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仪器研发

仪器信息网仪器研发专题为您整合仪器研发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仪器研发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仪器研发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仪器研发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仪器研发话题讨论。

仪器研发相关的资讯

  • 多角度论仪器研发 2018分析仪器研发者论坛顺利召开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8年4月22日,CISILE展会同期,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联合举办“2018分析仪器研发者论坛”。仪器研发人员共聚一堂,探讨仪器研发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包括核心部件、工业设计、软件开发、品控管理等内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上午论坛情况见: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80422/462175.shtml" target=" _blank" title=" " 2018分析仪器研发者论坛暨第二届分析仪器核心部件展览会在京召开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63e19546-6930-458e-8bfb-e64cfcd2f50f.jpg" title=" IMG_658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主持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 苏立清 /strong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7db6d257-a07a-48ce-b147-c754b95941a6.jpg" title=" IMG_659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工业设计对于产品附加值的提升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北京德迈康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师 苑果 /strong /p p   工业设计被誉为“打开21世纪大门的钥匙”。据日本的相关调查显示,在开发差异化产品、国际名牌产品、提高附加值、提高市场占有率、创造明星企业等方面,工业设计的作用占到70%以上。这几年,随着工业设计在我国的普及,仪器厂商也越来越重视工业设计,如外观设计增加颜值、采用合适的材料和加工工艺控制质量和成本、采用适合分析仪器的耐腐蚀喷漆工艺。德迈康专注科学仪器领域八年,为仪器厂商提供工业设计服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d4adfd00-6a2a-4e5b-9ae6-67cda6e50a56.jpg" title=" IMG_662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仪器开发的光电部件OEM解决方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NEWPORT 徐峻峰 /strong /p p   NEWPORT于2004年加入了MKS集团,此次报告徐峻峰介绍了NEWPORT在光学领域的产品及产品性能,包括光栅、滤光片、荧光检测等核心零部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0cf5a48e-48a1-480a-930a-fc41fbde4a74.jpg" title=" IMG_663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如果构建新一代分析仪器运动控制平台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镁伽机器人 乔志新 /strong /p p   乔志新主要介绍了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模块标准化和产品平台化。产品不仅需要模块化,模块还需要标准化,包括硬件接口、软件接口、事件触发、时间同步等 产品平台化包括低耦合高内聚、信息数据化、数据标准化等。对于下一代分析仪器,乔志新认为应该提供设备状态在线监测、故障预警、故障诊断,提供远程故障排除、设备升级、维护指导,全面准确的过程监测、记录、追溯,增强过程符合度监控力度,基于大数据采集、分析运算,共享人工智能的丰厚成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f182600e-0109-4535-a2ce-b226f1b35110.jpg" title=" IMG_665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LabsCare与实验室管理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广西莱伯世开科技有限公司 高立伟 /strong /p p   目前实验室LIMS系统很多,但是好用的很少。高总介绍了公司开发的LabsCare实验室管理系统。此系统的特点包括灵活如水,采用乐高积木的原理,工具、组建可任意拼接 简单好用,移动端和PC端同步更新,采用二维码扫描可轻松录入信息 数据决策,通过多种数据的收集,帮助实验室用户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提供效率,控制风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6463be0b-a2ad-4a00-9171-a9bdbde2cd90.jpg" title=" IMG_666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如何做出合格的产品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国药控股天津有限公司 贾继斌 /strong /p p   贾继斌在三星电子、富士康、中环、国药等任职品控职位,有近20年的品控经验。贾经理从品质管理关键点、问题解决及客诉处理、供应商筛选等三方面介绍了产品品质管理的经验。从预防、变异、量化等三方面来寻找解决问题和客诉的方法,对供应商进行筛选,拼命准备并超出客户需求,从而达到客户最终满意。 /p
  • 研发人才培养助力科学仪器攻坚战|5月19日相约ACCSI仪器研发人才发展论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那么,在人才培养和需求两方面,校企双方又有哪些具体的困难和诉求?高端科研院所在研发人才进阶培养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研发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如何建立?仪器信息网特举办“仪器研发人才发展论坛”,作为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3)的同期活动,将在2023年5月19日上午9:00于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次论坛力邀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仪器研发专家、人才培养负责人等几十位行业专家现场交流研发人才培养之道。除此之外,本次论坛特别邀请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秘书长曾伟全程主持,更多精彩内容,敬请莅临ACCSI现场参与,期待您的加入!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3)仪器研发人才发展论坛日程(最终以年会官网显示信息为准)日程会议内容(拟)邀请人主持人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 秘书长 曾伟 09:00-09:05致辞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领导09:05-09:25仪器研发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及需求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 董青云09:25-09:45科学仪器研发人才进阶培养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关亚风09:45-10:00仪课通助力科学仪器行业人才技能提升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仪课通项目主管 魏京华10:00-12:00议题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仪器研发人才的培养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议题二研发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如何建立? 嘉宾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所长陈江韩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董青云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关亚风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裁黄文平北京市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生物工程学院中试基地 主任李曙光 天津市分析测试协会 秘书长李 全北京大学 教授刘虎威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陆 俊南开大学 教授邵学广北京莱伯泰科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智能分析检测事业部 总经理谢新刚海能未来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副董事长张振方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副总经理周加才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所务委员周 蕾为促进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搭建科学仪器行业“政、产、学、研、用、资、媒”等各方有效交流平台,助推北京市“两区”建设,服务首都科技创新,“2023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3)”将于2023年5月17-19日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召开。ACCSI2023以“创新发展 产业互联”为主题,由仪器信息网(instrument.com.cn)主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我要测网(woyaoce.cn)、北京怀柔仪器和传感器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等单位支持。联系方式报告及参会报名:010-51654077-8229 13671073756 杜女士赞助媒体合作:010-51654077-8015 13552834693 魏先生微信添加accsi1或发邮件至accsi@instrument.com.cn(注明单位、姓名、手机)咨询报名。
  • 重大仪器专项2015年度自主研发科学仪器513 台
    p   日前,科技部发布2015 年度部门决算,其中特别提到,2015 年科技部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简称仪器专项)进行了预算绩效评价。 /p p   绩效评价报告显示: /p p    strong 产出方面: /strong 专项2015 年度自主研发科学仪器513 台,总体达到各任务书中相应阶段的指标要求,在仪器设备研发、应用、工程化、产业化过程中有一定的高附加值产出 申报或授权专利531项 获得软件著作权199 项 培养中青年高层次人才142 名,高层次创新团队23 个 多元化经济投入如企业自筹、风险投资等总量超过预期目标,截至2015 年10 月,自筹资金已到位约25 亿元。 /p p    strong 效果方面: /strong 通过专项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部分专项研发的仪器设备如PM2.5 自动监测仪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已达60%以上、细粒子与臭氧激光雷达在国内招标中标率达到70%以上,取得了市场领先地位 企业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投入的主体,对相关领域技术进步的带动作用显著,对科学仪器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对实现科学仪器国产化的促进作用较强,对提高相关领域国际水平和地位的推动作用较强 研发相当数量的应用于环保领域的仪器产品,对保护生态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对相关领域重大研究方向和内容持续开展的推动作用明显,对项目相关持续投入与支持的带动作用较好 实施单位对管理服务的满意度和仪器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均达到80%以上。 /p p   此外,专家组还建议结合专项特点,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年度绩效指标内容,例如:市场占有率、国产化程度等。加强与相关计划(专项)的衔接与互动、加强与产业链的配套与服务设计等,不断完善成果交流平台建设,促进项目成果转化推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绩效评价报告 /strong /span /p p   一、项目基本情况 /p p   (一)立项背景 /p p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支持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2011 年中央财政首次设立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以下简称“仪器专项”)。财政部、科技部于2011 年联合发布《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财教[2011]352 号)。 /p p   (二)绩效目标 /p p   1.专项绩效总目标 /p p   专项主要支持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实施以需求为牵引,以应用为导向,推进政产学研用结合,提高我国科学仪器设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装备水平,支撑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p p   2. 2015年绩效目标 /p p   围绕科技、经济和民生的重大应用需求,集成国家自然基金、973、863、国家支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相关成果,形成“皮实耐用”的先进科学仪器设备产品,推动成果产业化应用,实现我国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大发展。2015 年中央财政批复专项经费114,457 万元。支持对象和范围包括:基于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 基于已有重大科学仪器设备(装置)创新成果的工程化开发 重要通用科学仪器设备(含核心基础器件)的开发 其他重要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 /p p   二、绩效评价工作情况 /p p   (一)评价依据和评价原则。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 号)等绩效评价制度以及专项相关管理制度,评价机构通过案卷分析、现场检查、问卷调查、走访调研、领域内专家座谈等方式获取专项绩效信息,并结合主管部门提交的绩效报告、年度执行情况报告等资料的基础上,遵循“科学规范、公正公开、绩效相关、独立评价”的原则,对专项进行了绩效评价。 /p p   (二)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 lt 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 gt 的通知》(财预[2013]53 号)要求,结合专项特点,细化了该专项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投入、过程、产出、效果4 个一级指标,下设若干二、三、四级指标,指标分值为100 分。 /p p   (三)评价方法。结合专项的特点和管理模式,以专家评价法为主,辅以目标结果比较法、问卷调查等方法实施评价。为了更全面地反映专项资金绩效、提高评价效率,采取全面统计分析与现场验证相结合的方式,即收集项目年度监测报告、中期评估报告、财务巡检报告等信息资料进行全面分析,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施效果显著的单位作为现场调研对象,对具体项目实施的绩效情况进行了复核和验证。 /p p   三、综合评价情况及评价结论 /p p   经综合评价,专项绩效评价得分为94 分,绩效级别评定为有效。 /p p   (一)投入方面。该指标分值 20 分,评价得分 19 分。专项立项依据明确,建立了专门的管理办法,明确了立项规定,立项程序规范,项目决策程序规范 绩效目标符合政策目标和部门发展要求,与部门职责、事业发展方向相符,目标预期产出和效果与专项年度经费投入基本匹配 绩效指标经过细化,与专项年度任务和计划相符,绩效指标总体较清晰可考核,其中个别绩效指标有待进一步明确 截至2015 年12 月31 日,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p p   (二)过程方面。该指标分值 24分,评价得分 22.5 分。建立了较健全的业务管理制度,且制度合法、合规,有较突出的创新性 项目管理实施较为合规,项目调整规范,文件管理规范,项目实施条件落实到位,执行过程中存在组织部门未能按要求组织监督管理的现象 项目质量要求明确,质量控制有效,信息反馈有效 项目财务管理制度较健全且合法、合规,资金拨付程序规范,资金使用基本符合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未发现截留、挤占、挪用、虚列支出等情况 财务管理要求明确,财务控制有效,信息反馈有效。 /p p   (三)产出方面。该指标分值 26 分,评价得分 25 分。 /p p   专项2015 年度自主研发科学仪器513 台,总体达到各任务书中相应阶段的指标要求,在仪器设备研发、应用、工程化、产业化过程中有一定的高附加值产出 申报或授权专利531项 获得软件著作权199 项 培养中青年高层次人才142 名,高层次创新团队23 个 多元化经济投入如企业自筹、风险投资等总量超过预期目标,截至2015 年10 月,自筹资金已到位约25 亿元。 /p p   (四)效果方面。该指标分值 30分,评价得分 27.5 分。 /p p   通过专项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部分专项研发的仪器设备如PM2.5 自动监测仪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已达60%以上、细粒子与臭氧激光雷达在国内招标中标率达到70%以上,取得了市场领先地位 企业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投入的主体,对相关领域技术进步的带动作用显著,对科学仪器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对实现科学仪器国产化的促进作用较强,对提高相关领域国际水平和地位的推动作用较强 研发相当数量的应用于环保领域的仪器产品,对保护生态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对相关领域重大研究方向和内容持续开展的推动作用明显,对项目相关持续投入与支持的带动作用较好 实施单位对管理服务的满意度和仪器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均达到80%以上。 /p p   专家组建议结合专项特点,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年度绩效指标内容,例如:市场占有率、国产化程度等。加强与相关计划(专项)的衔接与互动、加强与产业链的配套与服务设计等,不断完善成果交流平台建设,促进项目成果转化推广。 /p p   四、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建议 /p p   仪器专项在其管理机制上不断进行探索、实践和创新,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和做法,这些做法也为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提供了重要借鉴。具体来说,在项目组织上以需求为导向,尊重企业自主决策,支持企业成为项目实施的主体 在项目立项上建立第三方评审机制,技术与非技术评审并重,技术上委托工程院进行独立第三方评审,非技术评审重点评估牵头企业资质、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机制等 在经费支持上探索前端少量资助后端主要资助的模式和弹性拨款制度,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前端资助,也有别于目前部分项目采用“后补助”模式,同时为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实行依据任务、经费执行进度和实际需求相结合的弹性拨款方式 在过程管理上引入项目技术专家组、项目监理组、项目用户委员会“两组一委”监督管理体系,探索项目监理、项目监测、中期评估和财务巡视相结合的过程管理方式,特别是中期评估中引入中期评估技术等级、技术就绪度等级和中期评估财务等级评价,直接影响到承担单位项目年度及执行后期的资金支持力度,有效保障了专项经费的安全合理使用 在项目验收上改变传统“不挪窝”的验收方式,探索异地评测,注重性能指标、日常测试结果和用户反馈等,重点关注可靠性和稳定性。建议将评价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为今后项目管理实施提供借鉴。 /p
  • 高性能智能化无菌检测仪研发受到重大仪器研发专项支持
    近期,由浙江泰林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承担、联合浙江大学、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多家单位组织开发的“高性能智能化无菌检测仪的开发和应用”项目,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立项,该项目计划总投资4500万元,实施周期为2016年7月至2020年6月,项目成功实施后将有望大幅提升我国无菌检查效率和水平,支撑突发事件应急检测,提升国产仪器市场占有率。  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多起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事件,使得政府和民众对食药品的质量保证高度重视。无菌检查作为食品药品质量控制的关键项目,在最新的2010版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2015版药典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是企业和监管机构对合格产品检验的重要项目。常规无菌检查在一个受控的环境中安装单向气流的层流台,在层流台上放置一台集菌仪来完成无菌试验。无菌检查仪包含了无菌隔离器、薄膜过滤系统(集菌操作仪和集菌培养器)、微生物培养箱等部件,替代常规无菌检查方法,提供受控无菌环境并实施无菌检验,具有集成度高、投入成本低、环境可控性更好的特点,越来越受到重视,得到广泛的应用。  这几年国内企业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市场占有率持续上升,已经超过国外仪器,但是高端仪器仍然被国外厂家控制,急需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就目前的技术而言,现有无菌检查还存在以下不足:灭菌剂浓度等关键参数监测与控制技术不成熟,易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风险 集菌操作和无菌检测均依赖人工,自动化、集成化和智能化水平低,无菌检查效率低 部分关键器件依赖进口,如VHP(Vaporized Hydrogen Peroxide,气化过氧化氢)浓度传感器和微孔滤膜等。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项目拟开展高性能智能化食品药品无菌检测仪的仪器研发、应用研究和工程化产业化研究工作。针对无菌检测仪的高性能要求,研究持续可控的无菌隔离环境,避免灭菌效果不稳定导致无菌检查的假阳性或者假阴性,重点开展高效稳定的VHP汽化技术研究和快速实时的VHP浓度检测技术研究 针对无菌检测仪的智能化要求,开展仪器操作的自动化智能化研究工作,替代当前的手工操作模式,提高无菌检查的检测效率,重点开展自动化集菌操作技术、自动检测技术和智能化系统集成技术研究 针对企业和药检机构的应用要求,研究具有针对性的操作方法和软件,解决仪器在代表性应用单位的特定检测需求,重点开发面向食品药品检验机构专用的多种样品无菌检查软件和面向生产企业大批量样品检测流程优化技术 针对仪器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要求,研究可靠性方案、质量控制方案等相关产业化方案,保证仪器工程化产业化的顺利实施。  项目完成后,精确传递机构和多功能机械手的定位技术在隔离器内应用,再配套自动精准加样和阳性菌自动加注技术,将使无菌检查的流程标准化、模式化,整个流程完全受控,避免以往无菌检查全部依赖人员操作,结果受人为原因影响较大的弊病。大大提高无菌检查的效率和无菌检查结果的准确率和可信度。  无菌制剂企业或其他检测机构产品或样品的无菌检查一直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应用该项目产品进行无菌检查后,只需按照设定程序系统将自动进行定位、加样、培养观察,全过程结果实时记录分析,并可做到所有数据在监管系统上同步可查,这一应用将大大降低企业的劳动成本,并成倍提高无菌检查的效率。同时。无菌检查效率准确率的提高也同时降低了以往由于人员操作不规范或者人员失误导致的无菌检查样品长菌的情况,降低了企业重复检测、原因分析等方面的支出,同时所有数据的实时上传,可对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  本项目的牵头单位,浙江泰林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无菌及微生物检测仪器、耗材等产品的供应商之一,也是国内最早开发无菌及微生物限度检测系统、汽化过氧化氢灭菌系统、无菌隔离系统并实现产业化的企业之一。公司拥有专利120余项,其中发明12项,先后参与并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4项,其中7项为第一作者,是细分行业的领导者。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以科技创新为立足点,多次承担了国家创新基金、国家火炬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等项目,此次“高性能智能化无菌检测仪的开发和应用”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立项,公司也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夯实研发和管理基础,以攻克前瞻性、基础性关键共性技术为己任,引领行业在高端技术层面上快速前行。
  • 达锐斯等仪器公司用心研发产品 国产仪器助力工业化转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根据科技的发展史可以看出,科学仪器是进行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工具,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基本,从某种意义上讲,科研仪器的先进程度代表着科学技术的高度。但我国的一些高端仪器一直依赖着进口,因此,自身掌握高端仪器的核心技术科技变得刻不容缓。现在,越来越多的国产仪器企业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比如在各个领域行业生产中所需要用到的浓度计,用于测量产品在制作过程中不同物质的浓度含量,在线浓度计不仅能实现对物质浓度的在线实时监测,还能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减少浪费,节约成本,对于生产来说具有很多的实际价值。先前,国内使用的在线浓度计这种高精度仪器也都依赖于进口,而现在,许多国产浓度计企业也涌入了赛道,这对于国产高端仪器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比如DERACE(达锐斯),是一家集研发、生产及销售于一体的仪器公司,致力于提供多种物质的浓度快速检测方案,广泛应用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除了相关企业的不断出现,近年来,我国对科学仪器的创新和研发也有着高度的重视,在各种的政策、计划的支持下,我国仪器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已初见成效,显示出了我国对于加快突破高端仪器核心技术的决心。随着我国信息、医疗、材料等各个领域科技的不断创新发展,我们对国产高端仪器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高端科学仪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基于目前中国经济的高质量转型与政策的持续支持,近年来许多国产高端科学仪器实现了自主研制。只要继续努力,国家的工业化转型进程也可以更进一步。
  • 日本先进科学仪器研发项目管理经验及启示
    摘要:日本政府以“科技创造立国”为出发点,制定实施的“先进测量分析技术与仪器开发计划”为其摆脱对国外先进科学仪器的依赖奠定了坚实的研发基础。本文利用案例分析法、文献计量法、社交网络分析法等对该计划的出台背景、管理架构、领域分布、经费投入和实施成效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通过对比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流程发现,我国科研项目在顶层策划和部门间科研项目的贯通上与日本有较大差距,设立的项目平均经费额度较日本高且数量较少,在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成果商业化上的力度较日本弱。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强化科学仪器领域项目顶层设计、增强经费投入、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优化项目评价体系、促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等建议,助力我国在先进科学仪器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关键词:日本;先进测量分析;科学仪器;项目管理科学仪器是指一系列用于包括研究自然想象和理论研究的科学目的的装置或工具,如用于实验、计量、观测、检验、绘图等设备装置或工具。先进科学仪器则指具有先进原理、创新技术的中型科学仪器设备,其作为科学研究活动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国际前沿科学问题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先进科学仪器是科学仪器行业发展的重点,其在世界各国的科技及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地位美国、欧盟、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先进科学仪器的自主研发、创新性研发非常重视,并制定了具有战略性的重大科技计划,通过支持发展先进科学仪器来推动一流的科研工作,以保持其在科技前沿领域的竞争优势。日本在1995年就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法》,并强调了“技术创造立国”的目标,明确了技术发展战略的具体目的。日本的先进科学仪器资助计划分为仪器共享平台建设型、科学仪器研发型、仪器研发与共享平台建设型三类项目,其中“先进测量分析技术与仪器开发计划”(Development of Advanced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Systems,简称“先端计划”)属于科学仪器研发型计划,由隶属于日本文部科学省的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a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ency,JST)主管。日本为我国邻国,传统文化背景较为相近,其“先端计划”的实施对该国的相关产业技术发展起到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以为“先端计划”为研究对象,对其出台背景、经费投入和实施成效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挖掘项目承担机构间的研发网络关系,总结其先进经验,为我国科学仪器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1 出台背景日本资助科学仪器的计划最早可追溯至1965年,当时以其科学研究经费资助业务中所实施的“试验研究”项目支持测量分析技术和先进科学仪器开发,该项目在2001年停止公开招募。同年,日本制定的第2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了“推进测量、分析、测试、评价方法和与之相关的尖端设备等战略体系整备”的科技战略。2002年,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与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共同发明的“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获得了该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促使日本对先进科学仪器领域的科技发展更为重视。在21世纪初,日本认为,最先进的研究数据和原始研究数据只能从先进的测量分析技术及机器上获取,而这些技术及仪器绝大多数仍掌握在美、德等发达国家手中。为摆脱对国外先进技术与仪器高依赖的局面,培养国内优秀科研人才、厚植原创研发的土壤,从而提升其在先进科学仪器领域的全球影响力,2003年6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制订了先进测量分析技术和设备自主研发项目的支持措施,选定对尖端分析计算测量仪器要求高、有望产出重大科研成果的研究领域进行重点支持,并于2004年由JST启动了“先端计划”(图1)。2 主要任务与目标2.1 主要任务日本“先端计划”的主要任务是开发“世界独一无二”“世界第一”的测量分析技术和仪器设备,减少日本先进科学仪器领域的科研活动对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或科学仪器设备的依赖程度,推动相关企业的发展。2.2 顶层设计为推动先进科学仪器领域的可持续性发展,2015年,日本政府开始系统梳理先进科学仪器领域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场景,积极推动“先端计划”融入先进科学仪器领域创新全链条(图2)。该计划的主要发展方向为:1)新原理、新发现、新方法广泛利用,创造出世界一流且全球最畅销的独创型测量分析系统;2)面向社会需求解决重要课题,支撑科学技术创新的创造;3)先进测量分析领域象征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扫描透射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STEM)、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质谱(Mass Spectrum,MS)的品牌机重点开发;4)构建先进测量分析领域的需求调查功能和成效评价功能;5)推动与先进测量分析领域知识产权和标准化国家战略项目相衔接;6)发展核心基地,促进整体发展。该计划的具体目标是解决日本国家层面的科学问题和提升产业竞争力。在基础科学技术方面,构建TEM、NMR、MS、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ometer,XRD)等子平台和世界标准级别的共享平台,开展世界前沿的科学发现和系统集成研究,其目标是获得诺贝尔奖级别的研究成果。在产业应用场景方面,该计划主要聚焦在绿色能源、生命科学、基础设施和装置认证等领域,不断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该计划通过系统化、导向化的实施,逐渐引导、培养出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体系,最终实现创造高效、安全可靠且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图2)。由于日本对TEM、STEM、NMR、MS等技术开发领域给予了重点支持与培育,日本这些方面的技术一直处于国际一流的地位,我国项目设计方面,如针对较有优势的、较为先进的技术进行重点攻关、重点培育,有望可进一步或快速提升相关的科学技术水平。3 实施体系3.1 管理架构与推进体制“先端计划”在JST的运营成本补贴范围内实施,具体如何实施由JST决定,JST建立了以开发主管为中心的开发推进体系,管理整个业务和开发问题,以高效、有效地管理整个项目。“先端计划”的管理系统由开发顾问、项目推进委员会、综合评价会等构成。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田中耕一研究员作为该计划的开发顾问,负责进行先进测量研发领域的技术指导与建议。项目推进委员会负责总结整个计划,并以综合方式募集、采纳和评估发展问题。综合评价会由项目总监管理项目主管,并由项目主管管理相关的项目职员(图3),负责对“先端计划”的一般项目进行筛选和评价,对重点开发领域进行事后评价等工作。“先端计划”的研发系统由具有创造能力的研究团队、多家拥有尖端技术的企业、大学、研究所等推动,同时需要有中小企业和研发企业的参与其中。该计划的研发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推进:第一阶段是应用研发、核心技术开发(多方案竞争);第二阶段是选择最优方案的原型制造阶段;第三阶段是通过原型进行演示、验证和数据采集(世界标准为目标,利用多台原型仪器验证并进行性能改善)。选题原则为竞争性资助,资助那些在研发期内可完成的、具有创新性\原创性、现实中科研活动中有强烈需求、预计可满足未来多样化需求、可大幅改良测量技术或仪器性能的项目,旨在开发可满足最新科研需求的创造性、原创性的先进测量分析技术和仪器系统。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负责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设置、评审、立项、资助、监督等工作,其设立的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职能类似于“先端计划”开发顾问的职能,主要由相关领域的战略科学家组成,但“先端计划”是由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参与技术指导与建议,鉴于我国缺少先进科学仪器领域诺贝尔奖项获得者,且先进科学仪器领域该类级别奖项的获得者也难以被引入,因而我国推进体系在此方面难以达到日本或欧美的水平。3.2 项目评价体系日本科技评价体系通过具体的制度将科技评价融入到日常的科技管理中,从而提高了管理成效和科技创新力度。日本“先端计划”的评价流程主要有事前评价、中期评价和事后评价三个流程,先进科学仪器开发项目的事前评价根据项目是否具有新颖性/独创性,是否能应对先进科学技术的需求,是否有发展前景,是否已制定可实施的研发计划和实施体制,拟开发技术或设备是否能产生更大效应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与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发项目的事前评价的依据基本相同。中期评价的目的是促进研究人员加快研究进展,日本中期评价关注研发目标达成度、性能、市场性、技术成熟度和文献发布情况,我国项目的中期评价除这些方面外,更重视项目是否有真实开展,以及经费是否合理使用等,反映了我国先进科学仪器领域科研活动存在伪开展、经费使用不当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会影响了我国先进科学仪器领域科研成果的产出。该计划的后期评估是对取得成果的最终总结,一般在项目结束后一年之内进行,亮点是所开发的原型机是否能获得最先进的科技数据,是否形成了具有战略性布局的知识产权(表1),反映出日本对其开发的先进科学仪器的科技水平及开拓相关市场的战略要求。与之相比,我国项目后评估的依据评估依据较为笼统,对项目开发的先进水平要求并不高。3.3 项目在线展示平台为了更好地推广所资助项目研究成果的应用,“先端计划”构建一个项目在线展示平台,主要展示了该计划资助项目的成果开发成功的重要信息,和如获奖信息、权威论文、论著的发表等的一般信息,以及项目成果重要推广活动等的详细信息;其中成果开发成功的信息展示了共123条(图4),显示了所资助项目的研究进展及相关成果成效的追踪信息。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科研仪器展示传播平台的主要功能是推进研究成果的转移转化,平台里展示了2006-2020年的144项项目研发成果信息,且均涉及到研发机构寻求成果转化渠道或寻求资金投入继续研发的信息,但并未为这些研发成果提供成果转化的资金资助。这也反映出其中的短板:一是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的是科研仪器的研发,而对于研发成果商业化的助力较少;二是主持或参与设备开发项目的企业或研究机构的自身,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实现其所开发设备的商业化。这些短板直接影响了我国研发的科研仪器成果的转化率。3.4 项目投入日本投入了大量经费以促进其先进测量分析技术与先进科学仪器开发的进度,据统计(图5),“先端计划”共投入的总经费约550亿日元(约28.6亿元人民币,以2022年4月份汇率计算),占同时期日本科研费总额近3%,至2016年资助项目数量共1165项,平均资助金额约0.47亿日元(约244万元人民币),并产生了许多较权威的论文、专利和商品化成果。而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发项目(自由申请)在2004—2016年期间,共投入经费22亿元,占同时段国家自科基金资助总额的1.32%,资助项目数573项,平均资助金额约386万元。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发项目(自由申请)与日本该计划相比,投入经费总金额为日本的76.9%,资助项目数量为日本的49.2%,项目平均资助金额为日本的158.2%,可见我国项目的平均资助额度虽远远大于日本,但在总投入和资助项目数量上均弱于日本。具体经费投入方面,日本2004—2009年经费投入逐渐增加,2010—2016年期间,经费投入发生波动,2013年后投入减少,主要原因为2011年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冲击,以及生命科学领域的项目于2014年移交至日本医疗研究开发机构(Japan Agency for Med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AMED),随后该计划的经费投入大幅降低。而我国经费投入从2004年的990万元开始逐年增加,自2014年起,经费投入开始剧增至4.55亿元以上,反映出我国开始加大力度发展先进科学仪器,以期尽快攻克卡脖子技术、提高我国先进测量技术与仪器水平的决心。3.5 研究领域的演化日本“先端计划”的实施时间是2004—2020年期间(2016年度为项目最后的选题立项年,计划实施结束的实际时间为2021年3月31日)。按研发对象的类型,其资助项目可分为科学仪器零配件或关键技术研发、科学仪器整机研发、研究成果活用、科学仪器实证研究和科学仪器软件开发等5类项目,按仪器所属学科领域分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纳米技术)、环境科学、放射线测量和绿色能源等5类,资助项目受日本国情及科技需求变化而改变,如2007年之前主要为非特定领域的关键技术和设备开发,2007年开始,“先端计划”为之前所研发的、有前景的关键技术和设备增设了科学仪器的实证验证资助,并在2009年增设了相关的软件开发项目、2011年增设了研发产品普及推广的资助项目以支撑产品顺利商业化,至此“先端计划”的资助形成了从技术研究至设备成品商业化的全链条式资助。在学科领域演化方面,东日本大地震前,“先端计划”资助的项目主要分为非特定领域和重点领域;但在大地震发生后,为支援灾后重建,放射线辐射污染的解决成为日本科研攻克的首要课题,为此,该计划于2012年开始重点支持了绿色能源、放射线测量和生命科学领域的项目研究,日本大地震复兴特别委员会投入38亿日元资金以支持放射线测量领域的研发活动。2014年,由于日本科技战略需要,该计划的生命科学领域的项目被移交至AMED,同年,战略性创新创造项目开始推动孵化器的形成,2014—2015年,共投入资金3亿日元(图6)。可见,“先端计划”是根据日本国情来决定对相关研究方向的资助力度,确保经费用在“刀刃”上。4 项目成效4.1 SCI论文产出“先端计划”的实施,促使日本大批量的论文和专利的产生,仅在2004—2013年的10年间,日本该计划资助的研发活动共发表了2774篇论文,专利申请1048件,并获得了多项权威奖项。利用该计划及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发项目(自由申请)的项目名称、基金机构名、国家所在地等信息,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的SCIE数据库里检索出2004—2021年期间日本发表的SCI论文共1558篇,Top10的研究方向依次为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工程、科技及其他项目、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光学、仪器仪表、光谱学和核科学技术;共有14篇高被引论文,化学方向高被引论文有7篇(占日本总高被引论文数量的50%),科技及其他项目4篇(28.57%),物理学方向2篇(14.29%),材料科学2篇(14.29%),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和晶体学各1篇。中国相应时间段检索出SCI论文共1793篇,Top10的研究方向依次为化学、工程、光学、科技及其他项目、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应用微生物学、核医学成像、生物物理学、核科学技术和神经科学等;共有高被引论文11篇,化学方向高被引论文有4篇(占中国总高被引论文数量36.36%),物理学方向2篇(18.18%),材料科学2篇(18.18%),科技及其他项目3篇(27.27%),神经科学2篇(18.18%),能源燃料、工程、海洋学、公共环境职业健康和热力学方向各有1篇。与日本该项目的研究方向相比,我国对应用微生物学、核医学成像、生物物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的科学仪器研究较为重视。高被引论文(被ESI数据库收录的论文)方面,日本化学方面的论文高被引论文数量较多,影响力较大,科技及其他项目、物理学、材料科学、天体物理学等方向均有一定的影响力。相比之下,我国化学方面的高被引论文数量较日本少,但物理学、材料科学和科技及其他项目等方向高被引论文数量跟日本相当,神经科学、能源燃料、工程、海洋学、公共环境职业健康和热力学方向上的高被引论文数量较日本高,说明我国这些研究方向的影响力较日本该计划产出的同研究方向论文的影响力高。为了解日本该计划资助项目和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发项目的执行研发机构之间的关联性,将上述检索出的SCI文献导入Gephi分析工具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独立研究活跃度强的日本作者单位依次为东京大学(285篇)、日本东北大学(98篇)、大阪大学(158篇)、京都大学(144篇)和名古屋大学(104篇),主要专注于化学、核科学技术、测量技术等研究方向上;合作方面,最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名城大学与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紧密合作,共同发表的SCI论文数量达40多篇,占总排位在第18名(图7)。对比之下,我国研究也类似于日本,以中科院为首要单位的研发活动极为活跃(383篇),其次为清华大学(183篇),也偏重于独立研究,合作活跃度并不大(图 8)。4.2 代表性开发成果/产品据2012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日本分析计测类仪器中表面分析相关的日本企业占据了全球30%的市场份额,这也间接说明“先端计划”对日本先进科学仪器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显著。该计划实施至今,生命科学领域已成功商业化的成果共18件,材料测量领域的共19件,环境测量领域的5件和放射线测量领域的9件,部分成果在全球先进科学仪器领域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如2019年东京大学与日本日本电子株式会社(Japan Electronics Co., Ltd.,简称为JEOL)开发的无磁场球差校正扫描透射电镜MARS机型为全球第一台原子分辨率电子显微镜,其测角台内观察到800μm×800μm×200μm空间磁场分布,分辨率达143pm,多种用途设计使其将拥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有望助力于磁体、钢铁、半导体器件和量子技术等尖端材料的开发。该设备虽仍未上市,但在2022年2月,该研发团队利用该设备成功直接观察了原子磁场并详细观察磁性材料的原子,展示其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顶端。此外,大阪大学与岛津制作所于2017年开发并已商业化的Nexera UC Prep半制备型超临界流体色谱系统,可应用于医疗领域生物标志的探索、药品分析、毒性评价、食品领域机能性成分分析和环境领域污染物分析;可实现节省等待时间的连续制备和高回收率制备,如通常需要1周左右的500种残留农药检查,通过该产品仅需50分钟即可获得检测结果。该产品获得了2015的Pittcon Editors’Award金奖及2019年第一届日本公开创新大奖农林水产大臣奖。岛津制作所研发的成像质量显微镜iMScope于2013年成功商业化,可应用疾病相关标记物发现、药物动力学观察等;在研究团队的努力下,iMScope已经发展出iMScope TRIO、iMScope QT等型号,其中iMScope QT具有可融合形态学图像,又可实现高速、高灵敏度和高空间分辨率分析等优异性能。先进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提升了日本先进科学仪器领域的全球竞争力,也促进日本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将“先端计划”已商品化的47件代表性产品的研发机构进行科研合作网络可视化分析(图9)发现,研究活跃度最强的东京大学,其虽与京都电子工业公司、岛津制作所、滨松医科大学、滨松光子学公司等在电磁敏感性(Electromagnetic Susceptibility,EMS)和光电探测方向上有一定的合作,但其自主研究的活跃度显得更强一些,较专注于探针、影像软件、分析仪等方向的研究上。名古屋大学、京都大学和东京医科齿科大学与东京大学类似,均偏向于自主研究为主,与企业有一定的合作,总体研究活跃度弱于东京大学。合作研究活跃度较强的合作单位主要有广岛大学和集成系统公司、氧化物公司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分子科学研究所、千叶大学与雄岛试剂公司、北海道大学与系统仪器公司、筑波大学与大美公司等。综上可见,该计划倾向与知名大学以自主研究为主,知名度较弱的大学与企业合作研发为主的方式来推进其项目研究的顺利实施。5 启示与建议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科学仪器产业技术的发展,《“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提出“以关键核心技术和部件自主研发为突破口,聚焦高端通用和专业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工程化和产业化,研制一批核心关键部件,显著降低核心关键部件对外依存度,明显提高高端通用科学仪器的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大幅提升我国科学仪器行业核心竞争力”,2021年3月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加强高端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制造,聚焦传感器等关键领域,加快推进装备材料等研发突破与迭代应用;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包括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地方政府也积极推动科学仪器的研发,如广东省制定了《广东省培育精密仪器设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强化科学测试分析仪器等六个子领域的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海市2022年发布了“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学仪器领域项目申报指南。这些政策的部署对于促进我国高端科学仪器产业发展、打破国外先进仪器设备垄断、提高先进科学仪器国产化率等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这方面,日本“先端计划”做出了较好的探索,给我国科学仪器领域发展的启示如下:1)强化项目顶层设计,聚焦社会经济需求日本是站在科技创造立国的高度对“先端计划”进行顶层设计,最终是为了摆脱其对境外先进科学技术的依赖,支撑“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到的超智能社会的实现。技术研发产出的定位明晰,着眼于开发可解决国内社会相关领域重点难题的原创技术,开发和大幅度优化仪器设备的同时,瞄准了诺贝尔奖级别的一流技术产出,并在此基础上统筹考虑知识产权布局和标准化战略,逐步推动在先进科学仪器领域的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因此,我国在设立类似的项目时应加强宏观设计,通过类似于日本对社会企业、高校、研究所等进行定期、多次问卷调研、实地调研的方式广泛调研社会需求与建议,优先攻关社会最急需、最有机会实现的关键核心技术。在保证项目技术对标国际前沿的同时,兼顾仪器国产替代化发展,确保我国科研人员的仪器自主可控,助力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2)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推动项目“投早、投少”日本把科学仪器的研发作为提升本国科研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所以投入的经费也相对比较高,2004—2016年“先端计划”经费的投入量占该国科研费的近3%,高于我国2004—2016年投入经费占同时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总额的1.32%,我国与日本科研资助强度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据统计,我国90%以上的科学仪器被国外企业长期垄断,我国每年上万亿科研投资经费中,用于进口仪器设备的固定投入就高达60%。因此加强先进科学仪器的研发就显得尤为重要。建议我国加大对科学仪器领域的研发投入,借鉴日本的做法,通过“投早、投少”的方式资助尽可能多的初创项目,同时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通过多元化经费的投入助力企业解决技术研发难题;采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遴选出优秀的原创研发及国产替代化团队,形成多点开花、良性竞争的局面。另外,建议在项目立项前对承担主体进行实地调研,评估拟立项项目承担主体的实际完成能力,进一步保证项目的可实施性。3)瞄准国际前沿领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先端计划”支持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纳米技术)、环境科学、放射线测量和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先进测量分析技术和仪器的开发,项目以原始创新、创新技术作为研究出发点,为满足日本国家社会、科研和行业发展的当前需求及未来需求,做出了巨大贡献,在TEM、NMR、
  • 吕喆:国产原创性科研仪器研发都欠哪些账
    一个国家的科研仪器研发水平,特别是能否研制出原创性的科研仪器,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基础科学研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潜力。然而,当下原创性的国产科研仪器常常是“千呼万唤难出来”,原因何在?盖因“欠账”太多。   一欠需求牵引   这种牵引首先应该表现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以及生产的具体任务对某种仪器的需求上。有了需求,才会有人去研制和生产仪器,如果这些仪器能够占领市场并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自然会有人去做。   目前牵引拉动方面的主要问题是我们的科研还远未成为当今世界的领跑者,反而是以跟踪研究居多。这种状态下所用的科研仪器以已经商业化的、有钱就买得到的成熟产品为主。而目前拥有充足经费的采购者们倾向于采购比较现成的进口仪器,似乎除了国防等领域需求的高端仪器,很少有人愿意进行自主研发或采买国产仪器。   实际上,真正有望做到世界领先水平的实验科学研究工作必须依靠有自己特点的先进科研仪器,特别需要那些运用到许多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自主研发的仪器,这样的仪器没有现成的产品可买,即使有类似的也需要买回来再升级改造和进行系统集成。显然,如果不重视仪器的研发,在实验手段这个环节上就轻易地输掉了关键的一局,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直接使自己处于落后的位置。   此外,国人惯有的崇洋心理,还造成同档次的国产货无法和进口货平等竞争,这种现象在高端科研仪器方面表现尤其明显。   要形成高端科研仪器研发的有效牵引,一方面,研究工作要超越目前的跟踪模仿阶段的“二流”水平,达到国际领先的“一流”水平 另一方面,仪器研发水平本身也要上去,帮助大家建立对国产科研仪器的信心。   二欠投入和政策   目前我国的仪器研发经费是不足的,而且还很不均衡,因此“钱”必然长期困扰仪器研发工作。   我们应该注意到,除了直接投入,目前用在采购仪器上的钱,有一部分实际会间接用到研发上,因为如果国内的科研院所都能花比较多的钱用于采购国产的新型科研仪器,就可以使国产科研仪器的创新—研发—销售形成一个顺畅的良性循环,如能让企业乐于投入大笔的经费在研发环节,这样研发和生产的队伍也容易稳定,自然会对创新非常有利。   因此,在科研仪器采购的经费安排上,也应有适当的政策鼓励科研院所采买国产仪器,虽然这些国产仪器在技术指标上尚不能全面和国外进口仪器抗衡,但是却在使用、维护和维修方面要比进口仪器便利和便宜得多。   此外,大到国家,小到一个具体的单位甚至课题组,都欠缺一些合理、稳定的针对仪器研发的激励政策。当前的考评和奖励体系中,罕有涉及自主研发仪器的工作量如何换算的内容。这种激励政策的缺失,造成科研人员除非必须或者自己本身痴迷于仪器的改进和研发,否则基本上不会对仪器的自主研发感兴趣。   为了搞好原创性的科研仪器研发,项目主管部门应该把仪器自主研发成果作为科研项目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各单位在制定员工考评和奖励制度时,应该明确新仪器开发和改进方面工作量的计算标准及相应的奖励规格,这样才能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科研仪器的研发。   三欠基础和能人   国产科研仪器研发根基尚浅,基础薄弱。   这一方面源于我国在基础材料和加工技术方面比较落后,这种落后影响到了包括仪器仪表行业在内的整个工业技术领域。主要表现在常用的基础材料和器件的质量不够好,虽然可凑合着用在普通的民用技术中,但用于高端的研究型仪器,则很难保证其技术指标能够达到科学研究的要求 有时虽可以通过“优中选优”选出最合适的材料和器件,但成本太高很难被产业化大量生产和使用。   另一方面的基础薄弱,是指理论基础。目前做仪器研发的人主要是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在理论水平方面通常低于那些需要使用仪器做研究的科学家,对一些与仪器研发相关的重要的科学原理没有吃透或掌握不全面,难以对仪器的相关原理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因而难以迅速形成新的设计。此外,由于大学的分科教育体制,很多研究和技术开发人员的知识面不够宽,也影响了他们对仪器的研发能力的提升。   而做仪器研发,有些能人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有基础扎实、立足于科学前沿、对所涉足领域的科学问题非常清楚的一批高素质、有实践经验的人作为设计师,他们要知道目前急需的研究手段和实验技术,能提出原创性的解决方案,并善于整合资源实现设计。随后,还要有能工巧匠做出好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国产科研仪器。当然,这些能人都不是天生的,需要长时间的仪器研发工作去培养和锻炼,研发团队也需要不断的磨合。   四欠核心和深度   我国对科研仪器研发的介入深度不够,经常是浅尝辄止。由于全新原理的原创科研仪器的价值通常不容易迅速被人所认识,因此靠新仪器打开市场赚钱较难。从事仪器研发和生产的单位更习惯于生产、改进和销售那些在市场上受欢迎的仪器,包括以往市场份额大、口碑好的老型号仪器和对这些老型号仪器做小的改进,通过提高数字化和自动化程度、增加部分功能、改进外观设计等方式来获得用户青睐。这种小修小改的“研发”远远无法达到原创的级别,只是这样做便于赚钱,所以不少科研仪器的研发生产单位乐此不疲。   目前我国很多仪器的核心部件实际是进口国外产品。这种利用产自不同国家的零部件进行组装生产仪器的状况在全球化时代虽属正常现象,但其中有一些根本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却仍自我标榜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货精品,则完全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实际上,科研仪器如果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是难以占有稳定的市场份额的,更无法在科学界获得良好的口碑。   五欠信心和人气   正是由于前面提及的一系列原因,国产仪器的生产者、销售者和使用者往往都缺少足够信心。   生产者对原材料和器件没信心,对自己的产品也没信心。销售者在向用户推销时更喜欢炫耀他所卖的仪器里面有哪些部件完全是进口的,仿佛进口的“标签”就是高质量高性能的保证书一样,却对自己的技术和产品没有足够的信心。   许多使用者也对国产仪器缺乏信心。真正理解原创性的国产科研仪器研发工作的意义,并能够自觉支持和投入这方面工作的人还不多。目前不仅主管领导对仪器研发重视不够,有时甚至在科研队伍中也有很多人不赞同做自主研发,或者即使不反对,也不会积极协助做仪器研发的人。没有一定的人气,这种科研仪器的研发可能会变成一个“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从而影响研发积极性。   此外,一件复杂的研究型仪器的研制涉及很多学科的知识,通常需要一定规模的团队(甚至是跨单位、跨行业的组合)的合作。这个研发团队应该建立行之有效的团队合作制度,其成员应该具有高度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合作中尽可能多地沟通交流,避免闭门造车,这样才能把仪器的研发工作真正做好。目前,国内包括仪器研发在内的很多科研合作还需要加强。   总之,只有补上这些“欠账”,才能指望未来有一些新型的国产原创性科研仪器被研发出来,而以新的实验技术和研究手段为基础的原创性领先成果才有可能被做出来。   (作者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 从研发投入排行榜看国内上市仪器公司的向“新”力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仪器设备发展,将其视为提升我国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此前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不断推动我国科学仪器行业的转型升级。2023年是我国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尽管国际环境变乱交织,国内多重不利因素叠加,我国仪器仪表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营收总额却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4.0%。在此背景下,国产仪器企业对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投入愈发重视,不断引入创新,提高自身技术先进性以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高质量产品,从而在这场发展机遇中占据有利地位。为方便业内人士深入了解我国仪器企业研发投入现状,仪器信息网特对国内50家上市仪器公司2023年度研发投入金额、研发投入占比、研发人员数量、研发人员占比等数据进行了梳理,并制出排行榜单,与君共享。 研发投入金额TOP 5: 迈瑞医疗、舜宇光学、联影医疗、华大智造、安图生物 本文统计的50家国内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涉及光学仪器、分析仪器、生命科学仪器、环境监测仪器、物性测试仪器等,研发总金额达162.74亿元。其中,近八成研发投入金额提升,25家研发投入金额过亿元,30家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超10%。迈瑞医疗、舜宇光学、联影医疗、华大智造、安图生物的研发投入金额居榜单前五,分别为37.79亿元、25.67亿元、18.19亿元、9.10亿元、6.56亿元;三英精密、多浦乐、日联科技、纳微科技、高德红外的研发投入大幅提升,分别较上年度增长72%、49%、48%、38%、38%。 研发人员数量TOP5: 迈瑞医疗、联影医疗、高德红外、安图生物、聚光科技 截至2023年底,50家国内上市仪器公司的研发人员总量近3万(舜宇光学研发人员数量未披露),其中约六成研发人员数量增加,7家研发人员过千,39家研发人员占总人数的比例超20%。迈瑞医疗、联影医疗、高德红外、安图生物、聚光科技的研发人员数量居榜单前五,分别为4,425人、2,956人、2088人、1,823人、1,305人;皖仪科技、高德红外、联影医疗、理工能科、东华测试的研发人员数量占比领先,分别为43%、42%、40%、39%、37%。随着政府对仪器设备的支持政策持续发力,仪器企业对自身能力的不断建设,国产仪器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已见成效,电镜、质谱、成像等各类仪器成果涌现,如慧炬科技推出国产首台商业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太行TH-F120,禾信仪器发布国内首台套自主研发的四极杆飞行时间液质联用仪LC-QTOF 7000,华萃仪器推出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华大智造发布超高通量测序仪DNBSEQ-T20x2等。我们能看到国产仪器已基本完成“人有我有”阶段,正向着“人有我优”方向发展,并开始迈进“原始创新”和“高端领域”。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国产仪器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不利因素,如需求出现低迷、成本上升、内卷严重、进口产品本土化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加码研发投入,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成为国产仪器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从以上研发投入金额排行榜和研发人员数量排行榜来看,国内上市仪器公司的研发投入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但是相比国外仪器厂家仍显不足,国产仪器仍存在技术、产品、人才等方面的挑战。希望国产仪器企业能“积极研发、持续创新”,抢抓产业升级、换道、“以旧换新”等机遇,在站稳已有市场的同时,开拓新市场,以加速提升国产替代水平。附表:
  • 热烈祝贺北裕仪器研发中心成立
    北裕仪器在上海市越界智汇园区成立了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研发中心,以应对不断扩大的研发部门的工作需求。研发能力是科技型企业的生存之本,它不但决定了公司的持续发展能力,也是将市场信息转化为产品的技术保证。研发中心的成立对于北裕仪器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之前很长时间能够在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细分行业取得90%的市场份额,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有针对性的研发投入。我们通过虚心的向用户学习,听取用户建议,让研发人员深入现场,不停的技术更新,使得产品的改进更加符合客户需求和使用习惯,产品质量和易用性大幅提高。北裕仪器的后续发展依然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我们只有开发出真正满足客户需要的优质产品,才能够为市场所接受,客户所认同,北裕仪器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更大成就。我们将以研发中心的设立为契机,在继续推进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其它同样性能稳定的分析检测仪器,丰富产品线,为企业的下一步做大做强做好技术储备。研发中心的成立也给员工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也是公司信心和实力的表现。北裕仪器的研发中心将继续秉持谦虚的态度,持续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创新,加上有力的资金保证与和谐稳定的团队,我们深信,一定可以将企业的分析仪器事业扩充到一个更大的高度,创造出更加价值的新产品。我们将努力为成为分析仪器行业的国内国际知名品牌而不懈奋斗。看今朝,我们踌躇满志;展未来,我们豪情满怀。在北裕仪器研发中心成立之际,非常感谢长期以来对我们给予支持和肯定的合作伙伴以及广大新老客户,愿我们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以下为公司研发中心掠影:以上是公司进行产品研发的场所,干净整洁、优美舒适的工作环境,营造富有情意的工作氛围,是提升工作质量的必要因素。公司拥有强大的研发团队,在关于仪器的电路设计,软件开发,机械制造和综合应用等领域,集中了一大批该细分行业非常有经验的技术骨干。在强大的研发团队的带领下,北裕仪器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 两会声音:自主研发重大科研仪器备受关注
    科研仪器是科学研究的硬件基础,是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我国仪器市场广阔,国产仪器行业也一直在高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仪器仪表生产国,国产检测仪器与国外产品在价格、质量和性能上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  2021年3月4日,备受关注的全国两会正式拉开帷幕。各种声音和思想相互碰撞、交相生辉。作为我国一大基础性支柱产业,科研仪器行业的发展也备受瞩目。这次,行业代表们又给出了哪些提案,发出了哪些声音呢?  倾听两会声音 知晓那些关于科研仪器的建议  海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进口的先进科学仪器的规模大约是300到400亿美元。为此,不少代表委员纷纷建议国家加大科研仪器的支持力度。  在《关于对重大科研仪器行业进行重点支持的提案》中,主要从三个方面建议:一是建议国家自然基金委和科技部能加大资助力度,提高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和“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经费投入。  二是鼓励深耕在科研仪器行业的企业积极创新,探索产学研结合发展。建议有关管理部门委托行业协会或者第三方机构全面调研科研仪器设备行业的发展情况与全产业链现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对打通行业上下游提出指导意见,辅助和推动政府部门进行行业战略规划和制定支持政策。  三是优化相关人才支持政策,并有针对性地加大宣传力度。在人才的晋升和筛选上,去除“唯论文论”,主动肯定和积极扶持从事科研仪器研发的科研人员。建议有针对性地对高校或者相关企事业单位、研究所宣传普及科研仪器设备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战略地位,引导其优先使用国产化设备,逐步扭转大量购买国外科研仪器的局面。  此外,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广州分院分党组书记陈广浩建议建议针对我国科研仪器设备进口免税政策和国际国内科研仪器发展的现状,提出为加快我国仪器设备的独立自主等提议。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河北省委副主委、河北省政府参事室主任徐英建议,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提供科技资源支撑,可有效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另外,科技的发展不仅需要专注重大科学仪器的研发,整个仪器行业更需要协同发展。正所谓独木不成林,只有当我国的仪器行业整体水平提升后,大型科研设备的开发、研制才更有发育的土壤,从两会的建议可看出,我国重视自主研发科研仪器。  我国重视自主研发科研仪器 发展强劲  科学仪器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尤其是现代高、精、尖的科学仪器和设备,使人类得到的信息更快、更多、更深刻、更准确,同时也正是这些科学仪器,在支撑着各个领域的科学家们不断纵深探索。重大科研仪器和设备的研发是推动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科研仪器研发的水平实质上是国家科技硬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就目前我国的仪器发展情况而言,我国仪器制造缺乏的还是对高、精、尖仪器设备的把握。对此,我国仪器企业或许可以以关键核心技术和部件研发为突破口,聚焦高端通用科学仪器和专业科学仪器的开发研究,逐渐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仪器技术及产品,同时注重原创性科研仪器研发。  从上述不难看出,科研仪器对于科学研发的重要性,而在今年的两会上,对于科研仪器自主研发的建议有很多,这也表明了,我国正在加码科学技术研发,其相关科学仪器设备不可少,特别是对于“卡脖子”的技术,近些年来,我国无论是政策支持还是市场上,都无一不表现出对科研仪器的重视,其发展强劲。  结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技技术发展的实践表明,科研仪器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谁在科研仪器上率先取得突破,谁往往就能在科学研究上占据先发优势,因此,自主研发科研仪器对我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两会声音上可以看出,自主研发重大科研仪器被重点关注。
  • 福建研发机构买仪器最高可获2千万补助
    福建省科技厅、省财政厅日前联合印发《福建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和建设资助办法(暂行)》,对引进重大研发机构、建立省级以上企业科技创新平台等两类创新平台的资助进行细化,以吸引国(境)内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及中央企业、跨国公司在闽设立研发机构,引导企业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该办法提出,按重大研发机构新增研发仪器设备实际投资额的30%予以资助,属独立法人资格研发机构的,最高资助可达2000万元;非独立法人研发机构的,最高资助可达1000万元。特别重大的研发机构引进,采取“一事一议”制度另行研究。   省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资助方面,新认定的企业科技创新平台按上年度新购置研发仪器设备的实际投资总额的30%,择优一次性或分年度给予资助,最高可达500万元 上年度无新购置研发仪器设备的,可申报省级科技相关项目计划,择优给予一定经费资助。对省科技厅当年立项新建(续建)的企业科技创新平台,按平台建设期内购置研发仪器设备实际投资预算总额的30%,一次性或分年度给予资助,最高可达500万元。 关于印发《福建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和建设资助办法(暂行)》的通知 各设区市科技局、财政局,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财政局,各有关单位:   经省政府领导同意,现将《福建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和建设资助办法(暂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福建省财政厅 二○一二年五月十六日 福建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和建设资助办法(暂行)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近期推进八项重点改革的意见》(闽政〔2012〕15号),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现以企业为主体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的目标,进一步引进重大研发机构,加快建设企业科技创新平台,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若干意见》(闽政〔2011〕111号),制定本暂行办法。   一、资助对象与条件   (一)资助对象   本办法资助的对象主要为两类:一类是来闽设立的重大研发机构,另一类是省级以上企业科技创新平台。旨在吸引国(境)内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及中央企业、跨国公司在闽设立研发机构,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资助条件   1、来闽设立的重大研发机构是指国(境)内外大企业、大集团、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国家重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组织来闽(计划单列市除外,下同)创办或与在闽法人单位合作创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或非独立法人资格的研发机构(包括研发分支机构)。来闽设立的重大研发机构应具备以下条件:   (1)研发机构组织体系完善,具有明确的研究开发方向和研发项目,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所从事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活动符合国家和我省的技术政策及产业政策。   (2)围绕我省主导产业、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需求,积极开展国(境)内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注重与在闽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其研制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具备附加值高、市场容量大、产业带动性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有望形成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能力的新兴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上下游产业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能填补省内或国内空白,对福建产业发展具有支撑和引领作用。   (3)有一定数量的高水平研发人员。研发机构应有2名以上同行公认的专业技术专家或学术带头人,具有硕、博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占研发机构总人数的比例达40%以上 设立在企业非独立法人的研发机构,其研发人员占企业人员总数的比例达2%以上。   (4)有固定的场所,有专门的仪器设备及其它必需的科研条件,总投资在1亿元以上,其中科研用房5000平方米以上,技术开发仪器设备2000万元以上(软件研发机构500万元以上),具有较完备的工程技术综合配套试验条件,能够提供多种综合性服务。   2、省级以上企业科技创新平台主要指在我省(计划单列市除外)的,经科技部立项、省科技厅评估认定或当年立项新建(续建)的国家级、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应围绕我省重点产业需求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积极对外提供相关共享服务。   二、资助形式   (一)重大研发机构引进资助   1、按重大研发机构新增研发仪器设备实际投资额的30%予以资助,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研发机构的,最高资助可达2000万元,非独立法人研发机构的,最高资助可达1000万元。   2、对引进重大研发机构科技成果在闽落地的产业化项目,如有其他投融资需求的,通过福建省创新创业企业股权融资与交易市场按照其股权融资、股权挂牌交易、技术产权和科技项目成果转让交易业务规则(试行)提供有关服务,或者通过其他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提供服务。   3、特别重大的研发机构引进,采取“一事一议”制度,由省科技厅审核后提交省科技工作联席会议审议,给予特别支持。   (二)企业科技创新平台认定资助。   对经科技部立项或省科技厅评估认定的企业科技创新平台给予资助。上年度(指申报资助时的上年度,下同)有新购置研发仪器设备的,按平台上年度新购研发仪器设备实际投资总额的30%,择优一次性或分年度给予资助,最高可达500万元 上年度无新购置研发仪器设备的,按其实施的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及产品的研发项目,优先列入有关科技计划,择优给予一定经费资助。   (三)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资助。   对省科技厅当年立项新建(续建)的企业科技创新平台给予资助。按立项建设期内购置研发仪器设备实际投资预算总额的30%,一次性或分年度给予资助,最高可达500万元。   三、资助程序   (一)重大研发机构引进资助程序   1申报。引进重大研发机构资助申报工作采取常年受理的方式,根据引进研发机构进展情况研究办理。由各设区市科技局或省行业科技主管部门向省科技厅提出推荐申请,需提交以下材料:   (1)登录“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填报《福建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福建省引进重大研发机构资助申请书》(格式见附件一)。   (2)独立法人资格的研发机构须提供有关行政管理机关核发的营业执照副本或营业执照及法人机构代码证复印件。非独立法人资格的研发机构应提供由工商核发的非法人营业执照、企业董事会(高校、科研院所的主管部门)批准设立文件、研发机构人员管理、经费管理等管理文件、或者编办批准内设机构批文等,同时应出具依托在闽法人单位的营业执照副本或营业执照及法人机构代码证复印件等有关证明材料。   (3)提供研发场所和仪器设备等有关权属证明(包括办公及服务场所使用权证明、已或拟采购仪器设备清单、其他有关证明等)。   2、评审。省科技厅对申报材料组织相关专家或委托有关机构进行评审,根据当年科技经费预算,择优确定引进的重大研发机构和资助经费额度,会同省财政厅下达,并按有关规定将资助经费一次性或分年度拨至研发机构专户。资助经费主要用于研发机构的科研条件建设和研发投入。   (二)企业科技创新平台认定资助程序   1、申报。每年6月份按照省科技厅申报通知要求,符合条件的申报单位登录“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填报《福建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福建省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资助申请表》(见附件二),并上传所需附件,经主管部门(单位)审核后按时限提交省科技厅,并按通知要求报送纸质申请表(签名盖章)及有关附件。   2、评审。省科技厅组织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符合申报条件并通过形式审查的,组织专家或委托有关机构进行评审,择优确定资助对象和经费额度,并会同省财政厅按有关规定将资助经费下达,拨至企业研发专户。   3、企业科技创新平台认定资助采取后补助方式,不需签订科技计划项目任务书,纳入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计划管理。资助经费主要用于科技创新平台的科研条件建设、研发投入或运行费用支出。   (三)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资助程序   按照《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和《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管理办法》,以及当年度省科技创新平台计划申报通知执行。本类资助项目需签订科技计划项目任务书,并执行项目实施与验收管理。   四、其它   申报单位提供的有关申请、证明材料应真实可靠。经核实,如属弄虚作假的,追回资助经费,并视情况进行必要的处置,不再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 “国产质谱仪器研发论坛”即将召开
    2013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3)将于2013年4月19日在北京召开,年会第七分会场“国产质谱仪器研发论坛”将在4月19日下午13:30-17:00如期举行。论坛分两分部进行:报告会和研讨会。   本次“国产质谱仪器研发论坛”将更加聚焦质谱研发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和仪器设计思路,关键部件的开发以及提高仪器稳定性。组委会特邀了国内资深应用专家、仪器研发专家作报告和现场交流。 第一排从左至右:苏焕华、郭冬发、周振 第二排从左至右:刘兴宝、陈焕文、魏开华   国内资深质谱应用专家北京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苏焕华高级工程师、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郭冬发研究员就国产气质联用仪器、ICP-MS使用情况作报告,让国内用户从专业的角度了解国产质谱仪器的性能,并为国内质谱研发单位提供借鉴。   上海大学研究员、广州禾信首席科学家周振博士长期从事飞行时间质谱的研发,为我国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的发展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周振博士根据多年来在飞行时间质谱方面研发经验,将为大家讲解飞行时间质谱最新技术进展及国产质谱仪器研制思路探讨。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承担着军民两用技术开发任务,刘兴宝工程师将为大家汇报四极杆质量分析器制造技术进展情况,涉及分析器理论模型建立、组建制造工艺、专用加工机床、组件装配工艺及装置、测量技术及装置等方面内容。   东华理工大学陈焕文教授长期从事质谱基础研究,在现代质谱理论、质谱技术、关键部件及应用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多次在Nature Protocols、Angew、Chem. Commun、J. Am. Soc. Mass Spectrom.等有影响力的期刊发表文章。此次陈焕文教授将为大家作如何提高质谱仪器稳定性方面的报告。   现场研讨往往能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本次现场研讨是质谱仪器研发人员一次难得的交流机会。研讨会将总结前三次研讨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为大家提供更加精彩的内容。   研讨会由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位魏开华研究员主持。   特别感谢广州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对本次“国产质谱仪研发论坛”的大力支持。   附录:   一、国产质谱仪器研发论坛召开背景   近年来,质谱技术日新月异。相对于20年前,质谱的灵敏度提高了上万倍 飞行时间质谱的分辨率提高到了10万,Orbitrap组合质谱的分辨率达到了24万。质谱仪的质量分析器由原来单一的扇形磁质量分析器,发展成为多级四极杆、四极杆-飞行时间、四极杆-离子阱、离子阱-Orbitrap等多个质量分析器的串联和组合,以适应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   中国市场对质谱的需求量近年来激增,年增长率超过了20%,食品、环境和制药是三大需求领域。2003年我国进口质谱300多台,2007年达到了1700台,2010年已近3000台,2012年度进口各类质谱仪超过了6000台。   质谱技术与市场与市场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我国本土质谱产业的发展。自2006年东西分析推出了国内第一台商品化气质联用仪以来,国内普析通用、江苏天瑞、聚光科技、广州禾信、舜宇恒平共六家国产厂商都推出了商业化质谱仪,涉及四极杆、飞行时间和离子阱等多个领域。显然,近10年是国产质谱发展最快的十年。国产质谱技术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已经逐渐拥有了数量可观的用户。   国内仪器厂商对于质谱研发持续地投入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行业内共同解决。例如:多家厂商上马量大面广的质谱项目,导致重复开发 科研单位的研究成果与企业的需求脱节 用户对于国产仪器的信任度还有待提高 国产仪器本身的稳定性有待加强,质谱研发人员之间的交流不畅等。   自2008年开始,仪器信息网在不同时期分别联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共同举办了三届专业的仪器研发论坛,以加强国产仪器,尤其是质谱仪的快速发展,推出适合中国市场的创新产品。   二、历届与质谱仪器仪器研发相关的论坛回顾   1、2008年,嘉兴 聚焦“国产质谱仪器研发与产业化   本次论坛聚焦“国产质谱仪器研发与产业化”。由浙江大学科学仪器研究中心金钦汉教授主持报告会。参加人员有汪正范研究员、李海洋研究员、杨芃原教授、李杰博士、乔晓林教授、储焰南研究员、周振研究员、郭寅龙研究员、苏焕华研究员等。会后举办了研讨会,仪器信息网编辑对会议内容进行整理,形成对中国质谱产业发展的建议书并递交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理事会审议通过后,上交国家有关部门。[详细]   2、2010年,北京 聚焦“未来质谱技术与国产质谱发展之路”   本次论坛聚焦“未来质谱技术与国产质谱发展之路” 于“2010年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0)”期间举办,采用了现场研讨的形式,参加人员有魏开华研究员、聂宗秀研究员、刘春胜博士、李钧副总经理、李平经理、李选培总工、王勇为经理、赵贵平经理。各位专家就近年来质谱仪器的研发热点、未来哪种类型质谱增长最快、国内质谱仪研发和产业化应该采取哪种模式才能跨越式发展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详细]   3、2012年,北京 通过仪器之“最”,探索国产仪器发展之路   本次论坛通过仪器之“最”,探索国产仪器发展之路,于“2012年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20)”期间举办。参加人员有陈江韩研究员、董亮研究员、林金明教授、刘明钟高工、刘春胜博士、袁洪福教授。论坛各位专家从整个科学领域出发,讨论了科学仪器技术存在哪些突破性进展?哪些仪器技术是最值得发展?哪些仪器技术又需要谨慎发展?各位嘉宾就“最具潜力的仪器技术、最应扶持的仪器技术、最自豪的仪器技术、发展速度最快的仪器技术、对人类健康影响最大的仪器技术、最失意的仪器技术”技术进行了别具一格的点评。[详细]   报名参会,请访问2013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3)了解详细情况。
  • 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情况和需求调研工作
    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启动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情况和需求调研工作   为了科学、有效开展我国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工作的整体规划和布局,在前期对科学仪器设备企业调研的基础上,近日,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启动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情况和需求调研工作。具体情况请查询科技部门户网站(www.most.cn)“通知通告栏”。   科学仪器设备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基石,是经济发展、民生问题和国防安全的重要保障。科学仪器设备产业是国家战略高技术产业之一。人类基因测序工程、载人航天工程、节能减排、食品安全等重大工程(计划)的实施,无不凝聚着科学仪器设备的重要贡献 汽车、钢铁等10大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对科学仪器设备也有十分迫切的需求。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既是重大科技成果的重要源泉,又是从源头上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得到一定发展,量大面广的中低端光谱、色谱等仪器设备市场占有率已由“九五”初期的13%提升为“十五”末期的40%以上。但是由于底子薄、欠账多、投入相对不足,我国科学仪器设备自主创新能力仍明显不足。目前我国中高端科学仪器设备基本依赖进口,科学研究“空芯化”现象严重,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等一些重点领域科学研究所需重要仪器设备受制于人现象已经凸现,严重制约着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在当前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持续、稳定强化科学仪器设备等科研条件资源自主研发势在必行。   详细内容点击查看:   关于开展高校和科研单位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情况和需求调研的函   关于发布“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与仪器设备研发”课题申报指南的通知
  • 我国原创科研仪器研发的“难”与“缺”
    110多年来,约1/3的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奖给了那些在发展科学仪器或测量方法方面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国桢说:&ldquo 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仪器研发技术,就掌握了科技发展的主动权。&rdquo   今年年初,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领衔的科研团队在实验中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这一重要发现的实验中,许多关键部件都是科研团队自己设计、集成的。   所谓原创性科研仪器,就是指国际上还没有的、科学需求目标明确的科学工具。薛其坤说:&ldquo 科研仪器对科学的进步有重要作用,不少重大科学发现都是科学家们在提高仪器性能或研制新原理仪器的过程中发现的。科学发展到今天,再想取得重大进步变得越来越困难。想得到创新性的成果,往往需要自己对买来的商用仪器进行改造、升级等,或者研制出全新的技术或仪器,使实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rdquo   没有原创性科研仪器,很难产生开创性成果   在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ldquo 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rdquo ,有一间虚拟的&ldquo 小型工厂&rdquo &mdash &mdash 小型锅炉、冶金炉、复杂的管道、管道中不停翻滚的流体&hellip &hellip 这间&ldquo 小型工厂&rdquo 是整齐排列的超级计算机产生的虚拟现实。   &ldquo 这套超级计算机系统,已为近10家世界500强企业提供模拟计算服务。&rdquo 葛蔚研究员介绍,不仅如此,这套系统还能辅助解决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等基础研究问题,甚至可以模拟人类现代技术还无法实现的科学实验,如精细地描述完整的病毒结构的演化过程等。   这是我国科学家为了解决科学问题,自主研发的科研仪器设备,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在&ldquo 介尺度科学&rdquo 这一新兴科研领域的进展,在国际学界引起广泛关注。   没有创新的科研仪器,就很难产生开创性成果,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道理很简单:用现成的仪器,即使做得再好、再精细,即使文章发表在国际一流的学术期刊,也大多是对已有成果的补充和拓展,科研就会始终徘徊在跟踪、模仿阶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陈宜瑜院士说:&ldquo 现代科技的重大突破越来越依靠科研仪器的进步,特别是基于新原理的科研仪器的创新性发展。&rdquo   是什么制约了我国原创性科研仪器研发   今天,我国科学技术已发展到由跟踪到引领的拐点,原创性科研仪器设备的研发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现在,我国也具备了这种研发能力,但是什么制约了研发的脚步呢?   原创思想之&ldquo 少&rdquo 。科学仪器毕竟只是一种工具,其根源还在于原创性科学思想的缺乏。中科院院士郭光灿曾说:&ldquo 国外只要有人提出新的想法,我们很快就可以跟上并超越他们,但要做出领先的原创,我们还有一定距离。&rdquo 原创性的科学思想较少,这固然与我国科学技术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也与缺乏学术自信、缺乏承担失败的勇气、缺乏积累有关。   合作创新之&ldquo 难&rdquo 。现在原创性的科学思想往往出现在交叉领域,科学仪器的研发,特别是大科学装置的研发,更需要不同领域科学家的合作创新。但目前科研体制中,不同学科之间、各学术机构之间还存在条块分割的情况,缺乏合作的顶层设计和指导。当然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一个项目,谁来做主导?出了成果,谁排在第一位?在采访中,不止一位科学家道出合作之难。   技术人才之&ldquo 缺&rdquo 。科学家的想法要通过技术人员来实现,原创性科研仪器往往是特别&ldquo 定制&rdquo 的单型号&ldquo 孤品&rdquo 。很少有企业会承担这种&ldquo 定制&rdquo 任务,一是觉得科学家们的要求很&ldquo 怪异&rdquo 二是单做的话成本太高。因此,原创性科研仪器的研发需要一支特殊的技术人才队伍。以中科院为例,原来几乎每个研究所都有专门的技术人员,甚至是加工厂。如今,这支队伍实力大不如前,技术人才的严重匮乏,已经制约了科研仪器的研发。   在采访中,不少科学家表示,我国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创新性科研仪器设备的研发。有科学家表示:&ldquo 现在科研经费的使用偏重于项目支持,一个科研项目大概3~5年就必须结题了,但仪器设备的研制要进行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因此,在项目驱动的科研经费划拨模式下,科研人员不太可能潜心技术研发。&rdquo   原创性科研仪器研发需多方努力   &ldquo 像我这个年纪的人,都是从30多岁才开始真正接触到世界先进的科研水平,以前原创性科研仪器设备研发不够,与我国科学发展所处的阶段有关。&rdquo 薛其坤说,&ldquo 随着科研水平的提高、科技人员队伍的壮大,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瞄准了更高的目标。&rdquo   的确,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都设立了科研仪器设备研发的相关计划和专项。特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门设立了&ldquo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rdquo ,就是要&ldquo 鼓励和培育具有原创性思想的探索性科研仪器研制,着力支持原创性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为科学研究提供更新颖的手段和工具&rdquo 。2012年度,这一专项的资助金额达到10亿元。   打破管理条块分割、促进各研究机构协同创新,也成为新一轮科研体制改革的重头戏。日前,中科院对院机关科研管理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在科研业务管理方面,取消了按领域划分的资源环境、生命科学的专业司局,代之以前沿科学与教育局、重大科技任务局、科技促进发展局。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坦言:&ldquo 把研究所按条块划分给业务局联系和管理,把经费切块分配给各业务局,必然带来经费分配、项目组织等管理权限和利益性考量上的问题。&rdquo   不少科学家也都提到,解决原创性科研仪器设备研发的种种&ldquo 难&rdquo 与&ldquo 缺&rdquo ,关键是要改革与完善科研评价体制。&ldquo 比如缺少原创学术思想这一点。提出原创性的科学思想有很大的失败风险,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发展和验证。可现在的科研评价体制,根本不容失败。&rdquo 也有科学家表示:&ldquo 按目前科研机构的评价标准,技术人才的上升空间比较小、待遇也比较低。所以,要想建立一支队伍,就必须认真考虑对不同人才的评价方式。&rdquo
  • 致敬:国产仪器背后的11位研发“巨匠”
    为鼓励多年来奋战在科学仪器研发第一线,为科学仪器技术创新、科学仪器技术成果转化和科学仪器高技术产业化做出特别贡献的科学技术工作者,仪器信息网于2013年发起设立“中国科学仪器行业研发特别贡献奖”。 该奖项旨在表彰为我国科学仪器研发与创新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调动科学仪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我国科学仪器事业的发展。“中国科学仪器行业研发特别贡献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于每年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上举行颁奖典礼。奖项设立迄今已成功评选10届,诞生11位获奖者。第一届金钦汉 浙江大学 教授获奖理由:金钦汉教授常年在科学仪器研发第一线执着开拓,推动了微波化学和原子光谱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带领科研团队历经30年开创性的发明了“微波等离子体炬(MPT)激光光源”,并为该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和应用做出了重大贡献。第二届钟家湘 北京理工大学 教授获奖理由:在氮吸附物性分析测试领域,十余年来,北京精微高博科学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钟教授带领一批多学科交叉的技术团队,不断的冲锋并占领技术上的制高点,突破了国外氮吸附仪在中国一统天下的局面,在中国率先研发成功动态全自动比表面仪、BET比表面仪、阶梯法动态比表面仪、単气路常压孔径分析仪、静态容量法介孔分析仪、静态四站比表面测定仪、高性能静态微孔分析仪、气体法真密度仪、高压吸附仪等,走出了中国自主创新、专业独到的道路,折射了中国物性分析测试仪器的发展历史,被誉为“中国氮吸附仪的开拓者”,是中国微纳米新材料表征与测试仪器领域的领航者。第三届张锦茂 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研究员获奖理由:从事原子荧光技术研究超过30年,在“低温原子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显著提高了被测元素的灵敏度,研究成果被多家厂商使用。从1996年开始,长期担任北分瑞利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研发部高级技术顾问,研发了多种系列原子荧光光谱仪。张锦茂研究员在原子荧光方法研究和技术改进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刘明钟 原北京吉天仪器公司 研发总负责人、董事长获奖理由:在提高空心阴极灯稳定性、可操作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带领公司研发团队研发出了多个系列受市场欢迎的原子荧光光谱仪,为推进原子荧光光谱仪在我国产业化和拓展市场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第四届章诒学 北京瑞利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前总工获奖理由:我国原子吸收光谱仪起步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积淀,如今已经成为我国少数几个技术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准的仪器品种,而这得益于我国拥有一批始终致力于原子吸收方法探索与技术进步的专家学者,章诒学老师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章诒学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从1968年起在瑞利公司前身的北京第二光学仪器厂工作,历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研究室主任、总工程师兼研究所所长等职,曾主持设计四代原子吸收光谱仪共22个型号产品。2006年瑞利公司成功研制国内首台高档并联式双光源双原子化器横向恒磁场塞曼原子吸收光谱仪,她是主任设计;作为“十一五”国家科技项目的课题负责人,她与四川大学侯贤灯教授合作,成功完成了原子吸收光谱仪器的便携式、小型化、多元素同时测定的世界首创性探索!第五届臧平安 上海安杰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创始人获奖理由:臧平安1972年开始从事光谱类仪器应用研究,1987年起率先在国内对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进行论证,2000年成功开发出国内外首台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原型机。为将这一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分析仪器进行产品化及市场化,60多岁高龄的他创建上海安杰,经过近20年发展,目前先后推出四代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共6个型号产品。他推动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列入我国环境行业标准和水利团体标准中,为我国水质检测领域多种元素尤其是多种形态无机氮的检测提供重要方法。第六届刘开禄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北京核工业冶金化工研究院 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获奖理由:刘开禄,1959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系,曾任职于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北京核工业冶金化工研究院,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83年,他带领团队研制成我国第一台离子色谱仪——ZIC-1型离子色谱仪,并实现产业化;1987年,ZIC-2型双模式离子色谱仪通过鉴定并投产;其中,其团队开发的阴离子分离柱、连续自再生式高效离子交换装置等关键技术推动了中国离子色谱仪的大发展;退休之后,他不但继续进行阴离子分离柱的研发和生产,满足国内厂家和用户的需要,还进行高分子色谱填料和工业色谱的开拓性研究工作,并获多项专利;在职期间,他曾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一次,国防科委、核工业成果奖七次,获得中国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津贴。第七届王宝瑞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研究员获奖理由:在我国,质谱仪研究工作已开展多年。2016年4月,首个“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综合验收项目——“高精度四级质量分析器的工程化研制与应用”验收通过。项目负责人王宝瑞带领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攻克了高精度四极杆的关键技术,大大提高了四极杆精度测量能力,且具备了批量生产制造能力,实现国产替代,并实现了出口,为我国质谱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第八届关亚风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获奖理由:关亚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微小型分析仪器、传感器和其中关键部件的研究,攻克多项卡脖子技术,为国产分析仪器和传感器的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响应国家号召,研制深海原位荧光传感器搭载深海勇士号/探索一号和二号多次海试成功;面向产业需求,微光探测器等多项技术实现转让,创造社会与经济效益。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86件,国外1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辽宁省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第九届张书练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 教授获奖理由:张书练,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长期从事激光纳米测量研究,是国内偏振正交激光器纳米测量技术的创建人和国际主要创建人之一。几十年来,张书练教授从最基本的激光原理和光学原理出发,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发明了新原理的双折射(-塞曼)双频激光器,这一颠覆性的激光器技术站在了世界双频激光领域的最前列,也成为当前国内唯一自主可控、不可或缺的双频激光干涉仪等相干仪器的光源;建成了我国双频激光干涉仪的全链条生产线,批产;研发出一系列世界首创的“偏振正交激光器纳米测量仪器”和 “偏振正交激光器回馈纳米测量仪器”;构建成了一个完整的“偏振正交激光器及纳米测量”体系,为我国纳米测量技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第十届段忆翔 四川大学 教授获奖理由:段忆翔教授从事科学仪器研发工作三十余年,致力于突破中国高端科学仪器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以“在线、现场、原位、高通量以及实时分析”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在创新型光谱和质谱研发领域相继取得突破,在国内率先完成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PTR-TOFMS)的国产化正向开发,并开发了多台/套国际首创光谱和质谱设备,他领衔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台钠气溶胶专用探测仪,有效解决了我国第四代核电机组钠冷快堆中必需对钠泄露实时监测的核安全瓶颈问题;定向研制的航空部件专属LIBS仪器突破了战机焊缝材料机上原位检测的技术难题,实现在战机深腔狭小区域内的原位分析检测; 研发了世界首台可实现原子光谱LIBS和分子光谱Raman同时检测的风冷高能激光诱导击穿拉曼光谱一体化分析仪;发明了世界首款基于射流等离子体技术的可用于固体样品直接分析的光谱分析仪器。他持续性地输出中国原创性科学仪器,为高端科学仪器研发打上“中国制造”的标签做出了重大贡献。附件3 关于3i奖“仪器及检测3i奖”,简称“3i奖”(创新Innovative、互动Interactive、整合Integrative),始于2006年,是由信立方旗下网站——仪器信息网和我要测网联合举办,随着科学仪器及检验检测行业的发展需求,应运而生。截至目前已设有12类奖项,记录了行业发展路上的熠熠星光。3i奖作为行业公益奖项,始终秉承着“公正、公平、公开 ”的原则,依托信立方长期合作的业内权威专家和数千万用户进行评审,遴选出代表技术发展趋势的创新产品、表彰科学仪器及检测行业表现卓越的企业、企业家和具有特殊贡献的研发人物等,弘扬正能量,促进行业高速发展。了解更多3i奖详情: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3iceremony2023“3i奖-2023年度科学仪器行业研发特别贡献奖”最终获奖结果将于ACCSI2024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现场揭晓并颁发证书。时间:4月17-19日地点:苏州狮山国际会议中心报名点击链接或扫码:https://www.instrument.com.cn/accsi/2024?utm_source=yxxpyc
  • 2024站在巨人肩上的仪器研发(附资料)
    仪器研发是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也是国家竞争力的体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仪器研发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尤其是在基因测序技术方面,从第一代测序仪到第三代测序仪,不断提高了测序的速度、精度和成本效益,为生命科学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强大的工具。然而,仪器研发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技术复杂性、市场竞争、知识产权保护等,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实现仪器研发的可持续发展。  2024年,年初我们就站在了巨人肩上,展望仪器研发的未来。我们见证了两款开源的仪器平台的详细方案,为科学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贡献。两个开源的仪器平台,让科学变得平民化,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科学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我相信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其中一个开源的仪器平台,就是由一家名为454 Bio的公司推出的开源的DNA测序平台。这个平台的核心是一种基于Lightning Terminator的合成测序技术,可以实现高效、准确、灵活的DNA测序。这个平台的所有硬件和软件都是开源的,任何人都可以下载指南,自己动手构建自己的DNA测序仪。这意味着你可以在家里、在学校、在实验室,甚至在野外,随时随地进行DNA测序,探索生命的奥秘。图源自454bio网站的测序仪组装文档  这个平台的出现可能对DNA测序领域的一次革命,它打破传统的测序模式,激发更多的创新和应用。组装成功可以用这个平台来进行个性化的医疗诊断,检测基因变异、疾病风险、药物反应等,从而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这个平台来进行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培育出更优质、更抗逆、更环保的作物,从而为人类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平衡做出贡献。这个平台来进行生物多样性的监测,发现和保护更多的珍稀物种,从而为地球的生命之美感到惊叹和敬畏。  在测序这个领域,有史以来第一次,个人可以下载说明来搭建自己的DNA测序设备。这不仅是让先进科学工具负担得起,而且是在真正催生基因分析领域的民主化。这代表了我们进行基因研究的方式的根本转变。通过赋予个人进行自己的实验的能力,后续成本下降后,不知道会不会引发全球公民科学家运动?  另一个开源的仪器平台,是由谷歌和斯坦福大学合作开发的开源的双手移动操作系统Mobile ALOHA。系统的核心是一种基于Transformers的模仿学习算法,它通过观察人类的操作来学习如何控制机器人的双手和移动底座,实现高效、灵活、自适应的移动操作。这个系统的出现或许对移动操作领域的一次革命,打破了传统的操作模式,激发更多的学习和应用。系统的所有硬件和软件也都是开源的,任何人都可以下载指南,自己动手构建自己的移动操作机器人。意味着你可以用这个系统来进行各种日常生活中的任务,如做饭、打扫、洗衣、开门、坐电梯等,体验机器人的智能和灵巧。在当下的生命科学仪器设备领域,CV可控的时候,还需要自动化工作站么?图源自Mobile ALOHA系统项目网站  软件开源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以传统Linux、新生Stable Diffusion为代表的基建平台地位,而2024仪器平台的开源则将垂直行业的软硬件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仪器研发展现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激发了仪器研发的新的思维方式。我们期待着,仪器研发能够不断面对新的挑战,把握新的机遇,实现新的突破,创造新的创新,书写新的辉煌。我们希望着,仪器研发能够更加开放,更加合作,更加共赢,更加共享,更加共进。我们祝愿着,仪器研发能够为人类的健康、幸福、和平、繁荣,贡献更大的力量。  附:  1. 454bio组装文档:https://454.bio/docs/  2. 454bio硬件模型图:https://github.com/454bio/hardware  3. 454bio仪器软件代码:https://github.com/454bio/legacy-instrument-sw  4. Mobile ALOHA资料集:https://mobile-aloha.github.io/
  • 禾信仪器: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比近30%
    p   近日有财经媒体报道,禾信仪器拟使用募集资金1.29亿元扩建质谱产业化基地,拟使用募集资金0.76亿元建设综合服务体系,拟使用募集资金0.5亿元补充流动资金。公司近三年研发投入分别为:3247.93万元、3515.55万元、2988.63万元,研发投入占比35.42%、34.28%、22.16% /p p   另外截至6月27日,禾信仪器科创板受理状态显示为“已受理”。发稿时,公司尚未进入问询阶段。 /p p   禾信仪器自成立以来一直专业从事质谱仪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一家主要向客户提供质谱仪及相关技术服务的企业。 /p p   据招股书(申报稿)介绍,禾信仪器的核心产品SPAMS系列作为我国自主研发、可批量生产的高端科学仪器,不仅入选了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成就展等,还曾在“雪龙号”南北极科考、东方红II号黄渤海科考、青奥会、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等活动中承担空气质量监测及保障工作。 /p p   从公司的“含科量”来看,招股书(申报稿)显示,禾信仪器是国内少数全面掌握电喷雾离子源、电子轰击离子源、真空紫外单光子、离子探测器、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等质谱仪核心技术,并坚持正向开发的企业之一。目前,禾信仪器已经打通了质谱研发、生产、测试、售后服务、品质控制及应用开发的整套技术创新链条。 /p p   2016年至2018年,公司的营收分别为0.92亿元、1.03亿元以及1.35亿元。期间公司仪器销售业务占当期营收的比重分别为90.95%、83.79%以及79.90%。 /p p   需要注意的是,公司已实现产业化销售产品的产品结构较为单一,且主要针对环境监测领域。因此公司正在积极研发新产品,以期能够应用在医疗健康、食品安全等更多领域,但同时也存在产业化失败的风险。 /p p   与境内四家可比上市公司多维度对比来看,2014年~2018年,公司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6.91%,略低于天瑞仪器38.69%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不过,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总营收的比重,在近三年间均远高于可比的四家上市公司,禾信仪器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累计营业收入的比重达29.63%。 /p p   每年高比例的研发投入让公司保持住了较好的市场竞争力,由此公司的毛利率亦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2016年至2018年,公司毛利率分别为75.02%、72.31%以及70.41%,居于可比的四家上市公司之首。 /p
  • 首届“仪器研发及核心部件论坛”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13年4月19日,中国科学仪器行业最高级别的峰会——“2013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3)”在京召开。该会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仪器信息网(www.instrument.com.cn)联合主办,我要测(www.woyaoce.cn)协办。   首届“仪器研发及核心部件论坛”,作为ACCSI 2013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13年4月19日13:30-16:40在北京京仪大酒店第六会议室举行。近150位来自仪器生产企业、核心部件供应商、仪器研发专家、仪器应用专家等参加。   在本次论坛上,有从事仪器研发的专家,与大家分享研发中的难点和突破口 也有仪器资深用户,从仪器使用者角度提出对仪器研发的需求 仪器核心部件供应商,介绍其产品架构和应用,与仪器制造商供需双方面对面深入交流 还有协会、学会的领导,分析当前新形势下科学仪器的发展方向。   国内外著名的科学仪器零部件供应商滨松光子学商贸(中国)有限公司、咸阳威思曼高压电源有限公司、上海江众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滨海县正红塑料仪器厂赞助了本论坛,并在论坛会场展示了其主要产品,与参会嘉宾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仪器研发及核心部件论坛”现场   此次论坛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教授孙宇锋、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研究员黄岩谊、江苏省优联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剑峰、滨松中国的分析领域销售组负责人范四国、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仪表功能材料分会副秘书长唐逾、全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联盟常务副秘书长潘崇超、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秘书长朱险峰等作精彩报告。 怎样提高科学仪器生产的可靠性 报告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教授孙宇锋   孙宇锋在报告中介绍了产品可靠性内涵、可靠性与质量的关系,重点论述了实施可靠性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孙宇锋指出:必须转变观念,深刻认识质量和可靠性是产品的生命。坚持“预防为主、从源头抓起、全过程管理”的可靠性工作原则 对产品可靠性指标要求是推动企业开展可靠性工作的动力,是设计的依据,应该将可靠性指标与其它性能指标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产品质量工作要以抓好可靠性工作为重点,研制初期应建立可靠性工作系统,明确可靠性人员职责,将可靠性工作同步纳入产品研制计划 产品可靠性首先是设计出来的,在产品研制过程中必须采用一系列可靠性设计分析技术(可靠性设计准则、分配、预计、FMEA、FTA、降额设计等),并采用规范化的途径来完成 做好可靠性试验与验证工作。通过试验,一方面可发现产品缺陷,为改进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验证是否达到规定可靠性要求提供证据 重视元器件质量与可靠性工作,加强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严格质量问题归零管理。 功能材料在科学仪器行业的应用及关键材料的创新 报告人: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仪表功能材料分会副秘书长唐逾   材料是世界工业革命的推动力、新材料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与先导、新材料是现代工业的共性关键技术。唐逾在报告中介绍到:“十一五”期间,我国初步完成较完整的新材料研发与产业化体系。材料研发机构上百家;高校设材料类专业占比大于2/3,211工程高校中占比90%。科研论文数全球领先。 新型高通量测序仪的研发 报告人: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研究员黄岩谊   高通量测序仪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仪器,若按照国家来统计,中国拥有高通量测序仪的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位,然而,全球测序仪的巨大市场几乎全部被Illumina、Life Tech、罗氏三家占据。   黄岩谊报告中介绍了研发高通量测序仪的重要意义,以及其承担的“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基于荧光产生底物的新型高通量基因组测序仪”课题的研发进展。 滨松光源产品特点及应用 报告人:滨松中国的分析领域销售组负责人范四国   范四国在报告中介绍了滨松电子管事业部、固体事业部、系统事业部、激光小组的概况,以及光源产品特点及应用情况。 从第三方检测角度来看国产仪器现状和发展 报告人:江苏省优联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剑峰   周剑峰的报告围绕着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发展现状、第三方检测机构视角中的国产仪器、第三方检测机构视角下的国产设备改善与提升、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国产设备改良中的作用等方面展开。   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设备配置和需求迅速提升,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设备配置主要以以下领域为主:分析仪器领域:荧光光谱仪,消解/萃取装置,FTIR,NMR,GC-MS,ICP,LC-MS,LC-MS/MS,GC-MS/MS,ICP-MS等 材料及物理应用领域:SEM-EDX,XRD,DSC,TGA,激光粒度仪,万能试验机等 试验设备领域:环境试验箱,多维大自由度试验机,振动试验机等。 节能减排新形势下监测仪器仪表的新机遇 报告人:全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联盟常务副秘书长潘崇超   潘崇超认为仪器仪表的新机遇在于以下几点:节能减排政策落实对能源计量统计提出了更高要求 各省市加快建立能源管控中心,亟需监测仪器仪表的完善 “十二五”万家企业节能行动方案要求重点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达到标准要求 节能减排在线监控、远程监控对仪器仪表及通讯端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节能改造项目节能量测量和验证需要更多便携式仪器仪表。 仪器仪表创新方法 报告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秘书长朱险峰   朱险峰报告中介绍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 )的的起源。Genrich Altshuller从200000份专利中筛查出40000份发明专利,并对这40000份发明专利进行分析,发现并最后成为TRIZ理论所依据的重要原理:1)问题及其解在不同的工业部门及不同的科学领域重复出现 2)技术进化模式在不同的工业部门及不同的科学领域重复出现 3)发明经常采用不相关领域中所存在的效应。 撰稿:刘丰秋
  • 19个仪器研发项目获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支持
    根据2014年1月24日市科委《关于申报2014年度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科学仪器开发培育项目的通知》,经评审对北京新联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ldquo 新型动车组空心轴超声探伤仪器开发项目&rdquo 等19个仪器研发项目进行立项支持。 2014年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科学仪器开发培育项目名单 序号 项目名称 主承单位 1 新型动车组空心轴超声探伤仪器开发项目 北京新联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 痕量砷、汞及其有毒化合物形态检测仪的完善和产业化培育 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 3 固有生物降解仪的研发和应用 北京托摩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4 高速外延片PL谱扫描成像仪 北京中拓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5 基于分析仪器行业应用的小型分子泵的开发与产业化 北京中科科仪股份有限公司 6 高稳定高可靠PM2.5微电脑激光粉尘仪产业化培育 北京绿林创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7 智能化在线硅酸根监测仪的产业化培育 北京华科仪电力仪表研究所 8 单细胞力谱仪标准化原型机的研制 北京爱普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9 用于原子荧光光谱仪的新型原子化器研制 北京瑞利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10 微束X射线荧光谱仪的研发培育 北京师范大学 11 智能粮食安全检测仪创新升级与产业化培育 北京先驱威锋技术开发公司12 基于MEMS技术的微型GC-PID关键部件及系统集成研发培育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13 时间相关拉曼-荧光光谱仪关键部件--时间相关光子计数探测器研发 北京师范大学 14 用于肺癌早期诊断和手术疗效评估的快检便携设备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15 便携测试仪器平台 北京中盛华旭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16 基于脉动光源的C13呼气分析仪 北京万联达信科仪器有限公司 17 高性能国产数字示波器的研发及产品化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18TD-LTE便携式空口监测仪的研发及产业化 北京中创信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9 基于电磁超声的埋地钢质管道内检测大功率高频激励源研制 北京工业大学
  • 两大规范助力海洋仪器设备研发
    近日,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发布了《关于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过程管理中实行〈海洋仪器设备研制质量管理规范〉和〈海洋仪器设备海上试验管理规范〉的通知》(国科议程办字〔2017〕4号,见附件)。这两个规范作为“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两个重点专项过程管理的抓手,将助力海洋仪器设备研发,促进海洋领域两个重点专项目标的实现。  “十一五”期间,为强化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海洋仪器设备研制过程的质量控制,规范海试过程和评价程序,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办公室发布实施了《海洋仪器设备研制质量管理规范》和《规范化海上试验管理办法》(试行),并在仪器设备研发类项目管理中推行第三方检验和监理制度。通过近10年的实践,使863计划资助研发的海洋仪器设备不仅具有技术先进性,而且在实用性和可靠性方面取得很大提高,结束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洋仪器设备绝大多数仅仅是展品的时代,涌现出如“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马号”无人遥控潜水器等一系列在项目验收后即能投入应用的重大成果,大幅提升了我国海洋探查和资源开发技术能力。2016年,一批海洋863成果集中亮相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产4500米载人潜水器球壳制造成功给予了高度赞扬。  目前,“实施严格质量控制”、“推行规范化海上试验”的科技研发理念已在海洋科技界深入人心,公共平台为科研人员提供海试条件和保障,广大涉海的科研团队正在实现真正“下海”。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通过深入学习科技改革精神,总结“十一五”以来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推行两个规范的成效和经验,广泛征求相关项目承担单位和专家建议,对两个规范进行了修改完善。下一步,将加大两个规范的宣贯执行力度,为我国海洋技术装备在“十三五”实现跨越式发展贡献力量。  附件:关于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过程管理中实行《海洋仪器设备研制质量管理规范》和《海洋仪器设备海上试验管理规范》的通知.pdf
  • 2023年度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支持色谱、质谱、电镜等高端仪器研发
    近日,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江苏省财政厅发布关于印发《2023年度省科技计划专项资金(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项目指南》及组织申报项目的通知。2023年度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分为重点项目和竞争项目两类组织实施。其中,重点项目只面向指南揭榜挂帅项目和产业前瞻技术研发项目,每个揭榜挂帅项目省资助经费不超过1500万元,其他重点项目课题省资助经费一般不超过300万元;竞争项目省资助经费一般不超过200万元。2023年度江苏省科技计划专项资金(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项目指南支持方向提到核心电子元器件研发,即围绕先进制造和信息产业对核心电子元器件、精密计量仪器等关键技术和产品需要,重点开展(1)智能传感器、微型射频滤波器、高精度频率元器件、工业级插件和连接器、嵌入式电阻等关键电子元器件研发;(2)高端数字测量、 图像识别测量、复杂几何量测量等精密测量技术与仪器、色谱仪、质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在线分析仪表等高端通用仪器关键技术研发。2023年度江苏省科技计划专项资金(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项目指南支持方向汇总表支持方向/领域需求目标/研发内容一、数字技术专题(一)揭榜挂帅项目1011 面向增强现实(AR)的 Micro-LED微型显示芯片关键技术研发研究低缺陷密度和高波长均匀性的Micro-LED外延生长技术;研究大尺寸晶圆键合技术,实现单片集成和高键合良率;开发垂直型Micro-LED阵列结构;开发满足高色域显示、高蓝光吸收和高耐光性的量子点光刻胶配方,实现全彩像素阵列;开发支持单色与彩色的Micro-LED像素驱动电路及算法;开发全彩色Micro-LED微显示器件。1012 超大规模网络流量态势感知关键技术研发针对从网络流量数据中挖掘复杂网络威胁行为面临的诸多挑战,研究Tbps级超大规模全流量处理技术,解决网络流量日益递增导致的全流量实时采集难问题;研究海量流量大数据异常行为检测技术,解决海量流量隐藏的高聚集可疑行为发现研判难的问题;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加密流量分析技术,解决互联网加密流量中隐蔽的威胁行为识别困难问题;研究融合时空数据与知识图谱态势感知技术,深度挖掘隐蔽关系,解决网络威胁高效关联分析、追踪溯源、态势感知等难题。(二)产业前瞻技术研发1021人工智能针对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需要,加强模型算法、系统平台、专用硬件、高端应用等协同创新,加快构筑人工智能先发优势,重点开展(1)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核心算法研发;(2)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自主无人系统等应用技术研发;(3)高能效神经网络处理器(NPU)芯片、AI 训练推理芯片等专用硬件技术研发;(4)智能脑机接口、人机协同增强、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关键技术研发。1022 昇腾人工智能生态围绕构建自主可控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重点开展(1)基于昇腾全栈技术的基础模型和通用人工智能平台关键技术研发;(2)面向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智能电网等领域研发基于昇腾全栈技术的人工智能创新解决方案;(3)面向自动驾驶、人机交互、自主无人系统等未来产业研发基于昇腾全栈技术的人工智能应用方案;(4)基于昇腾 AI处理器训练推理芯片及Atlas 系列硬件的 AI 专用硬件、模组和一体机研发。1023 区块链围绕打造区块链自主创新核心能力,重点开展(1)智能合约、共识算法、非对称加密、分布式系统等底层算法技术研发;(2)高性能跨链互通与数据协同、非同质化资产凭证(NFT)及编组等区块链应用技术研发;(3)多方安全计算、可信数据网络、零知识证明、跨CA互通机制等区块链身份认证及隐私保护技术研发;(4)区块链可信碳交易、区块链金融、区块链政务、区块链交通物流等溯源共享关键技术研发。1024 量子科技紧跟国内外量子科技发展趋势,重点开展(1)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隐形传态、量子信道共纤复用、量子物联网融合等量子通信技术研发及量子网络构建;(2)实用化量子模拟器、量子计算原型机、量子芯片等量子计算关键技术研发;(3)微波量子计量、量子传感器、量子系统人工精准调控等量子精密测量关键技术研发;(4)量子随机数发生器、单光子探测器、超低损耗光纤、极低温微波链路等核心器件关键技术研发。1025 大数据与云计算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大数据安全管理和先进计算的创新需求,重点开展(1)高性能数据采集、超低功耗海量容错存储、跨网数据交换、异构数据融合、数据可视化等大数据平台技术研发;(2)云操作系统和软件、大规模分布式存储、弹性计算、数据虚拟隔离等云计算关键技术研发;(3)新一代E级超算、类脑计算、存算一体、图计算、拟态计算等新型计算技术研发;(4)多方安全计算、可信执行环境、差分隐私、数据脱敏等数据安全技术研发。1026 未来网络与通信围绕打造未来网络与通信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开展(1)确定性网络、新型算力网络、6G移动通信、太赫兹无线通信、卫星互联网等前沿网络通信技术研发;(2)IPv6+、网络切片、高精度定位、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等网络应用技术研发;(3)全光交换、高速全光网络、可见光通信、智能光通信、薄膜铌酸锂器件等光通信技术与器件研发;(4)主动防御、内生安全、态势感知、加密流量监测、零信任等网络安全技术与设备研发。(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031 高端软件聚焦基础软件、工业软件、新一代工业软件平台领域,重点开展(1)与国产CPU、存储、整机等硬件高度适配的高性能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等基础软件研发;(2)产品研发设计、制造运营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核心工业软件研发;(3)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嵌入式工控系统、智能工厂系统等新一代工业软件平台技术研发。1032 核心电子元器件围绕先进制造和信息产业对核心电子元器件、精密计量仪器等关键技术和产品需要,重点开展(1)智能传感器、微型射频滤波器、高精度频率元器件、工业级插件和连接器、嵌入式电阻等关键电子元器件研发;(2)高端数字测量、图像识别测量、复杂几何量测量等精密测量技术与仪器、色谱仪、质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在线分析仪表等高端通用仪器关键技术研发。1033 数字文化科技面向文化科技发展新趋势、服务消费升级新需求和服务场景创新新特征,重点开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数字融媒体、Web3.0、元宇宙等先进数字文化科技关键技术研发。二、集成电路专题(一)揭榜挂帅项目2011集成电路超精密光刻工艺的套刻误差测量关键技术研发面向28nm工艺节点集成电路制造中套刻误差测量需求,研发宽光谱微光斑散射测量系统和智能成像系统,解决低信噪比弱光电信号散射测量问题和亚波长尺度套刻误差成像测量问题,实现套刻标记的超高精度测量;开展套刻误差测量信号的智能分析,解决非理想条件下套刻误差的高可信度提取与多模式测量融合问题,实现散射/成像融合量测;开展纳米光学建模与设计优化,提高测量系统鲁棒性,实现套刻标记的快速逆向设计与测量系统的在线配置优化。2012 高精度工业测量与控制芯片组关键技术研发面向高精度工业测量与控制应用,研发微信号检测数模混合电路新架构及芯片组,集成高性能的运算放大器、ADC转换器、高精度电流源和电压基准、模拟开关和模拟比较器、微处理器、存储器、通信接口等,实现对电流、电压、电阻、电容、温度等物理量的高精度测量,支持复杂工业环境下的各类温度、压力、流量等多类型传感器信号的感知处理。2013 面向边缘侧的高算力存内计算AI芯片关键技术研发基于自主工艺开展存内计算器件设计与工艺协同优化、高能效存内计算IP设计、可重构AI加速器架构设计与实现、高算力存内计算AI芯片系统集成等方面研究,突破存内计算单元结构设计与高精度权重编程、低功耗存算一体AD转换、神经网络模型压缩与量化、存算一体架构特征感知的模型映射算法、存内计算编译工具链等关键技术,实现面向边缘侧的高算力存内计算AI芯片研发及应用验证。2014面向人工智能的高性能光电混合计算芯片关键技术研发研发用于数据中心的高性能光电混合计算芯片;开展先进三维光电混合芯片封装技术研究,完成大尺寸光电异构芯片集成;开展大规模硅光芯片设计,以及与III-V 族激光器芯片的设计优化与集成,实现大规模光计算阵列器件与链路的分析与迭代;研究噪声、器件指标与非线性效应对光芯片信号完整性与计算精度的影响;研发适配的软件栈,实现板卡和服务器的适配;完成高带宽低延迟低功耗的光计算系统的研发,并在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等领域实现典型应用示范。(二)产业前瞻技术研发2021 高端芯片面向我省集成电路创新发展需要,重点开展(1)基于 RISC-V 等开源自主架构的处理器芯片,高性能 FPGA、DSP 芯片等通用处理器芯片关键技术研发;(2)高性能图形处理器(GPU)、数据处理器(DPU)芯片、光电混合、存内计算等新型算力芯片关键技术研发;(3)新型存储芯片、极低功耗 SoC 芯片、高性能模拟芯片等高性能芯片关键技术研发。2022 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EDA)软件针对后摩尔时代新型应用及工艺需要,重点开展智能化数字电路布局布线、时序分析、功耗分析、良率仿真及分析、数字仿真验证、工艺器件仿真、逻辑综合、可测性设计和测试向量生成等 EDA工具软件关键技术研发。2023 先进封测与制造巩固提升我省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能力,重点开展(1)环绕栅极场效应晶体管(GAAFET)、多桥通道场效应电晶体(MBCFET)先进工艺、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等特色工艺研发;(2)多芯粒(Chiplet)集成封装、多芯片系统集成(SiP)封装、多维异构封装、光电合封、光芯合封等先进封装及可靠性测试关键技术研发。2024 集成电路材料围绕提升集成电路关键材料自主保障能力,重点开展大尺寸低缺陷单晶硅片、电子级多晶硅、高端光刻胶、高纯度化学试剂、高精度掩模版、前驱体材料、抛光液、高纯靶材等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制备关键技术研发。2025 集成电路装备着眼集成电路装备自主创新和迭代升级,重点开展 光刻机、刻蚀机、离子扩散及注入设备、真空蒸镀机、化学气相沉 积(CVD)、工艺检测设备、组装与封测设备等集成电路专用装备 及部件关键技术研发。三、前沿新材料专题(一)揭榜挂帅项目3011 第三代半导体紫外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关键技术研究大尺寸、高质量 AlN 单晶衬底和模板材料制备及同质外延技术;研究宽禁带深紫外光电材料外延生长的缺陷抑制、应力控制、高电导率 p 型掺杂和高光效量子阱生长技术;研究高出光效率、大功率深紫外 LED 芯片关键制备技术;研究高探测效率日盲紫外探测器、极紫外探测器及紫外雪崩光3012 超高韧碳纤维复合材料及短程自动铺放关键技术面向新一代国产航空发动机叶片结构轻量化需求,开发超高韧碳纤维复合材料,材料性能与国外同类材料相当;开发适用于复杂结构件的自动铺放工艺及装备;突破复杂结构的固化变形仿真与控制、大厚度变截面原位高精度快速成像检测等关键技术;完成全尺寸典型件结构件的制造与疲劳、抗鸟撞和强度等综合性能试验验证,建立材料标准与工艺规范。(二)产业前瞻技术研发3021 纳米新材料面向信息电子、能源转换与存储等重点应用方向,开展纳米发光材料、大尺寸柔性纳米触控膜、纳米探测与传感器、高转化率纳米催化材料、纳米改性金属、纳米微球等新型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研发。3022 第三代半导体抢抓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技术加速兴起的重要机遇,重点开展氮化镓、碳化硅、氮化铝等宽禁带半导体,金刚石、氧化镓、砷化硼等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制备、典型器件应用和生产装备关键技术研发。3023 先进碳材料面向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能源装备、电子信息等高端应用场景,重点开展(1)高强高模高韧碳纤维制备、高通量碳纤维制备、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等关键技术和工艺开发;(2)石墨烯电子材料、石墨烯集流体、碳纳米管、碳碳复合材料、富勒烯等新型碳材料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研发。3024 先进材料及应用以提升材料研发效率,满足重大工程和装备需要为目标,重点开展(1)轻质耐热高温结构材料、特种与前沿功能材料制备等先进材料应用关键技术研发;(2)基于高通量材料计算、高通量制备与表征评价等材料基因工程的新材料研发关键技术。(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3031 金属材料面向高端装备和重大工程需要,重点开展基础零部件用钢、高性能海工钢、新型高强韧汽车钢、特种设备用超高强度不锈钢、轻质高强金属、高温合金与特种合金等先进金属材料关键技术研发。3032 无机非金属材料聚焦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重点开展特种高分子材料、新型结构陶瓷、高性能稀土材料、高性能膜材料、金属有机框架(MOF)等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端功能材料关键技术研发。四、智能制造专题(一)产业前瞻技术研发4021 智能机器人面向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需求,以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为导向,重点开展(1)多模态人机自然交互、机器人操作系统、多机器人协同作业等关键技术研发;(2)超小型电液伺服驱动系统、三维视觉传感器、智能末端执行器、高功率密度一体化关节、高精度编码器等关键部件研发;(3)多臂协同高精度手术机器人、软体机器人、康复训练机器人、电液足式行走机器人等高端机器人研发;(4)电液驱动仿人机器人、深水自航行、深海矿产资源开发等特种作业机器人技术研发。4022 增材制造围绕提升增材制造全产业链创新能力,重点开展(1)功能合金、金属间化合物、低缺陷金属粉末、高性能聚合物、陶瓷材料等关键材料研发;(2)高可靠大功率激光器、高精度阵列式打印头、新型 3D 数据采集系统等核心功能部件研发;(3)4D 激光投影、复合打印、液态金属打印、固相增材制造等先进工艺及装备研发;(4)面向高技术领域的高效率、 高精度、低成本、批量化增减材制造技术与软件系统研发。4023 智能网联汽车顺应未来交通智能化、一体化发展趋势,坚持网联赋能与单车智能协同,重点开展(1)车载操作系统、智慧座舱、域控制器、车规级芯片、车物互联(V2X)底层通信等汽车智能化技术研发;(2)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雷达视频融合、高精度组合导航、视觉深度认知、车路协同等自动驾驶关键技术研发;(3)线控制动、线控转向、线控底盘、高比转速驱动电机等汽车执行与控制技术研发;(4)汽车整车集成及轻量化设计、新型电子电气架构、汽车网络安全、智能网联测试工具与平台等关键技术研发。(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4031 基础零部件和先进工艺聚焦制造业创新发展对基础零部件配套能力,先进制造工艺的紧迫需求,重点开展(1)磁悬浮轴承、高压高速轴向柱塞泵、高强度紧固件、高性能密封件、微小型液压件、高性能减速器、高性能伺服驱动系统等高端精密基础件关键技术研发;(2)机密及超精密加工、高速高精切削磨削、微纳跨尺度制造、多工艺复合加工、高精度光学器件加工、增压燃烧(PGC)等先进制造工艺及装备关键技术研发。4032 高端装备制造围绕提升高端制造装备供给能力,构建自主可控智能制造系统和装备创新体系,重点开展(1)高端数控机床、大吨位智能化工程机械、大型海工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发动机等大型整机装备设计、控制及系统集成技术研发;(2)网络协同制造、智能运维、数字孪生及虚拟制造、柔性生产与制造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发。五、其他领域(本领域仅支持申报竞争项目)5031 纺织服装围绕推动我省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开展生物基化学纤维、聚酯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芳纶纤维、聚酰亚胺纤维等新型纤维制备、无水印染、高速数码印花、数字化高速无梭织机等纺织品清洁生产关键技术研发。5032 安全生产围绕提升本质安全生产水平,重点开展(1)安全生产信息化、灾害事故监测预警、危险气体泄漏检测及精准定位、太赫兹探测等灾害预警侦测关键技术研发;(2)危险环境作业机器人、安全巡检机器人、应急救援消防机器人、高机动救援成套化装备等安全生产智能装备关键技术研发。5033 应急处置围绕提升安全生产应急处置能力,重点开展(1)便携式自组网通信、先进遥感、远距离透地通信及人员精准定位、水下通信等应急救援通信关键技术研发;(2)危化品贮槽应急堵漏、危险气体泄漏安全环保处置、险恶环境灭火救援等灾害应急处置关键技术研发。5034 非规划创新项目除上述所列技术方向外,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重点工作部署(含对口支援),以及其他满足我省经济社会重大需求且技术创新性高、突破性强、带动性大的非规划创新关键核心技术。附件: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印发《2023年度省科技计划专项资金(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项目指南》及组织申报项目的通知.pdf
  • 盘点2012年仪器和生物技术研发前22强
    全球知名网站GEN近来公布了2012年仪器和生物技术研发投入前22强公司,其中15家公司2012年的研发投入比2011年的有所增加,6家公司有所降低,仅有GE Healthcare一家持平。在所有从事仪器和生物技术研发的公司之中,上榜的22家中有8家研发投入上千万美元,而其余14家研发更是上亿美元,这些研发经费对于生物技术公司可谓是&ldquo 烧大钱&rdquo 。   罗氏诊断公司凭借10.78亿美元(2012年)的研发金额占据首位,排在第二、三位的分别是GE Healthcare 和安捷伦公司,它们在2012年的研发金额分别是10亿和6.68亿,从数据上看,前三位的公司在2012年的研发经费都不低于2011年,且前两位的公司在2012年都超过10亿美元。   从榜单中看出,罗氏诊断、Illumina、美国生命技术公司和Sequenome四家公司涉足基因组测序领域,这反映出生物信息学是当今生物科学的热门领域,前三家有著名的测序仪和平台(罗氏454、 HiSeq Systems和Ion Torrent),而Sequenome公司提供基因组分析系统MassArray。   榜单中的经费数额来自于各大公司的公开文件,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公司报告,公司年度报告和媒体公布的季度业绩等。为了统一金额单位,其它的货币已转换成美元。 2012年仪器和生物技术研发前22强公司 (单位:百万美元)
  • 日立建立在华首个分析仪器研发中心
    近日,日立高新技术公司(以下简称:日立)在大连成立了分析仪器研发中心,该中心隶属于日立仪器(大连)有限公司。新中心是日立在日本以外成立的第一个研发基地。 2011年6月23日,日立举行了标志研发中心开始运营的开幕仪式。   新的研发中心成立的目的是从与中国客户联合研究中收集信息并预测客户需求,以及预测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发展趋势,然后在新产品的开发中反映这些信息。一旦对中国客户的应用支持和联合研究中心的活动开始进行,日立则计划针对中国市场开发新产品。该中心预计到2013年约有人员100人(包括合作公司)。   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和其他新兴国家的经济暂时停滞,但随着持续增长的预期,这些国家的经济已稳步复苏。在中国,分析仪器被广泛用于用于制药、食品、环境和其他领域的研发和质量控制。这个市场上的所有类型产业在继续发展,对分析仪器的需求也在持增长。中国国内厂商表现得也越来越突出,这一趋势表现为对中国市场需求及时、准确的反应能力,以及性能和质量提高等。   中国被认为是全世界增长最稳定的市场。日立在这个市场上建立一个新的基地是建设一个综合的业务框架,其中包括市场营销、开发和生产。在这种结构的支持下,日立将通过适时推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扩大日立在中国的分析仪器业务。
  • 佛科院学子携带自主研发仪器参与海试
    近日,在中山大学组织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专项的海试中,作为参与单位的成员,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先进光学检测与成像实验室20光学工程研究生熊志航和18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生麦浩基,携带自主研发的水体悬浮颗粒物偏振荧光测量仪顺利参航。参航人员合影;第一排左一:麦浩基,第一排右三:熊志航。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拥有广泛的海洋战略利益。本次海试的参与单位有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目标是研究被观测水域中悬浮颗粒物的组成与类型、浓度、粒径分布及其时空变化,建立潮动力驱动下不同物质组成、浓度、粒径的有机性颗粒与水体耗氧速率的定量关系。测量船上携带了各种传感器,包括光学、声学等复合测量技术的仪器。搭载仪器的测量船。“我们带了两台仪器来参航,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轮班,不断取水样并操作两台仪器。经过25小时工作,最后仪器完整采集了一个潮周期不同水层的数据,我们也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不虚此行!”熊志航表示,本次航行参与人员中有不少海洋领域的专家学者、工程师,能有机会和前辈学习取经,机会非常宝贵。此外,通过参观船上其他同行的仪器,了解海洋研究中的科学问题和需求,也为自身未来课题的研究和仪器开发指明了方向。“海洋技术领域的问题不在书斋、不在实验室,而是在海试现场,我们研发仪器只有应用到一线才算解决问题。”麦浩基在参与投放仪器。海洋科学作为一个应用领域,目前大部分的海洋仪器都依赖进口,有许多海洋技术装备有待研究与开发。在国家提倡建设海洋强国,推动仪器国产化的进程中,大学生研发的仪器能在本次航次中运用,是对青年学子科研工作最大的认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表示,接下来学院积极号召广大学生紧跟时代的潮流,抓住风口,努力将仪器做得更好,为海洋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熊志航在船舱内进行实验。
  • 2022我国高端科学仪器研发资助政策汇总
    2月21日,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对“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公开征求意见。本重点专项将围绕国家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重大战略需求,以关键核心部件国产化为突破口,重点支持高端科学仪器工程化研制与应用开发,研制可靠、耐用、好用、用户愿意用的高端科学仪器,切实提升我国科学仪器自主创新能力和装备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发展,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本年度指南部署围绕科学仪器、科研试剂、实验动物和科学数据等四个方向进行布局,拟支持95个项目和9个青年科学家项目。其中,科学仪器方向共计有66个,包括32个整机项目和34个核心部件项目。3月2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2年度部门预算。数据显示,2022年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预算为90,414万元。早在2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中国科学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先后发布通知,组织推荐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此次推荐只面向直接费用需求在1000万元/项以上(含1000万元/项)的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的重大标志性项目,旨在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以科学目标为导向,加强顶层设计、明确重点发展方向,鼓励和培育具有原创性思想的探索性科研仪器研制,着力支持原创性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为科学研究提供更新颖的手段和工具,以全面提升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3月18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十四五”市场监管科技发展规划》,其中多次提及检验检测技术及仪器装备的研发规划。围绕检验检测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检验检测技术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的发展趋势,重点攻克快速检测、智能检测、在线检测、云检测等急需关键技术,研发常态防范、高场景适应性和先进智能化技术及装备。围绕食品安全监管开发现场、快速、绿色检测技术装备,围绕工业品质量安全等研发快速、便携、在线、原位、精准、智能检测仪器装备,以及攻克计量科学仪器核心关键部件研制等。规划中还重点提及,检验检测仪器设备“进口替代”验证评价技术研究针对主要依赖进口的大型、高 端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品种,开展“进口替代”验证评价通用和专项技术研究,推动相应标 准研制,建立验证评价工作平台。3月18日,中科院西安光机所所级公共技术中心以关键核心部件攻关及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围绕国家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重大战略需求,安排专项经费支持高端科学仪器国产化工作。项目重点支持研究方向包括4个:一是国家“高端光电仪器”—国产化核心技术及关键部件;二是国家“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计划,具体包含高端科学仪器的核心技术及关键部件、核心关键部件开发与应用;三是中国科学院科学仪器研制共性关键技术重点方向,具体包含量子科学、生命医疗、大科学装置用高端科学仪器,仪器研制共性关键技术;四是国产高端科学仪器头部企业及前沿用户需求。通知中明确,项目以满足高端科学仪器的实际需求为目的,应有独到的设计思想、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和明确的验收指标,并能产出实用的关键器件或核心技术。每年支持基金4项,每项30万,周期1年(择优后持续支持)。
  • 2024年基于人工智能的仪器研发思路
    2024年,人工智能(AI)技术在仪器研发领域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合和广泛渗透。AI不仅为仪器研发带来了新的设计理念和研发模式,更重要的是赋予了仪器更强大的功能和智能化水平,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通过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先进算法,AI赋能了仪器研发的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率,为科研和工业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AI驱动的智能制造  实时质量监控与自动化调整  AI系统可以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和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自动采取措施,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例如,AI可以通过分析来自传感器的数据流,识别与正常运行状态的偏差,提前预警潜在的质量问题。一旦发现问题,AI可以自动调整工艺参数,如切削速度、温度、压力等,从而避免不合格品的产生。  工艺优化与参数调整  基于AI的工艺优化技术可以分析海量的生产数据,识别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并自动调整最佳的工艺参数组合,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例如,AI可以通过对切削速度、进给速度、刀具类型等参数对加工质量的影响进行建模,从而实现对这些参数的自动优化,达到提高加工精度和一致性的目的。  缺陷检测与分类  利用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技术,AI可以自动检测和识别仪器产品表面的各种缺陷,如划痕、污染、图案偏差等。这比传统的人工目视检查更加高效、准确,可大幅提高产品的合格率。深度学习模型可以从大量标注的图像数据集中学习,熟练区分正常产品和有缺陷的产品,实现高精度的自动缺陷检测。  预测性维护  通过监测仪器设备的运行数据,AI可以预测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和异常,从而提前进行维护和保养,减少停机时间,确保设备处于最佳状态,间接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例如,AI可以分析传感器数据,识别出设备性能的下降趋势,提前发出维护警报,减少维修成本。  AI赋能数据分析与建模  数据驱动的设计优化  AI可以通过模拟和预测分析,帮助研发团队更快地迭代和优化产品设计。例如,在医疗仪器研发中,AI可以分析大量的医疗数据,包括病历、影像数据和临床试验结果,从中发现新的诊断和治疗模式,为仪器设计提供依据和建议。  需求预测与资源配置  AI技术在需求预测和资源配置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AI算法能够分析历史数据,识别资源利用率模式,并基于此预测未来的资源需求。这样研发团队就可以提前调配资源,避免资源浪费或短缺。同时,AI驱动的资源调度系统能够根据项目需求、员工技能等因素,自动生成最优的资源分配方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材料科学与生物领域应用  2024年,AI在材料科学和生物领域的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推动了科学发现和创新。例如,AI助力高内涵成像系统的发展,开启了类器官研究的新纪元。通过AI算法,研究人员可以从复杂的生物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优化成像系统的性能和应用场景,为生物技术和制药研发提供了强大支持。  多模态AI系统与自动化  多模态人机交互  多模态AI系统能够处理文本、图像、语音等多种形式的数据,为仪器的设计和使用带来了新的交互方式。例如,AI可以通过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帮助用户更方便地操作和控制仪器。在医疗诊断中,AI可以结合患者的病历、影像数据和语音描述,提供更全面的诊断支持。  实验室自动化  AI推动了实验室自动化的发展,实现了无人值守的实验室操作。机器人可以执行样品准备、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等任务,而AI系统则负责实验设计、结果解释和报告生成。这极大提高了实验室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例如,卡内基梅隆大学研发的"合作科学家"AI工具能够自主设计、规划和执行复杂的科学实验,显著加快了科学研究的进程。  智能制造与自动化  AI在智能制造和自动化方面的应用将显著提升仪器研发的效率和精度。通过AI驱动的自动化系统,研发团队可以实现全天候的实验室自动化操作,减少人工干预,提高数据采集和分析的速度。例如,AI可以在药物研发中使用全基因组、原子分辨率仪器和机器人技术,建立海量医疗数据集,加速药物发现过程。  质量控制与缺陷检测  实时质量监控  AI系统可以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和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例如,AI可以通过分析来自传感器的数据流,识别与正常运行状态的偏差,提前预警潜在的质量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调整工艺参数,从而避免不合格品的产生。  自动化缺陷检测  利用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技术,AI可以自动检测和识别产品表面的各种缺陷,如划痕、污染、图案偏差等。这比传统的人工目视检查更加高效、准确,可大幅提高产品的合格率。深度学习模型可以从大量标注的图像数据集中学习,熟练区分正常产品和有缺陷的产品,实现高精度的自动缺陷检测。  工艺优化与参数调整  基于AI的工艺优化技术可以分析海量的生产数据,识别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并自动调整最佳的工艺参数组合,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AI可以自动调整多种参数,包括切削速度、温度、压力、流量、生产速度、设备设置等,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预测性维护  通过监测仪器设备的运行数据,AI可以预测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和异常,从而提前进行维护和保养,减少停机时间,确保设备处于最佳状态,间接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例如,AI可以分析传感器数据,识别出设备性能的下降趋势,提前发出维护警报,减少维修成本。  质量数据分析与持续改进  AI可以对历史的质量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影响质量的潜在因素,为制定质量改进措施提供依据。同时,AI也可以从质量数据中学习,不断优化质量控制策略。通过利用历史工艺数据,AI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出影响质量的根本原因,并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实现持续改进。  降低生产成本  自动化与智能化  AI技术可以自动化生产流程,减少人工干预,从而降低人力成本。例如,柯尼卡美能达使用高分辨率机器视觉系统与AI相结合,在汽车流水线上进行漆面瑕疵检测,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  此外,AI可以通过预测性维护技术,提前识别设备故障并进行预防性维护,减少停机时间和维修成本。例如,AI驱动的预测性维护系统可以分析传感器数据,预测设备何时可能发生故障,从而主动进行修复,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优化资源配置  AI可以优化资源配置,确保资源的高效利用。例如,AI系统可以根据项目需求、员工技能和可用资源,自动生成最优的资源分配方案,减少资源浪费。  在供应链管理中,AI的应用可以显著降低成本。通过生成式AI技术,企业可以优化采购、库存管理和物流,减少库存积压和物流成本。例如,AI可以预测装配线资产需求,优化库存水平,并提出高效的存储和运输路线。  提高生产效率  AI可以通过分析生产数据,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例如,AI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实时调整参数,确保每个产品都符合质量标准,从而减少废品率和返工成本.此外,AI可以优化工厂的能源使用,降低能耗。例如,西门子利用AI算法创建工厂的数字孪生,监控设备性能,优化生产计划,并调整能源使用模式,从而减少能源相关的成本。  降低研发成本  AI可以通过高效的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减少研发时间和成本。例如,AI可以分析大量的实验数据,识别出最优的实验条件和参数,减少实验次数和成本.同时,AI推动实验室自动化,实现无人值守的实验室操作,减少人工成本。例如,AI可以自动执行样品准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等任务,提高实验室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降低硬件成本  AI可以帮助开发低成本的高性能设备。例如,中国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现成硬件和AI技术,开发出低成本的超低场核磁共振成像设备,其性能堪比高端仪器,但成本大大降低。  供应链优化  需求预测与库存管理  AI可以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提供更准确的需求预测。这有助于优化库存管理,减少库存积压和缺货情况。例如,AI可以基于销售管道、营销线索、市场趋势、经济前景和季节性销售趋势等内部和外部信号,预测需求变化,从而帮助制造商平衡库存水平与持有成本.AI驱动的库存优化系统可以评估物料数量,推荐最佳的仓库布局,加快库存存取速度和运输速度。通过规划理想的路线,AI可以加速库存运输,提高履行率,减少库存相关的成本。  供应链可见性与风险管理  AI可以处理大量数据,提供供应链的全面可见性。这包括实时监控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识别潜在的瓶颈和低效问题,从而提高整体供应链的效率和透明度.同时,AI可以预测供应链中的潜在风险,如设备故障、物流中断等,并提前采取措施进行缓解。例如,AI可以通过分析传感器数据,预测设备的维护需求,减少停机时间和相关成本。  自动化与智能化  AI可以自动化许多供应链管理任务,如订单处理、库存管理和物流调度。这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减少了人工错误。例如,AI可以自动生成和优化生产计划,确保资源的高效利用.AI可以通过动态路线优化、管理交付时间窗口、优化燃油消耗和负载能力利用率等方式,提高物流配送的速度和质量。这有助于减少运输成本和时间,提高客户满意度。  供应商管理与采购优化  AI可以根据财务指标、经营风险、履约能力等建立供应商画像,进行供应商推荐和评估。这有助于企业选择最合适的供应商,降低采购风险和成本.AI可以自动分析供应商报价、市场行情和历史价格,快速核定合理的价格区间,帮助企业科学控制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和质量。  质量控制与维护  AI可以在制造过程中实时监控产品质量,及时发现并纠正缺陷,确保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例如,AI可以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检测产品表面的缺陷,提高质量控制的效率和准确性.AI可以通过预测性维护技术,提前识别设备故障并进行预防性维护,减少停机时间和维修成本。这在复杂的制造环境中尤为重要,可以显著提高设备的整体效能.总的来说,AI在优化仪器研发的供应链方面提供了全面的解决方案,从需求预测、库存管理到物流调度、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显著提高了供应链的效率和灵活性,降低了运营成本。  质量控制  AI在仪器研发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质量控制:  缺陷检测与分类  利用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技术,AI可以自动检测和识别仪器产品表面的各种缺陷,如划痕、污染、图案偏差等。这比传统的人工目视检查更加高效、准确,可大幅提高产品的合格率。例如,深度学习模型可以从大量标注的图像数据集中学习,熟练区分正常产品和有缺陷的产品。通过迭代训练和验证,模型可以适应不同类型的缺陷模式,实现高精度的自动缺陷检测。  实时质量监控  AI系统可以实时监测仪器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和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例如,AI可以通过分析来自传感器的数据流,识别与正常运行状态的偏差,提前预警潜在的质量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调整工艺参数,从而避免不合格品的产生。  工艺优化  基于AI的工艺优化技术可以分析海量的生产数据,识别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并自动调整最佳的工艺参数组合,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例如,AI可以通过对切削速度、进给速度、刀具类型等参数对加工质量的影响进行建模,从而实现对这些参数的自动优化,达到提高加工精度和一致性的目的。  预测性维护  通过监测仪器设备的运行数据,AI可以预测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和异常,从而提前进行维护和保养,减少停机时间,确保设备处于最佳状态,间接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质量数据分析  AI可以对历史的质量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影响质量的潜在因素,为制定质量改进措施提供依据。同时,AI也可以从质量数据中学习,不断优化质量控制策略.总的来说,AI为仪器研发的质量控制带来了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率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不合格品率、减少人工成本,推动仪器制造业的质量水平不断提升。但同时也需要注意AI系统的可解释性、可靠性等问题,保证质量控制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分析和利用历史工艺数据,提高质量控制  AI通过分析和利用历史工艺数据,可以显著提高质量控制的效果。以下是具体的方式:  预测性维护和预防性措施  预测设备故障  AI可以通过分析历史工艺数据,预测设备何时可能发生故障,从而提前进行维护,避免生产中断。例如,AI算法可以分析传感器数据,识别出设备性能的下降趋势,提前发出维护警报,减少停机时间和维修成本。  预防性质量控制  通过利用历史数据,AI可以识别出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并在问题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例如,AI可以分析过去的生产数据,识别出哪些工艺参数与产品缺陷相关,从而优化这些参数,减少缺陷的发生。  实时监控和自动化调整  实时质量监控  AI系统可以实时监控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和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例如,AI可以通过分析实时数据流,识别与正常运行状态的偏差,提前预警潜在的质量问题。  自动化工艺调整  基于历史数据的分析,AI可以自动调整生产工艺参数,以确保产品质量的一致性。例如,AI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实时调整温度、压力、速度等参数,确保每个产品都符合质量标准。  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  数据分析与模式识别  AI可以分析大量的历史工艺数据,识别出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和模式。例如,AI可以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发现哪些工艺步骤容易导致质量问题,从而优化这些步骤,提高整体质量控制水平。  提供决策支持  AI可以为质量管理人员提供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帮助他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例如,AI可以根据历史数据,预测未来的质量趋势,建议改进措施,优化生产计划和资源配置。  提高检测精度和效率  自动化缺陷检测  利用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技术,AI可以自动检测和识别产品表面的各种缺陷,比传统的人工目视检查更加高效、准确。例如,AI可以从大量标注的图像数据集中学习,熟练区分正常产品和有缺陷的产品。通过迭代训练和验证,模型可以适应不同类型的缺陷模式,实现高精度的自动缺陷检测。  提高检测效率  AI驱动的自动化检测系统可以显著提高检测效率,减少人工干预。例如,AI可以在生产线上实时监控产品质量,及时发现并纠正缺陷,确保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通过使用高清高速摄像机和深度学习算法,AI系统能够快速处理大量图像数据,实时检测并分类缺陷,从而提高生产线的整体效率。  持续改进和优化  持续监控和改进  AI可以持续监控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识别出新的质量问题,并不断优化质量控制策略。例如,AI可以通过分析实时和历史数据,发现新的质量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帮助企业实现持续改进。通过不断学习和调整,AI系统能够适应生产环境的变化,保持高效的质量控制。  数据驱动的质量改进  通过利用历史工艺数据,AI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出影响质量的根本原因,并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例如,AI可以分析过去的质量数据,发现哪些因素导致了质量问题,从而优化这些因素,提高整体质量水平。数据驱动的质量改进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还减少了生产成本和资源浪费。总的来说,AI通过分析和利用历史工艺数据,可以显著提高质量控制的效果,减少缺陷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帮助企业实现更高的质量标准和客户满意度。  自动调整多种参数  AI在质量控制中可以自动调整多种参数,以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参数和调整方式:  工艺参数  切削速度和进给速度  在数控系统中,AI可以通过分析切削速度、进给速度等工艺参数对加工质量的影响,自动调整这些参数以提高加工效率和质量。例如,通过优化切削速度和进给速度,可以减少刀具磨损,提高表面光洁度。  温度、压力和流量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AI可以监测和调整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以确保工艺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例如,AI可以通过实时数据分析,检测潜在的问题或异常情况,并自动调整这些参数以最大程度地提高产量和质量。  湿强度化学品剂量  在造纸行业,AI驱动的自动控制系统可以调节湿强度化学品的剂量,确保湿张力质量参数达到目标粘附程度。这种自动调整可以减少误差率,提高产品的一致性。  生产控制参数  生产速度和设备设置  AI可以根据实时生产数据,自动调整生产速度和设备设置,以优化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例如,AI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实时调整设备的运行参数,确保每个产品都符合质量标准。  质量特性参数  AI可以分析生产控制参数与最终产品质量特性之间的关系,自动推荐和调整最优的工艺参数。例如,AI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实时调整参数,以最小化质量特性的波动,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设备运行参数  设备维护和保养参数  AI可以通过预测性维护技术,提前识别设备故障并进行预防性维护,自动调整设备的运行参数以延长设备寿命和减少停机时间。例如,AI可以根据设备的运行数据,自动调整维护计划和保养参数,确保设备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传感器和监控系统参数  AI可以优化传感器和监控系统的参数设置,以提高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实时性。例如,AI可以根据生产过程中的变化,自动调整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监控系统的阈值,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质量检测参数  检测标准和阈值  AI可以根据历史质量数据和实时检测结果,自动调整质量检测的标准和阈值。例如,AI可以在检测过程中实时调整检测标准,确保每个产品都符合质量要求。  检测频率和方法  AI可以根据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波动,自动调整检测频率和方法。例如,AI可以在质量波动较大的时候增加检测频率,确保及时发现和纠正质量问题。总的来说,AI在质量控制中可以自动调整多种参数,包括工艺参数、生产控制参数、设备运行参数和质量检测参数。这些自动调整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减少了人工干预和操作错误,推动了制造业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结论  2024年,AI在仪器研发中的应用将继续深化和扩展,推动各行业的技术创新和效率提升。AI技术不仅提高了研发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还为新一代仪器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和分析能力。通过自动化生产流程、预测性维护、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研发成本,AI显著降低了生产和运营成本。此外,AI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通过自动调整多种参数,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工干预和操作错误,推动了制造业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总的来说,AI为仪器研发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推动了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的深入,仪器研发将迎来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的新时代。  参考资料  1. 罗东亮, 蔡雨萱, 杨子豪, 章哲彦, 周瑜, & 白翔. (2022). 工业缺陷检测深度学习方法综述. 中国科学: 信息科学, 52(6), 1002-1039. doi:10.1360/SSI-2021-0336. Retrieved from http://scis.scichina.com/cn/2022/SSI-2021-0336.pdf  2. 材料导报. (2022, November 30). Retrieved from http://www.mater-rep.com/CN/10.11896/cldb.20070136  3. Google Patents. (2022, November 30). Retrieved from https://patents.google.com/patent/CN111445471A/zh  4. Alicona. (2022, November 30).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licona.com/cn/publications/lectures/automatic-defect-detection-measurement-with-ai  5. 自动化学报. (2022, November 30). Retrieved from http://www.aas.net.cn/cn/article/doi/10.16383/j.aas.c190811  6. Charmve. (2022, November 30). Retrieved from https://github.com/Charmve/Surface-Defect-Detection/blob/master/ReadmeChinese.md  7. 畅游2024年人工智能趋势、预测和可能性. (2024, April 25).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088967  8. Oracle. (2024, April 25). Retrieved from https://www.oracle.com/cn/scm/ai-supply-chain/  9. IA Library. (2024, April 25). Retrieved from http://lib.ia.ac.cn/news/newsdetail/68723  10. CSIA-JPW. (2024, April 25). Retrieved from http://www.csia-jpw.com/UserFiles/Article/file/6384005594877351547983703.pdf  11. Deloitte. (2024, April 25). Retrieved from https://www2.deloitte.com/content/dam/Deloitte/cn/Documents/technology-media-telecommunications/deloitte-cn-tmt-2024-ai-computing-industry-trends-outlook-zh-231225.pdf  12. Deloitte. (2024, April 25). Retrieved from https://www2.deloitte.com/content/dam/Deloitte/cn/Documents/strategy/deloitte-cn-strategy-ai-application-cases-zh-211220.pdf  13. Arrow. (2024, April 25).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rrow.com/zh-cn/research-and-events/articles/how-ai-is-changing-manufacturing  14. DFCFW. (2024, April 25). Retrieved from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312041613222300_1.pdf
  • 中科院将冲破仪器研发“死亡之谷”
    从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援建,到独立运行成为中科院序列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苏州医工所)一路走来,始终注重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尤其是医疗科学仪器的成果转化工作。尽管年头不长,但它已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如今,在中科院提出&ldquo 率先行动&rdquo 计划的大背景下,苏州医工所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该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邓强表示,未来,他们将致力于打造生命科学仪器创新研究院。 苏州医工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邓强   力争中小型医学影像取得突破   白春礼院长上任伊始,即提出中科院各研究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聚集力量,制定&ldquo 一三五&rdquo 发展规划,形成自己的特色。对此,苏州医工所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布局。   &ldquo 我们的"一",自然是定位于生物医学工程领域。至于"二",则包括超分辨显微光学核心部件及系统研制以及新型血液免疫分析技术与系统两个方面。&rdquo 邓强说。   为什么是这样选择突破口?记者了解到,当前,在大型医学影像领域,GE、飞利浦等国外公司的实力很强,占据了主要市场份额,要想在短时期内取得突破难度很大,为此,研究所另辟蹊径,选择了显微光学医学影像作为突破口,力争在三到五年内取得突破。目前,他们与2014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白兹格就相关领域进行了深度合作。   关于未来的发展,苏州医工所把五个重点培育方向锁定在低成本高端医学影像技术、生物效应评估技术、多模在体光学成像技术、病原微生物检测分析技术和流式细胞分析技术。   为了实现独具特色的&ldquo 一二五&rdquo 规划,苏州医工所在人才布局方面颇费了一番功夫。&ldquo 我们所目前有两种类型的人才,一种是作应用基础研究的,一种是做工程化的,主要来源于企业。总之,围绕成果转化,我们在队伍配置上进行了合理布局,而不是简单交叉。&rdquo 邓强说。   在人才后备力量的储备方面,苏州医工所除了单独培养的研究生,还在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大、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合作,联合培养学生。   注重成果转化   为促进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和江苏省、苏州市合作共建苏州医工所。   &ldquo 这也是我们的定位,作为共建所,既要完成中科院的各项要求,也要服务于江苏省的经济发展。&rdquo 邓强说。   苏州医工所自成立以来,一直面向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重大需求,开展先进生物医学仪器、试剂和生物材料等方面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研究工作,力图引领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建成医疗仪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平台,成为不可替代的国立科研机构。   邓强告诉记者,苏州医工所涉及的研究,包括医用光学、医学影像、医用电子、医用声学、临床检验试剂等多方面,其学科研究方向本身就是交叉学科。   研究所确定了技术立所的发展模式,力图通过医疗仪器、医用材料、生物试剂等方面相关核心技术的发展,带动学科的发展。   目前,研究所已经拥有中科院生物医学检验技术重点实验室(筹)、江苏省医用光学重点实验室以及五个苏州市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ldquo 我们还邀请了多名海外知名教授担任研究所的顾问,美国斯坦福大学、约翰斯· 霍普金斯大学、哈佛大学医学院等的华人学者、海外企业的研发团队也通过项目的形式和我们所开展合作。&rdquo 邓强介绍说。   以创新研究院为方向   2014年7月,&ldquo 率先行动&rdquo 计划的提出给苏州医工所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对此,邓强认为这是经过院领导全盘考量的,&ldquo 并不是一个为计划而计划&rdquo 的布局,是当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国立科研机构的内在要求。   &ldquo 科研院所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按照其规律也该进行改革了。&rdquo 邓强说,"率先行动"计划是一次源自内生动力的改革,也是一个系统性的改革方案和计划。从院机关开始,到科研项目的管理方式,再到研究所的管理方式,中科院的改革举措正在全力推进。&rdquo   &ldquo 它是一个非常全面、有重大突破的改革计划,而且是上下结合,既有顶层设计,也能从各研究所的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这是很难能可贵的。&rdquo 邓强说,苏州医工所在这次&ldquo 率先行动&rdquo 计划中,也有着自己的考量,主要将向三个方面推进。   苏州医工所首先要建成成果转化、工程化的平台。基于医疗仪器发展的特点,一项技术,或者一套医疗仪器从研发成功,到真正实现产业化,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科研人员需要研发出原理样机,再用工程化的手段表现出来,再进行动物实验、临床实验,最终才能走向企业应用。   &ldquo 科学家能做出医疗仪器的样机,企业也能批量生产成型的机器,但中间的工程化实验的这段工作,比较少有人做。这需要将软件、机械、质量体系、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在工程化阶段全部走完,我们就是要承担这个阶段的任务。&rdquo 邓强说。   &ldquo 从某个层面来说,工程化的工作,类似于孵化器,但我们不同于传统孵化器的是,我们有工程化技术和综合服务能力,经过孵化的成果是成熟的,产出的是产权明晰的公司。目前已经有十四五个项目在运行。希望未来通过我们的工程化平台,能够将科学家变成亿万富翁,吸引海外的高端工程人才回国创业。&rdquo 邓强说。   苏州医工所的第二个设想,就是力图成立医学物理学实验中心。邓强介绍,这个中心力图将物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结合物理学、工程学、生物学等学科,应用于医学上 实际上,医学物理学就是研究全谱段电磁辐射与生物单元(分子、细胞、组织)相互作用机理,以此促进临床诊断、治疗、预防和康复手段的改进和更新。他们希望,未来这个中心能够成为国家医学物理学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至于第三个设想,苏州医工所力图建设一个中科院生命科学仪器创新研究院。邓强认为,高水平、原创的科学研究需要原创的科学仪器。从科学仪器研制创新链看,从提出设想(实验系统),到原理样机、产品样机,再到真正成型的产品,这之间花费的时间太长,而且原理样机到产品样机阶段是仪器研发的&ldquo 死亡之谷&rdquo 。因此,在中科院的大框架下,可以考虑由各个所先提出需求,即需要解决什么科学问题,用什么样的科研仪器,反馈给创新研究院,苏州医工所就会派出研发团队早期介入,与对方合作,以产权为纽带共同制作出原理样机,再与院内工程技术类研究所合作进行工程化、产业化应用。也就是说,苏州医工所力图打造一个科学仪器的整体解决方案,将仪器研发、工程化的研究所的力量进行整合,力争在生命科学仪器的研发方面实现突破。   &ldquo 比如,生物物理所提出需求,我们牵头,联合长春光机所、自动化所的力量,最终打造出成型的产品,实现一体化运作。&rdquo 邓强说,在这个创新研究院的设想中,他们试图实现多研究所的交叉合作,整合资源,解决该领域的重大问题。   &ldquo 当然,这一切还只是初步的设想。但不管如何,我们所将高举产业化、工程化的大旗,力争打造出自己的特色。&rdquo 邓强最后表示。
  • 伍丰仪器研发团队再添主力
    欢迎徐伯元先生即日起加入上海伍丰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担任副总工程师一职。加入伍丰仪器后,徐伯元先生将主要负责软件研发团队的组建,开发面向未来的系统化软件应用平台,提高伍丰产品的智能化、自动化、远程控制、人性化体验。逐步形成国产仪器与进口仪器在软件方面的抗衡。 个人经历 徐伯元,199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同年于上海第708研究所工作,从事自动化控制、嵌入式软件开发。 1999年入职日本知名企业欧姆龙(中国)有限公司,在自动化控制领域具备17年以上的研发经验和13年的项目管理经验。先后担任项目主管、研发部经理,负责工业机器人PLC、HMI产品的开发、团队搭建、人员培训、核心Firmware的设计编码。 获得计算机高级程序员证书、ISTQB高级证书、CMMI内审资格。
  • 重大仪器专项“高端全息光栅研发”项目完成初步验收
    p   2017年9月1日,由中科院条财局在长春组织召开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高端全息光栅研发”项目初步验收会顺利通过。会议听取了长春光机所做的“项目研制工作报告”和各参与单位做的子任务情况汇报,并进行了质疑讨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00" height=" 376" title=" 1.jp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376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247fd012-fa79-48d2-aa28-be5abdcbf9b8.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00" height=" 376" title=" 2.jp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376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faf91127-d523-4835-be24-06df8026fd88.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随后对项目研制的光栅和仪器设备进行了现场测试验收。 /p p   在“高端全息光栅研发”项目立项之前,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研制的全息光栅产品已成功用于国内外多家光谱仪器企业的各种类型光谱仪器。但是,在技术实力方面和国外同行差距较大,高端光谱仪器急需的高端全息光栅仍未完全实现自主知识产权,部分产品需要进口,并且价格比较昂贵,阻碍了光谱仪器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进程。 /p p   本项目立项目标是研发出高端光谱仪器的核心部件-高端全息光栅:①建立集全息光栅设计、制造、检验于一体的开发平台 ②开发光谱分析市场中急需的光栅,形成一定产业化规模,满足我国光谱分析仪器行业的需求,并打开国际市场 ③将研制的光栅在光谱分析仪器企业中进行应用示范及产业化推广,通过高端全息光栅自主创新带动我国高端光谱分析仪器自主创新,完善我国光谱分析仪器产业链,引领和拉动整个光谱分析仪器行业向纵深发展,并辐射带动光谱分析技术向更多应用领域拓展,进一步增强我国对外经济交往中的主动权。 /p p   本项目的实施使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摆脱了受制于人的处境,突破了国外技术壁垒。项目研制了低杂散光光栅、高分辨本领光栅、特种面型光栅、体全息光栅等11种全息光栅。在5家光谱分析仪器公司进行应用示范及产业化推广,开发了5类新型光谱分析仪器,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化规模,减低了成本,满足了我国光谱分析仪器行业的需求,填补了国内该类产品的空白,拉低了国外同类产品在华售价,部分光谱仪出口国外。研发的极紫外软X射线单色器已在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中使用,增强了我国光谱定标能力,为“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二期工程”提供了科技支撑。 /p p /p p /p p /p p /p
  • 同位素地质研究专用仪器成功研发
    我国大型高端质谱仪器一直以引进为主,受国外技术封锁,一些用于高精度同位素分析和核科学研究的质谱仪器引进十分困难,且价格高昂。  为了推动我国高端质谱仪器的自主研发,针对目前宇宙样品及地球化学珍贵样品稳定同位素、稀土元素微区原位分析的难题,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设立“同位素地质学专用 TOF-SIMS(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科学仪器”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牵头实施。  据了解,根据记者掌握的情况,项目研制的两台分别用于稳定同位素分析和稀土元素分析的TOF-SIMS-SI和TOF-SIMS-REE仪器,将为岩石成因学、矿床成因学、地球环境、气候变化、月球及行星演化等热点研究领域提供最先进的技术支撑。  专家称,用于高精度同位素丰度分析的TOF-SIMS 是一项全新的技术,它的成功研制,将是质谱学技术划时代的里程碑,同时将进一步推动地球化学和宇宙化学向更微的空间发展。像 SHRIMP 的诞生一样,这项新技术的诞生将带来一系列重要的科学成果,特别是将直接为我国探月工程在获得月球样品后的分析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据介绍,经过近4年的技术攻关,北京离子探针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吉林大学等单位完成了两台TOF-SIMS仪器的整体设计,对一次离子源等关键部件进行了设计加工和单独调试,并完成了TOF-SIMS专用系统控制软件和数据处理软件的开发和优化。  自2014年8月起,项目组开始对两台TOF-SIMS整机进行总装配和总调试工作。2015年6月,TOF-SIMS整机的质量分辨率可达12000(m=106)。截至2015 年初,项目共取得新装置 12套、核心部件20个;新申请专利 33项,获专利授权8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登记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论文24篇,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一是首次将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技术应用于精密同位素分析和元素丰度测定。近年来,随着离子接收系统在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和相关合作单位在国内率先尝试将 TOF技术应用于高精度同位素分析仪器的研发。  二是开发了一套适用于珍贵地质样品(如月岩、宇宙颗粒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同位素分析的小束斑氧离子一次源和离子光学系统。  三是开发了提高地学样品分析灵敏度的二次中性粒子激光后电离技术。实验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飞秒后电离技术可使信号提高60 倍。  四是研发了高分辨TOF质量分析器。有效解决了双聚焦SIMS质谱的低离子通过率、体积庞大、成本高昂的不足。  五是开发了一套满足超高真空环境下高精度同位素分析要求的创新型三维样品台及样品传送系统。  项目组专家表示,该科研项目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该仪器目前尚处于研发阶段,待目标仪器的技术指标达到任务书的设计要求后,项目组将启动以下两项应用示范研究工作:一是应用TOF-SIMS-SI仪器分析金属硫化物(黄铁矿、闪锌矿等)的硫同位素,探讨典型铜矿床铜的富集和矿床形成机理 二是应用TOF-SIMS-REE仪器对月岩和月球陨石样品中锆石的稀土含量和配分模式进行分析,以探讨月岩中锆石的成因 测定月岩样品和月球陨石中锆石的Ti元素含量,估算其结晶时的温度,从而推算撞击事件的温度。  据中国矿业报记者了解到,2015年8月,项目组已将TOF-SIMS-REE仪器应用于纯金属样品铜和银的同位素丰度分析,分析精度可达 1%。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