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研发人才

仪器信息网研发人才专题为您整合研发人才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研发人才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研发人才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研发人才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研发人才话题讨论。

研发人才相关的资讯

  • 研发人才培养助力科学仪器攻坚战|5月19日相约ACCSI仪器研发人才发展论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那么,在人才培养和需求两方面,校企双方又有哪些具体的困难和诉求?高端科研院所在研发人才进阶培养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研发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如何建立?仪器信息网特举办“仪器研发人才发展论坛”,作为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3)的同期活动,将在2023年5月19日上午9:00于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次论坛力邀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仪器研发专家、人才培养负责人等几十位行业专家现场交流研发人才培养之道。除此之外,本次论坛特别邀请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秘书长曾伟全程主持,更多精彩内容,敬请莅临ACCSI现场参与,期待您的加入!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3)仪器研发人才发展论坛日程(最终以年会官网显示信息为准)日程会议内容(拟)邀请人主持人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 秘书长 曾伟 09:00-09:05致辞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领导09:05-09:25仪器研发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及需求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 董青云09:25-09:45科学仪器研发人才进阶培养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关亚风09:45-10:00仪课通助力科学仪器行业人才技能提升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仪课通项目主管 魏京华10:00-12:00议题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仪器研发人才的培养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议题二研发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如何建立? 嘉宾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所长陈江韩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董青云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关亚风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裁黄文平北京市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生物工程学院中试基地 主任李曙光 天津市分析测试协会 秘书长李 全北京大学 教授刘虎威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陆 俊南开大学 教授邵学广北京莱伯泰科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智能分析检测事业部 总经理谢新刚海能未来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副董事长张振方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副总经理周加才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所务委员周 蕾为促进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搭建科学仪器行业“政、产、学、研、用、资、媒”等各方有效交流平台,助推北京市“两区”建设,服务首都科技创新,“2023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3)”将于2023年5月17-19日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召开。ACCSI2023以“创新发展 产业互联”为主题,由仪器信息网(instrument.com.cn)主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我要测网(woyaoce.cn)、北京怀柔仪器和传感器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等单位支持。联系方式报告及参会报名:010-51654077-8229 13671073756 杜女士赞助媒体合作:010-51654077-8015 13552834693 魏先生微信添加accsi1或发邮件至accsi@instrument.com.cn(注明单位、姓名、手机)咨询报名。
  • 产学研三方汇聚,数十位嘉宾共议仪器研发人才培养|5月19日相约ACCSI仪器研发人才发展论坛通知!
    受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我国仪器仪表产业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与此同时,仪器研发专业人才紧缺的状况更为显着。仪器仪表行业仪器研发人才供需成了制约行业发展、转型、创新比较紧迫的问题。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需要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让更多高技能人才竞相涌现。要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不断壮大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和一流创新团队。5月19日,仪器研发人才发展论坛作为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3)的同期活动,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次论坛力邀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协会学会等多方仪器研发专家、企业负责人等数十位行业专家现场交流仪器研发人才培养之道。一、会议时间:2023年5月19日 9:00-12:00二、会议地点: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3F-313会议室三、会议形式:报告演讲+圆桌讨论四、会议规模:60人五、出席嘉宾:科学仪器及配件厂商董事长及总经理、总工、研发主管仪器研发相关高校领导、教授科研院所负责人、研究员政府及行业协会学会相关人员六、会议日程: 日程会议内容邀请人主持人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 秘书长 曾伟 09:00-09:05致辞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 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处 处长 曾艳09:05-09:25从粒度仪器技术发展看人才需求和培养方法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 董青云09:25-09:45科学仪器研发人才培养探索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关亚风09:45-10:00打造科学仪器行业高技能人才成长平台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仪课通项目主管 魏京华10:00-12:00(圆桌论坛)议题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仪器研发人才的培养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议题二研发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如何建立?嘉宾(按姓氏拼音排序):边宝丽 北京华科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江韩 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所长陈李强 北京中关村微纳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岳 北京卓立汉光仪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青云 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关亚风 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韩玉刚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主任研究员黄文平 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晶晶 北科建怀柔国际科创中心负责人李浚 北京化工大学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李全 天津市分析测试协会秘书长梁世健 广州贝拓科学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虎威 北京大学教授陆 俊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邵学广 南开大学教授谭 晶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荣继武 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吴庆翔 上海三信沛瑞仪器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龙 河北子曰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总经理杨啸涛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研究员姚文清 清华大学国家电子能谱中心副主任/研究员谢新刚 北京莱伯泰科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自动智能分析检测事业部总经理曾艳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处处长赵友全 天津大学精密分析仪器实验室主任教授周加才 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副总经理周蕾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所务委员周晓煜 清华大学精仪系副教授朱新勇 青岛盛瀚色谱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更多嘉宾邀请中为促进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搭建科学仪器行业“政、产、学、研、用、资、媒”等各方有效交流平台,助推北京市“两区”建设,服务首都科技创新,“2023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3)”将于2023年5月17-19日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召开。ACCSI2023以“创新发展 产业互联”为主题,由仪器信息网(instrument.com.cn)主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我要测网(woyaoce.cn)、北京怀柔仪器和传感器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等单位支持。联系方式报告及参会报名:010-51654077-8229 13671073756 杜女士赞助媒体合作:010-51654077-8015 13552834693魏先生微信添加accsi1或发邮件至accsi@instrument.com.cn(注明单位、姓名、手机)咨询报名。
  • 政产学研各方贡献集体智慧 为仪器研发人才培养加速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5月17-19日,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3)在北京怀柔召开。由仪器信息网举办的“仪器研发人才发展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作为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23)同期活动,从科学仪器行业出发,全面探讨:人才是什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才能成长为人才?本次论坛特别邀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处曾艳处长出席、致辞,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秘书长曾伟全程主持。论坛吸引了来自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70位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等的行业专家汇聚一堂,深度交流仪器研发人才培养之道。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处处长曾艳 致辞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秘书长曾伟主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尤其是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提升国产化的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争取早日实现用我国自主的研究平台、仪器设备来解决重大的基础研究问题。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仪器攻坚战,人才是关键。曾艳在致辞中说到,目前国产仪器技术门槛特别高,投入大,人才紧缺。国产仪器的研发是科学工程和生产制造相结合的产物,无论是企业、高校,还是科研院所,都面临高端仪器研发人才紧缺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当前人才评价机制不匹配,学科设置不合理,同时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现实需求。解决人才问题,必须有产学研用多方相互配合,缺一不可。会议现场为促进行业各方广泛联合共谋严重制约仪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紧缺问题,本论坛广邀各方代表,搭建平台,促进与会代表能够从企业、高校、院所、政府的不同视角,对仪器的科研人员的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和人才的发展献计献策。论坛设置3个报告环节,分别从政、产、学、研等角度分析人才培养现状及需求。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 董青云报告:《从粒度仪器技术发展看人才需求和培养方法》董青云认为科学仪器其实是一个交叉学科属性,它是科学家,工程师,工匠,管理者,劳动融合的结果,所以它有学科交叉,多学科融合的特点。粒度仪行业要归结到多专业、多层次的人才需求:科学家、工程师、高级管理人才、超级销售员和市场专家、应用人才、工匠型的人才和技术工人。每一种人才的造就都不是单纯的一方培养,同时需要高校、社会等多方培养。让懂管理的人管理企业,要懂仪器的人设计仪器,让懂工艺的人制造仪器,这样我们才能出来一个好仪器。对于企业来说产学研用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仪器企业需要在用开放态度去做产学研用,接受技术的合作以及人才的合作。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关亚风报告:《科学仪器研发人才培养探索》关亚风以目标倒推人才需求,我们需要什么专业的人才来做研发,每一种专业的人才所需要的知识倒推如何去培养人才。仪器设计需要的几个模块:第一仪器的主要应用功能及整机设计;第二关键器件和部件的设计开发;第三弱信号放大;第四是运算电控和电磁兼容的设计开发;第五是仪器的机械功能。每一个模块所需要具备的能力不同,培养要素也不相同,需要结合专业知识及后天引导培养才能胜任。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仪课通项目主管 魏京华报告:《打造科学仪器行业高技能人才成长平台》魏京华针对专业人才培养难的现状及仪课通所作出的努力及宝贵经验进行了分享,并且用大数据分析了科学仪器研发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现状。介绍展翅计划项目聚焦专业培训,解决人才需求。链接各方、优势互补,共同建立,仪器研发人才、仪器应用人才、仪器市场营销人才等体系化培训课程,打造业内高含金量认证证书、各方互认,并且打通培训、招聘环节,从根本上解决人才需求。并邀请企业、检测机构、协会学会及名师专家联合合作助力高技能人才培养。此外,把本次论坛的核心讨论环节,产学研三方代表分别就如何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做了深入讨论。三方代表踊跃发言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黄文平、北京莱伯泰科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自动智能分析检测事业部总经理谢新刚、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周加才、北京卓立汉光仪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岳、 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荣继武、 广州贝拓科学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梁世健、河北子曰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龙等分别从自身或企业角度进行分享讨论。在任何领域,超级人才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针对普通人才的培训才是提升企业实力的关键。当前企业人才高度依赖自自我培养,为此企业需要积极开展内部培训,公司内部需要专门设立内部培训为导向的部门,或借助外部力量协助企业内训,助力企业内部知识萃取。例如北分瑞利就与仪课通合作,在原理讲解的层面上添加了实操相关的演练,证明系统性学习确实更加有效。同时企业也需要与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合作,不仅能为企业内训提供弹药,同时还能提前让高校内的学生了解企业业务。针对高校人才培养,实际上仪器研发行业更加需要的是领域内的人才,而不是仪器专业的人才,不同领域的交叉更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产学研三方代表踊跃发言作为仪器研发相关人才重点培养高校专家, 北京大学刘虎威教授、清华大学精仪系周晓煜副教授、天津大学赵友全教授、南开大学邵学广教授、北京化工大学谭晶教授、李浚主任等揭露精密仪器学院的学生很多,行业因素、企业因素等各方面原因导致真正走向仪器企业的学生的比例是相对比较小的这一现状。并呼吁国家、行业、企业环境吸引行业人才,另一方面仪器行业需要各层次人才协作,高校学生的学习要有目的性,达到行业认可才能更好的投入行业,所以职业培训很有必要。产学研三方代表踊跃发言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陈江韩所长、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关亚风研究员、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研究员杨啸涛、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周蕾等从科研角度分析当前人才培养并非由国家需求、市场需求决定的,在培养方向上存在错配。同时由于仪器研发行业本质上是一个交叉领域,门槛较高。需要人才不能把目光聚焦在原理层面,而是能将光机电领域串起来,整个仪器研发流程中,对仪器各个部分都了解的人才极度紧缺,像这样能够熟悉整个领域高级人才的培养周期极长,需要加深产学研用的一体化进程。同时天津市分析测试协会秘书长李全表示无论是科研院所、检测机构、企业,人才培训、认证认可上岗要求非常有必要。在场用户纷纷上前与企业代表进行交流,多方人士积极就科学仪器行业研发人才问题进行讨论,收获颇丰。本论坛对于高校、科研、企业几方资源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对接机会,也是剖析仪器研发人才培养困境、解决培养难、招聘难等问题的一个良好开端。基于现场专家提到的人才短缺、人才培养难、评价难的现实问题,仪器信息网-仪课通作为高校以及科学家和企业之间关系的纽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后续将立足行业需求,共同举办科学仪器高技能人才培训班,聚焦仪器研发人才、仪器应用人才、仪器市场营销人才等体系化培训,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解决仪器研发人才短缺问题、打好科学仪器国产化攻坚战,夯实基础。仪课通是信立方旗下科学仪器及检验检测在线学习平台。让行业从业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科学及检测行业的在线学习,提升仪器用户及检测人的专业技能。课程领域涵盖实验室管理到食品,医学,环境,材料等多个领域课程,满足不同学员的学习需求。仪课通网址:https://www.instrument.com.cn/ykt/咨询电话:15011302316
  • 这里的实验室会赚钱——看一座技术园区如何优化研发人才创新环境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30年前,这里是城乡分界线,被戏称为“城市地图外两厘米的地方”;30年间,这里诞生了万瓦连续光纤激光器、数字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仪、国际电联标准……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500多平方公里,1800多家高科技企业,平均每天10多项发明专利诞生——光谷,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我国重要区域创新中心,缘何迸发如此的创新能量?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股权激励、放开成果转化限制等提升动力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1976年,我国第一根光纤在烽火科技的前身——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诞生。此后,武汉邮科院进行公司化改革,自谋生路。虽然刚开始光纤光缆等产品供不应求,但不久就遇上互联网寒冬,烽火通信等子公司业绩出现了大滑坡。“创新和研发是高科技企业的生存根基,啃老本走不远。”痛定思痛,公司负责人决定降薪裁员、改革绩效管理,通过市场机制激发研发人员创新活力。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烽火通信试水股权激励,200余名技术骨干获得公司股份,成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中员工持股的先行者,5年行权期内,销售额翻番。2014年底,实施了第二期股权激励计划,对象扩至732人,包括骨干管理层与核心技术人员。股权激励下,烽火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逐渐改变跟跑状态。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以前因为地处内陆,难以吸引企业研发人才,更谈不上大企业落户了。”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夏亚民说,但光谷周边聚集了42所高校、50多个科研院所,何不先行先试做好转化这篇大文章,将智力资源转化为真金白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2009年,光谷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股权激励等试点。截至目前,70余家国有及校办企业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研发人员成为股东,能让职工利益与企业利益更紧密地联结,调动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夏亚民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2012年,武汉率先在光谷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试点,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留岗创业,转化收益70%归研发团队。去年,光谷再次放开科技成果转化限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一系列优化企业研发人才创新环境的举措,成就了一个个会赚钱的实验室,让一批科研院所背景的企业成长为行业翘楚。光谷,这条曾经的电子一条街,如今已发展出光电子产业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培养领军人物,孵化大学生创新团队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在武汉锐科研发中心,万瓦光纤激光器快速击穿钢板。但11年前,我国工业光纤激光器全部依靠进口。第二批“3551光谷人才计划”入选者、激光领域专家闫大鹏,改变了这一尴尬局面。2007年,他与光谷企业华工科技展开合作,创办了武汉锐科光纤激光器技术公司。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为吸引并留住科技人才,东湖高新区在企业注册、融资、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居住就医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2013年,锐科激光研发出万瓦连续光纤激光器,使中国成为第二个掌握这项核心技术的国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2009年,光谷提出“3551人才计划”,用3年时间,在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引进和培养50名左右科技领军人才、1000名左右高层次人才。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如今,该计划已经成为了光谷吸引全球英才的强大磁场。9年来,累计投入15.7亿元专项资金,围绕高新技术等产业招才引才。截至目前,已有5000多个海内外人才团队集聚光谷。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光谷还是大学生、年轻人的逐梦之地。160万人口中,70%为35岁以下的年轻人群。2013年,光谷搭建创业者和投资人、企业家交流交易的平台,帮助120多个项目累计融资30亿元。近万名博士、6万名硕士,上千个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光谷创新创业。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完善创新投入机制,加强科技金融服务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我们能不断取得技术突破,与相关部门及时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是分不开的,可以腾出手来投入更多研发资金。”长飞光纤光缆公司财务人员王义超表示,仅2017年,公司累计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1.15亿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30年前,长飞只是荷兰飞利浦公司的一个中国工厂。“甚至一个螺丝钉、一个配件都需要进口,人家要加价,你还是得买,因为是独家。”总裁庄丹至今记忆犹新。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此后,长飞设立研发中心,掌握源代码,自主改造升级。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从专项资金“搭桥”股权激励到科技企业注册资本“零首付”,从鼓励设立天使基金到大力度的税收扶持政策,光谷一系列创新举措,缓解了长飞研发投入的后顾之忧。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每年销售额至少5%用来做研发,研发费上不封顶。”长飞研发中心总经理王瑞春说。如今,长飞已拥有境内外专利权300多项,一半以上是发明专利。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光谷还集聚各类金融及服务机构超过1500家,其中银行科技支行达到24家,是全国科技支行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去年12月,武汉挂牌成立光谷金融控股集团和500亿元规模的光谷产业发展基金,计划打造全国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带动超万亿元社会投资。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今年上半年,光谷专利申请量超1.4万件,平均每天70多件。“未来,要继续为企业研发人才提供创新环境,打造国之重器,培育一批科技产业领域的领跑者。”光谷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荣凯说。 /p p br/ /p
  • 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召开仪器研发人才发展论坛
    日前,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同期举办的仪器研发人才发展论坛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召开。来自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院、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的70余位行业专家汇聚一堂,交流仪器研发人才培养之道。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怀柔区委宣传部供图)报告环节,特邀嘉宾分别以“行业研发人才的需求方向及培养方式”“揭秘企业人才培养现状”及“仪器研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为题做分享,并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论坛主办方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代表分享了利用大数据下的科学仪器研发人才供需不平衡现状,以及通过展翅计划链接企业、检测机构、协会学会及名师专家的方式来解决人才需求的未来畅想。“论坛对于高校、科研、企业三方资源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对接机会,也是剖析仪器研发人才培养困境,解决培养难、招聘难等问题的一个良好开端。”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讨论环节中,产学研三方代表分别就如何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挖掘科学仪器企业对仪器研发人才的真实需求等话题进行讨论,为科学仪器人才培养和发展建言献策。
  • 重量级嘉宾阵容确定|ACCSI 仪器研发人才发展论坛将于5月19日举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研制科技仪器设备,人才是关键。为促进科学仪器研发人才培养,促进科学仪器行业的快速发展,2023年5月19日,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3)开设:仪器研发人才发展论坛。本次论坛中来自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各产业方将深入探讨人才培养的路径及方式,实现多方仪器研发资源对接,促进合作。看点一:本次论坛从“产、学、研”多角度进行仪器研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探索;看点二:本次论坛特邀嘉宾均为仪器相关领域资深专家,对于仪器创新、人才培养有独特见解。诚邀对科学仪器研发人才培养感兴趣的机构、企业、团队、用户等报名参会。论坛嘉宾风采抢先看: 会议日程内容嘉宾主持人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 秘书长曾伟仪器研发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及需求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 总经理董青云科学仪器研发人才进阶培养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研究员关亚风创新人才培养清华大学 教授欧阳证仪课通助力科学仪器行业人才技能提升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仪课通项目主管魏京华圆桌讨论一: 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如何联合促进仪器研发人才的培养?圆桌讨论二:仪器信息网如何在仪器研发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作用?主持人: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 秘书长曾伟嘉宾:清华大学 教授 欧阳证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党委书记董事长 杨植岗北京卓立汉光仪器有限公司 总经理 丁良成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 总经理 董青云北京市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生物工程学院中试基地 主任 李曙光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 所长 陈江韩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高级工程师 陆 俊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研究员 关亚风天津市分析测试协会 秘书长 李 全南开大学 教授 邵学广北京莱伯泰科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智能分析检测事业部 总经理 谢新刚更多嘉宾邀请中点击立即报名  》》》 为促进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搭建科学仪器行业“政、产、学、研、用、资、媒”等各方有效交流平台,助推北京市“两区”建设,服务首都科技创新,“2023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3)”将于2023年5月17-19日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召开。ACCSI2023以“创新发展 产业互联”为主题,由仪器信息网(instrument.com.cn)主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我要测网(woyaoce.cn)、北京怀柔仪器和传感器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等单位支持。  联系方式  报告及参会报名:010-51654077-8229 13671073756 杜女士  赞助及媒体合作:010-51654077-8015 13552834693魏先生  微信添加accsi1或发邮件至accsi@instrument.com.cn(注明单位、姓名、手机)咨询报名。
  • 重量级嘉宾阵容确定|ACCSI 仪器研发人才发展论坛将于5月19日举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研制科技仪器设备,人才是关键。为促进科学仪器研发人才培养,促进科学仪器行业的快速发展,2023年5月19日,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3)开设:仪器研发人才发展论坛。本次论坛中来自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各产业方将深入探讨人才培养的路径及方式,实现多方仪器研发资源对接,促进合作。看点一:本次论坛从“产、学、研”多角度进行仪器研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探索;看点二:本次论坛特邀嘉宾均为仪器相关领域资深专家,对于仪器创新、人才培养有独特见解。论坛嘉宾风采抢先看:诚邀对科学仪器研发人才培养感兴趣的机构、企业、团队、用户等报名参会。点击立即报名   》》》  为促进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搭建科学仪器行业“政、产、学、研、用、资、媒”等各方有效交流平台,助推北京市“两区”建设,服务首都科技创新,“2023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3)”将于2023年5月17-19日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召开。ACCSI2023以“创新发展 产业互联”为主题,由仪器信息网(instrument.com.cn)主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我要测网(woyaoce.cn)、北京怀柔仪器和传感器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等单位支持。  联系方式  报告及参会报名:010-51654077-8229 13671073756 杜女士  赞助及媒体合作:010-51654077-8015 13552834693魏先生  微信添加accsi1或发邮件至accsi@instrument.com.cn(注明单位、姓名、手机)咨询报名。
  • 中国科技研发人员总数超美国 居世界第一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国家创新蓝皮书》指出,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占到世界总量的25.3%,超过美国研发人员总量占世界总量的比例(17%),居世界第一。   蓝皮书指出,2011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6300万人,其中,获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2740万人 2011年投入研发活动的劳动力人数达到401.8万人,其中,获博士学历的有25.2万人、硕士学历的有56.6万人、本科学历的有127.9万人。   据科技部2012年第19期《科技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全球研发人员总量该数据是根据全球41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统计,这4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占到全球总量的98%,约为1138万人。年国际上研发人员测度采用人头数和全时工作当量(即&ldquo 人年&rdquo )两种量纲,国际上通常采用&ldquo 人年&rdquo 量纲,比2010年增长3.7%。自2000年以来,全球研发人员总量总体上在稳步增长,但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增长速度有所放慢,从2007年的5.2%下降到2010年的3.5%。   2007~2011年,全球研发人员总量年均增长率为3.7%,而我国研发人员同期年均增长率为13.5%,是全球研发人员增长速度最高的国家 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占到世界总量的25.3%,超过美国研发人员总量占世界总量的比例(17%),稳居世界第一。   蓝皮书指出,虽然中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稳居世界第一,但是人均产出效率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高端的创新型人才仍非常稀缺。   2012年,我国劳均GDP劳均GDP指的是单位劳动力创造的GDP,即总GDP除以总的就业人口。(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为15868美元/人,居世界第57位,农业、工业、服务业部门的劳均GDP分别为4263.4美元/人、23344.4美元/人和17942.3美元/人,分别居世界第55位、第55位和第56位。我国每万名劳动力拥有研发人员数量为38人/万名,远低于日本(133人/万名)、韩国(135人/万名)、德国(132人/万名)、俄罗斯(111人/万名)等国家。   在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201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我国劳动力效率排在第34名,高等教育的质量仅排在第70名。麦肯锡《新兴市场人才报告》的数据表明,我国工程和金融方面的毕业生只有10%左右具备全球化企业所要求的能力,本土的MBA毕业生能够胜任管理工作的不到20%。以IT服务行业为例,由于缺乏创新型人才支撑,我国IT跨国服务总收入中有65%来源于附加值较低的日本市场,高附加值的跨国服务收入只占总收入的10%,而印度的这一比例为75%。高端的创新型人才不足是制约中国创新的瓶颈。
  • 裁员潮下研发人数不降反升 中国芯片上市公司研发人员排行榜出炉
    作为高科技行业,研发能力是半导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研发人员更是基础。通过整理分析196家中国芯上市公司的公开财报信息,发布中国芯上市公司研发人员总数排行榜。研发人员排行榜中,研发人数最多的是纳思达4861人,人数超过1000人的有37家企业,人数超过2000人的有12家,分别是纳思达(4861人)、华天科技(4087人)、士兰微(4005人)、闻泰科技(3729人)、北方华创(3656人)、长电科技(2897人)、环旭电子(2809人)、三安光电(2707人)、中芯国际(2363人)、四维图新(2318人)、韦尔股份(2053人)和三环集团(2034人)。从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比例来看,占比超50%的有74家,占比超80%的有13家,分别是海光信息、翱捷科技、芯原股份、博通集成、恒玄科技、晶晨股份、富瀚微、安路科技、中颖电子、汇顶科技、全志科技、星宸科技和四维图新;占比低于30%的有84家,占比低于10%的有6家,分别是深科技、TCL中环、通富微电、晓程科技、天岳先进和麦捷科技。据集微网统计,192家公司中有185家公司披露了与2022年研发人员数量增减情况,其中146家人数增多,37家人数减少,研发人员人数增幅居前的是裕太微(75.9%)、正帆科技(74.8%)、帝奥微(69.4%)、锴威特(62.5%)和芯联集成(60.7%),人数减少幅度较大的是北斗星通(-50.3%)、闻泰科技(-47.5%)、苏州固锝(-45.6%)、寒武纪(-37.6%)和大港股份(-36.7%)。与2022年相比,约三分之二企业研发人员占比上升,三分之一企业研发人员占比下降。其中四维图新、格科微、正帆科技研发人员占比增加幅度居前,江波龙、苏州固锝、天岳先进研发人员占比减少幅度居前,超过10个百分点。有16家企业虽然员工总数下降,但是研发人员数量在增加,这16家企业分别是中芯国际、环旭电子、航锦科技、纳思达、长电科技、仕佳光子、晶盛机电、华灿光电、宏达电子、上海合晶、崧盛股份、达利凯普、云天励飞、灿勤科技、有研硅和台基股份。然而也有8家企业虽然员工总数上升,但是研发人员数量在减少,这8家企业分别是天岳先进、三安光电、楚江新材、苏州固锝、气派科技、明微电子、蓝箭电子和晓程科技。集微咨询分析师表示,过去一段时间,半导体行业的裁员潮仍在持续蔓延,但是大多数公司的研发人员不降反升,半导体行业正面临着一边裁员,一边缺人的冰火两重天局面。随着AI的高速发展,半导体企业对高端研发人才的需求更是日益强烈,企业需要不断增强研发能力以保持核心竞争力。
  • 科技部:2020年研发人员人均经费每年50万
    p   据科技部网站消息,科技部近日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到2020年,我国研究与发展(R& amp D)人员年人均研发经费由2014年的37万元/年提升到2020年的50万元/年,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017419912418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163c1b71-e50f-4afb-8ad5-e65eb6bfcad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资料图: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科研人员正在进行无人驾驶汽车试验 /p p   《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到2020年,适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初步形成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科技人才队伍,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和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在重点领域形成科技人才国际竞争优势,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p p   一是科技人才队伍规模稳步扩大。我国R& amp D人员全时当量由2014年的371万人年达到2020年的480万人年以上,R& amp D研究人员全时当量由2014年的152万人年达到2020年的200万人年以上,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究开发人力投入由2014年的48人年提升到2020年的60人年以上。 /p p   二是科技人才结构显著优化。基础研究人员占R& amp D人员的比重达到7%左右 重点产业领域人才和科技创业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企业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比重持续增加 年龄结构梯次配备,院士等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平均年龄逐步降低 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科技人才总量有较大增长。 /p p   三是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投入力度明显增强。健全多元人才投入机制,R& amp D人员年人均研发经费由2014年的37万元/年提升到2020年的50万元/年,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提高人才投资效益,人才使用效能获得较大提升。 /p p   四是科技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在基础研究领域涌现出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在前沿技术和战略高技术领域拥有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在重点产业领域拥有一批高端工程技术人才,在新兴技术领域拥有一批创新创业人才。 /p p   《规划》明确了重点任务:一是加快科技人才队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促进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科技创业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协调发展,形成各类科技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合理分布的格局。 /p p   二是大力培养优秀创新人才。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培养、锻炼和造就创新人才的体系,动员全社会参与到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的探索中来。 /p p   三是重点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更大力度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p p   四是营造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着力构建符合学术发展规律的科研管理、宏观政策、学术民主、学术诚信和人才成长环境,为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打下良好基础。 /p p   《规划》还指出,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科技人才使用管理体制,创新科技人才选拔和使用机制。实行科技人才分类评价,建立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清除人才流动障碍,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按照市场规律让科技人才自由流动,提高社会横向和纵向流动性。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服务体系,为科技人才的开发、培养、评价和流动等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保障。 /p p br/ /p
  • 持续开展创新 重视质谱研发人才培养——视频访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姜山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nbsp /strong 科学仪器设备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基石,是经济发展、民生问题和国防安全的重要保障。质谱仪器作为尖端的科学仪器之一,广泛应用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食品安全、环境监测、医疗卫生、国防军事及国际反恐等领域。但目前,我国质谱仪器的研发和制造水平相较于进口产品还有一定的差距,质谱产业发展任重道远。为了提升我国质谱研发及产业化能力,从源头上增强国家自主创新的实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专家、厂商将目光放在质谱仪器开发和产业化上。在2019年10月11-12日举行的“第二届质谱仪器研发论坛”,汇聚了近200位质谱研发领域专家,共同就质谱技术和产业发展展开讨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在论坛举办期间,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了的 strong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启先核科技有限公司姜山 /strong ,就目前我国质谱研发的现状及问题,多电荷态离子源质谱仪器的研发以及未来发展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详细内容请点击以下视频观看: /span /strong /p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4196C0D561D3AA04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5B1BAFA93D12E3DE& playertype=2"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姜山表示,相对于传统的单一电荷态离子源,多电荷态离子源抗本底干扰能力更强,可以极大地提高分析测量的灵敏度。目前他的工作主要集中于多电荷态离子源质谱及加速器质谱的研究工作。包括理论研究和原理验证等工作已经告一段落,接下来将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实验室样机的搭建上,证明理论的可行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姜山也表示,我国质谱技术目前与国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是由于创新力不足。质谱行业的创新性人才目前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对从事技术创新的人才奖励不足,从事技术研发的人才相对于从事应用研究的人才数量上差距明显。这方面需要国家和行业予以重视。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力度,持续开展创新,相信未来我国质谱行业将会持续飞速的发展。 /p p br/ /p
  • 山西实施科技研发人员倍增计划,力争到2025年集聚科研人员10000名
    近日,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山西省科技研发人员倍增计划行动方案》(下称《方案》),以促进科技研发人员数量大幅增长,力争到“十四五”末,全省每万名劳动力(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年均增速20%以上,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方案》提出,山西省将聚焦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围绕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布局建设一流创新平台,构建创新发展新高地。“十四五”期间,实现大科学装置零的突破,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山西省实验室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00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1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00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30个。加大中试投入,发展多种形式的中试基地,形成覆盖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领域的中试体系。山西省将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植数量众多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到2025年,建设200个高层次人才团队;认定新型研发机构500家,集聚科研人员10000名;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达到10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0家,推动100家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全球知名、全国有影响力的高科技领军企业;全省博士后“两站”达到100个。《方案》全文如下——山西省科技研发人员倍增计划行动方案为统筹解决当前山西省科技研发人员总量不足、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偏低、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等问题,围绕《山西省“十四五”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规划》目标,根据省委、省政府有关要求,制定如下行动方案。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以科技研发人员数量倍增、质量提升为目标,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科技研发人员队伍建设,聚力打造人才发展新高地,为我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二、发展目标在全省大力实施科技研发人员倍增计划,促进科技研发人员数量大幅增长。力争到“十四五”末,全省每万名劳动力(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年均增速20%以上,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三、工作任务(一)大力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发挥党管人才统领作用,深化人才引育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制度,建立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落实《中共山西省委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山西省建设人才强省优化创新生态的若干举措》,大力开展人才靶向招引,通过项目合作、顾问指导、“候鸟”服务等形式,扎实推进省校合作,以建设“12大基地”为抓手,加大对新兴产业以及重点领域“高精尖缺”人才、企业急需紧缺人员的招引力度。面向全球遴选国际顶尖水平的科学家、高端领军人才和团队来晋创新创业。推进落实“十四五”院士后备人选培养计划,加快培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进一步实施省级重点人才工程,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植数量众多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实现我省高层次人才数量大幅增加。(二)加强科技人才创新团队建设聚焦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设立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专项资金,强化创新创业平台的“磁吸效应”,建立对创新团队稳定支持的倾斜政策,鼓励潜心开展基础科学研究与探索。通过联合建立技术研发分中心、“兼职兼薪”、“候鸟式”聘任、“双休日”专家等途径,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将国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汇聚到我省相应的产业技术平台,实现“唯才是用、外才晋用”。引进培育一批服务省内创新需求、专业特色突出的高端特色智库。建立全球科技人才库,实时跟踪动态调整。建设山西人才共享云平台,利用互联网高效匹配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需求,挖掘培养具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本土人才团队。通过重点培育、重点支持、重点建设,助力人才团队做大做强,到2025年建设200个高层次人才团队。(三)充分发挥高校培养科研人员优势依托高校科研人员、科研平台、科研成果资源优势,努力培养、集聚一批高层次科研人才。深入实施高等教育“1331工程”,夯实全省高校学科基础,全面提升基础研究人员培养质量和水平。加快推进国内一流大学、一流学科、重点学科建设,大力培育高水平的基础科研人员团队。切实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大力培养“高级蓝领”实用型人才。有效吸引山西籍人才返晋和省内优秀本硕博毕业生留晋从事科研活动相关工作,努力实现“晋才晋用、晋用晋才”。(四)加快高端创新平台建设聚焦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围绕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一流创新平台,构建创新发展新高地。“十四五”期间,实现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零的突破,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省实验室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00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1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00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30个。加大中试投入,发展多种形式的中试基地,形成覆盖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领域的中试体系,以一流平台引育一流科研人才和一流创新团队。(五)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的实施意见》,按照“引进共建、培育新建、整合组建、提升改建”的方式,大力推动将现有研发机构改造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借鉴国内外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先进经验,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良性政策环境体系,力争到2025年认定新型研发机构500家,引进一流创新人才和团队,集聚科研人员10000名,打造一批覆盖科技创新全周期、全链条、全过程的高水平创新平台。(六)推进科技型企业倍增提质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充分利用智创城、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新载体,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梯次快速成长。引导鼓励规上工业企业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以创新平台为载体,吸引高水平人才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推进企业“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积极打造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培育更多“小巨人”和“单项冠军”,到2025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达到10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0家,推动100家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全球知名、全国有影响力的高科技领军企业。(七)加强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建设积极推动创新型民营企业家培训工作,将各类创新型民营企业家纳入全省人才队伍培养总体规划,深入实施“万名企业家培训计划”。大力培育山西省青年一代民营企业家队伍,积极开展青年一代民营企业家“接力计划”,运用专题培训、考察学习、课题研讨、青年论坛等多种手段,全面拓展提升民营企业家的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和创新能力。大力提升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和技术负责人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加大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科技创新培训力度,推动国有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打造一支具有新晋商特色的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八)加强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职称评价体系。探索建立专业技术人才省政府特殊津贴奖励制度,完善我省高层次人才政府特殊津贴制度体系。支持留学人员来晋(回省)创新创业,选择500项左右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和服务项目进行重点扶持。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申请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到2025年,全省博士后“两站”达到100个。大力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每年重点培养2500名左右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九)加强卫生医疗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深入推进“136”兴医工程,持续推进“四个一批”科技兴医创新计划,拓宽医疗科技人才整合新路径。深化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以山西医学科学院科技共享平台建设为抓手,加强医教研协同发展,探索科技资源共享新模式。深入实施中医药人才培养工程方案,优化人才结构布局,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统筹推进各类中医药人才培养。提倡医工结合、医理结合,鼓励临床应用转化,分层分批挖掘约60名医学科技人才、培养30个左右医学科技创新团队、建设30个左右医学重点实验室、开展200项左右重大临床科研项目,大力培育卫生医疗科研人才。(十)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依托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等平台,加快培养农业科研领军人才,举办农业领域高层次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给予专项经费支持。打造一流国家农高区,引导各类农业领域领军人才、一流运营团队向农业产业平台、农业产业示范区等重点人才平台汇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高地、人才高地。推进“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健康有序发展,组建产业技术团队和技术专家组,选派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基层,强化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加强农技推广和公共服务人才、农业技能人才及各类专业人才培养,鼓励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科技咨询服务工作。(十一)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坚持开放导向,持续加强与国外引智渠道的联系,积极对接海外人才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举办海外人才对接活动。建立“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基地,嵌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区域,提升科技开放能级。支持建设国际性科技创新平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发挥“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的引领、示范作用,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广泛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承担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提升科研人员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四、保障措施(一)加大正向激励力度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落实科研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机制。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对科技成果转化贡献突出的团队及人员进行大力奖补。支持事业单位将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纳入绩效工资管理。鼓励企业对关键核心人才实施股权激励和分红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措施。支持科研机构对优秀青年科研人员设立青年科学家、特别研究员等岗位,在科研条件、收入待遇、继续教育等方面给予必要保障。(二)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继续把科技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支持,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确保财政对科技投入只增不减。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确保到“十四五”末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同比实现倍增。(三)加强归口统计工作加强对科研人员数量的基础数据统计和掌握,明确统计归口范围,及时掌握科研人员数量的递增情况。各单位主管部门科技统计人员要对统计调查过程中各个环节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应统尽统、应报尽报,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四)强化工作落实举措按照我省“十四五”规划部署,结合落实“六新”突破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将科技研发人员数量倍增列为重点工作,明确目标任务。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省、市、县三级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细化工作举措,压实工作责任,把握时间节点,推动工作落实。对标发达省市,学习先进经验,创新工作方法,确保到2025年科研人员倍增各项任务目标圆满完成。
  • 光谷生物城新添海归药企 研发人员曾获诺奖提名
    12月8日,中美华世通生物医药公司在汉正式投产,这是光谷实行“引智计划”以来,首个在光谷生物城开工生产的“引智”企业。   该公司是一家中美合资企业,投资方之一的美国华世通公司的修饰蛋白质生物药、非自然氨基酸技术全球领先,其研发人员分别获得诺贝尔提名奖。   今后,中美华世通将在上述两项技术基础上从事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制造,产品可用于抗癌和治疗糖尿病、痛风等疾病。目前,公司已与辉瑞、拜耳等众多国际名企达成合作。   2009年9月,光谷花重金引进海内外14名高层次人才,海归、中美华世通董事长张发明是其中之一。   张发明介绍,公司还将打造24500平方米、符合欧盟标准的药物制剂生产基地,并在我省天门市建一个占地400亩的原料药及中间体生产基地。
  • 科创属性评价指标升级为“4+5” 新增研发人员占比超过10%的常规指标
    近日,证监会修订《科创属性评价指引》,其中新增研发人员占比超过10%的常规指标。此举旨在进一步强化科创板姓“科”的定位,丰富科创属性的判断维度,充分体现科技人才在创新中的核心作用。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设立科创板的初心就是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而科创板的硬科技特色离不开人力资本的投入,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此次新增研发人员占比的常规指标凸显了科创企业要大力组建自己的科创队伍,在自主创新领域取得竞争优势,让科创归根结底由人才驱动,逐步形成持久的创新动力。  去年3月份,证监会发布《科创属性评价指引》,明确了3项常规指标和5项例外条款的“3+5”科创属性评价体系。此次修订后,3项常规指标变成4项,新增“研发人员占当年员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形成了“4+5”的科创属性评价指标。   证监会发行部副主任李维友表示,从一年来制度运行的效果看,科创属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推出,增强了审核注册标准的客观性、透明度和可操作性,为科创板集聚优质科创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证监会数据显示,目前,科创板上市公司已超过250家,涵盖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制造等领域。据2019年年报显示,平均研发投入占比12%、平均研发投入金额1.17亿元,平均发明专利75项,均显著高于其他市场板块,未盈利企业、红筹企业、特殊股权结构企业等先后实现上市,科创板“硬科技”的成色和市场包容性逐步显现。但在申报和在审企业中出现了少数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市场认可度不高等问题,需要结合科技创新和注册制改革实践,进一步研究完善。  “科创板上市企业应该具备良好的科创产品市场表现,尤其应该建立完善具有科创企业核心要素的内部机制,比如科创产品收入占比、科创人员比例、科创人员激励机制等,这是市场化科创板上市企业的硬核,必须给予强化。”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次修订《科创属性评价指引》充分体现了市场对科创企业的这些要求,其中新增研发人员占比10%的常规指标,从企业内在机制和管理模式上做了硬性规定,这是规避企业造假的有效手段,具有政策针对性,有助于从源头上提高科创板上市公司质量。  刘向东认为,科创板的制度设计就是要打造最具科创特性的上市企业板块,这是创新型企业上市的风向标。设置“4+5”的科创属性评价指标有助于培育出更多具有“硬科技”实力的创新企业。对企业上市科创板来说,要开展自我检查评估,研判是否属于实质性“硬科技”行业的企业,有利于激励科创企业专注于实质性创新,激励科创企业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也更好地激励企业凸显硬核科技的形象定位。
  • 看完上市仪器公司研发人员薪酬录,您对现在的薪资满意吗?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技术研发能力作为衡量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为方便业内人士更深一步了解我国仪器企业研发投入情况,仪器信息网对30余家国内上市仪器公司2019年的研发投入数据进行了梳理。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根据数据,30余家国内上市仪器公司中近九成研发投入金额提升,研发投入金额占营收的平均比例为10.2%,公司研发人员数量的平均占比为24.7%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00730/555324.shtml" target=" _self"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font-size: 14px " (详情点击此处查看) /span /strong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font-size: 14px " /span /strong /span /a 。我国上市仪器公司在研发投入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金额投入虽有不足,但不再显得“吝啬”。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此前,中科院下属单位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近百名员工集体离职的新闻频频登上热搜,也引发了各行各业对科研人员待遇等问题的大规模讨论,那么,国内仪器行业研发人员的待遇又如何呢?笔者特对30余家国内上市仪器公司研发人员的平均薪酬进行了简单计算,并制出榜单,与君共享。 /p section style=" box-sizing: border-box text-align: justify " section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text-align: center position: static box-sizing: border-box " powered-by=" xiumi.us" section style=" display: inline-block vertical-align: top box-sizing: border-box " section style=" width: 43px box-sizing: border-box " section style=" width: 5px height: 5px margin-bottom: 3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25, 139) box-sizing: border-box line-height: 0 " /section section style=" width: 40px height: 1px margin-left: 3px margin-bottom: -6px background-color: rgb(114, 114, 114) box-sizing: border-box line-height: 0 " /section section style=" width: 1px height: 25px margin-left: 8px background-color: rgb(114, 114, 114) box-sizing: border-box line-height: 0 "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tyle=" padding-left: 15px padding-right: 15px margin-top: -18px margin-bottom: -18px box-sizing: border-box "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box-sizing: border-box "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0, 0) " 国内上市仪器公司研发人员平均薪酬17.94万元/年 /span /p /section section style=" width: 43px margin-left: auto box-sizing: border-box " section style=" width: 1px height: 25px margin-bottom: -6px margin-left: 34px background-color: rgb(114, 114, 114) box-sizing: border-box line-height: 0 " /section section style=" width: 40px height: 1px background-color: rgb(114, 114, 114) box-sizing: border-box line-height: 0 " /section section style=" width: 5px height: 5px margin-left: auto margin-top: 3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25, 139) box-sizing: border-box line-height: 0 " br/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排行榜中统计了34家国内上市的仪器公司,主营业务涉及分析仪器、环境监测仪器、光学仪器、生命科学仪器、物性测试仪器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表1 国内上市仪器公司研发人员平均薪酬排行榜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8e520a8b-4744-4ef8-82dc-728d4e75a25e.jpg" title=" 图片1_副本.jpg" alt=" 图片1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注:研发人员平均薪酬=研发费用明细中的职工薪酬/本期研发人员平均数。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根据各公司财报数据,31家国内上市仪器公司2019年研发人员平均薪酬约为17.94万元/年。其中,研发人员的平均薪酬在20万元以上的有12家,占总量的39%;平均薪酬低于10万元的有6家,占总量的19%。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迈瑞医疗、神开股份、钢研纳克、理邦仪器、聚光科技研发人员位居前五,其研发人员的平均薪酬均在25万元/年以上。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迈瑞医疗截止2019年底共有2,500余名研发工程师,占公司总人数的26%,研发人员薪酬占研发投入的比例为65%,平均薪酬高达44.92万元/年;神开股份研发人员数量占比15%,研发人员的薪酬支出占研发投入的63%,研发人员的平均薪酬为35.78万元/年;钢研纳克拥有一支以王海舟院士为首的科研和技术服务团队,截至2019年末,拥有博士研究生29人、硕士研究生210人,本科333人,公司研发人员薪酬占研发投入的比例为48%,平均薪酬26.91万元/年;理邦仪器和聚光科技研发人员的平均薪酬相近,分别为25.54万元/年和25.12万元/年,2019年分别研发投入1.95亿元和3.92亿元,占营收的比例为76%和59%。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表中,凤凰光学、奥普光电、天瑞仪器、苏试试验等研发人员的平均薪酬相对较低,少于8万元/年。 /p section style=" box-sizing: border-box text-align: justify " section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text-align: center position: static box-sizing: border-box " powered-by=" xiumi.us" section style=" display: inline-block vertical-align: top box-sizing: border-box " section style=" width: 43px box-sizing: border-box " section style=" width: 5px height: 5px margin-bottom: 3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25, 139) box-sizing: border-box line-height: 0 " /section section style=" width: 40px height: 1px margin-left: 3px margin-bottom: -6px background-color: rgb(114, 114, 114) box-sizing: border-box line-height: 0 " /section section style=" width: 1px height: 25px margin-left: 8px background-color: rgb(114, 114, 114) box-sizing: border-box line-height: 0 "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tyle=" padding-left: 15px padding-right: 15px margin-top: -18px margin-bottom: -18px box-sizing: border-box "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box-sizing: border-box "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0, 0) " 国内上市仪器公司发明专利平均占比32% /span /p /section section style=" width: 43px margin-left: auto box-sizing: border-box " section style=" width: 1px height: 25px margin-bottom: -6px margin-left: 34px background-color: rgb(114, 114, 114) box-sizing: border-box line-height: 0 " /section section style=" width: 40px height: 1px background-color: rgb(114, 114, 114) box-sizing: border-box line-height: 0 " /section section style=" width: 5px height: 5px margin-left: auto margin-top: 3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25, 139) box-sizing: border-box line-height: 0 " br/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公司支付薪酬给研发人员,研发人员发明创造新产品或新技术回报公司,进而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对于科技公司来说,专利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这家公司的创新性。那么国内上市仪器公司的专利表现又是如何呢?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中国的专利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三种,其中发明专利需要经过实质审查环节,授权较难,而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只需经过形式审查,授权相对容易,相比之下发明专利的含金量更高。因此,笔者对各公司在财报中披露截止2019年末的专利总量以及其中的发明专利数量进行了罗列。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表2& nbsp 国内上市仪器公司专利总量排行榜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bd771b7f-1a46-4a4e-8fa2-2f4526365b83.jpg" title=" 图片2_副本.jpg" alt=" 图片2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和研发人员平均薪酬排名相同,迈瑞医疗的专利总量在榜单中仍遥遥领先。2019年,迈瑞医疗新申请专利884件,授权249件,截止至2019年年底,公司共申请专利4,873件,有效专利2,130件。其次是理邦仪器和汉威科技。理邦仪器截至2019年末累计获得发明专利330项、实用新型290项、外观设计140项;汉威科技2019年新增专利证书64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46项、外观设计11项,新增计算机软件著作权70项,截至2019年末取得专利总数达到596项,其中发明专利135项。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从发明专利来看,已披露数量的仪器公司发明专利平均占比为32%。华大基因发明专利比例最高,约93%。截至2019年末,华大基因累计参与发表1,379篇文章(其中SCI 1,253篇,CNNS 116篇),累计影响因子11,401.7,公司及其全资、控股子公司拥有的已获授权专利共计391项,其中发明专利363 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外观设计专利8项。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此外,南华仪器、永新光学、康斯特、泰林生物、苏试试验等上市公司的发明专利占比较低,小于20%。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科技企业是智力密集型企业,研发人员是核心竞争力。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各大仪器公司不断“加大人才储备、提高薪酬待遇”。对于平均薪酬17.94万元/年,仪器行业中的您是否达到了呢? /p p br/ /p
  • “2019关键技术人才”多院所申报中,仪器研发可申报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3月份以来,根据《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管理办法》(科发人字〔2015〕72 号)、《2019年度中国科学院人才项目申报指南》要求,中国科学院各院所单位陆续展开“2019年度关键技术人才”项目申报工作。 /p p   申报通知中,三项可选的申报条件两项与“仪器”相关,一是“具有技术和仪器设备研发的能力,能对仪器和设备做出重要的技术改造及升级” 一是“在院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专业实验平台、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运行、维护中作出突出贡献”。 /p p   以下为部分院所单位申报工作的通知摘要及链接,供相关人员参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关于开展2019年度关键技术人才申报工作的通知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i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3月19日) /i /span /p p   所属各部门: /p p   根据中科院人事局《2019年度中国科学院人才项目申报指南》和《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管理办法》(科发人字[2015]72号,附件1)要求,现将2019年度申报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p p   一、项目基本情况 /p p   (一)项目定位与目标 /p p   旨在加强技术支撑人才队伍的建设,保障我院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重大成果的产出。 /p p   (二)支持标准 /p p   院支持人才专项经费30万元,执行期3年。 /p p   二、申报人选资格 /p p   1. 应为我院聘用的工程技术系列骨干人员,且至少具备以下条件之一:具有技术和仪器设备研发的能力,能对仪器和设备做出重要的技术改造及升级 在解决科研领域关键技术问题、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果 在院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专业实验平台、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运行、维护中作出突出贡献。 /p p   2. 符合“深空”“深海”“深地”“深蓝”“军民融合”等国家重大战略布局、重大工程、重大专项方向,围绕国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特别是“卡脖子”问题方向开展技术攻关的科研人员优先支持。 /p p   三、推荐名额 /p p   所属各部门限推荐1-2人参加所内遴选,所人事教育处组织专家进行所内遴选,公示3个工作日后,我所限择优推荐1名人选参加院内的择优支持评审。 /p p   经院批准正式筹建或运行的四类机构,经成员单位协商一致,公示3个工作日后,通过依托单位单独推荐1名人选。 /p p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关于开展2019年度关键技术人才申报工作的通知 /strong a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yic.ac.cn/tzgg/201903/t20190320_5259083.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通知链接】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i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3月20日) /i /span /p p   根据院人事局关于开展2019年度关键技术人才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将我所2019年度关键技术人才推荐工作通知如下: /p p   一、推荐名额 /p p   “十三五”期间,我院每年支持50人,我单位限推荐1名人选参加院内的择优支持评审。 /p p   二、申报条件 /p p   1.被推荐者应为我院聘用的工程技术系列骨干人员,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近年取得的专业技术业绩、成果和贡献突出,得到相关同行专家、行业用户或市场的认可,且至少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p p   (1)具有技术和仪器设备研发的能力,能对仪器和设备做出重要的技术改造及升级 /p p   (2)在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果 /p p   (3)在院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专业实验平台、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运行、维护中作出突出的贡献。 /p p   2. 符合“深空”“深海”“深地”“深蓝”“军民融合”等国家重大战略布局、重大工程、重大专项方向,围绕国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特别是“卡脖子”问题方向开展技术攻关的科研人员优先支持。 /p p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上海天文台关于中国科学院2019年度关键技术人才项目申报的通知 /strong a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shao.ac.cn/xwzx/tzzn/201903/t20190320_5258697.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通知链接】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i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3月20日 ) /i /span /p p   各研究室、各位职工: /p p   根据《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管理办法》(科发人字〔2015〕72 号)、《2019年度中国科学院人才项目申报指南》要求,院正开展2019年度关键技术人才项目申报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p p   一、推荐名额 /p p   我台推荐名额数1个。 /p p   二、申报条件 /p p   1.申报者应为我台聘用的工程技术系列中青年骨干人员,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近年取得的专业技术业绩、成果和贡献突出,得到相关同行专家、行业用户或市场的认可,且至少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p p   (1)具有技术和仪器设备研发的能力,能对仪器和设备做出重要的技术改造及升级 /p p   (2)在解决科研领域关键技术问题、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果 /p p   (3)在院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专业实验平台、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运行、维护中作出突出贡献。 /p p   2.符合“深空”“深海”“深地”“深蓝”“军民融合”等国家重大战略布局、重大工程、重大专项方向,围绕国家关键核心领域特别是“卡脖子”问题方向开展技术攻关的科研人员优先支持。 /p p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关于中国科学院2019年度关键技术人才申报的通知 a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cib.cas.cn/xwdt/tzgg/tzgg/201903/t20190326_5261805.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通知链接】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65, 165, 165) " i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3月25日) /i /span /p p   根据《2019年度中国科学院人才项目申报指南》,现开展2019年度关键技术人才申报工作,我所有1个推荐名额。 /p p   一、人员申报条件 /p p   1.根据《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管理办法》(http://www.pe.cas.cn/zcgz/rcc_zcgz/rcjh/rcpy/201506/t20150603_4368186.html)(科发人字〔2015〕72号),关键技术人才被推荐者应为我院聘用的工程技术系列中青年骨干人员,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近年取得的专业技术业绩、成果和贡献突出,得到相关同行专家、行业用户或市场的认可,且至少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p p   (1)具有技术和仪器设备研发的能力,能对仪器和设备做出重要的技术改造及升级 /p p   (2)在解决科研领域关键技术问题、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果 /p p   (3)在院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专业实验平台、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运行、维护中作出突出贡献。 /p p   2.重点优先推荐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科技项目、重大工程,尤其是在关键核心领域、“卡脖子”方向开展技术攻关的人选。 /p p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关于申报2019年度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的通知 /strong a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ap.cas.cn/jgsz/glbm/zzrsc/zztz/201903/t20190329_5263548.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通知链接】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i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3月29日 ) /i /span /p p   所属各部门: /p p   根据《2019年度中国科学院人才项目申报指南》开展2019年度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的申报工作。有关事项如下: /p p   一、大气所限遴选推荐1人参加院择优支持评审。 /p p   二、申报人条件 /p p   1.根据《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管理办法》(科发人字〔2015〕72号)(附件1),申报人应为我所聘用的工程技术系列中青年骨干人员,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近年取得的专业技术业绩、成果和贡献突出,得到相关同行专家、行业用户或市场的认可,且至少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p p   (1)具有技术和仪器设备研发的能力,能对仪器和设备做出重要的技术改造及升级 /p p   (2)在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果 /p p   (3)在院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专业实验平台、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运行、维护中作出突出贡献。 /p p   2.符合“深空”“深海”“深地”“深蓝”“军民融合”等国家重大战略布局、重大工程、重大专项方向,围绕国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特别是“卡脖子”问题方向开展技术攻关的科研人员优先支持。 /p p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2019年度中科院关键技术人才推荐申报通知 /strong a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kiz.cas.cn/qt/tzgg/sygg/201904/t20190403_5269822.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通知链接】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i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4月3日 ) /i /span /p p   各学科组、各支撑部门: /p p   根据《2019年度中国科学院人才项目申报指南》关于关键技术人才的组织申报通知,现将我所推荐申报工作通知如下: /p p   一、推荐名额 /p p   1、我所有1个推荐名额 /p p   2、 经院批准正式筹建或运行的四类机构,经成员单位协商一致,通过依托单位单独推荐1名人选。 /p p   二、遴选条件 /p p   “关键技术人才”应为我院聘用的工程技术系列中青年骨干人,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近年取得的专业技术业绩、成果和贡献突出,得到相关同行专家、行业用户或市场的认可,且至少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p p   1、具有技术和仪器设备研发的能力,能对仪器和设备做出重要的技术改造及升级 /p p   2、在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果 /p p   3、在院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专业实验平台、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运行、维护中作出突出的贡献。 /p p   重点优先推荐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科技项目、重大工程,尤其是在关键核心领域、“卡脖子”方向开展技术攻关的人选。 /p p   …… /p
  • 默克联合“生创委”打造生物科技公共研发平台,支持中国生命科学人才发展
    仪器信息网讯 2021 年 10 月 20 日,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默克宣布与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生物科技创新委员会(简称“生创委”)合作单位共同建设生命科学技术人才培训平台。该项目旨在为中国生物制药行业输送人才,有助于默克实现在中国的承诺,推动中国制药与生物科技行业的发展。签约仪式(从左至右:)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生物科技创新委员会主席郑军伟,生物谷(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徐志勇、默克生命科学中国董事总经理马锦睿(Marc Jaffré),默克生命科学中国生物工艺副总裁麦轩恺(Ian Carmichael)默克生命科学中国董事总经理马锦睿表示:“在中国‘十四五’规划(2021-2025)和 《“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的指导下,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生物制药市场,正加大力度培养技术人才,提升专业技能。我们有幸能与当地行业专家合作,通过我们的全球研发平台提供技术专业知识和培训课程,培养生命科学人才。这对于加速中国以及全球的生命科学生态系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在“生创委”的大力支持下,默克携手合作伙伴致力于在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成渝等地区共同打造出专业的生命科学公共研发平台和人才培训平台,为中国乃至全球生物科技产业发展输送优秀人才,合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生命科学研发体系,提升中国生物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研发能力。各方将发挥其产业链资源优势,吸引全球生物科技产业创新资源,实现高质量聚集发展。此次培训项目提供的内容、服务与数字化平台可为处于不同阶段的人才赋能,为他们提供先进的实验室材料、尖端技术与服务以及法规政策与质量管理知识,使研究与生物科技生产更加简单、快速和安全。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生创委主席郑军伟表示:“默克是我们在生命科学行业的首个全球合作伙伴。我们希望与默克一起,利用其全球化网络和本地化专业知识为生物制药行业培养更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从而推动生物科技产业的创新发展,促进“健康中国2030规划目标。”2020年7月,默克在上海开设了其全球最大的默克生命科学中国技术与培训合作中心(MLab™ Collaboration Center),通过与其强大的全球专家网络紧密相连,提供综合性培训课程和专业知识,以推进下一代药物和疗法的研发、开发和生产。默克生命科学中国技术与培训合作中心为客户和伙伴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和服务,旨在帮助生物制药企业改善从药物研发到生产的相关流程,从而节省时间和成本并加快上市速度。全球领先的默克生命科学业务,可为科研实验室、生物制药和工业部门提供多种产品组合和解决方案。该业务拥有超过 30 万种用于科学发现、生物制造和测试服务的产品以及行业领先的电子商务平台。同时,在全球拥有超过 23000 名员工并运营着 59 个生产基地。其在中国拥有1300 多名员工,任职于科研、工艺和应用解决方案、集成供应链运营以及质量和法规管理等部门。签约活动结束后,4位签约嘉宾共同接受了媒体的采访。仪器信息网:请介绍一下此次合作旨在解决什么问题/应对怎样的挑战?默克将怎样采取行动应对挑战?郑军伟:我国“十四五”规划(2021-2025)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我国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完善生物科技产业创新体系、培养创新型、融合型产业人才是实现总体发展目标的重点抓手。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制药市场。在本土生物制药企业飞速发展的同时,跨国生物制药集团也不断增加在中国的投入。专业技术人才是生物制药企业赢得竞争、促进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各大企业都希望能吸引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立即加入,以节省时间及高昂的培训成本。近期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更是将职业培训的重要性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生创委与默克生命科学共同打造的人才培训平台的目标是:针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培养和输送大量中高端应用型产业人才。这一点与国家的政策方向高度契合。麦轩恺 Ian Carmichael:默克支持中国政府鼓励创新与加强生物医药行业的决心与愿景,将在新建立的人才培训中心提供尖端技术知识和独一无二的培训课程,通过此次的合作进一步迈入人才发展的前列。我们希望能通过合作向中国的生物医药领域输送大量的高素质行业人才并愿意积极参与建立健全生物医药培训方向课程、教材、教学、实习实训、信息化、安全等国家职业教育标准,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贡献一份力量。此外,默克作为一家全球性的生命科学产品供应商,一直致力于培养人才并竭力为研究人员、开发人员以及生产者供应原材料和检测定性科研产品以及整个生产过程所需的产品与服务,以帮助他们抗击新冠疫情。仪器信息网: “十四五”规划是最重要的政策之一,请问在未来,将如何响应中国“十四五”规划?马锦睿 Marc Jaffré:我们会加倍努力,与政府合作、与客户同步、在中国投资。中国区事业对默克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我们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为履行我们对中国的长期承诺,默克会一直致力于全球专业知识的本地化,极力帮助我们的患者与生命科学客户。默克将利用与客户的合作优势,建立一个全面的价值链帮助人们更好地获取健康,支持中国在制药和生物科技重点领域不断发展,最终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郑军伟:生创委在商务部和外资协会的领导下,配合”十四五”规划和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通过加强吸引外资实现全球生物科技产业资源特别是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以发达城市为核心,促进构建产业创新内生力,并形成区域及全国范围内的差异化协同合作,推进我国生物科技产业向“特色、集中、高附加值、国际化市场竞争”发展。本次合作就是为达成上述目标而做出的有益探索和成功范例。后期生创委将继续深化探索国际合作的新模式、新高度,打造多方共赢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媒体:请问近年来国家出台的政策或规定对中国制药行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默克在中国的监管环境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麦轩恺 Ian Carmichael:在生物技术行业,患者安全至上,因此没有监管就没有创新。 我们看到中国出台了很多医药行业的政策法规。 这些对行业来说是很好的政策,因为它们可以提高患者安全。 默克处于这一驱动的最前沿,我们的产品已经符合当地和全球标准。 选择我们意味着在推向市场的过程中无需担心。在监管和市场结构方面: 它有助于节省仿制药成本,让更多创新药物进入 NRDL。 所以我们的重点可能应该放在创新药物上。 我们有鼓励新疗法的政策,这是一个快速增长的细分市场,我们应该关注趋势并与新技术保持联系。作为中国生命科学生态系统的顶级合作伙伴,我们致力于与政府、学术界、行业、KOL和协会合作。关于默克默克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专注于医药健康、生命科学和电子科技三大领域。全球约有 58,000 名员工服务于默克,通过创造更加愉悦和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为数百万人的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从先进的基因编辑技术和发现治疗具有挑战性疾病的独特方法,到实现设备的智能化——默克无处不在。2020 年,默克在 66 个国家的总销售额达 175 亿欧元。科学探索和负责任的企业精神一直是默克科技进步的关键,也是默克自 1668 年以来永葆活力的秘诀。默克家族作为公司的创始者至今仍持有默克大部分的股份,公司在全球都叫“默克”,仅美国和加拿大例外。默克的三大领域:医药健康、生命科学及电子科技在这两个国家分别称之为“EMD Serono”、“MilliporeSigma”和“EMD Electronics”。默克在中国已经有88 年发展历史,目前有超过 4,200 名员工,在北京、上海、香港、无锡、苏州和南通有 20个注册公司。
  • 寒冬波及仪器圈?2022这些仪器企业减员了(附研发人员减员情况盘点)——
    疫情之后,全球的各行业企业裁员的消息不断传出,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和讨论。据统计,2022年和2023年,全球科技行业裁员超过14.8万人。亚马逊、谷歌、微软等公司都宣布了裁员计划,其中谷歌母公司Alphabet宣布裁员1.2万人,微软宣布裁员1万人。不与大厂“抢蛋糕”,作为相对“佛系”的仪器圈,是否随之有普遍裁员的动作?梳理了国内外近五十家上市公司的财报之后,仪器信息网发现,2022年,共有12家仪器企业发生了减员的现象(以总减员人数多少排序)——企业名称总减员人数(人)总人数变动比例(%)2022年业绩(亿元)净利增幅(%)皖仪科技95-7%6.751%雪迪龙71-4%15.0528%南华仪器71-18%1.28-371%麦克奥迪57-3%17.9447%先河环保40-2%10.08-289%泰林生物33-4%3.7425%凤凰光学31-1%18.65-55%理工能科29-1%9.70202%远方信息25-3%4.41-24%易瑞生物15-2%6.87-65%必创科技14-2%7.18-95%美亚光电7-1%21.1743%总减员人数情况 视频详情:值得关注的是,减员现象与公司经营情况有一定联系。如南华仪器,其去年业绩出现较大的亏损,主要原因是公司对某款信托理财产品计提减值准备3029.4万元,对公司净利润产生了较大影响,另外,公司从事的行业所涉及的机动车检验制度改革会对机动车检测设备行业整体造成冲击(详情参见:南华仪器投资信托踩雷致去年亏损逾 3300万元 专家:上市公司应详细披露证券投资情况 );再如先河环保,其财报中提到业绩下跌的主要原因是公司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公司会计政策的相关规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共计 190,918,868.85 元,对当期净利润产生较大影响,但公司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同时,仪器信息网独家盘点了研发投入变化及研发人员减员情况。所有企业中,共有雪迪龙、南华仪器、麦克奥迪、美亚光电四家企业减少了研发投入;南华仪器、麦克奥迪、远方信息、必创科技四家企业进行了研发队伍的缩编。值得注意的是,从人员学历结构上,硕士博士人员变动较小,本科及以下人员中减员现象较为明显。人员年龄结构方面,30岁以下的研发人员中减员现象较为明显。企业名称研发人员变动情况(人)研发投入变化(元)研发投入同比增减(%)皖仪科技31 16,911,684.3 14%雪迪龙15 -6,077,415.5 -6%南华仪器-55 -8,659,160.6 -47%麦克奥迪-48 -3,990,940.2 -6%先河环保0 6,123,759.5 8%泰林生物30 9,420,084.8 17%凤凰光学101 19,512,083.1 27%理工能科111 7,213,656.8 5%远方信息-20 7,667,392.3 8%易瑞生物28 38,985,701.1 54%必创科技-24 8,673,695.0 12%美亚光电2 -861,619.7 -1%研发人员变动情况1. 皖仪科技皖仪科技主营产品包括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溶胶激光雷达、温室气体监测和低碳环境平台、多功能离子色谱仪、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新能源气密性检测系统等。2022年,皖仪科技销售人员减员51人,研发人员增员31人。2. 雪迪龙雪迪龙主要产品包括污染源排放监测、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水环境质量监测、生态环境大数据、工业过程分析、第三方检测、污染治理与节能等七个板块。2022年,雪迪龙销售人员减员29人,研发人员增员15人。3. 南华仪器南华仪器主营产品包括VOC在线监测仪器、CEMS烟气在线监测仪器、在线监测系统管理平台及解决方案、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设备以及机动车排放路检设备、机动车全套检测线系统设备产品。2022年,南华仪器销售人员增员5人,研发人员减员55人(其中,硕士减员1人,本科减员28人)。南华仪器在财报中提到,研发投入同比减少的原因可能是职工薪酬、直接投入等减少所致。4. 麦克奥迪麦克奥迪是国内光学显微镜领域的领先企业,是全球光学显微镜领域的知名品牌之一。2022年,麦克奥迪销售人员减员64人,研发人员减员48人(其中,硕士减员2人)。5. 先河环保先河环保产品主要包括空气、水质、污水COD、烟气、酸雨五大在线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和环境应急监测车等。2022年,先河环保销售人员增员40人,研发人员无变化。6. 泰林生物泰林生物主营业务聚焦于生物技术、精准医疗、制药工程、食品安全、新材料等领域。2022年,泰林生物销售人员增员3人,研发人员增员30人。7. 凤凰光学凤凰光学公司主要产品包括营高科技光学镜片、光学镜头、照相器材、望远镜、显微镜,光电模组、控制器、电池,钢片快门、电子产品及通信设备、光学原材料、仪器零配件等。2022年,凤凰光学销售人员增员19人,研发人员增员101人。8. 理工能科理工能科主要产品有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在线监测系统、智能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双通道图像监控装置、电力工程造价工具软件等。2022年,理工能科销售人员增员58人,研发人员增员111人。9. 远方信息远方信息是智能检测识别信息技术和服务提供商,布局涉及光电检测、核磁共振、红外紫外、生物识别、基因检测诊断等专业。2022年,远方信息销售人员增员10人,研发人员减员20人(其中,博士硕士皆为增员,本科减员27人,本科以下减员3人)。10. 易瑞生物易瑞生物产品主要应用兽药残留、农药残留、真菌毒素、非法添加剂、重金属等多种限量物以及致病微生物的高精度检测。2022年,易瑞生物销售人员增员22人,研发人员增员28人。11. 必创科技必创科技以力学感知技术和光学感知技术为核心,产品以智能传感器、光电仪器、精密光机产品为主。2022年,必创科技销售人员增员16人,研发人员减员24人(其中,博士硕士皆为增员,本科减员7人,大专及以下减员19人)。12. 美亚光电美亚光电主要产品有色选机、X光异物检测机、口腔CBCT、脊柱外科手术导航等。2022年,美亚光电销售人员无变动,研发人员增员2人。外企方面,本次统计中未发现外企有明显减员现象。其中,赛默飞员工数量无明显变化,丹纳赫、梅特勒-托利多等企业员工数量增员幅度较小(小于2%)。综上,虽然上述减员现象是否全部来源于企业主动裁员不得而知,但是总体来说,各大领域的仪器企业似乎仍然受到了此次经济寒冬的影响。预知2022年各大企业财报其他维度的盘点,请进一步关注仪器信息网发布的后续新闻。附录:本次参加盘点的企业舜宇光学、迈瑞医疗、聚光科技、华大基因、安图生物、科华生物、汉威科技、高德红外、美亚光电、先河环保、雪迪龙、理邦仪器、凤凰光学、麦克奥迪、海尔生物、理工能科、天瑞仪器、苏试试验、力合科技、博晖创新、南华仪器、永新光学、钢研纳克、皖仪科技、三德科技、泰林生物、川仪股份、远方信息、泰坦科技、必创科技、莱伯泰科、纳微科技、蓝盾光电、易瑞生物、禾信仪器、赛默飞、丹纳赫、安捷伦、梅特勒-托利多、因美纳、沃特世、伯乐、布鲁克、赛多利斯、帝肯、凯杰、阿美特克、赛莱默
  • 如海光电:未来研发与人才投入将占营业额30%-40%
    仪器信息网讯 2020年是个特殊的年份,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世界经贸关系前景未明,处在“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商业环境不断变化,国内外科学仪器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在百年一遇的大变局中,科学仪器行业的整体表现如何,科学仪器公司又有哪些“闪光时刻”?仪器信息网特别发起“2020,与智者同行——科学仪器企业CEO征稿活动”,邀请CEO们于高处指点迷津,展现企业本年度风采。  仪器信息网特别邀请到上海如海光电科技有限公司CEO于永爱,在新冠疫情冲击的2020年,在即将到来的中国科技上升“黄金十年”,谈谈他的收获与感悟。上海如海光电科技有限公司CEO于永爱  谈行业:疫情下“两极分化”的科学仪器市场  2020年的科学仪器市场产生了明显的两级分化,部分疫情相关的仪器销售强劲,产品升级迭代速度加快,行业推动迅速。其他监管类的仪器设备由于抗疫经费抽调,仪器产值明显下降。  从仪器厂商来看,仪器品种多、品牌知名度高、具备管理优势的跨国企业明显在疫情中受益,其庞大的资金、人才和技术储备可以迅速切换方向,并能结合现有技术与当前全球卫生和安全环境变化迅速调整发展和运营方向,把握机遇借机扩大。一些技术孤立、成熟度低,资金储备和人才储备明显不占优势的仪器公司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很多不在“风口”上的仪器厂家都面临“断炊”风险。  从产品形态和市场布局来看,2020年抗疫类仪器在政采领域表现非凡,相关仪器采购活动贯穿全年。而与疫情关联度不高的仪器品类则可以把握工业用户,特别是光电显示、医药、化学分析、医疗等热门行业的痛点需求,加大投入。  谈领域:小光谱类仪器的“基本面”和市场需求在变化  与此同时,市场的基本面在2020年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小光谱类仪器为例,作为新兴产业发展起来也就是近30年的事情,且主要集中在高校、政府主导的研究和探索方向。2020年的新冠疫情、中国智能制造2025,产线升级改造以及科技强国等战略都引导着国内光谱仪器仪表的产业化和工业化,核心器部件逐渐迈向国产化。在这种大趋势下,科研院校、制造企业以及用户单位也需要紧紧把握“十四五”双循环大格局,加快仪器仪表研制过程中的“产学研用”合作。仪器企业也需从大的“渠道营销思维”向“原厂智造思维”转变。  市场需求也从政府采购的行业扶持行为逐渐转变为以需求为中心的市场行为,采购对象由政府机关逐渐演化为企业用户,采购行为从参数比照演变为试用和性能评价。集中采购在消失,市场导向正成为拉曼光谱仪和光纤光谱仪的行业风向标。下一个20年,拉曼光谱仪和光纤光谱仪有望在工业、民用领域大放异彩。  谈专业:国内拉曼光谱仪市场“怪象”频出  最近3-5年,国内拉曼光谱市场以军用、警用和口岸为主要用户单位,均以政府集中采购为主调。但这也衍生了研究类拉曼光谱仪和光纤光谱仪存在很大的操作落地困难,采购单位和用户单位脱离,仪器实际使用过程核心参数难以明确造成了很多设备买而不用、闲置难用等突出问题,给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多不确定的影响!  拉曼光谱仪的标准、参数受到很多外来因素的影响, 这几年国产拉曼光谱仪的参数边际化也造成小型拉曼光谱仪发展方向迷失,给很多国产拉曼仪器厂家造成方向性误判。2020年非常典型的现象是国际大型仪器仪表厂商已逐步以工业过程控制拉曼光谱技术为中心,国产仍然围绕政府采购市场和参数控制为中心的两极分化。同时拉曼市场也诞生了“贵的卖断货,贵的参与不了,便宜的不要钱,不知道怎么办”等几个具备中国特色的怪现象。  拉曼光谱技术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应用和用户,而非渠道和买家,国产拉曼光谱仪器厂家过度依赖渠道和渠道行销的代理思维在为日后国内拉曼光谱技术渐渐落后于进口设备所埋下的伏笔。我们国产仪器必须倾听用户声音,必须以用户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立足根本。拉曼光谱技术的仪表化(作为一个检测仪器的表头、类似水表)正在成为国内拉曼光谱技术和光纤光谱技术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用户的声音也逐步在采购环节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力。  看今朝:企业实现“研发逆向扩张、市场大弯转向”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如海在2020年初经过一系列内外部环境分析和调研后,果断采取“研发逆向扩张、市场大弯转向”的战略。新增并加强了在光纤光谱仪、拉曼光谱成套系统以及新技术领域的开发,将多年储备资金加速投入到公司的研发中,实施逆向研发扩增战略,加强在新产品、新市场的开发和挖掘力度。循序渐进地推出了一系列紫外、可见、近红外光纤光谱仪、785nm远距离拉曼光谱仪、1064nm拉曼光谱仪以及显微拉曼光谱系统等产品。上半年的研发投入同比去年增长一倍以上,而这种开发也在2020年下半年带动了如海的产品销售产值迅速攀升。  鉴于当前拉曼光谱仪、光纤光谱仪在监管领域的疫情相关联度低特点,如海年初制定了以工业为主、政采为辅的策略,针对拉曼光谱、光纤光谱工业在线等应用开发了很多核心器部件。 “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海光电在2020年针对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引发的国产替代的风向,加大市场推广。  营销方面,疫情使展会、拜访等线下营销变得异常困难,如海在年初快速制定了多种线上营销方案并加以实施,出奇好的效果也反映出时代与用户习惯的转变。财务方面,如海摒弃了以前的利润导向转变为市场和研发导向,考核指标不再单一量化利润,而是考虑净利润+研发投入。尽管2020年的业绩尚有增长空间,但如海在品牌建立、渠道扩张、研发投入如海都逐步完成了年初制定的目标和计划。  贯穿如海2020年的主色调是研发与市场。在研发端,公司快速推出了XS11071、XS11850、 XS9214、 XS14237、XSM系列的光纤光谱仪,并快速推入了科研和高校市场,取得不错的口碑和业绩,此外在拉曼光谱仪领域我们加大了工业过程控制拉曼、最简化的拉曼光谱仪RMS系列,近红外1064拉曼以及MR显微成像拉曼光谱仪的研制,并在20年实现了不错的销售和应用。 此外如海于2019年投入建设的理化实验室启动和使用,理化团队的建制,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推广-样品测试-方案确定-销售的应用导向性销售过程。在ISO、EHS、知识产权的体系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制度和规划先行,坚持营销实践过程的去中心化,赋权、小团体决策贯穿营销和OEM/ODM订单过程, 让听得到炮火声的人来做决定,也为如海的下一个10年发展提供了一个练兵场。  望未来:如海设计、中国智造,开启下一个黄金十年  2021年于如海而言是第一个10年发展的收尾,也是新一个10年发展的元年。如海从最初的拉曼探头发展至今能够提供半导体激光器、拉曼探头、光纤跳线、光纤光谱仪等一系列光谱类仪器的关键器部件,以及以小型化拉曼光谱技术为核心的手持、便携、工业过程、显微拉曼光谱仪器和技术。技术为本,研发为先,公司在上海浦西新增投资扩建1700个平方的仪器研发中心和制造工厂,2021年起将在此基础上加大光谱应用技术的研发和投入,开始加快和加大针对理化实验室、工业现场类的仪器仪表研制。与此同时,建立如海第一个市场营销中心,加强在市场端和销售端的投入,把关键器部件、OEM/ODM的盈利都投放到仪器仪表、突破性的关键技术开发上以及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梯队的培养上。  预计接下来的3-5年如海在研发和人才培养上的投资力度将占据整体营业额的30%-40%左右,这就是下一个十年的起点。下一个十年如海将携手国内年轻有活力的研发工程师和技师围绕着“如海设计、中国智造”开展,紧紧追溯中国科技上升期的黄金十年。回顾2020展望2021, 送给如海和同行的一句话来结束:“虚尽实至,不讲故事”。  拓展阅读:  国产仪器“创新100”企业报道第10站——上海如海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专题信息,点击下方图片
  • 三英人才 | 聚人才之力 筑企业发展之基
    随着我国在科技仪器设备自主研发上的持续发力,仪器仪表产业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千秋基业,人才为本。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不断壮大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和一流创新团队对于企业乃至国家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三英精密是一家以高分辨率X射线3D透视成像技术为核心,聚焦X射线三维成像检测装备研发和制造及多领域应用场景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精心制造”的理念根植于品牌基因,企业不仅在技术上不断进取创新,在“人才引进、培养建设”中更是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探微知著 激活科创人才“一池春水”研发力量是企业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基石,三英精密深知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对于研发团队的重要性。因此,公司在人才引进、培养建设方面不断加强投入,为团队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丰富资源和激励机制,旨在培养一批同时拥有科研理论与实战改进经验相结合的复合型、专家型人才,为持续提高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校园招聘为公司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资源。为了充分发掘校招生的潜力,三英精密与全国几十家高专院校启动了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培养跟踪人才养成。同时,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十几个重点省市组织线上、线下招聘会、双选会。为了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加入,公司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能够展现能力的重要平台,目前公司研发团队硕博占比约52%。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图:与高校人才交流会及各城市线下双选会| 双向奔赴 开启未来人生“康庄大道”自主创新驱动企业迅猛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三英精密建立了“专业开拓+纵深培养”的发展路线,定期组织内部技能培训,为员工提升专业技能创造条件。同时,加强企业与头部、核心元器件供应商的深度合作,重点剖析定向培训,致力于将专业型员工培养为行业资深技术专家,大幅度提升公司技术及售后团队的专业水平,保障公司技术水平及市场竞争能力飞速提升。图:培训证书为了调动研发团队的积极性,三英精密制定了完善的“深度学习补贴制度”。为主动提升技能及综合素质的人才提供学费补贴,积极组织、指导并协助员工评定中、高级职称的申报等。通过一系列举措,公司能够激励研发团队不断探索新技术、新产品;不断丰富员工自身专业技能,更好的反馈市场及用户。图:培训授牌三英精密【探索新视界】未来,三英精密将立足行业需求,聚焦研发人才、应用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等体系化培训,打造科学仪器高技能人才培训平台,加强高素质、专家型人才储备,为打好科学仪器国产化攻坚战,为需求用户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智能检测服务夯实基础。
  • 聚焦人才,赋能产业发展——ACCSI2021“科学仪器及检测人才发展论坛”邀您参会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主动的战略资源。人才不仅是宝贵的成本,更是最稀缺的生产力,也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资源的竞争。人才发展的速度决定企业发展的速度,人才发展的高度决定企业未来的高度,人才发展的厚度,决定企业组织能力的厚度。放眼科学仪器及检验检测行业,由于国内发展相对较晚,业务覆盖范围广且迅速发展,人才跟不上供给,造成专业人才极度稀缺,而此时企业的发展战略首要就是要拥有优质的管理人才!为了解决科学仪器企业及检验检测行业的用人难题,仪器信息网就如何提升仪器及检测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如何促进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向发展、如何推动高端人才的职业发展等议题进行探讨,聚集各协会、学会和高校的领导,国内外顶级仪器企业和检测机构的董事长、CEO、HRD、总工等,在2021第十五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1)期间,特举办“科学仪器及检测人才发展论坛”,共同为科学仪器及检测行业的未来献计献策,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广泛汇聚创新要素,助力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发展动能聚智汇力、聚势赋能。一、会议时间:2021年4月23日9:00-12:00二、会议地点:无锡融创万达文华酒店会议中心(无锡滨湖区万达文化旅游城1号)三、会议主题:科学仪器及检测人才发展论坛四、参会嘉宾嘉宾:各协会学会和高校的领导,国内外顶级仪器企业和检测机构的董事长CEO、HRD、总工等五、人才发展论坛会议日程报告时间报告题目报告人9:00-9:15我国仪器研发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发展思考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 院长曾周末9:15-9:30分析检测人员专业技术能力的培训与评价中关村材料试验技术联盟(CSTM)培训中心 技术总监/高级工程师 高文工9:30-9:45乡村振兴战略的仪器分析人才的创业培养北京服装学院 院长助理/教授 龚䶮9:45-10:00国家新职业电气电子产品环保检测员职业体系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 副理事长 王锦兵10:00-10:15打造跨界人才培养高地,为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蓄能哈希公司 高级经理/博士 刁惠芳10:15-10:30计量检测行业人才培养广州广电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 总经理助理/咨询培训事业部总经理 吴乃林10:30-10:45食品检验管理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中国检科院检验检测检疫技术培训中心 徐晓丽10:45-11:00质谱仪器研发人才的需求杭州谱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总工 俞晓峰11:00-11:15展翅计划-仪课通携手各方共建仪器及检验检测行业人才生态链仪器信息网仪课通项目负责人 王德智圆桌论坛11:15-12:15主持人:唐海霞 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CEO嘉 宾:出席嘉宾(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刁惠芳 哈希公司 高级经理/博士 杜 梅 青岛众瑞智能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人力总监高文工 中关村材料试验技术联盟(CSTM)培训中心技术总监龚 䶮 北京服装学院 院长助理/教授顾好粮 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韩 悦 北京化工大学 学生工作办公室 副主任黄立财 浙江福立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 全 天津分析测试协会秘书长施超欧 华东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高级工程师王德滨 安东帕(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王锦兵 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 副理事长吴乃林 广州广电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 总经理助理/咨询培训事业部总经理吴毓炜 海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副所长曾周末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 院长徐晓丽 中国检科院检验检测检疫技术培训中心 主任俞晓峰 杭州谱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总工周 琦 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副秘书长周正火 全国检验检测认证职业教育集团常务副秘书长六、参会咨询报告及参会报名:010-51654077-8124、13671073756 杜老师;15611023645 李老师赞助及媒体合作:010-51654077-8015、13552834693 魏老师微信添加accsi1或发邮件至accsi@instrument.com.cn(注明单位、姓名、手机)咨询报名。报名链接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DK报名二维码七、关于ACCSI20212021第十五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1)将于2021年4月21-23日在无锡市召开。ACCSI定位为科学仪器行业高级别产业峰会,经过14年的发展,单届参会人数已突破1000人,被业界誉为科学仪器行业的“达沃斯论坛”。ACCSI2021以“创新发展,产业共进”为主题,力求对过去一年中国科学仪器产业最新进展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力争把最新的产业发展政策、最前沿的行业市场信息、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最新的科学仪器研发成果等在最短的时间内呈现给各位参会代表。会议期间将颁发 “年度优秀新品”、 “年度绿色仪器”、“年度行业领军企业”、“年度十大第三方检测机构”、“年度售后服务厂商”、“年度网络营销奖”、“年度人物”等多项行业大奖,引领科学仪器产业方向。
  • 借力人才帮扶团成立研发中心 苍南打造百亿级仪器仪表产业集群
    近日,在浙江苍南仪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来自中国计量大学的教授黄咏梅、副教授赵伟国,正在与企业商讨攻克仪器仪表关键技术的合作细节。企业相关负责人期待地称:“这次合作,有望为企业竞逐设备智慧化、人工智能化的产业新赛道,提供新引擎!”  这一期待,源自一个由苍南“希望之光”组合式人才帮扶团支持成立的智能仪器仪表研发中心。6月29日,苍南县召开“希望之光”帮扶工作推进会。在会上,苍南揭牌成立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智能仪器仪表研发中心,“希望之光”人才帮扶团分别与当地多家企业签订了3个博士创新站合作协议,以及6个技术项目合作协议,有望为苍南打造百亿级仪器仪表产业集群注入一股强劲动力。  浙江苍南仪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此次唯一一家既签订了博士创新站合作协议,又签订了技术项目合作协议的被帮扶企业。该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传统流量计技术现已从机械式逐步向电子化、智慧化、智能化转变,而这种转变为企业开拓了发展新赛道、市场新销路。“这个转变过程所需要突破的高难度、高前瞻性关键技术,必需背靠院校、博士站等资源来实现。”他认为,“希望之光”帮扶团的到来,将帮助该企业冲刺行业领域最前沿、细分市场最尖端。  这支帮扶团,为何能给企业带来如此笃定的发展信心?从这支帮扶团的发展由来、人员构成等,便能窥见一二。去年7月,省委人才办、省科协联合下发通知,要求以“院士专家团队+省级学(协)会+人才驿站”形式,在全省29个山区海岛县组建“希望之光”组合式人才帮扶团。不久后,在浙江大学、省自动化学会的大力支持下,一支帮扶团抵达苍南,重点聚焦苍南支柱产业之一智能仪器仪表行业,在技术攻关、产品研发、人才引育、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更多帮助。这支帮扶团由来自省内外高校、科研单位等近20名专家组成,其中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翔为首席专家,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副主席张宏建教授为领衔专家,可以说是一支顶尖的仪器仪表导师团队。  接下来,苍南将依托研发中心,整合政府、高校和科创平台等资源,根据《“希望之光”智能仪器仪表产业三年帮扶工作方案》部署要求,狠抓“产、研、学、才、资”五大要素,加快打造“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三链融合的仪器仪表产业新生态,有效推动苍南仪器仪表产业迭代升级,全力塑造区域性产业品牌。  据了解,苍南智能仪器仪表行业现已基本形成产业生态雏形,去年规上总产值达16.27亿元,是我省仪器仪表特色产业基地的主要区域。苍南出产的智能气体流量计占国内市场份额达42%以上,工业及商用燃气流量计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超60%,目前还正在加速向国际市场迈进。
  • Illumina宣布多轮裁员,波及10%研发人员
    近日,基因测序巨头Illumina宣布开始新一轮裁员潮,第三季度还将进行多轮裁员。该公司还将迁出圣地亚哥的一个卫星园区,并正在评估在旧金山湾区的布局方案。  Illumina在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文件中披露了这些计划,但没有提供计划裁员的数量。根据内部消息,本次裁员或将波及10%的研发部门的人员 公司技术开发副总裁Steve Barnard则在一份说明中表示,公司正计划关闭在福斯特城的所有实验室工作。  据悉,这项计划在今年4月推出。当时,Illumina发布一季度财报,显示营收同比下降11%。公司同期推出了这项削减开支的报告,计划在未来数年内削减1亿美元以上的年度开支,以提高利润率。  Illumina估计,此次裁员潮以及今年额外的裁员将产生总计约2500-3500万美元的费用支出,包括遣散费、员工福利及其他相关费用等。公司表示,这些支出大部分将在今年二季度发生,并在2023年底前基本完成支付。  本次裁员是Illumina继2022年底的一轮裁员后的大规模裁员,在2022年底的裁员事件中,Illumina优化了约500名员工,占公司当时全球员工总数的5%。  Illumina还透露了退出其位于圣地亚哥的i3卫星园区的计划。此外,公司还在评估旧金山湾区福斯特市的业务。Illumina没有披露以上计划可能产生的费用金额,但在文件中表示:“公司持有与这些园区相关的资产,价值分别约为6000万美元和1.86亿美元。同时,近期离任的首席执行官Francis deSouza目前也在湾区的办公室工作。”  眼下,Illumina正处于“动荡时期”。由于对 Grail的收购以及Carl Icahn发起的“代理权争夺战”,上月,Illumina董事长被更换;数周前,时任CEO主动提出辞职。  目前Grail也在持续裁员,许多员工会经历岗位调动,也有部分员工会被解雇。
  • 科技部发布2017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通知
    p   12月25日,科技部发布关于开展2017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的通知。通知显示,2017年将遴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00名左右、重点领域创新团队50个左右、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00名左右、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0个左右。 br/ /p p   按照总体要求,推荐人选优先从重大研发项目和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中推荐 已列入部门、地方人才计划的人选可择优推荐。详细通知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科技部关于开展2017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的通知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国科发政〔2017〕408号 /p 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干部局,各有关单位: /p p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国科发政〔2011〕538号)等文件精神,现就做好2017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推荐工作通知如下。 /p p   一、总体要求 /p p   1. 坚持向科研一线和企业科技人才倾斜。重点支持在科研一线潜心研究的科技人才,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法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不参加申报。对来自企业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推荐人选适当放宽推荐条件。地方推荐人选中,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推荐人选来自企业的比例不低于1/5。 /p p   2. 坚持以用为本。推荐人选要符合国家和部门及地方发展需求。用人单位要在人才培养、使用和支持方面承诺落实支撑保障条件。扩大选才的覆盖范围,重视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快、市场估值高的“独角兽”公司中推荐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同一法人单位通过一个推荐渠道推荐人选原则上不超过5人。 /p p   3. 加强人才、项目和基地有机结合。推荐人选优先从重大研发项目和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中推荐 已列入部门、地方人才计划的人选可择优推荐,形成有效的人才梯队和共同支持的工作格局。 /p p   4. 坚持好中选优,确保推荐质量。严格选才标准,把推荐对象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科学精神、为民服务等摆在突出位置,将推荐人选的科研诚信、品德、能力、业绩和发展潜力,作为人才遴选的主要条件,切实把好推荐质量关。 /p p   二、目标任务 /p p   根据《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的部署,2017年将遴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00名左右、重点领域创新团队50个左右、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00名左右、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0个左右。 /p p   三、条件要求 /p p   1.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应具备以下条件。 /p p   ——坚持科学精神,恪守科学道德,品行端正。 /p p   ——研究方向符合科技前沿发展趋势或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p p   ——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72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企业科技人才可不受职称限制,并适当放宽学历要求)。 /p p   ——已取得高水平创新性成果,在所在行业或领域业绩突出,具有较大的创新发展潜力,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一线从事研究开发工作。 /p p   ——具有较强的科研领军才能和团队组织管理能力。 /p p   为海外引进人才的,须已回国工作2年以上(2016年3月9日前回国,以与用人单位签署的正式工作协议或合同为准),并保证在今后5年内每年在国内工作9个月以上。 /p p   2.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应具备以下条件。 /p p   ——团队研究方向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需求。 /p p   ——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或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的重点研发任务,有明确的研发目标和发展规划。 /p p   ——团队创新业绩突出,研发水平居行业或领域前列,并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 /p p   ——团队结构稳定、合理,核心成员一般不少于5人、不超过15人,可跨单位协作。 /p p   ——团队负责人年龄不超过50周岁(1967年1月1日以后出生),并同时符合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其他基本条件。 /p p   3.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应具备以下条件。 /p p   ——申报人为企业主要创办者和实际控制人(为企业第一大股东或法人代表),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能力。 /p p   ——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境内注册,依法经营,创办时间为2年以上(2016年3月9日前注册),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成长性和创新能力。 /p p   ——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至少拥有1项主营业务相关的发明专利(或动植物新品种、著作权等),创业项目符合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具有特色产品或创新性商业模式,技术水平在行业中处于先进地位。 /p p   ——企业应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和市场前景 创办5年以上的企业,最近2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500万元。 /p p   4.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应具备以下条件。 /p p   ——申报单位应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含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研发机构)或科技园区。申报单位要有好的人才工作基础,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大、政策突破性强,具有明确的改革思路和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并取得明显的工作成效。鼓励申报单位选择具有鲜明特色和示范带动意义的内设机构或非法人机构作为示范基地建设单位。 /p p   ——申报单位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应在相关科技领域具有较强科研实力 在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管理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 在培养拔尖和青年人才、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具有典型经验与做法,形成富有特色、取得初步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p p   ——申报单位为科技园区的,应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成效突出 建立为创业人才服务的专业化技术服务平台和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等方面建立良好机制并取得明显成效。 /p p   四、推荐办法 /p p   1.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由有关部门、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干部局、部分联合会(协会、学会)和已入选的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负责推荐。 /p p   2.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部分联合会(协会)和已入选的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科技园区)负责推荐。对国家高新区推荐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统一推荐。在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中获奖和众创空间等载体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创业人才,由主管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推荐。 /p p   3.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由有关部门、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推荐。 /p p   五、支持措施 /p p   1. 对符合条件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择优推荐纳入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择优推荐纳入“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 /p p   2. 各推荐单位和依托单位要结合现有科技计划和人才计划,在承担科研任务、提供保障条件、加大激励力度等方面对入选对象给予重点支持。 /p p   3. 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加大对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计划与推进计划的紧密结合,加强考核管理和跟踪服务,建立年度报告制度、考核评估机制和约束退出机制 组织入选对象开展跨领域的学术交流、联合攻关、研修培训以及与地方产业技术需求对接等活动,加强对入选对象的突出业绩和典型事迹宣传。 /p p   六、工作要求 /p p   1. 已入选推进计划的和连续申报2次未入选的,本年度不再申报。已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除外)和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尚在合同期内的人员,不再申报。 /p p   2. 同一申报对象只能通过一个渠道推荐申报推进计划1个类别项目。 /p p   3. 各推荐单位要高度重视,积极动员,严格标准,规范程序,在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民主推荐、专家评议、内部公示等程序,征求有关主管部门和纪检监察等部门意见后,集体研究提出推荐人选,确保人选质量。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与地方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或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的沟通,广泛挖掘优秀人选,切实做好组织推荐工作。 /p p   4. 各推荐单位在人选推荐中要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不准事先内定人选,不准弄虚作假,不准替人说情、打招呼、搞拉票等 要组织指导有关单位和人选如实填写推荐材料,不得空项、漏项,对材料真实性要严格把关 对于违反组织原则和工作纪律的,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p p   七、申报流程 /p p   1.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行网上统一申报、推荐,具体申报流程请认真阅读网站说明。网址: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http://program.most.gov.cn)。 /p p   2. 依托单位和推荐单位认真审核推荐对象的申报材料。请按照各自的权限在申报系统中逐一确认后,由推荐单位提交至科技部。 /p p   3. 请依托单位和推荐单位对纸质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并加盖公章后(一式1份),由推荐单位以公文形式报送科技部(主要对推荐程序、专家名单、公示情况等进行说明)。纸质申报材料于2018年3月9日前邮寄或送达至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 /p p   八、联系方式 /p p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010-58881781 /p p   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010-68598040、010-68598053 /p p   010-68598036、010-68598258 /p p   申报系统技术支持:010-88659000 /p p   电子邮箱:tuijinjihua@sttc.net.cn /p p   材料报送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349房间(邮编:100045)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科 技 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7年12月22日 /p p br/ /p
  • 科技部发布2016年“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推荐工作通知
    科技部办公厅 中央组织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推荐选拔工作的通知国科办政〔2016〕5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党委组织部、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组织部、科技局,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办公厅(室),各有关单位:  根据《关于印发〈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的通知》(中组发〔2012〕12号)、《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国科发政〔2011〕538号)等文件精神,按照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部署要求和国家“万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的工作安排,现就做好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推荐选拔工作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1. 坚持向科研一线和企业科技人才倾斜。重点支持在科研一线潜心研究的科技人才,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法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不参加申报。对来自企业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推荐人选适当放宽推荐条件。  2. 坚持以用为本。推荐人选要符合国家和部门及地方发展需求,用人单位要在人才培养、使用和支持方面承诺落实支撑保障条件。扩大选才的覆盖范围,同一法人单位通过一个推荐渠道推荐人选原则上不超过5人。  3. 加强人才、项目和基地有机结合。人选优先从重大研发项目,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中推荐 已列入部门、地方人才计划的人选可择优推荐,形成有效的人才梯队和共同支持的工作格局。  4. 坚持好中选优,确保推荐质量。要进一步严格选才标准,将人选的科研诚信、品德、能力、业绩和发展潜力,作为人才遴选的主要条件,切实把好推荐质量关。推荐工作要公开公平公正,程序严格规范,要组织专家对申报对象进行推荐评审,并对拟推荐对象在其依托单位内部公示无异议后,方可正式推荐。  二、目标任务  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推荐选拔工作一并开展。  1. 完成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相关任务的遴选。根据《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的部署,2016年将遴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00名左右、重点领域创新团队50个左右、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00名左右、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0个左右。  2. 选拔推荐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建议人选。根据国家“万人计划”总体工作安排,科学技术部设立“万人计划”评审平台,从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中推荐产生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建议人选 从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中推荐产生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建议人选。  三、条件要求  1.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应具备以下条件。  ——坚持科学精神,恪守科学道德,品行端正。  ——研究方向符合科技前沿发展趋势或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71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企业科技人才可不受职称限制,并适当放宽学历要求)。  ——已取得高水平创新性成果,在所在行业或领域业绩突出,具有较大的创新发展潜力,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一线从事研究开发工作。  ——具有较强的科研领军才能和团队组织管理能力。  为海外引进人才的,须已回国工作2年以上(2014年10月15日前回国,以与用人单位签署的正式工作协议或合同为准),并保证在今后5年内每年在国内工作9个月以上。  2.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应具备以下条件。  ——团队研究方向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需求。  ——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或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的重点研发任务,有明确的研发目标和发展规划。  ——团队创新业绩突出,研发水平居行业或领域前列,并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  ——团队结构稳定、合理,核心成员一般不少于5人、不超过15人,可跨单位协作。  ——团队负责人年龄不超过50周岁(1966年1月1日以后出生),并同时符合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其他基本条件。  3.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应具备以下条件。  ——申报人为企业主要创办者和实际控制人(为企业第一大股东或法人代表),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能力。  ——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境内注册,依法经营,创办时间为2年以上(2014年10月15日前注册),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成长性和创新能力。  ——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至少拥有1项主营业务相关的发明专利(或动植物新品种、著作权等),具有特色产品或创新性商业模式,技术水平在行业中处于先进地位。  ——创办5年以内的企业,最近1年盈利且主营业务收入不少于300万元 创办时间为5年以上的企业,最近2年连续盈利且净利润累计不少于500万元。  4.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应具备以下条件。  ——申报单位应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含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研发机构)或科技园区。申报单位要有好的人才工作基础,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大、政策突破性强,具有明确的改革思路和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鼓励申报单位选择具有鲜明特色和示范带动意义的内设机构或非法人机构作为示范基地建设单位。  ——申报单位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应在相关科技领域具有较强科研实力 在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管理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 在培养拔尖和青年人才、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具有典型经验与做法,形成富有特色、取得初步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申报单位为科技园区的,应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成效突出 建立为创业人才服务的专业化技术服务平台和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等方面建立良好机制并取得明显成效。  四、推荐办法  1.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由有关部门、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部分联合会(协会、学会)负责推荐。  2.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部分联合会(协会)负责推荐。  3. 已入选的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高校和院所可推荐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科技园区和产业开发区可推荐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4. 对国家高新区推荐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统一推荐。在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中获奖的优秀人选,由主管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推荐。  五、支持措施  1. 各部门、地方和依托单位要结合现有科技计划和人才计划,在承担科研任务、提供保障条件、加大激励力度等方面对入选对象给予重点支持。  2. 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加大对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计划与推进计划的紧密结合,加强考核管理和跟踪服务,建立年度报告制度、考核评估机制和约束退出机制 组织入选对象开展跨领域的学术交流、联合攻关、研修培训以及与地方产业技术需求对接等活动,加强对入选对象的突出业绩和典型事迹宣传。  六、工作要求  1. 已入选推进计划的和连续申报2次未入选的,本年度不再申报。  2. 同一申报对象只能通过一个渠道推荐申报推进计划1个类别项目。已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除外)和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尚在合同期内的人员,不再申报。  3.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严格推荐标准,规范推荐程序,在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民主推荐、专家评议、内部公示等程序,征求有关主管部门和纪检监察等部门意见后,集体研究提出推荐人选,确保人选质量,并按要求填写申报推荐材料,报送科学技术部。  4.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在人选推荐中要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不准事先内定人选,不准弄虚作假,不准替人说情、打招呼、搞拉票等 要组织指导有关单位和人选如实填写推荐材料,不得空项、漏项,对材料真实性要严格把关 对于违反组织原则和工作纪律的,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七、申报流程  1. 依托单位和推荐单位要认真审核推荐对象的申报材料,并按照各自的权限在申报系统中逐一确认后,提交到科技部。  2. 正式申报材料经依托单位和推荐单位审核并加盖公章后(一式1份),以推荐单位公文(对推荐程序、专家名单、公示情况等进行说明)形式报送科技部,报送材料于2016年10月15日前,邮寄或送达至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  3. 推进计划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http://program.most.gov.cn)实行网上统一申报、推荐。具体申报流程请认真阅读网站说明。  八、联系方式  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010-68598040、010-68598053、  010-68598036、010-68598258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010-58881781  申报系统技术支持:010-88659000  电子邮箱:tuijinjihua@sttc.net.cn  地址及邮编: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349房间(100045)  科技部办公厅 中央组织部办公厅  2016年9月5日
  • 《“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印发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科技部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的通知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国科发政〔2017〕86号 /p 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中央、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司(局): /p p   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优化人才结构,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制度优势,努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科技部制定了《“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贯彻落实。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科 技 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7年4月13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 /strong /p p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系列指示精神,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为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科技人才支撑,为2050年实现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按照《“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制定《“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以下简称《科技人才规划》)。 /p p    strong 一、形势与需求 /strong /p p   科技人才是指具有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具备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从事科学技术创新活动,对科学技术事业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劳动者。主要包括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科技创业、科技服务、科技管理、科学普及等科技活动的人员。 /p p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大力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选择。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决胜阶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要求和国内外科技创新的新趋势,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一支数量与质量并重、结构与功能优化的科技人才队伍。 /p p   “十二五”期间,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我国科技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科技人才呈现竞相涌现、活力迸发的新局面。 /p p   ——科技人才队伍迅速壮大,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7100万,研究与发展(R& amp D)人员总量535万(折合全时当量为371万人年),均跃居世界第1位 企业R& amp D人员占全部R& amp D人员全时当量的78.1%,已成为我国R& amp D活动的主体 “十二五”期间回国人才超过110万,是前30年回国人数的3倍。 /p p   ——科技人才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青年科技人才成为科研主力军和生力军,科技创业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 区域科技人才布局趋向合理,中西部地区科技人才总量有较大增长 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新能源、农业科技等重点领域,涌现出一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p p   ——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发表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连续六年居世界第2位,高被引国际论文数量排在世界第3位,农业、化学、计算机科学等8个学科领域被引次数位列世界第2位,国内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居世界第1位和第2位。我国科学家相继获得一批国际科技奖项。 /p p   ——科技人才计划效果显著,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家“千人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万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长江学者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一系列科技人才计划与工程,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创新人才。 /p p   ——科技人才聚集效应初步形成,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众创空间等科技人才基地,一批优秀企业家加速涌现,成为引领创新创业浪潮的核心力量。 /p p   但是,我国科技人才发展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科技人才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科学前沿领域高水平人才、高端研发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存在较大的供给缺口 二是科研机构选人用人自主权不够,“以人为本”的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亟待完善 三是科技人才投入整体不足,且在行业、领域、区域间的配置不均衡 四是科技人才流动渠道不够畅通,在产学研之间的流动存在制度性障碍 五是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和保障机制建设尚待加强。 /p p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冲刺阶段,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更加迫切的需求。我国科技人才工作要紧紧围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加强人才工作的系统部署和谋划,使之与国家急需解决的战略任务相匹配。优化调整人才内部结构及区域布局,整体提升创新人才资源的供给水平,逐步形成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人才队伍保证。 /p p    strong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 /strong /p p   (一)指导思想 /p p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确立在科技创新中人才资源优先开发的战略布局,按照“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发挥政府在统筹协调、完善服务、优化环境中的主导作用和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制度优势,优化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提升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推动科技人才队伍向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并重转变,为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p p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p p   ——以科技人才优先发展为导向。理顺人才工作和科技发展的关系,确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在科技创新中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从战略高度确保科技人才优先发展。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做到科技人才资源优先开发、科技人才结构优先调整、科技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科技人才制度优先创新。 /p p   ——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优先需求。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变革科技人才工作方式方法,加强重点领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有利于激活创新要素的探索和实践。研究制定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国制造2025”、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及国家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工程等人才支持措施,促进区域间人才的合理流动与协同创新,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提升面向重点领域和产业发展的人才供给能力。 /p p   ——以优化科技人才结构为重点。促进科技人才优化配置,形成科技人才在不同年龄、区域、学科、领域、行业等的合理分布。以高层次科技人才为引领,着力解决基础前沿和重点产业领域人才匮乏的问题 加强培养企业创新人才,大力提升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和能力 实现科技创新的依托力量从“小众”到“万众”的转变,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各类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合理结构。 /p p   ——以创新人才体制机制为手段。加快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重点破除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赋予科研机构选人用人自主权 健全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与激励机制,强化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激发全社会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p p   ——以提升人才创新能力为核心。注重提高科技人才队伍质量,把“质量优先”贯穿到科技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等全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 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重点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 建立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制度,释放科技人才创新潜能,大力提高我国科技人才国际竞争能力。 /p p   (二)规划目标 /p p   到2020年,适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初步形成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科技人才队伍,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和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在重点领域形成科技人才国际竞争优势,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p p   ——科技人才队伍规模稳步扩大。我国R& amp D人员全时当量由2014年的371万人年达到2020年的480万人年以上,R& amp D研究人员全时当量由2014年的152万人年达到2020年的200万人年以上,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究开发人力投入由2014年的48人年提升到2020年的60人年以上。 /p p   ——科技人才结构显著优化。基础研究人员占R& amp D人员的比重达到7%左右 重点产业领域人才和科技创业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企业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比重持续增加 年龄结构梯次配备,院士等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平均年龄逐步降低 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科技人才总量有较大增长。 /p p   ——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投入力度明显增强。健全多元人才投入机制,R& amp D人员年人均研发经费由2014年的37万元/年提升到2020年的50万元/年,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提高人才投资效益,人才使用效能获得较大提升。 /p p   ——科技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在基础研究领域涌现出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在前沿技术和战略高技术领域拥有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在重点产业领域拥有一批高端工程技术人才,在新兴技术领域拥有一批创新创业人才。 /p p   “十三五”期间,我国科技人才工作的总体部署是:一是理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形成创新型科技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快科技人才队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 二是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深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快优秀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重视对引进人才的使用、后续支持和跟踪服务 三是清除人才管理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给予科技人才科研自主权,尊重科技发展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对从事不同创新活动的科技人才实行分类评价和有效激励,充分激发科技人才特别是中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 四是按照市场规律促进科技人才良性有序流动,优化科技人力资本配置,探索新型科技人才与智力流动服务模式 五是逐步形成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科研生态环境,依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推动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人才队伍保证。 /p p    strong 三、重点任务 /strong /p p   (一)加快科技人才队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p p   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促进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科技创业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协调发展,形成各类科技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合理分布的格局。 /p p   造就一支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加大战略科学家、杰出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支持力度。打造一支具有前瞻性和国际眼光的战略科学家队伍。加快推进科学家工作室建设,采取自组团队、自主管理、自由探索、自我约束的管理制度,使科学家及其团队能够潜心从事科学研究,提升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研究制定国家重大战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等的人才支持措施,重点培养一大批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逐步推广以项目负责人制为核心的科研团队组织模式,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加大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和资助力度,对青年人才开辟特殊支持渠道,建立适合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用人制度,增强科技人才后备力量。以各种研发平台为载体,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系统培养大批产业关键领域优秀创新团队,形成科研人才和科研辅助人才的梯队合理配备。 /p p   加强产业技术人才、科技金融人才和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建设。围绕国家急需紧缺的重点产业领域,培养一大批面向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科技金融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家。每年培训百万名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 在全国建成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1000万名高技能人才。重点扶持一大批拥有核心技术或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科技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 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 /p p   调整和优化科技人才队伍的区域结构。加大对西部地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统筹支持符合条件的、在中西部开展的相关科研工作 鼓励和支持这些地区科技人才申报国家科技人才计划 完善人才到西部地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创业的后补偿机制和奖励政策。进一步完善中西部与东部对口支援等制度,支持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提高欠发达地区人才的开放性和流动性。按照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统一部署,加强中西部地区科研基地建设,引导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高水平的区域性产业技术研发组织,吸引更多科技人才集聚,缓解科技人才区域分布不平衡和欠发达地区人才匮乏的问题。 /p p   (二)大力培养优秀创新人才 /p p   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培养、锻炼和造就创新人才的体系,动员全社会参与到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的探索中来。 /p p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开展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改革试点,改革基础教育培养方式,尊重个性发展,强化兴趣爱好和创造性思维培养,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加快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试点,促进企业和职业院校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双主体”。科学调整研究生招生结构,有针对性地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探索增加专业型研究机构的博士点 探索研究生培养科教结合的学术学位新模式,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增进教学与实践的融合,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改革博士后制度,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在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培养中的主体作用,为博士后从事科技创新提供良好条件保障。完善高端创新人才和产业技能人才“二元支撑”的人才培养机制,适应市场和产业发展需求变化,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科学分工与有效协同。突出用中培养,充分发挥国家科技计划、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科研基地和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对人才培养的示范作用。引导推动人才培养体系与产业发展和创新活动全过程的有机衔接,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p p   深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以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为契机,更大力度实施国家“千人计划”、国家“万人计划”等重大科技人才工程,落实好配套支持政策。加强相关人才工程的顶层设计和相互衔接,推动人才工程项目与各类科技计划和基地建设相衔接,合理确定各类人才支持数量和比例,积极发挥人才工程项目的牵引带动作用。启动实施基地和人才专项,在重大人才工程与人才专项中建立中青年领军人才承担任务的优先机制,对35岁以下具有研究潜力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给予重点支持 给予女性科技人才适当的倾斜性支持。 /p p   加强科技管理、服务和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批具备国际视野、了解国际科学前沿和国际规则的中青年科技管理人才,提升科技管理人才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开展全国科技管理干部轮训,开展创新组织科技管理能力培训试点,分级分类构建科技管理培训体系和网络基地。加强专业化实验支撑和科研辅助人才队伍建设,壮大科技成果推广和转移转化人才队伍,建设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职业经理人队伍。鼓励和促进公共科技传播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科学普及人才队伍,培育专业化的科普创作、产品研发和科普讲解人才。 /p p   (三)重点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 /p p   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更大力度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p p   加强重点领域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鼓励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个人等有序参与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围绕国家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大力引进能够引领国际科学发展趋势的战略科学家,从事科学前沿探索和交叉研究、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科学家,以及开展重大产业技术应用基础研究的科学家。着力引进具有推动重大技术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引进适合领衔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重大工程建设的领军人才。重视港澳台杰出科技人才的引进和使用,注重引进青年人才。制定并不断完善国家引才指导目录,更大力度实施国家“千人计划”,吸引万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对有助于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关键技术、核心部件难题的国家急需紧缺人才,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实现精准引进。率先在国家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基地开展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开展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非涉密部分岗位全球招聘试点,提高科研机构负责人全球招聘比例,吸引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全职工作。鼓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设立短期流动岗位,聘用国际高层次科技人才开展合作研究。为海外引进人才及家属提供与国际标准相衔接的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切实解决生活难题。 /p p   实行更加开放的外国人才引进政策。改革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制度,精简许可办理程序,推进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全面实施。对高端人才开辟绿色通道,简化手续 对急需紧缺人才不设数量限制,优先审批。明确外国人才申请和取得人才签证的标准条件和办理程序,为外国人才来华工作、出入境提供便利。放宽外国留学生在华工作限制,允许获得学位的优秀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在华工作,逐步完善留学生实习居留、工作居留和创新创业奖励制度。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认定机制,进一步放宽外国人申请永久居留的条件。对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在创办科技型企业等创新创业活动方面,给予中国公民同等待遇。 /p p   创新海外高层次人才引智模式。支持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加强国际研究网络构建,吸引当地高层次创新人才从事研发活动。实行支持中国公民设立的企业利用国外科技资源的政策,推动中国企业并购、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加强与国外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科研合作等,充分利用当地高层次创新人才为企业服务。打造“一带一路”科技人才智库,搭建创新创业人才跨界平台。 /p p   (四)营造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 /p p   着力构建符合学术发展规律的科研管理、宏观政策、学术民主、学术诚信和人才成长环境,为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打下良好基础。 /p p   优化科研学术环境。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厚植创新沃土,倡导学术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科技工作者打破定式思维和守成束缚,勇于提出新观点、创立新学说、开辟新途径、建立新学派。坚持道德自律和制度规范并举,建设集教育、防范、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实行严格的科研信用制度,建立学术诚信档案,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 /p p   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大力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价值导向,依法保护企业家的创新收益和财产权,积极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型孵化模式,为创新创业人才成长提供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 /p p    strong 四、体制机制创新 /strong /p p   (一)改进科技人才选拔使用机制 /p p   完善科技人才使用管理体制,创新科技人才选拔和使用机制。 /p p   推动落实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在国家政策制度框架下,扩大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在编制管理、人员聘用、职称评定、绩效工资分配、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实行有利于开放、协同、高效创新的扁平化管理结构。由用人单位根据需求自主设置岗位和内设机构,自主探索多样的岗位管理模式。鼓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依据市场规则和市场价格,引进和使用高层次人才。明确绩效工资的来源渠道,由科研机构自主决定科技人才的绩效考核方式和分配办法。 /p p   完善国际人才使用机制。实施人才交流计划,形成制度化的人才国际交流支持机制。鼓励外国人才参与我国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放宽参与条件,取消不必要的限制性规定。支持引进国外科研管理理念和机制,试点建立外国高层次人才担任重大项目主持人或首席科学家制度。支持国内科技智库的能力建设,鼓励其与国外一流科技智库和国际组织开展长期合作。 /p p   (二)健全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p p   实行科技人才分类评价,建立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p p   建立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标准体系。对从事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不同活动的人员,完善分类评价标准和办法,突出能力和业绩导向。对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人才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推行代表作评议制,评价重点从研究成果数量转向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允许科学家采用弹性工作方式从事科学研究。对从事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科技人才注重市场检验和用户评价。对从事成果转化的科技人才,重在考核其技术转移能力和其科研成果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p p   健全科技人才评价流程与制度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学术自治制度,推行第三方评价,拓展社会化、专业化、国际化的评价机制,拓宽科技社团、企业和公众参与评价的渠道。在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引入国际同行评议,针对非共识性人才试点设立绿色通道。进一步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合理界定和下放职称评审权限 探索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职称直聘办法,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申报参加职称评审渠道。改革国家科技奖励制度,优化结构、减少数量、提高质量,逐步完善推荐提名制,加大对杰出科学家、优秀创新团队和青年人才的奖励力度,强化奖励的荣誉性。健全监督机制,完善与专业评价结果相关联的信誉鼓励和追责机制。强化对各类人才专项及入选者的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严格执行退出制度。 /p p   推动形成体现增加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与激励机制。按照国家统一规定逐步提高科研人员的基本工资水平,在保障基本工资水平正常增长的基础上,推进科研机构实施绩效工资,并建立绩效工资稳定增长机制。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对从事基础性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人员,适当提高基础工资收入,对青年人才根据工作任务和实际贡献等因素加大激励力度。允许科研人员从事兼职工作获得合法收入,加大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奖励,建立健全后续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反馈机制,推行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和股权期权激励制度,使科技人员潜心研究。改变个人收入与项目经费过度挂钩的评价激励方式,加强对科研人员的长期激励。提高科技人才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让各类主体、不同岗位的创新人才都能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得到合理回报,全面激发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业的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探索对符合条件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负责人实行年薪制,对急需紧缺等特殊人才实行协议工资、年薪制等分配办法。研究制定技术技能人才激励办法,探索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制度,试行年薪制和股权制、期权制。 /p p   (三)完善科技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p p   清除人才流动障碍,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按照市场规律让科技人才自由流动,提高社会横向和纵向流动性。 /p p   建立健全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允许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科技人才兼职。允许符合条件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科技人才经所在单位批准,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形成可进可出的双向流动的保障机制。试点将企业任职经历作为高等学校新聘工程类教师的必要条件。改进科技人才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破除科技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试点推行“有限期聘用”制度,健全机制、畅通渠道,调整和优化队伍结构。推动内地与港澳台科技人才交流与合作。 /p p   推动人才向基层和欠发达地区流动。鼓励支持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探索建立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在人事管理、职称评定、工资待遇、成果转化、财政支持、收入分配等方面进行改革试点。建立派出单位、科技人才和服务对象三方知识产权分享和利益分配机制,形成科技人才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通过提高补贴标准等多种方式,切实提高在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科技人才的收入水平。加强对科技人才服务基层工作的支持,促进公共科研机构面向所有科技人才开放,提供研发、信息和咨询服务。 /p p   促进科技人才学术交流。对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人员出国开展学术交流合作实行导向明确的区别管理,鼓励科技人才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放宽对学术性会议规模、数量等方面的限制,为科技工作者参加更多的国际学术交流提供政策保障和往返便利。完善访问学者制度,扩大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短期流动岗位数量,推动跨地区人才开展合作研究、学术交流或讲学。完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推送机制,支持我国科学家牵头组织或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在国际学术组织担任职务。 /p p   (四)创新科技人才服务保障机制 /p p   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服务体系,为科技人才的开发、培养、评价和流动等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保障。 /p p   构建统一开放的科技人才市场。发展职业经理人人才市场、高新技术人才市场等内外融通的专业型人才市场及网络人才市场。制定人才服务业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加强人才市场执法队伍和人才中介机构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人才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实现人才服务机构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倡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人才服务领域,加大科技人才服务融资投资规模,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才培训、人才测评等人才服务专业领域发展。 /p p   建立健全专业化、行业化的科技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明晰政府部门在人才公共服务中的职能定位,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公共政策和管理服务向非公有制组织人才平等开放。推进公共人才服务主体的多元化与专业化,加强人才公共服务均等化服务。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对人才公共服务的监督管理,建立创新人才维权援助机制。建立重点产业、行业和领域人才供给和需求信息的调查制度,推进人才公共服务的信息化进程。加大对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投入。 /p p   拓展科技人才服务新模式。搭建科技人才服务区域和行业发展的平台,建设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探索人才和智力发展的长效服务机制。探索“互联网+科研服务”,促进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科技资源和科技服务对社会公众开放共享,完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运行和服务。鼓励各类科技服务机构为科技人才,尤其是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法律、知识产权、财务、咨询、检验检测认证和技术转移等高端服务。 /p p    strong 五、组织措施 /strong /p p   (一)加强统筹协调 /p p   构建高效的科技人才工作组织体系,明确科技人才工作的制度规范、组织形态、任务目标和责任权限,协调推动各类科技人才政策措施和相关科技人才工程的实施。科技人才工作要涵盖从中央到地方的各个领域、系统、企事业单位,各级政府科技部门设立相应的科技人才职能机构,具体承担本地区本部门的科技人才工作。承担相应科技工作的系统、部门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相应的职能机构,或在有关机构内确定相应的科技人才管理职能,具体承担科技人才管理和服务工作。 /p p   (二)落实条件保障 /p p   健全科技人才投入保障机制,为培育和开发高质量的科技人才队伍奠定基础。加强科技人才投入结构和布局的顶层设计,实施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政政策,各级政府合理保障对人才发展的投入。发挥人才发展相关资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政府投入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机制。加大对新兴产业以及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加大人才中西部地区培养的投入力度,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加大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人才工作投入,推进科技人才政策分类支持、精准激励和普惠保障,形成定位清晰、公平透明、稳定预期的长效机制。 /p p   (三)夯实基础设施 /p p   以科技人才工作信息化为基础,坚持政府主办与购买服务相结合。建立重点行业和领域人才供给和需求信息的调查制度,探索推行科技人才唯一标识制度,建立多源信息的关联共享与安全机制,有序推进科技人才信息数据库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科技人才信息统计、分析和发布机制,强化科技人才流失问题研究,探索建立科技人才安全预警体系。 /p p   (四)强化督促考核 /p p   加强对《科技人才规划》各项政策制定、落实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的监督检查,将《科技人才规划》落实情况纳入对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绩效考核。加强科技人才计划全链条管理,建立国家科技人才计划协同推进机制,加强对人才计划实施效果的评估。 /p p br/ /p
  • 牵头单位要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和高端人才,《湖北省技术创新中心管理暂行办法》发布
    近日,湖北省科技厅印发《湖北省技术创新中心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为规范湖北省技术创新中心运行管理,提升省技术创新创新能力,加快完善全省技术创新体系,特制定此《暂行办法》。《暂行办法》在建设条件与申报流程中明确,省技术创新中心采取自上而下布局和自愿申报并行的方式开展建设。对于省委、省政府统筹布局的技术创新领域,可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组织论证。原则上一个技术领域只支持建设一家省技术创新中心。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牵头单位应是在湖北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独立法人单位。支持企业与具有技术优势的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其中特别提出,牵头单位要有先进的研发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和高端人才,能够为技术创新提供较完善的支撑能力。其中,研发、办公场地总面积不少于3000平米。《暂行办法》原文:湖北省技术创新中心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强省建设的意见》(鄂发〔2021〕20号)精神,规范湖北省技术创新中心(简称“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参照《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运行管理办法(暂行)》(国科发区〔2021〕17号),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省技术创新中心是开展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与服务平台,是湖北省科技创新基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第三条 省技术创新中心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重大任务、重大工程部署,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智能汽车、新材料、大健康、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绿色低碳等产业的关键技术领域,服务我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前瞻谋划未来产业,积极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第四条 省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遵循需求导向、科学定位、机制创新、开放协同的原则,根据相关产业发展特点和实际,可以由一个或多个独立法人实体组建,探索不同类型的组建模式。第五条 省技术创新中心应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设立党的组织,强化政治引领,切实保证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位。第二章 管理职责第六条 省科技厅负责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系统规划、科学布局和宏观管理,主要职责是:1. 制定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总体布局和管理制度。2. 批准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撤销及名称、注册地变更等重大事项。3. 组织开展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运行情况年度报告和绩效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动态调整。4. 会同省直有关单位制定支持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5. 支持省技术创新中心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研任务,推动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部署实施。6. 组织开展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培育和推荐工作。第七条  省直有关单位,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和扩权县(市)科技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市县科技管理部门”)负责省技术创新中心的培育、推荐和监督管理,主要职责是:1. 落实有关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规划和政策。2. 结合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重大工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组织开展省技术创新中心的培育和推荐工作。3. 对省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运行进行监督管理,对其研发方向、发展目标、组织结构等重大调整提出意见建议。4. 保障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运行所需条件,给予政策和经费等支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共同支持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5. 协助组织本单位、本地区推荐的省技术创新中心开展年度报告和绩效评估。6. 协助省科技厅指导省技术创新中心的日常管理,做好相关服务工作。第八条  省技术创新中心履行建设和运行的主体责任,主要包括:1. 建立健全省技术创新中心内部管理制度,制定相关章程,履行法人主体责任。2. 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吸引集聚国际化、专业化、高层次创新人才,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3. 多元化筹措建设运行经费,按规定管理和使用经费。4. 按要求开展建设运行年度报告,配合做好绩效评估。5. 承担落实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的主体责任。6. 向省科技厅书面报告省技术创新中心有关重大事项。第三章 建设条件与申报流程第九条 省技术创新中心采取自上而下布局和自愿申报并行的方式开展建设。对于省委、省政府统筹布局的技术创新领域,可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组织论证。原则上一个技术领域只支持建设一家省技术创新中心。第十条  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牵头单位应是在湖北省内注册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独立法人单位。支持企业与具有技术优势的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第十一条  申请建设省技术创新中心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1. 牵头单位具有行业公认的技术研发优势和较强的代表性,改革创新积极性高,具有承担国家或省级重大科技项目的经验,在申报建设领域具有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支撑,有持续的研发投入,有广泛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和产学研各方、整合创新资源、形成创新合作网络的优势和能力。2. 近三年与相关产业领域企业合作开发或技术转让项目数量不少于10项 已有高水平科研成果产生并应用,具有相关领域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数不少于10项。牵头单位为企业的,应运营正常、业绩优良,近三年平均年销售收入不低于3亿元(农业领域不少于2亿元),年平均研发投入不低于1500万元(农业领域不少于1000万元)。3. 牵头单位要有先进的研发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和高端人才,能够为技术创新提供较完善的支撑能力。其中,研发、办公场地总面积不少于3000平米。4. 有高水平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研发人员不少于50人(不包含临时人员、在读学生),其中中高级职称人数或硕士以上学位人数占研发人数的比例不低于50%。中心主任(总经理)具有丰富的科研、管理经验,并获得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5. 有明确的组织架构,一般采取“中心(本部)+若干专业化创新研发机构”的模式,有科学合理的章程或规章制度,以及决策、经营、财务、人事、项目等管理制度,激励和利益共享机制,风险共担合作机制,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等规定。6. 联合共建省技术创新中心的,牵头单位与共建单位须签订共建协议,确定联合共建的方式、人员、任务分工以及各自权利和义务等。7. 建设单位近三年未发生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生态环境问责等情形。第十二条  省技术创新中心申报组建程序如下:1. 省科技厅根据全省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布局省技术创新中心,适时发布申报通知。2. 符合条件的单位可向省直有关单位、市县科技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研究制定建设方案,明确领域和方向、建设模式、重点任务等,并提供相关材料。3. 省直有关单位、市县科技管理部门对申请单位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择优向省科技厅推荐。4. 省科技厅组织由技术、创新管理和财务等领域专家,对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进行评审。5. 对于通过评审、各方面条件成熟的技术创新中心,经公示无异议后,省科技厅正式发文批准建设。省科技厅指导获批建设的单位进一步修改完善建设方案,完善管理体系,落实建设经费,实施各项建设任务。建设期一般为3年。第十三条 支持符合相关定位和条件、运行绩效显著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转建省技术创新中心。省直有关单位或地方政府给予配套支持且已有一定规模的前期投入,或者以独立法人实体运行的省技术创新中心优先纳入支持范围。第四章 运行管理第十四条 省技术创新中心应为独立法人实体。前期暂不具备条件的,应建立相对独立的人、财、物管理运行机制,并逐步向独立法人实体过渡,根据组建模式探索不同类型的法人实体。第十五条  省技术创新中心实行理事会(董事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总经理)负责制,由牵头单位、共建单位和推荐单位等共同选派代表组成理事会(董事会),定期召开会议决策重大事项,形成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等多方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运营、良性互动的治理结构。第十六条 省技术创新中心实行专家委员会咨询制。专家委员会负责审议省技术创新中心的发展目标、重点技术创新任务等,并对相关重大事项提出意见建议。第十七条 省技术创新中心应建立合理的人才队伍结构,实行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人员聘用制度,通过市场化机制加强人才选聘。注重人才梯队建设,加强青年人才培养,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第十八条 省技术创新中心应全面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股权分红激励等政策措施,建立市场化的绩效评价与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第十九条 省技术创新中心应加强产学研合作,充分依托高校院所的优势学科和科研资源,协同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成果转移转化和技术创新服务,强化与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的协同创新,注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联合攻关,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第二十条 省技术创新中心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科研人员取得的职务科技成果应标注省技术创新中心名称,省技术创新中心应针对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探索灵活的激励机制。第二十一条 牵头单位是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投入主体。参与共建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可以采用会员制、股份制、协议制等方式共同投入。省技术创新中心应利用自有资金、社会科研资金、成果转化收益等不断加强创新投入。第二十二条  省科技厅将省技术创新中心纳入省科技创新平台专项支持范围。优先支持省技术创新中心牵头承担各级各类重大科技创新任务。省直有关单位、市县科技管理部门要积极给予省技术创新中心配套支持。第二十三条 省技术创新中心实行年度工作报告制度,经所属省直有关单位或市县科技管理部门审核后报省科技厅备案。年度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创新中心本年度推动建设任务的实施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工作考虑,并附有必要的建设运行客观数据。第二十四条 省技术创新中心确需变更名称、调整研究方向或共建单位的,须经省技术创新中心理事会(董事会)研究审议,提出书面报告,经所属省直有关单位或市县科技管理部门审查后,报省科技厅审核。牵头单位如出现被兼并或重组、更名等重大变化的,需及时向省科技厅报告备案。原则上不得变更牵头单位。第五章  绩效评估第二十五 条省科技厅组织对省技术创新中心整体运行状况进行绩效评估。评估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根据评估结果择优给予经费补助。第二十六条 绩效评估主要内容包括承担国家、省重大战略科技任务、实施关键技术攻关、转化重大科技成果、集聚高端人才队伍、提供技术创新服务、引领行业技术进步、培育孵化科技型企业、开放共享仪器设备、促进科学技术普及、服务地方创新发展、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开展的工作与成效。绩效评估一般以三年为一个周期,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等3个档次。第二十七条 绩效评估为优秀档次的省技术创新中心,省科技厅将优先推荐其申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第二十八条  绩效评估为不合格档次的省技术创新中心,由省直有关单位、市县科技管理部门指导进行整改,期限一年,整改期间不享受相关扶持政策。整改到期后,由牵头单位提出整改验收申请,经省直有关单位或市县科技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科技厅,由省科技厅组织专家进行整改验收。第二十九条 省技术创新中心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绩效评价,需提出延期申请。经省直有关单位或市县科技管理部门同意,省科技厅批准后,最多可推迟一年。第三十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撤销省技术创新中心资格,且三年内不得再次申报:1. 绩效评价不合格且未通过整改验收的 2. 无故不参加评估的 3. 提供虚假材料和虚假数据的 4. 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不良影响的 5. 严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受到重大处罚的 6. 其它严重不符合技术创新中心管理要求的。第六章 附则第三十一条  省技术创新中心统一命名为“湖北省××技术创新中心”,英文名称为“Hubei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for××”。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省科技厅负责解释。
  • 第六届世界华人论坛开幕 关注创新人才与科技发展
    “我愿意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告诉广大海外留学人员和华人华侨:祖国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祖国更是我们施展才华的最佳舞台。”在7月26日举行的第六届世界华人论坛开幕式上,曾在海外留学工作多年的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饱含深情对话海内外专家、学者,希望他们畅所欲言、建言献策,为提高祖国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才智。   以“创新中国和谐发展”为主题的此次论坛吸引了350位海内外代表与会,其中包括190名海外代表,分别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   万钢在讲话中表示,当前我国科技事业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但与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相比,科技总体水平仍有较大差距,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自给率低,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还比较少。因此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努力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   万钢表示,国内外发展实践表明,创新型科技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是我国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我国最可倚重的战略性资源。2009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51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 全时研发人员也已近200万人,位列世界第二。但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还不容乐观,还远不是科技人力资源的强国。   “建设创新型国家呼唤创新人才,一方面要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造就,同时也迫切需要海外高层次人才参与国家建设,蓬勃发展的中国永远是海外人才归国或为国服务的广阔平台。”万钢特别提到,海外华人成为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大批海外留学人员学成归国,已成为我国科技领域的重要生力军。据初步统计,我国留学回国人员已占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的72%,“两院”院士的80.5%。   他表示,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一定会培养和造就一批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也会成为一个吸收国际著名科学家和创新创业人才的聚宝盆。   本次论坛由国务院侨办、科技部、中科院、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设立了“创新中国与低碳发展”“创新中国与发展制造业关键技术”“创新中国与生物医药业发展”“金融创新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新中国与产学研合作”5个专题论坛和高端论坛。
  • 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发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厅(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教育厅(委)、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人事局、劳动保障局、教育局、科协,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司(局),有关企事业单位:   科技人才是国家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1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阶段,也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重大机遇。制定并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简称《科技人才规划》),大力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带动各类科技人才队伍全面发展,对于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现将《科技人才规划》印发给你们。请各级科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各级科协组织,各级各类科研机构、学校和企业要把科技人才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切实加强对《科技人才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广泛开展学习活动,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细化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参与科技人才工作,切实把《科技人才规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附件: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doc 科技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教育部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国科协 二O一一年七月二十六日   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   目 录   序 言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2.基本原则   3.目标与部署   二、主要任务   1.造就一支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科学家队伍   2.重点建设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3.造就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技术人才队伍   4.支持和培养一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5.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6.重视建设科技管理与科技服务和科普等人才队伍   7.建设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三、体制机制创新   1.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管理体制   2.创新科技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3.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4.健全科技人才流动和配置机制   5.培育创新文化环境   四、政策措施   1.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的政策   2.实施有利于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发展的政策   3.实施支持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   4.实施支持科技人才创业的政策   5.实施引导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政策   6.实施鼓励科技人才到农村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政策   7.实施促进科技人才国际化的政策   五、组织实施   1.加强《科技人才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   2.加强《科技人才规划》实施的财政保障   3.加强科技人才工作基础性建设   4.开展督促检查和绩效考核   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正文   序 言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科技人才保证,特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人才规划》)。   科技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从事创造性科学技术活动,并对科学技术事业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劳动者。主要包括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与技术开发、科学技术服务、科学技术管理、科学技术普及等工作的科技活动人员。科技人才是国家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兴起,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大力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选择。当前,我国已进入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优化产业结构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不断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技人才工作成效显著。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目前研发(R&D)人员总量已居世界前列 科技人才结构日趋合理,企业科技人才已成为我国研发人员队伍的主体 有利于科技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在科技人才资源配置中发挥了较大作用 科技人才政策体系和促进科技人才发展的环境逐步改善 科技人才的素质不断提高,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虽已是科技人力资源大国,但我国科技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我国科技人才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匮乏,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中小企业、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科技人才短缺,科技人才开发投入不足,科技人才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亟待完善。   未来1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阶段,也是科技人才发展的大好时机。我们必须紧紧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大力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要以推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为着力点,加快培养大批青年科技英才,全面带动科技人才发展。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政策和制度创新为重要手段,大胆革除阻碍科技人才发展的各种障碍,倡导科技人员爱国奉献、勇于探索、求真务实、淡泊名利、团结协作的精神。充分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逐步形成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使创新火花竞相迸发,创新思想不断涌流,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人才队伍保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落实《人才规划纲要》和《科技规划纲要》,按照“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尊重科技发展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发挥政府在统筹协调、完善服务、优化环境中的主导作用和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围绕大力提升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作用,创新体制机制,优化科技人才结构和发展环境,坚持人才、基地、项目相结合,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为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科技人才支撑。  2.基本原则   以满足需求为导向,人才优先与服务发展相结合。把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作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确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把科技人才培养与开发作为科技创新的先导,放在科技工作的优先位置,形成科技人才培养和服务需求有机结合的局面。   以优化结构为目标,市场配置与宏观调控相结合。针对当前科技人才在不同区域、领域和部门分布不合理的局面,进一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规律,根据市场需求,促进科技人才顺畅有序流动。要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部署,根据区域、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推动科技人才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   以高端人才为引领,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要在国家重点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优先培养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培养一大批企业科技人才。有效发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以改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促进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   以学校教育实践为基础,人才引进与培养使用相结合。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求,不断创新我国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锻炼,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科技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才的重要作用,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造就各类创新型科技人才。   以提升能力为核心,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相结合。稳步扩大科技人才队伍规模,着力解决科技人才占人口的比例较低、许多前沿和新兴领域科技人才匮乏、若干领域人才队伍老化的问题。注重提高科技人才队伍质量,把质量优先原则贯穿在科技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等各个环节,大力提高科技人才国际竞争能力。   3.目标与部署   到2020年,我国科技人才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合理提高人力成本在研发经费中的比例,确立科技人才国际竞争优势,为实现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科技人才支撑。   ——科技人才队伍规模稳步扩大。到2020年,我国R&D人员总量由2008年的196.5万人年达到380万人年,R&D研究人员总量由2008年的105万人年达到200万人年,每万劳动力中R&D人员和R&D研究人员分别由2008年的24.8人年和13.3人年达到43人年和23人年,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到4万人左右。   ——科技人才结构和布局趋于合理。到2020年,基础研究人员占R&D人员总量的比重由2008年的7.8%提高到12%左右 企业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国家重点产业领域人才的比重有较大提高 科技创业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年龄结构梯次配备 区域科技人才布局更加合理,中西部地区科技人才总量有较大增长。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新能源、农业科技等重点领域,建成一批人才高地。   ——科技人才投资力度大幅提高。到2020年,我国R&D人员和R&D研究人员人均R&D经费分别由2008年的23.5万元/年和44万元/年,提高到50万元/年和100万元/年(2008年不变价)。R&D研究人员人均R&D经费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科技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基本确立。到2020年,我国科技人才的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科技产出显著提高,涌现出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我国各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域、重点发展产业领域和重点学科拥有一大批高端研发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 科技人才现状与主要发展目标 年份 R&D人员 (万人年) R&D研究人员 (万人年) 每万劳动力中R&D人员 (人年/万人) 每万劳动力中R&D研究人员 (人年/万人) R&D人员人均R&D经费(万元) R&D研究人员人均R&D经费(万元) 2008 196.5 105.0 24.8 13.3 23.5 44.0 2015 280 150 33 18 38 71 2020 380 200 43 23 50 100   紧紧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把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以创新科技人才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为根本措施,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坚持以用为本,改革和完善科技人才管理体制。创新科技人才培养、使用、流动、评价、激励等机制。加强科技人才工作法制建设,完善有利于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   以重大人才工程为重要手段,在科技人才发展的重要方面取得突破。着力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全面促进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回国服务。实施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大力提升我国未来科技人才竞争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在国家重点发展的领域培养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科技人才。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服务专业人才。使各类重大人才工程成为推动科技人才工作的有力措施。   全面部署未来10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工作,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大力组织推动,到2015年,重点在创新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上实现较大突破、政策环境发生较大改善、重大人才工程得到有效开展,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20年,全面完成各项任务,实现科技人才发展战略目标,为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目标做出贡献。   二、主要任务   按照《人才规划纲要》和《科技人才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部署,未来10年,以培养造就宏大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为目标,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通过实施重大人才政策,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全面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为重要手段,重点建设以下六支科技人才队伍。   1.造就一支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科学家队伍   在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相关人才、科技计划中,遵循科学研究活动的特征和规律,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对科学家队伍提供长期稳定支持。创新科技人才管理的体制机制,为优秀科学家提供稳定的科研条件和潜心研究的环境。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为重要依托,以相应创新平台为载体,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科技人才资源,造就一支具有原创能力的科学家队伍,涌现出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着力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科学研究人才和后备力量。   重点推进科学家工作室建设,瞄准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的世界前沿,重点通过新建和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大型技术研发平台等载体,建设100个以杰出科学家及其研究团队为中心、具有世界一流研究水平的科学家工作室。科学家工作室的运行和科学研究工作,主要由政府财政提供持续稳定支持,并根据需要委托其承担国家重大科学技术研究计划任务。科学家工作室实行国际通行的科研管理体制,首席科学家采取自组团队、自主管理、自由探索、自我约束,以促生具有原创性和国际突出影响的科学研究成果,提升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通过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重大科技专项、自然科学基金、知识创新工程等国家重点科技工作的实施,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建设等,造就一支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优秀科学家队伍。依托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百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以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工作,推动科学家工作室和其他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工作。   2.重点建设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在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相关人才、科技计划中,依托一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在若干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创新团队。主要是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选择若干重点领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重点支持一批国家长期需要、有基础、有潜力、组织健全、研究方向明确、水平一流的技术创新团队,保持和提升我国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在重点战略性产业中,依托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研究开发的骨干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机构,选择在事关行业重大和关键共性技术领域取得国际领先、获得重大突破性成果的研究团队,在前期课题完成后,主要通过持续委托计划任务予以支持。通过建立健全各类研究基地、组织产学研合作和战略联盟、建立区域创新网络等措施,进一步健全技术创新团队的组织网络和管理运行制度,持续支持其开展后续研发工作,保持其技术创新的领先地位和完整稳定的创新团队,成为跨领域、跨部门、跨区域的新型研发组织,为行业继续提供重大技术创新支撑。   3.造就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技术人才队伍   在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相关人才、科技计划中,适应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大批企业技术研发、工艺创新、工程实现等方面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类专业的实践教育,全面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和“双导师”制,充分发挥工程类和应用型科研机构在培养优秀工程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支持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开展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加强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工程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工程技术人员的在职培训和高级研修。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工程的实施为牵引,以各种研发平台为载体,系统培养大批产业关键领域紧缺工程技术人才、复合型的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充分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在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方面的作用。   建设一批工程技术创新培训基地。加大投入,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大型国有企业等建立工程创新培训基地,利用实验室等设施培训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提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素质。在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计划中设立支持国防、航天、地震等特殊领域工程技术人才出国研修项目。积极推进工程师国际互认。   坚持寓军于民、军民结合的原则,重视军民两用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在军事技术民用和民用技术军用的过程中培养复合型人才。   4.支持和培养一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在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相关人才、科技计划中,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和培养3000名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国家重大科技任务部署和国家重点工程、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统筹人才、项目与基地建设 以政策调整为保障,为领军人才营造“潜心研究”的良好环境,加快培养有潜力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通过“人才+项目”的运行模式,把自主选题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紧密结合起来,在“研发一批、储备一批、发展一批”的同时,加快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的培养。其考核评价的重点主要是创新成果、持续创新能力、行业或领域科技创新的影响程度以及科研诚信和职业道德等。   建立稳定渠道,支持领军人才及其团队开展预研性或超前性的自主选题研究。同时,建立领军人才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计划和基地建设任务的优先机制,通过科研实践培养和造就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5.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在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相关人才、科技计划中,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重点扶持一大批拥有核心技术或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科技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培养造就一批创新型企业家,通过示范引导,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更多的科技人才转化科技成果,推动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创业环境,降低创业成本,吸引和支持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创业。加强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和机制的建设。政府主要通过政策引导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助,鼓励相关机构为创业人才提供技术开发、创业辅导、信息服务和融资支持等定向服务,协助初创期的企业解决各种困难,提高科技创业成功率。   6.重视建设科技管理与科技服务和科普等人才队伍   科技管理、服务人才是科技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科技管理、科研辅助、科技中介、科技推广和科学技术普及等方面的科技的现实基础和不同特点,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快其发展,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规模合理,能够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科技管理和服务人才队伍。   以市场化机制为主导,大力发展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科技中介服务人才队伍。加大政策优惠和扶持力度,促进和扶持民营和股份制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完善科技中介认证和培训体系,培养大批懂技术、懂法律、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中介人才。   加强科技管理人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能力建设。重视培养一支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具有现代科学素质、创新意识和战略眼光的复合型科技管理人才队伍。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建设,通过组织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管理学历、学位教育和各类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提高各级各类科技管理人才素质。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科技管理队伍。加强企业科技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企业科技管理水平。重视基层及一线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加强对基层科技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加强科技人才理论研究,认真总结和探索新时期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对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关键岗位人才实行动态监测,建设科技创新人才服务平台。完善科技人才信息统计、分析和发布机制,推动科技人才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建立科技人才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加强科技人才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科技人才工作者的政治、思想、业务素质及专业化水平。加强对地方科技人才工作的指导,支持地方急需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4.开展督促检查和绩效考核   国家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制定《科技人才规划》监督检查工作办法,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对《科技人才规划》各项政策制定、落实情况和各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监督检查,将《科技人才规划》落实情况纳入对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绩效考核、市县科技进步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实行目标责任制。
  • 国内红外热像仪厂商研发投入:近7成过亿 持续加码研发
    20世纪50年代之前,红外热成像技术还处于初步研究阶段,后随着红外探测器和电子显示元件的发展,红外热像仪开始进入实用化阶段。但当时由于技术壁垒较高且成本高昂,红外热像仪主要用于军事领域。近年来,随着热成像探测材料和光学系统的改进,红外热像仪的性能进一步提高。同时,红外热像仪的体积和重量也得到了大幅减小,使其适用于更多的应用场景,已经迅速向民用、工业领域扩展。例如,在汽车防盗定位系统、智慧工业、户外观察、人工智能、机器视觉、智能驾驶、安防消防、物联网、医疗健康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红外热像仪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和持续的研发投入正,正是这些努力,使得红外热像仪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果。基于此,为方便业界人士了解2023年国内红外热像仪厂商在该领域的研发投入现状,本文特对以红外热成像为主要业务的6大上市企业:睿创微纳 、高德红外、大立科技、热像科技 、光智科技、久之洋2023年度的研发投入金额、研发投入占比、研发人员数量、研发人员占比等数据进行了梳理,以飨读者。研发投入金额:近7成企业过亿 研发投入持续加码在六家企业中,2023年度有四家的研发投入破亿元。其中,睿创微纳的研发投入位居榜首,达6.83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所有企业在这一年度的研发投入均相较于2022年有所增长,且光智科技的增长幅度尤为显著,达到了111.69%。从研发投入的维度来看,睿创微纳的投入金额最高。2023年,睿创微纳加大研发投入,从红外探测器芯片、热成像机芯模组和红外热像仪整机系统三个环节加强了研发平台建设,建立了第一个红外图像开源平台,为保持技术和产品领先优势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非制冷红外成像领域,持续优化提升12μm系列产品的综合性能。推进10μm系列产品化,640×512产品转入小批量阶段,超大面阵2560×2048高灵敏度探测器完成正样研制并通过转阶段评审。8μm系列产品稳步推进,640×512及1280×1024两款产品均已进入正样阶段,1920×1080产品转入小批量阶段。车载方向,完成了车载红外热成像产品在汽车行业的布局,产品涵盖单红外、双光融合、双红外等类型,分辨率做到256、384、640、1280及1920的全覆盖,发布了国内首款通过AEC-Q100车规级认证的红外热成像芯片,将广泛满足汽车智能驾驶、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的应用需求。车载红外领域获得了包括比亚迪、吉利、滴滴、大运、智加、慧拓等在乘用车、智驾、商用车等领域的多家头部企业定点项目。从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来看,大立科技以77.64%的占比位居榜首。报告期内,大立科技依托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非晶硅技术路线在红外测温领域的独特优势,重点开拓政府采购和商业客户的测温需求,研发项目包括高分辨率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项目、车载红外目标识别系统项目、防爆巡检机器人项目等,不断巩固电力和工业监控等传统领域的优势地位,优化产品结构提升集成度,继续重点开发电网全息感知平台和巡检机器人等产品;同时,利用新量产的氧化钒技术路线产品,深挖市场需求不断加大新行业的应用拓展,重点投入个人消费、辅助驾驶等新兴应用领域的产品开发。从研发投入的增减幅度来看,光智科技的增长幅度最为显著,达111.69%。累计拥有专利权共358项。报告期内,主要的研发项目包括640×512@12μm 非制冷晶圆级封装探测器、InSb探测器组件项目等数十项。在红外材料方面,公司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3N锗填补了国内空白,突破了国外长期对超高纯锗的封锁和垄断。在红外镜头业务方面,现已完成100多款红外镜头创新设计开发,产品谱系涵盖从常规的定焦镜头、消热差镜头,到结构复杂的双视场/三视场切换镜头、大变倍比连续变焦镜头等各种类型红外光学镜头产品。在红外探测器方面,已建设8英寸硅基MEMS非制冷红外探测器芯片生产线,突破了红外热成像核“芯”技术;制冷探测器方面,已建设2-6英寸各种制冷型红外探测器芯片生产线(含中波MCT、InSb 和长波二类超晶格等探测器芯片),搭配自主研发生产的制冷机和杜瓦,形成了从制冷红外材料、芯片、封装到器件完整的制冷探测器产业链。在红外整机方面,光智科技进一步聚焦红外系统集成应用领域产业化,加快丰富产品类别,陆续推出了辐射监测仪、Nonshutter系列无挡片红外机芯、Mickey-LR/IR系列手持单目热像仪、Lucking- LR/IR非制冷红外热像仪等下游终端新品,打开公司业务增长新空间。研发人员规模扩大:2家企业超千人 6家数量均实现增长在六家企业中,2023年度有两家企业的研发人员数量破千人,分别为高德红外和睿创微纳。其中,高德红外的研发人员数量位居榜首,达2088人。与研发投入一样,所有企业在这一年度的研发人员数量均相较于2022年有所增长,且光智科技的增长幅度尤为显著,为55.10%。在研发人员数量方面,高德红外以2088人的规模位居首位。2023年因公司业务领域扩增,项目增多,加大了研发类岗位的招聘力度,多渠道进行研发岗的招聘,并取得较好的成效。特别是在校园招聘方面,选拔了具有相当潜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研发人才,为后续项目推进做好研发人员储备,确保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此外,公司还适时调整和保障了对研发团队的激励,提升了公司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从而稳定现有研发岗位人员。大立科技在研发人员占比上表现出色,达47.77%。作为国内少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大立科技在红外热成像领域能够独立研发、生产从核心芯片、机芯组件到整机系统的全产业链完整产品。公司一直秉持自主研发的理念,致力于打造一支专业且核心骨干的研发团队,以确保在红外热成像技术领域的持续领先地位。从研发人员数量增减幅度看,光智科技2023 年度研发人员较 2022 年增加 55.10%,主要分布在红外光学业务板块。随着公司主要产线陆续投入生产,加快推进红外光学与激光器产业化项目向下游产业链延伸步伐,是公司整体战略规划的关键所在。公司聚焦红外器件、红外整机等光电器件领域,加深研发和布局,预期形成从材料到器件再到子系统模块的全产业链规模化生产能力,因此公司大幅增加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快速增长。结语从两个榜单可见,企业日益重视研发投入,这既是创新力提升与市场竞争力增强的关键,也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这些企业均表示,将持续深化技术开发、产品创新、平台升级与市场拓展,力求在新技术上不断突破、产品线持续丰富、市场领域广泛拓展。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