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研究方向

仪器信息网研究方向专题为您整合研究方向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研究方向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研究方向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研究方向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研究方向话题讨论。

研究方向相关的论坛

  • 【求助】研究方向的选择

    各位兄弟姐妹,你们好!小弟我今年刚刚读研一,近日和导师聊天,导师给了我两个研究方向“质谱在渣油分析中的应用”和“渣油脱硫方法研究”,现在刚开始学习石油方面的东西,所以不大清楚,选择哪一个比较有前途,希望各位给个建议,谢谢!本人倾向于选择第一个,不知道以后就业啥的好不好?

  • 【求助】色谱质谱类研究方向求助

    刚开始工作,以前的方向偏无机,现面临换方向的问题。现在实验室内有一台[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联用[/color][/url],一台[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液质联用[/color][/url](离子阱),萃取仪器只有一台加速溶剂萃取仪。查文献到还方便。不知这些条件都可以做哪些方向的研究?在这种实验条件下,哪种方向出文章相对容易些?ps:刚工作,就怕一两年还出不了像样的文章,压力好大。恳请大虾们多多指导!

  • 【资料】21世纪新农药的研究与开发方向

    1 21世纪农药的特点 1.1 环境相容性好 环境相容性是指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低,影响小,在大气、土壤、水体、作物中易于分解,无残留影响,现代农药在克服对环境的消极影响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在正确使用下,一般是不会污染环境的。未来的农药对社会及环境质量的重视,会日益向环境相容性好的方向发展。 1.2 活性高 20世纪70年代以来,农药正在全面地向高活性的方向发展,其活性的级别大致为低于150g/hm2(有效成分),有的仅30g/hm2。杀虫剂拟除虫菊酯的公顷用量比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低1-2个数量级。在除草剂和杀菌剂中亦有类似的情况,这种高活性级别的农药品种,用量少,对环境污染亦少,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1.3 安全性好 有鉴于农药的安全使用及环境的压力,未来农药应是对人类和畜禽毒性低的化合物。 1.4 市场潜力大 鉴于新农药开发的巨额投资,研究开发必须侧重在种植面积大的主要作物的主要有害生物的防治药剂上,以期尽快回收资金,取得投资效益。 2 新农药研究及开发方向 2.1 杂环和立体异构化合物成为农药合成的热点 在现有的农药品种中,分子中含有手征性原子或碳碳双键的化合物越来越多,它们的光学或几何异构体之间的生物活性大多表现出较大差异,有的甚至一个是高效,而另一个是无效,例如:S-生物丙烯菊酯和溴氰菊酯,这方面的研究已成为热门,而且取得较大成绩。 2.2 在农药分子中引进新元素 通常农药分子中除含碳、氢、氧元素之外,还有氮、磷、硫、氯等元素,为研制新农药引进一些不常见的新元素已成为今后努力取得突破的手段之一,在这方面最成功的是引入氟原子。如含氟的氟氯氰菊酯的杀虫活性比不含氟的氯氰菊酯高一倍,其它元素的引进,如Si、Sn等取代某个关键部位的碳原子,其活性、选择性就会明显改变。 2.3 新的神经传送物质受体激活剂及拮抗剂 在昆虫神经系统中存在着几种神经传递物质,包括乙酰胆碱、γ-氨基丁酸(GABA),章鱼胺、谷氨酸等等,它们在神经膜上各有不同的受体,针对这些神经传递物质与受体作用的机理开发受体激活剂和拮抗剂成为杀虫剂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2.4 干扰昆虫表皮形成的农药研究与开发 几丁质是昆虫表皮组成中最重要的成分,因此抑制几丁质合成是破坏昆虫表皮正常形成的有效方法,在这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如苯甲酰脲类几丁质合成抑制剂的成功开发,已成为杀虫剂的一个新类型。 2.5 生物源农药的研究与开发 利用生物产生的天然活性物质直接作为农药或以其新颖的化学结构作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优化、开发合成的类似物,日益受到重视,根据天然物质在化学结构上进行政造、合成开发成功的例子,如以除虫菊素为先导化合物开发出一系列除虫菊酯和以沙蚕毒素为先导化合物开发出沙蚕毒素类杀虫剂。 此外,酶抑制剂、激素干扰剂、非杀生性农药、光合作用抑制剂和光敏活性化合物的研究也正成为农药研究的热点。

  • 【讨论】请大家晒一晒自己的研究方向

    拉曼光谱技术作为一种通用的分析仪器,其应用范围很广,很多朋友只是了解拉曼光谱在某一方面的应用。希望大家在此晒一下自己的研究领域,交流一下,也许可能对其他人有帮助。我先介绍一下自己的研究方向 主要用拉曼光谱分析了血红蛋白的光谱特征,并监测亚硝酸盐中毒引起血红蛋白分子变化情况。

  • 帮你评估和选择你的医学论文研究方向!

    每个医学工作者和研究人,尤其在他们读博期间和刚开始读博士后时,都是单枪匹马奔走在学术路上的。也许科学研究的道路本来就是孤独的,他们必须自己选择项目来研究,而这些选择往往也关系着他们的生活和未来的职业道路。http://images02.cdn86.net/kps01/M00/79/B0/wKiAiVXIW6miWBK4AAEFI84-hYE573.png  一些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博士和研究人员认为:那些重要的研究选择往往不能由自己掌控,因为他们的研究项目那些重要的选择往往不是由他们掌控的,因为他们的研究项目一般都来自教授或论文导师。而每天在实验室他们只是扮演一个在团队中无足轻重的工作者。他们也时常感觉自己的学术前景不仅取决于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同样取决于他们实验项目领导人的名声,学术地位和他所做的决定。  如果以上这些听起来像是你现在的处境,你会感同身受地体会到:自己只是一个主要的研究团队中,分离出来后稍微独立的“子公司”。到了最后,以上这些特征也不能保证你在学术界的地位。为了能留在这个医学圈里,即使是最需要团队合作的医学教授或者博士后都得为他们自己的职业生涯做打算。就算你只是一个高级教授的助手,从来不曾为医学做出过巨大贡献,你仍然需要展现出自己在学术方面的独立性。因此,你需要评估自己的医学研究道路。  无论你在哪个话题上看到你可以进行医学论文研究的方向,更重要的是:你必须明确研究成果的使用者是谁,以及他们是否能接纳你的研究。虽然在动荡的领域里看清局势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但是你不应该满足于追随过度概括性的观点。你能具体地描述出研究项目的使用者、以及他们所处于的背景吗?当代社会十分重视从学术研究中取得外部影响,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也使得研究成本有所降低。根据以上两点,人们同样需要考虑“从业者”效应。  建议医学研究人员尽量走得长远些,并且思考自己希望社会群体怎样看待自己所作出的贡献。一旦你的学术成就和个人简历渐渐呈现出一个具体的性格倾向,将来想要改变外界对你的评判,就会是一件难事。在人文和定性的社会科学领域中,改变或者增加你的研究方向是再寻常不过的现象,但是在医学科研领域和定量的社会科学领域中这种现象是十分罕见的。在博士后期间,改变研究类型或者研究方法是最简单不过的,因为有那些充满热情又吃苦耐劳的年轻助手帮忙。同样的,在职业中期根据自己积累的经验做出上述的改变也不是难事。但是这也意味着:研究人员在极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帮助,来解决改变研究方向所需的时间问题。  研究人员需要通过逐条列记研究成果使用者所了解的该研究的通信渠道,而非依赖那些传统过时的渠道,比如研讨会报告,医学论文,学术周刊和相关书籍。当代的科学交流和学术网站近期就发展得很迅速。相对来说,新型的数码替代品,如研究资料库,网上在线数据库和学术博客,没有传统渠道那么依赖他人的调节。这些新技术证明了你不是那些“隐居”的学者,它们展现了你有能力将学术资源以一种可理解的方式公之于众。  而一项研究项目会产生怎样的学术回报(也就是商学中的“收益”)?它已经为研究者带来了多少殊荣?在理想和现实意义上,将来它又能为其带来多少表彰?如果还没有任何嘉奖,那么有没有其他的迹象表明该研究项目是饱受好评的,并且为巩固研究者的专业地位作出了贡献?这些迹象可能涵盖了测高法和使用情况的统计。又或者,这些研究项目是否获得了专业领域和政府审计的认可?虽然那些相关资料只吸引了少数读者和引用者,但那些十分重视冷门研究的大学推广委员会和精英学院也许会接纳。(相反,即使在一个“顶级”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研究项目,但读者读了之后不为所动或者无法理解,那这样的举动还是毫无意义,这种研究只会逐渐被人们忽视和淡忘,甚至还会消失在你的个人简历中。)  为了研究,所耗费的材料和资源。研究过程究竟包含了什么活动呢?包含了实验,实例考察,档案研究,在图书馆工作,运行数据分析,以及分配时间去建立理论,编辑,修改和最终出版。  评估自己的研究项目是有难度的,尤其是当你想知道这篇研究的文章是否会取得成功时。要知道,吸引他人引用自己的文章是一件有难度的事,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要避免自己的文章和那些相对来说不怎么成功的文章相提并论。 本文源自:莱博医学

  • 食品安全方向,进修研究生,如何找课题?

    版友问题:我是食品安全方向的,进修研究生,今天刚开始找课题,老师让我找一种食品、食品加工中的有害物质做检测。有什么有害物质也可以。上午查了查资料,一点头绪都没有。 如果有什么针对性我去查资料还容易点,比如做个什么食品中重金属污染什么的,可他这么漫无边际的一说,我都不知道该查什么了,或者说比较新兴的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做检测,思路,方法有可行性。我们实验室仪器较全,液质、气质、ICP都有,多多谢了!

  • 【讨论】近红外光谱分析研究的硕士工作方向?

    现在我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1p][color=#3333ff]近红外光谱[/color][/url]分析技术在食品/农产品检测中的应用。课题已做大半,文章也发了。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很想知道那些(类)工作能用到,也较适合。希望诸位能指点迷津,不胜感激![em0715]

  • 【求助】大连化物所分析化学博士研究方向哪个应用前景较好?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 分析化学 研究方向1生物分子高效分离与表征2痕量分析、分析材料、污染物环境行为和减控3分析仪器微型化、传感器4现场快速检测新方法和新仪器5微流控芯片技术及其应用6中药分离分析及作用原理的现代研究7复杂体系分离分析、代谢组学及代谢工程8基于色谱和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新技术研究9新型分离材料、分离方法和高灵敏度鉴定技术10生物分离分析新技术与新材料、修饰蛋白质组学与复杂体系生物指纹谱分析11复杂体系分离分析

  • 气体传感器的研究及发展方向

    很多时候由于我们很忙,资料下载下来就匆匆扫一眼。这对获取资料来说是一种方法。但是,对于获取知识,就不一定好了。下面是一篇短文,相比一本书来说它短,而且知识含量少。但是,在你通读之后,你会发现很多知识你不清楚,然后你再有针对的查参考书,这种学习方法我想会很好![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21800]气体传感器的研究及发展方向[/url]

  • 【转帖】中国分析化学研究方向!

    【转载】中国分析化学研究方向http://blog.sina.com.cn/s/reader_56bfc50a0100ahb8.html英国皇家化学会《分析学家》(The Analyst)杂志2008年9月出版了一期中国专刊,发表了来自中国18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23个研究小组在分析化学与检测科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包括生物分析,纳米分析,蛋白组与代谢组技术,生物芯片等。《分析学家》是分析化学研究领域最权威的学术刊物之一,据悉,这也是该学术期刊首次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研成果出版学术专刊。这里面的21个课题组基本上是国内在分析化学各个方向Top 1,大家可以了解一下,翻译的不好的地方,请行家不吝指教。EditorialEditorial – analytical science in ChinaMengsu Yang, Analyst, 2008, 133, 1127DOI: 10.1039/b812400k编辑 杨梦苏-中国的分析科学Critical Reviews综述部分Development of phosphopeptide enrichment techniques for phosphoproteome analysis磷蛋白组分析中磷酸肽的浓集技术进展Guanghui Han, Mingliang Ye and Hanfa Zou, Analyst, 2008, 133, 1128DOI: 10.1039/b806775aReview on the theory of moving reaction boundary, electromigration reaction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in isoelectric focusing and sample pre-concentration移动反应界面理论、电迁移反应在电聚焦和样品预浓集中的方法和应用Cheng-Xi Cao, Liu-Yin Fan and Wei Zhang, Analyst, 2008, 133, 1139DOI: 10.1039/b807450jCommunications交流A new method for the study of G-quadruplex ligandsDe-Ming Kong, Jing Wu, Yong-E Ma and Han-Xi Shen, Analyst, 2008, 133, 1158DOI: 10.1039/b804627a一种研究g-四联配位体的新方法Dopamine detection based on its quenching effect on the anodic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of CdSe quantum dotsXuan Liu, Lingxiao Cheng, Jianping Lei and Huangxian Ju, Analyst, 2008, 133, 1161DOI: 10.1039/b807183g基于对CdSe阳离子电化学发光量子点猝灭效应的多巴胺检测方法研究PapersChemiluminescent detection of DNA hybridization and 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on a solid surface using target-primed 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Zhengping Li, Wei Li, Yongqiang Cheng and Longteng Hao, Analyst, 2008, 133, 1164DOI: 10.1039/b807368f在固相表面发生的DNA杂交和单核苷酸多态性目标引物滚环放大的化学发光检测Determination of arsenate by sorption pre-concentration on polystyrene beads packed in a microfluidic device with chemiluminescence detectionWaraporn Som-aum, Haifang Li, Jiangjiang Liu and Jin-Ming Lin, Analyst, 2008, 133, 1169DOI: 10.1039/b801608a通过在微流控装置内填充的聚苯乙烯微珠的吸附和预浓集作用实现砷酸盐的化学发光检测A novel assembly of Au NPs–-CDs–FL for the fluorescent probing of cholestero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blood serumNing Zhang, Yuanyuan Liu, Lili Tong, Kehua Xu, Linhai Zhuo and Bo Tang, Analyst, 2008, 133, 1176DOI: 10.1039/b803226b一种新的Au NPs–-CDs–FL 胆固醇荧光探针制作及该探针在人体血浆上的一些应用An electrochemical sensor for pesticide assays based on carbon nanotube-enhanced acetycholinesterase activityHaode Chen, Xiaolei Zuo, Shao Su, Zhuzhao Tang, Aibo Wu, Shiping Song, Dabing Zhang and Chunhai Fan, Analyst, 2008, 133, 1182DOI: 10.1039/b805334k一个基于碳纳米管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增强的电化学氨基酸传感器Determination of diuretics in human urine by hollow fiber-based liquid–liquid–liquid microextraction coupled to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Zhuomin Zhang, Dapeng Wang, Lan Zhang, Min Du and Guonan Chen, Analyst, 2008, 133, 1187DOI: 10.1039/b802679c基于中空碳纤维的液-液-液微萃取的人体尿液中利尿剂的高效液相色谱测量Covalent immobilization of carbohydrates on sol–gel-coated microplatesLan Zou, Hei-Leung Pang, Pak-Ho Chan, Zhi-Shu Huang, Lian-Quan Gu and Kwok-Yin Wong, Analyst, 2008, 133, 1195DOI: 10.1039/b805346d碳水化合物在溶胶-凝胶涂布的微圆盘的共价固定技术Interactions between protein and porphyrin-containing cyclodextrin supramolecular system: a fluorescent sensing approach for albuminLiping Long, Jian Yu Jin, Ying Zhang, Ronghua Yang and Keming Wang, Analyst, 2008, 133, 1201DOI: 10.1039/b808754g蛋白质和含卟啉的环糊精超分子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白蛋白荧光传感方法

  • 【金秋计划】高盐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综述

    [font=&][color=#666666]本文概述了高盐废水的主要来源和危害,重点分析了膜分离技术、电渗析技术以及热法技术在高盐废水处理中的研究现状。通过分析各种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提出了未来高盐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旨在实现高盐废水的高效处理与资源化利用。[/color][/font]

  •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气体扩散层厚度方向导热系数测试方法研究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气体扩散层厚度方向导热系数测试方法研究

    [color=#cc0000]摘要:针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气体扩散层材料厚度方向导热系数测试,介绍了气体扩散层在压缩等条件下进行测试的几种有效测试方法,并分析了稳态法和瞬态法的特点、局限性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瞬态法开展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更实用的新型测试模型结构。[/color][color=#cc0000]关键词:燃料电池,气体扩散层,导热系数,温度波法,激光闪光法[/color][align=center][color=#cc0000][img=气体扩散层导热系数测试,690,454]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1/201901152122447766_8811_3384_3.jpg!w690x454.jpg[/img][/color][/align][align=center]~~~~~~~~~~~~~~~~~~~~~~~~~~~~~~~~~~~~~~~~~~~~~~~~~~~~~~~~~~~~~~~~~~~~~~~[/align][b][color=#cc0000]1. 概述[/color][/b]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的气体扩散层(GDL)材料呈现明显的各向异性特点,而且厚度很薄,也就是气体扩散层材料是微米量级的物理尺度。在如此小的物理尺度下对薄膜材料性能进行准确测量评价,势必面临着严峻的技术挑战,这种技术挑战完全是薄膜材料面内方向热物理性能测试无法比拟的,毕竟物理尺度不在一个量级上。因此,上海依阳实业有限公司针对薄膜材料,特别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的气体扩散层薄膜材料,对厚度方向导热系数测试技术进行研究,以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建立起测量准确性高、且操作简便的测试方法和测试仪器。[b][color=#cc0000]2. 气体扩散层厚度方向导热系数测试要求[/color][/b]  根据目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的气体扩散层(GDL)材料的现状,GDL薄膜材料在厚度方向上的导热系数测试,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特性:  (1)各向异性条件:如文献报道,各种GDL材料的面内方向和厚度方向导热系数分别为3.5~15W/mK和0.2~2W/mK。这基本就确定了GDL薄膜厚度方向导热系数变化范围大致为0.05~5W/mK,这个范围基本就是非金属薄膜材料的导热系数范围。  (2)厚度范围:各种GDL材料的厚度基本都在100~500范围内。  (3)压缩力条件:在燃料电池装配过程中会对GDL产生一定的压缩力来改变电池性能,加载到GDL上的压力范围一般为1MPa以下,最大不超过6MPa。  [b][color=#cc0000]3. 测试方法及其特点分析[/color][/b]  薄膜材料的导热系数测试方法众多,但由于GDL被测样品要在上述加载压力下进行测试,有些方法并不适合。合适的测试方法基本上分为稳态法和瞬态法两类。[color=#cc0000]3.1. 稳态法3.1.1. 稳态热流计法[/color]  对于薄膜和薄层材料厚度方向导热系数的测试,最常用的方法是A-S-T-M D5470。由于这种方法基于稳态热流测量,所以通常称之为保护热流计法或恒定热流法。另外,由于这种方法可以对被测样品加载可控的压缩力和对接触热阻进行测量,使得这种方法在大多数GDL厚度方向导热系数测量中得到应用。[align=center][img=,690,54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1/201901152116413556_4706_3384_3.jpg!w690x547.jpg[/img][/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3-1 气体扩散层(GDL)厚度方向导热系数测量装置示意图[/color][/align]  如图3-1所示,在稳态热流计法中,GDL样品夹在上下两个热流计棒之间。上热流计顶部与热板接触,下热流计棒底部与冷板接触,因此通过柱形棒轴线方向从顶部到底部存在连续的热流,实验装置也设计成热量仅允许沿轴向传递。通过温度传感器测量棒上的温度分布梯度(如图3-1所示,并排放置,在顶部和底部棒上具有相同间隔),施加到GDL样品上的压缩载荷也通过负载装置控制。在达到稳态条件下,分别测量流经样品的热流、样品厚度方向上的温差和样品厚度,就可根据稳态傅立叶传热定律计算得到GDL样品厚度方向上的导热系数。[color=#cc0000]3.1.2. 准稳态法[/color]  准稳态法是一种介于稳态和瞬态方法之间的一种导热系数测试方法,在板状被测样品的一面线性升温和降温过程中,在一维热流边界条件下,样品的冷热面温差会逐渐趋于一种相等状态,这个动态过程中的稳态阶段,就称之为准稳态。通过准稳态下的测量可确定被测样品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实时变化曲线,准稳态法导热系数测试所对应的标准测试方法为A-S-T-M E2584。  准稳态法的测量原理如图3-2所示,Zamel等人采用准稳态法对用作GDL的碳纸在厚度方向的导热系数进行了测量,并测量了温度、压缩和PTFE加载对碳纸厚度方向导热系数的综合影响。在测试中所用的样品材料为日本东丽TPGH-120型号的碳纸,单张碳纸的厚度为370μm,被测样品由6层碳纸组成,总厚度为2.22 mm。测试温度范围为-50~120℃,压缩力大小最大为1.6 MPa。如所推测的那样,在碳纸未经处理和经PTFE处理过的不同情况下,随着压缩增加,导热系数增加。此外,他们还观察到温度的升高导致厚度方向导热系数提高。这种行为与面内导热系数研究的测量结果形成对比,表明碳纤维的热膨胀具有方向依赖性。[align=center][img=,690,561]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1/201901152117126996_6136_3384_3.jpg!w690x561.jpg[/img][/align][color=#cc0000][/color][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3-2 准稳态法GDL厚度方向导热系数测量原理图[/color][/align][color=#cc0000]3.1.3. 稳态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color]  目前GDL厚度方向导热系数测量的大多数都是采用稳态测量方法,从文献报道上来看基本都是采用自行搭建的测试仪器。稳态法的最大特点是原理模型简单,这往往误导了很多此方法的使用者。因为稳态法原理模型所要求的边界条件非常苛刻且实现难度大,要做到对薄膜类材料导热系数准确测量需要非常精密的加工制造和复杂的校准过程,所以很多国外商品化稳态法测试仪器往往很昂贵,而这些往往是自行搭建仪器最容易忽略的关键内容,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测试数据波动性大和误差大,不同文献往往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迄今为止,已经尝试了实验性努力以使用稳态法了解压缩对厚度方向导热系数的影响。用稳态法Khandelwal和Mench测量了温度在+26~+73℃范围内对TORAY碳纸导热系数的影响,他们报告了导热系数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他们的测量是在2MPa的压缩力下进行,该压缩力大小代表着接触热阻最小化的压力。在同一项研究中,他们还测量了Teflon对SIGRACET碳纸处理的影响,并表明在碳纸上添加PTFE会大大降低其导热系数。  在文献中还研究了压缩和添加PTFE对多个制造商碳纸的总导热系数的影响,观察到的一般趋势是厚度方向导热系数随着压缩压力的增加而增加,这主要归因于碳纤维之间总接触热阻的降低。在Burheim等人的研究中,他们研究了压缩、厚度、PTFE和液态水对碳纸的厚度方向导热系数的影响,他们报告说,添加PTFE会导致整体导热系数降低,而压缩和液态水会导致这种性能提高。此外,他们的主要观察之一是具有不同厚度的TORAY纸显示出不同的导热性,他们将这一发现主要归功于这种碳纸的制造过程,而且他们假设较厚的样品是通过将较薄的样品堆叠在一起而制成的。  在Nitta等人的研究中报道了,尽管施加的压力高达5.5MPa,但发现TORAY碳纸的导热系数与压缩压力无关,他们认为这种趋势主要是由于通过空气的热传递引起的,尽管其导热系数低于固体碳纤维的导热系数。值得注意的是,根据TORAY材料的规格参数,不考虑纸张厚度时,TORAY碳纸厚度方向导热系数在室温下为1.7 W/mK。没有关于TORAY所使用的测量方法的公开信息,此外,在已发表的文献中关于获得该值所需的压缩压力存在很大差异。例如,根据Khandelwal和Mench和Burheim等人的研究,压缩压力对整体导热系数有显著影响,而在参考文献中可以看出这种情况并非如此。  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在气体扩散层(GDL)厚度方向热导率测试中很多研究机构选择稳态法测量导热系数,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1)同时兼顾气体扩散层样品面内方向导热系数的测试。  (2)同时兼顾气体扩散层样品厚度方向电导率的测试。  (3)可进行仪器结构扩展以兼顾薄膜样品面内方向电导率和导热系数的测试。  由于在稳态法测试仪器研制过程中,缺乏对测试模型和边界条件的深刻理解,缺乏仪器设计和高精度制造的能力,缺乏校准和考核仪器的技术手段,以及稳态法自身存在的局限性,这些都会造成稳态法测试仪器对薄膜导热系数测量产生较大误差,使得薄膜热物理性能变化规律很容易淹没在仪器的系统误差内。  纵观各种稳态法测试仪器,在薄膜材料厚度方向导热系数测试应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测试方法固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温度传感器的选择:温度测量的准确性差是目前稳态法薄膜导热系数测量的最严重问题。温度测量涉及到流经薄膜样品厚度方向热流测量和薄膜样品厚度方向上两个表面上的温度差,因此温度测量对导热系数和热阻测量精度有着直接影响。尽管在稳态法中温度测量可以是相对形式(温差值),但对温度传感器的灵敏度、稳定性和一致性要求非常高。绝大多数自制稳态法仪器普遍采用细径铠装热电偶进行测温,采用细径主要是为了减少铠装热电偶金属套管带来的侧向散热损失。而热电偶是一种测温精度较差的温度传感器,在常温附近更容易引起较大误差,所以热电偶的测温精度根本无法满足要求。但如果选择精度合适的电阻温度传感器,则会增大传感器尺寸,带来更大的定位误差,同时会增加传感器自身导热带来的散热损失。  (2)温度传感器的校准和配套措施:温度传感器除了在安装前需要进行自身校准之外,因为温度传感器还涉及到热流测量和样品表面温度的推算,安装后的温度传感器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在线校准来对传感器和装置做出准确的评估和合理的修正。另外,为了防止温度传感器引线带了的侧向热损,需要配套专门用于热电偶引线的热防护装置,这势必使得整个测量装置非常复杂。A-S-T-M D5470只是给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并没有详细的描述,这方面内容在A-S-T-M C177中有着详细描述以及试验考核验证过程。  (3)对于薄膜厚度方向导热系数测试,薄膜样品厚度,特别是在线受压时的厚度要求均匀性要好,这就对测量装置的机械移动机构和在线厚度测量机构提出非常高的要求,位移、平行度和位移测量至少要达到微米量级精度,否则很容易在加载压力过程中使得薄膜样品产生倾斜而带来很大的热阻和导热系数测量误差。同时,还需要测试仪器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始终保持这个高精度。  (4)综上所述,可以将稳态法导热系数和热阻测量装置等效看作是一个精度更高的大号螺旋千分卡尺,位移及其厚度测量精度至少优于10微米,而且还要保证平行度,同时还要布置上多只温度传感器及其主动和被动热防护装置。所有这些都会使得相应的稳态法测试仪器较为复杂,在选材、设计和加工制作中要十分谨慎,并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校准和考核试验后,仪器才能正常使用。目前我们看到的国内外大多数自制的稳态法测试仪器,包括国内一些仪器厂商生产的一些低价的稳态法测试仪器,只能属于教学类仪器,根本经不起规范的考核验证的检验,无法真正在科研生产中进行准确测量,使得很多材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往往淹没在巨大的测试误差范围内。[color=#cc0000]3.2. 瞬态法[/color]  瞬态法不同于稳态法需要人为加载一个较大的温度梯度,瞬态法测量时只是在稳态样品上施加一个1℃左右的微小温度扰动,测量由于温度扰动所引起的温度幅度或相位变化,测试过程更快捷,测试边界条件更接近于薄膜材料的真实使用环境,直接得到的测量结果往往是热扩散系数。尽管瞬态法理论模型和数据处理十分复杂,但测量装置十分简单,可以直接放置在各种实际应用环境中进行测试,特别适用于老化过程中薄膜材料性能的实时衰减考核。  在ISO 22007标准测试方法中,比较全面的对各种瞬态法做出了规定。但针对气体扩散层(GDL)厚度方向导热系数在压力加载过程中的测试,比较合适的瞬态法是温度波法和激光闪光法。由于瞬态热线法和平面热源法测量的是体积导热系数,无法明确测量厚度方向导热系数,并不适合各向异性GDL厚度方向导热系数测试。[color=#cc0000]3.2.1. 温度波法[/color]  ISO 22007-3规定了一种温度波分析方法,用于确定薄膜和塑料板在整个厚度方向上的热扩散系数。温度波法是一种通过测量样品前后表面之间温度波的相移来测量薄而扁平样品厚度方向热扩散系数的方法。使用在样品两个表面上溅射或接触的电阻器,一个作为加热器,通过交流焦耳加热产生温度波,另一个作为温度计来检测温度波。  ISO 22007-3中给出了温度波法测量装置示意图,如图3-3所示,同时还给出了直接溅射到薄膜样品前后表面上的加热器和传感器元件的示例,如图3-4所示。[align=center][img=3-3 温度波法热扩散系数测量装置示意图,690,473]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1/201901151925076294_8710_3384_3.jpg!w690x473.jpg[/img][/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3-3 温度波法热扩散系数测量装置示意图[/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img=3-4 加热器和传感器单元示例,690,381]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1/201901151925274567_6425_3384_3.jpg!w690x381.jpg[/img][/color][/align][color=#cc0000][/color][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3-4 加热器和传感器单元示例[/color][/align]  从上述描述中可以看出,温度波法测量装置包括彼此面对的微加热器和温度传感器,样品安装在它们之间。向加热器提供弱的正弦电功率信号,在样品表面上产生温度波。温度传感器是一种高灵敏度电阻传感器,它使用前置放大器在将弱信号进入锁相放大器之前对其进行放大。观察到的温度信号是激发温度波和背景温度信号的混合,例如环境的温度。在交流测量中,锁定放大的一个优点是能够提取和分析信号中仅一个指定频率分量的变化,抵消室温变化的影响(误差的主要来源)以及噪声成分实现高灵敏度测量。通过将实际施加的温度波幅度限制在1℃以内或更低,可以有效地抑制对流和辐射,并确保几乎不损坏样品。此外,如果采用极小的传感器尺寸则可识别更小样品区域内的热扩散系数。  由此可以看出,在样品的夹持、厚度控制和测量方面,温度波法与稳态法基本相同,温度波法也可以在测量过程中对样品加载一定的压力,但温度波法则规避了稳态法温度和热流测量方面的复杂问题,并采用交流加热和锁相放大技术可以有效的提取测量信号和减少误差,可以对薄膜材料进行高灵敏测量。  温度波法对薄膜热性能测试有着明显优势,Morikawa和Hashimoto采用此方法对芳香族族聚酰亚胺薄膜厚度方向热扩散系数进行了测量,获得了10~570K温度范围内厚度范围为0.1~300μm的薄膜热扩散系数。  但从图3-4所示的样品制备中可以看出,需要在薄膜样品的两个表面上进行繁琐的溅射工艺处理,这明显制约了温度波法的广泛应用,这也是ISO 22007-3温度波法标准颁布这么多年来一致没有推广使用的主要原因。[color=#cc0000]3.2.2. 激光闪光法[/color]  在ISO 22007-4对激光闪光法也做出的规定。激光闪光法的原理是使用短能量脉冲(通常由激光提供)照射样品的正面,并使用红外探测器记录样品背面的后续温度升高。从样品背面的温度-时间曲线的形状和样品厚度,可以确定样品的热扩散率。对于具有多孔或透明性质的薄膜材料,它们必须在测试前进行涂覆以确保分别在前后面进行吸收和发射。激光闪光法测量原理和样品表面处理如图3-5所示。[align=center][img=,690,23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1/201901152117530286_1398_3384_3.jpg!w690x236.jpg[/img][/align][color=#cc0000][/color][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3-5 激光闪光法测量原理和样品表面处理示意图[/color][/align]  激光闪光法最大的特点是非接触测量,很容易进行各种温度下的测试,因此激光闪光法在薄膜热物理性能测试中应用十分广泛。但对于气体扩散层(GDL)这种特殊薄膜材料的测试,采用激光闪光法则存在以下问题:  (1)气体扩散层(GDL)是一种多孔材料,相对于激光而言属于透光材料,在采用激光闪光法测试是需要对GDL样品进行表面处理,需要镀金和喷涂石墨来进行遮光处理,但这样的样品表面处理会使涂层材料通过孔隙进入GDL样品而对测量结果带来严重影响。  (2)GDL薄膜材料需要在可控压力加载情况下进行测试,而普通的激光闪光法测量装置并不具备压力加载和控制能力,由此使得激光闪光法很少用于GDL导热系数的测试。[color=#cc0000]3.2.3. 瞬态法特点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color]  在薄膜材料热性能测试方面,稳态法与瞬态法有着明显区别和各自的显著特点。  稳态法是基于温度和热流处于不随时间变化的稳定状态下进行测试的一种方法,测量薄膜材料热性能基本是基于较厚块体样品的测试软硬件体系。而在薄膜材料稳态法测试过程中,由于样品厚度的减小,相应的被测信号(如温度和热流)相应的也会变小,这使得在块体样品测试中一些并不明显的问题得到了放大和凸出,如温度传感器精度、热损影响和测量表面精度等。为了解决因样品变薄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就需要增加相应的辅助措施来保证测试满足边界条件,从而造成测试设备整体十分复杂,并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校准验证考核试验,但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稳态法是在块体材料热性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测试方法,对于较大尺寸的块体样品测试技术非常成熟和稳定。为了进行薄膜材料测试,在稳态法上做的任何工作都是在挖掘稳态法的潜力,是对稳态法测试能力区间的下限进行进一步的拓展,但毕竟是测试能力下限,受到了稳态法自身的制约,这种扩展空间十分有限且效果很难保证。这也是市场上没有可用于薄膜材料热性能测试仪器的主要原因。  瞬态法与稳态法恰恰相反,瞬态法是基于样品材料对热激励动态响应的一种测试方法,被测样品越薄,对热激励的响应越快,所以瞬态法的核心是检测物理量随时间变化快慢的问题。同时,在被测样品对热激励的快速响应过程中,周围环境和其他边界条件的影响反而变得很小,这就是瞬态法测试设备往往比较简单的主要原因。最主要的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块体样品(特别是薄膜材料)对热激励的动态响应时间,在当前的电子检测技术面前都不属于快速测量范畴,采用目前的各种电子技术手段很容易对热激励响应进行快速和准确测量。从另一方面理解,就是针对材料的热性能测试,瞬态法可以针对不同被测样品厚度范围(响应时间)采用相应响应频率范围的电子仪器和设备来实现准确测量,而目前电子仪器设备的测试能力要远远超过薄膜材料热性能测试的需求。这就是瞬态法自身的最大优势,同时也是目前市场上薄膜材料热性能测试仪器大多采用瞬态法的主要原因。  瞬态法与稳态法一样,在实际应用中都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共性问题:  (1)在线厚度的均匀性和准确测量问题:样品尺寸越大,样品厚度越小,厚度均匀性越难保证。稳态法由于要布置多只温度传感器而使得样品面积尺寸没有多少减少余地,所以在厚度均匀性保证上有一个极限值。但瞬态法在样品尺寸变化上则有很大空间,瞬态法可以根据激励源和探测器的尺寸来改变样品尺寸大小,样品可以做到很小尺寸,如激光闪光法样品尺寸可以做到直径5~12mm,温度波法样品尺寸还可以更小,由此使得瞬态法更容易保证样品厚度的均匀性以及在线准确测量。  (2)接触热阻问题:无论是稳态法还是瞬态法,测量中都会面临接触热阻问题,在薄膜材料测试中会更为明显。稳态法解决接触热阻问题是通过测量一系列相同材质和表面状态但厚度不同的样品,通过测试结果推算出接触热阻。但对于薄膜材料而言,一系列不同厚度薄膜样品很难加工制作,另外薄膜厚度均匀性问题也会造成接触热阻测量误差很大。因此无论是稳态法还是瞬态法,采用变厚度测量方法测试接触热阻只能算是一种无奈之举。在瞬态法测试过程中,可以将接触热阻看作是另一种材质的样品薄膜,整个测试模型就可以看作是一个多层薄膜结构的测试问题。只要采用瞬态法测量结果推算出各分层样品的热性能参数,就可以消除接触热阻的影响。随着瞬态法理论模型的发展,目前已经找到多层结构求解的技术途径,还需要进一步的模拟计算和试验考核以验证此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多层膜问题:大多数薄膜材料在实际应用中都是沉积在基材上,或是与其他薄膜材料进行复合后使用,呈现单层结构并能用于测量的薄膜材料很少,因此更有应用价值的是多层膜的测试问题,特别是对于多层膜样品要能够测试出各个单层薄膜的热物性参数,同时还要考虑压缩力等外部环境条件。多层膜问题与接触热阻问题类似,核心都是一个根据瞬态法测量结果求解单层膜信息的科学问题。[b][color=#cc0000]4. 瞬态法测试技术的深入研究[/color][/b]  从上述瞬态法特点和存在问题中可以看出,对于薄膜材料,特别是对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气体扩散层薄膜材料,瞬态法测试中很大的问题是要对每个被测气体扩散层样品进行表面加工和处理,这显然会增大测试的难度和工作量。如果样品材料的刚度不够而发生皱着和弯曲,则会很难制造合适的被测薄膜样品,因此薄膜测试中被测样品的制作和提取一直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我们通过分析,对瞬态法测试技术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被测样品环节提出了一种新的试验方法。这种新方法就是不在被测样品上进行任何处理,将原来对样品表面的处理转移到两片基材上,通过两片基材把被测样品夹持在中心位置来达到样品表面处理的相同效果。新方法的原理如图4-1所示。[align=center][img=4-1 新型瞬态法测试模型原理示意图,690,39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1/201901151926256162_9109_3384_3.png!w690x396.jpg[/img][/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4-1 瞬态法新型模型原理示意图[/color][/align]  针对不同的瞬态测试方法,这种改进后的瞬态法模型可以有不同结构形式,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和特点:  (1)对于温度波法而言,基体就相当于图3-4中的背板,可以将加热器、探测器和电极引线直接溅射在背板上,然后将被测薄膜样品加持在两块背板之间。这样避免了对被测样品的表面处理,通过已经制作成型的背板对各种样品进行测试。  (2)不对样品进行表面处理,可以避免直接在样品表面进行沉积涂层过程中涂层材料进入多孔薄膜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这对于气体扩散层这种多孔材料的导热系数测试尤为重要。  (3)对于激光闪光法而言,基体材料为刚性透明材料,激励层和探测层为沉积在基体材料表面的金属材料,然后表面在喷涂石墨层。这相当于将以往对透明样品的表面处理形式挪用到对基体材料的表面惊醒处理。作为激励源的激光脉冲经过透明的基体材料照射到激励层使得激励层温度快速升高,同时热量穿过被测样品到达探测层。探测层的温度变化透过透明基体被探测器检测,这个测试过程与普通激光闪光法完全相同,不同的是要考虑热量在多层结构中的传递,而不是以往那样仅有被测样品一层。在实际薄膜激光闪光法测试过程中,经过表面处理后的样品,也应该按照多层结构进行数据处理才能真正得到薄膜样品的测量结果。  (4)采用新型结构形式的激光脉冲法,同样规避了每次测试薄膜样品都需要进行表面处理的繁琐程序,做多每次需要再在基体表面喷涂石墨以增加发射率。  (5)从理论上来说,激光闪光法也可以看作是温度波法的一种特殊形式,普通温度波法是周期性热激励和周期信号检测,而激光闪光法则是单脉冲式的热激励和单个温升信号检测。因此,如果将激光单脉冲激励源更换为连续激光加周期性调制,使得经过激光束按照一定周期对激励层进行加热,这就相当于温度波法,但可以实现非接触测量。  总之,采用瞬态温度波法可以很好的进行压缩环境下薄膜材料的热物性测试。如果能解决多层模型的单层热性能参数的提取问题,解决接触热阻的影响,温度波法将更为准确和实用,同时也为激光闪光法开辟了更广泛的应用领域。[b][color=#cc0000]5. 参考文献[/color][/b]  (1) Zamel N, Litovsky E, Shakhshir S, et al. Measurement of in-plan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carbon paper diffusion media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20℃ to+120℃. Applied energy, 2011, 88(9): 3042-3050.  (2) 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Material Committee, A-S-T-M D5470-17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Thermal Transmission Properties of ThermallyConductive Electrical Insulation Materials, A-S-T-M International, West Conshohocken,PA, 2011.  (3)Khandelwal M, Mench M M. Direct measurement of through-plane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contact resistance in fuel cell material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6, 161(2): 1106-1115.  (4) Nitta I, Himanen O, Mikkola M.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contact resistance of compressed gas diffusion layer of PEM fuel cell. Fuel Cells, 2008, 8(2): 111-119.  (5) Karimi G, Li X, Teertstra P. Measurement of through-plane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contact resistance in PEM fuel cell diffusion media. Electrochimica Acta, 2010, 55(5): 1619-1625.  (6) 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Material Committee, A-S-T-M E2584-14 StandardPractice for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Materials Using a Thermal Capacitance(Slug) Calorimeter , A-S-T-M International, West Conshohocken,PA, 2007.  (7) Zamel N, Litovsky E, Li X, et al. Measurement of the through-plan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carbon paper diffusion media for the temperature range from?50 to+120° 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1, 36(19): 12618-12625.  (8) Zamel N, Litovsky E, Shakhshir S, et al. Measurement of in-plan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carbon paper diffusion media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20° C to+120° C. Applied energy, 2011, 88(9): 3042-3050.  (9) Ramousse J, Didierjean S, Lottin O, Maillet D. Estimation of the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carbon felts used as PEMFC gas diffusion layers. Int J Therm Sci 2008 47:1e6.  (10) Burheim O, Vie PJS, Pharoah JG, Kjelstrup S. Ex situ measurements of through-plane thermal conductivities in a polymer electrolyte fuel cell. J Power Sources 2010 195: 249e56.  (11) Burheim OS, Pharoah JG, Lampert H, Vie PJS, Kjelstrup S. Through-plan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PEMFC porous transport layers. J Fuel Cell Sci Technol 2011 8:021013-1e021013-11.  (12) Karimi G, Li X, Teerstra P. Measurement of through-plane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contact resistance in PEM fuel cell diffusion media. Electrochim Acta 2010 55:1619e25.  (13) Sadeghi E, Djilali N, Bahrami M.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of gas diffusion layers in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 Part 1: Effect of compressive load. J Power Sources 2010. doi:10.1016/j. jpowsour.2010.06.039.  (14) Sadeghi E, Djilali N, Bahrami M.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thermal contact reisstance of gas diffusion layers in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 Part 2: hysteresis effect under cyclic compressive load. J Power Sources 2010 195:8104e9.  (15) Radhakrishnan A, Lu Z, Kandilkar SG.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gas diffusion layers used in PEMFC: measured with guarded-hot-plate method and predicted by a fractal model. ECS Trans 2010 33:1163e76.  (16) Nitta I, Himanen O, Mikkola M.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contact resistance of compressed gas diffusion layer of PEM fuel cell. Fuel Cells 2008 8:111e9.  (17) TORAY Speci?cation, www.fuelcell.com/techsheets/TORAY-TGP-H.pdf.  (18) Zamel N, Litovsky E, Shakhshir S, Li X, Kleiman J. Measurememedia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20 to +120C. Appl Energy 2011.  (19) Litovsky E, Puchkelevitch N. Thermophysical properties of refractory materials, Reference book. Moscow:Metallurgy 1982.  (20) Volohov GM, Kasperovich AS. Monotonic heating regime method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thermal diffusivity. In: Maglic KD, Cezairliyan A, Peletsky VE, editors. Compendum of thermophysical property measurement methods: recommended measurement techniques and practices, vol.2.New York and London: Plenum Press 1989. pp. 429e454.  (21) ISO 22007-3, Plastics - Determination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thermal diffusivity - Part 3: Temperature wave analysis method.  (22) Morikawa J, Hashimoto T. Thermal diffusivity of aromatic polyimide thin films by temperature wave analysi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2009, 105(11): 113506.  (23) ISO 22007-4, Plastics - Determination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thermal diffusivity - Part 4: Laser flash method.[align=center]~~~~~~~~~~~~~~~~~~~~~~~~~~~~~~~~~~~~~~~~~~~~~~~~~~~~~~~~~~~~~~~~~~~~~~~[/align]

  • 化药3.1类的质量研究方向

    闲来无事,总结一贴,仅供参考,按国际惯例,以下纯属个人意见,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以此操作带来的任何损失概不负责。2009年,3.1类化学新药申报数量为420受理号,分属162个企业申报,110种原料药。相对的来说数量还较少,根据内部消息,发补率至少在8成以上,要求已在很多指导原则之上,因此在进行研究是应至少达到各指导原则中的要求。总结一些新的且必须的要求(内部消息及发补总结)1.与国外上市制剂的有关物质的对比研究,包括杂质的数量及个数,建议至少以DAD检测器进行杂质的纯度及紫外光谱的对比,有条件的可采用HPLC-MS,基本确定杂质的结构。通过检索或试验的方法确定降解途径,对杂质进行归属。2.与国外上市制剂的溶出度研究,建立至少4种溶出介质的对比研究,4种是起码的,溶出度研究应全面。从某些发补信息上来看,某些难溶性对溶出介质有依赖性的药品,需要研究溶出较差介质加入表面活性剂后的溶出情况。3.难溶性药物的粒径对溶出行为的影响需要关注。4.晶型研究需要关注,包括有晶型的和没有报道晶型的。5.需增强各方法学的研究,破坏试验中设置不同等级的破坏条件,分别考察其物料平衡。6.需加强对无机或者无紫外吸收杂质的研究,注意方法学的完善。7.加强合成中间体的内控标准的研究,以多批次积累数据。8.批量至少10000单位,或为生产规模的1/10。

  • 高校科研院所今日正在招聘,有机合成方向研究助理—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彭涛组-北京市,坐标北京市,高薪寻找不一样的你!

    [size=16px][color=#ff0000][b][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position-82676.html]立即投递该职位[/url][/b][/color][/size][b]职位名称:[/b]有机合成方向研究助理—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彭涛组-北京市[b]职位描述/要求:[/b]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彭涛课题组在化学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多个交叉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因工作需要现招聘研究助理多名。一.研究方向课题组长彭涛老师是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实验室目前主要通过分子荧光成像、化学蛋白质组学、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多种跨学科的技术和方法,研究疾病相关生物活性小分子(包括内源生物小分子和外源药物分子)的生物学功能,大规模鉴定生物活性小分子在蛋白质组中的作用蛋白靶点和功能位点,深入探索它们与重大疾病发生的关系,为相关药物和疾病治疗手段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课题组同时还利用化学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重大疾病(癌症、神经退行和感染性疾病等)相关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和相互作用,为发掘新的药物靶标和治疗策略提供理论基础。更多信息请见:https://scbb.pkusz.edu.cn/info/1015/1010.htm二.招聘职位-研究助理基本要求:1.具有化学、生物学或药学等相关专业的学士或硕士学位,具备有机合成相关方向的研究经验。2.工作认真负责,诚恳踏实,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3.对化学生物学有浓厚的兴趣和热情,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工作条件和待遇:1.提供优异的科研条件。2.薪资待遇从优,享有相关保险及公积金待遇,绩效工资根据考核情况确定。3. 入职后可申请学校单人宿舍或公租房4.表现优秀者可继续攻读本实验室博士研究生。[b]公司介绍:[/b] 清华大学生物微流控与药物分析实验室,致力于发展微纳流体操控的新原理新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微纳尺度的输运、组装和生物制造,模拟组织器官的微结构和微环境,结合原位光谱成像分析和质谱联用分析等检测技术,构建生命分析和生物医学研究的新模型,发展微流控生命分析的原理、方法及装置,参与生命科学前沿基础研究,服务于药品质量与安全、新药研发、临床检测等国家重大需求。课题组负责人梁琼麟教授,于2000年、2005...[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position-82676.html]查看全部[/url][align=center][img=,178,17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8/202108160948175602_3528_5026484_3.png!w178x176.jpg[/img][/align][align=center]扫描二维码,关注[b][color=#ff0000]“仪职派”[/color][/b]公众号[/align][align=center][b]即可获取高薪职位[/b][/align]

  • 分析化学读研究生方向有哪些?以后的就业都是什么样的~?

    小女子高分子本科面临考研……不喜欢吸高分子毒气等等原因想考分析化学硕士,但是在选择院校的时候发现有很多方向,质谱色谱纳米还有天然产物分析……感觉自己才疏学浅。重要的是方向决定了院校……院校决定了考试科目啊ಠ╭╮ಠ 有没有大神帮忙分析一下分析化学包括的方向和各个方向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呀~还有好不好就业的问题……对,工作环境和就业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各位理解我急切的心情的话……能不能也附带一点薪资的咨询呢…目前我是小二本学渣额PS:帮一个同学问的!

  • 【原创】电泳课题方向统计(参与有奖)

    为了能及时的帮助广大版友解决实验问题,特次统计版友的实验课题方向,以便能即使互相帮助!参与方式:论坛ID:电泳模式:研究方向:如:[color=#fe2419]论坛ID:sunpengwjh电泳模式:电色谱研究方向:整体住[/color]

  • 高校科研院所招聘联盟今日正在招聘,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电子仪器方向博士后,坐标武汉市,高薪寻找不一样的你!

    [b]职位名称:[/b]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电子仪器方向博士后[b]职位描述/要求:[/b]一、简介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简称“武汉物数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我国磁共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该所的核磁共振波谱学科依托于“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武汉磁共振中心”,拥有十数台核磁共振仪器设备(850MHz等多台固体和液体NMR谱仪),在核磁共振硬件、方法和应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成果。研究所承担、完成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十二五”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强磁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等多项核磁共振谱仪研制项目。   现研究所因实施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的需求,面向国内外诚聘电子、仪器相关方向的博士后,从事与核磁共振相关的射频技术研究和开发,热忱欢迎国内外的青年人才加入!   二、需求方向与要求   招聘岗位:博士后   研究方向:与核磁共振相关的射频技术研发   岗位主要职责:   1、研制与高场核磁共振谱仪相关的射频探头;   2、根据特定研究目的开发个性化的射频部件。   岗位要求:   1、具有电子、通信、自动控制、精密仪器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   2、年龄35周岁以下且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   3、具有扎实的射频电路的设计能力,熟悉射频相关的仪器及设备;   4、在相关领域以主要完成人发表过研究论文或有发明专利技术者优先;   5、具有敬业精神,责任心强,工作踏实,善于沟通及团队协作。   三、工作待遇   按照研究所相关规定享受相关待遇。 [b]公司介绍:[/b] 仪器信息网仪器直聘栏目针对高校科研院所的免费职位发布平台,汇集了全国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的招聘信息。发布信息请联系010-51654077...[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user/job/position/59824]查看全部[/url]

  • 【讨论】说说大家各自研究方向的‘钱’途吧

    做研究越来越难了,一方面要维持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还要做科研。但是我们是否想过把知识转化成强大的生产力呢?我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做研究只为兴趣,每天坚持自行车上班,甚至没有手机,但是他们对于科学的态度让人敬畏;也有这样一群人,每天忙于实验,乐此不疲,论文数量多,质量高,项目也有不少;也有这样一群人,每天开车横穿与身旁,神龙见首不见尾,不见做实验,但是身价不菲。我们不能说,那种状态是好的,那种状态是不好的,只要自己喜欢就可以。如果回到俗套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多赚钱,能生活过的更好。做科研的你,是否曾经想过这个问题,如果让自己变富?

  • 电化学分析研究方向

    [日期:2006-04-10]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 微电极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电化学测量技术,因其传质速度快、信噪比大、IR降小等显著特性,倍受化学界关注。方宾老师得益于南大陈洪渊教授指导,参与我国微电极方面研究,尤其在银微电极方面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于1994年底首次用化学刻蚀法研制了银微柱、盘电极,讨论了镀汞方法,考察了不同介质中裸银微电极伏安性质,相继研究了Pb 2+ 、Cd 2+ 、Tl + 、Zn 2+ 微分电位溶出分析法,I-、Br-、S 2- 的阴极溶出伏安法;还利用银基特性,研究了生化物质L-半胱氨酸的伏安行为及测试方法,抗菌素药物头孢氨芳降解产物的伏安行为及分析方法

  • 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刚刚发布了行业研究员(质谱方向)职位,坐标北京,速来围观!

    [b]职位名称:[/b]行业研究员(质谱方向)[b]职位描述/要求:[/b]岗位职责:1、负责完成行业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建立本行业企业、产品、专家、人才、技术数据库;2、负责组织协调内外部资源,基于公司发展战略编制、新产品研发立项、新应用领域市场拓展、政府调研汇报等信息需求,收集相关行业及市场信息,形成支撑决策的专题分析报告;3、负责拓展维护行业协会学会、专家学者的行业资源关系;4、负责行业博物馆的建设工作,包括展馆规划、展品收集、展示内容编制、管理制度制定等;5、培育一支专业的行业研究队伍。任职要求:1、本科以上学历,化学、仪器仪表等相关专业的优先。2、熟悉质谱产品,有5年以上产业研究和市场调研的工作经验(有质谱研发经验的,市场调研经验的可放低要求);3、具有较强的英语阅读能力,能够完成外文文献、网页等信息的阅读;4、熟练运用Excel等数据统计分析工具;5、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逻辑性和学习能力,善于协调内外部资源完成工作目标以及进行数据分析及总结报告,能够迅速了解或掌握新专业知识;[b]公司介绍:[/b] 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新三板挂牌企业,证券简称:禾信仪器,证券代码:871079)成立于2004年,是集质谱仪器研发、制造、销售及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企业。公司坚持“做中国人的质谱仪器”理念,在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等重点项目的支持下,不断发展创新,拥有质谱核心技术、先进工艺装配技术和完整的生产线,在国内率先实现质...[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user/job/position/54465]查看全部[/url]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