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仪器研制

仪器信息网仪器研制专题为您整合仪器研制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仪器研制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仪器研制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仪器研制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仪器研制话题讨论。

仪器研制相关的资讯

  •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之《无人机频谱认知仪器研制》正式立项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日前,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无人机频谱认知仪器研制》顺利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立项答辩。该项目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牵头,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和中电科仪器仪表有限公司参与申请。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项目研制内容主要包括无人机频谱认知仪总体设计与集成,电磁频谱空间频谱认知科学试验与应用研究、低功耗轻重量机载频谱监测接收机、面向频谱认知任务的无人机自主控制模块、频谱认知数据分析处理地面终端等五个方面,着力解决广域多维频谱成像机理、空基协同对地频谱观测机理、电磁频谱空间预测推理规律等重大科学问题,为电磁频谱空间机理研究与天地一体化网络频谱资源共享、无线电秩序管理、频谱作战奠定高端科学仪器基础。其中,中心牵头负责电磁频谱空间频谱认知科学试验工作,重点研究低功耗轻重量机载频谱监测、频谱认知数据分析处理等关键技术。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据了解,北京监测站从2015年起开始针对无人机无线电管控开展研究。截至目前,北京监测站已经先后编制了《无人机无线电管控技术研究报告》《有关在不同发射功率条件下遥控器控制无人机飞行的极限距离报告》等6份有关无人机的研究报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北京监测站牵头研发的基于空中监测平台的无人机操作者定位系统在央视播出后,取得了良好的舆论效果。 /p
  •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的仪器研制和年度总结会议在合肥召开
    3月21-22日,由厦门大学孙世刚教授担任项目总负责人的 &ldquo 基于可调谐红外激光的能源化学研究大型实验装置&rdquo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的仪器研制和年度总结会议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会议厅召开。   会议由项目总负责人、厦门大学孙世刚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项目管理组组长梁文平教授以及项目组全体成员出席会议。   孙世刚教授首先对基金委管理组的重视表示感谢,并指出本次会议将在总结汇报项目进展的基础上,通过讨论,细致落实光源设计方案、确定主要参数和技术指标以及实验站建设方案。   会上,项目的红外自由电子激光(IRFEL)光源工程指挥部总经理王琳做工程进展报告,介绍了工程指挥部现有组织架构、工程管理制度等情况,明晰了工程计划和进度时间表。他代表工程指挥部表示将努力克服困难,将IRFEL光源建成国际一流的科学装置。工程指挥部的光源总体负责人张善才、光束线负责人高琛、建安总体负责人邵杰分别汇报工作进展,并提出下一步与实验站需要沟通确定的内容;光源总工艺师何晓业提出了工程的规范化工艺要求;光源控制系统负责人刘功发介绍了时序与同步系统方案。   光检测- AFM、光检测- SFG、光检测-表界面、光解离、光激发实验站负责人复旦大学蔡文斌、厦门大学王朝晖、陈明树、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江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兴安分别对其所负责的实验站及工作进展做了汇报,并对与红外光源对接的技术要求做了说明。   会议中,项目组成员对实验站与光源各总体间的配合和参数要求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并现场签署了工程技术接口文件。   梁文平副主任认真听取了汇报并指出,实践出真知,现在整个项目的研制方案更细致,对困难考虑更充分了。他勉励大家直面困难,积极思考解决方案,基金委作为主管部门会大力支持并帮助项目顺利完成。   孙世刚教授发表总结讲话,对本次会议达到预期效果表示满意。他强调项目是一个整体,在圆满完成装置建设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优势,通力合作解决能源化学中的关键难题。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鼓励原创性科研仪器与核心部件的研制
    2022年1月19—2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在京召开2021年度“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中期检查暨结题验收会议。会议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谢心澄院士、化学科学部主任杨学明院士和财务局局长张香平出席会议并讲话。化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杨俊林研究员主持开幕式。计划与政策局、财务局和化学科学部相关人员参加会议。     谢心澄副主任指出,原创性仪器及其核心部件的成功研制可为创新性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撑,建议仪器项目评审重点考察项目的原创性和科学价值、研究思路的新颖性、技术方案的独特性、仪器指标是否达到研制计划,以及对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开拓科学领域和促进学科发展发挥的作用等。谢心澄副主任强调,仪器研制项目的结题,并不代表项目研究的结束,而是研制仪器发挥作用的开始,各项目负责人应加强后期管理,注重仪器的开放和共享,为探索科技前沿、服务国家需求夯实技术基础。  杨学明主任强调,国家重大科研仪器项目是科学基金重要的项目类型,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以科学目标为导向,资助对促进科学发展、探索自然规律和开拓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创性科研仪器与核心部件的研制,以提升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中国化学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开创性、引领性、突破性的研究工作仍不够,仪器研制方法和手段等仍存在瓶颈,离自然科学基金委提出的“原创、需求、交叉、融通”的改革理念尚有差距。他希望与会专家多提宝贵意见,推动项目未来几年取得更高水平的成果。  张香平局长解读了2021年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21〕32号)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21〕177号)两份文件中的重点内容和有关政策。她强调,根据相关要求,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在实施中期及资助期满后,将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财务检查或验收,重点考察经费使用是否遵循政策相符性、目标相关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经费支出是否规范,相关手续是否齐全等。  杨俊林常务副主任强调,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应以科学目标为导向,以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为驱动,重点关注项目的科学性。按照《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管理办法》要求,仪器项目中期及结题将分别对项目执行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验收,结题项目还需对项目档案资料进行审核,旨在规范仪器项目管理程序。依托单位及项目负责人应根据国家和自然科学基金委相关要求,对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档案进行及时收集、整理和归档。  2016年度和2018年度获资助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负责人和主要合作者在线上进行了汇报交流。项目评审专家、财务评审专家和档案管理专家分别对各项目执行情况和资金使用、档案建立情况等进行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将发现的问题反馈至项目组,以便后续研究及时调整。  在与会人员共同努力下,化学科学部圆满完成了2016年度和2018年度资助“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的结题验收和中期检查任务。
  • 2014基金委投4.5亿资助重大科研仪器研制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项目)2014年项目指南中指出,2014年度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项目)资助计划为4.5亿元,项目申请经费不得超过1 0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一般为5年。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项目)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原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以科学目标为导向,鼓励和培育具有原创性思想的探索性科研仪器研制,着力支持原创性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为科学研究提供更新颖的手段和工具,以全面提升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   2014年度,原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并入该项目。   2013年度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共资助50项,资助经费1.5 亿元 平均资助强度为300万元/项,资助率为10.42%。   2013年度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自由申请项目共受理申请247项,资助40项,资助经费3亿元 平均资助强度为750万元/项,平均资助率为16.20%。   2014年度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项目)资助计划为4.5亿元,项目申请经费不得超过1 0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一般为5年。   一、资助范围   (1)对于促进科学发展、开拓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创性科研仪器设备的研制   (2)通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或集成创新,用于发现新现象、揭示新规律、验证新原理、获取新数据的科研仪器设备的研制。   (3)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颖科学仪器和部件的研制。   二、申请条件   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正在博士后工作站内从事研究、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条例》第十条第二款所列的科学技术人员不得申请。   三、申请注意事项   (1)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本《指南》,不符合本《指南》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   (2)申请书中的起始年月一律填写2015年1月1日 终止年月按照资助期限的要求一律填写201*年12月。   (3)本类型项目采用在线撰写申请书方式,资助类别选择&ldquo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rdquo ,亚类说明选择&ldquo 自由申请&rdquo 申请书的报告正文应当按照申请书所附正文提纲撰写 如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项目相关的科学基金其他项目或其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须在报告正文的&ldquo 研究基础&rdquo 部分列出并详述其中的区别与联系。   (4)2014年度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项目)申请书由自然科学基金委集中接收,依托单位应在截止日期前提交电子申请书和单位签字盖章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一式一份)。   (5)请申请人根据仪器研制的实际需要,客观、实事求是地申请研究经费,如评审专家认定申请经费超过实际需求的30%,将不予资助。   四、科学基金仪器类项目限项规定   申请(包括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和正在承担(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项目、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总数限1项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项目获得资助后,在结题前项目负责人不得再申请其他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除外)。
  • 2015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资助经费5.5亿
    近日,仪器信息网编辑获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2015年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的资助计划为5.5亿元,相比于2014年的4.5亿元,增幅达到22.2%。   2015年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申请经费不得超过10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5年。而2014年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共受理申请630项,资助64项,平均资助强度为703万元/项。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原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以科学目标为导向,鼓励和培育具有原创性思想的探索性科研仪器研制,着力支持原创性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为科学研究提供更新颖的手段和工具,以全面提升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   一、资助范围   (1)对于促进科学发展、开拓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创性科研仪器设备的研制   (2)通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或集成创新,用于发现新现象、揭示新规律、验证新原理、获取新数据的科研仪器设备的研制   (3)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颖科学仪器和部件的研制。   二、申请条件   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正在博士后工作站内从事研究、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条例》第十条第二款所列的科学技术人员不得申请。   三、申请注意事项   (1)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本《指南》,按照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申请书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资助类别选择&ldquo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rdquo ,亚类说明选择&ldquo 自由申请&rdquo 。如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项目相关的科学基金其他项目或国家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报告正文的&ldquo 研究基础&rdquo 部分列出并详述其中的区别与联系。   (2)请申请人根据仪器研制的实际需要,客观、实事求是地申请研究经费,如评审专家认定申请经费超过实际需求的30%,将不予资助。   相关新闻: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 13亿国拨经费力挺科学仪器研制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召开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第一届专家委员会会议,布局对建议入选项目的考察及评审工作。此前不久,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召开2011年度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工作会议,启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   而在年初,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推动我国重大科研仪器设备自主研制工作,中央财政拨专款设立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   按照《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基金委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科技部每年安排经费8亿元。即首年总投入达13亿元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已经起程。   “过去做不了的事现在可以做了”   “真是赶上了,这可能是我这辈子做的最后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教授殷纯永对《科学时报》记者说。   尽管已退休,但殷纯永仍受邀在中科院一项关于飞秒激光跟踪测量仪器研发的项目中担任顾问。他参与的这项研发工作由中科院西安光机所、清华大学等几家单位联合攻关,今年作为中科院推荐的10个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之一,目前已通过初审作为A类项目上报科技部。   “这对搞科研仪器研究的人来说是个十分难得的机会。能赶上这个机会,再做点事,我很高兴。”殷纯永说,“我搞了一辈子仪器研究,从第一个科学基金项目的两万元算起,几十年来所有经费加起来不过300万元。现在一个项目四五千万元,这也会培养出一些科研仪器研制方面的帅才。”   过去经费少时,他也曾勒紧裤带作出不错的成绩,但搞仪器研制,缺乏经费终究不行。虽然只是作为顾问参与项目申请,殷纯永也很振奋:“感到空间大了,很多过去做不了的事现在可以做了。”   从400万到1.5亿元   100多年来,约1/3的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奖给了那些在发展科学仪器或测量方法方面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加速科学仪器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科技投入的重点之一。但我国在科学仪器研制上相对薄弱,关键的高端精密仪器主要依赖进口。   “我承担过基金委的科研仪器基础研究专项,也参与了基金委和中科院2009年设立的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今年又在德国汉堡DESY进行合作研究,充分认识到科学仪器研制对于科研创新的必要性。目前国内在经费、专门人才、硬件、软件等方面确实需要进一步提高。”天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蒋世春对《科学时报》说。   1998年,为加强对科学仪器基础性研究的支持,基金委设立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从当年资助5个项目、总经费400万元开始,14年间,这一专项已支持数百个项目,有很多项目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有的打破了技术封锁,有的在产业化上取得初步成绩,还有些在自行研制仪器的基础上作出了重要的科研成果。   2009年,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经费增加到5000万元,2010年资助经费增至1亿元。   “今年科学仪器基础研究项目将达1.5亿元。”基金委计划局一位负责人对《科学时报》记者说,“它和今年启动的国家重大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的5亿元是两回事,国家在仪器研制上投入是很可观的。”   科学仪器基础研究项目评审专家陈洪渊院士认为:科学仪器基础研究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基金委设立科研仪器基础研究专项是有长远目光的,最重要的是,它为仪器研制培养了一批人才。   重大专项起程   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先在推荐单位内部选拔,报上来后我们再请相关专家论证,经过综合评估方可立项。目前推荐单位的项目已报上来了,很快就会立项。”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孙增奇对《科学时报》记者说。   此前,基金委4月份率先启动该专项。9月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主持召开该专项第一届专家委员会会议。该专委会由科学家、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和财务专家组成。   “今年的立项建议已遴选完毕。”基金委计划局一位负责人对《科学时报》说,“下一步该专项会在10月份进行现场考察,11月份召开评审会。”   按照《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该专项为期5年,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建立查重和协调机制,并与基金委“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及其他相关国家科技计划等进行衔接。   许多从事或关注仪器研究的人对启动这一专项表示兴奋和认同。   暨南大学教授尹良红对《科学时报》记者表达了愿望:“经费增加是好事,同时也要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研发者权益,提高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学术地位和权重。”   “我们现在已经意识到仪器研制的重要性,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很不少,这对从事仪器研制的人来说是个很大的鼓舞。尽管还没有最后立项,但时间很紧迫,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动手做了。”殷纯永表示。
  • 基金委4.5亿资助64个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
    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ldquo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项目)&rdquo 评审结果日前公布。   本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受理的来自各领域的该类项目申请共计630项,经通讯评审与会议评审,最终64个项目获得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项目)2014年项目指南中已指出,2014年度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项目)资助计划为4.5亿元,项目申请经费不得超过10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一般为5年。 20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ldquo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项目)&rdquo 高校部分获批名单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于2011年设立,主要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以科学目标为导向,鼓励和培育具有原创性思想的探索性科研仪器研制,着力支持原创性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为科学研究提供更新颖的手段和工具,以全面提升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
  • 大连化物所两项仪器装置研制项目通过验收
    1月15日,分别由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101组承担的“光学周期级飞秒时间分辨荧光亏蚀光谱装置”与11T2组承担的“气相纳米团簇负离子光电子速度成像仪”两项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通过了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组织专家组的验收。   中国科技大学的胡水明教授等5位专家,以及中国科技大学刘世林教授等5位专家分别组成了两个项目的专家组对项目进行验收。验收会前,由清华大学莫宇翔教授等3位专家和大连理工大学于清旭教授等3位专家分别组成的测试组对项目进行了现场测试,专家组各自听取了项目负责人韩克利研究员和唐紫超研究员的研制报告、财务报告和应用报告、测试专家组的测试报告,查看了有关资料和档案,并进行了现场考查。   验收组专家一致认为,光学周期级飞秒时间分辨荧光亏蚀光谱装置将超短激光脉冲技术与荧光亏蚀技术相结合成功研制了一套光学周期级飞秒时间分辨荧光亏蚀光谱装置。经测试组现场检测各项技术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利用该套装置,观测到了LDS867染料分子电子激发态上的飞秒级量子拍频。该实验结果充分体现了此套装置在时间分辨上的优势。气相纳米团簇负离子光电子速度成像仪项目组圆满完成了仪器研制任务,主体设备和相关部件全部就位,仪器运行正常。仪器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任务书的设计要求。应用该仪器开展了贵金属氢化物、镧系金属氧化物等团簇的光电子能谱及成像研究,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科技部973等项目的开展起了重要作用。   验收专家组认为两个项目组均完成了合同书规定的各项任务要求,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 把国产科研仪器用起来 高端科研仪器研制是短板
    p   高端科研仪器的自主研制水平是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要尽快弥补这方面的短板,除了注重研制,也要注重推广和使用 /p p   日前,由中科院西安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自主研制的高性能条纹相机顺利通过验收。条纹相机是同时具备超高时间分辨率与高空间分辨率的唯一高端科学测量与诊断仪器。项目团队经过5年多的努力攻关,最终研制出了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性能条纹相机。 /p p   高端科研仪器的研制往往是我国的短板,研发和生产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此次高性能条纹相机能够研制成功,一方面得益于长时间的技术积累。据了解,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中科院西安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的相关科研人员一直在高性能条纹相机技术领域不断探索、持续研发,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也没有中断。正是凭借这样的坚持和努力,高性能条纹相机才最终得以研制成功。 /p p   另一方面,高性能条纹相机能研制成功,也得益于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我国从1998年起就开始支持重大科研仪器的研发,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相继设立了科研仪器设备研发的相关计划和专项。“高性能条纹相机研制”就是在中国科学院和财政部支持下启动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 /p p   高端科研仪器的自主研制水平是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不少重大科学发现都是科学家们在提高仪器性能或研制新原理仪器的过程中发现的。我国著名光学家王大珩先生曾经说过,机器是改造世界的工具,仪器是认识世界的工具。这些年来,在科研人员的努力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国成功研制了一批高端科研仪器,为国家科研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必须看到,由于基础仍较为薄弱,高端科研仪器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还没有改变。要尽快补上这块短板,除了在研发上给予稳定支持之外,还应在应用和产业化方面给予有力扶持。 /p p   目前国产科研仪器在实际推广和应用时还是会面临一些难题,往往较难得到用户信任。跟已经使用多年的国外成熟仪器相比,新研制的国产仪器也许会存在一些不足,但如果不多加使用,就得不到反馈意见,也就无法继续改进和完善。事实上,国际上那些先进的科研仪器也都是在多年应用中一代一代不断成熟和完善起来的。 /p p   科学仪器设备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基石,当前现代科技的重大突破越来越依赖于先进的科学仪器。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仪器研发技术,往往意味着掌握了科技发展的主动权。相信在相关部门、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高端科研仪器的研制和应用之路会越走越宽。 /p p /p
  • 教育部2012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通知
    各直属高校: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2年度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工作安排,为做好项目建议推荐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 资助范围   1. 研制专项由国家基金委负责管理,2012年项目申请分为部门推荐和自由申请两种方式。其中,经费需求在1000万元及以下的项目采取自由申请方式,直接向基金委申请 经费需求在1000万元至1亿元的项目由主管部门负责推荐 经费需求在1亿元以上的项目另行单独申报。   2. 该专项重点支持对于促进科学发展、开拓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创性科研仪器设备的研制和通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或集成创新,以及用于发现新现象、揭示新规律、验证新原理、获取新数据的科研仪器设备的研制。不支持测试类和平台类研制项目。   二、推荐原则   1. 此次推荐只面向教育部直属高校,每校限项不超过2项。各高校应严格把关,推荐具有明显竞争力的项目建议。我司将在各校推荐基础上,经专家评审,择优推荐到基金委。   2.请各高校做好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基金委)和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科技部)的分类工作,不得重复申报。对于不能按照要求推荐的高校,将在今后申报中减少推荐指标。   三、材料报送   1. 项目推荐单位应按要求认真组织,撰写《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立项建议书》,建议书电子表格可在自然科学基金委网页(www.nsfc.gov.cn)的“下载中心”下载。   2. 项目推荐高校请于3月14日前,将项目建议书一式五份(均为原件)和项目建议清单一并函报我司基础处,电子版材料发送到kjsjcc@moe.edu.cn。材料不接受邮寄,逾期不予受理。   联 系 人:张安平 邹晖   联系电话:010-66096301,66096519   附件1: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立项建议书.doc   附件2: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专项立项建议清单.doc   教育部科技司   2012年2月22日
  • 关于加强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管理的通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加强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管理的通知国科金办计〔2023〕1号各依托单位: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以下简称重大科研仪器项目)是科学基金资助体系中资助强度较大、科技界关注度较高的项目类型。为进一步做好重大科研仪器项目管理工作,保障中央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基金工作管理办法》《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管理办法》等规定,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准确把握资助定位,科学组织项目申请  重大科研仪器项目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以科学目标为导向,资助对促进科学发展、探索自然规律和开拓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创性科研仪器与核心部件的研制。依托单位在组织重大科研仪器项目申请时,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以科学目标为导向的原创性科研仪器与核心部件”的资助定位,避免盲目动员科研人员申请项目,避免提交不符合资助定位的项目申请。  二、切实履行管理职责,严格做好项目管理  依托单位应切实履行相关规章制度规定的管理责任,避免产生“重申请、轻管理”的情况。项目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要按照资助项目计划书组织开展仪器研制工作,并对研制进度、技术指标、资金使用等负责。项目负责人要认真撰写年度进展报告,经依托单位审核后按时提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对于部门推荐类重大科研仪器项目,依托单位和项目负责人要配合监理工作组的监理工作。  依托单位要配合自然科学基金委做好项目中期检查、验收等关键环节的管理工作,按照要求如实提供管理规章制度、财务支出凭证、项目档案等文件材料,并为现场测试、检查等提供便利条件。在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验收前,依托单位要委托专家组或者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出具仪器技术指标测试报告,委托具有科技审计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出具资金决算审计报告。依托单位要对验收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严格审查。  三、及时跟踪研制进展,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重大科研仪器项目具有科学性和工程性双重属性,实施难度较大。依托单位要加强对资助项目的跟踪管理,及时协调和处理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按照项目申请书、资助项目计划书中的承诺和约定,充分落实项目实施所需的工作条件,保障项目负责人和本单位主要参与者投入仪器研制工作的时间。要注意监督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确保资金支出规范、执行进度科学合理。要建立并不断完善项目管理、资金管理和档案管理制度,逐步提升管理规范化水平。  四、规范做好后续管理,提升仪器使用效益  重大科研仪器项目结题后形成的科研仪器设备应纳入依托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按照《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国科发基〔2017〕289号),依托单位应将研制的科研仪器设备信息报送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并对社会开放共享,从而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  曾获批重大科研仪器项目的依托单位要对照相关规章制度和本《通知》要求,认真开展项目管理工作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举一反三,切实提升重大科研仪器项目实施和管理质量。依托单位未按规定履行管理责任的,自然科学基金委将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等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处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2023年1月10日
  • 上海生科院-苏州医工所就仪器研制达成合作
    2月20日下午,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廖侃带队,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蛋白质中心)、健康科学研究所、营养科学研究所、计算生物学研究所及上海生科院科研管理处一行11人赴苏州,与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共同组织召开“上海生科院-苏州医工所仪器与装备研制项目对接交流研讨会”。苏州医工所副所长武晓东、党委副书记杨洪波,资产财务处、科研处以及医用光学室、医学检验室、医学影像室、医用声学室、医用电子室、康复研究室等部门和研究室负责人及专家参加会议。本次会议是在双方前期商讨基础上,经情况摸底、组织筹划后召开,旨在推动双方在装备研制、大型仪器功能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交流。  会议由武晓东和廖侃共同主持。武晓东首先带领上海生科院来宾参观了研究所的科技成果展厅,介绍了苏州医工所的具体情况。会上,廖侃介绍了上海生科院的情况以及上海生科院装备研制、功能开发项目现状。上海生科院参会的研究人员就各自在装备研制方面的工作进展情况及合作需求提出见解,苏州医工所多位专家介绍了各自在医学影像、流式细胞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特长,双方人员在参观现场的同时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交流。上海生科院研究人员对苏州医工所的技术力量高度认同,苏州医工所的技术专家对上海生科院的科研工作也深感兴趣,双方都希望在这方面的合作范围由“点对点”扩大到“面对面”,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合作,为科研人员的合作搭桥铺路。  苏州医工所正式成立于2008年11月,是中科院唯一以生物医学仪器、试剂和生物材料为主要研发方向的国立研究机构。基于苏州医工所与上海生科院的专业特色以及彼此的专业互补性,双方在装备研制领域有很强的合作意愿,部分研究组之间已开展了技术合作。
  • 淮南成功申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
    近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袁亮为项目牵头负责人,中国矿业大学、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山东大学联合申报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mdash &mdash &ldquo 用于揭示煤与瓦斯突出机理与规律的模拟试验仪器&rdquo 成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资助经费925万元,资助期限为2015至2019年。   该项目提出了&ldquo 基础理论突破驱动科学仪器研制,科学仪器研制支撑新现象新规律发现&rdquo 的总体研发设计思路,共分为基础理论研究、仪器研制和3D可视化平台的多物理场信息动态分析与预警虚拟系统研发三个主要环节,旨在研发出科学性、有效性、实用性兼具的模拟试验仪器系统,为开展揭示煤与瓦斯突出机理与规律研究提供科学平台,为矿井安全高效生产提供重要保障和科学支撑。研究成果将填补国内外煤与瓦斯突出模拟研究专用仪器设备空白,引领煤与瓦斯突出防治理论与技术的跨越发展,使我国率先抢占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研究高地。   此次淮南成功获批国家重大仪器研制项目,对于拓宽淮南市煤炭开采领域研究渠道,加强煤与瓦斯突出基础理论研究,服务矿区安全生产具有深远的意义。
  • 中检院成功研制快速样品制备仪器
    近日,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食品安全研究所承担的市科委“食品安全现场检测样品前处理装置及相关材料研发”课题通过了验收。   课题研制出了快速样品制备、涡旋离心、QuEChERS方法前处理三台仪器样机,并将其研制的甲砜霉素等7种胶体金试纸条应用于肉制品、蔬菜类食品进行安全检测,检测限可达到国标要求,解决了北京市民的后顾之忧 研发了便携式生物安全柜和便携式培养箱各1台,可以进行肉类和蔬菜类食品中兽药残留和病原微生物的快速处理、产品检测 获得了盐酸克伦特罗、氯霉素、恩诺沙星、大肠杆菌O157:H7、李斯特菌5种免疫磁珠产品并形成了市场化能力,多方位保障北京地区的食品安全。实现了肉类和蔬菜类食品安全的快速样品处理,能够替代进口的同类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 99个仪器相关研制项目通过2014创新基金验收
    截至2014年12月31日,科技部先后公布了三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验收合格名单。   据仪器信息网不完全统计,在上述三批合格名单中共计有99个研制项目涉及色谱/质谱/光谱等分析仪器、粒度仪/试验机等物性测试仪器、环境监测仪器、医疗器械及行业专用仪器仪器仪表、试剂耗材等。   同时作为项目承担单位,北京纳克、上海科创、济南微纳、创新通恒、博纳艾杰尔、华科仪等国产仪器厂商纷纷上榜。   仪器信息网将上述99个仪器仪表、耗材配件项目汇集如下,以飨读者。 第一批名单中与仪器仪表、耗材配件相关的42个研制项目 第二批名单中与仪器仪表、耗材配件相关的30个研制项目 第三批名单中与仪器仪表、耗材配件相关的27个研制项目 编辑:刘玉兰
  • 刘胜院士主持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通过验收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组织专家,对武汉大学教授刘胜主持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薄膜生长缺陷跨时空尺度原位/实时监测与调控实验装置”进行了结题验收。  项目负责人、刚刚增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胜从立项背景、设备研制进展情况、关键模块研究进展等方面汇报了项目总体研究成果。项目验收专家组认真审阅了结题验收材料,听取了项目组关于仪器研制的进展和成果总结、项目监理组的监理情况汇报以及现场技术测试、财务验收和档案审核情况汇报,并对仪器设备进行了现场考察。  经充分讨论和质询,专家组认为,项目组按照项目任务书完成了相关研究工作,项目任务书所列的仪器各项技术指标均已实现,其中部分关键技术指标优于预期目标,项目经费支出标准合规,组织管理规范,一致同意项目通过结题验收,结果评价为A。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薄膜生长缺陷跨时空尺度原位/实时监测与调控实验装置”2017年获批立项,历时5年多协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该装置的成功研制,将推动我国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异质异构集成等领域核心技术的发展,为实现高端半导体装备与材料自主化制造奠定基础。
  • 西工大首个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获批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正式批准了我校理学院魏炳波院士主持申报的&ldquo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rdquo 项目&mdash &mdash &ldquo 基于静电悬浮的金属材料快速凝固实验系统&rdquo 。该项目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荐申报,是我校首个获得资助的&ldquo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rdquo 项目,也是目前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的最高经费数额的项目。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资助该类项目9项。   &ldquo 基于静电悬浮的金属材料快速凝固实验系统&rdquo 项目,经历了工信部评审推荐、基金委的通讯评审、学部会评答辩、全委会评答辩、现场考察、财务评估、终审答辩和委务会审议等严格的评审程序最终获得资助。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高瑞平、姚建年院士、工程与材料学部主任王光谦院士等专家组成员,于8月22日专程前往我校长安校区空间材料科学与技术实验室现场考察。学校党委书记陈小筑、副校长翁志黔及校长助理宋保维与会共同研讨并陪同考察。项目负责人魏炳波院士对该项目的研制内容和方案、工作基础及条件等方面的内容向专家组进行了汇报。陈小筑表示,学校将对该项目的后期实施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和支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高瑞平和姚建年院士、工材学部主任王光谦院士带领专家组进行现场考察。校党委书记陈小筑、副校长翁志黔、校长助理宋保维参加了会议。 校党委书记陈小筑陪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高瑞平和姚建年院士、工材学部主任王光谦院士等现场考察空间材料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专家组现场考察空间材料科学与技术实验室科研环境及项目实施条件。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国家和陕西省外国专家局以及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魏炳波研究团队自2000年开始静电悬浮方面的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自主设计并研制了静电悬浮无容器处理原理样机,为本项目提供了直接的技术基础。   &ldquo 基于静电悬浮的金属材料快速凝固实验系统&rdquo 是材料科学和空间科学领域新型先进科学仪器,是一个国家开展超常凝固研究和空间模拟研究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项目以静电悬浮技术为基础,针对金属材料处于超常环境中的快速凝固过程深入研究,将解决金属超常凝固过程面临的一系列科学和技术难题,不仅对现代凝固理论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还有望发展出新的凝固技术。这将有力地促进新材料的研发,同时对改进传统材料制备技术起到理论指导作用。对于发展空间应用科学而言,本实验系统不仅直接应用于空间模拟条件下材料科学和流体科学研究,而且为优化设计空间科学实验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持,甚至经微型化设计进一步演变为空间站搭载实验平台。 静电悬浮部分实验结果,分别为:镁合金、钛合金、碳碳复合材料、药片、红豆及金针菇。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以下简称重大科研仪器专项) 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推动我国重大科研仪器设备自主研制工作,由中央财政拨专款设立的。该专项于2011年启动,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负责管理,立项建议由有关部门组织推荐。
  • 基金委考察厦大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
    8月14日上午,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姚建年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来到厦门大学,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mdash &mdash &ldquo 基于可调谐红外激光的能源化学研究大型实验装置&rdquo 进行现场考察。专家组成员有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杨学明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夏安东研究员、北京大学吴凯教授、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张冰研究员、清华大学莫宇翔教授、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翁羽翔研究员、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郭国聪研究员。   基金委各相关部门负责人,我校校长朱崇实、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朱长飞、我校副校长金能明、中科院院士田中群等专项项目依托单位领导和负责人,我校万惠霖院士、孙世刚教授等专项项目组专家与会。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副主任陈拥军主持。   朱崇实代表学校对专家组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长期以来对我校科技事业发展的支持表示由衷感谢。   朱崇实说,当前厦大正在积极响应以&ldquo 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rdquo 为目标的重大战略部署,全力推进&ldquo 2011计划&rdquo 的实施。依托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的高端平台,由我校孙世刚教授牵头,联合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协创中心成员机构部分相关专家,申报了&ldquo 红外自由电子激光科学研究平台及应用&rdquo 重大科研仪器专项,中心成员机构在科学仪器研制开发领域都有着较为深厚的基础和鲜明的特色,具备良好的仪器研制开发的经验。   朱崇实表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有关专家的多方指导和大力支持下,该专项已顺利通过了前期的评审和答辩环节,迎来了今天的现场考察环节,这既是检查,更是一次难得的查找不足,学习提高的机会。我们一定要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专家组的意见,举全校之力,从人力物力和政策等各方面对该项目的顺利实施给予保障和支持,也为协创中心的建设和厦门大学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做出新的贡献。希望厦大相关院系能借此机会,积极地向各位专家求教,不断完善科研基础条件和环境,努力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欢迎各位专家常来厦大帮助指导学校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金力和朱长飞先后发言,向专项顺利通过前期评审和答辩表示祝贺,他们表示,作为项目的依托单位,将继续发挥优势,从各方面尽力支持项目顺利完成。   基金委计划局局长郑永和介绍了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的立项背景与筛选过程,希望与会专家对本项目进行严格考察评定,提出相关意见与建议,他还从国家科技发展需求和项目考察重点关注的问题等方面给项目的考察与研究提出了明确要求。   姚建年强调,这次考察的重点在于项目的可行性。希望通过现场考察,对该项目仪器设备的前沿创新性、可行性、技术指标及研制思路等进行充分讨论,明确该项目存在的问题。   项目负责人孙世刚教授按照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现场考察要求,汇报了该项目的研制内容、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工作基础及条件,以及经费预算等方面的内容,并回答了专家们提出的问题。   随后,专家考察团实地考察了我校相关实验室,全面审议了项目申请书的各项内容,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具体建议。
  • 2023年,哪些色谱仪器正在研制中?
    色谱,作为分离分析的利器,在分析实验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制药、食品、环境、石油化工等行业的应用更是日益普及。目前,中国是色谱仪的最大增量市场之一,市场规模已超百亿元。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进一步增长,众多色谱厂商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据仪器信息网新品栏目不完全统计,2022年共有12款各类色谱仪器新品问世,涵盖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制备液相色谱、离子色谱等多个类别。  2023年,还有哪些仪器厂商正在研制新型色谱仪器,从上市仪器公司披露的财报数据中,我们得以洞察先机。  注:以下信息由仪器信息网整理自上市仪器公司公开资料。力合科技  项目名称:离子色谱分析仪开发  项目目的:完成离子色谱分析仪检测器、抑制器等核心部件自主开发,自主研制大气颗粒物水溶性离子分析仪和水质分析仪,实现进口替代。  项目进展:已完成电导检测器、抑制器和仪器电路设计,搭建大气颗粒物水溶性离子分析仪工程样机。  拟达到的目标:掌握离子色谱检测核心技术,进一步完善公司自主研发的水质监测和大气监测产品结构,实现产品研制自主可控,提高公司产品市场竞争力。先河环保  项目名称:色谱法 PAMS(57种组分)自动监测仪开发及中试  项目目的:根据《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2019 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方案》(监测函〔2019〕11 号)和《关于加强挥发性有机物监测工作的通知》(环办监测函〔2020〕335 号)要求,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继续加强 VOCs 组分监测和光化学监测能力建设。  项目进展:研究阶段  拟达到的目标:采用富集~色谱技术开发低成本设备,可测量 57 种 VOC 组分,相比常用的富集-色谱-质谱技术,价格可以降低 1/2~2/3,主要应用颗粒物与臭氧协同监测方向。  预计对公司的影响:为气相色谱原理类产品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拓展公司产品开发打好技术储备。海能技术  项目名称:K2025 Pro高效液相色谱仪  项目目的:对 K2025 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升级,提升液相色谱仪的配置、性能和可靠性,拓展应用场景。  项目进展:工程化样机研制阶段  拟达到的目标:研制四元低压梯度输液泵技术、二极管阵列检测技术、样品控温技、液面和样品盘智能监控技术、新型流通池技术、大体积柱温箱技术等技术  预计对公司的影响:产品的自动进样控温技术、预载样技术及超低交叉污染技术,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对公司未来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项目名称:GC-IMS 技术的应用开发和软件研发  项目进展:样品测试 、数据收集和软件开发阶段  拟达到的目标:1、环境恶臭物质检测方法开发、汽车舱内 VOCs 检测与溯源、粮食霉变的筛查、农产品产地鉴别和食品真实性检测、在白酒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探索、电子烟烟气检测方法开发 2、新版 GC-IMS 软件的研发:采用最新的 NIST 2020 保留指数数据库 增加自动选峰功能 增加修改样品名功能 增加校准曲线线性化功能 增加百分比模块。  预计对公司的影响:解决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技术在相关应用领域的不足,开拓 GC-IMS 仪器在相关应用领域的市场,对公司未来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项目名称:基于数据库存储的色谱工作站  项目进展:软件研制阶段  拟达到的目标:基于数据库存储的工作站是专门针对制药领域开发的工作站软件,在合规性和积分算法上都有严格的标准,以充分满足制药领域对于数据可靠性的要求。  预计对公司的影响:通过技术突破为制药领域用户提供国产化的色谱工作站软件,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对公司未来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扩展阅读:2022年上市仪器公司色谱在研项目
  •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获得立项资助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评审结果,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黄晶教授牵头,联合中科院声学所、北京安贞医院、超声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申报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双频超声靶向高血压治疗仪”获得立项资助,项目直接经费716.02万元。  高血压患病人群巨大,其并发症是国人致残、致死的首要病因。肾去交感神经术(RDN)是高血压器械治疗的主流技术,可减少或消除高血压患者长期用药,为高血压治疗带来重大变革。但传统RDN存在有创性、消融盲目性和缺乏即刻疗效评价指标等卡脖子问题。“双频超声靶向高血压治疗仪”项目开创性地将双频/同轴/共焦聚焦超声系统和神经标测集成系统相结合,首次利用差频聚焦超声干涉效应形成低频振动声,用于肾神经标测和疗效验证,创建了无创超声消融靶向化和剂量个体化RDN治疗新技术。该项目的实施将大幅提升RD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使RDN迈入无创化和精准化治疗时代,为广大高血压患者带来福音。  双频超声实现肾神经标测示意图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以科学目标为导向,资助对促进科学发展、探索自然规律和开拓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创科研仪器与核心部件的研制,以提升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2011年起,黄晶教授根据未来高血压治疗学科发展方向和RDN临床开展面临的实际问题,着手组建了一支涵盖医学、声学和电子工程交叉团队,先后突破多项技术瓶颈,完成原理样机研制,并实现主要技术参数指标。团队目前已申请项目相关国家发明专利23项,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5篇。在未来,项目将不断优化技术,将我国无创超声高血压治疗研究推向国际领先水平,并为原创医疗器械的开发提供坚实基础。  附二院心血管内科团队  黄晶,二级教授,兼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创新与转化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等。长期从事自主神经调节心血管病治疗原创研究,探索使用超声治疗心血管疾病治疗新技术和相关仪器研发。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体外聚焦超声大动物无创心肌消融、房室节阻断和肾去交感消融;首次完成无创超声肾去交感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团队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学仪器专项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十余项,在JACC、Hypertension、IJC等发表论著100余篇,获省部级奖励3项,授权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30余件。
  • 2012年回顾:仪器研制“零”的突破
    2012年,在科研院所、企业单位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仪器研制又有了新的成果和突破,其中多项成果更是国内首次研制成功,有效打破了国外垄断,带来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12年4月,中科院电工研究所王秋良研究组与宁波健信机械有限公司合作,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0.7T开放式核磁共振成像用超导磁体系统。研制成功的0.7T开放式核磁共振超导磁体系统与梯度线圈、射频线圈和图像处理软件系统等构成的开放式核磁共振系统将由宁波健信机械有限公司进行产业化生产,预计产值达到10亿元人民币以上。该系统的成功研制提升了我国在超导磁体技术产业化和高性能医疗核磁共振成像装备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2012年5月,国内首台80m大长度标准装置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建立,并通过专家验收。该装置测量范围达到80m,为测距仪、激光干涉仪等大长度仪器提供有效检测范围的标准并保证其大长度量值的准确可靠,填补了测量范围大于50m的高精度测量仪器的国内检测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12年7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台5.5T(特斯拉)零挥发低温超导磁选机通过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至此,我国磁选机市场被国外垄断的局面被打破。针对国内高岭土矿产的除杂需求,2010年10月,高能所与山东潍坊新力超导磁电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开发新型的低温超导磁选机。此前,高档磁选机只有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能够生产。进口产品不仅价格昂贵,一台约需2000万元,而且每年的维护运行费及服务费也极高。与之相比,我国研制的5.5T零挥发低温超导磁选机利用一台小型低温制冷机使液氦能在封闭系统中实现循环,使用的液氦3年内无需补充,大大减少了氦的消耗,减少了厂家的运行费用。   7月8日,扬州大学能动学院研制成功车型移动式环境监测机器人。该型机器人能够通过车载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及环境参数监测设备,回传现场视频影像、超声波雷达图像等信号,且能对目标环境进行温度、湿度、烟雾等参数采集,可用于复杂环境下的环保工作作业。据了解,国内在移动监测机器人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无线环境监测智能机器人的成功研制为我国复杂环境下环境监控提供了新的手段。目前,该设备的相关技术创新正在申请国家专利。   2012年10月28日,2012科交会主场增量制造产业高端论坛暨激光烧结装备发布会上,湖南华曙高科有限责任公司展示了其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高性3D激光烧结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数字化制造及新材料、新能源应用为代表的科技领域的又一次重大飞跃,3D增量制造技术是数字化制造的重要标志,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被公认为3D增量制造技术的最佳途径。   2012年11月,湖北省特种设备安全检验检测研究院和武汉中科创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超声波相控阵和衍射时差法(TOFD)自动检测设备和技术研究”项目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专家组的验收。超声波相控阵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该项目研发的设备将打破我国同类检测设备依赖进口的现状,提高了我国超声无损检测技术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在航空航天、核电、机械制造、电力、石油化工、铁路等领域应用广泛,将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2年11月15日,由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武汉锐科光纤激光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和华中科技大学完成的“4kW全光纤激光器”通过鉴定。项目承担单位用不到2年的时间,在国内率先研发出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4kW全光纤激光器,填补了我国在此方面的空白。光纤激光器因体积小、节能环保、光束质量好等多方面的优势,被誉为第三代最先进的工业加工激光器,该项目的成功研发及产业化将彻底改变我国高功率光纤激光器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受制于国外的状况,为我国高功率数控激光加工系统嵌入“中国心”。达产后将形成年产200台套的生产能力,销售收入逾2亿元。   11月28日,由西安金波检测仪器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激光超声波可视化检测仪技术在西安航空基地正式通过科技成果鉴定。这一技术的国产化,大大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在无损检测仪器研发与生产方面的差距,是我国无损检测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该检测仪的可对任何形状物体及绝大多数材料的内外部探伤,小到电子元器件,大到飞机机身部分均可进行无损检测,并可在高温、有毒等恶劣环境下工作。使用激光超声波可视化检测仪对飞机机翼、火车车轴等高速运载工具部件以及发电设备、压力容器等产品进行定期检查,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其安全使用寿命,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   12月2日,记者从南京理工大学获悉,南京理工大学大学计算机学院大三学生王倩舒等三人参与研制了为桥梁准确把脉“桥梁检测爬壁机器人”,这也是国内首台“桥梁检测爬壁机器人”。 在国内,桥梁安全日益受到重视。桥梁常常会出现一些机构变化引起破损、裂纹、老化等病害,这些外观病害检查传统都采用人工方法。这样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也增加了检查人员的人身安全隐患。利用这个小机器人,可灵活进入狭小的空间,仔细观察支座的情况。这样的检查不仅使工作效率提高几十倍,大大节省了检测时间和费用,减少了封路的时间,还使安全风险大为下降。   另外,由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维泰凯信新技术有限公司承担的北京市科技计划“太赫兹安检仪产品样机研制”课题通过了验收。该课题研制出国内首台太赫兹安检仪产品样机,实现了以每秒3-5帧的速度对人体进行1*2米大尺寸被动成像,分辨率达到2cm,能够替代国外同类产品。太赫兹安检技术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预计国内市场潜力在100亿元左右,在世界范围内,太赫兹成像产品潜在的市场销售额可达1000亿元以上。 撰稿编辑:秦丽娟
  • 中国化学会28届年会仪器研制技术报告集锦
    仪器信息网讯 2012年4月13日,由中国化学会主办,四川大学承办的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在四川大学隆重开幕。本届年会恰逢中国化学会八十华诞,受到国际国内化学界同行高度重视,来自国内国际的包括50位两院院士和第三世界院士在内的4000多名化学界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   本届学术年会特别安排了一些有关仪器研制方面的报告,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清华大学化学系林金明教授   化学发光是指反应体系中的某些物质分子,如反应物、反应中间体或者荧光物质吸收了反应释放的能量而由基态跃迁至激发态,然后再从激发态返回基态时将能量以光辐射的形式释放出来,从而产生化学发光现象。背景干扰小、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仪器设备简是化学发光分析法的突出优点 另外,化学发光仪器设备简单且成本低,分析速度快、容易实现自动化。固相萃取是近年发展起来一种样品预处理技术,主要用于样品的分离、纯化和浓缩,与传统的液液萃取法相比较可以提高分析物的回收率,更有效的将分析物与干扰组分分离,减少样品预处理过程,操作简单、省时、省力。   林金明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将固相萃取技术和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联合,测定样品中的苯酚和腐植酸,并且根据实验成果研制了海水挥发酚和腐植酸自动分析仪。在实验中,首先将样品通过固相萃取柱进行富集,再利用洗脱液将样品从萃取柱上洗脱,然后和化学发光溶液混合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   对苯酚的测定,林金明教授介绍说在将苯酚萃取富集之后,用甲醇溶液进行洗脱效果最好,采用鲁米诺/氢氧化钠-高锰酸钾-苯酚化学发光体系进行测定,同时研究富集时间、流速、干扰离子等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并在确定的最佳条件下进行自来水及表层、深层海水样品回收率实验,回收率在92%-122%之间。   腐植酸是一类富含芳香族化合物的、性质相似的、无定形的有机胶体,是腐殖质中不溶于酸的一部分。林金明教授介绍说腐植酸的测定原理及方法验证同苯酚测定一样。在腐植酸的测定中采用乙醇做洗脱剂,体系具有更好的信噪比 化学发光体系选择了酸性Ce4+-罗丹明6G-腐植酸。   根据以上研究成果,林金明教授又进一步研发了海水挥发酚和腐植酸自动分析仪,并在胶州湾进行了多次海试,海试结果证明仪器运行稳定,通讯正常,返回数据准确,可适应长时间海上作业,是一台全自动、高效、低成本的海水监测装置。   海水挥发酚和腐植酸自动分析仪工作示意图 海水挥发酚和腐植酸自动分析仪及技术参数   最后林金明教授谈到,选择给大家做这个报告是为了说明在科学研究当中,面对已经取得的实验研究结果,只要再多动动脑筋、多做一点努力,就可以研发出一台仪器,扩大研究成果的用途。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牛利研究员   牛利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国内电化学分析仪器市场总体情况,主流仪器厂商以及通用的电化学分析仪器,SPR技术的基本原理、历史发展情况以及国际研究现状。SPR技术应用于传感器研究领域以来,逐渐成为国际传感器领域研究的热点,其技术优势主要有:分析样品不需要纯化,生物样品无需标记,灵敏度较高、无背景干扰,能实时监测反应动态过程,测定动力学常数,可用于研究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用于核酸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是其它技术无法比拟的。   EC-SPR在化学和材料科学中的应用:无机薄膜及导电聚合物,生物分子释放或固定化,金属离子的测定,自组装及层层组装,电化学过程及电催化过程的研究,生物传感器的研制。新研制TR-SPR性能指标:机械扫描系统角度扫描范围55-78度,机械扫描系统谐振角测量精度:~0.001度(含机械校正),恒角度测量光学角度测量精度~0.001度,样品响应测量折射率范围:1.00~1.40左右。   实验结果显示,TR-EC-SPR具有优异IR补偿功能及较宽电流测量量程,同时集成全部稳态和暂态电化学方法的电化学分析仪器 实现了表面等离子共振信号的较高时间分辨测量 集成电化学多种稳态及暂态测量方法的表面等离子共振时间分辨测量。   该项目研制开发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谱及其联用仪器设备已经通过长春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技术测试认证,现已小规模研制工程样机15台,并在清华大学、吉林大学、长春应化所、化学所、西北师范大学、东南大学、福州大学等科研和教学单位试用,效果良好。 PerkinElmer公司技术工程师韩志强博士   PerkinElmer公司工程师韩志强博士报告了直接样品分析离子源DSA-TOF技术及其应用,PerkinElmer公司的技术工程师韩志强博士介绍了直接样品分析离子源DSA-TOF技术及其应用。DSA是PerkinElmer公司新近推出的直接分析样品离子源,可以进行快速样品筛查、不同级别的自动化、满足各种用户需求,适用于气体、固体、粉末、药片、液体、纸张等样品直接分析。 DSA离子源工作原理   新型的封闭式直接进样分析(DSA)离子源采用“field free” APCI,与APCI相似,只是电晕放电针被探头保护着,所处于蒸汽流中合适的位置,并且与外部的离子入口的电场隔离开来。 复旦大学徐国宾博士   复旦大学徐国宾博士报告了“线性离子阱-飞行时间串联生物质谱”研制,改进现有LC-TOF的离子传输系统,具备多级串级功能。糖蛋白多样性高达数百万,直接随生命的状态变化而变化,糖链分析的困难很大,需要MS2质谱分析主链修饰位置,MS3才能分析糖蛋白主链上的糖链侧链结构和差异。一些质谱比如TOF,QTOF,Q,QQQ等无法做更多的串级分析,徐国宾博士所在课题组对于已有LIT-TOF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新的LIT-TOF射频进行了改进(1.2M,3000Vpp),自主研发了ADC数据采集卡,具备1.2万分辨力,新开发了LIT专用的离子传输系统,自主研发了TOF理论分析软件。 LIT-TOF实验样机
  • 从仪器研制与改造看生命科学行进轨迹
    阅读生命:从单项尖端技术走向系统集成 科学时报:从仪器研制与改造看生命科学行进轨迹   基因技术的突破使生命科学发展进入了知识爆炸时代,许多新概念和新技术让人眼花缭乱。几年前人们听到的是“基因组”、“蛋白质组”、“生物工程”等名词,现在科学家在谈论“生命模块”、“人工电路基因”、“纳米粒子智能导弹”……生命科学究竟沿着怎样的路线在前进?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最近走进了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几个实验室。   “联通”产效率   2009年最后一个月的最后几天里,一个类似齿轮的灰色金属圆形物,摆放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杨福全办公室的茶几上。这是他自己设计、委托企业加工完成的一件最新“作品”,工厂送来刚拆封,等着他验收。   “这是我新研制的逆流色谱仪的核心部分—— 一种新型逆流色谱柱。我准备把它用于膜蛋白质的富集和亚细胞器的分离,进而用于膜蛋白质组学研究。”巧遇《科学时报》请他谈生物技术目前的发展态势,他顺便告诉记者。   “国际上目前有这样的仪器吗?”记者问。   “还没有,不过这个现在还需要保密。我还是给你看看另外一样东西。”   说话间,杨福全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已经组装好的“作品”。“这是毛细管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接口平台,是我们在中科院仪器研制和改造项目支持下,通过学习、消化和吸收,在国内设计加工的,使仪器能够适合于各种复杂程度的蛋白质样品分析。这个准备安装在新进的一套二维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系统上。”   据杨福全介绍,蛋白质组学是目前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蛋白质组学技术发展很快,蛋白质组学研究竞争也异常激烈。有了基本硬件设备而又能让设备高效地工作,才能做出高水平工作。其中,现代色谱分离技术和生物质谱技术构成了蛋白质组学技术的主体。色谱—质谱系统连接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灵敏度和效率。这个接口平台就是针对商用仪器的不足而设计加工的,它与自制的毛细管液相色谱柱联合使用,不仅降低了整体设备的运行成本,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仪器系统的通量、灵敏度和效率。   2004年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国立心、肺和血液研究所回国的杨福全博士,目前担任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质谱首席技术专家,主要从事蛋白质组学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对现有仪器进行改造、研制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新仪器设备是他目前重要的任务之一。   杨福全介绍,生物质谱技术和双向电泳、高效液相色谱(HPLC)、毛细管电泳等现代分离技术的结合,实现了多肽、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高通量分析和鉴定 这些技术通过与荧光标记技术、稳定同位素标记等技术的结合,又实现了生物大分子高通量的定量分析,从而推动了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促进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实验室的仪器装备改造后,技术水平是否取得较大的提高?”记者追问。   杨福全并未直接回答记者的问题,而是打开不久前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尚永丰给他写的一封电子邮件,上面写道:“过去两年我实验室的学生和工作人员在你实验室做了很多的质谱分析。这些分析对我们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09年我们发表的文章,包括在Cell、PNAS和The Embo Journal杂志上的文章,都用了你实验室的质谱分析结果。所以,在此我想向你和你实验室的相关人员表示真挚的感谢。我几次在不同的场合说过:国内好多单位都有质谱仪,但真正能用到科研上的不多。很高兴北京有你这一家,为我和其他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我们实验室主要从事基因表达调控的表观遗传机制研究,今后肯定还需要你的支持和帮助。希望我们找个时间聊聊,探讨一下合作研究的可能性。”   杨福全介绍,蛋白质组学技术目前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3个方面:高分辨、高质量精度和快速的质谱仪器的开发 高效、高选择性的样品富集技术的开发 由生物质谱技术、现代分离技术和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等技术集成的高通量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开发。因为随着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生命科学和蛋白质科学研究中的不断深入应用,全面系统分析细胞、组织或生物体中蛋白质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或绝对量的分析,已成为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必然趋势。   “衔接”出速度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刘志杰从另一个角度解说了生命科学发展对新设备的需求。这位曾参与美国东南结构基因组研究中心工作的研究员2006年回国,一直致力于改进中国生命科学的研究设备。   他说,10年前,研究人员解析一个蛋白质三维结构大约需要1~2年时间,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截至2009年12月底,全世界已解析了7万多个蛋白质分子的三维结构。这些高效率的自动化方法,主要包括高通量克隆、高速度表达纯化、蛋白质自动化结晶、自动化衍射数据收集和结构解析等。如果研究人员继续采用原有的老方式,美国于2000年启动的“结构基因组计划”根本不可能按时完成,甚至做不出其中的1/10。   目前,刘志杰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构建了一套高通量的从基因克隆到蛋白质结构解析的流水线。这一流水线由几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都力争实现自动化。如第一个模块即是自动化克隆和小规模可溶性表达筛选,使用该模块可自动筛选出可溶性表达的蛋白质。   “如果使用传统方法,只能一个个地进行手工试验,不但费时费力还容易出错。现在可以一次筛选96个目标基因,很快了解哪些蛋白质在哪种条件下是可溶的。也就是说,过去需要几个月或几年完成的工作,如今一个人几天就能完成。”他说。   他介绍,现代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为蛋白质晶体学提供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极大地提高了蛋白质晶体学的研究效率。由于蛋白质晶体学的研究对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自然的选择过程,构象稳定和容易结晶的蛋白质成为研究人员进行结构分析的首选目标。这就意味着遗留下的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解析难度将越来越大。同时,随着人类对生命现象认识的深入,对健康、环境和能源方面的关注,蛋白质晶体学的研究对象越来越多地定位于与人类疾病以及工农业密切相关的重要目标蛋白上。其中,很多目标蛋白来自真核生物的蛋白质复合体和膜蛋白,而真核生物的可溶蛋白质和膜蛋白的获得,是目前各国晶体学家面临的共同难题。   此外,生物大分子的结晶也是晶体学家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人们投入了大量精力研究蛋白质结晶的理论和实验方法,但由于蛋白质结晶过程的多参数、随机性过大,未知因素过多,目前蛋白质结晶在理论上没有取得任何突破性进展。人们所期待的根据蛋白质一级序列预测其结晶条件的情景还只是梦想。研究人员不得不继续采取“盲人摸象”的大规模筛选方法寻找蛋白质分子的结晶条件。因此,高纯度、高均一性和高稳定性的蛋白质样品的获得,以及蛋白质分子的结晶,成为目前限制蛋白质晶体学发展的主要瓶颈。   为筛选最佳的结晶条件,研制出自动化、高速度、高精确度制备出纳米级蛋白质和结晶溶液混合液滴的机器人,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因为结晶机器人用很少量的蛋白质样品就能筛选大量的结晶条件。目前,发达国家已开发出多款结晶机器人,能够一次筛选几百到上千个蛋白质的结晶条件 另一种结晶观测机器人甚至能根据时间拍摄结晶过程的照片,并自动放在网上,研究人员不论在家还是在其他地方都可以了解到实验的情况。如果没有这样的自动化设备,学生们就不得不呆在冷室里一个一个地观测了。   刘志杰告诉记者,他新构建的从基因到结构的流水线,各种零件都是现有的,但如何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工作,大部分是他按照实验的需求自己设计而成的,其中一部分是他与美国的合作者共同探讨研究而成的。如果与美国同行的设备比,生物物理所这套设备的自动化程度更高。如,小规模细胞培养,美国合作者依然使用手工,而他的这套设备已实现了自动化。   全新的自动化装备给刘志杰研究小组带来了预期的喜悦。他的课题组使用这条流水线所开展的癌症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其论文《通过N10取代的叶酸类似物抑制人源5,10-次甲基四氢叶酸合成酶的结构基础》于2009年9月被《癌症研究》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给予报道,受到同行高度关注。   在此流水线基础上,刘志杰打算在2010年实施新的改进,对膜蛋白处理进行自动化改造。即在保持设备原有功能基础上,找出使膜蛋白可溶的条件。这种设备的改进,只要进入研究阶段,成果在国际上必定领先。因为,目前世界上尚未有这类设备。   据悉,中科院将建基于同步辐射线站的高通量衍射数据收集和解析模块。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引进的“千人计划”研究员张荣光,将在上海光源上建造新设施。刘志杰说:“我们将是他最大的用户。”   各领域不期而遇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杨福全和刘志杰课题组开展的设备研制,使人们不难看出,生命科学研究技术目前正从发展单项尖端技术转向系统集成研究,而且这种趋势不仅体现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在脑认知研究中也有相似表现。   在生物物理所脑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薛蓉研究员先让记者参观了实验室最新制造的“头盔”。这个特殊的“头盔”内插满了线路,接受实验的人戴在头上,推进脑成像装置便可给大脑拍照,并探测到脑部神经系统的一些活动情况。   薛蓉曾在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放射系生物医学成像中心任工程师职位。她介绍,这个“头盔”是她正在研制的一种新的并行成像设备与技术,以改进人体超高场磁共振成像系统的性能,提高成像速度和质量。   薛蓉解释说:“核磁共振中,质子共振频率接近300MHz,在人体内其波长仅约11厘米,RF射频场将与人体产生‘介电共振效应’,导致净磁化矢量在发射和接收上产生严重的不均匀性。除此之外,共振频率的提高还会引起人体组织对电磁能量的吸收率(SAR)的增加,带来类似微波炉加热式的安全隐患。解决这些高频信号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研制多通道的发射/接收射频线圈,结合并行成像技术,以期获得超高场成像系统中高分辨率的灰度均匀的人脑结构和功能图像。”   薛蓉介绍,随着交叉学科的不断发展,磁共振技术在诸多领域中都得到了重要应用,无论是生物学、临床医学、分子影像学,还是脑与认知科学等国家重要学科领域的研究,对磁共振技术的发展都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国际上在这方面的投入相当可观,目前,国际上7特拉斯(T)人体磁共振成像系统已装机30余台。国外磁共振领域著名的生产厂家Siemens、GE和Philips等公司,以及美国哈佛医学院、纽约大学医学院,德国Freiburg大学等已装备了7T磁共振超高场成像系统。在亚洲区域,韩国也早于我国购买了相关设备。为了不滞后于国际前沿的科学研究,生物物理所脑成像中心2009年底引进了国内第一台7T超高场磁共振系统。这是基于这一团队已具备了自主开展磁共振成像系统软硬件研发能力而着手的工作。该系统目前正在紧张装机。   国际上的主要研究机构正积极在7T及以上超高场系统上研制与此项目类似的高场发射与接收系统及相关线圈。由于研发进度以及技术保密等原因,各家都不披露完整的技术资料。竞争点大多在于这个“头盔”上。同时,这个“头盔”如何与脑成像进行连接,也是核心技术之一。   薛蓉说:“实验室脑成像中心2010年的一个重点研究目标,即是在西门子7T超高场全身磁共振扫描仪上研制多通道发射与接收头线圈,及其与7T成像系统的射频接口,实现多通道的并行发射与数据的并行采集,克服超高场成像系统中射频场发射的不均匀性,有效提高功能磁共振成像的速度和质量,特别是大脑特定区域,如前颞叶和海马区磁共振图像的信噪比和对比度,减小磁敏感性伪影,帮助检测认知科学实验中功能磁共振信号的变化。”   对新进口的设备进行创造性“联通”、“衔接”和“整合”,是生物物理所几个实验室都在进行的工作,一旦成功便能获得很好的研究结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工作也是国际上许多实验室都在进行的研究。虽然中国生命科学曾一度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在这里,人们可看到中国有可能迎头赶上甚至超越的希望。
  • 人民大学获1.11亿元重大仪器研制专项资助
    日前,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鲍威教授为项目负责人的“冷中子非弹性散射谱仪的研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批准,资助额度为1.11亿元人民币,执行周期为五年。该项目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依托单位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是中国人民大学迄今为止获得单项资助经费最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迄今为止对高等学校资助单项经费最大的项目。   世界主要中子散射用户平台分布与中子三轴谱仪的结构示意图   该项目基于中国原子能院的高等研究堆,将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冷中子非弹性散射三轴极化谱仪和广谱谱仪。这两台谱仪将吸收当今世界中子散射技术的最新发展成,通过功能设计优化、关键技术突破和控制系统开发,具有高分辨率、高测量效率及中子极化分析功能等优势,填补我国冷中子非弹性谱仪方面的空白。建成后,这两台谱仪向国内外用户开放,专门用于新功能材料和凝聚态物质新效应的微观结构与谱学特征研究,对提升我国这些学科前沿研究的国际竞争力、培养我国中子技术应用方面的急需人才,以及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这两台谱仪建成后也将与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系现有的高压固体核磁共振、电子拉曼光谱和角分辨光电子谱等高端谱学系统一起形成一个极具特色的凝聚态物性研究实验室,并与量子关联材料合成实验室和高性能并行计算物理实验室形成一个新功能材料和凝聚态物质新效应前沿研究的有机整体,组织力量协同攻关,更加有效地面向国家在重要基础前沿研究和新功能材料探索等方面的重大战略需求,为中国人民大学建设一流大学做出重要贡献。
  • 无损水果检测仪器在中国成功研制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韩东海和他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制除了一种最新的无损水果检测仪器,使用该仪器,可以在不损坏水果的前提下,对其内部质量进行检测,这项成果填补了国内鸭梨黑心病的无损检测方法的空白,对苹果水心病的检测精度和褐变苹果的正确判别率有了显著提高,总体达到了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相信很多消费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水果市场看到一些水果外表非常鲜艳,其实里面却已经腐烂。如今,中国农大成功研制出一种最新的无损水果检测仪器,使用该仪器,可以在不损坏水果的前提下,对其内部质量进行检测,从而为水果栽培管理、品质控制以及分选、分级提供了可靠的内部质量依据。这项“水果内部质量快速无损检测方法”的成果,已经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成果鉴定。   据悉,这项研究是由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韩东海和他的研究团队完成的。他们采用短波近红外透射光谱快速无损检测的方法,自主研制了苹果水性病、鸭梨黑心病的检测仪器。该项新的技术是利用光学透射原理,对水心病苹果、内部褐变苹果、黑心鸭梨等水果在不破坏、不损伤的情况下,对其内部质量的好坏实现快速判断。   鉴定专家表示,这项成果填补了国内鸭梨黑心病的无损检测方法的空白,对苹果水心病的检测精度和褐变苹果的正确判别率有了显著提高,总体达到了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该方法与国际同类检测方法相比,具有正确率高、仪器设备简单、易于操作等特点,经北京、山西等地果园试用证实,效果良好。该技术为提高我国水果的商品品质控制水平,提供了先进的无损检测方法,具有相当广阔的市场前景。
  • 北航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获批
    1月14日,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光电学院院长房建成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基于原子自旋效应的超高灵敏磁场与惯性测量实验研究装置”项目启动会在我校召开。基金委副主任孙家广院士、综合计划局郑永和副局长及谢焕瑛副处长、信息学部秦玉文常务副主任、张兆田副主任、综合处吴国政主管、三处王成红处长、四处何杰处长和潘庆主管、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技术创新处王锐、王乃东主管等领导出席会议,该项目专家组成员南京大学吴培亨院士、中科院理化所许祖彦院士、中科院半导体所李树深院士、清华大学李春文教授、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张首刚研究员等莅临启动会。会议由基金委信息学部秦玉文常务副主任主持,项目依托单位北航校长怀进鹏院士致欢迎词,感谢基金委以及工信部对该项目给予的支持、指导和帮助,指出学校将给项目的顺利实施全力提供保障。我校张军副校长、基础研究院领导以及参研单位的代表70余人也参加了本次启动会。   该项目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牵头,山西大学、华东师大以及中科院化学所、物理所和系统所等五家单位参加,五年内研制一套基于原子自旋效应的超高灵敏磁场与惯性测量实验研究装置,包含以下三个核心单元:基于原子自旋SERF效应的超高灵敏磁场测量单元和惯性测量单元以及结构限域介质材料与内嵌原子操控惯性测量单元,并达到目前国际最高水平的磁场和惯性测量灵敏度。该装置将用于原子自旋极化的精密操控、原子自旋进动的高精度检测等新原理新方法的实验研究,还可用于研究物质的极弱磁性,以及作为超高灵敏磁场测量的计量基准,同时将支撑超高灵敏SERF原子自旋陀螺仪和原子自旋磁强计的研制。该项目的实施将对推动我国超高灵敏磁场、惯性测量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会上,房建成教授介绍了项目研究的必要性、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关键技术、实施方案以及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模式等。其它参研单位就各自承担课题的研究内容、实施方案等作了详细汇报。与会领导和专家充分肯定了该项目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各参研单位优势互补、高效合理的组织管理模式,并就仪器研制工作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为下一步项目的顺利实施和组织管理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 5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进入评审程序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1bd3331e-5cf3-4322-bb05-3bfa03062f3b.jpg" title=" tpxw2017-08-02-03_副本.jpg" / /p p   2017年度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专家委员会会议于7月23日-2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对2017年度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进行了会议评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院士在开幕式上讲话,阐述了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的定位和评审工作要求。 /p p   2017年度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0个部门共推荐54个项目申请,经相关科学部初审、通讯评审及专家咨询委员会遴选与论证,共有14个项目进入专家委员会会议评审。在听取申请人答辩及讨论的基础上,经专家委员会无记名投票,5个项目获得三分之二以上赞成票,建议资助并进入下一步现场考察及经费预算评审程序。 /p p   专家委员会29位成员及5位特邀专家参加了评审会议。 /p
  • 甘肃省一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启动
    记者从省科协获悉,近日,由兰州大学周又和院士牵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5T高场下超导材料力学的全服役场调控与测量装置研制”项目启动会在兰州召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科学部主任陈仙辉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郑晓静院士、北京大学魏悦广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万林院士、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李建刚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院士等相关领导和专家参加了启动会。  会上,严纯华院士充分肯定了周又和院士过去几十年研究积累形成的颇具特色的高场超导力学测量系统,对新形势下“15T高场下超导材料力学的全服役场调控与测量装置研制”给予厚望;陈仙辉院士就项目研制过程中需要依托单位支持事项及研究团队在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技术攻关、风险管理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周又和院士代表项目组就项目的基本情况、研制方案、已有研制基础、学校配套支持条件、研制风险管控、已开展工作等进行了详细汇报。  当天,与会专家就报告内容和项目实施方案进行研讨,充分肯定了该装置的重大意义和应用价值,对已开展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对项目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对项目研究过程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意见建议。  据了解,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以瞄准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的仪器研制为目标,兰州大学牵头的“15T高场下超导材料力学的全服役场调控与测量装置研制”项目,最终获批基金委资助额度最高的单项项目。
  • 杨学明院士:亲手研制仪器 破解科学难题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nbsp & nbsp & nbsp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1dd53a79-7845-4f0c-a68c-0f5cd5647210.jpg" title=" 杨学明院士.jpg" style=" width: 399px height: 400px " width=" 399"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40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杨学明院士 /p p br/ /p p   我们赶上了非常好的时代,认识到基础科学的重要性,同时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基础科学提供了有力支撑,使得科学家的科研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我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 /p p   16年前,杨学明做出了一个决定——回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工作。 /p p   彼时,他刚获得台湾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终身研究员职位不久,做出这个决定也意味着要放弃很多。 /p p   比如,多年打拼正蒸蒸日上的科研事业;再如,辛苦研制的诸多科学仪器设备无法搬迁随行;此外,还有很多研究项目也都必须从头开始。 /p p   但是这些困难,都没能阻挡他回归的脚步。 /p p   至今回想起来,杨学明仍然觉得这一切都很值得。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回归后带领团队屡创佳绩 /strong /span /p p   1985年,杨学明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获得硕士学位,并于第二年前往美国继续攻读博士和博士后。1995年底,应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教授邀请,他又从美国赴台湾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工作,从副研究员到终身研究员,一干就是6年。 /p p   事实上,这些年无论身在何处,回归一直是杨学明心中解不开的情结。只不过,他在等待一个合适的契机。直到2001年,他梦想中的回归契机终于出现了。 /p p   那一年,杨学明到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访问,正在外地出差的时任所长包信和得知消息,在第一时间拨通他的电话,问他是否有兴趣到大连化物所工作。杨学明欣然接受了邀请。回来后,杨学明被委以重任,担任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短短的6年时间内,他带领科研团队屡创佳绩,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p p   他和团队利用自行研制的、领先国际的分子束科学仪器,将反应散射动力学实验研究推向了全量子态分辨的高水平上,在化学反应量子过渡态及共振态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系列性成果,解决了反应动力学领域中一些国际公认的难题,对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自己研制仪器获重要成果 /span /strong /p p   杨学明主要从事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过去20多年里,他的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都是利用自己研制的创新科学仪器完成的。 /p p   杨学明第一次自己动手做复杂的科学仪器是在加州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做博士后期间。 br/ /p p   有一次,在同步辐射光束线上设计非常复杂的分子束仪器时,导师李远哲对他说:“我建议你首先跟着工程师们,好好学一学怎样设计仪器。” /p p   于是,杨学明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跟着实验室的工程人员,在计算机上做出了人生中的第一套复杂仪器设计图纸。“这是我第一次真正从头到尾做仪器,把自己要设计的仪器想得非常清楚。” /p p   此后,由于求解的科学问题所需要的仪器常常买不到,杨学明一直坚持自己做仪器。他说:“科学仪器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起码在我所从事的这个研究领域,还没有发现哪个重要成果是用现成仪器获得的。” /p p   正是利用自行研制和原创的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科学仪器,杨学明在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共发表研究论文300多篇,其中有12篇论文发表在《科学》和《自然》杂志上。他也同时获得过多项重要科学奖励,并于2011年获选为中科院院士。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兴趣是科研的内在推动力 /strong /span /p p   在很多人眼中,科研工作是非常枯燥且辛苦的。杨学明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如果仅仅是为了生存而从事科研工作,可能就会感觉很枯燥辛苦。但如果有兴趣,那就不一样了,就不会这么觉得了。“兴趣是科研的内在推动力。” /p p   一直以来,杨学明非常重视对年轻学生的培养。他在收学生时,首先考虑的也是这个学生对科研项目是否感兴趣,如果不感兴趣,即使成绩再好也不会录取。 /p p   回想一路走来的历程,杨学明说:“我还是很幸运的,一路都遇到很好的老师。” /p p   早年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学习时,杨学明师承张存浩和朱清时,这两位学界前辈将他引入了化学物理这一研究领域。而杨学明的博士导师阿力克沃柯教授则带给他做科学研究的信心和激情。 /p p   而对杨学明影响最大的,则是美国加州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李远哲教授。在这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教导和帮助下,他具备了从事独立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建立了冲击科学前沿的信心。“这成为了我今后研究工作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基础。”杨学明说。 /p
  • 我国研制出高声压的HIFU声场测量仪器
    近日,在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持下,重庆融海超声医学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和重庆大学合作,研制出一种全石英光纤法珀干涉型超声水听器。   该项目研究了高强度聚焦超声场中的侧向敏感和端部敏感的全石英光纤超声水听器的传感原理,并成功研制出原型样机及测量HIFU声场的仪器系统,实现了HIFU场高分辨率和高声压的测量。   该项目取得的重大突破,将有利的推动我国HIFU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并为我国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技术无创治疗实体肿瘤新方法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进一步打破了我国在高声压的HIFU声场测量仪器领域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   要想精确预测治疗剂量和HIFU生物学效应、以及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高强度聚焦超声技术需要有高声压的HIFU声场测量仪器的支撑。这也是HIFU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随着该项目取得的突破,我国在该领域实现了重要的发展,并将推动相关医疗技术的发展。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