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依赖进口

仪器信息网依赖进口专题为您整合依赖进口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依赖进口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依赖进口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依赖进口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依赖进口话题讨论。

依赖进口相关的资讯

  • 我国科研仪器进口依赖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摘要:科研仪器是科研所必需的物质资源,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先行基础和必要前提。我国每年花费大量经费购买国外科学仪器设备,先进精密仪器几乎都是进口。本文探讨了科研仪器进口依赖对科研事业的影响,从环境视角分析了我国科研仪器进口依赖的主要原因,并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科研仪器存在一定的进口依赖,其原因主要在于国产化环境的缺失,主要包括人才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四个方面。对此,应加快布局科研仪器研制人才战略,构建鼓励科研仪器自主研制的基础制度体系,搭建全国科研仪器供需对接平台,着力营造科研仪器“研制用”国产化文化环境。关键词:科研仪器进口依赖;风险;环境缺失科研仪器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其自主创新关系到科技自立自强的实现。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先进的实验条件是在短时间内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之一。科研仪器的发展进程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科学研究的探索方向,如天文望远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的研制都促成了相关学科研究的革命。没有前沿高精度的科研仪器,科学实验也难以获得高质量的原始数据,更难以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据不完全据统计,诺贝尔奖自然科学获奖项目中有70%以上奖项的科研成果都依托高端科研仪器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要在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等方面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但是目前来看,我国科研仪器长期依赖进口,每年花费大量经费购买国外科学仪器设备,各类科研仪器尤其是高精度仪器已经由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的企业垄断。新时期,在美国封锁打压背景下,科研仪器存在断供风险,国内科研事业将受到较大影响。研究显示,截至2020年12月,美国出台的针对中国的《商业管制清单》(The Commerce Control List,CCL)全部条款为4510条,其中涉及科学仪器管制的占比超过42%,约为2000条。对此,我们应该把科研仪器国产化提到新的历史高度,重塑科研仪器国产化制度环境,实现自主创新。本文从科研仪器进口依赖对科研事业的影响出发,提出了推动科研仪器国产化的重要意义,然后从人才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科研仪器进口依赖的主要原因,并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1 我国科研仪器进口依赖的现状与问题1.1 我国重视科研仪器自主研制工作但并未改变进口依赖纵观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对科研仪器研制工作的部署。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和英国科学技术办公室(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OST)均将“研究设施”作为重要战略目标,以推进基础研究发展;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专门设立的“基础设备和仪器专项计划”得到政府的长期资助;日本从国家战略层面专门制定了“高精密科学仪器振兴计划”。我国也十分重视科研仪器研制,早在1998年,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就设立了“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但是并没有改变之后国内“研不如买”的倾向;“十二五”开始,科技部和基金委分别部署了“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和“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2014年后与“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合并为“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鼓励和支持高端科学仪器设备研发。“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共资助部门推荐项目60项,自由申请项目687项,资助总金额接近90亿元。“十四五”期间,科技部将通过部署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支持科学仪器国产化研制,同时强化了基础科研核心部件的研发。我国政府在仪器自主研制、进口便利化、开放共享和服务支撑等方面出台了包括《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十四五”期间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这反映出我国对科研仪器发展的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科研仪器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19年,全国50万以上大型科学仪器的保有量已经超过10万台套,2019年国内仅分析仪器的行业规模就已达到350亿元。但由于历史观念倾向、仪器研发能力落后、科研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科研仪器依然依赖进口。有数据显示,中国每年花在购买国外科学仪器设备的钱达到400亿元人民币以上,仅基因测序仪一项的进口额就超过8亿元。根据最新(2018年)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工作报告数据,我国单价超过50万元的大型仪器中,国产品占有率不足15%。各类科研仪器尤其是高精度仪器已经由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的企业垄断,2020年全球科学仪器行业排名前20的企业全部集中在美欧日国家,中国企业一家都没有上榜。其中,美国占了11家,赛默飞世尔和丹纳赫一直保持在前两位,资产均已超过1000亿美元。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中,科研仪器特别是高端科研仪器如何尽快实现国产化,已成为当前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面临的重要问题,不容回避。1.2 科研仪器长期依赖进口容易导致科研事业受制于人科学研究需要依托科研仪器来完成,科研仪器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知识产出的水平。如果大量的科研仪器长期从国外购买,科学研究肯定会受制于人,而且国外出售的仪器设备是早就商品化了的,其正在研制和试用的尖端仪器可能出口受限。如果科研仪器大量依赖进口,一旦国外厂家停止供给,技术研究就会因此停滞,严重不利于我国科研事业发展。有学者发现“八五”至“十一五”期间我国科学仪器研制比例一直在3%以下,“十五”期间只有2.3%。在生物仪器领域,目前市场上的国产实验仪器基本局限在水浴锅、振荡器等低端层面,高速离心机、RT-PCR仪等高精度仪器基本看不到国产品牌的身影,像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仪器国内产品占有率只有20%,其余80%都要依赖进口,核磁波谱仪、液质联用仪、X射线衍射仪等仪器的国内供货量占比只有1%左右。2021年,我国进口科研仪器中仅液相色谱仪一项的进口金额就超过了50亿元,较2020年同比增长11.54%。其中44.34%都来自德国,占据市场份额的42.44%。长此以往,一旦被国外企业断供,我国科研事业将会遭受重创。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反复“变脸”,我们不得不关注科研仪器禁售风险。此外,购买国外仪器还可能面临维修难、维修贵的问题。还有部分国外厂商利用专用技术门槛、设置“只换不修”条款或收取高额维修费等方式获取高额利润,极大地增加了我国科研仪器的成本。2 我国科研仪器进口依赖的主要原因:环境缺失2.1 人才环境:科学仪器研制人才体系建设滞后1998年,仪器仪表类11个专业统一归并为测控技术及仪器这一个大专业,使得许多高校关于仪器相关的人才培养目标变得越来越模糊,报考相关学科的学生也越来越少。目前关于仪器研制的专业主要分散于物理、化学、机械等领域,未形成专业领域的培养体系。同时,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具有较强的规模性、风险性和复合性,涉及科学研究、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等多方面工作,整体组织实施管理难度大,需要各类复合型人才参与进来。但目前来看,国内懂仪器备研制开发并掌握仪器设备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职业项目经理人或项目总监、条件保障部门人员和相关咨询专家组或顾问等相关人才队伍也相对缺失,不利于科研仪器设备的研制。此外,设施维护人员、实验工程师等仪器技术支撑人员承担了设施建设、维护及开放等大量工作,是不可或缺的技术骨干,但这些人员普遍被看作是科研辅助人员,很多直接由仪器所属单位的普通科研人员甚至研究生兼任,相关培训体系未建立。即使仪器研制成功,也难以实现设备与人的契合。这也是导致我国科研仪器长期依赖进口的主要原因。2.2 制度环境:鼓励设备研制的基础性制度亟待完善1)面向科研仪器研制人员和技术支撑人员的职称评审制度尚未建立目前,科研人员普遍不愿意从事技术支撑或科研仪器研制工作,这与科研仪器研制人员和技术支撑人员的地位不高、待遇不好、职称晋升困难有关。一方面,面向科研仪器研制人员的职称考核依然参照一般科研人员申报项目、发表文章、申请专利、奖励成果等传统考核指标体系进行,一般的科研人员写一篇论文可以在半年内完成,而科研仪器研制人员研究三年也不一定能有阶段性成果,在年度考核要求和职称评审晋升双重压力下,难以激发仪器研制人员的积极性。同时,研制过程中面临各种不确定性,即使仪器研制出来,还要推向市场进行转化应用,需要面临仪器无法正常运转、稳定性差、获取的数据质量不过关等各类问题,需要承担的风险远比发论文、写专利多得多。另一方面,仪器技术支撑人员还未建立单独的职称评定制度,其服务用户的成果不能纳入考核晋升条件,相应的培训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其工资福利主要来自科研经费,水平有限,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技术支撑人员的积极性。2)当前的科研仪器管理制度不利于自主研发当前,我国支持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的经费已经相对充裕,而用于研制开发经费却很少,在管理上存在“重购置、轻开发”的倾向。如,我们于2021年调研期间发现,某研究所每年安排功能开发类项目1~2个,每个项目只有30万元,而仪器设备购置类支出则平均每年10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科研固定资产投资当中仪器设备采购费用约占60%,科研经费投入当中仪器采购费用约占25%。在这种体制下,一些课题组为了将大额经费按计划支出而购买自己不需要的设备,造成了财政资金的大量浪费。同时,目前科研经费普遍设置了设备购置费,但是没有设置后续的运行维修费,导致大型仪器设备一定程度上存在“买得起、修不起”的现象,维修费用无法在项目经费中列支,需要科研人员自己承担或者课题组所在单位补贴,有时只能带“病”工作,直接影响了大型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有的科研人员甚至练就了自行焊接零件的本领。比如,我们于2021年调研期间发现,湖北省某研究机构拥有19台套大型仪器设备,维修费只能靠实验室负担,造成实验室常年负债,严重影响了科研效率。此外,当前我国科技研发创新主要依托各类项目展开,每个项目普遍要求在5年内完成结题,这不符合仪器研制的特点,也不符合当前我国科研仪器研制所处阶段的现实情况。而且,鼓励科研仪器协同研制的科研组织模式还有待完善。科研仪器尤其是高端仪器的研制环节要经历理论探索、技术建模、技术集成、形成样机、小试中试、产业化等多个环节,需要综合产学研等多方力量。尽管我国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从科研组织形式上涵盖了产、学、研、政多重力量,团队齐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产、学、研、政在理念与利益诉求上存在巨大差异,合作大多限于形式,各个子系统处于分散状态,没有形成实质性的联合,亟需形成新的科研组织模式。3)鼓励科研仪器自主研制的制度落实机制和政策体系亟待完善一方面,目前我国针对科研仪器国产首购制度的落实机制还未形成,不利于国产科研仪器市场的形成。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比如2014年8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十条规定,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2020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管理办法》,对符合条件的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全额退还增值税;北京等地区针对支持国产仪器优先采购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依然需要从国家层面进一步细化落实国产科研仪器装备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机制。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开展科研仪器研制的风险投资政策体系有待完善。企业和资本的本质是逐利性,而当前我国国产仪器很多还处于空白期,需要进行高额长期的投入,利润收入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很少有企业和风险投资机构愿意专门从事科研仪器研发和生产,亟需政府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4)科研仪器设备进口优惠政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产化长期以来,我国对高校院所进口大型科学仪器实施关税和增值税的减免政策,同时在通关便利、采购程序简化等方面颁布了大量优惠措施,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便利服务,广受科研人员欢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研事业发展。但另一方面,国产科研仪器本就处于竞争弱势,这些面向仪器进口便利化的优惠措施具有选择性,并不利于国产科学仪器的自主创新。由于仪器购买经费均由国家财政拨款,且国家层面对科研人员购买仪器设备方面的科研经费管理近年来一直在松绑放权,科研人员不会因为价格低而选择国内产品,这使得本就处于弱势的国产仪器实现突围变得更难。相对地,日本对购买本国科研仪器的给予免税,美国设置了完备的国产仪器政府采购制度。2.3 市场环境:国内科学仪器产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供需链1)国产科研仪器供需对接机制亟待建立相对于美德等国家,我国国产仪器起步晚,市场已经被掌握先发优势的国际企业牢牢把住,仅凭价格优势很难立足。接不到订单,产品无法获得反馈和改进,导致企业经营雪上加霜。近年来,随着国内对科研仪器研制的鼓励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内一些仪器研制企业已经开始崭露头角,部分设备目前已经达到应用标准,而且售后服务相对于国外设备更有保障。但是,当前国内科研仪器市场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难以实现有效对接。市场想要的东西在国内无法迅速对接,企业的产品也缺乏有效的技术验证和综合评价,难以获得市场认可。2)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滞后近年来,我国相继开展了高端科学仪器研发专项工作,但相关研究大都停留在前沿领域,实用性、性价比等因素没有考虑进去,离工程化生产还很远,更没有达到产业化的程度。即使已经有了很好的仪器研发想法和模型,一些零部件尤其是CPU、光电倍增管、各种探测器和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依然需要依赖国外厂商,直接导致我国科研仪器的空心化。例如,仅占五分之一市场份额的国产色谱仪器的核心部件色谱柱和色谱“芯”主要来自国外,尤其后者几乎全依赖进口。关键部件作为仪器设备的‘心脏’,其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国内厂商即使具备整机生产制造能力,其利润水平也会因此受到限制。虽然目前有些仪器已经实现了自主研发生产,但是仪器的可靠性、稳定性以及精度水平依然普遍弱于国外仪器,再加上仪器的软硬件结合不够,与仪器配套的其他仪器产业也普遍滞后,导致整体产业链难以打通。2.4 文化环境:科研仪器进口依赖的思想依然存在目前,国内科研团队已经习惯于使用进口科研仪器,并已经形成一种惯例。即使国内科研仪器生产厂商提供的设备也已达到国际标准,他们依然倾向于购买国外仪器,产生了同样的设备“国外买不到、国内没人要”的尴尬局面,先进仪器国产化难以进入良性发展状态。比如,南京某高校生产的高端光学测量仪器干涉仪,各项技术指标都不比国外仪器差,价格只有国外仪器的1/4,要便宜七八十万元,但很多科研机构还是要购买国外的仪器。同时,一些科研人员为了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或者为了保持与已有文献相一致的数据来源,往往也会和其他科研人员一样选择国外品牌型号的仪器。各大实验室对于国产科学仪器重视程度不够,并存在一定的短视性思维,大都倾向于花大价钱购置国外仪器。此外,一台高端设备动辄上千万,不少采购人员在购买设备的过程中存在吃回扣的行为,甚至为了吃回扣而“不买对的,只买贵的”。有相关案件曾披露,有采购员采购一次仪器就收受国外厂商近万美元的回扣。这种现象让本就处于落后追赶的国产仪器行业陷入了恶性循环,落到更尴尬的境地。3 推进我国科研仪器发展的对策建议3.1 加快布局科研仪器研制人才战略国家层面,学科规划和布局上要科学合理设置本科生、研究生和职业教育关于科研仪器研制的专业内容,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鼓励研制项目提供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研究的机会和对外交流培训机会。建立国家、省级和市级国产仪器研制与使用人才队伍培训机制,鼓励开展各类大型仪器展览、相关技术培训交流会议,尽可能多地引进国际顶尖技术人才。进一步加大科研仪器技术支撑人员引培力度,探索建立科研仪器支撑服务工程师职级体系,加强仪器研制项目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科研队伍结构。分层级、分领域、分地域建立科研仪器研制人才储备库,对入库的人才在科研配套和福利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行业层面,激发行业主管部门的主动性,加大对高校院所仪器研制人员的经费支持,强化仪器研制综合管理人才的吸引和培养。基层单位层面,发挥好高校院所人才培养作用,加大对物理、化学、材料、机械设计、自动控制、软件等相关交叉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可持续的传帮带体系。3.2 构建鼓励科研仪器自主研制的基础制度体系国家层面,一是加快制定科研仪器自主研制战略规划。在面向未来15年的科技发展规划中设计科研仪器自主研制的相关内容。二是推动建立专门的科研仪器研制和技术支撑人员职称评价体系。对仪器研制人员,实行中长期考核机制,以仪器设备的技术指标和科研人员的使用结果作为主要考核指标,避免以论文产出为主。对技术支撑人员,侧重于对仪器设备的实践操作水平、科研人员的服务评价、仪器设备附加功能的挖掘、辅助工具使用水平、服务的科研成果质量等方面的考核评价,增设相关系列职称体系,提高高级职称比例,激发其工作热情。提高研制和支撑人员的福利待遇水平,建立有效的激励措施。三是建立更加紧密集成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和创新容错机制。对愿意主动担责的团队和单位给予稳定支持,实行首席科学家决策制,鼓励自行搭建产学研团队攻关,政府做好服务协调工作。四是加快建立科研仪器研制多元化投入体系。加大科研仪器研制财政稳定支持力度,建立相关专项经费稳步增长机制。对科研仪器自主研制和生产的企业实行减税政策,要求减免资金用于后续仪器设备研发与改进。对购买国产科研仪器的单位或课题组免税,对使用国产设备产出国际认可的科研成果的给予后补助。制定国产科研仪器政府采购政策和实施方案。积极引入企业等创新主体主动投入,根据仪器研发投入比例适当给予补贴。对从事科研仪器研制风险投资的机构给予税收优惠,鼓励各地成立科研仪器研制风险投资资金池,引入社会资本,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行业层面,发挥好行业协会作用,建议有关管理部门委托行业协会或者第三方机构全面调研科研仪器设备行业的发展情况与全产业链现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辅助和推动政府部门进行行业战略规划和支持政策制定。基层单位层面,在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出台的政策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符合仪器研制特点、能够激发仪器研制人员积极性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经费保障制度、人事制度、绩效评价制度等。3.3 搭建科研仪器供需对接与研制服务平台国家层面,综合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面向全国科研仪器制备单位和科研单位,建设全国性科研仪器供需对接平台,设立专业管理团队,定期搜集并发布供需信息,促成供需双方交易。加快发展科研仪器中介服务和经理人制度。设立专项经费,依托中国科学仪器自主创新应用示范基地,搭建一个全国联通且集设备中试评价、开发改进于一体的综合验证与评价平台。鼓励各地建立科研仪器供需平台并开展供需对接会,提高供需双方信息透明度。行业层面,建立科研仪器细分领域表,分领域建设科研仪器共性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科学仪器产业链创新服务平台和科学仪器培训及在线学习平台。基层单位层面,鼓励高校院所在原有仪器查重系统的基础上,增设重点仪器产学研协同研发服务平台,有序推动我国科研仪器研制国产化进程。鼓励高校院所仪器研制团队将企业人员纳入研发团队,并教授相关技术,项目交接后派团队去企业当中进行后续跟进,帮助企业解决问题。3.4 着力营造科研仪器“研制用”国产化文化环境在科技自立自强发展需求和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长期难解的双重背景下,全体科研人员必须团结起来,共同营造科研仪器“研产用”国产化文化环境。首先,要加强科研仪器自主研发科学家典型和科学家精神宣传,设立科研仪器自主研发奖励基金,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引导科研人员主动参与科研仪器自主研发。其次,加强创新服务,提供创业沃土,加快培养一批科研仪器生产厂商,树立一批优秀典型。最后,加大优秀国产仪器的宣传力度,鼓励举办国产仪器论坛和展演活动,针对性地对高校院所和相关企业单位宣传普及,引导科研团队使用国产化仪器。本文作者:韩凤芹 陈亚平(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 科研仪器过度依赖进口拖了创新后腿
    去年“两会”期间,“大型科研设备共享难”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今年记者追踪采访发现,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同样引人深思:我国每年上万亿元的科研固定资产投资中,有60%用于设备进口;部分高端仪器100%依赖进口。政协委员忧心——科研仪器过度依赖进口拖了创新后腿。   “我们的TD—SCDMA技术发展得不错,但是技术上的制约也很多,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测试的仪器仪表。没有先进的测试仪器,技术和质量就很难保证。”在今天的政协科技界联组会上,列席会议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娄勤俭以这个例子呼应朱星委员关于加强国内科学仪器研发的发言。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朱星的发言源于他参与的一项关于国内科学仪器现状的调研。这份调研显示,我国每年上万亿元的科研固定资产投资中,有60%是用于进口设备,部分领域的高端仪器100%依赖进口,每年进口仪器总额几十亿美元,并以每年约30%的速度增加。   “过去20年来,我国在关键先进仪器的创新方面逐步丧失了国际竞争力,在大部分重大先进装备领域的竞争上更处于劣势,关键科学仪器装备严重依赖国外技术。”朱星颇为忧虑,“我国在科学仪器的研究和制造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是缩小,而是逐步拉大,对国外仪器依赖度逐年增高。”   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也曾指出,中国人购买科研仪器的热潮不知道救活了多少外国公司,由于科研仪器对外依存度过高,中国的科学研究存在严重的“空芯化”现象。   “那是因为我们做的大部分研究是跟踪模仿别人,这些研究中使用的仪器都可以从国外买到,根本用不到高精尖、定制的仪器,所以也就没有人去做。”对于这一问题,有政协委员这样认为。   而在朱星看来,“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首先是目前的科技评估体系侧重快速跟踪国际发展前沿,潜心于系统仪器研发人员的贡献在科技论文、引用率和获得奖项方面没有得到充分认可”。朱星说,由于急功近利的学术环境,很少有人愿意坐冷板凳去从事显示度低的工作,因而很多单位原有的仪器研发人员、配套的辅助人员已经不复存在。   此外,近年来迅速增长的科研经费使得研究人员有更多的经费购置以前不可想象的昂贵科研仪器,客观上影响了研究人员从事仪器研发的积极性。   而对于我国学者参与国际大型研究装置合作项目,朱星认为其实也是把双刃剑,这虽然锻炼了国内的仪器研发队伍,但也导致了对国际大型装置项目的依赖性,不利于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仪器。   “我们必须意识到,现代科技的重大突破越来越依赖于先进的科学仪器,谁掌握最先进的科学仪器研发技术,就掌握了科技发展的主动权。”朱星说。   “我从事的纳米光学研究工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发明有密切联系。”他以STM的开发开辟了纳米技术研究新领域为例说,198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在瑞士IBM实验室工作的科学家,这一奖项的颁发震动了科学界:为什么这项仅仅依据量子力学最基本原理的实验观测技术能够在问世仅5年后就获得科学的桂冠?   “因为,这项成果的核心部分关键仪器STM的发明,使得科学家用纳米尺度的探针在物体表面扫描时,可以直接‘看’到单个原子,使人们的眼界一下拓展到单个原子、单个分子的水平。20多年来,STM这项创新仪器打开了纳米技术研究新领域,成为纳米显微最关键的表征仪器。”朱星说,“实际上,诺贝尔奖已经数十次授予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仪器研发的科学家。”   “所以,加强科学仪器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能力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特别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纳米技术研究等作为关键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做前沿部署,而要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必须研发出先进的科学仪器做支撑。”朱星说。  他认为,为了提高我国在科学仪器资助研发能力,应当从不同部门、不同层次设立创新型仪器研发专项资助;并明确重点资助方向,针对某一时期的重点资助领域,从关键部件到关键技术再转向整机研制,直到进行集成创新,形成有特色和竞争力的科学仪器产业。“希望相关政策能在‘十二五’规划中予以落实。”   此外,他还表示,应完善科技评估体系,建立良好的先进科学仪器研发氛围,支持和鼓励科研人员从事具有长远影响的创新型科学仪器装置,建立一支耐得住寂寞的研发队伍,以保证我国在某些关键领域仪器研制的创新地位。
  • 我国高端仪器几乎100%依赖进口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日前表示,尽管我国仪器仪表业的中低档产品已具有一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但高端分析仪器严重依赖进口,几乎达到100%。   据了解,我国仪器仪表业的中小企业数量较多,在面对强大的市场竞争时,中小企业往往会通过缩减利润来获得市场,但仪器仪表业在技术研发上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就使得产品在研发过程中缺少资金支持,投入有限,导致我国仪器仪表业创新能力薄弱,缺少关键核心技术,高端产品严重依赖进口。根据数据统计,我国分析仪器从2012年初逐渐增加进口,并于去年12月首次突破2500万台,压力检测表也从2010年的几十万台增加到8000多万台,除此以外,流量仪表、液位仪表、电子测量仪器等产品近年进口量也明显增加。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往活跃在冶金、火电等行业的仪器仪表业如今在食品、医药等方面也有较大的市场需求,给该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业内人士表示,虽然我国仪器仪表出口量较大,但不能忽视日趋增加的高端产品进口量。国内仪器仪表企业若一直使用他人的技术,长久后必然会引起国内与国际间的脱轨,致使国外产品垄断市场,对此,中国企业必须要加大创新,重视技术和产品的研发。
  • 国内高端传感器亟需摆脱进口依赖
    传感器是获取自然和生产领域中信息的主要途径与手段。在现代工业生产尤其是自动化生产过程中,要用各种传感器来监视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参数,使设备工作在正常状态或最佳状态,并使产品达到最好的质量。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各种测量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要测量的数据也越来越多,于是各种各样的测量工具和传感器应运而生。   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传感器应用领域逐渐广泛,目前在汽车业、自动化工厂、物联网等方面都有应用。   80年代初中国进入测力传感器的研发和生产阶段,已经完全可以自主研发并生产了。由一开始的单点式称重传感器、S型拉压力传感器、轮辐式测力传感器、柱式称重传感器等到现在可以非标定制一些特别外形测力传感器。但无论是从传感器的精度还是寿命等来讲,都落后于欧美等国家,就连我们的邻国日本,他们测力传感器的技术起码也是领先我们15年左右。特别是最近几年,欧美一些老牌测力厂家研发出了一批微型压力传感器、小型称重传感器、小尺寸测力传感器等微型/小型/小尺寸/小体积/小量程的高精度测力传感器。这使得我国传感器在技术水平上进一步被抛在了后面。   据分析,我国传感器行业发展落后,国内传感器需求尤其是高端需求严重依赖进口,国产化缺口巨大,目前传感器进口占比80%,传感器芯片进口占比达90%.国产化需求迫切。   目前民营或合资企业的产品占据了中低端市场,传统技术和装备手段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产品的制造要求,市场发展状态良好。除个别厂家在个别品种方面将国外生产的芯片拿到国内封装出相关产品、占据市场较大份额外,其他高端产品均是国外厂商在垄断。   随着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兴起,产业成为世界各国在高新技术发展中争夺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年来我国传感器产业快速增长,应用模式也日渐成熟。但由于产业档次偏低、技术创新能力较差,国内传感器产业呈现低端过剩、中高端被国外垄断的市场格局。传感器技术发展滞后已掣肘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顺利推进。   国有企业发展处于平稳增长状态,总体上跟不上国外最新技术发展的步伐,除少数厂家外,总体差距有扩大的趋势。这是因为传感器技术发展快,工艺和制造设备更新快,许多新设备国内厂商无法制造等原因造成的。并且设备的单台价格少则几十万美元,多则数百万美元,绝大多数厂家靠自身积累很难购买新型设备,致使在许多新技术、新工艺方面无法跟上国外企业飞速发展的步伐。
  • PM2.5监测过度依赖进口仪器或受牵制
    过度依赖国外仪器会不会受牵制?   专家提醒大量使用PM2.5监测进口设备当谨慎   PM2.5监测对我国目前的环境监测能力是一个挑战。   北京、天津、上海、山西等地相继发布了PM2.5监测数据,百姓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了解相关监测数据。将PM2.5监测纳入环境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指标撬动了一个市场,那么,监测PM2.5,对我国环境监测能力的挑战有多大?面对鱼龙混杂的市场格局,如何因地制宜地选择设备?目前,我国PM2.5监测设备的核心部件完全依赖进口,国内监测设备企业有无机会?大量引用进口监测设备有没有可能带来其他一些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能完全依赖进口设备吗?   在今后的设备维护、零部件更换、人员培训等方面持续受国外设备制造商牵制   采访中,一些专家表示,把PM2.5监测纳入到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指标,对我国目前的监测能力是一个挑战。首先是监测技术,目前国内的颗粒物监测设备除个别采样器外,均依赖国外产品或国外专利,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国外设备制造商垄断的局面,但国外监测仪器主要针对较低污染浓度设计,在我国较高污染条件下和特殊地区监测条件下的适用性还需要进行系统验证 其次是基础能力建设方面,PM2.5监测纳入常规监测指标后,将带动配套站房、天平室、观测平台等一系列基础建设 第三是人员和培训方面,PM2.5监测设备的维护工作相对繁琐,将耗费大量人力,此外这类监测设备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对操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由于我国大气PM2.5及大气污染监测装备技术研究起步较晚,大部分监测设备几乎完全依赖进口,部分自主开发的仪器设备尚未开展工程化、标准化、工艺以及网络化等关键技术研究,国产监测装备难以满足国家大规模联网布设的需求。   从全国各地PM2.5监测仪器采购情况来看,从技术要求和区位分布分析,国外厂商的优势很大。根据记者调查的情况,国外厂商基本占据了今年60%以上的市场份额,现阶段国内厂商将主要处于跟随地位。   对此,中国环境科学院副院长柴发合表示,国外设备纷纷向国内倾销,若全部(或大部分)采用国外进口设备,将面临一定的风险。因此,开展大气PM2.5 及大气污染监测预警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大气PM2.5及大气污染监测预警装备技术保障体系能力建设,对于提升空气质量、保护民众健康和国家大气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外,在PM2.5监测体系建设初期,过度依赖进口仪器设备,将在今后的设备维护、零部件更换、人员培训等方面持续受国外设备制造商牵制,对我国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受控的监测体系造成不利影响。   ■监测设备选择如何因地制宜?   需要在保证准确性的条件下,根据不同监测目的和自然条件进行选择   目前,PM2.5的监测方法包括称重法、射线法及光谱法。据柴发合介绍,称重法是目前被公认为最准确的颗粒物测量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恒温恒湿条件下使用天平称量采样膜上的样品重量,结合采样流量计算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称重法是目前欧美国家以及我国颗粒物浓度测量中规定的标准方法,虽然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较低的时间分辨率,但可以保留颗粒物样品,用来进行化学成分分析。   在颗粒物质量浓度在线分析仪中,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测量方法是β射线方法和振荡天平法。β射线法主要依靠β射线的衰减作用计算颗粒物质量浓度,而振荡天平法主要依靠颗粒物在滤膜上的集聚对天平振荡系数的改变来计算颗粒物质量浓度。   对此,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所高健博士介绍说,从仪器原理上来讲,振荡天平法方法相对更能客观反映颗粒物的真实浓度,但在较高湿度环境下容易出现噪音值,其加热管也易使颗粒物中的挥发性物质损失从而降低测量浓度。由于构造复杂,振荡天平法仪器维护起来相对麻烦。   相比之下,β射线法操作简单,维护方便,但测量值往往高出振荡天平法的测量值,而且随颗粒物浓度高低、成分以及环境湿度变化有较大差异。总之,在线测量方法相对于称重法有操作简单、时间分辨率高的优点,但在准确性上还存在较大争议。   目前应用的PM2.5测量技术还包括光散射颗粒物测量方法(光谱法)。其运行原理是通过测量颗粒物进入仪器后对测量光线的散射特征测量颗粒物的大小及数量,并以此计算颗粒物的质量浓度。   这一方法的优点包括反应迅速、设备占地小、安装操作简便、可同时测量多个粒径的颗粒物数量等。但光的散射与颗粒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如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形状、比重、粒径分布等。这意味着光散射和颗粒物浓度之间的换算公式随时随地都可能在变,需要仪器使用者不断用标准方法进行校正。   对此,柴发合指出,在选择颗粒物监测方法时需要在保证准确性的条件下,根据不同的监测目的和自然条件进行选择。比如,在基本监测中可选择在线监测方法和光谱法,有人员和实验室条件的监测站鼓励使用称重法,而应急监测、特殊条件监测(医疗卫生部门、地铁交通等)可以选择光谱法。   目前,考虑到产品技术成熟度等因素,国内首批采购的PM2.5监测仪器以进口产品为主,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赛默飞世尔的产品,其技术原理基于振荡天平法,优点是能够实现每分钟实时精确测量。但要使振荡天平法仪器所测值更准确,需要加装膜动态测量系统(FDMS)。早在2009年2月,美国环保署即要求赛默飞世尔的PM2.5检测仪加装FDMS。   目前,振荡天平法仪器的核心技术由赛默飞世尔垄断,单台仪器价格为28万元,加装FDMS后,更是高达38万元之多,β射线法监测仪仅需不到15万元。   目前,国内已有部分厂商推出采用β射线法的PM2.5监测仪样机,单台售价在15万元左右。对于经费不够充裕、数据实时性要求较低的二、三线城市环境监测站,这一类产品的竞争优势十分明显。   ■国内企业能否后来赶上?   加强自身研发能力建设,与科研院所合作进行产品研发、升级、评估及检验   柴发合说,从目前国内PM2.5设备使用情况来看,国外进口仪器设备占据主导地位,但国内PM2.5监测及采样技术在近几年也有不小的发展,几家设备制造商均有自己的专利产品,并逐渐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一定地位。   总体而言,国外厂商具有多年的研究积累和产品开发、推广经验,其产品在欧美也经历了多年的使用检验,因此在初期能够占据大部分市场。国内厂商对 PM2.5监测及采样设备的大规模研发在近几年才有所起色,且基本按照国外产品仿照制作,产品还不具备大规模量产的能力,也未经过长期使用检验。   因此,虽然国内厂商在目前巨大的市场中可以分得一杯羹,但面对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还需要大力加强自身研发能力建设,与科研院所合作进行产品研发、升级、评估及检验,还需要得到国家和政府的扶持。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目前PM2.5自动监测设备正大行其道,但在欧美国家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中,PM2.5手工监测方法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   由于手工监测PM2.5是基于颗粒物膜采样方法,其样品可以长期保存并用于PM2.5中各种污染成分的分析,以此确定污染来源,进而帮助政府制定科学有效的控制对策。因此,在鼓励开发PM2.5自动监测设备的同时,应同时鼓励针对PM2.5采样器的设计和开发,并发展PM2.5化学成分自动监测设备 (如无机离子、碳成分、重金属等)的研发,以满足我国中长期大气环境保护工作中对仪器设备的需求。   据了解,我国现有大气污染源数据调查已开始从酸性气溶胶(酸雨)生成的角度对前体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进行统计和控制。一些专家表示,大气污染源研究还应从二次微粒转化的角度对前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氨进行调查分析,以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污染源统计模式。在重视单项污染物指标,如二氧化硫的浓度指标与总量控制指标的基础上,应同时关注一次污染物转化为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与二次污染物之间产生的对能见度和人体健康的累积效应等综合性指标。   PM2.5研究是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公众在要求常规大气污染物浓度达标的同时,会期望城市的天空更蓝。因此,今后的研究应对PM2.5的基本组成与累积途径等进行系统、细致的分析,为研究控制PM2.5的有效途径打下坚实基础。
  • 近九成科学仪器依赖进口,“国货”如何突围?
    以数量计算,我国核磁波谱仪、液质联用仪、X 射线衍射仪国内供货量占比分别为:0.99%、1.19%、1.32%… … 6月下旬,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举行的中国科学仪器自主创新应用示范基地成立仪式上,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副所长韩立用一张图表展示了我国高端科学仪器现状——多种科学仪器基本被国外厂商垄断,某些类型的仪器国内厂商市场占有率甚至趋近于零。前不久,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在石油天然气、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农作物种子、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化学制剂等方面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加快突破一批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设备、疫苗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科学仪器的研发是一场马拉松。那些历史悠久的国际公司,都是专业选手,而且已经上路。有人形容,国产仪器公司,还正在活动筋骨,想要在短期内实现追赶,挑战巨大。但情况正在改变。“国产仪器的发展迎来了新春天和大风口。”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秘书长吴爱华判断,“再给国产仪器多点陪伴和时间,问题会一点点解决的。”一点点打破市场垄断当国内产品做起来,国外仪器的傲气也会被打下来科学仪器,被称作科学家的“眼睛”,被比作高端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吴爱华介绍,2018年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工作显示,在原值超过5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中,国产品占有率为13.4%左右。仪器行业,体量不大,却有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以分析仪器为例,2019年,我国分析仪器行业规模为350亿元。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商业部国家标准局出过一份报告:仪器仪表工业总产值只占工业总产值的4%,但它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达到66%。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主任韩玉刚强调,科学仪器,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也是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形式,还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若对进口仪器依赖过强,一是有风险,科研工作会受制于人;二是仪器用户要花大量资金,购买高价产品。“几乎99%的科学仪器类电子显微镜市场份额被全球五家公司瓜分。”聚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何伟介绍起他熟悉的电子显微镜领域。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2020年,这类产品的全球市场销售额在35亿美金左右,在国内销售额约为60亿元人民币。但即使是最头部的国内公司,也只能从这块蛋糕中分到1%到2%。聚束科技成立于2015年,是世界上少数几家能够独立设计和生产高端场发射电子显微镜整套系统的高科技公司之一。“这种收入不能支撑高端仪器公司的发展,我们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就高达三四千万元。”何伟坦言。吴爱华介绍,2018年,我国光学仪器、电子测量仪器、试验机和实验分析仪器进口额为217.3亿美元,约合1396亿元人民币。以高效液相色谱仪为例,调查显示,国内有厂家几十家,北美6家,欧洲3家,日本3家。但国产品占有率仅为20%,80%依赖进口。“总体来看,国内仪器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基础薄,缺少明星企业,近80%为小微企业。而从收入规模来看,我们没有排名全球前列的仪器企业。”吴爱华说。并非没有好消息。海能未来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刘文玉是仪器行业的“老兵”,在这个行当工作了36年,且曾在国际仪器公司日本岛津干了17年。他能感到,近十年来,国产仪器行业在变化:民营企业多了,海归高端人才创业多了,资本运作也变多了。一批优质企业已经脱颖而出,跟第二、三名甩开了差距,且能与国外企业一战。刘文玉向记者讲起了北京的普析通用。这家企业成立于1991年,一直在做紫外分光光度计和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仪。1997年,刘文玉的老东家岛津在苏州建了工厂。他记得,自从有了普析通用的仪器,“岛津的价格就降下来了,三到四成的下降。而且,岛津苏州工厂光谱仪器的销量一直上不去”。当国产品真的优秀时,国外仪器的傲气,也会被打下来。有些企业,则找到了还没人踏足的空白市场,用“人无我有”来切入“蓝海”。总部位于合肥的国仪量子,做的是量子精密测量仪器。公司营销中心副总经理付永强告诉记者,他们的量子钻石单自旋谱仪、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等仪器,是全球首创的独家产品,面临的竞争较小。而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产品,主要目标则是实现国产替代。“我们已经从‘不能望国外企业项背’,到了跟跑、并跑甚至部分领跑的阶段。”付永强说。用户不信任致使推广难国产仪器企业,要靠品质和服务补齐短板。其实,回顾国产仪器的发展历史,起步并不比国外晚太多。但受种种因素影响,上世纪80年代到2000年初,仪器行业陷入低谷,发展出现断代。要追赶,拦在国产企业面前的,是时间鸿沟。吴爱华说,他们在调研中发现,用户的不信任,是国产仪器难以得到广泛应用的一道槛。信任,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多家国产仪器企业负责人都提到,他们的竞争法宝是“用户至上”,为国内用户提供比国际大牌更诚挚的服务。付永强讲了个小故事。2019年11月,清华大学分析中心磁共振实验室使用的某国外品牌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出现故障,测不到信号。若返回原厂维修,耗时长,花费大,于是实验室尝试联系了国仪量子,问他们能不能修。2018年,国仪量子发布了中国首台商用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EPR)波谱仪,具有EPR产品自主研发实力和专业的服务支持体系。公司得知清华大学的情况后,马上安排了EPR工程师前往现场。“这类问题,正常情况下返厂维修至少需要1个多月,国仪量子EPR工程师从现场检查到恢复测试,用时仅4个工作日。”后来,清华这一实验室给企业送来了锦旗。锦旗上写道:“维修专业及时可靠,解决了卡脖子问题,为我国仪器之表率。”刘文玉说,国产仪器公司要承认差距,但也要找到自己的优势。“搞清楚市场要什么,也要搞清楚自己能做什么。”海能仪器做了一款皮实耐用、能跟国际公司中端产品竞争的高效液相色谱仪。为了提高质量,他们用国际化通用件做仪器的核心标准件,和国际公司对标。“我们不做最高精尖的,但也绝不能陷入低端产品恶性竞争的漩涡中去。”刘文玉跟记者算账:国际公司在国内销售的高效液相色谱仪器能达到1.6万余台套,销售额40亿元;而几十家国内企业,则在争夺剩下的3亿元左右的市场。“为什么不去跟国际企业争一争?”之前不争,是因为一些国内公司,用便宜的零部件,造低端的产品,用户买得少,体验差;体验差,就买得更少。于是市场进一步缩减,仪器的成本必须进一步压低… … “这不就成了恶性死循环了吗?”刘文玉强调,国产仪器也要用好东西,给用户建立信心。他们砸钱,做可靠性验证,做精益生产和供应链管理。团队还将50台样机拉到用户的使用现场——不用给钱,你们就试试;不要了,我再拉回来。刘文玉知道,用户的试用,能为产品质量的改善提供一手信息。毕竟,如果仪器得不到使用,连被“骂”的机会都没有,就更会被进口产品甩在后头。越是起风时越要保持冷静市场需求是把双刃剑,只有自己翅膀硬了才能飞得更稳健。“用户是包容的,他们愿意给国产仪器机会。”让刘文玉感动的是,某市的药监部门,主动将样品一分为二,在海能的仪器和“国际大厂”的仪器上同时做分析,帮他们做结果比较。2020年左右,何伟也明显感到用户对国产仪器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从满腹怀疑到主动愿意尝试”。也是在202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能总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升自己的科技水平。从国家领导人到国家部委再到地方政府,都将科学仪器放在了重要位置。从2011年起,中央财政拨款成立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科技部和财政部启动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该专项强调面向市场、面向应用、面向产业化。各地也在国家的统一协调和支持下聚焦高端科学仪器产业的发展,建设科学仪器产业园。建立国产仪器应用中心,建立仪器测评中心,举办高端用户与国产企业供需对接会… … “这些举措,就是为了促进国产仪器创新和发展,形成进口可替代名单。”吴爱华说。“中国开始成为世界的前沿科学中心和高品质生产制造中心,这是我们的产业升级机遇。”付永强看到,国内的仪器需求也越发旺盛。国仪量子去年开始就在与一家知名家电企业合作。此前,这家企业只在中央研究院配置了电子显微镜,现在,他们工厂生产线上也逐步开始配备电镜。“全球60%以上的电子加工产业都在中国,如果给每条产线都配置一台电镜,这个量就非常大了。”当然,越是在起风时,就越要清醒和冷静。“市场需求是一把双刃剑。你一定要把自己的翅膀锻炼得更强壮,才能飞得更稳健。否则,要是辜负了用户,信任就很难重建了。”何伟说,国产仪器必须踏踏实实,把市场抢回来,把技术做起来。刘文玉知道,国际公司会调整他们的策略。越来越多的国际公司选择在国内建厂,以规避某些限制性要求。未来,他们或许也会降价。就算整机不挣钱,靠着如此高的市场占有率,国际公司仍然能靠服务挣钱。这一切让刘文玉有一种紧迫感:“在五至八年内,如果国产仪器不能在性能参数、稳定性和服务上获得很大的提升,很可能将来依然被国外公司垄断。”寻求“推一把”的动力不能光靠企业单打独斗,需要国家继续扶持。但也不能理想主义地认为,靠着企业自己单打独斗就能出头。借鉴国际巨头的成长经历,仪器企业的发展,要借助各方的力量:要有政府支持,要有资本注入,要有产学研的紧密合作,要有产业格局的升级调整。高精尖的科学仪器,有科研项目的支持。但大量国产仪器企业聚焦的产品,其实处在中端。这些企业其实面向最为广大的国产仪器用户。“我们可以一手抓‘高精尖’,一手抓量大面广的通用型仪器。”刘文玉说,如果基础做不好,国内企业被国际企业打趴下,一段时间后,广大用户仍必须出高价买通用仪器。“希望国家可以给仪器企业税收减免或者财政补贴,让他们能更从容地把资金投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刘文玉坦言。何伟则建议,可以效仿起步时的新能源汽车行业,直接对国产仪器消费者和生产者进行补贴。补贴,可以减轻仪器企业的资金压力,并成为助推用户购买国产仪器的动力。“有了一个小动力,很多事情可能可以发生很大的转变。”他把这种支持方式比喻为拐棍。“帮我们快速站起来,往前冲;以后慢慢地,我们靠着自己努力就能脱拐。”采访中,多家国产仪器企业负责人共同提到了一个现实问题——同一舞台,不同负重。根据相关政策,研发机构采购进口科研仪器可以免税。虽然我国也出台了《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管理办法》,但据相关人士透露,这需要研发机构购买仪器后再申请退税,执行起来程序较为烦琐,且对国产仪器企业来说,负担并没有减轻。“进口仪器的免税,实际上打击了国产仪器,也削弱了国产仪器的性价比优势。国产仪器能否跟进口仪器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国产仪器企业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提出了几乎一致的诉求。至于用户对国产仪器的信任,则必须通过实践去逐步建立。6月下旬成立的中国科学仪器自主创新应用示范基地,就是要把国产仪器用起来,为仪器设备提供验证和评价,为仪器生产厂商提供应用示范场所,反馈使用信息,提升仪器性能指标。“请您多用、狠用,不嫌弃地用我们的国产仪器,多给我们使用反馈,帮我们逐步提升与国际品牌的竞争力。”在成立仪式上,面对台下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与潜在用户,刘文玉恳切地呼吁。
  • 河南计量攻克颗粒标物研制技术,打破进口依赖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空气质量检测还是医疗领域液体中颗粒物的检测,都需要对比物,称为颗粒标物。长期以来,我国颗粒标物都依赖于国际进口。9月16日,由河南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国家科研项目“颗粒检测仪器量值溯源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在历经6年的钻研后,正式通过科技成果鉴定,一举攻克了颗粒标物研制技术,填补了国内该领域技术和标准空白。 /p p   “颗粒标物的应用其实非常广泛,跟老百姓的生活也是密切相关。”省计量院流量计量研究所所长朱永宏介绍,比如生病输液时,液体中颗粒物的大小、形状和数量直接关系到个人的生命安全,计量工作者在对其检定时,就需要用到颗粒标物,以此作为标准来判断颗粒是否符合安全标准。 /p p   据了解,我国使用的颗粒标物长期从美国进口,且价格昂贵。河南省计量院自6年前开始承担这一国家级技术攻关项目后,从全国各地的颗粒物质中进行筛选,发现新疆沙漠沙适合作为颗粒标物原料,在经过一系列艰难研发后,终于成功制作出完全符合国际标准的新型颗粒标物,打破了国外垄断。 /p p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这一新型颗粒标物不仅均匀性、稳定性好,且售价很低,受到了各个领域的欢迎。”朱永宏介绍,目前该项目已取得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待真正量产后,将广泛应用于环保、医疗和工业生产等各领域,发挥出巨大的技术支撑作用。 /p
  • 中国对高精尖科技仪器如此依赖进口,为何不自己制造?造不出来吗
    中国在技术能力发展方面虽然有一定的体现,但是依然是有短板存在的,由于我们的起步时间较晚,所以在一些高精尖技术仪器领域的依赖性依然比较强,虽然说中国目前的技术能力发展以及运行优势都有多方面的体现,但是想要完成完全实力上的优势并没有这么简单,按照这种风景模式看下来,想要为后续发展创造有时候可能也必须要持续性的进展。其实大家都觉得中国现在已经突破了很多的限制,能够得到技术上的共同发展,但如果真正地看下来的话,我们的短板依然存在。毕竟实力上的发展就是一大限制,如果说在短期时间之内没有办法改变的话,其他领域就会更难调整,高精密的仪器需要的是更多技术上的共同支撑,因此也有了一定的运作可能性,但毕竟我们起步的时间相对较晚,所以想到完全突破并没有这么简单,再加上西方国家一直都不希望中国能够有好的运用呈现,所以一直都对我们进行着限制。尽管近几年来不论是在器械制造还是在一些医疗领域的研究,中国都有了呈现,但是我国在高精尖仪器上的短板其实远远地超乎大家的想象。因为不论是核磁共振还是一些冷冻电镜,关于这些技术的掌握,国家都会选择将他们的发展完全的保密,这些努力也是中国到目前为止,即使制造仿造的山寨机也没有办法达到的一种情况。这种情况也大家有了更多的好奇,毕竟在发展过程当中就有优势,才能够创造更多的可能,毕竟,中国在发展过程当中已经受到了其他国家的围追堵截。通过之前的数据就能够非常明显的看得出我国在一些高精尖仪器上一直都依赖的是进口来进行维持,这让大家都产生另一个好奇,中国难道真的制造不出来吗?其实在这些领域需要的是更多的技术推进以及优势上的共同呈现,按照这种发展模式下来受到的影响也会更多。如果在整体的运用以及发展当中也受到了相应的限制,首先中国虽然很想发展这一方面,但同时也有一个问题产生,那就是我们需要有一定的支撑技术领域发展,并没有这么容易,即使是小小的一个零件,都需要通过长期的时间突破。在这些情况之中都造成了中国发展上的一大缺陷,想要为后续带来更多的优势和发展,这些也是需要突破。除开这些之外,在精密仪器尤其是一些医疗器械的制造上我们的短板就更加明显,中国接触现代医学的时间相对较晚,我们的传统医学则是中医,而西医和中医之间有着比较大的差异,中医更需要的是身体健康的一些检查,而这种检查模式也就意味着需要器械来做共同的配合。在这种发展情形之下,也有了一些问题上的呈现,毕竟只有这些领域并没有这么好突破,再加上是医学领域的发展,要求更高也就更难突破。在多种限制条件之下,中国在这方面可以说受到了比较大的阻碍,但是想要完全的突破也并不是不可能,中国目前在一些高精尖技术仪器及发展上都在做推进,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想要依靠自身来进行医学上的一些发展,依然存在着比较大大的问题。在制造发展方面,自然没有哪个国家希望完全地依赖其他国家来进行推进,但毕竟中国的发展情形以及形势都相对比较严峻,如果不持续推进的话,问题会更多。技术领域发展以及器械制造需要的是更多的优势,高精技术仪器最大的一个阻碍就是在技术发展上的要求,如果中国能够实现和突破这方面的差异,那么我们就不会再有限制存在了。就目前的数据看来,中国在精密仪器的发展上还在依靠着进口来解决,短期时间之内,中国想要摆脱也存在着比较大的限制,所以在后续发展过程当中,也需要有更多的关注。技术进展有一定的优势在,但同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必须有实力上的共同提升,不然的话很多东西都没有办法实现,虽然说中国也很想摆脱在发展领域上的一些限制,但技术呈现往往没有那么好实现。
  • 桑国卫:我国高端装备和精密仪器仪表仍依赖进口
    10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桑国卫在出席第四届亚洲制造业论坛年会时表示: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全面提升工业化水平和工业化质量,推动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   桑国卫在演讲中指出,尽管我国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化国家,但我国装备制造产业的整体实力和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较,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一些高端装备和精密仪器仪表等核心部件,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进口。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装备制造产业中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产业,是发展高端制造业的核心和关键。当前,我们一定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抓住全球新一轮产业布局的良机,依托低碳技术和信息技术提升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推动工业化进程。   桑国卫说,我国发展高端制造产业的目标是通过产业升级,最终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高端产品国产化、出口产品高附加值化。发展高端制造产业,要瞄准全球生产体系的高端,大力发展具有较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制造业由加工制造向价值链高端延伸。高端制造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和最高境界。当前,我们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中后期快速转变的时期,我们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但从总体看来,机遇要大于挑战。   对我国高铁领域取得的成功桑国卫表示祝贺。他认为,代表中国制造业整体实力的中国高铁,必将诞生出一个全新的、庞大的高铁产业,对中国制造业和世界制造业都是一件好事。
  • 翟婉明:高铁牵引变流器中的大功率半导体芯片IGBT完全依赖进口
    5月30日,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期间,中科院学部第七届学术年会在北京举行全体院士学术报告会,紧密围绕国际科技热点,丁仲礼、李儒新、包信和、高福、焦念志、黄如、翟婉明等七位中科院院士分别作学术报告。翟婉明院士是我国轨道交通工程专家,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中国力学学会第十届副理事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科协副主席。2021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翟婉明在会上做了题为《中国高铁发展面临的科技挑战与对策》的报告。报告中,翟院士介绍了我国高铁面临的挑战,指出目前我国高速列车个别关键部件依赖进口,其中牵引变流器中的大功率半导体芯片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完全依赖进口,长期被国外垄断。据了解,高压IGB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是牵引变流器的"心脏",是交流传动技术的"核芯",涉及先进功率半导体器件IGBT的设计、工艺、测试与应用等多种技术。轨道牵引变流器具有特殊的牵引系统负荷特性,车载器件的运行环境恶劣且复杂多变,对牵引级IGBT的静动态特性与可靠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器件需能承受高压大电流、具有优化的动态特性、更大的安全工作区及更高的工作结温。牵引级IGBT代表了该类器件的最高技术水平,其技术与产品长期被国外少数几家公司垄断。
  • 盘点中国严重依赖进口的20项产品,两类科学仪器在列!
    p   中国制造业目前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落后挨打,到现在巨龙腾飞,中国制造人付出了巨大心血和努力。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目前许多产品仍然高度依赖进口,中国制造在这些领域的研发和生产依然存在难以攻破的技术难关。 /p p   这其中有关乎中国工业命脉的核心产品,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业零部件,也有电子显微镜、基因检测仪等科学仪器。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盘点中国严重依赖进口的20项产品: /p p    strong 1、高端数控机床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3f7fe712-4348-4a0b-8b6d-77929d37be5a.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p p   机床是现代制造的基础,没有机床的支撑,现代制造将寸步难行。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制造业对精密加工的要求越来越高,更高精度的产品不得不依赖高端数控机床。 /p p   目前国内的高性能机床基本上都是从德国、美国、日本这些国家进口,高端数控机床自给率不足10%,虽然我国不断加大对高端机床的研发投入,但国产机床精度和使用寿命远远达不到世界同类水平。 /p p    strong 2、芯片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031e3a65-f152-43ca-83cb-987583151cc9.jpg" title=" 2.jpg" alt=" 2.jpg" / /p p   小到平时使用的智能手机,大到登月用的超级计算机,芯片可以说是无处不在。2018年中国芯片市场超过4000亿美元,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核心集成电路国产芯片占有率多项为0,贸易逆差高达1657亿美元,芯片之痛是中国制造难以抹去的阴影。 /p p   尽管我国正在加大攻关芯片技术的力度,但中国企业在全球芯片产业格局中仍处于中低端领域,目前中国能自主制造类比、分离等低端芯片,但逻辑、存储等高端芯片目前都无法自给。 /p p    strong 3、光刻机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80fb81f1-735f-4a03-a42b-a9e9968ced40.jpg" title=" 3.jpg" alt=" 3.jpg" / /p p   光刻机被誉为芯片之母,国产芯片的匮乏一定程度上源于光刻机的无力。目前制造高端芯片的光刻机,全球只用荷兰ASML和日本尼康和佳能拥有,其中荷兰的ASML占据全球份额的87.4%,由于受到美国的影响,这些精端装备是是禁止向中国出口的,这些核心装备是用钱买不来的,只能靠中国人自己的智慧和双手。 /p p   如今半导体工业正在挑战的制程工艺为5nm和7nm,这个尺寸不到头发丝直径的万分之一。在这个精度条件下加工,任何传统的加工方式都毫无用武之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半导体产业突破技术封锁,要想开发先进的半导体制程,就必须要有先进的光刻机。 /p p   strong  4、操作系统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ed19f101-382c-4952-8ee5-b45a2cbbb765.jpg" title=" 4.jpg" alt=" 4.jpg" / /p p   尽管国产智能手机已取得世界领先地位,但在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上中国仍一片空白。目前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统市场占比高达81.5%,苹果IOS占比18.4%,美帝几乎垄断了整个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市场。 /p p   中国要想真正实现智能手机的自主生产,操作系统的空白是永远绕不开的问题。而建设操作系统最重要的软件生态系统,需要芯片厂商、系统厂商、软件厂商的数年如一日地共同协作。 /p p   strong  5、医疗器械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8be61e64-3e11-4635-88e7-469a8f80f1fa.jpg" title=" 5.jpg" alt=" 5.jpg" / /p p   医疗器械是指直接或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 材料及其他类似或者相关的物品, 包括所需要的软件, 主要用于医疗诊断、监护和治疗。没有医疗器械,中国上亿医患病人难以得到及时救治。 /p p   尽管我国医疗行业日益完善,但很多医疗器械多进口于德国、日本、瑞士,这种高端精密仪器,一台设备的成本通常高达百万甚至千万。 /p p   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体现在高端产品上。国产医疗器械同质化严重,例如我国仅生产输液器、注射器的企业就有200多家,缺乏差异化和创新意识。 /p p   strong  6、航空发动机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2f7ce5df-dfca-4b16-8f28-17d6d9f72d96.jpg" title=" 6.jpg" alt=" 6.jpg" / /p p   中国的火箭能去月球,四代战机能自主研发,但航空发动机依然高度依赖进口。目前世界航发领域,美国英国的航空发动机的霸主地位难以撼动,美国普惠(PW:普拉特· 惠特尼)、通用(GE:通用电气)和英国的罗罗(RR:罗尔斯· 罗伊斯,又名劳斯莱斯)牢牢占据航发三甲的位置,国产发动机市场占有率不足1%。 /p p   航空发动机的缺失不仅关乎我国民航事业的发展,更已成为制约我国空军战力的一个去重要因素。以我国的J-20战机为例,歼-20在早期发动机远远落后于F-22装备的F119,无法进行超音速巡航,而超音速巡航是四代机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只能在气动布局上做文章。可以说没有国产航空发动机的突破,就没有我国空军的未来。 /p p   strong  7、汽车发动机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be636952-240e-461b-83e3-00fcbf0aa0f5.jpg" title=" 7.jpg" alt=" 7.jpg" / /p p   目前国产发动机依然喜欢买别人技术、捡别人淘汰的技术,导致国产汽车品牌质量跟不上同期的合资企业和进口汽车,国产发动机无论在制程、可靠度与国外都有较大差距。 /p p   在自主品牌快速发展的今天,国产车在外观设计和车身做工上进步非常大,某些优秀产品在这些方面甚至可以赶超合资,但再好的外观设计和做工依然弥补不了发动机的短,一台优秀的发动机将是国产汽车赢得消费者信赖的重要基础。 /p p   strong  8、船舶柴油发动机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d85a1aa6-986e-4600-a94e-2f9907214ee0.jpg" title=" 8.jpg" alt=" 8.jpg" / /p p   中国造船技术位居世界前列,但在船舶柴油发动机却高度依赖进口,国内在船舶动力装置中,有95%以上为柴油机动力装置,而世界上的船舶柴油机基本被MAN B& amp W柴油机公司和瓦锡兰公司垄断。 /p p   不仅船舶发动机市场被国外牢牢占据,专利封锁也难以突围。曾有报导称国内中西部地区有一家国有企业制造了300多台船舶用中速机,赢利上亿元,可是当该企业在缴纳知识产权费后,盈余所剩无几。国产发动机要想厚积薄发,突破专利封锁成为重中之重。 /p p    strong 9、高端传感器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043be39e-4a3a-464a-a219-64968d9559e1.jpg" title=" 9.jpg" alt=" 9.jpg" / /p p   无论是智能手机、智能硬件还是智能家居,高端传感器可谓无处不在,高端传感器已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基础配件。 /p p   目前我国最缺乏的是高端的、灵敏的传感器。就总体水平而言,国产的传感器产品仍以中低端为主,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中国市场上的中高端传感器进口占比达80%,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产品严重欠缺。 /p p    strong 10、转辙机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e3c06c30-1200-4bd8-88cb-9f175eb7b3e6.jpg" title=" 10.jpg" alt=" 10.jpg" / /p p   转辙机是道岔控制系统的执行机构,它可以很好地保证行车安全,提高运输效率,改善行车人员的劳动强度。目前我国自主生产的ZD6转辙机精度远远不及西门子S700K,达不到使用要求,只能依赖进口。 /p p   strong  11、高端轴承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894bb4f7-b06c-4b38-b98d-e18e724ddcb3.jpg" title=" 11.jpg" alt=" 11.jpg" / /p p   在我们的生活中轴承几乎无处不在,小到路边的共享单车、家里的家用电器,大到上天的宇宙飞船,下水的航空母舰,没有轴承这一切都无法存在。 /p p   然而应用于精密机床的主轴承,我国在技术上仍处于一片空白。滚动轴承的精度一般分为P0、P6、P5、P4和P2五个等级,用于精密机床主轴上的轴承精度应为P5及以上级,而对于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高速、哈尔滨轴承高精密机床的主轴支承,则需选用P4及以上级超精密轴承。P4及以上级超精密轴承对技术性能和可靠性要求很高,国内需求的一半以上都依赖进口。 /p p    strong 12、大型机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4fd81fb9-54c4-4ad0-8f47-28a88d160f45.jpg" title=" 12.jpg" alt=" 12.jpg" / /p p   大型机也被称为大型主机,依靠其强大的数据存储能力和安全性某些重要行业具备了“不可替代性”。大型机担着企业、机构最核心的应用,例如银行的资金交易,用户数据等等。如果四大行这样的大银行大型机出了大故障,银行转账和ATM机都将瘫痪,我们日常使用的移动支付将无法正常运作。 /p p   如此重要的企业设备中国却严重依赖进口,其主要原因在国产大型机安全性和可靠性远远落后于IBM。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13、透射电子显微镜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e0ca1ef1-3fee-411d-b520-9d827dcfa3c5.jpg" title=" 13.jpg" alt=" 13.jpg" / /p p   透射电子显微镜是利用高能电子束,充当照明光源而进行放大成像的大型显微分析设备。相比于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可以看到看清小于0.2um的细微结构,是我国科研领域重要器械。 /p p   目前我国还无法生产高精度的透射电子显微镜,高校和科研机构使用的电镜大多进口自美国、日本和荷兰。 /p p   strong  14、数控刀具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49463033-4ff9-4aa8-9adc-d2a5967db788.jpg" title=" 14.jpg" alt=" 14.jpg" / /p p   数控刀具是工业生产的牙齿,没有刀具原材料的加工就是无稽之谈。目前国产数控刀具在工艺和图层工艺上和进口的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精度和耐用性都不如进口刀具,再加上高端机床技术的缺失,我国数控刀具只能依赖进口。 /p p    strong 15、高精度机械手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5086a349-32a2-4f23-b22f-d23a8e3a3923.jpg" title=" 15.jpg" alt=" 15.jpg" / /p p   机械手是工业机器人的最重要的部件之一,随着中国制造业逐步走向数字化、智能化对工业机器人的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KUKA工业机器人,凭借其灵活的机械手已经能和乒乓球世界冠军进行比赛,而我国依然无法生产高精度的机械手,导致我国工业机器人自主生产严重落后。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16、基因检测仪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0923c113-67bf-480d-a6a3-a57f721e4185.jpg" title=" 16.jpg" alt=" 16.jpg" / /p p   前段时间网上爆出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人以为我国已掌握基因编辑技术,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连一台基因检测仪都造不出来。 /p p   基因测序仪诞生于1986年,目前已经走过了30多年,其中超过99%的设备都是美国研发、设计和生产的,如果没有美国的先进机器作为技术支撑,中国的基因工程将举步维艰。 /p p    strong 17、真空蒸镀机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ba3333c8-acc7-4e4e-b83d-8a1eddea6d18.jpg" title=" 17.jpg" alt=" 17.jpg" / /p p   随着搭载京东方OLED 屏幕的华为mate20的上市,国产OLED 屏幕在国际市场上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作为OLED面板制程的“心脏“:真空蒸镀机,其核心技术仍然牢牢掌握在日本Canon Tokki手里。 /p p   Canon Tokki的年产量通常只有几台到十几台之间,还没出厂就被抢购一空,可谓有钱也买不到。它能把有机发光材料蒸镀到基板上的误差控制在5微米内,没有其他公司的蒸镀机能达到这个精准度。目前我国还没有生产蒸镀机的企业,在这个领域我们没有发言权。 /p p    strong 18、 感光干膜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db931ff3-117e-4e38-a0dc-c6a68aca9e07.jpg" title=" 18.jpg" alt=" 18.jpg" / /p p   感光干膜是一种特殊的制造印制电路板(PCB)的专用品,通常由聚乙烯膜、光致抗蚀剂膜和聚酯薄膜三部分组成。感光干膜主要作用是隔绝氧气、分层和避免机械划伤,没有它电路板的寿命将大幅下降。 /p p   2017年我国光致抗蚀干膜产量约0.7亿平方米,仅占国内消费量的1/3,绝大部分依赖进口。 /p p   strong  19、抗癌药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8052d94e-f37e-44b7-b17d-b5e243f3a1b2.jpg" title=" 19.jpg" alt=" 19.jpg" / /p p   《我不是药神》第一次引起人们对于进口药价的思考,进口药之所以售价如此之高一方面是国外制药企业高昂的研发投入,另一方面也源于国产创新药缺失。2017年我国肿瘤药规模超过1400亿,但其中95%依赖进口。 /p p   一种新药对于癌症患者来说是救命稻草,但对于制药企业来说是6-10年上百亿元的研发投入。让中国癌症患者早日吃上廉价的国产药,中国制造企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p p    strong 20、数码相机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99246dbd-bb20-4e11-aa26-63082e39dc8d.jpg" title=" 20.jpg" alt=" 20.jpg" / /p p   中国的火箭都上太空了,却造不出一台小小的数码相机,难道数码相机制造工艺要求比火箭还高吗? /p p   其实还真是,单反数码相机技术门槛很高,需要最前沿的光学、电子、机械技术相结合。像如今单反相机的快门速度可以达到1/4000秒,部分高端机型甚至达到1/8000秒如此高速的快门对加工精度和可靠度有着极其严苛的要求,中国机械加工条件目前还难以达到这样的水平。 /p
  • 依赖进口科学仪器就是空中建楼阁——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座谈会建言献策
    以小我微光,聚星河万顷。一个科技工作者最美的样子,就是将自己的青春、热情和智慧融入到国家发展需求中,应时代之需,解国家之急。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广大科技工作者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祖国富强、民族复兴为己任,创新争先,自立自强。5月30日,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举办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座谈会,多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直抒“创新争先自立自强”的心声,为科技强国建言献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赵巍胜:依赖进口科学仪器就是空中建楼阁我特别想提出大力推进科学仪器自主可控,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建议。我国出台了科学技术进步法,多次强调科学仪器的自主可控,对此我体会很深。2018年,由于进口科学仪器无法顺利采购,我经历了人生的至暗时刻——实验室停滞超过半年以上,每天都有进口设备订单被取消,试验设备被卡在各国海关,供应商漫天要价等问题,使我深刻体会到只有科学仪器自主可控,才能实现真正的科技自立自强。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我们争分夺秒,终于自主研制成功了对我们最重要的、被卡得最严重的磁光克尔仪器,现在不但我们在使用这个仪器,还给其他科研院所供货,帮他们解决仪器问题。在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我有一个倡议:把国产设备使用率作为申请国家项目的一个核心申请指标。这是因为,今天我们依赖进口设备其实就是在空中建楼阁,随时都可能坍塌。我建议,以全社会力量推进国产科研仪器的使用。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创新很难,但中国人一定要有坚强的信心创新就是要站在巨人肩膀上,对难题寻找新的解决途径或方案,这是非常艰难艰苦的工作。以我的亲身经历为例:我最初学地质,毕业后想去找矿,学校却要我做苏联专家副博士研究生,我是共产党员,服从国家分配。可是我的苏联导师要回国,我只能再次参加副博士研究生考试,被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录取。我那时研究铁矿、铜矿,可所长说:“你跟我一块搞核子地质吧。”但我没有任何基础,不懂得原子核。从本科的基础课学起,两年以后我回到地质研究所,马上又被安排去找适合做地下原子弹爆炸的地方。我当时心里真没底:“这个没干过呀!”但一位领导说:“中国没人干过,你们年轻人就不知道边干边学,把它完成吗?”好像有一股热流冲进我的脑袋,一股强劲的动力在推动我。我立即带着16个人出野外,历尽艰难,成功完成了任务。195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宣布了人类空间时代的到来。我相信这是人类共同的目标,我们中国也一定会实现,我们要造火箭、导弹、飞船、卫星。但是到月亮干什么,有什么问题值得去研究,火星呢?这些没人搞。“那我来搞!”从研究各种陨石开始,我慢慢培养了一支队伍,建立了实验室。在月球探测领域,我们一共做了35年基础准备,又通过10年论证,2004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国探月计划,我担任首席科学家。创新很难,但是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有坚强的信心,哪怕耗费五六十年,我们也一定要加快速度,创新争先,去完成这个任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价值观多元化更要传承弘扬家国情怀在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我想谈一点对科学家精神的认识:家国情怀、使命担当,是我感受到的中国科学家精神的灵魂。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一批科技工作者、工人、解放军,成就了“两弹一星”事业,由此我们凝练了10个字:“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这个脊梁并不是哪一个人,也不是哪一些武器,而是一种文化和精神。其中最核心的是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奋斗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凝聚了大家,成为了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支柱,成为了一种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在价值观多元化的21世纪,这种精神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弘扬。实际上,正在成为科技界主力的中青年一代已经做出创新的成果,践行了新一代的家国情怀。例如,位于青海,海拔近4000米的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瓦里关基地的气象团队,他们不仅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中国贡献,而且以几十年的坚持,显示了科学精神的基准。今天我们的科学技术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离科技强国的目标还有距离。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要培养出一批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使中国的科技水平真正走在世界前列,实现科技强国的历史性目标,并且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陆宴辉:闯劲和动力来自农田和棉农我主要从事棉花害虫防控研究。团队的老一辈科学家不畏艰难,追求真理,从20世纪50年代起,连续60多年扎根华北农村,先后攻克了棉花害虫化学防控、棉铃虫综合治理等核心技术,为保障我国不同时期棉花种植安全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他们诠释了什么是科学家精神,用实践回答了农业科研为了谁,他们的谆谆教诲使我从研究生涯起步阶段就树立起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更让我建立起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破解产业科技瓶颈、支撑农业持续发展的初心使命。进入21世纪,随着棉花种植布局的战略调整,新疆逐步成为我国棉花产业的主战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我离开了条件优越的北京实验室,带领团队和学生奔赴天山南北,成功突破了新疆棉花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瓶颈,有效助力全疆棉花绿色高质量发展。12年来,我对新疆由陌生到熟悉,虽然经历不少困难和挑战,但每当面对广袤的农田和勤劳的棉农,油然而生的是责任与担当,坚强与坚韧,还有源源不断的闯劲和动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李洪波:一定高标准从严要求自己作为一名航天工程师,在航天领域,我们要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战线上,我们要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在航天领域我们有“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精神传承,我们这一代航天青年也是在这样的使命感召下成长起来的。科技创新现在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作为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我们需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而这不仅需要践行科学家精神,还需要我们一起精心培育,努力维护科学家精神。能有机会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一定以高标准从严要求自己,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创新争先,自立自强。传承好、发扬好、传播好科学家精神,为建设科技强国而努力奋斗。
  • 国产HPV疫苗获批上市 结束中国宫颈癌疫苗依赖进口历史!
    p style=" margin-bottom: 10px margin-top: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2019年12月3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称,批准首个国产双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大肠杆菌)(商品名:馨可宁)的上市注册申请上市。该疫苗是首个获批的国产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继英美后,中国由此成为全球继美英后第三个成功研发生产HPV疫苗的国家,意味着中国将结束宫颈癌疫苗只能依赖进口的历史。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50px height: 311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1/uepic/d53e510a-7af2-4213-aa36-5085091d6a6a.jpg" title=" 640.webp.jpg" alt=" 640.webp.jpg" width=" 550" height=" 311"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0px margin-top: 10px line-height: 1.5em " 该产品由厦门大学夏宁邵团队和厦门万泰共同研发,定价为329元/支,适用于9-45岁女性,9-14岁女性只需要接种2针。该产品目前正准备投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0px margin-top: 10px line-height: 1.5em " 由于进口HPV疫苗价格昂贵、数量有限,整体可及性不高。据了解目前国内2价疫苗月600元/支,全程疫苗接种三针,即便如此宫颈癌疫苗在大陆还还常常一针难求,大陆民众曾选择组团去香港等地进行接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0px margin-top: 10px line-height: 1.5em " 宫颈癌疫苗可分为二价、四价和九价等,关于二价、四价、九价疫苗的区别,仪器信息网曾做过相关梳理,详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0px margin-top: 10px line-height: 1.5em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0730/490076.shtml" target=" _blank"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三类HPV疫苗详解来啦! 理性选择防假货 span style=" color: rgb(34, 34, 34) " 》 /span /span /a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0725/489791.shtml" target=" _blank"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9价HPV疫苗优于2价?别迷信 看数据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text-indent: 2em " 》 /span /span /a /p
  • 仪器仪表核心技术“空心化”,高端仪器仪表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
    近日,《科技日报》发表了题为《壮大基础资源,夯实科技创新根基》的文章。文章指出,“虽然我国在一些科技领域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高端科研软件、核心零部件、科研仪器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非常薄弱。特别是相关领域尚未形成有竞争力的领军企业,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发展水平与我国现有科学技术水平不相匹配。”主要体现在:科研关键材料、设备核心零部件、试剂依赖进口;高端科研仪器设备市场基本由美国、欧洲、日本的企业控制;国内科研基础软件、数据库技术能力薄弱。文章还指出,“目前我国高端仪器仪表产品等的关键核心零部件基本依赖进口,仪器仪表整机厂家存在着核心技术“空心化”问题。”该文作者为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的张 越、王晓明。(图来源互联网,侵删)壮大基础资源,夯实科技创新根基我国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仍较薄弱,特别是核心仪器设备、关键零部件、科研基础软件、数据库等存在短板,制约了我国科研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当前,加强原创性技术突破和基础研究成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学和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任务。我国在国家创新战略中持续强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特别是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重点领域方向,统筹形成了上海等3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张江等4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3+4”区域创新格局,加快发展创新型新基建,持续谋划和投资建设大科学装置等科研平台,成果水平显著提升,社会影响日益扩大。然而,我国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仍较薄弱,特别是核心仪器设备、关键零部件、科研基础软件、数据库等存在短板,制约了我国科研工作持续深入开展。我国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相对薄弱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对于国家科技发展有着关键作用。虽然我国在一些科技领域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高端科研软件、核心零部件、科研仪器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非常薄弱,特别是相关领域尚未形成有竞争力的领军企业,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发展水平与我国现有科学技术水平不相匹配。一是科研关键材料、设备核心零部件、试剂依赖进口。目前我国高端仪器仪表产品等的关键核心零部件基本依赖进口,仪器仪表整机厂家存在着核心技术“空心化”问题。二是高端科研仪器设备市场基本由美国、欧洲、日本的企业控制。根据美国化学会旗下《化学与工程新闻》杂志公布的2018年度全球仪器公司TOP20排位榜中,有8家是美国公司,7家来自欧洲,5家为日本公司。三是国内科研基础软件、数据库技术能力薄弱。以工业研发软件领域为例,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AD、计算机辅助工程仿真分析软件CAE、芯片设计软件EDA的核心技术与市场份额基本由德国西门子、美国欧特克、法国达索、瑞典海克斯康、新思科技等国外企业控制。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方面,国外人工智能开发框架占80%左右,全球主流的人工智能开发框架都托管在全球最大的代码托管平台Github。一旦这些科研基础软件、数据库等遭遇禁用和封锁,我国科研工作将有可能被迫停止或者受到巨大影响。强化对短板领域重点方向的布局我国在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方面存在的短板严重制约了我国科技创新进程的推进,亟须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技术攻关与产业化布局。一是完善关键基础材料、试剂前沿布局,加强对重点领域科研的支撑保障能力。加快前沿新材料前瞻性布局。加快在光刻胶、高纯靶材、高温合金、高性能纤维材料、高强高导耐热材料、耐腐蚀材料、大尺寸硅片、电子封装材料等领域实现突破。把握新材料技术与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加速融合的趋势,开展新材料前沿与交叉技术研究。以下游应用需求为牵引,推动关键材料、核心工艺、专用生产装备等协同研发、中试和产业化应用,补齐新材料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提高关键材料与试剂的综合保障能力。二是提升高端科研仪器的创新、制造和应用水平。强化高端科研仪器前期基础研究,开展高分辨质谱仪、核磁共振波谱仪等大型分析仪器,以及磁共振成像仪、超分辨荧光成像仪、冷冻透射电镜等生命科学仪器等的关键部件和主机研发及工程化,增强国产仪器的灵敏度、精确度、稳定性和可靠性。做强高端科研仪器产业链,加强前端研发设计、后端维护和耗材配套服务保障,提供操作系统软件、实验室软件、过程分析软件等系统解决方案。做大高端科研仪器应用市场,加强在生命科学、化学品、金属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国产高端科研仪器的推广应用,打破质谱、色谱、光谱、电镜等高端仪器国外垄断。在能源、生命、地球系统与环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间和天文、工程技术等科学领域,适时启动若干筹备论证充分的大科学装置建设。三是强化生物、材料与工业领域科研数据库与软件的研发应用。加强新材料研发与制造计算模拟应用、推动建立行业材料数据库、建立面向行业领域应用的仿真模型软件系统,完善材料设计平台、产品设计平台、工艺设计平台。强化生物育种模拟与决策、建立生物育种数据挖掘系统,将作物生产决策模型嵌入农业数据库,提供生物育种数据与模型科学决策、种质资源管理、试验规划、性状采集、品种选育、系谱管理、数据分析等育种过程数据分析与服务支撑。加强与完善生物样本资源库、生物信息数据库建设,完善药物筛选平台及计算模拟的应用。在工业领域,建立EDA开发企业、芯片设计企业、代工厂商等上下游企业联合技术攻关机制,聚焦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安全仪表系统(SIS)等工业控制系统,开展多点位、低延时、高可靠、低能耗软件产品的联合攻关和适配迁移。在设计仿真系统软件方面,探索开放式工业软件架构、系统级设计与仿真等技术路径。针对软件研发共性需求,建设基本求解算法库、组件库、通用模型库,推动基础资源开放共享。提升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对科研的支撑能力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是促进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重要进展、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高端产业取得新突破的重要基础。我国亟须统筹推动核心仪器设备、关键零部件、科研基础软件、数据库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取得突破,提升我国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能力。一是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统筹强化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对科研的支撑能力。在国家层面设立跨领域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领导小组或专班,形成高效的管理机制。筑牢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支撑能力,强化对于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撑力度,推动我国在科研基础设施核心软件、零部件等短板领域的集中攻关。需要进一步强化重点区域国家创新平台和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的统筹部署,形成科技创新的簇群效应。在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中,加强对于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的政策支持力度。二是梳理国内科技基础条件资源需求清单,合理制定技术攻关的规划与路线图。建议全面梳理我国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特别是科研仪器、核心零部件、关键试剂、软件与数据库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和障碍。长期、持续、动态、跟踪研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国际前沿研究进展,集成国内外跨领域跨部门专家资源,研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发展的技术路线,支撑我国在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关键领域进行技术研发重点方向的前瞻性战略布局。三是鼓励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开发企业主体与使用需求方进行联合攻关与系统迭代。加快提升科研产业生态主体的创新能力与竞争力。加快培育科研仪器、装备及相关核心软件、零部件的龙头企业,推动我国创新型龙头企业向科研基础设施领域转型。提升企业主体自主研发科研平台、重大科技装备等的能力和产业化能力。指导高校、科研院所等加强对我国计算、存储、人工智能等技术及产品展开教学、研究和实验。在能源、生命、材料和粒子物理等领域,启动若干大科学装置联合预研、联合规划建设。推动国内操作系统、数据库、AI开发框架等核心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化应用。四是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使之成为在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科学研究需要的试剂、材料、零部件以及仪器设备大多具有小批量、多品种的特征,其产业形态决定了适合“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长时间聚焦钻研,依托突破核心技术工艺瓶颈与经验积累形成竞争优势。全球范围内,科学研究需要的小批量产品通常由一两家企业控制,而我国企业在起步阶段往往处于技术与产品成本的劣势,需要政府采取研发资金支持、税收优惠、引导资金投入、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对我国科研急需的关键资源进行支持,培育形成企业技术与产品竞争力。
  • 吴玲:第三代半导体检测设备基本全部依赖进口,短期内无法国产化替代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第三代半导体具备高效、高频、耐高压、耐高温等特性,是推动移动通信、新能源汽车、高速列车、智能电网等产业创新发展和基础能力提升的新引擎,是实现“双碳”目标和保障国家产业安全的重要支撑。虽然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但多因素促进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逆势上涨。近日,在由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关村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主办的“2021第三代半导体创新发展峰会”上,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吴玲做了题为“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思考”的主题报告,深入分享了当前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的发展现状、面临机遇和挑战,并提出对未来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与建议。现状在“十二五”、“十三五”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下,我国初步建立了从上游材料(氮化镓、碳化硅等)、中游器件(光电、射频、功率器件等)到下游应用(照明与显示、5G通信、新能源汽车、高速列车、新型电力系统等)的全创新链和产业链,产业从无到有,国产化能力不断提升。半导体照明自主可控,光电子与微电子深度融合,跨界创新应用有望引领发展。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照明制造、出口、应用国,2021年产值7773亿元,芯片国产化率超过80%;产业发展从光效驱动转向品质驱动、成本驱动,从蓝光(白光)转向深紫外等更短波长,和绿光、黄光,甚至红光等长波长;从标准结构转向小间距Mini/Micro-LED,开启高度集成半导体信息显示技术新变革。微波射频领域开始国产替代,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G通信移动基站用GaN射频器件实现6GHz以下产品小批量供应,2020年国内宏站用氮化镓射频器件国产化率超过20%;预计2023年进入毫米波频段商用,集成功放、低噪放、开关功能,这方面国内目前还不具备产业化能力;6G已启动预研,太赫兹频段进入技术论证和研究阶段,预计2030年实现商用。电力电子应用虽然需求迫切,但是产业化与国际差距较大。在“双碳”战略带动下,以新能源汽车、高速铁路、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5G通信和数据中心等为主的应用对碳化硅、氮化镓电力电子器件的需求非常明确,新能源汽车和PD快充未来五年应用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50%。 虽然我们进步很快,但距离产品好用、产业化形成规模,技术水平仍落后国外约5年左右。SiC单晶衬底虽已实现4英寸产业化、6英寸小批量供货,部分打破国际垄断,但目前国产化率不到5%,车规级、电网级功率电子材料和器件基本全部依赖进口。机遇当前,国内第三代半导体产业迎来战略机遇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新型电力系统、高铁、新能源汽车,5G/6G通信、半导体照明及超越照明、工业电机及消费电子市场等市场启动,应用需求驱动技术创新。二是在产业界、学术界多年努力下,国内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大,国际半导体产业和装备巨头还未形成专利、标准和规模的垄断,我国有机会实现超越。三是与集成电路相比,第三代半导体投资门槛不高,对工艺尺寸线宽、设计复杂度、装备精密制造要求相对较低。四是近年来我国的精密加工制造技术和配套能力迅速提升,并且具有一定的基础,具备开发并逐步主导该产业的能力和条件。挑战半导体新材料正在重塑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新格局,在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上都面临挑战。产业链方面,缺乏产业级的先进材料研发,碳化硅籽晶和单晶生长工艺控制技术与国际有5年左右差距;介质材料、高温高能量等工艺不成熟,芯片制造能力弱、产能不足,良率低、成本高、可靠性差;设计与系统应用的匹配性不够,上下游联动迭代不够,在系统中成本占比低,性能和可靠性要求高,器件进入应用供应链难度大、周期长,产业化能力提升缓慢;国产装备以仿制为主,大部分处于原型样机阶段,技术引领性不足,处于跟跑状态。检测设备基本全部依赖进口,短期内无法国产化替代。创新链方面,基础研究的应用需求导向不足,缺乏长期可持续、大投入的中早期基金支持;共性关键技术方面,缺乏开放的、体制机制创新的公共研发平台,缺乏材料和装备的中试平台,缺乏有能力满足企业需求的服务平台;产业化技术方面,知识产权和标准体系薄弱,重“科”轻“技”,研产脱节,产业升级转型专业技术门槛高。生态链方面,产业创新体系和生态不完善。研发分散、投入不够,缺乏稳定持续支持;原始创新和应用创新能力较弱;研发周期长,技术更新快,各层次人才规模不够,高端和战略性人才急缺;面临国际技术禁运和封锁;企业小而散,无序竞争,产业同质化严重、集中度低;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脱节,缺乏优惠政策对民间资本的引导,存在政府、市场双失灵现象。几点思考吴玲指出,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需要思考如何统筹规划,形成发展合力,要大胆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建立开放创新、可持续发展平台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链条打通的创新共同体。未来,联盟将继续推动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建设,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迭代研发,在推动组织“百城亿芯”示范应用、支撑地方及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探索科技金融链网模式加快科技金融结合、加强精准深入的国际合作等方面开展工作,携手产业界同仁,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共同推动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 IVD关键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 “弯道超车”不可取——访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宋海波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作为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IVD(体外诊断)产业的技术不断创新,产品日益丰富,展现出大好发展势头。预计在未来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我国IVD行业乃将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前不久召开的 strong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2019学术峰会 /strong 上,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医学检验产业分会会长宋海波作了主题为《正确梳理IVD 产业现状及未来》的大会报告,反响热烈。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400" title=" 1.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max-height: 100% max-width: 100% " alt=" 1.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7bd0f086-cc54-4150-a293-8d683340eafc.jpg"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宋海波作大会报告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仪器信息网在会议期间特别专访了宋海波会长,请他就国内IVD产业发展现状及时下相关热点话题发表看法。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仪器工艺和原材料是瓶颈 根本差距在原创技术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仪器信息网:请您介绍一下中国IVD产业概况。 /span /strong /p p    strong 宋海波 /strong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一方面国际巨头看好中国市场,纷纷登录中国市场,并努力布局中国健康产业的未来;另一方面国内的企业正努力前行,不断的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提升产品品质扩大市场份额。目前,我国巳有1200余家IVD生产研发企业,30000余家IVD流通经营企业。2018年市场容量巳达700亿元,人均IVD消费为5美金。 /p p   国内的企业约占市场容量的40%-45%。从产品方面来看,目前国产仪器、试剂基本能满足基本医疗的需求,但在细分领域同国外企业仍有较大的差距。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393" title=" 2.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393px max-height: 100% max-width: 100% " alt=" 2.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cafc4bc2-0b19-4080-b34e-36c54f74eb41.jpg"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宋海波接受仪器信息网专访 /span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仪器信息网:本土IVD企业的核心差距和劣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span /strong /p p    strong 宋海波 /strong :最根本的差距在于原创技术。国内IVD的创新主要是在仿制基础上的创新。即仿制就会有短板,再加上本身工艺的差距和客观上存在的品质差距,点点滴滴的叠加,最终反映到仪器上和使用体验感上,就形成了较大的差距。 /p p   但是我们也应客观的看待差距的历史条件,首先我国本土IVD企业起步晚、基础弱。国产体外诊断产业规模的形成也就二十年的时间,目前体外诊断企业公司总体规模普遍不够大,在研发能力上虽都有大的提升,但总体还欠强,产品质量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工艺稳定性也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都是一个产业从小到大发展的必经过程,也是目前需要正视的现状。 /p p   其次,仪器工艺和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体系是一大瓶颈。尤其是上游原材料,如抗原、抗体、酶、微磁粒和微球等,依赖进口严重,制约着国家IVD企业的发展。如果因为某些突发事件影响酶或者抗体的供应中断,那国内的试剂生产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我们应有类似华为反对美国制裁的“备胎计划”,国内IVD企业也应该有“备胎计划”和布局。 /p p   有些关键零部件不仅需要进口,而且依赖进口很严重。比如生化分析仪的凹面平像场光栅,柱流泵、进样系统等等。虽然这些零部件国内厂商能够生产,但质量与进口产品相比仍有较大的差异。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仪器信息网:国内开始出现技术含量很高的企业,您怎么看? /span /strong /p p    strong 宋海波 /strong :国内某些IVD企业对前沿技术的捕捉能力还是很强的,但在把前沿技术转化为对人们健康诊疗有帮助的产品上,还需要发力。其实国内企业技术比发达国家并非落后很多,更多的还是企业思维模式与国外有差距。当然现在很多企业都看到了这种差距,并努力布局,现在市场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上游原材料公司和生产研发企业,所以相信未来,国内上游原材料和上游仪器关键组件会有大幅进步和提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为健康服务没有捷径走 企业要精耕细作走出去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仪器信息网:您是不是反对“弯道超车”这个提法? /span /strong /p p    strong 宋海波 /strong :我不同意在涉及人类健康的产品上弯道超车的提法。首先我们要明白,直行都有现实的差距,难道弯道超车就没有风险吗? /p p   技术超?产能超?服务超?还有价格超?品质超?这些都是建立在产品的基础上,而产品又是建立在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上,因此只有脚踏实地的努力不懈的追求,我们才能在某些领域去超越,这样的超越才能行之久远。 /p p   从精神层面上说,弯道超车是一种情怀是一种精神,本无可厚非。但从技术层面上说,企业更应该脚踏实地,认认真把产品做好,由于我们IVD产业起步比发达国家晚,在这种情况下,提弯道超车只会给投机取巧,偷工减料,违背规律以可乘之机,当然强势品牌企业也不会给你这样的机会。这对产业发展,对企业进步是非常不利的。因为我们行业与其他行业的不同之处在于为人类健康服务这个目标上,没有捷径好走,只能靠品质过硬。 /p p   为健康服务没有捷径可走,企业要精耕细作,努力聚焦主业,在做好国内产品销售的同时,还要积极的创造条件走出去,布局国际市场。 /p p   所以,弯道超车只是个振奋人心的语言表达方式,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口号。最根本的还是要脚踏实地,夯实基础,认真做事,认真做品牌,认真做好产品。只有当企业技术水平积累到一定程度、产品积累到一定水平,这个时候再去超车,才能够超的远超的实在。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仪器信息网:您对国内IVD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什么建议? /span /strong /p p    strong 宋海波 /strong :国内企业占市场容量的40%-45%。其实国内企业的价格优势,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美好。如果四大巨头一夜之间全部降价,给国内IVD企业带来的影响非常大。 /p p   企业应该在细分领域做差异化产品。国内有些企业创新性是很不错的,比如上海透景酶联自免15项的联检项目,湖南圣湘一步法的分子诊断产品,星童的高敏肌钙蛋白,亚辉龙的生殖领域的试剂,包括有些企业推出的特异性非常高的检测试剂盒等等。我们的企业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这样即规避了在常规领域和大企业竞争的消耗又能障显差别化竟争的优势。 /p p   未来没有创新的产品,就没有市场竞争力。中国IVD企业这几年的创新意识在不断加强。所以一个企业要想很好的发展,必须要创新,必须要在现有基础上去降耗升级。 /p p   IVD企业尽早布局国际市场,这样才能振兴产业,增强企业自身的发展。中国人口众多,大部分IVD企业都聚焦在这个高人口密度人群的消费市场,在竟争中往往会丧失企业独立发展空间。国内的企业相对来说是比较弱势的,当一个弱势的产业和一个强势的产业集团去竞争,我们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一点我们应该学习韩国企业,他们的产品在他们本国内的销售占比仅为10%,90%都是用于出口。国内企业如广东万孚,重庆中原,桂林优利特,迈瑞等也很早就布局国际市场,万孚如今出口值约占总产值的一半,在IVD产业这一领域做得很成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区域检验中心建设落地尚需时日 第三方医学检验发展遇良机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仪器信息网:您对区域中心实验室怎么看? /span /strong /p p    strong 宋海波 /strong :区域检验中心是医改过程中的一个产物,是政府为主导的检验机构。这个检验机构的要素在于将区域内所有检验科工作,都放到这个检验中心,医院检验科只作为窗口,保留常规和急诊检验项目。这样做的好处是,社会有效资源得到有效的节约和集约化利用,减少重复投入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p p   但检验科的改革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且区域检验中心需建立在政、人、物、薪酬、资源管理等多方面统一的基础之上,很难想象在松散的体制下,能够成立行之有效的区域检验中心,因此目前区域检验中心建设的实际落地还不多。如果说区域检验中心建设行之有效的推进的话,应该是在医共体之下,或有所可为,而在松散的医联体下很难構建真正意义的区域检验中心。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仪器信息网:您对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怎么看? /span /strong /p p    strong 宋海波 /strong :中国医学检验市场收入约4500亿以上,发展速度很快。我国的第三方检验机构增速仍是全球范围内最快的,达25%以上。第三方检验和现有医院的检验,从性质上来讲是有差异的。第三方检验是商业化的,不隶属于任何一方,是服务性的,是检验医学的有益补充 /p p   目前国内的第三方检验机构大概有1100余家,其中病理诊断中心185个,医学实验室 241家,医学检验所689家,医学检验中心66家。这跟欧美发达国家独立检验刚兴起的时候是一样的。第三方检验小而散只是暂时现象,未来第三方检验机构一定会通过收购和整合来强大自己,这是市场发展的自然规律。 /p p   现在检验科对于医院贡献着很大的利益,医院很难放手。随着改的深入,如果真的触及到检验收费的底线的时候,第三方检验机构必定会迎来发展的大好时机。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仪器信息网:您认为将来不同医学实验室之间能实现检验结果互认吗? /span /strong /p p    strong 宋海波 /strong :检验结果互认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前提是以下两个层面问题能够很好的解决:一是实验室体系建设要一致,这就需要健全实验室管理机制,提高检验结果的可信度。二是要有统一标准,做到试剂统一、方法统一、标准统一。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后记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采访中,宋会长提到,从普适层面上来讲,很多临床诊断项目的临床诊疗意义其实并不大。如果企业再在这个产品上发力,其实是没有必要的。靶向指针很清晰的高技术含量产品且有明确临床意义的就是好产品,并非技术水平高就一定具有临床价值。所以,这也提示了我们企业在产品设计时一定要从临床实际需求出发,寻找针对性很强的项目,再良好地去转化。如果不是和临床紧密结合,仅凭企业自身想象,那就很可能走弯路。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在谈到时下火热的分子诊断时,宋会长表示,分子诊断是精准医疗时代下催生的一个新兴的细分领域。其在遗传性疾病、肿瘤、精准用药、优生优育、伴随诊断等方面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分子诊断靶向明确的产品就是非常好的产品,对指导用药、疾病诊断、遗传性疾病、预后研判非常有意义。在保基本保大病的医保机制下,对于检验意义不清晰的项目今后一定会受到制约。我个人认为,在现有医疗条件下,能满足人民的基本医疗需求的普适技术,能为人人享有健康的医疗服务的项目就是好项目。目前进医保目录的分子诊断项目还不多,所以分子诊断在未来是很有前景的,但目前还需等待时机,这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span /p
  • 国产科学仪器验证平台有望打破进口依赖
    p   目前,我国的仪器权威验评领域尚属空白,很多仪器验证由个别机构的作坊式测试完成,仪器验证也缺乏标准。近日,据相关获悉,北京市已成立国产科学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服务平台。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nbsp img title=" 首都.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noimg/d7ac1631-ddb6-4146-8928-4cd5feb5893c.jpg" / /p p   几亿元的科学仪器采购,却只有极少部分来自国内。目前,我国科学仪器产业正面临困局,大比例数量的科学仪器依靠进口,让从事科学仪器研发的科研院校和企业担忧。媒体人从昨天市科委获悉,北京市已成立国产科学仪器验证与综合评价服务平台,平台内800多家权威单位和机构分领域为国产仪器提供标准和检测,让更多获得权威检测的国产科学仪器走向应用。 /p p   目前,我国的仪器权威验评领域尚属空白,很多仪器验证由个别机构的作坊式测试完成,仪器验证也缺乏标准。2012年起,市科委开展了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科学仪器开发培育项目,旨在促进北京地区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在科研活动中形成的仪器设备和装备等科研成果产业化,促进国产仪器企业的研发及产业化。截止目前,已支持了34家国产仪器研发生产单位的35个仪器的验评,政府投入经费千万元。 /p p   参与验评的北京海光仪器公司负责人介绍说,在分析仪器领域,进口设备占据了七成,国内企业有点“囧”。通过验证平台,仪器通过验证有了标准,企业根据标准提高了质量,仪器经过权威验证后也得到了认可,更快走向市场。 /p
  • 解决进口仪器依赖问题 科学仪器核心零部件系列主题沙龙实验分析仪器专场顺利举办
    1月12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北京科技社团服务中心、北京燕科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北京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合会(首都创新大联盟)、北京燕科咨询有限公司承办的科学仪器核心零部件系列主题沙龙实验分析仪器专场在腾讯会议顺利举行。本次活动邀请北京科技社团服务中心副主任李纯鸣、北京市燕科新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杰、北京工业大学硕士生导师苗扬、广东科鉴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军、清华大学特别研究员吴冠豪、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副所长韩立、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室安全与设备管理处处长李崧、军事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邢悦博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主任韩玉刚共同交流分析仪器在替代进口产品中的瓶颈问题。会议现场首都创新大联盟苏立清部长作为本次沙龙的主持人首先介绍了此次沙龙的活动背景。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北京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刻把握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要求、新举措,按照北京市科协《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科技人才工作的意见》,科协组织开展首都科技工作者沙龙项目,旨在搭建学术交流、建言献策、经验分享、互学互鉴的人才交流平台。北京科技社团服务中心副主任李纯鸣、北京市燕科新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杰致辞北京科技社团服务中心副主任李纯鸣首先代表北京市科协向出席的各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表示诚挚的问候。他表示,本次沙龙活动以科学仪器核心零部件为主题,着眼于实验分析仪器的研究和交流,在北京燕科科技孵化有限公司、北京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合会和北京科技社团服务中心的共同努力下,汇聚科学仪器领域的专家资源,搭建科技人才交流互鉴和共建共享平台,同时也充分发挥北京燕科孵化器有限公司及科协作为全市科协系统基层组织,在服务首都科技创新建设中的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推动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北京市燕科新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郭杰在致辞中表示,举办科学仪器核心零部件系列主题沙龙,对解决该领域的替代进口产品的瓶颈问题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本次沙龙是燕科企业、科协联合首都创新大联盟第一次承办的市科协的活动,希望以此次沙龙为契机,2023年在市科协的指导和支持下,努力提高科技创新工作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争取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多做贡献。最后祝本次沙龙圆满成功。北京工业大学 苗扬飞机燃油箱爆炸是飞机安全的严重威胁。无论从经济性还是可靠性上,降低氧浓度是飞机燃油箱防火抑爆的唯一现实可行方法,油箱惰化系统应运而生,而油箱上部空间气层氧浓度控制是关键,因为飞机的安全性最终还是取决于油箱上部空间氧浓度的控制水平。氧浓度传感器在机载惰性气体发生系统(OBIGGS)中的作用就类似于空调的温度传感器一样,起到核心控制的作用。现有的氧浓度传感器所采用的技术主要分为化学技术和光谱学技术。现有机载惰化系统氧浓度传感器主要分为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荧光淬灭法、氧化锆氧浓度传感器,其中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具有灵敏度高、输出激光波长的线宽很窄,响应时间快等优点,而且结构紧凑,耐燃油蒸汽效果较好。苗扬对其国内外现有技术现状进行了对比,阐述了其基本原理与研究成果,介绍了协同攻关自主可控的相关核心技术,并对其共性技术赋能多领域进行了发展展望。广东科鉴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高军广东科鉴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军谈到,仪器行业的可靠性现状面临着重重问题,尽管国内先进科技成果和重大突破接连不断,但仪器设备依然高度依赖进口。重大行业普遍使用进口仪器,国内研发团队工程化、市场能力弱,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数量虽多,但实力较弱。随着“十二五”重大仪器专项指南提出明确的可靠性要求,项目管理过程逐步提出和完善可靠性验证和技术就绪度要求。可靠性对于仪器设备发展不仅能助力工程化、产业化,突破卡脖子,也是龙头企业的标志,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同时还是品牌信誉的内核,是企业转型升级所急需,符合国家质量强国战略的需要。仪器企业的研发团队常常存在着对可靠性认知的误区,既不清楚研制质量要求、认为使用环境好就没必要试验,也不了解验证标准条件要求,实际上分析仪器可靠性面临着温度、湿度、振动、特殊环境等种种挑战。现代企业应将可靠性纳入企业战略目标,才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专题研讨:我国实验分析仪器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专家讨论专题研讨主题聚焦于我国实验分析及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别邀请到6位专家发表对于我国国产仪器发展的看法。清华大学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吴冠豪:第一,国内的科学仪器还是面临着比较严重的卡脖子的问题,我们要特别重视光谱仪器里一些关键器件完全自主可控,所以对于关键零部件的投入和研究力度还需要加大。第二,光谱仪等分析仪器还是要更多地关注一些新的技术来攻关。我们需要跟国际前沿保持同步,关心新技术的发展。第三,要加强仪器可靠性的重视程度,这往往是国产仪器容易忽略的问题。直接提升了可靠性,国产仪器才能真正走向用户。国产仪器想真正占据行业市场的主导地位,依然还任重道远。这需要我们每一位仪器行业的人、每一位仪器的开发人员齐心协力,针对当前我们面临的共性问题共同解决,这样才能把我们的行业推动地更好。军事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邢悦博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些严苛环境下的测试系统,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其次像科研环境的测试系统,譬如在核工业领域,在核辐照或者高温的环境下,残余的核裂变的气体检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国家还应该重点发展在多场耦合的环境下以及可以模拟或者还原出真实的场景如外太空、深海等的测试平台,这些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最后,无损检测如CT等现在已经发展得很好,如果可以把它小型化、便携化,让我们能带到外场去进行实时的测试,可能会更方便一些。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副所长韩立:自从2010年前后,科技部、基金委、科学院都分别立项对科学仪器进行支持,尽管经费体量不是特别多,但是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目前可以看到有一些仪器慢慢走出困境,有一些仪器甚至逐步追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比如像色谱、光谱、观测仪器、显微镜、电镜、X射线的各类仪器。通过连续10年的不断支持,一方面使得大量的研究人员更加重视,另一方面激活了一些企业的研发动力,逐步走向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道路上去。但是,国产核心零部件还有差距,这个差距不仅仅体现在我们的零部件的很多东西不会做,甚至是不能做,更多体现在基础科研和基础认识方面。问题的症结大致可归因于两方面,一是我们国家目前比较重视等级,项目比较看经费体量。大家都重视等级,体量过小,关键部件的难度又过高,所以关键部件大家都不重视。第二,关键部件和仪器不太一样,关键部件实际上和学科连在一起的,在国家现在的大环境下,大家更注重应用,而对于没有应用的这些技术研发比较忽视。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室安全与设备管理处处长李崧:国产零部件目前仍然存在以下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第一,仍然是基础比较薄弱的问题。我们目前产业链里有某些关键的环节做好了以后,部分企业就开始追求大而全,反而丢掉了自己原来的最主要的特色。产业链需要进行分工合作,从更高的层面做一些必要的规划。第二,我们对人才真的需要有一个培养的过程。我们需要对于高端人才的认定,需要有一个更加明确的态度,能够让更多的在这个领域里面能够做出成就的人能够脱颖而出。第三,我们要建设我们自己的标准,更多地考虑到联合,更多地思考我的技术能不能用在更多的地方,企业应该考虑到在发展不同阶段需要有不同的考虑和追求。第四,我们的市场缺乏信任。国内设备的宣传比国外设备的宣传差了不止一个档次。在宣传的时候,我觉得还要注意诚信的问题,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佳的标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主任韩玉刚:第一,国家应该重视科学仪器企业,要长期稳定地支持一批龙头科学仪器企业。第二,主管部门应该在科学仪器专业人才基础理论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特别是在基础研究人才方面。第三,从产业链的角度进行布局,要注重关键部件、工业软件、维修维护配套设施的建设。维修维护也是我们要结合仪器产业的发展,把它纳入我们的发展规划和重要的支持领域。第四,用户不盲目追求仪器指标,需要对国产仪器更多地包容,优先购买国产仪器。第五个建议,要发挥学会协会媒体的作用,推动建立国产仪器文化自信,引导个人用户使用国产仪器。北京工业大学硕士生导师苗扬:当时我们在做攻关研究的时候,当时只想简单地做一些原理、算法的开发,最初考虑机子可不可以就用国外的,后来发现这个途径不行,价格太贵了,然后做样机中也会碰到过,包括激光器选型等遇到国外卡脖子的事情,所以在整个攻关的过程中就感觉国产科学仪器,特别是这种核心的部件极为关键,然后也是在做的过程中,感觉这些年我们在核心零部件提升也是特别大。几位专家在讨论中指出了国产企业产业发展目前面临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本次科学仪器核心零部件系列主题沙龙实验分析仪器专场沙龙活动在热烈地讨论气氛中圆满结束。
  • 研发不足依赖进口 仪器仪表行业国产化进程缓慢
    作为第十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科学产业博览会系列重要活动之一,&ldquo 2014国产检测仪器设备验证与综合评价技术服务推介会&rdquo 于5月16日在京同期召开。&ldquo 2013年光学仪器进口约67亿美元,实验分析仪器进口约63亿美元,贸易逆差较大。&rdquo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李跃光在会上表示,仪器仪表在国产化方面面临非常大的压力,进口情况不容乐观。 在李跃光看来,国产化难还有一个因素来自于&ldquo 产业发展的不公平&rdquo 。&ldquo 同样的形成垄断的设备,国内没有产品的时候是百万级,中国出了产品,有了一定竞争力以后,可能一二十万人民币的级别。实际上在接受的过程中对产业的冲击,包括对用户的冲击都是非常大。&rdquo &ldquo 整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特别是分析测试仪器,90%以上都是进口的仪器,也就是说大型科学仪器里面的自主研发能力还是相当不够。&rdquo 此外,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副主任吕先志表示,大型科学仪器的利用率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处于中偏下,尤其高校情况普遍。 本届推介会由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及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协办,由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检测与认证领域中心及仪器与科学仪器行业门户网站&mdash &mdash 仪器信息网承办。 为了推动国产仪器发展,提升中国科学仪器产业竞争力,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于2009年6月启动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已联合中科院、北大、清华、中电科等高校院所及大型企业,整合首都地区615个国家级、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价值186亿元、3.64万台(套)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促进了600多项较成熟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聚集了包括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在内的8700多位专家,形成了仪器设备、科技成果和研发服务人才队伍共同开放的大格局。 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是市科委直属事业单位,正在开展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检测与认证领域中心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检测与认证领域中心是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组成部分,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与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及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联合建立的面向检测与工具研发的专业服务平台,开展分析测试业和仪器研发服务业相关的服务活动,在政府工作中发挥专业服务能力,在行业发展中体现政府的引导作用。 目前,检测与认证领域中心已经整合了71家具有检测和认证资质的成员单位,服务范围涉及食品与农产品、电子信息、能源环保、新材料等技术创新活跃的领域。
  • 工业进步才能摆脱进口依赖——联合嘉利谈润滑油和柴油运动粘度检测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深圳市联合嘉利科技有限公司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拥有一批20多年研发经验的技术团队,研发团队有9人,而且60%以上人员在本行业已经从事20多年。 /p p   目前国内运动粘度仪市场需求量较大,绝大多度的液体石油产品都需要检测运动粘度,特别是润滑油和柴油是必检项目。深圳市联合嘉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EKV110全自动运动粘度测定仪在国内具有相当的竟争力。EKV110全自动运动粘度测定仪属于高端仪器,目前已经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预期今年销售数量翻倍增长。 /p p   深圳市联合嘉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EKV110采用了一支粘度管多系数的技术,增宽了测试范围,避免了国内同类产品需要更换粘度管的烦琐,同时EKV110也可以配备热敏电阻检测方式的粘度计,可以检测肉眼看不清液面的油样——不仅可以检测常规的柴油和润滑油,还可以检测机油、原油、导热油等黑色油品,在铁路机务段、特种设备检测院都有很好的应用且适用范围更广。不仅如此,EKV110还配备了两个进样托盘,每个托盘可以放置12个油样,托盘也有预热功能,不仅提高了效率,也为客户节省了预热设备。无论从自动化程度,还是从检测的精度等方面都可以进口仪器相媲美。公司目前已通过ISO9001:2008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等国际认证,产品已经申请国家专利,并通过了国家质检机构认证,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许可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150a8057-4fa0-4b2a-ac22-a0b5aef37cbb.jpg" title=" EKV110全自动运动粘度测定仪.jpg" alt=" EKV110全自动运动粘度测定仪.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183700.htm" target=" _self" EKV110全自动运动粘度测定仪 /a /p p   目前部分国内粘度计厂商关键部件都是依懒于进口,所以导致成本较高,只有寄希望于国内的整体工业水平不断提高,逐渐由国产较高质量的部件替代进口部件。另外也可以利用目前的成熟技术,扩展不同类型的运动粘度仪,使其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p p br/ /p
  • 冯平:食品检测方法不该入国标不应依赖仪器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冯平日前在提案中建议:1. 修改《食品安全法》,&ldquo 食品检验方法与规程&rdquo 不再作为强制性标准。2. 检测方法应适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应强制过度依赖高端仪器。3. 明确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中一种最科学、准确的检验方法为相关食品安全限量的仲裁方法和复检方法。4. 相关检测机构可依据国家及行业标准选用适合范围的检测方法。   《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后,从法律层面上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管,食品安全总体形势稳中向好,但法律条款的有效执行尚需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   食品检验方法与规程   列为强制标准不利于公平竞争   依据《食品安全法》中第十九条和第二十条,食品检验方法与规程标准由推荐性标准成为强制标准。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冯平指出,食品检验方法与规程总体数量庞大,即便对同一检测对象,也会因检测适用范围不同和检测手段各异而确有必要同时存在。检测方法的进步、更新、淘汰较快,新的方法层出不穷。将&ldquo 食品检验方法与规程&rdquo 列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既影响标准的创新,不利于检测行业的公平竞争,不利于降低检测成本,也影响了《食品安全法》的严肃性。   以检测方法作为强制标准   具有很大局限性   在提案中,冯平分析认为,在我国原有食品标准体系中,检测方法标准一直以推荐标准的形式存在。新修订的标准,检测方法被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强制执行。但以检测方法作为强制标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判断食品安全与否的基本依据是食品中是否存在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以及该物质是否超过限量。检验方法与规程只是手段,首先应该强调方法的准确度。其次,从国情出发还要考虑经济性和先进程度。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和条件在国标(或行标)规定的范围内选用适宜的检测方法。且国际上也没有把检测方法作为强制性标准的。   冯平在提案中举例说明,如:苯并(a)芘的测定,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2》中仅规定了《GB/T 5009.27》为检测苯并(a)芘的方法,即纸色谱的荧光光度计和比色测定的方法。但现在采用液相色谱法(HPLC)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早已面世。如:《NY/T1666-2008肉制品中苯并(a)芘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SC/T3041-2008水产品中苯并(a)芘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22509-2008动植物油脂苯并(a)芘的测定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等。现在大部分食品与农产品的污染物限量均按照GB2762-2012标准执行,检测时对照GB2762-2012中苯并芘的限量标准对产品中进行判定,方法必须依照GB/T 5009.27,其他检测方法无效。尽管新的标准方法准确度高、出结果快,但检测机构不能合法使用,影响了检测效率和社会效果,并且造成社会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   又如:GB 2762-2012中规定镉(Cd)的检测方法为GB/T 5009.15,此方法为原子吸收法,而随着检测技术发展,新的检测手段&ldquo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rdquo (ICP-MS)法也已经出台,如《SN/T0448-2011进出口食品中砷、汞、铅、镉的检测方法》采取了(ICP-MS)法,但因GB 2762-2012只准许使用GB/T 5009.15规定的方法,限制了新技术在检测工作中的使用。   有新检测方法   不应限制使用原有检测方法   冯平介绍,新的检测方法出现后,原有的成熟检测方法也不应限制使用。如:&ldquo 植物源性食品中稀土含量的检测&rdquo GB5009.94-2012代替GB/T 5009.94-2003时,新标准中只规定了(ICP-MS)法,取消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法。而(ICP)法测定稀土含量是准确的,取消此法,很多检测机构的ICP设备将会闲置。同时ICP-MS属于发达国家限制向中国出口的仪器(半军品),进口受限多、周期长,使检测工作的开展极大地受制于人。同时,国外高端仪器在我国检测市场处于垄断地位,新的检测方法过分依赖高端进口仪器,用作食品安全的强制标准使国外仪器商大大受益。由于机构重复建设,为了适应检测方法的要求,检测设备不得不大量进口,检测领域成了国外高端仪器公司的试验场和最大消费市场。   检验方法与规程作为强制标准在产品限量标准中规定的初衷是为了规范检测市场,但由于检验方法标准研究的分散性和多样化,制定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时受到领域、信息等方面的局限,往往不可能做到全覆盖,且又很难及时增补,造成了大量检验方法研究成果的闲置。   检测方法应适合我国国情   不应强制过度依赖高端仪器   为此,冯平在提案中建议:   1. 修改《食品安全法》,&ldquo 食品检验方法与规程&rdquo 不再作为强制性标准。   2. 检测方法应适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应强制过度依赖高端仪器。   3. 明确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中一种最科学、准确的检验方法为相关食品安全限量的仲裁方法和复检方法。   4. 相关检测机构可依据国家及行业标准选用适合范围的检测方法。
  • 日本Daikin计划减少对中国半导体材料的依赖
    多年来,日本 90% 以上的氢氟酸材料(用于半导体蚀刻工艺)从中国进口。现在,当地的空调巨头大金(Daikin)工业希望通过以墨西哥原材料为后盾的内部芯片制造能力来改变这种状况。日经的一份报告表明,大金已经开发出一种使用墨西哥原材料生产关键芯片制造化学品的方法,这是减少对中国依赖的机会。基本上,大金开发了一种提纯工艺,为从比中国萤石纯度低的墨西哥萤石矿物生产氢氟酸铺平了道路。报告称:“预计这一突破将使酸的供应链多样化。” 就上下文而言,氢氟酸用于半导体的蚀刻过程,该化合物也是氢氯氟烃 (HCFC) 制冷剂的主要成分。全球每年生产萤石约700万吨,中国占总产量的60%。全球储量估计为3.1亿吨。据报道,墨西哥拥有比中国更大的萤石储量,然而,日经新闻称墨西哥的储量中含有砷。“大金的技术通过固化砷并丢弃它来克服障碍,”它补充道。不利的一面是,与使用中国萤石相比,额外的步骤预计会使生产氢氟酸的成本增加一倍。大金显然将在采用新方法时探索削减成本的措施。目前,大金在中国经营萤石加工设施,生产氢氟酸,出售给芯片制造商。该公司计划在日本建设一家氟化物工厂,生产从墨西哥进口的萤石。“正在对潜在地点进行调查,预计投资总额将达到数百亿日元(100亿日元等于8680万美元)。该公司希望与一家半导体公司合作开展该项目。回想一下,鉴于氢氟酸对半导体行业的重要性,早在 2019 年 7 月,日本政府就宣布将禁止向韩国出口包括 HF 在内的此类半导体关键化合物。总体而言,在芯片短缺方面,日本与美国和中国一样,正准备加强其半导体产业。该国实际上的目标是到 2030 年将其国内芯片收入增加两倍,最近还为此投入了 68 亿美元。事实上,日本正在以一半的成本支持台积电和索尼的新晶圆厂,其科技部非常明确地表示,它打算成为该行业的佼佼者。
  • 欧洲汽车芯片商对华依赖加深:33%收入来自中国市场
    随着美国及其盟国的先进半导体公司撤出中国,芯片市场中一个不那么尖端的领域正更多地转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本季度的收益显示出,在库存过剩和西方对电动汽车的接受度放缓导致销售下滑的情况下,中国对汽车芯片制造业最大企业的重要性。过去两周,恩智浦(NXP)CEO Kurt Sievers将欧洲和美洲工业市场的疲软与今年中国电动汽车销量的“惊人增长”进行了对比。英飞凌CEO Jochen Hanebeck表示,尽管电动汽车市场从低迷中全面复苏仍遥遥无期,但中国的韧性帮助其实现了盈利。对于德州仪器(TI)来说,其所有五个产品市场的中国业务增长高达20%。报道称,随着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蔓延至汽车领域,与中国的深化合作可能成为这些芯片制造商的一把双刃剑。欧盟和美国已对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关税。中美在技术方面的紧张关系促使中国努力实现技术自给自足,尤其是在汽车芯片领域。由于这些芯片不依赖于最新的制造工艺,而且基本不受美国出口管制的影响,因此几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中国加快发展,并最终取代外国芯片制造商。研究人员John Lee和Jan-Peter Kleinhans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写道:“正如欧盟强大的汽车行业为英飞凌、恩智浦和意法半导体(ST)等欧洲汽车芯片领军企业提供支持一样,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在全球的领先扩张也推动了中国此类芯片供应商的发展。”他们表示,这有助于中国汽车制造商提高竞争力,“这可能会对欧洲企业和国家经济产生重大影响”。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汽车芯片市场的价值将达到1500亿美元,这是欧洲在半导体行业中表现突出的一个领域。汽车芯片的扩张得益于日益复杂的技术,这些技术正在将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变成车轮上的计算机,而信息娱乐、自动驾驶功能和安全功能现在完全依赖于微小的电子元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生产国和市场,总部位于深圳的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报告称,7月份乘用车交付量创下340800辆的纪录,较去年同期增长31%。然而,中国制造商主要依赖外国公司提供现代高端汽车所需的多种芯片,包括传感器、电源芯片以及微控制器单元(MCU),后者实际上是用于制动等功能的小型计算机。中国电动汽车销量领先John Lee和Jan-Peter Kleinhans表示,中国汽车芯片制造商目前只能满足国内约10%的需求。这对英飞凌、恩智浦和意法半导体来说是个好消息,它们各自的收入均有约三分之一来自中国。另外,对于瑞萨电子和德州仪器来说,这一比例分别约为25%和20%。中国已要求比亚迪和蔚来等电动汽车公司增加对本土汽车芯片制造商的采购,而中国正在建设的大多数新芯片制造厂都用于汽车。据报道,欧盟委员会担心其芯片制造商有可能在中国失去大量市场份额。虽然季度业绩通常不按地区细分,但本季度向投资者所做的报告让我们了解到中国对欧洲芯片制造商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当前的困难时期:7月25日,总部位于东京的瑞萨电子因营业利润不尽如人意,股价出现15年来最大跌幅。英飞凌CEO Hanebeck在8月5日报告了令人失望的第三季度销售业绩,称西方市场的需求“不温不火”,同时指出中国是一个亮点,见证了“健康的消费需求,这对我们很有帮助,尤其是考虑到我们在中国的汽车市场第一大地位”。意法半导体在下调营收预期、导致其股价创四年来最大跌幅的同时,也强调了今年6月与中国吉利达成的一项长期协议的潜在好处,该协议将为吉利供应电动汽车用的碳化硅(SiC)功率器件,同时还将成立一个联合实验室,“以共享知识和探索创新解决方案”。去年,大众汽车宣布与三安光电成立合资企业,在中国生产碳化硅器件。与此同时,另一家汽车芯片制造商德国博世(Robert Bosch GmbH)在中国苏州签署了一份价值10亿美元、为期10年的合同,用于开发碳化硅功率模块。同样在去年,大众汽车宣布与中国自动驾驶芯片开发商地平线(Horizon Robotics)成立合资企业。由Reva Goujon领导的荣鼎集团研究人员在5月份的一份报告中表示:“欧洲汽车芯片制造商似乎正在追随德国汽车制造商的脚步,选择深化与中国企业的合作,作为在中国市场的保险政策。”问题在于,欧盟和美国是否准备对中国生产自己的汽车芯片的能力采取行动。今年4月,欧盟-美国贸易与技术委员会对中国“非市场经济政策和做法”表示担忧,这些政策和做法可能会导致对传统芯片的过度依赖,并表示他们可能会制定“联合或合作措施”来解决扭曲效应。芯片制造商当然意识到了其中的危险,但至少在公开场合他们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担忧。恩智浦CEO Sievers在7月23日表示:“我们都知道中国本土的竞争即将到来”,首先是“低端”MCU。他的解决方案是推动公司向更高性能处理器的发展。行业研究高级技术分析师Ken Hui表示,中国尝试实现芯片供应本地化“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为外国芯片制造商仍然提供高质量和可靠的产品”,而这在汽车市场是尤为重要的资产。鉴于中国新增的芯片制造产能比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还要多,赶上来可能只是时间问题。德州仪器CEO Haviv Ilan对中国的态度显然并不乐观。虽然他在7月24日表示“我们可以竞争,我们可以赢得业务”,但他承认竞争正在变得更加激烈。“我认为,如果我们认为这些人只是在做简单的部件,那就错了,”他说。“他们都是雄心勃勃、受过高等教育的竞争对手。”
  • 前瞻:PM2.5监测过度依赖国外仪器势必受制于人
    核心提示:北京、天津、上海、山西等地相继发布了PM2.5监测数据,百姓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了解相关监测数据。将PM2.5监测纳入环境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指标撬动了一个市场,那么,监测PM2.5,对我国环境监测能力的挑战有多大?面对鱼龙混杂的市场格局,如何因地制宜地选择设备?目前,我国PM2.5监测设备的核心部件完全依赖进口,国内监测设备企业有无机会?大量引用进口监测设备有没有可能带来其他一些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北京、天津、上海、山西等地相继发布了PM2.5监测数据,百姓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了解相关监测数据。将PM2.5监测纳入环境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指标撬动了一个市场,那么,监测PM2.5,对我国环境监测能力的挑战有多大?面对鱼龙混杂的市场格局,如何因地制宜地选择设备?目前,我国PM2.5监测设备的核心部件完全依赖进口,国内监测设备企业有无机会?大量引用进口监测设备有没有可能带来其他一些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能完全依赖进口设备吗?   在今后的设备维护、零部件更换、人员培训等方面持续受国外设备制造商牵制   采访中,一些专家表示,把PM2.5监测纳入到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指标,对我国目前的监测能力是一个挑战。首先是监测技术,目前国内的颗粒物监测设备除个别采样器外,均依赖国外产品或国外专利,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国外设备制造商垄断的局面,但国外监测仪器主要针对较低污染浓度设计,在我国较高污染条件下和特殊地区监测条件下的适用性还需要进行系统验证 其次是基础能力建设方面,PM2.5监测纳入常规监测指标后,将带动配套站房、天平室、观测平台等一系列基础建设 第三是人员和培训方面,PM2.5监测设备的维护工作相对繁琐,将耗费大量人力,此外这类监测设备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对操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由于我国大气PM2.5及大气污染监测装备技术研究起步较晚,大部分监测设备几乎完全依赖进口,部分自主开发的仪器设备尚未开展工程化、标准化、工艺以及网络化等关键技术研究,国产监测装备难以满足国家大规模联网布设的需求。   从全国各地PM2.5监测仪器采购情况来看,从技术要求和区位分布分析,国外厂商的优势很大。根据记者调查的情况,国外厂商基本占据了今年60%以上的市场份额,现阶段国内厂商将主要处于跟随地位。   对此,中国环境科学院副院长柴发合表示,国外设备纷纷向国内倾销,若全部(或大部分)采用国外进口设备,将面临一定的风险。因此,开展大气PM2.5及大气污染监测预警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大气PM2.5及大气污染监测预警装备技术保障体系能力建设,对于提升空气质量、保护民众健康和国家大气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外,在PM2.5监测体系建设初期,过度依赖进口仪器设备,将在今后的设备维护、零部件更换、人员培训等方面持续受国外设备制造商牵制,对我国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受控的监测体系造成不利影响。   监测设备选择如何因地制宜?   需要在保证准确性的条件下,根据不同监测目的和自然条件进行选择   目前,PM2.5的监测方法包括称重法、射线法及光谱法。   据柴发合介绍,称重法是目前被公认为最准确的颗粒物测量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恒温恒湿条件下使用天平称量采样膜上的样品重量,结合采样流量计算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称重法是目前欧美国家以及我国颗粒物浓度测量中规定的标准方法,虽然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较低的时间分辨率,但可以保留颗粒物样品,用来进行化学成分分析。   在颗粒物质量浓度在线分析仪中,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测量方法是β射线方法和振荡天平法。β射线法主要依靠β射线的衰减作用计算颗粒物质量浓度,而振荡天平法主要依靠颗粒物在滤膜上的集聚对天平振荡系数的改变来计算颗粒物质量浓度。   对此,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所高健博士介绍说,从仪器原理上来讲,振荡天平法方法相对更能客观反映颗粒物的真实浓度,但在较高湿度环境下容易出现噪音值,其加热管也易使颗粒物中的挥发性物质损失从而降低测量浓度。由于构造复杂,振荡天平法仪器维护起来相对麻烦。   相比之下,β射线法操作简单,维护方便,但测量值往往高出振荡天平法的测量值,而且随颗粒物浓度高低、成分以及环境湿度变化有较大差异。总之,在线测量方法相对于称重法有操作简单、时间分辨率高的优点,但在准确性上还存在较大争议。   目前应用的PM2.5测量技术还包括光散射颗粒物测量方法(光谱法)。其运行原理是通过测量颗粒物进入仪器后对测量光线的散射特征测量颗粒物的大小及数量,以此计算颗粒物的质量浓度。   这一方法的优点包括反应迅速、设备占地小、安装操作简便、可同时测量多个粒径的颗粒物数量等。但光的散射与颗粒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如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形状、比重、粒径分布等。这意味着光散射和颗粒物浓度之间的换算公式随时随地都可能在变,需要仪器使用者不断用标准方法进行校正。   对此,柴发合指出,在选择颗粒物监测方法时需要在保证准确性的条件下,根据不同的监测目的和自然条件进行选择。比如,在基本监测中可选择在线监测方法和光谱法,有人员和实验室条件的监测站鼓励使用称重法,而应急监测、特殊条件监测(医疗卫生部门、地铁交通等)可以选择光谱法。   目前,考虑到产品技术成熟度等因素,国内首批采购的PM2.5监测仪器以进口产品为主,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赛默飞世尔的产品,其技术原理基于振荡天平法,优点是能够实现每分钟实时精确测量。但要使振荡天平法仪器所测值更准确,需要加装膜动态测量系统(FDMS)。早在2009年2月,美国环保署即要求赛默飞世尔的PM2.5检测仪加装FDMS。   目前,振荡天平法仪器的核心技术由赛默飞世尔垄断,单台仪器价格为28万元,加装FDMS后,更是高达38万元之多,β射线法监测仪仅需不到15万元。   目前,国内已有部分厂商推出采用β射线法的PM2.5监测仪样机,单台售价在15万元左右。对于经费不够充裕、数据实时性要求较低的二、三线城市环境监测站,这一类产品的竞争优势十分明显。   国内企业能否后来赶上?   加强自身研发能力建设,与科研院所合作进行产品研发、升级、评估及检验   柴发合说,从目前国内PM2.5设备使用情况来看,国外进口仪器设备占据主导地位,但国内PM2.5监测及采样技术在近几年也有不小的发展,几家设备制造商均有自己的专利产品,并逐渐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一定地位。   总体而言,国外厂商具有多年的研究积累和产品开发、推广经验,其产品在欧美也经历了多年的使用检验,因此在初期能够占据大部分市场。国内厂商对PM2.5监测及采样设备的大规模研发在近几年才有所起色,且基本按照国外产品仿照制作,产品还不具备大规模量产的能力,也未经过长期使用检验。   因此,虽然国内厂商在目前巨大的市场中可以分得一杯羹,但面对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还需要大力加强自身研发能力建设,与科研院所合作进行产品研发、升级、评估及检验,还需要得到国家和政府的扶持。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目前PM2.5自动监测设备正大行其道,但在欧美国家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中,PM2.5手工监测方法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   由于手工监测PM2.5是基于颗粒物膜采样方法,其样品可以长期保存并用于PM2.5中各种污染成分的分析,以此确定污染来源,进而帮助政府制定科学有效的控制对策。因此,在鼓励开发PM2.5自动监测设备的同时,应同时鼓励针对PM2.5采样器的设计和开发,并发展PM2.5化学成分自动监测设备(如无机离子、碳成分、重金属等)的研发,以满足我国中长期大气环境保护工作中对仪器设备的需求。   据了解,我国现有大气污染源数据调查已开始从酸性气溶胶(酸雨)生成的角度对前体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进行统计和控制。一些专家表示,大气污染源研究还应从二次微粒转化的角度对前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氨进行调查分析,以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污染源统计模式。在重视单项污染物指标,如二氧化硫的浓度指标与总量控制指标的基础上,应同时关注一次污染物转化为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与二次污染物之间产生的对能见度和人体健康的累积效应等综合性指标。   PM2.5研究是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公众在要求常规大气污染物浓度达标的同时,会期望城市的天空更蓝。因此,今后的研究应对PM2.5的基本组成与累积途径等进行系统、细致的分析,为研究控制PM2.5的有效途径打下坚实基础。   PM2.5监测带动20亿元市场320个城市共1400多个站点或需配备设备   在新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PM2.5、臭氧等成为常规监测指标。根据环境保护部《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一阶段监测实施方案》,今年10月底前,74个城市的496个点位必须完成新标准中PM2.5、一氧化碳、臭氧等3项新增指标的自动监测设备安装。据业内人士估计,设备采购预算有望达到6.61亿元,而PM2.5监测引发的整个市场份额约为20亿元。   记者在山西等地采访时了解到,各地相继出台规划和措施来逐步完善、优化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全面提升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能力。其中,山西省提出要最终实现全省PM2.5(细颗粒物)、臭氧和一氧化碳监测全覆盖。   据了解,山西省于去年在11个省辖市的22个自动监测点位增配了PM2.5、臭氧和一氧化碳监测仪器,并于去年12月投入试运行。未来3年,山西省还将投入3.15亿元,逐步完善、优化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开展6项污染物监测。   记者从山东省环保厅获悉,结合环境保护部《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十二五”规划》,从2012年起,山东省17市将全面开展PM2.5监测试点。   中国环境科学院副院长柴发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目前我国进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城市约320个,共1400多个站点,如果在“十二五”期间均配备PM2.5监测设备,加上配套设备及后续维护工作,将涉及数十亿乃至上百亿的资金投入。   此外,由于PM2.5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可以想象在科学界也将掀起一次PM2.5研究热,因此相关科研仪器设备也将热销。可以说,PM2.5所带动的将不仅是一个学科,还涉及到多个行业、多个产业的发展。   根据相关预测分析,“十二五”期间各城市在PM2.5监测设备领域的投资规模将至少达到20亿元。同时,这也将进一步推动工业污染源监测工作的改进,带动整个环境监测行业的发展。   对此,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所高健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PM2.5监测所带动的市场是巨大的,包括监测基本设备及相关配套设施的配置、监测设备的维护费用、监测站房建设、标准称重实验室建设、人员培训等。其中,监测设备、站房以及实验室基本为一次性投入,相关配件、维护费用、人员及设备升级需要持续投入。   一方面,国家和地方的投入做大了PM2.5监测这块蛋糕。另一方面,由于PM2.5监测设备更换频率较高,仪器设备更新都会为企业带来收入,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据介绍,监测设备要两三年更换一次,全国有1000多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配备3台仪器,这一市场份额也是很庞大的。
  • 国产法医DNA检测平台装备公安一线 不再依赖国外产品
    科技日报郑州 11月4日,记者从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组织召开的&ldquo 公安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经验交流会&rdquo 上获悉,由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和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共同研制的&ldquo GA118-16A型法医DNA检测平台&rdquo 完成大规模试用,已正式列入警用装备序列。该平台的研制成功,形成了我国法医DNA检测仪器、软件与试剂、耗材品的全面配套,实现我国科学仪器领域重大突破,结束了这一领域长期依赖国外产品的历史。   据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巡视员刘明芳介绍,DNA检测技术在法医学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刑事侦查技术水平。但由于我国仪器制造领域落后,过去只能采用国外进口检测设备、试剂盒耗材,昂贵的价格不仅严重制约了DNA检测技术在公安一线的推广应用,而且关乎国家信息安全。DNA关键设备、软件信息系统国产化将从技术源头实现公安技术手段自主保障。   &ldquo 十五&rdquo 期间,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成功研制出国产法医DNA检测试剂,国外公司为继续垄断中国市场,随即将原有检测仪器升级。&ldquo &lsquo 十一五&rsquo 期间,为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2008年,检测平台在保密状态下开始研制。&rdquo 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局长赵启明表示,DNA技术应用使以往不能鉴定的物证得到了准确检测,一批案件得以破获。   据悉,该平台包括的法医DNA遗传分析仪、法医DNA数据采集软件、法医DNA片段分析软件、法医DNA检验消耗品等研究成果,主要性能指标与国外同类产品无显著差异。目前,该平台已经在河南、四川、江西、贵州、新疆等地DNA实验室实战应用。
  • 赛默飞推出数据非依赖采集(DIA)解决方案
    2015年6月3日,上海——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下简称:赛默飞)近日全新升级数据非依赖采集(DIA)解决方案,通过有效结合传统蛋白质组学“鸟枪法”(Shotgun)和质谱定量“金标准”选择反应监测/ 多反应监测(SRM/MRM)的优势和特点,为用户呈现全新的质谱分析体验,还有强大的蛋白质组学定量策略。随着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蛋白质组学的关注焦点和研究趋势已经逐渐从定性转向定量。定量蛋白质组学是对细胞、组织蛋白质组学乃至完整生物体的蛋白质表达量及差异进行分析,对于生物过程机理的探索和临床诊断标志物的发现与验证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静电场轨道阱Orbitrap的数据非依赖采集(Data Independent Acquisition, DIA)是赛默飞为用户带来的一项全新的、全息式的质谱技术。DIA将质谱整个全扫描范围分为若干个窗口,高速、循环地对每个窗口中的所有离子进行选择、碎裂、检测,从而无遗漏、无差异地获得样本中所有离子的全部碎片信息。DIA就像地毯式轰炸,无遗漏地打击全部目标。赛默飞建立的专门针对基于Orbitrap的数据非依赖采集(DIA)解决方案,工作流程统一、方法成熟、简单易用,适用于任何复杂生物学样本和临床样本的高通量蛋白质组学定量分析。整套解决方案包括了方法设置与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应用实例、文献资料以及更多DIA相关信息资源和产品信息。对于临床研究中的数量庞大的高度、高度复杂的、不稳定的样本,DIA提供条件统一、无差别的质谱采集方法,能够在样本信息“完全未知”的情况下,对样本进行高通量、高速度采集,获得数据之后再进行深入解析和挖掘,是临床蛋白质组学实验的利器。对于生物学研究中的分析重点——多个时间点或多种条件下蛋白表达量的变化趋势,DIA的灵敏度、精确度和重现性为获得准确、可靠的定量结果提供了有力保障。产品链接:Q Exactive系列Orbitrap超高分辨质谱仪(Q Exactive, Q Exactive Plus, Q Exactive HF)http://www.thermoscientific.cn/products/orbitrap-lc-ms.htmlOrbitrap Fusion“三合一”系列Orbitrap超高分辨质谱仪http://www.thermoscientific.cn/product/orbitrap-fusion-tribrid-mass-spectrometer.htmlEasy-nLC纳升超高效液相色谱仪http://www.thermoscientific.cn/product/easy-nlc-1000-liquid-chromatograph.htmlUltiMate? 3000 RSLCnano纳升超高效液相色谱仪http://www.thermoscientific.cn/product/dionex-ultimate-3000-rslcnano-system.htmlProteome Discoverer蛋白质组学分析软件(http://portal.thermo-brims.com/)Pierce? Peptide Retention Time Calibration Mixture标准肽段混合物(Catalog No. 88320 & 88321)http://www.lifetechnologies.com/order/catalog/product/88320?CID=search-product 解决方案下载链接:http://www.thermoscientific.cn/content/dam/tfs/Country%20Specific%20Assets/zh-ch/CMD/MS/LCMS/documents/DIA-solution.pdf-------------------------------------------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赛默飞世尔科技(纽约证交所代码:TMO)是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公司年销售额170亿美元,在50个国家拥有约50,000名员工。我们的使命是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帮助客户加速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解决在分析领域所遇到的复杂问题与挑战,促进医疗诊断发展、提高实验室生产力。借助于首要品牌Thermo Scientific、Applied Biosystems、Invitrogen、Fisher Scientific和Unity Lab Services,我们将创新技术、便捷采购方案和实验室运营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相结合,为客户、股东和员工创造价值。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站:www.thermofisher.com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赛默飞世尔科技进入中国发展已有30多年,在中国的总部设于上海,并在北京、广州、香港、台湾、成都、沈阳、西安、南京、武汉等地设立了分公司,员工人数约3700名。我们的产品主要包括分析仪器、实验室设备、试剂、耗材和软件等,提供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服务。为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现有8家工厂分别在上海、北京和苏州运营。我们在全国共设立了6个应用开发中心,将世界级的前沿技术和产品带给国内客户,并提供应用开发与培训等多项服务;位于上海的中国创新中心结合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国外先进技术,研发适合中国的技术和产品;我们拥有遍布全国的维修服务网点和特别成立的中国技术培训团队,在全国有超过2000名专业人员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我们致力于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网站www.thermofisher.cn
  • 国内光刻直写第一股登录科创板: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
    4月1日,合肥芯碁微电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现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不过,招股说明书也提示投资者,芯碁微装得发展也面临多种风险因素。其中第十一条指出,芯碁微装得核心零部件等主要向日本Nichia Corporation和美国Texas Instruments或其代理商等境外供应商采购,面临着供应商集中度较高得风险,而且受到日本、美国贸易政策变化影响。根据招股说明书,芯碁微装专业从事以微纳直写光刻为技术核心的直接成像设备及直写光刻设备的研发、制造、销售以及相应的维保服务,主要产品及服务包括PCB 直接成像设备及自动线系统、泛半导体直写光刻设备及自动线系统、其他激光直接成像设备以及上述产品的售后维保服务,产品功能涵盖微米到纳米的多领域光刻环节。PCB 直接成像设备及自动线系统(PCB 系列)在 PCB 领域,芯碁微装提供全制程高速量产型的直接成像设备,最小线宽涵盖8μm-75μm范围,主要应用于 PCB 制造过程中的线路层及阻焊层曝光环节,是 PCB 制造中的关键设备之一。在最小线宽指标方面,芯碁微装的ACURA 280 产品能够实现8μm的最小线宽,满足目前PCB领域最高端的IC载板制造要求;在产能指标方面, 公司 TRIPOD100T 单机产品能够在最小线宽 35μm、对位精度±12μm 的条件下 实现 300 面/小时的产能,MAS 15T 单机产品能够在最小线宽 15μm、对位精度 ±8μm 的条件下实现 270 面/小时的产能。在市场覆盖方面,芯碁微装该类产品已成功实现对深南电路、胜宏科技、博敏电子、柏承科技、台湾软电、迅嘉电子、富仕电子、科翔 电子、诚亿电子、宏华胜、景旺电子、相互股份、峻新电脑、普诺威、珠海元盛、华麟电路等客户的销售;在PCB阻焊曝光领域,发行人产品已经成功实现 对深南电路、景旺电子、罗奇泰克、红板公司、嘉捷通和珠海元盛等客户的销售。在技术实力方面,与大族激光、江苏影速、天津芯硕、中山新诺等国内同行业厂商相比较,芯碁微装大部分产品在核心技术指标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具有较强的市场地位;与以色列Orbotech、日本ORC、日本ADTEC等国际厂商相比较,芯碁微装产品在部分核心技术指标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泛半导体直写光刻设备及自动线系统(泛半导体系列)在泛半导体领域,芯碁微装提供最小线宽在500nm-10μm的直写光刻设备,主要应用于下游IC掩膜版制版以及IC制造、OLED显示面板制造过程中的直写光刻工艺环节。在 OLED 显示面板直写光刻设备领域,为进一步提高设备整体产能,满足面板客户的小批量、多批次生产与研发的需要,芯碁微装开发了OLED直写光刻设备自动线系统(LDW-D1),采用多台 LDW X6 并联自动化生产,可以实现多个机台同时独立工作,整个自动线系统包括数个独立光刻机台和一个公用的机械传送装置,系统通过读码扫描生产信息进行参数调取,可以实时监测各个机台的运作情况并反馈到客户的MES系统,自动生成生产报表和生产日志报警信息,客户可以实时监控生产情况、修改生产工艺参数,从而保证产 品的品质。在市场覆盖方面,芯碁微装凭借技术、性价比、服务等优势已经获得维信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下属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业界知名客户、科研院所认可,有效提升了国产泛半导体直写光刻设备的市场知名度。同时,在该领域的技术研发实力和技术成果转化经验,将为其后续开展晶圆级封装 (WLP)直写光刻设备和 FPD 显示面板高世代产线直写光刻设备的产业化打下 坚实的基础。在技术实力方面,芯碁微装可比公司主要包括瑞典Mycronic、德国Heidelberg等国际厂商以及江苏影速、中山新诺、天津芯硕等国内厂商。该类产品的各项核心技术指标在国内厂商中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并在部分性能指标达到了德国Heidelberg竞品的水平,但与全球领先企业瑞典Mycronic相比较还具有较大的差距。发行概况根据招股说明书,本次募投资金主要用于高端PCB激光直接成像(LDI)设备升级迭代项目、晶圆级封装(WLP)直写光刻设备产业化项目、平板显示(FPD)光刻设备研发项目和微纳制造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项目。附件:合肥芯碁微电子装备招股说明书.pdf
  • 康为世纪10月25日登陆上交所科创板,致力打破进口试剂依赖
    10月24日,江苏康为世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科创板上市公告书,公司股票将于2022年10月2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证券简称“康为世纪”,股票代码:688426。本次发行价格48.98元/股,对应的发行市盈率为40.80倍,高于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发布的行业最近一个月平均静态市盈率。本次发行后公司总股本为9,316.1111万股,其中上市初期无限售条件的流通股数量为2,004.5402万股,占本次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为21.52%。公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部分收入来自新冠核酸检测需求,由于国内外新冠疫情发展存在不确定性,公司存在与新冠相关的业务收入增长具有不确定性、未来业绩出现波动风险。具体而言,2020年度及2021年度,公司新冠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收入增幅略低于公司全部产品及服务的收入增幅,增速有所放缓;新冠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毛利增幅较2020年度有所下降,且毛利增速低于收入增速;新冠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毛利率方面,随着政府指导定价的新冠检测价格持续下降及核酸检测上下游产业链的成熟、行业进入者的增加,公司新冠相关产品及服务的毛利率随之同步下降。一方面,新冠疫情的延续时间存在不确定性,未来随着全球新冠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新冠相关市场需求将逐步减小。另一方面随着分子检测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医保部门对新冠检测服务指导价格调整及带量采购等影响,发行人与新冠需求相关的分子检测产品和服务的收入和利润可能因价格下降而随之减少,新冠相关产品及服务的毛利率水平存在进一步下降的可能,对公司业绩会产生不利影响。
  • 依赖微生物的负碳化学品生产能否助力碳中和?
    首先请大家回答个问题:石油、煤、天然气… … 除了做燃料,还有什么用?答案:从石油和天然气中提取的数千种化学物质,影响着你的生活。它们组成了柏油马路、汽车的轮胎、塑料制品、衣物纤维、甚至是你使用的牙膏和护肤品… … 可以说,这些来自化石能源的化学品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传统石油化工行业也一直戴着“高耗能、高排放”的帽子,在各国纷纷提出碳中和路线图的今天,这个行业需要更多新的技术探索。在2月21日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的一项工作中,来自美国西北大学和朗泽公司的生物工程师们开发了一个新的依赖微生物的负碳化学品生产过程:他们以工业废气CO2、CO和H2为原料,一种细菌为“工人”来生产重要化学品,甚至能实现负碳生产(生产过程反而会吸收碳,而不是排放碳)。(论文题为:Carbon-negative production of acetone and isopropanol by gas fermentation at industrial pilot scale )微生物如何生产石油化工产品?也许你很难想像,石油化工产品,怎么能让微生物去生产呢?发酵出来一堆粘乎乎的大肠杆菌?但其实有一个非常常见的例子,那就是乙醇(也就是俗称的酒精)。用石油化工生产的乙醇也叫工业酒精,乙醇含量一般为95%和99%。工业乙醇的生产常见原料是乙烯(来源于石油裂解后的产品),成本低,产量大,但是不能饮用。其中乙烯直接水化法过程,就是在加热、加压和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是乙烯与水直接反应,生产乙醇。而我们的老祖宗几千年前就学会了酿酒,粮食放一段时间后,就会发酵产生酒精。本质上,这是微生物代谢活动的产物。在微生物作用下,淀粉降解为小分子的糖类,然后在酵母体内经过一步步的反应(每一步的反应是经过特定酶的催化),最终生产出乙醇。目前,全世界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概是400亿吨,其中包含石油、煤碳及天然气在内的化石资源的利用贡献了排放量的86%,而化石资源的利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燃料,一类是作为化工原料。化石燃料使用和化工行业共同的特点是过程都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而短期之内还没办法将它们固定,为了从源头解决这样的问题,生物燃料和生物化工的研究领域应运而生:通过构建一些能够糖原料转化成能源和化工产品的微生物细胞工厂,之后将再将这些细胞工厂的培养放大到工业规模,也就是一个个巨大的发酵罐组成的“钢铁森林”里,让它们持续稳定的运行。目前商业化运行的微生物细胞工厂大部分是依赖于糖原料,由于原料是可再生的,所以整个过程是一种近乎碳中性的生产过程。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大气中已经过多的温室气体,这些过程是无能为力的。给微生物换口粮:用废气替代玉米当前生物化工行业糖原料主要来源于一些粮食作物,比如玉米。让微生物吃这个类型的原料会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比如可能会遭遇到与人争粮的隐忧;另外从过程经济的角度看,如果糖原料在原料成本中占主导地位,也会拉高过程的成本,从而阻碍生产方式的推广。C1废气是指包含CO2和CO的工业废气,这些废气中往往也包含H2。C1废气对细胞工厂的一个优点是便宜,甚至使用这些原料的过程就是降低生产成本和减排的过程。更便宜、更“低碳”的原料有了,那怎么用它们呢?一种是像利用CO2合成淀粉那样,人工从头设计出一条从CO2到终端产品淀粉的合成线路。另一种是寻找能“吃”它们的微生物,然后以这些微生物为出发点进行再创造,赋予这些微生物新的能力,确保它们能“吐”出来好东西。上面提到的美国工程师选的是后一种。比较幸运的是,一些自养的梭菌可以利用C1废气,废气中的CO和H2可以作为能源物质,CO和CO2也可以作为这些梭菌的碳源物质。之前生物工程师们已经赋予了这些微生物生产能力了,能够生产超过50多种人类所需的化学品、但是大部分都因为生产性能不好,难堪重用,只有一个产乙醇的梭菌细胞工厂能在工业化规模运行,每年能够利用废气产生超过90000吨的乙醇,可谓是微生物界的“劳模”了。这次,工程师们想让“劳模”更进一步。“劳模”的再就业之路一种技术或过程要想实质性的助力碳中和,必须要能大规模部署和发光发热。尽管产乙醇梭菌细胞工厂现在每年已经能将数万吨废气的C1气体再利用了,但考虑到社会对特定化学品的需求是一定的,如果想让产乙醇梭菌发挥更大的能量,就必须再给它开拓一些新的天地。丙酮(acetone)和异丙醇(IPA)是两种非常重要的化工产品,前者是工业溶剂和丙烯酸玻璃和双酚A的前体。后者广泛用于制药、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产品,并可以作为溶剂和清洁剂。目前都只能由高耗能和排放的石油化工过程所产生,两者每年的全球市场超过600亿人民币。能不能用之前的梭菌“劳模”来生产的呢?产乙醇梭菌这个“劳模”并不是一个很好改造的微生物,但是生物工程师通过一系列高级的合成生物学技术和工具大大的缩减了要进行改造的次数,整个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从0到1:为了建立从C1气体到丙酮和异丙醇的生产线,他们首先在“明星菌株”大肠杆菌中测试了超过250种设计方案,最终经过筛选把最优的改造方案在产乙醇梭菌“劳模”身上进行了实施,成功赋予它们产丙酮和异丙醇的能力,与之前基于其它梭菌构建的最好的菌株相比产率提高了20多倍。从1到10:一些组学手段和动力学模型的运用使得生物工程师们能对产乙醇梭菌“吃”进去的碳的去向有相对较为直观的了解,从而找到了一些可能会进一步提高生产丙酮和异丙醇能力的潜在改造靶点。而基于无细胞体系的“巨星修炼场”可以快速对这些潜在改造靶点进行初步的评估。最终根据这些认知进行的改造,又将“劳模”产丙酮和异丙醇的产率提高了大约27倍,同时还大幅提高了生产不同产物的选择性。从10到… … :将之前的改造在基因组层面稳定下来,工程师们又进一步提高了两个产物的产率和生产的选择性。最终在中试规模,120L的反应器中对最终版“劳模:的测试结果显示:产乙醇梭菌产丙酮和异丙醇的产率能达到大概3g/L/h,产不同产品的选择性达到90%。而整个生产过程稳定运行的时间也能达到三周,整个过程估算的产能达到每年4万多吨。 作者也对传统生产过程和这项工作所创造的新生产过程的碳足迹进行了估算。估算结果显示,传统的生产方式产丙酮和异丙醇的碳足迹分别为2.55和1.85 kgCO2e/kg(CO2-equivalent in 100-year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per kilogram of product),而新创造的生产过程的两个数字分别为-1.78kgCO2e/kg acetone和-1.17kgCO2e/kg IPA。根据估算的结果,这个利用梭菌生产丙酮和异丙醇的新过程确实是一个实至名归的负碳生产过程,最终生成的化学品和菌体生物质则是负碳的体现形式。梭菌的负碳生产潜力有多大?面对新技术,所有人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种负碳生产过程能为碳中和贡献多大的力量?这些工程师将产一种化学品的细胞工厂重构成产其它化工产品的细胞工厂,仅从这种改造过程来看,这项工作是可以被视作一个典范的。但是这项工作最后的落脚点只是在中试规模进行了测试,只能说是为了负碳生产化学品开了个好头,最终能不能真正被大规模应用、能在多大规模被应用,其实还要经历很多考验。
  • 查环保只看设备?警惕“设备依赖症”诱发权力寻租
    p   必要的治污设备是企业环保达标的基础,不过记者调查发现,时下,一些地方狠抓环保却走偏,一味抓设备,致使企业抓住漏洞,利用设备做起表面文章。有的地方不顾企业生产实际,盲目要求上马不适用的环保设施设备,检查中更多看企业有无定点购置设备,导致部分企业出现“冗余设备”,无谓增加了运营成本。 /p p   查环保只看设备,企业搞起“花式应对” /p p   “设备是否开启、运行,是日常环保检查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最简便有效的工作方法。”在沿海某省工业大市,一名基层环保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环保检查达标分现场查看和检测结果查看两种,现场查看就是看运行效果、设备运行记录,检测结果查看则是看污染物排放指标是否符合国家排放标准。 /p p   而记者了解到,目前一些地区抓企业环保治污,更多只看有无设备,检查时设备是否运行。 /p p   部分环保工作者坦言,日常检查中,有时候只要设备运行得当,后续的检测结果也可以从简从速。“因为要检查的企业和环境指标太多了,一天至少跑几十家企业。”上述基层环保工作人员说。 /p p   为应付检查,一些企业在检查即将开始前才匆忙开启设备,执法人员到达时设备主要零部件还是凉的 有些工厂假装开启了环保设备,实际上连电源都未接通 还有的企业虽然在检查时设备运转良好,但执法人员转身离开后,就立马停机& #8230 & #8230 /p p   华南某市曾查处一起开动设备应付检查的案例。环保检查人员即将进入一家老牌家具企业,就闻到刺鼻的油漆味。按照环评要求,喷漆工序的废气应该通过水帘柜预处理后,再利用活性炭进行二次收集吸附。 /p p   环保检查人员现场发现,企业喷漆工序正常生产,废气处理设施正常开启,但整个车间还是充满了油漆味。环保检查人员随后在楼顶发现,活性炭机箱前置管道没有封闭,三个侧门全部打开。废气虽然被收集了,但没有进入处理设施就直接排到室外空气中。企业虽然有设备,但“漏洞”重重,继续偷排废气。 /p p   废气设施未运行、脱硫设施未开启& #8230 & #8230 仅今年6月份,东部某省一个区的生态环境分局就作出10件与环保设施设备运行有关的行政处罚,远高于其他处罚。 /p p   抓环保,搞推荐,推出“冗余设备” /p p   “我们的污水净化、空气外排设备是市环保局私下推荐的,我们出钱、厂家送货。”东部沿海某省一家特种纸张加工厂的彭姓负责人透露。 /p p   该负责人介绍,他所在的工厂以生产包装盒用纸为主,每月产销量在70吨至100吨,目前在两个不同的城市设有厂区,主要污染物为废水。其中一个厂区按照当地环保部门的推荐,在2017年和2018年分别购置了一套污水净化装置、一套空气外排装置,共花费10多万元。 /p p   “令我们不解的是,工厂没有废气产生,为什么要另外花5万元购置空气外排装置呢?由此,每个月电费支出也增加了很大一笔。”他说,为了蓝天白云、碧水青山,企业运行中增加环保成本是值得的,但不应该无故增加“冗余设备”。 /p p   华南某环保公司的一名工程师对记者说,近年来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污染已成为我国环境治理中的一大重点。“一些地方在推进VOCs治理时,制定举措往往以工业涂装、印刷等重点工艺类型为判定基础,要求企业上治污设备。” /p p   “为了保证充分开工,管理部门让上设备就抓紧上了,并不在意是否有用,这其实是一种资源浪费。”这名工程师直言,部分基层环保执法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不足,凡是涉及某项重点工艺的企业,都要求企业上治污设备,并未充分考虑企业VOCs实际产生量、产生种类,不少企业添置设备后实际处于空转状态。 /p p   资深业内人士认为,根据治理实际,提高对治污设备要求十分必要。但如果忽略了对实际效果的检验监管,忽视了对企业生产工艺的监督改造等其他治理方式方法的综合运用,而一味上设备,最终会得不偿失乃至本末倒置。 /p p   警惕环保陷入“设备依赖症” /p p   采访中,多名企业负责人表示,环保标准日趋严格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实事,先进设备对环保治污的功用将会越来越大。但在推进设备环保治污中,应该警惕陷入“设备依赖症”。 /p p   南方某再生铝业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生产中的主要污染物是粉尘,目前2个工厂有6套粉尘治理设备,最贵的一套200多万元。 /p p   据这家铝业公司负责人介绍,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在人口密度低的地方,行业大气污染物颗粒物的排放限值是30mg/m sup 3 /sup ,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排放限值是10mg/m sup 3 /sup ,其中就有“弹性空间”。“我们目前已达到30mg/m sup 3 /sup 。但地方环保部门去年要求我们最近两年内将排放标准提高到10mg/m sup 3 /sup 。”他说,要达到这个更严格的标准,只能再增加投入、更换新设备。 /p p   “我们企业经常有生态环境部督察组人员来检查,他们都很专业,实践经验也比较丰富。”东部某省一家工程机械企业的安保环境部负责人说,排放标准无疑将日益趋严,但上级环保部门其实并不主张“一刀切”“一步到位”的治理模式,关键是下级单位要把上级精神贯彻落实好,根据企业实际,因地制宜、综合施策,选择切实有效的治理方案,避免盲目要求企业上马新设备。 /p p   同时,一些基层环保工作者、企业负责人还反映,应当警惕“设备依赖症”可能诱发的“权力寻租”。比如,在某省会城市下辖某区环保所任职的李某某,曾利用对辖区内房地产开发项目及排污企业环境执法监察、污水处理工程等环保设备检查验收的职务便利,非法收受贿赂并为他人谋取利益,最终被依法处理。 /p p   多位业内人士建议,一方面,应建立健全全流程、全工艺监管体系,让已上马的环保设备充分运转、收到实效 另一方面,鉴于当前环保部门拥有审批、处罚等多项权力,宜加快推行环评、审验分开和检查、处理分离的监管机制,形成相互制约,从制度上压缩“设备依赖症”带来的“权力寻租”空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d9c69959-8507-44e9-b139-3c831d5906e9.jpg" title=" 绿· 仪社.jpg" alt=" 绿· 仪社.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扫二维码加“绿· 仪社”为好友 了解更多对科学仪器市场的分析评论! /span br/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