研究依赖同行之间的信任与诚实得以创新与进步。科技期刊要担当起引领科学创新与发展、促进学术争鸣与交流、传播科学精神与规范的责任。 /p p   参加本次发布会的还有《蓝皮书》编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农业工程学报》主编朱明,教育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会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中国期刊协会、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中科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美国物理联合会等相关组织代表,中国科协主管期刊主办单位、出版单位代表,百强报刊(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第二期项目、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第四期项目入选期刊等科技期刊代表,万方数据、卓众出版社、爱思唯尔、施普林格、约翰威立、查尔斯沃思集团、Emerald出版集团等国内外数据库及出版商机构代表,以及相关新闻媒体、网站记者等。 /p p   据《蓝皮书》披露,截至2016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量为5020种,其中出版地为北京地区的期刊数量为1586种(占31.59%),出版周期以双月刊(1953种,38.90%)和月刊(1805种,35.96%)为主,出版语种以汉文占绝对多数(4631种,92.25%),英文期刊相对较少(302种,6.02%),基础科学类期刊1549种(30.85%),技术科学类期刊2286种(45.53%),医药卫生类期刊1185种(23.61%)。 /p p   5020种科技期刊的主管、主办和出版单位分布总体上比较分散,共有1375个主管单位,主管期刊数量超过10种的主管单位有72个,仅主管一种期刊的主管单位有905个。基于第一主办单位的统计显示,5020种期刊共有3232个主办单位,共有4381个出版单位,仅出版1种期刊的出版单位有4205个,占出版单位总数的95.98%。 /p p   从期刊经费来源看,大多数期刊以自筹经费为主。有2015种期刊(40.57%)表示当年没有得到来自主管主办单位的经费,另有2510种期刊表示受到了主管主办单位的经费资助,但资助的经费额度基本都不超过30万元。 /p p   《蓝皮书》由中国科协主编,学会服务中心组织编撰,旨在推动我国科技期刊在引领科技创新、推动文化繁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p
  • 十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国际重要期刊检索库收录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从152种增至257种,刊均影响因子从1.13升至4.42… …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引领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世界一流期刊建设提振了创新自信。  这是记者从日前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科技强国建设离不开一流科技期刊的支撑。随着我国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打造与之相匹配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成为中国科技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们有一批优秀期刊已经跻身国际前列。”中国科协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说,我国已有25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学科排名进入国际前5%,20种期刊位列学科前三,3种期刊进入全球百强。  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主办的科技期刊有100种被SCI收录,期刊国际化水平和学术影响力持续攀升,《细胞研究》影响因子在亚太地区生命科学领域居于首位,10种期刊进入全球同学科领域前5名。  中国工程院也积极服务国家培育世界一流期刊的布局部署,打造以《工程》为核心的11种系列院刊,其中旗舰刊《工程》在全球近百种高水平工程综合性期刊中位列第一;10种英文期刊中有8种学科排名进入国际前50%。  中国科协相关数据显示,当前,被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的我国科技期刊作者来源地覆盖122个国家和地区、4697个科研机构,引用来源地覆盖124个国家、9608个科研机构,较十年前均有大幅增长。  张玉卓说,下一步将继续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推动更多优秀期刊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加快科技期刊集群化改革和数字化发展,吸纳更多的高水平科学家参与中国期刊建设,促进科研论文和科学数据的共享。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公示73本仪器仪表领域高质量期刊
    2019年7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遴选发布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形成全面客观反映期刊水平的评价标准。根据中国科协《分领域发布我国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工作实施方案(试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负责牵头组织实施仪器仪表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认定及发布工作。按照中国科协统一部署和总体安排,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秉承“同行评议、价值导向、等效使用”原则,采取期刊筛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同行专家评议、专家审定的方式,形成了学科内具有高度共识的《仪器仪表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2021)试点成果,公示期为2021年11月15日至2021年11月19日(5个工作日)。《仪器仪表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2021)序号国内出版期刊名称与分级序号国外出版期刊名称与分级T1 6本T1 7本1仪器仪表学报1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2光学精密工程2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3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3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4分析测试学报4Journal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5传感技术学报5IEEE Sensors Journal6计量学报6Sensors And Actuators A-Physical7MeasurementT2 7本T2 9本1Instrumentation仪器仪表学报(英文版)1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2自动化仪表2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3仪表技术与传感器3Lab On A Chip4电测与仪表4ACS Sensor5Nanotechnology and Precision Engineering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英文版)5IEEE Transactions On Ultrasonics, Ferroelectrics, And Frequency Control6质谱学报6Applied Spectroscopy Reviews7光谱学与光谱分析7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An International Journal8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9Precision Engineering-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ies For Precision Engineering And NanotechnologyT3 4本T3 11本1Journal of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Instrumentation测试科学与仪器(英文版)1Structural Control & Health Monitoring2中国测试2Metrologia3电子测量技术3Flow Meas Instrum4国外电子测量技术4Journal Of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5分析仪器5Photonic Sensors6无损检测6Journal Of Guidance Control And Dynamics7自动化与仪表7Chemometrics And Intelligent Laboratory Systems8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8Journal Of Astronomical Telescopes Instruments And Systems9光学仪器9Journal Of Microscopy10气象水文海洋仪器10Surface Topography-Metrology And Properties11中国仪器仪表11Advanced Devices & Instrumentation12生命科学仪器13探测与控制学报14功能材料交叉推荐类期刊 11本交叉学科推荐期刊 7本1自动化学报(中文版)1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2机械工程学报2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3光学学报3ISA Transactions4中国激光4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5电子学报(中文版)5Information Science6中国惯性技术学报6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7宇航学报7Joule8物理学报(中文版)9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0声学学报11信号处理学报
  • 全球首本电化学能源综述期刊将出版
    p   施普林格出版商近日与上海大学签署协议,双方将联合国际电化学与能源科学院(IAOEES)合作推出一本新刊《电化学能源评论》。该刊为英文季刊,由上海大学与国际电化学与能源科学院主办,施普林格出版。这将是全球首本专注于电化学能源的综述期刊。 /p p   该刊物聚焦的电化学能源转换和储存技术主要包括燃料电池、二次电池(如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等,广泛应用于移动电子设备、电动车、航空航天等领域。 /p p   《电化学能源评论》主要发表电化学能源领域高质量的综述类文章,涉及电化学基础研究、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制氢与储氢、二氧化碳转化、电化学纳米材料、电化学能源工业前沿等主题。 /p p   据介绍,该刊将于2018年第一季度正式出版,并将由上海大学理学院院长兼可持续能源研究院院长、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张久俊和加拿大国家首席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孙学良担任联席主编。刊物的执行主编及副主编将由来自加拿大、美国、意大利和中国等国的资深专家与学者担任。 /p p   据介绍,目前,施普林格已与中国科研机构和学会合作创办了约130本学术期刊。 /p p /p
  • 《仪器仪表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2022版)》发布
    在中国科协的统一部署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面向国内外出版的中、英文仪器仪表领域科技期刊,开展了《仪器仪表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以下简称“期刊分级目录”)的认定工作。学会制订了《仪器仪表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编制工作细则(试行)》,组建了评审委员会。经过遴选候选期刊、评审委员会评审、公示、复审等环节,最终选定国内外73本期刊进入分级目录2022版,其中,T1级13本,T2级16本,T3级26本,交叉推荐类期刊18本。特向社会各界发布2022版目录,目录将每两年进行动态调整。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2022年4月6日
  • 868种学术期刊实现网络首发 创新成果发布有了“绿色通道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从中国期刊协会获悉,为确保学术成果的首发权与快速有效传播,目前我国已有868种学术期刊实现学术论文第一时间网络首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为促进中国学术期刊数字化、网络化、规模化转型升级,经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去年11月,《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正式上线,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中国各学科学术期刊文献。一年来,已有《财政研究》《科学通报》《经济研究》等868种中国学术期刊(中/英文版)加入,实现学术论文网络首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介绍,投稿一经审定,无需按照纸质刊物出版时间就能通过网络首发平台,将优质学术成果第一时间刊发,并在国际学术界迅速传播。“网络首发”不仅可以发布与印刷版相同的传统论文,还可以配发相关文字材料、数据表格、图形文件、音视频文件等,有利于作者充分表达学术思想,同时让读者借助数字资源更全面理解和使用研究成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日前在京举办的2018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等专家表示,网络时代,数字化出版正在成为学术期刊的主流形态。网络首发平台开辟了优秀成果快速发表的“绿色通道”,有利于提升我国学术话语权。 /p
  • 中国学术期刊迎来最大利好 七部门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日前,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下发通知,启动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5年为周期,面向全国科技期刊系统构建支持体系。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据了解,当前我国大约拥有5000本学术期刊,其中大多数为中文期刊,英文学术期刊大约有300余种,入选 SCI 的期刊仅约200种,而全球大约有9000种 SCI 期刊,只占2%。而每年中国学者为全球贡献约20%的学术论文。事实上,中国的学术期刊不仅规模小,还很分散,此外国内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也有限。而科技强国的建设离不开一流科技期刊的支撑,随着我国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打造与之相匹配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让中国科技创新成果发表在中国期刊上,成为中国科技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中国科协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力度大、资金多、范围广。该计划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核心目标,针对我国科技期刊在编辑、出版、传播、服务全产业链上的关键短板,系统构建支持体系。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项目设置强调系统施策。设立领军期刊、重点期刊、梯队期刊、高起点新刊、集群化试点以及建设国际化数字出版服务平台、选育高水平办刊人才7个子项目,对单刊建设、刊群联动、平台托举、融合发展进行系统布局,力图多点支撑、多点协同发力。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遴选方式突出“以域选刊”。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瞄准国家创新发展关键领域和战略方向,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专家论证,分别提出了支持现刊、布局新刊的优先建设领域,作为遴选期刊的前置条件,优先支持基础研究领域、优势学科领域、战略前沿和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科技期刊做精做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支持方式突出精准发力。按照尖兵引领、梯次培育、试点先行、持续推进的总体思路,打破“定额奖补”的传统做法,在领军期刊、重点期刊、集群试点项目中,探索采取一刊一策、一项一案的差异化支持方式,允许申报单位结合自身发展规划提出个性化经费需求,对办刊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建设规划明确的优秀办刊单位给予重点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项目管理实施“管评分离”。为提高项目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项目采取集中申报、分类评审,建立大数据监测、专家评审、第三方绩效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力求实现前、中、后全流程的科学管理。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以下为组织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有关项目申报的通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科协发学字〔2019〕41号 /p p   为认真落实《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夯实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决定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现就有关项目申报事宜通知如下。 /p p   一、项目设置 /p p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19年度开放领军期刊、重点期刊、梯队期刊、高起点新刊、集群化试点等5个子项目申报。项目设置详见《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9–2023年)》(附件)。具体申报要求可登录“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期刊重点项目管理数字平台”(以下简称“管理平台”,网址 a href=" http://kjqkxm.castscs.org.cn/egrantweb/" target=" _blank"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http://kjqkxm.castscs.org.cn/egrantweb/ /span /a ),下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p p   二、申报流程 /p p   1.申报单位注册并登录管理平台,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申报项目,填报相关信息。 /p p   2.申报单位上级单位注册并登录管理平台,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 /p p   3.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办公室对经主办单位审核的申报项目进行资格审查。 /p p   4.审核通过的期刊或单位获得申报资格,须向项目办公室提供纸质申报材料,所报送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需报送一份。所有材料一律用A4文本打印。 /p p   三、申报材料 /p p   1.领军期刊、重点期刊、梯队期刊项目申报材料 /p p   (1)由主要主办单位出具正式报送函(报送函主送单位写“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办公室”) /p p   (2)《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期刊类项目申报书》(通过管理平台打印后加盖公章) /p p   (3)最近连续出版的3期样刊1套 /p p   (4)期刊出版许可证(副本)复印件 /p p   (5)其他有利于申请立项的材料。 /p p   2.高起点新刊项目申报材料 /p p   (1)由主要主办单位出具正式报送函(报送函主送单位写“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办公室”) /p p   (2)《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期刊类项目申报书》(通过管理平台打印后加盖公章) /p p   (3)其他主办单位同意文件(多家主办单位须提供,可在报送函或申报书上加盖公章) /p p   (4)出版单位报拟创办期刊的主要主办单位的请示文件(拟新成立期刊出版单位不提供) /p p   (5)出版单位的出版许可证(副本)复印件(拟新成立期刊出版单位不提供) /p p   (6)主办单位、主管单位法人证明文件复印件(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机关法人证明文件) /p p   (7)出版单位法人证明文件复印件(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p p   (8)主要主办单位、主管单位的国有资产证明文件复印件(事业单位、机关法人、社团法人不提供) /p p   (9)出版单位同主办单位、主管单位隶属关系或出资关系的证明材料(拟新成立期刊出版单位不提供) /p p   (10)《期刊出版申请表》 /p p   (11)拟任出版单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及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中级以上) /p p   (12)编辑出版人员的身份证复印件及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至少3人,其中2人中级以上) /p p   (13)工作场所使用证明文件复印件(租赁合同或自有产权证书) /p p   (14)其他有利于申请立项的材料。 /p p   3.集群化试点项目申报材料 /p p   (1)由申报单位出具正式报送函(报送函主送单位写“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办公室”) /p p   (2)《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集群化试点项目申报书》(通过管理平台打印后加盖公章) /p p   (3)申报单位法人证明文件复印件(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机关法人证明文件) /p p   (4)其他有利于申请立项的材料。 /p p   四、产生办法 /p p   根据项目申报情况划分评审小组,采取专家评审、现场答辩的方式产生拟支持项目。拟支持名单经公示5个工作日无异议,正式确定为入选项目。入选项目申报主体与中国科协签订项目任务书,明确建设方向和任务目标。 /p p   五、其他事项 /p p   1.项目申报书最后一页“申报诚信声明”必须由项目负责人签字确认,不可用签名章代替。 /p p   2.领军期刊、重点期刊、梯队期刊可同时申报。如同时入选,以支持金额较高的项目优先。 /p p   3.申报单位须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不得谎报、编造业绩,如查出存在弄虚作假行为,将取消本期评审资格及下一周期申报资格。 /p p   4.管理平台开放时间为2019年9月20日至10月18日,请在此期间填写申报信息。 /p p   5.纸质申报材料集中受理时间为2019年10月15日至21日。请按照申报要求将纸质申报材料报送至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学计量与评价中心(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15号537办公室,100038),逾期不予受理。纸质申报材料一经收取,恕不退还。 /p p   申报咨询联系方式: /p p   中国科协 /p p   联 系 人:顾洺玮 丁广治 张光 /p p   联系电话:010-68581259,68571884 /p p   传 真:010-68571884 /p p   教 育 部 /p p   联 系 人:王骁 /p p   联系电话:010-66096298 /p p   传 真:010-66020784 /p p   科学技术部 /p p   联 系 人:赵为 /p p   联系电话:010-68944758 /p p   传 真:010-68944618 /p p   国家新闻出版署 /p p   联 系 人:杨震林 /p p   联系电话:010-83138648 /p p   传 真:010-83138642 /p p   中国科学院 /p p   联 系 人:杨子秀 /p p   联系电话:010-68597596 /p p   传 真:010-68597134 /p p   中国工程院 /p p   联 系 人:陈冰玉 /p p   联系电话:010-59300273 /p p   传 真:010-59300239 /p p   纸质材料报送联系方式: /p p   联 系 人:田瑞强 焦一丹 /p p   联系电话:010-58882537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附件为: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img style="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 a style=" font-size:12px color:#0066cc "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910/attachment/d4f33442-0bc3-46b3-8dd1-6c09c8a45801.docx" title="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9-2023年).docx"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9-2023年).docx /a /p p br/ /p
  • 谷歌学术发布2014年度期刊排名
    日前,位于山景城的搜索巨头谷歌旗下的 Google Scholar 发布了 2014 版期刊排名(2014 version of Scholar Metrics)。其中,《自然》、《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与《科学》名列三甲,4 至 10 位则分别是:《柳叶刀》、《细胞》、《美国科学院院报》、《临床肿瘤学杂志》、《化学评论》、《物理评论快报》以及《美国化学学会期刊》。详细榜单(英文)如下: Rank Publication h5-index h5-median 1 Nature 355 495 2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29 495 3 Science 311 431 4 The Lancet 248 381 5 Cell 223 343 6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17 280 7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5 306 8 Chemical Reviews 193 339 9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1 263 10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0 250 11 Nature Genetics 188 270 12 JAMA 181 288 13 Circulation 178 274 14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176 272 15 Nano Letters 174 247 16 Advanced Materials 173 253 17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171 247 18 NBER Working Papers 168 241 19 Nucleic Acids Research 164 281 20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162 235 21 arXiv Cosmology and Extragalactic Astrophysics (astro-ph.CO) 162 222 22 Blood 156 200 23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153 204 24 ACS Nano 149 215 25 PLoS ONE 148 187 26 NatureMaterials 146 250 27 Nature Medicine 146 217 28 arXiv High Energy Physics - Phenomenology (hep-ph) 145 194 29 Angewandte Chemie 139 179 30 arXiv Mesoscale and Nanoscale Physics (cond-mat.mes-hall) 138 198 31 arXiv Materials Science (cond-mat.mtrl-sci) 136 227 32 Nature Nanotechnology 136 20033 Nature Reviews Cancer 135 242 34 Neuron 135 178 35 Physical Review D 134 181 36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133 187 37 Cancer Research 133 178 38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133 176 39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132 188 40 Gastroenterology 132 180 41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131 267 42 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 130 178 43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129 244 44 Nature Immunology 129 213 45 Nature Biotechnology 129 197 46 The Lancet Oncology 128 208 47 arXiv Quantum Physics (quant-ph) 128 204 48 Physical ReviewB 128 161 49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127 189 50 Hepatology 127 181 51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127 156 52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126 226 53 Nature Physics 124 181 54 arXiv High Energy Physics - Theory (hep-th) 124 174 55 Immunity 123 183 56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22 196 57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122 188 58 Nature Photonics 122 186 59 Cell Stem Cell 121 192 60 Molecular Cell 121 17261 Nature Neuroscience 121 166 62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121 154 63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19 220 64 The Lancet Neurology 119 191 65 arXiv High Energy Physics - Experiment (hep-ex) 118 178 66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CVPR 118 167 67 Biomaterials118 143 68 European Heart Journal 117 178 69 Pediatrics 117 162 70 NeuroImage 117 158 71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17 151 72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16 179 73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116 162 74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115 178 75 Nature Cell Biology 115 173 76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115 151 77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115 150 78 Genes & Development 114 162 79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114 150 80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114 146 81Nature Methods 113 187 82 Diabetes Care 113 163 83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113 148 84 Cancer Cell 112 197 85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112 154 86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111 157 87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111 146 88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110 186 89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10 153 90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110 153 91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Cambridge, England) 110 142 92 arXiv Superconductivity (cond-mat.supr-con) 109 162 93 Genome Research 109 160 94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108 16195 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108 151 96 PLoS Genetics 108 144 97 Neurology 108 132 98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107 233 99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07 163 100 Chemistry of Materials 107 152
  • 岛津英文杂志「MOMENTUM」创刊
    岛津公司为了让世界各地的用户了解公司的经营理念——实现「为了人类和地球健康」的愿望,于近日创刊发行了英文信息杂志「MOMENTUM」。 本杂志将介绍最近与环境、能源、食品及药品、医疗等课题相关的解决方案,以及介绍岛津公司自创业以来,以科学技术贡献于社会的具体实践等。 如果您能通过阅读本杂志加深对岛津公司的了解,我们将荣幸之至。 阅读本杂志,敬请点击 [ MOMENTUMVol. 01] 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an/ 。
  • Nature发文宣布改造影响因子重塑期刊评价体系(中英对照)
    当地时间7月27日,Nature在线发表题为“Time to remodel the journal impact factor”的社论,并以“Nature and the Nature journals are diversifying their presentation of performance indicators”为小标题,宣告Nature出版集团将重塑期刊评价方式,改造期刊影响因子。  1. Nature改造影响因子的英文原文及翻译  Time to remodel the journal impact factor  是时候改造论文的影响因子体系了!  Nature and the Nature journals are diversifying their presentation of performance indicators.  Nature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重新塑造影响因子评价体系,让评价体系多样化。  Metrics are intrinsically reductive and, as such, can be dangerous. Relying on them as a yardstick of performance, rather than as a pointer to underlying 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 usually leads to pathological behaviour. The journal impact factor is just such a metric.  Nature称期刊影响因子这种量化从本质上来说,过于简化,而且甚至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被滥用的风险。如果仅仅依靠期刊影响因子来衡量一篇文章的好坏,而不注重这篇文章所带来的潜在价值和引起的舆论影响,长此以往,这很容易导致一种病态行为。不得不说,期刊影响因子就是这么一种“病态”量化指标。  During a talk just over a decade ago, its co-creator, Eugene Garfield, compared his invention to nuclear energy. “I expected it to be used constructively while recognizing that in the wrong hands it might be abused,” he said. “It did not occur to me that ‘impact’ would one day become so controversial.”  正如在10年前那场演说中所预见的一样,影响因子的合伙创始人Eugene Garfield曾将影响因子与核能相媲美。他说道:“我希望它能发挥出建设性的作用,但我也知道它也有可能会被滥用。”但现在,他说道,我从来都没想到“影响因子”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  As readers of Nature probably know, journal impact factors measure the average number of citations, per published article, for papers published over a two-year period. Journals do not calculate their impact factor directly — it is calculated and published by Thomson Reuters.  知道Nature 的读者都知道,期刊影响因子用来衡量过去两年期间所发表论文的平均引用数。这一数据不是由期刊中心直接计算给出的,而是由Thomson Reuters计算并发布的。  Publishers have long celebrated strong impact factors. It is, after all, one of the measures of their output’s significance — as far as it goes.  出版商们纷纷大肆宣扬其一路飙升的影响因子。不用说,大家也知道,对出版商而言,期刊影响因子就是评估其发行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But the impact factor is crude and also misleading. It effectively undervalues papers in disciplines that are slow-burning or have lower characteristic citation rates. Being an arithmetic mean, it gives disproportionate significance to a few very highly cited papers, and it falsely implies that papers with only a few citations are relatively unimportant.  但是,影响因子本身就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粗暴的量化标准,因而常常带有一定的误导性。实际上,由于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它很容易低估那些“慢热”和“冷门”领域的文章。就单单依靠“算术平均”这一数值来进行评判,这显然是有问题的。对于那些“少而精”文章来说,在影响因子下所得到的影响力是严重不成比例的,同时,这也给读者发出了一个错误信息:低影响因子的文章也就是是不好、不重要的文章。  These shortcomings are well known, but that has not prevented scientists, funders and universities from overly relying on impact factors, or publishers (Nature’s included, in the past) from excessively promoting them. As a result, researchers use the impact factor to help them decide which journals to submit to — to an extent that is undermining good science. The resulting pressures and disappointments are nothing but demoralizing, and in badly run labs can encourage sloppy research that, for example, fails to test assumptions thoroughly or to take all the data into account before submitting big claims.  尽管大家都知道,影响因子天生就存在的缺陷,但依然受到了学术界得到热捧。大量科研工作者、经费管理者以及科研院校趋之若鹜,纷纷将其作为学术水平的评估指标,出版商(包括Nature)也不遗余力地宣传影响因子的作用。这样所带来的后果就是:研究者们开始利用影响因子的高低来选择投递哪一家期刊,这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科学氛围”。其中不乏令人痛心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一些道德败坏的科研机构甚至大力提倡“科研快餐”文化——在没有理论、实验做有力的支撑下,就开始胡编乱造,或者没有充分地把问题思考清楚,就完成了一篇“杰作”。  The most pernicious aspect of this culture, as Nature has pointed out in the past, has been a practice of using journal impact factors as a basis for assessment of individual researchers’ achievements. For example, when compiling a shortlist from several hundred job applicants, how easy it is to rule out anyone without a high-impact-factor journal in their CV.  这种方式最不利的方面,就是用期刊影响因子作为评价个体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例如,当从几百个求职者名单选人时,如果他们简历没有高影响因子期刊的成果,很容易就被去掉。  How to militate against such a metrics-obsessed culture?  如何防止痴迷于这种量化指标呢?  First, an approach that some have applied in the past and whose time has surely come. Applicants for any job, promotion or funding should be asked to include a short summary of what they consider their achievements to be, rather than just to list their publications. This may sound simplistic, but some who have tried it find that it properly focuses attention on the candidate rather than on journals.  首先,有一种已经经过时间检验的方法。任何求职、晋升或资金申请,当事人都要求提供一个简短总结。列出他们认为他们自己的重要工作,而不是只列出他们的作品。这听起来可能是简单的,但有些尝试它的人发现,我们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候选人,而不是在期刊上。这一点确实很难做到。  Second, journals need to be more diverse in how they display their performance. Accordingly,Nature has updated its online journal metrics page to include an array of additional bibliometric data.  第二,期刊需要多样化的展示,而不单只依靠影响因子。为此,Nature 已经更新了其在线杂志数据页,包括额外的许多新的计量数据。  As a part of this update, for Nature, the Nature journals and Scientific Reports, we have calculated the two-year median — the median number of citations that articles published in 2013 and 2014 received in 2015. The median is not subject to distortion by outliers. (The two-year median is lower than the two-year impact factor: 24, down from 38, for Nature, for example.) For details, seego.nature.com/2arq7om.  Nature的另一新变化是:他们表示,将公布2013、2014及2015近3年的发表论文的引用中位数。引用中位数的优点是,它将不会受到“超高人气”引用文章的影响,因此更加客观准确。(引用中位数往往低于影响因子,例如nature的影响因子是38,而引用中位数只有24.)有关详细信息,见于go.nature.com/2arq7om.。  Providing these extra metrics will not address the problem mentioned above of the diversity in citation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disciplines. Nor will it make much of a dent in impact-factor obsessions. But we hope that it will at least provide a better means of assessing our output, and put the impact factor in a better perspective.  提供这些额外的指标将不会解决我们提到的学科差异性问题。这也不会成为是困扰影响因子的一个难题。但我们希望它至少提供一个更好的方法来评估我们的成果,将影响因子改造得更好一些。  However, whether you are assessing journals or researchers, nothing beats reading the papers and forming your own opinion.  然而,无论你是评估期刊编辑还是研究人员,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论文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影响因子什么的鬼东西。  Nature,535,466,(28 July 2016)  doi:10.1038/535466a  2. Nature、Science等最强声音加入打击影响因子的行列  近日,PLoS、eLife、EMBO Press、Science Journals、Springer Nature、the Royal Society等多家主流出版集团的高层人员共同合作,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上刊登了抵制影响因子的文章。文章明确指出了影响因子对个体文章和学者学术水平评价过程中的不利影响,并建议所有期刊采用新的评价体系——引用分布 (Citation Distribution),以更加合理真实的反应个体的工作情况,避免影响因子在学术评估中的不恰当使用。文以Science、Nature、eLife和PLoS的11个期刊为例,列出这11个期刊2013-2014年文章的引用分布情况,然后与2015年期刊影响因子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在这些期刊中大多数论文的引用次数都低于所在期刊的影响因子。Nature 的影响因子为38.1,但是实际上却有多达74.8%的文章引用次数低于其影响因子,相似的情况也发生在Science和 PLos中,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少数高引文章的存在拉高了整体文章的影响因子。  有人觉得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呵呵,Nature,Science这帮人居然有脸来分析影响因子"  "大家快来看啦:PLoS,Science,Nature,EMBO四大贵族说它们觉得影响因子不好用啊喂"  有人为之欢呼雀跃,奔走相告:  "好棒耶,简直太及时了,我们得赶紧支持这个啊。@跟我一起正在发愁发论文的好基友"  有人则更加理性从容:  "这无疑是替代一度有用无奈现如今被滥用的影响因子的最佳选择"  当然不管面对多么严肃的事情,都始终少不了那些幽默派的身影。  "嗯,这是我今晚的思想盛宴,你们要不要来一碗?"  "什么?神圣的影响因子说被践踏就被践踏?  3. SCI被卖第二天,美国微生物学会(ASM)宣称放弃影响因子  上周《昨日SCI被237.3亿抛售》在科研界的朋友圈阅读达到近60万。可见大家对这次事情的重视程度。墙倒众人推,SCI被卖第二天,美国微生物学会(ASM)官网最新消息:ASM期刊总编和ASM领导层决定,以后将不在ASM期刊网站上公布影响因子(IFs)。  全文及其译文如下  Many scientists attempt to publish their work in a journal with the highest possible journal impact factor (IF). Despite widespread condemnation of the use of journal IFs to assess the significance of published work, these numbers continue to be widely misused in publication, hiring, funding, and promotion decisions .  很多科学家都尝试着将他们的文章发表在具有高的影响影子的期刊上,尽管使用影响因子来评估发表论文的重要性受到广泛的谴责,但影响因子仍被广泛滥用于出版、求职、项目申请和职务晋升等等各种科研环节.  There are a number of problems with this approach. First of all, the journal IF is a journal-level metric, not an article-level metric, and its use to determine the impact of a single article is statistically flawed since citation distribution is skewed for all journals, with a very small number of articles driving the vast majority of citations.  影响因子这种方法有很多问题,首先,期刊的影响因子是期刊水平的度量标准,而不是一篇文章水平的度量标准,将其用于决定一篇文章的影响力是存在统计缺陷的。由于所有期刊的引文是不均匀的,可能少数的文章高引推高了杂志的影响因子。  Furthermore, impact does not equal importance or advancement to the field, and the pursuit of a high IF, whether at the article or journal level, may misdirect research efforts away from more important priorities.  此外不论文章还是杂志,影响力也不等于领域的重要性或前沿性,追求高影响因子会误导大众,我们需要关注的是研究成果而不是关注其他更为重要的优先事项。  The causes for the unhealthy obsession with IF are complex. High-IF journals limit the number of their publications to create an artificial scarcity and generate the perception that exclusivity is a marker of quality. The relentless pursuit of high-IF publications has been detrimental for science.  人们不理性的痴迷于影响因子的原因是复杂的。高影响因子的期刊限制了出版物的数量造成人为的稀缺性观念,通过限制发文量提高杂志的质量。不懈追求高影响因子科学出版物是有害的。  This behavior is an example of the economic phenomenon known as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in which individuals engage in a behavior that benefits them individually at the expense of communal interests.  这一行为在经济学中被称为“公地悲剧”。个人总是自发参与到那些有利于自己但不利于社会大众的行为中去。  Individual scientists receive disproportionate rewards for articles in high-IF journals, but science as a whole suffers from a distorted value system, delayed communication of results as authors shop for th"font-family: ' times new roman' "4. 墙倒众人推是商业炒作还是为了科研的未来,值得深思?  《科学通报》主编、中科院院士高教授说:“这就是正常的商业运作,对国内科研现状不会有什么影响。”为什么Nature、Science借此机会炒作。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Nature、Science可能是想推出自己的评价体系,插足影响因子市场,才大唱高调打击影响因子。  正所谓墙倒众人推,随着SCI被转手卖给新东家,新的科研评价体系纷纷趁此机会。期刊期望引文数(Journal Expected citations,标准化特征因子(Normalized Eigenfactor),期刊影响因子百分位(Journal Impact Factor Percentile),期刊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JNCI),等等,抢滩登陆,一场群雄混战势必将要到来,至于最后到底是谁定鼎中原,那就有待时间的检验和广大科研群众的选择了。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吴研究员说:汤森路透出售SCI等知识产权和科技业务,从本质上说是基于利润与市场的商业行为。知识产权与科技业务和汤森路透的金融、新闻业务相比,业务方向和利润贡献率均不理想。换句话说,汤森路透觉得这块业务不挣钱。当然,SCI等二次文献在中国的销售相当不错,但在国外却并不乐观 这与一次文献欧美占大头的销售的情况相左。如果未来中国对SCI的热情逐渐消退,这次35.5亿美元接手SCI等业务的Onex公司和霸菱亚洲投资基金公司,会不会难以出货呢?拭目以待。  随着Nature、Science这些强有力的对手登台亮相,这次影响因子之战注定越来越好看。  墙倒众人推是商业炒作还是为了科研的未来,值得深思?  附录Nature和Science,发行百年来一直是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媒介  Nature 杂志由英国Nature 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 , NPG) 出版发行,该集团是麦克米兰出版有限公司(Macmillan Publisher Ltd) 的科学出版机构,总部设在伦敦,另在纽约、旧金山、华盛顿特区、东京、巴黎、慕尼黑等地设有办事处,是一个全球性的出版公司,在世界各地拥有大量的读者。NPG的品牌期刊是Nature 杂志,每周一期, 发行140 年来一直是科学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媒介之一。Nature还有8种姊妹月刊: Nature genetics(1992 年创刊) ,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原名为Nature Str
  • 不同期刊相同负责人 部分期刊借机敛财
    “我们国家级的,费用2300字符800元”   “价格优惠”、“超低价格”、“全群最低价”、“低到你想不到的价格”……这是自由撰稿人纪争辉(化名)在自己加入的一个QQ群里看到的广告语。   在这个名叫“论文代理联盟”的QQ群里,用户叫卖的“商品”主要是期刊版面。偶尔,也会有兜售专著书号和论文署名权的信息发布。   2010年全年出版的总共36期《科技资讯》叠放在一起,厚度接近一尺。记者 来扬摄   一般来说,QQ群里的每位用户会发布一到两种期刊的征稿信息,但纪争辉发现,有一用户发布的征稿信息里提到了好几种期刊:《科技资讯》、《科技创新导报》、《中国科教创新导刊》和《中外医疗》 而近年来,这几本“旬刊”每期发表论文的数量都比较多,有的甚至一期可刊载200多篇论文。   “一篇稿子收几百元,每期总共刊登几百篇,利益不用算,您也清楚。”纪争辉对记者说。   中国青年报记者以发论文为由向《中外医疗》的杨编辑询问,该编辑告诉记者,“我们国家级的,费用2300字符800元”。   有意思的是,记者在今年的《中外医疗》等上述期刊的版权页上,都能看到这样一则“特别提示”:为共同维护出版纪律与尊严,请作者勿向本刊编辑及其他工作人员支付任何费用。否则,出现纠纷,本刊不承担任何责任,并保留依法追究责任人法律责任的权利。   4种期刊同一个负责人   在上述QQ群里,有两个用户经常“捆绑”着发布上述4种期刊的信息。纪争辉查询发现,这4种期刊在新闻出版部门备案信息中登记的负责人均为“郭陆庄”。   记者在国家图书馆期刊借阅处查询时证实了上述任职信息:郭陆庄同时担任了《科技资讯》的社长和总编,《科技创新导报》的总编,《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的主编,《中外医疗》的社长和总编。同时,他还是《糖尿病新世界》的执行总编。   上述期刊编辑部的部分工作人员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例如,张金荣同时担任《科技资讯》的副总编,《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的副主编,《中外医疗》的副社长,《糖尿病新世界》的主编 《科技资讯》和《科技创新导报》的编辑部主任均为陈鹏,且这两种期刊总编室的3位工作人员完全相同……   除此之外,上述各期刊的关联关系还可以从刊社地址、征稿说明中窥见一斑。   例如,《中国科教创新导刊》和《糖尿病新世界》在北京市新闻出版(版权)局的信息查询系统中的备案地址是相同的。有一名自称“张老师”的编辑在不同时间发的约稿函里留下了同一个联系方式,却分别为《科技资讯》和《科技创新导报》约稿。   再如,这4种期刊的封二和封三会相互刊登彼此的“学术论文征集启事”,今年第3期的《中外医疗》封二刊登了《科技资讯》的“学术论文征集启事”,启事的最后写道:“本刊长期与《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科技创新导报》和《中外医疗》期刊开展学术交流,优秀稿件我刊可推荐至以上刊物优先发表。”   主管部门称,主管单位不同可能存在卖刊号现象   据记者在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的网站上查询,上述期刊的主管、主办单位却不尽相同。   《科技资讯》的主管单位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办单位是北京国际科技服务中心、北京合作创新国际科技服务中心。   《科技创新导报》的主管单位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办单位是中国宇航出版社、北京合作创新国际科技服务中心。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的主管单位是科技部,主办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中外医疗》的主管单位是卫生部,主办单位是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二十一世纪联合创新(北京)医药科学研究院。   《糖尿病新世界》的主管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是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记者通过北京市工商信息系统查询得知,北京合作创新国际科技服务中心、《科技资讯》杂志社有限公司和《中外医疗》杂志社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均为郭陆庄。   对此,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多种期刊的总编或社长由同一人担任的现象是可能存在的,因为有的期刊集团有很多报刊,可能只任命一个总编或社长。但是,如果一个总编掌管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杂志,而这些杂志分属不同的主管部门,这种现象就值得怀疑了。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不一样,几乎不可能同时任命同一个总编或社长,这里面很可能存在卖刊号的现象。   上述负责人表示,在今年年检结束之后,新闻出版总署在其期刊查询系统中,除公开期刊的刊名、刊号、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之外,还将公开该期刊的第一责任人姓名,以便公众查询、监督。   科技期刊上刊登小学教学论文   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我国《期刊出版管理规定》,设立期刊出版单位,必须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 期刊创办时,须有确定的业务范围,其中包括期刊的办刊宗旨。期刊的办刊宗旨决定了其性质,一旦刊载内容偏离了办刊宗旨,或未经新闻出版部门批准擅自变更办刊宗旨,均属违规。   记者在国家图书馆期刊借阅处查询时发现,上述4种期刊均为旬刊,刊载的内容绝大多数都是论文,但其办刊宗旨难称与学术有关。   例如,《科技资讯》的办刊宗旨是:“关注科技发展热点,报道高新技术前沿 追踪科技研发动态,介绍科技探索历程。本刊主要刊登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方面的科技文献和最新资讯。”   记者翻阅了几本新近出版的《科技资讯》,其中设置了“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动力与电气工程”、“能源与环境”、“污染与防治”、“工程管理”、“企业管理”、“科技教育”、“学术论坛”、“图书馆论坛”等13个栏目,除与科技相关的文章外,也不乏《浅谈如何巧记单词》、《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之探讨》、《寓德育教育于音乐教学中》等基础教育领域的论文。   刊登在《科技资讯》上的绝大多数论文的篇幅为1个页码。2011年第3期的《科技资讯》有256个页码,刊登论文212篇。印刷的正文字体用的是小五号,很少有论文配发图表。   近两年的《科技资讯》采用的印刷纸张都非常薄,但记者将2010年出版的全部36期《科技资讯》叠放在一起测量其厚度,刻度显示其超过了28厘米,接近一尺。   《科技创新导报》、《中国科教创新导刊》和《中外医疗》等3种期刊也存在类似的现象,但其页码数和刊登的论文数量略逊于《科技资讯》。例如,2011年出版的《中外医疗》有192个页码,刊登论文158篇。2010年全年的36期《中外医疗》叠放厚度超过22厘米。   刊登资讯的期刊是如何变身学术期刊的   在国家图书馆期刊借阅处记者借到2004年第1期至今的《科技资讯》。《科技资讯》创刊于2003年,在2004年和2005年,其刊载的内容以资讯类文章和广告为主,其中大部分文章是编辑部自行收集的稿件,社外来稿很少有投稿者的信息,甚至用的都是笔名。   2004年第1期的《科技资讯》卷首语写道:“从2004年起,上、下半月刊发两种不同风格的杂志。一本办成汇集最新科技资讯及指导投资创业与企业经营的科技期刊。另一本办成运用科技视角解析产品品质、引导理性消费的科技刊物,刊发通讯、数码、家电。汽车、计算机等产品。成为都市时尚休闲人士的消费生活指南”。   2005年5月,《科技资讯》的刊期从半月刊变成了旬刊:上旬出版的A刊名为“车赏”,中旬出版的B刊叫做“midi音乐制作”,下旬出版的c刊的主题是“商务广场”。   自2006年第1期起,《科技资讯》刊载的内容陡然转型,开始刊登各类论文,1月平均每期刊登140余篇,2月平均每期刊登近190篇,以后每期刊登的论文数量都超过200篇。   而《中外医疗》的前身是《化工之友》,于2007年正式更名《中外医疗》。在更名之前,《化工之友》在征稿启事中就已经开始征集论文。   版面需求和供给的失衡让学术期刊有了敛财机会   上海理工大学学术期刊收费情况调查研究课题组在2007年进行的调研发现,当时的科研机构(高校)和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直接造成了学术期刊版面的需求数量(约480万篇/年)大大高于供给数量(约100万篇/年)的现象。版面需求和供给的严重失衡,使学术期刊收费成为现实,引发了“发表论文与人情的交易”及“发表论文与金钱的交易”等现象的出现。这种失衡所形成的巨大利益空间,导致了“非法办刊”、“版面出租”、“论文中介”、“李鬼杂志”等不合法现象的产生。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沈阳和他的研究团队对论文买卖“市场”的规模进行过估算:2007年,我国买卖论文“产业”规模为1.8亿~5.4亿元,而2009年的规模可达10亿元。这其中就包括“高额营利性版面费市场在内”。   在沈阳看来,论文买卖的主要技术手段是网络。   中国青年报记者从纪争辉提供的“论文代理联盟”QQ群聊天记录中看到,最近的半个多月以来,该群内每天都有20条左右的信息更新。这个创建于2009年10月,有190名用户的QQ群的资历和规模只能算中等。日前,记者利用“QQ搜索群”系统检索发现,带有“论文代理”关键词的QQ群有86个。多数群的用户数量在100~200名之间,其中不乏用户超过300名的群,最早的百名用户规模以上的群创建于2005年12月。   若是用“论文”两字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相应结果可达6万余条。其中相当一部分与论文中介有关,例如,一个名为“超级论文群”的QQ群的用户数量达到了500名的上限,其简介明确写道:“教师论文/林业/文化/医疗/交通/市政等各类职称论文发表,刊载国家级刊物”。   据《法制日报》3月16日报道,武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了一家论文代理机构。当天,有用户在“论文代理联盟”QQ群里发布了这一新闻链接,并加注了“冒冷汗”的表情。但其他用户并未回应该留言,继续发布着各自的征稿和招聘组稿代理的信息。
  • 中国学者发表学术文章 外国期刊竟要求删除南海九段线
    p    strong 原标题:被曝要作者删南海九段线 《自然》旗下期刊回应 /strong /p p   Scientific Reports是国际权威杂志《自然》旗下的综合性科学期刊,日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谢平研究员在博客上披露,在邮件沟通中,该刊要求作者在包含台湾的中国地图中用“大中华”,并要求删掉南海九段线。此事随后引起该杂志编辑部关注,向原作者发邮件对事件做了澄清与说明。Nature Asia网站也发布了正式声明的中英文对照版。声明表示,这些要求都属于建议性质,是非强制性的,研究者可自行加以选择。 /p p   8月20日,谢平在科学网的博客中称,“学术本应该是非政治的,可有一些西方生产的杂志却不愿如此,它们一方面大赚中国人的钱财(大发文章,高价收费),一方面还要上演反华的伎俩,挂着Nature(《自然》)出版集团旗号的Scientific Reports就是其中一个。” /p p   原来,最近一个朋友向谢平诉说了他的不悦经历:他有篇文章即将在 Scientific Reports 发表,竟然收到刊物发来信函,要求包含台湾的中国地图中用大中华“Greater China”,并要求删掉南海九段线“omit the nine-dashline”。谢平指出,大中华在人文和经济层面上泛指中国地区和受中华文化主导或中华文化影响较大地区,如泛指则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因此,就不是国家了,而是大中华地区了。 /p p   为此,谢平在博客中强调:“中国只有一个,没有大小之分,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九段线划定了中国在南海的领土范围,线内的岛、礁、滩、沙以及海域均属于中国领土,中国对它们享有主权。” /p p   谢平呼吁中国学者共同抵制这个“赚足了中国人钱又反华”的杂志的政治化倾向,他还表示,这个杂志的灌水行为也十分明显,口碑越来越差。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以下为谢平贴出的邮件原文: /strong /span /p p Dear Prof XX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这位朋友的名字省去了 /span ) /p p   In checking your manuscript submitted to Scientific Reports it has come to our attention that the following must be addressed before we can process your submission: /p p   -- Scientific Reports uses the term‘Greater China’ to describe a map that includes Taiwan. Please could you use the term ‘Greater China’ to describe your map in text, legends and labels?If you prefer not to make these changes, please email your reason to scientificreports@nature.com /p p   Your paper has been placed back in the Author Approval Folder you may access it viathe following link: /p p   http://mts-srep.nature.com/cgi (Press/Clickon the above link to be automatically sent to the web page.) /p p   To makecorrections to any of the files follow the “Modify Manuscript Files” link. If you need to amend any of the current information in the online submissionsystem follow the link “Modify Manuscript Data”. /p p   If you need to upload new/replacement files please ensure that you have validated and approved the files and clicked on the final ‘Approve Submission’ button toreturn the manuscript to the quality check stage. /p p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please feel free to contact us. /p p   Sincerely, /p p   Manuscript Administration /p p   Scientific Reports /p p   4 Crinan Street /p p   London N19XW /p p   E-mail: scientificreports@nature.com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同一篇稿子修改时,还收到下面的建议: /strong /span /p p   It is Scientific Reports& #39 practice to omit the nine-dash line from articles, unless inclusion of the line is essential to the scientific context of the paper (for background see http://www.nature.com/nature/ journal/v478/n7369/full/ 478285a.html). Please could you remove the nine-dash line from your map? If you feel that inclusion of the line is essential, please state your reason via email to scientificreports@nature.com.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以下是Scientific Reports的声明与回应: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width: 558px height: 390px " title=" "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8/insimg/4bf1d155-84c1-4966-8f4b-332880545731.jpg" width=" 558" height=" 39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width: 553px height: 382px " title=" "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8/insimg/06f5d3bd-0f64-4691-b96c-0bb595839944.jpg" width=" 553" height=" 382" / /p
  • 施一公:学生如何提高专业英文阅读能力?
    从小到大,我感性思维多一些,不善于读书。85至89年在清华生物系读本科期间,从未读过任何一种英文专业期刊。我受到的与英文阅读相关的训练一共只有两个。一是我在1986年暑假期间选修的时任系主任的蒲慕明老师开设的《生物英语》系列讲座,隐隐约约记得蒲先生让我们阅读一些诸如DNA双螺旋发现之类的科普性英文文章,很有意思。但时间较短,暑假过后也没有养成读英文文章的习惯。二是《生物化学》这门课。与现在的清华生命学院形成鲜明对比,我上大学期间的所有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是采用中文教材、中文讲课,只有郑昌学老师讲授的《生物化学》采用了Lehninger的《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而且郑老师要求我们每个学生每次课后阅读10-20页教材。我们同学大多感觉到专业英文阅读有所提高。   1990年4月至7月初,我在依阿华州Ames小镇的Iowa State University度过了初到美国的前三个月,其中大部分时间在Herbert Fromm教授的实验室做轮转(rotation),跟随刘峰和董群夫妻两人做研究(刘峰现在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做教授)。当时感觉最困难的就是读专业论文。有一次,Fromm教授要求我在组会上讲解一篇《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的文章,我提前两天开始阅读,第一遍花了足足六个小时,许多生词只能依靠英汉词典,文章中的有些关键内容还没有完全读懂,当时的感觉是JBC的文章怎么这么长、这么难懂?!真有点苦不堪言。为了能给Fromm教授和师兄师姐留下好印象,第二天又花了好几个小时读第二遍,还做了总结。第三天我在组会上的表现总算没有给清华丢脸。但是,前前后后,真搞不清楚自己为了这一篇文章到底花了多少时间!   90年7月我转学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后,与本科来自北大的虞一华同在IPMB program。虞一华大我一岁,来巴尔地摩之前已经在夏威夷大学读了一年的研究生,对于科研论文的阅读比我强多了。他常常在IPMB的办公室里拿着《科学》和《自然》周刊津津有味地阅读,看得我很眼馋,也不理解其中那些枯燥的文章有什么意思。他告诉我:他在读很有意思的科学新闻。科学新闻能有什么意思?虞一华给我讲了好几个故事:洛克菲勒大学校长诺贝尔奖得主David Baltimore如何深陷泥潭、人类基因组测序如何争辩激烈、HIV病毒究竟是谁发现的,等等。我还真没有想到学术期刊上会有这么多我也应该看得懂的内容!从那时起,每一期新的《科学》和《自然》一到,我也开始尝试着阅读里面的新闻和研究进展介绍,这些内容往往出现在&ldquo News & Comment&rdquo &ldquo Research News&rdquo &ldquo News & Views&rdquo &ldquo Perspectives&rdquo 等栏目,文笔平实,相对于专业的科研论文很容易读懂。有时,我还把读到的科研新闻讲给我的同事朋友们听,而同事的提问和互动对我又是更好的鼓励。除了《科学》和《自然》,我也常常翻看《科学美国人》(&ldquo Scientific American&rdquo )。   与《细胞》(Cell)、《生物化学期刊》(JBC)等非常专业的期刊不同,《科学》和《自然》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用来做科普教育的。《科学》周刊的&ldquo Perspectives&rdquo 和《自然》周刊的&ldquo News & Views&rdquo 栏目都是对重要科学论文的深入浅出的介绍,一般1-3页,读起来比较通俗易懂,较易入门。读完这些文章后,再读原始的科学论文,感觉好多了!而且可以把自己的体会与专家的分析比较一下,找找差距,有时甚至也能找回来一点自信!   从1998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任职到现在清华大学做教授,我总是告诉自己实验室的所有年轻人(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下面这几点读科研论文的体会,也希望我的学生跟我学:   1.请每位学生每周关注《科学》和《自然》。(生命科学界的学生还应该留心《细胞》)。如果时间有限,每周花一个小时读读这两种周刊里的文章标题以及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科研论文的abstract,即可!这样做可以保证一个学生基本上能够跟踪本领域最重要的发现和进展,同时开阔视野,大概知道其它领域的动态。   2.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可以细读《科学》和《自然》里的新闻及科研论文。如果该科研论文有&ldquo News & Views&rdquo 或&ldquo Perspectives&rdquo 来介绍,请先读这些文章,这类导读的文章会提炼问题,就好比是老师事先给学生讲解一番论文的来龙去脉,对学生阅读原始论文有很大帮助。   3.在读具体的科研论文时,最重要的是了解文章的主线逻辑。文章中的所有Figures都是按照这个主线逻辑展开描述的。所以,我一般先读&ldquo introduction&rdquo 部分,然后很快地看一遍Figures。大概知道这条主线之后,才一字一句地去读&ldquo results&rdquo 和&ldquo discussion&rdquo 。   4.当遇到一些实验或结果分析很晦涩难懂时,不必花太多时间深究,而力求一气把文章读完。也许你的问题在后面的内容中自然就有解答。这与听学术讲座非常相似!你如果想每个细节都听懂,留心每一个技术细节,那你听学术讲座不仅会很累,而且也许会为了深究一个小技术环节而影响了对整个讲座逻辑推理及核心结论的理解。   5.对个别重要的文章和自己领域内的科研论文,应该精读。对与自己课题相关的每一篇论文则必须字斟句酌地读。这些论文,不仅要完全读懂,理解每一个实验的细节、分析、结论,还必须联想到这些实验和结论对自己的课题的影响和启发,提出自己的观点。   6.科学论文的阅读水平是循序渐进的。每个人开始都会很吃力,所以你有这种感觉不要气馁。坚持很重要,你一定会渐入佳境。当你有问题时或有绝妙分析时,应该与师兄师姐或找导师讨论。   7.科研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科研论文的阅读。每一个博士生必须经过严格的科研论文阅读的训练。除了你自己的习惯性阅读外,你应该在研究生阶段选修以阅读分析专业文献为主的一至两门课,在实验室内也要有定期的科研论文讨论(Journal Club)。如果你的实验室还没有这种讨论,你们学生可以自发地组织起来。   8.前面几条都是讨论如何提高科研论文的阅读能力,但是一旦入了门,就要学会critical reading。不要迷信已发表的论文,哪怕是发表在非常好的期刊上。要时刻提醒自己:该论文逻辑是否严谨,数据是否可靠,实验证据是否支持结论,你是否能想出更好的实验,你是否可以在此论文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重要问题?等等。   天外有天,读科研论文是一件很简单、但也很深奥的事情。一般的学生常常满足于读懂、读透一篇好的论文,优秀的学生则会举一反三、通过查找references纵深了解整个领域的历史、现状,并展望该领域未来的可能进展。   我从1990年对学术论文一窍不通到96年博士后期间的得心应手,还常常帮助同事分析,自以为水平了得。但是有一件事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严重不足,颇为羞愧。   1996年,是SMAD蛋白发现及TGF-b信号转导研究的最激动人心的一年,哈佛医学院的Whitman实验室在十月份的《自然》杂志上以&ldquo Article&rdquo 的形式发表了一篇名为&ldquo A transcriptional partner for MAD proteins in TGF-b signaling&rdquo 的文章。读完之后,正好遇到TGF-b领域的著名学者Joan Massague,我对Joan评论说:I&rsquo m not so sure why this paper deserves a full article in Nature. They just identified another Smad-interacting protein, and the data quality is mediocre. 完全出乎我的意料,Joan马上回应我:I disagree! This paper links the cytoplasmic Smad protein into the nucleus and identifies a transcription factor as its interacting protein. Now the TGF-b signaling pathway is complete. It is a beautiful Nature article! 这件事对我触动极大:原来大师的视野和品位远远在我之上。从那以后,我也开始从整个领域的发展方面来权衡一篇文章的重要性,这件事对我今后为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审稿、自己实验室选择研究课题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如今,我阅读一篇本领域内的科研论文,非常顺利,而且常常可以看出一些作者没有想到或分析到的关键点。回想从前,感慨万千,感谢蒲慕明、郑昌学、虞一华、John Desjarlais、Jeremy Berg、Joan Massague等一批老师和同事对我的帮助。我很留心,也很用心。   希望所有的学生也能通过努力和坚持对英文科研论文的阅读得心应手!
  • 科协等五部门联合发文:鼓励重要科研成果在我国科技期刊发表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教育部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科协发学字〔2015〕83号 /p p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更好地服务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和学术繁荣,进一步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合理引导科技工作者科研成果传播行为,不断优化学术生态,现就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提出以下意见。 /p p   strong  一、充分认识科技期刊及其在学术评价中的独特作用 /strong /p p   1.科技期刊是原始创新的重要平台。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集中记录和交流传播的基本载体,是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科技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科技投入持续加大、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和出版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科技期刊取得了长足发展,学术水平、总体质量和国际认知度不断提升,为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和学术创新作出了突出贡献。但科技期刊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定位还不够清晰,在论文学术质量、信息传播时效性以及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在学术评价中还存在着标准单一化、程序程式化、方法简单化、方式机械化的现象。进一步加强我国科技期刊建设,提升科技期刊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能力,是新时期我国科技期刊和全社会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p p   2.学术评价是科技期刊的一项基本功能。科技期刊是科技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风向标,是学术交流的主渠道,具有科研成果记录保存、传播交流、评议审核的重要功能。科技期刊通过同行评议判断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和创新价值,是对科研成果的一种客观检验,是科技工作者获得同行认可、学术认定和社会认同的重要途径。合理使用科技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既要充分重视科技期刊与论文的特殊作用,又要防止出现唯期刊、唯论文的倾向,避免科技期刊学术交流与学术评价功能的失衡。恰当运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遵循科学、合理、公正的原则,坚持评价标准多元性、评价指标科学性、评价体系综合性、评价过程严谨性和评价结果可靠性。 /p p   strong  二、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的功能定位 /strong /p p   3.坚持科技期刊对科研成果的首发作用。积极鼓励我国科技工作者与国际学术界开展平等的学术交流,强化在国际学术活动中的话语权。大力支持我国各类公共资金资助的优秀科研成果优先在我国中英文科技期刊上发表,便于国内学术界第一时间获取和利用,着力解决我国科研成果在国外科技期刊发表后带来的知识产权、使用权、传播权等问题,增强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探索建立科研机构和科研资助机构对重要的核心科研成果在我国科技期刊上发表的管理机制,并作为项目结题验收和考核评价的必要条件。 /p p   4.发挥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的把关作用。进一步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形成公正、客观、严格、规范的论文质量控制体系,在编辑出版环节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从源头上严把论文评审关口,确保学术评价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发挥同行专家特别是小同行专家的质量控制作用,切实提升审稿质量和审稿效率。倡导专家学者参与办刊和出版工作,努力引进、吸收一批既精通学科领域专业知识、又熟悉科技期刊发展规律的科学家,进入期刊编委会和审稿队伍,参与办刊方向的确定、主题策划、内容审议等重大办刊活动。 /p p   5.增强科技期刊在学术发展中的推动作用。科技期刊客观记录科研过程和科研成果,展示科技人员创新能力和智慧结晶,具有启迪科学思想、发挥科研潜力、提高科研效率的重要作用。要加强内容策划和约稿组稿,及时把握前沿科技信息和学科发展动态,及时发现和发表科学前沿的创新成果,及时评述有突破性、创造性、建树性的学术新观点、新理论、新成就,引导科研方向,激励发明创造,推动学术创新,促进创新人才成长,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p p   6.加强科技期刊在学术传播中的主导作用。科技期刊联结并推动科技创新从生产到传播的各个环节,要积极参与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重要学术活动,有机嵌入科学研究的全过程。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媒体、新手段,强化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和网络传播,探索新型出版方式,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提高对科研成果与信息的传播质量和传播效率。大力推进将科研成果在发表的一定期限内存储到开放的公共知识库,实现科研成果的公共利益最大化。加快出版业态的迁移和变革,实现从传统出版传媒向现代出版传媒的战略转型,推动科技期刊从编辑出版向知识服务转变。 /p p   7.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伦理中的监控作用。充分发挥科技期刊在学术出版全过程的预警、监督和纠错功能,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抵制和惩戒,完善学术诚信制度,维护良好的学术秩序。强化期刊的自律行为,建立期刊伦理规范,使科技期刊成为倡导科学道德和优良学风、荟萃优秀成果、培育优秀人才的净土沃土。期刊出版单位和数据库收录机构要采取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严格的制度,优化遴选程序,强化期刊和论文的质量监控机制,保障期刊的编辑质量和出版质量。进一步建立完善期刊主管、主办、出版单位、数据库收录机构、科研管理部门等多方参与、有效防控学术不端行为的责任体系和诚信制度,及时发现并严肃处理伪造、篡改、抄袭、剽窃、代写代发等学术不端行为,采取撤稿和公开通报等多种惩戒措施,并记录到作者个人的学术诚信档案。加强对期刊出版机构和人员队伍的管理,落实科技论文发表过程中的保密审查制度,保障国家战略利益和信息安全。 /p p   strong  三、大力营造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 /strong /p p   8.加强科技期刊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评价考核等制度,加强编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和准入机制,改善编辑队伍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和能力结构,吸收有较好的学科背景或科研经历的人员充实编辑出版队伍。建立体现编辑出版职业特点的晋升晋级和职业发展通道,形成能进能出的人才流动机制。建立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期刊编辑与出版奖励制度,形成有吸引力的薪酬制度和绩效考核评价与激励体系,激发科技期刊编辑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创新能力。支持和鼓励期刊编辑深入科研一线,走向实验室和学术会场,实现由文字编辑向科学编辑的转变,努力建设一支学术视野广阔、办刊理念先进、专业基础扎实、管理运营能力强的复合型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人才队伍。 /p p   9.建立健全公正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积极推动学术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改变各类学术评价中片面规定期刊等级和论文数量等简单化、绝对化的做法。将期刊论文评价与期刊评价适度分离,将中文期刊评价与外文期刊评价适度分离,客观认识和对待国外的期刊评价系统,把握学术评价的主动权。建立针对不同期刊、不同主体、不同需求的个性化和创新性的分类评价体系,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学、科研和技术人员的特点,实行期刊论文与其他多种科研成果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重视科研成果的创新意义和应用价值,弱化学术评价中的功利色彩,从重视期刊论文的数量向重视科研成果的质量转变,从看重所发表论文的期刊国别、影响因子和期刊等级向看重论文本身的创新性和社会价值转变。定期开展中国科技期刊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吸引国内外优秀科研成果在我国科技期刊上发表,推进我国科技期刊快速健康发展。 /p p   10.加大对科技期刊的扶持力度。有关部门应加大对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对科技期刊给予必要的条件保障,并将对期刊的支持力度和效果作为本单位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重视精品科技期刊建设,大力推进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打造一批在专业学科领域具有较强学术影响力的一流中文科技期刊和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文科技期刊。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技期刊编辑部体制改革,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的健康持续发展。高校、科研机构、学协会等相关单位要加强学术评价制度与机制改革,增强学术评价的正面引导和创新激励作用,建立自由宽松的科研学术环境,引导和培养科研人员的内在科研动机。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在学术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杜绝学术评价中非学术因素的干预。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教 育 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中国科学院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国工程院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5年11月3日 /p p br/ /p
  • 8篇SCI论文,5篇TOP期刊——一个博士的独白
    p style=" margin-top: 26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孙俊龙,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2020届博士毕业生,师从李明洲教授和杨淞副教授。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其中5篇发表在SCI TOP期刊,累计影响因子27.089,尚有外审英文论文2篇,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物理排名第七);研究内容涉及动物抗逆生理及大口黑鲈健康养殖等领域;目前已通过海南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成为一名光荣的科研工作者。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6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26px height: 393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e7730247-faa9-45c8-8570-47887fb049ba.jpg" title=" 7aec54e736d12f2e73a49f16f9662b648435684a.jpeg" alt=" 7aec54e736d12f2e73a49f16f9662b648435684a.jpeg" width=" 526" height=" 393" /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6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weight: 700 " 选择川农,追随“川农大精神”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2015年,硕士毕业的孙俊龙在家人的鼓励和支持下,毅然选择了继续读博深造。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就读硕士时,他就已了解到四川农业大学在动物遗传育种方向的卓越学术成就,尤其是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多篇论文的行业翘楚李明洲教授,这一切都成为了他选择加入川农,在动物遗传育种领域深耕的动力和缘由。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然而,那一年他并没有成功,顶着压力再次复习准备,终于在2016年成功考入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谈起他的导师李明洲教授,孙俊龙非常敬佩: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weight: 700 font-size: 16px " “他年轻,有活力,最让我折服的是他活跃的科研思维。31岁就可以成为二级教授,真的很让我佩服,我也在心里萌生了一个想法:希望有一天能够成为像李老师一样的科研工作者。” /span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然而,刚刚进入课题组,他就面临着研究方向的选择,李明洲教授一直专注于猪经济性状的功能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研究,但孙俊龙硕士期间主攻鱼类相关研究。巨大的差异让孙俊龙感到力不从心,在和李明洲教授的一次深谈中,也提出了自己在研究方向的困惑。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在李明洲教授看来都不是问题,而是更希望他能够继续做喜欢的研究,并为他联系了水产系杨淞副教授作为专业指导老师。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孙俊龙说:“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weight: 700 font-size: 16px " 之前我并不了解什么是‘川农大精神’,在两位老师身上我看到了相同的品质——勤奋、忘我、严谨、务实。 /span 在跟随两位老师搞课题、做项目的过程中,我不自觉地向他们靠拢。我想,这就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川农大精神’。现在我也即将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一名教师,我也会将这种川农精神继续传承下去,激励感染我未来的学生们。”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weight: 700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color: rgb(0, 112, 192) " 科学研究,绝非纸上谈兵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选择具体的研究方向成了孙俊龙的第一场战役。开始,他只是通过大量阅读国内外文献来寻找灵感,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weight: 700 font-size: 16px " 但李明洲教授的一句话让他茅塞顿开:“好的研究方向,是应该做到能让一个‘外行人’感兴趣。” /span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为了找到一个能让“外行人”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他跟着杨淞副教授到养殖场、饲料厂调研,实地了解养殖户在生产上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然后反复讨论、总结,经过将近一年的时间,才确定了自己在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动物抗逆生理。进入到实验阶段后,孙俊龙发现,对于环境胁迫实验同样存在很多问题——如何进行环境胁迫?胁迫的强度如何确定和胁迫时间要多长时间才最合适?这在发表的文献中只有简单介绍,只有先进行多次的预实验和实验装置的多次调整,才能开始正式的实验。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weight: 700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他开始明白,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span class=" bjh-strong"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8px font-weight: 700 " , /span 科学问题绝对不是仅仅通过阅读几篇文献就能解决,很多问题要通过不断的实验尝试和调整才能逐一攻破。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weight: 700 font-size: 16px " 科研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条道路上必将遭遇失败和挫折,而调整好心态正确地认识这一切,在不断试错中,才能追寻到正确答案。 /span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weight: 700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color: rgb(0, 112, 192) " SCI论文,不能急功近利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对于大多数博士研究生来说,发表高质量的SCI论文,是在攻读博士期间的关键和必须。截至毕业前,孙俊龙已发表8篇SCI论文,成为了同届中的佼佼者,他为此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却鲜有人看到——博士三年级时,他面临着发表论文的瓶颈期,撰写的第一篇英文论文,前后被5家期刊拒稿,最让他感到崩溃和打击的是,有一家期刊在他投稿不到5分钟,就直接拒稿。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但当他冷静下来进入反思,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被拒稿这说明研究还存在着缺点,审稿人每一次给出的审稿意见,其实对自己的文章和未来的研究非常有帮助。现在经历这样的磨炼,其实也是在帮自己提高论文的水平、甚至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带着这样的想法,他反复揣摩审稿意见,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撰写的论文,并再次作出修改。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weight: 700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孙俊龙经常对师弟们说“论文发表真的不能急功近利,重要的是要在沉淀的文章中,看看自己的科研思维和写作能力是否得到提升。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span class=" bjh-strong"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8px font-weight: 700 " ” /span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得,是因为在2019年,本该毕业的孙俊龙,当时只发表了2篇SCI,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没有任何优势,他对于毕业甚至未来的工作发展,都感到无比失落。此时,他想到可以快速开展一些实验,用来发表论文。但是经过与两位指导老师的及时深谈,李明洲教授的一句话点醒了他,“我的竞争力并不是进行动物实验,而是分析问题、解析数据和论文撰写的能力。”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从那天起,孙俊龙决定暂时放下快速发文章的捷径,而是潜心投入进行数据分析。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对已有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在后来的一年里,他先后发表了6篇SCI论文,其中5篇为SCI TOP期刊。他说:“对于在读的硕士、博士,我的建议是努力积累、沉淀自己,首先,要加强自己的数据分析、观点总结和论文撰写能力;其次,每次获得的审稿意见都要认真对待;最后,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相信只要论文能写出来,就一定会有发表的那一天。”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weight: 700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color: rgb(0, 112, 192) " 不忘初心,传承科研事业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weight: 700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作为李明洲教授的课题组一员,“细节决定一切”是孙俊龙最常听到的一句话。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span class=" bjh-strong"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8px font-weight: 700 " /span 对于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不论是在规划、样品采集,还是在论文撰写、数据分析、图表制作都要做到细致入微、尽善尽美,这已然成为每个团队成员潜移默化的习惯,也成就了整个团队的高质量发展。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 孙俊龙说:“是这几年不断的努力和坚持,让我取得了如今的成果,这离不开两位导师的悉心指导,他们给了我充分自由的施展空间,也同样离不开我的老师、同学、师弟、师妹以及家人的帮助。川农带给我勤奋、忘我、严谨、务实的科研品质,也让我深刻明白:一种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2020年,孙俊龙顺利通过了海南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面试和答辩,即将成为一名光荣的科研工作者。 /span /p p br/ /p
  • 优秀论文争相“出国” 中文期刊望“洋”兴叹——中国科技期刊现状调查(一)
    p   “一流和二流稿件投国外,三流和四流稿件投国内,这是中国学术界的一种现象,也反映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尴尬境地。”在近日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上,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刘忠范院士的一句话引起与会者的共鸣。 /p p   “我们形成了一个怪圈:期刊水平不高造成论文外流,论文外流造成期刊水平下降。”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以化学领域为例,中国作者高被引论文占全球高被引论文比例为30.42%,但中国期刊高被引论文占比数只有0.37%。 /p p   在这次主题为“强化中文科技期刊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中的作用”的会议上,大家为中国优质论文成果外流而忧心忡忡。 /p p   中科院院士汪品先认为,我国科学亟待向“深加工”方向转型,摆脱从源头到出口“两头在外”的外包工处境,这首先要从提高汉语的科学“币值”、振兴中文科技期刊做起。 /p p    strong 发表重大原创成果首选国外 /strong /p p   截至2017年底,我国中文科技期刊 4599种,占我国科技期刊总量的91%。 /p p   “中文科技期刊总量可观,但产业规模小,发展滞缓 地域分布广,但同质化严重 学科覆盖面大,但不适应发展需要 学术指标上升,但对优秀成果的吸引力不大。”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斌这样分析现状。他举例,以“大学/学院名称+学报”命名的综合高校学报有519种,占中文科技期刊总数的11.29%,无论是刊名还是内容,都存在同质化问题。 /p p   “此外,中文科技期刊优秀稿源紧张状况始终未得到缓解。”彭斌透露,据相关统计显示,2016年,中国学者在全球SCI期刊发文32.24万余篇,在中国SCI期刊发文2.24万余篇。有30万篇论文发在国外SCI期刊上,可见中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整体较弱。 /p p   “目前我国在数量上可称为科技期刊大国,但远不能称为科技期刊强国。”《科学通报》主编高福院士认为,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发展与科学研究的进步、服务能力与科技工作者的期待、作用与其应承载的社会责任都不相匹配。 /p p   其实,中文科技期刊也有过辉煌历史。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高温铁基超导等以及我国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的论文青蒿素等重大学术成果,都是发表在中文科技期刊上而被世界认可的。 /p p   “但是,近30年来我国重要科研成果基本都是首发于国外期刊。”高福坦承。 /p p   strong  影响因子等评价“魔咒”难破除 /strong /p p   “导致中国优质论文外流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国内科研成果和人才评价过于偏重SCI影响因子。”刘忠范认为。 /p p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传播中心任胜利编审举了一个例子:某研究所计算科研成果绩效奖励,赫然将期刊进行分类并依次折算成论文的得分,位于期刊分类金字塔尖的只有两份期刊——《科学》和《自然》。 /p p   “很多科研机构的‘计分本’明确将一些外国杂志制定的指数作为依据,这很要命!这不是鼓励作者向这些杂志投稿,让政府背书吗?”一位科学家告诉记者。 /p p   “写文章看影响因子,发一篇高影响因子的文章,‘杰青’‘长江’等各种帽子都来了。有些高校发表一篇CNS论文奖励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风气堪忧。”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认为,看论文价值除影响因子,还要看它的“寿命”,即是否一直在被引用。欧阳钟灿用他老领导周光召先生的一句话说:“不要单一追求SCI论文和所谓的影响因子及热门课题,要做出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真正有生命力的科研工作,SCI各种因子中,引用的生命周期是最重要的。” /p p   一方面,优质论文频频投向国外名刊 另一方面,低水平论文纷纷投向国内劣质期刊。“由于评职称、毕业论文等各种需求,劣质期刊靠收取版面费也活得很好,死不了。”刘忠范说。 /p p   strong  内忧外患下国内期刊如何突围 /strong /p p   任胜利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近年来,各大国际出版集团纷纷创办新期刊,抢占学术资源。“特别是一些大牌期刊社采取‘级联式评审’方式,品牌期刊如果不能录用,编辑就向稿件作者推荐转投其下一级子刊,通过逐级‘筛选’的方式消化了大量优秀科技论文。有些期刊一年就可以发表2万多篇文章。” /p p   为了促进我国科技期刊成长,2015年五部委出台了《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中科院学部也通过鼓励院士候选人在中文科技期刊发表论文等措施,提升国内中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p p   在此次会议上,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朱邦芬院士建议,对中文期刊实行分类分级评估和管理,即以学术和服务功能为导向,鼓励期刊的差异化发展,对不同性质的中文期刊采用不同的评估和管理办法。 /p p   “关键是倡导开放竞争的办刊机制。”高福认为,要增强期刊出版机构的内生发展动力,同时促进以市场化发展为基础的资源整合。 /p p   刘忠范透露,此次会议围绕科技期刊去行政化、加强顶层设计、实行分类管理,降低SCI评估权重、增强科学家责任、借鉴国际一流期刊经验、促进集约化和数字化发展、加大对优秀中文期刊经费和政策支持等形成相关意见和建议。 /p p br/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