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医药产业

仪器信息网医药产业专题为您整合医药产业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医药产业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医药产业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医药产业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医药产业话题讨论。

医药产业相关的资讯

  • 博雅生命获评2022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价值榜“生物医药产业优秀服务供应商TOP10”
    8月4日至5日,2022年第六届生物医药创新合作大会暨2022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价值榜颁奖盛典在苏州盛大召开,聚焦最前沿的技术资讯、解读最新产业政策,链接产学研资多方平台。博雅生命副总裁肖海蓉受邀出席大会,同与会专家交流探讨了当下生物医药前沿创新技术与产业链集群创新发展等话题。同时,博雅生命也在8月4日晚举行的颁奖盛典上被获评为2022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价值榜的“生物医药产业优秀服务供应商TOP10”奖项,一同评上这个奖项的还有美天旎、百因诺等生物技术企业。本次大会由万怡医学、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主办 由江苏省创业投资协会、上海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生物医药行业协会等单位支持。 “2022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价值榜”在现场发布了小分子创新药、抗体药、创新疗法、服务供应商等9大子榜单,评选主要聚焦生物医药企业的价值要素、商业化要素、战略要素、产品要素等,从行业、产业及企业深度多维度测评,在行业内具有显著的影响力。 博雅生命经过在细胞科技研发与细胞药物开发等领域的多年布局,在全产业链优势及细胞治疗整体解决方案等方向上输出了创新成果和创新水平,逐渐得到了行业的广泛认可。经过大会组委会及第三方评审,最终获评“生物医药产业优秀服务商TOP10”的奖项。博雅生命旗下的博雅感知医疗、博雅干细胞、博雅感知药业三大业务品牌板块,分别在在高技术壁垒的细胞自动化设备及医疗器械、符合国际AABB质量标准的细胞存储服务,以及细胞新药研发及临床应用等领域积聚了广泛的影响力。至今,博雅已经在在自动化设备与医疗器械的研发与应用、实验室标准体系的建设与管理、细胞提取及制备、细胞药物研发、细胞制剂的临床应用转化等多个领域累积了过百项国际国内创新专利,为细胞治疗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发展提供创新服务方案。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是一种战略性新兴产业。近20年来,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再加上利好政策的引导,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驶入“快车道”,一系列新产品及新服务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新助力。生物医药产业从基础研发到生产制造需要很长的链条,对创新能力及产业链的把控力有着很高的要求。经过13年的发展,博雅生命以产品创新及服务模式创新积累了发展的巨大动能,打通了全链条产业服务创新体系,在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补齐产业链发展短板,秉承“最佳产品策略”,面向行业提供创新的“细胞治疗医疗器械-细胞存储-临床应用”整体解决方案。细胞治疗及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当下各国发展的竞争新高地。数据显示,我国细胞和基因治疗市场潜力无穷,有望在2025年市场规模达到25.9亿美元,以276%的复合增长率增长。未来,博雅生命也将以持续的创新力量为生物医药产业量级提升持续赋能,为健康科技的进步贡献力量。
  • 投资5000万 兰州高科新医药产业研发中心开工
    3月14日讯 昨日上午,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总投资5000万元、由兰州高科集团投资建设的兰州高科新医药产业研发中心项目,在兰州高新区七里河园区开工建设。   该研发中心占地30亩,主要建设研发办公楼、实验楼及配套中试车间厂房、动力车间一栋1000平方米。而首期引进的甘肃瑞霖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技术装备先进、科研实力强,在新医药研发领域具有相当竞争力的新医药研发、生产、销售的现代医药企业,形成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国泰、俞梦孙等一批国家级技术专家为首的研发团队,以抗艾滋病新药“艾复康胶囊”、抗风湿性关节痛病“七蝎止痛片”和抗乙肝、抗肺纤维化等药物为主研方向,该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有效带动兰州市和全省的新医药产业发展。   “2010年,中国医药产业的产值突破了1万亿,这其中不乏有新医药的异军突起。十二五,国家又将生物医药产业提升到加快发展的战略高度,成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甘肃具备良好的医药产业基础,医药资源丰富,发展现代中药产业具有广阔的空间。”在开工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介绍,兰州高新区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定位准确。一方面充分发挥高新区在资金、人才、服务等方面的平台优势,提升新医药产业科技创新、聚集带动效应 另一方面能将国家扶持新医药产业的政策、资源真正落实到企业中,提高企业的科研开发能力、核心竞争力,壮大医药产业。
  • 北京未来3年发展1000亿生物医药产业
    4月23日,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工程)启动。未来3年,该产业整体规模(不含商业)将从现在的不到400亿元发展到1000亿元,确立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实现北京生物医药产业从“小散弱”向“高聚强”的战略转变和跨越发展。   G20工程将分两期滚动式发展,一期工程计划2010—2012年实施,重点关注产业规模的迅速提升,实现产业规模1000亿元的跨越发展;二期工程再用5年时间,将生物医药产业对北京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度提高至5%以上,推动北京医药产业成为支撑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据介绍,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具备了实现跨越发展的基础与条件。首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完成销售收入374.36亿元,同比增长21.06%,连续几年保持良好增长态势,上亿元的规模企业2008年已达44家;医药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北京化学制剂、医疗器械、生物制药、中成药等高端领域贡献了90%以上的产业规模;第三,创新能力日益增强,每年有近1/10的一类新药在北京产生,亿元品种不断问世和提升2008年北京“亿元品种”已达60余个;第四,北京整合国内外资源的能力正在提升,2008年,北京医药工业销售收入前20强企业中,外资企业占据9个席位,其主营业务收入合计占全北京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45.6%,占近半壁江山。   此次入围G20工程的第一批23家企业,包括17家规模企业和6家潜力企业,规模骨干企业均为年销售额亿元以上,对产业发展贡献突出的企业 潜力企业具备突出的创新能力,具有资助知识产权或技术含量高的品种 并将在2年内进入亿元企业行列。G20企业将构成未来北京1000亿元产业规模的主体及支柱产业的核心力量。   随着“G20工程”的启动,一批知名的企业已相继签署了合作开发、海外代工、投资入驻等协议。“国家北京生物医药创新孵化基地”的正式挂牌,为推动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建设国际制造及产业化基地,助推“G20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 金湾生物医药产业引入珠海首台检测“神器”
    日前,珠海首台600MHz核磁共振波谱仪(以下简称“核磁共振波谱仪”)落户珠海金湾生物医药产业研究院,并顺利完成安装调试及性能验收,现已正式投入使用。此次由金航公司代表金湾区政府投资购买的一台价值935万元的布鲁克600MHz核磁共振波谱仪在珠海金湾生物医药产业研究院完成安装调试,该款机器省内只有7台,在珠海是首次引进。该仪器分罐体、柜机、控制器、液氮罐等多个部分,检测人员将需要检测的试剂插入核磁管,放置在自动接样器相应位置,在电脑上进行简单操作,仪器便可自动完成取样、检测、分析等一系列程序。据介绍,该仪器具有完整的HD NMR电子器件,完全自动化操作,配有高灵敏度液氮超低温探头、适用于超低温探头的前置放大器,准确的调谐和匹配单元,检测结果更精密。珠海金湾生物医药产业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李俊明博士称,核磁共振波谱仪就像是化学家的眼睛,它的主要作用就是通过收集不同环境下不同原子的波普信号,来对化学物质进行结构的确证。核磁共振波谱仪属于贵重的精密仪器,它用于测量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被广泛用于化学学科、材料学科、生物学分子的结构测定和表征,有极大的需求量。但鉴于国内的一些技术暂未突破,未能完全实现自主生产该台仪器,所以该仪器的采购依靠进口,价格比较昂贵。原来,珠海本地没有该设备,企业需要做相关检测都需要送到外市甚至外省进行检测,长途运输影响样本的稳定性,和检测结果的真实性。珠海国际健康港日前,珠海金湾生物医药产业研究院打造的仪器共享平台或微信小程序已经开放了对该仪器进行检测预约,日检测量可达近百个样品。该台仪器的投入使用,标志着珠海金湾生物医药产业研究院正式开启综合性的精准检验技术服务。除了该仪器,研究院近期还投资近3000万元购入高配实验设备,有效弥补金湾区生物医药产业研究检验检测能力薄弱的问题,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更专业精准的检测检验服务,为金湾、珠海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医药产业创新升级 扶持政策料加码
    p   医药产业开年迎来政策利好。2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升级,更好服务惠民生稳增长,并确定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有关措施。 /p p   “本次会议主要利好三类企业。”京鼎臣医药咨询负责人史立臣分析称,“一是研发能力强的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因为国企多是生产企业,缺乏研发创新能力 二是大型中药企业,从2015年起,中医药利好政策频发,中药单独定价和不限量政策都是非常重要的利好 三是整合资源能力强的企业,能将国内研发、生产、销售环节都理顺放大。” /p p    strong 创新是核心导向 /strong /p p   2016年被称为中国药品改革元年,新药审批提速、仿制药有效性评价、GMP认证管理体系、上市许可人制度等重要政策将陆续落地,其中提高新药审批速度、提高仿制药质量为重中之重。 /p p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了具体方向:“瞄准群众急需,加强原研药、首仿药、中药、新型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等研发创新,加快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多发病和罕见病重大药物产业化。支持已获得专利的国产原研药和品牌仿制药开展国际注册认证。” /p p   “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都是高死亡率的疾病,而且治疗的药品基本都依赖外资原研药,价格昂贵,使用量庞大,中国国产药企的能力有限,在研发和生产环节都跟不上。上述政策主要是推进这些受惠群体大的药品产业化、国产化的进程,使中国治疗体系不至于受制于人。”史立臣分析称,创新是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本次会议进一步明确特定领域和品种的创新要求,预计后期相关部门将会在药品注册审评审批、终端采购使用等细分领域出台系列配套落实政策。 /p p   近年来,中国医药产业虽然经历了大量重组合并,但与欧美药品市场相比,甚至与国内其他消费品市场相比,医药产业集中度仍然较低。中国医药行业“小散乱”已是顽疾,由此造成的恶性竞争、创新力不足、产业化程度低早有诟病。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结合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加快临床急需药物和医疗器械产品审评审批。完善财税、价格、政府采购等政策,探索利用产业基金等方式,支持医药产业化和新品推广。支持医药企业兼并重组,培育龙头企业,解决行业‘小散乱’问题。” /p p   2015年,国家大力扶持新药和医疗器械研发,“扶持资金就有400亿,但中国药企普遍研发能力较差,尤其是医疗器械领域,只能生产医疗床、手术台等基础医疗设备。在核磁共振、CT、B超等高端医疗设备方面,中国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差距巨大。”史立臣认为,上述政策将对高端医疗设备企业构成政策利好。 /p p    strong 中医药受政策保护 /strong /p p   会议还指出,传承中医药优势,发挥其独特作用,可以更好造福人类健康。 /p p   作为中国特色产业,中医药一直享受各类政策扶持。本次会议进一步明确: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服务网络 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促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 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增加中成药品种数量,更好发挥“保基本”的作用。 /p p   中医药发展近年来可谓是利好不断,其作为卫生、经济、科技、文化、生态资源的作用不断彰显,公众越来越信任并选择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使全社会甚至全世界对中医药的科学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 /p p   我国制定了多部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的政策,构成了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体系。2015年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中医药法(草案)》,国务院法制办将根据常务会议的意见对草案作进一步修改后,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获得表决通过后,我国将有第一部关于中医药的国家法律。 /p p   2016年1月18日,中国国家认监委与国家中医药局签署合作协议,将共同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认证工作,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认证体系。双方将建立部门间合作机制,共同开展中医医疗服务、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中药材、药膳服务及产品等认证,同时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检验检测服务平台,推动中医药科研实验室、重点研究室等医疗服务机构纳入国家统一的实验室资质认定制度。届时,我国中药产业的水平将再上一个台阶。 /p p   strong  健全药品溯源体系 /strong /p p   本次会议还提出要健全安全性评价和产品溯源体系,强化全过程质量监管。 /p p   产品溯源体系或与目前炒得沸沸扬扬的药品电子监管码有关。电子监管码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考虑到现有模式的争议,未来相关部门或将采取更为稳健的措施加以推进。 /p p   监管码设立初衷是让每个产品都有独一无二的验证码印在包装上,每个流程都通过扫码的方式建立数据,实现全程可追溯。对于消费者来说,通过查监管码,就可以知道吃的药是从哪个药厂出来的,中间经过哪些流通环节最终到患者手里。对于监管机构来说,就能掌握药品的流通渠道,不用再在一堆红红绿绿的进货票里翻来覆去地找。对于市场来说,假药不能获得监管码,就很难进入正规销售渠道,用药就更安全。 /p p   2010年6月17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发布了《关于做好基本药物全品种电子监管工作的通知》,规定凡生产基本药物品种的中标企业,要在2011年3月31日前加入药品电子监管网,按规定做好赋码、核注核销和企业自身预警处理的准备工作。2012年11月6日,新修订《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2013版)经卫生部部务会审议通过,自2013年6月1日起施行,其第八十一条规定,“对实施电子监管的药品,企业应当按规定进行药品电子监管码扫码,并及时将数据上传至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系统平台。”2015年底,食药监总局连续发文要求,自2016年1月1日起,凡是未通过新修订药品GSP认证的药企,一律停止药品经营活动 并要求地方食药监局对未认证的企业逐一审查,停止企业的药品经营活动。 /p p   此外,本次会议提出要建设遍及城乡的现代医药流通网络,中长期利好医药流通企业。 /p p br/ /p
  • 深刻变革中的生物医药产业
    仔细关注每年各个生物医药论坛上业内人士探讨的内容便不难发现,尽管不同论坛的主题有所不同,而“变革”却是反复被提及的主题。   近日,美中医药开发协会中国主席(2010~2012)、罗氏研发(中国)有限公司前首席科学官陈力向《中国科学报》阐述了他对行业变革的理解。   他认为,生物医药产业正处在深刻变革的过程中: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创新的成功率明显降低,同时,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和对医疗产品的要求却在不断提高。相应地,生物医药公司正在加速转型。如何认识和适应这一趋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研发成功率降低的背后   整个医药行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共同难题,便是新药研发越来越难。   陈力认为,表象的背后是新科技、新研发手段的兴起,以及研发模式的转变。   他解释道,传统医药研发是科研人员发现某些化合物具有一定药用价值,分析出其化学成分,然后逐步产业化,例如紫杉醇和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   而现在的新药研发则是通过分子生物学、基因学和遗传学的研究,分析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导致疾病产生和发展的蛋白和生物大分子,这些蛋白和生物大分子就成了药物开发的靶点,针对靶点开发靶向药物。   “从自然筛选开发出医疗产品到针对疾病来开发新药,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研发模式,前者可以说是‘发现新药’,后者则是‘新药的研制和创新’。”陈力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他认为,尽管研发产出降低,但生物医药界仍然获得了重大突破,那就是,人们认识到疾病与不同的遗传和生活背景有关,不同病人对于药物的敏感度和响应是不一样的,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个体化医疗”。   如何针对不同患者,将预防、诊断和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为生物医药界的新议题。   认识和要求在提高   随着医药科研的进步,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以及患者对医药的要求也在相应提高。   陈力以糖尿病为例。其传统治疗模式是:在确诊后,医生先是让患者服用二甲双胍,失效后再加其他药品,最后再使用胰岛素。   而目前国内外有学者认为,在糖尿病被确诊之后,应根据病情发生和发展的情况,同时采用不同的药物和治疗手段,而不是在一种药物失败后再用另一种。   “以前是得了癌症就吃杀灭癌细胞的药,患上糖尿病就吃降糖的药。”陈力说,“现在治疗癌症要根据肿瘤的不同类型,同一种肿瘤也可根据基因分成不同类型。治疗糖尿病也要根据不同阶段、种类和发病机理来使用相应的药物。”   陈力表示,随着治疗手段和评价标准的变化,患者对医疗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希望获得更有针对性的个体化用药和治疗方案。   制药巨头“瘦身求变”   上述问题给制药企业造成了愈发巨大的压力,传统制药巨头难以维持原有的研发和运营模式,纷纷“瘦身求变”,欧美疲软的经济更是加剧了这一变化。   据陈力介绍,在经济形势和医药市场较好的时候,药品开发的传统模式是:在初始阶段依靠大专院校科学家在科学上的新发现,借助天使投资,将其推进到获得专利和确定产品方向的阶段 此时,风险投资进入,将产品从临床前实验推进到临床实验阶段 随后,大型制药公司通过收购等方式接手,最终将产品推向市场,从而获得巨额回报。   “这些巨额回报可以反馈到早期研究者手中,从而形成正向的反馈机制。”陈力说。   然而,目前的现实则是,随着对药品要求的提高和研发成功率的降低,此类正向反馈越来越少,药企斥资数亿元研发新药,但在临床三期功亏一篑的案例比比皆是。   一系列“重磅炸弹”药物纷纷到期,这对于研发经费本已吃紧的药企来说更是雪上加霜,近些年跨国制药巨头纷纷裁减研发人员,无不面临如何穿越新药开发“死亡谷”的难题。   陈力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进一步分析,传统意义上的制药巨头往往横跨多个药品领域,但如今都不约而同地剥离非主干业务,主攻优势项目。   同时,为适应患者对医疗服务要求的提高,医药公司开始尝试与医生联合,从单纯的制药商向集预防、诊断和治疗于一身的综合医疗服务商转型。   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创新的成功率明显降低,同时,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和对医疗产品的要求却在不断提高。
  • 国务院明确医药产业创新升级四大方向
    p   医药产业关系全民健康,市场需求巨大,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升级,明确了四大方向。 /p p   长期以来,医药产业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医疗器械、药用辅料和包装材料、制药设备等。“十二五”时期,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价格和成本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医药产业利润增速有所放缓。 /p p   专家指出,当前医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行业集中度低,存在“小散乱”等问题 研发投入不足,医药产品附加值低 缺乏对医药行业品牌的建设 行业管理水平高低不等。 /p p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专家认为,促进医药产业创新升级是其中应有之义。“国家的发展规划要有效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能力。健康是排在第一位的,这是民之所需,没有健康所有都等于零。”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 /p p   这次会议明确了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未来医药产业创新升级的四大方向: /p p   ——瞄准群众急需,加强原研药、首仿药、中药、新型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等研发创新,加快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多发病和罕见病重大药物产业化。支持已获得专利的国产原研药和品牌仿制药开展国际注册认证 /p p   ——健全安全性评价和产品溯源体系,强化全过程质量监管,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实施药品、医疗器械标准提高行动,尤其要提高基本药物质量。探索实施产品质量安全强制商业保险。推进医药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绿色改造 /p p   ——结合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加快临床急需药物和医疗器械产品审评审批。完善财税、价格、政府采购等政策,探索利用产业基金等方式,支持医药产业化和新品推广。支持医药企业兼并重组,培育龙头企业,解决行业“小散乱”问题 /p p   ——建设遍及城乡的现代医药流通网络,逐步理顺药品耗材价格。搭建全国药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开价格、质量等信息,接受群众监督。 /p p   专家认为,这些政策措施,瞄准的正是医药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加速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企业,淘汰那些成本高、缺乏竞争力的企业,让竞争力强的企业获得更大盈利空间,提高医药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中国药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p p br/ /p
  • 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十年产值将达千亿
    3月24日,北京同仁堂、康美药业等一批投资总额近10亿元的重大项目落户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在亦庄和大兴区行政资源整合的大背景下,基地迎来了黄金增长期。这个年产值50亿元、汇聚了中生集团、同仁堂制药、紫竹药业等多家知名医药企业的基地,到2020年将实现园区产值1000亿元的目标,并肩负起打造“北京南部现代制造业新区”的历史重任,成为京南地区产业升级的引擎。   连续增长50% 年产值达50亿元   据了解,总投资2亿元的同仁堂中药前处理基地,将致力于传承和发展中药炮制技术,推动中药产业的技术跨越和现代化进程,弘扬中华医药文化。投产后将形成年药材前处理500万公斤、精制饮片100万公斤,年产值10亿元的规模效益。投资3亿元的康美中药饮片生产基地,则要打造全国重要的中药饮片生产及物流基地,推进饮片行业生产过程控制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的形成,预计新增产值5亿元。四环科宝投资4亿元的生物制剂项目则是自主研发安全性高、疗效好的高标准生物制剂产品,投产后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4亿元。   据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管委会副总经理赵晓晨介绍,近年来,基地各项指标都取得了高速增长,2008年、2009年,基地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分别为54.4%、57% 目前基地已经入驻60余家企业,年产值达50亿元。   “仅3月24日开工的北京同仁堂、北京四环科宝、康美(北京)药业三项工程,投产后新增的工业产值预计就可达近20亿元。”赵晓晨表示,“医药产业有特殊性,从建设到投产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有的可能要几年,随着前几年众多项目前期准备的完成,今年基地将会迎来爆发式的增长。”赵晓晨预计,企业产值至少会增长20%以上。   基地内的北京以岭药业有限公司“参松养心胶囊”等3个自主研发的产品投产后,今年将实现收入7亿元,且目前公司以40%的平均增速迅猛发展。另一家北京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批产品年销售额预计达8亿元,项目全部投产后产值预计将达到44亿元。   基地成为京南制造业引擎   “生物医药产业是首都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当天的奠基仪式上,市委常委赵凤桐表示,“我们要紧紧抓住大兴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和空间资源整合的机遇,发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重大产业项目的引进力度,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和首都南部现代制造业集聚区的发展”。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 2008年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上升8666.2亿元,增长了119倍。去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逆市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044万亿元,同比增长21.18%。尤其是近8年来,我国医药行业复合平均增长率为20.45%,比全球药品增长率高出12个百分点。   “生物医药产业有如此高的增长势头,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北京市委、市政府这么重视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建设了”,赵晓晨说,目前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已经成为城南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作为国家的新兴战略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已经起到了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而我们基地作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载体,正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我们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北京乃至全国最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随着市委、市政府提出加速亦庄大兴资源整合,基地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组成部分,我们在享受中关村先试先行政策方面具有极大优势,如果再能依托亦庄的优惠政策和产业上的资源互补,强强联合,我们必将取得更大的发展。我们已经被中关村列为重点培育的产业园区,到2020年要实现园区产值1000亿元的目标”。   打造生命科学城   赵晓晨介绍说,中关村生命科学城的建设构想是在北京后奥运时代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北京在后奥运时代,作为生物医药基地如何寻找新的发展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赵晓晨说。去年,由于生物医药产业在经济发展带动中的突出作用,我国政府出台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计划投入628亿元培育生物产业。   去年,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分行与中关村生命科学新城签署了融资协议,通过合作,科学城获得国家开发银行10亿元15年期的项目信用贷款,用于新城三期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   中关村生命科学城是由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一二期加上目前正在开发的三期土地构成的综合性产业聚集区。生命科学新城北靠南六环、东依京开高速,地铁4号线从腹地穿过,地理位置优越,同时生命科学新城拥有14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北京市土地资源保有量最大的专业用地,这为科学新城在资源集聚上提供了持续发展的保证。   目前生命科学城已经汇聚了中国生物制品检验鉴定所、国家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兽医微生物中心等国家重点研究创新项目和国药集团、北药集团、中生集团、同仁堂制药、以岭药业等6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相继入驻。赵晓晨说:“同时,北京市生物技术自主创新、项目孵化、技术成果转化等项目也将由生命科学新城承担。未来,这里将建设成为辐射北方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
  • 南山区启动生物医药产业仪器共享平台
    12月14日下午,南山区生物医药产业仪器共享平台启动仪式暨南山区生物医药产业链党委供需对接服务活动在清华信息港举行,通过党建引领出台支持政策和合作机制,链接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园区等多方资源,搭建共享平台,构建政产学研融服创新生态,超4亿元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破解中小企业科研难瓶颈。  此次活动由南山区委组织部、区两新组织党工委指导,南山区生物医药产业链党委、区科创局、区企服中心、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力合科创(深圳)清华信息港主办。南山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小蓉出席活动并为首批科研仪器共享示范机构授牌。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副校长张学记作线上主题分享。  科研仪器“忙起来”企业成本“降下来”  南山是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引领区”,自今年成立南山区生物医药产业链党委以来,通过建组织、搭平台、聚资源,推动“政、企、学、研、用、资”多元协同创新,助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南山区生物医药产业链党委在调研中发现,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团队对大型科研仪器的使用需求日益增长,但高校科研院所的大型科研仪器因人员配备不足、供需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影响对外开放程度。  深圳大学测试中心主任邹永东有一个妙喻,“科研仪器共享瓶颈就相当于大学有一堆豪车,但没有司机开,闲置在哪里。”  破解科研仪器共享瓶颈,就是要给这些“豪车”寻找匹配“司机”。南山区生物医药产业链党委联合区科创局、区企服中心、力合科创(深圳)清华信息港、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等委员单位,搭建南山区生物医药产业仪器共享平台,汇聚政府、高校、产业园区、生物医药企业、专业服务机构等各方资源,探索开放共享新模式,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科研仪器共享落地,为科研成果转化及生物医药企业创新赋能。  活动现场正式启动了南山区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合作试点暨生物医药产业仪器共享平台,既让科研仪器“忙”起来创造更大价值,也为中小微企业降低创新成本,让创新企业无须购买昂贵且使用频率不高的设备,而是可以像网购一样便捷获取使用权,实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与会领导还为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深圳市海洋智能感知与计算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材料与器件检测技术中心等首批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科研仪器共享示范机构授牌,不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王小蓉在致辞中表示,要做实仪器共享等“新赛道”、做强链链融合的“新引擎”、做优民之所盼的“新福利”,提高科研仪器的使用率,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快产品创新和产业化技术突破,扎实推进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力合科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贺臻表示,科研仪器共享为科技创新增添了新动力,为政产学研和创新生态赋予了新的内涵。公司将依托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为企业持续提供科技创新服务,助力更多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南山区科技创新继续领跑深圳。  政策激励促共享科研重器撑产业  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是赋能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南山区非常重视科研仪器的共享,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科学仪器设备更好地服务南山区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区科创局副局长毛政现场作南山区推动科研仪器设施开放共享政策解读。  南山区编制印发了《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推动科研仪器设施共享工作方案》,提出8项重点任务,覆盖供给端、第三方服务商和需求端共享全链条,打造“高校科研机构+专业服务机构+园区+金融机构+政府”共享模式,对共享示范机构奖补100万元,需求方可享受更大力度优惠,全方位保障和促进科研仪器开放共享。  南山区将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支撑深圳“20+8”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服务体系,形成统一标准、设施齐全、功能强大、运行高效的专业化、网络化、市场化服务体系。下一步将强化市场运营、推动多主体联动、打通跨系统对接、拓展多产业布局。  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积极推动高校优势创新资源与产业界联动,把仪器共享融入到生物医药产业链的发展过程。南方科技大学公共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谢宇聪现场作科研仪器共享介绍。  目前,南方科技大学开放共享设备161台,设备总值达2.6亿元;深圳大学开放共享设备30台,设备总值达1.26亿元;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开放共享设备28台,总值达0.2亿元。测试领域覆盖理化、成像、生命科学、微纳。  生物医药产业仪器共享平台启动“i南山”链动资源助力企业发展  有政策、有资源,还需要有平台支撑。刚上线不久的“i南山企业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i南山”)开发了生物医药产业科研仪器共享功能,更精准服务生物医药企业。南山区企服中心吴鄂辉现场作平台推介。  “i南山”是南山区委区政府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打造一流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具体举措,一网汇集实现惠企资源一站享。新上线的生物医药产业科研仪器共享功能,联动四方角色,包括负责仪器共享政策制定、组织实施的区科创局;深大、南科大、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等高校科研机构,链接了超4亿元的共享仪器设备;此外还有仪器共享需求的企业,以及提供仪器专项服务的服务商。通过线上推动、多方联动,促进仪器共享,服务企业发展。  企业登录i南山仪器共享平台后,选择想要预约的仪器,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推荐,在线上预约,线下达成服务,企业可以在服务结束后,在平台上对服务进行评价,平台链接部门端、资源端、需求端、服务商四个端口,让各方的政策、资源、需求、服务等信息在平台上流动起来,推进合作共赢。“i南山”将坚持阳光公开、信息共享的原则,充当好桥梁纽带,促进各方合作。  拓宽校企合作通道助推高校人才培养  活动现场还邀请到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副校长张学记作线上主题分享。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材料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先进电池材料产业集群负责人李宝华现场分享仪器共享服务企业经验。  张学记通过线上的方式,作《从智能传感到数字生命——机遇与挑战》主题分享。他结合自身多年科研实践,将科技前沿理论结合人们生产、生活实际,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地阐述了智能传感系统的研发和广泛应用,分析了人工智能研究的机遇和挑战。他认为智能生物传感研究的技术攻关重点是新型、高效的特异分子识别工具,超高时空分辨的检测技术;轻薄、柔性、可拉伸生物传感器制备工艺;高集成度、抗干扰和智能化的生物传感系统。  李宝华认为,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既为企业减少了不必要的成本投入,助力企业发展创新,也避免了设备闲置,提高设备运行使用效率。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还拓宽了校企合作、交流的通道,帮助高校培养更符合企业需求的创新性人才。建议成立专职管理团队、提高专业技术能力、挖掘客户需求、提高服务客户意识,更好地推动高校科研平台服务企业创新发展。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南山将持续深化“党建+企业服务+产业服务”新路径,做大做强科技产业红色朋友圈,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支撑能力,共同浇灌南山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之树”,助推南山高质量发展“根深蒂固”“枝繁叶茂”。
  • 医药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2011年8月13日,由科技部部署的11家医药领域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自发成立的医药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战略联盟在吉林市宣告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会议。科技部基础司彭以祺副司长出席了会议。   会上,1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各自实验室的基本建设情况,汇报了所承担项目的执行情况及研究进展。实验室专家就药物立项、药物设计与合成、新剂型开发等内容进行了学术交流。各实验室就如何发挥医药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战略联盟的作用进行了热烈讨论。彭以祺副司长发言指出,各实验室要充分发挥医药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战略联盟的作用,以联盟为平台,积极联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承担国家重大项目,提高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   医药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战略联盟的成立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次积极探索,有助于整合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各环节的科研资源,推进我国医药产业从仿到仿创结合、再到原创的提升,为我国新药创制、医药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 北京首个生物医药产业园落户河北沧州
    北京市经信委和河北省工信厅昨日在石家庄共同签订京冀医药产业协同发展框架合作协议,北京首个生物医药产业园正式落户河北沧州。   根据协议,京冀两地将在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共同建设国内先进、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占地6.1平方公里,四环科宝、康臣药业、泰德制药等首批22家北京企业在现场签约入驻。   据介绍,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地处国家级化工园区&mdash 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优惠的产业支持政策,开发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具备工业蒸汽、工业气体供应及危险废物处理能力,毗邻的黄骅港可提供液体化工原料装卸、仓储等,适合发展化学原料药。
  • 8月份医药产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8月份,医药产业完成产值1474亿元,同比增长20.8%,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势头。其中,化学药品原药247亿元,同比增长11.3% 化学药品制剂424亿元,同比增长28.5% 中药饮片83亿元,同比增长29% 中成药325亿元,同比增长20.8% 生物生化药品154亿元,同比增长16.3% 医疗器械132亿元,同比增长17.3%。8月份,医药产业产销率为96.7%,比上月提高1.7个百分点。   今年前8个月,医药产业累计完成产值11316亿元,同比增长19.6%。其中,化学药品原药2098亿元,同比增长12.8% 化学药品制剂3240亿元,同比增长24.1% 中药饮片594亿元,同比增长27.2% 中成药2511亿元,同比增长20.3% 生物生化药品1148亿元,同比增长14.8% 医疗器械956亿元,同比增长18.9%。1~8月份,医药产业产销率95.5%,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 第六届中国(天津)国际生物医药产业暨技术装备展
    第六届中国(天津)国际生物医药产业暨技术装备展览会The 6th China (Tianjin) InternationalBiomedical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 Equipment Exhibition 时间:2016年7月6-8日 地点:中国天津梅江会展中心同期举办:互联网+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 第六届中国(天津)国际制药机械及包装设备展览会【展会介绍】历届数据 ——中国(天津)国际生物医药产业暨技术装备展览会(CIBE)已连续举办五届,历届总展出面积达80000多平米,上千家企业及十多个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参展,专业观众达10万多人次,通过展会实现的包括现场采购、技术合作、项目建设、投融资、金融租赁等成交额达数百亿元。 品牌荟萃 ——CIBE共吸引了包括哈药集团、广药集团、天士力、中新药业、云南白药、红日药业、悦康药业、百泰生物、金耀集团、凯莱英、达仁堂、天津医药集团、新生源、国药(天津)、康弘药业、地奥集团、中天药业、中新科炬、通用医药、毕玛时、弘祥隆、裕隆生物、戴德纳士、圣莱特、瑞莱、维萨拉等品牌企业加盟展会。 媒体云集 ——天津电视台、滨海电视台、天津日报、今晚报、新华网、人民网、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网、中国网、中华网、中青网、千龙网、中国财经网、北方网及两百多家专业报刊、杂志、网站在展前、展中、展后以不同形式对展会进行了报道宣传。 高度关注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桑国卫,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科技部部长万钢,天津市委代书记、市长黄兴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天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崔津渡,天津市副市长宗国英、何树山等领导出席并参观了历届展会。 共襄盛举 ——CIBE 2016将于7月6-8日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办。预计展会面积2万多平米,展商数600多家,专业观众50000余人次,展会规模、展商及观众数量将创历届之最。大会同期举办高层论坛、技术对接、现场签约、投融资、人才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将成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年度盛会。【参展范围】 ? 生物制药与相关技术 ? 制药机械,原料药加工设备,药品包装材料与设备,电子标签、喷码、防伪技术 ? 分析仪器与实验室设备 ? 环保与洁净技术、设备 ? 产业基地(园区)展示,产业成果展示,孵化机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 ? 制药生产企业,原料药、生物医药研发外包 ? 合同定制 ? 药房设施、展示和物流设备 ? 药品、天然与营养保健品 ? 行业相关:服务外包、专利技术转让、信息咨询、质量管理、专业媒体、风险投资、金融租赁等行业相关 上海嘉鹏科技有限公司专业生产:紫外分析仪、三用紫外分析仪、暗箱式紫外分析仪、暗箱三用紫外分析仪、暗箱紫外分析仪、手提式紫外分析仪、三用紫外分析仪暗箱式、紫外检测仪、部分收集器、恒流泵、蠕动泵、凝胶成像系统、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化学发光成像分析系统、光化学反应仪、旋涡混合器、漩涡混合器、玻璃层析柱、梯度混合器、梯度混合仪、核酸蛋白检测仪、玻璃层析柱、荧光增白剂测定仪、馏分收集器、切胶仪、蓝光切胶仪、层析系统等产品。欢迎来电咨询。
  • 打造西部医药产业高地 成都主流药企研发提速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挑战,我国医药产业作为国家新兴战略性产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等特点,它的发展壮大能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支撑作用,引领其可持续发展。日前在京举行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及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总理的报告不仅让部分长期从事中药事业的代表委员十分兴奋,也让部分大型中药制药企业意识到新一轮发展机遇正在到来。   “温总理的讲话对我国中药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可以为中药生产企业带来实质性的利好,而且也再一次凸显国家对于中医药产业的重视和扶持力度加大。对于企业来说,要抓住这一轮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将通过科技创新等手段加快研发速度,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成都地奥集团董事长、总裁、国家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伯刚说。   人才加投入锻造药研高地   当前困扰着国内中药界的一个尴尬的事实是:作为中药的发源地,在该产业的整个科技水平我国仍是一个弱国。数据显示,我国医药工业生产的医药品种约95%是仿制国外品种 中药出口额也不足国际中草药市场的十分之一,并且多是以原材料和半成品为主。我国的中药产品目前无一以治疗性药品的形式进入欧美主流市场。当前背景下,国内中药市场反而愈加难以承受国外返销的洋中药冲击之重。而有远见卓识的业内人士指出,我国中药产业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亟待解决的就是中药企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企业规模小、人才少,技术能力落后等一系列痼疾。   “如今,中药产业靠传统的成本与营销来驱动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对大型制药集团来说,最根本的还是要靠科技驱动。”李伯刚一语道出当前中药产业发展的破题之道。   搞科技必须采用人才加投入   自创业伊始,科研出身的李伯刚便坚定不移地实施自己的人才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和培养药业方面的具有现代科技水平的国际国内一流人才,建设一支包括博士后和博士在内的跨世纪创新人才队伍 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中心,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培养既有研究开发能力,又有工程应用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的各类创新科技人员 与国际、国内一些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如世界药业巨头赛诺菲-安万特、荷兰国家科学技术研究院、浙江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研究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合作,优势互补,产学研结合,联合培养博士生及应用型创新专业人才,多层次进行新药研发。   美国范德堡大学博士后姬建新、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后王学超、比利时根特大学博士后广兵……一个个优秀人才的聚集,打造出了地奥豪华的研发战队。当前地奥拥有科技人员1710人,博士及博士后24人,硕士140余人,其中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2人,国家学科带头人14人。   科研人才渴望什么?长期奋斗在科研第一线的李伯刚深谙,研发取得成果后的巨大成就感是任何潜心科研的人毕生的追求。而要想出成果,就要舍得投入。   实际上,早在1992年5月地奥便建立了药物研究所,并与与国际国内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为了给研发人员提供一个好的工作环境,投资1.2亿元建设的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科研大楼拔地而起。建成了天然药物、合成药物、微生物药物、基因工程药物、药物制剂、药理毒理等国内一流的研究室,以及国家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药物筛选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三个国内一流的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投资7000余万元从国外购进600兆超导核磁共振仪、高分辨质谱仪、液质联用仪、高通量全自动半自备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八导生理记录仪等世界一流的科研设备。1998年,地奥率先在国内药企中投入巨资建立药物筛选中心,2002年又花巨资首家购进双臂自动筛选工作站,其筛选系统及筛选模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日筛选量达几千至上万个样品。同时还建立了筛选样品库,该库已拥有5万多个样品。   二十多年来,只要是科技人员的研发需求李伯刚都少有拒绝,对于经费更是分文不苛。在地奥,新药研究一旦立项,科研经费将得到充分保证,科研人员将无须为经费发愁。如今,地奥每年投入科技创新经费8000万元左右。   正是这么一群人才和如此巨额的长期投入,给地奥带来了空前的创造力,使地奥一举成为中国中药研发高地。   研发推动中药现代化提速   专家预测,新医改以后,中药企业将面临新一轮的洗牌局面,中药现代化程度无疑将在这一轮洗牌中成为重要标志。   在地奥的发展观中,对于中药现代化有着独到的理解:利用强大的技术平台,通过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使中药的研发、生产适应现代医学的高标准要求,进而完成对传统中药产业的继承、整理、发扬和提高。   新药研发方面,地奥集团一举打破了国内新药以分散研发为主的固有模式,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优势和自身工程技术优势,整合研究资源,转变开发模式,创建系统、高效的研发新体系,集中力量开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研发,一扫以往国内新药研发资源分散、学科不配套、产品研究开发以引进和仿制为主的被动局面。   生产工艺方面,地奥并不盲目追求高科技的生搬硬套,而是利用自身创新平台,通过不断研究、试验,完成对资源的优化整合。   不可否认的是,中药生产工艺、制剂技术的落后,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对现代工程技术研究、应用不够,确实制约着中药的发展。另一方面,很多中药制药企业过于迷信西方技术,盲目引进昂贵的仪器,应用起来并不得心应手,反而出现了投资回报比过低等一系列无法将之大规模应用到行业中的制约,成为鸡肋。   2000年,地奥便通过广泛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开始实现中药生产的规范化、质量控制的标准化、生产装备的自动化,并在中药的提取、分离、纯化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一改以往中药产品粗、大、黑的状况。以至于2002年11月来蓉参加首届中药现代化国际大会的外国专家们在参观地奥的时候,发出了中国已经走出了中药现代化新路的感慨。   凭借着一流的科研队伍,地奥在对于其他行业的借鉴上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利用食品工业中的喷雾干燥技术加以改造,实现了中药干燥技术的重大突破 通过将化工产业的萃取塔应到中药纯品的提取分离中,成功将实验室的液液分离技术运用到实际生产中……   不守旧,不媚外,一切以结合实际为基点,通过不断研发和试验加快中药现代化进程已经成为地奥的制胜法宝。经过二十年的积淀,地奥已经可以成熟地将中草药絮凝分离、凝胶层析、大孔树脂吸附技术、膜分离及超临界流体萃取等技术运用到研发和生产中。   多年来,地奥正是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研发水平,在不断推动自身实现国际化、现代化的同时,也为中国中药产业的实现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地奥集团牵头负责的地奥心血康产品技术改造之创新研究、基于天然活性成分研究的药物集成创新技术平台,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大项目均取得了可喜的突破。科技部专家认为,这两个项目将为我国中药产业提高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对天然药物和现代中药的开发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在推动中药现代化过程中有着示范性意义。   当前,地奥在研药物达三十多个,已申请专利上百项,其中国际专利二十四项。预计年内向市场推出两至三个国家级新药,借此发展良机实现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
  • 天津生物医药产业5年实施100项重大项目
    本市生物医药产业进一步抢占发展制高点   五年内实施100项重大项目   聚集100家顶尖企业及研发机构实现产业规模500亿元   记者从昨天结束的“2009国际生物经济大会”上获悉,生物医药产业不仅成为本市工业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而且已成为近年来本市发展最为强劲的新兴主导产业。未来五年内,本市将陆续实施100项重大生物医药研发转化项目,进一步抢占该前沿产业制高点,实现产业规模500亿元,产业水平继续领先全国,为实现本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本市高度重视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把它列入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结合科技力量,组织项目攻关,推进产业化进程,相继组建了“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字号”团队。目前,全市已拥有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产业化基地及众多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涉及生物产业的多个领域,形成了规模庞大、设备先进、人才丰富、覆盖领域全面的多层次、多方向创新研发体系。如今,本市在克隆技术、干细胞药物等重点生物领域的技术不但领先全国,且处于世界前列,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服务百姓生活。   据介绍,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本市生物医药产业将把疫苗与诊断试剂、生物技术药物、生物芯片、干细胞技术及组织工程产品、化学原料药与制剂、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生物制造、天然产物提取及深加工研究等领域作为优先鼓励发展的方向。通过建设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在五年内实施包括艾滋病及新型流感等重大疾病疫苗与诊断试剂研发、心脑血管和代谢病等重大常见病新型诊疗技术等100项重大生物医药研发转化项目,聚集100家国内外顶尖生物医药企业及研发机构,并吸引一批海内外创新人才,将滨海新区建设成为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实现生物产业规模达500亿元。   在未来几年内,本市将借助大企业和大院所的研发及产业化实力,利用众多大项目带来的资金、人才集聚优势,使生物医药产业呈现出产值规模不断扩大、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高端资源相继涌入、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的良性发展局面,力争成为亚太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瞄准世界领先技术水平研制针对重大疾病新药   本市在研国家一类新药品种达20余种   记者从市科委获悉,近年来本市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大量新品种生物药物的研发创制工作,特别在两批共35项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中,分别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创新药物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小分子药物研发与制造服务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等立项支持了多种针对艾滋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疾病的新药产品,其技术水平世界领先。   如今,心脑血管病、代谢病、恶性肿瘤等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最可怕的“杀手”。运用先进的生物技术,研发疗效更为稳定、确切的新药是应对疾病的重要手段。据统计,本市针对重大疾病的在研国家一类新药品种已经达20余种。目前,本市研发的如艾滋病病毒膜融合抑制剂“西夫韦肽”、用于肺结核治疗的“无细胞耻垢分支杆菌疫苗”、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环化变构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CPT)、抗乙肝病毒药物盐酸艾咪朵儿等最新型的生物药物已经陆续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开发前景极佳。   “小细胞”帮您治大病   本市干细胞技术全国领先   成功研发国内唯一进入临床试验产品   风湿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当前医学上较难治疗甚至无法治愈的疾病,将有望通过干细胞移植技术得到有效治疗。目前,本市干细胞技术全国领先,拥有目前国内唯一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干细胞产品,将为部分疑难病症提供更有效的诊疗手段。   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更新的特性,能在特定条件下发育成不同的细胞,被医学界称为“多能细胞”。干细胞治疗就是把健康的干细胞移植到病人体内,以达到修复病变细胞或重建功能正常细胞和组织的目的。   据介绍,本市干细胞技术水平和产品开发处在国内前列,并拥有“国家细胞产品工程技术中心”等一流研发团队,特别是间充质干细胞(MSC)产品的开发成效显著。间充质干细胞是干细胞的一种类型,可分化为成骨细胞、骨髓基质细胞、多种血管内皮细胞,甚至神经系统的神经元等多种细胞类型,成为治疗多系统疾病的“实用型干细胞”。目前,本市自主研制的“骨髓原始间充质干细胞”正在申报进入Ⅲ期临床试验,是国内第一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同类产品。同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技术研发工作也在有条不紊进行。   此外,本市另有数个干细胞治疗多种组织器官损伤性疾病产品正在研发过程中,如治疗肝脏、心脏疾病和糖尿病的干细胞产品等。这些产品的试验进展与国际同步,部分工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同时,本市还拥有容量50万份、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干细胞库,目前存量超过10万份。    生物芯片,医疗检测大帮手   本市多项生物芯片技术居世界前沿水平   说起生物芯片您可能有些陌生,实际上这种只有一块指甲大小的薄片,作为当今生物产业中最顶尖的高新技术,已在食品卫生监督、药物筛选、环境监测、司法鉴定、基因诊断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市作为国家863专项资助的五个生物芯片研发基地之一,是唯一专注于微生物检测芯片研发的基地,承担着多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自主研发的微生物特异分子标识筛选技术居世界前沿。   据介绍,目前,本市已经开发出奶粉致病菌检测芯片等多种功能的微生物检测芯片产品,而用于人体检测的芯片产品的检测范围业已覆盖了人体多个循环系统。   由天津医大主持的“肝癌预防及早期诊断免疫生物芯片的研制”项目应用血清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寻找到可作为肝癌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对肝癌早期诊断,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具有积极作用。   由天津生物芯片技术有限公司负责的“外科感染中重要致病菌检测基因芯片的研制”项目所开发出的芯片产品,可对常见的9类病原菌进行检测,应用于临床检验,为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提供有效参考。    本市携手诺贝尔医学奖评委会顶尖专家   抢占世界分子医学制高点   就五大重大疾病领域展开科技攻关   记者从市科委获悉,作为本市生物产业的核心研发项目,“瑞中分子医学研究中心”日前落户滨海新区,该中心将集中全球最顶尖的医学专家,对心血管、脑血管、恶性肿瘤、糖尿病等代谢疾病、心理和精神因素疾病五大领域展开联合攻关,抢占世界分子医学制高点,更好地保障群众健康。   据介绍,分子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主攻方向,从分子角度提出治疗新思路、新途径,直接涉及国民医疗健康水平的提升,是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生物高端技术。“瑞中分子医学研究中心(CMM-tianjin)”项目由瑞典卡罗琳斯卡大学分子医学研究中心和天津医科大学合作承担。瑞典卡罗琳斯卡大学分子医学研究中心是世界最著名的分子医学研究机构,该中心的7位专家是现任诺贝尔医学奖评审委员会成员,在代谢病、心血管和肿瘤等多领域居国际领先地位。   据介绍,今后5年市科委将投入1.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瑞中分子医学研究中心”就“中国人冠心病的遗传学及功能研究”、“恶性肿瘤遗传流行病学研究”等首批10个重大项目展开国际合作,建立集临床、科研和产业化为一体的创新基地,进一步推动本市生物产业发展,提升人民健康水平。
  • 安捷伦携手云泰集团推动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安捷伦携手云泰集团推动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2013年12月5日,上海——今日,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与云泰集团战略合作新闻发布会在上海锦江饭店举行。安捷伦全球高级副总裁、生命科学与诊断事业部总裁Lars Holmkvist先生、云泰集团CEO熊慧女士,双方高层及媒体和用户代表共同出席了此次新闻发布会。会上,双方联合宣布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借助双方优势,共同致力于血液病和癌症疾病的分子诊疗产品的开发,为推动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生物产业是中国政府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而生物医药产业居生物产业之首。据全球生物技术工业组织(BIO)预测,到2015年,中国的生物医药市场将会达到1,000亿美元规模;而到2020年,中国将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生物医药市场。今年,由国务院印发的《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会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对国内生物医药行业进行扶持,未来我国生物医药的新药研发创新力度将会增强。安捷伦全球高级副总裁、生命科学与诊断事业部总裁LarsHolmkvist先生做主题演讲 为促进国内生物制药领域发展,安捷伦积极与国内一流企业寻求合作,搭建完善的合作生态系统,为客户提供创新、高效、可靠的解决方案。云泰集团拥有一流的国际大型研发和交流平台、丰富的医药试剂研发经验,已在白血病、淋巴瘤、肺癌和结肠癌等众多肿瘤的分子诊疗领域取得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是该领域内的佼佼者。双方将基于优势互补,建立起长久的、互惠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契合目前国内、外生物制药领域的良好发展态势,为国际、国内医学界创造成绩。双方将投身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在血液病和癌症疾病的分子诊疗行业标准的规范,和国内外分子诊断市场的开拓等各个方面实现“双赢”,最终造福于人类健康。 作为生命科学和诊断领域的技术领导者,安捷伦始终着力打造生命科学和诊断产品线,建立起融合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合的系统生物学解决方案,产品涉及生物、医学、制药、食品和环境监测等广泛领域,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技术方案。同时,随着安捷伦分拆战略的展开,新安捷伦将专注于生命科学、诊断和应用测试领域(LDA),并将在分拆完成以后,致力成为该领域的全球领先公司。安捷伦全球高级副总裁、生命科学与诊断事业部总裁LarsHolmkvist先生与云泰集团总裁郁涵先生签署合作协议 Lars表示:“健康是全人类的头等大事,也是中国政府一直紧抓不放的工作重点。在我们保持业务增长、加强技术领域领导地位的同时,携手国内优秀企业,打造完善的合作伙伴生态系统,让我们的技术和产品造福中国人民也是我们重要的责任。与云泰集团的合作是我们践行‘植根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 熊慧女士表示:“我们很高兴能够和全球的领导企业安捷伦合作。与安捷伦的合作将帮助我们共同发挥技术优势,通过提供先进的生物制药技术和产品,攻克人类顽疾,同时创造新的商业效益。” 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有助中国在各类疾病治疗领域实现突破创新,弥补大量尚未满足的医疗需求,尤其是在血液病、癌症、传染病和疾病基因检测服务等领域。安捷伦与云泰集团紧密合作,着手血液病的分子诊疗产品的开发。双方希望以此次合作为契机,推动在临床代谢组学、临床蛋白质学和临床基因组学等领域的全面合作,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为中国人民的健康担当企业的一份社会责任。 关于安捷伦科技 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是全球领先的测试测量公司,同时也是化学分析、生命科学、诊断、电子和通信领域的技术领导者。公司拥有20,600 名员工,遍及全球100 多个国家,为客户提供卓越服务。在2013财年,安捷伦的净收入达到68亿美元。了解关于安捷伦的详细信息,请访问 www.agilent.com。 关于云泰集团 云泰集团是一家致力于生物医药科技研发、生产和服务的集团公司,属下有上海源奇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苏州云泰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澳斯泰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 上海源奇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1月,是一家致力于个体化分子诊断试剂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的公司。公司创始人、总裁熊慧博士以发展基因分子诊疗事业为己任,领导公司研发和规模化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个体化用药基因突变和基因表达检测试剂盒,为临床医生对患者的诊疗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使患者及时得到个体化诊断及合理化治疗。目前企业拥有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体系要求的洁净厂房近1000平米,已通过CFDA认证,并有四个分子诊断产品完成研发下线,并通过CFDA的审核,获得产品注册证。 苏州云泰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1月。公司总裁熊慧女士是该公司创始人。该公司是上海源奇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四个注册产品目前在国内的唯一代理商,公司按照现代化的科技项目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进行运作,结合现有公司团队,依托现有的分子遗传诊断产品开发技术平台、医学检验技术平台、基因检测技术平台,形成全产业链的技术组合。目前公司已取得三类体外诊断试剂盒医疗器械销售许可证书,生产许可证也将在近期获批。 上海澳斯泰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依托于云泰集团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把肿瘤个体化诊疗检测融为一体,建立了形态,免疫、遗传、分子生物学的检测平台,涉及病理学、血液学、实体瘤个体化、分子遗传等专业检测领域。以信息化的管理、人性化的服务、先进的仪器设备、个性化的检验项目、完善的配套服务、合理的市场价格,为临床医生和医疗机构提供高品质的检测服务。公司严格按照国家ISO15189标准及美国的CAP认可要求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 如欲了解关于苏州云泰集团的详细信息,请访问 http://yuanqicompany.w107.mc-test.com/gy/gsjs/ 。
  • 英特集团子公司拟2亿元投建医药产业中心
    英特集团3月29日晚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浙江英特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拟投建英特药业公共医药物流平台金华医药产业中心项目,总投资约2亿元。   据公告,28日英特药业与浙江省兰溪市人民政府上华街道办事处签订了《投资意向书》,拟征地面积100亩实施上述项目,项目定位为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于一体的综合医药产业中心。   公司提示,本项投资尚处于意向性阶段,投资的具体内容、投资时间、投资是否最终实施等存在不确定性。
  • 石家庄药品进口口岸建设助力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
    日前,石家庄药品进口口岸建设取得重大进展。8月26日,国家药监局、海关总署联合印发《关于增设石家庄航空口岸为药品进口口岸的公告》,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增设石家庄航空口岸为药品进口口岸。石家庄药品进口口岸的成功获批,标志着河北省正式拥有了自己的药品进口口岸,石家庄成为全国第28个拥有药品进口口岸的城市。9月22日上午,在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石家庄药品进口口岸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上,省药品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石家庄药品进口口岸的成功获批,彻底结束了我省“只有进口药品、没有药品进口”的历史,改变了我省进口药品借助外省口岸过关的模式,对河北省来说意义重大。有利于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近年来,京津两地搬迁至河北的药品生产企业近150家,全省药品进出口业务需求快速增长,该口岸将支持北京非首都功能向河北省疏解转移,驱动京津冀各城市发挥医药产业优势,减轻京津药品进口通关检验负荷,并辐射周边省份,产生更大协同效应。有利于促进我省医药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医药营商环境,增强对医药企业的政策吸引力,有利于医药企业参与国际医药大流通,促进医药产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有利于服务人民健康用药需求,全省进口药品不再“绕道”外省市口岸,能够有效减少进口药品中间环节,缩短药品进口周期,降低进口药品成本,缓解人民群众购买使用进口药品贵、慢、难等突出问题。对我市而言,石家庄药品进口口岸的获批,将有效集聚医药行业全球高端要素,促进医药类大项目的招商引资,缩短药品进口采购周期和降低生物医药成本,必将对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产生强大推力,为形成进出口贸易经济新增长点提供有力支撑。在石家庄设立药品进口口岸,能够有效提高企业药品进出口业务便利度,降低运营成本,保障人民群众早日用上放心药、便宜药,促进医药企业迅速提高研发、生产、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优化营商环境。  我市将以该口岸获批为契机,精准培育本地相关国际贸易企业,从少到多、从弱到强、从单一经营到规模经营,逐步形成包括生物医药产业在内的集约型特色医药产业;同时,充分发挥河北自贸试验区正定片区的政策叠加优势,进一步增强对外地市医药企业的吸引力,承接京津医药产业转移,打造医药产业高水平、高效率药品集散地,形成城市经济新增长点。  下一步,用足用好石家庄药品进口口岸,充分释放口岸红利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着力点。全省正扎实推进口岸药品监管部门建设,力争早日开展业务,支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参与国际医药大流通。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各负其责,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研究制定支持药品进口口岸业务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通关便利化措施、鼓励医药第三方物流企业入驻措施、促进临床急需药品和药物研发参比制剂进口措施等,大力支持药品进口口岸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发挥药品进口口岸作用。
  • 药品标准化: 生物医药产业困局
    药品标准被视为保护公众用药安全有效的&ldquo 防护墙&rdquo ,但这堵&ldquo 墙&rdquo 却屡遭诟病&mdash &mdash 药品质量不达标甚至引发严重事故的报道频现报端。   特别是近日,反复引发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入选基药目录的消息再掀争议浪潮。   一方面,是我国近些年不断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投入 另一方面,这一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却始终难解标准化困局。   对此,国家卫生计生委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专家孙忠实直言不讳:我国药品标准整体水平仍然偏低,其中突出表现在中药上。   而从国家相关主管部门负责人透露的信息来看,我国正在推进药品标准化战略。前不久,国家药典委员会秘书长张伟向记者分享了他对实施中国药品标准化战略若干问题的思考。    整体水平偏低   从定义来看,药品标准是针对某一目标化合物或处方工艺所作出的基本技术要求,是日常检验或评价药品质量符合性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药品标准的完善与否也是工艺水平、分析技术、人员素质等综合实力的最终体现。   &ldquo 药品标准的发展水平也间接地代表着一个国家药品行业发展的水平。&rdquo 张伟说。   而我国药品标准却饱受诸多问题的困扰。   据介绍,受历史条件和我国医药工业发展阶段所限,我国药品标准水平相对较低,普遍存在检测方法落后、专属性不强、不能准确测定有效成分、不能真实反映杂质含量等问题,标准老化问题也较为突出。   孙忠实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上述问题在中药领域尤甚。&ldquo 中药的管理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形成国家级的、统一的、科学规范的体系。&rdquo   他举例说,中药制剂质量受原材料影响很大,但对于原材料,至今没有国家级的统一标准。&ldquo 有效成分含量要有个标准,不同地区生产的原材料有效成分会相差很多倍。&rdquo   在标准老化问题的背后,还同时存在淘汰机制不健全的难题。   张伟指出,目前,药品标准执行情况缺少评估手段,监督缺乏力度,药品标准&ldquo 只生不死&rdquo ,迫切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药品标准淘汰机制。   据孙忠实分析,&ldquo 老化&rdquo 的药品标准难以淘汰的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对药品不良反应数据收集能力不足。&ldquo 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能够说清某种药品不良反应有多少例,&lsquo 枪毙&rsquo 该品种有依据,但我们缺乏健全的申报机制,难以掌握详尽的数据。&rdquo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药企人士推测,这其中也牵扯到落后品种药企的利益。&ldquo 药企做出一个产品花费很多时间和资金,有的甚至是中国第一个此类药品,即使逐渐落后了,也不容易从药典上剔除掉。&rdquo   信息建设滞后   对于药企而言,还存在提高药品标准的能力和内在动力不足的问题。   张伟表示,长期以来,我国药品标准提高工作的主导者是政府部门,而企业不愿主动参与,仅是被动执行。   &ldquo 企业缺少提高标准的经费投入和技术能力,仅满足于生产的药品符合标准。另外,政府缺乏提高药品标准的政策扶持和利益保护措施。企业主动提高标准后不仅不能获益,还有可能增加生产、检验及质量控制成本。&rdquo 张伟分析道。   他认为,长此下去,企业必然会从标准提高的参与者变成旁观者,从对个性注册标准的主动提高变成对共性国家标准的被动执行。   一位国内生物制药企业质量副总监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企业没有太多机会参与到有关药品标准研究的项目或课题中,药典委员会专业委员中来自企业的代表有限,同时,企业提高标准会增加时间和资金成本,目前尚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市场也未体现优质优价的回馈,因此,企业提高标准的动力不足。   此外,我国还存在药品标准信息化建设滞后的问题,未建立起统一、动态、高效的药品标准信息平台。   这造成的后果便是:难以统计我国药品标准数量,标准总体底数不清 难以对现有药品标准进行比较分析,标准整体水平不明 难以查询最新标准,执行容易出错 由于未建立统一的药品标准数据词典,信息共享没有基础。   对于上述问题,这位不愿具名的质量副总监深有体会:FDA有着相对完善的已上市药品注册的数据库,而由于我国在这方面信息化水平比较落后,药企有时难以查询到必要的药品注册标准建立的相关信息。&ldquo 希望国家能够建立相关的标准数据库,哪怕是付费查询,也会对企业很有帮助。&rdquo   强化企业主体   目前,药品标准难题如一只无形的手,扼住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咽喉。而发达国家大多把药品标准化上升到战略高度,争相使自己的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张伟说:&ldquo 三流企业卖苦力,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专利,超一流企业卖标准。&rdquo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ldquo 得标准者得天下&rdquo 的国际市场竞争游戏。   据他介绍,我国目前正在积极推进药品标准化战略,其核心是提高药品标准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在政府引导的同时,首先要使标准适应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使企业成为标准化活动的主体。   张伟建议,根据企业自身定位,积极开展本企业的标准化活动,在采纳和吸收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形成既有自身技术特点又有竞争力的标准。企业也应积极从事本行业的标准制修订工作,争取成为主导者。   对此,多位受访的企业负责人表示认可并谈到,目前可以看到一些积极变化,政府部门会比以往更多地征询来自企业的想法。   在体制层面上,张伟指出,应改变目前标准多头管理的现状,形成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关系顺畅、合作密切的药品标准管理工作体制。完善药品标准制修订的启动机制、激励机制、评估机制和淘汰机制。   此外,他还建议,加快药品标准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药品标准信息平台,实现药品标准的公示发布、查询检索、分析审核乃至制定修订等工作的网络化和自动化,增强药品标准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提高药品标准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 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隆重开幕
    仪器信息网讯 为了更好的推动中国以及北京的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2010年10月25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医药业商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在北京隆重开幕。论坛以“跨越发展:打造全球医药创新城市”为题,内容涉及医改新政策、技术成果转化、金融激励、对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及专业技术等方面。 开幕式现场   本届论坛邀请到百余位来自国内外政界、学术界、企业界重要人物发表了他们的观点并展开讨论,包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科技部、国家卫生部、北京市的高层领导,拜耳(Bayer)、赛诺菲-安万特(Sanofi-aventis)、默克(Merck)、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强生(Johnson & Johnson)、安进(Amgen)、诺华Novartis、赛诺菲巴斯德(Sanofi-Pasteur)等著名跨国医药巨头,以及国药集团、北药集团、同仁堂集团、以岭集团、中生集团、华北制药、江中集团、九州通集团、华立集团等国内知名医药企业首脑,共同探讨国内外企业在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这些来自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巨头一致认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应立足世界城市的目标,在已有增长速度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把北京打造为全球医药创新城市。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杨伟光副主任主持开幕式   北京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卫华诚致辞 美国默沙东制药公司(Merck&Co,lnc)首席战略官 Mervyn Turner 致辞 北京市副市长苟仲文做开幕式讲话 作为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高端论坛之一,北京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转变观念、推动跨国公司来到中国发展、引进全球人才服务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目前,北京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已举办13年,累计举办了125场分组会,曾吸引国际生物医药跨国公司50强和国内生物医药企业300强等5千余人次参会,已成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名片”。论坛始终秉承“透视产业现状、解决发展问题、构筑健康未来“的宗旨,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创理念、提观点、指方向、出经验、聚人才、拢资源。   背景: 2010年是G20工程启动年。在市科委与市经信委、中关村管委、市投促局协同推进下,在金融资本的支持下,通过“一品一策 、一企一策”等措施,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取得了一批喜人成果。市科委负责人介绍,2010年1-7月,G20企业完成销售110.9亿,实现利润22.7亿,分别占北京医药工业销售收入的44.1%,利润的54.9%,成为支撑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专家分析,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聚集了一大批有发展潜力的骨干企业,吸引了拜耳医药等国际巨头的落户,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和较高的增长率,具备了跨越发展的产业基础,蕴含了跨越发展的巨大能量,完全有可能在“十二五”从战略产业迈进支柱产业。为进一步落实和支撑G20工程,分别围绕“提高国际化能力,参与国际创新合作”和“打造生产性服务平台,构建产业发展环境”同政府决策者、产业联盟代表、国内外生物技术和制药公司高层领导人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   走国际化发展道路,融入全球医药创新产业链,是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北京打造全球医药创新城市的信心所在。为此,北京市政府计划把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打造为 “中国药谷”,优化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环境,吸引优秀人才的加盟和国内外企业的进驻。现在,“中国药谷”得到了德国拜耳制药公司首席科学顾问、前法国安万特公司首席科学官Frank L. Douglas教授等国际专家的认可,并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医药巨头的关注。 出席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的业界高层达成的共识是,只要秉承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使命,抓住全球生物产业格局转移的机遇,在G20工程的拉动下,就可以实现产业跨越式大发展,把北京打造成全球医药创新城市。
  • 政策红利释放 医药产业升级驶入快车道
    p   2016年仅仅过去三个月,多项医药政策变化就令业界无比亢奋:GAP认证取消,药品电子监管码暂停,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CFDA)对《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industry-S22.html" target=" _self" title=" "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255, 0, 0) "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药物 /strong /span /a 临床试验数据核查工作程序(暂行)》和《关于解决药品注册申请积压实行优先审评审批的意见》征求意见,这一切都表明,医药领域改革加速推进,产业升级驶入快车道。 /p p    strong 国务院给医药改革“清障” /strong /p p   今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医改向纵深推进,亟待破冰之年。“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医药行业增速随宏观经济增速下降而放缓。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的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起我国医药市场增速开始放缓。当年,医药市场增长速度下降至14.8%。到2014年,该数字继续下滑至12.9%左右。2015年1~3月继续下滑至11.1%。据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数据,医药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8万亿元,同比增长9.02%,创历史新低。医药外贸业绩也同步下滑。 /p p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曾表示,医药产业增速放缓,进入新常态,未来发展取决于改革。 /p p   2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医药产业创新升级和中医药发展做出部署,给医药改革“清障”。会议明确了四大产业创新升级方向。 /p p   一是瞄准群众急需,加强原研药、首仿药、中药、新型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等研发创新,加快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多发病和罕见病重大药物产业化。支持已获得专利的国产原研药和品牌仿制药开展国际注册认证。 /p p   二是健全安全性评价和产品溯源体系,强化全过程质量监管,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实施药品、医疗器械标准提高行动,尤其要提高基本药物质量。探索实施产品质量安全强制商业保险。推进医药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绿色改造。 /p p   三是结合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加快临床急需药物和医疗器械产品审评审批。完善财税、价格、政府采购等政策,探索利用产业基金等方式,支持医药产业化和新品推广。支持医药企业兼并重组,培育龙头企业,解决行业“小散乱”问题。 /p p   四是建设遍及城乡的现代医药流通网络,逐步理顺药品耗材价格。搭建全国药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开价格、质量等信息,接受群众监督。 /p p   一位医药企业负责人表示,新医改有一定进展,但是也进入了药价改革、注册审评、创新研发等领域的“深水区”。李克强总理新年伊始便对医药领域做出指示,为未来医药改革指明了方向,这是医药行业的重大利好。 /p p   据悉,国家卫计委发布的2016年卫生计生工作九大重点任务中,也圈定多项改革目标。今年,我国将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市到200个,同时扩大医疗综合改革省级试点。 /p p    strong 对标产业升级方向 /strong /p p   有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国务院要求医药产业发展首先是“惠民生”,其次才是“稳增长”。而“惠民生”主要体现在药品可及性、安全性方面,“稳增长”则更多地体现在创新性方面。 /p p   国务院已吹响医药创新升级号角,而药监部门和行业则已在以下四大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p p   一是GMP、GSP认证保障了药品生产流通的安全性、可及性。众所周知,我国GMP认证已开展了近15年,2012年新修订的GMP认证已经基本完成,医药生产硬件水平已达到或超过先进国家水平,软件正在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据CFDA公布的《2015年度食品药品监管统计年报》,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国共有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5065家。经过新一轮认证,行业集中度大幅提高,并购重组脚步加快。公开资料显示,仅2015年上半年,制药领域并购案就高达47起,其中最高并购金额达65亿元。 /p p   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国共有《药品经营许可证》持证企业466546家,其中法人批发企业11959家、非法人批发企业1549家 零售连锁企业4981家,零售连锁企业门店204895家 零售单体药店243162家。2006年以来,经开展多轮药品市场规范行动,基本杜绝了药品购销过程中的“过票”、挂靠等行为,目前招标采购中“两票制”阳光购销净化了药品流通市场。 /p p   二是引导创新,注册审评审批改革力度加大。去年,我国药品注册审批审评改革破冰,对药品创新研发赋予了新的内涵。国内医药数据服务商咸达数据库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2015年,我国1.1类新药临床审批平均耗时分别为454天、436天、441和478天。相对于美国30天不答复就可以开展临床试验的规定来说差距明显。但可喜的是,CFDA去年11月发布了《关于解决药品注册申请积压实行优先审评审批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今年2月24日,CFDA再次对《关于解决药品注册申请积压实行优先审评审批的意见》征求意见,推动优先审评落地。 /p p   去年,CFDA还重拳出击临床试验数据真实性核查工作。根据CFDA截至2月5日的公告信息,去年7月22日核查列入品种共1622个,扣除193个免于临床试验品种,余下1429个自查核查品种中只有5个通过核查,企业撤回和不通过品种已达1178个,其中进口药品撤回率为20.13%,国内药品撤回率为89.10%。 /p p   业内人士认为,去年我国药品注册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对新药创新发挥出极大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优先审评、解决注册申请积压、开展临床试验数据核查则体现了国家药监部门的担当和勇气,对过去长期存在的研发数据作假的不良风气进行了整肃。 /p p   三是实施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实现对上市药品“过筛子”。去年11月18日CFDA发布《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近日,《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国发〔2016〕8号)正式公布。该文件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表明推进一致性评价工作已提至国家战略高度。要求对2007年10月1日前批准上市的化学药品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应在2018年底之前完成一致性评价 其中需开展临床有效性试验和存在特殊情形的品种,应在2021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 逾期未完成的,不予再注册。国家药典委员会秘书长张伟表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是历史性补课,评价是手段,说明我们的药品进入了求真务实阶段,是从“60分”向“80分”、“90分”迈进。 /p p   四是医药贸易额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国际注册数量猛增。根据中国海关发布的2015年医药贸易数据,2015年,我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额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达到1026亿美元,同比增长4.73%。截止到今年1月31日,我国医药企业获得DMF1400余个,CEP证书550余个,28个原料药、16个制剂和3个疫苗通过WHO的PQ认证。另外,在美国的ANDA(仿制药注册)有效注册数达40余个 50余家企业通过美国、日本、欧盟、WHO的GMP认证。 /p p   对于未来医药行业发展,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副司长吴海东指出,“十三五”期间医药工业要实现升级发展,关键是落实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缩小我国与制药强国在创新能力上的差距,把创新摆在医药工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增强技术实力作为建设医药强国的战略支点,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p p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许铭认为,去年,我国医药行业增速放缓。在此情况下医药进出口额仍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这说明我国医药工业基础强大,外贸基本实现了换挡不失速。 /p p   “在新的一年中,如果现在有企业还在困惑该怎么布局的话,不妨读读李克强总理的讲话,学学《政府工作报告》,领会政策精神,找找属于自己的政策红利!”科贝源(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增江表示。 /p p br/ /p
  • 刘昌孝院士:2016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预测
    p    strong 推进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192,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industry-S22.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医药 /span /a 产业供给侧改革 /strong /p p   “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计划投资100亿元用于新药创制,企业投入300亿元,总计高达400亿元。其创新成就有四个特点,一是重视生物技术药物、抗感染、心血管、消化系统和抗肿瘤新药研发 二是由于原创水平低,获批新药预期在近期很难带来巨大效益,特别是很热的替尼类药物,更难抵御国外同类、同靶点药物市场 三是研发的高风险、高投入的基本特性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四是民营企业创新主体明显,而国企并未成为创新主体。 /p p    strong 2015年整个行业增速放缓,2016年预期产值和效益水平水难以有上行空间。需特别重视五点: /strong /p p   一是血液制品除原料资源有限外,还受其在重症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192,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SampleFilter-S01-T000-1-1-1.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医疗 /strong /span /a 中的重要性、不可替代性和监管严格性的影响,今年依然严重供不应求。 /p p   二是生物制药仍处于发展初期,技术壁垒高,其仿制药研发在质量、安全、疗效及监管的门槛远高于化学仿制药。 /p p   三是化学药转型压力大,收入和利润总额出现增速下滑,预计今年还会降低。在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下,压产能、压成本、压价格等问题亟须重视。由于质量一致性问题影响世界,特别是化学原料药严重过剩、竞争更激烈,出口将不甚理想。因此,产业转型升级要走国际化道路,将50%以上的过剩化学原料药制造能力向全球市场消化。目前有75家药企的100多个产品通过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审查,这些带头走向世界的企业值得扶持。 /p p   四是药物制剂发展是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关键,从节能、减排、药物资源利用角度,结合制剂发展前沿,采用多种灵活的合作机制,利用国内外的资源和优势是重点,发展高端创新制剂是上策。关注新型给药系统的研发,发挥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领引作用。针对研发理论、技术、辅料、工艺、设备等短板,加强药用辅料的研发和产业化,为生产缓—控释、智能化制剂提供高端辅料。 /p p   五是理顺药品价格,推进创新发展。近30次药品降价和医改招标压力,无法体现药品的价值和市场调节的作用,成本上涨的结果使一批确有疗效和安全的药物成为“短缺药物”,企业只能“停产”。一些基本药物的片剂价格不到5分钱一片(如西咪替丁片、异烟肼片、二甲双胍片、颠茄片等),有的注射剂不到5角钱一支(如多巴胺、黄体酮、己烯雌酚等),扭曲的价格也严重影响质量提高和临床用药需求和影响医院用药积极性。 /p p    strong 惠民生稳增长,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strong /p p   “十一五”和“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以来,我国制药产业的研发能力和研发队伍和产业水平均得到迅速发展和提升。 /p p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的信息,2015年核查品种共1622个,除免于临床试验品种外,1429个自查核查品种中只有5个通过核查,企业撤回和不通过品种高达90%。如按中国创新药物促进会的估算一品种研发费用1000万元计算,其损失高达近百亿元,更不说等了5~10年时间失去开发的机遇。 /p p   纵观企业品种撤回的原因,一是新产品申办者与研究者的问题 二是监管政策和审评审批能力严重滞后,总局采取行动对临床试验数据进行核查,部分地方药监主管部门和临床机构为了回避监管不力和临床责任强迫申报企业撤回品种,是导致此次大面积撤回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是临床试验机构要求撤回所占比例过高,临床试验存在不规范、数据不完整或不可溯源的情况,试验管理不健全或受到历史条件限制 四是现行GCP指南规定“临床试验终止后五年”的资料保存年限规定与我国药品研发与审批速度缓慢现状脱节。 /p p   今年,我国医药行业仍然面临着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和供给侧改革的挑战,需要从产业层面、监管和政策等方面给予重视。CFDA在2015年出台一系列措施以减轻积压的近两万个品种,需要整体顶层设计,惠民生的政治责任、促发展的政策智慧、符合专业知识的科学监管精神,有望处理好新药审评和审批的遗留问题。 /p p   正如今年2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所指出的,结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特别是李克强总理所说“医药产业发展首先是惠民生,其次才是稳增长”。为达到监管促创新,必须整顿和规范药品临床研究,提高我国医药临床研究能力和挽回国际影响。积极稳妥地处理好本次临床数据核查的后续工作和优先审评等政策调整,发挥现有研发成果的效益,对提高我国医药产业创新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 /p p    strong 认清短板迎接挑战 /strong /p p   中国生物医药市场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生物医药市场,需利用医药政策鼓励新药研发、提高仿制门槛,增长国产药应用信心和市场潜力。估计在10年创新发展的基础上,今年起将迎来新药上市的最佳期。在未来10年,更需要看清发展短板。 /p p   一是封闭式新药研发模式耗费时间长、花费高、效率低,面对国际新药研发的过程细化精准,实现企业合作,建立开放式的、高效的药物创新生态环境的创新理念值得深思。 /p p   二是以国际化的视野研发创新,提升我国整体国际市场全球化竞争力。建议开展满足临床需求的研发,建立靶点—生物效应—临床—观察为中心的多途径匹配程度理念,形成与世界主要药厂竞争的关键优势,使中国新药研发走在创新的前沿。 /p p   三是认清以“精准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192,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SampleFilter-S01-T000-1-1-1.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医疗 /strong /span /a ”为目的的“个体化用药”适应中国需求艰巨性。长期以来,进口药物的研发思路都是以欧美人种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临床评价指标与我国患者病情有别。由于遗传、基因、地域、习惯等差异,便会导致西方市场上的抗癌药物的研发技术不完全适应国内疾病谱。如西方人很少患胃癌、肝癌,但其在中国癌症患者中占比较高,相应的药品在国内的市场相当广阔。因此,我国应顺应研发新药模式转变,制定安全、合理、有效、经济的药物治疗方案,把握中国疾病谱的特点,针对中国的疾病谱专门开发新药。 /p p   (作者系天津药物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p
  • 展会推荐丨2024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大会暨博览会
    展会推荐丨2024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大会暨博览会2024年6月1日-3日 中国广州会议介绍近年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科技创新的制高点。随着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多方面因素的推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格局也在不断调整,中国在全球生物医药产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为了促进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2024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大会暨博览会应运而生。组织机构联合主办中国生命科学博览会组委会、广东省生物技术产业化促进会、深圳市医药行业协会、中国精准医疗产业博览会组委会、广东省民营医院行业协会、广东标杆会展有限公司协办单位深圳市生物医药促进会、东莞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 、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南方医学网支持单位中国科学院(拟)、珠海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拟) 、中国工程院(拟)、北京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所(拟)、生物岛实验室(拟)大会分论坛1、焦点活动开幕式、院士论坛、生物医药领袖峰会、世界生物⿊ 科技大会、主论坛2、生物医药单抗、双抗、ADC、mRNA、小核酸药物、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AAV基因治疗、基因编辑治疗、溶瘤病毒治疗、肿瘤疫苗高峰论坛、重组蛋白药物、融合蛋白药物、重组酶类药物、多肽药物、病毒载体、疫苗、新型偶联药物、外泌体治疗、靶向蛋白降解药物、创新药研发、新药靶点、生物类似药、CRO、CDMO、AI 制药、生物制药工程、生物制药装备、生物药工艺、药物递送、制剂开发、质控与分析、生物药注册、生物药原材料、商业化生产、生物制品供应链、生命科学工具、下⼀ 代肿瘤疗法、下⼀ 代自免疗法、下⼀ 代CNS疗法3、生物诊断免疫诊断、生化诊断、分⼦ 诊断、即时检验、血液体液诊断、微生物诊断、临床质谱、精准医疗、肿瘤早筛、基因测序、三方医检、伴随诊断、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液体活检、生育健康、生物标志物、多组学、宏基因组、单细胞、生物医学影像、Ai诊断、诊断原材料、LDT、MRD4、生物技术合成生物学未来产业、甲基化技术、类器官、基因编辑、生物计算、生物医学大数据、生物信息分析、生物芯片、脑科学、生物安全、生物样本库、生物能源、3D生物打印、手术机器人、生物医用材料5、实验室实验室仪器设备、实验室试剂耗材、实验动物、智慧实验室、实验室建设6、生物商业投融资、企业出海、商务拓展、产业园区、数字营销关于我们北京盈盛恒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集研发、制造和营销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目前是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多个仪器制造商的中国区营销合作伙伴和技术服务中心。我们持续引进技术解决国内食品行业检测难题,坚持做到“引进-吸收-再创造",实现对其的追赶、最终超越。北京盈盛恒泰的诸多设备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农产品检测相关领域,多年来以专业、专注、诚信、担当为核心理念,成就了在业界的口碑,始终坚持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不断改良产品性能,研发各类新产品,得到了行业及众多用户的认可和支持。日本INSENT电⼦ 舌、德国AIRSENSE电⼦ ⿐ 、美国FTC质构仪等仪器在新药研发、制剂工艺的优选、配方的改良、药材的鉴定、药品的质控、药物的分析等多个药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推动药学研究的发展。本次展会公司将携旗下多款产品和全新解决方案精彩亮相,并重磅发布新产品:高精度扭矩测试仪。我司将如期参展,与您相约广州。作为我们的重要客户/合作伙伴,我们诚挚邀请您莅临我司展位参观、洽谈!时间:6月1日-3日地点: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展位号:15.2号馆A02-2
  • 2009 CECIA 将与首届“珠江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 携手亮相
    2009年6月18-20日,由广东省科技厅主办,广东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承办的“首届珠江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将携手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年会(Chinese Biopharmaceutical Association-USA,简称CBA)于南粤之都---广州隆重举行。 首届珠江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将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著名科学家及知名的医药企业首脑、海外学者作为论坛的演讲嘉宾,结合国内市场尤其是华南市场现状,引领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势,给您带来最前沿热门议题,让您掌握行业更多前沿资讯。 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宗旨是推动生物医药专业人士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生物医药领域的基础研究、科技发展、技术转让和产业开发,加强世界各国和地区尤其是美国和中国及泛太平洋地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迄今为止,CBA已成功地组织了13届年会,每届都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业界知名人士参加。 为了让本次活动的规模更大、层次更高,主办单位采用了“会展合并,以会带展,以展促会”的互动模式,2009第十届中国(广州)国际分析测试仪器/生物技术展览会暨技术研讨会将与“首届珠江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暨第14届CBA年会”同期举行。为配合多个大型的高规格的会议同时举行,2009分析展将移师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2009年6月18-20日,逾千名著名跨国生物医药产业技术领域的专家,知名生物医药制造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将齐聚广州,为您奉上一场科技盛典! 参展联系:广东国际科技贸易展览公司(广东科展) 地 址:广州市连新路171号广东省科技厅大院(510033) 联 系 人:陈倩筠 黄秋端 陈小兰 联系方式:0086-20-83561592 0086-20-83555190 传 真:0086-20-83549078,83517123 E-mail: bio@ste.cn ,cecia@ste.cn 展会网址:www.chinacecia.com 公司网址: www.ste.cn
  • 这支近百亿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宣布完成募集
    2023年12月20日,维梧健康产业基金募集完成及项目签约仪式在苏州工业园区成功举办现场,维梧人民币基金正式宣布完成募集。作为一支近百亿生物医药产业基金,维梧人民币基金一直受到多方瞩目,本支基金标志着维梧双币基金策略的落地,是维梧专注于中国市场投资的主要基金,将主要覆盖PE,以成长型、并购为主,少量覆盖VC后期。将密切关注创新药、医药研发及生产相关仪器设备、临床医疗设备、诊断仪器耗材、新药研发相关的专业服务、医疗服务、合成生物学等领域的投资机会。
  • 杭州市发布25项措施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10月15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措施自 2022 年 11 月 15 日起施行,有效期至 2027 年 12月 31 日。本文件中共包含25项措施,适用于已依法登记注册,从事生物医药相关领域研发、生产、服务等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行业组织等;重点支持药品、高端医疗器械、先进制药装备、新型服务外包、数字化医疗及医美等领域的研发、生产和服务。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为加速构建生物医药创新高地,完善产业生态体系,夯实高质量产业支撑,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现就加快我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如下措施。一、适用机构和重点支持领域本措施适用于已依法登记注册,从事生物医药相关领域研发、生产、服务等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行业组织等。本措施重点支持药品、高端医疗器械、先进制药装备、新型服务外包、数字化医疗及医美等领域的研发、生产和服务。二、提升创新研发能力(一)夯实创新策源基础。依托重点单位打造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等平台,鼓励重点企业、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承担国家、省级攻关任务,对国家级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市级按省级资助实际到账金额50%予以配套支持,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二)加强药物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着力挖掘新药发现阶段极具潜力的临床前候选化合物,对开展新靶标、新机制、新原理等生物医药前沿领域高水平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的,经评审给予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的资助。(牵头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三)支持创新药品研发生产。对已在国内开展Ⅰ期、Ⅱ期、Ⅲ期临床试验,注册申请人获得许可并进行产业化的1类化学药、1类生物制品、1类中药,按临床试验不同阶段,经评审给予不超过研发投入40%,单个品种最高分别不超过1000万元、2000万元、4000万元的资助。(牵头单位:市经信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四)支持改良型新药研发生产。对已在国内开展Ⅰ期、Ⅱ期、Ⅲ期临床试验,注册申请人获得许可并进行产业化的2类化学药、2类生物制品、2类中药,按临床试验不同阶段,经评审给予不超过研发投入30%,单个品种最高分别不超过500万元、1000万元、2000万元的资助。对已在国内开展Ⅱ期、Ⅲ期临床试验,注册申请人获得许可并进行产业化的3类化学药、3类生物制品和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按临床试验不同阶段,经评审给予不超过研发投入20%,单个品种最高分别不超过300万元、600万元的资助。(牵头单位:市经信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五)支持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对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或优先审批程序的医疗器械,首次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并进行产业化的,经评审给予不超过研发投入40%,最高不超过600万元的资助。对首次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并进行产业化的创新型二类医疗器械、三类医疗器械,经评审给予不超过研发投入20%,单个品种最高分别不超过200万元、400万元的资助。(牵头单位:市经信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三、完善临床研究应用(六)建立伦理协作审查工作机制。建立全市临床研究伦理协作审查联盟,探索建立多中心临床研究伦理审查结果互认制度,有效减少临床试验重复审批,缩短创新产品研发周期。(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配合单位:市经信局)(七)完善药物临床研究支撑平台体系。加强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建设市级临床生物样本库,统一临床生物样本库信息采集标准。建立全市统一的临床研究信息平台和人类遗传资源信息库,实现数据汇集,优化样本共享机制。(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配合单位:市经信局)(八)加强临床研究成果转化激励。对经认定的研究型病房可不纳入医院平均住院日、床位周转次数、病床使用率、DRGs临床绩效体系等考核。GCP项目按不同来源和规模视同相应级别的科研项目,纳入主要研究者和直接参加研究者的绩效工资、职称晋升、岗位聘用等管理。支持三级公立医院探索建立临床研究“大PI”计划,对引入的“大PI”按最高不超过1500万元予以资助。(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人力社保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医疗保障局)(九)提升医企融合创新能力。建立医企对接工作机制,以“揭榜挂帅”的形式鼓励医疗机构与企业、研发机构联合开展临床应用研究。鼓励医疗机构按相关规定委托企业开展研发和生产活动,加强院内制剂的开发和转化。(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配合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医疗保障局)(十)探索成立生物医药产业联盟和专业临床研究联盟。成立联合产业链上下游的生物医药产业联盟和专业药物/医疗器械临床研究联盟,组织开展技术创新协作、临床研究服务、政策法规培训、高端展会等活动,支持联盟等社会组织发展,给予单个组织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资助。(牵头单位:市经信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十一)鼓励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服务。对于获得药物临床试验资质的医疗机构,每年为本市企业提供临床试验服务项目达到5、15、30项以上的,分别给予牵头单位最高不超过100万元、200万元、300万元的资助,分别给予参与单位最高不超过50万元、100万元、150万元的资助。积极支持实验室自建检测方法(LDT)试点,有条件允许LDT项目服务于临床推广。(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经信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十二)推动创新项目产业化落地。对实际投资总额达2000万元的产业化项目,按实际投资总额(不含土地、厂房、旧设备等,含新设备、GMP标准厂房装修等)的30%予以资助。各区、县(市)国资平台建设的厂房出售给企业,总面积达1万平方米以上并全部用于产业化项目的,对所在区、县(市)按厂房交易金额的20%予以资助,最高不超过1亿元。(牵头单位:市经信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投资促进局)(十三)鼓励企业做优做强。规上生物医药企业当年市级留成新增贡献部分全额奖励给属地政府,由其统筹用于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发展,扶持企业做优做强。推动“一核四园多点”协同发展,鼓励开展区域合作,强化区县(市)联动,合理布局化学药、原料药和制剂生产基地,补齐生物医药发展产业链,支持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共同富裕示范区。(牵头单位:市经信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统计局、国家税务总局杭州市税务局)(十四)支持企业参加集中带量采购。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国家、省级药械集中带量采购,按中标总价的3%予以奖励,单个品种最高奖励不超过300万元。(牵头单位:市经信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医疗保障局)(十五)提升产业化能力。获得国家药械注册证书并进行产业化的,1类新药每个品种最高给予500万元奖励,2类新药每个品种最高给予300万元奖励,3类生物制品和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3—5类以及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化学仿制药,每个品种最高给予100万元奖励 3类医疗器械每个产品最高给予50万元奖励。产品获证后3年内本地化生产并形成销售的,按年度新增销售额,每增加1000万元给予50万元奖励,每家企业每年累计奖励额度不超过500万元。(牵头单位:市经信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市场监管局)(十六)支持MAH产业化落地。对药械上市许可持有人委托本市企业(委托双方须无投资关联情况)生产其所持有药械产品,且销售税收结算在我市的,按其年度新增实际交易合同金额的5%给予奖励,单个企业每年最高不超过1500万元。对承担本市以外委托生产任务且产值结算在我市的企业(委托双方须无投资关联情况),按其年度新增实际交易合同金额的5%给予奖励,单个企业每年最高不超过1500万元。(牵头单位:市经信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十七)支持开拓海外医药市场。对首次取得FDA、EMA、PMDA等机构批准,获得境外上市资质并在相关国外市场实现销售的药品,每个产品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对取得国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产品,首次取得FDA、CE、PMDA等市场准入资质并在相关国外市场实现销售的,每个产品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每家企业每年累计奖励额度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牵头单位:市经信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钱江海关)(十八)加大生物医药特色园区建设支持力度。支持“一核四园多点”开展生物医药产业空间规划布局,合理布点特色产业园区。鼓励多种投资主体开展生物医药标准厂房建设,经认定的市级特色园区建设10万平方米以上标准厂房的,市级财政对其所在地区、县(市)予以投资总额20%的资助,由各地对投资主体给予相应奖励。鼓励各区、县(市)对市级特色园区入驻企业给予相应的房租减免。(牵头单位:市财政局、市经信局,配合单位:市市场监管局)五、健全生态服务体系(十九)支持重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GLP、GCP、CRO、CMO、CDMO、注册检验、MAH持证交易、知识产权交易、智慧医疗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经认定的市重点生物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按照不超过其核定的新增研发设备、软件投入等的30%予以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的资助。经认定的公共服务平台为本市生物医药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的(服务双方须无投资关联情况),根据其技术合同和服务绩效等,给予其不超过技术合同金额10%的创新券补贴,单个平台每年度补贴金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牵头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市场监管局)(二十)提升药械审核查验服务能力。依托浙江省医药创新和审评柔性服务站建设,提升审评检查咨询服务能力,缩短药械审评和变更备案周期;加强省药检中心杭州分中心建设,配强专业人员和装备,争取培养国家级药品注册核查检查员和省级GMP检查员;加强市食药检院经费投入,建设药品注册检验实验室,承担药品注册检验、重点领域或重点品种的监督检验和委托检验。(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二十一)加强医保、医疗体系对创新产品应用支撑。积极指导各类创新产品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对纳入国家或省级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确定可单独收费的医疗器械注册上市产品,支持企业按我省药械采购平台阳光挂网政策规定申请挂网并向国家医保局申请赋码。对医疗服务项目以外且不能另收费的创新项目,按照我省医疗服务项目管理政策规定,及时申报立项,争取纳入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建立完善“卫健—医保—企业”面对面会商机制,引导优质创新产品进入在杭医院。健全医疗机构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管理体制,指导和监督医疗器械临床使用行为。发挥本市商业保险等金融服务作用,丰富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产品供给。(牵头单位:市医疗保障局,配合单位:市经信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市场监管局)(二十二)支持创新优质药械应用。对医疗机构采购经省、市认定的首台(套)医疗器械,给予其采购金额20%的奖励,单家医疗机构奖励每年合计最高不超过300万元;对医疗机构使用经认定的创新优质药械,不纳入医疗机构药占比和耗占比的考核范围,并按最高不超过实际使用产品金额的3%给予奖励,每家医疗机构每年累计奖励最高不超过300万元。(牵头单位:市经信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医疗保障局)(二十三)强化产业金融支撑。发挥政府产业基金的投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向生物医药产业。鼓励“一核四园多点”,遵循市场化机制,设立多层次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对所投的重大产业项目,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策后,市级产业基金可采取市、区县(市)1:1联动出资机制进行直投。对依法设立的各类市场化运行的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按其年度对本市或同意落地本市生物医药企业合计到账投资(不含约定返投)金额的2%给予基金管理公司奖励,最高不超过500万元;鼓励各区、县(市)对政府产业基金所投重大项目,使用政府投资的收益部分给予其一定奖励。(牵头单位:市国资委、市经信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二十四)加大生物医药领域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具有“杭州特色”的生物医药人才评价标准,在高层次人才分类评价中予以支持。授权符合条件的重点用人单位试行按岗位、能力、实绩等方面对高层次人才进行分类评价。对生物医药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予以一定额度无抵押融资担保。积极推进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职业资格比照认定及专项评审等工作,畅通生物医药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渠道。(牵头单位:市委人才办、市经信局,配合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二十五)健全完善通关便利化措施。建立生物医药企业和物品“白名单”,健全生物材料仓储、冷链物流、通关检验等配套服务。进一步发挥“浙江生物医药特殊物品出入境集中监管平台”的作用,提升整体通关效率。支持保税研发、离岸外包服务、特殊物品及生物材料一站式进出口通关服务、保税冷链仓储物流等专业平台建设。[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自贸委)、钱江海关,配合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市场监管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本措施自2022年11月15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由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牵头组织实施。本措施施行前符合扶持条件的,可参照本措施执行。本措施与本市各级其他同类政策有重叠的,按照“从优、就高、不重复”的原则予以支持,资助(奖励)资金由市和各区、县(市)按财政体制共同承担。前发《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杭政办函〔2021〕39号)同时废止。相关阅读:《上海发文鼓励开展LDT实验室自建方法学技术》
  • 【霆科动态】重庆市大渡口区生物医药产业工作组来访霆科生物
    重庆市大渡口区生物医药产业工作组来访霆科生物2017.07.177月17日上午,重庆大渡口区毛伟副区长、生物医药产业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吴刚、招商部部长谢海长、服务部部长张李琳一行莅临霆科公司考察指导。杭州霆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依托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萧山生物工程中心孵化并参股创立的高科技企业。重庆市大渡口区生物医药产业组参观完霆科生物后,一行来到同在萧山科技城内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萧山生物工程中心,清华长三院生物医药板块负责人、萧山中心主任吕志荣博士,萧山中心副主任史龙博士,华园云创谷副总裁刘佩佩女士参与接待并座谈。会上,叶嘉明博士作了题为“基于微流控芯片和物联网技术的新一代食品安全监管系统”的报告,详细地介绍霆科生物发展近况,微流控芯片技术及其在食品安全领域上的应用,得到各位领导对技术领先性的高度评价与肯定。重庆市大渡口区生物医药产业组领导对霆科生物微流控芯片技术及商业化模式提出具有建设性、前瞻性的意见,双方明确未来将在重庆市大渡口区共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全面合作意向。
  • 2021两会观点:鼓励生物医药产业进行国产仪器替代
    2021年全国两会即将开幕,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总裁李燕建议,尽快出台专门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高层级政策,鼓励和支持走在全球前列、处于全球技术前沿的全新靶点和产品的开发,推动新一代抗体组合技术、创新双靶点抗体技术等发展。  当前,生物安全已成为全世界、全人类面临的重大生存和发展威胁之一,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加速重构的大背景下,科技创新遇到的问题在生物医药领域也较为突出,尤其是原始创新。以肿瘤免疫靶点为例,全球已上市的肿瘤免疫药物以及在临床开发的靶点,均是美欧日基础科学研究发现并转化为产品开发研究的。  对于我国医药产业大而不强的现状,李燕建议,尽快出台专门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高层级政策,打通新药立项、审批、生产、使用环节等,重点解决审批审评慢、药品入院难等问题,形成创新的良性循环,同时鼓励和支持走在全球前列、处于全球技术前沿的全新靶点和产品的开发,推动新一代抗体组合技术、创新双靶点抗体技术等的发展,对进入临床阶段的在研产品,从国家角度给予政策、资金等支持。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三位,整个产业链的高端仪器、设备、耗材等却是进口品牌占据主导。  李燕建议,应鼓励生物产品研发和生产企业进行国产替代,当国产设备、仪器、物料和耗材质量不亚于进口产品时,优先选择国产品牌。同时,对已采用进口物料和设备的在研和上市产品,进行国产物料替换时,从国家层面给予法规、政策支持,保证其高效、快速实现国产化替代。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非必要的对比研究要求。
  • 喜讯 | 雅睿生物入选苏州生物医药产业潜力地标企业培育名单!
    近日 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公示2022年生物医药产业潜力地标企业培育名单苏州共17家企业入选其中,苏州工业园区8家雅睿生物入选在列2022年生物医药产业潜力地标企业培育名单(BioBAY部分) 生物医药产业潜力地标企业,普遍具有领先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在细分赛道拥有显著的竞争优势和活力潜能,是创新发展的“排头兵”和“生力军”。雅睿生物作为专注于分子诊断及基因检测赛道的领军企业强势入选。 雅睿生物历经多年研发,在“自动化控制、图像处理、光学检测、镜检、液路、电子应用和软件”等方面形成了自主技术的积累,拥有国内外专利40余项和软件著作权约20项;自主研发了国际领先的 “基因检测技术平台”、“全自动液路提取技术平台”和“全自动微生物检测技术平台”,在此技术平台上,形成了“荧光定量PCR检测系统、等温荧光定量PCR扩增检测仪、便携式荧光定量PCR检测系统”,“核酸提取加样系统”和“核酸快速诊断系统”的产品组合。雅睿生物表示: 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健康关注和分子诊断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的推动,医药卫生、疾控疫控等各行业对分子检测技术的需求和要求将持续提升。目前,国产分子诊断仪器已呈现出追赶崛起并逐渐替代进口的趋势,雅睿生物助力分子诊断和基因检测领域加速发展。 雅睿生物本次入选名单,充分证明了苏州市对其研发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认可,同时为将来持续分子诊断及基因检测奠定了坚实、可靠基础。 多年耕耘载誉而归,全新征程再次出发。未来,雅睿生物将持续创新,化荣誉认可为前进动力,为苏州生物医药产业贡献雅睿生物力量!
  • 刘昌孝院士:2015生物医药产业结硕果
    p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生物医药仍然被列为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在精准医疗的当下,生物医药产业至少将迎来5年黄金发展时期,各细分行业都将从中获益。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都取得了哪些突破?今年又将迎来怎样的发展机遇? /p p   由天津药物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昌孝撰文,从战略和策略的高度盘点2015年生物医药研发特点,并展望2016年生物医药研发形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3/insimg/7304dcfd-d58d-4c3b-a08a-f9aa51dd0f67.jpg" title=" 无标题.jpg" / /p p    strong 美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strong /p p   2015年新药数量基本与2014年持平,小分子药物继续是全球首批新药中的主流。据统计,2015年,全球首次批准的新药包括:26个新分子实体药物、12个新生物大分子药物、8个新复方制剂,总计46个。其中,小分子药物占70%以上。另外,美国还批准了两个生物相似药物,欧盟则批准了54个扩大临床适应症产品。 /p p   去年,美国共批准新药32个,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其中,新抗癌药物数量最多。从美国和欧盟批准的44个新药类别来看,美国批准的抗癌药物和其辅助药物共14个、神经系统类药物5个、内分泌与代谢类药物5个、心血管药物4个、血液系统药物4个、抗感染药物3个、遗传性疾病治疗药物3个、消化系统药物2个、泌尿系统药物2个、呼吸系统药物1个和疫苗1个。 /p p   另外,复方制剂和生物相似药开发显示出优势。美国FDA批准的世界首个3D打印新药Lmlygic 可用于黑色素瘤和淋巴瘤治疗,为新制剂产业化发展打开先河。生物相似药Zartio是在安进公司原研药物“非格司亭”基础上开发的新药,用于骨髓移植患者防止免疫系统感染等。 /p p   不仅如此,在3D打印技术陆续应用于医疗设备等众多领域后,制剂领域终于也迎来了此项极具创新的技术。3D打印技术的优点是药物剂量可根据患者的需求添加,可达到本地化、个性化的生产。2015年7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首次批准了世界第一个3D打印药物SPRITAM,该3D打印药是一款抗癫痫症的药物,共有4个规格的片剂。 /p p   3D打印药物开发被认为是一种从药品批量生产到流水式生产的革命,具有迅捷灵活满足订单式需求、无须工艺反放大和剂量剂型激射的灵活性等优势。但也有专家认为,药物的核心作用是治疗疾病,需要通过严格的药理毒理及临床试验等考验,绝非个人在家中自主设定药物。药厂中的大规模生产机器早已满足药物常用剂量批量生产的需要,如果将生产机器替换成3D打印机,对目前的行业并无实质改变,且需大量资金。 /p p    strong 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挑战仍在 /strong /p p   总结实施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审评通道两年半以来的得失发现,优先审评权受到持续关注,新分子实体首轮批准率创历史新高,生物类似物继续呈现上升势头。尽管成绩斐然,但仍面临重大挑战。 /p p   2015年美国FDA受理了36份新分子实体申请 批准41个新分子实体,其中包括19个罕见病用药,首轮获批率创历史新高。 /p p   突破性治疗药物计划启动以来,美国药品评价和研究中心已经受理307份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请求,给予95个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批准20个突破性治疗药物原始/补充申请。对于申请人和FDA而言,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起到了参与者各就各位的作用。申请人的关注点从“跟随式创新”药品和存在较少有利的获益/风险平衡的多种治疗药品选择的疾病转移。 /p p   药物研发是一种科学性极强的转化过程,研究发现许多以替代性临床疗效为指标的快速审评存有异议。由于FDA采用替代性疗效指标批准一些抗癌药物(如易瑞沙)上市,而后期的临床研究未能证明这些药物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有效率,事后FDA也未对这类药物的后续监管来确保新药的疗效。因此,有美国学者呼吁将减慢快速审评的步伐。 /p p   美国政府问责局(GAO)日前指出,FDA新药的加快审评批准后未能充分跟踪与这些药物相关的安全性问题,特别对跟踪的安全性问题及上市后研究缺乏可靠的可存取数据。GAO 建议FDA制定计划,通过上市后的安全性数据纠正证实的问题,确保这些数据能够为监管所用。GAO建议美国卫生和社会服务部对FDA的上市后安全性努力提供其他信息。 /p p    strong 中国原创药物开花结果 /strong /p p   与美国和欧盟为主的研发新药数目相比,中国在过去一年里的创新药物屈指可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12月25日,2015年的批文总数约为301个,其中化学药210个,中成药75个,生物制剂16个,但是原创药并不多。而在国家重大创新药物专项激励下,中国原创药开始开花结果。2015年,国家卫计委共批准了56个药物进入新药专项拟推荐的优先审评的新药清单。 /p p   具有明显原创性成果的有三个新药:第一,首个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此产品采用减毒活疫苗的生产毒株,经过Vero细胞生物反应器培养收获病毒,再结合灭活疫苗的工艺制备而成的注射制剂,填补了国内脊灰灭活疫苗生产领域的空白,并打破脊灰灭活疫苗生产技术的垄断。 /p p   第二,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该疫苗为我国自主研发的预防用生物制品1类新药,突破了疫苗二倍体细胞规模化生产和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瓶颈,为生产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疫苗产品奠定基础,该疫苗对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流行至关重要。 /p p   第三,中国抗癌原创新药西达苯胺,是全球首个获准上市的亚型选择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口服抑制剂,也是中国首个授权美国等发达国家专利使用的原创新药。深圳微芯生物科技公司的“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成果西达苯胺上市标志着我国基于结构的分子设计、靶点研究、安全评价、临床开发到实现产业化全过程的整合核心技术与能力显著提升,是我国医药行业的历史性突破。 /p p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医药产品还以零缺陷通过美国FDA检查。随着国内原料药和制剂产品质量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美国这个全球最大、最规范的医药产品消费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国际化重要目标。我国华海制剂就对外走出了一条围绕特色原料药、欧美仿制药、国际原研企业合作、规模化发展的道路 绿叶的国际化发展路径在策略上突围 华海和恒瑞出口产业步步升级,未来制剂国际化将呈现品种和策略并进的局势。 /p p br/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