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研制项目

仪器信息网研制项目专题为您整合研制项目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研制项目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研制项目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研制项目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研制项目话题讨论。

研制项目相关的论坛

  •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研讨会在陕西成功召开

    [color=#3f3f3f]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基于新型相干色散技术的系外行星探测系统研制》2018年度技术研讨会在陕西西安成功召开。来自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国家天文台、南京天光所、云南天文台、西安光机所等数家国内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十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共同为项目发展出谋划策。[/color][align=center][color=#3f3f3f][img]http://www.zhaojiliang.cn/data/uploads/bdattachment/image/20180910/1536547479753443.jpg[/img][/color][/align][color=#3f3f3f]光是人类认识宇宙的重要媒介,利用行星因万有引力对恒星运行造成的微小扰动,通过对遥远恒星光的光谱探测,发现恒星光谱因其运行速度的变化而导致的多普勒频移,便可以间接推测出是否有行星围绕恒星运行,并可进一步确定该行星的最小质量,这一探测太阳系外行星的方法称为视向速度法。迄今为止,人类利用视向速度法发现了超过700颗系外行星。利用干涉和色散原理相结合的相干色散技术,是实现视向速度法、提高探测精度的一种全新而有效的技术途径。通过相干色散仪器(CODES)高精度的测量恒星光谱的频移,达到亚m/s的测量精度,便可能发现宜居/类地系外行星。[/color][color=#3f3f3f]会议期间,项目负责人魏儒义研究员汇报了项目年度总体进展情况及后续研究计划,并提出了相关要求 国家天文台、南京天光所、云南天文台参与单位的子项目负责人分别汇报了任务执行情况。与会专家就项目研究技术难题、节点安排、沟通对接方式等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卓有成效的指导意见。会议还为项目聘用专家顾问代表颁发了聘书。会后,与会专家学者到光谱室进行了参观。[/color][color=#3f3f3f]通过本次会议,研究团队加深了对研制任务的认识,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各参研单位既看到了成绩,也发现了项目研究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及时制定措施加以解决。各参研单位纷纷表示,将严格按项目进度安排,集中优势科研力量推进项目研制进展,高质量完成项目研究目标,为促进我国天文学发展积极贡献力量。[/color]

  • 【分享】上海光谱“CCD检测器”研制项目通过国家课题验收

    2011年2月22日由上海光谱仪器有限公司主标,上海理工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4研究所参标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高分辨分光器件及接收部件(器件)的研制与开发—CCD检测器”课题(课题编号2006BAK03A03)顺利通过了由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组织的课题验收,各方专家对该课题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与了充分肯定与赞赏。

  • 基金委今年再出2亿,力挺科研仪器研制

    2011年初,中央财政拨专款设立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由基金委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支持我国重大科研仪器设备自主研制工作。据悉,北大、重庆医科大、上海光机所、化学所、大连化物所、生物物理所、大气所、国家授时中心、紫金山天文台9个单位获该重大专项支持。目前,已有4家单位公布相关信息。·6000万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专项落户中科院紫台 ·国家授时中心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获批 ·生物物理所获重大科研仪器设备专项支持 ·6000万 重庆医科大入选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 2012年2月15日,基金委采取部门限额推荐立项建议和自由申请两种模式受理申请,将2012年度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自由申请项目)项目指南发布,据悉自由申请项目资助计划为2亿元,单项资助强度不超过1000万元/项。 那么,这些专项资金又将花落何处?大家出来预想一下!

  • 国家13亿财政经费力挺仪器仪表研制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召开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第一届专家委员会会议,布局对建议入选项目的考察及评审工作。此前不久,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召开2011年度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工作会议,启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    而在年初,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推动我国重大科研仪器设备自主研制工作,中央财政拨专款设立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    按照《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基金委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科技部每年安排经费8亿元。即首年总投入达13亿元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已经起程。    “过去做不了的事现在可以做了”    “真是赶上了,这可能是我这辈子做的最后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教授殷纯永说。    尽管已退休,但殷纯永仍受邀在中科院一项关于飞秒激光跟踪测量仪器研发的项目中担任顾问。他参与的这项研发工作由中科院西安光机所、清华大学等几家单位联合攻关,今年作为中科院推荐的10个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之一,目前已通过初审作为A类项目上报科技部。    “这对搞科研仪器研究的人来说是个十分难得的机会。能赶上这个机会,再做点事,我很高兴。”殷纯永说,“我搞了一辈子仪器研究,从第一个科学基金项目的两万元算起,几十年来所有经费加起来不过300万元。现在一个项目四五千万元,这也会培养出一些科研仪器研制方面的帅才。”    过去经费少时,他也曾勒紧裤带作出不错的成绩,但搞仪器研制,缺乏经费终究不行。虽然只是作为顾问参与项目申请,殷纯永也很振奋:“感到空间大了,很多过去做不了的事现在可以做了。”    从400万到1.5亿元    100多年来,约1/3的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奖给了那些在发展科学仪器或测量方法方面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加速科学仪器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科技投入的重点之一。但我国在科学仪器研制上相对薄弱,关键的高端精密仪器主要依赖进口。    “我承担过基金委的科研仪器基础研究专项,也参与了基金委和中科院2009年设立的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今年又在德国汉堡DESY进行合作研究,充分认识到科学仪器研制对于科研创新的必要性。目前国内在经费、专门人才、硬件、软件等方面确实需要进一步提高。”天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蒋世春说。    1998年,为加强对科学仪器基础性研究的支持,基金委设立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从当年资助5个项目、总经费400万元开始,14年间,这一专项已支持数百个项目,有很多项目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有的打破了技术封锁,有的在产业化上取得初步成绩,还有些在自行研制仪器的基础上作出了重要的科研成果。    2009年,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经费增加到5000万元,2010年资助经费增至1亿元。    “今年科学仪器基础研究项目将达1.5亿元。”基金委计划局一位负责人说,“它和今年启动的国家重大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的5亿元是两回事,国家在仪器研制上投入是很可观的。”    科学仪器基础研究项目评审专家陈洪渊院士认为:科学仪器基础研究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基金委设立科研仪器基础研究专项是有长远目光的,最重要的是,它为仪器研制培养了一批人才。    重大专项起程    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先在推荐单位内部选拔,报上来后我们再请相关专家论证,经过综合评估方可立项。目前推荐单位的项目已报上来了,很快就会立项。”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孙增奇说。    此前,基金委4月份率先启动该专项。9月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主持召开该专项第一届专家委员会会议。该专委会由科学家、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和财务专家组成。    “今年的立项建议已遴选完毕。”基金委计划局一位负责人说,“下一步该专项会在10月份进行现场考察,11月份召开评审会。”    按照《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该专项为期5年,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建立查重和协调机制,并与基金委“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及其他相关国家科技计划等进行衔接。    许多从事或关注仪器研究的人对启动这一专项表示兴奋和认同。    暨南大学教授尹良红表达了愿望:“经费增加是好事,同时也要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研发者权益,提高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学术地位和权重。”    “我们现在已经意识到仪器研制的重要性,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很不少,这对从事仪器研制的人来说是个很大的鼓舞。尽管还没有最后立项,但时间很紧迫,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动手做了。”殷纯永表示。

  • “高精度电子背散射衍射探测器研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成功召开

    2024年3月22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高精度电子背散射衍射探测器研制”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项目牵头单位——浙江祺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祺跃科技)所在地杭州桐庐成功召开。[align=center][img=IMG_2606(1).jpg,600,399]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4651c042-df17-4add-b4cc-2ac31ea7f98c.jpg[/img][/align][align=center][b][color=#595959]会议现场[/color][/b][/align]会议邀请浙江大学张泽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陈立东院士,跟踪专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刘宇研究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吴爱华秘书长以及同行专家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研究所卢焕明教授级高工、浙江工业大学郑遗凡教授和重庆大学辛仁龙教授出席。[align=center][img=IMG_2587(1).jpg,600,450]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11f898f6-21ab-42e3-a1a1-8544873e9577.jpg[/img][/align][align=center][b]陈立东院士发表讲话[/b][/align]会议伊始,陈立东院士、祺跃科技张跃飞总经理、桐庐科技局副局长钟罗洪发表讲话,预祝项目取得圆满成功,助力材料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align=center][img=IMG_2631.JPG,600,399]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8087c54c-4d83-4e53-9b7b-c0d4850dc470.jpg[/img][/align][align=center][b][color=#595959]曾毅汇报项目总体实施方案[/color][/b][/align]紧接着,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曾毅研究员对项目总体实施方案进行了详细汇报,介绍了项目的基本情况、预期成果与指南符合情况、关键技术与实施方案、项目里程碑计划、项目实施机制与经费管理以及项目近期进展。曾毅介绍,电子背散射衍射探测器(EBSD)作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聚焦离子束(FIB)的关键部件,可拓其应用范围,实现高精度微区晶体学显微结构分析,广泛应用于材料、地质、冶金和半导体等重要科研和生产领域。然而,目前我国在EBSD技术方面完全依赖进口。为打破国外垄断,同时满足纳米尺度晶体信息表征需求,亟需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EBSD。该项目由祺跃科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硅酸盐所)、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空间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以下简称电工所)共同承担,集各方优势技术,加快攻克高精度EBSD研制难题。[align=center][img=111.jpg]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aca6ecf0-42a9-4ff6-8a98-e511cd4bab80.jpg[/img][/align][align=center][b]各课题负责人汇报[/b][/align]该项目分为三个课题,课题一由空间中心与电工所承担,空间中心副研究员郑福作为课题负责人,研究目标为实现衍射花样的高灵敏度成像,研制紧凑型、高动态范围sCMOS相机;课题二由上海硅酸盐所独立承担,上海硅酸盐所副研究员王墉哲担任课题负责人,研究目标为研制新型稀土掺杂的高电光转换效率磷屏,研制高精度菊池带边缘识别、增强与取向标定算法,实现探测器的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取向精度;课题三由祺跃科技与上海硅酸盐所承担,祺跃科技总经理张跃飞作为课题负责人,研究目标为实现EBSD与电镜集成,以及性能参数匹配与优化,验证并完整探测器在材料中的应用研究,形成EBSD探测器工程化生产能力。三个课题紧密联系,互为支撑。课题一与课题二主要聚焦于提高衍射花样标定精度,课题三则致力于实现自动化集成。三个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具体研究内容和实施方案。[align=center][img=IMG_2612(1).jpg,600,450]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1e791212-bd5c-433e-91a1-a30f276c8abc.jpg[/img][/align][align=center][b][color=#595959]张泽院士作总结发言[/color][/b][/align]汇报结束后,专家组对项目汇报内容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质询与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建议通过论证。此外,专家组也提出了宝贵建议,即以应用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明确项目攻关目标的定位与特色。最后,张泽院士作总结发言,他强调,EBSD的研制不仅要在“测得准、测得快”这一基础上不断精进,更要瞄准国家的重大需求,如解决高端制造业面临的残余应力测量难题,将技术研发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他认为,只有突出特色,国产EBSD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异军突起。会议的圆满召开,标志着这一重大科研项目正式拉开了序幕,为EBSD国产化迈出了第一步。[align=center][img=1.jpg,600,399]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c6106559-2a85-46e3-b37f-e5edf83db7a3.jpg[/img][/align][align=center][b]项目成员合影[/b][/align]22日下午,在张跃飞总经理的带领下,与会人员参观了祺跃科技的研发实验室、工程化生产基地等。祺跃科技在前期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资源和产业基础,其原位扫描电镜设计研制能力、扫描电镜成像探测器研制共享平台与技术基础、工程化生产基地与示范应用中心、研发生产与销售服务体系等为项目的工程化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align=center][img=2.jpg,600,399]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403/uepic/58d53626-d817-48f5-aa1c-5cd3993e9d64.jpg[/img][/align][align=center][b][color=#595959]参观祺跃科技[/color][/b][/align][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align=right][/align]

  • 光电所“小型化视网膜自适应光学连续成像仪”研制完成

    近日,由中科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资助的“小型化视网膜自适应光学连续成像仪”研制工作在光电技术研究所顺利完成。该成像仪通过校正人眼像差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眼底视网膜图像,在临床疾病早期诊断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变形镜作为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核心器件,其性能决定了成像仪的整机性能。光电所前期研制的视网膜自适应光学成像仪采用分立式压电驱动变形镜,受目前构造工艺的限制,其变形量小、口径大、成本高,难以适应临床大规模人群使用和产业化推广,寻求一种新型的变形镜以突破其临床应用限制已成为成像仪产业化推广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与此同时,由于双压电片变形镜具有构造简单、结构灵活多样且易于小型化等优点,在眼科自适应光学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因此,光电所于2010年开展了基于双压电片变形镜的新一代小型化视网膜自适应光学成像仪研制。 项目组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针对人眼像差特性,设计并研制成功35单元双压电片变形镜,其行程达到20微米,而口径仅有原来分立式压电驱动变形镜口径的一半。在变形镜研制的基础上,先后解决基于双压电片变形镜的AO系统优化设计、闭环控制算法等关键技术,研制成功首套基于双压电片变形镜的小型化视网膜自适应光学成像仪,其体积仅为原来37单元成像仪的一半,但像差校正性能却得到大幅提升,大大降低了对人眼低阶像差预补偿的要求。 通过小规模人眼实验表明,新一代成像仪分辨率高、像差校正范围大、操作简单,这为其临床大规模人群使用和产业化推广走出重要一步。

  • 【新闻】我首台质谱联用仪研制成功

    ----缓解分析仪器设备核心技术不足"空心化"现象 近日,"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科学仪器研制与开发"中的"质谱联用仪器的研制与开发"课题在北京通过验收,这标志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线性离子阱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质谱联用仪在我国首次研制成功。 质谱仪是一类将物质粒子(原子、分子)电离成离子,通过适当电磁场将它们分离,并检测其强度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仪器。由于其直接测量的本质和高灵敏、高分辨性,被广泛应用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新药研制和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在我国,以质谱仪为代表的分析仪器设备一直存在核心技术不足、"空心化"现象严重的问题,国内逐年扩大的质谱仪市场一直被国外公司垄断。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从2004年起承担"质谱联用仪器的研制与开发"课题的研究。 课题组坚持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道路,经过两年多的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科技成果。除涡轮分子泵和电子倍增器外的所有关键部件均由课题组自主攻关、设计和加工,关键部件和整机达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通过课题实施,课题组还建立了开放式的质谱技术及质谱仪器的研发平台,培养了一支结构合理的研发队伍。 验收会上,专家们认为,包括四极杆GC-MS、线性离子阱GC-MS和线性离子阱LC-ESI-MS三种类型仪器在内的质谱联用仪整机,以及一系列关键技术、关键部件的自主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质谱仪及质谱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对中国的质谱事业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文章来源:中国仪器仪表信息网)

  • 【讨论】上海光谱研制成功“连续光源原子荧光光谱仪”,大家有何看法?

    2010年6月25日,上海市科委通过了由上海光谱仪器有限公司承担的“连续光源原子荧光光谱仪的研制”项目(编号071422004)的验收。该项目研制的连续光源原子荧光光谱仪,采用了先进的光源技术,解决了连续光源的能量强度难题,具有瞬时能量大、节能、使用寿命长的特点。仪器在专用工作站的控制下,具有自动波长校正、多元素荧光发射光谱扫描、自动校正曲线、定量数据处理功能。此项目还研制了高效雾化装置,以及低发射背景、低光散射的火焰系统,建立了原子荧光光散射校正方法,实现了连续光源原子荧光光谱仪的定性、定量检测功能。另外,此项目申请了2项发明专利和获得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通过用户使用反馈以及专家组的测评,一致认为该项目研发的连续光源原子荧光光谱仪操作简便、快速,在多元素测定时不需要更换HCL灯,测量数据稳定,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此次,将连续光源与光栅色散同时引入到原子荧光光谱仪中,在技术应用上体现了新颖性,在综合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连续光源[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吸[/color][/url]的讨论还在继续,现在又出来了连续光源原子荧光,请各位前辈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 【分享】我国成功研制直流大电流比例自校准装置

    近日,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获悉,由该院承担的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直流大电流测量技术研究”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的专家鉴定。经鉴定,该课题自主研制的5KA直流大电流比例自校准装置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在高耗能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量值溯源和传递的空白。  据介绍,不仅核物理和高能物理等科学研究中需要对直流大电流进行准确的测量、控制和校准,在高速铁路、电动汽车、电冶、电化等高耗能工业生产中更需要准确测量直流大电流并实现校准溯源。近10年来,直流电流比较仪(DDC)的理论研究和设计技术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目前国际国内各计量实验室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在实际工作磁势和强干扰磁场条件下用有效技术手段对其进行校准。此次研制成功的直流大电流比例自校准装置成功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

  • 解读GJB 8113-2013武器装备研制系统工程通用要求

    GJB 8113-2013《武器装备研制系统工程通用要求》规定了武器装备研制系统工程的技术过程和技术管理过程要求。适用于武器装备的研制过程。GJB 8113-2013只规定到武器装备完成设计定型并正式交付使用为止。武器装备的生产、使用、维修、退役处理等未纳入标准的内容范围。 系统工程是为向用户提供满足使用性能要求的、在经济上可承受的武器装备解决方案,全面考虑性能、费用、进度、制造、试验、培训、使用、保障、退役等因素,持续开展综合设计与证实的多专业、跨学科方法。它由反映武器装备研制工作和决策逻辑顺序的一系列过程构成,包括技术过程和技术管理过程。 GJB 8113-2013规定的技术过程有需求分析、技术要求分析、体系结构设计、单元实施、产品集成、验证、移交、确认;技术管理过程有研制策划、需求管理、技术状态管理、接口管理、技术数据管理、技术风险管理、研制成效评估、决策分析。 GJB 8113-2013对每一个过程的主要工作内容和要求,以及主要输出均做出了规定。技术过程代表的是研制产品的工程过程。在武器装备全寿命周期过程里,常需研制出不同阶段状态的产品,因此系统工程的技术过程会出现多次循环应用。技术管理过程具体程序的确定应结合承制方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质量管理体系,并考虑承制方在武器装备供应链中的承制方和订购方的双重角色。在武器装备研制中,除了考虑武器装备的专用特性之外,还应考虑武器装备的通用特性和特殊要求。GJB 8113-2013还规定在需求分析过程应说明相关需求;在技术要求分析过程应识别、分析、分解武器装备下列的通用特性和特殊要求:可靠性要求、维修性要求、安全性要求、测试性要求等等。 GJB 8113-2013主要是对武器装备承制方的活动进行规范,同时在局部内容是对订购方的规范。在文字表述里,针对订购方的内容有明确表述。当标准用于武器装备配套产品时,采购配套产品的单位可看作订购方,配套产品单位看作承制方,分别执行标准里所规定的内容。 GJB 8113-2013主要与武器装备研制程序、GJB 2993“武器装备研制项目管理”以及对应的配套标准相关。GJB 8113-2013主要指导设计师系统开展系统研制,是设计活动的最顶层标准。

  • 【转帖】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研制成功小型三轴气浮台

    近日,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自主设计加工的高精度小型三轴气浮台研制成功。  该三轴气浮台与国内同类产品相比,具有精度高、体积小、承载性能好、可靠性高、加工周期短等优点,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作为地面全物理仿真实验的核心设备,三轴气浮台将极大促进中科院三期相关创新重点项目的研制进程。该设备的成功研制,开辟了长春光机所精密机械加工的新领域,改变了长期以来国内三轴气浮台只能由少数几家单位研制的格局。  在设备研制过程中,长春光机所新技术室科研人员与加工单位奥普公司工艺人员充分发挥了该所在精密机械加工方面的优势,实现了高效配合,取得了多项工艺创新成果,在第一线加工检测人员的辛勤劳动下,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高精度超半球及球凹的加工检测关键难题,并钻研出使用圆度仪及三坐标测量机精确测量半球球度的新方法,测量精度达到了亚微米级。

  • 【简讯】中国研制出抗原抗癌制剂 总有效率达42%

    来源:中国化学制药协会 中国第一个超级抗原抗癌生物制剂今天在北京宣告研制成功。 这一享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制剂的临床试验显示,它可以使癌瘤缩小或消失,总有效率达百分之四十二点五。 专家称,目前国际上对超级抗原研究已进入二期临床试验阶段,但尚无正式药物出现。而该项目的成功使中国在利用超级抗原治疗癌症领域至少领先国外同行三年,同时丰富了超级抗原理论,并纠正了对超级抗原的部分错误认识。 在此间举行的“中国知识产权---超级抗原科技成果学术论坛暨国际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研制企业沈阳协和集团与美国、日本、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的相关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以期共同开发国际市场。 超级抗原是瑞典科学家怀特于一九八九年首次推出的新免疫学名词,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强大的免疫细胞激活剂。其用量微小,却能以普通抗原三至五万倍的速度极活细胞。根据十年超万例的观察,抗癌总有效率达百分之九十七点四,抑癌率达百分之四十二点五。

  • 【原创】福建成功研制食品安全ELISA快速检测试剂

    看到如下新闻:“日前,由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和华南农业大学共同承担的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研制”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 该项目研究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盒及试剂条为畜禽、水产品中常见违禁药物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有效手段,对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授权专利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哪位有详细的信息,能提供一下??

  • 泽攸精密携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成功研制出电子束光刻系统

    [color=#000000]国产电子束光刻机实现自主可控,是实现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自主可控的重要一环。近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精密仪器联合工程中心产业化项目研发再获新突破:项目团队成功研制出[b]电子束光刻系统[/b],在全自主电子束光刻机整机的开发与产业化过程中取得阶段性进展,初步实现了电子束光刻机整机的自主可控,标志着[b]国产电子束光刻机研发与产业化迈出关键一步。[/b][/color][color=#000000]电子束光刻是利用聚焦电子束对某些高分子聚合物(电子束光刻胶)进行曝光并通过显影获得图形的过程,而产生聚焦电子束并让聚焦电子束按照设定的图形扫描的仪器就叫做电子束光刻机。它是推动我们当前新材料、前沿物理研究、半导体、微电子、光子、量子研究领域的重要手段之一。此前,全球电子束光刻机市场高度集中,主要由美日企业垄断,我国尚未掌握该领域核心技术,装备长期依赖进口。[/color][color=#000000]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精密仪器研发团队作为首批入驻实验室的团队之一,专注于材料和半导体领域的精密加工、表征和测量设备研发。团队负责人许智已从事相关研究近20年,参与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工作及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近5年带领产业化团队研发的精密仪器成果转化填补多项国产空白,产值超亿元,产品出口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color][color=#000000]为了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束光刻机整机,精密仪器研发团队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完成一期项目研发并成立产业化公司后,带资回到实验室进入“滚动发展”模式:产业化公司东莞泽攸精密仪器有限公司与实验室共同投资2400万元进行第二阶段研发,目标是打造集科研与产业化为一体的电子束装备技术创新基地。通过深入开展电子束与新材料交叉领域的前沿技术研发,实现关键装备和共性技术的自主可控,切实提升我国在电子束加工与制备领域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color][color=#000000]目前,东莞泽攸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已基于自主研制的扫描电镜主机,完成电子束光刻机工程样机研制,并开展功能验证工作。通过对测试样片的曝光生产,可以绘制出高分辨率的复杂图形,朝着行业先进水平稳步前进。该成果标志着泽攸科技在电子束光刻机关键技术和整机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获得重大提升。下一步,团队及产业化公司将持续完善电子束光刻机的性能指标,使其达到批量应用及产业化的要求。[/color][来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align=right][/align]

  • 【转帖】大化所研制成功双氧水加氢催化剂

    4月13日,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能源环境工程组承担的双氧水加氢催化剂项目顺利通过了中石化催化剂分公司组织的评审验收,与会专家对催化剂性能及项目合作工作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催化剂性能优于现有工业催化剂,建议进行中试实验。据悉,项目组利用非均布催化剂制备技术研制出双氧水生产用蒽醌加氢催化剂DICP-1、DICP-2,经过上百小时的现场模拟实验表明,催化剂性能优良,贵金属负载量为商用工业催化剂的70%,时空收率比商用工业催化剂提高20%以上。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我国自主研制科研装备获重大突破 实用化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器唯我独有

    2013年09月07日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李大庆 http://www.stdaily.com/stdaily/pic/attachement/jpg/site2/20130907/011378496864671_change_hzp3951_b.jpg9月4日,中科院工作人员在检查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的光透度。新华社记者 马宁摄 科技日报北京9月6日电(记者李大庆)由中国科学院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项目”今天在北京通过验收。这个系列科研装备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制造实用化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器的国家。 经过10多年的努力,中科院的科研人员在深紫外激光非线性光学晶体方面实现突破,在国际上首先生长出大尺寸氟硼铍酸钾晶体,并发现该晶体是第一种可用直接倍频法产生深紫外波段激光的非线性光学晶体。在此基础上,科研人员又发明了棱镜耦合技术(已获中、美、日三国专利),率先发展出直接倍频产生深紫外激光的先进技术,并全面开展新型深紫外激光科研装备的研制和学科应用研究。 2007年,财政部设立专项,对中科院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予以支持。经过5年多的持续攻关,利用大尺寸氟硼铍酸钾晶体和棱镜耦合专利技术,中科院理化技术所、物理所、大连化物所和半导体所的科研人员在世界上首次研制成功8类8台集实用化、精密化于一体的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实现了一系列关键指标的突破。利用这8台深紫外固态激光源,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了深紫外激光拉曼光谱仪、深紫外激光光化学反应仪、深紫外激光光发射电子显微镜、深紫外激光光致发光光谱仪、深紫外激光自旋分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光子能量可调深紫外激光光电子能谱仪、深紫外激光原位时空分辨隧道电子谱仪、基于飞行时间能量分析器的深紫外激光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等8台科学仪器。 据了解,目前这8台仪器已经在石墨烯、高温超导、拓扑绝缘体、宽禁带半导体和催化剂等一系列重大研究领域中获得了重要结果:证实了Pb、O等原子可通过单层石墨烯岛的开放边界进行插层反应,实现石墨烯与衬底之间去耦合;首次发现拓扑绝缘体Bi2Se3的自旋结构和轨道结构是固定在一起;首次观测到Bi2212能量/动量谱与不同激发光子能量关系。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顶级科学期刊上。 今天通过验收的包括两个平台——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与器件平台和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源平台,以及深紫外激光拉曼光谱仪等8台科学仪器。验收委员会的专家认为,这些仪器设备的研制成功及在石墨烯、高温超导、拓扑绝缘体、宽禁带半导体和催化剂等研究中获得的重要成果,“使我国深紫外领域的科学研究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并在物理、化学、材料、信息等领域开创了一些新的多学科交叉前沿。”“该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属于原始创新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并对继续开拓深紫外激光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介绍,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项目的实施,初步打造了我国“晶体-光源-装备-科研-产业化”的自主创新链。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中科院新启动了深紫外仪器设备的产业化开发工作;在财政部的支持下,中科院也启动了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的二期研制项目。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在验收会上说,科研装备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现代科技的进步越来越依靠科学仪器的创新和发展,科研仪器装备的突破,往往催生新的科研领域,产出重大创新成果。迄今为止,至少有1/3的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奖授予了那些在测试仪器和实验方法方面有重要创新的科学家。所以,我国要实现重大科学突破,不仅要有创新自信,要善于提出原创科学思想和方法,而且要发展出新的试验手段,研制出新的仪器装备。

  • 重庆研究院小型拉曼光谱仪样机研制成功

    日前,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智能装备与仪器仪表研究中心成功研制出了光谱分辨率可达10cm-1的小型拉曼光谱仪样机,样机通过了可靠性测试,可应用在工农业生产、食品安全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现场监测和样品快速检测。该研究得到了重庆市科技攻关(重大)计划项目的支持。拉曼光谱是基于光与物质互相作用发出的带有物质特征信息的散射光谱。它具有非接触性、非破坏性、实时原位和样品用量极少等特点,可快速、准确地分析和鉴别物质(或分子)种类。拉曼光谱应用广泛,具有“以光之名,把握万物之准”的美誉。而小型拉曼光谱仪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可为工农业生产、食品安全、生物医药、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领域提供现场监测和快速检测,对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保障社会安全方面意义重大。针对便携式拉曼光谱仪的小型化、高分辨和高灵敏度探测等需求,研究人员在新型消彗差交叉c-t光栅光谱仪的光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消彗差条件,采用12度非对称c-t光路,在解决同心及非同心系统的像差问题的同时,保证了长波段的光通量,光谱仪的理论分辨率达到9cm-1;在电学设计中,针对所用ccd型号研制了一种高增益、低噪声的信号处理电路。最后,通过选用光学探头与光栅光谱仪的匹配设计,便携式拉曼光谱仪的实际光谱分辨率可达10cm-1。目前,重庆研究院已完成多种外形尺寸的便携式和手持式拉曼光谱仪原理样机的研制。这些样机对若干样品的测试结果与标准库数据一致,从原理和技术上证实了小型拉曼光谱仪设计的合理性和使用的可靠性,下一步,团队研究重点将放在体积更小、性能更优的微型拉曼光谱仪上,并开展小型拉曼光谱仪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应用。

  • 科技部启动H7N9应急防控研究 7个月研制出疫苗

    10日,科技部会同卫生计生委启动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科技应急防控研究项目,重点推进临床诊断试剂开发、疫苗研制等重点工作,预计在两个月内完成核酸诊断试剂的临床验证,7个月内完成人感染 H7N9禽流感预防性疫苗研制。而此前,曾传出正在进行疫苗研制生产的多家医药企业纷纷发表声明,表示没有研发H7N9禽流感疫苗产品。记者从科技部了解到,该项应急研究项目将重点推进的工作包括:全速推进核酸检测试剂的研发,重点开发能用于临床医院的核酸确诊诊断试剂,满足一线监测排查、临床诊断的需求;尽快完成人感染 H7N9禽流感预防性疫苗研制,参照季节性流感疫苗生产工艺,力争以最快速度率先拿出产品;同步推进病原学研究,在毒力、致病力、传播力等方面拿到更多研究证据。同时,抓住时机,争分夺秒,紧密结合防控一线排查工作和患者救治工作,集成优势力量,协同部署人感染 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和溯源研究、人感染 H7N9禽流感临床特征及临床预警和救治新技术的研究、人感染 H7N9禽流感动物模型研究等工作。

  • 【资讯】国内首款脂代谢抗肿瘤新药在重庆研制成功

    近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首款脂代谢抗肿瘤新药——德氮吡格及其注射液,在我重庆研制成功,并有望两年后进入临床使用阶段。 目前国内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尽管能够杀死肿瘤,帮助患者缓解病痛,但其具有的毒性,会给患者的免疫及造血系统带来损害。更重要的是,长期服用此类药品,病人会由此产生依赖性,不利于疾病的治疗。该项目负责人、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余瑜介绍,这款抗肿瘤新药与国内其他的抗肿瘤药物相比,最大价值在于,在国内首次运用干扰肿瘤细胞脂代谢特异性的方式来杀死肿瘤细胞,减少了药物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副作用,从而降低药物对病人的影响,提高肿瘤治疗的成功率。 德氮吡格可广泛地运用在肝癌、肺癌、脑癌、肾癌等疾病的治疗上。目前,该药物正在申报注册国家一类新药,该药获得了2006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发明三等奖。

  • 【民族医药】海南黎药已研制出30个相关新产品

    在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海南黎药资源的收集保护、物质基础与创新利用研究项目获海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黎药是海南黎族民众在长期与各种疾病斗争实践中,不断累积和总结的宝贵经验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是中国中医药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戴好富介绍说,在过去的11年里,他与项目团队成员始终坚持野外调查,足迹遍布海南黎族同胞聚居的11个市县的黎村山寨,走访乡间黎医,收集民间验方,系统摸清了黎药资源现状,为全面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黎药资源取得了第一手详实的资料。他说,首次科学规范地从植物学名、拉丁学名、黎语发音、药名、植物来源和民间应用等方面编研了黎药632种,整理验方7776首,涉及病种660个,翻译确证黎族语言文字药名636个,确证附方使用药物基原1351种,出版了《黎族药志》(共三卷)和《海南黎族民间验方集》。戴好富表示,将上述2部4卷系列黎药专著共219.4万字进行了数据化处理,建立了海南黎药资源数据共享平台,提高了调查研究成果信息共用共享的实用性和公益性;首次建立了黎药资源种植圃,对511种黎药植物进行迁地保护,其中珍稀濒危植物12种;完成了29种特色黎药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共分离鉴定新物质86个、有开发应用前景的活性物质193个;在此基础上研制了30个黎药相关新产品。该研究成果填补了中国热带地区重要天然药物及黎族药相关研究的空白,构建了海南特有黎族传统医药知识系统,全面抢救和传承了黎族传统用药经验,避免了黎族传统医药面临遗忘及失传的危险。

  • 皮包公司也能成功研制新药

    皮包公司也能成功研制新药 作者:jinwsapa http://img.dxycdn.com/cms/upload/userfiles/image/2012/04/17/1334555505_small.jpg用虚拟公司研发新药,多快好省, 这几年很流行, 深得风险投资者喜爱。 笔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收集许多成功案例,将与大家分享一些这方面的经验。并帮助国内有关部门及药厂老总, 投资者明白一个道理, 创新不在于有多大团队和完善的设备,价值来自好的模式和激励,皮包公司照样可以做新药,效果不比大公司差。 信不信由您。最近美国公司收购了波士顿一家名为Stromedix的生物技术公司,首付7500万美元,后续里程碑支付高达4.875亿美元。这家由风险投资公司支持的仅有6名雇员的虚拟公司,并没有实验室,也没有任何上市的产品,谈不上收入,更无利润可言,是一家典型的皮包公司,但就是这样的虚拟公司,凭借风险投资者的支持和非常精干的团队,非常有执行力的外包研发模式,使该公司在短短几年内用很少的资金和人力物力,将项目推进到证实该新药有希望成功的关键阶段,这就是小公司与大公司的差别。 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风险投资和创新企业文化和效率的关键之处。该公司首席执行官Michael Gilman博士是Biogen公司前研发总裁。这家公司的主要产品还是Biogen那里转让来的,由于当时公司资金和人手不足,干脆打包给Stromedix去做苦力活,Stromedix只花了500万美元,包括首付200万美元获得该项目的所有权利。而后只花了五年时间,募集和投入3800万美元,把这个新药推进到临床II, 显示出较好的临床数据,由于该药是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新药,目前是市场最领先的孤儿药,有望在2015年上市。Biogen看好其前景,花高价将其买下。尽管Biogen可以从原先的卖出该项目的合约中抵扣部分费用,但与这次买回该产品(和该公司)的交易额相比,价格相差巨大。Biogen还是认为值。因为它做不到这点:用这么点钱,这么短时间能验证该产品可行,只有靠小公司的创新与拼搏才能实现。

  • 【创新】专家研制新型的纳米材料 健康洗血有望体外实施

    一张看似无奇的医用无纺布,经过改造可以成为有效过滤血液中“废物”的工具。上海有机所曹阿民研究员课题组日前研制的纳米功能吸附材料,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体外净化血液方法,若能设计成医疗器械应用于临床,可能让高血脂患者享受痛苦少、见效快的“健康洗血”。   对于血脂高,除了药物治疗之外,科学家曾尝试过一些物理方法,如利用二氧化硅或高分子凝胶柱等粉体材料来过滤血浆,但后者治疗费用昂贵,不利于推广。新研制成功的纳米功能吸附材料,不仅可以起到明显的过滤作用,且成本相对低廉,推广应用于临床的希望也就较大。  “打个比方,像磨豆浆一样,血液流经这种材料之后,原本活跃其中的有害物质都像渣子一样被留在无纺布上,过滤后的血就像新鲜豆浆一样健康。”专家表示,用于过滤的无纺布内部孔径在100纳米-5.0微米之间,刚能把高血脂的凶手———低密度脂蛋白筛出。  尽管采用此方法是在体外进行洗血,相对于传统的吃药疗法,操作程序较复杂,但专家仍十分看好它的前景,表示该项目计划将进一步攻关,在提供更多医疗思路的同时,力争降低治疗成本。

  • 电子所自主研制的地球磁场传感器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中科院电子所第十研究室(中科院电磁辐射与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面向国家“立足国内,找矿增储”等重大战略需求,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SinoProbe计划等项目经费支持下,经过近3年的技术攻关,突破了制约我国地球物理电磁勘探仪器装备研发的核心技术——磁场传感器(磁棒)技术,研制出可应用于大地电磁法(MT)、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海洋可控源大地电磁法(CSEM)、瞬变电磁法(TEM)、地球物理电磁测井等方法的磁场传感器,最低工作频率可到0.0001Hz(10000s),噪声水平达到皮特斯拉(pT)或飞特斯拉(fT),各项指标已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小批量生产的CAS系列磁棒陆续经多个地球物理勘探部门一年多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野外工程应用和测试对比表明,电子所研制的频率域和时间域磁棒与国外同类磁棒的先进技术水平相当,部分指标略高于国外产品;同时,与国外同类磁棒相比,CAS系列磁棒的重量和功耗均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CAS系列磁棒的研制成功,为我国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球物理电法勘探仪器装备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此外,CAS系列磁场传感器在海洋探测与监测,尤其在海底科学观测网建设、海底资源勘探等领域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http://www.cas.cn/ky/kyjz/201301/W020130124369638072295.jpg大雪天气测试传感器性能http://www.cas.cn/ky/kyjz/201301/W020130124369638082139.jpg夏季测试传感器性能http://www.cas.cn/ky/kyjz/201301/W020130124369638088957.jpg磁场传感器外观图

  • 【分享】国内首台自动光学检测设备研制成功

    日前,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5所承担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自动光学检测(AOI)设备技术合作”,通过了国家级验收,技术指标达到了国外同类设备水平,标志着自动光学检测(AOI)设备实现了国产化,填补了国内空白。  据了解,当今电子装备在结构上强调实现小型化、微型化、模块化,以满足高性能、高可靠、大容量、小薄轻的要求。线路板上元器件组装密度提高,其线宽、间距、焊盘越来越细小,已到微米级,复合层数越来越多。传统的人工目测(MVI)和针床在线测试(ICT)检测因“接触受限”(电气接触受限和视觉接触受限)所制,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制造技术的发展,自动光学检测系统(AOI)已经成为IC制造业的必然需求,正越来越多地用来代替传统MVI和ICT技术,进行检测,用于监视和保证生产过程的品质。目前,我国自动光学检测系统(AOI)设备主要依赖进口,一直被以色列、美国、日本等国家所垄断。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5所,与加拿大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国际科技合作,共同研发自动光学检测(AOI)设备,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终于研制出了具有国际水平的自动光学检测(AOI)设备,打破了国外的垄断与技术封锁,使进口产品降价30%。

  • 定氮仪在我国成功研制摆脱进口

    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了解到,大型央企新兴铸管集团旗下3503英美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新版《中国仪器仪表厂商名录》征集中近日与中科院土壤研究所共同成功研制出国产定氮仪。此产品仪器仪表产品目录的研制成功大大提高了相关科研分析数据的精确度,也有助于国内摆脱此类仪器设备主要依赖进口的窘况。据了解,定氮仪是植物氮元素分析的前置设备,用于提取土壤和植物中氮元素初样,在发达国家被广泛应用于环境分析、农作物及植物生态状况分析。由于我国对定氮仪的研究相对滞后,目前主要依赖进口仪器设备。此次由我国独立研制成功的定氮仪设备,工作性能与进口仪器设备相当,而其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1/6,刚一问世,便接到了国内使用单位大量产品订单。 信息来源:http://www.qyhc.com.cn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