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医药安全

仪器信息网医药安全专题为您整合医药安全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医药安全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医药安全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医药安全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医药安全话题讨论。

医药安全相关的资讯

  • 北医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研究中心成立
    9月24日,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研究中心在京成立,共有来自国家食药局药品评价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及医药企业100多人参加此次活动。   药品安全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公共安全,为了提高我国的药品安全水平,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药品安全状况明显改善,药品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ldquo 但不容忽视的是,药品安全风险仍较大,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研究领域相对薄弱。&rdquo 该中心主任詹思延教授表示,药品上市后安全性评价不仅是健康问题,还是经济问题、政策问题。   据詹思延介绍,该中心未来将致力于为我国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研究提供规范严谨的技术指导和支撑,开展药品相关政策研究,为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提供依据,开发培训教材,系统培训相关的技术队伍,与有关机构合作制定适合我国情况的药品上市后研究方法学指南,开展药物流行病学方法学研究等。
  • 医药安全问题可掌控 新技术守住人类健康底线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质量的优劣和与广大群众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近十年来,中国的药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ldquo 齐二药事件&rdquo 、&ldquo 石四药事件&rdquo 、&ldquo 鱼腥草事件&rdquo 、&ldquo 毒胶囊事件&rdquo 、&ldquo 维C银翘片事件&rdquo 等等药品安全事故,较大程度上表明我国的药品安全问题形势严峻。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医疗检测技术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希望对多种疾病做到提前检测和预防。9月24-26日,第七届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analytica China)上,相关生物医药领域的参展商将展出各自先进的医药检测技术及设备,为医药安全问题献计献策。   &ldquo 毒胶囊&rdquo 重现江湖 重金属检测仪来应对   年前,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曾报道了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对皮革废料进行脱色漂白和清洗,而后熬制成工业明胶,再卖给浙江新昌药用明胶生产企业,最终这些重金属铬严重超标的&ldquo 毒胶囊&rdquo 全部流入药品企业。2014年9月4日,浙江宁海县相关部门破获了一个&ldquo 毒胶囊&rdquo 生产加工窝点,被查获的空心胶囊及其生产原料中,重金属铬含量最高超出正常标准65倍并有9千万余粒&ldquo 毒胶囊&rdquo 已流入市场。   面对接二连三的&ldquo 毒胶囊&rdquo 事件对药品检测技术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胶囊中的重金属含量显得至关重要。作为本届展会的参展商,PerkinElmer公司推出了PinAAcle 900原子吸收光谱仪,PinAAcle 系列拥有一系列激动人心的技术进步,提供各种配置和功能,用户可以对固定药物品种的某种杂质元素进行常规化测定。届时,系列技术及方案会亮相展会。   病毒检测新突破 丙肝早发现、早治疗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等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8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   黑龙江鸡东县疑出现丙肝爆发疫情,据该县对今年以来的临床病例统计结果,截至2014年8月底,鸡东县丙肝累计报告病例58例,发病率为19.33%/10万,超过了黑龙江省2013年全省丙肝发病率17.41%/10万。丙肝集中爆发的村子之一是该县平阳镇平阳村,一条不足200米长的村街两旁几乎家家都发现丙肝患者。2012年2月下旬,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响水路曾发生多例丙肝病例,引起社会舆论广泛关注,经广东省疾控中心核糖核酸检测,确诊丙肝患者123例。   据统计,约有九成丙肝患者都是&ldquo 被动&rdquo 发现病情,多数是因为患其他疾病需要做手术,在术前检查时才发现的。从类似的丙肝事件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丙肝务必要尽早防治,关注丙肝高危人群,避免其遭受丙肝威胁。analytica China2014上,博奥生物有限公司将携晶芯® ExtractorTM 36 核酸快速提取仪亮相,该仪器可有效弥补丙肝病毒检测方面的不足,该仪器与配套的晶芯® 核酸快速提取试剂盒一起使用可使核酸提取操作稳定可靠、简单快捷,可以方便快速地一次性提取36份细菌核酸样品。   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自2002年首度进入中国以来,已经成为亚洲重要的分析、实验室技术、诊断和生化技术领域的专业博览会和网络平台,位于行业在亚洲最具成长性的市场之一&mdash &mdash 中国。展会每两年在上海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一次。观众来自化学、医疗、食品、环境和医药产业,以及工业和政府研究部门的用户和决策者。
  • 禾工走进中国医药研究院,共筑药品安全防线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制药行业也在快速的发展。作为制药大国,中国医药行业的崛起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弱到强,每个阶段都遇到了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上海禾工作为电化学分析仪器生产厂商,其中自主研发生产的卡氏水分测定仪、自动电位滴定仪设备的药企用户遍布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1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以下简称医工总院)由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山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等6家国内知名的科研与产业化机构整合而成,是我国医药行业的科研大院和技术创新基地。首先对于医药领域而言,水分含量高低对于药品的质量保障至关重要,医药行业对水分含量检测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都极为严苛。上海禾工卡氏水分测定仪之所以能得到医工总院的认可,是因AKF-2010V高精度药厂专用水分仪测量范围为0.001%-100%,平均1分钟一个样品检测,具备权限管理、审计追踪功能,完全对接GMP,FDA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并提供行业优质解决应用方案。自主研发生产,提供30天无理由退换货服务,3年整机质保。有效降低药品研发生产过程中仪器运维成本。 目前,仪器已安装调试完成,禾工携手医药研究院,共筑药品安全防线,获得客户高度认可!
  • 食用油成分现场可测,先进生化仪器推进食品医药安全
    analytica China金秋10月亮相申城   随手点击各大社交网络,不难发现,在饮食文化日益丰富的今天,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在此之前,曝光出的各种食品医药安全问题,例如、瘦肉精、乳制品中的三聚氰胺、塑化剂等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食品医药安全检测已然是公众监督的重点对象。当然,确保食品医药安全依赖于先进的生化检测技术,检测技术的成熟与否直接决定了食品医药安全检测的精准度和高效性。有些市民会期盼,是否有一天,会有一种仪器能让你马上得知所服用的胶囊、所吃的食品是否安全合格?在本届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上这样的仪器已经在现实中存在。   日前,记者从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analytica China 2012)负责人路总监处了解到,近十年来,随着生化分析检测的应用在中国已广泛普及,应用范围包含了食品医药安全检测、环境检测、农产品检测、基因测序等多个领域,随着人们对食品、药品安全检测的重视,生化分析应用强度也在渐渐加大。在本次展会中,一些检测毒胶囊、塑化剂、兴奋剂的贴近大众生活的生化分析仪器吸引了不少专业人士和普通市民的关注。   患者不再“病”上加霜 毒胶囊重金属含量检测诞生   在今年4月15日曝光的毒胶囊事件中,河北某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并熬成工业明胶,最终被一些企业制造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的腹中。由此,“毒胶囊”事件一下子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的位置。事发后不久,许多企业针对药用胶囊中重金属含量的检测推出了原子吸收光谱、微波消解等技术,也配备了相应的仪器ICP-MS、ICP-AES/OES。   在今年10月16-18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慕尼黑上海分析(analytica 2012)生化展展会现场上,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将推出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如图),此仪器采用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开发了药用空心胶囊中的铬含量的检测方法,为药用胶囊中工业明胶的检验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据路总监介绍,除了毒胶囊中的重金属成分,在平时食品或饮用水中也会出现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展会上也展出了各类针对不同成分进行检测的仪器,为当今民众所关心的医药和食品安全问题提供多种先进有效的科技解决方案。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   远离工业荷尔蒙 最新生化技术让塑化剂无处遁形   塑化剂事件是2011年爆发的一起较为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一些食品生产厂家过度追逐利益、降低食品生产成本,将普遍用于塑胶材料的塑化剂添加在其生产的食品及饮料中。塑化剂通常被称作工业环境荷尔蒙,长期食用会危害人体消化系统、造成儿童性早熟、降低人的免疫力及生殖能力,另外长期摄入也同样会有致癌的可能性,在社会中一度造成了塑化剂恐慌。   受社会各界重视,近年来配合相关的塑化剂检测标准,相关先进技术仪器应运而生。记者了解到,今年参加慕尼黑上海分析参展的企业将会为大家带来塑化剂检测的最新技术与仪器,如全新一代三重四级杆质谱TSQ Quantum XLS(如图),同时配合TR-Pesticide II色谱柱,使16种邻苯二甲酸酯在26min内分析完毕,并且得到很好的分离,并且TSQ Quantum XLS提供的离子对扫描可以极大地取出假阳性的干扰,从而使检测结果更加准确。   三重四级杆质谱TSQ Quantum XLS   当场测试曝光廉价配方 食用调和油成分不再神秘   调和油又称调合油,它是根据使用需要,将两种以上经精炼的油脂(香味油除外)按比例调配制成的食用油。调和油一般选用精炼大豆油、花生油等为主要原料,还可配有精炼过的米糠油、玉米胚油等特种油酯。 但目前调和油只有企业标准,没有国家标准,而如今食用调和油最大的问题就是成分配方不透明,老百姓缺乏知情权。很多企业所谓的调和油,只是一个概念,添加了很少量的良好品种,就可以还叫橄榄调和油、花生调和油活校茶籽调和油,而实质上其中却掺杂了大量的低价棕榈油和棉籽油,而因为所谓的“配方保密”,消费者并不知晓调和油的具体成分。   所以为了使消费者的利益得到保护,至少在不能危害人体健康的基础上,根据粮油检验标准,为了帮助食用油成分的测定,会展推出了各种新型食用油成分检测设备。现场,便携式拉曼光谱仪就吸引了不少参会者驻足,据介绍该能够方便消费者在现实生活中快速检测食用油中主要成分的含量,并且能当场检测出结果,从根本上保护消费者对食用油成分含量的知情权。此外,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气象色谱、气质联用仪等该类别的最新检测仪器也成了会场的热点。   便携式拉曼光谱仪   守卫公平竞赛的体育精神 兴奋剂检测升级   除了对食品、药品质量进行检测的仪器,现场兴奋剂测试类仪器也广受关注。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的第一天,来自阿尔巴尼亚的举重选手普拉库就因为兴奋剂药检未过关被逐出了本届伦敦奥运会。从历届奥运会看来,运动员因为服用兴奋剂被禁赛的事件屡屡发生。秉着公平竞赛的体育精神,兴奋剂检测成了各大体育赛事前后甚至平时不可忽略的程序。   当然,精准高效的检测离不开先进的生化检测技术,“中国反兴奋剂中心最佳合作伙伴”- 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的主要参展商之一的安捷伦科技公司,在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就负责检测4,500多份运动员提供的样本。2010年南非世界杯上,兴奋剂检测实验室同样装备了最先进的安捷伦的 GC/MSD 系统和 Agilent 7000 系列三重串联四极杆气/质联用系统,用于确定测试样品中发现的可疑禁用物质的化学成分 。   据记者了解,世界分析、实验室技术和生化技术领域的顶级盛会——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analytica China)将于2012年10月16-18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展会内配合全球生物技术领域的发展,云集了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集中展示最新科学仪器、尖端分析测试技术,提供全方位的实验室技术解决方案,以满足不同行业买家的采购需求。此外,展会还将同期举办ananlytica China国际研讨会,聚焦行业热点及未来发展。
  • LabTech将举办样品前处理技术在医药及食品安全领域应用技术交流会
    &ldquo 样品前处理技术在生物医药与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rdquo 会议于2012年08月21日在上海世博主题展览馆举行,会议同期举办&ldquo 中国国际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展览会(MICONEX 2012)&rdquo 。样品前处理技术在分析检测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越来越多的影响着分析检测的结果,在生物医药的研究、开发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莱伯泰科与中国色谱网共同举办本次会议,邀请一些在生物医药及食品安全领域样品前处理方面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管理人员,致力于为在生物医药与食品安全领域分析检测人员提供一个技术交流平台,更好的进行样品前处理方面的交流与互动,解决分析检测人员在工作当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样品前处理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等方面的深入交流。 时间:2012-8-21 地点:上海世博主题展览馆 主办单位: 中国色谱网,www.sepu.net 承办单位: 北京莱伯泰科仪器有限公司 会议日程安排 2012年08月21日 9:30&mdash 16:00 上海世博主题展览馆 时间 报告主题 报告人员 8:30--9:30 入场、签到 &mdash &mdash 9:30--9:35 开幕式 中国色谱网 9:35--10:05 GPC在油脂类食品塑化剂检测中的应用 李 杰 博士 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 10:05--10:35 粮油检测有机样品前处理技术 宋泽伟 山西省粮油检测中心 10:35--11:05 有机、无机样品前处理解决方案 邓宛梅 莱伯泰科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11:05--11:40 互动答疑 报告专家 11:40--13:30 午餐、参展 &mdash &mdash 13:30--14:00 微波消解法处理明胶空心胶囊的方法研究 冯克然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14:00--14:30 微波样品前处理在水产品检测中的应用 蔡友琼 主任 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14:30--15:00 DMA-80测汞在食品检测领域的应用 徐红斌 上海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 15:00--15:30 互动答疑 报告专家 15:30--16:00 闭幕式 中国色谱网 参会方式及费用 所有参会代表免费参加,无需支付任何费用,有参会人员均有精美礼品赠送! 参会代表需填写《参会代表注册回执表》,并于2012年8月10日前以传真(传真号:010-64974268)或电子邮件(邮箱:lsong@labtechgroup.com)的形式发送至会务组。 请点击下载:参会代表注册回执 联系方式:北京莱伯泰科有限公司 联系人:市场部 E-mail:lsong@labtechgroup.com 电 话:010-64972577 传 真:010-64974268
  • 「第四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严把检验关 确保中药材质量安全
    第四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将于2023年8月23日至26日在定西市陇西县举办,从今天(8月14日)起,甘肃日报开设专栏“第四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紧紧围绕“传承创新 开放共享——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主题,集中推出相关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我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以及强产业、延链条、引项目、拓市场的做法成效。敬请关注。甘肃省药品检验研究院陇西分院检测人员检测药材。当归、党参、黄芪、陈皮、甘草……7月28日,走进甘肃省药品检验研究院陇西分院样品暂存间,一样样中药材摆放整齐,等待检测人员检测。接收样品、将样品分配给检测员、检测员对样品进行前处理、上机检测、出具检测报告、上报省药检院审核签发,这一套完整的检测流程颇为复杂。在省药检院陇西分院检测人员手中,形态各异、品种各异、功效各异的中药材通过复杂的检验程序,检测合格后才能到市场流通。这里,是保障中药材质量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药品检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仅样品前处理就需一个小时,检测人员通过微波消解仪进行微波加热,从而将样品全部溶解为酸溶液,随后才能通过各类检测仪器检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是否有农药残留,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中药材有效成分含量……实验室内,每一样“大块头”的检测仪器都有它自己的用处。“我们的每一道检测关口都有专业的检测人员运用各类仪器对中药材进行检测鉴定,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无误。”省药检院陇西分院检测人员董文涛说,“从接收样品到出具报告,规定最长时间为20个工作日,我们一般会在两周内提前完成。”甘肃省药品检验研究院陇西分院检测人员检测药材。药材检测工作还伴有一定的风险。在省药检院陇西分院,有一个紧急喷淋装置,检测人员在检测中药材的过程中一旦沾染到易燃、有害物质,可以第一时间进行喷淋冲洗,确保检测人员健康安全。立足陇西,辐射全省。除承担省药监局分配的检测任务外,省药检院陇西分院还承接对外业务。目前,定西、平凉、庆阳、天水、陇南地区有多家中药材生产企业将药材送到省药检院陇西分院进行检测。“中药材质量安全关乎群众生命安全,我们将履行好各项服务职能,认真开展中药材药品检验方法和标准研究、起草和复核,尽心尽责做好各项中药材检测工作,为陇西中医药产业发展贡献力量。”董文涛说。据了解,陇西在建成完善的追溯体系基础上,加强中药材检测,目前,全县共有中药材检验检测机构6家,是西北覆盖最全的中药材质量检验检测基地。岷县素有“千年药乡”之美誉,高寒阴湿的生态气候环境,孕育了当归、黄芪、党参等310多种优质中药材生长,是全国著名的道地药材主产区。岷县当归研究院内的药材检测仪器。这里生产的道地中药材质量如何保证?7月29日,记者前往岷县当归研究院一探究竟。气相色谱室、液相色谱室、原子吸收室……研究院里,多种检测仪器保证了中药材检测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为了服务当地中药材企业发展,研究院为全县64家中药材企业和合作社免费进行检测,极大地节约了企业检测成本,岷县中药材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检测效率很高,从收到样品开始计算,最多一周内检测结果就能送到企业手中。”岷县当归研究院党组成员刘鹏伟说,检测结果我们都会再三审核确认,确保准确无误。在研究院的大门内,摆放着一个木箱,里面装着价值190万元的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这是我们最新购买的重金属检测设备,一次检测就可以检测出多种重金属的含量,检测的准确度进一步提高。”刘鹏伟说。在研究院,除了检测中药材质量,还有很多种植户邀请检测人员去他的田地里看一看、测一测。“种植户想要在地里种植中药材,但是不知道他地里的土壤是否适合种植中药材或适合种植哪种中药材,便邀请我们检测种植土壤,从而决定种不种、种什么。”刘鹏伟说。如今,“岷归”金字招牌更加闪亮,中药材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和“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7安排公示
    p   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发资[2017]152号)等文件要求,现将“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和“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7年度拟立项项目信息进行公示(详见附件)。 /p p   公示时间为2018年1月5日至2018年1月11日。对于公示内容有异议者,请于公示期内以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交书面材料,逾期不予受理。个人提交的材料请署明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单位提交的材料请加盖所在单位公章。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如下: /p p   1.“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 /p p   联 系 人:李冬雪 /p p   联系电话:010-88225159 /p p   传 真:010-88225200 /p p   电子邮件:lidx@cncbd.org.cn /p p   2.“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 /p p   联 系 人:黄英明 /p p   联系电话:010-88225167 /p p   传 真:010-88225200 /p p   电子邮件:huangym@cncbd.org.cn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8年1月5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 /strong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584af100-ee66-4f15-a52e-ab9d5fb78457.jpg" style=" " title=" 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568048ea-4ac5-4104-8888-311556bf577c.jpg" style=" " title=" 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112ebb90-d601-4f2d-a97d-9f221defc172.jpg" style=" " title=" 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6a419b80-30fc-4d15-868c-a18561e6615d.jpg" style=" " title=" 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7年度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e1b2bfe0-2c86-4c5c-98d1-631bdb5c032a.jpg" style=" "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4a49499a-b2c4-470c-87f6-871115946292.jpg" style=" "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e45cce0c-645f-4902-ae13-98d287f5435e.jpg" style=" "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7e494216-b34e-4ecf-860d-d8b37cb0d76b.jpg" style=" " title=" 4.jpg" / /p
  • CFAS2021, 屹尧科技助力食品安全
    2021年7月6-7日,第十届中国食品与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与质量控制国际论坛(CFAS 2021)将于南京白金汉爵大酒店盛大开幕。屹尧科技展位号62,期待您的莅临。 本次会议由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主办,并特约农业部、卫健委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做有关食品与农产品安全相关政策解读。会议议题涵盖农兽药残留检测、重金属及元素检测技术、粮油检测技术、食品检测与实验室质量控制、快速检测技术、食品接触材料检测技术等。以“守护绿水青山,助力食药安全”为己任的屹尧科技,当然不会缺席。 过去十几年来,屹尧科技微波消解仪和固相萃取仪,在食品和农产品领域广泛应用并被业内专家学者所认可。无论是在农科院质标所、粮科院、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上海食品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和监管机构,还是在华测、谱尼、中广测等第三方检测公司,在蒙牛、新希望、光明、古井贡酒、劲酒、海天、益海嘉里、味全、恰恰、涪陵榨菜等食品企业,又或者在海外的韩国农业部、马来西亚农业部、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粮食局等机构,屹尧科技样品前处理仪器都赢得了用户好评。 本次展会,屹尧科技将展示新品M6微波消解仪,一款在颜值和性能上挑战前处理仪器天花板的产品,让大家感受更快速的消解+冷却时间,更详尽的内置方法库,更直观的全罐控温控压技术。欢迎您的莅临。
  • 屹尧科技:走进药都樟树,论中药材安全
    “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江西樟树是一座与安徽亳州、河北安国、河南禹州齐名的中国药都。而随着《中国药典2015版》的发布,樟树市110家药厂开始关注中药材中重金属检测及农药残留检测。 如何帮助中药企业快速掌握中药材重金属检测和农药残留检测?最好的方法就是选择正确的样品前处理仪器,可以有效节省样品前处理时间。同时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技术,确保样品检测结果的准确和安全。 屹尧科技为满足客户需求,在硕果累累的金秋举办了“中药及食品中重金属及农药残留检测培训”,来自于樟树市中药企业、食品企业、检测机构、政府部门等专家及检测人员齐聚樟树市航天国际大酒店,共同畅谈中药材及食品中铅、镉、铬、汞、砷等重金属及有害物质元素以及有机磷等农药残留检测的理论与应用,分享了中药及食品中重金属及农药残留检测的难点与困惑。 TOPEX全能型微波化学工作平台(智能型微波消解仪)具有多种消解罐选择,即可满足中药中难溶样品的消解需求,也可满足食品中高通量样品的消解需求,真正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屹尧科技发布的中草药解决方案有: 《中草药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前处理解决方案》 《全自动凝胶净化色谱-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检测人参中农药残留》 如果需要获取更详细的解决方案,请登陆www.preekem.com技术与应用行业应用进行查询,也可发送邮件至marketing@preekem.com 进行索取。
  • 样品前处理在生物医药与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技术交流会圆满召开
    2012年8月21日, 由莱伯泰科公司和中国色谱网共同举办的&ldquo 样品前处理在生物医药与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技术交流会&rdquo 在上海世博展览馆隆重召开。作为Miconex 2012的同期会议之一,本次会议就样品前处理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与交流。专家们的精彩报告吸引了全国各地的200多位生物医药及食品安全领域的分析应用检测人员前来听会。会议现场座无虚席。 会议现场 此次会议我们邀请了业内众多知名学者专家参加,特别邀请了上海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李杰博士、山西省粮油检测中心宋泽伟老师、浙江大学金钦汉教授、中国计量学院刘子阳教授、北京莱伯泰科仪器有限公司邓宛梅副总经理和胡建文经理都分别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报告题目:《GPC在油脂类食品塑化剂检测中的应用》 上海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 李杰博士 报告题目:《粮油检测有机样品前处理技术》 山西省粮油检测中心 宋泽伟先生 报告题目:《有机、无机样品前处理解决方案》 北京莱伯泰科仪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邓宛梅女士 《过程分析控制技术的新发展&mdash &mdash 微型模块化在先取样分析技术》 浙江大学化学专家 金钦汉教授 报告题目(一):《微波消解法处理明胶空心胶囊的方法研究》 报告题目(一):《《DMA-80测汞在食品检测领域的应用》北京莱伯泰科仪器有限公司 胡建文经理 报告题目:《大碳笼富勒烯和金属富勒烯研究》 中国计量学院 刘子阳教授 会议还设置了专家答疑及专家们交流互动环节,大家踊跃提问,专家热情答疑,与会人员相互交流活跃,现场气氛热烈。通过本次会议,与会的分析检测人员对样品前处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仪器有了深入理解,同时也了解了专家们正在研究的眼前产品和技术。
  • 2010中国医药及食品安全光谱检测技术学术交流会第二轮通知
    为了更好的交流及促进光谱分析技术(原子光谱、分子光谱)应用及其学科的发展,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定于2010年9月15日-19日在苏州举办“中国医药及食品安全光谱检测技术学术交流会(2010)”。拟就2010年新版药典中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分析技术动态、光谱分析技术方面的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学术交流,并邀请光谱分析方面的专家作专题报告。同期举办光谱技术培训。   本次会议将做光谱新技术论文集,欢迎光谱技术人员踊跃投稿。投稿请将文章全文发到会务组,想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请注明期刊投稿,投稿要求见以下通知。   一、组织委员会:   主任:郑国经   委员:陈吉文、符 斌、桂三刚、贾云海、刘 锋、李 娜、刘 正   宋占军、孙素琴、王建平、辛仁轩、许振华、袁洪福、于靖琦   章 燕、郑永章、周 群(拼音序)   二、学术委员会   委员:陈杭亭、丁中涛、杜一平、范小林、侯贤灯、黄承志、江桂斌   李 娜、李昌厚、刘 锋、刘会洲、刘志洪、马会民、倪永年   孙素琴、王峥涛、武培怡、徐淑坤、许振华、严秀平、袁洪福   张建平、张新荣、张卓勇、赵祥大、郑国经(拼音序)   三、会议时间:2010年9月15日-19日   四、会议地点:苏州   五、会议费:2010年9月8日之前将注册费汇到指定账户的代表,正式代表1200元。2010年9月9日以后及现场交费的代表,正式代表1300元,会议食宿自理。   六、会议汇款方式:   汇款户名: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   汇款银行:华夏银行北京紫竹桥支行   帐 号:80191154 行号:430   七、征文范围:   原子光谱理论研究,分子光谱理论研究,红外光谱、拉曼光谱、荧光光谱、磷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激光光谱、光谱成像等各类光谱技术在物理、化学、生物、材料科学、表面/界面科学、医药、环境、工业过程、催化学、地学、农林及其它领域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   八、会议投稿:   论文请于2010年7月31日前向会议网站投稿。会议论文格式:A4纸,页边距均3.0厘米 题目3号黑体 作者、单位、地址以及摘要内容5号宋体 图标、表格及参考文献用小5号宋体,英文字体为Times New Roman。   经与《分析仪器》(中文核心期刊)商定,会议的部分征文将以全文形式在该杂志上发表,论文将按照《分析仪器》的审稿程序进行审阅。有意发表全文的作者除向网站“http://meeting.lab.org.cn/default.php?hyid=15”投递摘要外,请按照《分析仪器》要求的格式准备好文稿,于2010年7月31日前,用电子邮件发送到会议会务组(三日内收到学术组的回复邮件方为发送成功),并请注明联系人、详细通信地址、联系电话、手机及E-mail地址。   联系方式:   会务组:   联系人:赵艳清 于靖琦   地 址:北京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100089,   电 话:010-68722460、68731259   传 真:010-68471169、88517113   E-mail:gpnh88@126.com   网 址:www.lab.org.cn   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   2010年6月21日   中国光谱技术在医药及食品安全检测应用学术交流会(2010)   参会回执   会务组传真:010-68471169 Email:gpnh88@126.com 单位名称 E-mail: 详细地址 邮 编 姓 名 性别 职 务 部门名称 电 话 手 机   注:请参会代表于2010年7月31日前,将参会回执反馈到会议秘书处,本表复印有效。
  • 屹尧科技闪耀Analytica2016——做人做事,安全第一
    两年一届的Analytica2016如期在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举行,与往届展会一样, 参观展会的人员络绎不绝,摩肩接踵。与往届展会不同的是,屹尧科技携手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二个展位的形式,诠释屹尧科技的产品,并获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与支持。 随着中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中国的研发制造能力与日俱增,在科学仪器研发制造方面更是持续稳步前行。如果说国产科学仪器验证,是对国产科学仪器的认可与支持的捷径之一,那么真正敢于参与此项目认证的仪器为何又屈指可数呢?原因很简单,仪器一定要经得起认证和考验,需要历时数月,经过一系列复杂繁冗的仪器性能测试、应用测试,极限爆破实验、专家验评等等。而屹尧科技在屈指可数的国产科学仪器验评中占了二台(TOPEX全能型微波化学工作平台和FLEXI有机样品前处理平台),展示出了屹尧科技做人做事,确保仪器品质,安全第一的态度。 本届展会中最吸引眼球的自然是NOVA-3D全自动微波消解仪了,这是国内首家可搭载自动加酸系统的单模消解仪,智能化完成加酸、静置、进样、密闭加热、冷却、出样等常规实验室样品前处理操作,实现了无人值守,智能化完成微波消解样品前处理工作。这台仪器是国家重大专项科学仪器,自2013年立项以来,历经4年多的时间,反复验证、测试、改进,确保仪器安全稳定的服务于客户,目前,我们仍然在不停的验证、测试,确保仪器安全稳定的服务于客户。
  • 全球食品安全排名:113个国家中国降至45,屹尧助力食品安全
    英国《经济学人智库》日前发布《2017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报告》,在113个被评估国家中,爱尔兰综合排名升至第一,美国降至第二,中国排名仍位居中上游,从前两年的第42位降至第45位,综合评分63.7,较去年下降1.2分,中国食品安全不容乐观。如何提高食品安全?是食品学会及食品上下游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2017年11月30日-12月1日,由上海市食品学会和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联合会主办的2017中国(上海)食品产业发展论坛在上海新锦江大酒店隆重召开。主要探讨食品企业所面临的消费创新、信息化体系建设和智能化仪器设备应用、营养与功能性食品创新研发、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食品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农产品质量控制和可追溯体系建设、“废气、废水和废油”处理和节能减排等相关议题。来自于上海市食药监局执法部门、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包装企业以及食品安全检测仪器生产商等200多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联合会会长顾振华解读了《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谈到了食品安全的健康危害风险主要有化学性、真菌毒素、有毒动植物等。而化学性危害,如农药兽药、重金属、非法添加等,是食品安全检测中关注的重点。屹尧科技作为样品前处理专家,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重金属、农药兽药残留、非法添加剂等领域检测,成功应用于中粮集团、光明乳业、省市级食品药品检验所。在会议中,屹尧科技积极分享了实验室中重金属检测、农药兽药残留、非法添加剂检测等相关理论及案例,同时与食品企业探讨了提高食品安全的对策,如加强食品企业自检、委托第三方检测、政府执法部门抽检等,助力中国食品安全的健康发展。
  • 科技部发布2017年“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项目申报通知
    p /p p   仪器信息网讯:2017年8月,科技部发布2017年“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项目申报通知。据了解,此次“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旨在支持加快研发快速检测和非定向筛查技术及产品,大幅提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和装备国产化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全国统一的追溯预警体系和全链条的过程控制体系及国家食品安全大数据云平台,进一步完善监管应急技术体系 积极转化研究成果,针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食品安全应急保障、社会共治等重点领域,开展区域和产业链综合示范,为实现我国食品安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保障”的转变。 /p p   同时,针对于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检验技术与装备研发成为项目支持的重点。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通知全文如下:   /strong /span br/ /p p strong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司局,各有关单位: /strong /p p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的总体部署,按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的相关要求,现将“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2个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公布。请根据指南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p p   一、项目组织申报要求及评审流程 /p p   1.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的研究内容以项目形式组织申报,项目可下设课题。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项目申报单位推荐1名科研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每个课题设1名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可担任其中1个课题负责人。 /p p   2. 项目的组织实施应整合集成全国相关领域的优势创新团队,聚焦研发问题,强化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典型应用示范各项任务间的统筹衔接,集中力量,联合攻关。 /p p   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评审采取填写预申报书、正式申报书两步进行,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p p   ——项目申报单位根据指南相关申报要求,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填写并提交3000字左右的项目预申报书,详细说明申报项目的目标和指标,简要说明创新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基础。项目申报单位应与所有参与单位签署联合申报协议,并明确协议签署时间 项目申报单位和项目负责人须签署诚信承诺书。从指南发布日到预申报书受理截止日不少于30天。 /p p   ——各推荐单位加强对所推荐的项目申报材料审核把关,按时将推荐项目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统一报送。 /p p   ——专业机构在受理项目预申报后,组织形式审查,并根据申报情况开展首轮评审工作。首轮评审不需要项目负责人进行答辩。根据专家的评审结果,遴选出3~4倍于拟立项数量的申报项目,进入答辩评审。对于未进入答辩评审的申报项目,及时将评审结果反馈项目申报单位和负责人。 /p p   ——申报单位在接到专业机构关于进入答辩评审的通知后,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填写并提交项目正式申报书。正式申报书受理时间为30天。 /p p   ——专业机构对进入答辩评审的项目申报书进行形式审查,并组织答辩评审。申报项目的负责人通过网络视频进行报告答辩。根据专家评议情况择优立项。对于支持1~2项的指南方向,如答辩评审结果前两位的申报项目评价相近,且技术路线明显不同,可同时立项支持,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过程管理开展中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支持方式。 /p p   二、组织申报的推荐单位 /p p   1. 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司局 /p p   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主管部门 /p p   3. 原工业部门转制成立的行业协会 /p p   4. 纳入科技部试点范围并评估结果为A类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及纳入科技部、财政部开展的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行业试点联盟。 /p p   各推荐单位应在本单位职能和业务范围内推荐,并对所推荐项目的真实性等负责。国务院有关部门推荐与其有业务指导关系的单位,行业协会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行业试点联盟推荐其会员单位,省级科技主管部门推荐其行政区划内的单位。推荐单位名单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上公开发布。 /p p   三、申请资格要求 /p p   1. 牵头申报单位和参与单位应为中国大陆境内注册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注册时间为2016年6月30日前,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政府机关不得牵头或参与申报。申报单位同一个项目只能通过单个推荐单位申报,不得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 /p p   2. 项目(课题)负责人须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1957年1月1日以后出生,每年用于项目的工作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 /p p   3. 项目(课题)负责人原则上应为该项目(课题)主体研究思路的提出者和实际主持研究的科技人员。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公务人员(包括行使科技计划管理职能的其他人员)不得申报项目(课题)。 /p p   4. 项目(课题)负责人限申报1个项目(课题)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以下简称“改革前计划”)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牵头申报项目(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的在研项目负责人(不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也不得参与申报项目(课题)。 /p p   项目骨干的申报项目和改革前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研项目总数不得超过2个 改革前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因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课题)而退出目前承担的项目(含任务和课题)。 /p p   计划任务书执行期(包括延期后的执行期)到2017年12月31日之前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不在限项范围内。 /p p   5. 特邀咨评委委员不能申报项目(课题) 参与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或本年度项目指南编制的专家,不能申报该重点专项项目(课题)。 /p p   6. 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作为重点专项的项目(课题)负责人,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聘用单位提供全职聘用的有效证明,非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聘用单位和境外单位同时提供聘用的有效证明,并随纸质项目预申报书一并报送。 /p p   7. 申报项目受理后,原则上不能更改申报单位和负责人。 /p p   8. 项目的具体申报要求,详见各重点专项的申报指南。 /p p   各申报单位在正式提交项目申报书前可利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查询相关科研人员承担改革前计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在研项目情况,避免重复申报。 /p p   四、具体申报方式 /p p   1. 网上填报。请各申报单位按要求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进行网上填报。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将以网上填报的申报书作为后续形式审查、项目评审的依据。预申报书格式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相关专栏下载。 /p p   项目申报单位网上填报预申报书的受理时间为:2017年8月8日8:00至9月7日17:00。进入答辩评审环节的申报项目,由申报单位按要求填报正式申报书,并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提交,具体时间和有关要求另行通知。 /p p   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http://service.most.gov.cn /p p   技术咨询电话:010—88659000(中继线) /p p   技术咨询邮箱:program@most.cn。 /p p   2. 组织推荐。请各推荐单位于2017年9月12日前(以寄出时间为准),将加盖推荐单位公章的推荐函(纸质,一式2份)、推荐项目清单(纸质,一式2份)寄送科技部信息中心。推荐项目清单须通过系统直接生成打印。 /p p   寄送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木樨地茂林居18号写字楼,科技部信息中心协调处,邮编:100038。 /p p   联系电话:010—88654074。 /p p   3. 材料报送和业务咨询。请各申报单位于2017年9月12日前(以寄出时间为准),将加盖申报单位公章的预申报书(纸质,一式2份),寄送至承担项目所属重点专项管理的专业机构。项目预申报书须通过系统直接生成打印。 /p p   各重点专项的咨询电话及寄送地址如下: /p p   (1)“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88225167、88225168 /p p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工业生物技术处,寄送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中路16号4号楼,邮编:100039。 /p p   (2)“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咨询电话:010-88225159、88225189 /p p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中医与中药处,寄送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中路16号4号楼,邮编:100039。 /p p   strong  附件: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strong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 /strong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708/ueattachment/f61aee5b-6322-48cf-9c5f-bb1315f95a12.doc"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1.“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指南编制专家名单).doc /strong /span /a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strong /span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strong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trong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708/ueattachment/b9a6c434-3ebb-4e27-b39c-e7659cc961be.doc"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2.“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指南编制专家名单).doc /a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科 技 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2017年8月1日 签发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2017年8月4日 发布 /strong /p
  • 屹尧科技:饮水思源,关注水质安全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生存之本,饮水安全不容忽视。我国目前水厂只能对物理污染和微生物污染进行净化处理,而无法对化学污染,诸如农药、杀虫剂、合成洗涤剂、重金属、各种有机物、无机化合物及其他有害毒素进行处理,因此加强水质污染检测势在必行。2016年12月14日-16日,江苏省城镇供水企业水质检测等级实验室体系运行及质量控制学习研讨会在无锡市举行。来自于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苏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张家港市给排水公司、江苏江南水务股份有限公司、中桥水厂、泰州市水质检测中心、吴江华衍水务有限公司等部门领导和实验室一线工作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共同探讨供水安全检测、水样前处理技术及应用等话题。在技术交流中,屹尧科技作为样品前处理专家,无私的分享了水质污染检测过程中的解决方案以及应用技巧,并现场展示了水质检测样品前处理专家——EXTRA全自动固相萃取仪,可以快速、高效、无需人员值守即可完成大批量样品的处理。EXTRA全自动固相萃取仪非常适合水质中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和有害毒素检测,并建立了完善的应用方法库,常用的解决方案如下:PreeKem 全自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检测海水中的六六六PreeKem 全自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检测水中3种微囊藻毒素PreeKem 全自动固相萃取-液相色谱法检测水中的2,4-D和灭草松PreeKem 全自动固相萃取-液相色谱法检测水产品中的四环素、金霉素、土霉素更多解决方案,请登录www.preekem.com进行查询。
  • 中医药世界认可 中医药发展白皮书发布
    p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2月6日发表《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全文如下: /p p   中国的中医药 /p p   (2016年12月) /p p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p p   目录 /p p   前言 /p p   一、中医药的历史发展 /p p   二、中国发展中医药的政策措施 /p p   三、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p p   四、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 /p p   结束语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前言 /span /strong /p p   人类在漫长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多样性、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p p   中医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兼容并蓄、创新开放,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价值。 /p p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中医药与西医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维护和增进民众健康,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一、中医药的历史发展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12, 48, 160) " 1.中医药历史发展脉络 /span /strong /p p   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发现了一些动植物可以解除病痛,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夏代(约前2070-前1600)酒和商代(前1600-前1046)汤液的发明,为提高用药效果提供了帮助。进入西周时期(前1046-前771),开始有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工。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时期,扁鹊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秦汉时期(前221-公元220)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系统论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以及“治未病”和疾病治疗的原则及方法,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标志着从单纯的临床经验积累发展到了系统理论总结阶段,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包括温疫等传染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辨证规律和原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同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概括论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合和、四气五味等药物配伍和药性理论,对于合理处方、安全用药、提高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东汉末年,华佗创制了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西晋时期(265-317),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系统论述了有关脏腑、经络等理论,初步形成了经络、针灸理论。唐代(618-907),孙思邈提出的“大医精诚”,体现了中医对医道精微、心怀至诚、言行诚谨的追求,是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明代(1368-1644),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世界上首次对药用植物进行了科学分类,创新发展了中药学的理论和实践,是一部药物学和博物学巨著。清代(1644-1911),叶天士的《温热论》,提出了温病和时疫的防治原则及方法,形成了中医药防治温疫(传染病)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清代中期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一些学者开始探索中西医药学汇通、融合。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12, 48, 160) " 2.中医药特点 /span /strong /p p   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药不断吸收和融合各个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不断创新发展,理论体系日趋完善,技术方法更加丰富,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p p    strong 第一,重视整体。 /strong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体内部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认为精神与形体密不可分,强调生理和心理的协同关系,重视生理与心理在健康与疾病中的相互影响。 /p p    strong 第二,注重“平”与“和”。 /strong 中医强调和谐对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认为人的健康在于各脏腑功能和谐协调,情志表达适度中和,并能顺应不同环境的变化,其根本在于阴阳的动态平衡。疾病的发生,其根本是在内、外因素作用下,人的整体功能失去动态平衡。维护健康就是维护人的整体功能动态平衡,治疗疾病就是使失去动态平衡的整体功能恢复到协调与和谐状态。 /p p    strong 第三,强调个体化。 /strong 中医诊疗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体现为“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采集的症状、体征等个体信息,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候。“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治疗方法。中医诊疗着眼于“病的人”而不仅是“人的病”,着眼于调整致病因子作用于人体后整体功能失调的状态。 /p p    strong 第四,突出“治未病”。 /strong 中医“治未病”核心体现在“预防为主”,重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中医强调生活方式和健康有着密切关系,主张以养生为要务,认为可通过情志调摄、劳逸适度、膳食合理、起居有常等,也可根据不同体质或状态给予适当干预,以养神健体,培育正气,提高抗邪能力,从而达到保健和防病作用。 /p p    strong 第五,使用简便。 /strong 中医诊断主要由医生自主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收集患者资料,不依赖于各种复杂的仪器设备。中医干预既有药物,也有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许多非药物疗法不需要复杂器具,其所需器具(如小夹板、刮痧板、火罐等)往往可以就地取材,易于推广使用。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12, 48, 160) " 3.中医药的历史贡献 /span /strong /p p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以人为本、悬壶济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内核。中医药还提倡“三因制宜、辨证论治”,“固本培元、壮筋续骨”,“大医精诚、仁心仁术”,更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为中华民族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 /p p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从宏观、系统、整体角度揭示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深深地融入民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健康文化和实践,成为人们治病祛疾、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维护着民众健康。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屡经天灾、战乱和瘟疫,却能一次次转危为安,人口不断增加、文明得以传承,中医药作出了重大贡献。 /p p   中医药发祥于中华大地,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早在秦汉时期,中医药就传播到周边国家,并对这些国家的传统医药产生重大影响。预防天花的种痘技术,在明清时代就传遍世界。《本草纲目》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达尔文称之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针灸的神奇疗效引发全球持续的“针灸热”。抗疟药物“青蒿素”的发明,拯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同时,乳香、没药等南药的广泛引进,丰富了中医药的治疗手段。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二、中国发展中医药的政策措施 /span /strong /p p   中国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把“团结中西医”作为三大卫生工作方针之一,确立了中医药应有的地位和作用。1978年,中共中央转发卫生部《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并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指出,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保护人民健康。1986年,国务院成立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管理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成立中医药管理机构,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将“中西医并重”列为新时期中国卫生工作五大方针之一。2003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 200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中医药政策体系。 /p p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党和政府把发展中医药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201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医药法(草案)》,并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制保障。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作为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提出了一系列振兴中医药发展、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任务和举措。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新时期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系统部署。这些决策部署,描绘了全面振兴中医药、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中医药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p p   中国发展中医药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 /p p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中医药成果人民共享。中医药有很深的群众基础,文化理念易于为人民群众所接受。中医药工作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扩大中医医疗服务供给,提高基层中医药健康管理水平,推进中医药与社区服务、养老、旅游等融合发展,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保证人民群众享有安全、有效、方便的中医药服务。 /p p   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中医药与西医药在思想认识、法律地位、学术发展和实践应用上的平等地位,健全管理体制,加大财政投入,制定体现中医药自身特点的政策和法规体系,促进中、西医药协调发展,共同为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p p   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坚持中西医相互学习,组织西医学习中医,在中医药高等院校开设现代医学课程,加强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中医医院在完善基本功能基础上,突出特色专科专病建设,推动综合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中医药科室,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项目,促进中医药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建立健全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和重大传染病防治的机制,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p p   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保持特色优势又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传承制度,系统挖掘整理中医古典医籍与民间医药知识和技术。建设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等系统研究,组织重大疑难疾病、重大传染病防治的联合攻关和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推动中药新药和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研制开发。 /p p   坚持统筹兼顾,推进中医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实施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开展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构建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协同创新体系。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提升中医药人才队伍素质。推动中药全产业链绿色发展,大力发展非药物疗法。推动中医药产业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弘扬中医药核心价值理念。 /p p   坚持政府扶持、各方参与,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把中医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相关规划、给予资金支持。强化中医药监督管理,实施中医执业医师、医疗机构和中成药准入制度,健全中医药服务和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制定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断激发中医药发展的潜力和活力。鼓励社会捐资支持中医药事业,推动社会力量开办中医药服务机构。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三、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span /strong /p p   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在城市,形成以中医(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类门诊部和诊所以及综合医院中医类临床科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的城市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在农村,形成由县级中医医院、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临床科室、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和村卫生室为主的农村中医医疗服务网络,提供基本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有中医类医院3966所,其中民族医医院253所,中西医结合医院446所。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45.2万人(含民族医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中医类门诊部、诊所42528个,其中民族医门诊部、诊所550个,中西医结合门诊部、诊所7706个。2015年,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9.1亿,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出院人数2691.5万人。中医药除在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的防治中贡献力量外,在重大疫情防治和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疗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肯定。中医治疗甲型H1N1流感,取得良好效果,成果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同时,中医药在防治艾滋病、手足口病、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传染病,以及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等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中,都发挥了独特作用。 /p p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加快发展。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在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立“治未病”科室,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疗养院等开展“治未病”服务,社会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发展迅速。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开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医养结合。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作为单独一类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潜力和优势正逐步释放,推动卫生发展模式从重疾病治疗向全面健康管理转变。 /p p   中医药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相对低廉的特色优势,放大了医改的惠民效果,丰富了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内涵。中医药以较低的投入,提供了与资源份额相比较高的服务份额,2009年至2015年,中医类医疗机构诊疗服务量占医疗服务总量由14.3%上升到15.7%。2015年,公立中医类医院比公立医院门诊次均费用低11.5%,住院人均费用低24%。 /p p   建立起独具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大力发展中医药教育,基本形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建立社区、农村基层中医药实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从中高职、本科、硕士到博士的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药等多层次、多学科、多元化教育全覆盖。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有高等中医药院校42所(其中独立设置的本科中医药院校25所),200余所高等西医药院校或非医药院校设置中医药专业,在校学生总数达75.2万人。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开展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建设了1016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00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为64个中医学术流派建立传承工作室。开展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中药特色技术传承骨干人才培训、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等高层次和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124名中医药传承博士后正在出站考核。探索建立引导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褒奖机制,开展了两届国医大师评选,60位从事中医药、民族医药工作的老专家获得“国医大师”荣誉称号。 /p p   中医药科学研究取得积极进展。组织开展16个国家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及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临床科研体系建设,建立了涵盖中医药各学科领域的重点研究室和科研实验室,建设了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形成了以独立中医药科研机构、中医药大学、省级以上中医医院为研究主体,综合性大学、综合医院、中药企业等参与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近年来,有45项中医药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荣获2011年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和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因将传统中药的砷剂与西药结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明显提高,王振义、陈竺获得第七届圣捷尔吉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开展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并初步建成由1个中心平台、28个省级中心、65个监测站组成的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以及16个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和2个种质资源库。组织开展民族医药文献整理与适宜技术筛选推广工作,涉及150部重要民族医药文献、140项适宜技术。这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为提高临床疗效、保障中药质量、促进中药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支撑。 /p p   中药产业快速发展。颁布实施一系列加强野生中药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一批国家级或地方性的自然保护区,开展珍稀濒危中药资源保护研究,部分紧缺或濒危资源已实现人工生产或野生抚育。基本建立了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突出中医药特色、强调临床实践基础、鼓励创新的中药注册管理制度。目前,国产中药民族药约有6万个药品批准文号。全国有2088家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的制药企业生产中成药,中药已从丸、散、膏、丹等传统剂型,发展到现在的滴丸、片剂、膜剂、胶囊等40多种剂型,中药产品生产工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基本建立了以药材生产为基础、工业为主体、商业为纽带的现代中药产业体系。2015年中药工业总产值7866亿元,占医药产业规模的28.55%,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药材种植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改善、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中药产品贸易额保持较快增长,2015年中药出口额达37.2亿美元,显示出巨大的海外市场发展潜力。中药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 /p p   中医药文化建设迈出新步伐。中国政府重视和保护中医药的文化价值,积极推进中医药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已有130个中医药类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医针灸”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加强中医药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持续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活动,利用各种媒介和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向公众讲授中医药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全社会利用中医药进行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了公众健康素养提高。 /p p   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制定实施《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医药标准体系初步形成,标准数量达649项,年平均增长率29%。中医、针灸、中药、中西医结合、中药材种子种苗5个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广东、上海、甘肃等地方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相继成立。42家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和针灸治疗指南临床应用良好。民族医药标准化工作不断推进,常见病诊疗指南的研制有序开展,14项维医诊疗指南和疗效评价标准率先发布,首个地方藏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西藏自治区成立,民族医药机构和人员的标准化工作能力不断提高。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四、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 /span /strong /p p   推动中医药全球发展。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中药逐步进入国际医药体系,已在俄罗斯、古巴、越南、新加坡和阿联酋等国以药品形式注册。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培养本土化中医药人才。总部设在中国的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有53个国家和地区的194个会员团体,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有67个国家和地区的251个会员团体。中医药已成为中国与东盟、欧盟、非洲、中东欧等地区和组织卫生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人文交流、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国与各国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增进人类福祉、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 /p p   支持国际传统医药发展。中国政府致力于推动国际传统医药发展,与世界卫生组织保持密切合作,为全球传统医学发展作出贡献。中国总结和贡献发展中医药的实践经验,为世界卫生组织于2008年在中国北京成功举办首届传统医学大会并形成《北京宣言》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政府的倡议下,第62届、67届世界卫生大会两次通过《传统医学决议》,并敦促成员国实施《世卫组织传统医学战略(2014-2023年)》。目前,中国政府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订中医药合作协议86个,中国政府已经支持在海外建立了10个中医药中心。 /p p   促进国际中医药规范管理。为促进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规范发展,保障安全、有效、合理应用,中国推动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秘书处设在中国上海,目前已发布一批中医药国际标准。在中国推动下,世界卫生组织将以中医药为主体的传统医学纳入新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积极推动传统药监督管理国际交流与合作,保障传统药安全有效。 /p p   开展中医药对外援助。中国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坚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承担相应国际义务。目前,中国已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70多个国家派遣了医疗队,基本上每个医疗队中都有中医药人员,约占医务人员总数的10%。在非洲国家启动建设中国中医中心,在科威特、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马耳他、纳米比亚等国家还设有专门的中医医疗队(点)。截至目前,中国政府在海外支持建立了10个中医药中心。近年来,中国加强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开展艾滋病、疟疾等疾病防治,先后派出中医技术人员400余名,分赴坦桑尼亚、科摩罗、印度尼西亚等40多个国家。援外医疗队采用中药、针灸、推拿以及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了不少疑难重症,挽救了许多垂危病人的生命,得到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充分肯定。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结束语 /span /strong /p p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重要,已成为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性机遇。 /p p   中国将学习借鉴各种现代文明成果,坚持古为今用,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切实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服务于人民健康,服务于健康中国建设。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 到2030年,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同时,积极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促进中医药等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探索医疗卫生保健的新模式,服务于世界人民的健康福祉,开创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未来,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p p br/ /p
  • 2017年,哪些医药领域值得关注?
    回顾2016年,在公众健康需求日益增长、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全面二孩放开的大背景下,我国医药市场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同时,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等一系列产业政策相继出台,为医药产业的高速、有序、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站在辞旧迎新的节点上,展望2017年,哪些医药领域值得重点关注?  1、生物医药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生物医学技术创新。《中国制造2025》强调,大力推动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突破发展。  根据《中国制造2025》,我国将发展针对重大疾病的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新产品,重点包括新机制和新靶点化学药、抗体药物、抗体偶联药物、全新结构蛋白及多肽药物、新型疫苗、临床优势突出的创新中药及个性化治疗药物。  此外,我国还将提高医疗器械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医用耗材,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产品。实现生物3D打印、诱导多能干细胞等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2、儿童用药  随着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儿童药品市场将更加火爆,儿童药品紧缺、用药安全等问题牵动着亿万父母的心。  2016年12月,国家卫计委儿童用药专家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提出,2017年,紧密围绕儿童健康成长这个中心,集智聚策、联动协同,持续为儿童用药保障工作建言献策,推动药品供应保障体制改革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在《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等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儿童用药等临床短缺药物的开发和生产将有所加强,儿童用OTC药物品种和剂型将逐渐丰富 适用于儿童等特殊人群的高端制剂将得到重点发展,并逐渐接轨国际先进质量标准 更多的家庭常用药的儿童安全包装将问世,以加强对家庭药物的管理。  “二孩时代”还将助推大健康产品发展。更多医药企业将向功能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保健、预防、治未病等领域延伸。  3、疫苗研发  预防接种是防控传染病最主要的手段,可谓是“健康保护伞”。根据《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我国将推动创新升级,加快实现临床急需的联合疫苗的国产化。  针对高致病性流感、疟疾、登革热、结核、艾滋病、埃博拉、寨卡、中东呼吸综合征等重大传染病,我国将大力开展相关疫苗的开发。同时,加快十三价肺炎结合疫苗、宫颈癌疫苗、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等临床急需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  疫苗质量安全也是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对此,我国将实施疫苗质量提升计划。以免疫规划疫苗关键品种为主,开发多联、多价疫苗,对现有疫苗进行技术升级和生产工艺优化,完善生产过程质量关键节点控制,健全流通冷链追溯体系,加强疫苗质量安全保障。  4、移动医疗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医药市场在未来将涌现出更多具备云服务和人工智能功能的移动医疗产品、可穿戴设备,以及各种类型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健康管理软件(APP),实现远程监护、健康咨询、网上预约分诊、病例随访、检验结果查询等健康管理服务。  我国非常重视加强对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开发和利用。根据《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17年底,实现国家和省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以及全国药品招标采购业务应用平台互联互通,基本形成跨部门健康医疗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  随着更多政府部门、企业、科研单位和医疗机构投入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数据库的建设,将有助于更好地通过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和共享,指导疾病诊治、药物评价和新药开发,从而不断满足公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5、中医药  近年来,“中医热”不断掀起风潮。2016年先后发布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中医药法等相关政策法规彰显了我国全力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根据《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我国将大力发展优质中药,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促进产品、技术、质量升级。  在中成药方面。针对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妇儿科疾病、消化科疾病等中医优势病种,鼓励中医药企业挖掘经典名方,开发复方、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中药新药,加快推动疗效确切、临床价值高的中药创新药的研发和产业化。  在产业化技术方面。我国将重点发展中药成分规模化高效分离与制备技术,符合中药特点的缓控释、经皮和粘膜给药、物理改性和掩味等新型制剂技术,提升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水平,提高检验检测技术与标准。  为加速中医药产品质量升级,我国将实施中药质量提升计划。支持中药饮片、中药基本药物、中药注射剂等重点产品质量提升 制定和提升中药大品种的生产质量控制标准和产品标准,建设中药材全过程追溯体系。
  • 中医药-与时俱进的产物
    《科学时报》:近些年来,国家在大力发展中医药,但是社会上对中医药也存在一些争议,您如何看待中医药?ELISA试剂盒  肖小河:不同的人看中医药,眼光是不一样的。我希望能“正眼”地看待中医药。  从现在追溯到《黄帝内经》时期,中医药学历经了近三千年的发展过程。目前中医药科学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固然很多,但我认为,对于中医药学人来说,首先要明确三大基本问题:第一,什么是中医药?第二,中医药研究什么?第三,如何研究中医药?  我认为,中医药学是一门古老而传统的学科,更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中药的概念应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与时俱进。中药的概念可以定义为“中药(Chinese medicines)是基于我国传统医学理论或经验的、用于人类疾病预防、诊断、治疗以及养生保健的物质”。  根据其现代化程度,中药可分为传统中药、近现代中药、现代中药、后现代中药。同时我认为,“粗、大、黑”是中药,“半粗半黑”也是中药,“不粗不黑”还是中药。  《科学时报》:中医药学历经了近三千年的发展过程,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中医药形成了什么样的传统?ELISA试剂盒  肖小河:中医药的传统本身是创新而不是保守,讲求包容而不是排外。我认为,CT、PET、B超、细胞、基因,是现代物理、现代化学、现代生物学的产物,它们不是西医的也不是中医的,既是西医的也是中医的,中医西医都可以利用。所以,我一直认为,中医药是与时俱进的产物,中医药从其内涵来讲是兼容并蓄的,既不保守,也不排外;我们还不应以“出身”论中药:西医药人会研制中药,中医药人也会研制西药;老外也会研制中药,国人也会研制西药。  《科学时报》:国家发布的《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以及相关政策都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中药,中药要现代化。怎样看待中药现代化?如何实现中药现代化?  肖小河:中医药学经历漫长发展历程,发展到今天产生的一个重大课题是“结合”:结合当下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结合保留传统、发扬创新的需要,结合未来人类进步的需要。  要保证中药科研又好又快地出成果,我认为需做到“三个优先”:一是直接关联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项目应该优先。现在不少立项课题是绕着“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外围而走的,直奔主题的还不是很多。  二是“古为今用”比“今为古用”优先。“古为今用”就是要把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有价值的东西用好,更好地服务当今医疗保健事业。“今为古用”就是用现代科技手段去阐释和证实老祖宗的东西是科学的、有道理的,二者都重要,但我认为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和中医药学人优先考虑的应是前者。ELISA试剂盒  三是“洋为中用”比“中为洋用”应该优先。“洋为中用”,我认为就是用现代科技手段去提升它、发展它,即中药现代化;“中为洋用”,我认为就是天然药物或植物药的研发模式,提取其单体成分开发新药。二者都重要,但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和中医药学人优先考虑的应是前者。
  • 《“十四五”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印发: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进中医药信息标准应用
    12月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十四五”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系统梳理了“十三五”时期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存在的主要问题,全面分析了“十四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围绕中医药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目标,主要部署了四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夯实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基础,提出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强化网络和数据安全防护、推进中医药信息标准应用3个方面具体措施。二是深化数字便民惠民服务,提出加强中医医院智慧化建设、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优化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做优智慧中医医联体4个方面具体措施。三是加强中医药数据资源治理,提出强化中医药政务服务和管理、实施国家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建设中医药综合统计信息平台、推动中医药统计数据开放共享4个方面具体措施。四是推进中医药数据资源创新应用,提出加快中医药关键数字技术攻关、助力中药质量控制水平提升、创新中医药数字教育新模式、推动中医药文化数字化建设4个方面具体措施。同时,在四大任务下设立4个信息化项目专栏,共14个项目,全面支撑任务的具体部署、实施和落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十四五”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国中医药规财函〔2022〕23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局机关各部门、直属各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等文件精神,我局制定了《“十四五”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2年11月25日“十四五”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信息化进入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是引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先导力量,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信息革命机遇,加快信息化建设,激发中医药行业新发展活力,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强力支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中医药行业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总体部署,坚持“融入、整合、跨越”发展思路,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水平不断提升,对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日益凸显。一是顶层设计更加完善。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实施《“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国家中医药局印发实施《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全面部署“十三五”信息化建设 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专章部署“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信息化融入中医药各领域的顶层设计基本形成。二是中医药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提升。中医药行业重点实施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一期中医药项目、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项目,依托现有资源初步建立了国家和省级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31个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近1.62万家中医馆接入,部署了9个行业系统,基本建成局直属管中医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电子病历应用功能水平分级为3.23。三是数字便民惠民服务深入推进。国家中医药局印发实施《关于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开展就医诊疗、结算支付等10项“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活动,门诊患者平均预约诊疗率逐年提升、预约后平均等待时间逐步缩短,截至2020年,81.96%的中医医院建立了中医电子病历系统,94.08%的建立了门(急)诊医生工作站,95.36%的建立了住院医生工作站,门诊患者平均预约诊疗率达46.53% 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医治未病、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医辅助诊疗、中医临床研究分析等系统得到应用,互联网中医院、中医云诊间、智慧中药房、共享中药房以及中医远程医疗服务等不断发展 信息化支撑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监测统计中心,强化行业信息化建设与支撑 22所中医药高等院校设立信息相关学院、开办中医药信息专业 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制定中医药信息国际标准18项、国家标准2项、团体标准94项 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对事业发展的参与度显著提高 网络和数据安全责任及防护能力进一步强化。(二)发展形势“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开端,是信息化创新引领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应用,为中医药信息化高质量发展营造了强大势能、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互联网+中医药”融合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带来了更大可能。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医药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深入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与数字中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民健康信息化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基础设施、数据应用等方面存在较大短板弱项,中医药政务信息化水平不高,中医医院信息化基础较差,中医药特色信息系统应用不够,便民惠民能力有待提高 国家中医药综合统计体系尚不健全,贯通行业的综合统计平台还未建成 数据要素价值潜力尚未激活,挖掘应用不够,“数据壁垒”依然存在 专业人才不足,标准应用尚需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亟待完善,中医药信息化发展整体水平仍不能满足需求。同时,中医药信息化管理职能相对薄弱、投入保障亟待加强,各级中医药主管部门普遍缺乏专门管理力量,顶层设计不足、推进落实乏力。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满足人民群众中医药健康需求为出发点,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信息化支撑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为主线,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业务应用为核心,突出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中医药信息化体系化、集约化、精细化发展,全面夯实基础设施,持续推动中医药业务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促进行业转型升级,为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党领导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确保正确方向。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把握数字经济和信息技术发展新趋势,把信息化贯穿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域,加强整体规划、统筹协调和集约建设,发展和推广普惠便捷的数字中医药服务,增进人民福祉。融合发展,协同共享。深入推进中医药与信息技术全面融合,探索构建中医药与数字化融合的多元场景,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的关键作用,强化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统筹推进中医药数据资源的治理、共享及创新应用。安全可控,规范有序。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切实守住网络安全底线,强化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把安全治理贯穿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管理应用全过程,全面提升安全保障能力。(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中医药管理体制相适应、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与医疗健康融合协同的中医药信息化体系,基础设施、人才、标准等发展基础全面夯实 完成中医药政务信息化网络建设,实现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互联互通,中医药综合统计体系健全完善 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加速开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有影响的试点示范 中医医疗智慧化水平明显提升,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应用平均水平基本达到4级,数字便民惠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中医药治理水平持续提升,信息化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三、主要任务(一)夯实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基础1.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以绿色集约、高效智能、应用驱动、可信可用为导向,依托现有资源加强国家和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建设,深度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协助中医药主管部门开展信息化相关工作。加强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中医药业务平台应用及完善,鼓励各级中医医疗机构规范接入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探索构建与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的中医药信息平台,畅通部门、区域、行业之间的数据共享通道,增强数据管理和应用能力。中医医院完善医院信息平台功能,整合医院内部信息系统,推进新一代医院数据中心建设,在保证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医院信息系统云上部署。2.强化网络和数据安全防护。坚持安全和发展并重,全面贯彻《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落实党委(党组)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责任制,压实主体责任。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框架下,推进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级保护、数据分类分级安全管理、个人隐私保护、安全审查、数据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等各项工作,强化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事件分析和快速恢复能力,支持发展社会化网络安全服务,形成多方共建的网络安全防线,全面提升中医药行业安全保障能力。3.推进中医药信息标准应用。健全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优先制修订中医药分类编码、系统共享、数据治理、数据安全等信息标准及中医药统计指标元、中医医疗服务统计数据标准,加强与医疗健康信息标准协同对接,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发挥学术团体、行业协会的作用,多形式开展标准应用推广培训、实施咨询服务,强化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相关标准的应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化活动,提升参与中医药信息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专栏1 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基础项目中医药数据中心建设依托现有资源建好国家、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推动建立稳定的专业化技术团队,参与区域中医药信息化规划编制和实施、承担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指导中医医院智慧化建设、研究和制定信息标准、开展统计调查、组织人才培训等。中医药信息标准推广应用组织开展中医药信息标准培训和推广应用。研究与制修订50项信息分类、系统建设、数据治理、数据共享等基础性标准,中医医疗服务统计标准以及与医疗健康信息共享标准。(二)深化数字便民惠民服务1.加强中医医院智慧化建设。将信息化作为医院基本建设的优先领域,鼓励各地开展智慧中医医院建设,探索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推进医疗业务协同、激活数据要素价值、实现精准决策,建成一批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一体化的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智慧中医医院。鼓励各地研发应用中医电子病历、名老中医传承信息系统、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等中医药特色系统,推广智慧中药房等服务模式。加强中医医院数据质量体系建设,构建中医医院主数据管理系统,强化中医病案首页数据质量控制。推动各地加大对县级中医医院信息化支持力度,建设以医院管理和中医电子病历为重点的医院信息系统,涵盖便民服务、医疗服务、医疗管理、运营管理等功能,实现临床诊疗与患者服务的有机衔接,推进通用信息系统开发及试点应用。2.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持续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推进10项服务30条便民惠民措施落地落实,建设中医互联网医院,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推动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中医医疗服务模式。加强信息化支撑中医药参与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力度。3.优化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继续推进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强化业务功能一体化集成,推进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集成应用,持续完善中医药知识库和视频课程内容,增强中医适宜技术、中药处方的智能推荐。鼓励各地发挥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引领作用,试点联通基层中医医疗机构,积极扩展本地化功能。4.做优智慧中医医联体。鼓励中医医院牵头组建的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开展智慧化建设,统一建设部署医院管理、医疗服务等信息平台,实现医联体内双向转诊、检查检验结果实时查阅互认共享等。医联体牵头中医医院发挥技术辐射带动作用,探索构建远程医疗中心、共享中药房,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和统一规范的中药药学服务。发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在分级诊疗中的作用,推动中医医疗信息共享和服务协同。专栏2 数字便民惠民服务项目智慧中医医院试点建设支持20家左右三级中医医院开展智慧医院建设,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智慧服务、智慧管理等级别达到国家要求。中医药数字便民惠民试点建设在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遴选数字便民惠民应用场景,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案例,发展普惠便捷的数字中医药便民服务。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提质升级扩大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覆盖范围,优化升级辨证论治、知识库、远程教育和治未病等核心功能。智慧中医医共体建设试点支持10家左右中医医共体开展远程医疗中心或共享中药房建设,实现中医医共体内医疗机构间双向转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中药制剂共享、中药同质化服务等。(三)加强中医药数据资源治理1.强化中医药政务服务和管理。根据国家政务信息化有关要求和标准,建设中医药政务信息化网络,推进跨地区跨部门业务应用管理。广泛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行政管理,有效提升国家中医药局直属机关及各级中医药主管部门的管理效能。坚持顶层设计与试点应用相结合,积极稳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按照应上尽上原则,推动行政管理业务网上办理,推进业务流程优化、行政管理模式创新,促进线上线下业务融合发展。强化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推动中医医院提升管理水平。2.实施国家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贯彻实施国家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加快建设制度完善、方法科学、过程可控的中医药综合统计体系,制定中医药综合统计调查指标体系、分析评价指标、管理制度等。加强中医药综合统计调查部署、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评估、统计分析、发布共享等全流程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开展中医药相关专项统计试点和预调查。3.建设中医药综合统计信息平台。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国家、省级中医药综合统计信息平台,逐步建立完善中医药统计直报系统。加强数据源头治理,建设数据采集报送、传输处理、存储管理、发布共享等信息系统,形成数据上下流通的循环体系。建立完善中医药综合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评估和反馈机制,开展统计数据质量评估、监督检查,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4.推动中医药统计数据开放共享。构建统一规范的国家中医药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加强与业务应用系统协同共享,初步建成中医药综合统计数据资源库。探索建立中医药综合统计数据汇交、协同机制,与卫生健康等统计信息安全共享机制。研究中医药统计数据资源分类、分级、分域开放应用,开展深度分析挖掘,建立统计数据定期发布机制,稳步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专栏3 中医药数据资源治理项目中医药政务信息化网络建设建设中医药政务信息化网络,推动核心业务线上流转、建设具有中医药政务信息化特色的跨地区跨部门应用,实现政务信息互联互通。国家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加强制度宣贯及人员培训,开展数据采集、数据汇总、分析研究、督导检查等工作,推动国家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落地实施。全国一体化的中医药综合统计信息平台建成国家-省级中医药综合统计信息平台,建立统一规范的中医药统计网络直报系统,构建统计设计、数据采集、加工处理、分析研究等统计生产流程,加强与业务应用系统互通衔接,实现统计渠道共建、数据集中共享。(四)推进中医药数据资源创新应用1.加快中医药关键数字技术攻关。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等活态传承,支持中医学术流派发展。依托现有数字平台建设国家中医药古籍数字图书馆,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构建中医古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平台和中医药知识服务系统。针对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依托高水平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中医医院以及中药创新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鼓励和支持智能中医设备研发及应用。支持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数字馆。2.助力中药质量控制水平提升。基于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持续开展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不断充实全国中药资源基础数据库,有序推进中药资源基础信息共享应用。推进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基本实现中药重点品种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加快中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提升中药饮片、中成药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水平。3.创新中医药数字教育新模式。推动构建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中医药数字教育体系,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网络平台,推动中医药在线开放教育资源和移动教育应用软件开发,开设在线课堂和远程学堂。鼓励各地推动互联网技术与医教协同的融合应用,开发多样化在线开放课程。4.推动中医药文化数字化建设。鼓励中医药机构将中医药文化资源数据采集、加工、挖掘与数据服务纳入经常性工作。加强中医药领域数字出版、文化资源库、数字文化传播平台等建设,增强中医药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加强网络原创优质内容建设,丰富中医药数字化文化产品创制,推动搭建数字化文化体验的线下场景,扩大中医药文化资源的开放范围。专栏4 中医药数据资源创新应用项目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中医药结合应用研究开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区块链、智能感知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集成应用研究,探索一批中医药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建设国家中医药古籍数字图书馆组织实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传承数字化、影像化,建立国家中医药古籍数字图书馆,推动中医古籍数字化。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数字馆从藏品的采集、保护、展陈以及藏品资源的数据挖掘,制作数字藏品,建立藏品数据库,以数字化的思维规划建设智慧型国家中医药博物馆。中药资源基础数据库持续开展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充实全国中药资源基础数据库,有序推进中药资源基础信息开放共享和应用创新。中医药数字教育及管理示范完善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网络平台,开发一批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实践为重点的慕课、微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探索国家中医药考试数字化管理。四、保障措施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引领,始终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根本保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扎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实,确保中医药信息化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中医药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跨区域、跨部门工作联动,及时研究和推动解决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问题。加强和完善中医药信息化、综合统计管理职能,合理配置人员力量。(二)强化资金保障。建立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多元化投入机制。各级政府通过现有资金渠道积极支持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院的办医主体责任,引导社会投入,加大中医药信息化与统计投入保障,切实推动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中医药信息学建设,依托相关机构建立中医药信息化及综合统计人才培养实训平台,培训1000名中医药信息管理与技术人员、1000名中医药统计人员,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掌握关键技术的数字化转型领军人才,一批熟知中医药、掌握数字技能的卓越工程师和“数字工匠”,一批掌握了解中医药综合统计的管理者和数据工程师,形成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建立中医药信息化、综合统计专家智库,完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专家咨询制度。(四)完善实施评估机制。强化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保障,注重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加强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评估,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规划顺利实施。持续开展中医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医院智慧管理与智慧服务分级评估。(五)注重宣传引导。加强正面宣传和科学引导,大力宣传中医药信息化与统计建设发展成效。及时总结提炼地方好的做法和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作用,形成利用数字技术支撑保障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格局。
  • 守护舌尖安全:屹尧科技助力食用油各类污染物的检测
    前不久,罐车化工油和食用油混装的情况被媒体曝光,运输煤制油的罐车未经清洗,直接装运食用油,导致食用油可能受到罐内化工残留物污染。如果长期食用此类被污染的食用油,将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一时间各种质疑和担忧蜂拥而至,食用油的安全问题再次引发广泛热议。潜伏着的矿物油污染物根据报道,矿物油污染物主要分为矿物油饱和烃(MOSH)和矿物油芳香烃(MOAH)两种。食品的矿物油污染来源多样,一方面可能来自食品加工过程中辅助剂、添加剂的使用,以及机器油和润滑油的污染;另一方面,也可能来自于食品的包装、储存和运输过程中接触的材料或环境中的污染物。这次的食用油污染,便来自于运输过程。目前,有关部门已经着手加快制定更加具体的定量检测标准。不可忽视的其他污染物食用油从最初的原料,如花生、菜籽、大豆,到成为可食用的成品,经过了多层加工和工艺,以及包装和运输。在这过程中,除了要预防和检测矿物油污染物残留,也需要做好其他有害物,包括重金属、农药残留、黄曲霉毒素、苯并芘、塑化剂、多环芳烃、反式脂肪酸等的检测。现行的食用油检测标准中,也对以上污染物指标进行了规定。选择合适的食用油污染物检测方案针对食用油检测样品前处理,屹尧科技自主研发的固相萃取仪性能稳定,品质可靠,可以实现固相萃取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操作十分便捷,可有效去除干扰成分,满足后续分析仪器分析样品的需求。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油脂类或其他食品检测方案,欢迎致电:4008204469。屹尧科技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产品和专业的服务!
  • 1430家上海“专精特新”齐亮相,再鼎医药、君实生物等生物医药企业在列
    5月19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公布了2021年度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名单,共有1430家企业入选,多家生物医药和仪器制造企业在列。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部署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结合上海市“五个中心”建设,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上海市不断加快培育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迅速提高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数量和比重。 本次公布的名单中包括529家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企业、360家制造业企业、156家零售和批发业企业、109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47家专业技术服务业企业、38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23家金属制品业企业和168家其他行业企业。此外,医药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的企业在制造业中占比达2成左右,包括上海君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再鼎医药(上海)有限公司和普蕊斯(上海)医药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腾瑞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上海耀华称重系统有限公司和上海康德莱企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生物制药和仪器制造企业。2021年度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名单如下:2021年度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公示名单浦东新区序号企业名称序号企业名称1聚辰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100上海格易电子有限公司2上海电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101威泊(上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上海晋飞碳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2恺佧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4上海国微思尔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03上海高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5上海奥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104上海亚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6上海蜜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05上海汉图科技有限公司7上海几何伙伴智能驾驶有限公司106宏和电子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8上海赛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107通联数据股份公司9泰凌微电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108英韧科技(上海)有限公司10纵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109上海禹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11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110上海速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2上海清美绿色食品(集团)有限公司111上海瑞皇管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3上海元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12上海鼎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14上海凯众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13再鼎医药(上海)有限公司15上海新致软件股份有限公司114美的威灵电机技术(上海)有限公司16上海山南勘测设计有限公司115上海铂联通信技术有限公司17壹药网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116上海居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18上海申光高强度螺栓有限公司117上海途鸽数据科技有限公司19上海北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18三信国际电器上海有限公司20上海智浦欣微电子有限公司119络合高新材料(上海)有限公司21上海森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120弥费实业(上海)有限公司22普元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21吉唯达(上海)电气有限公司23世邦工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22芯翼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24上海望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123上海豌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5上海飞田通信股份有限公司124上海艾拉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26上海鼎为物联技术有限公司125上海睿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27上海索辰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26上海敏泰液压股份有限公司28上海东振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127上海畅星软件有限公司29上海衡拓液压控制技术有限公司128上海维度化工科技有限公司30原启生物科技(上海)有限责任公司129上海普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31探擎(上海)技术服务有限公司130上海格蒂能源科技有限公司32上海概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131上海开山能源装备有限公司33上海微创心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132中国船舶电站设备有限公司34上海木蚁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133时擎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35正雅齿科科技(上海)有限公司134上海小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36上海锦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135上海长合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37上海华龙测试仪器有限公司136上海狂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38上海诗丹德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137上海鸭嘴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39闳康技术检测(上海)有限公司138上海莘泽创业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40国科量子通信网络有限公司139上海境业环保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1上海宝亚安全装备股份有限公司140特福隆(上海)科技有限公司42上海海雁医药科技有限公司141上海维尔泰克螺杆机械有限公司43上海沃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142上海淘景立画信息技术有限公司44上海达恩贝拉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143上海择希环保工程有限公司45吉满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144上海优伟斯智能系统有限公司46上海鹰觉科技有限公司145科宝智慧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47延锋汽车智能安全系统有限责任公司146上海颐众通信技术有限公司48上海南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147上海汇友消防技术有限公司49上海移柯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48上海长肯试验设备有限公司50上海中畅数据技术有限公司149上海航空材料结构检测股份有限公司51芮锋射频技术(上海)有限公司150上海拜安传感技术有限公司52上海卡贝尼精密陶瓷有限公司151上海芯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53美迪西普亚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152上海寰通商务科技有限公司54上海华岭集成电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53拓迪化学(上海)有限公司55上海数慧系统技术有限公司154上海微创生命科技有限公司56安康(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55上海灵至科技有限公司57财拓云计算(上海)有限公司156开源环保科技(上海)有限公司58上海凯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157都佰城新材料技术(上海)有限公司59上海仙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158慧算基因科技(上海)有限公司60亮风台(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159上海昭能坤信息科技有限公司61上海住总工程材料有限公司160上海钢之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62上海申淇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61爱必信(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63上海西斯贝尔工业科技有限公司162润东医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64上海华高汇元工程服务有限公司163丸方精密机械(上海)有限公司65上海浦东新区张江化纤机械配件有限公司164上海韬润半导体有限公司66上海大汉三通通信股份有限公司165上海寰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67上海原能细胞生物低温设备有限公司166上海恒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68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上海)有限公司167上海趣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69中海环境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168上海上南复盘物流设备集团有限公司70上海嘉韦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69上海看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71上海诚格安全防护用品有限公司170上海聚跃检测技术有限公司72上海仁东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171上海瑞纽机械股份有限公司73倚世节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172上海磐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74雅科贝思精密机电(上海)有限公司173上海清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75上海科轻起重机有限公司174上海缆胜特种电缆有限公司76上海井融网络科技有限公司175上海兴工微电子有限公司77上海新颜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176上海微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78北测(上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177上海云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79上海陛通半导体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78上海数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80上海蓝宇水处理股份有限公司179上海韩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81罗欣药业(上海)有限公司180上海闽泰环境卫生服务有限公司82和铂医药(上海)有限责任公司181艾普科模具材料(上海)有限公司83上海捷策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182音赛科技(上海)有限公司84上海斯米克焊材有限公司183上海云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85爱康企业集团(上海)有限公司184上海游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86上海格瑞宝电子有限公司185上海航天壹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87灿芯半导体(上海)股份有限公司186上海迅饶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88中国电建集团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187承承网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89上海能链众合科技有限公司188上海修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90城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189麦特绘谱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91锱云(上海)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190上海晶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92西伯瀚(上海)海洋装备科技有限公司191上海方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93日月光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192上海泛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94上海异工同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193点击律(上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95上海瑞谷拜特软件技术有限公司194上海奔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96上海密尔克卫化工储存有限公司195上海中车艾森迪海洋装备有限公司97中天弘宇集成电路有限责任公司196上海图双精密装备有限公司98上海跬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97蓝聪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99上海迈动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198上海恩氟佳科技有限公司黄浦区序号企业名称序号企业名称199上海市东方海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205上海申丰地质新技术应用研究所有限公司200普蕊斯(上海)医药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206上海稳压器厂201上海极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07上海南市螺丝有限公司202上海文采实业有限公司208上海瀚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3上海中汇亿达金融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9上海合宙通信科技有限公司204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10上海恒生电讯工程有限公司徐汇区序号企业名称序号企业名称211博动医学影像科技(上海)有限公司243上海巨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212上海旷通科技有限公司244上海尤里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13上海合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245广芯电子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250上海赛图计算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19上海船舶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251上海利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20云知声(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252杨浦区序号企业名称序号企业名称344中交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379上海畅圣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
  • 我国中医药药效机制研究取得重大突
    历时三年、我国目前采用标准最严格的中药循证临床研究项目完美收官。11月25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联合举办的“稳心颗粒循证医学研究临床试验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标志着我国中药药效机制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对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药治疗心律失常虽然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但是中药新药上市后系统性评价缺失,影响了我国中药临床研究与评价的整体水平,临床用药缺乏客观评价,严重阻碍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中药在国际上得到认同。循证医学是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西药疗效研究方法,其研究特点是大范围、多样本、双盲试验,因此研究结果客观、公正、权威。通过循证医学研究,能做出国际公认的药物疗效评价,选出真正值得医生和患者信赖的药物。于是,对中药稳心颗粒进行循证临床试验被提上了中国医学精英们的日程表。   稳心颗粒循证临床试验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润霖教授、阜外医院张澍教授为项目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和阜外医院华伟教授为研究主要负责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等全国60余家三甲医院参与。稳心颗粒循证医学临床研究项目是我国目前中药循证临床研究项目中,标准最严格的:采用最大规模大样本2400例,最多中心覆盖全国60余家三甲以上医院,随机双盲对照、纳入标准最严格,平均早搏次数   8640次/24小时,由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中心生物统计室质量控制及数据统计,第三方独立专业组织管理监察,截止2012年9月,稳心颗粒循证医学临床研究项目完成2400例病例收集,顺利完成病例入组。统计分析显示,稳心颗粒对于房性早搏的治疗有效率为83.6%,对室性早搏疗效达到83%,能有效改善心悸、胸闷、失眠、乏力等临床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稳心颗粒是我国第一个专门治疗心律失常的创新现代中药,1991年被列为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课题,1992年荣获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奖。2010年稳心颗粒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是迄今为止我国药典中唯一一个治疗心律失常的中成药。多项国内外的基础实验与临床研究证实,稳心颗粒兼治广谱抗心律失常与心房选择性钠通道阻滞作用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且没有化药治心律失常的致心律失常效应,已成为首选的抗心律失常的专利现代中药。   步长制药坚持疗效才是硬道理,以科技、学术、专家带动产业发展,高举专业化学术推广旗帜,优先发展独家专利中成药,目前已经形成覆盖全科室的系列独家中药品种72个,在心律失常领域又成功上市第一个专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独家产品参仙升脉口服液。步长制药始终把诚信、质量、安全贯穿到生产经营全过程,以打造中国现代专利中药第一品牌为己任。步长制药创始人赵步长教授说:“为让世界人民更早更快更深地认知步长品牌,步长制药将以此次稳心颗粒循证临床试验为新的起点,继续大踏步向中药现代化、市场国际化的战略目标迈进。”   国家卫生部心血管病中心医学统计中心李卫教授评价说:“这个实验质量非常好,符合国际规范,符合美国FDA对上市前临床试验的要求,稳心颗粒循证医学临床研究成果标志着中国中药在不断发展的征途上迎来了一个崭新起点。”
  • 国药集团重组上海医工院在即 打造央企医药平台
    国药集团重组上海医药[13.58 -0.59%]工业研究院(下称上海医工院)已无需再做额外猜想。   “在走最后的履行程序,国资委对这件事的态度已经明确,就是支持重组。”1月7日,国药集团负责此事的一位高层对本报记者表示,一切顺利的话,春节前就将由国资委统一发布信息。   将上海医工院纳入国药集团的医药版图,是继去年9月国药集团重组中生集团之后,国药打造央企医药平台的重要一步。这也意味着,本报2009年4月率先独家报道的,医药央企“5变3”,最终成为现实。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11月底在央企调研中曾表示,要真正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必须真正有几个制高点在手上。大集团要有战略眼光,一定要抓好研发,要积极收购有科研实力与人才的企业或院所,拿住行业制高点。   在上述人士看来,这正是国药重组上海医工院的逻辑所在。   不过,上海医工院纳入国药后,也面临着如何定位的问题,之前其作为独立央企序列企业,能够单独获得国家相关部委的资金支持,但是加入国药后,其是否能再享受到这种待遇,还很难说。   重组进程   “在国药集团现有的医药版图中,已经拥有国药控股[30.85 -0.16%](01099.HK)的商业网络,中生集团的生物资源优势,如今再补充进上海医工院的科研资源,可以说国药已经在各个医药产业链都站在了制高点的位置。”上述人士表示,这也符合国资委对于国药央企医药平台的定位和要求。   在这两桩大型重组进行前,国药集团的优势更多的体现在医药商业领域。中生集团是国内最大的疫苗和血液制品龙头企业,上海医工院是国资委下属的17家大型科研院所之一,科研实力雄厚。两家特色央企的纳入,对于国药集团打造完整的医药产业链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记者了解到,此次重组医工院,与此前国药重组中生集团的路径类似,即将后者的国资股权无偿划拨给国药集团,国药集团无需掏出真金白银。上海医工院也将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上述人士告诉记者,按照国资委对央企重组的规划,医工院这种科技型央企必然要进入相关领域的大型企业,而不会单独存在。   同时,国资委为了推动此事,还将专门拨出一笔资本预算金予上海医工院,促进其科研的发展。这也意味着,重组完成后,上海医工院除了从传统的科技部等渠道获得科研资金支持外,还将收到国资委资本预算金的支持。记者获悉,这笔资本预算金高达10亿元。   在此前刚刚公布的央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用于推进中央企业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等方面的预算支出为59亿元。按照国资委的部署,到2010年,中央企业将从140家左右减少到80至100家。同行业内“大吃小”的并购无疑是减少数量的重要方式之一。   1月7日,国药集团新闻发言人朱京津告诉本报记者,对于双方的重组,主要是由国务院国资委来决定,目前没有太多消息可透露。但记者自一位接近国资委的人士处获悉,目前国药集团与上海医工院成立了联合重组小组,国药集团这边主要是由总经理佘鲁林牵头负责,上海医工院由院长、党委书记周斌牵头。   定位难题   上海医工院并入国药集团,为医药科研院所首次并入产业集团。尽管医工院下属有两个企业:现代制药[14.67 1.17%](600420.SH)股份有限公司和现代药物制剂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但是在央企序列上,上海医工院的身份是科研院所。   作为独立的研究院所,其与国内多家医药行业企业都有深入的合作。而且多家医药企业均从合作研发中获得收益。比如,“蒽环类系列抗肿瘤抗生素”使浙江海正医药迅速壮大 抗高血压普利类新药使华海制药成为“世界普利药物专家工厂” 恒瑞医药[49.30 1.82%]借助医工院研发成果成为国内抗肿瘤化学药物领先企业 创新药物“头孢硫眯”在白云山制药独家生产,每年销售近3亿元。   创新药物与制药工艺重点实验室就设立在医工院,而且国家有关部委也在该院设立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国家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国家药物制剂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药品包装材料检测中心等4个国家级中心。   上述接近国资委的人士表示,“上海医工院并入国药集团,其身份也就从央企一级序列研究机构,变成国药集团下属的二级子公司。”其他企业再与医工院合作,也就必须通过与国药集团打交道。国药集团本身也在大力发展医药工业,其研发成果是否会与其他企业分享?朱京津对此表示,双方是否重组国资委都未公布,谈这些还为时尚早。
  • 我国首部《中医药法》四大亮点
    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2016年12月25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第一部《中医药法》诞生。  “有技无照”有望合法行医,药材质量将被全程监管,“片仔癀”等处方工艺将受“特殊保护”,“张悟本们”不得“忽悠”̷̷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25日审议通过的中医药法备受各界关注。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文化资源和重要生态资源。”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指出,中医药法作为第一部全面、系统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综合性法律,内容全面丰富,在具体制度设计中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体现了中医药自身特点,符合行业和民众期盼。围绕这部法律,新华社记者采访权威专家独家梳理出四大亮点。  “有技无照”的民间中医有望获得医师资格  中医药法提出:“中医医师资格考试的内容应当体现中医药特点” “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由至少两名中医医师推荐,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实践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中医医师资格”。  民间中医从业人员绝大多数具备一定的临床技能和经验,为基层百姓提供了必要的中医药服务,但现有医师资格考试难以评价其真实水平。王国强说,中医药法在充分考虑医疗安全风险的基础上,对师承方式学习中医和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开辟了通过实践技能及效果考核即可获得中医医师资格的新途径。这对进一步促进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壮大基层中医药服务队伍,方便人民群众就医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中医药法,今后成为中医医师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医药院校培养的学生,二是规范师带徒的人员和确有医术专长的人员。”北京望京医院院长、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会长陈珞珈说,中医药法根据历史和现实实际,从法律层面肯定中医师带徒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其合法性,为保存民族医药国粹、解决我国卫生资源不足和基层中医缺乏的开辟可行途径。  中药材质量将被全程监管  为确保中药材质量安全,中医药法规定:“国家制定中药材种植养殖、采集、贮存和初加工的技术规范、标准,加强对中药材生产流通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保障中药材质量安全” “严格管理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禁止在中药材种植过程中使用剧毒、高毒农药”。  对违规在中药材种植过程中使用剧毒、高毒农药的,中医药法规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给予处罚 情节严重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5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 “违反本法规定,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北京东直门中医院院长王耀献说,当前,中药材管理领域标准化种植养殖落实不到位,不科学使用农药化肥等投入品造成有害物质残留 中药材产地初加工设备简陋,染色增重、掺杂使假现象时有发生 中药材专业市场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制假售假、违法经营中药饮片和其他药品现象屡禁不止。这些问题严重危害公众健康,阻碍中药材产业和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中医药法对进一步加强中药材种植养殖、采集、贮存等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作出明确规定,是非常必要的,将促进中药产业“种好药、产好药、造好药”。  坚持扶持与规范并重是中医药法的一大亮点。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副主任黄薇说,针对中医药行业中存在的服务不规范、中药材质量下滑等问题,中医药法作出有针对性的规定,特别是对在中药材种植过程中使用剧毒、高毒农药的违法行为,明确了处罚措施,以加大对危害中药材质量安全行为的惩处力度,保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片仔癀”等“国家秘密”将被特殊保护  中医药法提出:“中医药传统知识持有人对其持有的中医药传统知识享有传承使用的权利,对他人获取、利用其持有的中医药传统知识享有知情同意和利益分享等权利。”“国家对经依法认定属于国家秘密的传统中药处方组成和生产工艺实行特殊保护。”  陈珞珈说,中医药传统知识产权有巨大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国内,许多资源被无序开发,中医药特有名称被滥用,中医药特有标志被商业性复制,中药道地药材被仿冒̷̷  专家认为,中医药法将有针对性地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产权,有利于保护那些宝贵遗产的延续和发展,促进医学界和科学界对中医药传统知识智力成果的承认、传播和利用,保障中医药传统知识资源商业化开发利益的公平分享。  “张悟本”等“伪大师”不得“忽悠”  近年来中国养生保健服务行业发展迅速,总体适应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同时也存在标准缺失、服务不规范等问题。中医药法规定:“国家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标准由国务院中医药主管部门制定。”  随着中医药法出台,规范中医养生保健行为有法可依。黄薇说,我国将加大对中医药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针对中医诊所和中医医师非法执业、医疗机构违法炮制中药饮片、违法配制中药制剂、违法发布中医医疗广告等违法行为规定了明确的法律责任。  王耀献指出,我国应加快制定相关中医养生保健类规范和标准,研发推广中医养生保健类技术、产品、设备,加大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丰富服务内容。  他说,政府应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规范发展提供支持 支持建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行业组织,推动负面清单制度和第三方认证作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市场管理的主要方式。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媒介,进一步加大中医药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力度,引导群众规范就医、理性养生。
  • 2012年中国医药质量高层论坛举办
    10月27日,以“提高我国药品安全水平,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促进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主题的2012年中国医药质量高层论坛在江苏省泰州市开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焦红出席并讲话。   焦红副局长在讲话中指出,药品质量安全是重大的民生和公共安全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高度重视,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对加强药品监管、确保药品安全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要求。在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和医药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药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稳中向好。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在药品安全风险高发、易发的发展阶段,在这种形势下举办此次中国医药质量峰会非常有意义,必将对提高药品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焦红表示,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放在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完善监管法律法规体系。积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出台,加快建立以法律法规为基础、以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配套的,比较完善的药品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为药品监管及产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二是进一步创新监管方式。积极引入风险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完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将风险管理融入日常监管之中,惩防并举、预防为主,不断健全责任体系,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将药品安全列入政府考核测评体系,动员各部门和全社会力量,推动监管体制机制创新。三是进一步提高监管能力。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提高检验检测水平和上市后产品再评价能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药品监管的现代化水平,积极实施全国食品药品监管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监管人才队伍。   焦红还代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对广大医药企业提出了进一步强化科学发展理念、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正确处理经济利益与产品质量关系的希望,并指出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牢固树立第一责任人意识、诚信守法意识及创新意识。焦红强调,与会各方一定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公众用药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把药品质量关,决不让一粒假劣药品走出车间,流向社会,为社会和谐稳定尽到应有的责任,为十八大的胜利召开做出应有的贡献。   会上,来自药品监管部门、药品招标管理部门、药品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的与会代表围绕如何进一步提高药品质量、提高安全合理用药水平等议题展开了讨论和交流。与会代表共同号召医药行业加快产业调整,提高药品质量标准,确保人民用药安全,让药品质量成为百姓满意的“放心工程”。
  • 2016:加速中医药标准国际化,推进中医药全面发展
    p   1月14日,2016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中国卫计委副主任、中国中医药局局长王国强在工作报告中从十个方面总结了2015年中医药发展取得的成效,包括法制建设、继承创新、深化改革、服务能力建设、健康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文化建设、民族医药、海外发展和系统党建。 /p p    strong 2015年中医药发展亮点多 /strong /p p   回顾2015年,中医药发展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新进展。比如法治建设方面,《中医药法(草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了第一次审议,进入最后立法程序。国家标准和政策方面,发布实施3项目国家标准和一批团体标准,建立了12个濒危药材种苗繁育基地。民族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pan id=" _baidu_bookmark_start_6" style=" line-height: 0px display: none " ? /span span id=" _baidu_bookmark_start_8" style=" line-height: 0px display: none " ? /span span id=" _baidu_bookmark_start_8" style=" line-height: 0px display: none " /span /span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255,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industry-S22.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医药标准化 /strong /span /a span id=" _baidu_bookmark_end_9" style=" line-height: 0px display: none " ? /span span id=" _baidu_bookmark_end_7" style=" line-height: 0px display: none " ? /span 建设也同步推进,发布14项维吾尔医诊疗标准等。还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医改文件,实施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育计划等。 /p p   王国强表示,2015年,基层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服务总量也大幅提升。并出台了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指导意见,深化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制定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文化建设方面,首次在全国开展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调查和中医药知识普及率调查。 /p p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医药也在相关沿线国家紧密布局,中捷中医中心可谓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以来的首个卫生合作项目。甘肃、四川、海南等多个省市都在积极布局“走出去”战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王国强.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insimg/230fcca1-9ce9-4d72-81c0-edd17d781c61.jpg" / /p p    strong 2016年中医药发展全面推进,精准发力 /strong /p p   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启动之年,对于今年中医药发展的主要任务,王国强透露,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如深入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抓好规划制定与实施等。包括抓好《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制定与实施,编制好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积极参与健康中国建设2030纲要、深化医改等国家重大专项规划编制,体现中医药特点、发挥中医药作用。 /p p   同时,还将积极推进中医药立法,持续推动深化医改等各项改革。王国强表示,各项改革任务要向中医药振兴发展这个目标聚焦、向完善中医药发展政策和机制聚焦、向服务健康中国建设聚焦,扭住关键,精准发力。 /p p   此外,还将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一是要加快中医医疗服务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三级中医医院急危重症、疑难复杂疾病的中医诊疗服务能力和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门诊诊疗服务能力。启动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升县级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创新中医医院服务模式,推进社会办中医,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办医格局。二要推动养生保健和特色康复服务发展,推进“治未病”能力建设,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合作试点,为居民提供融中医健康监测、咨询评估、养生调理、跟踪管理于一体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促进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机构发展,鼓励二级以上中医医院与康复疗养机构的转诊与合作。三要积极发展健康养老、健康旅游新业态。四要壮大相关支撑产业,推动中医诊疗设备、中医健身产品、中药、保健食品的研发,加快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产品开发和服务项目设计,丰富中医药健康服务产品。培育中医药文化科普创意产品和文化精品,推广科学规范的养生保健知识,传播好中医声音。五要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监督管理,建立不良执业记录制度,引入认证制度,引导行业自律。 /p p   中医药继承创新方面也将加快推进。王国强说,“我们要学习屠呦呦研究员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坚持继承创新、团结协作、辛勤耕耘、甘于奉献、勇攀医学高峰的精神,积极探索新时期中医药继承创新的新机制、新途径、新措施。”他提出了三点建议,一要把握原则,加强自主创新。二要探索路径,加强中医古籍、传统知识和诊疗技术的保护、抢救和整理,加紧编撰《中华医藏》,开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整理研究,探索现代传承模式和解读方式。三要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加快建设现代中医诊疗体系,建立中医药疗效、安全性评价方法与标准,研发中医诊疗仪器设备,开发中药新药和以中药为基源的新产品,发展中药产业和中药装备制造业,推进中药全产业链标准化和支撑体系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推进中医药标准化,以标准化促进创新发展。 /p p   作为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以及继承创新的第一资源,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也将得到尽快发展。在中医药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将继续加快促进民族医药发展。 /p p   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不断提升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将成为2016年中医药发展的一大重点。王国强表示,将全力推动中医药的海外发展,以服务“一带一路”为重点,开展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交流合作。 /p p   具体包括加快建设中医药海外中心,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建设一批服务贸易示范机构,逐步建立中医药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和国际营销体系,推进中医药标准国际化,推动建立中医药标准国际化体系等。 /p p br/ /p
  • 这些医药界的“两会好声音”,真的落地了!
    p   每年的两会期间,来自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industry-S22.html" target=" _self" title=" "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255, 0, 0)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医药 /strong /span /a 界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会积极为医药产业发展建言,并且,在这些“好声音”的努力之下,部分议案、提案、建议已形成政策文件颁布。 /p p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将分别于2016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开幕。 /p p   每年的两会期间,来自医药界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会积极为医药产业发展建言,并且,在这些“好声音”的努力之下,部分议案、提案、建议已形成政策文件颁布。 /p p   而接下来即将召开的两会上,又会出现哪些好声音?让我们拭目以待! /p p    strong 1、中医药立法 /strong /p p   【好声音回顾】 /p p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加快立法促进中医药发展。 /p p   河北邯郸摩罗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陈致慜:加快中医药立法,以保障促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p p   康美药业董事长、总经理马兴田:支持中医药立法,推动中医药复兴。 /p p   【最新进展】 /p p   2016年1月14日,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2016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指出,目前《中医药法(草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了第一次审议,进入最后立法程序。 /p p    strong 2、药品审批改革 /strong /p p   【好声音回顾】 /p p   浙江贝达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列明:制约医药创新最大的瓶颈是审批。 /p p   扬子江药业集团董事长徐镜人:完善药品评审策略,提高审批效率。 /p p   江苏省泰州医药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陆春云:药品审评时间长制约行业发展,可引第三方评价机构。 /p p   【最新进展】 /p p   2015年8月1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提出争取2016年底前消化完近两万件的药品审批积压存量,2018年底前完成国家基本药物口服制剂与参比制剂质量一致性评价。同时,对临床急需的创新药则加快审评审批。 /p p & nbsp & nbsp strong 3、修订《药品管理法》 /strong /p p   【好声音回顾】 /p p   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革新:医药企业亟待从政策上打破药品生产许可和上市许可的捆绑。 /p p   湖南老百姓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子龙:面对法律真空,我国需要加快推进《药品管理法》的修订。 /p p   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保华: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 /p p   【最新进展】 /p p   2015年4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决定》,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p p   & nbsp strong 4、药价放开 /strong /p p   【好声音回顾】 /p p   广西花红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韦飞燕:破除药品、耗材价格虚高,解决老百姓看病贵问题。 /p p   河南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文臣:药品价格应该由市场来决定。降价必须是建立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政府用行政手段强行降价走不通。 /p p   浙江康恩贝集团董事长胡季强:药价作为商品之一其价格就是应该由市场进行充分竞争形成,医保药品则可以国内同品种平均价格确定医保支付价。 /p p   【最新进展】 /p p   2015年5月5日,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宣布《推进药品价格改革的意见》:6月1日起,除麻醉、第一类精神药品外,其他药品政府定价全部取消。 /p p    strong 5、调整电子监管码运营 /strong /p p   【好声音回顾】 /p p   湖南老百姓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子龙:《关于将药品电子监管系统交由国家食药监总局统一管理,确保信息安全的建议》 /p p   【最新进展】 /p p   2016年,养天和大药房状告CFDA强制推行药品电子监管码属于行政违法,应立即停止。随后,多家连锁发表声明,反对现行药品电子监管码。2月2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发布公告,决定暂时叫停药品电子监管,并对《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有关药品电子监管内容修订公开征求意见。2月21日,药品电子监管码运营方阿里健康公告,表示正在讨论药品电子监管网的移交事项。 /p p    strong 6、医药代表职业化管理 /strong /p p   【好声音回顾】 /p p   辉瑞投资有限公司企业事务部总监冯丹龙:将医药代表纳入新职业,明确医药代表职业定义、职业标准、行为规范、权益保护等,将医药代表纳入正规化职业化管理,以进一步规范医药市场行为。 /p p   【最新进展】 /p p   7月29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委员会审议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其中把“医药代表”纳入新职业,并定义为“代表药品生产企业,从事药品信息传递、沟通、反馈的专业人员”。 /p p    strong 7、执业药师多点执业 /strong /p p   【好声音回顾】 /p p   湖南老百姓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子龙:试点执业药师多点执业,缓解执业药师配置数量不足,同时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p p   【最新进展】 /p p   2015年8月19日,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下发通知,即日起在广州、深圳等珠三角9市药品零售企业开展执业药师多点执业工作,试点期一年。 /p p    strong 8、药师立法 /strong /p p   【好声音回顾】 /p p   湖南老百姓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子龙:建议加快执业药师立法步伐,完善执业药师管理制度。 /p p   【最新进展】 /p p   2016年1月,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等部门在京举办研讨会,就拟交全国人大代表及全国政协委员的《中国药师立法迫在眉睫》及《药师的作用亟待发挥》两份提案召开专题研讨会。虽然药师立法还未有明确的时间表,但在代表委员们多年的积极提议建言下,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同样令人倍受鼓舞。 /p p    /p p br/ /p p br/ /p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2009年中医药十大新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月30日在京发布了2009年度中医药行业的十大新闻。   1.《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成为指导我国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央财政投入47亿元支持中医药发展。中医药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和加强。   2.中医药全面参与医改,围绕五项重点工作推出一系列有利于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政策措施。   3.在防治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独特作用,成效显著。单纯中医药治疗轻症患者效果明显,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患者方法有效,全国近2/3患者受益。   4.我国政府有关部门首次评选表彰30位“国医大师”。   5.中医中药中国行走进军营,成为我军卫生史上首次以中医药服务基层官兵为主题的专项活动。中医药文化建设和科普宣传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6.中医药行业启动中医刮痧师、中药调剂员、中药材种植员、中药固体制剂工、中药检验员等5个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7.2009年版中医医师资格考试大纲更加体现中医药特点,中医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不再测试西医内容。   8.双黄连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事件引发社会关注,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全面启动。   9.建立完善中医药创新科技体系,16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确定 10项中医药科技成果获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为十年来最多。   10.由我国发起促成的《传统医学决议》获世界卫生大会通过,我国与东盟10国就传统医药合作发表《南宁宣言》,以我国标准为基础的首部中医学教育国际组织标准发布,彰显我国在世界传统医学领域中的引领地位。
  • 国药集团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在上海揭牌
    2月26日上午,国药集团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揭牌仪式在上海举行。由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等6家国内知名的科研与产业化机构整合而成的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其战略目标是要建设成为国家医药行业的科技创新基地、中国医药集团的科技创新平台。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的建立,是国务院国资委致力于把中国医药集团打造成“中央企业医药健康产业平台”的重大举措,得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关注和支持,也引起了医药行业的普遍关注。   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学科齐全、格局完备、人才集聚、成果累累,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发明奖2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6项,全国科学大会奖46项,省部级科技奖329余项。近十年来,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355项,其中包括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中“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建设等项目。共获得新药证书391本,有数千项技术成果推广到企业,催生和助推了一批国内知名医药企业的崛起和壮大,在我国创新药物研究和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的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未来的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将着力形成“六个平台”的功能,即成为“国家医药重大科研项目建设平台、行业前瞻性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平台、中国医药集团技术创新支撑平台、重要技术成果转化平台、高端人才培养平台和国际医药研发合作交流平台”。
  • 《河南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出台:提速提质推进中医药建设 附全文
    近日,河南省政府发布《河南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医药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人才队伍结构更加合理,中医药产业和健康服务业提速发展,中医药科研创新取得新突破,中医药文化更加繁荣,中医药治理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规划》确定了七项战略任务与重点工作:一是建设高质量中医药服务体系。做强龙头中医医疗机构,壮大骨干中医医疗机构,筑牢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健全其他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促进社会力量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持续规范发展,加快中医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二是提供全生命周期中医药服务。打造“豫医服务”中医药专科专病品牌,巩固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特色优势,鼓励提供中医治未病服务,强化中医药特色康复能力,提高中西医结合水平,增强中医药公共卫生应急能力。三是打造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提升中医药院校教育水平,夯实基层人才队伍,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四是发展高效能中医药健康产业。推动“豫产”药材质量提升,做大做强“豫药”产业,强化中医药安全保障能力,壮大中医药健康产业新业态。五是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中医药科技评价和管理体系,挖掘传承中医药精髓。六是推进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加强中医药文化研究,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播,深化中医药交流合作。七是提升中医药治理管理水平。健全中医药管理体制,加强中医药法治建设,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完善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豫政办〔2022〕85号各省辖市人民政府,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河南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2年9月2日河南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为推动我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根据国家《“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和《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我省中医药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和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更加健全,中医药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彰显。1.政策机制持续完善。出台《河南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2016—2030年)》、《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豫发〔2020〕4号),调整完善省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中医药工作各级、各部门联动机制,中医药发展环境持续优化。2.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实施5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6个市级中医医院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和儿科医疗中心、67个县级中医医院中央投资建设项目以及一系列省重大建设项目,建设220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中医医疗机构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截至2020年年底,全省共有中医医疗机构5623所,其中中医医院637所,综合医院普遍开设中医科室,乡镇卫生院实现中医科全覆盖,89%的乡镇卫生院和8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规范化的中医馆,基本形成以中医医院为主体,多层次、多形式、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3.服务能力大幅提高。全省共有12个专科入选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26个省级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和32个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成68个省级特色中医专科和58个强化专科。2020年全省中医医院门急诊总量达到3774万人次,出院患者达到249万人次,全省98%的乡镇卫生院、9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提供6类以上中医药技术服务,89%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7%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4类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4.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全省独立设置中医药学类高校2所,5所本科高校开设中医药学类专业,另有16所高校开设24个中医学、中药学、中医骨伤等中医药相关专科专业点。“十三五”期间,全省高校中医药类专业招生3.69万人,培养毕业生2.36万人。实施国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省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仲景工程),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拥有3名国医大师、3名全国名中医和4名岐黄学者。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县级中医医院骨干医师和专科带头人培养等项目,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和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有序开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5.中医药相关产业健康发展。截至2020年年底,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550万亩、产量177万吨、产值175亿元。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中药材企业11家,中药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企业370家,2家企业入选全国50强中药制造企业。中药静态仓储能力达到194.46万吨,较2015年增长111.3%;中药仓储年周转量达到4928.53万吨,年均增长17.5%。在全省打造20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6.传承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建成2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单位获批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医院入选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立省循证医学中心。1人当选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1人荣获2017年吴阶平医学创新奖和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全省中医药行业“中原学者”增至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人,省创新型科技团队增至10个。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60余项、省科技进步奖55项,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立项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及纳入管理课题近1800项,评选省中医药科技成果奖近500项。7.中医药文化广泛传播。印发《河南省中医药文化科普进基层工作方案(2015—2020年)》,组建省级中医药科普巡讲专家团,开展全省中医药健康文化科普人才和新闻宣传骨干培训,组织中医药健康文化主题活动。建成5个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6个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实施中医药文化与管理研究项目,立项资助中医药文化著作出版,《太平圣惠方校注》荣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图书奖。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在国外开办“仲景学院”,实施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河南)建设等项目,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医药“走出去”。8.中医药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愈发凸显。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及时建立中西医协同救治机制,组建中医药专家团队,推出中医药预防方案和治疗指导意见,全方位参与疫情防控和救治工作。(二)面临形势。“十四五”时期是我省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新征程的开局期,也是提速提质加快健康中原建设的关键期,中医药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1.中医药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发展寄予厚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党中央、国务院把发展中医药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医药发展面临良好的政策叠加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创新驱动成为引领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我省面临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机遇,为中医药拓展服务领域和转型升级创造了良好条件。2.中医药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我省中医药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优质中医药服务资源不足,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中医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缺乏;中医药科研成果少、层次低、转化慢;中医药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聚集效应不强;遵循中医药规律的政策体系和治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强基固本、守正创新,统筹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等全面协调发展,提速提质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更好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中原建设和保障人民健康中的作用。(二)基本原则。——坚持人民至上、服务群众。围绕人民群众健康需求,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激活力,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坚持传承创新、发挥特色。深入挖掘传承中医药核心理念和价值精华,强化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注重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在创新中不断形成新特色、新优势。——坚持问题导向、协调发展。找准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环节,积极探索、勇于突破,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发展模式。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与其他领域融合发展。——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健全中医药发展体制机制,发挥政府提供基本中医医疗服务的主导作用,同时发挥社会办医力量作用,积极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断激发中医药发展的潜力和活力。(三)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到2025年,中医药发展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中医药强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以三级中医医院为核心的中医优势专科集群在全国形成较大影响,建设3个以上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市级公立中医医院全部达到三级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县级以上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实现中医药科室标准化设置,妇幼保健机构设置中医妇科、儿科。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中医馆全覆盖,25%以上建成示范中医馆。——中医药人才队伍结构趋于合理。培养中医药学科领军人才20名、拔尖人才100名、青苗人才1000名,建设一批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河南中医药大学建设一流学科,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复建张仲景国医大学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医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规模化、体系化发展。——中医药产业和健康服务业提速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600万亩以上。现代中药产业规模居全国先进行列,打造一批中药制药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中药产业发展园区,培育一批中药知名品牌。——中医药科研创新取得新突破。实施一批中医药领域科技创新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建成一批中医药领域省级创新平台,争取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中医药文化更加繁荣。打造以张仲景文化为核心,涵盖洛阳正骨文化、怀药文化等富有历史底蕴和地域特征的中医药文化体系。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为优质丰富,中医药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治理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治理体系更加健全,政策体系更加完善,支撑保障不断加强,治理管理能力不断提升。2.主要指标。三、战略任务与重点工作(一)建设高质量中医药服务体系。1.做强龙头中医医疗机构。积极创建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加快国家(中医肿瘤、骨伤、脑病)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强化省级和部分市级中医医院在全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的龙头作用,提升区域内疑难、危重、复杂疾病的中医诊疗能力,促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2.壮大骨干中医医疗机构。推动各级政府落实公立中医医院办医主体责任,持续改善中医医院基础设施条件,90%以上的市级中医医院达到三级甲等水平,90%以上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坚持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方向,建设一批中医特色重点医院。3.筑牢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行动计划,全面增强中医药在医疗、康复、治未病、公共卫生、健康宣教等领域的服务能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中医馆全覆盖,25%以上建成示范中医馆,100%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持续开展中医馆骨干人才培训,推动中医馆按标准配备中医医师。4.健全其他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推动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中医药服务需求为导向,持续完善综合服务功能,设置符合标准的中医临床科室、中药房、煎药室和治疗室,配备中医药服务设施设备和人员。其中,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全部设置中医临床科室、中医门诊和中医病床。5.促进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持续规范发展。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社会力量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基本医疗保险、科研教学、医务人员职称评定等方面享有与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同等权利。加强行业监管,促进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规范发展。6.加快中医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支持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医疗联合体。支持三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中医专科联盟,推动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中医药健康管理联盟建设,提高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管理覆盖率。每个省辖市至少建成1个由中医医院牵头组建的网格化城市医联体。支持县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县域医共体,基础薄弱的可由三级中医医院实行“技术+管理”下沉支持。7.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建设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推广应用、优化升级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推进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中医医院建设。建设中医互联网医院,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医疗。创新“互联网+”中医药便民惠民服务模式,鼓励医院为患者在线提供中医药健康服务。积极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5G、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推进中医药学术传承及科技创新。(二)提供全生命周期中医药服务。1.打造“豫医服务”中医药专科专病品牌。围绕骨伤、肿瘤、儿科、肛肠等专科和肺病、心血管病、艾滋病、糖尿病等专病,优化诊疗方案,推广成熟技术,研发有效药物,提高临床疗效。加快建设26个省级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和32个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推动中医(儿科、骨伤)等专科发展成为全国一流学科,促进区域内优质医疗资源整合汇聚,形成中医优势专科集群。2.巩固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特色优势。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开展多发疾病和重大疑难疾病多学科联合攻关和临床协作,逐步提高重大疑难疾病诊疗能力。加强中药药事管理,落实处方专项点评制度,促进合理使用中药。加强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中医特色护理能力。3.鼓励提供中医治未病服务。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升级工程,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脊柱侧弯、肥胖等中医适宜技术防治试点。建设省级中医治未病中心,规范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室建设。制定推广一批妇幼中西医结合治未病干预方案,推动中医药治未病与妇幼保健服务深度融合,在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和方法。推广20个适宜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慢性病患者的治未病方案。鼓励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提供治未病服务。4.强化中医药特色康复能力。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依托现有资源布局一批中医康复中心,推广中医康复方案,研发康复器材。三级中医医院全部设置康复科,70%以上的二级中医医院设置康复科,培养500名中医康复医师。建设一批示范中医康复科,促进中医药、传统体育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针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制定推广一批中医康复方案。探索有利于发挥中医药优势的康复服务模式,加强中医康复服务管理。5.提高中西医结合水平。建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中西医会诊制度,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打造一批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打通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业务协作渠道,对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慢性病等开展中西医联合攻关,逐步建立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体系,遴选形成优势病种目录,形成一批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或专家共识。全面提升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能力。6.增强中医药公共卫生应急能力。依托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依托省中医院建设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和具备条件的二级公立中医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提升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能力。健全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中医药防控和应急救援机制。三)打造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1.提升中医药院校教育水平。突出中医药办学特色,扩大中医学、中药学研究生培养规模,提高中医药院校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开展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支持复建张仲景国医大学,支持河南中医药大学建设一流本科专业,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设置中医药及相关专业。鼓励西医学习中医,将中医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加强医教协同,推进中医药毕业后教育与专业学位衔接,完善以中医思维和临床诊疗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中医药毕业后教育培训模式,将中医药知识作为临床类别全科医师转岗培训考核内容。2.夯实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流派传承工作室,培养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名老中医药专家在基层设立专家传承工作室。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师承过程管理,扩大师带徒范围和数量。充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增加全科医生中医医师特设岗位和“县管乡用”中医医师比例。按实际需求开展中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加强师资培训和基层培养基地建设。依托省级中医医疗机构,建立妇幼保健专科“西学中”骨干医师培训基地,规范基层妇幼保健机构妇产科、儿科专业中医药适宜技术人才培训。3.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实施“仲景工程”,建立“领军、拔尖、青苗”有机衔接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梯队。支持中医药院校与其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造就一批具有深厚中医药理论基础和学术经验、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并掌握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复合型人才。深入开展“西学中”培训,允许临床类别医师通过考核后提供中医药服务、参加中西医结合职称评聘,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优秀高端人才。4.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完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创新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选拔、流动和职称晋升机制,提高基层中医医师职称晋升业务能力和实绩考核权重。以中医经典理论、辨证思维、临床能力、学术水平和工作实绩为重点,完善中医药人才职称评价标准。构建符合中医规律的绩效评价标准体系,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建立高年资中医医师带徒制度,与职称评聘、薪酬分配、评比表彰等挂钩。“十四五”期间,按照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定评选表彰50名省级名中医,发挥名老中医药专家在中医药传承创新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四)发展高效能中医药健康产业。1.提升“豫产”药材质量。以卢氏县、嵩县、淅川县、新县等42个县(市、区)为重点,发展优质“豫产”药材,到2025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600万亩以上。加快大宗中药材及濒危名贵中药材发展,在符合国家耕地用途管制规定的前提下,建设一批种植规模在千亩以上的大宗、道地药材示范基地,形成一批重要中药材产业集聚区。在中药材重点种植区域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提升种子种苗繁育能力,夯实中药材产业发展基础。加强对珍稀濒危道地中药材品种的保护、筛选、提纯复壮、繁育推广。推动融合发展,支持中药材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建立企业与农户的紧密联结机制。发展中药材衍生产业,支持药食同源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支持以中药材为原料的中兽药、中药饲料添加剂、植物源农药及美容护肤产品的研发、生产与市场开拓。2.做大做强“豫药”产业。挖掘和传承道地中药饮片炮制工艺,鼓励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研究,应用先进设备和工艺,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豫药”品牌。制定省内名家名方、民间验方目录,开展经典名方、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新药研发。引进药物研发人才,加强中药加工企业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提高智能制造水平。加强道地药材产地加工和产地仓储能力建设,研究制定规范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加工指导意见,提升中药材仓储能力,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加快中药材电子商务发展,利用互联网电子交易平台,促进我省优质中药材“走出去”,提升品牌影响力。着力培养一批“链主”企业,加强“豫药”全产业链建设,推进“豫药”产业全面提升。3.强化中医药安全保障能力。加强中药材交易市场监管,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取缔违法加工、违法经营活动。健全中药材第三方质量检测体系,优化新增第三方检测机构审批流程。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加强医疗机构中药质量管理,建立多部门协同的中药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探索建立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成药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4.壮大中医药健康产业新业态。推广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法及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中医功法,推动形成“医体结合”的健康服务模式。强化中医药与养老服务衔接,支持二级以上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合作共建医疗养老联合体,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诊室。支持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深层次合作,在养老机构开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鼓励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开展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提升社区中医药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支持各地结合实际,开发更多体验性强、参与度广的中医药健康旅游路线和旅游产品,支持将中药材种植与城市园林绿化、国土绿化、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发展中药特色生态绿化等“中药+”新业态。(五)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1.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继续推进2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骨伤、呼吸疾病、心血管疾病等3个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建设省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强化循证医学研究,总结中医药优势病种治疗经验,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不断提高临床疗效。积极发挥河南中医药大学呼吸疾病中医药防治协同创新中心作用,支持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设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建好省中医药重点实验室,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创建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2.建立中医药科技评价和管理体系。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动的中医药科研规划管理机制。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探索建立适合中医药学术特点、研究规律的中医药科技评价标准体系。聚焦中医药发展科技需求,组织实施中医药领域省重大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中医药发展基金。在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布局、土地供给等方面,对中医医疗、中药产业、中医养生养老和健康旅游等项目给予支持。(三)强化监测评估。加强省、市、县级规划衔接,强化规划实施的制度保障。建立规划监测评价机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末期评估,了解重点任务、重大项目、重大改革举措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实施中的问题,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四)营造良好氛围。大力宣传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成效,提升全社会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做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强科学引导和舆论监督,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氛围。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