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药物发现

仪器信息网药物发现专题为您整合药物发现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药物发现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药物发现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药物发现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药物发现话题讨论。

药物发现相关的论坛

  • 美药剂师发现中药若与常规药物混服或致命

    美药剂师发现中药若与常规药物混服或致命

    2012年05月07日 来源: 网易探索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5/201205071202_365313_1644522_3.jpg 美国药剂师凯瑟琳·乌尔布里奇。根据她的研究发现,将草药和补充疗法与常规药物混合在一起,可能将患者的生命置于危险境地。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5/201205071203_365314_1644522_3.jpg 具有治疗功效的生姜,是一种较为流行的天然补充剂。 美国药剂师凯瑟琳·乌尔布里奇经研究发现,如果将草药和补充疗法与常规药物混合在一起,可能将患者的生命置于危险境地。研究显示天然补充剂与广泛使用的药物混合服用将产生有害的副作用并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英国约有1000万人常把草药、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混服 乌尔布里奇的研究发现,大蒜、生姜、贯叶连翘(圣约翰草)、绿茶等流行的补充剂能够对处方药或者非处方药的药效产生不利影响。她指出这种“混搭”对年轻人、老年人以及存在多种健康问题,需要服用大量药物的人危害最大,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的健康也会因此陷入危险之中。 乌尔布里奇曾撰写几部有关草药的著作。她指出医生需要让患者了解任何潜在风险,避免因服用天然补充剂对身体造成危害,甚至危及生命。在发表于《替代和补充医学杂志》上的研究论文中,乌尔布里奇表示:“天然并不等于安全。如果某种物质能够在人体内产生治疗功效,这种物质也会引发不利于健康的反应或者交互作用。” 小白菊、生姜、银杏与阿司匹林等同服会有危险副作用 根据她的研究发现,小白菊、生姜、银杏等流行的天然补充剂均含有能够降血压或者稀释血液的营养物质,但在与阿斯匹林和华法林发生相互作用时便会带来严重健康风险。目前有数百万患者服用阿斯匹林和华法林,预防心脏病发作。此外,功能饮料或者营养棒与药物混合服用也会导致危险的副作用。 葡萄柚汁能抑制肠道中分解药物的酶的功效 乌尔布里奇警告称,可起到降血压功效的大蒜补充剂能够对抗凝血药和用于预防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的药效产生不利影响。此外,葡萄柚汁和药物也能发生相互作用,可能抑制通常在肠道内将药物分解的酶的作用。一杯葡萄柚汁在体内的存在时间可超过24小时,患者在服用他汀类、抗高血压、精神病治疗药物以及万艾可(伟哥)期间不应喝葡萄柚汁。 缬草会加强麻醉药剂的药效,贯叶连翘会让移植器官者出现排斥反应 乌尔布里奇指出,安眠药的天然替代品缬草能够加强麻醉剂的药效,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贯叶连翘能够与免疫抑制剂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出现移植排斥反应。外科医生表示,如果患者不在手术前一两周或者术后服用血液稀释剂等处方药期间摄入草药制品,绝大多数与手术有关的副作用都可避免。

  • 一个化学小分子药物从发现到上市的成长里程

    一个小分子化学药物从发现到上市需要经历哪些阶段,在每个阶段需要哪些仪器设备分析哪些项目来助其继续向前走,直到上市哪?请业界大牛讲述下一个化学小分子药物的成长里程!小编别的奖励没有,可怜只有50个小分,依然坚定等待答案!请大牛们按照以下格式回复:阶段一:*******分析项目:************相关分析仪器:**************等待中。。。。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5.gif

  • 日发现促使肿瘤生长新基因 有助于癌症新药物开发

    来源: 中国科技网  肿瘤为了获得营养,会不断产生新血管,作为补充营养的通道。日本研究人员日前宣布,他们发现了一个能促使肿瘤产生新血管的基因。这一成果将有助今后开发出新的癌症治疗药物。  研究人员曾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与肿瘤新生血管有关,且已开发出数种阻碍这种基因发挥作用的药物,不过有时患者会产生抗药性,有时还会出现副作用。  日本三重大学教授田中利男率领的研究小组利用自己开发的斑马鱼改良品种“三重小町”展开实验。斑马鱼是一种小型热带鱼,但是基因序列约有80%与人类基因组相同,所以经常被用于科学实验。  研究人员将前列腺癌细胞植入斑马鱼体内后,发现一种名为“ZMYND8”的基因表达增强后,肿瘤就容易生成新的血管。而利用药物遏制这种基因的功能后,新血管的生成也随之受到遏制。研究人员随后利用人脐带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展开实验,也获得了同样效果。  田中利男说:“今后科学界有望通过遏制这一基因的功能,开发出新的癌症治疗药物。”

  • 美发现一种药物能阻止酒精作用 使人酒后清醒

    2012年05月18日 来源: 中国日报网 不管是应酬交际还是朋友聚会,饭局上往往都少不了酒。对于那些不善饮酒的朋友而言,喝酒成了相当大的负担。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5月15日报道,美国耶鲁大学研究人员日前研制出一种药物,有望让服用者在酒局上“千杯不醉”。 科学家发现,这种名为碘西尼(iomazenil)的药物能够阻止酒精对人中枢神经产生的作用,在对其“防醉”效果进行测试时,发现在饮酒前服用碘西尼,确实能使人保持长时间的清醒。 研究人员希望用碘西尼研发出“解酒”药片,一是防止使用者酩酊大醉,二是减轻酒精对肝脏的损害。研究人员还期待了解还碘西尼是否能够使人们在酒后驾驶时也保持清醒。 耶鲁大学研究人员迪帕克·迪绍沙在接受采访时说:“酒精滥用非常常见,但却没有治疗酒精中毒的方法。碘西尼则是治疗酒精中毒和酗酒的独特药物。”

  • 使用正己烷萃取药物时,发现正己烷有一个干扰峰

    [sub]?正己烷萃取血浆药物时,在药物的定量离子对那里刚好出现一个峰,和药物的峰完全重叠,这可能是什么原因,试过了正己烷空气吹干后,甲醇复溶,就是有峰,而且同样的步骤,血浆基质加标,发现峰的面积变成正己烷和药物的峰面积之和,正己烷是分析纯的,[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液质联用[/color][/url],或许除了正己烷,还可以用什么进行萃取,提高响应值,定量限需要做到 0.03ng/ml 求助各位大神了[/sub]

  • 新发现“量身定制”出抗癌药物

    科技日报讯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澳大利亚沃尔特与伊丽莎·豪研究所(WEHI)等单位的科学家为癌症“量身”定做了一种新型药物,能遏制细胞内一种叫做BCL-XL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会促进癌细胞生存,让许多抗癌措施效果不佳。研究人员指出,这是向设计新型抗癌药迈出的重要一步。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自然·化学生物学》杂志上。 BCL-XL是促生存BCL-2家族蛋白质中的一员,能阻止细胞死亡。而这种药物叫做WEHI-539,专门设计来与BCL-XL蛋白质结合并遏制其作用,从而恢复细胞的死亡能力。死亡和清除体内异常细胞是对抗癌症发展的一项重要防护措施。但在固体肿瘤中,BCL-XL常被过度表达,产生高水平的BCL-XL蛋白使癌细胞变得很长命,它们还与肺癌、胃癌、结肠癌和胰腺癌的恶化有关,使恶性肿瘤细胞能抵抗许多癌症治疗措施,如化疗。 遏制BCL-XL能提高细胞凋亡反应,由此可能广泛用于癌症治疗,而不用遏制许多促BCL-2家族的成员。WEHI-539是一种专门针对BCL-XL的选择性抑制剂,有望将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性伤害减到最小。 WEHI-539属于一类叫做“BH3类”的化学药品,它们都能跟BCL-XL及相关蛋白质在同一区域结合,其是该研究所ACRF化学生物学分部的纪尧姆·莱塞纳等人与罗氏集团基因技术专家合作的一个长期研究项目取得的成果。 “我们非常高兴研究小组开发出了专门遏制BCL-XL的化合物,这是研究工作的一个顶峰。WEHI-539是我们的化学家从无到有开发出的第一个药品,还用了BCL-XL的三维结构来构建和完善药物设计。”莱塞纳说,在创造可能的新型抗癌药的道路上,开发出WEHI-539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尽管WEHI-539在使用效果上还未达到最优,但它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工具,能用来把BCL-XL的功能与其同伴区分开来,以便详细分析BCL-XL如何调控癌细胞。(常丽君) 《科技日报》 2013-03-24 (二版)

  • 动物所发现皮肤真菌防御素是一种新型抗感染药物

    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是两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病原微生物。传统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了这些细菌耐药性的增强,从而增加了治疗成本和健康风险。因此,发展新型特效的抗生素药物已迫在眉睫。作为天然免疫效应分子的抗微生物肽为这一挑战带来了新的契机。与传统抗生素相比,抗微生物防御素具有独特的抗菌机理,能够有效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朱顺义领导的动物天然免疫研究组以皮肤真菌犬小孢子菌为对象,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实验生物学方法鉴定了一个新型的真菌来源的防御素(命名为孢子霉素),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研究发现,合成的孢子霉素具有典型的半胱氨酸稳定的alpha-螺旋和beta-片层空间结构。在微摩尔浓度下能够有效抑制铜绿假单胞菌和多种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的生长。杀菌动力学试验表明,孢子霉素比万古霉素具有更快的杀菌速率。细胞膜透化测定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孢子霉素对细菌细胞膜没有影响,但是能够导致菌体内蛋白质样颗粒的沉积。孢子霉素对哺乳动物缺乏毒性且具有极高的血清稳定性。小鼠腹膜炎模型证实该肽能够有效治愈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以及铜绿假单孢菌造成的致死性腹腔感染。 研究首次表明皮肤真菌为一种新的抗感染药物资源,为治疗耐药性细菌引起的感染带来了新的希望。这项成果已在PNAS上发表。 文章链接

  • 【论坛技术讲座第38期】药物发现与开发中代谢物的鉴定方案——会议已圆满结束!

    [align=center][img=600,30,middle]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10/201005181701392921_01_1604317_3.gif[/img][/align][align=center][color=#0021b0][size=4][b]【论坛技术讲座第38期】[color=#f10b00]药物发现与开发中代谢物的鉴定方案[/color][/b][/size][/color][/align][size=4][color=#0021b0][/color][/size][align=center][size=4][color=#0021b0][b]主讲人:[/b][color=#000000]美国AB SCIEX公司临床和毒物检测应用高级经理[/color][/color][/size] [size=4]刘华芬[/size][/align][align=center][size=4][color=#0021b0][b]活动时间:[/b][/color]2010年10月13日-10月28日[/size][/align][align=left][size=4][b][u][color=#0021b0]刘华芬简介[/color][/u][/b][/size][/align][align=left][size=4]刘华芬,女,美国AB SCIEX公司临床和毒物检测应用高级经理。[/size][/align][align=left][size=4]在DMPK领域有超过10年的工作经验,先后在辉瑞、罗氏等药物公司从事药物发现、药物开发等工作。[/size][/align][align=center][size=4][img=600,30,middle]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10/201005181701392921_01_1604317_3.gif[/img][/size][/align][align=left][size=4]  1、[b]报名条件:[/b]只要您是仪器网注册用户均可参加。  2、[b]报名参加人数:无人数限制[/b](先到先得!报名后临时不能参加请回帖说明,无故未参加者将扣20积分)  3、[b][size=4][color=#000000]报名方法:[/color] [/size][size=4][img]http://simg.instrument.com.cn/meeting/images/20100414/baoming.jpg[/img][/size] [/b][size=4][color=#000000]  4、[b]参与互动:[/b]本次讲座采取网络讲堂直播模式,欢迎大家积极发言提问。[/color][/size][size=4][color=#000000]  5、[b]环境配置:[/b]只要您有电脑、外加一个耳麦就能参加。  6、[b]参加奖励:[/b][/color][color=#f10b00]报名且参与讲座的人将每人奖励5--50分不等的奖励。[/color]  [color=#000000]7、[b]提问时间:[/b]现在就可以在此帖提问啦,截至2010年10月28日[/color]  [/size][size=4][color=#000000]8、[b]会议进入:[/b]2010年10月28日14:30点就可以进入会议室  9、[b]开课时间:[/b]2010年10月28日15:00  10、[b]特别说明:[/b]注意!只有先申请报名,待审核完才能进入会议室。[/color][color=#000000]  [/color][color=#f10b00]报名并通过审核将会收到1 封电子邮件通知函(您已注册培训课程),请注意查收,并按提示进入会议室![/color][color=#000000]  [/color][color=#000000][b]注意:[/b][/color][color=#f10b00]非网站用户将不予以通过哦![/color][color=#000000] [/color][/size][color=#000000][size=4][b] 快来参加吧:[/b][/size][/color][color=#f10b00][size=4][b][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meeting/meeting_info.asp?id=87]我要报名》》》[/url][/b][/size][/color][color=#000000][size=4][b]  快来提问吧:[/b][/size][/color][color=#f10b00][size=4][b][url=http://bbs.instrument.com.cn/post.asp?threadid=2858216&forumid=46&title=%A1%BE%C2%DB%CC%B3%BC%BC%CA%F5%BD%B2%D7%F9%B5%DA38%C6%DA%A1%BF%D2%A9%CE%EF%B7%A2%CF%D6%D3%EB%BF%AA%B7%A2%D6%D0%B4%FA%D0%BB%CE%EF%B5%C4%BC%F8%B6%A8%BD%E2%BE%F6%B7%BD%B0%B8&action=restore]我要提问》》》[/url][/b][/size][/color] [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v/100854.htm][img]http://simg.instrument.com.cn/meeting/images/20100414/jc.gif[/img][/url][color=#000000][size=4]  [/size]  [/color][/size][/align][align=center][color=#000000][img=600,30,middle]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10/201005181701392921_01_1604317_3.gif[/img][/color][/align]

  • 【转帖】药物制剂的研究开发现状及展望

    一、新制剂品种的开发除片剂和胶囊等常用剂型外,从多种剂型、多种用药新途径和新方法考虑开发制剂以提高药效,减低副作用,改善病人用药顺应性,是开发新制剂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将雌二醇、黄体酮、甲地孕酮等开发成软胶囊,将硫酸沙丁胺醇等药物开发成鼻腔给药制剂、雾化吸入剂等,将阿昔洛韦和环孢素分别制备成缓释制剂和微乳制剂等。  儿童及老人用制剂如滴剂和栓剂,五官科用制剂如牙线、毫微粒、口胶剂、眼胶剂以及速溶、速效制剂等都是具有治疗或技术特色的制剂。除分散片外,还有多种剂型可达到速溶和速效。如含水溶性药物的软胶囊和滴剂,可溶性包合物制剂,固体分散物制剂,可溶性片等。  研究复方制剂也是国外制剂行业的重要方向。大量的OTC药物是复方制剂。与普通制剂开发相比较,国内的复方制剂较少,对开发复方制剂应有充分的临床用药依据和药效学依据,对开发治疗危重疾病的复方制剂应充分调研。开发原则是应有协同作用,减少副作用。二、口服缓释及控释制剂的发展  缓控释制剂不断增加,对其技术及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国外对这类制剂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即从仅要求平稳血药浓度发展到以提高病人在疾病状态下的药效为目标。开发这类产品应解决三个关键的问题:①该制剂能否提高治疗值?即该制剂能否有治疗需要的释药速度、释药时间及部位或靶位?②该制剂如何达到以上要求?即对上述释药特征是否优化?是否经药效学和药理学实验取得了药动学与药效学的相关,特别是在疾病状态下的相关?③该制剂选择的剂型和技术是否对以上特征最适合?是否包括了对经济学、方便用药和制定剂量方案等方面的综合考虑。按此标准,仅有很少缓控释制剂符合要求。  但从现有开发角度,缓控释品种大大增加。许多作用强的药物、半衰期很短或很长的药物、抗生素药物、成瘾性药物均制成缓释制剂以适应特殊医疗应用。发展1天1次给药的缓释及控释品种、复方缓释及控释制剂、液体缓释及控释制剂是今后的重要趋势。三、注射给药剂型1、注射用微球 发展注射用微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达到缓释、长效。1986年法国Ipsen上市肌注曲普瑞林-聚丙交酯-乙交酯微球;此后又陆续生产了醋酸亮丙瑞林、布舍端林和米特瑞林肌注微球。正在研究的其它微球制剂有皮下注射的生长激素释放因子(GRF)毫微球、羧基喜树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粒、睾丸酮微球等。2、静脉注射用脂质体 各种抗癌药物等的脂质体均有研究,上市的有阿霉素、两性霉素、柔红霉素等。采用挤出冻干设备生产以及采用空白脂质体包合是发展脂质体的重要工艺改进。有报道将各种细胞因子如IFN-γ、IL-1、TNF-α等包埋于脂质体中,静脉注射达缓释效果,改变体内的分布特性,更易进入细胞发挥作用、提高受体敏感性,提高细胞毒活性。值得一提的则是脂质体用作基因治疗的载体。脂质体可携带各种基因片段,保护基因不被核酸酶降解,并且脂质与细胞膜融合将目的基因导入细胞。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方法被美国癌症协会批准为应用于临床基因治疗的第一方案。3、疫苗控释制剂 一次接种疫苗以达到完全免疫、提高接种类、减低接种费用是世界卫生组织疫苗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目前进行的研究的疫苗控释制剂主要是微球或其它微粒制剂,通过材料的选择和包埋程度。可控制疫苗释放速度,如速释及恒释,脉冲释放等。研究的疫苗包括类毒素疫苗、病毒疫苗、核酸疫苗及人工合成疫苗等。4、脂肪乳剂 近年来已臻成熟的乳剂生产工艺和乳剂辅料为含药脂肪乳的开发生产创造了条件。如依托米酯、异丙酚、棕榈酸地塞米松脂质乳剂、氟比洛芬乙氧基α-乙酯脂质乳剂、前列腺素E1脂质乳等。

  • 运用反向药理学揭示药物研发新途径

    科技日报 2013年05月21日 星期二 以天然产物药物发现、民族药理学和传统医药为基础的战略选择,被认为有望克服以往药物发现中由时间、成本和毒性这三个因素造成的主要障碍。新的战略选择催生了被称为反向药理学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反向药理学指的是药物发现先于对其作用方式和机制了解的研究模式,即以长期使用来治疗疾病,并已被证实具有很高安全性和功效的传统药物为化合物资源,通过跨学科的探索性研究,整合已证实的临床经验和实验观察,并通过进一步的预临床和临床研究将先导物开发为候选药物的严格科学方法。 这一过程中“安全”是最重要的出发点,效应变成有待确认的事情。反向药理学将以往的“实验室——临床”的药物发现过程颠倒为“临床——实验室”的相反路径。这种研究模式的创新性在于将有生命力的传统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处理结合起来,更快地提供更好和更安全的先导物。 然而各民族传统药物一般为多种化合物的混合物,且往往具有多种药理效应,使得阐明或识别它们的药效成分、生物活性及其药理机制极为困难。中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刘向明认为,传统药物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传统药物的药理研究既要阐明其产生药理效应的作用机理,又要确定其产生特定药理效应的药效物质基础,必须从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二者的相关性着手,来阐明传统药物临床效应的科学根据。 刘向明以傣药龙血竭的镇痛效应研究为生物学背景,提出了以传统药物本身的药理效应为参照、 将药物的化学成分(组合)的效应与药物本身的效应进行比较,寻求能替代产生原药物效应的化学成分(组合)作为研发新药的先导物这一反向药理学方法的基本原则,充分证明了龙血竭的镇痛效应由它的三种成分协同作用产生。 在纪念化学疗法创始人Paul Ehrlich获诺贝尔奖100周年大会召开之际,大会主席Fritz Sorgel教授邀请刘向明出席时表示,刘向明的工作是卓越的,为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曾露)

  • 【关注民生】国家基本药物限价-发改委最新通知

    发改委公布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最高限价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通知公布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  近日,为配合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通知,公布了国家基本药物的零售指导价格,共涉及2349个具体剂型规格品。调整后的价格从10月22日起执行。与现行规定价格比,有45%的药品降价,平均降幅12%左右;有49%的药品价格未做调整;有6%的短缺药品价格有所提高。  《通知》明确,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是按照药品通用名称制定的,不区别具体生产经营企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社会零售药店及相关药品生产经营单位经营基本药物,可依据市场供求情况,在不超过零售指导价的前提下,自主确定价格。  《通知》规定,原来针对具体企业定价或特定包装规格定价的药品,作为基本药物销售也要执行此次公布的统一零售指导价格。  《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国家基本药物市场购销价格的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反映,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适时调整价格;各地要加强对基本药物价格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存在价格违法行为的,要依法严肃查处。[url=http://www.sdpc.gov.cn/zfdj/jggg/zyfw/W020091002384282164123.pdf]一、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表(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url][url=http://www.sdpc.gov.cn/zfdj/jggg/zyfw/W020091002384282638226.pdf]二、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表(中成药部分)[/url]

  • 日研究发现一种能提高药效的酶

    新华社东京7月23日电(记者 蓝建中) 日本研究人员日前宣布,他们发现一种酶具有集结“β-赖氨酸”的能力,而这种氨基酸又具有较容易渗透进细胞的构造,如果在一些药物中加入这种酶,就有可能提高其药效。 据日本《读卖新闻》网站23日报道,日本福井县立大学副教授滨野吉十率领的研究小组发现,“β-赖氨酸”不仅容易渗透进入细胞,而且它对动物没有副作用。研究人员在分析土壤微生物“放线菌”生成抗生素“链丝菌素”的过程中发现,名为“ORF19”的酶能够集结很多“β-赖氨酸”。 研究人员说,如果将这种酶加入到无法渗透进细胞、并对某些患者失去效力的药物中,有可能使其再次发挥作用。比如长期使用抗癌剂时,癌细胞产生耐药性使得药效下降,如果利用酶“ORF19”聚集很多“β-赖氨酸”,可帮助药物渗透进细胞,理论上有可能恢复药效。这种方法或许还有助于研发新药。 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新一期《自然·化学生物学》杂志上。

  • 【转帖】无机金属与药物

    无机金属与药物古代医药大都取材于自然界,不仅取自植物,动物,矿物也常被药用。但由于重金属砷、汞、锑等无机化合物的毒性较大而逐渐被合成有机药物所替代。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认识深化和新的发现,对以金属为基础的药物有了新层次的认识。1965年美国Rosenberg在研究电场对大肠杆菌生长速度的影响时,发现所用的铂电极与营养渡中的成分形成的六氯合铂和一些顺式的含铂络合物能够抑制大肠杆菌的细胞分裂,但对细菌生长的影响却很小。这一偶然的发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美国癌症研究所立即组织对这些络合物进行广泛的研究和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含铂络合物抑制癌细胞的分裂有显著疗效。现已证实多种顺铂 ([Pt(NH3)2Cl2])及其一些类似物对子宫癌、肺癌、睾丸癌有明显疗效。在中药复方中有使用金属金的经验,但不知其机理。最近发现含金化合物的代谢产物[Au(CN)2]-有抗病毒作用,而且金化合物可以抑制NADPH氧化酶,从而阻断自由基链传递,有助于终止炎症反应。另外中药复方中使用砒霜和雄黄,最近发现三氧化二砷促进细胞凋亡,使现代医学接受了用砷化合物做治疗用的可能性。目前用钒化合物治疗糖尿病、用锌化合物预防治疗流感,都已成功的在临床试用。人们处在无机药物的复兴时期。这些金属化合物被发现具有药物的治疗作用,说明人们对无机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药理作用已在深化和逐步认识。特别是我国含矿物的中药复方,其治疗效果是肯定的,但其中的药理作用和化学问题尚须不断研究和进一步深入,这一领域在21世纪将会成为医药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 制药企业药物合成研发和CRO的区别

    制药企业药物合成研发人员,与CRO(医药研发外包)合成人员的不同:CRO合成人员一般是medichem和process。medichem合成人员认为最自豪,最自鸣得意的就是, 就是我一年做了多少化学反应,做了多少新的物质。而往往很多反应,只要反应,有他要的东西,不考虑如何优化,如何提纯处理,就直接送制备色谱了,得到他要的产物,鉴定合成,工作就完成了。process合成人员的工作应该是药物发现过程中的化学研究阶段,将工艺放大生产出1kg级别,10kg级别规模的目标化合物,用于满足临床前研究、剂型、初步临床的需求。一个合格的制药企业药物合成研发人员的工作主要是药物仿制或者药物发现过程中的化学研究的第三个阶段:合成路线的确定、优化、验证,含量测定以及质量标准的制定等,相比较CRO合成人员的合成工作来说要相对复杂繁琐。这就要求合成研发工作者在必须掌握药物合成发面的专业知识外,还要熟知药物分析专业知识和注册申报药政法规知识。再者合成研发工作者的合成研发工作一切都是以药物申报规范为准绳:1:在考虑工业化生产的条件下,打通工艺。工业化生产,这个条件就限制了很多实验室的技术。例如:要得到比较纯的物质,在这个条件下,就必须放弃柱层析,制备液相制备等等。只能从工艺上,后处理来想办法。2:在打通工艺的基础上,完成工艺参数的优化。这部分研究包括:(1)在不产生杂质的条件下尽量合并反应步骤。(2)在不影响收率和质量的条件下尽量减少溶媒和其他辅助原料。(3)尽量避免采用无水、无氧、易爆炸、易中毒工艺。(4)尽量避免采用价格昂贵的原辅料,避免高污染的工艺。(5)尽量对原辅料回收套用。(6)对温度、压力、反应时间及其他参数优化。3:杂质研究。在药物合成工作中,杂质研究是重中之重,也是最难的。因为人用药物的安全性和杂质的种类和限度是有很大的关联性的。杂质研究一般包括以下方面:(1)杂质的鉴定、分离和制备。(2)杂质的关联性研究(原料带入、副产物、中间体等等)。(3)杂质的消除和避免(4)杂质限度的确定4:晶型研究。对于晶型研究也是一个难点。从事药物研发的人都知道,不同的晶型API药物的释放度和吸收都是都很大差别的。原研厂家往往都是在工艺专利快到期的情况下,推出晶型专利,晶型专利相当于化合物专利。对于工艺专利来说还比较好绕开,最难的就是如何避开原研厂家的晶型专利。

  • 【转帖】本身毒性小携带药量大 日开发出纳米药物载体。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村上达也博士研究员和饭岛澄男研究小组负责人,最近成功完成了利用碳纳米管(CNH)作为药物传送系统运载载体的基础实验。利用这一药物传送系统,科学家成功地使抗炎症药物地塞米松吸附在碳纳米管内,从而确认了碳纳米管具有缓慢释放药物成分和缓释后保持药效的特性,此项研究成果可大大加速碳纳米管的药物运载研究与开发。   实验中,科学家首先使用1比1的水与乙醇混合溶剂,在室温液相中使药物地塞米松吸附在碳纳米管中。碳纳米管直径为80至100纳米,具有高亲和性,而地塞米松也是一种易于吸附的物质。碳纳米管氧化后,管端部和侧面会出现孔洞,经过对开孔与未开孔碳纳米管进行对比发现,开孔后的碳纳米管吸附地塞米松的药量比未开孔的高出6倍多。碳纳米管出现孔洞后,每克碳纳米管能够吸附200毫克地塞米松。碳纳米管吸附地塞米松后,经过两周时间才能释放出一半吸附量,证明具有缓释特征。地塞米松在试管中有促进骨形成作用,使用碳纳米管中释放出的地塞米松进行试验发现了这一作用。同时发现,在药物释放后也能保持药效。   碳纳米管具有高纯度和尺寸一致等优点,对人体毒性较小,在结构上表面积大,能携带大量药物。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的科学家正着手对抗癌药物传送系统进行试验,不久后将进入动物试验阶段。

  • 欧洲牛奶中发现20余种化学药品成分

    随着污染的加剧,牛奶的品质已经不再那么令人放心了。不仅国内如此,国外也不例外。西班牙和摩洛哥的科学家使用高敏感检测方式,对分别从两国国内采集的20份牛奶样本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牛奶样本中含有多种用来治疗动物和人类疾病的化学药品成分。 《农业化学与食品化学杂志》公布了详细的成分检测结果,一杯牛奶所含化学药品成分的种类可能高达20种,包括止痛药、抗生素和生长激素等多类不应该出现的成分。例如,牛奶中所含的消炎药物成分包括尼氟灭酸、甲芬那酸和优洛芬,还含有一种名为雌二醇的雌性性激素。 研究人员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奶牛在养殖过程中使用了一些化学药品或促生长剂,或者这些药物成分是通过饲料进入动物体内,也还可能是牛奶在农场受到了污染。他们认为,如果在西班牙和摩洛哥的牛奶中所发现的药物成分准确无误的话,那么产自英国和北欧的牛奶肯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据悉,参加检测的不仅有牛奶,还有羊奶和人奶。研究者在羊奶中发现了尼氟灭酸的成分,在人奶中发现了止痛药布洛芬和萘普生的成分,还有抗生素三氯苯氧酚和激素类药物成分。 虽然这些药品的剂量非常小,不足以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但是该发现充分说明了人类所制造的化学药品在整个食物链中已无处不在。

  • 欧洲牛奶中发现20余种化学药品成分

    随着污染的加剧,牛奶的品质已经不再那么令人放心了。不仅国内如此,国外也不例外。西班牙和摩洛哥的科学家使用高敏感检测方式,对分别从两国国内采集的20份牛奶样本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牛奶样本中含有多种用来治疗动物和人类疾病的化学药品成分。 《农业化学与食品化学杂志》公布了详细的成分检测结果,一杯牛奶所含化学药品成分的种类可能高达20种,包括止痛药、抗生素和生长激素等多类不应该出现的成分。例如,牛奶中所含的消炎药物成分包括尼氟灭酸、甲芬那酸和优洛芬,还含有一种名为雌二醇的雌性性激素。 研究人员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奶牛在养殖过程中使用了一些化学药品或促生长剂,或者这些药物成分是通过饲料进入动物体内,也还可能是牛奶在农场受到了污染。他们认为,如果在西班牙和摩洛哥的牛奶中所发现的药物成分准确无误的话,那么产自英国和北欧的牛奶肯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据悉,参加检测的不仅有牛奶,还有羊奶和人奶。研究者在羊奶中发现了尼氟灭酸的成分,在人奶中发现了止痛药布洛芬和萘普生的成分,还有抗生素三氯苯氧酚和激素类药物成分。 虽然这些药品的剂量非常小,不足以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但是该发现充分说明了人类所制造的化学药品在整个食物链中已无处不在。 中国日报

  • 7类易发生药物光毒反应的药物

    抗菌药沙星类抗菌药是光毒反应发生率较高的一组,很多名称中都带有“沙星”两个字,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依诺沙星等等,属于抗菌药的喹诺酮类别。据统计,沙星类抗菌药导致光毒反应发生率为0.1~3%,服用该类药物皮肤经光照以后,常见的症状是皮肤红肿、发热、瘙痒、疱疹等。   除杀星类抗菌药物外,还有四环素类、磺胺类、美满霉素、多西环素、地美环素等抗菌药,也有光毒反应的报道。   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在临床上,它是用来治疗精神病、镇吐、低温麻醉及人工冬眠等情况的药物。氯丙嗪为处方药,因此在服药前可找专科医生或药师咨询相关情况,服药后也要做好防护,如戴墨镜及避免皮肤直接暴露于阳光下等。   利尿药如速尿、双氢克尿噻(氢氯噻嗪)等,也就是能增加排尿的药物,也是高血压疾病常用的治疗药物,在水肿、心衰、胸水、腹水的也多用到该类药物,临床上也有其发生光毒反应的报道。   抗组胺药如扑尔敏、苯海拉明等均为第一代康组胺药,常用于抗过敏治疗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很多人对该类药物都不陌生,在感冒、疼痛、消炎时,都可能会用到,在用药日晒后,若出现皮肤反应时,要加以警惕。   降糖药如格列苯脲、格列吡嗪等,该类药物也是用量较大的药物,它们均为处方药,若在服药后出现光毒反应时,应及时找专科医生咨询或换药,切不可擅自更改或停药。   抗肿瘤药:如长春新碱等,长春新碱常用于治疗急性及慢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小细胞肺癌及乳腺癌等,为静脉注射药物,并不是非处方药。

  • 未来国内药物研发的突破点在于现代中药

    2012年,国际药物研发的最新动向如何?对国内药物研发有何启发和影响?几位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国内药物研发的突破点在于现代中药。用西药方法研究现代中药国际上依靠传统方式研究新药的难度越来越大,寻找新的办法开发新药已成趋势。在一形势下,采用现代方法开发中药无疑大有可为,这是因为:其一,国外西药开发原有优势(资金、技术、人才)远胜于国内,但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学,用西药方法研究中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二,西药主要是针对单分子的效用进行研究的,而中药则是多个分子协同来发挥作用的,由于发现药物中有效分子的工作如大海捞针,所以通过目标锁定直接进行有效分子的研究也可谓捷径。其三,西方国家已经越来越重视中药,这就为中药的发展提供了—个很好的外部环境。制订国际化的质量标准国际新药研发出现了研发定位高(主要是在抗病毒、肿瘤、老年用药等领域)、串请专利和标准的全球化等特点。在这—形势下,国内药物研发应该立足于中药,并制订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让普药变成新药。如板蓝根,其质量标准不能达到国际上共同认定的标准,耍真正打进国际市场,就要走中药现代化之路。其次,也不能忽视中药的二次研发,因为这也属于新药研发的范畴。加强专利保护与国际合作在后基因时代,把基因信息转化为技术产品是一种趋势。在这一形势下,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药品效益将日益低下。为此,就必须对现代中药进行有效的专利保护。此外,还要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建立一个国际平台,将国内下游销售优势与国际上游技术创新优势结合起来。

  • 新药物可从“根”上抗流感

    新华社堪培拉2月22日电 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22日发表研究报告说,澳科研人员与多国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出一种抗流感病毒新药物,可能从“根”上防治各类流感病毒。 研究人员表示,新药物的工作原理在于破坏流感病毒“识别发现”健康细胞的能力,从而阻止流感病毒传染。实验室模型中证实,该新药可有效阻止不同流感病毒株的扩散,同时也适用于具有抗药性的流感病毒。 常规流感药物“乐感清”的研发人员布莱斯金博士指出,“新药物对抗药病毒株是有效的,随着流感病毒中药理学标靶的发现,这种新药甚至可以应对未来新变异的流感病毒。” 根据国际卫生组织的数据,流感每年导致全球大约50万人死亡。 该项研究由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巴斯大学共同完成,相关研究报告发布在新一期《科学》杂志上。研究人员说,新药物用于治疗仍约须7年时间。(记者 王小舒)

  • 新药开发有了得力助手 干细胞技术将成为药物开发行业重要工具

    新药开发有了得力助手 干细胞技术将成为药物开发行业重要工具

    2012年05月31日 来源: 中国科技网 作者: 常丽君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5/201205311347_369507_1644522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5/201205311347_369508_1644522_3.jpg 今日视点 在很多人想象中,干细胞几乎能治愈太阳底下的所有疾病。人们的注意力几乎都放在了它们神话般的再生医学功能上,热切期望着它们尽快从天落地。而与此同时,干细胞却在药物开发领域不声不响地站稳了脚跟。作为研究工具,干细胞技术在行业里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在该领域,目前的发展态势很像DNA重组技术早期。上世纪70年代中期,人们并没有意识到DNA重组会有现在这么广泛的用途,而且人们也低估了其用于治疗手段的困难程度。”威斯康辛州麦迪逊莫格里奇研究院再生生物学研究所主任詹姆斯·汤姆森说,“而现在,干细胞也处在相似位置。尽管直接用于治疗最终可能带来丰硕成果,但作为一种研究工具,人们也低估了它的使用范围。” 从毒性测试到新药开发 大约两年前,一些药物公司开始尝试性地涉入干细胞领域。现在,制药行业越来越多地用干细胞来测试药物毒性,以发现潜在的新疗法。 比如Cellular Dynamics公司出售人类心肌细胞,生产脑细胞和血管上皮细胞,还将推出一系列人类肝脏细胞。心肌细胞来自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汤姆森说,“基本上所有的大型制药公司”都买过一些。 此外还有总部在英国的医疗技术公司通用电气医疗集团(GE Healthcare)。3年前,英国干细胞生物学家斯蒂芬·明格辞去学术工作,带领通用电气医疗集团进入干细胞领域。他们出售人类心脏细胞已经一年有余,这些细胞来自胚胎干细胞,他们很快也会卖肝脏细胞。 最关键的问题是,在许多药物问题的案例中,只有那些药得到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等机构的许可并进入市场后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明格说:“这些药只是通过了各种动物实验,然后通过了制药工业的I期、Ⅱ期、Ⅲ期临床阶段,获得了FDA许可。” “在这方面,许多动物模型并不得力。小鼠实验虽然效率很高,但在临床实验后期却不能在人类身上重复。因此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使用试管模型,以此来代表人类疾病,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位于加利福尼亚旧金山的生物制药公司iPierian战略与合作开发高级主管亚当·罗森塔尔说。 明格及其研究小组曾对心脏细胞进行盲评实验,以检验这些细胞对各种不知名的药物化合物的反应,看它们是否具有毒性。明格说,当药物被打开时,他们发现细胞对那些已知有毒的化合物立刻起了反应。 使用干细胞测试能带来明显的健康利益,可以在药物上市之前消除其危险的副作用,同时也能避免继续投入开发成本,节约了数百万资金。 除了测试药物毒性,干细胞还是一种开发新药的重要工具。Cellular Dynamics和通用电气医疗集团两家公司销售的干细胞,都有这方面的功用。 iPierian公司并不向其他药物公司出售其产品,而是用于内部开发。他们正在研究治疗老年痴呆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该公司不久前曾宣布,他们正在开发一种瞄准tau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这种蛋白在老年痴呆症中起重要作用,此外还有其他与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的蛋白质。公司表示,这些决策都是建立在干细胞研究的成果之上的。 未来之路影响深远 这一新生领域也有着许多未知数。iPierian共同创始人、哈佛干细胞研究院转化医学部主任李·鲁宾说,比如能够将干细胞用于研究某种特殊类型的疾病还存在很多争议,尤其是那些非遗传性的或晚发型的紊乱,以及与多组织间相互作用有关的疾病等。 目前,鲁宾在用干细胞作为一种脊椎肌肉萎缩疾病的模型,这是一类早发型遗传紊乱。他指出,将干细胞用于药物开发,有望成为发现特效药物的更好途径,但只有真正经过证明的技术,才称得上是更好的方法体系。 “目前,人类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所做的,只是提供一种途径,让人们能利用人体最基本的物质材料进行基础研究。”汤姆森指出,干细胞还可能有更广阔的用途,不止于药物开发研究。有了这些细胞,我们能从更多细节层面理解人体。究竟要怎样使用它们,还不能定论,但其必将对人类医学产生深远影响。(记者 常丽君 综合外电) 《科技日报》(2012-5-31 二版)

  • 【讨论】药物相容性问题

    最近做了一组数据,分别是药物B1和辅料B2,分别做了DSC测试,另对B1+B2的混合物做了DSC测试。结果发现,混合物出现双峰,求教大家是否说明药物不相容?

  • 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药物吗?

    电影的诞生始于科技的发明,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2D到3D、微电影等,都离不开科技的推动。药物的发展轨迹与电影也有些相似,因为技术的进步,药物的发现经历了从研究天然物质发现新药,转向天然物质修饰,到合成化学合成全新化合物,从筛选化合物中得到新药等历程。在药物筛选方面,许多新方法新手段已经改变了传统的药物研究,诸如计算机化学、组合化学、用生物技术高速化合物筛选方法等等,让新药的发现更加便利,新化合物的数量也以爆炸式的方式出现,并且很多大型制药企业都有了自己的化合物数据库。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制药研发人员需要对数万种化合物进行研究,问题来了,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药物吗?

  • 【美国又有新发现】美发现能遏制病毒复制的新化合物

    中国科技网讯 据美国波士顿大学网站、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等近日报道,波士顿大学校医学院(BUSM)、化学方法与化学分子库发展中心(CMLD)和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USAMRIID)合作,发现了一种能遏制病毒在细胞内复制的新型化合物。这一发现有望帮助科学家开发出阻止痘病毒复制的高靶向性药物,治疗目前新出现的传染性猴痘。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病毒学杂志》上。 天花、牛痘和猴痘病毒等痘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开始复制增殖并造成发病。天花病毒属于致死性痘病毒,曾夺去全世界数百万人的生命。经过成功地接种牛痘后,世界卫生组织于1979年宣布根除了天花。但最近数据却显示,全球感染猴痘病毒的人在不断增加。 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利用目前最先进的筛查技术和该校化学方法与化学分子库发展中心的化学药品库,找到了几种能遏制牛痘在人体细胞内复制的化合物,并对其中一种化合物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使用这种化合物后,病毒虽然仍能进入细胞,但当它们进入细胞内部后,该化合物能使病毒中一种基本的细胞器失去活性。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用猴痘病毒测试了这种化合物的效力,显示出它能遏制不同种类的猴痘,而且多次实验结果都相似。 “这种化合物能严重破坏正常病毒的增殖周期,此外我们还阐明了一种针对广泛痘类病毒的新的药物限制点。”论文通讯作者、BUSM微生物副教授约翰·康纳说,“这一发现有助于开发出抵抗痘病毒传染的新型化合物。”(常丽君) 《科技日报》(2012-01-11 二版)

  • 【分享】中药和天然药分开注册审评将对药物研发产生重大影响

    “中药和天然药物的分开注册审评,将会对药物开发方式和方向产生重大影响,也将促进中药的进一步开发和两个产业的发展,相关单位要保持关注。”在日前由《中国天然药物》和《中国药学年鉴》编委会共同主办的“中国创新药物研发战略新思路”论坛上,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果德安如是提醒参会研究人员和企业负责人。果德安提及的“分开注册审评”,针对的即是目前正在挂网征求意见的《天然药物注册管理补充规定》(下称“《补充规定》”)及《天然药物研究技术要求》(下称“《技术要求》”)两个文件。《医药经济报》记者了解到,这两个文件是继2008年实施的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之后我国药品注册审评体系建设的再进一步。由此,中药和天然药物将完全步入不同的发展路径。据悉,《补充规定》和《技术要求》首先强调了天然药物是基于现代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天然药用物质及其制剂,并且对天然药物新药、仿制药和改剂型产品的注册、质量保证和控制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要求。对接西方审评理念随着《补充规定》及《技术要求》的制定,今后中药与天然药物将彻底实现从概念到政策等层面的泾渭分明。记者了解到,2008年开始实施的《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强调了中药是基于中医药研究规律下开发的药品,其使得中药新药的注册审评有了专门的标准,同时也作为中药开发和研究导向。但一直以来,中药和天然药物新药开发审评体系都基于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基础的思路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变,天然药物仍被作为中药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而另一方面,基于对中药现代化研究的迫切需求,多年来国内机构和企业又往往过多地希望通过现代医学理论研究,来阐述中药的机制机理和指导中药的开发,这又使得部分中药产品在现代医学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关的科研实验。这同时存在的两方面矛盾,使得中药和天然药物的新药开发方向难以明确,也使得中药现代化之路一直在徘徊。“其实中药现代化怎么走,首先概念要搞清楚。国家出台中药和天然药物注册管理的补充规定,其目的就是从概念上让两者分开,从而在政策上引导企业对不同类型产品进行区别研究,而不是笼统地强调中医还是西医理论。”在论坛上,河北万邦复临药业总经理冯准如是表示。阅读《补充规定》和《技术要求》可以发现,《补充规定》在设计上已经逐渐向欧美国家对植物药的要求靠近,其对天然药物的药用成分和药用机理并不要求完全清楚,但非常强调产品的有效性以及产品质量过程控制。相对于《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补充规定》明确指出,天然药物是指在现代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天然药用物质及其制剂,并且天然药物的研制应当符合现代医药理论,注重实验研究证据,体现临床应用价值,保证天然药物的安全有效和质量稳定均一;同时还要求天然药物“应保证上市药品批与批之间质量的稳定均一可控,明确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条件,尽量阐明所含化学成分”。据悉,为能够尽快落实和实施《补充规定》,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在着手进行中药和天然药物分开审评的相关工作。

  • 美开发出以线粒体为标靶的新型抗疟药物

    可杀死处于所有阶段的疟原虫 新华社华盛顿3月21日电(记者任海军)美国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他们开发出一种新型抗疟疾药物,在动物实验中,其效果强于临床抗疟药,且不易产生耐药性。 这种新药名为ELQ-300。在动物实验中,它能以疟原虫的线粒体为标靶发挥作用,杀死处于所有阶段的寄生虫。疟原虫体内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制造DNA所需的构建模块,而新药能阻断这一过程。 研究人员还发现,新药治疗实验鼠的效果强于临床抗疟药阿托伐醌。仅需阿托伐醌剂量的十分之一,新药便可保护实验鼠免受蚊虫传播的疟原虫感染。此外,研究发现很难筛选出对新药产生耐药性的疟原虫,这意味着新药如果用于人类,可以在临床上应用较长时间。 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美国最新一期《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领导研究的俄勒冈卫生科学大学教授迈克尔·里斯科表示,这一药物“具有阻止疟疾传播的潜力”,但在用于人类临床试验前还需接受严格的安全测试。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疾病,如不治疗,疟疾可能中断对重要器官的供血,从而威胁生命。在世界很多地区,疟原虫已经对一些抗疟药产生耐药性。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近百万人死于疟疾,其中大部分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 生物芯片技术在药物R&D中的应用

    生物芯片技术在药物R&D中的应用(上)( 邓沱,宁志强,周玉祥,程京 )摘自“生物引擎”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在美国Pennsylvania大学问世。在随后的50年里,以美国的硅谷为摇篮,计算机技术不断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无独有偶,1991年又是在美国硅谷,Affymax公司开始了生物芯片的研制,他们将芯片光刻技术与光化学合成技术相结合制作了寡核苷酸阵列芯片。近年来,以DNA芯片为代表的生物芯片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已有多种不同功用的生物芯片问世。目前生物芯片技术已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新药开发、生物武器的研制、司法鉴定、环境污染监测和食品卫生监督等诸多领域,已成为各国学术界和工业界所瞩目并研究的一个热点。 生物芯片的概念源自于计算机芯片,狭义的生物芯片即微阵列芯片,主要包括cDNA微阵列、寡核苷酸微阵列、蛋白质微阵列和小分子化合物微阵列。分析的基本单位是在一定尺寸的基片(如硅片、玻璃、塑料等)表面以点阵方式固定的一系列可寻址的识别分子,点阵中每一个点都可以视为一个传感器的探头。芯片表面固定的分子在一定的条件下与被检测物进行反应,其结果利用化学荧光法、酶标法、同位素法或电化学法显示,再用扫描仪等仪器记录,最后通过专门的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广义的生物芯片是指能对生物成分或生物分子进行快速并行处理和分析的厘米见方的固体薄型器件,其主要种类有微阵列芯片、过滤分离芯片、介电电泳分离芯片、生化反应芯片和毛细管电泳芯片等。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制药公司正面临着一次严峻的市场挑战。这些公司为了保持或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得不寻求发展新的药物开发技术以提高药物发现的速度,缩短新药上市的时间,减少药物开发的成本。近年来生物芯片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制药业的极大兴趣,使得生物芯片技术在药物研究与开发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已逐渐渗入到药物研发过程中的各个步骤。本文将主要讨论生物芯片技术在药物靶点发现与药物作用机制研究、超高通量药物筛选、毒理学研究、药物基因组学研究以及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一、 生物芯片在药物靶点发现与药物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药物靶点发现与药物作用机制研究是生物芯片技术在药物研发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领域。在药物靶点发现和药物作用机制研究中所使用的生物芯片主要是指DNA芯片。在DNA芯片的表面,以微阵列的方式固定有寡核苷酸或cDNA。使用DNA芯片可以对研究者感兴趣的基因或生物体整个基因组的基因表达进行测定。在当代药物开发过程中发现和选择合适的药物靶点是药物开发的第一步,也是药物筛选及药物定向合成的关键因素之一。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必然牵涉到网络中的诸多环节。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老年性痴呆症和一些代谢紊乱疾病都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往往不能归结于单一因素的变化。应用一些基因寻找策略如DD-PCR等虽然为发现新的功能基因提供了一些线索,但还是有相当的局限性。而DNA芯片可以从疾病及药物2个角度对生物体的多个参量同时进行研究以发掘药物靶点并同时获取大量其他相关信息。因此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元化的分析方法均不及DNA芯片这种集成化的分析手段更具有优势。 DNA芯片在药物靶点发现与药物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比较正常不同组织细胞中基因的表达模式 基因的表达模式给它的功能提供了间接的信息。例如只在肾脏中表达的基因就不大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有关。一些药物的靶点是在整个身体中分布广泛的蛋白质,这类药物的副作用往往比较大。而选择只在特异组织中才表达的蛋白作为药物筛选的靶点,可以减少药物对整体产生的副作用,因而更引起人们的关注。例如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与破骨细胞(osteoclasts)的功能有关,破骨细胞可以破坏并吸收骨质,当骨质的形成与破坏出现不平衡的时候,就会导致骨质疏松症。如果破骨细胞的功能得到抑制,那么就可以控制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发展。利用已有的人类EST序列和DNA芯片技术,可以容易地得到只在破骨细胞中进行表达的基因如cathepsink基因,它编码半胱氨酸蛋白酶。以cathepsink基因作为靶标,筛选对它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就有可能得到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它只能得到mRNA水平的表达谱,另外组织一般由多种细胞组成,而要将这些细胞分离很困难。(二) 研究正常组织与病理组织基因表达差异 正常组织在病变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基因表达模式的变化。基因表达水平的升高或降低,可能是病变的原因,也可能是病变的结果。若基因表达的变化是病变的原因,则以此基因为靶点的药物就可能逆转病变;若基因表达的变化是病变的结果,则以此基因为靶点的药物就可能减轻病变的症状。DNA芯片技术可以在病理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一次比较成千上万个基因的表达变化,找出病理组织中表达异常的基因。Heller等人提取正常及诱发病变的巨噬细胞、软骨细胞系、原代软骨细胞和滑膜细胞的mRNA,用包含细胞因子、趋化因子、DNA结合蛋白及基质降解金属蛋白酶等几大类基因的cDNA芯片进行筛选,发现了数种变化明显的基因。其中除了有已知与类风湿关节炎有关的TNF、IL-1、IL-6、IL-8、G-CSF、RANTES、VCAM的基因外,还有编码基质金属弹性蛋白酶HME、IL-3、ICE、趋化因子Groα等的基因。而以前认为金属弹性蛋白酶只存在于肺泡巨噬细胞和胎盘细胞中。弹性蛋白酶可以破坏胶原纤维及组织基底膜层,它在类风湿关节炎病理组织中的出现,为治疗该病提供了新的药物靶点。 利用DNA芯片来寻找疾病相关基因的策略尤其适用于病因复杂的情况。例如,恶性肿瘤的发生常常是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DNA芯片技术在肿瘤细胞基因表达模式及肿瘤相关基因发掘中具有重要的作用。Wang等人将一些看家基因、细胞因子及受体基因、细胞分裂相关基因及其他一些癌基因共5766个基因的cDNA探针固定在芯片上,对正常卵巢组织及卵巢癌组织的mRNA进行分析,发现两者之间30%基因表达相差两倍以上,9%相差3倍以上,其中上调较为明显的有CD9、上皮糖蛋白(epithelial glycoprotein)、p27及HE蛋白激酶抑制物等。这些结果不仅进一步证实了以前用其他方法获得的结果,还提供了一些新的信息。再如,Kapp等人用包含950个DNA探针的DNA芯片分析比较霍奇金病细胞系L428及KMH2与EB病毒永生化的B淋巴细胞系LGL-GK的基因表达谱,发现霍奇金病源的细胞系中白细胞介素-13(IL-13)及白细胞介素-5(IL-5)表达异常增高;用IL-13抗体处理霍奇金病源的细胞系可显著抑制其增殖。此发现提示,IL-13可能以自分泌形式促进霍奇金病相关细胞增殖。IL-13及其信号转导途径可能成为霍奇金病治疗及药物筛选的新靶点。(三) 建立模式生物细胞中的基因表达模型 采用模式生物细胞进行试验,条件容易控制,对模式生物基因表达的研究将启发人们发现和确认新的药物作用靶点。目前,已有多种模式生物(如酵母)的基因组计划已经完成。 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就是一种可用来进行药物筛选的较为理想的模式生物。它是真核生物而且基因组已全部测序,细胞繁殖快,易于培养,与哺乳动物细胞有许多共同的生化机制。现在已经发现,在酵母细

  • 最危险药物使人变僵尸:控制意志清除记忆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15日消息,目前在哥伦比亚,经常有人在大街小巷兜售一种危险药物,它不仅控制人的自由意志,还能清除受害者的记忆。这位药物名为莨菪碱,它还有个俗称叫“魔鬼呼吸”,源自一种非常特殊、常见于南美洲的树。  有关这种药物的故事是城市传闻的素材。在有人讲述的恐怖故事中,服用魔鬼呼吸的受害者遭到强奸,同意别人把自己在银行里存的钱取走,甚至同意“捐”出自己的器官。《恶习》(Vice)杂志的赖安-达菲去哥伦比亚旅行时发现了许多这种强效药。通过采访受害人和出售这种药物的当事人,他揭露了哥伦比亚药物世界鲜为人知的惊人文化。  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毒品走私犯迪蒙西亚-布兰克表示,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药物,因为它使用起来非常简单,让人防不胜防。他对《恶习》杂志说:“把莨菪碱吹到街上行人的脸上,几分钟内药性发作,就能将人控制。莨菪碱无色无味,难以发现。只要人受到这种药物的影响,你就可以带他们去任何地方。他们会像孩子一样听话。1克莨菪碱类似于1克可卡因,但后期它比炭疽病还严重。高剂量的莨菪碱能致命。”布兰克指出,这种药物使人完全变成行尸走肉,阻止受害人产生记忆。所以药效消失后,受害人根本记不起发生了什么。  一位受害人对《恶习》说,在街上一名男子走过来向她问路,由于那个地方并不远,她就带他来到询问地点,后来他们一起喝了点果汁。接下来,她带这名陌生男子来到她家,帮他把所有财产收集起来,其中包括存款和男友的相机等。这名女子说:“丢了钱令人痛苦,但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没有失去更重要的东西。”  《英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报道,这种又叫天仙子碱的药物产生的失忆功效和安定药一样。在古代,已死哥伦比亚领导人的情人被服用这种药物,然后有人让她们进入主人坟墓,将其活埋。以前,美国中央情报局把这种药物用作“冷战”审讯的工具,它的用途类似于使人吐露实情的麻醉药。  由于含有的特殊化学成分,这种药物还能使人产生强烈幻觉。在哥伦比亚常见的Borrachero是莨菪碱的来源,可粗略地译为“使你醉倒”的树。它那绿色树冠和很大的黄花以及白花看起来非常迷人,但哥伦比亚的母亲都警告她们的孩子不要睡在这种树的下面。专家对哥伦比亚充斥和莨菪碱有关的犯罪活动的原因感到困惑,却断言这和这个国家以前混乱的药物文化以及正在发生的内战有关。

  • 发挥某抗精神病药物的转换功效 癌症干细胞也能“改邪归正”

    新华社温哥华5月26日电(记者马晓澄)加拿大研究人员日前在学术期刊《细胞》上发表研究报告说,他们在实验中发现,抗精神病药物甲硫达嗪可使癌症干细胞“改邪归正”,成为正常细胞,而药物使用不会对其他正常的人体细胞产生副作用。研究人员称,基于这项研究成果,有望研发出新的癌症治疗药物。 癌症干细胞被认为是很多癌症的“罪魁祸首”,传统的癌症疗法如化疗不仅会杀死癌症干细胞,同时也会伤害人体其他正常细胞,从而导致脱发、恶心和贫血等副作用,而且病症还容易复发。 由于癌症干细胞有别于普通干细胞,并不容易分化成稳定且不会分裂的细胞类型。来自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这种差异性对大量药剂进行筛选,从中找到了近20种可对抗癌症干细胞的药物,其中抗精神病药物甲硫达嗪的实验效果最为理想。 他们在实验中发现,甲硫达嗪虽然不会直接杀灭癌症干细胞,但能促使它们分化成稳定的正常细胞类型,从而消除这种干细胞。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巴蒂亚说,甲硫达嗪通过把癌症干细胞转化成正常细胞类型,实现了消除癌症干细胞的目的,这一过程中不会对其他正常细胞产生副作用,这显然更有利于癌症病人的治疗和康复。 巴蒂亚说,他们下一步将在临床试验中检测甲硫达嗪的实际疗效,尤其是对那些经化疗后复发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人。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