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研发经费

仪器信息网研发经费专题为您整合研发经费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研发经费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研发经费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研发经费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研发经费话题讨论。

研发经费相关的资讯

  •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07%意味着什么——解读《2015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近日,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2015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简称《公报》)。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规模达到14169.9亿元,比上年增长8.9%,较2011年翻了一番,支出规模仅次于美国稳居世界第二位。  “这反映了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研发经费投入强度(R&D/GDP)达到2.07%,比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累计提升了0.36个百分点,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统计与分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玄兆辉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公报》显示,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加大,2015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达到716.1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占研发经费支出的比例达到5.1%,提高0.4个百分点,这是近9年来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支出的比例首次突破5%。  玄兆辉介绍,随着科技创新政策的贯彻落实,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动蓬勃兴起,我国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更加稳固,研发投入强度不断提升。2015年,我国企业研发经费达到10881.3亿元,比上年增长8.2%,对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的贡献达71.1%。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社会比重为76.8%,是世界上少数超过75%的国家之一。2015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企业研发经费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0.9%,比上年提高了0.06个百分点。  “上述数据表明,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总体规模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基础研究投入不断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陈钰认为,虽然我国研发经费再创新高,成绩可喜,但不能忽视的是,无论是研发投入规模还是投入结构,相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相对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迫切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陈钰说,我国研发经费规模虽然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与美国相比,尚不足其50%,整体上仍与日本共同处于第二梯队。我国2.07%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比“十二五”规划确定的2.2%发展目标低0.13个百分点,与主要创新型国家相比差距更大。2014年,美国、德国和日本这一比值分别为2.74%、2.84%和3.59%,韩国更是达到了4.29%。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了2.5%的发展目标,但从近年来我国研发经费增长态势来看,这一目标的实现面临着巨大挑战。  “从研发经费结构来看,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的局面尚未实现根本转变,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5%左右的比例远远低于主要创新型国家的水平(10%以上)。” 玄兆辉特别指出,企业是研发活动执行主体,但其基础研究经费仅占企业研发经费总额的0.1%左右,而主要创新型国家通常在5%以上。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是增加国家原始技术创新供给、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专家认为,“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胜阶段,要如期实现这一发展目标,需要进一步加大国家财政科技投入力度,深入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国家支持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创新投入积极性,引导全社会持续增加研发经费的投入。
  • 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再创历史新高
    p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9日联合发布《201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17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 amp D)经费1760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3%;R& amp 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3%,再创历史新高,比上年提高0.02个百分点。 /p p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高级统计师张鹏介绍,我国R& amp D经费投入增速保持世界领先,投入强度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同时,我国研发投入结构向好,基础研究经费占比进一步提升。 /p p   公报还显示,2017年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8383.6亿元,比上年增长8%;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13%,保持了上年水平。 /p p   “我国研发投入的总量逐年加大,结构不断优化,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夯实了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础。”张鹏说,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发整体水平仍然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情况,如基础研究占比与发达国家占比水平(15%至20%)相比有较大差距,研发投入强度与创新型国家(2.5%以上)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p p   张鹏认为,未来几年,我国应进一步引导全社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前瞻性和应用性基础研究领域;进一步优化我国研发资源配置,突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政府对研发的管理优势,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p
  • 2021年北京研发经费投入2629.2亿
    北京市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由2012年的1063.4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629.3亿元,年均增长10.6%,为创新发展注入强大活力,整体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其中2021年全市基础研究经费422.5亿元,约占全国的1/4。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将加快打造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率先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战略支撑。这是记者今天从北京市统计部门获悉的。2021年北京64项重大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北京市统计部门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整体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人才、资本要素资源加快集聚,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实现较快增长。创新人才高地进一步巩固。2021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规模达33.8万人年,是2012年的1.4倍,2013-2021年年均增长4.1%,其中基础研究人员7.6万人年,是2012年的2.2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硕士和博士以上学历从业人员达42.3万人,是2012年的2.5倍,科技人才整体规模和质量持续提升。研发投入再创新高。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由2012年的1063.4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629.3亿元,年均增长10.6%,为创新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强度由2012年的5.59%提高到2021年的6.53%。基础研究经费占比稳步提升。全市前瞻布局基础研究,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不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中,基础研究经费从2012年的125.8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422.5亿元,约占全国的1/4;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从2012年的11.8%提高到2021年的16.1%。基础研究持续取得重要进展,2021年北京共有64项重大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15项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在基础数学理论、人工智能算法、蛋白质科学、半导体材料等前沿领域实现新突破。财政支持和社会资本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2021年,全市财政科技经费支出449.4亿元,是2012年的2.2倍,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6.2%,较2012年提高0.8个百分点;投向北京企业的早期投资、VC/PE投资额2917.2亿元,是2012年的1.7倍,股权投资在全国保持领先优势。截至2021年底发明专利拥有量40.5万件北京市统计部门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积极实施研发加计扣除等鼓励研发创新的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企业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创新成效显著。企业创新活力提升。2021年,全市研发投入较为集中的1.9万家规模以上重点企业中,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占44.6%,较2013年提高20.4个百分点;企业共有研发人员90.9万人,是2013年的2.5倍;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合计4714.4亿元,是2013年的5.3倍;研究开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4.9%,比2013年提高2.4个百分点。高成长创新主体逐步壮大。2021年,全市独角兽企业达到102家,比2020年增长9.7%;培育和认定的“专精特新”企业2115家,是2020年的2.6倍。“专精特新”企业共投入研究开发费用350.5亿元,是2020年的1.3倍,研究开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10.9%。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截至2021年底,全市发明专利拥有量40.5万件,是2012年的5.8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85件,是2012的5.4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拥有量7.1万件,是2012年的5倍;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8253.0亿元,是2012年的2.5倍,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从2012年的19.6%提高到2021年的29.3%。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总收入十年年均增长14.5%北京市统计部门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深入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建设,加快建设“三城一区”主平台,积极打造创新高地,主阵地、主平台创新引领作用持续发挥。中关村“主阵地”创新驱动发展动能增强。中关村示范区聚焦高质量发展,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加速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2021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实现总收入8.4万亿元,是2012年的3.4倍,2013-2021年年均增长14.5%;实现技术收入2万亿元,占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总收入的24.2%,较2012年提高10.6个百分点。“三城一区”主平台创新要素集聚。2021年,“三城一区”以占全市31.8%的企业数量,集中了全市6成左右的研发人员和研发费用。“三城一区”企业研发人员共53.8万人,是2018年的1.5倍;研发费用2791.7亿元,是2018年的2.1倍,主平台功能进一步凸显。流向天津和河北技术合同成交额350.4亿元北京市统计部门表示,北京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超大城市,着力推动“五子”联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创新驱动发展动能强劲。经济发展效率快速提升。2021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接近35万元/人的水平,是2012年的2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182吨标准煤,比2012年下降37.8%;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为10.5立方米,比2012年下降34.7%,技术进步推动城市节能降耗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2021年,全市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1.6万亿元,是2015年的1.9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4%,较2015年提高5.2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1万亿元,是2013年的2.5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较2013年提高6.2个百分点;专利密集型产业实现增加值0.9万亿元,是2018年的1.4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2.5%,较2018年提高3.4个百分点。创新辐射引领作用持续增强。2021年,全市共签订技术合同9.4万项,是2012年的1.6倍,技术合同成交额达7005.7亿元,是2012年的2.8倍,技术转移转化加速推进。流向外省市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347.7亿元,是2012年的6.8倍;其中,流向天津和河北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为350.4亿元,是2012年的4.5倍。
  • 2022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突破3万亿元!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数据: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以下简称研发经费)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投入总量迈上3万亿元新台阶;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较快提升,达到2.55%。据介绍,2022年,受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全社会研发活动受到一定影响,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持续加力,科技奖励和激励机制不断完善,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拉动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迈上新台阶。初步测算,2022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达30870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0.4%,自“十三五”以来已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按不变价计算,研发经费增长8.0%,高于“十四五”规划“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的目标。投入总量上规模,投入强度也较快提升。据初步测算,2022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5%,再创新高,比上年提高0.12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十三五”以来年均增幅,实现了较快提升。此外,去年基础研究经费保持增长,原始创新取得新突破。初步测算,2022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1951亿元,比上年增长7.4%;占研发经费比重为6.32%,连续4年保持6%以上的水平,为我国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 万亿研发经费,中国都花在哪儿了?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7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研发大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1.7万亿。然而,这万亿研发经费在国际上处于什么位置,从哪些部门来、去向哪些部门?使用中国财政研发经费的大学和科学院的研发活动如何?上市公司研发经费支出情况如何?各类政策对研发经费支出的效果如何?&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近日,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知识分子》网站首次发布《中国研发经费报告(2018)》(报告全文见文末链接),全面梳理、解读和分析了中国2000-2016年的研发经费,从总量结构、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公共政策四个部分,回答了上述问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要点速览:&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1.& nbsp 中国研发经费支出规模世界第二,强度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2.& nbsp 中国政府研发经费占总经费的20%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3.& nbsp 中国企业研发经费占总经费的78%,华为的研发经费超过中国全部境外上市企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4.& nbsp 企业成为中国研发经费绝对的来源和执行部门,与美国相似,但美国更为多样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5.& nbsp 地域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是其他地区总和的2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6.& nbsp 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应用研究差距较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7.& nbsp 不同政府部门的研发经费管理规模差异较大,中国科学院规模最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8.& nbsp 高等院校研发经费支出差异较大,清华大学支出最多。高校与科学院在研发功能上存在同质竞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9.& nbsp 三种公共政策对研发经费支出力度呈上升趋势 /p p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strong 支出规模世界第二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根据报告,中国研发经费支出目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00年特别是2006年以来,中国研发经费支出相继超过了韩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2016年投入规模是美国的44%,日本的1.5倍,德国的2倍,加拿大、意大利、英国和法国研发经费总和的1.5倍,2017年达到17606.1亿元,但与美国的绝对差距保持在3000亿美元。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74f9a40a-3d21-4971-82ec-cb5ca3ab1905.jpg" title=" 1.jpg" alt=" 1.jpg" width=" 465" height=" 247" style=" width: 465px height: 247px "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与主要国家研发经费支出规模增长比较(2000-2016年) /p p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strong 经费从哪里来?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报告显示,从2009-2016年,中国政府研发经费稳步增长,政府研发经费支出由1358.3亿元增长至3140.81亿元,占中国研发经费总额的20%。&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6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研发经费(包括科学技术支出中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用)分别为2003.88亿和1777.92亿。中央71个部门中41个部门具有研发经费支出,总额为1543.7亿元,占中央政府研发经费支出的77%。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c18a7ff3-cb30-41c6-bc9e-be420aeac67c.jpg" title=" 2.jpg" alt=" 2.jpg" width=" 541" height=" 204" style=" width: 541px height: 204px "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政府研发经费的位置与构成(2016年) /p p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09-2016年,中央政府研发经费的主要类型是应用研究,地方政府研发经费2012年开始出现大幅度增长,主要类型是技术研究与开发。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d2ec4545-630a-401a-b2e1-ae8265c1ab03.jpg" title=" 3.jpg" alt=" 3.jpg" width=" 512" height=" 226" style=" width: 512px height: 226px "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研发经费主要类型(2009-2016年)&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2016年,中国企业研发经费总额为12144亿元,占中国研发经费总额的78%。其中,中国境内上市企业的研发经费占中国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的39%;中国境外上市的占6%。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指出,2016年,华为的研发经费为825.68 亿元,占中国企业研发经费的7%,超过中国全部境外上市企业的研发支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d66742e3-8801-4931-8bcf-0fb7695d16dd.jpg" title=" 4.jpg" alt=" 4.jpg" width=" 535" height=" 207" style=" width: 535px height: 207px "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企业研发经费的位置与构成(2016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境内上市企业中工业与信息技术行业总研发经费占比超过一半,医疗保健行业仅占5.59%。境内上市企业研发经费规模前10强均为“中”字头的国有企业,中国石油排名第一,而阿里巴巴研发经费支出与中国石油相当。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8186baa5-02c1-434c-853e-f7cf7175a244.jpg" title=" 5.jpg" alt=" 5.jpg" width=" 530" height=" 274" style=" width: 530px height: 274px "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境内上市企业研发经费分行业支出规模(2016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1995-2016年,中国研发经费部门来源结构从政府和企业双主体变成了企业单主体,部门执行结构从企业和科研机构双主体变成了企业单主体。在美国,企业亦已成为绝对的来源和执行部门,但比中国更为多样化。&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根据报告,从经费来源看,中国政府研发经费主要流向科研机构,其次是高等学校;美国联邦政府研发经费流向联邦政府资助的研发中心、高等学校和企业比例比较均衡。&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从经费执行看,美国研发机构经费全部来自联邦政府。中国研发机构经费约80%来自中央政府;美国高等院校约50%来自联邦政府,自筹经费比例高;中国高等院校主要依赖政府和企业。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b7c8d703-1988-4972-bf85-3ba19a8a634d.jpg" title=" 6.jpg" alt=" 6.jpg" width=" 619" height=" 217" style=" width: 619px height: 217px "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中美研发经费部门来源-执行结构比较(2015年) /p p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strong 去向分布不均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首先是,中国科研经费支出地域分布严重不平衡,东部地区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差距逐步拉大。2016年,东部地区首次突破万亿元,是其他三地总和的2倍,东北地区只有665亿,中部和西部约在2000亿左右。&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中国各省市区研发经费支出规模前三位的是广东、江苏和山东,均超过1500亿元;支出强度前三位是北京、上海和天津,均超过3%。各省市区研发经费支出差异明显,排名前三位的研发支出经费共计5628亿元,占全国研发经费的1/3。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39df1add-c764-44b5-a358-f8c65e60df8c.jpg" title=" 7.jpg" alt=" 7.jpg" width=" 560" height=" 271" style=" width: 560px height: 271px "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四大板块研发经费增长(1999-2016年) /p p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而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分配上,中国研发经费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经费基数小、增长慢。&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报告显示,从1995年到2016年,中国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例维持在5%,应用研究经费从26%下降到了10%,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从69%增长到了85%。2016年应用研究经费1610亿元,基础研究经费822亿元,而试验发展经费总量大、增长迅速,达到了13243亿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aa41918f-bdbf-42f6-9d8a-b54f06118726.jpg" title=" 8.jpg" alt=" 8.jpg" width=" 518" height=" 251" style=" width: 518px height: 251px "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内部支出规模(1995-2016年)&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5年,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比较,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投入明显不足。美国和日本的投入比例均在30%以上,英国和法国则高达60%。中国科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不仅是基础研究投入不足,更重要的是应用研究差距比较大,不到美国和日本的一半,与英国和法国的差距更大。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c2134812-bc6c-48fa-b262-02b96b189e43.jpg" title=" 9.jpg" alt=" 9.jpg" width=" 594" height=" 267" style=" width: 594px height: 267px "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与主要国家研发经费类型比较 (2015年)&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而且,报告指出,从1995到2016年,中国大学、研发机构和企业的应用研究投入比例都呈现下降趋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09c64044-a3f8-4199-afb6-0c004dfca149.jpg" title=" 10.jpg" alt=" 10.jpg" width=" 582" height=" 220" style=" width: 582px height: 220px "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企业、大学和研发机构执行研发经费类型结构(1995-2016年)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p p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strong 谁拿得最多?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报告显示,中央71个研发经费管理部门中,中国科学院规模最大,2016年已接近500亿元,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部和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三个部门研发支出占中央71个部门管理研发经费总支出的60%以上。&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报告指出,中国科学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间配置较均衡,科技部研发经费主要用于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研发经费全部用于基础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和卫生计生委则将经费主要用于应用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0b2219f0-9844-4fb4-8d1e-3a23078728e2.jpg" title=" 11.jpg" alt=" 11.jpg" width=" 589" height=" 308" style=" width: 589px height: 308px "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中央财政研发经费主要管理部门(2016年)&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而在高等院校中,报告显示,2016年,教育部直属高等院校研发项目经费支出中,清华大学以29.2亿元位居榜首,高于第二位浙江大学近6.8亿元;其余大部分高校研发项目经费支出主要集中在5到10亿之间。&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报告还指出,中国不同高校之间研发项目经费支出结构差异明显,除西南交通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更侧重于试验发展外,其余高校研发经费主要集中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报告认为,高等院校与科学院的研发经费都主要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研发功能上存在同质竞争。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4cbcae75-3d23-4863-ac45-8000fffbaf55.jpg" title=" 12.jpg" alt=" 12.jpg" width=" 587" height=" 301" style=" width: 587px height: 301px "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nbsp br/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教育部直属高等院校研发项目经费支出前30名 (2016年) /p p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strong 公共政策影响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力度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5年,财政科技投入、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和高技术企业税收减免三种公共政策共计投入1688.95 亿元,分别占企业研发总支出的5.4%,4.5%和7%。&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报告指出,受到政策资助最多的主要是内资企业,其次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最后是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009到2015年,内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政策优惠比例在加大,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政策优惠比例在减小。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6138d278-53bf-4753-aa7e-937ac6cd7c48.jpg" title=" 13.jpg" alt=" 13.jpg" width=" 565" height=" 271" style=" width: 565px height: 271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政府公共研发经费政策(2009-2015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于《中国研发经费报告(2018)》。 /p p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p
  • 科技经费投入解读 2015我国研发投入达1.4万亿
    p   日前,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2015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高级统计师关晓静对此进行了解读。 /p p    strong 一、研发投入总量和强度保持双增长 /strong /p p   《公报》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迈上1.4万亿新台阶,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07%,研发投入规模和投入水平双双实现新的突破。 /p p   2015年,我国研发投入增幅虽较上年回落了1个百分点,但仍保持了8.9%的较快增长速度,增速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2.5个百分点 研发投入强度连续两年保持2%以上的水平,呈现稳定提升的态势。 /p p   研发投入的较快增长得益于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推进。国家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极大激发了全社会投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是我国研发活动的三大执行主体,2015年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达10881.3亿元,比上年增长8.2%,对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的贡献达71.1%,成为全社会研发投入的引领者。2015年,国家加大了对“十二五”科研课题(项目)的执行力度,政府属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研发支出增长明显,分别达到2136.5亿元和998.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9%和11.2%,增幅分别提高2.8和6.4个百分点。 /p p    strong 二、研发投入结构得到优化 /strong /p p   一是基础研究经费占比提高。按活动类型分,研发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其中基础研究由于体现了面向科学前沿的原始创新能力,其投入规模和水平更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2015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716.1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增幅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比研发经费平均增速高7.8个百分点 基础研究占研发费用的比重为5.1%,比上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改变了2007年以来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一直在4.7%左右徘徊的局面。2015年应用研究经费为1528.7亿元,增长9.3%,占研发经费的比重为10.8%,与上年相比保持稳定。2015年,全社会用于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经费为2244.8亿元,比上年增长11.6%。 /p p   二是政府资金占比提高。2015年,国家财政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支出,支出规模首次超7千亿元,增速达8.5%,较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为盘活存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2015年中央财政动用了以前年度结转资金用于科技支出,虽然当年中央财政科技支出增长较上年有所回落,但实际用于研发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在201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总量中,政府资金达3013.2亿元,增长14.3%,增幅比上年提高8.9个百分点,是近三年增长最快的一年 政府资金所占比重为21.3%,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分研发活动执行主体看,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的政府资金分别为1802.7亿元、637.3亿元和463.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18.8%和9.7%。 /p p   strong  三、研发投入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大 /strong /p p   近年来,我国研发经费投入保持增长,研发经费仅次于美国,居于世界第二但研发投入强度与发达国家3%左右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基础研究占比与发达国家15%左右的水平也有不小距离,研发投入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任务依然艰巨。今后一段时期,一是要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并确保相关政策的生根落地,引导和鼓励企业、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等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二是要加快对基础研究和一些重要关键领域的战略布局,加强原始创新和战略性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三是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研发投入的有效性,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p p & nbsp /p p & nbsp 延伸阅读: a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61116/206426.shtml" target=" _self" strong 《2015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发布 /strong /a /p
  • 2011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近9千亿
    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10月2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财政科技支出稳步增加,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力度继续加大,投入强度即经费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再创新高。   2011年,我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8687亿元,比上年增长23% 经费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84%,高于上年的1.76%。   分活动类型看,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为411.8亿元,比上年增长26.9% 应用研究经费支出1028.4亿元,增长15.1% 试验发展经费支出7246.8亿元,增长24%。   分执行部门看,各类企业经费支出为6579.3亿元,比上年增长26.9% 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1306.7亿元,增长10.1% 高等学校经费支出688.9亿元,增长15.3%。   分地区看,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超过300亿元的有江苏、广东、北京、山东、浙江、上海、辽宁和湖北8个省(市)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或超过全国水平的有北京、上海、天津、江苏、陕西、广东、山东和浙江8个省(市)。   此外,2011年,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4902.6亿元,比上年增长19.2% 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49%。   据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副司长贾楠介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力度和强度是国际通用的反映一国科技投入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标。2006年以来,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投入强度从2006年的1.39%持续提高到2011年的1.84%。(原标题:2011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创历史新高)
  • 代表委员热议研发经费如何增长
    “十一五”期间,我国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从1.3%提高到1.8%,有了很大的增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坦言,“十一五”期间有三个指标没有完成,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是其中之一。规划目标是2%,2010年实际达到1.8%。而在“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仍提出201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增加科研经费、加快自主创新引起代表委员广泛关注。   对话人:   王志新委员(清华大学教授)   侯建国代表(中国科技大学校长)   马大龙委员(北京大学人类疾病基因研究中心主任)   韩忠朝委员(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研发经费急需增加   【现象】我国的科研经费支出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即大部分资金用于大学与科研机构,只有少部分用于企业。   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70%,比2000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指出,2009年全国研发总经费为5802.1亿元,是2000年的6.5倍,年均增长23.0%。   研发经费增长体现在一系列科技成果上:“嫦娥姐妹”一步步实现着中国人的登月梦想,新药研发让中国人享受着民生保障……   另一方面,我国科研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确实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委员透露,2007年全世界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平均水平是2.2%,其中美国为2.67%,日本为3.44%。   在目前阶段,2.2%的GDP投入能否满足我国科技发展的需要?“十二五”期间如何达标?   “除了够不够用,更关键是要用好。”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王志新这样回答。   加大基础和应用研究投入   【现象】尽管研发投入不断增加,但中国自主的核心技术仍然缺乏。目前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所占比例显示,在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领域投入不多。   王志新认为,应该增加基础研究的投入,“按照经验,基础研究应占整个科研投入的15%左右。”基础研究受科学家的兴趣驱动,其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它是一切创新的源头”,更在于它能汇聚一批真正的科学家,既从事一线科研工作,也培养高层次的人才。   不同于美国将70%—80%的科研投入花在人身上,我们的钱大都投到物上去了。王志新说:“我们在科研仪器上的投入很大方,远远超过对人的培养投入。但是,科研投入不等于实验经费,或者仪器投入。”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侯建国代表指出,要减少竞争性的科研项目的比例。“最关键的是要节约科学家的时间,让他们更多地把时间花在科研和提高学术水平上,而非申请项目上。适当增加保障性和经常性的科研经费投入比例,为科研人员,特别是中青年的科学家,提供和创造更好的生活、工作条件。”   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韩忠朝委员特别强调地区的均衡。在他看来,科研经费不能集中在“国字头”的大型科研机构,应该照顾各个省市,特别是贫困地区。   没有成果转化研究就会贬值   【现象】近年来我们科研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但是这些论文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的100位之后。每年我们诞生大量的科研成果,但是科研成果的转化不足10%。   国内科研成果的转化一直与国外存在差距。北大人类疾病基因研究中心主任马大龙委员从两个角度分析说,科学家对成果转化的动力不足,目前的科研评价体系使得科学家不愿意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做成果转化的工作 企业有动力但缺乏技术基础,往往很难有能力、有实力去承担转化工作。   我国的科学奖励名目较多,也很复杂。侯建国认为,可以适当减少类型和数量。“基础成果奖,要更多地与国际接轨,让同行来评价 应用成果奖,要以市场价值和用户评价为主要标准,尽量减少行政干预。”科研经费的使用也是这样,比如一些基础研究项目需要多少资金,要由同行来评价。   九三学社的一份提案也建议:应该针对不同研究类型的项目设置不同的绩效目标,特别是注意区分基础性研究项目和应用技术研究项目。“对于应用技术研究项目,应加强对成果转化情况的考核评价,设定对应的评价指标,真正考核科技项目的成果是否转化为生产力,符合市场需求。”
  • 202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公布:仪器仪表研发经费达354.1亿元
    2022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投入强度持续提升,基础研究投入取得新突破,国家财政科技支出稳步增加。一、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2022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30782.9亿元,比上年增加2826.6亿元,增长10.1%;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2]之比)为2.54%,比上年提高0.11个百分点[3]。按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为48.4万元,比上年下降0.5万元。分活动类型看,全国基础研究经费20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应用研究经费3482.5亿元,增长10.7%;试验发展经费25276.9亿元,增长9.9%。基础研究经费所占比重为6.57%,比上年提升0.07个百分点;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11.3%和82.1%。分活动主体看,各类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3878.6亿元,比上年增长11.0%;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3814.4亿元,增长2.6%;高等学校经费2412.4亿元,增长10.6%;其他主体经费677.5亿元,增长22.3%。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77.6%、12.4%和7.8%。分产业部门看,高技术制造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6507.7亿元,投入强度(与营业收入之比)为2.91%,比上年提高0.20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超过千亿元的行业大类有7个,比上年增加2个,这7个行业的经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比重为63.2%(详见附表1)。分地区看,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超过千亿元的省(市)有12个,分别为广东(4411.9亿元)、江苏(3835.4亿元)、北京(2843.3亿元)、浙江(2416.8亿元)、山东(2180.4亿元)、上海(1981.6亿元)、湖北(1254.7亿元)、四川(1215亿元)、湖南(1175.3亿元)、安徽(1152.5亿元)、河南(1143.3亿元)和福建(1082.1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4]之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有7个,依次为北京(6.83%)、上海(4.44%)、天津(3.49%)、广东(3.42%)、江苏(3.12%)、浙江(3.11%)和安徽(2.56%)(详见附表2)。二、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情况2022年,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11128.4亿元,比上年增加361.7亿元,增长3.4%。其中,中央财政科技支出3803.4亿元,占全国财政科技支出的比重为34.2%;地方财政科技支出7325.0亿元,占比为65.8%。2022年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情况指标名称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亿元)比上年增长(%)占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的比重(%)合计其中:科学技术支出其他功能支出中用于科学技术的支出11128.410032.01096.43.43.9-0.05-90.19.9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2]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初步核算数据。[3]根据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最终核实数据,2021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已修订为2.43%。[4]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为初步核算数据。附注:1. 主要指标解释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 指报告期为实施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而实际发生的全部经费支出。研究与试验发展(R&D)指为增加知识存量(也包括有关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设计已有知识的新应用而进行的创造性、系统性工作,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种类型。国际上通常采用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反映一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基础研究 指一种不预设任何特定应用或使用目的的实验性或理论性工作,其主要目的是为获得(已发生)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规律和新知识。应用研究 指为获取新知识,达到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而开展的初始性研究。应用研究是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的可能用途,或确定实现特定和预定目标的新方法。试验发展 指利用从科学研究、实际经验中获取的知识和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其他知识,开发新的产品、工艺或改进现有产品、工艺而进行的系统性研究。2.统计范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统计范围为全社会有R&D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具体包括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以及R&D活动相对密集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的企事业单位等。3.调查方法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调查方法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特、一级建筑业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政府属独立法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科技信息与文献机构等单位)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其他非企业法人单位,高等学校及附属医院采用全面调查取得;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采用抽样调查推算取得;科研育种相关企业和未在科技、教育部门统计范围内的三级甲等医院采用重点调查取得;其他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使用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资料推算等方法取得。
  • 清单:国家重点研发经费都花在哪儿了
    p   6月13日《经济参考报》刊发题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经费清单浮现》的报道。文章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经费使用清单逐步浮出水面。《经济参考报》记者从科技部获悉,截至目前,今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已公示40个专项1078个小项。其中民生领域仍然是投入的重点,农林科技领域投资组成有较大变化,而拿到单项经费金额最高的是中国中车,继去年重金投入高速磁浮研发之后,今年再次在轨道交通货运快速化关键技术以1.176亿的投入拔得“头筹”。对此,业内专家表示,我国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状况有了很大进步,但管理制度仍需完善。 /p p   6月12日,科技部下发关于召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定向项目视频答辩评审会的通知,定于6月15日正式召开定向项目视频答辩评审会。事实上,这只是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推进工作的一个“缩影”。继5月24日第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拟立项项目公示后,5月27日、6月1日、6月2日又有三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拟立项项目相继出炉。 /p p   科技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2017年度重点研发计划42个专项中除了“云计算和大数据”和“深地资源勘查开采”之外的40个专项拟资助的1078个项目已经公示,涉及社会发展、高新技术、农业科技、基础研究和基础配套等五大领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971292a1-d51f-4c69-898b-7e462ad8028a.jpg" title=" 1.jpg" / /p p   从资金分配来看,中央财政为上述40个专项共拨款达215.8亿元,经费平均数为2002万元。其中单项经费最高的达1.176亿元,是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轨道交通货运快速化关键技术”。具体来看,社会发展领域的14个专项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包括了大气、土壤、水、环境、健康和安全等,所以依然是重点研发计划资助的重点,经费62.7亿元,占比29%。高新技术有12个专项和国计民生、国防安全、基础建设有关,此次资助了59.2亿元的经费,占比27%。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663c29f9-3ad6-4ebe-b519-00dd9e16c405.jpg"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cc06751c-2704-46bc-9a0c-01d255c0729e.jpg" title=" 3.jpg" / /p p   对此,中国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李红军博士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从2017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的项目来看,国家特别重视在民生和健康方面的科学研究,33.4%的项目和29%的经费都投入了社会发展领域。高新技术领域集聚了大量的高尖端科技,单项投资大,需要集中优势力量重点投入。 /p p   值得关注的是,上述1078个项目由557家法人单位牵头承担,包括112所高等院校、225家科研院所和220家公司企业。其中高校承担了395个项目,同比降低1.8%。与去年相比,虽然在承担项目上有所减少,但是在获批经费上同比增加4.8%,达76.7亿元。以变化较大的农业科技领域为例,农业科技在高校的经费和项目投放上则增加了约15%。 /p p   对此,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认为,应进一步增加基础研究和农业科技的投入和项目设置,因为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基础,是理论创新的关键。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方面,加强农林科技投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十分关键。高校应是基础研究的主体,应进一步加大对其投入,企业也应进一步介入产业核心技术的创新。不过,在陈劲看来,本次重点研发项目对基础研究和农业科技领域的倾斜程度仍有上升空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4f168320-c740-4b19-8c0c-54258fa23bef.jpg" title="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p p   而在李红军看来,今年农业科技领域变化较大的原因,除了国家对农业科研领域加大投入之外,项目申报在政策上的改变也是主要因素。 /p p   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红利逐渐释放,智能制造、粮食丰产提质增效、生物医药研发等领域,在中央财政的扶持下逐步显示迅猛发展态势。但是要让有限的科研经费花在刀刃上,逐步完善经费管理制度也显得十分必要。 /p p   事实上,随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政策的落地,我国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状况有了很大的进步。 /p p   “一些经费预算比之前有了大幅调整,项目负责人应该充分利用政策,做好项目预算。和2016年不告知项目经费概算不同,2017年度专业管理机构给项目负责人提供了该项目中央财政预算作为参考。因此在做预算的时候,一定要以此概算为依据,合情合理做好经费预算,可以避免在项目评审时大幅削减经费。”李红军建议。 /p p   在业内看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实现了包括预申报、预评审、答辩、上报等各个环节全流程痕迹管理以及公示制度,避免了暗箱操作。不过,管理制度仍有待完善。“国家应在完善科研项目间接费管理上下工夫,使支出做到透明且有法可依。另外,也应严格控制新增设备,提高仪器使用效率,避免资源浪费。”有业内人士直言。 /p p br/ /p
  • 2017全国仪器仪表制造业研发经费210.2亿元!2017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p   10月9日,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201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17年,我国科技经费投入力度加大,研究与试验发展(R& amp D)经费投入增速加快,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平稳增长,研究与试验发展(R& amp D)经费投入强度稳步提高。其中,仪器仪表制造业研发经费210.2亿元,经费投入强度2.11%。 /p p   2017年全年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 amp D)经费17606.1亿元,比上年增加1929.4 亿元,增长12.3%,增速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研究与试验发展(R& amp 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3%,比上年提高0.02个百分点。按研究与试验发展(R& amp D)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为43.6万元,比上年增加3.2万元。 /p p   详细内容如下: /p p   2017年,我国科技经费投入力度加大,研究与试验发展(R& amp D)经费投入增速加快,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平稳增长,研究与试验发展(R& amp D)经费投入强度稳步提高。 /p p   一、研究与试验发展(R& amp D)经费情况 /p p   2017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 amp D)经费17606.1亿元,比上年增加1929.4 亿元,增长12.3%,增速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研究与试验发展(R& amp 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1]之比)为2.13%,比上年提高0.02个百分点。按研究与试验发展(R& amp D)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为43.6万元,比上年增加3.2万元。 /p p   分活动类型看,全国基础研究经费975.5亿元,比上年增长18.5% 应用研究经费1849.2亿元,增长14.8% 试验发展经费14781.4亿元,增长11.6%。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5.5%、10.5%和84%。 /p p   分活动主体看,各类企业经费支出13660.2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2435.7亿元,增长7.8% 高等学校经费支出1266亿元,增长18.1%。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77.6%、13.8%和7.2%。 /p p   分产业部门看,高技术制造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 amp D)经费3182.6亿元,投入强度(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2%,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装备制造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 amp D)经费6725.7亿元,投入强度为1.65%,比上年提高0.14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 amp D)经费投入超过500亿元的行业大类有8个,这8个行业的经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 amp D)经费的比重为65.2% 研究与试验发展(R& amp D)经费投入在100亿元以上且投入强度超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行业大类有10个(分行业情况详见附表1)。 /p p   分地区看,研究与试验发展(R& amp D)经费投入超过千亿元的省(市)有6个,分别为广东(占13.3%)、江苏(占12.8%)、山东(占10%)、北京(占9%)、浙江(占7.2%)和上海(占6.8%)。研究与试验发展(R& amp D)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3]之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有7个,分别为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天津、浙江和山东(分地区情况详见附表2)。 /p p   二、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情况 /p p   2017年,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8383.6亿元,比上年增加622.9亿元,增长8% 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13%,与上年持平。其中,中央财政科学技术支出3421.5亿元,增长4.7%,占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的比重为40.8% 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4962.1亿元,增长10.5%,占比为59.2%。 /p p   2017年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情况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table1.PNG" alt=" table1.PN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d0146f30-a14b-4a91-885d-60ab72575e87.jpg" / /p p   附表1:2017年分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 amp D)经费情况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table2.PNG" alt=" table2.PN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9b8975c5-d08a-4a06-af94-ff0575b42058.jpg" / /p p   附表2:2017年各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 amp D)经费情况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table3.PNG" alt=" table3.PN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87191c2b-201e-434c-941b-6760306afbbb.jpg" / /p p     附注: /p p   1.主要指标解释 /p p   研究与试验发展(R& amp D)经费 /p p   指统计年度内全社会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包括实际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人员劳务费、原材料费、固定资产购建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用支出。 /p p   基础研究 /p p   指为了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运动规律,获得新发展、新学说)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 /p p   应用研究 /p p   指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为达到预定的目标探索应采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径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应用研究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目的或目标。 /p p   试验发展 /p p   指利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经验所获得的现有知识,为产生新的产品、材料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已产生和建立的上述各项作实质性的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 /p p   2.统计范围 /p p   研究与试验发展(R& amp D)经费的统计范围为全社会有R& amp D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具体包括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以及R& amp D活动相对密集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的企事业单位。 /p p   3.调查方法 /p p   研究与试验发展(R& amp D)经费的调查方法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特、一级建筑业企业,大中型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采用全面调查取得。其他行业的企事业单位采用重点调查以及使用第二次全国R& amp D资源清查资料推算等方法取得。 /p p   注: /p p   [1]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初步核算数据。 /p p   [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统计范围是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p p   [3]地区生产总值为年度核实数据。 /p p & nbsp /p p & nbsp /p p & nbsp /p p & nbsp /p
  • 我国科技研发经费首次突破一万亿元
    据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发布的《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12年,我国科技经费投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国家财政科技支出稳步增加。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投入强度(R&D经费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再创历史新高。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首席统计师关晓静分析指出,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总量目前位居世界第三,经费投入强度在新兴发展国家中居领先地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我国科技投入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10298.4亿元,比上年增加1611.4亿元,增长18.5% 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98%,比上年的1.84%提高0.14个百分点。按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支出为31.7万元,比上年增加1.6万元。2012年,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为5600.1亿元,比上年增加803.1亿元,增长16.7% 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45%,高于上年4.39%的水平。   关晓静指出,2012年我国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企业办研发机构建设得到加强,企业创新产出规模不断扩大,反映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各类企业R&D经费投入7842.2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占全社会R&D经费的比重达76.2%,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拥有研发机构(以下简称机构)4.6万个,比上年增加1.5万个,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10529.8亿元,比上年增长9.9% 其中新产品出口21894.2亿元,比上年增长8.3%。   数据显示,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比有所提高,关晓静认为国家财政加大了对科技领域的扶持力度。2012年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5600.1亿元,比上年增加803.1亿元,增长16.7% 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45%,高于上年4.39%的水平。   此外,关晓静认为,2012年我国产学研合作有所加强,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大幅增长,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体现。
  • 我国研发经费GDP占比将升至2.2%
    《意见》将为构建科技型创新型社会奠定制度基础。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下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研发经费达到GDP的2.2%,并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地位。值得关注的是,《意见》还专门强调,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专家建议,扶持科技型企业,需要对传统金融工具进行革新,并大胆采用多种新型金融工具,服务科技型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   出台前历经30多次修改   早在2010年6月举行的两院院士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就在“切实加强和改进科技工作”中首次明确,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体制保障。   2011年5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着重指出,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宏观科技决策机制和组织结构不合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等。   随后,一系列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调研、座谈拉开帷幕。   去年6月,科技部在南京、无锡、苏州、安徽等地进行初步调研。随后,由科技部、工信部等19个部门及江苏、北京两个省市,正式组成科技体制改革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调研及文件起草小组。经过多次座谈会和更为密集广泛的调研,起草工作正式开始。在一年的时间里,调研及文件起草小组成员单位提交了43份、合计120万字的调研报告。   经过5轮较大范围的征求意见、30多次修改完善,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纲领性文件终于面世。记者注意到,《意见》分为8部分21条分项60多个任务,不过多是纲领性表述,并未具有可操作性。   “中央文件只是一个政策方向,真正的考验是在《意见》出台后。”参与《意见》起草和制定的科技部创新体系建设办公室主任徐建国向媒体表示,针对每个任务会出台具体措施并明确了牵头部门,涉及到50多个部门,其中科技部牵头的有一半以上。   《意见》指出,目前我国科技体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关键技术自给率较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影响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徐建国透露,“本次酝酿科技体制改革从一开始就是问题导向,聚焦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回应科技界的期待和诉求,然后提出可操作的政策措施。”   科研经费是重点解决方向   《意见》中特别强调,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并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不过,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表示,目前科研活动还是以院所和高校为主。为了满足政府鼓励企业创新的要求,这些机构在形式上把企业加进来,但是实际科研活动组织过程当中依然没有改变院所和高校操控创新的地位,企业成为一种满足形式上的点缀。   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一直在拉全社会科研经费占比的“后腿”。《意见》明确,“十二五”时期,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要逐步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提高到1.5%,行业领军企业逐步实现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与国际同类先进企业相当。《意见》要求到2020年这一比例提高至2.5%。   然而,跟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科技研发经费在GDP占比一直较低。数据显示,1995年以来,我国政府科技拨款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仅维持在0.6%左右。国际上普遍认为政府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低于1%的国家属于缺乏创新能力的国家。   赵弘告诉南方日报记者,目前我国科技研发经费总量不足,其关键在于有研发意愿有投入能力的企业数量少、投入少。根据赵弘提供的数据,全国开展研发活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为12889家,只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比重仅为28.31%,小型企业几无研发能力。   据统计,全国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仅为0.74%,大中型企业才为0.93%,远低于发达国家2.5%-4%的平均水平。   有分析认为,企业研发投入少是由于财政资金对其补充不足,财政资金要对其给予支持。据悉,大部分财政科研经费主要以课题形式投向高等院校和政府所属科研院所,企业研究经费来源中财政资金的比例仅占14%。   “要增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例,还是要依靠企业。”赵弘指出,政府需要鼓励企业、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增强竞争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构建一个以企业为主的研发体系。   赵弘向南方日报记者解释,新体系中,企业既是创新投入的主体,也是创新问题的提出者,又是科研活动的组织者,院所和高校围绕企业的需要进行科研协作和合作。“这才是来自于企业实际需要的,能够应用于实际生产的成果。”   强调资本市场和新型金融工具   值得关注的是,科技和金融结合也被提及。《意见》明确,加大多层次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扩大非上市股份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培育和发展创业投资,支持地方规范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民间资本参与自主创新,并积极开发适合科技创新的保险产品。   不过在现实操作层面上,在科技与金融现实融合常常遭遇到各种难题。在赵弘看来,科技本身具有风险性高、不确定强、收益慢、固定资产少等特点,原有的金融体系需要固定资产做抵押,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评估,不能适应这种产业的要求,按照原有的金融是很难得到服务的。   “因此,在西方国家衍生出很多于这种产业特点相适应的金融工具,例如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等。”赵弘指出,这种投资能够使在实现产业化之后,通过回报满足投资者财富追求的要求,带动产业发展。他介绍,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对传统金融工具进行创新。另外,我国风险投资正在发展当中,但还需要普遍化、规模化。   赵弘补充,中小板和场外交易市场也需要扩容来满足要求,使中小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动由强大的金融支持,银行需要推出针对中小科技企业的贷款和服务。在他看来,政府可以通过设立贷款、担保资金和银行贷款贴息来减少银行的风险,帮助银行更多地服务于中小企业。   实际上,为促进科技与金融对接,近年来有关部门先后下发了一系列指导文件,力求通过调整优化监管政策,促进金融与科技结合,引导商业银行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业务,不断改善科技型小企业融资环境,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意见》指出,综合运用买方信贷、卖方信贷、融资租赁等金融工具,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 2016全年获批103.2亿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经费版图明晰
    记者从科技部获悉,截至目前,今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42个专项1172个小项。其中558项涉及民生领域,全年获批经费103.2亿元,农林科技领域平均资助额最高,而拔得单项经费金额“头筹”的是隶属高新技术领域的中国中车,其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研发项目获资4.33亿元。  业内专家表示,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红利逐渐释放,智能制造、粮食丰产提质增效、生物医药研发等领域,将在中央财政的扶持下迅猛发展。不过,要让有限的经费花在刀刃上,仍需完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  记者日前从青岛市科技局处获悉,由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承担、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实施的国家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磁浮交通系统关键技术项目”,在青岛市正式启动。该项目于今年7月由科技部批准立项,分别由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和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开展高速、中速磁浮交通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中央财政经费支持4.33亿元。事实上,这只是2016年国家首批重点研发计划“落地生根”的一个缩影。  科技部国家科技系统服务平台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2016年重点研发计划已申报审批完毕,共设立了42个专项、1172个项目,涉及社会发展、高新技术、农林科技、基础研究和基础配套等五大领域。  在上述1172个项目中,有70个项目未发布资助经费额度,剩下1102个已发布资助金额的项目,共获得中央财政资助总经费超过278.2亿元,单项平均经费2525万元。  具体来看,社会发展领域不管从专项数、立项的项目数、还是从承担项目的机构和获批的经费额度都是最多的,分别为14项、558项、212家和103.2亿元。而单项经费最高值出现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国中车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研发项目。五个领域中,农林科技领域项目资助明显增加,其平均值和中位值都显著高于其他四个领域。  中国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李红军博士表示,从2016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的项目来看,国家特别重视在民生和健康方面的科学研究,47%的项目和37%的经费都投入了社会发展领域。高新技术领域集聚了大量的高尖端科技,单项投资大,需要集中优势力量重点投入,例如先进轨道交通的六个项目总经费12.26亿元,平均每个项目2亿元 新能源汽车的平均经费也超过5000万元,凸显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扶持力度。未来,包括智能制造、粮食丰产提质增效、生物医药研发等领域,在中央财政的扶持下势必迅猛发展。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由原科技部管理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及农业部、卫计委等13个部门管理的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多个计划整合归并而成。  据了解,本次资助项目的另一个巨大变化是,改变原来只提供配套经费、企业无机会参与研究的境况,企业逐步承担越来越多的科研项目,例如企业获得了重点研发计划四分之一的经费和五分之一的项目。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认为,应进一步增加基础研究和农林科技的投入和项目设置,因为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基础,是理论创新的关键。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方面,加强农林科技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十分关键。高校应是基础研究的主体,应进一步加大对其投入,企业也应进一步介入产业核心技术的创新。  中办国办去年9月印发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市场导向明确的科技项目由企业牵头、政府引导、联合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实施。政府更多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业研发攻关。  在李红军看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实现了包括预申报、预评审、答辩、上报等各个环节全流程痕迹管理以及公示制度,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避免了暗箱操作。他建议,接下来国家应在完善科研项目间接费管理制度上下工夫,使支出做到有法可依。另外,也应严格控制新增设备,提高仪器使用效率,避免资源浪费。
  • 2015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1.4万亿 再创新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消息,2015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1.4万亿 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基础研究经费为670.6亿元,企业研发经费逾1.1万亿元。  一、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再创历史新高,国家财税对科技创新扶持作用增强  据初步统计,2015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4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38.1%,年均增长11.4%;按汇率折算,我国研发经费继2010年超过德国之后,2013年又超过日本,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2015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为2.10%,比2012年提高0.17个百分点,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水平的提高为科技创新实现“并跑”和“领跑”创造了有利条件。 2014年国家财政科技支出为6454.5亿元,比2012年增长15.3%,年均增长7.4%;财政科技支出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25%。其中,中央财政科技支出为2899.2亿元,年均增长5.3%;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为3555.4亿元,年均增长9.1%。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和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分别为379.8亿元和613.1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27.2%和16.2%,年均分别增长12.8%和7.8%。   二、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成果硕果累累 据初步统计,2015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670.6亿元,比2012年增长34.4%,年均增长10.4%;其中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基础研究经费分别为347.2亿元和295亿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26%和49%。2015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为4.7%。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研究成绩斐然,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铁基高温超导、外尔费米子、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热休克蛋白90α 、CIPS干细胞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王贻芳研究员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潘建伟团队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研究位列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榜首。 2015年我国专利申请受理数为279.9万件,比2012年增长36.5%;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首次突破百万件,为110.2万件,比2012年增长68.8%,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已连续5年位居世界首位。2015年我国专利授权数为171.8万件,比2012年增长36.9%;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为35.9万件,比2012年增长65.5%。发明专利授权数占专利授权数的比重为20.9%,比2012年提高3.6个百分点。截至2015年底,我国有效专利和有效发明专利分别为547.8万件和147.2万件,分别比2012年增加了196.9万件和59.7万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6.3件,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2015年我国共受理《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30548件,从2013年起连续两年排名均位居世界第三位。专利的快速增长、结构优化和国际排位的提升,反映了我国科技产出能力、水平和效益的日渐提高。 三、创新资源进一步向企业集聚,企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据初步统计,2015年我国企业研发经费逾1.1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40.3%,年均增长11.9%;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为77.4%,比2012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首次突破万亿元,达10150.9亿元。企业研发人员约为425万人,比2012年增长26.2%。截至2015年底,我国累计认定的国家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为1187家,比2012年增加300家。截至2015年底,建在企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为177个,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36.8%;建在企业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144个,占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41.6%。2015年国家新兴产业创投计划累计资金总规模556.8亿元,比2012年增长92%;累计投资创业企业1233家,比2012年增加995家。 据2014年全国企业创新调查,2013-2014年间,在我国64.6万家规模(限额)以上企业中,有26.6万家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占41.3%;其中,实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和营销创新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8.7%、20%、27.9%和25.8%。分行业看,工业和服务业企业中有创新活动的企业分别为17.7万家和8.4万家,所占比重分别为46.8%和32.6%。分规模看,大中型和小型工业企业中有创新活动的企业分别为4.2万家和13.5万家,所占比重分别为64.8%和43.1%。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工业企业和港澳台及外资工业企业中有创新活动的企业分别为14.8万家和2.9万家,所占比重分别为45.9%和52.4%。创新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不同类型企业生存发展的共同选择。 四、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为改善产品的市场结构奠定了基础。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4.3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29.3%,年均增长13.7%;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2.9%,比2012年提高1个百分点。2012-2014年,新产品销售收入对主营业务收入增量的贡献为18.2%。在我国经济增速换挡期,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和医药制造为代表的高技术制造业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为优化我国工业产业结构奠定了基础。2015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2%,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出4.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1.8%;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7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33.9%,年均增长10.2%,比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速高3.9个百分点;2012-2015年,高技术制造业对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量的贡献为19.9%。 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国TD-LTE产业链日趋成熟,2015年末4G用户数超过3.8亿;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高速铁路技术世界领先,高铁运营总里程达1.9万公里,占世界的60%以上,并进军海外市场;ARJ支线飞机成功实现商业销售和交付运营;油气开发专项再造一个西部大庆;半导体照明技术加快应用推广,2015年半导体照明产业整体规模达4245亿元,比上年增长21%;第四期“超级稻”创造百亩连片平均亩产1026.7公斤的新记录;全球首个生物工程角膜艾欣瞳以及阿帕替尼、西达本胺等抗肿瘤新药成功上市。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为改善民生提供有力保障。 五、区域创新迈出新步伐,部分地区创新取得明显成效 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转型升级明显加快,北京、上海积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型省份、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初见成效,区域创新改革试验全面启动。2015年江苏、广东、山东和北京等地区研发经费超过1000亿元,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和陕西等地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13-2014年,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创新活动企业占比分别为44%、39.8%、37.9%和26.3%,天津、江苏、浙江、广东、陕西等地区位居前列。你追我赶、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 太仓3家研究中心通过验收 研发经费5914万
    近日,太仓特种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粉末冶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高性能胶黏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顺利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组验收。   此次接受专家组验收的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由江苏宝泽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苏州东南碳制品有限公司和苏州斯迪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担建设,于2010年获得省科技厅立项,经过3年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专家组认为这3家研究中心组织机构健全,制度完善,运行管理规范,拥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研发团队,均顺利完成了目标任务书所规定的建设任务,达到了预期的建设目标,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据了解,这3家公司三年建设期间共投入经费5914万元,添置研发设备155台(套),建成研发场地5700平方米,研发人员180多人,开展研发项目83项,申报发明专利128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0项,销售额超15亿元。这3家中心已具备了独立开展研究开发、攻关关键技术、开展技术服务、促进成果转化等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科研能力和行业影响力,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 国药集团:计划5年投入研发经费260亿
    16日,国药集团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宣布将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计划5年投入研发经费260亿元,打造立体式医药科技研发体系。据了解,国药集团始终重视科技研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步伐早已开始。两年来,国药集团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围绕“可诊、可防、可治”三方面,取得了检验试剂、新冠疫苗和治疗药物等一系列重大成果。作为国内医药龙头企业,国药集团自主研发的生物制药领域的一类新药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四价流感疫苗,以及中药领域的化湿败毒颗粒、化药领域的无水乙醇注射液等多个创新药陆续上市。国药集团目前有多款药物正在递交上市申请,奥密克戎变异株疫苗等重磅产品进入临床试验,在研管线包括创新疫苗、单抗、双抗、基因治疗等。国药集团目前拥有18个国家级研发机构和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82个省部级研发机构、13家通过CNAS认可的实验室、6家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13家博士后工作站和流动站,科研布局范围广而深。据悉,未来5年国药集团将围绕培育壮大企业创新平台、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创新布局和成果转化等几大方面全面发力,围绕“四梁八柱、百强万亿”创新驱动型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全生态圈的“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推动科研成果应用和带动产业发展,推动医药行业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卓越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医药健康产业集团。
  • 总经费超23亿!9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出炉
    p   2018年5月4-5日,科技部正式公示了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个重点专项的立项清单,公示项目数共有122个,项目总经费超23亿元。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全新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strong /span /p p   在中国现有的科研体制中一直存在着科技计划体系的重复、分散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同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国务院于2014年部署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计划在2016年底前完成改革主体任务,将原有的100多个科技计划整合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五大类。 /p p   2014年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后,原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以及各部委相关计划整合形成了现在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5年底和2016年初,国家分别启动了2016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试点专项和重点专项评审工作。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86个项目总经费超16亿元 /strong /span /p p   5月4日公示的6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拟立项项目清单,包括1个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和5个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分别集中在“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纳米科技”和“全球变化及应对”领域,共有86个项目入选,总经费超过16亿元。 /p p   从获批项目的所在单位来看,86个项目中高校共牵头47个,占比超过50%,其余项目主要由中国科学院等其他科研单位牵头。从统计结果来看,南京大学是本次拟立项项目最多的高校,共有7个项目入选,总经费约为1.19亿元。清华大学有6个项目入选,数量位居第二,总经费也达到1.28亿元。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和浙江大学共有4个项目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各有3个入选,其他单位牵头项目在3个以下。 /p p   从项目经费来看,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南大学获批总经费较多,超过了5000万。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36个项目总经费超7亿元 /strong /span /p p   5月5日公示的3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是“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重点专项、“网络空间安全”重点专项、“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项目总数共有36个,总经费超7亿元。 /p p   从获批项目的所在单位来看,36个项目中高校共牵头14个,占比不到40%,其余项目主要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其他科研单位牵头。从统计结果来看,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项目最多,共有5个,总经费达到9442万元。 /p p   高校中四川大学、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重庆大学、上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天津大学等各有一个项目拟立项。 /p p   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其他重点专项的立项情况预计也将陆续揭晓,最新获批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统计数和详细名单如下: /p p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20b032ca-f3f5-4423-8b58-45e0a1ff948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9e25599f-0132-4349-8e33-a63644a06fa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2583343e-955b-40e2-ae96-10347c407c6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d9c9bee3-6cbf-43e2-90d1-858563c11bc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5.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28955cfa-f656-4607-8c70-25bc9d8ab68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6.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15a6b7cf-a54a-4896-bf35-1a9d247e2c5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7.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83414e23-674c-4e00-a100-63d9ebe3e12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8.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96c2845a-bb80-4849-b80f-9ba71094abb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9.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9f1a4bb1-970f-4ac4-a221-20e21ce4d92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22f86020-33c7-4a88-83fe-8f3bb66fb45f.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63969512-c49c-4d9c-9bd7-7c77a4ab749b.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7295e059-3f5b-4557-8500-4c143c1e824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490d4c51-b256-4d7c-a2d3-84b721603b2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35d2748e-7079-47ef-8707-ff79614a6d0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5.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cdf12c50-32e0-4cd1-a399-5dedf805679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6.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97f5ad00-fc10-4a70-b3af-e152272377c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7.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b5dfbfa3-9f13-421c-aed7-a227541bb13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8.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b85e13a0-cd81-4e6b-9370-b3240cf4a44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9.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f0964e69-8a60-4db3-86d5-b4708b7aa9a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b705a387-6cef-4b5f-9084-bd22e0424a1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e518e661-d8d2-47ac-bc6b-35c1f19d00a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0f136935-3c97-4fdf-9f53-05dff8dd939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8affc9e9-8c74-4765-978e-e2296150b6a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31bbcdfd-5376-40c8-b475-c155952d842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5.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c0ff7a1f-9481-449f-8621-5db998d497a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6.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bf50b894-932f-427f-bb55-55f5a649e64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7.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9845c783-abb2-4f11-ae7e-d7c6823f829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8.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8137f2ee-15cf-46a2-9f69-e4dcea6f6c96.jpg" / /p
  • 我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位居世界第四
    记者近日从国家统计局了解到,我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010年达到5802.1亿元,排在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位居世界第四。   “我国已经步入科技投入大国的行列。”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司副司长察志敏在解读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时表示,我国科技投入在世界各国的排位上升。2010年,我国参与R&D活动的人员达到318万人,已经是世界上研发人力资源投入最多的国家。   清查显示,政府对自主创新的引领作用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2010年,用于R&D的政府资金为1358.3亿元,是2000年的4.5倍,年均增长18.3%。在限额以上科技项目中,政府立项占44.6%,比重提高了0.9个百分点 企业R&D经费支出为4248.6亿元,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73.2%,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投入强度(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0.70%,比2000年提高0.12个百分点。   察志敏同时指出,从清查结果也可看出不足之处。2010年我国研发投入强度(与GDP之比)虽然达到了1.7%,但与世界领先国家3%左右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研发经费支出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支出所占比重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表明我国科技发展根基不够坚实,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约每三家大中型工业企业有一件授权发明专利,企业自主研发水平不高。
  • 科技部:2020年研发人员人均经费每年50万
    p   据科技部网站消息,科技部近日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到2020年,我国研究与发展(R& amp D)人员年人均研发经费由2014年的37万元/年提升到2020年的50万元/年,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017419912418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163c1b71-e50f-4afb-8ad5-e65eb6bfcad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资料图: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科研人员正在进行无人驾驶汽车试验 /p p   《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到2020年,适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初步形成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科技人才队伍,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和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在重点领域形成科技人才国际竞争优势,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p p   一是科技人才队伍规模稳步扩大。我国R& amp D人员全时当量由2014年的371万人年达到2020年的480万人年以上,R& amp D研究人员全时当量由2014年的152万人年达到2020年的200万人年以上,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究开发人力投入由2014年的48人年提升到2020年的60人年以上。 /p p   二是科技人才结构显著优化。基础研究人员占R& amp D人员的比重达到7%左右 重点产业领域人才和科技创业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企业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比重持续增加 年龄结构梯次配备,院士等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平均年龄逐步降低 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科技人才总量有较大增长。 /p p   三是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投入力度明显增强。健全多元人才投入机制,R& amp D人员年人均研发经费由2014年的37万元/年提升到2020年的50万元/年,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提高人才投资效益,人才使用效能获得较大提升。 /p p   四是科技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在基础研究领域涌现出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在前沿技术和战略高技术领域拥有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在重点产业领域拥有一批高端工程技术人才,在新兴技术领域拥有一批创新创业人才。 /p p   《规划》明确了重点任务:一是加快科技人才队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促进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科技创业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协调发展,形成各类科技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合理分布的格局。 /p p   二是大力培养优秀创新人才。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培养、锻炼和造就创新人才的体系,动员全社会参与到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的探索中来。 /p p   三是重点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更大力度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p p   四是营造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着力构建符合学术发展规律的科研管理、宏观政策、学术民主、学术诚信和人才成长环境,为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打下良好基础。 /p p   《规划》还指出,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科技人才使用管理体制,创新科技人才选拔和使用机制。实行科技人才分类评价,建立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清除人才流动障碍,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按照市场规律让科技人才自由流动,提高社会横向和纵向流动性。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服务体系,为科技人才的开发、培养、评价和流动等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保障。 /p p br/ /p
  • 2014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仪器仪表企业研发投入169亿
    23日,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201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为13015.6亿元,比上年增加1169亿元,增长9.9%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05%(研发经费与GDP的比值),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 其中,仪器仪表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169.0亿元,投入强度占比为2.04%,在所有行业中位居第二。  201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国家统计局 科学技术部 财政部  2015年11月23日  2014年,我国科技经费投入继续增长,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及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增加,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提高。  一、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情况  2014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3015.6亿元,比上年增加1169.0亿元,增长9.9%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1]之比)为2.05%,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按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支出为35.1万元,比上年增加1.6万元。  分活动类型看,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为61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6% 应用研究经费支出1398.5亿元,增长10.2% 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1003.6亿元,增长9.8%。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占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4.7%、10.8%和84.5%。  分活动主体看,各类企业经费支出为10060.6亿元,比上年增长10.9% 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1926.2亿元,增长8.1% 高等学校经费支出898.1亿元,增长4.8%。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77.3%、14.8%和6.9%。  分产业部门[2]看,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超过500亿元的行业大类有7个,这7个行业的经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的比重为61.1% 研发经费在100亿元以上且投入强度(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超过了规上工业平均水平的行业大类有10个(分行业情况详见附表1)。  分地区看,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最多的6个省(市)为江苏(占12.7%)、广东(占12.3%)、山东(占10%)、北京(占9.7%)、浙江(占7%)和上海(占6.6%)。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有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和陕西等8个省(市)(分地区情况详见附表2)。  二、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情况  2014年,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为6454.5亿元,比上年增加269.6亿元,增长4.4% 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25%。其中,中央财政科技支出为2899.2亿元,增长6.3%,占财政科技支出的比重为44.9% 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为3555.4亿元,增长2.9%,占比为55.1%。  附注  1.主要指标解释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指统计年度内全社会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包括实际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人员劳务费、原材料费、固定资产购建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用支出。  基础研究指为了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运动规律,获得新发展、新学说)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  应用研究指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为达到预定的目标探索应采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径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应用研究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目的或目标。  试验发展指利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经验所获得的现有知识,为产生新的产品、材料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已产生和建立的上述各项作实质性的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  2.统计范围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统计范围为全社会有R&D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具体包括工业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以及R&D活动相对密集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中从事R&D活动的企事业单位。  3.调查方法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采用全面调查取得,其他行业的企事业单位采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及使用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资料推算等多种方法取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14年GDP初步核实数据。  [2]产业部门仅包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经费分配详解:智能制造等获政策倾斜
    从科技部获悉,截至目前,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42个专项1172个小项。其中558项涉及民生领域,全年获批经费103.2亿元,农林科技领域平均资助额最高,而拔得单项经费金额“头筹”的是隶属高新技术领域的中国中车,其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研发项目获资4.33亿元。  业内专家表示,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红利逐渐释放,智能制造、粮食丰产提质增效、生物医药研发等领域,将在中央财政的扶持下迅猛发展。不过,要让有限的经费花在刀刃上,仍需完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  记者日前从青岛市科技局处获悉,由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承担、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实施的国家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磁浮交通系统关键技术项目”,在青岛市正式启动。该项目于今年7月由科技部批准立项,分别由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和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开展高速、中速磁浮交通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中央财政经费支持4.33亿元。事实上,这只是2016年国家首批重点研发计划“落地生根”的一个缩影。  科技部国家科技系统服务平台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2016年重点研发计划已申报审批完毕,共设立了42个专项、1172个项目,涉及社会发展、高新技术、农林科技、基础研究和基础配套等五大领域。  在上述1172个项目中,有70个项目未发布资助经费额度,剩下1102个已发布资助金额的项目,共获得中央财政资助总经费超过278.2亿元,单项平均经费2525万元。  具体来看,社会发展领域不管从专项数、立项的项目数、还是从承担项目的机构和获批的经费额度都是最多的,分别为14项、558项、212家和103.2亿元。而单项经费最高值出现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国中车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研发项目。五个领域中,农林科技领域项目资助明显增加,其平均值和中位值都显著高于其他四个领域。  中国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李红军博士向记者表示,从2016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的项目来看,国家特别重视在民生和健康方面的科学研究,47%的项目和37%的经费都投入了社会发展领域。高新技术领域集聚了大量的高尖端科技,单项投资大,需要集中优势力量重点投入,例如先进轨道交通的六个项目总经费12.26亿元,平均每个项目2亿元 新能源汽车的平均经费也超过5000万元,凸显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扶持力度。未来,包括智能制造、粮食丰产提质增效、生物医药研发等领域,在中央财政的扶持下势必迅猛发展。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由原科技部管理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及农业部、卫计委等13个部门管理的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多个计划整合归并而成。  据了解,本次资助项目的另一个巨大变化是,改变原来只提供配套经费、企业无机会参与研究的境况,企业逐步承担越来越多的科研项目,例如企业获得了重点研发计划四分之一的经费和五分之一的项目。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认为,应进一步增加基础研究和农林科技的投入和项目设置,因为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基础,是理论创新的关键。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方面,加强农林科技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十分关键。高校应是基础研究的主体,应进一步加大对其投入,企业也应进一步介入产业核心技术的创新。  中办国办去年9月印发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市场导向明确的科技项目由企业牵头、政府引导、联合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实施。政府更多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业研发攻关。  在李红军看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实现了包括预申报、预评审、答辩、上报等各个环节全流程痕迹管理以及公示制度,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避免了暗箱操作。他建议,接下来国家应在完善科研项目间接费管理制度上下工夫,使支出做到有法可依。另外,也应严格控制新增设备,提高仪器使用效率,避免资源浪费。
  • 十四五期间,基础研究占研发总经费比重将增加60%以上
    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大会审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我国将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 8%以上等。而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此前多年徘徊在5%左右,此次“十四五”规划制定,这一比例将增加60%以上。研发经费投入,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投入的重要指标,也是观察和分析科技发展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一方面我国研发经费投入逐年提高,另一方面,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比重也将提高,未来基础研究将获得大量经费。这些基础研发经费很大一部分用于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实际上,此前“十三五”规划就提出了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王志刚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基本上增长了1倍,2019年达到了1336亿元。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基础创新能力取得很大成绩,在铁基超导、干细胞、量子信息、类脑芯片等领域,以及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都取得一批基础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我国部署建设了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了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国之重器”,支持建设了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31个国家生物种质和实验材料资源库,98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基础研究指为了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运动规律,获得新发展、新学说)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很大程度上,要求任何一个具体的基础研究项目的成果在30年,50年内一定要对人类生活有实在的好处,都是不合理的。对基础研究项目要计算什么投入产出比更是荒谬。但基础研究是其他研究的基石,只有重视基础研究,才能站在未来科技发展的”高地“。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经费清单渐明 增材与激光制造等优先布局
    p   国家明年重点研发计划经费分配清单正日渐明晰。《经济参考报》记者从科技部获悉,截至目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年申报指南已公布过半,共计26个专项,375个小项。涉及高技术研究、农业科技和基础研究三大领域,经费预算累计89亿元。 /p p   其中,新能源汽车、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经费预算分列前两位,成优先布局行业。另外,高技术研究投资现分化,轨道交通、高性能计算等领域在多年高投入之后,正逐步进入“消化期”。 /p p   在已公布的26个专项中,大部分专项投资力度呈现逐年下降态势。例如,先进轨道交通、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高性能计算、七大农作物四个专项2018年度的经费预算仅占各自2016至2018三年总预算的10%。降幅比例最大的当属先进轨道交通,从2016年的12.26亿元降低到2018年的1.125亿元,降幅高达90%。而经费绝对数降低最大的是七大农作物专项,从2016年的15.62亿元降低到2018年的1.834亿元,减少了13.8亿元。 /p p   “这与各行业科学研究的周期特点和国家对行业的优先布局有关。例如,农作物育种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必须早投入,但云计算和大数据近年来发展迅速,是新科技浪潮下的新生事物,正逐步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中国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李红军博士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p p   需要指出的是,同属于高技术领域的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云计算和大数据两个专项拟立项项目数和经费数均稳步上升,成为目前已公布专项的“最大赢家”。数据显示,两者2018年的项目数和经费占2016年-2018年总数的40%。其中,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在2016年-2018年立项数目78项,是高新技术领域各专项立项数目最多的 而且2018年的经费预算7亿元,在首批11个专项中排名第二,占15.9%。而另一个国家研发投资的“常青树”则当属新能源汽车产业。2018年该专项拟立项24项、拟资助9亿元,在11个专项中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一。 /p p   李红军认为,尽管属于传统的科技,但它是高端制造业的基础,与国家安全有着密切联系,只有研制增材制造相关重点工艺装备,研发高可靠长寿命激光器核心功能部件,才能确保到2020年,基本形成我国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的技术创新体系与产业体系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撑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至于新能源汽车的高投入,这和空气污染有关。目前新能源汽车还存在诸如电池寿命较短、续航能力不足、充电时间太长等问题,所以加大研发投资,以便到2020年建立起完善的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大规模产业化发展。”李红军直言。 /p p   而在北汽新能源公司副总经理王可峰看来,作为汽车公司,如果自己不做新能源就是在给别人机会。他坦言,北汽储备下一代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投入占其全部研发投入的30%以上,“不仅布局了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也在与国外科学家合作探索新的科研项目”。 /p p   记者梳理申报指南目录发现,在基础研究领域中,目前立项41项,占本年度基础研究领域117项的三分之一。而上述三大领域中,2016年至2018年基础研究领域共立项161项,占三年度基础研究领域548项的30%。干细胞及转化研究是以我国多发重大疾病治疗为需求开展的生命科学研究,对延长居民寿命和提升生命质量有着巨大贡献,因此该专项三年经费19.6亿元,是基础研究领域7个专项最多的。 /p p   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红利逐渐释放,激光制造、云计算和大数据、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在中央财政的扶持下逐步显示迅猛发展态势。但是,要让有限的科研经费花在刀刃上,逐步完善经费管理制度也十分必要。在业界看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实现了包括预申报、预评审、答辩、上报等各个环节全流程痕迹管理以及公示制度,避免了暗箱操作。不过,管理制度仍有待完善。 /p p   “国家应在完善科研项目间接费管理上下工夫,使支出做到透明且有法可依。另外,也应严格控制新增设备,提高仪器使用效率,避免资源浪费。”有业内人士直言。 /p p   为了规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预算申报工作,使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项目预算申报要求,避免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走样变形,科技部近日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预算编报指南》(以下简称《预算编报指南》)。 /p p   “相较于以前的预算编报,《预算编报指南》在经费使用要求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它进一步简化了预算编报要求,减轻预算编制负担 进一步明确了项目(课题)的实施主体,首次要求对关联关系予以披露 进一步明确了不同来源资金的管理要求,预算科目编制更有针对性。”一位科研人员表示。 /p p & nbsp /p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经费分配图谱明晰,涉及四大板块38个专项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经费分配图谱日渐明晰。截至目前,今年重点研发计划共计立项640项,429家单位共获得127亿元国拨经费的资助,涉及社会发展、高新技术、农林科技以及基础研究四大板块的38个专项。其中,社会发展和高新技术两大板块合计投入近90亿元,占总经费的7成。而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专项”成为目前公布专项的“最大赢家”,新能源汽车项目则受到“青睐”。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专家表示,随着创新驱动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和科技体制改革红利逐渐释放,智能制造、农林科技、生物医药研发等领域,将在中央财政的扶持下迅猛发展。不过,要让有限的经费花在刀刃上,仍需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和配套措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整体来看,今年立项项目呈现周期短、单项资金强度变小的特点。“由于‘十三五’已经进入中期,距离‘十四五’只有两年时间,因此大部分项目的执行周期都不足5年,以3-4年为主。项目的经费强度也相应地由2016年的2400万元/项降低到2018年的2000万元/项。”中国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李红军博士表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具体来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经费2018年度在社会发展和高新技术两大板块分别投入50亿元和40亿元经费,占2018年度总经费的40%和30%。而农业板块投入保持稳定,2018年农林科技新批项目近100项,经费20亿元。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新增了“蓝色粮仓科技创新”和“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两个专项,预计安排10亿元的经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百姓生活健康等方面项目目前依旧是投资重点。”李红军博士表示。“例如,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专项’本年度资助了55个项目、12.866亿元的经费,在所有专项中拔得头筹。政府大力推广的新能源汽车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2018年获得10亿元的经费资助,主要投向了电池、电机研究。”李红军分析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另外,从科研经费分配对象来看,127亿元国拨经费分配对象主要是科研院所、高校和科技公司。其中,公司偏重重大高新技术,科研机构和高校则以社会发展和基础研究为主,这一特点基本将贯穿整个“十三五”期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值得一提的是,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公司呈现“三足鼎立”之势时,民营企业力量稍显薄弱。今年来看,前三者项目和经费的比重约为4:4:2。项目在科研实力强的单位集中度较高,例如中国科学院系统共获得380余项、90亿元的经费,清华大学则是高校中的翘楚,三年共获得80余项、18亿元的经费,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因为从事轨道交通的研究,三年共获得11项、15亿元的“大单”。但是在获批项目中,民营企业参与度不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认为,应进一步增加基础研究和农林科技的投入和项目设置,因为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基础,是理论创新的关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方面,加强农林科技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十分关键。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应进一步加大对其投入,民营企业也应进一步介入产业核心技术的创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事实上,“十三五”期间国家对科研计划改革不断推进,继续简政放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实现了包括预申报、预评审、答辩、上报等各个环节全流程痕迹管理以及公示制度,避免了暗箱操作。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为科技界创造一个良好干净的氛围。2018年10月份,科技部、教育部等五部门又发布了《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项目组织部门和专业管理机构需落实中央放管服精神,进一步简化项目立项、过程管理中的各项程序。科研工作者可合理使用项目经费聘请科研财务助理,将自己从琐碎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于科学研究。同时要加强自身、课题组成员以及学生的科研诚信建设,避免出现假实验、假数据、假结果、假论文。”李红军表示。 /p
  • 科技部:未来五年2.2%的GDP用作研发经费
    7月13日发布的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了未来五年要实现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规划中提供了一些数据,这些数据呈现出了令人振奋的亮点。   未来五年,科技是什么样?   创新能力世界排名上升三位   从目前的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第21位上升至前18位,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达到55%。   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解释说,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是根据国际已有的排名指数,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而确定的。在这一总目标下,未来五年,我国的研发投入将大幅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由目前的1.75%提高到2.2%。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投入持续增加,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明显提升,科技创新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展。   在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方面,要实现科学和技术重点领域的重大突破。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要由目前的世界前八位,进入到世界前五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目前的1.7件上升到3.3件,研发人员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2件/百人年。   科技与经济结合将更加紧密。产业技术创新明显加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储量明显提高。全国技术市场合同交易总额由目前的3906亿元,提高到8000亿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8%。   大力培育7个领域新兴产业   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把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作为科技发展的优先任务。提出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集中优势力量进行攻关,为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   在半导体照明方面,2015年要使半导体照明占据国内通用照明市场30%以上份额,产值预期达到5000亿元,推动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进入世界前三强。   在国家宽带网建设方面,以提供100兆入户宽带接入为目标,重点突破网络技术体制、网络节点装备和融合业务体系等关键技术,开发适合三网融合要求的集成电路、软件、关键元器件等基础产品,双向数字电视终端和宽带网络设备产品。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光纤无线融合的宽带接入环境与示范工程,构建国际领先的新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在生物产业技术领域,重点突破药物创制、新型疫苗、抗体药物及规模化制备、疾病早期诊断等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获得40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药物产品,获得关键专利700—800项,形成关键生产工艺及相关标准100项,建设抗体、疫苗、诊断试剂等新型生物医药开发及产业化基地30—40 个,培育10个龙头企业。   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领域,要形成我国高速列车智能化安全技术装备和车型系列,预期“十二五”高速列车产业总产值将超过3000亿元。   在新能源领域,将重点发展5兆瓦以上风电机组整机及关键部件设计、陆上大型风电场和海上风电场设计和运营、核心装备部件制造、并网、电网调度和运维管理等关键技术,积极推进100兆瓦级海上示范风场、1000兆瓦级陆上示范风场建设,推动风力发电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到2015年,要突破23个重点技术方向,在30个以上城市进行规模化示范推广,5个以上城市进行新型商业化模式试点应用,电动汽车保有量达100万辆,产值预期超过1000亿元。   2.5万高层次人才和2000名左右领军人才   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以造就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为目标,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规划坚持以高端人才为引领,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组织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深入推进“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百人计划”等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重点培养和引进各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2.5万人以上。推动建立60个左右科学家工作室、300个左右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凝聚一批世界一流科学家。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我国产业发展需求,重点支持和培养2000名左右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 2012全社会研发经费10298亿元 企业占76.2%
    记者11月8日从科技部获悉,经国务院批准,由科技部牵头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mdash 2020年)》(下称《科技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已经正式启动。在日前召开的《科技规划纲要》中期评估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科技部部长万钢和评估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出席会议,就落实评估工作方案、加快推进评估工作进行了研究讨论。   《科技规划纲要》是2006年由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是指导我国科技发展的一份纲要性文件。《科技规划纲要》确立了&ldquo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rdquo 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部署了16个科技重大专项、若干重点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以及科技体制改革、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配套政策等多个方面的任务。《科技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科技在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探索和实践取得新进展。   统计数据显示,自《科技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我国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若干重点研究领域逐步跻身世界前列,某些领域正由&ldquo 跟跑者&rdquo 变为&ldquo 同行者&rdquo ,甚至是&ldquo 领跑者&rdquo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06年44.3%提高到51.7%,国家创新指数从2006年的世界第25位提高到第20位。2012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10298亿元,为2006年的3.4倍,其中企业支出占76.2% SCI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数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二 2011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达21.7万件,居世界第三 全社会研发人员总量达320万人年,居世界第一 形成了包括创新基地、研究实验平台、大型科学仪器等在内较为完备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体系。   在战略高技术方面,取得载人航天、载人深潜、深地钻探、超级计算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为增强国际竞争力和保障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中微子振荡、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等一批标志性成果,大幅提高了我国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科技重大专项取得重大进展,民口重大专项累计申请专利4万项,填补了一批重大技术和装备空白,在电子信息、能源环保、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培育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点。   &ldquo 现在距离规划纲要的颁布已经过去七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国内外科技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应对国际竞争、推动国内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都对科技创新提出更加迫切的需求。&rdquo 万钢在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开展《科技规划纲要》评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要通过开展评估,客观评价纲要实施以来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变化,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提出下一步应对当前国内外形势变化、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纲要实施的重大政策建议。   万钢强调,开展《科技规划纲要》评估,要精心组织,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广泛参与。他说:&ldquo 制定《科技规划纲要》,是一个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邀请了各领域的专家参与,开展了中科院、工程院、社科院的&lsquo 三院&rsquo 咨询。这次中期评估,要在依托专题评估成立的20个专题评估专家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大、政协、民主党派、工商联等各界人士的作用,凝聚各方智慧和共识,确保评估结论独立、公正。&rdquo   万钢指出,评估工作应当坚持全球视野,提高评估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注重评估结果的应用,强化对科技重大决策的支撑。&ldquo 这次评估工作要注重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同时还要广泛动员社会、社团的力量参与,扩大这次评估的参与度和影响力。&rdquo 万钢表示。   据悉,本次评估拟于2014年3月形成初步评估结论,6月底完成全部评估工作。
  • “十三五”成中国科研黄金期 研发经费占GDP比重提升
    p   外媒称,从经济增速放缓到南中国海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现在对中国来说是个伤脑筋的关头。不过,中国的科学抱负似乎没有受到影响。 /p p   英国《自然》周刊网站3月18日发表题为《中国“十三五”规划对科学意味着什么?》的文章称,3月16日,中国通过了“十三五”规划,规划纲要和官员们的讲话明确表示,科技创新是一项重点工作。中国还计划到2020年将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提高至2.5%。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也在最新的五年规划中占据了显著位置。 /p p   围绕其他一些将在未来五年影响中国科研的课题,英国《自然》周刊记者与一批科学家进行了交谈。 /p p   海洋深处:2012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了7000米级载人深潜海试,标志着中国加入了具备到达“超深渊带”能力的精英国家俱乐部。超深渊带是海洋中最深的地带,位于海平面6000米以下。未来五年,中国将研制一个载人潜水器和一个无人潜水器,两者的最大下潜深度均能达到1.1万米——超深渊带的最底部。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崔维成说,对深海技术而言,这五年将是一个黄金时期。 /p p   中国“脑计划”:美国、欧洲和日本都发布了各自的大型脑研究计划,中国也有一项酝酿了数年的类似计划。“十三五”规划将脑科学和类脑研究列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其中大部分资源有望通过中国“脑计划”筹集。中国“脑计划”将主要关注脑疾病和人工智能。中国科学家承认,该国在脑科学顶尖人才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但众多因素使他们能迎头赶上。中国的神经科学研究队伍正在发展壮大,中国的大量精神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病例将为临床研究提供便利条件,中国还拥有大量实验用猴子。最后一个因素已经使中国研究人员在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自闭症等疾病模型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充足的实验动物资源也开始引起国外的兴趣,一个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共建的灵长类研究中心正在深圳进行建设。 /p p   干细胞研究热潮:据同济大学校长裴钢和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裴端卿这两名干细胞研究学者说,伴随着“十三五”规划,中国还将启动一个名为“干细胞及转化研究”的新专项资金项目。裴钢和裴端卿称未来五年的研究经费将较“十二五”大幅增长,但没有给出确切数字。裴钢说:“鉴于人口规模和大量未得到满足的医疗需求,中国将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的发展视为医疗服务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br/ /p
  • 2017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经费安排已超140亿
    p   6月1日,科技部再公示13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的2017年度项目安排,中央财政经费70.9574亿元。连同之前公布的另外13个重点专项的安排,目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17年项目安排中央财政经费超过140亿元。 /p p    a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0531/220814.shtml" target=" _blank" 超71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3个重点专项2017项目安排公示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等8个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安排进行公示的通知 /p p    a title=" " href=" http://service.most.gov.cn/u/cms/static/201706/011118412lvi.docx" target=" _blank"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docx(91647万元) /a   /p p    a title=" " href=" http://service.most.gov.cn/u/cms/static/201706/01111841offq.docx" target=" _blank"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docx(45904万元) /a   /p p    a title=" " href=" http://service.most.gov.cn/u/cms/static/201706/01111841pfq1.docx" target=" _blank"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2017年度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docx(44455万元) /a /p p    a title=" " href=" http://service.most.gov.cn/u/cms/static/201706/01111842jzoy.docx" target=" _blank"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7年度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docx(63387万元) /a /p p    a title=" " href=" http://service.most.gov.cn/u/cms/static/201706/0111184277q7.doc" target=" _blank"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2017年度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doc(45634万元) /a   /p p    a title=" " href=" http://service.most.gov.cn/u/cms/static/201706/01111842t98f.doc" target=" _blank"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2017年度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doc(27573万元) /a /p p    a title=" " href=" http://service.most.gov.cn/u/cms/static/201706/01111842g0jo.docx" target=" _blank"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2017年度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docx(42035万元) /a   /p p    a title=" " href=" http://service.most.gov.cn/u/cms/static/201706/01111842bqg5.docx" target=" _blank"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2017年度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docx(99122万元) /a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等5个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安排公示的通知 /strong /p p    a title=" " href=" http://service.most.gov.cn/u/cms/static/201706/01115628axco.xlsx" target=" _blank"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xlsx(94021万元) /a   /p p    a title=" " href=" http://service.most.gov.cn/u/cms/static/201706/01115628ognz.xlsx" target=" _blank"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专项2017年度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xlsx(78557万元) /a    /p p    a title=" " href=" http://service.most.gov.cn/u/cms/static/201706/011156282f17.xls" target=" _blank"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xls(37848万元) /a /p p    a title=" " href=" http://service.most.gov.cn/u/cms/static/201706/011156472h9p.xlsx" target=" _blank"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重点专项2017年度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xlsx(25051万元) /a /p p    a title=" " href=" http://service.most.gov.cn/u/cms/static/201706/01115650lmta.xlsx" target=" _blank"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7年度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xlsx(14340万元) /a /p p    /p p & nbsp /p
  • 总经费超36亿!又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出炉
    p   8月6日上午,科学技术部公示了8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拟立项的2018年度项目清单。 /p p   这8个重点专项分别是:“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含定向);“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专项;“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含定向);“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司法专题任务)(2018年第一批项目)。 /p p   8个重点专项中,全国131个单位共牵头立项179个项目,总经费达到36亿元。其中有68个项目由高校牵头,占比接近40%,中国科学院牵头17个项目,占比约为10%,其余项目由其他科研单位、企业等牵头。 /p p   从高校立项数统计结果来看,清华大学的拟立项数最多,共有8项,总经费达到1.59亿元,也是总经费最高的高校。天津大学拟立项数有6项,总经费达到1.25亿元,位居高校第二。中国海洋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均有4项立项,位居第三位。此外有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有3个项目立项,华东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厦门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均有2个项目拟立项,表现不俗。暨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其他高校有1个项目入选。 /p p   从高校立项经费来看,仅有清华大学和天津大学经费过亿元,中国海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5所高校超过5000万。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牵头项目经费在3000万-5000万之间。北京大学等其他高校牵头项目经费少于3000万元。本次公示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校立项数和立项经费统计以及各专项立项详细情况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bfc94e57-e64b-4706-a159-f9c7c059a52e.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3e6a533f-67db-48aa-b0b9-3a91e470b9ac.jpg"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52ba22de-45cf-485f-aa63-471e92ae6e78.jpg"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6b8e5db3-62bb-4574-847a-30f9afde7951.jpg" title="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a4902571-95b2-4af2-be60-0e173bf17f1b.jpg" title=" 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422fa2f2-2b51-426d-84e4-b625ae6889ab.jpg" title=" 6.jpg" /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